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中西文學比較論文

中西文學比較論文

時間:2022-06-07 17:27: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西文學比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西文學比較論文

第1篇

【論文摘要】語言和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教學和語言教學應有機地結合起來。隨著中國經濟和科技的飛速發展,中國和英語國家的跨文化交流日益增多。因此對中西文化差異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和提高英語學習者的文化意識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一、對文化的界定

文化或文明是人們作為社會中的一員所擁有的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習俗和其他能力和習慣的統一整體。(Tylor, 1871:123,轉引自陳申,1999)

根據不同的標準,文化可有不同的分類。Allen和Vallette (1977:325)把文化分為“大文化”和“小文化”。“大文化”指一個 民族對文明的所有貢獻如藝術、音樂、文學、建筑、技術、科學發現和哲學等。“小文化”是一個民族總的生活方式,比如他們的語言、風俗、習慣、政治系統等。具體地說就是人們的生活方式舉止行為,包括:人們吃什么,怎樣謀生,組織社會的方法,對朋友及家庭成員的態度,在不同情境下的行為,表達同意和不同意的語句,必須遵守的制度等。

二、文化教學的孟要性

長期以來,文化教學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未得到足夠的重視。很多教師認為只要學生學好語法詞匯等知識就能在高考中取得較高分數。因此高中英語教學基本是以應試為主導而文化滲透受到一定程度的忽視。總結其原因如下:(一)英語教師認為他們沒有充足的時間在完成語言知識傳授的同時再向學生傳授文化知識。(二)教師缺少合適的文化教學資料,他們認為自己對西方文化了解得不透徹而且缺少有效的文化教學方法。(三)學生認為文化知識的學習是浪費時間,他們更愿意把時間用于英語語言知識的學習。

然而,高考中亦不乏對學生文化知識及跨文化能力的檢測,日常生活中也屢見因相關文化的不熟悉導致交際失敗的例子。這就提醒我們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僅局限于語音、詞匯、句法、語法等的教授,還要輔以文化教學,因為“語言教學中的文化不是與聽、說、讀、寫并列的第五種技能。語言與文化是密不可分的。"(Kramsch ,1993:217)

高中英語課程標準提出高中生應熟悉我國社會生活,能用英語介紹祖國文化(Ministry of Education, 2003)教師應把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通過顯性教學活動、隱性影響和中西文化對比增強學生的文化意識(Chen, Wang &Cheng, 2004:46)

三、中西文化對比的孟要性

不同民族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環境、政治制度、習俗及價值觀而導致不同的文化特征。保菲,2007:48)而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障礙大多來自于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間差異的不了解。(劉長江,2003:18)

鄧炎昌、劉潤清(1989:2)指出“由于文化差異,嚴肅的問題可能會引起哄堂大笑;無惡意的話可能會造成不愉快;外國人說的笑話可能會使我們不知所云。”張曉燕(2003:33)認為外國人可以原諒中國人語音、句法等方面出錯卻不能容忍其文化交際錯誤。比如,中國人習慣上問的“你吃飯了嗎?”,“干什么去呀?,”“你多大了?,”“結婚了嗎?”等問題。會使西方人感覺個人隱私受到侵犯。 因此“增強高中學生對目標文化和母語文化的理解是極其重要的,因為青少年時期是對于不同文化群體進行理解認同的最有效的時期。"(Robinson,1985:48)

四、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

近年來,中外許多語言學家和教師就文化教學的策略作了研究,提出諸如“文化膠囊”、“文化申”、“文化同化”、“文化插曲”、“文化島”等方法。

本研究采用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對某中學高一兩個班(控制班和實驗班)進行了研究。控制班沿用任務型教學法,實驗班采用中西文化對比方法和任務型教學法。并運用測試、問卷調查、課內外觀察等方式收集數據。

兩種文化對比的方法如下:

(一)對教材中出現的相關文化內容進行中西對比。

比如第五單元涉及電影,筆者為學生放映了《一個都不能少》、《英雄》、《夜宴》、《天下無賊》、《侏羅紀公園》、《大白鱉》等中外電影。同時組織學生對張藝謀、馮小剛、Steven Spielberg}成龍、章子怡、劉德華、Meryl Streep .Keanu Reeves等中外導演和演員進行了比較和討論。

第十二單元涉及文學藝術,筆者引導學生就達芬奇、樊高、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等中外著名畫家的人生經歷、著名作品及繪畫風格等進行了比較與對比。

總體來說,中西文化對比的方法主要用于新單元的導人并與學生日常生活密切結合。其宗旨是激發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其藝術鑒賞力,增強其民族自豪感和跨文化意識。

(二)每兩周進行一次中西文化對比講座。

內容主要包括中西詞匯、習語、習俗的比較。其宗旨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使其能更好地與說英語國家的人們交流。

(三)為學生放映中外名著名片。

如《亂世佳人》、《出水芙蓉》、《魂斷藍橋》、《泰坦尼克號》、《羅密歐與朱麗葉》、《卡薩布蘭卡》、《哈里波特》、《與狼共舞》等。其宗旨是向學生呈現直觀的中西文化材料,強化其對中西文化差異的理解。Herbert (1989:582)指出“適當選擇使用電影錄象,能潛在地提供目標語言及文化的深層知識,這僅次于與目標語言使用者進行面對面的交流。”

第2篇

關鍵詞:三言二拍 翻譯 傳播

明代由馮夢龍編著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以及由凌濛初撰作的《初刻拍案驚奇》、《二刻拍案驚奇》被總稱為“三言二拍”。小說內容豐富多彩,引人入勝,真實而生動地反映了明代的社會風貌,很早就受到國外學者的關注。自16世紀起,“三言二拍”開始了它在英語世界里的文化旅程,期間經歷了不斷被翻譯和誤讀的復雜過程,逐步被接受與肯定,如今在西方受到廣泛的關注和高度的評價。

追溯“三言二拍”在英語國家的譯介歷史,我們大致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階段:

萌芽期:(18—19 世紀)

據今所知,“三言二拍”中的作品最早被譯為西方文字的是《莊子休鼓盆成大道》,《懷私怨狠仆告主》,《呂大郎還金完骨肉》三篇,首見于1735年法國巴黎出版的《全志》(迪哈爾德主編),它們也是中國小說中最早被譯為西文的作品。而“三言二拍”最早的英文版本正是通由這個法文版所譯成的,這正好驗證了比較文學流傳學中循環式圓形影響研究里關于異質文化圈的流動圖的第一種方式:“英國人通過法國認識中國文化的交叉式間接影響模式”。

復蘇期 (二十世紀前半葉)

進入到二十世紀,英語世界中的“三言二拍”研究呈復蘇,升溫的趨勢。一方面,譯文選篇的數量增多,涉及面增廣;另一方面,關于“三言二拍”的研究著作也在西方相繼問世。先說第一方面,之前的譯文都是零散的穿插于各種故事集中,出現在介紹中國文化的書籍中。而在二十世紀的初期,就出現了由豪厄爾編譯的《今古奇觀:不堅定的莊夫人及其他故事》。在這本書中,一共收錄了六篇作品,并配有插圖,在序言部分對《今古奇觀》的作者和成書情況都做了介紹。這樣獨立完整的譯本出現,在英國文學界引起了更多的關注和重視。與此同時,作為文化輸出國的中國譯者以及文學家,也介入到了“三言二拍”的翻譯活動中。楊憲益和戴乃迭夫婦在1957年由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的《名妓的寶箱:中國10-17世紀小說選》一書中,共譯了“三言二拍”中的二十篇作品。至于第二個方面,西方學者對于“三言二拍”的研究著作,最早出現在二十世紀的中期,并在五十和六十年代有了一些專題論文發行。

豐收期(20世紀70年代—至今)

從二十世紀七十年代開始,英語世界里的“三言二拍”研究進入到了一個全面豐收的時期。我們同樣從兩個方面來進行分析。在作品翻譯方面,出現了《喻世明言》,《警世通言》的全譯本,而《醒世恒言》的全譯本也正在進行中。著名漢學家韓南教授的譯本(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在學術和研究的價值方面都達到了頂峰,堪稱經典。在學術研究方面,從七十年代開始,可以說是英語世界里明清小說研究的豐收期,隨著對明清小說整體研究的進展,“三言二拍”的研究也有了重要的發展,韓南教授對此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通過以上的梳理,我們基本能看清“三言二拍”在英語世界里的譯介情況。從時間上看,如果將1736年約翰?瓦茨對于法文版翻譯作品的改寫譯本作為開始,“三言二拍”的英語譯介已經超過了兩個世紀。在這個漫長的歷史中,從無人關注到廣為流傳,“三言二拍”一步步走入英語語境,這正是文化語境起了作用。一個國家特定時期的特定外國文學作品譯介必然受到現實文化語境的制約。當代翻譯學研究者佐哈就提出:“接受文化的社會文學條件部分地選擇了翻譯作品。”具體到“三言二拍”的英語譯介,我認為有幾個顯著特征:第一,文化輸出國譯者的忽略;第二,文化接受國翻譯力量的重視;第三,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

第一個方面:文化輸出國譯者的忽略。通過梳理英語世界里的“三言二拍”譯介史表明,早期參與英語譯介的主要翻譯家多以來華的外交官、傳教士為主,而后期,歐美各大高校的漢學家成為了翻譯和研究的主流。英語世界對中國古典文學中優秀作品的翻譯,大多都得到了中國翻譯力量的支持。例如明清古典小說中的《儒林外史》、《紅樓夢》、《老殘游記》、《聊齋志異》等都有由中國譯者譯出的完整或近乎完整的英文譯本。較之而言,“三言二拍”的英譯主要是通過英語世界的譯者完成,基本都屬于文化接受國自發的翻譯活動,文化輸出國沒有參與。究其原因何在?這與國內學術界之前對“三言二拍”,甚至是整個中國古典白話小說的忽視是分不開的。

第二方面:文化接受國翻譯力量的重視。“三言二拍”小說中的多篇故事都有目的語國家的譯者完成的英語譯本,且版本眾多,廣受好評。韓南教授翻譯的作品:Falling in Love: stories from Ming China更是走進了很多美國大學的課堂,被列為參考書目。這會令大多數中國人困惑:當西方人接觸中國小說時,在國內《紅樓夢》、《儒林外史》已成為絕對經典,但他們卻選擇了“三言二拍”甚至在中國更為被忽略的李漁作品作為翻譯,研究的主要對象,原因何在呢?把中國文化的西傳,和西方對于中國小說的接受結合起來作歷史性的考察,或許可以為上述問題提供某種答案:正是中西不同的審美趣味和價值觀引發了這種差異。首先,“三言二拍”和李漁小說契合了目的語國家的審美趣味。其次,由于譯者處于不同時代背景、不同文化、不同政治話語系統,有著不同的翻譯目的。將一個特定作家、作品介紹到本國,譯者本人必有其對作家作品在文學、思想上的特殊理解,必然對其的翻譯活動產生影響。同時,文學譯介的目的是為了傳播和接受,而文學接受必然受制于文化語境。只有讀者的期待視野與文學文本相融合,接受和理解才有可能實現。

最后第三方面:中西文化交流的發展。“三言二拍”能夠在英語世界成功地被翻譯、研究,與二十世紀日益密切的中西跨文化交流活動相關。十九、二十世紀,隨著西學東漸對中國社會和文化發展產生重大影響,中國古典文學亦隨著文化交流遠游域外。“三言二拍”的英譯就此經歷了一個由淺而深,由零散而系統的發展過程。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反映出現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斷豐富和深入。中國學術界對于古典白話小說及其研究起步較晚,且相對于詩詞,戲曲來說不夠重視,但由于韓南教授及一大批外國漢學家對此做出的卓越貢獻,使得西方學術界,甚至東方的研究者都更加關注中國古典白話小說。這一點不僅體現在“三言二拍”的研究方面,也體現在其他一些被中國學術界長期忽視的古典白話小說上。

參考文獻:

[1] 曹順慶《比較文學論》,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年。

第3篇

論文關鍵詞:文化差異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隨著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世界日趨全球化。人類正面臨一個全新的國際生活,人們之間的交往,無論是商務貿易,還是社會活動,甚至私人交際的機會都比以前多起來,而語言架起了人們溝通的橋梁。隨著歷史的沉積,社會的發展變遷,中西方國家形成了不同的文化習俗。語言與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學生要真正掌握英語交際能力,必須要對英語語言文化有所了解。如果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只注重形式,忽視文化差異,就會導致語言使用不當,甚至造成誤解。要解決這個問題,在英語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在使用英語時對文化差異的感悟能力,增強學生在學習英語過程中的跨文化意識。

1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

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會感受到中西文化差異給學習和使用英語帶來的影響。這些差異往往存在于民俗習慣,生活方式,思維方式,性格特征等,例如下幾點。

1.1民俗差異.

