時間:2023-01-28 08:51:0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與天氣有關的諺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炸雷雨小,悶雷雨大。
雷轟天頂,雖雨不猛。
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南閃火開門,北閃有雨臨。
泥鰍跳,雨來到。
泥鰍靜,天氣晴。
青蛙叫,大雨到。
雞進籠晚兆陰雨。
燕子低飛要落雨。
螞蟻搬家早晚要下。
蜜蜂歸窠遲,來日好天氣。
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蜻蜓飛得低,出門帶 笠。
天烏地黑無風發,大水落得闊
大水無雷,浸崩屋
烏云過崗,風大就落雹黑龍過崗落雹
朝霞不出門,晚霞走千里
雷公巖巖叫,大雨毛快到
谷雨不雨,交回田主
久雨刮南風 天氣將轉晴
云絞云 雨淋淋
朝起紅霞晚落雨 晚起紅霞曬死魚
天有鐵砧云 地下雨淋淋
直雷雨小 橫雷雨大
南閃四邊打 北閃有雨來
月亮撐紅傘 有大雨
月亮撐藍傘 多風去
日落射腳 三天內雨落
西北天開鎖 午后見太陽
南風多霧露,北風多寒霜。
夜夜刮大風,雨雪不相逢。
南風若過三,不下就陰天。
風頭一個帆,雨后變晴天。
晌午不止風,刮到點上燈。
無風現長浪,不久風必狂。
無風起橫浪,三天臺風降。
大風怕日落,久雨起風晴。
東風不過晌,過晌翁翁響。
雨后東風大,來日雨還下。
雹來順風走,頂風就扭頭。
春天刮風多,秋天下雨多。
三、看天象識天氣
天空灰布懸,大雨必連綿。
天上拉海纖,下雨不過三。
四周天不亮,必定有風浪。
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日落胭脂紅,無雨便是風。
日落黃澄澄,明日刮大風。
日出太陽黃,午后風必狂。
星星水汪汪,下雨有希望。
星星眨眨眼,出門要帶傘。
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蟋蟀上房叫,莊稼挨水泡。
蚊子咬的怪,天氣要變壞。
蜻蜓千百繞,不日雨來到。
蜜蜂采花忙,短期有雨降。
腰酸瘡疤癢,有雨在半晌。
人生活在大氣之中,天氣氣象條件是影響人體生理、心理感覺的一種重要因素。人類適宜生存的氣象要素范圍是有限的,當氣象要素高于或低于一定的閾值時,就會對人類的身心健康產生不良影響,引起身體的不適、情緒波動,進而誘發疾病,促使舊病復發等。
早在2000年前,人類就開始觀察天氣與健康的關系了。我國《黃帝內經?素問》就闡述了天氣、氣候對人體健康與疾病的影響及其變化規律,如書中“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就強調了人與自然界陰陽四時氣候變化息息相關,人與自然界四時氣候變化是一個動態的整體。
一些研究表明,氣溫過高或過低可以引發多種疾病,甚至死亡。例如,大家都知道夏季當氣溫接近或高于人體溫度時,如果身體不能及時散熱,就會發生中暑。氣溫過低,可以造成凍傷,支氣管炎的發病指數隨溫度的下降而增加,在最冷月份發病最多。天氣民諺中,有許多是預報溫度變化的,如“奇熱必有奇寒”是指入冬以后如果持續溫暖,則一旦冷空氣襲來,降溫可能劇烈、持久。放眼于更長的時間范疇,如果連續數年暖冬,就得留心終歸會來一個寒冬。天氣民諺教會我們初步識冷暖,讓我們對溫度變化易引起的疾病能夠提早預防。
某些疾病的發生、發展與氣壓的高低有關系。民諺中有“天氣悶熱不舒服,有雨不過午”的說法,即下雨前空氣中水汽增大,氣溫濕熱,人體中的水分和熱量不易散發,因而會引起不舒服的感覺。
空氣濕度的大小,也直接影響人體各種生理機能。從民諺“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可知,不同風向的風會對當地的空氣濕度產生不同影響。空氣濕度大,流腦發生率低;但相對濕度過高,人體會缺乏自控力,感到煩躁不安;干燥空氣使鼻腔、氣管黏膜脫水,彈性下降,容易出現鼻腔流血。
《金匱要略》說:“風雖能生萬物,亦能害萬物。”這說明風對人類健康也具有二重性,當然此處的風并非單一指氣象意義上的風。有研究表明,死亡高峰時段多與風速高峰時段有關。
天氣條件及其變化不僅影響人的生理健康,對人的心理情緒方面的影響也非常明顯。有利的天氣條件,可使人們情緒高漲、心情舒暢,生活質量和工作效率提高;而不利的天氣條件,則使人情緒低落、心胸憋悶、懶惰無力,甚至會導致一些疾病和異常行為。例如,高溫、高濕、陰雨以及一些異常天氣都不利于人的心理健康。資料表明,連陰雨天氣對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影響。古語說“天昏昏令人郁郁”,意思就是在陰雨連綿的季節,人們的精神較懶散,心情也不暢快,影響工作效率。研究發現,陰雨天氣之所以影響人的心理健康,主要是因為陰雨天氣下光線較弱,人體分泌的松果激素較多,這樣,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的分泌濃度就相對降低,人體神經細胞也就因此“偷懶”,變得不怎么“活躍”,人也就會變得無精打采。
由于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天氣氣候有所差異,因此天氣諺語流傳于全國各地,北起黑龍江,南至南海諸島,東起東海,西至新疆、,隨處可見天氣諺語。
