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文學核心論文

文學核心論文

時間:2022-08-08 01:08:4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文學核心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文學核心論文

第1篇

英文名稱:Progress in Astronomy

主管單位:中國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上海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0-8349

國內刊號:31-1340/P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3

期刊收錄:

CBST 科學技術文獻速報(日)(2009)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2008)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本刊是中國天文學會委托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臺主辦的天文學類學術核心刊物。主要刊登反映國內外天文學各分支學科最新研究進展的評述性文章,也發表研究論文、研究快報的學科前沿介紹、學術活動等稿件。

主要欄目

述評、研究論文、研究快報、學術活動。

第2篇

英文名稱:Literary Heritage

主管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

主辦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北京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0257-5914

國內刊號:11-1009/I

郵發代號:18-266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0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第3篇

關鍵詞:語文教師 美育資源 教學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4)09-0261-01

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是崇德向善的基礎,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源泉。學校教育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的主陣地,語文教學是實施美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和書法、音樂、舞蹈、美術等學科的教學一道,共同構筑起學校美育的平臺。

學生審美觀的形成,審美能力的培養,創造美的能力都和語文教學有著密切的聯系。美育離不開語文教學,語文教學也離不開美育,兩者在學校教育中相互滲透,相互支撐,最終達到和諧發展的目的。在語文教學中,蘊藏著豐富的美育資源。我們只有加深對這些美育資源的認識,最大限度地加以發掘利用,才能上好語文課,完成語文教學的美育任務。語文教學中的美育資源,主要存在于語文和語文教學的其他方面。

一、語文中的美育資源,大致有文學作品和非文學作品兩類

1.文學作品有詩歌、散文、小說、戲劇、童話、寓言以及其他用文學形式表現的課文。它是語文教學中最直接的美育資源,也是語文教學中美育資源的主體。語文教學中的美育任務主要靠它來寫成。這些文學作品有的再現了自然美;有的反映了社會美;有的贊揚了人的外在美;有的歌頌了人的內在美;有的歌頌優柔美;有的歌頌了陽剛美……;還有一類作品,它把現實生活中的丑惡人物和現象,塑造成反面的藝術典型,使丑的內容更加突出、更加鮮明地表現出來,賦予丑的典型形象及審美意義。這些文學作品,使學生情感上受到感染,逐步具備甄別真善美與假惡丑的能力,形成健康的審美觀,形成“核心價值觀”的思想基礎。

2.非文學作品的美育資源,主要存在于議論文和說明文中。從形式上看,議論文和說明文都必須注意行文流暢、結構嚴謹、語言準確等特點。這些特點本身就具有審美價值。從內容上看,教材中的議論文和說明文都揭示了事物的本質規律和內在聯系,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嚴密性。這些內載的和外在的規律對塑造學生的美好心靈有作直接和間接的教育作用。另外,議論文和說明文在表達方式上往往兼有描寫、抒情、記敘等表達方式,帶有一定藝術色彩,具有一定的審美價值。但議論文和說明文的美育作用,不像文學作品那樣具體、直接,需要語文教師注重發掘,使用得當,才能收到良好的美育效果。

二、語文教學的其它方面也蘊藏著豐富的美育資源

1.語文說話和寫作教學 在對學生進行說話訓練時,必然有美的要求。所謂“儀態大方”、“清楚簡捷”、“語調和語態”、“禮貌稱呼”、“敬語和謙語”,都是對“語言美”的一般要求。至于幽默、詼諧、風趣、機敏等,則是語言美的最高境界了。只要我們在聽說訓練時認真引導,學生對“語言美”的認識和實踐,將會收到很好的效果。

我們對學生進行寫作訓練時,包含兩方面的美育意義。一是對美的認識和感受。寫作前,學生要對自然和社會觀察、感受,這是以美來認識美的過程。二是對美的再現和創造。學生把自己對自然美和社會美的所見所感寫成文章,這是對美的再現和創造過程。因此,為達到說話和寫作訓練的美育目的,教師應盡多地引導學生觀察自然,多參加社會實踐,使學生掌握更多的再現美和創造美的技巧和方法,通過自己對美的看法、說法、做法來傳遞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和諧美的正能量。

2.語文的修辭和書法教學 修辭的目的就是要達到語言形式的完美。通過修辭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語言的對比美、對稱美、均衡美、和諧美、參差美,以及多樣性統一的美,從而追求美的理想修辭效果,逐步形成較為完美的語言風格,形成語言美。書法也是一門藝術,特別是漢字書法更能體現其特有魅力,它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漢字是音、形、意的結合體,是其它任何文字都無法比擬的。作為語文教師要在此加強對學生的漢字文化自信心教育。中國的書法和繪畫從來就沒有分家,畫中有“書”、書中有“畫”,相得益彰。漢字書法基本要求是筆畫清秀、結構端莊、布局勻稱、有形有神,是表現書寫美的最初形式。至于出入、收放、偃仰、向背、避就等筆法的運用,挺拔、端莊、俊秀、遒勁、秀媚、形似、神似等風格的表現,則是對書法的深層次要求。通過漢字書法教學,可以使學生認識這種特殊的藝術表現形式,掌握各種表現技巧,更好地表現漢字書法的藝術美,更好地理解漢字的獨特魅力所在,提高學生欣賞美、表現美的水平。

3.語文教學中觀察和表現 在觀察自然時,學生即可領略到山明水秀、月白風清、曲徑小溪的優柔美(優美),又可領略到崇山峻嶺、海闊天空、暴風驟雨、雷鳴電閃、驚濤駭浪、急流飛瀑的陽剛美(壯美)。在觀察社會時,學生可欣賞窈窕俊俏的形貌,優雅瀟灑的儀態,又可感受移山填海的勞動場面、英勇獻身的革命精神、堅貞不屈的革命情操的壯美精神。從而讓自然和社會的和諧美與人文精神的崇高美來陶冶學生的情操,美化、凈化學生的心靈。

語文教學活動中的“表現”,主要有演講和朗誦,停頓的長短、吐詞的輕重、語調的升降、語速的快慢(抑揚頓挫),以及各種感彩的準確把握,都是對學生進行語言藝術教育的基本構件。學生可通過演講和朗讀,培養和提高學生自己的藝術能力,讓聽眾感受到語言美的魅力所在,從而達到學生去感受美、欣賞美、追求美的目的。

總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就是要棄惡從善、棄偽存真、棄丑陋存文明,核心價值觀的形成美育是基礎,語文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掘、利用好美育資源,讓學生去欣賞、感受、應用、創造美,讓學生去發現大自然、人類社會的美,去感受美好的生活,去追求美好的未來,去傳遞美、善的正能量。

參考文獻

第4篇

英文名稱:Modern Foreign Languages

主管單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

主辦單位:廣州外語外貿大學

出版周期:季刊

出版地址:廣東省廣州市

種:中文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3-6105

國內刊號:44-1165/H

郵發代號:46-70

發行范圍:

創刊時間:1978

期刊收錄:

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引文數據庫(CHSSCD―2004)

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2008)

中文核心期刊(2004)

中文核心期刊(2000)

中文核心期刊(1996)

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期刊榮譽:

社科雙效期刊

聯系方式

第5篇

一、中文核心期刊簡介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是學術界對某類期刊的定義,一種期刊等級的劃分。它的對象是,中文學術期刊。是根據期刊影響因子等諸多因素所劃分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是北京大學圖書館聯合眾多學術界權威專家鑒定,目前受到了學術界的廣泛認同。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較權威的一種,是除南大核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以外學術影響力最權威的一種。按照慣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圖書館評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錄要覽》一書。

從影響力來講,其等級屬同類劃分中較權威的一種,是除南大核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以外學術影響力最權威的一種。按照慣例,北大核心期刊每四年由北大圖書館評定一次,并出版《北大核心期刊目錄要覽》一書,從2011年更改為每3年一評定。

二、評價方法

核心期刊定量評價,采用了被索量、被摘量、被引量、他引量、被摘率、影響因子、被國內外重要檢索工具收錄、基金論文比、Web下載量等9個評價指標,選作評價指標統計源的數據庫及文摘刊物達60余種,統計文獻量達221177余萬篇次(2006至2008年),涉及期刊14400余種。本版還加大了專家評審力度,8200多位學科專家參加了核心期刊評審工作。經過定量評價和定性評審,從我國正在出版的中文期刊中評選出1980余種核心期刊,分屬七大編73個學科類目。該書由各學科核心期刊表、核心期刊簡介、專業期刊一覽表等幾部分組成,不僅可以查詢學科核心期刊,還可以檢索正在出版的學科專業期刊,是圖書情報等部門和期刊讀者不可或缺的參考工具書。

三、學科類目

一共分為七編:第一編哲學、社會學、政治、法律、軍事

該書由北京大學圖書館朱強館長等任主編,北京多所高校圖書館及中國科學院國家科學圖書館、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民大學書報資料中心、中國學術期刊(光盤版)電子雜志社、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北京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國家圖書館等27個相關單位的百余名專家和期刊工作者參加了研究。

《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已于1992、1996、2000、2004、2008及2011年出版過六版,主要是為圖書情報部門對中文學術期刊的評估與訂購、為讀者導讀提供參考依據。為了及時反映中文期刊發展變化的新情況,編者開展了新一版核心期刊的研究工作。課題組認真總結了前五版的研制經驗,對核心期刊評價的基礎理論、評價方法、評價軟件、核心期刊的作用與影響等問題進行了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改進評價方法,使之更加科學合理,力求使評價結果盡可能準確地揭示中文期刊的實際情況。

五、核心期刊體系

國內評選體系:北京大學圖書館“中文核心期刊”、南京大學“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中國科學技術信息研究所“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又稱“中國科技核心期刊”)、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中國科學院文獻情報中心“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CSCD)來源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學報學會“中國人文社科學報核心期刊”以及萬方數據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建設中的“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第6篇

一、改變傳統的語文教學方式和觀念

學生是學習中的主人,新課標的制定打破了過去僵化的教學模式。由以前的教師“教”為核心轉變為當前的以學生“學”為核心。也就是說教師要給學生充裕的自主學習的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自主、合作、探討、感悟、體驗、內化,從而達到教學目標。例如筆者在教《皇帝的新裝》一課時,做了如下設計:先把[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職稱論文寫作服務lunwen. 1KEJIAN.CO M,歡迎您的光臨]教學內容改編成話劇劇本,然后分組選角色進行排練,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表演深刻地認識和體會那是一個什么樣的皇帝啊?他的新裝是怎樣的新裝?為什么大人看不出來,而小孩子能看出來?筆者認為通過這一活動諸如此類的重點問題會迎刃而解。再由學生分組表演,表演結束后再提問題。通過這樣的活動,既給學生寬松對時間與空間,又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水平,真可謂一舉多得。所以我們會得出一個結論:把教學中的自主權是否交給學生,決定著課堂教學的成敗。如果學生真正成為課堂教學中的主人,對學生來說那大有裨益。