在中國,由于幾千年來的傳統文化和思想,人們非常重視親屬關系,重視輩分的長幼,對老人的稱呼不能直呼其名,每一個親屬都有一個稱呼。而在英語中,兄弟、姐妹、表(堂)兄弟、表(堂)姐妹等稱呼簡單的歸為brother,sister,cousin。

1.2打招呼的方式

在我國熟人相見打招呼的方式很多,像最常見的“吃了嗎?”、“到哪去?”實際上我們對就針對句子的回答不感興趣,僅僅是寒暄的一種方式。而對西方人來說,見面就問這樣的話,他們會感到很奇怪,要么他們感到這些句子涉及到個人的隱私而反感,要么他們會給與答復。他們打招呼的方式更常用談論天氣。如:“Niceday,jsn’tit?”、“Yes,marvelous.”不用表露自己的感情,也不談論自己的私事,選擇天氣這個中性的話題的確是個很好的選擇。

1.3謙虛的表達方式

中國人以謙虛為美德,對長輩和上司惟恐不尊,更不愿意過分表現自己,他們在接受贊揚時會推辭甚至自貶,而西方人會接受。如:在中國,有人表揚你,“你的英語說的真好。”得到的回答往往是“不好、不好”或“很一般”。在說英語的國家,對“YourEnglishisperfect!”的回答卻是“ThankYou.”,如果你的回答是“Oh,no,myEnglishispoor.”會讓對方莫名其妙。

1.4接受禮物

中國人在接受禮物時往往推辭一番,而且不能當客人的面打開,以免顯得不禮貌。西方主人收到禮物時會當客人的面打開并稱贊一番。表示對客人的感謝。常會說“Oh,hownice,thankyou.”、“Oh,Ilikeit,thankyou.”等。

2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消除中西文化差異對英語學習的影響

要消除文化差異對英語教學的影響,就要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在學習和使用英語的過程中,學生能清楚意識到文化的差異,英語這種語言工具才能使用得當,更好的發揮傳遞信息的作用。

2.1依托教材,在語言教學中滲透中西方歷史及社會發展史,注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

通過對本民族和其他國家歷史的了解和學習,學生更能理解和尊重他國的文化現象,減少對其一些文化現象的誤解和偏見。如:高職高專《英語》第三冊(WesternHolidays}這一課講述了圣誕節的起源和慶賀方式。文章涉及到《圣經故事和與圣誕節有關的風俗習慣,如:基督教徒、圣誕禮物、感恩節等。學生在學這一課時如果對西方文化了解少的話,會覺得文章苦澀難懂。如果對圣經的故事有所了解的話,就會知道Jesus,Chirst,Chirsmas,Thanksgivingday的歷史淵源,會體會西方人在這一天(fullofjoyandgaiety,loveandlaughter,hospitalityandgoodwild究竟是一種什么樣的心情。同時學生在學習中把中國的傳統節日—春節與之比較,會發現他們的起源和慶賀方式的異同。在了解和比較的過程中,學生掌握了與之相關的詞匯和語言使用環境,最終達到學習語言的目的。

2.2鼓勵學生大量的課外閱讀

成熟全面的了解文化背景對語言學習有促進作用,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鼓勵學生大量的閱讀。除了在閱讀技巧方面給學生指點外,還要合理選材,挑選優秀作品。無論是小說、散文、劇本還是社會學,語言學方面的書都很好。很多文學作品不僅生動的刻畫出社會各個,各個階層的人民的生活,而且語言生動豐富,通過閱讀學生對文化的了解更全面,深刻,學生不僅能了解風土人情的差異,還能了解另一個民族的甚至價值觀上的差異。而且學生在了解文化知識的同時還學到了語言知識。在以后使用英語中更能準確的選擇語言形式。比如莎士比亞的作品中語言風趣幽默,其中有不少是他自己創造的,直到現在還在傳說,引用。而有些作品中常出現用顏色來形象的表達每一種含義。如:inthered(負債),whitelie(善意的謊言),blue-eyedboy(特別得寵之人),green-eyed(嫉妒)等。這些短語在文章中不難猜出他們的含義。隨著社會的發展,生活方式級價值觀念的變化,很多語言不斷派生出來,他們首先出現在報刊,電視廣播里,有的還會成為流行語,如:ontheball(勤奮),walkonair(非常高興),costanarmandleg(t~常昂貴)等,他們的字面含義和真正的含義相差甚遠,但是在語言環境中就不難理解。

2.3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

我們在教學中發現許多學生說出或寫出中國式的英語,這是因為學生總是用母語思維,然后譯成英語,母語的干擾造成了語言的誤差。培養學生用英語思維的習慣首先要讓學生熟練掌握語法結構和句型,加強詞匯學習,否則學生張口或提筆時過多的考慮語法結構和詞匯的準確與否,從而阻礙了連貫思維,甚至會減少學英語的興趣。其次是利用圖片、照片、畫冊來介紹國外的藝術、文化、風俗習慣。充分利用電教手段,組織學生觀看英語教學片和電影等。學生遇到聽不懂的詞,通過畫面的提示會猜出他們的含義。在看過電影和錄像之后,師生之間、學生之間討論和交換意見看法。在情景交融的環境中,學生的思維也會跟著情節走,被動的思維變成主動的思維。另外在課余還可組織學生排練英語小話劇或舉辦英語晚會,讓學生在使用英語的過程中體會中西文化的差異。還可讓學生做翻譯練習,在詞匯的選擇過程中學生會意識到中西文化的差別,長期有意識的訓練會提高學生的語言能力。

2.4在教學過程中。多涉及詞的文化內涵

第4篇

關鍵詞:現代新儒家;中國文化;文化主張;人文主義;科學主義

中圖分類號:G1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2851(2011)09-0-02

有不同的文化就有交流,歷史上文化交流一直是豐富多彩的,在全球化時代,文化交流更成為人類活動的一大風景。不同文化進行交流中必然產生一定的碰撞或磨擦。文化比較研究就成為一門科學或學問。中西文化是兩種不同類型的文化,中國文化是東方文化的代表,西方文化以美國為代表。我們了解西方文化、認知東方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以有助于我們的吸收與發展。

一、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

中西文化比較,可以以各種基點出發論其異同,但“論文化必重觀其大,且必視其所以相較者以為言,否則,無文化精神之異同可論。”[1]從總體精神上相較而言,中國文化是人文的,而西方文化則是科學的。在這里,人文和科學都取其廣義,人文取藝術、道德倫理,科學則概指科學、法律。人文與科學的差別就是中西文化差別的根本所在。當然這并不否認中國人文文化中含有科學性,西方科學文化中含有人文性。“藝術的精神是借著具體的意象,傳神活現,畫龍點睛地表達一己的感受或價值判斷,目的是價值的欣賞和創造。”“科學的精神是借著抽象的符號,利用分析的和實證的方法從而對事物做理智的了解,目的在尋求真理。”中西文化精神的差異可以通過哲學、科學、藝術、倫理表現出來。

二、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差異

(一)中西哲學的不同

西方哲學的研究對象也在于求知事物之理,但這事物之理為事物存有之理而非事物生存之道,因此西方哲學的研究對象為追求物之理、求知真理。然而西方哲學大多研究抽象的本體論如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說……康德的絕對觀念等等。當然也要承認西方存在主義注重人的精神的一面,但影響較小,不占主導地位。

而且中國哲學的研究不用分析研究方法,而常用文學家的方法。文學家的目的在于求文章之美,多用比喻、鋪排,所以中國的文化中修辭學和章法學很發達,而邏輯學、實證方法則欠發達。而西方哲學所用的方法則多用科學家的方法,界定概念,分析實證。因而歸納法、演繹法等科學方法較發達如圣多瑪斯在他的神學集成里,對于每一個問題都有嚴密的界定,前后一律。

總之,中國哲學是人生哲學,人文哲學,注重實際人生,這一點在儒家哲學有鮮明體現。而西方哲學則在于形上學、認識論,相較于中國哲學,和實際生活不相關聯。概而言之中國哲學表現的多是人文精神,西方哲學表現的多是科學精神。

(二)中國文化的藝術性與西方文化的科學性

中國傳統的價值觀念疏于科學知識。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幾乎沒有自然科學。中國歷史上雖有不少科學的發明,但未形成像西方那樣有意組成系統并且大規模推進的科學研究工作。中國的天文學、數學、醫學都停留在直觀水平上,且服務于實用的目;但又不是應用于生產實踐,而是應用于占卜和迷信活動,如指南針成了風水先生最好的工具就是明證。但從另一方面講,中國之科學則富于藝術精神。中國固有科學中的醫學,其診斷之法有望聞問切,而把脈尤為最重要。醫生之號脈,乃是以其生命之振動與病人的生命發生共感作用之一直覺的診斷法。此法實類似于藝術之移情活動。又如中國名揚四方的拳術,實是一種體育學;但是中國之拳術運動,多曲線運動,其回互往復、周旋進退,實近乎舞蹈藝術,如太極拳等。又如中國古代歷法,逐漸與音律學之學合一,故稱為律歷。古所謂以十二律之管測氣候之變化,即是以音樂之眼光觀察宇宙之運行。中國動植物之學,成欣賞花鳥之學,亦源于此。中國政治經濟法律之學,古皆統于治術名辭之下。治術之本,如制度之立,根于道德原理;而治術之運用,所謂默觀風氣,體合物情,見幾而作,動合無形。皆一種善于移情于物,與物俱往,游刃于虛之藝術精神中

西方以幸福主義、個人主義為價值目標,這需要科學技術來保證,所以西方人重視知識,推崇理性,弘揚科學,熱愛真理。在《我們對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態度》中說:“西洋近代文明的精神的第一特色是科學。科學的根本精神在于求真理。”古希臘文化是西方文化的源頭。古希臘文化有二精神:一為阿波羅精神,一為狄俄尼索斯精神,兩者共同構成了希臘科學的根源。前者是米利塔學派及德謨克利特派自然哲學的源頭;后者則是畢達哥拉斯學派的數理哲學的源頭,這一派尤其促進了幾何學的發展。整個西方一直有科學的傳統。很重理性的希臘人有“愛智”的訓誡,甚至把以知性活動求得真理認定為最高幸福。斯多葛派以理性發現自然律之普遍性,用之于政治社會,遂有自然法觀念,后世遂有羅馬法;法律亦成了西方社會傳統。近代西方培根又提出了“科學就是力量”的響亮口號。而另一方面,如果說中國傳統科學充滿了藝術精神,那么西方的藝術則充滿了科學精神。如西洋畫重貌似,重明暗,重遠近之景觀,所會物象,形界分明,如可握持,幾乎科學家觀測實物之精神。文學中多寫實主義、自然主義,對現實做詳盡、細密刻畫,其根本精神為科學的。

(三)中國重倫理教化(秩序),西方重法律約束(秩序)

