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10-07 18:27:1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chuàng)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拉尼娜現(xiàn)象的影響,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chuàng)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2006年初,美國氣象部門警告說,今年春季和夏季將再度發(fā)生“拉尼娜”現(xiàn)象。在美國氣象學會于亞特蘭大舉行的會議上,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氣象預報中心負責人奧利尼克說,“拉尼娜”現(xiàn)象可能將在今年春末持續(xù)發(fā)生,甚至持續(xù)整個夏季。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已確認,過去3個月中,太平洋部分區(qū)域水溫低于正常值。
人們可能對“拉尼娜”還不甚熟悉,那么,“拉尼娜”現(xiàn)象到底指的是什么呢。我們先從厄爾尼諾說起,拉尼娜和厄爾尼諾是一對孿生兄妹。“厄爾尼諾”是西班牙語的圣嬰,“拉尼娜”是圣女。拉尼娜是影響全球氣候的冷事件,而厄爾尼諾是與之相反的熱事件,即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xiàn),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赤道太平洋表面海溫的冷熱循環(huán)。厄爾尼諾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的增暖、信風的減弱相聯(lián)系,而拉尼娜卻與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度變冷、信風的增強相關聯(lián)。因此,實際上拉尼娜和厄爾尼諾是熱帶海洋和大氣共同作用的產物。
當厄爾尼諾到來時,赤道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東流。當拉尼娜到來時,赤道信風加強,赤道東太平洋深層海水上翻現(xiàn)象更加劇烈,導致赤道中、東太平洋海表溫度異常偏低。太平洋海面反復升降導致地殼蹺蹺板運動,引發(fā)強烈的地震活動,因此,在拉尼娜和厄爾尼諾轉換時期,強震活動異常頻繁。最近的例證就是,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就發(fā)生在2004年弱厄爾尼諾時期。
拉尼娜現(xiàn)象還會帶來寒流。2006年伊始,日本受罕見暴風雪襲擊。1月上旬日本北海道島和本州島的日本海沿岸地區(qū)普降暴雪,部分地區(qū)積雪量超過了1月歷史最高記錄,大雪造成53人喪生。歐洲遭遇強寒流,1月16日起俄羅斯的歐洲部分出現(xiàn)大幅度降溫,并迅速向南向西擴展,19日波及北歐、東歐乃至中亞,包括芬蘭、瑞典、挪威、波蘭和土耳其等國。上述地區(qū)先后出現(xiàn)了大幅降溫和異常寒冷的天氣,大部地區(qū)極端最低溫度低于-30℃,局部甚至低于-40℃。與多年同期的極端寒冷閾值相比,極端最低溫度普遍偏低10℃左右,中心值偏低高達15~20℃。莫斯科的最低氣溫19日降至-31℃,是1927年以來的同期最低記錄;西伯利亞一些地區(qū)最低溫度接近-60℃;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北部極端最低溫度降至-42.6℃。嚴寒致使上述地區(qū)數(shù)百人死亡。從1月7日開始,寒流襲擊孟加拉國,使至少89人被凍死,上千人因寒冷而患病。
除了寒流和強震,拉尼娜現(xiàn)象還會帶來旱澇災害。中國發(fā)生大水災的拉尼娜年有:1886~1887,1890,1892~1894,1898~1899,1908~1911,1916~1917,1922~1923,1924~1925,1933,1934~1935,1938~1939,1949~1950,1954~1956,1964,1968,1985,1998年,占拉尼娜年總數(shù)的62%。此外,中國在厄爾尼諾年臺風減少,在拉尼娜年臺風增加。
以上所分析的情況,可以為世界各國的抗災減災工作提供必要的信息。而最近研究表明,處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拉尼娜年可能是禽流感爆發(fā)的前兆。“拉馬德雷”是一種高空氣壓流,亦稱太平洋十年濤動,分別以“暖位相”和“冷位相”兩種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現(xiàn),每種現(xiàn)象持續(xù) 20 年至30年。第三周期的“冷位相”為2000~2035年之間。流感世界性爆發(fā)不僅與太陽黑子有關,而且與“拉馬德雷”、拉尼娜年、厄爾尼諾年、低溫冷害年都有關。流感爆發(fā)年有以下特征:前一年或前兩年為拉尼娜年,前后一年或當年為低溫年,當年為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或M+1年。上個世紀的歷次流感爆發(fā)均符合這一規(guī)律。
預測中的2006~2007年拉尼娜事件正在發(fā)生,而2008年發(fā)生厄爾尼諾的可能性為90%。2006年或2007年是太陽黑子谷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厄爾尼諾年中國易發(fā)生低溫冷害。因此,禽流感可能在拉尼娜的2006~2007年孕育,在厄爾尼諾的2008年爆發(fā),人類必須做好充分的精神準備和物質準備,為預防禽流感提供一個科學、安全、和平的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拉尼娜,厄爾尼諾,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太陽黑子,暴雪凍害,流感大流行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近日撰文指出,1月10日以來中國發(fā)生了50年一遇的大范圍持續(xù)性低溫雨雪冰凍極端天氣災害。大氣環(huán)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是造成南方氣象災害的主要原因。他在《中國正在經歷一場歷史罕見低溫雨雪冰凍災害》一文中說,近20天大氣環(huán)流異常是造成這次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的根本原因。文章強調,拉尼娜事件對這次災害的發(fā)生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自2007年8月起,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進入拉尼娜狀態(tài)后迅速發(fā)展,至今年1月,已連續(xù)6個月海表溫度較常年同期偏低0.5℃以上。分析表明,這次拉尼娜事件是1951年以來發(fā)展最為迅速的一次,也是前6個月累計強度最強的一次[1]。
從1月10日到本刊截稿時(29日下午),中央氣象臺一共發(fā)出11次暴雪警報,其中9次橙色警報,2次紅色警報。“從現(xiàn)在看來,出現(xiàn)這種極端天氣的原因是,歐亞大陸及周圍上空的大氣環(huán)流演變,長時間處于一種穩(wěn)定的狀態(tài)。”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孫軍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說。如果追究更深遠和間接的原因,持續(xù)暴雪、暴雨的形成,則可能與入冬以來出現(xiàn)的“拉尼娜”現(xiàn)象有關。“拉尼娜”是一種氣候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東太平洋海水溫度比常年平均值偏低,從而影響大氣溫度和運動。“這種影響是一種長期效應,現(xiàn)象發(fā)生之后,一些地方降水可能增多,同時另一些地方降水則減少,我們可以根據(jù)長時間的氣候統(tǒng)計,總結出一種規(guī)律。”孫軍說,“然而也只是一種氣候的統(tǒng)計規(guī)律,‘拉尼娜’與降水之間的關系并不一定穩(wěn)定和必然。”也就是說,“拉尼娜”與這次暴雪之間的關系僅僅是一種“可能”,不存在必然的關系。今年“拉尼娜”出現(xiàn)了,長江中下游發(fā)生了強烈的暴雪天氣;明年如果“拉尼娜”再次出現(xiàn),是否還會產生同樣的情形呢?未必[2]。
首席預報員孫軍的判斷是正確的,并不是所有的拉尼娜事件都會激發(fā)中國南方大范圍低溫雨雪冰凍災害。統(tǒng)計表明,近50年來,拉尼娜事件有10次,發(fā)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只有2次,東北嚴重低溫凍害1次;厄爾尼諾事件17次,發(fā)生南方大面積低溫凍害的2次,發(fā)生東北嚴重低溫凍害的4次。發(fā)生頻率是非常小的。
近50年的拉尼娜事件有:1954年4月-1956年2月(強度系數(shù)為121,1954-1955年湖南和東北凍害發(fā)生)、1964年5月-1965年1月(強度系數(shù)為44,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fā)生)、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fā)生強拉尼娜事件;1970年6月-1971年12月(強度系數(shù)為77)、1974年4月-1976年2月(強度系數(shù)為51)、1984年10月-1985年6月(強度系數(shù)為62)、1988年6月-1989年3月(強度系數(shù)為80)、1995年9月-1996年4月、1998年6月-2000年8月,2007年8月-2008年(2008年1月南方低溫凍害)[3-6]。
近50年的厄爾尼諾事件有:1951年6月-1952年2月(強度為57),1953年4月-11月(強度為50),1957年4月-1958年7月(強度為97,1957年北方低溫凍害),1963年7月-1964年1月(強度為30,1964年2月湖南凍害發(fā)生),1965年5月-1966年3月(強度為72),1968年11月1970年1月(強度為77,1969年北方低溫凍害),1972年4月-1973年2月(強度為94,北方低溫凍害),1976年6月-1977年3月(強度為57,1976年北方低溫凍害,1977年南方低溫凍害),1979年9月-1980年6月(強度為38),1982年5月-1983年10月(強度為168),1986年9月-1988年2月(強度為120),1991年5月-1992年8月,1993年4月-1994年1月,1994年10月-1995年5月,1997年4月-1998年6月,2002年5月-2003年2月,2006年8月-2007年2月[3-6]。
1月30日,武漢區(qū)域氣候中心專家“盤點”建國來湖南省發(fā)生的低溫雨雪過程,稱今年這個過程的強度已排行第二。除了今年,湖南省還有三次嚴重的低溫雨雪過程,分別出現(xiàn)在1954年、1964年、1977年[7]。
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4日,湖南雨雪天氣持續(xù)時間長達21天,其中雨凇持續(xù)15天以上,漢口日平均氣溫低于0℃的時間長達23天,最低氣溫為-14.6℃,累積降水量75.4毫米,積雪深度32厘米。持續(xù)的嚴寒造成全省農作物凍害嚴重,油菜凍死近半。全省凍死耕牛11萬余頭,約占災前耕牛總數(shù)的1/4。陽新、廣濟、鄖縣、松滋等地柑橘大部分凍死。嚴寒天氣使得漢水出現(xiàn)了罕見的結冰現(xiàn)象,天門境內漢江上可行板車,可見冰之厚。政府在漢江漢口至樊城的540多公里航線上,使用破冰船,結合爆破和人工作業(yè),日夜不停地進行破冰,漢川縣城隍港冰厚的地區(qū),則使用炸藥破冰。經過24天的努力,漢江全線終于在1月21日解除冰凍,恢復了航運。
1964年出現(xiàn)嚴重雨凇。這次過程于1964年2月8日開始,雨雪過程持續(xù)達13天,災害主要由雨凇造成。2月8日至12日,江漢平原出現(xiàn)了一次嚴重的雨凇天氣,16日至20日又出現(xiàn)了輕度的雨凇。雨凇對郵電通訊造成很大危害,壓倒電線桿1046根。8日至12日的雨凇,造成地面結冰,使得武漢市部分汽車、電車停開。2月5日至26日,應山縣凍死耕牛2848頭,夏糧減產16.3%。
1977年出現(xiàn)歷史極端最低溫。這次過程開始于1977年1月21日,雨雪日數(shù)持續(xù)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我省,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異常低溫農業(yè)產生毀滅性的凍害。這次低溫嚴重,使蔬菜、柑橘和油菜等越冬作物受到非常嚴重的凍害,造成重大的經濟損失,僅武漢市就凍壞了幾千萬公斤蔬菜,造成市場供應緊張[7]。
通過統(tǒng)計鑒別,我們發(fā)現(xiàn)湖南凍害有以下五大特征:
第一大特征:1954-1955、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凍害年[7],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拉馬德雷現(xiàn)象決定了太平洋上空的大氣環(huán)流兩種形式:冷位相型和暖位相型。
