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20 02:32:3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流行病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文名稱:Chinese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技術協會
主辦單位:中華醫學會
出版周期: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4-6450
國內刊號:11-2338/R
郵發代號:2-73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CA 化學文摘(美)(2009)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遺傳病以及和遺傳有密切關系的常見病、多發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發育不全、癌癥等已成為人類健康和生命的主要威脅。這些疾病也會發生流行,但它們的流行方式,流行因素和傳染病等的流行有很大不同。對這些新問題的探索就是遺傳病流行病學的探究內容。
遺傳病流行病學是人類群體遺傳學的一個新分支,它是在人類群體遺傳學和流行病學的基礎上產生的。它探索的是和遺傳有關的疾病的流行規律。它已經而且還將進一步闡明單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病的傳遞規律和發病原因,這是優生學的重要依據之一。它目前的主要任務在于探索復雜性遺傳疾病(包括高血壓、糖尿病、精神失常和腫瘤)的遺傳原因和環境因子,還可尋找其在中老年發病的復雜疾病的時態特征。
1遺傳病的流行方式
遺傳病分為單基因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遺傳病3大類。不同類型的遺傳病在家系或由家系組成的群體中表現出各自不同的傳遞方式,此外某些遺傳病的發生,還需環境定因子的誘發。遺傳病是遵循一定的規律或條件而發生流行的。
1.1單基因病的流行方式
1.1.1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AD)其流行特征是摘要:(1)患者的雙親中,往往只有1個患病,且大多數是雜合子;(2)患者的同胞中,發病患者的數量約占1/2,且男女發病機會均等;(3)系譜中,連續幾代都可看到發病的患者,但是,有時由于內、外環境的改變,致病基因的功能不一定表現(外顯不全)。
1.1.2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AR)其流行特征是摘要:(1)患者的雙親往往都是無病的,但他們都是攜帶者;(2)患者的同胞中,發病患者的數量約占1/4,且男女發病的機會均等;(3)系譜中看不到連續幾代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往往表現為散發;(4)隱性基因的頻率很低,為0.01~0.001。因此一個攜帶者或患者隨機地和群體中一個成員結婚時,生出患兒的機會很小;但是若實行近親結婚,則比例就會大大提高。
1.1.3X連鎖隱性遺傳病其流行特征是摘要:(1)人群中男性患者遠多于女性患者,家系中往往只有男性患者;(2)雙親都無病時,兒子可能發病,女兒則不會發病,兒子假如發病,其致病基因是從攜帶者的母親傳來;(3)由于交叉遺傳,男性患者的兄弟、外祖父、舅父、姨表兄弟、外甥、外孫等可能是發病的患者,其他的親屬不可能是患者。
1.1.4X連鎖顯性遺傳病其特征是摘要:(1)此病代代相傳,故患者的雙親一般有1人是本病患者;(2)致病的顯性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所以,女性患者和正常男性婚配所生子女中,女兒和兒子發病的機會都為1/2,男性患者和正常女性婚配,女兒全部發病,兒子都正常;(3)女性患者多于男性患者,但癥狀上男重于女;(4)連續幾代相傳。
1.1.5Y連鎖遺傳病其特征是摘要:父子、兄弟、祖孫、遠祖遠孫、叔侄、堂兄弟、遠房叔侄或兄弟的相關都是1,而祖母孫、母子、外祖外孫、舅甥和兄妹的相關都是零。當在Y染色體上存在致病基因時,從優生角度考慮,此類家系應只生女孩,這樣就杜絕了該有害基因在家系中的蔓延。
1.2染色體病的流行方式
1.2.1染色體數目異常導致的遺傳病(1)性染色體數異常摘要:如45,X;47,XXX;47,XXY;47,XYY等。對于45,X的由來尚未弄清,也就是XO核型的遺傳病流行學有待探索。47,XXY即為小癥,其母親生育年齡過大或許是一個因素,是該病流行的一個原因。(2)常染色體數目異常摘要:包括十幾種綜合征,在此僅舉幾例,從中我們可以窺見它們在遺傳病流行學上的意義。①先天愚型摘要:患兒的核型有以下幾型摘要:21-三體型摘要:母親年齡過大是本病一個重要的流行因素,21-三體型先天愚型偶有能生育的,后代中約有1/2將發育成先天愚型兒,這是21-三體型先天愚型遺傳流行的一個特征。嵌合型摘要:有的細胞核型正常,有的細胞核型為21-3體型。易位型摘要:其中較常見的有D/G易位,也就是14/21易位,患兒母親核型常為D/G的平衡易位攜帶者,經常有自然流產史,所生小兒中約有1/3為先天愚型患兒,1/3為平衡易位攜帶者。G/G型易位,即21/22易位,頻率比D/G易位低,這種易位型核型的產生,基本上也可經突變或遺傳而來,和D/G易位型者基本相同。②18-三體綜合征摘要:這種病也較為常見,新生兒中發病率為1/4500,即0.02%。③13-三體綜合征摘要:這種病少見,新生兒中發病率為1/25000,即0.004%。
此外,尚發現過22-三體綜合征等。常染色體三體綜合征除21-三體征外,對其遺傳病流行病學特征還很少探究,原因是病例罕見,患兒受到嚴重影響,經常過早夭折,因此難以進一步觀察。
1.2.2染色體結構異常導致的遺傳病染色體結構異常分為缺失、重復、倒位、易位、環形染色體和等臂染色體等。平衡易位除了能從祖代往下代傳遞外,可能還是造成重復和缺失的原因之一。除平衡易位外,其他類型染色體結構變異對個體的影響則較大,經常引起流產等現象。據報道,有自然流產史、死產史或有畸形生產史的夫婦(一般僅其中之一有畸變),染色單體畸變(包括斷裂、碎片)和染色體畸變(包括斷片、雙著絲粒染色體、微小體等)數均較對照顯著為高,可見有染色體結構畸變的雙親在遺傳病流行中有著相當重要的意義。
1.3多基因病的流行方式在多基因遺傳病中,當一對夫婦生出了第2個該病患兒,表明他們帶有更多的和易患性有關的基因,其一級親屬患該病的風險將會增加。病情嚴重的患者,其一級親屬的患病風險性比病情輕的要高。當一種多基因遺傳病的一般群體發病率有性別差異時,發病率低的某一性別患者的一級親屬發病率高。假如已發病,其一級親屬的發病率將比發病率高的另一性別患者的一級親屬為高。
2影響遺傳病流行的幾個因素
2.1突變突變造成的最大危害性是使群體的遺傳負荷增加。除少數突變外,對生物自身來說,大多數突變都是有害的。由于突變造成某些性狀使個體在成熟前過早夭折,某些性狀降低了結婚的機會,以及另一些性狀使個體的平均產子數較群體為低。由此,突變產生的不正常基因比正常個體傳給后代的機會要小,致使代代相傳時突變基因的頻率降低。突變新問題使人類處于非常危險的境地,之所以如此,還有一個原因,就是環境的污染、生態平衡的破壞,致使人類基因突變率有增無減。
2.2隔離隔離的后果使遺傳病的發病率顯著提高,原因是隔離有類似于近親婚配的效應。由于隔離,使純合子的比例增加,而使雜合子的比例下降。假如在隔離人群內不實行隨機婚配而實行近親婚配,則遺傳后果更為嚴重,實行近親婚配隔離人群內的多種遺傳病尤其是智力低下極為普遍。
2.3遷移遷移帶來種群的混雜,遷移使大群體中的基因流向隔離群,從而打破了隔離的屏障,對抗隔離的有害影響。因此,遷移和混雜具有優生的功能。
“一主三學”教學模式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中心,圍繞學生自主學習開展全面便捷的導學、助學和促學[3](圖1)。“一主三學”教學模式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主體性教育理論、綜合性學習理論和教育信息技術理論。“一主”是學生自主學習,包括主動自學、小組互學和選擇助學三個層次,分別體現了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三學”是在自主學習基礎上教師的導學、助學好促學支持服務。在“一主三學”教學模式中,教學活動以學生的自主學習為中心,“導學”、“助學”和“促學”是教師提供的支持服務,它圍繞學生自主學習而展開,并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和教學各個環節。“導學”是基礎,它對學生自主學習具有引導性;“助學”是關鍵,學生對助學各項支持服務具有選擇性;“促學”是保證,是促進學生自主學習的基本手段,具有一定的強制性。只有“一主”和“三學”相互結合,互動交融,才能提高教育教學質量。“一主三學”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為目標導學——主動自學——小組互學——選擇助學——評價促學五個環節。藥物流行病學教學模式在實施“一主三學”過程中,將從臨床藥學專業定位、藥物流行病學自身特點和臨床藥學專業藥物流行病學教學模式三方面細化、深化、活化每一個操作程序。.
