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3 11:30:4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醫學生實習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1動手實踐能力差
醫學生在進行臨床實習前的實踐課只是臨床見習和實驗室模擬訓練,其動手實踐的對象為標本、模型人及病案。實習生進入醫院直接在患者身上進行視、觸、叩、聽等操作檢查,其操作的技巧、手法的輕重等,都需要有一個熟悉適應的過程。臨床上就會表現出動作僵硬,動手能力差。
1.2組織紀律松懈
醫學生進入醫院實習期間,缺少了學校老師學生的管理,加之有些同學自我控制能力差,則出現紀律松懈、懶散,學習不求上進。
2影響臨床實習的因素
近年來,隨著醫療體制的改革、高校擴招及就業壓力等因素影響,使醫學生臨床實習的教學效果欠佳。調查發現影響醫學生臨床實習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2.1崗前培訓不足
醫學生實習前學校一般都組織實習動員和培訓,教學醫院也有崗前實習培訓,但培訓內容大多為醫院規章制度、主要注意事項等。缺乏患者首診的接診、溝通交流、診治宜忌等系統性培訓,更缺少轉入不同科室前該科室獨特診療常規及注意事項培訓。使實習生進入每個不同科室都需要有一個比較長的適應過程,難以很快進入角色。
2.2高校擴招
隨著高校招生數量地逐年增加,醫學院校招生規模更是不斷擴大,進入臨床實習醫學生不斷增多,而相對穩定的實習醫院承擔的臨床實習任務越來越重,醫院教學資源則難以滿足不斷增多的實習生學習需求,臨床老師帶教也難以對成群結隊實習生逐一指導。這樣,通過臨床實習也難以培養出技術精湛的臨床醫學人才。
2.3醫患關系影響
由于不斷增多地醫療糾紛報道,醫患關系也日趨緊張,帶教老師不敢輕易放手讓學生親自操作。調查顯示,1/3的實習生沒有進行過胸腔穿刺、腹腔穿刺、骨髓穿刺、腰椎穿刺等臨床實踐技能的操作,1/2的學生只是偶爾操作。隨著相關醫療法規的頒布,患者維權意識日益提高,有些患者拒絕實習生對其檢查,甚至個別患者對醫生帶著成群的實習生查房也產生反感,使學生在臨床實習中顯得無所適從,嚴重影響了醫學生臨床實習的教學質量。
2.4升學、就業壓力
調查顯示,醫學生中25%的本科生放棄實習,全力準備考研;30%的專科生積極準備升本考試。他們平時加緊學習英語及醫學理論知識,參加考研或升本輔導班。75%的實習生在春節前后就忙于查閱招聘信息、準備和投遞個人簡歷、參加就業招聘會,甚至有些學生因實習期間沒找到擬聘單位而焦慮。如此種種,學生根本無法專心臨床實習。
3臨床實習中的教學管理
為了培養合格的臨床醫學人才,順利通過由醫學生到臨床醫生的轉變,保證臨床實習教學的質量,下面就臨床實習中的教學管理加以探討。
3.1加強崗前培訓
醫學院校在學生到醫院實習前進行實習動員和培訓,實習動員師生共同參與,調動學生實習興趣,了解實習的目的、意義及程序;培訓為實訓教師和臨床經驗豐富的帶教老師指導,帶教老師重點就臨床實習中的病史了解、病歷書寫、溝通技巧、學習方法及相應法律法規進行培訓,實訓教師重點對臨床實習中的常用診療技能進行規范化指導、強化模擬訓練,提高學生到醫院的臨床動手能力。帶教醫院培訓應分階段進行,進入實習前醫院醫教科對實習生進行醫院管理、整個實習流程、轉崗程序、規章制度等大體培訓,讓學生盡快熟悉實習環境和流程,避免進入新的學習環境而茫然無措。轉崗實習前相應科室應對實習生進行本科室的特色診療、注意事項進行培訓,避免因特別溝通或特殊診療欠佳而影響醫患關系,影響學生實習。
3.2加強實習期間管理
建立實習雙重分級管理制,一是“學校-教務處實習科和系部輔導員-實-實習學生”分級管理,教務處實習科定期進行實踐技能考核,結合醫院醫教科選擇患者進行現場診療、病歷書寫等考核或競賽,組織學生開展病例討論;系部輔導員密切聯系實,對學生的出勤、心理、生活等進行管理和幫助。二是“醫院-醫教科-帶教醫生和實-實習學生”分級管理,醫教科結合帶教醫生對實習中的病歷書寫、動手操作進行指導,組織醫生、學生共同開展病案討論;結合實和帶教醫生對學生的出勤等勞動紀律加以管理。由此可見,實在實習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是學校、醫院與實習生之間的橋梁。應選用管理能力和溝通能力強的優秀學生擔任實,既可以起到模范帶頭作用,也可以加強實習管理。
3.3嚴格畢業考核
學生實習結束返校進行畢業考核,畢業考核應著重進行實踐技能考核,也是對臨床實習效果的檢驗。我校畢業考核是模擬臨床執業醫師考核的程序進行,即“筆試測試(病史采集、病歷書寫等)-技能操作和體格檢查-機試(心肺聽診、心電圖、X線、B超、CT等)三站進行。考試不通過不予畢業。實踐證明,嚴格畢業考核,是促使學生重視臨床實習、加強技能訓練的有效途徑。
4總結
[Abstract]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of the undergraduate participat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is an important measure. Research and training could help to train innovative students,creative learning and practical ability, and conducive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for become innovative talents in its future. The author rely on scientific research of medicine research center of mudanjiang medical college as the basis to involve in research and training, to explore new ways of cultivation of creative talents and achieved satisfactory results.
