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英語小詩歌

英語小詩歌

時間:2022-12-09 21:00:0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英語小詩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英語小詩歌

第1篇

關鍵詞:詩歌板塊;綜合板塊;整體教學

近年來,一線教師在不斷進行著單元整體教學的研究與實踐。筆者認為E、F、G、H綜合板塊作為一個整體進行教學,也非常值得研討。實踐發現,H板塊的詩歌教學很是欠缺。許多教師在教學中,為了節省時間,只是把詩歌讀幾遍,然后畫一些詞組,對于詩歌中出現的學習資源并未充分利用或拓展。殊不知,長此以往學生非但不能體會英語語言的韻律美,而且會漠視H板塊的學習,失去學習的熱情。筆者以自己執教的《牛津小學英語》(譯林版)5B Unit 7 A《busy day》綜合板塊的一個片段為案例,與同行分享在綜合板塊整體教學的基礎上設計詩歌板塊教學的經驗。

一、教學案例

Step1利用A板塊三幅主情景圖,引導學生快速復述David’s busy Thursday,并導入Sam’s busy Friday.

Step2:Presentation of E Look and read.(Sam’s busy Friday)

Step3:F Look and guess.(介紹Sam在英語課堂上忙著玩游戲)

Step4:Presentation of H Say a rhyme.(Sam晚上7∶50還忙著下棋,然后洗淋浴)

1. T:After school,See?What time is it?What does Sam do?(呈現E板塊Sam回家的圖)

PPT呈現補白:Sam ____s____at____.(答案:comes home,at 5∶50)

T:Yes. Sam comes home at ten to six.Tick,tock,tick,tock.What time is it?

S:7∶50.

T:It’s very late.What does he do?Guess.(將H板塊的圖切割成只有頭像和鐘面,引導學生猜測Sam做的事)

2. 創設情境:He’s so happy. Here’s a happy rhyme for you.(呈現H板塊完整圖片和留空的小詩)

A clock

Tick,tock,tick,tock. Look at the clock. It’s very late.

It’s ten to eight. Have a . before dinner.

A.bath B.shower

3. 引導學生根據韻腳選合適的單詞

4. 以舊引新,建構詞音:our-shower

5. PPT呈現兩幅洗澡圖片(一幅洗淋浴,一幅洗盆浴),引導學生猜測shower的詞義

6. Read:have a shower

7. 帶領學生仔細品讀小詩,并排序

( )have a shower( )play chess( )have dinner.

8. Make new rhymes(pair work)

A clock A clock

Tick,tock,tick,tock. Tick,tock,tick,tock.

Look at the clock. Look at the clock.

It’s very late. It’s very late.

It’s ten to eight. It’s ten to eight.

Have some . Have a .

It’s very . before .

(正確答案依次為:rice,nice,banana,dinner)

9. T:(接上) Do you have a banana before dinner?How about Sam?What does he have before dinner?(He has a shower.)

Does he go to bed then after a shower and dinner?

Step5 Presentation of G Listen and repeat(Sam 8∶15去參加聚會)

Step 6 Consolidation

(1)(接上)After that,what else does Sam do?See?

PPt呈現 E最后一幅圖,Sam很累,正要睡覺。

T:He’s so tired. Why?

S:Because he has a busy day.

(2)學生描述Sam忙碌的一天:Sam’s Friday.

(3)學生描述好朋友的一天生活:My friend’s busy day.

簡析:我們在使用教材時必須忠實于教材,但不能拘泥于教材。E、F、G、H各個板塊在功能上各有側重,但又缺乏統一的線索。筆者把本單元綜合板塊設計成Sam’s busy Friday,以人物為主線,貫穿始終。值得一提的是,筆者把E、F、H各板塊中的男孩的發色改為橘黃色,學生一眼就能看出這是同一個人物Sam。 從H小詩到G語音部分,Sam晚上的作息時間為:5∶50 come home/7∶50 play chess/7∶55 have a shower/8∶00 have dinner/8∶15 go to the party/9∶00 go to bed,體現出該線索人物Sam really has a busy Friday,在邏輯上與單元主題很好地統一了起來,而且復習了易混淆的難點詞匯ready和really。

立足于上述整體教學綜合板塊的設計,細化詩歌板塊教學就顯得游刃有余了。通過“A happy rhyme”進入小詩的學習,從“留白”到“補白”,引導學生正確建構“韻腳”的概念,體會英語尾韻的美感。教師應樹立當堂達標意識,引導學生有效建構學習策略。教學并不能僅僅滿足于理解語篇的只字片言,而要從整體上進行建構。因此,我在引導學生仔細品讀小詩的基礎上,選擇小詩中有代表性的三件事,讓學生排序,檢查學生是否理解整篇詩歌。最后通過補白形式編新的詩歌,也是我精心設計的。因為學生受詞匯量的限制,自編詩歌比較困難,因此,我選擇了有相同韻腳的兩對單詞,讓學生填空。而且,我特地把Have a banana before dinner放在后面,正好為導入語音板塊的教學做了鋪墊:Do you have a banana before dinner?How about Sam?What does he have before dinner?(He has a shower)Does he go to bed then after a shower and dinner?一連串的問題情境,把Sam周末晚上的忙碌凸顯得淋漓盡致。

整體語言教學法推崇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大于各部分之和”的理論觀點,綜合板塊作為一個整體,其教學并不等于各個組成部分間簡單的相加或重疊。語言能力的培養和發展是整體性的,看似雜亂的E、F、G、H各部分,暗含著豐富的教學資源,而將詩歌板塊融入整體教學中,并進行細致的教學,能有效提高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牛津小學英語編寫組.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牛津小

第2篇

在實際教學中,詩歌以它詞句簡單、內容生動、形式活潑等優點,深受孩子的喜歡,是叩開小學英語入門的有效形式。

一、 詩歌的運用

1、詩歌與字母教學

字母教學是英語基礎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一階段的教學教師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字母教學如果學的輕松就會為以后的英語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在字母教學中孩子很容易就會把差不多樣子的字母混淆,從而對他們的讀音、寫法等等方面都一片混亂,如果教師同一形式不斷重復學生就會產生無聊感,從而影響他們的注意力。

利用兒歌來刺激孩子們的大腦神經,對鞏固記憶有一定的效果,如為了形象的記憶字母,我們可以用這樣的歌謠:

尖尖三角長雙腿AAA,雙劈葫蘆齊又齊BBB,

新月亮彎彎亮無比CCC,半圓氣球打足氣DDD,

……

彈弓光剩木柄在YYY,白鵝一游游出海ZZZ.

寫字母時編一首兒歌幫助學生掌握書寫要求:四線三格,大寫字母上兩格、可頂格;小寫字母認準格撐滿格。等等像這樣的兒歌,孩子讀起來很上口,也能很好的記住老師的要求。

2、詩歌與單詞的教學

單詞在英語學習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單詞教學中,如果脫離語境就會顯得枯燥無味,學生也不容易記住單詞的實際運用。如果在節奏的快慢和高低上有所變化,加上手勢,學生就能興致勃勃,并且記得準記得牢。比如一些反義形容詞:long、tall、short、fat、thin、big、small等等,教師把他們放在一起操練,聲音可以根據手勢的高高低低變得起起伏伏,輕快地節奏,簡單的動作大大促進了孩子對單詞的記憶。

3、詩歌與句型教學

在牛津小學英語教材中有很多歌曲可供孩子的們學習用,,在課文的教學中插入小詩歌既可以使緊張的學習氣氛得到舒緩,也可以重新把學生的注意力凝聚起來。在教學活動中教師也可以自己收集或改編一些小歌謠,讓學生幾個人一組,互相比賽哪一組說的好表演的好,落后的學生就會有一種不服氣的感覺,有競爭的意識,知道下次還要認真學,一定要贏。

牛津小學英語3A中有這樣一首歌《How are you?》,雖然在課文中已經講過意思,但如果在講到:“How old are you?”這個句型時,孩子可能就會混淆了,但學過這首歌之后,我相信孩子們一定不會忘記“How are you?”的意思,并且很快就能答出“I'm fine,thank you!”。

二、 詩歌教學要注意

在英語教學中,我們老師經常要自己編一些小詩歌,在編寫一些詩歌的時候我們不僅要注意讓詩歌朗朗上口,能夠讓孩子們喜歡以外,更要注意詩歌的導向性和啟發性。歌本身是要生動活潑易學易記的,但要與新學的知識密切相關,要能夠強化重點,突出重難點,學習這首詩歌之后要最好能夠啟發孩子舉一反三,創造出自己的詩歌。

另外詩歌也可以是自由的,可以讓孩子們自己收集一些自己喜歡的詩歌,讓他們在班級比賽,看誰的詩歌最受大家歡迎。詩歌可以是教師的課堂教學的工具,也可以是課外教學的延伸。

第3篇

【關鍵詞】賞讀;韻腳;節奏;修辭手法;人文素養

【中圖分類號】G63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27-0024-03

【作者簡介】曹澎,江蘇省錫山高級中學實驗學校(江蘇無錫,214177)副校長,高級教師,江蘇省特級教師。

一、教材分析

譯林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英語》八年上冊 Module 2 Nature and the Environment 中Unit 7(簡稱M2 U7)的中心話題是季節。圍繞這一話題,教材在第一板塊Comic strip & Welcome中以“Weather and seasons”激活學生對這一話題已有的知識儲備,學習有關天氣的知識,討論各自喜歡的季節及原因。在之后的第二板塊Reading中,教材呈現一首詩歌Seasons of the Year,此為本節課的教學內容。

本課也是學生在教材中接觸到的第二篇詩歌。Seasons of the Year以四季變換入手,抓住四季特點,描述季節之美。全詩分為四個詩節,它語言凝練、韻律和諧、主題鮮明、意境優美。

二、教學目標

本課將詩歌閱讀教學定位于“賞讀”,引導學生從品味、欣賞的角度進行閱讀。通過學習,學生能說出詩歌韻腳、節奏方面的特點,能賞析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并找出相應詩句,品味詩歌的韻律美,感受節奏美,體悟語言美。

三、教學過程及設計意圖

課前循環播放一段四季變換的視頻,同時教師介紹自己,與學生相識,一起走進師生共同的學習場。

Step 1 導入

T: What’s the video mainly about?

