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2-07 01:00: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聯想和想象的區別,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抓住特征。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抓住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1)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來源:文章屋網 )
《普通高中英語課程標準》特別指出,“高中英語課程應根據高中學生認知特點和學習發展需要,在進一步發展學生基本語言能力的同時,著重提高學生用英語獲取信息,處理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思維和表達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注重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學習,注重學生的參與和學生能力的提高,注重學習習慣和學習策略的培養。詞匯作為英語學習的基石,在整個高中階段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詞匯也是阻礙很多學生英語學習的障礙,英語基礎不好,究根結底還是詞匯量不足,以至于很多學生提到英語就頭痛。詞匯是語篇的載體,脫離了詞匯的英語教學,就成了無源之水,無米之炊。著名語言學家DAWilkins說“沒有語法,人們就不能表達很多東西;而沒有詞匯,人們不能表達任何東西。”由此可見,改進詞匯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教學中,應該不斷研究和突破的問題。筆者在實踐中嘗試創設詞匯記憶的場景,聯想記憶,做到音形義結合,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詞匯的興趣。現結合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舉例說明這種記憶方法的運用。
一、花(r想象成花)系列詞匯記憶topictropicbushbrushfiendfriendbotherbrotherbroth
這一組單詞的共同特征是相差一個字母r,我們在區分記憶的時候,可以把字母r聯想成一朵花。比如,r加上主題(topci)就變成了熱帶地區(tropic),我們可以聯想熱帶地區花很多,所以有花的主題組成了熱帶地區。還有矮樹叢(bush),我們可以聯想布什總統,手里拿著花(r),當作畫筆(brush)在作畫。同樣我們可以區分記住friend與fiend:有花的是朋友,沒有花的是魔鬼。則可以串記為:有花的是兄弟(brother),沒花的是打擾(bother),兄弟無人是肉湯(broth)。練習Agood_____foracompositionThisplantonlygrowsinthe______Ididn'twantanyoneto_______meTheoldBushisholdinga______
二、MM或者媽媽(mi想像成美眉或者媽媽)詞匯記憶loomgloomgloomymendImageimaginemoral
這一組單詞本來沒有任何聯系,單獨記憶起來,會加大學生的記憶負擔,但是,如果能夠把字母m想象成美眉或者媽媽,那么這些單詞就會立刻鮮活起來,記憶輕松而有趣。我們可以想像一下,loo很像我們的阿拉伯數字100對不對,你想啊,你在100米以外看一個美眉(m)你能看清楚嗎?不能對吧?所以,gloom這個詞就表示若隱若現;而一個哥哥(g)如果在100米之外看一個美眉看不清楚,會什么感覺呢?很郁悶啊!所以呢,gloom這個詞就是一個動詞,郁悶;而我們在這個詞后面加一個y就變成了形容詞,表示郁悶的,那么人在陰天的時候是不是容易情緒不好啊,所以呢,gloomy這個詞還可以表示天氣昏暗的。當然M也可以想象成媽媽,媽媽都是操勞辛苦的,所以,在生命的最后(end)還在為我們縫縫補補,這樣就輕松記住了mend(縫補);這樣一個充滿愛心的媽媽一天天變老,i表示愛,愛的媽媽(m)一天天老去(age),這個形象(im-age)是不是深深的影響了你呢?加in在心里,就是一種想象(imagine)。我們也可以適當地變換一下思路,媽媽也是人,有時候媽媽也挺調皮的對不對,媽媽總是讓我們要排隊,自己有時候卻也不排隊對不對?所以啊,媽媽也只是口頭上(oral)講道德的(moral)的,學生記到這里,都能聯想起平時媽媽對自己的教育,很容易就聯系起來了。練習:Themountainousisland______onthehorizonThepoetsareawlaysvisitedbyfitsof_____Idon'tliketostayinthat_______houseItwonttakemetoolongto______thecarWehavaan______oftheUSAasarichcountryItishardto_____howdifficultheisliving!作為一名英語教師,要善于觀察單詞與情景的內在聯系,善于讓學生發揮其想象,有時候,只要稍微顛來倒去一下,也能發現小小單詞背后隱藏的巨大智慧。比如說,曾經有學生記不住abroad和aboard的區別,很多時候會混淆兩個單詞的意思。其實,稍微區別聯想一下,我們都說,現在出國的人很多,出國已經成了很多人選擇的一條出路(road),所以啊,有road的就是出國,剩下的那個就是上船上飛機。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多,也很容易成了教學的素材,而能將這些帶到我們的詞匯教學中去,將事半功倍,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好地開發學習的潛力。
總之,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勤思考,勇創新,提高教學方法,注意詞匯教學的趣味性和多樣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注重學生的觀察、記憶、思維、想象和創造能力的培養,拓展學生獨立解析、運用詞匯的能力,為英語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王寒英 單位:湖北省襄陽東風中學
狀物作文,是小學生作文訓練中的一個重要項目。所謂狀物,就是具體、形象地描寫物體的特征、形態、色彩、質地等。這個物還應該包括動物、植物等類。由于不同的物有不同的特點,所以狀物的方法也不一樣。
(一)怎樣寫物品
1.抓住特征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蛛蛛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寫
(1)按總一分一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樣寫動物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愛小動物,看了以后總想把它們寫出來來。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寫好描寫小動物的作文呢?
