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醫學發展論文

中醫學發展論文

時間:2022-06-29 21:59:3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醫學發展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醫學發展論文

第1篇

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發展,世界的現代化程度已經使人類享受到了現代文明的大量成果。但是,人類本身卻不斷地遭受著環境變化、社會關系和疾病侵擾等諸多問題。摒除客觀條件的不易控制性之外,人類在生理病理、應變機制、病癥治療、預防康復等多個方面的認識,實際上還是很膚淺的。舉例說無處不在的病毒性感冒早已對人類構成了極大的威脅,可是至今醫藥學界在防治措施中并無良策,往往處于被動之中。

由此,不能埋怨一百多年來醫學理論的遲緩發展,也不能責怪當今的醫學科技不發達。究其根本的原因,筆者認為還是世界兩大醫學體系——中華醫學和西方醫學目前未能真正地融會貫通,所以不能形成合力以對付病魔和提高人類自身的健康素質。

然而,通過中國對中醫藥偉大寶庫半個世紀的發掘、整理和提高,可以說中華醫學已經開始邁入脫離虛玄理論,初步實現現代化的新階段了——這就是即將崛起的現代中醫學。后者通過嶄新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能夠基本說明中醫的科學性、規律性、診治法則和臨床效驗。與此同時,對于生理應激理論十分陌生的西方醫學來說,也存在著一種繼續前進的機遇,從而在諸如現代人體平衡理論、人體機能狀態分類、亞健康問題、診治對策等方面,獲得嶄新的認識和有益的進步。如是說,以往難于融洽的中醫學和西醫學已有了一個共同的結合點,這就是當今世界醫學界都應關注的生理應激理論的意義所在!就此問題具體闡述如下。

1中國經絡科學研究成果的啟示

眾所周知,經絡學說是中醫學最為重要的基礎理論之一。在中醫典籍及現代研究中,對經絡有著各式各樣的描述和闡釋,真是莫衷一是。但是其中有一套學說逐漸脫穎而出,這就是在1986年9月北京召開的“中國針灸學會經絡研究會第一屆學術討論會”上,筆者正式宣讀的經絡本質的“血管及其神經學說”。此學說堅持了古代醫家的一貫思路,合理地揭示了經絡的主要物質基礎就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

上述見解,別以為對西醫學來說尚屬已知結構,但其中卻存在有許多的未知認識:例如交感性神經的節段性規律、交感性神經在體表-內臟雙向聯接中的作用、交感性傳入神經的生理屬性、交感性神經的感知及與大腦皮層的關系等等。然而根據筆者大量文獻資料的論證,我國醫家在公元前就發現了脈及支配脈管的交感性神經,并被稱為“經脈”或“經絡”。解析后來看,它的結構及功能在古代經絡學說中闡釋的明白清楚,應用的得心應手,并使中華醫學在上述領域已經獨領兩千多年。

深入地說,經絡這種人體結構具有流動性和感知性的屬性,是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為主要基礎的功能性表現;循經感傳及慢速性是交感性傳入神經基本的內臟性感知功能;“心胸內關謀”,“肚腹三里留”等經驗反映了交感性神經潛在的特異性節段聯系;針灸經絡穴位所導致的神經-體液性調節,是由于激活了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以及中樞下丘腦所形成的,后者也是一種血管-神經復合結構,具有交感神經系統中樞和垂體門脈系統的雙重作用。如此等等,科學地說明了經絡的許多低級屬性及在針灸治療中的重要調節作用。追溯這些原因,可以在環節動物如蚯蚓水平發現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的雛形,并且在人體內現存的交感神經干(鏈)就是這一進化的痕跡。有關這個問題的詳細論證和具體說明請參見筆者專著《現代針灸學概論》一書[1]。

這里不得不指出的是:在當今世界的醫學研究中,軀體性神經及大腦的意識支配占主導地位的情況下,不僅在一定程度上誤導了經絡本質的研究而顯得事倍功半,并且還延緩了人體生命科學的深入研究。這是揭示經絡本質的另一種意義或啟示。

2生理應激理論的發展

在人類探討自身生命規律的時候,不能不提及西方醫學近200年來研究人體平衡理論的經典過程。19世紀里法國伯爾納(Bernard)提出了以循環系統起核心作用的“內環境”學說,20世紀初美國坎農(Canmon)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髓質系統為中心的“穩態”學說。在1956年加拿大病理學教授賽里(Selye)提出了以交感神經-腎上腺皮質系統為中心的“應激”學說。這種應激被認為是機體對不良刺激或應激情境的反應,并具有保護性和適應性的功能防衛反應。所以,這種應激學說的特征是可以包含三個反應階段(警戒期、阻抗期、衰竭期)的一般適應綜合征。至此,現代神經-體液理論已經比較深入了,但就學術系統來說,仍給人難以自圓其說的遺憾。

然而,當人們關注中華醫學傳統經典的時候,當中西醫結合學者審視古論的時候,許多靈感可能就會不期而至。正如前述,“經脈”、“絡脈”、“氣血流注”、“陰陽平衡”、“五行生克”等等,可以說已經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中國古代樸素的神經-體液調節的雛形。特別是在1963年,中國著名的生理學泰斗蔡翹教授在賽里應激學說的基礎上提出了“生理應激”的概念[2]。這種生理應激強調了在絕大多數情況下從刺激反應恢復到原來正常狀態而維持機體內環境穩定的過程。由此可見這與賽里應激有著根本的不同,即后者一般被視為“病理應激”。這種不同似乎并未引起西方醫學界的高度關注,然而在中國卻很早很默契地被用來認識針灸針麻的調節原理了[3]。

深入地說,針灸針麻的實施非常符合生理應激的概念和過程;同時,又反過來極大地促進了生理應激理論的豐富和發展。筆者的系列研究還證實:針灸針麻術所導致的機體反應基本上是在如下七個系統中進行的:交感神經系統、血管系統、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中樞痛覺調制系統、內臟系統。這七個系統不僅是針灸針麻調節原理的物質基礎,而且也是整個機體維持體內生理反應和病理反應的基本單位,因此可以統稱為生理應激系統。站在人體生命科學的高度還可發現,這個大系統也是人體生命機制的基本調節系統,或經常被人們譽為“生命力(又稱為內驅力)”的系統。

解剖生理學指出,血管系統作為血液免疫系統、內分泌系統、神經遞質系統等的傳輸基礎,應該是自環節動物以來最基本的生物結構。交感神經系統可以在中樞痛覺調制系統的調控下,直接或間接地通過神經遞質調節著血管系統、內臟系統。特別是中樞中的下丘腦,不僅是典型的血管-神經結構,執行著調節垂體門脈和高級中樞植物性神經功能的重要功能;并且也是公認的表現出生命力及維持生理穩態的必需結構。例如在環節動物的血和血管開始構成為一個閉鎖性的循環系統,與此同時也才開始具有了由若干神經節組成的鏈狀神經系,這樣兩者就可以在保持內外環境平衡方面起著重要作用。

聯系到實驗研究已證明了經絡具有的許多低級生物屬性,所以筆者有理由認為:作為中國傳統醫學核心理論的經絡學說,可以說在結構布局和調節功能兩方面,實際上早已勾劃出了一幅神經-體液調節理論的原始畫卷。現代研究也已經揭示了經絡氣血的重要物質基礎,即血管及其交感性神經復合結構竟在生理應激狀態中起著樞紐樣的作用[1]!由此不僅展現了中醫學現代化的良好條件,而且也促進了現代醫學的成熟發展。

3現代醫學理論的重大進展

例如至今尚屬天下難題的現代人體平衡理論,在中醫學“陰平陽秘,精神乃治”之人體平衡思想的指導下,結合到生理應激理論就可以這樣總結出來了:以血管系統和交感神經系統為樞紐的生理應激系統在維持和調節機體內、外平衡方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體內平衡是系統性調節的結果。其中樞紐的作用已由中國古代經絡學說所全面闡述,其中的系統性調節即是組成生理應激系統的七個子系統之間的平衡或再平衡。由此比較西方醫學研究中只強調單一結構的弱點,中華醫學的整體觀更能全面地認識人體的生命機制了。

這一成果再結合到中醫體質學說關于“視人五態乃治之”的思想,現代中醫學還創新地提出了現代人體機能的五種狀態,即生理狀態、代償狀態、生理應激狀態、病理應激狀態、衰竭狀態。這一突破不僅真正體現了古為今用,也使現代醫學的生理病理觀前進了一大步。特別是在診治過程中,如果不僅知道病因(這是西醫的長處),而且也知道患者所處的狀態(這是中醫的長處),那么就會使整體診斷更準確,個體治療更貼切。因此以中西醫結合為特征的現代中醫學還提出了嶄新的復合診治法[4]。

又例如時下人們喜歡談論的所謂“亞健康”(又被稱為“半健康”或“第三狀態”)。很多人都為處于如疲勞、睡眠欠佳、消化不良、多汗、易怒或易憂郁等等狀態而苦惱。目前“亞健康”僅僅定義為無病與有病之間的狀態是既空洞又不準確的。顯然西醫學和傳統中醫學都沒有把這個問題說得很清楚。然而,現代中醫學采用的現代人體機能狀態分類法,就將“亞健康”歸為“生理應激”狀態。這即是在平常態、代償態、生理應激態、病理應激態和衰竭態等五種狀態中的第三狀態。其中既明確了“亞健康”在整體上所處的生理病理狀態,又在經絡辨證中也有利于病或證(態)的轉歸分析。這樣不僅使現代中醫學既有了傳統中醫的特點又有了現代醫學的特點,而且使中醫藥和針灸成為了調節和治療這種狀態的最佳療法。

4小結

中國進行醫學現代化已經有半個多世紀了。其中的重大步驟就是非常開放地把西方醫學也當作主流醫學之一,并與中華醫學并駕齊驅。與此同時,在中國古代醫學豐厚的理論闡述和臨床經驗的基礎上,傳統醫學的科學內核一旦被破解和揭示,就會升華傳統醫學達到質的突破—這就是現代中醫學的企求和目標!

通過本文對生理應激理論及其應用的初步介紹,特別是已經在現代針灸學的理論和臨床中的成功應用[5,6],說明了應用這套科學的“大理論”來指導現代中醫學的總結和應用是非常可行的。站在世界醫學的高度,中醫學現代化的進程,不僅僅是中華醫學的巨大進步和榮光,而且也是現代醫學的催熟劑和完善機遇。而今,具有中國自主創新知識產權的生理應激理論已經明明白白地擺在了大家的面前了!如果講究科學發展觀的管理層和醫學界能抓住這一重大契機,那么在中西醫真正結合之際,就能展示現代神經-體液理論的應有進展,就能展示世界現代醫學體系的最新模式,就能展示保障人類健康的最佳方案,也就能早日展示人類“醫學大同”的理想藍圖!

【參考文獻】

1袁其倫.現代針灸學概論.重慶: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重慶分社,1990.

2蔡翹.Selye應激學說與生理應激.生理科學進展,1963,5(1):1.

3袁其倫.現代針灸學的理論與臨床.香港:華杰國際出版有限公司,1997.

4袁其倫.現代針灸學臨床實用手冊.北京: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

第2篇

 

《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是一門面向我校本科生開設的人文通識類選修課,以探尋中醫學產生、發展歷史進程中的文化動因為背景,是貫通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藥學理論的交叉型課程。本課程的目標不僅要開拓中醫學生文化視野,更要領會到中醫藥文化之真精神,提升中醫學生人文精神,培養中醫學生獨立的思想、求新的激情、進取的靈氣,進而為復合型和創新型的中醫藥人才的養成奠定基礎。但是在以往的教學實踐中基本仍偏重于擴展學生知識面,停留在對知識的一般了解,而忽視了學生對知識的內化與再造過程,從而不利于學生能力的培養和人文精神的塑造。這種局面的造成,是與長期比較單一的教學方法密切相關。因此,筆者希翼通過"兩線并行"教學方法的探索,彌補傳統方法的缺憾,在經過一年的教學實踐后,教學效果取得了比較明顯的提升,學生綜合能力得以明顯加強,在此作一分享。

 

1 "兩線并行"教學方法

 

"兩線并行"即教師知識傳授線與學生自主創造線并重,共同運用于教學實踐。傳統的授課方式只有一條線,即知識傳授線,教師將教材內容傳授灌輸給學生,這種方法以教師為主,學生處于被動接受地位,缺乏深入探究,不利于知識內化以及能力的養成。因此,需要增加一條線,即自主創造線,在第一條線的展開過程中,教師通過諸如"成果導向"等教學模式的構建,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深入研究基礎上達到知識的內化和創造,這一過程也是培養學生多種能力以及提高學生人文素養的有效途徑。

 

2 "知識傳授"教學方法的改進

 

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以教師為主體對于傳統文化及中醫學的一些基本理論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必要的"灌輸"也是需要的,這樣能使學生掌握基本知識點,進而為深入研究、實現理論與實踐的創新打下堅實的基礎。但這種"灌輸"需要在以下幾方面下工夫,才能使學生將知識銘刻于心。

 

2.1教材語言轉換為教學語言 由于教材語言文言色彩較濃,專業術語、引經據典頗多,理論性強,照本宣科顯然不適合本科生教學。因此,教師需要經過內化后,深入淺出,轉變成通俗的、簡單易懂的教學語言,以學生能最大限度的理解為宗旨。同時可用案例、圖象及影視資料播放等教學方法作為理解的輔助手段。

 

2.2形象案例教學 收集與課程相關的各種人物傳記、逸聞趣事、醫事典故、歷史文化小故事等,一方面作為教學內容的有力支撐點,更為重要的是通過案例教學使教學內容深入淺出,生動活潑,易于學生理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目前,本課程已收集到了諸如《中國歷代名醫傳》、《中醫藥趣聞》、《冷廬醫話》、《肯堂醫論》、《先哲醫話集》、《醫醫病書》、《吳鞠通醫案》、《臨證指南醫案》、《古今醫案按選》、《葉天士醫案精華》、《掃葉莊醫案》等十多種文獻資料中的案例。在此基礎上爭取進一步加以擴充,構建材料更為豐富并與課程具有密切相關性的案例類資料庫,進而使教材抽象的思想理論形象化、具體化與直觀化。