2.臨床藥學專業的正確定位
臨床藥學研究重點是藥物合理應用,即安全、有效、經濟、適當地使用藥物;但臨床工作中常是針對具體問題權衡利弊、尋求最佳平衡點[4]。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生將來需針對臨床藥物應用展開廣泛的研究,通過臨床藥物應用實踐,促進合理用藥;因此,臨床藥學是技術性很強的創新性活動。這一部分的“一主三學”以目標導學和評價促學為主,主動自學、小組互學和選擇助學為輔。臨床藥學從臨床的角度出發,以患者和藥物使用環節為關注對象,促進藥物的合理使用[5]。但藥物使用受眾多因素影響,所以臨床藥學必須科學嚴謹的分析鑒別藥學與臨床醫學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成果,并將其充分利用。在具體開展臨床藥學工作中,也需要在思路、方法及結果解釋上運用藥物流行病學對藥學與臨床醫學的經驗進行客觀嚴謹地吸取。
3.充分理解藥物流行病學的學科特點
流行病學是病因研究的一門工具學科,著眼于醫學、藥學科學研究的全面設計,在介紹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的基礎上,側重傳達一種思維模式和研究思路。藥物流行病學是流行病學的一個分支,預防醫學、臨床醫學和臨床藥學都是藥物流行病學創建的學科基礎。臨床醫學和臨床藥學的工作從合理用藥的角度,將研究對象確定為用藥人群時,便自然進入了藥物流行病學領域。目前,藥物不良事件/不良反應日益受到關注,藥物流行病學的作用也逐漸被重視[6]。藥物流行病學的基本理論和基本方法與傳統流行病學的相似,但有其特殊性和復雜性。藥物流行病學需要調查、研究、評估人群中藥物使用的源頭、分布、利用和效果,其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有其特殊性;藥物使用涉及到人的思維方式和選擇因素,藥物使用后療效受用藥劑量、用藥次數、用藥依從性、個體差異等多種因素影響,其結果分析有其復雜性。因此,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生需要把握藥物流行病學的學科特點,加強主動自學、小組互學和選擇助學操作環節,著重掌握藥物流行病學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概念,理解藥物流行病學在新藥臨床試驗、檢測藥物不良反應或非預期作用、參與國家基本藥物的遴選、調查藥物利用情況、參與藥物經濟學研究、評價生命質量中的具體應用。
4.臨床藥學專業藥物流行病學“一主三學”教學模式的思考
4.1學生能力的培養
臨床藥學專業的學習主體是學生,其能否成為合格的臨床藥師主要取決于是否學會終身學習,在校期間的一次性教育觀念已難以適應醫藥信息量劇增的現實,因此,主動自學、小組互學和選擇助學對學生能力培養的作用至關重要。臨床藥學專業學生能力的培養有賴于其對專業課程興趣的提升,因此,藥物流行病學的“導學”的作用不可忽視。目標導學的授課內容需要與專業結合,授課案例、習題均應貼近臨床具體問題;在臨床藥物治療過程中,引導學生利用藥物流行病學知識解決專業問題,這將很好地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授課內容和授課案例的合理安排,學生可以自己重復或揭示臨床藥學某些專業領域的規律;通過臨床藥學科研實例的剖析,學生可以切實感受到藥物流行病學在設計實驗、收集資料、整理資料和分析資料中的重要作用;這些授課內容都是藥物流行病學主動自學、小組互學和選擇助學過程的靈活運用,加之教師的評價促學,可以進一步促進專業興趣的提升和能力的培養。
4.2教師能力的提升
藥物流行病學作為臨床藥學專業的基礎學科,教學水平的提高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教師的綜合能力,即提高目標導學和評價促學的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是臨床藥學專業人才培養的前提和基礎,藥物流行病學的授課教師需要有扎實的藥物流行病學基礎及豐富的數據處理經驗,并且需要不斷完善知識結構,拓寬知識體系,重視開展真實世界研究,提升自身的理論修養和科研水平,同時需要加強對藥物流行病學相關領域如醫學統計學、循證醫學、臨床藥物評價、科研方法等各個方面的認識,從宏觀角度培養臨床藥學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7-10]。
4.3實踐教學的實施
藥物流行病學的實踐教學是鞏固和強化理論課內容,培養和鍛煉學生靈活運用統計學的基本原理、基本方法,解決臨床藥學問題的能力。目前國內的流行病學實踐多以課后習題課和統計軟件上機操作為主,尚未見藥物流行病學的實踐教學,我們結合流行病學實踐,傾向于藥物流行病學實踐采用統計軟件上機操作、網絡操作及藥物流行病學案例分析的形式開展。“一主三學”教學模式的作用在此過程中得以充分地體現。藥物流行病學的實踐教學、網絡操作和案例分析可以通過目標導學,創建藥物流行病學案例情景,將藥物流行病學理論與臨床藥學實際緊密結合,讓學生自覺進入主動自學狀態,以小組互學展示相應的學習成果和經驗,展開討論和交流,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藥物流行病學的SPSS和SAS等統計軟件上機操作和案例分析對于拓寬學生的視野是必不可少的,但軟件分析無法對方法學適應性作出判斷,分析方法選擇的正確與否依賴于使用者對藥物流行病學資料的了解程度和對統計分析方法的掌握程度,此時自由選擇助學方式,參考教師支持服務和教師提供的學習資源解決相應的問題,可以加深學生對藥物流行病學基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和掌握。教學結束環節由學生自我評價和教師總結評價,鞏固強化學習成果,既可以調控“教”與“學”的過程,避免實踐教學放任自流、失去控制,也可以激發學生使用新方法的積極性,降低遺忘率,提高其應對臨床藥學數據的分析能力,有利于臨床藥學工作的開展。
5.小結
關鍵詞:精神障礙;流行病學;概況
精神障礙(mental disorders)主要針對的是在各種生物學、心理學等的影響,大腦功能受到干擾,出現認知、情感、意識及行為等異常障礙的現象[1]。隨著精神衛生事業的發展,精神障礙已經成為現代流行病學的研究焦點。 上世紀90年代初便有一系列關于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調研究[2]。全球疾病負擔(GBD)研究指出,目前我國精神衛生工作困難重重,也面臨著巨大的壓力,超過了心血管、癌癥等高發病。且精神障礙占所有由疾病和傷害導致的傷殘及生產力喪失的比例將上升至25%[3]。Gelder認為,單一的住院管理已經不能適應患者增長的需求,而且長期住院對慢性精神障礙患者及病情已經好轉的患者來說,會影響其整體機體協調及恢復狀況[4]。為此,本研究通過對近年來關于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整體研究概況進行分析總結,為精神障礙疾病的預防及管理提供參考,同時也給政府及衛生部門提供理論依據。
1 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近期研究
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的發展根據美國Dohrenwend被分為3階段[5]。第一階段是20世紀初到二戰前,主要任務及目標位整理分析臨床檔案資料及數據,但由于臨床病例的特殊及有限性,使得所得人群數據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二階段是二戰后直到80年代初,主要是通過對社區所調查的樣本進行等級評定,但樣本是調查對象自我評定的心理測量量表,這種方法只是對調查對象精神心理的一個維度進行登記評定,并不是針對某種特定的精神障礙。上述方法從一開始就存在一定的爭論,如靈敏度、條目偏倚、癥狀覆蓋范圍的限制等方面。第3階段是80年代初至今,隨著方法及技術的不斷進步及發展。一系列有針對性的診斷工具及分類方法出現,例如80年代出現了可供非精神專業的調查員使用的專業診斷訪談方法,如美國精神衛生研究所設計的《診斷用會談提綱》(Diagnostic Interview Schedule, DIS)[5]最先用于美國流行病學責任區(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ECA)研究項目中。在DIS基礎上,陸續編制出其他診斷訪談工具,目前使用最廣泛的是世界衛生組織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CIDI)[6]以及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4版(DSM-Ⅳ)軸Ⅰ障礙定式臨床檢查(SCID)。
我國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雖起步較晚,但通過不斷的交流合作,現在也位列世界潮流。我國流行病學的發展史也可劃分為3個階段 。第1階段是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此期間的流行病學調查采用的是線索調查方法,即篩查出對象后,直接由精神科醫生對其進行診斷,或者挨門逐戶的普查。第2階段是20世紀80年代至21世紀初,此時的流行病學調查已經有了標準化的篩查和診斷工具,并采用了抽樣技術進行調查。第3階段是本世紀初至今,采用ICD-10、DSM-Ⅳ為診斷標準,使用DSM-Ⅳ軸Ⅰ障礙用臨床定式檢查(SCID)、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表(CIDI)等國際通用得訪談工具作為診斷工具,運用復雜多層的抽樣技術如初級單位含量比例分層整群隨機抽樣方法,進行兩階段的連續調查,找出精神障礙不同級別的危險組,然后第2階段分別從上述分組中抽取一定的比例,由精神科醫生進行定式或半定式檢查。
