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0 08:00: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馬克思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對資本主義工業污染的現實批判
恩格斯在批判英國曼徹斯特的艾爾克河時又指出:“在這里的一個大院中,正好在入口的地方,即在有頂的過道的盡頭,就是一個沒有門的廁所,非常臟,住戶們出入都只有跨過一片滿是大小便的臭氣熏天的死水洼才行。”艾爾克河“下面緊靠河的地方有幾個制革廠,四周充滿了動物腐爛的臭氣”?!皹虻紫铝髦蛘吒_切地說,停滯著艾爾克河,這是一條狹窄的、黝黑的、發臭的小河……橋以上是制革廠,再上去是染坊、骨粉廠和瓦斯廠,這些工廠的臟水和廢棄物通通匯集在艾爾克河里。”從恩格斯對艾爾克河的批判中看出,曼徹斯特的工人生活的環境特別骯臟。艾爾克河附近有多個工廠,特別是制革廠四周彌漫著動物尸體腐爛的臭氣味。人們的排泄物、工廠的廢棄物以及廢水都直接排到艾爾克河里,使得艾爾克河發黑、發臭,嚴重地污染著曼徹斯特城市的環境,這些污染主要來自于工業生產。這還只是曼徹斯特舊城占地不到十分之一的艾爾克河附近的一些地方,而且這遠遠不是環境污染最嚴重的地方。恩格斯還對英國曼徹斯特的杜西橋以上的朗密爾特街空氣進行了這樣的批判:“成群的豬在街上到處亂跑,用嘴在垃圾堆里亂拱,或者在大雜院內的小棚子里關著……結果豬是養肥了,而這些四周都有建筑物堵住的大雜院里本來就不新鮮的空氣卻由于動植物體的腐爛而完全變壞了?!倍鞲袼拐J為,只有工業才使這些牲畜的主人有可能為了自己發財致富,而把大雜院當作住宅以高價租給工人,剝削貧窮的工人,制造廢棄物污染空氣、破壞生態,造成生態危機,毀壞成千上萬人的健康。恩格斯明確地指出“:所有這些都是工業造成的?!?/p>
二、對資本主義農業污染的現實批判
人類從石器時代過渡到銅器時代和鐵器時代起,農業就在逐步發展。在前資本主義社會,農業生產與生態保護基本處于平衡狀態,人與自然界相處較為和諧,整個生態系統沒有受到根本性的破壞。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一文中指出“:在使用機器之前,紡紗織布都是在工人家里進行的。妻子和女兒紡紗,作為一家之主的父親把紗織成布,如果他自己不加工,就把紗賣掉?!钡钱a業革命使這種“田園詩”般的生活成為歷史,工人們不得不舍棄這種基本處于自給自足的美好田園生活,被卷進了資本主義這架加速運轉的龐大機器。馬克思通過考察發現,“資本主義農業的任何進步,都不僅是掠奪勞動者的技巧的進步,而且是掠奪土地的技巧的進步。因此,資本主義生產發展了社會生產過程的技術和結合,只是由于它同時破壞了一切財富的源泉———土地和工人?!贝蠊I技術的發展使得農業機器的技術不斷更新,農業機器的技術不斷的發展更新就會生產出更多的產品,破壞更多的土地,出現更多新陳代謝斷裂,最終造成了生態危機的發生。恩格斯指出:“所有已經或者正在經歷這種過程的國家,或多或少都有這樣的情況。地力耗損,如在美國;森林消失,如在英國和法國,目前在德國和美國也是如此;氣候改變、江河淤淺在俄國大概比其他任何地方都厲害?!倍鞲袼拐J為,無論是大工業已形成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正在發展工業的資本主義國家,都對環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壞,使得傳統農業、家庭手工業遭到破壞,牧場及森林逐漸消失,自然經濟向貨幣經濟演變。自然界的新陳代謝本是良性循環的,人與自然界的新陳代謝也應該是良性循環的。人們所產生的排泄物以及工業循環產生的廢棄物,應該也是自然界完整的新陳代謝循環的一部分,應當回歸自然界,回歸土壤,投入新一輪的代謝,使得土壤永續保持良性循環。馬克思、恩格斯通過對資本主義農業的考察發現了新陳代謝的斷裂,原本在農業生產過程中,農產品產出后,農場主把一部分剩余的秸稈返回土地,進入土地的自我循環,加上牲畜糞便等農家肥,維持土地肥力。但是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土地“再生產條件”被破壞了,土地的養分在年復一年的輪作中被帶走了,這種新陳代謝斷裂削弱了土地肥力,最終導致土壤危機發生。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生產使它匯集在各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越來越占優勢,這樣一來,它一方面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這樣它同時就破壞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資本主義制度使人口大量匯集在城市的初始目的是凝聚社會勞動力,創造更多的財富。但是人口過度集中卻嚴重破壞了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變換,導致資本主義農業出現新陳代謝斷裂。同時,馬克思在批判資本主義對農業造成的危害時還指出:“文明和產業的整個發展,對森林的破壞從來就起很大的作用,對比之下,對森林的護養和生產簡直不起作用?!薄皩Ω鞯淖畛跤绊懯怯幸娴?,但是,由于砍伐樹木等,最后會使土地荒蕪?!睆鸟R克思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資本主義社會文明和產業的發展,使得大量自然生態環境被破壞,樹木被砍伐,植被遭到破壞,最后造成土地荒蕪、水土流失,生態不斷惡化,形成生態危機。
三、對資本主義生活環境污染的現實批判
馬克思、恩格斯認為,資本家的本性是資本積累,目的是追求利潤的最大化。他們覺得利用自然是理所應當的,自然界就是“蓄水池”,取之不完、用之不竭。但是生活廢棄物排放到自然界,污染環境相伴而生,自然界又成了“垃圾池”。資本家在工廠的建設上如果不考慮土地的破壞,房屋的設計建設不顧及工人的住宿,工廠生產過程中如果不顧及廢棄物對環境、空氣的污染、對工人身體的傷害,只是一心追求利潤的最大化,那么城市人口的集聚,過度性地掠奪自然資源,造成大量生活垃圾的產生,就會超出區域自然的承載力,生態環境逐步惡化,最終生活環境遭遇嚴重破壞。恩格斯在《英國工人階級狀況》中對環境污染進行了詳細地描述和批判,他指出:“波爾頓、普雷斯頓、威根、柏立、羅契得爾、海華得、奧爾丹、埃士頓、斯泰里布雷芝、斯托克波爾特等城市……這些城市本身都建筑得壞而雜亂,有許多骯臟的大雜院、街道和小胡同,到處都彌漫著煤煙?!薄斑@種大雜院通常都很狹窄、骯臟、空氣不流通……而在院子最里面的地方通常是一個公共垃圾坑或類似的東西,其骯臟是無法形容的?!睆亩鞲袼箤τ鱾€城市生活環境以及工人階級生活狀況的批判中可以看出,資本家到處亂建工廠、亂修房屋,不給工人修建宿舍,逼迫工人住在自己挖的洞穴里,生活環境極其惡劣。恩格斯對英國曼徹斯特的杜西橋以上及安柯茨以南工人的生活環境進行了這樣的批判:“到處是一堆堆的垃圾、臟東西和廢棄物,死水洼代替了水溝,僅僅是臭氣就足以使稍微有點文化氣息的人無論如何不能在這里住?!薄氨泵骱茶F路穿過的那一片地方,房屋蓋得最密,因而也比其余的地方更糟。梅德洛克河在這里蜿蜓曲折地流過一個在某些地方可以和艾爾克河河谷相提并論的河谷。河水也是漆黑的、停滯的,而且發出臭味。在這條小河兩旁,從它流入城市起到它和艾爾威爾河合流為止,是一條寬闊的工廠和工人住宅地帶,工人住宅的情況是非常惡劣的?!薄八麄儯üと耍┘炔荒鼙3纸】?,也不能活得長久。它就這樣不停地一點一點地毀壞著工人的身體,過早地把他們送進墳墓?!倍鞲袼怪赋?,盡管可以找到足夠的證據證明這種狀況對工人的健康的損害,可資本家絲毫沒有設法改善,他們(社會)的行為“不單純是殺人,而且是謀殺”。由此可見工人們生活環境之差。資本家只是利用工人創造物質財富,工人生活環境惡劣則與他們無關,環境的污染也與他們無關,他們唯一的目標就是追求利潤、積累資本。
作者:梁富榮單位:西安政治學院理論系2012級碩士研究生
一
霍耐特最早在他和姚斯(HansJoas)合著的《社會行動和人的自然》①中關注馬克思是如何批判費爾巴哈人類學唯物主義的,他既看到馬克思將費爾巴哈的人類學唯物主義歷史化的積極意義,又發現馬克思在這種歷史化過程中遺漏了他早期既有的人類學的解放性力量。在隨后的《工作和工具行動:關于批判理論的規范性基礎》(1982)一文中,他對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進行了多維度的分析,指出實踐規范的維度在后人解讀中的遺失;在《統治和道德斗爭——修正了的的哲學遺產》(1991)一文中,他分析了20世紀下半期的革命陷入了低谷之后出現的內部的自我批判流派,指出它們共同犧牲了馬克思的“社會勞動”的概念,以至于不能找到行動理論的出路、滿足解放理論和社會分析的要求。在他承認理論的代表作《為承認而斗爭》(1992)中,他主要分析了馬克思早期生產美學(Produktionsaesthetik)中存在的“為承認而斗爭”的思想以及后期的功利主義的斗爭模式,指出馬克思階級斗爭概念忽視了一種道德動機。在《社會病理學——社會哲學的傳統和現實》(1994)一文中,他分析了馬克思對社會病理學的貢獻。下面,筆者將主要圍繞“社會勞動”、“斗爭”這兩個概念介紹霍耐特對馬克思的解讀。
首先,霍耐特把馬克思理論定位于一種社會理論和世界歷史理論,這個理論的中心概念是“社會勞動”。從經濟角度看,馬克思重建英國古典勞動價值理論,后者把當時的地理擴張和經濟增長歸功于作為生產要素的勞動,這種勞動最初是農業勞動、后來是商業勞動、再后來是工業勞動,統治階級被排除在人類生產行為之外,馬克思的勞動價值理論是這種勞動價值理論的繼續和發展;從解放角度看,馬克思的勞動具有黑格爾的辯證法意義,勞動是主體意識的客觀化的過程,即主體認知能力和智力自我發展的過程;費爾巴哈的人類學的類的發展的概念是馬克思勞動概念中的第三個成分,因而它具有了德國表現主義的道德底蘊和浪漫特征,也就是說,人類歷史不是被揭示為精神的自我發展過程,而是被揭示為人類生命過程,這個過程為馬克思描述人類勞動過程的客觀化提供了背景。②
霍耐特認為,社會勞動概念有三個重要的維度,第一,從社會理論的角度看,馬克思用“社會勞動”概念來表征人類存在形式的再生產形式——即對自然的共同占有(approriation),這樣技術結構和對工作的社會管理成為人類歷史理論的關鍵因素;第二,從知識理論的角度來看,尤其是在對費爾巴哈的批判過程中,馬克思把社會勞動看作人類獲取實在知識的實踐背景,對自然的共同占有構成了抽象科學的唯物主義基礎;第三,從實踐-規范的角度看,馬克思試圖賦予社會勞動一種意識學習的功能,其中工作主體意識到其能力和需要超出了一定社會的結構所允許的可能性的范圍。③在后人闡釋和重建的過程中,大多注重前兩個維度、而忽視了第三個維度的解放。為了重建這個解放性的維度,霍耐特解析了馬克思本人對這個概念的處理。
就馬克思本人而言,霍耐特認為在早期的巴黎手稿時期和后來的政治經濟學批判時期馬克思對于勞動的社會解放意義具有不同的論證模式。在前期,馬克思主要從有機的手藝人工作活動和機械式的工業勞動之間的緊張關系出發來論證的;而在后期馬克思主要從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的組織將會把工人階級培養成為一支有紀律、有組織、在技術上能干的集體主體的角度來論證的。霍耐特認為這兩種模式都是有問題的,前者使得馬克思“陷入了社會勞動歷史形式的二元結構,而沒有概念能夠解釋溝通二者的發展中介。”④由于馬克思放棄了早期激進的、把工作過程理解為一種釋放道德-實踐動機的形成性過程的意圖,所以他再沒有將資本主義生產過程當作一種溝通背景,放棄了手藝式的工作程序也是一種對象化的過程的假設,這樣工人再也不可能期望勞動是一個自我保存、自我導向、體現著自身知識的過程。第二種論證模式霍耐特認為是一種工具主義模式的論證,認為資本主義生產將會擔負起組織和訓練無產階級的作用,然而工業生產勞動的實際并沒有產生這樣的效果,所以晚年馬克思僅僅強調工業勞動在技術教育方面的功能,這樣第二種論證模式并不能支持他在革命理論中的關于社會勞動優先性的主張。“在這個論證層次上,馬克思只能建議無產階級在智力上學習如何修正它已經發展起來的批判-規范性意識以及如何轉化這種意識為革命性活動;解放意識的形成性過程和社會勞動的行動結構以何種方式緊緊聯系在一起依然和他早期著作中一樣不是很清楚。”⑤可以說,這兩種論證模式顯示出馬克思始終沒有找到將社會勞動的內在性關系和社會解放過程連接起來的論證模式。
“斗爭”是和“社會勞動”緊密相關的一個概念。由于馬克思前后出現了兩種不同的連接社會勞動和社會解放的論證模式,所以斗爭概念在馬克思理論前后也出現了不同的論證模式。
霍耐特認為馬克思前期斗爭模式是一種對象化的自我實現模式;而后期則是功利主義模式。前者主要體現在《巴黎手稿》中馬克思對黑格爾“主觀辯證法”的討論當中。“馬克思把他頗具有原創意義的人類學建立在一種勞動概念上,這一勞動概念頗具有十分規范的內涵,以至于他可以把生產活動解釋為主體間的承認過程。”⑥在這樣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的自身能力的對象化經驗與一個可能的消費者的精神期望(geistigenVorwegnahme)糾纏在一起,給予個體以一種主體間性關系為中介的自我價值感。資本主義社會組織由于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相分離,所以它必然會摧毀這種體現以勞動為中介的個體間承認關系的社會秩序,所以歷史沖突就必須被理解為“為承認而斗爭”。所以,青年馬克思把當時的社會沖突、階級斗爭解釋為被壓迫的勞動者為重新建立充分承認的交往關系而發動的道德斗爭,而非獲取物質資料和權力工具的策略斗爭。然而,霍耐特認為,由于這種斗爭把勞動當作手工勞動或者工藝勞動來思考,局限于片面的生產美學特征,馬克思不能把他診斷到的異化勞動放到復雜的主體間性承認關系當中,來揭示異化勞動在社會斗爭中的全部道德含義。
當馬克思從早期著作的歷史哲學的人類學前提中掙脫出來,把社會勞動當作他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絕對基礎的時候,他的社會斗爭的道德理論視角就轉移到功利主義模式中,因為馬克思雖然重申把勞動看作一種社會價值的創造過程和人的本質力量的外化過程,但是馬克思還是放棄了費爾巴哈的觀念,即把未異化的勞動看作是對人類全體成員需要的充滿愛的肯定。⑦一旦馬克思運用了功利主義模式,即用結構穩定的利益競爭來代替因相互承認關系受到破壞而產生的道德沖突,階級斗爭就可能被還原為無產階級為追求“客觀的”利益而從事的斗爭,這種斗爭甚至可以無視現代法律普遍主義的成就。不過,在馬克思的成熟著作中霍耐特還是看到馬克思在經濟著作中的功利主義途徑和政治歷史研究中的表現主義之間的沖
突,對于后者馬克思用“倫理分裂”來描述彼此對立的利益集體行為者由于具有不同的社會地位而具有不同的價值取向,但是,這兩者之間并沒有連接起來,社會階級的沖突始終沒有被系統地理解為具有道德動機的沖突形式。
二
霍耐特之所以對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和斗爭概念進行這樣分析,是與他早期形成的人類學思想基礎、實踐-規范性的理解路徑分不開的。
在上個世紀的七、八十年代西方社會各種文化思潮澎湃興起,其中生態主義、反文化主義、女性主義等這些思潮都力圖從人類學的角度通過重新審視人和自然以及人與人本身的自然本性之間的關系來對現當代西方文明進行批判,霍耐特的哲學人類學基礎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形成的?;裟吞刂鲝埖恼軐W人類學不同于一般的經驗研究的人種學,而是要研究人類變化的不變前提,剖析社會科學和文化科學結論的生物學基礎,構建前語言或者外乎語言的、生物學的哲學人類學。正是因為這種人類學的前提和個體自我實現的要求,霍耐特認定馬克思的青年和成熟時期蘊含著在社會診斷上的一致性,也正只有借助這個自我實現的人類學要求,霍耐特才能連接馬克思的勞動概念和解放理論之間的鴻溝,也就是說,不是資本主義生產力發展所產生的革命性效果,也不是自主的社會系統過程、更不是哈貝馬斯式的參與者的直覺交往成就提供了社會解放的可能性,而是行動主體的社會經驗以及在這種行動中的自我實現的要求遭遇障礙的事實提供了社會沖突和進步解放的動力。
實踐-規范性的理解標志著上個世紀西方理論家開辟的解讀馬克思的一種新路徑,它主要批評的“還原論”、“文明效果論”,摒棄馬克思的社會革命理論和階級斗爭理論,主張以社會哲學的規范概念豐富馬克思的實踐概念:個人或群體積極融入社會的再生產和轉型,同時社會的再生產是以個體或者群體圍繞著社會規范而進行斗爭的方式而進行,并且人類歷史在一個敞開的行動背景中展開?;裟吞嘏c其他主張“實踐-規范”的理論家不同的是,他將這種實踐-規范解釋路徑和他的哲學人類學的思想基礎和前提結合起來,不僅在馬克思的勞動概念中挖掘了自我實現的要求和規范性的解放內涵,也對馬克思之后喪失解放性規范內涵的社會勞動觀點進行了批判。
這里尤須指出的是霍耐特對哈貝馬斯重建歷史唯物主義的努力的批判?;裟吞卣J為,哈貝馬斯試圖擯棄主體-客體模式而將工具行動的技術理性和溝通行動的道德-實踐理性區分開來,以化解馬克思那里社會勞動和社會解放之間的范疇聯系的必要性,但是他不再堅持馬克思一直堅持的自主勞動和工業組織勞動之間的區分,同時放棄了勞動的規范性內涵,而僅僅把它保留為一個中立性的概念和社會生產力的范疇置于社會行動的底層?;裟吞夭粷M這種對社會勞動的規范性內涵的剝奪,他強調:“在社會勞動領域中的道德導向過程將會從通過統治建立起來的社會形式中要求屬于工具行動的、有意義的工作內涵。這種有效的規范性要求來自于一種表達出來的、道德的脆弱性,這種脆弱性不是來自于對相互理解的溝通模式的壓迫,而是對工人勞動自主性的剝奪?!雹嚯S著工業社會學調查深入到勞動過程的日常細節,社會勞動中更多的規范犯和沖突被揭示了出來,這一點可以為霍耐特作證。哈貝馬斯的溝通性進化過程固然可以避免將解放過程歸責于某一個階級,但是他理論的局限性也在于它簡單地認為異化的工作關系已經被歷史地克服,因而無法把握既有的工作關系中的道德緊張。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西方還曾出現了三種對進行自我批判的流派,分別是博弈論(gametheory)的、文化理論(culture-theoretic)的和權力理論(power-theoretic)的,它們試圖對馬克思理論進行救贖式的批判。前兩種流派都認為缺乏一個集體性的行動(collectiveaction)的概念,主張要么借助于博弈論在的功能主義框架之外補充以個體主體的策略行動,要么對文化傳統和解釋性模式的邏輯進行再評價;第三個流派認為缺乏一個充分區分的社會權力理解,而這種缺乏是由從經濟再生產過程中清除社會權力導致的。⑨而對霍耐特來說,這三種救贖式的批判都犧牲了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更不能填平馬克思行動理論方面的社會分析和解放理論之間的鴻溝,因為它們的行動概念犧牲了馬克思勞動概念本來所具有的診斷潛能和規范潛能。
總之,霍耐特將這種實踐-規范性建立在人類勞動中體現出來的自我實現的自主要求之上,構成了它揭示馬克思社會勞動概念中的解放性規范內涵、將社會勞動和社會解放連接起來的根本原因和根本途徑。
三
那么我們應當如何來看待霍耐特對馬克思理論的解讀呢?筆者認為這個問題可以結合兩個小問題來展開。一是考察這種解讀對霍耐特形成他的承認理論的影響和貢獻;二是我們應該如何看待霍耐特的解讀基礎和路徑。
霍耐特承認理論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在他的哲學人類學理論基礎上、在主體間性的框架下主張人類的自我實現依賴于家庭之愛、社會之尊重和交往共同體之重視三個維度的承認關系的保證?,F實生活中的斗爭都是圍繞這些承認關系而展開的,人類社會的沖突歷史也可以說是一部為承認而斗爭的歷史,這種斗爭通往人類的進步和解放。
首先,解讀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是霍耐特要將他承認理論建立在規范性的基礎上的一個批判步驟。霍耐特緊緊抓住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捍衛其中規范性的內涵,然后又緊緊抓住馬克思如何將社會勞動和社會解放聯系起來的問題線索,為他提出規范性的承認理論做準備。無論馬克思本人、還是后來馬克思理論的詮釋者都沒有將這種規范性內涵堅持到底,所以當霍耐特不滿于哈貝馬斯將工具勞動概念中性化以及將道德規范性訴諸于參與主體的直覺的時候,當霍耐特捍衛蘊含在社會勞動中的規范性內涵的時候,他找到了將社會勞動和社會解放的新的聯系點——即為了勞動的自主性、為了社會勞動領域中的承認而斗爭。雖然后來霍耐特承認理論并沒有明確地把勞動領域的承認關系作為獨立的一個維度,但是它的規范基礎是在馬克思的社會勞動概念中獲得的。
其次,霍耐特抓住了馬克思的斗爭概念,充分肯定了馬克思對資本主義的病理分析和歷史觀點,但是他不滿馬克思晚期的功利主義模式的斗爭思想,因為這種斗爭只是爭奪物質生產資料和國家權力的斗爭,忽視了社會勞動和社會交往中的規范性內涵。只有對這種英格蘭式的功利主義模式進行批判,才能將馬克思的歷史理論建立在規范性的基礎上。這是霍耐特和馬克思的根本不同之處。這個觀點立足于一個基本假設:如果不將斗爭建立在為規范和承認而斗爭的基礎之上,純粹的物質斗爭對于人類解放是不夠的,人類斗爭的動力不是為了占有更多的物質資料,而是要滿足自我實現的要求,這個要求已經超越了單純的物質范疇。另外,霍耐特明顯地質疑馬克思將社會解放推往某個階級的肩上的論斷,他那里只有異化勞動和承認要求未被滿足的“群體”,因而“為承認而斗爭”具有一定的超階級性。很明顯,霍耐特的斗爭理論更加具有現時代西方發達資本主義的社會特征,因為那里無產階級也占有了一定的社會財富和“福利保障”、一定程度上喪失了從事階級斗爭奪權的動力。而馬克思主張的斗爭則更加符合自由資本主義的時代要求,因為那時的無產階級真正地一無所有,經濟危機尚未得到有效地克服。勿庸置疑,對馬克思斗爭概念的批判濃縮了霍耐特對當時代社會階級狀況的思考和診斷。
其三,霍耐特的承認理論也可以說是馬克思理論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理論背景下的延伸和發展,它們之間還是具有一定的統一性和延續性。因為霍耐特在馬克思青年時期的人類學基礎中找到了規范性和人類學思想的共通之處;他們都主張人類社會的進步在于持續的社會斗爭和解放;都重視具體的生活事件和經驗感受,反對超驗哲學和超驗理論對現實生活和感性的脫離。
一、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提出的時代背景
馬克思之所以提出其人類解放理論,是與當時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特別是與他對時代根本性質的認識密切相關的。那么,當時他所處的時代背景是怎樣的呢?