[Key words] Medical students; Research projec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伴隨快速發展的科學技術以及激烈的國際合作和競爭,是否具備創新思維及科研能力的高素質人才對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提高顯得非常重要。新形勢下,大學生不但要熟悉和掌握一定的專業技術知識,而且同時也應當具備探索、發現、思考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創新能力。“十二五”期間,教育部實施了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目的在于改革人才培養模式,強化科研能力訓練,促進高等院校轉變教育觀念,培養適應國家需要的創新性人才[1]。前蘇聯著名的教育家巴甫洛夫說過:“科學家的思想和方法,往往比他的成果具有更大的價值。具備良好的科學方法和科學思想,假使是一個不具有很大才能的人也會為取得很大的成就。反之,縱使天才也會毫無成就[2]”。德國著名教育家洪堡指也出:“培養人才的基本手段和重要方法是科研,高校要應用科研給國家和社會培育出各個方面都杰出的全面人才[3]”。因此,培養大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更具有長遠的意義。
在以往的教育體系中往往著重于總結性評價,評價學生學業質量的唯一標準通常是學生的考試成績[4]。這種過分強調考試成績的評價標準勢必造成學生死記硬背書本知識,導致高分低能的現象發生[5]。科研訓練是培養理論聯系實際及綜合運用能力的關鍵節點,也是培養人才的最后一個環節[6]。科研訓練是一個全面考察大學生對理論知識掌握程度的過程,也是一個全面提高大學生實踐技能的過程。目前許多高校致力于加強實驗環節設計,壓縮陳舊、重復的驗證性實驗,科學選取實驗項目,吸收學科新內容、新知識,注重新手段的引入、新方法和課程間有機銜接,基本形成基礎訓練性、研究性創新和綜合設計性等實驗,更大程度地應用實驗室現有技術條件和實驗設備[7]。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要求下,如何充分有效的依托科研課題開展研究性實驗,即將作為高校科研實驗探索的下一個目標。假如能夠探索出一個成功、完善的人才培養模式,那么目前高校大學生為了畢業才做一次畢業論文的現狀勢必會改變。在科研訓練過程中,大學生不再是被動地通過事先準備的實驗驗去證經典理論,而是主動地尋找相應的理論知識加以解決遇到的實際問題,使理論和實際相結合逐步轉化成大學生的自覺能力。通過問題的闡明與解決和系統性地剖析,大學生對所學的專業有了一個全方面的掌握,減少了專業選擇的盲目性,感性認識到將來所從事的工作性質和內容。科研訓練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的科學思維方法,在科研訓練實驗過程中要始終貫穿著科學思維方法。實驗的方法、步驟除了要科學理論正確之外,更重要的是要必須能夠符合科學思維方法的要求,假如能夠實現這個目標,那么可以認為是一個成功的并且完整的實驗。
然而,目前大學生解決、獨立分析、科研能力普遍較低[8]。為培養大學生創新精神,創造性學習能力和實踐能力,本文主要依托于牡丹江醫學院醫藥研究中心科研課題,開展醫學生創新能力訓練,對培養創新型人才進行探索及實踐,現報道如下。
1 醫學生科研訓練的意義
1.1 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的教育理念
在科研訓練的全過程中以醫學生為主體,指導教師作為輔助。醫學生親自完成實驗,而指導教師的作用主要是給予適時的指導。在科研訓練過程中醫學生會遇見或者發現不同的問題,那么在解決這些問題的同時會不斷積累科研經驗。同時,也會對在科研訓練中有關于醫學,藥學以及生物學等相關領域的知識融會貫通,溫故而知新。
1.2 科研訓練是連接醫學生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紐帶
經過一段時間的基礎知識的學習,本科教育的最后的一個階段就是畢業實習。畢業實習還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是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過渡階段。進一步深化開展科研訓練,除了能夠更好的鍛煉醫學生科研能力,而且更重要的是能夠大大增強畢業實習的質量[9]。科研訓練在很大程度上縮短了醫學生在課堂和實驗室之間的距離,同時也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培養之間的距離更加接近。因此,通過科研訓練過程可以逐步摸索出一套研究生培養的最新模式。將畢業實習與本科生導師制有機的銜接到一起,勢必會使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深造相輔相成,更加有利于學生科研素質培養的連貫統一。
1.3 科研訓練可以鍛煉醫學生多學科技能
醫學是多種學科同一的綜合學科。所以說,醫學生的科研訓練是訓練多種學科知識和技能的經過[10]。科研課題不是獨立的,而是涉及到多個學科門類,如醫學、藥學以及生物學等。因此,只有將前期所學專業基礎知識舉一反三,融會貫通,全面掌握多個學科知識才能完成整個本科科研訓練過程。
1.4 科研訓練使醫學生可以接觸到課題組其他項目
科研課題不是一個人所能完成的,而是由一個團隊共同努力的結果。如果一個醫學生獨立完成了自己的實驗部分,并不意味著科研訓練的結束,因為其同時還要參與醫學生的科研訓練,進行協作工作。所以,在這個科研訓練過程中將使醫學生有更多的機會參與并學習到醫學科研的前沿技術,同時團隊精神和科研創新能力也肯定得到非常大的鍛煉。
1.5 科研訓練過程是一個全面訓練過程
科研訓練過程是一個全面訓練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醫學生能做到“以我為主”,進行調查研究、查閱文獻、分析論證、制定方案、設計或實驗、分析總結等方面的獨立能力訓練,指導教師則發揮其主導作用[11]。但是由于時間所限,指導教師在不影響科研訓練完整性的前提下,在選題時往往會選擇大型課題中相對獨立的部分或者小型課題。因此,醫學生通過科研訓練,在指導教師的悉心教導下了解,熟悉并掌握科研工作的一般過程,而且將會親自學習科研工作的大體過程。
1.6 指導教師可以從多方面考量學生的能力
科研訓練有利于縮短指導教師和醫學生的距離,通過科研訓練,以往一貫的教師講、學生聽的單向的課堂傳授轉變為以醫學生為主體、指導教師作為輔助的雙向互動的師生討論,從而大幅度的展現醫學生的創新能力,與此同時指導教師可以從各方面更加全面立體地考量學生,更加公正、客觀地評價學生。
2 主要方法
2.1學生與指導教師之間進行雙向選擇
指導教師可以將自己所從事的專業和研究方向通過媒介(比如網站)通知醫學生。醫學生在得到指導教師的通知后,按照自己的專業以及興趣愛好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和指導教師,進行報名。指導教師對所有報名進入課題組的醫學生根據學生學習目的的不同,進行遴選,然后分為助研型和科研型。最后反饋雙向選擇結果,建立指導教師和學生的指導關系。
2.2 進行前期資料收集工作和確定研究課題
醫學生可以通過書店、圖書館、網絡等方式查閱資料文獻,也可以按照指導教師所推薦的資料文獻,收集整理和課題相關的信息,使醫學生深入了解及認識科研工作的工作方法和基本思想,體驗和感悟科學研究精神,激發科研能力和科研素養的培養,大大提高其創新能力[12]。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在前期資料收集的過程中,必須要求醫學生要對已收集的資料一定要批判的研究。指導教師協助學生從所得資料文獻中分析,總結與課題有關的知識、理論、經驗和前人的研究成果。在指導教師的指導點撥下,由學生自己考慮斟酌,最終確定研究課題和方向。
2.3 實施課題研究
在指導教師的指導下,醫學生從始至終完成一小型科研課題或較大科研項目的一部分。期間,指導教師定期或不定期組織召開座談會,了解每個醫學生的課題進展情況,如果發現或者提出的問題,要及時幫助解決,并把醫學生的意見和建議收集整理,不斷改善并且完備課題方案。
2.4 得出結論
實驗結束后,要求每個醫學生對自己所得的實驗數據和資料進行整理、分析和計算。對于可以總結、分析、提煉出結論的大部分醫學生,要討論論點的價值和正確性。而對于沒有概括和總結出結論的少部分醫學生,要及時進行引導和啟發,使其盡快準確的得出相應結論。
2.5 撰寫論文(課題研究報告)
每一個科研課題呈現結果的主要形式是論文和課題研究報告。指導教師要指導醫學生論文(研究報告)撰寫的一般格式,組織好結構。論文(研究報告)長短不是重點,但是要做好反復修改的思想準備,在撰寫過程中一定要多多征求指導教師和同學的意見,精雕細琢,保證其學術價值。
3 效果評價
