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1-20 19:00:23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萬圣節的習俗英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萬圣節由來
The legend of the origin of Halloween, there are many versions, the most common view, that is before the birth of Christ from the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countries, including Ireland, Scotland and Wales. This person called several of the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Druitt people. Druitt in the November 1 New Year, New Year's Eve, young people who set druid team, wearing all kinds of weird mask, carrying a carved radish good light (the late custom pumpkin light system, Medieval Western Europe first there is no pumpkin), they walk in the villages between. This was actually a kind of harvest celebration; also said to be "Halloween", the legend who died that year, the eve of Halloween spirit will visit the world, said that people should be allowed to visit the ghost that the ghost of a successful harvest and to render a hearty welcome. All fire and lights, the one to frighten away the ghost, but also for the ghost light line, to guide their return.
Central Europe in the Middle Ages, there had been destroyed by the pagan history of Christianity. However, before the ritual celebration of New Year's Eve never really eliminated, but in the form of witchcraft. This is why we are Halloween, but are also left witches broom, black cat, spells and other marks.
關于萬圣節由來的傳說有許多版本,最普遍的認為,那是源于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后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于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圣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并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么我們現在的萬圣節里,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萬圣節習俗
Trick or Treating is a modern Halloween custom where children go from house to house dressed in costume, asking for treats like candy or toys. If they don't get any treats, they might play a trick (mischief or prank) on the owners of the house.
欺騙或攻擊是現代萬圣節的風俗。孩子們穿著特殊的衣服走街串巷,討取糖果和玩具之類的賞賜。如果他們得不到任何的賞賜,就可能會對屋主大搞惡作劇或者胡鬧了。
There are many other superstitions associated with Halloween. A superstition is an irrational idea, like believing that the number 13 is unlucky!
和萬圣節有關的迷信還有很多。迷信是一種不合常理的想法,比如認為13是不吉利的數字!
Halloween is also associated with supernatural creatures like ghosts and vampires. These creatures are not part of the natural world. They don't really exist... or do they?
萬圣節還和一些諸如鬼魂和吸血鬼之類的超自然的生物有關。這些生物不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們實際上是不存在的......或許他們其實真的存在?
Witches are popular Halloween characters that are thought to have magical powers. They usually wear pointed hats and fly around on broomsticks.
女巫是萬圣節很受歡迎的人物,人們認為她們具有強大的魔力。他們通常戴著尖頂的帽子,騎在掃把上飛來飛去。
Bad omens are also part of Halloween celebrations. A bad omen is something that is believed to bring bad luck, like black cats, spiders or bats.
惡兆也是萬圣節慶祝活動的一部分。人們相信惡兆會帶給壞運氣,黑貓、蜘蛛或者蝙蝠都算是惡兆。
萬圣節英文小故事——南瓜燈
萬圣節活動方案一
一、活動主題
萬圣歡樂節,小鬼大搞怪
二、活動背景
10月31日是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Hallowmas),萬圣節起初帶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是驅除邪靈、祭拜祖靈以求平安的節日,但發展至今它已成為兒童搞怪的娛樂節日。在萬圣節前夕,兒童會穿上化妝服,帶上面具,提著南瓜燈,向鄰居討要糖果的同時,還會施展小花招,負責搞怪,博取家人鄰居的歡笑。 萬圣節在我國中小學英語學習中是一個十分有吸引力的知識點,少年兒童都希望在節日到來之前有一次展示自我的搞怪機會。xx英語學校將會提供這樣一個平臺,讓學生放松,家長參與,加強親情聯絡的同時,也能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能力。
三、活動目的
本次活動目的有二,一是讓學員和家長放松參與、加強親情聯絡的同時,培養學員的自立、自強能力;二是通過活動的策劃、組織及實施鍛煉學校員工的操作能力、執行能力以及團隊協作能力。
四、活動時間及安排
2016年10月23日---10月25日 宣傳海報等的制作,活動用品的準備 2016年10月26日---10月28日上午 宣傳;邀請并確定學員;外教邀請,與其做好溝通,準備好活動當天的節目(熱身、唱歌、展示自己國家慶祝萬圣節的小活動等);活動用品的到位;場地布置完畢。 2016年10月28日下午 活動開展 13:30---14:00 學員及家長的接待,做好登記。 引導學員及家長進入活動場區,外教與學生家長溝通,可以做些小游戲(由外教定,但須與其做好溝通,時刻把握活動細節)。14:00---14:20 主持人與外教一起帶動學生家長做熱身運動;主持人介紹萬圣節由來、習俗及游戲項目;組織學生家長抽牌,確定游戲進行順序。14:20---16:30 五項小游戲分別開展進行。每項游戲進行前,主持人宣讀游戲規則,2位計時員到位,攝像師做好抓拍,其他內場服務人員負責維持秩序及安全。16:30---16:40 學員家長到大廳,外教展示自己國家如何慶祝外圣節。內場人員布置場地,桌凳排放,垃圾桶、南瓜、刻刀等的準備。16:40---17:20 回到活動場區,學員家長在老師的示范帶領下制作南瓜燈(期間播放音樂、圖片及南瓜燈制作流程,外教可以在各個組之間指導南瓜燈的制作)。17:20---17:40 抽獎環節。主持人宣布獎項設置及抽獎規則;進行抽獎;獎品的兌換及登記;內場服務人員做好蠟燭的準備,如分段切割、使其能夠點燃。
17:40---18:20 老師分發點亮的蠟燭,外教、老師與學生家長共唱主題歌,合影留念,活動結束。
五、活動參與人員及分工
全體員工參與此次活動。設主持人一名、活動總監一名、計時員兩名、攝像師一名,其他員工協助做好內勤服務工作,具體分工如下:主持人:帶班老師(1名)
負責準備主持講稿、整個活動的主持、外教的翻譯工作等。
接待組:2人(女職員)
負責學生家長的接待,組織學生家長抽牌決定分組及順序;做好來訪登記及獎品登記等。
設計組:2-6人(兩女職員、四男職員)
負責活動場地的設計、布置,包括桌椅、游戲的擺放,墻飾等。
多媒體操作組:1-2人(男、女職員各一名)
查找下載有關萬圣節的少兒英文歌曲、搞怪圖片及南瓜燈制作流程示意圖,負責活動中多媒體的操作。
計時組:2人
負責每場游戲的計時與裁判。
照片采集組:1-2人
負責整個活動過程中照片的拍攝工作。
六、活動場地及布置活動場區多功能廳
七、活動所需用品