 

2.3藝術感染教學 通過播放影視視頻資料,使學生內心受到震撼。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已經收集到的視頻資料,如《跨越時空的文明--中華五千年的文化紀錄》、《江南貢院》、《孔子萬世師表》、《黃帝內經:中醫醫史文化、醫理文化、養生文化》、《亂世郎中》、《醫癡葉天士》等近20部,下一步的工作即對這些資料進一步整理、篩選,提煉出適合向學生展示的視聽資料,不斷地推陳出新,尋找和收集使學生易于接受的、與課程內容相關的并具有時代精神的優秀視頻資料,構建視聽資料庫。

 

2.4文化體驗教學 主要有兩種形式:①組織觀摩,即針對相關授課內容,選擇中醫文化景點組織觀摩,使學生更為感性的掌握授課內容。比如可依托上海中醫藥博物館的有利條件(此館即設在我校內,免費對外開放),把教學地點遷移到館內,針對授課內容帶領學生參觀各個相關區域,并做重點講解,如講到〈道文化--養生文化〉這一內容時,就帶領學生走進養生康復館。②學生自行體驗。由于課時有限、經費緊張等現實問題,教師推薦一些反映中醫文化的民間博物館、民間中醫診所等讓學生自行前往,直覺體驗中醫文化的力量。

 

2.5重視互動教學 在知識傳授中要注意的是,這種"灌輸"不是一言堂,在講課期間,教師應根據學生思維活躍、樂于互動的特點,不斷通過穿插提問、討論甚至辯論、表演等豐富多彩的互動形式進行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活躍課堂氣氛,與此同時更能加深對授課內容的理解,從而提高教學質量。

 

3 "自主創造"教學方法的設計

 

   隨著第一條線的展開,學生對新知識已初步掌握,而建構主義認為,"知識的獲得是學習者在一定情景下通過人際協作與互動實現意義建構與生成的過程。"[1]因此,學生需要通過協作探究來提升認知的層次,達到對新知識的遷移、應用和創造水平,實現知識的內化,這是教學的真諦。基于此,筆者通過設計"成果導向"教學模式,激發學生進行知識的自主創造,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

 

3.1"成果導向"教學 William Spady于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以學習成果為導向的一個教育學領域的新理念,隨后在美國、英國、澳大利亞等國高校實施,取得了明顯效果,得到了廣泛好評。成果導向教學是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成果為出發點的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相比,成果導向教學不是以學生必須學什么為出發點,而是以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做什么,能夠具有什么樣的能力、技能等競爭力[2],即在知識內化同時,培養各種能力。知識成果是形式,能力技能是實質。因此,它是一種強調能力培養、能力訓練的教育系統。[3]筆者在《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注重貫徹"成果導向"理念,取得一些有益經驗。

 

3.2"成果導向"教學方法的實施

 

3.2.1 學習成果的設定 如筆者在講授到"儒文化與中醫學"這一單元時,在講解儒文化三個主要發展階段(先秦、兩漢、宋明)及其基本思想后,即提出"儒文化對中醫學的影響"這一課題讓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研究,撰寫研究論文,作為學習成果,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遷移和應用。

 

3.2.2 開展協作探究活動 上述課題可以分解成儒學三大發展階段的每個階段對中醫學發展的正面影響和負面影響六個子課題展開論證。因此,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知識構

 

構成、能力傾向與認知水平,自行選擇研究方向并組成小組,通過收集資料、交流協作、探索研究共同完成研究論文的初稿。

 

3.2.3學習成果的研討與提交 學生在完成研究論文初稿后,在課堂中進行匯報與展示,小組之間進行交流和評論,同時教師進行輔導,提出完善建議,并說明理由。在多方意見的指導下,研究論文加以改進,并提交終稿。

 

3.2.4學習成果的評價 教師與學生一起參與對學習成果的評價打分,對于能在高質量的論文期刊上得以發表的論文、獲得學校"大學生創新活動計劃"經費支持的研究論文等優秀學習成果,還要追加分數并發放小禮品。總之,有了成果,學生體會到了求知的快樂、收獲的喜悅、激勵他們取得更多成功。

 

3.3成果導向教學體現的獨特價值 在小組協作探究,撰寫研究論文,獲得研究成果同時,更是培養了學生諸多能力。

 

3.3.1遷移運用能力 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會自覺地運用古代思想精華引導當今社會的發展。如在宋明儒學對中醫學影響的研究中,學生發現自宋以降,在儒學影響下形成的儒醫群體,其高尚的醫德、精湛的醫技,是推進宋代醫藥繁榮、醫患和諧的重要力量。而在醫患糾紛不斷、醫生道德價值受到嚴重質疑的當下,如何培育醫學生核心價值觀成為日益關注的問題。學生認為可以擷取儒醫仁愛濟世、刻苦習業、求實不欺、人際和諧等思想精髓,有的放矢地融入到"愛國、敬業、誠信、友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大氛圍中,進而使醫學生價值觀教育收到更好的效果。這種思想不僅表現出較強的遷移運用能力,而且具有創新意義。

 

3.3.2分析批判能力 在對先秦儒學"仁愛思想"的深入分析過程中,學生發現儒家的仁愛思想存有差等,而這一思想也滲透進不少醫家的思想觀念和行醫活動。如張仲景主張醫藥"上以療君親之疾,下以救貧賤之厄,中以保身長全",把患者區分為上中下三等,有明顯的差等思想,對患者不能一視同仁。因此,學生認為對兩千多年前形成的儒家仁愛思想,不能全盤接受,對其糟粕,我們應堅決予以批判,這樣才能體現"醫乃仁術"的精神實質,進而構筑和諧的醫患關系。

 

3.3.3開拓創新能力 通過協作探究,激發了學生的創造性。關注當下老齡化日趨嚴重的社會問題,作為醫學生希望在老年醫學的養生保健和疾病證治方面有所貢獻。在研究成果中,學生開創性的發掘出儒家所倡導的仁孝之倫理道德觀,天人合一、形神兼備之整體和諧觀以及注重日常生活之世俗觀念等對傳統老年醫學產生了重要影響,并推動了傳統老年醫學的發展。這種發現另人振奮,為現代老年醫學的發展提供一些新的思路與探索。因此,我們決不能低估學生的開拓性,只要教法得當,創造力就會迸發。

 

3.3.4交流溝通與團隊協作能力 探究活動是以小組協作方式展開,學習成果也是以小組團隊形式體現的,因此在探究過程中組員之間的交流溝通必不可少,精誠合作相當重要。在整個成果獲得過程中,師生之間、協作組內、協作組間交流溝通非常頻繁,學生表達溝通能力得到了很好的鍛煉,為日后踏上醫務崗位,建立和諧醫患關系奠定了良好基礎。與此同時,組員間相互信任、相互扶持、相互幫助的團隊協作和團隊榮譽精神亦處處得以體現,這也是中醫藥科研事業謀求更好發展的重要保證。

 

4 結語

 

"教師傳授知識"使學生了解知識,"學生自主創造"使學生內化知識并培養能力,兩線并行運用于《中國傳統文化與中醫學》課程中,能真正體現課程教學目標和宗旨。筆者的教學實踐也證明,運用兩線并行教學方法,能使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學習積極性增加,學生的綜合能力有所提高,取得不錯的教學效果。但因為實施時間不長,特別是成果導向教學這種比較新穎的教學方式還在進一步探索中,需要在日后的教學中不斷改進和完善。

第3篇

【關鍵詞】中醫;高等教育;培養模式;創新

The university Chinese medicine educates the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innovation the exploration and the practice

Song Jian DongZhenghua SiChuandao Ciu Xiaoping ZhaoXiang

【Abstract】The medicine is Chinese nation several thousand years makes the struggle experience's crystallization with disease, has made the extraordinary contribution prosperously for Chinese nation's multiplication, because the medical pattern, the medicine development and the education transform the multiple impacts, the Chinese medicine education has received the unprecedented challenge. How can train the qualified Chinese medicine higher talented person, inherits and carries forward the Chinese medicine enterprise, improves the education quality of teaching, we have conducted the massive research and the practice regarding the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through revises the consummation only then to raise the plan, the optimized curriculum system and the course content, the reform raise pattern, the teaching way and the method and so on a series of measures, explores positively is suitable for the modern Chinese medicin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education Chinese medicine clinical personnel training pattern.

【Key words】Chinese medicine; Higher education; Raise pattern; Innovation

【中圖分類號】R5+5【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005-0515(2011)03-0284-01

中醫藥學是中華民族幾千年與疾病作斗爭實踐經驗的結晶,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非凡的貢獻。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不斷發展,中醫教育也取得了長足的進步,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中醫人才。但是,由于醫療模式、醫學發展和教育變革的多重沖擊,中醫教育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1~2]。我們對于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和積極的探索,并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1 中醫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創新的探索與實踐取得成績

人才培養是中醫學術傳承與事業發展的根本,如何能培養合格的中醫高等人才,傳承和發揚中醫事業,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我們通過長期的調研和論證,經過的積極的探索和實踐,在中醫臨床人才培養創新方面并取得一些的成績,我們學校經陜西省教育廳2007年批準設立陜西省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區,根據《教育部、財政部關于批準第四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的通知》(教高函[2009]16號),我校中醫學專業榮獲教育部、財政部批準的第四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建設點。

2 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和措施

中醫教育必須遵從“誦經典、跟名師、早臨床”的成才規律,并在此基礎上創新教育模式,我們以“夯實中醫基礎,強化臨床技能”為目的,培養具備“理論寬、臨床專、能力強、素質高”的中醫臨床實用人才。通過進一步加強中醫學專業內涵建設力度,突出中醫特色,取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之長,修定完善中醫專業人才培養計劃、優化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革培養模式、教學方式和方法,強化臨床實踐技能的培養,加強中醫藥文化建設,積極探索適用于現代中醫院校教育的中醫特色人才培養模式。

2.1 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相結合:院校教育具有群體性教育的優勢,學生掌握理論知識比較扎實、系統;師承教育是中醫的傳統教育方式,通過老師的耳提面命,言傳身教,以及長期隨師應診,更易于掌握臨床實踐技能,提高臨床水平。我們有效的把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二者結合起來,形成新的中醫人才培養模式,汲取院校教育和師承教育兩者的優勢,形成新的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2.2 優化課程體系,夯實中醫基本功基:以強化中醫理念、加強臨床技能培養為切入點,要求中醫相關專業的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正確啟發和引導學生,建立起中醫臨床辨證思維模式,樹立從事中醫藥事業的信心。優化課程體系,采取先中后西,早期建立中醫思維模式,強調課堂正確引導,重視基本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中醫經典等級考試,強化學生對中醫經典醫著的學習和掌握,夯實中醫基礎知識[3~4]。

2.3 以學生為中心,積極開展教學方式方法的改革,汲取師承教育和70年代“開門辦學”經驗,采用1、2、2三階段教育方式,在傳統教學方法基礎上,根據不同教學內容靈活運用多種教學形式,溶入PBL教學法、啟發式、討論式、換位式、病案切入式等教學方法,通過傳統教學方法系統介紹基本知識,加入其他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2.4 加強校園中醫文化建設,營造濃郁的中醫文化氛圍:注重中醫傳統文化的熏陶和中醫臨床思維模式培養。大力發揮國醫大師、名老中醫、離退休教師的資源優勢,積極開展“名醫名師系列講座”,先后邀請到國醫大師張學文教授、杜雨茂、張登本等多位知名教授進行學術講座,是學生能夠領略名師風范,聆聽名師教導。同時組織本校博士進行“博士-本科生互動交流”活動,以博士為學習榜樣,以榜樣的力量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參觀藥王圣地,使得同學親身感受到“《千金方》使萬人活,簫鼓年年拜藥王”的氣氛,學習孫思邈“大醫精誠”的高尚醫德,充分利用陜西深厚的中醫藥傳統文化底蘊,加強校園中醫藥文化建設,增強校園中醫藥文化氛圍,參觀學校國醫博覽園、醫史博物館、中藥標本館。鞏固了學生中醫學專業思想,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增強了學生的科研意識,活躍了校園學術氣氛。我們先后成立了“國醫大師張學文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所”和“杜雨茂學術思想與臨床經驗研究室”,積極做好中醫學術的傳承工作。

2.5 實施本科生科研導師制,學生的科研能力得到提高:施行本科生科研導師制,是中醫創新人才培養的有效途徑之一,也是中醫高等院校早出人才、快出人才的一項具體措施。在本科二年級時采取導師與學生自愿相結合的形式組成指導結對關系,使學生的學習模式逐漸從單一的“接受式學習”轉向“主動式學習”,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學會學習,養成探索中醫藥知識學術內涵的習慣,提高學生的科研意識和能力[5]。

2.6 堅持實施本科生撰寫畢業論文制度,提高學生的科研創新思維:本科生畢業論文是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工作的重要環節,是本科教學水平的體現。強化過程管理,建立優秀畢業論文獎勵制度,激發學生的科研動力。通過重建并逐步完善中醫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規范化管理制度,學生的論文質量與中醫學基本知識、基本技能、創新能力、同步提高[1]。

2.7 遴選名醫臨床帶教,實習基地建設正在加強:后期臨床教學是提高中醫學專業學生臨床技能的關鍵環節。加強教學醫院及實習基地建設,在教學醫院和實習基地遴選中醫基本功底扎實、臨床能力強、具有較深中醫學術造詣的高年資名老中醫作為學生的臨床導師,對學生進行臨床指導,切實提高臨床帶教水平。同時擴大學校“國醫堂”的規模,在附屬醫院建立 “名醫工作室”,充分利用“國醫大師張學文”和“陜西省名老中醫”的示范作用,以保證“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實驗班”學生的臨床見習、實習。

3 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中存在的問題

3.1 人才培養周期長,遠期效果難以在短期內客觀評判: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是一項周期較長的工作,而且效果顯現需在長遠以后,目前難以完整評估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工作效果,僅只能對于前期工作進行階段性的總結。

