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2-20 02:09:16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建筑材料畢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不同學校的建筑工程技術所學課程不同,多數學校所學的課程如下:
1、基礎課: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馬哲論和"三個代表"形勢與政策、高等數學、大學英語、計算機基礎、體 育;
2、專業基礎課:建筑工程制圖、建筑材料與設備、建筑力學、建筑工程測量、經濟管理學基礎、建筑制圖測繪實訓、建筑工程測量實習;
3、專業主干課:房屋建筑學、建筑施工技術與組織、建筑工程預決算、工程項目管理、工程造價與建設監理、建筑結構;
4、實訓項目:房屋建筑學課程設計、生產實習建筑結構課程設計、建筑工程預算編制、畢業實習、畢業論文;
5、選修課:公共選修課、專業基礎選修課。
(來源:文章屋網 )
【關鍵詞】道路建筑材料 國家級精品課程 實驗教學
基金項目:《道路建筑材料》國家級精品課程(2010)資助。
引言
國家精品課程建設是教育部“質量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教育部在《關于啟動高等學校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精品課程建設工作的通知》中指出:精品課程是具有一流教師隊伍、一流教學內容、一流教學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學管理等特點的示范性課程。精品課程建設實際是集教育理念、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與手段、教學管理于一身的綜合性工程建設。通過精品課程建設,能帶動教師隊伍建設,促進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改革,促進教學手段現代化建設,推進高效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精品課程是高等院校教學質量建設的重要體現,是進一步更新教育理念、實現優質教學資源共享、提高人才培養水平的關鍵。
對于工科類精品課程而言,實驗建設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要求大力改革實驗教學的形式和內容,鼓勵開設綜合性、創新性實驗和研究型課程,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在新的歷史條件下,高等學校培養的人才,要具有創新精神和很強的工作能力,其中最重要的一個環節就是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實踐教學對于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具有特殊作用[1]。
高等學校作為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基地,實施建設精品課程和精品專業,對教師隊伍、教學內容、教學手段和方法、實驗室建設和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經過多年建設,長安大學“道路建筑材料”課程于2010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其中,實驗是該課程的一大亮點。本文詳細介紹了該課程實驗建設的一些經驗和所取得的成果。
課程簡介
“道路建筑材料”是道路橋梁與渡河工程專業傳統的重要前導性專業基礎課程,同時也是土木工程、交通工程等專業的專業必修課程。該課程從最初單一的課堂講授到課堂教學、課程實驗、現場實習、網絡教學等環節的互相配合,現在已形成完整的教學體系,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得益彰,具有自身獨特的風格和內涵,成為一門深受學生喜愛和社會反響良好的經典課程。通過多年的教學建設,2006年本課程被評為陜西省精品課程,2010年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相應的實驗部分是為以上專業開設的一門配套實驗技術課,包括石料與集料、無機結合料(水泥)、有機結合料(瀝青)及相應的水泥混凝土與瀝青混合料等,因此該實驗課涉及的領域十分廣泛,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各種實驗技術能力的重要一環。
本實驗教學以培養“寬口徑、厚基礎、重實踐”的人才為目標,結合時代需要和學校實際,以學生為根本,以培養學生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為核心,將實驗教學和理論教學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構建滿足具有創新型工程應用與研究型人才培養需要的實驗教學體系,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使學生通過學習和實踐,在知識、能力、素質各方面協調發展。
實驗教學建設
1.教學隊伍建設
只有依靠一支高水平的師資隊伍的不斷努力,才能保證精品課程在教學內容、教學條件、教學方法與手段以及教學效果等方面處于先進水平[3]。以老教師為首,引入博士、碩士,提高整體實力,并鼓勵教師進修,繼續深造(如攻讀博士學位、出國研修、進行博士后研究及訪問學者交流、參加國際會議等形式)。
課程建設過程重視并扶持青年教師成長。教學團隊支持青年教師申報教育部優秀青年教師獎勵計劃、培養學科方向帶頭人;通過鼓勵青年教師參與全國青年骨干教師培養計劃,培養學術和教學骨干;通過教學督導制、研究生副導師制,由有經驗的教師指導青年教師提高其教學科研能力與水平。積極推進國際、國內學術和實驗教學交流與合作, 鼓勵青年教師通過公派出國、人員考試、赴國外高校進行學術交流和訪問,拓展其國際化視野,開展相關領域的合作科學研究和人才培養。教學隊伍中,目前已有2人入選“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4人進行赴美國普渡大學、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等高校研修。
教學隊伍的學歷結構。在21名教師中,有19名具有博士學位,學歷結構高是本課程教學團隊的特色,包括教授3名,副教授及高級實驗師9名,講師9名。其中,35歲以下的教師12名,35-50歲的教師6名,50歲以上的教師3名,形成了以中青年骨干為主、老中青相結合、年齡結構合理的教學梯隊。
教學隊伍的學緣結構有著良好的學緣交叉,教師分別畢業于長安大學、同濟大學、北京大學、武漢理工大學、西安交通大學、西北工業大學等著名高校,在外單位獲得學位或有過博士后研究經歷的教師共9名。
2.實驗教學條件建設
(1)硬件:更新、完善教學設備。借助于“交通鋪面材料”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及路面結構與材料交通部重點實驗室所提供的先進實驗設備,根據教學需要,有計劃、分批次地安排學生進行課程實驗。實驗室設備先進,占地面積近5000平米,待建面積3000平米。其中,擁有一批國內一流水平的實驗設施,包括電液伺服閉合循環萬能實驗機、英國“ELE”自動馬歇爾儀、日本“三榮”公司車轍儀、石料加速磨光機(意大利)、核磁共振分析儀(美國)、SHEAP全套設備等;擁有國內較完整的“磨損實驗”、“腐蝕實驗”、“表面涂層制備”等實驗設備和手段。此外,還成立了校級材料分析及測試中心,更新了差熱分析、紅外光譜分析儀等儀器。這些為實施開放式教學,開設設計型和綜合性實驗,提高學生動手能力創造了良好的條件,為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堅實的基礎平臺。
(2)軟件:提倡和要求博士進實驗室。由于高校目前條件所限,實驗室專職教師較少。為了保證和充實實驗教學,提倡、鼓勵和要求留校博士進入實驗室,參與實驗教學工作。一方面,可以使實驗教學得到充分保證;另一方面,進一步鍛煉博士的實驗教學與動手能力。
3.實驗教學方法與手段
(1)傳統方法。主要包括演示實驗及學生自己操作加教師輔導的方式,這種傳統方法主要針對基礎實驗。針對傳統的基礎實驗,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著重加深學生對實驗儀器設備的了解及操作規范的掌握。
(2)結合多媒體:Flas。實驗教學中,可把已經制作好的實驗動畫放在課程的網頁中。學生可課前或課后觀看,以達到提前預習與課后加強的效果。同時,為學生提供較為完整的自學環境,教師針對每個實驗給出配套的實驗指導,并提供優質的網絡教學資源。
(3)引入工程實際應用。教師在進行實驗教學的過程中,室內實驗的講授應聯系工程實際應用,以加強學生的理解以及對實驗重要性的認識,并為其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礎。
(4)倡導“教學需要研究”的理念。堅持對實驗教學進行研究,同時把實驗研究成果及時應用于教學實踐。以教學引領科研、以科研促進教學,實現教學與科研的互動。及時把科研成果融入教學內容,實驗教學與研究相輔相成,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改革考試方法,實驗成績計入期末考試總成績。考試方法和內容是對學生學習重點和方法的導向。為了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在傳統的理論課期末考試成績中,加入20%-30%的實驗成績作為總成績。在傳統的考試方法中,常常是僅對理論課的相關內容進行考核,而實驗課僅僅只是完成實驗報告,并未作為相關的考核依據。這使學生的注意力往往放在理論教材中,而忽視對實驗的掌握,出現高分低能的現象。為此,我們改革考試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對實驗課的重視。
實驗教學改革
1.結合本科創新型實驗及全國大學生挑戰杯競賽等
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自行設計實驗方案,包括實驗內容、方法、材料,獨立完成實驗。目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科研和開發能力。從而實現實驗教學與理論相結合、實驗內容與科研成果相結合的實驗教學模式,加強了學生科學素質、創新精神、動手能力培養。同時,學生在這些方面的獲獎增加了他們對專業的興趣與信心,也大大激發了其他同學參與實驗的積極性和熱情。目前,已有多個作品獲得陜西省與國家級挑戰杯競賽的獎項。
2.結合本科畢業論文
本科畢業論文持續一個學期,投入時間較多,因此可較深入、全面地進行實驗,取得一些初步成果。本科畢業論文結合指導教師的科研課題,開展相關實驗,為學生主動學習、主動創新創造了平臺,經過近幾年的實踐,一批學生的優秀論文脫穎而出,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有多名學生獲得校級優秀畢業論文。同時,這也是鼓勵本科生參與科研活動,是學生利用所學的理論指導實踐的過程,緊密結合專業實際使其具有啟發性和實用性。
3.開設現代道路建筑材料系列講座
現代科學技術的創新都是在實驗室里產生的。實驗室保持對外開放并與國內外多所高校開展了多方位的學習交流,承辦及參與國內外高水平學術會議。目前,已承辦了中國——泛俄地區交通鋪面國際學術會議、全國水泥混凝土加外劑學術會議等。
4.結合工程案例,與實踐緊密聯系
教師根據實驗教學內容,結合工程實例講授該實驗的操作和實際應用情況,可以讓學生真實體會工程中應注意的事項,為將來的工作實踐作好準備。
結論
1.國家級精品課程的實驗教學要有一批高質量的教師隊伍。吸引學術精英骨干參與實驗教學并注重對青年教師的培養,從而使教師的學術水平和教學水平不斷提高。
2.從硬件和軟件上同時改善實驗教學條件,從設施和人員上保證了實驗教學的順利開展與提高。采用多種教學形式與方法,多樣化教學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3.對實驗教學進行改革,開發新的教學模式, 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提高學生的研究能力和創新能力。
參考文獻:
[1]習友寶,王厚軍,古天祥.國家精品課程《電子測量原理》的實驗建設[J].電子科技大學學報社科版,2005,(7):55-56,63.
[2]朱玉賢.現代分子生物學(第2版)[M].北京:高教出版社,2003.
[3]馬悅,申永勝.加強師資隊伍建設 促進精品課程可持續發展[J].中國大學教學,2007,(11):31-33.