二、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

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其這一地位永遠不可能改變,也不會改變,備教法、備教材是備課當中不可缺少的重點環節,但筆者認為備學生才是關鍵所在,學生是課堂教學的主體,這一點作為我們語文老師絕不能忽視,永遠應該銘記。因為只有了解掌握了學生的基本情況,才能在課堂教學中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如學生的知識儲備怎樣,學習興趣如何,文化修養和人文情懷咋樣,家庭教育和愛好怎樣等方面都要考慮進去。只有做到這些老師才能去營造適合于學生發展的

問題情境,才能去構建“教師搭臺,學生唱戲”的雙主教學模式。筆者在教學《我的叔叔于勒》一課時,向學生追問課文后面的一個問題:我們一家回來改乘圣瑪洛船,這究竟是為什么啊?然后讓學生合作、自主、探究這一問題,學生會帶著濃厚的興趣去認真閱讀和思考這一問題,通過閱讀和思考,他們會得到正確的答案:原因只是為了躲避叔叔于勒。為什么躲避叔叔于勒呢?原因很簡單只是因為他從一個我們記憶中的[專業提供論文寫作和職稱論文寫作服務lunwen. 1KEJIAN.CO M,歡迎您的光臨]富翁變成了窮水手。那之前為什么我們天天念叨他呢?是因為他在信中說要給“我”父親一大筆錢。通過這一系列問題的追問,就可以使學生強烈感受到資本主義社會中金錢比親情更重要的炎涼與冷漠的這一主題。這些教學環節的設計,正能體現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也是我們語文老師最應該做的事情。(本文來自于《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現代閱讀·教育版》雜志簡介詳見)

三、注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就語文學科而言,新的語文課程標準強調語文學科的工具性、人文性。在語文學科教學中要體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因為語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語文學科教學的終極目標是提高學生語文素養和人文情懷,為學生終身良性、全面發展大打基礎。語文課程的多重功能決定了它在九年義務教育階段的重要地位,是現代人文精神的重要基石。四、總結總而言之,怎樣才能調動學生的主題參與精神,這就需要發揮教師在組織教學活動中的主體性,在文本、教師和學生的多重對話中具體地組織課堂教學。本文選自《教育·學習》2014年第4期,版權歸原作者和期刊所有。

第7篇

英文名稱:Journal of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Teaching and Research on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Edition)

主管單位:云南省教育廳

主辦單位:云南師范大學

出版周期:雙月刊

出版地址:云南省昆明市

種:中文

本:大16開

國際刊號:1672-1306

國內刊號:53-1183/G4

郵發代號:64-81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4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第8篇

論文關鍵詞:英美文學教學;邊緣化;教育本質

21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面臨著這一挑戰,培養高素質的復合型英語人才就成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的神圣使命。2000年教育部頒布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明確指出:“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作為英語專業主干課程之一的英美文學課程旨在“培養學生閱讀、欣賞、理解英語文學原著的能力,掌握文學批評的基本知識和方法。通過閱讀和分析英美文學作品,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及文化的了解”。文學課在培養復合型英語人才方面的重要作用無需贅述。然而,在以科技和商品為主導的市場經濟的沖擊下,“英美文學課不斷被一些‘實用’的課程擠向‘邊緣’,其影響力不斷被削弱”?,F在英美文學課的教學遇到了極大的挑戰:一方面學生抱怨文學難學,興趣不高;另一方面教師也滿腹牢騷,文學難教。筆者認為這種現象的出現既有對文學教學認識不足的深層原因,也有教學策略等技術層面上的局限。本文旨在反思國內文學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并提出合理建議,期冀為文學課教學提供參考。

一、英美文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

(1)學生對學習文學的認識不足,興趣不高。其原因在于伴隨市場經濟高速發展而來的實用主義思潮對學生學習動機的影響。學生在選擇專業時首要考慮的是就業的難易,很少有人會真正從自己的興趣出發。近年來在英語專業就業形勢日趨嚴峻的背景下,選擇英語專業(部分是被選擇)的學生經常會拋出這樣的問題:“學習文學有什么用?”筆者對部分高校60名英語專業大四學生做了一份問卷調查,內容涉及對文學的興趣、閱讀的英美文學原著的數量、對教學內容、教學風格、課堂形式的期待等15個方面。收回有效問卷55份。結果發現:關于學習文學的動機,有25人表示是為了學分,占45%;49人承認讀過的文學原著不超過十本,占89%;12人表示對文學不感興趣,占22%。由此可見,學生選擇課程具有明顯的功利性。

(2)教學課時嚴重不足,教學任務難以完成。英美文學經過數百年的發展,涌現出燦若星辰的大批經典作家和經典作品,成為人類精神文明寶庫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加快,“實用主義”與“功利主義”之風肆虐,眾多院校在學生就業日益嚴峻的壓力下,不斷刪減英美文學課程或課時,增加“實用”類課程或課時。據調查,大多數院校把英國文學或美國文學的課時壓縮在一個學期內(36課時),筆者所在的學校由于實行課程小型化,英美文學教學各只有30課時,除去必要的課程導入、復習迎考及節假日的沖突,實際教學時間不足30個小時。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要把長達數百年的人類文化成果展示出來其難度之大可想而知。由此,“在有限的課時里欣賞一定數量的文學作品就變成‘蜻蜓點水’式的解讀”。虞建華教授在一次會議上指出,國內文學教學只是“跑馬觀花”,連“走馬觀花”都做不到。課程結束時,我們能給學生留下什么呢?

(3)英美文學教材建設有待優化。目前,我國出版的英美文學方面的教材已逾數十種,文學教師有了“充分”選擇的空間,然而真正適合本科教學的優秀教材卻不多。有的教材過分注重史的敘述,有的選讀的內容太長或是選讀的內容不能體現作品的精髓之所在。以史選結合的教材編排體例也較單調:文學史、作家作品簡介、作品選讀、注釋。據調查,“大多數教師對他們所使用的教材是不太滿意的”。

(4)教學手段等技術方面受限,教學效果差強人意。雖然21世紀已過去了十年,出于教學設施及課件開發的不足,大多數學校的英美文學教學還是沿用“一支粉筆、一本書”的傳統教學方法。這種單一的媒體通常難以對學生產生感官刺激,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的教師雖然也用課件教學,但對課件的依賴過大,上課成了教師讀PPT的表演。此外,課堂教學方式單調。由于學生參與性不足,教學活動基本上是教師單方面的講解和灌輸。在教師一言堂的模式下,學生被動地接受大量的知識,學習積極性受到了壓抑。其結果必然是一方面教師講得無精打采或是自我陶醉,另一方面學生聽得索然無味或是心猿意馬。

(5)師資隊伍建設滯后,文學教師專業素質有待提高。從教師方面來說,現階段英美文學教師的整體水平還有待提高。部分教師專業起點不高,知識儲備不足。由于他們所在學校的條件有限,也沒有機會去國外或國內其他著名學府訪學進修,因此進步較慢。此外,目前部分地區高校教師在經濟收入方面還差強人意,加上教學任務繁重,生活壓力很大,很多人靜不下心來讀書、做科研。對他們來說,文學教學只是簡單地傳授知識,上課缺乏必要的激情。由于缺乏獨到的見解且教學方法、手段單調,教學效果很不理想。

二、解決問題的策略

(1)提高對文學教學意義的認識。近十多年來,我國高校人文精神教育越來越受到實用主義、消費主義等觀念的沖擊。由此,大學究竟要培養什么樣的人引起了國人的熱議。毋庸置疑,大學教育的真諦是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世界頂級學府哈佛大學面向全校13個學院設置的核心課程涵蓋外國文化、歷史學、文學與藝術、道德推理、數量推理、自然科學、社會分析,共7大類11個領域。要求本科生至少用近四分之一的學習時間選修至少7個領域,計32個學分的核心課程才能畢業,其中各個專業必選一到兩門文學與藝術課程。其核心課程設置的理念是:“讓每一位哈佛大學畢業生不僅受到專業的學術訓練,而且還應該受到廣泛的通識教育,成為有教養的人”。美國普通高校英語系的教育目標也強調培養學生“創造性思維、正確寫作和有效交流”的能力,主干課程為文學、文化與寫作。文學作品是作家與其所處時代思想的凝結,是人類巨大的思想寶庫??梢院敛豢鋸埖卣f,文學在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能力方面的作用無可替代。

(2)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文學課教師是文學教學的發動機,現階段師資力量的薄弱也是制約文學教學發展的一大瓶頸。各高校應加強對年輕教師的培養,鼓勵在職進修或攻讀學位;有條件的應通過與國外高校合作辦學,多方籌措資金,多渠道選派一些教師到英美國家進修;加強國內外學術交流,有條件的學校應經常性地請一些國內外專家來校講學,或組織一些學術研討會,鼓勵青年教師積極參加,掌握國內外英美文學研究的新動態,有分析地吸取新的文學理論及研究方法。教師自己也應該以對學生負責的態度發揮主觀能動性,主動學習,在教學理念、文學修養、教改能力和現代化教學手段的使用等各方面進一步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以教研、科研促進教學。

(3)優化教材建設和教學內容設置。目前國內英美文學方面的教材建設雖然有了很大的進步,然而還有些差強人意。各高校除了選取現有的優秀教材外,還可以結合本校學生水平編寫自編教材作為補充。教材應選取難度適中、長度適宜,能代表作家經典作品中最出彩章節的內容。此外,必要的啟發性思考題、文學術語介紹和評論范例也不可或缺。

教學內容的選擇不妨以文學史為綱、以文學分期為線、以文學流派為模塊、以經典作品為切入點,以點帶面。對于每一流派,教師可精選一到兩位作家為代表,精講他們經典作品的代表章節,同時穿插介紹同時期的其他作家及作品。

此外,掌握一定的批評方法有助于提高文學欣賞能力,從而激發對文學作品的審美體驗和興趣。在教學實踐中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適時扼要地介紹一些批評方法及理論。例如,在教學《嘉莉妹妹》時,除了傳統的自然主義批評,還可以從消費社會的觀點出發,聯系當前我國經濟轉型期的時代背景來評價嘉莉;結合《女勇士》可介紹女性主義、文化身份等批評方法……存在主義、后殖民、性別理論、心理分析等也是學生感興趣的話題。

(4)改革教學手段和教學模式。文學作品教學不是教師自我陶醉或自作多情式的分析評價,而應喚起學生的內省。

首先,在教學手段上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筆者的問卷調查顯示42%的學生(23人)表示學習文學的最大困難是時間不夠;另有69%的學生(38人)認為教學中需要多媒體。文學課信息量大,課時少,如果想對某個作家有個全面的了解,2課時的教學時間遠遠不夠。為了增加單位時間內的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效率,活躍教學氣氛,多媒體的優勢顯而易見。多媒體課件應包含:講課提綱、背景資料、作家作品介紹、作品選讀、文學評論視角、討論思考題、相關網站等內容,注重圖文并茂、音/視頻相結合。在制作、使用課件時,要把握“度”的原則。一是要形式多樣,避免學生出現審美疲勞,二是不能過分依賴課件,課件的作用只是錦上添花,而非喧賓奪主。

