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道德與法治教案

道德與法治教案

時間:2023-01-02 12:04: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道德與法治教案,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道德與法治教案

第1篇

總節數:3

執行

時間:

教學目標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

教學課時

1.通過密切結合實際生活。意識到人與人之間的差異,了解自己的特點,感受到大家的不同使集體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2.通過本課一系列的活動,認識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和選擇,學會尊重、理解他人的想法和選擇。

3.通過開展各種體驗活動,培養尊重、理解他人的好習慣。

1.了解自己的特點,意識到每個人都各有不同。

2.

認識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

觀察同學和自己身上的閃光點,感受到因為大家各不相同使集體生活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兩片樹葉,多張心形的葉片

3課時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我的修改

一、師生交流引入情境

二、質疑點引明確目標

三、自主探究經歷感知

四、合作交流觀點整合

五、體驗感悟延伸發展

一、激情導入,感受不同

師:請同學們看這兩片葉子,觀察一下,這兩片樹葉一樣嗎?

學生認真觀察。

師生共同總結不同。\

師:孩子們,通過觀察我們發現,即使是同一顆書上的樹葉,也不完全相同呢?如果說班級是棵大樹,那么每一位同學就像樹上的一片葉子。同學之間有很多相同點,可又各有不同。

.師:同學們,請你們在這張葉片上寫上自己的特點,我們一起來裝點我們的班級樹。

學生在葉片上寫下自己的特點。

全班同學一起來交流各自的特點并把葉片粘貼在班級樹上。

師:通過剛才的交流,同學們發現了什么問題?

答案預設:生一:

生二:

師:同學們說的很好,你們都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眼睛。其實,就像你們分析的一樣,人與人之間會有這樣或那樣的差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特色。

二、我給圓圓設計新形象

師: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新朋友,它的名字叫圓圓。

生:觀察課件中的圖。

師:你會把它想象成什么呢?又會給圓圓設計什么樣的新形象呢?請同學們展開想象,把你的想象畫出來-。

學生獨立完成形象設計。

學生分別向同學們展示作品,并講述自己的設計理念。

教師選出一部分貼在黑板上,師生共同欣賞在同樣的圈上作畫的結果。

請同學討論,為什么在同樣的圓上作畫,每個人畫的缺不相同呢?

三、課堂總結

師:正是由于我們每個人都各不相同,因此對同一問題才會有許多不一樣的看法。

第二課時

總節數:4

執行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我的修改

一、師生交流引入情境

二、質疑點引明確目標

三、自主探究經歷感知

四、合作交流觀點整合

五、體驗感悟延伸發展

一、與“不同”友好相處

師:同學們,我們都喜歡和自己情投意合的人交朋友,這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過于強調這一點,結果會怎么樣呢?

教師課件出示教材12頁“周同同日記”

師生共同觀看。

師: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一下,你覺得周同同能找到好朋友嗎?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

班內交流意見,允許有不同意見,教師注意做正面引導。

師:我們身邊的每個人都是不同的,學會和不同的人相處是我們必須具備的本領。請同學們想一想,你身邊有與你“不同”的朋友嗎?你是怎么和他們相處的?

學生分享交流自己的經驗和感受。

師:孩子們,有些同學和不同的同學相處,心里會有一些小疙瘩。怎樣才能解開這些小疙瘩呢?

教師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經歷向其他同學傳授一些方法。

教師課件展出示教材14頁提示的與人相處的好經驗,同學們一起學習交流。

二、課堂總結

師:孩子們,當我們學會用理解的眼光看待別人,接納他人與自己的不同,我們將會交到更多的好朋友。不同的樹葉在同一棵大樹上互相映襯,共同裝點出美麗的風景。那么,不同的我們在同一個集體中友好交往,就會共同度過美好的時光。

第三課時

總節數:5

執行

時間: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我的修改

一、師生交流引入情境

二、質疑點引明確目標

三、自主探究經歷感知

四、合作交流觀點整合

五、體驗感悟延伸發展

一、“不同”讓生活更精彩

師:生活中充滿了各種不同,當這些不同和諧相處時,是什么樣的情景呢?

教師課件出示教材15頁的兩幅畫。

師生共同欣賞。

師:看到這些場面,你有什么感受和想法?你還能找到哪些由于不同給生活帶來精彩的例子嗎?