以自給自足的血緣關系為基礎建立起來的中國宗法社會,以家族擴大為國家,形成家國同構的局面。血統聯盟構成生活制度的基礎,而血統聯盟得以運轉不是依靠法律制度,而是依靠以血親意識為主體的禮俗習慣。在家族性的社會結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被一根情感的鏈子連接著,治理這樣的社會最好是經由教化。梁漱溟說:“中國社會秩序靠禮俗,不像西洋之靠法律。靠法律者,是在權利義務清清楚楚,互不相擾。靠禮俗者,卻只是要厚風俗。在民風醇厚之中,自然彼此好好相處。”所以古代中國,中國文化主要探討自己行為的規范,而非對自然的了解,重視的是善的問題,而非真的問題,是人倫的問題而非自然的問題。道德學是顯學,其他學科大都以其為起點和歸宿。哲學、心理學,本與倫理學有密切之關系。我國學者僅以是為倫理學之前提。其他曰為政以德,曰孝治天下,是政治學范圍于倫理也;曰國民修其孝弟忠信,可使制梃以撻堅甲利兵軍學范圍于倫理也;攻擊異教,恒以無父無君為辭,是宗教范圍于倫理;評定詩古文辭,恒以載道述德眷懷君父為優點,是美學亦范圍于倫理也。我國倫理學之范圍,其廣如此,則論理學宜若為我國惟一發達之學術矣。”

西方文化以個人為本位、個人主義為基點,以幸福主義為目標。但個人主義、幸福主義沒有監督和制約就可能走向極端。為保證社會整體價值目標的實現,西方選擇了法律。西方一直有法律的傳統,西方傳統認為社會是經由自然法、契約自由組合而成的。《羅馬法》、“社會契約論”等等極大影響了西方社會。只有在法治原則的規范下,個人奮斗求得的幸福才是合理的,在西方社會,一切都受法律控制,靠法律調節,依法律辦事。法律具有絕對的權威,政治權利也被納入到法律的監控之下。在西方,民告官是很正常的,即使是總統也得遵守法律。近代西方更是自覺地把接受法律的懲罰當成犯人自由意志的必然要求。

四、中國文化的出路

中國文化的總體精神是人文主義的,西方文化的總體精神是科學主義的。但國家要發展,社會要進步,西方文化不能僅只依靠科學與法律來維持和發展;中國文化也不能僅只因循舊的藝術與道德之路來成長。中國社會要發展,中國文化也要發展。那么傳統中國文化的出路在那里呢?現代化是中國的必由之途,也是中國文化的必然出路。

(一)現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張

現代新儒家在中國文化現代化的問題上,關于文化建設問題的基本主張是“以人文價值統御科學成果”,無論中國或外國的文化建設概莫能外。現代新儒家一般將文化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個層面,并承認這三個層面對于人類生活各有其意義。他們認真對中西文化坐了對比和研究。看到了近代以來西方社會發展了科學技術,在征服自然方面取得了相當的滿足;同時也注意到西方文化“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不平衡”,即西方在發展科學的同時,卻忽視了人的精神價值,忽視了人對于價值理想的追求,從而導致了人文精神的失落,或這說“道德的迷失”,“形上的迷失”。他們認為西方社會自然環境的破壞、人際關系的緊張、犯罪率的上升、精神危機的出現等所謂“西方之自毀”,都和科學與人文的不平衡發展有關。總之“今日最嚴重的一個問題既是科學與人文之間的不平衡”,要解決這個問題就必須“以人文價值統御科學的成果”他們認為“中國文化是在非宗教世界中,惟一強調人本身修養的文化”,而這一點主要是傳統儒學對于人的道德修養的強調決定的。因此,現代新儒家認為,使“儒家式的人文主義”――以道德為本位的人文主義──在現代社會生活中作為價值準則而發揮作用,就能夠避免科學與人文不平衡的危機。

現代新儒家的文化主張對我們很有借鑒意義,在今天也很有現實意義。但“現代化不能從內圣之學方面去講”。由于他們在內圣與新外王之間過分注重內圣,注重精神文化的價值,強調幾乎完全遵守傳統儒家的成德之教,修身養性,塑造人格,實現其道德價值;并把傳統“內圣學”升華到了超越時代,超越社會形態的“恒常之道”、“恒常之理”。這不僅從理論上看是不符合歷史主義的原則;而且在實踐中,當民族文化因深刻的社會矛盾而出現危機時,當它與同時代的先進文化形態相比在物質層面與制度層面一十分落后時,宣揚精神層面的作用,無疑是行不通的。況且由于認為中國文化“圓而神”,他們主張的“返本開新”的深層本質實是“由中國文化精神之圓中,化出方來”。主張返本開新即是回歸到儒家的道統,以“道統”、“政統”為前提開出科學與民主之新,勢不可行。現代新儒家所主張的新外王如何開出成了極難落實的問題。

(二)中國文化的出路

中國的文化出路在何方?毫無疑問,從廣義的總體文化精神上說,中國文化要實現由人文主義單向發展轉化為人文主義與科學主義的雙響平衡發展,在現當代尤其要強調科學主義的發展。從狹義的文化既觀念文化的角度來看,當代中國文化要實現由傳統倫理精神向現代民主精神、法治精神的轉向。具體來講:

1、由于中國文化的弊病在于缺少“知性”,所以首先要大力倡導科學精神,重視發展科學技術,普及科學知識;同時要繼續高揚現代人文精神,提倡人文關懷,重視人文學科的建設。但決不能使當代中國文化分裂為科學主義與人文主義兩極。

2、既要大力發展經濟建設,又要強調政治體制改革。中國文化的“政道”不足,就要學習西方民主政治的優點,促使中國制度文化的發展。只有這樣,經濟建設與政治體制改革才會協調發展,中國文化才會正常發展。

3、要重視法制建設,倡導法的精神,培養法權人格;又要強調道德建設,提倡道德意識,培養道德實踐主體。“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足以自行。”在鑄造法權人格的同時鑄造道德實踐主體,以保持文化精神的生態平衡。

4、既要接受外來文化中蘊涵的普世性價值,用以推進現代化事業;又要繼承中國傳統文化中富有智慧和價值的因素,從而對現代化的理念作出必要的修正。總之要以開放的心態,自覺地把全球化蘊涵的普遍性與中國文化包含的特殊性有機統一起來。

參考文獻:

第5篇

【關鍵詞】文化差異;英漢翻譯;影響

0 引言

在語言的交流當中,理解對方的語言不僅是對于文字本身的理解,也是對其內容所蘊含的文化底蘊的理解和梳理,語言是一種社會和文化的產物,在英漢的翻譯當中,要求譯者能夠掌握兩種語言背景下的文化差異,進而減少文化差異、思維習慣等對譯文產生的消極影響,利用其積極的影響。翻譯是一種文化交流的方式,目的是讓另一個群體了解相關的知識,采用直譯,還是意譯,也要根據所要翻譯的資料來定,文學作品盡量要采用意譯,科技文獻要采用直譯,當然這也不是一成不變的,也要具體的問題具體分析,直譯與意譯相結合,盡量在不改變原作者的意思的前提下。符合受眾群體的語言習慣,思維習慣講資料原汁原昧的翻譯。

1 思維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思維方式是造成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原因。思維方式的差異本質上是文化差異的表現。以中國為代表的東方和近代以西歐和北美為代表的西方文化體系,構成了兩大類型的思維方式。思維方式的不同決定了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的語言特征,日常用語、專有名詞、成語典故、民間諺語等也能夠反映出大量的跨文化背景知識及不同的文化內涵。

在英語中,dog(狗)的形象一般不差,常可泛指人。如:You are a lucky dog.(你可真是個幸運兒。)Everyone has his dog.(每人在一生中皆有得意之日。)在漢語里,用狗比喻人多帶貶意,如“走狗”、“賴皮狗”、“狗東西”、“狗咬呂洞賓,不識好人心”等。由于環境、歷史和文化的不同,在表示相似的比喻或象征意義時,英語和漢語會使用完全不同的顏色詞,例如,blue pictures(黃)、the blue―eye boy(紅人)、green hand(沒有經驗的人)、in the black(不欠債)等。中國只有在別人提供了大量的幫助時,才說“謝謝”,而且是真正表示謝意。英美人無論是家庭成員之間還是上下級之間,為了一件小事,甚至是份內之事都需說“Thank you.”這里“謝謝你”只是習慣性的回答,并不表示多大的謝意。例如,在給英美人上對外漢語課時,每次上完課后,英美學生習慣說“Thank you.”如果回答“謝謝”,中國人往往說“這是我應該做的。”把這句話直譯成“It’s my duty.”就會讓英美學生聽起來不那么愉快,因為“It’s my duty.”的含義是“我本不想做,但這是我的職責,所以不得不做。”這與漢語表達的原意有很大出入,適當的回答應是“It’s my pleasure.”(我很樂意。)或“Don’t mention it.”(沒什么。)以上例子表明,思維方式差異對翻譯有很大的影響。

2 價值觀念差異對翻譯的影響

傳統的價值觀念是文化的核心。每一個社會體系都有其獨特的價值觀念體系(Value System),這套體系直接影響著人們思維的方式、交往的規則,對人們的社會生活起指令性的作用。

2.1 謙遜在中西文化中的地位不同

中國人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喜歡謙虛內斂。所以,在中國,人與人相處,習慣于卑己尊人。比如,在接受別人贊譽時,與西方人反應不同,總是說成“做得不夠”或“沒什么”,給人的感覺是受之有愧。同樣,寫文章的標題總愛用淺談、略論、試論、淺析等。中國人在談論自己的事情時,通常表現自謙或自貶,力圖達到“自我”或“超我”的境界,這種貶抑自我的做法令英美人十分費解。按他們的習慣,聽到別人贊揚時應表示感謝或贊同,這樣既是對自我的肯定,也是對他們鑒賞力的尊重。鑒于中西文化的差異,漢語論文標題中的“初、淺、試”之類的謙辭,譯成英語時可不譯,以避免誤解。相反,在論及有關對方的事情時,中國人總愛抬高對方,也是貶抑自我的一種方式。漢語中的敬辭很多,如“大名”應譯成“your name”,若將“大名”譯成“your great name”,英美人會認為那是譏諷或挖苦。

2.2 個人與集體的關系不同

西方文化最重要的觀念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其具體表現是自立精神(self-reliance)和自我實現(self-achievement)o翻譯“American dream”實際上要對美國人不依賴世襲的物質條件和社會地位、個人奮斗的精神進行詮釋。而中國傳統文化中最重要的價值觀念是“忠”、“孝”,是一種以家庭為基本單位、強調整體利益和顧全大局的文化。中國人崇尚“修身、持家、治國、平天下”,而英美人信奉“Every man for himself, and god for us all.”漢語說“閑人莫入”,首先著眼于他人,英語卻說“The employees only”,首先想到的是自己。中國人非常注重等級觀念,漢語通常以職務稱呼人,如,李科長、張市長等。英語里除總統、教授、醫生等為數不多的頭銜稱呼外,絕大多數人之間以名字相稱。由于這種文化差異,“這是陳科長”一般不譯成“This is section chief Chen”,而譯成“This is Mr Chen,our section chief”。

3 地理環境差異對英漢翻譯的影響

由于所處的地域不同,相應地就有不同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環境。地理環境的不同會引起文化上的個性和差異,形成一些獨特的文化概念。這些文化差異都會體現在語言中,對英漢翻譯產生一定的影響。例如,中國東臨大海,西部為高山,所以在中國,“東風”是“春天的風”,“西風”卻是凜冽的。而英國的地理環境與中國相反,英國西臨大西洋,報告春天消息的卻是西風。西風在英國人心中是溫暖宜人的。英國著名詩人雪萊的《西風頌》就是對溫暖西風的謳歌:“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full of bird’s cries”(那是溫暖的風,溫暖的西風,伴隨著百鳥歡唱)。在英漢翻譯中要充分理解這些差異,才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再如,英國的天氣變化無常,所以人們見面愛談論天氣。“Lovely day, isn’t it?”(天氣多好啊)。而中國人見面打招呼則會說,“去哪兒啊?”“吃飯了嗎?”。

4 結語

中西方國家因各自受其地理環境及宗教文化因素的影響,已經形成了具有自己獨特風格的語言文化特色。雖然中西方國家語言文化存在著差異,但這些差異都是客觀形成的。當前,在全球經濟形勢下,中西方國家的語言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越來越重要。只有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找出兩種語言共同的精神本質,才能進一步促進兩種文化、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交流。因此,在英漢翻譯中,要首先了解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對英漢詞語翻譯、諺語、習語翻譯、句子翻譯的影響,才能為英漢翻譯打下良好的基礎,才能進一步增進兩個民族之間的相互了解,促進兩種文化的相互滲透,相互融合,以便達到英漢翻譯的目的。

