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23 23:04: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南北文化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游牧文化;烏桓;鮮卑;研究索引
中圖分類號:K28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5)08-0273-03
一、論著類(含博士、碩士畢業論文)
成永娜,《烏桓民族關系探析》,煙臺大學碩士生論文,2009年。
郭鵬,《十六國時期慕容燕集團文化述論》,西北師大碩士畢業論文,2009年。
閔海霞,《匈奴發展史研究》,蘭州大學博士生論文,2010年。
吳松巖,《早期鮮卑墓葬研究》,吉林大學博士生論文,2010年。
蔣東明,《慕容鮮卑興衰原因探析》,內蒙古大學碩士生論文,2012年。
李莎,《論烏桓、鮮卑的南遷及其對漢匈關系的影響》,渤海大學碩士生論文,2012年。
陶麗根,《拓跋鮮卑早期史地綜考》,內蒙古大學碩士生論文,2013年。
郝燕妮,《慕容鮮卑對“中國”認同問題研究》,吉林大學碩士生論文,2013年。
劉洋,《東漢王朝東北地區治理政策研究――以東漢王朝與鮮卑的關系為重心》,廣西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3年。
梁云,《拓跋鮮卑早期歷史若干問題研究》,內蒙古大學博士生論文,2013年。
周劉備,《唐代詩人眼中的漢代邊疆問題》,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年。
李洪波,《兩漢時期的馬政與邊疆安全》,東北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年。
李煥清,《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名號與崇山習俗考論》,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論文,2014年。
李路《漢代東北邊疆民族文化與漢文化交流研究》,東北師范大學博士生論文2014年6月
張婷婷,《鮮卑族民間美術造型》,哈爾濱師范大學碩士生論文,2014年。
高建國,《鮮卑族裔府州折氏研究》,內蒙古大學博士生論文,2014年。
二、論文類
理論研究綜述
傅新民,《融合、消亡、新生――北魏拓跋鮮卑文化改革沉思》,《網絡財富》2009年01期。
閆祥云、馬成軍,《拓跋鮮卑史學自覺與北朝史學編纂》,《吉林省教育學院學報》2009年02期。
姚勝,《甘英出使大秦原因考》,《塔里木大學學報》2009年03期。
李煥清、王彥輝,《匈奴“甌脫”考辯》,《史學理論研究》2009年04期。
王平、陳文,《簡述東漢前期對北匈奴的政策》,《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09年04期。
薛海波,《試論漢魏之際東北各民族的政治發展形態――以部落酋豪為中心》,《東北史地》2009年08期。
閔海霞、崔明德,《試析南匈奴未能實現統一的原因》,《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10期。
李治亭,《論邊疆問題與歷代王朝的盛衰》,《東北史地》2009年11期。
陳得芝,《秦漢時期的北疆》,《元史及民族與邊疆研究集刊》2009年12期。
焦應達,《古代北方民族法律起源探析》,《內蒙古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年05期。
程尼娜,《漢代東北亞封貢體制初探》,《學習與探索》2010年05期。
梁云,《內蒙古地區鮮卑歷史的研究意義》,《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秦樹才、梁初陽,《〈后漢書〉中國民族史史料概說》,《西南古籍研究》2011年06期。
楊春奮,《中國古代北方少數民族男子發式微探》,《雞西大學學報》2011年07期。
梁云,《早期拓跋鮮卑研究回顧》,《內蒙古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1期。
王冉,《論早期鮮卑和東胡的淵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2期。
付開鏡,《魏晉南北朝鮮卑民族性觀念的儒家化》,《史林》2012年06期。
周麗莎,《魏晉時期鮮卑之崛起及其被打壓》,《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12年12期。
尹波濤,《略論馬長壽先生的北魏史研究――以〈烏桓與鮮卑〉為中心》,《西北民族論叢》2013年08期。
李曉標,《區域旅游開發中的文脈分析研究――以拓跋鮮卑民族文化園為例》,《現代營銷(學苑版)》2013年10期。
李昆、李建鳳,《知網所見鮮卑族族源研究綜述》,《青春歲月》2014年01期。
高然,《民族歷程與慕容改姓》,《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社版2014年07期。
戴光宇,《試論鮮卑語、契丹語和滿語的關系》,《滿語研究》2014年12期。
趙紅梅,《漢代邊疆民族管理機構比較研究――以度遼將軍、護羌校尉、使匈奴中郎將為中心》,《黑龍江社會科學》2014年09期。
起源與發展史
李海葉,《北魏時期的慕容與鮮卑》,《寧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黃河,《3-4世紀昌黎鮮卑胡姓群體初探》,《東北史地》2010年01期。
趙學政,《詩歌(詞)中的北疆游牧史考――以匈奴、鮮卑為例》,《前沿》2010年01期。
殷憲,《拓跋代與平城》,《學習與探索》2010年03期。
李書吉,《拓跋魏代北史實拾遺》,《學習與探索》2010年05期。
曹永年,《關于拓跋鮮卑的發祥地問題――與李志敏先生商榷》,《中國史研究》2010年08期。
潘玲,《西漢時期烏桓歷史辨析》,《史學集刊》2011年01期。
劉軍,《論鮮卑拓跋氏族群結構的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1期。
趙紅梅,《慕容鮮卑早期歷史談論――關于慕容氏的起源及其對華夏文化的認同問題》,《學習與探索》2011年05期。
梁云,《拓跋鮮卑西遷大澤、匈奴故地原因探析》,《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1年07期。
楊軍,《烏桓山與鮮卑山新考》,《歐亞學刊(國際版)》2011年10期。
倪瑞安,《拓跋南遷匈奴故地研究述評》,《東北史地》2012年01期。
穆臣,《慕容鮮卑民族共同體形成考論》,《廣西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07期。
溫玉成,《論拓跋部源自索離》,《新疆師范大學(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年11期。
丁柏峰,《簡論吐谷渾西遷之后與慕容鮮卑的歷史分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年01期。
崔向東,《論慕容在慕容鮮卑崛起中的作用》,《社會科學戰線》2013年02期。
王鵬,《鮮卑人覬覦中原慕容世家的“皇帝夢”》,《國家人文歷史》2013年02期。
劉宗銘,《簡述鮮卑族的起源及發展演變史》,《學理論》2013年03期。
王天蛟,《嫩江流域是鮮卑入主中原的必由之路》,《理論觀察》2013年04期。
魏俊杰,《論鮮卑段部的源流和興衰》,《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高然,《慕容鮮卑早期歷史考論》,《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08期。
文化、社會生活與習俗
高恒天、趙金國,《秦漢時代鮮卑族的道德生活及影響》,《陜西理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2期。
徐海晶,《從北朝上層女子看鮮卑族的貞潔觀》,《白城師范學院學報》2010年04期。
孫險峰,《北魏鮮卑人的宇宙觀――從鮮卑人的祭天禮制看宇宙觀的變遷》,《自然辯證法研究》2010年11期。
莊鴻雁,《鮮卑薩滿文化三論》,《學術交流》2012年09期。
王永平,《北魏后期遷洛鮮卑皇族集團之雅化――以其學術文化積累的提升為中心》,《河北學刊》2012年11期。
陳鵬,《拓跋鮮卑七分國人時間異說形成考》,《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2年12期。
呂凈植,《鮮卑非瑞獸辨》,《北方文物》2013年02期。
艾蔭范,《尾音節為“隗”的古鮮卑人名音讀和意涵初判》,《北方文物》2013年04期。
王春紅,《北魏鮮卑八姓之嵇、奚辨》,《許昌學院學報》2014年04期。
趙和平,《于闐尉遲氏源出鮮卑考――中古尉遲氏研究之二》,《敦煌研究》2014年06期。
肖永明,《青海魏晉十六國墓葬的鮮卑文化因素》,《青海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年05期。
曾順崗、張宏斌,《鮮卑政治、文化背景下的儒士命運――對北魏崔浩被誅的深層解讀》,《天府新論》2014年05期。
孫楠,《鮮卑族口傳文學的史料價值》,《通化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09期。
陸剛,《東漢鮮卑立體造型藝術發展脈絡研究》,《雕塑》2014年09期。
宋丙玲,《從文本和考古材料探析早期鮮卑服飾反映的漢人意象》,《中國美術研究》2014年09期。
陸剛,《鮮卑立體造型藝術作品構成形式解析》,《美術教育研究》2014年10期。
政治、制度與軍事
薛宗正,《關于慕容氏集成制度的探討》,《中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3期。
李俊方、魏舶,《漢晉護烏桓校尉職官性質演變探析》,《北方文物》2009年11期。
李大龍,《簡論曹魏王朝的鮮卑政策――以王雄刺殺軻比能為中心》,《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10期。
李瑾明,《游牧社會領導者的作用考――以鮮卑君主的地位為中心》,《宋史研究論叢》2010年12期。
金洪培,《淝水之戰與慕容垂復燕》,《延邊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4期。
林永強,《漢朝針對降附烏桓的軍政管理措施考論》,《黑龍江民族叢刊》2012年04期。
曹晉,《克里孟古城:檀石槐鮮卑軍事大聯盟的指揮中心》,《集寧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6期。
毋有江,《拓跋鮮卑政治發展的地理空間》,《魏晉南北朝隋唐史資料》2012年12期。
趙紅梅,《鮮卑朝貢制度構建的歷史軌跡――1―4世紀鮮卑朝貢中原王朝特征述略》,《學習與探索》2014年04期。
程尼娜,《漢魏晉時期東部鮮卑朝貢制度研究》,《學習與探索》2014年04期。
民族交往與融合
王華權,《漢語親屬稱謂前綴“阿”成因再探――兼說鮮卑等北方少數民族語對中古漢語的影響》,《長江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年04期。
崔明德、成永娜,《烏桓調整與周邊民族關系的原因及其影響》,《煙臺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9年07期。
周惠泉,《宇文虛中新探》,《文學評論》2009年09期。
孫玉景,《古代渾河地區民族族系嬗變及其文化特征》,《民族論壇》2010年03期。
汪錫鵬,《由太和五銖到北周三品――從錢幣上看北朝鮮卑統治者的漢化進程》,《中國城市金融》2010年03期。
羊瑜,《從六鎮鮮卑看拓跋鮮卑的漢化過程》,《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0年06期。
趙秀文、金鋒、包福存,《鮮卑族漢化與諾曼底貴族盎格魯化比較》,《牡丹江大學學報》2010年08期。
莊金秋,《略論段部鮮卑與兩晉的關系》,《東北史地》2010年09期。
束霞平,《芻議鮮卑族服飾對南北朝戎服的影響》,《絲綢》2010年10期。
沈波,《對鮮卑族種屬的多角度探析》,《赤峰學院學報(漢文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年11期。
金洪培,《叛服不常――略論慕容鮮卑與西晉的關系》,《黑龍江民族叢刊》2010年12期。
高然,《鮮卑豆盧氏世系補論》,《中國邊疆史地研究》2010年12期。
趙紅梅,《烏桓朝貢東漢王朝探微》,《社會科學輯刊》2011年11期。
胡玉春,《鐵弗匈奴與拓跋鮮卑關系考略》,《黑龍江史志》2012年01期。
王荔,《慕容鮮卑漢化過程淺析》,《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2年03期。
李春梅,《匈奴與烏桓的關系考述》,《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3期。
李莎,《論兩漢時期烏桓、鮮卑南遷的原因及對漢匈奴關系的影響》,《咸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年05期。
管芙蓉,《鮮卑族入主中原的意義》,《山西大同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年06期。
潘慧,《淺析拓跋鮮卑和中原文化的融合與沖突》,《絲綢之路》2012年08期。
趙紅梅,《政治中心的移徙與民族文化的交融――慕容鮮卑傳統教育淵源解析》,《學習與探索》2013年02期。