第二大特征:1954年和1964年發(fā)生了拉尼娜事件,1963年、1976-1977年發(fā)生了厄爾尼諾事件。
第三大特征:195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shù)為4.4;1964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shù)為10.2;1976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太陽黑子數(shù)為12.6,197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太陽黑子數(shù)為27.5。湖南凍害都處在太陽黑子低值年。
第四大特征:1954、1964、1977年都是北京強沙塵暴年[3-6,8]。
第五大特征:其后1-4年內爆發(fā)世界流感大流行,即1957-1958年、1968-1969年、1977年世界流感大流行。
2000年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2007年發(fā)生拉尼娜事件,2007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m),2008年初發(fā)生了湖南嚴重雪災凍害,2008年為太陽黑子谷值年的下一年(m+1)。若2008-2009年發(fā)生強厄爾尼諾事件,類似1954-1958年、1964-1969年、1975-1977年的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災害鏈就有可能發(fā)生。
1954-1958年災害鏈:1954年4月-1956年2月發(fā)生了強度為121的強拉尼娜事件,1954年12月15日至1955年1月21日湖南發(fā)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年東北發(fā)生嚴重低溫冷害;1954-1956年北京發(fā)生強沙塵暴;1957年4月-1958年7月發(fā)生強度為9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57年東北發(fā)生嚴重低溫凍害;1957年2月-1958年爆發(fā)亞洲流感。
1963-1969年災害鏈:1963年7月-1964年1月發(fā)生強度為30的弱厄爾尼諾事件,1964年2月8日-26日湖南發(fā)生低溫凍害;1964年5月-1965年1月發(fā)生強度為44的中等強度拉尼娜事件;1964-1967年北京發(fā)生強沙塵暴;1965年5月-1966年3月發(fā)生強度為72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67年7月-1968年6月發(fā)生強拉尼娜事件;1968年11月-1970年1月發(fā)生強度為75的槍厄爾尼諾事件;1969年發(fā)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68年7月-1970年爆發(fā)香港流感。
1975-1977年災害鏈:1975年5月-1976年2月發(fā)生強度為51的強拉尼娜事件;1976年6月-1977年3月發(fā)生強度為57的強厄爾尼諾事件;1976年發(fā)生東北嚴重低溫冷害;1977年1月21日,湖南雨雪日數(shù)持續(xù)10天。強寒潮冷空氣入侵,其來勢兇猛,不僅帶來大雪,還使得降溫劇烈,各地最低溫異常低,降到-10℃至-18℃,且以武漢的-18.1℃為歷史最低,紀錄一直保持至今;1977年5月爆發(fā)俄羅斯流感。
1954、1957、1969、1972、1976年是東北嚴重低溫冷害年[9],1954、1964、1977年為湖南嚴重雪災凍害年,都處于1947-1976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發(fā)生在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的太陽黑子谷年(m)或m+1年,是湖南暴雪凍害的共同特征。
綜合1890-2004年的數(shù)據(jù),我們得到流感大流行的6大氣候特征:處于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及其邊界;前一年或前兩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拉尼娜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中國強沙塵暴年;前后一年或當年為中國東北地區(qū)冷夏年(20世紀50-70年代同時為嚴重低溫冷害年);當年為中等強度以上的厄爾尼諾年;當年為太陽黑子谷年m或峰年M,m-1年,m+1年或M+1年。51-1889-1890年、1900年、1918-1919年、1957-1958年、1968-1969年和1977年的禽流感爆發(fā)都滿足這6大條件,同時,在1890年以來,滿足這6大條件的只有以上6次爆發(fā)[3,5]。第7大特征是當年為冬季或夏季強潮汐南北震蕩持續(xù)天數(shù)異常年[3],第8大特征是湖南凍害發(fā)生后1-4年世界流感大流行。后三次流感世界爆發(fā)都滿足這兩個特征。湖南凍害是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前兆。
按照前期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guī)律,若流感爆發(fā)在2008年(m+1),其強度較弱(類似1977年);若流感爆發(fā)在2011年(M),其強度較強(類似1957和1968年)。2008年和2011年都是可能的厄爾尼諾年,2006年厄爾尼諾事件和2007年拉尼娜事件的準確預測提供了可靠的預測方法[3-5,10]。
根據(jù)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災害鏈規(guī)律[11-14],我在2007年9月指出,拉尼娜將帶來秋汛、凍害、流感[14]。我在2008年1月11日和12日相繼指出,1月的強冷空氣活動和強震集中在強潮汐A、B、C、D組合,A組合激發(fā)的自然災害已經得到證實,強潮汐B-D組合激發(fā)的自然災害應加強防范,特別是北半球中高緯度的強震。10-13日中國的冷空氣活動逐漸增強,并在19-22日的潮汐C組合達到。要做好預防大風、暴雪、地震和低溫冰凍等自然災害的準備[15,16]。中國南方遭遇50年來最雪凍害證實了這一預測[1]。
根據(jù)五大特征,在2000-2035年拉馬德雷冷位相時期中,可能的太陽黑子低值年2018年和2029年湖南將發(fā)生低溫凍害,2016-2017年預測為拉尼娜年,2018年預測為厄爾尼諾年[3-5,10],2018年發(fā)生湖南低溫凍害和世界流感大流行的可能性較大。
參考文獻
1.江國成。氣象局長:大氣環(huán)流異常和拉尼娜事件致冰雪災[EB/OL]。2008年02月03日21:53新華網。
2.方玄昌,陳曉。暴雪成因.金融界.。2008年02月09日18:52《中國新聞周刊》。
3.楊冬紅,楊學祥。流感世界大流行的氣候特征。沙漠與綠洲氣象。2007,1(3):1-8。
4.楊學祥.厄爾尼諾事件產生的原因與驗證[J].自然雜志.2004,26(3):151-155
5.楊冬紅,楊學祥,劉財。2004年12月26日印尼地震海嘯與全球低溫[J]。地球物理學進展。2006,21(3):1023-1027
6.魏松林.厄爾尼諾事件對黑龍江省低溫洪澇災害的影響及其預報[J].自然災害學報.2001,10(3):79-86.
7.于麗娟,周月華.1954年、1964年、1977年——當年我們多次戰(zhàn)勝雪災凍害[EB/OL].日期:2008-01-31.來源:楚天金報。
8.康杜娟.王會軍.中國北方沙塵暴氣候形勢的年代際變化[J]。51-中國科學D輯,2005,35(11):1096-1102
9.周立宏,劉新安,周育慧。東北地區(qū)低溫冷害年的環(huán)流特征及預測[J]。沈陽農業(yè)大學學報,2001,32(1):22-25
10.林振山,趙佩章,趙文桐.日食-厄爾尼諾系數(shù)及其應用[J].地球物理學報,1999,42(6):732-738
11.楊學祥.嚴密監(jiān)測2008年的拉尼娜結束和厄爾尼諾爆發(fā)非常重要.2008-1-20上海環(huán)境熱線.綠色論壇。
12.楊學祥.厄爾尼諾、拉尼娜和流感世界大流行進入拉馬德雷冷位相災害鏈程序[EB/OL].2007-2-18上海環(huán)境熱線.綠色論壇。
13.楊學祥.不斷增大的風險:強震、海嘯、低溫、沙塵暴和禽流感[EB/OL].2007-09-16光明觀察.隨筆•雜談。
14.楊學祥.2007年拉尼娜事件能給我們帶來什么:秋汛、凍害、流感[EB/OL].2007-9-1光明網交流中心.
1月11日以來,我國南方地區(qū)遭遇到50年一遇的強降雪過程,突如其來的雪災,使一些地區(qū)的公路、民航等交通運輸大范圍受阻,旅客大量滯留,農副產品供應緊張,部分地方供水管道破裂、房屋損壞,一些牲畜被凍死、農作物遭受凍害,農牧業(yè)生產和群眾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那么,今年天氣為何如此反常呢?
因為目前正是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拉尼娜現(xiàn)象”活躍年份,“拉尼娜現(xiàn)象”大約每8—10年一個循環(huán),這次的“拉尼娜現(xiàn)象”超強,超活躍。
拉尼娜是西班牙語“La Nina”——“小女孩,圣女”的意思,是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反相,指赤道附近東太平洋水溫反常下降的一種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東太平洋明顯變冷,同時也伴隨著全球性氣候混亂,總是出現(xiàn)在厄爾尼諾現(xiàn)象之后。氣象和海洋學家用來專門指發(fā)生在赤道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水大范圍持續(xù)異常變冷的現(xiàn)象(海水表層溫度低出氣候平均值0.5[文秘站:]℃以上,且持續(xù)時間超過6個月以上)。拉尼娜也稱反厄爾尼諾現(xiàn)象。
厄爾尼諾和拉尼娜是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溫冷暖交替變化的異常表現(xiàn),這種海溫的冷暖變化過程構成一種循環(huán),在厄爾尼諾之后接著發(fā)生拉尼娜并非稀罕之事。同樣拉尼娜后也會接著發(fā)生厄爾尼諾。
除了強降雪,今年一些城市還出現(xiàn)了凍雨現(xiàn)象,同樣危害很大。
凍雨是初冬或冬末春初時節(jié)見到的一種天氣現(xiàn)象。當較強的冷空氣南下遇到暖濕氣流時,冷空氣像楔子一樣插在暖空氣的下方,近地層氣溫驟降到零度以下,濕潤的暖空氣被抬升,并成云致雨。當雨滴從空中落下來時,由于近地面的氣溫很低,在電線桿、樹木、植被及道路表面都會凍結上一層晶瑩透亮的薄冰,氣象上把這種天氣現(xiàn)象稱為“凍雨”。
一方面,這是自然規(guī)律,地球的冷熱和太陽活動有一定關系.每隔10年左右就有一次太陽活動的低潮,地球也就會特別冷,就象今年。另一方面,就具體情況來說,由于環(huán)境問題造成溫室效應減緩洋流速度。所以冬天也越來越冷。不僅在我國,在歐洲,全球變暖也表現(xiàn)為夏天越來越熱,冬天越來越冷。
11月底,歐洲各國也遭受了暴風雪和寒流襲擊,從英國到波蘭,從德國到希臘,都不同程度地受到突然降溫的影響。大雪造成交通混亂、電力中斷、學校關閉,有人在嚴寒中凍死……
那么“拉尼娜現(xiàn)象”為何今年特別厲害呢?原因如下:
1. 地球已破壞嚴重。
2. 一些工業(yè)化國家環(huán)境意識不強,對此不重視,不斷排放溫室氣體,從而加劇了氣溫上升,全球氣候變暖。
溫室效應的后果十分嚴重。
首先自然生態(tài)將隨之發(fā)生重大變化。荒漠將擴大,土地侵蝕加重,森林退
向極地,旱澇災害嚴重,雨量將增加7-11%;溫帶冬天更濕,夏天更旱;熱帶也將變得更濕,干熱的副熱帶變得更干旱,迫使原有水利工程重新調整。再是沿海將受到嚴重威脅。由于氣溫升高,兩極冰塊將熔化,使海平面上升1米多。另有科學家認為,由于氣溫升高,引起海水體積膨脹,海平面可能升高0.2——0.4米。現(xiàn)在全世界有三分之一的人口生活在沿海,沿海又是工農業(yè)非常發(fā)達的地方,海面升高會淹沒許多城市和港口。今年冬天的冰災也再次給我們敲響了警鐘。
漢堡大學海洋學家奎德菲斯說, “我們的確在改變氣候,制定保護環(huán)境政策已到了刻不容緩的地步了”。
的確,溫室效應的后果相當?shù)膰乐亍?/p>
其實地球的溫室效應已經引起全世界人們的關注。1988年11月,聯(lián)合國大會已作出一項決議,指出二氧化碳等氣體在大氣中繼續(xù)增加,可能造成全球氣候變暖和海平面上升,從而給人類帶來災難,號召國際社會“為當代和后代人類保護氣候”而努力。因此,我們在發(fā)展工業(yè)生產時,要積極治理大氣污染,研究把二氧化碳轉化為其他物質的技術,防止甲烷、氯氟烴等氣體的外溢。其次,要保護好現(xiàn)有森林,大力植樹造林,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營養(yǎng)物質。最后,還要用各種途徑減少礦物能源的總消耗,盡量采用核能、太陽能、水能、風能,以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可以說,環(huán)保已是現(xiàn)代生活中人類面臨的最大問題。但要解決這一問題必須從基礎做起。
那么怎樣環(huán)保呢?