【參考文獻】

第6篇

【論文摘要】本文通過對語言與文化關系的探討,指出了當前我國高職英語教學中強調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卻忽視了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闡述了語言教學與文化教學必須相結合的重要意義,再結合實際教學經驗提出了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具體途徑。

1語言與文化

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與現實的關系就是語言和文化的關系,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思維的物質外殼,也是一種社會標記,體現語言使用者的民族文化特性,而文化也影響語言和語言的使用,語言受文化的制約,因為文化深植于語言,人們使用語言時要受到其民族文化的限制和影響。離開了文化及其所承載的意義,語言將一無所有。語言與文化之間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理解文化必須了解語言,理解語言也必須了解文化。所以英語教學必須包括文化教學,應該把語言與文化融為一體,對英語所承載的文化進行分析,了解英語國家文化有益于對英語的正確理解和使用,也可以加深對我國文化的認識,有助于培養世界意識,進而引導學生形成文化概念,培養學生鑒別不同文化的能力。

2跨文化意識

根據Hanvey(1979)的看法,“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的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生的自覺性”。通常分為四個層次:一是對表面文化現象的認知;二是對對方文化與自己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某些有意義的文化特征有所察覺;三是對于與母語文化有著顯著差異的異文化特征通過理性分析從而取得對文化特征的認知;四是從異文化持有者的角度感知異文化,這是跨文化意識的最高境界,要求參與者具備“移情”和“文化融人”的能力,這往往需要通過長期的生活體驗才能獲得。所謂“移情”,就是要設身處地體會別人的苦樂和際遇,從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鳴;“文化融人”則是在充分認識文化差異的基礎上,將自己置于對方的文化背景上觀察和思考問題。跨文化意識的有無或程度的強弱直接影響交際質量,同時也是衡量一個交際者能否成功地實現跨文化交際目的的重要準繩之一。可以看出,跨文化意識主要是指學習者對目標語文化和本族語文化的差異對比,對與本族文化的不同之處的敏感程度,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要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必須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對于英語學習者來說,應該建立英語文化和漢語文化差異的意識,這樣才能更有效地運用所學的語言知識,更好地達到語言學習的目標,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3高職英語教學中跨文化意識培養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職英語教學過于注重對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而較少結合英美國家的社會、文化特征進行語言教學,忽視文化教學和中西文化的差異對比,不重視文化能力的培養。盡管很多學生已經學習英語多年,但還不能順利得體地同英語國家的人進行交流,主要原因在于他們學到的多是語言知識。美國著名語言學教授MaryFinocchiaro認為外語教學的五項重要目標包括培養學生聽、說、讀、寫能力和培養學生識別文化異同的能力。因此,為了實現英語教學的目標,減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和滲透文化教學重要而緊迫。

4跨文化意識的培養途徑

4. 1深入挖掘教材,滲透文化信息

課堂教學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主要途徑,高職英語教學中使用的教材就是不錯的傳播文化的中介,有很多可以用來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素材。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認真挖掘教材內容,利用和課文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適度向學生傳播滲透文化信息。在教學過程中,在講授語言知識的同時,要滲透跨文化意識,還要適時介紹文化背景知識。

首先,“詞語文化”的教學是文化教學的重點,文化的輸人可以從詞匯開始,語言反映著文化,由于不同的歷史背景、地理特征、宗教信仰和生活方式等,相關的詞匯中包含著特定的文化信息,其中包括詞語文化的內涵,有文化內涵的英語人名和地名,常用的文學典故等,許多有文化內涵的慣用語、諺語和格言等都來自于神話傳說、文學典故、圣經故事或史實等。比如,“紅茶”在英語中是“black tea";英美人用“green - eyed”來表示嫉妒,而中國人卻用“眼紅”一詞;“輩得像頭牛”對應的英語表達方式則是“asstubborn as a mule"。再比如,"To be in hot water/indeep water”在漢語中是“陷人困境”,從中就折射出環境影響著語言:英國是個島國,歷史上航海業非常發達,故英語中存在著大量的與海洋及航海有關的習語;而中華民族在亞洲大陸繁衍生息,人們的生活離不開土地。生活環境、生活經驗的差異造成了語言的差異。在平時的教學中應注意介紹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及其背景,讓學生了解其來龍去脈,進而理解其深刻內涵,并能正確運用。

其次,教師可以根據每一章節所涉及的英美文化補充一些相關的文化知識。根據課文內容增加相關的文化背景知識,不但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求知欲,而且還能使他們深刻理解課文。比如課文里涉及手勢的內容,我們可就此介紹一些身勢語的知識,例如,中國人和美國人用點頭表示同意,而尼泊爾人、斯里蘭卡人和有些印地安人和愛斯基摩人用點頭表示“不”。

除此之外,還可以對語言、文體特點、語篇結構、非語言交際等進行深人研究,只要我們始終有意識保持文化教學與語言教學相融合這一思想,并充分利用教材,就完全能夠既傳授語言知識,又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4. 2組織課堂活動,創新滲透方式

豐富的課堂活動有利于學生對英美文化的理解和掌握。教師在教學中創設形式多樣的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靈活選擇和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有意識地開展一些英美文化背景知識方面的討論活動,指導學生通過探究性、研究性的學習活動或項目調研等方式來針對相關主題搜集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材料。在課堂教學中,組織學生結合所搜集的資料對教材中的相關話題進行延伸、拓展或討論,再與漢語相應的文化內容進行對比分析。鼓勵學生結合特定的語境大膽進行雙邊或多邊交流聯系,活動形式包括對話、游戲活動、短劇演出、朗誦、講故事等,給學生提供一個平臺,使學生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感覺,從而進一步加深對文化知識的理解和實際運用。

課堂活動為學生提供練習語言的平臺,使他們在語境中了解中西文化的不同之處,在模擬和創設的情境中感受異國文化。通過對與文化有關的主題的發現、調查、分析、實踐,使學生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體驗不同文化的異同點、獨特點,排除文化差異的偏見,尊重各種文化,從而增強學生的文化差異意識和敏感性。

4. 3利用多媒體,體驗異國文化

多媒體、電教設備、網絡等教學輔助手段在跨文化意識的培養的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多媒體可以創造出一種與西方實際生活貼近的語言環境,從而使學生獲得對英語國家文化的感性認識,深刻體會英語文化,從而增強跨文化意識。例如,在《實用英語綜合教程》第二冊第四單元“Text A What IsCulture?”的教學中,筆者充分利用了現代多媒體計算機技術,制作出展現各國文化的精美的幻燈片,并結合實物向學生展示了一個精彩的文化世界,在多彩的文化中英語學習成為以英語為載體的愉悅而又豐富的文化學習。另外,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欣賞反映西方文化背景、風俗習慣、社會關系的英語原版電影或專門介紹西方歷史風情的紀錄影片,觀看原聲電影,可以使學生直觀地了解英語國家的地理環境、歷史發展、風俗習慣、生活方式以及價值觀等,幫助學生積累豐富的文化背景知識。

4. 4開設第二課堂,營造真實語言環境

(1)加強課外閱讀。課外閱讀不但可以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還可以幫助學生獲取關于英語國家的文化信息。教師應積極引導學生廣泛閱讀有代表性的英語文學作品,如《雙城記》、《百萬英鎊》等,簡單易懂的英語報刊、雜志材料,從中吸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拓寬文化視野,擴展知識面,為實現有效的跨文化交際做好準備。

(2)組織多種課外活動。教師應利用各種文化導人手段,組織多種課外活動:舉行英語演講比賽、英語辯論賽;組織如英語角、英語晚會、英語沙龍、英語文化周等形式多樣的活動,為學生創設更多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還可邀請知名教授、英美學者做關于中外文化差異方面的專題講座,增設英美文化選修課,舉辦文化講座等等。讓學生在各種活潑有趣的活動中深入體驗英語國家人們的學習、工作、愛情、生活等方面的狀況,親身了解不同國家的民情風俗,切身感受西方文化,在文化活動中學習語言。

(3)充分利用媒體進行語言和文化交流。目前,網絡、電視、廣播、電影、報紙、雜志等媒體在我們生活中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媒體不只提供娛樂,而且具體體現了文化,是增強感性知識的有效教學手段。教師應適當地指點學生接觸媒體中一些直觀的文化資料,利用已有的資源多收聽英語廣播、英語歌曲,觀看文化知識豐富的英語電視節目,指導學生上網查閱語言和文化的資料,通過聊天工具與英語國家的人直接進行在線交流,擴大學生接觸異國文化的范圍,幫助學生拓展視野,使他們親身體驗中西文化的異同,直觀了解英美人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等,培養言語交際與非言語交際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7篇

關鍵詞: 語言與文化 文化差異 文化導入 交際能力 跨文化交際能力

1.引言

在英語教學中,經常會發生這樣的現象,學生在運用語言時,雖然說出了完全沒有語法錯誤甚至用詞漂亮的句子,但在實際交際中運用卻行不通。這是由于學生們往往從漢文化角度出發,并運用漢語的表達習慣進行思維,即“中文的思想+英文的形式”,結果在對外交往中不能用地道的語言得體地進行交際,常常會犯文化錯誤,使雙方很尷尬,甚至會出現許多誤會。這其中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對背景文化知識的了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必須充分重視文化因素,努力培養學生強烈的文化習得意識,培養社會需要的跨文化交際人才。

2.為什么英語教學要導入文化內容

2.1語言與文化的關系。

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緊密相連的。語言是整個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任何一種語言都是由生活在一定言語使用區域中的人們在一定的語境下通過口語或書面語形式相互交際而使用的。同時,一種特定的語言總是和使用這種語言的民族或國家,以及其歷史、文化、社會背景等因素息息相關。語言與文化總是被一起研究的。語言教育學家拉多(Lado)曾經指出,如果我們不掌握文化背景,就不可能教好語言,不懂得文化的模式和準則,就不可能真正學好語言。理解語言必須了解文化,要學習一種語言,必須同時學習與該語言相關的文化。因此,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講解語言知識,訓練語言運用能力,而且還要加強有關的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

2.2中西文化差異。

中西文化差異直接地影響我們的語言運用,語際間不同的語言習慣所引發的語言失誤,實質上是由思維方式和文化習慣的差異所造成的。如中國人見面時打招呼說:“你吃過飯了嗎?”,“上哪去呀?”,其實并不是想知道對方是否吃了飯或去了哪里,這只是一種greeting的方式,而英語國家的人卻沒有這一習慣,反而認為是一個question。又如很多學生與外國人進行實際交際時,很喜歡連續問以下幾個問題:“What is your name?”“How old are you?”“Where are you from?”“Where do you work?”等。這些日常用語符合中國人的思維習慣,沒什么不妥之處。但如果將漢語的習慣與文化模式套到或強加到英語上去,就會產生誤解和理解上的偏差,外國人有可能會感到納悶甚至憤怒。他或許在想:為什么要問這些涉及個人隱私的問題?而且按照西方人的思維習慣,那些問題通常只有在拘留所或警察局之類的機構里才會被問及。從以上可以看出,不同的文化、社會習俗對語言運用的影響。這都大致說明了一個問題:英語教學中不能不同時注意中國和西方在文化上的差異。重視文化導入,才能減少學生在運用英語時犯“文化錯誤”。

