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0 13:59: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函授大專畢業自我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 吳英繼 苗繡 傳承人 非物質文化遺產
〔訪談時間〕2015年7月18日
〔訪談地點〕湖南師范大學紅樓招待中心426房間
〔訪談整理者〕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藝術室博士生導師張衛民教授;湖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譚婕研究生
〔訪談對象〕吳英繼(藝名瑪汝婭),女,苗族,1967年3月出生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排碧鄉十八洞村。1992年7月畢業于湖南省長沙師范學校,大專學歷。湘西州美術家協會會員,湖南省剪紙協會會員,花垣縣工藝美術協會理事,中教一級教師。幼年時就開始接觸湘西苗族刺繡與剪紙,自幼對民間手工有著濃厚的興趣。7歲隨外婆和母親學藝,從藝達30多年,其湘西苗繡由其外婆傳授。由于個人愛好及刻苦鉆研苗族民間手工技藝,2014年5月被評為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苗繡傳承人。
花垣縣隸屬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武陵山脈中段,湘黔渝交界處,人稱“一腳踏三省”、“湘楚西南門戶”,是一個以苗族為主的典型少數民族聚居區,自古以來便有“百里苗鄉”之稱?;ㄔh有許多的人文景觀和自然景觀,苗族傳統文化保存較為完好,擁有苗鼓、苗族古老歌、苗醫藥等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趕秋節、苗族武術等湖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花垣縣更是有“中國苗繡織錦藝術之鄉”和“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的稱號[1]。歷史悠久的苗繡,是當地重要的產業化項目,也是湖南省級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該“非遺”項目的傳承人是花垣縣排碧鄉的一位苗族繡娘――吳英繼。
苗繡在苗語中被稱為“熊萊卡本”,是苗族婦女精心制作的一種民間傳統工藝,相傳具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為唐、宋、元、明、清各代向皇帝進貢之珍品。在歷史上苗族第二次大遷徙時期,苗族先民們就來到花垣地界,奠定了花垣成為全國著名的苗繡、織錦之鄉的基礎[2]。苗繡技藝的傳承暫未形成系統的體系,也少見于諸文本資料,大都靠老一輩傳承人口傳心授給年輕人,因此傳承人是苗繡傳承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吳英繼出生于有著深厚苗族文化底蘊的家庭,母親、外婆都是苗繡傳承人,自她出生起,她的人生就已經與苗繡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時至今日,作為吉首矮寨鄉第八代苗繡傳承人以及湖南省級苗繡傳承人,吳英繼在不斷學習苗繡技藝的同時,也見證了苗繡傳承幾十年來的發展變化。本文以吳英繼學習和傳承苗繡的時間為線索,以其口述形式展示一段苗繡傳承經歷以及與苗繡相關的人生。
一、童年時期:家庭熏陶,激發對苗繡之愛
我出生于傳統的苗族家庭,我的母親,外婆,太婆(外曾祖母)都是苗繡傳承人。苗繡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我們是湖南湘西這一支的苗繡。我們最開始的傳承人是龍梅銀,然后是楊花香、石蘭英、龍慧蘭、楊蘭蘭,再到我的外婆施妹、我的母親楊金蓮,現在苗繡傳到我這里就是吉首矮寨鄉第八代。苗繡總結起來就是“一畫二剪三分析,四繡五定作品現”,我們苗繡要先做繡版,可以畫也可以剪,所以想繡好花就必須先畫好苗畫,剪好紙。我的外婆是讀書人,是那個時期的放牌小姐(舊社會富貴人家的女兒),她小時候就有兩個繡娘專門來家里教她繡花,我外婆不僅會繡花、剪紙,還可以唱一天一夜的苗歌不用歇息,非常厲害,苗族文化沒有她不懂的。