例如南海的西沙群島有不少關于臺風的天氣諺語,如“古龍曬太陽,不久臺風狂(到)”,“古龍曬太陽”是指在太陽下方有一束橙黃色的黃帶;東海同樣有很多關于長、中、短期天氣變化的諺語,如舟山群島的“上燈遇風暴,稻花風吹落”,是說正月十三(上燈)到十八(落燈)如果遇上偏北大風,則預示著六、七月早稻揚花或收割的時候會有臺風影響;新疆、也都有不少天氣諺語,如新疆南部的“冬雪大,來年春暖多風沙”,的“春天風沙大,夏天雨水少”等等。
天氣諺語的內容非常豐富,有描述氣候的,不少地方都有“十二月歌”、“九九歌”,如湖南省韶山地區就有“正月陰,二月星,三月四月大雷公,五月雨,六月晴,七月八月有大風,九月寒霜十月雪,十一十二寒潮節”;在華北和黃淮地區也有“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開,八九雁來,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等等。有些則反映了氣象關系,“霜后暖,雪后寒”就是一例,意思是說,霜凍一般出現在冷空氣侵襲后的高壓控制下,霜后多是風小、天晴、陽光明媚的天氣,自然比較暖和;下雪常是冷空氣的前鋒和暖濕空氣相遇產生的,冷空氣的主力還在后面,而且雪對太陽輻射能吸收很少,這也是雪后寒的原因之一。
許多諺語是關于長期、中期、短期天氣變化的,在長期天氣變化的諺語中,又有關于旱澇、降水和冷暖趨勢的,關于降水過程和冷空氣活動的,以及關于稻凍、大風、冰雹、臺風的等等。
分散流傳在廣大群眾當中的天氣諺語,其中絕大多數均有深刻的科學道理。例如“久晴大霧陰,久雨大霧晴”的道理是:久晴時,空氣中水汽一般較少,形成大霧的可能性很小,如果出現大霧,說明有外來暖濕空氣向本地輸送,天氣將轉陰雨;久陰時,空氣中水汽一般較多,但因云層覆蓋,地面熱量不易散失,溫度不會劇烈下降,也不容易出現大霧;如果出現大霧,說明天空云層消失,天氣將轉晴好。又如預報近日晴天的天氣諺語“早要天穿頂,暮要四腳懸”的科學道理為:晴天的夜間在地面可凝成低霧,但不可能成云,故第二天早上“天穿頂”――無云,這是天氣晴好的保證;晴天午后還可生成一些云彩,但地平線附近是懸空的、干凈的,這種云如產生在本地,不久會消失,所以“四腳懸空”也是未來天氣晴好的征兆。
其他天氣諺語也大都存在著一定的科學性,它是世代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現代氣象科學的搖籃。由于它既能預測天氣又具有簡便、實用的優點,因而在我國已流傳了數千年,至今仍在人民群眾中流傳、使用,并得到補充和發展。在氣象科學高度發展的今天,它對氣象預報工作,仍有不可忽視的參考價值。
但這種來自民間經驗的預測天氣的方法也有很大的局限性。首先,用天氣諺語預測天氣實際上是憑人的視覺、聽覺、感覺和經驗,過于主觀,缺乏定量數據;其次,這種預測通常只能對即將到來的天氣變化做短期的預測,很難做到對一個天氣變化整個周期的預測,即使有推測也不一定準確,如山東省氣象局曾通過對比分析1977年~2004年農歷八月十五日與次年農歷正月十五日濟南20時地面觀測資料,對天氣諺語“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進行驗證,結果發現,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不一定雪打燈,而八月十五與正月十五都能看到月亮的現象出現較多。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個地方的看天經驗,僅適合于當地或本地區,視野局限在頭頂上的一塊天地,看不出天氣系統的移動,更不能了解天氣演變的物理過程。如臺風在離我國幾千公里以外的洋面上形成、發展,臺風何時形成?沿什么路徑移動?將從何處登陸影響我國?這些用天氣諺語是無法作出準確的預報和判斷的。
【清明節諺語】
清明時節天轉暖,柳絮紛飛花爭妍。
清明節相關圖畫降水較前有增加,一般年份仍干旱,
有的年份連陰雨,寒潮侵襲倒春寒。
地溫穩定十三度,抓緊時機播春棉,
看天看地把種下,掌握有急又有緩,
棉花播下鋤夢花,提溫保墑效果顯。
澇洼地里種高粱,不怕后期遭水淹。
瓜菜分期來下種,水稻育秧搶時間。
麥苗追澆緊劃鋤,查治病蟲嚴把關。
繼續造林把苗育,管好果樹和桑園,
栽種棗槐還不晚,果樹治蟲喂桑蠶。
牲畜配種抓火候,畜禽防疫要普遍,
大力提倡種牧草,種植結構變“三元”。
鯉鯽親魚強育肥,適時栽種葦藕芡,
捕撈大蝦好時機,晝夜不離打魚船。
家鼠田鼠一齊滅,保苗保糧疾病減。
清明節氣的陰晴雨雪與對未來天氣及年景有一定預示的諺語有:
雨打清明前,春雨定頻繁(魯)
陰雨下了清明節,斷斷續續三個月(桂)
清明難得晴,谷雨難得陰(魯)
清明不怕晴,谷雨不怕雨(黑)
雨打清明前,洼地好種田(黑)
清明雨星星,一棵高粱打一升(黑)
清明宜晴,谷雨宜雨(贛)
清明斷雪,谷雨斷霜(華東、華中、華南、四川及云貴高原)
清明斷雪不斷雪,谷雨斷霜不斷霜(冀、晉)
清明無雨旱黃梅,清明有雨水黃梅(蘇、鄂)
清明節氣的霜、霧、雷及寒暖與未來天氣均有一定預示,相關諺語有:
麥怕清明霜,谷要秋來旱(云)
清明有霜梅雨少(蘇)
清明有霧,夏秋有雨(蘇、鄂)
清明霧濃,一日天晴(豫)
清明起塵,黃土埋人(晉、內蒙古)
清明響雷頭個梅(浙)
清明冷,好年景(遼、冀)
清明暖,寒露寒(湘)
清明節氣的風對未來天氣及年成好壞也有一定預示,農民極為關心,因此,在民間流傳不少有關這方面的諺語。比如:
清明南風,夏水較多;清明北風,夏水較少(閩)
清明一吹西北風,當年天旱黃風多(寧)
1、南閃火開門,北閃有雨臨。
2、蜜蜂歸窠遲,來日好天氣。
3、草灰結成餅,天有風雨臨。
4、蚊子聚堂中,來日雨盈盈。
5、雨打五更,日曬水坑。
6、清早寶塔云,下午雨傾盆。
7、對時雨 連幾天