其次,采用“合作—參與式”教學模式。首先把學生分成若干3-5人的小組,課前教師提出一些啟發性問題,讓學生以小組協作的形式,通過圖書館、網絡等渠道收集資料,寫成書面報告,上課時提交課堂討論;課上教師對學生的報告做些必要的評價與補充,然后引導學生營造一種討論、交流的氛圍,激起學生的表達欲、交流欲,暢所欲言;課后根據課上討論的內容,引導學生就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寫簡短的評論。此外,每學期可安排2-3次的學生課堂展演(presentation),要求學生認真閱讀原著,找到切入點,制作PPT,在課上展現出來,全班圍繞展現的內容和展現本身進行評價與討論。

第9篇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一】

一、個性化教學是遠程教育的必然要求

 

所謂個性化教學是指教師以個性化的教為手段,滿足學生個性化的學習目的,并促進個體人格健康發展的教學活動。個性化教學包含三個因素,即教育者、教材、受教育者。“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是個性化教學的具體體現,個性化教學是教育規律的必然要求。受教育者當前掌握的知識和所達到的能力水平等智力因素及其性格特點、學習動機類型、認知風格等非智力因素千差萬別。針對不同受教育者,教育者只有因材施教,才能更好地提高教學質量。近幾年,電大開放教育招生專業不斷增多,地方中小學教師學歷不斷達標,政府公務員學歷持續提升,但漢語言文學專業卻出現了招生人數遞減的情況,很難形成傳統意義上的班級規模。學生人數過少的現象,給開放教育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方式帶來了新的挑戰。漢語言文學專業迫切需要個性化教學以適應目前的現實。

 

二、漢語言文學專業遠程教育個性化教學特點

 

1.網上輔導多于面授輔導課時

 

隨著遠程開放教育模式的改革和探索,教師面授課程已經逐漸為網絡教學所替代。傳統的教師面授課時正在大幅度地減少。在這種背景下,如何進行個性化教學,提高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教學質量,已經成為電大教師共同關心的問題。網上教學資源建設和虛擬空間社區的師生交流被提上日程。

 

2.教師一專多能

 

在電大遠程教學中,“傳道、授業、解惑”作為教師的基本職責,已經有了新的內涵。教師不僅是知識的傳授者,是學生學習方法的引導者,要“授之以漁”,而且是知識載體的創建者,教師要運用現代化手段完成網上教學資料整理更新以及課程資源建設任務。電大課程責任教師既要熟悉教學理論內容,又要熟練掌握計算機技術,其教學工作量不是減輕了,而是比以前更重了。事實上,開放教育教師往往要負責很多門專業基礎課程或對多門課程進行教學輔導。在多媒體教學方面,電大遠程教學要優于傳統教學,各專業教師基本會制作或參與制作多媒體課件和網絡課程。

 

3.個性化教學的核心———創新性

 

每年專升本的學生中都有在??齐A段不是漢語言文學專業的,在基礎知識銜接上比較困難。學校針對這部分學生要開補修課。教師教的學生人數每屆總量并不多,但輔導學生的課程數量卻很大。每一個教師精力是有限的,隨著新課程的不斷出現,舊課程內容的不斷更新,要把工作做好,唯一的途徑就是不斷創新,挑戰自我。

 

三、漢語言文學專業遠程教育個性化教學實踐探索

 

1.靈活的授課機制

 

電大學生多數是成年在職人員,學生上課出勤率受到一定影響。當某屆學員本身人數少而又出現嚴重缺勤時,大班授課方式就很不合適。經過探索,我們認為出勤率較高時在教室授課較好,因為有多媒體大投影,可以方便學生邊聽邊看課件,可以提問或集體討論。而出勤率較低時,采取教師和學生面對面座談交流方式比較好,或與學生一起瀏覽課程網頁,營造出教和學的和諧氛圍。

 

2.根據教材設計不同的授課方式

 

對于文學性較強的課程,比如中國現代文學專題和中國古代文學專題課程,學生興趣較濃厚,教師以講課為主,提問和課堂討論為輔;對于比較抽象的理論性課程,比如中國古代文化要籍導讀和西方文論等學生不太感興趣的課程,可采用師生共同參與、合作講課的方式,即教師給學生示范講解后,讓學生輪流上講臺,每人講一個作家或作品,難理解的地方教師在講臺下配合解釋。學生參與式教學,調動了大家的積極性,臺上學生講得認真,臺下學生聽得注意力集中;對于實踐性較強的課程,比如中學語文教學研究課程,則是采取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授課方式。電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的學生,多數是中小學教師,在課堂上讓這些在職的中小學教師討論發言或講解課程設計方案,非常貼近教學實際,來自于教學實踐中的具體案例具有很大的實用價值。

 

3.進行多樣化的網上教學輔導

 

網上教學輔導是課堂教學的繼續。在網絡遠程學習環境中,應該給學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有明確學習目標的課程資源。網上教學輔導的內容包括自主學習指導、電子教案、課程BBS論壇、期末復習指導、歷年考試真題分析及答案、形成性考核作業指導等。自主學習指導內容包括公布上課的時間和地點、預習上課的主要內容、課程的重難點提示、思考題。電子教案是對全書內容框架的梳理,以及對每個章節重難點的詳細分析。課程BBS論壇是網上師生互動的平臺,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考試重點定期專題討論題和小組討論題,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可非實時提問。期末復習指導側重各章復習重點訓練并給出參考答案。歷年考試真題分析及答案,是讓學生熟悉課程的考試題型及解題思路。形成性考核作業指導,是學期臨近結束時網上公布作業參考答案,便于學生反思自己的答題方式是否準確。

 

4.富有特色的形成性考核方案

 

電大學生平時成績占終結性成績的一定比例。平時成績一般由三部分組成,即上課出勤率、書面作業和網上學習。平時成績的標準,一要突出電大特色,網上學習分值比重加大;二要突出成人在職特點,上課出勤率所占分值相應較小;三是突出自主性,學生的學習進程和網上學習方式可以自己做主;四是學習時限性,應該有一個大致時間范圍。對于網考課程,中央電大制定了詳細的形成性考核方案,布置了網上作業,并限定具體的答題時間,逾期成績為零。中央電大形成性考核方案的優點是督促學生按時完成作業,提高學習效率;不足是盡管教師不斷提醒學生學習時限,但是學生由于工作繁忙,有時還是來不及按時答題,結果失去了考試機會。

 

總之,“因材施教”實施個性化教學,是開放教育漢語言文學專業課程教學的必然選擇。在開放教育中,“材”包含兩個含義:其一是指教學的對象———學生,學生不同,教學方法應該不同,對于電大開放教育的學生,應該以網絡遠程教育為主,面授輔導為輔。其二是指教學的媒介———教材,教材不同,面授教學方法以及相應的網上教學也應該有所不同。電大開放教育的課程責任教師承擔多門課程,課程性質不一樣,資源建設應各具特色。無論是教育對象,還是教育媒體,都彰顯了電大教育是遠程“因材施教”,這也決定了我們對開放教育個性化教學的探索任重而道遠。

 

【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畢業論文二】

一、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體系的建構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以筆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中文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目標確定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強化全過程的實踐教學,著力于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局笇枷霝?ldquo;高素質、強能力、顯特長”,構建具有專業特點、崗位要求和學校層級類型三維關聯度的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體系。結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傳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具體而言,保留中文專業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確保專業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凝煉核心課程,把握相應的理論精髓;綜合課程內容,合理取舍,形成語言類、文學類、寫作類、應用傳播類四大課程群,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合理利用這個載體學習、提高。

 

首先,文學類課程內容注重名著解讀的學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的能力。將原來文學分階段授課的方式改為塊狀式講解的課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發展為線索講解,以考察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為主,并輔以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選修課,重點培養學生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

 

其次,適應市場需求,優化語言類課程教學,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操練,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以應用語言學內容為主,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

 

第三,優化寫作類課程內容,強化學生文字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日常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等課程,加強與外部的聯系,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于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第四,加強應用傳播類內容的實驗化,利用傳媒技能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學層次,改變“教”、“學”態度和方法

 

調適知識性、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比例,注意課程設置與學生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培養之間的匹配,強化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是一種設計性教學,其核心環節是設計有效的實訓。實踐教學體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課程內非獨立實踐環節;一是獨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大量包含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的開設,如計算機文化基礎、多媒體技術與運用、動態網頁制作、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應用寫作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支撐“文化信息傳播”的專業方向,并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編寫出完整的教學大綱,設計出詳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查措施。這樣就有助于強化學生基本專業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專業特質的顯示度。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實踐環節必修課和實踐環節選修課程,如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作為必修的專業實踐課程,新聞采編實踐、傳播策劃實踐以及辦公文秘實踐等作為選修實踐課程。每門實踐課程通過時間安排、過程評價和綜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設計、確立實訓主體并激發其內在動力從而達到實訓目的。如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在學生第二學年結束后,利用兩周時間進行實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到社會中去鍛煉,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其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職業技能。

 

以上是顯性計劃里能反映出的并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課程設計,另外還鼓勵所有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性探索。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如何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尤為重要。我們的任課老師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獲得成功:從傳統的角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寫,立足傳統打基礎的一個方面。從創新的角度,強調師生互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1)除了老師講授之外,某些次要章節的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堂上主講,老師補充。有些章節也直接安排學生自學,寫出相應的學習提綱;(2)就重要的教學內容,設置論題,布置辯論會,在課堂上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論辯;(3)布置某一專題的學習時,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獨立完成小論文;(4)利用成都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把課堂延伸至名勝古跡,如在講李白和杜甫時,組織學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歷史文化。

 

三、恪守“結合”原則,加強過程評價,形成職業能力。

 

1.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開發。當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學生是否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能否快速適應崗位需要,是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與社會職業技能鑒定接軌,鼓勵學生在完成模塊教學后銜接參加社會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社會公認的職業技能資格考試證書,不失為一條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推行職業資格的培訓,如普通話等級證、秘書證、教師資格證、廣告從業資格證等。通過這些職業資格的培訓,培養學生從業規范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其在畢業后能夠達到勞動準入制要求的相關技能等級,為自己順利就業“添磚加瓦”。在此涉及到師資問題,從中文專業教師基本構成看,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教師居多,但多數只能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由于自身缺乏實踐,無法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以安排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的缺失是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

 

2.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方面采用“崗位模擬”這一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充分利用課堂、實驗室和校內其他資源,如校園電視臺、校報編輯部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開門辦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形成雙方互利性的校外實習基地,集中開展實踐實訓,推動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外學分的設置和管理,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專業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拓寬、社會發展人才類型需求相結合,在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之間構造一定富有彈性的中介。這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20世紀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曾經指出:“大學不僅需要與科學進行長期的永久的接觸,否則就要萎縮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歷史事實以及現實環境保持接觸。大學必須向其所處的時代的整個現實環境開放,必須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須整個地融入外部環境。”①

 

