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5 19:46: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證券分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證券分析師;盈利預測;文獻綜述
一、證券分析師盈利預測的行為
(一)分析師盈利預測的主要對象分析師傾向于對什么樣的公司進行盈利預測?Bhushan檢驗了分析師預測的公司特征,結果發現證券分析師傾向于對更具影響力、盈利更難于被預測的公司進行預測。在國內,李丹蒙(2007)分析了公司透明度與財務分析師預測行為之間的關系。該研究發現在控制其他因素后,透明度高的公司會吸引更多的財務分析師關注。
(二)分析師怎樣修正盈利預測當分析師對公司盈利進行預測后,往往會隨時間推移對前期的預測進行修正。Stickel(1990)對分析師為何修正預測值進行了研究。發現證券分析師會逐漸將自身的盈利預測向市場平均預測值修正,表明隨著新信息的獲取,“預測偏離值”較大的分析師迫于壓力,往往選擇從眾。由此可見,分析師會隨著信息的獲取修正盈利預測,但往往出于自身利益的考慮。
(三)分析師預測行為的相互影響由于分析角度的差異,分析師往往在預測數據上存在一定分歧,并會隨著預期的明朗,逐漸減弱。Hopra(1998)通過華爾街分析師預測行為的研究得出結論,總的看,公司盈利存在高估。從每年2月至次年1月,高估逐漸降低;與此同時,分析師的分歧也逐漸降低。其原因為公司經營狀況的逐步明朗使分析師意見逐漸趨于一致。在國內,原紅旗、黃倩茹(2007)的研究發現承銷商分析師預測相對非承銷分析師更為樂觀:承銷商分析師并沒有因為擁有信息優勢而做出比非承銷商分析師更準確的預測:承銷商分析師的意見對非承銷商分析師產生很大影響,前者的預測成為后者預測時的重要參考。由此可見,分析師預測時,分歧的主要原因來自于信息不確定下的判別差異,而這種差異會在此后的修正中隨信息的明朗而消失。
二、證券分析師預測精準度的影響因素
(一)分析師自身技能、情感以及動機對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影響Hong等(2000a)發現,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準確程度與他們自身遷升的可能性密切相關,并且這種相關性對于新入行的分析師更加明顯。David等(2004)研究了分析師的心理因素和情感因素對其盈余預測的影響。他們發現,證券分析師對公司的盈余預測和推薦存在著樂觀傾向,他們通常對資本市場上的好消息反應過度,但是對壞消息卻反應不足。國內學者徐躍(2007)發現我國證券分析師的盈余預測存在明顯的樂觀偏誤,總是過于樂觀。其原因用動機解釋,證券分析師或出于爭取投行業務,或是公司管理當局巨額沖銷動機影響了分析師的盈余預測。由此可見,預測經驗豐富、對盈余預測存在樂觀傾向的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準確程度較大。同時,不同的預測動機,也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盈余預測的準確性。
(二)財務信息質量對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影響
1 財務信息質量對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準確程度的影響
既然財務信息披露是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最重要的信息依據之一,那么公司財務信息披露必然會影響盈余預測的準確程度。Brown,Hagerman,Griffin和Zmijewski(1987)通過數學模型分析得出如下結論,分析師盈余預測和公司披露信息質量負相關。李丹蒙(2007)采用深交所的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評價結果來反映公司透明度,研究分析了公司透明度與分析師盈利預測偏差之間的關系。結果表明對于透明度及披露程度較高的公司,分析師的盈利預測誤差明顯較低,兩者呈顯著的負相關關系。由此可見,會計信息質量與分析師盈利預測的準確性呈正相關關系,與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分散性呈負相關關系。
2 財務信息質量對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分散程度的影響
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分散程度是指分析師之間的預測分歧,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分散程度通常被作為分析師群體對公司未來盈余不確定型的變量。Brown(1987)發現,分析師預測之間的分歧取決于其擁有的公共信息和私人信息的相對質量,在信息質量一樣的情況下,公共信息質量越好,分析師之間的預測分歧越小,分析師預測的準確性越高。Lang and Lundholm(1996)發現,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分歧程度和年報的信息披露質量呈反比關系。由此可見,公共信息披露的質量、私人信息質量以及上市公司年報披露質量對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分散程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公司因素對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影響
1 公司規模
Dowen(1989)的研究發現,公司的規模與分析師預測誤差存在正相關的關系,即公司規模越大,分析師預測誤差越小。Dowen把這種原因歸結于大的公司往往具有更多信息披露的渠道,分析師可獲得的信息越多。
2 公司盈余的可預測性
Eames和Glover(2003)認為,公司盈余的可預測性越好,證券分析師盈余預測的準確性越高。如果公司的利潤中非經營性利潤的比重較大,那么這種盈余的持續性越差,公司未來的盈余具有更大的不確定性,分析師預測的準確程度越低。
主要參考文獻:
[1]李丹蒙,公司透明度與分析師預測活動[J],經濟科學,2007(6)
[2]Stickel,S.E.Predicting Individual Analyst Earnings Forecast[J],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1990,V01,28,409-417
[3]原紅旗,黃倩茹,承銷商分析師與非承銷商分析師預測評級比較研究[J],中國會計評論,2007(3)
[4]徐躍,關于我國證券分析師盈利預測的實證研究[D],博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7
[5]Brown,LI,R,Hagerman,P.Griffin,M.Zmijewski, Security analyst superiority relative to univari ate time-series
論文摘要:近年來我國證券市場的劇烈波動性和愈演愈烈的金融危機,使得證券監管正成為全球日益矚目的焦點。文章針對中國證券市場現行監管體制監管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應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對策。
證券市場監管是為確保證券市場高效、平穩、有序的運行,通過法律、行政和經濟等各種手段,對證券市場運行的各環節和各方面進行組織、規劃、協調和控制的總稱。對證券市場實施監管有助于克服各種證券市場缺陷,保護市場參與者的合法利益,尤其投資者的利益,維護證券市場的公平、透明與效率,促進證券市場的機制運行和功能發揮,保證證券市場的穩定、健全和效率,促進整個國民經濟的穩定和發展。
一、我國證券市場監管存在的問題
(一)監管部門缺乏獨立性,監管體系功能發揮不充分
盡管目前我國相關法律明確了證券會在中國證券市場的監管地位,由于證券市場監管主體較多,目前我國政府部門涉及證券業務的行政部門除了中國證監會之外還包括國家發改委、稅務總局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在管理權力方面容易造成了部門之間權力重疊,導致了中國證監會缺乏權威性。證券監管權力的分散導致監管主體多元化的問題不利于監管的快速反應以及效率的提高。另外,中國證監會對市場變化的反應存在時滯效應,往往是在證券市場發生重大風險后,證監會才做出相應的反應,并且為了維護市場準則的良性運行,市場的漲跌成為了證監會最為關注的內容,導致中國證監會的監管目標不明確。
(二)證券發行市場監管存在缺陷
目前,在我國實行的是帶實質性審查的核準制,其中也存在諸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新股發行定價的行政色彩濃,偏離了市場機制的作用,例如,在證券發行中,實質審核、證券承銷的通道制度等方面都還存在證券監管機構的過度干預。審批制轉變為核準制后,同樣執行實質性審查,監管機構“內部掌握”的發行標準仍然存在。在當前我國企業經營機制與效益狀況的制約下,爭取發行額度變成一種資金成本,相對最低的圈錢行為,這也是誘使企業進行種種包裝、偽裝、夸大預測收益的直接動因之一,進而導致了發行企業所提供的信息質量低下,誤導投資者的投資決策。另外在信息披露制度方面,目前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仍然顯得不及時和不充分,許多上市公司在對重大事件的披露方面,仍傾向于將有利于自己的信息及時披露,不利于自己的信息則延緩披露,很容易讓投資者的利益受損。
(三)證券交易市場監管的不完善
證券交易市場在制度設計上存在諸多不足之處,其中表現在證券交易中,只能對證券市場做多而不能做空,這就造成了在證券市場連續暴漲時,參與者為了獲取更多的利益,往往采取違法違規行為。另外,“政策市”的存在,加劇了證券市場的波動,在證券交易市場上政府通過各種手段托市或抑市,試圖將證券交易價格控制在一定的幅度之內。這種通過行政手段直接干預證券交易市場的做法扼殺了市場機制的正常作用,使得證券交易價格不能真正反映有價證券的供求關系,導致市場效率的下降。
(四)證券中介機構自律性存在問題
證券市場中介機構為證券的發行與交易提供服務的各類機構,由于我國證券市場起步較晚,作為中介機構的證券公司在經營規模和手段及方式上仍然存在諸多不足。在機構設立或者獲取證券業務上,政府規定實行審批制,而這種審批又是不透明的。由此造成了許多該獲取資格的單位沒有獲取資格,而一些條件很差的單位卻獲取了資格。另外在中介機構內部,總公司對營業部的內部管理和內部控制不到位,過度追求效益和市場份額指標,未能通過建立有效的考核體系、管理制度等;營業部在客戶管理、業務辦理、財務管理和信息系統管理等方面內控制度沒有得到全面、切實的執行。營業部違規融資問題時有發生,國債回購問題較為突出,擅自開發使用證券交易柜臺系統中的非法功能損害投資者利益。
二、完善我國證券市場監管的路徑分析
(一)完善證券市場監管主體在證券市場監管中的作用
我國應繼續完善以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為核心的監管體制,形成獨立的政府監管主體,給予證監會足夠的權利,力求在政府監管與市場機制之間尋求平衡,既通過必要的監管確保證券市場主體謹慎穩健安全運營,實現整個金融體系的穩定,保護投資者和社會公眾的利益,又要通過監管促進證券業創新能力和效率的提高。同時在管制權力收歸中央的格局下,弱化證監會對市場的參與程度,側重于負責證券市場的宏觀管理,提高交易所和中國證券業協會的權力,將具體維護市場發展的工作,如發行審批、市場參與者管理等工作交由他們負責。
(二)完善對證券發行市場的監管機制
針對證券發行和上市,應該建立由專業人士和專家組成的發行初審機構,提高初步篩選的科學性,使其對擬上市企業改制情況的初審報告成為證監會進行合規性審核的重要依據。同時,應根據宏觀經濟目標、經濟增長的預測速度、市場走勢與變化趨勢、市場供需力量消長等因素,科學地、定量化地制定年度新股發行規模及其額度配置,并逐步形成相對穩定的公布制度減少其隨意性對股市的沖擊。對發行與上市一體的實質審批、發行定價和上市審批進行分解,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逐步實現以市場化的證券發行價格方式代替非市場化的證券發行定價方式;提高證券發行信息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逐步將實質審批過渡到對證券發行信息披露的監管,最終實現證券發行注冊制。
(三)完善對證券交易市場的監管
由于市場參與者對證券市場的監管較為薄弱,完善對我國證券交易市場監管,就要積極培養多重利益主體,引進“做空”制度,通過平衡利益來校正利益失衡出現的重大偏差,其一是基金業放開行業準入,使機構投資者的發展壯大體現出多種利益主體并存的原則;其二是選擇時機建立做空機制,使市場的各種力量有足夠的激勵相互制衡。針對證券交易市場的信息披露制度,應該細化信息披露的有關法律條文。在要求披露具體內容時,應當對需要披露的事件有一個量化的規定,隨著上市公司經營環境的變化,所應披露的重要內容也應有所調整,也不能賦予企業過大的會計選擇權和自主權。另外要規范關聯交易披露,明確關聯方的內容,同時無論是控制還是重大影響,非企業關聯者都應予以披露,特別是主要投資者個人及與關鍵管理人員的關系極為密切的家庭成員,對于其年薪情況及在關聯企業中額外收益等都應作適當披露。
關健詞:證券投資實驗技術分析基本面分析
金融專業學科本身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而實驗由于其所具有的特點和優勢,已成為實踐性教學的主要形式。通過模擬實驗,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還能幫助學生增強感性認識,將跨課程的有關知識融會貫通。如組織學生參與某些金融期貨經紀公司聯合媒體舉辦的滬深股指期貨仿真交易大賽和我校金融學院舉辦的炒股大賽,在教學過程中購買模擬交易軟件,通過這些途徑,學生不僅能夠容易了解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一般原理,也能夠掌握相應的具體的證券投資分析技禾手段,有利于學生學習和接受新的知識,促進理論知識的吸收和深化。
一、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中的重要性
證券投資實驗涉及到經濟學、金融學、會計學、投資學等多方面的理論知識,是對各種理論知識的一種綜合應用,學生如果能在證券投資實驗環境下接受證券投資理論教育,不僅更加易于理解和掌握相關理論知識,認識和把握相關證券投資實踐,而且也能在實現二者的結合過程中做到相輔相成、互促互進。
證券投資分析包含了多種不同的分析技術,比如基本分析方法、技術分析方法、心理分析技術等。另一方面,證券投資分析是一門綜合應用的藝術。證券投資分析的目的就是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即通過對各種影響證券價格因素的分析,來判斷證券價格的變化。但由于影響證券價格的因素繁多,而且在證券市場上存在大量的信息不對稱現象,使得證券投資分析的不確定性增加。這種不確定性要求證券投資分析人員靈活地、綜合地、創造性地運用各種分析技術和手段,來判斷和預測證券價格的走勢。對證券分析技術的主觀理解和運用這些技術的方法的不同,就可能會導致證券投資分析的結果大相徑庭。技術是是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礎,而綜合應用的藝術則更高一個層次。
二、證券投資實驗在金融專業教學應用中應注意的問題
證券投資實驗具有實習性、綜合性、協同交互、時間集中、資源獨享、實驗過程與結果不確定、實驗要求高等特點,合理的實驗教學和實驗管理模式必須充分考慮這些特點予以確定。
(一)兩種實驗傾向的側重點和考查標準不一樣
目前證券投資實驗有兩種不同的實驗傾向,一種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掌握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基本技能上,通過實驗來完成書本知識向實際操作的轉化,實驗的重點在理解和掌握各種分析技術。另一種則是把實驗的目的放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上,即實驗就是通過做模擬操作,給學生一定的虛擬資金,讓其模擬操作,重點在各種技術的綜合應用上。