宣傳海報,彩色卡紙10張,圓南瓜10個,刻刀4把,蠟燭15支,小手拍4-6副,小球8-10個,小熊12個,小豬 2個,地貼4-8張(用硬紙殼制作),貼畫5-7張,小豆子2盒,水桶2個,打火機2個,膠帶2-4個,抽獎箱一個,相機1-2個,彩筆若干,氣球若干,白紙若干,創可貼若干,垃圾桶若干, 小禮品若干,面具若干。 萬圣節音樂、歌曲、圖片。 水果點心若干。
八、活動流程
(一)前期準備1.學生家長、外教的邀請,所需物品的置辦。 2.活動場區的布置。設計組負責人負責設計,其他人員協助布置活動場區。3.主持人與外教做好溝通,確保外教能夠較多參與。教師利用課堂征求學員自愿表演節目,對節目跟蹤反饋,確保節目信息無誤。4.彩色卡紙制作順序牌,分別為A1,A2,B1,B2,C1,C2抽到同字母的為一組,順序以字母排序為參照。或以萬圣節前夕單詞(Halloween)的各字母為序。(二)活動進行活動包括五個環節:熱身運動環節;游戲環節;南瓜燈制作環節;抽獎環節;合影留念結束。1.熱身運動環節。主持人與外教共同帶領完成。熱身之后主持人介紹萬圣節,并進入下一環節。2.游戲環節。主持人介紹游戲項目及注意事項等,引導員組織學員家長抽牌決定對決小組及順序。每場游戲主持人都要介紹游戲玩法及規則,計時人員做好計時裁判工作。游戲1:小紅帽痛擊大灰狼a.家長或孩子任意一人持小手拍站在游戲白線后面;b.家長或孩子任一人使用小手拍推動小球進入狼窩;c.2分鐘內3次推入狼窩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2:憤怒的小熊a. 家長或孩子一起站在桌子后面,其中一人拿起小熊;b.聽通關老師叫開始后,家長或孩子拿起小熊砸向小豬;c.每個家庭有5次機會,3次擊中小熊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3:背靠背運氣球a. 家長與孩子背靠背站在游戲白線后面,通關老師將氣球放在兩背之間;b.通關老師叫開始后,家長與孩子一起將氣球運送至指定位置,再返回運送下一個;c.游戲計時三分鐘,三分鐘內每個家庭成功運2個氣球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4:白雪公主快跑a. 家長拿起兩張地貼站在游戲白線后面,孩子靠墻站在家長對面;b.聽通關老師叫開始后,家長兩替踩著地貼朝孩子方向前進;c.家長走到孩子面前后,把地貼交給孩子,孩子按照原路交替返回起點,60秒內完成游戲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游戲5:成熟的五粒豆a. 家長和孩子站在游戲白線后面,拿起盒子里的小豆子;b.聽通過老師喊開始后,家長或孩子任一人將小豆子投向對面的水桶;c.每個家庭有10次機會,投中5次即可獲得通關印章一枚;d.遵守游戲規則,注意個人安全
3. 南瓜燈制作環節。主持人借助多媒體向家長學員簡單介紹萬圣節習俗及南瓜燈制作流程;外教、主持人及其他老師示范,孩子和家長一起體驗制作南瓜燈的樂趣。做好南瓜燈的家庭,準備進入抽獎環節。4. 抽獎環節。主持人宣布抽獎規則、獎項設置及兌獎方式,按順序抽獎。抽獎規則:五關游戲全部通過可抽獎3次,四項通關可抽獎2次,其余可抽獎1次。獎項設置:一等獎 課時代金券1000元 二等獎:課時代金券500元三等獎:課時代金券300元 參與獎:小禮品一份兌獎方式:抽中一、二、三等獎的家庭到指定位置做好登記,參與獎可直接兌換小禮品一份。5.合影留念。主持人控制現場,宣布內場服務人員分發點亮的蠟燭,并協助學生放入南瓜燈;外教與主持人領唱萬圣節主題歌曲,攝影師拍照;每個家庭可自由組合,抱著南瓜燈及小禮品合照留念。若之前老學員有準備節目,此時可進行才藝表演。(三)活動結束歡送學生家長離開,收拾整理場地。
九、活動應注意事項(一)責任到組,落實到個人,分工協作。力爭每個人對活動的流程、細節都有所把握,以備出現緊急情況可以應對。(二)確保整個活動過程中學生的安全工作。(三)活動進行時前臺留守一名工作人員,保持正常工作的進行。
十、活動預算圓南瓜10個(40元),刻刀4把(10元),打火機2個(2元),蠟燭10支(5元),小手拍4-6副(12元),小球8-10個(15元),小豬 2個(10元),貼畫5-7張(4元),膠帶2-4個(8元),彩筆若干(5元),創可貼若干(2元)。計113元。外教出場費:480元。 水果糕點37元。 共計:630元。
十一、總結與后續選取活動圖片,保存并上傳,做成宣傳圖片展出。
萬圣節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準備:
氣球、糖果、游戲獎品若干、節日橫幅、宣傳展板、英文Halloween歌,也可以讓家長做真南瓜燈等
二、活動具體安排:
1、活動前準備:教師提前準備做好班級環境的布置、向孩子們介紹西方的傳統節日萬圣節的由來。
通過電話、直接面談和周學習內容提前向家長反饋本次節日的意義及方式;并發動家長一起搜集關于萬圣節的文字、圖片、物件等,并請家長和孩子一起動手制作萬圣節服飾、面具、頭飾等資源。
同時準備好當天活動服飾展示的音樂和游戲的各種道具及物品;為自己班級做好節日形象設計(例如:特設小旗或標語)。(詳細請見萬圣節活動流程安排表)
2.萬圣節的環境布置要求:(創意、可操作性、藝術性、適合幼兒年齡特點,切勿帶有恐怖血腥色彩)
3、班級環境布置應有萬圣節中英文內容的體現;吊飾,立體、形象、卡通能體現Halloween主題的手工作品;可以讓家長協助
4、班級門口的布置:創意、通過文字體現主題。
三、活動當日安排:
1、早晨開始幼兒來園。兩位英語老師戴上相關的萬圣節頭飾或穿上服飾在門口迎接并開展口語教育:用英文向來園的幼兒說:Happy Halloween!(注:提前準備好桌子用氣球扎起拱形、掛橫幅快樂的萬圣節活動Happy Halloween! 體現主題教育。
2、班級幼兒早餐時間,教師利用餐后時間向幼兒介紹節日由來、活動的服
3、班級老師與幼兒共同化妝互相裝扮,幫助每位幼兒穿、戴好節日的服飾、面具或頭飾之類的,為服裝展示作好準備。
4、園內巡游及萬圣節服飾展示,各班級老師組織幼兒有序下樓,按照班級順序從大班級到小班排好隊在園內巡游一周、(各班手持小旗或道具)充分體現幼兒園開展美語教育活動的特色。
5、各班級服飾展示環節: T臺秀一秀,各班級幼兒分成若干小組輪流上臺進行服飾展示,具體順序安排如下從大班到托班,服飾展示結束后各班級有序散場回到樓上開展班級互相討糖果以及游戲活動。
萬圣節活動方案一
活動主題:狂歡哈羅喂halloween
活動時間:XX.10.31.晚5:30開始
主持人:*** 音樂音響:*** 照相:*** 場地維護:*** 場控:***及各班主任
場地布置:美術組
活動材料負責人:***
活動目的:
1、 通過扮演,進一步讓幼兒感受萬圣節的氣氛,體驗西方節日的快樂。
2、 通過游戲,鍛煉孩子的膽量和辨別能力。
活動準備:
1、 活動前準備:進行幼兒園內環境布置,營造萬圣節氣氛,制作的南瓜燈布置在教師門口柜子上及操場周圍。制作神秘魔窟游戲入口。
2、 家長及幼兒著萬圣節的服裝及道具入場。
3、 室外南瓜燈(仿真可操作)、活動背景(噴繪)及汽球。
4、 幼兒園準備糖果若干(一個班一個顏色糖果),家長準備面粉若干。獎品:大棒棒糖若干
5、 游戲材料準備(若干個糖果系在2根2米長的繩子上,汽球橘色和黑色各4包,衛生卷紙40卷)。
6、 一切工作人員著骷髏服裝。
7、 各班場地分配。
8、音樂準備:恐怖音樂、演出音樂
活動流程:
1、 主持人介紹本次活動。
海王班幼兒節目開場,拉開活動序幕。where is the monster mummy ?(孩子們呼喊魔鬼媽咪在哪里?老師們呼叫著從班級人群中跑出來) 此環節控制在3分鐘
2、副班與助教帶領孩子們手搭肩組織一起站在活動場地的里圈,班主任帶領家長但同樣的方式站外圈,隨著主持人的呼叫僵尸party開始。音樂起,按音樂舞動,結束時由老師帶領家長及孩子做著僵尸的動作回到位子上。此環節控制在15分鐘
3、主持人介紹集體游戲活動環節,介紹以下游戲玩法:根據孩子年齡特點進行:(聽主持人口令,口令開始想參與游戲的幼兒速跑到活動地點,口令結束后為止,以活動場地人數為參與游戲人數標準)
小班、中班組:《跳跳摘糖果》
玩法:幼兒站在已綁好的糖果下,聽主持人口令最快摘到一顆糖果者速把糖果交給主持人。
大班、學前、幼一:《木乃伊包裹》幼兒園管理
玩法:家長在規定時間內用衛生卷紙把孩子包裹成木乃伊者為獲勝者。
獲前三名的孩子可到主持人處領一個大棒棒糖果。
(一個游戲可同時分兩組進行) 此環節控制在20分鐘
4、游戲活動后,主持人號召全體的大鬼小鬼集合(家長及幼兒),介紹集體游戲《魔窟冒險》(全場關閉燈光,家長及幼兒需閉眼傾聽主持人講游戲規則,這時班主任帶領班上老師悄然從操場小門進入魔窟隱藏,家長原地等待傾聽規則),隨后當主持人發令音樂起時家長帶領幼兒速從鬼洞(幼兒園一樓入口)進入危險區《神秘魔窟》尋找自班班主任老師(其他教師隱藏并在其過程進行恐嚇干擾),家長找到老師后必須提示孩子說:trick or treat,班主任老師發給孩子一顆糖果以示找到了,家長和孩子并拿著糖果速回到戶外自己的位子。班主任根據糖果數量(一個家庭一個)驗收找到自己的人數,糖果全部發完的班主任速到活動場地與班上家長匯合并報告主持人 ,主持人統計結果。最后一名回來的班主任,由班主任帶領家長進行游戲懲罰:家長和孩子面對面,主持人將裝有面粉的黑色汽球放在兩人身體中間,按主持人的口令,用身體將汽球擠破。
5、結束活動:主持人邀請大家把自帶的面粉拿出,(在萬圣節這天把你的祝福撒向你身邊的同伴,今天誰最白誰將是萬圣節這天最幸運的人)。(音樂起) 此環節控制在15分鐘
萬圣節活動方案二
一、活動目標:
1. 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西方萬圣節的文化,感受節日的快樂,為幼兒創設良好的英語人文環境,讓幼兒體驗不同文化習俗,借以拓展其世界觀。
2. 為幼兒提供展現英文的舞臺,培養其大方自信的素質。
3. 增進家園英語信息交流,鼓勵家長在家中與寶貝親子互動,實現家園共育。
二.活動準備:
游戲準備:游戲卡,小印章,各個小游戲物資及組織準備。
環境準備:舞臺及環境布置有關萬圣節活動的自制裝扮一套,手電筒,熒光道具。
家長準備:制作參加活動人員的有關萬圣節服裝及熒光道具,周五穿戴整齊參加活動。(魔鬼走秀節目家長需周三把服裝道具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
糖果10枚(周四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周五家長再自備兩三個糖果哦!