首先要大量宣傳,提高人們的覺悟與認識,加強環(huán)保意識。
其次,要進行廢物回收利用,加強對白色污染的處理,少使用塑料制品。還要減少對森林樹木的砍伐,多種樹。因為植樹造林將對保護我們的環(huán)境,調節(jié)整個地球的氣候起到積極的意義。
植樹造林的好處有許多:
1. 植樹造林、退耕還林和生態(tài)重建是極為重要的。治理沙化耕地,控制水土流失,防風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減輕洪澇災害的損失,而且隨著經濟林陸續(xù)進入成熟期,產生的直接經濟效益和間接經濟效益巨大,還能提供大量的勞動。
2. 夏日樹蔭下氣溫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
3. 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還可以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一公頃草坪每年可吸收煙塵30噸以上。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天然除塵器”。
4. 樹葉在陽光下能吸收二氧化碳,并制造人體所需的氧氣。據(jù)測定,一公頃闊葉林 每天約吸收一噸二氧化碳,釋放氧氣 700公斤。因此,人們把綠色植物稱為“氧氣制造廠”。
5. 松、樟、榆等樹能分泌殺菌素,殺滅結核桿菌、白喉桿菌等病菌。
6. 綠化還能吸收聲波,減低噪聲。
再次,要對清潔方面作改進,使市容更整潔。
為了地球的明天,也為了我們自己,我們必須從現(xiàn)在就開始努力,從我做起,從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入手,好好地保護環(huán)境。
為此建議同學們在日常生活中努力做到:
1. 實行垃圾分類袋裝化。這樣不僅能減少環(huán)衛(wèi)工人的工作量,還能更好地起到廢物利用,減少污染,節(jié)約資源。
2. 買菜時,少用塑料袋,盡量用竹籃子。
3. 用筆盡量用可換芯的,減少圓珠筆外殼的浪費與垃圾量。
4. 外出吃飯盡量不用一次性飯盒。
一、利弊影響
冬季偏冷對農業(yè)生產的利弊影響:有利于抑制農作物病蟲害,顯著降低病蟲害越冬基數(shù),或減輕春季病蟲害發(fā)生程度。但也對小麥安全越冬構成極大威脅,特別是對受旱田、弱苗田、旺苗田、病蟲苗等小麥安全越冬影響更大,輕者一般會造成小麥植株營養(yǎng)體葉片等過早、過度受凍枯黃,致使麥田死蘗、死苗發(fā)生超出正常值而減產;重者會造成大面積小麥發(fā)生中重度凍害、嚴重減產,乃至因麥田死苗過多而毀種。
二、技術策略
冷冬年份預防小麥越冬凍害的指導思想:在小麥冬前及冬季田間管理上,正視可能發(fā)生的寒冷冬季等異常氣候,針對問題,跟進管理,綜合采取多種有效措施,將冷冬等對小麥生產的負面影響降到最低。
在麥田管理的技術策略上,要從小麥田間抗凍、防寒、保暖的內因和外因兩個方面出發(fā):一方面要通過培育越冬壯苗,提高小麥抗寒抗凍能力;另一方面要通過營造小麥越冬良好生態(tài),切實及早做好小麥(麥田)防寒保暖工作;同時兩者要綜合運用,相得益彰,決不可偏廢,突出一個“早”字(早管理)、狠抓一個“壯”字(育壯苗)、做到一個“實”字(措施實),才能取得明顯成效,實現(xiàn)小麥安全越冬目標。
三、管理措施
1. 培育壯苗,抗御凍害
旺苗、弱苗均不抗凍,只有壯苗才抗凍。宏觀管理上,要因苗制宜,分類管理:保壯苗一壯到底,控旺苗從旺轉壯,促弱苗由弱變壯。北方播后苗期陰雨天氣偏多,光少溫低,葉色發(fā)黃,小麥苗情整體不強壯,因而麥田管理總體上急需加強。
①對因前茬作物收獲早,播種早、播量大而形成旺長的大面積水地小麥,應及時針對性地采取碾壓、化控、深中耕等措施,控制地上部狂長,促進地下部生長,保證麥苗體內養(yǎng)分積累,達到控制徒長、促苗壯實目標。
②對因表墑差或播期晚、出苗晚的弱苗麥田,積溫不夠是影響年前壯苗的主要因素,田間管理要以促為主,可以采取小水輕灌、中耕松土、葉面噴肥等增墑、增溫、促苗措施,促進麥苗早發(fā)快長、升級趕隊,提升抗寒抗凍能力,確保安全越冬。
2. 適期冬灌,預防凍害
小麥適時冬灌是防止凍害死苗的最有效措施。小麥適時冬灌,能沉實土壤、粉碎坷垃、穩(wěn)定地溫、消滅越冬害蟲,還可為翌年春季小麥返青和根系生長創(chuàng)造良好條件,增產增效顯著。鹽堿地還能起到壓堿改土作用。
一般冬前田間持水量低于80%的都應進行冬灌。以當日平均氣溫下降到5℃左右“夜凍晝消”時澆越冬水為最好。早澆,氣溫偏高,會促進旺長;過晚,會使地面結冰,凍傷麥苗。一般應保證在麥田上大凍之前完成灌溉越冬水。
先灌滲水性差的黏土地、低洼地,再澆滲水性一般的壤土地,最后灌滲水性強的砂土地。先澆受旱的底墑不足或表墑較差的二、三類麥田,后澆旺長麥田。晚播弱苗,不旱不冬灌;若受旱則冬澆要提前、減量、澆后多中耕。墑情較好的旺長麥田,可推遲或不進行冬灌,以便控旺促壯。
澆越冬水應選擇在晴天上午進行,澆水量不宜過大,以當天滲完為宜,切忌大水漫灌。澆水后及時劃鋤,破除板結。冬澆時要關注天氣變化,若遇寒流侵襲、氣溫驟降或大風降溫天氣,要立即停止冬澆,防止結冰吊根死苗。缺肥的麥田要結合澆水進行施肥。
3. 壅土蓋糞,御寒暖苗
此法在冷冬等特殊情況下對保護小麥安全越冬具有突出作用。中耕耙耱保墑的好傳統(tǒng)不能丟,農諺有“麥吃臘月土”,是指在小麥越冬上凍前,各種麥田都要普遍進行中耕劃鋤或碾壓耙耱,疏松表土、彌補裂縫、壅土圍苗,防透風、防凍害,保苗安全越冬。碾壓麥田要注意做到向一個方向碾壓、在無霜天10:00~16:00進行、霜凍麥田不壓、鹽堿澇洼麥田不壓、苗子過弱麥田不壓。大力倡導利用冬閑將牲畜圈糞、農家土雜肥等送到麥田,撒于地表蓋田暖苗,特別是“一根針”的播種晚、弱苗麥田,每畝蓋肥2~3米3。有條件的還可進行麥草秸稈覆蓋,每畝蓋草量以350~400千克為宜。習慣冬季麥田澆灌人糞尿的地方,在土地封凍后至解凍前這段時間進行,麥田有雪時不宜澆灌。
核心邏輯:
1. 2017年橡膠主產區(qū)仍將受拉尼娜現(xiàn)象影響,橡膠單產大概率繼續(xù)下滑;經過近幾年橡膠的持續(xù)下跌,產業(yè)鏈上游受損嚴重,難在短期內恢復,預計17年割膠面積增幅有限。
2. 治理超載,整體運力降低15 %左右,物流重卡未來兩年新增需求大幅增加,加之物流蓬勃發(fā)展,物流重卡高增速望持續(xù)。
3. 積極財政政策對基建穩(wěn)定增長提供保障,房地產調控利空有限,預計工程重卡增長穩(wěn)定。
4. 乘用車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17年延續(xù),疊加SUV高景氣持續(xù),預計17年乘用車產銷量仍將保持較快速度增長。
5. 輪胎雙反影響降低,疊加特朗普基建刺激計劃,輪胎出口需求穩(wěn)增長。
風險點:
1. 出口不及預期。
2. 車市增速不及預期。
3. 橡膠產量大幅增加。
操作策略:
單邊做多滬膠
相關建議:操作上可等待日線級別趨勢企穩(wěn)后,滬膠多單入場。另考慮3月后泰國停割帶來階段性供給下降,利于行情出現(xiàn)暴發(fā),故該階段可增持倉位。05合約開倉價位暫看17 500~18 000區(qū)間,第一目標價位看上破前高20 500。
一、需求推動,2017年全球橡膠緊平衡:
橡膠經歷長達6年的下跌后,上游生產端受損情況嚴重。尤其近年來,膠價長期處于成本區(qū)間之下,引發(fā)膠農棄割、膠工短缺、加工廠破產整合等一系列現(xiàn)象。
雖然今年下半年膠價開始出現(xiàn)上漲,但尚不足以使供應鏈受損得到修復。預計2017年隨著膠價續(xù)漲,實際割膠面積將逐步小幅回升,但整體比例仍然較低。
根據(jù)美國天氣預測中心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拉尼娜目前已經發(fā)生,且大概率持續(xù)到明年第一季度。一般而言,拉尼娜對東南亞地區(qū)帶來大量降雨、臺風等極端天氣,首先,降雨大幅增多不利于膠農割膠,進而影響橡膠單產。其次,若發(fā)生臺風等極端天氣,吹倒或者折斷橡膠概率將增加,對橡膠產生永久性傷害。因此,天氣因素或給2017年橡膠單產帶來下降。
整體看,橡膠主產國單產穩(wěn)中下降,開割面積小幅增加,預計2017年ANRPC天然橡膠產量同比增加1.1 %,至1 129.54萬t,全球天然橡膠產量增速保持平穩(wěn)。
根據(jù)國際橡膠研究組織(IRSG)預測,2017年橡膠消費預計增速為2.9 %,消費量達1 272.3萬t,2017年全球橡膠進入緊平衡狀態(tài)。
二、全球天然橡膠緊平衡,2017年中國天然橡膠供給大幅增加概率較小:
由于近年膠價持續(xù)下跌,我國多數(shù)民營膠園處于虧損,導致割膠意愿下降,產量亦持續(xù)下滑。截至2016年11月,我國累計產膠72.4ft,同比下降4.9 %。考慮到我國割膠成本普遍高于東南亞國家,預計2017年我國產膠量恢復更慢,或將繼續(xù)下滑。
根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中國橡膠進口占比達85 %。其中,泰國出口量穩(wěn)定增長,印尼、馬來西亞出口量穩(wěn)中下降,越南為首的新興產膠國出口量波動較大。截止2016年10月,我國橡膠進口量為343.32萬t,同比提高2.89 %,進口量增速出現(xiàn)明顯放緩。2017年考慮到主要出口國產量增速均較有限,明年進口量維持低增速概率較大。
三、整治超載+物流高景氣,基建穩(wěn)定增長+房地產調控利空有限,17年重卡高增長:
整治超載政策發(fā)力,物流行業(yè)高景氣,利于物流重卡出現(xiàn)高增長
2016年7月以來,多部委連續(xù)整治超限、超載現(xiàn)象的一系列政策,尤其新GB1589政策對運力產生極大限制,預估受限運力達15 %左右,并規(guī)定不合規(guī)范的車輛將在2018年底替換完畢。這些政策或使物流重卡銷量大幅受益,目前中國重卡保有量約550萬輛,物流重卡約占50 %,根據(jù)運力受限估算,預計未來兩年新增物流重卡數(shù)量約為20萬輛。
此外,借助網絡的便利性,電商在中國迅速發(fā)展,占社會零售額的比重也在不斷提高,促使快遞行業(yè)蓬勃發(fā)展,重卡亦將從中大幅受益。