S: It’s about seasons.

T:Yes, it’s about seasons,changes of seasons. We know a year is divided into four seasons. What are they?

S: Spring, summer, autumn and winter.

T: Right. Now let’s have a brainstorm. Please use adjectives and nouns to describe different seasons.

S1: Spring is warm.

S2: Ice cream.

T: Oh, you mean summer reminds you of ice creams.

S3: Autumn is yellow.

S4: Winter is cold/cool/rainy/snowy...學生用了很多詞匯來描述四季。

【設計意圖】課前播放的視頻自然而然地把學生引入“四季”這個話題。導入環節中用頭腦風暴的形式,讓學生在快速搜索已有知識的過程中,用學過的形容詞和名詞分別描述四個季節,主動思考四季的不同特點,聚焦本課主題“四季”。

Step 2 詩歌賞讀

(1)Feel the tone of the poem by listening.

T:Listen, Millie is reading the poem “Seasons of the year”. Please keep your eyes closed and listen.

T:Maybe poems are always as beautiful as pictures. Now let’s enjoy the video of the poem with our eyes wide open.

【設計意圖】通過先閉眼聆聽,再睜眼觀看的形式,讓學生聽讀感知,走進詩境。閉眼聆聽時,學生就有了強烈的期待,睜眼觀看時,激起了更強的學習欲望。這一設計,抓住了學生的好奇心,以優美的詩句配以歡快清新的音樂和唯美的畫面,激發學生進一步深入賞讀的渴望。

(2)Understand the meaning of the poem by referencing the PowerPoint presentation.

T: After reading the poem, Millie is drawing pictures of the four seasons. Help her write the correct seasons in the blanks and then match each season with the descriptions in the poem.

T: Please read by yourselves and ask me for help if you have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the poem.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先利用課本中的“詩畫匹配”練習,幫助學生結合文本,隨文識字,學習新單詞,再讓學生在自主朗讀中針對自己的理解疑難處,采用主動提問的學習策略,用語境和圖片幫助理解shower,memory,drop,temperature等單詞。詩歌中有很多地道的詞匯和表達法,如April showers,sweet memories,lazy afternoons等,通過詩畫結合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實現內化。整個詞匯教學的過程沒有打亂本節課詩歌賞讀的完整性,始終建立在“整體賞讀”的設計中。學生跟著視頻一起朗誦,讓學生進一步體會“詩歌是語言的音樂”。

(3)Feel the rhyme and rhythm of the poem by repeatedly reading and reciting.

T: Is the poem beautiful?

S: Yes.

T: Why do you think so?

學生思考,但較少回答出來。教師引導。

T:Maybe one of the reasons is that poems have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s. What are they?

學生仍然深思,難以回答。教師繼續引А

T:Now here’s a Chinese ancient poem. Maybe we can learn from it.(Show the poem《春曉》)

T:These words “xiao, niao, shao” have similar sounds, and we call them rhyming words. Yes, a poem has its own rhyme. Words that rhyme with each other are often used in poems.

T:And we can stress or emphasize the words which are important. Make the stressed syllables strong, and the unstressed syllables weak and quick. So the poem has its own rhythm.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voice in reading with rhythm means “cadence”. The rhythm and cadence of the poem delight our ears.

T: And they are the same as English poems.

(呈現翻譯家許淵沖的譯作:Spring morning/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 Not to 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T:Now can you find the words that rhyme in the poem “Seasons of the year”?

S1: Snow rhymes with grow.

S2: Away rhymes with day.

……

T: A poem has its own rhyme and rhythm, and they make poems beautiful. This time let’s read the whole poem together with music, feeling the rhyming beauty and the rhythmic beauty.

【設計意圖】這一環節旨在帶領學生走進詩歌深處,理解詩歌特色。學生因對詩歌知識的匱乏而產生了學習障礙,此時教師由引導轉向指導,明確指向學生的學。借助學生極為熟悉的古詩《春曉》,幫助學生了解詩歌的韻腳、節奏。

(4)Appreciate the beauty of the poem by doing detailed reading.

T:Besides the rhyming beauty and the rhythmic beauty, what other beauty can you find in the poem? Can you find the language beauty?

T:That’s because the poet uses some beautiful words and phrases to make the poem beautiful. Now, let’s find them.

S:In the sentence “When trees and flowers forget to grow”, the word “forget” is special.

T:Is it like a person’s action? Here the writer uses personification to make the poem more beautiful. It gives human form of feelings, ideas to animals, or to inanimate objects.

T: Can you find more examples?

很快學生又找到了play,hide。

T: A famous poet says, “If you really want to know the poem, read it. Read it carefully. Pay attention, read it out loud.” Let’s read the poem in roles. I read the first stanza, boys the second, girls the third,and we read the last stanza together.

T: Practise reading the poem in groups of four. Please express your own feelings about each season and then present in class.

【設計意圖】從初讀、誦讀到細讀、品讀,在步步深入的賞讀過程中,學生對本詩的理解也在逐漸加深。這里設計了細讀品鑒、美點尋蹤,學生賞析了擬人手法,感受詩歌的語言美。設計師生分角色朗讀,既讓教師做了詩歌朗讀的示范,又拉近了師生距離,師生成為學習共同體。

(5)Have a discussion.

1) Why does the poem begin with winter and end with winter?

2) What’s your feeling after reading the poem?

【設計意圖】詩歌賞讀最終都應落實在學生的理解和感悟上,用各種方式帶領學生走進文本,就是為了讓學生走出文本時能帶上新獲取的審美能力、新提升的人文素養和新拓展的審美視界。學生在學會發現美、感受美之后,這首小詩引起了他們心靈的共鳴。

Step 3 讀后運用

(1)Put them into the right order.

T: A poem is how the reader reads.

A poem is how the poet writes.

A poem is real. A poem is fake.

A poem is anything. I make it mine.

(2)Complete the poem with “seen, return, room, sky”.(Spring by Robert McCracken具體內容略)

(3)Try to be a poet. Try to write a poem about the season you like best.

【設計意圖】給詩句排序、填入詩歌所缺單詞,這兩項都需要根據韻腳規律,并理解詩歌內容后完成。這實現了知識的遷移,既檢測了學生的課堂學習成效,又加深了學生對英文詩歌的了解。這一環節特別設計了詩味十足的語言,一方面使整堂課始終保持濃濃的詩味,另一方面告訴學生詩無達詁,賞讀詩歌沒有標準答案可循,詩歌理解需要主動的個性化的感悟和思考。另外,讓學生在賞讀之余、意猶未盡之時,選取自己最喜歡的一個季節,當一回詩人,過一把詩癮。

Step 4 課后延伸

Revise your own poem after class and the website may help you. http://.cn/read/poems.

