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關于虎的吉祥成語

關于虎的吉祥成語

時間:2022-06-20 17:12:1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虎的吉祥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于虎的吉祥成語

第1篇

關鍵詞:中西文化;動物喻人;差異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異,中國與西方對同一動物有著不同的感彩。英美人常根據動物的性情、形象和生活習慣去聯想,直接用動物表現人,有的表示褒義,有的表示貶義,下面分別舉例說明。

一、褒義的動物喻人

1.dog

關于狗的觀念,西方人在傳統文化和民族感情方面同中國人截然不同。他們從骨子里喜歡狗,認為狗是人類最好的朋友。狗被西方人作為家庭里一名必不可少的正式成員,狗的稱呼也擬人化了,公狗稱為“他”,母狗稱為“她”。在英文詞匯里,和狗連在一起的詞組和句子大都是褒義詞,專門用來指人。例如, 單詞dog反過來看正好是God,和上帝正好相對稱,可見狗的地位之高;a lucky dog 意思是“幸運兒”;a jolly dog 意思是“快樂的人”。但也有少部分單詞,因受《圣經》的影響是貶義詞。例如,a dead dog 意思是“廢物”,而不是“死狗”;a dumb dog 意思是“沉默不語的人”,而不是“啞巴狗”等。在漢語的詞匯里,帶“狗”的詞組和成語很多,但都含有貶義,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狼心狗肺、狗眼看人低等。

2.lion

英美民族從古至今對獅子都有特殊的鐘愛,所以在英語里出現了許多關于獅子的成語,用獅子來喻物言志。可以說英語是獅的語言,獅的文化。例如,a lion in the way 意思是“攔路虎”,尤指可怕障礙,這里把“獅子”轉化成“虎”;a British lion 譯為“不列顛之獅”(英國雅稱)。在翻譯英語成語時,應將獅子轉換成中國人接受的虎。中國人一般將虎作為力量、勇猛、驅邪的象征。中國關于“虎”的成語很多,如虎視眈眈、生龍活虎、虎毒不食子等。

3.horse

英語里比較喜歡用馬,而漢語比較喜歡用牛。因為在古代,英國人主要靠馬耕地,與馬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中國人自古靠牛耕作,偏愛牛。比如,漢語說“說大話”可以說“吹牛”,而英語用talk horse;漢語“像牛一樣工作”可以譯成work like a horse;漢語“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a horse;a dark horse 意思是“意外的獲勝者”;back the wrong horse 意思是“支持失敗的一方”等。而在漢語中,以“牛”比喻的詞語也很多。如初生牛犢不怕虎、俯首甘為孺子牛、九牛一毛、牛鬼蛇神、牛頭不對馬嘴等。

二、貶義的動物喻人

1.dragon

dragon(龍)在西方是貶義詞,是邪惡的象征。在西方神話中,dragon是使人恐懼的妖魔。在圣經故事中,dragon是罪惡的化身,人們把與上帝作對的惡魔撒旦稱為the great dragon (大龍)。在英美詞典中,對dragon的定義是:一種虛構、想象中的特別兇殘的動物,像只巨大的蜥蜴,長著翅膀和利爪,身上有鱗,拖著一條長長的蛇尾,嘴能噴火,還把它比作“兇殘的看管人,特別是女人。”例如,the Old Dragon意思為“撒旦、魔鬼”,chase the dragon 意思為“服用”,dragonish意思為“兇暴的、嚴厲的”,sow dragon's teeth 意思是“播下毀滅的種子”。了解了中西方文化差異后,在翻譯中就能避免不必要的錯誤。如“龍頭企業”應譯為leading head enterprise,而不是dragon head enterprise(生產怪獸頭的企業);成語“望子成龍”應譯為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successful,而不是expect his son to become a dragon(希望小孩變成魔鬼,怪獸)。而在中國,自古以來“龍”就是褒義詞。關于“龍”的成語很多,如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畫龍點睛、生龍活虎等。

2.goose

英美人對goose (鵝) 從來沒有什么好感,對鵝的一切都很討厭,常用goose來比喻貶義的東西,表達毛骨悚然的感覺。例如,goose skin, goose-flesh, goose bumps, goose-pimples來比喻人渾身難受,起雞皮疙瘩的感覺;goose egg來比喻失敗、輸掉、考試比賽得零分等。而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人們對鵝有好感,喜歡它細長的脖頸、高雅的形象,含“鵝”的成語大都具有褒義,如鵝毛大雪、千里送鵝毛、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等。

3.peacock

在英語里,人們常把peacock(孔雀)當成虛榮驕傲的禍鳥,常含有貶義。羽毛雖然美麗,但很驕傲,愛炫耀。例如,a peacock in his pride意思是“開屏的孔雀”,play the peacock意思為“炫耀自己”等。而在漢語里,孔雀象征著吉祥和美麗,預示大吉大利。

4.bat

在西方的民間傳說中,bat(蝙蝠)白天不敢露面,常在夜間飛行,是一種兇殘、瞎眼的動物,代表罪惡和黑暗。吸血蝙蝠(vampire bat)的故事可以說家喻戶曉,令人恐懼。含bat的成語常含貶義,如old bat意思是瞎眼婆,as blind as a bat意思是看不見、瞎眼,have bats in the belfry意思是想法荒誕、精神失常。而在中國傳統文化里,蝙蝠因與“福”諧音,是幸福吉利的象征。

英語中的動物喻人現象還遠不止這些,我們在平時的工作和學習過程中還需要不斷地積累和總結,才能真正了解英美文化的差異。只有掌握語言的文化內涵,才會學到地道、標準、純正的英語,才能與外國人進行有效的溝通和交流。

參考文獻:

第2篇

龍的形象

暖羊羊搶先說:“我先說!中華大地是龍的故鄉,所有的炎(yán)黃子孫都可以稱為‘龍的傳人’。”

美羊羊細聲細語地說:“我也知道。龍的頭上有角,身上有鱗(lín)片,眼睛突出,嘴巴很大,兩根胡須長長的,有四足,身體很長,尾巴很短。它是古代的人結合了魚、蛇(shé)、豬、馬、牛等多種動物的特征(zhēn),和云霧、雷電等自然界的一些現象集合而創造出來的一種神奇的動物,到現在已經有8000年左右的歷史了。”

老村長摸著胡子說:“是呀。龍從古至今被賦予(fù yǔ)了很多含(hán)義。在古代,有時天不下雨,天氣干旱(hàn),老百姓會求海龍王下雨;在現代,我們可以通過雕塑(diāo sù)、繪(huì)畫來展現龍的形象,顯示龍的力量;還可以通過歌舞、電影、電視等作品,表現龍的精神。你們知道龍身上有哪些精神嗎?”

龍的精神和文化

還沒等大家反應過來,喜羊羊就著急地說:“我知道,我知道,龍的精神,也就是團結一心的精神;龍是水神,為人類普降甘霖(ān lín),因此龍有造福人類的精神;現在呀,龍逐漸被人們視為吉祥物,它有騰(tén)飛、振奮、開拓[tuò]以及奮發進取的精神。如今,龍文化因素已廣泛(fàn)地滲(shèn)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比如,我上次穿的李寧牌(pái)運動服上就是一條盤旋(xuán)而上的巨龍,我好喜歡。”

老村長聽后笑著說:“龍是我們中國的一種獨特的文化符號,已深深扎[zhā]根在我們每個人的腦子里,人們的日常生活幾乎都打上了龍文化的烙印(lào yìn),另外,龍的剛健有力,是中華民族陽剛之美的代表。龍也是權勢(quán shì)和高貴的象征,又是幸運和成功的標志。”

老村長又摸(mō)了摸胡子說:“龍的另一個文化象征意義是出類拔萃(cuì),不同凡(fán)響。當年諸葛(zhū ě)亮在南陽隱(yǐn)居,還沒有出山時,被稱為臥(wò)龍先生。東漢有個大夫蔡(cài)邕(yōn),飲酒上百斤醉(zuì)倒路旁,大家叫他醉龍。所以凡是有品德、有才識,或者為官清廉(lián)、行為舉止出眾的人,都可以比做龍。像《水滸(hǔ)傳》里有的英雄好漢的綽[chuò]號就含有‘龍’字,如入云龍公孫勝、九紋(wén)龍史進、混江龍李俊(jùn)等。”

龍的成語

老村長對懶羊羊說:“懶羊羊,關于龍的成語,你知道多少呢?”

懶羊羊不好意思地說:“呵呵,我不知道。”

老村長輕輕地拍了拍懶羊羊的頭,說:“還是讓我來給大家講一些關于龍的成語吧!”于是,老村長轉身在黑板上寫起來:

【生龍活虎】形容很有生氣和活力。

【臥虎藏龍】指隱(yǐn)藏不露的人才。

【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在學業和事業上有成就。

【畫龍點睛】比喻寫文章或講話時,在關鍵(jiàn)處用幾句話點明實質,使內容生動有力。

【龍肝(ān)鳳髓(suǐ)】比喻極難得的珍貴食品。

【龍飛鳳舞】原形容山勢的蜿蜒(wān yán)雄壯,后也形容書法筆勢有力,靈活舒展。

【龍鳳呈(chén)祥】指喜慶之事。

最后,老村長說:“小羊們,關于龍的知識還有好多好多。我們只有好好學習,才能了解更多的知識!”小羊們聽后,認真地點點頭。

第3篇

關鍵詞:動物習語 文化內涵 文化差異

在源遠流長的歷史進程中,人類與動物相依共存,有著非常密切的聯系,因此動物習語的使用頻率極高,動物詞語的運用往往反映出不同民族的審美情趣。動物習語占英漢習語中很大的一部分,是一種文化的精華,它們生動形象、言簡意賅,他們和英語民族的自然環境、社會背景、風俗習慣和社會實踐等密切相關,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因此,通過比較英漢動物習語可以具體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可以讓學生在課堂中和課外閱讀中領略到更多有意義的語言文化內涵。

一、動物習語中的文化差異

了解和弄清英漢習語的產生及其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有助于進一步研究、分析和探討英漢習語中蘊含著的豐富文化知識。而學習英語習語中的動物詞匯,實際上也是學習西方文化。對于在母語環境下學英語的中國人來說,應該了解在中西方不同文化背景影響下,英漢詞語之間所存在的差異。

1.英語中的“馬”和漢語中的“牛”

在西方,無論是在戰爭年代還是在和平時期,馬載人運貨,功不可沒。直到19世紀瓦特發明了蒸汽機,馬的一些“苦力”才有所減少,蒸汽機最初叫作“鐵馬”(iron horse),功率稱為“馬力”(horse power),即一匹馬的拉力,這種叫法一直沿用到今天。在英語中“馬”的習語的數量在所有動物習語中占第二位僅次于“狗”。中國人早期用牛耕地,因此對牛的習性了如指掌,于是就出現了“像老黃牛一樣吃苦耐勞”、“牛脾氣”、“吹牛皮”等成語,而英國人早期用馬耕地,開展賽馬等活動,所以在英語中更多的用馬來比喻,如“work like a horse”(勤奮工作)、“be on the high horse”(盛氣凌人)。

2.英語中的“獅子”和漢語中的“虎”

中國成語中的虎。在古代虎被認為是所有動物之王,而且也是勇敢和兇猛的象征。基于這個方面,虎常常是勇敢的士兵的象征。漢語成語中有“猛虎下山”、“如虎添翼”、“虎踞龍盤”等。在中國古老的傳說中,老虎是長壽、尊貴和勇猛的象征。老虎的形象隨處可見,小孩子的鞋上、畫在盾牌上、繡在衣服上等。西方人很少有機會看到老虎,因為老虎生存的地方和少,大多在亞洲,特別我國邊遠地區,所以老虎對西方人來說除了是兇殘的動物以外,聯想很少,兩個很著名的詞是“Flying Tiger”、“paper tiger”。在他們眼里,獅子是萬獸之王,在寓言故事里,獅子出盡了風頭,只要獅子出現,老虎豺狼也要找個地方躲躲,所以就有了“an ass in a lion’s skin”之說。英國人特別崇拜獅子,在國徽上的徽章是獅子,傳令官的盾牌上也有獅子的圖案,英國被稱為不列顛之獅。

