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09 13:14:2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非營利組織管理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摘要:收入是非營利組織為實現其社會使命獲取資金的主要來源。非營利組織應當對收入進行分類管理,積極獲取社會捐贈,努力擴大自創收入。
在當今市場經濟社會,非營利組織為完成某一具體的社會使命需要有足夠的資金支持。非營利組織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開展業務活動及其他活動依法取得的非償還性資金,這是非營利組織為實現其社會使命而獲取資金的主要來源。加強非營利組織收入管理,對于非營利組織的健康發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非營利組織收入的分類
為了加強對收入的管理,有必要對收入進行分類,從而根據不同類別收入的特點加強其管理。非營利組織收入可進行如下幾種分類:
(一)貨幣性收入與非貨幣性收入
對于企業而言,收入通常表現為貨幣性收入,最終以貨幣或廣義的現金收取。對于非營利組織來說,情況則不相同,在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中,政府撥款和社會捐贈的資財,相當部分是非貨幣性資產,如設備。為了管理上規劃現金收支的需要,可將非營利組織收入區分為貨幣性收入和非貨幣性收入。
(二)自創收入與非自創收入
非營利組織收入按其來源可分為自創收入和非自創收入。自創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通過提品或勞務而向消費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過投資而從受資方取得的收益。自創收入主要包括業務收入、經營收入和投資收益。對于自創收入,非營利組織按照法定或約定的價格或收費標準取得,主要用于補償業務支出。非自創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接受的政府撥款和社會捐贈。對于這類收入,非營利組織需要依法定程序申請或者采取措施爭取。
(三)限定性收入與非限定性收入
非營利組織的收入根據資財提供者的規定要求不同可以分為限定性收入和非限定性收入。例如,接受一筆捐款,若捐款人未予規定其使用方向或者期限,可由非營利組織自主調配使用,則屬于非限定性收入;如果捐款人規定這筆捐款本身的用途或期限,則列為限定性收入;進而如果捐款人還規定由于運用這筆捐款所產生的收入的用途,則這種配生的收入也屬于限定性收入。對于限定性收入,非營利組織應當嚴格按照捐款人規定的用途使用。
二、獲取社會捐贈
社會捐贈是非營利組織收入的重要來源。非營利組織應當采取積極的措施,獲取盡可能多的社會捐贈,以更好地實現組織的社會使命。
(一)尋找企業合作伙伴
非營利組織與企業界緊密的合作關系,對雙方都有益。非營利組織可以得到資金與財物的援助,從事良好的活動。而企業則可樹立良好的社會形象,它將被視為“優良公民”,而非僅是賺錢機器。
企業優良公民是當代社會的一個新的理念,是企業內在的利益追求與外在的社會要求相結合的結果,目前正在成為企業文化特別是大公司文化必要的組成部分。以前,社會認為企業的責任僅是增加股東的利益。而在今天,這個觀念已經過時了。實踐經驗證明,企業的社會公益成績,完全可以幫助企業的營運取得更佳的成效,鼓勵公司的員工更投入他們的工作,使優質的人才不致流失,增加公司的收益,和吸引更多的投資者。道義責任已不再是企業捐助社會公益事業唯一的、最重要的理由。代替它是一個更現實的看法,即企業公民理念。為使非營利組織獲得更多的收入,使企業從捐贈中獲得更好的投資效益,為企業帶來更高的認同和更好的形象,非營利組織應當為企業特別是大公司的公益捐贈定出一個統一的而且往往與企業的營業需要有關的主題,并且尤為注重與企業結成合作伙伴,使企業能作出一個長期的支持承諾。企業對非營利組織的支持形式,可以是捐獻資金、產品、公司的專門技術和智識、也可以是公司員工的義務服務。由于非營利組織與公司成為伙伴,為社區及公司的將來進行投資,不僅可能更有效地利用公司的資源,改善營業的環境,而且往往使得非營利機構的運作更有效益,公司所在的社區的生活質量得到改善,從而達到雙贏的效果。
(二)面向社會公眾募捐
面向社會公眾募捐是非營利組織獲取社會捐贈的重要途徑。非營利組織在進行募捐時,應當為捐贈者提供足夠的、至少能使其用來進行抉擇的真實準確和沒有故意誤導的信息。對于信息的提供,可以根據公布信息的成本和預期收益決定公布信息的多少。比如,通過電視廣告信息時,其信息量可少一些;而通過電子郵件信息,信息量應該多一些。
要使募捐取得好的效果,公益項目的選擇以及社會公信度非重要。中國青少年發展基金會實施的希望工程就是一個成功的范例。募捐的方式應當靈活多樣。比如,上海市慈善基金會就采取了具有上海特色的系列化募捐方式:萬人上街募捐、慈善長跑、慈善義賽、慈善義拍、慈善義賣、慈善一日捐等等。
三、擴大自創收入
許多人認為非營利組織不應該有經營收入,其資金應全部來自于外部援助,民間捐贈應當是非營利組織的主要收入來源。這是社會觀念對非營利組織的誤解。美國薩拉蒙(Salamon)教授主持的約翰?霍普金斯非營利部門比較項目研究表明,沒有一個國家的非營利部門主要是由私人慈善支持的。國外實踐表明,非營利組織收入可來源于接受民間捐贈和公共部門支持,但其主要來源是自創收入。然而,在我國非營利組織的收入來源中,自創收入的比重還相當低。擴大自創收入,是我國非營利組織發展的必然要求。自創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通過提品或勞務而向消費者直接收取的收入以及通過投資而從受資方取得的收益。自創收入主要包括業務收入、經營收入和投資收益。
(一)業務收入
業務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為實現其社會使命而開展業務活動取得的收入。這是自創收入的基本形式,它主要是顧客支持型非營利組織對其顧客提供服務時的收取一定的費用所形成的收入,如學校向學生收取學費,醫院向病人收取醫療費和藥費。除了慈善型非營利組織,公眾支持型非營利組織同樣可以向其服務對象收取一定的費用形成業務收入,以擴大收入來源從而更好地提供服務。比如,我國的公共圖書館,一直是免費對讀者開放的,為了創造更好的條件為讀者服務,每年向讀者收取一定的費用完全是可行的。
需要注意的是,非營利組織是為實現其社會使命而運作,因此,對于為實現其社會使命所提供的服務,其收費應當是低水平甚至是免費的,而不能按照市場經濟價值規律來收費。
(二)經營收入
經營收入是指非營利組織在其實現社會使命的業務活動之外開展經營活動取得的收入。為了籌款支持其非營利活動,非營利組織可以從事活躍的經濟活動。對許多國家的非營利組織而言,從事經濟活動的獲利,是一極重要的資金來源。
非營利組織從事合法的經營來支持其非營利性的活動,需要同時符合下列條件:一是利潤或收入不可分配給其創立人、會員、干部、董事或員工,二是其主要目的并非單純從事經濟活動,而是實現其非營利宗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