【設計意圖】在課后延伸即作業布置環節,讓學生修改課堂習作,繼續創作小詩,并提供了英文詩歌網站,幫助學生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

四、教后反思

初中學生英語詩歌閱讀可以讀些什么?可以讀語言,讀文采,讀感情,讀思想,讀文化承載,等等。我想,詩歌閱讀就是要引導學生讀出詩歌的美,欣p詩歌的美,享受詩歌帶來的愉悅和美感。

第4篇

一、堅持輪流課前三分鐘展示。

展示的內容:可以講故事,演講,韻句,唱歌,也可以兩人或多人合作表演課本劇,情景劇等,只要自己擅長哪方面,喜歡哪方面,都可以展示。具體操作為:

1.布置好人員準備。我一般是按座次先從前面學生開始,每節課安排一名學生做好課前三分鐘口語展示準備,然后依次輪流下去,因此,每個學生都有展示的機會。

2.課下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如果覺得輪到的這個學生平時比較優秀,完全有能力自己來做好準備。那么,老師可以不插手。如果感覺輪流到的這個學生英語基礎較弱,我就幫他選主題,糾正不正確的發音,告訴學生:一定要珍惜這次機會,鼓勵學生進行大膽展示。

二、創編英語情景劇本,表演英語情景劇。

在每學期初,我都用知識樹的形式將全冊知識進行整理,然后歸納出每個模塊的主題,根據每個主題進行拓展延伸,即針對每一個話題進行情景再創設。創設的原則是:貼近學生生活,簡單易操作,容課本知識在里面。最后讓學生根據所學進行情景劇表演。具體做法如下:

1.創設真實情景,創編真實劇本。

例如:小學英語(外研版)四年級第三冊第六模塊重點句型為:Do you want some…?Yes,please./No,Thank you.以此為中心句,我創設了“To be a guest”做客的情景,然后根據學生知識水平,創編了情景劇表演劇本,以便于學生能夠很輕松的展示出來。

2.學生再加工,將表演搬上舞臺。

教師創編的情景劇只是一個模版,學生根據老師創設的這一模板,結合自身的知識水平,可以進行再加工,再創造。學生之間的智力水平是有差異的,因此,發揮每個學生的聰明才智,鼓勵學生在教師設定的主情境下,進行改編,繼而在舞臺上表演,為學生再一次搭建用英語說的平臺。

三、讓英語晨誦豐富小學生當下的生活。

在英語晨誦中,小學生喜歡節奏明快、活潑的韻句、詩歌等,因此英語晨誦的內容是很廣泛的。但是,他們的英語知識儲備畢竟很少。基于此,除了課本中呈現的韻句、詩歌外,我們還根據學生學習現狀為他們量身訂做較簡單的、朗朗上口的英語韻句、詩歌,配以豐富的肢體語言和明快的音樂節奏,讓學生在晨誦中與黎明共舞,與快樂為伴。

1.學生自己制作英語晨誦讀本。

為了讓學生收集起一首首美麗的小詩,我鼓勵學生自己制作英語晨誦讀本。學生自己的作品,既有精美的封面,又有目錄和用不同顏色的筆抄寫下來的小詩。學生們拿著自己做的晨誦讀本,不僅享受到了詩的語言美,更讓學生感受到了一種成就感。

2.掌握誦讀技巧。

在晨誦中,我先用幻燈片呈現誦讀內容,用上下箭頭標注出哪個地方該用升調,哪個地方該用降調,用其他的標注符號標出哪里該連讀,哪里該失去爆破,哪里語速該快一點,哪里該慢一點。根據文本特點,配上舒緩的或者是節奏感較強的音樂,學生們在不知不覺中,既能感受到音樂帶來的美感,同時學生在抑揚頓挫的朗誦中漸漸掌握英語發音技巧,從而糾正部分學生不正確的英語口語發音。

四、英文動畫片配音,讓學生與原聲PK。

讓學生不斷的接觸英文版動畫片,就好比將學生放在英語國家,讓學生置身于英語環境,學生們耳濡目染,就會漸漸掌握一些簡單的日常用語,以此拓寬學生的視野,擴大詞匯量,并對發音有很大的幫助作用。

1.給教材配音。

為使學生像教材錄音一樣,說得一口地道的英語,我將英語教學中的視頻原聲音量一遍遍的降低,讓學生的聲音一遍遍的升高,直至最后徹底將原聲去掉,完全讓學生自行配音。

2.給經典英文動畫片配音。

第5篇

【關鍵詞】 生命教育 英文詩歌 賞讀與創作 選修課

一直以來,英語被當作實踐性很強的工具科目來對待。既偏離教學初衷,也傷害學生的學習熱情。如何脫離此困境并提高學習活動價值呢?通過具體的教學研究及觀察,筆者以為,多發掘英語教學的維度,改變教學的枯燥形式,并將生命教育融入其中,實現教育的本質功能。

1. 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及其在英語教學中實現的可能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在物質文明高度發展的同時,有些現象卻讓我們不安。前不久,一位高三“學霸”用數字留下“I am in water”的密碼后投河自殺,除性格內向,他人無法探知為什么品學兼優的他做出此種選擇。

此背景下,作為教師應該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的學生還缺什么?”答案是,缺與物質發展相符的精神文明高度,尤其對生命的珍愛。而全人教育(Whole Person)中生命教育為教師提供了絕佳的教育素材。

何為生命教育?生命教育,是教育關于人類面對生死的問題,目的是讓人們學會尊重生命,學會積極生存,健康獨立地發展……實現人生的最大價值。由此看出,生命教育既是教育的前提,也是最高追求。

從實際操作看,生命教育與英語教學結合可行嗎?答案是肯定的。20世紀60年代末,美國學者華特士(James Donald Walters)提出了生命教育理論,他指出:生命教育具有豐富內容和廣泛適應性,既可作為獨立的學科,也可滲透其他學科,是當代教育實踐中有影響力的一環。

2. 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選修課的意義和與生命教育的契合

在龐大的英文資料與內容中,為何將似乎晦澀難懂的英文詩歌列為選修課呢?從接受能力講,高中生具備一定的英文基礎。詩歌字字珠璣,朗朗上口,適于記誦, 可實現語言的積累。隨著年歲增長,高中生世界觀逐漸形成,亟需營養豐富身心。英文詩歌符合該要求,作為最有內涵最需思考與欣賞的一種文學形式,篇幅雖小,但描述人生百態,不僅提供人文素養,還從價值觀上植入生命可貴的生命教育理念。常讀詩能事半功倍地閱人生,從而多一份對人生的理解和寬容。因此,生命教育與英文詩歌有先天的契合性,適合進行互相滲透教學。

3. 如何將生命教育與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進行整合與滲透

高中生自我意識獨立,尋求創新,英語詩歌正契合了這種心理特征。為與生命教育進行整合與滲透,可賞析與生命相關的詩歌,這有助于學生開闊因繁重學習壓力而壓抑的內心,精神釋放的同時從詩歌中汲取生命的力量與勇氣。如,英國詩人吉卜林(Joseph Rudyard Kipling)膾炙人口的作品《假如》。通過多媒體,筆者圖文并茂配樂朗誦該詩,

“If you can keep your head when all about you

Are losing theirs and blaming it on you,

... If you can dream――and not make dreams your master,

... If you can fill the unforgiving minute

with sixty seconds’ worth of distance run,

Yours is the Earth and everything that’s in it,

And―which is more―you’ll be a Man, my son!”

接著通讀,賞析,后給出譯文。開始沒有“入戲”,但隨著賞析的深入,大家感受到了此中的微言大義。最后全班跟讀,從娓娓道來到氣勢如虹,融入對生命的體悟與熱情,將該詩表現的淋漓盡致。內涵生命教育的詩歌還有很多,如《西風頌》(Ode to the West)、《當你老了》(When you grow old)等。

詩歌賞析似乎不太難,但提到詩歌創作,許多教師就皺起眉頭。詩歌是嚴謹的文體,好的詩歌創作需要一定的語言功底和文學底蘊,高中生能完成嗎?筆者以為可以,但要變一下思路,從簡單仿寫開始,徐徐打開創作之門。如為感悟英文詩歌韻尾,用給首字母留白的方式填詞,如小詩《雨》:

Rain on the flowers,

Rain on the t( )

Rain on the green g( )

But not on m( )

空格中依次填上,tree, grass, me,既生動有趣又使學生印象深刻。在打下一定基礎后,請大家寫些關于生命的詩歌,從自我創作中體悟生命可貴,是比賞析更為有效的方法。

通過更多的實踐,生命教育在英文詩歌賞讀與創作選修課當中將有更多的整合與滲透渠道,實現教育真正的價值。

[1] 孫毅. 高中英語詩歌寫作教學的嘗試[J]. 上海教育科研, 2008(02).