3.英語中的“狗”和漢語中的“狗”

在中國文化中,狗常常被看作是人類的好朋友,然而漢語成語中的關于狗的成語幾乎都含有貶義。在西方,狗也屬于人類從原始社會開始就開始飼養的第一批動物之一,它是人類忠實的朋友和保護者,所以含有狗的習語常常含有褒義。比如“a lucky dog”、“every dog has its day”、“love me”、“love my dog”等。但是并不是所有和狗相關的英語成語都是褒義的,例如“dog eat dog”、“a dead dog”、“a dirty dog”等。但西方人雖然愛狗,但他們喜歡出爾反爾,在英語里有很多含“dog”的習語都表示了否定。例如,“Dog in the manger”指的是狗待在食槽那里,卻不吃食。伊索以這樣的狗比喻那些“損人不利己的人”。

二、形成動物習語的文化因素

1.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任何文化都離不開它所處的地理環境。每種文化都因地域、氣候、環境的特點而具有不同的特征。英國是一個島國,四周被海洋環繞,水產品豐富,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和自然條件孕育的捕魚業和畜牧業也對習語的形成產生了重要的影響。比如說漢語成語“守口如瓶”相對應的英語習語卻是“as dumb as an oyster”。因為英國肯特郡產的“oyster”(牡蠣)最好,而最好的牡蠣總是口閉得緊緊的。英語中與魚有關的習語隨處可見,英國人常用“fish”來表示各色各樣的人:“cold fish”(無感情的人);“dull fish”(枯燥無味的人);“poor fish”(愚蠢的人);“shy fish”(羞怯的人)。相比之下,“魚”在漢語中卻顯得平淡無奇。中國是傳統的農業大國,講究精耕細作。

2.文化背景

語言是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形成的,具有濃郁的民族文化特色。習語的產生和形成也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之下。由于英漢兩民族長期生活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中,自然而然地對同一動物詞產生不同的聯想,賦予動物詞以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例如漢文化中象征不吉祥的“owl”(貓頭鷹)在西方文化中是智慧的象征。在希臘和羅馬神話中,“Owl”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情人,常棲息于她的身旁,因而有“as wise as an owl”之說。“owlish”、“owlishly”則用來形容聰明、機敏、嚴肅。在兒童讀物和漫畫中,owl通常很嚴肅,很有頭腦,常充當裁判。然而,在漢語中貓頭鷹的形象就不同了。很多人怕看到它或聽到它的叫聲,認為碰上它是倒霉的前兆。

3.來源于文學創作

文學創作包括的范圍很廣,寓言、童話、神話和其他文學作品,甚至包括基督教的經典――《圣經》。例如,“fish in troubled waters”(混水摸魚、趁火打劫),出自《伊索寓言•擊水的漁夫》,漁夫在河里攔河張網捕魚,用麻繩纏住石塊,再不停地打擊河水,嚇得魚群倉皇逃竄,都鉆進了他的網中。附近的一個人見到后,指責他這樣把河水弄渾,大家都沒清水喝了。又如圣經是基督教的經典,在英美的文學藝術史上影響深遠,又是其他文學作品無法比擬的,來自圣經的動物習語很多,例如,“a lion in the way”、“separate the sheep from goats”、“dove of peace”等。

三、結語

第4篇

野牛曾經被人們描述成一種極其兇猛的而又狡猾的動物,是森林別危險的猛獸,并且流傳著不少它襲擊、傷害人類的故事,其實這些故事大部分都是言過其實的。

每一種動物都在自然生態系統中占據著不可替代的生態作用。生態系統是不是平衡,有賴于構成生態系統的生物群的穩定;而生物群落的穩定又取決于食物鏈的平衡。而牛在作為初級消費者的生態系統金字塔中,牛的數量直接影響到地被植物(生產者)和肉食動物(頂級消費者),對生態平衡起著重要作用。

牛全身都是寶,對人類的貢獻可大了:牛皮可制革,牛內臟可做200多種藥物的原料,牛骨可制骨膠、骨油、骨粉,牛黃乃名貴藥材;從牦牛毛上分離出的牛絨可與羊絨媲美,是高檔的毛紡原料……

可遺憾的是,我們看到殘酷的現實卻是:1627年原牛在歐洲滅絕;1918年波蘭野牛野生滅絕;1922年中國犀牛野生滅絕;1927年高加索野牛野生滅絕;不少不法分子為了自身的利益,無視生態平衡,大肆偷獵捕殺白肢野牛……野牛的處境變得相當岌岌可危。值得慶幸的是,隨著目前野牛保護知識的科普教育活動的深入開展,人們已經意識到野牛存在的價值,各個國家都致力于保護野牛。

西班牙的牛文化就很獨特,歷史很悠久,在民間廣為流傳。我國的牛文化更是博大精深:朝鮮族每年要舉行“斗牛節”來弘揚本民族的歷史文化;農歷六月初六,是侗族的“洗牛節”;羌族在農歷十一月初一宰一羊,祈求天神保護耕牛安全。北京殘奧會的吉祥物是福牛樂樂。成語中,也常常出現一些關于牛的成語,如:牛刀小試、力大如牛、牛氣沖天、初生牛犢不怕虎……

在我國傳統文化中,牛代表了力量,牛氣沖天;代表了勤奮,永不停歇;代表了奉獻,默默無聞,不求回報;代表了堅韌,生生不息;代表了感恩,是老牛幫助了牛郎、織女結為夫妻,后來,又是老牛讓牛郎把自己身上的皮剝下,才得以讓牛郎和織女在天上相見,我們要學習它的感恩精神,代代傳承。

通過這次科普活動,我要增強保護野生動物的責任感,自覺抵制食用野生動物,抵制消費野生動物制品,更要當好保護野生動物的宣傳員。我呼吁大家:要善待這類生態系統和人類文明發展中不可或缺的物種,增強對野牛的保護意識,都能參加到保護野牛的行列中來。

為了地球,為了我們的子孫后代,救救野牛——我們的朋友!!!

上海市徐匯區田林四小三年級:飛翔小豬豬

第5篇

本文作者:李長安工作單位:鹽城工學院

英語中的culture源自拉丁語cultura,具有多種含義,如耕種、訓練、馴化、栽培、加工等,但其基本含義是指人們對作為自然之物的土地進行耕作,改良和開發等。后來文化一詞在使用中被人們引申并出現了轉義。最早的當屬古羅馬思想家Cecerro所說的culturamentis(耕耘智慧)。使之有了改造、完善人的內在世界的意義。18世紀末,德國學者赫爾德(Herder)開始使用文化一詞的現代用法。從19世紀中葉起,人類學家的文化概念不僅包括了習俗、工藝和技巧,還具有了和平和戰爭時期的家庭生活和公共生活、宗教、科學和技術等內容。文化作為學術用語,最早見于英國人Taylor在1865年所著的《文明的早期歷史與發展之研究》一書。1871年他又在《原始文化》中做了系統的闡釋:“文化或文明,就其廣泛民族意義來說,乃是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慣和任何人作為一名社會成員而活動的能力和習慣在內的復雜整體。”美國文化學家Kroeber等人在1952年發表的《文化—關于概念和定義的評論》一書,在歸納自Taylor之后西方出現的160余種文化定義后提出了自己的定義:“文化由外顯和內隱的行為模式構成;這種行為模式通過象征符號而獲得并傳遞;文化代表了人類群體的顯著成就,包括它們在人造器物中的體現;文化的核心部分是傳統(即歷史地獲得和選擇的)觀念,尤其是它們所帶的價值;文化體系一方面可以看作是活動的產物,另一方面則是進一步活動的決定因素。”(傅鏗,1990)應該說該定義的完整性得到許多西方學者的認可,此后,無論是文化學還是人類學著作中給出的“文化”定義大都在此框架之內。[3]我國學者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和解釋,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實踐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精神精神文化,如文學、藝術、教育、科學等。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著“文化熱”的興起,人們在關注和參與文化問題的討論中又對文化定義給予了多種界說,其中引人注目和提法新穎的是文化“人化”說。(劉守華,1992;丁恒杰,1994)其理論依據是:無論是社會物質文化還是精神文化(包括其成果),都是人類文化創造力的體現,即“人化”的結果。“人化”的概念不僅包括人化自然的過程,同時也包括自然“化人”或被人化的過程,“人化”即“人的文化”。

當代語言學家多把語言看作是一種社會現象,認為研究語言離不開對社會文化現象的考察。文化性也是語言的基本屬性之一。詞的文化內涵所呈現的文化背景知識,具體體現在其背景意義、伴隨意義、聯想意義和情感意義等各方面。它們是詞語中最具有“民族性”的要素。由于不同民族的發展歷史、地理環境、生活習俗以及心理狀態等存在差異,使得每一個民族對客觀事物的認識、理解及概括的方法等不盡相同,從而也決定了詞語意義的民族性要素。形成所謂的“語言的世界圖景”。[4]拿詞匯意義來說,它的形成無不受到民族傳統、以及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等文化因素的制約。按照Saussuer的觀點,詞義是“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與名稱本身的關系”(索緒爾,1980),而這種關系的形成無不浸透著人對現實的感受及經驗。詞的多義性就在于它是世界的象征符號,體現著人對現實世界的不同認識。詞義的社會性表現在不同的民族之間,則體現為民族性,所以詞義的民族性,實質上就是社會性的一種具體表現,社會群體存在著諸多方面的差異性,也必然在詞義的約定上顯現出來。某種語言的詞義是使用該語言的社會群體在長期的言語交際過程中約定俗成的,特定社會制度、經濟形態、政治氣候、時代背景、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民族心理等均會對詞義的形成施加影響,使其具有社會性。如:龍(dragon)是中西方文化神話傳說中的動物。中文里吉祥尊貴的“龍”與英文里邪惡兇殘的dragon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在中國文化中,龍象征著吉祥、權威、高貴和繁榮。中華民族是“龍的傳人”。在封建社會,龍是帝王的象征,歷代皇把自己稱作“真龍天子”。時至今日,龍在中國人民心中仍是至高無上的,我們把自己的國家稱作“東方巨龍”,龍可以看作是中華民族的圖騰。漢語中有大量的關于龍的成語,諸如龍騰虎躍、龍飛鳳舞、龍鳳呈祥、生龍活虎等,都展現了龍在漢文化中的文化內涵。然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卻認為dragon是邪惡的代表,是一種猙獰的怪獸,是惡魔的化身。中英文化的差異使同一動物詞有不同的內涵,給人帶來截然不同的聯想。

語言與文化之間的關系是相互影響、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因此,在我們審視作為文化的基礎和能指符號的語言時,除了要認清語言的實踐功能,還必須看到文化對語言的生成、發展及運用中巨大的影響。所以,語言與文化的關心是一種相互“交織”、“糾纏”的“共變關系”。在這種共變關系中,作為語言創造的動力和表達內容,文化理所當然地起著主導作用,影響并制約著語言的發展,從而是語言帶有鮮明的民族文化特征。

第6篇

高中元宵節作文600字一今天是20XX年2月17日星期四,也是一年一度傳統佳節——元宵節來臨的日子。在這樣一個特殊的日子里,學生處為我們組織了一場精彩的文化與美食盛宴——南海國際教育中心20XX元宵會。

下午三點半,老師和同學們在食堂四樓齊聚一堂,翹首以待,面前的餐桌上并排放滿了各種食物材料。我們走到桌前就坐,隨著學生處黎老師的一聲令下,一場熱火朝天的餃子、湯圓制作大賽拉開了序幕。好幾個班的同學“提前”完成了任務,但又由于數目的偏差而被“拒收”——真可謂是“速度”不敵“數量”!

餃子終于下鍋了!下一波的材料被同學們從廚房內端出,大家又開始埋頭制作湯圓了。顯然,湯圓沒有餃子好包,只見無餡、無形、無質感的“三無”湯圓漸漸多了起來。在大家的手忙腳亂之中,煮好的餃子熱騰騰地上桌了。盡管,煮好的餃子里出現了許多皮餡分離的“慘劇”,但大家還是很快樂地分享著這集體努力的成果!

