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27 07:15:1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分析與檢驗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財政收入;多重共線性
本文選取影響國家財政收入(y)的變量有:農業總產值(X1)、工業總產值(X2)、建筑業總產值(X3)、服務業總產值(X4)、全國人口總量(X5)、成災面積(X6)。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1990-2009)》。
1.用相關分析方法探索數據特征。在相關性分析,成災面積與其他的變量相關程度極弱,可以視為不相關,但須結合回歸分析的結果才能得出是否能夠排除成災面積的這個因素。其它變量之間的相關系數都較大,均在0.01水平上顯著相關,在下面的回歸分析中,很可能出現多重共線的現象。
2.進行回歸分析。對模型進行初步的回歸分析,分析結果得出方程:Y=63368-0.460X1-0.314X2-0.515X3+0.423X4-0.542X5-0.007X6,模型回歸結果為,R2=0.999,F=2959由于調整后的R2較大且接近于1,而且F=6210.98>F0.05(6,12)=3.00,故認為國家財政收入與上述解釋變量間,總體線性關系顯著。但由于X1,X3,X6均沒有通過t檢驗,且X2代表工業總產值,工業總產值上升而國家財政收入下降,顯然違背了經濟原理。結合前文的相關分析結果分析, X1,X2,X3,X4,X5之間相關性較強,可認為解釋變量間存在多重共線性。
3.找出最簡單的回歸形式。分別作Y與X1,X2,X3,X4,X5,X6之間的回歸。結果如下: =-16179+2.206X1(R2=0.929,t=16),Y^=-4931+0.504X2(R2=0.983,t=33), =-3776+3.405X3(R2=0.979,t=30), =-3193+0.11X4(R2=0.990,t=42), =-332486+2.818X5(R2=0.668,t=7),(括號值為相應自變量的t值)。由于X6不能通過t檢驗,且從相關系數來看與Y的相關度也較低,因此可以排除X6成災面積這一個變量。另外,可以從t檢驗中看出,X4的t值最大,即服務業對國家財政收入影響最大,因此選擇 =-3193+0.11X4作為初始的回歸模型。
4.逐步回歸。利用X4為初始變量,其他變量按在最簡單回歸中的擬合有度大小,逐步加入并進行討論。第一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2,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89,并沒有提高且變量X2沒有通過t檢驗,因此排除變量X2;第二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3,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89,沒有提高,且X3也沒有通過t檢驗,故排除變量X3;第三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1,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93,有所提高,兩個變量都通過了t檢驗;第四步,在上一個模型的基礎上,引入X5,模型擬合優度R2=0.995,有所下降X5沒有通過t檢驗,故排除擁有X1、X4、X5三個自變量變量的模型;第五步,在初始變量中引入X5,模型擬合優度R2為0.996,是最優的擬合效果,X4、X5均通過t檢驗,且性很強。X5代表全國總人口,隨著總人口的增加,貧富分化懸殊。人口對財政收入的增加產生了負效應,政府不得不支出資金去補貼底層收入的人民。最后的模型為:Y=62079+0.555X4-0.548X5。
5.與參考論文的結果對比。《一種基于逐步回歸的國家財政收入模型》(以下簡稱《一》文),其擬合的模型為:Y=519.678-0.812X1+0.723X4,《一》文的模型表示,影響中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主要因素為農業總產值和服務業總產值。相同因素X4(服務業總產值)的分析:中國在市場經濟改革以來,服務業的發展一直是國家經濟發展的重點。因此服務業的發展拉動這財政收入的增加。不同因素X1,X5(農業總產值與全國人口總量)的分析。可以看到,參考論文《一》的回歸方程中,包括X1(農業總產值),而本文擬合的回歸結果則包括X5(全國人口總量)的影響。產生結果差異的原因如下:論文《一》使用的數據是1989~2003年的數據,而本文所采用的數據為1990~2009年。由于農業收入占中國國家財政收入的不斷減少,到2006年更取消了農業稅,因此農業生產總值對中國國家財政收入影響減少。相反,本文的模型反映了隨著人口的增加,財政收入正在不斷地減少。原因主要有:中國人口紅利逐漸退卻,適齡勞動力減少,中國人口正步向老齡化。由于老齡化社會的問題,對老年人的補貼支出也不斷增加。同時,計劃生育的政策,中國的人口新生人口減少,可以預測,以后的老齡化問題將更加嚴重;貧富分化問題嚴重,國家財政同樣需要對生活在底層人民進行更多補貼;全國普遍實行醫療保險,醫保的實行同樣會導致國家財政支出的增加,而人口更多,國家需要為醫保支付更多。
參考文獻
[1]李曉虹.一種基于逐步回歸的國家財政收入模型[J].知識叢林.2006(12):147~148
關鍵詞:科技創新;中長期信貸;財政科技撥款;證券市場
中圖分類號:F832.4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8308(2012)05-0109-08
創新是一個昂貴的過程,需要付出足夠的資源來啟動、指引和維持,因此,被普遍認為是創新經濟分析先驅的約瑟夫·熊彼特,把資源配置,尤其是金融資源配置的研究作為他創新研究的中心也就不奇怪了,熊彼特認為,創新通過信譽的建立來獲得資助,信譽能通過多種途徑建立,并重點強調了商業銀行的作用,即產生新的購買力并使企業家可利用,繼熊彼特之后,著名經濟學家希克斯在其著作ATheory of Economic History(《經濟史理論》)中也指出,英國的工業革命實際上得益于18世紀早期在英國發生的金融革命,因為一些主要科技發明在工業革命發生前就已存在,而工業革命中對這些科技發明的大規模使用得到了大量而長期的固定資產投資支持,如果金融市場不能提供充足并且低成本的流動性支持,則科技發明的大規模推廣和使用將受到極大限制,隨著20世紀70年代信息經濟學興起,當代經濟學家已把“信息不對稱”引入企業金融和投資行為間交互作用的研究中,指出企業和金融家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得企業的外部金融比內部金融更加昂貴,一些研究認為,各產業的投資行為(金融要求)是由科技水平決定的,更多依靠外部金融的產業在擁有更發達金融市場的國家中應該成長更快。
現代科技創新早已超越工業革命時代依靠實踐經驗總結而來的技術革新和發明,而主要依靠基于科學研究和試驗基礎上的新發現和新突破來進行,通常認為,完整意義上的科技創新包括了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商業化等3個階段,其中商業化是最為關鍵的階段,美國經濟學家羅斯托指出,“18世紀的法國科學水平被判為至少相當于,而且很可能超過英國,在發明的質量(不是數量)上,法國也相當于或超過英國”,但工業革命卻發生在英國,英國相對于法國的優勢在于將科技發明成功實現商業化,只有將科技發明引進生產體系當中,科技發明才能轉化為科技創新,因此對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就不僅僅包括前期的研發投入,更重要的是對創新成果商業化階段(創新產品批量生產和銷售階段)提供資金支持,以Lerner為代表的現代學者則認為,由于科技創新具有高度不確定性和相對的市場配置失靈,政府不僅要對科技創新提供大量的財政投人,還應積極出資成立風險投資機構或基金直接進行股權或類似股權的投資,激勵科技創新活動,由此可見,科技創新的融資體系實際上包括了政府財政投入和資本市場籌資兩大部分,對于科技創新融資支持的實證研究,目前國內公開所能見的幾乎沒有,只有少數相關的研究,例如,沈能在其博士論文中安排了一章“金融安排促進技術創新功能實現的實證檢驗”,其模型的變量為“金融發展、技術創新、資本形成”;鄧平博士論文也寫入了“中國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VAR分析”一章,其模型的變量為“金融發展規模指標、金融發展結構指標、金融發展效率指標、科技創新指標”,顯然二人是從金融的制度安排角度來檢驗其對科技創新的作用,我們認為,在當今科技創新的時代,且不論金融制度安排根植于一國歷史文化傳統而有較強的路徑依賴性,無論一國金融制度如何設計,如果其能有效解決科技創新的關鍵難題——融資問題,則是適宜的,舍其而難以有更好的衡量標準,此外,張強和趙建曄對我國資本市場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進行了實證研究,但其論文也僅僅考慮了資本市場的支持作用,并未探討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有鑒于此,我們擬就各種融資渠道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及其動態影響關系進行計量實證分析,以便從整體上把握我國科技創新融資支持的重要作用。
1 變量選取與數據說明
1.1對科技創新指標的選取
我們對科技創新的衡量是從科技創新產出角度來考察的,因為從產出角度來衡量可以更加客觀地評價科技創新活動成效,由于科技創新成果衡量指標眾多,直接選用則會在建立多元回歸模型時讓問題分析變得復雜,且變量之間還可能存在嚴重多重共線性問題,為此,我們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在低維空間將信息分解為互不相關的部分以獲得更有意義的解釋,文章數據全部來自歷年的《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基于數據可得性及盡可能獲得更多觀察數據方面考慮,并盡量剔除政府部門人為因素的影響,在《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科技成果”統計分項中,我們分別選取了“國內專利申請受理數”(簡稱專利申請,下同)、“國外主要檢索工具收錄我國論文總數”(簡稱科技論文,下同)、“全國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數”(簡稱成交合同)、“全國各地區技術市場成交合同金額”(簡稱成交金額)和“高技術產品出口額”(簡稱出口)等5項統計指標,分別記為PATENT、PAPER、CONTRACT1、CONTRACT2、EXPORT,數據的時間跨度為1987-2009年,計量調整后的有效數據為1988-2008年共21年統計數據,由于對變量取自然對數不會改變變量本身的協整關系,且能使變量趨勢線性化,消除時間序列中可能存在的異方差,因此,我們對以上5個指標分別取自然對數,記為LNPATENT、LNPAPER、LNCONTRACT1、LNCONTRACT2、LNEXPORT,EVIEWS軟件(本文所有計量均采用EVIEWS6.0分析)“主成分分析”的分析結果見表1。
從表1可以看出,第1和第2主成分的累積貢獻度(cumulative proportion)達到了99%以上,且第3主成分的特征值(value)明顯小于1,因此可以認為第l和第2主成分已能較好地反映5個一致指標的總體變動情況,從現實情況來看,專利和論文確實能很大程度上代表一個國家總體的科學研究和技術應用的水平,因此我們最終確定用PATENT和PAPER兩個指標來衡量我國科技創新的總體水平。
1.2對創新融資指標的選取
科技創新的融資體系包括政府部門的財政投入及資本市場籌資兩大部分,政府的財政投入不僅包括直接的財政科技撥款,還包括間接的財政投入,如各種對科技創新的稅收減免及科技獎勵等政策措施,資本市場籌資按籌資方式可分為間接融資和直接融資,即金融機構的各種貸款以及債券市場上的債券融資、股票市場上的股票融資和風險投資市場上的風險資本等,由于目前的統計年鑒只能給出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一項,無法統計出財政對科技創新的種種間接財政支持,同時統計資料也無法細分出企業的科技貸款以及證券市場上的科技專項融資,因此我們選用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金融機構的中長期信貸和企業證券市場籌資來作為科技創新的融資考察指標,之所以選用中長期信貸指標,是因為我們認為科技創新是一個長期投入的過程(包括設備的更新和升級),中長期信貸更能穩定支持創新主體持續進行創新,需要說明的是,由于各統計指標時間跨度較大(1987-2009年),而這期間我國價格波動很大,依據科技創新的特點,我們對金融統計指標進行了價格調整,以便更客觀地反映資金投入的變化,具體而言,我們借鑒王玲和Szirma的研究,將綜合價格調整指數設定為0.5×P+0.5×W,其中P是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W為消費者價格指數(CPI),并以1986年的價格指數為基準進行調整,我們從《中國金融年鑒》中選取金融機構的“中長期信貸”以及“企業證券市場籌資額”統計項,從《中國科技統計年鑒》中選取“國家財政科技撥款”統計項,分別記為LOAN、BOND和FINANCE,各變量取相應對數后記為LN-LOAN、LNBOND和LNFINANCE。
