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03 10:48:5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模塊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設置原則
模塊化課程結構便于不斷更新課程內容,滿足學生個性化發展的要求。[2]據此,學校要打破學科型課程體系,建立以職業能力為中心的課程體系,筆者認為,中職電子商務課程結構模塊化的設置原則應該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三個一體化”的原則。
1.一個中心
堅持以人才的技能培養為目標,以企業需求的人才為導向。讓學生畢業之后實現“零距離”就業,召之即來,來之能干!
2.兩個基本點
一是堅持“因地制宜”,可以理解為因校制宜,如前電子商務專業的專業面很寬泛,這既是不利之處也有好處。從大的方面講,電子商務究竟是學電子還是學商務,本質上權重應該偏后者。但由于時代的局限性,電子商務并沒有完全取代傳統商務,只是在一個商務活動的某個方面。權重也可以偏于前者,畢竟電子作為技術層面上的知識在企業中還是很有市場的。中等職業學校發展的水平良莠不齊,師資力量、辦學特色等都不一樣。如筆者所在的學校,計算機專業是拳頭專業,師資力量雄厚,軟硬件設施齊全,可以考慮偏于“電子”,叫做“大電子+小商務”;有的學校會計、國際貿易專業是強項,就可以考慮偏于“商務”,叫做“小電子+大商務”。實際上很多大學也是這么做的,就專業重心方面:西安交通大學是具有理工特色的綜合性研究型大學,華中師范大學以文科見長,而北京郵電大學工科與信息科技突出。因此,三所大學所選擇的電子商務培養重心不同,模式不一,依次為以“重點實驗室+校企合作平臺”、“實驗室+實踐基地+虛擬平臺”、“實驗教學示范中心”為依托的立體化實踐教學模式。[3]二是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根據學生的愛好與興趣選擇職業的重心。
3.三個一體化
首先,“教學一體化”,鑒于電子商務專業教師師資力量緊缺的現狀,學校可以安排非專業任課教師帶領學生到企業中學習,從實踐中學;也可以定期聘請企業中電子商務專業人士走進學校課堂;其次是“內外一體化”,就是校園內的“第一課堂”與校外的“第二課堂”在教學計劃、課時安排上實現一體化綜合布局、實現認知與技能的無縫連接;第三是“網上網下一體化”,網下學習知識網上進行操作,將知識轉化為技能,是學習方法的創新。
(二)基本框架
1.靜態模塊
根據傳統教學方法所設計的模塊,包括三個基本模塊,即“通用知識模塊”、“專業知識模塊”、“應用技能模塊”。頂層的三個模塊是基本模塊,每個模塊還能派生出一個二級甚至三級的子模塊。這個模型簡單便于操作,在三個基本模塊所占教學重要性的權重分布上,可以根據學校的特色進行安排。不足的是學生自主選擇的權利有限,不利于個性化教學目標的實施,這種模塊化設計一般適用教學硬軟件設施相對較差的中職學校。
2.動態模塊
打破傳統教育模式,沒有基礎課與專業課之分,完全按照商務活動的流程劃分為四個模塊。各模塊之間的關系是平行的,學生在學習期間選擇哪個模塊,哪個模塊的知識與技能就是這個學生的主攻方向,即必修課程,而其余三個模塊則是選修課程。這種設計的思路是模塊沒有權重的分布問題,打破了“偏商”還是“偏電”的界限,把模塊重要性的選擇權完全交給學生。充分體現了個性化因材施教的教學特點。重要的是這種基于電子商務流程的模塊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和不同區域的經濟特色,每隔一段時間修正一次,體現動態化。參與模塊內容設計的人要有通曉電子商務業務的專業人士參與,以保障模塊始終不會偏離社會發展趨勢。這種模式適合于教學條件比較好的中職學校。
二、中職電子商務課程結構模塊化實施保障
課程結構的模塊化成功與否關鍵在于在教學實踐中的應用,除了和“教學手段一體化、組織教學項目化、培養能力綜合化、技能考核過程化”的其它四化協同配合以外,學生在選中自己的模塊之后,可供選擇的學習渠道可以有以下幾個部分:
(一)仿真實訓
校內仿真實訓室在這里學生可以辦理網上銀行、體驗B2B、B2C、C2C的電子商務交易模式,研究模擬綜合解決方案。
(二)真實的網絡平臺實訓
網上沖浪,商務生活服務網、搜索引擎、網上開店、自制網站,參與淘寶(C2C)、阿里巴巴中文網站(B2C)的交易活動等。
(三)企業實踐實訓
基于自身學習的內容,主要學習掌握基于企業平臺的綜合問題解決方案或基于阿里巴巴誠信通平臺的綜合解決方案。
(四)社會實踐
鼓勵學生網上創業,積極參加各類電子商務大賽,拓展知識面,增長見識。
四、小結
(一)基本情況;
(二)申報理由:1師德與政治思想;2工作業績(教學成果、主持及參與的教研課題、輔導學生獲獎情況、所獲市級以上的榮譽、教研方面所獲榮譽、近年的市級以上公開課及講座報告、近年參與的培訓、近年發表的論文、參與編寫的教材及專著、學科帶頭人及青年教師的培養;3教書育人;
(三)晉升以后的工作設想
二、教師晉級述職演講范文
一、基本情況
1971年6月出生,男。1993年6月畢業于華南師范大學地理學系地理學專業,本科學歷,并被授予理學學士學位,同年7月參加工作。1993年7月至1994年7月在區大瀝中學高中部任教,1994年8月至2005年7月在區大瀝高級中學任教,2005年8月至今在第一中學任教。2000年11月,經市中學一級教師第二評審委員會評審通過,具備中學地理一級教師資格。現申報中學地理高級教師資格,并作如下述職演講。
二、申報理由
忠誠于黨和人民的教育事業,自己熱愛祖國。認真執行黨的教育路線、方針和政策,積極貫徹實施素質教育。關心國家大事,遵紀守法,積極參與各項學習。堅持教書育人,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影響學生,教育學生。有較高的師德修養,較強的責任感和事業心。工作上服從學校的布置,任勞任怨。
曾獲得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選三等獎、區教育教學科研先進工作者、區高中地理學科論文評比三等獎、區第一屆高二地理能力競賽優秀輔導老師獎、區第一中學“十大優秀班主任”區第一中學優秀班主任、區第一中學“先進工作者”區第一中學優質課競賽二等獎、區第一中學優質班會課評比三等獎、大瀝區優秀教師和大瀝區教育線優秀團員等多項榮譽稱號。參與工作以來。
(一)教學能力及成果
注重對學生進行學法指導,比較注重抓主干知識的學習以及聯系生活實際學習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知識。其次。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學會學習、樂于學習。對優生,鼓勵他老師指導下獨立鉆研,充分展現他優勢。2008年高考我任教的高三(1班地理平均分為94.72比學校平均分92.39高2.33比區平均分92.37高2.35比市平均分92.07高2.652007年6月首屆“地球小博士”全國地理科技大賽中,輔導的李明輝同學獲優秀獎。2007年4月區第一屆高二地理能力競賽中,輔導的何振輝同學獲二等獎、李雪儀同學和張穎欣同學獲三等獎,也因此獲得優秀輔導老師獎。2005年12月廣東省第一屆博冠杯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中,輔導的熊斐影同學獲一等獎、周文勝同學和謝錦添同學獲三等獎。
(二)教研能力及效果
目前已經結題,2005年9月起個人進行《高中地理教學過程性評價探索與實踐》校級課題研究。并且獲得校級優秀課題。2006年6月起參與一中袁小雄主任主持的高中地理(選修Ⅲ)網絡資源建設開發與應用研究》市級課題研究,主要負責圖片、音頻等素材、課件以及各種試題、練習題等,并且已經在教育網開設專題學習網站,充分實現資源共享。2006年12月論文《淺談普通高中地理新課程的教學設計》獲區2006年度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并在交流會上宣讀。2007年12月兩篇論文《從2007年廣東高考地理綜合題看今后備考》和《淺談湘教版地理Ⅰ“活動”使用》獲區2007年度高中地理學科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并在交流會上宣讀。2001年12月論文《高中地理教學的圖象運用》獲市中學地理教學論文評比三等獎。
(三)教育能力及成果
認為要塑造一個人,擔任班主任期間。特別是高中生,首先要端正思想。學習效果有高有低很正常,但是思想不能落后。也就是俗話說的成才先成人”然后就是集體主義問題,不論是現在還是將來,團隊合作很重要。當然現在具體來說就是班風問題。個人思想問題會影響班風,班風好會促進個人的快速發展,當然班風不好會阻礙個人的發展。例如2005~2006學年度我所帶的高一(18班,從見到第一天起,就一直在強化我這些觀點,結果這個班六次獲得“優秀班集體”發明了一中的歷史紀錄。優秀班集體”可是考慮了諸多因素,并且用比較科學的量化方式評選進去。因此2006年1月我被評為“優秀班主任”同時“優質班會課”評比也獲三等獎。同年9月,因教育工作效果突出被評為一中“十大優秀班主任”重視集體效益的同時,也重視學生個性的發展。例如對于學習效果優秀的學生,經常私下找他聊,像學習方法、學習經驗等,使他效果有更快速度的提高。
(四)培養青年教師情況及效果
由于在2005年7月之前,青年教師培養方面。一直在區大瀝高級中學擔任史地科組長,所以培養青年教師義不容辭。1995至1998年指導黃立雄、謝桂珍老師完成他第一個教學循環;1999至2002年指導徐淑霞老師完成她第一個教學循環。2005至2006學年度我被學校聘為謝群老師的教學工作導師,今年8月她將第一次上高三。2006至2007學年度我被學校聘為陳江寧老師的班主任工作導師。以上各位老師在協助下都迅速成長,取得了良好的教學和教育成績。
(五)參與繼續教育情況
積極參與各項繼續教育培訓,工作之余。使自己更好地適應教育、教學發展的需要,其中有2007年12月市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地理大講堂—掌握教材改革,靈活實施教學”2007年10月市區教育局教研室主辦的地理大講堂—國地理學研究進展與前沿領域”2004年7月我參與由華南師范大學和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普通高中新課程地理科省級培訓班”等中學地理教學系列培訓課程。2003年12月經市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測試,普通話水平為二級乙等。
2004年10月我參與了廣東省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C級培訓”考核合格。還積極參與學校組織的班主任工作論壇,為了更好地做好學生的教育工作。及師德學習培訓,努力提高自身的認識水平和業務能力。
2001年1月起參與由教育學院電教中心和市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作領導小組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計算機全員初級培訓”考核合格;2002年4月起參與由廣東教育學院計算機科學系和廣東省教師繼續教育指導中心聯合舉辦的中小學計算機全員中級培訓”考核合格。2008年8月我參與全國專業技術人員計算機應用能力考試(五個模塊—PowerPoint2003Excel2003Internet應用、Word2003WindowsXP考核合格。還努力提高自己的計算機應用水平。
關鍵詞: 防盜報警; AVR單片機; Android平臺; LCD12864
中圖分類號: TN70?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5)08?0117?03
Study on home wireless anti?theft alarm system based on Android
CHEN Jing, WANG Zhi?hua
(School of Science, Beijing Forestry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The household anti?theft alarm system based on Android platform and combined with the microcontroller not only can achieve low?cost detection, display and alarm, but also can transmit the system data to the users’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 in wireless transmission mode through the serial port WIFI equipment, and realize remote wireless control. The ultrasonic ranging module, vibration detection module and infrared emission circuit are used in the system to realize automatic detection function. The buzzer and LED are adopted to achieve sound and light alarm function. The AVR single chip microcomputer with built?in reduced instruction set is taken as data processing center. The system status data is sent to the module LAK?RMO4 through the asynchronous serial transceiver USART. The TCP/IP protocol stack is built in the module to realize data transmission and conversion among the user serial port, Ethernet and WIFI interface. Through programming of Android mobile phone application program, the user can achieve data transmission between AVR SCM and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 in intelligent mobile phone, and realize setting and control of the whole system.