1.寫外形
首先,觀察小動物(包括昆蟲)的外形,一般是寫小動物的靜態。在觀察時,包括顏色、長相、個頭都要如實寫出來。其次,要抓住特點,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寫。三 是按順序:先整體一再局部一最后整體。概括寫整體,具體寫局部,用總分關系的句群。最后,為使描寫更形象、具體,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恰當地運用比喻。特別 要注意提醒小學生“像——”、“猶如——”、“仿佛——”等喻詞的使用。
2.寫習性
寫小動物,還要細心觀察它們的動作、靜態和生活習性,這些是小動物的動態方面。例如寫它們吃食物、嬉戲的樣子,相互追逐爭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況,等等。
小動物也 感情、情緒,這要靠小學生從它們的叫聲和動作中,用擬人的方法去體會和想象,這樣就能寫出小動物的性格,顯示出它們的活潑和可愛,實際上也就寫出了小學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樣寫植物
提起植物,小學生的腦海力會出現許多花草樹木的樣子,但是要將平時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很多同學卻感到很難,有的覺得無話可寫,有的三言兩語就寫完了。怎樣 才能寫好植物呢?首先,寫前要細心觀察所寫的植物,并做觀察記錄。觀察時,先看整體的形狀(外形)特征;再看顏色、枝葉的細部特征及生長環境,并把所看到 的詳細情況記錄下來。其次,安排好寫作順序。
1.可以從整體到局部
先寫植物的整體特征,再寫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葉、花、 果等為序,并突出寫其中的一兩部分。另外寫的時候,要求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詳細地描繪、刻畫。例如描寫樹葉,就寫它們的形狀、顏色和給人的感覺等;描寫花, 就寫它們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臨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很多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直至衰亡,每個時期的形態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3.寫觀察日記
小升初
可以用寫觀察日記的方法。來描述某種植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生長、發育情況。
4.以四時變化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割據特色,所以,還可以其四時的變換順序。
關鍵詞:高中英語;詞匯;聯想記憶
掌握詞匯是學習一門語言的基礎,無論是英語學習還是漢語學習,只有提高自己聽、說、讀、寫等各項能力,才能真正掌握這門語言的精髓。學習離不開方法,方法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手段,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一、當前我國高中英語詞匯學習現狀
2013年國家教育部對高中英語的調查結果顯示:85%的高中學生覺得英語詞匯很難掌握;其中90%的學生認為英語學不好的主要原因在詞匯。可以看出,英語詞匯的掌握程度決定著這門學科的好壞,而影響詞匯掌握的關鍵原因在于記憶的方法不當。傳統的記憶方法就是通過死記硬背,多朗讀多背誦,從而加強記憶。這種方法除了記憶時間不長,記憶效果不好之外,還會打擊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影響學生的學習成果。可見,一種科學的詞匯記憶方法對高中學生來說非常重要,聯想記憶法是目前為止研究出的較為有效的記憶方法之一,能大幅提高學生詞匯記憶的能力。
二、聯想記憶法的策略
1.結構聯想
(1)詞綴聯想記憶法,詞綴在英語中的數量不多,但是實際應用卻很多,比如表示否定的前綴詞:im-impossible,un-unbelievable,dis-disappeare,il-illegal,non-nonstop等;表示人物的后綴詞:-or:actor,-ese:Chinese,-ee:employees;-er:teacher等;還有一些形容詞的后綴:-ful:beautiful,-y:cloudy,-ish:childish等。
(2)詞根聯想記憶法,單詞的主要組成部分就是詞根,它具有固定的形式和含義,與詞綴組成單詞。在教學過程中,老師要指導學生總結歸納以前所學的同根詞,然后應用聯想法擴充到其他同根詞。例如“view”詞根的意思是看,觀察,相似的同根詞有preview,review,viewpoint等。“port”詞根的意思是港口,與不同的詞綴可聯想組成不同的詞,如import(im-):輸入,進口;report(re-):報告,報道;export(ex-):輸出,出口。
(3)合成聯想記憶法,合成詞在英語詞匯中非常多,合成詞的意思是兩個和兩個以上的單詞組成的新詞。類似的合成詞有:lunchtime,sunrise,basketball,classroom,hometown,income,afternoon,snowfall,website等。應用合成聯想,能有效促進學生掌握詞匯。
(4)詞形聯想記憶法,英語詞匯是一種非常豐富的文字,其中就不乏有許多拼寫相似的單詞,在教學過程中,將這些相似單詞搭配記憶,能擴大學生的詞匯量。詞形相似有幾種情況:
①首尾字母不同:bad-dad,foot-root,cab-cat等。
②中間字母不同:vocation-vacation,pin-pen,complement-compliment。
③多一個或少一個字母:palace-place,horse-hose,exist-exit等。
④字母相同但順序不同:from-form,evil-live,China-chain,night-thing等。
2.語義聯想
(1)同義聯想法,指在認識新單詞的時候聯想與之意思相同或相近的單詞,從而加深記憶。在英語中,完全相同意義的詞很少,大部分的同義詞都有區別,比如:little有小;可愛的意思,small也有小的意思,但不形容可愛。有些則有語法和搭配的不同,比如:worth、worthy、worthwhile,它們都有值得的含義,但是用法上有區別:Something is worth doing,Something is worthy to be done,It’s worthwhile doing something.
(2)反義聯想法,指由一個詞聯想到與之意思相反的單詞。“Everything is known and better understood by its contrary”這句英語充分說明反義聯想的有效作用,其中文意思是“任何事情都能從其對立面獲得更好的認識和理解”。反義詞有三種意義,第一種是指兩個單詞意思完全相反,比如:alive/dead,true/false。另一種是指意思相對的兩極,但是在它們的意思中間還有其他的詞語,比如boiling and freezing,在它們兩個意思中間還有hot,warm,cold,cool等詞語。第三種是指在意思上兩個單詞相互依存,比如:husband/wife,doctor/patient等。
(3)上下義聯想法,指由一個詞聯想到上下義單詞,比如:creature,可以聯想到它下義詞有bird,fish,animal,再聯想到bird的下義詞有pigeon,swallow,swan,再聯想到animal的下義詞有dog,cat,elephant,cattle等等。上下義聯想是一種非常豐富的聯想方法,意義所包含的東西非常廣泛,因此這種方法對擴展學生思維有很大幫助。
3.語音聯想
語音聯想有同音聯想、諧音聯想和近音聯想三種。比如同音聯想,由whether聯想到weather,由right聯想到write,由site聯想到sight、cite。諧音聯想是一種根據單詞讀音找相似漢語發音的詞進行,比如double,英語意思是雙倍、雙份,單詞讀音可以聯想到漢語“打包”。近音聯想是指字母發音相同,單詞讀音相似,比如sake中的a:[ei],可以聯想到make,take,pay等等。
4.想象聯想
指根據單詞的意思想象,將單詞的意思運用想象轉化成一副形象的畫面。比如:scream:意思是尖叫,運用想象聯想將單詞拆分成“s”和“cream”,s代表蛇,cream是奶油,組成一句話的意思是“她看見奶油里面有條蛇,嚇得尖叫了起來”。
5.諺語聯想
顧名思義就是根據單詞聯想相關的諺語加深記憶,比如學習單詞“idler”,意思是懶惰者,通過聯想諺語可以有:Ayoungidler,anoldbeggar.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一)怎樣寫物品
1、抓住特征
從大小、形狀、顏色、質地(制造材料)等方面,對所寫的物品仔細觀察。因為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特點,即使是同一種物品,也會有某些席位的區別,也有它自己的獨特之處。抓住物品的特點寫,就是抓住了這一物品是區別于另一物品的地方寫。
2、按照一定的順序
(1)按總――分――總的順序寫。
(2)按物品各部分的空間順序寫。
(3)有的物品,須按先外后內的順序寫,即先寫外表,后寫內里的順序。
3、狀物需要想象和聯想
展開想象和聯想,不僅使所狀之物更加具體生動,還可以開拓作品的意境,增強文章的感染力。
(二)怎樣寫動物
大多數小學生都喜愛小動物,看了以后總想把它們寫出來。到底用什么方法,才能寫好描寫小動物的作文呢?