3.2 教育教學資源的相對斷缺,制約工作的廣泛開展:與傳統的教學方式相比,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教學工作中需要更多的教學資源投入。教育教學資源的相對斷缺,以及諸多環節協調配合,制約工作的長久深入開展。

3.3 加重教師和學生的教學(學習)負擔:在醫學院校中,學生的學習任務較重,學習任務十分繁重。通過中醫臨床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教師投入的時間和精力更多,對于教師要求更高;學生的學習任務同時也在加重,如開設《難經選讀》、《疑難病辨治思路》、《中醫思維方法》、《中醫文化導論》、《傷寒論思維與辨析》等課程就是在修訂培養方案中新增加的,中醫經典等級考試等都大大增加了老師和學生負擔。

參考文獻

[1] 崔曉萍,董正華,史傳道,中醫學本科畢業論文相關問題的分析與思考,中醫教育,2007,26(6)32-33

[2] 王新陸,實施基因工程 培養傳統型中醫人才,中醫教育,2010,29(3):1-4

[3] 董正華,強化經典課程教學 提高中醫人才培養質量,西北醫學教育,2009,17(1):9-11

[4] 趙嫻,董正華,崔曉萍。培植中醫文化根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西北醫學教育,2009,17(4):654轉669

第4篇

中圖分類號:R2-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04(2013)04-0099-03

現行的中醫高等院校教育已有半個世紀的歷程,為中醫藥事業培養了大批醫、教、研人才。而面對目前中醫人才隊伍日趨萎縮和西化的現狀,院校教育的承辦者與承擔者進行了深入的思考,師承教育重新被審視,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中醫院校。如何使中醫院校教育與師承教育恰當、有效地融合,促進中醫教育事業的發展,是值得每個中醫教育者認真思考的問題。

1 師承教育的發展與利弊

中醫學從《內經》成書確立理論體系,傳承至今已歷2000余年,在兩晉南北朝之前,中國沒有專門的醫學教育機構,中醫之所以薪火相傳,長盛不衰,師徒相傳的師承教育模式功不可沒,如李杲師從張元素、張從正師承劉完素、朱震亨受業于劉完素的再傳弟子羅知悌。中醫的基本理論和臨床經驗主要由老師口傳心授,在弟子跟隨老師接診抄方時潛移默化地傳授。

1.1 師承教育的優點

1.1.1 注重中醫經典,秉承傳統文化 名老中醫帶徒,一般會要求學生熟讀、背誦《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著作,并牢記《湯頭歌訣》、《藥性賦》等方劑與中藥,為日后臨床從醫打下堅實的中醫理論基礎。同時,師承教育要求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充分的理解。正如《醫說》所言“凡為醫者,須略通古今”,綜觀歷史上的醫學大家,如孫思邈、朱丹溪、張錫純等,都在精通醫術的同時,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1.1.2 跟師臨床實踐,培養辨證思維 傳統的師承教育在臨床實踐中培養學生的辨證思維能力,倡導早臨床、多臨床,在跟師參加臨床實踐的過程中,學習老師獨特的臨床經驗、治療方法、學術思想,使中醫各家的思想得以傳承。在師承教育過程中,學生有更多的時間接觸病患,在實踐中培養中醫的辨證思維且及時得以實踐驗證。

1.1.3 立足言傳身教,傳承高尚醫德 與院校教育課堂上所授《大醫精誠》的空泛相比,師承模式更利于進行醫德教育。一位德才兼備的名醫大家更加注重對學生醫德的培養,將醫德教育融入到臨床的方方面面,所謂“其身正,不令而行”,學生耳濡目染于老師的高尚醫德,不僅促進對醫學知識的求索,更是對精神的激勵。

1.1.4 良師因材施教,增進師生情誼 師承教育給予師生更多彼此了解的機會,使老師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特長,因材施教,有助于學生成才。同時,師承教育使老師不僅可以傳道、授業、解惑,更能成為學生的人生路標,指引學生前進的方向。師承關系的確立,增進了師生間情感交流,使良師成為益友。

1.2 師承教育的不足

盡管師承教育模式在傳統中醫學的發展傳承、中醫人才培養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在醫學高速發展的今天,其不足也逐漸凸顯:第一,師承教育往往受到學術保護思想的影響,使學生只能聽一家之言,不能博采眾長,導致知識局限;第二,師承教育沒有規范的標準,所授課程、教學方式皆取決于老師個人喜好,導致培養出的人才水平不一;第三,師承教育往往力量薄弱、缺少資金,無法在教育規模及學術創新上有所擴大和突破;第四,師承教育簡化、忽視西醫教學,不能滿足現在的臨床需求,且單純的師承教育與當今的醫師資格考核制度脫節。

2 院校教育的發展與利弊

在中醫的發展歷程中,院校教育可追溯至南北朝時期,劉宋元嘉二十年(公元443年),太醫令秦承祖奏置醫學以廣教授,這便是中國古代設置醫學教育機構的開端。此后,太醫署的教學功能不斷加強,至唐代,太醫署發展成為制度健全、分科和分工明確的醫學教育機構,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最完備的醫學校,其組成分醫學和藥學,醫學部分有醫、針、按摩、咒禁4科,以醫科為最大,培養的絕大部分是臨床醫生,各州府也設醫學,有醫藥博士任教[1]。至宋、元、明、清均有建制。盡管這種太醫院的教育模式只為宮廷輸送中醫人才,但還是為中醫學的傳承作出了貢獻。20世紀50年代以后,隨著北京中醫藥大學、上海中醫藥大學、廣州中醫藥大學、成都中醫藥大學等一批高等中醫院校的建立,中醫的院校培養模式逐漸規范化、制度化,成為現今中醫藥人才培養的主要方式。

2.1 院校教育的優勢

2.1.1 師資力量雄厚,教學理念先進 由國家投資建設的高等中醫院校,有著師承教育無法企及的生源承載力、資金實力和杰出的教師團隊,可以為學生提供廣闊的知識平臺、優良的科研環境和臨床實踐條件。隨著院校管理的日益完善,各高等中醫院校在教學理念、方式和方法上進行了不同程度的探索和創新,應用了大量的新技術手段,如多媒體教學、網絡教學、模型教學,使課程更加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應用醫學統計學、流行病學等現代醫學研究手段對中醫學進行研究,促進了中醫學的發展。

2.1.2 課程設置規范,對接臨床需求 高等中醫院校的中醫課程教材及大綱由國家教育部、衛生部經認真調查研究后,統一制定編寫,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化、科學化、規范化,從中醫基礎理論到中醫內科學,中醫學教育逐漸成為一個完善的體系。另外,各大院校加設西醫課程及其他應用學科,滿足了現今的臨床需求。

2.1.3 專業多樣齊全,學歷層次多樣 高等中醫院校除了以中醫學作為主流學科外,更設立中西醫結合、針灸推拿學、中藥學等學科。中醫院校學歷層次多樣,包括專科、本科、七年制、碩士、博士等,盡可能廣泛地面向社會,滿足不同層次人群的需求。

2.1.4 汲取百家之長,發揮自主學習能力 與師承教育不同,學校通過建立圖書館、購買論文數據庫、舉辦大型講座等方式,大大擴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學生所學不局限于一家之言,能汲取百家之長。學生有效利用課余時間,針對自己感興趣的學術方向,進行深入學習,發揮了自主學習的能力。

2.2 院校教育的不足

盡管中醫院校有其獨特的優勢,并在中醫人才的培養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但量產化的培養模式不可避免地存在不足:第一,在中醫院校的課程設置中,有些課程對于中醫臨床、科研用處不大而需學生必修,占用了學生寶貴的學習時間;第二,院校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使學生學習的目的從面向臨床變成應付考試,學生對于醫學知識機械化記憶,學習成效差;第三,學生的臨床實踐是在學校完成理論教學后而進行的,不能做到將所學知識盡快應用于臨床,使理論與實踐脫節;第四,中醫院校教育在強化了西醫學習的同時,弱化了中醫經典及傳統文化的學習,學生中醫基礎薄弱,西醫學習也不成系統,進入臨床后往往陷入“中不中,西不西”的尷尬境地;第五,由于教育規模較大,因材施教難以實現,畢業生千人一面,中醫名家獨特的醫學思想難以繼承,有些門派已幾近失傳[2]。

3 關于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融合的思考

隨著現代社會對中醫認識的深入,中醫學在世界范圍里得到了越來越多的認可和傳播,對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提出了更新更高要求。優化高等中醫人才培養模式在中醫高等教育活動中至關重要。師承教育在推進院校教育結構調整、完善教育體制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融合是優化教育模式的一個積極而有效的探索。高等中醫院校也在此方面做了一定的研究和嘗試,如1999年廣西中醫學院開辦的傳統班、2004年長春中醫學院開辦的研究生師承班,以及2006年山東中醫藥大學重點培養的七年制傳統型中醫班等[3],這些傳統班、師承班的課程設置主要以傳統文化教育為主,重視對于中醫經典的學習。2001年,廣東省中醫院在全國中醫醫療系統首先恢復師帶徒的學習方式,挑選中青年骨干拜全國名老中醫及該院名老中醫為師,向老師們學習臨證經驗。隨著師承教育的再度興起,如何將師承教育和院校教育有機融合,是中醫教育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

3.1 完善課程體系

“讀經典,跟名師,做臨床”是師承教育總的指導原則。中醫藥經典著作是中醫藥學的精髓,學習中醫首先讀經典。在本科第一學年認真學習《內經》、《傷寒淪》、《金匱要略》、《藥性賦》、《湯頭歌訣》、《神農本草經》等中醫經典古籍,熟讀、背誦,之后結合臨床課程及臨床實踐反復研習,深度理解,靈活運用。

調查發現,中醫藥院校大學生人文素質得分并沒有隨年級的增加而增長[4]。因此,有必要加強醫學社會學、醫學倫理學、中醫哲學、中醫傳統文化學等醫文交融滲透學科和課程的建設。為中醫學生開放中醫古典文化課程,將《周易》、《尚書》、《論語》、《道德經》和《莊子》等儒家和道家的經典著作作為中醫學的基礎課程,加強中醫傳統文化修養。

要成為一名“鐵桿中醫”,首先應該是一名合格的醫生。現今社會現代醫學占據醫療行業的主要地位,西醫的快速發展對于中醫不僅是挑戰,更有著借鑒意義,所以,無論是進行臨床實踐還是科學研究,對現代醫學的學習都是十分必要的。在學好中醫的同時要兼顧現代醫學,如此才能更為全面而深刻地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等規律,有助于中醫的傳承和發展。因此,現代中醫不僅需要有深厚的中醫典籍功底和富有內涵的中國傳統文化,同時需要具備完善的現代醫學知識體系,跟得上現代醫學的進展,才能適應社會的需求,與當代的醫療環境合拍。為了不干擾中醫學生的中醫思維的建立,在課程設置中前兩年應首先安排中醫典籍、傳統文化,夯實中醫基本功之后,在本科第3年開始設置現代醫學課程。

3.2 盡早接觸臨床

對歷代名醫成長經歷進行分析,早臨床、多臨床,先揣摩、后操作,是成為名醫的秘訣[2]。但是,隨著我國醫藥衛生領域法制建設的完善,特別是《執業醫師法》實施后,臨床教學實踐涉法問題給臨床教學帶來極大的法律風險,使醫學教育發展停滯。《執業醫師法》對實習醫師的地位無明確定位,實習醫師從事醫療活動受限,臨床實踐教學處于尷尬境地,優化教學內容、明晰具體課程在整個課程體系中的位置,不斷成為備受醫學界和醫學教育界關注并亟待解決的問題,但目前尚無良策。

早臨床,可以安排學生每天或每周定時到院校的附屬醫院門診、病房、藥房進行見習活動,將課堂所學知識盡快應用于臨床,加深記憶,同步提高學生的動手與思維能力。

越來越多的院校在本科階段實行了導師制,在本科階段完成基礎課程學習后,學生可以根據興趣,制定自己未來的發展方向和計劃,據此選擇合適的導師,每周半天或1天時間,在導師指導下進行臨床實踐。有的院校在入學時就給學生分配了導師,每位導師指導5~6名學生,在督導學生學習中醫經典的同時,指導學生見習,早期進入臨床,理論與實際結合,促進理論知識的再實踐。筆者建議,在完成中醫基礎知識學習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意愿重新選擇指導老師,師徒雙方大多自愿結合,學生有明確的學習志向,師傅根據意愿喜好自主選擇徒弟。老師愿教,學生愿學,雙方的主觀能動性得到充分發揮。老師言傳身教,因材施教;學生學習目的明確,刻苦鉆研。這種教學相長的良性互動氛圍,使學生成長周期縮短,成才的可能性大。或實行導師組指導制,一名學生有機會多跟幾位老師,博取眾長,促進學術發展。

3.3 學制靈活可調

如上所述,中醫學生不僅要加強中醫經典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學習,奠定“鐵桿中醫”的基本素質,還不能放松現代醫學的系統學習,那么,五年制的本科學習時間遠遠不夠。對此,可以給學生選擇的機會,4年基礎課程結束后,根據個人意愿,選擇五年制畢業,或者進入七年制、八年乃至九年的第二階段學習。第7~9年的任務主要是“跟名師,做臨床”。那么,五年制畢業的學生,在工作一段時間之后,如果致力于中醫臨業,可以通過考取臨床專業學位研究生或師帶徒的方式,繼續完成第二階段的師承教育。將師承教育深入到繼續教育領域,使廣大愿學者受益。

3.4 面向社會聘請名師

目前,我國高等中醫院校的碩士及博士研究生導師資格還是按照導師的學歷、學位、論文、課題及科研經費來進行評定,造成許多有著豐富臨床經驗的名老中醫由于學歷因素、科研因素被拒之門外。針對這一問題,在師承教育中,應摒除學歷本位、論文本位的思想,面向全社會聘請導師。學生可以走出校門,跟隨其他兄弟醫院的名師或民間名醫學習。既有利于消除院校老師同系繁殖的弊端,也可以使名老中醫學術思想及臨床經驗得以傳承,使民間名醫的技藝后繼有人,發揚光大。

總之,21世紀,中醫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同時也面臨嚴峻的挑戰,亟待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真正融合,優化教育模式,培養一批具有現代視野,能運用中醫理論、技能解決臨床問題的卓越中醫人才。

參考文獻:

[1] 盛亦如.中國中醫教育史研究60年[J].中華醫史雜志,1996,26(3):170-178.