醫藥研究中心從多個角度進行改革與創新,鼓勵他們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激發醫學生的積極性,使醫學生在實驗中真正能從學習的被動型變為主動型,訓練他們的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2013年我們從大三的本科生中選擇了8名學生參與醫藥研究中心的科研工作,他們參加活動的積極性很高,反應良好。2014年暑期,5名10級制藥工程學生,成功申報“靈芝多糖的提取工藝創新的研究”大學生暑假實踐活動科研課題,同時開展實驗,并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014年,5名10級藥學專業畢業生進行了咳爾康口服液相關研究實驗,均圓滿的順利完成了畢業論文,這種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模式為學生今后進一步深造和實際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礎。2015年,2名學生在本中心完成的畢業論文《轉化生長因子β多抗制備及其生物活性檢測》和《截短型轉化生長因子β-Ⅱ型受體tTGF-βRⅡ的制備及生物學活性檢測》獲得校優秀畢業論文,在省級期刊3篇。結果表明,參與課題的醫學生興趣濃厚,全部按時完成了畢業論文的撰寫和答辯,通過科研訓練醫學生學到了許多書本上沒有的知識和實驗技能,使他們受益匪淺。這種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模式即為醫學生今后工作和科研打下扎實的基礎,又協助指導教師做好科研工作,而且有利于醫藥研究中心實驗室的平臺建設,取得了一舉三得的結果。
4 體會
4.1 促進指導教師教學思想的轉變
在知識大爆炸的當代,盲目一味的追求知識的量是不可取的。故此,采用“研究性學習”的模式構建課程型課題勢在必行,使醫學生從傳統的熟練技能的學習向發展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的方向轉化,實現教師教學思想觀念和教學能力的全面轉變。
4.2 有利于醫學生科研能力的提高
我國教育界一直視學校教育對人的發展具有主導作用的主張為經典論斷。然而伴隨教育科學和心理學的陸續進步,有些學者開始覺察到該論斷過分夸大了外在因素的元素,卻忽略了人的主管能動性對人發展的所起到的不可忽視的作用[13]。在科研訓練工作中,我們發現,醫學學生科研意識和能力弱,動手能力不夠,不能滿足崗位需求而造成的。科研訓練將針對性的在實驗室對醫學生提升其科研能力進行探討,既有較強的針對性,同時還具有實用性。
4.3 激發醫學生的學習興趣
指導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自身的專業優勢,根據社會的需求,積極申報承擔科研課題,開展大學生科研訓練,吸收大學生參加指導教師的科研工作。指導教師可將科研課題的局部內容或部分實驗交給學生,并盡量做到與他們的專業知識相吻合。這樣,在指導教師的引導下,實施傳、幫、帶,使學生有機會和研究人員接觸,在研究中學習,在學習中研究,使學生從被動接受知識變為主動研究問題[14]。
關鍵詞:長學制醫學生;實例―討論教學模式;流行病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5)50-0142-02
長學制高等醫學教育是在一定程度上帶有研究生教育性質的高層次本科生教育,目的是造就出一批具有較強的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富有創造精神的新型人才。《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學科,是臨床醫學生的必修課,在臨床醫學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且作為一門群體科學,在醫學教育、醫學研究和醫學服務三個領域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而《流行病學實驗課》在理解和掌握流行病學理論方面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因此,研究和探索適合于長學制醫學生的《流行病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方法,提高長學制醫學生學習《流行病學》課程的效果具有重要意義。傳統的《流行病學》實驗教學是采用對實習資料進行分析和計算的教學方法;而實例―討論教學模式是討論法與實例教學的有機結合,是教師與學生直接參與,共同對具體的應用實例進行討論的一種教學模式。這種模式著眼于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2]。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索適合于長學制醫學生的《流行病學》實驗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探討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對長學制醫學生《流行病學》實驗課的教學效果。
一、方法
1.調查對象。在我校03級5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2個班的所有同學共68人、在7年制臨床醫學專業學生中隨機抽取1個班的所有同學共31人作為調查對象。
2.教學方法。對5年制醫學生采用常規的理論課和對實習資料進行分析和計算的教學方法。對7年制醫學生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具體教學方法[3]:(1)針對每一次相應的理論課內容,由教師選擇近年發表的中文或英文醫學期刊中涉及到人群研究設計的研究論文作為實例。(2)結合每次實驗課實例的研究設計,復習相應的理論知識,如描述性研究、病例對照研究、隊列研究、流行病學實驗研究和篩查和診斷試驗的評價等。(3)對實例進行討論分析:①教師啟發、引導和組織學生;②學生分組討論,對實例的研究設計、具體實施方法、資料分析以及討論和結論進行討論和質疑。(4)對各小組的討論結果進行評價和綜合。(5)歸納總結出適合于理論課各部分的研究實例,編寫適合于長學制醫學生的實驗教學內容。
3.問卷調查方法。本實驗教學課程結束后,對研究對象采用匿名填寫問卷進行調查。調查表內容包括:對流行病學實驗課和本次采用的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的收獲大小、本次采用的實例―討論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建議和意見,以及本學科方法對將來的工作是否有幫助。
二、結果
1.調查應答情況。本研究分別調查5年制和長學制學生68人和31人,5年制和長學制學生應答人數分別為61人和30人,應答率為90%和97%。
2.對《流行病學》實驗課和實例―討論教學模式的喜歡程度。90%的長學制醫學生和67.2%的5年制醫學生喜歡上流行病學實驗課,86.7%的長學制醫學生和85.2%的5年制醫學生喜歡流行病學實驗課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
3.采用實例―討論教學模式的收獲。60%的長學制醫學生認為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60%的長學制醫學生認為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有利于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僅有10%的長學制醫學生認為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能夠激發自身的潛能和創造性”,而5年制醫學生的這個比例分別為50.8%、59.0%和11.5%。
4.預計本學科方法對將來工作的幫助。有40%(12/30)的長學制醫學生認為本學科方法對將來的工作有幫助,且幫助很大,另有40%(12/30)的長學制醫學生認為本學科方法對將來的工作雖有幫助,但幫助一般。而5年制醫學生的這個比例分別為50.8%(31/61)和26.2%(16/61),結果見表3。
5.采用實例―討論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在被調查的長學制醫學生中,僅有13人對本次采用的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存在的問題進行了回答,其中26.7%的長學制醫學生認為本次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實驗課課時不足。
三、討論