外婆的繡花技巧更是不得了,她繡花不畫花邊,專門留了很長的指甲,她用指甲掐布印就能繡花了,指甲修成半圓形,花瓣也是半圓形,用指甲做花樣繡花,用大拇指甲掐布劃就有線條了,當花枝來繡,圖樣在手指甲上,很手巧的外婆。我母親是家里的大女兒,苗族自古以來的習俗就是“傳藝傳給大女兒”,所以,母親對于剪紙、繡花、織布非常的精通,把外婆身上的才藝都學了過來。但母親繡花的方式跟外婆不同,母親繡的苗族花邊大多是剪好紙貼在布上繡花,或是用紅石粉畫好圖樣后在布上繡花,在我的記憶里,她通常是晚上干完所有的農活以后安安靜靜地在煤油燈下,一邊輕聲地唱苗歌一邊繡花。我母親她非常勇于追求自己理想、非常堅強,她沒有選擇我外公給她定下的娃娃親,而是與我的父親自由戀愛。父親是孤兒,外公擔心母親會受苦,堅決不同意,但我母親還是要跟我父親在一起,我外公氣得要跟她斷絕關系,她也沒有放棄,仍然選擇與我的父親在一起,吃苦耐勞,靠織布、做手工來養活一家人。從小我就受到母親線料,針腳的影響,這種堅強的精神更對我產生了深厚的影響,我在傳承苗繡這條路上堅持要走下去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母親教會我要堅持。母親常跟我說的一句話就是 “做女人就要有女人的模樣,繡花縫衣一定要拿手,嫁到男方家里以后,男方家里的衣服都要主動縫制好?!痹谖倚r候,母親最大的希望就是把我培養成為賢妻良母,嫁人以后在婆家能討婆婆的歡喜,不受氣。我很小的時候經??吹接腥藖砦覀兗艺埥棠赣H怎么繡花,也看到母親將畫好的花邊送給生產隊的其他婦女,我就感覺我的母親真能干,那么輕松就畫出好看的花紋,而且畫花邊真好玩,隨隨便便在紙上畫幾下就能繡花了。于是每次母親一畫花邊,我就守在旁邊,有時候燒了一把火去看母親畫畫,看母親畫一會兒又接著燒火做飯。母親每晚都要繡花到深夜,我就在一旁看著,母親拿著筆在紙上隨便勾幾下就是一幅生動的圖案,看起來好容易,那個時候我就想以后要像母親一樣能畫出這么漂亮的花邊來。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嘛,作為家里的最大的女兒,下面還有四個嗷嗷待哺的弟弟,我5、6歲的時候就已經會做一些基本的家務活,還會跟著母親一起外出,她干活的時候我就在一邊照顧弟弟,偶爾幫母親鋤土、拔草。有一次,哄弟弟睡著之后,我就說:“媽,我來幫你刨土(即鋤土)?!蹦赣H心疼我,不想要我這么小就做這么辛苦的事,也怕我拿鋤頭拿不好受傷,于是順手摘下樹葉和山刺,教我用山刺在~子上扎圖形,模仿繡花。母親教我刺好多形狀,比如“s”型,圓形,我用扎好的葉子對著太陽,陽光透過這些小孔形成的圖形以及陽光透過來散射出的色彩在我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原來繡花就是各種顏色搭配在一起弄出一個個美麗的圖形,我想要做出這么漂亮的東西來。在這之后,我經常用棕葉和山刺做玩具來模擬繡花,對繡花的興趣在這樣的游戲中培養起來。我慢慢的長大了,山刺和樹葉的游戲已經不能滿足我,我非常想象母親一樣在紙上畫花邊,在布上繡花,于是有一次,我把飯放在火上煮,趁母親去鋤土做事,我就悄悄地跑到母親房間,拿著她的筆在她的紙上畫,畫了幾筆一不小心把筆搞壞了,母親畫的花邊(刺繡的模版圖)被我弄的不成樣子,我心里十分著急,都不記得煮了飯在廚房,后來飯也糊了,母親回來以后十分生氣,非常嚴厲地教訓我,但是看到我在紙上畫的好像還有模有樣的,她就打算開始慢慢地教我畫小片的花邊,但還是不準我動她大片的花邊。等我到了6、7歲時候,開始上小學了,就跟母親學著用鉛筆來畫花邊,畫出來的花非常的好看,經常受到我們隊(生產隊)里其他婦女們的表揚,她們還要我給她們畫。除了畫花邊,母親也開始教我剪紙、畫苗畫、唱苗歌,在我們那邊,畫苗畫、學剪紙對于以后做苗繡繡模有很大的幫助,一般在繡花的時候就唱苗歌,我慢慢的長大,母親把這些活兒都教給我。11歲,小學畢業之后,母親告訴我想要繡花就要學會養蠶,于是開始教我養蠶和扯絲,用蠶絲來做綢布,用扯出來的蠶絲做繡花的線。我們苗族人喜歡將女兒稱作“蠶”,蠶長成繭吐絲時就是出嫁之時,因此苗族女子都要會養蠶。這時候,我也開始陸續學習一些單色的刺繡,學習的針法都是很簡單的,基本就是學平繡,我還幫母親和同村的婦女畫花邊,也給我的同學朋友們設計一些小的東西(苗繡刺繡品),她們都很喜歡。
二、青年時期:校園求學,執著于苗繡之美
