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遺產繼承公證書

遺產繼承公證書

時間:2023-01-16 20:29:1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遺產繼承公證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遺產繼承公證書

第1篇

(××)字第××號

茲證明××××(單位全稱)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的人)××××與××××(單位全稱)的法定代表人(或法定代表人的人)×××與××××年××月××日,在××××(簽約地點或本公證處),在我的面前,簽訂了前面的《××合同》。

經查,上述雙方當事人的簽約行為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通則》第五十五條的規定;合同上雙方當事人的簽字、印章屬實;合同內容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ХХ法》的規定。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二)繼承權公證書

(××)字第××號

被繼承人:×××(應寫明姓名、性別、生前住址)

繼承人:×××(寫明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住址、與被繼承人的關系)

繼承人:×××(同上,有幾個繼承人應當寫明幾個繼承人)

經查明,被繼承人×××于××××年×月×日因×××(死亡原因)在×××地(死亡地點)死亡。死后留有遺產計:×××(寫明遺產的狀況)。死者生前 無遺囑。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五條和第十條的規定,被繼承人的遺產應當由其×××、×××(繼承人名單)共同繼承。(如果有代位繼承的情況應當 寫明繼承人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情況;如果放棄繼承,應當寫明誰放棄了繼承,放棄部分的遺產如何處理的內容)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三)出生公證書

(××字)第××號

根據××省××市(縣)××戶籍管理機關××年×月×日檔案記載(或××單位公務人員檔案記載或知情人××提供的材料),茲證明×××,男(或女)于××年×月×日在××省××市出生。×××的父親是×××,×××的母親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四)收養公證書

(××)字第××號

×××于××××年××月××日被收養。養父是×××,養母是×××。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五)專業職務公證書

(××)字第××號

根據(授予職務的主管機關)出具的證明××(或根據檔案記載),茲證明×××(男或女,××××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由××醫院(或××大學、××研究員等)聘為××科主任醫師(或教授、研究員、工程師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六)國籍公證書

(××)字第××號

根據××省××市戶籍管理機關發給×××的號碼為××××××的居民身份證(或××省××市戶籍管理機關檔案記載),茲證明×××(男或女,××××年××月××日出生)現戶籍地在××省××市××路××號,具有中國國籍。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七)遺囑公證書

(××)字第××號

茲證明×××(應寫明姓名、性別、出生年月日和現住址)于×年×月×日在 ×××(地點或者公證處),在我和×××(可以是其他公證員,也可以是見證人)的面前,立下了前面的遺囑,并在遺囑上簽名(或者蓋章)。

經查,遺囑人的行為和遺囑的內容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16條的規定,是合法有效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八)婚姻狀況公證書

1.結婚公證書

(××)字第××號

根據××省××市(縣)××街道辦事處(或者鄉鎮政府)頒發的編號為×××號的結婚證書,茲證明×××(男,×年×月×日出生)與×××(女,×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在×××(地點)登記結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2.未婚公證書

(××)字第××號

茲證明×××(男或者女,×年×月×日出生),現在××××(住址),至今未曾登記結婚。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3.離婚公證書

(××)字第××號

茲證明×××(男,×年×月×日出生)與×××(女,×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在×××(地點)登記結婚,于×年×月×日在×××(原婚姻登記機關名稱,或者經人民法院判決)離婚。其夫妻關系自該日終止(登記離婚之日或者判決之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4.夫妻關系公證書

(××)字第××號

根據×××(調查材料、當地人證等),茲證明×××(男,×年×月×日出生)與×××(女,×年×月×日出生)于×年×月×日在×××(地點)按照當地我國民族傳統風俗習慣結婚,是夫妻關系。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九)家庭經濟狀況公證書

(××)字第××號

根據××單位證明,茲證明×××(男或女,××××年××月××日出生,現住××國)的父親×××和母親×××的年收入為人民幣××××元,家庭所需扶養人口為×人(或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人民幣××××元)。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公證員(簽名)

××××年××月××日

(十)親屬關系公證書

(××)字第××號

茲證明×××(性別,出生年月日)的配偶是×××(出生年月日),婚后只生育×個子女:長子×××(出生年月日),次子×××(出生年月日),女兒×××(出生年月日),有(無)收養子女;其父親是×××(出生年月日),其母親是×××(出生年月日)(已故的須注明死亡時間、地點)。

中華人民共和國××省××市(縣)公證處

第2篇

關鍵詞:公民個人法定繼承遺囑繼承代位繼承轉繼承 公證

一、繼承權公證界定范圍

受理繼承或遺囑公證后,尤其在審查當事人提供的遺囑,或為當事人起草遺囑時,必須明確合法的遺產范圍,避免當事人錯誤處分不屬于遺產范圍的其它財產。繼承法第三條明確規定:遺產是被繼承人死亡時遺留的個人合法財產,包括:(1)公民的合法收入(2)公民的房屋、儲蓄和生活用品(3)公民的林木、牲畜和家禽;(4)公民的文物、圖書資料;(5)法律允許公民所有的生產資料;(6)公民的著作權、專利權中的財產權利;(7)公民的其它合法財產;由于法律水平參差不一,個別公證員對“公民的其它合法財產”所含范圍的理解極可能與法律規定相悖,作者在這里也很難用文字一一羅列其它合法財產,我們不妨使用排除法,只需了解哪些財產不屬繼承范圍即可。

二、不能被繼承的財產及財產權利

(1)被繼承人的人身權、政治權利。人身權利包括:姓名權、勞動權、名譽權、生命健康權、受教育權、休息權等。政治權利包括:選舉權、被選舉權,言論、出版、集會,自由權、通信秘密等受法律保護權,擔任領導職務權,批評等權利被侵犯取得的賠償權。

(2)專屬于被繼承人本人的財產權利包括:1、國家、集體財產的使用權,包括:公共財產使用權、自留山、魚塘、果園等的經營權以及宅基地的使用權;2、承包權、房屋租賃權、財物代管權;3、繼承權、受遺贈權、勞動工資權等。

(3)不屬于被繼承人的財產:1、國家、集體的財產;2、被繼承人生前已處分的財產;3、被繼承人配偶的財產、婚前財產,夫妻共同財產中屬于配偶的部分;婚姻存續期間約定為配偶的財產;被繼承人與家庭其他成員的共同財產;死者家屬的撫恤發給金、生活補助費;被繼承人的人身保險合同中明確指定受益人的財產等。

以上財產和財產權利不屬公民遺產范圍,公證員在起草和審查遺囑時應注意規避和提示當事人。在公證實踐中,常見一些單位為避免糾紛,要求死者家屬辦理撫恤發給金、生活補助費的繼承權公證,而有的公證員因不明了死者家屬的撫恤發給金、生活補助費不是公民遺產,而給當事人錯誤的出具了繼承權公證書,直接侵犯了合法受益人的權益。

三、繼承權公證的處理方式

出具繼承權公證之前,對未經公證的遺囑的處理方式。

繼承分法定繼承和遺囑繼承兩種,繼承法第五條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根據中國繼承法的規定:第一順序繼承人為被繼承人的父母、配偶、子女,在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時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弟姐妹繼承。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或者遺贈辦理;有遺贈扶養協議的,按照協議辦理。據此可知,遺囑如無違反法律之處,遺囑繼承應優于法定繼承。在當事人申辦繼承權公證時,如被繼承人生前立有未經公證的遺囑,必須首先要認定遺囑的法律效力方能辦理繼承權公證,在能認定遺囑效力的前提下,必須出具遺囑繼承權公證書,如按法定繼承權公證則極有可能侵犯遺囑繼承人的合法權益。例如,甲生前立有未經公證的遺囑,指定女兒乙一人繼承房產,某公證處在確定了其他法定繼承人都放棄繼承的意思表示后,依法定繼承方式為乙出具了繼承權公證書,大多數人都會認為此結果與甲的遺囑意愿相同,沒有不妥之處,但就是這種法定繼承方式為乙日后單獨處分該房產設置了障礙,致使乙不能單獨處分繼承到的房產。

婚姻法第十七條規定“夫妻在婚姻關系存續期間所得的下列財產,歸夫妻共同所有,夫妻對共同所有的財產,有平等的處理權。”第十八條第三項規定的除外條款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為夫妻一方的財產:(一)一方的婚前財產;(二)一方因身體受到傷害獲得的醫療費、殘疾人生活補助費等費用;(三)遺囑或贈與合同中確定只歸夫或妻一方的財產;(四)一方專用的生活用品”。

確定遺囑的法律效力,會出現三種情況:一是法定繼承人對遺囑的有效性有爭議又難以達成一致協議的,則遺囑的法律效力必須經法院的審理方能確認,公證處無權僅憑幾個無利害關系證人的證言就認定遺囑的法律效力;二是法定繼承人對遺囑的有效性雖有爭議,但最終達成了一致的遺產分配協議的,在向所有的法定繼承人落實了協議的真實性后,公證處可以依法定繼承方式出具繼承權公證書;三是所有的法定繼承人對遺囑無爭議,且向公證處出具了無爭議聲明,只有在此情況下公證處才能直接認定遺囑的法律效力,此時出具的就是遺囑繼承權公證書,決不能因為法定繼承的結果與遺囑指向的是同一人而采用法定繼承方式出證。