2012年2月,美國洛杉磯傳來了一個舉世矚目的消息:中國建筑師王澍榮獲2012年普利茲克建筑獎。這個獎項被譽為建筑界的“諾貝爾”獎,中國人從未摘取。王澍的得獎,實現了零的突破,從此世界建筑殿堂上,在理查德·邁耶、貝聿銘、丹下健三三個熠熠閃光的建筑大師姓名之后,將鐫刻上一位中國人的姓名。
王澎的橫空出世,一方面令人歡欣鼓舞,另一方面也發人深思,為什么在歐美處于絕對權威的建筑界,王澎能夠異軍突起,贏得廣泛贊許呢?業內專家評價王澎說:“他的作品扎根本土,并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正是這種中國特色,反而令世界眼前一亮。如今,王澎在國際舞臺上可謂意氣風發,鮮有人知的是,他曾一度沉寂十年。
王澍1963年出生于烏魯木齊市,1981年考入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學生時代的王澎,頗富才華卻桀驁不馴。有一次,他在街上擺了兩個油桶,自稱“裝置藝術”。而這一驚人之舉,招致了行人的不安,還驚動了警察。警察當然不理會他的所謂“藝術”,責令其迅速拿掉,后來還是導師齊康教授及時趕到,才化干戈為玉帛。畢業論文答辯時,他將論文題目貼滿墻壁,齊教授勸他:“你這樣貼出來,小心論文通不過啊。”他不聽,反而口出狂言:“如果說中國有現代建筑師,那只有一個半,半個是我導師,一個就是我。”這句話得罪了不少評委,所幸齊教授背后力挺,答辯才得以順利通過。齊教授之所以特別器重王澎,關鍵在于欣賞他身上的兩種特性:一是不注重利益,對專業熱愛;二是勤于思考,不人云亦云。齊教授認為,王澎天賦異稟,假以時日,應該是有大成就的人。因此,在畢業前夕,師生二人進行了促膝長談,齊教授特別叮囑他:“切忌急功近利,要守得住寂寞,多思索、多體驗,厚積而薄發。”
能夠恪守師訓其實并不容易。王澎畢業后,進入浙江美術學院研究所,從事建筑、環境的研究工作。當時,改革開放大潮洶涌,全國各地大興土木,建筑師在市場上十分走俏,很多同學抓住機遇,獲得了不菲的收入。而王澎卻遠離熱鬧,日復一日地與圖案和文字為伴。這期間,他把主要精力用來夯實自己的文化底蘊。他熟讀康德的《形而上學導論》,默背《世說新語》,從白居易、李漁等傳統詩詞中獲取營養,去感知那已遠去的中國的美,把對文化的理解融入設計理念中。他時常感到,內心有一個聲音在召喚他——去承襲與發展華夏建筑的獨特韻味。那段日子,不斷有朋友勸他:“現在有很多項目特別賺錢,你竟然還閑在西湖觀風景。”王澎思想掙扎過,但想到導師的教誨,想到自己的志向,他堅守了下來。“當大家拼命賺錢的時候,我卻花了很多時間來反省。”王澍后來回憶說。在心性的滋養中,王澍漸漸形成了自己的建筑觀:“在做一個建筑師之前,我首先是一個文人,建筑只是我的業余活動。比建筑更重要的是一個場所的人文氣息,比技術更重要的是樸素建構手藝中,光輝燦爛的語言規范和思想。”
轉眼幾年過去了,中國的城市化進程提速,西方建筑思潮和模式讓很多國內建筑師頂禮膜拜,一味的“崇拜外國、排斥民族”浮躁之風盛行,傳統建筑的精華與美學盡遭遺棄。對此,王澎頗有微詞:“在中國,有很多美麗的城市,然而他們把一切都破壞了。他們建造起寬闊的道路系統,每一個街區都給開發公司建造高層住宅,把紐約、洛杉磯、拉斯韋加斯融合在一起,那就是上海。”王澎希望能有所作為,摩拳擦掌地想出山,但齊教授的話再次在耳邊響起。他暗暗咬牙堅持,既然火候還不夠,那就再沉幾年。就這樣,在他畢業后的整整10年里,他沒有建一座房子,放棄了很多唾手可得的賺錢機會,而是一直扎根于文化的吸收與探求中,扎根于最基本的實踐與探求里。這期間,他常常與工匠們在一起工作,在真實的建造中獲取經驗;充分發掘建筑材料的可再利用和經濟實用性,從各地的拆房現場收集了700多萬塊不同年代的舊磚棄瓦。這些積累,終于成就了《瓦園》的驚艷出世。2006年威尼斯雙年展上,他用6萬片舊城拆遷回收的青瓦、3000根竹子,幾乎在全手工的狀態下,造出了一個800平方米的建筑。獨特的建筑風格一經推出,立刻引得嘖嘖稱奇、陣陣喝彩。《瓦園》的成功,令王澎聲譽鵲起,同時也更堅定了他的建筑理念:扎根本土,將中國傳統的山水、自然元素融入現代建筑。
此后,王澎一發不可收拾,蘇州大學文正學院圖書館、中國美院象山校區、寧波歷史博物館等系列經典建筑相繼問世。真金不怕火煉,這些作品,漸漸拉開了世界的眼簾,讓西方的建筑權威毫不吝嗇地將“建筑奧斯卡”破天荒地頒給了中國人。得知自己獲獎后,王澍表示:“我突然意識到那沉寂的十年是多么重要,看來真誠的工作和彌久的堅持一定會有某種結果。”
當今中國,無論創業或者學術領域,無數人都在追求速成,尋找成功的捷徑,處處充滿浮躁。王澎的成功或許提示我們,真正的成功要學會沉下去,沉得越久,將來才能飛得越高。
【張弘圖】
唯物主義
自行車公寓,是展廳里最先被注意到的一個部分。其設計靈感來源于上世紀80年代早期,張永和在美國保爾州立大學羅德尼·普雷斯教授的“不定性實驗室”的一些經歷。當時,羅德尼要求大家觀察現實生活中被“使用、濫用、錯用”的事物。張永和選了自行車,但毫無頭緒。直到某日他在羅德尼的引導下,發現了一群單車少年,后者對一成不變的游戲場不感興趣,專愛借街頭的臺階、坡道、路椅、停車場的水泥路障等進行各種驚險跳躍。自行車的故事,給張永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后來的建筑設計中他付諸實踐。“這個自行車公寓,其實就是講人怎樣使用房子,房子的用處不僅僅是吃飯睡覺,我設想的一個用處就是自行車的游戲場,大人或孩子可以騎著自行車在里面竄來竄去。住宅和游戲場,在這個概念里合二為一。”
而“無間造”這個名字的由來,很容易讓人聯想到電影《無間道》。張永和也表示二者之間確實存在著某種關系。他說,無間造這部分,其實質就是建筑師對材料和建造的不斷探索。1996年底1997年初,張永和辭去了萊斯大學的教職,工作重心從純概念轉移到概念與建造關系,開始了對材料和構造以及結構和節點的實驗。
“為2010年上海世博會設計上海企業聯合館時,我們用了很多新材料、新技術,因為我們想在可持續發展或者叫綠色建筑這方面做些探索。比如我們在建筑表面大量使用的‘聚碳酸酯’,聽起來好像很學術,其實就是做碟片的材料,全是回收來的。材料的重新利用,也包含了環保的概念。另外還有太陽能,跟平時看到的不太一樣的地方在于,我們是先把光能轉化成熱能,再把熱能轉化成電能,聽起來轉了兩次,實際上它的效率比普通的光電板還要高,這些技術都是建筑材料和建造的一部分,我們的工作中在不斷探索著材料和技術。”
從生活中發現,從生活中取材,這也就是張永和所理解的唯物主義。他說,在英文里,唯物主義寫作materialism,這個詞的核心部分material是材料、原料、物資的意思,所以materialism就是材料主義,“做建筑設計,就是要和材料發生關系,同時又與每一天的生活有關,所以我們也設計吃飯的碗,身上穿的衣服,這些都跟材料有關。希望大家看這個展的時候,不要去想藝術,而要去想每天的生活。看看我們設計的東西,哪些可以在你的生活中出現并使用。”
在近20年的實踐過程中,張永和與非常建筑完成了大量建成或未能建成的作品,參加過眾多的國際群展及雙年展,包括五次參加威尼斯雙年展,并獲得了中外主辦的多個建筑設計獎項,一些作品甚至被個人及機構,如倫敦Victoria和Albert博物館、日本越后妻有大地藝術三年展、中國國家美術館及何香凝美術館等收藏。
無盡院與不理想城
1984年春,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攻讀碩士學位的張永和迎來了提交畢業論文(一種介于畢業設計與論文之間)的環節。他選擇的是以中國傳統文化中建筑與文學的關系作為起點。對于這篇論文,張永和的自我評價是做得不好,所以一直被該校教論文準備課的老師用作告誡學生的反面教材。
畢業后不久,張永和赴休士頓的萊斯大學任教。在教學之外,他主要從事理論設計,一種綜合了理論研究和商業實踐的建筑創作活動,并于1989年拿到了美國的建筑師開業執照。1992年的一場設計競賽上,獲勝的張永和得到了美國史戴德曼建筑旅行研究金,于是有機會赴歐洲旅行考察一學年。1993年初,不耐歐洲嚴寒的他提前回國,之前8年的工作以及漂泊異鄉的生活也就此畫上了句號。
回到北京的張永和,“當即卷入商業實踐”。他認為,商業實踐是原來理論設計的繼續和發展,但操作方法上終究發生了變化,其中最有意義的便是創作小組“非常建筑工作室”的形成。而1995年底,他們憑借一個住宅群體設計獲美國進步建筑獎,因為是第一個獲此殊榮的中國工程,張永和與非常建筑“暫時有了足夠的勇氣去面臨新的挑戰”。
院子,在中國建筑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元素,也承載著張永和對于北京四合院的記憶與懷念。所以,在他的建筑實踐中,院子的概念似乎反復在不同的設計里運用,也因此有了“無盡院”這部分的展示。其中,位于京郊長城腳下的“水關”就是一個非常特別的例子。張永和本想把北京城里的院子直接搬上水關,后因與周圍景致不合,于是決定一半采用房子圍塑,一半則用山坡,最終形成了一半建筑一半山、兩翼分裂的“二分宅”,入口的玻璃地板下,一條小溪穿堂而過,而中庭引入不同的景致、空間,“山水”意境就此融為一體。在張永和看來,“實際上就是一個開敞的院子”。這座分裂的房子或院子,彼此之間的角度是可以自由調整的,或整合成單棟建筑,或平行、互相垂直,以配合不同的山形地貌。
作為彈性建筑的一種形態,以土埆厝(一種流傳已久的中國建筑形式,可以消減環境的沖擊,隔熱隔音)配合木頭支架來做承重墻的二分宅,同時也契合了生態學的要求。他說,環境藝術的創造離開對文化環境的理解而存在是可能的,但恐怕只能停在涂脂抹粉的水平上。藝術可以作為點綴,但畢竟藝術的意義不是裝飾。
通過系統地展示在建筑、設計、規劃和藝術上的實踐,張永和試圖探尋在當下中國前所未有的高速發展期中人們所遇到的困境,有關他們居住空間及在這些空間上形成的城市。 “我們今天生活的城市不太理想,可是很現實。在這個不理想城里,我們會遇到很多從建筑角度說來看也很有意思的情況,我們就想怎么在建筑中體現。建筑介入不一定意味著對城市的改善,而是要適應一個不是那么理想的城市——效率和政治高于環境、社會和文化因素。”這就是張永和將展覽的一部分命名為“不理想城”的原因。比如位于石家莊的河北教育出版社大廈,這是一幢功能非常綜合、復雜的建筑,從辦公室、咖啡館、酒店、餐廳,到美術館、籃球館一應俱全,如同一座小城市。“我們的設計方法很簡單,先想象一個平的12層樓,然后給它立起來,就變成一個垂直的城市,一個微型的、不理想的可是又非常真實的城市。”完成后,這個項目獲得了2004年度中國建筑藝術年鑒學術獎等獎項。
非典型設計
對于張永和個人的建筑經歷,可以這樣歸納:建筑師父親張開濟先生對他的耳濡目染,他本人在北京一座四合院里度過的童年、少年以及些許青年時光,乃至搭積木、畫畫的樂趣與習慣。而他第一次真正接觸到建筑,卻是“”后期,高中畢業后張永和在建筑工地當過半年小工。從南京工學院(現東南大學)建筑系畢業后,張永和自費留美,先后在保爾州立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習。美國建筑教育對他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而他后來在教學中的運用,也未嘗不是對自己的再次強化訓練。
在80年代中期寫給學生的幾份設計任務書中,張永和沒有要求技術性的指標,而是重視對建筑的認識和理解,強調設計的出發點與方法。他認為,建筑環境是為著人們的活動而設計的,人造環境就是人們行為發生的舞臺,廣大使用者就是演員,但人往往并不是按照設計者的意圖進行活動,而是依自己的生活習慣去擴展舞臺,換句話說,建筑不重要,人的因素才是影響生活事件的關鍵所在。有趣的是,在這幾份任務書中,張永和反復提到了一些小說或電影的場景、情節,比如把卡爾維諾某部小說中的一段故事作為設計課的開始,要求學生們打開記憶的匣子,寫一段發生在印第安納州或中西部或美國境內其他地方的故事。他還勾連起肥皂劇、馬克·吐溫筆下的湯姆·索亞,甚至美國電影中的探險家印第安納·瓊斯(美國電影中的主人公)的一些行為。
對于電影的著迷,令他從日本電影導演伊丹十三的作品《蒲公英》的線性敘事中獲得了設計靈感,他甚至用建筑設計來分析希區柯克的電影《精神病患者》和《后窗》,并試圖對電影進行建筑的再創作。相比電影,他認為,建筑具有除語言之外所有的敘事因素,空間也比電影多出一個相度。他在名為“后窗”的項目展示中,表達了他的思考和實踐。 “這部電影是關于‘看’的,這部分展覽也同樣如此。在建筑里,在世界藝術里,看無疑是非常重要的,我們關心的是能不能設計如何看。”
展覽中還有一部分叫“圣人書房”,《圣人》即基督教歷史上的圣杰羅姆,他翻譯了圣經。張永和說,他在這里面放的很多項目都不是典型的建筑設計,有一個實際上是本愛爾蘭小說翻譯過來的一個設計,他甚至還為這個設計寫了一個劇本,“關于夾壁墻里的一個警察局和一個中國餐廳,不是一個要蓋的房子,而是用建筑說了一個戲劇化的故事。”在此次展覽中,張永和還首次公布了他的兩個影像作品。
Zeng Aimin
(Heilongjiang College of Construction,Harbin 150025,China)