最后,根據包餃子的速度、餃子的成相和場地衛生等評分標準,冠軍由Year12C班奪得,Asa班和IGC班分列二三位。

高中元宵節作文600字二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正月十五,今天也是一個賞花燈的好時機。

我和李世紀、李世宇早早的就來到了燈會上,我們等啊,等啊!好不容易等到七點鐘,花燈開放了,我們便蜂擁著去賞花燈。今年的花燈可多了,有“迪士尼樂園”、“斗牛”、“金童賀春”、“桃園三結義”、“空城計”……我最喜歡“十二生肖燈”了。關于十二生肖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傳說玉皇大帝傳來了: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十二種動物,讓它們比賽游泳。規則是:誰先游到玉皇大帝身邊,誰在十二生肖當中的位置就靠前。聰明的小老鼠知道自己的實力比較弱,就請求老牛說:“牛大伯,都說您愛幫助人,您幫我排名第一吧。”老牛說:“那就試試吧。”說著,小老鼠就躥到了老牛的角上,快到岸時,小老鼠就從牛角上躥了下來,,搶到了老牛的前面,果然小老鼠就得了個第一。老牛第二,老虎第三……

看著這迷人的花燈,想著這美麗的傳說,我們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高中元宵節作文600字三快樂的元宵節就要到了,在這寒風陣陣的冬天里,森林里決定舉辦一個元宵晚會。

在元宵節的前一天,演員綿羊小姐被森林大火燒去了一身潔白的卷毛。

就在關鍵時刻,聰名的猴子想了個極妙的辦法,這時,綿羊小姐和元宵晚會會長才松了一口氣。

這天晚上是個星光燦爛的夜晚,晚會開始了,只見綿羊穿著一套由五顏六色的蝴蝶翅膀拼成的時裝。一只美麗的松鼠纏在脖子上就形成了圍巾。兩只螢火蟲在綿羊小姐的耳朵上倒掛著就成了夜光耳環。兩只蝴蝶立在一只用花朵編成的發卡上就成了蝴蝶發卡。在觀眾的歡呼中,綿羊小姐高歌一曲,讓觀眾拍手叫好。接下來每個動物都吃到了美味的湯圓,又為寒冷的冬天增添了一份暖意。

希望在新的一年里森林里能更生機勃勃。

高中元宵節作文600字四今天2月21日,是元宵節。元宵節是中國傳統節日,是從唐代流傳下來的。這一天月亮特別圓,要吃湯圓,湯圓又叫湯團,意思是團團圓圓。元宵節的活動也很多,有耍獅子、舞龍、踩高蹺等。

今天晚上,月亮很圓,像一個大玉盤,高掛在夜空,又像一個精致的銀盤。我和我的家人到市政府廣場去看元宵晚會。還沒到廣場,只看見人群向四面八方涌來,黑壓壓的人群一眼望不到頭,仿佛是一片人的海洋。廣場上空不時地在放煙火,把夜空都照亮了。人們都發出嘖嘖不絕的驚嘆聲,孩子們更是高興了,喜笑顏開,齊聲叫著:“哇!”煙花的形狀有很多,有圓形、愛心形等,五彩繽紛。有的像一條龍,筆直地竄起,直奔天空;有的像銀條一樣垂掛下來,十分壯觀。廣場上的花燈真漂亮呀,五顏六色,色彩十分明艷,有蓮花燈、西瓜燈、兔子燈等。這些燈上總是有一些吉祥的成語,比如:吉祥如意、恭喜發財等。

第7篇

一、中西環境文化對比在英漢習語中的體現

生存環境一般是指一切自然、社會、自我的客觀存在。中國的生存環境決定了中國文化屬于大陸文化,因為其位于地球上最遼闊的大陸──歐亞大陸的東側,俗稱東亞大陸,地處北半球的溫帶一暖溫帶。封建政權的代號為“江山”,關于土木的成語更是數不勝數,比如安土重遷、揮金如土、土木形骸、土牛木馬。還有關于石、樹相關的詞語,比如石城湯池、石緘金匱、樹大根深、樹高千丈、葉落歸根。而歐洲地處亞歐大陸西部,瀕臨大西洋,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最為廣泛的一個洲。

人們經常要與惡劣的海洋氣候相抗爭,在這種與自然氣候相抗爭的過程中,產生了大量的與海洋相關的英語習語。例如:Asmoothseanevermadeaskillfulmariner.(平靜的海洋練不出熟練的水手。)Adropintheocean(滄海一粟)Plainsailing(一帆風順)Allatsea(不知所措)Betweenthedevilanddeepsea(進退兩難)在歷史上,英國的航海業十分發達。在捕魚業發展中,自然也產生了許多與魚,船相關的習語。比如:Thebestfishswimnearthebottom.(好魚常在水底游。)Gotothesea,ifyouwouldfishwell.(不入虎穴,焉得虎子。)Itisasillyfishthatiscaughttwicewiththesamebait(.智者不上兩次當。)

Letanother’sshipwreckbeyourseamark.(前車之覆,后車之鑒。)在談到氣候影響語言表達時,就不得不再次提到翻譯界非常有名的東西風之爭了。東風在中國人心目中是春的代表,春的化身,往往含有褒義。然而到了歐洲大陸,到了英國,東風則從內陸吹來,寒冷凜冽,象征著荒涼。在中國的習語中,人們這樣表達東風“:東風報春”“、東風夜放花千樹,更吹落,星如雨。”在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則是用來謳歌西風送春的“:O,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啊,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查爾斯•狄更斯曾這樣寫到東風:howmanywintershaveIseenhimstandingblue-nosedinthesnowandeastwind?(在許多冬日里,我都看見他,鼻子凍得發紫,站在飛雪和東風中。)

二、中西動物文化對比在英漢習語中的體現

中華民族最核心的是農耕文化,而在長期侵染在農耕文化下的人們對農耕文化中的牛是充滿尊敬和贊賞的。耕牛象征勤勞,耕牛精神便是指任勞任怨的吃苦精神。比如“俯首甘為孺子牛”“、老牛亦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而中世紀的英國是用馬耕田,所以在英國文化中,馬是人們用來指代勤勞、吃苦耐勞精神的。有關于馬的習語有Arunninghorseneedsnospur.(奔馬無須鞭策。).Lockthebarndoorafterthehorseisstolen.(失馬之后鎖馬廄。又譯:亡羊補牢。)在對中西動物文化進行對比之時,又不能不提到很有代表性的狗。在中國,狗的形象是惡劣、奴性、卑賤的。比如狗眼看人低、狼心狗肺、狗拿耗子多管閑事。而在西方文化中,人們喜歡將狗當做陪伴他們的好朋友,甚至將狗當做家人一般。有關dog的習語有Everydoghashisday(.人人都有得意時。)Iftheolddogbarks,hegivesthecounsel(.老狗叫,是忠告。),Heisaluckydog(.他是個幸運兒。)對待像蝙蝠這樣的動物時,人們的觀點也有不同,在中國蝙蝠是好運的象征,蝠與福同音。但是在西方,蝙蝠有貶義,是西方傳說中的一種丑陋、邪惡的動物。比如Blindasabat(有眼無珠),crazyasabat(精神失常),havebatsinthebelfry(異想天開),等等。

三、中西色彩文化對比在英漢習語中的體現

中國視紅色為最喜慶吉祥的顏色。在喜慶日,掛的是紅色打燈籠,貼的是紅色對聯,福壽喜字都是紅色彩紙剪貼。紅色還代表贏利,經商的人希望開門紅,有紅利。但是在西方,紅色代表的是暴力、流血和赤字。比如inthered(虧損),redrevenge(血腥復仇),aredbattle(血戰),paintthetownred(狂飲,胡鬧)。中國人認為白色是倒霉、晦氣的顏色。古往今來,披麻戴孝喪事上,家人穿的是白色的孝服,舉辦的喪事稱為“白事”。如果在戰爭中失敗,投降的一方要打出“白旗”求饒,愚蠢的人被稱為“’,此外,還有毫無成果的“白忙一場”。而在西方,白色是純潔,美好的象征。天使的翅膀是白色的,代表純真無邪的心靈(whitesoul),美麗的新娘會穿潔白的婚紗,代表高貴典雅(whitewedding),白色還象征著正直,幸運和無害。比如:whitespiri(t正直的精神),whiteday(吉日),等等。

四、中西價值觀對比在英漢習語中的體現

當人們處于不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時,人們的價值觀是不同的。中國是大陸文化,以農業經濟為基礎,所以中國人養成了堅持、扎實但又保守缺乏冒險的價值觀點。如“功夫不負有心人,鐵杵磨成針”、“小心駛得萬年船、忍字家中寶、槍打出頭鳥”。但在西方文化中,天人是對立的,他們更喜歡通過斗爭而戰勝自然,因而形成了大膽冒險的價值觀。比如:Moneyisnoteverything,butwithoutmoney,everythingisnothing.(錢不是萬能的,但是沒有錢是萬萬不能的。)(有錢能使鬼推磨。)Wealthmakesworship.(財富能使人拜倒。)在對比中西方文化差異時,從語言中的習語出發,了解習語背后隱含的文化涵義,從而進行對比研究進而發現兩者不同的原因,找出差異的來源和背景,再返過來重新理解中西方的文化;從不同方面的英漢習語的對比中,我們可以窺見整個中西文化對比的大形態,起到了中西文化對比應有的作用。

作者:劉文君單位:中南大學外國語學院碩士研究生

第8篇

【關鍵詞】龍 中國 日本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1)23-0077-02

一 前言

中國和日本是一衣帶水的鄰國,兩國在文化、歷史、政治、經濟等多個領域都有交流和往來,而作為一個擁有五千年歷史的文明大國,中國也向日本傳送了很多優秀的物質以及非物質文化,同時,日本也從中國傳承了很多優秀的文明。在這其中,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代表之一的“龍”就是其中一例,那么“龍”這種文化傳承到了鄰國日本后,有沒有發生變化,在歷史的長河中,日本龍與中國龍是最初的直系親屬關系呢,抑或是演變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另一種文化?本文將就此進行剖析和闡述。

二 中國龍和日本龍的淵源

1.中國龍的起源

在中國的神話與傳說中,龍是一種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具有蛇身、駱駝頭、兔子眼、鹿角、牛耳、蜃腹、鯉魚鱗、鷹爪、虎掌。龍具備了9種獸類的特征,意味著龍是萬獸之首,萬能之神。在早期,古人對大自然的現象無法做出合理的解釋,于是創造出了“龍”這個圖騰形象,希望自己的民族能像龍那樣擁有風雨雷電那樣的力量,群山那樣的雄姿,像魚一樣能在水中游弋,像鳥一樣可以在天空飛翔。

從文字資料看,中國的古書如《詩經》、《周易》、《左傳》等都有關于龍的描寫。從考古資料看,中國目前發現的最早的龍形圖案來自于8000年前的興隆洼文化查海遺址,在那里發現了一條長約19.7米,用紅褐色石塊堆砌擺放的龍。這條龍的發現,把中國人崇拜龍的歷史推到了8000年前。據此,可以說,龍的產生應該是在夏朝之前的原始社會時期。

2.日本龍的起源

日本龍雖然名字被稱為日本龍,但是并非由日本自己創造的,而是在東漢年間經由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的龍文化深受中國的影響,大部分帶有從中國大陸傳去的痕跡。在日本,龍主要被分為三種。一為出現在空中、噴云吐霧的龍,這一形象主要來源于白龍馬。為紀念白馬馱經,中國在洛陽建造了白馬寺。日本則根據小白龍被如來佛祖封為八部天龍的故事建造了白龍寺。二是出現在江河湖海里的龍,這種龍更接近于蛇的形象,即多頭大蛇或龍頭蛇神。受中國古籍《山海經》和《西游記》的影響,日本各地都有與九頭龍有淵源的地名和神社。這樣的九頭龍被視為水神、祈雨之神。三是在陸地上的龍,這種龍在陸地上會變成小蛇的形狀。這種形象主要受中國神話故事《白蛇傳》的影響,他們很有人情味,經常和人類結婚生子繁衍后代,一起喝酒吃飯。雖然這三種龍都源于中國,但并不等于說日本龍就是中國龍的翻版,而是加入了大量的日本文化色彩的創作元素,變成人的時候也變成日本人的臉譜和裝束,使日本龍的形象不斷創新。