養蠶、拉絲、做布都是苗繡的前期準備,主要步驟還是刺繡,我們苗繡有很多的不同,要裝飾的地方不同,有的是裝飾袖子,有的是裝飾褲腳,還有一些繡在胸前,而且使用功能大有不同,有的是趕集的服裝,有的是結婚的服裝,有背小孩的那種背帶,我們一套比較隆重的服裝上通常有十幾種不同的花樣,各種針法都會運用上去。針法是我們苗繡的精髓,苗繡的針法很多,像平繡、辮繡、縐繡、結繡、纏繡、貼繡、絨繡、堆花、倒針、銻繡等十多種,但是我們平時最常用的就是六種:平繡、交叉繡、纏繡、打籽繡、馬尾繡、跨繡。在我小時候母親教過我單線繡花,其實就是只用一根線繡花,一種顏色,繡出來的圖案看起來比較單調,這主要是打基礎的過程,慢慢學習練習各種針法。等到15、16歲,母親開始教我繡彩色的線,各種針法都要學習 ,到了后來,自己繡的多了就會有偏好的針法,那幾種針法就會運用得越來越好。我學會了繡彩色的線之后就開始準備繡自己的嫁衣,嫁衣要繡好幾年,按苗族老一輩的說話就是,嫁衣上面繡的花y就代表女子能干的程度,繡的花越漂亮,說明這個女人很賢惠。我最開始是學習繡胸花花邊,然后到袖口花邊,再到褲腳花邊,再是背裙花邊(一種背嬰兒的背帶上面繡的花邊),一直到帳檐花邊(掛在床邊的一種裝飾品),在一次次的練習中,我對苗繡越來越熟悉,技術也越來越好。最開始很簡單的一朵一朵花的繡,慢慢到后面我就繡一大片一大片的花,還繡各種圖形。我們苗繡不像其他的民間傳統技藝,我們不用專門拜師求藝,一般都是母親傳給女兒,我媽媽,外婆她們繡花那么厲害,自然要把這個技術傳給后代去。外婆只有我母親一個女兒,我母親繼承了我外婆的苗繡技術,而我母親也只有我一個女兒,所以我小時候她也經常跟我講一些苗繡的東西,我從小就受到好多熏陶。至于我的女兒,她不像我們生活在寨子里,自出生后就在城市里面讀書,對繡花這些東西都不怎么感興趣,我就只好把家里這種苗族文化的氛圍弄的濃厚些,不能讓她忘本啊。
(19)84年,我初中畢業,其實我成績非常好可以直升高中,由于家里經濟困難,下面還有四個弟弟要上學,于是我就參加工作了,成為一名民辦老師,但是在第二年(即1985年),我考上了長沙師范學院的函授生。(19)89年函授畢業時,我又考上了一個縣只有兩個名額的編制生,得以繼續在湖南省長沙師范學院脫產讀書。在外面學習的這些年我接受了很多苗族以外的文化,結合本身苗族文化的好底子,我覺得這幾年我是進步最快的。在這幾年的學習期間,發生了兩件讓我印象非常深刻的事:一是周鴻儒老師偶然間看到了我畫的苗畫,他很喜歡,就來問我:“你是湘西的嗎,除了畫畫你還會其他的嗎?”,我就回答他:“當然啊,我還會剪紙、繡花?!蔽壹艏埵强梢圆划媹D的,他看了我剪紙以后非常欣賞我的這個即興剪紙,因此在一次展覽會上給了我三個展覽版面中的一面用來單獨展覽我的剪紙;二是在學校舉辦的剪紙比賽中,四位評委老師都給了我的“四鳥報喜”這幅作品99分的高分。自此之后,我就成了學校的名人,許多同學都非常崇拜我,把我當作她們的偶像,還想拜我為師來學習剪紙和苗繡。我第一次感覺到原來媽媽傳授的技藝是這么美,這么有用,我為自己民族特有文化感到驕傲和自豪,此時,我就下定決心,要繼續學習苗繡和剪紙,同時也要將這些民族特色傳播出去,讓更多的人了解我們苗族。有了這樣的信念之后,我就很積極地參加學校的各種活動,認識了好多朋友,拜訪了好多的老師,還獲得了在畢業晚會演出的機會。在畢業晚會上,我編排了苗族鼓舞,為了使演出效果更加逼真,我回自己寨子里借苗族服裝,每次都是下午坐車趕回寨,晚上在寨子借了衣服并繡些小花,第二天早上匆匆忙忙趕回學校。演出十分精彩,雖然很累,但我心里甜甜的,我為苗族做了事情,把我們的苗繡、苗舞、苗歌都宣傳出去了。正是這一次演出,衡陽師專的領導看中了我,希望我去他們學校定向培訓舞蹈并兼任手工活動,畢業之后留在衡陽師專當老師,但我們家窮,經濟不太好,四個弟弟要讀書要撫養,沒辦法,我只得放棄這個機會。(19)92年8月畢業之后,我分配至了花垣縣民族幼兒園成為了一名普通的幼師。我分配到幼兒園以后,非常努力地把幼兒園的課外活動變得精彩有趣,因為我剪紙好,我剪的大紅花多種多樣,剪的小動物栩栩如生,小朋友們都喜歡我的剪紙,為了得到剪紙,他們在課堂上的表現越來越好,越來越聽話。幼兒園舉辦活動的時候,我不僅編排苗族舞蹈,還給小朋友們設計、制作表演服裝,在服裝上面繡上各種各樣苗族的圖案。對同事和朋友我也很熱心,經常送剪紙給她們,每逢誰家里有喜事,我就主動地幫忙剪紙繡新娘服,她們都稱我為“花姐姐”。
三、中年時期:艱難傳承,沉醉于苗繡之魂
從92年一直到08年這些年,我沒有在苗繡上做出大的成就,就是安安穩穩地當一名幼師,在業余時間里繼續自己的愛好――剪紙和苗繡,其實這一段時間對于我來說就是自我沉淀的一個過程,除了在幼兒園上課,我就經?;丶腋覌屢黄鹄^續繡花,接受苗族文化的熏陶。