孫泓,《慕容鮮卑遷入朝鮮半島及其影響》,《朝鮮、韓國歷史研究》2013年03期。
鄭亮,《試論東漢與鮮卑的和戰關系》,《劍南文學(經典教苑)》2013年09期。
劉彥坤,《淺析鮮卑文化在南北朝時期對民族大融合推動作用》,《商》2014年04期。
孫顥,《高句麗與慕容鮮卑關系解讀――以陶器為視角》,《北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6期。
崔向東,《烏桓、鮮卑南遷西進與北方民族關系演變》,《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4年07期。
楊懿,《華裔理殊:永嘉之亂前的慕容鮮卑及其改革動因》,《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4年07期。
苗霖霖,《黨項鮮卑關系再探討》,《黑龍江民族叢刊》2014年08期。
考古研究
吳松巖,《早期鮮卑考古學主要發現與研究述評》,《東北史地》2009年01期。
韋正,《鮮卑墓葬研究》,《考古學報》2009年07期。
倪瑞安,《拓跋―北魏墓葬研究的學科背景與核心問題》,《內蒙古文物考古》2010年01期。
吉平、劉海文、馬婧,《內蒙古南寶力皋吐鮮卑墓地發掘簡報》,《華夏考古》2010年06期。
陳孔壇,《“北周三品”錢幣是鮮卑宇文部漢化的物證》,《東方收藏》2010年11期。
李懷順,《河西魏晉墓壁畫少數民族形象初探》,《華夏考古》2010年12期。
潘玲,《東漢至魏晉早期鮮卑墓葬的特征與演變分析―以性別和年齡差異為例》,《草原文物》2012年03期。
范恩實,《論西岔溝古墓群的族屬――兼及烏桓、鮮卑考古文化的探索問題》,《社會科學戰線》2012年04期。
吳葒、王策毛、瑞林,《河西墓葬中的鮮卑因素》,《考古與文物》2012年04期。
潘玲,《長城地帶早期鮮卑遺存文化因素來源分析》,《邊疆考古研究》2012年08期。
吳松巖,《拓跋鮮卑一種特殊的合葬類型―二次疊葬墓》,《內蒙古社會科學(漢文版)》2012年09期。
謝洪波,《北朝鎮墓獸造型與鮮卑族漢化的關系解析》,《貴州民族研究》2013年04期。
林林、馮雷、郭松雪,《慕容鮮卑早期落腳點“棘城之北”考》,《草原文物》2013年09期。
范兆飛,《北魏鮮卑喪葬習俗考論》,《學術月刊》2013年09期。
張景明,《鮮卑金銀器與草原絲綢之路》,《邊疆考古研究》2013年12期。
關鍵詞:陶瓷,陶瓷史,工藝美術
中國最早的陶瓷是青瓷,發現于山西夏縣東下馮龍山文化遺址中,距今約4200年。隨著中國原始藝術的第一繁榮時期的結束,迎來了新石器時代工藝彩陶的第二繁榮期的來臨。
仰韶文化彩陶最早出現在河南省淹仰韶村發現。其中有半坡型彩陶,首先發現西安東郊半坡村,分布地區集中在關中平原。彩陶以黑色與紅色為主。裝飾圖案有人面紋、魚紋、鹿紋、蛙紋等。而中晚期的魚紋從靜態轉為動態,不在注重形態,通過對口,眼腮尾鰭的描繪來表現魚的動態。半坡型彩陶鐘情于幾何紋樣的造型。說明了我們祖先的抽象造型能力。廟底溝型彩陶首先發現于河南陜縣廟底溝。主要分布在陜西中地區。廟底溝型彩陶整體造型的線條極為流暢。裝飾圖案多采用圓弧線,直線和點。構成雅致流美的神韻。馬家窯型彩陶是廟底溝的延續和發展。首次發現于甘薯馬家窯。碩士論文,陶瓷史。。馬家窯型彩陶整體風格是豪邁、大氣,有著極強的動勢。圖案中,大量出現平行線,平等圓弧線,同心圓,在漩渦式的滾動中所有出現在圓點,恰恰又產生出靜態美。
到了夏、商、西周時期,陶瓷制作工藝大大提高,而且窖場規模也不斷擴大。由于商飲酒之風盛行,所以陶質酒器很多如:觚( gu )、尊、壺、爵( jue)等。到了西周,陶質的酒器明顯減少。裝飾手法上更注重部位的選擇比例的權衡虛實,繁簡的搭配在這個時期已經體現出來。這個時期隨著三層花,理性色彩的增強以及竊曲紋,波紋,重環紋,瓦紋等的出現更好的體現了夏商西周時期工藝的提高。
秦漢時期是中國社會的重大轉折時期,也是一個大融合的時代;秦漢工藝美術是以強盛的打帝國為背景的大一統美術。以儒教思想為背景的禮教美術和以人生享樂為背景的神仙美術。其中,漢朝的陶瓷工藝有較高成就的有:釉陶,青瓷,彩繪陶,陶塑等。漢末晉初最好的青瓷窯是越窯。胎質堅硬,胎色灰白。這個時期的主要瓷器是青瓷。基本風格是清雅,裝飾紋樣的舒緩,釉色清新可人。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則以佛教美術的興起哲學思想進入藝術領域,本時期主要以清淡,玄學,竹林七賢為主要的風格。大量的出現白瓷、青瓷。瓷是由陶演變發展而來的。與前面提到的陶有著本資的區別: 1.原料不同。陶用黏土,瓷用瓷土。2.燒制溫度不同。陶器低,在800℃左右。3.質地不同。陶器質地松脆,有微孔;瓷器質地細密,敲擊聲脆如金屬聲。碩士論文,陶瓷史。。
隋唐時期是中國工藝史上的又一個高峰時期。無論是陶瓷上的南北交流清白并重,還是金屬器皿上的中外合璧,都表現出匠師那種“不薄技術,愛藝術,不薄今人愛古人”的內在追求與氣質。創造了開放的華美時代。
隋朝的白瓷,釉色光潤。以青瓷為主流產品。唐三彩女傭的出現在世界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唐三彩女傭那雍容華貴的大家風范,實在是大唐包容一切外文化的象征。唐三彩是唐代彩色釉陶的通稱。多用白色粘土做胎;以含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的礦物質為著色劑,配制低溫釉,施于胚體表面在800—1000℃左右低溫中燒成。其彩色并不僅限于三種顏色,一般有綠、黃、藍、白、紫等多種色彩,但以黃、白、綠為主。唐三彩主要用于隨葬。常見的有瓶、缽、罐、盤、杯、碗、枕等普通生活器皿,此外還有各種動物和人傭及建筑家具等。
隨著市民生活的需求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兩宋的工藝美術呈現出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這時期出現了宋代的五大名窯:汝、官、哥、均、定。
1.汝窯(以燒造青瓷為主),天青色,天青色在色彩上介于綠色和藍色之間,既有藍色之冷又有綠色之溫。汝窯瓷器樸素、高雅是統治者沉淀于安逸享受的現實反應。體現了平淡、蕰籍之美。
2.官窯,胎有灰、黑和米黃數種,紋片大、小均有,釉色有粉青、米黃、深米黃等。北宋官窯窯址未明,南宋修內司官窯及郊壇下官窯窯址在杭州鳳凰和烏龜山。碩士論文,陶瓷史。。
3.哥窯(龍泉窯),釉色有粉青,灰青,米黃之分,以灰青為主,釉面布滿龜裂的裂片,有開片。弊病稱為了一種紋理,好像冰裂變化萬千形成自然雅致的天趣。
4.鈞窯,在河南禹縣,有天青、月白、灰藍、海棠紅、玫瑰紫等色。藝術特點為:“夕陽紫翠忽成嵐”天青色于玫瑰紫色交織,釉色美如朝暉。銅的運用高溫形成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
5.定窯,是五大名窯中唯一燒的白瓷,兼燒黑釉,綠釉醬釉。地址在河北曲陽。釉層薄而滑膩滋潤。釉色白中微微閃黃,好似古代婦女薄施粉黛。給人以柔潤,恬美的美感。碩士論文,陶瓷史。。
南宋 足洗和明永樂、窖青花纏枝山茶紋扁壺都為上海博物館的珍藏品。反映了當時的社會文化。碩士論文,陶瓷史。。
兩宋時期瓷的發展有兩大特征,一是南北瓷都在發展;二是官窯,民窯都在發展而元瓷的發展則集中在江西景德鎮的發展上。其主要工藝是青花,釉里紅,中國書畫藝術與中國陶瓷工藝得以充分完美的結合。這是景德鎮瓷工藝的重大貢獻。而且元代還燒制高溫卵白釉、紅釉、藍釉。碩士論文,陶瓷史。。
到了明朝,景德鎮瓷器獨領。主要瓷器品種為:青花、釉里紅、五彩、琺瑯彩、粉彩。極具宮廷貴族氣象的典雅,其突出代表要數五彩冰梅蝶紋瓷瓶了。圈足與瓶頸裝飾帶采用紅綠相間的民間抽象、寫意的表現手法,與肩、腹、腰部的冰梅蝶的主體紋飾形成強烈的對比,色調雅致而明潔。清朝的宜興紫砂壺制作的一個突出特點,就是文人雅士的積極參與其中。書畫與紫砂壺的關系更加的密切,同時也反應了紫砂壺制作更加文人化了。
一部陶瓷史,就是一部中國古文明史和審美史的縮影。由于每個歷史時期的制作工藝和審美感受的差異,從而形成不同的陶瓷裝飾形式。各個歷史時期都有閃現時代光輝的精美之作,體現了各個時期的陶瓷發展特點。陶瓷燒制是一門博大精深的文化。隨著歷史的發展,陶瓷工藝也將展開新的一頁。技術與時代完美結合,相信陶瓷事業將會變得更加輝煌。
參考文獻:
[1]海天.中國工藝美術簡史[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5
公元960年,北宋建立。此后,宋為統一北方與遼之間在河北地區頻發戰爭,對當地政治、經濟及人民生活造成巨大破壞。公元1004年,宋、遼締結澶淵之盟,約定以白溝河(今大清河一線)為界,雙方罷兵求和,從此進入和平相持時期。這種穩定的環境有利于河北經濟文化的發展和人們安定生活。但另一方面,河北也進入一個南北分裂的時代,中南部地區屬宋,北部地區屬遼。這種情況直到公元1127年,金滅北宋后,河北全境統一屬金。
宋代的地方行政建制主要設路、府、州、縣等,河北主要分為兩路:河北東路、河北西路。河北東路所轄地區主要有:大名府、開德府、河間府,以及滄州、冀州、霸州、德州等11州。河北西路所轄地區主要有:真定府、中山府、信德府、慶源府,以及相州、衛州、州、深州等9州。上述兩路基本包括了今河北省大清河以南的全部地區。
遼代行政建制設五京道,道以下設府、州、縣。其中南京道的全部及部分中京道、西京道所轄地域,相當于今河北省大清河以北的全部地區。
金代的行政建制基本因循宋,今河北省地域大致相當于金代的河北東路、西路以及中都路、大名府路所轄范圍。
宋遼對峙與金統一河北,對河北這一時期物質文化的發展與面貌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河北此一階段的古文化遺存,呈現出宋的中原文化傳統與遼、金的北方文化因素互相融合的獨特特點。
河北多年的文物考古工作發現了大量的宋遼金時期的文化遺存,出土了豐富的各類文物。已發現的宋代遺址約260多處,其中城址13處;遼金時期遺址約1600處,其中城址61處;另外還有大量墓葬。
二、宋代考古
北宋遺址以城址和瓷窯址最為重要,考古發掘工作亦主要針對此兩項內容開展。比較重要的城址有大名故城、巨鹿故城等。始建于五代,宋代立為北京的宋代著名城市大名府故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500米,東西寬約6000米。城垣夯土筑成,殘高1~8米。城內發現宋代灰陶和白瓷、黑瓷殘器片,另外還發現有石雕佛像殘件。位于今巨鹿縣境內的宋代巨鹿故城址,平面呈長方形,南北長約712米,東西寬約300米。城垣遺跡已湮沒于地下,文化層距今地表約3米深。1915年和1920年間,城址出土了大量宋代文物,其中有碗、盤、盆、罐、瓶等瓷器和絹畫等。北宋普通中小型聚落遺址發掘的很少,遺跡主要是簡單的房址、水井、灰坑等,出土遺物以泥質陶器和白釉、黑釉粗瓷器為主,器型主要是碗、盤、罐、甕等。
定窯、磁州窯和井陘窯遺址是河北北宋至金時期三大重要瓷窯址。定窯乃宋代著名瓷窯,其創燒于唐代,至元代漸衰落。核心窯址位于曲陽縣澗磁村附近,發掘出的遺跡有窯爐和瓷器作坊遺址。出土的瓷器尤以白瓷器最為著名,即聞名于世的定窯白瓷,種類主要有碗、盤、碟、瓶、壺、盒和枕等,胎質細膩,釉色潤澤,裝飾技法主要有刻花、劃花和印花等,圖案以花卉和動物形象為主,有的瓷器上題款有“官”、“尚食局”、“尚藥局”等,多與宮廷和官府有關[1]。
磁州窯興盛于北宋和金代,是宋元時期北方著名的民間窯場,包括磁縣觀臺鎮和邯鄲彭城鎮兩個窯址群,遺跡發現有窯爐、石碾槽、作坊及原料堆等。瓷器產品以白釉器為主,次為黑釉、綠釉、黃釉器等,器型種類有碗、盤、罐、瓶、壺、枕和建筑構件等。裝飾技法極為豐富,有劃花、印花、剔花等,其中尤以白地黑花的裝飾最具風格[2]。1989年調查新發現的井陘瓷窯遺址群,是隋代至元代燒制白瓷器為主的瓷窯群,產品表現出一些獨特的地方特色,以白瓷為主,其次有黑釉、醬釉、綠釉和黃釉器[3]。
北宋墓葬的發掘以井陘柿莊墓群較為著名。共發掘墓葬14座,形制以帶墓道單室仿木構磚室墓為主,其中尤以6號墓的“搗練圖”壁畫最為完整精美。該墓地的年代,發掘報告認為是北宋末至金初,近年有人認為應晚至元代[4]。
北宋與遼對峙存在,位于兩國交界地帶的河北中部地區留下了不少軍事性遺跡,如永清、雄縣境內的北宋地道遺址,屬抗遼的軍事防御設施遺跡。地道距地表約4米,洞高約1.5米,寬約1米,一般系用灰磚壘砌而成,磚長30厘米,寬15厘米,厚7厘米。洞內發現有燈龕、通氣孔等設施。出土遺物有黑釉的瓷碗、罐等瓷器或瓷器殘片。這些地道遺存為研究宋與遼金的戰爭及軍事防御設施提供了資料[5]。
從北宋開始,中國建筑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北宋時期建筑遺存在河北有著較好的保存。正定隆興寺是現存規模較大、較為完整地保存了宋代布局規劃的寺院,為國內罕有的宋代建筑群,現存有4座宋代原構木結構建筑,其中摩尼殿的平面布局與殿頂形式常見于宋畫,而實物罕見,故在中國古代建筑史中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河北宋塔在全國占有突出地位。于宋至和二年(1055年)建成的定州開元寺塔,高84米,為全國古塔之最。另一處著名的宋塔是高達63.9米的景縣開福寺塔,也為國內少見的高塔。金代重修的正定廣惠寺華塔,一層塔身四隅附建四座單層小塔,主塔上部滿飾各類壁塑,為國內佛塔罕見形式。臨城普利寺塔為宋代少見的方形磚塔,塔身一級滿嵌磚雕坐佛,各層斗拱形制各異,極具裝飾性。刻于北宋大觀二年(1108年)的趙州大觀圣作之碑,在國內同類遺存中形體最高大,保存最好。建于北宋景5年(1038年)的趙州陀羅尼經幢,幢高16余米,為國內現存形體最高大的經幢,造型華麗,雕刻精美,為宋代典型代表作品。另外,北宋佛寺遺址的重要發現有定州靜志寺真身舍利塔和凈眾院舍利塔的塔基,其地宮中出土了大量珍貴文物[6]。
三、遼金考古
遼金時期的遺址集中分布在北部的張家口、承德一帶,多為內涵簡單、文化層較薄的一般性遺址,出土遺物主要是陶器和瓷器殘片。發現的城址依大小大致可分為兩種類型:一是小型城堡址,一般平面近方形,邊長50~100米,城垣夯土筑成;二是較大型城址,城垣邊長一般在500米以上,如沽源小宏城、九連城等,其年代下限均延續到元代。九連城城址平面長方形,南北長920米,東西寬760米,城垣外側建有獨特的半圓形馬面,直徑20米,間距80~100米。