2 計量模型構建
2.1變量的單位根檢驗
我們建立一個多變量的VAR模型,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方法進行檢驗。從表2可以看出,以5%的顯著性水平為衡量標準,各變量均為非平穩序列,而各變量的一階差分均為平穩序列。
2.2協整關系檢驗
由于LNPATENT、LNPAPER、LNLOAN、LNBOND和LNFINANCE各變量是非平穩序列,且是同階單整,因此可以進行協整關系檢驗,從表3可以看出,特征根跡(trace)檢驗和最大特征值(maximum eigen-value)檢驗均說明各變量存在3個協整方程,因此各變量通過了協整關系檢驗,說明這5個變量之間存在長期的均衡關系,各變量能被其他變量的線性組合所解釋,可以建立VAR模型進行分析。
2.3VAR模型的構建
建立VAR模型時需要確定滯后階數,從表4可以看出,以LNPATENT、LNPAPER、LNLOAN、LNFI-NANCE、LNBOND為內生變量,常用的5個檢驗標準(LR、FPE、AIC、SC、HQ)一致說明滯后階數為2。
3 模型分析檢驗
3.1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由于VAR模型是一種非理論性的模型,無需對變量作任何先驗性約束,因此在分析VAR模型時,往往并不分析變量之間的系數關系如何,而是分析系統的動態特征,即每個內生變量的變動或沖擊對它自己及所有其他內生變量產生的影響作用,這種影響作用可通過脈沖響應函數分析來實現,只有通過穩定性檢驗的VAR模型才可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VAR模型穩定性檢驗從圖1中可以看出,我們所建立的VAR(2)模型全部特征方程根的倒數值都在單位圓內,說明模型是穩定的,可以進行脈沖響應函數分析。
對脈沖響應分析,為避免模型中輸入變量順序不同而對脈沖輸出結果產生影響,我們采用廣義脈沖方法,脈沖響應情況如圖2、圖3所示。圖中橫軸表示沖擊作用的滯后期間數,縱軸表示各響應變量應對沖擊的變化幅度(各變量均為對數,代表了彈性的變化),實線表示脈沖響應函數,代表響應變量對相應沖擊的反應。
從圖2可以看出,當在本期給中長期信貸一個正沖擊后,專利申請前2期正向反應平穩,在第3期迅速上升到最大;此后開始滑落,并又從第6期開始持續上升,這表明中長期信貸將所受外部正沖擊經信貸市場傳遞給專利申請,且這一沖擊隨著時間的推移具有穩定的和越來越強的促進作用,專利申請對財政科技撥款的正沖擊響應迅速,當期就大幅度上升,并在第3期達到最大量;此后雖大幅度下滑但卻在第5期后基本保持穩定,這表明財政科技撥款將所受外部某一正沖擊經政府財政預算直接而迅速傳遞給專利申請,且沖擊具有顯著的促進作用和較長的持續效應,當在本期給企業證券籌資一個正的沖擊,經證券市場對專利申請產生正向影響,專利申請響應在第2期后基本呈現逐漸下降趨勢,并在第9期對沖擊的正向影響接近零,從圖3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前2期影響很弱;科技論文的正響應從第3期開始迅速上升,第5期后開始下降,但第6期后又開始持續上升,財政科技撥款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前2期影響也較小,從第3期開始,科技論文正向響應明顯,并在第3~5期間保持穩定;從第5期開始下滑,此后基本保持平穩增長,證券籌資的正沖擊對科技論文的影響很弱,除當期有一點促進作用外,此后基本影響很弱,甚至在第6期后有負面影響,綜合以上脈沖響應函數圖可以看出,各變量沖擊對專利申請的影響基本上在第3年比較明顯,而對科技論文的明顯影響則保持在第3~5年左右,整體而言,中長期信貸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比較顯著,期間雖有波動,但長期支持作用遞增;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對科技創新的促進作用比較直接迅速,長期支持作用遞減;企業證券市場籌資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較弱,除前面幾期有些促進作用外,后面幾期幾乎不起作用,甚至還可能帶來負面影響。
3.2VAR模型預測誤差的方差分解
脈沖響應函數描述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模型中的各內生變量對沖擊是如何反應的(如響應符號和響應強度等),但不能比較不同沖擊對某一特定變量的影響強度,而方差分解則是將系統的均方誤差分解成各個變量沖擊所做的貢獻,通過分析每一個結構沖擊對內生變量變化(通常用方差來度量)的貢獻度,來進一步評價不同結構沖擊對一特定變量產生影響的重要性,因此,方差分解可以給出對VAR模型中的變量產生影響的每個隨機擾動的相對重要性的信息,利用方差分解,我們可以看出在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中,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個金融變量的貢獻率如何,表5和表6分別為專利申請和科技論文的方差分解情況,
從表5可以看出,不考慮專利申請自身的貢獻率,中長期信貸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隨時間穩步增長,在第10期達到最大,接近12%;財政科技撥款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從第2期后就平穩增長,并在第7期后貢獻率穩定在6%以上;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專利申請的貢獻率很小,基本在1%左右;從表6中可以看出,同樣不考慮科技論文自身的貢獻率,中長期信貸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在第3期急劇上升,此后雖小幅波動但上升趨勢明顯,并在第10期的貢獻率超過36%;財政科技撥款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在第3期達到最大值,此后小幅波動和緩慢下降;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科技論文的貢獻率很小,也基本在1%左右。
綜合以上方差分解分析可以看出,中長期信貸在促進科技創新的作用過程中貢獻率持續上升,且貢獻度最大;財政科技撥款對促進科技創新的即期效應明顯,且貢獻率基本保持穩定;企業證券籌資沖擊對科技創新的貢獻度微弱,幾乎沒有什么貢獻。
4 結論與建議
受限于統計數據的可得性及理論分析的需要,我們只考察了3種融資途徑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計量模型分析結果顯示,金融機構的中長期貸款和政府的財政科技撥款對中國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巨大,而證券市場的支持作用則十分微弱,這個分析結果與Tadesse的觀點基本一致,Tadesse認為,在金融部門不發達時,銀行導向型金融體系在促進技術進步方面所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在金融部門發達時,市場導向型金融體系則能起到更大的作用,總結模型的檢驗結果,我們的主要結論有以下幾點。
(1)科技創新需要長期持續的資金投入支持,計量模型檢驗表明,科技創新能力與資金投入規模存在長期穩定的正相關關系,我國近年來科技創新能力大幅提升與政府財政的大力支持和資本市場的大規模融資緊密相關,同時,模型分析也表明,從增加資金投入到創新能力提升是有時間滯后期的,具體而言,融資規模沖擊對專利申請的顯著影響要到第3年,而對科技論文的顯著影響則在第3~5年,換句話說,增加資金投入并不能對提升科技創新能力產生立竿見影的效果,這期間約有3~5年時間的滯后期,由此可見,提升科技創新水平需要國家制訂有科技發展的長遠規劃,更需要構建穩定長期的創新融資渠道來保障。
(2)政府的財政投入對科技創新的支持作用顯著,模型檢驗結果顯示,我國財政科技撥款對科技創新的短期促進作用效果明顯,長期作用則緩慢遞減,特別是對于科技論文的促進效果顯著,這從一個側面也反映出科技創新的公共性和外溢性,實際上,相對于世界上其他科技創新活躍的國家和地區而言,中國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例一直較低,并還曾在本世紀初出現一定幅度下降(根據《2010中國科技統計年鑒》的數據,2000-2005年,中國科技撥款占財政總支出的比重一直在4%以下,2009年上升到4.2%),顯然,要追趕發達國家的科技創新水平,我國財政科技投入需要構建一個穩定增長機制,且針對重大科技領域的財政投入還可以發揮啟動迅速的作用效果。
論文關鍵詞:全要素生產率,出口貿易,有效匯率
一、引言
對外貿易在一國經濟發展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出口導向也成為一些國家為促進經濟發展而實施的戰略政策。我國自改革開放初期就根據外匯資金短缺的實際國情開始實施出口導向型戰略,使我國對外貿易迅速發展,至今已成為全球第二大出口國,出口擴大的同時也有效的促進了我國經濟的騰飛發展。但是近幾年來,受全球性金融危機、人民幣升值壓力等諸多因素影響,我國在出口總量上雖然仍保持著增長的趨勢,但增長率卻在逐年下降。
圖1.1我國出口貿易情況
據海關總署統計數據顯示,我國自2001年加入WTO后出口貿易總額從2002年的26947.9億元持續上升到2008年的100394.9億元,增長了近5倍,2009年略有下降;但增長率僅持續上升了兩年,從2003年開始連續下降,由34.66%下降到2008年的7.43%,且下降幅度持續增大,并在2009年出現了首次負增長。可以看出,我國出口貿易正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研究出口貿易的影響因素從而有效的促進我國出口是十分重要的。
近幾年來,在涉及到全要素生產率與出口關系的文章中,大部分都集中在研究出口貿易是如何促進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一些文章否定了兩者之間的促進作用,如關兵[①](2009)通過各省際數據以出口增長與生產率關系為基礎,沿著新貿易理論和內生增長理論的發展脈絡,采用完全修正最小二乘估計法綜合分析出口—生產率的動態效應,結果表明我國出口增長對我國全要素生產率的增長沒有產生積極的影響。同時國際貿易論文,一些文章也肯定了兩者間的促進作用,如倪海清[②]等(2005)通過協整分析及Granger因果分析發現中國的出口貿易實際上通過促進技術進步和制度變遷兩方面帶動了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
上述所有文章都是基于出口學習(Learning by exports)效應角度的研究,但從出口選擇(exports-selection)效用角度研究全要素生產率對出口貿易影響的文章較少,且大部分都是對技術進步這個單一因素的分析。但是只從技術進步這個單一因素研究其對一國出口貿易的影響似乎顯得不夠全面,因此本文引入全要素生產率作為解釋變量,它既包含了技術進步的因素,同時也包括了組織創新、生產創新、專業化等一些不易量化的因素,研究其對出口貿易的影響將更具有說服力。同時,前文提到的所有文章中的出口貿易都是基于全國角度的數據,考慮到全要素生產率可能會對不同行業部門產生不同的影響,本文擬選取食品加工業及機械設備制造業的出口貿易數據為研究對象,使實證分析更為準確。
二、全要素生產率的測算
本文采用“索羅余值法”對全要素生產率進行測算,首先我們建立一個具有規模報酬約束的兩要素投入的C-D生產函數:
(3.1)
式中,表示全國在第t期時的總產量,和分別表示勞動力和資本的投入量,對該生產函數兩邊同時取對數得到如下方程:
(3.2)
式中,表示隨機誤差項,由全要素生產率的定義可知,。
因此,全要素生產率的計算式為:
(3.3)
以全國為決策單位建立時間序列數據,樣本區間設定為1985~2009年。為消除價格因素的影響,方程中全國經濟增長總量都以1985的平減指數為基期進行平減;取全國年末從業人員人數;取全國各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經固定資產投資價格指數平減到以1985年為基期的數額,由于該指數1990年前的數據缺失,固1990年前的數據以商品零售物價總指數代替。
以上所使用數據均來自各年?噸泄臣頗曇芳爸瀉暉菘狻1疚牟捎肙LS方法對各參數進行估計,回歸結果如下:
s.e.=(0.03234)(0.03318)
0.8728
對參數的估計結果分別為0.5992和0.2973,括號內表示各自的標準誤,值為0.8728,可以看出模型的擬合優度較高,估計整體效果不錯。
我們將估計出的參數帶入上文全要素生產率的推導公式對其進行計算,得出全國各年數據分布如下:
圖3.1 全國各年全要素生產率分布