學生討論,班內表達。

答案預設:

生一:花園里的花朵五顏六色,千姿百態。

生二:田野里各種各樣的莊家精彩紛呈。

生三:果園里的各種水果,散發著不一樣的果香。

生四:大自然中到處都是不一樣的風景。

師:孩子們,你們說的真好。我們喜歡這充滿不同的世界,我們愿意和各種不同的人打交道。讓我們學會接納不同,欣賞他人,我們的生活將會更豐富,更精彩。

二、課堂總結

正是由于我們每個人都各不相同,因此對同一問題才會有許多不一樣的看法,對同一件事情才會有各種不一樣的做法,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都要發揚自己的優點,尊重、理解、接納不同,與“不同”友好相處。只有這樣,我們的生活才會更加豐富、更加精彩。

第2篇

由于我校地處偏遠農村,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我發現,傳統的課堂教學倡導“以教促學”。大部分教師的教學主要研究教師怎么教,學生怎么學,怎么評價,旨在解決“教什么和怎么教”的問題,因此教師過分地依賴教材和教學大綱,而放棄了職業教師的創新作用,在講課中,多以“告訴式”為主,把教材中現成的結果告訴給學生,而這些知識距離學生的生活及生活經驗太遠,因此很難激起學生的興趣,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也是不可能的。因而更多地關注如何通過課堂更好地“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調節教學進程,使課堂教學多樣化,就此談幾點在日常教學中的轉變:

一、要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性,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

親其師信其道。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熱愛教師,對教師感受到親切,才敢于獨立思考,無顧慮地進行質疑。因此,要建立良好融洽的師生關系,作為教師,為了營造一個輕松的課堂氛圍,就要面帶微笑、精神飽滿的走進教室,充沛的精力,積極向上的情緒,要走到學生中去,與學生互動,不要只是站在講臺上講,給學生一種高高在上的感覺,以便激發學生學習的激情,引起感情上的共鳴,為學生營造一個輕松、愉快、和諧的學習氛圍,創造一個師生心理相容的良好環境。在教學過程中,“以學生為本”。努力營造民主的教學氛圍,課堂上盡量給學生留有自由支配、自主發揮的時間和空間,創造情景使學生生動活潑地鍛煉和展示自己的才華,發展自己的個性品質。教師應該把學生學習、探索和活動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例如:七年級上冊《豐富多樣的情緒》中有關喜、怒、哀、懼的詞語及下冊《人生難免有挫折》中將描述挑戰者、放棄者、半途而廢者在挫折面前常用的詞匯讓學生自愿上黑板寫,由于我教的班級比較多,我就把這樣的活動進行班與班的比較,學生為了給自己班爭得第一,都踴躍上黑板寫,寫錯的也由其他學生進行糾正,這樣經常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由想象、自由發揮、踴躍發言,從而使課堂氣氛非常活躍。

二、要形成新課程改革下思想品德課多種課堂教學模式

通過學案導學、多媒體教學等多種課堂教學模式,轉變教師的教學行為,改變和優化課堂教學形態,創設主動愉悅教學氛圍,使教師的角色發生根本改變,實現“以學促教”。教師的任務不僅僅是制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內容、調控教學過程、組織教學活動,而且教師的施教也是學生學習的“催化劑”。作為課堂教學中的“助產士”,教師要幫助學生學會主動思考,學會學習,不僅授以“魚”,更要授以“漁”――“捕魚”的本領。在教師的幫助下,學生學習的核心目標在于“學會做人、學會生存、學會求知、學會發展”,這就要求學生的學習不能只想著如何把知識塞進頭腦中,更重要的是,要對問題進行分析和思考,從而建構自己的知識、經驗,把外在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思想,以便在新的情境下能實現知識的遷移,在生活和未來的工作中,能夠運用所學知識提出新問題并加以分析和解決。在新課程中,課堂教學的傳統模式――教師教和學生學,將不斷讓位于師生互教互學,真正實現教學相長,形成“學習共同體”。