2.3教學目標。

隨著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文文化和科學技術文化之間的滲透和融合,加劇了世界各國文化的交流、碰撞和合作,使各國間交往的需要更加迫切。跨文化交際型的現代外語人才越來越為社會所需求,時代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在英語教學中進行文化教學。“交際”已經成為我國英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交際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作為外語教學的主要目標已寫入各級學校課程要求,發展交際能力是語言教學的主要目標。語言能力是交際能力的基礎,然而具備了語言能力并不意味著具備了交際能力。越來越多的人已達成共識,即交際能力包括五個方面,四種技能(聽、說、讀、寫)加上社會能力(即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進行合適交際的能力)。我們必須明白語言能力和語用能力在社會生活中是相輔相成的,文化知識是組成交際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是達到語言教學目標的重要教學內容。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是外語教學目標的進一步深化,是為更好適應日益廣泛的國際交流。很難想象,一個不具備英語國家社會文化知識的人能正確使用英語進行交際。因此,適當導入文化知識有益于培養學生的世界意識和加深對本國文化的理解與認識,從而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度和鑒別能力,使學生具有初步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3.文化導入的內容

3.1適當導入中國文化。

我國外語教學追求的溝通目的從來是傳播與吸收相結合,因此,我們的英語教學應指點破中心國與國的界限,而進行互補互促的交流,使外語教學所涉及的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地互相融合。導入西方文化,前面已作充分的論述,其意義不言而喻。但對于中國文化導入這方面,從某種程度上講,在英語教學中卻顯得非常不足。這就極有可能造成學生在英語表達上的空缺。在交際中因不知道如何用英語表達本國文化現象所表現出來的無奈常令人處于尷尬的境地。如我們知道國外有“老人節”,在中國也有“老人節”,若將簡單地譯成“The Old People’s Day”,很容易使外國人產生誤解,應譯為“Double 9s Festival”才能反映出該節日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意味及其時間,不至于與國外“老人節”混為一談。因此,在英語教學中適當導入中國文化,除了有利于消除中西文化差異所引起的困惑外,更重要的是能夠把中西文化交融起來,達到成功交際目的。

3.2文化導入的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知識文化,指經濟、政治、史地、文藝、科學的技術,著名文學家及其作品,民俗體育和當代社會情況。

(2)干擾交際的文化因素,包括:社會準則,如稱呼、招呼、問候、詢問、致歉、道謝、告別、打電話等用語的規約及風俗習慣;社會知識,指家庭各成員、同事朋友、上下級之間關系、價值觀念,包括人與自然的關系、宗教觀念、道德準則以及人生觀、世界觀等,如西方社會強調的個人奮斗,獨立性、隱私權等;思維特征,指中西方思維特征的差異。比如,講時間和地點時,一個從小到大,一個從大到小。

(3)詞語的文化內涵。詞義之所以多層次,在于詞不僅是現實的象征符號,而且也浸透著人們對現實的感受、觀念和看法。例如,privacy是一個文化內涵相當豐富的詞,我們知道不應該向西方人詢問有關年齡、收入方面的問題,但privacy的含義絕不止這些。因此,在英語教學的一定階段導入的文化內容應當包括介紹由于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詞語表達法在意義及運用方面的差異,引導學生“進入角色”,理解這些表達法所涉及的文化內涵,從而幫助學生恰當地運用英語進行交際。

(4)英漢理性意義相同或相近但情感意義、比喻意義、聯想意義、搭配意義不同或差異較大的詞語。主要包括植物名詞、顏色、數詞等。如漢語常用龍作為民族精神的象征,在中國文化里有崇高至尊的地位,而對歐美人來說,龍卻象征災難和兇惡;漢語中用“眼紅”表示嫉妒,而英語中卻用“green with envy”表示“black tea”譯為“紅茶”而不是“黑茶”等。

(5)體現一定文化內容的成語、慣用語、諺語、格言等。如:“as poor as church mouse”(一貧如洗)。

(6)非語言形成的文化背景知識,包括手勢、身勢、服飾、音調高低、微笑、沉默,以及對時間與空間的不同觀念等。

4.導入文化知識的幾個策略

文化導入的方法是多種多樣的,但最終的目的就是提高學生對文化的敏感度,培養文化意識,使他們成為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現代型人才。

4.1更新教材內容和課程設置。

培養交際型特別是跨文化交際型的新世紀人才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最終目標。教材和課程設置應服從和服務于這一教學目標,加強對現行教材的建設就是一個基本方面。在各級英語教材中,絕大部分文章都是在原文或原著的基礎上改編或編寫的,而改寫后的文章雖然通俗易懂,便于學生理解,但畢竟不是“原汁原味”,換句話說,就是多多選用真實(authentic)的語言素材。如直接選用歐美的原版教材,以此作為教學的主要依據。這類教材語言地道,英語和外國文化結合自然,是掌握語言最好不過的教材。此外,還可配合英語教學,編寫相關的介紹外國文化背景知識的教材和用英語表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適合英語學習的教材,這樣才能更好地通過中西文化對比,減少在交際過程中產生的文化沖突,達到英語教學的目的。課程設置的更新就是改革單一的課程結構,實行多樣化,開設一些專門的文化課。可在現有英語課程的基礎上開設與英語文化有關的課程,但在選擇教材要特別注意與英語教學的密切配合。必要時,還應鼓勵學生選修介紹中國文化的課程,以促進英語文化學習和母語文化學習的積極互動。

4.2采用文化對比,減少語際失誤。

比較外國和本民族文化的異同,可以從稱呼語、告別、做客、謙虛、道歉、贊揚等題材和價值觀念等方面進行比較,并且在語言形式和運用中的表現進行歸納和總結。這對學生交際能力的提高能起到促進作用。文化對比應以差異和沖突為重點,著眼于解決實際中的問題。例如,“black coffee”譯為漢語是不加奶的咖啡而不是黑咖啡。在跨文化的言語交際中不能見“紅”則譯為“red”,見“black”則譯成“黑”,否則就會導致文化沖突。要排除這種不同文化交際上的文化障礙和沖突,最重要的是找出兩種語言中文化的差異因素,即采用對比的方法。

4.3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進課堂教學。

語言與文化的關系和教學目標要求把文化教學貫穿于英語教學的始終,把英語學習放在社會文化的大背景下,創造更佳的語境。這就要充分利用現有的條件,發揮視聽媒體在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積極作用。利用視聽結合的方法,提供一些原版的視聽材料或可供教學用的原版影片,通過畫面能使學習者感受到語境的存在,根據語境的提示來理解話語的真實含義,掌握說話人的意圖。還可以了解到許多與目的語文化有關的非語言交際的方法和手段。這種有效地引進視聽材料,提供可視性畫面、場景的多媒體教學會使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掌握,并有助于學生將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融合。這與老師責盡口舌來講解相比,效果要好得多。

4.4豐富并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

適當、合理、有序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發展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學習者如不及時在交際中內化其記的社會文化知識,其社會文化能力乃至整個交際能力仍無法得到進一步提高。為此,我們在設法改進課堂教學的同時,還應積極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讓學生參與大量的課外英語交際活動和鼓勵學生廣泛閱讀書籍。如聽英語講座,聽英文廣播,觀看影片,閱讀英語報刊、小說,參加英語演講比賽,開英文晚會,等等,這些活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組織能力、獨立工作能力,增強合作意識和創新精神有較大作用,也大大拓展了運用英語交際的空間。

4.5英語教師應不斷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識。

英語教師應盡可能熟知不同文化,注意積累與文化背景相關的知識,讓文化教學貫穿于整個語言教學過程。教師本人應對中西文化具有較強的洞察力、理解力和揚棄貫通的能力,在教學中,適時、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因此,英語教師必須具備以下兩種能力:一是雙重文化的理解能力,即對英語文化和國語文化的理解能力;二是用英語準確介紹本族文化的表達能力。老師只有具備這些素質和能力,才能幫助學生提高準確的理解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

5.結語

綜上所述,語言不能脫離文化,文化導入是英語教學的重要內容。要培養學生的交際能力,特別是跨文化交際能力,更離不開對文化背景的了解。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利用多媒體技術、改革課堂教學和充分發揮第二課堂作用、有效地進行文化導入、是實現教學目標,即培養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重要措施。英語教師應當充分認識到傳授文化知識的重要性,努力提高自身的語言文化素質。在教授語言知識的同時,應該注意盡可能地傳授文化知識和進行中西文化對比以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更好地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崔校平.英語教學與文化背景知識的傳授[A].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2]戴軍熔.拓寬文化視角,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J].中小學英語教學與研究,2000,(4).

[3]高寶虹.外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2).

[4]王得杏.跨文化交際的語用問題[J].外語教學與研究,1990,(4).

[5]王偉華.社會文化因素與外語教學[A].王福祥,吳漢櫻.文化與語言論文集[C].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6]吳瓊.文化導入――語言教學中必不可少的環節[J].沈陽師范學院學報,2000,(4).

[7]張哲.強化文化平等交流意識,改革外語教學和教材內容[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1,(1).

[8]張正東.中國外語教學理論與流派[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0.

第8篇

【關鍵詞】文化視窗;新模塊教學;多元智能化教學

一、前言

我國跨文化交際研究之父、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胡文仲教授在2006年北京外國語大學舉行的《人文教育與通識教育研討會》上指出:“外語專業畢業生人文基礎很差,批判性思維能力很弱;對西方文化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了解更少。”(胡文仲、孫有中,2008:141)“英語專業怎么辦?”辦法之一是在英語文學課上做文化導入,以“少而精”(孫有中,2008:前言)的原則以多元智能的文化補白、文化嵌入、文化叢和文化高地的方法進行文學教學的文化導入來“醫治”罹患:“思辨缺席證”(黃源深,1999)的“英國病人”,解決我們的學生“沒文化”的問題。(孫有中,2008:110)的問題。下面是以文化內容為依托的部分文學課表。

二、新教學模塊

Table 1 Curriculum/(課表)

北京外國語大學博士生導師,何其莘教授指出:對于中國學生來說,學習英美文學主要是提高學生理解語言的能力……特別是在閱讀文學作品時(作者加)要特別注意語言背后的東西。教學中,老師的教材選擇不固定。1.文化嵌入:以莎士比亞的課程內容為例。十四行詩第18首的“sum-mer”和“夏天”文化區別作文化嵌入。2.文化補白:《哈姆萊特》中俄狄浦斯情節可以用文化補白。3.文化叢:《威尼斯商人》中猶太教的歷史用文化叢并以新視角重新審視“吝嗇鬼”夏洛克。4.文化碰撞:雪萊的《西風頌》里的“west wind”在漢語里是貶義,讓學生進行文化討論。5.文化高地:把文學中與文化有關的有爭議的內容進行文化補白/嵌入/文化叢的新模塊教學,比如莎士比亞的十四行詩第18首中的summer譯成夏天有爭議。這是中英地理位置的不同導致的文化差異。所以產生碰撞的翻譯值得學生深思。

在講杰克倫敦的作品《馬丁·伊登》時老師用文化補白的形式把中國文化老莊的“不得已”與美國的首創精神進行文化嵌入然后進行比較,之后再加入他的短篇小說《熱愛生命》和《生火》,然后對人的自由意志和人的智力較量等哲學內容置于精神高地進行文化補白。《馬丁·伊登》這一課學生聽得津津有味,不愿下課。兩周后,老師在課上問學生:哪種文學課你們最喜歡?全班同學異口同聲地說:杰克倫敦的《馬丁·伊登》。從此文化視窗里的文學景象以文學課上的文化介入的教法誕生了。教師挖掘出了多維度的文學教學文化介入的方法讓學生耳目一新。從論文寫作和收集的數據來看,學生的思辨能力確實有了提高,打通中西文化初見成效。

三、數據分析

為了保證數據的權威性,問卷采用北外胡文仲教授的問卷模板,稍加修改。問卷班級為2007級9-14班非師學生。有效問卷116份。

從表2中看出通過文化視角下的文學講課,學生的文化意識增強了。73.3%的同學發現有文化沖突。93.1%的同學認為有必要培養學生的文化敏感性;66%的同學感到文化錯誤讓他們最不舒服;而59.4%的學生認為多數的文化錯誤出現在書面語言中;在問到《馬丁·伊登》和《熱愛生命》這兩課的效果時,居前三位的是A.有趣,B.新鮮,C.獲得更多本國文化知識。關于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從表4中居首位的是閱讀文學作品占38.7%,其次是與外國人交談占26.7%,學生在校園里有許多機會和外籍學生交流。表2從學生反映語言交流的錯誤顯示,居首位占66%是文化錯誤,遠遠高于其他各項。從這一點看出我們給學生開的人文通識教育的課程太少。通過文學教學文化介入的新模式教學實驗學生認識到可以通過文學閱讀吸收中西方文化知識來提高它們的批判性思維能力。這是一個不小的教學飛躍。