馬克思所生活的時代,現代資本主義社會已然處于現代性的時代困境之中?!艾F代性(modernity)意味著現代世界(現代社會或現代文明)的實質、基礎、核心,意味著全都現代世界圍繞著旋轉的那個樞軸,一句話,意味著這個世界之本質的根據。作為這樣的本質一根據,它可以被概括為兩個基本支柱,即資本和現代形而上學。”隨著現代性在西方各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發和鞏固,現代性存保留其諸如高揚人的主體性等合理性方面的同時,越來越凸顯出其弊端,從而使現代資本主義社會日益處于諸如抽象理性、工具理性、科學主義、人生意義的喪失和生活世界的物化等種種現代性的時代困境的包同之中,導致技術的繁榮與人文的貧困、“物”的增殖與“人”的貶值、交往的普遍與殖民的相伴等社會生活世界的癥狀。
在馬克思看來,置身于現代性時代困境的背后,并從而決定它們的存在在的基礎,就是資本,它是現代市民社會的主導原則。資本的存在論意義有:(1)資本的增殖自身的“生活本能”。馬克思明確指出:“資本只有一種生活本能,這就是增殖自身,獲取剩余價值,用自己的不變部分即生產資料吮吸盡可能多的剩余勞動?!?2)資本作為支配勞動及其產晶的經濟權力。馬克思認為,“資本是資產階級社會的支配一切的經濟權力”,是一種“普照的光”。(3)資本作為生產關系及其世界歷史意義。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中批判地說:“資本被理解為物,而沒有被理解為關系”。他認為,“資本顯然是關系,而且只能是生產關系”。在《資本論》里,馬克思對此又作了明確表述:“資本小是物,而是一定的、社會的、屬于一定歷史社會形態的生產關系,它體現在一個物上,并賦予這個物以特有的社會性質?!奔热皇且环N“生產關系”,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那它的世界歷史意義必然是,有一個發生、發展和消亡的過程。
馬克思首先肯定了資本在歷史上的積極意義,比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和《******宣言》里,馬克思就資本對于世界歷史形成的積極意義作了高度評價。但是,作為一個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大師,馬克思尤其對資本的消極意義,即它使現代市民社會的一切關系都成為遭受資本統治的社會關系,作了深入的批判,其目的正是為了在批判的基礎上力求“對當代的斗爭和愿望作出當代的自我闡明”,從而為“改變世界”提出解決時代困境的方案——人類解放理論。
馬克思分析了資本統治的兩個主要方面表現:
首先,作為社會關系的主體的人遭受了資本的統治。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馬克思說:“錢蔑視人所崇拜的一切神并把一切神都變成商品。錢是一切事物的普遍價值,是一種獨立的東西。因此它剝奪了整個世界——人類世界和自然界——本身的價值。錢是從人異化出來的人的勞動和存在的本質;這個外在本質卻統治了人,人卻向它膜拜?!瘪R克思這里雖然使用的術語是“錢”,而不是“資本”,但是馬克思這里用“錢的統治”,表達的就是“資本的統治”。資本對人的統治的消極作用體現為:其一,它會使人喪失“獨立性和個性”。馬克思在《******宣言》里指出,在資產階級社會里,資本具有獨立性和個性,而活動著的個人卻沒有獨立性和個性。其二,它還會使人的生命化為物質力量。正如馬克思指出,資本的統治使得“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的反面?!覀兊囊磺邪l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最。”其三,它會使人在精神上遭受異化,盲目崇拜資本的統治。馬克思形象地用商品拜物教、貨幣拜物教、資本拜物教作了說明。馬克思指出,作為資本的特殊表現形式的商品看似簡單,實則“充滿形而上學的微妙和神學的怪誕”,它的謎一般的性質就是它的“商品拜物教”性質,是山現代資本所支配的商品生產過程造成的;商品拜物教性質“把人們本身勞動的社會性質反映成勞動產品本身的物的性質,反映成這些物的天然的社會屬性,從而把生產者同總勞動的社會關系反映成存在于生產者之外的物與物之間的社會關系?!@只是人們自己的一定的社會關系,但它存人們面前采取了物與物的關系的虛幻形式”。而貨幣的中介運動使得商品通過它來表現自己的價值,從而它“使一切人的和自然的性質顛倒和混淆,使冰炭化為膠漆
貨幣的這種神力包含在它的本質中,即包含在人的異化的、外化的和外在化的類本質中。”“因此,貨幣拜物教的謎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謎,只不過變得明顯了,耀眼了?!痹谪泿呸D化為資本后,人們把資本的價值增殖能力虛幻地看成資本的魔力,所以,資本生息能力又自然使資本拜物教的產生成為可能。
其次,資本的統治已貫穿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從而成為現代條件下的普遍統治因素。比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認為,資本的統治使自然科學從屬于它;使分工受到了它的制約從而喪失了自己自然形成的性質的最后一點假象;它“把所有自然形成的關系變成貨幣的關系”,即一切關系都被資本物化了。存《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馬克思還認為資本的統治是通過構成一個個體系,來形成對整個社會的統治的。他說:“如果說以資本為基礎的生產,一方而創造出一個普遍的勞動體系,——即剩余勞動,創造價值的勞動,——那么,另一方面也創造出一個普遍利用自然屬性和人的屬性的體系,創造出一個普遍有用性的體系……只有資本才創造出資產階級社會,并創造出社會成員對自然界和社會聯系本身的普遍占有?!瘪R克思又明確指出,資本的統治導致了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的物化,人與人的關系變成了人與物的關系。他說:“這種與人的依賴關系相對立的物的依賴關系也表現出這樣的情形(物的依賴關系無非是與外表上獨立的個人相對立的獨立的社會關系,也就是與這些個人本身相對立而獨立化的、他們互相間的生產關系):個人現在受抽象統治,而他們以前是互相依賴的。但是,抽象或觀念,無非是那些統治個人的物質關系的理論表現。”
總之,馬克思通過其深入地批判分析,從而洞察并闡明了他所處的時代的根本性質,即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一切關系都成為遭受資本統治的社會關系。馬克思的如此理解是立基于資本存在的現實生活世界的情狀,而不是“空穴來風”。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海德格爾對馬克思作出了高度評價:“無家可歸狀態變成了世界命運。因此有必要從存在的歷史的意義去思此天命?!驗轳R克思在體會到異化的時候深入到歷史的本質性的一度中去了,所以關于歷史的觀點比其余的歷史學優越。但因為胡塞爾沒有,據我看來薩特也沒有在存
在中認識到歷史事物的本質性,所以現象學沒有、存在主義也沒有達到這樣的一度中,在此一度中才可能有資格和交談?!?/p>
正是由于馬克思對其所處時代的資本統治的根本性質的把捉,才為其人類解放理論的提出提供了堅實的理論基地,從而也使其人類解放理論具有巨大的歷史感。
二、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提出及其為人類解放理論確定的任務
馬克思是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中,明確提出其人類解放理論的。在該文的第一部分中,馬克思首先批判了鮑威爾在“猶太人問題”上的錯誤在于:他混淆了宗教解放和政治解放,他“認為宗教在政治上的廢除就是宗教的完全廢除”。其次,馬克思批判了鮑威爾在“猶太人問題”上的錯誤住于:他混淆了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鮑威爾“他批判的只是‘基督教國家’,而不是‘一般國家’,沒有探討政治解放和人類解放的關系,因此,他提出的條件只能說明他毫無批判地把政治解放和全人類解放混淆了起來”。當時所謂的政治解放,實質上就是資產階級革命。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政治解放是“人民所排斥的那種國家制度即****權力所依靠的舊社會的解體。政治革命是市民社會的革命”。馬克思并不否認政治解放即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進步性,比如它在當時反對了封建々制、反對了教會特權等等,所以他指出:“政治解放當然是一大進步;盡管它不是一般人類解放的最后形式,但在迄今為止的世界制度的范圍內,它是人類解放的最后形式。”但是,馬克思更強調指出,政治解放終究還不是真正的人類解放,政治解放有它的限度,
即使它可以使國家成為共和國,但仍不能使組成國家的人成為自由人,就是說他們仍然會受著宗教的限制。同時,馬克思批判鮑威爾在談政治解放時根本沒有提到“普遍利益和私人利益的這個沖突,政治國家和市民社會的這個分裂”,從而也就沒有看到政治解放必然導致“人分為公人和私人的這種二重化”,即在政治生活中把人變成公民、法人,但在經濟生活中卻把人變成市民社會的成員,驅使人成為“利己主義的人”。因此,馬克思認為,政治解放所解放的當然不是全人類,而只是使市民社會的一部分成為即資產階級獲得自己的解放而已。既然政治解放不是真正的人類解放,那么真正的人類解放是什么呢?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的第二部分中,馬克思對這一問題作了解答。馬克思分析了猶太人的世俗基礎是:實際需要,自私自利;世俗偶像是:做生意;世俗上帝是:金錢。因而猶太人的解放,當是“從做生意和金錢中獲得解放——因而也是從實際的、現實的猶太中獲得解放——也就是現代的自我解放”?!蔼q太人的解放,就其終極意義來說,就是人類從猶太中獲得解放。”而就整個猶太社會來說,“猶太人的社會解放就是社會從猶太中獲得解放。”馬克思這里所說的“猶太”指的就是金錢,“從猶太中獲得解放”指的就是人類從做生意、從金錢勢力下解放出來。為什么馬克思說人類解放就是從猶太——錢中獲得解放呢?因為“我們在猶太中看到了一般性的現代的因素”,這樣,在“錢的統治下”,會使人們在世界觀上,表現為“對自然界的真正的蔑視和實際的貶低”,和“對于理論、藝術、歷史的蔑視和對于作為自我目的的人的蔑視”,等等。馬克思認為,拜物教遠小能把人提高到自身感覺欲望之上,相反地,它卻是“感覺欲望的宗教”。
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可以說,馬克思在《論猶太人問題》一文的第一部分中所指的“政治解放并沒有消滅人的實際的宗教觀念,而且它也小想消滅這種觀念”中的“宗教觀念”,其實質就是——“錢的統治”即資本統治下的金錢拜物教——這樣一種宗教的觀念。而資本統治下的金錢拜物教,就是人受到了物的異化的統治,“物的異化就是人的自我異化的實踐”。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馬克思看來,真正的人類解放,就是“為反對人類自我異化的極端實際表現而奮斗”。易言之,馬克思為人類解放理論確定的任務就是,把人從資本的統治這一現代性困境中解放出來。關于這一點,馬克思在其他文章里,也作了論說。比如,在《神圣家族》里,馬克思繼續就猶太人的解放對人類解放的任務作了發揮,他強調,“從猶太精神中獲得解放”應該刪解為“現代世界的普遍的實踐任務”;“克服猶太本質的任務實際上就是消滅市民社會中猶太精神的任務,消滅現代生活實踐中的非人性的任務,這種非人性的最高表現就是貨幣制度?!彼@里所談的“猶太本質”、“貨幣制度”無疑指的就是資本的統治。又如,在《德意志意識形態》里,馬克思還指出:“在現代,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性對個性的壓抑,已具有最尖銳最普遍的形式,這樣就給現有的個人提出了十分明確的任務。這種情況向他們提出了這樣的任務:確立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以之代替關系和偶然性對個人的統治?!边@里“物的關系對個人的統治”、“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無疑指的也就是資本的統治。人類解放的任務就是:要解放資本的統治,重新確立人對偶然性和關系的統治。
以上論述表明,馬克思人類解放理論的提出是針對資本的統治及其所帶來的現代性困境。馬克思為人類解放理論確定的任務就是解放資本的統治,療治現代性,把人類從資本統治這一現代性困境中解放出來。
三、人類解放的力量、條件、實現方式和未來理想
馬克思在提出人類解放理論并為人類解放理論確定了任務之后,還就人類解放的力量、條件、實現方式和未來理想等作了進一步的論述。
作為人類解放的實際可能性的階級力量何在?馬克思認為人類解放的實際可能性在于:“形成一個被戴上徹底的鎖鏈的階級,一個并非市民社會階級的市民社會階級”;形成一個“一般的不公正”的具有普遍性質的領域;要同國家制度的“這種制度的前提處于全面的對立”;形成一個“表明人的完全喪失,并因而只有通過人的完全回復才能回復自己本身”的領域。馬克思這里所提到的“被戴上徹底的鎖鏈”、“一般的不公正”、“制度的前提”,指的就是人所遭受的資本統治這一現代性困境的束縛。而無產階級雖說是誕生于市民社會之中的,但卻被剝奪了市民社會成員的資格和權利,從而具有既誕生于市民社會中又處于市民社會之外的特性,山此,其受到的資本統治的束縛最深重,也正因為此,馬克思才理所當然地把無產階級看成人類解放的階級力量,“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問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德國人的解放就是人的解放。這個解放的頭腦是哲學,它的心臟是無產階級”。馬克思在其后來的文本中作了更明確的揭示。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于稿》中,馬克思通過研究“異化勞動”認識到,“工人的解放包含全人類的解放”,“是因為整個人類奴役制就包含在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中,而一切奴役關系只不過是這種關系的變形和后果罷了?!睋Q言之,人類之所以要解放,就是因為人類受到了資本統治的“奴役”,而這一“奴役”凸顯在“工人同生產的關系中”。在《神圣家族》里,馬克思指出,正是因為無產階級受到了資本統治的奴役,導致在無產階級身上“實際上已完全喪失了一切合乎人性的東西”、“人失去了自己”,而且還直接由于貧困的逼迫,不得不憤怒地反對這種違反人性的現象,所以“無產階級能夠而且必須自己解放自己”。
人類解放的條件是什么?在《神圣家族》里,馬克思繼續分析道,無產階級要解放自己和解放個人類,必須以“消滅集中表現在它本身處境中的現代社會的一切違反人性的生活條件”為前提。馬克思的意思是說,無產階級要真正解放自己解放全人類,必須以消滅產生違反人性——資本統治下的物化
的社會關系的奴役——的生活條件為前提。馬克思還指明了“私有財產”使得人類必然遭受資本統治的束縛,從而束縛了“人的一切感覺和特性”,因此,“私有財產的揚棄”就是人類解放其被束縛的“感覺和特性”,使它們再“變成人的”。另外,馬克思指認了自然科學在資本統治的作用下的局限性,它使人類小得不“非人化”;但也指認自然科學的進步是人類解放的條件,它畢竟是在“為人的解放作準備”。馬克思還認為,要消滅關系對個人的獨立化、個性對偶然性的屈從、個人的私人關系對共同的階級關系的屈從等等,歸根到底都要取決于分工的消滅;而只有交往和生產力已經發展到普遍的程度的時候,分工才會消滅;私有制只有在個人得到全面發展的條件下才能消滅,因為那時現存的交往形式和生產力是個面的,所以只有全面發展的個人才可能占有它們,即才可能使它們變成自己的自南的生活活動;私有制和分工的消滅同時也就是個人在現代生產力和世界交往所建立的基礎上的聯合。