8、雷轟天頂,雖雨不猛。
9、南閃四邊打 北閃有雨來
10、蚯蚓路上爬,雨水亂如麻,螻蛄唱歌,天氣晴和字串4
11、蚊子咬得怪,天氣要變壞。
12、星星眨眼,有雨不起。
13、雨中見虹,一定晴空
14、雨后生東風,未來雨更兇。
15、星光含水 雨將臨
16、有雨亮四邊,無雨頂上光。
17、西北天開鎖 午后見太陽
18、直雷雨小 橫雷雨大
19、滿天亂飛云,雨雪下不停。
20、日落射腳 三天內雨落
21、黑蜻蜓亂,天氣要旱。
22、不怕陰雨天氣久,只要西北開了口。
23、云行東,雨無終;云行西,雨凄凄;
24、雷轟天邊,大雨連天。
25、南風暖,北風寒,東風潮濕,西風干。
26、早上朵朵云,下午曬死人。
27、四、有關生物反應與天氣的諺語
28、有雨山戴帽,無雨云攔腰。
29、日落云里走,雨在半夜后。
30、青蛙叫,大雨到。
31、水缸出汗蛤蟆叫,不久將有大雨到。
32、云絞云 雨淋淋
33、久雨出虹轉久晴,久晴出虹轉久雨。
34、二,有關風向和天氣的諺語
35、朝有棉絮云 下午雷雨鳴
36、早陰陰,晚陰晴,半夜陰天不到明。
37、螞蟻搬家早晚要下。
38、久晴天射線 不久有雨見
39、早晨下雨當日晴,晚上下雨到天明。
40、星星明,來日晴。
41、云向東,有雨變成風,云向南,水漣漣,云向西,下地披衣。
42、天上烏云蓋,大雨來得快。
43、蜻蜓飛得低,出門帶笠。
44、直閃雨小,橫閃雨大。
45、星星稀,好天氣。
46、東風急,備斗笠。
47、三、有光,電、聲現象與天氣的諺語
48、風靜悶熱,雷雨強烈。
49、泥鰍跳,雨來到。
50、先雷后雨雨必小,先雨后雷雨必大。
51、喜鵲枝頭叫,出門晴天報。
52、柱石腳下潮有雨。
53、咸物返潮天將雨。
54、云行北,好曬谷;云行南,大水漂起船。
55、風靜又悶熱 雷雨必強烈
56、雨前有風雨不久,雨后無風雨不停。
57、有雨天邊亮,無雨頂上光。
58、雨來雪,不停歇。
59、頭發響,風一場。
60、天上鉤鉤云,地上雨淋淋。
61、水里泛青苔,天有風雨來。
62、星星密,雨滴滴。
63、早怕東南黑,晚怕北云推。
64、久雨冷風掃,天晴定可靠。
65、長蟲過道,下雨之兆,蛤蟆哇哇叫,大雨就要到。
66、月亮撐藍傘 多風去
67、魚鱗天,不雨也風顛。
68、天上鯉魚斑,明日曬谷不用翻。
69、早晚煙撲地,蒼天有雨意。
70、撲地煙,雨連天。
71、煙囪不冒煙,一定是陰天。
72、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溲溲。
73、先下牛毛沒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74、天有鐵砧云 地下雨淋淋
75、急雨易晴,慢雨不開。
76、燕子低飛要落雨。
77、時雨時晴,幾天幾夜不停。
78、不刮東風不雨,不刮西風不晴。
79、雨天虹,落不停。雨后虹,天轉晴。
80、朝起紅霞晚落雨 晚起紅霞曬死魚
81、老牛抬頭朝天嗅,雨臨頭;馬嘴朝天,大雨在前。
82、下雨走大街,臺風走小巷。
83、云交云,雨淋淋。
84、烏云攔東,不下雨也有風。亂云天頂絞,風雨來不小。
85、先下牛毛無大雨,后下牛毛不晴天。
86、瓦塊云,曬死人。
87、泥鰍靜,天氣晴。
88、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
89、朝有破紫云,午后雷雨臨。
90、河里浮青苔,畢有大雨來。
91、雞進籠晚兆陰雨。
92、月亮撐紅傘 有大雨
93、早看東南,晚看西北。
94、炸雷雨小,悶雷雨大。
95、斜雨雨快停,直雨連天淋。
96、久雨刮南風 天氣將轉晴
97、早晨地罩霧,盡管曬稻谷。
98、小暑一聲雷,倒轉做黃梅。
99、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里。
100、一場秋雨一場寒,十場秋雨穿上棉。
101、十霧九晴。()
102、夜星繁,大晴天。
103、魚兒出水跳,風雨就來到。
早春晚播田:立春日如在上年十二月內謂之早春,若播種莫過早也不過遲,按季節行事。
立春天氣晴,百事好收成。
立春晴,雨水均。
立春晴一日,耕田不費力。
立春之日雨淋淋,陰陰濕濕到清明。
雨淋春牛頭,七七四十九天愁。
水淋春牛頭,農夫百日憂。
立春打了霜,當春會爛秧。
雷打立春節,驚蟄雨不歇。
臘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遲。
年逢雙春雨水多,年逢雙春好種田。
雨水連綿是豐年,農民不用力耕田。
雨水日下雨,預兆成豐收。
春寒雨若泉,冬寒雨四散:春天氣溫低則多雨,冬天氣溫低雨反而少。
驚蟄聞雷米似泥:驚蟄日打雷,表示節氣無誤,風調雨順,稻豐收,米價便宜。
二月二打雷,稻米較重捶:表示節氣無誤,風調雨順,稻豐收,米價便宜。當天,如果春雷乍響,這一年收成很好。
春分,日暝封分:春分日晝夜各為十二小時。
關于春天的農諺大全(最新)相關文章:
1.2015有關風向與天氣的諺語(最新)
2.2015關于春天的農諺大全
3.2015關于春天的農諺有哪些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滿。(湘)
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贛)
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贛)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節氣的寒、暖、風、雷現象對未來天氣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桂)