四、對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的處理

代位繼承是指被繼承人的子女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死亡子女的晚輩直系血親可以代位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一種法律制度。在代位繼承中,已先于被繼承人死亡的繼承人,稱為被代位繼承人;代替被代位繼承人繼承遺產的人,稱為代位繼承人,如孫子女代替已故的父母繼承祖父母的遺產。 代位繼承還有別于轉繼承:轉繼承就是指繼承人在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之前死亡的,其所應繼承的遺產轉由他的合法繼承人繼承的制度。代位繼承和轉繼承的主要區別是:第一,代位繼承是繼承人死于被繼承人之前,即繼承開始之前;轉繼承則是繼承人死于被繼承人之后,即繼承開始后,遺產分割之前。第二,代位繼承中的代位繼承人只限于被繼承人的晚輩直系血親;而轉繼承中繼承人的所有合法繼承人都有繼承權。第三,代位繼承人是繼承人的子女直接參與對被繼承遺產的分配;轉繼承則是繼承人的法定繼承人對他的遺產進行分割。第四,代位繼承只適用于法定繼承,而轉繼承即適用于法定繼承,又可適用于遺囑繼承。

第3篇

福建省司法廳公證管理處:

你處一九八八年九月七日閩司證(88)036號《關于我國公民、印尼華僑為繼承印尼華僑在國內遺產申辦繼承權公證的請示》收悉。關于印尼華僑、華人為繼承在我國內遺產申辦有關公證書的問題,根據我國繼承法的規定,并考慮到印尼與我國關系的特殊情況,現答復如下:

一、印尼華僑、華人繼承遺留在我國內的不動產,以及印尼華僑繼承住所在印尼的華僑遺留在我國內的動產,均應適用我國法律,由公證機關出具繼承權公證書。繼承人向我公證機關申辦繼承權公證書時,應提供印尼公證機關出具的有關證明,如被繼承人的死亡證明、繼承人與被繼承人的親屬關系證明、婚姻狀況證明、出生證明等。這些證明如辦理印尼外交部和第三國認證有困難,可直接拿到國內使用,我公證機關在能夠辨認確實是印尼公證機關所出具的情況下,予以接受。

二、印尼華人繼承印尼華僑、華人在我國內的動產,以及印尼華僑繼承印尼華人在我國內的動產,被繼承人住所地在印尼,均應適用印尼法律,由印尼公證機關出具繼承權證明后,直接拿到我國內銀行等有關部門使用,我公證機關不宜為繼承人出具繼承權證明書。

三、對于繼承人在印尼辦理有關公證證明確實有困難的,如果你省有關僑辦、僑聯能夠辨認當事人所提供的印尼僑團及僑團負責人出具的有關證明確無虛假和偽造的情況,我公證機關可以接受。

四、(略)

第4篇

    論文關鍵詞 遺囑公證 生效 確認程序

    遺囑繼承是指繼承開始后,繼承人按照被繼承人生前所立的合法有效的遺囑繼承被繼承人遺產的繼承制度。遺囑繼承公證是公證機構根據遺囑繼承人的申請,依照法定程序對遺囑繼承人繼承行為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的活動。

    一、遺囑生效的條件

    (一)遺囑生效的實質要件

    1.遺囑人在立遺囑時必須具有民事行為能力。立遺囑應當是遺囑人在具有正常的理智與思維能力的情況下所作的意思表示。公民在無行為能力或限制行為能力的情況下所立的遺囑,在法律上是無效的。然而,如果遺囑人立遺囑時有民事行為能力,事后卻因患精神疾病等原因喪失了民事行為能力,因其立遺囑時神志是清楚的,所以遺囑的效力不受影響。

    2.遺囑必須是遺囑人親自所立,他人代立的遺囑沒有法律效力。

    3.遺囑必須表明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公民在受脅迫、欺騙的情況下所立的遺囑,或者他人偽造的遺囑,均不是公民的真實意思表示,不能發生法律效力。

    4.遺囑的內容不得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凡違反法律或社會公德的遺囑不發生法律效力,例如,按照法律規定,遺囑不得剝奪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法定繼承人的繼承權,如果所立遺囑非法剝奪上述繼承人的繼承權,這樣的遺囑就不能發生法律效力。

    5.遺囑處分的對象是個人所有的合法財產。公民可以將自己所有的房屋和儲蓄、生活用品和法律允許為個人所有的生產資料等以遺囑的方式進行處分,但是非法占有物不能作為遺囑處分的對象,只享有使用權而沒有所有權的占有物,如公民租賃的房屋、農民使用的自留地和宅基地,都不能作為遺囑處分的對象。

    (二)遺囑生效的形式要件

    遺囑的成立和生效不僅要具備主體、內容及對象等實質性的要件,而且要具備形式上的要件。根據法律的規定,遺囑應當經過證明,表明其真實、合法,才能發生法律效力。遺囑公證是對遺囑最有力的一種證明方式。我國《繼承法》第17條規定,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自書遺囑由遺囑人親筆書寫,簽名,注明年、月、日;代書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由其中一人代書,注明年、月、日,并由代書人、其他見證人和遺囑人簽名;以錄音形式立的遺囑,應當有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遺囑人在危急情況下,可以立口頭遺囑,口頭遺囑應當由兩個以上見證人在場見證,危急情況解除后,遺囑人能夠用書面或者錄音形式立遺囑的,所立的口頭遺囑無效。根據《繼承法》第18條規定,下列人員不能作為遺囑見證人:無行為能力人、限制行為能力的人,繼承人、受遺贈人,與繼承人、受遺贈人有利害關系的人。

    二、設立遺囑生效確認程序的原因

    設立遺囑生效確認程序是非常有必要的,因為在許多人看來,遺囑繼承公證的辦理相對法定繼承公證處理更容易些,要不然,遺囑公證就沒有什么意義了。所以,在實際辦理遺囑繼承公證時,經常按照遺囑公證書直接出具遺囑繼承公證書,并不是去告訴其他法定繼承人對其能否真正生效進行進一步確認。但在實際生活中,因為法定繼承而出現的法律糾紛是少數的,相反遺囑繼承涉及的復查或訴訟特別多。有的案子好多年后又被人提起,形成了纏訴、老上訪戶等,他們針對的依據就是遺囑公證書。

    我國《繼承法》第二十條明確規定,公證遺囑效力最高。那么也許遺囑人生前曾擬定了很多份公證遺囑,怎樣判斷當事人所提交的公證遺囑就是“最后的公證遺囑呢”?因此公證遺囑只解決了遺囑設立時的形式合法問題,并未解決繼承開始后,遺囑生效的確認問題。

    申請遺囑公證人應當提交的文件包括:(1)立遺囑人的身份證明,如身份證、戶口簿等;(2)立遺囑人處分的財產所有權的證明;(3)遺囑的草稿等。如果是遺囑繼承,遺囑繼承人需持遺囑公證書、遺囑人死亡證明到公證處辦理繼承權公證手續,經公證部門對被繼承人所立遺囑的真實性與合法性進行審查,認定該其真實有效后,公證處出具繼承權公證書,公證機關必須對遺囑人的遺囑內容保密。繼承人攜帶遺囑公證書、繼承權公證書、房屋權屬證書及當事人身份證件辦理房屋產權登記手續。在此類繼承登記中,遺囑人指定的繼承人如屬法定繼承人之列的,只需繳納房產登記費用,無需繳納契稅;若屬法定繼承人之外,屬遺贈性質的,受贈人除繳納房產登記費用以外,需繳納受贈房屋市場價值4%的契稅。

    立遺囑人在遺囑中處分的財產在生前很有可能進行處置,遺囑中涉及的財產有的可能已經轉移到他人名下,比如已辦理了轉讓或贈與手續。所以,還是很有必要向繼承人核實確認遺囑處分的財產是否仍歸立遺囑人所有。有時候,也有人拿立遺囑人寫的借據或房產出資證明來對遺囑中的財產主張異議,這就要在《遺囑生效確認通知函》中告知受函人這類憑證只構成債權依據,不能作為撤銷遺囑的證明。

    三、告知當事人法律,法規、規范性文件對遺囑繼承的要求

    1.立遺囑人必須是具有完全行為能力人,依照《繼承法》的具體要求所立,否則無效,不能執行。其法律依據主要是《繼承法》第十七條“公證遺囑由遺囑人經公證機關辦理?!钡囊幎ê汀独^承法》第二十二條“無行為能力人或者限制行為能力人所立的遺囑無效;遺囑必須表示遺囑人的真實意思,受脅迫、欺騙所立的遺囑無效;偽造的遺囑無效;遺囑被篡改的、篡改的內容無效”的規定。

    2.遺囑人在遺囑中應當為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以及胎兒保留必要的份額。其法律依據主要是《繼承法》第十九條“遺囑應當對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保留必要的遺產份額”的規定和《繼承法》第二十八條“遺產分割時,應當保留胎兒的繼承份額。胎兒出生時是死體的,保留的份額按法定繼承辦理”的規定以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若干問題的意見》第四十五條第一款“應當為胎兒保留的遺產份額沒有保留的應從繼承人所繼承的遺產中扣回”的規定。

    3.告知當事人不是依法所立的公證遺囑,或者遺囑繼承有爭議、有糾紛的,公證機構不能給予辦理遺囑繼承權公證。當事人對遺囑繼承有爭議、有糾紛的,應當告知其到人民法院通過訴訟解決。其法律依據主要是《公證法》第四十條“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的內容有爭議的,可以就該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的規定。遺囑是遺囑人對其財產和事務進行處分并于死后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法律行為,因此對遺囑公證的審查要求較嚴格。作為民事法律行為的遺囑行為是否有效,應依據民事法律行為是否有效的判斷標準予以認定。由此,對遺囑公證的審查主要是:遺囑人的身份和權利能力、行為能力;遺囑人的意思表示是否真實,有無受脅迫、欺詐等行為:遺囑處分的財產是否屬于遺囑人個人所有;是否處分了共有財產或者爭議未決的財產;遺囑人法定繼承人的范圍,所立遺囑是否剝奪了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繼承人必要的遺產份額;遺囑內容是否違反法律規定和社會公共利益,文字表述是否準確,簽名、蓋章、捺手印和制作日期是否齊全等。為了保障公證程序的正當性,確保公證證明的真實性、有效性,在辦理遺囑公證的過程中還應當注意以下一些事項。