本研究針對傳統的《流行病學》實驗課教學采用對實習資料進行計算和分析的教學方法不利于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等的缺點,首次嘗試對長學制醫學生的《流行病學》實驗課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通過將實例教學與討論有機結合,學生可直接參與到流行病學的實驗課中,從而加深其對流行病學理論的理解和掌握,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與單純講解理論知識的傳統教學相比,實例―討論教學模式的最大特點在于以和每次講授的理論課有密切關系的研究實例為基本素材,將學生引入一個特定的真實情境中,使學生對每種不同的研究實例從研究設計、研究對象的選取、資料收集方法、統計分析、討論部分的對比分析等不同內容,通過師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的共同討論,進行深入剖析,從而激發學生主動學習的積極性,提高學習效果,同時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最終幫助學生將理論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能力[2]。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90%的長學制醫學生喜歡上流行病學實驗課,86.7%的長學制醫學生喜歡流行病學實驗課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和5年制醫學生相比,長學制學生中不喜歡上流行病學實驗課以及不喜歡流行病學驗課采用實例―討論教學模式的人數及比例較少,表明絕大部分長學制醫學生喜歡上流行病學實驗課以及對實驗課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本研究結果提示,在以后的《流行病學》實驗課中,應逐步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替代傳統的對實習資料進行計算和分析的教學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長學制和5年制的醫學生均認為,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上《流行病學》實驗課,容易理解所學的內容,而且便于記憶,并且可以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對所學理論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而且這種教學模式比較自由、靈活、互動,可以調動學生和教師上課的積極性;同時對每次的內容采用實例來進行具體評價,加深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印象。但僅有少部分學生認為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方式能夠激發學生自身的潛能和創造性,這可能與各種不同的人群研究設計在學術論文撰寫中均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學生很難突破這一模式有關。
大部分長學制和5年制醫學生認為,流行病學這門課程所學到的各種研究設計方法對將來的工作有幫助,尤其是對將來從事科研工作的同學來說會有很大幫助。長學制學生畢業后,很多人除了從事臨床工作,會同時從事科研工作,而開展臨床研究離不開《流行病學》課程學到的人群研究設計,而實驗課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恰恰可以使學生通過閱讀前人發表的學術論文,并參與實例討論,掌握各種研究設計的要點和方法,以及在開展研究中需要注意的問題。這樣臨床醫學專業的學生通過對《流行病學》理論課的學習和實習課的實例討論分析,將全面掌握流行病學的各種研究設計,為今后開展臨床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專業基礎。也有10%的醫學生不知道流行病學課程對將來的工作是否有幫助,主要是因為大部分醫學生在學習《流行病學》課程時,是在未真正接觸臨床和開展科研工作階段。實際上,大學現在每年有兩批業余科研和暑期科研在招募本科生參與科研,因此,建議對人群研究感興趣的臨床醫學專業學生,利用業余時間或暑期,參與到開展人群研究的老師的課題中,盡早接觸和了解人群科研設計,把所學到的流行病學知識應用到實際的科研工作中。
本次調查結果發現,采用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授課存在的主要問題是課時不足,無法在課堂上利用充足的時間來展開實例討論。目前臨床醫學專業學生《流行病學》課程的總學時數為36學時,其中實驗課的學時數僅為4學時。而流行病學作為一門方法學課程,如果僅有理論課的講授,再加上幾學時的實習課的計算分析,根本無法滿足課程的需要。因此,目前實驗課的學時數不足,不利于學生全面掌握流行病學課程中的重要知識。本調查結果也提示,在學校醫科各專業培養方案的調整修訂時,應考慮增加《流行病學》課程尤其是實驗課的學時數。
本次調查結果還顯示,在實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不僅學會了如何運用所學過的《流行病學》的各種理論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培養了批判性思維去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同時還學會了如何表達自己的思想,學會了如何與同學合作,使醫學生在校時就初步具備了將來工作必備的素養、能力和心理素質。
總之,實例―討論的教學模式在長學制醫學生《流行病學》實驗課教學中具有良好的教學效果,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學中加以應用。
參考文獻:
[1]王建華.流行病學[M].第7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
一、轉變理念,認識漢語應用能力培養的重要性
1.學校的支持和重視是前提
很長一段時間,由于社會評價體系與社會需求體系的脫節,導致醫學教育偏重于自然科學,忽視醫學的社會屬性,忽視對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導致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不強。醫學生將來要面對的工作對象除了疾病,還有患者(人)。醫學教育既要培養學生扎實的醫學理論知識和豐富的臨床實踐知識,又要培養他們較強的漢語應用能力,使他們善于與患者、家屬溝通,提高疾病治療效果,適應新時期醫學模式的轉變。學校要充分認識到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對醫療事業發展和醫學生個人發展的重要性,擺正醫學教育中人文類課程的位置,打破以單一醫學為主的學科體系,重視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增設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方面的課程,如:大學語文、實用語言藝術、口才訓練、閱讀學、交流與溝通、應用寫作等課程。
2.教師的引導和教育是關鍵
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有相當數量的專業老師認為那只是大學語文老師的事,自己只要教好專業知識就行,其實不然。漢語應用能力的提高是一個長期漸進的過程,不是靠幾個大學語文老師和幾堂大學語文課就能實現的。它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長期培養才能形成。所以,專業老師不僅要教好自己的專業知識,也要在專業知識的教育中鍛煉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始終牢記既要教書又要育人。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不斷轉變教育理念,提高自身的漢語應用能力,用良好的知識修養、生動流利的教學語言感化每一位學生,并適時地為學生創造鍛煉的機會。當然,作為承擔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主要任務的大學語文教師,更要堅定信念,熱愛自己所教的學科,更新教學理念,改革教學方法,讓學生體驗到漢語學習的魅力,為民族語言和民族文化感到自豪,從而愿意、樂意學習漢語。
3.學生的認識和行動是保障