[2] 溫茂興.中醫師承教育與院校教育之比較[J].江蘇中醫藥,2005,26(10):60-62.

[3] 曹麗娟.近年高等中醫院校師承教育試點班研究[J].醫學與哲學:人文社會醫學版,2008,29(4):59-61.

第5篇

1明確建設思路加強人才梯隊培養

。博士研究生導師1人,碩士研究生導師5人。課程組中具有博士學位5人,碩士學位2人。學校131人才工程中青年名師2人,天津市131人,創新型人才培養第三層次入選1名。雙師型的教師(具有教師資格、醫師資格)為100%。為加強對青年教師的培養,課程組采取有教學經驗的老教師對青年教師的“傳、幫、帶”的方式,以提高教師素質,同時也保證了課程的可持續發展。在精品課程建設中,合理的師資隊伍結構和優秀的青年骨干教師隊伍是保證課程建設可持續發展的源泉[1]。

2注重基礎教學突出教材建設

本課程組承擔本科生、本科七年制及碩士、博士研究生的《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中醫藥學概論》《中醫藥膳學》《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英)》《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日)》《中醫自然療法》《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醫學心理學思想》《醫學初級日語》《中醫臨床日語會話》等課程講授。其中《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和《中醫藥學概論》作為中醫學的主干課程,授課對象覆蓋面廣,涉及中醫學院、針灸學院、中藥學院、護理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成人教育學院等部門。本學科組中四名教師可流利全程用英文、日文講授《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英)》《中醫基礎理論雙語(中日)》及相關雙語選修課程。課程組成員積極參與各種專業教材及參考資料的編寫工作。作為副主編、編委參加了普通高等中醫藥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國家級規劃教材《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及相關習題集的編寫工作。先后有6人參加20余部全國統編教材編寫工作。通過教材編寫促進了與兄弟院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開闊了眼界,提高了水平。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嚴格的教材選用制度,所選用的教材能體現實際需要及教學大綱的要求。自2003年起采用的七版教材為新世紀全國中醫院校規劃教材,是目前國內高水平的中醫藥學精品教材,可滿足課堂理論教學的需要。針對學科發展及教學實踐,在更新教材的同時,也及時充實和引入了教學參考資料,對所使用的教材進行適時地補充,使教學內容與時俱進,能夠反映本學科的發展概貌。特別是在本科七年制和研究生教學中已被廣泛應用。

3深化課程體系與內容改革

本課程組立足改革,更新觀念,以厚基礎、重實踐為原則,突出基礎知識、基本理論和思維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注重課程體系和內容的改革。3.1實施PBL教學改革通過課題立項,本課程組設計并實施啟發式、整體互動式教學方法,選取相關章節,積極開展以學生為中心的自主學習方式,推行啟發式、探究式、討論式、參與式教學,倡導小班教學、小班討論。老師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同時完善以能力為導向的形成性與終結性相結合的評定體系。加速了由灌注填鴨式教學向能動性教育方式轉變的過程。3.2積極開展雙語教學為了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及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和國際競爭能力人才的需要,本課程組多年來在七年制必修課中,開設《中醫基礎理論》的英語和日語雙語教學。同時鼓勵五年制本科生繼續雙語學習,并設置《初級日語》《中醫臨床日語會話》《中醫基礎理論雙語》等選修課為我校專業雙語(日語、英語)的教學奠定了基礎,使學生們初步掌握了專業英語、日語技能,提升學生臨床即時翻譯訓練及參加中醫藥國際學術會議專業翻譯水平。3.3建立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為了更好地支持和推進教學模式改革,學校通過引進Blackboard網絡教學平臺,實現師生互動式自主學習。教師可自主結合網絡教學和課堂教學,學生突破時間空間限制主動訪問教學資源,自由發起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互動,并逐漸體驗到基于教學平臺的混合式教學的樂趣。

4注重各層次人才培養

課程組針對不同層次的人才特點,進行適宜性的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方式。對本科生培養強化基礎教育,注重中醫思維模式的建立,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從教學方法,教學改革等方式入手,改變中醫基礎理論、內經等課程的傳統教學模式,利用實驗室、多媒體等方式方法輔助教學,提高本科教育教學質量和水平。對碩士研究生培養在明確研究方向的同時,注重夯實基礎理論知識,提高中醫臨床技能和基礎實驗科學能力的培養。從研究生招生復試、課程教育考核、課題設計實施、資料搜集整理、論文撰寫修正、畢業答辯等方面嚴格要求把關,突出基礎理論對臨床研究和實驗研究的指導意義。對于博士研究生培養,注重基礎理論的深化研究,以及在臨床疑難病的基礎研究。強調創新意識和嚴謹求實作風的培養,對博士學位論文要求既要有鮮明的創新點,同時又要有充分豐富的論據,以提高博士畢業生的整體水平。

5完善課程建設規劃

“十二五”期間本課程組為進一步加強精品課程的良性發展,在原有建設基礎上,進一步提出規劃目標。5.1加強隊伍建設促成學科穩步健康發展進一步穩定學科隊伍,及時吸收培養青年教師,并在資金、人員等各方面給予扶持,為青年教師的發展提供良好的環境。老教師充分發揮幫帶作用,在教育教學等方面給予精心指導,同時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與申報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科研項目、獨立承擔國家課題,確保團隊持續保持高水平運作和健康穩步發展。5.2深化發展教學改革成果優化課程設置在教學組織過程中不斷探索、深化教學改革,在對各年級學生的心理結構、知識結構長期調研的基礎上,根據教育學、發展心理學的一般規律,對該學科所承擔的主干課———《中醫基礎理論》《中醫學基礎》和《中醫教學概論》進行更準確的定位、全面優化。5.3加強與國內外相關學科的交流通過參加國內國際學術會議、教學研究項目,聯合培養碩博士研究生,派遣中、青年教師出國進修、吸收不同知識背景的優秀畢業生等方式及時跟蹤學科前沿發展,豐富學科隊伍知識結構及學緣結構,開闊視野。5.4追蹤新技術發展及時引進消化學科將密切追蹤新技術的發展,適時引進消化,及時探索研究,使之轉化成為支撐基礎理論發展的新技術力量。計劃性引進設備配套,占領學術制高點,與相關科研機構聯合開展研發工作。《中醫基礎理論》作為一門重要的基礎課程,其精品課程建設需要較長時間的積淀,不可能是一蹴而就。這需要課程組全體教師辛勤耕耘,堅持不懈地努力,共同建設和培育,才能形成具有自我特色的精品課程,使其在中醫藥大學的整體發展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作者:袁衛玲 孟靜巖 張國霞 史麗萍 仲強惟 馬佐英 李曉康 單位:天津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

第6篇

關鍵詞:中醫病名;診斷;標準;病證結合

病名是中醫在長期臨床實踐中產生和發展起來的重要概念,是中醫學術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辨病是中醫臨床不可缺少的內容[1]。任何疾病都有原因可查、病機可究、規律可循、證候可辨、治法可用、預后可測,臨床治療的目標主要也是針對病。但目前中醫病名幾乎處于被取消的狀態,臨床診斷、論文著作、科研課題等,大部分都使用西醫病名,中醫病名被棄而不用,或僅稱屬中醫“范疇”。因此,必須制定中醫標準病名,作為國家標準加以頒布實施,以保護中醫藥知識產權,維持中醫知識體系的完整性。

1病證結合是中醫診斷學的精髓

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最早即是確定病種,并賦予病名。《黃帝內經》所記述的病名逾200種,張仲景著《傷寒雜病論》,無論是《傷寒論》論外感病,還是《金匱要略》論內傷雜病,都是以病為綱,病脈證治并重。此后歷代醫著如《諸病源候論》、《景岳全書》、《醫宗金鑒》、《證治準繩》等,以及近代臨床各科的中醫教材,基本上都是以病(癥)為綱,進行辨證論治。因此,繼承中醫學的病名及診斷十分必要。

病證結合是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基本方法,診斷疾病可以有效地把握疾病全過程的根本矛盾,而辨析證候又能準確地把握疾病某一階段的病位與病性等主要矛盾。對病和證的分層認識,具有較強的互補性,二者的關系猶如經緯縱橫交錯,使中醫對疾病本質的認識在病位的表里上下與臟腑經絡,病性的陰陽寒熱虛實,以及病勢的進退深淺3方面達到3維統一。中醫病名融于中醫理論體系,能正確引導臨床辨證與施治。與證名診斷一樣,病名診斷是中醫臨床診療不可或缺的內容,取消中醫病名不僅僅是病名被取消了,中醫認識疾病本質的病證結合診斷特色也沒有了,更談不上中醫的優勢、生命力和發展。

2中醫臨床必須使用中醫病名

就臨床診療的目標來說,中醫與西醫所針對的都是疾病,在這一點上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但由于認識論和方法學的不同,所導出的病名體系必然不同。中、西醫的病名,一般都是由病因、病性(病理)、病位和病狀相互組合而構成。在病因病性方面,中、西醫的概念基本不同,中醫的風寒濕熱、痰飲瘀血、陰陽虛實、勞癉痹厥、脹脫痿痛、癌瘤瘕、癰疽翳障等,西醫稱之為細菌、炎癥、變態反應、免疫紊亂、功能亢進、減退、衰竭等等,而氣、血、水、膿、毒、火(炎)等概念,中、西醫則都將其視作基本的病理改變。在病位方面,雖然中、西醫的解剖名稱基本相同,但中醫學的認識相對籠統而西醫學的概念以精細為特征,由于中、西醫對各組織器官的生理、病理及相互關系的認識上有所不同,因而對疾病的命名診斷,西醫有病因診斷、病理解剖診斷、病理生理診斷、功能診斷、臨床綜合征診斷等不同形式,并注意幾個方面的結合而作出完整診斷,因而其病名限定清楚,但較冗長而復雜。與之不同,中醫學病名極為精當簡煉,每個病名實際用詞一般只有2~4個字,不一定將每個病的病因、病性、病位等本質屬性概括無遺,而可通過辨證診斷使之得到補充。正是由于病名診斷與辨證診斷之間的這種互補性,使中醫學的病證診斷完整地融入中醫學理論體系并具有中醫之特色。可見中醫病名與西醫病名既有關聯而又不等同,中、西醫病名的對應關系是模糊的,即“是也不是,不是也是”。

中醫臨床必須以中醫理論為指導,使用準確而規范的中醫病名。中、西醫病名只能并存和相互對照,而不能并用,更不能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某些中醫病名目前尚不為廣大群眾所熟悉,主要是由于受西醫病名的沖擊,加之近代中醫一味地強調辨證而不重視病名診斷所致,而不是中醫病名脫離了實際,導致廣大群眾不能接受。只有規范中醫病名,堅持并強化中醫病名診斷,方可使中醫病名逐漸為人們所熟悉和接受,才有益于中醫學的發展,也有利于發揮中醫學的優勢。

3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

中醫的許多病名,如破傷風、托盤疔、胬肉攀睛、鵝口瘡、舌菌、痄腮、陰吹等,精煉簡捷,見名知義,易于掌握。中醫有不少好的病名,如歷節風、破傷風、感冒、紅絲疔、纏腰火丹、蛇頭疔、乳巖、天行赤眼、蟹睛、骨槽風、鼻淵等,其命名科學確切,名實相符,正如宋·張杲《醫說·疾癥》所謂“古之論疾,多取象比類,使人易曉”。因此,這些中醫病名一直沿用至今,為人共曉,顯示了強大的生命力。有些病名如痢疾、霍亂、傷寒、破傷風、風濕熱、感冒、麻疹、癲癇、子癇、白喉、痔、癰、痛風、風疹、云翳、腳氣病、牛皮癬、梅毒等,在西醫傳入中國時,便為西醫所引用。

中醫強調辨證,并多以癥為病。但辨證畢竟只是反映疾病某一階段的情況,癥則只是疾病本質的外在表現,而通過診斷所確定的病名,代表著對疾病最本質的認識。病名診斷在中醫醫療實踐中具有極重要的意義,它有利于把握疾病的全局和全過程的一般規律,有利于臨床施治,這是中醫學術發展的一個重要內容。徐靈胎《醫學源流論》指出:“欲治病者,必先識病之名……一病必有主方,一病必有主藥。”說明不同疾病可以有自己的專方、專藥、專法治療,如肺癆若不治癆殺蟲,則辨證治療效果欠佳。雖然異病同證時應當同治,但治療也應根據病而有所區別,如胃瘍、久泄均可見脾虛證候,在補脾益氣同時,胃瘍者常結合理氣止痛,久泄者則常兼利濕止瀉。同時病名診斷亦可指導辨證,因為每個病演變過程的一般規律往往可體現為不同的“證”,各證出現的頻度也不一致,如風眩最常見的證型為肝陽上亢,而陰陽兩虛則較少見,有時病人可能僅有血壓增高,而其他癥狀不明顯,以致無癥而出現無證可辨,此時則可根據風眩而首先考慮為肝陽上亢,采用平肝潛陽的治法。

4取消中醫病名必將導致中醫學的滅亡

有學者提出,中醫病名改革應大部分采用西醫病名,或中、西醫病名并用,這樣方有利于中醫現代化,并能成為中醫走向世界的橋梁[2]。也有人認為“取消中醫病名中醫滅亡不了”。這些觀點顯然都是不對的。中醫臨床是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的實踐活動,中醫學需要與國際接軌,但絕不能用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因為中、西醫學是不同的理論體系,中醫的陰陽五行、臟腑經絡、氣血津液、病因病機等基本概念不同于西醫學的解剖、生理、病理等理論,把西醫的病名搬過來,套在中醫學的頭上,則名實不相符,無異于穿西裝戴瓜皮禮帽,這無疑會給中醫的診斷和治療帶來思維方面的負面效應。