摘要: 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工程造價專業是建筑業的主干專業,隨著建筑業的發展,社會對工程造價專業人才的需求不斷增多。高職院校如何把學生培養成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打造一支高素質的教學團隊是成功的關鍵。文章從教學實際出發,對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教學團隊建設進行了初步探討。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industry is one of China's pillar industries, and the project cost major is the backbone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industry, the social demand for project cost talent is increasing. How the vocational institutions cultivate professionals that the business need is the key to build a teaching team with high-quality. The article, from the reality of teaching, discussed professional teaching team building of project cost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關鍵詞: 教學團隊 專業建設 工學結合 校企合作 培養模式
Key words: teaching team;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work and study;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中圖分類號:G7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4311(2011)21-0240-02
0引言
建筑業是我國的支柱產業之一。據調查我國建筑業從業人員約4000多萬,其中在技術及管理崗位工作的人員約350萬,造價員及其他工程技術人員等專業人才的缺口極大。工程招投標制度的實行,業主和施工單位對造價專業人才需求增多。我國現有四級以上資質的建筑施工企業約5萬多家,房地產開發企業約2.5萬家,每年需求造價人員就是3萬多人。隨著我國房地產業和裝飾業的發展,裝飾裝修工程公司對造價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我國現有裝飾公司20多萬家,每年需求造價員2萬多人。隨著工程造價咨詢和工程中介機構的興起和發展,對造價人員的需求不斷增加,吸引著眾多人員從事工程造價工作。隨著我國城市建設和小城鎮建設的發展,社會對園林綠化,市政建設的造價人員,也有不斷增長的趨勢。社會對工程造價人才的不斷需求是該專業建設發展的前提,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如何把學生培養成企業需求的畢業即就業、就業即上崗、上崗即頂崗,與企業崗位“零距離”對接的專業人才,打造一支專業理論堅實、思想觀念新、師德高尚、實踐經驗豐富的“雙師型”和“專兼結合”并具有適應專業需求教學資源的教學團隊是成功的關鍵。下面是筆者對高職院校工程造價專業教學團隊建設談一些粗淺的認識。
1開發新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
1.1 實行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養模式實行開放式辦學,利用企業教育資源實行校企合作“2+1”人才培養模式。即學生前兩年在校內學習,主要進行專業知識、專業基本能力的學習,同時進行思想道德素質、文化素質和身心素質的培養,這個階段的教學以教師團隊中的校內教師為主,并有企業專家參與共同完成。最后1年到企業進行畢業實踐頂崗學習,主要進行崗位應用能力和職業素質的培養,這個階段的教學以教師團隊中的企業工程師為主,并有校內教師參與組織和教學指導。
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養新模式,指導思想是“以企業需求為宗旨、以學生就業為導向、以培養學生職業能力、本領和職業素質為目標,充分利用學校和社會的教育資源,學校與企業共同培養合格人才”。它強調的是對學生綜合素質和動手能力及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培養,以校企合作為途經,依托行業和企業優勢,把“企業的需要”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利用企業的教育資源,通過學校和企業兩個育人主體、兩個育人環境,以工程造價管理人才需要為依據,使學校教育貼近生產、貼近企業、貼近社會,使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盡快縮短適應期,盡快適應企業崗位的需要。“工學結合校企合作教育2+1人才培養模式”,可實現教學過程的實踐性、開放性和職業性。
1.2 人才培養模式“2”階段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
1.2.1 以工作過程為導向的學習領域課程開發。借鑒德國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方法,首先廣泛開展社會調研,進行社會經濟框架條件分析,進行企業調查和職業崗位工作任務分析。在以上工作基礎上,制定學習領域課程框架教學計劃(人才培養方案)。
新的人才培養方案中學習領域課程內容體系,完全不同于傳統的學科教學內容體系,它徹底摒棄了學科體系并將其解構,重新構建了行動導向的教學內容體系。是借鑒德國“工作過程導向”的職業教育思想,構建工作過程系統化的教學體系,它以典型工作任務為載體,遵循職業人才成長規律,按實際工作過程組織教學,使學生職業行動能力得到全面培養。
1.2.2 教學過程中立足于加強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和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在教學過程中,教學內容要緊密結合職業崗位標準,提高學生的崗位適應能力。根據職業崗位進行職業能力分解,對應專項能力,劃分若干個即相互聯系又相互獨立的課程或訓練項目,重點培養學生的建筑工程識圖能力、建筑材料應用和管理能力、土建工程裝飾及預算能力、水暖電器安裝工程施工及預算能力、土建招標能力、合同管理能力、資料管理能力、計算機應用能力等各項職業綜合能力的基礎上,緊密結合企業對畢業生職業崗位能力的具體要求,構建課程體系。以培養綜合能力為核心,以工作過程為序列開發工學結合、深度融合的專業能力,構建突出的職業能力培養的全新的課程體系。
1.2.3 采用項目教學、任務驅動、案例教學等發揮學生主體作用的行動導向的教學模式和方法,以工作任務引領教學工作過程統領教學過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動力;要充分利用校內實訓基地和企業施工現場,模擬典型的職業工作任務,在完成工作任務過程中,讓學生獨立獲取信息、獨立計劃、獨立決策、獨立實施、獨立檢查評估;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展示、演示和學生分組操作并行,學生在“做中學、學中做”,從而獲得工作過程知識、技能和經驗,實現理論和實踐一體化。
1.2.4 改革傳統的學生評價手段和方法,注重學生的職業能力考核,采用項目評價、階段評價、目標評價、理論與實踐一體化評價模式;關注評價的多元性。結合提問、作業、平時測驗、實訓操作及考試綜合評價學生的成績;應注重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在實踐中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對在學習和應用上有創新的學生給予積極引導和特別鼓勵。
1.3 人才培養模式“1”階段教學改革的基本思路。“1”階段教育教學在企業進行。教學設計包括職業綜合實踐、頂崗實習(包括現場教學、畢業設計)及學生綜合素質培養。基本思路如下:
1.3.1 建立滿足工程造價崗位技術能力訓練需要的,集教學、職業資格培訓、技術服務于一體的滿足學生“頂崗實習”和就業需要的緊密結合型校外實訓基地。把學生的企業實踐過程作為整個專業教學體系當中重要的一環。
1.3.2 通過綜合實踐“頂崗實習”,使學生學習到在學校學不到或不容易學會的專業知識,獲得真實的職業訓練和工作體驗,促進職業能力和職業素質提高,同時增加對社會的了解,真正感受在學校的“情景”中不容易感受到的企業生產和文化氛圍,增強了就業能力和社會適應能力。
1.3.3 學生畢業論文在企業進行。學生結合企業項目實際選擇畢業論文課題。論文由企業兼職教師和學校教師共同指導,通過畢業論文,使學生專業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進一步深化,最終實現人才培養與職業崗位標準的“零距離”對接。
2制定教師職業發展規劃
以教育部《關于全面提高高等職業教育教學質量的若干意見》和教育部財政部《關于實施國家示范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加快高等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意見》為指導,依照開放性和職業性的內在要求,構建師資隊伍建設體系,通過強化專業教學團隊建設,打造一支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突出、雙師結構合理、具有良好職業道德的優秀專業教學團隊,滿足企業高技能人才培養的需要。
2.1 以“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建設為重點,構建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以專業教研室為載體,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動態組合、團結合作的“雙師型”專業教學團隊。
2.2 創新專業教學團隊組織模式,實施以專業帶頭人為核心,以教研室為載體,動態組合、校企互通的組織模式。專業帶頭人主持本團隊的教學改革、課程改革及管理工作。
2.3 建立專業教師準入制度、入職實操考試制度。學院每年新錄用的專業教學人員及外聘的兼職教師試講合格,方能安排教學任務。
2.4 選送專業骨干教師到教育部師資培訓基地參加教學方法及實踐技能培訓,參與企業技術開發,參加有針對性的新知識、新技能培訓,參與教學改革和科研推廣工作,參與課程建設,參加本專業的教學計劃、課程標準和主干課程教材的編寫工作,參與實驗室和校內外實訓基地建設,參加有關學術交流等,培養“雙師型”骨干教師。
2.5 制訂《專業教師下企業實踐鍛煉管理辦法》,安排專業教師到企業頂崗實踐,積累實際工作經歷,提高實踐教學能力。
2.6 逐步加大兼職教師的比例,堅持“引聘名師、培養骨干、校企合作、專兼結合”的原則,積極拓寬師資隊伍的來源渠道,優化教師隊伍,實行激勵與制約相結合,健全管理機制,采取“引、聘、下、帶”和專任教師與行業企業共同打造一支校內外專兼結合、雙師素質突出、雙師結構合理的優秀教學團隊。
“引”是從生產一線引進管理人員、技術人員擔任專業課、實踐課的教學工作,通過引進人才,引進教學名師、學科帶頭人,加大師資培養力度。“聘”是聘請企業技術專家擔任客座教授,對現場技術、技能水平要求較高的課程,聘請專家、技術人員進行講學,并請他們做兼職教師,建立穩定的聯系充分利用社會的資源。“下”是讓骨干教師下到基層單位(包括校內外實訓基地、相關企業等)進行掛職鍛煉,對于沒有相關專業實踐經驗的教師盡可能多地安排他們到生產、建設、管理、服務第一線實習,豐富、提高他們的工程實踐知識和實踐技能。“帶”是以老帶新、以強帶弱。對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進行重點扶持和培養,并以學科帶頭人和骨干教師作為導師,指導中青年教師,定期對中青年教師進行實習、實訓、課程建設、學術等方面地培訓,以提高中青年教師的教學和科研水評。
2.7 提高現有教師的素質和業務水平。通過參加教育部國內、外師資培訓基地的培訓和參加專業教學研討會等方式擴大教師眼界,了解外界教學改革信息,及時獲得教學改革經驗與最新研究成果,不斷充實自己,提高教育教學、科研工作能力和教學質量。
2.8 積極申報科研、教研課題。要不斷提高學術水平,提高教學質量,必須經常開展科研、教學研究。通過課題的研制使全體教師在整體學術水平和教學業務能力上得到提高。
2.9 認真培養年青教師,青年教師的培養是通過多種渠道、多種方式進行工作:①加強青年教師的政治素質的培養,制定了相應的培養計劃,并認真執行。②加強青年教師愛崗敬業培養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③加強青年教師業務培養:提高學歷,鼓勵青年教師攻讀博士學位。④加強實踐能力培養,編制工程預算或到企業掛職鍛煉。⑤以老帶新,進行全面指導。⑥加強青年教師科研能力的培養,通過科研項目的研究,提高青年教師的科研能力和科研水平。
參考文獻:
關鍵詞:港口工程 混凝土 質量控制
在當前我國的建筑工程當中,使用得最為普遍的一種建筑材料就是混凝土,所謂的預拌混凝土指的就是通常所說的商品混凝土,這種混凝土的質量相對比較穩定,因此普遍受到了建筑行業的歡迎。在港口工程的建設過程當中,由于工程量相對比較大,因此所需要的混凝土也比較多,因此,混凝土的施工質量就會影響到整個港口工程的施工質量,如何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加強對于混凝土施工質量的管理和控制就顯得尤為重要。