3.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課內活動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進行充裕的安排,因此與課內作有機聯動的活動設計,然后通過課外活動來實現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充分利用中文專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勢作用,通過創辦文學刊物,組織文學社、開展讀書征文競賽、演講比賽、寫作比賽、辯論賽、話劇表演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4.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科研意識。學生畢業論文和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選題均可源于專業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通過師生間研討式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正確進行能力評價,注重過程考核。評價既是一種壓力或激勵,又是一種反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修正信息,自覺提升短缺的能力。能力評價方式走向多元化,不拘一格,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常規與競賽結合等等,評價的組織也改變單一模式,個體評價(師與生)、小組評價(教師小組、學生小組、師生混合小組)、評委評價(以比賽方式進行評價時)等等結合使用。根據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指標,制定學生專業基本能力測評方案。如秘書實務課程,任課教師選擇幾個崗位,描述出崗位要求,組織其他專業教師構成招聘團,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招聘演練,學生感覺如臨現場。

第10篇

弄清南朝文學的形式美學傾向的成因和它導致的結果,是重新認識這一現象的關鍵所在。概括而言,其形成受到了玄學哲學在思維上的語言策略和南朝后期儒、玄、佛合流趨勢中,佛經翻譯對語言與文體的探索風氣的直接影響,因而有著深刻的哲學思想變革的背景。眾所周知,東晉南朝時期,社會文化較西晉有很大的變化。從根本上說,先秦以來中國哲學在實踐中體味哲理的思維方式,在玄學哲學中發生了趨向于形而上學的轉變。正是這一轉變,使具體的社會規范與人間秩序的合理性受到了質疑和追問,世界萬物的終極性問題被凸現出來。湯用彤曾指出,從漢末到魏晉,思想和議論從“具體人事”到“抽象玄理”的演進是學問演進的必然趨勢③。宇宙萬物、社會倫常等實體性問題不再是哲學家關注的中心,宇宙的本原與終極的依據就成了核心話題,而“有”與“無”、“言”與“意”就成了思想史的關鍵性詞語。思想界形成了熱衷于探討宇宙本原等形而上問題的風氣。依照哲學發展的一般規律性,哲學思想的形而上學傾向,必然會引發人們對于表達思想的工具——語言的重新認知這一時期士人思想空前活躍,掙脫了一尊儒學與一統帝國文化統治的十字轉換思維角度,從群體轉向個體,從共性轉向個性……生動地顯示了時人對于宇宙間物質多樣性法則的特殊注意。這種致思趨向,引發了人們對于兩漢以來掩蔽于經學羽翼,桎梏于儒學一統格局的文化各門類的全新認識,從而推動文學、藝術乃至史學進入本體獨立發展的軌道④。玄學哲學的語言策略,即玄學家通過對傳統經典的重新詮釋活動而完成對玄學哲學體系的建構。玄學家大多借助于對經典(儒家經典如《論語》、《周易》等,道家經典如《老子》、《莊子》等)的再詮釋而闡明己說。玄學在對儒、道思想和佛

教思想的批判與調和中,發展了文士的語言邏輯思辨能力,并把語言從業已僵化的形式(儒家經典章句注疏)和內容(禮教)中徹底解放出來,使之成為玄學體認世界和自身的重要媒介。梅洛?龐蒂說:“只有通過語言的媒介,我才能把握住自己的思維和自己的實存。”⑤玄學家正是借助于語言這一媒介,經過對經典語義層面的顛覆,進行對傳統哲學觀的改造。玄學清談的形而上學特征,導致哲學對語言問題的高度關注;后期玄學甚至發展到不重視談論的內容,而專注于其語言形式⑥。談者出言須“辭約而旨達”,言語特別注重簡約,要能片言析理⑦。玄學不再是處于原創階段的思想,真誠的哲理思索意味逐漸淡化,更多的是作為語言訓練式的思辨游戲和表達人生態度的文學演練。東晉以后的援佛入玄和佛教的進一步本土化,使“禮教”與“性情”之爭、儒學與玄學之爭終于以彼此和解告終,推動大規模的漢譯佛經以及梵唄誦經活動。宋文帝立儒、玄、文、史四館;宋明帝立儒、道、文、史、陰陽五部。齊武帝、梁武帝等君主都推崇佛教,支持譯經、說法及唱導誦贊活動⑧,上層文人如謝靈運、顏延之、沈約、王融、張融等都熱心參與。譯經文體常在不失原義的前提下,采用漢文學的形式⑨。梵唄與唱導歌贊,俱為佛法傳入以后產生的宗教詩歌,它們的句式略同于佛偈,有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據載南朝時有些唱導師在齋會上從事唱導,競能連續詠唱出一長串五、七言歌贊。他們宣唱的歌辭體制鋪張恢廓,聲音貫若連珠,往往達到使聽者忘倦的程度,具有很強的文學色彩⑩。這從聲韻、詞匯、語法、及文體風格等諸多方面影響及于文學文體11。玄學哲學所使用“寄言出意”、“得意忘言”的方法,是通過有限的言象世界把握無限的世界本體。佛教本土化的關鍵也倚重于語言策略12。南朝文人主要以詮釋、談說、論辯、譯經、著述等語言活動為策略對“有無”、“形神”等命題進行邏輯推論??梢娝枷虢绲母锩鼘嶋H上是從語言的革命開始,又是以語言功能的分化與廓清為終結的。在這一人潮流中,以詩賦為主的文學的本體特點,從語言形式的角度得到了越來越明晰的界定。文學語言沒有了載道宗經、敘事記言的種種束縛,進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于是形成了以文學語言形式的探索為焦點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確立了語言形式在文學藝術中的主導地位。沈約、王融、劉勰、鐘嶸、蕭繹、簫綱等人以文學語言形式的演變為尺度考察、評價此前及當時的文學,并建立了以形式為主要視點的文學觀,并提出了對詩賦創作的具體要求。

二形式美學觀照下的

文學觀、語言觀南朝哲學思維的語言策略,促使文士在創作中對語言潛在表現功能的進一步發掘。在先秦學術的“自家爭鳴”和秦漢以來文學創作積累的經驗的基礎上,受玄學思辨及佛經的轉譯等風氣的影響,南朝文人對語言和社會文化、思想情感的表達之關系有了充分的認識。漢語的語法特點、表現功能在和梵文的對比中更加明確。玄學講“寄言出意”,佛教也以為“非言無以暢義”?!把砸狻标P系是重要的玄學命題。王弼、荀粲一派及佛家雖認為語言只不過是表達手段,但意的表達義不得不依靠語言。所以他們雖然在理論上講“得意忘言”、“不落言筌”,認為“名”“言”皆非實相,但實際仍很重視語言。歐陽建、王導等主言能盡意論的一派則充分肯定語言對哲學實踐的重要性,認為是語言給了人認知世界的契機。歐陽建《言盡意論》云:理得于心,非言不暢;物定于彼,非名不辯。言不暢志,則無以相接;名不辯物,則鑒識不顯。鑒識顯而名品殊,言稱接而情志暢……名逐物而遷,言因理而變。此猶聲發響應,形存影附,不得相

與為二矣。這段話十分精辟地說明了語言和思想情感的依存關系:理得于心,非言不暢,二者猶如形影,不能分割。王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導“過江左,止道聲無哀樂、養生、言盡意三理而已”,這是東晉南朝文人清談經常涉及

的論題。南朝后期佛教盛行,語言問題也是僧人及文士探討的重要問題。僧肇曰:“斯則無名之法,故非言所能言也。言雖不能言,然非言無以傳。是以對人終日言,而未嘗言也。”13慧遠亦云:“非言無

以暢一詣之感?!?4釋僧從佛經翻譯的經驗出發,進一步深入地探討了上述問題。其《梵漢譯經同異記》云:夫神理無聲,因言辭以寫意;言辭無跡,緣文字以圖音。故字為言蹄,言為理筌;音義合符,不可偏失。是以文字應用,彌綸宇宙。雖跡系翰墨,而理契乎神。15作者從語言運用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這些結論,十分深刻地揭示了語言在人認識世界中“彌綸寧宙”的重大作用。

受上述語言重要性的表述啟發,南朝文學觀和語言觀的建構呈現出明顯的形式主義傾向:首先,文學為“言之業”,語言形式的創新是文學創新的關鍵。南齊張融《海賦序》云:“蓋言之用也,情矣形乎!使天(夫)形寅(演)內敷,情敷外寅(演)者,言之業也。”16張融認為,文學語言的作用,就是給情感以表現形式。作家的創作就是為所抒發的情感尋找適當的表現形式。文學為“言之業”,即語言形式為文學本體的核心要素。其次,語言形式的創新,是文體創新的關鍵。張融謂“大文豈有常體,但以有體為常,正當使常有其體。”17張氏自謂“吾昔嗜僧言,多肆法辯”,故“屬辭多出,比事不羈,不阡不陌,非途非路耳?!币驗槭苄鹫Z言觀之啟發、影響而善于創為新體,故其著文作詩方可“文體英絕,變而屢奇”18。

劉勰批評南朝辭人一味追求文學語言形式的創新:“自近代詞人,率好詭巧,原其為體……似難而實無他術也,反正而已……效奇之法,必顛倒文句,上字而抑下,中字而出外,回互不常,則新色

耳”(《文心雕龍?定勢》)。由此反觀,可見近代文人好奇求新的關鍵在于語言姿態、體式的創新,即所謂顛倒文句等手段。這些手段正是佛經譯文文體的特點,受其啟發,近代辭人才在詩賦創作中追求句法的伸縮自如、句中語序的靈活性及語言的反正好奇等。劉勰對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性,以及語言形式與內容的關系也有正面的論述:“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蓖踉赋觯核^“物沿耳目,辭令管其樞機,樞機方通,則物無隱貌,”是對于語言與思想關系問題的根本觀點。他在分析具體作品時,也同樣貫徹了這種主張。《物色篇》稱《詩經》“皎日慧星,一言窮理,參差沃若,兩字窮形”,清楚地說明了語言文字是可以窮理窮形的。……從言盡意觀點出發,必然認學藝術的內容與形式的統一。19

劉勰顯然也是十分重視語言形式在文學創作中的重要作用的,這也與南朝文學本體觀念日益清晰化的背景相一致。而其觀點的來源仍然是玄學的言能盡意論。再次,詩、賦、駢文的語言形式技巧主要圍繞“駢偶”的修辭手段展開。聯語在楚辭體中即已形成,但正式從形式技巧理論的角度提出這一概念則是在南朝。沈約論詩賦格律的安排技巧說:“一簡之內,音韻盡殊;兩句之中,輕重悉異,妙達此旨,始可言文。”20“一簡之內”“兩句之中”即指聯而言。又說:“宮商之聲有五,文字之別累萬……十字之文,顛倒相配,字不過十,巧歷已不能盡……”21“十字之文”,則是五言詩的“聯”。一聯中子句的語詞單位及組合方式十分靈活,富于彈性。除此之外,詩、賦、駢文創作中以修辭為造句中心。句中語序比較靈活,其詞序隨表達需要而定22。造句也很強調節奏,追求語言本身的音樂性,以誦讀是否上口為準23。這樣在表達效果的統帥下