第5篇

[關鍵詞]公證投訴;內容;引導方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個人財富的增多,房地產的升值,舊城區改造的力度的加大,特別是各級政府對被征收房屋補償數額的增加,一些上世紀八十年代、九十年代公證處辦理的涉及房地產的遺產分割、繼承、贈與、遺贈等公證事項被投訴案件日益增多。設立公證爭議投訴制度,其根本目的是保障當事人、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的權益。公證法修訂時,新增加的公證爭議處理是對原公證程序規則申訴與復議時的替代。公證當事人、規則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與公證機構發生爭議時的救濟主要包括公證機構復查、向公證協會投訴、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三種途徑。

因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各地公證處才相繼設立,當時配套的法律和公證規范相對較少,以現在公證規范的要求審視八、九十年代的公證事項,難免有一些法律上的紕漏和瑕疵,有一些利害關系人正是抓住了這種紕漏和瑕疵,按現在的價值尺度來衡量自己的得失,提出一些不盡合理的要求,覺得撤銷當時的公證書,自己現在能夠獲得更大的利益和好處。因此,不顧親情和友情,互相反目成仇,到公證處進行投訴或糾纏,公證處疲于應付,不得不集中人力進行復查復核,有時甚至影響業務的正常開展。為保持社會穩定,正確處理好當事人的投訴,減小矛盾,化解糾紛,公證處要勇于擔當,承擔起歷史責任,這也是公證處的職責和責任。遇到這類問題,公證處應著手從以下幾個方面去解決。

一、依據《公證程序規則》第六十一條,進行規勸

根據《公證程序規則》第六十一條的規定,“公證事項的利害關系人認為公證書有錯誤的,可以自知道或者應當知道公證之日起一年內向出具公證書的機構提出復查,但能證明自己不知道的除外。提出復查的期限自公證書出具之日起最長不得超過二十年”。根據本條規定,從公證書出具之日至投訴之日,已經滿二十年的,可以明確告知當事人,公證處不予復查。2011年8月我公證處就有這樣一個例子。張某,某單位職工,在1987年單位房改的時候,單位以350元的價格,將單位產權土草結構房屋處理給個人,當時他有兩所房屋。經他老父親做他本人工作,同意將單位要處理的房屋產權辦在他弟弟名下,因他弟弟當時要結婚,張某本人也同意將該房屋產權辦在弟弟名下,張某同父親、弟弟一同來到公證處辦理了公證,并到房地產管理處將該房屋的產權辦在了弟弟的名下。但在2010年,由于棚戶區改造,要拆遷這所房子,該房屋評估價值達10萬元。這樣,張某的弟弟將得到十萬元的拆遷補償。張某得知這種情況后,就與弟弟商量,要求弟弟分給他5萬元,弟弟不同意給,這樣就產生了矛盾。張某到公證處聲稱,他沒有到過公證處辦理公證房屋的事情,要求撤銷公證書。公證人員查到該公證卷宗后得知,該公證書自出具之日到張某投訴之日,已經超過了20年時間,公證人員明確告訴張某,對該公證不予復查。其實在查看公證卷宗后,公證法律文書的簽名就是張某本人所為。其后張某又到縣政法委等有關部門上訪,后經公證處人員耐心、細致解釋后,張某覺得無勝訴希望,放棄復查。

二、依據《公證法》第四十四條進行引導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四十條的規定,“當事人、公證事項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的內容有爭議的,可以就該爭議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訴訟”。

本條所講的是,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已經生效的公證書發生爭議,可以提起民事訴訟。也就是說,在進行了公證,拿到公證書之后,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對公證書公證的事項發生實體權利義務爭議。此時,當事人、利害關系人也可能向公證機構提出撤銷但公證機構拒絕,當事人、利害關系人可以以其他當事人為被告提起民事訴訟解決爭議。這是本條規定的情形。如2010年12月初,公證處來了一位王某,說要查一本1992的卷宗。其本身是當時公證的當事人。公證人員很快就查到這本公證卷宗。公證內容大體是這樣的,王某姊妹6人于1992年8月25日來到公證處,簽訂了遺產分割協議。原來父親于1970年死亡,母親于1989年死亡,當時父母遺產總體作價4萬元人民幣,主要是房產經過這哥六個的商議,同意最小兒子分一萬元,因與母親在一起生活時間較長,所以多分,其他五個人每人分陸仟元人民幣,公證處只證明六人簽字屬實。當時王某也在遺產分割協議上簽名,并分得6000元。公證書內容非常簡單,該遺產分割協議均已履行完畢。可是在2010年10月份,因建高速客運專線,歸六子所有的房屋被拆遷,獲得拆遷補償款50多萬元。王某聲稱,他還有一個同胞大哥,在河北省某縣,是同母親所生,小時被過繼到河北的叔叔家,分遺產時被落下了,公證處已經窮盡了審查義務,公證處并無不當,公證人員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四十條告之王某,如果真有這樣一個大哥,權利受到侵害,可以直接到人民法院。

三、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投訴符合《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和《公證程序規則》的規定,公證處應予以復查

若當事人或利害關系人的投訴符合上訴規定,則公證可以依據《公證復查爭議投訴處理辦法(試行)》的規定,進行復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法》第三十九條的規定,公證書的內容違法或者與事實不符的,公證機構應當撤銷該公證書并予以公告,該公證書自始無效。公證的宗旨就是通過民事法律行為,有法律意義的事實和文書的真實性、合法性予以證明,以防止糾紛,保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如果公證書的內容違法或與事實不符,就起不到預防糾紛、保障合法權益的作用。對于內容違法或者與事實不符的公證書,應當依法予以撤銷。

若是公證處經過復查后,做出不予撤銷公證書的決定,投訴人可在60日內,向地方公證協會提出公證復查爭議投訴。公證投訴并不可怕,它是日常工作中的一個組成部分,我們要 用理性的心態和睿智的思路予以正視和解決,為公證服務秩序和行業發展保駕護航。

第6篇

繼承房產的流程,包括以下這幾個方面:1、評估。首先通過評估公司對房子的市值進行評估。2、公證。申請人要到房屋當地的公證處,辦理繼承公證,并領取繼承公證書。3、測繪。申請人要去到房地產測繪部門,申請辦理房屋面積測繪手續,也可以是轉繪手續,從而取得測繪成果或者附圖,以便之后辦理產權登記手續。4、繼承登記。申請人需帶上房地產權證、繼承公證書、房屋測繪等等資料,到房地產交易中心申請繼承登記的手續。繼承開始之后,按照法律規定應先讓第一順序的繼承人來繼承,第二順序的繼承人則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那么就會讓第二順序繼承人來繼承。

法律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十條遺產按照下列順序繼承:第一順序:配偶、子女、父母。第二順序: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繼承開始后,由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第二順序繼承人不繼承。沒有第一順序繼承人繼承的,由第二順序繼承人繼承。

(來源:文章屋網 )

第7篇

[關鍵詞]遺囑;繼承權;公證

遺囑是自然人生前按照法律規定處分自己的財產及安排與此有關事務并與死亡后發生法律效力的單方法律行為。廣義的遺囑還包括死者生前對于其死亡后其他事務做出處置和安排的行為,遺囑是遺囑繼承的前提或依據,但遺囑不等同于遺囑繼承。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遺囑有五種形式,即公證遺囑、自書遺囑、代書遺囑、錄音遺囑、口頭遺囑。其中公證遺囑在五種遺囑中效力最高,其他四種遺囑均不能變更、撤銷公證遺囑。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六條的規定,繼承開始后,按照法定繼承辦理,有遺囑的,按照遺囑繼承辦理,法定繼承是在沒有遺囑的情況下才適用,遺囑繼承優于法定繼承,但遺囑人是否有遺囑,立的是什么內容的遺囑。鑒于遺囑形式的多樣性,遺囑又具有保密性,同時遺囑只是遺囑人單方面的意思表示。這就給公證人員審查帶來了難度。公證機關在受理后必須按照繼承法、公證程序規則等法律規定進行審查、核實、調查取證。繼承人由于利益上的關系或根本無法知道被繼承人的立遺囑情況,現實生活中,對于因客觀條件限制無法查證的情況比比皆是,當事人所在的單位或基層組織也不一定了解情況。本人認為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公證人員做好談話筆錄。在做談話筆錄時,詢問所有的法定繼承人,確定有無遺囑。二是必要的情況下要求當事人出具一份聲明書,保證所述情況屬實,如有不實或遺漏愿意承擔法律責任。三是走訪調查被繼承人生前的鄰居、所在的街道居委會、單位,這在辦證過程中是必須的,在我們的公證卷宗中要有所體現,雖然事實上也不是每一細小的公證事項都是公證人員能調查了解清楚的。四是在出具公證書的措辭上不能直接敘述:被繼承人生前無遺囑,(待查)。這樣有效防止了公證當事人的個人行為的不實給公證工作帶來的風險,如果有不實的情況發生,也可以為遺囑受益人的權益提供依據,同時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公證機關自身的風險。