可以看出,我國全要素生產率走勢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1985-1995年為上升階段,這主要得利于我國正確的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政策,積極引入外資,學習國外先進技術,使得此階段經濟飛速發展,但全要素生產率在到達最高峰后,從1995年開始逐年下降,2009年已下降到同1985年相近的水平,同時結合現階段我國經濟快速增長、投資活躍的現象來看,可以得出我國此輪的經濟增長并不是依靠技術進步和改善技術與投資效率來實現的,而是由高人力、高資本投入來驅動的,這與我國目前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相符。下面將使用測算出的結果對食品加工業及機械設備制造業的出口貿易數據進行實證分析。
三、TFP對我國出口貿易影響的實證分析
(一)跨期函數的建立及數據說明
為了研究出口貿易是由哪些因素決定的,本文假設一國的進口品與該國本土產品具有不完全替代性,既進出口貿易并存,同時考慮到一國的出口實際上就是它的出口對象從該國的進口量,所以可以從其他國家需求的角度考慮一國的出口貿易,因此這里我們使用國外居民對我國出口產品的消費作為我國的出口。下面本文根據拉姆齊模型建立跨期函數。
中國出口對象國家的每個家庭單位的跨期效用函數為:
(4.1)
其約束條件為:
下面對式(4.1)建立拉格朗日函數:
令s=0,的
對求導并使結果等于0,然后化簡可得到影響函數的幾個因素國際貿易論文,即:
由于為中國出口對像的消費,也即等價于中國的出口,所以中國的出口函數可表示為:
這里不考慮價格指數的影響,所以把去掉;出口數據使用食品加工業及機械設備制造業的出口貿易總額來代替,分別用、表示,數據來自中宏網;關于函數中的,根據中國海關總署網站顯示,我國出口對象主要集中在美國、日本、德國、韓國、荷蘭、印度、英國、意大利、臺灣和俄羅斯這10個國家或地區,但考慮到1991年蘇聯解體使剛成立的俄羅斯聯邦經濟發展不穩定,所以本文去除俄羅斯,使用前9個國家或地區來確定函數中國外GDP的總量;匯率使用IFS(International FinancialStatistics)中公布的人民幣實際有效匯率年平均值來代替,該數值上升表示本幣升值,下降則表示本幣貶值,用RE表示;使用前文測算出的全國全要素生產率來代替,用TFP表示。為了消除異方差的影響,這里取每項變量的對數形勢,lnX、、lnRE、lnTFP
(二)實證分析
1.單位根檢驗
為了排除偽回歸,首先必須對時間序列數據進行?ノ桓煅椋浼煅櫚姆椒ê芏啵疚牟捎美溝? Dickey -Fuller 檢驗,即ADF檢驗。檢驗結果如下:
變量單位根檢驗表4.1
變量
檢驗形勢(C,Y,K)
ADF統計量
Prob.(5%)
結論
(C,Y,1)
-1.595638
0.7644
不平穩
(C,N,0)
-4.852543
0.0008
平穩
(C,Y,1)
-1.215766
0.8841
不平穩
(C,Y,1)
-4.208412
0.0154
平穩
(C,Y,1)
-1.910584
0.6179
不平穩
(C,Y,0)
-2.244680
0.0268
平穩
lnRE
(C,Y,1)
-2.475256
0.3360
不平穩
lnRE
(C,Y,0)
-3.805800
0.0006
平穩
lnTFP
(C,Y,1)
-0.859395
0.9440
不平穩
lnTFP
(C,Y,0)
-3.693690
0.0445
平穩
表中(C,Y,K)分別表示檢驗方程中是否具有常數項,時間趨勢項及滯后期數,通過檢驗結果可以得出上述四個變量在5%的顯著水平上都是非平穩的,其一階差分都是平穩的,所以都是I(1)階序列。
2.協整檢驗
本文采用基于向量自回歸模型(VAR)的Johansen協整檢驗。我們選擇樣本數據具有明顯趨勢項及截距項國際貿易論文,檢驗結果如下:
原假設跡統計量 跡統計量臨界值 最大特征值 最大特征值統計
協整方程數0.05Porb.0.05 Porb.
食品加工業:
82.0157463.87610 0.0007 33.65017 32.118320.0322
48.3655742.91525 0.0130 31.61325 25.823210.007
At most 2 16.7523125.87211 0.4337 10.00953 19.387040.6178
機械設備制造業:
82.8526063.87610 0.0006 41.35908 32.118320.0028
41.4935142.91525 0.0689 26.77769 25.823210.037
At most 2 14.7158325.87211 0.5982 11.15763 19.387040.4972
結果表明無論是食品加工業還是機械設備制造業,其出口貿易、全要素生產率、有效匯率、出口對象國民收入在5%的顯著性水平下都存在協整關系,協整方程為,食品加工業:
機械設備制造業:
3.計量模型解釋
從協整方程系數可以看出,在食品加工行業中,有效匯率每升值1%,其出口貿易會降低0.91%,主要出口對象國家國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貿易會增長1.51%,同時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其出口貿易并沒有產生正向促進作用,這說明以出口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的食品加工行業,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并不能帶動其出口的增長;機械設備制造行業中,有效匯率每升值1%,其出口貿易會降低0.11%,主要出口對象國家國民收入每提高1%,其出口貿易會增長1.31%,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對其出口貿易產生了正向促進作用。通過兩個行業的對比我們發現,有效匯率和主要出口對象國家國民收入對這兩個行業的出口貿易影響效果是相同的,而全要素生產率對兩個行業的出口貿易影響效果相反。本文認為這主要是由行業性質決定的,食品加工業是典型的勞動密集型行業,該行業在生產過程中會投入大量勞動力,而代表技術進步的全要素生產率的變化對該行業的出口影響不會十分顯著,該種生產方式也是我國現階段經濟發展中的主要方式;而機械設備制造業是一種技術密集型行業,技術投入比的變化對產量影響較大,但從方程系數我們也注意到,在我國,全要素生產率對該行業的出口促進率僅為0.38%,這一點也反映出我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生產方式仍然是以傳統的中間加工環節為主,而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產品較少,這就導致該產業鏈的研發與海外銷售環節被國外廠商所壟斷,生產的產品附加值較低。
以上就很好的解釋了為什么我國出口貿易總量在逐年增加,而增速卻在逐年下降。一方面我國仍然沿襲著高人力,高資本投入的傳統粗放型生產方式,該方式在短期內雖然可以使產量大幅上升并解決部分就業問題,但隨著勞動力成本的提高以及來自其他新興國家的競爭,其優勢將逐漸喪失;另一方面,技術密集型行業中技術進步的貢獻率不高,生產過多的受國外技術壟斷限制。
四、政策建議
我們通過前文的分析發現影響出口的幾個主要因素有全要素生產率,實際有效匯率和國外居民收入,因此可以就這幾個方面提出建設性意見。
(一)積極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告別“工廠思維”
我國自“九五”計劃起就提出了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若干建議,經過這十五年的發展,效果顯著,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從1995年的32.9%持續上升到2010年的43%,但也應該注意到,這與發達國家70%左右的比重還差很遠。目前我國出口仍以低附加值的加工產品為主,而在承接國際產業轉移方面也多以產業鏈中的組裝環節為主,因此中國也被冠以“世界工廠”的稱號。如何告別這種固有思維,是企業需要考慮的問題國際貿易論文,要把今后幾年的發展重點放在如何通過加大科研投入,大力發展人力資本等方面提升產品的技術含量,尤其在出口方面,其產品的附加值高了,出口量也會相應的擴大。
(二)政府制定合理有效的匯率政策
一國匯率對出口貿易的影響應從馬歇爾-勒納條件考慮,但就前面的實證分析發現,我國實際有效匯率的提升確實會抑制出口貿易。目前,人民幣正處在一個逐步升值的過程中,這也成為我國出口貿易增速下降的一個原因,所以政府應積極制定合理有效的匯率政策,防止人民幣匯率出現大幅波動,而是使其處在一個可控范圍內平穩波動。通過有效調節匯率的手段來減小由于產品相對價格變化對出口量的損失?M保喙夭棵旁詵⒉加泄鼗懵市畔⑹幣燦ψ齙膠俠斫魃鰨傭髕笠滌繞涫且猿隹諉騁孜饔鈉笠狄桓齠暈蠢幢浠淖既吩て凇?
(三)尋找有潛力的出口對象,實行出口目的地多元化
出口對象國家的購買力直接影響出口國的出口量,這一點實證分析已經證實。尤其在當前世界經濟形勢下,受前期金融危機及一些地區的債務危機影響,我國主要出口對象美國及歐洲地區國家的國民收入大幅下降,從而導致需求持續低迷,所以僅僅依靠這些國家來支撐我國的出口已經很難維持。我國應該積極考慮尋找更具潛力的出口對象,如巴西,南非等新興經濟體國家,這些國家同中國一樣,都處在一個高速發展的階段,對產品的需求相對旺盛,我國應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與區位優勢,擴大對這些國家的出口。
參考文獻
[1]高鐵梅:《計量經濟分析方法與建模-Eviews應用及實例》清華大學出版社。
[2]關兵:《出口貿易與全要素生產率_基于中國各省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載《經濟管理》2009年第11期。
[3]倪海清王詠梅:《出口影響我國全要素生產率提高的實證研究》,載《開發研究》2005年第6期。
關鍵詞:礦山監控; 人因失誤; 層次分析法( AHP)
DOI:10.16640/ki.37-1222/t.2016.13.121
0 引言
煤礦開采作為高危行業,事故頻發成為行業發展的現狀。國內外大量研究數據表明,80%以上的煤礦事故都可歸因為人因失誤[1],因此對于煤礦人因失誤的安全評價能從源頭上發現問題,降低事故發生率。本文通過對礦山監控專業課程體系的研究,結合其實踐性,針對煤礦工人失誤行為的特點,采用層次分析法將礦工失誤行為分類并確定相關影響權重,有針對性的進行評價與預防,對于礦山監控有著積極意義。
1 層次分析法概述
1.1 構建層次分析模型
層次分析法是借助模型展開的,一般由目標層、準則層和指標層構成,展示的是自上而下的從屬關系[2],其中準則層因素要根據影響因素的共性進行總結歸納,指標層因素要根據實際情況客觀陳詞。
1.2 構造判斷矩陣
構造判斷矩陣的實質就是對層次分析模型的定量化,常采用問卷調查或頭腦風暴法對準則層和指標層因素賦值。若評價內容的指標層因素過多,可借助Yaahp軟件計算,提高計算準確性和效率。
1.3 一致性檢驗
一致性檢驗的實質是對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和特征向量進行計算,一致性指標值越大說明其一致性越差[3],一般而言,層次分析法對于其一致性指標達到數值1以下就認為判斷矩陣構建正確,否則要對判斷矩陣的賦值重新檢驗。
2 煤礦人因失誤模型構建
煤礦生產環境復雜,工人水平良莠不齊,企業管理決策等方面因素都是煤礦人因失誤行為的影響因素。本文以山西某礦井為研究背景,結合相關礦難事故的調查分析資料,構建煤礦人因失誤評價模型。
2.1 煤礦人因失誤風險指標體系
對于工業安全的研究常從人、機、環三方面展開,煤礦人因失誤指標體系的建立也可借鑒這種分析方法。通過對大量礦難事故調查資料[4-5]的分析,將相關影響因素進行邏輯分析,得到煤礦人因失誤層次分析模型圖,如圖1所示,各指標層因素[6]如表1所示。
2.2 煤礦人因失誤評價體系權重確定
在模型圖分析的基礎上,通過礦工的實際問卷調查及對相關事故調查組專家的咨詢等形式確定指標層與準則層各因素的判斷矩陣標度,并得到兩兩重要性的判斷矩陣如表2所示。
通過軟件進行檢驗,該判斷矩陣的一致性比例為0.0077
同樣的方法可以確定心理因素準則層、生理因素準則層、設備環境準則層的一致性比例與權重,在此不多贅述。通過運行軟件得到煤礦人因失誤指標層權重為:社會心理-0.0567,家庭心理-0.103,個人不安全心理-0.1871,年齡-0.0698,身體狀況-0.0277,性別-0.044,應急預案-0.1289,安全教育-0.12,安全文化-0.0582,規章制度-0.0766,環境狀態-0.0268,工序-0.0307,設備人機性-0.0703。
3 整改方案
結合分析結果可知,山西某礦井存在人因失誤風險,尤其在礦工存在不安全心理和應急預案的制定方面,根據以上評估結果,在煤礦的日常安全管理中要注意以下幾點,防患于未然。
(1)加強礦工技能培訓與心理素質培訓,通過一些事故案例教育,讓礦工主動遵守相關操作規程,降低不安全心理引發的事故隱患,同時加強三級教育與特殊工種專項培訓。
(2)加大安全投入,改善作業環境[7],減少不良作業環境對工人行為的干擾,同時注重煤礦儀器設備的常規檢查與先進設備的引進使用,將環境治理作為煤礦安全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
(3)利用經濟、行政等手段推行本質安全化、工作方法安全化、操作安全化和環境安全化,同時加強安全管理,尤其是基礎工作,杜絕以包代管、安全責任不落實和現場設備管理松懈等問題[8]。
(4)加強監管力度,配備專職安監人員,將安全管理常態化。
參考文獻:
[1]孫繼平.煤礦安全生產理念研究[J].煤炭學報,2011,36(02):313-316.