,形成豐富多彩的句型模式。因為更多地來自于創作實踐,所以南朝形式主義文學語言觀帶有濃厚經驗性和實踐色彩,常常體現在為文的篇法、句法、字法、筆法、格律、詞藻等具體規范的表述當中,很少象西方形式美學那樣將文學語言技巧上升到哲學的層面,從世界觀的高度概括語言的審美本質。但這只是中國形式美學自身的特點所在。

三形式美學傾向在文學創作中的實踐

以上簡單說明了南朝士人對于文學語言形式的探索,這是文學創作凸現形式的主要基點。詩、賦、駢文等的語體模式的建構,實際上就是漢語詩性表現潛質的逐步澄清。前人認為,形式主義的弊病是大多數作品“內容的空泛病態”和“形式的堆砌浮腫”24,這是對的,但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在字句本身的形式上求超越前人”,“幾乎全力用來努力于裁對隸事出有因的工整”25。因而在創作上,尤其是在藝術形式的革新上超越了前人。如果分析形式主義思潮造成的詩、賦及駢文在整體上的藝術創新和境界的提升,就會發現它也不是一無是處。南朝詩歌是近體詩形成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尤其是齊梁詩歌的格律化、駢偶化等形式美

學特征為近體詩之奠基。這方面已有論著專門探討26,茲不辭費。此處擬以賦為例說明在形式主義文學思潮在形式的創新和意境的提升方面取得的實績。《文心雕龍?詮賦》對賦的文體風格進行了理論概括:“物以情觀,故辭必巧麗。麗辭雅義,符采相勝,如組織之品朱紫,畫繪之著玄黃,文雖新而有質,色雖糅而有本,此立賦之大體也?!敝鲝堎x要睹物興情,語言形式要“巧麗”。其實到劉勰的時代,賦的抒情化,與言辭形式的“巧麗”傾向已很明顯??梢暈閷碚撎剿鞯幕貞?。具體說,就是賦的駢偶化、律化和詩化現象。關于前兩種傾向,前人有明確的表述。明代吳訥《文章辨體序說》云:“三國六朝之賦,一代工于一代。辭愈上則情愈短而味愈淺……至晉陸士衡輩《文賦》等作,已用俳體。流至潘岳,首尾絕俳。迨沈休文等出,四聲

八病起,而俳體又入于律矣。徐庾繼出,又復隔句對聯,以為駢四儷六,簇事對偶,以為博物洽聞;有辭無情,義亡體失?!辟x至南朝而辭愈工,是正確的,而就此認為一定是“辭愈工則情愈短”,卻不盡然。南朝的一些賦在狀物抒情方面的細膩、深切程度明顯超過漢魏,而且在體制形式上的變革也完全不同于漢魏,日趨精致與新奇。前人不能擺脫載道宗經、諷諫美刺的文學思想的局限,所以在評價南朝文學時,對其有所指責是可以理解的。徐師曾《文體明辨序說?賦》云:“夫俳賦尚辭,而失于情,故讀之者無興起之趣,不可以言則已”。《群書備考?賦》也說南朝賦“比偶為工,新聲競爽,詞賦之漫衍,陸、謝、江、鮑之波漸也”。這時賦的創作在用典、句法、聲律等形式因素上用力,并逐漸波及到賦的字句錘煉,謀篇布局。清王芑孫《讀賦卮言?謀篇》云:“賦最重發端。漢魏晉三朝,意思樸略,頗同軌轍,齊梁間始有標新立異者?!背掏㈧瘛厄}賦論》指出南朝賦的精于煉字說:“宋齊以下,義取其纖,詞尚其巧,奏新聲于士女雜坐之列,演角觚于椎髻左之場?!边@些近乎反面的評價,恰恰說明南朝賦在語言形式方面的竭盡才力和勇于創新?!拔穆蛇\周,日新其業。變則其久,通則不乏。……望今制奇,參古定法?!?7正是在這種變通的形式主義思潮的推動下,南朝賦的文學境界與藝術感染力也較漢魏時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南北朝的抒情小賦大多具有“詩化”的傾向,追求情境契合和意境的營造28,這都是形式主義傾向的必然產物。

在審美標準多元化的今天,文學研究也應適應時展的要求,采取多元化的視角。載道宗經不再是今天文學研究者必須要恪守的惟一的批評標準。因此對南朝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文學的形式主義傾向,應給予重新評價。形式主義美學家英國的克萊夫?貝爾認為:“‘有意味的形式''''是藝術品的根本性質”?!皩冃问降挠^賞使我們產生了一種如癡如狂的,并感到自己完全超脫了與生活有關的一切觀念……可以假設說,使我們產生審美的感情是由創造形式的藝術家通過我們觀賞的形式傳導給我們的”29。形式是審美活動的起始點,形式本身就是審美對象。當我們面對南朝詩、賦及駢文等文學作品時,首先打動我們的正是那雕繪滿眼、音韻流利的純形式的美。形式主義美學只強調“有意味的形式”,雖然有其片面性30,但對研究南朝及后世作家重視藝術形式的創新、藝術本體的方面具有啟示作用。文學作品的形式,是一種寄寓著作家美感的精神的外化形態。古羅馬美學家普羅提諾認為,石塊與石雕的不同不是“石料”本身,而是藝術家賦予了石頭以理式(形式),形式中已注入了藝術家的創造和生氣,本身就是美的顯現31。蕭子顯《南齊書?文學傳論》說文章“彌患凡舊,若無新變,不能代雄”。對當時文士來說,因為生活體驗的相對貧弱,若從內容方面追求“新變”,不啻登天之難。因此他們把注意力和才力傾注于形式創新這相對易于達成的一途,實際上帶有一定的必然性。就這一點來說,此時文士努力追求的,實際上是一個可以等同于“文學”概念的“有意味的形式”。這種形式的文學,在當時達到使“世俗喜其忘倦”的程度,說明了文學一旦擺脫了束縛之后散發的巨大魅力。

四形式美學對文體探索的影響

南朝的文學的形式美傾向的重要價值,還表現為對文體研究的影響。當時大多數重要文人都參與文體問題討論,更加細致地辨別和探索文學文體的實質問題。這種風氣的形成,除了文體自身日趨豐富的原因之外,南朝佛經翻譯對譯經語言形式和譯經文體的理論對文人論文的影響也不可低估。首先,文體分類方面較前有了很大的進步。以代表性的著作來看,《文選》的分文體為三十七類,是在總結前人文體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根據時代的要求提出來的32?!段男牡颀垺穭t將文體分為三十五種,各種之下,子類繁多,共論及文體七十八類之多,分析十分細致33。比起此前《獨斷》、《典論?論文》、《文賦》等文體分類理論,要完備得多。這與當時文學文體與應用文體的發展狀況是相適應的。

其次,對各種文體的特征、演變的研究更加深入?!段男牡颀垺肺迨渲形捏w論部分占二十篇,詳論文體三十三種。以其論證之詳盡、之賅備而言,《文心雕龍》的文體論可謂我國古代文體論發展的高峰。更為重要的是,此時還出現了專論某一文體的文體論專書(如《詩品》的專論詩歌即是)和專論某種文體在不同時期的不同特征的專論(如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等)。從研究的視角來看,既有對文體問題的共時性研究,以明確不同文體之間的異同;也有對同一文體的歷時性研究,探索文體演變中關鍵性因素與社會文化的互動規律。這些論著在論文體方面都已涉及到現代文體學的許多核心內容,表現得具有相當的科學性。

再次,對文學文體的語體風格的描述更清晰,對其創作規律的總結更系統。當時文學文體主要有詩、賦及其它各體文章。對詩、賦、駢文文體語言形式特征的探討,主要集中在語言形式的“文”“質”構成方面。王運熙先生指出:文與質在中國中古時期是一對重要的文學概念,絕大多數場合指作品語言的文華與質樸和以此為基礎的作品整體風貌。南朝劉勰、鐘嶸均主張作品應以文質兼備為理想標準,其具體化則是文采與明朗剛健的風骨相結合。蕭統、蕭綱、蕭繹等人雖更重視文采,主張“詩賦欲麗”,但均以文質彬彬為批評標準34。詩賦欲麗之說,發端于曹丕,到南朝時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成為各代文學批評語境中的主流話語35。西晉以來形成的譯經文體理論探索至南朝時期走向成熟,普遍為僧眾及文士認可,佛經傳譯對譯經文體的論也主要集中在文質問題上。如鳩摩羅什談譯經即云“兩釋異音,交辯文質”36。慧皎評安世高所譯文體“辯而不華,質而不野,凡在讀者,皆而不倦焉”37?;圻h論譯經文體亦云:“靜尋由來,以求其體,則知圣人依方設訓,文質殊體。若以文應質,則疑者眾;以質應文,則悅者寡……令文質有體,義無所越?!?8這些關于文質問題的深層次討論,影響到文壇上不同流派對詩歌語言形式及表現藝術的討論39。南朝梁代文壇即有趨新、守舊與折衷之別40。其差異也表現在他們對于魏晉以來形成的詩歌的“麗”的文體特征有不同的看法,也即文質問題的看法。趨新派以蕭綱、蕭繹、徐陵、庾信等為代表,追求形式華美,講究聲律、對偶,注意篇章結構,喜歡擺脫常規,自出“新意”。守舊派以蕭衍、裴子野、劉之遴等為代表,主張詩歌創作要熔鑄經典語言,追求典雅壯麗的風格。折衷派則以劉勰為代表,主張應“資故實”、“酌新聲”,

“斟酌乎質文之間,而括乎雅俗之際”(《文心雕龍?通變》),擷取兩派之長,避免其短,寫出既“典”且“華”的作品?!胞悺北臼侵饕卦娰x形式的,根據當時文人的表述來看,它具體指“文翰”、“文采”、“采藻”、“聲”、“體裁”等語言形式的特征。如劉勰說“宋代逸才,辭翰林萃”(《文心雕龍?才略》),特指文采;沈約說“爰逮宋氏,顏謝騰聲。靈運之興會飆舉,延年之體裁明密”(《宋書?謝靈運傳論》),特指語體和聲韻;蕭子顯則云“顏、謝并起,乃各擅奇;休、鮑后出,咸亦標世。朱藍共妍,不相祖述”(《齊書?文學傳論》),則指詞藻而言。此外如江淹的《雜體詩序》、裴子野的《雕蟲論》等都細致地討論了詩歌文體或語言形式方面的問題。

除此之外,形式主義思潮對文體的關注還體現在新文體的創造方面。以詩歌為例,南朝文士普遍認為“若無新變,不能代雄”,故十分注意于對詩歌表現藝術的努力探索,在詩體上不斷創新:從個體風格方面說,有所謂“何遜體”、“吳均體”等;從語言形式方面,有所謂“永明體”、“宮體”,可謂新體疊出。這方面前人所論甚為詳贍,茲不贅述。

由上所述之文體分類、文學文體特征研究以及文體風格描述的細化趨勢來看,形式主義美學傾向所引發的文體探索在深度和廣度上,無疑是超越前代的。五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南朝文學的形式主義美學傾向的影響,還表現為這一時期文學批評方面形式批評范疇的建立。換言之,就是文學批評實踐和理論從基本方法和范疇的建構方面,在不割裂形式與社會文化內容的前提下,普遍表現出對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視。和西方形式主義批評過分倚重文學作品語言結構的靜態、孤立分析的方法相比41,表現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整體觀。