1.原材料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控制的措施
在港口工程施工中,混凝土配制時所選擇原材料的性能會對混凝土的結構強度以及安全方面的性能產生很大的影響,因此如果選擇不合格的原材料就會產生配比等方面的問題,從而造成混凝土承載能力的下降,使得結構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嚴重時甚至可能會造成港口工程出現滲漏和倒塌的情況。
1.1水泥
所選用的水泥的品種以及水泥的標號會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以及適用的范圍等方面產生一定的影響。水泥的顆粒越是細小,那么在配制的過程當中混凝土對于水化的發展也就越快,同時也更加的充分,在施工的過程中混凝土硬化的強度也就相對較高,速度較快,易性也會比較好。但是水泥如果在施工的過程當中快速的凝結,那么也會使得施工人員難以對施工的技能加以準確的掌握。但是如果水泥的顆粒太大,那么就會減緩凝結的速度,使得混凝土不能夠及時的凝結,這樣也會影響到施工工作的正常開展,從而對混凝土施工的進度產生影響。在對水泥的標號進行選擇時,也應該盡量的匹配,不應該選擇得過高或者是過低。這是由于如果選擇得標號過低,那么所需要的水泥就會增多,難以在技術的層面確保混凝土的施工質量,也會增加經濟方面的負擔。反之如果水泥的標號比較高,那么就會增加配制水泥的量,還會在一定的程度上使得混凝土的密實性出現降低,影響到混凝土使用的耐久性。此外如果水泥出現了受潮或者是結塊等現象,也會對施工的質量產生一定的影響。
針對上述的問題,在對水泥的種類進行選擇的時候,首先應該按照建筑物具體所在的地區以及所在的部位加以選擇,對于那些有抗凍需求的混凝土來說,應該選用硅酸鹽水泥,不應該選擇火山灰質水泥。
1.2細骨料砂
細骨料砂的空隙率以及所含有的有害雜質的量會對混凝土的強度產生較大的影響。如果細骨料砂的顆粒很細,那么它的總表面積就會增大,這樣在配制的過程中所需要的水泥漿的量就會加大。但是如果細骨料砂的空隙大,那么需要的水泥漿量也會增多。此外,細骨料砂當中所含有的有害雜質例如粘土以及粉土等也會影響到混凝土的抗滲性、抗凍性。如果細骨料砂當中活性氧化硅的含量比較多的時候,就會同水泥當中所含有的堿性成分產生相互的作用,這樣就會造成混凝土的骨架出現膨脹的現象,從而造成裂縫的出現。因此在港口工程當中,不能夠采用堿活性的細骨料砂。
1.3拌和用水
拌和用水的質量也會對混凝土的施工質量產生影響,這是由于質量不達標的拌和用水會在配制時出現化學反應,然后產生硬質膠凝狀的物質,這些不利的物質會對混凝土的綜合質量產生影響。因此相關的施工人員應該注意,不要采用海水來進行拌和,此外也決不能夠采用沼澤水或者是工業廢水等來作為拌和的用水。
1.4輔助的添加劑
減水劑作為輔助的添加劑可以對混凝土的抗滲性進行改善,從而使得拌和用水能夠有所減少,緩凝劑或者是促凝劑可以減緩或者是加快混凝土凝結所需要的時間,這樣也極大的提升了混凝土施工工作的便捷性以及時間上的靈活性。對于那些對抗凍性有所要求的混凝土來說,通常需要加入一定的引氣劑,可以選用松香皂。此外還應該注意預應力的混凝土當中不能夠使用氯鹽外加劑。
2.配合比對于混凝土施工質量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控制的措施
在對港口工程混凝土施工的配合比進行設計的時候,需要滿足施工質量的實際需求,此外也要同時兼具經濟方面的合理性。要想采取有效的措施來做好混凝土施工質量的管理工作,就需要對配合比加以重視,必須要嚴格的按照相關的原材料性能做好配合比的涉及工作。如果原材料出現了稱量方面的不準確或者是沒有進行嚴格的換算,那么就會產生設計同施工實際不匹配的問題,降低了港口工程的施工質量。在通常的情況下,如果不超過C20的混凝土應該將強度的標準設置為3.5MPa,如果在C20至C40之間,那么混凝土的強度標準應該設置在4.5MPa,如果超過了C40,那么混凝土的強度標準應該設置在5.5MPa。
3.運輸以及澆筑等對于混凝土施工質量所產生的影響以及控制的措施
3.1運輸
在對港口工程的混凝土進行運輸的過程當中,如果相關的人員所選擇的運輸工具不適當或者是采取的養護措施不科學,那么也會對混凝土的和易性以及坍落度造成影響。此外運輸的工具還會對混凝土的硬化強度產生影響,降低混凝土的耐久性。因此針對上述的情況,在通常的情況下,應該采用攪拌車來進行混凝土的運輸。如果運輸的距離相對比較短,那么可以選擇自卸式的汽車來進行混凝土的運輸,如果采用吊罐來運輸混凝土,那么應該注意吊罐的實際裝載量應該在吊罐整個容積的百分之九十五以下。
3.2澆筑
澆筑的質量會對混凝土結構的性能以及產品成型之后的質量都產生一定的影響,如果在振搗的時候混凝土出現了不密實的現象,那么空氣就會對存在的空隙進行填充,這樣在混凝土凝固之后就會出現一些氣泡,從而影響到了混凝土的強度。因此在進行混凝土的施工時應該注意,模板的吊環不能夠采用冷拉筋鋼。此外對于那些出現斷裂或者是滑落的預應力鋼筋相關的施工人員應該及時進行更換并且加以處理。混凝土結構當中鋼絞線出現斷裂或者是鋼絲出現滑落的 數量不應該超過百分之三。對于那些存在附著性海生物的港口工程來說,相關的施工人員應該注意海生物等對于水下的混凝土接茬部位所產生的質量威脅。應該盡量采取措施來將澆筑的間隔時間加以縮短,或者不要在海生物繁殖頻繁的時期來進行混凝土的施工工作。 3.3養護
養護工作可以為混凝土的硬化提供所需要的濕度以及溫度等方面的前提條件,如果所采取的養護措施比較科學、合理,那么就可以有效的避免混凝土當中水分的蒸發或者是水分出現凍結的現象。但是如果采取的養護措施不合理,那么就會對混凝土的強度產生影響,甚至還會造成裂縫以及剝皮等現象。因此,具體的養護方式應該按照整個構件的外形來加以選擇,可以采用灑水以及噴涂等方式來對養護的措施加以完善。對于那些每天平均氣溫不超過零上五度的港口來說,就不適宜采用灑水的方式來進行養護。
4.結論
綜上所述,港口工程中混凝土的施工過程是一個相對比較復雜的系統和工程,要想做好混凝土施工質量的控制和管理工作,首先就需要做好原材料的把關工作,并且配合混凝土的攪拌和運輸、養護等工作,只有促進施工人員質量意識的提升,才能夠有效的提高混凝土施工的質量和水平。
參考文獻:
周洪偉,甄琳,靳峰.淺談港口工程混凝土施工質量的控制措施.商業文化(上半月),2012(04). 本文由wWW. DyLw.NeT提供,第一 論 文 網專業寫作教育教學論文和畢業論文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詹水芬,戴明新,洪寧寧等.港口工程重大危險源辨識和監控.天津科技,2008(06).
龔艷君,朱龍海,徐永臣等.港口工程對粉砂淤泥質岸灘的影響.海洋地質動態,2008(07).
Lars Nilsson,Michael D Johnson,Anders Gustafson.The Impact of Quality Practices On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Business Results Product Versus Service Organization.Journal of Quality Management.2001.
常明云.水工混凝土冬季施工特點——負溫混凝土法在主體工程施工應用.混凝土,2007(03).
一、知識收獲
改革開放后,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全球一體化進程的逐步加快,我國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可謂突發猛進,發生了質的變化,各地的建設工程數量多,規模大,不僅縮短了人人之間的距離,更夯實了國家的基礎實力,提高了群眾出行、工作和生活的質量,為國家的經濟快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條件。
“十一.五”期間,國家在基礎設施建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人力和物力用于國家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一條條寬敞的道路和一座座美麗的橋梁拔地而起,成績顯著;‘“十二.五”期間,國家還將進一步加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因此,無論是國家,還是市場對于交通專業人才的需求量較大。因此,各高校也紛紛開設了道路與橋梁專業,該專業主要是培養掌握道路與橋梁工程基本理論和知識,培養具備崗位職業能力,從事道路與橋梁工程生產一線技術與管理工作的高級技術應用性專門人才的專業。通過為期年的學習,我系統的學習了道路與橋梁工程基本理論和知識,主要學習了道路工程制圖、工程力學、土力學與基礎、水力與水文、公路建筑材料、工程地質、道路橋梁工程技術、道路工程、橋涵工程、道橋工程計量與計價、道橋工程施工技術與施工組織、道路建筑材料、公路勘測技術等課程,并在導師的耐心指導下,順利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工作。
二、學習收獲
通過在學校的系統學習,我收獲頗多,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1、思想收獲。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市場競爭越來約激勵化,要想在激烈的市場上獲得生存,就必須努力提高自我的素質和自我的綜合競爭力,因此,只有通過學習才能促進自我的素質和競爭力的提升,才能使自己掌握技術,實現自我內涵素質的提升,所以,要注重學習,要有終生學習的意識,這樣才能使自己立足于社會,才能促進自己的快速發展和提升。總體來說,通過在學校的系統學習,使得自我的綜合素養得到提升,自我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得到改變,自己更加明白世理、理性的認識社會,促進自己在道德修養和文化素質方面的提升。
2、理論收獲。在學校學習的這幾年的時間里,我逐步對道路與橋梁專業相關理論專業知識有了較深的認識和收獲,并通過對專業課程的認真學習,使我深深地喜歡上了建設行業。隨著我國大建設、大發展,工程建設越來越成熟和規范,使我認識了行業發展的潛力很大,我暗暗下定決心,學好扎實的理論知識。只有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才能在自己的專業領域里發揮的游刃有余,實現自身價值。
3、技術收獲。在學校學習期間不僅認真學習專業理論知識,在專業技術方面也收獲很多。在老師的教導下我認真進行各項實踐,將理論知識付諸實踐并逐步熟煉掌握,達到了理論和實踐相互結合的目的。此外,由于很多學習任務是通過網絡進行的,因此,我的使用計算機的技術得到了提升,得到了發展,尤其是對于計算機網絡的運用相比以前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在此我要深深感謝我的母校。
三、在工作中的運用
目前,我在有限公司工作,工作的主要任務是開展工地試驗的各項檢測性工作,在工作中,我運用所學的專業知識,積極解決工作中各種問題,并和同事們共同研究各種難題,在以往,沒有系統性的學習前對于一些問題只知道是這樣,但不知道為什么會這樣,通過專業學習逐漸掌握其原理,現在對于一些工作中的問題,不僅知道其所然,更知道為何其所然。因此,通過將所學知識靈活運用,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專業技能并上升為工作能力,成功運用到工作中,解決工作中難題和問題,這些讓我覺得工作很開心,很有價值和成就感。
四、工作總結
在工作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我雖得到領導和同事的肯定,也給了我前進的信心和動力。但自己知道要想把工作做好,還要不斷在工作中學習和提高。才能適應社會和行業發展的需要。不能總停留在以前的專業技術水平上,要經常觀注行業動態,了解行業新技術,不斷提高自己,滿足自身專業技術水平的需要。因此,除了熟練掌握現在專業知識,還要在行業領域里不斷的提高和突破自己,不僅要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在專業技術上也要做到自我創新,只有創新才能立于行業不敗之地,使自己不斷得到提升。
五、下步的設想
下步學習主要方向是經常了解工程建設行業的信息,如國家政策,大型工程項目,要多看,多想,多實踐并且要常到書店買些本專業的書籍來讀,使自己在專業理論上得到更高的提升,擴大知識面和視野。并及時了解行業動態,撐握行業發展方向,為下步更好地工作打下基礎。
此外,我將積極加強專業和實踐的結合力度。雖然在學校學習
摘要:本文討論了會計問題的當前職業大學英語教學,試圖材料和教師,教學和評估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設,所以要提出對策,以促進這些機構,英語教學的會計專業。
關鍵詞:英語教學,會計專業,職業