1.實驗的側重點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掌握證券投資的分析技術,則在實驗的設計過程中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理論、技能的掌握上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則在實驗設計中要注重對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綜合應用和熟練掌握上,而對證券投資分析方面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的實驗要求則相應降低。
2.考查的標準不一樣。如果實驗的目的在提高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技巧或者藝術水平上,則實驗結果的考查將會是證券投資分析的最終結果,即模擬投資的結果是底是虧、盈利或者虧損的數額是多少作為評判的標準相反,如果實驗的目的在于要求學生掌握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論、基本技能,則實驗結果考察的目標則在于學生對各種分析技術的理解和掌握上,模擬投資的結果并不是考查學生實驗效果或者學生實驗成績好壞的重要標準。
(二)金融專業和非金融專業的學生通過實驗解決的著重點不同
在非金融專業學生的實驗過程中,我發現將證券投資實驗目的放在提高學生證券投資技巧或者綜合應用上,效果并不好。學生在進行證券投資實驗以前,大多數同學對證券投資的實際操作知之甚少,對證券投資的基本知識、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也往往只停留在書本知識上,所以,直接進人模擬投資分析過程,學生大多不能順利地進行實驗,甚至有同學連基本的交易信息都無法看懂,實驗的目的并不能有效地達到。
對于初次接觸到證券投資的學生來說,很顯然首先需要解決的間題不是證券投資分析的綜合應用的藝術問題,而應該是技術問題,即通過證券投資實驗熟悉和掌握一些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在證券投資實驗中,實驗的目的主要應該在于幫助學生掌握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的原理、對基本的證券投資分析技術和方法進行訓練,鞏固和應用各種證券投資理論知識,提高學生觀察分析和解決證券投資分析過程中遇到的各種間題的能力。
(三)分析軟件花樣眾多,學生短時間內無法掌握其中蘊含的各種信息
能熟練運用各種證券分析軟件和交易系統,對于對于學生能夠進人到正常的交易和分析過程至關重要,但在實驗過程中往往會忽視該過程,因為在證券投資課程學習中一般不會對基本的操作和交易信息做過多的介紹,所以,如果沒有該過程的準備階段,將會使學生在后面的實驗過程中無所適從。
(四)重視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忽視證券基本面分析實驗
在目前的證券投資實驗中,技術分析往往被學生所推崇,但實驗過程往往也會有問題出現,即對各種技術分析方法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而且各種不同的技術分析方法應用規則繁多,在現實操作中的作用各有所不同,效果也不一樣,學生在實驗的時候往往無法進行鑒別和運用。
基本分析方法部分的實驗工作被忽視的部分的原因在于該部分的分析過程比較復雜,收集歷史數據相對比較困難,需要相應的其他統計分析技術才能完成這部分的實驗。但這樣會產生一系列問題第一,實驗不能夠促使學生掌握相應的基本分析技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處于無事可做的局面。往往會流于形式地或者被動盯盤,時間長了就會處于無所事事的狀態中第二,忽視該部分的實驗,無助于學生應用各種理論知識的能力,不利于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不可能學會運用多種不同的統計分析技術。
另外因為證券投資分析涉及宏觀到微觀經濟的各個方面,因此,證券投資分析實驗實際上是對學生對經濟學、金融學、投資學、會計學、管理學等多方面知識的一個綜合應用和考察,這部分實驗的缺失,將使實驗的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第三,隨著我國證券市場的逐步規范以及投資者素質的逐步提高,價值投資的理念正在被市場所廣泛接受,而價值投資的理念要求投資者必須進行基本面的分析,即通過基本分析方法來判斷大勢,尋找有投資價值的行業和個股。如果不對基本面進行分析,僅僅依靠消息或者其他的方式來進行投資,如同打牌時不看牌,風險可想而知。
三、提高證券投資實驗教學效果的心得和建議
在金融專業課程的教授中,結合學生的接受能力,與教科書中的理論相呼應,及時進行證券投資實驗。我認為其重點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即掌握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基本分析和技術分析技術上。
(一)注重基本操作及交易信息的介紹與掌握
針對上文提到的問題,在該階段的實驗過程中,我認為應該首先由實驗教師對投資分析軟件的使用和操作進行講解,對分析軟件交易信息中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基本指標進行講解,主要包括證券投資分析軟件的安裝以及使用、主要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主要交易程序的掌握等。比如如何進人系統、如何看大勢、大勢的信息組成部分、個股的交易信息的讀取、以及交易信息中的一些基本概念等。然后安排一定的時間由學生自主的操作軟件和熟悉一些基本交易信息。即要求學生利用實驗室的模擬交易軟件,在指導老師的輔導下了解證券交易行情顯示各項指標,對證券交易產生感性認識。
(二)改進證券投資技術分析實驗
技術分析實驗的主要目的應該是一要講解要求學生掌握各種主要的分析技術手段的原理,特別是各種分析方法和技術指標的計算原理,只有掌握了各種分析手段的原理后才會明白其變化的原因以及變化的趨勢二是要讓學生對各種不同的應用規則進行實際驗證。該驗證過程對于學生掌握技術分析方法極其重要,因為技術分析方法的原理以及應用,在證券投資課程中雖然有老師已經講解過,但學生根本沒辦法在短暫的課程學習過程中掌握各種不同的規則,而且各種規則在實際中的應用效果如何都必須由學生自己去驗證。為了達到以上的目的,必須設計好各種技術分析手段的實驗內容和步驟,不能放任自流,任由學生自己去揣摩和摸索比如在讓學生掌握原理的步驟中,采用什么樣的方法讓學生更加牢固地掌握這些內容,在學生對應用規則進行驗證的時候,每個技術分析方法需要驗證哪些內容,怎么去驗證,都必須有明確的規定。
(三)把基本分析技術的實驗作為一個重點
在實驗中進行基本分析的思路應該是,在基本分析技術
的實驗過程中,學生的主要任務是收集宏觀經濟、行業以及個股資料,然后對資料進行分析得出結論,即當前的形勢如何,未來的經濟政策的走勢會怎么樣,哪些行業值得投資,值得投資的行業里那些個股又具有投資價值。方法上主要運用歸納、演繹等邏輯分析方法,具體手段上主要運用調查研究、統計分析以及財務評價分析技術等。
參考文獻
[1]王嘉,何海濤.對當前證券投資實驗的幾點思考[J]特區經濟,2005.(5)
[2]胡嘉將.經濟管理類實驗特點分析[J]實臉室研究與探索,2006.(25)
[3]魏山城.任玉珍.韓書儉.改革實臉教學方法促進學生對實臉的興趣[J].實驗室研究與探索,2005.24(3)
[論文摘要]預測性信息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上市公司預測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 法律 制度的保障。因此,我國應逐步通過司法實踐建立起適合預測信息披露特點的民事責任制度,切實保護投資人的合法權益。同時,借鑒美國安全港的理論和實踐經驗,結合我國國情,制定適合我國證券市場的預測性信息披露免責制度,保障信息披露主體的正當利益,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上市公司披露預測信息。
上市公司披露預測信息可以彌補傳統財務報告僅僅反映公司過去經營業績和財務狀況的缺陷,有助于減少投資者和公司管理當局之間的信息不對稱,增強證券市場的公開性和公平性,推進資本市場的 發展 。但它的產生主要基于主觀的估計和評價,因此具有較大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性。預測性信息的這一特點決定了上市公司預測性信息的披露更需要法律制度的保障。一方面,防范上市公司舞弊,以提高預測性信息質量,保護信息使用者的利益;另一方面,防范信息使用者對上市公司的無理訴訟,以保護上市公司的正當利益,積極鼓勵和正確引導上市公司披露預測信息。
一、上市公司預測信息披露法律制度現狀分析
我國目前對有關預測性信息披露的違法違規行為一般采用行政處罰的辦法解決,
(四)訴訟方式
證券民事訴訟案件面對的現實是受害者人數眾多,而且地域分布分散,信息溝通存在一定的困難,不利于分散于各地的投資者的權益保護。為了給投資者提供訴訟上的便利,也為了法院的審理、判決和執行程序提高效率,在積累了一定的司法實踐經驗后,應借鑒國際慣例,允許進行集團訴訟。證券監管部門應盡快擬訂并頒布證券集團訴訟試行規則,并且指定不同區域受理此類訴訟的法院,由它們在最高人民法院的指導監督下,受理其管轄地區范圍內的證券集團訴訟。此舉不但在一定程度上節約了訴訟人的相關費用,省去了復雜繁瑣的 法律 程序,也可以加快法院審理證券信息案件的效率,達到維護證券市場秩序的目的。
三、免責制度的建立
在保護投資人利益的同時,我們也必須采取措施保障上市公司的正當權益,以鼓勵他們進行預測信息的披露。在這方面可以借鑒美國的“安全港制度”。
(一)安全港制度
1、安全港規則
1979年sec制定了rule 175和rule 3b-6,旨在保護符合規定的預測性信息披露行為,以使發行人善意并有合理依據的預測行為免受違反聯邦證券法的指控并不必承擔法律責任。這兩個條款又被稱為1979年安全港規則。
安全港制度的實行后,在一定程度上為預測提供了保障,但也暴露出了一些弊端:首先,1979年安全港規則僅僅適用于在向sec提交的文件中做出或確認的預測性陳述。而這在實踐中往往是不可行的,因為,預測性陳述一般是在發行人與證券分析員的交流中隨機做出的,如要逐一在文件中進行確認,操作的難度很大,也就無法受到法律的保護。其次,預測信息的更正和更新義務不明確。1979年安全港規則沒有明確規定,發行人做出預測性陳述后,是否以及何時具有更正和更新義務。發行人通常無法預見做出預測性陳述后可能導致的后果,發行人權衡之下,為了避免承擔責任可能放棄披露預測。
2、預先警示原則
實踐表明,1979年安全港規則并未有效地減輕披露者潛在的訴訟風險。有鑒于此,美國國會于1995年通過了《1995年私人證券訴訟改革法》(簡稱pslra),規定了預測性信息披露的免責制度,對安全港規則進行了修正,確立了“預先警示原則”(bespeaks caution doctrine),以減輕預測性信息披露者的潛在訴訟風險,減少了無理由的訴訟。預先警示原則,是指當提出預測性財務報表或意見時,若其中附帶有相應的警示語句,且這些陳述不影響提供給投資者的總體信息組合,則該預測性報表將不構成證券欺詐行為。必須指出的是,預先警示性的語言要求必須有針對性,籠統的空談是不具有法律效力的。
(二)對我國免責制度建設的啟示
論文摘 要 有效市場假說誕生來,已成為現代金融理論的重要基石,然而現代市場上出現越來越多的無效率現象,使得標準金融學的理性分析框架陷入了非常尷尬的境地。在這種情況下,行為金融學理論在20世紀80年代悄然興起,并開始動搖了emh的權威地位。
一、有效市場假說(emh)的基礎及其異象
1.emh理論基礎
有效市場假說是標準金融學的一個重要基石,根據有效市場假說,所有的可以獲得的信息都已經在價格中體現了,市場上沒有人能夠獲得持續的超額收益,證券市場上表現出來的價格就是證券內在價值的最好估計。
有效市場假說的假設基礎有三:“經濟人”假設:投資者都是理性的;隨機交易假設:即使存在不理性的投資者,但由于他們的交易都是隨機的,之間存在相互抵消的關系,也不足以影響資產的價格;有效套利者假設:即使存在不理性的投資者,且他們的交易也不是隨機的,但是當他們遇到理性的套利者時,會被消除對資產價格的影響。
2.與emh不符的異象
emh在20世紀60、70年代,得到了多數學者的支持,然而進入20世紀80年代,卻出現了股價異?,F象,與有效市場假說相矛盾。這些異?,F象主要有:基本面異常、日歷效應、規模異常等。
基本面異常主要指的是從歷史數據來看,投資價值型的股票比投資增長型的股票擁有更高的收益率。日歷效應是證券市場上存在時間最長久的一種異?,F象。對日歷效應的研究,主要體現在一月效應、月末效應。規模異常是指根據實證研究發現,投資小盤股的收益率通常比投資大盤股的收益率高。
二、行為金融學對emh的修正
1.對emh理論基礎的修正
首先,行為金融學理論認為“理性人”假說很難成立。該理論認為現實中投資者都容易受情緒的影響,投資決策的主要依據是主觀判斷。中小投資者容易被證券分析機構和分析師的意見左右,不會分散投資,經常自以為是地交易或頻繁變更投資組合。這些行為都是非理性的。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隨機交易假設也不成立。kahneman指出,人們的行為偏差其實是系統性的,許多投資者傾向于在相同的時間買賣相同的證券。該行為產生的“羊群行為”,使資產價格進一步偏離其價值。
對于有效套利者假設,shidfer認為套利行為對價格的修正力量受到一些條件的限制。mullainathan 指出套利本身具有風險,套利能否成功不僅要取決于是否有完美的替代品存在,還取決于套利的期限,如果這兩者不具備,套利就會失敗。
2.行為金融學對emh的創新
(1)行為金融理論對emh的范式轉換
行為金融理論與emh有不同的范式基礎。emh的范式基礎是以人的決策基于理性預期、風險回避、效用最大化以及相機抉擇等為假設前提,同時認為市場是有效的,理性的投資者總是能抓住每一個由非理性投資者創造的套利機會淘汰非理性投資者;繼而運用均值一方差的風險測量方法最終確立投資者的最優決策。但是行為金融理論的范式認為,人的實際決策過程并不能很好地遵從于最優決策模型。因此,不但需要討論人們應該如何最優決策,而且需要建立一套能夠正確反映投資者實際決策行為和市場運用狀況的描述性模型來討論投資者行為。行為金融理論范式認為人的行為心理決策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2)行為金融理論對emh的理論創新
目前為止行為金融雖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的理論體系,但其理論先行者在行為金融理論的范式基礎上,已經成功地進行了一些理論創新,這其中主要有行為組合理論與行為資產定價模型、bsv與dhs。行為組合理論是在現代資產組合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在現實中投資者實際構建的資產組合是基于對不同資產的風險程度的認識及投資目的所形成的一種金字塔狀的行為資產組合。bsv和dhs 模型主要是用來解釋反應過度與反應不足的。
(3)行為金融理論對emh的方法變革
行為金融理論認為,決策者的偏好一般是多面易變的,這種偏好常在決策過程中才形成;決策者具有很強的適應性,他們根據決策的性質和環境的不同選擇過程或技術;決策者尋求滿意的而非最優解,更趨同于滿意原則而不是最佳原則等。行為金融理論在借簽心理學和行為經濟學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總結出了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中的一些特點,如回避損失和心理會計、過度自信和控制幻覺、錨定效應和羊群效應等。行為金融理論通過對投資者行為心理決策的分析,成功地解釋了反應過度和反應不足、動量效應、季節效應、小公司現象等各種異?,F象。行為心理決策分析方法也成為行為金融理論有別于現代金融理論的顯著特征。
三、結束語
行為金融理論已經從范式轉換理論、創新和方法變革三方面對金融學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嘗試。行為金融理論并不拒絕現代金融理論中的一些健全和合理的概念,某些行為金融的理論模型正是在現代金融理論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也正是一門學科發展過程中的揚棄過程。盡管目前行為金融理論還有很多缺陷,研究的范圍還相對狹窄,缺乏完整的理論體系,但無疑行為金融理論是順應科學范式的轉換趨勢的,代表了金融學未來的發展方向。
參考文獻:
[1]柳思維,劉根鳳.有效市場理論及其作用、缺陷和發展趨勢.商業經濟與管理.2003(1):44—47.