遺囑可以變更或撤銷。變更、撤銷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明示的方式,即遺囑人以明確的意思表示變更、撤銷遺囑,遺囑人變更、撤銷遺囑的形式須具備遺囑的法定形式,并且“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能撤銷、變更公證遺囑?!惫C遺囑的變更、撤銷須采用公證的方式為之。另一種是推定的方式。指遺囑人未以明確的意思表示變更、撤銷遺囑,而是法律規定從遺囑人的行為推定其變更、撤銷遺囑的意思。推定遺囑變更、撤銷的,有以下情形:(1)遺囑人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推定變更遺囑。《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20條第2款中規定,“立有數份遺囑,內容相抵觸的,以最后立的遺囑為準。”但若立有數份遺囑的形式不同,其中有公證遺囑的,則應以最后的公證遺囑為準。(2)遺囑人生前的行為與遺囑的內容相抵觸的,推定遺囑變更、撤銷?!斑z囑人生前的行為與遺囑的意思相反,而使遺囑處分的財產在繼承前開始滅失、部分滅失或所有權轉移、部分轉移的,遺囑視為被撤銷或部分被撤銷?!?3)遺囑人故意銷毀遺囑的,推定遺囑人撤銷原遺囑。

有人認為辦理了遺囑公證書后再辦理繼承權公證時就應當便利多了,公證員只需要直接依據遺囑內容確定繼承人就可以了,不必像辦理法定繼承權那樣,要當事人提供各種親屬關系證明和相關人的死亡證明,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辦理遺囑繼承權公證所需要的證明材料并不能因為當事人有了遺囑公證書而有所減少。相反公證員為了核實遺囑公證書是否是生效遺囑,反而需要當事人提供更多其他法定繼承人的情況,以便履行遺囑生效的確認程序,這一步,在辦理遺囑繼承權公證的過程中是不可或缺的環節。

在辦理遺囑繼承權實踐中經常遇到這樣的問題就是被排除在遺囑繼承人之外的其他法定繼承人對遺囑生效確認的不配合。相當一部分遺囑人在生前立遺囑時,是在對其他繼承人保密的情況下立的,這也考慮到家庭成員之間相處的關系和感情。但在遺囑人死亡后,當公證人員聯系同一順序的其他法定繼承人,以確認遺囑是否為最后所立遺囑時,有的法定繼承人故意拖延或阻撓,不想讓遺囑執行人順利繼承遺產。本人最近接待的一個案例就是這樣的情形。死者的女兒拿著父親生前在本處所立的公證遺囑,申請辦理繼承權公證,根據遺囑,死者將其夫妻共有住房中自己的份額遺留給女兒繼承,雙方均為再婚,房屋產權證上登記的產權人是老伴一個人的名字。死者的父母親均先于其死亡,死者只有一個女兒,已成年,系其與前妻所生,也就是說死者的法定繼承人只有兩個人。在我們聯系死者老伴確認遺囑效力時,老太太拒絕了,她就是不愿意讓其繼女繼承這份遺產。對于這種情況,我們公證機構無能為力。

本人認為,遺囑生效的確認程序應當通過立法予以確認。被繼承人死亡后,遺囑繼承發生對其他法定繼承人的通知義務,這一法定義務根據《繼承法》,本應當由遺囑繼承人履行,但從取證的角度、從保障遺囑繼承人及時、順利地實現其合法權利的角度看,應當由公證處履行。從國外的立法看,英美法系的國家一般由法院對遺囑生效進行確認,并通過在指定報刊上登遺囑公告,督促權利人在規定的期限內及時向法院主張權利,未在規定時間內主張權利的,視為已被通知,而自動放棄。本人認為,通過公告來確認遺囑的效力是一種很好的方式。因為這既對所有繼承人的權利都有保障,又能促使法定繼承人及時履行權利,又使得遺囑繼承的辦理期限有所保障,防止可變因素對繼承的不當干擾。同時便于當事人舉證,證明已經履行了辦理繼承所需要的通知義務。在公告所公示的異議期滿后,公證員可以直接確認遺囑生效。公告方式同樣適用于其他形式的遺囑繼承,由于公告主要解決公證遺囑是否為最后所立遺囑的問題,對于其他形式的遺囑,必須先解決遺囑本身的真實性問題后,才可以進入公示程序。

在辦理遺囑繼承權公證時,還會遇到這樣的情況,隨著銀行保險箱業務的發展,繼承人只知道死者生前在某銀行有存款,但具體內容都不清楚。公證處要求繼承人提供存款證明材料,這是公證必備要素,同時銀行按照《商業銀行法》的有關規定,銀行沒有義務出具儲戶的存款證明,堅持為儲戶保密的原則。從法理上講,按照現行的法律,公證人員的調查權不像司法部門那樣得到保障,在法律上沒有得到確認,調查時一般都遭到拒絕。公證處出具繼承權公證書,除了要對公證的形式負責,還要保證公證內容合法、真實。

第8篇

[論文關鍵詞]不動產 登記制度 公證制度

物權登記制度與公證制度是兩種相互配合的法律制度。物權登記是對不動產物權的交易結果進行有效地保護。我國沒有《物權登記法》,《物權法》沒有規定物權登記公證制度。物權登記引入公證,使公證在不動產登記制度中定位于前置審查模式具有科學合理性和獨特的地位。

一、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的效力

公證效力指公證機構所出具的公證文書在法律上所具有的效果和約束力,有時直接稱為公證書的效力。主要包括證據效力、強制執行效力和法律行為成立要件效力。物權登記有物權公示效力、界定和保護產權、維護交易安全、提高物的利用效率等效力。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的效力兼具公證的效力和物權登記的效力。

(一)生效力

公證因當事人的申請而介入物權登記前實質審查,在這一階段保護和尊重當事人的選擇權和自由意志。將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作為不動產轉讓合同生效的形式要件。這意味著當事人訂立不動產轉讓合同時須公證,否則合同不產生效力?!肮C是預防房地產交易糾紛的第一道防線”。我國目前一般實行自愿公證原則,因而合同的公證形式多由當事人約定?!逗贤ā返?5條規定:“當事人對合同的效力可以約定附條件。附生效條件的合同,自條件成就時生效?!彪p方在協議中如果約定“公證生效”的條件,如果未經公證,協議生效的條件未完備,所附條件沒有成就,協議不能產生預期的法律效力。

(二)公示、公信力

公證和登記是法律行為公示的形式。登記的公信力強于公證,以登記的形式彌補合同公證形式符合法律的原旨,但并不意味登記可代替合同的公證形式。訂立合同,進行公證,再進行登記是一項交易的過程,公證的目的是為了確定合同的效力,登記則是為了完成不動產物權變動,實現當事人的交易目的。

公證作為國家司法制度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行使著國家公共的證明權力,承載著國家至高的公共權威和信譽,作為社會信用的重要載體和法律保障,是判斷民商事行為是否真實合法的重要途徑,也是司法機關裁判糾紛的重要根據,因此,公證是誠信的象征,具有天生的公信力。公證公信力體現公證工作的權威性和影響力,反映人民群眾對公證工作的滿意度和信任度。

(三)證據效力

公證的證據效力是指公證在證據上的最高效力。證據效力具有證明公證對象真實、合法的證明力,可直接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公證的證據效力,一是公證證明的內容屬于司法認知的范疇;二是從證據材料的優先性來看,經過公證的書證證明力大于一般的書證。公證證據在訴訟證明是一種書證?!睹袷略V訟法》第67條規定:經過法定程序公證證明的法律行為、法律事實和文書,人民法院應當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公證書具有一種推定的效力,基于公證書的證據力或生效力,即經公證的文書可作為登記機關認定當事人債權行為真實、合法的當然依據,應該采納公證書。這不僅符合公證文書的效力特性,也符合證據學關于公證文書的理論。

二、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的定位

(一)不動產登記公證性質的界定

在不動產物權登記中介入公證制度,并非要取代或者削弱不動產物權登記機關職權,也不意味著公證機關權力的加強,而是將公證機關的職能與物權登記機關的職能相互配合,使之相輔相成、相得益彰,更好地實現物權登記制度的預期效果和社會功能。

(二)公證機構核實權的定位

在現有立法的基礎上,應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強調有關行政權力部門的協助。當事人和相關部門應真實的反映情況,提供相關資料,并對其提供資料的真實性與完整性作出許諾。相關部門如果不配合協助,允許通過其上級領導部門簽發協助核實的通知,或賦予公證機構一定的司法建議權,以此保障審查核實權的應有的效力。

(三)公證書在物權登記中的地位

公證書在物權登記中不具有物權效力?!段餀喾ā返?條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經依法登記,發生效力;未經登記,不發生效力,但法律另有規定除外。那么當事人簽訂了合同并經過公證后,只能是發生債權效力,合同合法有效,而不發生物權效力,物權以登記為準。我國法律不承認物權行為理論,《物權法》沒有明確區分債權合同和物權合同,也沒有承認無因性理論,規定不動產物權的變動以登記為原則,主要是出于公示的要求。物權登記前置公證實質性審查制度,明確界定公證人在物權登記中的法律地位,使公證圍繞其建立合理的內部運行機制、管理機制、公證程序設計以及公證責任承擔,使得公證的雙重性、法律職業性與物權登記前置審查的職能要求相契合,給物權登記工作帶來更多便利。

三、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法律制度完善

(一)制定《物權登記法》

依據《物權法》第10條規定制定統一的《物權登記法》規范物權登記,規制物權法定和物之流通的各環節。對物權登記,包括動產和不動產在內,均予以規定,對登記的程序、登記機關及其職權、登記申請人、登記請求權、登記的事項、登記的類型、登記的效力、登記機關的責任等作出詳細的規定,包括公證前置審查的內容和要求,從程序上完善物權登記制度?!段餀喾ā沸抻喭晟茣r也應考慮物權登記問題。