Keywords: anti?theft alarm; AVR MCU; Android platform; LCD12864
隨著人們安全防范意識的逐步增強,作為智能家居系統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家庭監控和防盜報警系統實現了自動監測報警,以使家庭財產免受損失的功能,其性能的好壞直接關系到整個智能家居系統的好壞。與境外安防產品的成熟程度相比,中國安防產品市場的產業結構上呈現出產業區域分布不均衡、壟斷程度低、市場占有率低等特點。現在,急需能夠低成本檢測、顯示和報警,并且能夠通過智能手機等設備接收實時信息,并實現遠程無線控制、具有一定市場競爭力的產品出現[1]。本文設計的家用防盜報警系統,通過各個傳感器系統的自動檢測,單片機收集傳感器信號進行報警數據的處理,并通過串口?WiFi將數據發送到用戶的手機上,同時用戶也能發送控制命令給單片機,從而實現對整個系統的控制。本設計是單片機和Android平臺的結合,不僅實現低成本檢測、顯示和報警,而且能夠實現遠程無線控制。
1 系統整體結構及軟件流程設計
本設計整體分為4個部分:自動檢測、聲光報警、液晶顯示和終端控制,其中AVR單片機是數據處理的中心,控制傳感器模塊及電路,采集和處理檢測到的各種信號,進行計算和判斷,從而決定是否啟動聲光報警系統,并將得到的數據信息顯示在LCD12864上,供用戶查看;單片機的串口與串口轉WiFi模塊的串口通過2×3串口線相連,單片機將系統狀態信息通過串口發送數據,串口轉WiFi模塊自動將數據通過WiFi發射到空間,Android手機通過本設計中編寫的客戶端就可以實現系統控制[2],系統整體結構框圖如圖1所示。
圖1 系統整體結構框圖
單片機部分的程序主要完成自動檢測、聲光報警和液晶顯示功能,其串口接收采用中斷方式,只有單片機串口接收到數據時,才會將接收標志receverflag置1,這時才會運行串口數據發送子程序。本設計中,使用了三處中斷進行數據處理,另外兩處分別是超聲波測距子程序和振動檢測子程序,超聲波測距時,單片機I/O口發送超過10 μs的高電平,然后計時器計時同時主程序循環等待PD2檢測到上升沿電平;振動檢測時,PD3檢測到上升沿電平時進入振動檢測子程序,該子程序包含報警設置及顯示判斷。在液晶顯示部分,有3個顯示頁面,分別有Page_1,Page_2,Page_3作為顯示標志,在每個子程序和主程序中,當要顯示數據時,首先判斷要顯示的頁面標志是否為1[3?4]。單片機部分程序流程如圖2所示。
下面具體敘述報警系統各項功能的實現過程。
2 系統功能的實現
2.1 自動檢測功能
2.1.1 超聲波測距模塊
HC?SR04超聲波測距模塊可以實現2~400 cm距離的測量,精度可達0.3 cm。模塊主要包括超聲波發射器、接收器和控制電路。模塊的工作原理:
(1) 采用I/O觸發測距,給至少10 μs的高電平信號;
(2) 模塊自動發送8個40 kHz的方波,自動檢測是否有信號返回;
(3) 有信號返回,通過I/O輸出一高電平;
(4) 單片機計時的時間就是超聲波從發射到返回的時間,距離=340×[t2]。
2.1.2 震動檢測模塊
震動檢測模塊用來檢測系統的震動,本設計中用來檢測窗戶的震動。傳感器采用的是SW?18020P,SW?18020P任何角度均可觸發工作,適用于小電流電路觸發。本模塊不震動時,震動開關呈斷開狀態,輸出端輸出高電平,綠色指示燈不亮;震動時,震動開關瞬間導通,輸出端輸出低電平,綠色指示燈亮;輸出端與單片機直接相連,通過單片 機來檢測高低電平,由此來檢測環境是否有震動,起到報警作用。
圖2 單片機部分程序流程圖
2.1.3 紅外對射電路
在本設計中,紅外發射電路和紅外接收電路分別被安裝在用戶的門和門框上。在門正常關閉的情況下,紅外接收管與紅外接收管正對;當門打開時,紅外接收管接收不到發射管發射出的紅外線,此時,單片機檢測到的電壓數值發生變化。依據門打開的程度,電壓變化不同,用戶可以自行設定報警電壓閾值[5]。
2.2 聲光報警功能
2.2.1 蜂鳴器
在本設計中,采用的是有源蜂鳴器,只需要接上額定的電源就可以連續發聲。但是在實際設計中,通常采用三極管驅動放大來保障通過蜂鳴器的電流大小,從而保障聲音的質量。雖然直接利用高低電平輸出能夠實現報警功能,但若采用AVR T2的CTC輸出功能,能夠對頻率進行編程,使蜂鳴器發聲富有變化,更能夠引起主人的注意。在這種模式下,蜂鳴器還可用于進行簡單音樂的播放。
2.2.2 發光二極管
在本設計中每路檢測都有一路LED相連,顯示檢測到的狀態信息,同時任何一路都會觸發蜂鳴器報警。
2.3 液晶顯示
AVR單片機在運行過程中,通過傳感器模塊和電路,自動檢測用戶住宅的狀態信息,并將傳感器模塊和電路測得的狀態數據,通過I/O數據口傳輸到單片機內部。單片機一方面將這些數據與預先設定的閾值比較,從而判斷是否啟動聲光報警;另一方面,將這些數據顯示在液晶顯示屏上,供用戶實時查看當前的狀態信息[6]。系統狀態顯示頁面顯示的內容是:門、窗關閉或打開,距離數值。當紅外發射管與紅外接收管之間有物體遮擋時,可以模擬門打開的狀態,此時,門狀態由“關閉”變為“打開”,如圖3、圖4所示。
圖3 系統狀態顯示頁面
圖4 門由“關閉”變為“打開”
對于窗戶和距離是同樣的道理,本系統會實時監測用戶住宅狀態,并同步顯示在液晶屏幕上。由于單液晶屏幕顯示內容有限,作為交互性的智能設計,要求設計滿足用戶能夠自行設置參數的功能,因此設計了多個液晶顯示頁面,作為演示,只顯示2個頁面,分別是狀態顯示頁面和參數設置頁面。系統初始界面是狀態顯示頁面,顯示當前系統狀態。設計2個機械按鍵供用戶切換頁面和設計參數,用戶可以通過按鍵切換到其他頁面。在參數設置頁面,用戶通過參數設置按鍵可以設置靈敏度。靈敏度共分4種:10 cm,20 cm,30 cm,40 cm,代表距離是10 cm,20 cm,30 cm,40 cm時啟動聲光報警。參數設置頁面如圖5所示。
2.4 終端控制
終端控制功能的實現是通過編寫一個Android客戶端,該客戶端可以進行Socket通信,即可以通過給定的IP和端口利用Android手機的WiFi功能連接服務器,進行數據的傳輸和系統的控制。在本設計中,單片機與Android手機之間進行數據傳送時傳送的是命令代碼,該命令代碼是一個16進制數,該數據由8位二進制數組成的單片機和Android手機通過對該數據的8位進行解析,從而得到系統的狀態信息 [7] 。客戶端使用方法:用戶在Android手機上安裝該客戶端后,打開手機的WiFi功能,在IP,PORT輸入框輸入IP地址和端口,點擊連接按鈕,連接成功后,該按鈕會顯示“斷開”;中間區域顯示系統狀態,當狀態發生變化時,其顯示會發生變化;下面區域為命令代碼輸入區域,用戶可以根據需要輸入相應的代碼。
圖5 參數設置頁面
客戶端功能實現:客戶端程序初始化:為各個顯示控件添加屬性,并為按鈕添加響應事件;接按鈕響應事件:單擊按鈕時,與指定的IP、端口建立Socket連接;輸入流線程:接收輸入流,并根據輸入流數據對顯示區進行設置;命令代碼確定按鈕:將輸入的命令代碼通過已經建立的Socket通信通道已數據流的形式發送出去。
3 結 論
本文設計的家用無線防盜報警系統是基于單片機和Android平臺,實現了以下幾個功能:
(1) 自動檢測功能,超聲波測距模塊檢測陌生人與用戶住宅的實際距離,振動檢測模塊檢測窗戶的振動,該模塊與單片機的I/O口直接連接,實時檢測模塊電平變化,紅外對射電路檢測房門的開關,房門正常關閉情況下紅外接收電路接收紅外發射管發射的紅外線,與單片機相連的I/O口檢測到一定的模擬電壓,通過A/D轉換將電壓數值存儲在AVR單片機內部,當房門打開時紅外接收電路接收不到紅外線,該電壓值發生變化,單片機通過與存儲的電壓數值比較,判斷處理。
(2) 聲光報警功能,該功能主要有蜂鳴器和LED組成,該部分電路與單片機對應的I/O口連接,當單片機輸出相應的電平時,三級管導通,電路就會工作,實現報警功能。
(3) 液晶顯示,通過LCD12864將系統的狀態信息顯示出來供用戶查看,同時按鍵與單片機I/O口連接,通過對按鍵的判斷處理實現系統靈敏度的設置。
(4) 終端控制功能,該部分功能由HLK?RM04模塊和Android智能手機實現,HLK?RM04模塊的串口與單片機的串口連接,單片機將狀態數據通過串口發送出去,HLK?RM04模塊自動將串口接收的信息通過WiFi發送到空間,Android手機通過WiFi功能連接到該模塊,通過本設計編寫的客戶端就能實現信息的接收和顯示,同時發送對應的命令代碼給單片機,單片機接收到命令代碼解析后實現系統設置。
根據設計思想制作實物,經驗證功能實現良好。本系統利用單片機和Android平臺的結合,不僅實現低成本檢測、顯示和報警,而且通過串口?WiFi設備還能將系統數據無線傳輸到用戶的智能手機上,真正實現了交互式的智能控制。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 朱丹.基于GSM短信模塊的家庭防盜報警系統[J].紹興文理學院學報,2010,30(10):69?72.