1、寫外形
首先,觀察小動物(包括昆蟲)的外形,一般是寫小動物的靜態。在觀察時,包括顏色、長相、個頭都要如實寫出來。其次,要抓住特點,不能面面俱到什么都寫。三是按順序:先整體-再局部-最后整體。概括寫整體,具體寫局部,用總分關系的句群。最后,為使描寫更形象、具體,要展開豐富的想象,恰當地運用比喻。特別要注意提醒小學生“像――”、“猶如――”、“仿佛――”等喻詞的使用。
2、寫習性
寫小動物,還要細心觀察它們的動作、靜態和生活習性,這些是小動物的動態方面。例如寫它們吃食物、嬉戲的樣子,相互追逐爭斗的情形,如何筑巢、休息的情況等等。
小動物也有感情、情緒,這要靠小學生從它們的叫聲和動作中,用擬人的方法去體會和想象,這樣就能寫出小動物的性格,顯示出它們的活潑和可愛,實際上也就寫出了小學生自己的感情。
(三)怎樣寫植物
提起植物,小學生的腦海里會出現許多花草樹木的樣子,但是要將平時熟悉的植物寫成作文,很多同學卻感到很難,有的覺得無話可寫,有的三言兩語就寫完了。怎樣才能寫好植物呢?首先,寫前要細心觀察所寫的植物,并做觀察記錄。觀察時,先看整體的形狀(外形)特征;再看顏色、枝葉的細部特征及生長環境,并把所看到的詳細情況記錄下來。其次,安排好寫作順序。
1、可以從整體到局部
先寫植物的整體特征,再寫它的局部特征。例如以主干、枝、葉、花、果等為序,并突出寫其中的一兩部分。另外寫的時候,要求學生從各個角度去詳細地描繪、刻畫。例如描寫樹葉,就寫它們的形狀、顏色和給人的感覺等;描寫花,就寫它們的大小、香味、色彩、花期等,使人有如身臨其境。
2、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很多植物的生長、發育、開花、結果直至衰亡,每個時期的形態各不相同的,所以,可以按照植物的生長過程進行觀察。
3、寫觀察日記
可以用寫觀察日記的方法。來描述某種植物在一段時間里的生長、發育情況。
4、以四時變化為序
很多植物在不同的季節里各具特色,所以,還可以其四時的變換順序。
5、托物抒懷,借物詠志
寫植物,不能僅僅停留在對外形和色彩的描寫上,還應該在文章中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例如,感悟人生的哲理、高尚的道德情操、對美好理想的追求等等。用這種方法,要借助例文進行必要的指導,培養學生豐富的聯想能力,在描摹植物形態的同時,賦予它們一定的象征意義。
很多狀物類記敘文常常是通過描摹物體的外形特點,來揭示某種深刻的意義。作者先描寫了物體的外形特點,再寫物體做過的動作過程,最后由這件物體聯想到農民,想到農民們也像該物體一樣辛勤地播種、耕耘、收割,“為別人貢獻多,為自己留得少”。這樣把物體與農民聯系起來,突出農民們辛勤勞動,為大眾服務的精神。這樣的描寫,文章才有一定的思想性、可讀性。
怎樣才能使狀物文章的寫作目的明確呢?
首先要仔細觀察所寫的物體,熟悉并掌握它的特點,分析思考這些特點與人或事之間有什么內在聯系。
【關鍵詞】;美感;休謨;同情;效用
“”是指一種身體和心理上的愉悅和快適的感覺。在西方美學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僅僅指生理上狀態,更包含美學的、倫理學、心理學價值判斷,與美感等概念交織在一起,一直引起美學家們的思考。
在西方美學史上,很多美學家都把美感理解為一種。赫拉克利特認為美的事物能夠給予我們。柏拉圖認為的來源是美的形式,悲喜劇中的是與痛感交織在一起的。亞里士多德分析了藝術作品產生的多種原因,模仿、凈化或者是其他,看到了由于審美對象不同所引起的各有特殊性。但是他們對審美的和一般的都沒有認真地加以區別,所以往往把美感和看做是一回事,對美感的特性并沒有作詳細深入的研究。此后一直到文藝復興時期,美學家們雖然在談美感時也都講到問題,但很少作深入的心理探討。真正探尋美感的生理心理依據,建立“美感即”學說的是十八世紀英國經驗派美學家休謨。他不但發揚了英國經驗論的傳統,從心理方面深入探討了審美的基本概念和理論,還比其他人更多地考慮了藝術的規律和發展藝術的社會條件問題。[1]
一、休謨論美的本質和來源
休謨在《人性論》第二卷“論情感”中,通過對情感的產生、原因、性質及情感不同類別的研究,涉及了美或美感,從而樹立了他的雖不系統卻相當明確的美學觀。[2]休謨的美學其實是一種情感論美學,他關于美的概念分析也是從情感上的和痛感入手的。休謨認為精確有助于美,正確的推論有助于情感,因此將哲學上的精確性應用于美學,突出地表現在他大量細致的經驗心理分析。休謨正是用心理學的方法分析美和美感,認為美感即,即美。
“美是各部分之間的這樣一種秩序和結構:由于人性的本來構造,由于習俗,或是由于偶然的心情,這種秩序和結構適宜于使心靈感到快樂和滿足,這就是美的特征,美與丑(丑自然傾向于產生不安的心情)的區別也就在此。所以和痛感不只是美與丑的必要的隨從,而且也是形成美與丑的真正的本質。” [3]
休謨在此論斷:一是構成美的本質,和痛感作為美和丑的本質的區別;二是分析了美感產生的原因,休謨認為美感產生的一個特征就是人心靈感到快樂和滿足,激起一種愉快的情感,美感的產生是伴隨著的。休謨雖然承認美和事物各部分之間的結構、秩序的關系,但他根本否認美就在事物本身;美不是客觀存在的,而是由人的主觀意識所決定的。美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一種屬性,而是存在于人心之中的,強調了美的主觀性。他還舉圓的例子說明美并不是圓的一種性質,只是圓形映射在人心上所產生的效果,是因為人心的特殊構造使它可以感受這種情感。
關于美感的產生有兩個因素,對象的“秩序和結構”(形狀和外觀)和“人性的本來構造”(心理感官和功能)。審美的對象要刺激起人(審美主體)的感官上的愉悅,然后在心理上產生,審美主體才會肯定這個審美對象是美的。在這里最后產生的顯然不再單純是生物學上的感官,而是心理學上的感覺。休謨這樣做是企圖說明美感不是初生的消極的感官反應,乃是次生的積極的心理活動,這具有合理的因素。[4]
二、“效用說”和“同情說”
休謨還分析了這種產生關聯的其他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客觀方面審美客體形相的方便和效用;二是審美主體的同情,也即“效用說”和“同情說”。休謨多次提到對象的形狀、比例、位置、關系等,是美產生的對象所要具備的某種性質和條件。美丑等不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性質,而是人心內的情感,是由對象的某些性質引起的,效用和便利對于這個產生美感的對象來說也是必要的。他還列舉了動物、宮殿、肥沃的田地來說明從這些對象上欣賞到的美大都是源于便利和效益的觀念。休謨還把美分為感覺的美和想象的美。感覺的美(例如宮殿的形體、建筑的外貌,平原和山崗單本身)是由感官直接接受來的,只涉及對象的形式;想象的美則起于對象形式所引的對象的便利和效用之類觀念聯想,這就必然涉及內容意義。美是產生快樂的形相,是由感覺出來的。[5]
與之相關的是“同情說”,即休謨所說的“人性的本來的構造”的重要組成部分。休謨認為大多數的美的根源就是同情,而能引起同情的心理活動主要是類似聯想。對象能夠引起人的“特殊感情”,并被同類借助類似聯想而感受到,這種人與人之間感情的傳遞就是同情。審美的同情能夠讓一個人體會到同類所具有的美感。我們看到栽滿葡萄和橄欖的山崗,盡管它們不是我的,是業主的,我們分享不好什么實際的好處,但是我們可以通過“生動的幻想”,“仿佛置身局內”和業主分享這種心理上的。