醫學生大多數來源于高中的理科生,對漢語的學習熱情不高,缺乏興趣。許多學生做論文,寫文章,甚至做老師布置的作業都利用電腦網絡下載現成的文字資料,進行剪輯拼貼,疏于動腦、動手。再加上,在校期間花費大量時間學習外語,參加各種培訓和證書考試,無暇顧及漢語學習。學生有意無意忽視自身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導致了他們提筆忘字,用詞混亂,造句為文錯誤百出,開口用語平庸乏味,與患者交流缺乏技巧。受傳統思想影響,他們認為只要醫術高明就是一名好醫生,孰不知,臨床工作中病歷書寫,治療問診,術前談話,處理醫患、醫醫、醫護關系,醫學科研工作中的論文撰寫,醫學生涯中的知識更新,都需要漢語應用能力的綜合運用。所以作為將來要成為白衣天使的醫學生,一定要認識到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對自身素質提高的作用,從而在醫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有意識地提高漢語應用能力。
二、凝聚力量,努力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書寫習慣
1.發揮班主任對學生閱讀、書寫習慣養成的引導作用
班主任指導學生根據自身特點,制定每學期的閱讀計劃(可到圖書館去借閱查閱,也可以自己購買,請圖書館工作人員進行閱讀指導講座),督促學生按計劃閱讀,開展讀書交流會,撰寫讀書筆記、讀后感(讀書筆記和讀后感要求手寫),并定期進行檢查評比。長期堅持,養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習慣,為提高漢語應用能力積累大量的素材。
2.發揮高校圖書館對學生閱讀理解能力的指導作用
大學生課外閱讀有著很大的局限性、盲目性和急功近利性,出現了無限的文獻資源和有限的閱讀時間之間的矛盾,使得有強烈求知欲的大學生產生了困惑,需要圖書館及時有效地進行閱讀指導。
圖書館可開設文獻檢索課,指導大學生如何利用文獻;組織管理學生讀書社團,了解他們的閱讀心理和方向,引導他們健康閱讀:設立《閱讀與欣賞》欄目,推薦優秀圖書的介紹和賞析,領悟作者的感情,體味書中的意境;定期舉行讀書報告會、讀書筆記交流會、書目推薦會、讀書有獎征文、書評論文、讀書心得演講比賽等。
3.發揮網絡資源優勢,提高網絡閱讀質量
隨著校園網絡基礎設施的不斷發展,各種各樣的網絡資源日益豐富,現在的大學生更多地選擇網絡閱讀,但因缺乏有效的網絡閱讀指導,閱讀質量不高。因此,學校要開展大學生網上閱讀調查,加強網絡閱讀指導,推薦優秀網站目錄,組織專題網絡資源導航,指導學生對網絡資源進行評估和分析,引導學生利用網絡閱讀中的各種評價標準,創建自己的WEB站點,有針對性地組織信息、綜合信息,實現互動、研究型學習,提高網絡閱讀的效率和質量。
三、加強鍛煉,學生漢語應用能力在實踐中提高
1.利用課堂大練兵
這里的課堂教學不僅是大學語文課堂,也指專業理論知識課堂,無論是大學語文老師,還是專業理論老師,要共同承擔培養醫學生漢語應用能力的任務。在大學里,大學語文課時數相當少,以學醫學知識為主的醫學院校就更少,有些甚至沒有開設大學語文課。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專業理論課老師在專業知識教育中又不注意漢語應用能力的培養,那么,培養醫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就成了一塊教學的盲區,極大地影響了醫學生素質的提高,影響醫學生的培養質量。所以,醫學院校的所有老師要發揚團體教育精神,充分利用好課堂這塊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鍛煉學生的漢語應用能力。
教師可把理論知識設計成富有啟發性的問題,提前一周或一個月利用手機飛信,QQ群等途徑,通知要上課的學生。讓他們查閱資料,邏輯推理、歸納總結、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課堂上老師、同學交流討論,解答問題。醫學理論知識在查找資料、交流討論中得以掌握,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了鍛煉。這種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增進師生互動,生生互動,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交流技巧,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專業知識的學習。
2.抓住實習多實踐
醫學生在醫院實習的時間有一年,一定要抓住實習的時間培養漢語應用能力。開展實習教學晨會,由學生輪流主講各種疾病的診斷,鑒別診斷要點和治療注意事項,討論存在的問題以及特殊病例。對學生感興趣的課題,安排學生查閱文獻,撰寫綜述,并利用多媒體進行專題報告和討論。鼓勵大膽提出自己的觀點、看法、治療方案,教師只在需要時給予必要的指導。開展與患者溝通交流活動,教師示范與病人溝通的技巧,鼓勵學生多接觸病人,與病人交談,詳細解釋患者的病情,以及治療方案,從患者病痛的角度多給予患者體諒和關心,獲得病人的信任,提高口語能力和交流技巧。實習完后每生上交一份實習體會,鍛煉學生的總結表達能力。
――編者
筆者于2004年11月至2005年11月在法國斯特拉斯堡市路易巴斯德大學附屬Hautepierre醫院普外科進修一年,對法國的醫學教育制度有了初步的了解,因其與我國的醫學教育制度有所不同,因而加以簡介。
法國的醫學教育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期兩年,相當于我國醫科大學中的基礎課程教育,所有通過高中會考,成績合格的學生均可以進入這一階段的學習。這兩年中,其第一年學習課程包括物理,化學,生物物理,解剖學等,以及一個月的護理見習;第二年的課程包括病理解剖,細菌學,寄生蟲學,免疫學等,以及400學時的臨床見習。在完成這兩年的基礎課程學習后,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是否繼續醫學學習,如果認為自己對醫學興趣不大,可以選擇進入其他大學學習,學分互相承認。而如果想進一步醫學學習,需參加會考,此會考由各醫學院自己命題考試,根據會考成績對學生排序,其中只有13%-20%的學生可以進入第二階段學習,全法國約為3000-4000人進入第二階段學習。
第二階段為4年,相當于我國醫學院專業教育,課程內容包括腫瘤學,心臟病學,內分泌學,婦產科學,兒科學等,并且每科均需要實習2-4個月。在第二階段學習之后,每年六月由國家統一命題舉行第二階段會考,沒有參加會考和未通過會考的學生進入第三階段全科醫學學習最終成為全科醫師,而約50%的學生可通過此次會考,進入第三階段專科醫學學習最終成為專科醫師。
第三階段學習分為全科醫學教育和專科醫學教育,其中全科醫學教育為三年,目標是培養具有行醫能力與行醫資格的全科醫師。課程內容包括公共衛生,全科醫學和全科醫學的工作范圍,全科醫學的管理技術,全科醫學的現況,診斷與治療,全科醫學的流行病學數據收集等,并在大學醫院實習至少一個學期。對于通過“全科住院醫師職務”學習,實習及格,通過博士論文答辯的學生,學校授予“全科醫學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和“全科醫師資格證書”。而第三階段的專科教育時間約為5-6年,目標是培養具有專業知識和技能的醫學專業人才。他們既是住院醫師又是一種特殊的學生,他們必須在大學和衛生局及勞動局注冊,按照計劃聽課,修學分,在教授的指導下參加科室的臨床工作,并由國家付給工資。他們在醫療工作上是一名具有獨立醫療責任的醫生,有處方權,每六個月為一個工作周期,既每年的五月一日和十一月一日在全國各大醫院的不同專科輪轉。所有承擔住院醫師輪轉的醫院,都有嚴格的要求,一般都是大中型的國立醫院(綜合醫院和專科醫院)。專科醫學生可以自愿選擇進行一年的基礎研究,撰寫博士論文,通過論文答辯后即可獲得學校授予的“全科醫學國家醫學博士學位”和“全科醫師資格證書”相應的文憑,然后就可以獨立開業或在醫院中從事相當于我國的主治醫師的工作。
法國的醫學院并沒有統一的教材,只有統一的教學大綱,任課教師根據情況可以指定一些專業書籍作為教材或者作為參考書籍,學生根據老師所講,結合參考書目進行學習。
因此,法國的醫學教育按照不同的目標,用約九年的時間培養全科醫生,以十一至十二年的時間培養合格的專科醫生。
法國醫學教育特點
法國的醫學教育與我國相比有自身的特點。
學習競爭性強,雖然所有高中學生經過會考后均可進入醫學院學習,但是最終只有6-10%的一年級學生最終可以進入專科醫學教育,成為專科醫生,所以淘汰率相當高。筆者曾詢問法國醫學生其學習情況,他們均認為較其他學院、專業相比,醫學生課程多,學習難度大,競爭性強。
學生自主選擇性強,根據法國醫學教育制度,每個醫學生都有兩次選擇的機會,第一次是在基礎學習的兩年后,學生可以放棄醫學專業轉而學習其他的專業。第二次是在第二階段結束后,學生可以選擇放棄會考,進入全科醫師培養,也可參加會考,未通過者也進入全科醫師培養,通過者才開始專科培訓。
學生自學能力強,因沒有統一的教科書,學生需根據上課所記筆記,結合老師指定的參考書和臨床實習所學習內容,進行有重點的自學。
