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8 01:56: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健康知識,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活動目的:引導廣大同學積極關注自身和他人的心理健康,學習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學會心理調適的基本技巧,提高個人心理素質。豐富校園生活,營造積極、健康、高雅的校園氛圍,陶冶大學生的情操。增強同學們的相互關懷與支持意識,提高溝通能力,培養團隊協作精神。促使同學們更加積極的參與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促進我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
活動流程:
前期準備:
1:邀請學院領導、老師和學生會主席團成員
2:借用場地
3:知識競賽的題庫和布置會場的道具
4:獎勵物品
活動中:
1:主題人開幕詞和介紹到場的嘉賓
2:《當迷茫泛濫成災》話劇表演
4:領導、老師或學生會主席團成員做活動的總結
5:抽取幸運觀眾
活動后期:
1、活動會場衛生
2、活動總結材料
一、 活動經費預算:
物品
數量
單價(元)
總價(元)
氣球
2
8
16
彩帶
2
6
12
雙面膠
1
8
8
獎金
1
40*3 30*3 20*3
270
共計:叁佰零陸圓整(306元)
體育學院心理健康權益部
2012年5月3日
附表一:
知識答題規則:
11級每個班選派3名同學作為本班的答題選手,其它同學不得幫助本班答題選手或干擾它班答題選手正常答題。
必答題階段:此階段大屏幕上會顯示出題目,選手三人一組把答案寫在答題板上,時間到后雙手向外舉起題板。答對加10分,答錯減10分(此環節共計10個題目)。
搶答題階段:此階段大屏幕上會顯示出題目,主持人宣告“開始搶答”(搶答階段:先把氣球吹破的那一對搶答成功,)。搶到題目后答對加10分,答錯減10分,若不按規則搶答,例如:超前搶答,即減10分。(此環節共計5個題目)
抽題作答階段:此階段工作人員將試題裝在一個不透明的紙盒里面,每對一次共計抽出三個題目交給主持人。答對加15分、答錯減5分。
[中圖分類號] R192.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4721(2015)05(b)-0163-02
Effect study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knowledge training for new nurse
ZHU Ya-qin
Department of Health,the First People′s Hospital of Jining 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Jining 272111,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effect of positive mental health (PMH) knowledge training for new nurse. Methods 26 new nurses in our hospital from July to September 2014 were selected and given PMH knowledge training.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naire (HEIQ) and 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 (NSPIQ) was used to evaluate training effect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Results Before training,the total score of HEIQ and NSPIQ in new nurses was (3.48±0.41) and (101.43±12.85) points respectively,while it was (4.21±0.58) and (127.05±15.16) points respectively after training,and there was a statistical difference for the comparision of before and after training (t=5.24 and 6.57,P
[Key words] New nurse;Positive mental health;Knowledge training;Professional identity
研究[1]表明,新護士工作年限短,缺乏實踐經驗,專業知識和技能相對不熟練,法律意識淡薄,不能勝任作為一名臨床護士應有的責任,因此,很有必要對新護士進行相關專業理論知識與護理操作等方面的崗前培訓。新護士崗前培訓是醫院護理管理工作的重要內容,崗前培訓對增強新護士適應臨床工作能力、提高其心理素質、優化護理隊伍、提高護理質量具有重要作用[2]。為更好地提高新護士心理素質,增強其職業認同感,本研究對新護士進行積極心理健康(positive mental health,PMH)知識等方面的培訓,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本院2014年7~9月新入職的26名護士,均為女性,年齡21~25歲,平均(23±1.38)歲;碩士3名,本科11名,???2名。
1.2 培訓方法
2014年10月,醫院護理部聘請兩名資深心理學專家和護理學專家對新護士進行積極心理學有關知識培訓,培訓時間持續2周,于每周一~周五下午3:00~4:00集中進行培訓,共計16個學時。培訓方式采用團體授課的形式,培訓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①PMH:積極心理學理論,護士心理資本、素質及積極心理品質、護士心理彈性;②職業認知:護士職業自我認同、護士工作興趣與壓力應對、應激理論及心理防御機制、常用心理調適治療方法等。
1.3 測評內容及工具
①采用幸福進取者問卷[3](happy enterprising indi-vidual questionnaire,HEIQ)評價護士的心理品質,該問卷是許海燕以黃希庭的健全人格理論為基礎,綜合參考相關文獻編制而成,旨在從個體積極進取追求幸福的角度整體體現PMH內容。問卷包括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標管理、克服困難、人際關系和學習成長6個維度,各含6、5、5、5、4、5個項目,采用1~5級評分,對各維度得分和總分求均分,得分越高表示幸福進取程度越高,即個體積極心理品質越好。②采用護生職業認同調查問卷[4](nursing students professional identity questionnaire,NSPIQ)評價護士對職業的認同狀況。該問卷包括6個維度、25個條目,6個維度分別為專業認識、專業情感、專業意志、專業價值觀、專業技能、專業期望。問卷條目采用Likert 5點計分,得分越高表明新護士的專業認同感越強。
1.4 測評方法
分別于培訓前與培訓后,本課題研究人員對新護士進行量表測評。培訓前,告知研究的目的及意義,征得護士的知情同意與配合,測評方式采用無記名方式。問卷由被試者按統一指導語自行填寫,被測試者間不允許商量,問卷填完后當場收回。
1.5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x±s)表示,采用t檢驗,以P
2 結果
2.1 新護士培訓前后HEIQ評分的比較
培訓后,新護士HEIQ的各項評分及總分明顯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1 新護士培訓前后HEIQ評分的比較(分,x±s)
2.2 新護士培訓前后NSPIQ評分的比較
培訓后,新護士NSPIQ的各項評分及總分高于培訓前,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表2 新護士培訓前后NSPIQ評分的比較(分,x±s)
3 討論
護士職業認同感是指護士本人對護理職業所持的看法和情感以及決定自身職業行為傾向的心理狀態[5]。有學者[6]認為,職業認同感低的護士容易出現職業倦怠現象,從而影響護理質量。研究[7-8]表明,護士護理職業的認同感普遍較低。新護士職業認同感低的原因有多種因素,其中,護士的心理健康是重要的影響因素。調查研究[9-10]表明,護士的心理健康水平明顯低于一般人群;有調查[11]表明,新護士崗前心理健康狀況較差,不能較好地適應本職工作,因此,很有必要對新護士進行心理指導,應注重其PMH教育,同時給予其職業認同感的教育。
PMH是積極心理學中的重要概念,PMH理論強調心理健康不僅指心理沒有任何問題,還包括個體各種積極品質和積極力量的產生和增加[12-13]。PMH是激發護士職業幸福感,提升工作滿意度的重要條件,因此,將積極心理學知識應用于新護士崗前培訓中將有助于提高新護士PMH水平,增強其職業認同感,這對促進護理工作質量的提高有良好作用。
關鍵詞:高校;班級心理委員;角色定位
中圖分類號:G6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0568(2011)35-0153-03
心理委員制度是指學校班級設立專門負責心理健康教育相關職責的班委成員的制度。早在2003年、2004年,天津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高校率先并設立“心理委員”。隨后,心理委員制度在我國很多高校及中小學得到迅速推廣、發展和普及。班級心理委員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體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對推進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深入、廣泛地開展,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我國心理委員工作制度的意義