河北北部地區遼代墓葬發現很多,其中以宣化下八里張氏家族墓群的發掘收獲最為卓著,是遼代考古的重大成果之一。該墓群屬漢人家族墓地,時代集中在遼代末年大安和天慶年間。墓葬形制多為帶墓道的仿木構穹隆頂單室或雙室磚室墓,墓室平面有圓形、六角形和方形等。墓內均有色彩艷麗的壁畫,內容以表現墓主人生前的生活情形為主,如出行、散樂、侍吏等,特別是還發現了“茶道”和“備經”等壁畫新題材。隨葬品除陶瓷器、銅器外,引人矚目的還有許多保存較為完整的木制家具桌椅、衣架等。葬式為特殊的骨灰葬,并“以草為骨”或“以木為骨”制成人體偶像。張文藻等人的木棺上還有用梵文和漢文墨書的佛經,反映了佛教的葬制[7]。
金代墓葬重要的有高碑店金皇統三年(1143年)時立愛墓、興隆金天德二年(1150年)契丹人墓等[8]。興隆金墓出土的契丹文墓志是重要的契丹文資料,對研究契丹文字的起源和結構具有重要的意義。金代佛寺遺址的重要發現有固安于沿村寶嚴寺塔基地宮,出土了許多精美的金銀器[9]。契丹人的墓葬重要的有平泉遼統和二十七年(1009年)耶律加乙里妃墓、重熙十五年(1046年)秦晉國大長公主墓等,出土的墓志銘補正了文獻記載的不足[10]。
長城在金代有著奇特的發展。金長城又稱金界壕、壕塹,與前代長城不同,它掘土為壕塹,掘出的土在壕內側夯筑為墻,重要地段雙壕雙墻并列。墻體外側筑望臺(馬面),內側建戍堡、關城,防御體系比前代長城更為嚴密。金長城有主線和多條支線,河北境內的金長城屬南線,位于康保、豐寧、圍場境內,總長約216公里。長城由外壕、墻體、望臺(馬面)構成,墻體夯筑跡象不明顯,坍塌嚴重,殘高不足1米,望臺間距200~300米。許多地段已被夷平,有些成為鄉間大車道。
來自東北地區的遼金兩族在汲取漢文化基礎上,也創造了具有民族融合風格的各種建筑作品。河北境內保存有不少質量上乘的遼金時期建筑遺存。高碑店開善寺大殿,為國內現存不足十座的遼代木構建筑中經后代修繕改造最少、保存原貌最好的一座。建于遼應歷十六年(956年)的淶源閣院寺文殊殿,保留的遼代壁畫及部分彩畫彌足珍貴。河北北部遼塔的代表作品有涿州云居寺塔和智度寺塔、淶水慶化寺華塔、易縣圣塔院塔、淶水鎮江塔等。金代塔的代表作品有正定臨濟寺澄靈塔、昌黎源影寺塔、易縣雙塔庵雙塔等。金代重要經幢有盧龍陀羅尼經幢,高11米,雕刻精細華美,為金代石刻精品。
四、河北宋遼金考古的重要性
河北地區宋遼金考古的重要性不僅僅表現在有多種多樣的突出發現方面,更為重要的是這些發現對于研究這一時期的歷史具有特別的價值與意義。其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河北特殊的地理位置是研究中原宋代文化與北方遼金文化之間互相交流與碰撞的最佳區域。兩種不同系統文化之間的關系研究是考古學研究的重要領域,而兩種文化對峙的前沿地域則是研究這種關系的最重要環節。因此,河北在宋代與遼金考古學文化比較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的特別重要的意義。
其次,河北是研究宋代考古的重要地域。宋代的政治經濟中心在今河南(下轉39頁)(上接25頁)地區,而與之毗鄰的河北則是宋代抗擊北遼的前沿重要區域,因此將大名府升為“北門鎖鑰”之北京,成為陪都。這種特殊的政治因素為河北地區文化的發展提供了特殊的條件,因此也成為宋代考古的特殊地域。
第三,河北是研究遼金考古的重要地域。遼代升幽州為南京,又稱燕京,為遼之陪都,成為遼代的重要區域。金代遷都燕京,稱中都,河北地區成為京畿重地。因此,河北地區自然成為遼金考古的重要地域。
總之,河北特殊的地理區域以及豐富的考古發現,使其在中國宋遼金考古領域占據了特別重要的位置。
參考文獻:
[1]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曲陽澗磁村定窯遺址調查與試掘》,《考古》1965年8期。
[2]a.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觀臺窯址發掘報告》,《文物》1959年6期;b.李輝柄:《磁州窯遺址調查》,《文物》1964年8期;c.北京大學考古系、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觀臺磁州窯址》,文物出版社,1997年。
[3]孟繁峰:《井陘窯金代印花模子的相關問題》,《文物春秋》1997年增刊。
[4]a.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井陘縣柿莊宋墓發掘報告》,《考古學報》1962年2期;b.徐蘋芳:《看〈河北古代墓葬壁畫精粹展〉札記》,《文物》1996年9期。
[5]a.峰峰礦區文物保管所:《河北邯鄲市峰峰礦區宋代地道清理報告》,《考古》1990年8期;b.夏清海:《河北省雄縣祁崗村發現古代地道》,《文物》1984年6期;c.廊坊市文物管理處:《永清縣古地道調查與試掘簡報》,《文物春秋》2000年3期。
[6]定縣博物館:《河北定縣發現兩座宋代塔基》,《文物》1972年8期。
[7]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宣化遼墓》,文物出版社,2001年。
[8]a.河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隊:《河北新城縣北場村金時立愛和時豐墓發掘記》,《考古》1962年12期;b.鄭紹宗:《興隆縣梓木林子發現的契丹文墓志銘》,《考古》1973年5期。
[9]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等:《河北固安于沿村金寶嚴寺塔基地宮出土文物》,《文物》1993年4期。
[10]a.鄭紹宗:《耶律加乙里妃墓志銘》,《考古》1981年5期;b.鄭紹宗:《契丹秦晉國大長公主墓志銘》,《考古》1962年8期。
【關鍵詞】空間句法 軌道站點 公共空間 導則研究
中圖分類號:TU984文獻標識碼: A
注:該項目為北京工業大學第12屆科技基金立項項目 項目編號: ykj-2013-10419
引言
北京市軌道交通的快速發展,地鐵站點的可達性特征使得站點臨近區域在集散區域內客流增大的同時也產生了資源的積聚效應,而北土城站站點周邊公園、廣場等公共空間眾多,卻缺乏應有的城市空間活力。
因此,城市軌道交通介入原有城市空間所帶來的城市更新與站點周邊公共空間的重塑是值得關注和研究的。本文旨在城市軌道交通站點區域的公共空間層面,從站點區域的功能屬性、公共空間的物理屬性、人的行為特征等方面來研究城市外部空間形態,對城市軌道交通與城市公共空間之間的相互關系進行思考。
1. 北土城站站點周邊城市公共空間分析
1.1 站點概況
1.1.1 規劃范圍
此次調研地點位于地鐵8號線和10號線的換乘站――北土城站及其周邊公共空間,占地面積約130公頃。北土城站周邊以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北中軸景觀大道廣場等開放空間為主,輔以居住、辦公、商業等功能用地。站點東北方向為在建的奧體文化商務園區,西北方向為中華民族園。
1.1.2 周邊區域條件
北土城站是地鐵8號線和10號線的換乘車站,且位于北京中軸線上,是北京傳統軸線和現代軸線的過渡地帶,作為奧運公園的門戶和序幕,是北京交通區位的重要交通節點。周邊用地以公園綠地、防護綠地、廣場等開放空間用地為主。
1.2 空間調研情況概述
1.2.1 公共空間分布特征
北土城站周邊公共空間主要為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中華民族園(南區)、北中軸景觀大道、公交總站和沿街帶狀防護綠地。用地內的古城墻文化、民族文化、奧運文化豐富多彩。
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利用率較高,人流較集中。而北中軸景觀大道廣場利用率較低,活動人群較少。中華民族園(南區)處于暫時關閉狀態。
1.2.2 空間肌理特征
用地整體建筑密度較低,尤其以東北地塊最為明顯,為在建的奧體文化商務園區。以北土城站為中心,形成東西和南北向的大面積十字形開敞空間。東西向為帶狀的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南北向為北中軸景觀大道(廣場)及帶狀綠化,具有良好的視線通廊。
建筑以板式居住建筑為主,局部存在少量大體量現代公共建筑。南北向道路、廣場形成了強烈的軸線空間。由于用地內建筑圍合感不強,所以街巷肌理較為混亂,但綠化空間較為充足。
1.2.3 使用人群特征
根據用地內公園、廣場等大型公共空間的功能性,其服務人群特征為:遺址公園主要服務于周邊居住區居民的日常活動,中華民族園以游客為主,而北中軸景觀大道處于周邊居民和游客的混合使用模式,但以居民日常使用為主。上班族對區域內的公共空間利用率極低,主要在辦公區域內活動。行人交通目的性較強,主要分布于交通干道沿線。四類人群混合使用的公共空間較少,以站點周邊為主。
1.3 Space Syntax分析結果
1.3.1 街道整合度分析
北土城站點周邊以北土城東路、北土城西路和站點南邊的北辰路的整合度為最高。說明其拓撲平均深度較低,人流較易到達,可達性強。因此,此三條街道內的公共空間應作為優化設計的重點。
1.3.2 街道選擇度分析
北土城站點周邊以北土城東路、北土城西路的街道選擇度為最高,站點南邊的北辰路和安定路較高。而且,元大都城垣遺址公園也具有較強的吸引穿越交通到達站點的潛力。
1.3.3 站點所在街道相對深度分析
北土城站點周邊以北土城東、西路和北辰路深度值最淺,有利于經濟等社會生活的開展。其次,站點四周用地內深度值較為平均,個別地方存在較深區域。因此,在優化設計中,應努力降低站點周邊公共空間的深度值,從而提升其可達性。
1.4 空間現狀問題總結
1.4.1 線狀城市公共空間
(1)局部步行交通系統可達性低
(2)部分站外步行交通系統可辨識性低,行人易產生迷失感
1.4.2 面狀城市公共空間
(1)空間利用不充分,無法滿足多元需求
(2)空間設計趣味性及觀賞性較差,缺乏活力
1.4.3 文化氛圍的營造
(1)多元文化(民族文化、古城墻文化、奧運文化等)氛圍缺失
(2)中軸路――北辰路街景界面缺少“中國氣質”,應加強其軸線秩序和文化氛圍
2 北土城站站點周邊城市公共空間優化策略研究
在城市設計層面,軌道站點周邊公共空間優化設計導則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
2.1線狀公共空間
即站點出入口與城市街道的空間關系研究。具體包括空間的可達性、可辨識性、建筑圍合界面等方面的指導性原則:
(1)沿街建筑立面整潔,盡量保持風格的整體統一,有底商的路段避免占據人行步道空間;
(2)道路兩側除了要有行道樹之外,寬度足夠的路段人行道兩側還應有豐富的綠化景觀;
(3)人行步道要有硬質鋪裝且平坦無破損,人行道和人行天橋的地面及墻體應整潔,無商業設施。
本設計中以北辰路街道設計為例:
(1)強化街景界面的中國氣質,強化人工建筑界面的齊整統一的軸線秩序。保持北高南低、平整有序的景觀輪廓線。強化軸線對稱格局,界面統一臨街檐口高度,界面統一色彩。
(2)恢復與強化軸線上的重要結構性視覺要素,強化自然圖畫的城市公園氣質,保持對稱綠化格局,軟化兩側街景界面。
(3)北土城南段強化軸線東西使用功能和建筑空間形態的對稱布局,北段強化軸線東西對稱的公園布局。凸顯南北街景的不同氣質和不同圖底肌理。
2.2面狀公共空間
即站點周邊500m半徑范圍內行人能夠到達的休閑廣場、公園、綠地、街角廣場、停車場等空間研究。具體包括可達性、安全性、便捷性、綠地綠化率、夜景觀設計等指標要求:
(1)在空間尺度適宜的情況下,設置小型的林蔭廣場,或者兒童游玩設施,增加街道活力;
(2)在社區周邊的街角空間,增加必要的休憩設施,并結合植被綠化等軟質空間,從而為周邊居民,特別是老年人增加宜人的休閑空間;
(3)設置足夠的休憩設施,增加具有趣味性和參與性的環境,提供私密、開放、安靜、熱鬧等不同特點、多樣的可達性休憩場地;
(4)在公共建筑圍合的街角空間,若空間尺度較大,可設置噴泉、水池、開放草坪、健身場地等豐富的廣場空間,并注意加強與周邊街角形成的視覺對景關系。
本設計中以安貞路廣場和街角空間設計為例:
安貞路廣場:
(1)將廢棄的停車場改造為居民日常健身活動場所,滿足周邊居民的生活需求和安貞醫院看病者休憩、娛樂等功能;
(2)廣場內宜采用顏色較為鮮艷的硬質鋪裝,植被宜選擇高低不同的植物進行人工造景,從而營造豐富的景觀層次,以滿足廣場上人群和行人視線審美要求。
2.3文化氛圍
即站點所在區域的周邊公共空間應具有的文化氣質,包括空間秩序、地域性文化小品的表達等內容。
(1)在中軸線上,通過綠化植被、構筑物、鋪地等形式的對稱布局,保持其中國氣質和軸線秩序;
(2)增加其空間可達性及安全性,保證居民、游客的健身、游覽、休憩等基本功能需求和重大節日的聚集活動場地;
(3)以人工植物造景為主,選擇具有較高觀賞價值的植物,營造豐富的景觀層次,以滿足廣場人群和道路行人視線的審美要求。
3.結語
本文通過對城市設計理論的研究學習,找到量化分析城市公共空間形態結構的理論和方法――空間句法(Space Syntax),并通過對北京市北土城軌道站點周邊公共空間的實際調研,尋求問題的影響因素,結合量化分析結果對其公共空間形態及行人使用行為問題進行深入探討,尋找其關聯性所在,通過對分析所得的各項問題進行梳理,找到其癥結所在并提出相關優化建議,借此改善北土城站周邊城市公共空間質量,充分發揮軌道站點的區域帶動作用,提升站點周邊城市公共空間的使用效率,創造出宜人的城市步行環境。限于筆者的學識與精力的局限性,文章中部分內容在范圍上與深度上還有待深入研究, 行文中不免有不足與疏漏之處,敬請廣大專業人士批評指正。
參考文獻
1 徐璐 徐建剛 . 空間句法在城市設計中的應用――以南京市河西地區空間結構分析為例 [J].現代城市研究,2011(04):42-48.
2 楊滔 . 空間句法:從圖論的角度看中微觀城市形態[J].國外城市規劃,2006(03):48-52.
3 郭湘閩,劉長濤. 基于空間句法的城中村更新模式――以深圳市平山村為例[J]. 建筑學報,2013(03).