會計專業英語是一門語言的應用緊密結合的會計專業知識的實踐為基礎的訓練,使學生學習會計專業現場用英語有意義的溝通和業務流程。會計作為國際商業,全球化,國際經濟和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日益突出自己的語言的發展趨勢。隨著中國與國際會計慣例全面接軌,國家需要國際會計專業,復合型人才,他們的專業知識,要懂會計,還可以用于通信處理和會計英語,所以,在一般會計語言的人溝通對方。目前,無論是在國內的外資企業,合資企業,外貿企業,會計,英語已成為從業者不可缺少的工具,也為提高在校職業崗位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本文討論了會計問題的當前職業大學英語教學,試圖材料和教師,教學和評估方法和手段的改革建設,所以要提出對策,以促進這些機構的會計專業英語教學。
會計界面臨的問題英語1現有材料更難以選擇的主要國內和國外英語教材的教學課程內容的書面材料。在簡單的書面材料國內結構最根本是要提高學生的閱讀理解為主,并配套練習不足。原始材料,但其真正的真實的語言,但如果作為一個職業學校教材使用,則有其不足之處:對職業學校的學生缺乏明確的重點和教學目的,教學內容和方式1)可能無法完全與職業教育機構特點; 2)雖然原始材料,樣書及帳目長期標準處理案件更具有參與性強,但大多沒有反映一步一步學習語言的基本原則,教材及以上職業難學生有知識,閱讀教材的主要形式,聽不足,口語訓練和銜接基本的英語能力差,使學生掌握了基本的英語知識和技能,會計界的困難階段實踐中得到了進一步的實踐和應用。 3)的翻譯,文化差異,在專業的原版教材外語翻譯造成教師的能力不能很好地挖掘出原有的意義。這些都是在教學實踐英語教學嚴重影響,可(教學實用性),這也影響了英語教學的可接受性和有效性。
陳舊的教學理念,教學方法和提高基礎英語要強調的意思是,知識和綜合語言能力和英語語言知識的積累,并強調在實際應用技能的專業活動。作為一個專業性較強的會計實踐中,必須是大量的業務報表和專業實踐模擬使學生掌握基本理論和會計方法的實際操作。然而,在實踐中會計專業英語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具備相當的會計專業知識,而且能夠熟練使用英語,比較缺乏這些教師,學生在基礎英語,基礎參差不齊等原因,教師一般僅限于閱讀和翻譯的會計基礎知識,講解多,對術語和翻譯的和句法和語法解釋的文字內容為重點,主要老師,同學們都很好,學生很少有機會參加,運用所學知識,處理涉外會計業務的一小和案例研究的實際操作機會缺乏,導致學生成為語言知識的被動接受者。
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沒有得到充分調動職業學校,有些學生在學習英語時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和職業發展的中,英文會計專業的未來是不是足夠的認識有重要關系;加上原有英語基礎薄弱學校后,許多學生反映會計界提供英語詞匯參考太小并不多見,理論性較強的文章,晦澀難懂,所以學習英語的興趣和信心喪失,導致學習有畏難情緒。同時,目前英語教學或教師教為主,學生被動接受,從而更其懶惰情緒增長。以上情況表明,在英語教學中的地位會計專業是難以滿足的情況和它的教育的改革發展勢在必行。 1英語教學改革會計專業。注意建筑材料,選擇了適當的會計專業英語教學內容,應著重培養學生的會計信息,業務流程和外部溝通英語收集使用。學生應能夠讀取基本英語會計文獻中,經濟才能做出正確的業務流程,并在與會計和財務報告和分析國際標準的要求編制賬目,并具有良好的口語交際能力的專業英語為他們今后的學習和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所以在系統中使用,讓學生了解國際會計與一般會計處理方法和更全面的會計學科的基本知識的原則的材料。材料應設置為教學內容的實際應用的角度,以先進的專業知識,可擴展性,共同課后應由一個準確的會計專業術語的英語與大學英語考試的主要陪同勾勒出字的拼音的范圍和重點評論。針對每個教學輔助教材知識,課本是伴隨著相應的培訓點主題,以加強理解和記憶,在理論和實踐為重點的綜合性教學,必須模擬的原始會計資料,文件,情況下,實際會計案例,使學生學會與國際會計標準來處理賬目和編制財務報表英語,基本的英語能力的案例分析,提出解決方案,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鞏固的內容每章。教學輔助材料可參考英文原版教材和培訓教材進行修改,以發揚其標準方面的好處,但它們減少了適當的難度。在英國法院的會計專業建設作為這一類的教學經驗,過去幾年的老師,開始了與上述提議的概念,說明和證明材料進行寫作。
碩士論文、職稱論文、管理學畢業論文、、、,更多詳細信息請關注。
【關鍵詞】教學模式 設計思維 實踐項目 程序
一、景觀設計思維程序的發源
景觀專業產生于19世紀至20世紀70年代,最早由英國規劃師、教育家蓋德斯(Patrick Geddes)提出“調查――分析――設計”模式(Survey―Analysis―Design),即SAD Model設計思維程序模式,并首先應用于景觀設計領域,是在景觀設計領域中占主導地位的設計思維程序。推祟這一模式的設計師麥克哈格認為,只要使用正確的分析方法就能產生令人滿意的設計成果,甚至提出“只要收集到相同的信息,將產生同樣的結果”。這一模式的主要特征是,在景觀方案設計中強調對場地現狀以及使用者的行為心理等進行充分的調查、分析,經過一系列的理性研究判斷引導思維走向設計方案目標,從而完成設計過程。
二、 景觀專業設計思維程序與項目教學法的關系及意義
從對景觀設計思維程序的歷史研究中我們了解到,在景觀設計程序中,設計思維“調查――分析――設計”SAD模式是傳統的最基本的設計程序思路。懷疑論者們也在不斷地調整和修改傳統的模式,但終究是傳統設計思維模式的延續。
景觀專業結合實踐項目課程的教學體系,采取通過給定典型的實題項目中的實際條件,或者結合實際場地,培養學生的觀察、感知、想象、思考、動手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并結合實踐項目設計課程進行其他理論知識、設計技巧與設計表達技能的學習。就其根本而言,設計就是一個與有關參與者共同尋找矛盾、認識矛盾、化解矛盾、協調矛盾,把包括成本和結果在內的所有起作用的要素,關聯成一個諸矛盾最佳結合點綜合整體的過程。因此,學生設計思維程序的培養一直是景觀專業教學的主要目標。
這種以企業實際設計項目為載體,通過項目要求不同、針對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提升的能力不同,進行單項項目訓練、專項項目訓練和綜合項目訓練的教學方法即實踐項目教學法。當然,項目教學法也有其局限性,不同項目的改變導致景觀場地、實際條件的調研交流等問題也會改變,而且工程項目的命題設計和計劃安排具有偶然因素。也許是一個公園、文化廣場、商業街道等。不論項目的命題是什么,每個不同項目的解決設計方案是不同的。每個新項目都有著不同的條件和要求等,因此其設計方案也各不相同。實際上針對項目的解決設計方案最終成果不是最重要的,最根本在于設計過程中學生在尋找設計方案所經歷的思考的程序過程而形成的正確的思維方法,即理解和解決問題矛盾的SAD思維方法。
項目教學法是培養正確設計思維程序的教學途徑,設計思維程序是在項目教學法的教學體系里完成滿意的設計方案的思考過程的根本。那么如何有效地通過這些實踐項目教學法的課程設計過程訓練學生建立正確的設計思維程序,提高學生的設計能力,便成為景觀專業教學探討的重要問題。
三、層級式實踐項目教學課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通過不同教學模式下如實驗室教學訓練、校企合作的核心課程、模塊式的教學課程、“3+1”的教學模式的設計,以項目帶設計的教學方法層層遞進式的課程教學安排,訓練學生建立“調研――分析――綜合”的設計思維方法。構建層級式實踐項目教學法貫穿景觀設計思維方法培養全過程的多元化教學模式。
(一)專業實訓實驗室教學訓練學生的調查研究能力,同樣也是設計思維程序建立的技術支持
環境藝術設計專業的實訓實驗室主要有建筑模型制作實驗室、光環境測試實驗室、建筑材料展示實驗室和植物苗圃實驗室等。這些專業實訓實驗室給學生提供了驗證課堂理論知識以及認識材料、工藝、體驗燈光燈具、制作模型等的試驗基地,對學生的設計思維意識的開發、動手制作能力、空間尺度感的建立、工藝材料認知、項目課題調查研究等方面的培養具有重要作用。學生設計思維程序中從基本的認知理解能力到調查研究能力。
通過實驗室的教學使學生從材料的應用、景觀植物的認識、人在環境中的行為尺度及輔助設計技術能力等多方面入手,讓學生從景觀專業設計的角度出發,在解決多方面的矛盾與需求的前提下完成設計,提升設計思維本體的調查研究能力。
(二)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核心課程,進入實際項目的勘察調研分析,著眼于培養理性分析能力
景觀實踐項目設計課程中,學生容易較早注重在空間形式上圖形的比例、平衡、造型、對比這些美學角度上的思考,但這只是浮于形式模仿上的表層形態,沒有真正深入設計施工工藝及社會功能需求深層,在課程設置上借助與企業進行合作教學項目建立核心課程,增加學生在景觀設計中的對項目進行場地實際勘察調研收集資料進而理性分析的過程,增加測量工藝的課程教學,以及了解技術的新成果、新趨勢,實際項目設計與施工技術等方面的實踐知識。
每個項目都有不同的分析角度切入點,不同的分析過程。沒有嚴格統一的分析模式,分析過程與項目的相關因素的復雜程度有關,根據項目的實際情況進行多次、漸進、反復的分析。隨著這些基本分析的進行,學生就會考慮實際的細節,如尺度、形狀、材料、結構體系等問題。需要對各種相關聯的因素進行綜合評判,通過思維過程的演進,提煉出復雜因素與設計成果之間的關聯,找出解決矛盾問題的最佳結合點,最終的設計形式就會顯得不那么主觀臆斷,這種形式將更多的是一種結構和材料相一致的功能性的表達,而不是簡單地僅僅從形式的角度來提出解決方案。
校企合作建立實踐核心課程模式,有利于提高理性分析的效率,完成設計,更能有效地改善學生的設計思維方式、訓練學生的分析能力,有效地發掘學生的創造潛能。
(三)模塊式教學課程設計,通過針對性的模塊式實踐項目課題訓練培養學生的設計綜合能力,發掘創造潛力
以項目命題的自由組合模式教學,形成靈活多樣化的教師隊伍和適應社會需要的專業教育體系,如校內相關專業內的教師交流與合作;結合實際項目的Workshop和studio課程方式,開展短期研討班以課程設計方式進行教學,例如,北京工業大學藝術設計學院與法國巴黎藝術大學短期workshop課程,每年有兩次項目課題分別由中法雙方命題,分別在法國和中國對實踐項目進行實地調研分析、設計方案,再由中法雙方的教師團隊對方案進行評審交流;學校之間項目命題的交流,除了交換生、教師兼課等合作方式外,學生間的模塊式的實踐項目合作、設計交流等也為學生提供了更廣的知識、信息培養,以及提供了國內外學生之間的學習方法交流及設計思維程序方法交流的機會,例如,深圳大學藝術設計學院組織的“發現之旅”深圳大學設計營,以國內外多所學校師生組成的交流課程,以項目命題完成的完整設計過程的為期兩周的模塊式交流課程。這種模塊式教學的課程優勢是提供了新鮮而又多元的教學環境條件,激發了學生專業學習興趣,訓練了學生在人文、環境、語言等背景差異下的適應合作能力以及設計綜合駕馭能力。
通過這種模塊式的教學課程設計訓練,培養學生的專項項目設計能力及能夠完成項目完整解決方案的綜合能力。
(四)“3+1”模式的教學設計,提供就業前的實戰訓練機會,進一步強化設計綜合能力的培養
“3+1”教學模式將大學課程分為3年+1年的教學安排,即“3”階段教學設計和“1”階段畢業設計兩個部分。“3+1”教學模式,即學生入學后的前3年在校進行通識課、專業平臺課程教學,包括一年級的基礎課,二、三年級的專業設計課程兩部分內容,最后一年到企業、設計單位等現場設計實踐。畢業論文和畢業設計也可以結合在企業里的實踐項目來進行,這種教學模式能縮短學生轉換角色的時間,提前適應在社會平臺上實際的設計過程。“3+1”教學模式可以通過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實訓實習基地教育的形式,是培養學生建立正確設計思維方法的專業實踐課程的層級式中最高層的教學模式。使得學生的設計能夠由“紙上的設計”向接受社會的設計實戰檢驗的設計轉化。在課程教學中,對學生設計思維的訓練多是以景觀項目帶設計的課程形式完成,企業實習中,創造了較多完整進行項目設計全過程的設計實踐機會,同時提升自己作為景觀設計師如何與甲方交流設計思路和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這樣一個教學體系里,專項專業課程如照明工程、材料與工藝等解決專項問題的課程,與設計思維培養發展之間的相互協作比較困難,容易使得學生對這些單項課程練習的理解孤立化,沒有建立與項目實踐課程的聯系,因此讓這些專項課程與實踐項目設計課程穿插,使之成為一個有組織相互穿插的課程體系。整個學期的教學課程安排成一個大的項目計劃,其中包含著多個彼此相關的單項問題,實踐項目設計的課題課程就像是樹干,單項專項課程就像是樹葉和樹枝,教學課程體系像是最終組成的一棵茁壯完整的大樹。
結語
景觀專業的學生們通過課程實踐、項目設計訓練和與企業的設計實踐,基本具備了專業技能和基本素質、正確的設計思維程序方法,再經過一年的畢業實習與畢業實踐,他們的綜合設計能力得到加強鞏固,完成具備正確設計思維方法,能夠從勘察調研、理性分析,提煉復雜因素與設計成果之間的關聯進行綜合設計得到解決方案,并具有一定實戰經驗的景觀設計者的教學培養。
(注:本文為北京工業大學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項目編號:ER2013C59)
參考文獻:
[1]G?卡倫.城市景觀藝術[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1992.