第9篇

[關鍵詞]利瑪竇;成就;離開;肇慶;原因;思考

利瑪竇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1583年9月10日與神父羅明堅到達了肇慶,開始了他在肇慶6年的文化之旅,卻在1589年被迫離開肇慶。后來輾轉于韶州(今韶關)、南昌、南京、北京,1610年5月在北京去世。是什么原因導致他被迫離開肇慶?又會給我們帶來怎樣的思考?為此,本文想從這個議題開始,寄望能從中加深對這段歷史的了解。

利瑪竇不僅是一位傳教士,更是一位西方文明傳播者。利瑪竇在肇慶居留了6年,他以他的努力和敬業,取得了多項的成就。包括:在肇慶建起了中國內地第一座歐式風格建筑――仙花寺。利瑪竇利用仙花寺的一個房間,開辟了中國第一所西文“圖書館”。1584年繪制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圖――《山輿海地全圖》,一改國人長期以來的“中國居天下之中”和“天圓地方”的觀念,讓國人開闊了了視野。1587年研制出中國第一個機械自鳴鐘,使中國內地的人學到了西方機械自鳴鐘的制作技術;1588年合編了第一部中文的《葡漢字典》,使國人與外國人交流有了一本語言翻譯工具書,為漢語拼音的出現作了鋪墊。除此以外,1583年9-10月,羅明堅采用肇慶居民陳氏的主張,第一次以中國的“天主”作為天主教造物主Dies或 Dio的中文譯名;1583年9月10日,利瑪竇、羅明堅使用天竺僧的身份進入肇慶,天寧寺成為利瑪竇進入肇慶的第一個居所;1584年1-3月,羅明堅和利瑪竇為肇慶一垂危病人洗禮,成為中國第一個天主教徒;1584年;羅明堅、利瑪竇與他在肇慶的漢語老師合譯的《天主實義》,成為在我國出版的第一本天主教教理書。利瑪竇在肇慶取得的這十個“第一”,這是肇慶的一筆豐厚的文化遺產,對肇慶提升城市地位和國際影響具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一、利瑪竇離開肇慶的原因

一個對肇慶乃至中國如此有影響的外國人,被稱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在1589年夏圣母升天節那天卻被迫離開肇慶。對于利氏離開肇慶的原因,學者們也紛紛進行了研究,并給出了不同的說法。在多個版本的《利瑪竇》傳記著作中,都對利瑪竇離開肇慶的原因進行了記述,似乎都把總督劉繼文的驅趕當成利瑪竇離開肇慶的主因。近期筆者為了更好地了解這段歷史,查閱了相關資料,從中也找到一些有關利瑪竇為何離開肇慶的佐證。經整理歸納,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王泮態度轉變,肇慶傳教失去了依靠。王泮①是接納西方文明的先驅。利瑪竇于1583年9月來肇慶,可以說是全賴王泮支持和幫助,王泮一路為利瑪竇他們開綠燈。沒有王泮的幫助,他可能來不了肇慶,也無法在肇慶居留6年,更不可在肇慶創造十個“第一”。王泮全力支持利瑪竇在肇慶傳播西方文明,包括派人護送利瑪竇等傳教士入境、為利瑪竇爭取在肇慶的居留權、劃地給利瑪竇建起了中國內地第一所天主教堂、公正審理“崇禧塔”擲石頭案及羅明堅通奸案、竭力增加兩位西僧的聲譽等方面。當然王泮的支持和保護也是事出有因:一是奉當時兩廣總督之命;二是王泮本身對西方文化的喜愛。如果說利瑪竇他們是中國大門的敲門人,那么知府王泮就是一個開門人,也是西僧的保護人。利瑪竇也多次提到王泮對傳教士的保護。比如他提到“他(指王泮)不僅公開支持和保護傳教士,而且他的前例也促使別的官員去拜訪他們,并起著同樣有益的效果” ②。“肇慶長官③采用這種特別的方式來榮寵他給予保護和支持的那些人,因為他認為由于他們的成就,他們值得這種榮譽。④”但是保護人首先要自保,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只要一有風吹草動,王泮便會因為各方的壓力而搖擺乃至退縮。1585年萬歷皇帝禁止不準建立新佛寺時,再加上利瑪竇他們在行為上顯得不安分,違反王泮知府當初提出“要答應遵奉中國的習慣,要服從我們的地方長官、要做天子的臣民”等要求,王泮知府對利瑪竇他們的態度就發生一百八十度的大轉變,在王泮升為嶺南道尹之后特別明顯。個人認為其中有兩個事件讓王泮與利瑪竇之間的友誼受到了影響。

第一件事:為王老父領洗入教。1585年底,羅明堅為了開辟新的傳教據點,取得新任知府鄭一麟的支持,并同未辦理入境手續的另一神父麥安東到浙江紹興進行活動。麥安東冒充商人混進廣州同羅明堅匯合前往紹興,他們兩人于1585年11月20日起程,次年1月抵達紹興。紹興是王泮知府的老家,王泮的父親就住在鄉下。羅明堅他們就憑借與王泮的朋友關系,住在王泮老父家活動了半年之久,還為王老父領洗入教。群眾對此議論紛紛,又引起廣州官員們的懷疑。王泮了解到事情不妙,立即命羅明堅他們返回肇慶。此后,王泮逐漸對他們冷淡,可以說與西僧們的關系到了冰點:先是取消西僧節日對王的例行拜訪,后下令刪除所贈匾額上的}名,同時又命令手下把自己的署名從利瑪竇所畫《山輿海地全圖》的木版刪除,甚至見面也不打招呼。

第二件事是:桂林拜訪皇親被拒。在第一件事發生后王泮并沒有下逐客令,對羅明堅、利瑪竇他們只作初步行動的警告。為此,羅明堅認識到肇慶已不能久居,再次試圖開辟新的傳教據點。于1587年1月由羅明堅帶著一個翻譯前往湖南,途經廣西桂林,為了尋求上層官員的支持,冒昧去拜訪一位住在那里的皇帝親屬,那位皇族拒絕接見他們,連送去的禮物也被退了回來。后又去拜訪當時廣西巡撫吳善,吳善對羅明堅他們去拜訪皇族十分不高興,為自保,他命令將羅明堅他們驅逐出桂林。盡管羅明堅他們作了很大努力,仍沒能留在桂林。灰溜溜地于同年7月返回肇慶。王泮當時正等待一個升遷機會,得悉此事,非常火惱,因為這件事將直接影響王泮的聲譽和仕途,他覺得利瑪竇他們顯然不安分,違背了當初入境時王泮對他們提出的要“安分、謙虛,對中國有好處”的要求和原則,隨即以新總督不樂意外人居留為由,下令西僧們全部返回澳門。至此,王泮與利瑪竇的友好關系到此破裂。

(二)如何增強國人的文化自信

我們應該記得,在近代以前,中國的學術思想和外界的大規模接觸只有兩次:一次是魏晉以來的佛學,一次是明清之際的“天學”。佛教進入中國,那是中國人去請他們來的。佛祖達摩在南北朝的梁陳時代就來到了中國,他與梁武帝關于功德之論至今還被人們熱議,禪宗六祖惠能也把這個歷史故事作為解答何為功德論的例子來引用⑨。有學者提出:如果說一千五百年前是中國皇帝主動去印度高僧的話,如今的西方高僧卻是不請自來的。既然中國歷史能給予支謙、鳩摩羅什那些印度傳教者以很高的地位,為什么就偏偏要歧視這位“西方高僧”呢?這恐怕正是因為對這第二次外來文化的沖擊,中國已經沒有往日漢唐那樣的胸襟和氣度了⑩。如果說是胸襟和氣度的問題,倒不如說是缺乏文化自信的體現。因為至今我們都未能從肇慶地方史志中找到有關利瑪竇和仙花寺的文字記載,我們只能通過《利瑪竇中國札記》以及相關的研究書籍去查找,然而,與仙花寺同期修建的崇禧塔在之后的歷代肇慶府志及高要縣志中均能找到相關文字記載。顯然當時的官員或修志者對利瑪竇和仙花寺這一史實是存在偏見而采取了回避的態度,更確切地說是缺乏一種文化自信的反映。所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尤其重要,這必將有助于我們更好地吸收外來先進文化,做到洋為中用,以促進我們與世界各國文明的交流互鑒。

(三)如何加強對人才的吸納

拋開利瑪竇傳教士的身份,他完全是一名西方知識分子。利瑪竇20歲進入羅馬學院,系統地接受西方科學教育,利瑪竇涉獵的學科非常廣泛,包括應用數學、天文學、歐幾里德幾何、地理學、音樂理論以及透視學。此外,他還專門學習怎樣演講。他作為一名西方文明的傳播者,是值得稱贊的,也是值得后人記住他,特別是對中國的文明進步影響尤其突出。首先他給中國帶來了五個“第一”的偉大成就,而后將中國的《四書》《五經》譯成意大利文,傳播到歐洲國家,被稱為西方孔子,這是大家所熟知的。他的才華不僅體現在上述這些方面,他的醫術方面的才華也是非常出眾的,只不過人們的關注點不同罷了。利瑪竇在他晚年的回憶錄中提到了幫助教徒醫治不育、瘋癲、天花等疾病,讓他們都享受天倫之樂、解除了病痛。王泮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利瑪竇通過他的醫術讓結婚三十年的王泮首次當上了父親,為他實現了生子心愿。利瑪竇不僅學識淵博,才華橫溢,而且還用他的實際行動證明了他對中國的熱愛:他現在成了中國公民了,他穿的是和尚的衣服,他寫的、讀的、說的全是中文,住的房屋也是中國的布置、他行的是中國禮,像王泮當初提出的要求“變得和中國人一樣”。到后來,得到了士大夫的熱捧,士大夫們都與利瑪竇交友為榮。據利瑪竇自己總結:之所以與他結交有以下同方面的原因:第一是一個會說中文的大鼻大眼睛西方人,他們有興趣;第二為記憶術;第三為他的數學專長;第四對科學儀器的興趣,包括折光七彩的三棱鏡及燙金精裝書籍;第五為點金術,認為利瑪竇精通此術;第六才是來聽教會的道理 。可見利瑪竇就是一名不可多得的人才,他精通數學、天文歷法,是一名學術卓著的數學家、天文學家。從中我們也不難找到當初王泮為何喜歡與利瑪竇結交朋友的原因。如果不是社會環境所至,相信王泮是不愿失去這樣一位令人欽佩的朋友。可惜,由于種種原因,利瑪竇失去了王泮的支持,也被迫離開了肇慶,這就是歷史。

(四)傳教方式值得商討。利瑪竇被迫離開肇慶,宣告他在肇慶傳教失敗。本文認為,這與他的傳教方式或者說傳教策略有著直接的關系。我們先來看利瑪竇他們在肇慶是如何吸納信徒的。他們最初直接勸人入教,他們的傳教對象都是一些老弱病殘的普通老百姓,現在我們來分析利瑪竇在肇慶為之洗禮的幾個代表人物:

第一個教徒是一個病危的老人,他們沒能挽救這個教徒的生命,卻說是去拯救他的靈魂。這樣的傳教方式在當時多少都有點讓人難以理解,更無法吸引更多的人去信服。第二個入教的信徒是個瘋子。“在河的對岸,住著一個得了一種驚恐病的人,或者有魔鬼附體,晚上他就在墳墓四周游蕩。他肯定是象一個被鬼魅的人那樣在行動” ,他的父親把他教堂來,他接受了教誨,成為一個基督教徒。后來他的全家都成了基督教徒。第三個是叫梁的小官吏,婚后多年無子女,渴望著有一家人,便聽從一個神父的話入了教,后來他成為一對孿生男孩子的父親,同時也把孩子獻給上帝。第四個是最令利瑪竇他們頭痛的教徒――叫馬丁,利瑪竇自己也認為這個人不配信教也不配這個名字 ,因為他是一個騙子、無賴。他在澳門被接納入教,他對教團既是包袱又是威脅。”因為這個教徒讓利瑪竇他們在肇慶的傳教事業遇到更大的阻力 。從上述可知,利瑪竇為之洗禮入教的都是一些底層市民,他們都或是病人或無賴,他們不僅沒能為他們傳教帶來多大的幫助,反而對傳播天主教造成了負面影響。所以,他們在肇慶居留6年,入教人數不過80人。這樣的傳教成績單與 “成功”二字是無法結緣的。