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法國的醫學生接觸臨床工作較早,通常在第二學年即開始臨床見習,直至第三階段,幾乎全部時間都在臨床工作。筆者在法國工作期間,注意到科室內每天指定沒有手術的主治醫以上的醫生負責醫學生的代教工作,不僅督導醫學生的病歷書寫,而且要帶領進行教學查房,查房內容與平時查房不同,注重講解,而并不在于更改醫囑。
[關鍵詞] 循證醫學;心血管內科;醫學教育;效果評價;改革方向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識碼] C [文章編號] 1673-9701(2016)17-0132-03
Evaluation and discussion of the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ZHOU Li1 XU Chang2 CHEN Hui1
1.Department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China; 2.Department of TCM Drugs, Beijing Friendship Hospital, Capital Medic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05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effects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in the teaching of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so as to provide basis for improving teaching method and enhancing teaching effects. Methods 51 students in 7-year clinical medicine were selected as research subjects. The control group was given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mode for teaching and training;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further given the teaching and training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clinical education mode. After the internship, assessments including basic knowledge, clinical techniques, desig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and other aspects related to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were performed in both groups of students, assessment resul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and whether there were differences were analyzed. Results In basic knowledge and writing of medical records,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experiment group; in clinical techniques, the assessment result in the experiment group wa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
[Key words] Evidence-based medicine; Cardiovascular medicine; Medical education; Evaluation of effects; Reform direction
1992年Gordon Guyatt于JAMA雜志首次提出“循證醫學(evidence-based medicine, EBM)”這一概念,是指應用現有最為可靠的研究證據,結合醫師的臨床技能及既往經驗,在尊重患者的個人意愿的前提下,對患者做出的醫療決策與診治方案[1]。循證醫學強調把最佳臨床證據、醫生的專業知識和經驗、患者需求三者進行結合,其既是一種系統的醫學模式,也是一種臨床思維學習方法。循證醫學的概念現已深入人心,尤其在心血管疾病防治領域的主導地位更為突出[2]。同時,循證醫學也迅速與臨床實踐與教學相結合,在豐富與完善自身體系的同時,更促進了傳統臨床教育模式的轉變[3]。傳統臨床教育模式,主要以帶教醫師的個人經驗為主,以上級醫師的指導、教材、診療指南及專業期刊的文獻為依據,對醫學生進行臨床診治的“傳、幫、帶”模式。該模式過于注重知識、經驗與技巧的傳授,卻忽視了對醫學生臨床創新能力及探索能力的培養,致使學生的臨床思維易于僵化,缺乏探索性、創新性,這導致醫學生在診療過程中難以掌握新的知識與技能,更無法判斷知識的正確性與準確性。
在臨床中,患者的診斷、治療及預后等信息往往是個體化、多樣化的。按照傳統臨床教育模式培養出來的醫學生,其來源于教材、帶教老師的信息有可能是過時的、無效的、錯誤的,從而缺乏針對患者的病因、病情做出個體化診療方案的能力。因此,在對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傳授循證醫學的相關知識與理念,不僅可使醫學生掌握獲取與判斷新知識的能力,還能促進醫學生嚴謹性、正確性、創新性臨床思維的形成,真正的變“死學”為“巧學”。
在此背景下,北京友誼醫院心血管內科于2015年3月起對科內七年制實習醫學生的臨床教學過程中,引入循證醫學思想。現對2014學年及2015學年的學生成績做對比、分析及總結,以評價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的教學效果。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實習的七年制醫學生23名(男6名,女17名)作為對照組;2015年3月~2015年8月在我院心血管內科實習的七年制醫學生28名(男8名,女20名)作為試驗組。兩組學生在性別、年齡(21.2±1.1歲vs 21.5±1.3歲)、內科學理論課成績(70.5±7.6分 vs 70.6±7.3分)等方面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研究方法及內容
對照組采用傳統臨床教育模式進行帶教培養;試驗組采用循證醫學教學方式。在實習結束后,對兩組學生進行心血管內科相關基礎知識、臨床技能、科研設計、病歷書寫等方面進行考核,每項滿分均為100分,由我院教育處內科教研室負責考核。對比兩組各項考試成績,分析是否存在差異性。其中心血管內科相關基礎知識為閉卷答題,涉及常見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治療原則及指南共識;臨床技能包括心血管疾病的問診、體格檢查、心電圖分析、胸部X線分析、心肺復蘇規范及熟練程度(各項均為20分);科研設計則以結合臨床問題為主,撰寫不少于3000字的標書一份,依據可行性、實用性、創新性及合理性進行評分;病歷書寫能力包括現病史描述、病例特點歸納、輔助檢查結果分析、鑒別診斷以及治療方案的制定(依照我院病歷書寫標準進行評分)。
1.3 教學實施
對照組以教師講授為主,教師按照教學大綱要求,依據教材內容,圍繞具體疾病,以臨床查房、經驗傳授和技能操作為主,并配以專題講座和病例討論,指導學生進行臨床分析和診斷治療。
試驗組在傳統教學方法的基礎上,融入循證醫學理念,遵循臨床路徑,詳細說明確鑿的循證醫學證據,引導醫學生復習和查詢相關疾病的發病機制、臨床表現與診療方案的關系。查房時由醫學生根據患者主訴、病史、體格檢查及輔助檢查結果等提出需要解決的問題;針對提出的問題,查尋有關臨床研究證據;嚴格評價研究證據的真實性及重要性;在此基礎上進行討論,對收集臨床資料所提出問題的循證結果進行小結。在帶教過程中,教師主要進行引導與歸納,指導學生如何對患者的各種資料進行全面采集,教會學生如何抓住主要矛盾、正確分析主次問題,如何進行文獻的檢索和評價[4-6]。
1.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取“雙錄入法”錄入,經檢查、校正后,建立Excel數據庫。采用SPSS19.0軟件對數據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不同組間差異以(x±s)表示,對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齊性的計量資料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對符合正態分布且方差不齊的計量資料采用近似t檢驗,P