[2] 桑順,牛曉聰,趙媛媛,等.AVR單片機與51單片機的比較[J].企業技術開發,2011,30(8):96?97.
[3] 牛睿,劉飛.基于AVR單片機的過采樣原理的實現方法[J].自動化與儀器儀表,2008(3):72?74.
[4] 陳慧,王宏遠.一種基于AVR單片機的樹狀菜單界面的設計[J].電子工程師,2005,31(6):68?70.
為了真實了解新課改以來我省高中音樂教學的基本情況,省教研室在全省13個省轄市組織了2011年普通高中音樂教學情況調研。調研的重點是課程和教師隊伍的發展狀況,主要采用問卷方式,并通過召開座談會、課堂聽課、重點調研、組織專家研討等方式,力求對我省高中的課程規范發展以及教師的師德表現、教學理念與能力、教學研究和專業進修等情況有一個較為全面的客觀的認識。
一、師資
江蘇省現有普通高中781所,在校學生數153.12萬人。校平均擁有音樂教師1.81人,每個教師任課3-10個班不等。據13個省轄市2012年上報數據統計,我省高中音樂教師總人數為1421余人,其中女教師901人,男教師520人;研究生學歷40人,本科學歷1343人;特級教師和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共12人(含退休)。本科以上學歷占97.2%。無論是教師數量和教師學歷水平,可以說基本滿足教學需要,并已形成了以特級教師、教授級中學高級教師和學科帶頭人為領軍人物的骨干教師隊伍。
二、課程開設
音樂課程作為高中學生的必修學科,由必修模塊與選修模塊兩部分組成。其中,必修模塊是必須統一開設的課程,選修模塊表現為課程的可選擇性,學校可根據音樂教師自身的專業特長和教學條件,在五個選修模塊中選擇1-2個適合的模塊開課,學生再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基礎,選修相應的內容模塊。
依據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的規定,音樂學科應修滿3學分,其中《音樂鑒賞》必修2學分,一般是在高一年級全年開設,每周一節,學時為36課時。《演奏》《歌唱》《音樂與舞蹈》《音樂與戲劇表演》《創作》,學生可選擇其中任一個模塊學習18課時,獲得1學分,一般安排在高二第一學期開設,或者高二全年與美術選修,隔周開設。
全省基本上已經做到按計劃開設。必修模塊《音樂鑒賞》的開設已形成常規,選修以《歌唱》模塊為多。其余選修模塊,也都在探索、研究和總結經驗的過程中。教研部門、學校和教師個體正在為擴展開課領域,完善開課機制做著努力。如江蘇省教研室組織了高中音樂模塊錄像課評比,有些學校結合地方戲曲開設了《音樂與戲劇表演》模塊,特級教師鄭文千和青年教師劉曉丹老師正致力于《創作》模塊教學的探索,等等。
以常州市為例,全市共有30所高中,81名高中音樂教師,除極個別轄縣(市、區)的民辦學校高二不能開足課程外(教育行政部門已責令其整改),所有高中學校均能開齊、開足并開好音樂課程。
常州高一年級全部開設《音樂鑒賞》模塊,每周一課時。高二年級有兩種模式:每周一課時,開設一個學期;或隔周一課時開設二個學期(一個學年)。2013年高二選修模塊開設最多的是《歌唱》模塊,有30所學校,其中市區有5所學校,高二開設了兩個選修模塊(《歌唱》+《舞蹈》或《歌唱》+《音樂與戲劇表演》)。
三、教材選用
根據教材選用的有關規定,目前在我省13個大市使用的教材共有兩種,一種是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的高中《音樂鑒賞》,必修教材和與之相配套的選修模塊教材;另一種是湖南文藝出版社的高中《音樂鑒賞》,必修教材和與之相配套的選修模塊教材。
必修模塊教材是學校為所有學生統一征訂的教材,選修模塊的教材則根據學校、教師教學和學生選修的實際情況選定,既要滿足教學需要,又能減少浪費。
四、課堂教學
一是凸顯“以音樂審美為核心,培養興趣愛好”的基本理念。能關注音樂教學的核心目標,注重教學過程與方法,強調學生對音樂的聆聽與感受,在學生感受與體驗音樂美的過程中,積累相關音樂文化,提高音樂審美素養,形成音樂審美能力。二是在體現教師為主導的同時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力求建立一種新型的和諧與民主的師生關系。課堂上,教師敢于放手讓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得知識和經驗,并提供機會讓學生相互分享,有時候走下講臺,和學生一起演唱、一起演奏、共同體驗、共同交流與探討,彰顯了教師和學生之間朋友式的關系。三是注重音樂實踐。或精心設計提問,引導學生賞析音樂,或設計參與活動,讓學生參與音樂實踐,加深對音樂的體驗與感受。四是加強現代信息技術在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大多數教師能熟練制作和使用多媒體教學課件,并在整合教材內容的基礎上精心選擇聲音和圖像資料,與時俱進,提高教學實效。
五、教研活動
教育主管和研究部門都非常重視學科活動,希望憑借開展卓有成效的音樂活動來全面促進學科建設和教師成長。
省教研室一方面研究、下發了《江蘇省普通高中音樂學科教學要求》,明確了教學實踐研究的方向。一方面以省級重點課題《普通高中音樂課程實施評價模式研究》為抓手,組織南京、常州、鎮江、鹽城等市,積極探索課程評價方面的有效策略。南京市相關研究成果專著已正式出版。同時,優質課評選、基本功比賽、專題觀摩研討、優秀教學論文評選、名師論壇、名師課堂展播研討、新課程骨干教師培訓等多樣、專題化的學科教研活動豐富了教研氛圍,有效促進了全省普通高中音樂教研、教改的深入發展。
(一)預期目標。
1、要不斷的提高自己在教育教學方面的能力,積極的參加學校的各種競賽和教研活動,不斷的磨練自己。
2、不斷的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平時多讀一些有關自己學科的最新前沿資料,注意收集,注意積累。用新課標的理念不斷的充實自己。
3、加強和結對教師的交流和切磋,發揮骨干教師的帶頭引領作用,注重培養學生各方面的能力。
(二)具體措施
1、注重學習,提升內在素養。
(1)積極、主動地參與學習。以觀看專家視頻、書籍和案例分析為主,虛心請教身邊的名師、優秀教師,充分利用網絡交流平臺,自覺的吸納新理念,使自己的教學方式、方法以及手段有更大的發展和成功。
(2)精讀書籍。繼續堅持每天讀書半小時以上,使知識不斷積累,思想與時俱進。每月必讀教學雜志:《小學語文教師》
(3)做好讀書筆記。養成勤于積累的習慣,本期做好詳細的讀書筆記。
2、潛心鉆研,上好每一節課。
(1)、樹立強烈的目標意識,認真學習、研究課程和教學大綱,明確本學段學習內容以及知識、技能、能力等方面的要求,并有機分解到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教時,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
(2)、認真上課,注重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認真對待自己的每一堂課,每一堂課爭取有一個亮點,要逐漸完成從一個合格型教師向特長型教師的轉變。提高40分鐘的教學效率。
3、建立個人教育教學博客,及時上傳教育教學心得或經驗總結等材料供教師分享。
4、堅持教育教學創新,積極參加公開課、聽評課活動,本學年計劃承擔兩節公開課,聽評課40節,主動與本學科老師進行研討及反思,促進共同進步。
5、積極承擔培養教師的任務,本期我將承擔培養袁梅,郭從俊兩位教師的任務。主要通過集體備課、聽評課等方式互相交流學習,使彼此的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6、本學年至少承擔1次學術講座或學術報告。
7、積極開展教育教學研究,積極參與學校的課題,創編蒙學基礎模塊的校本教材,切實解決教育改革與教學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軸溫報警器;STM32;獨立對等
中圖分類號:TP2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37(2015)36-0009-01
1 概 述
鐵路運輸是現代交通運輸中的重要手段,為了確保高速運行下列車安全運行,列車上都安裝了超速防護和集中式客車軸溫報警器等安全裝置。客車軸溫報警器在軸溫達到警戒值以后會自動報警,提醒有關人員及時采取防范措施,確保列車運行安全[1]。我國鐵路干線密布,客運列車數量多,一列客車可以掛20多節車廂,運行時每節車廂都要配備一個軸溫報警器。因此,軸溫報警器的數量需求龐大。
某型號軸溫報警器主要由單片機控制器、液晶顯示器、直流開關電源和調制解調器等組成。該型號軸溫報警器在數模兼容、數字濾波、抗干擾和可靠性等方面的優勢使其很快在客運列車軸報器的使用中占據了市場。由于各種原因,此型軸報器的通訊模塊故障率偏高,檢修工作量大,故需設計程序實現通訊模塊的數據收發功能測試。
2 系統硬件設計
測試時將待測軸溫報警器報與標準軸溫報警器用廣播線對接(不分主從),兩者通過Modem(調制解調器)相連接,待測機通過J-Link JTAG連接到PC機,通過IAR編譯器調試程序,若數據收發正常則設備內通訊模塊的軟硬件合格,測試結果顯示在PC機屏幕上。根據設計要求,設計選用Cortex-M3內核的STM32F107VCT6單片機,該處理器資源豐富能對多個操作并行執行,滿足設計的要求[2]。
