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形容變化快的成語

形容變化快的成語

時間:2023-01-31 01:11:5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形容變化快的成語,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形容變化快的成語

第1篇

如果你對朋友說:“你真是呆若木雞。”他一定會很生氣。但是如果穿越時空隧道,來到春秋戰國時期,你這樣對朋友說,朋友一定高興異常,這是因為“呆若木雞”一詞的感彩古今有很大的差異。

“呆若木雞”原是稱贊人鎮定自若、態度穩重、涵養高深。它出自《莊子?達生篇》:紀子為周宣王飼養斗雞,養了才十天,周宣王就催問:“訓練好了嗎?”紀子說:“不行,正虛浮驕矜自恃意氣哩。”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可以了吧?”紀子說:“還不行,它聽見響聲就叫,看見影子就跳。”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現在該成了吧?”紀子說:“不成,心神還相當不寧,火氣還沒有消除。”又過了十天,周宣王又問。這時紀子說:“現在差不多了。雖然別的雞叫,但它好像沒有聽到一樣,看起來像木雞一樣。這樣的斗雞,才算是養到了家。別的雞一看見它,準會轉身就逃,斗都不敢斗!”果然,這只雞后來每斗必勝。但在隨后的語言演變過程中,“呆若木雞”的感彩起了變化,由褒義成語變成了一個貶義成語,常用來形容一個人呆笨或因恐懼、驚訝而發呆的樣子。

像“呆若木雞”這樣感彩起了變化的成語還有很多。例如:

“走馬觀花”原是形容得意、愉快的心情。出自唐朝詩人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孟郊很有才華,兩次上京城長安應考,可是都沒有考上,受盡了冷落和譏諷。后來第三次進京趕考,總算考上了,而這時他已46歲。在長年壓抑、郁郁不得志的情況下,忽然登科,得意、愉快之情真是難以形容。詩的后兩句,就把作者當時騎著快馬、在春風中得意地來往于京城各處,盡情游覽的興奮之情生動地描摹出來,后來這兩句就濃縮成一個成語:走馬觀花。現在,“走馬觀花”已成為一個略含貶義的成語,意思是匆匆走過、只看表面現象、來不及認真觀察。如朱自清《論詩學門徑》:“一個高中文科的學生,與其囫圇吞棗或走馬觀花地讀十部詩集,不如仔仔細細地背誦三百首詩。”

“明目張膽”原意是眼明膽大,不畏強權,敢說敢干,敢于同惡勢力公開斗爭,顯然是個褒義成語。據《唐書?韋思謙傳》,韋思謙“為人剛正,直言無忌”,唐高宗時任監察御史,因彈劾權貴而遭貶謫,人們去看望他,他慷慨激昂地說:“我是一個正直的人,遇見不合理的事情,當然不肯放過,哪里有工夫考慮個人得失?大丈夫須明目張膽,報效國家,豈能庸庸碌碌,只圖保住自己和一家大小的安全呢!”《宋史?劉安世傳》載,劉安世也是個敢于仗義執言的人,宋哲宗時任諫議大夫,曾立下志愿:“須明目張膽,以身任責。”他在職期間,果然清正不阿,鐵面無私,屢次直諫皇帝,彈劾大臣,朝中文武百官,一時都敬畏他,稱他為“殿上虎”。現在“明目張膽”已成為貶義成語,形容壞人毫無顧忌、公開作惡。

“道貌岸然”原指神態莊重嚴肅,是褒義成語;現用來形容故作正經、表里不一之狀,含譏諷之意。“因陋就簡”原是貶義成語,指簡陋茍且,不求改正;現為褒義成語,指利用原有的簡陋條件來辦事。

褒貶是否正確是衡量成語使用正確與否的重要標準之一,了解成語的感彩的演變定會有助于我們正確使用成語。

(作者單位:江西省玉山一中)

第2篇

關鍵詞: 成語 語法

成語是中華民族文化的瑰寶,是漢語詞匯系統的一大寶庫,它歷史悠久,文化內涵豐富,為廣大人民群眾所青睞。極大部分成語是從歷史上沿襲下來的,因而古代漢語的語法現象在成語中保存的也較為完整,這也正說明了語法是語言三要素中最為穩定的一個。

古漢語中常見的語法現象主要是詞類的活用,即某些詞可以按照一定的語言習慣靈活運用,在句中臨時改變其基本功能。其中最值得注意的是使動用法和意動用法,此外,名詞用如動詞和用作狀語的現象亦是較為常見的,而古代漢語中諸多的語法現象在成語中體現得極為明顯。

一、成語中的使動用法

所謂的使動用法就是指謂語動詞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如“焉用亡鄭以陪鄰”(出自《左傳》)中謂語動詞“亡”此處就是典型的使動用法,不再是簡單翻譯翻譯成“滅亡”,而是翻譯成“使……滅亡”,表明了謂語動詞對其后賓語的作用和影響。再如“項伯殺人臣活之”(出自《史記》)中謂語動詞“活”也同樣具有使賓語項伯活的作用。成語中也不乏此類現象,具體表現為以下幾種情況:

(一)動詞的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動詞的使動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動詞。不及物動詞本來不帶賓語,但用作使動之后,往往后面就能帶賓語了。上面例子“項伯殺人臣活之”中謂語動詞“活”本來是不及物動詞,后面不能帶賓語,但此句中“活”字后卻跟著賓語“之”,可見此處“活”字被活用了。

成語“斗雞走狗”一詞中“斗”和“走”就是這樣的一種用法。“斗”和“走”本來就是不及物動詞,一旦后面能夠帶上賓語,就是說它們已經被活用,是動詞的使動用法,具有了使雞斗、使狗走的意思。再如“以理服人”中的“服”字,是指使人信服的意思,“飛沙走石”中的“飛”字是指使沙塵飛揚,“走”字是指使石頭移動,都具有使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此外還有“破釜沉舟”中的“破”字、“沉”字,“沉魚落雁”中的“沉”字、“落”字,以及“興風作浪”中的“興”字、“作”字等等,這樣的成語不勝枚舉,這是對古漢語語法的一筆珍貴遺跡。

(二)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在古漢語中形容詞常用作使動,它使賓語所代表的人和事物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作用。如“今媼尊長安君之位”(出自《戰國策》),是觸龍說趙太后使長安君的地位尊貴,可見這里的“尊”是使尊貴的意思,這是形容詞的使動用法。

成語“高枕無憂”中“高”本來是形容從上到下的距離大的,在該成語中被活用作動詞,具有了使枕高的意思,再如成語“安居樂業”中“安”字也是使安的意思,“厚古薄今”中的“厚”字、“薄”字,“精兵簡政”的“精”字、“簡”字亦然。

(三)名詞的使動用法

古代漢語中名詞也有用作使動的,它是使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語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出自《史記》),其中“王”字就是使王的意思,是名詞活用作動詞,且是一種使動用法。成語“春風風人”中的“風”字以及“門可羅雀”中的“羅”字均是名詞的使動用法的在成語中的具體體現。

二、成語中的意動用法

所謂意動用法就是指謂語動詞具有“認為(或以為)賓語怎么樣”的意思。意動用法和使動用法還區別在,意動用法只限于形容詞或名詞的活用,動詞本身沒有意動用法。例如“世果群怪聚罵。”(《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一句中“怪”原為形容詞,這里用作意動詞。“怪”后省略賓語“韓愈”即“以韓愈為怪”(認為韓愈這個人很怪異),所以這里的“怪”不再單純地解釋為“怪異”,而應解釋為“認為怪異”的意思。

(一)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形容詞用作意動,是主觀上認為后面賓語具有這個形容詞的性質或狀態。如“漁人甚異之”(出自《桃花源記》)中“異”就是認為奇異的意思,是漁人對桃花源的一種主觀的心靈體驗和感受。

成語“重男輕女”中“重”字和“輕”字都可以解釋為以男為重、以女為輕,是一種傳統觀念,正屬于主觀的范疇。此外“自高自大”中的“高”、“大”亦然,也是認為高,認為大的意思。

(二)名詞的意動用法

名詞的意動用法是指將其后面的賓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作這個名詞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如“令我百歲后,皆魚肉之矣。”(出自《史記》)中“魚肉”一詞后帶賓語“之”,可見是名詞用作動詞,并且可以翻譯成“以之為魚肉”,即把他當作魚肉的意思。

成語中也不乏此類現象,無獨有偶,成語“魚肉百姓”中恰有“魚肉”一詞,這里的“魚肉”和上文中出現的如出一轍,也能夠解釋為把……當作魚肉的意思。此外成語“草菅人命”是指視人命如草芥而任意摧毀的意思,“草菅”本來是指草芥,這里用作意動,是指將……視為草芥的意思。

三、成語中名詞用如動詞

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用作使動和意動的現象很特殊但不是很常見,它們都屬于名詞用如動詞的語法現象,真正在古代漢語中名詞用如動詞的現象才可謂是比比皆是,浩如煙海。所謂名詞用如動詞是指名詞在敘述句中臨時具有了一般動詞的語法功能,可以帶賓語和補語,可以受到副詞的修飾。例如,“子路從而后,遇丈人。”(《論語·子路從而后》),該句中“從而后”是指跟隨而在孔子的后面,這里的“后”不再是常用的方位名詞,而是動詞。

這在如今保存下來的古代文化精髓成語中能夠得到極好的驗證和說明。成語“不脛而走”、“簞食壺漿”、“衣錦還鄉”、“腰金衣紫”、“谷馬礪兵”等等,其中均有名詞用如動詞的情況存在。