蘋果一個(周四帶到幼兒園班主任處)
手電筒一個(周五帶著參加活動用)
三、活動過程:
集體活動:
1. 萬圣節集體開場舞
2. 獅之威風--獅王進行曲
3. 最炫英語風{大{中{小
4. 魔鬼走秀
(有意愿參加魔鬼走秀的家庭請快速與班主任聯系,每班限額4組家庭。參加 魔鬼走秀的家庭10月26日之前請將創意的面具、造形及相關物品帶入幼兒園班主任)。
5.神秘討糖果
目的:增強孩子主動交往能力
前提:一定要安安靜靜,神秘的去找好朋友。
玩法:有秩序的聽主持人口令,音樂聲響起,討糖果的游戲開始,各班老師務必組織。地球,太陽,火星,土星家長和寶貝手拿糖果躲藏起來(主會場附近均可),等其它班級的幼兒裝扮成小鬼的樣子來討糖果,木星,天王,水星,海王,金星為尋找方,討糖果時小朋友要說上一句Trick or treat(不給就搗蛋)或Happy halloween萬圣節快樂!對方才能把糖果送給小朋友。(如果不給,可自設懲罰措施哦!)
分散活動:(以下游戲均以家庭為單位自由參加,獲得小印章越多越有機會參加Lucky大滿貫活動)
活動一:打怪獸
目的:訓練幼兒手眼協調能力和幼兒的競爭意識。
玩法:教師事先準備籃子,分別貼上怪獸的樣子,分組,請幼兒用球丟向怪獸框中,打怪獸,最后看哪組的幼兒丟的乒乓球最多,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二:咬蘋果
玩法:游戲時,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里,然后(分組)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為優勝者,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三:吹面粉
玩法:參加游戲者,面對面站在一張桌子兩邊。把裝有乒乓球的口杯放在桌子上,(及放在二人中間),要他們蒙著眼向乒乓球吹,若能把球吹到對面便為贏方,可獲蓋一個小印章。
活動四:我吹我吹我吹吹
規則:把氣球吹大、系好,并分別在每個氣球上依次寫上一個字--萬、圣、節、快、樂,誰又快又準完成任務誰獲蓋小印章一枚。
集體活動:
Lucky大滿貫:以獲得印章多少順序進行(由多到少),如出現相同數量,以劃拳形式選出挑戰方回答問題并獲得相應獎品。
關鍵詞:多媒體;英語教學;傳統教學
隨著社會的進步,科技的發展,多媒體作為一種現代教學媒體,在教學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特別是在英語教學中,多媒體課件聲像并茂,突破了傳統的教學模式,激發了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本文結合高專學生的特點,對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合理應用作初步探討。
一、增強學生學習興趣。激發認知需求
高專學生通過在中學的學習,有了一定的英語基礎和自主學習能力,在今后的英語學習中,不僅對單詞和語法的學習、閱讀能力的提高,更有一種對英語國家知識和文化的渴求。傳統的英語教學形式單一,黑板加粉筆,英語知識的識記過程過于枯燥。而多媒體課件展示方式生動活潑,圖、文、聲、像并茂,可以給高專學生進行視、聽、想等多種方式的形象化教學。例如,在學習課文Disneyland and Theme Park中,教師可以選擇與課文內容相關的生動圖片,可愛的卡通形象,迪斯尼公園的地圖引導或是香港迪斯尼樂園的參觀介紹,通過聲音、圖畫、視頻多方位的展示,配以提示性的文字和英文朗讀,有效地刺激學生的感官,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使學生的新鮮感和好奇心適時地轉化為強烈的認知需求。
二、教師備課靈活,擴寬教學空間
授課教師教學的內容源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也就是說,教師可以結合所講授的內容挑選相關材料進行補充,利用多媒體,直接把需要補充的內容如背景介紹、文化習俗、歷史事件等展示出來。教師還能夠通過制作圖片和插入歌曲欣賞、開心幽默、視頻連接等內容。調動學生們學習的熱情,寓教于樂,改善學生倦怠情緒,使枯燥乏味的語言教學變得生動有趣。在講授Maglev一文時,通篇介紹磁懸浮列車的運行原理,傳統授課很生澀、枯燥,像是在講一節英文版的物理課。教師可運用多媒體教學,導人相關視頻,讓學生更直觀地看到磁懸浮列車的外觀、運行模式、歷史發展以及優點,然后再學習課文就變得易于理解了。
三、提供大量信息。擴大教學容量
英語學習中有很多詞匯、短語、句型、固定搭配等需要學生對比記憶。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如果單靠教師在課堂上板書。費時費力,會占用學生學習時間,效果也會不佳,畢竟課堂容量有限。而多媒體教學突破了這一局限,利用計算機能智能化地、最大限度地、高質量地處理各種聲音、文字、圖像、視頻。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如教學Halloween一節,教師可以根據萬圣節的風俗制成多個幻燈片,引出“Trick-or-treat,ack-o-lantern,pumpkin,Mack cat”等萬圣節風俗及來歷,而后是幾段情景式對話,讓學生感受萬圣節時的氣氛。在不知不覺中,有關Halloween的一切都將深深印在學生的腦海里。并且潛意識里和中國的節日做對比。整個教學程序有條不紊,方便快捷地擴展了教學空間,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四、改善視聽教學。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高專學生為了將來能更好地適應社會,找到理想的工作,迫切希望在英語學習中能夠學以致用,提高自己的英語實際應用能力。在傳統的課堂里,由于班級規模和教學時間的限制,學生的聽、說能力訓練相對不足。多媒體教學則可以克服傳統課堂模式無法加大聽說訓練時間和強度的缺陷。教師可以在課件中預先插入課文朗讀,學生可以邊聽課文錄音,邊看圖片和文字內容,從而把視覺和聽覺有機結合,更好地完成學習任務。在多媒體教學中,教師可以預先下載VOA(voice of American)或者BBC(Bddsh Broadcast Company)的新聞資料,循序漸進地指導學生視聽,這樣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而且可以令他們獲得更多的時事信息。在每次上課之前。作為導入,教師可以從CRI Online(國際在線)網站里摘錄“一句話新聞”,最新的新聞圖片展示,簡單扼要的英語解說提示。然后讓學生發揮其能動性,相互探討評論,最大限度地發揮想像力和語言思維能力,把英語說出來,會使用。
總之,多媒體技術在英語課堂的使用,使英語教師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實現了課堂大容量、新信息、多趣味,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與傳統的教學模式“一塊黑板、一支粉筆”相比,課堂上不斷變換的大屏幕,制作精美的畫面,形象直觀的闡述,豐富生動的信息,都激發了學生的無限潛能,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強化了學生的英語思維,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和自我學習能力,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英語素質。
參考文獻:
[1]石巖嶺,多媒體在英語教學中的合理應用[J],科技信息,2008(21):452.