2 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研究工具
2.1精神障礙分類系統和診斷工具 疾病分類學的目的是把種類繁多的疾病按照各自的特點和從屬關系劃分歸類 。但在20世紀60年代以前,精神障礙并無國際公認的分類。這可能由于很多精神障礙病因和發病機制不明,缺乏特異性的檢測指標,導致診斷主要依靠臨床醫生通過與患者的言語交流、行為觀察、精神心理測驗和知情者的描述。診斷一致性較低是制約精神障礙研究發展的重要因素
在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中,對精神障礙采用統一的分類和診斷標準是基本的要求,具體標準有。
2.1.1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分類 《疾病及有關健康問題的國際分類》(ICD)由WHO制定, 該分類可從不同種類的精神障礙的臨床特征,以及其它重要的但特異性較差的有關特征均進行了描述,為大多數精神障礙提供了診斷要點,現已被很多國家采用進行臨床診斷和流行病學研究[7]。
2.1.2 精神疾病診斷和統計手冊 美國精神病學會(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APA)于1952年出版了《精神障礙診斷和統計手冊》(DSM-Ⅰ),1968年版的DSM-Ⅱ與ICD-8保持一致。1980年版的DSM-Ⅲ中,提出了以臨床軸為主的多軸診斷的初步的概念。1994年出了第4版(DSM-Ⅳ),該版本廣泛應用于臨床,被眾多發達國家所廣泛使用。DSM-Ⅴ于2013年5月正式推出,DSM-Ⅳ列出了5個診斷軸 ,最佳狀態及功能為100分[8-9]。
2.1.3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 我國于1981年正式公布了《中國精神疾病分類與診斷標準》(CCMD),1989年進行改版(CCMD-2)。1995年對其進行了修訂。并在此基礎上對17種成人及7種兒少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進行分析[9],出版并發行了CCMD-3,該版將在后綴的括號中列出ICD-10編碼、名稱,以便對照。CCMD-3是從我國文化背景出發,符合我國人民的心理癥狀表達方式[10-11]。
2.2 精神障礙診斷與篩查工具 精神障礙流行病學研究進展的另一方面表現在國際性精神障礙篩查及工具的不斷更新及進步發展上。
2.2.1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表 復合性國際診斷交談檢查表(CIDI)是美國診斷工具表(DIS)和精神現狀檢查(PSE)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可以得到ICD-10及DSM-Ⅳ調查工具。CIDI是一種完全定式的訪談調查表,我國現在使用的CIDI已經有中文第3版。經過國內許多地區的流行病學調查及測試,證明CIDI中文版的信效度都比較高,可供各類調查員診斷使用。
2.2.2 DSM-Ⅳ軸Ⅰ障礙用臨床定式檢查 1969年出版的DSM-Ⅳ軸Ⅰ障礙用臨床定式檢查(SCID),主要被用于對DSM-Ⅳ軸Ⅰ主要診斷的半定式檢查。SCID既可以用精神障礙患者的診斷,也可用于社區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SCID具有一些以前診斷工具所沒有的特征,而這些特征有利于在精神障礙的研究,例如,設計了整體回顧部分,讓研究者清楚患者疾病的進展情況,并通過適當的設計使研究者能夠排除與研究目的不相關的個體[12-19]。
SCID的信度、效度及其良好的適用性在國際上已經得到肯定。1994年華西醫科大學將其按原文翻譯并校訂成中文版SCID。
3 精神障礙患病率的研究
3.1國外患病率及疾病譜 1980年NIMH開展的ECA項目[20]中,首次采用DIS作為調查工具對20291位18歲 人群進行數據分析。該研究發現各類精神障礙時點患病率為20 %, 終生患病率為32 %,隨后一項加拿大報道顯示[21],各類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約為33.8%,兩者基本一致,差異無統計學意義。
美國在1990~1992年首次對精神障礙進行了全國大規模的隨機抽樣,共計 8098人參與[22],結果顯示各類精神障礙總的終生患病率為48 %,特定精神障礙排在前三位的依次為重性抑郁障礙(占17.0%)、酒精使用障礙(占14.1%)和社交恐怖障礙(占13.3%)。重性抑郁障礙是最常見的精神障礙。
3.2 國內患病率及疾病譜 有學者[23]采用分層整群隨機三階段的多級抽樣方法,共調查51982人,以精神病篩選表、神經癥篩選表、兒童智力篩選表、PSE等為調查工具,診斷采用ICD-9及DSM 。結果表明,各類精神障礙的總終生患病率為1.1%,神經癥除外。另有調查研究顯示 [24], 除神經癥外,各類精神障礙的終生患病率為1.4%,高于第一次全國流調的數據。
石其昌等[24]利用擴展的GHQ-12對14 639人進行篩選并按精神障礙的危險程度分組,然后在各組中抽取一定比例的調查對象再由精神科醫生按照DSM-Ⅳ診斷標準,采用SCID進行檢查,結果顯示,精神障礙總時點患病率為17.3%(95%CI=15.97%~18.67%),最常見的精神障礙是心境障礙(8.65%,95%CI=7.87%~9.50%)、焦慮障礙(4.26%,95%CI=3.56%~5.08%)和物質使用障礙(2.99%,95%CI=2.37%~3.77%)。
一項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25]終生患病率居前三位的分別是抑郁障礙、精神分裂癥、酒精使用障礙,比例分別為1.15%、0.78%、0.69%;另有流調[26]結果顯示,上述三項終生患病率分別為6.32%、3.94%、2.95%居前三位。其中,男性的抑郁障礙、精神分裂癥分別為2.44%、4.46%,明顯低于女性的4.43%、9.90%),而酒精使用障礙患病率(8.18%)則顯著高于女性(0.37%)。
縱觀國內外大規模的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各地間調查結果的波動范圍逐漸縮小,各類的精神障礙患病率有增長的趨勢,這可能是由于各地進行流調時采用的診斷標準和診斷工具日趨統一,還有調查方法的改善以及調查員專業水平不斷提升。上述調查數據顯示,盡管各個地區、各個時期的疾病譜不盡相同,但仍能發現在進入21世紀以來,無論是國外還是國內,心境障礙和焦慮障礙在精神障礙中所占比例增大,這可能與經濟水平提高、生活壓力增加有關。 但從上述國內外的流調數據能發現女性在患心境及焦慮障礙上比例高于男性,而男性則更容易患物質使用障礙。
3.3國內精神障礙的地區差異 1993年中國7地區精神障礙調查[25]指出:終生患病率城市為1.3%,農村為1.4%,兩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城市各精神障礙總時點患病率鄉 為1.1%,農村為1.2%,兩者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 城市特定精神障礙的患病率為0.0%,明顯低于農村特定精神障礙的患病率(0.1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005年遼寧省城鄉18歲以上人群精神障礙的調查[26]結果為:心境障礙患病率城市為4.1%,農村為3.0 %,兩者比較,差異顯著(P
根據以上調查數據顯示,國內城鄉間各種精神障礙的患病水平是否有差異還倍具爭議。可能與各地的調查方法、選取樣本、使用不同的診斷工具及診斷標準有關,也可能與當地城鄉間的經濟收入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的差異不同有關[27-29]。隨著城市化進程的不斷推進,農村地區的經濟、生活水平提高,當地居民文化程度的提升,可能使各種患病水平漸趨一致。
4 發展方向與趨勢
目前,國內外進行的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較多,隨著統計學的發展,抽樣方法逐漸科學,樣本越來越具有代表性,更能反映出當地社區人群精神障礙的發病率及分布特點。同時,各國間也越來越注重交流合作,調查員的培訓越發專業規范,流行病學調查的工具和診斷標準日趨統一,上述各種發展進步使各地的調查數據更具有可比性。
綜上所述,我國精神障礙的流行病學調查應給予統一化的診斷標準,依據國際化的調查工具,結合本國實際國情,從病因進行分析,注意長期的預后研究及干預措施。由精神科專科醫院作為業務指導,在社區康復機構的配合下,構建醫院――社區一體化防治康復管理模式,使罹患精神障礙的患者早日康復,減輕社會及家庭負擔,提高個體機體的恢復質量,提升患者生存質量,但此道路仍有一定的困難,需要進一步的研究及大數據分析。
參考文獻:
[1]沈漁.精神病學[M].5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9:1.