截至2009年,我國61.8%的部屬院校已經設置了班級心理委員。[1]作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里程碑式的實踐活動,心理委員制度給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帶來了許多切實的好處。有研究指出,心理委員制度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四大好處:①有利于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②能夠充實和壯大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隊伍,使更多的學生受益,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高校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缺乏的不足;③有利于加強學生心理危機事件的預警;④有利于增進學生的心理自助能力。[2]心理委員是學生中人緣比較好、有一定影響力和號召力的一群人,他們能夠更加快捷地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理念與基本方法,并且他們的傳播與影響也較容易被班級同學接受。訓練有素的心理委員可以承擔相當多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甚至可以擔當起朋輩心理輔導員,這無疑是對高等學校心理健康教育人員隊伍不足的補充。心理委員因為與班級同學有著天然的、密切的人際聯系,能夠及早、及時地發現學生的心理異常情況,對學生的心理危機預警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當前,我國許多高校有相當一部分心理危機事件是由心理委員第一時間發現的。并且,心理委員班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序開展起來以后,對學生的心理危機有較好的預防作用。就算發生了心理危機,接受到良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學生也可以從班級心理委員、心理輔導教師那里獲得支持與幫助。
二、高校心理委員工作存在的問題
由于班級心理委員制度確立的時間還不長,制度本身也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尚有一些問題在現行的心理委員制度中沒有得到解決,依然制約著心理委員工作的順利開展。主要表現在:①心理委員要么沒事可干,要么不知道干什么,或者不知道怎么干,一句話概括:心理委員是最容易迷失的學生干部;②心理委員沒有明確的角色定位與工作職責,容易被學生誤會為班級“奸細”或者“間諜”,因此,心理委員也是角色最尷尬的學生干部;③心理委員選拔、培訓和管理中存在的問題。諸如:不清楚選什么樣的人,沒有清晰的選拔流程;培訓質量不高或者培訓的時間過短,培訓后工作技能欠缺,因管理缺乏行之有效的激勵機制而無法調動心理委員積極性;心理委員工作過程中缺乏明確的指導,心理委員工作缺乏明確的考核指標等。最核心的問題是心理委員角色定位不準確、不清晰。
心理委員角色沒有明確、統一的定位,導致各個高校對于心理委員角色的理解有很大不同。許多高校采取列舉的方法,把心理委員的所有工作職責都一一列舉出來交給心理委員。此種方式不能明確心理委員的職責,往往一些重要職責會被遺漏,而且無法掌握工作重心,甚至心理委員面對20條、30條甚至更多職責要求,不知道從何開展工作。有學者把心理委員的職責定義為:“關注、傾聽、宣傳、報告”四個層面。[3]也有學者把心理委員的職責概括為:“成長、關注、宣傳、預警”四個方面。[4]四分法的定義過于強調心理委員個體效能,忽視了心理委員帶動班委會、班級團體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易導致心理委員要么成為學生的心理咨詢師,要么是告密者。也有很多高校把心理委員的職責概括為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班級心理危機預警;另一方面是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此種方法功能劃分很明確,但對于具體工作職責卻沒有明確界定,易致使心理委員無法明確工作職責,也就無法開展工作了。還有的學校直接把心理委員定義為“班級心理咨詢師”、“同學的心理友伴”或者“朋輩心理咨詢師”,等等。這些不同的理解,導致心理委員工作重心有偏差或者干脆就沒有工作重心。
三、準確的心理委員的角色定位
一般而言,心理委員的主要工作職責包括五個方面:一是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理念和增進心理健康的基本方法,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訓練活動,營造和諧的班級心理氛圍和良好的人際關系;二是積極開展朋輩心理互助,主動幫助學生解決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出現的心理困擾,遇到解決不了的問題及時轉介給心理咨詢教師,定期接受心理咨詢教師的督導;三是認真貫徹落實學校及院系安排部署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任務,協助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機構做好學生心理健康普查和建檔工作;四是積極關注學生心理狀態變化,定期排查班級中可能出現或即將發生的心理危機事件,及時進行干預,若有必要應及時向學校有關部門和人員報告;五是積極參加業務培訓, 經常與其他心理委員進行工作交流與研討,不斷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和助人技巧,促進自我成長??偨Y起來:心理委員是學生心理成長的先行者,心理健康教育的傳播者,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踐行者與組織者,班級里學生心理健康的哨兵。
1.心理成長的先行者
心理成長的先行者含義是指,心理委員必需在學生中率先關注自我成長,通過學習盡早把自己鍛造成為掌握較全面心理健康知識、理念以及增進心理健康基本方法的人,成為心理比較健康、成熟的人。心理成長的先行者,通俗的理解是,在學生中心理成長走在最前面的人。心理成長實際上是每一個人一生必須完成的事情。心理委員怎樣實現心理成長呢?首先,需要對心理學、心理健康感興趣,有強烈的求知欲望,迫切想學習心理健康知識和技巧,十分關注自身與同學的心理成長;第二,心理委員要積極參加業務培訓,主動自主學習心理健康知識,提升自己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學習先進的心理健康理念,學習掌握各項自助與助人的方法,通過不斷學習,掌握諸多專業技能,提升自身心理健康水平,不斷完善人格;第三,心理委員需要積極關注班級里學生的心理成長,主動幫助他們提升心理健康水平,增進心理成長;第四,心理委員需要通過自己的努力與帶動,影響班級心理氛圍,鼓勵同學學習心理健康知識與方法,掌握科學的心理健康理念;也讓每一位學生理解、支持心理委員的工作。
2.心理健康知識、理念以及增進心理健康基本方法的傳播者
心理健康知識、理念以及增進心理健康基本方法的傳播者,主要是指在學生中大力宣傳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識、理念以及增進心理健康基本方法,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心理健康的傳播者需要付出很多努力,讓班級里學生能夠理解心理委員的工作,能夠理解學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只有當學生真正理解了心理委員的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班級里作為心理健康知識信息接受者的學生才能在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普及中受益。也只有班級里學生真正理解了班級心理委員的工作以后,他們的“心事”才愿意主動向心理委員講,心理委員才能發揮朋輩心理輔導的作用。
3.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踐行者與組織者
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需要心理委員的實踐與組織,更需要心理委員利用班委會發揮班級里每一位學生的創造性,舉辦豐富多彩、生動有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當班級內部有良好的心理氛圍,人人都掌握一定的心理健康知識和方法,并且學生都喜歡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才會變得輕松、有趣;班級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也能深入持久地開展下去。
4.班級里學生心理健康的哨兵
所謂班級里學生心理健康的哨兵(簡稱心理哨兵),是指心理委員與班內每一位同學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當他們遭遇心理危機事件時,能很快發現,幫助他們解決問題。如果問題超出了自己的能力范圍,需要和學生商量,通過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心理咨詢教師或者輔導員甚至是專業醫療機構,參與幫助解決他們的問題。心理健康的哨兵很容易被學生誤解為“臥底”,或者是“偵探”乃至“奸細”。其實,心理健康哨兵的職責是為每一位學生放好哨,提前幫助他們預防心理危機事件發生。一旦心理危機發生,心理委員及早發現,及早報告,贏得最佳干預時機,最大限度地減少心理危機的破壞力。
班級心理委員的四個角色有其內在的邏輯關系。心理成長的先行者是必要的基礎條件,沒有人格的成長,沒有專業技術上的成長,是無法做好心理委員的。傳播者和組織者的角色是心理委員工作的重心,在成長中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做學生的朋輩心理輔導員,當好學生的心理哨兵;心理委員又在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組織心理健康教育的活動中,做好朋輩心理輔導員,當好學生的心理哨兵,同時實現著自我心靈快速成長。班級里學生心理健康的哨兵是班級心理委員角色的落腳點。當心理委員已經成為一名優秀的心理成長先行者時,才能夠很好地傳播心理健康知識,組織精彩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使心理哨兵角色在心理健康教育活動中得到部分實現。而良好的班級心理氛圍形成以后,班級里學生可以實現心理互助,進而呈現:每一個學生都依靠著強有力的社會支持系統,人人都是同學的心理健康哨兵。
參考文獻:
[1]杜芬娥.高校心理委員現狀調查[J].教育與職業,2009,(4).