四、成語中名詞作狀語

現代漢語只有時間名詞才能作狀語,普通名詞作狀語的很少。古代漢語中不僅時間名詞可以作狀語,此外,普通名詞也常作狀語,并且此類現象也很普遍。成語中這種情況也很顯著,具體體現為普通名詞作狀語、時間名詞作狀語、方位名詞作狀語三種。例如,“少時,一狼徑去,其一犬坐于前。”(《狼》),本句中“犬”是名詞,但是卻放在了動詞“坐”之前,用作了狀語,用來修飾動詞,表示“坐”的狀態,解釋為“像狗一樣”。

(一)普通名詞作狀語

普通名詞作狀語,所起的作用是多種多樣的,有的還具有濃厚的修辭色彩。

1.表示比喻

成語“文山會海”中是將文件比作山,將會議比作海洋,形容公務多得泛濫。再如“鬼哭狼嚎”該成語中“鬼”字和“狼”字同樣具有了比喻義,解釋為像鬼一樣,像狼一樣。

2.表示處所

成語“街談巷議”指街巷中的談論,其中“街”和“巷”均是名詞作狀語,表示處所是街巷。“外強中干”是指貌似強大實質微弱,作狀語的“外”中“中”表示的分別是外表和內心。再者,“程門立雪”是講宋儒楊時尊師重道的,這里的“程門”是指宋代大儒程頤的家門,表示的正是處所所在。

3.表示工具

成語“車載斗量”中“車”和“斗”分別是動詞“載”和“量”前面的狀語,解釋為用車裝,用斗量。再如成語“口誅筆伐”中的“口”和“筆”也均表示的是用來聲討和指責的工具。

(二)時間名詞作狀語

成語“日新月異”是形容變化發展很快的,這里的“日”和“月”均作狀語,這里表時間,說的是日日不同,月月更新。成語“朝三暮四”本來是指只變名目,不變實質以欺人。后來比喻變化多端或反覆無常。其中“朝”和“暮”分別代表時間為早上和晚上。

(三)方位名詞作狀語

成語“南轅北轍”其中的“南”和“北”即表示方向向南和向北;成語“前赴后繼”中的“前”和“后”亦然,同樣表示位置在前和在后。

五、成語中的賓語前置現象

在古代漢語中存在一種特殊的詞序,即賓語在一定條件下要放到動詞的前面,主要是疑問代詞作賓語、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以及賓語用代詞復指這三種情況下,賓語須提到動詞之前。這種特殊詞序在現代漢語中已逐漸消失,但在自古傳承下來成語中我們卻能捕捉到它的蹤跡,順著這樣的蹤跡,我們也就能夠清晰掌握古漢語賓語前置的脈絡。例如,“三歲貫汝,莫我肯顧。”(《碩鼠》)“莫我肯顧”應理解成“莫肯顧我”,就是“不肯顧念我”的意思,本句中是否定句中代詞用作賓語必須前置到動詞之前的用法。

1.疑問代詞作賓語

上古漢語的疑問代詞“誰、何、安”等做賓語時必須放在動詞之前。成語“何去何從”中的兩個“何”字是疑問代詞,代指處所,相當于我們現在的“哪里”。

2.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

滿足這一情況的成語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首先成語中必須有否定副詞,再者賓語必須為代詞。如成語“時不我待”中有否定副詞“不”,同時“我”是一個代詞且作賓語,因而“我”在該成語中被提置了動詞“待”的前面。

3.賓語用代詞復指

這類賓語前置的特點是在賓語前置的同時,還必須在賓語后面用代詞“是”或“之”復指一下,“是”或“之”也要放到動詞的前面。如成語“唯命是聽”一詞中,按現代漢語的語序其實應為“唯聽是命”,可見這里的“是”和“命”兩個字均提前了,“命”是真正的賓語,而“是”只是用來復指賓語“命”的代詞。

我國古代成語言簡意賅,表現力極為豐富,不僅在意義上進行過錘煉,而且在語音上也進行過雕琢,讀起來音韻和諧,富有韻律美。成語的這些特點也是其為人民大眾喜聞樂道的重要原因,也正因為如此,它才能歷經歲月河流的洗滌在中華民族輝煌燦爛的文化中熠熠生輝,為我們保留了古漢語中多種多樣的語法現象。如今我們對成語中語法的再認識是對我國古代語法面貌的再塑,對于我們全面弄清古代漢語語法面貌是極有裨益的。

參考文獻:

[1]孫永都,黎福東.成語淺談[M].山東師院學報哲社版(濟南),1981.

[2]趙永毅.成語中古漢語的詞匯特點[J].語文學習,1996(6).

[3]渠明德.成語活用探微[J].語文教學與研究,1996(6).

[4]周希文.成語中使動意動用法[J].語文知識,2001.

第3篇

語文對人的一生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人與人交流需要語文,讀書看報也需要語文,甚至上網聊天也需要語文。對于貿易飛速發展的時代,推銷商品的廣告詞就豐富展現了語言的魅力,使我從中得到了各種各樣的知識。

幽默型廣告詞

有一家手表公司的廣告詞這樣寫道:“我公司在世界各地的維修人員閑得無聊。”這一句話誰看了都會忍俊不禁,從內心深處發出笑聲,因為他用了風趣幽默的一句話表明了他們公司的手表質量非常好,不會壞。這樣才能使購物者因為“放心”二字而來購買自己的產品。同時也說明,就算手表出了問題也不用擔心,因為——世界各地都有他們的維修人員。相對于那些直接性的語言,他就顯得十分生動,給人一種活潑、愉快的感覺。

在生活中要多用幽默的語言啊!

華麗型廣告詞

華麗型的廣告詞一般在售樓廣告中出現的頻率較高:“大美無言,給您貴胄般的尚品生活。”看了這則廣告,我不禁眼前一亮,只聽說過大愛無疆,這大美無言從字面理解就是美得無法用語言形容吧!這貴胄的意思我是在字典上查到的,是指貴族的后代。先是美得無法形容,再是享受貴族后代的時尚生活,這經過精心設計的華麗樓盤就在人們腦海中浮現了———幢豪華住宅!這就是設計者先要給人心靈上的一種震撼,好憑借這吸引買家的“計劃”,這不太常見卻又處處張顯華麗的詞語,可是他們的好幫手,和華麗的詞比起,普通詞就相形見絀了。

在文章中要多用華麗的語言啊!

為了吸引顧客,店老板們各出奇招,于是“巧妙”型廣告詞就出現了。“騎”樂無窮、默默無“蚊”、百“衣”百順等等,他們是把成語“偷梁換柱”后得來的。這樣的詞語雖然新穎巧妙,但就會對人產生誤導,特別是小孩。一個字的變化可能就會使詞句本身產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在學習中我一定要爭取不寫錯別字,防止鬧出笑話。

在廣告中,這樣的詞還是不要有吧!

這就是語文,一個幽默的廣告詞句能令人捧腹大笑;一個華麗的廣告詞句就能另人心靈一震;一個錯誤的廣告字詞就能完全顛覆它的本意,語文是豐富多彩的,語文是靈動有趣的,語文也更是極具魅力的!

XX中學初一:唐純晨

第4篇

一、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寫作興趣是小學生寫好作文的重要保證。然而,小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是生而有之的,是在他們的大量課內外活動中,通過教育進行激發和培養出來的。所以,教師必須注重在多種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

在寫“心里話”活動中有意識地培養小學生的寫作興趣。低年級作文訓練的重點應該放在培養興趣和自信心上,使學生從小養成敢于寫、愿意寫、樂于寫的良好習慣。

如果能讓寫話貼近小學生的生活實際,他們就愿意寫、樂意寫、也有話可寫。寫話后再得到教師的肯定或表揚,得到同學們的認可或欣賞,他們會感到滿足,感到幸福,會把寫話看成一種生活需要,并自發產生強烈的寫作欲望。

我教一年級語文時,就鼓勵學生給我寫心里話,把這項活動作為收集學生信息和習作的途徑。我曾這樣對學生說:我能看出,同學們都很喜歡老師,信任老師,都很想把心里話說給老師聽。老師也很想多聽聽同學們的心里話,但是這樣的機會有限,根本不能滿足全體同學的需求。

二、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觀察是人們認識事物的起點,是邁向創新的第一步。如果學生對周圍事物缺乏認識,硬要他們去表達,去反映則是不可能的。對學生來說認識世界的主要途徑是觀察。只有認真細致地觀察,才能對事物有全面細致的了解,寫出來的文章才會真實感人。以往的作文教學出現的問題,首先是缺乏對觀察的指導與重視。因此,作文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自主觀察的能力,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并啟迪學生創新,使學生成為學習的自覺探究者和發現者,引導學生做生活的有心人。如我教學生寫習作《我喜歡的水果》時,我從培養學生的觀察力下手,著重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水果的形狀、顏色和大小,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養成仔細觀察事物好習慣。①看一看: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帶來的水果是什么顏色,它們的顏色有沒有發生變化,形狀是什么樣子的?②聞一聞、嘗一嘗:讓學生知道,光憑眼睛看事物,是了解不全面的。不是我們經常吃的東西,通過我們的鼻子聞一聞,親口嘗一嘗,品味一下它的酸、甜、苦、辣如何,使學生更加全面地把握這些水果的特點,調動學生學習作文的積極性和主動性。③摸一摸:課堂上,我引導學生用手摸一摸自己帶來的蘋果,從而使學生加深對這種水果的了解。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懂得了觀察水果不僅要仔細看一看,還要聞一聞、嘗一嘗、摸一摸,調動多種感官進行觀察,這樣才能較全面地把握它們在顏色、形狀、味道等方面的特點,使學生逐漸養成觀察的習慣。