[2] 張村峰,卞奇侃,蔣軍成.基于“事故樹-層次分析法”的高校學生宿舍火災風險分析[J].中國安全生產科學技術,2011(10):100-105.
[3]王斌,常顯奇,陳浩光.AHP方法中關于判斷矩陣一致性的研究[J].裝備指揮技術學院學報,2002(05):100-103.
[4]尉遲曉麗.煤礦人為失誤預防與控制的動態安全體系研究[M].太原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5]朱月敏.煤礦安全事故統計分析[M].遼寧工程技術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6]魯娜.煤礦安全文化評價研究[M].河北工程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7]孟江.關于煤礦環保工作的建議和設想[J].中國化工貿易,2014(21):50-51.
[8]史波.煤礦企業應急管理系統構建與應急能力評價研究[M].哈爾濱工程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基金項目:面向礦山監控專業方向的課程體系構建與教學過程研究
化學專業學生的畢業設計多是實驗合成、分析、處理等,一直以來各自為政的畢業設計使得各實驗室實驗藥品浪費嚴重,實驗設備老化損耗特別快,畢業設計完成過程中所造成的環境污染也非常嚴重,因此,改革畢業設計的完成形式迫在眉睫。以上只是畢業設計(論文)在完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不能簡單地歸咎于指導教師或是學生,這既有大環境的問題,也有個人的原因,要想一朝一夕完全改變也不現實。目前針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改革主要是改革畢業設計的題目設定(比如建立學生自擬題目機制、設立創新性題目、從實踐中提煉畢業設計真題等等),或是對畢業設計(論文)成績評定模式等提出解決方案,這些做法雖然可以增強學生對畢業設計(論文)的興趣和參與的積極性,但是對化工專業而言,在實際工作中所強調的團隊化協作意識沒有涉及,而“團隊協作”卻是現實中非常重要的工作能力。針對以上提出的各種問題,筆者提出一種新的完成畢業設計(論文)的思路,即基于工作過程將畢業設計(論文)以團隊化的形式完成。
二、基于工作過程實現化工專業畢業設計(論文)團隊化的構想
(一)基于工作過程的理念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理論不僅建構了理論與實踐一體化的職業教育課程模式,也為高職生畢業論文工作改革提供了可資借鑒的理論指導。基于工作過程的項目教學改革的核心是用“完整的行動模式”(即學生以小組形式獨立制定工作和學習計劃、實施計劃并進行評價)替代按照外部規定完成給定任務的“部分行動”模式。讓學生經歷接受任務、獨立工作、展示成果和總結談話這一完整的“工作過程”。畢業論文是高職院校實現人才培養目標的最后一個實踐教學環節,是對學生掌握陳述性知識和過程性知識的綜合檢驗,也是幫助學生實現職業能力發展由“初學者”向“高級初學者”躍升的一種綜合訓練。以工作過程為導向改革高職生畢業論文,正體現了這種“綜合性”的本質要求。分析化工各專業的特色與學生的特長,基于工作過程的理論,提出一種新的完成化工畢業設計(論文)的方案,即基于工作過程實現化工專業畢業設計項目團隊化的構想(如圖1)。構建以項目為目標的伙伴團隊、完成化工專業畢業設計的新形式,打破了傳統的各專業僅做本專業設計題目的思路,以有多年實際工作經驗的企業工程師和理論知識扎實的教師共同組成的團隊指導小組(同時也是畢業設計的考核小組)為核心,進行畢業設計改革的工作。
(二)對存在問題的改進
該理念所設計的畢業設計(論文)的完成主體不再是一個學生,而是一個團隊,這樣的完成形式首先使題目的范圍擴大,題目數量下降,指導教師的工作量下降;其次,團隊協作成員組可以相互幫助,發揮團隊的功效,遇到問題小組討論,協商解決;第三,指導教師也不再是單個老師,而是由企業工程師和高校教師共同組成的指導小組;學生獲得的指導不僅來自理論知識,還有實踐的經驗。當然,學生團隊的工作不是所有人完成一個任務,而是明確的分工合作,一人一塊,分步協作。
(三)實施方案
以某高校化工學院不同專業(精細化學品生產技術、應用化工技術、工業分析與檢驗)學生的畢業論文(設計)作為教改目標,以面向工作過程為導向,畢業設計項目團隊化為手段,模擬工作過程;使各專業學生組成團隊,分工合作,互相配合。通過完成畢業設計(論文),使學生熟悉工作過程,適應團隊合作,要求小組成員以流水線的方式相互配合、齊心協力,最終完成全方位的畢業設計(論文)。嚴格設計考核答辯體系、用各成員認同的階段評價考核指標對設計項目分階段工作和整體完成情況進行衡量,能約束團隊的每個成員,使各個成員的具體目標與設計項目目標聯系起來。指導教師也不再是一個老師,而是指導考核小組,按照階段評價考核指標對每個成員的完成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同時,指導考核小組應通過定期約談等方式,在項目團隊中建立起良好的溝通渠道和管理機制,以保證畢業設計完成的整體效果(如圖2)。
三、結語
目前,我校對學生已開設了科技文獻檢索、科技論文寫作等課程及講座,但學生在完成畢業論文時缺乏相應的專業化和學術化的語言,很多同學東拼西湊,書寫格式不規范已成普遍現象,主要表現在對文獻的引用、標點符號的使用、數據分析、圖表繪制的說明等方面。指導教師和學生需投入大量的精力對論文格式進行修改,導致老師對學生分析問題和工程創新能力的培養訓練時間相應減少。畢業論文(設計)質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二、提高畢業設計質量的措施與實踐
為了能更好地解決這些問題,建立完善、量化的評價指標體系,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畢業設計實施方案,針對我院過控專業的畢業設計,我們嘗試從選題、過程質量控制、設計完成的內容、評價標準等方面人手,全程監控。
(一)加強對畢業設計重要性的認識
畢業設計開始前,我們通過開辦講座、畢業設計動員、從就業重要性,以及畢業資格和學位認定等方面來宣傳畢業設計的重要性;指導老師應對自己的學生提出嚴格要求,從開始就要在學生心中樹立畢業設計的嚴肅性和規范性。
(二)科學規范選題,嚴格把好選題關
選題要與專業相關。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是以過程工業中的裝備及其控制技術為研究對象,確保過程裝備高效運行的一個專業,是一個融“過程”“機械”和“控制”于一體的多學科交叉型專業。1.所選課題要與過程裝備的設計、制造、檢驗、控制、使用、安全等的技術開發、科學研究等有關;2.可以選擇結合生產和科研單位的實際任務或者教師科研或研究生課題的一部分;部分學生可以在設計院和研究所完成,體現畢業環節教學工作的真實性,完成培養創新意識與工程實踐能力的培養;3.可以是同本專業、學科內容密切相關,符合教學要求的自擬課題;4.讀書報告型、文獻綜述型論文是不允許的;5.所選課題工作量、深度、廣度和難度要適當,學生經過努力都能按時完成任務;6.可以結合過程裝備與控制工程專業的現有師資和社會資源,對畢業設計嘗試雙導師制,由兩名具有互補性的教師來共同指導畢業設計,以保證設計題目的綜合性、新穎性和深廣度。另外,指導教師要制訂合理的任務書和時間安排,擬題過程中要設計好該題目的設計思路、框架、節點、難點等。畢業設計(論文)任務書中明確任務和制訂合理的時間安排。避免時緊時松,導致學生和指導教師都很疲憊的情況。
(三)查閱文獻
查閱文獻是完成畢業課題第一步,指導教師要指導學生搜集并查閱有關文獻,根據課題的研究的內涵確定課題的中英文關鍵詞,根據中英文關鍵詞檢索該課題領域的期刊、學位論文、專利、國際會議、經典著作或專職部門的研究報告,對獲取的資料進行分析、整理,并結合設計題目,寫出中文文獻綜述和英文文獻翻譯。檢索文獻建議從以下幾條途徑入手:1.通過檢索學校圖書館的電子資源,如維普中文科技期刊數據庫、萬方數據資源系統、超星數字圖書館、Elsevier數據庫等,一般能查到較新的文獻;2.必要時進一步跟蹤文獻中的參考文獻。質量較高的學術文章,通常是不會忽略該領域的主流、經典文獻的。3.充分利用學校圖書館的閱覽室、利用國家或省市圖書館或一些科技情報檢索機構,查閱一些相關文獻。4.利用互聯網,從一些專門的網站上也能獲取信息。
(四)強化畢業設計的“過程控制”
畢業設計過程中制訂各階段的工作內容和檢查方式,確定“過程控制”節點,是做好“過程控制”行之有效的方式。1.畢業設計過程整個畢業設計的過程包括設計前的專題講座、課題的確定、中文文獻綜述、英文文獻翻譯、設計、中期檢查、評審、答辯等階段。組織審定畢業設計(論文)選題;初期檢查;中期檢查;答辯檢查;審查答辯小組對畢業設計(論文)的成績評定;評選、推薦校級優秀畢業設計(論文)可以作為“過程控制”的主要節點。2.過程控制措施畢業設計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實現有效的“過程控制”,應著重做以下工作:(1)指導老師要在確定選題、總體方案、工作計劃和進度、設計質量及平時的檢查時把好關,每周對學生指導不少于2次。(2)要成立畢業設計工作小組,具體負責畢業設計的日常組織和管理工作,做好“過程控制”和節點檢查。(3)提高管理水平,落實督導檢查按照學校《畢業設計(論文)指導手冊》,對畢業設計的過程進行量化管理,對平時表現、評閱成績、答辯成績按指標體系細化,做到科學地評判學生的畢業設計質量。(4)成績管理學生畢業設計成績的評定由三部分組成。一是由指導教師按照設計方案、設計任務完成情況、外文翻譯能力、學習態度和紀律等方面給出成績:二是由評閱教師就學生畢業設計的規范性、內容及翻譯的質量、設計或論文的創新點等方面給出成績;三是由答辯委員會各小組根據答辯情況就畢業設計水平及工作量、課題內容、答辯準備、畢業設計介紹表達、回答問題等方面綜合評價給出答辯成績。最后,由答辯小組按照規定的權重比例綜合評定出學生畢業設計總成績,該成績必須經答辯委員會嚴格審核最終確定。確定畢業設計成績時,要做到真實客觀,所推薦的優秀畢業設計能起到有效是示范作用。
三、結語
【關鍵詞】在職博士生 工程實踐 生源結構
【中圖分類號】G6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8-0147-02
接收在職工作者攻讀博士學位能夠有效地促進多年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成長,進一步提高教育和科技隊伍的素質,同時也能促進教育和科技事業的發展。理工科院校的在職博士生主要來源于從事工程實踐的高校、科研院所及企業。這些在職博士生在學位論文階段,結合本單位的實際情況,將理論知識應用于生產實踐,可以為提升企事業單位的科研水平做出較大貢獻。哈爾濱工業大學自1981年開始接收在職博士生,目前已經歷了27年。作為一所以工科為背景的重點院校,所培養的在職博士生,在導師的有效指導下,可以充分利用學校的圖書資源以及科研條件,發揮自己的智力水平,將理論知識創新性地運用到生產實踐中,進而為國民經濟發展帶來很大的收益。哈爾濱工業大學通過接收在職博士生,為國防科技工業培養大量工程師,同時也為其他高校培養了一大批科研骨干。