暖雨水,冷驚蟄,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蘇)
雨水節氣南風緊,則*旱;南風不打緊,會反春。(湘)
雨打五更頭,午時有日頭。(浙)
早晨下雨當天晴,晚間下雨到天明。(蘇)
早雨不會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開門見雨飯前雨,關門見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擔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難晴。(蘇、浙)
雨滴黃昏頭,行人不要愁;雨滴雞開口,行人不要走。(贛)
雨打夜,落一夜。(浙)
夜雨三日雨。(浙)
白天下雨晚上晴,連續三天不會停。(吉)
雨下黃昏頭,明天是個大日頭。(陜)
晚上下雨白天晴,曬得泥草青又青。(贛)
雨水節,雨水代替雪。
雨水非降雨,還是降雪期。
春雨貴如油。
七九河開,八九雁來。
七九六十三,路上行人把衣寬。
七九八九雨水節,種田老漢不能歇。
雨水到來地解凍,化一層來耙一層。
麥田返漿,抓緊松耪。
頂凌麥劃耪,增溫又保墑。
麥子洗洗臉,一壟添一碗。
麥潤苗,桑潤條。
種地別夸嘴,全憑肥和水。
糞大水勤,不用問人。
有收無收在于水,收多收少在于肥。
低產變高產,水是第一關。
黃河水可用不可靠,來水趕快把麥澆。
黃河水可用不可靠,來水快把白茬澆。
更多熱門文章:
1.關于雨水節氣的農諺
2.2015年二十四節氣諺語之雨水
3.關于雨水的農諺【二十四節氣】
4.有關雨水與農業的諺語
5.關于雨水節氣的氣象諺語(匯編)
6.二十四節氣之雨水諺語【匯總】
7.小學二年級雨水節氣諺語
8.二十四節氣諺語:關于雨水
小暑下雨有什么說法
說法一:小暑下幾點,大暑沒河堤
在小暑時節,很多地方也會下雨。古人就發現,一般小暑下雨的話,那么在大暑的時候會下大雨、暴雨。所以防洪防澇顯得尤為重要。有些地方有“大暑小暑,灌死老鼠”之說,更有“小暑南風,大暑旱”、“小暑打雷,大暑破圩”的經驗總結。意思是說如果小暑那天吹南風,則大暑時必定無雨,就是說小暑最忌吹南風,否則必有大旱;小暑日如果打雷,必定有大水沖決圩堤。很多地方的民俗認為小暑下雨,那么大暑便會有洪澇災害,但是每年的天氣情況不同,這種說法的科學依據也很少,所以只能當做參考。
說法二: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
這句俗語的意思是說,在小暑節氣這天,如果不是晴天,是陰雨天氣的話,那么在大暑的時候天氣會很好,溫度會很高。古人用“曬開石頭”是來形容當天的太陽很毒辣。而在很多的地區還有“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等類似的俗語。所以這是根據當地的氣候特征才產生的民諺。
說法三: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
其實,小暑節氣打雷還和梅雨也是有著很緊密的關系。比如在上海地區,就有著“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的說法,就是說如果在小暑的時候打雷,那么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比如:“小暑雷,黃梅回;倒黃梅,十八天”、“小暑頭上一聲雷,半月黃梅倒轉來”等。在江蘇地區還有著“小暑一聲雷,要做七十二個野黃梅”的說法。
那么小暑天下雨好還是不好呢?對未來天氣有什么指示性意義嗎?我國各地流傳著許多生動易懂的氣象諺語,從中我們或可獲知一二,例如:
“小暑有雨旱,小寒有雨冷。”(桂)
“小暑雨如銀,大暑雨如金。”(蘇)
“小暑下幾點,大暑沒河堤。”(冀)
“雨打小暑頭,四十五天不用牛。”(蘇)(意指如果小暑那天下雨,以后要很長時間都是雨天,一時用不上牛了)
“小暑不見日頭,大暑曬開石頭。”(蘇、湘)
可見,小暑天下雨,對其后天氣的晴雨還是有一定預報作用的,有經驗的農民朋友就可以以此為參考,來進行下一步的作物管理規劃。
另外,小暑節氣打雷和未來天氣晴雨狀況也有著相應的關系。例如,對小暑節氣與黃梅的關系,有“小暑一聲雷,倒轉半月做黃梅”的諺語。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而小暑節氣的涼熱與未來天氣也有一定關系,有關這方面的氣象諺語有: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颼颼。”(滬、湘、遼、晉)
“小暑熱得透,大暑涼悠悠。”(川、貴)
“小暑涼颼颼,大暑熱熬熬。”(湘)
“小暑過熱,九月早冷。”(蘇)
“小暑熱過頭,九月早寒流。”(冀)
“小暑熱過頭,秋天冷得早。”(湘)
“小暑大暑不熱,小寒大寒不冷。”(桂)
小暑傳說故事
小暑傳說故事之曬伏
“六月六”相傳這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為這一天,為一年中氣溫最高,日照時間最長,陽光輻射最強的日子,所以家家戶戶都會不約而同的選擇這一天“曬伏”,就是把存放在箱柜里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的暴曬,以去潮,去濕,防霉防蛀。
小暑傳說故事之百索子撂上屋