08年,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穿著自己繡的衣服去參加湖南省剪紙協會舉辦的剪紙展,在展覽會上,大家都覺得我的衣服很有特色,還有人想預定我的這套衣服帶到國外去。在興奮之余,我意識到將苗繡加工制作成產品引入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不僅是帶來經濟效益的好方法,更是宣傳苗族文化的好手段,對于自己的人生規劃,我也有了新的想法,我覺得自己的人生不應該僅僅只是一名幼師,或許我可以為自己的家鄉,自己的民族多做一點貢獻。
(20)09年開始我就決定要轉型了,我想將剪紙技術運用到苗繡上面,希望自己能在苗繡方面做出一點成就來。(20)10我開始有一些小小的成果,制作了許多苗繡服裝以及小玩意兒。接下來的兩年時間(即2010年和2011年),對于我來說是一個回歸基礎,整合階段。這兩年我特意回我們縣里,去其他村、其他寨子拜訪了許多手藝精湛的老師,收集了很多針法,而要學習這些針法,只能拜訪那些老一輩的人,現在的年輕人會繡花的太少,可以說基本沒有。為了更好地搭配色彩,我又向擅長畫龍的龍成忠老師請教了很多次,這個老師畫龍畫得非常好,非常逼真,并且他只畫龍,其他的都不畫,就與這句話“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相似,他非常的厲害,所以我就經常去拜訪他,去跟他學習。為了提高做繡版的技巧,我跟剪紙傳承人――吳桂來老師學習了很久,也向自己的母親、外婆重新學習探索了許多傳統的苗繡技藝。這一時期我只想學習,我想的就是要吸取所有在苗繡以及苗族文化上有造詣的人的才華,到了我這里以后,再整合吸收發揮在自己的刺繡品上,帶給人們一些不一樣的感受。兩年時間的學習,我確實提高了許多,本身我繡花的底子不錯,又接受了現代教育,在外面讀書,比老一輩的那些繡娘更有想法,在繡花的時候我會加入一些現代化的東西在里面,這樣繡出來的花就更加具有時尚感。這個時候,我繡花已經可以不用提前畫花邊,隨時可以繡,還可以即興繡花,我繡花的圖案更加生動,色彩搭配更加恰當,我更加迫切地感受到自己應該做得更多,我要把博大精深的苗繡及其文化傳給年輕人?;蛟S是老天也在暗中幫助我,(20)12年9月我從花垣縣民族幼兒園調到了花垣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成為了一名授苗繡課的老師,這次工作上的調動對我來說傳承民間文化更方便。來到新的工作環境,我的目標很明確,第一是想將苗繡這門手藝傳至17,8歲的少女們;第二是想要脫貧致富,讓自己以及學校里這些年輕的妹子們生活可以寬裕一點。我來到職業中專以后就跟校長建議大力開展第二課堂活動以及興趣小組傳授剪紙和苗繡,12月份,在校長的大力支持下,我成功舉辦了“學生剪紙展”,在這個活動上我穿著自己繡的衣服,還把自己做的一些苗繡小玩意拿出來給別人看,慕名而來看展覽的人絡繹不絕,鄰近縣城的一些學校也派來了參觀學習的人。這一次展覽是一次很轟動的手工展,擴大了學校的影響力,領導們都很開心,我的名聲漸漸擴大。之后在一次會議上領導問到同我一起調過來的同事們,來到職業中專是否后悔,其他老師都說調來這里并非本意,只是服從上級命令,只有我的回答令大家驚訝,“我是帶著理想來的,我不后悔來到這所學校,只要領導欣賞,我不后悔?!痹谖覀兟殬I中專,我就是盡心盡力地教學,傳承民族文化,一點都不會想其他的事情。
沒事的時候我也經常去拜訪老一輩的苗繡傳承人,與她們研究苗繡,人總是要不斷學習創新的嘛,所以我也思考怎么去創新,首先這個針法肯定不能只用一種,那樣太單調,我要靈活運用各種針法,要把平繡(插以插針的方法繡完苗繡底本再進行裝飾)、交叉繡(即錯位繡法)、裝飾繡(包括勾邊繡)、勾造藝術品(打籽繡、辮繡、纏繡、馬尾繡,例如孔雀尾巴上的裝飾)和跨繡等那些聯合在一起,還要以各種幾何圖形來刺繡,例如三角形、十字架、扇形、圓形、正方形和長方形等,其實我感覺一些數學原理還是可以應用到苗繡中去使苗繡簡單化。在圖案和色彩上,我們苗繡主要以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花草、蟲、魚等為圖案,講究對稱美、充實美、艷麗美,因此我繡花取圖時就把動物圖形和植物圖形有機結合在一起,靈活運用單線和雙線使色彩搭配更加多彩。除去顏色和色彩,風格肯定也要有所創新才行,要使苗繡被大眾接受,吸引大家的眼光,我在苗族風格中加入了現代元素和時尚感,使得繡品充滿新奇感,設計圖樣我一般基于簡單大方原則,結合色彩與明暗度進行創作。制作服裝時,我會根據個人的身高、胖瘦和膚色 ,運用美學知識為客人量身定做,不同的服裝有著不同的故事內容,特別是新娘裝,我會根據新娘的個人背景而創作一套獨一無二的嫁衣(例如在嫁衣上繡上新娘父母的生肖屬相)。別人都說我做的苗繡服裝最大特點就是“衣服像是有了生命”,每套服裝都有靈氣,每套服裝有每套服裝獨特的故事,很新奇,是一種帶有民族特色的新奇感。在苗繡時我總結合外婆和母親的手法,采用幾何圖形來繡花。在創作過程中,我在造型上有多種改變,在色彩上有些突破,在服裝的運用上又有一些創新,因此我的苗繡也算是做出了自己的特色吧。