(二)統一物權登記機關

物權登記,具有技術性、專業性的特點,由專門機關負責,才能發揮真正作用。專門設立登記機關還是由政府法制部門或法院或公證機關統一管理登記事務各有利弊。如果公證機關作為登記機關,可改變現行的登記機構多、分散的局面,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法制部門代表政府發給相應證書,如:《國有土地使用證》、《房屋所有權證》或《抵押權證》等其它相應的證書,以此作為權利人權利憑證。

(三)明確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的內容

明確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事項,也可稱為法定公證,或強制公證、必須公證,是指法律明文規定必須經公證方可有效的重大法律行為、法律事件和文書,不經公證不發生法律效力?!豆C法》第11條第2款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應當公證的事項,有關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組織應當向公證機構申請辦理公證?!豆C法》第38條規定,法律、行政法規規定未經公證的事項不具有法律效力的,依照其規定。當立法把公證機關的審查作為一種制度進行明確規定,并且與物權登記制度銜接,就構成了不動產物權登記法定公證制度。在不動產物權法定公證制度下,公證是進行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之前必須經過的一個前置性程序,公證機關對引起物權設立、變更、轉讓和消滅等行為進行實質性審查,登記機關只對提交登記的申請及有關材料進行形式審查。

1.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的內容

不動產物權登記變動公證,涉及不動產物權的設定、抵押、轉移等變動過程。廣義上的不動產登記包括權利來源、取得時間、權利變化情況和地產的面積、結構、用途價值、等級、坐落、從坐標、圖形等事項。狹義上,不動產登記是土地上建筑物的所有權與他項權利的登記。《物權法》中對不動產物權區分原則的設立,為辦理相關的不動產物權變動業務提供了科學依據。在引起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法律行為,如合同等,其次為非基于法律行為,如繼承、強制執行、法院判決以及拆建等事實行為等。一般而言,不動產物權變動非因法律行為而發生者,均不以登記為物權變動的生效要件。由于法律行為尤其是合同引起的不動產物權變動占了相關公證業務的絕大部分,所以不動產的物權登記的原因行為如合同進行審查辦理公證是大量的,可行的。

2.登記前必須公證的不動產物權變動類型

(1)不動產繼承、遺產分割、贈與、遺贈。這些是我國公證的傳統業務,對無糾紛的繼承、贈與、遺贈以及對遺產分割辦理繼承權公證、贈與、遺贈公證及遺產分割協議公證,憑公證書辦理產權過戶,在實踐中已被社會所認可。在繼承中,對于繼承人資格、遺產狀況、放棄繼續自愿與否、放棄繼承聲明書的真實性、被繼承人生前是否有債權債務、繼續人有無依法喪失繼承權等要進行細致審查;贈與是一種特殊的轉讓。贈與合同需要贈與人對贈與的意思有充分的理解,對當事人是否具有贈與能力、贈與是否附條件等都要進行審查;對遺囑的效力、對遺贈扶養協議的效力、涉及財產是否屬遺囑人個人所有、法定繼承人有無勞動能力及生活來源,要進行審查。這些事項法律關系復雜,如果登記機關人員不具備專業的法律知識,處理不當,會導致家庭矛盾,不利于社會和諧。

(2)抵押(質押)合同。抵押所涉及的法律關系較之交易關系更為復雜,時間也較長,非經公證員引導一般人難能理解,如不辦理公證對當事人和社會都可能產生不良后果。大陸法系國家普遍要求此類合同須實行強制公證。

(3)不動產物權交易合同。不動產交易合同包括國有土地使用權出讓、轉讓合同,這類合同按合同主體分兩類:一類是一方或雙方為公司、登記機構、企事業或其他組織。現行登記制度中,登記機構只進行形式審查,如將此類合同交由公證處公證,依公證程序公證員必須對合同生效的各實質要件進行審查核實,向股東、董事核實決議內容,向相關機關查實有關事項,這是與登記機構一起維護著登記的公信力。一類是國家作為行為主體一方的重大不動產交易合同,主要是包括:重大建設工程招投標、建設用地使用權出讓及轉讓、經濟適用房項目、重大政府項目、招投標合同等等。此類合同通常關系民生熱點,主體有特殊性,客體則為公共財產,如果由登記機關進行審查會存在難辦案,出現“國家自己審查自己、既是運動員又是裁判員”。

(四)規定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審查的模式

物權登記主要有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兩種方式?!段餀喾ā返?2條沒有界定什么是實質審查、什么是形式審查,也沒要求不動產登記機關進行實質審查還是形式審查。物權登記的實質審查與形式審查的核心區別在于登記機關是否對引起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進行真實性和合法性審查。大陸法系各國的公證已經成為不動產物權變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環。為了提高登記的準確性,可以參考德國立法,由公證人員通過公證的形式代替登記人員對不動產物權變動的原因行為完成實質審查,公證作為選擇性的實質性審查前置。登記部門依據公證書及時辦理產權變更手續,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如果沒有規定公證作為物權登記的前置程序,直接進行登記審查,由于登記部門缺乏相應的法律專業素質,可能會增加風險,難以有效預防糾紛,也會增加司法成本?,F實也印證了因為有公證的保障,大量的不動產的繼承、贈與、遺贈等物權轉讓活動沒有引起不必要的爭議。

(五)調整不動產物權登記公證收費

公證收費是老百姓最關心的問題,如果費用高昂直接影響公證制度實施的效果,不利于物權的保護。任何一項制度的實施都是有成本的,不動產物權變動登記前實行法定公證制度也不例外,法定公證前置則增加了當事人公證費的負擔,這是事實。公證機構具有非營利的性質,費用收取應體現“經濟原則”和“便民原則”。目前,委托書、遺贈、聲明書公證都是計件收取,當事人的負擔不算重,但財產繼承、贈與和遺贈類公證收費是按受益額的2%收取,最低200元,這部分當事人經濟負擔確實較重。目前我國財產繼承、贈與、遺贈類在大多數地方都是法定公證前置,且公證數量多,有必要調整財產繼承、遺贈和贈與類公證的收費標準,可參照房屋買賣類公證收費標準,分不同檔分別按比例收取,體現定價的科學性。針對棚戶區、舊城改造、房屋拆遷等不動產變動類公證及確實有困難的當事人可以降低公證費用,實行緩、減、免,或適用法律援助制度,使當事人能夠承受。

第9篇

    一審案號:(1998)海行初字第26號

    二審案號:(1,98)一中行終字第34號

    一審合議庭組成人員:審判長:饒亞東;人民陪審員:王濟祥;人民陪審員:宋俊芳

    二審合議庭組成人員:審判長:劉景文;審判員;吳月;審判員:李正旺當事人基本情況

    原告:蔡甲(即蔡某某),男,57歲,漢族,農民,住河北省。

    被告:某市房地局。

    第三人:蔡乙,60歲,漢族,某部干部,住本市。

    上訴人:蔡甲。

    被上訴人:某市房地局。

    被上訴人:蔡乙。

    被訴具體行政行為

    1984年11月,市房地局根據蔡乙的申請,向蔡乙頒發海字第001690號《房產所有證》。此后,蔡乙申請在該處(簡稱48號院)新建房屋,并于1992年9月10日,由市房地局向蔡乙頒發了包括原5間房在內的19間房屋的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

    原告訴訟請求和訴訟理由

    原告訴稱,48號院5間房產是其父老蔡的遺產,其有繼承份額。其兄蔡乙在辦理房屋繼承公證時隱瞞了其他財產共有人的事實,目前該公證已經被撤銷。某市房地局在辦理房產登記時,未查明事實,單方面確認該5間房屋歸蔡乙所有、并頒發房產所有證的行為是錯誤的,侵犯了原告的財產合法權益。1998年3月19日,蔡甲持撤銷公證決定書,向原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某市房地局頒發的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

    被告的答辯意見

    被告辯稱,蔡乙在辦理該房屋的發還手續時,向本局提交了相關的房產手續和其共同居住人放棄產權的書證,某區公證處為其辦理了該房的房產所有公證書。據此,本局依照有關辦理房產登記的程序,為蔡乙頒發了房產證。至于蔡甲提出公證書被撤銷一事,本局未曾得知,故原告的起訴不成立,請求維持該房產所有證。

    第三人陳述意見

    蔡乙認為,其父老蔡于解放前在本市他處有私房6間,因欠王某的錢,將該房典給王某。1963年蔡乙將該房換到48號院5間房處。1963年3月經本市西區法院調解,其分期還清了老蔡的欠款,產權歸蔡乙所有。1983年5月,某區公證處為其辦理了公證,確定產權歸其所有。被告遂為其辦理了房產證。故認為被告的頒證行為合法,請求法院予以維持。

    一審認定事實、判決理由及結果

    一審判決認定,蔡甲在庭審過程中對蔡乙于1963年將房換到現址5間房,以及蔡乙償還其父的債務的事實未持異議。經法庭審查,蔡甲之父于解放前在本市西區有私房6間,其父因經營欠款,于1950年8月將該房典給王某,典期10年。因其父未償還欠款,該房其中3間歸債權人王某居住。1963年3月,經本市西區法院調解,蔡乙替父償還給王某318.05元后,該房產權歸蔡乙所有。1966年8月,蔡乙將該房交國家管理。在落實私房政策時,房管所于1983年5月將房產發還給蔡乙。1984年11月,被告向蔡乙頒發了海字第001690號房產所有證。之后,經街道批準,蔡乙在該院內新建房屋14間,被告經過調查,1992年9月為蔡乙頒發了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原告提交的(98)海公撤字第01號決定書因正在另案訴訟期間,不能證明原告對該房屋享有所有權。