民間說“六月六”百索子撂上屋。“相傳傳天上的牛郎星和織女星被銀河分割在兩岸,一年中只有”七月初七”這一天可以相會。但在他們中間卻橫阻著一條銀河,又沒有渡船,怎么辦呢?所以六月六這一天,天下的兒童多要將端午節戴在手上的“百索子”撂上屋讓喜鵲銜去,在銀河上架起一座象彩虹一樣美麗的橋,以便牛郎和織女相會。
小暑傳說故事之小白龍回家
相傳這一天是“小白龍”回家的日子。因為“小白龍”犯了天條,被龍王父親囚禁在很遠的一個小島上,失去了行動自由。唯有六月六這一天,龍王恩準其回家探母。“小白龍”由于探母心切,所以一路上晝夜兼程,帶來了驚雷閃電,狂風暴雨。
小暑傳說故事之伏日祭祀
伏日,古人說:伏是“隱伏避盛暑”的意思,伏日祭祀,遠在先秦已見著錄。古書上說,伏日所祭,“其帝炎帝,其神祝融”。炎帝傳說是太陽神,祝融則是炎帝玄孫火神。傳說炎帝叫太陽發出足夠的光和熱,使五谷孕育生長,從此人類不愁衣食。人們感謝他的功德,便在最熱的時候紀念他。因此就有了“伏日祭祀”的傳說。
《小暑六月節》:“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靄,階庭長綠苔。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
相關文章:
1.2019小暑是不是入伏 小暑是什么意思
2.小暑節氣習俗起源
3.小暑的習俗
關鍵詞: 英語 漢語 諺語 社會功用
一、諺語的科學認識功用
漢、英語中很多諺語反映人在社會實踐和科學研究中對客觀事物規律的認識,其中有關氣象、農業等自然現象的諺語,都有相當的科學認識功用。
1.有關氣象的諺語
如漢語諺語:
近山多雨,沿海多風。
早上紅云雨不停,傍晚紅云會天晴。
重陽無雨一冬晴。
早晨有霧,晌午曬布。
一日春霜十日晴。
這些氣象諺語總結了人們對氣象的認識,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氣象的科學知識。英語中也有有關氣象的諺語,舉例如下:
Winter thunder summer hunger.
冬天打雷,夏天挨餓。
A blustering night,a fair day.
夜晚刮大風,白天好天氣。
下面的三條諺語都是說明英國的天氣情況:
An English summer,three hot days and a thunderstorm.
英國的夏天有三天大熱,還有一場暴風雨。
April weather,rain and shine both together.
四月的天氣,晴雨共存。
March comes in like a lion and goes out like a lamb.
三月來如猛獅,去如羔羊。(這條諺語意思是三月初風雨交加,三月底風和日麗。)
2.有關農業的諺語
農諺比氣象諺更多,漢語中的農諺尤其多。中國以農立國,農諺反映農民的生產經驗,其中相當一部分符合科學原理。例如,漢語中關于冬耕的諺語有:
冬耕耕的深,莊家可生根。
田要冬耕,兒要親生。
冬耕深一寸,害蟲無處存。
這些諺語積農民多年的耕作經驗,有科學道理。冬耕好處甚多,所以第二條諺語把冬耕和親兒子相提并論,可見農民是多么重視冬耕。
漢語農諺內容涉及農林牧副漁,涉及耕作、土壤、病蟲害、肥料等,面廣意深。下面舉一部分例子:
保土必先保水,治土必先治山。
施肥一大片,不如一條線。
緊拉魚,慢拉蝦。
英語中的農諺比漢語中的要少一些,但也反映了農民的經驗,并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如:
April showers bring forth May flowers.
四月的陣雨帶來五月盛開的花。
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豐收的一年。
Dry August and warm does harvest no harm.
八月干燥溫暖不影響豐收。
從這些諺語看出,農業和時間、氣候關系密切。漢諺多以節氣與農業掛鉤,每個節氣是半個月,英語農諺中則以月份與農業聯系。不管是時間還是氣候都與地理因素有關,所以農諺反映的是經驗,兩地不能套用。當然,也有一些諺語反映的是共同的一般的經驗,兩種語言諺語可相對應。
漢:瑞雪兆豐年
英:A snow year,a rich year.
(有雪的一年,豐收的一年。)
漢:好種出好苗,好樹結好桃。
英:He that sows good seed,shall reap good corn.
(播良種的人收好谷。)
諺語中所反映的科學認識只是經驗的結晶。所以不能當做嚴格意義上的科學認識。但它們有一定的科學認識功用,可供學習和參考。
二、諺語的教育警策功用
諺語是反映集體經驗且流傳很廣的固定語句,引用諺語往往比一般說理具有教育效果。漢語諺語中蘊含著很多積極內容,對人有教育警策作用。現舉例比較如下:
(1)良藥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
這條諺語前后兩部分分別于兩條英語諺語相對應:
A 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好的藥味道苦。
Good counsel does no harm.
好的建議沒有壞處。
中國人鼓勵青少年從小奮發向上時,往往引用諺語:
(2)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3)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英語中也有意思相近的諺語:
Good boys who to their books apply,will all be great men by and by.