根據EIA-RS-232C 接口標準:遠距離通信采用Modem時,需要9根信號線;近距離只需要3根信號線。這些信號線由接口電路提供,以便與Modem或終端進行聯絡與控制。測試系統提供了2個標準RS232串口,連接STM32中的異步串行收發器。工作中Modem還需經過了一個變壓器獲得更大的輸出功率后與另一個Modem相連接。Modem的外接變壓器的原理圖,如圖1所示。
3 系統軟件設計
3.1 多主機網絡
一般的分主從模式的通訊中主機需要不停的詢問從機是否需要發送數據,從機之間不能相互通信,需通過主機作為中間中轉站。而當主機需要處理某個緊急問題時,不得不等待問詢叢機結束后再處理,即浪費了主機和從機的時間,又容易在處理緊急情況時出現系統的崩潰。該型號軸溫報警系統中,每一臺控制顯示器既是主機,也是從機。它是通過順序發送的方式來完成信息交換的。當某一臺儀器發送信息時,其它機器都處于接收狀態,發送完成后就轉變成接收狀態,克服了主從模式主機輪詢的缺點,各個終端軸溫報警器也由被動變為了主動。這種方式的優點是所有的信息全部共享,速度快,即使某一臺儀器發生故障,也不會使網絡癱瘓。這種通訊模式也稱之為多主機網絡模式[3]。
3.2 主程序編寫
通信協議的設計是軟件設計的重點。在實際應用中,很多時候單機片之間的通信環境都是比較好的,協議不是很復雜。測試通信程序流程圖,如圖2所示。
①數據雙方均使用9 600 kbps的速率傳輸數據,A機和B機不分主從通信,使用查詢方式互相接收和發送信息,下面以A機發送數據時B機接收數據為例。
②雙機開始數據傳輸時,A機發送呼叫信號11H啟動握手過程,詢問B機是否可以接收數據。
③B機接收到握手信號后,如果同意接收數據則應當信號01H,表示等待接收,否則發應答信號00H,表示暫時不能接收數據。
④A機在發送呼叫信號后等待,直接接收B機的應答信號00H,才確認完成握手協議過程,開始發送數據,否則,A機繼續發送呼叫信號。
⑤B機在接收完數據后,將根據最后的檢驗結果判斷接收是否正確,正確就向主機發送AAH,表示接收成功,發送FFH,表示錯誤,要求重發。
⑥A機接收到AAH字節,則表示通信結束,否則A機重發這組數據。根據流程圖進行了通信主體程序的編寫。
4 結 語
串行通信具有結構簡單、可靠性高等優點,而且串行通信有一定的糾錯力,并且成本比較低。實驗結果在串口調試助手的調試界面運行得到了通過,結果表明該程序與設計思想可以有效解決此型軸報器的通訊模塊故障率偏高的問題,該通訊模塊已經運用于實際產品。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參考文獻:
[1] 張家棟,田宏萍.關于列車安全狀態監測和診斷系統的研究[J].內燃機 車,2000,(11).
[2] 李寧.基于MDK的STM32處理器開發應用[M].北京:北京航空航天大
物流服務與管理。
二、入學要求與學制
初中畢業生或具有同等學力者,三年。
三、培養目標
培養適應我省經濟發展和行業變化的需要,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具有扎實的物流管理專業及其他相關專業知識,熟悉相關法律法規,了解現代物流的運作流程,掌握現代物流管理的基本理論和信息技術,集倉儲、運輸、包裝、配送、流通加工、營銷、信息處理等實務能力于一體的,具有公民基本素養和職業生涯發展基礎的一線技術技能人才。
四、職業面向、職業能力分析與職業資格及繼續學習專業
(一)職業(崗位)面向、職業能力分析、職業資格證書
(二)繼續學習專業
根據專、本科專業目錄,結合物流服務與管理專業實際,本專業畢業學生繼續學習專業可為:
專科:物流管理、商務管理、電子商務、國際商務、國際貿易實務、市場營銷、連鎖經營管理、工商企業管理、工商行政管理。
本科:物流工程、工商管理、市場營銷、國際商務、電子商務、交通運輸、行政管理、國際經濟與貿易。
五、綜合素質及職業能力
(一)素質目標
1.有現代物流從業人員的精神和氣質,愛崗敬業;
2.有較強的安全作業意識;
3.有較強的服務意識和環保意識;
4.具備學習新知識、適應新設備的潛力。
(二)知識目標
1.掌握本專業必需的科學文化知識;
2.初步了解現代物流的基本理論;
3.具有計算機基礎知識及網絡技術等方面的基本知識;
4.掌握入庫和出庫的基本作業程序;
5.掌握盤點作業的基本工作程序、內容、方法;
6.了解物流營銷的基本原理,理解和掌握物流營銷的各種方法;
7.掌握物流業務政策法規和國際慣例;
8.了解條形碼技術知識、POS系統知識、RF技術知識。
(三)能力目標
1.具有利用計算機及網絡進行信息收集、分類、處理、的能力;
2.具有填制、識讀、制作和修改運輸單證和規范填寫倉儲作業各類單據的能力;
3.具有安排和監管現場貨物裝卸搬運和執行特殊貨物裝卸搬運與運輸的能力;
4.具有根據配送計劃進行分揀作業、配載作業、送貨作業的能力;
5.具備商品驗收、分揀貨物、出貨檢查、貨品包裝等作業規范操作的能力;
6.熟練操作倉儲作業的裝卸搬運設備、計量設備、保管設備、養護檢驗設備、消防設備,并具有上述設備的養護知識與能力;
7.具有對物流市場進行調查、獲取經濟信息的能力;
8.有較強的語言與文字表達、合作協調和應急能力。
六、教學時間分配及進程安排
七、專業教師任職資格
(一)職業素質要求
1.愛崗敬業,為人師表,關心學生,教書育人;
2.系統掌握專業理論知識,及時了解本專業國內外發展現狀和趨勢,注重更新知識結構;
3.刻苦鉆研業務,勇于創新教學模式,增強實踐教學能力;
4.善于結合學科特點,寓思想品德教育于學科教學之中。
(二)職業技能要求
1.具備物流及相關專業技術職務(非教師系列)任職資格或具備物流及相關專業(工種)技術三級以上等級證書;
2.具備通用計算機、多媒體和網絡等現代教育手段的操作與應用能力;
3.具備組織物流及相關專業實訓教學的能力;
4.公開發表過物流學科(專業)教育教學論文或參編專業教材。
(三)繼續教育要求
1.定期參加所授課程相關崗位職業資格進修培訓;
2.每學年參加帶隊指導頂崗實習或專業社會實踐活動在80學時以上;
3.定期參加相關專業學術研討活動,及時掌握本專業前沿理論;
4.定期參加市級、國家級或出國專業師資培訓學習;
5.通過進修提高學歷、學位層次(或取得雙學歷、學位)。
八、實訓(實驗)條件
(一)實訓室建設標準(見P103)
(二)實訓室建設設備清單(參考)
1.全國物流技能比賽設備清單
2.倉儲與配送實訓室設備清單
3.貨物運輸實訓室設備清單
4.國際貨代實訓室設備清單
5.快遞業務實訓室設備清單
九、編制說明
(一)編寫依據
省教育廳關于制定中等職業教育和五年制高等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意見。
(二)公共課的開設說明
1.語文課程包括基礎語文、應用文寫作兩大模塊,前三個學期為“基礎語文”,后兩個學期為“應用文寫作”。
2.數學由基礎數學和經濟數學基礎兩個課程模塊組成,前三個學期為“基礎數學”,后兩個學期應結合專業需求增加為“經濟數學基礎”。
3.英語課程由基礎英語、英語口語、商務英語三個課程模塊構成,前三個學期為“基礎英語”,第四學期為“英語口語”,第五學期為“商務英語”。
4.信息技術應用基礎課程由“文字錄入技術”“信息技術應用基礎”兩個課程模塊構成,第一學期以“文字錄入技術”為主,第二學期以“信息技術應用基礎”為主。
(三)選修課開設的說明
1.限定選修課,由各學校根據當地社會發展和學生實際情況,在貨物運輸、倉儲與配送、國際貨代、快遞作業四個方向中選擇開設。
2.任意選修課,可結合各學校專業方向的選擇和學生發展綜合考慮加以確定。
根據物流管理專業的特點,可供選擇的任選課程列舉如下:
(1)人文素養類:心理健康教育、美育基礎知識、演講與口才、文學作品賞析、音樂欣賞、書法、畢業生就業指導、文學名著欣賞、大學音樂鑒賞、數碼攝影及欣賞、創業教育與實踐、大眾健美操等。
(2)專業技能類:公共關系、消費心理學、超級成功學、溝通技巧、商務禮儀、商務談判、條碼技術與應用、供應鏈管理、特種貨物運輸、物流企業管理、物流統計、國際物流、回收物流及其他方向專業課程。
(3)社會實踐類:市場調查、物流企業參觀學習、參與短期企業生產實踐、實訓室綜合訓練。
(四)對于實訓(習)項目的說明
1.課程階段實訓
即集中實訓(見教學進程表“社會實踐”),主要是利用校內外的各種實訓室和實習場地,模擬現實企業的員工角色和環境,就某一單項或綜合課程進行多種形式的實訓,使學生在初步了解物流組織基礎上,能夠利用所學的知識進行物流管理活動的分析。
2.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主要是將專業理論知識同企業實踐進行有機結合,學習物流管理的各個環節以及如何應對內外環境的變化等,熟悉從業環境,參加物流企業的實際工作,同時為畢業設計收集資料。
對于學生畢業實習的管理,學校要制訂實習計劃,確定實習目標、要求、實習內容和崗位,聯系相關實習單位或實習基地,校企共同商定實習指導老師,學生既要按指導老師和計劃進行專業技能的實踐,也要遵守實習現場的規章制度,注重理論聯系實際,誠實謙恭、虛心學習。學校教務部門或相關系部應深入實習單位或實習基地加強對學生畢業實習的考核。
考核內容與要求:實習日記、實習報告、分散實習單位鑒定。
(五)證書培訓考核的說明
職業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
二、目的和意義