三、注重為學生創設情境

“情動而辭發”,大凡寫作,都是為了抒發感情,而老師在指導學生作文時,總覺得很難找到學生情感的激發點,因而寫出來的作文不是形式雷同,就是干巴巴的。而在教學作文時,讓學生身臨其境,在情境中受到感染,產生情感共鳴,從而激發寫作的熱情,讓學生想寫。從研究學生的心態入手,培養學生愉快的情緒,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在實踐中,為使學生感到學習寫作是一種樂事,我努力創設適合學生寫作的教學環境,以情感設入營造興奮、和諧的氛圍。

四、注重學生的語言積累

第5篇

摘 要:中俄兩國的風俗習慣不盡相同,語言也有著較大的差別。動物詞匯不僅是在詞語本身,而且在動物形象,引申寓意方面都存在差異。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特色動物,本文按照象征意義相似,象征意義不同和僅在一國存在象征意義這幾類,對中俄動物的認知進行分類描寫,歸納出其特點并分析造成差異的原因。

關鍵詞:中國文化;俄羅斯文化;象征意義;動物

一、中俄文化中象征意義相似的動物

(一)多重象征意義 在中俄文化中,很多統一共有的動物具有相同的象征意義。有時是單一的,有時是雙重或者是多重的。比如說狗,俄語中的狗собака,它的內涵意義比較復雜,一方面多用于“忠實”的象征意義。狗是忠心耿耿的,俄語中有這樣的諺語:像狗一樣忠實верный как собака。不管是在中國還是俄國,人們都認為狗是大家的朋友。而在另一方面,狗卻常常被比喻成奴才和作惡者。它有“走狗”和“狗仗人勢”這樣的內涵,而且在口語中狗也常常被當做罵人話和粗口來使用。在漢語中有“狗崽子”“的”,在俄語中也有“собачий сын”這樣的話,而達理在《俄羅斯民諺集》中收集的諺語也充分體現了狗的雙重象征意義。而俄羅斯民族在“狗”這個詞上有很多特殊用法是漢民族所不具有的。比如說剛學俄語的人常常不能理解съесть собаку(吃下狗)這個成語,其實這個詞語的意思是精通某一門科學或對某個問題研究十分透徹。看上去引申義和原義沒有任何關系,但俄語的用法還要追溯到古代在教堂中誦讀經文的人,人們聽見那又高又快的讀書聲,總會開玩笑說是:“念經就像狗叫,他好像吃下了一條狗。”因此這個諺語也有一定開玩笑,嘲諷的成分。所以說就算是有相同的象征意義的動物詞匯,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反映出俄漢的文化差異。

(二)單一象征意義 在說完多重相同象征意義的狗之后,我們再來看看單一象征意義的動物吧。在這里以馬(лошадь конь кобыла)為例。馬與人的關系很密切,不管是在生產中還是在生活中,不管是過去還是現在,人都少不了馬的幫助。因此在俄語中跟馬有關的成語多和忠誠,勤勞,刻苦等品質有關。比如рабочая лошадь,字面意思是工作的馬,引申為老黃牛,勤勞的人。而конь和лошадь也能構成很多表愛指小的形式,這也從側面說出俄羅斯人對馬的喜愛。而在漢語中,由馬構成的成語也相當豐富。如“老馬識途”“汗馬功勞”“千軍萬馬”等等。我們可以看出,在漢語中,馬也是用來比喻勤勞工作,勤勤懇懇的人的。兩國的諺語在某種方面也有相似之處,漢諺“老手不誤事”就和俄諺“старный конь борозды не испортит”(老馬不踩犁溝)有異曲同工之妙。在俄羅斯的傳統文化中,馬常常與統帥,勝利者聯系在一起。而且有很多名畫和著名雕塑將騎士和馬聯系在一起。烏鴉ворона和大烏鴉ворон對俄漢兩個民族來說都是令人厭惡的鳥。因為烏鴉的習性兇殘,因此在俄羅斯的民諺和童話中,烏鴉總是作為魔鬼的化身,而惡魔也通常冠以 ворон воронович這樣的名字。而且烏鴉喜歡啄死人的眼睛,通常和烏鴉聯系在一起的都是黑色(черный)。在中國文化中,烏鴉也總是帶來不祥的消息,和喜鵲正好相反,烏鴉及其不受歡迎。也有這樣的諺語“天下烏鴉一般黑”俄諺也有類似的句子черный ворон―хищный враг(黑烏鴉是兇惡的敵人)。

二、中俄文化中象征意義不同的動物

(一)象征意義完全不同 提到象征意義不同的動物,就不得不說熊медведь了。眾所周知熊是俄羅斯人最常用的吉祥物之一,就說第二十二屆莫斯科奧運會,吉祥物就是小熊米什卡(медвежонок мишка)。近二十年來,這個詞也越來越讓外國人熟知,大有取代иван成為俄國人代名詞的趨勢。俄羅斯人喜歡熊那傻得可愛的外表,就像中國人熱愛他們的國寶大熊貓一樣。盡管熊在俄語中也有多重的現象:既力大無比,又笨拙憨癡。但這樣的力大無窮在俄羅斯人看來是勇士的代名詞。俄羅斯人對熊的偏愛也表現在把熊用在人的命名上,比如:михаил михаиломиша мишка等等。而在我國人的心中,熊和蠢笨是分不開的,比如狗熊掰苞米,就是用來比喻那些忘性大,笨手笨腳的人的。同樣在文化中象征意義完全不同的還有貓頭鷹。在中國,貓頭鷹和邪惡黑暗是緊密聯系的,我們俗稱夜貓子。中國人認為貓頭鷹進宅就會有災禍發生。相反地,喜鵲是我國文化“喜慶”的象征。從這兩個動物方面,我們就可以看出文化的差異是多么的不同。在俄羅斯,貓頭鷹сова是智慧的象征,是賢明的化身,這在很多童話故事和寓言之中都有表現。而喜鵲(сорока)卻沒有那么美好的意境,喜鵲通常是作為“愛嚼舌,長舌婦,傳播謠言”這樣的象征意義,“всякая сорокаот своего языка погибает”(喜鵲因嘴快而倒霉)。這在我們看來幾乎是不可思議的,在我國,喜鵲帶來的總是喜事,好事,因嘴快而倒霉的只會是烏鴉。當然在對待烏鴉的方面俄漢兩個民族對其都有比較類似的看法:厭惡。這里就略過不提了。

(二)象征意義在某些層面上不同 除了像熊這樣完全意義不同的詞匯,也有一些動物名詞只在某些意義上不同。羊(овца овечка баран коза казел)在中國是溫順的動物,羊是潔白,善良美好這些形容詞的代表。但是羊也有懦弱軟弱的意思層面。“羊質虎皮”這個成語就是用來比喻外表看起來威武,但實際卻不中用軟弱的人。在民間傳說故事中,羊也往往成為猛獸的盤中餐。我們可以說盡管羊在中國有懦弱膽小的一面,但總的來說可以構成“美善吉祥”這類的詞匯。而在俄羅斯文化中,山羊(коза)有著明確的貶義形象:奸詐無能膽小無用。這也與圣經有關,圣經中就把綿羊(овца)比喻成好人,而山羊是壞人。俄諺“把羊放進了菜園”(пустили козла в огороде)就相當于引狼入室的含義。這里所用的羊就是山羊,同樣地,“去山羊那赴生日酒宴”(козе на именины)意謂見鬼去吧。而相比起來,綿羊俄羅斯人喜歡的成分更濃重一些。、

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礎,宗教文化和神話傳說的影響,世間萬物的不斷變化發展等是造成中俄兩國文化差異的淵源所在。許國璋先生說:“語言是文化信息的載體和儲存文化的容器”。在俄漢語言中,人們賦予動物許多文化象征意義,同時也寄予了特殊的感情,但所賦予的文化內涵和象征意義有同有異。這主要是由兩個民族生活習慣、社會發展歷史、自然條件、以及心理、道德、價值觀和審美觀等的不同造成的。通過對比兩個民族文化中動物的象征意義和文化內涵,反映出兩個民族在文化、民族心理和價值觀念上的差異。人們的思維既帶有想象的色彩,又深深扎根于現實生活中。了解并掌握這些,既有利于外語的學習,也有利于了解俄漢兩種語言文化的精華,從而發揮語言在跨文化交際中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孫成木著、《俄羅斯文化一千年》,東方出版社,1991年版

[2] 吳國華主編、《俄語與俄羅斯文化》,軍事宜文出版社,1998年版

第6篇

一、充分利用直觀教學手段

1.充分利用課本插圖、地圖冊和地理掛圖進行教學。地圖是地理教學中最常用的教具,又是一種特殊的地理教科書,學生可以從地圖上直接獲取許多地理知識,是地理的“第二語言”。中學地理課本中的插圖、地理圖片是課本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幅好的插圖、照片可以充實和簡化課本有關內容的文字敘述,能達到以圖釋文、圖文結合的目的。

2.認真設計地理略圖,提高地理教學效果。在地理教學中,有針對性地設計地理略圖進行教學,有利于學生掌握地理基礎知識,既能抓住特征、突出重點,又能培養學生直接學會畫地圖的基本技能。