三 中國龍和日本龍的比較

1.文字

甲骨文中的“龍”字為獸首蛇身之狀,頭頂著一個表示刀狀器的“辛”字符號。甲骨文“龍”字有形有聲,既形象又高度概括。其一,獸以猙獰威猛著稱,尤其是長有獠牙巨齒的猛獸;層狀閃電照亮云團時呈面狀,與獸的面部相似,圖中的獸首龍尤其著力刻畫出牙齒,給人以蒼天發怒的震撼力。其二,蛇的身體呈條形,閃電也呈條形。其三,蛇行走婉轉曲折,閃電同樣婉轉曲折。其四,蛇隱蔽在陰暗的地方,現身突然;條形閃電隱身陰暗濃密的云層之中,現身更加突然。其五,蛇多劇毒,一擊便會致人命,非常恐怖;條形閃電同樣極具威懾力,閃電過后的雷聲更加令人膽戰心驚。人們見到猛獸或蛇時無不感到恐懼。甲骨文中用獸和蛇來形容龍,表示它是一種令人恐怖、令人敬畏的神秘力量。在甲古文中,“辛”字符號表示“被驅使”之意。甲骨文“龍”表示這是一種被驅使的力量,驅使它的是天,是古人心目中的最高神靈。有意思的是,在遠古的神話傳說中,龍確實被人驅使,如幫助大禹治水的應龍。天驅使龍干什么呢,自然就是古人所渴望的“興云布雨”。所以,甲骨文“龍”表示這樣的一個概念:其一,它供天驅使;其二,它的聲音是隆隆之聲;其三,它的形象是閃電,頭像獸類,身軀像蛇,隱身在云團之中;其四,它的工具是云團;其五,它的功能是接受天的旨意播撒雨水。而現在所使用的“”的簡體字“龍”,是來源于繁體字的右邊象形部分的變形,其代表的意義和使用方法與繁體字的“”并無不同。

而日本則通常以“”這個漢字來表示龍,而“”這個字其實也是從古代中國傳過去的。不過中文繁體的“”在日本也有存留。指動物時通常用“”這個漢字,而在人名中出現時則有可能使用“”這個漢字。

例:恐畫下り首蛟

今西神田伯井上

2.顏色

從各種龍的故事和傳說來看,中國龍的顏色較多:有黃龍、白龍、銀白龍、赤龍、赤斑龍、黑龍、青龍、金龍、黑龍白花、五色龍等。從色系上來看,龍的顏色大致可分為三種,藍色系:從深藍到銀色到珍珠母色。紅色系:從紅銅色到深紅色到紅黑色。綠色系:包括綠色、黃色、淡綠色、金色甚至深褐色。一條龍通常都不是單一的顏色,它的鱗片總會有一種色系里的幾種顏色,同時又有金屬光澤,所以很難辨認。簡單地說:中國龍可以分為青、赤、白、黑、黃五種顏色。其中,青龍主要表現龍的兇猛、威嚴;赤色傳說為神仙所乘,也泛指皇帝、太陽;白色主要指在《西游記》作品中出現的保護唐三藏去西天取經的龍宮三太子小白龍,所以主要是正直、純潔的代表;黑色則給人以邪惡的感覺,通常是惡勢力的代表;黃色由于對應易經中所提到的“西東北南中”的中,因此通常是代表皇家的顏色。

在日本,龍也有多種顏色,不過因為融合了日本本國的文化因素,所以龍的顏色取向也會與中國有所不同。日本人一般喜歡白色,因為白色代表了善良、純潔;而不太喜歡絢麗的顏色,所以在日本出現的龍的顏色大多為白色或粉色、紅色、綠色、藍色等比較傳統的顏色。當然如果是表現邪惡勢力的時候,也會采用青色、黑色這類的顏色。

3.龍與國家

在中國通常都有龍生九子的說法。龍之一子,好牢獄,主戰爭;龍之二子,善奔跑,喜食人類;龍之三子,喜歡煙火,一般被裝飾在香爐;龍之四子,樣子像麒麟,是吉祥的象征;龍之五子,生性好游泳;龍之六子,好爬望;龍之七子,愛爭斗廝殺,為兇獸;龍之八子,面目猙獰,好恐嚇他人;龍之九子,好財寶,為吉祥物。龍生九子是指龍生九個兒子,都不成龍,各有不同。所謂龍生九子,并非指龍恰好生了九個孩子,而是在中國的傳統文化中,九表示極多,代表至高無上的地位,所以用來描述龍子。而后在中國出現用“九州”代指中國的說法,與龍的九子也有莫大的淵源。

在公元712年出版的日本現存最古老的歷史書《古事記》和公元720年出版的日本最古老的敕選歷史書《日本書記》中,都記載了日本神話中最大最強的八娛大蛇。該蛇八頭八尾,身體巨大,活像八個山谷和八座高峰。它能騰云駕霧、呼風喚雨,還能變成寶珠、錫杖、水瓶出現在湖面上。很多地方都有祭祀它的神社。它每年都要吃人,還喜愛喝酒。后來被天照大神的弟弟灌醉斬殺,還從蛇尾發現一把神劍,用它創造了州,就是現在的日本。

4.龍與熟語

在中國與龍相關的成語,如:(1)生龍活虎:活潑壯勇的姿態。(2)車水馬龍:形容繁華熱鬧。(3)臥虎藏龍:比喻人才多而杰出。(4)望子成龍:希望自己的兒子將來能成大器。(5)龍吟虎嘯:指龍虎的叫嘯,形容聲音非常雄壯嘹亮。

在日本主要有:(1)はにい、は虎にう:指必有賢臣幫助天子。(2)のを得る如し:指英雄得到機會施展抱負。(3)のヒゲをがねらう:指不自量力。(4)は一寸にして天のあり:指天生異稟的人從小就與眾不同。

可以看出,無論是在中國或者日本,與“龍”相關的熟語、成語,包括詩詞都有很多,而且在使用的時候,也可以看出兩國都有相似的地方,主要著眼于龍的威猛以及能量。

5.龍的內涵

龍是中華民族大融合的參與者和見證物。在古代傳說中,龍曾幫助皇帝出征,而且龍本身也是多種動物的融合和自然現象的融合,所以龍的精神就是團結凝聚的精神,也是與天和諧的精神。神話中的大禹是從父親腹中蹦出的一條虬龍,他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治水、謀福利,所以龍的精神也是造福人類的精神。龍是水神,又是天神,不管是在水中還是在天上,要行得快,飛得高,都要精神抖擻,奮力開拓,全速前進。因此,龍的精神,就是指奮發開拓的精神。

日本龍的本來面目是棲息于深山大澤,管理著水源的蛇,在土中冬眠和脫皮,代表著死亡和新生,象征著輪回和永恒。它根據中國陰陽五行說,把本地的蛇和中國的龍結合起來,融入神道思想,創造出具有日本特色的龍神,它們是神圣不可侵犯的農田之神、水神、海神、山神、婚姻神,能呼風喚雨,左右農民生活,多數性格柔和,樂于助人,對人類充滿善意,與人友好相處,給人類帶來恩惠。但同時它還兼有蛇的性格,會給人帶來災難,甚至變成蛇妖危害人類。

四 結束語

綜上所述,中國龍和日本龍在本源上可以說大概是一致的,只是在傳入日本之后,日本人又加入了自己文化所特有的元素,比如服飾、裝扮、蛇的融合等。這樣,就使得中國龍在傳入日本后逐漸發生演變,最后變成具有日本特色的日本龍。中國龍基本上是威嚴、大氣、凌駕于一切事物之上的精神的代表。而日本龍由于有蛇這個形象的融入,因此是友好、和藹的代表,也是邪惡、禍害的代表。以后在遇到日本龍和中國龍的概念的時候,需特別留意此點。

參考文獻

[1]邢永鳳.中國龍與西方龍的比較[J].西安外國語學院學報,1999(2):21~27

第9篇

論文關鍵詞:電影名;翻譯;接受美學;視域融合

中國是一個翻譯大國,翻譯在中國文化史上起著舉足重輕的作用。中國譯壇在改革開放后迎來了第五次翻譯,自此,中國的翻譯事業有了很大的發展,翻譯的作品數量之多,涉及的領域之廣,為前四次所不及。其中,電影作為文化交流的一種形式,被大量譯介。電影的翻譯事關文化交流,而其中電影名的翻譯尤為重要從商業上說,好的片名會吸引觀眾,提高票房收入;從文化交流的角度看,翻譯體現了中外文化的對話。本文欲運用接受美學的觀點把觀眾的接受與欣賞納入視野,對電影名的翻譯進行研究。

一、接受美學

(一)接受美學的源起和發展

接受美學興起于20世紀六七十年代,其標志是聯邦德國的康斯坦澤大學學者伊塞爾(WolfgangIser)和堯斯(HansRobertJauss)建立的文本接受理論和文學史理論。其哲學基礎是現象學文學理論,尤其是羅蔓·英伽登的閱讀理論,以及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現代哲學闡釋學理論。接受美學是對西方作者中心和文本中心文學批評理論的反撥。

接受美學審視了讀者在文學活動中的作用,這對于當時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來說是相當新的發展。伊格爾頓(TerryEa—gleton)認為現代西方文學理論的發展可以粗略地分為三個階段:沉迷于作者中心的階段,包括浪漫主義和19世紀的文學理論;完全專注于文本的第二階段,如新批評;以及20世紀60年代以來研究中心向讀者的明顯轉向。令人驚異的是,在作者、文本和讀者中,讀者的地位和作用總是被忽略,然而沒有讀者的閱讀,文學文本只能束之高閣,從而喪失了存在的意義,讀者的閱讀過程正是文本顯意的過程。因此,文學的發生,讀者和作者一樣至關重要。

接受美學一經提出,很快成為席卷歐洲的主流文學批評理論,且其影響深遠,使之迅速波及全世界。

(二)接受美學對文學翻譯的意義

作為一種文學理論,接受美學代表著研究重心向讀者的轉移。因此接受美學對于翻譯研究的意義在于,譯者應該更多地關注讀者以及讀者的接受與欣賞。

接受美學的代表人物堯斯從文學史的角度建立他的文學接受理論,這一理論更多地接受了現代哲學闡釋學的影響。海德格爾以存在主義哲學的本體論為出發點看待闡釋活動,認為主體無論是對世界還是對文本的解釋,總是基于其“先結構”。伽達默爾系統地發展了海德格爾的思想,回答了“理解與闡釋”問題,認為對于過去文本的理解就是現在與過去的對話,并提出了歷史視界和個人視界的概念。“個人視界”是由闡釋者自身的“成見”出發形成的對作品的預想和前理解;“歷史視界”則是指文本在與歷史的對話中構成的一種現存的連續性,包括不同時期人們對文本所作的一系列闡釋,兩個視界的融合則達成了理解。堯斯吸收了海德格爾和伽達默爾的理論思想,提出了“期待視野”的概念。他認為不同的讀者由于其以往的閱讀經驗和際遇的不同而對同一作品形成了不同的期待視野;不同時代的讀者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總是在該時代讀者的期待視野中發生的,不同時代的讀者的期待視野的變遷,導致不同時代的讀者對同一作品的闡釋和理解的差異。

二、電影名翻譯常用策略

(一)直譯

對原文中意思明確且譯文又有直接對應的片名往往采用直譯的方法。如:AWalkintheClouds譯為《云中漫步》,TheGodFather譯為《教父》,Loveatfirstsight譯為《一見鐘情》,《臥虎藏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RainMan譯為《雨人》,SavingPrivateRyan,譯為《拯救大兵瑞恩》,TheSilenceoftheLambs譯為《沉默的羔羊》。