[2]李笑燃.關于高校班級心理委員制度建設的思考[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2009,(2).
“5.25”大學生心理健月為引導大中學生關注自身的心理健康,2000年,“5.25全國大中學生心理健康節”在北京師范大學拉開帷幕,健康節取“5.25”的諧音“我愛我”,意為關愛自我的心理成長和健康,活動主題是大中學生人際交往和互助問題,口號為“我愛我——走出心靈的孤島”2004年,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辦公室向全國大學生發出倡議,把每年的5月25日定為全國大學生心理健康日。“5.25”是“我愛我”的諧音。發起人的解釋是:愛自己才能更好的愛他人。
心理健康的第一條標準就是認識自我,接納自我,能體驗到自己存在的價值,樂觀自信。這樣的人才能用尊重、信任、友愛、寬容的態度與人相處,能分享、接受,給予愛和友誼,能與他人同心協力。選擇 “5.25”是為了讓大學生便于記憶,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隨后,“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日”在全國的高校得到認同,全國高校都利用這一天開展多種形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甚至認為這一天就是“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節”。目的是呼吁大學生關注自己的心理健康,并以此掀起社會關注心理健康的熱潮。
二 活動的目的及意義:
為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宣傳心理健康知識,增強學生相互關懷與合作的意識,并陶冶情操。為了讓廣大學生了解心理知識、提高自我心理保健知識,增強心理素質而設的年度大活動,讓學習壓力大的我們提供一個調適的平臺,讓我們可以更勇敢、樂觀地面對人生。
三 活動對象:
學院全體學生
四 活動時間
五月四號到二十五號
五 活動事前宣傳形式:海報 出版 倡議書(附件2)條幅 廣播站宣傳
六 活動流程:
第一期
本期活動內容:心理健康知識講解,進行心理測試(見附件1)觀看心理學錯覺圖片,不可能圖片和雙關圖片(如附件3)
時間及地點:4號下午三點在階教(教室待定見海報通知)
事前準備:以心理健康月為主題出海報。在四月底以心理健康月為主題出版宣傳活動。
以海報形式宣傳本期活動。
活動意義:讓同學們更多更全的了解心理健康知識,通過心理學測試對自己有一個全新的了解。通過心理學錯覺圖片、不可能圖片和雙關圖片等心理學圖片展,向同學們介紹常見的心理學現象,并以此提高同學們對心理健康的關注和興趣,以達到普及心理健康常識的目的。
第二期
事前準備:以海報和出版形式進行宣傳,進一步認識心理健康的重要。
時間及地點:10號到14號每晚七點在階教(教室待定見海報通知)
活動意義:通過專業講解及節目中他人的實例進一步加強我校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認識。
附:講座可能涉及大學生戀愛心理,正確處理學習與愛情的關系,心理危機應急與干預,自我認識與心理健康等內容。
第三期
【關鍵詞】高職學生 心理健康教育
高職院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者面臨的重要課題,它關系到高職院校培養的學生除了擁有職業技能外,能否擁有一個健康向上的心理而更好地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F從以下幾方面談談本人的見解:
一、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為基礎,增強學生心理健康意識,提高心理健康保健預防能力
普及心理健康知識是切實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前提和基礎。只有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教育工作,才能提高學生對心理健康問題及其心理健康教育的認知水平,從而進一步做好學生心理健康的保健預防工作,減少心理疾病的產生。
(一)充分發揮課堂教學的主渠道作用
課堂教學是學生接受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健康知識的主渠道。高職院校應全面開設心理健康教育的必修及相關選修課程,全面加強課程體系建設和課堂教學。一方面系統地講授心理學知識及理論,使學生對心理學有全面的認識,并重視自身的心理健康問題;另一方面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心理特點有重點地講授相關心理知識及其預防、調適的方法,使學生在面對自己的心理困惑、心理問題時,能夠正確面對并及時調適,真正起到自我保健、自我預防的作用。
(二)開展豐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傳教育活動
一是充分發揮學校廣播、電視、???、校報、櫥窗、板報以及校園網絡的作用,大力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二是通過開展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如心理健康教育宣傳周、鼻卡心理劇場、心理沙龍、心理知識競賽等活動,使學生在活動中接受教育,增強心理健康教育意識,提高心理保健的能力。三是結合社會實踐活動,積極開展學生心理素質的拓展活動,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提高其心理應激能力。
二、以構建心理咨詢三級預防干預機制為突破口,加強學生個體心理危機干預
由于人際關系的不和諧、學習和生活壓力、情感沖突、就業壓力等因素的影響,在少數學生中產生了環境適應不良、人際關系敏感、孤僻、自卑、厭學、行為退縮、情感困惑等一系列心理問題。通過構建心理咨詢的三級預防干預機制,改變目前主要以教師或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為中心的輔導咨詢模式,加快建立以學生為主體,教師或心理咨詢師為主導的心理輔導咨詢體系,讓學生充分挖掘自身的能量,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真正達到對心理問題的預防與干預目的。心理咨詢的三級干預機制包括朋輩心理咨詢、師生互助咨詢及專業心理咨詢三個方面。
(一)朋輩心理咨詢
朋輩心理咨詢就是建立以大學生朋友之間、同齡人之間的互相幫助為基礎的心理咨詢,這是心理咨詢體系的基礎,也是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第一道防線。由于同學朝夕相處,特別是同班同學,同寢室的室友,只要細心觀察,人的情緒、行為的變化都有可能被發現,對這樣的同學及時給予幫助,就有可能使問題在萌芽時期就得到解決。朋輩心理咨詢一方面有利于發現心理問題的學生及時主動尋求幫助,另一方面也幫助自己解決心理問題,促使自我成長。
(二)師生互助咨詢
師生互助咨詢就是班主任、輔導員、任課老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助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第二道防線。與學生接觸較多的班主任、輔導員、任課老師能為學生提供良好的文化和心理支持,積極發揮他們的作用。
(三)專業心理咨詢
專業心理咨詢就是以專業心理咨詢人員為主的心理咨詢,是大學生心理問題解決的第三道防線 。它主要從兩個方面切入大學生心理咨詢:一是發展性心理咨詢。發展性心理咨詢的重點是塑造健全的人格,協助學生順利完成學習人生任務。二學生是適應性心理咨詢。適應性心理咨詢主要是根據學生的心理異化或惡變,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協助學生進行心理調適,使其能適應目前的學習生活,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特別是提高心理健康的自我保健能力,防止或減少心理疾病產生。
三、以心理治療為輔,重視學生心理疾病的防治
任何心理問題的產生都有繼續發展的趨勢,因此僅有心理知識的普及和心理咨詢,是不能完全預防和干預心理危機的。還必須與有關醫院一起,建立“校園干預+醫院干預”的機制,才能確保學生的心理疾病得到及時的治療,緩解癥狀。因此,在增強其心理調節能力的同時,應由心理醫生輔以適當的藥物治療。
四、以科學研究為先導,加強對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研究與探索
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還處于起步階段,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開展缺少有力的理論依據和有效的實踐經驗。由于受個體、家庭、學校和社會的影響,學生的心理會因人、因時、因地而異,這就需要根據高職院校的特殊性不斷加強調查研究工作,形成科學合理的科研機制,進一步加大科研力度,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論指導。