    一審法院認為,根據國家關于城鎮私有房屋登記的有關規定,被告作為房屋及土地的管理機關,有權依法對轄區內的私房進行監督和管理。蔡乙為其父償還欠款,將典當房屋贖回,經人民法院調解,其取得本市西區6間房屋的所有權。蔡乙將原房調換到48號院,對該房亦享有所有權。被告在確認該房的產權時,根據蔡乙提交的相關證據,經審查后,確定蔡乙為該房產的合法所有人的事實清楚,執法程序合法,符合《城鎮房屋所有權登記暫行辦法》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二條的規定,法院應予支持。蔡甲以本市西區房屋屬其父的私產,其應當享有繼承份額為理由,認為被告頒發給蔡乙的房產所有證的行為違法的訴訟請求無相應的事實依據,不予采納。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五十三條、第五十四條第一項,《城鎮房屋所有權登記暫行辦法》第七條、第八條,參照《北京市城鎮私有房屋所有權登記暫行辦法》第七條、第十條、第十二條的規定,判決維持被告頒發給蔡乙的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

    上訴人的上訴請求和理由

    蔡甲不服該判決,認為區公證處(98)海公撤字第01號決定書是蔡乙是否擁有該房產合法產權的基本依據。而一審判決以該決定書正在另案訴訟期間不加認定,屬于基本事實沒有查清的錯誤判決,請求二審法院在查清事實的基礎上,依法改判。

    被上訴人答辯意見

    市房地局及蔡乙均同意原判。

    二審認定的事實、判決理由及結果

    二審經審理查明:蔡甲與蔡乙為同父同母弟兄。其父老蔡共有同父異母子女七人:長女蔡一(1992年病故)、長子蔡二(1979年病故)系同母所生;次子蔡乙、次女蔡三、共子蔡甲系同母所生;四子蔡四、五子蔡五系金氏所生。金氏于1968年4月病故,老蔡于同年9月20日病故,生前均未立書面遺囑。老蔡生前在本市西區有房6間,于1950年典當給王某,典期10年。到期后雙方重新協議,王某將房返回,欠款作為債務。房子由王某改為租住3間,并預付租金,住到1963年9月底。后本市某管理處將其所有的、即本案爭議之房處北房6間與老蔡原在本市西區6間房屋互還產權,王火改租管理處所有西區房屋北房三間西房一間。1963年3月30日,本市西區法院作出1963年度房字78號民事調解書,以原告蔡乙在西區有房6間,租給王x3間,因蔡乙與管理處調換了房產,與王x協商換到西區居住,現王x不同意換房,故起訴要求其搬家。王某反訴原告蔡乙欠款315.15元。經調解,雙方達成協議:一、王某于同年4月騰出租住房屋;二、蔡乙于同年4月、6月、9月、12月分4次返回王x人民幣351.5元。1963年7月26日,市人民委員會向老蔡頒發本案爭議房產處灰平5間、灰瓦1間的《北京市郊區房地產所有證》,該證記載1964年賣與郭某灰瓦1間。1966年8月,老蔡將該處5間房產交公。1983年5月,蔡乙辦理了產權人為老蔡的臨時房產證,并領取了落實私房政策結算款。同時,該房產座落改為現名稱。同月,區公證處出具(83)海證字第3016號公證書證明,老蔡在現址遺有房產5間,生前無遺囑,該房產應由其子蔡乙、蔡四、蔡五共同繼承?,F蔡四、蔡五均表示放棄繼承權,故上述遺產應由其長子蔡乙繼承。1984年11月,市房地局根據蔡乙的申請,及其辦理的有關公證書,以繼承為產權來源,向蔡乙頒發海字第001690號《房產所有證》。此后,蔡乙申請在該處新建房屋,并于1992年9月10日,由市房地局向蔡乙頒發了包括原5間房在內的19間房屋的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1998年2月26日,區公證處作出(98)海公撤字第01號公證處決定書,以蔡乙在該處辦理繼承公證時,隱瞞了其父老蔡共有同父異母子女七人的事實,故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公證暫行條例》第二十六條之規定,決定將(83)海證字第3016號公證書予以撤銷。1998年3月15日。蔡甲持此撤銷公證決定書,向原審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市房地局頒發的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

    另查,蔡乙不服(98)海公撤字第01號公證處決定,向區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訴訟,請求撤銷該決定,該案一審判決維持該決定后,雙方均未上訴,該判決已生效。

    二審法院認為,市房地局在頒發海字第001690號《房產所有證》時,是以蔡乙所持有效公證書,且無人提出異議的情況下,以遺產繼承為產權來源頒發的?,F該房產所有證已為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所變更。根據本院查明的事實,現蔡甲所持撤銷公證決定書并不能直接證明爭訴之房屋的歸屬,在該產權存在爭議的情況下,其以48號院5間房屋為其父遺產,要求撤銷海更字第004709號《房產所有證》,缺乏事實和法律依據,亦不符合房屋產權登記變更的有關規定。只有在通過民事訴訟途徑確認該房屋產權歸屬后,權利人才有權依照有效的法律文件申請變更該房產所有證。故上訴人蔡甲的訴訟請求,本院不予支持。原審法院在審理該行政訴訟時,應圍繞具體行政行為的合法性進行審查,原審判決直接確認蔡乙為實際的產權人,并據此認定市房地局海字第001690號《房產所有證》是以確認察乙為合法的產權人而頒發的,顯屬認定事實有誤,本院予以糾正。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第(三)項,判決如下:一、撤銷區人民法院(1998)海行初字第26號行政判決;二、駁回上訴人蔡甲的訴訟請求。二審案件訴訟費80元,由上訴人蔡甲負擔(已交納)。

    分析意見

    本案涉及許多法律問題:

    1.法院審理行政訴訟案件,能否審理民事爭議?筆者認為,人民法院審理案件有其嚴格的分工,各審判系列均有其程序及實體等方面的規定,行政審判本身應在自己的領域內圍繞行政爭議進行審理。同時,在必要的情況下,應引入行政附帶民事訴訟。但需要多方面考慮,包括是否互相緊密關聯,是否為行政與民事存在交織。在程序上,必須明確告知當事人附帶民事訴訟,并且要通知必要的訴訟當事人參加訴訟。本案涉及到的是應先確認產權再發房產證,還是先撤銷房產證,再確認產權,是許多專家一直爭論而沒有得出結果的問題,有關爭論的內容可以參閱河南焦作房產案的案例。筆者認為,解決的途徑是民事與行政合并審理。由于本案案情錯綜復雜,在此案前后,還有蔡乙告蔡甲搬出房屋、排除妨礙;蔡乙訴蔡甲要求48號院確認產權案;蔡甲等訴蔡乙等繼承案;蔡乙不服撤銷公證案等。為了訴訟經濟,可以考慮案件由一個合議庭審理民事、行政為妥。

    2,原頒證行為是合法的,而其依據的公證現在被撤銷,應如何處理?一種觀點認為,應依據查明的事實直接確認。認為根據人民法院查明的事實,可以直接判斷當時發證行為是否正確,如果確為現產權人所有便可以加以確認,如果經審查確認為他人所有,則可撤銷該房產證,并確認實際的產權人,這是訴訟經濟的要求,以減少當事人的訴累。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 扶養 繼承 財產 公證

一、案例及爭議

(一)案情簡介

死者王某生前患有精神病,未曾結婚,未生養子女,父母早于其死亡,也無兄弟姐妹。死者生前靠叔叔王甲帶大,2000年叔叔死亡后,跟姑姑王乙一家共同生活,由王乙的女兒項B、女婿林A夫妻負責照看至死。死者生前祖傳房產因政府低丘緩坡建設的需要被拆遷,得自建房一間半,王某于2012年5月30日死亡。現死者生前提供扶養義務的林A、項B夫妻要求繼承上述遺產向公證處申請辦理繼承公證。

(二)辦證思路及爭議

本案涉及到死者無法定第一順位、第二順位繼承人,死者留有遺產,死者生前由繼承人之外的親屬撫養,死者的其他親屬對上述遺產無爭議,本案的爭議是要不要受理及在適用法律意見不一致。

1.爭議一:公證處接到公證申請后,對當事人的申請做了認真的分析,也多次組織處務會進行討論,大多數公證員認為死者生前的法定繼承人不存在,又沒有辦理收養手續和遺贈撫養手續,公證部門無法對此事實進行認定,此案歸法院管轄較妥。最后以無法認定繼承人為由拒絕申請,并告知向法院主張權利。

2.爭議二:申請人向法院主張過程中,因本案無糾紛不存爭議不符合人民法院受理條件,拒絕受理申請人的訴請。

3.爭議三:政府認為群眾的辦證要求是不容推托,要求公證處負責協調。麗水市南城區塊屬國家級開發區,負責低丘緩坡拆遷安置任務,為了依法拆遷,開發區政府事先與公證處商定。凡涉及到戶主死亡的由公證處厘清法定繼承并辦理相關確權手續后再行拆遷,他們出面要求向公證處全力配合。鑒于上述的因素,本著對當事人負責,對法律理解,公證處再次召開業務人員會議,重新對上述案件進行分析討論,要求公證人員群策群力,找到一個既符合法律精神要求,又能走出法律框框的障礙。

4.爭議四:《繼承法》第十四條“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的規定,適當的遺產范圍是不是全部又是一個糾結的問題,有人主張全部、有人認為是部分。

5.爭議五:采用公證確認本案例完全算是開了先河,存在的風險較大,在公證實踐中還少見相關案件出現。公證書以什么形式出具,有人主張用法律意見書的形式,有人主張用要素式公證書形式,以分得財產為其出具公證員甲認為:該案件不屬于公證處管轄,無繼承人,撫養人又沒有辦理收養手續和遺贈撫養手續,公證部門沒有調查權,無法對事實部分進行認定,只有人民法院適合受理,要求拒絕受理,他代表一大批公證員的意見。