第6篇

關鍵詞: 龐德 詩歌翻譯 英美兒童詩

一、龐德的詩歌翻譯語言觀

埃茲拉?龐德(Ezra Pound,1965―1972)是二十世紀英美文壇的巨擘之一,他不僅是英美現代主義詩歌的主要奠基人,而且以其突破傳統的翻譯觀念和翻譯手法推動了英美詩歌現代化的進程和翻譯學的發展。

西方評論界認為,龐德翻譯理論的核心是其詩歌翻譯語言觀。在早期的意想主義運動時期,龐德注重細節和單個意象的精確翻譯,把其翻譯觀建立在語言能量與活力的基礎上。他認為,語言是富有活力的,在不斷的變化中彰顯其生命力,因此,詩歌翻譯應通過詩的節奏、意象和變化讓詩歌語言迸發出巨大的能量。這種翻譯觀無疑給了譯者更大的自由空間,詩歌翻譯也因此而具有了更多的靈活性和藝術性。龐德在《如何閱讀》一文中根據詩歌的語言特征,將詩歌分為三類,即“聲詩”(melopoeia)、“形詩”(phanopoeia)和“理詩”(logopoeia),[1]并對這三類詩的翻譯做出如下闡釋:“聲詩可被一位聽覺敏銳的外國人所賞識,盡管他對詩歌所有的語言一竅不通。聲詩其實不可能從一種語言翻譯到另一種語言,除非有天生的巧合,再加上僅譯半句。與此相反,形詩幾乎或完全可以不差分厘地翻譯過來。好的形詩,譯者其實不可能破壞它,除非他粗制濫造,忽視眾所皆知的常規。理詩無法翻譯,雖然它所表達的意向可以意譯。或者說,你無法‘就事論事地翻譯’,只有在確定作者的意圖之后,你或可找到一個派生或相應的結構。”[2]龐德作為詩人兼翻譯家,在詩歌英譯方面功不可沒,其獨到的詩歌翻譯觀不僅對英語詩歌的發展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對英詩漢譯也有一定的指導作用。本文將依據龐德對詩歌類型的歸結,即從“音樂”、“意象”、“意境”三方面,對英美兒童詩的翻譯作一評析。

二、兒童詩的特點

既然龐德的詩歌翻譯觀注重詩歌的語言特征,并從詩歌語言的不同方面對翻譯理論和翻譯實踐進行了探索,因此,翻譯英美兒童詩也需要詳細分析兒童詩的語言特點。

兒童詩,顧名思義,是寫給兒童的詩。由于其讀者對象的特殊性,兒童詩有著不同于其他類型詩歌的特點,歸結如下。

(一)充滿童趣而朗朗上口的語言

詩歌是語言的藝術。為激起兒童情感上的共鳴,兒童詩的語言往往洋溢著盎然的兒童情趣,這樣不僅可以讓兒童在充滿童趣的語言環境中提高鑒賞語言、駕馭語言的能力,增加對知識的渴望,同時在誦讀過程中受到美的熏陶,獲得美的享受。為了便于吟誦,兒童詩的語言通常簡單易懂,具有較強的音樂性和節奏感。許多兒童詩韻腳整齊,甚至一韻到底,使兒童易于并樂于接受。

(二)想象豐富而奇幻多姿的意象

兒童是最富于想象和聯想的,他們總是通過自己創造性的想象來詮釋并詩化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在他們的世界里,花兒會笑、蟲兒會唱、草兒會舞……因此,兒童詩必須符合兒童的心理,通過豐富的想象創造出獨特而優美的意象,抒發童真童趣,從而讓他們在五彩斑斕的世界里,展開想象的翅膀,在想象與現實之間感悟詩意的所在。

(三)貼近生活而巧妙新穎的構思

兒童詩的主題多為描寫兒童的生活,探討兒童的情感世界,在廣泛性和深刻性上遠不如其他類型的詩歌。因而,其獨特的藝術性主要依賴于在平實而真切的生活之上巧妙新穎的構思。這類詩歌往往借助在生活基礎上的大膽想象,以小見大,深入淺出,使平易而簡單的兒童生活幻化為充滿神奇色彩的繽紛世界。

(四)天真爛漫而自然優美的意境

形象與情感的有機結合構成了詩的意境。在兒童詩中,通過情景交融,把真實的兒童感受通過形象含蓄地表現出來,其特有的意境才會自然地呈現。兒童詩大多避免抽象晦澀的形象,而是把天真童稚的感情附于平易自然的形象之上,營造出童話般的境界,同時又不失詩歌的優美。

三、英美兒童詩的翻譯

(一)“音樂美”

龐德認為“聲詩”可以感而不可譯,除非有巧合。然而兒童詩有著較強的音樂性,如何在漢譯中保持這種音樂美呢?根據龐德的理論,譯者在翻譯過程中應靈活地處理這種源于語言差異的不可譯因素,竭力表現詩歌語言背后真實的感情。因此,這種“音樂美”在兒童詩漢譯中就表現為誦讀過程中濃厚的“兒童味”。

在翻譯過程中,譯者不必刻意追求音律上的統一。如果由于一味強調尾韻一致或“以頓代步”而造成譯文的晦澀難懂或詩句冗長,則有悖于兒童詩的特點,“兒童味”也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兒童詩翻譯中保持“音樂美”,要在形式上做一些取舍和變通,如舍棄原詩的音韻和步律而代之以句式的整齊或向五言詩、七言詩靠攏,從而保證了兒童詩的“可誦性”特征。如英國詩人西柏(Colley Cyber)的一首短詩《盲孩》(The Blind Boy),屠岸的白話體譯文基本追隨原詩;而駱海輝的七言體式的譯法則隨原詩的音律作了靈活的處理,僅舉該詩的前兩節為例:

The Blind Boy

Colley Cibber

O say what is that thing call’d light

Which I must ne’er enjoy;

What are the blessings of the sight.

O tell your poor blind boy!

You talk of wondrous things you see,

You say the sun shines bright;

I feel him warm, but how can he

Or make it day or night?

譯文一[3]

你們說的“光”,是什么東西,

我永遠不可能感覺出來;

你們能夠“看”,是什么福氣,

請告訴我這可憐的盲孩。

你們講到了種種奇景,

你們說太陽光輝燦爛;

我感到他溫暖,可他怎么能

把世界分成黑夜和白天?

譯文二[4]

請問何物是光線?

我的雙眼看不見。

眼睛能看真幸福,

可憐盲孩難擁有。

眼見事物很奇妙,

太陽明亮又美好,

我知陽光冷與熱,

不懂晝夜如何換?

兩個譯文比較來看,譯文一給兒童讀者更多的原作表層信息,也較容易理解,但是在音韻效果的處理上略遜一籌;譯文二的七言體也并非完全押韻,但在傳達原詩主體節奏方面還是具備了一定的優勢,易于唱誦,“兒童味”濃,更容易被兒童讀者所接受。

(二)“意象美”

受中國古詩的影響,龐德領導了20世紀初的英美意象主義運功,因而對詩歌意象的理解和翻譯有其獨特的藝術特點。從龐德對意象的定義,即“智力與情感在瞬間的復合體”,可以看出龐德在翻譯中注重通過意象來渲染詩作整體的情感氛圍,這種“融情于景”便是龐德詩學與中國古典詩學的契合點。

由于兒童擅長形象思維,兒童詩中則較多地運用表達色彩、聲音和形象的詞,從而形成了兒童詩語言淺淡而意象突出的特點。因此,英美兒童詩的翻譯也可借鑒龐德詩歌翻譯理論中關于詩歌意象處理的獨特理念,不僅使兒童詩意象中所蘊含的活力得以張揚,而且使詩歌整體的詩意畫面變得鮮活起來。

在翻譯過程中,為了凸顯英美兒童詩的視覺意象和聽覺意象,譯者應在句法和用詞上作適當靈活的處理,如多用漢語無主句、添加疊字,等等。如英國詩人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一首小詩《風》(The Wind),去全詩共三節,基本選用英語中最常用的單音節詞,語言簡潔流暢,意象清晰明快。而如何在譯詩中保留這種畫面感和意象美呢?現以該詩的第一節為例,略作分析:

The Wind

Robert Louis Stevenson

I saw you toss the kites on high,

And blow the birds about the sky;

And all around I heard you pass,

Like ladies’ skirts across the grass

O wind, a-blowing all day long,

O wind, that sings so loud a song!

譯文一[5]

我見你把風箏拋向云端,

我見你把鳥兒吹向藍天;

我到處聽見你跑步的聲息,

像姑娘的裙子掠過草地

風啊,你整天不停地吹響,

風啊,你的歌聲多么嘹亮!

譯文二[6]

曾見你把風箏拋向高天,

吹得鳥兒振翅凌空飛翻;

側耳四周可聞你的聲息,

像姑娘的芳裙拂過草地

啊風,你終日不停地唱,

啊風,你的歌聲多嘹亮!

這兩則譯例都較好地再現了原詩蘊含的意義,但譯文二在語法層面上作了一些調整,使用大量的漢語無主句,使原詩中“風”的意象更加鮮明和突出,動感十足,從而使譯文情趣大增。兒童詩的語言簡單,因此在很多情況下可以對譯,但漢英兩種語言之間句法、詞匯層面的傳統差異和大量的語言非對等現象常常會給譯者帶來挑戰,因此,在翻譯兒童詩時,譯者應以“意象美”為重,必要時可以犧牲句法、詞匯的對等,保證譯文的趣味性和感染力。

(三)“意境美”

詩歌中的意境美是用語言方式所表現出來的審美內涵,是一種整體的美感氛圍。龐德曾把詩歌比作“一種令人鼓舞的數學,它給予我們方程式,不是抽象的數字、三角形、圓形等等,而是人類感情的方程式”。[7]因此,龐德認為詩歌翻譯不應過分強調字詞的直譯,而是應在確定了作者的思想意圖之后,更多地再現“方程式”背后的感情,這樣才會使譯文所表現的景與情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

兒童詩的翻譯也應力求營造這種整體的“意境美”。因此,在翻譯過程中,譯者應從整體把握兒童詩畫面感濃郁的特點,使譯文傳達出視聽交融、動靜結合的動態美感,從而達到對原詩意義的真正忠實。此外,為了烘托生動的意象畫面,可在翻譯中對修辭和措詞進行適當的調整,如把隱晦的暗喻轉化為淺顯的明喻,添加節奏型的重復或語氣詞,等等,使譯文達到境味、情味和韻味的和諧統一。如英國詩人布萊克(William Blake)的《掃煙囪的孩子》(The Chimney Sweeper)一詩中的一句“The clothed me in the clothes of death”,如譯成“他們/就給我/穿上/這件/黑衣”[8],原詩的隱含之意則沒有表現出來;如譯成“他們/給我穿這/喪服似的/黑衣”[9],用形象的明喻來代替原詩的暗喻,不僅容易理解,而且意義準確,詩作的主題也在字里行間得到了深化。又如史蒂文森(Robert Louis Stevenson)的另外一首充滿自然情趣和童真的小詩《船兒飄飄到何方》(Where Go the Boats),以下為原詩及其譯文[10]:

Dark brown is the river,

Golden is the sand.