中、西醫這兩種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認識疾病的角度不同,那種“西病中證”式的診斷無異于“人頭馬、美人魚”之類,似是優勢互補、強強相合,但實際上只會使中醫學走向滅亡。因為用西醫學理論來衡量中醫學,不僅只是病名不科學,中醫學的陰陽五行、風、寒、暑、濕、燥、火、喜、怒、憂、思之類病因,肝之開竅于目,脾主運化與統血,經絡的解剖結構,以及四氣五味、升降浮沉等中藥理論等等,統統都無科學可言,都應在廢棄之列。堅持中醫病名是保持和發揚中醫學體系的要害所在,是中醫學生死攸關的大事。設若中醫學取消了病名,則說明中醫學對“病”沒有認識,中醫只知辨證施治,不會診病治病,那么中醫學還有何“術”可言呢?取消病名,就會使中醫學術一潰百潰,一發不可收拾。

中醫是中華傳統文化最優秀的部分,由于西學東漸,中國人已逐漸遠離自己的民族文化主體,出現了文化自卑,不少人對中醫的知識財富不相信,甚至抵觸,這并不足為奇。癀瘕、卑傈、旭痹、癉等字都不認識,這是由于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學帶來的負面影響。落葉知秋,病名的取消就是中醫學術消亡的前兆,面對日漸遠離傳統文化的中醫,如何恢復昔日中醫與傳統文化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如何使中醫能夠按照其自身發展規律良性發展,這或許是今天有志于振興中醫藥事業的人們所應當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3,4]。

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否認中醫理論體系,妄以西醫病名取代中醫病名必然失敗。1933年下發的《中央國醫館學術整理委員會統一病名建議書》、《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凡例》及《中央國醫館審定病名錄》,之所以遭到反對而沒有實施,其主要原因就是武斷的認為中醫病名不科學,要統一則必以西醫病名為標準,這是其夭折的致命之處。現在雖然時過境遷,中醫界的認識有了很大的變化,但可以斷言,取消中醫病名只會是重蹈復輒的命運。惲鐵憔在《論醫集·對于統一病名建議之商榷》說:“今若以西名為主名,不廢中醫學說,則名實不相符。若廢中醫學說,則中醫即破產,不為此,則為彼,更無回旋余地。例如《傷寒》一書,包括支氣管炎、肋膜炎、胸水乃至流行性腦脊髓膜炎、日射病、虎列拉等等,假如使用此諸名色,初步,《傷寒論》本文,將漸次無人研讀;進一步,必《傷寒》方無人能用;及后一步,必講究注射滅菌。如此,則中醫消滅、中藥消滅。是故用中醫病名為統一病名,在此必爭,是非得已,不止名從主人而已。”先賢之見在當代中醫界已被印證,這不正是廢棄中醫病名之惡果嗎?

我們應從病證結合的角度,站在發展中醫理論與保持中醫特色的高度,堅持中醫病名診斷,并撥亂反正,正本清源,摒棄“重證輕病”、“西病中證”等錯誤觀點,在中醫學理論指導下,深入開展對“病”的研究,以提高臨床診療水平。

5規范中醫病名體系

任何學科都是在繼承前人學術思想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醫病名學術也不例外。中醫病名規范化的研究,首要而根本的原則,必然也只能是繼承性原則,要從蘊藏前人豐富經驗和理論的歷代醫籍中整理、挖掘中醫病名,切合臨床實際者用之,不符合臨床實際者改造之。在此基礎上本著特色性、實用性、創新性、準確性等原則,全面系統地開展病名體系研究,形成完整而規范的中醫病名學術體系。近年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中醫臨床診療術語》[5]疾病部分即是本著繼承和發展中醫學理論的宗旨,采用繼承、挖掘、引申、創新、引進等方法對病名進行分化定義,從而使中醫病名學術在相對完整的意義上形成體系。

現代醫學制定有國際疾病分類(1CD)等國際標準和國內的《疾病分類與代碼》。但中醫學是具有獨特理論和豐富經驗的傳統醫學,中醫學是我國的寶貴文化遺產,它與西醫學有很大的不同,因而不可能用ICD等外來名詞規范中醫疾病名稱。現在臨床上中醫的病名被棄用,沒有中醫的病名體系,這將使中醫學術處于滅亡的境地,因而必須加緊中醫病名的標準化、規范化研究,國家衛生行政部門應組織中醫學者開展中醫標準病名的研究,建立中醫標準病名體系,一方面充分吸取、反映以往研究的合理內容,另一方面彌補前段標準化研究的不足。中醫標準病名研究應按照中醫理論體系,嚴格區分病、證、癥概念,在繼承原有病名的基礎上,參考西醫病名,按中醫學的理論創新、分化、擴展中醫的病名。該研究可為中醫學術提供全面標準的“原件”,不斷完善中醫疾病體系,并能對臨床診斷及鑒別診斷起到指導作用,也有利于保護中醫學的知識產權。

參考文獻:

[1]朱文鋒,賀澤龍.論堅持中醫病名診斷的必要性[J].遼寧中醫雜志,2000,27(2):50-52.

[2]蘇玉侖.中醫病名應改革[J].中國中醫藥報,2000,5:31.

[3]劉理想,張其成.近現代文化舉措對中醫的影響[J].中國中醫藥報,2006,10(13):8.

第7篇

循證醫學興起于20世紀90年代,是西醫臨床發展過程中總結出的新興學科,它主要強調任何臨床實踐與醫療決斷,都需要建立在科學嚴謹的數據之上,否則所進行的臨床治療是不予承認的[1]。具體的說,它所傳達的核心思想就是要準確慎重的選取最新的醫學研究證據,并且還要結合醫護人員的個人工作經驗與專業技能,同時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盡量在臨床治療中滿足其需求與愿望,這樣的臨床治療才具有最佳效果。因此,中醫針灸要想與國際接軌,要想充分發揮其臨床價值,就需要在循證醫學模式的指導下,開展臨床研究工作,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進展與結果仍稍欠火候,本組探究則是通過對針灸臨床研究現狀進行分析與總結,以期尋找到循證醫學模式下針灸臨床研究的最佳方法,以此提高中醫針灸的臨床價值[2]。回顧相關資料,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收集整理有關中醫針灸臨床研究的期刊論文,并以循證醫學模式為篩選標準,從中選出具有研究價值的論文30篇,其中18篇隨機對照試驗論文,12篇半隨機對照試驗論文;其次結合我院進行的針灸臨床研究案例,以循證醫學為指導,總結其研究價值與結果。

1.2方法  將選取的30篇研究論文,進行仔細閱讀與分析,總結其循證醫學研究模式、研究中所使用的評價體系與相應標準、分析研究存在的不足之處以及研究結果對針灸臨床應用的影響等[3]。并且根據我院進行的針灸臨床研究,比對臨床研究中出現的共性問題,結合循證醫學的核心思想與具體模式,改進針灸臨床研究方法,并在實踐中檢驗研究方法的可行性。

2 結果

筆者通過翻閱分析所篩選出的針灸臨床研究論文,發現多數研究論文存在以下幾點問題:①隨機方法的選用。筆者選取的研究論文中,有18篇隨機對照試驗論文,但其中有10篇論文在隨機方法的選用上存在問題,對所使用的隨機選取描述不清,有些甚至前后混淆,這則缺乏科學性,大大降低了針灸臨床研究的可信度。②盲法的使用。針灸臨床研究由于自身的獨特性,在臨床上無法做到雙盲,但是這并不意味著在研究時可以將其棄之不用,選取的資d的界定。對于臨床研究而言,制定科學嚴謹的診斷、納入、排除以及療效評定標準是研究成敗的關鍵所在,本組資料中,有7篇論文在標準的界定上存在不足,所使用的標準較為落后,而且也不是被學界所公認的金標準,因此大大降低了試驗結果的準確性。④試驗中的不足。進行針灸研究時,沒有對各組間基線情況進行有效描述,而且配置比例存在缺陷,有失研究的科學性與嚴謹性;同時選用的統計學處理軟件不當,無法準確對相關數據進行處理與歸納,進而對研究質量產生影響。而這些問題的存在,就嚴重阻滯了中醫針灸晉級主流醫學的腳步,使得中醫針灸的臨床施用步履維艱。

3 討論

中醫針灸學是我國中醫文化的精華所在,而且經過五千余年的文化傳承仍然熠熠生輝,其自然具有極高的臨床治療效果。不過就針灸學的局限性來看,在臨床治療中仍然是過于依賴醫護人員的知識積累與個人經驗,這在一定程度上就加大了針灸臨床研究的困難程度。目前,學界進行臨床研究的主要原則有隨機原則、對照原則以及雙盲原則,而且同質性隨機對照研究所取得的臨床研究效果可以說是最佳的論證依據[4]。特別是在循證醫學不斷興起的過程中,它為臨床研究提供了有效方法,顯著促進了臨床研究進程的發展。基于此,如何在循證醫學模式下開展中醫針灸臨床研究就成為中醫學者亟待解決的問題。

就目前循證醫學在中醫針灸臨床研究的現狀來看,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大體的走向是正確與有效的。尤其是基于論證證據理論而建立的Cochrane評價系統,可以說是最為嚴格的臨床研究評價系統,這對于保證中醫針灸臨床研究論文的質量有很大幫助,而且我國中醫學者也逐漸認識到針灸臨床研究的重要性,并在實踐研究中不斷總結臨床研究的方法,以期提高研究價值與效率[5]。比如有些學者結合針灸臨床研究比對了實用性隨機對照試驗與解釋性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效率,發現解釋性隨機對照試驗在藥物研究領域具有較好的效果,而臨床針灸屬于實踐醫學,所以實用性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效果更為顯著;再比如有些學者從循證醫學角度分析了針灸臨床研究中的安慰針的設計與使用方法,并且建議將評價標準進行更改,以此保證針灸療法的長效發展;而且有些學者在針灸臨床研究中比對了均勻設計的功效,如研究針刺手法量化、穴位選取與配伍等[6]。

筆者認為,中醫針灸療效的相應證據,多數來源于古籍與名家經驗,要是從循證醫學的角度上分析,多數是不予承認的,自然也無法步入主流醫學界,因此需要借助循證醫學模式對其臨床效果進行再次評價與研究。鑒于上述國內的中醫針灸臨床研究現狀,以及結合筆者多年臨床研究的寶貴經驗,提出以下幾點建議:首先要結合循證醫學與臨床病學的研究原則,著重提高實用性隨機對照試驗的設計質量,可以進行多院聯合的協作模式,擴大研究樣本的容量與真實性[7];其次要結合針灸臨床的獨特特點,對臨床研究方法進行探索與更新,比如臨床診斷標準與評價標準,應該適時進行修改,如果依照傳統的隨機對照試驗的診斷標準,會造成針灸臨床研究的時效性,因為中醫辨證論治的原則與特點同西醫診斷標準存在誤差,一旦嚴格按照既定標準進行研究,很多針灸臨床研究結果會被認定為無效,因此可以在調整相關標準的同時,大力推廣進行實用性隨機對照試驗,將影響針灸療效的手法治療、選穴手法、入針力度等作為分析針灸療效的一個細節,來進行針灸臨床研究;最后要嚴格選用經過循證醫學論證的針灸療法進行臨床研究,也就是建立科學研究的針灸臨床治療,比如針灸臨床治療中存在的一些經驗方法與經驗穴位,需要進行證據評價后予以進行研究施用。我院根據國家中藥管理局編制的幾種針灸臨床研究指南,相繼開展了貝爾面癱、抑郁、偏頭痛以及中風假性球麻痹的針灸臨床研究,并在循證醫學的指導下,取得了較好的臨床研究效果。采用Cochrane評價系統進行相關臨床研究的驗證,均得到較好額評價[8]。

綜上,要想做好針灸臨床研究工作,就需要準確把握針灸的臨床特點,有機的將循證醫學模式作為研究指導,結合循證醫學的理念與研究方法,逐步完善針灸臨床研究方法。切勿盲目的進行臨床研究,只有將二者進行有效融合才能提高臨床研究效果,并促進中醫針灸的發展。

第8篇

【關鍵詞】雙語教學;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ISSN.2095.6681.2020.25..02

受全球化和國際化的影響下,中國也逐步開展中英文雙語教學模式。中醫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隨著我國的很多傳統文化走向了世界的同時,亦受到了舉世矚目。中醫文化博大精深,為了向全世界推廣中醫文化的深刻內涵,需要雙語教學與《中醫學》課程相結合,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積極性,提高《中醫學》課程和英語學習的效率[1]。

1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實行雙語教學的特殊性和必要性

1.1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實行雙語教學的特殊性

從學科性質上來說,英語學科屬于人文課程,人文學科相較于其它的社會與自然學科能夠帶給人們精神領域的滿足與豐富[2]。中醫傳統醫學起源于中國,以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為指導思想,因此中醫專業知識與技能的學習更加強調嚴謹性。

1.2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實行雙語教學的必要性

雙語教學是采用雙語或者完全采用外語講授非語言的知識,這種外語在我國主要是指英語,其重點在于講授課程,而非語言教學[3]。中醫藥必須國際化的呼聲由來已久,而且越來越強烈。在《中醫藥對外交流與合作十年規劃》中,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明確指出,中醫藥要想在國際上迅速傳播,就必須要把握時機,并把中醫藥納入各國醫療衛生保健體系當中。

2西醫院校《中醫學》課程實行雙語教學的現狀

2.1師資力量不足

《中醫學》課程實行雙語教學,關鍵首先是學科專業內容,其次是英語,對教師的要求不僅要中醫專業知識精深,而且要具有較強的英語表達能力。但是目前,在中醫領域中,專業水平高的教師英語能力欠缺,而就英語而言,水平高的教師在中醫專業知識上又遜色,教學水平有待提高。