3.充分利用電化教育手段――投影、幻燈、電影、錄像的直觀優勢,增強學生的感知能力,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電化教育是現代化教育的組成部分,是優化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之一。投影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感染力強等獨特的長處和優勢顯現出極大的生命力,成為廣大教師廣泛采用的一種手段。運用自制的投影片作為一種直觀性、實用性、形象性的地理教學軟件,解決了很多傳統教學形式解決不了的問題,并能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二、巧妙插敘,激趣

課文中常有一些比較重要但又抽象的內容,教師若適當地引用一些與教材有緊密關系的學生愛聽且真實的、生動的、形象的、有趣的材料加以印證,一方面能深化學生所學知識,另一方面也能引起學生學習地理的情趣。

三、易記的歌訣、諺語、順口溜

教學中抓住區域地理相互聯系的規律,編成簡潔明快、瑯瑯上口的歌訣,學生頗感興趣,記憶較快。適當引用民謠、諺語進行教學,通俗易懂,且易生趣,能加深對地理知識的理解和運用。如引用“早穿皮襖午穿紗,圍著火爐吃西瓜”的歌謠講解我國西北地區大陸性氣候溫差大的特點,形象逼真,富有感染力。

四、形象的描繪,生動的語言

教學中對于內容比較抽象而無掛圖、插圖表示的內容,利用生動的語言、傳情的教態和板圖結合,會引起學生的興趣,達到加深印象、鞏固知識的目的。

1.生動有趣、富于啟發、和諧動聽、節奏明快的語言,可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掌握地理知識。

(1)巧借古詩教學。如講地球的運動時用“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描述黃河奔騰咆哮、滾滾東去的氣勢用“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騰到海不復回”。

(2)短小精悍的成語也會使教學過程增輝添彩。如“滄海桑田”描述了地殼的運動;冷鋒過境時,形容天氣用“風雨交加”。引用這些成語準確、生動、形象,既具有科學性,又客觀地反映了地理現象,寓意深刻,耐人尋味。

(3)謎語。如:“說它多大有多大,日月星球全容納,無人知它始和終,也沒左右和上下”(宇宙);“千顆星,萬顆星,北天星星數它明,有它給你指方向,夜里航行不用燈”(北極星)。

2.形象的描述與板圖結合。如講鋒面雨帶隨夏季風在我國東部移動的規律時,一邊畫略圖,一邊用興奮的情緒感染學生:每年5月份,源于太平洋的東南季風趁機登陸,在南嶺一帶受到冷空氣的阻擋,冷暖兩種氣團在此交鋒,這里首先進入雨季,珠江水流開始上漲。爾后,夏季風的“援兵”趕來,勢力增大,于6月份向北挺進到長江流域。冷暖空氣又在江淮之間交鋒,勢均力敵,相持擺動一個月左右,造成長江中下游地區陰雨連綿的天氣。因此時恰逢黃梅成熟季節,人們稱這時的降水為“梅雨”。“梅雨”結束后,夏季風乘勝北進,勢如破竹,于7―8月份連克華北和東北,夏季風一統神州。可是天有不測風云,冬季風不甘失敗,馬上氣勢洶洶,大兵壓境。在9月份,夏季風被迫退到長江流域,10月份無可奈何地離開大陸。就這樣,鋒面雨帶隨夏季風有規律地移動,造成了我國南方雨季開始早、結束晚,而北方則開始晚、結束早的特征。

五、開展第二課堂活動,激發學生興趣

第二課堂是第一課堂的引伸和輔助,積極開辟地理課第二課堂的活動,是目前深入開展教學改革、進行素質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

1.利用鄉土地理調查研究,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鄉土地理的調查,能使學生了解自己家鄉的變化和發展,也有助于學生加深對其它地理知識和地理現象的理解與記憶,可使愛國主義教育更加形象、直觀、具體、扎實。可并結合鄉土地理的一些實例,如河道污染、白色污染、噪聲污染等,對學生進行環境觀、道德觀的教育,培養學生的環境和生態意識,通過調查使學生樹立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的愛國主義情操。

第7篇

一、夯實基礎,培養能力

近年來高考英語試題側重于語言能力的考查,有些考生就認為:既然以能力測試為主,何必花大力氣復習基礎知識呢?因此他們把精力花在高難度模擬試題的訓練上。這是一種舍本求末、急功近利的錯誤做法。在高考總復習中,首先應該花工夫去鞏固各項基礎知識,在此基礎上,再通過科學系統的訓練,掌握一定的技巧,發展能力,這樣才會收到好的效果。

高考英語改革雖然由過去的比較注重知識的考查轉向注重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考查,但是我們應認識到能力高于基礎,但必須依托基礎。尤其是到復習的最后階段更要重視基礎知識的復習,高考中中低檔題畢竟占80%。一模練習后很多考生“一看就會,一做就錯”,這種現象非常普遍,其根本原因就在于基礎不牢。只有扎扎實實從基礎做起,才能最終達到“一看就會,一做就對”的目的。

復習時,學生應請教英語老師和學習成功的同學,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科學、有效的方法,盡量挖掘其優勢,克服或避免其不利因素。不過不管是采用哪種復習方法,一定要在第一輪復習時加強訓練,做到“訓練到位”,千萬不要“空對空”。做題時應及時發現知識漏洞,并建立自己的錯題記錄,不斷總結做單選題的經驗教訓,學會分析試題所考的語言點,把握命題人的命題意圖。

二、加強聽和讀,擴大信息輸入

近幾年高考試卷分析,我們發現考生在很多考項上的失誤往往與他們的語言經驗不足有著直接或間接的關系。因此考生要進行大量的聽讀訓練,吸收有用的語言材料和語言知識,以便對詞匯、結構和語篇等不斷形成積累,以確保充分的語言輸入量,并由此構成語言經驗。

高考聽力部分的難度近幾年一直在增加,而對大多數學生來說,聽力是弱項。鑒于聽力提高得比較慢,聽力訓練既要長期堅持又要階段強化。應做到課內、課外結合,精聽、泛聽結合。高考聽力測試是以創設真實的交際情境,側重言語的整體理解,細節理解以達到對交際意圖的測試。我們應選用語速正常、原汁原味的英美讀音材料。

閱讀理解試題被譽為高考英語中的“拳頭產品”和“重頭戲”,在平時的學習中,要注意掌握基本的閱讀技能,提高閱讀速度。

(1)閱讀是從文字中獲取信息的能力。練習閱讀的文章主要是五類,即故事、科普文章、新聞報道、人文歷史及廣告、藥品說明書等應用文。

(2)速度要求:35分鐘內完成五篇文章并答題,總長度在2000詞左右。

(3)閱讀的要求是不僅要理解每句話表面的意思,而且要理解深層含義,如作者的情感及話外之意。在做閱讀理解題時要學會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意思、主要觀點,不能以偏概全。

(4)要堅持精讀泛讀相結合。有的文章要精讀,弄清每個詞的含義,還要回答文章后的問題。有的泛泛一看,了解大意即可。

(5)適當做一些朗讀。閱讀分朗讀和默讀,這里說的閱讀,主要指默讀,但朗讀也是很有益處的。把一些好的篇章反復誦讀,其樂無窮。

(6)糾正閱讀中的不好習慣。有的學生在閱讀時邊看邊小聲念,這會影響速度和思考。有的是逐詞看,有的不時回讀,這樣做太浪費時間,要大膽看下去,看到后面,前面的就好理解了。

三、研讀高考試卷,掌握答題方法和技巧,提高解題速度和準確率

近三年高考英語試題選材新穎,題目經典,最能體現考試大綱的要求,研讀高考試題,可以幫助我們解讀考試說明中所隱含的信息,了解試卷難易分布情況及試題變化趨勢,同時掌握怎樣分布時間,對今后的考試大有裨益。

1.在做聽力試題時,應注意保持鎮定,注意力高度集中,從答題選項中預測語段內容和試題,邊聽邊記,依據內容進行邏輯推理。

2.做單項選擇題要注意語境對試題的要求,抓住語境中的隱含信息,注意漢語和英語語言的差異性,不能受思維定勢的影響,不能斷章取義。若遇到不常見的用法,可以用排除法解題。

3.做完形填空要從整體語段內容的語法結構和語言特點出發,著眼全局,樹立語言的整體感,“完形”須“完義”。一般可分三步:第一步,粗讀全文,掌握大意;第二,分段落實,邊讀邊填;第三步,推敲難點,復查答案。

4.做閱讀理解要依據文章內容答題,掌握必要的猜詞技巧,依據各段的意義概括文章的中心。

5.在做短文改錯時,答題應規范,從句詞的數、冠詞的錯用、連詞的使用、形容詞和副詞的用法、代詞的指代一致性、動詞的時態語態、主謂一致關系、介詞用法和邏輯關系是否合理等方面去思考,注意通讀文段,逐行找錯,整句理解。

6.書面表達注重考查考生審題是否準確,寫作要點是否完整,布局謀篇是否合理,文章層次是否清晰,句式是否豐富,行文是否連貫,等等。因此將文章要點全部寫出來只是寫作的最低要求,應注意用好連接詞,選擇恰當的詞句。

第8篇

[關鍵詞]教師 優質教學 有效教學

所謂優質教學,即高質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學。優質教學當然是有效教學,但有效教學未必是優質教學。有效教學只是我們對教學的基本要求,優質教學才是我們的追求目標,優質教學具備以下基本特征。