It floats along for ever,

With trees on either hand.

Green leaves a-floating,

Castles of the foam,

Boats of mine a-boating――

Where will all come home?

On goes the river,

And out past the mill,

Away down the valley,

Away down the hill.

Away down the river,

A hundred miles or more,

Other little children

Shall bring my boats ashore.

河水清幽幽,

沙灘金燦燦;

清水無盡頭,

綠樹兩岸走。

水上綠葉漂,

泡沫像城堡;

船兒放下水,

東西隨波濤。

河水急流淌,

流過水磨坊。

穿越大峽谷,

沖下小山岡。

沖下小山岡,

河水到遠方。

船兒誰拾起,

他鄉小兒郎。

這首小詩描寫了一個孩童把船兒放下水,看著它飄向遠方,想象船兒被他鄉的小孩拾起,那份意外的驚喜是孩子們之間用心傳遞的禮物。譯詩較好地表現出了原詩的音樂美、勻稱美,以及輕松活潑的基調。其中,“清幽幽”“金燦燦”疊字的使用點活了意象畫面,淺顯的擬人和比喻及三、四節之間的頂真符合兒童詩的特點,在適合唱誦之余也不乏意境美。

四、結語

英美兒童詩的翻譯看似容易,實則不然。兒童詩特有的音樂美、意象美、意境美都是十分微妙的問題,需要譯者靈活的語言轉換能力、高超的措辭技巧和豐富的想象力。而在翻譯英美兒童詩的過程中,最重要的一點是要始終以兒童讀者為中心,努力使譯詩不失“兒童味”,創作出更多深受廣大兒童讀者喜愛的詩歌譯作。

參考文獻:

[1]Eliot,T.S.(ed.)Literary Essays of Ezra Pound[C].New York:New Directions Publishing Corporation,1968:25.

[2]黃運特譯.龐德詩選比薩詩章[Z].桂林漓江出版社,1998:228.

[3][5]屠岸.英美兒童詩一百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4:3,92.

[4][10]駱海輝.牛津英語童謠[M].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00:19,190.

[6]李云起.太陽的旅行――英美短詩誦讀[M].沈陽:遼寧教育出版社,2000:25.

[7]G.Singh.Ezra Pound as Critic[M].New York:St.Martin’s Press,Inc.,1994:120.

第7篇

一、 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學理念,創設交流互動的課堂。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的好:“教師如果不想方設法使學生產生情緒高昂和智力振奮的內心狀態,而只是不動感情的腦力勞動,就會帶來疲倦。”因此在初中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應通過創設各種貼近生活實際、自然愉快又令學生感興趣的情境進行教學,使學生處于最佳的學習狀態,提高學習效率。

過去我們的英語課堂教學采用以灌輸語言材料為目的填灌式教法,學生是正襟危坐、畢恭畢敬、鴉雀無聲,學到的只是為了應付一張試卷的“啞巴英語”。 而現行的初中英語新課程強調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上讓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強調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建立“主動參與、樂于探究、交流合作”學習方式。因此我們的課堂要成為教師和學生之間、學生和學生之間交流互動的平臺,課堂可以等同于“聊天室”, 老師上課可以很隨意,口若懸河,手舞足蹈應該是家常便飯。要允許學生想說啥就說啥,允許他們互相探討。教師不要隨便呵斥學生,掛在嘴邊更多的應該是溫和真誠的糾正和熱情的鼓勵。

可能有人會問:這樣的課堂是不是太放縱學生了?學生能學到東西嗎?回答應該是十分肯定的,因為如果學生上課時連身心都不能放松,他們的思想怎么能夠放飛?他們的智慧和靈感怎么能夠激發?交流互動的課堂就是要使學生大膽地、毫無顧忌地開口說,表達與交流,哪怕是離題萬里。因為一個正常的嬰兒在咿呀學語時,他總是錯誤百出,令人忍俊不禁,但他終究會變得伶俐起來。可以想象沒有學生交流互動的英語課堂是很難學好英語的,那樣只會重蹈過去英語教學的覆轍,仍然讓學生得到只會考試的“啞巴英語”,這和新課程改革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交流互動式教學就是給每一個學生提供平等的學習機會,讓每一個學生以輕松愉快的心情去學習有用的英語,使每一個學生能有機會主動地體驗的過程,讓同學們在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實踐,逐步形成終身學習運用英語的意識和能力。

二、 采取多種形式,創設學習情境,落實交流互動。

學習情境是與學習相關的背景或環境,實質上就是一種優化的、特定的學習環境。在教學中利用與學生的實際生活相關的實際問題和現象作為素材創設學習情境,能夠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他們積極主動參與學習活動。在學習活動中教師必須引導學生通過閱讀、討論、角色扮演等活動,讓學生始終處于交流互動中,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1.把課堂知識串成一個小故事,邊講故事邊學知識。如在教授9A Unit 6 Detective stories 時,我就先給同學們看了一個《名偵探柯南》中的故事,然后就故事中的人物和情節展開討論,教授生詞和短語,如body, fingerprint, detective, the arrest of the murderer 等等,學生很快就能掌握這些單詞,并能運用他們,效果非常好 。

2.學唱英文歌曲,利用英語自身的音樂節奏和語音語調,編寫英文歌曲 。

“音樂是人生最大的快樂”。從心理特征來講,學生在唱歌時,隨著旋律的起伏變化,在感到松弛、愉快、滿足的同時,產生興奮情緒。因此,將唱歌這種形式運用到初中英語教學中去,能大大地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例如:在學習the days of the week 時,為了避免學生在學習一周七天時的發音困難和感覺枯燥的問題,就借助了歌曲“Days Of A Week”來輔助教學,讓學生一邊唱一邊學,以唱促學,不僅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還大大降低了學習難度,并且增強了記憶。

3.編寫英語順口溜或小詩歌,讓知識變得簡單生動。

在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若能把一些枯燥的、但具有一定聯系的知識編成一個個簡單易學的順口溜或詩歌,再輔以教師自身的素質和充滿激情的教學,如豐富的表情,幽默的語言,大方得體的教態, 就能使整個課堂宛如一場醉人的配樂詩朗誦,學生從中體味無窮,不知不覺中他們的興趣和聽說能力就有了較大的提高。如在教26個字母的一些縮寫時,我就用了下面的順口溜:唱歌記住樂曲調,ABCDEFG,撲克牌中有JQ, 東南西北ESWN,M男F女,OK打招呼,r是半徑,米是m,特大號XL ,中國CHN,美國USA ,中央電視臺CCTV,英國UK ,xyz未知數,P是停車場,IC電話磁卡大家打……。在教祈使句時,先讓學生學說這首小詩歌,One, two. Go to school. Three, four. Close the door. Five, six. Sit down please. 等等。然后在讓學生模仿,自己編一編,在班上進行交流,同學們很感興趣。

4.編排、表演課本劇,學生英語口語訓練的重要手段。如在學習了牛津版9A Unit 6 Detective stories 的詞匯后,我讓同學們自編自演課本中學到的有關犯罪的情節和人物,讓同學們在歡笑聲中既鞏固了所學詞匯,又學到了法律知識,也明辨了是非。

三、 改革傳統評價模式,建立新的評價體系。

以培養和發展學生英語素養為宗旨的新課程需要與之相適應的評價體系。這一體系既要評價學生英語知識的掌握情況,更要重視對學生學習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評價。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逐步建立新的“立足學習過程,促進學生發展”評價體系,關注學生個體的進步和多方面的發展潛能,重視發展性評價,注重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能力的評價。

第8篇

現代社會是一個日新月異的社會,越來越豐富的信息,越來越密切的交流,不知不覺中,審美活動已經成為了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審美教育,又叫美育,是以培養學生感受、表現、鑒賞、創造美的能力,從而促使學生追求人生的情趣與理想境界等為目標的教育。