2 結果
如表1所示,在基礎知識與病歷書寫方面,對照組與試驗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在臨床技能方面,試驗組的成績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3.1 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教學卓有成效
由上述結果可見,我院心血管內科在傳統臨床教育模式下,進行循證醫學的知識傳授與訓練,不僅可以保持醫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與病歷書寫的規范,還可以顯著提高醫學生的臨床技能及科研設計能力。這表明循證醫學有助于醫學生對基礎知識的理解,有利于醫學生對臨床技能的掌握,且能夠促進醫學生養成嚴謹的、正確的、新穎的科研思維。
3.2 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的教學方法
3.2.1 課堂教學與講座相結合 系統傳授循證醫學知識在心血管內科的常規教學中,帶教老師將循證醫學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理念融入教學內容中去,通過系統的傳授讓醫學生正確掌握循證醫學的基本知識。再依靠本院循證醫學中心及首都醫科大學的豐富教學資源,針對循證醫學的重點及難點定期開展專題講座,通過專家的講解及答疑使醫學生能夠深刻理解循證醫學的研究方法與研究手段。
3.2.2 臨床帶教過程中培養循證醫學理念 在傳統臨床教育模式下,知識的更新速度往往較慢,而心血管領域知識的更新速度卻是極快的,譬如在教材還未介紹他汀類降脂藥物在防治冠心病上的里程碑式突破時,在臨床診治冠心病的過程中就已形成強化降脂的理念[7]。所以,在日常的臨床帶教過程中,帶教老師需讓醫學生親身感受到醫學知識在不斷更新的現實性與必要性,再通過具體的循證醫學案例使他們掌握獲取知識、辨別知識、應用知識的能力。
3.2.3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循證醫學知識 在醫學教育中融入以多媒體技術及網絡技術為核心的信息技術,已成為新型醫學教育模式的發展趨勢[8]。帶教老師通過微信群等流行社交軟件,將循證醫學相關課件、文獻、資料推送給醫學生。這樣不僅可以將帶教過程中沒講到的、忽略的、重要的知識點在群組中詳細講解,還可以實時回答醫學生在學習循證醫學過程中所產生疑問與不解之處。另外,這種線上學習交流方式不僅可以避免學生“羞于問,不敢問”的常見教學難題,還增加了學生與學生、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交流機會,拉近了雙方的距離,有助于塑造良好的教學與學習環境。
3.2.4 臨床路徑與循證醫學思想相結合 臨床路徑作為針對某一疾病建立的一套標準化治療模式與治療程序,其本身就是以循證醫學證據和指南為指導來促進治療組織和疾病管理的方法[9]。本研究試驗組在融合循證醫學思想的同時,始終遵循臨床路徑文本規范化進行臨床技能和思維訓練,不僅培養了醫學生獨立獲取知識能力、臨床思維能力和探索創新能力,還注重實際效益,樹立高質量醫療服務和最佳臨床效果的實踐意識,著力造就實用型醫學人才[10,11]。
3.2.5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法方式(PBL)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 與傳統教育模式相比,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PBL)將“以教師為中心,學生被動學習”模式轉化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生主動學習”模式[12]。PBL教學模式不僅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獲取知識的機會,還可以提高學生自主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與他人的交流方式[13]。
在心血管內科的臨床教學中,將PBL教學與循證醫學教學相結合,即“向醫學生提出問題,并告知問題的解決手段,讓其自行尋找答案、甄別答案”的過程。這種模式的核心內容是調動醫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培養其自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其自身的綜合能力及實戰能力。在此模式下訓練的醫學生不僅擁有嚴謹的臨床思維,而且在查閱文獻、分析總結、語言表達及科研寫作等方面表現出較強的能力[14,15],本研究中2015年醫學生在臨床技能及科研設計方面的成績顯著高于2014年醫學生,即是強有力的論據。
3.2.6 鼓勵醫學生撰寫循證醫學論文 在就業壓力日益加劇的今天,唯有不斷提高綜合素質才能于萬千就業大軍中脫穎而出,而醫學生在完成規定學習任務之余,無疑是增強自身競爭力的重要舉措之一[16]。然而,受限于臨床教育模式及課業壓力,醫學生并不具備參與基礎研究、試驗研究的機會,發表試驗性論文的可能微乎其微。因此,鼓勵醫學生對臨床中的實際問題進行循證醫學研究,并撰寫相關論文,不僅有助于其對循證醫學知識、手段及理念的理解,更有助于豐富自身能力、提高自身含金量。
綜上所述,將循證醫學應用于心血管內科乃至各科臨床教學中去,對醫學生臨床診治、科學研究、人文關懷及個人發展均具有較強的促進作用。作為一所北京大型三級甲等醫院的重點科室,我們肩負著向社會輸送高水平醫學人才的重任,而循證醫學無疑是現代醫學的發展方向與診療理念。因此,于本科內開展循證醫學研究,貫徹循證醫學理念,推動循證醫學與醫學教育的融合是我們義不容辭的任務。在今后的臨床教學中,我們將深化對循證醫學的理解,大膽嘗試新型培養模式,總結更多的經驗與教訓。
[參考文獻]
[1] Montori VM,Guyatt GH. What is evidence-basedmedicine[J].Endocrinol Metab Clin North Am,2002,31(3):521-526.
[2] 胡大一. 重視東方循證醫學的證據,做好中國心血管疾病的預防[J]. 中國醫藥導刊,2007,9(5):357-359.
[3] 康俊萍,吳嘉慧,李培Z. 心血管內科研究生教學中開展循證醫學教育的探討[J]. 繼續醫學教育,2011,25(1):46-48.
[4] 薛雅卓. 循征醫學的發展現狀與現存問題的調查研究[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08,11:119-120.
[5] 賈鋒鵬. 循證醫學應用于心內科臨床教學實踐中的思考[J]. 醫學教育探索,2009,8(5):494-496.
[6] 馮正平. 內分泌代謝病專業臨床教學改革的幾點思考[J].教育教學論壇,2016,12(3):267-268.
[7] 蔡雪黎,張懷勤,徐力辛. 循證醫學在心血管內科臨床實習教學中的實踐與探討[J]. 杭州師范學院學報(醫學版),2007,27(2):126-127.
[8] 劉濤,李冰. 發揮教育信息技術優勢改造醫學課程教學模[J]. 中國醫學教育技術,2009,23(4):411-413.
[9] 李明子. 臨床路徑的基本概念及其應用[J]. 中華護理雜志,2010,45(1):59-61.
[10] 左帆,念馨,吳斌. 臨床路徑與循證醫學相結合在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的應用[J]. 衛生職業教育,2016,34(3):136-137.
[11] 王秋林,周鵬,朱燕梅,等. 心血管內科臨床實習教學中引入循證醫學思想的應用[J]. 中國高等醫學教育,2013, 13(11):3-4.
[12] 辛萍,王建,王忠寬,等. 基于問題的學習方式是對未來教育的挑戰[J]. 中國科技信息,2008,15(1):234-235.
[13] 田金徽,劉愛萍,申希平,等. PBL教學法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效果評價[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11, 11(1):39-43.
[14] 田金徽,羅小峰,李琳,等. PBL在循證醫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循證醫學雜志,2009,9(4):392-395.
[15] 肖丹,李海濤,張磊,等. 醫學生循證醫學PBL教學方法的教學效果評估研究[J]. 現代生物醫學進展,2015,15(5):945-949.