首先,建立了釋名彰義,原始表末,敷理舉統,考鏡源流的文體研究模式。在東漢以來文體大備的情況下,晉代摯虞的《文章流別志論》和李充的《翰林論》在分別文章體制風格的基礎上探討各體文章源流。南朝時期,最具代表性的著作《文心雕龍》42,依其《序志》所述,其著作動機是不滿于當時“文體解散”,“離本彌甚,將遂訛濫”的局面,想彌補論文體“未能振葉以尋根,觀瀾而索源”的缺陷。從《明詩》到《書記》二十篇,通過對文體及作家的分析綜合對相關文體的發生發展的歷史進行“原始以表末”的描述。不僅如此,其批評標準主要也是在結合時代背景的前提下,側重于形式與結構。其批評方法則是《別錄》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及《漢書?藝文志》以來形成的“考鏡源流”的方法43。鐘嶸《詩品》的著述動機,也主要是不滿于魏晉以來論文“皆就談文體,而不顯優劣”的情況,而要品第古今詩人的高下及其詩體風格的源流。鐘氏所用的批評方法,主要有比較批評法、歷史批評法、摘句法、本事批評法、知人論世批評法、形象喻示批評法等44。而其批評的標準,也是在重視詩歌內容的前提下,強調其形式及藝術表現手法?!对娖贰菲返谠娂?,多用“體”、“文體”、“辭”、“語”、“辭采”等范疇,就是最好的說明。這就具有相當的科學性和現代意味。其次,形成了以句法為核心的文體批評標準。以《文心雕龍》為例,如《明詩篇》云:故鋪觀列代……四言正體,則雅潤為本;五言流調,則清麗居宗?!劣谌s言,則出自篇什;離合之發,則明于圖讖;回文所興,則道原為始;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巨細或殊,情理同致。劉勰立足當時系統總結了此前以詩歌的句式特點為準討論詩體的理論,并用之于批評實踐,表現出重視詩歌語言的形式批評理念?!稑犯氛撘魳泛透柙~的配合,指出增損歌詞、確定句法對于樂府詩的意義,認為樂府“聲來被辭,辭繁難節”,歌辭形式因素很重要45?!对徺x篇》探討賦的源流也十分重視賦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因素。這種代表著一代風氣的形式主義,在其創作論和批評論中表現得更為突出,如《情采篇》論述文學作品構成說:“故立文之道,其理有三:一曰形文,五色是也;二曰聲文,五音是也;三曰情文,五性是也?!睆摹拔摹钡谋玖x來看,“情文”、“形文”和“聲文”均側重于語言形式的概念46。此外,《熔裁》、《聲律》、《章句》、《麗辭》、《比興》、《夸飾》、《事類》、《煉字》等篇,還詳細論述了文學創作中形式和結構的問題,包括語詞搭配、句法結構、調聲制韻、隸事用典結構剪裁等多方面。構建了從總結語言運用出發揭示文學創作常法的頗具現代特點的理論模式。亦以文學的語言形式和結構,即所謂形文、聲文和情文為文學創作和批評的出發點。再次,樹立了以語言形式為標準的文學與非文學的觀念。中國古代文學與非文學的存在著交叉現象,僅憑內容很難劃分其界限。貫穿整個中古時期的“文”、“筆”之辨的核心,是作品語言的有韻與否47。這個主要從語言形式為出發點探討文學與非文學界限的嘗試,既照顧到古代文學的實際,解決了文體劃分的難題,同時也表現出形式為先的文學思想,體現出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民族特色。總之,形式是一切認知和審美活動的起始點,一定的內容總是會外在地表現為特定的形式。從這個意義上講,文學作品的語言形式、結構就是文學作品的本體顯現。從這一角度看,南朝文學批評思想中有意凸現形式的傾向是具有科學性的。東晉南朝時期的形式主義文學思潮的實質是思想、哲學的劇變所引發的對于語言功能的自覺意識,其具體表現是詩、賦、文的駢偶化、律化傾向;形式主義思潮的結果是文學的語言質素被充分地呈

現,本體得到確立。借用俄國形式主義的代表人物羅曼?雅格布遜的話說:“形式主義”“這種說法造成一種不變的、完美的教條的錯覺,這個含糊不清和令人不解的標簽,是那些對分析語言的詩歌功能

進行詆毀的人提出來的。”48南朝形式主義文學思想是有其自身價值的,不應否定或漠視它。

注釋:

①形式主義(formalism)這個概念,是由瑞士語言哲學家索緒爾首先提出的,受其語言哲學的影響,在20世紀一、二十年代在俄國形成形式主義美學思潮。其代表人物雅格布遜等人認為“文學性”

是指文字中的形式與語言結構,他們致力于論證這個“文學性”,以作為評價文學的標準。這一流派的思想在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以后迅速傳到歐洲各國,出現了布拉格學派、結構主義等重要的美學和批

評流派。這一流派的主張雖有偏頗,但對于文學本體論的探索具有重要的啟發意義。中國文學研究中的“形式主義”特指創作中過分注重形式技巧的唯美主義傾向,與西方文藝理論中的“形式主義”略

有不問。

②就筆者所見,一般的文學史著作和相關論著對此大都一筆帶過或避而不談。袁濟喜從美學角度出發提出形式美的論點,并且對其價值有明確的評價。見袁著《六朝美學》第九章“形式美理論”,

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版,第341—358頁。趙《西方形式美學——關于形式的美學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第三章“中國形式美學與‘道''''”對中國形式美學的理論形態作了簡要概括。但

因論題所限,對于南朝形式美學的成因、具體內容、重要影響等尚未作專門研究。

③參湯用彤《讀人物志》,《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年版。

④葛兆光《玄意幽遠——公元三世紀的思想轉變》,《中國思想史》,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18—340貝。

⑤轉引自涂紀亮《現代西方語言哲學比較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84頁。

⑥湯用彤認為玄學的發展可以粗略分為四期:“(一)正始時期,在理論上多以《周易》、《老子》為根據,用何晏、王弼作代表。(二)元康時期,在思想上多受《莊子》學的影響,‘激烈派''''的

思想流行。(三)永嘉時期,至少一部分人士上承正始時期‘溫和派''''的態度,而有‘新莊學'''',以向秀、郭象為代表。(四)東晉時期,亦可稱‘佛學時期''''。”見《湯用彤學術論文集》,中華書局1983

年版,第304頁。

⑦如《世說新語?賞譽篇》注引《晉陽秋》說:“樂廣善以約言厭人心,其所不知,默如也。太尉王夷甫、光祿大夫裴叔則能清言,常曰:‘與樂君言,覺其簡至,吾等皆煩。''''”

⑧參方立天《梁武帝蕭衍與佛教》,刊《世界宗教研究》1981年第4集。

⑨孫昌武《佛教與中國文學》,上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⑩陳允吉《古典文學佛教溯緣十論》,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第38頁。

11參梁啟超《佛學研究十八篇?翻譯文學與佛典》,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重印本,第197—201頁;陳寅恪《四聲三問》,收《金明館叢稿初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12《持世經?本事品》說:“善知諸法實相,亦善分別一切法、文辭、章句?!饼垬洹洞笾嵌日摗吩疲骸笆侨舨_蜜因語言文字章句可得其義,是故佛以般若經卷殷勤囑累阿難……語言能持義如是,

若失語言,則義不可得?!?/p>

13見《般若無知論》,《肇論吳中集解》。

14《與隱士劉遺民等書》,《廣弘明集》卷二十七上。15見《出三藏記集》卷一。

16見《南齊書》本傳,引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卷四十一“??庇洝币S侃校記。此段文字的解釋參郁沅、張明高之說。見所編《魏晉南北朝文論選》張融條之“附札”,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

第289頁。

17張融《門律自序》,見《南齊書?張融傳》,引文據中華書局點校本。

18《南齊書?張融傳》引張融語。

19見王元化《文心雕龍講疏》附錄部分,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20沈約《宋書?謝靈運傳論》,引文據中華書局標點本。21沈約《答陸厥書》,見《南齊書?陸厥傳》。

22郭紹虞《駢文文法初探》,收《照隅室語言文字論集》,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第388—419頁。

23參啟功《漢語現象論叢》,中華書局1本論文由整理提供

997年版,第52頁。

2425王瑤《中古文學史論集》,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年重印本。

26詳參劉躍進《門閥士族與永明文學》,三聯書店1996年版。

27《文心雕龍?通變?贊》。

28參拙文《南朝賦的詩化傾向的文體學思考》,刊《文學評論》2001年第5期。

29貝爾《藝術》,中國文聯出版公司1984年版,第4頁。30參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第六卷(上),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98—211頁。

31普羅提諾《九章集》第一部分第二節,見伍蠡甫主編《西方文論選》,上海譯文出版社1979年版,第138頁。

32穆克宏《蕭統〈文選〉三題》,《昭明文選研究論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年版。

33羅宗強《劉勰文體論識微》,刊《文心雕龍學刊》第6輯。

34參王運熙《文質論與中國中古文學批評》,刊《文學遺產》2002年第5期。

35參張方《說麗》,見其《中國詩學的基本觀念》,東方

出版社1999年版,第73—86頁。36僧睿《大品經序》,《出三藏記集》卷八。

37梁釋慧皎《高僧傳》卷一,湯用彤校注,中華書局1992年版。

38《大智度論鈔序》,《出三藏記集》卷十。

39蔣述卓指出佛經翻譯于東晉劉宋為盛,對于譯經文體的討論也有偏于質(直譯)、偏于文(意譯)、折中(文質相兼)三派之別,梁代文論三派與此有關。見其《佛經傳譯與中古文學思潮》,江

西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8頁。

40周勛初《梁代文論三派述要》,載《中華文史論從》第5輯,中華書局1964年版。

41朱立元、張德興《西方美學通史?二十世紀美學》第六章、第七章,上海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

42除《文心雕龍》之外,劉宋傅亮的《續文章志》、邱淵之的《文章錄》、顏峻的《詩例錄》、沈約的《宋世文章志》與《文苑》、任《文章始》、張率《文衡》、姚察的《續文章志》等,均以選

文錄詩、以立范式為目的。由此也可看出南朝人對文學語言形式的重視。43傅剛曾以“始”、“源”、“本”為關鍵詞,對《文心雕龍》中使用“考鏡源流”的方法探討文體的實踐進行總結,得14例,

說明“考鏡源流”是劉勰論文體的主要方法。參傅著《〈昭明文選〉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56—57頁。

44參曹旭《詩品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7月版)第141—167頁。張伯偉《鐘嶸詩品研究》(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3月版)概括鐘氏批評方法為:品第高下、推尋源流、較量同異、博喻意象