關鍵詞 南加州大學;教學;職業生涯;銜接;高等教育
中圖分類號 G719.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8-3219(2014)26-0090-04
南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位于美國加利福尼亞州的洛杉磯,是加州及美國西海岸最古老的私立大學,也是世界頂尖的綜合性學術研究型名校之一。長期以來,南加州大學的畢業生受到美國企業界的廣泛認可,這與其重視教學與學生職業生涯銜接是分不開的。
一、課程設置的銜接
南加州大學的課程設置十分細致,在學校層面為每個學生構筑了包括基礎課、專業課、專業基礎課的完整課程體系。
基礎課教學雖然不像專業課那樣與學生的工作技能直接相關,但可以幫助學生學習人類共同的知識經驗、養成良好的價值與道德觀以及訓練基本的做人做事能力。這些對學生的職業生涯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南加州大學在辦學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實踐總結,開發出了一整套學生必學的基礎課程,主要講授當代文明相關的課程,涵蓋了科學、藝術、宗教、哲學以及倫理等,使學生全面領悟當代人類文明的成果[1]。同時,南加州大學還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教師常常讓學生閱讀文學名著。在基礎教育階段,學校十分重視學生基本知識、基本能力、基本價值觀念的培養,以及有關閱讀、書寫、表達,特別是獨立思考等方面的能力。學?;A課在該校的課程體系中占比高達50%以上?;A課成績較差將會影響學生后期專業課程的學習,甚至還會影響到其在研究生階段的學習[2]。這促使學生重視基礎課程的學習,為將來走上職場打下堅實的知識基礎。
專業課的學習直接關系到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因此,南加州大學非常關注專業課的教學,并設置了合理的專業課教學框架。學校根據課程的知識結構在所處專業知識體系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將課程分為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必修課程和選修課程相互聯系、相互補充,共同為學生提供完整的知識和理論體系。南加州大學選修課程的選擇范圍非常寬泛和豐富,有多達十幾門相關的課程供學生選擇。在提供眾多的選擇時,學校的選課也并非毫無章法,而是堅持要求與課程模塊掛鉤[3]。以建筑學院為例,校方規定第5和第7學期的選修課程只能從建筑職業訓練或建筑歷史模塊中選取,建筑學專業的選修課規定其中1門必須從城市與景觀中選擇,2門必須從建筑歷史與理論、建筑技術與實踐等課程中選擇。選修課還可以在學校的其他院系甚至外校選擇,充分體現了美國教育文化中靈活、自由的特征。
專業基礎課則是為專業課學習奠定必要基礎的課程,是學生掌握專業知識技能必修的重要課程。事實上,南加州大學在設置課程時深刻貫徹專業基礎課是為專業課學習服務的理念,將專業基礎課緊緊圍繞專業課進行設置。如建筑學專業的美術課,與學生的建筑設計學習緊密聯系,美術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對學生繪制建筑效果圖也有很大幫助,學校在一、二年級也安排了一定的美術課學時,同時在課程中盡可能多地安排建筑表現畫給學生訓練。由此可見,南加州大學為學生構筑了一個貫穿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的課程框架,為學生的職業生涯儲備了一個完善的知識體系。
南加州大學的課程還有著相當的動態性、即時性與靈活性。每個學期各個學院都根據需要在教學過程中對培養方案與課程進行動態調整,通過一定的程序及時調整教學安排。在研究生階段,針對不同專業背景的學生,各個學院還提供不同的教學計劃。如建筑學院根據學生的教育背景將學生分為三類:建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建筑學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以及沒有建筑學專業教育背景的學生,對這三類學生的課程與學分要求也各不相同。非建筑學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將要求其在有資格進入專業學位課程的第1學期補修建筑學專業的所有主干課程。城市規劃、室內設計等相關專業畢業的學生,可以免修許多基本課程。而建筑學專業畢業的學生,其課程可以從第3學期開始,從而減少到兩年半的課程學習。通過一系列的合理安排,南加州大學在課程設置上與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緊密聯系起來。
此外,美國對執業資格非常重視,如果不能取得相關執業資格,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將受到很大限制。美國很多執業資格要求往往是學校相應的專業通過其專業評估,而專業評估的結果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該校的課程設置[4]。因此,南加州大學在各個專業的課程設置上都盡可能滿足相關專業評估的要求,使得專業評估能夠順利通過。
二、教學過程的銜接
完善的課程設置僅僅是讓學生能夠適應未來職場的一個前提條件。要使學生將來能夠勝任他們的本職工作,還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精心指導。理論課方面,教師布置了大量的閱讀任務,開學時任課教師會列出一張書單,每次上課前學生通常需要完成數百頁的閱讀量,學生的桌面往往放置著許多著作。除了閱讀之外還要求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完成相當數量的論文。這種做法培養了學生良好的專業素養。
在實踐課程上,教師更是嚴格要求,布置的作業量非常大,且要求保質保量完成,學生必須放棄很多休息時間來完成作業。筆者在南加州大學調研期間,經??吹綄W生廢寢忘食地做課程設計。這種做法也是為學生將來的職業生涯作準備,使學生提前適應未來的職場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對學生的指導非常認真細致。如建筑學專業的教師在指導學生做設計時手把手教,從方案構思、草圖階段、成果表達等各個環節都對學生進行細致入微的指導。商學院教師在指導金融專業學生制作股市分析圖時,指導過程非常細致、認真,從道瓊斯指數、納斯達克指數到個股的歷史走勢與近段時間表現,都要求學生做出詳細深入的分析報告。教師在這個過程中也與學生展開深入的交流、互動,甚至會指導學生開設模擬賬戶,讓學生更直觀地了解證券市場。
三、聘請職場人士任教
南加州大學除了專職教師以外,還聘請了相當數量的職場人士來校擔任兼職教師。這些教師都有著豐富的職場經驗,可以給學生很多未來就業指導,讓學生更早地了解他們未來職業生涯所需要做的工作。南加州大學建筑學院就聘請了很多建筑師來學校擔任設計教師,他們非常了解當今美國建筑界的業主需要怎樣的作品。學生跟著這些建筑師學習,就可以做出更符合未來業主需要的作品。這些建筑師還對學生開放他們的事務所,讓學生在學習期間有更多實習機會,而且學生去事務所實習,可以提前了解工作流程,適應職場的工作節奏。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上,學校教授的設計工作室作為一種產學研一體化的教學機構,對補充學習經費與教師收入有很大的幫助,也給學生提供了更多的實踐機會,大大提高了學生的設計能力。在工作室里,學生得以參與真實的設計項目,對學生設計及實踐能力的提高有非常大的幫助,而聘請校外的建筑師來校任教為學生到工作室實習提供了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南加州大學商學院也聘請了許多銀行家和證券分析師來學校兼職任教。美國的金融業十分發達,這些銀行家與證券分析師非常熟悉美國金融市場的運行模式與特點,商學院的學生跟他們學習可以獲得很多關于美國金融行業的信息。這些銀行家與證券分析師也給學生提供去投資銀行或者證券公司實習的機會,在實習過程中,學生可以親身經歷美國金融行業的運作模式,同時還能讓學生更深刻地領會華爾街的生存哲學。金融市場往往瞬息萬變,學生如果能夠在實習過程中了解到金融市場的殘酷性,對他們職業生涯乃至人生都是非常有好處的。
除了聘請兼職教師以外,南加州大學還請職場人士來學校開展一些講座。這些人有建筑師、會計師、律師、工程師以及銀行家,很多都是行業的佼佼者。學生可以在這些講座中得到很多有用的知識,如行業的最新信息、未來工作中需要注意的問題等,使學生在校期間更好地開展職業生涯規劃。這些講座不僅僅對學生學習有幫助,教師也可以在講座中得到一定啟發,得以完善其教育教學方式,更好地為教學服務。
四、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啟示
南加州大學是世界首屈一指的高等學府,其在教學中重視與學生職業生涯的銜接是該校長盛不衰的重要原因。借鑒南加州大學的成功實例,我國高??梢詮囊韵氯矫嫣岣邔W生在職場的生存能力。
(一)完善相應的課程設置
合理的課程設置是培養學生優秀職業素養的前提條件。與美國相同,我國高校課程體系也是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組成,但在具體的課程設置上,我國高校還不夠完善,存在基礎課偏少的情況。但不管是什么專業,都會涉及到自然、人文、社會等諸多領域的綜合性科學。因此,應該在基礎課中引入更多的相關內容,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與知識素養。同時,應更加合理地處理專業基礎課與專業課之間的關系,加強兩者之間的銜接,讓專業基礎課更好地為專業課服務。在專業課程安排上也應更加合理,盡可能多地安排與實踐相關的課時,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此外,為與國際接軌,我國許多行業也實行了執業資格認證制度,這一制度也對相關專業的文憑提出了評估要求。因此,高校在制定相應的培養計劃、課程體系、授課方法以及師資配比等方面應盡量滿足相關評估機構所制定的培養目標、教學計劃、課程設置等方面的要求,盡早通過相應的專業評估,為學生將來的執業創造更好的條件。
(二)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嚴格要求
當前我國高等教育嚴進寬出的現狀,導致很多學生在進入大學以后學習不夠努力。但隨著社會的發展,很多情況已發生變化,大學畢業僅僅是職業生涯的開始,大學階段的專業學習對未來的職業發展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學校與教師應提高學生在這方面的認識,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對學生嚴格要求,盡可能多地給學生布置學習任務,挖掘他們的學習潛力。同時,要求學生按時保質保量完成作業,嚴禁遲交作業或者敷衍,這樣可以迅速提高學生的專業水平與職業素養。同時,要加強實踐教學,在布置課程設計任務時盡量與實際內容相結合,強調課程設計的應用性,在教學過程中給學生更多的檢驗專業知識的機會,讓學生對專業有更加深刻的認識,使學生在未來職業道路上具有更寬闊的知識背景和更強的實踐能力。
(三)邀請校外優秀人才來校任教
有條件的高??梢员M可能多地聘請兼職教師,使學生通過課堂就與職場的成功人士接觸。此外,還可以邀請社會上的職業經理人、建筑師、會計師等來校開設講座,幫助學生提前了解職場的運行模式,做好職業生涯規劃。
參考文獻:
[1]赴美國、加拿大通識教育考察團.美國、加拿大高等學校的通識教育[J].中國大學教學,2003(3):44-46.
[2]Osmo Kivinen, Juha Hedman, P?ivi Kaipainen. From Elite University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Expansion, Equality of Opportunity and Returns to University Education[J].Acta Sociologica,2007(9):231-247.
[3]David D. Marsh, Myron H. Dembo. Rethinking School Leadership Programs: The USC Ed.D. Program in Perspective[J].The Education Doctorate,2009(1):69-85.
[4]王彤,唐衛民.美國高等教育專業評估體系及其啟示[J].現代教育管理,2010(10):112-114.
收稿日期:2014-06-15
作者簡介:胡憶南(1984- ),男,浙江安吉人,南京工業大學博士研究生;汪永平(1948- ),男,安徽蕪湖人,南京工
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The Enlightenments of Cohesion of 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s Teaching and Students’Career
HU Yi-nan,WANG Yong-ping
(School of Architecture, Nanjing Tech University, Nnanjing Jiangsu 210009,China)
我系05屆畢業生第六學期畢業論文一律要求寫實習報告.為了保證實習報告的完成質量,現將有關實習報告的要求規范如下:
一,實習報告的基本結構
1, 前置部份:包括封面,實習報告任務書.
(1),封面的內容:學校,系,專業和學生姓名,實習報告題目等(見附件).由畢業生本人填寫.
(2),實習報告任務書的內容:學生姓名,專業班級,題目由學生手寫;起止時間,主要內容,進度安排,由指導教師填寫.
2,主體部份:實習報告正文.