休謨認為美有利益的美和形式的美,也就是想象的美和感覺的美。我們是借助想象感受到了利益的美,但是這種美還不涉及到自己的利益,而是得益于同情。這種美的愉快情感的產生還必須是審美主體的人心構造與審美對象的價值兩者共同起作用才可以。休謨的“同情說”對后來的“移情說”有重要的影響。
三、休謨“美即說”評價及影響
學者論及休謨的“美即說”來界定休謨為主觀唯心主義者、客觀唯物主義者或者是兩者之間的中間派等等。我們認為雖然休謨把當做美的本質是一種主觀主義,但是的產生離不開對象的某些客觀因素(如對象的形狀、比例、關系、條件、效用等)因此,休謨關于美的本質的觀點是帶有一定客觀因素的主觀唯心主義。
休謨的美學思想得益于他之前稍早的哈奇生和貝克萊。哈奇生在《論美和德行兩種觀念的根源》中把美分為“絕對美”(事物本身某種性質令人感到的美)和“相對美”(由觀念聯想而感到的美)兩種,同時他認為審美活動的內在感官不依賴于對象的原則、原因或效用的知識,也同利害觀念無關。貝克萊在《阿爾西弗朗》中就美的本質提出過“效用和目的”說。事物是因為合乎一定的目的,有一定的效用才被人們認為是美的,并且認為審美活動必須要使用理性的思維和判斷。休謨的“美即說”在二者基礎上進行了創新,試圖從心理層面分析美的本質,區分了感官與心理(審美意義上),完善了“相對美”的觀念與“同情說”相聯系,給予了理論上的依據。
休謨在西方美學史上具有極大的影響力,他更加突出了審美活動中的情感因素,并試圖克服唯物論的經驗論美學的機械性,從審美主體方面(心理層面)尋求美的本質,建立起心理學層面審美意義上的美感()體系。同時他的“同情說”成為西方后來利普斯“移情說”的濫觴,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1]周曉亮.休謨哲學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2]朱兵.論休謨的情感論及其美學思想[J].湖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8(4). [3]北京大學哲學系美學教研室編.西方美學家論美和美感[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
聯想屬想象的范疇,但又不同于想象。聯想就是在頭腦中由一事物想起另一件事物的心理活動,其形式有類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因果聯想、自由聯想。
想象則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礎上在頭腦中創造新形象的過程。想象高于聯想,而聯想是想象的基矗學生有了較強的聯想能力,就能順利地把新學知識納入已有的知識結構,建立新舊知識之間的本質聯系,辨別它們的本質區別。
1. 類比訓練,培養類似聯想
類似聯想就是從事物之間的相似性方面想起,在美術知識的各個體系中,每一知識體系之間存在著相互聯系或相似形態。并且在教材的編排上也充分體現了階段性歸類特征。因此,教師應根據所學知識的內在的或形式的聯系,以某一知識點的意義特征或形式特征為聯想觸發點,對平時學習的零星的分散的知識點按相同、相似等特征進行歸類,將同類知識串聯起來,使這些知識形成鏈環,形成系列,并隨著知識的增多使其逐步延伸、擴展,成為有機系列,如在教學小學美術第七冊第11課《動物裝飾――雞》一課時,教師就應抓住第10課《動物裝飾――魚》?和第9課《動物裝飾――虎》的裝飾方法,利用虎、魚與雞在裝飾手法上都必須經歷變形這一圖案裝飾方法的一致性和相似點,引導學生展開聯想,回憶虎、魚在簡化、添加、裝飾的處理方法,從而演變為雞的裝飾方法。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歸納出動物裝飾的一般方法,即通過對動物原形體的變化(或簡化,或添加,或裝飾),達到圖案裝飾的藝術效果。這樣學生在學習新課時,運用原有認知結構中儲存的知識信息,就能舉一反三地學到新知識。
2. 轉化訓練,培養接近聯想
接近聯想是指從空間和時間方面接近的事物想起。即是說把一個問題轉化為另一個問題,?進行思考,以求解決出現的第一個問題。如第十冊第5課《鉛筆淡彩――靜物》一課,要使學生掌握鉛筆淡彩的技法特征,教師不能一味地從鉛筆淡彩的技法特征和繪畫步驟進行講述,而應引導學生將鉛筆淡彩這一新知識轉化為已學過的素描明暗知識和未學習過的水彩畫知識,通過展示同一靜物的鉛筆淡彩作品、素描作品和水彩作品,讓學生從用線和用色上對比研究。從靜物素描中分析出鉛筆淡彩的用筆較輕、用線簡略且只用疏松的線條將暗部略加調子。從水彩作品中分析出鉛筆淡彩的用色是只把顏色用水稀釋、淡淡渲染或根據物體明暗略加變化。通過兩組作品的對比分析,學生便可歸納出鉛筆淡彩在用線、用色上的獨特技法特征,從而理解了這一新知識。
3. 反向訓練,培養對比聯想
對比聯想是指從具有相反的事物想起。?如第四冊第6課《海底世界》一課的教學,該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感受和認識冷色,學習在畫面中大面積地運用冷色。?要完成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可結合第四冊第4課《溫暖的陽光》一課,該課的教學目的是使學生感受和認識暖色,以暖色為主想象創作一幅畫。學生通過該課的學習,他們已能掌握紅――橙――黃為暖色,并能體會到暖色使人感覺熱烈、歡快、激奮、刺激。所以教師在教學新課《海底世界》一課時,可引導學生從相反的色彩感覺暖色談起,同時通過出示大面積的藍、綠、青與紅、橙、黃的色彩對比,使學生本能地體驗到藍、綠、青具有給人寧靜、沉寂、寒冷的感覺。有了這種心理感受,學生對色彩的冷暖就有了初步的接觸,他們就可憑直覺經驗辨認、鑒別、分析色彩了。
4. 推理訓練,培養因果聯想
美術創作教學的形式既包括添畫、記憶畫、想象畫,又包括組合畫和畫面改錯。在這五種美術創作教學形式中由于作品題目與作品的內容既存在一致性,又包含有因果關系,作品的題目制約著作品的內容。因此利用作品題目與作品內容的因果關系,要求學生進行推理訓練,讓學生通過有條有理、有根有據、合乎規律地思考,判定出作品題目與作品內容的準確性和一致性。通過這樣經常的推理訓練,學生的因果聯想能力就會提高。如第十一冊《為童話、寓言配畫》一課,其教學目的是初步使學生掌握插圖的基本要點和方法。根據這一教學目的,教師必須引導學生抓住原因(文字),仔細研究文字所表現的內容、思想和情感,重點抓住文字內容中的典型、主要的情節及形象,然后運用造型手段將分析出的典型的主要情節及形象描畫出來,同時在色彩的運用上,也應扣住原因(文字),從文字中揣摩、合理地分析色彩因素,這樣通過造型和色彩兩方面的分析與表現,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插圖即結果就產生了。不僅如此,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由結果(畫面)求證原因(文字),看畫面是否準確、形象地表現出了文字的內容與思想。這樣,學生通過多次推理訓練,強化了因果聯想能力。
5. 發散訓練,培養自由聯想
要善于培養學生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面考慮問題,拓寬解決問題的思路,這樣能有效地培養學生自由聯想能力。?如第四冊第7課《去太空旅行》,本課教學意圖是使學生了解太空、幻想太空是什么樣子,發揮其創造能力,大膽想象飛往太空的工具。由于太空的極限無人知曉,教師可讓學生自由討論:如何飛向太空?