公證員乙認為:公證在處分民事法律關系上可以根據各方意思自治的原則辦理,但是考慮到本案中諸多的法律事實有待確認,公證介入是否是妥當,乙代表一批中間觀點態度。

公證員丙認為:公證的目的是為當事人提供法律服務,在沒有爭議又符合國家法律政策的前提下,創新思維、創新服務理念,這正是當下社會主義法制精神體現,所以代表一部分公證員認為,要以總理“法無明文禁止既可為”的思路忠實履行公證義務,要求受理上述公證申請,丙代表了主流派思想。

經過各方的充分討論最后統一思想,公證員查閱相關審判實踐案例,并多方向有關法學屆的專家進行請教,最后擬定,可以用《繼承法》第十四條,在無法定繼承人的情況下對被繼承人撫養較多的人可分得財產這個條文進行充分的理解,按此思路進行操作,將上述案件以要素式分得財產的方式進行公證處理,讓申請人的確認財產權益要求順利實現。

二、我國現行法律規定及分析

我國《繼承法》第十四條規定: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我國繼承法對于十四條的釋義,對繼承人以外的人作了明確的解釋,是指繼承法以外可以取得被繼承人遺產的人,有兩種情況,一是依靠被繼承人撫養和沒有勞動能力的人,二是撫養被繼承人較多的人,這種人可適當的遺產,甚至可以分得全部的遺產,排除其他法定繼承人的繼承的份額。

按照繼承法,符合十四條規定的條件繼承已是無爭議之處,法條的解釋也明晰,但在具體分配的量和度以及適用對象上多年來存在著爭議,仍不能解決司法實踐中的許多問題。在有爭議案件上本不屬于公證受理范圍之內,本案在沒有爭議的情況下,作者贊同以下觀點。

馬新文說:如對繼承人以外對繼承人盡了主要贍養義務,在繼承人死亡時未留有遺囑的情況下,是應該進入法定繼承人范圍的。這些專家代表著改革派意見,要求修改繼承法內容,增加原先的繼承人范圍。

呂欣說:但沒有繼承權的人取得一定遺產的權利,取得遺產的唯一根據是扶養關系的存在,這種權利既不是繼承權、受遺贈權,也不是債權,而是一種新的特殊民事權利,法律之所以賦予該權利是因為他們和被繼承人之間存在著特殊的扶養關系。我國繼承法創設適當分得遺產權這一民事權利,其目的在于鼓勵公民助人為樂、團結和睦、互幫互助,是發揚中華民族的民族美德、弘揚社會正氣的必然要求,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三、案件處理

(一)查找法律事實,確認無法定繼承人

1.王某的基本情況。 王某,男,1946年9月14日出生,水閣某村人,公民身份住址:浙江省麗水市蓮都區水閣某村。王某從小由叔叔王甲帶大,生前與項B(系林A丈夫)一起在麗水市蓮都區高溪鄉水庫幫人看魚,因故于2012年5月30日在看魚點死亡。其生前未曾結婚,未曾生育和收養子女,腦子有問題,有嚴重精神病,但并非全傻(據村民講項B和林A原在張村賣豆腐,王某會幫忙送豆腐的)。

2.王某的親屬情況。王某死亡時已67虛歲,其爺爺,奶奶,均約于30年代死亡;其父親于1958年死亡,其母親于1959年死亡(據村民講王某的父母在王某很小的時候就全死了);其父親只有一個兄弟和一個姐妹,叫王甲和王乙,王甲于2000年6月25日死亡,生前未曾結婚,也未曾生育子女和收養子女,王乙于2012年11月21日死亡,生前已婚,丈夫叫林某,88歲,現住水閣街道某村,王乙共生育四個女兒和三個兒子,均在麗水居住,其中包括林A;王某除上述親屬之外,沒有再較親近的親屬。

3.王某的財產情況。王某作為無房戶,在拆遷安置工作規定,無房戶可分得一間半的地基建房。安置水閣工業區沙溪亭安置住宅小區一間半地基,浙江省麗水市規劃局開發區分局于2011年12月9日發給用地單位為王某的(2011)麗規城證(農)D0055號《建設用地規劃許可證》,證載用地性質為居住用地,用地面積為124.2平方米,建筑占地面積54平方米,建設規模為建筑層次三層,檐口高度9.0米,一層層高為3.2米,二至三層每層層高為2.9米,二、三層南側可設置1.5米的外挑陽臺,其余三個側面不得設置外挑陽臺。據申請人項B、林A稱上述房子由他夫妻出資建成。

4.王某的扶養情況。據所在村民講述:王某父母在王某小的時候就全死了,王某由其父親的弟弟王甲帶大,王甲自己沒有結婚,也沒有生育和收養子女,叔侄兩人共同生活多年。林A是王某姑姑的女兒,也就是王某的表兄妹,嫁于據說是碧湖的項B,據一村民講述,當時因項B老家比較鄉下,考慮到小孩讀書方便,所以將一家人的戶口很早就遷到王甲所在戶的名下,但數村民均講到,項B一家與王甲、王某并未住在一起生活,平時也都稱王甲為舅舅,因王甲生活有來源,不需要依靠項B,所以項B一家基本上沒有照顧過王甲叔侄,直到王甲于2000年6月25日死亡后,王某才由項B一家扶養,死葬也由項B一家承擔,但王某村里所分所得錢財福利,也都歸項B一家,安置的地基也由項B一家出資建造。因王某精神有問題,所以早年雙方并未簽訂遺贈扶養協議,2011年由村委會與林A口頭商定遺贈扶養協議,約定王某由林A夫婦扶養,王某的遺產由林A夫婦繼承。

(二)找出既符合法律精神的要求,又能走出法律框框障礙的路徑

根據申請人提供的材料和我處的調查核實情況,基本認定事實真實無誤,確認林A只是王某的表兄妹,不屬于王某的法定繼承人之列,林A、項B最多只能算是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又因為《繼承法》第三十一條第一款“公民可以與扶養人簽訂遺贈扶養協議。按照協議,扶養人承擔該公民生養死葬的義務,享有受遺贈的權利”規定了受遺贈的前提是雙方簽訂有遺贈扶養協議,而上述的雙方并未簽訂遺贈扶養協議,只是存有扶養的事實,所以申請辦理繼承公證或受遺贈公證在法律和事實認定上是有缺陷的,最后只能以根據《繼承法》第十四條“對繼承人以外的依靠被繼承人扶養的缺乏勞動能力又沒有生活來源的人,或者繼承人以外的對被繼承人扶養較多的人,可以分給他們適當的遺產”的規定,才能走出得到財產的權利,那么可分得財產是不是可分得全部的問題又困撓了我們,我們查閱了大量法院審判的實踐案例,其中江蘇省高級人民法院關于沈玉根訴馬以榮房屋典當一案的請示報告(1992年6月6日)中涉及到了與本案相同的情況,得到了最高法院的批復,“經研究認為,沈玉根與叔祖母沈戴氏共同生活10多年,并盡了生養死葬的義務。依照我國繼承法第十四條的規定,可分給沈玉根適當的遺產。根據沈戴氏死亡后沒有法定繼承人等情況,沈玉根可以分享沈戴氏的全部遺產,包括對已出典房屋的回贖權”。該案例為我們找到了法理上的認定的依據。

第11篇

關鍵詞:公證遺囑;法律特征

一、公證遺囑內涵及其特征

(一)公證遺囑內涵簡述

遺囑是遺囑人生前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按照法律規定的方式,對其遺產或其他事務所作的個人處分,并于遺囑人死亡時發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公證遺囑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中規定的五種遺囑形式之一。它是我國公證機關根據當事人的申請,對當事人所立遺囑的行為進行嚴格審查,確定立遺囑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遺囑內容不違背國家法律和社會公共利益,而對遺囑進行公證證明,出具公證法律文書,以確定其真實性、合法性的一種遺囑。公證遺囑方式是設立的方式中最嚴格的一種,在法律效力上高于其他形式的遺囑。

(二)公證遺囑的特征

1、公證遺囑必須經過國家批準設立的公證機關證明

所謂公證遺囑就是經過公證證明的遺囑,既然是經過公證證明的遺囑,這種遺囑只能是由經過國家批準設立的各公證處來辦理。那種各鄉鎮(街)法律服務所所辦理的公證,或律師對遺囑的見證,都不屬于公證遺囑。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的規定,他們只能屬于遺囑見證人或是遺囑代書人。對當事人所立的遺囑只起到證明人的作用。

2、公證遺囑公證員必須堅持直接辦證原則

公證處辦理公證有很多公證事項可以委托人申辦公證事項,或由鄉鎮(街)的法律服務人員代為辦理公證,但申辦遺囑公證的,不得委托他人,也不準由鄉鎮(街)的法律服務人員代為辦理公證。公證人員必須與立遺囑人直接見面,詢問有關情況,制做談話筆錄,進行有關法律方面的宣傳教育,交待本人所享有的權利義務關系。同時公證機關也有關于回避原則的規定,不得辦理與本人有親屬關系和利害關系的當事人的公證事項。

3、公證遺囑必須以公證書形式出具證明

公證遺囑是由公證人員對當事人申辦的遺囑公證,在確認當事人具有相應的民事行為能力;意思表示真實;行為的內容和形式不違反法律、法規、規章或者社會公共利益后,必須以公證書的形式出具證明,確認遺囑的效力,證明該遺囑屬公證遺囑。沒有公證書確認的遺囑不能成為公證遺囑。