[2]Demyttenaere K,Bruffaerts R,Posada-Villa J,et al.Preval and unmet need for treatment of mental disorders in the Organization World Mental Health Surveys[J].JAMA,2581-2590.
[3]費立鵬.中國的精神衛生問題-21世紀的挑戰和選擇[J].疾病雜志,2004,30(1):1-10.
[4]Gelder MG,Gath DM,Mayou R,et al.Oxford textbook of psychiatry,3 red[J].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644-662.
[5]Robins LN,Helzer JE,Weissman MM,Orvaschel H,Gruenberg E,Burke JD,Regier DA. Lifetime prevalence of specific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ree sites[J].Arch.Gen.Psychiatry,1984,41:949-958.
[6]Kessler RC,Katherine A,Gonagle M,et al.Lifetime and 12-Month Prevalence of DSM-Ⅲ-R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the United States:Results From the 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J].Arch Gen Psychiatry,1994.51(1):8-19.
[7]陳彥方.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研究進展(一)[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5,5(1):1-3.
[8]曾瑞想,張寧.美國精神障礙診斷與統計手冊第5版的變化要點[J].臨床精神醫學雜志,2013,23(4):G1-G2.
[9]陳彥方.精神障礙的分類與診斷標準研究進展(二)[J].神經疾病與精神衛生,2005,5(2):83-85.
[10]徐瓊,池森,羅賢文,等.上饒市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J].上海精神醫學,2003,15(4):225-227.
[11]詹榮庭,魯文興,黎世澤,等.普洱市精神疾病現狀調查[J].中國民康醫學,2011,23(8):955-1012.
[12]張敬懸,盧傳華,唐濟生,等.山東省18歲以上人群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3):161-167.
[13]宋志強,杜欣柏,韓國玲,等.青海省18歲以上人群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10,24(3):168-174.
[14]石其昌,章健民,徐方忠,等.浙江省15歲以上人群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預防醫學雜志,2005,39(4):229-236.
[15]栗克清,崔澤,崔利軍,等.河北省精神障礙的現況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2007,40(1):36-40.
[16]魏賡,劉善明,張偉,等.自治區精神障礙流行病學調查:重型精神障礙[J].中國神經精神疾病雜志,2008,34(10):601-604.
[17] Lesage AD,Cyr M,Toupin J,Cormier H,Valiquette C.Training of interviewers in the utilization of standardized questionnaires in psychiatry:studies realized with the Present State Examination(PSE)[J].Acta Psychiatry Belg,1991,3:129-144.
[18]Dohrenwend BP,Dohrenwend BS.Perspectives on the past and future of psychiatric epidemiology:The 1981 Rema Lapouse Lecture[J].Am J Public Health,1982,72(11):1271-1279.
[19]鐘寶亮,張建芳,何民富,等.中國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進展的分析和評價[J].中國精神科雜志,2010,43(4):235-240.
[20]Eaton WW,Regier DA,Locke BZ,et al.The Epidemiologic Catchment Area Program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J].Public Health Reports,1981,96(4):319-325.
[21]Bland RC,Om H,Newman SC.Epidemiology of Psychiatric Disorders in Edmonton[J].Acta Psychiatr Scand Supp,1988,77(338):24-32.
[22]Jenkins R,Lewis G, Bebbinbgton P,et al.The national psychiatric morbidity surveys of Great Britain:initial findings from the Household Survey[J].Psychological Medicine,1997,27:775-789.
[23]張維熙.國內十二地區精神疾病流行病學抽樣調查研究[J].醫學研究通訊,1986.15(6):187-188.
[24]陳,胡斌,陳憲生,等.2002年江西省精神疾病患病率調查[J].中華神經科雜志,2004,37(3):172-175.
[25]李淑然,沈漁,張維熙,等.中國七個地區神經癥流行病學調查[J]中華精神科雜志,1998,31:80.
[26]潘國偉,姜潮,楊曉麗,等.遼寧省城鄉居民精神疾病流行病學調查[J]中國公共衛生.2006.22(12):1505-1507.
[27]Judd FK,Jackson HJ,Komiti A,et al.High prevalence disorders in urban and rural communities[J].Aust N Z J Psychiatry,2002,36:104-113.
一、國內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
(一)調查動物種類及病種
牛:口蹄疫、布病、結核、炭疽、狂犬病、痘病、病毒性腹瀉等7種;
羊:口蹄疫、布病、炭疽、狂犬病、痘病、小反芻獸疫等6種;
豬:口蹄疫、豬瘟、高致病性藍耳病、傳染性胃腸炎、豬流行性腹瀉、布病、炭疽、狂犬病、痘病、豬偽狂犬病等10種;
馬屬動物:馬流感、布病、炭疽、狂犬病等4種;
禽類:高致病性禽流感、雞新城疫、雞白痢、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痘病、禽白血病、結核病等7種。
(二)調查內容
上述動物疫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內容,包括發病時間、發病地點、發病動物種類、存欄數量、發病數量、死亡數量、疫情處置情況、免疫情況等內容。
(三)調查時間與范圍
調查時間:從20*年3月開始,每月調查一次。
調查范圍:每個鄉鎮調查2個行政村,每個行政村調查20個散養戶,同時調查規模豬場、羊場、牛場和禽場個1個,當發生動物疫情時,擴大調查范圍。
二、國外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
(一)調查病種
牛瘟、牛肺疫、瘋牛病、羊癢病、藍舌病等我國已消滅或目前我國尚未出現的疫病及突發的其它重大動物疫病。
(二)調查內容
同國內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
(三)調查時間和范圍
調查時間:20*年3月開始運行。
調查范圍:活畜交易市場、農貿市場,及從國外引進的牛、羊、及其它動物和動物產品。
三、調查鄉鎮
縣站將抽調專人負責此項工作,每月25日至29日按鄉鎮開展動物疫病流行病學調查工作,各鄉鎮站要積極配合調查人員完成工作任務。
3月份:*
關鍵詞:登革熱;流行病學;小兒
登革熱是由登革熱病毒(Dengue Viral,D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主要通過伊蚊、白蚊為媒介,是分布最廣、發病人數最多的蟲媒傳染病,其登革出血熱(Dengue hemorrhagic fever,DHF)和登革休克綜合征(Dengue shock sydrome,DSS)病死率高,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問題[1]。對在南太平洋島國瓦努阿圖首都維拉中心醫院工作2年,收治的480例小兒DF流行病學資料進行分析,現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1.1 一般資料:本組480例,均符合世界衛生組織的臨床診斷標準[2]。其中男270例,女210例,年齡4個月~14歲,平均5.7歲。<1歲41例,占8.54%;1~4歲95例,占19.79%;4~7歲144例,占30%;7~10歲142例,占29.59%;10~14歲58例,占12.08%。
1.2 發病季節:全年都有發病。1~3月49例,占10.21%;4~6月60例,占12.5%;7~9月180例,占37.5%;10~12月191例,占39.79%。2008年~2009年有198例,占41.25%,2009年~2010年有282例,占58.75%。
1.3 地區分布:本組患兒農村188例,占39.17%,城市292例,占60.83%;境外輸入病例23例,占4.79%,本土病例457例,占95.21%;散居患兒176例,占36.67%,群居患兒(包括幼兒園、學校)304例,占63.33%。