[2]王向榮,林箐.西方現代景觀設計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
[3]俞孔堅,李迪華.景觀設計:專業學科與教育[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3.
[4]約翰?O?西蒙茲.景觀設計學[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5]劉駿.理性與感性的交織――景觀設計教學中的理性分析與感性認知[J].中國園林,2009.
〔關鍵詞〕應用型專業;能力培養;本科教學改革;公共管理類專業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4336(2016)02-0074-04 DOI:10.14045/ki.rhen.2016.02.015
公共管理類專業是目前很多綜合類高等院校開設的專業,它包含行政管理、公共事業管理、勞動與社會保障等相關專業,隨著公務員就業熱,這個專業的招生前景越來越廣闊。公共管理學是一門應用型的學科,毫無疑問,公共管理類專業不同于一般的基礎類專業,其培養目標并不僅限于學生在基礎理論方面的融會貫通,而應該更側重于學生應用型能力的培養。公共管理類專業培養目標就是旨在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熟悉和掌握公共管理基本知識與技能,具有高度公共責任感和公共服務精神,適應當代公共管理現實需要的高素質公共管理人才。所有專業課程毋庸置疑的教學使命是追求教學效果和本專業培養目標的高度契合。傳統教學模式下,專業課程的主要教學目標是學生專業理論知識體系的培養,但對于應用型專業來說,專業課程單純的理論知識教學導向是遠遠不夠的,學生能力的培養同樣重要。而這在傳統教學實踐中往往容易被專業課程教師所忽視。受傳統教學理念的影響,加上本科學生社會經歷有限,且公共管理類專業理論知識有一定的抽象性,因此不少學生在對專業課程的認識上,視其為“萬金油”,什么都學,但覺得學與不學差別不大,專業性、實用性不強。在這種認知影響下,學生參與專業課程教學的積極性和能動性難免大打折扣。因此,傳統教學理念導向下的課程教學活動的效果,就會與培養提升學生能力的目標出現一定的偏離。專業課程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可以在教學實踐中從教學方法、教學內容、考試形式等多方面著手。本文擬從公共管理類課程的特點出發,結合多年教學實踐,從上述角度逐一探討。
一、采取基于能力培養的多種教學方法
要實現能力和知識的雙重培養目標,教學方法的多樣化,尤其是實踐教學方法的凸顯是必不可少的。除了最為傳統的講授法之外,還可以采用互動教學法、案例教學法、開放教學法等。在教學實踐中,可以針對專業課程的不同教學內容,結合教師教學經驗,嘗試綜合采用多種教學方法,較好發揮學生學習時的能動性和主體性,實現其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升。
(一)案例教學法
鑒于公共管理學科的實踐性和應用性特點,目前案例教學法是國內外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教學中非常提倡的教學方法。教師結合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組織學生分析、討論典型的專業課程的相關案例。通過案例教學把公共管理理論和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緊密結合,把專業知識運用到公共管理實踐中,在公共管理實踐活動中發現問題,然后結合專業知識研究分析,解決公共管理活動中遇到的問題,并將學習研究的成果在實踐中推廣應用,做到公共管理知識“從社會中來,到社會中去,服務于社會”。為增加案例的可看性和趣味性,授課教師在案例可多選擇一些視頻資料。如《城市管理》課程,在第一章緒論教學中,教師引入了中央臺“熱線12”節目“惱人的夜市”報道視頻,因為該報道是聚焦于中央民族大學周邊魏公村夜市喧鬧、亂搭亂建等問題,學生對于發生在身邊的案例感同身受,非常活躍,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中了解城市管理的必要性和管理客體。在媒體報道一年多后,魏公村違章亂建的建筑均被相關部門拆除,但拆下的建筑材料、磚頭、泡沫被亂扔,街上塵土飛揚,持續好幾天無相關部門問津,給過往行人帶來了諸多不便。教師又在課堂上以此為例,啟發學生思考城市管理中各管理部門配合協作的必要性和有效性。除了授課教師查找課程案例材料外,還可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由學生聯系課程專業理論,主動尋找相關公共管理實踐案例,并以小組形式分組在課下進行充分討論、分析,形成系統的分析報告,在專業課程課堂上,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案例分享,展開充分討論,最后教師還可以對案例及學生的分析進行點評。通過理論和案例教學的有機結合,能使枯燥無味的理論知識變得淺顯易懂,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并能大大提高學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開放教學法
所謂的開放教學,是指教學活動不局限于學校的象牙塔,可以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讓學生親身感受公共部門的工作環境,認知其管理程序和辦事方式,從而認識真正的公共管理。“走出去”是指組織學生去政府等公共部門進行參觀、調研、實習,參與公共管理實踐是學習專業知識、提升能力素養的最快捷方式,也是學校課堂教學最好的補充。如在《行政學原理》課程教學實踐中,授課教師組織學生去北京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審批大廳參觀,并與建委法規處相關領導和工作人員座談,了解北京市建委行政審批改革實踐,學生在參觀座談中表現非常活躍,積極提問,這種實踐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實踐,學生具體感知了行政機關的運作,對公共管理理論有了更深的理解。“走出去”的課程實踐方法固然教學效果突出,但也必然受到學生人數、場地、時間等多方面限制,相較而言,“請進來”的課堂實踐方式受條件限制要少,也更容易實現。“請進來”是指邀請公共部門的管理者來學校作專題講座,結合其自身豐富的實踐經驗,為學生現身說法。通過這種方式,學生能與一線的公共管理實踐者面對面溝通,了解來自公共管理實踐一線的最新動態,實現對專業知識理論由表及里的認知。當然,開放教學法能順利、有效實施的前提,是學校與公共部門保持良好密切的合作。這除了可以借助于教師的個人人脈關系外,更需要加強學校、學院與當地公共部門的合作,為學生提供實踐認知的場所。
(三)互動教學法
互動教學法強調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講授法固然是非常重要的教學方法,但它也有明顯的缺陷,即在教學過程中的單向性。而互動教學法恰好能彌補講授法的不足。教師在講授基礎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針對某些教學重難點,可以通過提問、討論、答疑等方式,鼓勵啟發學生思考,并由教師點評總結。這種互動能使教師有效了解學生實際知識掌握情況,便于及時調整安排教學進度,同時能活躍課堂氣氛,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培養學生主動思考學習的能力。如《公文寫作與處理》課程,公文案例評析就非常適合采用互動教學法。通過提問、組織學生討論例文,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基礎理論的理解,并掌握寫作的實踐技巧。另外,在開學初,教師就可以公開電子郵箱及課程網絡平臺鏈接,方便學生在發現專業問題時隨時答疑和下載相關課程資料。在實踐中,這種網絡互動方式尤其受到內向靦腆學生的歡迎,這既能避免他們和教師面談時的緊張拘束,又能有效解決其知識困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能有效配合講授法,實現教學相長,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能力培養的教學內容優化
目前,高校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的學時通常是54或者36學時,在有限的課時內,要爭取使學生獲得盡可能多的知識信息量,并有效培養鍛煉能力,實現專業培養目標,必須精心選擇、優化教學內容。首先,教師必須明確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科內容的區別,在有限的授課學時內,要想面面俱到地涉及專業學科的所有知識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因此在選擇課程教學內容時,必須有所取舍,關注和重點突出學科核心知識和熱點問題,而其它相關知識,則可以介紹參考書籍、布置課外作業等形式,讓學生自學相關的背景知識,鍛煉培養其自學能力。其次,教師要結合課程特點,在教學內容中充分反映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活動。作為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必然包含學科的基礎理論,這些理論描述了公共管理活動的規律,也是學生學習掌握專業知識的基礎。但是純理論知識的講授不免枯燥乏味,而且,缺乏社會閱歷的本科學生在這些知識的理解、掌握上也會存在一定的困難。事實上,放眼世界,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活動比比皆是,它們都蘊含著豐富的公共管理理念,用實踐活動來說明和驗證公共管理理論和規律當然是最有說服力的。這就需要教師密切關注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用專業眼光篩選、梳理、分析有案例價值的公共管理實踐事件,及時補充豐富教學內容,在教學過程中輔之以現實事例,使之能有效幫助學生融會貫通理論知識,這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充分體現了課程教學的實踐性、應用性導向。如《行政學原理》,顧名思義,這是一門理論性很強的課程,如果教師就原理講原理,則流于形式和枯燥,學生也難免興趣缺缺。為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可在行政學各個主題領域的原理講授中輔之以政府實踐活動的內容。如行政職能這一章的教學內容中,在介紹相關理論時,可加入我國政府購買社會服務的實踐探索案例,用以說明在政府職能轉變實踐中政府和社會構建的合作伙伴關系,以幫助學生加深對政府職能轉變的理解,強化其理論知識聯系實際的能力。再次,及時更新教學內容,以使其反映最新的國內外學科理論前沿動態和最新的公共管理實踐。部分高校教師可能會存在著一個教學誤區,即“一套教案講義可以用上好幾年”。這種想法可能在諸如數學、英語等純基礎學科中有著一定的可行性,但是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中,是絕對不適用的。公共管理學科具有很強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公共管理理論和國內外公共管理實踐更新變革非常快,因此,在每次授課之前,教師必須做好教學內容的更新和優化,保持教學與理論、實踐的同步發展,為學生提供最新的信息量。最后,為體現課程教學的深度,可以在教學內容中,結合教師的研究方向和科研優勢,結合社會熱點問題,增加部分專題分析的內容。專題分析可以增加學生對相關專業問題的了解深度,培養其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鍛煉其科研能力。如《城市管理》課程,在城市人口和社會管理這一章中,可以加入城市流動人口管理專題和城市社區養老專題,引導學生關注城市管理實踐熱點,加深其對問題的思考,并鍛煉其思維能力,可以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
三、探索基于能力培養的課程考核改革