(二)音譯

除了直譯以外,還有音譯。英語小說和電影等作品往往喜歡用主人公的姓名和故事發生的地名作為題目,而人物姓名和地名作為專有名詞我們一般采取音譯的方法。“所謂的音譯就是在譯文中保留原文的形式(如音節、字母和單詞)。音譯代表了翻譯的一個極端,另一極端即是意譯。所有嚴格意義上的翻譯都介于這兩極之間。因此,音譯并非嚴格意義上的翻譯,因為其目的就是保留形式而非意義。音譯一般不用于整個篇章的翻譯。但在翻譯某些具有地方或歷史色彩的詞時,或某些譯語中缺少對應的表達詞語時,才采用音譯。”例如JaneEyere譯為《簡愛》,Tess譯為《苔絲》,RomeoandJuliet譯為《羅密歐與朱麗葉》,Casablanca譯為《卡薩布蘭卡》,Titanic譯為《泰坦尼克》等等。

(三)意譯

《翻譯學詞典》認為意譯更關注如何使譯文讀起來更自然,而不是一味地保留原語的措詞不變。電影名翻譯中所采用的意譯大致可以歸納為5種情形。

1.套用譯語典故。典故作為語言和文化中的精華往往是獨一無二的,并且人們耳熟能詳,因此,翻譯電影名時,如譯者套用譯語中的典故,無疑會讓譯語觀眾倍感親切。例如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就是運用漢語典故。《梁山伯與祝英臺》譯為ChineseRomeoandJu-liet,《大話西游之月光寶盒》譯為ChineseOdyssey:Pandora’SBox,《大話西游之仙履奇緣》譯為ChineseOdyssey2:Cinderella則是套用英語典故。

2.用譯語文化歸化。在翻譯中,譯者用譯語文化歸化原語。如Spider譯為《蜘蛛俠》,就是用譯語文化去歸化原文,令人聯想起漢語武俠小說中的刀光劍影。

3.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譯者撇開原電影名,而在譯名中概括了電影的內容大意。例如,FreakyFriday譯為《辣媽辣妹》;Ghost譯為《人鬼情未了》,《甲方乙方》譯為DreamFactory;《花樣年華》譯為IntheMoodforLove;《漂亮媽媽》譯為Break—ingtheSilence;《回家過年》譯為SeventeneYears;《有話好好說》譯為KeepCool;《大款》譯為TheFuneralofFamousStar。

4.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漢語是一種聲調語,強調四聲八調,這樣的音韻特點決定了漢語中有很多成語和四字格的表達。運用成語和四字格往往言簡意賅,朗朗上口,因此成語或四字格的運用成為漢語的行文特點。譯者在英語電影的漢譯中往往喜歡運用成語或四字格使得譯文更地道、更容易為漢語觀眾接受。例如TopGun譯為《壯志凌云》,Matrix譯為《黑客帝國》,Charles’sAngle譯為《霹靂嬌娃》,Gonewiththeiwnd譯為《亂世佳人》。

5.去掉原語文化。由于直譯原語存在文化的障礙,譯者在譯文中甚至采用去掉原語文化的辦法,以避開難點,迎合譯人語讀者。如《霸王別姬》譯為FarewelltoMyConcubine;《唐伯虎點秋香》譯為FIirtingScholar;《紅色戀人》譯為ATimetORe~emr。

三、讀者的期待視野

堯斯吸取伽達默爾的思想,把對文學作品的理解置于其歷史的視界中。所謂歷史視界就是文本產生的文化語境,然后探索不斷變化的文化語境以及讀者的不斷改變的個人視界之間的關系。因此,對文學文本意義的探索,不在于作者,而在于讀者的歷史性的接受,文學作品本身的意義不是恒定不變、一勞永逸的。理解本身改變了文本并且文化傳統本身依賴于它們被接受的歷史視野的變化而變化。

期待視野認為毫無疑問,文本作品的生命力依賴于讀者,沒有讀者的參與,作品的生命無以延續。目標讀者并不是被動地接受文學作品,相反,他們在解讀作品時發揮了主體性,從而創造了文本。事實上,在讀者閱讀文本之前,他們有著自己的“前理解”,即世界觀、社會經驗和一定的美學標準,即“期待視野”。這是接受美學的重要原則。

讀者的閱讀經驗構成了期待視野,另一方面,期待視野能影響讀者對作品的理解。當讀者理解并接受某一作品中的文化時,他們也就提高了自己的閱讀能力。這也構成了他們的“視野的變化”,讀者視野的變化也會影響譯者翻譯作品時所采取的策略。譯文要被譯語讀者接受,譯者必須研究目標讀者的期待視野。而讀者的期待視野是隨著時代的發展而變遷的,因此,接受美學是發展的理論,而譯者的翻譯活動也是一個發展的過程。

電影名的翻譯跟文本作品的翻譯一樣,澤者應該研究觀眾的接受,即其期待視野,并且要考慮到觀眾的視野的時代變化。例如,中國電影《臥虎藏龍》被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Dragon就是一例。在英語國家,虎和獅象征著勇敢和威儀。如,lion—hearted一詞意為“勇敢”,而在中國,虎被認為是威嚴、權力,龍則代表著吉祥和威儀、權力。虎和龍是中國文化中有著獨特的文化意象,因此,藏龍、臥虎在中文中是褒義的。

眾所周知,英語中“dragon”被認為是一種可怕的動物。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6版)》“dragon”詞條的解釋:“dragon(instories)alargefierceanimalwithwingsandalongtail,thatcanbreatheoutfire”。傳統中的龍,如在英國7世紀的著名史詩Beowulf中所描寫的dragon就是一個無惡不作的mol—ster。因此在西方文化中,龍并不受歡迎,在英語中,CrouchingTiger是褒義,而“HiddenDragon”則為貶義。因此,按照傳統,英文片名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是不能傳達原作品的文化內容的,也許還會引起誤解。

隨著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綜合國力的增強,中國在世界舞臺上扮演的角色日益重要,地位不斷提高,加上這2O多年的中外文化交流日益頻繁,中國文化的影響力已是今非昔比,“龍”作為中國文化的象征,意味著威儀、權力和吉祥,這早已為西方人所了解。因此,西方讀者的“視野”已不同于幾十年前傳統的看法,而是發生了很大的變遷。正如這20多年來受西方文化的影響,大多數中國人見面已經習慣說“你好”,至于“你吃飯了嗎?”那已是老話了。因此,《臥虎藏龍》直譯為CrouchingTigerHiddenrDagon英語觀眾聽起來盡管不地道,但這樣的帶著“中國情調”的電影名不但不會引起西方觀眾的誤解,反倒因其帶著東方的色彩而實現了文化交流的目的:中國文化在與西方文化的對話中,并不是被西方話語所消解,相反,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得到了彰顯。

一些英語電影以故事的主人公姓名和故事發生的地點作為片名。而中國的文學作品,如電影、故事的題目喜歡用詞或詞組來歸納主旨讓人一看就知道這部作品的內容大意。如果譯者用音譯的方法翻譯此類片名,則相當于“不譯”。其效果一般是不會太好。大多數中國人也不能接受此類翻譯。因此在翻譯這一類作品時,考慮到漢語觀眾的習慣,可以采用歸納主旨的方式來翻譯。如OliverTiwst譯為《奧列弗退斯特》,由于音節太長,跟漢語讀者的欣賞差異太大,很難為漢語觀眾所接受,因而經不起時間的考驗,而自生自滅;相反,譯為《霧都孤兒》,既點明了故事發生的地點霧都(倫敦),又點明了主人公的身份,這樣的翻譯因符合漢語觀眾的審美期待而被接受并流傳下來。這樣,譯文視界和漢語讀者的個人視界就融合起來。

但是,音譯的方法是否都會因為不符合漢語觀眾的傳統審美期待,而不予采用呢?接受美學的一個原則是,觀眾是能動的接受者,是可以培養和教育的,接受者的欣賞和趣味是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鏈上不斷地變遷的。如《簡愛》、《羅密歐與朱麗葉》的翻譯,是先有同名小說、戲劇作品的翻譯。而這些作品的翻譯早已被漢語讀者所接受。因此在同名電影翻譯成漢語的時候不必另起爐灶。相信在這些小說、戲劇被音譯之初,漢語觀眾也有一個由排斥、熟悉、接受到習以為常的過程。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接受者的接受過程就是一個視界不斷改變的過程。因此采用音譯這種“不譯”的方式翻譯作品名給漢語觀眾打開了另一扇窗子,讓他們學會以別樣的方式來看待不同于自己傳統的語言和文化。無疑,這樣的翻譯對于促進中西文化交流和發展是非常有利的。

四、翻譯的困境:異質文化的缺失

歸化翻譯(Domestication)是美國解構主義翻譯理論家勞倫斯·韋努蒂用來指弱勢文化的作品被譯介入英美強勢文化國家時,譯者所采取的一種透明、流利、無翻譯痕跡亦即譯者隱身的策略。這樣的翻譯策略弱化了外語文本對于譯語讀者的陌生感和疏離感。韋努蒂追溯他所運用的“歸化”這一概念至施萊爾馬赫(Schleiermacher)關于翻譯的概念——“盡可能不打擾讀者,而讓作者靠近讀者”。在上文歸納的電影名的翻譯方法中,套用譯語典故就屬于采用透明通順、完全消除差異性的策略。

地道翻譯法(Idiomatictranslation)是Beekman&Callow用來闡述《圣經》翻譯的策略,后來被Larson更多地使用來指旨在使譯文讀起來盡可能自然的一種翻譯策略。跟奈達的“動態對等”(dynamicequivalence)相似,它強調譯文對譯語讀者產生的影響要如同原文對其讀者產生的影響一樣。因此地道翻譯法可以定義為:和原語有相同的意義,但是以自然的譯語的形式來表達的翻譯。這種翻譯方法注重的是意義,向譯語讀者傳達原文的內容,而且在表達的形式上力求使譯文讀起來更象是用譯語寫就的文本而不是翻譯。這一類翻譯最典型的要數運用漢語成語或四字格中所列。

“概括原語電影的大意”的譯法,“去掉原語文化”的譯法,均屬于擬譯(Adaption/Iimtation)。所謂的擬譯,根據《翻譯學詞典》屬于意譯的一種,主要指譯者為了使原文更適合于特定的讀者或為了某一特定的目的而對原文作了相當大的改動。奈達曾把這種翻譯策略等同于“文化翻譯”(CulturalTranslation),認為這種擬譯不能視作忠實,而Rado則干脆把它歸為“偽翻譯”(Pseudotranslation)。

不管是歸化還是地道翻譯法,或是擬譯法,原電影名經過翻譯后,已經看不到原名的痕跡,而更接近于譯語的表達,或摒棄譯語的文化。當然,從另一個角度看,這是翻譯的困境。但這種無差異的翻譯策略客觀上遮蔽了語言和文化的多樣性。

以《梁山伯與祝英臺》譯為C^ineseRomeoandJuliet為例,就是套用莎士比亞的悲劇《羅密歐與朱麗葉》,這兩部作品雖然同為男女愛情悲劇,而且在各自的文化中都非常有名,但除此契合之外,作品所反映的主題不同,所表現的方法不同,更重要的是它們產生的語境不同,它們在各自的文化中都有不可替代性。這種歸化翻譯反而可能會誤導西方觀眾,用韋努蒂的話來說就是助長了西方的民族中心主義。在這種侵略性的單語獨自、排斥差異、邊緣化異族文化和弱勢文化的思想指導下,譯者不露痕跡地在譯文中刻寫下本民族的價值觀,“從而向譯語讀者提供了在文化他者中認同自己的文化的自戀的經驗”。我們不禁懷疑:譯者是否在推銷這樣的概念:《羅密歐與朱麗葉》具有普世性。

至于ForrestGump被譯作《阿甘正傳》,Lolita被譯為《一樹梨花壓海棠》也算是運用漢語典故的一種地道翻譯法。對于前者我們很容易聯想到魯迅的《阿Q正傳》,這部作品除了有文字的形式,還被拍成了電影,國人耳熟能詳。《阿甘正傳》這一譯文既取了Gump的音,又把電影講述的是一個小人物“ForrestGump”的人生際遇的傳記色彩給表明了,比音譯為《福雷斯特·甘普》的“不譯”不失為佳譯,但《阿甘正傳》太中國化了,怎么也不能讓人把它和獲得1995年6項奧斯卡獎的美國大片聯系起來,相反它的名字很象港臺的搞笑片。而《一樹梨花壓海棠》的譯文則更是離譜,雖然令人“喜出望外”,并且典出坡的一首凋侃老夫配少妻的詩,“既融人了中國傳統文化,又含蓄貼切地體現了劇情”。撇開別的不說,熟悉蘇軾和張先的文壇趣話和那首調侃詩“十八新娘八十郎,蒼蒼白發對紅妝。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的只限于少數的知識精英,因此“一樹梨花壓海棠”指的是老少婚配恐怕只有譯者自己孤芳自賞了。這樣的翻譯既偏離原文又讓觀眾搜腸刮肚甚至一頭鉆進故紙堆里也摸不到門,何以達成視域融合?