【摘要】英語和中文一樣,她的屬性是一種語言,是由詞、詞組、句子等組成的。她的表現形式不僅僅是一門課程,而且是一門文化藝術。她既包括類似于語文書里的一些詞句,也包含著一種文化體驗和藝術感受。因此英語的學習不能僅僅局限于課堂教學,而是需要更多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將她的靈魂體現出來,讓我們的學生更深刻地了解英語語言背后厚重的文化知識,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感受英語的藝術魅力。
關鍵詞 課外活動;英語文化知識;藝術魅力
《新課程標準》倡導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感知、體驗、實踐、參與和合作等方式學習英語,由于班級人數和課堂時間的限制性,無法讓每一位學生都得到鍛煉,開展豐富多彩的英語課外活動可以彌補課堂教學的缺陷,為更多的學生提供學習、展示、交流的機會。以下筆者根據自己最近幾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就如何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談幾點認識和體會。
一、結合教學內容,設計有趣的課外活動。
玩是孩子的天性,孩子們都很喜歡在玩中學,在做中學。根據兒童不同的年齡特點,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而高年級的學生更加傾向于抽象思維,結合各個年級的教學內容,教師可以分年級設計一些有趣的課外活動,激發學生英語學習的熱情。
三年級的學生可以進行字母想象畫比賽。抽象的字母通過學生的想象被賦予了生命,有的變成了滑梯,有的變成了汽車,有的變成了高樓大廈等等。學生在享受繪畫的樂趣時,再次鞏固了字母的書寫,將一些容易混淆的字母用自己的方式記牢,真是一舉多得。四、五年級的學生可以組織他們參加英語課本劇表演、英文歌曲比賽、英文手抄報展覽、英語百詞競賽等。這個階段的學生經過了一段時間的學習,已經能夠背誦部分英語課文,會唱一些簡單的英文歌曲,在英語知識方面已有一定的積累,正是培養持久興趣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各式各樣的課外活動,為學生提供互相學習,互相切磋的平臺,讓愛表演的學生更加自信,讓喜歡唱歌的學生多一種學習英語的方法,讓善于書寫的學生更好地展現自我。六年級的學生是小學階段最高的年級,是一群青春陽光,充滿活力的團體,可以為他們舉辦英語童話故事表演,英文風采大賽。他們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英文童話劇,進行舞臺劇表演,利用廢舊材料制作服裝道具,既環保又提高了學生的積極性,鍛煉了學生的膽量,也練習了英語口語。開展英語風采大賽是展示學生英語綜合能力的一種方式,該活動考察了孩子們的聽、說、讀、演、唱的能力以及舞臺隨機應變的本領,它要求孩子要有一定的英語基礎和語言表達能力,為六年級的學生提高自身英語水平搭建了好的橋梁。
二、共祝英語國家的節日,體驗課外活動的快樂。
隨著時代的發展,西方節日漸漸融入中國文化元素,中國人也開始慶祝愚人節,母親節,父親節,萬圣節,圣誕節等節日。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學生需要了解關于英語國家的節日文化知識,節日的起源,節日的習俗,如何慶祝這些節日。組織學生開展與之相關的系列活動,可以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豐富學生的英語課外生活。如:在慶祝復活節時,教師提前布置學生搜集復活節的資料,讓學生小組合作學習交流復活節的知識,組織學生繪制彩蛋,贈送給好友。在慶祝母親節時,引導學生為母親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寫一張祝福卡片,唱一首英文歌,或送一朵玫瑰花,感謝母親的養育之恩。在慶祝萬圣節時,組織學生舉辦化妝舞會,自制服裝道具,設計一些小的英語游戲,讓孩子快樂地學習英語。
教師和學生一起慶祝外國的節日,并不是崇洋媚外,而是通過這些課外活動,為學生創設豐富的語言環境,讓學生接觸英語文化,了解英語文化,尊重英語文化。
三、創設英語社團,為孩子搭建課外活動的舞臺。
素質教育改革,提倡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學校的教育要以人為本,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社團的創建正響應了素質教育改革的步伐,各中小學校都紛紛創辦具有特色的社團,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特長選擇適合自己的社團。創辦英語社團正是為愛好英語的學生們創建了一個學英語,說英語,用英語的新平臺,讓學生擁有更多的學習交流的空間。
在英語社團,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引導學生閱讀自己喜歡的英文課外書,交流讀書心得;觀看著名的歐美大片,模仿經典的片段,感受語言的美妙;學唱優美的英文歌曲,在音樂中學習英語;搜集各地的名勝古跡圖片,了解每個英語國家的主要城市名稱和標志性建筑,激發學生熱愛生活,熱愛大自然;還可以排練英語短劇,表演英文童話故事,體驗故事的美好,鍛煉學生表演的技能等。對于英語愛好者們來說,英語社團讓他們學習到了更多的英語文化知識,充分鍛煉了他們的膽量,提高了英語表達能力,體驗到了同學之間互相交流的快樂,給予他們更廣闊的發展空間,讓他們擁有自己的一片藍天。
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有效補充和延伸,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不僅讓學生鞏固了書本上的知識,鍛煉學生聽、說、讀、寫、演、做、唱各方面的能力,拓寬了學生的視野,提高了他們英語水平。除此以外英語課外活動形式多樣,不僅僅局限于學校,學生也可以參與一些英語夏令營活動,英語知識競賽,CCTV 少兒英語風采大賽,豐富自己的課外生活,讓自己的英語學習之路更加寬廣、順暢!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英語課程標準》
[2]盧冰峰《. 中學英語課外活動課的探索與實踐》外語教學與研究.2011(53)
[3]吳彥.《淺談小學英語課外活動》.陜西教育(教學版)2012(6)
傳統的英語教學,往往會導致學生在學習一門語言時知識模糊,理解的不透徹,在實際應用過程中,產生很多的錯誤。尤其對于初中生來說,脫離了文化教育的語言課程是相當膚\的,乏味的。所以,這就要求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將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
一、文化差異的滲透
1.英語國家的生活習慣
(1)姓名。人教版《英語》七年級上冊Unit 1 My name is Gina.涉及到了英文名字的教學,教師們通常都會為學生取英文名字或是讓學生自己取,那么這時候教師便可以及時地向學生介紹中西方名字的不同之處。一個人的名字通常由姓和名兩部分構成,在我們中國是把姓放在最前面,然后是名;而西方國家的英文名通常是由名(first name)+ 中間名(middle name)+ 姓(family name),他們將姓放在了最后。此外,在習慣上,英國人喜歡將名和中間名縮寫,如:M. H. Thatcher;而美國人則習慣于只縮寫中間名,如:William J. Black.
(2)打招呼。問候打招呼也是英語教材中的必學內容,學生除了要掌握基本英語國家的問候打招呼句型外,還應了解一些禁忌。如,學生學到的句子“How old are you?”本來是用來詢問年齡的,但實際上英語國家通常在見面時,并不會去詢問對方的年齡,因為年齡被看作是他們的一種隱私。“民以食為天”,在我們中國自古以來就有著深厚的食文化,所以我們中國人見面打招呼時常會問對方“你吃了嗎?Have you had your dinner?”,但在西方國家,這個句子通常是運用于對對方的一種邀請,除此之外,還有我們中國人打招呼時常用到的“你這是要去哪啊?Where are you going?”在西方國家見面打招呼時運用,通常也是被認為不禮貌的。
(3)夸講。對于夸講,在初中英語教材情景交際運用中也并不少見。在我們中國,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夸講時,通常會表現的謙虛,內斂,而英語國家,當受到別人的夸講時,人們則是很樂意的欣欣然接受。所以,按照英語國家的習俗,英語老師應該告訴學生,對于別人的夸講,你應該回答的是“Thank you”,而不是“It's not as good as you say”。
2.英語國家的節假日
初中英語多采用生活化教材,節假日是英語國家文化的一塊重要內容,在九年級《英語》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一單元中就是對節日的學習,文中主要涉及了Halloween(萬圣節)、Christmas(圣誕節)這兩個節日,而這時,老師就可以的把另外幾個西方的幾個重要節日,如:April Fool's Day(愚人節),Easter(復活節), Thanksgiving Day(感恩節),等節日的來歷以及傳統習俗對學生進行介紹,更可讓學生談談他們自己了解的外國節日,這樣,學生不僅可以了解到異國的文化風情,同時也掃除了初三課堂的枯燥乏味,令課堂變得生動有趣起來。
3.特殊詞匯的運用
詞匯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一定的社會思想和社會生活內涵,不同的國家對同一事物的概念有著不同的定義和理解,東西方文化就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所以教師在教授具有差異性內涵的詞時,就應該傳播好這種文化。例如:七年級《英語》上冊Starter Unit 3 What color is it?一單元是對顏色詞匯的學習,而光是顏色詞匯的運用在東西方文化中就存在著很大的差別。其中,紅色(red)一詞在中國有喜慶、吉祥的意思,如現在比較流行的“紅包(red envelope)”,同時紅色也是革命的象征,如“紅歌(red song)”,而紅色在西方則表示血腥、暴力,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紅茶”應該表示為“black tea”,而不是“red tea”;green一詞通常代表生機勃勃、健康、天然,如:“綠色食品(green food)”,但在西方,green也表示缺乏經驗的,如:“生手,菜鳥(green hand)”。此外,還有blue在西方有悲傷、憂郁的意思,yellow在西方有膽小的意思。