眾所周知,我國南北方在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不僅有著許多相通之處,同時也存在著許多的差異。這種情況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王國維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說:“我國春秋以前,道德政治上之思想,可分為兩派:一帝王派,一非帝王派……前者大成于孔子,墨子,而后者大成于老子。故前者北方派,后者南方派也。”⑴可見在先秦時期就已出現了代表北方的孔子與代表南方的老子的地域性分岔了論文。美學作為一門正式的學科在中國出現的比較晚,但是,在春秋戰國時期,在我國就已發展成形,形成了具有其特色的美學思想和美學流派,如以老子和莊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以孔子和孟子為代表的儒家美學,另外,如管子,墨子,荀子,韓非子等人在美學上也進行了各自的探索和研究。因為南北的差異性,這時的美學思想自然也不例外地存在著南北地域上的差異。如孔子等為代表的儒家美學思想和老子為代表的道家美學思想就是這時美學南北地域的差異性的體現。這種情況雖然有許多的變化,但是南北派別的劃分依然是其主脈,王國維在《屈子文學之精神》中進一步指出:“戰國后之諸學派,無不直接出于此二派,或出于混合此二派”⑵。所以也就可以從地域上把中國的美學劃分為南方美學和北方美學,統稱為南北地緣美學,作為中國美學的地域劃分的一種方法。
那么這兩種美學的差異究竟表現在哪些地方呢?筆者認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兩種美學所植根的經濟基礎的差異。北方美學植根于北方經濟(以牧業經濟和小麥經濟為主)之上,南方美學植根于南方水稻經濟之中。
二、兩種美學所生存的文化思想底蘊的不同。北方的文化思想比較正統,南方的文化則是一種水稻文化,出現了原始的宗教,并出現了一種特殊的文化——“巫文化”。
三、兩種美學的精神內核不同。北方以“尚武”為主,并兼有其它多種精神,南方則是以“糜情”為內核。
四、兩種美學所具有的風格的差異。北方美學的風格是豪邁雄壯,質樸淳厚,南方美學則秀麗婉美,浪漫熱烈。
五、兩種美學見之于文藝上也具有很大的差異。正如《隋書·文學傳序》中所言:“江左宮商發越,貴乎清綺;河溯詞義貞剛,重乎氣質”。北方文藝重于“氣質”,南方文藝重于“清綺”。
這兩種美學的差異性在春秋戰國時期就已有凸現,如代表北方美學思想的《詩經》和代表南方美學思想的楚辭。袁行霈先生在《中國文學的地域性與文學家的地理分布》中講到:“先秦時期的《詩經》和《楚辭》就是地域性很強的作品。《詩經》主要是北方文學;《楚辭》則植根于南方,而又吸取了北方的文化營養。《詩經》的質樸淳厚,《楚辭》的浪漫熱烈,體現著北方和南方兩地的差異。”⑶但是一開始這兩種美學的地位也并不是對等的,很長時期里,美學一直都是以北方為正統,南方美學遠遠不及北方美學,這種狀況直到魏晉南北朝才發生了巨大的轉變。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政治上的分裂,北方長時期處于戰亂之中,原本坐鎮北方的統治者及許多北方士族豪門,還有許多北方居民都紛紛南遷,在南方建立國家,開創事業。宗白華先生在《美學散步》中說:“漢末魏晉六朝是中國政治上最混亂、社會上最苦痛的時代,然而卻是精神上極自由、極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濃于熱情的一個時代,因此也就是最富有藝術精神的一個時代。”⑷正是這政治上的動亂與藝術上的這種精神使得南方美學不斷得到發展,并還出現反超北方美學,一度占據主導地位的現象。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略見一斑:〔1〕從相關著作和研?咳瞬歐矯媯純矗饕淺鱟閱戲餃酥鄭緦踣牡摹段男牡窳罰俞傻摹妒貳返取T諛戲匠魷至酥釗緦踣摹⒅俞梢謊慕艸鋈宋錚員戎攏狽皆蛞宓枚唷!?〕在文藝創作人才方面,南方詩人文士占了這個時期的大半個江山,而北方除了由南方去的庾信,王褒外沒有幾個人可與南方相比。那么究竟是發展南方美學還是保證北方美學的正統地位呢?很顯然,南方美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博得了上自君王,下至普通百姓的歡迎,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但是同時南方“猶如在濃厚的脂粉之下掩蓋著貧血的面厐”⑸呈現出一種病態;北方美學雖然一時失寵,但卻是封建統治者維持其統治的強有力的支柱,任何一種揚此抑彼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然而事實上,很久以來許多的學者文人往往采取一種揚北抑南的方法,隋朝與唐朝初期也不例外地出現了這種情況。隋朝如李諤、王通等人對南方的文風進行了嚴厲地批評,主張恢復儒家傳統的思想文學觀念,提出了政教中心的文學論。在唐朝初期狐德棻、李白藥、王勃等人也對南朝文風進行了嚴厲的批判。如王勃在《上吏部裴侍郎啟》中言:“自微言既絕,斯文不振,屈、宋導澆源于前,枚、馬張風于后;談人主者以官室苑囿為雄,敘名流者以沉酗驕奢為達。故魏文用之而中國衰,宋武?籩遙凰瀋頡⑿徽穡氏日灼肓褐#恍臁⑩撞⒊郟荒苊庵堋⒊輪觥!鋇牽故怯幸恍┤嗽諗濫戲降氖焙蜃⒁庖環治姆椒ǎ髡糯幽戲矯姥е形∮杏玫牟糠鄭縹赫髟凇端迨欏の難Т頡防錁頭從沉蘇庵窒敕ǎ擔骸敖蠊譚⒃劍蠛跚彗玻緩鈾荽室逭旮眨睪跗省F試蚶硎て浯剩彗蒼蛭墓湟猓砩鈁弒閿謔庇茫幕擼擻謨礁瑁似淠媳貝嗜說檬е蠼弦病H裟芏薇飼逡簦蜃壤劬洌魅ニ蹋掀淞匠ぃ蛭鬧時蟊螅∩憑∶酪病!閉庵窒敕ㄒ艙塹筆蓖持握咚M摹?BR>“各去所短,合其兩長”達到“盡善盡美”的結合。要達到這種完美的結合首先就必須要有一個開明的環境,唐朝恰好是一個相對比較開明的朝代,這種開明不僅僅只表現在政治上,同時也表現在思想文化上。在思想上,唐代是一個道家思想、儒家思想,佛家思想等多種思想雜融并存的朝代;在文化上,唐代的詩歌,書畫,音樂等多種藝術得到空前的發展;在方面,既有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如道教,也有從國外流傳進來的宗教,如佛教,景教,伊斯蘭教等。正因為唐代在思想文化上的開明與多元化,使得唐代詩歌在諸多方面,如思想上,風格上,藝術表現手法上等方面百花爭艷,雖然這種現象并不很久,但是為唐代南北地緣美學的平起平坐,相互相融打下了基礎。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言:“唐朝實現了國家的統一,而且融合了南北兩種不同的詩風、文風,造就了一個文學的黃金時代”。⑹二
唐代南北地緣美學的互融是一個逐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唐代詩歌受到了巨大的影響。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對唐代詩歌主旋律的影響。
譬如人的一生有少年、壯年、中年、老年,唐代詩歌也可以分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個時期。在少年時期的唐詩,就如“少年心事當拿云”的少年,志高氣盛。到了壯年,則有著一種揮斥方遒的書生意氣。中年的時候,直面慘淡的人生,直面淋漓的鮮血有著一種現實主義的精神。到了晚年,國家已衰,亡國之音風起云涌。
首先來看一下初唐時期。這一時期,雖然南方美學表現出咄咄逼人的氣勢,但是還沒有和北方美學平起平坐。尚定先生在《走向盛唐》中寫到:“初唐時期關中地域繼續受到南朝文學風氣的影響,注重聲律詞采,但是由于關隴文化居于主體地位,所以貞觀詩風呈現出北方化傾向”⑺。所以這個時期的詩歌中的北方氣息相當的濃,其中以“雄渾”、“悲慨”為主,而南方味則要淡以“沖淡”之味而輔之。這個時期出現了如“初唐四杰”和陳子昂一樣的詩人。他們的詩歌以“尚武”精神為主,氣勢宏大,感情豪邁悲愴。這可以從他們的詩歌中略見一斑。如楊炯在《從軍行》中寫到:“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又如王勃的《滕王閣序》,自然天成,氣勢相當的宏偉磅礴。再如陳子昂的《登幽州臺歌》:“前不見古人,后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泣下。”就是一名寂寞英雄在哭泣,表現的雄邁悲愴。而與之同時的,如上官儀等人,他們繼梁陳之余風,希望再走南朝老路,但是沒有什么大的成就。
到了盛唐,南方美學地位得到了提高,所產生的影響也越來越大。唐代詩人之中開始了學習東晉南朝的文風之浪潮。如王維學習謝靈運,李白向鮑照、謝朓學習,杜甫從何遜、陰鏗那吸取精化。如李白在《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云》中寫到:“中間小謝又清發”,把自己與謝朓相比。而北方則出現了如高適、岑參一樣的邊塞詩人。這個時期還是北方美學為主,但是南方美學的影響與初唐相比則有了很大的發展。詩歌的主旋律也呈現出多樣化,有“尚武”的邊塞詩,也有言情寫境的抒情詩,有雄邁宏偉的,也有柔情似水的。總之說來具有“勁健”、“豪放”、“飄逸”、“自然”、“典雅”等特征。
到了中晚唐,特別是安史之亂使得中原再度陷入戰亂之中,從此以后,唐王朝一蹶不振,政治日逐于黑暗。于是許多文人詩客為了避難紛紛南遷,他們不僅帶來了北方的許多文化思想觀念,同時他們也從南方思想文化之中吸取營養,自覺或不自覺地將南北兩種美學雜揉并濟推進了南方美學與北方美學的進一步融合,與之同時也使這個時期的詩歌旋律發生了大變。其中如李嘉祐,韋應物,柳宗元等人就是從北方到南方并將南方美學思想用之于詩歌創作之中的詩人。他們的詩歌大多“纖秾”、“縝密”、“實境”。在大歷年間形成的南北兩個不同的創作群體:一是以長安和洛陽為中心,如錢起、盧綸、韓雄等大歷十才子;一是以江南吳越為中心,如劉長卿,李嘉祐等⑻,這就表明南北方已經處于同一個水平層次了。同時也說明了南北地緣美學的互融已經相當有火候。這個時期的詩歌南方味明顯加強,而略少了北方那種鏗鏘有力的感覺了。
二、對唐代詩歌創作群體的影響。
眾所周知,創作主體在作品創作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創作主體又是以他所扎根的土壤為背景進行創作的,所以創作主體所生存的地域對其創作是有著密切關聯的,所以南北兩種不同的美學思想也勢必會對創作主體產生巨大的影響,唐代的詩人們自然也不例外的會受到這種影響。
在初唐與盛唐的時候,北方過著平靜而有序的生活,同時北方又是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正是生產詩人的好土壤,所以這個時期北方的詩人就會很多。到了中晚唐,安史之亂使得北方又陷入了戰亂之中,從而造成了一是許多北方人的南遷,一是南方的開發。這種土壤所造就出來的詩人就不單單是北盛南衰的情形了。縱觀唐代詩人,據陳尚君先生考證,京畿道有詩人226人,關內道有詩人6人,都畿道200人,河南道157人,河東道149人,河北道245人,山南東道77人,山南西道4人,關隴道27人,淮南道60人,江南東道404人,江南西道159人,劍南道66人,嶺南道27人⑼。就詩人總體數量來說,北方要比南方多,但是在中晚唐,南方地區的詩人增長率遠遠要比北方高。這說明了唐代詩歌的創作群體是一個逐漸變遷的過程。總體觀來,唐代詩歌創作群經歷了一個這樣的演變過程:初唐北方創作群一枝獨秀盛中唐南方創作群的興起晚唐南北創作群的合流。
先看初唐,這個時期的詩人主要集中在關中地區,特別是關中的幾大家族,如韋氏家族,白氏家族,盧氏家族,楊氏家族,柳氏家族等⑽。例如盧照鄰就是盧氏家族中的一員。而與之相比,南方這個時期的詩人則要少得多。
到了盛唐的時候,北方的詩人依然很多,如杜甫,韓愈是河南人,李白也是北方人。同時南方的詩人也逐漸發展成熟起來。如張九齡、孟浩然等人就是南方詩人群的代表。到了中唐的時期,南方詩人群更是達到了一個。出現了劉長卿,李嘉祐等人,同時還出現了一個很特別的創作群體一一吳會詩僧群,涌現了許多的詩僧,據統計盛唐詩僧有43人,中唐詩僧達686人,其中靈一、靈澈、皎然等人比較有名⑾。
到了晚唐,南北兩個創作群已沒有很大的區別了,許多詩人已經不能用北方或南方就可以分出來的了。如韋莊,雖出身于關隴,但是卻客居于江南⑿。杜牧亦先后在江西、淮南、宣歙等地做了近十年的幕僚,也在黃州,湖州等地做過官⒀。另外,這個時期還出現了江南詩僧群,如貫休,齊己等人⒁。
三、對唐代詩歌理論的影響。
受南北地緣美學的影響,唐代詩歌理論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一大批詩人兼理論家。統而觀之,他們提倡“文”與“質”的結合,反對南方詩風之中的糜糜之音。然而,具體說來,他們的主張又各有側重。同詩歌創作群的演變一樣,唐代的詩歌理論也是發展變化的。筆者將其分為四個時期:一、端正時期。以孔穎達、陳子昂及“初唐四杰”為代表,主張端正南朝時期的靡糜詩風,回復到儒家大道上來。二、發展時期。以王昌齡、李白、杜甫等為代表,在前者的基礎上更進一步發展了儒家詩風。三、時期。以韓愈、白居易等為代表,將儒家詩風推向了一個新的。四、新發展時期。以司空圖為代表,將南北兩種詩風融為一體構成了一個新的詩學體系。端正時期。初唐時期是詩風的端正時期,其目的就是要從梁陳時期的那種靡糜之中糾正過來回到儒家詩風的大道上來。其中陳子昂是第一個明確提出詩歌革新主張的詩人,他指出:“漢魏風骨,晉宋莫傳,然而文獻有可征者。”(陳子昂《修竹篇序》)主張向漢魏學習其風骨。孔穎達也在《毛詩正義》提出:“詩者,人志意之所之適也。雖有所適,猶未發口,蘊藏在心,謂之為志,發見于言,乃名為詩。”把儒家“詩言志”說發揚光大。
發展時期。盛唐時期王昌齡在《詩格》中提出:“詩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三境之說。李白也指出:“圣代復元古,垂衣貴清真。”(李白《古風》其一)主張詩應“清”與“真”,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
時期。中唐是唐代詩歌理論一個十分繁盛的時期,把儒家詩風推向了一個新高,其中白居易、韓愈等人為代表。如白居易,他提出:“感人心者,莫先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白香山集》卷二十八《與元九書》)并指出:“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同上)的主張,把感情和抒事合為一體使儒家詩風進一步與現實掛鉤,而且更具藝術的美。
新發展時期。這個時期之所以為新發展時期主要是意象之說的發展,從中唐到晚唐這段時期里出現了如劉禹錫、司空圖等杰出的詩歌理論家,他們把意境之說加以了發展和完善。劉禹錫在《董氏武陵集記》說:“詩者其文章之蘊耶!義得而言喪,故微而難能。境生于象外,故精而寡和。”把境與象進行了區分。司空圖在《二十四詩品》里將詩分為雄渾、沖淡、纖秾等二十四品。另外,如杜枚提出了:“以意為主,氣為輔,以辭采、章句為之兵衛。”(《答莊充書》)之說,而不拘泥于儒家詩學之中。
從這四個演變階段可以看出,其實就是由“風骨”之說到意境之說,于長乎“志”到感于“情”的變遷,這正是北方的“質”與南方的“文”的變通。
唐代詩歌所受到的影響除了以上三個方面,還有其它的方面,這里就不一一例舉。總而言之,從南北地緣美學的沖突與互融之中,可以發現,唐代的詩歌年自的位置正是在南北兩種美學的互融的渦旋之中,這也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現象。唐代的詩人經過了長時期的摸索,把南北兩種美學融合在一起,“以南朝的‘文’,裝飾北朝的‘質’,以北朝的‘質’充實南朝的‘文’,創造了中國詩歌最健美的典型”⒂。