在現行的教育機制和素質教育的理論下,學生機械的學習方式已受到眾多學者和家長的詬病,傳統的模擬和被動的接受使學生對美術學習產生了厭倦情緒,喪失了興趣,從而也不會達到好的學習效果。而自主、合作式的學習越來越受到孩子們的喜歡,其原因是這種方式符合了學生心底里的愿望,學生自主,交流合作,教師因勢利導,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從而取得更好的學習效果。
一、“藝教”需走入孩子心靈
心靈是想象的世界,心靈是創造的世界。孩子們的心靈純真無邪,自由浪漫,是人類最寶貴的財富。孩子們不僅要反映眼中的世界。在教育的領域中,孩子作品有主張臨摹的,有主張創作的,臨的教師認為畫的就得像,和書上畫的一樣就是好學生,就能得100分,這是應試教育。他們注重眼中的世界,而忽略了心中的世界。另一種主張創作的不可求于畫準畫像,而應注重內涵、崇尚自然。他們順著孩子特有的天性和特點,順其自然地引導他們自然發揮,自由想象,自由發揮經過心靈重新設計。從現象走向本體,從表面走向內涵,從現實到現象,從眼中的世界走向心中的世界。孩子由于年齡的關系,感知和理解能力有限,他們還不能完全明白現實與想象的區別,在他們的意識中,多少還存在著人類初期的混沌狀態,他們周圍的一切現象都是有生命的存在,在一種不完全的感覺中,他們憑著想象認識世界,創造世界。這樣他們的作品自然以心靈的想象為主體,不合常理而通畫理,是這一時期孩子們的基本特點。藝教中孩子作品不能再被束縛了,要充分表現他們眼中的世界,更重要的是反映心中的世界。孩子創意畫要把生活中的真實變成藝術的真實。這個構思可以創造,造型可以創造,色彩也可以創造。這時我們就可以理解兒童畫無拘無束,幼稚天真,自由浪漫,奇思妙想的可愛可貴之處,這才是“藝教”中孩子對畫創作最美妙的境界。
二、“藝教”需培養孩子創造性思維能力
創造指創造性地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維。它具有新穎性和獨創性的特點,能使學生在學習生活中“發現”問題,有助于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開發學生的智力和能力。在美術教學中,由于美術學科的特殊性和無窮的藝術表現力,藝術創造道路和表現形式不斷創新,而這些創新就必須從“發現”問題開始,才能有創造性地解決問題,因此作為美師在傳授理論和技法同時,更應該注重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創造型人才。
1.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 好奇是孩子們的天性,是對新鮮事物探究的一種心理傾向。美術一般可以分為繪畫、雕塑、工藝、建筑等。以繪畫而言教材中有好多種,而每一個畫種的形式、工具材料各不相同,卻都能畫出賞心悅目的作品,這些不同足以引起學生強烈的“好奇”。學生對事物產生好奇心理,就會在頭腦中產生許多問號而積極去思考,并力求獲得認識。有了好奇心,也就必然會去探究,同時也會去研究表現物象。因此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欲”有助于學生創造的發展。
2.發展學生的聯想和想象 鼓勵學生多方面聯想,聯想過程使學生的聰明才智得以發揮,是培養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又一有效方法。在教學中應提供各種機會訓練學生的聯想和想象,如第七冊《線描寫生――鞋》這一課時,根據線描基本畫法和鞋的樣子,請學生聯想,可以得出各式各樣的鞋的畫法,別的也基本掌握了。在通過想象,在畫鞋時加上一些鞋柜或鞋架之類的物體,畫家廳一角就容易多了。在聯想升華到想象,學習進步就更快,這樣更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能力。
三、“藝教”需提高學生審美能力
人類的不斷創造與發展,都是向著美好的方向邁進,沒有了“創造”,就沒有今天的世界,沒有“美”,世界也變得淡然無味。兒童作為未來世界的主人,他們必須擁有更為敏銳的美感,才能體現兒童美術教育的重大意義,這種意義不在于他們當中能產生多少職業藝術家,而應體現在每一個受教育的個體自然流露出的審美愿望上。提高審美能力最終體現于人們創造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觀點和態度。具有良好審美素質的人,不至于目睹庸俗的習俗、雜亂的環境和丑陋行為熟視無睹。因此,審美不是簡單的“好看”或“漂亮,它將引導人類和環境向著更合理、更富于人性和創造的方向發展。
美術教學是一個使學生主動參與的過程。教師應尊重學生的人格,關注個體差異,滿足不同學生的學習需要,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各個教學環節,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培養學生掌握和運用知識的能力。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不能只限于一種教學方式,更不能拘泥于某種教學模式,應以靈活、有趣的教學手段引導學生參與、主動發展自己的個性,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習的興趣和熱情,充分挖掘學生的潛能和展示學生的聰明才智,培養高尚的審美情趣和審美意識,提高美術的綜合素質,為今后的終身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作者單位:河南省鄭州市中原區汝河新區小學)
一、細看圖畫,弄清圖意
看圖作文的前提是“看圖”,其內容大部分是從圖而來。圖是作文的依據,是作文材料的來源,是準確表達的保證。所以在指導學生作文時,教師就必須讓學生先看圖,并且還要看清、看準圖意。
1.有序看圖
如果是單幅圖,首先要指導學生觀察整個圖畫,形成一個總體印象,然后按照空間位置的變換,或從上到下,或從左到右,或由近及遠(圖畫中由大到小),或先中間后兩邊,仔細觀察各部分。
如果是多幅圖,首先要指導學生根據圖序分別進行觀察,一般是先人后物,由主到次,由粗到細,由明顯到隱蔽。因為人在圖畫中是主要的,是活動的主體,而物僅是人物活動的環境。因此,寫作前必須先認真逐個看清、看準人物的年齡、衣著、神態、表情、動作等,再去觀察圖中環境及物件等。其次,要分清主次,我們指導學生觀察圖畫中的人物時,必須先觀察主要人物,再觀察次要人物;觀察畫面時,要先看主要畫面,再看次要畫面。主要畫面一定要多看、細看,做到詳細透徹;次要畫面則可以相對地少看、粗看,了解即可。抓住了主要部分,也就捕捉住了重點,準確把握住了作文中心。
2.細致看圖
只有觀察得全面細致,不放過任何有意義的細節,我們才能全面把握畫面的內容和含義,才能發現問題,探求事物之間的內在聯系,為細致地寫好作文打好基礎。“細節之處最動人。”文章有了細節才能感動人,也才能為聯想和想象提供依據,使文章散發出真實的氣息。例如,以反映生活事件為主題的圖,人物往往是畫面的中心,所以指導學生觀察時既要看到人物所穿的服裝,又要看到人物佩戴的飾物和所拿的物品;既要注意人物的神態表情,又要注意人物的動作姿勢;既要弄清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要找出人與物之間的聯系和區別。人物總是在一定環境中活動的,所以我們還要對環境進行細致的觀察。觀察環境既要看到表示季節、時間、地域的事物,也要看到與人物活動有關的內容,還要看出富有城市風貌、鄉土特色、民族風情的環境布置或特色陳設等;既要注意人與物之間的聯系,也要找出物與物之間的聯系。
二、根據圖意,合理想象
看圖作文,圖上畫的人和物都是靜止的,既不說話,也不行動,所顯示的只是人物、事物在某一瞬間靜止的情景。所以學生在看圖作文時,必須根據圖意,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結合自己的觀察理解,展開合情合理的想象和聯想。我們絕不能靜止地、孤立地去理解圖意,它其實就如電影或電視劇里的一個精彩定格,所示事物絕非一成不變、毫無聯系的,所示人物也絕非靜止割裂、獨立存在的。它們都有其來龍也有其去脈,所以讓學生寫看圖作文,聯想和想象是其重要方法。對于以人物為主的圖畫,我們指導學生要從人物的形體、表情、姿態出發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動、興趣愛好、品質性格;對于以描繪事件為主的圖畫,讓學生通過觀察環境、人物、事物以及人與人的關系;人物與環境的聯系,并由此追溯事情的由來,探索事情的經過,想象事情的結果。這樣,將其連成整體,知其圖中,也知其圖前、圖后,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如此操作,使畫面上的人物動起來,畫面活起來,故事完整起來,讓無聲的、靜止的、平面的圖畫變成有聲的、活動的、立體的“電影”。
如果說看圖作文猶如一只雄鷹,那么對畫面的寫實描寫就如鷹之身體,合理的想象則似鷹之粗大有力的雙翅,只有同時展開,雄鷹才能翱翔于天空!