實習報告正文內容必須包含下面四個方面:
(1),實習目的:言簡意賅,點明主題.
(2),實習單位及崗位介紹:要求詳略得當,重點突出,重點應放在實習崗位的介紹.
(3),實習內容及過程:這是重點,篇幅不少于2000字.要求內容詳實,層次清楚;側重實際動手能力和技能的培養,鍛煉和提高,但切忌日記或記帳式的簡單羅列.
(4),實結及體會:這是精華,篇幅不少于500字.要求條理清楚,邏輯性強;著重寫出對實習內容的總結,體會和感受,特別是自己所學的專業理論與實踐的差距和今后應努力的方向.
整體實習報告的內容必須與所學專業內容相關,字數不少于3500字.
3,最后是教師指導意見及評閱意見書和答辯意見書.
二,實習報告文字編寫格式和裝訂要求
1,實習報告一律要使用A4紙打印成文.
2,字間距設置為"標準";
3,段落設置為"單倍行間距";
4,字號設置為:
標題:宋體二號加粗;
正文一級標題:宋體四號加粗;
正文二級標題:宋體小四號加粗;
其余漢字均為宋體小四號:
正文中所有非漢字均為Times New Roman 體;
5,實習報告裝訂的順序是:封面,任務書,正文,封底.請勿裝訂!!!
6,畢業答辯完成后,再將教師指導意見及評閱意見書(在前)和答辯意見書(在后)裝訂于畢業設計(實習報告)之后.
7,實習報告的封面,任務書,教師指導意見及評閱意見書和答辯意見書由教務處規定統一格式.
三,時間安排
實習報告完稿時間:4月26日;
實習報告完成時間:5月8日;
3,畢業答辯時間:5月9日——5月13日.
四,其他要求
畢業生交給指導教師實習報告最好以郵件方式,便于修改,
實習報告的題目一律統一格式為:"關于在╳ ╳ 單位從事╳ ╳ 崗位的實習報告"或 "關于在╳ ╳ 單位開展╳ ╳業務的實習報告"
附:
楊柳同學的畢業實習報告<>(沒有最后定稿),請各位同學參考形式及格式.
大連職業技術學院
畢業設計(實習報告)
題 目:關于在國信證券公司開展
銀證通業務的實習報告
指導教師: 姜 春 生
成 績:
系 別:工商管理系
專 業: 證券投資
班 級: 02證券二班
姓 名: 楊 柳
2005年5 月 9 日
關于在國信證券開展銀證通
業務的實習報告
一,實習目的
在即將畢業之前,能有機會去國信證券實訓是一個很難得的機會.在國信證券實習主要是為了了解現在社會上出現的一些金融產品,主要是國信證券做的很好的銀證通業務以及它們自身的財富通業務.在實訓中我們要掌握銀證通業務是什么 怎樣辦理銀證通業務 銀證通業務的優勢以及怎樣去銷售銀證通.以上這些是我們在這短期培訓中要掌握的.
二,實習單位簡介
國信證券有限責任公司起源于1989年成立的深圳國際信托投資公司證券業務部.目前注冊資本20億元,公司股東單位皆為極具實力的大型企業:深圳國際信托投資有限責任公司,深市機場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云南紅塔集團有限公司,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和北京城建投資發展股份有限公司.經過十多年的發展,公司形成了"創造價值,成就你我"的核心理念和"開放透明,和諧進取"的企業文化,成為了國內知名的大型綜合類證券公司.
1998年起,國信證券單個營業部的平均交易額和平均盈利能力連續七年名列全國第一;深圳紅嶺中路營業部連續十三年股票基金交易額在深圳交易所排名第一.在2004年滬,深兩市會員股票基金交易排名中,國信證券已躍居全國前七位.截至2004年底,國信證券"銀證通"業務已經在全國累計開通50多個城市,"銀證通"客戶數量和交易量均居全國證券業第一.國信證券是一家實力雄厚的證券公司并且是全國證券業競爭力最強的公司之一.
三,實習內容及過程
我們實習的內容主要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是崗前培訓;第二部分是上崗實習.
我在國信證券營業部進行了兩天的培訓,培訓的主要內容是關于銀證通業務的介紹,怎樣辦理開戶和轉戶,以及辦理業務時應該注意的問題.培訓結束后給我們進行了崗位的分配,我被分配到了一家農業銀行儲蓄所開展銀證通業務的介紹及銷售.
第二天由于對這家銀行不太了解,我就裝扮成普通的儲戶進行實地的了解.進門一看前面是一個大廳,然后是各種業務的專柜,因為銀證通的大部分客戶都是儲戶,所以我就去向大堂的保安詢問了一下儲蓄專柜的位置,然后來到柜臺前詢問了一些銀行代售的一些理財品種,去聽一些儲戶主要詢問的品種.上午大概把農行了解了一下.下午我以國信的實習員工的身份正式的在農行開展我的業務.上午的那些柜員一看我是國信的員工,對我都非常的友善,也許是大家都是女孩子,相處起來也比較容易,和她們進行了一些初步的了解.下午我的咨詢臺幾乎是一個人也沒有,期待著以后的日子能好過一點吧.
第二天上午我終于有了第一個咨詢者,她是一個40多歲的中年婦女,她是在儲蓄時問柜臺一些品種,柜員把她介紹到我這里來的,我向她介紹了銀證通業務,正巧她也進行股票的交易,我就告訴她,國信有一個專門的分析機構可以對你的股票進行診斷,而且是免費的.她一聽挺高興,就把股票的名稱和代碼給了我,我又把她的電話記下來,這樣我就又有機會和這個客戶接觸了,并且有希望把她做成自己的客戶.晚上回國信后,我把她的那幾支股票拿給國信證券分析師看,她們給了我一份很詳細的診斷報告,我回去認真的看了看,把握住了一些關鍵的信息.第三天下午她就來取診斷報告了,她還問了一些國信都有些什么樣的服務,我向她介紹了合作配售,并告訴她這個是國信特有的而且是免費的,她聽后.我覺得她有一點兒動心了,我又給她介紹了一些其他服務.我們之間談的比較愉快.
三天后,這個阿姨來農行找我,讓我幫她轉到我們國信,要開銀證通,我當時聽了心里別提有多高興了,我馬上答應她,并告訴她等我把手續都整理好后給她打電話.
兩天后我和她約好下午來農行辦理,我特別告訴她帶好身份證,股東卡和復印件.通知銀行準備好個人開戶申請表和銀證通開戶申請表,自己在公司準備好三方協議帶到銀行.下午她來后,我立刻帶她到柜臺辦理業務,可沒想到辦理開戶時,農行的系統竟出現了問題,開戶開不了,因為時間比較緊,我們還要去辦理撤消指定交易和轉托管,這些都需要在下午交易的兩個小時內辦完,沒辦法,我只好帶她去最近的一家工行辦理,她當時就有些不耐煩了,我只能找一些話題和她聊,用所有的辦法把她挽留住,最后我還是幫我的第一個客戶辦理完了.雖說中間出現了一些小的問題,但能夠及時解決,不要讓客戶產生不耐煩的心理,要是客戶產生這種心理,客戶就不容易做過來了.
在剩余的實習期間,我也遇到了一些問題,在給客戶填寫股東代碼時,股東代碼填錯了,還好當時與國信對股東代碼時及時發現,才避免了一次錯誤.一次,給客戶在銀行辦理完銀證通業務后,客戶第二天交易不了,客戶給我打電話詢問,我當時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因為從來沒有出現過這種情況,我立刻給國信證券公司打電話問了一下,原來是證券公司方面沒有開資金戶,國信馬上給這個客戶進行了開戶.這件事情后,每次我給客戶辦理完銀證通業務后,我都給國信打個電話,確認一下是否開立資金帳戶.還有一次,一個馬上快要做成的客戶卻沒有做成,是因為當時我只忘記問他當天做沒做交易,有沒有委托和新股認購.沒想到辦理撤消指定交易時撤消不了,他當天上午進行了交易,沒辦法辦理,只能第二天辦理,他一看這么麻煩,就不辦了,我是怎么說都不行,他也是一個很忙的人,時間就是金錢,找出空時間來很不容易,所以這個客戶就在我的一個小小的失誤中喪失了.有了這些經驗后,我每次做一個客戶都非常認真,非常仔細的去做,把所有能想到的都辦理好后再與客戶聯系,爭取能做到的客戶都不會讓他走掉.
四,實結及體會
年度計劃和預算工作常常變得過于正規、冗長和耗費太多的資源。而且,盡管預算很重要,卻往往白忙一場。請看下面的故事:
冗長的數字游戲
六月的某一天,GrandVision公司的首席運營官瑪麗(Mary)會晤了公司執行官(CEO),討論下年的年度計劃和預算。CEO剛在五月份向證券分析師們描繪了公司的光明前景——收入和利潤都將達到兩位數的增長速度?!艾F在我們必須實現諾言,”CEO對瑪麗說,“我們必須在員工人數和費用支出方面控制更加有力,制定更具挑戰性的目標?!?/p>
六月份的大部分時間,瑪麗都在同她的財務副總經理一起規劃:預算中到底需要安排多少人力和費用支出?,旣愊MA算能緊些,但又不能太緊,因為需要足夠的人手和資金去實現CEO的戰略決策,如質量改善、速度提升、結構重組、技術創新和戰略聯盟等。
七月,瑪麗把她的手下叫到辦公室?!暗峡耍―ick),”她認真地說,“今年我們在員工人數和費用支出控制要更有力。你有什么建議?”第二天迪克邀請他的直接下屬湯姆(Tom)共進午餐。迪克重復了瑪麗的訓示。由于湯姆的部門里一共只有八個人,除了工資外,其他開支很少,因此湯姆的回旋余地并不大。在八月的大部分時間里,湯姆和他部門的人都在處理這些預算數據,他們也常常談論質量、速度、重組以及面臨的其他重大挑戰,但是很少想到如何去做,注意力都被那些預算數據牽扯住了。
下一個月,湯姆、迪克和瑪麗分別向各自的上司提出了自己的計劃草案。每個人都明白自己的數字將被否決,這只是整個預算制訂過程的開頭而已。果然,每個人都被告知重新審議自己的方案。
十月、十一月、直到十二月,湯姆、迪克和瑪麗又回到了前幾個月已經做過的工作過程中。雖然每個人都時常談起將要實施的質量、速度等戰略決策,但是當日短夜長的冬天越來越逼近時,湯姆、迪克和瑪麗的工作只盯住一個目標:在十二月中旬拿出一個年度計劃和預算,里面有正確和最佳的數字。
他們終于辦到了!經理們興沖沖地度過了好不容易才能夠放松一下的圣誕假期。每個人一月份回來上班時,都準備全力以赴開展質量改善、速度提升、結構重組、技術創新和戰略聯盟等工作。這些努力方向并沒有具體目標,但他們知道這些工作很重要,也是計劃中的。
回來上班后不久的一天早晨,瑪麗正在準備召開一月十五日的會議“踏上今年的挑戰之路”時,電話鈴響了。電話的另一端是CEO。“瑪麗,”他著說,“我有一個壞消息?!?/p>
“噢,不,”瑪麗叫道?!安皇穷A算的問題吧?”
“不是,預算很不錯。但我們需要復核去年的數字。如果我們打算達到證券分析師們的預期,我們不得不降低目前的生產儲備量。你能不能暫時放下本月十五日前的其他工作?”