綜上,治理超載政策發(fā)力,以及物流行業(yè)高景氣,預計2017年物流重卡銷量增速40 %左右。
2017年房地產受政策利空有限,基建穩(wěn)增漲,工程重卡增速或保持穩(wěn)定
2016下半年,房市政策大幅收緊后,主要城市房地產銷量已迅速降溫。參考2010年房市政策收緊周期,同時考慮到本輪房地產政策幅,以及人口紅利的進一步下降,2017年房地產銷量下滑將為大概率事件。
但同時,三、四線城市去庫存的寬政策導向未變,該類地區(qū)銷量影響相對有限。加之當前一、二線城市實際庫存情況較為良好,且本輪房地產上升周期中,并未刺激房企加大投入,對應未來新房供給增量有限。因此,預計2017年房地產供需結構相對穩(wěn)定,投資、新開工下行空間有限,而上半年考慮到今年高增速下的慣性增長,相對更為樂觀。
2017年,基建投資仍將是穩(wěn)增長的主要手段。通過粗略估算,2017年若GDP保持在6.7 %,對應基建增速至少為17.3 %,相應基建資金增量為26 599億元。從資金來源渠道看,中央財政預算增加,新型融資工具發(fā)力,尤其PPP項目總量及落地率均明顯提升,2017年延續(xù)增長勢頭亦為大概率事件。因此,2017年基建依然具備較大增長潛力。
綜上分析,2017年房地產行業(yè)增速有望持穩(wěn),基建增長潛力依然較大,預計工程重卡增速企穩(wěn)概率較大,大約在10 %左右。
整體看,在物流重卡高速增長,工程重卡增速持穩(wěn)情況下,2017年重卡整體銷售增速有望在15 %左右。
四、SUV高增長,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延續(xù),2017年乘用車產銷增速下滑有限
近年來,雖轎車增速逐漸放緩,但SUV保持高速增長,且基本覆蓋前者車型減少數(shù)量。加之SUV占乘用車比例也在增加,最新數(shù)據(jù)顯示,占比接近40 %,對乘用車整體增速貢獻加大。未來,受二胎政策的放開以及偏好的改變,SUV高景氣或將持續(xù)。
根據(jù)最新數(shù)據(jù),排量在1.6 L以下車輛占乘用車總量73 %,小排量汽車購置稅優(yōu)惠政策對乘用車市場影響明顯,2017年該政策仍將延續(xù)(稅率為7.5 %),雖稅率小幅增加,但仍低于10 %基準稅率。預計1.6 L以下乘用車產銷增速下滑幅度有限。
綜合看,由于SUV高景氣,增值稅優(yōu)惠政策延續(xù)等利多因素影響,預計2017年乘用車產銷增速在10 %左右。
五、雙反影響降低,輪胎出口有望保持穩(wěn)增長
截止2016年10月,美國、沙特等主要全鋼胎出口國增速放緩,而中東、非洲等國增速則明顯增加。因此,即便未來美國對全鋼胎征收反補貼稅,中國輪胎企業(yè)出口也將具備主動轉向其他市場的空間。加之特朗普當選后,有望動用5 000億美元投資基建,隨著基礎建設的大幅擴張,有望帶動重卡需求好轉,從而增加全鋼胎需求量。
我半鋼胎出口相對分散,受某一國政策影響較小,出口相對靈活。由于美國半鋼胎雙反政策影響,中國輪胎轉向歐盟市場,且從政策面來看,歐盟反傾銷政策相對寬松。
綜上所述,2017年輪胎出口惡化概率較小,2017年有望保持慣性增長。
六、策略總結:
綜上所述,由于橡膠經過近6年的下跌,上游產業(yè)鏈受損嚴重,難在短期內恢復,割膠面積增幅有限,且拉尼娜等極端天氣將影響橡膠單產,2017年天然橡膠供給平穩(wěn)。下游需求在中國車市高增長,以及特朗普基建刺激預期支撐下,天然橡膠需求增速將超過天然橡膠供給增速。2017年天然橡膠供需將呈現(xiàn)緊平衡狀態(tài),橡膠價格重心將不斷抬升。
一、國際因素影響
1 美元弱原油堅,經濟環(huán)境利多油脂
油脂期貨從4月底至7月初的下跌,除了自身基本面供給寬松、需求低迷影響外,與全球宏觀經濟不振、原油價格逆轉直下、美元指數(shù)不斷高走有著密切的關系。而近期,隨著歐洲債務危機的平穩(wěn)化解,全球經濟二次探底的擔心逐漸消除,自6月初,美元指數(shù)不斷走軟,弱勢基本形成,目前來看還沒有止跌跡象,而國際原油價格經過5月份的恐慌性下跌后,走勢在震蕩調整中也日益趨穩(wěn)。
當前,我國主要油脂油料供應主要依靠國際進口,美元指數(shù)漲跌直接決定原料進口成本的高低。美元走軟、原油走強將引領油脂期現(xiàn)貨維持較為堅挺的走勢。
2 不利天氣繼續(xù)提供市場炒作題材
第二季度農產品期價普遍進入天氣炒作的關鍵期,今年依然也不例外。7月份油脂期貨市場的全線上揚就是得益于在此期間不利天氣題材的熱烈炒作。據(jù)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近日根據(jù)絕大多數(shù)模型的表現(xiàn)做出預測,拉尼娜事件會在7―8月份形成,并將在2010年下半年不斷加強,且有可能持續(xù)到2011年年初。拉尼娜現(xiàn)象的形成會造成全球氣候的異常,美國西南部和南美洲西岸變得異常干燥,并使澳洲、印尼、馬來西亞和菲律賓等東南亞地區(qū)有異常多的降雨量,大豆和棕桐油的單產會因此而受到影響。
主產區(qū)馬來西亞的棕櫚樹種植戶和交易商因擔憂拉尼娜現(xiàn)象可能損及單產,棕櫚油產量面臨下滑的威脅,已經開始放緩將棕桐油果實運往煉廠,為8月份棕櫚油的堅挺走勢打下基礎。8月份是美國大豆灌漿成熟期,雖然目前美國大豆的生長狀況良好,優(yōu)良率保持在6796的歷史較高水平,而且生長進度也快于往年。但如果在后期出現(xiàn)任何不利的天氣變化,就可能會造成單產下降,而在播種面積為歷史高值的情況下,市場對待不利天氣的炒作熱情更為高漲。
今年加拿大油菜種植期間降雨不斷,導致播種推遲,很多地區(qū)甚至未能播種。當前是油菜籽生長關鍵期,持續(xù)不斷的降雨使農戶無法使用農業(yè)機械噴灑農藥,加上光照積溫不足,作物單產前景不佳。油世界此前預估加拿大2010年油菜籽產量下降至1000萬噸,遠低于去年的1180萬噸;預估全球2010/201 1年度油菜籽產量將達到5677萬噸,低于上年度的5986萬噸。產量的下滑為下半年菜籽油價格走高提供了基礎,不利的天氣情況也將在此基礎上提升市場炒作熱情。
逼近的拉尼娜現(xiàn)象,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市場的活力,增加了多方入場的信心。因此,8月份走勢對天氣的變化較為敏感,應及時根據(jù)天氣情況調整投資方向。
二、國內因素市場影響
1 價格調控政策或壓制上行高度
7月28日,黑龍江省省內臨儲大豆定向銷售加工和收購加工2009年度國產大豆核查工作方案的通知,這可能是對臨儲大豆拋售而做的事前準備工作。第四季度市場將面臨新季大豆的上市,在新年度可能進行的臨儲大豆收購進行之前政府拋售2009年度臨儲大豆的可能性較高,這一潛在的利空因素對后期豆類走勢影響較大,油脂影響澤偏輕,但仍需納入關注范圍之內。
7月28日,國家發(fā)改委、財政部、工信部、農業(yè)部、商務部等多部門為進一步完善和加強現(xiàn)有市場調控體系,聯(lián)合通知要求對大宗農產品市場進行有效監(jiān)管,防止因管理不力造成部分農產品價格被肆意抬高,擾亂市場秩序的正常運轉,損害廣大糧油加工企業(yè)利益,以確保糧油收儲工作積極穩(wěn)步開展。穩(wěn)定物價一直是我國經濟調控的重中之重,雖然油臘的政策效應較谷物不那么明顯,但也不應忽視。
2 庫存依然充足,消耗仍需時日
在外盤走高帶動下,貿易商入市積極性提高,近期港口出庫量有放大跡象,但相對于進口補庫速率來看,目前油脂油料庫存依然充足,去庫存化進程仍需時日。據(jù)中華油脂網數(shù)據(jù),截至7月28日,主要港口大豆庫存約670.3萬噸,較前期同期上漲44.1萬噸。據(jù)商務部進口信息,今年7月份中國進口大豆預計到港560萬噸,比上年同期高出27%。這將是今年迄今為止第二高的單月進口規(guī)模。上月大豆進口創(chuàng)下了歷史最高紀錄,達到了620萬噸。在連續(xù)高企的大規(guī)模進口之后,8月份進口大豆到港量預計將會回落,僅為389萬噸。雖然8月份進口規(guī)模縮小,但港口庫存水平的降低較之將會有時間段上的滯后至第三季度末,在消費未能顯著改善的情況下預計后期大豆庫存仍將保持在高位。
商務部進口信息顯示,7月份我國進口豆油預報到港20.05萬噸,8月預報到港32.34萬噸;7月份進口棕櫚油預報到港20.22萬噸,8月預報到港7.39萬噸。就整體供應情況來看,油脂油料近階段庫存仍充裕。需要注意的是近兩月棕櫚油到港量出現(xiàn)明顯減少,將會對棕櫚油及豆油價格形成一定支撐。分析當前庫存模式認為,油脂后期仍有上行空間,但應警惕庫存充裕情況下的市場回調風險。
3 需求預期提升市場上行動力
受氣溫偏低等反常氣候影響,油脂消費旺季不旺,棕櫚油的季節(jié)性消費需求啟動較為遲緩,油脂整體需求亦略顯疲軟,現(xiàn)貨市場購銷不旺,去庫存化進程緩慢。加之第二季度油脂價格震蕩下行,市場看跌情緒彌漫,致使貿易商不敢大量囤貨,使得港口庫存高企。一旦價格上漲態(tài)勢確立,貿易商的積極補庫行為可能使油脂需求大幅增加,從而助漲油脂價格。
9月份將迎來大中專學校的集中開學,棕櫚油的消費量將會迅速增加。而之后接踵而至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中秋佳節(jié)、國慶也將“閃亮登場”,掀起油脂消費的季節(jié)性高峰。“雙節(jié)”的集中備貨預計將在8月中下旬啟動,需求的預期增加將為油脂現(xiàn)貨價格的上漲提高基本面支撐。
三、后期走勢分析觀點
一、于適當時候拓展必修課程的資源
在開展高中地理必修課程教學的過程中,結合選修課程進行知識與技能上的拓展與深化,不但可以促進學生對必修內容的理解,還能開闊學生的視野,優(yōu)化學生的知識體系,滿足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優(yōu)化選修課程的教學時序安排。
案例1:宇宙中的地球(必修)。
本節(jié)內容包括“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太陽系中的一顆普通行星”“存在生命的行星”這三大部分,主要是在闡述地球所處的宇宙環(huán)境。這部分內容還是相對比較抽象的,但許多學生都對神秘的宇宙感到好奇。教師在講解這部分內容的時候,完全可以引入選修模塊“宇宙與地球”中“專題1:宇宙”進行教學拓展。結合課本的插圖向學生介紹“宇宙大爆炸”假說,“恒星演化”“人類探索宇宙的歷程與意義”等相關問題。但值得注意的是,在進行拓展教學時,教師應掌握好課堂教學的時間,對于拓展內容主要以激發(fā)興趣為目的,讓更多學生課后能主動地深入學習選修教材。