羅丹說過,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的眼睛。美無處不在,關鍵在于發現和體驗。初中階段,是孩子樹立價值觀和人生觀的重要階段之一,也是培養孩子的審美興趣和審美能力的重要階段之一。讓孩子學會識別美、發現美、體驗美,學會用美好的心態面對人生,用美好的行為創造人生,這種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是我們教師在教學內外都應該重視的。下面,我以一個初中英語教師的角度,來談談在初中英語教學中的審美教育。

一、在教材中發現美

每一種語言都自有其美,都像一首動人旋律,既有悅耳的發音又有其獨特的含義。英語也是如此,本身就具有語言美,像聲調的高低起伏,讀法的爆破和連讀等等。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英語的語言美,是培養孩子對英語學習興趣的第一步。在課堂上,老師要盡量要求自己用標準的、優美的語音來朗讀課文,對學生要親切溫柔,切勿生硬呆板,這樣才能喚起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感受到英語學習的美好。

二、用感官去體驗美

聽、說、讀、寫、看,是語言學習中重要的五個方面。在英語教學中,多媒體的幫助,能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各項感官,更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

在學習What can you see?What can you hear? 的時候,老師應用多媒體,用豐富的畫面、動聽的音響,讓學生徜徉在一個有聲有色的英語世界里,學生學得高興,老師也上得輕松,一舉兩得,何樂不為呢?在英語學習的課堂上,繪畫、音樂、詩歌等等,都能與英語教學得到有效的結合,提高學生的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例如,在學習fruit (水果) 時,老師可以利用各種水果的簡筆畫,圖文并茂地講解,學生更能記住。在學習The season (四季) 時,老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畫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夏、秋、冬,讓課堂更加活潑和豐富。在學習26個字母時,可以讓學生一起學唱《字母歌》,孩子們又唱又跳,輕輕松松就記住了字母,美好的舞姿、動人的音樂,孩子沉浸在藝術的氛圍中,心靈得到了凈化和陶冶。孩子喜歡讀詩歌,因為詩歌是有音律感的藝術。Good, better, best, Never let it rest. Until good is better, And better is best. 這樣的一首英文小詩,簡單好記,瑯瑯上口,孩子們怎么會不喜歡學習呢?

三、用知識來豐富美

一門語言之所以美好,除了語言本身的韻律美感,還有通過語言所展現出來的,一個國家、一個地區、一個民族的歷史背景、文化風俗等等方面的迷人之處。在英語教學中,穿插對英語國家歷史文化、風土人情的介紹,是必不可少的。倫敦的大本鐘,蘇格蘭的格子裙,美國的鄉村音樂,澳大利亞的袋鼠……讓英語為孩子們打開一扇看世界的門,讓他們去感受世界的廣闊、豐富、美麗。孩子們知道了,問一名外國女士的年齡是不禮貌的,當外國人夸你的時候,不要忙著謙虛“哪里哪里”,應該落落大方地微笑回答“Thank you”。世界各地語言文化雖有不同,但美好的品德行為,是大家都所贊美和追求的,是共通的。像善良、真誠、有禮貌、尊重等等,都是美的體現。孩子們在英語學習中,知道了打擾別人要說一聲“Excuse me.” 得到別人幫助了要說一聲“Thank you.”看到別人需要幫助要說一聲“Can I help you?”,受到別人道謝要說聲“That is my pleasure.”別人誠心道歉時也別忘說聲“That is OK.”這不是讓學生懂得在生活中詮釋美嗎?

美是滋潤人心靈的甘露,是陶冶人心靈的清新劑。我們英語老師要具備正確的審美觀念和良好的審美情操,高度重視對學生的審美教育。把英語課堂變成一個能讓學生學到知識、感受美好的樂園,培養孩子們的高尚情操和審美能力,提高他們的綜合素質,幫助他們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人才。 轉貼于

第9篇

【關鍵詞】小學;英語;數學;特色教學

一、各年段英語教學特色的探索

筆者認為:在小班化的優勢下,應該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開展多層次的語言實踐活動,才能最終達到學生能夠運用所學語言,在實際生活情景中進行交際的目標。

1.低年段活動型教學特色:詩歌游戲“活”起來

小學低段的孩子對周圍的事物充滿了好奇,但在學習活動中,注意力很不穩定,思維主要憑借具體、形象的材料進行。筆者發現,低年段的英語教學若在詩歌、游戲、比賽等趣味型的活動中進行,課堂的形象性、生動性、趣味性就會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被充分激發。因此,如何在低段英語教學中運用詩歌、游戲等多種活動成為研究的重點:教師在執教朗文2B的《Sports We Like》時,在處理重點句型What do you like doing? I like… 時設計如下:

首先,以一個名叫Otto主人公的故事展開,進入新句型的學習。有趣的視頻充分調動了孩子的興趣,孩子們在觀賞故事的過程中,快樂地學會了句型的基本結構。

緊接著,學生模仿老師,用TPR方式誦讀小詩,從而對基本句型進行歸納、整理,避免了沉悶感。

然后,學生與Otto之間進行對話操練,為對話增加了趣味性。

最后,在音樂聲中教師帶領孩子分組活動。營造出戶外的感覺,孩子們選擇俱樂部、上臺展示,新句型學習也進一步得以扎實、鞏固。

從本節課的設計和效果發現,通過低段的活動型教學,孩子的學習興趣被充分激發,課堂氣氛也十分活躍,最終孩子們在一個非常開心、快樂的氛圍中使用了英語。

2.中年段交互型教學特色:結構情境“動”起來

中年級學生處于從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時期,孩子不再僅僅滿足于熱鬧的詩歌、游戲等活動,他們更喜歡參與、體驗。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通過多種活動形式開展師生之間和生生之間的互動,進一步調動學生參與的積極性,促使學生去主動參與、探索、思考和實踐。

教師在執教朗文3B的《In the holidays》時,主題是假日,設計如下:

首先,假設有3天的假期,讓學生去討論,可以在假期里做些什么,用I think we can … in the holiday的句子讓學生自由表達,發揮自主性。

然后創設一個Time Machine情境,由學生與學生交流,鞏固對文中句型的練習。真正做到把課堂完全交給學生,生生互動表現的充分有效,教師充當了一個好“導演”。

緊接著通過QQ語音聊天的方式引入學生與美國朋友的交流,進行篇章的輸出。

最后布置學生寫一封E-mail給外國朋友作為家庭作業,完成課后書寫上的提升。

從這節課的設計和效果可以看出:通過營造多邊互動的教學環境,有助于培養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增強他們的求知欲,真正達到優化英語課堂教學的目的,提高教學效果。

3.高年段應用型教學特色:生活交際“用”起來

小學高年級學生,開始有了獨立意識,自我意識也慢慢增強。因此,教師在課堂上應更多注重學生主觀能動性的體現,以及主觀意識的培養,讓他們主動參與課堂,表達自我,最終能在生活中活學活用。因此,高年級應用型教學特色研究側重于對“生活交際用起來”的運用。

教師在執教上海版牛津英語6B的《Barbecues are fun》時,設計了一個讓學生介紹自己喜歡食物的環節。其目的就是讓學生能夠將已學知識點運用到實際中去。

緊接著讓學生討論燒烤需要帶的食品,在給出自己建議的同時也要表達一定的原因。在真實的語境中讓學生很好地運用英語表達自己的觀點,同時在小組活動中也學會更好地提出建議。

最后通過學生們自己設計燒烤海報的環節,體現了學生的合作精神,也鍛煉了學生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高年段的應用型教學特色,體現了讓孩子學英語、說英語、用英語的教學理念,通過這一過程,讓學生學會交際、合作和評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精心設計豐富自然的,貼近學生實際生活的語言交際場景,讓學生在反復實踐和不斷運用中提高綜合語言能力。

二、探索各年段課堂教學特色的共同特點

雖然各年段教學各具特色,但他們之間又存在著相互聯系。各年段的教學特色具備了以下共同點:

1.要求課堂設計做到高密度、大容量、快節奏

所謂高密度,指要求學生積極地互相交談,增加語言實踐和信息交流;大容量,是指有足夠的信息刺激量,教師的語言輸入量要大;快節奏則要求思維主動,積極地快速反應。這三者是相互聯系的統一體。

2.突出活動形式的趣味性、多樣性和參與性

英語課堂教學不只是師生之間進行信息交流的過程,更應該是師生之間進行情感交流的過程。如教師為學生創設了“機器貓”、“圣誕老人”來到孩子們當中這樣一個個令人興奮的情景,在這樣一種充滿掌聲、積極上進的學習氛圍中,孩子們又怎么能不“動心”呢?