2.2缺乏合適的教材

課程開展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要有合適的教材,這樣才能保障教學質量,目前雙語教材有國外原版教材、國內翻譯教材、國內出版教材和學校自編教材這四種選用方式。中醫自身具有很強的文化性等特色,必須要全面深刻的理解其含義,才能進行科學的翻譯,對于國外原版教材來說,語言地道,但是在翻譯時內容有局限性,很難全面準確理解中醫的含義,甚至會影響信息的完整傳遞;而國內教材有時會按照“中國式英語”進行翻譯,內容會顯有些呆板不靈動,學校自編教材的科學性和準確性以及推廣有待研究。

2.3教學模式落后

現階段多數《中醫學》英語教學模式還停留在常規英語教學的水平上,體現不出專業英語需要的特色方法,主要以傳統教師講授為主,通過“滿堂灌”的方法,讓學生死記硬背,缺乏有效的師生交流互動和個性化的教學設計。

2.4學習氛圍不強

西醫院校學生大多重視西醫知識的學習,對中醫知識沒興趣,而有的學生認為學好醫學專業知識,平時考試只要英語不掛科,考研的時候只要英語過線就可以了,認識不到學習外語的重要性,這就導致了整體上學生學習外語的氛圍不強。而現實是長期不重視英語學習,英語水平嚴重影響醫學生繼續深造,阻礙醫學生在專業上進一步發展。

2.5課程設置不合理

一些西醫院校將《中醫學》看成一門獨立的課程,將其安排在第四學年來進行學習,而學生基礎英語課程都是在大一、大二期間就結束了,不少學生在通過英語等級考試后,英語學習缺乏系統培訓和相應指導,而且開設學時不能保證完成任務。除此之外,有些西醫院校將《中醫學》開設成選修課,開卷考試,更引起了學生的不重視。

3解決問題的相應對策

3.1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建議及時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可以適度引進國內高級人才和優秀的歸國留學人員,采取“引進來、走出去”的措施,提升師資隊伍素質。(1)教師自我學習。教師應更新教育教學理念,更新教學方法和手段,通過知網、萬方等工具查閱文獻,不斷優化新的知識,了解學術前沿動態。(2)加強師資培訓。可以安排現有的雙語教師和有意向未來從事雙語教學的教師,分批次去其他高校進修與培訓,了解該專業前沿教研水平。(3)大力支持雙語教師出國學習,在語言文化熏陶下,學習最新的語言學相關知識和教育教學理論。(4)建立教學獎勵和考核監督機制,提高雙語教師教學中的發展動力。

3.2采納合適的教材

雙語教材可以選用英文或英漢對照的教材,只有國際化的教材才能實現國際化的思維。如果要編寫適合我國學生學情的《中醫學》課程雙語教材,編寫者要具備較高的英語水平和扎實的教學經驗與專業知識。在編寫過程中保證內容和語言使用的規范性、科學性、適用性,使內容和語言更加貼合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從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達到促進學生學習的目的。

3.3改善教學模式

(1)要更新教學理念,改變傳統的以教師講授為中心的大班授課,變成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育教學改革,結合課堂時間安排,適當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和方法,增加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比如CBL教學、PBL教學、雨課堂等,通過結合不同教學方法的優點,增強師生間的交流與互動。(2)教學設計要因人而異,具有個性化。教師可采用靈活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在輕松的環境中暢所欲言,表達自己的觀點。

3.4增強學習氛圍

可采用多種方式增強學生的學習氛圍。(1)從新生入學開始,各級學院不斷強調英語學習的重要性,建議嚴格執行英語等級考試與本科生和研究生學位掛鉤。(2)鼓勵學生參加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如觀看英語視頻、開展英語講座、演唱英文歌曲等,讓學生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英語的興趣,還可以使學生反復運用所學知識,拓寬專業視野。(3)充分利用互聯網,教師可以布置作業,提倡學生利用課下時間查閱外文或者英語版本的中醫網站,并在下次課堂上用英語向同學們介紹這一網站及網站關注的主要內容。這樣既強化了英語知識,又讓《中醫學》學習在輕松而有趣的氛圍中進行。

第9篇

關鍵詞:宋代;醫者群體;儒醫;研究綜述

一、宋代醫者群體的研究

從歷史角度考察,宋代的行醫人員與當時的“醫人”、“醫生”(龔延明:《宋代官制詞典》,中華書局,1997年,第285、286頁)均有所不同,欲以宋代行醫人員為中心進行研究,“醫者群體”的稱謂應當是概括比較全面,比較恰當的。

陳邦賢先生在《中國醫學史》(北京:商務印書館,1937年)的“緒言”中就提到醫家地位研究,論述基本上以傳統杰出醫者為代表與醫事制度之演變為重點。莊佳華的《試論北宋醫者的社會地位之轉變》(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范學院?1994年)一文認為在北宋時期,由于皇帝的重視,在“以醫藥施行行政”與“抑巫揚醫”的治國政策下,士大夫求醫觀念改變,醫者的社會地位相對提高。但文章的時間僅限于北宋,而且關注較多的是士大夫階層情況。楊小敏的《宋代醫者群體若干問題研究》(碩士論文?河北大學?2011年)一文主要按照醫者內部社會階層和認識意識的不同,將宋代醫者群體分為一般醫者群體和特殊醫者群體兩大類,前者包括宮廷醫官、地方醫官、軍醫和民間醫人,后者則包括巫醫、僧醫和道醫。并基于宋代醫事制度的革新特點,分別闡述了各醫者類型對古代傳統醫學發展的正反兩方面作用。然而,由于當時歷史條件的限制,人們的認識中仍然存在大量的誤區與盲點,不論是在上層社會還是下層民間、京城重鎮還是鄉野僻村,巫醫、僧醫、道醫之類,因具有存在的歷史空間而不可能清除。最后,文章在梳理古代醫藥學發展變遷的前提下,嘗試從官方醫學的繁盛、民間社會的忽視、炮制藥劑的流行和文化溯源的慣性四個方面,概括了現代社會輿論中缺少宋代膾炙人口的醫學家的歷史原因,體現了宋代醫者群體不可磨滅的歷史地位。明先生著《南宋時期浙江醫藥的發展》(中醫古籍出版社,2005年),書中第四章“醫藥學家及著作”,整理了諸多南宋時期浙江地區醫藥名家,反映了浙江醫者群體及醫藥水平的發展狀況。

二、宋代儒醫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儒醫的形成,陳元朋所著《兩宋的“尚醫士人”與“儒醫”――兼論其在金元的流變》(臺灣大學出版社,1997年)闡述了宋代的醫事制度與士風醫俗,分析了宋代士人“尚醫風氣”的形成原因、特點及“儒醫”概念的出現時間,為研究儒醫問題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宋代的儒醫――兼評Robert.P.Hymes有關宋元醫者地位的論點》(《新史學》,1997年第6卷第1期)指出“自宋以降,‘儒醫’逐漸成為醫學傳承的主流,這類醫者大多具有儒學的根底,他們注重對醫學經典的研讀,其行醫作風也多合乎儒家的道德標準,與那些僅憑數張藥方或幾味單方便為人療疾的醫者,有本質上的不同。”張莉《宋代儒醫研究――兼論宋代的“抑巫揚醫”》(碩士論文?湖南大學?2008年)指出宋代儒醫現象的形成是內外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在外因方面,皇帝們對醫學的重視以及朝廷一系列“揚醫”政策的實施,印刷術、出版業的發達,儒生入仕的壓力,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民間巫醫、庸醫等諸多因素,促使習醫的儒生越來越多。在內因方面,醫學和儒醫發展到宋代,關系更加鞏固。外因為儒生尚醫、習醫提供了各種條件,內因影響著儒生們對醫學的態度。在內外因的共同作用下宋代儒醫現象形成。此外,陳艷陽《宋元時期醫學隊伍的組成特色》(浙江中醫雜志,2003 年 1 月)、徐儀明的《論孟子“仁術”說對北宋儒醫文化發展的影響》(《史學月刊》, 2002年第11期)、賀圣迪的《論儒醫的形成與特征》(《上饒師專學報》,1999年第5期)等文章也有所涉及。

儒醫的定義,薛公忱在《論醫中儒道佛》(中醫古籍出版社,1999年)中對儒醫問題進行了多方面論述,他把“儒醫”狹義定義為宗儒、習儒的醫者和習醫、業醫的儒者。這個定義初步表明儒醫群體內的成員不僅僅有崇尚醫學、習醫的儒生,也有棄儒為醫成為醫者的儒生。形成儒醫的兩個主要方式,是從醫者提升為儒醫和從儒生轉變為醫者,這是對儒醫的高度總結。李良松《中國傳統文化與醫學》(廈門大學出版社,1990年)認為:儒醫,從廣義上來說,可以說是掌握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的文人。他們或是棄儒從醫,或是儒而兼醫,或是知醫而自用。”他認為文人掌握一定的醫學知識和醫療技術就可以被稱為“儒醫”。這個表述比較完善,基本上可以概括各個時期儒醫現象的基本特征。

儒醫社會地位的研究,宋麗華《中國古代醫人社會地位研究―以漢宋之間為核心》(碩士論文?陜西師范大學?2009年)第三部分展開對宋代儒醫的研究,作者指出雖然世人給儒醫有極高的評價,但醫人的社會地位并沒有取得根本性的改變。這從儒醫的習醫緣由、醫人對儒學的傾向以及儒醫以外醫人群體的社會地位狀況都能得到體現。同時,從醫人稱謂的角度小結漢宋之間醫人社會地位的概況。唐曉偉《從文醫關系看醫生社會地位的變遷》(碩士論文?蘭州大學?2008年)一文指出文醫關系的緊密程度與醫生社會地位的高低互為因果,宋代產生了“儒醫”且地位逐漸提高,使文醫關系更加緊密,二者的深入交往促使醫生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升,并終于在金元之際達到頂峰。安春平《宋代的醫生》(碩士論文?黑龍江中醫藥大學?2001年)通過對宋代醫者群體的構成、思想背景與學醫方式等基本情況的考察,指出儒醫開始成為一種社會角色是宋代醫學發展的一大特點,儒醫的形成與發展,有助于宋代醫生社會地位的提高。此后,儒醫的努力成為促進醫學發展的主要動力。

除卻上述方面的研究,還有關于某一儒醫人物、地方性儒醫群體、特定歷史時期儒醫現象的研究。王敏《世醫家族與民間醫療:江南何氏個案研究》(博士論文?華東師范大學?2012年)一文在研究江南世醫何氏家族的發展歷程中對宋代儒醫有所涉及。同時,作者還指出醫者與患者在一個開放的醫療空間中展開互動與博弈,社會地位、關系網絡、文化等級這樣一些因素,在醫療場域的博弈和競爭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并影響了醫療資源的分配與流向。李似珍《從陳高由儒轉醫看宋代的儒醫現象》(《醫古文知識》,2001年第4期)則注重個體儒醫的研究,文章通過討論陳高作為經學博士轉而從事醫學管理的個人經歷,反映出當時社會對醫學的重視,由此使醫理的發展有了新的突破,促進古代醫學的進一步發展。周益新《宋代儒醫高若訥對中醫學的貢獻》(《山西中醫》,2003年10月第5期)一文詳細論述了宋仁宗時期的著名儒醫高若訥在培養醫學人才、整理古典醫籍、精研“傷寒論”學各方面的突出業績。除此之外,還有諸多對宋代著名醫家進行介紹或考證的短文,如陶麗華《宋代湖州名醫――朱肱》(《浙江中醫學院學報》,2004年第5期)、楊金萍、王振國《宋代醫家董汲學術思想簡析》(《中醫藥學刊》,2004年第7期)、張如安《宋代醫家李怪生平小考》(《中華醫史雜志》,2004年第4期)等。

三、小結

第10篇

【關鍵詞】中醫認證 專門用途英語 教學實踐

一、中醫學專業認證和中醫英語發展的國際背景

中醫學專業認證是國家教育部依據《本科醫學教育標準-中醫學專業(暫行)》對中醫學教育狀況進行全面客觀“診斷”、查找存在的問題和不足,進一步明確中醫學教育改革方向的重要舉措,對于促進學校中醫學教育的創新發展和提高中醫人才培養質量等具有重要的意義。

中醫認證服務于中醫藥民族醫藥事業及其產業發展,服務于區域和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服務于中醫藥國際化和全球化。隨著國際文化交流的進一步加強,中醫藥在世界各國不僅逐漸得到認同和歡迎,而且已有較快的發展。但是由于中醫英語人才的缺乏,中醫藥尚未得到西方各國政府的足夠重視。因此,要促進中醫藥產業在世界各國的健康蓬勃發展,高等醫學院校培養具有醫學專業知識和較強英語交際應用能力的醫學英語人才勢在必行。

二、對中醫英語存在的認識上的誤區

目前,很多中醫院校只關注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的通過率、英語競賽成績獲獎率。并把它們看成是衡量英語教育成敗的標準。單一認同英語的工具性和功利性,忽視了高校英語教育的學科性、專業性和人文性。在人才培養模式上片面強調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只開設一些專業方向課程而忽視了語言基本功訓練和應用能力的提升。

在中醫院校片面追求過級率和獲獎率是對中醫學本身的特點和對外語教育的特點認知模糊所造成的。一方面,中醫學從專業上來講,被認為是“國粹”,不需要用英語去檢索搜集文獻資料和拓寬專業知識。學生工作以后用英語的機會很少,出國進行學術交流的機會更是微乎其微,所以學不學英語對中醫專業的學生影響不大。另一方面,模糊了外語教育的工具性和素質性。外語教育培養學生汲取國外信息和交流信息,擴大視野,吸納世界優秀的文化科技成果。如果僅僅把英語看成一門工具是培養不出來上述能力的。

Flowerdew和 Peacock(2001)曾指出:英語已成為國際上各學科研究成果、科技文獻和學術交流的國際通用語,不管這所大學的教學語言是英語還是母語,只要不想與國際學術社會隔離,一個合格的本科大學生都必須有能力用英語閱讀本專業的文獻,參加國際學術交流,了解本學科的國際前沿最新發展。在中醫英語教學中,中醫學科知識的英語學習不僅僅是對科學知識的獲得和積累有直接的推動作用,更培養科學精神和科學方法。所以,對中醫英語的認識要放在國際視野的層面上,不能僅僅認為它僅僅是中國特色或者中醫的東西。