在此課題的研究過程中,緊密結合本校教學實際 ,經過調查、統計、分析、實踐 ,研究出各門課程的教學標準,技能考核標準、考試考核模式等能指導教學實際的方法 ,對本校的教學工作能起到一種指導、推動作用,而要達到教研目的。開展本課題研究,可以提出一些先進的教學管理思想和考試考核模式、基本措施、基本方法,豐富職業教育教學理論,為全面推行職業學校學生畢業標準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職業教育進一步深化辦學體制改革,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促進學校內部管理制度的改革,探索中等職業學校教學管理的運行機制和具體模式;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與社會教育、就業前教育與就業后培訓、不同類型教育之間、不同類型學校之間的溝通和銜接,促進終身教育體系的建立和學習型社會的形成;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職業學校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全面而富有個性的發展,全面實施素質教育;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促進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提高教師整體素質和科研能力;開展本課題研究,有利于職業教育教學評價和考試制度的變革。
三、研究的基本內容
(一)、具體研究內容:
1、通過公共文化課程新舊大綱對比研究、職業學校大綱與普通高中大綱的對比研究,編制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文化課程的指導性教學計劃,探索教學模式改革,制定相應的評價體系。
2、以項目驅動教學作為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研究專業課程教學計劃編制、目標任務(項目)的一般性方法和原則,構建適合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課程的項目驅動教學的內容,實現對學生的分層次教學,加強教學過程的監控與管理,建立相應的教學質量評價體系。
在計劃編制時注意各課程之間的整體協調,注意學生終身學習的需求。項目確定時注意考查學生對基本概念的深入理解、對所學內容的綜合運用、對所學技能的實際操作能力,教學內容力求切合學生實際。依據學生個性特點,合理區分學生層次,針對各層次學生的特點和需求,確定不同小項目、小目標,并逐步縮小目標差異,最終全部實現整體目標。
為配合項目驅動教育的實踐,正確引導師生的“教”和“學”,使學生成績更能反映學生的全面素質,我們將對傳統的考試方法和內容進行改革,構建一個新的多元評價體系。具體分為平時考核(含學習態度考核,小項目完成情況)、期末測試(理論測試在試卷庫中抽取,組織集中考試;實踐測試采用工廠生產模式測試,要求完成成型的綜合產品)。
3、針對學校目前實習工場出現的一系列安全事故隱患,進一步明確實習指導教師崗位責任,規范管理制度,強化學生安全教育、職業素養教育、職業道德教育,同時根據新大綱要求,調整學生專業課與文化比重,優化實踐課與理論課比例,加大硬件建設資金投入力度,擴大校外社會實踐基地范圍,創造學生實踐良好環境,進一步突出實習實踐。
(二)研究目標
1、制訂專業指導計劃。根據新大綱的要求,重新編制機電類的教學指導計劃,優化各專業課程開設秩序,確定各課程的教學目標、應完成的教學任務,確定項目教學中的各項目任務。
2、創新校本教學內容。從農村市場對職業學校的需求出發,根據學校自身特色,精心編寫一到二本具有特色并被同行認可、學生滿意的適合農村職業教育項目驅動教學的校本教材。
3、優化教學模式、技術與方法。充分發揮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突出學生的主體作用,運用“模塊式”教學方法,形成一個具有推廣價值的項目教學模式。充分運用現代教學技術手段,更新教學方法,使技術、手段、方法優化。在方法上改灌輸式為啟發式,改單一接受式為重視發現式、導學式、分塊式教學,使學生真正有獨立思考與創造才能的機會,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
4、強化學生專業實踐。
5、建立測評體系。通過對教師教學計劃的審定、教學過程的監控管理、教學成果的檢測考評,建立教師教學的評價體系。通過對學生課堂學習評價、各個項目學習評價、學期的成績測評等環節,建立學生學習評價體系,同時建立學生政治思想評價體系,完成對農村職業學校機電類專業的綜合測評體系的優化工作。
(三)擬解決的關鍵問題:
1、校本教材的開發。
2、教學管理制度的完善。
3、專業指導計劃的修訂。
4、學生評價機制的建立。
四、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法:通過上網和查閱資料,了解有關實習實訓操作流程;學習和借鑒有關項目驅動教學的實錄案例的方式方法;補充質量測評體系的漏洞;完善指導性計劃的內容等。
2、問卷調查法:設計制定面向全校師生的問卷,內容主要涉及當前學校教育教學管理模式存在的不足;教師教學質量考核和學生的綜合評價機制有哪些方面需要改善等等。通過調查和分析,得出結論,尋找解決辦法。
3、行動研究法:針對教育活動和教育實踐中的問題,在行動研究中不斷地探索、改進教學管理模式和方法 ,解決教育實際問題,將改革行動與研究工作相結合,與教育實踐的具體改革行動緊密相連。(特點是邊執行、邊評價、邊修改)。
4、教育實驗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學班級,通過實驗前、后學生學習的變化,找到適合指導學生學習的方案。
5、個案研究法:結合課題研究目標,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制定學習計劃,針對個性發展的需要,進行有效指導。
五、研究進度
1、前期準備與開題階段:
時間為XX年6月至XX年11月。內容為實施方案的制訂、相關文件的出臺、專家講座、教師培訓。預期成果:各種方案、文件的制訂。
2、專題研究階段:
時間為XX年9月至XX年8月。階段工作為:(1)XX年9月至XX年3月:調研、討論優化教學內容。形成項目驅動教學新體系并完成項目驅動教學教材初稿,同時在09級各專業中的《機械加工》、《c語言》、《作文教學》、《靜物色彩》、《職業生涯》課程中試用。推行“項目教學法”教學方法,舉辦學生座談會,開展問卷調查,總結該方法在教學中的優點及不足,不斷進行完善,并推行到其它的課程中去。(2)XX年3月至XX年8月:完成各項目內容電子課件制作工作,歸納、總結使用該方法在教學中的優缺點。預期成果:過程監控體系方案、評價體系方案出臺,完成若干篇論文。
3、綜合研究階段:時間為 XX年8月至XX年11月。階段工作為:(1)XX年8月-XX年3月:在XX級學生中試用教材并推行“項目驅動”教學方法,完善各專業項目教學法而形成完整的教材。(2)XX年3月-XX年8月:在XX級學生中繼續試用新編教材。預期成果:完成課題研究報告,撰寫科研論文4篇,教學論文2篇,教材出版。
4、課題結題階段:XX年12月
六、課題組人員分工
1、項目驅動教學法校本教材開發
負責人:
組成人員:
2、項目驅動教學法與分層次教學法有機結合的探討,學生心理教育及綜合素質的培養,建立完整的項目教學法過程管理制度和質量評價體系
負責人:
組成人員:
3、項目驅動教學法實踐與成果推廣
負責人:
組成人員:
七、預期研究成果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主要有職業教育教學管理的完善,機電專業教學指導計劃的完善,課程項目的確立及開課規劃的形成,校本教材的開發,采用項目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實現分層次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完成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形成較為完善的項目教學過程評估體系、效果評價體系。
成果形式主要有:⑴完成《機械加工》等適合項目驅動教學的相關校本教材;⑵形成一套完整的教育教學管理制度;⑶完成課題研究報告及教育教學論文10篇以上。編纂論文集《職業院校教學管理模式的創新研究與實踐》。(3) 調查報告、研究報告各一份。
本課題的研究成果預期先在校內機電專業進行實踐,然后進一步向校內和校外相關專業進行推廣,取得預期效果后進一步申請成果并爭取在湖南省范圍內的廣泛推廣。本課題的應用范圍主要是在中等職業技術學校。此項目受益面比較廣,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首先對于社會而言,為國家終生教育體系框架的建立奠定一定的基礎和積累豐富的經驗,并且能以此進行擴展,優化了社會教育資源,職業教育不再是斷頭教育,職業教育類學生也有了技能終生發展的道路,對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可持續發展將起到非常大的推動作用,同時也能更快更好地培養各層次技能人才;(2)其次對于職業學校而言,由于確定了專業指導計劃,明確了各項目培養目標,合理的課程開發方法、課程設置方法,對于各類職業技術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導和提升作用,促進各個學校辦學水平的提高;(3)再者中等職業學校學生是本課題研究成果的最大受益者,他們可以在相同的時間內學到更多的知識和技能,學習更多有用的職業技能和知識,在就業中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同時根據情況,能隨時進入更高層次的學習,不斷提高職業技能水平;(4)最后企業也是本課題研究成果的直接受益者,因為更多的高素質的勞動者將促進企業和地方經濟的發展。