關鍵詞:中年段;小學英語;語境;自主
中圖分類號:G4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06-069-2
隨著課改的實施,語境的創設收到越來越多教師的重視。特級教師沈峰在一次長三角小學英語課堂教學研討活動說過:情境創設和所教學的語言之間要有一定的聯系,師生雙方對這一情景應該具有相同的認識,同時這一情境具有一個內涵,不容易引起學生的誤解,這樣的情境才是有效的情境。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創設一定的語境很重要,創設有效的語境就更為重要了。教育的真諦是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發展,其智慧在于找到撬開學生能力發展和生命成長的支點,讓每一個孩子的靈性都閃耀迷人的光芒。因中年段小學生的語言知識儲備有限,教師無法完全用英語來創設“情景語境”和“文化語境”。但我們可將語境的創設貫穿于教學的過程中,通過多種手段來建立直觀、形象的語言環境,激活學生的獨立性、主動性和創造性,喚醒學生的潛能,從而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英語學習的可持續發展。
一、課中有效語境的創設
1.創設真實性“生活”語境,增進語義理解
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學科,教師如果用生活化的語境來進行教學,將會讓學生體會到語言的使用價值,從而堅定學好英語的信念。中年段學生的形象思維仍占思維的主導地位。對于抽象的知識則較難理解,根據這一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盡量使用現有的場景、實物以及直觀的教具等引導學生理解并運用所學語言。在這個多媒體普及的教學時代,大家青睞于運用幻燈片來創設語境,毋庸置疑,多媒體以其獨特魅力提供了眾多在教室中無法營造的語言交際場景。但它也有一定的弊端。在牛津英語新教材3B Unit 8 Happy New Year!中出現了指示代詞this,that,于是不少老師會在幻燈片中把近處的事物制作成大尺寸的,遠處的事物制作成小尺寸的。可部分學生看著幻燈片中大大小小的圖片,卻不明白教師的用意所在。為了讓學生領會this和that的指代用法,我采取了如下的做法:學生的桌上放著自己的課本和文具,我隨意拿起了一個鉛筆盒,問學生“Whats this?”并引導他們回答“Its a pencilbox.”再把鉛筆盒放在講臺上,走到遠處,問學生“Whats that?”。通過“Its a pencilbox.”的再次回答,學生很輕松地區分出了this和that的不同之處。
2.創設探究性“問題”語境,點燃思維火花
自主學習意識的培養要從問題開始。中年段的小學生對未知的事物好奇心強。作為教師,我們要善于誘發學生的這種認知需要,從而推動學生去自主地探索和發現。在牛津英語新教材4B Unit 1Cartoon time的文本中,Bobby和Sam在甜點店門外互相表達了對蛋糕的喜愛。最后Sam告訴Bobby自己有一個蛋糕,在Bobby期待的眼神中,Sam卻拿出了一張蛋糕的圖片。教材中的Bobby頭頂呈現了一個大大的感嘆號,到這里我并沒有讓Cartoon time的教學戛然而止,而是問學生“What will Bobby say?”經過一番思考后,學生們迫不及待地舉手說出了“Oh, my god!” “No, I dont like it.” “No, no, no!”等答案。因此,英語課堂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樹立“學貴知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的意識,給學生一些時間,讓學生想一想,說一說,試一試,獲取更多的感知與體驗,最終點燃了思維火花,較好地習得了語言。
3.創設趣味性“活動”語境,開啟樂學之門
玩是兒童的天性,中年段與高年段的學生相比,更難控制自己的情緒。因此,教師可運用充滿趣味的“活動”語境,把學生渙散的注意力吸引過來,把孩子從枯燥和困倦中解放出來。以我校開展的中年段英文歌曲教學研討《The family》為例。為了讓學生牢固地掌握歌曲中描述家庭成員的目標語言:kind and dear, standing near,see how tall, not so tall, sweet and small。我設計了Guick response的游戲:小組內一名學生持有可聯想到各家庭成員物品的圖片,如香煙(papa),口紅(mama),奶瓶(baby),蝴蝶發卡(sister)等。其他學生持有家庭成員的頭像。當持有物品圖片的學生隨機抽取一張,展示給組員,那么手中持有該物品主人的同學必須要迅速跳起來并用歌曲中的歌詞來介紹這名家庭成員。每三四名同學回答完畢,圖片就要滾動一次。在小組內圖片的輪回滾動過程中,學生始終保持著一種緊張興奮的情緒,這種狀態下,學生會積極聯系圖片內容,積極用英語思考,以流暢的語言迅速說出句子,從而推開了樂學的大門。
4.創設開放性“交際”語境,體驗語用價值
在中年段英語課堂教學中,主要的交際語境有以下三類:師生對話語境、學生倆倆對話語境和小組對話語境。但無論創設哪一種的交際語境,都要注意其開放性。在聽課中,常常發現不少教師在語言輸出的拓展環節給學生一個對話模板,讓學生用單詞或短語往模板里套。長此以往,學生被訓練成了復制對話的機器,當沒有了所謂的模板,也印制不出話語。在新教材3B Unit 4 Wheres the bird? Story time中,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A mouse comes into our classroom, what will you do? How will you talk? The board writing can help you. You may also use your own words.黑板上呈現了本單元有關于方位問答的重點單詞和句型,但我只提醒學生這些板書可以幫助他們,而并不是將他們禁錮在我的思維模式里,在開放性的語境中,學生大膽創編對話,積極參與表演,體驗了語用價值。
5.創設國際性“文化”語境,提高學習熱情
著名的語言教育家Lado認為:“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到語言。”中年段的學生剛剛跨出英語學習的起跑線,因此,就要重視他們們跨文化的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在課堂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創設國際性的“文化”語境,讓學生接受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受到母語文化環境的影響,學生在學習了“How old are you?”的年齡詢問方式之后,都充滿熱情地問我:How old are you?”而我卻神秘地說:“Im sorry. Its a secret.”就此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年齡、收入 、體重等都是需要回避的隱私。
二、課外有效語境的創設
1.設計靈活多樣的作業,促進自主思考
每次單詞教授完畢后,學生最難掌握的就是單詞的含義和拼法。不少老師會布置學生抄寫,這樣枯燥的練習難以讓中年段的學生在單詞和其含義、拼法之間搭建橋梁。因此,我們不如讓學生根據單詞的意思,動手畫一畫,去制作一些單詞卡片,這樣把抽象的單詞與形象的圖片聯系起來,記憶的過程變會容易多了。我們也可以讓學生把學到對話表演給家長、老師、同學們看,把學會的英文歌曲,英文小詩唱給父母聽。學生在畫畫、說說、唱唱的過程中,產生一種想思考、愿思考、好思考的主動學習心理,從而使得課后作業產生最佳效能,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2.設計豐富多彩的活動,升華學習情感
每年我校都會舉辦各式各樣的英語活動。例如:11月1日是西方國家的萬圣節,慶祝活動從10月31日晚上開始,稱為萬圣節前夜(Halloween)。教師可事先讓學生用自制的南瓜燈,鬼怪面具,蝙蝠等裝飾教室。這樣一進入教室,就感受到濃烈的萬圣節氛圍。并讓學生通過網絡搜集萬圣節的知識,如傳說,習俗,食物等。又如,我們英語組結合書香校園的建設,推薦中年段學生閱讀一些簡單的英文繪本,讓學生品味故事中的語言之美。同時,我們也組織了英語角,課本劇的表演和口語大賽等活動。在踴躍參加這些課外活動的過程中,學生自覺從多渠道搜集、分析、綜合了語言文化信息,享受到了快樂,提升了興趣。
3.布置校園環境,拓寬學習視野
布置校園,營造英語氛圍,可增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如可將門牌設置為雙語,電腦室(Computer room),美術室(Art room),三年級2班(Class2 Grade3)等。同時各班的黑板報和宣傳櫥窗上也展示了英語諺語、小知識和部分同學的英語作品。這樣,初觸英語的中年段學生走入了校園,就像走入了英語的世界。在潛移默化中進行語言知識的自主建構,從而提升語言素養。
中年段的英語“初始教學”是具有導向性的。創設有效的語境,拉近了中年段學生與學習內容之間的距離,使之關注學習內容的意義與價值,提高學習興趣,從而增強其學習的主動性,變“要我學”為“我要學”。我清楚地認識到,要想在中年段的英語教學中創設出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的語境,必須要多研讀教育材料,關注教學中的每一個細微之處。今后探索的路還很長很曲折,愿學生在有效的語境中更加盡心地學習英語,愿我們也在盡心的語境創設中體驗教育的幸福!
[參考文獻]
[1]顧麗娟.打造有生命的課堂[C].江蘇省第二十一屆教探航優秀論文集,江蘇省教育廳,2009.