三、安排順序,具體表達
觀察圖畫有觀察的順序,想象和聯想又給無聲的、靜止的圖畫增添了聲色和動感,賦予畫面以生動的情節,精彩的細節。“看”“想”之時,我們已在有意無意中基本形成了具體表達的順序。一般來說,完全寫實的描繪,其順序應同觀察圖畫的順序完全一致,即按觀察的順序表達;而對想象和聯想內容的表達,則要因內容而定,靈活安排。一般來說,細節的補充式聯想和想象應采取插敘或補敘的方式表達,而對情節的想象、聯想則應依據事情發展的順序表達。重點部分、需要具體表達處,要對人物的語言、動作、神態、心理等進行細致刻畫,切忌以概括式語言一筆帶過。
每天至少1分鐘思維訓練
孩子的繪畫能力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進步,如果按照美術發展的規律有目的地引導,孩子的進步則更是飛速。為了讓孩子感受畫畫的樂趣,我在女兒3歲的時候給她編了一套美術思維題,內容涵蓋了對構成畫面的點、線、面等基本要素的認識和運用。
一、認識線
1.直線。初次練習時先讓孩子畫單個的豎線、橫線、斜線等,再比較線的長短。一段時間后可嘗試將直線組合成不同的圖形,如米字線、放射線、折線等,再過渡到情景畫。
2.曲線。描畫不同的帶曲線的圖形并添加多個組成花邊。這個部分可以結合折線一起練習,孩子慢慢從畫開口的圖形過渡到畫封口的圖形,然后到圖形的組合變化。除了繪畫練習,我們不妨和孩子一起找找生活中的曲線,讓孩子觸摸和速寫。
二、認識圖形
1.三角形。蛋糕對小孩子總是充滿誘惑。我特意買了三角形的蛋糕對切,形成新的小三角,然后孩子自己動手切,邊吃邊玩,三角形的印象映入腦海。接著給孩子不同顏色的三角形彩紙,先兩個兩個拼擺,再逐漸增加個數,拼出不同的圖案。
2.圓形、半圓形。為了讓孩子體會圓形的多變,我嘗試了圓形折紙的練習。如《魚兒游》,在拼擺的過程中加以折疊,改變圓的形狀,形成了新的半圓形、扇形、三角形……
3.方形、梯形。在方形練習中,我結合了線條來練習,如《斑馬》,先和孩子一起觀察了斑馬的身形及斑紋特點,然后用撕紙的方式,撕出大小不一的方形拼貼成斑馬,再用線條添畫斑紋。
三、應用
1.補全畫面。
①連線組合:如《水果盤》,先分別畫出水果,然后組合在果盤里。拓展訓練一:家長和孩子面對面,給孩子10秒鐘記憶果盤里的水果。家長迅速用手遮住其中一個水果,請孩子說出少了哪一個,反復3次。拓展訓練二:請用盤子里的這些水果編一個故事。
②添加想象:初次練習時可提供物體的部分線條讓孩子添畫……
③找另一半:調動左右手,左手畫左半邊的缺口,右手畫右半邊。這樣的對稱圖形生活中有很多,練習幾組后,就可讓孩子自己去尋找生活中的對稱圖形。
2.有形的空間想象。
①抽象的形:剛開始畫圓的聯想時,女兒畫不出來。我就讓她找有圓形結構的東西,她找了鏡子、扣子、碗、寶貝的臉,還說水龍頭的出水口也是圓的(這個角度只有個矮的孩子才能觀察到),再次畫圓的聯想時,輕松多了。
②具象的形:我們可以找一些果蔬、動物、器皿的外形,讓孩子嘗試著添加里面的部分。剛開始孩子添畫動物的五官時,不同的動物眼睛和耳朵都畫的差不多,這時候我們應及時帶孩子看實物或者圖片找區別,再畫時孩子就會注意區分。
這些思維訓練題從孩子3歲起是每天或者隔天進行的,時間短、趣味性強,容易堅持,一口氣可以畫一大疊。家長可以找一些線描畫,復印時遮掉一部分,把遮掉的部分給孩子練習,也可嘗試著自己畫一半讓孩子畫另一半,既練手又增進了親子關系。練習時不要怕重復,啟發孩子二次創作。
每周至少一次創作
一、借形來想象
在孩子對形的表現還不那么熟練的時候,我們可以用一些現成的形,來弱化繪畫的技法,提升孩子主動畫畫的興趣和信心。
1.用身體來想象。
孩子對自己的身體總是充滿了好奇,為什么自己和別人長得不一樣,為什么男孩和女孩不一樣,我們的身體到底有什么秘密?
①手的聯想:手印畫——在手掌上涂顏料,做各種造型印在紙上,再想想可以變什么。剛開始如果孩子不接受,可以只涂手指尖,感受點的組合,慢慢地增加到全手。手形的聯想——年齡大的孩子可以用描畫手形的方式展開聯想。練習時,先把手擺成各種造型,用筆把手形描在紙上,描一描、想一想、添一添。
②腳的聯想:腳印畫——用腳印畫的形式記錄下孩子的成長,不失為一個好的記錄方式。結合手印可以完成很多作品,背景可以用孩子容易掌握的油畫棒或者水粉來自由添加。腳形的聯想——仔細觀察一些動物的橢圓形身體跟孩子胖乎乎的腳形倒是接近,便有了腳形的聯想。
③眼睛的聯想:在學畫過程中,單純的寫生顯得枯燥,單純的想象孩子又畫不出來,結合寫生的聯想讓想象有了依托。如寫生眼睛,對著鏡子觀察自己眼睛的形狀、結構,然后和家人對視,觀察在彼此眼中看到了什么,再發揮想象。
④嘴巴的聯想:畫嘴唇。觀察自己的嘴唇,了解嘴唇結構,先寫生嘴唇,在此基礎上再添加變成一個動物的臉。
⑤五官組合聯想:當孩子認識自己身體的時候,我們會告訴他,人有兩只眼睛、一個鼻子、一個嘴巴……假如臉上出現了三只眼睛、兩個嘴巴,頭發沒有長在頭頂,那會是什么樣子啊?孩子既驚訝又好奇,畫了一張又一張,為了讓女兒大膽地表現,我們一起欣賞了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然后展開了想象。
用身體來畫畫,不僅能創作出風格獨特的作品,在觀察中還使孩子加深了對自身的認識,愛自己、愛自己的身體。除了五官和四肢的局部聯想,還可以嘗試畫畫自己的整個身體,如《影子的聯想》、《猜猜我是誰》等。
2.借物來想象。
每個人家里都有很多可以畫畫的寶貝,孩子可以一個個去嘗試:吃剩的玉米棒、蔬菜的切面、發黃的菜葉、瓶蓋子、透明膠帶、棉棒……給他們也涂上顏色印在畫紙上吧!這兩幅作品,你能找出是用什么材料拓印出來的嗎?