八、經費概算
1、圖書資料、材料費:0.8萬元
在現實中,我們發現大部分高中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并不理想,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在寒暑假安排了一定的時間進行培訓,但由于帶有行政化色彩,高中美術教師往往處于被動境地,并沒有達到預期的效果;盡管一些學校安排美術教師制定了專業發展規劃,但由于缺少了實際落實措施,往往流于形式;盡管一些學校倡導美術教師要加強理論學習,但由于美術教師課務重,課外輔導多,并沒有很好地轉變教育觀念和提高美術理論素養;盡管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積極引導教師參加課題研究和撰寫教育教學論文,但由于好多教師存在功利思想,為評“學科帶頭人”或“高級職稱”而搞課題研究和撰寫論文,一旦晉級就失去了專業發展的動力,沒能真正從自身專業發展和敬業愛生的高度規劃未來,也就不可能在工作中體驗教師職業生命的豐富性,不可能實現職業生命的創造性。
教師注重自我發展的意識具有獨特的作用。只有注重自我發展的教師才會在教育教學實踐中體驗到生命的活力,體驗到事業的滿足感,體驗到“自我更新”給自己帶來的事業新境界。
一、美術教師“自我更新”的內容
1.自我更新專業思想
在日本歷史上曾有人稱教師職業是“圣職”,對“圣職”的理解,就是認為是純粹精神的、文化的工作。讓我們的學生學會忠誠執著,讓我們的學生學會頑強堅韌,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求索創新,讓我們的學生學會憧憬未來,這就是“圣職”,就是對使命的擔當。我們每個高中美術教師都是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從事平凡的美術教學工作,如果不注意自我更新專業思想,就會產生職業倦怠,從而失去專業發展的動力。如果我們能夠在平凡的教學崗位上扎實工作,感受到學科教學的“智慧體操”之美和教育過程的“生成快樂”之美,感受到平凡所帶來的安逸、靜謐、穩定和平和的幸福感,那么我們的專業思想就得到了自我更新。
2.自我更新教育理念
適應變化與創新,應該是我們美術教師的重要理念。我們應該深刻認識到,在大數據的背景下電子傳媒技術迅猛發展,信息技術對美術教育產生了深刻影響,教學環境變了,教學方式變了,教學媒體變了,師生角色變了。在這種背景下,美術教師應該在美術教學中確立學生美術學習的主體地位,注意以學習活動方式劃分美術學習領域,加強學習活動的綜合性探索,尤其是要在美術教學中融進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積極情感,注意培養學生的藝術想象力和藝術創造力。教師應該適應時代的變化,尊重學生的創造,引導學生合作、探究并創新。
3.自我更新專業知識
記得格里芬(Griffin,G.A.)在《初任教師知識基礎》一書中的最后一章的標題就是:“結束語:知識推動的學校”,在作者看來,教師的知識在學校教師專業生活中有著重要地位。一位高中美術教師畢業于大學美術專業,這是不是就專業化了?不是。知識是一個不斷更新的過程,是一個發展過程,專業發展是一個有意識的過程、一個持續的過程、一個系統的過程。比如裝置藝術、人體藝術和現成品藝術打破了傳統的藝術分類原則,視覺藝術正顯現出混雜的特征,需要我們美術教師去研究當代視覺藝術的多元性和視覺藝術媒材的擴展。“美術”,作為美術學科教學內容的本質,其名稱在當代被“視覺藝術”所取代,這種擴展打破了美術教師對“美術”的單一認識。
從教學實際來看,也需要高中美術教師加強美術專業理論知識和專業技能的學習和更新。美術鑒賞是高中美術選修模塊的重中之重,因此需要我們教師系統掌握和更新藝術史、美學、藝術批評、教育學、心理學及現代教育技術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另外繪畫和工藝模塊時常需要教師現場示范,加上部分藝術特長生要參加高考,專業涉及攝影、美術、動畫、中國畫、建筑、書法、雕塑、美術學、藝術設計等,如果不更新專業知識,提升自己的專業技能,就很難適應當下的高中美術教學。
4.自我更新教學方法
新的藝術形態是通過互聯網、電影、電視、廣告、三維立體動漫、四維交互型媒體藝術等形式存在的,新的課程標準也反映了這方面的要求和成果,其藝術教學需要用新的教學方法,這就需要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自我更新教學方法。
傳統的高中美術鑒賞課堂教學中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只是應試背景體制下的“教師的獨角戲”,是被動的痛苦的,學生疲于作業和考試,無法真正進入“角色”,自身主體地位無法全面體現。我利用江蘇省教研室舉辦微課比賽的契機,學習了電腦美術、各種拍攝類微課制作技術和錄屏類微課制作技術,包括拍攝的工具、MP4的主要格式和常見分辨率等知識。
在教學《托物寄情》這一課時,把山人(朱耷)《安晚帖》中畫“魚”這一藝術形象獨特創造和藝術家極具個性藝術手法鑒賞做成“微課”,結合藝術家的獨特簽名“山人”,引出美術作品和藝術家人生經歷的關系,進而引出朱耷的花鳥畫托物寄情的特色。讓學生先觀看“微課”這種在線課程,通過自主學習方式和方法,提前基本解決了學習的主要內容;課堂上主要研討問題,結合鑒賞徐悲鴻的《奔馬圖》,師生在課堂交流,拓展教學內容,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不僅實現了“翻轉課堂”,而且達到了“玩轉課堂”的藝術高度。
二、高中美術教師自我更新的途徑
1.堅持讀書學習
一位優秀的高中美術教師的專業發展需要理論來支撐,理論水平的提高和理論素養的提升,主要靠美術教師不斷讀書來完成。讀書可以由經驗式、無意識的朦朧教育信念向以知識、系統理論為基礎的教育信念不斷演進,結合自己的教育教學經驗反思,從而構建清晰的理想的教育理念,在真正意義上實現“自我更新”,走向專業成熟。林青奇的《美與藝術》中對“藝術美的結構”的分析,對我開設“美術作品鑒賞”課很有幫助,提高了我的藝術素養。《宗白華美學與藝術文選》思路開闊,清爽明朗,在不露痕跡中常常蘊含了淵博的知識、豐厚的學理和澄明的精神感悟,對我提升專業素養也有很大幫助。
2.參加教師培訓
教師參加培訓是“自我生存的需要、事業發展的需要、參與新課程改革的需要、參與校本課程開發和利用的需要、教師示范學生的需要。”[2]參加培訓要打破“被要求”“被期待”的心理狀態,增強主動性。各級教育行政部門組織的各種講座和報告會,如教學設計、課堂教學、美術技能學習、介紹新課程改革理念等,要積極參加。
《普通高中美術課程標準》設置了“美術鑒賞”“繪畫?雕塑”“設計?工藝”“書法?篆刻”“現代媒體藝術”等5個內容系列、9個模塊供學生和教師選擇,這既體現出了雙向的適應性,也體現出自身的彈性。作為高中美術教師,不能只是承擔自己感興趣的模塊,應該盡可能多地適應學生的模塊選擇。我大學主修美術學,期間兼修書法和國畫,工作后根據工作實際通過多次參加各類美術書法專業理論技能培訓和自我學習,及時轉化培訓成果,因此我在教學中能夠承擔“書法”“美術鑒賞”“繪畫”等多個模塊課程,并經常參加各類比賽,逐漸成長為江蘇省骨干美術教師和書法指導工作先進個人。
3.開展課題研究
高中美術教師要獨立地主動地思考問題,尋求解決實踐中的問題,就要搞課題研究,借課題研究促進專業發展。我在教學實踐中先后承擔過兩個市級課題:“信息時代高中學生規范漢字書寫情況的調查研究”“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與高中美術鑒賞校本課程的開發與應用研究”,這兩個課題的研究促進了我的專業發展。第一個課題實施背景主要是考慮在計算機普及的今天,青少年一代以鍵盤輸入代替書寫,無疑是時代的一種進步,但網絡寫作的“符號化”“英文化”確實給漢字書寫帶來嚴峻的挑戰。我發現所任教的班級忽視規范書寫的學生大有人在,寫錯別字和提筆忘字現象比較嚴重,于是在調查的基礎上研究對策。積極實施書法鑒賞和硬筆、軟筆規范書寫教育,通過講座、筆會、書法展、參觀展覽等形式加強書法文化的學習交流,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第二個課題主要是考慮連云港地方美術文化課程開發尚處于學科及個體研究階段,并未全面開發、整合與形成特色研究成果。我把“藤花落遺址文化”“大伊山遺址文化”“將軍崖原始巖畫”“孔望山佛教造像摩崖石刻”“花果山石刻與佛教文化”融入了新海高中的美術校本課程之中,豐富了學校美術校本課程,也提高了自己課程開發和實施的能力。
4.反思教學實踐
高中美術教師在教學中的發現性、探究性和創造性對于專業發展的自我更新非常重要。因此,高中美術教師需要對教學問題進行反思、批判和研究,以更好地指導學生的思維和行動。對教學中問題的關注和反思,和學生一起尋求、利用師生生活中的美術教學資源,通過平等交流來解決問題,處于專業發展中的教師就會獲得生命活力的體驗和專業的滿足感。20世紀60年代,斯騰豪斯提出“教師即研究者”,后來這一觀點在世界上產生了廣泛影響。事實上,教師的自我更新式的專業發展就應該遵循“反思實踐者”的范式,在以“參與”“反思”為主要特征的行動研究中不斷獲得對實踐的反思能力,進而使自己獲得專業發展,這也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基本策略。
參考文獻:
[1]胡金波.從這里開始,不一樣的精彩[J].江蘇教育研究,2012(1)A.