在苗繡領域取得成就越來越大,影響力在擴大的同時,他人的妒忌會隨之而來。有些人,包括一些老師專門在背后說我的不是,說我愛出風頭,到處貶低我,詆毀我的人品,還經常有人對我授課教室里的電線電燈動手腳,這種情況下一旦出事就會危及到學生的生命安全,而且我上課要用的手工材料總是不足,還有一些人惡意損壞我學生做好的繡品,我真的很氣憤,這些人怎么那么見不得別人好呢。盡管校長全力支持我傳承苗族文化,但其他人的這種態度真的讓我好寒心,我宣傳苗繡不也是為了把我們苗族的文化發揚光大嗎?調整了一段時間后,我決定將傳承苗繡的重心轉移至農村,我去農村找那些會繡花的農村婦女,她們本來會繡一點,我再教她們一些新的方法,那樣繡的快,成品質量也好,就能賣出去。我畫好花邊,想好怎么繡,搭配好色彩,再去農村請她們繡,我給錢,繡好以后我又把東西收回來,整合在一起做成苗繡產品,最后再賣給城里人?!罢f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離婚以后我一個人帶女兒,手頭很緊,給村民的錢很少,她們嫌棄每朵花十元的工價太低,沒有幾個人愿意接活,沒辦法我只好去村民家里做思想工作,“你不要看目前我給你的錢少,你很久沒繡花了,我們慢慢走,我教你繡花的技巧,把繡品做好,以后錢就會賺得更多?!薄拔医棠憷C花,你可以學到新的技能,以后不跟你也有拿得出手的手藝活,多好啊!”“苗繡是我們苗族的特色,要把這樣的一種民族特色宣傳出去,讓其他民族的人們欣賞咱們的獨門技藝?!笨赡苁撬齻円哺杏X到了我的真誠,我本來就是從農村出來的,相處久了她們也看得出我是那種很本分很老實的人,到后來她們都說這個老師做事踏實,很認真,是個好人。慢慢的,跟著我繡花的村民多起來,接的單多了,我將報酬提高到了20元一朵的繡花成品,30元一個繡片成品。村民們看到了我慢慢做出了成績,于是很多人都愿意來幫活,最開始我只有兩個專屬的繡娘,現在有了九個技術高超的繡娘,再加上我自己,出成品的速度加快,訂單逐漸增多。這時候,我開始賣自己手工繡的新娘裝,價格從3800―6800元不等,一一線無比精致,每套新娘裝都有一個關于新娘子自己特別的故事,因為苗繡新娘裝的完成時間比湘繡快很多,花色品種比湘繡多,并且價格相對更便宜,所以很多人來訂,還有朋友花6800元從我這里買了新娘裝后轉手以15000元的價格賣到了美國,我真不喜歡這些做法。我性子比較直,不太喜歡某些領導的辦事方式,有些領導不喜歡我這種有啥說啥的性格,就給我穿小鞋,比如暗中扣留我部分省級苗繡傳承人補助金,全年只發我1000元。還有些領導直接把我的榮譽證書沒收。另外,有些人特意偷我的作品,稍微改一個圖案就拿出去賣,服裝這個東西的版權跟其他東西不同,我在袖子上繡的是熊貓,別人改一下改成貓咪那兩個衣服的款式就不同了,所以也沒法告別人侵權。在一次規模較大的苗繡比賽中,有人找到我說:“你交一幅作品上來,我們給你錢,但是以年輕小姑娘的名字署名,你老了,沒有前途了,就讓年輕人頂替你嘛?!蔽衣犃酥蠓浅I鷼?,我年齡大怎么了,年齡大就沒有前途,沒有能力了嗎?那我一定要將苗繡傳承下去,讓更多的人感受到苗繡的魅力,不論他人的想法是什么,我都要將苗繡傳承下去。但是我做這個苗繡傳承,資金不足確實也是一個大問題,離異之后我獨自一人撫養女兒,經濟本不太寬裕,還要拿錢出周轉資金更是不易,有時我需要購買其他的繡品來鉆研不同繡法和針腳,日子過的緊巴巴的,女兒跟著我也是受盡委屈,但是我女兒十分懂事,她知道媽媽做這個苗繡傳承十分不容易,都想著法子給我省錢,吃穿都不挑剔,還拿出了自己積攢了多年的壓歲錢來支持我。
(20)13年和(20)14年我獲得了蠻多(很多)獎,在苗繡傳承工作上取得的成績比較突出,因此在(20)14年7月,我調到農廣辦(即隸屬于花垣縣縣委農村工作部的花垣縣農廣校)擔任苗繡老師,教授村民苗繡。調過來以后,我經常舉辦培訓班傳承苗繡,有時還要到十八洞村這樣的地方送教。在舉行了多次培訓之后,我發現到這里來學習苗繡老婦人越來越多,我就覺得奇怪,怎么年輕人沒看見,老婦人反而過來了呢,后來問到她們才知道一個有趣的故事:這些老婦人們的兒子兒媳在縣城工作,不放心她們在農村住,想接母親來縣城一起生活,但是母親不習慣城市生活,好說歹說都不愿意來。年輕的兒媳聽說我在縣農廣校教授苗繡,立馬打電話告訴母親:“媽媽,我們帶您到城里來住,這里有人搞苗繡呢!”“有嗎?”“有啊,隔壁小麗的媽媽就在那里繡花呢,還有好多咱們村里的人在那?!