用功讀書的好孩子,長大會成為大人物。
當勸導人要虛心,不要驕傲時,中國人常引用諺語:
(4)滿招損,謙受益。
(5)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
表達這一意思的英語諺語有:
Humility often gains more than pride.
謙遜常常比驕傲得意收獲的更多。
兩種語言中有一些勸導別人愛惜時間努力工作的諺語。這些諺語簡潔、明確,讓人樂用不疲,反映了時間的寶貴及潛在價值。漢語中有名諺:
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
光陰似箭,日月如梭。
英語諺語也有:
Time is money.時間就是金錢。
Life is a shuttle.人身如梭。
勸人努力的諺語有:
只要功夫深,鐵棒磨成針。
英諺則說:
With time and patience the leaf of the mulberry becomes satin.
這一系列諺語都有很大的教育警策作用,指導人們愛惜時間,珍惜生命,努力工作,取得成績。諺語的教育警策功用無處不在,學校、家庭、社會,凡有人類交際的地方,諺語都發揮著它的功能。
三、諺語的文學描繪功能
諺語經過人民群眾的耳口相傳和文學巨匠的加工提煉,不僅內容充實,而且語言形式優美,許多諺語還源自文學名著或民間口頭文學,所以具有很高的文學描繪功用。英語諺語:
If winter comes,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
此諺出自雪萊的《西風頌》。這個設問句蘊含深刻、寓意巧妙,已被漢語借用。巴金就曾在其作品中引用此諺,展示人類的希望。
諺語能唱能吟,常見于詩詞之中。宋朝強幼安《唐子西風錄》中寫到:“詩疏不可不閱,詩材最多,其載諺語,如:‘絡緯鳴,懶婦驚’之類,尤宜入詩。”諺語本身就有詩意,又能引起詩人靈感,而且是現成的語句,所以很宜入詩。另外,詩中的佳言妙語被經常引用,也會轉化為諺語。漢語中有一條常用的諺語:
千里送鵝毛,禮輕人意重。
就出自唐代羅泌的《路史記》,此句在宋代詩詞中就常被引用。
且同千里送鵝毛,何用孜孜飲麋鹿?(蘇軾《以土物寄少游詩》)
千里鵝毛意不輕。(黃庭堅《謝陳適用惠紙詩》
來自詩詞的諺語很多,這些諺語又會被詩人和作家引用,可見諺語的文學描繪功能是很強的。現舉來自詩詞的諺語:
讀破萬卷書,下筆如有神。(杜甫)
相見時難別亦難。(李商隱)
此處不留人,自有留人處。(李后主)
這些諺語都來自詩詞,但使用時以作為群體的經驗結晶。由于有詩詞的背景,更易廣泛流傳,為人喜聞樂見。
詩和諺語的關系十分密切。在英國,從中世紀起就有詩人圍繞諺語來寫詩。有一位詩人寫下了下面的詩:
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nay,nay
We see many heads and no wits,some day.
有多少腦袋,就有多少智慧。
顯然這位詩人對英語諺語:So many heads,so many wits.(有多少腦袋,就有多少智慧。)
所含的意思持否定態度。這種情況,中國也有,魯迅對漢語諺語“個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也提出過質疑。他認為“這乃是壓迫者們的格言,教人要奉公,安分,不可不平尤其是不要管閑事;而被壓迫者是不算數的”(《魯迅全集》4卷,414頁)。
從這些例子可以進一步看出,詩歌和諺語是互通的。使用諺語時,有時可以改而用之。使用諺語在考慮語言規范性的前提下,為了交際和表達思想的需要,可以創造性地使用。
四、諺語的社會實踐功用
諺語的社會實踐功用很廣泛,從個人的座右銘到社會群體的交往,無不使用諺語,發揮其社會實踐功用。現代社會商業經濟發達,廣告成為應用語言的媒介。廣告語言不僅要求簡短上口、形象生動、通俗易懂,還要寓意深刻。因此諺語在這一領域有用武之地。其它領域諺語使用的功用大同小異,可以舉一反三。另外,從司空見慣的諺語中引發新意往往會產生強烈的廣告效果。例如一家日本航空公司為了強調頭等艙膳食豐富,把諺語:
One man’s meat is another man’s poison.
對一個人來說是肉,對另一個人來說是毒藥。
改為:One man’s sushi is another man’s steak.
對一個人來說是壽司,對另一個人來說是牛排。
如果廣告詞中包含產品的名稱,又借助諺語的韻律和知名度,那么一條諺語就會是一則給人深刻印象的廣告,讓人們記住其產品。我們來看看可口可樂公司設計的廣告:
All roads lead by Coca-cola signs.(1929)
條條道路通到可口可樂招牌前。
這則廣告顯然是以諺語:
All roads lead to Rome.(條條道路通羅馬)為基礎的。
漢語諺語應用于廣告時,也可加以改造。但改造的方法與英語不盡相同。例如活用諺語:
百聞不如一見。
于是產生的各種廣告詞:
百聞不如一嘗。(健力寶飲料廣告)
百聞不如一件。(羊絨衫廣告)
百聞不如一鍵。(計算機廣告)
在發揮諺語的社會實踐功用時,可以適當改變諺語形式,靈活使用諺語。但諺語畢竟是約定成俗的固定句子,濫改會影響語言的規范性,所以應用諺語時一定要慎重。
參考文獻:
[1]王德春.新慣用語詞典[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96.