、知人論世、尋章摘句六種。其中對推尋源流的方法及其對后世詩文批評的影響論述尤詳。

45參楊明師《釋〈文心雕龍?樂府〉中的幾個問題——兼談劉勰的思想方法》,刊《文學遺產》2000年第2期。

46參張法令《中西美學與文化精神》第七章“文與形式及其深入:中西審美對象結構理論”,北京大學出版社1994年版,第161—175頁。

47逯欽立《說文筆》,收其《漢魏六朝文學論集》,陜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312—371頁。

第11篇

[關鍵詞]通識教育 英語專業 課程改革

[作者簡介]許卓(1975-),女,吉林吉林人,長春大學外語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英語教育,英美社會與文化研究。(吉林 長春 130022)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3985(2012)06-0103-02

一、引言

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中國高等教育中英語專業的發展尤為迅速。張紹杰等在《外語學科博士研究生教育:問題與對策》中就指出至2008年全國各類院校興辦的本科英語專業已達一千余家。這表明英語專業經歷了一個“跨越式”“超常規”的發展歷程,隨著具有較強英語教學背景的經管、外交、法律、新聞等專業的獨立發展壯大,英語專業自身的定位問題成為該專業進一步發展所面臨的嚴峻挑戰。人們開始從更廣的視角思考和討論英語專業的課程改革問題。其中胡文仲在《突出學科特點,加強人文教育――試論當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中就針對如何加強英語專業的通識教育、如何進一步明確英語專業的學科性質、如何拓展英語專業的學術研究領域、如何界定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如何平衡外語技能的訓練和專業知識的傳授、如何規劃英語專業的師資發展、如何提高英語專業學生的思辨能力和創新能力、如何培養高層次英語人才等方面提出一系列亟待解決的問題。通識教育自19世紀在西方出現,如李曼麗在《通識教育――種大學教育觀》一書中所指出,該教育理念突出“非功利性、非職業性”教育,致力于培養“健全的個人和自由社會中健全的公民”。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筆者將就通識教育對我國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借鑒作用談談個人的幾點思考。

二、通識教育的起源與發展

1 通識教育的起源。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源于亞里士多德提出的自由教育(liberal education)。19世紀初,美國伯德學院的帕卡德教授首次將通識教育與大學教育聯系起來。著名的高等教育家赫欽斯是美國通識教育的領導者,他指出“沒有通識教育,就沒有太學。教育的目的在培養人類的智慧,由此發揚人性,以成“完人”。通識教育是關于人的生活各個領域的知識和技能的教育,是非專業性的、非職業性的、非功利性的,其涉及范圍寬廣全面。中國著名學者甘陽在推廣中國通識教育過程中借鑒美國的有益經驗,指出哈佛的學生不管學哪一個專業,都必須接觸到自然科學、歷史分析、文學音樂藝術、道德推理、外國文化這五個范圍的知識。美國通識教育雖然科目很多,但人文教育是美國通識教育的最核心的內涵。

2 通識教育在中國的發展及問題。中國的通識教育的起點是1995年國家教委在華中科技大學召開的第一次素質教育會議(在我國通常把通識教育叫做素質教育),到2009年全國已經有一百多所院校建立了大學生素質教育基地。具體操作上,大部分高校是把通識課程等同為素質課或選修課,學生在本科四年內修滿規定的學分(10~16分)即可。甘陽對國內外通識教育考察后認為目前中國通識教育有幾個主要問題,如通識教育課程太多,在很多學校被等同于選修課,很多學生是混學分來完成;通識教育的共同核心課沒有合理地建立起來,通識課程和專業課程沒有理順,不能持續發展,通識課程沒有相應的深度等等。為了不讓通識教育流于形式,他建議在有限的學分和時間的限制下,把精心設計少而精的幾門“共同核心課程”作為第一步,建議文理科可開設不同的核心課程,但不管是文科還是理科,有兩門核心課程――中國文明和外國文明都應該是必修的,而且要嚴格要求,必須要進行經典閱讀,要盡可能采取小班討論和撰寫論文的方式。

三、英語專業發展現狀

為適應21世紀國際化經濟時代的要求,教育部于2000年4月批準實施了《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以下簡稱《大綱》)?!洞缶V》規定:“高等學校英語專業培養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和廣博的文化知識并能熟練地運用英語在外事、教育、經貿、文化、科技、軍事等部門從事翻譯、教學、管理、研究等工作的復合型英語人才?!薄洞缶V》把英語專業的課程分為英語專業技能課程(指綜合訓練課程和各種英語技能的單項訓練課程,即聽、說、讀、寫、譯等技能訓練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指英語語言、文學、文化方面的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指與英語專業有關聯的其他專業知識課程)三種類型,《大綱》建議這三類課程在英語專業課程總學時分配的比例分別是67%、15%和18%。

現在《大綱》實施已十年有余,英語專業的現狀總體問題較多,如胡文仲等所指出的:課程結構不盡合理,語言技能類課偏多,文學文化類課偏少;課程內容低水平重復,深度廣度不夠;教材的選材偏重日常生活,口語化明顯,文化內涵偏低;閱讀量遠遠不夠,寫作練習不足;選修課繁雜,學分普遍下調;教師任務過重,科研壓力過大。尤其在實踐層面,過于重視“技能培養”,忽視“人文教育”。另外,郝紅梅在其《我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調查與研究》的論文中也指出相關專業知識課程較集中于經貿方面,其他方面課程則普遍較受“冷落”;學生的選課普遍偏重教育類和經貿類課程。英語專業四年的專業課程總學時比《大綱》最低要求普遍少100~300學時,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的學時則與《大綱》要求相去甚遠。

語言本身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但我國外語尤其英語專業教育嚴重強調語言的工具性,而忽視人文性。究其原因是在市場經濟的背景下,功利主義成為教育的指導原則,實用性、應用性教育成為我國教育哲學的主流。以此功利主義哲學為主導必然導致教育的偏差,如李林等人從通識教育視角審視英語專業建設的現狀,指出現在外語專業課程設置上就是將技能訓練放在首要地位,各類文學和文化類課程被太幅度削減,課時大幅度壓縮。結果導致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人文基礎薄弱。對西方文化了解膚淺,對中國文化知之甚少,學生缺乏深度思考和獨立判斷,與通識教育的目標――培養“完整的人”“健全的人”和“自由社會中的健全公民”相去甚遠,所以英語專業改革的重點是迫切需要通識教育的融入。

四、通識教育對英語專業教學改革的啟示

1 達成外語專業人文性的共識。新人文主義(Neo-human,ism)教育思想認為學生接受教育是為了他(她)個人的發展需要,學生的人格完善和全面發展是教育的終極目的。無論在國內還是西方國家,人文主義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之本。在英美等西方國家,人文主義體現在大學理想上。約翰?亨利?紐曼(John Henry Newman)曾提出:大學教育的目的是發展人的理智,大學的真正使命是“培養良好的社會公民”并隨之帶來社會的和諧發展。他強調文法、古典文學和哲學等傳統人文課程,認

為這些課程應為訓練智力服務。鑒于此,在當代西方的很多大學(包括理工科大學)里除了重視專業教育之外,還強調通識教育。在通識教育課程里,文學、藝術等是其中必修課程。語言具有人文性,正如胡文仲所言,語言是一種文化代碼,學習一門外語就意味著學習它所構筑的一整套文化視界,獲得一種新的對世界的看法。美籍華裔教育專家高燕定在觀察研究美國教育二十余年之后指出,在美國的大學,外語專業的學習不僅僅關注語言本身如詞匯、語法和文章結構、翻譯等,而是把語言作為切入點,進一步研究該國的文化、文學、藝術、政治、歷史、宗教、社會和經濟等。作為通識教育核心課程的外語教育,其培養目的更重要的是人文知識的傳承與人文素養的提高。

現在關于英語專業學科定位也有很多討論,如虞建華在《談我國高校英語專業“兩個走向”問題――兼及英美文學教學》中就指出,不同院校英語專業層次不同,師資力量發展不平衡,有的將自己定位為“應用英語專業”,有的定位為“英語語言文學專業”。但筆者認為無論如何定位,都應該有這樣的共識,即任何英語專業都絕不能受語言工具論及功利主義哲學的影響,忽視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語言技能和人文素養的培養必須兼具,當然可以根據自身不同的專業定位有相對的專業側重,如“應用英語專業”可以以語言應用為導向,主要培養學生的英語運用能力,而“英語語言文學專業”則可以凸顯外語優勢的人文教學,培養跨文化交際的能力。

2 完善課程設置。鑒于英語專業要注重人文性的共識,對待現行課程設置不合理之處就要進行相應的改革。首先是《大綱》建議的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和相關專業知識課程這三類課程在總學時分配的比例(67%、15%和18%)應重新調整,尤其是專業技能和英語專業課程比例差距太大,在不增加現有總課時的前提下,降低技能課課時而提高英語專業課程的比例勢在必行。

另外是課程設置的階段問題。目前《大綱》建議英語專業一二年級周學時是14~15,但專業課程只有在二年級才開始開設,而且兩個學期各僅有每周2學時,專業課程到三四年級才增加,到四年級達到最多,兩個學期為每周6學時。但具體實施起來專業課程學時很難保證,近年來受考研和就業等因素的影響。從大四上學期開始很多學生就難以踏實學習,很多學校在課程設置上大四下學期就不安排課程,把整個學期都留給實踐環節(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所以前面郝紅梅文提到英語專業四年的專業課程總學時比《大綱》最低要求普遍少100~300學時,被擠壓掉的往往就是高年級階段的專業課時。鑒于此,筆者認為,專業知識基礎課程從大一入學的第一學期就應該開設,如《大綱》所列的“西方文化入門”就是一門專業基礎課。北外從1980年開始開設,設置在二年級,每周2學時,開設一年。但這樣一門專業基礎課的現狀是,在很多院校的英語專業課程設置中就從沒有開設過,這種忽視專業知識課程的現狀亟待解決。

3 摸索通識教育課程和英語專業課程的融合模式。隨著通識教育在我國高校的開展,英語專業領域也在摸索英語專業和通識教育的融合模式,比如王正勝等人撰文強調英語專業課程設置要改革原有《大綱》三大類課程分法,提出在原有基礎上增加開設通識教育類和實踐實習類的五大類課程分法。筆者認為在中國高校的通識教育還處于摸索階段的當下,英語專業和通識教育的融合亦可靈活應變,無須把通識教育和人文教育(或通才教育)進行對立。如前文建議對所有專業開設的兩門通識教育核心課程――中國文明和外國文明,對英語專業而言這兩門課程在《大綱》中均已有體現。和中國文明相關的“中國文化概論”屬于相關專業知識類課程,而和外國文明相關的“西方文化入門”屬于專業知識類課程,可見通識教育和英語專業教育并不對立,二者是相通的。具體實施方面也可因校而異,在通識教育開展好的綜合性大學,以上兩門課程英語專業的學生可以和文史哲類的其他文科專業學生以通識類課程在一、二年級同修,而對于沒有大力開展通識教育院校的英語專業來說,這兩門課一定要在專業課程體系里在一、二年級盡早作為專業基礎課來開設。具體模式上應摒棄概論式的教學方法,鼓勵經典研讀、小班討論和論文撰寫,培養學生對中西方文明的兼容并蓄,訓練英語專業學生長期以來欠缺的批判性思維。