(一)“學案導學”教學模式是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提高教學效果的有效教學模式

學案的基本內容包括:課前預習導學―課堂助學-課堂拓展延伸―課后鞏固與反思幾個環節。設計時充分運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深入挖掘生活中的各種資源。學案主要是一種集教案、學案、作業、測試和復習資料于一體的師生共用的教學文本,利用課前導學環節,把教學目標、知識網絡兩部分,授課之前展現給學生,通過學生的自學,初步了解教學內容,為學生的自學搭建了平臺,充分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利用課后鞏固與反思,檢驗學生的知識達標。教學中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等多種平臺,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教師展示案例,創設情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培養學生的能力目標。教學過程包括:框題導入、星網傳播,自主置疑、預習交流展示、課堂拓展、收獲與感受等幾個環節。其中預習交流展示環節,為培養學生自學能力創造了契機和氛圍。星網傳播、自主置疑環節,設計的目的是通過學生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收集、交流大量有關現實生活中教學資源,這些豐富的生活資源,大大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學生認識到思想品德學科與我們生活的密切聯系,讓學生帶著問題進入課堂,同時培養了學生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每位教師在授課之前進行問卷調查,掌握學生生活中存在哪些疑問,需要我們去解惑,以便充分挖掘實際生活中蘊含的“理”,使學生在生活中學習,做學習和生活的主人。

(二)多媒體教學模式

隨著“網絡時代”的到來,將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手段引入思品課堂已成為必然。多媒體將文字、圖片、視頻、聲音和動化等集于一體,具有不受時間、空間限制的再限性和運動變化的可控性、模擬性及強大的交互功能。它切合了中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特征。為此,在初中思品課教學中,要充分利用計算機網絡教學,讓學生根據不同的教學目的,自己在網絡中查找資料,進行研究,發表自己的研究意見。

教師要將信息技術與思品課程整合,立足于學科內容改革,目的是要變革傳統的教學結構與教學模式。目標是培養學生“信息技術素養”和建構知識的綜合能力,是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主要做法是:

(1)通過利用網上資源和internet信息構建研究性、自主性和協調性學習的學習模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行為。

(2)通過網上資源的共享,進一步更好地建設并利用好遠程教育資源,提高遠程教育資源利用率。

(3)更新教師的信息教育觀念,進一步提高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能力,力爭人人都建立起信息技術教育的新理念。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的優勢,將各種教學資源的進行優化組合,進一步優化學習方式和教學方式,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創造性,改變以往沉悶的課堂教學氛圍,以實現情感、態度、價值觀、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學習目標。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要轉變教學理念

道德與法治課教學的目的是要促進學生形成正確的道德與法治觀,它是滲透道德與法治的主渠道,教學過程要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避免空洞說教,使理論知識融入生活中去,這樣才能使學生信服,覺得學有所用,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學生情感體驗,使教學過程充滿情趣和活力。所以,我上課會很注意聯系學生生活實際,舉一些與學生生活緊密聯系的通俗易懂的事例來教學,或讓學生自己來教學,或讓學生自己來舉例,談認識、體會,這樣學生就會覺得政治就在我們身邊,是與我們息息相關的,學習興趣很高。

四、要在教學中將群體教育與個別教育結合起來

第3篇

關鍵詞:集體教研 教學語言 精簡 準確 主動反思

《教師話語系統研究》指出:“教師話語在中小學的教育教學中具有極其重要的作用。”[1]一方面,教師的教學語言直接傳遞著知識信息,影響著學生接收信息的準確度。另一方面,語文學習的首要目標是讓學生會用語言表達觀點,具備“說”的能力。對于正在學習表達的孩子而言,在從“聽到”到“表達”這個過程中,授課教師的教學語言對學生學習表達起到的重要作用不言而喻。因此,教師的課堂教學語言值得教師好好研究。

基于這方面的認識,在我校開展的集體教研活動中,小學語文教研組團隊和道德與法治賽課團隊把教師的教學語言列為聽課過程中重點關注的一個方面。下面筆者以本校年輕教師的課堂教學為例,論述如何通過集體教研助推教師改進教學語言。

一、變繁為簡,直指目標

在一節課中,導入部分是能否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關鍵部分。在這一環節中,教師的語言能否抓住學生的興趣點,能否直觀地呈現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對后面的教學起到關鍵作用。