1 對在職博士研究生生源結構的分析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改革的進一步深化,面向在職人員設立的旨在提高學位層次的教育形式也在不斷創新,渠道不斷拓寬,在職博士生的生源也呈現出多樣化的趨勢。但總體上,工科院校的在職博士研究生主要來源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企業的高級管理層,其中高等院校教師所占的比例最大。由于高等院校的中、青年教師在獲得碩士學位后,長期從事教學、科研一線工作,已經在本領域內做出比較優異的成績[1]。他們在做好教學工作的同時,希望通過在職攻讀博士學位,積極地開展科學研究,更多地了解本學科最前沿的理論知識,掌握最先進的技術,同時將前沿的知識應用到教學、科研中,從而提高他們的業務能力和科研水平。
哈爾濱工業大學對近四年來在職博士生的生源情況進行統計,如表1所示。事業單位人員在職攻讀博士學位比例較高,這部分以高等院校教師為主,約占在職博士生總數的85%。
隨著經濟體制改革,國內部分高校、科研院所的人事制度也以適應經濟基礎出發點,開始施行人事制度。人事制度的施行使人才流動的頻率和數量加大,人事高校教師的工作也具有一定的不穩定性。為了降低風險,高校管理層在考慮資助人事教師再發展的時候,對在職教師申請博士學位的資助采取先發展后償還的原則,同時也降低了資助的力度,因此,近幾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在職博士生的招生規模具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趨勢,但隨著高校教師隊伍的不斷擴大,在職教師繼續深造的需求不斷增大,2007年在職博士生招生規模也隨之增大。
2 理工科在職博士生培養的特點
絕大多數在職博士生都采取進校不離崗的形式完成學業。由于與原工作單位存在著人事關系,所以入學時一般錄取成委托培養。他們大多是原單位的教學與科研骨干,其工資水平、福利待遇等與原單位緊密掛鉤。他們在完成單位科研任務的同時,與全日制學生采取同樣的授課方式與培養方案進行課程學習,執行同樣的學分標準和課程考核標準,學位論文要求也與全日制在校生執行同樣的標準。在職博士生的培養年限一般為3-4年,最長不超過5年。
在職博士生在進行博士課題研究階段,由于特點各異,他們進行博士課題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部分在職博士生所在工作單位科研實力雄厚,承擔國家和省部級重點科技攻關項目,科研經費充足,如表2所示。這部分在職博士生在課程學習結束后,由具有豐富教學經驗和科研開發能力的博士生導師指導,首先對博士課題制定合理的實驗技術方案,做好前期準備;然后回原單位進行博士學位論文工作,由具有豐富實踐經驗、強大的技術開發和協作能力的副導師指導,在職博士生能夠有效的把科學研究和生產實踐結合起來,從而加快完成博士學位論文的進度。與此同時,學生需定期到學校與導師進行討論、交流,參加學校組織的學術活動,在學校進行開題、預答辯、答辯等環節。這種培養模式有利于大學與科研機構合作開展科學研究,把二者的教育資源優勢和科研資源優勢充分結合起來,實現優勢互補,這對促進高層次創新型人才培養起到重要推動作用。
另一部分在職博士生由于所在工作單位不具備開展博士學位論文研究工作的條件。完成課程學習后,在職博士生在學校參加導師的在研課題,與課題組成員一起,參加學術研討,報告博士學位論文的進展情況,并定期與導師進行一對一的交流,同時制定下一步研究工作計劃。
我校在職博士生的生源結構和培養方式決定了其培養特點:入學起點高,博士學位論文標準高,學生具有豐富的教學和科研經歷,學風嚴謹。
3 提高理工科在職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措施
接收在職博士研究生可以促進高級專門人才的成長,但是如果對在職博士研究生的培養過程不能嚴格把關,則可能會產生相反的效果。如何培養研究生的創新能力,保證在職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成為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
3.1 加強對在職博士生培養過程的管理
哈爾濱工業大學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在保證在職博士研究生培養質量的前提下,對其培養培養過程的各個階段制定并嚴格執行一系列規范,其中包括入學選拔、課程學習、開題、課題研究、發表學術論文、撰寫博士學位論文、預答辯、博士論文評議、博士論文答辯和學位委員會評議。這樣一來,不僅加強出口審查,而且變結果控制為過程控制,嚴格加強對博士生培養質量的管理。
申請博士生入學考試的在職人員,雖然其工作經驗比較豐富,科研能力比較突出,但是與應屆碩士相比較,其外國語水平仍然存在一定的差距。哈爾濱工業大學對在職博士生的入學選拔,嚴格遵循《博士學位研究生入學考試及錄取辦法》,在入學考試的初試、復試階段,與報考全日制的博士生一樣進行同堂考試,劃定統一錄取分數線。為最大程度地考查研究生分析判斷能力、綜合能力以及科研能力,在復試階段,加強學科與導師對研究生的面試環節,確保博士生的入學質量。
在課程學習階段,由于部分在職博士生因工作需要不能按時上課,各學科結合本學科特點制定培養計劃和培養方案,在博士生培養過程中實行嚴格的淘汰機制。由于在職博士生在課程學習、資格考試、論文研究等環節中都有被淘汰的危險,這促使他們能夠主動學習課程,拓寬自己的知識基礎,并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到實踐中,從而保證在職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博士研究生在攻讀學位期間的數量和水平是衡量研究生培養質量和學位授予質量的重要標志之一。為鼓勵博士研究生多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客觀、科學、合理、全面地評價博士研究生的科研水平,培養博士研究生的創新能力,我校各博士學科根據實際情況和特點,制定適合于本學科建設和博士生培養的制度。基于學校對博士生的要求,需要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因此在選題階段,在導師指導下所選課題多為生產實踐中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職博士研究生利用從課堂、圖書資源獲得的理論知識,與工程實際問題有機地結合起來搭建一個有利平臺,并通過不斷的實驗論證,從而能夠在較短的時間里發表高水平的學術論文,同時將創造性成果轉化為先進產品。
博士學位論文是檢驗博士生學術水平、創新能力的一塊“試金石”。為提高在職博士生教育質量及其論文的含金量,哈爾濱工業大學制定一系列措施實時跟蹤博士開題,對在職博士生一年來對本學科基礎理論掌握以及對所學知識進行創造性科研活動的能力進行綜合考評。在職博士生提出答辯申請后,學位論文需經過導師、預答辯委員會、學位分委員會審查,同行專家評審、校學位辦審查等多個環節,對博士研究生的正式答辯資格進行審核。為了加強論文評議工作,我校對博士論文實行抽簽匿名評審制,對評審結果達不到要求的博士論文不予組織答辯。
3.2 培養在職博士生創新能力
創新是從事科學研究的生命,也是博士研究生必備的科學素質。廣闊的科研教學平臺、先進的辦學理念、良好的育人環境、優秀的生源質量、一流的師資隊伍、一流的教學管理都是研究生的創新能力的基本條件。哈爾濱工業大學還采取促進學術交流、建立研究生創新基地等一系列舉措,來培養在職博士研究生濃厚的科研興趣,提高他們創新思維和科技創新能力。
培養在職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以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建設為基礎。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是國防科工委為建立新型的研究生教育體系、改善培養條件、促進優質教育資源共享,建設科學研究與研究生教育相結合的產、學、研培養基地。目前哈爾濱工業大學已有的基地和中心配備完善,設備先進,利用率高,在研究生培養中發揮重要的作用,并且在研究生教育創新基地項目驗收過程中得到國防科工委的高度評價。
培養在職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以建立產學研結合研究基地為重點。產學研研究基地是大學通過創辦科技產業或建立實踐基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優化資源配置,為人才培養營造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哈爾濱工業大學先后建立了科學技術研究院、工業技術研究院,并緊密與教學結合開展產學研工作,形成一條高效、快捷、完整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在職博士研究生在產學研研究基地中,依托自身工程實踐能力優勢,在導師指導下,參與到提升產業核心競爭力的重大項目中,近距離地接觸技術前沿,在產學研結合中得到很好的培養和鍛煉。
培養在職博士研究生創新能力,以營造開放的學術交流氛圍為關鍵。研究生學術交流是研究生培養中的必修環節,是促進學術創新,拓寬學術視野,營造學術氛圍的重要舉措。哈爾濱工業大學為激勵在職博士研究生踴躍參加學術活動,博士研究生培養方案中要求學術講座選聽1學分、學術活動與學術報告2學分為必修環節。在校內,加大博士生學術論壇、研究生交叉學科學術論壇的組織力度,積極組織模擬國際學術會議等學術活動,搭建研究生學術實踐交流平臺,學校每年舉行的公開學術報告大于300場,為在職博士研究生提供廣闊的學術交流空間。在對外交流上,設立博士生國際學術交流基金、研究生學術交流基金等,積極支持并試行博士生雙邊(多邊)學術交流活動,鼓勵和支持在職博士研究生參加國內外學術論壇和科技創新大賽,拓展學術視野,推動創新思維[4]。
哈爾濱工業大學通過研究生培養部門和研究生工作部門協作,加強在職博士生課程、開題、答辯等環節的過程管理,同時鼓勵在職博士生參加學術交流、學術報告等活動,拓寬學術視野,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
4 結語
在職博士研究生主要由高等學校專任教師及科研院所的技術骨干組成,他們的科研能力強、經驗豐富,通過在職攻讀博士學位,對培養單位的科學研究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同時培養單位也加強對在職博士研究生培養過程管理,鼓勵他們進行科研創新,以保證在職博士生培養質量。
參考文獻
[1] 北京大學學位辦公室.在職人員申請博士學位――培養高層次人才的好途徑[J].學位與研究生教育,1986(4):74-77.