關鍵詞:單招;交互式;智能評價;實踐研究
中圖分類號:TP3-4
1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過程
1.1 研究背景
單招高考計算機專業理論總分為300分,其中包含了5門專業課程,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組裝與維修、電子技術、C語言程序設計。我們所研究的課程就是其中的三門: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技術。這三門專業課程基本上都是關于計算機以及計算機網絡方面的理論知識,枯燥、難懂、無趣。但是這三門成績的好壞直接決定著學生的綜合成績,同時影響學生的高考總分。
我們根據多年來高考中所出現的諸多因素的分析發現造成學生計算機綜合理論成績不高的原因不外乎:
(1)學生知識盲點多,雖然考前進行了大量的考題訓練,但是遺忘率太高。
(2)學生考前復習沒有針對性,比較片面,沒有著重點。
(3)學生沒有總結、復習習慣,沒有將知識形成知識體系。
(4)學生易錯試題沒有強化,導致錯誤的試題一直錯誤
針對以上這些問題,課題組結合教學的實際,思考搭建一個基于網絡的功能簡潔的交互式試題庫與智能評價系統,按照指定題庫或章節生成知識點全覆蓋的試卷或習題,讓學生通過交互式試題庫和智能評價系統完整的訓練,能夠掃清知識盲點,形成完整的課程知識體系,從而在高考中取得優異的成績。
1.2 研究過程
課題組的研究大致分四個階段:
1.2.1 查閱相關研究資料及國內外同類課題的研究情況進行總體設計。同時向計算機應用專業單招班學生發放調查問卷,了解目前學生學習專業課程的困惑,以及對于本課題研究提出意愿,使得本課題研究不偏離教學實際和初衷。根據平時教學實踐,了解目前學生學習特點,研究適合計算機單招班學生學習的方法,探索提高學生學習效率的基本途徑。
1.2.2 課題組通過對2010年、2012年江蘇省計算機應用專業綜合理論考試大綱的細致解讀,仔細研究了近10年單招計算機綜合理論全真試卷。根據我校學生的學習特點以及考試大綱要求,結合課題組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整理了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技術三門專業理論課題的試題庫,分題型實現試題的電子化處理,并完成同題干試題的篩選和部分試題的補充,實現試題庫對考試大綱的全覆蓋。
1.2.3 根據課題的設想和學生學習有效性的研究成果,結合單招計算機應用專業學生的學習特點,完成交互式試題庫管理平臺的構建以及智能評價系統的建設,實現電子版試題的入庫工作。
交互式習題庫及智能評價系統主要有以下模塊:身份識別模塊、考試答題模塊、出卷模塊、練習模塊、用戶管理模塊、成績分析模塊、作業模塊、學習交流模塊、試題維護模塊等。其中考試答題模塊、出卷模塊、成績分析模塊為本系統的主要模塊,也是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主要方法和手段。
1.2.4 完成試題庫管理平臺的交互式測試和智能評價全部功能,嘗試性運用于教學實踐,并根據教學實踐反饋結果完成系統平臺的修改和完善。通過向學生發放調查問卷及舉行學生學習反饋訪談,完成對調查問卷、訪談、記錄進行統計分析整理,并形成報告,收集所有實驗數據進行分析,得出結論。
課題組選取了計算機應用單招班1003班作為嘗試研究的對象,全班27人,男生18人,女生9人。進行教學實踐的實驗后,這些課程取消了課外作業,僅用上課時間利用交互式習題庫和智能評價系統進行上機訓練,錯題重做功能和生成指定試題試卷大大提高了學習效率。高錯誤率試題的快速搜集和反饋提高了課堂效率。
2 研究結果及成效分析
2.1 研究成效
2.1.1 學生受益。對于枯燥無趣的計算機理論知識,學生很是厭煩。復習效率低下,知識盲點多。同時又沒有錯題整理的習慣,使得錯誤的試題訂正后還是錯誤,直接影響計算機理論綜合成績。通過實驗后,100%的學生表示學習效率較以往有很大轉變,同時系統能自動生成錯誤試題,有助于掃清知識盲點。2013年單招高考成績證明,交互式試題庫建設和智能評價系統對于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高計算機專業綜合理論成績有著很大的幫助。
2.1.2 教師受益。課題的研究,使教師積累了經驗,總結了得失,更密切的關注教學、關注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有效提高了個人素質,不僅視野開闊,理論素養提高,教學理念更新,同時因為課題成員參與系統平臺的開發和研究,極大程度上提高了教師的專業素質和系統開發能力。部分教師深鉆猛挖,多方尋求,寫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稿件。
2.1.3 學校受益。課題研究實施過程中,帶動了一大批本組教師不同程度的參與,他們或提供資料,或整合資源,或上網查閱相關資料,或進行調查問卷的發放、整理、分析或參與系統的開發,全組的研究風氣為之一新,在全校樹立了學習的典型。玩游戲的少了,無所事事的少了,不僅減少了一些無益的扯皮現象,還帶動了學校各項工作的開展。
2.2 研究成果
2.2.1 課題研究促進了本校計算機專業的課程改革,三項課題的深入實踐,教學成果日趨明顯。學校毅然決定推薦課題研究成果《網絡自主學習平臺在計算機專業課程建設中的應用》參加江蘇省第一屆職業教育優秀成果評選,2013年5月被評為蘇州市特等獎,同時參與江蘇省的評比,最終獲江蘇省教學成果獎二等獎,這也是我們課題研究成果最直接的體現。
2.2.2 近2年的課題研究,課題組成員認真研究考試大綱和近10年的高考全真試題,整編、修改、完善、設計出了三門專業課題的電子試題庫。其中計算機原理427道、計算機組裝與維修317道、計算機網絡技術412道。緊貼考試大綱,實現計算機理論知識全覆蓋。
2.2.3 在計算機應用專業單招學生學習有效性研究的基礎上,開發、搭建了交互式習題庫與智能評價系統平臺。本系統主要有以下特點:
(1)本系統平臺既可以用于考試,更適用于練習。單純的考試功能實現了對學生知識掌握情況的檢測,但訓練作用不明顯。單純的題庫練習功能比較單調,學生難以進入一種緊張的學生氛圍。本系統把計時考試和練習相結合可以實現學習效率的迅速提升。
(2)本系統可以按照指定題庫或章節生成全覆蓋的試卷(生成所有試題),不僅實現了知識的覆蓋,而且所有學生試題相同,提升了他們的競爭意識;學生考試完成后自己用查分功能了解得分情況,對錯題必須看一下教師準備的試題解析,實現了自主學習和快速反饋。
(3)教師可以查看每張試卷的學生得分情況,通過得分明細查看錯誤率高的試題作重點講評,實現了難點突破。
(4)學生做完一輪試卷后,管理員通過答題情況分析,獲得所有試題的答對數和答錯數,把答錯數比較多的試題ID重新組織為逗號分隔的字符串,再次生成指定試題或所有試題,同時包含指定試題ID,生成二輪的試卷,實現了全班學生易錯題的再次訓練,填補了學生知識缺位。
(5)考慮到分層教學。學生知識掌握有差異、答題速度有不同,由于同時開放了多套試題,答得快的同學可以更早地完成其他試卷解答,答完后也可以通過練習功能針對以往的錯題做加強訓練,實現了班級的分層教學。
2.2.4 課題研究成果運用于教學實踐,取得了非常明顯的教學效果,高考本科錄取率實現了我校歷史的突破。課題組組研究了成果實驗前和實驗后的相關數據,發現實驗前計算機綜合理論成績在蘇州大市二模考試中計算機專業理論成績在10個學校中排第6位,均分比大市均分低4分。經過半年的教學實踐后,1003班27名同學在2013年4月的對口高考中計算機綜合理論取得非常出色的成績。計算機專業理論均分從177.15分提高到244.78分,從大市第6名提高到第2名,超大市均分35以上。
2012年我校計算機單招本科上線情況為4人,占蘇州大市計算機專業錄取總人數的比例為3%,而2013年課題成果實驗半年后,我校計算機單招本科上線16人,占蘇州大市計算機專業錄取總人數的比例達到11%。
2.2.5 課題研究促進了課題組成員的專業化成長。在主持人的帶領下,課題組成員積極參與課題研究,從學生學習有效性研究到交互式電子試題庫的整理、設計,再到智能評價系統平臺的搭建。組員深入研究,寫出了多篇高質量的教育教學論文,設計的智能評價平臺也在多方組織的評比中獲獎。
3 問題思考
(1)課題主要解決的是計算機專業綜合理論復習有效性的問題,它不能從根本上替代教師的課堂教學。計算機原理、計算機組裝與維修、計算機網絡技術這三門專業課程內容還是很復雜的,不是單招綜合理論考試這比較淺顯的層次,要完全弄懂和精通,需要學生的不斷研究、專研。所以,我們需要站在更高的高度去思考,這就需要教師不斷的去更新觀念,不斷的提升理論素養,研究提高理論知識、提高實際組裝、網絡問題的新的途徑和方法,開拓新的渠道和系統,為計算機專業理論教學開創爽朗的新天地。
(2)本課題主要面對的是計算機應用專業單招學生,那么其他專業的單招學生是否也可以進行呢?若進行應注意哪些問題?其智能評價系統的開發需要解決哪些問題?其電子題庫的設計、整理能否使用計算機專業的模式或另辟蹊徑,從其他方面入手?
總之,本課題研究是一個廣闊的天地,其研究的深度和廣度都有待拓展。我們相信,只要有一雙會發現的眼睛,有一個不停思考的大腦,有堅持不懈的毅力,那么本課題研究必會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
參考文獻:
[1]楊秀平,付細楚.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交互式練習和綜合測試系統[J].長沙大學學報,2008(02).
關鍵詞:內容增加;專業素養;概念教學;“史料”教學
2009~2015年高考福建歷史科試題由福建省自主命制,2016年高考福建歷史科試題將采用全國卷,全國卷與福建卷在命題理念等方面是有一定區別的,因此我們有必要全方位重新學習國家考試大綱、考試說明以及研究全國卷高考試題,這樣才能更好地把握高考的脈搏,做到知己知彼,提高效率,更好地科學備考。
一、高考歷史全國卷與福建卷的差異
1.試題結構
2.內容范圍
全國卷在初中歷史課程的基礎上,依據教育部考試中心《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大綱(文科)》,福建卷主要依據《福建省文科綜合考試說明》。福建省考試說明對全國考綱知識內容高中部分有所刪減,據不完全統計,比全國考綱少約60個考點,且不考查初中所學。選修部分全國卷是四選一,比福建卷增加了選修三,福建卷必修部分的試題不涉及選修內容,而近幾年的全國卷必修部分的試題都涉及4本選修內容,不同選考模塊內容在高考選考試題中還出現互相滲透的現象。
3.試題難度
全國卷難度遠大于福建卷,福建卷由高校教師、教研員及一線中學教師三結合命制,命題時較多考慮了省內各地的教學實際,試題也比較符合學生平時的解題習慣,近5年平均難度值0.54左右。全國卷由高校專家命制,命題視野開闊,不受具體知識點限制,突破教材知識、結論的表述,學術性更強,近5年平均難度值0.40左右。
4.能力要求
福建卷嚴格依托課標、考綱,考點、情境材料、答案與教材聯系密切,關注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相對平實。全國卷突出歷史專業性和學科性,強化學科能力和素養的考查,學術化、專業化色彩較濃。
在高考歷史內容大大增加、難度直線上升、開放性強戰大這樣的背景下,作為一線高中歷史教師應如何應對呢?