一、深刻

深刻者,一針見血、入木三分也。“為了順利地完成自己的任務,一個教師應當掌握深刻的知識”(贊科夫)。深刻意味著不是把教材看懂,而是看穿、看透,從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內涵。一句成語說得好,深入淺出。教師把教材鉆得深,悟出來的道理就透徹,這樣講起課來就簡單,也即能夠講在點子上。正所謂“一語破的,一語解惑,一語啟智,一語激情”。教師一句精辟的話,常使學生縈繞于腦際而終生難忘;一個生動的比喻常使學生抓住了知識的關鍵而茅塞頓開;一句幽默的批評常使學生放下包袱又慚愧不已。言不在多,貴在精當;語不在長,貴在適時;要語不煩,達意則靈。簡潔是天才的姐妹,智慧的象征。一個科學家曾說過這樣一句話:科學的秘密就在于把復雜的東西演變成為若干簡單的東西去做。教師把課上得簡單,實在是一種智慧、一種藝術、一種能耐、一種功夫、一種水平、一種境界,它決不是把教學簡單化了,而是藝術化了、精良化了、高效化了,它就像一個雜技演員走鋼絲的過程,走鋼絲較之于走馬路,其粗俗精巧之異顯而易見。

總之,教師對教材鉆研深刻,上起課來就會微言大義,發人深省,從而讓學生聽起來輕松,嚼起來有味。與深刻相對立的是膚淺,膚淺的實質是智慧的疲軟,膚淺就像一鍋二十七八度的溫開水,即沒有沸湯的那樣的燙人,也沒有寒冰那樣的徹骨。因此,你不要指望從膚淺者的教學中去尋找刻骨銘心的印象。

此論文轉摘于 小柯 bob123.com

二、獨到

獨到者,獨具慧眼也。教師對教材要有真知灼見,能夠于平凡中見新奇,發人之所未發,見人之所未見。這樣,他的課就如同一首詩、一幅畫、一段旋律、一項發明,是獨一無二的創造,學生聽這樣的課就像是在獨享一片風景。從心理學角度說,獨到見解實際上是一種創造性思維,這種思維的特點之一是首創性。一位外國作家說:“第一個形容女人像花的人是聰明人,第二個再這樣形容的是傻子”。首創性只承認第一,而無視第二,它拒絕雷同和模仿,魯迅先生最欣賞第一吃螃蟹的人,也即是這個道理。特點之二是獨創性。獨創性是思維最寶貴的品質,任何新見解、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都是獨創性思維的產物,教師的創造性教學源于教師的獨創性思維。

獨到的東西總會給人特別的、難忘的印象。獨到的對立面是平庸,平庸的特征是從眾。平庸者只肯定別人肯定的,也只否認別人否認的。至于那些應該肯定而別人沒有肯定的東西,他是斷然不會點頭的;同樣,對于那些應當否定而別人沒有否定的東西,他也不會帶頭說不。所以,一般來說,你想從平庸者的教學中討到什么讓你開竅的鑰匙,往往是徒勞的。

三、廣博

廣博者,知識廣闊博大也。蘇霍姆林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中說:“教師所知道的東西,就應當比他在課堂上要講的東西多十倍,以便能夠應付自如地掌握教材,到了課堂上,能從大量的事實中選出最重要的來講。”“在你的科學知識的海洋里,你所教給學生的教科書里的那點基礎知識,應當是滄海一粟”。的確,教師不僅應該是他那一門學科領域的專家,也應是博覽群書的飽學之士。五洲四海,古今中外,上下五千年,縱橫八萬里,他都應該有所跋涉,努力開拓知識面,深挖知識層,縱要深,像丁字形;橫要寬,如寶塔狀;縱橫結合,雙向并建,儲學積寶。這樣才有可能口含靈珠,游刃有余,講起課來縱橫捭闔,左右逢源,隨手拾來,旁征博引,妙趣橫生,見地別具,吐語不凡,從而給學生帶來一路春風,使其如圖進入一個遼闊、純凈甚至可以嗅到芬芳的知識王國,令學生流連忘返,全身心的陶醉。這樣的課堂教學活動是教師在汲取人類文明史的豐富營養后,厚積薄發出來的藝術“精品”。它能讓學生收到“聽君一席話,勝讀十年書”的奇效。 轉貼于

與廣博相對立的是單薄、干癟,知識貧乏的教師講起課來干干巴巴,不善舉例和比喻,不善聯系和聯想,不能把知識擴展和深化,枯燥乏味是其課堂教學的主要特征。

四、啟發

啟發是有條件的,就事論事,照本宣科,是談不上啟發性的。只有當教師對教材有深刻、獨到的見解,并對自己要講的一切都爛熟于心,確信無疑,“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他在課堂上才擁有可供發揮能動性的自由度,真正做到游刃有余、指點有方、循循善誘,從而使課堂教學散發出磁性和魅力。這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啟發。

啟發的最高境界是以靈性啟迪悟性。富有靈氣的教師善于激疑布惑,誘導學生向著未知領域探幽發微,把學生帶進“山窮水盡疑無路”的困境,然后或拋磚引玉,或畫龍點睛,或點撥指示,或目示點頭,或取喻明理,使學生對問題心神領會,如入幽微之境,突見柳暗花明,豁然開朗。

五、機智

教育機智是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的一種隨機應變的能力。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曾說:“不論教育者怎樣地研究了教育學理論,如果他缺乏教育機智,他就不可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教育實踐者。”這是因為,課堂教學是一個復雜的人——人系統,它充滿變化和問題。任憑事先如何周密的設計,教師總會碰到許多新的“非預期性”的教學問題,教師若是對這些問題束手無策或處理不當,課堂教學就會陷入困境或僵局,甚至還會導致師生產生對抗。而富有教育智慧和機智的教師面對偶然性問題和意外的情況,總能靈感閃現,奇思妙策在瞬間激活,機動靈活地實施臨場應變。教育機智就其實質而言乃是一種轉化師生矛盾的藝術,是一種正確處理教與學矛盾的技巧,其要決是避其鋒芒,欲揚先抑,欲進先退,變換角度,以智取勝。表現在語言藝術上則是直話曲說,急話緩說,硬話軟說,正話反說,嚴話寬說。

六、絕招

名師常常身懷絕招,絕招使其教學錦上添花,如虎添翼,叫人贊不絕口。

第9篇

關鍵詞: 修辭格 種類 運用

修辭格(figures of speech)是提高語言表達效果的語言藝術,它能使語言生動形象、具體活潑,意蘊豐富并且引人入勝,給人以美的享受。在英語中,修辭格的種類,大體和漢語相同,可分為音韻修辭格、詞義修辭格和句法修辭格。我們可以通過語音的協調,詞義的聯變和句子的調整,來達到最佳的語言運用效果。

一、語音的協調

語音的協調主要運用于音韻修辭格(phonological rhetorical devices)。音韻修辭格,也叫語音修辭格,是指根據英語單詞的語音特點創造出來的修辭手法。Alliteration和Assonance就是兩種典型的音韻修辭格。前者是指有兩個以上彼此靠近的詞,其開頭的音節(或其他重讀音節)具有同樣的輔音,如:Peter Piper picked a peck of picking pepper.(皮特?派特咽下了一口腌菜用的胡椒粉。)句子中peter,piper,picked,peck,picking,pepper這些單詞都有相同的輔音。后者則指在一句話中,有兩個或更多的詞具有相同的元音。如:With this faith we will be able to hew out of the mountain of despair a stone of hope.(懷著這個信念,我們能把絕望的大山鑿成希望的磐石。)

語言的音樂美,只有通過語音才能表現。相同的語音成分重復出現,彼此呼應,使得語言表達的節奏很勻稱。在前面提到的例子中,輔音p和元音i,a,o的大量出現,排列在一個語流串中。朗誦時,念起來會朗朗上口,帶來聽覺上的美感,增強語言的感染力。

美國總統奧巴馬在他的勝選演說中也使用了大量的頭韻,例如:

This victory alone is not the change we seek――it is only the chance for us to make that change.And that cannot happen if we go back to the way things were.It cannot happen without you without a new spirit of service a new spirit of sacrifice.(這場勝利本身并不是我們要追求的變革――它不過是我們要進行變革的一個契機。假如我們再回到從前,那么變革就不可能發生。假如沒有你們的參與,沒有全新的奉獻精神,沒有全新的犧牲精神,那么,這變革就不可能發生。)

這段話中change,chance,change,spirit of service,spirit of sacrifice連續使用頭韻,說明美國迫切需要大家的奉獻精神、犧牲精神來促成美國的變革。在演講中,這樣的頭韻會造成聽覺上的突出點,而引起聽話人的注意,相隔一定時段反復出現,使人印象深刻。

二、語義的聯變

語義的聯變主要運用于詞義修辭格(semantic rhetorical devices)。詞義修辭格主要借助語義的聯想和語言的變化等特點創造出來的修辭手法。語言的使用是受到約定俗成的規則的制約。一個語詞的詞義,不僅是詞所指對象的本質屬性的反映,它更注重該種語言使用群體對詞所指對象的文化心態、褒貶心理,也就是該詞的文化涵義。語詞的文化涵義有明顯的地域性、民族性、歷史性。當在同種語言之間交流時,人們會形成一種心理預期,一旦偏離此種語言常規,就會產生歧義。如兔子(rabbit)的形象在英語民族認為兔子是膽小的象征,as timid as a rabbit。但是,在中國人心目中,兔子是敏捷的代言詞。成語中“動如脫兔”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如果翻譯時根據漢語習慣譯為“膽小如兔”,會讓人不知所云,而應該譯成“膽小如鼠”,這樣才符合我們的語言習慣。