1.4 一般癥狀:本組480例,均有發熱寒戰,為最早出現癥狀,一般持續5~7 d,伴全身毒血癥狀:皮膚潮紅384例,占80.7%;疲乏無力377例,占78.48%;骨關節疼痛252例,占52.4%;球結膜充血364例,占75.83%;淺表淋巴結腫大209例,占43.54%,肌肉疼痛342例,占71.35%。
1.5 實驗室及輔助檢查:本組480例,運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ELISA)檢測血清中DF-IgM及行逆轉錄聚合酶鏈反應(RT-PCR)陽性率為100%。327例行B超檢查,肝臟腫大209例,腹水22例,腎積水17例;X線檢查:肺炎9例,胸腔積液26例,胸膜反應28例,肺膿腫4例;血氣分析代謝性酸中毒194例;89例行腰椎穿刺,腦脊液(CSF)呈病腦改變39例,正常50例;頭顱CT腦水腫39例,64例正常;腦電圖(EEG)40例,呈彌漫性慢波活動29例,正常11例。
1.6 治療及結果:本組480例,盡早查RT-PCR及DF-IgM確診,行抗病毒及對癥支持治療;對DHF/DSS,補充血容量,調節水電解質平衡,糾正休克和控制出血,及時處理多臟器功能衰竭,密切監護觀察。本組DF 296例,占61.66%,DHF 163例,占33.96%,DSS 21例占4.38%,3例合并慢性腎功能不全,占0.63%,469例治愈,占97.7%,8例合并多臟器功能衰竭死亡,占1.67%。
2 討論
DV經蚊蟲叮咬及氣溶膠傳染給人,人對DV普遍易感,但感染后并非人人都發病,尚無人傳染人的報導,DF患者和感染者是本病城市型的傳染源,發病前1 d至發病后5 d傳染性較強,在流行期間,非典型病例及亞臨床感染比典型病例多幾十倍,具有重要傳染作用。
DF的流行有地方性分布特性。凡有伊蚊滋生生物區帶的亞熱帶,及人口密度高的地區有密切關系,當伊蚊密度達一定水平,自然條件合適時,一旦有DF病原傳入,則引起DF局部暴發,地方性流行。加之本病通過現代化變通工具遠距離傳播,故多發生交通沿錢及對外開放的城市,在城市流行一段時間后,逐漸向周圍城鎮及農村傳播,在同一地區,城鎮發病率高于農村;及在不同地區,有不同周期性,間隔多年后疫情集中的區域相同或相近。
有季節性特點:發病季節與伊蚊密度、雨量有關。氣溫高而潮濕亞熱帶地區伊蚊常年繁殖,全年均可發病,流行高峰與雨季一致,從時間分布上1~6月散發,為輸入期;7~12月為流行期,8~10月為高峰期。如為輸入性傳播,則發病高峰依賴輸入時間而轉移;有其突然性和自限性,DF流行突然發生,發病疫情與輸入口岸流行程度相關;本土病例與輸入極可能出現交叉感染,造成遏止的困難;DF在缺乏免疫力的地區往往發生暴發流行,迅速廣泛傳播,地方性流行區取決于流行強度的累積[3]。一個地區大流行后,雖然有媒介等流行因素依然存在,但一定時期內也極少再有發病,此現象稱自限性。
DF依然流行原因:主要是人對此病易感,尤其是少年兒童;由于經濟發展,城市化步伐加快,人口快速增長,國際旅游流動人口增多,引起輸入性病例增多;CO2排放增加,全球氣候變暖,夏秋季變得越來越熱,間歇性雨季雨量增加,從而蚊媒數量增加,導致繁殖擴散速度更快、范圍更廣,而延長每一季的傳染期;加上本地DF病種傳播出現變化而攀升,及防治方法有待于改善,尤其是地區間的合作問題,造成DF流行病因的國際化。
由于DHF/DSS防治較困難,加之DV有4個血清型,目前尚無成熟疫苗上市。根據其流行病學特點,及東南亞國家的防治經驗,伊蚊感染DV后終身攜帶并經卵傳代,應做到消滅蚊媒滋生地,將其密度控制在不引起流行范圍內為最有效策略;其次密切注意境外疫情,加強疫區流動人員觀察,新發疫點的患者住院隔離,從病日起不少于6 d,隔離室應有防蚊設施,接觸者要進行15 d的醫學觀察,積極治療現癥患者,爭取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診斷、早就地治療,防止疫情蔓延;加強疫區群眾自我防護及醫護工作者DF知識培訓,提高全民防范意識。
3 參考文獻
[1] 羅會明,何劍峰.廣東省1990年~2000年登革熱流行病學分析[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2,22(1):66.
【關鍵詞】成人麻疹;流行病學;調查
【中圖分類號】R1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2-0584-02
2011年5月,宣漢縣農場發生一起麻疹疫情,為了查明此次疫情爆發原因,及時采取有效的控制措施,四川宣漢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立即組織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調查方法
1.1 疫情和麻疹疫苗接種情況調查 宣漢縣農場場直地區逐戶進行麻疹發病情況和8月齡至7歲兒童麻疹疫苗常規免疫狀況調查,對3例麻疹患者及其家屬開展麻疹專項流行病學調查。
1.2 病例診斷標準 按照衛生部《麻疹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規定:凡有發熱、出疹,伴有卡他癥狀者均為疑似麻疹,實驗室早期麻疹特異性IgM抗體陽性即可確診麻疹。
1.3 免疫史判定 以兒童接種證和延軍農場疾控中心的預防接種卡、入學查驗接種證補種記錄為依據。
2 調查結果
2.1 基本情況 宣漢縣農場場直地區總人口4673戶,13685人(含流動人口),距蘿北縣15公里,是一個相對封閉的山區。場直地區免疫規劃工作主要是由農場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和其它相關衛生所來完成。
2.2 病例的分布
2.2.1 時間分布 3例病例分別發生在2012年5月5日、14日和25日。
2.2.2 空間分布 3例病例均發生在農場場直地區。
2.2.3 人群分布 病例中一名女性,兩名男性。首發病例,女性,23歲,系在外上學的大四學生回家,5月5日因發熱、咳嗽、皮疹到農場職工醫院就診,臨床診斷為疑似麻疹,麻疹病人接觸史不詳。次發病例,男性,30歲,系農場運輸公司職工(第一例病人回家乘座該車),5月14日因發熱、咳嗽、全身皮疹(未到醫院就診,是其后發病的哥哥提供后采用回顧性調查而得),發病之前未到過任何麻疹疫情地。第三例病例,男性,33歲,系農場某單位職工,是次發病人的哥哥,5月25日因高熱、咳嗽到農場職工醫院住院治療,后因自面部至四肢出現斑丘疹而被診斷為麻疹,經治療于6月2日痊愈出院。
2.3 臨床表現和檢查結果
3例病人都以發熱、咳嗽、結膜炎、皮疹等癥狀體征為主,癥狀均非常明顯且嚴重,按衛生部《麻疹診斷標準和處理原則》,根據臨床特征結合流行病學情況可以診斷。首發和第三例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損害、白細胞降低、心肌損害情況,都經蘿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實驗室檢測,結果為麻疹特異性IgM抗體陽性。
2.4 麻疹疫苗接種史
3例病例均為成人,麻疹疫苗接種史不詳。農場場直地區8月齡至7歲兒童有624人(含流動人口,下同),其中444人接種過兩劑次,178人接種過一劑次,4人未接種過麻疹疫苗。
2.5 既往發病情況
宣漢縣農場近5年未發生過麻疹疫情。
2.6 處理措施
2.6.1 對患者實行呼吸道隔離,給予相應治療。
2.6.2 對患者家屬和密切接觸人員開展麻疹專項流行病學調查,檢疫3周,排查有可能被傳染的潛伏期患者。
2.6.3 在2011年12月對8月齡至7歲兒童開展麻疹疫苗后續強化免疫的基礎上,于本次疫情首發病例發生開始又組織了一次麻疹疫苗查漏補種活動,兩次接種共接種618人,包含接種空白的4名兒童,接種率為99.04 %。另外擴大密切接觸者的接種,分別對患者家屬中8歲、10歲兩名兒童補種了一針次麻疹疫苗。
3 討論
麻疹是一種常見的幼兒呼吸道傳染病,但自上世紀60年代中期開始接種麻疹疫苗以來,已經成為少見疾病。與此同時,成人麻疹卻多起來,甚至在一些地區超過了幼兒的發病率,并不斷出現暴發流行。麻疹病人是該病的唯一傳染源,自發病前2日至出疹后5日內均具有傳染性,與確診麻疹的病人有接觸史,潛伏期6~18天。因此,該農場在傳染周期內發生3例麻疹病例,且三例患者有過密切接觸的機會,可以認定其間存在傳染關系。按照《四川省麻疹監測方案》相關規定,確定為一起麻疹疫情。成人麻疹與兒童麻疹不同處為:早期均有發熱、結膜充血、流淚、畏光、刺激性咳嗽、咽部充血、麻疹粘膜斑,典型的紅色斑丘疹,出疹順序多從頭面部開始,且可以未過膝而皮疹消退,容易被誤診而錯過隔離時機,造成流行。因此如發熱并出現結膜及咽部充血、咽部刺激性咳嗽等卡他癥狀為100%,可作為早期診斷依據,應早期處理。另外,三例患者均可能未接種過麻疹疫苗,結合各地成人麻疹疫情的報道,可以考慮從擴大接種麻疹疫苗范圍的渠道徹底消除疫情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袁煥章、毛東波、朱建瓊等:東莞市2004年成人麻疹流行病學,華南預防醫學,2006,32(5):32-33;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預防控制
為掌握凱里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點和規律,為制定手足口病防控策略提供科學依據,現對凱里市2012年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病例信息來自國家疾病監測信息管理系統、凱里市手足口病暴發疫情調查處理個案調查資料及重癥病例調查資料。人口資料由凱里市統計局提供。
1.2方法 使用Excel軟件建立數據庫,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分析
2.1疫情概況 2012年凱里市共報告手足口病1128例,報告發病率為245.81/10萬,比2011年(67.32/10萬)上升265.12%;報告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為0.18%。
2.2流行特征
2.2.1地區分布 2012年凱里市15個鄉鎮街道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報告,報告發病率居平均水平以上的鄉鎮街道依次為大十字街道、城西街道、洗馬河街道、灣溪街道、爐山鎮、西門街道,占全市病例總數的85.73%。凱棠鄉報告發病率最低為27.56/10萬。
2.2.2時間分布 全年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報告,發病高峰為4~7月,共報告病例818例,占全年總發病數的72.52%。1~3月平緩上升,到5月達到全年最高峰,6月后開始迅速下降,至8月降至低谷;9~12月后再次平緩上升,見圖1。