注釋:
⑴⑵《王國維遺書(第五冊)》商務印刷館1940年版第31頁
⑶⑸⑹⒂袁行霈《袁行霈學術文化隨筆》中國青年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頁、第71頁、第22頁、第71-72頁
⑷宗白華《美學散步》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08頁
⑺尚定《走向盛唐》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頁
⑻傅璇琮《唐代詩人叢考》中華書局1980年版第232頁
⑼陳尚君《唐代文學叢考》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年版第138-170頁
⑽李浩《唐代關中的文學士族》,《中國古代、近代文學研究》1999年9月第113頁
⑾⒁張弓《漢唐佛寺文化史(下)》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第799頁
⑿⒀參見馬積高、黃鈞主編《中國古代文學史(中)》湖南文藝出版社1992年版第213頁和第196頁
另參考書目:
⑴葉朗《中國美學史大綱》上海人民出版社1985年版
[論文內容摘要]持續體標記的形成,是一個動詞進行系列語法化的過程。本文從共時、歷時兩個角度,重點考察了漢語南北方言表持續體標記的本字和南北差異的成因,認為造成持續體標記南北不同的原因是:動詞“到”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的時間(兩漢)早于動詞“著”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的時間(魏晉南北朝),因此體標記“到”早于“著”產生,而南方方言代表了較早的漢語方言層次。
一、引言
體標記又叫做“動詞詞尾”“態標記”“狀態補語”“動態助詞”,是動詞補語的一種,附在動詞后面,用于表達動作的狀態、情貌。羅自群在《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中的方言地圖顯示,在北方方言里,表示動作的持續或進行主要用體標記“著”表示,而長江以南(本文統稱江南,下同)方言動詞的持續貌和進行貌主要用“到”和“起”表示,其中“起”主要集中在西南官話和湘語區,不如“到”分布廣泛。
二、江南方言持續體標記“到”類的分布
《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分卷的材料和已發表的論文表明,用“到”類字作持續體標記的方言區域主要在長江以南,普遍分布在吳語、湘語、贛語、西南官話、江淮官話等區的多數方言點,閩語、粵語、客語區也有分布。長江以北的部分四川、重慶方言也有表持續的“到”,一般認為是明清時期的湖廣移民傳去的,是受長江以南的方言影響造成的。主要用字有“到[tau0]”“倒[tau0]”“噠[ta0]”“得[te0]”“底[ti0]”“的[ti0]”“老[lau0]”“牢[lau0]”等。這些持續體標大多數可以同時用作完成體標記,本文只論述它們表持續的用法。例如:
(1)江西南昌話:坐到[tau0]吃比站到吃好些。
(2)湖北武漢話:他先找了老張,跟倒[tau0]又找了小李/他站倒說
(3)四川成都話:莫得活路做,只好在屋頭耍倒[tau上聲]/他說倒說倒就哭起來了
(4)貴州貴陽話:好好聽倒[tau上聲]/圍倒他要糖吃/講倒講倒的笑起來了/順倒
(5)安徽宿松話:椅到[tau上聲],不要動。
(6)湖南華容話:手抓倒[tau上聲]繩子!/你順倒這條路走
(7)瀏陽話:錢留倒[tau0]搞么哩?留倒討婆娘/桌上放倒一本書
(8)臨武土話:含到[tau上聲]眼淚/坐到咬好,還是椅到咬好
(9)沅陵鄉話:他牽倒[tao0]那條牛/望倒吾笑/坐倒[tau0]食比豎到食好
(10)廣西柳州話:張老師上到[tau上聲]課,你等一下/想到想到自己都好笑/按到他講的去辦
李藍認為西南官話貴州話表持續的“倒”的本字是“到”。根據《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各卷的描述,在“到”讀成“倒”的地區,方言輕聲都不明顯,口語中詞后綴常是重音或中音,調查者將“倒”多記作53或54調值,實際上,上述地區后綴“倒”發音短暫模糊,相當于普通話的輕聲。在普通話里,動詞后的結果補語“到”就是讀輕聲的(如“我今天收到了一封信”)。另外,在古代漢語中,“倒”是“到”的通假字,“到”記作并讀成“倒”不足為奇。
除“到”外,江南表持續的體標記還有“噠[ta]、得/的[te]、底[ti]、老[lau]、牢[lau]”等。如:
(11)湖南長沙話:你跟我徛噠[ta0]/坐噠看書/治噠治噠就治好噠/照噠咯條路筆直走
(12)辰溪話:我向噠[ta上聲]他在/車子上裝噠好多蘿卜/講噠講噠在就困著了
(13)山西武鄉話:他點的[te0]燈作飯咧/門口立的一大群人
(14)湖南江永土話:義老大再復記倒[lau陰上]了“好吧”/跪倒
(15)江蘇蘇州話:對牢[l?覸陽平](對著)
(16)浙江杭州話:對牢[l?蘅陽平]/我扶牢你走/你坐牢不要動(以上例句來自羅自群《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
上述例句出現的持續體標記,處于“動詞+X+處所名詞”或“動詞+X”結構,表示動作本身持續或由動作所產生結果的持續,本身沒有詞匯意義。
江藍生認為“動詞+X+處所名詞”結構中的X位置上的“得”“的”“底”是介詞“著”語法化過程中產生的由舌上音讀作舌頭音的逆向音變,但多數學者認為該結構中的“得”“的”“底”源自介詞“到”的輕讀音變。石毓智認為:一個實詞的語法化過程常會導致其語音形式的弱化。就漢語來說,語音弱化表現在聲調的失落、韻母的簡化或者央元音化、聲母向舌尖音靠攏等。“到”的弱化方式如下:“到[tau]”失落韻尾“噠[ta]”央元音化“得[te]”元音高化“底/的[ti]”,或者按另一種方式弱化:“到[tau]”聲母邊音化“牢[lau]”失落韻尾成“牢[l?覸]”元音后高化成“牢[l?蘅]”。本人認為后種解釋與歷史音變方向相符,應該可信。而且,在第一部分的方言例句中,“到”除了表示動作的動程和方向外,由于前面的動詞表示的動作本身或動作產生的結果都是可以持續的,它還可以表示動作后的狀態或結果,具備“在”的語法意義。因此“動詞+X+處所名詞”結構中X位置上的“到”具備這兩種語法意義,表持續的體標記“噠[ta]”“得[te]”“底[ti]”“老[lau]”“牢[lau]”等與“到”的語法意義一致,實際都是“到”語法化過程中在不同方言點的語音弱化現象。
三、持續體標記北方方言中的持續體標記“著”“子、之、仔”的分布
梅祖麟認為北方方言中持續體標記“之、子、仔”是方言記音字,本字是“著”,因此,“著”“子、之、仔”實際上是同一字的語音變體。
羅自群在《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中的研究顯示,持續體標記“著”“子”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的漢語方言里,如北京、河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山東、河南、陜西、寧夏、青海、安徽、江蘇等地,用法與普通話中體標記“著”的用法相同,都用在動詞和形容詞之后表示動作或狀態的持續。例如:開著會/低著頭說/門開著/矮著一大截/圍著一群人四、有關現代漢語南北方言持續體標記不同的原因討論
持續體標記的形成,一般認為是動詞演變而來的,是一個實詞進行一系列語法化的過程。從理論上說,語法化是一個連續不斷的過程,任何一個虛化成分只要其語法化程度沒有達到極限,都有再語法化的可能。
根據何樂士等學者的研究,動詞“到”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是從春秋-兩漢時期開始的,而動詞“著”虛化作動詞趨向補語則是在魏晉南北朝,并且當時它的語義和語法作用相當于趨向補語“到”。石毓智指出,每個動補結構從句法關系變成形態關系都需要一定長度的時間和特定句法環境,一個動補結構出現的時間決定了它形態化的早晚,出現早的動補結構形態化的時間也早。我們不妨推測,體標記“到”的產生應早于“著”。歷史語料也證明了這一點。
根據李訥、石毓智的研究,“真正的表示進行態的‘著’在宋代還沒有出現,其用法還只限于‘存在’和‘兩個動作同時進行’……這時期表示狀態持續的用法也已經有了”。例如:(17)百理具在,平鋪放著(《二程集》)。
(18)人雖睡著,其識知自完……(《二程集》)
“著”真正表示動態行為的正在進行的用法元以后才逐漸出現,例如:
(19)見他戰篤速驚急列慌慌走著(《陳季卿悟道竹聽舟[元刊]》)。
(20)馮媽媽他老人家,我央及他廚下使著手哩(《金瓶梅》三十八回)。
(21)王夫人正坐在涼榻上搖著芭蕉扇子(《紅樓夢》三十三回)。
北宋時期,持續體標記“到”已經出現,并見于官方文獻中,并一直延續至現代南方漢語方言:
(22)臣等竊聞昨夜蕭禧在驛,與館伴執到白札子商量王吉地、義化輔、黃嵬大山、石長城、瓦窯塢等處已定(《乙卯入國奏諸》)。
(23)帖黃。……臣等早來贊資政殿進呈白札子一道,并續簽帖到事節,謹具繳連進呈(《乙卯入國奏諸》)。
持續體標記“到”的輕讀音變形式“地”“得”“的”“底”在宋以后更是大量出現:
(24)只見他在那里住地,依舊掛招牌做生活(《碾玉觀音》下)。
(25)有個官人,夫妻兩口兒正在家坐地,一個人送封簡帖兒來,與他渾家(《簡帖和尚》)。
(26)趙宣子齊整穿了朝服要出朝去,看天色尚早,端坐的堂上,十分恭敬(《皇明詔令·武士訓戒錄》)。
(27)西門慶已在前廳坐的(《金瓶梅詞話》)。
(28)在屋里坐的聽唱(《金瓶梅詞話》)。
(29)那河邊住的塔塔兒一種人(《元朝秘史》卷1)。
就持續體標記“著”產生的地點來說,應在當時的政治文化中心—中原地區產生,原因是:以“著”為代表的持續體標記在現代方言里主要分布在北方官話、中原官話、膠遼官話、東北官話、蘭銀官話等北方區域。由于北方地區自唐宋以來一直是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因此,體標記“著”雖然在元以后才逐漸出現,但代表官話語素,加上官話方言是一種整合力較強的語言,所以“著”在近代漢語助詞系統內部的調整和規范中勝出,成為元以后持續體標記的書面用字,廣泛見于近代白話小說。
曹廣順認為在唐五代動態助詞(即體標記)產生的初期,大多數助詞都有相似的發展過程,造成了某些助動詞在表示動作獲得結果、完成、持續等幾種功能上的重合,后來經過調整和規范,恢復了平衡。唐五代動態助詞產生初期,表示持續態也許主要是由現代方言中存在的體標記“到”“起”“住”“緊”“著”等共同擔任的,但多個成分擔當同一個功能,與語言簡明、精密的要求相背離,造成了系統內的不平衡,所以必須進行調整。調整的結果,由于南方所處地理環境的復雜性和封建勢力的割據,南方方言往往呈現出兩種或三種不同的持續體標記并存的情況,比如說,在湘語區,“噠”“倒”和“起”可能并存;在吳語,除了用動詞后面加介詞短語的形式表示持續意義以外,一些地方還有使用“仔”或“倒”的情況;在粵語區,“緊”“住”和“倒”可能并存;在客家話中,“緊”和“穩”可能并存、“緊”或“穩”和“倒”可能并存;而由于北方地形的平坦、交通條件的便利和政治上的相對統一,北方方言的整合力較強,許多地方只用一種持續標記。
為什么持續體標記“著”在江南沒有得到大量推廣呢?
根據劉曉南和大多數方言學家的觀點,歷來南方方言的形成是受北方影響,南方方言代表了較早的漢語方言層次,北方方言代表了較新的漢語方言層次。由于持續體標記“到”比“著”產生得早,隨著歷史上幾次規模較大的北方移民南渡長江,先于持續體標記“著”傳播到了廣大南方地區,顯示了漢語方言較早的歷史層次,而持續體標記“著”反映了漢語方言較后的歷史層次,是漢語后起的用法。我們可以從以“到”為代表的[t]聲母的持續體標記(如“到、得、的、底”)遍布全國現象找到這一推測的證明。而自元代以后,自北而南的大規模中原移民不再發生,代之以由東至西的移民,南北方言進入了自身內部發展演變時期,現代漢語中出現這種持續體標記分南北的現象就不足為奇了。
唐五代—宋朝時期是近代漢語助詞體系形成、新助詞全面產生、調整并穩定下來的一個重要時期。由于產生時間、地理環境、行政區劃、移民先后和方言的影響力等因素的不同,南北方言持續體標記呈現不同分化:北方趨向統一,以持續體標記“著”為主;南方呈現多樣,以持續體標記“到”分布最多最廣。
參考文獻:
1.羅自群:“現代漢語方言持續標記的類型”,載《語言研究》2004年第1期。
2.李榮主編:《現代漢語方言大詞典》(武漢、成都、貴陽、南寧卷),江蘇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3.李藍:“大方話中的‘倒’和‘起’”,載《畢節師專學報》1996年第4期。
4.江藍生:《近代漢語探源》,商務印書館2001年版。
5.石毓智:《漢語語法化的歷程》,北京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
6.梅祖麟:“漢語方言里虛詞‘著’字三種用法的來源”,載《中國語言學報》1988年第3期
7.何樂士:《史記語法特點研究》,商務印書館2005年版。
8.曹廣順:《近代漢語助詞》,語文出版社1995年版。
9.孫錫信:《漢語歷史語法要略》,復旦大學出版社1992年版。
10.石毓智:《現代漢語語法系統的建立》,北京語言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
11.劉曉南:“中古以來的南北方言試說”,載《湖南師范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年第4期。
12.劉堅:《近代漢語讀本》,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版。
安徽省旅游資源豐富,具有極高的開發潛力。為了促進旅游經濟進一步發展,使其對全省經濟的發展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本文針對安徽省旅游業發展現狀,提出了印象安徽之主題旅游發展模式,主要闡述印象安徽之主題旅游的優勢、意義和可行性等,以及在安徽省旅游資源和安徽省旅游經濟的具體分析基礎上提出相應的主題旅游模式和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安徽省;主題旅游;資源整合
一、安徽省旅游資源現狀分析
安徽省是中國的旅游資源大省和文化資源大省 ,時空流轉、自然形成的山水 風光,朝代更迭、歷史傳承的人文古跡。在安徽,古城、古牌坊、古運河、古戰場、古民居等歷史遺存十分豐富 ;安徽山水靈秀,千姿百態 ;湖泊眾多,風情萬種 ;遍布于江準大地的名秀水和森林濕地,形成各具特色的國家A級景區400余處。[1]獨特的地理位置及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使得安徽景點眾多,靈動秀麗,為古今中外驚嘆。
(一)旅游資源的優越性
1、 安徽省旅游資源豐富且密集程度高
安徽省是一個歷史文化底蘊豐富的省份,也是中國旅游資源最豐富的省份之一,其中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擁有量占全國的4.20%,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占全國的2.74%,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占全國的3.03%,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占2.00%。[2]既有獨具特色的人文景觀,又有風光旖旎的湖光山色。