人類解放的現實實現方式和未來理想是什么?在馬克思看來,人類解放的現實實現方式是“********的現實的產生活動”。馬克思認為,“********的現實的產生活動”,“是人的解放和復原的一個現實的、對下一階段歷史發展說來是必然的環節”。它是一個什么樣的環節呢?它是一個真正解決由于資本統治所導致的“人和自然界之間、人和人之間的矛盾”、“存在和本質、對象化和自我確證、自由和必然、個體和類之問的斗爭”的活動的環節,表明了“********的現實的產生活動”其實就是實現人類解放的一種活動。又因為只有在現實的世界中并使用現實的手段才能實現真正的解放,所以,“‘解放’是一種歷史活動,不是思想活動,‘解放’是由歷史的關系,是由工業狀況、商業狀況、農業狀況、交往狀況促成的”;所以,“個人力量(關系)由于分工而轉化為物的力量這一現象,不能靠人們從頭腦里拋開關于這一現象的一般觀念的辦法來消滅,而是只能靠個人重新駕馭這些物的力量,靠消滅分工的辦法來消滅”。這里,馬克思實際上指出了資本統治對個人力量的宰制、限制;要消滅這種宰制和限制,不能通過消滅觀念的方法,而只能通過人類解放的活動,通過解放資本的束縛才可能做到。人類解放的未來理想是什么?是一個“個人的全面發展”的“********社會高級階段”。馬克思在《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里,論述三大社會形態理論時,實際上對此問題作了解答。那里,馬克思所指的第二大形態就是建立在資本統治基礎上的現代市民社會,這樣的社會,人在身份上有“獨立性”,但是卻“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這表明,馬克思一方面再次強調了在現代社會資本統治的歷史必然件,另一方面,人類解放——資本統治的解放,其徹底實現的標志。是人類進入第三個階段——********社會高級階段,而“第二階段為第三個階段創造條件”,意思是“第二階段”——現代社會,要通過人類解放的每一步現實活動,從而“形成普遍的物質變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由此實現徹底的人類解放,進入********社會高級階段。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本體論;概念框架
一
今天我們常常遇到這樣的判斷——馬克思實現了某種本體論革命。但是這個判斷已經蘊含了一個前提,即從本體論的視角進行馬克思哲學理解。其實,從邏輯的先后順序上看,是海德格爾創造了或者說實現了本體論革命,而不是馬克思:海德格爾顛覆了本體論,并在新的意義重建了本體論。這種重建是在對傳統形而上學做了深刻的反思之后進行的一次哲學革命,是哲學史上重要的里程碑。海德格爾的這種創造一方面是對傳統本體論哲學的一次大決裂,同時在另一方面,由于他采取的不是完全拒斥和拋棄的態度,而是內核重建的新本體論態度,這也是對西方本體論哲學生命的給養和拯救,實現了廣義上的本體論的延續,開始了一條具有現代特色的本體論道路。
應該說,任何一位哲學家,必是要面對先行的哲學家的思想,通曉其歷史,針對現實的生活而做出批判的。他所處的生活世界不僅包括現實的人和社會的物質活動,也包括傳承下來的思想所構成的思想世界(也就是如波普爾所說的世界Ⅲ)。當哲學家面對“思想”的“現實生活世界”時,它由以進行的批判是在兩個方面的因素下成為可能的,一是哲學家的個人思想旨趣,一是思想得以表述出來的概念框架。以往我們常常在思想本身與現實生活世界的二元關系中去理解哲學,仿佛關切到現實的思想與表現的形式都是歷史的必然產物,而在肯定之余,忽視了思想對表現形式(概念框架)的選擇性和依賴性。而這個概念框架,與哲學家所處的學術傳統、文化傳統都有極其密切的關系,甚至包括個人在表述方式上的興趣側重。所以,我們應該給予它選擇以足夠的理性重視,使對哲學的認識進入到“思想—概念框架—現實批判”的三元環節的理解生態中去。
以海德格爾為代表的一部分現代西方哲學家,對傳統哲學的思想批判聚焦于本體論,對“貫穿”于西方哲學兩千年的“本體”概念進行了解構與重釋。但是,這里需要我們注意的是,從古希臘哲學流衍至近代哲學并進而“延續”到現代哲學的本體論哲學,不是一個先驗的事實,它毋寧說是包括海德格爾在內的一批現代西方哲學家“選擇”和“創造”的結果。哲學家對現實的關注在形式上必要以哲學的批判來實現、來表達,這種批判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建立在通曉思維的歷史和成就的基礎上”,以今日之時代精神的把握去反思昔日之哲學的。由于任一種哲學思想必在一種概念框架上得以構建,甚至概念框架本身也是一種歷史的構建,那么,作為批判者的后來的哲學,無論在思想上還是在概念框架上,必是繼承與批判、肯定與拒斥交織相成的。對于概念框架,表現為批判、拒斥它的某一些方面,而在另一些方面則表現為一種繼承。這種在形式上的拒斥和繼承是與哲學家所接受的傳統以及個人旨趣密切相關的,并且,在思想未在其上建立之前,抽象地談論框架形式的優劣對錯是毫無意義的。然而,這恰恰也是最為復雜的,因為思想的建立和概念框架的形成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過程,對哲學概念框架做出某種的理解或指認之后,它在一定程度上就好像一種“先驗的結構”了。語言創造了世界,我們生活在語言之中,就是這個層面的解釋。我們往往刻意地突顯了二者在時間上同時生成的整體性,因而不予區分對待,而忽視了其在邏輯構建上的張力結構。
二
再來看看馬克思的哲學。今天對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思考態度,無論是拒斥還是贊同,是贊同這一種還是主張那一種,都是在各自視角下的“整體”合理性,而不是在“概念框架之間”有意識地保持張力性的對話。這一點類似于傳統理解將整部哲學史進程劃分成唯物唯心的斗爭史,在一種既定的框架內去追溯和塑造歷史,并安居在這個整體之下,這種弊病在今天很大程度上已經突顯出來。相應地,就本文討論的話題,我們應該將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理解放入一種較寬松的視野中去,不要將理解變作一種本體論“指認”,在哲學和它的本體論理解之間,加入對“概念框架”的適度呈現,不要將這個存在著的理解框架放在反思之外。
略覽馬克思的哲學文本,并未有對本體論做出系統的論述,這說明至少就思想表現的“形式”上,揚棄、改造本體論不在他的視野之中。也就是說,馬克思在面對傳統哲學而進行反思與批判的時候,在創造他的新哲學的時候,為他的新哲學尋找概念框架的時候,并未以本體論作為切入點,作為思考的主線來展開。個人的學術傳統甚至興趣偏好使得一個哲學家在概念框架選擇方面的可能性空間很大,所以我們毫無必要將其完全“歸約”到本體論哲學的譜系中去,進行本體論框架選擇的主觀確認,甚至在馬克思創造他的哲學之前就先知般地肯定這種框架的必然性,突顯其積極意義。
從物質本體論向實踐本體論、社會存在本體論等新本體論理解的轉變,誠然是對馬克思哲學深化理解的結果,但毋庸諱言,它仍是諸多理解視角的一種,這里內涵了西方哲學對本體論理解上的變革,沒有后者的啟示借鑒,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理解是不會成立的。甚至單單就“物質本體論”這個稱謂,一定程度上都是現代西方本體論哲學框架下思考的產物。因為它指稱的是對馬克思哲學的一種理解,一種以“物質”為闡釋起點的理論構建,將這種構建稱之為“物質本體論”的幾乎不是堅持這種構建的人,更多的恰恰是它的反對者,物質本體論是一個被批判的對象的名稱。這樣,一方面將原來的馬克思哲學構建斥為傳統本體論思維方式的產物,又在另一方面,通過“本體論”的關聯,“拋引”出現代意義上的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理解。所以,連“物質本體論”在一開始也都內涵了對本體論的確認,使討論不是在“為什么是本體論”而是在“為什么是這樣一種本體論”的層面上進行開來,將對馬克思哲學的思考導引至“它究竟是那一種本體論”的方向去了。
這種傾向與馬克思哲學的被模式化的歷史有關,與我們對西方哲學的理解態度的轉變有關,前者要求我們對傳統理解進行批判,后者驅使我們在積極尋求可資借鑒的思想。我們應該贊成基于視角切換的理解,實現馬克思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實現融通,但無論如何不是受一種基礎統攝主義情結的驅動,陷入非此即彼的簡單切換,針對馬克思哲學進行某種本體論的“確證”。
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理解是一種現代本體論哲學概念框架下的理解。它以被創新了的本體論視角對馬克思哲學加以審視,以“哲學史”上“傳承”下來的獨特話語加以構建。對于長期以來馬克思哲學的僵化理解狀況,本體論概念框架本身的相對陌生性和疏離性的確為理解視角的轉換創造了相當的空間。傳統模式化理解使馬克思哲學的某些具體論斷成為可以隨處套用的萬能公式,失卻了哲學特有的反思性和批判性,自身的概念框架由于僵化的教條磨滅了其思想上的深刻性。在這種教條語錄的模式所帶來的“理解疲勞”,使馬克思哲學的現實性和批判性,不是被充分、準確地突顯,而是被埋沒,所有的“重申”仿佛只是在原概念框架之結點的“重新描畫”,這種重描的工作由于對結點的相對不敏感而成為“被突顯的無”,大大降低了深刻的現實意義?;谠究蚣艿睦斫獾缆贩路鹱卟煌?,而在另外一個方面,現代西方本體論哲學在思想上對傳統哲學有著深刻的反思和批判,對現實有著深切的關注和思考,它的思想成果對馬克思哲學的重新理解起到了相當積極的促進作用。這就是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理解的最初契機,是一種概念框架上的視角切換的合理依據。
我們的確應該更加關注哲學間的通約性,但如果超越概念框架的相對獨立性,去實現相互的理解,表面上看似繞過概念框架的層面,其實恰恰在概念框架層面上做出了獨斷,將一種概念框架納入到另一種,必將造成理解上的新的誤導。通過上面的分析,對于當下的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理解可以借鑒的是:首先,我們并不要突顯馬克思哲學和現代西方本體論哲學的絕對差異,而是要明確這是由兩種不同概念框架構建起來的哲學思想,它們不在概念框架的層面上一致,不在此處呈現“同質”的“像”。不要以其中的一個化約另外一個,因為恰恰是概念框架的差異體現了它們各自哲學的傳統延承和致思特點。
三
我們要積極實現是各自內在思想的相互通約,共同實現對話與交流,對現實的生活世界給予更多的關注,進行深刻的反思和批判,而不是語言表述的切換。然而,接下來的問題可能是,當下的馬克思哲學本體論研究不正是在實現兩種哲學的通約么?如果是的話,突顯概念框架,指出其中存在的“對概念框架的僭越”意義何在呢?我的看法是,從一種事后表征的意義上說,這種概念框架的確達到了一種通約和對話,但就對話的“當事者”而言,則不同程度上形成了一種概念框架的僭越。歷史上,馬克思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二者的關系經歷了一個比較曲折的過程。在過去相當漫長的一段時期,現代西方哲學作為資產階級思想一直被批判和拒斥,這是一種將現代西方哲學納入馬克思唯物主義概念框架的思想,這是一種否定性的對他者的批判。與此不同的是,今天將馬克思哲學納入本體論框架的理解,則是一種對肯定性的自我理解的探索。但無論如何,它們都是無視概念框架的差別性去理解哲學。
今天馬克思哲學基礎研究的部分現狀是,視角的切換發展成了對馬克思哲學進行本體論確證的“矯枉過正”。由于當下馬克思哲學研究的這種強烈的構建情結,我們將看到,即便在現代本體論框架內部的研究前景仍舊很不明朗。以“本體”去“切合”馬克思哲學,由于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解背景和關注側面不同,這個引入的概念框架必將得出不同的理解結果,陷入新的本體論之爭。值得注意的是,在這里,“本體論之爭”已經不單單是一個描述,指出這是一場關于“馬克思哲學是何種本體論”的爭論,而更是一個判斷,是指爭論陷入了“本體論”之轍。為了澄清概念上的含混,我們可以區分為兩種本體論。一種是舊的傳統形而上學所蘊含的那種本體論及其思維方式,它追求超驗、永恒和絕對,且具有統攝整體的作用,是被理解對象的核心、基礎和實質。這種本體論,是包括馬克思哲學和現代西方哲學在內都予以拒斥批判的。另一種是由現代西方本體論哲學及其思維方式,它反對追求超驗,反對實體性思維,是通過對哲學史的反思,在批判舊本體論哲學基礎上加以構建的。前一種是傳統本體論理解,后者是現代本體論理解。馬克思哲學理解由于與現代西方哲學有許多一致的哲學關懷,因而在現代本體論哲學視角下進行自我審視必會產生許多啟發的精當之處。然而,當第一個聲音將馬克思哲學的傳統模式理解定位為物質本體論,并對本體論本身給予一種批判的寬容,指出馬克思哲學是另一種本體論時,已經在概念框架切換的同時,進一步將馬克思哲學的理解變成一種理解的結果,在新視角引入的同時,進一步將問題的對話交流變成對某種“實質”的確認。這種馬克思哲學理解發生了過度的超越,它非反思地將理解的問題變成“是何種本體論”的討論問題,許多思考都從這里作為起點。于是,諸如“實踐”、“社會存在”、“歷史”或者“生存”等本體論主張先后被提出,形成一種在現代西方哲學本體論概念框架上對馬克思哲學進行二級框架的構建和理解。馬克思的哲學從過去的“傳統哲學”,而今轉而又變成了一種“現代西方本體論哲學”,成為一種自我遮蔽的自我解蔽。這種本體論的確證,使思考圍繞如何最“深切”最“真實”地把握馬克思哲學開展起來。而不易覺察的是,對馬克思哲學的重新理解,使馬克思哲學一方面作為一種哲學,一種反思批判精神而存在,另外又儼然被置于被認知的“對象”,變成了一個二階的“自然物”,使理解變成它自己的反面,成為一種“高級”的傳統本體論哲學了。這是無論馬克思哲學還是現代西方哲學都拒斥的,然而,由于它的這種“二階性”,并隨著現代本體論理解的合理化和突顯,使得這種運思方式極為隱蔽且不易加以批判。傳統和現代本體論的理解混淆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當下許多針對本體論理解的指責,在已經形成范式的“究竟是那一種本體論”的爭論之中,諸如“為什么是本體論”的這些指責往往被反指責為沒有看到現代本體論理解的現實意義。于是,恰恰這個現代本體論理解下深藏著的二階的傳統本體論的運思方式被的保護帶保衛下來了。
JournalofYunnanFinance&EconomicsUniversityVol22,No6這是一種隱蔽的傳統本體論思維方式的復歸,它從來沒有遠離我們,只不過以往本體論斷言的對象是世界本身,而現在的對象是馬克思哲學。馬克思哲學本身的哲學性,和它作為認知對象的對象性,交織在一起。正如兩種本體論理解交織在一起一樣,它將“本體的視角”變成“本體的確證”,變成高級而不自知的傳統本體論范式。它將問題的“前提的批判”變成對馬克思哲學理解的“基礎的發掘”,仿佛只有確證了一個合理的恰切的本體,才能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內涵,才能構建出真實準確的現代形態。事情絕非簡單,我們已經看到,本體論不僅勾連著至少兩大哲學概念框架,且還涉及馬克思哲學內部對其思想構建的不同理解傳統,著眼點的不同、理論框架的背景的不同,都使本體論確證變得十分困難。哲學的理解如同歷史上對世界進行本體確證一樣,在各自的合理性肯定的基礎上各說各話,造成思想的混亂,智力資源的浪費,唯可在事后思索的表征思維中獲得積極意義。不容樂觀的是,當下的本體確證工作將是一個無止境的努力,它基于一種統攝主義和狹隘的構建情結,認為馬克思哲學唯有在這種合理的本體上和由之而形成的框架上方可被真實突顯自身意義。這種本體論研究進入到了一種集體的無意識,每一次的努力都想將本體確證下來,去完成對馬克思哲學的時代性構建,去“實現哲學”,推進哲學的現實化。但是,恰恰確證在一開始就在各種道路上相互拒斥,各自申訴合理性的話語變成一種“獨白式的對話”“封閉式的交流”,使基礎理論在一開始播下了注定爭論不休種子,停留在自我的小圈子里循環申辯。
于是,無意識地形成了一種準經院哲學,陷入“真正的事情還沒有做”的自我悖論。它以深切關懷現實的初衷,反而將哲學理解變得經院化,二者交織在一起,不易厘清,更無談進行準確地批判。每一種本體論觀點都以自我的合理性去批判對方的“不合理性”,必將造成馬克思哲學的本體論哲學構建困境,陷入新一輪超越概念框架的誤區。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俞宣孟.本體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3]高清海.高清海哲學文存[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7.
[4]孫正聿.哲學通論[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98.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materialismbyMarxisnotonlyscientificanalysisofsocialhistoricallife,butalsocriticismofthecourseofsociallife.Asamatteroffact,Marx''''criticismofoldmaterialismhasmadehistheoryofmaterialismconformtodialectics,addingcriticalimplicationstomaterialism,andthusdistinguishinghistheoryofcriticismfromthatofethicalcriticism.Inthissense,theauthorconcludes,regardingMarxistphilosophyasmetaphysicinordertogainnewintensityofcriticismhasbeentheresultofmisinterpretationofMarxistphilosophicalmaterialism.