我校謝老師第一次執教《我的環保小搭檔》(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二年級下冊)后,賽課團隊對謝老師的教學語言進行了整理,發現在導入部分,學生看完關于環保的圖片之后,謝老師是這么表述的:“同學們,環保是我們每個人的事,在生活中我們應該積極為環保做出自己的貢獻。那么怎樣才能做到環保呢?如果有個幫手就好了。小幫手又叫小搭檔。環保可以有搭檔!”從當時學生的反應來看,學生并不知道為什么做到環保要有幫手,環保可以有搭檔。對于二年級的學生而言,他們所能接受的教師的語言應該不會太長,太長的一段話會阻斷學生“聽”的連貫性,影響學生對此做出反應。所以針對這一部分,賽課組其他教師與謝老師一起思考,將導入改為:“孩子們,我們也可以為環保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但是光靠自己還不行,我們可以找小幫手!”這樣改了之后,語言指向明確,能讓學生很快明白接下來的任務就是去找小幫手,避免了之前學生游離于課堂的情況。

無獨有偶,我校周老師第一次試教《總也倒不了的老屋》(人教版道德與法治教材三年級上冊)也存在相似的問題。在這節課的導入中,周老師提出了以下四個問題: 1. 說說你喜歡什么樣的房子。2. 說說課文中的這個屋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3. 這樣的房子要是讓你住,你會不會住?4. 想想平時生活中,我們住的房子可以為我們做些什么?能給我們帶來什么?這個圖片中的房子又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

在這一連串的問題當中,聽課的備課組老師發現了兩個問題:首先,學生在這一問一答當中消耗了很多時間,而這當中的一些問題對后面的教學起到的作用并不大,比如“你喜歡什么樣的房子”這個問題提出的意義不大。其次,教師所設置的問題存在重復,如“我們住的房子,可以為我們做些什么”和“能給我們帶來什么”兩句話的意思是一樣的,還有“這個屋子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和“這個圖片中的房子又給我們什么樣的感覺”重復提問。

當備課組提出這兩個問題后,周老師也明白了教學問題之所在,于是經過集體討論,結合后邊的教學目標,周老師直接把導入改為兩個問題:“房子可以給我們帶來什么?”“看看書上這個房子有什么不一樣?”這樣,通過兩個對比,學生很容易產生疑問:“這樣傾斜、破舊的房子會發生什么故事呢?”這樣順學而導,就是語文課中提倡的“以學生為主體”。

二、尋求邏輯,準確表達

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提到語言修養的重要,并列舉了一個例子,其中提到:“教師的語言是那么混亂,沒有邏輯順序,他講的教材的意思是那么模糊不清……”[2]正是由于教師的語言混亂,才導致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時候“混沌”不堪,容易出現學習疲倦現象。

在集體教研的聽課過程中,語言是否符合邏輯,是每一個聽課老師最敏感的內容。這也對教師的“語言修養”提出了要求。“說者無心,聽者有意”在這個時候是一件好事。教師在上課的時候,特別是年輕老師上公開課的時候很容易情緒緊張。一緊張就容易前言不搭后語,這樣就很容易造成學生在理解新知識時感到迷茫。而學生的不理解又加重了教師的緊張情緒,這樣的惡性循環直接導致教學目標落實失敗。這樣的問題幾乎每位年輕教師都遇到過。

還是謝老師的《我的環保小搭檔》這節課,在第一次教學設計的總結環節,她是這么說的:“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找到了身邊的環保小搭檔,明白了如何環保。我們身邊就會到處充滿著保護環境的行為,希望大家今后都能夠努力做一個合格的環保小衛士!”

乍一聽,似乎沒有什么問題,但是仔細分析后,賽課團隊的教師提出質疑:“到底是先明白了如何環保,并找到身邊的環保小搭檔,還是先找到了身邊的環保小搭檔,再明白了如何環保?”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話語權威”,教師的表達方式直接影響著學生的表達方式。邏輯清楚是準確表達的前提。同時,謝老師也在大家的質疑中發現了自己表達中存在的問題——用詞不當。“我們身邊就會到處充滿著保護環境的行為”這句話是一個病句。而且這樣的總結并沒有太大的新意。本著精煉和提升意義的原則,謝老師最后將結語與時政結合起來,改為:“這節課我們知道了,為了環保,我們要善于發現身邊的環保小搭檔。(出示相關圖片)其實呀,為了守護我們祖國的這片‘金山銀山’,我們的家鄉南寧開展了低碳騎行、守護母親河等活動,我校也開展了豐富的環保活動。大家都在為保護地球行動著。同學們也要積極行動,做一個合格的‘環保小衛士’!”