安徽省的自然景觀以黃山為代表,景區植被覆蓋率高。省內擁有6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28個國家級森林公園,36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兩山一湖”的自然景觀正成為讓游客趨之若鶩的旅游勝地。安徽省人文景觀十分豐富,遍及全省。不管是高高翹起的馬頭墻,還是矗立著的牌坊,甚至是婉轉悠揚的黃梅戲小調,都是安徽文化的一部分。
2、 安徽省資源獨特,知名度高,資源地位高
安徽省旅游資源得天獨厚,其中令人稱嘆的黃山就是安徽的地理標志之一,黃山景區1990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正式列為《世界自然文化遺產名錄》,省內現有10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7處國家地質公園,28處國家森林公園,6處國家森林保護區,11處國家水利景區,19處省級風景名勝區。此外,安徽省文化遺存也十分豐厚,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5座、國家歷史文化名鎮2個、國家歷史文化名村4個、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56處。[3]
(二)旅游業發展的局限性
1、旅游資源區域分布不均,集中在皖南
雖然安徽省知名景點眾多,但南北分布不均,在地理上體現出極大的不平衡,大部分知名度大、等級高、集群性好的景點集中在皖南,而皖北旅游區則在資源分布上顯示出其弱點,自然資源分布少,文化資源深度開發不夠,嚴重影響了安徽省旅游業均衡發展。[4]近年來,該省旅游業在保持高速增長的同時,運行質量和經濟效益得到了全面提升,2011年省旅游總收入高達1891.6億元,成為支柱產業。在取得了好成績的同時也存在著很多弊端,省內旅游業發展不協調,南強北弱,差距較大。[5]
2、旅游資源缺乏系統整合,開發過程中景觀破壞嚴重
安徽省旅游資源以自然景觀、古村落和建筑而聞名,但是這些旅游資源是最易受到破壞。一方面,人為破壞較為嚴重,例如渣濟的古村落風貌已經被破壞,隨著游客增多,旅游景區的壞境也極劇惡化;另一方面,古村落與古鎮的很多建筑已經年久失修,毀壞嚴重。
二、安徽省旅游資源的整合模式探究――主題旅游
(一)旅游資源整合的必要性
優秀的資源整合可以實現資源的強強聯手,通過旅游資源彼此之間具有的互補作用,整合后能夠加強總體實力,尤其類型不同的旅游資源通過整合可以優勢互補,增強競爭能力,同一類型的旅游資源整合能在規模上形成集群效應,例如蘇州園林群的整合,使之在規模、名氣上都得到了提升,形成精品旅游線路。對于安徽省的旅游資源整合而言,旅游產品成系列、旅游景點成規模、旅游路線成主題是至關重要的。
安徽省旅游重頭戲都放在皖南,帶來的弊端有二:皖北的旅游資源分散,缺乏有效的整合,在整體格局上呈現出“南重北輕”的現狀,嚴重影響了皖北旅游業發展;此外,皖南景點以自然風景區和古村落著名,該區生態壞境脆弱,植被容易被破壞,由于景區接待的游客數量日益增長,隨之而來的環境問題日益嚴重,例如黃山景區部分景點不得不開始采取輪休來恢復生態環境,旅游資源重新整合勢在必行。
(二)主題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1、省內交通網的不斷完善使得皖南、皖北的交通聯系更加快捷方便
(1)航空:安徽省民用機場現有合肥、黃山、阜陽、池州4個,其中合肥和黃山機場溝通了廣大外省和港澳同胞和國外游客,對開發國內國外旅游市場有著重要意義。
(2)公路:2013年底,安徽省公路總里程達17.4萬公里,其中高速公路通車里程3521公里,全省南北向6小時過境、東西向3小時過境。合寧、洛寧等高速公路更是帶來大量外省游客。
(3)鐵路:寧安城際鐵路和合福客運專線通車成為安徽高鐵網絡重要的骨架。寧安城際鐵路將南京、池州、安慶等地貫通,而合福專線將合肥、黃山等多市連接在一起。[6]目前安徽省已經確定的高鐵線路一共有十條,也為景區的南北整合提供了新的契機。
2、皖北的接待能力增強,為資源的整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安徽省始終把發展旅游業作為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在大力打造景點知名度的同時也在不斷完善景區基礎設施,皖南古村落在景區增設現在化衛生間、垃圾筒、賓館、ATM機等,完成以服務旅游業為主,滿足游客需要的一系列基礎設施。景區還對受損古建筑進行修葺,增設商業街、小吃街、步行街、觀景臺,形成集娛樂、商業、購物、休閑于一體的娛服務體系。隨著景區內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其接待能力增強,為省內資源整合提供了堅實的基礎。
3、旅游從業人員的增加和從業素質的提高為安徽旅游的發展增添動力
旅游業是一個綜合性的行業,涉及知識領域非常廣泛,近年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安徽省注重旅游服務專業人才的培養,旅游從業人員在數量和質量上都有了很大的提高,成為了安徽省旅游業發展的軟實力,使旅游業朝著更加規范和健康的方向發展。
4、小眾旅游群體對主題旅游的偏愛
主題旅游是一種具有鮮明特色和明確市場定位的旅游,又稱為“專項旅游”或“特種旅游”,它是具有專題專項性質的具體旅游活動形式,同時,與傳統的旅游方式相比,主題旅游是相對小眾的旅游形式,需要強大的文化背景支撐才可以實施。[7]隨著人們對主題旅游的了解和喜愛,目前市場上已推出為游客量身訂制的主題旅游產品,例如以朝圣、徒步、攝影、美食、滑雪等為主題的旅游,其抓住游客的核心需求,使游客可以深入地了解當地特色與文化。
三、印象安徽之主題旅游的整體規劃方案
主題旅游隨著人們對旅游的多樣化和個性化的需求應運而生的,為其量身訂制旅游線路,具有行程特色突出的特點,是當下時髦的旅游形式。[7] 當前主題旅游具有廣闊的市場潛力,新穎的模式和豐富的主題也將給旅游業帶來新的機會。
安徽主題文化旅游是基于資源共存性上的一種整合,形成精品旅游路線,提高旅游景點的集群效應和競爭能力。在該規劃中主要提出了“文化之旅”“美景之旅”“健體之旅”“休閑之旅”四個主題。
1、 文化之旅
安徽省旅游具有濃厚的人文氣息和歷史氣息,滿足了游客的文化需求。安徽省不僅有以宏村、西遞為代表的徽派建筑和民居,還有獨具特色的安慶黃梅戲曲文化。在特色鮮明的文化背景下,我們設計了“紙壽千年”宣城民間的宣紙文化游;“青磚小瓦”徽派建筑游;“古色古香”思霉琶窬佑危弧盎潑肥苯凇卑睬旎潑廢誹逖橛危弧耙淮徽商”徽商文化游等一系列的主題,既有千年文化底蘊,又有近代文藝氣息,可以滿足游客對于文化之旅的需求。
2、美景之旅
安徽省美景以山水稱絕,黃山風景怡人,馳名海外,九華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一,被佛教文化熏陶的燦爛輝煌;天柱山是國家級森林公園,被道教尊為“第十四洞天、五十七福地”,是道教文化的典型代表;水以長江和淮河為代表,沿河形成了很多秀美的湖泊,如點綴合肥的巢湖,鑲嵌在蚌埠的龍子湖,雙龍戲珠的太平湖等。
3、健體之旅
經過合理規劃的旅游具有強身健體作用,對一些疾病具有輔助治療功效,其價值對于久居城市的人尤為明顯;安徽省山環水繞,植被茂密,空氣清新,適合周邊城市人群休閑健體的需求,不僅能感受旖旎風光,更能回歸自然,體驗健康的慢節奏生活。
4、悠閑之旅
對于游客來說,各地最具有吸引力的莫過于當地的吃食,徽菜是中國菜系之一,彰顯了當地人的生活理念、倫理文化。徽派美食帶給人們的不僅僅是簡單的味覺享受,更是一種精神享受,不論是在一頓豐盛的徽菜佳肴還是街頭叫賣的小吃,都顯示了這里人對自然的熱愛與敬畏。
四、主題旅游模式資源整合的意義
安徽省的主題旅游旨在平衡南北旅游業的差距,提高整體的競爭能力。其具有以下意義:
1、帶動安徽省旅游的規模化發展。目前該省仍未擺脫旅游業產出水平與旅游資源大省不相稱。主題旅游的發展可以使旅游資源集群,從而帶動整體旅游的發展。
2、形成優勢精品路線。個性化、差異化的路線將更好的滿足游客的需求,不同景點的整合及周邊配套設施的完善,不僅可以改善旅游固有模式和消費結構,還可以優化旅游資源,發揮其優勢最大化。
3、打破時間、空間和主體三方面限制。在安徽交通網不斷完善的背景下,省內南北旅游資源將進一步集聚并加以改造,從而發現更好地開發徽風皖韻的旅游形象,打造安徽品牌。
[參考文獻]
[1]胡學凡.壯大提升旅游經濟“難忘交徽”續寫華章[J].半月談,2013,(15):91.
[2]王凱.中國主要旅游資源賦存的省際差異分析[J].地理學與國土研究,1999(3).69.
[3]陶啟云,修紅.論皖南地區旅游資源綜合開發[J].資源開發與市場,2007(9)852
[4]王群,章錦河.安徽省域 生態旅游資源概念規劃研究[C].循環?整合?和
諧――第二屆全國復合生態與循環經濟學術討論會論文集,2005
[5]曹飛翔.條高鐵撐起安徽G時代.EB中安在線―新安晚報2010.11.6.
[6]索安生.專項旅游產品開發策略探析[J].社科學論,2012,(6):224-235.
[7]陰潔.旅游發展新趨勢――主題旅游.吉林才智雜志旬,2013,(34).
[關鍵詞] 粟;南傳;農業史;環境史
[中圖分類號] S51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712(2014)22-0092-03[ZW(N]
[作者簡介]荊恒磊(1988―),男,河南新鄉人,廣西師范大學歷史文化與旅游學院2013級在讀碩士。
一、研究緣起
粟是由狗尾草屬馴化而來的一年生禾本科植物。粟在中國的栽培已有七八千年的歷史。與水稻的傳播一樣,粟在北方被馴化后即向中國南方在內的各個地方傳播,是對中華文明歷史進程有影響深遠的重要農作物之一。因此對粟的起源和粟在中國華南及東南亞傳播的研究有重要的歷史和學術價值。近世學者嘗試從不同的角度對粟的起源與傳播進行了研究,涉及內容主要包括:史前考古發現、傳播的過程及原因、傳播的影響等。本文旨在對這些研究做簡單的梳理,最后從農業史與環境史綜合的角度提出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以期為今后相關的研究工作提供線索。
二、粟的起源研究
1955年,學者李兢雄[1]從起源、經濟價值、生產概況等方面對中國傳統的農作物粟做了較為全面的介紹。張履鵬[2]稱,粟的栽培集中于新石器時代早期的中原地帶,以裴李崗和磁山兩處遺址的發現最為重要,并辨析了粱和粟的分類史。王堯琴[3]認為,我國粟出土實物早、地域廣,古代文獻中關于粟的記述非常豐富翔實;粟的近緣野生植物遍及中國各地,為粟的起源創造了條件;中國是粟遺傳資源數量和類型最多的國家。游修齡[4]從區分黍、粟兩種作物不同的起源開始,確定了粟起源于黃河中游地區;然后分析了人類的遷徙和人類的飲食結構與黍、粟的南傳之間的關系,解釋了粟在華南以及東南亞的傳播問題。衛斯[5]的研究也是從考古發現確定粟的起源是在北方的關中和中原地區開始,再從粟的自然傳播和人類攜帶方式傳播兩個角度辨析了粟的傳播過程。王星光教授[6]認為,從新石器時代早期至晚期這一歷史時期,在廣袤的黃淮之間區域已經逐漸形成了粟與稻的混合作物原始農業區。黃淮地區地處我國南北地理的生態過渡帶,這種過渡的生態地理環境使得史前時期粟和稻兩種作物的共生成為可能。混合作物區的出現不但體現了人口逐漸增多對食物數量和質量的需要,而且是人類開始認識自然、逐步改造自然的表現,同時還是南北地域文化交流的產物與證明。何紅中和惠富平[7]的研究討論了史前人類生活中粟作的地位與演變,古粟的栽培、儲藏、加工與利用技術,歷史上粟的生產布局、價格與產量的變動,粟與古代經濟、政治、文化的關系等。《中國科學院院刊》2009年第3期發表的《農業起源研究取得重要進展》中提到,最近PLOS ONE和PNAS在線先后發表了中科院地質地球所呂厚遠課題組的兩篇重要論文。這兩篇論文主要報道了植硅體方法學在粟、黍灰化農作物鑒定上取得的突破,以及利用這種鑒定方法對河北武安磁山考古遺址中植物遺存研究取得的成果。這兩篇論文的發表使得整個東亞旱作農業起源研究取得了重大進展,并將河北磁山定位為中國粟的發源地。自此,粟的起源研究可謂告一段落。而粟的傳播研究仍然是學術界議論的焦點。
三、粟的傳播研究
游修齡[8]提出粟從中心地區向外傳播的層次,他將、云南、臺灣視為一個層次,并且將長江流域視為有可能而未能證實的地區與以上三個地方作為同一層次。根據目前的考古發現,粟在中國華南地區及東南亞的傳播主要分為兩大塊,一是從中國西北到西南進而延伸至東南亞地區的西部塊,另一塊是從中國東南沿海到臺灣進而延伸至東南亞地區的東部塊。根據長江流域特別是長江中游發現的植物遺址,有些研究者指出粟和稻這兩種作物在農業種植上是同等重要的,但是嶺南地區新石器時代具有優越的生態條件,新石器早中期采集與漁獵盛行,而稻作物農業在新石器中晚期如何由長江中游傳入嶺南地區目前還不清楚,粟作物農業由于在嶺南地區缺乏考古發現,因此粟作物在史前是否經長江流域傳播到這一地區也還有待證實。
以上研究中,粟的西部塊傳播的研究最為充分、完整。西部地區史前族群生產活動頻繁,所以史前民族文化也具有多樣性,粟在這一時期這一地區的傳播也被大多數學者看作族群不斷遷徙的結果。學者李星星[9]認為當時在西部地區活動的某些游牧族群實際上已經學會了農業種植,他們也可能是小米農業的創造者,而小米早在五千年前就傳到了瀾滄江上游,之后傳到更遠的云南劍川。小米的傳播很有可能影響到當時的緬人,因為在語言學上,緬人先民與卡若先民存在一定的聯系。對于我國東北部與西南部文化是否有傳播,童恩正給出了明確結論。童恩正[10-11]不但從細石器、石棺葬、大石墓―石棚、石頭建筑遺跡等方面論述了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而且在研究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系時,通過比較四川古代文化因素與東南亞文化因素,得出四川古代文化對東南亞有一定的影響的結論,粟的種植正是體現這種影響的文化因素之一。童恩正[11]認為,岷江上游秦漢時代石棺葬中發現粟,而新石器時代種粟是西南夷文化的特征之一,因此東南亞的粟可能是西南夷文化向南傳播的結果。這種文化傳播是有跡可循的,其中之一是四川經云南進入東南亞的交通,在秦漢時期就修有官道,這些官道是根據人們以往的活動基礎修筑而成的。可見在此之前,四川地區與東南亞已有文化交流。至于粟在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中是否有一定地位,童恩正未作進一步的說明。
據考古報告,廣西那坡感馱巖出土的粟被鑒定為鴨掌粟。[12]鴨掌粟與一般的狗尾粟有明顯區別,這說明當時的人們對粟的認識已經比較深刻,而與粟同期出土的陶器和廣西武鳴、廣東東莞出土的同類器有相似之處,與越南馮原文化時期出土的陶器在器形及裝飾上也有一定的相似性。這些考古發現都表明當時中國南部與東南亞地區有著廣泛的文化聯系。
貝爾伍德[13]研究南島語族的起源時也發現了粟作農業在史前族群遷徙與融合中占據的重要地位。他認為粟作物和稻作物是中國新石器時代的兩個緊密相連的核心要素,這個核心要素使得黃河與長江中下游連接起來,而掌握了這兩種農作物種植技術的農民大規模地進入狩獵和采集民族的領地,這樣才能解釋狩獵采集民族為什么會在突然之間接受了農業。
四、結論
綜上所述,雖然粟的起源問題在學界已經有比較一致的認識,即粟起源于中國北方,但是眾多學者在粟的南傳問題上卻看法不一。粟的原始祖先狗尾草在中國分布廣泛,南北均有,為何在北方的狗尾草被馴化為粟,并發展為一種重要的農作物?同時,粟向南傳播是否還有別的自然環境因素的影響?
