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26 00:58: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高中學生語文半期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評價改革是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內容,成功與否事關課程改革的成敗,事關這一代中學生是否健康成長。評價改革的核心是評價方式的改革。評價方式的重要方面是評價的內容和形式。經過三年多的普高新課程改革實踐,我們有必要對現行的英語模塊評價方式與內容進行反思和總結,以利于深化普高新課程改革。
二、理論綜述
《福建省普通高中新課程模塊學習評價及學分認定實施意見》(閩教基[2006]66號)指出模塊學習評價應遵循:多樣性原則、多元性原則、過程性原則、發展性原則及實效性原則;模塊學習評價內容及要求:修習課時出席量高于規定課時總量的5/6。低于的,未經學校批準,不能得學分;修習過程綜合表現含修習過程中的所有與學習有關、包括階段測試在內的綜合表現。等級評為D的,不能得學分;模塊考試考核指模塊修習結束后舉行的全面、系統的由學校統一組織命題進行的考試考核。模塊考試成績低于60分的,不能得學分。三項均為合格者,方能獲得學分。
任何評價都建立于客觀描述之上,是實然而非應然,即實際存在的,已經發生的事、出現的事。對學生的評價以對學生的事實了解為基礎(余文森,2003)。模塊學習評價的三項內容及要求體現了關注學生發展性評價的特點,體現了教育評價的客觀性描述的特點,既含有定量描述(持續性描述:修習課時及修習過程綜合表現),又含有定性描述(一次性描述:模塊考試考核)。定量描述和定性描述構成最終評價的要素。無論定量描述還是定性描述均應建立在模塊評價的基本學業要求之上,并遵從多樣性、多元性、過程性、發展性及實效性等原則。
英語模塊考試屬于定性描述。其描述方式和內容除了堅持基礎性等以上原則外,還應該符合技能學科特點,同時關注學生的心理特點與英語教學、學習和評價的關系(施光飛,2004,2006,2009),以利于學生最大限度發揮其水平。
三、現狀調查
(一)調查的范圍與方式
本調查的范圍是福州教育學院組織的兩次全市高中英語模塊統一考試,及其全市統計。調查采用數據分析和隨機采訪的方式進行。
(二)數據及數據分析
1.福建高中進入課改后的第一學段英語模塊考試,同時也是福州市統一考試
福州市2006―2007學年度高一模塊考試成績統計表(表1)
統計學校:35所(達標校)
福州市2006―2007學年度高一模塊考試成績統計表(表2)
統計學校:48所(一般校)
說明:這次模塊考試是高中課程改革的第一次考試,同時又是市統考,表1和表2主要有如下特點:
1)參與面較寬。全市共有83所高中參加這次統考,其中,達標校35所(包括所有的一級達標學校),非達標校48所。
2)科目少。考試科目只包括語文,數學和英語。
3)試卷體例不符合要求。模塊考試的學分認定應為百分制,而不是150分制。本次模塊考試的試卷均為150分。
4)及格率低。達標校中,只有數學的及格率是61.53,高于60%,語文和英語的及格率均低于50%;非達標校的及格率更低,英語及格率只有27.12%。
5)試卷難度大。試卷的命題老師均來自重點中學,造成試卷的測試點偏,基本題少,提高題多,直接題少,拐彎題多。
2.三年半后的第一學期高二第二學段測試
福州市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高二第二學段測試(理科)
英語科A卷全市中學分數段成績統計表(表3)
福州市2009-2010學年第一學期高二第二學段測試(文科)
英語科A卷全市中學分數段成績統計表(表4)
說明:本次模塊考試是高中課改實施一輪三年后的第一學期高二期末第二學段考試。試卷分AB卷。A卷指模塊考試部分。表3和表4有如下特點:
1)參與面不廣。絕大多數一級達標校不參加市質檢,即使個別參加了,也不將數據上傳參加統計。二級達標校部分參加、三級達標校和一般校大部分參加了質檢。
2)考試科目全。由于是期末考試,考試科目相對較全。
3)及格率低。不論文科還是理科,英語總及格率都只有25.21%和34.29%,所以可以看出大部分學生都不能獲得學分。即使二級達標校及格率稍高些,文理科也只分別48.19%和46.97%。三類校和一般校的及格率更低。
4)試卷結構規范。均為100分(A卷即模塊考試)+50分(B卷即質量監控)。