外研版高中英語教材Book5 Moule4的教學要求,筆者運用項目學習法進行了教學實踐活動的探索。
一、項目實施步驟
1.選定項目,創設情景。
由Carnival導出節日話題,事先準備好各種有關節日的視頻,激起學生興趣,然后鼓勵學生提供更多的西方節日并作簡單介紹。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如報刊、網絡、圖書館等,獲取更多與中外節日有關的資料,引出項目主題“Chinese Festivals VS Foreign Festivals”。
項目目標:了解中西文化差異,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項目選擇的背景:因對傳統節日Carnival有了初步了解,學生想必還會了解更多的信息。此時實時選擇“Chinese Festivals VS Foreign Festivals”作為英語項目教學法的實踐,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獲取相關信息和加工信息的能力,體現了課標對英語教學改革的要求。
2.選擇主題,分工合作。
(1)從節日的由來、習俗、傳說等來討論對比以下幾個中西方傳
統節日:Spring Festival VS Christmas, TombSweeping Day VS Holloween, Chinese Valentine’s Day VS Valentine’s Day, Double ninth Day VS Thanksgivi-
ng Day。
(2)學生按各自的愛好自由組合成不同的合作學習小組,每組選擇一個項目主題。比如A、B小組分別負責春節和圣誕節介紹,C、D小組分別負責清明節和萬圣節的對比等。任務期限為一周,具體工作為收集資料、解決問題、整理資料、成果展示等。
3.制訂計劃,活動探究。
根據選定的項目主題,各小組制訂實施該項目的詳細計劃。同時,設想完成該項目所需要的英文資料,并預測項目進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及解決辦法等,如專業詞匯、語法知識和英文口頭表述的困難等。獲取信息的途徑主要有書籍、報刊、網絡等。學生可以通過電子詞典、網絡查詢、小組討論和向教師請教來解決遇到的問題。小組成員分工合作廣泛收集與所選主題相關的英文信息資料,然后通過小組討論按照一定規則將資料分類,并對資料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進行整理,去粗存精,形成小組資料文件夾,供各小組成員共享。教師為班級學生建立一個QQ群,小組成員在規定的時間內將項目實施過程中收集到的資料上傳交流分享,遇到困難和疑惑也可以發帖求助,充分體現師生同伴之間探究學習的合作性,也便于教師把握整個項目的進展情況,及時進行指導。
4.制作作品,成果交流。
各小組將本組收集的資料整理好,精心準備,并以最佳方式在全班呈現。此時各小組都群情激昂,爭先恐后地展現自己的成果:A小組用PPT演示,配合解說,并輔以豐富的畫面,描述了春節的習俗、由來和“年”的傳說等;B小組從構詞法角度導入,介紹了圣誕節(Christmas)的樂趣;C小組用舞臺劇呈現了英文版黃梅戲《牛郎織女》的故事,生動地闡述了中國“情人節”的來歷;D小組的主題是西方情人節的起源與演變,采用的是Flas,很有創意;E小組用一首唐詩《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滿懷深情地導入重陽節;而F小組則毫不示弱地制作了一部關于感恩節的微視頻,令大家大飽眼福;G、H小組則通過知識問答競賽的方式合作呈現了清明節和復活節。
5.實踐寫作,評價反思。
(1)自動評改,實踐寫作。通過觀摩各種展示,學生對節日介紹有了充分和深入的認識。此時,教師登錄句酷批改網,填寫標題和寫作要求,布置作文,然后將作文ID號告訴學生。學生利用學校微機室或在家中利用網絡登陸批改網,根據教師布置的題目及要求,在線完成寫作任務并提交。為鼓勵學生多寫多改,在課堂講評之前教師沒有設置寫作時間和修改潤色次數的限制,他們可根據網上批改的反饋意見反復修改和提交,從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
(2)多向互動,評價反思。多項互動是指同伴之間和師生之間的相互交流。當作文規定的期限結束后,教師在寫作指導課上采用同伴互評和教師評價的反饋模式,對各組學生的作文進行典型分析。同伴互評時,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根據教師提供的反饋評價表,從文章篇幅、主旨大意、語言功底和篇章結構等方面對具有代表性的高中低檔文章進
行評測,然后再進行組內互改點評,
在此基礎上,教師再對學生進行英語寫作常識和策略的指導。評價表如下:
利用網絡寫作批改系統給學生提供一個寫作環境,給出評價與診斷,激發學生修改的積極性;同時,通過課內教師的內行引領,師生、生生的多向互動評價模式,不僅增強了學生的糾錯能力和寫作鑒賞水平,而且提高了寫作輸出質量,培養了學生自我監控和自我評價的意識和能力。
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一直是英語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近年來,對學生閱讀綜合能力的考查占據了英語高考試題很大的比例,但是不少高中英語教師在高考指揮部的影響下,過分強調課本的權威性,教學活動基本圍繞課本展開,忽視了課外閱讀素材的挖掘和使用,導致學生的語言輸入量有效。英語報刊作為一種具有極大開發價值的課外閱讀資源,具有趣味性和鮮活性,非常受學生的喜愛和青睞,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應當恰當地利用英語報刊來促進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1. 利用英語報刊培養學生的文化素養
掌握一門語言,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形成和提高文化意識,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英語文化素養,使學生了解英美國家的風俗習慣、地域文化、歷史發展,以及行為方式等。雖然高中英語教材中收錄了一些關于英美國家文化特征的內容,但是不夠全面和完整,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而一些根據高中生閱讀水平和需求編寫的英文報刊中提供了豐富的信息資訊,如《二十一世紀學生英文報》以高中生掌握的英語詞匯為基礎,收錄了許多集趣味性、真實性和可讀性為一體的內容,其以報道國內外的新聞熱點和文化娛樂為主,新聞報道的內容貼近高中生的學習和生活,符合他們的閱讀需求,而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這份報刊用原汁原味的語言、國家化的實業、思辨的態度為廣大高中生開辟了一個了解各國文化的窗口,同時讓學生了解到了地道的英語和西方國家的文化習俗和風土人情。因此,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英語報刊,使學生通過閱讀英語報刊來了解原汁原味的西方文化,在提高高中生英語文化素養的同時,促進他們英語表達能力的提升。
2. 引導學生閱讀各種體裁和題材的文章
近年來,高考閱讀理解的選材越來越多樣化,涉及的范圍越來越廣泛,既有地理、文學、歷史、生活現象和科普等多種題材,也有記敘文、說明文、書信、議論文、應用文等多種體裁。但是學生從課堂上接觸到的文章數量有限,而且文章的題材和體裁范圍也有限,導致學生在考試中遇到自己不熟悉的文章時,會有很大的理解難度。因此,教師應當多讓學生閱讀英語報刊,掌握不同題材、不同體裁的文章的閱讀技巧和策略。首先,教師應讓學生閱讀不同題材的文章,從報刊中選擇一些介紹英美國家文化歷史和風俗習慣的文章。比如,為了讓學生了解西方節日――“萬圣節”,教師可以讓學生閱讀《二十一世紀英語報》的197期中的“Plan ahead to throw the best Halloween party!”并設置一些問題讓學生讀完后回答。其次,教師應當多讓學生接觸不同體裁的英文文章。比如,閱讀記敘文,應讓學生抓住記事的“五要素”;閱讀說明文和應用文,應讓學生尋找關鍵詞句,以及理清上線文的關系;閱讀議論文,應當讓學生找出文章具有代表性的觀點,以及相關的論據和論證過程。總之,教師要利用英語報刊中不同體裁和題材的文章,來擴大學生的閱讀范圍,增加閱讀的趣味性,使學生在有效的訓練中提高閱讀能力,進而促進他們英語綜合運用能力的提升。
3. 鼓勵學生分享閱讀成果,促進他們的共學生習
利用英語報刊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不僅要培養他們的閱讀技巧,增加他們的閱讀量,還要引導學生升華對報刊文章的理解,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給學生創設探討交流的機會,使他們將自己從報刊上閱讀到的新鮮內容、有趣的故事、生活常識、社會現象等分享給學生,這種共同學習有助于學生英語知識的拓展和能力的提高,而且分享閱讀成果的學生會油然而生一種自豪感和愉悅感,而沒有成果可以分享的學生則會產生緊迫感和一定的壓力,他們會自覺地開展課外閱讀,學習英文報刊上的內容,以便在以后的討論交流中,能夠將自己的閱讀體會和收獲分享給其他學生。此外,由于要將英文報刊上的內容與學生相互分享,所以學生在閱讀報刊時會非常仔細和認知,并做相應的記錄,這在一定程度生促進了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提高。讓學生共享英文報刊的閱讀成果,激發了學生的閱讀興趣,同時培養了他們自主閱讀的良好習慣,能使學生的英語閱讀水平得到不斷的提升。
綜上所述,提高高中生的英語閱讀能力是英語教師的一個長期任務,我們要充分發掘英語報刊的功能和作用,并給予學生正確的閱讀指導,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使他們在擴大英語詞匯量和閱讀量的同時,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提升自身的英語文化素養和閱讀理解能力。
[1] 張貴福, 王金嵐. 英文報刊閱讀對學生閱讀能力提高的影響[J]. 教學與管理(中學版), 2011(01).
[2] 溫春花. 高中英語中如何利用英語報紙提高學生閱讀能力[J]. 中學生英語(教師版), 2014(07).