[2] 李亞青.徐宏韜.高校施行人事所帶來的問題及其解決辦法[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7(474):6.
1、研究背景及意義
倒立擺系統的最初分析開始于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其控制方法和思路在處理一般工業過程中有廣泛的用途,此外,其相關的研究成果也在航天科技和機器人學習方面得到了大量的應用,如機器人行走過程中的平衡控制,火箭發射中的垂直度控制和衛星飛行中的姿態控制等,因此對倒立擺控制機理的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但同時是一個比較復雜的不穩定,多變量,帶有強耦合特性的高階機械系統。倒立擺系統存在嚴重的不確定性,一方面是系統的參數不確定性,一方面是系統受到不確定因素的干擾。倒立擺系統具有成本低廉,結構簡單,參數和結構易于調整的優點。作為控制理論研究中一種比較理想的實驗手段,倒立擺系統為自動控制理論的教學、實驗和科研構建了一個良好的實驗平臺,以用來檢驗某控制理論或方法的典型案例,促進了控制系統新理論和新思想的發展。為解決倒立擺控制系統的超調和快速性之間的矛盾,各種干擾對其的影響,進而對控制器進行了設計,自抗擾控制方法可以克服這些缺點,因此要用ADRC來控制直線倒立擺系統。
2、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
鑒于倒立擺的穩定控制研究的重要意義,國內外學者對此給予了廣泛關注。國外在60年代就開始了對一級倒立擺系統的研究,在60年代后期,作為一個典型的不穩定、嚴重非線性例證提出了倒立擺的概念,并用其檢驗控制方法對不穩定、非線性和快速性系統的控制能力。
近年來,隨著智能控制方法的研究逐漸受到人們的重視,模糊控制、神經網絡、擬人智能控制、遺傳算法和專家系統等越來越多的智能控制算法應用到倒立擺動系統的控制上。Charies W.Andorson在1988年應用自學習模糊神經網絡成功控制一級擺;周建波等用基于B網絡的規則控制也解決了單擺的穩定性控制問題;徐紅兵等提出了基于變結構的模糊神經網絡控制算法,實現了二級倒立擺系統的穩定性控制;1995年,張明廉等人應用擬人智能控制理論成功的解決了三級倒立擺這一控制界的世界性難題;2001年9月19日,北京師范大學李洪興教授領導的復雜系統實時智能控制實驗室采用變論域自適應模糊控制成功地實現了三級倒立擺實物系統控制,又于2002年8月11日在國際上首次成功實現了四級倒立擺實物控制系統。
二、研究內容
本課題的主要研究內容集中基于ADRC的倒立擺控制系統研究,并針對其動態響應和運行穩定性,主要。主要內容簡述如下:
(1)建立倒立擺控制系統的數學模型;
(2)設計自抗擾控制器,包括:TD,NLSEF,ESO。然后對各部分的參數進行設計和調整;
在Simulink 環境下建立系統仿真模型,驗證基于自抗擾控制技術的倒立擺控制系統控制策略的有效性。
三、研究方法
(1)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資料(包括相關規范等),了解與該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分析研究當前相關設計的優秀方案,在學習的基礎上添加在自己的創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分步驟的完成各項設計任務,在工作計劃內按時完成相應的工作,包括自動配料系統的硬件框圖、程序框圖、設計仿真等。
(3)各元器件的選型及設計內容的整理,開始進行設計說明書的撰寫。
(4)完成對設計內容的進一步修改,完善設計方案。整理、打印、裝訂設計說明書。完成答辯的準備工作。
四、國內外文獻綜述
倒立擺系統本身為多變量、非線性、強耦合的不穩定系統,由于以上特性,其精確控制對實現工業生產中復雜對象的控制有著重要的應用價值。主要的控制方法有線性控制、預測和變結構控制、智能控制等。智能控制是目前應用較為廣泛的控制方法,研究的熱點,其主要理論來自于人的實踐經驗,不需要精確的數學模型。模糊控制有兩種典型算法,其Mamdani算法最為常用,Sugeno型適合應用在動態非線性系統中。Mamdani算法中,分別對小車位置和擺桿角度進行控制,兩個控制器形成串聯結構,每個控制器只有二維,避開了四輸入變量,這樣免去了多輸入變量時模糊規則爆炸的問題。這樣免去了多輸入變量時模糊規則爆炸的問題中PID控制的單級直線倒立擺,雖然能很好控制擺桿角度,但是對于小車位置控制存在一定的偏差,文中模糊控制的倒立擺系統雖然具有一定的抗擾能力,但是加入稍強的干擾就無法達到穩定的控制效果,而自抗擾控制(Active Disturbance Re-jection Control,ADRC)的主動抗擾特性可以削減和解決這些外擾因素,而達到穩定的控制效果。但是傳統的自抗擾控制器只能穩定控制擺桿角度,并不能兼顧小車位置的控制,這就使倒立擺控制在現實中的運用上受到限制。
目前ADRC的應用領域廣泛。包括紙幅張力控制,硬盤驅動控制,DC-DC變換器。它也可以解決執行機構的非線性問題,如壓電陶瓷執行器的滯環問題。基于ADRC算法,一些多輸入多輸出系統可以獲得解耦控制,如微型機電系統(micro-electro-mechanical system),和連續攪拌槽式反應器(continuous stirred tank reactor)。ADRC的應用不只局限于控制領域,他也可以用來執行健康監視和故障診斷等任務。當下的ADRC理論基礎相對完善,理論上所需要的僅是一些特殊情況下的穩定性證明。而未來的發展趨勢是簡化ADRC算法,完善單參數ADRC算法調節策略,將ADRC算法逐步替代PID算法,應用到工業界的各個領域,提高控制性能和效率。由于ADRC算法是一種基于控制的控制算法,因此其應用時也應遵循下圖所示的過程,即理論>技術>應用>理論三者的循環補充。
五、研究方案及工作計劃
1、研究方案
(1)查閱相關國內外文獻資料(包括相關規范等),了解與該課題相關的理論知識,分析研究當前相關設計的優秀方案,在學習的基礎上添加在自己的創新元素。
(2)建立在所學知識的基礎上,分步驟的完成各項設計任務,在工作計劃內按時完成相應的工作,包括自動配料系統的設計框圖、程序框圖、仿真設計等。
(3)各元器件的選型及設計內容的整理,開始進行設計說明書的撰寫。
(4)完成對設計內容的進一步修改,完善設計方案。整理、打印、裝訂設計說明書。完成答辯的準備工作。
2、工作計劃
第1周:根據設計任務書要求選擇合適合理的方案設計直線倒立擺控制系統系統的課題。
第2周:根據確定方案,比較、選擇設計適合的研究方案等。
第3周:根據題目要求,設計軟件框圖,并進一步優化改進。
第4-5周:完成整體電路設計,畫出原理圖并驗證其可行性。
第6-8周:根據課題要求和電路原理圖編寫程序。
第9周:對軟件進行仿真調試,優化軟件設計使之符合要求。
第10周:結合軟件進行調試、修改,并使最終方案滿足設計要求。
第11-12周:撰寫畢業論文。
第13周:修訂畢業設計論文、完善畢業設計。
第14周:提交正式設計論文。
第15周:準備參加畢業答辯。
第16周:參加答辯,整理畢業設計材料提交。
六、參考文獻
[1]黃堅.自動控制原理及其應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孫德寶.自動控制原理[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2.
[3]胡壽松.自動控制原理(第四版)[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1.
[4]周伯敏.自動控制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5]夏德鈐,翁貽芳.自動控制理論[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6]劉時鵬. MATLAB環境下直線單級倒立擺系統實時控制實驗的研究與設計[D].重慶大學,2004.
[7]Liu B,Hong J,Wang L.Linear inverted pendulum control based on improved ADRC[J]. Systems Science & Control Engineering An Open Access Journal,2019,7(3):1-12.
[8]劉金琨.先進PID控制及其MATLAB仿真[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3.
[9]陶永華.新型PID控制及其應用[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2.
[10]Katsuhiko Ogata,盧伯英等譯.現代控制工程[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2000.
[11]薛定宇.控制系統仿真與計算機輔助設計[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
[12]張曉華.控制系統數字仿真與CAD[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1999.
[13]原菊梅.基于模擬退火算法的數字PID控制器參數整定的研究[J].北京工商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2(4),40-42.
[14]韓京清.自抗擾控制技術[J].前沿科學,2007(01):25-32.
[15]韓京清.自抗擾控制器及其應用[J].控制與決策,1998(001):19-23.