五、文化傳播與接受:標舉差異,保持文化多樣性

電影作為文化傳播的特殊載體,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通過電影而體現文化的多樣性,應該在電影名的翻譯中得到體現。譯者應肩負起傳播異質文化的任務,同時研究接受者的視界,在翻譯中敢于標舉差異,從而促進跨文明的異質文化的對話。一種文化必須敞開胸襟,接受異族文化的精華,才能保持活力,使自己屹立于世界民族和文化之林。我國翻譯史上佛經翻譯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在始于東漢延至宋朝的歷時一千多年的佛經翻譯大潮中,中國文化在佛教的沖擊下,幾乎被邊緣化,以至于當時的一些學者如韓愈奮起反抗佛教文化,但中國文化由于以開放的胸襟吸收外來的文化,因此還是經受住了佛教文化的洗禮,結果是中國的主流文化并沒有為佛教所吞沒,反而是兼收并蓄,促成了儒道釋三足鼎立的新的文化格局的形成。

其實,好的翻譯無異于向觀眾開啟了通向異域文化的視角,從而更好地認識世界文化的多樣性,具有海納百川的心胸包容文化他者,而不是采用文化大棒打壓弱勢文化。人類文明和文化的多樣性正如生物多樣性一樣,需要一個和諧共生的環境。文化的多樣性,不是一語獨自,而是雜語共生,和而不同。我們倡導的是各種文化和文明之間的平等注視和對話。翻譯被認為是文化沖突的場所,在這樣的文化碰撞中,我們采用的策略是什么?是妄自菲薄,向西方民族中心主義者繳械投降,還是高舉差異的大旗,堅守自己文化的陣地?是夜郎自大,“我的祖上比你闊多了”的阿Q精神,還是視異質文明如當年打破國門幾令亡族滅種的堅船利炮?在保留文化多樣性的呼吁聲中,我們該如何作為,這確實是值得深思的。

在對人類未來文化前景的描繪上,以賽義德為代表的后殖民理論給我們以啟示,明確堅持“多元文化主義”:文化是多元并存的,它們之間只有差異,沒有等級;要倡導一種交流對話和多元共生的文化。

第10篇

作者簡介:范能船(1938― ),男,上海師范大學旅游學院教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

摘 要 姜尚現象已成為一種文化現象,“智慧”、“尚賢”、“平安”、“長壽”成為其主要的文化符號。本文認為,可從建設姜尚文化知識庫、建設人文景觀體系、展示姜尚文化主要符號、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提高旅游文化產業效益等方面入手來提升常熟尚湖旅游的水準。

關鍵詞 姜尚;符號;旅游文化;常熟尚湖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575(2006)―05―0040―03

姜尚是我國的歷史人物,他不僅對我國歷史發展有重大影響,作為一種文化現象在民間更是影響深遠。從族源上看,姜尚文化產生于老官臺文化時期,即距今7000年前的母系氏族公社時期,那時為炎帝、神農時代。從文化淵源上看,姜尚文化繼承發展了“簡周禮,因民俗,重工商”的文化傳統。從文化形態上看,姜尚上通天文,下知地理,對帝王言行、重大的事件、重要歷史典籍都了如指掌,是一個時代的文化集大成者。從文化的成果上看,姜尚文化不是紙上談兵,而是付諸實踐,并且卓有成效。他做周文王的國相,幫助周文王整頓政治、軍事、生產,使人民安居樂業;對外征服各部族,開拓疆土。姜尚的功勛在《尚書》、《詩經》、《逸周書》、《史記》、《竹書紀年》等古籍中都有記載,還被作為文學創作題材寫入神魔小說《封神演義》,更以典故、成語、歇后語等形式流傳于民間,成為中國傳統文化不可缺或的組成部分。

常熟尚湖有幸與這份文化遺產結下不解之緣。尚湖已有較好的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業態,營建了多種多樣的旅游產品,開展許多有成效的旅游促銷,并已取得了初步的業績。如何進一步提升尚湖的旅游文化內涵?如何提升旅游文化產業的水平?本文認為,應充分挖掘、利用姜尚文化的符號,努力創新和發展尚湖旅游的文化產業。

一、姜尚文化的主要符號

散落在各處的姜尚的歷史遺跡、在歷史典籍中關于姜尚的記敘與描述、在神魔小說中關于姜尚卓越功勛的種種描寫、在民間廣泛傳播的關于姜尚的故事、在民間關于姜尚文化的生動活潑語言的表述等,構成姜尚文化符號的厚實素材。可供研究和利用的姜尚文化的主要符號有:

1.智慧

司馬遷《史記?齊太公世家》盛贊姜尚:“吾適齊,自泰山屬之瑯琊,北被于海,膏壤二千里,其民闊達多匿知,其天性也。以太公之圣,建國本,桓公之盛,修善政,以為諸侯會盟,稱伯,不亦宜乎?洋洋哉,固大國之風也!”(史記.1513頁)自司馬遷至今,人們贊揚最多的是姜尚的智慧,姜尚成了智慧的代名詞。周文王見姜尚就為其智慧所傾倒:“呂尚蓋嘗窮困,年老矣,以漁釣奸周西伯。西伯將出獵,卜之,曰‘所獲非龍非螭,非虎非羆;所獲霸王之輔’。于是周西伯獵,果遇太公于渭之陽,與語大悅,曰:‘自吾先君太公曰當有圣人適周,周以興。子真是邪?吾太公望之久也’故號之曰‘太公望’,載與俱歸,立為師”(史記.1477―1478頁)。“天下三分,其二歸周者,太公之謀計居多”(史記.1479頁)。后世最為贊美的便是“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說“朕聞溪叟,一釣而與周公八百之基”(隋唐演義.第二十回);說“太公一釣,享國千秋”(孔尚仁.桃花扇.第十五出);說“太公直釣釣國”(羅隱.題硒溪垂釣圖詩)“呂望當年展廟謨,直釣釣國更誰知”;說“大釣本無鉤”(蘇軾.壬寅二月有詔作詩五百言)。更有以“太公釣”、“呂釣”、“渭釣”、“子牙垂釣”、“蹯溪釣”、“渭濱垂釣”、“釣周”、“釣渭”、“垂釣硒溪”、“大釣無鉤”、“直釣釣國”、“蹯溪直釣”、“直鉤魚”、“渭濱叟”、“渭上叟”、“渭叟”、“硒溪姜叟”、“硒溪叟”、“硒溪老”、“太公釣魚,愿者上鉤”、“姜子牙釣魚,穩坐釣魚臺”、“姜太公說相聲,神聊”等語言歌頌姜尚高超的智慧。

2.尚賢

周文王在渭水之陽遇之而大悅,并“載與俱歸,立為師”(史記.1478頁)。周武王即位“太公望為師,周公旦為輔,召公、畢公之徒左右王,師修文王續業”(史記.120頁)。又據《周本紀》記載周武王“于是封功臣謀士,而師尚父為首封。封尚父于營丘,日齊。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魯。封召公爽于燕。封弟叔鮮于管,弟叔度于蔡。余各以次受封”(史記.127頁),可見姜太公文化與尚賢、納賢、舉賢是密不可分的。在這里“千里馬”與“伯樂”是相輔相成、共生共榮的。周文王不因為姜尚年老而不尚、不納、不舉,周武王不因為姜尚是前朝國師而避嫌、遺棄。這種尚賢、納賢、舉賢之風,既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需要,也是知識分子歷來所推崇和渴望的。如唐人張九齡《驪山下逍遙公舊居游集》詩感嘆:“豈與硒溪老,崛起周太師!”文及翁《賀新郎,西湖》詞也感嘆:“余生自負澄清志,更有誰,硒溪未遇,傅巖未起。”唐人李白《梁甫吟》詩抒發“釣?胃之遇”:“君不見朝歌屠叟辭棘津,八十西來釣渭濱。”姜尚因尚賢、納賢、舉賢而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在周文王、周武王搭建的舞臺上演出一出又一出的精彩的劇目,這在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展示得十分具體生動。

3.平安

“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已成為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平安語”。這是因為姜尚輔佐周文王、周武王建國、治國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特別是他幫助周武王伐紂,消滅商朝,建立奇功,封于齊地,成為齊國的開國之君。姜尚在民眾心目中是一位神通廣大、能除妖祛邪、拔除百病、福佑天下的神,只要有姜太公在就平安無事。因此“平安”又成為姜尚文化符號。有一個詞組叫“太公籌”道出了姜太公之所以能保障平安,是因為胸懷韜略。古代兵書《太公六韜》托名姜太公所著,記周文王、周武王問太公兵戰之事。六韜是指文、武、龍、虎、豹、犬。其中有《豹韜篇》,“太公籌”即借此,后人常以“太公籌”詠有韜略而化險為夷。姜尚除妖祛邪、拔除百病、福佑天下的故事,較多表現在《武王伐紂平話》和《封神演義》兩部書中,特別是神魔小說《封神演義》中記載有姜太公的許多故事。

4.長壽

長壽是“福”的標志和象征,也是“平安”的最好佐證。姜尚從韜光養晦到被提拔使用,從鎮妖祛魔到封為齊君,其人生光輝全在老年時期,因此“長壽”成為姜尚文化的重要內容。據《荀子?君道》所述,周文王舉用姜尚時,“夫人行年七十有二,然而齒墜矣”。周文王在位計50年,周武王十三年(一說十一年)伐紂的牧野之戰時,姜尚已90高齡的老人了。據《竹書紀年》記載,姜尚卒于康王六年,加上武王和康王之間的周成王在位37年,周武王卒于牧野之戰后二年,如此計算,姜尚的年壽是140歲左右。據《楚辭?九辯》所詠,“太公九十而顯榮兮”,即姜尚遇周文王時已是九十高齡,如此推算,姜尚的年壽在160歲左右。顧頡剛著《太公望年壽》一文認為,古文獻記載中的姜尚年壽,皆為戰國時齊國游士的無稽妄談。實際上“太公”原意為“老太爺”。按顧先生的推算,姜尚年壽為80余歲。就按此計算,在古代的生活條件和醫療條件,姜太公也不失為一個長壽者, 長壽作為姜尚文化的符號也是可靠的。

二、尚湖旅游的提升

尚湖旅游已奠定了基礎,并有很大的發展。尚湖旅游開發也確有不少優勢,但尚湖旅游也存在某些不足,例如文化內涵缺乏挖掘,缺乏文化產品,缺乏文化產業,更缺乏創新性文化產業。所面臨的挑戰也十分嚴峻。要在競爭中取勝,就要不失時機地自主創新,不失時機地提升尚湖旅游的競爭水平,關鍵是充分展示姜尚文化的主要符號。