我們必須要強調經典閱讀的重要性。以英美文學課為例,現在很多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生在非常有限的“英美文學”的課時內接觸的只是英美文學史及選讀這樣蜻蜓點水式的學習,不要說文學課上。就是四年之內文學原著的閱讀也極其有限,這和吳宓先生所說的“博雅之士;了解西洋文明之精神;熟讀西方文學之名著,諳悉西方思想之潮流……創造今世之中國文學;匯通東西之精神思想,而互為介紹傳布”是大相徑庭的。

除了以上核心課程的要求之外,英語專業其他人文素質選修課的數量也要相應增加,比如開設英國社會與文化、美國社會與文化、國際關系史、文化研究理論與方法、中西文明鑒賞與比較等。但要注意一定要掌握度,課程的增加不要盲目,要根據各院校英語專業的學科定位和師資力量量力而行。

最后,還要強調的是技能課和專業知識課也并非對立,完全可以將二者融合起來。所以胡文仲等在談到英語專業加強人文教育時提出要提倡技能課程知識化、知識課程技能化,不能依靠簡單增加課時的方法來實現人文通識教育的目標,而是通過全面整合人文教育與英語教育來構建一個具有深度和廣度的真正意義上的英語語言文學學科。

第12篇

一、以核心能力培養為主線,重構課程內容

課程體系的建構立足于人才培養目標。以筆者所在成都信息工程學院為例,中文專業在實踐教學方面的目標確定為:以培養學生綜合素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強化全過程的實踐教學,著力于實踐教學的各個環節,注重課堂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活動的有機結合,使實踐教學成為學生能力培養的根本途徑?;局笇枷霝椤案咚刭|、強能力、顯特長”,構建具有專業特點、崗位要求和學校層級類型三維關聯度的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體系。結合其定位的“文化信息傳播”方向,核心能力表述為:合旨得體的言說和寫作能力、自如靈動的溝通與策劃能力、持續發展的學習能力等。教學的重點圍繞核心能力培養來展開:提煉漢語言文學核心課程的理論精髓,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突出專業方向課程、選修課程的實踐內涵,增強學生的就業能力。具體而言,保留中文專業傳統的專業基礎課程,以確保專業課程體系的完整性———凝煉核心課程,把握相應的理論精髓;綜合課程內容,合理取舍,形成語言類、文學類、寫作類、應用傳播類四大課程群,利用現代傳媒的技術手段,鼓勵學生合理利用這個載體學習、提高。首先,文學類課程內容注重名著解讀的學理歸納,培養學生“思”的能力。將原來文學分階段授課的方式改為塊狀式講解的課程,弱化史的完整性,以小說、戲劇、詩歌、散文等文體形式發展為線索講解,以考察文學自身發展規律為主,并輔以具體作家作品研究的系列選修課,重點培養學生藝術感悟、藝術欣賞和審美判斷能力。其次,適應市場需求,優化語言類課程教學,強化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操練,培養學生“說”的能力。以應用語言學內容為主,重視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使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和傾聽理解能力協調發展。第三,優化寫作類課程內容,強化學生文字表述訓練,培養學生“寫”的能力。根據學生個性需求,提供相應的文學寫作、日常應用寫作、新聞寫作等課程,加強與外部的聯系,外聘著名作家、記者、編輯等開設專題講座,負責學生課外寫作輔導,全面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從本質上改變原有寫作課側重于理論的性質,使寫作課的實踐本質落到實處。第四,加強應用傳播類內容的實驗化,利用傳媒技能實驗室優勢,強化學生辦公、制作等操作實踐,培養學生“做”的能力。

二、分立教學層次,改變“教”、“學”態度和方法

調適知識性、理論性課程與實踐性課程的比例,注意課程設置與學生專業素質、專業能力培養之間的匹配,強化實踐性課程的比重。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是一種設計性教學,其核心環節是設計有效的實訓。實踐教學體系由兩個部分構成,一是課程內非獨立實踐環節;一是獨立實踐教學環節。通過大量包含實踐教學環節的課程的開設,如計算機文化基礎、多媒體技術與運用、動態網頁制作、信息資源檢索與利用、應用寫作等必修和選修課程,支撐“文化信息傳播”的專業方向,并針對實踐教學環節內容,編寫出完整的教學大綱,設計出詳細的實踐教學內容與考查措施。這樣就有助于強化學生基本專業能力,有利于提高其專業特質的顯示度。獨立實踐教學環節分為實踐環節必修課和實踐環節選修課程,如社會調查、專業實習、學年論文、畢業實習和畢業論文等作為必修的專業實踐課程,新聞采編實踐、傳播策劃實踐以及辦公文秘實踐等作為選修實踐課程。每門實踐課程通過時間安排、過程評價和綜合考查措施的完整設計、確立實訓主體并激發其內在動力從而達到實訓目的。如實踐必修課程“社會調查”,在學生第二學年結束后,利用兩周時間進行實習。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提前到社會中去鍛煉,檢驗自己的學習效果,其更重要的意義還在于強化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提高了職業技能。以上是顯性計劃里能反映出的并帶有一定強制性的課程設計,另外還鼓勵所有老師進行課程實踐性探索。如《中國古代文學》課程作為一門傳統學科,在教學方法的運用上如何處理好傳統與創新的關系尤為重要。我們的任課老師進行了有益的嘗試并獲得成功:從傳統的角度,要求學生多讀、多背、多寫,立足傳統打基礎的一個方面。從創新的角度,強調師生互動,努力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創新精神。(1)除了老師講授之外,某些次要章節的內容布置給學生,由學生在課堂上主講,老師補充。有些章節也直接安排學生自學,寫出相應的學習提綱;(2)就重要的教學內容,設置論題,布置辯論會,在課堂上由教師引導學生展開論辯;(3)布置某一專題的學習時,讓學生到圖書館查閱資料,獨立完成小論文;(4)利用成都豐富的人文歷史資源,把課堂延伸至名勝古跡,如在講李白和杜甫時,組織學生到江油太白堂和杜甫草堂,讓學生感受傳統歷史文化。

三、恪守“結合”原則,加強過程評價,形成職業能力

1.理論教學和技能培訓相結合。在專業基礎課的教學過程中,始終貫穿“能力培養”這一主線,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以專業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進一步推動理論的學習和創新思維的開發。當前社會的專業化分工越來越細,學生是否掌握相應的職業技能,能否快速適應崗位需要,是用人單位在接收畢業生時優先考慮的因素。因此,與社會職業技能鑒定接軌,鼓勵學生在完成模塊教學后銜接參加社會各種職業技能培訓和技能考試、測試,取得社會公認的職業技能資格考試證書,不失為一條提高學生職業競爭力的有效手段。我們在教學中積極推行職業資格的培訓,如普通話等級證、秘書證、教師資格證、廣告從業資格證等。通過這些職業資格的培訓,培養學生從業規范和良好的職業素質,使其在畢業后能夠達到勞動準入制要求的相關技能等級,為自己順利就業“添磚加瓦”。在此涉及到師資問題,從中文專業教師基本構成看,博士、碩士學位和教授、副教授職稱教師居多,但多數只能紙上談兵、坐而論道,由于自身缺乏實踐,無法真正實現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所以安排教師到實習基地或指定單位兼職進行“鍛煉”,培養“雙師型”教師以彌補實踐性環節的缺失是目前切實可行的做法。

2.課內實踐教學與課外實踐相結合。一方面采用“崗位模擬”這一行之有效的實踐方式,充分利用課堂、實驗室和校內其他資源,如校園電視臺、校報編輯部等,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提高學生的基本技能。一方面開門辦學,積極利用社會資源形成雙方互利性的校外實習基地,集中開展實踐實訓,推動并完善人才培養方案。通過課外學分的設置和管理,把學生的個性和興趣、學生綜合素質和操作能力的提高、專業教學內容的深化和拓寬、社會發展人才類型需求相結合,在相對穩定的專業教學與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需求之間構造一定富有彈性的中介。這對學生走向社會、適應社會,都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20世紀初,西班牙著名思想家奧爾特加曾經指出:“大學不僅需要與科學進行長期的永久的接觸,否則就要萎縮退化,而且需要和公共生活、歷史事實以及現實環境保持接觸。大學必須向其所處的時代的整個現實環境開放,必須投身于真正的生活,必須整個地融入外部環境?!雹?/p>

3.教學實踐活動與學生社團活動相結合。能力只有在活動中才能體現出來,課內活動由于教學時數的限制,無法進行充裕的安排,因此與課內作有機聯動的活動設計,然后通過課外活動來實現成為十分重要的實現途徑。充分利用中文專業在校園文化建設中的優勢作用,通過創辦文學刊物,組織文學社、開展讀書征文競賽、演講比賽、寫作比賽、辯論賽、話劇表演等,在活動中提高學生的各種能力。

4.與教師科研項目相結合,培養學生初步科研意識。學生畢業論文和各種科技創新競賽活動,選題均可源于專業教師承擔的科研項目,通過師生間研討式交流,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

5.正確進行能力評價,注重過程考核。評價既是一種壓力或激勵,又是一種反饋環節,可以幫助學生從中獲得積極的修正信息,自覺提升短缺的能力。能力評價方式走向多元化,不拘一格,通過書面的或口頭的、常規與競賽結合等等,評價的組織也改變單一模式,個體評價(師與生)、小組評價(教師小組、學生小組、師生混合小組)、評委評價(以比賽方式進行評價時)等等結合使用。根據中文專業學生核心能力培養指標,制定學生專業基本能力測評方案。如秘書實務課程,任課教師選擇幾個崗位,描述出崗位要求,組織其他專業教師構成招聘團,對學生進行分組模擬招聘演練,學生感覺如臨現場。又如,我們考核學生的寫作能力,采取制作手抄報的考核方式。學生自行設計、制作版面,組織材料時強調對原創性文章視數量多少和質量好壞進行獎勵加分。這樣一份小報既可以培養學生的版面設計能力、書寫(打字)能力、審美能力、美術能力、材料遴選等能力,又因自己作品躋身期間具有某種發表的“模擬”,可以有效調動學生寫作的積極性。學生小報制作完成后,教師在班上展出,學生自行評定分數,最后擇其優者進行推廣展示,產生良好的效果。今后,擬不斷地通過課程跟蹤、畢業生就業情況、社會用人單位需求變化等的系列分析、調研,完善中文專業的實踐教學。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万山特区| 读书| 婺源县| 萍乡市| 前郭尔| 黑水县| 石楼县| 神木县| 塘沽区| 鸡西市| 饶河县| 黔江区| 定州市| 吕梁市| 江山市| 阳春市| 翼城县| 伽师县| 青河县| 玛沁县| 谢通门县| 新宾| 汉中市| 宜君县| 凤凰县| 长沙县| 瑞昌市| 宁武县| 特克斯县| 思茅市| 泸溪县| 杨浦区| 安泽县| 福贡县| 汕头市| 孙吴县| 凯里市| 定陶县| 扎鲁特旗| 大方县| 淮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