外教的傳入在中國歷史上有過多次,漢唐時期的佛教最為突出。佛教的進入不但沒有被驅逐,反而被接納,佛教還被統治階級利用而成為他們統治國家的工具。這顯然與當時的社會環境有著莫大的關系,也與當時的文化交流有直接關聯,更與他們的傳教策略和傳教方式是否正確有關。佛教進入中國,走的是“上層路線”,是一種由上而下的傳教方式,首先從統治階級開始入手,爭取統治階級的支持,然后才在民間傳播,這種先官后民的傳教方式,自然會得到更多的支持和擁護。然而,利瑪竇他們在肇慶傳教走的是“基層路線”,是以生活在社會底層的人為傳教對象,在當時的特定社會環境,其傳教結果自然是以失敗告終。此外,他們肇慶傳教失敗的另一個原因是利瑪竇他們自稱西僧。他們在肇慶的時期是一個值得思考頗有意義的時期。因為直到1589年為止,一直遵守并在未來還遵守原有的布教的方式是否符合中國國情的問題,兩者間的矛盾已到了非調整不可的程度。直到后來,他們吸取了教訓,才開始轉走“上層路線”,通過向萬歷皇帝獻貢自鳴鐘爭取到最高統治者的支持,他們側重于與中國皇帝、文武百官、皇親國戚、文人士大夫、知識精英、社會名流們打交道,發展的教徒也以他們及其親屬朋友為主,其中最著名的人物有李之藻、楊廷筠等高級官吏。這些官員加入天主教,在當時的社會上發生了很大的影響,天主教在中國的傳教事業才進一步擴大,并有較好的發展。從肇慶到北京,天主教教徒也不斷增多,從1583到1610年,由1人增加到2500人。到了1636年天主教教徒已增至38000人。由此可知,傳教事業的成功與否,與其傳教的策略和方式有著密切的關系。

結語

利瑪竇被譽為中西文化交流第一人,把當時西洋的新知識傳入在中國。利瑪竇入華作為一個代表,作為一個歷史象征,反映了中西文化在16世紀接觸時的互動,有碰撞、有吸納、有排斥,還有意想不到的個人心理沖突與對文化的自我審視。利瑪竇在肇慶居留6年,開啟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新篇章。然而,卻落得被驅趕的結局,其中有利瑪竇傳教策略上的主觀因素,也有歷史的客觀原因。

從分析利瑪竇離開肇慶的原因中,為我們帶來了一些思考。在一個充滿競爭的社會氛圍里,作為一座城市,應如何吸引人才、以什么樣的態度對待新科技、新知識、新事物,這將影響到一座城市的發展速度與成效。所以,我們應以包容性的姿態、開放的眼光看待一切新生事物,進一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做到洋為中用,古為今用,人為我用,兼容并包地吸納對我們有用的東西,像王泮當時對利瑪竇所說那樣:“只要安份、守已,對我們有用”我們就應該持歡迎的態度,這必將有益于促進我們工作的開展和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參考文獻:

〔1〕(意)利瑪竇,(比利時)金尼閣.利瑪竇中國札記[M].何高濟,王遵仲,李申譯.北京:中華書局,1983(3);

〔2〕張錯.東西文化比較研究――利瑪竇入華及其他, 香港.香港城市中文大學出版,2002 (9);

〔3〕南炳文,何孝榮.明代文化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

第10篇

論文關鍵詞: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

一般來講,語言與文化是一種部分與整體的關系。語言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其特殊性主要表現在:語言是文化的載體,任何語言都反映著某種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文化內涵。如果學習外語的學生只機械記憶一大堆詞匯和語法規則,而對所學語言賴以存在的文化不了解,同時也缺乏一種跨文化意識,那么他是無法正確理解和得體地運用這種語言的。

一、跨文化意識的概念

根據Hanvey(1979)的觀點,跨文化意識是指跨文化交際中參與者對文化因素的敏感性認識,即對異同文化與共同文化的異同的敏感度和在使用外語時根據目標語文化來調整自己的語言理解和語言產出的自覺性。跨文化意識主要是對文化差異的意識,加強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是進行有效跨文化交際的前提。對于英語學習者而言,當他或她接觸異文化時,應根據所具備的跨文化意識充分調動自己對異文化的敏感性,也就是語言學習者必須注意要理解和運用目標語的各個方面,特別是其文化內涵,這樣才能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二、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不足的現狀

在學習外語的過程中,我們應該認真學習每一個語言現象所折射出的文化內涵。比如詞匯學習中除了記憶詞匯的基本意義外,還應包括其情感意義、地域色彩等,教學中應該注意講解文化背景知識,并對中外文化差異進行對比分析,使學生在語言的學習過程中,不斷深化對語言所蘊含的文化的理解。同時,跨文化意識對于學生的全面發展也有重要意義。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英語學習的興趣,有助于學生正確的運用語言。而且,跨文化意識的培養有助于提高學生自身的修養。

雖然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國的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卻并不令人樂觀。近年來,雖然不少教材在編排上融進了新的教學指導思想,即要面向世界,面向未來,面向現代化,也灌注提高學生交際能力的意圖。

但是在“外語教學本身就是跨文化交際”和“必須以跨文化意識組織外語教學”這兩個問題上,還遠遠未形成共識。甚至到目前仍有一種極端的說法:“語言課只能講語言知識,外國文化是文化課的任務”。全然不知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對外國語言中所包含的異民族性、世界觀等深層文化缺乏認識。多年來,大學英語教學中普遍存在著語言輸入多、文化輸入少,課堂知識輸入多、課外知識輸入少,抽象理論分析多、具體感悟少,對語言能力重視多、對實際交際能力重視少。大學英語的教學成了英語應試教育的練兵場,為了四、六級的過關,在英語課堂教學中,只重視語言知識的講授和語言技能的培養,忽視了對學生進行文化教學,導致學生把語法學習和詞匯學習當作學習英語語言的全部。由于應試教育是為考試展開教學活動的,它注重強化的是訓練式教學,因此,分數便成了衡量學生外語水平的標準,這個理念限制了教學手段,使以提高素質為目標的外語教學受制于應試教育。學生的語言使用不得體,這是跨文化差異造成的。不了解文化差異出現文化錯誤比語言錯誤更為嚴重,因為語言錯誤僅僅是表層結構的錯誤,而文化錯誤則意味著交際出現障礙。

三、大學英語教學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途徑

針對非英語專業大學生英語學習的現狀和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我們應該采取一定的措施,遵循一定的原則,采取一定的手段,積極有效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Seelye,H.N.(1989)在其著作“TeachingCulture”一書中提出了幾個實際教學原則:(1)通過所教的語言了解文化;(2)使文化行為成為每課學習的一個重要部分;(3)讓學生獲得取得相應社會經濟地位的能力;(4)讓學生對自身文化及目標文化均有所了解;(5)要認識到并非所有文化教學都要改變學生自身的文化行為,而是要讓學生了解到人們的行為是受其文化影響的,并應對其表示理解。國內的莊智象先生和束定芳先生也都相應地提出了跨文化意識培養的原則,即適應性原則、階段性原則、交際性原則和滲透性原則。

綜合起來,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進行:

1、利用現行教材,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

當代流行的大學英語教材不再是一個知識面單一的孤立個體,而是將自然科學、文學以及文化知識的學習有機融合在一起的教材。這些教材在編寫過程中被賦予了很多文化的因素。課文內容往往涉及西方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建筑、地理、工業、農業等,并且課文信息量大,能生動地再現中西文化的差異,可讀性強。教師在備課時和上課時若具有強烈的人文思想和文化知識,那大學英語課就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交流,就會變成具有很高欣賞品位的藝術賞析課。同時教師還可以提高學生在教育觀、文學修養、價值觀、社會生活和風俗習慣等方面的跨文化意識,從而大大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

2、利用課堂教學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

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除了教師利用教材之外,課堂教學也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因素。課堂教學的基本形式,也是學生交際的模擬舞臺,學生將帶著從英語課堂中所獲得的知識技能走向社會,投入到真正的跨文化交際中去。具體而言,可在課堂教學中實施以下方法:

(1)對比法:可將英美文化中的形象和標志與自身文化的相應內容進行比較,其中包括名人、建筑、風俗習慣等,以此來增強學生對文化概念的理解,如南京的長江大橋與舊金山的金門大橋,中國的春節與西方的圣誕節。又如,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如:你感覺怎么樣?你想要什么?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出發,如“CanIhdpyou?”“WhatcanIdoforyou?”再有如中西方對待老人的態度不同,中國認為“老”是成熟、資深,而在西方“老”則意味著無用、孤獨。

(2)實物講授法:教師可搜集一些能代表中西文化的實物,如笛子和小提琴、旗袍和西服、中藥和西藥等,也可找一些普通的實物對比,如郵票、報紙等。目的在于促使學生進一步了解目的語文化。

(3任務教學法:教師在講授文化知識時,可以采用任務型教學法,設計好教學任務,并指導學生合作完成。例如涉及family這個主題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陳述中西方家庭類型及家庭關系,并列出familytree.這樣學生在課前就可以分組查閱資料,了解中西方的家庭類型:Extend—edfamily(大家庭)、Nuclearfma ily(核心家庭)、Single—parentfamily(單親家庭),并且在課堂上討論中西方家庭的共同和不同之處,從中則可了解中西方家庭觀念的異同。

(4)討論法:定期就課文涉及的內容和新近發生的中西文化現象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和自由言論。比如通過活動來討論兩種文化的寒喧方式、時間觀念、購物習慣等。進一步強調文化與語言的密切關系,增強學生英語學習的跨文化意識。

3、加強主體文化意識的培養

第11篇

論文摘要:新課程標準下的高中新教材更加豐富了英美等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背景知識,教師若能在教學中巧妙應用,定能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培養新的詞匯學習策略,利用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語篇理解能力,利用英美國家的社交禮節和文化習俗知識,增強學生用英語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

    新課標實施后,新教材在編寫上有了很大的改革,每一單元都有英、美等國家的文化背景介紹,課文題材廣泛,體裁多樣,涉及西方社會生活的多個方面,在思想內容方面具有一定深度。這就要求英語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能局限于傳授詞匯語法知識,講解試題,還要教給學生準確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文化習得意識,使文化規范的教學與語言技能的培養同步進行。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知識對學生有很強的吸引力,教師生動、形象適度地介紹會激發學生用英語進行交際的強烈欲望,促使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帶著濃厚的興趣主動積極地學習。培養學生對英語語法結構、文學作品和語言邏輯問題的思維能力和想象力。在中西文化比較中進行英語教學,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學中,教師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巧妙利用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知識,培養學生的英語語言技能。

    一、利用英美國家的詞匯文化知識,培養新的詞匯學習策略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學習語言不可避免地接觸到與之相關的文化。文化知識加深了學生對語言的了解,語言則因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理解和掌握。其中,詞匯是文化信息的縮影。在英語學習中,學生除了多記詞匯外,還必須熟悉英語詞匯的內涵和外延,尤其需要掌握其不同的文化內涵。高中詞匯教學更注重對詞匯所承載的深層含義的理解,更注重表達的靈活性和恰當性。高中的詞匯教學重視語篇的支持,在具體的語境中準確地體現單詞的真正詞義的同時,還要重視文化的影響,這些都要求我們必須結合詞匯文化知識進行詞匯學習。