(作者單位:江西省寧都縣寧師中學)
目標的設定
對幼兒的英語教學目標既有總目標的設定,又有每個年齡段的分目標的設定,既有長期目標設定,又有具體教育活動的目標設定,使目標的設定既系統又具體。在總目標的設定上,要體現英語教育在促進幼兒全面發展中的作用,體現對幼兒語言發展的新理念。
以總目標為框架,再設定每個學期的分目標,最后設定每次活動的具體目標,通過目標的層層制定,進而指導英語教育活動的實施。
教材的選取
隨著幼兒英語熱的不斷升溫,在學前教育領域的英語教材也不勝枚舉,大量的英語教材層出不窮。我們曾嘗試過《現代幼兒英語》和《吉的堡英語》之后,又引入了《清華幼兒英語》,這套幼兒英語教材,系統性強,趣味性強,受到了家長和幼兒的歡迎。作為從事英語教學的教師來說,筆者覺得這套教材,教學設計詳細,方法靈活,教學用具豐富,配套產品完善,教材更適合幼兒園里的教師設計和實施較高質量英語教學活動。教材提倡幼兒自主探索性學習,鼓勵教師從別人設計的固定教學模式中解放出來,結合自己的特長組織英語活動,整個教學體系完整,充分體現多元教育理念,在實際應用中收效很好。
方法的運用
筆者近幾年在實踐中深深的體會到,對于幼兒英語的學習更多的是使用游戲、情景教學及TPR肢體教學法。在設計英語活動時既考慮幼兒園整體課程的原有安排,同時也考慮英語學習的系統性問題,選擇的要內容涉及兒歌、故事、歌曲和日常生活等方面,并以此為基礎組織兒歌游戲和音樂游戲及體育游戲等活動。這些活動既符合幼兒學習的特點,又滿足了“在情境中學語言的”要求,有利于幼兒最有效的學習英語。如《吉的堡英語》教學活動,非常注重英語教學活動的流程,每一個環節都不能少,強調教學活動的完整性。教學活動以游戲活動為主,模式比較固定,但缺少一定的靈活性。而《清華幼兒英語》方法靈活多樣,音樂游戲,美工創作,寓言故事等都有所體現。在具體的教學活動中,將二者結合起來,保持一定的教學流程,比如:greeting環節、rollcall環節、warm up環節,都是對幼兒英語意識的鞏固環節。在主要教學過程中,則依據實際教學內容選擇游戲、音樂、美工、語言、情境等方法進行。比如在進行英語教學《The Good Morning Train》時,用音樂游戲來組織整個活動,聽著熟悉的旋律,和孩子們一起開火車,每個孩子的積極性都非常高,參與意識強,用熟悉的旋律帶動幼兒學習英文兒歌,整個活動的效果非常好。這些教學方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極大地調動了幼兒的積極性,參與意識很強,達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環境的創設
幼兒學習英語時語言環境起關鍵作用,而我國大多數幼兒園不具備自然的英語環境,在家庭中也缺少相應的語言環境。因而,我們在班級的環境創設上下了很大的功夫,包括墻面的設計,吊飾,都帶有英語氛圍,主墻面的設計有西方的節日圖片配合文字介紹;有英文字母配以相應的單詞、圖片;有專為英語學習展示用的“I can say A B C”專項展板;班級中的標志性物品:教具柜、鋼琴、電腦、電視等及每個活動區域都有英語單詞相對應,在洗手間都是英文指示標識。為了能體現異域文化,讓幼兒了解國外的一些文化、習俗,我們既在環境中創設相應的內容,還以主題形式開展一些活動,比如復活節主題,萬圣節主題等,增強幼兒對異域文化的認知,滲透英語的點滴意識,進而鞏固幼兒對英語學習效果。
在教學中文化意識的培養主要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文化知識的傳授,一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語言和文化都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有著不同的文化、歷史、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等,任何一種語言都與某一特定的文化相對應,它不僅體現各民族的風土人情和社會風俗,也反映其民族的文化思維和價值觀念,不了解一個民族的文化,就難以真正掌握一個民族的語言。為什么西方的笑話,在中國笑不起來?為什么在中國廣為傳頌的傳統美德“謙虛”,在西方則被認為是無能的表現?以上問題的癥結,歸根到底是文化差異問題。
作為教師和學生,只有樹立了跨文化意識理念,才能增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才能消除跨文化的沖突,提高跨文化素養,才能與不同國家、不同區域、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得體交往。隨著國際交往日益頻繁,21世紀的人才應該學會與來自不同社會背景、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相處,學會在多元化的世界中生存與發展。相反,沒有建立跨文化意識的人,很容易以自我為中心,不容易接受他人的觀點和文化。很難想象一個不懂得中西方文化差異,不了解不同國家社會文化背景知識的人能得體地與他人進行語言交際。但長期以來,在英語教學中語言和文化的這種關系一直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育者似乎認為只要進行聽、說、讀、寫的訓練,掌握了語音、詞匯和語法規則就能理解英語和用英語進行交際。而實際上由于不了解語言中所蘊含的文化背景,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中屢屢出現錯用或誤用的現象。如:用How old are you?來表示對外國人的關心,殊不知你已經侵犯了別人隱私(privacy)。當外國人稱贊中國人時,有人通常會用“Your are flattering me(過獎)”來回答,弄得對方很是尷尬。美國教育家溫斯頓-布倫姆伯格說過:“采取只知語言而不懂文化的教法,是培養語言流利的大傻瓜的最好辦法。”果真如此,我們培養的學生將難以知道什么場合該說什么話,缺乏基本的交際能力,難以適應新世紀的要求。在現今的英語教學中,人們之所以普遍忽視了文化意識的培養,上述的誤解是一個原因,而另一個原因則是認為文化意識的培養太深奧、復雜,且不容易操作。但實際上,文化意識的培養是可以在語言教學的各個階段、各個層次上進行的。現今英語教材是依據“話題—功能—結構-任務”理論編寫的,含有極其豐富的內容。其鮮明特點就是內容貼近生活。在接近于實際的情景中有意識地讓學生了解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的差異,增強其文化意識。教師只要勤于思考、善于挖掘,就會發現文化意識的培養并不是深不可測的,運用各種語言素材,采取形式多樣的方法就能對學生進行文化意識的培養。
二、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策略和途徑
培養文化意識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教師應該采用靈活多變的方法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性,使他們能主動地、自覺地吸收并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綜合有關專家學者的論述以及本人的教學實踐,認為主要應從以下幾方面培養跨文化意識。
1、挖掘教材內涵,培養文化意識。英語教材中有許多內容蘊含著豐富的英語國家文化知識。在教學過程中,如果只注重對語言材料的教學和訓練,而忽視文化意識的培養和滲透,就會造成英語工具性和文化性的分離,難以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當教材中出現“How old are you?”時,我告訴學生,在西方國家“年齡”是一個人的隱私,一般不宜直接詢問別人的年齡。并且借此進一步滲透更多的文化意識:不要隨意打聽別人的隱私,例如,你結婚了嗎?你一個月的收入有多少錢?之類的問題。同時也告訴學生,用談論天氣的方式打開西方人的話題是明智之舉。又如在教“Would you like a cup of coffee?”“No,thanks.”時,我告訴學生外國人做客時,對主人的問詢一般按自身實際情況回答,客人說:“No,thanks.”后,主人就不會再勉強客人了,這與我們中國人待人接物的習俗有所不同。
2、巧借節日文化,培養文化意識。當教材涉及英語文化知識時,教師除了直接向學生介紹以外,還應給學生創造良好的英語習得環境,給學生提供更多接觸跨文化意識的機會,讓學生在活動中運用所學的英語進行交際,親自感受比較真實濃郁的文化氛圍,有效地培養他們跨文化交際的意識和能力。例如,廣東版教材《開心學英語》Fun With English Book 6 Culture 1 Holidays一課,主要介紹中外傳統節日。節日文化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教師巧借這個話題,介紹相關的背景知識,幫助學生了解英語國家中重要的節假日及主要慶祝方式。教師可利用網絡資源和電教設備,播放這些節日的影像片段,向學生介紹它們的歷史由來、風土人情和社會習俗等,并引導學生比較中西方傳統節日的異同。如在教Christmas Day時,教師事先用圣誕樹、長筒襪、禮品盒等來裝飾教室,使學生一進教室,就感受到濃郁的圣誕節氛圍。在濃厚的節日氣氛中,教師通過網絡資源介紹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的傳說、圣誕圖片、圣誕歌曲等等。同時,教師將圣誕節與我國的春節作比較,鼓勵學生找出他們的相同之處:都是家庭團聚的日子,都是慶賀新的一年開始,都有宴會大餐,都要互贈禮物等等。然后比較出兩者的不同,并從文化的角度理解這些不同之處。談及贈送禮物時,告訴學生中西方的異同:“禮尚往來”是中國文化習俗中的一個重要方面,在送禮時十分重視禮物的價值,禮品越貴重,就越說明對于對方的尊重。但在西方國家,人們不太看重禮品的價值,認為禮品包含的意義更重要,而且,一般來說,人們避免贈送貴重的禮品,以免被誤會為賄賂。同時也給學生講解接受禮物的方式,西方人與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的習慣截然相反:在節日里,對于別人送來的禮物,中國人往往要推辭一番,接受后一般也不當面打開。西方人收到禮物一般不推辭,而是表示感謝,并當面打開禮物并加以稱贊,所以在使用“present”這一單詞時,教師就有意識地告訴學生這一跨文化差異。教師還充分利用愚人節、感恩節、萬圣節等重要節日,給學生呈現豐富多彩的背景知識,讓學生真實直觀地感受外國文化,既提高了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又能讓學生身臨其境,學以致用。并且母語、英語互不干擾,且真正起到融會貫通,達到提高交際能力的目的。