【關鍵詞】唯物主義/辯證法/批判理論/materialism/dialectic/criticaltheory
【正文】
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這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難題。在傳統的研究中,雖然非常強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但更多是從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水平上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變成了一種具有機械論意味的實證性描述理論,無疑降低了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水準,以致將馬克思哲學變成了實證性的社會學。正是對此的反思,在實踐唯物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如何提升馬克思思想的哲學意蘊,成為一些學者的中心話題。在這樣的思路中,隨著海德格爾存在論的介入,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層面在哲學思考中漸漸消失了應有的身影,可以說,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思的問題。在這樣的理論研究思路中,實際上預設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將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等同于機械論唯物主義,而實際上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不僅是對社會歷史過程的科學描述,更重要的是這種唯物主義具有一種批判的意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才能真實地統一起來。因此,對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需要進行新的理解。
一、兩種唯物主義的內在關聯及其超越
從思想史上來看,在馬克思哲學變革之前,存在著兩種與馬克思哲學直接相關的唯物主義:一是法國的唯物主義,一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哲學變革,從唯物主義的規定性來看,就是如何超越這兩種唯物主義的問題。
對于法國唯物主義,過去關注較多的是其物質本體論層面,即世界的物質規定性以及這種規定性對意識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映。對于這種唯物主義,黑格爾曾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首先從感性確定性的層面來看,這種起源論式的唯物主義是一種直觀的認識,而這種直觀認識的本質規定恰恰不是其直觀性,而是共相。因此,當我們認為對一棵樹的認識來自于這棵樹對我們的刺激時,我們并不能真正地獲得對外部存在物的知識,因為如果沒有樹的概念,對于我們來說無法將樹與其他的東西區別開來。其次從知覺思維來看,這種唯物主義恰恰也是需要揚棄的,因為知覺的本質規定性并不在于人對外部存在物的反映,而在于知性的理性規定,或者說理性構成了反映的本質規定。黑格爾通過從感性到知覺、知性再到自我意識,在我看來,倒是揭示出這樣的問題:即傳統的唯心主義(前黑格爾式唯心主義)構成了傳統唯物主義的對立面,而且這種唯心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傳統唯物主義的“真理”?!叭绻麩o思想的意識表示觀察和經驗是真理的源泉,那么它這種說法很可能造成一種印象,仿佛這是說只有視聽味嗅觸是真理的源泉;其實在它匆忙地推崇視聽味嗅的時候,忘記了說明同樣本質的一件事實,即當它感覺的時候,它已經在為它自己而規定這個感覺對象了。”(P163)在傳統研究中認為是對立的地方,黑格爾看到的恰恰是統一,這個統一的最高形式就是絕對觀念。這才是黑格爾哲學從自我意識之后才進行長篇論述的意圖所在。在這個意義上,僅僅恢復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起源本體論來反對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我認為是行不通的。馬克思要想超越黑格爾哲學,就必須超越機械唯物主義問題域。
從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過程來看,馬克思對法國唯物主義的關注也并不在于其本體論層面。馬克思對唯物主義的接受,源自于《萊茵報》時期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同時期對歷史學的研究。《萊茵報》時期遇到的理性與利益、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使他腦海中的青年黑格爾思想受到沖擊,而這時對歷史學的研究使馬克思堅信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才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顛倒原則,肯定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思想。這是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的起點。但緊接著的問題是,如果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那么怎樣批判市民社會,就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問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必須在這一點能夠發揮作用,才能真正地得到馬克思的認可??梢?,馬克思關注的并不是世界起源意義上的唯物主義問題,而是如何面對社會歷史生活進行唯物主義批判的問題。
從這個線索中我們才能看到馬克思為什么從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鏈接到了法國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通過一種顛倒原則將理論的原點定位在“人”上,這種“人”是超越了“精神”與“肉體”的二元對立的人。回到生活中,費爾巴哈則是從人本學的類本質及其異化邏輯來建構自己理論的批判意味,即現實的市民社會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對這種異化的揚棄才能真實地回到人本身。這種唯物主義,從邏輯思路上來看,與黑格爾是一致的,人的類本質異化及其復歸與絕對精神的異化與復歸是同一個過程,不同的是,費爾巴哈的“人”只是黑格爾哲學中一個重要環節的中斷,并將這個環節獨立出來加以放大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費爾巴哈是無法駁倒黑格爾的。正是在這里,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從反映而來的理論,反而具有了“直接的”現實批判性。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援引了愛爾維修的理論,其實這也是法國唯物主義在面對社會歷史時較為普遍的想法。按照愛爾維修的唯物主義觀點,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善惡來自于社會環境的影響,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社會環境造成的。因此,人性的提升首先就要改造這個社會。回到馬克思的語境中就是,國家理性之所以成為私利的工具,并不是由于抽象的理性出了問題,而是當下現實的結果。這與他批判市民社會是一致的。在這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人本學與法國的唯物主義都可以批判市民社會,但兩者的指向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更強調于人性的回歸與獲得,而法國的唯物主義更強調對現實世界的革命。但從法國唯物主義來看,批判現實的前提何以獲得?這與費爾巴哈批判市民社會的抽象的“人”何以獲得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對費爾巴哈的批判與對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具有了相同的意蘊,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在第一條批判了費爾巴哈之后,第二條批判了認識論意義上的直觀原則,在第三條中接著揭示了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二律背反”。如果人的罪惡是由環境造成的,那么改變人的惡性首先在于改變環境,“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P59)因此改造社會環境的理性何以獲得就成為一個問題,這是一種邏輯的循環。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那里之所以具有同質性,就在于兩者在面對社會歷史時,具有相同的理論視域。而這樣一種理論視域與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并沒有什么區別。這才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需要解決的深層問題。馬克思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真正解決黑格爾的問題。可以說,馬克思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與他對黑格爾哲學的超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過程。因此,不加批判地用傳統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來嫁接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理論上的誤解。
這實際上告訴我們,馬克思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并不在于一種物質本體論層面的重新強調,而首要在于對社會歷史生活的理解。在物質本體論的層面,傳統唯物主義已經具有了辯證法的內容,如在費爾巴哈的著作中我們就可以讀到。因此新的超越必須是社會歷史觀領域的超越。在歷史觀層面,舊唯物主義與黑格爾唯心主義具有同質性,他們都從抽象的原則來理解歷史,將鮮活的歷史過程變成了歷史編纂學的材料。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同時也就是對舊唯心主義的超越,指向了對社會歷史的理解。
二、回到歷史本身
從任何一種理論出發來面對社會歷史生活時,社會歷史生活總是處于特定理論視域中,因此“前見”總是難以避免的。當舊的唯物主義強調認識總是對外部對象的直觀反映時,這種唯物主義就處于矛盾著的二重性之中。首先從直觀反映的層面來看,外部對象總是作為現成性的事實而存在,對這種現成性事實的認識,正如培根“四假相”所說的,要消除的正是任何個人的“前見”,力圖達到對事實的純客觀反映,這種現成性的思維與自然科學中的實證性思維遙相呼應。在這種思維中,自然與歷史都是現成存在的事實。雖然與以前的唯物主義相比,費爾巴哈不僅把對象看作是現成的存在,而且看作是感性的存在,但這種感性是直觀的感性.在直觀中,現成的存在是永遠不變的,當費爾巴哈把人看作是以“愛”為價值取向的人時,這種感性的存在就是現成存在的彼岸世界,形成了“自然”與“歷史”的對立,“自然”是現成存在的東西,而“歷史”則是奠基于人性的東西,它與現成性的實在自然界沒有任何關系,這構成了矛盾二重性的第二個方面。正是這第二個方面,形成了面對歷史的歷史哲學,這種歷史哲學在黑格爾之后成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批判的“歷史編纂學”。
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歷史直觀性,受到了馬克思的批判:“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P76、77)因此,任何“自然”與“歷史”的對立,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在工業化進程中,根本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馬克思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批評涉及以下問題:第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問題并不在于純本體論或認識論層面,而主要存在于社會歷史觀,他們的直觀性錯誤在于對社會歷史生活過程的無視或誤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P78)第二,要真實地透視舊唯物主義的問題,首先就在揭示理論與社會歷史生活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要回到歷史本身來對理論進行定位。在這個意義上,有沒有“前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社會歷史生活中透視這種“前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回到歷史本身,又回到理論本身。這構成了馬克思破除歷史編纂學,回到歷史本身的方法論前提。
面對這種歷史編纂學,馬克思指出真實的歷史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結果,而是由現實的人的現實活動建構起來的?!八那疤崾侨耍皇翘幵谀撤N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P73)從馬克思的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作為能動的生活過程的歷史:首先是現實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建構的結果,對歷史的考察就是要分析這種建構性的過程,而不是對現成物進行事實的匯集或想像的抽象。真實的唯物主義必須是對真實生活過程的描述與說明,“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P76)其次,現實的個人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創造著歷史的。費爾巴哈也將“現實的個人”作為面對歷史的起點,但“現實的個人”在他那里變成了一種形而上的規定,缺失的正是現實的社會關系。實踐也不是康德、費希特意義上的道德實踐,而是現實社會關系下的物質實踐,并總是遇到特定的前提條件,而這種特定的條件又是前人實踐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在時間傳承關系中建構出來的。人們創造歷史又處于結構性的關系中,這種結構性的關系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實踐是一定社會關系條件下的實踐,是特定歷史時空中的動態性過程,是現實的人進行具體而現實的活動。這種意義上的實踐不再是傳統本體論意義上的實踐,從本體論意義上對實踐的重新理解,就是再次將歷史凝固化了。因此,社會存在這個概念并不是要素的集合體,也不是精神的外在結果,社會存在是一種歷史關系的建構,這與海德格爾對存在的思考有著根本的區別。只是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指出,我們才遇到意識問題。這里,我們需要做一個區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是先有意識,然后才有對世界的認識,在這里似乎是先驗的理性規劃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但馬克思要追問的是,這種先驗的理性何以產生?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是從感性確定性直接推論到共相的優先性時,黑格爾實際上就承認了人的存在首先就是理性的,當他把這一點當作自然的事實來接受時,黑格爾就直接站到了現代社會的立場上。而在馬克思那里,他要揭示的是這種理性何以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出來。由此,馬克思對哲學理論有了新的理解:在青年馬克思那里,哲學就是黑格爾意義上的純理性批判,在這種界定中,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即哲學是超歷史的、能夠評判一切的尺度,這正是黑格爾對哲學的解釋。而在馬克思的新視域中,哲學的超歷史性被解構了,我們需要做的正是對哲學的透視,在哲學與現實生活之間實現互文性解釋,這是超越歷史編纂學的重要前提。因此對歷史過程的理解,首先就在于對過去的理性意識的懸置。只有通過這種懸置,我們才能真實地理解意識在現實歷史中的定位。因此歷史的真實過程與意識內的歷史過程存在著差別,但意識又總是歷史活動中的意識,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實踐活動又可以轉換為意識活動的對象,使意識成為對人與歷史活動之間關系的思考,使客觀的歷史過程變成自覺的歷史活動過程,使客觀的關系變成“為我關系”。從這里,才能生發出批判歷史的張力。
因此,唯物主義在馬克思這里具有了新的含義:唯物主義不是對歷史加以現成性的收集,也不是對歷史進行實證性的分解,更不是對歷史進行主觀的抽象,而是真實地回到歷史本身。在這個回歸過程中,唯物主義抓住的不再是現成性的事實,而是歷史的流動性過程,唯物主義也就從抽象的、對面式的“看”變成了具體而歷史的“思”,是卷入到歷史過程中但又從這種卷入中的抽身變成了分析問題的方法。在這里,不再有任何教義性的唯物主義,有的是對自身進行反思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唯物主義,這種理論的發展才不會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淖之中。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歷史本身成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就是辯證法,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才能是同一個東西。可以說,只有當馬克思同時超越了黑格爾與費爾巴哈時,馬克思才能真實地獲得自己的唯物主義。
三、批判的唯物主義
從社會批判的理論來看,存在著兩種批判模式:一種是倫理道德式的批判,一種是來自于社會歷史本身的批判。在前一種批判模式中,有著其自身的演變邏輯。它先設定一個絕對的前提,將全部社會生活置于這個前提之下加以考察。在理論譜系上,這種批判是啟蒙理論的產物,啟蒙理論將理性作為一切審判的原則。但絕對的原則總是要通過具體的個人才能體現出來,如是在面對社會生活時,或者是絕對原則對現實生活進行一種完全否定性的批判,陷入到自身的空洞性中,或者是陷入到個人倫理批判之中,而當陷入到個人倫理批判時,原來那個絕對原則也就失去了先前具有的效準,個體自身的倫理判斷變成了一切的效準,最后的結果是走向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相對主義。因此,絕對主義與虛無主義構成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批判理論與馬克思哲學中真實的批判意蘊完全不同。形而上學的批判總是要尋求一個最終的本質,不管這種本質是采取最高存在者的方式,還是以存在的方式,這種本質總是無處不在而又發揮著終極作用的。當用這種本質來批判歷史生活時,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就變成了一種倫理道德式的批判,當這種倫理道德式的批判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時,任何批判就變成了一種固定模式的重演,激進的批判都變成了現存意識形態的共謀。巴特關于語言的一段論述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處于權勢狀態的語言(在權力的庇護之下被生產和傳播的語言),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重復的語言;語言的一切社會公共機構均是重復的機器:學校,體育運動,廣告,大眾作品,歌曲,新聞,都不止地重復著同樣的結構,同樣的意義,且通常是同樣的辭語:陳規舊套是一政治事實,是意識形態的主要形象”。(P51-52)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理解,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什么每一次激進的批判,都變成了強化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契機。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張力來自于社會生活本身。對于自己的批判思想,馬克思曾這樣描述:“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和革命的”。(P24)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的批判意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批判理論要從社會歷史生活出發。針對舊的倫理道德批判,馬克思指出:“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并與之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分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擾?!?P93)一旦回到社會歷史本身,任何形而上學的本質、任何不變的本體都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因此,首先需要對社會歷史生活進行科學的描述,這正是唯物主義的第一層內涵。在這個意義上,唯物主義是對任何理論抽象的解毒劑。