二、以課程資源的視角審視選修課程
由于受課時與考試制度的影響,地理選修課是無法占用太多的課時的。很多時候它就成為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資源。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應注重在課堂教學中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適當?shù)夭贾米詫W任務,并在學生自主學習選修內容的時候有效開展學法指導。
案例2: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必修)。
“人類與地理環(huán)境的協(xié)調發(fā)展”包括兩節(jié)內容,一是“人地關系思想的演變”,二是“中國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實踐”。這一章內容可以讓學生開始全面地了解“人類所面臨的主要環(huán)境問題”,開始思考“人地關系和諧發(fā)展”以及“走可持續(xù)發(fā)展道路”的重要意義,它在整個高中地理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是有助于達成高中地理教育目標的重要章節(jié)。選修模塊“環(huán)境保護”與這部分內容結合得非常密切,且難度較適中。在開展完必修部分的課堂教學后,完全可以讓學生課后自主學習“環(huán)境保護”。但教師在布置自學任務前要為學生指明學習目標,也要為學生做好歸納與疏通的輔助工作。三、著重將素質教育體現(xiàn)在地理選修課程的教學中
素質教育的成效取決于是否充分發(fā)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在進行選修課程的教學時,通過教材中的“活動”“閱讀材料”等欄目,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以示意圖、景觀圖、彩圖、漫畫、新聞報道、數(shù)據(jù)圖表等適合學生身心特點的容易讓學生接受的方式,真正讓素質教育延伸至地理選修教學中,并使其遞延至課外,對學生的后續(xù)發(fā)展產生一定的影響。
案例3: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xiàn)象(選修)。
這是選修模塊“海洋地理”中的一節(jié)內容,通過對本章第一節(jié)內容“海—氣相互作用及其影響”的學習,學生掌握了“水熱交換”與“水熱平衡”的相關知識,為認識“厄爾尼諾和拉尼娜現(xiàn)象”打下了基礎。本節(jié)包括“沃克環(huán)流”“厄爾尼諾現(xiàn)象”和“拉尼娜現(xiàn)象”這三部分內容,教材里面還涉及了相關案例研究。教師可以嘗試分組學習的方式,針對本節(jié)課的內容給每個小組提出一些問題,然后讓每個小組的同學通過書籍、互聯(lián)網等信息渠道搜集相關資料來解釋并理解每種現(xiàn)象的相關知識,最后通過小組討論得出問題的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學會資料的搜集與分析,學會自主解決問題,還學會怎么與人交流與合作,通過了解本節(jié)知識,強化人地和諧發(fā)展觀念。
四、為培養(yǎng)學生地理學習能力和技能運用能力提供契機
演講、分析圖表、填繪圖表、撰寫小論文、各種課外活動、自制地理教具等都是培養(yǎng)專業(yè)技能與綜合能力的良好途徑。以高中地理選修內容為依托,綜合發(fā)揮以上各種教學資源的特點,并進行優(yōu)化組合,加強對學生的智能素質、心理素質、勞動素質等的培養(yǎng)和提高。
案例4:天體和星空(選修)。
在選修模塊“宇宙與地球”的第一章“宇宙”中涉及的知識點比較多,也比較難。為了提高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和運用能力,教師可以開展一些趣味活動,比如“制作星空圖與觀察四季星空”。活動的目的在于通過星空圖的制作,使學生了解星空圖的結構,學會使用星空圖了解當?shù)氐乃募拘强眨軠蚀_辨認出星空中著名的星座和恒星;掌握觀測星空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觀察恒星的視運動方向;驗證所學的星空變化規(guī)律,在記錄的過程中學會描述星座位置的方法。相信學生在參與活動的過程中能有效提升自己的學習與實踐能力。
Today's society is a highly developed technological society. However, the shortcomings in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are obvious, such as: carbon dioxide, and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But the most serious should be the carbon dioxide problem.
Now the problem of global warming because of excess emissions of greenhouse gases. Excessive amount of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creating a diversified economy and La Nina phenomena lag disorder. Two levels of glaciers melting, polar animals lose their chance of survival at the same time, will lead to rising sea levels, many coastal cities into the water did not result in a few years later. Therefore, we must take the necessary measures to reduce the environmental impact of carbon dioxide.
For example: tree-planting activities, reduce fossil fuel use, we can from our own, to promote low-carbon living.
當今社會是一個高度發(fā)達的技術社會。然而,開發(fā)過程中的缺點是明顯的,如:二氧化碳,污染環(huán)境。但最嚴重的應該是二氧化碳的問題。
現(xiàn)在全球變暖問題,因為過量的排放溫室氣體。過多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創(chuàng)造一個多元化的經濟體和拉尼娜現(xiàn)象滯后障礙。兩個層次的冰川融化,極地動物失去了生存的機會同時,將導致海平面上升,許多沿海城市到水里并沒有導致幾年后。因此,我們必須采取必要的措施來減少二氧化碳對環(huán)境的影響。
例如:植樹活動,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我們可以從我們自己的,為推動低碳生活。
“我1989年參加工作到今天,21年,像今年夏天這么集中和頻繁的爆發(fā)氣候災害還是第一次。”國家氣候中心首席專家任福民對《望東方周刊》說,1998年的洪水固然厲害,但也只限于洪水,“今年夏天的災害,種類之多,范圍之廣,歷史上也很罕見。尤其最近爆發(fā)的泥石流,幾乎是所有人都沒有料到的。”
除了暴雨和由降雨引發(fā)的滑坡、泥石流,高溫和干旱其實也是今年夏天中國天氣的“關鍵詞”。異常高溫甚至導致大興安嶺發(fā)生森林火災,內蒙古、華北和海南出現(xiàn)旱情。
不過,中央氣象臺原臺長李小泉在接受本刊記者采訪時也表示,今年夏天是中國季風氣候非常極端的表現(xiàn),“但是總體來說,符合中國夏季的氣候特點”。
由于大陸及鄰近海洋之間存在的溫度差異而形成大范圍盛行的、風向隨季節(jié)有顯著變化的風系,具有這種大氣環(huán)流特征的風稱為季風。
與西伯利亞寒冷氣團南下導致的冬季風相比,夏季風由于受到多種因素影響,更為多變和暴躁。比如它廣泛地與復雜地形遭遇,形成強降雨,中國因此成為一個多暴雨的國家。
自5000年前華夏文明在黃河流域、長江流域開始播種,夏季風就這樣固執(zhí)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
極端的夏天
暴雨幾乎是今年夏天最引人注意的天氣現(xiàn)象。據(jù)中國氣象局統(tǒng)計,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降水量為570.8毫米,比常年同期多11.3%,為1961年來第4多,僅次于1998年、1973年和1983年,也是1998年之后最多的一年。
與常年同期相比,長江中下游及其以南大部地區(qū)、東北、西北地區(qū)大部降水量偏多,江西、浙江、福建、吉林、遼寧、青海、新疆等省區(qū)偏多3成至1倍,而華北、黃淮、西南大部、華南南部及內蒙古、甘肅等地則降水偏少,河北、山西、海南等地則偏少3至5成。
6月以來,我國除青藏高原以外普遍出現(xiàn)了35攝氏度以上的高溫天氣,華北、東北地區(qū)北部、內蒙古大部、新疆南部等地極端最高氣溫達38至42攝氏度。其中,新疆托克遜日最高氣溫高達48攝氏度。
在6月1日至7月31日,當整個長江流域都在抵抗洪水的時候,全國有102站的日最高氣溫突破歷史極值,全國平均高溫日數(shù)比常年同期多2.2天。
雖然內陸地區(qū)旱澇頻出,但生活在東南沿海地區(qū)的人們發(fā)現(xiàn),今年夏天臺風非常少。