崩蠇D人們聽到這個消息才答應來城里住一段時間,來了以后發現又能繡花就不愿回去了,就這樣,老婦人慢慢地往城里來住了,一邊帶孫子,一邊跟著我學習苗繡,還能從我這里接單繡花,一個月能掙6,700元,她們告訴我現在她們可以經常給孫子買衣服,孫子去上大學他們給他1000多塊錢的零花錢,她們在城市里生活的太開心了,一點兒都不想回農村去了。我聽完老婦人們的故事好開心的,這也算我為農村家庭“城鎮化”做了一點事,因為,老婦人進城成為了第二勞動力,支持兒子兒媳婦的工作,年輕人們就可以更好地工作,把我們城市建設好,小孩子也有人帶著,這多好??!而且我這樣傳承苗繡就是典型的“雙贏理念”,既產生了經濟效益,帶領村民們走向致富之路,又傳承了苗族的傳統技藝和傳統文化,這個“雙贏理念”我感覺還是不錯的。跟隨我繡花的繡娘慢慢增多,我又開始著手準備開發新產品,創設新繡法。我要改變普通群眾一聽到苗繡就是想起苗服的這種想法,于是我從生活用品著手,制作了帶有苗繡的被單、被罩、茶幾、各種掛飾品和裝飾品,服裝方面我就把產品搞得更加的多樣化,不僅有節日服裝(新娘服、趕集服、表演服),還有生活裝(連衣裙、半身裙、長褲、旗袍、襯衣、棉衣等),各種圍巾,項鏈,手鏈和手鐲。這些產品最初制作出來時,我都是贈送給朋友們, 我覺得人真的是“出門靠朋友”,一定要懷著一顆感恩與真誠的心同朋友們交往,傳承苗繡這條路要是沒有朋友們的支持和幫助我走不到今天。
傳播苗繡不能僅僅依靠課堂教學,更何況現在很多年輕人都不愿意來學,我就思考著可以讓苗繡走出課堂,讓更多的人接觸學習苗繡。于是我在農村和自己家里成立了兩個主要的繡坊,專門培養繡娘,繡娘們將我設計的產品加工制作出來,平時我另外傳授她們一些苗繡的技藝,而且我們學校經常舉行送教下鄉活動,教農婦們苗繡針法以及色彩搭配。當然苗繡傳播還是要依靠一定的商業手段的,比如出售新娘裝、時裝、以及各種苗繡產品,有時候我也會參加一些義賣會,把我的繡品拿到那兒去,這也是很好的傳播方式?,F在網絡那么方便,我也會運用像QQ,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宣傳苗繡,利用文字、書籍、圖片、視頻來宣傳苗繡。我感覺可能傳播苗繡最主要的方式還是我平時參加的一些活動,比如有些是官方機構舉辦的苗繡比賽啊,還有一些非官方組織舉辦的民間文化活動,只要有這些活動我就去參加,這些既可以遇到其他的苗繡傳承人,同她們商討一下繡法,也可以提高我個人的知名度。我還會舉辦各式各樣的展會,例如自己個人的苗繡服裝展、剪紙展、苗畫展以及為學生舉辦的剪紙比賽、畢業設計展等。苗繡傳承這條路不好走,還是有很多的困難,現代技術的飛速發展,布料什么的制作只要花很少的時間,很少的材料就可以做出很好的東西,而且有的人還發明了機器繡花,這些對苗繡的發展還是有很大的阻礙的,但是我不怕,機器繡花的質量還是比不上手工的結實,你看我的這個腰帶上面的繡花,這都是手工的,你用指甲去弄這條線,線是不會被勾出來的,而且手工的繡花不論你怎么洗都不會掉色,那個機器繡花雖然很快就出成品,但是質量遠遠不及手工做的好。在我們寨子里,年輕人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較大,她們都是去外面打工,要么就是在外面讀書的,都不喜歡這種老一輩流傳下來的東西,包括我女兒,她開始也不喜歡這些東西,后來我家里的裝飾品啊,床單啊,茶幾啊什么的到處都是苗繡苗畫,她天天受到這些苗族文化的熏陶,慢慢的也喜歡上苗族文化了。所以平時在生活中我也想讓我們苗族的這些青年人多接受一些熏陶,要把我們祖先傳承下來的手藝延續下去,要傳播出去,讓其他人也看看我們苗族人其實還是很優秀的。在我們寨子里很少見到年輕人穿傳統苗服,大家都傾向于漢化的服裝,都覺得現代服飾簡單輕便。年輕人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傳承工作,能夠提高年輕一代對苗繡的興趣,將這一項特色技藝傳承下去。就算再難我沒有想過放棄,苗繡對于我而言已不單單是經濟產物,苗繡文化已經融入到我的思想中,融入到我的生命里,如果哪一天我不再接觸苗繡,那一定是我不在這世界上了。我自己總結是十五個字:“苗語是天書,苗繡是語言,苗服是故事”,我希望能憑借這樣的方式使人們了解苗族的圖騰文化,了解我們苗族。
四、對苗繡傳承的相關思考
1.苗繡傳承面臨的困境
吳英繼從小就在家庭文化的熏陶之下獲得了大量的苗繡知識,培養了濃厚的興趣;在青年時期她外出求學,更好地將外族文化與本族文化融合在一起,執著于苗繡之美;到了中年時期,她將自己事業的重心轉移至傳承苗繡上,為苗繡傳承與發展做出了貢獻。作為湖南省級苗繡傳承人,吳英繼在傳承苗繡過程中受到過一些幫助,但不可否認的是在她傳承過程中也遭遇到許多阻礙因素。