【各地流傳的白露節氣的諺語有哪些】
鴻雁來,玄鳥歸,群鳥養羞。
玄鳥,即燕子。古時候,燕子和桃花,大概是人們最樂于倚重的兩位氣候“預告員”,對于生物智慧的借用。
從春分時節的“玄鳥至”,到白露時節的“玄鳥歸”,人們由燕子的遷來與歸去中,品讀季節的更替。
秋高氣爽,玉露生涼,鳥兒們敏銳地覺察肅殺之氣,于是開始養羞(饈),即勤快地籌措越冬的“干糧”。
以前我最喜歡的白露諺語是:“喝了白露水,蚊子閉了嘴”。可是,蚊子們似乎并不在意這則“古訓”,把人折騰得不行不行的,看來還是另一個諺語更靠譜:白露蚊,咬(煩)死人。
還有一個諺語,乍讀起來令人竊喜:“白露后,不長肉”。但它指的卻是…蕎麥。白露后,反倒是很多人秋膘上身的時節。
很多諺語,也反映著白露時節各地的物候特征和農事次第:
白露三朝露,好稻滿大路。
白露天晴稻像山。
“白露雨來苦一路”,《農政全書》解釋道:白露雨為苦雨,稻禾沾之則白颯,蔬菜沾之則味苦。
白露打棗,秋分卸梨。
八月連陰種麥好,只怕淋爛柿和棗。
不同的果兒,對于雨水多寡,有著不同的好惡,正所謂“旱棗子,澇栗子,不旱不澇收柿子”。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
白露白茫茫,谷子滿田黃。
白露雨瀝瀝,秋分稻秀齊。
白露滿街白。(棉花)
白露看花,秋分看谷。
白露水,寒露風,打了斜禾打大冬。
白露秋分,番薯生筋;寒露霜降,番薯生糖。
白露點坡,秋分種川,寒露種灘。(小麥)
白露不抽穗,寒露不低頭。
白露谷,寒露豆,過了霜降收芋頭。
白露蕎麥,寒露油菜。
白露秋分菜,寒露霜降麥。
白露種蔥,寒露種蒜。
白露下南瓜,立冬臥白菜。
山怕處暑,川怕白露。
還有很多諺語,反映著白露節氣與后續天氣的呼應關系:
白露有雨會爛冬。
爛了白露,天天走溜路。
白露有雨霜降早,秋分有雨收成好。
白露前是雨,白露后是鬼。
白露無雨,寒露風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
“一場秋雨一場涼,一場白露一場霜”。
而白露之后,最纏綿的陰雨,就叫做:華西秋雨。
“露里走,霜里逃,感冒咳嗽自家熬”。
“白露身不露,寒露腳不露”。
“白露不露,長衣長褲”。
“白露身勿露,著涼易瀉肚”。
“白露身不露,露了沒好處”。
“白露白茫茫,無被不上床”…
好吧,白露時節,從不露做起…
9月8日白露節氣,露凝而白,氣始寒也。
“草上露水大,當日準不下”。
關鍵詞:高中地理 生活化模式 中圖版 常見的天氣系統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8-1216(2015)10B-0047-01
中圖版中第二單元的“常見的天氣系統”是高中地理教材中的一大難點。教育部對地理課程提出的要求就是要讓學生學到有用的地理知識,要讓高中學到的地理知識促進學生的終生發展。這就意味著要讓高中地理走進學生的生活,只有把地理教學與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才能讓學生接受和掌握地理知識,讓地理課堂煥發生機與活力,取得教學效果。
一、 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創新
傳統的教學模式只是讓學生接受地理知識,而生活化教學模式尊重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高中地理教師要充分掌握學生的心理,結合學生的日常生活經驗,采取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法,從而提高學生對地理的興趣,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高中地理知識,提高學生地理學習能力。
首先,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讓學生觀看天氣預報,然后多收集近期的天氣預報,收集一些與臺風有關的消息,多收集關于天氣的一些諺語,給學生播放與天氣系統有關的幻燈片,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學生關注天氣系統,也可以激發學生對地理課堂的熱情;其次,高中地理教師可以結合學生以往學過的知識和生活情境設置教學情景,比如“觀風雨才能賺大錢,借天氣才能做好生意”,緊接著讓學生列舉生活中哪些商品的價格跟天氣有關系;還可以讓學生列舉在古代人們是如何判斷天氣變化的。這樣不僅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素養,陶冶高中生情操,也可以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體現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性,加深學生對天氣系統的理解。
二、 加強生活與教學的聯系
地理知識貫穿于人們的日常生活,在新課程改革之后,地理教科書出現了很多非常形象的插圖和說明,更方便學生理解,體現了對生活化教學的重視,教師應該轉變教學理念與方式,多在地理課堂中舉例以及插入圖畫。
高中地理教師在講《氣壓系統和鋒面系統》的時候,可以用幻燈片給學生展示我國北方遭受沙塵暴的圖片和小視頻,這樣可以讓學生較為直觀地感受到鋒面系統給我國天氣造成的影響,并以此過渡引入氣壓系統。在講氣壓系統之前,教師把幻燈片圖片切換到家中水池放水的畫面,讓學生觀察水的流動畫面,從而引導學生學習用手判定氣流的流動方向,可以讓學生制作關于氣壓系統的圖片,教師也給學生展示圖片,讓學生判斷自己制作的是否正確。通過這種方式,學生不僅可以聯系生活學習高中地理,也可以通過與同學討論和教師指導,加深對氣壓系統知識的理解,學生更能進行獨立的思考,并把學到的知識與生活聯系起來。
三、通過社會實踐把地理課程融入生活
現階段地理教學不僅求教師要全面熟悉教材,也要求教師把教材與生活聯系起來,把教學帶入生活,很多學生學了地理知識,生活中最基本的現象都不知道如何進行解釋,因此,教師一定要改變這一局面。
例如,學生學習氣壓系統和鋒面系統對我國天氣的影響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列舉一些生活中的例子,讓學生進行分析。如北方冬天的寒潮、夏天的暴雨是由于什么系統造成的?南方夏天降水非常多是由什么系統帶來的影響?江淮流域六月份處于陰雨連綿的狀態,這又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常見的天氣系統”這部分知識學習難度比較大,單純依靠教師講解,學生根本無法掌握關鍵點,也不會運用到生活中,面對考試學生不能應對自如,這就需要教師結合本節課的重點和生活中的實例,對學生進行講解,帶領學生預報天氣。教師可以給學生呈現圖片,帶領學生解讀圖中的信息。
首先,讓學生指出氣壓中心氣壓情況;其次,讓學生描述圖中A點和B點的風向,并比較兩點之間的風力的大小;再次,判斷A點B點兩處氣團的性質;最后,根據學習的冷鋒和暖鋒有關知識,描述圖中哪些區域會出現降雨,指出哪些區域會出現暖鋒雨、哪些區域會出現冷鋒雨。