截至7月31日,西北太平洋和南海海域今年共生成3個臺風,其中有2個臺風在中國沿海登陸。與常年同期相比,臺風生成數(shù)偏少5.7個,登陸數(shù)偏少0.6個。而且,今年臺風登陸時間此常年晚了17天。
任福民告訴本刊記者,今年副熱帶高壓過強是臺風偏少的主要原因,“今年的副熱帶高壓覆蓋的面積比較大,南北范圍非常寬。西太平洋臺風活躍的地區(qū),正好處于副熱帶高壓的穩(wěn)定控制之下,不利于對流的產生,也就不利于臺風的生成。”
臺風與大陸上的“不平靜”相對應。任福民說,在中國的夏季,如果臺風活動多,臺風就會阻斷西南季風往北吹,截斷西南暖濕氣流向中國內陸的水汽輸送,使內陸降水減少。反之,臺風少,降水就必然多。
對于經常受到臺風侵襲的沿海地區(qū)來說,這的確是一個舒服的夏天。但生活在降水帶中心地區(qū)的人們則要面對洪水的威脅。或許,這就是大自然的平衡準則。
“今年,副熱帶高壓比較強,雨帶在五六月份位置偏南,到6月中旬以后,雨帶本應該到達長江流域,結果雨帶還盤踞在江南地區(qū),造成強降水和南方的洪水。到了七八月份,副熱帶高壓才向北移動到我們國家華北地區(qū)和東北地區(qū)的南部。”李小泉對本刊記者介紹說。
他說,今年副熱帶高壓向西深入的幅度很大,所以在比較干旱的西部和西北地區(qū)也下了很大的雨。
任福民認為,今年夏天這一系列極端天氣事件發(fā)生的最直接原因,是大氣環(huán)流的異常。
“中國夏天最重要的環(huán)流系統(tǒng),就是副熱帶地區(qū)的暖性高壓。從今年入夏以來,副熱帶高壓就很強,而且位置偏西,南北寬度比較大。”現(xiàn)在,副熱帶高氣壓帶正停留在中國的南方廣大地區(qū),西北部的黃河流域和東北地區(qū)南部,處于副高的冷暖空氣的有效交匯就形成了“東北-西南”走向的降雨帶。
如果大氣的環(huán)流出現(xiàn)了異常,作為整個地球氣候系統(tǒng)元素之一的副熱帶高壓。也必然受到影響,出現(xiàn)異常,“我國今年夏天的異常狀況,是整個地球的大氣環(huán)流異常造成的。”任福民說。
夏天的中國是“重災區(qū)”
“在全球范圍來看,中國是氣象災害重災區(qū)之一。”任福民說。
中國地處東亞地區(qū),具有典型的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除北方受偏北氣流影響外,其余地區(qū)主要受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控制。冬季除華南地區(qū)受偏南氣流影響外,廣大地區(qū)主要受西南季風、東北季風和西風急流控制。
除了中國以外,南亞地區(qū)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國也是明顯的季風氣候,與中國同屬于亞洲季風區(qū),也屬于氣象災害的多發(fā)區(qū)和脆弱區(qū)。
“正是因為季風的控制,多雨、炎熱是我國夏季氣候的主要特點。”李小泉說,冬天大陸上的高壓很強,使中國幾乎成為同緯度上最冷的國家。而夏季由于夏季風的不穩(wěn)定,雨季長度、雨量和分布都有很大不同。“所以夏天的氣候特點是高溫多雨,而且各地溫差很大。”
對中國夏天影響最大的就是來自西太平洋的副熱帶高氣壓帶。“它是一個很龐大的暖性的高壓系統(tǒng),主體在西太平洋上。它的強度和變動方向,對中國夏季天氣具有決定性影響。它本身是一個弧形的帶狀,是雨帶,這個雨帶每年從5月到9月從中國的南部推移到北部,在它覆蓋之下的地區(qū),通常是高溫多雨。在其他地區(qū),則多是干旱天氣。”李小泉說。
在正常狀態(tài)下,夏季風雨季從南往北推進,汛期從4月中開始,在6月17、18日到7月10日左右從江南地區(qū)到達長江流域,7月下旬到8月上旬到達華北地區(qū),最終到達東北地區(qū)南部。
之后,季風南退,西北地區(qū)會在9月份前后出現(xiàn)秋季降水。隨后季風就非常微弱,逐步退出中國。10月末冬季風進入中國,這是一個完整的季風環(huán)流規(guī)律。
任福民說,除了副熱帶高氣壓帶外,中國大陸的很多地區(qū)也受到大陸性高壓的影響。“比如2006年四川盆地的大干旱,就是因為那個地區(qū)受到大陸性高壓的控制,導致干旱和高溫的天氣。”
地球由赤道劃分為南北半球。夏季時,南半球的冷空氣通過赤道流向北半球,冬天相反。通常狀態(tài)下,這股氣流都是云貴川地區(qū)降水的主要來源。它繞過青藏高原南側,經過孟加拉灣進入中國西南內陸。
今年春季西南地區(qū)的干旱,正是因為這股暖濕氣流非常弱勢:去年冬天北方的嚴重暴雪,導致冷空氣位置偏北偏東,所以冷暖空氣在西南地區(qū)交匯的幾率非常小,不容易形成有效的降水。于是,極端的干旱天氣就爆發(fā)了。
這一切似乎都是季風氣候“惹的禍”。其根本原因,則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
青藏高原是強季風“元兇”
李小泉說,如果沒有青藏高原,中國、乃至整個世界的氣候版圖都要重寫。
“季風對我國內陸地區(qū)的巨大影響,跟青藏高原的熱力系統(tǒng)有重要的關系。”李小泉強調說,“青藏高原因為地勢的原因。夏季氣溫非常高,形成一個巨大的熱源。這些暖氣流必然會上升,于是就需要南方的暖濕氣流來補充。如果沒有青藏高原,西南季風就不會如此深入內陸,我們受到季風的影響也就不會這么大。”
他說,如果把青藏高原從地球上拿掉,那么緊靠青藏高原的東亞和南亞的季風,就不會有那么強,中國以及南亞地區(qū),就不會形成這么明顯的季風氣候特點。
另外,青藏高原每一年的熱力狀況,都跟這一年的季風活動有密切關系。如果前一年青藏高原的積雪過多,在夏季轉化成熱源的時間就會比較晚,那么這一年季風的爆發(fā)也會隨著推遲。
任福民補充說,青藏高原積雪甚至影響到全球氣候的中長期變化。“在對全球氣候進行預測的時候,我們認為值得考慮的因素一般只有三個,一個是海洋氣候的變化,一個是兩極冰雪的情況,再一個就是青藏高原的積雪情況。”
同時,由于冷暖空氣都無法跨越青藏高原到達它的北部,導致中國西北地區(qū)、內蒙古的中西部四季少雨干旱,而中國南部地區(qū)則經常出現(xiàn)暴雨、洪水。應該說,中國夏季的“南澇北早”和青藏高原有直接關系。
所以在夏季,中國各地的溫度和降水區(qū)域性區(qū)別非常明顯:東北地區(qū)一般不受季風的影響,屬于溫帶氣候,夏天涼爽干燥;西北地區(qū)夏季普遍高溫干旱,華北以南大部分地區(qū)都受到季風氣候的影響,總體炎熱多雨。
這種氣候類型,決定了中國不同區(qū)域需要面對的災害挑戰(zhàn)。
任福民還認為,除了青藏高原這個大的地形影響以外,中國內陸地區(qū)主要山脈的走向,也加大了今年夏季的季風影響。“像秦嶺等我國重要山脈都是東西走向,迎風坡多雨,背風坡干旱,這也讓雨帶的推移受到山脈影響而減慢,造成局部的暴雨和其他極端天氣。”
說不清的夏天
其實,中國周邊國家的天氣在今年夏天也不“太平”。
“由于大氣總體上是由西往東,繞地球一圈流動,所以大氣環(huán)流的上下游之間出現(xiàn)的極端事件也會存在某種聯(lián)系。”任福民說,今年夏天俄羅斯的大規(guī)模干旱,與中國共同受到北半球大氣環(huán)流異常的影響。
他介紹說,俄羅斯干旱的原因是有一個阻塞高壓一直滯留在烏拉爾山附近,所以俄羅斯從7月中開始就異常炎熱,“正是由于這個阻塞高壓的存在,使得來自極地的冷空氣得以經青藏高原北側進入到我們的北方,促成了我國西部和北方穩(wěn)定降水的出現(xiàn)。”
俄羅斯的夏天雖然沒有季風“騷擾”,但產生于高緯度地區(qū)的阻塞高壓經常帶來麻煩。任福民介紹說,今年夏天,歐洲東部地區(qū)和俄羅斯都被高溫籠罩。美國東部地區(qū)和加拿大氣溫也偏高。“今年巴基斯坦爆發(fā)的大洪水,都和大氣環(huán)流異常有關。”
他認為,全世界最適宜人類居住的就是歐洲平原,“因為西側有大西洋暖流,所以那里冬天不冷,夏天不熱。降水非常平均,也沒有明顯的干濕季。所以歐洲的夏天涼爽而少雨。它南邊的地中海地區(qū),夏季就比較干燥炎熱。”美國也受到季風的影響,但是因為那里沒有像青藏高原這樣的地形,所以季風影響沒有東亞和南亞這么強烈。但是在美國西部地區(qū)也有較大型山脈,但中東部夏季龍卷風比較多。
任福民說,按照正常規(guī)律,入秋后中國大的降水就應該結束,降雨帶也將慢慢退出大陸,“但在西部地區(qū),9月份還可能會出現(xiàn)秋雨。”1998年大洪水之后,中國中東部地區(qū)曾出現(xiàn)了大旱。今年夏天的氣候現(xiàn)象是否會對今冬明春產生影響,任福民表示,天氣現(xiàn)象之間都會有聯(lián)系,但是現(xiàn)在還不好預測。
大氣環(huán)流異常是導致各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發(fā)生的直接原因。他解釋說,氣候變暖、“厄爾尼諾”事件或“拉尼娜”事件是否對某一極端天氣事件的發(fā)生有作用,需要深入分析后才能確定。去年年底歐洲、俄羅斯、我國北方爆發(fā)的暴風雪,以及目前發(fā)生各種極端事件,可能理解全球變暖是一個大的背景,全球變暖對這些極端事件是有貢獻的,但是,其作用究竟有多大,應該說目前科學界還缺乏可量化的技術手段。
中國氣象局副局長矯梅燕之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表示,近60年來拉尼娜事件影響表明,“拉尼娜”事件發(fā)生后,我國一部分地區(qū)秋雨偏多。冬季全國大部以降水偏少為主,氣溫偏低。就目前氣候狀況來看,今年冬天有可能出現(xiàn)低溫現(xiàn)象。
呼風喚雨的“快車”
這里說的“菠蘿快車”(pineapple express)并不是塞斯?羅根和詹姆斯?弗蘭科主演、大衛(wèi)?戈登?格林執(zhí)導的電影《菠蘿快車》。這部于2008年在美國上映的電影中所提到的“菠蘿快車”是一種新品種大麻,抽了后,人會像飆快車一樣,馬上進入自嗨的快車道。本文所說的“菠蘿快車”特指一種天氣現(xiàn)象,是經常出現(xiàn)在美國新聞播報里的一個流行詞。與這種天氣相聯(lián)系的是每年冬季來自夏威夷島(太平洋中東部熱帶低緯度地區(qū))附近持久而強烈的暖濕氣流,這股強勁的暖濕氣流帶來美國西海岸地區(qū)大范圍的強降雨、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災害,因為夏威夷島在這個季節(jié)前后盛產菠蘿,所以得名“菠蘿快車”。