3.重視語言輸入的豐富性和廣泛性

大量、廣泛的輸入是語言習得的重要因素。要想在不斷的實踐運用中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教師就要為學生提供大量的優質的語言輸入。與話題相關的詩歌、游戲、情境表演、報刊電視上的新聞、有趣的閱讀等等,都可以成為有效的語言輸入手段。

三、總結

第10篇

關鍵詞:體驗式教學;學生主體;教學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63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992-7711(2014)10-0090

傳統的課堂學生被動接受,這不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主動性。新課程標準中提到“逐步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在“實踐中學習,促進學生在教師指導下主動地、富有個性地學習”。其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筆者有幸觀摩了第七屆高中英語教師基本功比賽,來自全國各地的32位參賽教師的現場開課受到了與會教師的一致好評。開課的成功一方面是因為參賽教師綜合素質較高,他們語音標準、口語流利、教態親切自然、板書設計合理,能嫻熟運用多媒體,有扎實的專業知識和較高的教學能力。筆者認為更重要的是他們的課堂設計,大多都有效運用了體驗式英語教學,注重以學生為主體,課堂效率較高,符合新課標精神。受此啟發,筆者想從師生和教學過程兩方面來探討如何運用體驗式教學使英語課更有效。

一、體驗式教學及其理論依據

體驗式教學指從教學需要出發,引入、創造或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適應的具體場景或氛圍,以引起學生的情感體驗,幫助學生快速而準確地理解教學內容的一種教學方法。

理論依據:情緒心理學認為情感與認知是密切相關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至少有刺激、強化、調節三方面的功能。健康的、積極的情感對認知活動起積極的喚起和促進作用,反之則起阻礙作用。而體驗式教學就是要盡可能地創設合適的情景,以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

二、體驗式教學的特點

1. 以學生發展為本

學生發展是教育教學的宗旨和目標,是檢驗教學有效性的最高標準。如今,英語教學的目標不僅包括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而且包括促進學生的個性發展和提高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

2. 強調學生和教師在學習中的積極感受

一方面,體驗式教學法就是要在教學過程中引起學生積極健康的情感體驗,直接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在學習活動中體驗和獲得直接經驗,并加以改造和發展,促進學生對新知識的快速正確地理解掌握。另一方面,它強調教師的教學過程是體驗智慧、創造和成功的過程,這有利于教師反思并提高教學水平。

三、高效課堂的評價標準

高效課堂教學最真實有效的評價標準應是學生學習的效果,即學生學會運用知識,避免“假知”和惰性知識;學會學習;學會做人,即教養和素質方面得到提升。

四、結合課例分析在英語課堂上,如何運用體驗式教學更有效

1. 學生和教師

(1)學生應積極參與到學習體驗中來。英語學習光靠模擬和記憶是不夠的,而在體驗式英語學習中,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體驗,真正做學習的主人,具有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課例1)

吐魯番實驗中學的米拉吉?古麗老師在模塊4第2單元Working the Land的V-ing作主語和賓語的語法教學中(人教社《普通高中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上課伊始就讓學生進行了體驗式外語學習,設計了全班學生在教師B-box伴奏下,進行說唱表演,復習感悟上節課的內容。

Music time:Rap the following sentences with rhythm

Sitting on the chairs, reading in the room and working for a college is what we try to do. Hoping for the best, prepared for the worst and devoting ourselves can make our dreams come true.

在此課例中,學生從被動的接受者到學習過程的主動參與者,在親身體驗中體會、內化語言,有了更大的提高。第一,教師設計了學生此刻正在學習的語境,用令學生耳目一新的說唱種形式,唱出這幾個朗朗上口的以V-ing作主語句子,能激發學生興趣和積極的情感體驗,從而大大減少了對語法課的畏難情緒。這對新知的認知活動起積極作用。第二,根據語法交際取向原則,學生不是在了解語法結構后用它,而是在使用中了解語法結構。學生在此學習語法過程中能夠口、手、耳、眼、腦并用,通過觀察分析應用此語法結構。然后教師再呈現語法概念,這樣能幫助學生自己更好地了解感悟語法規則,學會運用。因而學生在知識、技能、能力方面學有所得,學習態度得到改善,主動參與、勤于動腦的意識和能力得到培養。

(2)教師應設法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部動機。教師不只是簡單的課堂管理者、指揮者,也不是機械的灌輸者或傳授者。教師只有激發了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體驗和內部動機,才是師生互動的創造者、指導者和促進者,進而更好地培養學生對目標語言和目標文化的喜愛。

(課例2)

內蒙古赤峰四中張敏華老師在模塊6第2單元Poems讀寫課中較好地激發了學生英語學習的動機。課堂基本步驟如下:設疑啟思―策略引導―合作探究―回顧總結。①設疑啟思,先播放一段視頻,讓學生感知詩歌的魅力。設計意圖:學生對英文詩歌有一定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教師通過設置情境,通過背景知識問題,激活學生已有知識,自然引入本課學習詩歌的特點,為學生學寫簡單英文詩歌做好了鋪墊。②引導學生運用尋讀策略閱讀文章先初步了解不同形式詩歌的特點。設置Skimming練習:1.What is the main topic of the reading passage? 2. How many kinds of poems does the text mention? What are they? 學生做快速閱讀填表練習,進一步掌握五行詩的寫作特點,為合作創作詩歌做準備。③學生小組合作寫詩歌。通過角色卡片,明確小組成員的任務分工,成員分別負責詩歌主題、選詞、押韻,然后共同合作寫作了英文詩。設計意圖:在合作與競爭氛圍中,學生們紛紛爭當小詩人,學習動機較強。同時有利于培養學生搜集、處理信息的能力和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3)教師應從教學實踐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完善教學策略。教師在體驗式教學中遵循“實踐――認識――(下轉第91頁)(上接第90頁)再實踐”來改進教學水平。

課例2課后的調查問卷的設計內容上體現了對本堂課學生的學習狀態的關注,強調了教師在英語教學中促進、提高和總結的作用。問卷如下:①寫出下列單詞的漢語意思convey, flexible, syllable, rhyme, rhythm, translation, repetition, emotion;②寫出本節課所學的五種詩歌的形式及特征;③根據本課所學內容,自己創作一首詩歌(五種形式任選);④通過本節課的學習,談談自己對中外詩歌有怎樣的了解。

之后教師對以上各項都做了統計:(1)64人中18人詞義記憶沒有全對,錯誤集中在rhyme, rhythm, emotion;(2)形式和特征:54人全對,3人只記住了4種形式,7人對list poems印象較模糊;(3)詩歌寫作:62人詩歌結構正確,多達60人選了五行詩,1人寫了童謠,1人寫清單詩;(4)對中外詩歌理解:52人提到了文化差異,31人對英文詩歌感興趣,更喜歡詩歌了,30人提到中外詩歌可以傳達感情,敘事的相似性,8人提到中國詩歌歷史悠久,與英文詩歌相比,更容易背誦,瑯瑯上口。

在體驗式教學英文詩歌之后,教師設計的問卷的第四項體現了教師在實踐后的反思。該問題的設計既有利于教師了解學生對中外詩歌的思考,幫助學生轉變被動吸收的學習方式,又有利于教師反思在以后英美詩歌單元的教學中如何更好地培養學生對英語和英美文化的喜愛。因此,體驗式英語教學中教師的反思促進了她以后的教學。

2. 教學過程

(1)體驗式英語學習活動具有真實的交際意義

體驗式教學活動與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只有在真實的情景中,學生才更好地學習新知,從而在相似的情景中去運用所學知識。

(2)體驗式英語學習活動循序漸進、從易到難

學生應有適當的符合學生現階段的認知能力的體驗式學習的機會,這樣學生才會理解,才能產生有意義的學習。教師激活學生已有的知識和能力,進行嚴密緊湊,環環相扣的課堂組織。只有之前有相關的聽和讀方面的充分“輸入”,才能保證學生在體驗式課堂上水到渠成地完成具有一定挑戰性的說和寫的“輸出”任務。

(3)體驗式英語教學強調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廣度和深度

體驗式英語教學強調的學生參與廣度指盡可能關注到每一個學生,深度指關注學生在學習活動中體驗了多少,體驗的程度如何,能不能很好地將所學的知識內化并自如運用。我們可以這樣做:體驗式學習的重要形式是小組合作學習。這既利于成員廣泛地主動參與體會、內化語言,積極思考,踴躍發言,調動思維的積極性,又能讓成員在向組員表述自己觀點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思維質量。

五、結束語

第11篇

網: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培養和保持學生較濃的學習興趣很有必要。如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有了實踐中的幾點感悟:

一、渲染英語課堂氣氛,引發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小學生愛說愛鬧,無所顧忌,敢想敢說好動,求新求異的愿望強烈。因此,我們必須因勢利導,不要為了盲目追求課堂紀律而打擊他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上課時,教師盡可能多地用風趣幽默、充滿誘因或懸念的語言,并配以豐富的表情和手勢來組織課堂教學,能給學生創造一個開放寬松的教學環境,在和諧寬松的課堂氣氛中,可以使學生們懷著輕松愉快的心情投入學習。教材中有很多內容都涉及到學生熟悉的生活,因此我們應適當地把教室變成他們的活動場所,讓他們自由地施展個性,激發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學習內驅力自然會逐步增強。