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問題域”約束
理論就是對“問題域”的一種應答。“問題域”指提問的范圍、問題之間的內在的關系和邏輯可能性空間。法國著名的結構主義的者路易·阿爾都塞,將其稱之為“問題框架”,它指由一系列問題結合起來構成的特定的問題結構或問題體系。阿爾都塞認為任何“文本”都是雙重的或雙層的結構。第一層是表面的文字結構,即“可見的話語”,表現為概念、句子之間的邏輯聯系等。第二層是深層的、潛藏在無意識層次中的語言結構。他把潛藏在“文本”深處的結構稱之為“問題框架”?!罢菃栴}框架的概念在思想內部揭示了由該思想的各個論題組成的一個客觀的內在聯系體系,也就是決定該思想對問題作何答復的問題體系?!保ㄗⅲ郝芬住ぐ柖既侗Pl馬克思》中譯本,第47頁。)認為脫離“文本”的“問題框架”,從字面行文來對原著和思想進行閱讀和理解,極易造成誤斷和歪曲。
理論只是用來說明和解釋某一“問題”的簡單或理想化的“模型”。不同的經濟理論也就構成對“問題域”的“應答域”。提出問題的“方式”、“角度”和“問題本身”,就引導理論研究到何處尋找問題的解,它主觀上指示了求解的方向,預設了“應答域”的范圍。所以必須梳理價值論發展的內在邏輯,把握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深層結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要解決的問題及其內在聯系,就構成其特定的“問題域”或“問題框架”。對古典經濟學價值理論中的邏輯矛盾或悖論的發現,事實上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研究的起點。正確的問題是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橋梁”,是實現理論革命的關鍵。
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論概念的歧義性,導致價值論的混亂和不徹底性。古典政治經濟學在價值論方面存在的邏輯矛盾和顯示出的演進方向,就成為作為古典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者和繼承者——馬克思研究勞動價值論既定的約束條件,并決定勞動價值論研究的突破口和切入點的選擇。
亞當·斯密認為生產商品時所耗費勞動和商品交換中所購買的或支配的勞動,在量上看作是相等的,不變的。以“勞動的價值永遠不會變動”為前提得出了勞動決定價值和收入決定價值二元價值論。馬克思在批判“馬爾薩斯片面發展了斯密價值論錯誤”時,明確指出:把“勞動量和勞動的價值這兩個用語等同起來”,“純粹是同義反復”,“直接同工資相交換的不是勞動,而是勞動能力,正是這個混淆造成了謬誤”,“但決不能從上述反復中得出這樣的結論:一定的勞動量等于工資中或者說構成工資的貨幣或商品中包含的價值量。……也不能說,工資的價值等于代表(同工資相交換的)勞動的產品的價值,……因此,代表所能買到勞動的價值所包含的勞動的那些商品價值和用來購買或支配這一定勞動量的那些商品的價值,是不大相同的?!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8-19頁。)斯密有時把商品的價值量歸結為勞動時間,主張“客觀價值論”;也有時把形成價值的勞動看作勞動者對“安樂、自由與幸?!钡臓奚?,而不是把勞動看作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57頁。)這樣對勞動價值論做出了主觀主義的解釋。斯密價值論多元性是造成價值論在不同的方向發展的根源。
李嘉圖混淆了作為勞動產品的商品之間的交換與資本與勞動(力)本身商品的交換的區別,價值論從商品之間交換向勞動力商品轉移時,出現了價值的例外和反常?!耙驗樗ɡ罴螆D)始終是以在資本家和工人間分配的成品為前提,卻不去考查導致這一分配的中介過程——交換。”(注:《剩余價值理論》第三冊,第8頁。)“李嘉圖對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和表現在交換價值上的勞動沒有加以應有的區別?!罴螆D那里,到處都把表現在使用價值上的勞動同表現交換價值的勞動混淆起來?!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49頁。)其他經濟學家,混淆使用價值與價值的區別,價值與交換價值的區別,價值與其獨立形式貨幣的區別,價值量與價值實體的區別,形成了這樣或那樣的錯誤認識。通過上面的分析可知,馬克思把價值理論邏輯上的矛盾或認識上的錯誤的根源,同時指向了“商品的價值和商品特殊形式——勞動力價值的關系問題”,從深層次上洞見到:古典政治經濟學價值理論的混亂、不徹底、庸俗化等都與無法正確把握“商品的價值和勞動力的價值”這一“共性與個性”的關系相關。商品價值與勞動力價值問題相互依托、相互參照,成為同一問題兩個方面,成為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內在結構。因此,馬克思從商品價值的共性和勞動力商品價值個性的辯證統一中,建立了勞動價值一元論,實現了勞動價值論的一場革命。只有從這一特定結構出發,才能理解勞動價值論的精髓。
二、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概念約束
價值概念的多義性和使用中的混亂,直接了價值理論的相互溝通,成為深入研究價值理論的最大障礙。馬克思勞動價值論首先要清除對價值概念的誤解,明確價值概念的內涵,設定其適用條件和范圍。
第一、價值是關系范疇,而不是物自身的不變的“實體”范疇或“屬性”范疇。馬克思明確反對把價值看作是絕對東西,看作物的屬性的作法。把“價值變成某種絕對的東西,變成‘物的屬性’,而不是把它看作僅僅看成某種相對的東西,看成物和社會勞動的關系,看成物和以私人交換為基礎的社會勞動的關系,在這種社會勞動中,物不是作為獨立的東西,而只是作為社會生產的表現被規定的?!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40頁。)馬克思強調價值是不同于使用價值的另一種相對的社會存在,勞動價值論是為了說明:“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以“商品交換”為媒介的社會中,如何實現“普遍的社會物質交換,全面的關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體系”的問題。(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第104頁。)簡單地說,就是揭示在什么利益關系或生產關系條件下才能使私人勞動變成社會勞動,而這與個人具體勞動的特點沒有任何關系。
第二、價值是社會勞動,而不是具體勞動或私人勞動。價值必須通過交換環節而實現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轉移。用來自己消費的勞動,無法社會化的具體勞動或使用價值都不是價值。勞動交換和勞動社會化是價值的本質。馬克思強調“商品作為價值是社會的量,因而和他們作為‘物’的‘屬性’是絕對不同的。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代表人們在其生產活動中的關系。價值確實包含交換,但是這種交換是人們之間物的交換;這種交換同物本身是絕對無關的?!畠r值’的概念的確是以產品的‘交換’為前提的。產品作為商品的交換,是勞動的交換以及每個人的勞動對其他人的勞動的依存性的一定形式,是社會勞動或者說社會生產的一定方式。…直到為止,還沒有一個科學家發現,鼻煙和油畫由于什么自然屬性而彼此按照一定比例成為‘等價物’?!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139頁。)
第三、價值是衡量社會勞動的尺度,只是財富的一種形式,而不是財富本身。配弟在《租稅論》中也講到,“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財富是自然物品本身固有的和人類勞動創造的所有使用價值的總和,價值只是衡量社會勞動的一種形式,這種形式隨著人類必要勞動耗費的減少,社會生產力、自然生產力的極大提高而變得沒有意義,終久要退出舞臺?!半S著大的發展,現實財富的創造,較少地取決于勞動時間和已消耗的勞動量,較多地取決于在勞動時間內所運用的動因的力量,而這種動因自身——它們的巨大效率——又和生產它們所耗費的直接勞動時間不成比例,相反地卻取決于一般的科學水平和技術的進步,或者說取決于科學在生產上的”。又說:“一旦直接形式的勞動不再是財富的巨大源泉,勞動時間就不再是而且必然不再是財富的尺度?!保ㄗⅲ骸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下,第219-200頁。)馬克思、恩格斯一再批評“勞動是財富的惟一源泉”,“勞動是一切財富的源泉”的說法。價值作為財富的一種暫時的歷史的形式,并不是對所有使用價值的衡量,只是對商品交換過程中的勞動耗費的比較和核算。商品交換的雙方要計較各自為生產商品花費了多少勞動,和比較二者是否相等,是否可以相互補償,如果可以,就成交。吃虧的事是誰也不愿意干的。這里加以計較和要求補償的勞動耗費就是價值。
第四、價值既是一種矛盾關系,又是解決矛盾的中介手段。商品生產中包含的私人勞動和勞動、具體勞動和抽象勞動的關系是價值產生的內在根源。商品在物物交換過程遇到的困難是這些矛盾的直觀表現。一般等價物的形成,即價值從觀念形式到獨立的貨幣形式,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中介和手段。人們在進行勞動耗費的和補償時,抽象掉各種不同的具體勞動的特點,把它們一律當作人類一般勞動的消耗,即同質的抽象勞動的消耗。簡單地說,價值就是為生產商品所耗費的一般的人類勞動,這種勞動耗費由于要計算和補償,所以被當成價值。商品的價值量由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只是一種抽象,事實上它是商品生產者不同生產條件下競爭的產物。不同商品生產者的社會生產條件在事實上是永遠不會相同的,并處于不停的變化之中。同一商品勞動耗費的不同,表明生產條件、技術條件、勞動經驗和勞動強度的不同。由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的商品的價值量,生產者在生產之前是不能預見和預期的。生產者只能千方百計降低個別必要勞動時間,而實現在商品交換中不虧本或盈利。
第五、勞動力的價值是商品價值的特殊形式,與商品價值是個性和共性的關系。古典學的勞動價值論正是脫離勞動力價值論這一特殊形式,所以根本無法理解勞動者的工資、資本利潤的實質,無法解釋剩余價值對于價值的反?;虮畴x。“李嘉圖實際上卻沒有闡明,按價值規律(按商品中所包含的勞動時間)進行的商品交換中,如何產生了資本和活勞動之間的、一定量的積累勞動和一定量的直接勞動之間的不平等交換,也就是沒有說明剩余價值的起源(因為在李嘉圖那里資本是直接和勞動相交換,而不是和勞動能力相交換)?!保ㄗⅲ骸妒S鄡r值理論》第三冊,第7頁。)只有理解了勞動力的價值,才能深刻理解使用價值與價值區別對于理解商品價值的重大意義,才能擺脫使用價值對于價值的各種“糾纏”。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就是要說明商品價值與使用價值是截然不同的,只有把商品使用價值與價值相區分,才能把勞動力商品中勞動力的使用價值與和價值區分開來。兩者互為條件、互為前提。可見勞動力的價值問題才是馬克思批判和發展勞動價值論的突破口和切入點。
三、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方向性約束
近一段時期,關于堅持和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討論不斷深入,理論工作者提出了許多有見地和有新意的觀點。但也出現了一些忽視馬克思勞動價值論自身“容納”限度,把邏輯性矛盾的或馬克思明確反對的觀點,通過“拼湊”和“嫁接”等外科手術的形式,實現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新“融合”或新“發展”,客觀上對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理解帶來混亂,造成混淆視聽的不良。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不能脫離原有理論的條件性和約束性,要在原有的理論空間中,探索正確的發展方向。而不能從相反的方向使勞動價值論走向庸俗和倒退。
第一、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是商品交換的理論,不能作為財富分配的惟一的理論依據。因為物質財富分配的具體方式有不同的制約條件。比如財富的分配除了生產條件的決定作用,還有非經濟的因素如權力、社會暴力、道德理念、宗教思想等起著十分重要作用,這些超經濟的權力可能凌駕于經濟之上成為分配的有形的“指揮棒”,進而掩蓋經濟活動的本質。馬克思雖然創立了勞動價值論,但他并沒有以此作為分配的根據。勞動價值論和剩余價值論,是用以揭示資本主義內在的經濟關系的,并不意味著只有參與價值的創造,才有參與分配的權利。要把價值的創造與價值的分配區分開來。馬克思認為利潤、利息、地租是資本所有權、土地所有權在經濟上的實現。資本、土地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根據是對資本、土地等要素的經濟所有權,體現了商品生產和交換不平等的地位,并不是因為創造了價值。所以把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與社會主義實行按勞分配的理論聯系起來,認為按勞分配以勞動價值論為基礎是一種理論誤解。因為馬克思設想未來的社會主義制度,是商品生產消亡,價值不再作為衡量勞動的尺度,按勞分配是個人消費的實物分配,不再存在價值分配??梢?,馬克思認為勞動價值論它只能說明商品交換中的勞動耗費問題,在非商品的未來社會已失去其存在的社會經濟基礎,也失去其自身存在的理論意義。因此,馬克思從來沒有用勞動價值論來說明社會主義按勞分配。即使社會主義國家事實上存在商品經濟和價值關系,也應把價值的生產與價值的分配區分開來。至于我國現階段存在多種分配方式,允許和鼓勵各種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存在按生產要素分配的方式,并不意味著對勞動價值論的否定。因為勞動價值論是實現勞動社會化的一種最有利生產方式,不是生產方式的全部,只適用于商品生產和交換的條件。
第二、資本、土地以及機器設備等物化勞動是否創造“價值”的問題。我們必須明確價值的概念。如果把“價值等同于物質財富或使用價值”,這里毫無疑問,資源、自然工具、人造工具都是人在勞動中創造新的使用價值的輔助條件,是財富的源泉。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也強調“自然界”同勞動一樣也是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源泉。并指出“自然界”也是“一切勞動資料和勞動對象的第一源泉”。雖然這些物化勞動可以商品化,但他們本身不是價值,不是價值的實體,更不是價值的源泉。因為它們都是“實體”性要素,是作為“物”的絕對不變的屬性而存在。不反映商品交換者的相對的社會關系。它們只是作為社會生產條件的重要因素,使社會生產條件不斷進步。它們是社會生產條件本身,而不是這種社會條件下的社會生產關系。這些物化勞動作為影響個別必要勞動時間決定性因素,凸現了個別必要勞動時間和平均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存在的競爭關系。對這些物化勞動的不同占有和使用權,反映生產者在生產過程中不同的生產地位、生產條件等歷史現狀。另外須澄清的概念是“勞動”和“創造”,“勞動創造價值”與“勞動創造財富”這兩句話中“勞動”和“創造”的涵義是不同的。在馬克思勞動價值論的語義框架內,勞動創造價值指勞動在商品生產中進行了勞動的耗費即消耗的體力、腦力的支出,為了商品交換的順利進行就必須以價值形式進行比較或給以補償,這里的“勞動”是抽象勞動;“創造”是一般勞動的“凝結”,在這個意義上勞動是價值的惟一源泉。勞動創造財富,是說勞動者運用生產資料對某些物體進行改造,改變它們的原有狀態,造出某種適合人的某種需要的新使用價值,這里的“勞動”指具體勞動,“創造”是改變物理狀態?!拔锘瘎趧印保ㄙY本、土地、機器設備等)只是作為具體勞動的形式或條件,在改變勞動對象原有狀態過程中起作用?!拔锘瘎趧印睂崿F商品化也要進行一般勞動的“抽象”,放棄在具體勞動中的一切“外觀”和“重要性”。人們只所以會產生物化勞動能創造價值的誤解,主要由于生產條件不同,個別必要勞動時間少于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結果按平均必要勞動時間為同一尺度,帶來了盈利,用較少的勞動支配了較多的勞動,形成勞動創造的財富在社會的不平等、不均勻占有。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正是為了揭示和批判這種經濟關系的局限性。不能把批判“對象”偷換成批判“工具”,使“工具”喪失它的批判功能和批判使命。
第三、、知識、信息等腦力勞動要素、勞動產品及腦力勞動本身創造價值的問題。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和科技進步,科學技術日益成為創造和增進財富的決定性力量。知識經濟,知識和信息作為一種巨大的無形資源,在人類的生產活動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同樣,科技、知識、信息這些作為社會的生產條件與資本、土地、機器設備等“硬件”相比,是社會生產條件的“軟件”,它們決定了商品生產者腦力耗費的強度,也是衡量、比較平均的、正常社會生產條件的重要因素之一。同樣它是社會生產條件本身,而不是在這種生產狀況下的社會生產關系。
總之,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建立在以下幾個前提假設之上。馬克思勞動價值論并沒有商品生產的社會生產條件問題,而是把“現有的社會生產條件”、“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相同的勞動強度”作為商品交換價值論的既定的前提條件,而這個前提又是商品生產者充分自由競爭的基礎。也就是說,不管生產商品的社會生產條件的具體特點如何,只要社會是充分自由競爭的,社會平均必要勞動時間就存在一個相對確定的趨勢。馬克思說過,沒有充分的自由競爭,沒有勞動者從一個部門向另一個部門的自由流動,勞動就只能是具體勞動,抽象勞動就是一種虛構,商品價值量的確定就沒有任何科學性。另外一個前提就是生產資料的私有制。所以我們發展勞動價值論只能在對勞動價值論的約束條件進行分析,勞動價值論向哪些方面發展不是我們主觀任意選擇的。研究在公有制和市場長期的非充分競爭狀態條件下,如何提高勞動生產率和商品生產的競爭力,最大限度地實現勞動的社會化;在社會意識形態克服商品拜物教的危害,實現社會公平和共同富裕,這才是發展馬克思勞動價值論應堅持的正確方向和選擇。
【】
[1]何煉成.堅持和發展馬克思的勞動價值論[J].河北經貿大學學報,2002(2)。
【英文摘要】PhilosophicalmaterialismbyMarxisnotonlyscientificanalysisofsocialhistoricallife,butalsocriticismofthecourseofsociallife.Asamatteroffact,Marx''''criticismofoldmaterialismhasmadehistheoryofmaterialismconformtodialectics,addingcriticalimplicationstomaterialism,andthusdistinguishinghistheoryofcriticismfromthatofethicalcriticism.Inthissense,theauthorconcludes,regardingMarxistphilosophyasmetaphysicinordertogainnewintensityofcriticismhasbeentheresultofmisinterpretationofMarxistphilosophicalmaterialism.
【關鍵詞】唯物主義/辯證法/批判理論/materialism/dialectic/criticaltheory
【正文】
[中圖分類號]B03[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0257-2826(2003)12-0035-05
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這一直是馬克思哲學研究中的難題。在傳統的研究中,雖然非常強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本質,但更多是從前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水平上來理解馬克思的,這使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變成了一種具有機械論意味的實證性描述理論,無疑降低了馬克思哲學的理論水準,以致將馬克思哲學變成了實證性的社會學。正是對此的反思,在實踐唯物主義之后的馬克思哲學研究中,如何提升馬克思思想的哲學意蘊,成為一些學者的中心話題。在這樣的思路中,隨著海德格爾存在論的介入,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層面在哲學思考中漸漸消失了應有的身影,可以說,如何理解馬克思哲學的唯物主義規定,仍然是一個懸而未思的問題。在這樣的理論研究思路中,實際上預設了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將馬克思的哲學唯物主義等同于機械論唯物主義,而實際上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不僅是對社會歷史過程的科學描述,更重要的是這種唯物主義具有一種批判的意蘊,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才能真實地統一起來。因此,對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需要進行新的理解。
一、兩種唯物主義的內在關聯及其超越
從思想史上來看,在馬克思哲學變革之前,存在著兩種與馬克思哲學直接相關的唯物主義:一是法國的唯物主義,一是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馬克思哲學變革,從唯物主義的規定性來看,就是如何超越這兩種唯物主義的問題。