1.建設姜尚文化知識庫

根據文化產業發達國家的經驗,例如韓國,提升和發展文化產業,必須要建設一個全面、系統、完整、可靠的文化數據庫。這樣做,一便于民眾和旅游者查閱姜尚文化知識(或觸摸);二便于回答各種關于姜尚文化的咨詢;三為旅游策劃者、決策者、規劃者、開發者提供姜尚文化的可靠知識;四為旅游經營管理者提供學習和工作的關于姜尚文化的知識;五為作家、藝術家、影視創作者、動漫創作者、游戲創作者提供關于姜尚文化的素材;六為尚湖旅游的宣傳促銷提供知識。姜尚文化知識庫的建設可以以古籍為基礎,例如《詩經》、《楚辭》、《尚書》、《逸周書》、《史記》、《荀子》、《竹書紀年》、《六韜》、《武王伐紂平話》、《封神演義》等,同時可以廣泛收集民間傳說,形成全國首個姜尚文化知識庫,以提升尚湖旅游的文化競爭力。姜尚文化知識庫的建設可以采取多種形式,例如網站、觸摸屏、光盤、書籍等。

2.建設完整的人文景觀體系

尚湖的生態景觀體系初具規模,但人文景觀體系還與具有悠久而豐富的姜尚歷史文化內涵的名勝地是不相匹配。應按照“智慧”、“尚賢”、“平安”、“長壽”等姜尚文化的主要符號,建設完整的人文景觀體系。完整的人文景觀體系的建設應貫徹這樣的原則:一是人文景觀與生態景觀結合;二是歷史與時尚融合;三是靜和動結合;四是與參與性活動結合(如體育、娛樂、節慶、會展);五是可觀可視可聽;六是多種表現形式結合(如雕塑、影視、表演、活動等)。建議在“智慧區”,以“姜太公釣魚”為主題,顯示姜尚“渭水釣魚”的歷史題材,又根據不同年齡舉行不同的活動,以增強旅游吸引力。“姜太公釣魚”是姜尚文化的核心,釣魚又是一項老少咸宜的體育娛樂活動,有利于健身養性益志,增智,可以使旅游者動起來、樂起來。在“尚賢區”運用視覺藝術手段展示姜尚一生的功業。可用影視、動漫、游戲展示,改變僅僅依靠雕塑展示的刻板模式,以適應現代人群的游憩需求。在“平安區”可根據《六韜》,運用多種藝術形式具體生動地展示“太公籌”――文韜、武韜、龍韜、虎韜、豹韜、犬韜。這種展示應學習“迪士尼”的經驗,將抽象概念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童話化。在“長壽區”,應有我國傳統的與姜太公像結合的靜態“百壽圖”、“百福圖”,營造長壽、吉祥的民族民俗的氛圍,營造“姜太公在此――百無禁忌”的寬松、歡樂的氛圍。

3.提升活動旅游的內容和形式

活動旅游本身包含三大方面的內容,一為賽事,二為節慶,三為會展。尚湖活動旅游的提升應在這三方面全面展開。通過活動旅游,提升知名度,進行促銷,提升吸引力,提升競爭力,提升效益。尚湖經營多年的“牡丹節”還應下大工夫。“庭中芍藥妖無格,池上芙蓉凈少情。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劉禹錫?賞牡丹)“此時逢國色,何處覓天香。”(劉禹錫?山石榴花十二韻)尚湖的牡丹地處江南水鄉,又獨具姜尚文化的優勢,更應該在營造自己的特色和構建自己的旅游吸引力上下功夫。如在尚湖牡丹節期間,發揮常熟“十里青山半入城”和尚湖江南生態環境的優勢,利用尚湖“智慧區”、“尚賢區”、“平安區”、“長壽區”的姜尚文化的特色,營造尚湖牡丹節江南生態環境和姜尚文化的特色。尚湖活動旅游更有開發的新天地。在賽事(賽釣、賽智慧、賽平安、賽歌舞、賽健康等)、節慶(姜尚文化節、釣魚節、智慧節、長壽節、平安節等)、會展(姜尚文化論壇、姜尚文化大家談、姜尚文化學術交流、姜尚民俗文化討論、姜尚文化展示)三方面皆可以進一步開發、提升。

4.提升旅游文化產業效益

第11篇

一、現實中的兔

現實中的兔機靈敏捷,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很強。當然,它們也有膽小、軟弱等弱點。在銅鏡和漢畫像石拓片中就反映了很多這樣的情況,同時也反映出當時大型動物和人類以兔為食物的景象。

圖1的四乳四虺鏡中,反映的就是現實中的各類動物形象,圖中的虎追兔實際上就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

圖2的漢畫像石拓片中,反映的就是生活中的兔子。拓片中的兩只小兔子乖巧可愛、憨態可掬,著實讓人憐愛。

圖3的漢畫像石拓片中反映的是古代人們的狩獵生活,捕捉的獵物之一就是兔子,緊張的氣氛躍然紙上。

圖4的漢畫像石拓片中講述的是老鷹捉兔的故事。成語“兔起鶻落”、“兔死狐悲”、“兔死狗烹”以及俗語“不見兔子不撒鷹”都與兔子的弱小屈從地位有關。有的學者認為,圖騰是氏族的標志,禁止在一個圖騰單位內部通婚,產生外婚制的習俗。并認為民間蛇盤兔、鷹踏兔、蛤蟆馱兔類紋樣是原始部落聯姻的標志,但是,我們還是認為這應該是反映現實中兔的弱小。

二、神話中的兔

人類都有長生不老的理想,從古到今,有太多的人為長生不老而努力。在生產力極為低下的遠古時代,人們追求長生不老其中一個很重要的方式就是幻想自己能夠像神話傳說中的嫦娥一樣,吃了“長生不老之藥”羽化而登仙。當然這種藥得來也不是那么容易的,掌管不老藥的是有著威嚴天尊的西王母,為其搗藥制作不老仙丹的則是兩只活潑可愛的“玉兔”。

在漢代畫像石中,玉兔搗藥的形象隨處可見,而且其中玉兔的形象生動自然、栩栩如生。它們經常隨同西王母一道在漢畫像石中出現(圖5),它們的出現不僅給畫面增添了活潑喜悅的氛圍,而且也讓人對天界的神秘有一絲絲的向往。《樂府歌詩》中就曾有過“采取神藥山之瑞,白兔搗成蝦丸,奉上陛下一玉盤”的記載。當然,由于我國的神話故事比較零散,最多的是一組一組的出現,并沒有一個完整統一的體系。因此,為西王母搗藥的兩只玉兔也經常在別的神話故事中進行角色轉換,時間一長也逐漸被人們所認同,最終導致很多的神話傳說出處不一。例如,《春愁詩》中就有“金烏長飛玉兔走,青鬢長青古無有”的記載,在詩人韓瓊的眼里搗藥的兔子從西王母的侍者搖身一變就成了月亮的化身。

圖6是伏羲女媧圖,他們手持日月,具有開天辟地之勢,場面甚為宏大,左右兩個圓圈內分別是金烏、天狗、玉兔和蟾蜍,與中間圓圈內的蓮花和游魚一道共同構成了美妙的天地之和。

《覽冥篇》“羿請不死藥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娥盜食之,得仙,奔入月中為月精也。”傅咸《擬天問》“月中何有?白兔搗藥,興福降祉”。圖7的青銅鏡(唐代嫦娥奔月圖)中表現的就是這樣的故事。

三、佛教中的兔

《佛說兔王經》記載:釋迦牟尼前世出家修行在森林中斷炊,當生命垂危時,兔跳入火中后成了熟肉,拯救了佛祖的生命,為了表達對兔的舍生精神的紀念,從此佛門素食齋飯。每當我們在觀賞敦煌壁畫中奔兔與飛天共舞于極樂世界時,就會聯想到當時來此的漢族朝圣者以及他們對佛兔精神感悟過程中油然而生的中國民間月兔崇拜意識。

四、民俗中的兔

兔在十二生肖中位列第四,與古代十二地支卯對應,故稱卯兔。卯兔記歲增加了兔文化的實用價值和吉祥內容,其影響波及亞洲國家。如作為戰旗標志的丁卯兔神旗,意在戰時保佑屬兔戰士平安。記青龍七宿中的第四宿――房宿,與十二生肖兔對應,故稱房日兔。這在我們生活中反映很多,例如圖8的隋代四獸生肖銘文鏡中,兔子的造型獨特、形態生動。圖9五代的十二生肖八卦鏡中,兔子的形象也很逼真。

第12篇

關鍵詞:符號;符號學;表形性思維;視覺化

引言

賽車場地中,設計者將轉彎處的墻壁涂成黑黃相間條紋的圖案,借以提醒車手集中注意力,警惕發生意外。這是因為每當人們看到黑黃相間的條紋時,都會不自覺的產生畏懼感和警惕性,這種感覺或不僅僅來自于圖案色彩本身具有的視覺特性,可能也與黑黃色條紋使人們產生對虎或是蜜蜂等可能給人帶來危險的動物的聯想有關,人們對這樣的圖形的畏懼與警惕是人們共同生活經驗中對老虎或蜜蜂的畏懼與警惕的延續;相同的綠色,卻常會使人們產生心曠神怡的愉悅感,仿佛置身于茂密的叢林與清新的空氣之中,而生命在自然的環境下也得以健康的生長。因此,綠色,被更多的運用于醫藥,環保等關于生命領域的設計課題中。

這樣的例子在生活中不勝枚舉,在實際的設計中也常會有類似的應用,這其中的道理何在呢?是什么規律在支配這些現象呢?原來在平面設計中我們正在廣泛運用的許多手法背后,都隱藏著符號學原理的影子,在圖形設計中也存在著這種現象。圖形本身是視覺空間設計中的一種符號形象,是視覺傳達過程中較直接、教準確的傳達媒體,它在溝通人們與文化、信息方面起到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在圖形設計中,符號學的運用,影響著圖形設計的表形性思維的表訴。也正是由于它的存在,使平面圖形設計的信息傳達更加科學準確,表現手法更加豐富多彩。

1平面圖形設計與符號學的本質聯系

1.1關于符號與符號學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我國的著名思想家莊子在其著作《莊子外篇》中就已提指出:“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即:在語言和事物之間存在著表征物與被表征物的關系,語言是事物的表征物,事物是語言的被表征物,語言的任務是事物信息的被傳達,語言的角色是傳達信息的媒體。符號正是利用一定的媒體來代表或者指示某一事物的東西①意大利著名符號學家艾柯提出:將符號定義為任何這樣一種東西,它根據既定的社會習慣,可被看作代表其他東西的某種東西----一個記號X代表并不在的Y,成語“雁泥鴻爪”生動準確地表述了符號的概念,鴻雁在泥沼與雪地上留下的爪印,使人們得知曾有鴻雁經過這里的事實,并且可由此推斷出鴻雁的大小多寡等信息。爪印,是記號X,而鴻雁是并不在的Y。符號學,正是研究符號規律的科學。

1.2符號從何而來?