例如:"a white lie”不是“白色的謊言”而是。不懷惡意的謊言”;"black coffee”不是“黑咖啡”,而是指不加牛奶的“濃咖啡”,而white coffee也并非“白色咖啡”,而是指加了奶的咖啡。因此我們說,how do you like your coffee black or white?你的咖啡要什么樣的?這是由于中西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導致的理解不同。再如:freeze這個詞的基本含義是“冰凍”、“結冰”。而在一個私人擁有槍支的美國社會中,freeze!—“站住”、“不許動”卻是人人皆知的日常用語。一位留學生因聽不懂美國人的口語“freeze!”而被槍殺。又如:因為在一個老人普遍得不到尊重的社會里,老人們養成了不服老、堅持獨立的習慣。所以美國的老人都不喜歡別人稱其為elderly people,在美國都用sen初r citizens“年長的公民”這一委婉語來指代老人。詞匯教學要從用的角度出發,發展學生比較強的語言意識,詞匯學習與說話的意識聯系起來,與語境聯系起來,與文化聯系起來,突出交際,強調應用。

    二、利用英美國家的地理歷史知識,培養學生語篇理解能力

    英國在強盛時期四處侵略擴張,二百多年的殖民統治使其語言和文化廣為傳播,對世界文化發展產生了巨大影響。因而,英語成為當今世界上最為流行的語言。人教版高中教材中,有好幾單元都涉及到了英美國家的地理、歷史知識,如《the british isles)),((thesouth american)), ((going west)), ((american litera-tune》等。教師可以搜集跟單元教學同步的資料,利用地圖、多媒體等將英語國家的地理、歷史和文化特點直觀形象地展示給學生,使其拓寬視野,積累背景知識。相應的歷史、地理文化背景知識的引入可以激發學生對這些課文內容進行探究的好奇心,引導學生從以語言知識為目標逐漸過渡到以語篇信息為目標上來,進而對語篇進行整體的把握。只有對文化背景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學生才能更快更準確地把握英語的語言本質和思想內涵,才會準確深刻地理解教材內容,更好地理解語篇,提高閱讀能力,才能更準確地學習和運用英語。

三、利用英美國家的社交禮節和文化習俗知識,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第12篇

關鍵詞:文學教育;觀念;課程體系;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42.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11-0221-02

文學教育,狹義的理解,是指納入教學體制的文學課程。廣義的理解,文學講座、讀書交流、文學節目等都可納入文學教育的范疇。本文所討論的文學教育主要是第一種狹義范圍的理解,即納入教學體制的文學課程。且在本文中只討論作為素質教育和通識教育的文學教育課程。文學作為文化素質教育的主要學科,肩負著提高青年學生文化素質、繼承中國文化的重任,地位日益受到重視。早在2006年,教育部就提出希望各高校重視加強作為文學教育主要學科的大學語文的改革和建設,全國各高校紛紛響應,一時間,大學文學教學獲得了加強。但綜觀今日各高校情況,仍存在著不容樂觀的因素:有些高校雖開設了大學語文,但課時不斷地被壓縮;有些高校課程體系內有眾多的文學選修課,但開課率不高,即使開課效果也屬平平。基于上述狀況,筆者認為高校文學教育課程亟待加強,為了更好地發揮高校文學教育的功能,需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一、轉變觀念,充分認識高校文學教育課程的重要性

1.充分認識文學教育對培養創造性人才的重要意義。現在大學教育強調培養創造性人才,而“創造性人才必須具有的開闊的視野、獨立的思考、豐富的想象力、強烈的使命感和博大的胸襟和抱負等素質”都可以通過文學教育從不同的層次、不同的層面培養和提高。“藝術是人類情感符號形式的創造”①,解讀經典文學作品,是與偉大心靈的對話,這種交流和對話會感染到后世的對話者,影響對話者的價值觀,凈化對話者的心靈。同時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還可以提高人的藝術感受力、激發想象力、增強創造力。在文學作品所呈現的是用語言描繪和建構的世界,讀者需要充分發揮自身的想象力才能了解這個世界。因此,對文學作品的學習過程是刺激和鍛煉人的感受力和想象力的過程。想象力和感受力是培養創造力的基礎。著名科學家錢學森說:藝術的修養不僅加深我對藝術作品中那些詩情畫意和人生哲理的深刻理解,也學會藝術上大跨度的宏觀形象思維。②這種宏觀形象思維其實就是一種創新能力。從這種意義上來說,文學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2.自上而下地轉變重科學輕人文的觀念。長期以來,我國高等教育存在著重科學教育輕人文教育的傾向,這種觀念影響到高校的學科建設、專業設置和人才培養,也影響到在校生的學習和發展。在當今這個經濟高速發展、競爭空前激烈的時代,學校和學生都更多地表現出實用主義和急功近利的傾向,重理工輕人文、重實用輕修養,很難在高校中形教育應有的氛圍。在這種情況下,文學教育依靠一些政策的支持,雖在高校中占有一席之地,卻未能真正引起關注,很多時候成了點綴性的課程。要想真正發揮它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需要高校體制內自上而下地提高對文學教育的重視,學校提供更大力度的政策支持,如從課時保障、師資配備等方面給予充分的重視,為文學教育提供優厚的環境。在教師層面上,也要轉變觀念。把承擔文學教育課程看作是重要的工作,努力探索適合自己所在學校的教學方法,提高教學效率。在學生層面上,要增強學生學習文學課程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二、建立科學的課程體系

近年來,隨著思想和人才培養觀念的轉變,文學教育課程作為素質教育課程的一部分進入了人才培養計劃,并加以實施。對培養高素質、創新型人才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就文學課程體系而言,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影響著它功能的最大限度的發揮。除大學語文外,各高校開設的文學課程,一般都采用相關教師申報什么課程就開設什么課程,這樣看起來開設的課程不少,但實際上是雜亂無序的,缺乏體系性和科學性。從教師角度而言,某一學期開不開設自己承擔的文學教育課程視自己完成教學工作量的情況而定,因此,有些培養計劃中的課程,在某一學期卻不能真正開出,影響了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從學生角度而言,一般學校規定選修的固定學分,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規定文學類選修是6學分,即選修兩門文學類課程即可。這樣學生對文學課程的選擇也是十分有限的,同樣造成了課程體系的不完整。由于上述原因,表面上看起來文學教育課程不少,但對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人文精神、綜合素質卻不能產生應有的作用,所以,要對文學的課程體系進行優化。在考慮課程體系優化問題時,首先要解決缺乏統一性的問題,要求凡承擔文學教育課程的教師,必須保證每學期都會開設課程以供學生選修。在此基礎上,學校根據科學性和需要性的原則,對文學教育類課程進行以下三類課程的優化設計。

1.知識類課程。此類課程以使學生掌握相關知識、培養綜合素質為目的。開設中國文學概論、西方文學概論,輔助開設中西文化比較類課程。讓學生了解中國文學、文化,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時在中西文學文化的對比中,更好地思考中國文化的精神與品格,優長與缺陷,更好地確立自己的文化人格。

2.鑒賞類課程。此類課程開設的目的是使學生感知和體驗文學作品,提升文學鑒賞能力、審美感受能力,培養人文精神。可開設古代詩詞欣賞、古代散文欣賞、現代小說欣賞、現代詩歌欣賞、世界名著導讀等課程。這些經典作品是美的存在、是人文精神蘊含豐沛之所在。學生通過閱讀、欣賞、感知、體驗可以獲得美的熏陶、情感教育以及人文精神的培養。

3.能力訓練類課程。此類課程以提高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為目標。可以開設寫作課程。在課程中學生可以進行文學寫作、新聞寫作和論文寫作的訓練。受應試教育的影響,中國大學生表達能力整體不高,特別是理工專業的學生。寫作訓練可以強化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同時,寫作可以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強化學生的創新意識。

按照上述三類設計具體課程,使高校文學教育課程具有比較科學完善的課程體系。在此基礎上,各院系在課時性質、學時學分等方面進行優化,文學教育類課程會發揮它應有的作用。

三、優化文學教育課程教學方法,適當使用現代教育技術

教學不是單向傳播體驗的過程,而是一種雙向傳播交流活動。針對非語言文學類專業開設的文學教育課程,教師要在短時間內向眾多學生傳授大量文學知識,往往采用簡單省時的講授法,成為“填鴨式”教育。這導致師生間缺乏交流和溝通,使學生興趣下降,也未能達到文學教育課程開設的目的。為了改變這種現狀,必須優化教學方法。除講授法外,筆者認為,要在文學教育的課堂上廣泛采用啟發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并適當采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1.啟發式教學法:我國最早的教育家孔子說過“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其大意是不到他努力想弄明白而不得的程度不要去開導他;不到他心里明白卻不能完善表達出來的程度不要去啟發他。這雖是古老的教學方法,但對目前的文學教育教學而言,它可以改變“以講為主,以講居先”的格局,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積極探索精神。如在講授先秦散文時,經常選的篇章是來自《左傳》的“段于鄢”,其中分析鄭莊公人物形象是重點。梳理完課文后,教師可拋出一個啟發性的問題:母親姜氏想讓共叔段代替莊公為國君,你覺得兩兄弟誰更適合做國君?同學們陷入思考,一會兒,開始踴躍發言,大家共同認為共叔段無才無德不適合做國君。對莊公的認識發生了分歧,有的同學說莊公趕走弟弟、幽禁母親,不仁不孝,不適合做國君。有的同學說莊公行事老到、善于謀劃,具有政治家的素質和風范,適合做國君。針對分歧,教師講述了春秋的諸侯爭霸的時代環境,引導大家分析在這樣的時代作為一國之主應具備怎樣的素質和才能。這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也變得饒有興味,更好地體會了莊公這個形象。

2.體驗式教學法:體驗式教學法是在教學過程中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的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迅速而正確地理解教學內容,促進他們心理機能全面和諧發展的教學方法。它的本質特征是激發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更好地體驗教學內容中的情感,使原來抽象的知識更加生動有趣。同時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文學課程為體驗式教學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體驗式教學中,教師要改變自己是文本發言人的觀念,引導學生做文本對話的主角,用自己的心和情感去體驗作者的情感,用自己的生命去體驗作者的生命。由此,學生由生活的世界進入到文本的世界,在文本的世界中體驗、移情、反思,與文本的世界共鳴,撞擊出思想和情感的火花。在講授婉約詞人李清照時,教師一邊講她的人生經歷,一邊引入她各個時期的詩作。引導學生從“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清竹嗅”、“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體會她少女時代天真爛漫的情懷;從“才下眉頭,卻上心頭”、“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中體會她的相思愁怨;從“水通南國三千里,氣壓江城十四州”、“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體會她的雄健豪氣。由此,學生了解了一個多側面的李清照。在此基礎上,學生在深入解讀李清照晚年作品《聲聲慢》時,學生一方面體會到了晚風、暮秋、黑夜、細雨,凄涼的氛圍和心境,另一方面,體會到作者不屈的靈魂在做一次又一次的抵抗,這里有生命的悲哀,更有生命的不屈。沒有體驗的情感是膚淺的,只有調動學生的情緒去體驗、去玩味,才能獲得更多的心靈的啟迪。

綜上所述,高校的文學教育要更好地發揮它在人文素質教育中的作用,首先要轉變重實用輕人文的觀念,同時注重課程體系的優化和教學方法的改進。我們相信經過高校、文學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一定會給學生提供一個更好的文學教育環境,使文學教育質量大幅度提高,更好地發揮它的作用。

參考文獻:

優秀范文
主站蜘蛛池模板: 安吉县| 宜君县| 德昌县| 虞城县| 永清县| 陕西省| 思茅市| 峡江县| 德昌县| 拉孜县| 宁城县| 荆州市| 东乌珠穆沁旗| 辰溪县| 高台县| 原阳县| 瓮安县| 耿马| 东乌珠穆沁旗| 武穴市| 蓝山县| 安顺市| 徐水县| 梅河口市| 谷城县| 淮滨县| 安徽省| 金坛市| 宿迁市| 密山市| 湖州市| 玉龙| 迭部县| 大理市| 乌什县| 定日县| 石首市| 呼和浩特市| 金寨县| 依兰县| 富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