20世紀下半葉興起于歐美的現代環境史學研究,傳入中國后在學界形成持續的熱潮,這對農史學科發展有深遠影響。環境史學以現代生態理念為指導,把自然和社會視作互動的整體并予以研究,給歷史研究和農史研究提供了新理念和新視野。自然環境作為能動的要素從不同的層面參與人類歷史的創造活動。不同地區、不同民族以衣食住行為基本內容的生計方式首先打上了環境的烙印,生計方式是在環境的直接影響和制約下,在人們對環境的應對過程中形成的。這是自然環境參與人類歷史創造的第一層面,也是最基礎的層面。它是作為獨立學科的環境史學需要著力展示的內容。生計方式不等同于農業生產,但農業生產無疑是它最重要的內容。農業史可以為環境史研究提供最基本的要件。由于農業與環境密不可分,農業史與環境史的關系密切,因此環境史的勃興引起農史學者的普遍關注,他們運用環境史的理念和視野重新審視農業史,總結農業發展過程中人與自然關系的變遷,尤其是總結可持續發展的經驗教訓。[14]因此,從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從環境史的角度探討環境因素對粟的起源和傳播的研究成果還不多見,希望將來能夠從這個角度入手,為粟作農業史的研究做出更多的貢獻。
參考文獻:
[1]李兢雄.中國的粟[J].生物學通報,1955(9).
[2]張履鵬.谷子的起源與分類史研究[J].中國農史,1986(1).
[3]王堯琴.粟的起源[J].古今農業,1987(2).
[4]游修齡.黍粟的起源及傳播問題[J].中國農史,1993(3).
[5]衛斯.試論中國粟的起源、馴化與傳播[J].古今農業,1994(2).
[6]王星光,徐栩.新石器時代粟稻混作區初探[J].中國農史,2003(3).
[7]何紅中,惠富平.古粟(Setaria italica Beauv.)研究綜述[J].中國糧油學報,2010(4).
[8]游修齡.中國農業通史:原始社會卷[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8.
[9]李星星.粟(小米農業)經長江上游南傳的途徑與方式[J].中華文化論壇,2005(4).
[10]童恩正.試論我國從東北至西南的邊地半月形文化傳播帶[C].文物出版社編輯部.文物與考古論集.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
[11]童恩正.試談古代四川與東南亞文明的關系[J].文物,1983(9).
[12]韋江,何安益.廣西那坡縣感馱巖遺址發掘簡報[J].考古,2003(10).
山西大學對國學如此感興趣,并不是追逐時下的“復古風”,而是因為山西大學有著悠久的國學研究傳統和厚實的學術基礎。原來國學大師章太炎的兩大弟子黃侃、李亮工(時稱“北李南黃”)都曾在山西大學執教。章太炎所招收的唯一一屆研究生7人中的兩人柏逸蓀與姚奠中也曾同時執教于此。特別是姚奠中,為章太炎的關門弟子,在此執教達半個世紀之久。姚奠中曾任山西大學中文系主任,他的弟子劉毓慶也曾任中文系主任、文學院院長,國學研究院成立后,又兼任院長。他的再傳弟子郭萬金則為現任文學院院長。
章門晉脈,薪火相傳。正是他們幾代人的堅持不懈,使章太炎的學術思想和文化精神在山右(指太行山以西,特指山西)得到了承傳、發揚與光大。
國學大師章太炎以及“北李南黃”
余杭章太炎繼承了顧炎武“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的精神與理想,在國勢傾頹之下高呼“用國粹激動種姓,增進愛國的熱腸”,扛起了“復壯”華夏文化學統的使命,即使于獄中也仍不忘繼任學統,反而精神意志更加堅定,“上天以國粹付余,自炳麟之初生……至于支那閎碩壯美之學,而遂斬其統緒,國故民紀,絕于余手,是則余之罪也”。章太炎曾先后在日本、北京、上海、蘇州等地講學,為中華民族文化的延續發展盡其畢生之力,把這種文化使命和社會責任扛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章太炎學術上要求嚴格、實事求是。他強調自己的治學思想是“樸國學以《說文》《爾雅》為根柢”,即以小學為基礎,又強調讀經,“今日讀經之要,又過往昔”,讀經史之效在于“鞏固國本”。并說,小學是管鑰,諸子是堂奧,要以諸子為歸,在傳道授業解惑之時要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治學方法上講究“審名實”“重佐證”“戒妄牽”“守凡例”“斷情感”“汰華詞”6條規則,他認為,只有“精研訓詁”“博考事實”才能“每一下義,泰山不移”。其《國故論衡》為近代學術史上有數之巨制,開辟了漢語言文字學、經學、文學及哲學心理學的現代化研究的先河。
他的弟子承其治學思路,各成大家。比如黃侃、錢玄同、沈兼士等在語言文字音韻方面成了大家,劉文典在治諸子方面成了大家,朱希祖在歷史學研究方面成了大家,真正繼承章太炎革命精神的則是魯迅。可見章太炎教澤之博,門廡之大。其中有4人曾先后執教于山西大學,解放前主要是黃侃、李亮工,解放后主要是柏逸蓀、姚奠中。
湖北的黃侃留學日本時,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為章氏門下大弟子,也曾在山西大學任教,講授《說文》。黃侃在經學、文學、哲學各個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詣,尤其在傳統“小學”的音韻、文字、訓詁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他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和《廣韻》兩書為基礎,重視系統和條理,強調從形、音、義三者的關系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
李亮工,山西運城河津人。他對章太炎十分欽佩,不離左右,謙虛而真誠地向大師請教,與黃侃同時成為章太炎的入室弟子后,學問大有長進,名聲大振,時稱“北李南黃”。李亮工曾任山西大學校長,他雖與閻錫山同為赴日留學生,但對閻在山西的作為有諸多不滿。不久憤然辭去山大校長職務,回家鄉籌資辦學。由于山西大學師生懇切敦請,李亮工重返山西大學,后來兼任國文系主任,潛心講授《說文》《爾雅》《音韻學》等,深居簡出,再不過問校政。平時,他只與山大校長王猷丞、文科院長張貫三、教授張靜山、馮次經等少數友人來往,課余惟閉戶研讀。李亮工博聞強識,精于文字聲韻訓詁之學,堅持“實事求是,無征不信”的“樸學”原則,直接章門薪傳。其著作甚豐、作風樸實,對后世影響比較深遠。
柏逸蓀曾在貴陽師范學院任副教授,后又轉任山西大學副教授。
章太炎的弟子中山西籍的還有景梅九、景耀月、劉景新、鄭云飛、劉一化等,他們對國學的承傳都有一定的影響。
姚奠中―劉毓慶―郭萬金
姚奠中是章太炎的關門弟子,今年已98歲,為山西稷山人。姚奠中學問博大精深,融通文史,不拘一隅,詩書畫印,無一不精,是我國著名的學者、詩人、書法家、畫家、篆刻家、教育家。
姚奠中繼承了章太炎的“救世”精神與理想,以救國救民為己任,并且全面繼承了章太炎的學術思想,他強調:以小學為基礎,以經史為根柢,以諸子為歸宿。認為諸子是要解決現實問題,因此要以它為歸結點。
姚奠中先在“無錫國學專修班”學習,后因仰慕章太炎的學行,遂轉入“章太炎國學講習班”,接著考取了章太炎招收的唯一一次研究生,在7名被錄取者中,姚奠中排名第4,年方22歲。章太炎在1936年去世后,姚奠中便開始了教書生涯。時值,他不得不輾轉于安徽、貴州、云南等地。在顛沛流離中,教育救國的理念一直伴隨著他。
1951年,姚奠中從貴陽回到太原,任職于山西大學。除擔任教授、系主任等職務外,還參加多重政治、社會團體的活動。從20世紀80年代起,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山西省政協副主席、九三學社中央委員、元好問學會會長等職,還在山西省文聯、作協擔任著會長、理事等,是全省和全國優秀教師,是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的專家,被收入英國和美國的國際名人傳。
姚奠中執教半個多世紀,轉教南北,弟子遍天下。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劉毓慶。
劉毓慶,山西洪洞縣人,是姚奠中第一批研究生中年齡最小的一位,現在為山西大學國學研究院院長。1978年后第一次招研究生,考生年齡上限規定在40歲,而劉毓慶當時大學剛畢業,只有24歲。他以第二名的成績被錄取。同班11人,平均年齡是37歲。因為有年齡優勢,姚奠中指導他與其他研究生不同,要求先打基礎,從小學入手,而后讀經史著作。
1981年,劉毓慶研究生畢業,留校任教。1986年,劉毓慶以扎實的學術功底初露鋒芒,被破格評為副教授,當時僅32歲,是山西省最年輕的副教授。河北大學教授、著名學者魏際昌在他申請職稱的論文評閱書上就毫不諱言地說:“此人應徑以教授聘任之。”1996年劉毓慶晉升教授,同年考入北京大學師從褚斌杰攻讀博士,1999年畢業,獲博士學位,返回山西大學執教,任中國古代文學所所長。2001年,任山西大學文學院院長。
[關鍵詞] 洛陽 城市可識別性 城市形象 城市導引
一、概述
隨著中國城鎮化水平的加快,城鎮建設大力發展的同時,與城市建設相關的一系列問題擺在人們面前,如何保持城市中心區的傳統特色,建設易于識別的特色城市,保持城市發展脈絡的連續性,是當前城市發展進程中所面臨的迫切問題。城市可識別性依托城市自然山水與特有人文背景,在城市建設時,有意標示出對市民具有關鍵作用的意向符號,并以城市為依托系統規劃、強調,可以提高城市視覺識別系統,強化城市形象,突顯城市特色,提高城市的知名度。本文立足于洛陽市,對洛陽市北城中心區的道路、區域、節點、標志等構成要素進行可識別性分析,在環境、心理、視覺的研究基礎上,通過對城市視覺識別方案的組織化、系統化,強化人們對洛陽市的綜合印象。借此重塑洛陽古城形象,展示“千年,牡丹花城”的傳統文化和現代城市風貌,帶動洛陽城市經濟與旅游業的進一步繁榮。
二、洛陽北城區概述
洛陽是中國歷史名城,地處中原,位于河南省西部、隴海和焦枝鐵路的交匯點。城市北靠邙山,洛河由東向西穿過南北兩個城區,地形平坦,交通便利。市行政區域包括四個城區、一個郊區、一個吉利工業區和三個市轄縣。“洛陽的城市性質: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省域副中心城市,著名旅游城市,先進制造業基地。城市規模:近期2005城市人口125萬人,城市建設用地116平方公里,人均建設用地92.8平方米。①現有洛陽市區以洛河為軸線,分為洛北與洛南兩大城區,本文重點研究洛陽北中心城區的城市識別體系。洛陽北城區,位于洛陽市北部,北至邙山,南至洛河北岸,西至洛環城高速公路,東至二廣高速。整個洛北城區東西長,南北短,長約15公里的帶狀城市形態在20世紀80年代已初具規模。洛河成為洛陽南北城區明確方位的重要自然標志物。
沿洛河由東至西,將洛陽北城區分為河區、老城區、西工區、澗西區、高新技術開發區等幾部分。西工組團維持市管理中心職能,是城市中心商務區;澗西組團繼續保持工業職能,配套完善生活區和商業服務設施;老城組團,是體現古城風貌的重點地區,保留有大量洛陽傳統文化與民俗。
三、以自然山水為依托,合理劃分城市空間
由于洛陽特有的地理環境,四周群山環抱,伊、洛、、澗四水縱橫穿流,自古就有“河山拱戴,形勝甲于天下”之美譽。在一個龐大而復雜的城市中,各種構成城市形象的環境要素共同發揮作用,使城市設計向更加人性化的方向發展。洛陽特有的自然地理環境,使人很容易從空間上對城市形成印象。洛陽市區以洛河為軸線,城市呈現出特有的帶狀城市形態。主要城區依靠城中的河流與人工廣場進行劃分。東西各有兩處廣場作為城市重要節點―東部東花壇、西部牡丹廣場。東花壇是進入洛陽市的東入口,這里有一個公交車停車場,啟明北路由此直達二廣高速,此地以一圓形花壇為標志物,但這種形狀的花壇比較常見,辨別力不是很強,易產生誤導。
由東進入洛陽北城區經過河,河上有座大石橋,見證著洛陽的歷史,也成為聯系老城東大街的明顯標志物。過河向西,沿中州東路西行,很遠就可以看到一個人工雕塑標志物―九龍鼎,這里就是西關,也是老城區的一處重要公交車樞紐點、南來北往的公交車在此交匯。從西關向西,由定鼎路至澗河橋此區域是西工區。西工區的中部有一處廣場―東周王城廣場,此處原來是洛陽市政府所在地,是原來洛陽市的行政中心,隨著市政府的南遷與天子駕六遺址的發現,此處被規劃為洛陽市天子駕六博物館。現建有兩座標志性雕塑―“天子駕六”、“周公營洛”雕塑。此處及附近的地區現在仍然是洛北城區重要的商業文化地帶。
而西工區與澗西區是以澗河來劃分的,以澗河橋為標志,沿延安路西行就可以到達牡丹廣場。以牡丹廣場為節點城市又向西北發展,使洛陽北城區呈現出字母“Y”形。字母“Y”的下半部分是高新技術開發區與周山森林公園。北城區與南城區以洛河為界,用洛陽橋、牡丹橋、王城大橋、西苑橋、瀛洲橋幾座大橋相連接。洛北城區北面邙山、南臨洛水,依洛水由東向西呈帶狀發展,形成洛陽特有城市形態。
四、以風景名勝、歷史古跡為亮點,用合理道路系統將亮點相連貫
洛陽是首批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問鼎中原”的宏博氣勢,在海內外都具有極大的吸引力。作為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許多史書上記載的建筑物由于戰爭與時間的原因留存的不多,但仍有一些古建筑佇立在現代化的城區里,使住在此地的現代都市人尋找到文化的歸屬感。洛陽最深入人心的景點是“老三篇”即龍門、白馬寺、關林,此外洛陽保存較為完好的歷史建筑遺址非常多,如隋唐洛陽城宮城區遺址,隋唐城遺址公園、反映我國傳統歷史城市建設和地方民俗文化的城隍廟、府文廟和鼓樓遺址;舊城標志性建筑文鋒塔;作為清代區域商業和經濟中心象征及繁榮的潞澤會館與山陜會館;近代革命教育基地和文物建筑洛八辦;史宅、魏宅、胡宅等代表性的優秀傳統民居;反映儒文化、周文化淵源的孔子入周問禮碑;反映隋唐東都洛陽城內儲糧可達全國倉糧一半的大型國家糧倉的含嘉倉歷史真跡。所有這一切,都是洛陽作為歷史文化名城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又因都是有形建筑景觀的實體再現,則更能增加“穿越歷史時空”的真實、切身的感觸。
作為城市東西主干道的中州路作為城市的中軸線,貫穿整個城市中心區,東起啟明南路,向西經過延安路再向西北延伸,終點至市長途客運西站。另外還有九都路、凱旋路、唐宮路等幾條道路將城市字母“Y”的右上支貫穿起來,左上支則被相互平行的建設路、中州西路、景華路、西苑路、聯盟路等幾條道路進行貫通。貫穿城市南北的主干道有王城大道、解放路、金谷園路、定鼎路等。由于洛陽北城區“東西長、南北短”,“沿洛河軸線對稱發展”的格局,重要城市節點都分布在貫穿城市中心區的主干道上,以及連接南北城區的道路與橋梁交匯處。比如金谷園路與道南西路的交匯處-洛陽站;中州路兩側的青年宮廣場、西關、東周王城廣場;定鼎路與洛陽橋的交匯處-新世紀文化廣場等等。整座城市就是由這些大大小小的城市廣場與道路構成,在這些道路上行駛就可以感受到這座城市的歷史與充滿活力的現代生活場景。
對于來洛旅游的外地人從火車站搭乘公交車很容易就可以到達以上景點。由火車站出發經定鼎路向南,過洛陽橋經龍門大道就可以到達關林、龍門。游覽完這兩個景點后,游客還可以乘坐旅游公交車58路直達白馬寺完成對這三個景點的游覽。如果游客時間允許還可乘坐市區其它公交車到市內其它景點游覽,現有的公交系統基本能夠將各個景點連貫起來,方便了市民及游客的游覽。
五、突出旅游城市定位,考慮游客的需求、感知合理設置人工引導牌,宣傳城市形象