對于法國唯物主義,過去關注較多的是其物質本體論層面,即世界的物質規定性以及這種規定性對意識的刺激所引起的反映。對于這種唯物主義,黑格爾曾進行了深刻的批判。首先從感性確定性的層面來看,這種起源論式的唯物主義是一種直觀的認識,而這種直觀認識的本質規定恰恰不是其直觀性,而是共相。因此,當我們認為對一棵樹的認識來自于這棵樹對我們的刺激時,我們并不能真正地獲得對外部存在物的知識,因為如果沒有樹的概念,對于我們來說無法將樹與其他的東西區別開來。其次從知覺思維來看,這種唯物主義恰恰也是需要揚棄的,因為知覺的本質規定性并不在于人對外部存在物的反映,而在于知性的理性規定,或者說理性構成了反映的本質規定。黑格爾通過從感性到知覺、知性再到自我意識,在我看來,倒是揭示出這樣的問題:即傳統的唯心主義(前黑格爾式唯心主義)構成了傳統唯物主義的對立面,而且這種唯心主義在一定意義上構成了傳統唯物主義的“真理”。“如果無思想的意識表示觀察和經驗是真理的源泉,那么它這種說法很可能造成一種印象,仿佛這是說只有視聽味嗅觸是真理的源泉;其實在它匆忙地推崇視聽味嗅的時候,忘記了說明同樣本質的一件事實,即當它感覺的時候,它已經在為它自己而規定這個感覺對象了。”[1](P163)在傳統研究中認為是對立的地方,黑格爾看到的恰恰是統一,這個統一的最高形式就是絕對觀念。這才是黑格爾哲學從自我意識之后才進行長篇論述的意圖所在。在這個意義上,僅僅恢復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物質起源本體論來反對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我認為是行不通的。馬克思要想超越黑格爾哲學,就必須超越機械唯物主義問題域。
從馬克思早期思想發展的過程來看,馬克思對法國唯物主義的關注也并不在于其本體論層面。馬克思對唯物主義的接受,源自于《萊茵報》時期的理論與實踐,以及同時期對歷史學的研究。《萊茵報》時期遇到的理性與利益、國家與市民社會之間的關系問題,使他腦海中的青年黑格爾思想受到沖擊,而這時對歷史學的研究使馬克思堅信是市民社會決定國家而不是相反,由此他才接受了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顛倒原則,肯定了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思想。這是馬克思轉向唯物主義的起點。但緊接著的問題是,如果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那么怎樣批判市民社會,就構成了馬克思思想的核心問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必須在這一點能夠發揮作用,才能真正地得到馬克思的認可??梢?,馬克思關注的并不是世界起源意義上的唯物主義問題,而是如何面對社會歷史生活進行唯物主義批判的問題。
從這個線索中我們才能看到馬克思為什么從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鏈接到了法國唯物主義。費爾巴哈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通過一種顛倒原則將理論的原點定位在“人”上,這種“人”是超越了“精神”與“肉體”的二元對立的人?;氐缴钪?,費爾巴哈則是從人本學的類本質及其異化邏輯來建構自己理論的批判意味,即現實的市民社會是人的類本質的異化,對這種異化的揚棄才能真實地回到人本身。這種唯物主義,從邏輯思路上來看,與黑格爾是一致的,人的類本質異化及其復歸與絕對精神的異化與復歸是同一個過程,不同的是,費爾巴哈的“人”只是黑格爾哲學中一個重要環節的中斷,并將這個環節獨立出來加以放大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費爾巴哈是無法駁倒黑格爾的。正是在這里,法國機械唯物主義從反映而來的理論,反而具有了“直接的”現實批判性。在《神圣家族》中,馬克思援引了愛爾維修的理論,其實這也是法國唯物主義在面對社會歷史時較為普遍的想法。按照愛爾維修的唯物主義觀點,人在社會生活中的善惡來自于社會環境的影響,人之所以犯罪是因為社會環境造成的。因此,人性的提升首先就要改造這個社會。回到馬克思的語境中就是,國家理性之所以成為私利的工具,并不是由于抽象的理性出了問題,而是當下現實的結果。這與他批判市民社會是一致的。在這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人本學與法國的唯物主義都可以批判市民社會,但兩者的指向存在著很大的區別:費爾巴哈的人本學更強調于人性的回歸與獲得,而法國的唯物主義更強調對現實世界的革命。但從法國唯物主義來看,批判現實的前提何以獲得?這與費爾巴哈批判市民社會的抽象的“人”何以獲得實際上是同一個問題。在這個意義上,對費爾巴哈的批判與對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批判具有了相同的意蘊,理解了這一點,就可以理解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在第一條批判了費爾巴哈之后,第二條批判了認識論意義上的直觀原則,在第三條中接著揭示了法國機械唯物主義的“二律背反”。如果人的罪惡是由環境造成的,那么改變人的惡性首先在于改變環境,“這種學說忘記了:環境正是由人來改變的,而教育者本人一定是受教育的”。[2](P59)因此改造社會環境的理性何以獲得就成為一個問題,這是一種邏輯的循環。從這里可以看出,法國唯物主義與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在馬克思那里之所以具有同質性,就在于兩者在面對社會歷史時,具有相同的理論視域。而這樣一種理論視域與黑格爾式的唯心主義歷史觀并沒有什么區別。這才是馬克思的唯物主義需要解決的深層問題。馬克思只有解決了這個問題,才能真正解決黑格爾的問題。可以說,馬克思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與他對黑格爾哲學的超越,是一而二、二而一的過程。因此,不加批判地用傳統唯物主義的物質本體論來嫁接黑格爾的辯證法,是理論上的誤解。
這實際上告訴我們,馬克思對傳統唯物主義的超越,并不在于一種物質本體論層面的重新強調,而首要在于對社會歷史生活的理解。在物質本體論的層面,傳統唯物主義已經具有了辯證法的內容,如在費爾巴哈的著作中我們就可以讀到。因此新的超越必須是社會歷史觀領域的超越。在歷史觀層面,舊唯物主義與黑格爾唯心主義具有同質性,他們都從抽象的原則來理解歷史,將鮮活的歷史過程變成了歷史編纂學的材料。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對舊唯物主義的超越,同時也就是對舊唯心主義的超越,指向了對社會歷史的理解。
二、回到歷史本身
從任何一種理論出發來面對社會歷史生活時,社會歷史生活總是處于特定理論視域中,因此“前見”總是難以避免的。當舊的唯物主義強調認識總是對外部對象的直觀反映時,這種唯物主義就處于矛盾著的二重性之中。首先從直觀反映的層面來看,外部對象總是作為現成性的事實而存在,對這種現成性事實的認識,正如培根“四假相”所說的,要消除的正是任何個人的“前見”,力圖達到對事實的純客觀反映,這種現成性的思維與自然科學中的實證性思維遙相呼應。在這種思維中,自然與歷史都是現成存在的事實。雖然與以前的唯物主義相比,費爾巴哈不僅把對象看作是現成的存在,而且看作是感性的存在,但這種感性是直觀的感性。在直觀中,現成的存在是永遠不變的,當費爾巴哈把人看作是以“愛”為價值取向的人時,這種感性的存在就是現成存在的彼岸世界,形成了“自然”與“歷史”的對立,“自然”是現成存在的東西,而“歷史”則是奠基于人性的東西,它與現成性的實在自然界沒有任何關系,這構成了矛盾二重性的第二個方面。正是這第二個方面,形成了面對歷史的歷史哲學,這種歷史哲學在黑格爾之后成為馬克思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所批判的“歷史編纂學”。
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的歷史直觀性,受到了馬克思的批判:“他沒有看到,他周圍的感性世界決不是某種開天辟地以來就直接存在的、始終如一的東西,而是工業和社會狀況的產物,是歷史的產物”,“先于人類歷史而存在的那個自然界,不是費爾巴哈生活其中的自然界;這是除去在澳洲新出現的一些珊瑚島以外今天在任何地方都不再存在的、因而對于費爾巴哈來說也是不存在的自然界”。[2](P76、77)因此,任何“自然”與“歷史”的對立,在社會歷史進程中,特別是在工業化進程中,根本就是一個虛假的問題。馬克思對以費爾巴哈為代表的舊唯物主義批評涉及以下問題:第一,舊唯物主義的根本問題并不在于純本體論或認識論層面,而主要存在于社會歷史觀,他們的直觀性錯誤在于對社會歷史生活過程的無視或誤解。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馬克思指出:“當費爾巴哈是一個唯物主義者的時候,歷史在他的視野之外;當他去探討歷史的時候,他不是一個唯物主義者。在他那里,唯物主義和歷史是彼此完全脫離的”。[2](P78)第二,要真實地透視舊唯物主義的問題,首先就在揭示理論與社會歷史生活之間的關系問題,就是要回到歷史本身來對理論進行定位。在這個意義上,有沒有“前見”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在社會歷史生活中透視這種“前見”,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既回到歷史本身,又回到理論本身。這構成了馬克思破除歷史編纂學,回到歷史本身的方法論前提。
面對這種歷史編纂學,馬克思指出真實的歷史并不只是理性思維的結果,而是由現實的人的現實活動建構起來的?!八那疤崾侨耍皇翘幵谀撤N虛幻的離群索居和固定不變狀態中的人,而是處在現實的、可以通過經驗觀察到的、在一定條件下進行的發展過程中的人。只要描繪出這個能動的生活過程,歷史就不再像那些本身還是抽象的經驗論者所認為的那樣,是一些僵死的事實的匯集,也不再像唯心主義者所認為的那樣,是想象的主體的想象活動。”[2](P73)從馬克思的這一描述中可以看出,作為能動的生活過程的歷史:首先是現實的人在實踐活動中建構的結果,對歷史的考察就是要分析這種建構性的過程,而不是對現成物進行事實的匯集或想像的抽象。真實的唯物主義必須是對真實生活過程的描述與說明,“只要這樣按照事物的真實面目及其產生情況來理解事物,任何深奧的哲學問題……都可以十分簡單地歸結為某種經驗的事實”。[2](P76)其次,現實的個人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創造著歷史的。費爾巴哈也將“現實的個人”作為面對歷史的起點,但“現實的個人”在他那里變成了一種形而上的規定,缺失的正是現實的社會關系。實踐也不是康德、費希特意義上的道德實踐,而是現實社會關系下的物質實踐,并總是遇到特定的前提條件,而這種特定的條件又是前人實踐的結果,在這個意義上歷史是在時間傳承關系中建構出來的。人們創造歷史又處于結構性的關系中,這種結構性的關系不僅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而且包括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實踐是一定社會關系條件下的實踐,是特定歷史時空中的動態性過程,是現實的人進行具體而現實的活動。這種意義上的實踐不再是傳統本體論意義上的實踐,從本體論意義上對實踐的重新理解,就是再次將歷史凝固化了。因此,社會存在這個概念并不是要素的集合體,也不是精神的外在結果,社會存在是一種歷史關系的建構,這與海德格爾對存在的思考有著根本的區別。只是在這個基礎上,馬克思指出,我們才遇到意識問題。這里,我們需要做一個區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每個人似乎都是先有意識,然后才有對世界的認識,在這里似乎是先驗的理性規劃著我們對世界的理解。但馬克思要追問的是,這種先驗的理性何以產生?當黑格爾在《精神現象學》中是從感性確定性直接推論到共相的優先性時,黑格爾實際上就承認了人的存在首先就是理性的,當他把這一點當作自然的事實來接受時,黑格爾就直接站到了現代社會的立場上。而在馬克思那里,他要揭示的是這種理性何以在社會實踐中產生出來。由此,馬克思對哲學理論有了新的理解:在青年馬克思那里,哲學就是黑格爾意義上的純理性批判,在這種界定中,有一個不言自明的前提,即哲學是超歷史的、能夠評判一切的尺度,這正是黑格爾對哲學的解釋。而在馬克思的新視域中,哲學的超歷史性被解構了,我們需要做的正是對哲學的透視,在哲學與現實生活之間實現互文性解釋,這是超越歷史編纂學的重要前提。因此對歷史過程的理解,首先就在于對過去的理性意識的懸置。只有通過這種懸置,我們才能真實地理解意識在現實歷史中的定位。因此歷史的真實過程與意識內的歷史過程存在著差別,但意識又總是歷史活動中的意識,在這個意義上,歷史實踐活動又可以轉換為意識活動的對象,使意識成為對人與歷史活動之間關系的思考,使客觀的歷史過程變成自覺的歷史活動過程,使客觀的關系變成“為我關系”。從這里,才能生發出批判歷史的張力。
因此,唯物主義在馬克思這里具有了新的含義:唯物主義不是對歷史加以現成性的收集,也不是對歷史進行實證性的分解,更不是對歷史進行主觀的抽象,而是真實地回到歷史本身。在這個回歸過程中,唯物主義抓住的不再是現成性的事實,而是歷史的流動性過程,唯物主義也就從抽象的、對面式的“看”變成了具體而歷史的“思”,是卷入到歷史過程中但又從這種卷入中的抽身變成了分析問題的方法。在這里,不再有任何教義性的唯物主義,有的是對自身進行反思并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展的唯物主義,這種理論的發展才不會陷入到相對主義的泥淖之中。正是在這個過程中,歷史本身成為辯證的,唯物主義也就是辯證法,唯物主義與辯證法才能是同一個東西??梢哉f,只有當馬克思同時超越了黑格爾與費爾巴哈時,馬克思才能真實地獲得自己的唯物主義。[3]
三、批判的唯物主義
從社會批判的理論來看,存在著兩種批判模式:一種是倫理道德式的批判,一種是來自于社會歷史本身的批判。在前一種批判模式中,有著其自身的演變邏輯。它先設定一個絕對的前提,將全部社會生活置于這個前提之下加以考察。在理論譜系上,這種批判是啟蒙理論的產物,啟蒙理論將理性作為一切審判的原則。但絕對的原則總是要通過具體的個人才能體現出來,如是在面對社會生活時,或者是絕對原則對現實生活進行一種完全否定性的批判,陷入到自身的空洞性中,或者是陷入到個人倫理批判之中,而當陷入到個人倫理批判時,原來那個絕對原則也就失去了先前具有的效準,個體自身的倫理判斷變成了一切的效準,最后的結果是走向懷疑一切,否定一切的相對主義。因此,絕對主義與虛無主義構成了一個問題的兩個方面。這種具有形而上意味的批判理論與馬克思哲學中真實的批判意蘊完全不同。形而上學的批判總是要尋求一個最終的本質,不管這種本質是采取最高存在者的方式,還是以存在的方式,這種本質總是無處不在而又發揮著終極作用的。當用這種本質來批判歷史生活時,馬克思哲學的批判就變成了一種倫理道德式的批判,當這種倫理道德式的批判變成一種固定的模式時,任何批判就變成了一種固定模式的重演,激進的批判都變成了現存意識形態的共謀。巴特關于語言的一段論述深刻地揭示了這一點:“處于權勢狀態的語言(在權力的庇護之下被生產和傳播的語言),順理成章地成為一種重復的語言;語言的一切社會公共機構均是重復的機器:學校,體育運動,廣告,大眾作品,歌曲,新聞,都不止地重復著同樣的結構,同樣的意義,且通常是同樣的辭語:陳規舊套是一政治事實,是意識形態的主要形象”。[4](P51-52)從這里我們就可以理解,在當代資本主義社會中,為什么每一次激進的批判,都變成了強化資本主義制度的一個契機。
馬克思的社會批判張力來自于社會生活本身。對于自己的批判思想,馬克思曾這樣描述:“辯證法,在其合理形態上,引起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和革命的”。[5](P24)從這里可以看出,馬克思哲學唯物主義的批判意蘊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層面:首先,批判理論要從社會歷史生活出發。針對舊的倫理道德批判,馬克思指出:“生產力、資金和社會交往形式的總和,是哲學家們想象為‘實體’和‘人的本質’的東西的現實基礎,是他們神化了的并與之斗爭的東西的現實基礎,這種基礎盡管遭到以‘自我意識’和‘唯一者’的身分出現的哲學家們的反抗,但它對人們的發展所起的作用和影響卻絲毫也不因此而受到干擾。”[2](P93)一旦回到社會歷史本身,任何形而上學的本質、任何不變的本體都失去了存在的根據。因此,首先需要對社會歷史生活進行科學的描述,這正是唯物主義的第一層內涵。在這個意義上,唯物主義是對任何理論抽象的解毒劑。
其次,批判的張力來自于社會生活的內在矛盾。馬克思在討論費爾巴哈時指出,雖然費爾巴哈在批判宗教時意識到要將對宗教的批判歸結到對它的世俗基礎的批判,但怎樣批判這個世俗基礎,費爾巴哈恰恰又回到了抽象的“人”之中。正是從這里,馬克思轉向了社會生活的經濟過程,揭示了經濟生活中的內在矛盾以及由這種矛盾所導致的社會關系的變化,揭示了這種變化的可能趨勢,使唯物主義的批判具有了現實的基礎。
第三,當新的唯物主義澄清了現實歷史進程以及自己在歷史生活中的定位時,這種唯物主義不僅獲得了對社會歷史生活的意識,而且獲得了自身的自覺意識,具有了反思歷史與反思現實的力量,這樣的反思才是一種現實性的批判,并在實踐中促進現實革命化。正是理解了這一點,霍克海默才說:“客觀事件是不依賴于理論的,而這種獨立性正是它的必然性的組成部分:觀察者本身不能在客體中造成變化??墒?,有意識地進行批判的態度是社會發展的組成部分:對歷史進程的解釋是經濟結構的必然產物,它同時既包括由這種秩序產生出來的對這種秩序的抗議,也包括人類自決的觀念,即關于人的行動不再由外在機制決定而由他自己來決定那樣一種狀態的觀念”。[6](P217)唯物主義總是在面對著歷史本身,并在這種面對中獲得批判歷史的張力,這才是唯物主義的本性規定。
收稿日期:2003-08-22
【參考文獻】
[1]黑格爾.精神現象學[M].上卷.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
[2]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2版.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仰海峰.馬克思對黑格爾哲學的五次批判[J].南京政治學院學報,1998,(4).
[4]巴特.文之悅[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關鍵詞】分配/勞動力價值/工資
【正文】
勞動力價值理論是馬克思剩余價值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馬克思資本積累理論和利潤率理論的組成部分。國外某些學者為了否定馬克思的學說,對馬克思收入分配理論提出了種種非難。本文現以羅賓遜、大衛·P·萊文等人的觀點為代表進行評析,旨在說明馬克思的收入分配理論是一致的,不存在國外某些學者所說的相互矛盾。
一、勞動力價值的三個定義完全是一個虛構
羅賓遜在《資本主義、沖突和通貨膨脹》一書的第七章《馬克思的工資理論》中說,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中存在著三個不一致的勞動力價值的定義。第一個定義是《資本論》第1卷中所說的勞動力價值由勞動力的生產成本來決定,即“勞動力的價值,是由生產、、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的”[1](P146)。第二個定義是勞動力的價值由傳統的生活水平來決定。羅賓遜認為,馬克思的勞動力價值包含著和道德的因素,就是指勞動力價值還取決于每個國家的傳統生活水平。在馬克思的經濟學著作中存在的勞動力價值的第三個定義是:“至于談到勞動價值的界限,那末,這種界限的實際確定總是依供給和需求為轉移。我所說的是資本方面對勞動的需求和工人方面對勞動的供給。在殖民地國家里,供求有利于工人。因此,美國的工資水平是比較高的。在那里,資本用盡一切,也不能制止勞動市場往往因雇傭工人經常轉化為獨立自耕農而陷入空虛的情況。”[1](P146)羅賓遜認為:“這段話提出,勞動力的價值是誘使人們在資本主義生產部門尋找工作或留下來工作最少需要的工資。這樣一個工資,必須保障生活標準起碼等于非資本主義生產部門或別的什么地方的水平。”羅賓遜認為馬克思關于勞動力價值的三個定義不僅內容不一致,而且量也不同。[2](P242-244)其實,這種觀點并不能成立。
1.所謂馬克思勞動力價值存在的三個定義完全是一種虛構。
羅賓遜等人所說的馬克思的三個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實際上是對馬克思勞動力價值構成要素的論述的割裂。馬克思對勞動力價值定義的論述是一個完整的整體,不存在三個相互矛盾的定義。馬克思認為:“勞動力的價值由兩種要素構成:一種是純生理的要素;一種是歷史的或的要素。勞動力價值的最低界限由生理的要素來決定?!诉@種純粹生理的要素以外,勞動的價值還取決于每一國家的傳統生活水平。這種生活不僅包括滿足生理上的需要,而且包括滿足由人們賴以生息教養的那些社會條件所產生的一定需要?!盵1](P165)從以上論述中可以看出,羅賓遜等人所說的勞動力價值的第一個定義,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構成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第二個定義就是馬克思所說的構成勞動力價值的歷史的或社會的要素。第三個定義是根本不存在的,從羅賓遜所引用的馬克思的論述中可以看出,馬克思只是在舉例說明構成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的表現形式,并不是在給勞動力價值下定義。
2.所謂馬克思的勞動力價值理論存在不一致的說法也是不能成立的。
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價值是由生理要素與歷史或社會要素共同決定,二者不存在任何不一致的地方。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勞動力價值必須由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的價值來決定。因此,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了勞動力價值的最低限,即資本主義的工資不能低于這個水平,否則,勞動力的再生產就無法正常進行,就不能為資本主義生產提供所需要的勞動力。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決定了勞動力的價值在不同國家和不同的差別。生理要素是構成勞動力價值的基礎,歷史或社會要素則構成勞動力價值的社會和時代的內容。與此相聯系,勞動力價值的變化也取決于這兩種要素的變化。從生理要素來看,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時代,由于生產、發展、維持和延續勞動力所必需的生活資料差別不大,因此,勞動力價值的變化主要取決于技術的進步和勞動生產力的變化。從歷史或社會要素來看,勞動力的價值可以在生活資料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因社會歷史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勞動力價值中包含的歷史或社會要素具有彈性,正如馬克思指出的那樣:“可能擴大,也可能縮小,甚至完全消失,以至除了生理上的界限以外什么也不會剩下。”[1](P165)