與績效脫節的預算
這是一個寓言嗎?不完全是。它每年都在某一個組織發生。盡管你投入了很多時間和努力,這種預算過程至少有三個方面的缺陷:
首先,這種預算不關注成果而重視活動。實際上,績效開始于以成果為基礎的目標,而不是以活動為基礎的目標。舉個例子,如果你必須提升客戶服務的水準,那么你的目標必須包括速度提高、信息正確、減少差錯、客戶滿意、客戶再次購買等等相應的成果。相反的,以活動為基礎的目標無非是重復人們計劃要做的事情罷了。
有效的目標是“聰明的(SMART,是以下形容詞的首字母縮寫)”——具體(Specific)、可衡量(Measurable)、相關性(Relevant)、時間期限(Time-bound)。如果財務準繩是衡量成功的有效指標,可以用它作為目標。但如果時間、速度、滿意度、質量、新產品、新服務、客戶關系或其他尺度能夠更好地衡量成功,那么就用它們作為以成果為導向的“聰明的”(SMART)目標,不要再習慣性地采用收入、開支或者員工人數作為制定目標的基礎。
其次,這種預算不能用來直接衡量公司關鍵經營績效。GrandVision公司的CEO向證券分析師們保證“兩位數的收入和利潤增長。”GrandVision公司怎樣才能走向成功?當然是通過改善那些關鍵績效:質量提升、提高速度、結構重組、技術創新和戰略聯盟等。收入、支出和人員都是滯后和間接的衡量標準,而且財務數據不能反映組織中某一項活動的成功與否。
最后,這種預算難以鼓勵人們表現更卓越。目標應當如同獎勵一樣可以激勵員工。當人們設定降低缺陷、達到新的服務水平、尋求新的顧客或者開拓新的市場等目標時,他們的工作熱情和成就感都會大大提高。
挑戰關鍵績效目標
美國紅十字會(AmericanRedCross)的副總裁JenniferDunlap決定用著眼于成果的方式來改進預算制定流程。作為公司服務分部(CorporateServices)的負責人,她負責人力資源、市場營銷、公關、融資籌款、政府關系和國際服務等具體工作。JenniferDunlap要求轄下的員工為下一年度準備通常意義上的預算,這些預算包含一些簡單、必要的內容就夠了。部門的計劃重點著眼于所面臨的重大挑戰,和迎接這些挑戰的以成果為基礎的目標。
對于每一種績效方面的挑戰,她都要求經理人定出一個或者多個基于成果的目標,同時制定出達到目標需要采取的行動計劃。例如,在市場營銷方面需要同其他公司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取代著眼于預算和人手的傳統方式,市場營銷部門要明確地界定出一個或者更多的基于成果的目標,如建立伙伴關系的數量和時間、每個伙伴關系的重要性有多大。
Dunlap提醒每一個人,公司服務分部面臨很多機遇和挑戰,遠遠超過自身資源所能應付的,因此必須不得不作抉擇。在作決定時,除了考慮現金方面的支出和收益之外,還需要考慮的是速度、技能、人才、質量和伙伴關系方面。
不再有討論預算時的辛苦與焦慮,取而代之的是人們努力工作以分析和界定自己希望實現的工作成果,以及這些成果對于股東、客戶、員工和贊助人的意義。很多公司服務分部的經理人意識到,現在他們必須花大量時間同掌握第一手資料的人們商談。有很多績效方面的挑戰需要部門內部的意見統一,甚至整個組織內部的共識,促使經理人們尋求來自上級的授權,以成功地制定出基于成果的目標。這產生了更加綜合性的挑戰,只有通過各部門之間的團隊合作才能完成,不再是傳統的計劃和預算過程中一成不變的各個部門相互獨立的工作方式。
公司服務分部是否制定和提交了一份預算呢?回答是肯定的。但是經理們計劃和預算工作中的大多數時間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對于關鍵績效方面的挑戰和基于成果的目標有了清楚的界定和共識,因此他們可為組織的股東、客戶、贊助人、員工做出重大的貢獻。
構建績效和成果評估系統
經理們怎樣才能馴服預算和計劃這頭“怪獸”呢?首先,停止玩數字游戲。讓預算和計劃成為績效和成果管理系統的一部分。整個績效和成果管理系統包括:組織所追求的績效方面的挑戰;衡量成功與否的基于成果的工作目標;達到成功目標的時間表;實現這些目標的責任人(個體或團體)。
為了實施這種系統,你和你的同事們必須要做到:
把績效方面的挑戰,而不是部門和職能的考慮,作為制定計劃和設定目標的基礎。例如,GrandVision公司應當建立一套計劃,直接致力于質量提升、提高速度、結構重組、技術創新和戰略聯盟等。那么,是否應當有運營預算呢?是的,但只有當運作中的費用和人手對績效相關的挑戰有影響時,才需要考慮檢查和更新預算。
將每個人根據所負責的績效挑戰領域分組,要求他們制定并且達到基于成果的目標。數十年來,績效往往產生在簡單的、單獨的場所:個人、部門等。今天,績效常常出現在更復雜、更瞬息萬變的地方:項目團隊、業務流程和戰略聯盟等。
每個績效方面的挑戰及其相關的工作領域,都應該設定SMART的目標和基準。計劃、預算和檢討程序應當有助于幫助人們回答以下問題:
·目前在績效方面的挑戰是哪些?
·在這些挑戰中,哪些成果是成功的標志?
·這些挑戰屬于哪些工作領域和需要多少人手?
·我或者我們對哪些工作領域能做出貢獻?
格雷厄姆和多德在《證券分析》一書中對股票價格波動的本質進行了分析,說明了“股票內在價值”對于投資的重要性,隨后,這個領域的研究引起了眾多經濟金融學家的興趣,經過幾十年的探索,得到了大量的重要研究成果,而且不乏廣泛應用的方法,但是,對于新興市場和普通投資者卻難以采用。這里,我們希望借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灰色系統理論,探索一套簡便易用的股票投資價值預測方法。本文探討了灰色預測方法及其在股票價格預測中應用的理論基礎和方法,以期能為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1.問題的提出
我們知道,股票市場的價格走勢是極為復雜且難以預測的。股票價格對市場信息如何進行反應,即使最高明最富經驗的分析師也難以穩操勝券,這是因為,我們缺乏信息對市場影響的傳導系統的結構和系統傳導模型,不能準確把握金融政策、利率政策、公司狀況、國際市場及投資者心理承受能力等因素的變化及其對市場的影響方式和作用,只能似是而非地對價格走勢進行把握,其結果可想而知。
于是,如何判斷或預測股票市場價格走勢引起了眾多經濟金融學家和市場分析人員的極大興趣,在許多經濟學家的共同努力下,股票定價方法向著量化方向發展,建立了大量令人振奮的定價方法。格雷厄姆和多德在1934年《證券分析》一書對1929年美國股票市場價格暴跌的深刻反思,認為股票價格的波動是建立在股票“內在價值”基礎上的,股票價格會由于各種非理性原因偏離“內在價值”,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偏離會得到糾正而回到“內在價值”,因此,股票價格的未來表現可通過與“內在價值”的比較而加以判斷。但“內在價值”取決于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因此,對公司未來盈利能力及其現金流的準確把握將是非常關鍵的。此后,戈登在對“內在價值”進行深入的量化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著名的股票定價的現金流量模型即“戈登模型”,然而,公司未來現金流是不確定的,為該模型的廣泛應用帶來麻煩,為此,關于股票定價的早期研究就集中在確定公司未來現金流。費雪(Fisher)教授認為未來資產收益的不確定性可用概率分布來描述,馬夏克(Marschak)、希克斯(Hicks)等學者經過一系列研究認為投資者的投資偏好可以看作是對投資于未來收益的概率分布矩的偏好,并可用均方差空間的無差異曲線來表示,同時,他們還發現“大數定律”在包含多種風險資產投資中會發揮某種作用。戈登模型在股票價值分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成為單只股票估價分析的基本方法,然而,該方法并沒有解決股票投資風險與未來現金流折現率的關系,直到亨利·馬科維茨(H·Markowitz)教授的現代證券組合理論的建立才對這一基本問題有了明確的認識,從而,一定程度上消除了該模型的致命缺陷。
在現實生活中,很少有投資者會將所有的投資集中在一只股票上,基于此,馬科維茨(H·Markowitz)教授于1938年提出了投資組合的概念,建立了現代證券組合理論,以統計學上的均值和方差等概念來衡量組合的收益和風險,給出了投資者如何根據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建立自己的最優組合以最大化其投資收益,并將風險分解為系統和非系統風險,從而,指導投資者最優化其投資行為。此后,其學生威廉·夏普(M·Sharpe)、林特納(Lintner)等為強化該理論的應用,將其注意力從馬科維茨的微觀研究轉向整個市場,將其復雜形態簡化為以市場指數為基礎的單因素關系,并發現在均衡市場條件下資本資產的收益與風險遵循線性關系,即著名的以均值--方差模型為前提的資本資產定價模型(CAPM)。然而,由于CAPM所要求的前提過于嚴格限制了其應用,許多經濟學家試圖研究在一定弱化條件下的定價理論,他們是邁耶斯(Mayers,1972)的存在大量非市場化資產的投資定價理論、羅斯(Ross)的套利定價理論(APT)以及布里登(Breeden)資產收益率與平均消費增長率的線性關系模型(CCAPM)等等為數眾多的數量化投資模型,為市場投資行為選擇提供了一定決策依據。
Roberts和Osbome在對股票市場價格的長期研究后,發現市場價格遵循“隨機漫步”或“隨機游動”的規律,由此,以Fama教授為代表的經濟學家提出了有效市場理論,認為投資者對市場信息會作出合理的反應,將市場信息與股票價格相結合。進入1980年代,在探尋一般均衡定價模型進展不大的情況下,將定價理論的研究方向轉向注重市場信息的考察。經過實證檢驗,邦德特和塞勒(BondtandTheler1985)發現股市存在投資者有時對某些消息反應過度(overreact),而杰格蒂什(Jegadeesh1990)、萊曼(Lehmann1990)等則發現了股價短期滯后反應現象,由此,杰格蒂什和迪特曼(Titman1993)認為投資者對有關公司長遠發展的消息往往有過度的反應,而對只影響短期收益的消息則反應不足,關于這一點仍然存在著爭論,盡管如此,信息與股價之間應存在著某種關系得到了經濟學家們的認同,并且,弗倫奇和羅爾(Roll)的實證研究證明了股價波動幅度與可獲得信息量之間存在著良好的正相關關系。
然而,這些定價理論在現代經濟金融學家的推動下得到巨大發展的同時也遇到了嚴峻的挑戰,這種挑戰表明了“對(股票、債券等)金融資產價格變動缺乏有效的解釋手段反映了我們科學體系的不成熟”,面對這一現實,金融學家們開始嘗試利用非線性方法與混沌思想來理解股票市場行為,甚至采用具有黑盒子性質的定價核概念、半自回歸方法和半非參數估計以及近年興起的系統仿真等新方法,試圖解釋信息對投資行為的影響,這些研究方法將成為股票定價理論的新興的令人激動的發展領域。
但是,這些模型的應用都需要較為高深的專業知識和龐大的數據系統,而且,所需數據要求有較長的時間跨度,以滿足“大數定理”的要求,這些對于新興市場和廣大的普通投資者來講,難為其用,而且,市場價格的變化往往與股票“內在價值”并不一致,因此,尋找一種既簡便又能適應市場基本狀況的定價方法就自然成為了我們的追求。這里,我們希望借用20世紀80年代興起的灰色系統理論,探索一套簡便易用的股票投資價值預測模型,以期能為投資者的決策行為提供一定的指導作用。
2.股票投資價值灰色系統模型
灰色系統理論(GreySystemTheory)的創立源于20世紀80年代。鄧聚龍教授在1981年上海中-美控制系統學術會議上所作的“含未知數系統的控制問題”的學術報告中首次使用了“灰色系統”一詞。1982年,鄧聚龍發表了“參數不完全系統的最小信息正定”、“灰色系統的控制問題”等系列論文,奠定了灰色系統理論的基礎。他的論文在國際上引起了高度的重視,美國哈佛大學教授、《系統與控制通信》雜志主編布羅克特(Brockett)給予灰色系統理論高度評價,因而,眾多的中青年學者加入到灰色系統理論的研究行列,積極探索灰色系統理論及其應用研究。
事實上,灰色系統的概念是由英國科學家艾什比(W·R·Ashby)所提出的“黑箱”(BlackBox)概念發展演進而來,是自動控制和運籌學相結合的產物。艾什比利用黑箱來描述那些內部結構、特性、參數全部未知而只能從對象外部和對象運動的困果關系及輸出輸入關系來研究的一類事物。鄧聚龍系統理論則主張從事物內部,從系統內部結構及參數去研究系統,以消除“黑箱”理論從外部研究事物而使已知信息不能充分發揮作用的弊端,因而,被認為是比“黑箱”理論更為準確的系統研究方法。所謂灰色系統是指部分信息已知而部分信息未知的系統,灰色系統理論所要考察和研究的是對信息不完備的系統,通過已知信息來研究和預測未知領域從而達到了解整個系統的目的?;疑到y理論與概率論、模糊數學一起并稱為研究不確定性系統的三種常用方法,具有能夠利用“少數據”建模尋求現實規律的良好特性,克服了數據不足或系統周期短的矛盾。
目前,灰色系統理論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不僅成功地應用于工程控制、經濟管理、社會系統、生態系統等領域,而且在復雜多變的農業系統,如在水利、氣象、生物防治、農機決策、農業規劃、農業經濟等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灰色系統理論在管理學、決策學、戰略學、預測學、未來學、生命科學等領域展示了極為廣泛的應用前景。
那么,灰色系統是否能夠在股票市場價格走勢方面發揮作用呢?以及怎樣發揮作用?這是本文要探索的問題。
勿容質疑,股票價格的“內在價值”的研究為我們認識股票價格提供了重要途徑,然而,其運用受相關專門知識的約束,同時,也受人們對公司未來現金流的預期是否合理與準確的影響,那么,股票價格偏離其“內在價值”的糾正,必然需要一定的學習過程,并付出相應的代價即“學習成本”。如果將市場有效性與信息定價機制相結合,將對股票市場的定價機制有一個全新的認識。在股票價格與其“內在價值”的關系上,人們發現股票價格不僅反映其內在價值的信息,而且反映了市場交易者的“噪聲”(Black,1986),因而,股票價格的偏離不會總回到其“內在價值”。這樣,我們根據這些所知信息還是難以預測或把握市場價格走勢,從而經常出現投資者對信息的過度反應或反應不足的現象。
我國股票市場有“政策市”、“消息市”之稱,應該說這是效率市場的應有狀況,令人遺憾的是,許多學者的研究表明,我國股市的股票價格對其反應“內在價值”的信息未能作出充分的反應,因而,認為我國股市的這種反應機制是跛足的(包建祥,1999),“有關股票市場的政策法規報道”是對投資者最有價值的信息,對股價的影響也最大(茆詩松,1997。),而且存在著對信息的反應過度及反應不足(魏剛,1998;張人驥,1998。),呼吁建立完善的信息定價機制。應該說,我國股票市場經過近年的發展,市場的信息定價機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完善,市場對信息的敏感性有了實質的提高,對影響股票“內在價值”的信息,不論是系統信息還是非系統信息,股票價格均有相應的反應,因而,為通過市場價格的一定歷史時期的反應判斷市場價格的未來走勢,提供了可能。
由于股票價格應該反應與其相關的市場信息,那么,信息在價格中的輸入和傳遞就有其相應的軌跡和強度,這種軌跡和強度取決于該股票的價格對相關信息的反應機制和靈敏性,而對于不同的股票,價格反應信息的機制和靈敏性有著相當的不同,并隨時間變化而變化,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這種差異,以及這種軌跡和強度大小是什么,難以準確把握,也就無法準確地把握和股票“內在價值”,在新興市場中,這種狀況尤甚。
但是,我們也注意到,在新興市場中,作為絕大多數投資者來講,他們難以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投資者,更像是通常的“投機者”,即以市場交易差價獲取利益,并不是以獲取公司分紅或股利為目的,因而,對這些投資者來講,公司股票的“內在價值”是多少似乎顯得那么重要了,他們最為關心的應該是股票市場價格的近期走勢如何,以判斷價差的大小,從而決定該股票是否值得買賣,因此,交易過程中并不需要知道公司股票“內在價值”。由此可知,股票價格的市場表現的趨勢判斷就顯得非常有意義了。