天氣系統非常復雜,天氣現象復雜多變,這就需要教師和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觀察,多尋找其中的規律。教師要多帶領學生解讀天氣預報,讓學生學會簡單識別天氣圖,了解天氣發生變化的原因。教師也要把在生活中發現的天氣現象融入到教學中。為了使學生理解天氣系統,應該用最貼近生活的天氣現象作為教學的素材,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多讓學生收集關于天氣的諺語,再結合學習的知識進行分析和交流,讓學生更好地接受天氣系統知識。生活化教學模式縮短了地理與生活之間的距離,提高了高中地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精心設計第一節課及每一節課的導言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熱情,我非常重視開堂課。例如;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地理》七年級上冊的第一章《讓我們走進地理》的第一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在古代,形容一個人知識淵博時常用‘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來比喻。那么,什么是地理呢?也許地理這個名詞同學們可能比較陌生,但地理知識同學們卻經常接觸到。地理究竟是一門什么樣的學科呢?地理課都要學習哪些東西,怎樣才能學好地理呢?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會知道答案。”最后用“同學們,你們想成為一個知識淵博的學生嗎?(同學們回答:想。)請好好學習地理”來結束這節課。
二、堅持課前5分鐘地理講座,開闊學生視野,豐富學生的地理知識結構
為激發學生主動學習和探究地理知識、遵循新教材“以學生終身發展為本”的教育觀念,我非常注重鼓勵學生平時通過讀書、看報、收看電視有關欄目(如:“地球的故事”、“人與自然”、“動物世界”等)搜集地理資料、趣聞。在每節地理課中,讓幾位同學依次上臺說說自己搜集的地理趣聞,讓其他同學欣賞和評價。這樣,學生從中收益非淺。一是學生通過主動搜集地理資料,開闊視野,豐富了他們的地理知識結構;二是讓學生將找到的地理資料用自己的語言講給同學們聽。不但提高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還激發了他們學習地理知識的興趣。
三、讓學生自制學習學具,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體驗創新樂趣
初中生大都具有強烈的動手操作的愿望。在教學中要充分保護和利用這種積極性,培養學生動手實踐的能力。比如學習了“地球儀”的知識后,讓學生動手用乒乓球制作地球儀。在學習“時區及區時計算”這部分內容時,學生不易掌握,我便指導學生做了“各國標準時間”學具,讓同學們反復練習,很快就掌握了所學內容。在動手實踐的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和技能,還能經歷過程和方法,體驗創新樂趣,獲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逐漸持久、穩定。
四、聯系實際,吸引學生,培養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新教材結構簡單明了,內容通俗易懂。它十分重視對每一個教學內容的引入,盡可能多地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注重挖掘學生的生活經歷和親身體驗。包括衣、食、住、行、經濟、文化等各方面。因此,教學過程中要盡量挖掘和使用日常生活中潛在的有興趣的材料,把生活與地理事物事例聯系起來,使學生感受到地理知識就如同身旁常見的事物一般鮮活。例如:在講“天氣”這一概念時,通過讓學生對當天的天氣以及對平時收聽收看的天氣預報進行分析,總結出“天氣”的概念,加強對“天氣”這一概念的理解。學生通過對身邊熟悉的地理事物或現象的分析,理解抽象的地理概念和地理原理,使學生覺得地理距我們很近,所學知識很實用,從而樂于學習。這樣既培養了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也培養了學生觀察事物、分析事物的能力。
五、巧用諺語,增強趣味,活躍課堂氣氛
諺語是勞動人民在漫長的生產實踐和社會實踐中的經驗知識總結,富有哲理性和科學性。在教學過程中巧用諺語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溫帶大陸性氣候日溫差較大,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黃河含沙量大,用“一碗水,半碗沙”;淮河沿岸歷史上多災,用“小雨小災,大雨大災,無雨旱災”;交通在國民經濟建設中的作用,用“要想富,先修路”、“火車一響,黃金萬兩”;華北平原春旱嚴重,用“春水貴如油”。結合教學內容適當引用諺語,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輕松愉快地接受地理知識。
六、創設地理情境,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教學效果
地理新課程不僅提供給學生與其生活和周圍世界密切相關的地理知識和技能,而且還要使所學知識對學生終身學習和發展有用。因此,在教學中,在引導學生獲取基本的地理知識和技能的同時,要以地理知識為“載體”創設地理情境,努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能力,引導學生自主地從學習和生活中發現地理問題,提出探究思路,搜集相關地理信息,運用有關地理知識和方法做出自己的判斷。例如:講授“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時,可展示有關北極地區和南極洲的資料圖片,讓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為培養學生合作學習的精神和能力,引導學生以小組或團隊為單位,選擇感興趣的地理課題,提出明確的責任分工,相互支持,密切合作,共同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以完成共同的任務。在這一過程中,學生不僅獲得了有用的地理知識和搜集處理地理信息的能力,同時還經歷了探究的過程,提高了與人合作、交流的能力,獲取了理智、情感、價值觀的體驗,也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