三、專門用途英語

大學英語語言教學按照用途,可以分為大學通用英語和專門用途英語。大學通用英語被稱作傳統普通英語(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EGP),它的教學是“以一般的語言知識和技能為其主要教學內容,其教學水平的檢驗通常定位在學生對英語文學作品的理解與欣賞能力上”。它針對性不強,也不能滿足人們用英語開展某些特殊領域的教學和研究活動的需要。專門用途英語(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ESP)是一N以“語言學習為目的的服務性教學”(Pobinson, 1989),具體地說,它是以學生的學習目的和交際需要來指導教學目標,并在此基礎上選擇和確定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她的最終目標是培養學生在一定的工作環境中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和大學通用英語相比,專門用途英語更有滿足特定行業或職業需要的方向性。經受過良好ESP培養的學生在將來從事的職業和領域里,比那些只接受過EGP教育的學生能更準確,更有效勝任工作。

根據《廣西中醫藥大學“十二五”發展規劃》及學校人才培養方案,結合區域中醫藥事業發展需要,學校中醫學專業的人才培養定位是:具有較強的傳承能力與創新能力,并未他們將來在中醫教育、科研、對外交流、文化傳播等方面的工作奠定基礎。作為ESP的一個分支,中醫英語教學目的是經過基礎英語階段的學習之后,繼續鞏固和不斷提高英語的語言能力,掌握中醫英語的基本特點和表達習慣,搜集中醫專業的文獻資料,拓寬專業知識,培養用英語從事醫學的學習研究、實踐以及國際學術交流的能力,促進行業的發展。

四、高等中醫院校中醫英語教學實踐研究與探索

1.課程設計。《中醫學專業人才培養方案》(2014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強調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中醫英語也有著它特殊目的和特殊用途,其課程設計就要考慮學生的特殊要求,以學習者為中心開展課程設計活動。這一點和《方案》是一致的。一般中醫院校英語課程的設置也形成了大一大二實施大學英語學習的的局面,全面培養學生的聽說讀寫譯等基礎能力,三四年級開設與中醫專業相關的英語課程,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如果學生在語言基本知識不牢靠,就很難消化和吸收中醫英語專業知識。在這種情況下,中醫英語類課程的開設就僅僅是用中文翻譯中醫基礎知識,開設這門課程的意義就被忽略了。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我國專門用途英語教學的深入開展,很多中醫院校不斷總結以往的實踐經驗,不斷修改教學大綱和課程設計,已達到教學目標。但是不可否認的是這一課程設置還是存在許多代表性問題。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課程設置缺乏連續性。只開設了一或兩個學期,學生只能入門,卻無法深入、系統地掌握相關知識。醫學院校的英語專業就是一邊學習英語基礎知識和文化人文知識和醫學專業知識,兩者不能有機結合,不能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本科階段無法打下扎實的基礎,不利于學生學習積極性的發揮更不利于研究生階段的醫學英語的相關學習。

(2)課程設置缺乏目的性。專門用途英語的目的在于滿足學生對特定領域的英語技能的需求,而不是將專門用途英語和雙語教學混為一談或者認為專門用途英語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大同小異。在設置中醫英語類課程的時候,很多老師和高校的行政人員沒有意識到中醫英語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是為了滿足學生在特定領域英語技能需要,即在中醫診療領域用英語進行交流和閱讀外文期刊了解國內外中醫發展動態的一種技能和能力,而是將中醫英語僅僅作為一種中醫和英語的簡單結合,通過中醫英語的學習讓學生們掌握點基本的術語和表達法就可以了。他們會將一些實用的必修課設置成選修課或是縮短中醫專業英語學習的學時。因此在課程的設置上,學生要么覺得課程枯燥不實用,缺乏重點,要么覺得學時太短學不到什么有用的知識。因此學習積極性嚴重受挫。

(3)課程設置時間分布不合理。專門用途英語的根本目標在于提升特定領域內的語言技能,特色在于語言知識和專業知識相結合。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中醫英語學習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中醫領域內的語言技能,其特點就是將英語語言與中醫專業知識的結合。很多醫學院校在本科階段前兩年設置了體系完整的基礎課程,由于學生到了大三、大四面臨著考研、找工作和寫論文等問題,沒有時間學習相關知識,因此作為重點的中醫英語只用一年的時間來完成。學生在學習量劇增,就業壓力打的情況下進行中醫英語的學習,學習效果可想而知。

根據《方案》的要求:開設中醫學專業的院系必須注重課程計劃和課程體系的科學性和完整性,體現加強基礎、提高能力素質、發展個性的原則。醫學英語作為一門必修課,要注意學時的足夠,課程的連貫性;學時的設置要考慮師資因素。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了解學生的意愿和需求,分類,分階段進行教學。筆者贊同中醫英語的分階段教學,但是在課程設計上不要那么涇渭分明,大一大二亦可以開設基礎英語和一般用途的中醫英語,一般用途的中醫英語可以開設中醫英語口語、聽說和簡單中醫知識的英語閱讀之類的課程。學校可以開設《醫學英語視聽說》《外國醫學影視經典賞析》等醫學英語,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大三大四可以多開設些中醫類英語課程,進一步培養學生的閱讀、寫作、文獻檢索和歸納整理的能力。比如《醫學英語詞匯解析》《醫學論文寫作》等課程。這樣學生可以通過基礎大一大二的學習,不僅扎實英語基礎,對一般用途的中醫英語有個大致的了解,培養對中醫英語的興趣。到大三大四接觸到中醫英語的時候不會感覺突兀不適應。中醫英語在人才培養需要、學生就業升學實施循序漸進分層次培養和分級教學。通過此類課程的學習達到培養“有一定醫學專業知識和英語基礎知識和交際應用能力”這個總目標,實現《方案》里面知識、能力、素質協調發展的要求。

2.師資。從教師層面上來說,我國中醫院校從事醫學英語的老師,大多數是英語專業畢業。在醫學院校他們承擔著繁重的大學英語教學工作,醫學知識缺乏,進修經歷有限。在中醫英語的教學中自認醫學知識缺乏,實際教學中講授語言多于韉葜幸叫畔。學生在學習中醫英語的過程中學而不獲,挫傷了學生學習中醫英語的積極性。其實,與大學英語教學相比,中醫英語在教學內容上有其特殊性,但是兩者都是在提高英語學習者獲取信息知識的水平,滿足學習的需要。所以,對于教授大學英語的教師,不必要像醫學專業教師那樣系統全面掌握醫學知識。扎實的英語語言技能和教學技能方法在一般用途中醫英語的教學中更為重要,更有利于完成教學目標,取得教學效果。

根據《方案》要求,近三年廣西中醫藥大學制訂了《師資隊伍“十二五”規劃》,為教師的培訓設立專項基金,為教師進修、學習、交流培訓提供保障,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機會。英語老師通過培訓鞏固英語基礎、積累中醫學科專業知識,并將兩者有機結合,走出一條有特色的中醫英語之路。

作為一門專門用途英語,中醫英語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是因為目前對其研究和認識不是太深刻,存在很多誤區。英語教學實踐與探索中存在一定的誤區。結合廣西中醫學大學中醫認證為背景,從課程設計、師資和教學三個教學實踐方面研究和探索一些代表性的問題。進一步理清中醫專業培養目標,促進教學管理者和醫學英語教師轉變教學理念,加強師資隊伍的建設,提升教師的科研水平和中醫學科知識。利用現代化多媒體的網絡平臺,促進中醫教材質和量的提高、中醫知識的普及、把握中醫發展方向。中醫英語的發展能促進中醫藥對外貿易和交流,傳播中醫文化,增強中國文化國際影響力。

參考文獻:

[1]許謹,孫宏.我國高等醫學院校公共醫學英語教學改革現狀述評[J].西北醫學教育,2007,15(3):482-484.

[2]趙躍君.醫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影響因素調查分析[J].衛生職業教育,2004,22(17):9-10.

[3]徐育年,孫曉玲,侯建人.醫學英語教學的評估理論和指標[J].湖南醫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9(2):20-22.

第11篇

    論文摘要:目前,中醫藥高等教學規模日益擴大,卻存在其培養的學生臨床技能不強,就業竟爭力差等問題,文章就此探討了中醫高等教育的發展改革思路,認為中醫教育需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面向市場辦學,加強學生的臨床能力的培養,切實保證教學質蚤。

    高等中醫教育起源于上世紀中葉,發展到今天,在校學生人數,辦學規模,固定資產,已經具有一定的規模。高等中醫教育已經有了很大發展,并為我國培養了大批中醫學專業高等人才,從這一點看高等中醫教育是成功的。但是,從目前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畢業后的就業情況來看,并不太理想。目前的就業情況是:西醫院基本不錄用中醫學專業畢業生,一部分中醫院也不愿錄用中醫專業畢業生,更有甚者,寧可錄用西醫院校本科畢業生,而不錄用中醫院校臨床碩士研究生。為什么一個中醫臨床碩士研究生沒有西醫院校一個本科生有竟爭力?中醫專業畢業生的劣勢在什么地方?換句話說,中醫教育失敗在什么地方?

    就我的看法,這緣于很多中醫專業畢業生進人醫院工作,臨床工作能力不強,病房管理能力及急診能力差,不能為醫院創造效益。與同期被醫院錄用的同樣經過五年西醫院校教育的臨床專業畢業生進行比較,臨床工作能力存在較大差距。就是已經走上臨床工作崗位的中醫師,工作后也要花費很多時間來補習西醫課程。對錄用人員,醫院經過比較,當然會選擇能給醫院帶來最大效益的人員,而且還會為以后的錄用工作提供一個參照標準。由于更多的中醫專業畢業的學生不能被醫院錄用,不能從事對口的臨床工作,影響到中醫從業人員的數量一直得不到提高,中醫臨床陣地萎縮。從中醫教育對中醫臨業的發展來看,非常有限。因而,培養和提高中醫臨床專業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是中醫教育覓待解決的問題。

1樹立教育服務理念

    隨著教育的產業化,中醫院校實行收費教育,學生付費上學以來,大學生不僅是受教育者,同時也是教育服務的消費者。隨著“教育服務,教育消費”成為一種理念,人們開始思考自己所付出金錢、時間與所接受的教育服務是否等值、有沒有效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生既是教育消費者,又是教育的產品。產品質量的好壞必須由畢業生是否受到社會歡迎,為社會所接納來檢驗。如中醫學專業五年在校教育,畢業后能否被醫院這個市場認可?能否從事對口的臨床工作?五年的中醫學本科教育投人,畢業后能否有一個好的發展平臺?針對這種情況,中醫院校應該確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服務理念,以優質的服務來吸引更多的中醫教育消費者,滿足消費者合法要求,維護學生的利益,同時也推動學校朝著更符合市場經濟需求的方向變革,真正使學生學有所長,學有所用,學有所值,真正成為合格的中醫教育產品。

2維持適度的規模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招生和就業成了中醫院校發展的兩個重要的瓶頸,高校為謀求發展,努力擴招。雖然擴招促進了學校發展,但是對醫學院校來說,擴招帶來了諸多問題。學生數量增加了,而原有的教學資源卻不能同步增長,師資力量有限,教室、實驗設備、網絡設施、后勤保障等處于一種超負荷運行狀態。符合臨床教學要求的臨床教學基地和臨床教學床位嚴重不足,學生臨床實習機會減少,缺乏正確的指導和規范化培訓,基本技能和動手能力差,實踐能力不強,劣質產品源源不斷地流人醫療市場。中醫學院畢業生的就業多是面向中醫院,目前國內很多中醫院的發展舉步維艱,規模較小,就業缺口小。而中醫院校的大量招生,導致培養的學生質量下降,學生畢業后不能從事臨床,更談不上發展中醫。因此,招生應該根據市場需求,臨床教學基地的規模,確定中醫學教育的辦學規模。因為沒有充足的臨床教學資源,就不能保證學生基本的臨床實踐活動,直接影響臨床醫學人才培養的質量。

3以市場為導向

    中醫學本科教育的根本任務是完成醫學基本訓練,培養具有初步臨床能力、終身學習能力和良好職業素質的初級醫生,為學生畢業后繼續深造和就業奠定必要的基礎。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人才市場也隨之迅速發展。高等中醫院校面臨的首要問題是大學生如何面對人才市場的選擇,由市場來決定人才的培養和供應已越來越受到人們的認同。中醫教育的效果最終體現在社會需求上,對人才就業市場進行調研,明確市場所需,使高等中醫院校辦學理念、發展規劃、培養目標、專業設置和質量標準真正符合市場需求,是我國高等中醫教育改革的必然趨勢。要改變現行高等中醫教育專業課程設置的陳舊與社會需求的脫節,使其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相適應。

    由于中醫學在當今社會的從屬地位,自身市場競爭能力不強,中醫教育必須適應醫院的模式。為此,高等中醫教育要為醫院與醫生的生存和發展服務,要主動適應醫院的建設需要,要與時俱進。適應醫院的模式,即是適應市場的模式,就是適合學生的模式,也是適合學校的模式。中醫人才市場需求多來自中醫醫院,我國中醫醫院數量有限,大多數效益不理想,人才需求有限。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經濟全球化的到來,中醫院面臨著巨大的生存與發展的壓力,醫院的工作始終要圍繞社會與經濟效益這兩個中心進行,這就要求醫院的所有醫生,不管你是中醫師或是西醫師,都要能勝任門診、病房、急診工作,還要能保持和發展自己中醫的特色與專長,以促進醫院的建設發展。

    在現代醫療體制下,一個只具有中醫臨床能力的畢業生,是很難進人醫院從事臨床工作的,而一個具有西醫臨床能力的人,可以進人西醫院、也可以進人中醫院從事臨床工作。從中醫師的成長歷程看,低年資中醫師很難有中醫市場,中醫臨床能力需要厚積薄發,很多中醫師都是人到中年才有所成。從培養目標的可行性和市場性來說,高等中醫教育培養的目標應該首先是一個具有西醫臨床能力的臨床醫師,其次才是一個具有初步中醫臨床能力的初級中醫師。