但是,更多的時候,人們在交流時往往故意偏離語言常規和語義邏輯,達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效果。如:The cheque fluttered to the floor like a bird with a broken wing.(支票跌落到地上,像一只斷了翅膀的小鳥。)這句話中運用了simile(明喻)這種最簡單、最常見的詞義修辭格,把支票比作斷了翅膀的小鳥,產生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形象地表達出一種希望破滅、極度傷心的心情,讓人頓生憐憫。

還有一種詞義修辭格,oxymoron(矛盾修辭格),即兩種不相調和,甚至截然相反的特征來形容一項事物,在矛盾中尋求哲理,以便收到奇警的修辭效果。用這種方法,語言精練簡潔,并產生強大的邏輯力量,產生一種出人意料、引人入勝的效果。如:“A Miserable,Merry Christmas(《悲喜交加的圣誕節》)”。既然是“歡樂的圣誕節”,為什么又會是“痛苦的”呢?用矛盾修辭格的形式命題,耐人尋味,激發讀者的好奇,吸引讀者的注意,同時使文章的主題鮮明地呈現在讀者面前,讓人有一睹為快的迫切感。

目前使用較為普遍的詞義修辭格還有metaphor(隱喻),allusion(典故),metonymy(轉喻),personification(擬人),hyperbole(夸張),irony(反語),euphemism(委婉語),pun(雙關),rhetorical question(設問),apostrophe(倒裝),zeugma(軛式搭配法)等。熟練地掌握它們,在具體的運用中得體適當,無疑給英語寫作、翻譯、口語交際帶來意想不到的精彩。

三、語句的調整

語句的調整主要運用于句法修辭格(syntactical rhetorical devices)。句子結構上的修辭格主要是指通過句子結構的均衡布局或是突出重點創造出來的修辭手法。這類辭格主要包括repetition(反復),parallelism(排比),antithesis(對偶)等。通過詞語語序、語法語序的變化,或者運用豐富多彩的句子格式如簡單句和復雜句,長句和短句的交錯使用,并列句、排比句、主從復合句等并用,使得篇章錯落有致,使得文章錯落有致、行文流暢并體現出語言功底。如:

1.Man proposes,God disposes.

2.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this nation will rise up and live out the true meaning of its creed:“We hold these truths to be self-evident,that all men are created equal.”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on the red hills of Georgia,the sons of former slaves and the sons of former slave owners will be able to sit down together at the table of brotherhood.

I have a dream that one day even the state of Mississippi,a state 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injustice,sweltering with the heat of oppression,will be transformed into an oasis of freedom and justice.

例1句運用antithesis對偶修辭格,言簡意賅,表意凝煉,深刻雋永,與漢語中“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相呼應。例子2是美國黑人Martin Luther King,Jr.的著名演講稿中的一部分,在這里,用到了repetition和parallelism。聽起來,層次清楚,節奏優美,語勢強烈,感染力很強。repetition修辭手法的運用使得語言反復詠嘆,強烈的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恰當地運用parallelism才能表達強烈奔放的感情,周密地說明復雜的事理,增強語言的氣勢和表達效果。另外,此例中,還運用了大量的長句,長句嚴謹縝密,一氣呵成,準確生動,氣勢逼人,長于說明推理,容易說服聽眾。

對于一個具有一定英語水平的大學生來說,熟悉英語的修辭方式,不僅有助于辨別英語語言的各種修辭現象,了解掌握修辭運用的規律,提高分析語言表現技巧的能力,更重要的是,還可以有力地提高準確、有效地運用英語寫作、閱讀、交際的能力。但有一個前提就是修辭格的運用必須合乎語法規則。另外,在翻譯中處理英語的修辭格,應盡可能使用結構相同、語義也一致的漢語語句,以忠實于原文。換句話說,就要采取轉換修辭格、更換比喻形象、引申詞義或增加用詞等方法,盡可能以某種符合漢語習慣的修辭方式,來保持原文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參考文獻:

[1]李澤民,劉養之.Rhetoric and Composition[M].河南大學出版社,1990.

[2]丁往道,吳冰,鐘美蓀等.英語寫作手冊[M].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

[3]呂煦.實用英語修辭[M].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第10篇

[關鍵詞] 幼兒教師; 幼兒; 教育

首先,作為一名教師,是以自己的言行影響著學生,陶行知先生也說過:“要人敬必先自敬,重師首在師之自重。”,所以我們要特別強調自身的師德修養,養成良好的師德,要成為名符其實的為人師表。特別是幼兒教師,幼兒的模仿能力較強,且在辨別是非的能力上比較薄弱。教師的言行舉止直接是幼兒的范本。記得那是一個炎熱的一天,有位老師穿的裙子比較長,她覺得裙子長了有點熱。于是她就用裙擺打了結,縮短裙子長度,這樣比較涼爽一些。結果到放學的時候,女孩子們都把自己的裙子打了個結,還相互比較。這位教師馬上意識到自己的行為對幼兒造成了影響,于是馬上解開了結。幼兒們也紛紛跟著打開了結。

其次,陶行知先生說過:“教師必須學而不厭,才能誨人不倦”。 學習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手段,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是我們當代教師自身發展和適應職業的必由之路。我們只有做學習型的教師,才能不斷更新教育理念,與時俱進,開拓創新,才能緊握著開啟智慧之門地金鑰匙,把孩子培養成才。不管在園內舉辦的教研活動還是園外的各類培訓、聽課活動,都是在為教師們提供了一個自身發展的機會。從這類活動中,能找到自身所處的教學水平。通過聆聽、思考、對比,發現自身的不足之處,在現有水平的基礎上,不斷完善自我。讓我感受最深的是在我剛踏上幼兒教師崗位的時候,我對幼兒教學還停留在理論階段。特別是音樂課中的對打擊樂的教授,可以用一個成語來形容:雜亂無章。幼兒根本不能按照我的方法進行演奏,甚至連節奏都看不懂。這事讓我苦惱了很久。有幸的是學校安排了一次外出聽課,其中正好有一個在音樂課很有造詣的老師給我們展示了一堂打擊樂的課。聽完課后,我有種茅塞頓開的感覺。這位老師用了一張簡單易懂的圖譜,將整首歌的節奏融入其中。幼兒能很快的找到節奏并演奏整首曲子。我回去后馬上試用了這個方法,果然效果不錯。雖然我的圖譜不夠精致、指導有些欠缺。但是幼兒基本能看著圖譜,演奏歌曲了。在參加完這類活動,總是能給我的教學活動增添精彩的一筆。

再次,先生講過“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這句樸實平白的話語道出了是陶先生的一個重要辦學觀念。教育那就是為學生服務,既要服務于學生的學習,又要服務于學生的生活,自始至終,把服務學生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就是以生為本。結合陶先生的思想,本人談談自己對學前教育工作的認識。

一、相信每一個在園幼兒都擁有巨大的創造潛力

先生說過“人人是創造之人”, 創造是人類祖先代代相傳的寶貴財富,是人類才華的精華,幼兒一生下來就秉承了人類的創造潛能,一旦有適合的環境,其創造性就能萌芽、開花、結果。

作為在園學習的幼兒,各家小孩是各樣,但是每個幼兒都能在游戲中都能表現其自身的創造力。比如,在再普通不過的橡皮泥、沙子和水等自然材料,到了幼兒手里就可變成不同的東西,泥娃娃、小碗、小碟、杯子、小凳、山洞、碉堡、雨點和河流等等。同時幼兒的創造性還表現在其巨大的想象力,天馬行空,即興創作兒歌、童話,也可以想象出與小動物的對話,或對于教師的問題,總是那么的出乎意料之外。毋庸置疑,幼兒的創造力還是稚嫩的,雖然個體不同,但卻人人有著無限的發展價值。作為幼兒園老師,我們必須充分相信每個幼兒都擁有巨大的創造潛能,并正確認識其創造力的巨大發展價值。

二、解放和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先生在《創造的幼兒教育》一文中提出了“六大解放”,即解放幼兒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和時間。作為幼兒教師必須樹立創造教育的幼兒觀和教育觀,了解創造性幼兒的一些特征。在日常教育中決不能簡單地視幼兒為頑皮、淘氣、不聽話或乖巧、內向、聽話,而應該支持、肯定、接納、表揚、鼓勵、尊重和信任,以激發他們各人的創造。在認同他們創造行為的基礎上,著手于培養幼兒的創造力。

在幼兒園培養幼兒的創造力,決不能通過簡單的知識灌輸、訓練和模仿,以及說教的方式,抑制甚至泯滅幼兒天性中的創造性。我們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經常會使用否定的方式對待幼兒的回答,從而忽略了對幼兒的引導。在一堂語言的展示課上,老師提問:你的家人像什么動物?幼兒能根據教師的提示:家人與動物的外形、愛好等方面找到相似點,從而找到相似的動物。但是也有幼兒會根據自己的思維去思考。比如有個別幼兒會根據家人的屬相中的動物回答問題。這時,這位老師說了句:不能用生肖來回答。就是因為這句話,在后來的幼兒回答中,也有些動物屬于生肖的,從而導致了很多的矛盾。幼兒的思維被打亂了,課堂一度出現的混亂。而我們一定要成為幼兒探索欲望之火的點燃者,探索活動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在教學中主要是給幼兒提供豐富的刺激和自由發展的機會,讓幼兒多看、多想、多動、多說,以滿足其探索需求;讓幼兒養成自主創造和別出心裁的思維習慣;創設適合創造性發展的民主環境。

在這個信息化的世界,知識發展的速度之快,也沒有一成不變的知識。在這個提倡終身學習的社會背景下,教師身為知識的“傳道”者,就要適應這不斷變化更新的知識體系,不斷去學習新的知識,才能成為一名稱職的“授業,解惑”者。作為一名幼兒園教師,本人認為就是要在努力不斷地提升自我的同時,盡心盡力服務于兒童。將陶行知先生的這句“為了孩子,甘為駱駝;于人有益,牛馬也做”記牢心中,并將它落實在實處。

參考文獻:

[1]任淑敏,任雅潔.新時期幼兒教師角色的倫理責任[J].文史博覽:理論,2011,(9).