指導教師審核意見
該論文《基于ADRC的一級直線倒立擺控制系統設計與仿真》選題與專業結合較緊密,選題的范圍比較適中。該選題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實踐指導意義。內容安排合理,邏輯關系清晰,緊扣論文主題。
擬采取的研究方法具有一定的合理性。整個論文按時完成的可行性較大。該開題報告符合要求,同意該同學開題,并進入下一階段的論文寫作。
指 導 教 師(簽名):年 月日
教研室負責人批閱意見
通過這次實習,我覺得我收獲很大,首先,我知道了實習報告怎么寫,同時,在老師的指導下,我也知道了畢業論文怎么寫。這次實習使我明白走向社會工作是一件多么不容易的事。在以后的工作中,我一定會珍惜機會,爭取將工作做得更好。以下是我的畢業實習個人總結:
首先我在這次任務中擔任檢驗員,雖然任務算是最輕的,但重要是熟悉各個部門操作流程.主要方面有①各崗位車間的標準程序規章②設備儀器工具的使用③原料 輔料檢驗入庫發放記錄④關鍵工序 主要瓶頸⑤不同環境下生產產品的檢驗⑥檢驗記錄。其次這次實習,幫助我樹立藥品生產反應是中心、工藝是主體、設備是環境、檢驗是條件的思想,使我認識到藥品生產是按工藝和檢測兩大主線來實施的。通過這種普遍聯系的整體—部分—整體的思維方法和認識過程,使我學到一套科學的訓練方法。提高動手、觀察、分析、綜合等四種能力,促使生產能力的提高落到實處:動手能力是收集畢業設計資料與素材的首要能力。觀察能力是生產能力強弱的直接體現。分析能力是前兩種能力的發展。綜合能力是前三種能力的總括和提高. 通過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畢業實習在時間和空間上形成一個實踐鏈,這個鏈的高端環節畢業實習—畢業設計(論文)將使學生的四年學習的龐雜而繁多的知識和理論得到一次新的全面的“裝配”與升華。
我這次畢業實習的題目是《青霉素的工業生產及相關影響檢測》.青霉素由真菌產黃青霉產生的。青霉素的生產目前主要用微生物發酵法進行生物合成。很少數亦可用化學合成法生產。此外還可將生物合成法制得的青霉素用化學或生化方法進行分子結構改造而制成各種衍生物,絕大多數青霉素是針對新藥物開發的,因此人們總希望在發酵過程或其后的工藝過程中努力提高其產率.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發酵條件對青霉素發酵的影響,為調控生產青霉素提供最佳的發酵條件,和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
實習的開始通過對青霉素生產工藝的文獻檢索,對整理資料的認真學習和分析,掌握了青霉素的一般生產工藝流程,并有針對性的了解了青霉素的生產環境,生產狀況有了實質性的認識。通過實習期間對不同PH值 溫度最適時間生產的青霉素進行管碟法檢測.而系統的認識到了青霉素質量檢驗.通過不同環境生產青霉素為調控生產青霉素提供最佳的發酵條件,和縮短生產周期,提高產量提供科學依據.最后查閱青霉素的主要用途。(研究和醫藥方面)了解到臨床上主要用于革蘭陽性球菌例如鏈球菌、肺炎球菌、敏感的葡萄球菌等的感染。和用于分子生物學研究
這次實習對我來說收獲非常大,真是學有所用,我可以把以前書本上學到的知識和實際工作結合起來,使我對我所學的專業技術有了更大的興趣,也學到了一個科研工作者應該有的態度,就應該是腳踏實地,吃苦耐勞。在以后的學習生活中我一定要積極主動學習老師同學的優點和長處。本次實習相信對我以后的工作會有很大幫助,是我走向社會的最后一堂很有意義的實踐課。
以上也算是我的實習工作總結,最后,我感謝學校給我這次實習的機會以及精心指導和鼓勵我實習的馬金柱老師致以誠摯的謝意和崇高的敬意。
區域產業是指在某一特定區域內,生產同類商品或提供同種服務的所有企業的集合,反映的主要是產業空間布局狀況以及由此所決定的區域間橫向經濟關系。生物工程相關產業涵蓋醫藥、食品、檢驗、環保、農業等領域⑤,產業相關集群的形成對于促進地方經濟建設,保障經濟、社會、環境與人的協調發展意義重大。
1.生物工程相關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十一五”以來,國務院批準了《促進生物產業加快發展的若干政策》和《生物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大力推進生物技術研發和創新成果產業化,生物產業產值以年均22.9%的速度增長。《國務院關于印發生物產業發展規劃的通知》提出,到2015年,生物產業增加值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將比2010年翻一番;到2020年,把生物產業發展成為國民經濟支柱產業。《國家“十二五”科學和技術發展規劃》和《國家“十二五”生物技術發展規劃》明確提出將“研究預防和早期診斷關鍵技術,顯著提高重大疾病診斷和防治能力”作為“人口與健康”重點領域的發展思路之一;將生物制藥技術列為重大支持方向之一;將食品安全列為民生科技示范重點,食品安全檢測產業將成為新型公益類重點資助領域。
2.吉林省生物工程相關產業發展現狀“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長吉圖開發開放先導區”、“長春市國家級生物產業基地”等國家和地方的政策性投入,使吉林省生物工程領域產業的發展形成了比較優勢,已擁有長春生物制品研究所、通化東寶等一批大中型生物醫藥企業集團和一大批中小型生物醫藥研發和制藥企業,以及長春迪瑞、長春匯力、長春博德等體外診斷檢測試劑和儀器生產企業。2012年,相關產業整體呈現快速、強勁的發展勢頭,全年醫藥產業實現銷售產值1550億元以上,同比增長34.7%⑥。吉林省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提出,在醫藥產業方面,將吉林省建設成為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國家生物藥基地、中藥北藥基地;在醫療儀器設備及器械方面,提升醫療器械行業發展水平,加快補齊醫藥產業發展短板,重點發展多功能激光治療設備、臨床檢驗分析儀器等醫療檢驗儀器。到2015年,全省醫藥工業總產值達到2000億元,年均增長27%⑦。
3.吉林省生物工程相關產業高層次人才相對不足目前,吉林省生物技術制藥產業發展迅速,但企業創新能力薄弱、仿制藥比重較大;高端醫學儀器設備、中端試劑和儀器一體化被國外壟斷。原因之一是企業技術力量十分薄弱,缺少足夠的優秀創新人才,造成核心技術往往依賴引進,受制于人。生物工程產業是高技術產業,通過對相關產業調研發現:(1)生物產業飛速發展導致人才數量缺口加大;(2)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導致高端人才匱乏;(3)國內外同行業的發展差距導致人才流失嚴重;(4)要突破國外技術壁壘需要生物醫學與機電一體化人才;(5)高技術產業經濟發展對人才實踐能力的要求攀升。因此,吉林省生物工程相關產業創新能力的提升和持續健康發展需要大批高層次實踐創新人才。《國家中長期生物技術人才發展規劃(2010-2020年)》指出,重點培養生物產業高端創新型人才、產業鏈關鍵環節專業人才;鼓勵企業與科研機構、高校聯合建立生物技術人才培養基地;建立人才及人才團隊在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流動的暢通渠道。目前,吉林省生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單位僅3所,即吉林大學、吉林農業大學、中科院東北地理與農業生態研究所。3所招生單位為吉林省生物工程產業輸送了優秀人才,但在生物、醫學、光學、機電一體化人才培養方面尚不能滿足我省生物工程相關產業發展對人才的需求。
二、長春理工大學對生物工程專業碩士學位研究生培養體系建設的探索
1.多學科交叉融合,凝練專業特色,明確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長春理工大學堅持生物、醫學、光學、機電等多學科交叉融合的辦學特色,結合吉林省生物醫藥、食品安全檢測工程產業等區域產業發展規劃,形成了生物醫學光機電一體化技術的生物工程優勢學科。涵蓋三個穩定的、特色鮮明的專業方向:(1)生物醫學檢驗工程,以國產化及自主創新的生物醫學檢驗試劑與配套光電檢驗儀器一體化技術為研發目標;(2)醫藥用生物反應器與監測設備工程,側重基因重組藥物的通用載體生物反應器構建與應用技術,以及細胞工廠配套光電顯微光電監控設備的研發;(3)食品安全檢測工程,側重食品中雌激素類、毒素、農藥殘留等污染物快速檢測試劑與配套光電檢測儀器的研發。為吉林省醫藥、衛生、食品、商檢等企事業單位培養具有創新能力的應用復合型高層次人才。
2.優化課程體系,構建雙師型導師隊伍,探索三對接人才培養模式整合教學與實踐優勢,按照專業方向的不同,采用分類培養的指導思想,突出知識背景交叉與能力培養并重的特色,設置了科學合理的課程體系,包括必修課(18學分)、公選課(10學分)、方向選修課(6學分)三個模塊,模塊間遵循“夯實基礎-提高能力-強化應用”的培養規律。教學團隊由企業專家、國外學者和校內教師組成,企業專家講授實踐性較強的課程,國外專家學者主講學科前沿性講座,突出實踐與前沿的兼顧。采取集體培養與個人負責相結合的指導方式,構建雙師型導師隊伍。導師組由具有副教授以上職稱或博士學位的校內教師,和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或具有博士學位的合作單位專家組成。形成一支結構合理、學術思想活躍、教學科研與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學團隊。以實際項目為主要載體,融通基礎理論教學、前沿技術和實踐教學,構建“學研用”三位一體的人才培養模式。學習方式分為全日制學習方式,學制2.5年;非全日制學習方式,學制3年。培養方式為校企(行)聯合培養,對于全日制學生,1年在校理論學習,半年行(企)業頂崗實踐,1年結合崗位實踐內容完成畢業論文;對于非全日制學生,1年在校理論學習,半年企業頂崗實踐,1.5年結合崗位實踐內容完成畢業論文。實現了人才培養與合作單位、生源層次、業界需求的對接,學校和用人單位的無縫連接。
3.建立校企聯盟,拓展實踐教學基地,全面提升人才實踐創新能力專業學位研究生培養的重點在于實踐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企業和行業參與高校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是保證專業學位研究生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⑧。因此,通過校企合作和優勢互補,建立工程實踐基地,實現研究生聯合培養,已成為提升工程碩士研究生實踐能力的重中之重。長春理工大學與相關企業在聯合攻關、學術交流、學生就業、本科生實習等方面進行合作的基礎上,建立了生物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的校企聯盟。目前,與長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長春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15家企事業單位簽署了實踐基地合作協議,形成了以吉林省為中心,輻射北京、上海等地的穩定的校外實踐教學基地。此外,校內建設的與該學科直接相關的實踐教學平臺有生命科學基礎實驗中心,吉林省生物檢測工程實驗室和吉林省中藥生物工程二級實驗室2個省級重點實驗室,2個學校參股的集生物醫學光機電一體化研發與生產的高新技術企業。目前,已投入建設經費3000余萬元。校內外實踐基地的建設,為學生提供了充足的實踐機會,使學生在讀期間能參與企業生產、關鍵技術攻關和新產品研發,全面提升了人才的創新實踐能力和就業競爭力。
4.“產學研”聯動,以科研合作為紐帶,保障學位論文的先進性與實用性“產學研”合作教育的本質特征是尋求高等教育自身規律與現實社會對人才需求之間矛盾的解決⑨。通過“產學研”合作教育,實現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能更有效地提高辦學水平和人才培養質量,克服高等教育脫離社會實踐需要的傾向,增強其社會適應能力和生存能力⑩。自2000年以來,我校先后與中國藥品生物制品檢定所、中國食品檢驗檢疫研究院、長春生物制品所有限公司、長春百克藥業有限責任公司、長春迪瑞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吉林省紫辰光電有限公司等多家企業,聯合完成了國家級、省級和橫向科研項目17項,累積科研經費達2000余萬元。以科研合作為紐帶,將科研項目立項、研發推廣過程與生物工程專業碩士培養相結合,形成了“產學研”聯動模式,增進了學校與企業間的合作交流。學生畢業論文選題結合專業方向、校企聯合攻關項目和企業實際需求,鼓勵原始創新或集成創新。學生在校內和校外導師的共同指導下,掌握了扎實的專業理論基礎和先進的實踐技術手段,具備了綜合運用科學理論和技術方法解決實際工程技術問題的能力,保障了學位論文的先進性與實用性。
關鍵詞: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 診斷 改進
1.專業需求定位
經過改革開放以來的多年快速發展,我國食品工業已經成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產業,食品工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勢頭,成為國民經濟發展中增長最快、最具活力的產業之一。
我國公布的《中國國民營養條例》草案中要求300人以上的食堂、餐廳必須配備營養配餐員,所有的幼兒園和學校都要配備營養師;社區應定期安排營養師向居民宣傳營養知識。另一個方面,由于近期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尤其是三聚氰胺事件以來,人們對食品質量的要求越來越高。為了解決食品安全問題,國家實施六大食品安全保障體系,其中包括了加強檢驗檢測體系建設、強制實行食品質量安全市場準入制度(每個企業至少有一名持證上崗的專業檢測技術人員)、食品生產企業的食品實行強制檢驗制度等。由此全面地啟動了食品行業的企業整改與建設,食品加工企業紛紛采取技術升級、產業結構調整、精深加工及產品開發等措施應對這些挑戰,這必將促使企業對食品安全及檢測人才提出了更高更迫切的需求,繼而促使學校提升人才培養規格。
2.結構分析
當前中國食品工業還是以農副食品原料的初加工為主,精細加工的程度比較低,正處于成長期。食品行業為完全競爭行業,集中度較低,中小企業比例高,技術水平低,同質化嚴重,價格競爭激烈,利潤空間狹小,隨著行業整合及行業成熟度的提高,行業利潤向大企業迅速集中,行業龍頭企業將擔當起行業資源整合的重任。和發達國家相比,中國食品加工業占農產品產值的比例還很低,僅為1∶0.5,而美國為1∶2.7,日本為1∶2.2。中國居民食品消費中,食品制成品的比例只有30%,距50%的目標還很遠。
3.培養質量分析
3.1課程建設的不足
按照學生知識、技能、職業態度的形成過程,學習領域之間工作過程的內在聯系,重組教學內容,建立由公共學習領域、專業學習領域、拓展學習領域等組成的課程體系。但有些課程的知識內容仍停留在理論學習階段,轉化成實際應用存在一定的困難。有些課程的內容過難過深,學生理解起來有困難。
3.2實踐條件建設的不足
本專業建立了具有真實職業氛圍、設備先進的校內實訓基地和運行良好的校外實習基地;同時,學校積極組織本專業學生申請職業技能鑒定,取得相應的職業技能等級證書(食品檢驗工證);本專業的教學儀器設備能充分滿足教學的需要。學生對于基礎檢驗項目,例如微生物檢驗,普通的理化檢驗項目學生都可以動手操作,而對于大型的儀器分析項目,學生大多停留在看和聽的階段。高效液相等設備的利用率低。
4.專業培養調整
4.1課程建設
根據企業的要求,堅持“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以就業為導向,以能力為本位,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素質和服務能力為宗旨,大力推進課程改革,建立以項目化課程為主體的專業課程體系。改進教學方法和教學組織形式。引用項目教學、行動導向法等以學生為主體的先進教學方法,從企業實際和學生的生活實際中選取教學項目,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組織形式,改革現有的教學評價體系,探索綜合性教學評價方式。