首先是經濟上的壓力。苗繡傳承的“雙贏理念”在取得經濟效益前的資金投入都是需要吳英繼自己墊付,作為單親母親,她手頭并未有太多的閑置資金來周轉,因此只能小范圍地進行苗繡的傳承工作。吳英繼說到苗繡產品一般是售賣給城里人,他只是對這些產品抱有新鮮感,而且在這樣的銷售情況下大多是倚靠“熟人市場”,苗繡的銷售暫未形成特定的品牌,也無特定的消費人群。
其次是社會進步帶來的影響。吳英繼說到在她小時候,村里的人們穿的服裝都是由母親親手縫制,到了八九十年代,紡織技術進步了,機器制衣興起,市場上各式各類服裝的涌現改變了苗族人民的著裝。相比于快速成衣,苗繡服裝的制作要耗費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一般都是家里的婦女們縫制,規模大一點的就是有三五個人的小作坊,生產速度慢,且款式更新速度遠不及成衣,因此人們都選擇穿著簡單輕便的現代服裝,苗族傳統服裝在日常生活中很難看見,只有在重大的傳統節日才能見到。社會的進步還吸引了很多苗族青年們外出務工掙錢,年輕人少了,這項傳統手藝的傳承就成了問題,據吳英繼說,她們村里會苗繡的婦女最少都在40歲以上了,20多歲的年輕人連苗服都不愿意穿,更別說縫制苗服。
再次,政府的支持力度不夠,經費的支配有失透明。正如吳英繼所提及的有些部門扣留國家頒發給她的獎金,很多人從圖案色彩方面來盜版她的繡品,尤其是鄰寨或者是同村的人,礙于面子,她并不好當面跟那些人說開這件事。若是當地政府能出臺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也就能有效保護她的知識產權。這也正是民族傳統手工藝傳承過程中的普遍問題,有一些民族地區對于屬于本民族的傳統文化知識體系缺乏保護意識,也就沒有相應有效的保護措施,導致本民族的傳統手工藝遭到剽竊和盜取[3]。
最后在文化教育宣傳方面,苗繡傳承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與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相比苗繡的發展還有很長的道路,湖南省已經成立了相應的湘繡研究所以及湘繡創發研究中心,經常舉辦相應的湘繡比賽和相關展覽,而且在一些高校中開設有與湘繡相關的專業。然而苗繡領域的研究學習中心尚未創建,在苗族聚居地,當地學校也未開設具有民族特色的課程。據媒體報道:《文化遺產流失讓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國外》,文中法國巴黎一家私立民俗博物館館長對我國有關民族文化研究專家說的一句話:“百年后,中國人要研究民族服飾,還要到我的博物館來研究?!?[4]這種現象確實令人堪憂。
2. 苗繡傳承的建議
苗繡面臨著傳承乏人、技藝退化以及逐步走向衰落的困境,其傳承不是僅僅依靠傳承人或是政府就可以收獲效果,需要各界的共同努力來探求苗繡的合理傳承、有序發展、不斷創新的途徑。就吳英繼在傳承過程中面臨的困境而言,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采取措施:一、多途徑籌措資金。要通過合理的旅游資源開發將苗繡與旅游業結合起來發展當地經濟。政府可以通過投資與招商引資的方式為苗繡產業的發展提供堅強的資金后盾,鼓勵開發苗繡服飾手工藝品,使苗繡走向大城市。二、傳承方式多樣化,加強對相關人才的培養。一方面重視家庭在苗繡傳承過程中的重要作用,更要突顯學校的苗繡傳承功能。當地政府可以在學校課程中加入一些具有苗繡特色的課程,這些課程不是單一的講授方式,在請技藝嫻熟的苗繡傳承人教授的過程中,要注重學生的動手體驗,兩種方式的結合才是培養傳承人的辦法。另一方面,可多舉行一些苗繡類的民間技藝比賽,重視利用各類傳統的民族節假日傳播苗繡知識。再者就是成立相應的苗族刺繡研究中心。三、重視苗繡的法律保護。要從法律著手,對新研發的苗繡產品或是工藝品,及時為其專門的技藝、繡法和圖飾等申請注冊商標、專利予以保護,堅決嚴處侵權盜版行為。四、重視苗繡人才的培養和引進,獎勵有才能的關鍵性人才如省級傳承人、國家級傳承人,鼓勵苗繡手藝人發揮創作積極性,促進其研發新的苗繡花樣、產品等。
3、對苗繡傳承發展的展望