二、充分研究教材,認真備課,在教學環節中增加趣味性。教師對學習材料和內容的處理,一般是由易到難,逐步深入,同時要考慮到對學生學習興趣一定的刺激程度,使學生的思想始終處于積極狀態,使他們的興趣逐步升級。比如在進行課文教授時,教師可從網上下載英語材料、采用自制課件來進行教學,用生動的形象、真實的畫面、優美動人的語言和音樂來豐富學生的想象力,刺激學生的興趣和求知欲,增強學生的記憶效果,從而實現教學目標,達到教學目的。

三、注重“以人為本”,發揮學生主體作用。教師應把小學生看作是具有成長潛能的生命體,其內部蘊藏著主體發展的機制;認識到教學的目的在于開發學生的潛力,驅動其主體的發展機制,使之成長、成熟。

“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教育界越來越深入人心,在教育過程中,以學生為中心,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已成為廣大教師所熱衷的教學方法。學習研究均證實:外語教學中的重點不再應該是“我們該教些什么”,而應是“我們如何在課堂教學中創造這些條件”。

四、建立新型師生關系,重視師生情感交流,培養興趣。師生關系是以基本的人性觀為前提的。傳統的師道尊嚴,便是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的體現。現代教育觀則認為人的本性是積極的、向上的,具有生長與進取的潛力,教育的目的是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的健全發展。而權威型的師生關系無疑會扼殺兒童的創造力與稟賦。

五、開展形式多樣的英語課外活動。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興趣的源泉在于運用。”為了增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給學生更多的運用英語進行交際的機會,教師可以設計和組織多種難易適度的課外活動。通過活動可以讓學生把所學知識運用于實際,使學生認識自我,取得不同程度的成就感,增強其自信心,增添學習英語的興趣和樂趣,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而長久保持其對英語學習的興趣。教師可以編輯英語學習園地或辦英語壁報,刊登一些游戲方法、英語小詩歌、謎語、典故、趣聞、學生日記等;還可以成立英語課外活動小組,開展學習課外材料、演唱英語歌曲、表演英語會話或短劇等,結合實際地組織英語競賽,讓學生在這些活動中互相幫助、互相感染,進而共同提高水平,長久保持學習英語的興趣。

總之,英語學習,興趣為先。所以,作為英語教師,一方面要向學生傳授語言知識并使他們掌握技能,另一方面更要重視培養和保持學生對這門學科的興趣,獲得事半功倍的效果。這樣才能真正把新課程標準提出的要求落到實處。

第12篇

摘 要:《天真之歌》是英國詩人布萊克所寫的深受中國讀者喜愛的作品之一。布萊克在《天真之歌》中寫出了天真的三個階段,從蒙蔽中的天真轉到美好愿望中的天真再到優美想象中的天真,這也是布萊克的思想的轉變升華,契合了心靈與天堂之和諧。全文充分表現了宇宙和諧觀,蘊含了人類自身的內在和諧,以及人與人、人與大自然之和諧。

關鍵詞:芻議;《天真之歌》;和諧觀

威廉姆?布萊克是生活在十九世紀的英國的浪漫派詩人和基督教徒,也是英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他對想象出宗教的幻覺進行深刻的思考,開創了想象力在創作中的應用,啟發了迪蘭?托馬斯、愛米莉迪金森以及阿爾蒂爾?蘭波,忠實的記錄了生活中的經歷和感觸,是最優秀的凈化知覺的信徒之一,提供了人們所缺的但是浪漫主義所學要的某些藝術品質。國外對于布萊克的研究比較早,國內興起的較晚,國內對于其研究主要是從《天真之歌》的主題、藝術手法、意象的運用等著手的,缺少思想的探究和升華。作為虔誠的信徒,它的作品的創作的源泉主要是在基督教的圣經想象出的,本文在解讀詩歌的基礎上,探究其所蘊含的基督教的和諧觀。

一、《天真之歌》的解讀

布萊克作為浪漫主義的先驅,是“黎明前孤獨的聲音,寂靜時分的歌唱者”[1]。《天真之歌》是由19首小詩組成的,包括《序詩》、《黑小孩》、《升天節》等,將人類的生存狀態與亞當的伊甸園相聯系。《天真之歌》不僅是圣經的隱喻,也是新柏拉圖主義的隱喻[2]。《天真之歌》的中心思想主要蘊含在《序詩》中,在這首小詩里,云端的孩子請求吹笛人為其吹奏一曲“小羊羔的歌”,并在聽的過程中被感動,可謂是又哭又笑,并在最后流下了喜悅的淚滴。孩子在詩中央求吹笛人將其未盡之言寫進書中,吹笛人則用一根空心蘆管為每個孩子譜出動聽的樂譜。文中吹笛人是被救贖后的圣徒,云端的孩子象征著基督耶穌,而吹笛人與上帝的孩子們同住,在人間建立天堂耶路撒冷,就像《馬太福音》中所展現的那樣人、自然、上帝的和諧統一,即伊甸園是一個隱喻,暗指人與上帝、人與人之間充滿愛的和諧相處的狀態。

《天真之歌》的思想與中國的儒家思想是相契合的。中國的儒家思想講究“中庸之道”即人類自身的主客觀相和諧、“以和為貴”即人與人之間相和諧、“天人合一”人與自然相和諧、“天人相通”人與宇宙、世界相和諧統一。而《天真之歌》之中的人與人、自然、上帝的和諧統一與儒家的思想不謀而合。

二、《天真之歌》中的和諧觀

《天真之歌》中的和諧觀主要是人類自身內在的和諧、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3]。

1、人類自身內在的和諧

人貴在認識自己,就像曾子所說的那樣“吾日三省吾身”,幫助別人謀略是否已經盡心,和朋友的交往是否已夠誠心,是否已經復習所學的知識,儒家的思想就是認為人應重視內心的修養,尋找真我,保持真我,不為物喜,不以己憂。基督教的思想在這點與儒家學說相類似,強調自身的修養,就像蘇格拉底所認為的哲學的對象從來都是人的內心,即認識自己,保持真我,做到見賢而思齊,見不賢而內省,達到近乎于耶穌的神圣的氣息,滿足《哥林多前書》所寫的基督教的要求“人應當自己省察自身”,強調人類自身的內在的修養和和諧。《創世紀》中的亞當和夏娃就是沒有禁得住誘惑,迷失了本心進而偷食圣果,被趕出伊甸園,隱含著人類自身若是不重視自身的修煉的達到和諧,也會破壞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

2、人與人之間的和諧

《升天節》中描寫了人與人之間和諧的一幕,即在升天節這一天每個孩子都穿著鮮艷的衣服在英國的圣保羅教堂唱歌的情景,孩子們受到了與往日不同的待遇,得到別人的尊重,孩子們在這個時候感謝上帝的慈愛和人們的好心。布萊爾在本篇詩歌中就強調人們應該互相尊重,摒棄身份、職業,愉快的生活在同一個天堂,遵從人與人之間的和諧相處。正如,儒家所堅持的以“和”為貴,人與人之間和諧相處,互相幫助,互相促進,進而建設一個大同的社會。另外,《羔羊》、《對別人的悲傷》等詩歌中均體現了“愛人入己”的人與人的相處方式,強調建設人人相愛的人間天堂――耶路撒冷。

3、人與自然的和諧

在儒家思想中,天就是自然,天道就是自然的運轉。儒家思想認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與自然應該“天人合一”、“天人相通”,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基督教的思想中也是這樣的意思:上帝創造了人類,并讓人類生活在伊甸園中,與上帝同在。《天真之歌》中的《夜》、《春》、《笑歌》、《鮮花》和《保姆之歌》這五篇詩文就是給人們塑造一個人間的天堂。“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空”和一朵花兒關心并照顧著小雀,他們幸福歡快的生活著等,展示著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并號召人們與自然和諧相處。再由人與自然的和諧翻沉人與人、人類自身的和諧,促進對于完善自身的追求。

結束語:

《天真之歌》以一首詩篇的形式,用精煉的語言和多種修飾手法,暗含豐富的人生的哲理,基于基督教的教義,描寫理想中的世界,又契合了中國傳統的儒家的思想,強調人類自身內在的、人與人之間的、人與自然的和諧。

參考文獻:

[1] 張強,朱志勇.布萊克詩歌表現手法淺析[J].名作欣賞.2011,(06):35-37.

[2] 劉云雁,吳虹.威廉?布萊克詩歌的泛神主義傾向[J].湖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1(01):11-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台县| 商都县| 揭阳市| 教育| 根河市| 曲阳县| 丹江口市| 延安市| 凉山| 广德县| 彰化市| 洛南县| 东乡| 珠海市| 桐梓县| 罗定市| 德安县| 上林县| 江西省| 驻马店市| 称多县| 通州市| 高尔夫| 万年县| 咸丰县| 囊谦县| 天津市| 蒙城县| 荥经县| 湘潭市| 松滋市| 大悟县| 彭泽县| 福海县| 三台县| 临江市| 旅游| 平舆县| 永嘉县| 视频| 永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