2.2.3人群分布
2.2.3.1性別分布 男性發病734例,女性發病394例,分別占手足口病發病總數的65.07%、34.93%,男女性別比為1.86∶1。
2.2.3.2年齡分布 發病年齡1個月~14歲;病例主要集中在
2.2.3.3職業分布 以散居兒童為主,發病733例,占病例總數的64.35%;托幼兒童366例,占32.13%;學生40例,占3.51%。
2.3疫情處置
2.3.1聚集性病例 2012年凱里市累計處置手足口病聚集性疫情36起,主要分布于城區有32起,占疫情總數的88.89%。疫情主要集中在托幼機構23起,占疫情總數的63.88%;其次是家庭聚集12起,占33.33%;學校1起,占2.78%。
2.3.2重癥病例 2012年凱里市累計報告手足口病重癥病例7例,占發病總數的0.62%,其中重癥死亡病例2例,病死率為0.18%,重癥病例的病死率為28.57%;城區重癥病例5例,鄉鎮2例;散居兒童4例,托幼兒童3例;發病時間集中在5~7月,其中5月4例,6月2例,7月1例。
2.4病原學監測 2012年全市疫情處置及常規監測采樣134例,結果顯示,134例中檢測陽性數為93例,陽性檢測率為69.40%。其中腸道病毒71型(EV71)陽性35例,占37.63%,腸道柯薩奇病毒A16型(CoxA16)陽性23例,占24.73%,其它腸道病毒(EV)35例,占37.63%。7例重癥病例陽性檢測數為5例,陽性檢測率為71.43%,其中EV71陽性4例,CoxA16陽性1例。
3討論
分析結果顯示,凱里市手足口病發病具有明顯的地區、季節、年齡和職業特征:①病例主要集中在城區5個街道,與人群密集、人口流動頻繁有關[1]。②有明顯的季節性,發病主要集中在4~7月,符合腸道傳染病夏季高發的流行特點[2]。③發病主要是
由于目前尚無有效的疫苗和特異性治療手段,對手足口病防控工作應做到:①各托幼機構及小學應落實、完善每日晨午檢、巡檢、因病缺課的病因排查等防控措施,做到病例早發現、早報告、早隔離、早治療,防止疫情的擴散和蔓延。②加強手足口病防控知識宣傳教育工作, 讓"常通風、勤洗手、曬衣被、喝開水、吃熟食" 的預防知識家喻戶曉。③醫療機構做好重癥、危重病例救治工作, 堅持關口前移的救治原則,及早發現、準確診斷重癥病例。④疾控中心繼續加強對手足口病的實時監控,提高預警預測能力,及時處置聚集性疫情,同時加強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以及對重癥、死亡病例的流行病學調查,為政府決策和研判流行趨勢提供科學依據。⑤衛生部門加強與教育、宣傳等部門合作,確保防控工作信息互通、資源共享、措施聯動,及時通報疫情信息、協同做好聯防聯控工作。
參考文獻:
[1]李靜,馬有祥.2008-2010年山東省東營市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1,26(12):955-957.
[2]郁會蓮,郭曉榮,邱琳,等.2008-2011年陜西省手足口病流行特征分析[J].疾病監測,2012,27(6):443-445.
目的對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征進行分析,從而為臨床研究提供理論借鑒。方法單純糖尿病、單純病毒性肝炎以及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各97例,依次設為A、B、C組,對比分析各自的流行病學特點,最后整理總結出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結果在不同組別上各病癥的表現不同,病毒性肝炎分布顯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患者數最多,占50%以上,重疊感染均為乙型肝炎病毒重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臨床類型分布上,合并組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病例數多于單純肝炎組,但其慢性肝炎病例數僅為單純肝炎組的50%,而糖尿病型別分布,均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約占總數的65%以上,在年齡、性別分布上,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多以40~60歲的男性為多。結論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征為,多見于中年男性,且出現肝炎后肝硬化及慢性乙型肝炎,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
【關鍵詞】
肝炎;糖尿病;病毒性
肝臟,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若其出現病變,產生病毒性肝炎,致使肝細胞受損,那么其后對于葡萄糖的代謝將會產生阻礙,隨著病癥的后延,極有可能向糖尿病發展,進而對患者的機體造成損傷,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1-3]。而且,在臨床醫學的治療記錄上,對于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治療數量對比于同期有著上升的趨勢,這樣的一個不良的狀況對于患者來說,無疑會給其身體以及心理造成雙重的打擊。當然,對于診治醫生來說,也將是一個亟需得到解決的醫學命題。對此,為能夠更好的為臨床醫學診治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提供醫學借鑒,本文作分析和總結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選取本院2011年8月~2015年4月收治的單純糖尿病、單純病毒性肝炎以及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患者各97例,依次設為作為A、B、C組。A組患者中男58例,女39例,年齡39~70歲,平均年齡(49.00±4.36)歲;B組患者中男60例,女37例,年齡42~68歲,平均年齡(47.00±6.21)歲;C組中男63例,女34例,年齡40~69歲,平均年齡(48.00±7.68)歲。
1.2方法參照《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以及“糖尿病診斷標準及分型標準”對所有患者進行臨床診斷以及臨床分型,按照患者的不同癥狀,對三組進行檢查,并記錄其肝炎或糖尿病的病例人數、病學特點,隨后對比分析各自的流行病學特點,最后整理總結出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征。
2結果
臨床癥狀分布顯示,B組和C組的病毒性肝炎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為主,各占72.16%(70/97)及69.07%(67/97),重疊感染均為乙型肝炎病毒重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臨床類型分布上,C組的肝硬化(39例,40.21%)和重型肝炎(18例,18.56%)例數多于B組的12例(12.37%)、13例(13.40%),但其慢性肝炎(29例,29.90%)病例數僅為B組的50%,兩組的急性肝炎所占比例相似,分別為11.34%(11/97)和12.37%(12/97)。糖尿病型別分布,A、C兩組均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約占總數的65%以上;在年齡、性別分布上,C組多為40~60歲的男性,高于其他兩組患者;但平均年齡方面,A組最大,其次為C組,最小為B組。
3討論
就當前來說,病毒性肝炎、糖尿病的治療仍在不斷的出現新的挑戰,不論是病癥的治療人數,還是病癥的病發機制等,在臨床上都有著較大的增長增幅,而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則將變得更為難以治療[4-6]。不過,在這些病癥的迫使下,有關人員通過實際的研究以及結合歷史相關數據意識到病毒性肝炎和糖尿病的某種聯系,即兩者互相矛盾,卻又互為因果。在此次的研究統計分析之中,各組病癥的表現不同,通過對比B、C兩組的病毒類型,發現C組多感染乙型肝炎病毒,其他類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對較少,重疊感染均為乙型肝炎病毒重疊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臨床類型分布上,C組肝硬化和重型肝炎病例數多于B組,但其慢性肝炎病例數僅為B組的50%,而通過對比A、C兩組的糖尿病分型發現,糖尿病型別分布均以2型糖尿病患者居多,約占總數的65%以上。因此,乙型肝炎患者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對血糖的控制,預防和減少糖尿病的發作。
與此同時,相關報道指出,病毒性肝炎、糖尿病或者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病率的不同,會同各地區病毒性肝炎人群特征的差異有很大的關聯,包括年齡、性別、家族病史、腹型肥胖等,而糖尿病方面,還有可能是因為糖耐量測定時的數據不準造成患病比例差異等[7,8]。因此,對于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患者,在分析其流行性病學特征時,應當要有針對性、計劃性和完整性的診斷流程,按照相關的醫學準則進行嚴格的分型檢查,按照殊途同歸的目的采用多樣化的測定,比如針對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糖尿病情況測定,就應在空腹前測定血糖,餐后血糖還需要測定,必要時進行糖化血紅蛋白、糖耐量試驗等的測定,進而獲得更為全面的患者資料,這樣才能對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性病學特征做以全面的分析和整合,進而更全面的為此類病癥的診治提供醫學借鑒。
參考文獻
[1]劉大鳳,冉興無,王林,等.病毒性肝炎合并糖尿病的流行病學特征分析.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2,6(2):28-31.