專業課程的考核是衡量教學目標是否有效實現的重要指標。課程考核一直被學生重點關注,考核形式的變革創新能有效引導學生的學習活動,因此,為實現學生的能力培養目標,課程考核內容、形式的設計顯得尤為重要。授課教師可以借助于這個無形的指揮棒,在考核內容、形式改革中充分體現能力培養的導向,引導學生在專業學習中更加關注知識的實踐性和應用性。傳統的專業課程考核形式往往采用試卷考試,用閉卷或者開卷的形式考核學生的知識掌握程度。但是這種形式有著自身的缺陷,它固然是考核學生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非常有效的方式,但是對于其理論聯系實踐的應用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考查卻無法有效開展,以至于長期以來,學生對待專業課程的考試基本上陷入“死記硬背”的誤區。在以實踐性、應用性為導向的教學理念下,課程考核形式也應該嘗試著多種形式的改革。各學校教務處對專業必修課程期末考試一般會有考試形式等方面的規定,而課程期中考核就可以由教師視不同課程的特點嘗試靈活的考核形式,以更好地引導學生的學習焦點。其一,可嘗試由學生分組案例分析的考核方式,由學生自由組成小組,聯系專業課程相關理論,結合現實公共管理實踐案例,課下進行案例討論、分析,各組將討論分析結果在課堂上向全班作案例分析匯報展示,由教師為每組的案例匯報展示表現打分,這可以占考核50%的比例分,再由學生根據案例分析情況,每人撰寫一份書面的案例分析報告,這也同樣占50%的比例,兩個成績合一為學生的期中考核成績。這種形式能有效考核學生理論聯系實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水平,并充分鍛煉學生思考應用、團隊合作的能力。其二,可嘗試寫作課程學術論文的考核方式,這是鍛煉學生科研能力的有效途徑。學生具備從事專業科研的能力也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目標之一。寫作學年論文、畢業論文都是本科學生重要的學習任務。教師布置專業課程論文,為學生提供了基本的科研訓練機會,為寫作學年論文、畢業論文打下一定的基礎,同時,這也是有效測試學生分析解決問題能力的考核方式。綜上所述,在公共管理類專業課程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樣化的教學方法、教學學內容的優化、以及考核形式的改革等多種方式,引導激發學生學習主動性、積極性,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有效提升教學效果,最終達到專業培養目標的要求。
〔參考文獻〕
[論文關鍵詞]產學合作 寓學于工 人才培養
一、產學合作是高職教育可持續發展的必由之路
產學合作是指學校與企業(行業)根據各自所承擔的使命與職能,在相關的政策、法律和法規框架內,依據市場的“游戲規則”所進行的人才培養實踐。它涉及人才培養指導思想、策略研究、方案落實、關系協調、成果共享等。高職院校產學合作主要涉及兩個方面:一是科技成果的轉化,二是產學雙方合作培養人才。本文側重于后者。
教育與生產勞動相結合,是教育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高職教育的興起,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政府對職業技術教育領域開展產學合作培養人才方面更加重視,在一系列重要法規和文件中都作了相應規定,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受教育者的職業能力。職業學校要把教學活動與生產實踐、社會服務、技術推廣及技術開發緊密結合起來……要加強與相關企事業單位的共建和合作,利用其設施、設備等條件開展實踐教學”。我國的教育方針對此也有明確的表述:“教育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服務,為人民服務,與生產勞動和社會實踐相結合,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這些規定和要求,既是為了高職教育的改革和發展的需要,也是為了使高職教育迎接經濟全球化、適應科學技術突飛猛進、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和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產學合作的理想目標是建立在校企互動、企業與學校相互滲透,形成人才培養、技術進步、校企競爭力等都能得到提高基礎之上的“互惠、多贏”的產學合作目標。其鮮明特征是:一方面企業主動尋求合作,向學校提供技術、設備甚至是資金的支持,承擔人才培養任務,為學生的操作技能提高、實踐動手能力和專業技術應用能力的培養提供機會和真實的崗位,使學生感受企業工程氛圍,了解企業生產組織、產品設計和制造,接觸生產實際,參與企業的生產活動,接受企業文化的熏陶,樹立工程觀念,增強職業意識,提高專業能力,養成良好的職業素質,企業優先選拔優秀人才;另一方面,學校積極主動地參與企業的技術革新和新產品開發,參與企業的技術攻關,針對企業的發展需要設立科研課題,并將研究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這種產學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實現了學校和企業資源、環境的共享,有效發揮了學校和企業各自的優勢。
縱觀世界發達國家高職教育人才培養模式,大多突出“產學合作”的特征。首先產學合作的理念比較清晰,認為高職教育是經濟發展的“秘密武器”,強調產學合作是保證質量的“助推器”;在培養目標上,突出人才培養與就業制度的銜接,如德國的工程師、經濟師,英國的技術工程師,美國的技術員、技術師,法國的高級技術員和高級管理員,韓國的多技能技術員等;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建立起“雙向參與、雙向互動”的運作機制,形成各具特色的產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如德國的“雙元制”模式,北美的CBE模式(能力本位),英國的“三明治”模式、聯合國勞工組織推廣的MES模式(技能本位),美國的工讀合作教育模式,日本的“產學官”合作模式,澳大利亞的技術與繼續教育(TAFE)模式,新加坡的“教學工廠”模式,印度IT業的國家信息技術學院(NIIT)模式等;在產學合作的管理模式上,從制定法規、建立組織、規范制度、理順管理等方面形成了制度化的體制和機制;在人才培養結果評價上,德國由企業、學校、工會和行業代表共同實施,美國由工程技術評估委員會制定評估標準,加拿大由合作教育協會制定標準,澳大利亞由行業協會制訂培訓計劃和標準(培訓包)。他們的成功讓我們看到產學合作培養高職人才有很多優點,符合高職業教育發展的規律,也是高職教育區別于其他類型高等教育的鮮明特色。
目前,我國高職教育在發展過程中還有很多問題亟待解決,但所有問題的根本點就在于產學合作。產學合作既體現了高職教育與經濟社會、行業企業聯系最緊密、最直接的鮮明特色,又是當前改革創新高職教育辦學模式、教學模式、培養模式、評價模式的關鍵環節,更是把高職教育納入經濟社會發展和產業發展規劃,促進高職教育規模、專業設置和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相適應的重要途徑。
二、打造“寓學于工”的人才培養模式
邯鄲職業技術學院在多年的辦學實踐中,始終堅持以就業為導向,以產學合作為紐帶,以課程體系開發、專業教學團隊打造和實習實訓基地建設為支撐,突破傳統人才培養模式的壁壘,創新、完善“寓學于工”的高職人才培養模式,即加強與行業、企業的深度融合,廣泛吸引行業、企業參與學校的改革與發展,采取模擬仿真實訓、生產性實訓、頂崗實習的漸進方式,把學生對專業知識的學習、操作技能的掌握融入工作過程和工作崗位的環境中。
(一)產學合作開發課程體系
按照國家關于高職人才培養的總體要求,學院確立了“走產學結合道路,培養高素質、高技能、可持續發展的一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為實現該目標,學院與行業、企業密切合作,根據學生專業崗位及未來就業崗位群的行業標準、技能要求和工作流程,制定課程標準及相關教學培訓軟件包,確定技能訓練項目模塊,全面創新學習考核評價方法,構建基于工作過程的行動導向課程體系,實現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重構。
2005年,學院以產學合作為平臺,以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為試點,開始對原有專業課程體系進行“顛覆”性重構:首先通過到邯鄲市晨祥建筑有限公司、招賢建筑有限公司等一批產學合作企業進行深入調查,根據社會需求確立了建筑施工一線的施工技術與施工管理崗位;進而邀請專業建設委員會委員召開專題會議,與專業教師一起探討、研究并確定建筑工作崗位所需的知識和技能,將學習領域和內容的目的性、指向性同崗位工作過程準確地聯系在一起;再次,根據社會人才需求和行業職業標準的最新要求,編制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并據此重新編寫各主干課程的課程標準;最后,通過建立的“優質資源庫”大量選聘一線技術人員和能工巧匠,并與他們合作開發和編寫了《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建筑結構》《建筑識圖與構造》和《建筑工程計量與計價》等課程的理論及實訓配套教材,逐步構建起建筑工程技術專業的“拆分—建造”課程體系。新構建的課程體系在2007年“中德高職建筑技術專業行動導向課程開發師資培訓班”上進行了交流,受到了德國專家及與會單位的好評。
(二)產學合作打造教學團隊
長期以來,學院采取“送、下、帶、引、聘”的措施,努力打造一支具有雙師素質結構的專業教學團隊:(1)先后輸送一百八十多名中青年骨干教師攻讀碩博士學位、專業進修和業務培訓,先后選派38名骨干教師和管理人員到美國、澳大利亞、新加坡、臺灣等國家和地區進行業務培訓。(2)以產學合作單位為基礎,建立起由各個行業的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組成的教師資源庫,資源庫中擁有各類兼職教師2355名,實現了實踐教學主要由來自生產一線的行業專家、技術骨干和能工巧匠進行講授和指導的目標。(3)從行業企業聘請專家建立起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全面參與學院的專業設置研究、人才培養方案制訂、課程體系改革、實訓實習指導、畢業論文(設計)指導及答辯等人才培養的各主要環節。(4)與產學合作企業共同制定了相應制度與計劃,確保教師,特別是青年教師下企業一線鍛煉實現制度化、連續化;此外,學院還積極鼓勵專業教師發揮專業特長,為相關行業企業提供技術、管理、咨詢等各方面的服務。經過不懈的努力,學院現有國家級和省級教學團隊各一個,已逐步建立起一支專兼結合、結構合理、具有國際視野和雙師素質、符合高職教育特點與要求的專業教學團隊。
(三)產學合作建設實習實訓基地
學院確立了“把需要工作的人培養成工作需要的人”的育人理念。為落實該理念,學院以產學結合為紐帶,有效整合社會資源,遵循建設主體多元化的原則,以重點專業建設為龍頭,通過社會投入、校企合作共建等各種有效方式,在校內重點建設一批區域領先、國內一流的生產性實訓基地,為“寓學于工”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和有效運行提供支撐平臺。
1.“筑巢引鳳”。學院通過設計、建設適合企業經營的樓宇場所和制定優惠政策等方式,吸引了美食林集團、中國移動(邯鄲)公司、中國人壽和中國平安保險公司等與自身專業聯系緊密的不同類型的企業進校園,為市場營銷、金融保險等專業的“雙職場”人才培養模式的實戰提供了舞臺。
2.“借雞下蛋”。學院與邯鄲市建筑業管理辦公室合作在學院成立了“邯鄲市建筑科技示范基地”,借助召開建筑材料博覽會的契機,為其提供場地和服務,由20余家公司共同出資40萬元,建成28項工程實物模型,展示建筑工程材料及各種構造和標準做法、推廣行業新技術,并在會后作為現場教學的教具留在了校園內。此外,產學合作單位邯鄲市招賢建筑工程有限公司還提供設備和勞務費用共計20萬元,在校內為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建起了“教、學、做”一體化模型和工種實訓現場,為建筑工程技術等專業“拆分—建造”人才培養模式的操練做好了鋪墊。
3.“借船出海”。圍繞邯鄲市產業結構調整和邯鄲市十一五發展規劃目標,經過多方努力,由邯鄲市信息中心、建設銀行邯鄲分行、西安西雅圖數碼科技有限公司、中國軟件行業協會下屬北京華信智原教育技術有限公司等合作單位共同出資一百余萬元,在校內建成了嵌入式軟件實訓室、網絡軟件項目開發技術、大型數據庫開發技術、多媒體技術、微機組裝與維護等7個實訓室和2個計算機軟件及應用實訓中心,為軟件技術類專業的“分層項目引導”人才培養模式實施奠定了基礎。
4.“合作共贏”。學院以土地、政策等作為投入,先后與企業合作,由企業提供設備并在校內投資建設廠房,共同建設生產性實訓基地。在實習實訓安排上,由學校提供管理,由企業提供設備、技術和實訓指導教師,以企業為主組織學生實訓,為機電一體化技術、數控技術等專業“寓學于工”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創造了條件。
[關鍵詞]工商管理專業 課程體系 國內高校 對比分析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4)07-0021-03
2012年由教育部新頒布的高校本科專業目錄中,工商管理是管理學門類下的一級學科,在它下面設置了工商管理、市場營銷、會計學、財務管理、國際商務、人力資源管理、審計學、資產評估、物業管理和文化產業管理等十個專業。[1]按照一級學科設置培養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必然要求學生有較寬的知識面,但這容易造成各方向知識不精的問題。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多數企業內部分工越來越細,這使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畢業后難以進行崗位定位,造成就業迷茫。為了以專業特色建設為導向,構建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筆者結合本校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研究對比分析了21所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
一、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與特色的對比分析