位于洛陽東北部的河回族區與老城區是洛陽北城區最有特色的兩個城區。從這里可識別性更加突出,體現著城市的肌理、脈絡,承載著不可替代的價值和作用,是洛陽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標志。河回族區是洛陽市回族聚居區,也是洛陽市清真寺最多的地方,沿城區內的道路兩側可看到很多有伊斯蘭風格的建筑,此外還有北方風味的各種清真飯店與清真小吃。老城區是舊洛陽城的主城區,最具特色的是老城文化一條街,在這里保留有大量明清民居,此外洛陽一些傳統手工藝也在這里得到展示與傳承。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知識信息的理解接受力是不同的,而每一座城市都有其特有的人文背景,一些特有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圖形、色彩也可以在人們心目中達成共識,從而可以形成城市象征物,比如洛陽的牡丹、龍門盧舍那大佛、等等。因此,人工引導牌的圖形設計在滿足了信息傳遞的易識別性和易理解性兩個前提之后,還可以考慮與周圍環境結合,突出地方特色。在2008年第26屆牡丹花會期間,洛陽市各大主干道旁,依托路燈樹起了一幅幅以牡丹為題材的導向旗幟,很好地宣傳了洛陽牡丹,同時也為城市增色不少。在通往各大景點的大道上,在交通導向牌的背面放置了各旅游景點的精美攝影圖片,使外地游客了解到洛陽不僅牡丹漂亮、城市漂亮,自然的山水更是美不勝收。
2009年洛陽將迎來中國2009年世界郵展,屆時海內外的游客將齊聚洛陽,洛陽的城市建設還需進一步完善,北京與上海分別借助08奧運會、09年世博會將城市建設上升到一個新臺階,洛陽也應以世界郵展為契機進一步完善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將一座現代、方便、美麗的城市展現在海內外游客的面前。
參考文獻:
[1]洛陽市規劃局.2008洛陽城鄉規劃成果展會刊. 2008.4 P5
[2]凱文?林奇著方益萍何曉軍譯:城市意象[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1
關鍵詞: 英語寫作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必要性
伴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深入,研究生教育正面臨著諸多問題和挑戰。1992年頒布的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是否還能適應新形勢的發展需要?碩士階段的英語教學與本科階段的英語教學到底有何異同?作為語言輸出性技能之一的英語寫作在這兩個階段的英語教學中的地位又如何?筆者主要從英語寫作的角度探討改革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必要性,并提出建議,以期對改進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有所裨益。
1.研究生英語教學與大學英語教學對比
大學階段和研究生階段的英語教學在教學目標和寫作能力上各有不同的要求。根據1992年頒布的《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碩士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較熟練的閱讀能力,一定的寫、譯能力和基本的聽、說能力,能夠以英語為工具進行本專業的學習和研究。其對英語寫作能力的要求分基礎英語部分和專業英語部分。基礎英語部分,即公共英語部分對寫作能力的描述為:掌握基本寫作技能(如文章結構、段落展開和起承轉合等);能按具體要求,在一小時內寫出250詞左右的短文(如文章摘要和常用應用文等);正確表達思想,語意連貫,無重大語言錯誤(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1992)。
根據2007年教育部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口頭和書面的信息交流,同時增強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07)。并指出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三個層次。三個層次對英語寫作能力的描述分別為:能用常見的應用文體完成一般的寫作任務,能描述個人經歷、事件、觀感、情感等,能就一般性話題或提綱在半小時內寫出120詞的短文,內容基本完整、用詞恰當,語篇連貫,能在一般或應用寫作中使用恰當的寫作技能;能寫日常應用文,能寫自己專業論文的英語摘要,能借助參考資料寫出與專業相關、結構基本清晰、內容較為豐富的報告和論文,能描寫各種圖表,能就一定的話題在半小時內寫出160詞的短文,內容完整,條理清楚,文理通順;能就一般性主題比較自如地表達個人的觀點,做到文章結構清晰、內容豐富、邏輯性強,能用英語撰寫所學專業的技術報告、論文,能在半小時內寫出200詞的說明文或議論文,內容完整,文理通順,思想表達清楚。
由教學大綱的對比可以看出,研究生英語教學目標和本科生的教學目標的側重點不同。前者仍然把閱讀能力作為培養重點,后者則更強調聽說能力的培養。“研究生教育是為了培養高、精、尖專門人才,對英語特別是寫作上要求必然要高”(楊平,1997:99)。王景惠(2002)也認為,研究生的英語學習不同于本科生英語學習,后者側重外語知識建構,前者注重外語能力培養,特別是說和寫的能力培養。從以上對比可以看出,研究生教學大綱中所規定的“掌握基本寫作技能(如文章摘要和常用應用文等)”和“能用英文書寫論文摘要”與大學英語教學大綱中的描述有些重合。雖然在兩個大綱中都提到了“常用應用文”這個寫作體裁,但具體包括哪些應用文的類型并沒有詳盡的描述。即使是英文書信,包含的類型也很寬泛,如邀請信、求職信、推薦信、感謝信、道歉信、咨詢信、辭職信等。因此,研究生教學大綱中的規定顯然已經跟不上新形勢的需要,與大學英語教學目標相比存在滯后的現象,“制定符合新形勢的研究生英語教學要求勢在必行”(何蓮珍等,2005:4)。
2.改進研究生公共英語教學的建議
2.1開展需求調查。
“研究生的英語教學要以需為本,對舊有的教學模式、教學方式進行改革,通過各種方式和渠道,提高研究生的語言應用能力,特別是口語和文字交流能力”(何蓮珍等,2005:5)。為此,教師在學期初可以設計問卷,了解學生的真實需求。可把主題寫作、廣告、告示、通知、海報、標示語、外貿信函、個人簡歷、留學申請信、論文摘要、讀書報告、調查報告等寫作列入教學內容,增加練習機會,使學生得以全面的鍛煉。
2.2注重研究生與本科生英語教學的銜接。
教師有必要了解研究生階段與本科階段英語教學的異同。通過對比教學大綱、進行問卷調查或訪談等,掌握兩者在培養目標、教學方法、學生需求等方面的不同,避免教學內容的雷同,使銜接教學自然順暢。何蓮珍等也認為,在研究生英語教學中,應該首先考慮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銜接,除了開設幫助學生鞏固其在大學英語階段所學的語言基礎知識的課程之外,還應該根據各類研究生的需求開設出大量可供選擇的選修課程,尤其是有利于提高研究生語言實際應用能力的課程(2005:5)。
2.3運用原汁原味的英文閱讀材料。
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運用原汁原味的英文材料,把閱讀與寫作相結合,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講解感謝信的寫作時,筆者有意識地挑選了林肯總統在1864年寫給一位在美國南北戰爭中光榮犧牲了五個兒子的比克斯比夫人(Mrs.Bixby)的信。這封信兼有感謝信和慰問信的特點,且語言簡練,句子精美,篇幅短小,非常適合用來作為學生的經典背誦材料,從中學生不僅可以掌握感謝信的書寫格式,還可以了解美國南北戰爭的歷史,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收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4培養研究生的批判思維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
英語寫作是應用語言的一種有效方式,它融詞匯、語法、篇章、修辭于一體,是學生整體英語水平的最好體現。在教學中,教師可通過網上查找資料、網絡英語寫作、主題討論、學生習文分享、大腦風暴、同伴互評互改、研讀范文等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訓練他們用英語進行獨立思考和批判思維的能力。
2.5加強理論修養,提高教學和科研能力。
教師的水平和素質對教學效果有著直接的影響。新時期的研究生英語教學需要教師不斷更新觀念,提高業務水平和理論素養,研究學習理論、學習需求和學習策略。同時,教師還應加強國外文獻閱讀,積極參與國際交流和學術活動,努力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并把科研與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達到相互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
[2]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教學大綱編寫組.非英語專業碩士研究生英語(第一外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3]楊平.關于非英語專業研究生英語寫作的一些芻議[J].中國科學院研究生院學報,1997,(1):97-103.
【論文關鍵詞】都市農業 鄭州市 策略分析
【論文摘要】都市農業是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本文通過對鄭州市的區位和資源優勢分析,提出鄭州市發展都市農業的重要意義,從戰略的角度給出發展鄭州市都市農業的若干對策。
都市農業是當城市經濟、社會經濟發展到較高階段時,地處都市的間隙地帶及其延伸地帶,緊密依托并服務于城市,以城市生態保護農業、觀光休閑農業、出口創匯農業、高科技現代化農業為標志,實現農業產業化,通過規模經營滿足都市的市場需求,建立集生產、服務、休閑、消費、觀賞為一體的,經濟、社會、生態、輻射、示范等多功能并存的現代農業模式。
都市農業是一個非常具有發展前景的新興產業,通過都市農業的發展,促進城鄉經濟互促,從而推動成品農業的發展,使農業產業鏈延長,促進農業向第三產業的滲透,實現第一、二、三產業的融合,對農業現代化、城市健康發展、社會經濟發展等方面都有促進作用。近來,中原城市群的崛起,為促進鄭州市快速發展,縮小城鄉的差距,實現城鄉產業全面融合成為鄭州市重要的戰略思路。
一、鄭州市區位優勢分析
鄭州市是河南省省會,地處于中華腹地,九州之中,十省通衢。北臨黃河,西依嵩山,東南為廣闊的黃淮平原,總面積7446.2km2,市區面積1010.3km2,中心城區建成區面積282km2。鄭州市總人口724.3萬,其中城鎮人口436.3萬,是我國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的地理過渡帶,有“雄峙中樞,控御險要”之稱。鄭州市處于從東向西區梯級發展的過渡帶,各類物資資源、技術、信息再轉移的位置非常明顯;鄭州市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是我國南北氣候的過渡帶,境內大小河流35條,分屬于黃河和淮河兩大水系,其中流經鄭州段的黃河150.4公里。在鄭州這里南北方的品種均可引種,農業發展條件良好。在全國經濟發展格局中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重要作用。據統計,鄭州市已擁有300多家農產品產地批發市場和12家大型糧食、蔬菜、水果、花卉等農產品批發市場,年交易額達180億元左右,發展都市農業的市場優勢明顯。
二、鄭州市資源優勢分析
鄭州市礦藏資源豐富,其中煤炭分布較廣,耐火粘土品種齊全,鋁土儲量占全省總儲量的30%,天然油石礦質優良,是全國最大的油石基地之一。鄭州市還擁有豐富的動植物資源和許多有名的土特產品,譬如:新鄭的大棗、黃河鯉魚、中牟的西瓜和大蒜、廣武的石榴、滎陽的柿餅等等,這些有名的特產為鄭州開發特色都市農業項目提供了優越的自然條件。另一方面,鄭州市作為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人力資源豐富,擁有雄厚的農業科技力量和綜合的科技優勢,為都市農業發展提供了科技支持。都市農業是一個復合性的功能系統,圍繞著休閑娛樂、生態宜居、體驗參與的特征,將鄭州市進行規劃建設。譬如:優質糧食生產區、生態涵養發展區、生態經濟林果帶。
三、將區位和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的對策分析
1.打造都市農業觀光園區和綠色生態農業產品園區
都市農業把農業與旅游觀光與休閑娛樂融為一體,用旅游的理念來包裝和提升農業,變農業園區為旅游景區,為市民提供特色、具有文化內涵的旅游空間,同時注意對青少年的教育功能,突出農業觀光園區的綠色、樸實的鄉土氣息。大力發展以“吃農家飯、住農家屋、干農家活、賞農家景、購農家物”為主要內容的鄉村特色旅游項目。
通過發展都市農業,改善都市及郊區的生態環境,提升城市品位,形成城在林中、林在城中、山水融合、城鄉一體的城市景觀。新鄭奧星實業總公司,就是充分利用新鄭大棗的資源優勢,將一年產值不足200萬元的企業,發展成一個綜合性的企業,公司目前集紅棗產品加工、科技示范種植為一體,年產值達1.36億元,有效的將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
2.加快鄭州市主導產業的發展
發揮鄭州市的區域優勢,調整整個區域的布局,突出發展都市農業的主導產業。優先發展鄭州的農業商貿物流業、農產品加工業、觀光農業、綠色蔬菜產業、花卉苗木產業、水產養殖業、奶產業、林果業、以及種子種苗業。實現農業結構向區域戰略性的調整,培植農產品加工業的龍頭企業。通過加強硬件和軟件的建設,構筑大市場和大流通,從而提高鄭州市農產品的經濟效益以及市場占有率。 轉貼于
3.整體提高農民的綜合素質
要想發展技術密集型產業都市農業就必須提高農民的素質。鄭州市可以通過加強農民的培訓,提高農民的文化科技素質和職業技能,培養一批有文化、會管理、懂經營的新型農民,以便使其更好地滿足都市農業發展的需要。
4.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科技投入
都市農業是高科技農業,發展都市農業需要加大與各大院校、科研機構的合作,共同來開發都市農業資源,研究并引進都市農業所需的設備技術和新品種,用科技作為農業技術產業的孵化器,這種合作關系將進一步加強都市農業發展的技術與管理人才的培訓,都市農業的發展為高新技術提供發展平臺,并且可以促進農業高新技術成果的轉化、示范和推廣,加快都市農業的高新技術產業化水平。
5.增加發展都市農業的多元化投資體制
都市農業是一種高產出,并且高投入的產業,要快速發展都市農業,就必須制定相關的都市農業扶持政策,逐步提高財政資金、借貸資金對農業的投入比重。然而僅依賴政府的投入對于都市農業的發展來說是不夠的,應該優化都市農業發展的資金投入結構,建立多元化投資機制,堅持以政府的投入為導向,以社會投入為主體。政府的財政資金重點扶持現代農業的示范園,觀光、生態農業示范園和創匯農業基地的水、路、電等基礎設施,開發能產生生態效益或者社會公益性效益的項目。
政府要制定優惠政策,鼓勵多樣化的社會資金都參與到都市農業開發與建設上來,大力鼓勵個人投資都市農業發展。擴大城市對外開放的力度,通過股份制、設立基金等吸引外商獨資或合資參與到都市農業的發展建設,用都市農業的特色經濟發展來吸引外國的資金、人才和技術,實現投資的多元化。同時,像參與合作的高等院校以及科研院所也可以通過技術入股的方式對都市農業投入建設,建立國家、集體、企業、個人多元化的投資機制,以高科技來武裝農業,形成都市農業的科技配套工程,整體加快都市農業的建設水平和速度。
參考文獻
[1]中原樓市網.把摸鄭州城市發展脈絡[J/OL].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