【參考文獻】
【關鍵詞】小學生接觸密切人群 心理健康 教育干預 策略
健康的心理素質,是人的全面素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社會各界,特別是教育部門都開始關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問題。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成為當前教育工作的新任務。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痹诮逃龑嵺`中,我們發現小學生的心理健康與他接觸人群的心理健康程度密切相關。什么樣的師傅,教出什么樣的徒弟;家長性格暴躁,孩子就容易出現逆反心理;班風不好,學生往往也很難做到“出淤泥而不染”。為此,我們認為,要想有效提高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就必須通過適當的措施對小學生接觸密切的人群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環境育人,小學生接觸的人群健康水平提高了,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阻礙也就減少了。
一、以學習為入口。掌握心理健康知識
組織學習。是知識水平提高的有效途徑。教師是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實施者。打鐵還需自身硬,所以首先要教師認真學習,調整心態。只有教師本身心理健康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才能得到提高。工作中,我們采取理論學習、問題討論、專題講座、案例分析、經驗總結等方法,豐富教師心理健康教育知識,提高教師心理健康教育能力,為進一步開展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打下思想認識和理論基礎。
教師的心理健康知識水平提高了,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就有了保障。我們把課堂作為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干預的主渠道。學校各個班級每周都安排有一節心理健康教育課。通過心理健康知識講解和行為干預,使學生能夠更好地認識自我、把握自我心理、明確自我人生價值觀,學習心理問題的應對技巧,自覺維護和增進自己的心理健康。
為了提高家長的心理健康水平,我們還通過家長學校,向家長深入淺出地講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識,傳授教育子女的科學方法。我們的心理咨詢師也為家長開通了熱心電話,隨時為他們釋疑解惑。
二、以宣傳為手段。普及心理健康知識
1.利用黑板報、廣播站和宣傳櫥窗
學校宣傳櫥窗開辟每月一期的心理宣傳??W校廣播站專門開辟了“知心話題”欄目,及時傳播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解決一些普遍性的問題。各班的黑板報要求認真收集資料,根據需要,有針對性地設計有關欄目,如開學初,設計“展示自我,認識朋友”;考試前,設計“考前心理調節”等欄目。這些做法,不僅有效地調動了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也使??嬲蔀閷W生學習健康知識的園地。
2.為家長發放心理健康知識宣傳單
為了使廣大的學生家長更多地了解心理健康知識,認識到心理健康對家庭和睦、子女教育、鄰里和諧的重要性,提高家長的綜合心理素質,我們經常向學生家長發放心理健康宣傳單。宣傳單就如何克服不健康心理,如何塑造心理環境,如何緩解情緒緊張等問題提出了可行性建議。活動中,許多家長紛紛表示這樣的活動使自己進一步認識到心理保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向我們保證今后保持一顆健康的心態,同時也要讓孩子健康的度過每一天。
三、以活動為載體,滲透心理健康知識
1.“社團活動”與小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社團活動”,是我們眾興鎮中心小學的辦學特色。學校讓每一個孩子都成為社團中的一員,讓他們的興趣愛好在社團活動中得到提高和張揚。豐富的社團活動提高了他們的審美修養,使人身心愉悅、積極向上。在潛移默化中對學生施加影響,使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精神風貌。特別是在各種活動中,調整自我融入集體,消除自閉,懂得交往與合作,從而形成積極向上的健康心理。
2.語文課外閱讀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書可益智,書可怡情?!弊x書可以修身養性。研究中,我們通過向學生推薦閱讀書目,引導學生在經典名著和文學作品中接受熏陶,形成積極健康的心理品質。
3.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快樂一輩子?!蔽倚猿置刻扉_展陽光體育大課間活動,活動內容以體育項目為主,活動采取班主任負責、值日領導監督的方式進行。充分利用每天的大課間活動時間,讓學生積極參加不同的體育戶外活動,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放飛心情,緩解學習壓力。
4.主題班隊活動和心理健康教育相結合
各班級充分利用班隊活動課,每月進行一到二次心理健康教育主題活動,班主任老師根據學期計劃及學生的特點,積極有效的開展活動,進行團體輔導,在活動中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我們先后進行了“成長中的我”“培養良好的心理”“尋找最佳學習方法”“如何交往”“面向社會”“抵抗誘惑”“正確面對人生挫折”“如何自我表現調整”“如何面對考試”“解除考試心理壓力和焦慮”等主題班會活動,通過活動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輔導。
四、以溝通為方法,解決心理健康問題
1.生生溝通
學生的人際交往中,家長與老師都處于強勢,學生即使有怨氣,也是敢怒不敢言。心理健康問題的爆發,絕大部分是學生與學生之間。一點雞毛蒜皮的小事,學生往往就動起粗來,同學之間缺乏必要心理交流。為此,我們通過各種活動增進學生之間的友誼,通過班隊活動、心理健康課等平臺給學生提供相互交流的機會。
2.親子溝通
家庭是孩子最溫暖的港灣,父母是孩子的最親愛的人。每一個孩子的成長都離不開家庭的教育,父母教育觀念、教養方式都直接影響著孩子的心理健康,影響其健全人格的形成。小學中高年級的孩子逐漸進入青春期,心理上有了逆反的心理。如果這個時期家長行為粗暴、方法簡單,學生很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問題。所以我們積極倡導家長與孩子要平等交流,經常溝通,及時了解孩子的心理動態。
3.師生溝通
在心理健康教學指導思想上,任課教師應以啟發式的教學方法為主,在教學方法的整體結構方面要將教學方法的多樣性與靈活性有機協調起來,通過各種教學方法的相互配合,各種教學形式的結合使用,如課堂講授、討論、實踐、辯論、情境模擬等,培養學生對心理健康課程學習的積極性。在教學功能上,應重視對大學生進行方法論的教育和能力的訓練,尤其是提高學生以學習能力和創造能力為基礎的應變能力,“教會學生學習”,使學生通過教師的有效教學掌握系統的心理健康知識,并且不斷獲得獨立學習與更新知識的方法與能力。教師在闡述心理學基本原理、講述心理健康基礎知識以后,讓學生結合自己、結合現實,通過典型心理健康案例舉一反三,使心理學理論結合實際,使學生逐步認識到心理健康知識是現代人必須了解和掌握的知識之一,通過認真的學習體驗,促進其人格的健康發展,使其自我調節個體心理,充分發揮個人潛能,為實現人生價值奠定堅實的基礎。
2.調整教學內容
心理健康教學內容很廣,而課堂教學時數有限,特別是大一第一學期除去入學教育、軍訓、“國慶”長假等所占時間外,實際教學時間不長。因此必須精選教學內容,把高職生生活學習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問題、容易引發心理問題的行為、事件或高職生強烈需要的心理知識列為教學的重點內容。根據當前高職生心理特點,重點確定了以下幾方面的教學內容:
(1)心理健康概述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心理健康及其重要性、大學生心理健康標準、影響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等。
(2)積極適應教育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高職學習生活的特點、環境變化帶來的心理沖突、正確認識自我以及所處環境、增強自信心與危機感等。