(一)專業培養目標定位分析
高等院校的首要任務是培養專業化人才。這一任務要求高校首先明晰兩個問題,即“培養什么樣的人”和“如何培養人”。[2]前者涉及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后者涉及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特別是課程體系的構建。鑒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是課程體系設計的依據,研究首先對比分析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尤其是其特色化的定位。
在所選擇的具有地方代表性的21所高校中,985工程大學6所,211工程大學6所,地方性普通院校9所。從各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目標定位來看,主要集中在培養以研究創新能力為主的高級復合型人才,研究與應用能力并重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和以實踐應用能力為主的應用型人才三類上。其中985工程大學基本定位于第一類,部分定位于第二類;211工程大學基本定位于第二類;其他普通院校部分定位于第二類,多數定位于第三類。
(二)專業特色分析
調研的部分高校在培養方案中強調并形成了專業培養特色。比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和中山大學特別強調培養工商管理專業學生的國際化視野和創新意識;北京建筑大學提出“以工商管理專業知識為核心課程體系,以建筑、房地產相關行業知識為依托平臺”,實現“學科與行業交叉與綜合的培養目標”,突出服務于北京城鄉建筑、房地產、物業管理等相關行業的培養特色。
綜合高校工商管理專業培養特色的形成路徑主要有三類:一是在高端人才培養的基礎上強化某一方面的能力,比如英語能力、數量分析能力等,此路徑更適合于985工程院校或優秀的211院校;二是結合學校的背景和優勢,強化辦學特色,比如北京建筑大學、黑龍江科技大學等;三是立足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專注于某一領域或某一行業管理人才的培養。
二、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對比分析
課程體系是人才培養體系的核心,不同的人才培養目標都需要有相適應的課程體系來保證和支撐。[3]通常,高等學校課程體系的合理性可以反映在三個方面:一是課程體系與培養目標的吻合性如何,特別是模塊化課程和特色化課程是否凸顯了專業培養特色等;二是核心課程的設置及先修與后修課程的銜接關系,即關聯性課程間的組合是否合理;三是學時的分配情況,如通識課與專業課、理論課與實踐課、必修課與選修課之間的比例關系等。[4]
(一)專業特色體現的課程模塊對比分析
調研發現,在一些專業培養特色及目標明確的高校,已形成了一批獨具特色的課程。比如對外經濟貿易大學為了凸顯其國際化特色,在課程體系中設置了國際企業管理、國際物流、國際營銷學、國際金融、國際商法、國際經濟學、國際商務等課程,且其全部核心課程采用國際知名商學院英文原版教材,配以英語或雙語教學模式。北京建筑大學在課程設置中安排了房屋建筑學、建筑設備概論、建筑材料、建筑施工技術、房地產開發與經營、物業管理、建筑企業管理、房地產企業管理、房地產行政管理、建筑經濟學、房地產經濟學等行業類課程。
(二)核心課程及課程銜接關系的對比分析
各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體系中均包含的核心必修課程如圖1的中心圓所示。在這些必修課基礎上,不同高校會根據自己的側重,額外選擇2-3門必修課。在限選和選修課上,各高校略有不同。根據限選與選修課的類型,可分為六大類,即市場營銷管理、人力資源管理、物流管理、財務管理、制造企業管理、服務企業管理,不同高校根據其側重點選擇開設相應課程,如圖1中間層所示。
在教學計劃表中,通過建議修讀的學期和先行課程,體現出課程間的先修與后修關系,各高校的課程設置順序基本相似,這些關系主要體現在基礎核心課程與后續專業課程上。但通識性課程與后續課程的銜接關系,模塊化課程間的分工與合作關系,以及由關聯性課程形成的能力體系在大多數培養方案中仍難以體現,也缺乏詳細的說明。
(三)學時學分分配情況對比分析
研究對調研高校的學時學分情況進行了對比,表1為其中5所課程體系資料較為完善,以培養不同層次應用型人才為目標的高校情況。
上表中寧波大學的實踐環節學分標記了“*”號,含義是總學時中已包含獨立實踐環節的學時,其他大學的總學時中未包含獨立實踐環節。自主學習模塊是指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學習環節,比如第二課堂、素質拓展模塊、開放性實驗、創新學分設置等。從總學時情況看,多數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總學時在2700-2800之間。但公共課、專業必修課和專業選修課所占比重卻有著較大的區別。大多數的高校在選修課上,設置了以專業方向為導向的模塊化課程。部分高校采取了一定的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方式。
三、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培養目標和課程體系大同小異,課程體系難以體現專業特色
調研的21所高校,除了學校層次不同,對應的培養人才的目標層次略有區別外,培養目標的整體描述基本類似,課程體系也大同小異,知識結構相對陳舊,未發現創新性的改進。一些高校盡管提出了基于行業或特定領域的特色化培養目標,但僅僅設置了幾門相應的課程,從課程體系來看,并未對特色化目標形成強有力的支撐,也缺乏特色化組合。有的高校提出的培養目標甚至難以在課程體系中找到印證。
(二)課程體系設計缺乏指導思想,銜接性和系統化程度不強
從目前高校課程體系設置情況看,尚缺乏系統化的設計指導思想,多為參考不同高校培養方案情況下課程的堆積。這也形成了兩方面的弊端:一是通識類課程與后期課程銜接不足。二是專業課程培養的能力分散,學生難以學精。我國高校開設的專業課較多,在缺乏圍繞核心能力的課程設計思想指導下,各教師的講授風格和側重點不同,知識上的銜接性也不足,這使得學生各方面的知識都懂一些,卻掌握不深。
(三)在學時和學分分布上,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偏低
學生對理論的理解和應用能力,以及由此形成的創新思維能力都需要在實踐磨礪中形成。因此,任何類型人才的培養都離不開實踐教學環節,尤其是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更需要強調在實踐中訓練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深化專業知識的應用。調研的各高校培養方案中,實踐教學環節所占比例從15%到33%不等,其中有5所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校實踐教學環節所占學分比重低于20%。可見,我國高校對學生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的培養顯得略有不足。
(四)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培養的形式單一
在高校的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中所見到的能夠調動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模塊較少,形式主要集中在第二課堂、大學生科學研究與創業行動訓練項目、學科競賽等形式上。傳統的以“公共基礎課程+學科基礎課程+專業基礎課程+專業課程”為主體的課程體系,及相對陳舊的課程知識結構,缺乏對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完善工商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建議
(一)以社會需求為導向設置培養目標,構建特色化課程體系
高校,尤其是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核心的地方普通高校,需及時了解區域發展和企業人才市場需求,務實地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并以此為立足點和出發點制定滿足特色化需求的培養目標,根據目標科學設計課程體系。這樣才能避免學生畢業后不適應市場需求的現象。這要求高校的工商管理專業做好三點:一是走出高校,構建校企合作,了解社會和人才市場需求。二是基于地方經濟、行業企業和高校背景,明確特色化專業培養方向,聚焦專業知識能力,構建特色化課程體系。三是及時跟進社會經濟發展需要和企業需要,更新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為學生提供符合時展的知識和技能,避免象牙塔式的空洞理論教學。
(二)在培養目標基礎上,形成課程體系設計思想,指導構建綜合化課程體系
目前高校工商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仍缺乏整合,學生學習后難以形成整體觀。究其原因,在于課程體系缺乏設計思想,課程松散,主線缺失,與人才培養目標難以形成一致。由于人才培養目標是教育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依據,也是教育教學活動的最終歸宿,學校在設計課程體系時應緊密圍繞人才培養目標定位進行。為了達到整體性和一致性,可借鑒基于能力本位的模塊化設計思想[5]和基于目標分解的課程體系設計思想。[6]將人才培養目標和具體能力要求細化到相關的課程模塊和具體課程的教學方法與訓練形式中,構成目標層級體系,并讓具體的課程目標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評價性要求,以衡量學生是否達到課程目標 [7],使其目標與總體目標相一致。
(三)加強實踐環節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實踐是應用型人才培養的關鍵,以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的高校應結合專業特色,整合課程實驗與實訓、課程設計、社會調查、專業見習實習、畢業設計或畢業論文、學科競賽和科研訓練等實踐環節,形成系統化的實踐教學課程體系。處理好課程理論學時與實踐學時的比例關系,處理好相關理論課程與集中實踐課程間的銜接關系。在學時和學分的分配上,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所占的比重,在課程體系設置中突出實踐教學體系的地位,切實通過實踐教學體系培養學生形成與社會需求相一致的理論應用與實踐動手能力,同時促使學生盡早接觸社會和企業,提升他們的就業能力。
(四)加強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開發與鍛煉
國家和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的提升離不開創新教育的實施,而創新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思維意識。為此,高校應強化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素質拓展模塊。首先,設置學生自主學習模塊,彌補第一課堂理論應用不足的弱點。在自主學習模塊中,可以網絡形式給予學生學習訓練資料和考核任務,基于學生自主完成任務的情況給予相應的課外必修分。學生通過自主學習鍛煉和鞏固理論知識的應用能力。其次,積極鼓勵學生參與基于主題、任務和情境而展開的學科競賽、科研活動、創新和技能訓練活動等,鍛煉其解決問題及創新性思考的能力。再次是探索工商管理專業的開放性實驗。針對理論結合實踐的課程,設置相關實驗項目方向,學生在方向性引導下設計項目試驗目的,編寫實驗大綱,完成實驗內容,撰寫實驗報告。教師在這一過程把握內容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可行性,給予分析深度和分析方向的指導。
[ 參 考 文 獻 ]
[1] 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教育部[OL]2012.9.http://.cn/gaokao/2012-10-12/1124358
003.shtml.
[2] 王峰,黃忠東.澳大利亞不同類型高校辦學定位及課程體系比較[J].現代教育管理,2013(2):125-128.
[3] 杜才平,邢曉紅,陳昌興.地方本科院校應用型創新人才培養的課程體系構建[J].當代教育科學,2012(21):41-44.
[4] 葉樹江,張洪田,李丹.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視閾下課程體系的建構[J].黑龍江高教研究,2012(10):141-143.
[5] 欒立明,林艷輝.基于產學研合作教育視角以能力為本位的工商管理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探索[J].產業與科技論壇,2012(11):182-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