3.所謂三個勞動力價值定義反映的量上不一致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與歷史或社會要素并不是相互獨立的兩個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在決定勞動力價值量上,是相互依賴相互補充的。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勞動力價值的物質內容,沒有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就沒有賴以體現的物質基礎。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決定著生活資料的范圍,沒有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就會成為超越歷史時代和社會背景的物質產品的堆砌。因此,不存在羅賓遜所說的第一個勞動力價值的定義在量上小于第二個勞動力價值定義的。
二、勞動力價值是決定工資的基礎的觀點與“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并不矛盾
大衛·P·萊文把馬克思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條件下,因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的特定條件下所作的分析,無條件地一般化,并從中得出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與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相矛盾的結論。大衛·P·萊文認為,馬克思在分析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時,指出“資本積累通過對工資產生向上壓力而讓勞動力獲得益處,使工人‘自己的享受范圍’擴大”,“在這個意義上工資就起著調節機制的作用?!e累由于勞動價格的提高而削弱,因為利潤的刺激變得遲鈍了’”。在這種情況下,“勞動的價格重新降到適合于資本增殖的需要的水平,而不管這個水平現在是低于、高于還是等于工資提高前的正常水平”。在概括上述資本積累對工資的影響時,馬克思還指出:“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而不是相反。”[3](P680)但馬克思又認為工資是勞動力價值的表現形式,是由勞動力價值決定的。據此,大衛·P·萊文斷言:“通過這些分析,馬克思實際上放棄了生存工資和勞動力價值的思想,而把收入分配的決定看成了產出、價格和投資理論的一部分?!盵4](P53)這是以“兩種形式出現,首先一種是通過確定獨立于產品、價格和投資的勞動力價值,來解決分配問題;第二種則與此相反,它根據不斷發展中的資本積累需求來確定工資”[4](P53)。
所謂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資本積累決定工資的矛盾并不存在。
1.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資本積累決定工資的適用歷史階段不同。
馬克思關于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的論述,是就資本積累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積累對工資的影響而言的,不是指決定工資運動的全部原因。馬克思指出:“以上我們只是考察了這個過程的一個特殊階段,即在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增長的階段。但是過程會越出這一階段?!辈⑶疫@個階段僅僅是資本主義制度建立時期的階段,馬克思指出:“一旦資本主義的一般基礎奠定下來,但積累過程中就一定會出現一個時刻,那時社會生產率的發展成為積累的最強有力的杠桿。”[3](P682)資本積累決定工資是就特定的歷史階段和特定條件下而言的,而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量是就整個資本主義社會工資運動的基礎而言的,不能把馬克思在特定條件下關于工資運動的論述,無條件地升為一般意義上的結論。
2.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積累量決定工資是就不同角度而言的。
前者是指勞動力價值是工資運動的基礎,工資是圍繞勞動力價值來波動的。后者是指資本積累通過影響勞動力的需求而引起的工資運動,是工資運動的直接原因。所以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是就工資運動的基礎而言的,而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是就工資變動的原因而言的。
3.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與資本積累決定工資的范圍不同。
前者決定工資是指工資變化的界限,勞動力價值的生理要素決定的生活資料量的價值是工資變化的最低限度,否則資本主義生產就會因缺乏勞動力而無法進行,同時,勞動力價值也決定了工資運動的最高限度,即工資的上升不能長期超出勞動力價值,造成剩余勞動減少到損害資本主義制度賴以生存的程度。馬克思指出:“勞動價值的提高被限制在這樣的界限內,這個界限不僅使資本主義制度的基礎不受侵犯,而且還保證資本主義的規模擴大再生產?!盵3](P381)所以,資本積累是在勞動力價值確定的范圍內,通過資本積累量的變化,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變化,導致工資的變化。在勞動力供給一定,資本有機構成不變的情況下,資本積累最初會引起對勞動力需求的增加,導致工資的上升。但這種變化到了一定程度,工資的上升就會遠遠超出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導致利潤率的下降,積累減少,反過來造成對勞動力需求的減少,使工資水平下降,“重新降到適合資本增殖需要的水平”。[3](P680)因此,在上述特定條件下,馬克思在論述“積累是自變量,工資是因變量”時,不存在放棄勞動力價值決定工資的問題。
三、馬克思工資理論與利潤率下降規律理論是一致的
羅賓遜與大衛·P·萊文認為馬克思的工資理論與利潤率下降理論是矛盾的。羅賓遜認為,實際工資的上升和利潤率的下降同時發生,如果實際工資真的不變,則利潤率就不可能下降。[2](P228)大衛·P·萊文則認為:“為了更好地分析利潤率,馬克思傾向于假定在不斷下降的單位勞動成本和不斷上升的資本強度情況下,勞動力價值保持不變。這就可能意味著利潤率的下降是由于實際工資增加,同時也是由于資本強度的上升?!盵4](P70)羅賓遜和大衛·P·萊文虛構的馬克思工資理論與利潤下降理論的矛盾是不存在的。
1.馬克思沒有認為實際工資的上升和利潤率的下降是同時發生的。
馬克思多次論述過工資與利潤的對立運動。他指出:“工資一般降低的結果,是剩余價值和剩余價值率的一般提高,并且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還有利潤率的一般提高。”[5](P226)但是,如果考慮其他因素的變化,馬克思認為:“工資和利潤率可以不按相反方向變化,而按相同方向變化,二者可以一同提高,或一同降低。”[5](P982)顯然,所謂馬克思認為實際工資的上升與利潤率的下降是同時發生的斷言,是不能成立的。
2.所謂“實際工資不變,利潤率就不會下降”的論斷也是不能成立的。
引起利潤率下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根本的原因是在技術進步的條件下,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資本積累導致可變資本在總資本中的比重下降,從而造成由可變資本帶來的剩余價值總量在增加的情況下,總資本的比率在下降。因此,實際工資的變化,不是引起利潤率下降的根本原因。就是在實際工資不變的情況下,利潤率也照樣可能下降。馬克思在利潤率下降時指出:“不管這是由于工作日的延長或強化,還是由于勞動生產力的而引起的工資價值的下降,那末,剩余價值量,絕對利潤量,就必然會增加,盡管可變資本同不變資本相比是相對減少了?!盵5](P245)在勞動力價值下降的條件下,實際工資的提高也不會導致利潤率的下降。馬克思認為:“如果工資因勞動力價值的下降(這種現象甚至可以和勞動的實際價值提高結合在一起)而降低了”[5](P131-132),那么,這就可以提高剩余價值率,從而提高利潤率。
3.在勞動力價值不變的條件下,實際工資的提高不會引起利潤率的下降。
在技術進步和勞動生產力提高的情況下,勞動力價值不變。雖然工人所獲得的生活資料的數量得到了增加,但并沒有改變原有的必要勞動與剩余勞動的劃分比例,即剩余價值率沒有變。資本積累的增加,由技術進步引起的資本有機構成的提高,同樣會使可變資本的比例相對下降,資本對勞動力的需求相對減少,從而導致利潤率的下降。因此,在勞動力價值不變時,實際工資的增加,改變的只是勞動者的生活資料量,不會降低利潤率。
四、勞動力價值構成的社會要素與工資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是一致的
大衛·P·萊文認為,馬克思關于工資爭議的分析過程,“使得勞動力的價值決定于工人要求和維持貨幣工資率水平的能力。如果我們不再深究工資爭議發生的更詳細,那么勞動力的價值和利潤就將取決于外部既定的環境”。[4](P61)同時,他還認為,馬克思關于“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是由同周期各個時期的更替相適應的產業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的論述,可能意味著工資會隨著偶然環境的不同而發生變化。[4](P69)在這里,大衛·P·萊文從兩個方面對馬克思分配提出了非難。一是勞動力價值取決于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能力與工資是由勞動力價值決定相矛盾。二是工資的一般變動僅僅取決于工業周期的變動。其實,上述責難難是不能成立的。
1.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說明勞動力價值的確定取決于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工人階級可以通過斗爭擴大原有歷史條件下形成的勞動力價值的范圍。
馬克思指出:“勞動的價值本身不是一個常數,而是一個變數,它甚至在其他一切商品的價值仍舊不變的條件下也是一個變數?!盵1](P165)馬克思認為,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的要素是可以改變的,而決定這種改變的因素,取決于工人階級與資本家階級“斗爭力量的對比”。[1](P161-166)這種改變是通過工人階級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來實現的,但這不等于勞動力的價值僅僅決定于工人要求和維持貨幣工資率的能力,它還要取決于資產階級的力量和當時的社會歷史條件。
2.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總是由一定和一定國家的具體社會條件所決定。
它在特定國家的特定時期是一定的。因此,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的變化,是就勞動力價值的長期變化而言的。工人階級通過長期的歷史斗爭,能擴大勞動力價值的范圍。但這不等于工資完全脫離了勞動力的價值,在一個特定時期內,工人爭取提高工資的斗爭,只能引起工資的變動,而不會改變勞動力價值的范圍。在特定時期內勞動力價值如果沒有勞動生產力的提高,它只能是一個常數,而不是一個變數。從特定的時期來看,由于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是既定的,勞動力價值和利潤的變化就取決于勞動力價值生理要素所決定的生活資料價值的變化。從長期來看,勞動力價值的歷史或社會要素也會發生變化,但這種變化主要取決于社會環境的改變,因此不能簡單地說勞動力價值和利潤取決于外在的既定環境。
3.工資的一般變動由工業周期相適應的產業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來調節,不等于工資由偶然因素來決定。
工資是由勞動力價值決定的,工資的變動以勞動力價值為基礎。但勞動力價值并不決定工資變動的具體方向,工資變動的具體方向是由勞動力的需求與供給來決定的。資本主義工業生產的周期性,以及與此相適應的產業后備軍的膨脹和收縮,就成了勞動力供求的決定性因素,從而引起工資的變動。但這種變動仍然只是勞動力價格層面上的變動,工資的漲落仍然圍繞勞動力價值上下波動。收稿日期:
【】
[1]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64.
[2]朱鐘棣.西方學者對馬克思理論的[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
[3]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1.1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理論
人與自然的關系是馬克思恩格斯環境哲學研究的基本問題。人類屬于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為人類提供了物質基礎,人類生產和生活的一切資料及生產活動的對象都是直接或者問接的來源于自然界的,人類活動都必須依賴自然界。在自然界為人類提供物質基礎的同時,人類也發揮了其主觀能動性、通過生產勞動作用于自然界,不斷的改造和利用自然。馬克思、恩格斯在分析自然的時候,強調自然現象是有規律可循的,而且這種規律是不依人的意志而改變的,人類可以認識和掌握自然規律,并利用好它為人類服務,但是一旦違背了自然規律,就會遭受自然的報復。
1.2關于環境意識和環境行為的理論
環境意識在本質上屬于上層建筑的范疇。環境行為決定環境意識,環境意識對環境行為具有極大的反作用。馬克思恩格斯的環境意識理論是建立在其人與自然關系理論的基礎之上的。它揭示了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分析了環境惡化的危害,并試圖找出解決環境問題的根本對策;它堅持了自然環境對人的客觀性和優先地位,認為人的能動性再大,都必須要接受自然環境的制約,人不能對客觀的自然環境為所欲為[1],人要遵守自然環境規律。
1.3關于實踐是聯系人與環境的中介的理論
在哲學中,實踐是指人能動的改造客觀世界的物質活動,是人所特有的對象性活動,是人類的生存方式。在實踐過程中,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實踐是聯系人與環境的中介。馬克思曾指出,“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或自我改變的一致,是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革命的實踐”。正是在實踐的基礎上,人類才能作用于自然,不斷改造和利用自然,使環境的改變與人的活動達成一致。人類通過生產勞動這一實踐作用于環境,從環境中獲取物質資料,從而滿足人類的需要。
2.當前我國生態環境面臨的問題
改革開放30多年來,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然而不可否認的是,為此我們付出了資源惡化和環境破壞的代價。過去長期實行粗放式的經濟增長方式,自然資源過度開發消耗、能源消耗浪費很大,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和嚴峻。從我國的基本國情來看,我國雖然地大物博,但資源的人均占有率非常低,水土流失、土壤沙化、草原退化、河流污染等等都威脅著國家的生態安全和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關注,成為制約經濟社會健康、文明、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2.1傳統發展觀念依然沒有得到徹底轉變
傳統發展觀念把發展等同于經濟增長。其核心是以經濟增長為唯一目標,片面追求一時一地的經濟效益,依靠的是高強度地開發和消耗資源,同時高強度地破壞生態環境,甚至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這種發展觀念在我國經濟發展過程中曾經起過積極作用,但是我們也為此付出了資源惡化和環境破壞的代價。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在實現經濟持續高速增長的同時,對生態環境的重視卻沒有相應的得到提高。傳統發展觀念忽視了經濟增長背后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使得我國的資源、環境形勢非常嚴峻。高污染、高耗能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嚴重影響了人民的生產生活,成為制約我國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因素。
2.2生態環境意識嚴重缺失
80年代環境保護就成為我國的基本國策,21世紀開始生態文明戰略也得以實施,但是,戰略設計與實際執行之間仍然有著較大的距離,這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人們的觀念與利益取向沒有根本轉型[2]。“中國地大物博,物產豐富”的傳統觀念使得我們在較長的一段時期里喪失了對生態環境問題的警惕。我國大多數人對于生態環境問題的客觀狀況缺乏一種理性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時還出現了人們一味追求高檔消費、過度消費、盲目攀比、為消費而消費等非理性消費,這種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導致了資源的巨大浪費。在我國傳統的城鄉二元結構制約下,城鄉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城市發展優勢比較明顯。而且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建設往往會以破壞農村的生態環境為代價。而農村環境保護工作收效甚微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廣大農民群眾文化水平不高、生態環境意識嚴重缺失。
3.環境哲學對我國環境保護的啟示
3.1轉變發展觀念,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在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的過程中,必須依靠科學技術的進步來提高資源的利用率和廢棄物的回收重復利用,從而減少資源的消耗和廢棄物的排放,最終實現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的有機統一。發展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提高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廣泛應用先進信息技術,促進傳統產業升級和向綠色生態轉型。發展新能源和高科技產業,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在快速發展經濟的同時,注重保護自然環境,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環境保護相協調相一致。在制定重大發展規劃時,要考慮到環境承載能力以及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避免引發生態環境問題。
3.2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
大力普及環保意識,使人民群眾樹立起正確的生態文明意識。在全社會樹立起人人尊重自然,愛護自然,崇尚自然的良好的社會道德風尚。加強對群眾自然環境知識的培訓和教育,使人們認識到人類與自然界的緊密聯系,增強全社會環境保護意識和資源節約意識,同時促使人們樹立起新的生態倫理觀。倡導科學文明健康的生產、生活和消費習慣,注重培養人們的環境公德和環境法律觀念,切實提升人們的環境保護意識。建立環境教育基地,通過人們的實際考察和學習、實踐,使他們提高認識水平,感受環境保護的重要性和緊迫性,從而達到增強環境意識的目的。
3.3倡導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進行綠色消費
要緩解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對資源和環境造成的巨大壓力,建設資源節約型和可持續發展的社會,就要求我們倡導健康文明科學的生活方式,進行合理、適度消費,同時還要進行綠色消費。自然資源是有限的,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總會消耗完近。綠色消費是在滿足人類基本需求的同時,減少對資源的消耗,把在消費過程中產生的廢棄物盡可能地循環利用,盡量降低污染的消費模式。所以,要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就必須要大力倡導適度消費和綠色消費,提倡健康文明、適度的消費理念,發展有利于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健康的消費模式。
3.4建立和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美國耶魯大學伊曼紐爾•沃勒斯坦
《大綱》向我們證明了馬克思解釋當代世界的持久能力。
――加拿大約克大學馬塞羅•墨斯托
馬克思的《大綱》即馬克思寫作于19世紀50年代、由一系列未發表的手稿構成的著述文獻。1939-1941年,蘇聯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經過編輯整理后以《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Grundrisse der Kritik der Politischen Ökonomie)為名出版。這就是我們今天所說的馬克思的《大綱》(Grundrisse,亦稱“1857-1858年經濟學手稿”)。
從馬克思寫作《大綱》的時間,到《大綱》最后以全文的形式公開出版,中間間隔差不多快100年的時間了,而且,直到20世紀60年代以后,《大綱》才真正開始在德文、英文、法文、意大利文、中文以及日文等語境中成為學術探討的熱點??梢哉f,馬克思的《大綱》真正經歷了一場“百年孤獨”,但20世紀60至80年代,以及其后再次掀起的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關于《大綱》的國際學界探討熱潮,卻讓我們看到了一場非常有傾向性的理論努力,那就是通過對《大綱》的文本解讀,并立足于當代思考,力圖呈現出“《大綱》中的馬克思”形象,其基本旨趣或許就在于意大利馬克思思想研究者內格里所說的,在文本解讀中回到馬克思,同時又在當代思考中重新激活馬克思的理論努力。