[2]范蕊璿.昆明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2009-2012年丙型肝炎住院患者流行病學及臨床特征分析.昆明醫科大學,2013.
[3]張國民,孫校金,王富珍,等.中國18~59歲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病學特征分析及乙型肝炎疫苗免疫策略探討.中國疫苗和免疫,2013(3):266-270.
[4]李銘,李衛,黃敏,等.乙型肝炎肝硬化合并肝源性糖尿病53例臨床分析.安徽醫學,2009,30(6):646-647.
[5]劉瑩,林潮雙,蔡慶賢,等.慢性丙型肝炎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基因型特征分析.中華實驗和臨床感染病雜志(電子版),2013,7(4):70-73.
[6]郭異凡,馮志偉,劉志萍,等.慢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2型糖尿病的流行病學調查及危險因素分析.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4,24(6):1452-1454.
[7]劉大鳳,冉興無,王林,等.糖尿病合并病毒性肝炎的臨床分析.中國糖尿病雜志,2013,21(12):1112-1114.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
Abstract:Objective To understand the epidem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Deyang City,to develop the corresponding prevention and control strategies.Methods To analyze the epidemic outbreak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Deyang in 2014.Results The city of Deyang in 2014,foot and mouth disease incidenc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same period last year,a total of 5537 cases were reported,the incidence rate of 141.24/10 million;the peak incidence is 10~11 month,each county(city,district)have reported cases,the male was higher than female,male and female incidence standardized ratio was 1.45:1,the difference has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the incidence of minimum the age of 2 days,a maximum of 60 years old,the cases occurred mainly in children under 5 years old accounted for 97.58%of the total,were carried out in laboratory;intestinal virus nucleic acid testing of 363 samples,the total number of positive was 267,the positive rate was 73.55%.Conclusion The incidence of hand foot mouth disease in Deyang City,is the peak season obviously,5 years of age and children under the age of 5 for high-risk groups,scattered children and preschool children is the focus of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bjects.Strengthen the propaganda,to improve the health consciousness,is the control of foot and mouth disease the most effective measures.
Key words:Foot and mouth disease;Epidemiology;Analysis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disease,HFMD)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臨床以發熱和手、足及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征[1]。其中以EV71型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2]。為了解德陽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點,更好地制定切實有效的預防策略,現對德陽市2014年發病情況進行流行病學分析。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流行病學資料來源于中國疾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系統中2014年德陽市的手足口病疫情資料,人口資料來源于德陽市統計局。
1.2方法 應用描述性流行病學方法進行統計分析。病例診斷及標本的采集、檢測按衛生部《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9版)》有關標準執行。
1.3實驗室檢測 醫療機構采集手足口病病例咽拭子標本進行病毒分離,陽性毒株采用EV71、Cox A16和腸道通用特異性引物進行RT-PCR鑒定。
2 結果
2.1概況 2014年德陽市總人口為3920369人,共報告手足口病5537例,發病率為141.24/10萬,男女發病率標化之比為1.45:1,重癥病例52例,占0.94%,死亡2例,其中實驗室診斷267例,臨床診斷5270例。
2.2時間分布 2014年每月均有手足口病病例報告,從3月開始呈上升趨勢,4~5月快速增長,第一個發病高峰出現在6月,7月開始呈下降趨勢;9月開始,病例數再次上升,11月份發病數達到全年最高峰,曲線整體呈雙峰分布,見圖1。
2.3地區分布 全年共報手足口病病例5537例,報告最多的是廣漢市(1770例),其次依次是什邡(1334例),綿竹市(691例),中江縣(673例),旌陽區(657例),羅江縣(412例)。
2.4人群分布
2.4.1性別分布 德陽市2014年男性人口共2002574人,發病3332例,女性1917795人,發病2205例,男女發病率標化之比為1.4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183.580,P
2.4.2年齡分布 發病年齡2d~60歲,年齡分布以5歲及5歲以下兒童為主,占病例總數的97.58%;其中又以1~3歲的嬰幼兒居多,占87.00%,見圖2。
圖2 2014年德陽市手足口病年齡分布
2.4.3職業分布 職業分布以散居兒童為主,報告病例3482例,占病例總數的62.89%,幼托兒童報告病例1959例,學生80例,其他16例,分別占病例總數的35.38%、1.44%,0.29%,見圖3。
2.5實驗室檢測結果 全年共采集手足口病咽拭子標本363份,德陽市網絡實驗室對363份標本開展了腸道病毒核酸檢測,陽性總數為267份,陽性率為73.55%。其中EV71陽性60份,陽性率為16.53%,占所有陽性標本的22.47%;CoxA16陽性160份,陽性率為44.08%,占所有陽性標本的59.93%;其它腸道病毒陽性47份,陽性率為12.95%,占所有陽性標本的17.60%。
3 討論
3.1疫情分析 德陽市2014年手足口病發病時間分布曲線顯示該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4~6月與10~11月份形成兩個發病高峰,最高峰在11月份,這與某些文獻報告的夏秋為高發季節不一致[3,4]。發病高峰在10~11月份,可能與德陽市這段時期的外界氣溫和降雨量適合該病流行有關,加上氣溫溫和適合小孩外出玩耍,增加了相互的接觸機會,可能使發病人數增加。
德陽市2014年手足口病發病人群以5歲及以下兒童為主,占病例總數的97.58%;其中又以3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率最高[5],占87.00%。男孩發病率高于女孩,二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同男孩天性好動,活動范圍廣,因而接觸傳染源的機會較多有關;職業分布則以散居兒童和托幼兒童為主,占總病例數的98.27%,因此,應重點加強散居兒童和托幼機構為主的重點場所的手足口病預防控制工作,加大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宣傳力度,提高兒童家長對手足口病的認識。
德陽市實驗室診斷病例中各型腸道病毒的檢出比例以CoxA16所占比例最(59.93%),其次為其他型腸道病毒(17.60%),EV71型病毒最低低(16.53%),因此臨床表現都以輕型病例為主,德陽市本地報告的1例死亡病例,經檢測是由EV71病毒引起的,這與有關資料報道的EV71病毒引起的手足口病發生重癥及死亡的比例較高一致[6]。由于EV71型與CoxA16型病毒感染導致的手足口病,其臨床經過及預后的差異均較大,故早期的病原診斷應成為重要的公共衛生措施之一,以協助臨床作出鑒別診斷。
3.2預防措施 目前應采取以下措施減少發病:①充分做好疾病監測工作,加強對手足口病高危人群的知識宣傳,尤其要加強對散居兒童家長的手足口病相關知識宣傳;②加強對轄區內的醫務人員的業務培訓,提高其專業水平,嚴格按照標準進行診斷,治療和報告,積極做到“三早”;③落實托幼機構、小學的每日晨檢、巡查、缺課登記、病例報告、預防性消毒、健康教育等工作;④加強對流動兒童的管理,利用醫院報告加強疫情監測。
參考文獻:
[1]Blomqvist S,Klemola P,Kaijalainen S,et a1.Co-circulation of coxsack ieviruses A6 and A10 in hand,foot and mouth disease outbreak in Finland[J].J Clin Virol,2010(48):49-54.
[2]Weng KF,Chen L L,Huang PN,et a1.Neural pathogenesis ofenterovirus 71 infection[J].Microbes Infect,2010(12):505-510.
[3]孫軍玲,張靜.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研究進展[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9,30(9):730-732.
[4]謝華萍,耿進妹,陳純,等.2011年廣州地區手足口病病原體特征分析[J].江蘇預防醫學,2013,24(1):17-18.