第11篇

在通常化學教學中,教師往往只注重化學知識的傳播和技能培養,而在教學語言上卻缺乏文采,讓學生聽起來感到呆板單調。如何有效調制化學新課程的教學過程,收到最佳的化學課堂教學效果,這就需要化學教師不斷研究和運用優美的語言藝術。 對于化學教師來說,如果在教學時語言富有文采,讓化學教學內容充滿詩情畫意,定能激發起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創新意識,促進學科整合,有利于構建有中國特色的中學化學課體系。

一、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能豐富教學內容,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義務教育階段化學新課程標準》中,談到化學課程的基本理念時,有這樣的要求:讓每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認識多姿多彩、與人類息息相關的化學,積極探究化學變化的奧秘,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增強學好化學的自信心。如何形成持續的化學學習興趣?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便是一條很好的途徑。譬如,在學習1―20號元素順序時,可把這20號元素編成五言律詩:“氫氦鋰鈹硼,碳氮氧氟氖;鈉鎂鋁硅磷,硫氯氬鉀鈣。” 其中“氖”和“鈣”正好押韻,學生讀時朗朗上口,便于記憶。這樣通過詩歌整合化學,將專業的化學語言進行形象生動的描述,將抽象的化學原理轉化為具體的生活實例,將枯燥的化學概念置換成有趣的語言藝術,就可以激發師生雙方的心靈碰撞,引感的共鳴,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良好動機,調動他們參與科學探究的濃郁熱情,全身心投入到科學探究的無窮情趣中去。

二、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能增強想象力,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人類生活全部領域都離不開化學。到處都留下了化學研究的足跡,享受著化學發展的成果。正如二百多年前,英國著名化學家、氧氣的發現者普利斯特里所說的“化學是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服務的一門科學”。如果沒有創新,我們如何讓化學保持“為最大多數人的最大幸福服務”?可見,化學教學除了讓學生獲得化學知識和技能外,還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那么怎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呢?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便能增強學生的想象力,想象力增強,創新意識便得以提升。如在講原子組成時,學生認為原子看不見、摸不著,原子組成難理解。為此若采用假設想象法,將原子宏觀化,并讓學生朗讀口訣:“原子空洞洞,核小卻很重。帶著正電荷,位置在當中。質子和中子,核里來相逢。電子繞核轉,電子層形容。”學生熟讀后,再要求學生閉上眼睛,依據“口訣”想象原子內部的結構模型,邊念邊想象。學生興趣極濃,都較好地掌握了原子的組成。進而,有的學生就設想:能否自制一個原子模型?能否打開原子看看?等等一系列有創意的問題脫穎而出。顯然,一個肉眼看不見的微觀世界,經過詩情畫意形象描繪,一幅清晰的畫面便呈現在學生的腦海里,增強了學生的想象力,培養了創新意識。

三、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能促進學科整合,有利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義務教育階段的化學課程是要讓學生學習初步的化學知識與技能,經歷科學的探究過程,它是以提高全體學生的科學素質,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為目標。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可以改變學科本位、加強學科整合,滿足每個學生全面發展的基本要求。它不僅能使學生在學習化學時掌握基本的知識與技能,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和審美能力,達到一舉多得的目的。詩詞是古代歷史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還有成語和俗語都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中的藝術瑰寶,而這些語言藝術中隱含或蘊育有一定的化學原理。 如王安石的《梅花》詩:“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不但設立了一個如畫的意境,也說明詩人在遠處就能聞到淡淡的梅花香味的原因正是由于分子在不斷地運動,才使得“梅花香”飄進人的鼻孔,讓人感知不是“雪”而是“梅花”。當你品味時,這些化學現象是不是也有了濃濃的詩韻、深深的畫意呢?學生在學習時,既能通過化學知識體會到詩的意境,又通過詩詞感受到化學現象的美妙,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學生化學情感的生成。同時也促進各科知識相互滲透。

四、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能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學課程,有利于中國文化同世界文化接軌

中國在化學方面對世界的貢獻是巨大的,有許多項化學成就世界領先,但與先進國家相比,我們還有許多差距,因此還需要做出很大努力。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國際交往,了解世界上化學發展現狀和前景;另一方面,我們要大力發展本國化學研究和化學教育,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學,并迅速與世界接軌,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走向世界。那么怎樣才能與世界接軌呢?那就是要立足民族之本,因為“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便可以體現我們民族的文化。如果再通過國際化學交流,不僅能讓外國人了解中國的化學的發展,也可以讓他們了解中國的文化,感受到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體驗到我們民族文化的藝術魅力,使我們的民族文化盡快走向世界,為世界所接受。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把我們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與化學教學結合起來,有利于構建具有中國特色的化學課程。

總之,詩情畫意的化學教學,就是要把培養學生化學知識和技能與我國的傳統文化相結合,達到既傳授化學知識,又能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和培育學生的豐富情感之目的。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時不應只滿足化學知識和技能的培養,應加強學科之間的整合。不僅要精通本學科的專業知識,還要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加強對文學、美學等其他知識的學習,達到多學科知識融會貫通,以提高化學教學語言藝術。

第12篇

關鍵詞:漢語史語料學 對外漢語詞匯教學 單音詞 復音詞

漢語言的歷史源遠流長,從古代漢語、近代漢語傳承下來的現代漢語,不免帶有歷史的印記。不論是語音、詞匯還是語法,現代漢語仍然保留了許多古代漢語的特征,所以以現代漢語為主的對外漢語教學研究僅僅從共時角度著眼是不夠的,從歷時角度加以考察才是科學的研究角度。其中,漢語詞匯教學作為對外漢語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與古代漢語的聯系最為密切,也較為容易通過語料進行考證,現代漢語詞匯是在長期的歷史積淀下不斷變化的產物,與歷代的漢語詞匯均有不可分割的聯系,所以借助漢語歷史語料分析現代漢語詞匯,不僅可以探索古代文言對現代漢語詞匯的影響,加深我們對現代漢語中各種詞匯現象的認識,而且對漢語的教學與研究有著莫大的幫助,甚至現在許多網絡上流行的新詞新語也和古代漢語延續下來的構詞法有著一定的聯系,這也是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學習的高階學習者需要掌握一定的文言知識和相關文化背景的原因。

一、古代單音詞與現代復音詞的比照

單音詞、復音詞是就詞的音節構成情況劃分的。古代漢語單音詞占優勢,但在向現代漢語演化的過程中逐漸實現復音化,這也是為減少同音詞及歧義必然的趨勢。當然,這并不意味古代漢語中就沒有復音詞,只是表明現代漢語中許多復音詞都由古代漢語中的單音詞發展而來,其中很多現代漢語雙音詞的不自由語素仍保留文言中的古義。我們可以通過研究古漢語單音詞和現代漢語復音詞語料的對應情況,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詞義、擴充詞匯量。我們將古代漢語單音詞和現代漢語中意義相當的復音詞進行比照,主要有如下三種情況:

(一)古代的單音詞與現代對應的復音詞沒有相同的語素

這種情況下的古代單音詞一般都有較為生僻的涵義,或是多義詞中表示較不常用的意義,因此被完全不同的復音詞取代。例如:

因退立,股戰而栗。(《漢書》)股:大腿

惟仲康肇位四海,胤侯命掌六師。(《尚書》)師:軍隊

上例中的“股”“師”在現代漢語中的常用義不再是“大腿”“軍隊”的意思,日常會話中也很難用到。在《對外漢語教學初級階段詞匯大綱》(以下簡稱為《初級詞匯大綱》)中,含“股”的詞項僅在例句“一股冷空氣正緩緩向東移動”中作為量詞出現,“師”出現在“老師”“教師”“師傅”三個詞項中,并不涉及“軍隊”這個義項。因此,在初級詞匯教學中并不需要特別涉及此類含生僻義語素的詞匯教學,但是隨著教學的深入和階段的提高,當遇到“懸梁刺股”“興師動眾”這類成語教學時,就有必要聯系歷史文化背景來解釋詞中各語素的含義,而且特別需要提醒學生辨別其與通常意義的區別,以免發生混淆,破壞對詞義的正確理解。同樣的例子還有“救火”的“救”,意為“阻止”,這符合其在《說文》中的解釋“救,止也”。對于這部分不自由語素還保留古義的現代復音詞,是不能只憑英語翻譯或是現代漢語的常用義來解釋的。

(二)古代的單音詞,加上前后綴,成為現代的復音詞

這種情況下,古代的單音詞不改變原意,添加一個詞綴以便發音和組句,順應詞語復音化的趨勢。例如:

虎兕爭兮於廷中,豺狼斗兮我之隅。(《楚辭》) 虎:老虎

先隕而后石何也?(《谷梁傳》)石:石頭

上例中的“虎”“石”在現代漢語中意義沒變,只是在形式上增加了詞綴,變得更加口語化了。《初級詞匯大綱》中,“虎”出現在“老虎”“馬虎”兩個詞項中,“石”出現在“石頭”“石橋”“石子”三個詞項中,均保留了古義,都是在原詞干的基礎上添加了前后詞綴而成。對外漢語教學中,我們可以借鑒英文詞根、詞綴的原理,定期、集中為學生列舉一些含有相同詞根或者詞綴的例子,培養學生的認詞猜義的能力,這對于學生的日常閱讀無疑會有一定的幫助。