概括來說,“菠蘿快車”是指從熱帶中東太平洋向美國西海岸延伸的一條細長而強勁的水汽輸送帶,它給美國西部帶來暴雨、洪澇、山體滑坡和泥石流等災害。
有人認為,“菠蘿快車”一詞來源于前文提到的那部電影;其實,這個詞在20世紀70年代就出現(xiàn)和被使用了,和嬉皮士們向美國西部進軍的歷史差不多一樣長。那時候的衛(wèi)星云圖第
一次展現(xiàn)了地球大氣中水汽和云的流動走向。在加州冬季下暴雨時,衛(wèi)星云圖上清楚地顯示有細長的云系從夏威夷一直延伸到美國西海岸。云系所到之地,暴雨成災,導致山體滑坡和泥石流頻發(fā)。美國西海岸(也許是西雅圖)的某位氣象學家發(fā)明了這個詞,該詞自此便成為新聞媒體報道中的常見詞。“菠蘿快車”這個名詞雖然形象,但在很多情況下,使用的時候都得給大家解釋一下,反倒令人覺得麻煩。
“菠蘿快車”與“大氣河”
客觀來說,“菠蘿快車”并不是正宗的專業(yè)詞語,更專業(yè)一點的詞應該是“大氣河”(Atmospheric River)。當然,“大氣河”也是一個比喻;但是其適用范圍更廣泛,指的是大氣中細長而強勁的水汽輸送過程。全球各地都有“大氣河”存在。從這個意義上來講,“菠蘿快車”是“大氣河”在美國西海岸的特例。
“菠蘿快車”的水汽輸送主要來自于低空急流,高度在1~12.5千米,寬度大約為300千米,可綿延5000~6000千米,攜帶的水量甚至達到美國最大河流密西西比河流量(近河口處年平均流量達1.88萬立方米/秒)的20倍以上。因此,這個“快車”所到之地一般都暴雨不斷,帶來洪災和泥石流等。
進入2017年2月以后,位于北加州的美國最高的奧羅維爾水壩出現(xiàn)險情。2月12日,政府緊急撤離當?shù)亟?0萬居民。盡管這與水壩等基礎設施年久失修有關,但是近期幾次雨過程造成的水位上漲超過最高點則是直接原因。在這幾次暴雨背后,都可以見到“菠蘿快車”的身影。
這邊水壩險情還未徹底解除,加州洛杉磯地區(qū)2月17日開始遭受新一風雨襲擊,暴風雨范圍向北延伸到700千米外的舊金山,向南延伸到300千米外屬于科羅拉多沙漠的因皮里爾山谷。截至當?shù)貢r間2月18日晚,洛杉磯及周邊城市降水量都達到了80~150毫米左右。一些城市由于排水系統(tǒng)老舊形成嚴重積水,水深超過250毫米。
截至2月19日,至少有5人因風暴死亡,狂風和降雨導致山洪和泥石流爆發(fā),使得部分地區(qū)交通(州內17、35、12、1、84、9、152號公路和80號州際公路)和電力供應中斷,僅在洛杉磯地區(qū)就造成8萬多戶居民家中斷電。所幸這次暴雨過程并未使奧羅維爾水壩受影響;更讓當?shù)厝碎L噓一口氣的是,加州地區(qū)完全擺脫了自2014年1月以來的嚴重旱情。不過美國媒體認為,長達3年的史詩般的干旱結束后,狂風暴雨、洪水泛濫的時代序幕或許才剛剛拉開。
這并不是“菠蘿快車”第一次發(fā)威;其實,這個“快車”每年都會帶來暴雨,只是今年似乎是歷史罕有的強悍。
年年光顧的“快車”
1952年時,還沒有“菠蘿快車”的概念,當時的叫法是“夏威夷風暴”(Hawaiian Storm)。1952年1月第二周,一系列夏威夷風暴橫掃北加州,導致灣區(qū)大范圍洪災。這場暴雨還席卷了內華達山區(qū),造成連接芝加哥和加州奧克蘭的“舊金山”號火車被困。
2005年,南加州從1月7日開始連下5天暴雨。這是自1997年以來最大的暴雨事件。暴雨造成大范圍的泥石流和洪澇,其中在美國加州可恩郡摩羅戈谷北部的沙漠里也降下了230毫米的雨水;在朝南和朝西南的山口地區(qū),降水更
是夸張,在加州的圣巴巴拉郡圣馬科斯山口的過程降水量達到了624毫米,在洛杉磯的圣蓋博山,降水更是達到了驚人的803毫米。
整個北美西海岸基本上都是“菠蘿快車”襲擊的范圍,從北部的加拿大南部一直到南部的墨西哥地區(qū)。翻開氣象災害記錄,我們會發(fā)現(xiàn),北美西海岸地區(qū)幾乎每年都有“菠蘿快車”的身影,有時甚至反復出現(xiàn)。
2006年11月,數(shù)次“菠蘿快車”過程襲擊從加拿大溫哥華到美國華盛頓州奧林匹亞的廣大地區(qū)。在長達一個月的時間里,該區(qū)域飽受折磨,普吉特海灣地區(qū)的山口被迫關閉,暴雨使得華盛頓州格拉尼特福爾斯的斯蒂拉瓜密什河洪水暴漲,各水庫不得不啟動緊急泄洪道,所有泄洪道均以最大能力泄洪。
2010年12月,一次強大的“菠蘿快車”過程來襲。在12月15日至22日的一周內,給洛杉磯的圣蓋博山帶來610毫米的降水;在內華達的山區(qū),更是帶來深達4米的積雪。整個加州深受影響,尤其是南部的圣貝納迪諾縣、橙縣、圣地亞哥和洛杉磯地區(qū)飽受洪水和泥石流影響。
2014年12月,北加州遭受“菠蘿快車”襲擊,導致大范圍洪水、大風和暴風雪。美國國家氣象局自2008年以來首次對內華達北部地區(qū)暴風雪預警,暴風雪造成5萬人斷電,是過去4年里最強大的冬季暴風雪,在洛杉磯還引起了一次龍卷^程,所幸這次龍卷只有EF0級(龍卷的藤田分級標準里最弱的一級龍卷),并未造成人員傷亡。不過,在灣區(qū)很少有龍卷,洛杉磯上一次龍卷要追溯到1983年。看著房頂四處亂飛,加州人民可是空前的震驚。
“快車”是怎樣形成的
“菠蘿快車”的低空急流經常穿越北美西海岸的大片區(qū)域,多年氣候平均的中心位置位于北緯45°附近,即美國的俄勒岡州波特蘭市附近。“菠蘿快車”一般發(fā)生在強烈發(fā)展的溫帶氣旋的東南側鋒面區(qū)域,尤其是當中緯度地區(qū)的風暴軸位置偏南時,中緯度氣旋鋒面的南端更有可能延伸到熱帶,從而將熱帶的暖濕空氣向東北方向輸送到北美的西海岸。因此,“菠蘿快車”主要發(fā)生在每年的10月份到來年4月份之間,絕大多數(shù)發(fā)生在1月份和2月份。在這些月份中,平均來看,北太平洋的急流和風暴軸在它們最南端的位置。
從季節(jié)內時間尺度來看,“菠蘿快車”受一種叫熱帶大氣季節(jié)內振蕩(Maddan Julian Oscillation,簡寫為MJO)過程的影響。MJO是熱帶地區(qū)一種大氣振蕩現(xiàn)象,表現(xiàn)為熱帶強對流云團從印度洋向東太平洋的傳播,其從活躍到不活躍的周期介于30~60天,它是20世紀70年代由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的羅蘭?馬登和保羅?朱利安發(fā)現(xiàn)的,故得名MJO。在“菠蘿快車”發(fā)生的7~10天前,伴隨MJO的東移,熱帶強對流區(qū)到達熱帶西太平洋,一條水汽帶從熱帶西太平洋斜伸向夏威夷島;在“菠蘿快車”發(fā)生前3~5天,隨著MJO的強對流區(qū)東移到日界線附近并減弱,伴隨的云團進一步向東北方向延伸并穿過夏威夷島,此時一般會有中緯度低壓槽的發(fā)展和增強,熱帶和熱帶外環(huán)流有非常強的相互作用,中緯度的低壓槽得以利用熱帶的水汽帶。“菠蘿快車”發(fā)生的時候,MJO繼續(xù)減弱東移,水汽不斷補充進入位于北美西海岸的低壓槽中。水汽的輸送、適宜的天氣條件
和山脈的抬升造成強降水,隨即可能造成洪水、滑坡或者泥石流等危害。
在年際變化的時間尺度上,ENSO對“菠蘿快車”事件有一定的影響。ENSO為厄爾尼諾與南方濤動的簡寫,是地球上最為顯著的短期氣候振蕩,周期不固定,一般介于2~7年之間,表現(xiàn)為熱帶太平洋海溫和海表面氣壓在東西方向的振蕩。研究表明,基本上在每個厄爾尼諾(“厄爾尼諾”一詞來源于西班牙語,原意為“圣嬰”,是ENSO循環(huán)的正位相,表現(xiàn)為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xiàn)顯著增溫)冬季都能產生至少一個“菠蘿快車”事件,而拉尼娜(厄爾尼諾現(xiàn)象的反相,是ENSO循環(huán)的負位相,表現(xiàn)為赤道附近太平洋東部和中部海域海水出現(xiàn)顯著降溫,拉尼娜在西班牙語中原意是“圣女”)冬季中則有將近一半的冬季沒有發(fā)生“菠蘿快車”事件。
在更長的時間尺度上,太平洋年代際振蕩(PDO,Pacific Decadal Oscillation)是影響“菠蘿快車”事件的重要影響因子,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是一種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海洋表面溫度的振蕩現(xiàn)象,冷暖海溫之間的周期可達50~70年。研究表明,有強烈“菠蘿快車”發(fā)生的四五個冬季都發(fā)生在太平洋年代際振蕩的正位相期間(此時中太平洋海水表面溫度偏高,低緯度海水表面溫度也偏高),這可能與太平洋年代際振蕩正位相期間北太平洋的西風帶和風暴軸更加偏南有關。
全球變暖導致“快車”日益增強
作為大氣中細長而強勁的水汽輸送通道,盡管“大氣河”的寬度僅占總緯圈的10%,但是其輸送的水汽占到中低緯度向中高緯度方向水汽輸送總量的90%。在中緯度地區(qū),極端暴雨過程(降雨量是最強的2%的強天氣過程)中有30%~50%都與“大氣河”密切相關。如果對歐洲地區(qū)做一個統(tǒng)計可以發(fā)現(xiàn),過去20年中有19次最強的風暴過程,每次風暴過程都造成至少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這19次風暴中有14次與“大氣河”過程密不可分。因此“大氣河”未來變化特征如何,將決定整個地球氣候系統(tǒng)中的水循環(huán)和能量輸送特征,其活動與極端天氣過程密切相關,“大氣河”的變化也會決定未來極端事件出現(xiàn)的頻次和強度。
在可以預計的未來,直到本世紀末期,如果沒有意外事件發(fā)生,比如一系列強火山活動或者小行星撞擊等,全球氣溫變暖將是本世紀的主旋律,到世紀末的增暖幅度多半會超過2℃,根據(jù)克勞修斯-克拉珀龍方程式(表示大氣中溫度與飽和水汽壓之間的關系,溫度越高,大氣中飽和水汽壓越大),當大氣溫度升高時,大氣中的水汽含量必然增加,與之對應的是副熱帶地區(qū)的蒸發(fā)加大,因此“大氣河”的水汽輸送量會隨之增加。可以預見,這一變化會帶來極端事件強度和頻次的增加,這得到了近幾年多個數(shù)值模擬結果的印證。
比如美國國家大氣研究中心克里斯蒂娜?希爾茲和杰弗里?基爾于2016年7月在美國《地球物理研究快報》上發(fā)表了研究成果。他們利用高精度(全球半度)的通用氣候系統(tǒng)模式(CCSM4)模擬了直到本世紀末的“菠蘿快車”事件頻次和強度變化。結果表明,登陸北美西海岸的“菠蘿快車”事件引起的降水無論從持續(xù)時間還
是強度上看,都顯著增加,這必然將給美國西海岸帶來極大的威脅。