4、公證遺囑的變更或撤銷必須再次采取公證的形式進行變更或撤銷

《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法》第二十條規定:“自書、代書、錄音、口頭遺囑,不得撤銷、變更公證遺囑?!本褪钦f當事人已辦理公證遺囑的,要想改變自己所立的遺囑,必須再次到公證處采取公證的形式才能夠撤銷或者變更自己所立的遺囑。如果采取其它形式進行變更或者撤銷,將是一種無效行為,得不到法律上的承認。二、公證機關辦理公證遺囑的法定程序

訂立公證遺囑應到公證機關依法定程序進行,且必須由立遺囑人親自進行,人不得。具體規則如下:

(一)立遺囑人應向住所地的公證處提出申請,并填寫公證申請表。申請表應記明以下內容:

1、申請人的姓名、性別、出生日期、身份證號碼、工作單位、住址等;

2、請求公證的事項及公證書的用途;

3、提交材料的名稱、份數及有關證人的姓名、地址;

4、申請的時間及其他需要說明的問題。立遺囑人應在申請表上簽名或蓋章;填寫申請表有困難的,可由公證員代填。

(二)立遺囑人申請遺囑公證應提交身份證明、遺囑所涉及財產的所有權證明及其他證明材料。

(三)公證處認為符合規定、決定受理申請的,將發給受理通知單,并按規定標準收取證費。立遺囑人如交納公證費有困難的,可提出書面申請。公證人員會通過詢問證人、調取書證物證、視聽資料、現場勘驗、進行鑒定等方式,對遺囑涉及的事項、財產進行審查。立遺囑人應當如實陳述與公證事項有關的事實,并提供相應的材料。

(四)遺囑公證應由兩名公證人員共同辦理。特殊情況下由一名公證員辦理時,應至少有一名見證人在場,見證人應在遺囑和筆錄上簽名。

(五)經公證人員審查合格,認為可以出具證明,承認公證員草擬公證書后,連同卷宗報批。任何人不得審批自己承辦的公證事項。

(六)審批合格后,按司法部規定或批準的格式制作公證書,并不得涂改、挖改,必須修改的應加蓋公證處校對章。公證書應制作公證書正本和若干副本發給立遺囑人。

(七)除法律另有規定外,遺囑公證書從審批人批準之日起生效。審批人批準日期即為出證日期。

(八)遺囑公證書由立囑人到公證處領取;必要時,也可由公證處送發。立遺囑人應在公證書送達回執上簽名或蓋章,并注明收到日期、份數和公證書的編號。

三、公證遺囑的法律效力

從公證遺囑的法律特征和公證機關辦理遺囑公證的程序上可以看出,對遺囑進行公證是一項非常嚴肅的工作,如何看待公證遺囑的法律效力,不僅涉及到公證機關的工作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而且也涉及到公民所立遺囑是否還需要辦理公證的問題。

公證遺囑的效力為什么會高于其它遺囑的效力,前面已提到的公證遺囑的法律特征和公證機關辦理遺囑公證的程序,已清楚地說明它是由國家特定的機關對當事人立遺囑所作的證明,這種證明無論在當事人立遺囑的形式上還是在遺囑的內容上都進行了嚴格的審查,對于不符合法律規定的遺囑不能給予證明,只有完全符合法律規定的遺囑公證機關才能給予證明。它不同于一般遺囑的特點就是由國家司法機關的司法人員對立遺囑人所立的遺囑進行先行審查,確認立遺囑人當時真實的意思表示,并用司法文書的形式給予認定。

第12篇

【關鍵詞】銀行 存款繼承 風險 防范

近日,A銀行一客戶因存款繼承問題向A銀行上級部門進行投訴,要求盡快解決其繼承存款支取問題??蛻舴从车幕厩闆r是:存款人因病去逝,在A、B、C等3家銀行有存款20余萬元及房屋一套,有甲、乙2個子女,存款人生前遺囑對存款進行了分割,存單及密碼由乙持有,但甲向A銀行申請了存單掛失止付。因繼承問題產生糾紛,乙以甲為被告向法院提出了財產繼承糾紛訴訟。法院判決內容主要為:1.房屋由甲繼承,但甲應向乙支付現金23萬余元;2.存款24萬余無,由乙繼承20余萬元,甲繼承3萬余元。判決生效后,乙向銀行提供了判決書、定期存單,以判決書中甲還應向乙支付房屋款為由要求全額支付被繼承人在A銀行的存款19萬元及利息。A銀行以判決書中乙也享有部分繼承份額,在繼承人未全部到場情況下暫不能支付。乙遂向銀行投訴稱,銀行以二繼承人不能同時到場要求乙申請法院強制執行繼承人存款無理,因存款本身就是繼承人的,且被繼承人在其他二家銀行存款均已支付給乙,A行亦應立即支付,聲稱要向銀監局投訴或向法院A行,并要求賠償。

一、存款人死亡后存款繼承的辦理

存款人死亡后其存款的支取在銀行業務中屬特殊的個人金融業務,一般區分兩種情況:

(一)存款人已死亡,合法繼承人向銀行提交繼承權證明書或法院裁決(含判決書、裁定書、調解書,下同)的?!吨袊嗣胥y行關于執行的若干規定》(下稱《規定》)40條第二款第(一)項規定:存款人死亡后,合法繼承人為證明自己的身份和有權提取該項存款,應向儲蓄機構所在地的公證處(未設公證處的地方向縣、市人民法院--下同)申請辦理繼承權證明書,儲蓄機構憑以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該項存款的繼承權發生爭執時,由人民法院判處。儲蓄機構憑人民法院的生效的判決書、裁定書或調解書辦理過戶或支付手續。

從上述規定可知,只有公證機關和人民法院是判斷繼承人是否有繼承權的有權部門。也就是說,繼承人支取被繼承人存款分二種情況:一是各繼承人對存款的分割無異議或僅有一個繼承人的,繼承人憑公證機關辦理的繼承權證明書后向銀行要求支付;二是各繼承人之間對存款的分割存在分歧的,繼承人應向法院提起確權之訴或繼承權糾紛之訴,由法院對死者存款的歸屬和份額進行裁決,繼承人依據法院的生效裁決要求銀行予以支付。

(二)存款人已死亡,存單持有人沒有向銀行申明遺產繼承過程,也沒有持法律文書,直接要求銀行辦理支付的。銀行不知或存單持有人未告知存款人死亡的,也未向銀行提交相關繼承法律文書,而是直接去銀行支取存款人生前存款的,銀行視為正常支取或轉存。如引起存款繼承爭執的,銀行不負責任。

如銀行已知存款人死亡信息或在辦理辦理5萬元(不含)或等值外幣1萬美元以上現金存取中查詢存款人身份時發現存款人身份證件已被注銷的,銀行應告知持折(卡、存單,下同)人按存款繼承程序辦理。盡管實務中難以證明銀行對存款人已死亡情況知曉,相關人員可能未必對存款支取提出異議,銀行一旦按正常存取款程序辦理,如發生繼承糾紛,很可能以未審慎履行注意義務等事由被追究責任。前述投訴事件中如乙提供判決書向B、C行要求支取存款,B、C行認為乙的繼承份額大于在本行存款金額予以支付的,一旦甲的權益最終未能實現銀行可能面臨一定風險。

(三)繼承人支取存款應提供的材料。繼承人依據繼承證明書或法院裁決向銀行要求支付存款的應向銀行提供相關法律文書、所有繼承人的身份證件、存折,無需提供被繼承人的身份證件、預留的密碼或印鑒等。如存單遺失或滅失的,還應先申請掛失。

(四)繼承人不能全部到場情況的處理。繼承人辦理存款繼承的,所有繼承人(監護人代未成年人領取的應提供相應證明)應至銀行網點辦理存款的支取或過戶,這是目前辦理存款繼承最為便捷的方式;如所有繼承人無法至銀行網點的,可辦理經公證的授權委托書委托他人代辦支?。ㄟ^戶)或由公證機關提存;各繼承人對上述途徑有分歧的,繼承人可向法院申請強制執行,未能到場的繼承人份額由法院提存。

二、銀行在辦理存款繼承中的風險防范

(一)認真審核相關資料。銀行經辦人員應仔細核對繼承人是否為法律文書上所記載的權利人,通過身份證聯網核查系統核實繼承人身份,并按繼承公證書、法院裁決確定的各繼承人份額支付,由各共同繼承人在支付憑證上簽字確認,并將繼承權證明書、法院判決書、裁決書、調解書原件作為取款憑證附件。對繼承公證書或法院裁判文書真實性有疑義的可與文書出具機關核實。

(二)依法合規,不介入糾紛。銀行在辦理存款繼承業務中只負責按繼承公證書或法院裁決所載的存款分配內容進行支付,不對法律文書是否合理合法進行審核或評判?!睹袷略V訟法》第242條規定,發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決、裁定,以及刑事判決、裁定中的財產部分,由第一審人民法院或者與第一審人民法院同級的被執行的財產所在地人民法院執行。繼承人取得的繼承公證書或法院裁決通常涉及房屋、股票、存款等較為復雜的財產內容,只有法院才能依法行使執行權,銀行不能對判決涉及的所有財產進行軋差后對存款進行分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城县| 巍山| 沁阳市| 峡江县| 花莲市| 稻城县| 九龙县| 天长市| 横山县| 眉山市| 闻喜县| 会泽县| 连南| 浦城县| 凯里市| 新绛县| 海淀区| 温州市| 炎陵县| 重庆市| 门头沟区| 安丘市| 衡南县| 巴南区| 民权县| 双峰县| 开江县| 钦州市| 清远市| 襄樊市| 鹤岗市| 交城县| 阿鲁科尔沁旗| 秦安县| 琼结县| 富民县| 福建省| 锡林郭勒盟| 桦川县| 美姑县| 固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