(三)古代兩個同義或近義的相關單音詞組成一個現代的雙音詞

這種情況也是為了順應詞語雙音化的潮流,用古代漢語中意思相近或相關的單音詞來共同構成現代漢語的復音詞,例如:

朋、友——朋友 道、路——道路 婚、姻——婚姻

減、少——減少 洪、水——洪水 事、業——事業

艱、難——艱難 知、道——知道 衣、裳——衣裳

學、習——學習 恐、懼——恐懼 城、市——城市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出,這些現代漢語的雙音詞并不是憑空造出來的,而是經常在古代漢語中以詞組的形式出現,后來凝成一體,引申成為現代漢語的雙音詞,比如“婚姻”,在《史記》“寡人與楚接境壤界,故為婚姻,正義婿之父為姻,婦之父為婚,婦之父母婿之父母相謂為婚姻”中,“婚”“姻”作為近義的單音詞還是有些微的區別的,在現代漢語中才合成雙音詞來表示“嫁娶、結婚的事”。所以在對外漢語教學中,可以適當分解語素來講解詞義,加深對詞義來源的理解。同時,也需要分辨現代漢語雙音詞中近義語素的區別與聯系,特別是對學習古代漢語的二語學習者來說,不能將古代連用的兩個單音詞誤解為一個現代的雙音詞,避免以今釋古。

二、古代復音詞與現代漢語詞匯的融合

復音詞是順應歷史潮流、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增多的,古代復音詞相較于單音詞來說還是占少數。復音詞可分為單純復音詞和合成復音詞兩大類。單純復音詞只含一個語素,包括聯綿詞和外來詞,聯綿詞是漢語固有的,音譯外來詞則是通過譯音方式吸收的其他民族語言詞匯。合成復音詞含有兩個及兩個以上語素,古漢語的合成復音詞主要包括重疊詞和復合詞。通過研究不難發現,古代復音詞通過長期的篩選和進化已逐漸融入到現代漢語的詞匯中。

(一)聯綿詞

聯綿詞是由兩個音節連綴成義的單純詞,從語音出發可分為雙聲、疊韻、雙聲兼疊韻、重言、非雙聲疊韻幾種類型,現代漢語中也仍保留這個定義及分類,不同的是舊詞的淘汰和語音上的變化。對外漢語教學中需要注意的主要還是語義方面的問題,需要提醒學生不能拆開連綿詞解釋,切忌望文生義,如“望洋興嘆”中的聯綿詞“望洋”,出自《莊子·秋水》“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不能誤解為望著海洋,而是指目光呆滯、神情迷茫的樣子。

(二)外來詞

語言作為交際工具,隨著國際交流的加強也必然會不斷受到他國語言的影響。相比現代漢語,古代漢語的外來詞相對來源較少,也留有許多歷史變遷的印記。漢代佛經的傳入,使漢語中增加了一些梵語譯詞,如“玻璃”“浮屠”;少數民族的融合以及與世界各國的交往,也使不少民族詞、外語詞進入漢語,如“駱駝”“葡萄”“喇嘛”“可汗”。雖然有些古代外來詞現在已不常用,但是吸收外來詞的傳統依然在繼續,現代漢語中的外來詞不僅有音譯形式,還有音譯兼表意、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直接借用等形式,如“沙發”“紐約”“芭蕾舞”“卡片”“積極”等。在教學中可以通過解釋外來詞的來歷,吸引來自不同國家、民族學習者的興趣。

(三)重疊詞

古漢語中單音詞的重疊形式頗為常見,如“朝朝(每天早晨)”“人人(每人)”,而現代漢語的重疊詞則更加靈活多樣,有AA、AAB、ABB、AABB、AABC、ABAC、ABCC等多種形式,如“悠悠”“興沖沖”“清清楚楚”“默默無聞”“無影無蹤”“虎視眈眈”等。因為現代漢語疊音詞結構較為松散,所以比起古代漢語,不僅數量上有明顯增加,也較容易找到規律,構詞能力更強。在教學中,可以鼓勵學生舉一反三來學習疊音詞,如量詞重疊含有“每”的意思,部分雙音節形容詞可以變成AABB的形式表示強調。

(四)復合詞

古漢語中的復合詞從語法角度可以分為主謂式、偏正式、并列式、動賓式和附加式,這種構詞法在現代漢語中得到了繼承和發展。但需要注意的是部分并列式復合詞的兩個語素并不都參與表義,其中一個語素表示顯性意義,而另一個語素的意義是隱性的,這就是偏義復詞。偏義復詞作為古代漢語學習的一個難點,在現代漢語中也會經常出現,如“無足輕重”,“輕重”偏指“重”,意為“不值得重視”。對比古今偏義復詞,可以發現其在古漢語中偏指義語素相對不固定,更需要依賴上下文來進行判斷,語素之間的結合也較為松散。多數情況下現代漢語對偏義復詞的判定不需要語境,如“國家”“窗戶”等,它們的意義已經固定,不像在古漢語中仍保留選擇性。但是有一些偏義復詞無論是在古代還是在現代都需要借助語境來進行判斷,例如“長短”,《史記》中“而朱公長男不知其意,以為殊無短長也”的“短長”即偏“長”;《臟腑記敘》中“余刻此圖,并非獨出己見,評論古人之短長”即偏“短”。現代漢語中“一較長短”就是“比較誰更好”的意思,“長短”偏“長”,但在“他很小心,生怕有個長短”中,“長短”偏“短”。古今比較之下會發現,現代漢語對古代漢語詞匯詞義進行濃縮簡化的同時,也有著繼承和發展。在漢語教學中,對于有固定偏義的復詞可以不做過多的解釋,但是對于需借助語境來判斷的偏義復詞就要提醒學生特別注意一下。

三、漢語史語料學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及意義

通過簡要對比古代漢語和現代漢語的詞匯關聯情況,我們可以大概了解漢語詞匯的發展方向,即詞語的復音化。具體的關聯發展情況和相應的漢語教學方法總結如下圖所示:

隨著多個復音詞代替一個多義的單音詞及復音詞本身的更新變化,加上社會改革帶來各種各樣的新詞新語,漢語的詞匯越加復雜多樣。但語言的變化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而是在不斷的變化發展中進行的,特別是詞匯,作為其中更新最快的部分,在對外漢語教學中不能讓學生死記硬背、以偏概全。

借助漢語史語料學來收集詞匯資料,了解漢語發展過程中詞匯的變化情況和詞義來源,無疑可以為我們的二語教學工作提供一個有益的參考方向,其作用大致可以概括如下:

(一)有利于更好地理清詞義。對對外漢語詞匯教學而言,我們不僅要關注正在變化更新的詞匯,也需要考察歷史。一方面,現代漢語構詞能力最強的字義系統來源于古代漢語;另一方面,現代的書面語中也依然保留大量古漢語詞匯,特別是古漢語中的成語、名句現在仍大量沿用。所以通過借助漢語史語料學搜集詞語例證、對古代文獻的詞語進行歸類整理,可以幫助學生總結構詞規律,探求詞義理據,并學會通過分析、預測來理解、記憶新詞。同時,有利于加強學生對詞匯中語素義的把握,也便于學生正確分辨同義詞、近義詞。

(二)有利于奠定良好的漢語基礎。通過歷代語料的考證,不僅可以使學生準確把握詞匯義,擴充詞匯量,也能夠讓他們對詞源有一定了解,這無疑對漢語的學習有很大幫助。

(三)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引入古漢語的詞匯語料,可以使漢語學習者接觸到不同于現代漢語的漢語語言風格。對詞語的追根溯源及古漢語的天然美感,都可以吸引已有一定審美能力的二語學習者繼續學習、探索下去。

(四)有利于更好地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通過對比古今詞匯的變化,可以窺見中國歷史的變遷,詞匯是時代的忠實折射物。中、高級的漢語教學中就包含許多中華文化因素,真正理解現代漢語的語言,還需要從古代漢語中尋求答案,古漢語的詞匯就是學習的入門。對一些保留古義的詞匯的熟練運用,耳濡目染中國古代的思維方式與語言習慣,可以讓學生從文化層面上理解和運用漢語,這也是對外漢語教學希望達到的最優教學目標。

當然,古漢語史語料繁多,而留學生的學習時間和精力有限,在詞匯教學中如何合理引入并分配涉及古漢語詞匯的學習內容,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如何分類搜集語料來分析特定的詞匯現象,都是值得我們繼續探討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崔雪梅.訓詁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運用[J].成都大學學報(社科版),2002.

[2]高小方.古代漢語[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09.

[3]李冰燕,楊英法.古今偏義復詞的對比分析[J].河北工程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

[4]瞿秋石.漢語詞源學在對外漢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D].上海:復旦大學,201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武宁县| 武清区| 七台河市| 大埔区| 宜宾县| 庆安县| 平远县| 宁德市| 汶川县| 临洮县| 玛曲县| 平山县| 四子王旗| 肇东市| 建阳市| 中牟县| 正安县| 廉江市| 西乡县| 西宁市| 宾阳县| 班戈县| 宣威市| 惠水县| 吴旗县| 眉山市| 长垣县| 龙南县| 普陀区| 陇川县| 靖西县| 南漳县| 新蔡县| 梁山县| 疏附县| 兴仁县| 卫辉市| 台南市| 廉江市| 车致| 稻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