由于股票價格是相關信息的綜合反應,所有的相關信息的傳導機制和靈敏度都得到了相應的反應。雖然,我們并不知道這種傳導的方式和靈敏度是什么,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利用適當方法通過信息在價格中的歷史反應來判斷價格的未來行動方向或狀態,從而尋求信息在股票市場價格中的反應機制,這是因為歷史行為反應至少部分反應了價格行為固有規律,并反應了價格對新信息的反應能力,這種反應能力決定了價格的進一步發展的方向。我們認為,灰色系統理論的建立為測定和反應這種傳導機制和靈敏度提供了一種較好的方法。
我們知道,灰色系統是通過對原始數據的收集與整理來尋求其發展變化的規律,這是因為,客觀系統所表現出來的現象盡管紛繁復雜,但其發展變化有著自己的客觀邏輯規律,是系統整體各功能間的協調統一,因此,如何通過散亂的數據系列去尋找其內在的發展規律就顯得特別重要?;疑到y理論認為,一切灰色序列都能通過某種生成弱化其隨機性而呈現本來的規律,也就是通過灰色數據序列建立系統反應模型,并通過該模型預測系統的可能變化狀態。
灰色系統理論認為微分方程能較準確地反應事件的客觀規律,即對于時間為t的狀態變量,通過方程就能夠基本反映事件的變化規律,那么,假定某股票價格的狀態初始序列為,通過灰色一階累加生成序列和弱化關系式(k=1,2,…,n),我們就可以得到該股票價格的時間狀態的灰色微分方程為,系數a就是股票價格對信息的敏感性,是股票價格狀態對信息反應系統變化內在規律的指標,在灰色系統里被稱為“系統發展系數”,而(k=1,2,…)就是該股票在未來k+1時間的市場價格。
根據灰色系統理論,要把握市場價格走勢和發展方向,并不需要知道是什么信息或多少信息影響其價格的變化以及如何影響,諸如宏觀經濟因素的變動、公司基本面的變化、市場參與人數的增減等等因素分別對價格影響及其方式或者是這些因素的綜合影響,我們所需要的只是新信息的加入會使原有的趨勢得以改變,新信息的不斷加入是市場價格不斷變化的驅動力,而新信息的影響并不是在瞬間完成的,而是需要一定的時間進行消化在市場價格中逐步體現,這就是通常意義的歷史信息的記憶功能,這種記憶能力對于市場價格走勢的驅動力具有一定的“慣性”作用,通過判斷這種驅動力(系統發展系數)的發展變化來預測未來價格走勢正是灰系統理論所要解決的問題。
3.灰色系統模型的應用實例
3.1時間轉折預測
這里,我們以上海綜合指數的日收盤指數為標準,以2000年1月10日1545.11點為起點,如果局部低點和高點之間相差200個點以上,認為市場指數出現了一次轉折,將低點-高點的變化看作一個階段,因而,我們選擇各階段的局部最高點和最低點,并選擇相臨的指數相差200點以上的點,計算其距離起點的月份數,以構造指數走勢的量化分析,具體數據見表1。根據灰色微分方程可以得到指數轉折點的時間方程為:,其中k=1,2,…。
根據這個模型可以對指數轉折情況進行預測,計算結果和模擬誤差狀況見表2,由表可以看出,該模型對指數轉折時間點預測的殘差平方和0.54,模型預測平均相對誤差為2.6%,小誤差概率幾近為1,因此,平均預測精度為97.4%,預測精度為二級,說明該方法基本可用于市場綜合走勢轉折時間的初步預測。由此轉折預測方程,我們可得到后一階段的5個預測值為:19.4、23.3、27.9、33.6和40.3。第一個預測值19.3表明下一轉折點在從2000年1月起的第19個月左右,即約在2001年7月會出現一次重大轉折,再經過約4個月的調整后將又會有一次較大的轉折,即預計在2001年11月份可有一次200點以上的變化。
表1時間序列表
3.2上海綜合指數的預測
2001年來,上海綜合指數收盤指數從1月2日的2103點降至10月22日的1520點,跌幅近30%,如以當年最高點2245點計,跌幅更深,因此,我們應用灰色系統模型對股票指數變化狀況進行預測,以期能更好地開展投資決策和最大限度地降低風險。根據灰色微分方程建立上海綜合指數走勢預測模型,為此,我們以上海綜合指數的實際周收盤數為基礎,以2001年8月10日周收盤價1955.04點為數據系列的起點,得到指數走勢的預測方程:,其中,k=1,2,…。根據這個模型對指數的預測,結果和誤差狀況見表3,由表可以看出,該模型對指數序列模擬的殘差平方和為1259.90,模擬的平均相對誤差為0.79%,因此,平均預測精度為99.21%,最大預測誤差為1.20%,小誤差概率近似為1。從模型本身來看,應該說對上證綜合指數的預測精度基本能達到要求。
3.3新陳代謝模型與事后檢驗
事后檢驗是根據模型預測值與市場實際表現進行比較而得到的,根據該指數走勢預測模型,我們可以得到未來4周的收盤指數分別為1768.66、1741.12、1714.00和1687.31,總體是一個下降的趨勢,上海綜合指數的實際值1807.02、1764.87、1691.33和1572.45,實際誤差分別為2.12%、1.34%、-1.34%和-7.30%,表明有較為理想的預測效果。但實際結果也表明,利用某一數據系列對走勢或時間轉折進行長期的預測,隨著時間的推移,由于新信息的作用沒有得到體現,歷史信息影響程度的有限性,即價格對信息的記憶與預見能力是有限的,也就是說,信息對系統的影響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逐漸減弱,誤差將會越來越大因此,我們采用新陳代謝GM模型對2001年8月17日開始的上證綜合指數趨勢進行模擬,即利用最新的數據替換最舊的數據以最大限度地體現新信息對市場走勢的影響,計算的結果列于表4,結果表明,模型預測的最小預測誤差為-0.03%,最大預測誤差是7.73%。在趨勢判斷上,預測趨勢與市場實際表現有著較為一致的變化。從其模擬散點圖看,預測值與市場實際表現有著極為吻合的效果。
表4新陳代謝GM模擬結果與后驗表
后驗相對誤差圖
4.小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發現,灰色投資價值模型的預測是短期的,一般地講,對3個以上時間跨度后的預測誤差較大,因此,需要利用新陳代謝模型進行重新估計,舊有的信息對系統的發展發揮持續的影響,而新信息的作用效果未能得到充分的反映,這就決定了僅根據原有信息進行的預測會比較大地偏離實際運動軌跡,從而失去了模型預測的意義。因此,在實際的應用過程中,我們應在模型中不斷補充新的信息,去掉那些對于預測的作用日益減小的舊數據,以反映新的信息對系統發展的影響特征。事實上,對于絕大部分系統來講,系統對信息的記憶功能是極為有限的,舊的信息對系統發展的作用將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不斷減小,因而,在應用該模型進行預測時,不斷更新數據系列將是十分重要。
我們也注意到,預測值相較于實際值似乎有一個單位時間的延遲,這種延遲表明該預測模型有一個“追漲”、“殺跌”的特性,這進一步說明了該模型的短期預測特性,這是可能因為,該模型的預測結果放大了舊信息對系統的影響程度,從而使預測結果產生一定程度的偏離,特別是在市場出現“暴漲”或“暴跌”的情況下,該模型的預測誤差相對較大。盡管該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對于短期的走勢判斷有著良好的效果,但我們認為,為避免“追漲”、“殺跌”的作用所導致的重大趨勢延遲影響,將市場變化的時間轉折周期預測結合使用是一個可行的選擇,并適當加以調整,以避免或減少在對市場宏觀走勢重大變化的判斷中犯致命錯誤。基于此,我們正努力尋求新的算法和預測趨勢與市場重大變化的實際關系,以期消除預測判斷上的失誤。在應用GM模型進行系統預測時,所應用的數據系列要求具有一定的光滑度,對那些具有劇烈跳躍性質的數據系列的系統,其預測效果不是十分理想,研究表明,系統本身的發展系數過大(大于1.5)時,用這種方法模擬的精確度不到50%,因此,對于價格變化較為頻繁且有較大波動幅度的個股,這個方法對于指導其投資決策的意義會有所限制,我們正在進一步的研究之中。
參考文獻
1.包建祥,《對股票市場信息定價機制的重新詮釋》,《證券市場導報》,1999年第四期
2.鄧聚龍,《灰色系統(社會·經濟)》,國防工業出版社,1983
3.李慶揚,王能超,易大義,《數值分析》,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1989
4.李祚泳,灰色系統理論和應用的最新進展,《大自然探索》,1992,(1)
5.茆詩松等,《政策、擴容、消息對上海股市的影響》,《中國證券市場實證分析》,學林出版社,1997
6.湯敏,茅于軾主編,《現代經濟學前沿專題》,第一集
7.魏剛,《我國上市公司股利分配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1998年第六期
8.約翰·伊特韋爾等編,《新帕爾格雷夫經濟學大辭典》,經濟科學出版社,1992
9.張人驥,朱平方,王懷芳,《上海證券市場過度反應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1998年第5期
10.Ball,R.,1995,TheoryofStockMarketEfficiency:AccomplishmentsandLimitations,JournalofAppliedCorporateFinance,Spring
11.Black,F.,1995,Noise,TheJournalofFinance,Vol.XII.No.3
12.Elton,LeonardJandGruber,MartinJ.,1991,ModernPortfolioTheoryAndInvestmentAnalysis,NewYorkUniversity,Fourthedition
【關鍵詞】 研發費用; 價值相關性; 實證研究
一、研究背景
隨著知識經濟時代的到來,研究開發已成為企業提高核心競爭能力的重要經營活動,企業的價值也更多地體現在其技術創新能力、先進程度和無形資產的質量上,而且在某種程度上,研究開發投資已經成為一個企業的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所以會計信息使用者對于與研發費用的相關會計披露有了更高的要求。
我國新舊會計準則對研究開發費用采用了兩種不同的會計處理方法,2001年1月18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無形資產》對研究與開發費用的規定是“自行開發并依法申請取得的無形資產,其入賬價值應按依法取得時發生的注冊費、律師費等費用確定;依法申請取得前發生的研究與開發費用,應于發生時確認為當期費用”,顯然我國舊準則對研發費用是采用費用化的會計處理方法;而2006年2月15日,財政部頒布的《企業會計準則第6號――無形資產》摒棄了原準則研發支出費用化的會計處理,采用國際會計準則的做法,允許企業在符合一定條件下將研究與開發費用資本化。
理論界認為,新準則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實現配比原則,并能夠克服企業的短視行為,大幅度增加科技創新企業的利潤。而新準則將研發費用有條件的資本化是否能夠比舊準則將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為財務報表使用者提供更具有使用價值的會計信息,有條件的資本化是否能夠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這是一個亟待關注的課題。
二、國內外的研究成果
針對R&D費用化是否影響價值相關性,國外學者進行了許多嘗試。很多學者認為R&D資本化比R&D費用化更具有價值相關性。Lev,Sougiannis(1996)和Chambers(1998)研究發現如果美國能將R&D資本化來反映公司未來的收益,則資本化的研發費用能夠比費用化的研發費用在解釋公司市場價值時表現得更加出色。Han和Manry(2004)的研究樣本是韓國企業,他們發現被資本化的那部分研發費用相比被研發費用化的那部分研發費用,與股價之間的正相關性來得更強。Henrik Nilsson,Stellan Nilsson(2006)研究表明允許研發費用資本化規定的優點是資本化決策向財務報表使用者傳達了未來股票收益變動的信息。
盡管國外很多研究認為資本化研發費用會增加價值相關性,然而也有很多學者的研究結果恰好相反。比如,Oswald(2000)對英國企業考察研究與開發費用同企業的利潤以及權益賬面價值的關系,研究發現對研究與開發費用無論是資本化還是費用化,都不會增加研發費用的價值相關性。還有Cazacan-Jeny和Jeanjean(2006)通過檢驗197家法國公司在1993―2002年之間報告的研發費用的價值相關性后發現,資本化的研發費用與股價和回報率負相關。
國內學者對研發費用的價值相關性也做過實證研究,如:劉曉璐(2009)以新準則實施后滬深兩市A股上市公司2007年年報數據為樣本進行了檢驗,發現資本市場對確認了開發支出的上市公司給予了正向的價格反應,但是相比未確認開發支出的公司來說,其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并未表現得更高,這說明資本市場尚無法區分這兩類公司。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國內外理論界對于研發費用的價值相關性問題都頗為關注,但是我國在實證研究領域還是比較薄弱的,主要是受到披露不全面所限。而對于研發費用資本化和費用化哪一個價值相關性更強,國外的學者眾說紛紜,但是可以從文獻中看出大部分學者還是對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價值相關性給予了更高的評價。
三、實證分析
(一)模型設計
根據Ohlson所提出的上市公司會計評價模式,影響企業市場價值的因素主要有每股收益、每股凈資產等,為了考察研發費用有條件資本化和費用化對公司股票價格的不同影響,本文在Ohlson模型的基礎上增加了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每股費用化研發費用以及每股有形資產這些變量。為了對比新舊準則研發費用的價值相關性,本文將樣本分為兩組:一是實行新準則研發支出有條件資本化的公司,二是實行舊準則研發支出費用化的公司,前者適用于下述模型1,后者適用于模型2。
模型1:P=?琢0+?茁1EPS+?茁2BPS+?茁3TGAPS+?茁4CRDPS+?著
模型2:P=?琢0+?茁1EPS+?茁2BPS+?茁3TGAPS+?茁4ERDPS+?著
1.P,4月最后一個交易日的收盤價。
2.EPS,稀釋每股收益。
3.BPS,每股凈資產。
4.CRDPS,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是針對實行新準則后,公司每年在內部研發無形資產中開發階段符合資本化條件的研發費用金額除以年末普通股總數。其中每年的資本化研發費用金額均來自于翻閱報表手工計算。比如:2007年資本化研發費用金額=資產負債表中“開發支出”項目余額+已達到預定使用狀態轉入無形資產的金額。2008年資本化研發費用金額=“開發支出”項目余額+無形資產達到預定使用狀態轉至無形資產科目的金額+開發階段不符合資本化予以費用化的金額-“開發支出”項目期初額。
5.ERDPS,每股費用化研發費用,是針對實行舊準則公司每年在內部研發無形資產中被要求全部費用化的金額除以年末普通股總數。由于我國上市公司從2002年才開始在年度財務報告中明確披露研發費用,筆者選取的樣本為2004年度年報中有披露研發費用的公司,具體數據來源于中山大學。
6.TGAPS,每股有形資產,是用有形資產除以年末普通股股數。有形資產=存貨+固定資產+在建工程+工程物資。
(二)研究假設
假設1:稀釋每股收益EPS、每股凈資產BPS與股票價格P正相關,即系數?茁1、?茁2將顯著為正。
假設2:有形資產(這里主要指存貨和固定資產)是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的重要基礎,對企業的經營業績有著重要的貢獻,投資者應當會對其有所關注,所以預期每股有形資產TGAPS與股票價格P正相關,即系數?茁3將顯著為正。
假設3:研究開發投資是一個企業的素質和發展潛力的重要標志,理性投資者應當關注企業的研發投資,所以預期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CRDPS和每股費用化研發費用ERDPS都應當與股票價格P正相關,即系數?茁4將顯著為正。