二、聯覺想象
聯覺是各種感覺之間產生相互作用的心理現象,即對一種感官的刺激作用觸發另一種感覺的現象。我們常對孩子說“把你看到的東西畫下來”,強調的是視覺,其實畫畫的過程是調動了多種感官的。如寫生時,孩子不知道怎么下筆,我說,你走過去順著輪廓(內、外輪廓)摸一摸就知道線條怎么走了。反復多次,孩子的眼睛就可以像手一樣去觸摸每一個眼前的物體。畫水果時,我們能聞到水果的香味,甚至可以嘗一嘗味道,有了豐富的感受便形成了質感豐富的畫面。
1.觸覺聯想。
把物體藏在盒子里或者蒙住孩子的眼睛,用手觸摸實物,摸形狀、質感、溫度來感覺物體,然后畫出來。如堅硬的金屬勺子、柔軟的枕頭、光滑的瓷碗、粗糙的果殼……
2.味覺聯想。
品嘗不同的味道來畫畫,酸甜苦辣,各種滋味都可以記錄在我們的畫紙上。
3.聽覺聯想。
孩子聽到音樂就會起舞,聽到聲音會想畫畫嗎?聽自然界不同的聲音,讓孩子猜猜;聽兒歌,讓孩子畫畫;聽媽媽自編的故事讓孩子想象……通過豐富的聯覺培養,可激發孩子無限的想象。
有一天,我對孩子說,我們換一換角色,你當媽媽我當寶寶,你給我講故事好嗎?孩子很爽快地答應了。她的故事多以動物和人物為主,其中不乏她的親身經歷。一段時間下來我想這些故事她能不能畫下來呢?我買了幾個木頭人,讓她每天給它們擺不同的動作畫速寫。漸漸地,她記住了很多動態,我說你每天都畫木頭人,你能不能設計一個木頭人的故事呀?孩子爽快地答應了。有了寫生和記憶畫的前期訓練,想象畫也就誕生了。
【關鍵詞】初中英語;詞匯教學;方法
既然詞匯學習如此重要,那么初中生是否應重視詞匯的掌握和積累?他們能否運用基本拼讀規則拼寫單詞?能否運用各種構詞記憶單詞?在日常交際,特別是在書面表達中能否真正準確自如地運用他們的詞匯?新課標的指引下,如何有效地進行詞匯創新教學,提高詞匯學習的效率,促進學生的語言學習,已成為每個英語教師值得研究的一個課題。
1. 詞匯教學具體化和多樣化 20世紀90年代以來,語言學家們對詞匯的教學已達成共識,即詞匯的教學應包括以下幾個方面:(1)form即詞匯形式,包括發音和拼寫。(2)grammar即使用詞匯的語法規則。(3)collocation即固定搭配和習慣用語。(4)aspects ofmeaning——enotation,connotation and appropriateness即詞匯的意思、感彩和使用場合。(5)aspects ofmeaning-meaning relationship即某單詞和與其相關詞之間的關系等。(6)word formation即詞根構詞、詞綴構詞、合成構詞等組詞規律。
詞匯教學內容的豐富性和方法的多樣化在一定程度上可避免詞匯的學習的枯燥感,吸引學生的學習興趣。教師詞匯教學的理念和態度會直接影響學生的詞匯學習,因此,教師要引導學生真正重視詞匯的學習和積累。
2. 詞匯教學的游戲化和實用化 如果我們能引導學生玩的天性,以游戲的方式改變呆板、沉悶、枯燥的詞匯記憶和鞏固方式,使詞匯學習集知識性與趣味性為一體,注重詞匯鞏固的實用性,也就能調動他們學習詞匯的積極性,提高詞匯的鞏固效率。
3. 詞匯教學的語境化和情景化 “語境不僅包括文章或言談的上下文,而且也包括了各種社會環境。”如果沒有一定的語境,任何詞匯也將變得沒有意義。由此可見語境是非常重要的,也就是說學習詞匯一定要放在某個語境里學習。正如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所說:“詞匯要嵌在上下文里頭才有生命,才容易記住,才體現其用法。”當我們引出一個單詞時,應想方設法地創設真實語境,讓學生在語境中落實、鞏固并掌握其功能和用法。
4. 詞匯教學的聯想化和形象化 在學生掌握一定詞匯知識的基礎上,啟發學生結合教學內容展開聯想和想象。聯想不僅可以促進學生對新學單詞的理解,而且還有助于發現單詞間的聯系。教師可引導學生發揮聯想和想象,把個別單詞納入一定的語言組合中。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特點表明,中學生有著豐富的想象力。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利用這一優勢,因勢利導地進行聯想教學,幫助學生鞏固記憶。對于有聯系的單詞,要指導學生合理聯想。
5. 詞匯教學的創新化和拓展化 存詞匯教學中,當學生感知了新知識,我要求學生遣詞造句,鼓勵他們造與眾不同的句子,看誰的最新穎獨特,為主體性目標的實現和發展獨特、敢于創新、標新立異。通過訓練,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激發了他們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
6. 詞匯教學的合作化和交際化 合作學習包含了合作、競爭和個人自學三種學習方法,它不但有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而且有利于思維能力、自尊心、自信心、內在動機、外在動機、心理健康、社交能力等的培養。
以下就初中英語詞匯教學談談具體教法:
(1)直觀法。這種方法適用于初一學生,這些學生所掌握的基本詞匯較少,難于正確地理解這些英語單詞的真實含義;另一方面許多簡單的物體名詞用直觀的教學方法更加簡明、扼要,學生一看便知。使用直觀教學能夠縮短教師講解的時間,使學生盡快地進入操練階段。
(2)單詞故事法。在新單元的開始或學習課文之前我較常用單詞故事法,課前用文中將要出現的英語單詞編成一個簡單易懂的小故事,課上講給學生聽,學生在聽故事的同時學習新單詞。單詞故事法也可以通過學生的想象將所學過的詞匯融入一個奇妙的故事。這種活動給學生一個充分的活動空間,對于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很有幫助。
(3)構詞法。擴大詞匯量的最好方法是掌握構詞法。在浩瀚的英語詞匯中,其中的派生詞占了很大一部分。教會學生構詞法也是詞匯教學的重中之重。雖然初中生不可能完全掌握構詞法,但常見的詞綴構詞法在中學英語教學中大顯豈能。例如: work-worker, teach-teacher, use-useful, help-helpful……掌握了基本的構詞法,學生面對大量的新詞匯時也不會手足無措。詞綴教學法完全是“授之以漁”的方法。教師教學生學會自學,而不僅僅只是“授之以魚”。
(4)聯想法。聯想就是有一個詞想起另一個詞,由當前所學知識想到舊知識。
(5)讀音規則法。我們知道英語單詞是拼音文字,它的拼寫和讀音很多都有一定的聯系。因此一開始我們就要求學生養成良好的發音習慣,并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掌握字母或字母組合的發音規律,從而掌握正確的拼寫形式。利用字母和字母組合的讀音規則,掌握單詞的拼寫形式。在詞匯教學中,要注意音和形的統一與結合。
(6)比較教學法。在英語詞匯中有很多近義詞,根據中文意思完全看不出他們的區別。那么在這時,教師應該通過一些典型的例子來區別這些單詞。如:在教bring、 take、 fetch時,我們可以創設一個真實的語境。對同義詞,近義詞或行近詞進行比較辨析,選擇運用是學習詞匯的難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比如be in, put on, wear, dress .