由于人類特有的社會勞動和語言,使人的意識活動達到了高度發展的水平,人的思維是一個由認識表象開始,再將表象記錄到大腦中形成概念,而后將這些來源于實際生活經驗的概念普遍化加以固定,從而是外部世界乃至自身思維世界的各種對象和過程均在大腦中產生各自對應的映像。這些影響是由直接的外在關系中分離出來,獨立于思維中保持并運作的。這些印象以狹義語言為基礎,又表現為可視圖形,肢體動作,音樂等廣義語言。

1.3平面圖形設計與符號學原理

A.平面圖形設計是一個特殊的思維過程

人類的意識過程,其實是一個將世界符號化的過程,思維無非是對符號的一種挑選、組合、轉換、再生的操作過程。因此可以說,人是用符號來思維的,符號是思維的主體。平面圖形設計,是以信息傳達為目的的,在二維的空間中對字體的位置、比例、相互關系的籌劃,無疑,這也是一個思維的過程,但同時,它又不是一個通常意義上的思維過程。這是一個開始于設計者,延續到受眾觀者心理活動的思維過程,而這種延續正是依賴于作為思維主體的符號。就像本文開始時提到的例子,設計者將危險動物老虎或蜜蜂符號化為黃黑相間的條紋,并依賴于它將危險與警惕的信息傳達到車手的意識中。

B.平面圖形設計可以說就是符號

平面圖形設計從本質上講就是以利用平面媒體傳達信息為目的的,這決定了它一定是廣義語言的一部分。因此,平面圖形設計本身就是符號的一種表達方式;同時,它又是以符號的方式,符號的原理為依據與手段的。由此可以見,對符號運用的合理與準確,對于達到信息傳達的目的來說,是多么的重要。找到一個符號X,可以準確的傳達Y的信息,成為了一個平面設計作品成敗的關鍵。

2更多的發掘符號的特性,更準確的運用符號的語言

平面圖形設計本身是符號的表達方式,設計者借它向受眾傳達自身的思維過程與結論,達到指導或是勸說的目的;換言之,受眾也正是通過設計者的作品,與自身經驗加以印證,最終了解設計者所希望表達的思想感情。顯而易見,作為中間媒體的平面圖形設計作品,這時就充當著設計者思想感情符號,而這個符號所需表達的信息是否可以被觀者準確的、快速的、有效的接受與認知,就成了設計作品成功與否的標志。這正是由設計者在設計的思維過程中對圖形符號的挑選、組合、轉換、再生把握的準確有效程度所決定的。由此可以說,符號是表達思想感情的工具。而“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這句古訓在這里得到了新的詮釋。

為了更好的了解和運用符號這個工具,應該理解三個方面的概念:

2.1使符號不斷的深化

符號的三個類型和層次

從符號與它指涉對象(即其指向與涉及的事物或領域)的關聯上,目前在符號理論研究領域普遍認為可以將符號區分出以下三種不同的類型,同時也是符號的三個層次:

■圖像符號(ICON)圖像符號是通過模擬對象或與對象的相似而構成的。如肖像,就是某人的圖像符號。人們對它具有直覺的感知,通過形象的相似就可以辨認出來。

■指示符號(INDEX)指示符號與所指涉的對象之間具有因果或是時空上的關聯。如路標,就是道路的指示符號;而門則是建筑物出口的指示符號。

■象征符號(SYMBOL)象征符號與所指涉的對象間無必然或是內在的聯系,它是約定俗成的結果,它所指涉的對象以及有關意義的獲得,是由長時間多個人的感受所產生的聯想集合而來,即社會習俗。比如紅色代表著革命,桃子在中國人的眼中是長壽的象征。

上述三者,既是符號的三種類型----并存而不可相互取代,又是符號逐次深化的三個層次,一個由圖像符號至指示符號再至象征符號,其程度不斷深化,信息含量更加廣泛的過程。鴿子的形象,出現在產品的包裝上時,無疑它只是包裝內商品的符號,向消費者傳達的信息是“此包裝內的商品是與鴿子有關”,此時,它是作為圖像符號出現;由于鴿子是人們在生活中常見到的動物,具有被人們廣泛認可的動物特征,因此,它出現在路牌或是處所的標示中時,它是作為指示符號出現的,傳達的信息為“此處屬保護動物領域”;當這個形象再次出現,卻是與楓葉的造型一起,組成了新的標志,它不再具有上述二者的含義,而是指涉慈善行業,表示一種和平,援助,并與楓葉一起,表示地域,一般人們一看到楓葉就很容易想到加拿大的形象,楓葉以成為加拿大的象征。在這里的鴿子形象,正是以它的象征符號的身份展示在人們面前了。設計師有意制造楓葉的缺角,表示失業者,并把楓葉的缺角刻意演變成一個鴿子形,表示慈善機構,正向你伸出援助之手,精妙至極地表現了“加拿大——慈善事務——恢復”的信息意念。此時,它含義的表達的準確有效無可挑剔,而這正是它由單純的圖像符號經由其內在因果關系變為指示符號,再由長時間多個人對其的感受聯想賦予它更廣泛的含義,飛躍為象征符號的過程的必然結果。由此可見,為了使思想感情的信息更有效準確的傳達,需要一個符號不斷深化的過程。但是,一味地,漫無目標的深化符號的指涉是不負責任的,是與初衷背道而馳的。

2.2把握符號的變量思維,是一個時間和空間的范疇

作為狹義的個人思維,具有與生命等長的長時間性和對不同生活空間的探索性;作為更廣義的人類社會的思維活動,具有一般意義上的永恒性與對所有涉及空間的適用性。作為思維的主體,符號在時間與空間的變換中也是可變的。

■不同的時間空間,使某一具體符號有著不同的指涉物;

■不同的時間空間,不同的符號指涉同一事物;

在設計中,對于符號的挑選發掘運用,應該把握住這些變量,才能使信息傳達準確而不出現歧義。

A.不同的時間空間,使某一具體符號有著不同的指涉物

河南安陽殷商遺址出土的大量龜甲獸骨上,刻有大量象形文字,稱為甲骨文,這是我國可考的最早文字。這些文字當時是用來記錄占卜結果的,也就是記錄事件的符號。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數千年后的今天,除了在考古工作者的眼中它還保留有記錄事件符號的特性外,在絕大多數的人心目中,這些難于辨認的文字,已成為幾千年前那個時代的象征。在大量的平面設計作品中,甲骨文的形象反復出現,它所傳達的信息已不再是古人詢問命運的結果,而轉變為人們對那個時代的追思,在這里這些文字已經成為數千年中華文明榮耀的提示符。

“卐”字符,是古代的一種符咒,護符或宗教標志,通常被認為是火或是太陽的象征,在許多國家和地區都曾經出現。在中國等亞洲國家“卐”是一個佛教符號,在梵文中意為“吉祥之所集”,認為它是出現在釋迦牟尼胸前的瑞相,用作為“萬德吉祥”的標志。武則天長壽二年(公元693年)定制讀音為“wan,萬音”在佛經中也寫作“卍”。但是,同樣的一個字符,在近代的歐洲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含義。1920年,當時的德國納粹黨魁希特勒將“卐”用作了納粹黨的黨徽,他認為這象征著“爭取雅利安人的勝利的斗爭的使命”,“卐”遂成為了法西斯統治,暴力和血腥恐怖的象征。②同一符號,在不同的空間中卻有著截然相反的指涉物,“卐”是一個典型的例證。在中國或是亞洲的設計作品中出現的吉祥含義的“卐”,是絕難被西方國家的民眾所接受的,他們無法理解這個符號不同于他們習慣的指涉。

在時間空間相對一致的情況下,社會因素也是符號指涉發生變化主要因素。本是極普通的一種節育工具,但短短幾十年內,不論在世界的角落,它在作為符號的指涉上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由于它的用途,在早期的設計作品中,它的出現僅僅是影射其行為本身,但是,當20世紀五六十年代,艾滋病的發現及迅速廣泛蔓延,使這一形象在設計作品中的出現更為頻繁,其指涉對象也由原來的含義轉變為“防止艾滋病的傳播”這樣的作品在不同的地區出現,人們對它新的含義的認可程度可見一斑。網絡也有著類似的經歷。由于網絡以成為當代人類社會必不可少的交流方式,而符號“@”是網絡的表示符號,它原本的象征電腦,網絡的含義漸漸被人們淡忘,取而代之的是它已成為交流的標志。。這也同樣反復出現在相關主題的平面設計作品中。

B.不同的時間空間,不同的符號指涉同一事物

我們的社會正在經歷著越來越多越來越快的變化,變化著的時間和空間賦予事物以新的含義,事物也都在不斷的變化著代表它的符號來適應它新的含義。生活在這樣變化的時間和空間的人們對于事物的認知也在變化,建立在大腦中的映像-符號,自然會出現差別。時尚,也許是社會中變化最快的事物,每年,每月甚至每天都會有所不同。代表時尚的符號,也在隨之不斷地更新變化。

2002年,流氓兔的造型風靡京城,它以其精彩的情節與令人瞠目的視覺效果征服了廣大的觀眾。很多朋友在見面時都會互相問道“看過流氓兔嗎”,無疑,觀看這樣的一部動畫,是時尚的體現,已成為代表“時尚”的眾多符號之一。如今市場上很多商家,受到了這部動畫的啟發,創造了一群在形象上類似電影中主人公造型的形象。目的就是希望借此傳達給觀眾,購買和使用這樣的產品,是一種同觀看動畫流氓兔一樣的時尚行為,是你永遠緊握時尚脈搏的生活方式之一。而目標消費群正是這樣的追求生活時尚的群體。可以想見,在更早些的時候,當這部動畫還未為人所知的情況下,設計者是不會想到使用這些形象的,這些形象不可能被人們所認可的。因為當時代表時尚的符號中并沒有這樣的一部動畫或其中的形象。紅十字會是一個有戰地救護發展起來的,志愿的、國際性的救護、救濟團體。到現在為止,以由140個左右的國家成立了紅十字會。在大多數的國家,使用白底紅十字為標志,并稱之為紅十字會;也有一些國家和地區,比如一些阿拉伯國家使用白底紅色的新月形作為它的標志,并將組織的名稱定為“紅新月會”;在伊朗,紅十字會叫做“紅獅和太陽會”,表示是白底的紅獅與太陽。但是不論什么樣的名稱與標志,其效果都是一樣的,之所以不同只是各個國家的文化、宗教、或是與紅十字會的歷史淵源有所差異罷了。

綜上所述,作為思維過程或是符號表達式的平面設計作品,它所挑選、組合、加以運用的的符號元素應是具有明確指涉功能的符號。應與其所處的空間,時間,社會現實的要求或表現相一致,才能恰如其分的發揮應有的效用。這就要求設計者必須把握住他所應用的符號可能存在的變量,保證這些符號的當前值正是設計者表達思想感情的所需值,而不是它們既有的、曾有的、或可能有的其他含義。

“沒有什么問題像與符號有關問題那樣與人類文明的關系如此復雜如此基本的了,符號與人類知識和生活的整個領域有關,它是人類世界的一個普遍工具,就像物理自然界中的運動一樣。”③作為人類表達意識,傳達信息的手段與方式之一的平面設計,也同樣是依賴于符號學這一工具的。艾柯甚至提出“人是符號的動物”,平面圖形設計的目的是人與人的交流,符號,無疑是必然的工具。作為設計者的我們,學習運用符號學的工具,會使設計更具有效的功能。設計,作為傳達思想的媒體,本身就是符號,設計又是由符號元素構成的,設計者成功的挑選、組合、轉換、再生這些元素,匯集成為指涉自己思想的符號,成為自身與受眾共同認可的符號,這是溝通真正形成,信息準確完整的傳達,設計這一思維過程才是完滿的。

符號學作為一門跨學科的綜合科學,其博大精深的原理與方法論在各個應用學科領域中的研究與實踐是相當普遍與深入的,在平面圖形設計中也是如此。

注釋:

①符號正是利用......-《理論符號學導論》,李幼燕著P2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②1920年,當時的德國......-《辭海》,P96,1979年版

③“沒有什么問題......-法國新托馬斯派哲學家馬里坦迪利,編,1986,5

參考文獻:

1/《理論符號學導論》,李幼燕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年6月第一版

2/《藝術現象的符號》何新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

3/《中國傳統吉祥圖案》李祖定主編上海科學普及出版社1989.10

4/《生活中的神秘符號》王紅旗著中國華僑出版社1992.6

5/《科學符號學》王德勝等著遼寧大學出版社1992.12

6/《符號帝國》(法)巴爾特(Barthes,Roland)著商務印書館1994.2

SemeiologyPrincipleinPlaneGraphicsDesign

SONGDong-hui,GEJun-jie

(Dept.Design,Guilin541004,China)

主站蜘蛛池模板: 荃湾区| 齐河县| 且末县| 建湖县| 巴里| 孝义市| 凤台县| 恩平市| 周宁县| 辽中县| 固安县| 边坝县| 邢台县| 承德市| 固安县| 涿州市| 兴业县| 平陆县| 马公市| 清流县| 宁化县| 太仆寺旗| 新昌县| 冷水江市| 西昌市| 永州市| 南陵县| 西丰县| 台中市| 冷水江市| 深州市| 梁河县| 古丈县| 阿拉善右旗| 雅江县| 刚察县| 旺苍县| 绥化市| 平南县| 黑山县| 翼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