二、關于新高考的應對之策
1.努力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
任何教學的改變,都是從教師的改變開始,教師的改變是學生面貌變化的前提,教師的改變需要理念的革新,理念革新需要閱讀、思考與勇氣。教師應增加閱讀量,通讀有關的歷史學術論著,尤其是閱讀劉宗緒、楊寧一等專家學者的論著,堅持閱覽《歷史教學》《歷史教學問題》等歷史專業刊物的相關教育教學論文,還可以通過雷新勇、聶幼犁、黃牧航等專家學者的論著學習和了解命題常規知識與考試測量的技術。教師應自覺樹立合作意識,利用團隊的力量,集體的智慧,提高專業素養。
2.研讀國家課程與考試的法規文本,領會課程與測試要求
重視研讀課程標準及考試大綱,明確和落實其指導作用,對高中教學和備考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和現實意義,也為教師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應試技能的分層訓練提供了最基本的保證。
3.依據課程標準考試大綱中的內容要求,優化課堂教學環節
課前展示每節課的學習目標(考點);圍繞讓學生掌握基礎知識,培養學科素養和思維能力為中心開展教學;通過多種方式落實課堂教學成果的反饋。
4.指導學生構建知識體系,加深對基礎知識和主干知識的掌握
“時序化、結構化、系統化、網絡化、體系化”的知識不易被遺忘并有效運用。高中歷史教學需要幫助學生梳理不同時間段的重大歷史事件,在理解基礎上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事物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正確認識歷史階段特征和歷史發展規律。
5.以新理念加強歷史概念教學,提升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理解歷史本質的能力
全國卷重視考查學生對歷史概念的理解,教學中對應歷史概念的內涵和外延進行適當的拓寬,重視學以致用,通過訓練檢測學生的歷史概念學習狀態。
6.加強“史料”教學,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與能力
全國卷的試題大部分是以“史料”的形式呈現,在教學中,可以根據需要及時選取補充相關“史料”,加深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理解與掌握,培養歷史思維能力,還可以通過“史料”補充介紹一些教材以外的學術觀點,對教材進行適當的補充和拓展。
7.強化能力訓練,提升學生的學科能力與素養
論文摘要:目前,職業技能鑒定已成為評價高職院校人才培養工作質量的一項重要指標,如何將職業技能鑒定與高職院校教育教學工作有效銜接,已越來越受到高等職業教育工作者的關注。長沙民政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一所高職院校,從建立工作運行機制、“課證”結合、考評師資隊伍等方面做了有益的嘗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建立了職業技能鑒定的長效運行機制
1.建立了合理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相關管理組織體系。
加強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管理機制和組織管理體系建設是實施“雙證書”制度的重要保證條件。學院設立職業技能鑒定所,掛靠在教務處開展工作。所長由院長兼任,配備一名專職工作人員和各系負責技能鑒定的干事,負責對全院的職業技能鑒定工作進行統一管理,規范培訓、鑒定工作的各個環節,協調、處理出現的各種問題,對職業技能鑒定的質量進行全程監控;在此之下,各教學系設立職業技能鑒定站。
2.健全了保障職業技能鑒定發展的管理制度。
學院嚴格執行國家職業技能鑒定各項規章制度,并根據國家對職業技能鑒定工作的有關規定,結合實情制定整套切實可行的各項規章制度,如《職業技能鑒定所管理辦法》、《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考核管理辦法》、《計算機、英語和職業技術等級的認證規定》、《職業技能鑒定考證項目與專業對照表》、《職業技能鑒定所(站)工作人員崗位職責》等等,從鑒定隊伍、考核條件、測評方式、考務組織、鑒定結果、證書管理六個方面建立相應的質量監控體系,按照職業資格證書等級標準嚴格考核,積極維護國家職業資格證書的權威性。
二、將職業技能鑒定納入教學,促進課程建設
為保證職業技能鑒定工作落到實處,學院要求各專業在制定人才培養方案時,將與該專業對應的職業資格認證作為學生畢業條件之一,開設相應的考證課,將職業技能鑒定考試內容納入課堂教學,深化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與職業技能鑒定有效銜接,促進課程建設。
1.遵循高職教育規律,從培養目標出發,構建以崗位職業活動和工作過程為導向、體現綜合職業能力模式課程體系。
為了適應高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培養更多更好的高技能人才,明確將自己的辦學目標定位為:立足湖南,面向全國,突出民政特色,培養適應崗位型、應用型、技能型人才。以培養學生的職業能力、職業道德和持續發展能力為目的,構建以崗位職業活動和工作過程為導向、體現民政業要求的課程體系——綜合職業能力模式課程體系。
2.深化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與職業技能鑒定有效銜接
(1)課程設置的改革
針對專業的特點,打破學科限制,按專業需求進行整合,設置多個知識能力模塊。以模塊化結構形式,構建學生的專業能力平臺,使培養出的學生成為社會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2)教學模式的改革
理論教學滲透實踐內容,不僅重視講,更重視練,重視知識的更新。具體做法是增加習題課、討論課、與實際應用相結合的大作業,提高講練比例,讓學生有比較寬裕的時間去消化和理解理論知識,重在培養學生的獨立思維和創新意識。部分專業課和專業基礎課的理論教學到實訓室進行,采取老師邊講邊演示、學生邊聽邊動手的教學方法。例如在講授設備控制技時,通過老師的演示講解和學生的動手操作相結合,來講授繼電器的控制和PLC的編程方法等教學內容。采用任務驅動和案例教學法。以學生為教學主體進行創新思考,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提高綜合運用理論知識發現、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有利于形成多向思維方式。例如在講解數控機床故障診斷與維護這部分內容時,把數控機床運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常見故障作為教學案例,既提高了高職教學的針對性和應用性,又培養了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能力。
(3)教學內容的改革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這就要求教學內容必須不斷的更新,特別是教學內容應跟上現場實用技術的發展;理論教學中的舉例應盡量體現先進技術的工程實例,拉近課堂教學與生產實踐的距離。在教學計劃中安排了短學時的專業新知識講座,使學生在校期間就能及時了解本專業技術的最新發展動態,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針對性。
(4)教學手段的改革
隨著計算機技術的發展,采用CAI等現代化教學手段已經不再是難事。建立專用的多媒體電化教室,把一些抽象的不易表述的內容,例如《機械工程材料》、《機械制圖》、《數控制造技術》、《機械制造技術》、《機械CAD/CAM技術與應用》等部分內容通過課件進行多媒體教學,使教學生動形象,便于學生理解和掌握。
(5)教材建設
教材建設不僅是高職院校重要的基本建設之一,也是深化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保證。它直接影響著人才培養的質量,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一個學校的辦學水平。近年來我院教師在教材建設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先后完成了30余部教材的主編、副主編工作。公開發表專業論文、教學論文300余篇。為結合有關綜合課開發,我們還自編了大量的理論內部教材和實訓指導書。做到專業教學課程體系緊跟專業技術發展,教學計劃緊緊圍繞專業課程體系,各類教材緊密配合教學計劃。
三、積極探索與職業技能鑒定相銜接的教學方法、考試考核方法
改革,保證職鑒模式成為專業教學活動的基本依據。
1.針對不同生源基礎特點、專業特點,積極探索分層次教學、項目教學、案例教學、現場教學等多樣化教學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專業課教學廣泛實行“整體計劃,分段教學”,即改變傳統理論課學習的周課時習慣,將每學期分成幾個時段,每個時段集中學習一門對應于某種崗位技能的課程,提高學生對理論掌握程度。教學中還十分注重課堂教學與實訓室融為一體,實現真實情境下的教學做;廣泛采用“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教學方法,課程教學結合項目進行,項目納入課程教學之中;設置單獨的實訓環節,在第3、4、5學期末安排I周的時間進行課程綜合實訓,強化學生核心職業能力。多樣化教學方法,有效地培養學生技術應用能力。
2.積極探索考試、考核方法改革。
在考核中,我們加大實踐考核的比重,加大實踐能力、動手能力考核的比重;對一些核心課程,把相關項目制作、作品獲獎情況作為考核評定的重要依據。通過考核形式的改革,學院逐步建立以能力考核為主,常規考試與技能測試相結合的考試、考核方法體系,并與國家職業資格證書制度、人才市場就業準入的培訓考核制度接軌。
四、依照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的標準,建設師資隊伍
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提高教師隊伍的“雙師型”素質,是辦好高職教育,辦出高職專業特色的根本保證。為此,在學院指導下,制訂了專業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以“立足培養,積極引進”為方針,采取多種措施加快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雙師型”素質的教師隊伍。
(1)積極開展教師培訓
為了加快師資水平的提高,學院積極創造條件與國內先進企業,院校協作,加大教師培訓力度。近年來,20余名專業教師先后到德國、新加坡、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大連理工大學以及高職骨干教師培訓班參加培訓。在選派教師外出培訓同時,有計劃地安排教師進行國內學歷進修與提高。
(2)“雙師型”素質隊伍建設的舉措
近年來,我院堅持選擇優秀專業骨干教師,擔任青年教師的指導老師。優秀專業骨干教師不僅動手能力強,教學經驗豐富,而且具有良好的職業道德與敬業精神,在教學特別是實訓基地建設中發揮了很好的作用,同時也帶動青年教師盡快提高自己的實踐能力。學院還提出要求:一是所有專業教師必須考取相應專業技術資格等級證,二是青年教師必須至少參加半年本專業的生產實踐和實訓(主要途徑有三個:實驗室、實習工廠、企業),為“雙師型”素質教師隊伍的培養提供了良好條件。目前,85以上的教師獲得中、高級技術資格等級證。我院積極聘請高校知名教授和生產第一線的高級工程技術人員來院進行學術交流,提高專業教師的專業水平。
為了充分發揮專業帶頭人作用,激勵骨干教師投身教育工作,鼓勵優秀青年盡快脫穎而出,使師資隊伍形成梯隊,順利實現教師隊伍的新老交替,我院先后制定了“專業帶頭人評聘暫行辦法”、“選拔和培養骨干教師有關規定”和“選拔和培養優秀青年有關規定”。
建立一支高素質的師資隊伍是專業教學改革的重要因素,因為這支隊伍是教學改革倡導者、參與者、執行者,是教學改革的中堅力量。通過引進和自身提高,我院現有教授人,副教授人,具有碩士學歷人,在讀碩士24人,36名教師具有國家職業技能鑒定考評員資格,85以上的教師具有中、高級職業技能證書。
五、按照職業技能鑒定的要求,建設實基地,保證職鑒所需設備條件成為實訓地建設的基本項目
為實現課程內容體系改革與職業技能鑒定有效銜接,我院通過“3個計劃”實施,普遍建立了具有真實職業氛圍的校內實訓基地和可以滿足學生頂崗實訓并就業的校外實訓基地,具有較完善的軟、硬件實踐教學條件。
(1)校內實訓基地建設——通過“3個計劃”實現“3個一體化”。“3個計劃”:一是原有校內實訓基地的改造計劃;二是校內實訓基地拓展計劃;三是校內實訓基地運行制度建設計劃。通過“3個計劃”的實施,實現“3個一體化”,即課堂與工作崗位一體化、學生與員工一體化、教學與生產一體化。
(2)校外實訓基地建設——通過“3個計劃”實現“5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