苗族刺繡技藝精巧,色彩鮮艷,在2006年5月20日,湘西苗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F代手工藝的發展和社會技術的進步對傳統產業帶來的沖擊是巨大的,作為一個沒有實際文字的民族,苗繡文化將苗族的過去、現在和未來銜接起來,是十分重要的信息傳遞工具。正是由于苗繡技藝的傳承暫未形成系統的體系,也少見于諸文本資料,大都靠老一輩傳承人口傳心授給年輕人,因此傳承人是苗繡傳承過程中最核心的部分,是活著的遺產。我國著名文化遺產保護的積極倡導者馮驥才先生曾說:“有史以來,中華大地的民間文化就是憑仗著千千萬萬,無以數計的傳承人的傳衍。它們像無數雨絲般的線索,閃閃爍爍,延綿不斷。如果其中一條線索斷了,一種文化隨即消失;如果它們大批地中斷,就會大片地消亡。” [5]傳承人在民族文化傳遞過程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一旦傳承人缺失,我們所面臨的不僅僅是傳統手工藝的消亡,更是民族文化的斷層。在實際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除去傳承人這一傳承主體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主體也在傳承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民間傳統手工藝的傳承主要依靠傳承人來進行,而非遺的保護主體,主要指處于狀態的那些社會群體,如各級政府、學術界、新聞媒體、社會團體以及商界人士,他們雖不直接參與傳承過程,但以其所具有的各種資源、經濟實力、話語權和相當專業的保護技術影響著傳承過程[6]。在吳英繼所述說的學習與傳承苗繡的經歷中,可以深切地感受到非遺文化保護主體與傳承主體之間o密的聯系。吳英繼從一名熱愛苗繡的教師到評為湖南省苗繡傳承人這一過程中,少不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類協會團體的支持,她所擁有的高超苗繡技巧也要依靠非遺文化保護主體的支持才能更好地傳播與傳承給年輕后代。
苗族刺繡以其精美性在國內外占據著不可忽視的地位。信息時代的到來意味著國內外文化交流的頻繁,在欣賞國外其他民族傳統手工藝的同時,中國的傳統手工藝品也走進了外國人的日常生活中。近幾年,許多的苗繡產品遠銷國外,一些苗繡作品更是在法國等國家進行展覽,苗繡走出了國門。苗繡在國內的發展也十分可觀,人們對大批量化生產成衣產生視覺疲勞后,重新審視苗繡這一傳統手工藝服裝,其精美性、內涵性是成衣以及快速工廠生產制品所不能媲美的。發展前景的廣闊性不是要求苗繡像其他制品一樣工廠化大量生產,在提高苗繡產量的同時還是要保證其精致度,在對苗繡進行改良創新的過程中要注意保證其傳統性。苗繡要發展,更重要的是傳承,把這一傳統手工藝傳給下一代。
除繡娘以外,數千年來活躍在民間的各類手藝高超的匠人以及各種民間習俗的主持者與祭師,將我們先人留傳下來的寶貴財富完整地保存下來。對于這些財富的傳承保護不是僅將其視作一種遺產,無視當地其他產業的發展,也不是將其關在象牙塔中進行封閉式的保護,這種保護工作應該是與經濟、教育、文化等產業緊緊聯系在一起,共同的可持續的保護[7]。我們要思索如何在保持苗繡精美性的同時又能加快其產業化發展的進程,如何在苗繡不斷發展帶來經濟效益的同時促進其繼承發展。苗繡傳承不僅僅是政府官員或是文化產業工作者們的事情,作為我國的傳統民族技藝之一,苗繡的發展與我們每一個人息息相關,社會各界的人士要共同努力。苗繡文化傳承發展的觀念若能滲透至普通民眾的心里,在他們心中形成一種高度的“文化自覺”,我們或許不會有那么多的后顧之憂,而“文化自覺”也是我們對民族傳統文化宣傳發揚的最終目的。對于諸如苗族刺繡類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僅是要繼承下去,更是要將這些民族文化中的瑰寶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湖南省花垣縣人民政府.花垣簡介[Z].湖南省湘西州花垣縣人民政府網http:///,2013.05.08
[2]石維剛,譚祖武.花垣縣民族民間工藝品產業化情況調研報告[R/OL].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網,2013.10
[3]羅林,吳培秀. 論苗族刺繡及其傳承[J]. 貴州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4:37-39.
[4]周芙蓉.文化遺產流失讓人泣血.百年后研究苗服到國外[R/OL] 2005.12.29
[5]馮驥才. 活著的遺產[N]. 農民日報,2007-06-09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