對于我國而言,在夏季雨季期間,存在一支西南低空氣流,這支低空氣流攜帶有低緯度地區(qū)的充沛水汽,這意味著我國上空也存在“大氣河”過程。在1998年長江流域特大洪澇災害、2012年北京“7?21”大暴雨、2013年四川盆地“7?9”暴雨等極端事件中都屢現(xiàn)它的身影。因此,對我國“大氣河”的動力結構、氣候態(tài)統(tǒng)計特征、極端過程分析、數(shù)值模擬和未來變化的預測,都是大有可為的研究領域。
與全球變暖相對應,“菠蘿快車”過程造成的極端天氣事件可能會屢創(chuàng)新紀錄。屆時,當一次百年一遇的超級“菠蘿快車”襲來時,會制造出創(chuàng)紀錄的暴雨、強風、大面積洪水、泥石流和山體滑坡,由此造成的經濟損失可能超過數(shù)千億美元,這樣的損失甚至超過一次大地震所能造成的災難損失。
摘要:我國的農業(yè)安全問題不可忽視,由于每個區(qū)域的氣候條件不同,很容易引起氣候災害,不利于農業(yè)生產的正常發(fā)展。
關鍵詞:氣候災害;農業(yè);防御措施;氣象保險
中圖分類號:F842.66文獻標識碼:ADOI:10.11974/nyyjs.20161233188
我國現(xiàn)在大力發(fā)展農業(yè),最主要的是植物的培養(yǎng)與研究。在南方,主要種植水稻,它一般在酸性磚紅土壤中生長,適應的氣候條件是高溫多雨和雨熱同期。因此水稻種植業(yè)很容易受到氣候的影響。在北方,主要種植小麥,它對土壤的條件比較高,適合小麥生長的土壤條件是熟土層厚,結構良好,有機物豐富,養(yǎng)分全面,氮磷平衡,保水保肥力強,通透性強。只有這樣,才能使小麥生長均勻一致,達到高產穩(wěn)產的目的。至于氣候對小麥的影響,最明顯的在冬天的時候,如果冬季氣候溫暖,就會形成麥苗旺長,為春季小麥凍害制造了一定的安全隱患。從這2種農作物的最佳氣候條件來看,農業(yè)氣象保險將會是一個關鍵點,在農業(yè)安全保障中扮演一個很重要的角色。
1農業(yè)氣象災害影響
農業(yè)災害往往是預想不到的,它會毫無預兆的發(fā)起攻擊。例如1997―1999年的厄爾尼諾現(xiàn)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范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后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xiàn)象。那次事件給我國帶來了巨大的影響,南方和北方無一幸免,造成北方持續(xù)高溫,以致于發(fā)生旱災,旱情十分嚴重,南方則是低溫洪澇,1998年在我國南方遭遇的特大洪水災害,厄爾尼諾現(xiàn)象是重要因素之一。2015年的厄爾尼諾對我國更是造成了極大的危害,北方嚴重干旱,玉米沒有水分生長不均勻,導致低產量,農民收入微薄,南方洪澇多發(fā),長江中下游降水較多,集中到了棉花采摘的季節(jié),給人們帶來了很多不便。并且出現(xiàn)了暖冬跡象。2016年的“拉尼娜”即將到來,這又將會給我國帶來什么影響呢?預計會使我國冬天溫度下降2.95℃左右易出現(xiàn)冷凍現(xiàn)象,并且南方的概率會高于北方。
2農業(yè)氣象災害的防御及治理
農業(yè)氣象災害還是需要不斷的改進,可以從兩方面改進。健全農業(yè)氣象災害的預警機制,在災害到來之前,必須做好預警工作,對災害可能帶來的危害做大量的數(shù)據(jù)預測分析總結,然后開展全面的防御措施,最大限度的防止氣象災害帶來的損失。但是如何做好災前預警呢。需要完整的機器設備,能夠及時的對氣象進行檢測和對數(shù)據(jù)的傳遞,這樣預警機構才能做好數(shù)據(jù)的預測與分析;工作人員要有嚴謹?shù)墓ぷ鲬B(tài)度,對任何一組數(shù)據(jù)做詳細的分析,及時匯報工作總結,并且能夠有效的參與到防御過程中,根據(jù)預測數(shù)據(jù)給予高效率的方案。?c此同時,可以建立氣象災害防御應急機制,充分利用各大部門的職能與優(yōu)勢,創(chuàng)建緊密的合作體系,及時的開展各類氣象災害監(jiān)測預警,氣象災害的評估與應急技術的研究,達到人才、信息、技術的資源共享,編制農業(yè)氣象災害的風險區(qū)劃和防御規(guī)劃,對致災因素進行風險評估,確定風險系數(shù)。只有這樣,防御措施才有可能實現(xiàn)的更全面,更高效。另一方面,做好災后治理。災后不僅破壞了地表植被,降低了土壤保水能力,致使生態(tài)環(huán)境脆弱,水土流失嚴重,導致農民陷入貧困的局面。所以災后治理在災情發(fā)生后是一個很重要的補充,又該如何做好災后治理呢。對于洪澇災害的災后治理,要及時清溝排水,排出大量的積水,讓農作物的根系能夠進行光合作用,正常代謝呼吸,并且要及時清除田間枯萎的葉子,改變通風透光條件,然后培土,加固,讓農作物能盡快恢復生機。還要及時破壞板結土壤,給農作物創(chuàng)造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然后補加化肥,使農作物需要的氮,磷等元素指數(shù)升高,這樣可以讓農作物得到充分的營養(yǎng)成分,在佳宜的環(huán)境中茁壯的成長。對于干旱的災后治理,可以采取人工降雨,讓農作物吸收充足的水分,恢復生命力。最基本的是政府要實施政策補貼,這時候政府需要制定一個合理的補貼政策,使農民的利益達到最大化,讓農民盡可能的少些損失。接下來就是要做好災后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算出氣候災害的出現(xiàn)概率與極端值,再與災前的數(shù)據(jù)對比,總結出災情是否超過了預測的狀況,然后得出災前與防御措施的不足,進一步增強防御措施,加強防御范圍,最好做到理想狀態(tài)。
3結語
氣象災害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影響很大,研究氣象災害,對推進農作物的發(fā)展非常有利,可以維持農作物的正常生長,達到穩(wěn)產高產的預期效果,讓糧食一直處于充裕的狀態(tài),所以一定要重點發(fā)展農業(yè)氣象保險,真真切切的實施到每一個城市,每一個鄉(xiāng)鎮(zhèn)及農業(yè)產地,讓勞動人民享受到這份優(yōu)惠政策,促使更多的人發(fā)展農業(yè),是我國的糧食產業(yè)穩(wěn)定的發(fā)展下去。作者:朱凱,卞正奎,譚曉暉,本文來自《中國農業(yè)氣象》雜志
如今肆虐的洪水淹沒了首都與皇宮,洪水在泰國持續(xù)超過3個月,導致了500多人死亡、1 200萬人受到洪水圍困,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5%,泰國20名議員聯(lián)名建議遷都。什么原因使泰國議員們出此下策?造成這次50年一遇大洪水的發(fā)生有自然原因,還有更多的人為原因。
1.自然原因
(1)地勢低洼――沼澤地上的城市。泰國的首都曼谷實際上建在沼澤地上,地跨湄南河兩岸,地勢低洼,平均海拔不足2米,容易被洪水淹沒;泰國地形復雜,東部是高原,西北是山區(qū),中部是平原,南部是半島,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受東南季風的影響,來自海洋上的水汽在迎風坡成云致雨,泰國的降水量充沛,使處于迎風坡的沿海地區(qū)累積大量的雨水無法迅速流走,引發(fā)洪水;曼谷位于湄南河三角洲平原上,肆虐的洪水進入湄南河平原,流速變緩,造成湄南河水位高于海平面2.6米,比城市的防洪墻還高,出現(xiàn)了溢堤潰壩現(xiàn)象。
(2)雨量集中,氣候異常。當?shù)貧夂驅儆跓釒Ъ撅L氣候,降雨量集中在6~10月份,約占全年的85%,雨水過于集中;受到“拉尼娜”現(xiàn)象的影響,2011年北方冷空氣來得偏早,但沒有把南方暖濕的氣流壓回到海上,所以降水比平常早來1~2個月,降水量集中且時間過長;熱帶氣旋頻繁登陸,在持續(xù)連綿暴雨情況下,還有來自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先后有“洛坦”、“海棠”和“納沙”的造訪,給泰國的北部和東北部帶來了豪雨,使泰國洪災“雪上加霜”。
(3)海潮的頂托。2011年海洋上出現(xiàn)季節(jié)性漲潮,由于曼谷位于泰國灣,它是一個喇叭口形的海灣,再加上受到風暴潮的影響,海潮兇猛上溯,使得河水無法正常排出,甚至出現(xiàn)海水倒灌,形成了“慢海嘯”。
2.人為因素
(1)毀林開荒、圍湖造田。20世紀初,泰國森林覆蓋率高達70%,70年代末期,由于經濟的發(fā)展,亂砍濫伐,毀林開荒,使森林面積大量減少,到了1995年,森林覆蓋率僅為22.8%。大批森林被砍伐,造成水土流失,導致地表,有的地方形成“石化”,地表涵養(yǎng)水源的能力下降,遇到持續(xù)不斷的暴雨,容易造成山洪爆發(fā)、山體滑坡等災害。嚴重的水土流失使泥沙淤塞河道、填平湖泊、降低水流速度,使河道排泄能力不暢,容易出現(xiàn)河水泛濫成災;在平原地區(qū)圍湖造田,加上泥沙淤塞了湖泊,使湖泊面積減少,調洪能力大大減弱。
(2)地面下沉。①“樓升”而“地降”。湄南河三角洲是河流沖積平原,軟土層地表具有含水量大、空隙大及壓縮性大三大特征,就像海綿一樣,富有彈性,如果受到壓力過大,土層中的水就會溢出,同時也會變形,隨著曼谷大規(guī)模的城市建設,不斷拔起的高層建筑物鱗次櫛比,這些高層建筑物群對地質環(huán)境影響非常明顯,所以形成了“樓升”而“ 地降”。②過度抽取地下水。隨著城市的不斷發(fā)展,人口急劇膨脹,人們的生活、生產需要大量淡水資源,無節(jié)制地抽取地下水,引發(fā)了地面沉降。據(jù)測算,目前地面下陷的速度每年1~3厘米,專家們最悲觀的預測為泰國首都將于2030年被海水淹沒。
(3)水網破壞。隨著城市大規(guī)模的開發(fā),湖泊、濕地和沼澤地等有蓄水能力的自然地表被水泥地、城市建筑物等所取代,同時填埋了多條運河,使其變成寬廣的馬路和街道,導致河網排泄能力大大減弱。據(jù)預測,這次自北向南流經曼谷的洪水已經超過了4萬米3/天,而曼谷全市最大排水量僅為3 000米3/天,大量的洪水勢必滯留在市區(q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