這樣的結束語不僅總結了這節課的內容,也結合圖片讓學生明白當前社會為環保所做的努力,同時告訴孩子要從小樹立環保理念,做“環保小衛士”。不得不說,這是有助于突破教學重點的。

而在語文課堂當中,教師針對教學目標設置課堂練習是常有的環節。教師在布置練習的時候,語言更應該有邏輯。比如,在習作教學中,周老師打算根據課文中的要求,讓學生接龍編關于“瞌睡蟲”的故事。周老師是這么說的:“下面請同桌合作編故事,你先編一段,他再編一段,別忘了加上你們創作出來的小伙伴,給他們編一個美好的結局。”十分鐘過后,正如備課組教師所料,同桌兩個人編的故事完全沒有任何銜接,就是兩個單獨的故事拼湊在一起。這顯然是教師在布置任務的時候表述不準確造成的。第二次試課之前,備課組教師各自根據教師用書中的教學建議,為這個環節設置一段話,以準確地表述該環節的學習要求。經過六位教師的發言,最后將本環節的過渡語設置為:“下面是考驗同桌之間默契的時候了,請同桌的兩位同學一起合作接力編故事,一位同學先編一部分,同桌再根據故事可能怎么發展接著編后邊部分,別忘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用上你們剛剛用拇指畫創作出來的小伙伴。”教學語言這么一改之后,后邊幾次的試課,學生都明白了這個環節是同桌之間接龍編故事,故事是有承接性的,而非胡亂拼湊,教學效果也提升了一大截。

三、反“守”為“攻”,主動錘煉

我校開展的聽課活動讓執教教師和聽課教師都受益匪淺。一方面,執教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不斷接受團隊其他成員的“找茬”,慢慢形成主動反思自己語言的習慣,讓他們在較短的時間內提高對語言的敏感度,促進了他們的教學,提升了他們的專業能力。周老師在自己的教學詳案上常常改了又改,對自己教學過程中的銜接語反復推敲和錘煉,力求簡單而明了。另一方面,教研組要求組內聽課教師在教研活動中主動反思,養成關注教學語言的好習慣。團隊中的其他教師從這樣的教研活動中反思自己的教學,在后面的教學工作中,有意識地錄下自己上課的全過程,通過對課堂實錄的回放,察覺自己在語言上的不足,及時改進,力求每節課不說廢話,說有用的話。慢慢的,教師關注自己每節課的語言的這種有意識的行為變成了無意識的習慣。這就是教師的專業成長,這與那些僅僅靠自己一個人去摸索教學門路的教師相比,顯然多了一條成功的捷徑。

在提高教師專業水平方面,學校更關注的往往是教師的教案設計、教學方式的呈現、信息技術的運用以及教師個人才藝的展現,而教師的教學語言卻容易被忽視。團隊教研恰恰很好地彌補了這一個空白,聽課教師作為旁觀者,更清楚教師在課堂用語上存在什么問題,然后及時地提出來,共同研討。在研討的過程中,聽課的教師不僅幫助授課教師改進自己的教學語言,自己也能從中得到啟發。教學語言只有被學生所吸收、接受,課堂教學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教師形成對教學語言的反思習慣,離具有語言魅力的教師的距離也就越來越近。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阴县| 泸西县| 西和县| 安远县| 海丰县| 阳高县| 正镶白旗| 达拉特旗| 河西区| 香格里拉县| 巫山县| 武山县| 乌苏市| 兴义市| 桂林市| 灵璧县| 广灵县| 钟祥市| 瑞金市| 永和县| 湟中县| 东阿县| 杭锦后旗| 和平县| 武邑县| 昭觉县| 景德镇市| 永靖县| 四子王旗| 东安县| 博野县| 德昌县| 吐鲁番市| 潼关县| 宁都县| 丰顺县| 富蕴县| 博野县| 松江区| 旺苍县| 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