(3)健康情緒教育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情緒的發生機制、情緒對健康的重大影響、情緒調節方法等。
(4)學習心理教育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學習方法與策略、學習動機教育、創新思維的培養等。
(5)人際交往教育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人際交往的重要性,人際交往的基本原則、基本規范、基本技巧,大學生人際交往中存在的認識偏差,人際交往與個性的完善等。
(6)戀愛心理教育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愛情內涵的闡釋,大學生戀愛特點及其利弊分析,正確戀愛觀的樹立,愛的能力的培養,如學會謝絕愛、分辨愛、處理愛的沖突以及積極面對失戀等。
(7)挫折應對教育耐挫力的高低對高職生的成長乃至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調查發現,大學生一年級挫折強度最強,而高職生群體的挫折體驗較其他同齡群體來得強烈,灰色心境、自我放棄等消極心態普遍存在。挫折應對教育內容包括:挫折產生的分析,正確認識挫折,積極應對挫折的方式,提升挫折應對能力的方法等。
3.改革課程考核方式
一、活動主題:服務青少年 攜手促和諧
二、活動時間:2010年5月23-29日
三、活動內容:
1、舉辦活動周啟動幕式;
2、舉辦專題講座;
3、開展主題征文比賽;
4、播放教育主題電影;
5、開展游園活動;
6、舉辦活動周閉幕式。
四、主辦單位
共青團河源市委員會
田家炳實驗中學
五、活動要求:
1、成立活動領導小組,各負責人要高度重視,組織開展好各項活動,保證活動的成效;
2、積極組織青少年參與活動,確保青少年受到良好的有意義的教育而健康成長。
3、各活動負責人要按計劃按步驟開展活動,確?;顒淤|量,并收集整理好活動資料;
4、提高效果,擴大宣傳,營造良好的活動氛圍。
附:“12355在行動”心理健康活動周活動具體安排
“12355在行動”心理健康活動周活動具體安排
一、“心理健康活動周”啟動幕式
1、時間:5月23日上午9:00
2、地點: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3、內容:①團河源市委領導宣布活動啟動;②心理健康志愿者代表講話;③團河源市委領導講話;④進行主題活動簽名。
二、心理健康教育專題講座
聘請專家開展心理健康知識專題講座
1、《輕裝上陣,快樂高考》——考前心理輔導
主講人:心理輔導員李小敏
時間:5月23日下午3:00
地點: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2、《青春期講座》
主講人:心理輔導員景冬梅
時間:5月25日下午3:00
地點:河源市第二中學
3、《戒除網癮、快樂成長》
主講人:心理輔導員廖娜
時間:5月27日下午3:00
地點:河源市第一中學
三、心理健康征文大賽
1、征文主題:心靈的故事
2、參加人員:全市中學生
3、時間安排:5月23日—5月29日
4、征文要求:思想積極上進,內容貼近廣大青少年生活,具有較強校園氣息,體現原創品質。形式多樣、新穎活潑。由心理健康志愿者做修改指導。同時上交電子文稿。
5、征文內容:心靈講述——個人成長經歷的分享,如自己的心理變化以及相關的感悟和收獲;我眼中的心理健康——從自身的成長經歷來談對心理健康的認識;我與心理咨詢——曾經接受過心理幫助的學生談自己的心路歷程,談談自己在經歷挫折或困境時,怎樣在個人的努力或他人的幫助下從低谷中重新站起來。
6、活動負責人:輔導員鄒麗嫦
四、“心理健康活動周”游園日
1、現場咨詢
時間: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點:茶山公園
①人際交往:景冬梅
②學習困惑:李小敏
③個人情緒:廖娜
2、趣味心理健康問卷調查
時間: 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點:河源中學
活動負責人:蘇新泉
3、心理健康知識展板宣傳
時間:5月26日下午2:40—4:30
地點: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內容:心理健康格言、詩歌、繪畫優秀作品展覽、心理知識問答等
活動負責人:
五、心理電影欣賞
1、《青澀記憶》
時間:5月24日下午3:00
地點: 河源中學
2、《網絡媽媽》
時間: 5月28日下午3:00
地點:河源市田家炳實驗中學
六、閉幕式
時間:5月29日下午4:00
摘要:為加強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確保學生身心健康成長,此次研究立足于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標及原則,對幾種常見教育模式進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從強化校園文化建設、發揮課堂主體作用、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強化心理指導等幾方面,對”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應用展開探討,具有教學指導和借鑒意義。
關鍵詞: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心理指導;危機干預
高職學生是我國高等教育人才的重要組成部分,近些年隨著職業教育改革的持續推進,國家及社會對高職教育及職業人才培養越來越重視。但是,高職學生面臨著較大的學業壓力和就業壓力,再加上社會不良風氣及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容易出現心理問題,不利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對此,就需要積極探索科學、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推進教育工作的開展。
一、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育目標及原則
高職院校開展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標,具體可從三方面分析,包括矯治性目標、適應性目標及發展性目標。一是對于存在心理障礙及心理困擾的高職學生,力求通過心理健康教育手段對其做心理疏導,幫助其克服心理障礙,解決心理問題帶來的困擾,形成積極樂觀的心理,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念。二是高職學生面臨著來自家庭、學業、就業等各方面壓力,心理負擔較重,通過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夠增強心理抗壓能力和自我調節能力,以便更好地適應各種新環境,畢業后快速在社會上立足。三是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終目的是促進高職學生更好的成長和發展,在心理健康教育作用下,避免其出現心理疾病,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發揮其優勢、激發其潛能,并樹立創新意識,增強高職學生的創新創業能力,為將來更好的發展奠定基礎。高等職業院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則有:積極、合作、差異等。一是對高職學生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時,應注重培養其積極樂觀的心態,建立自信心,充分挖掘自身潛能、發揮自身優勢,實現自我人生價值,促進個人生活的充實和幸福。二是心理健康教育應該與其他教育相結合,包括德育、體育、美育等,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并且,在心理教育實施過程中,應對學生各種心理要素進行協調,實現互補發展,使學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三是高職學生的生長環境、思想觀念、性格特征都存在差異,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立足每個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針對性的教育措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根據學生差異選擇合適的教育方法,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二、高職學生心理教育常見模式