    世易時移,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片面強調是中醫院校,一味強調加強中醫課程,固守學科傳統是不明智的,必須使學科與市場需求相結合,學科如果不被市場所認可,就不可能得到發展,最終可能走向湮滅。我們必須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社會、用人單位的需求和學生就業需要出發,從中醫學和高等中醫教育發展大局出發,在保證中醫藥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同時,對中醫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進行優化、組合,加強現代醫學知識的傳授,積極培養現代醫藥學知識。

4加強臨床能力的培養

    醫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主要表現為臨床思維能力和實際操作能力這兩個方面。在臨床醫學教育中,應注重學生臨床思維能力和臨床實踐能力的培養。臨床教學作為人才實戰能力培養的關鍵環節,是整個中醫教育的重中之重,也是目前中醫教育全程中的瓶頸,可以說,中醫學生與西醫學生的差距很大部分是在實習這一年形成的,實際上這也是由于中醫院與西醫院的差距造成的。為此,在畢業實習這一臨床實踐教學過程中,高等中醫院校應該重視臨床教學基地的建設,應根據高等中醫教育的要求選擇教學醫院,不降低標準,不斷改進教學方法,培養與提高中醫專業學生的臨床工作能力,使之符合用人單位與社會的需要,適應激烈的市場竟爭。

4.1規范臨床帶教醫師的技能教師在中醫教育事業中應處于優先發展的地位,教師是中醫教育的第一資源。所謂名師出高徒,帶教老師應加強自身修養,在業務上精益求精,規范操作。制定臨床實踐技能培訓日標,在臨床醫療活動中注意培養學生。通過教學查房、管理病人、病例討論,以問題為中心的講座等培養學生的臨床思維,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積極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學生親自動手,培養他們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的能力。

4. 2中醫臨床實習中醫學的生命力在于臨床療效。歷史上,傳統中醫師基本上均是以師帶徒的方式培養的。部分院校倡導的本科生導師負責制值得推薦,能讓學生早臨床,多臨床,提前實現中醫理論與實踐結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益,培養中醫臨床能力。

4. 3醫臨床實習作為一個現代中醫本科畢業生,必須具備西醫臨床能力,要能勝任醫院的病房工作和急診工作,才能得到用人單位的認可和接納。面對社會和用人單位的需要,面對醫院臨床工作的實際,必須培養中醫學生的西醫臨床基本功。中醫學生與西醫學生臨床能力的差距,就我個人的看法,很大部分是由于實習醫院的差距造成的。綜合性西醫院在病源、病種、診療方面,比中醫院具有優勢,學生臨床機會多。有條件者,如能設立西醫院臨床實習基地,使其與醫科院校的實習生共同實習,一定對西醫臨床能力的培養大有裨益。

4. 4建立臨床技能模擬訓練中心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仿真技術不斷完善,接近于真實的模擬教具將被廣泛應用。中醫院由于本身的綜合實力不強,競爭力差,醫療的開展不盡人意,學生動手的機會不多。這方面的彌補學校應根據學生實習需要,建立臨床技能模擬訓練中心,配置心肺聽診、肝脾觸診、復蘇和智能模擬人等系統,建立模擬診室、模擬醫院、模擬病人,以及小型的教學診室、門診、醫院,供學生臨床見習,尤其是解決有創傷性的技能操作訓練,彌補臨床實踐的不足,給學生創造反復練習的機會,培養學生規范化操作技能和臨床思維能力,為進一步的臨床實際操作奠定較好的基礎。

4. 5設立嚴格的教學質量監管機制教學質量是學校的生命線,醫學教育更是如此。任何醫學院校的教育質量的最終判定都要看其畢業生的素質,所以素質保障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在各臨床教學點設立相應的教學監督管理機構,建立具有可操作性的嚴格的考核制度,形成管理部門、科室、實習小組、帶教老師等多級管理網絡,逐級承諾,層層落實。建立在科考勤和出科考核制度。嚴格出科考核,內容包括病歷書寫、回答問題、操作技能等。管理部門按時督促檢查,缺勤或考核不合格者不予出科。

第12篇

論文摘要: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中醫藥教育和事業的未來。在高等中醫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醫規律;適合需求,培養復合型多元化人才;抓住關鍵,改革教學模式;強調源頭,提高教師素質:更新觀念,教育要與時俱進。

中醫藥教育是中醫藥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高度重視下,經過半個世紀的風雨路程,基本建立了多形式、多層次、多專業的中醫藥教育體系,實現了中醫藥人才培養的規模化、規范化和教育管理的科學化、制度化川。在對中醫人才的培養和中醫事業的發展都起到了不可估量的歷史作用。但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的快速發展和21世紀對高素質中醫藥專業人才的基本要求,特別是在擴招、辦學規模迅速擴大的新形勢下,對中醫藥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深化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到中醫藥教育和事業的未來。然而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是一項十分艱巨的系統工程,沒有現成的規模可以照搬,需要進行大量深入細致的研究與探索。中醫藥院校作為中醫藥教育的載體和執行者,在進行高等中醫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尤其要注意以下幾個問題:

1把握教育方向,尊重中醫規律

1.1正本清源,培養中醫人才近來有人發起了“促使中醫中藥退出國家醫療體制”的網絡簽名活動,雖然終究只是一場網上鬧劇,但涉及人數上萬人,其中不乏我們中醫藥院校培養的“人才”。這對我們目前的中醫藥院校教育提出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有必要正本清源,培養專業思想牢固的真正的中醫人才。應該清醒地認識到中醫藥院校必須按照中醫藥學自身發展規律辦事,必須以中醫中藥知識的教學為核心,汲取現代多學科知識(包括西醫知識)為我所用,發展自己,壯大自己。西醫知識要學,其他相關學科的知識也要教,但主從關系一定要明確,中醫院校首先強調的是中醫思維方式的培養、中醫理論及治病技能的掌握,西醫也好,其他學科知識也好,都是為了中醫發展的需要。

作為中醫藥院校教育教學改革必須首先要解決對中醫的思想認識問題,明確立場觀點。培養的人才要信守中醫,否則只能培養假中醫和自己的揭墓人。在中醫藥教育教學過程中必須強調以中為主,西為中用,衷中參西,不能盲目地舍本逐末,反客為主,甚至甘愿屈于從屬地位。

1.2尊重規律,服從中醫理論體系,中醫學是我國獨有的一門醫學類應用專業學科,在自然科學高等發展的當代有,其獨特而完整的理論體系,也不能為現代醫學所診釋,而與西醫學按各自的客觀規律而彼此獨立的自我發展。中醫學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是其在獨特理論體系指導下的強大的防治疾病能力。作為一門學科都有其內在的必然聯系與規律,任何專業的教學均必須服從其專業知識結構的特點,中醫學也不例外。從一定意義上說,在專業教育中,學科的專業知識是內容,教學方式是形式,在教學內容與形式矛盾統一中,應是內容決定形式,形式服從內容。同時中醫學又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應用學科。所以在中醫教育教學改革過程中,不能單純追求教學形式上的完美,必須充分尊重和服從中醫學的特殊規律,體現中醫學的理論為出發點,以增強學生的中醫學理論知識為根本,以掌握、提高臨床治病能力為指導思想。脫離中醫學基本規律的教育教學改革,其研究出的人才培養模式,會嚴重影響中醫學人才培養質量,甚至培養的學生不再是中醫學生,甚至什么也不是。

2適合需求,培養復合型多元化人才

2.1注重能力,構筑新型中醫人才中醫藥院校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中醫人才。中醫教育改革的目的是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能夠適應社會需求。因此,在具體人才培養上,必須注重從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協調發展來構筑新型復合型中醫人才,以提高學生競爭能力,緩解就業壓力。首先教學中,要構建以中醫藥學科、中西醫結合學科為主體,與現代多學科相結合的綜合知識體系。其次教學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具體舉措有:第一,調整課程設置與教學方式,許多教研室結合各自特點,認真抓好課程的整體設計,在理論、實踐教學內容上重新進行了構建和改革,加大實踐教學投入和實踐教學比重;增設綜合性、設計性實驗。使醫學生能夠“早臨床、多臨床,早實踐、多實踐”。第二,改革教學內容,注重理論與實踐、知識傳授與能力訓練結合。第三,提高教師教學水平,盡可能地使教師具有扎實而系統的理論功底,豐富而有用的實踐積累和經驗,科學而有效的教學方法,善于總結和升華實踐經驗。第四,加強實習基地建設,增加臨床教學基地。加強與各級中醫院、中藥廠、飲片廠及中醫藥研究機構聯系,建立穩定持久良好關系,擬在非直屬附屬醫院、教學醫院、實習醫院及中藥教學基地、中藥實習基地等不同層面,建立教學基地網絡,同時注重實習過程管理,嚴格考核制度,確保臨床實踐教學質量。第五,開展創造性教學活動。理論教學要注重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學習的積極性,改變以往存在的以“三個中心”(即以教師為中心,以課堂為中心,以教材為中心)為主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突出對學生獨立思考和自學能力的培養,開展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性教學。臨床教學中將繼續推進高水平的臨床病例分析和疑難病例討論,堅持實習醫師值班制度,門急診小手術盡量安排實習生作第一助手等,培養學生臨床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第六,積極開設選修課和第二課堂活動。每學期都為學生開設近20門選修課。教師尊重學生的個性,承認學生興趣和性格的多樣化。在教師正確引導,學生自主選擇、自主學習的基礎上營造民主、寬松的教育氛圍。第七,指導學生進行課外科研學術活動。通過這一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

另外醫學生素質教育包括思想道德素質、專業素質、心理素質、身體素質教育等幾個方面。現代高等醫學復合型人才的素質應該是綜合全面的。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學工作,不僅是對醫學專業知識的傳授,還擔負著培養具有全面素質并適應社會發展的復合型人才的重要使命。從中醫學的現代化與國際化發展趨勢看,高素質的復合型人才將是人才需求的重點。為此,高等教育應強化基礎學科,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基礎寬厚、適應力強的實用型復合人才。注重不同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通過開設綜合性課程、增設選修課等方式全面提高人才素質。同時,注重科學精神、人文素質的培養,幫助學生樹立追求真理、鍥而不舍的科學精神,形成認真踏實、一絲不茍的科學態度,鑄就實事求是、崇尚真理的科學品質,訓練填密嚴謹、辨證創新的科學思維,掌握符合實際、揭示規律的科學方法。突破培養“專門高級人才”的教育觀念,實現專門的知識、能力、素質與廣泛適應性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意識能力結合的高素質醫學服務型人才。

2.2人才培養,突出層次類型教育的價值取向實質是教育的社會功能和個體功能的體現,也就是說教育要滿足社會的需要,適應社會的經濟,政治要求,促進社會的進步發展,但同時也要滿足受教育者個體的需要,為實現求職和成長創造條件。因此,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最終目的是培養適合社會需要的不同層次的各類中醫人才。由于中醫藥教育價值取向受中國傳統教育價值取向的影響很深,長期忽視整體價值,壓抑個性發展,不利于中醫藥創新人才的培養,同時也帶來了發展的盲目性,培養模式的單一性和人才培養的不全面性。中醫藥事業蓬勃發展的今天,需要更多元化中醫人才,包括專科、本科、研究生多種層次,中醫、中藥、中西醫、管理、營銷多種方向,科學研究、臨床醫師、管理、國際交流多種類型,因此,作為中醫藥院校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必須突出層次,區分類型,設置相應的教學計劃,開設合適的課程。

3抓住關鍵,改革教學模式

中醫藥教育教學改革的核心內容是采取什么教學模式及其配套的學制、教學內容和方法、課程體系及教材等方面。中醫學的教育由中醫學、西醫學和社會科學、外語、計算機等通識教育課程組成。在5年制本科要學完和掌握這些知識,非常困難,因此在學制要增設7或8年制,以培養高素質的中醫人才。中醫藥院校教材的分科越來越細,但在基本理論、辨證論治及理法方藥方面存在大量重復內容,因此必須,緊緊圍繞培養目標,優化課程和教材體系。同時也可以參考國外教學模式,實行PBL(以問題為中心)教學,打破學科和課程限制,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問題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生解決問題能力。減少課時總數,減少必修課門數,大量增設選修課,實行學分制,以人為本。注意加強學生臨床能力的培養,包括加大臨床實習和見習時間,加強臨床教學基地建設,引入SP(標準化)病人進行臨床考核等。

4強調源頭,提高教師素質

致天下之治在于人才,成天下之才在于教化,行教化之業在于教師,“大師比大樓更重要”。正如周濟部長指出:高校的發展,第一位的、起關鍵和根本性作用的是人才,是教師隊伍。從某種程度上說,教師素質決定人才培養質量。目前,我國中醫院校中普遍存在一種客觀情況,教師的中醫學臨床素質及其對中醫學的深入理解和掌握程度不高,十分有悖于培養高質量中醫學人才的目的。因此,如何有效育才、引才、聚才和用才,也成為制約中醫藥教育的環節。要堅持教授講課制度,建立了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強化教師考核制度,鼓勵教師脫產學習或在職進修,鼓勵院校之間及國內外教師間進行交流,著眼培養素質全面、專長明顯的新型師資。

5更新觀念,教育要與時俱進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会市| 高邑县| 华亭县| 太仓市| 穆棱市| 如皋市| 西畴县| 共和县| 陆川县| 闸北区| 利川市| 敦煌市| 星子县| 武邑县| 姜堰市| 连南| 华容县| 光山县| 灵宝市| 灵山县| 清远市| 天等县| 平泉县| 萍乡市| 类乌齐县| 黎川县| 万安县| 邹城市| 融水| 财经| 台东市| 会东县| 综艺| 兰坪| 白沙| 华宁县| 拜城县| 莒南县| 大埔县| 吉木乃县| 乌拉特前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