3、發掘詞匯內蘊,培養文化意識。語言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是英語教學內容中不可忽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還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意識。
語言中的詞匯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英語詞匯作為英語語言最特殊的一部分,能敏銳地反映出英美文化的獨特魅力和內涵。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以防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出主觀判斷。如“dog”一詞,中國人和西方人有不同的傳統看法,在大多數西方國家,人們對狗有好感,狗被看作人類最忠實可靠的朋友,故英語里有lucky dog(幸運兒),big dog(保鏢),clever dog(聰明的小孩)。而在中國,“狗”被認為是令人厭惡的東西,在漢語中帶“狗”的詞語很多都含有貶義,常用狗來形容和比喻壞人壞事,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等。如果把一個人比作一條狗,說話者對此人的態度是“蔑視”的。再比如“red”一詞,無論在英語國家還是在中國,紅色往往與慶祝活動或喜慶日子有關,英語里有“red-letter days”(節假日)這一說法。尤其在中國,紅色代表著幸運、成功和喜事;但英語中的“red”還有戰爭、流血、恐怖的意思,有時還意味著危險狀態或使人生氣,如“red flag”(開戰旗或引人生氣的事)。因此,在教顏色“red”時,教師應該向學生介紹有關“red”的趣事。中文里的“黑”與英文里的 black 在用法上不盡相同,英文black sheep翻譯成中文是“害群之馬”;“紅茶”的英文是 black tea,而非red tea;green 在英語里可表示無經驗、不成熟;如He is still green. 的意思是他仍未成熟。(他還是一個小毛頭)。 充分挖掘詞匯內涵,比較中西文化的差異可以使學生學到生動的文化知識。
4、比較中西文化差異,培養文化意識。要正確理解異國文化,首先要理解本族文化。由于本族人是無意識地使用本族文化的,往往無法對本族文化和異國文化有意識地進行比較,因而也就無法發現兩國文化的類同與差異。所以,對本族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一個不理解本族文化的人根本就談不上發現兩國文化的類同與差異,更談不上成功地交際了。將中西文化在稱呼、問候語、感謝、贊揚、表示關心、談話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的差異自覺自然地滲透到英語教學中,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比較和領會。中國人如果不了解美國人的坦率習慣,或美國人不了解中國人含蓄的表達方式,那么,就不可避免地要產生誤解了。聽到別人贊揚,美國人和中國人的回答有些不同:美國人一般表示接受贊揚,中國人則一般表示受之有愧。再比如,你和美國人打招呼時說,“上哪兒去?”“吃了嗎?”他們可能會感到很不舒服。因為問這種問題對美國人來說可以理解為干涉人家的私事,但是在中國,這是十分恰當的打招呼用語。這些例子說明,我們若想克服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在今后能有效地、更好地進行語言交際,培養文化意識對思想交流的影響是很重要的。
我國高等學校教育教學在這個新的時代面臨著新的任務和挑戰,各大高校都在積極探索和實踐新的教學模式,改革創新課堂內外環境以滿足當今社會對高校畢業人才的培養要求。作為我校高校教改的重要一環,實踐中外合作教學是對課堂教學的一次創新和嘗試,筆者將結合實際教學經驗,就中外合作教學課堂中文化差異在教學效果中的體現以及對課堂環境造成的影響進行淺析。
口語教學作為英語實訓教學中的非常重要的一門課程,其目的就在培養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和交際能力。在這一塊,教學研究和實踐者們一直很重視利用美式和歐式的國外教師進行教學的方式以便中國學生更多的接觸純正的英語和培養英文思維模式。作為一次教學改革的創新,中外合作教學模式旨在應用于英語口語教學中,課前課中課后都是由一名中國老師和一名外國教師共同完成,各自承擔不同的任務和角色,雙方各自發揮自己的特長互補互助,使中國學生可以更好地融入純英語學習和口語訓練的環境中,并且在中國老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在環境中更輕松自如地理解學習任務,了解交流的話題和背景。因此在一個課堂兩個老師共享的情況在,不論課堂內外,教學中的文化都會發生碰撞,差異所帶來的沖突在實際教學中對新的課堂環境有著外在的和潛在的影響。筆者在實際的合作教學中體會到有效地合作可以彌合這種文化差異,并且給課堂環境帶來新的氣氛,提高學生對于口語實訓的興趣和信心。這這些新的課堂環境主要體現在對教學目標的完成,教學材料的選取和對教材的應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采用,課堂管理等方面。
首先,中外教師在課前對于教學目標的認知上有著比較明顯的差異,中國教師會對課程本身,教材單元,以及單個課堂都設立比較明確的教學任務,預先準備好教學內容和實訓任務,以便課堂上可以有的放矢地達到預定的教學目標。歐美教師對于語言訓練的教學目標比較下相對要單一而且直接,“說”英語就是唯一的目的。受母語的影響,歐美教師偏向談話式的教學方式,中國老師由于自身語言學習的經驗的影響,比較偏向訓練式的教學方式。總的來說,一個宏觀,一個微觀,一個相對靈活,一個相對更有計劃。比如說,在travelling一章中,中國教師的教學目標常常設定為學生可以用英語正確地表達出旅游的目的地,旅游的樂趣,旅游中可以要用到的必要的英語交流如住酒店,訂機票,問路等等,然后再根據這些目的來安排教學環節和教學活動,這些在課前的準備中相應地會固定下來。歐美教師通常會以fun為課堂的主要基調,在課堂上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展示旅游的樂趣,自己旅游的經歷和故事。在這種差異下,中國老師的課堂會相較口語實訓內容偏多,歐美教師的聽力實訓內容偏多,并往往主題會過泛過廣,學生沒有一定訓練的目標。而在實際的中外合作課堂上,這種差異由于合作的存在而相互取得了一定的平衡,課堂即因歐美教師的生動講解顯得有趣活潑,又因為中國教師的課堂計劃而取得實訓的目的,中外合作教學可以說擴大了傳統的中式口語教學的教學范圍,又規范了過泛的歐美式口語教學。其次,教學材料的選取和應用上,中外合作教學的對課堂環境的影響十分突出。由于歐美教師本身對于英語語言文化和國家文化的了解和講訴是中國老師無法取代的,眾所周知,文化的傳輸在語言中的力量是不言而喻的,英語語言的學習和實訓中絕大部分是在接觸這些文化。在選取教學材料時,歐美教師偏向純英語語言和國家文化。但是他們對于中外的一些文化的理解存在著差異,在教學中,無法用比較的方式完整貼切地向學生傳達出其意義,加上中國學生語言能力的限制和興趣的關系,這種學習往往不是很到位。合作教學在對于教學材料的選取和應用上在這方面往往會揉進學生熟悉的中式文化共同充當背景,采取將中外文化進行對比或者類比的方式,在實際教學中,更夠更好地創造出文化氛圍,提高學生對于課堂的理解度,激發了學生更多的表達意愿,從而獲得更好地課堂環境。比如說在holiday一章,外教為課堂準備了豐富的萬圣節的圖片,包括食物,服裝,裝飾品,節日習俗。傳統的講解只能吸引學生一部分時間的興趣,到了實訓環節的安排以游戲“裹僵尸”為主,語言訓練的部分比較少,學生往往會有說得太少,對口語實訓任務迷惑不解的感覺,對國外節日文化也是一知半解。創新的中外合作教學在這方面有彌補的作用,課堂中加入了如學生介紹中國節日,中外節日習俗對比,教師總結點評等口語實訓環節,最大化地加大學生對于文化的認知和語言的訓練。在教學手段和教學方式的應用上,傳統的歐美教師教學課堂多采用開放式問答的教學方式,個人或小組合作完成口語訓練任務,展示部分比較自由,有可能造成口語好的學生實訓機會多,不好的學生不積極參與的情況。中國教師偏向于任務型教學和逐個展示方式,但是時間控制往往不好把握。在中外合作課堂上,這點得到了很好的彌合。比如說,課堂開始前,可以根據話題分成兩隊,有兩個老師分別指導,在小組討論結束后,中外教師可以分工合作,各自負責自己所帶隊伍的展示盒點評,再由學生自由展示。這不僅可以有效地利用課堂的時間,也可以增加學生表達的樂趣和信心,提高學生的表達能力。最后,在課堂管理方面,外教往往會給學生配上英文名方便考勤,但是大部分高職學生對于自己的英文名概念不深,容易出現考勤上的錯誤,而且對中國面孔的不熟悉和班級數量多使得外教本身在課堂管理上也有些費力。中國老師的加入在這點上不言而喻地可以幫上大忙,課堂管理和考勤理順了,教學任務完成起來才比較按時有效率。
在實際的合作教學中,受合作教師的專業,教學風格,特長等的影響,每個合作課堂都有自己的特點和不一樣的合作模式和不同的任務分配,這也許帶來了除了筆者所列的對課堂環境的有利影響外的其他不足之處,但是,總之,中外合作口語教學在高校教學革新方面是一次大膽而有益的嘗試,需要經過更多的合作,總結更多的經驗來完善這個教學新法,并使它最終為高校學生的英語口語學習提供更多的優勢,創造出更佳的語言課堂環境,并進一步推進高校課堂改革的其他方面和領域,以適應不斷變化的社會需求對于高校教育提出的新的要求和任務。
參考文獻:
[1]周蔚蔚.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J].江蘇改革,2002(9)
[2]孫迎月.對高職英語教學改革的思考.中國成人教育,2009年第19期
[3]揚連瑞等. 二語習得研究與中國外語教學[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