(7)巧記法。在英語詞匯中,有許多詞的構成,變形非常繁雜,難記。教師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也可以鼓勵學生發明一些簡潔,易記的順口溜。例:巧記家庭成員 爹father 娘mother 哥哥弟弟brother 姐姐妹妹sister.
(8)滾動記憶法。經常聽學生反映英語單詞是記了忘忘了記太難了,有些學生幾乎都失去了信心。這就要求老師在教學中注重單詞的重現率,并讓學生對遺忘規律有所理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聯想是與表象的相似因素有關,由某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過程。想象是人腦對已有表象進行加工、 改造形成新的形象,或根據語言文字的描述形成有關事物的形象。前者是創造性想象,后者是再造性想象。聯 想和想象都是形象思維。
形象思維是人腦運用形象(表象)進行的思維。表象是形象思維的元素,形象思維本質上就是表象的運動 變化和改造。表象的運動變化和改造可分為三個層次。
第一個層次:分解、組合。它是表象活動的開始,是形象思維的基本形式。如教學義務教材第一冊拼組圖 形,讓學生從所給的圖形中,剪出基本圖形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再把這些基本圖形拼成教材上的蝴 蝶、帆船、汽車、小人圖。這里“剪”是表象的分解,“拼”是表象的組合。我們可借助分解與組合的方法, 揭示事物的內在聯系和規律。而表象的豐富性,分解、組合的多樣性,正是形象思維豐富和靈活的基礎。
第二個層次:類比、聯想。它是形象思維展開的形式,和表象的分解組合緊密相聯。自然界的事物在其形 態結構、運動方式諸方面存在著大量的相似之處。而類比就是運用事物的相似性比較其異同,抓住事物的特征 和本質屬性的思維方法。聯想是類比的發展。如學生掌握了平行四邊形的特征后,通過聯想發現長方形和正方 形可以看成特殊的平行四邊形,而正方形又是特殊的長方形。聯想時,學生在頭腦中要找出上述幾種圖形的聯 系與區別,這實質上就是先利用表象進行分解,然后再利用表象的組合,把分解出來的異同點進行綜合,找出 它們的共同特征和本質屬性。
聯想一般可分為類似聯想、接近聯想、對比聯想三種。類似聯想是因事物的外部特征或性質類似,由一事 物而想起另一事物。接近聯想是由一事物想起空間上或時間上與之相接近的事物。對比聯想是由某一事物的感 知或回憶引起和它具有相反特點的事物。
第三個層次:想象。它是形象思維的高級形式,是思維的一種升華。想象綜合了分解、組合、類比、聯想 等思維方法,對表象進行加工改造。
二、聯想和想象能力的培養
(一)聯想能力的培養
聯想是發散式的思維,運用聯想可以增強記憶,喚起學生對舊知的回憶,溝通知識間的聯系,提供解決問 題的線索,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與靈活性。
1.引發類似聯想,促進知識的遷移。舊知往往是學習新知的原型和基礎,我們可以抓住契機引發類似聯 想,促進知識的遷移。如教學現行教材六年制第十冊分數的基本性質時,通過圖形的直觀感知,得出:3/4 =6/8=9/12,再觀察分子、分母的變化情況,學生逐步歸納出分數的基本性質,但往往把“0除外” 丟了。這時可以及時啟發學生從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原型中展開聯想,發現分母相當于除法中的除數,分數的分 子、分母同乘以(或除以)相同的數,必須補上“0除外”,否則這一性質不能成立,從而使學生深刻地理解 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2.誘導接近聯想,提供解決問題的途徑。如義務教材五年制第八冊梯形面積的計算,是在學生學會平行 四邊形、三角形面積計算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因此,可以引導學生聯想推導三角形面積公式的方法,讓學生 自己把梯形轉化成已經學過的平行四邊形來計算它的面積,總結出梯形面積計算公式。
3.培養對比聯想,訓練逆向思維。有些教材內容本身具有可逆性質,如加法與減法、乘法與除法的相互 關系等。教學時分析知識的可逆結構,實際上就是為學生進行對比聯想打基礎。
如教學乘法分配律,當學生掌握了(5+3)×4=5×4+3×4時,不僅讓學生練習(5+3)×4 =_×_+_×_;9×(4+6)=_×_+9×_。還可讓學生填下面的方框。
5×4+3×4=(5+3)×;
5×4+3×4=×(+)或者設計趣味練習:
×(+)=_×_+_×_;×+×=(_+_)×_。
思維的靈活性與可逆聯想有著密切的關系。學生掌握了知識的可逆性,再經過訓練,思考問題時,不僅能 正向思維,而且會逆向思維。但必須注意,有的知識逆推后,答案不止一個,有的知識不可以逆推,即不存在 可逆性。
(二)想象能力的培養
思維過程有了想象的參與,智力才能得到發展。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離開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正 如偉大的科學家愛因斯坦所說的:“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 ,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進化的源泉。”
1.在知識的發生、形成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想象力。例如,在認識直線時,先讓學生認識線段,形成線 段的概念,建立線段是直的、有兩個端點、是有限長的表象;然后把線段的兩端向相反方向延長,引導學生用 “直”的表象和延長的動態表象,去想象這條直線穿越空間,沒有盡頭,幫助學生建立直線沒有端點、是無限 長的表象,形成直線的概念。
2.在知識的發展、應用過程中,訓練學生的想象力。有位教師教學分數意義時,在學生理解了分數的意 義后,要學生在下面的正方形中畫出表示分數3/4的陰影部分,并標出它的分數單位,學生畫出了如下七種 圖形:
(附圖 {圖})
畫圖過程中學生應用分數、正方形概念的同時,也加深了對分數意義的理解,發揮了想象力。
3.在探索解題思路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想象力。美國數學家斯蒂恩說:“如果一個特定的問題可以被 轉化為一個圖形,那么,思想就整體地把握了問題,并且能創造性地思索問題的解法。”當學生解題思路受阻 時,我們引導學生用圖解法尋求解題途徑,這實際上就是讓學生運用再造想象,創造性地探索問題的解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