對于任何一個嚴肅的學者和研究者來說,我們都有必要了解與“馬克思的《大綱》”有關的故事,以及關于“《大綱》中的馬克思”的故事。今天,我們有了詳細了解這一故事的“路線圖”了,這就是近期(2011年4月)由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在其“研究”系列中推出的一本新譯著:《馬克思的〈大綱〉:〈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150年》(以下簡稱《馬克思的〈大綱〉》)。
《馬克思的〈大綱〉》一書的編者是意大利裔加拿大學者馬塞羅•墨斯托,其主要論文貢獻者則囊括了當今活躍于國際馬克思思想研究界的諸位名家。正如英國文化者斯圖亞特•霍爾所指出的,馬賽羅主編的這本書有利于我們重新認識馬克思《大綱》的重要性及其影響力;而美國后現代者弗雷德里克•詹姆遜也認為該書勾畫出了一幅理論的世界地圖;同樣來自英語世界的馬克思思想研究者戴維•麥克萊倫評價說該書很好地體現了近20年來國際學界關于馬克思《大綱》的熱烈討論的最新成果。伴隨著這場討論熱潮的是《大綱》的傳播與接受的“全球化”進程。甚至有學者認為它是“馬克思的著作在近20年中出版數量最大的作品”,是馬克思最有吸引力的著作之一?!洞缶V》全文本已被翻譯成了22種語言,32個版本。不包括節選版本,它已經被刊印了50多萬冊。
從整體內容框架來看,《馬克思的〈大綱〉》將所收入的論文分為三個部分,即學界對馬克思《大綱》的考證性研究(參見該書第一部分);《大綱》寫作時馬克思的生活與時代背景(參見該書第二部分);150年后《大綱》在全球的傳播與接受。其中所涉及的具體內容則包括:其一,基本概念:價值(以及剩余價值)、商品、生產、異化和勞動(以及勞動價值論)概念等;其二,基本問題:歷史唯物主義、資本主義和社會發展問題(特別是前資本主義社會諸形態的劃分和關系問題、封建主義向資本主義的過渡問題,以及資本主義本身的結構性演變問題等)、生態和人的解放問題,以及《大綱》所展現出來的馬克思的研究方法等問題;其三,馬克思思想的文本和文獻學基礎研究:《大綱》被發現的過程、其內部的編排體例和結構關系(如“資本章”和“貨幣章”的關系等)、《大綱》與《資本論》的關系問題、《大綱》寫作時期馬克思的傳記研究(包括生平介紹、時代背景以及同時期“關于危機的筆記”和給《紐約論壇報》的文稿等)、《大綱》在包括中國在內的幾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傳播與接受史研究。
從其主要學術觀點貢獻來看,正如霍布斯鮑姆(Eric Hobsbawm)在前言中所指出的,作為馬克思“成熟時期”的一部作品,特別“是為《資本論》所做的理論努力的一部分”,《大綱》在馬克思的著述中具有獨特的地位和意義,所以完全有理由將《大綱》視為處于“最豐碩期的馬克思的思想”。作為編者的馬塞羅在該書中也是論文的作者之一,力圖梳理馬克思一生的政治經濟學研究歷程,指出《大綱》“盡管沒有完成,但它仍然標志著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一個決定性的階段”,它“向我們展示了一個許多方面都不同于20世紀主流解釋者所呈現的那個馬克思”。英國學者卡弗則指出,《大綱》更像《經濟學哲學手稿》而不是《資本論》第一卷,因為在手稿中,馬克思的工作方式是隨意可親的,而在正式出版的著作中,其工作方式則更講究技巧。但是,將這種風格、語氣和表述上的差別,與任何更為復雜和基礎性的變化相聯系,則是過分奢望和不必要的。伍德認為,只是在《大綱》中,歷史才通過歷史唯物主義的方式開始真正被人們所認識。福斯特則說,《大綱》成為將馬克思的總體分析統一起來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它不僅從寫作年代上處于馬克思的早期著作和《資本論》之間,而且還構成了兩者之間在概念上的橋梁。特別是馬克思的生態唯物主義的特點,這在他對馬爾薩斯的批判中是非常明顯的,這種批判在《大綱》中表現得最為鋒利、最為透徹。
基于上述學術貢獻,馬塞羅主編的《馬克思的〈大綱〉》出版后得到了英語學界的好評。美國社會學會雜志主辦的《當代社會學評論》認為,馬塞羅在該書中致力于讓來自全球的20位馬克思思想研究專家給我們講述了關于《大綱》的諸多故事,向我們展示了許多過去不知的學術背景和研究線索。從而讓我們開始逐漸了解了《大綱》的出版與傳播對國際馬克思學發展的重要性??梢哉f,“所有嚴肅的馬克思學者都可以在這里找到自己感興趣的東西”,這不僅是對發端于20世紀60年代的關于馬克思《大綱》討論熱潮的繼續,也因其所邀請作者的學術涵養和儲備而為這場討論注入了具有時代性的新鮮話語?!犊茖W與社會》雜志上刊登的約翰•霍夫曼的評論則指出,當今經濟危機的時代背景,使得馬克思的《大綱》及其研究成果成為當下非常應時的理論貢獻。而其中的主要根源正如該書序言的提供者霍布斯鮑姆所言,實乃因為馬克思在《大綱》中為我們提供了關于資本主義體系的至今仍然具有無法超越的說服力的分析和論述。
關鍵詞:伊壁鳩魯學派;德謨克利特;原子論;啟蒙運動
中圖分類號:B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3)07-0041-03
伊壁鳩魯生于公元前341年的雅典,這個時期恰巧是柏拉圖去世的六年之后。同時,六年之后亞里士多德在呂克昂建立起了學校。
伊壁鳩魯哲學是在反對宗教的異端時建立起來的,他生活在馬其頓帝國霸權統治之下,統治者為了帝國的牢固到處征戰。在這樣的背景之下,他下決心建立一種全新的具有實踐意義的唯物主義。但是,由于他觸怒了當時的統治者,他的著作全部被銷毀。我們現在知道的僅僅是關于伊壁鳩魯的二手資料,在這些資料之中,只有羅馬詩人盧克萊修的《物性論》,充分地再現了伊壁鳩魯的思想及其語言風格。
當柏拉圖同科學的唯物主義者作斗爭時,伊壁鳩魯卻將自己的哲學基礎建立在唯物主義之上,他所拒絕的是機械決定論的理論。在伊壁鳩魯看來,機械決定論是一些人看待自然的錯誤觀點。在談到如何看待自然時,他指出要反對一切形式下沒有意義的目的論和一切自認為是徹底的決定論之上的。他進一步地解釋說,如果預成為自然哲學家們塑造的命運的奴隸,倒不如相信關于宗教的神話,相信后者人類還可以找尋心靈慰藉;相反如果相信前者,那么人類只能面對悲慘的人生。這是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主要觀點,他致力于將一切目的論的原則從自然之中驅逐出去。誓將神力遠離自然,他相信即使宗教的神是存在的,那么它也是存在于世界之間的空間中。于是,他提出了這樣的論據,“任何東西都不可由來自虛無的神力所創造”以及“自然是絕不會將任何東西歸于無”。這種說法在我們現在看來,就是我們所知的能量守恒定律。
由此可見,伊壁鳩魯的哲學是一個邏輯嚴密的體系。假設如果最初的幾個論據是成立的,那么之后的論述就一定具有道理,隨后的大部分內容都可以通過演繹而得到證實。其中,最著名的推論是無限時間與無限空間的觀點。對于這樣的推演,伊壁鳩魯將它運用于他的原子論之中,為他的原子論提供了理論依據。
伊壁鳩魯的原子論是受古希臘原子論者德謨克利特與留基伯的影響而發展起來的。從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觀點中我們可以看出,他認為原子是具有兩種基本屬性的:大小與形狀。在現實的生活中,一切看得見與看不見的物質都是由無數個不變的原子所構成的,這些原子都是用肉眼無法看見的,但是原子還是具有重量的,并且具有各種不同的大小與形狀,以不同的方式存在于虛空之中。同時,這些原子具有運動的屬性,它們能夠以不同的方式結合與分離,于是它們就構成了不同的物質。按照德謨克利特的觀點,伊壁鳩魯發展了自己的原子論,但是伊壁鳩魯對于原子論的觀點與德謨克利特相比卻大相徑庭。伊壁鳩魯提出了自己的新主張,原子并不是按照固定的模式進行運動的,其中一些原子會發生偏轉,并且這樣的偏轉是不可預知的,于是這樣就產生了偶然性與不確定性等因素的形成。針對伊壁鳩魯的原子論觀點,不少學者給予了贊賞,并且接受了他的思想從而豐富自己的學說。
之后,馬克思在他的博士論文對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區別給予了分析。
首先,馬克思集中地分析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因此,可以確定他是第一個真實地理解了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之間區別的人。最后,馬克思指出這兩位學者之間真正的不同之處是由于他們基礎性的知識理論不同,由此導致了他們的分歧。也就是說,“德謨克利特簡單地接受了這樣一種悖論:當表面的真理被發現時,原子的真理仍在人的感覺之外,因此它從根本上是遙遠的和不可知的。相反,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卻令他自己能夠深入研究人類感覺和存在的本質?!雹?/p>
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哲學預示了科學發展的卓越水平,在英法的思想啟蒙運動之中,對唯物主義的發展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并且他的唯物主義觀點作為17、18世紀那些思想家們的核心觀點。同時,他的哲學更是對17世紀科學的革命以及啟蒙運動中的大部分前沿科學家給予了很大的影響。
在17世紀英國的大學中仍然在向學生們灌輸著宗教化的亞里士多德哲學與經院哲學,而伊壁鳩魯哲學之所以在啟蒙運動中被關注,正是因為他采取了一種反對亞里士多德哲學的斗爭形式。亞里士多德哲學認為自然從其本質而論是在宗教教義之下發展起來的,而繁瑣的經院哲學是在宗教的模式下進行的分類。物質主要是由四種元素構成的:水、火、土、氣,這樣可以得出的結論是自然在其本質上看似靜止的并且是沒有任何新意的。當然,這樣的觀點是不能站住腳的,由于當時的中世紀的社會制度很快瓦解了,之后充滿活力的資本主義制度登上了歷史的舞臺,并且在英國的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中迅速地發展起來,因此,這樣的自然觀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之下不得不銷聲匿跡。
最后,大多數的科學家將精力全部轉向了古希臘的原子論,最重要的是接受了伊壁鳩魯的思想。在這個時期,托馬斯?霍爾評價伊壁鳩魯:“只要稍微了解一點后文藝復興時期的生理學(從笛卡爾到現在),就會看到伊壁鳩魯比任何古代科學家都更加接近現在突現論機械唯物主義。”②特別是弗朗西斯?培根,他深受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影響。他接受了這樣一種事實,物質是由無數個原子所構成的。按照伊壁鳩魯的思想,物質的運動是由于原子的運動,物質的大小形狀都是由原子所決定的,因此很簡單地形成了一種本質上是機械論的觀點。但是,由于培根在進行自己的學說研究過程中大量地運用了伊壁鳩魯的思想,即原子論的精華,因此他嘗試用一種宗教的語言方式來解釋伊壁鳩魯的原子論,甚至他還爭論道:“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在任何一個方面都是遠遠超過于亞里士多德哲學的。”這樣的表述在其著作中屢見不鮮。“可變的四元素,加上不可變的第五元素,在不需要上帝的情況之下可以適時地和經常地被放置,遠比一群無窮無盡不能放置的小部分和小種子可信一千倍,它們無需神的安排而產生了這個世界的秩序和美麗。”③之后在他的《論學術的尊嚴和進步》中,他將亞里士多德、柏拉圖與德謨克利特、伊壁鳩魯進行了對比,他認為后者對于自然的物理解釋是更為可靠的,并且是具有穿透力的,前者沒有將過多的時間浪費在討論終極原因之上,而后者則在一直不停地討論著終極的原因。在《論古人的智慧》中,培根將伊壁鳩魯的形象刻畫為普羅米修斯,他認為伊壁鳩魯是在唯物主義的裝束下真正的具有普羅米修斯精神的英雄品質的人。
17世紀中葉初期,法國的數學家、神學家、牧師以及作為同時代的機械論哲學的支持者伽桑狄,深受伊壁鳩魯的影響,他創造出一種重要的綜合體系將伊壁鳩魯與基督教結合,他這樣做的明確目的是舊的亞里士多德的自然觀。他對伊壁鳩魯給予了很高的評價:“伊壁鳩魯用理性預見到了經驗,按照經驗,一切物體盡管重量和質量大不相同,當它們從上往下墜落的時候,速度卻是一樣的,這實在是太令人震驚了。”④
17世紀英國最著名保守派的支持者約翰?伊芙琳,他不僅僅是伊壁鳩魯的崇拜者,更是“皇家學會”組織的重要幕后人物之一。伊芙琳將曾經將盧克萊修的《物性論》第一卷翻譯成英文,在自己的著作《森林,或論上帝神圣統治下的樹林和木材的生長》以及《驅散煙霧:彌漫于倫敦之煙塵和空氣難題》中深刻地總結了英國倫敦的環境現狀,通過對倫敦的空氣污染的總結,他得出的結論是并不是家庭用火導致了環境的污染,而污染的源泉則是工業場所排放出來的有毒氣體。這些都表明了他深受盧克萊修唯物主義的影響,在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基礎上對自己的唯物主義觀進行了發展。
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在科學界是倍受關注的,如波義耳、牛頓他們發展了一種物質世界的機械論,但是他們在物質世界中仍然把上帝完整地安置在自然第一原動力的位置上。不可否認的是這些偉大的科學家都是在伊壁鳩魯原子論的基礎上進行的創造性的工作。之后,他們舍棄了一些原子論的早期觀點,無疑是因為伊壁鳩魯學派中反對宗教的實質。曾經寫有多部權威的關于啟蒙思想研究著作的彼得?蓋伊寫道:“伽桑狄的微粒子物理學明顯地影響了波義耳,并通過波義耳影響了牛頓。當伊壁鳩魯在虛空中旋轉的原子世界模型還比較粗糙和隨意的時候,它成為對統治基督教文明幾個世紀的科學的世界圖景的一種有用的糾正。”⑤在之后的18世紀中,伊壁鳩魯學派對英國和歐洲大陸的唯物主義發展也具有很深的影響。然而,科學技術的發展恰恰為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給予了有利證明,如大衛?休謨、伏爾泰、霍爾巴赫、康德、謝林以及黑格爾,這些偉大的科學家、哲學家都在不同的程度上受到了伊壁鳩魯的影響,他們稱伊壁鳩魯學派的學者們是古希臘思想家中最杰出的自然哲學家,將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描繪成為無生命的機械論哲學,一種需要向其注入一種神秘精神的自然哲學。
在1841年,馬克思提交了他的博士論文《德謨克利特的自然哲學和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的甄別》,這篇論文的論點是圍繞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和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之間的區別為中心的。在論文中馬克思為伊壁鳩魯的原子偏斜說給予了肯定。在有限的資料下,馬克思進行了深入的研究,他否定了傳統的觀點,認為伊壁鳩魯原盤照搬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馬克思指出德謨克利特的觀點是當某種表面的真理被發現時,其內部原子的真理是在人們的感覺之外的,從根本上它是不可知的。而恰恰相反,伊壁鳩魯的原子論卻認為人們可以探究事物的真實的存在及本質。即從根本上來講,世界上的事物存在就是可知的。通過馬克思細致的分析,我們不難看出他是第一位真正認識到伊壁鳩魯與德謨克利特之間區別的人,通過研究,最終他得出的結論是二者之間的真正不同之處在于他們自己的知識理論體系的不同。
馬克思認為追隨伊壁鳩魯是充滿光明的,伊壁鳩魯是行進在黑暗的道路中的燈塔,這樣的信任來自于伊壁鳩魯對自然宗教觀的排斥,這樣的一種形式是源于唯物主義、人文主義與自然主義作為基礎的。馬克思認為之所以德謨克利特與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超越了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正是因為伊壁鳩魯終止了以往的討論關于事物的終極原因,并且成功地將上帝與精神從事物的構成中驅逐了出去。馬克思在后來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指出,盧克萊修贊頌伊壁鳩魯是最先打倒宗教統治的人,所以在普魯塔克直到路德所有的宗教支持者都稱伊壁鳩魯是頭號的無神論的豬。然而這樣的稱謂對于伊壁鳩魯來說是極其荒誕的,伊壁鳩魯的哲學也是在這樣的背景之下發展起來的。首先,他認為一個人如果想擁有真正的自由,他完全可以獻身于哲學之中,在哲學的世界中他可以找到自己想擁有的自由。對此馬克思總結說伊壁鳩魯哲學的核心正是他所強調的沒有限制的自由。
馬克思的博士論文雖然沒有提出之后的唯物史觀,也沒有剩余價值學說理論,但是這篇博士論文是馬克思最早的專業研究的成果。這篇論文充分地顯示了馬克思在哲學方面的造詣,它也預示了伊壁鳩魯將永遠作為這位偉大哲學家的導師。換句話說,也是受到伊壁鳩魯的影響才擁有了馬克思后來一系列的思想成果,可以說馬克思一生的哲學思想都滲透著伊壁鳩魯的影響。
注 釋:
①西里爾?貝利《卡爾?馬克思論希臘原子論》,經典季刊,第22卷,第205-206頁。
②霍爾《關于生命和物質的思考》(第1卷),第136頁。
③羅伯遜《弗朗西斯?培根哲學著作集》,第754頁。
【關鍵詞】生態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實踐
一、福斯特對馬克思生態學思想的論證及其問題
在福斯特看來,馬克思的唯物主義就是生態唯物主義,馬克思批判地繼承并超越了伊壁鳩魯以來的唯物主義傳統,達到了唯物主義自然觀與唯物主義歷史的統一。為論證馬克思的生態學思想,福斯特所做的工作主要是梳理馬克思的思想發展史,整理出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歷史譜系,其論證的主要節點有以下三個方面。
(1)伊壁鳩魯是福斯特考察唯物主義的歷史起點。在福斯特看來,伊壁鳩魯哲學的兩大要素是反對宗教目的論和自然決定論,二者又是相互關聯的,反對目的論是為理解自然服務的,這是伊壁鳩魯的最終目的。福斯特進而認為,唯物主義本身的發展就是伊壁鳩魯的目的?!耙帘邙F魯推進了一種主要是思辨型的唯物主義,它完全不同于柏拉圖的那種對思辨的唯心主義式熱愛。”①但這并不符合歷史事實。作為對希臘化時代狀況的反應,伊壁鳩魯哲學的主題是倫理學,即人的幸福問題,物理學是從屬于倫理學的,而不是相反;自然在伊壁鳩魯那里并不構成獨立的認知意義,福斯特是以近代哲學認識論框架生搬硬套在晚期希臘哲學上。
(2)福斯特對馬克思博士論文的解讀。福斯特認為,“馬克思回顧了伊壁鳩魯的哲學,為的是揭示伊壁鳩魯的哲學是怎樣預示了17世紀至18世紀歐洲啟蒙運動中的唯物主義、人文主義和抽象的個人主義的興起的?!雹隈R克思受到伊壁鳩魯唯物主義的自然哲學的影響,批判宗教和目的論,對馬克思來說,伊壁鳩魯最重要的遺產就是唯物主義和人文主義。這時的馬克思在用唯心主義的形式表達唯物主義的思想內容。
(3)費爾巴哈在馬克思思想發展過程中的作用。福斯特認為,費爾巴哈的《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在黑格爾的自然哲學體系上實現了與黑格爾的決裂,恢復了感覺論的自然唯物主義原則;通過費爾巴哈,馬克思徹底擺脫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重新確認實在論和自然主義。盡管馬克思后來“批判了費爾巴哈哲學中的思辨的、非歷史方面的內容,但是,費爾巴哈自然主義的唯物主義仍然回響在馬克思成熟的歷史唯物主義之中?!雹圻@成為馬克思批判宗教思想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福斯特完全沒有認識到費爾巴哈哲學實質及其理論貢獻,他是站在現代形而上學的立場上來理解費爾巴哈的。事實上,費爾巴哈對黑格爾思辨哲學的批判是對整個哲學即一般哲學――形而上學的批判,這其中既包括抽象的唯心主義,也包括抽象的唯物主義。這才是真正影響馬克思之處。馬克思接受了費爾巴哈的感性對象性原則,從現實的人出發,批判黑格爾的法哲學和國家哲學,進而討伐整個形而上學,并最終以對象性的活動即實踐為基礎完成對以黑格爾為代表的近代形而上學的批判,在本體論上實現最本質的革命。
二、評價
首先,福斯特在根本上是從近代西方哲學認識框架出發解讀馬克思,把馬克思拉回到康德以前。福斯特所理解的唯物主義是所謂本體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三者的湊泊,福斯特先確立了一般唯物主義立場(即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再說明馬克思哲學隸屬于一般唯物主義,最后指出馬克思哲學的特征,馬克思“在他更普遍的唯物主義自然觀和科學觀中,他既接受了‘本體論的唯物主義’也接受了‘認識論的唯物主義’。”④這樣的論述結構本身就說明,福斯特的哲學結構仍然處于近代西方哲學認識論框架之內,這本質上是一種形而上學。福斯特所理解的馬克思正是馬克思本人所反對和批判的。
其次,馬克思哲學是一般唯物主義還是歷史唯物主義?事實上,馬克思理論關注的重點始終落在人類社會,尤其是市民社會上,他從來就沒有返回到一般唯物主義立場,先確立抽象的本體論的唯物主義,再結合社會歷史形成唯物主義歷史觀。這種理解仍然依附于現代形而上學的基本建制,而馬克思哲學所針對卻恰恰是全部形而上學。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并不涉及自然與社會的領域劃分,而是以實踐為基礎的、針對形而上學的根本性歷史原則,即站在現實歷史的基礎上來解釋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因此,歷史唯物主義才是我們理解其他一切哲學理論和哲學問題的真正的基礎和出發點。
最后,關于實踐。在福斯特的語境下,實踐是唯物主義歷史觀中的一個范疇,是社會變化中一個推動環節,與唯物主義自然觀基本無涉。福斯特著重強調的是唯物主義的辯證特征,而少有提及實踐,實踐在其理論中并不構成基礎地位。他所謂的“新陳代謝”也仍然是缺乏歷史規定性的抽象概念,因為人與自然的物質變換關系歷史具體地取決于人類的實踐的發展水平,離開這一點強調所謂的“新陳代謝”便容易失去客觀規定性,從而陷入主觀主義。但是,實踐是什么?
馬克思說:“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凡是把理論引向神秘主義的神秘東西,都能在人的實踐中以及對這個實踐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決?!雹菰诋敶軐W理論中,“實踐”一詞的內涵幾乎無所不包,濫觴為包括了從日常生活、飲食起居到理論研究、文化活動等等的一切人類活動。而實踐若包括了一切也就失去了一切。因此,必須確定實踐的內核,即根本的、基礎的、第一性的方面,這就是以生產力為根本的經濟基礎,而生產力就是人們以使用工具制造工具為特征和標志的物質生產的實踐活動。因此,實踐作為區別人的活動與動物活動的特征,其基礎的含義便首先是以使用―制造工具為根本的物質性操作活動,也就是社會生產活動。人以此為基礎區別于其他動物,形成了不同于任何其他動物群體的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以使用制造工具為特征的人類物質性生存勞動,這才是實踐的內核。明確這一點,才能真正理解馬克思哲學――歷史唯物主義。
【參考文獻】
[1](美)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學――唯物主義與自然》,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第40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