將教育信息化融入課程建設,信息技術環境下教學集文字、圖案、音樂于一體,通過創設情境,設疑探究,學生主動學習能力能夠得到較好鍛煉與培養。教學內容得到豐富和發展。
4.2教師建設
采用“走出去請進來”的辦法,培養具有綜合實踐能力的“雙師型”教師,真正搞好“工程師、教師”型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走出去”即安排教師深入企業一線學習企業先進的生產技術和管理經驗;“請進來”即把企業一線具有豐富生產、管理經驗的工程師請到學校充實教師隊伍,調整教師隊伍結構,以此把企業最新的技術、方法、知識、工藝帶到學校教育教學中來。從而確保教學內容與企業的零距離接軌,確保職業教育教學的先進性。
加強教師的信息化教學能力的培養,信息技術能為教學提供多媒體資源和教學工具。信息與傳播技術在教學中的應用需要一個過程,從不會應用到會應用,從低水平應用到高水平應用,從簡單應用到綜合應用,在這個發展過程中教師的信息與傳播技術能力、教育技術能力與水平的高低,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專業教師可以通過教師脫產的系統性學習、專家住校指導、校本培訓和校本研究等方法來培養教師教育信息技術能力。
加強教師創業創新教育能力的培養,組織教師進行系統化、專業化、資質化的學習,參加相關資格證書考試。創業創新課程的授課教師必須有職業咨詢師的考試合格證書。
4.3資源建設
校內實驗實訓條件相對比較薄弱,不能充分滿足所有專業課程達到知識、理論、實踐教學在時間上、場所上、教師上均實現一體化,這就要根據企業生產一線崗位的要求,確定與生產實際對接的課程及教學實訓內容,走校企合作道路,依據企業“訂單”培養人才。使學生在校學基礎,在廠練崗位技能,既可減少學校在實驗實訓條件上的投入,又可真正實現人才與企業的零距離對接。
圍繞食品營養與檢測專業群建設中形成的信息標準、精品課程、多媒體課件與素材、教學視頻、教學案例、虛擬過程庫等優質網絡教學資源,大力開發數字化教學資源,實現優質教學資源的海量存儲及共建共享,為學校教學資源庫建設提供技術服務。文獻資源建設以服務教科研、拓展學生學習空間、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參考文獻:
關鍵詞: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 課程體系 人才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098X(2013)01(a)-0-02
2001年,教育部批準食品質量與安全作為編外目錄專業率先在西北農林科技大學設立,截止到2011年,教育部批準設立及備案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高等學校已達到134所。高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分布特點是:在食品工業較發達、糧食和農牧產品產量較大以及經濟發達省份,開辦該專業的數量相對較多[1]。吉林省是地處享譽世界的“黃金玉米帶”,是著名的“黑土地之鄉”,農業生產條件得天獨厚,中國重要商品糧生產基地。多年來,吉林省糧食商品率、人均糧食占有量以及人均肉類占有量居全國第一位。如何正確把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內涵,科學、合理、具有前瞻性的設置好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2],使培養的人才更好地服務于吉林省地方經濟發展是制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的核心內容。
1 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一個面向農業、食品加工業、餐飲業、流通業、監督管理等領域,培養既具有寬廣堅實理論知識、熟練操作技能、分析解決問題和創新能力,又懂得有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具有良好道德修養的高級工程技術和管理人才的綜合性專業[3]。
由于高校所在的行業不同,依托的學科背景不同,各高校的培養計劃的制定和課程體系的構建應該有所不同,特別應突出本校的強勢學科背景[4]。我院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是在原食品營養與檢驗專業的基礎上,依托食品科學與工程國家特色專業發展起來的,主要培養德、智、體等全面發展,掌握化學、生物學、管理學、食品科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和實際操作技術,具有較強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能在食品生產、流通、食品質量監督管理等部門從事分析檢測、安全控制與質量管理工作的高級應用型本科人才。畢業生通過四年的學習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掌握化學、生物學、管理學等學科的基本理論和知識;掌握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毒理學的基本理論;掌握食品分析檢測技術;掌握食品科學與工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掌握食品質量與安全控制和管理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了解食品科學發展趨勢、熟悉國內外食品法規與標準;具有在食品生產、儲藏、運輸、銷售過程中,從事食品檢測、安全評價、控制和監管能力;具有制定食品安全技術標準的基本能力。掌握外語、計算機及信息技術等工具性知識,達到能綜合運用外語和計算機等手段獲取科技信息及進行文獻檢索的能力;掌握一定的人文、社科等方面的基礎知識,具有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和健康的心理素質;具有初步的科學研究和實際工作能力。
2 課程設置的特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必需有四種知識體系的支持,即有食品科學與工程基礎知識;熟悉并具有制定食品有關法規、標準,并能從事實際測試、分析、化驗以及技術管理;具有發現食品質量問題及隱患的能力,能夠預測并控制食品質量和安全;具有一定的醫學知識,將食品、健康、免疫結合探討相關問題[5]。任何一所高校開設的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也無法完全滿足現代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要求,各高校只有發揮自身的師資優勢與辦學特長開設獨具特色的專業課程,才能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滿足社會對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的不同需求[6]。傳統的課程體系重檢驗,輕過程控制和預防管理,這種培養模式已不適應當前形勢和國家食品安全戰略要求的“精食品、強檢驗、善管理”三位一體的技術管理人才的培養[7]。正確的做法是在提供食品類專業基礎課的基礎上,為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學生提供食品的現代檢測技術,食品安全防控技術、管理、法規等相關知識課程[8]。根據人才培養目標和專業特色,從人才知識結構、能力結構和素質三方面考慮[9],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體系包括通識教育課、學科基礎課、專業必修課、專業選修課和實踐教學環節。
2.1 通識教育課
通識教育課程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基本組成部分,是任何專業或部分同類專業的學生都必須學習的課程[10],其體系的構建要充分考慮主干專業課程的需要、學生的知識及素質結構的要求,包括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基本原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計算機基礎、高等數學、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等課程。這些課程既包括自然科學和公共基礎課體系,為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2.2 學科基礎課
學科基礎課是專業知識的基本骨架,是進行專業學習和獲取新知識、增強分析和解決問題能力的知識基礎,包括無機與分析化學、有機化學、生物化學、食品微生物學、食品化學、儀器分析、人體生理學概論等,另外,還開設了農業環境學、食品原料生產安全控制、食品專業導論、管理學原理、網絡資源與信息簡索、科技論文寫作與數據處理、計算機在食品科學中的應用等選修課供學生選修。這些課程的設置為學生進一步學習食品質量與安全方面知識打好基礎,充分體現了“厚基礎,寬口徑”的特點[10]。
2.3 專業必修課
專業必修課緊緊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和基本要求設置的,是專業教學的核心,包括食品營養學、食品安全學、食品毒理學、食品分析、食品安全與檢驗、食品感官評定、食品質量管理、食品加工與保藏原理、食品法規與標準等到課程。
2.4 專業選修課
專業選修課的設置充分體現專業特色,突出實用性和針對性,包括糧油及制品檢驗、食品分子檢測技術、食品生物技術、食品物流學、食品企業管理、焙烤食品加工技術、軟飲料加工技術、乳肉制品加工技術、食品發酵與釀造加工技術、食品包裝學、綠色食品生產、專業外語等21門課程供學生選擇。
2.5 實踐教學環節
根據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用性、實踐性強的特點,在教學模式上,應將實踐教學與培養學生基本素質和誠信教育相結合,全面提升學生的專業技能和綜合素質[11],實踐教學由課程實驗教學、實習實訓教學和設計性、創新性實驗組成,教學內容應體現循序漸進的特點。
2.5.1 課程實驗教學
課程實驗教學根據課程的特點和本專業技術的發展狀況選擇實驗項目,將實驗分為兩個層次,即驗證性實驗、綜合性實驗。驗證性實驗精選實驗內容,強化滴定分析基本實驗技能的訓練。如食品分析課程實驗中的飲料總酸度和有效酸度的測定,選擇該實驗項目的主要目的一是滴定分析基本操作訓練;二是pH計的使用訓練。綜合性實驗重點培養學生對基本實驗技術的綜合運用能力,為順利開展設計性和創新性實驗的奠定基礎,如酸牛乳檢驗,完成該實驗學生應首先了解酸牛乳的加工工藝等到相關知識,熟悉評定酸牛乳質量的相關檢驗項目,并查閱相關國家標準,然后選擇1~2個檢驗項目完成實驗任務。驗證性實驗:實驗項目保持穩定,一般以4人一組,在正常的教學時間內完成;綜合性實驗:實驗內容在相對穩定的基礎上根據學科發展狀況不斷更新,以4人小組在課程實訓期間完成。根據年級、課程確定兩種類型實驗所占比例,一、二年級課程以驗證性實驗為主,三、四年級強調逐漸綜合性實驗的比例。
2.5.2 實習實訓教學
實習實訓教學包括認識實習、專業基本技能訓練、食品工藝課程實訓、儀器分析仿真課程實訓、食品分析和食品安全與檢驗課程聯合實訓、專業綜合模擬實訓、專業實習、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等環節,實習實訓教學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獨立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5.3 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
設計性實驗、創新性實驗是在教師的指導下,結合教師的科研項目、畢業論文或大學生創新性實驗項目由學生自愿組成科研小組在業余時間內完成,重點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科研能力。
另外,為使學生了解最新科技發展動態、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結合實習實訓教學可以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如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開展行業企業專家的專題講座等,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
3 結語
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的課程設置,在注重通識教育的同時,應將教學中心放在核心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上,另外,為了適應食品行業的發展需求,滿足學生畢業的實際應用和就業的需要,專業選修課的設置要充分體現本專業的特色,構建能夠滿足地方經濟建設要求的課程教學體系,為吉林省地方經濟的建設和發展培養合格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 張敏,肖新生,夏巖石,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與質量標準研究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0(1):34-37.
[2] 蔣立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9(23):228-233.
[3] 肖貴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和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研究與實踐[J].福建輕紡織,2010(3):36-41.
[4] 安廣杰.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設置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07(2):60-62
[5] 蔣立文.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設置的探討[J].中國科技信息,2009(3):228-229,233.
[6] 李延輝,張傳軍,王喜萍.應用型本科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建設的研究與實踐[J].吉林農業科技學院學報,2009,18(3):76-78.
[7] 楊勇,任鍵,宋春麗等.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課程體系建設和專業發展的思考[J].華章,2011(27):170.
[8] 宮春波,仇宏偉,于翠芳.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實驗教學體系改革探討[J].安徽農學通報,2008(15):61-63.
[9] 宋曉慶,李大鵬,陳義倫,等.農業院校食品質量與安全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及課程體系設置[J].高等農業教育,2008(12):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