在高職學生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始終占據著重要地位,經過長時間的實踐探索和總結,當前已經形成了相對系統的教育體系,其中常見的教育模式主要包括課程融入法、理論講解法、模范舉例法、活動宣傳法、心理交流法等。課程融入法是指將心理健康教育與其他課程教學相互融合,利用不同課程特點及教學內容,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滲透[1]。理論講解法是指由專門的教師系統、全面地講解心理健康基礎理論及保健方法,這是心理健康教育最為常用的方式,主要手段包括教材學習、材料分析等。高職院校應利用好理論講解方式,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理論基礎。模范舉例法是通過對真實案例進行分析,為學生樹立學習的榜樣,進而達到教育效果的一種模式。教師可根據高職學生心理特點,舉出具體的事例,讓學生能夠通過案例更加清楚地掌握自身心理變化,及時調整心態,保證心理健康。活動宣傳法表示在日常教育活動外,學校或學生自發組織的各類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宣傳和普及,提高學生的認知及重視程度,進而引導、鼓勵更多學生參與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該模式的重點在于宣傳方式是否有效,在開展教育活動過程中,會重點關注活動環節及環境變化。心理交流法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具體過程是由教師采用單獨談話的方式,通過咨詢和問答了解學生心理狀況,及時排解其心理障礙。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溝通方式,既要保護學生隱私,又要掌握學生實際心理狀態,便于及時進行心理輔導。
三、“六邊形”模式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應用
此次研究所提出的“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由文化建設、課堂教學、知識普及、心理指導、危機干預、調研分析六方面構成的形似”六邊形”的教育模式,在實踐應用時,具體可從以下角度考慮。第一,強化校園文化建設。和諧的校園環境,能夠對學生心理產生積極影響,采用“六邊形”模式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教育時,應加強校園文化環境的建設。一方面,從物質層面,應注重自然景觀的營造,根據高職學生年齡特點及心理變化特征,優化校園自然景觀設計,將美學思想和傳統文化理念滲透其中,給學生一種視覺享受,使其心理壓力得到釋放,調節心理狀態。另一方面,從精神層面,應注重校園文化氛圍的營造,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進而對學生心理健康形成正面影響。高職院校應將學生作為主體,圍繞心理健康教育對教職工進行專門的培訓,并采用家校共育方式形成教育合力,引導家長共同參與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教師和家長的協同合作,為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第二,發揮課堂主體作用。在應用“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時,應充分發揮課堂主體作用,提高教育的實效性。首先,應在各學科教育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高職院校應對各任課教師進行集中培訓,幫助其系統學習并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而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組也應該積極征詢各任課教師的意見[2],結合不同學科內容及教學要求,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在課堂上實現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融入。其次,在心理健康課上,應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包括案例教學、角色扮演、心理測試等,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進而提升課堂教學效果。第三,宣傳普及心理健康知識。知識普及是“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中非常重要的一環,所以高職院校要做好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工作。例如,可在學校張貼海報、懸掛條幅,加大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力度,也可以利用校園公示欄、校園廣播站等,對心理健康知識進行講解,提高學生的認知度。第四,強化心理指導。心理指導是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內容,在“六邊形”教育模式下同樣需要加強學生的心理指導。例如,學??山W生心理檔案,通過收集學生的個人信息[3],根據其實際情況做針對性的輔導,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或者,高職學校可采用論壇講座的方式,邀請心理學專家到校園做客,面對面和學生進行交流,針對學生常見的心理健康問題答疑解惑,為學生提供專業性的指導,幫助其走出心理問題的困擾。另外,高職院校應該綜合運用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心理輔導,包括傳統的面對面交談、書信咨詢、問卷調查、電話訪問,以及電子郵件、微信留言、博客論壇等多種新途徑,與學生進行深入交流并提供有效的心理指導[4]。第五,構建學生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在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六邊形”教育模式時,應構建完善的心理危機干預機制。一是充分發揮輔導員、班干部的基層紐帶作用,了解學生的心理特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晴雨表,對其心理變化進行記錄,發現問題時及時采取干預對策。例如,可由輔導員牽頭、班干部負責,組織開展一些心理健康趣味競賽、知識問答比賽等活動,讓學生在參賽過程中強化心理素質,預防心理疾病。二是針對大一新生,及時開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檔案,對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做到早發現、早干預。以班級、系部、院校、醫院為單位,形成心理健康安全防護網,學校應聯合家長、社會等,形成多層級的心理危機干預體系,及時對學生的心理障礙進行輔導和調節。第六,重視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工作。在“六邊形”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需要提高對心理健康教育調研工作的重視力度。除了對大一新生進行心理健康調查外,應定期開展調查工作,了解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總結、分析調查結果,并整理成調查報告,找出學生可能潛在的心理障礙問題或心理危機因素,再采取針對性的干預措施,避免發展成為心理疾病,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在調研過程中,應關注當代大學生的心理特點,對以往教育工作經驗進行總結,并根據其規律采取針對性與大眾性相結合的調查方式,對每一位學生的心理情況做到深入了解,確保后續教育工作的順利開展。四、結語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工作中的一項重要內容,與學生的健康成長和身心發展息息相關,學校和教師必須充分認識到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并將其在具體工作中落實到位[5]?!傲呅巍毙睦斫】到逃J绞菑牟煌嵌瓤紤],采取針對性的對策實現教育效果的一種新模式,有利于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升,在今后工作實踐中,需不斷對其進行改進優化,推動高職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良好發展。
關鍵詞:大學生;體育運動;心理健康