假設4:相對于有形資產而言,企業的自主研發投資是一種非常稀缺和珍貴的“資源”,它更能代表企業未來的發展潛力和競爭能力。所以預期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CRDPS和每股費用化研發費用ERDPS的價值相關性應當顯著高于每股有形資產TGAPS,即?茁4>?茁3。
假設5:研發費用資本化的公司其會計盈余和凈資產賬面價值的信息質量應當更高,即與股價更加相關。若理性的投資者能覺察到第一組樣本公司在會計信息質量上的區別,那么第一組的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應顯著高于第二組,即模型1的R2大于模型2的R2。
(三)研究樣本與選取期間
本文選取了2004年度年報中披露研發費用的公司,以及新準則實施后2007年、2008年披露開發支出項目的公司。文中涉及的除研發費用外的有關數據均來自于銳思數據庫,研發費用收集于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披露的上市公司年報。我國上市公司對研發費用披露不全面為本文的研究帶來了極大的不便,考慮到數據的完整性,僅以披露較為全面的2004年59家公司,2007年85家公司以及2008年65家公司作為樣本進行研究。
(四)實證結果
利用SPSS軟件,分別對2007年、2008年和2004年的數據進行了回歸分析,回歸結果如表1所示。
由回歸結果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度較好,F統計量較顯著,表明模型整體線性關系比較顯著,Durbin-Waston值在2附近,說明模型不存在一階自相關。根據上述回歸結果,可以得到以下結論:
1.假設1成立,公司的稀釋每股收益EPS、每股凈資產BPS與股票價格正相關。不論是新準則實施之前還是之后,EPS和BPS的系數都遠遠大于其它幾項解釋變量的系數。
2.2007年、2008年連續兩年每股有形資產的系數均為負,2004年每股有形資產TGAPS與股票價格負相關,但是不顯著。在新準則實施前后,投資者似乎對有形資產(存貨、固定資產等)都不是很關注,甚至均出現了與股票價格負向變動的關系。
3.2007年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與股票價格負相關,但不顯著;2008年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與股票價格正相關,但不顯著;2004年每股費用化研發費用ERDPS與股票價格正相關,但是不顯著。
4.假設4成立,2004年、2007年、2008年三年的每股資本化研發費用CRDPS均大于每股有形資產TGAPS的系數。這說明,與企業的存貨、固定資產等有形資產相比,投資者更加關注企業的研發投資。
5.從表1可以看出模型1的R2大于模型2的R2,但是由于2007年資本化研發費用未通過回歸檢驗,并且2008年資本化研發費用和2004年費用化研發費用與股票價格的正相關程度均不顯著,所以無法肯定地說明資本化研發費用在價值相關性上完全優于費用化研發費用,只能說明新準則規定的有條件的資本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研發費用的價值相關性。
四、結論
第一,新準則實施前后,上市公司的稀釋每股收益EPS和每股凈資產BPS都與股票價格呈明顯的正相關,并且EPS和BPS的系數要大于其它幾項解釋變量的系數。也就是說投資者判斷上市公司的經營業績基本上是以EPS和BPS為標準的。
第二,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新準則實施前后,投資者對于有形資產(主要是存貨和固定資產)似乎都沒有給予關注,而無論是對費用化的研發支出還是有條件資本化的研發支出,除2007年外,投資者都給予了關注,并且從ERDPS和CRDPS的系數變化上看出投資者的關注度在逐年上升。
第三,雖然投資者對企業的研發投資給予了關注,但是回歸結果顯示,研發費用與股票價格的正相關程度均并不顯著。
第四,與舊準則研發費用當期全部費用化相比,新準則有條件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與股票價格更高的價值相關性。
綜上所述,除2007年資本化的研發費用未通過回歸檢驗外,其余兩年投資者均表現出對研發費用的關注,但研發費用與股票價格的正相關程度均不顯著;從兩個模型的比較結果來看,新準則有條件資本化的研發費用在一定程度上顯示出與股票價格更高的價值相關性。
五、實證結果的原因分析
第一,證券市場效率不高。價值相關性模型有一個基本假設是市場是有效的,投資者是理性的。劉曉璐(2009)提到,雖然經過很多學者對中國股票市場有效性的證明,但是中國的股票市場仍然是個很年輕、很不成熟的市場,投資者很容易受到非理性信息的影響。投資者往往容易忽視會計信息,即使關注也僅僅局限于凈利潤等表面的財務指標,而對于隱藏在會計報表附注中的研發費用基本得不到投資者的重視,這也是研發費用與股票價格正相關程度不顯著的重要原因。
第二,報表附注中缺乏研發費用詳細信息。舊準則中僅在管理費用中對研發費用做簡單的披露,新準則要求企業披露開發支出的金額和內容。經過筆者翻閱大量的財務報表后發現確認了開發支出的公司僅對開發支出的金額作出了簡單的陳述,還有一部分公司未將研發活動中研究階段和開發階段的金額分別列示,而且筆者還發現很少有公司對當年資本化的金額和費用化的金額明確地呈現給報表使用者,報表使用者也無法從附注中得到研發項目的具體信息及前景,這對于證券分析和理論研究都顯得遠遠不夠。所以報表附注對研發費用信息披露不詳實也是當前投資者對研發費用關注不高的客觀原因所在。
第三,研發費用有條件資本化克服了全部費用化的不足。過去我國之所以采用全部費用化的處理方法主要是基于謹慎性的考慮,而且可以消除公司在資本化無形資產時進行盈余管理的機會,但是全部費用化也存在著不足:一是助長了企業的短期行為。將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會影響當期收益,打擊了企業研發的積極性,不利于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和核心競爭力的提高,也不利于企業的可持續發展。二是費用化不符合配比原則。企業在進行會計核算時,收入與成本、費用應當配比,同一會計期間的各項收入和其相關成本費用,應當在該會計期間內確認。而研發支出是為了未來的收入而付出的代價,未來的收入可能分布在多個會計期間,所以僅僅將研發費用與當期的收入配比是不合理的。所以新準則采用有條件的資本化的方法,其初衷也是為了克服研發費用全部費用化的不足,將符合資本化條件的研發支出以資產的形式在資產負債表中列報,向財務報告使用者傳達企業自主研發的信息,作為報表使用者能從資產負債表“開發支出”項目中了解企業研況,從而提高會計信息的價值相關性和決策有用性。因此,從兩種會計處理方法本身可以看出,資本化研發費用應當具有更高的價值相關性,這一點也在價格模型中得到了一定的證實。
【參考文獻】
[1] 劉曉璐.開發支出信息含量研究――滬深股市實施新會計準則的證據[D].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9.
[2] 王化成,盧闖,李春玲. 企業無形資產與未來業績相關性研究――基于中國資本市場的經驗證據[J].中國軟科學,2005(10).
[3] 王翼虹.研究與開發費用對企業市場價值的影響[D]. 廈門大學碩士論文,2007.
[4] 薛云奎,王志臺.無形資產信息披露及其價值相關性研究――來自上海股市的經驗證據[J].會計研究,2001(11).
[5] Chambers, D., Jennings, R.and Thompson, R.B., Evidence on the Usefulness of Capitalizing and Amortizing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sts.Working Paper, Department of Accounting,University of Texas, 1998.
[6] Cazavan-Jeny,A.and T.Jeanjean,The negative impact of R&D capitalization:A value relevance approach.European Accounting Review,2006.V15(1):37-61.
[7] Han,B.H.andD.Manry, The value-relevance of R&D and advertising expenditures: Evidence from Korea.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ccounting,2004,39(2): 155-173.
[8] Henrik Nilsson, Stellan Nilsson, Rickard Olsson,and Sundgren,Capitalization versus Expensing:Evidence on the Uncerntainty of Future Benefits from Capitalized and Expensed R&D Expenditures.
金融學科教學在發展過程中經歷了不少改變。從培養目的來看,改革開放后,由原先的“服務計劃經濟”逐步轉變為“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從教學要求來看,1999年素質教育全面推進,在高校傳統的線性模式基礎上增加通識教育,使得教學更加注重知識、能力、素質的共同發展。從課堂形式來看,從大班授課轉變為小班教學,大量耗時的板書也被簡潔明了的PPT取代;等等。雖然當今的金融課堂與過去相比已經有了很大的轉變,更加貼合學生與當前社會現狀,但仍有許多不足之處。例如,課程安排不合理、書籍使用不全面、課堂效率低下、理論與實踐結合不緊密等一系列問題。為此,本文結合高校金融學科教學現狀與當前金融學科學生現狀進行分析,提出對金融學科教學的相關意見與建議。
二、金融學科教學問題分析
(一)課程與課堂的缺失。1、課程問題。1)學校課程設置不合理。首先,金融課程體系的整體涉及的知識面較寬,但深度不夠,而且整個金融課程體系涉及投資學、計量經濟學、經濟法、貨幣銀行學、會計學等繁多科目,但是由于分科、分時的教學模式,大部分學生學一門丟一門,不能構建一個完整的知識鏈體系,對理論知識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其次,對于金融領域不同方向的人才,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未著重培養、因材施教。再者高校金融課程專業崗位性不強,導致高校金融課程與專業崗位的設置嚴重脫節。另外,公共課與金融專業課的課時設計不合理,公共課課時偏多,專業課課時偏少,導致金融課程與其他相關專業的課程差異不明顯。2)教材的內容偏頗與滯后,國外教材的翻譯有偏差。國內的金融教材多數是搬用西方的金融教材,理論齊全卻問題頻出。首先,西方金融市場與國內金融市場存在較大差異,許多西方的相關金融產品在國內根本不曾出現,學生無法從中國的金融市場上找到相關的金融產品,導致課程帶入感不強。其次,部分課本內容過于老舊,書中事例不具有時代性,不能及時反映最新的理論研究成果和實踐發展動態,教材的滯后性較大。再者,國內部分譯者對西方金融學的相關書籍翻譯不準確,翻譯成中文后的教科書與原作者的原意產生較大差異,還存在多處錯翻、漏翻的情況。3)考評機制單一且簡單。期中、期末結課考試多半以閉卷考試為主,這種考試形式更偏向于對學生記憶力的考核,忽視了學生的理解能力與思維辨析能力。此外考試題目多半是一些舊題,缺乏原創性,學生只要將前幾年的課程試卷多加記憶,便很容易取得高分。2、課堂問題:1)教師對教學不夠重視。部分高校教師側重個人科研、論文以及職稱考評,而忽視了教育工作。其次,他們多在社會上兼有其他工作,大學任教被他們當做其中的一項“副業”,并不在意教學的本質,只是照本宣科的完成教學任務,教學模式缺乏創新,導致學生聽課效率不高。2)課堂監管不嚴格。互聯網的快速發展創造了信息大爆發的時代,學生課堂上對手機的關注度過高,影響了正常聽講。除此之外,進入大學后學生對學習的態度產生了一些變化,部分學生變得自由散漫,加之課堂要求不嚴格等等,這些情況下導致了逃課代課情況頻發。(二)教學與社會需求的差異。1、“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現狀。多數實踐課程是在校內實驗室進行,但那些完善的模擬軟件并不具有真實性,程序化的操作避免了真實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很多問題,并且軟件更新較慢,很多案例過于久遠不能迎合時代變化的需求,而且實驗課程較少導致知識輸入與知識輸出不對等,加之理論與實踐經常不同時進行,導致理論脫離實踐。2、基本實操技能缺失。Wind資訊軟件、EVIEWs與SPSS等計量統計軟件、SQL數據庫軟件等等在經濟、金融領域廣泛應用,但在校學生對這些軟件知之甚少,即使學校開設相關課程,也只是簡單講解,未引導學生深入研究。目前金融企業大多數崗位涉及證券分析、投資分析、企業估值、合規調查等等,而大部分學生目前對這些知識涉及甚少,只會照搬理論課程中的定義,缺乏實際操作能力。
三、理想與建議
(一)預期與需求。真正有效、高效、有料的高校金融課改應以學生為中心,著眼于市場,培養社會需求的人才。1、以學生為中心。合理的課程設計、適應時展的教材以及高素質的大學教師都是基本要求。充分利用課堂時間,著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讓大學真正成為學生自我提升的平臺。2、著眼于市場。從課程到老師最后到考核均要著眼于市場。高質量的課程要滿足市場需求、順應社會發展、深受學生歡迎;一些應用型課程要求老師要有一定的市場經驗,與社會相接軌;并且科學的學生考核也不應只是一張筆試卷子,涉及到專業技能的考核應深入實踐,讓學生切身感受到社會對金融人才的要求。(二)建議與方法。為使金融專業進一步與經濟社會發展相同步,綜合上文總結如下建議。1、從學生層面進行改革。1)予學生更多的自。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可以讓學生根據自身需要來進行學習,教師應更加倚重于對學生的引導。在院系統一安排基礎課與公共課的情況下,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課程選擇權。對于專業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廣泛的選擇空間。在學生掌握自的情況下,可以更好地、有針對地進行專業學習,拓寬知識面,同時增強了學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學生在走出校園、走上社會后的職業選擇會因此而更加廣泛。2)加強綜合評測。金融院校(系)應更加重視學生的綜合評測。對于學生的評測不應僅局限于筆試考核模式,應將范圍拓展開來,在以往模式的基礎上,更加注重學生專業素質、創新素質的培養,鼓勵學生更多參與到創新科研活動中去。一些學校實行的學生綜合素質評測辦法包括如下內容:金融企業組織領導能力、金融業務社交能力、金融業務經營能力、金融業務實踐創新能力、環境適應能力等。加強綜合評測有助于學生全面發展,并為其畢業后從事金融行業做更周全的準備。2、從市場需求的角度進行改革。1)將理論課程與實操課程相結合。進行課程設置時應考慮到市場對金融行業相關技能的要求,注重實用性課程與量化分析課程的結合,強調數理知識的運用。使學生在良好的理論基礎之上,提高自身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加強實操課程的教學,這有利于學生在畢業之后更快地進入工作角色。2)將課程設置與技能培訓在符合我國市場的前提下與國際相接軌。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有充分的理由將課程設置與技能培訓國際化,以順應時勢。應著眼于學生的國際意識,拓展學生的國際視野,使其適應更加開放的經濟環境。
參考文獻:
[1]黃琴.金融市場學課程新教學方法探索[J].時代金融,2015,(14):194.
