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2 11:01: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初中中國地理知識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充分利用各種地圖進行區域定位
圖表是地理知識的基本表現形式,也是地理特色的體現。近五年山東卷中出現的有區域圖、統計圖、剖面圖、立體景觀圖、表格、遙感圖像。區域圖既有世界區域,又有中國區域;既有等值線的地形區域圖,也有空間事物分布的區域圖;既有宏觀尺度,又有微觀尺度,圖表類型多樣,且均為教材以外的原創圖表;因此,我們在復習中國地理時,要以課本中的圖表為例,復習把握各種圖表判讀的一般方法,而不僅僅是復習課本。
明確地理事物的位置和范圍,包括經緯度位置(經緯度間隔、經緯度大小變化的方向和規律)、相對位置(相臨區域、海陸位置)、范圍、輪廓、地理界線等都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準確的區域定位,要想達到這一目標,我們需要把各種地圖分解到不同的章節中。做到以下幾個方面:①利用中國政區圖識記我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的經緯度范圍、全稱、簡稱和省會名稱及其空間分布,記我國的主要鄰國及其分布、我國疆界的四至點。②利用中國地形圖識記我國的主要山脈、四大高原、四大盆地和三大丘陵、三大平原及其空間分布及經緯度范圍;等高線地形圖的判讀。③中國的氣候類型分布圖,識記中國復雜多樣的氣候類型,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總結歸納等值線圖的判讀方法。④利用中國水系圖識記我國的主要河流、湖泊及其空間分布;利用長江流域圖和黃河流域圖識記長江和黃河流經的省級行政區、主要地形區、上中下游分段點等。⑤利用中國自然資源分布圖識記我國的主要煤礦、油田、鐵礦和有色金屬礦的名稱及其分布。⑥利用中國鐵路線分布圖識記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的名稱及其分布。⑦利用區域地圖把前面的各種地理要素綜合到一幅圖中。
二、構建主干知識網絡
在復習的過程中打破教材、章節間的界線,通過學案、課件進行重新整合,補充相關的知識點。首先從原理上能夠把握,把初中中國地理內容作為背景材料,利用相關的原理和規律進行分析、歸納、總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描述問題的能力。
1、等值線的判讀
本部分內容可以整合等高線地形圖、等溫線、等降水量線的判讀(等值線判讀的一般規律);影響氣溫、降水的因素;在等壓線圖中如何畫風向等。
2、我國的氣候特征
本部分可以整合氣候類型的特征描述、判讀方法、與自然帶的對應關系。東亞季風的風向、成因。天氣狀況描述時涉及風向問題。
3、區域地理部分
區域地理的復習是對前面自然地理、人文地理復習的一種概括和應用,這部分內容的復習與必修三的案例復習結合起來,形成基本的復習脈絡:區域定位--區域特征分析--區域的發展方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例如大家比較熟悉的案例:珠江三角洲為中心區域,可以設計一下三個方面的問題引導學生復習鞏固:1、城市區位分析,2、工業區位分析、發展中出現的問題及解決的措施(區域發展條件分析),3、生態問題(咸潮、赤潮等),歸納區域發展中的問題及解決措施。
三、高考題帶動學生復習
2012山東卷重視問題探究,展現地理思維過程,如綜合題第26題,一改往年對區域地理考查的基本模式和風格(即針對某一特定區域,圍繞該區域自然和人文地理諸多方面進行掃描式地考查),轉而注重對一個區域內某一主題要素進行梯級式、深層次地考查;試題設問層層遞進,具有很強探究性。要求考生能從所提供的信息中找到問題的突破口,循著設問的引導,一步步探究和分析區域問題,試題對考生地理思維過程的考查要求較高。
題目各設問之間都有一定承接關系:第一問表面上是繪制地形剖面示意圖,實則讓考生明晰該區域東西側河流所流經地區的地形地勢特征,由此引出第二問設題背景及問題:遼河干流水量主要來自其東側支流、泥沙主要來自其西側支流,有"東水西沙"之說,并讓考生分析此現象產生的自然原因,第一設問中的"地形"因素也是第二設問答案的一個要點。
通過第二問看出的"遼河是條含沙量高的河流"又為第三問--分析"某些河段枯水期出現地下水不再補給河水的現象"的原因打下伏筆。在第三問的答案中"河流泥沙淤泥旺盛,河床抬高"這一要點就是從河流高含沙量這一特征得來的。試題中第二問和第三問所設問題看似讓學生分析兩種現象產生的原因,實則隱含著該流域所存在的一些問題--河流泥沙含量大、水量少,通航能力差,工農業發展造成該流域缺水嚴重等,在此基礎上提出第四問-河道整治工程"丁壩"的作用、第五問-建設"引松濟遼"調水工程并打造東北黃金水道,對該流域經濟發展的積極意義。
最后兩問是對前面三問隱含的生態問題所提出的解決措施及其意義。整道試題從影響水系發育的地貌背景,到河流水文特征的成因剖析,再到水問題以及水生態、水經濟對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意義,緊緊圍繞遼河流域的"水"這一區域地理環境的主題要素展開,讓考生不斷進行區域問題的分析、演繹、歸納和探究,完整地展現了考生解決地理問題的思維全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