當代大學生思想活躍,渴求知識,追求進步,積極向上,奮發成才,處于人生體力最充 沛,最有朝氣,最富有理想和抱負的黃金時期。他們胸懷博人,志向高遠,關注國內外風云變幻,能把個人理想和志向融入到民族振興和國家強盛的宏偉大業之中。這是大學生心理發展的主流。但是,在這些人中,闖過高考難關進入大學校園想松口氣,混日子的人有之;往日學習的尖子來到人才經濟的大學校園為再不能撥尖而苦惱,一蹶不振者有之; 由于戀愛、 人際關系等方面的各種矛盾,就喪失信心,產生焦慮、抑郁的心理問題有之。隨著我國高等 教育由精英型教育到大眾教育的轉變,就業及各種方面的競爭壓力也導致了各種心理問題的 產生、據統計;在校大學生中心的約占20%一30%,有較嚴重的心理障礙者約占10%,有嚴重心理異常者約占1%,而且心理不健康比例呈上升趨勢。 大學生心理發展中的大量問題如不能及時解決,將會產生許多嚴重后果.不僅影響其在校的學習和生活,影響其終生的發展和國家民族的興衰.而且嚴重的心理問題往往伴發犯罪、自殺等社會問題。
《體育》從其概念來講,是對身體的教育。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來完成體育的各種功能,從而促進人身心的全面發展。體育運動正是以個人自身的身體來滿足個體及社會的物質需要與精神需求的一種社會活動。許多研究表明,體育活動能消除人的緊張情緒發泄內心的沖動、煩悶;提高人的自信和責任感;增進與他人交往,提高社會適應能力,磨練人的意志,培養進取精神,提高智能水平,為參與競爭建立先決條件。美國加尼副尼亞大學的研究人員指出:經常參加體育鍛煉,能顯著地松弛人們緊張的精神,改善人的自我感覺消除詛喪和失望情緒,是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消除心理疾病的重要方法。因此,體育作為一種心理療法和康復手段已被廣泛應用。
高校體育放大了在校大學生的生活利學習空間,為學生創造了良好的人際關系的環境,環節心理壓力的場所,展示自我價值的舞臺。因此。在體育教學中,教師應運用體育運動的特點。將心理健康教育有目的,有針對性地直接滲透到體育教學中,并將二者有機結合起來,達到增強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目的,建議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強心理健康知識的傳授。
學生的健康,應該是身體的、健康和心理健康協調統一,全面發展,而傳統的體育教學只重身體素質教育而忽視了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了學生的不平衡發展。因此,高校體育要轉變觀念,把心理健康教育納入學校體育工作的重點。體育教師要充分利用體育理論課,在向學生講授體育與衛生保健基礎知識的同時講授心理健康知識,使學生了解心理健康基礎知識,掌握心理保健方法,對在必要時及時而恰當地對自己的心理狀態進行調節,預防心理疾病的發生。
二、了解學生現狀,在教學中做到有的放失
影響學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有家庭、學校和社會。在體育教師加強學生的相互將六,經常找學生談心,談人生,談理想。了解學生家庭情況,個性特點,興趣愛好,心理健康狀況等,并促進認真分析,對每一個學生做到心中有教,這樣在教學中才能給予心理障礙的學生多一些光心和幫助,并用不同的鍛煉手法,引導和緩解他們的不良情緒,幫助學生樹立崇高的理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正確對待個處理學習、生活中的困難和挫折,減少無謂的煩惱,消除不良的情緒,端正學習和生活態度,使學生的心理境界達到較高的水平。
三、開展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
學校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可以讓學生從多方面享受到體育的樂趣,尤其是大學校園,體育項目更加豐富多彩,體育設施也非常齊全。體育教師應動員利督促廣大學生參加早操活動,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學生精神飽滿,精力充沛地投入到學習中。這對提高學習效率,發展智力,改善精神狀態,促進身心健康有重要意義。教師還用動員學生主動參加到體育活動中米,從場地、器材及鍛煉指導等方面都盡量滿足學生要求,讓學生選扦這的項日進行鍛煉。還應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比如:體育競賽中的拔河比賽、接力賽跑、體育游戲、籃球賽等等,吸引更多的學生假如體育鍛煉隊伍行列。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了解,增進友渲,培養良好的體育道德利集體主義精神,并在鍛煉在磨練意志,增強自信和競爭意識,形成健康的心態。學校還應開展一系列體育選修課。比如:跆拳道、拉丁舞、網球、滑冰等。讓學生的小秒度月微秒年生活豐富多彩,業余生活更加充實。
四、重視體育衛生健康知識的宣傳
一、理論基礎
通過學習者的合作可以使理解更加豐富和全面。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就是從學生是心理特點和需求出發,讓學生帶著問題和動機主動學習,同時通過團體活動、小組討論等讓學生從他人身上學習,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從而有助于學生更加客觀、理性的解決問題?!绑w驗式學習”理論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大衛•庫伯于1984年提出,該理論的核心是:學習者由親身體驗開始,然后發表自己的看法,進而進行反思,形成理論,最終把理論所得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首先,它強調助人自助,心理健康知識的獲得,不是靠教師的說教和灌輸,而是學生在教師的幫助下,發現自身存在的問題,運用心理學的原理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其次,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學生進行積極的自我探索,通過開展有意義的輔導活動,讓學生產生體驗和感悟,達到自我認識、自我成長的目的。而要想使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真正發揮作用,必須讓學生在體驗中才能感悟深刻,才有可能在現實生活中遇到問題時將理論應用于實踐。基于上述理論基礎,我們認為高職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首先應該讓學生在體驗中深刻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和自我意識,重新審視自己,然后通過學習積極正面的心理調控技術等可操作性強的心理調節方法,進而掌握心理健康理論知識,并在課外實踐中反復試驗和練習,在實踐中更加深刻的體驗理論、方法的有效性和科學性,從而促使學生積極主動的、有效的實行對心理健康知識的建構,最終實現心理健康知識的普及,提升高職學生心理素質的目標。
二、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體驗式心理健康教學模式設計
(一)教學內容
根據我院當前高職學生的心理特點,我們確定了以下幾方面的課程主題及教學方法:(1)“了解我,認識你”。這部分教學內容包括:心理健康知識概述、維護心理健康的途徑和自我意識與認知理論,這一部分內容要結合新生入學后面臨的問題和心理情緒變化來講,在最后講授ABC理論并作為課后作業,要求學生課后務必積極實踐。(2)人際交往和戀愛。因為戀愛問題也是與戀人的交往,因此本研究也將其歸為人際交往類主題。重點講解與學生密切相關的宿舍相處和戀愛情感等。(3)做情緒的主人。這部分主要通過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審視自己心理情緒變化的原因,通過團體放松訓練教給學生掌握放松心情的方法。(4)“感恩挫折,釋放壓力”。耐挫力的高低對人的成長乃至一生的發展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挫折壓力教育包括:通過提問讓學生再次體驗遭遇挫折時的感受,理論講解挫折產生的心理機制,并通過小組討論的方式讓學生自己總結提升挫折應對能力的方法等。(5)高效快樂學習。分析厭學情緒、高原反應等學生問題產生的機制,通過小組討論方式讓學生探討解決學習問題的方法并作為課后作業積極實踐。
(二)教學方式方法