[2]閆寒.關于中職學校金融專業理論課教學改革的思考[J].學周刊,2013,(16):22.
[3]張榮偉.我國基礎教育“十年課改”的反思[J].課程•教材•教法,2010,30(12):3-10.
[關鍵詞] 上市企業集團 財務風險 隧道效應 特征
一、前言
狹義財務風險是指企業因為借入資金而增加的喪失償債能力的可能和企業利潤(股東收益)的可變性;廣義財務風險是指企業的財務系統中客觀存在的由于各種難以或無法預料和控制的因素作用,使企業實現的財務收益和預期財務收益發生背離,因而蒙受損失的機會或可能。集團財務風險管理是指企業集團在充分認識其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的基礎上,采取各種科學、有效的手段和方法,對各類風險加以預測、識別、預防、控制和處理,以最低成本確保企業資金運動的連續性、穩定性和效益性的一項理財活動。財務風險管理是將風險管理與財務管理有機結合起來的一個新型管理領域,其關鍵在于企業財務管理部門在組織、指導財務活動時,通過識別、測試企業資金運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風險,采取行之有效的防范措施,以最小成本獲得做大的安全保證。
上市公司作為企業集團中最活躍,最重要的成員企業,是將企業集團導入資本市場的直接載體,上市公司承擔著企業集團的主營業務,擁有企業集團的優質資產,核心技術和核心競爭力。上市公司無論在銷售收入上,還是凈利潤上,都給企業集團創造著巨大價值,同時也是企業集團戰略發展的重點。除此以外,上市公司是企業集團的融資平臺,資金運作平臺,是企業集團與資本市場結合的紐帶。但是,置身資本市場的企業集團也會面臨很多財務風險,比如德隆集團的塌陷就是其控制的“三駕馬車”的股票連續跌停引發的。
二、案例背景資料與分析
1.企業背景介紹
青島澳柯瑪股份有限公司于1998年12月經青島市經濟體制改革委員會批準,在原青島澳柯瑪電器公司的基礎上,以其與生產冷柜相關的、完整的生產經營性資產及相應的供應銷售系統,聯合牡丹江廣匯交電有限責任公司、河北省五金交電化工公司、重慶長風壓縮機廠、荊州市泰隆股份合作公司、山東凌云工貿股份有限公司共同發起設立。2000年12月8日經中國證券監督委員會批準同意向社會公開發行普通股,并于2000年12月 29日在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
澳柯瑪集團的經營范圍包括:制冷產品、日用家電、消毒抑菌設備、鋰電池、自動售貨機、電動車、海洋生物產品的制造、銷售、技術開發、技術咨詢;經營本企業自產產品及技術的出口業務和本企業所需的機械設備、零配件、原輔材料及技術的進口業務,享有“進出口的商品中國電冰柜大王”的美稱。
2.柯瑪集團財務風險問題討論
上世紀90年代后期以來,國內家電受到巨大沖擊,一方面原材料漲價非??欤硪环矫媸袌龈偁幦找婕ち?,家電企業利潤很低。從表面上看,資金困難,利潤下滑是家電行業普遍的現象,加上國家銀根緊縮,獲取資金能力減弱,澳柯瑪集團遇到的困難是整個行業的共性。但是,行業“瓶頸”并不足以說明澳柯瑪集團為何陷入財務困境,在其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原因。下面我將從投資風險和關聯交易所產生的隧道利益兩方面來分析澳柯瑪集團陷入財務困境的原因。
(1)投資風險
1995年澳柯瑪集團開始實行多元化也被稱為澳柯瑪的“二次創業”。至2000年前后,澳柯瑪集團所涉及的產業領域從早年的13類發展到19類,產品幾乎囊括“白色家電”的所有品種。2000年后,澳柯瑪集團從“相關多元化”進軍“不相關多元化”,包括海洋生物,鋰電池和電動車。然而“二次創業”以來,澳柯瑪集團耗資巨大,戰線過長致使其收益微小甚至連類的電冰箱主業的經營。澳柯瑪集團本想通過介入新的領域盡快擺脫家電行業的企業技術趨同,產品趨同,市場趨同和戰略趨同的狀態,但事與愿違,在這些行業投入大量資金后,這些新產業不僅沒有預期實現盈利,反而占用了大量資金,拖垮了澳柯瑪集團。
(2)通過關聯交易所產生的隧道利益致使集團面臨財務危機
所謂隧道效應(tunneling),是最早由美國經濟學家施萊弗等人提出、用來解釋控股股東侵害中小股東利益的一種行為―控股股東通過金字塔式的股權結構和參與管理層的方式,獲得大大超過其股權的現金流控制權。
①占用控股上市公司資金引發企業集團財務風險。2001年后澳柯瑪集團隨著多元化戰線越拉越長,不相關多元化投資遠超過預算,回報慘淡。企業集團資金鏈日益緊張,于是開始頻頻挪用上市公司的資金,數額逐年加大。長期以來,企業集團或實際控制人憑借著對上市公司的控制地位,將上市公司當成了“提款機”,致使上市公司淪為空殼,造成了上市公司的資金黑洞。
②企業集團內部關聯方之間存在巨額違規擔保,潛藏巨大的財務風險和運營成本。截至2006年3月23日公司已對控股子公司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器廠、青島澳柯瑪新能源技術有限公司、青島澳柯瑪商務有限公司、青島澳海生物有限公司、青島澳柯瑪自動商用設備有限公司提供的擔保累計6.52億元。而此時G澳柯瑪公司對外擔??傤~已達到13.58億元,超出了公司凈資產,這可能帶來較大的財務風險和潛在的運營成本。
③企業集團法人與控股上市公司沒有“五分開”。G澳柯瑪與澳柯瑪集團分離不徹底,企業集團公司和上市公司董事長2001年以來都是由魯群生一個人擔任,兩者在人員、資產、財務、機構、業務5個方面的分開不到位。澳柯瑪集團下設很多部門,與上市公司下屬工廠只能重疊,如以電冰柜為主業的G澳柯瑪沒有獨立的采購和銷售網絡,大多由集團及其下屬公司操辦;公司沒有海外購銷的網絡,出口冰柜、進口原材料等均通過青島澳柯瑪進出口有限公司進行銷售;公司全資企業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廠因營銷網絡尚未建成,其產品均通過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器銷售有限公司進行。公司的原材料采購大部分通過青島青島澳柯瑪物資經銷有限公司,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器物資配套有限公司集中采購。澳柯瑪集團正是從屬下與上市公司存在購銷業務的關聯企業,這要是青島澳柯瑪物資經銷公司,青島澳柯瑪集團空調器銷售公司等8家公司,占用上市公司經營產生的資金。
從案例中我們看到了上市集團企業所面臨的財務風險的特出性:
三、上市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特點
1.上市企業集團透明度高,企業集團財務風險暴露的可能性大
上市企業集團每年給現有、潛在的相關的利益者和證券分析,監管機構及媒體有機會去發現分析上市企業存在的財務風險,甚至由財務風險轉化的財務危機。
2.上市企業集團財務風險源廣,面多且綜合性強
資本市場的風險會傳遞到上市公司,進而傳遞到企業集團;外匯市場的波動會使企業集團面臨匯率變動的風險;企業集團內部財務危機會促使它有計劃的侵占上市公司的利益,使上市公司面臨財務危機。另外,上市企業集團財務風險綜合性強,與其他風險交織影響。一方面,戰略風險,市場風險,運營風險和法律風險造成的經濟損失會最終通過財務風險反映出來;另一方面財務風險貫穿于企業活動的各個方面,財務風險的產生會引發加重其他風險。
3.財務風險、財務危機有計劃地在企業集團成員企業之間轉移,上市公司通常成為風險承擔者
從通常意義上講,鑒于上市公司在企業集團中的重要地位,企業集團會盡力避免其發生財務危機。企業集團甚至為了提高其信譽度,確保上市公司再融資等,往往還會向上市公司免費提供擔保。但是,企業集團對上市公司的“放水養魚”是有條件的,上市公司要對企業集團在適當的時機進行“支持”,尤其是企業集團面臨困難時,因此企業集團的財務危機自然轉嫁到上市公司。
4.上市企業集團財務風險傳遞速度快,危害性大
其一,財物與非財務資源的流失,企業集團整體價值毀損。其二,財物風險鏈不斷延伸傳導,相關利益者利益遭受侵害。企業集團面對來源紛雜的財務風險若無法及時消化與轉讓,股東債權人供應商和員工等利益相關者的價值都將遭受侵害。另外,企業集團財務風險還可能會通過其控股的上市公司將風險不斷向外延伸到資本市場,加大資本市場的不穩定性因素。
四、上市企業集團財務風險解決建議
1.上市企業集團應構建以財務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
雖然不少企業集團已認識到風險管理的重要性,但處于救火狀態而沒有從企業集團整體出發進行全面的風險管理。財務風險管理在各類風險管理中處于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上市企業集團應該建立以財務風險管理為核心的全面風險管理體系,著重財務風險管理流程。將財務風險管理加入到企業集團的價值鏈中,建立風險管理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各有關職能部門和業務單位;第二道防線,風險管理職能部門和董事會下設風險管理委員會;第三道防線,內部審計部門和董事會下設的審計委員會。
2.協調企業集團和控股子公司的目標,合理進行資本運作
在我國經濟快速發展的階段,大集團是政府完成經濟增長目標的手段,同時企業又有盈利的天生要求。這樣,企業集團成員企業出于自身利益、政府要求原因,會非理性地爭奪企業集團的內部和外部資源的行為,目標通常會與企業集團的要求相離相背,而這往往會給企業集團帶來財務風險。因此,為確保企業集團價值最大化的財務目標,企業集團應將財務管理目標上升到戰略管理層面,要在全面了解企業集團發展目標和總體風險基礎上,協調子公司與公司的發展目標。
3.重視“現金至尊”的價值管理理念和理財方式
大力提升企業集團價值的含金量,沒有相應現金流的利潤只是“紙上財富”,只能通過增進現金變現能力,尤其是經營活動凈現金流才能切實提高企業集團的價值。這就要求企業集團要在整體發展戰略的基礎上,制定適宜的經營管理政策,以便加速各項資產的周轉率,要防止現在的巨額壞賬產生。在投資方面,尤其是控股上市子公司進行重大投資,要充分考慮未來環境的變化對所實施的項目可能帶來的不利因素,加強項目建設的追蹤管理和財務監管,在投資項目跟蹤管理過程中,要不斷論證項目的可行性,以便根據環境的變化做出更為科學的修正決策。在籌資過程中,要保持合理的負債規模和結構,在風險可控范圍內降低企業集團資本成本,以此提升上市公司和企業集團的整體價值。
4.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財務風險管理與控制機制
完善企業集團和上市公司的治理結構,力促股東大會、董事會、監事會、經理層依法履行職責,形成高效運轉、有效制衡的監督管理約束機制。監事會應構建全過程監督的體系,實現對公司財務以及公司高管人員履行職責合法合規性進行監督,維護公司及股東的合法權益,從組織機構上營造財務風險防火墻。在企業集團和重要子公司尤其是上市公司設立風險管理部、內部審計部,在董事會設立風險管理委員會,分別履行風險管理專職和風險管理監督專職。通過設置財務風險自動報警功能,對企業集團財務狀況進行監測,以及反映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與預期不相符的變化,研究出相應的對策和措施。
參考文獻:
[1]納鵬杰晉菘:《我國證券資本市場發展現狀及其趨勢》,《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06年第3期
[2]白重恩等:《中國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實證研究》,《經濟研究》2005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