5)試卷難度大。試卷仍然基本題少,能力題多,直接題少,拐彎題多。
(三)訪談
在數據采集過程中,筆者訪談了一些教師和學生。關于修習課時和修習過程綜合表現,所有學校都認為絕大部分學生均能合格。對于英語模塊考試,不同的學校為了能夠順利地對學生進行學分認定,采取了處理方式。大致有:
1.成績權重化
由于模塊考試卷面成績太低,教師就將修習課時、修習過程綜合表現和模塊考試卷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權重化,形成總評模塊成績,并據此進行學分認定。
2.降低及格線
按照常規,百分制成績的及格線應為60。為了能讓學生拿到學分,教師只好降低及格線。
3.模塊考試與質量監控分離
有的學校將模塊考試卷面成績只當作質量監控用,與學分認定不掛鉤,另外途徑形成學分認定成績。
4.不參加市統一模塊考試
由于成績太低,有一些一般校不參加市統一的模塊考試。
四、討論
1.關于本調查
1)廣泛性與局限性
從福州角度來說,本調查的調查范圍較廣,被訪談的相關人員涉及各層次學校的教師和學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由于篇幅的關系,本調查報告只列出兩次福州市進行的高中英語模塊考試的部分統計數據,未涉及其他地區,存在局限性。
2)代表性
本調查所抽取的兩次模塊考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被訪者主要是各個學校的教務處主任和年段長。
A.數據的抽取點
一次為06-07學年的第一學期半期考,即高中課程改革的第一次模塊考試。一次為09-10學年第一學期的期末考試。盡管兩次考試時間相隔三年多,但情況沒有得到改變。
B.分析的點面
在面上,兩次的全市模塊統一考試表明,盡管在高分分數段上有一定的人數,但在低分分數段上聚集大部分的人數,即相當比例的考生不能獲得學分。在層次面上,二級達標校情況要好于三級達標校和一般校。
2.關于模塊考試試卷命制
1)學業基礎要求與升學考試要求
普通高中同時面對學生學業基礎要求和升學考試要求。模塊考試是階段性考試,又是學業基礎考試。它關系到全體高中學生能否獲得學分順利畢業,是面向全體的問題。所以它的基礎性必須始終得到堅持。升學考試要求是普通高中學校和學生共同努力希望達到的要求,難度大要求高是其屬性,淘汰性是它的基本特征,二者的關系必須得到正確的處理。
2)目前,學生學業基礎的不同造成學校層次的不同是客觀存在的。模塊考試的基礎性原則應該是基于學業基礎的,而不應因學生學業水平或學校層次而異。所以,模塊考試的難度要求應該堅持基礎性,尤其地區性統一考試更應該做到。
3)學生認知心理發展程度
高中學生處于身心發育的階段,同時,學生個體認知心理傾向的不同,如:認知方式、思維方式的不同與英語試卷設題方式的不同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施光飛,2009)。模塊考試試卷的命制應該充分考慮到這些因素。否則,試卷的公平性就存在疑問。
4)命題老師的代表性
地區性統一考試試卷的命題者應具有代表性,最好多數來自一般校,因為他們更理解普通校學生的實際情況,這對堅持模塊考試的基礎性有好處。反之,必然造成數量占大多數的一般校的學生大面積不及格。
3.省廳文件規定與實際情況
從閩教基[2006]66號文規定看,修習課時、修習過程綜合表現和模塊考試考核,三項均為合格者,方能獲得學分。這一規定表明:①階段性測試的結果被規定到修習過程綜合表現中去,雖然可以影響修習過程綜合表現的最終評定,但與模塊考試的結果無關。②沒有模塊總評成績。三項評定均合格構成“得學分”的條件,不能“三缺一”。
在訪談中得知實際情況是:幾乎所有的學生都能達到實際修習時數超過5/6的要求;在修習過程綜合表現方面,絕大部分學生也能過關。所以,模塊考試無形中就成為決定學生能否獲得學分的主要條件,形成了“一考定乾坤”的局面。
五、結論
從以上的調查結果和分析看,現行的普高英語模塊考試評價方式存在不足,建議:
1.改變模塊考試“一考定乾坤”的局面。修習課時、修習過程綜合表現和模塊考試三個項目形成權重,構成模塊總成績,以總成績評定學分。
2.模塊考試不實行地區性統一考試,由各級達標學校自行命題,以免造成達標層級低的學校出現大面積模塊考試不及格,學生拿不到學分,而造假的情況。質量監控部門可另外組織統一質量檢查考試。
3.如果繼續實行目前的做法,建議質量監控部門要抽調一般校的骨干教師命卷。同時,加強全市的質量監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