(1)成立班級心理健康興趣小組并參與組織教學。在學期初,各班由任課教師提出,學生自愿報名成立心理健康興趣小組,協助教師完成課堂討論前的資料收集、分組等準備工作,幫助教師更有針對性的進行課題教學,也激發同學們帶著問題學習的積極性。(2)重視課外作業。課后作業內容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要求學生課后積極實踐課堂講的心理問題解決技巧和方法,如放松情緒的方法,ABC理論等可操作性強的技術。二是就高職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幾類心理問題開展簡單的調查研究,并寫出調查報告。(3)注重團體活動和小組討論。第三章做情緒的主人為例,(1)讓高職學生通過表演的形式展現情緒的多樣性及其所體現的意義和功能,同時活躍了課堂氣氛,接著通過情緒理論知識的講解,安排不同的項目活動,通過團體輔導技術如放松訓練的使用,讓他們在學以致用中掌握調節情緒的方法、學會減壓,這種有針對性的實踐活動能讓大多數學生獲得寶貴體驗。(4)盡量運用現代教學手段。心理健康教育應盡量利用多媒體教學,同時充分利用互聯網,設立師生教學共用電子郵箱,方便師生的教學交流。(5)完善學生成績考核方法??己藢W生成績,既要起到檢驗教學效果的作用,又要對學生心理健康發展起到良好的導向作用。為此應擴大考核范圍,降低期末考查成績的比重,注重學生學習的過程,把期末考查成績與上課出勤守紀情況、課堂討論、作業質量、參加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參與調查研究等平時成績和表現結合起來綜合評定。
三、問題與分析
親身經歷過的事情總是體會最深刻的,在高職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學中使用以積極心理學為導向的體驗式教學方法,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體,主動建構心理健康知識,不僅提高了教學的實效性,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在體驗中獲得積極成長。針對個別性格內向或過于消極的學生,體驗還有待提高,教師應多鼓勵。在該課程實踐中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在小組討論時,個別性格內向的學生參與度不高,在團體放松訓練中有些同學無法融入和放松,情緒體驗還不深刻,需要教師引導和鼓勵學生參與。
作者:張春霞 呂烈平 單位:海南軟件職業技術學院
1 信息時代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現狀分析
作為我國社會文化層次較高的群體,高校學生擔負著社會責任、家庭期望,是祖國的未來。但在信息時代中,高校學生的自我意識更強,是互聯網中最活躍的群體,對社會事件和現象具有自己的見解,喜歡嘗試新事物,他們喜歡利用網絡來了解關于心理健康知識、測試和報道等內容,喜歡利用碎片化的實踐不斷滿足心理需求。但如果不加以教育和引導,久而久之,就容易在心理上,出現不同程度的沖突、問題和障礙。信息化網絡的發展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生動豐富的素材,提升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時效性,但同時,錯誤的信息對學生的心理健康發展帶來了極大的影響,虛擬與現實的差距也會導致學生產生心理問題。一方面,高校學生的心理還處在一個發展前期階段中,網絡的虛擬世界極大滿足了高校學生的優越感和體驗感,同時,一些諸如“扶不扶”等事件的發生也對高校學生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尤其受到錯誤信息的影響,部分學生對道德綁架和殘酷現實產生了恐懼,甚至心理扭曲等現象;另一方面,由于在虛擬世界中,高校學生容易達到了一種理想狀態,而面對現實中遇到的學習和生活困難時,會產生很多不良心理,不能夠很好的適應角色專色。因此,為了避免學生產生不良的心理問題,高校應對學生實施心理健康教育,不斷提升學生自我辨別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
2 信息時代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研究
2.1 以理論為引導,開拓創新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本質是穩定和發展的統一,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對個體的心理面貌具有很大的影響,是個人行為的調節器。因此,在信息時代中,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必須以為引導,突出表現個體追求知識和捕獲信息的需要。而作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應根據信息時代的發展,以理論為引導,積極開拓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首先,應結合信息時代的特點,在傳承和發揚傳統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有效運用基礎上,進一步開拓信息時代中心理健康教育新方法,將理論教育法、實踐教育法、自我教育法、激勵感染法等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中,如:利用信息時代的特點,在繼續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基礎上,開通網絡心理咨詢、網絡心理健康調查,建立網絡心理教育平臺和心理檔案,研究探索網絡心理訓練,實施網絡心理測驗,落實網絡心理治療;通過挖掘諸如微信心靈雞湯欄目、BBS心靈交流在線服務等,利用時下發展迅猛的互聯網和移動網絡平臺,靈活運用互聯網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升高校心理健康教育。
2.2 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增強信息化管理能力
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是一項持久的工作,需要教師根據不同階段出現的不同心理問題進行疏導。信息時代中,大部分高校都開始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在新生入學后,都會進行心理測評。因此,高校需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將學生的心理和行為特征存在的問題反饋給相關輔導員,從而幫助輔導員識別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加以疏導。如:大一是學生從高中到大學生的轉型時期,大二是學生進行人際交往、工作學習的時期,大三時期學生面臨考研、就業等選擇困惑,大四時期學生面對的別有分叉口的前進選擇。因此,為了加強持續關注,需要建立學生心理健康電子當值,給予學生關懷,并以持續關注。另外,在對心理危機干預、預防教育、早期預警和后期跟蹤方面,學生心理健康電子檔案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由校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中心牽頭、院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站配合、大學生朋輩互助團體參與共同建立,能夠提升學生心理危機干預的有效性,增強高校心理健康信息化管理能力。
2.3 健全心理健康教育網站的建設,為學生開辟符合實際需要的教育服務
為了給學生提供一個學習和交流心理健康知識的平臺,應開設一個具有豐富心理健康知識、實用性強的心理健康教育網站,其主要內容有:一結合目前學生中常見的心理問題,通過提供其他相關心理學網站的鏈接,為學生提供心理學領域的常識、相關主題實用論文、心理學科普專題可見資源等,增強學生接觸資源的豐富性和正規性。二視頻資源為了幫助學生了解更多解決心理困惑的技巧,針對學生關注的心理健康知識,拓寬學生的視野,搜集相關專題的講座視頻、熱點焦點電視節目等,使學生從心理學角度上學會分析問題,尤其是在自我認知、情緒管理等方面進行及時的指導。三開辟在線心理測試服務。為了為心理咨詢和輔導提供參考依據,應通過心理普查全面了解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并對測試結果給予專業的解釋和慎重的建議,為學生提供可以自學的資源。四開通網上咨詢途徑。如:通過根據文體類型分成不同的BBS討論區、聊天室等,給予學生適當、積極的指導;利用網絡設置一個心理郵箱,通過邀請高校心理咨詢中心和社會上的心理咨詢機構,開展一對一的心理咨詢,實現心理健康個性化服務。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特别声明:本站持有《出版物经营许可证》,主要从事期刊杂志零售,不是任何杂志官网,不涉及出版事务,特此申明。
工信部备案:蜀ICP备09010985号-13 川公网安备:51092202000203 统一信用码:91510922MACX24HU41
© 版权所有:四川博文网络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太和分公司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射行审新出发2023字第016号 股权代码:1020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