關鍵詞:手足口病;流行病學;特征分析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 是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一種兒童常見傳染病,是我國法定的丙類傳染病。大多數手足口病患者癥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癥狀。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神經源性肺水腫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癥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現對洞口縣2008~2013年上報的手足口病疫情資料與病原學檢測資料進行分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08~2013年通過"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信息系統"按現住址報告的洞口縣轄區內的手足口病病例,共3659例。
1.2 方法
1.2.1 采用描述性研究的方法掌握2008~2013年報告的手足口病病例分布。
1.2.2 病原學檢測方法:采集自洞口縣各基層醫院診治的典型手足口病患者的肛拭子標本,采用RT-PCR法行病毒分離與測定,陽性者納入實驗室確診病例資料[1]。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EXCEL2003、SPSS17.0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
2結果
2.1病例的時間分布 自2010年起,疫情出現急劇上升,平均發展速度為154.34% 。2012年達到最高峰,報告發病率為223.31/10萬。見表1、表2。
2.2 2008年、2009年的報告發病率較低,流行曲線無明顯的發病高峰期。自2010年起,每年的流行曲線極其相似,全年均有2個發病高峰,分別為每年的5~6月及11~12月。見圖1。
圖1 洞口縣2008~2013年手足口病分月發病情況
2.3病例的人群分布 所有報告病例均為10歲及以下兒童,男性病例明顯多于女性病例,男女性別比為2.02:1。其中3歲及以下年齡組共報告3278例,占總報告數的89.59%。1~2歲年齡組共報告2388例,占總報告數的65.26%。見表3。
2.4病原學檢測 2008~2013年共報告實驗室診斷病例720例,占總報告發病數的19.65%,EV71、Cox16及其它腸道病毒陽性構成比差異較小。
綜合分析2010~2013年的病原學檢測陽性結果發現,EV71、Cox16毒株感染優勢逐年交替,差異有統計學意義(x2=84.426,df=6,P=0.00,α
3 討論
本調查結果顯示,2008~2013年手足口病報告總發患者數為3659例,高峰期為2012年(發病率223.31/10萬)。分析原因可能是:自衛生部2008年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中,洞口縣疾控中心積極加強本轄區手足口病疫情監測、醫師培訓、疾病宣傳以及資料上報等工作的管理,有效提高轄區內居民的就診意識與基層醫院的診治能力,進而相應提高了疾病的發現率與確診率[2]。且本調查得出洞口縣手足口病重癥發病率在1.43%~5.67%之間波動,變化水平一直穩定在較低的水平。此數據可指導洞口縣疾控中心后期疾病防控宣講工作,減輕群眾對手足口病疫情爆發的恐懼與憂慮,有效提高本轄區應對公共事件的能力。
在本調查中,通過對手足口病疫情的分布情況進行分析,得出洞口縣365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發病高峰期為5~6月及11~12月份,說明洞口縣手足口病呈季節性發病,與相關文獻的研究成果類似,進一步有效證實夏秋季節是手足口病的高發季節[3]。同時,手足口病主要傳播途徑為糞-口以及呼吸道飛沫傳播,本次調查3659例手足口病患者中男性數量高于女性。且洞口縣2008~2013年報告疫情資料顯示,洞口縣手足口病的主要發患者群為散居學齡前兒童,應加強對學齡期前散居兒童身體健康狀態的監控力度,提高托幼機構晨檢篩查質量。且本調查對洞口縣2008~2013年手足口病病原學檢測資料進行分析,得出3659例手足口病患者的感染病毒源主要是EV71型病毒與CoxA16病毒,且兩者呈此消彼長檢出趨勢,說明控制病毒感染仍是手足口病治療的主要目的。
綜述,洞口縣手足口病年均發病率呈逐年遞增趨勢,EV71型病毒與CoxA16病毒檢出率呈此消彼長增長趨勢;主要發病時間為每年的5~6月及11~12月;發患者群10歲及以下年齡組人群,尤其是1~2歲年齡組。
參考文獻:
[1]徐勝平.2008-2012年麻城市手足口病流行病學分析[J].華南預防醫學,2014,40(01):54-56.
目的 分析麻疹發病與免疫史的關系,探討麻疹防制對策和措施。方法 對本溪市傳染病醫院2005年4月~2006年5月收住院的118例麻疹患者的流行病學資料進行統計,分析疫苗接種與發病的關系。結果 118例麻疹患者中,成人占39%,6~8月齡占5%,外來人口占9.3%。無疫苗接種史11例占6.8%,其中3例未到8月齡初免年齡,另外8例為漏種,有接種史42例占16.9%,其中20例8月齡~6歲兒童只接種二針疫苗。22例7歲以上患者占18.6%;預防接種史不詳者65例,占55%。結論 接種麻疹疫苗是預防麻疹的最有效措施,及時進行2針接種能有效控制麻疹的發生。
【關鍵詞】 麻疹;免疫接種;防制
麻疹是who確定的繼天花、脊髓灰質炎后第3個待消滅的傳染病。我國自麻疹疫苗(measles vaccine,mv)廣泛接種后,尤其是80年代初實施計劃免疫政策以來,麻疹得到了有效控制[1]。然而,近年來很多地區麻疹疫情都在反彈。流動人口發病增高,小于8月齡和成人麻疹的構成比迅速增加成為疫苗時代流行病學的新特征。現對本溪市傳染病醫院118例麻疹患者免疫接種與發病關系分析,探討當前麻疹防制中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1 資料與方法
1.1 病例選擇
病例資料來源于2005年4月~2006年5月收住本溪市傳染病醫院的118例麻疹患者。全部病例均經臨床或實驗室檢查診斷為麻疹。
1.2 方法
應用描述流行病學方法對所有病例發病年齡、發病時間、城鄉分布、接觸史、疫苗接種情況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年齡分布
見表1。表1 118例麻疹病例發病年齡與構成比項目(略)
2.2 季節分布
發病集中于4、5月份,共107例,占總例數90.7%。
2.3 地區分布
本溪市市區59例(50%),本市農村23例(19.5%),城鄉結合部25例(21.2%),外來人口11例(9.3%)。除1月份無病例外其他各月均有病例發生。
2.4 麻疹接觸史
34例患者有明確的接觸史,占28.8%,其余患者皆否認有明確的麻疹患者接觸史。
2.5 麻疹疫苗接種情況
未接種者11例,占9.4%;有接種史42例,占35.6%;接種史不詳65例,占55.0%。見表2。表2 118例麻疹患者mv接種情況統計年齡段未接種(略)
3 討論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傳染病。在未開展麻疹疫苗普種前,我國麻疹發病年齡以9月齡~5歲者高發。8個月以下嬰兒由于接受母體抗體有一定抵抗力而不發病,成人因在兒童期感染獲免疫力也不發病[2]。廣泛采用疫苗后患病年齡有向大年齡推移現象[3],低于8月齡嬰兒麻疹發病率也逐年增加。我院收治的118例麻疹患者中成人麻疹占39%,6~8月齡占5%,而傳統的9月齡~5歲高發年齡段僅占22%。
1986年我國頒布的兒童基礎免疫程序規定麻疹初免年齡為8月齡,7周歲加強1次。依據表2分析本組病例疫苗接種與發病的關系: 3例8月齡內兒童未到初種年齡,未接種mv。8月齡內嬰兒麻疹發病增加,原因是目前大多數27歲以下的人麻疹免疫力是從疫苗獲得的,按現行免疫程序接種獲得的麻疹免疫力不能象自然感染野病毒那樣持久[1],隨時間的推移,育齡婦女體內的抗體水平會不斷衰減,傳給嬰兒的麻疹抗體亦減少。絕大多數嬰兒到6月齡時,體內的抗體水平已達不到保護作用[4]。未接種mv者未獲免疫,而未得到保護是發病的主要因素。在有接種史者中,8月齡~6歲兒童20例有mv初種史,但未到7歲復種年齡,在原發性免疫應答失敗后未及時進行第二次復種以致未形成保護屏障。有接種史的22例7歲以上,已達復種年齡,罹患麻疹可能是因為未進行復種或復種失敗,在成人麻疹構成大的地區麻疹病例免疫史不詳或無免疫史比例較高[5]。一種可能是接種時間太久不能記清,其二這些人即使接種過疫苗,也已超過15年,而疫苗人工免疫持久性在15年后明顯下降[1],近年來麻疹流行率低,獲隱性感染的機會減少,未能使體內麻疹抗體得以補充強化,這部分人容易患麻疹。
通過對本組資料的分析,可以看到在當前麻疹的預防和控制工作中仍有很多亟待解決的問題:(1)提高基礎免疫率。(2)減少原發性免疫失敗。(3)適時強化免疫。開展入學新生查驗接種證明工作;同時隨著成人麻疹構成比的不斷增加,為大齡易感人群確定一個恰當的強化免疫時機勢在必行。為接近婚齡的青年接種mv是一個不錯的設想,尤其是女青年接種mv對減少低月齡兒童麻疹發病率有益,故可考慮[6]。
【參考文獻】
[1]迮文遠. 計劃免疫學[m].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7.
[2]萬禧煒. 53例麻疹的臨床分析[j]. 國際流行病學傳染病學雜志,2007,34(4):236.
[3]王季午. 傳染病學[m].第3版. 上海:上海科學技術出版社,1998,59~67.
[4]王聯君, 孫麗英, 姜忠林, 等. 小月齡嬰兒麻疹發病控制對策探討[j].中華流行病學雜志,2001,22(1):49~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