近年來,現代醫學模式對醫學檢驗工作者的要求,已從單純地要求其成為擁有扎實理論知識和熟練技能的實驗技術人員,提高到要求其成為能對實驗室檢查指標進行綜合分析評估、能為臨床診斷和治療評估提供全面咨詢服務、能適應臨床醫學發展不斷研究應用新的實驗室檢測項目等具有較高綜合素質的檢驗專業人才。在致力于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探索高素質檢驗醫學人才培養模式的過程中發現,人文素質、臨床思維和技能、科研素質、信息素質是醫學檢驗學生綜合素質的基本要素。因此,在進行了一系列的嘗試和努力后,現將教育心得報道如下。
1春風化雨,教師言行培養學生醫德醫風,提高人文素質
人文精神是一種普遍的人類自我關懷,表現為對他人的尊嚴、價值、命運的維護、追求和關切。人文素質是建立在這種基礎上的對人類的幸福和痛苦有較深刻的了解,是一種體會,一種同情和一份理解,一種對人的本質的關懷。醫學是一門最富有人文關懷和人性溫暖的科學,醫學生應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更為重要的是對醫學生醫德醫風的培養。其教學方式采用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結合的模式:課堂教育是醫德醫風教育的重要方式和途徑,同時教師的言傳身教以及在實習見習中強化強調可形成多種形式的隱性教育形式,讓醫德醫風教育融入到學生的生活和思想中去,努力將醫德醫風教育從一種外源性的壓力轉變為學生內在性的動力,促使醫德醫風規范內化成行為準則,切實發揮醫德醫風教育的作用。
2由被動接受轉為自主學習,培養臨床思維和技能
臨床思維和技能是醫學教育的基礎,是應用綜合思辨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將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有機結合的關鍵點,也是提高醫學教育質量的關鍵。傳統教學方式以課堂教學和實驗課教學為主,缺乏師生互動,學生以被動接受知識為主。本校嘗試以課堂教學為中心,輔以實習見習、校外參觀學習、讀書報告、學術報告、病案討論,增加師生互動,將被動的學習方式改為主動。傳統教學安排里,醫學檢驗學生的實習與見習從五年級開始,近年來,本校在傳統實習、見習制度的基礎上,開始嘗試在實驗課中向較低年級學生開放見習,讓其更早具有學習的方向和動力。具體措施包括參觀實驗室、盡早進入實驗室進行創新課題的實施等。校外參觀學習也是學生較為感興趣的部分,例如今年本校組織了本科生在成都邁克生物科技園進行了參觀學習,學生普遍反映開拓了視野,擴寬了就業方向。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每三周一次的讀書報告,其內容主要是研究生和住院醫師進行最新文獻的讀書匯報。由于具有醫學檢驗系和實驗醫學科“系科合一”管理模式的優勢,可以向有興趣的本科生開放,使其能較早且較快地接觸到學科前沿及新的研究領域。科室不定期的各種學術講座也向本科生開放。學術講座的內容豐富、涉及范圍廣,不僅邀請相關學科領域的專家介紹其研究成果及學科動態,而且也會邀請與本科生年紀差異較小的博士、博士后等進行經驗介紹和交流,獲得學生廣泛好評。為使病案更加生動全面,本校將病案討論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病案來自從臨床收集的真實病案,以血液、臨檢病案為主,每學期5~6個病案,學生7~8人一組,每組1個病例,給予1周準備期。要求小組人員共同討論,分工協作完成PPT制作和匯報演講,完成情況打分并作為期末成績的一部分。另一部分病案來自實驗醫學科參加的英國國家室間質評服務項目,其室間質評為病例形式,以生化和激素的問題為主,以開放式問題的方式進行。每20天一個病例,參加學生用英文作答,由指定人員歸納總結所有答案并上報,結果回報后,組織學生參考標準答案進行回顧學習。
3“導師制”的科研創新小組開啟學生科研之路
科研素質是對醫學生特別是以實驗醫學為主要方向的醫學檢驗學生必不可少的能力要求,是培養創新人才的核心。本校主要采用“導師制”的科研創新小組的方式,以現有的“檢驗協會”為基礎,緊密結合學生自身興趣與教研室的實際情況,加強學生科研能力的系統化培養和訓練。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檢驗協會是學生自治組織,依托于實驗醫學科,以學生為主體,以基礎科研為核心,不僅有醫學檢驗系的學生參加,還有很多臨床醫學院非檢驗專業學生參加,包括臨床八年制學生,目前有會員40人,指導教師20余人。科研能力是一項綜合的能力,它包括查閱和處理文獻資料的能力、實驗設計能力、實驗操作能力、實驗數據的統計處理能力及實驗的總結和論文撰寫能力等。在“導師制”的科研創新小組中,一名導師面向2~3名學生,對學生的科研活動進行引導、規范。在科研活動中,學生通過課題設計、文獻檢索、實驗操作、結果分析、論文撰寫等一系列活動,閱讀相關文獻、參加學術活動,除了可以及時掌握學科發展的方向及脈搏外,還能養成嚴謹的科研作風并培養創造性思維。目前該協會成員已參與完成多項導師主持的科研課題,并參與了論文的撰寫工作。另外協會成員還申請到多項“四川大學大學生創新計劃項目”,多數已在實施和結題階段。
4多點帶面,多種形式提高學生信息素質
信息素質是醫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學習及創新實踐的基本需求,是其競爭、發展及終身學習的必備素質。醫學教育是一個終身的過程,只有通過終身連續地不斷獲取新的知識,及時按照社會需求和自我意愿自覺主動地學習并吸收新知識、新技術,不斷改善、調整、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跟上醫學發展的需要。本校通過讀書報告、學術講座向其提供學科前沿的信息;病案討論以小組討論及交流的形式促使其從多渠道獲取信息;科研創新小組促進其帶著問題、有目性的尋找信息;同時通過及時總結、評估成果,不斷總結及改進,培養醫學檢驗本科生對信息的敏感性,提高其利用信息資源的能力,使信息素質真正成為其自身的一項基本素質。
綜上所述,近年來,本校通過構建包括傳統課堂教育、病案討論、實習見習、學術講座、“導師制”科研創新小組活動等多種教學模式,完善及提高醫學檢驗本科學生包括人文素質、臨床思維和技能、科研素質、信息素質等綜合素質,以適應目前醫學檢驗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和21世紀醫學人才培養目標的需要,取得了一定的經驗,獲得了師生的一致好評。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例如如何在病案教學中調動小組所有成員的積極性,如何優化分工合作;學生參加科研創新小組時間較短,課題無法深入延續進行;如何建立多元化教學模式有效評價體系等一系列問題都有待于進一步努力與優化。今后本校將把工作更加細化和合理化,爭取開辟一種適應新世紀檢驗醫學教育的新模式,并將其提升至一個新的水平。
作者:曾婷婷 鄭沁 金詠梅 粟軍 單位:四川大學華西臨床醫學院醫學檢驗系/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實驗醫學科
1資料與方法
本課題通過對100位帶教老師以及在我院兒科五年制2006屆、2007屆醫學實習生100位發放抽樣調查表,客觀評價五年制醫學實習生的敬業精神和臨床工作表現,以及對帶教老師敬業精神和臨床工作能力的評價,為探討創新兒科醫學教學提供參考。共發放200張問卷,其中100張問卷是教師對五年制醫學實習生在兒科臨床實習中表現的評價,另外100張問卷是五年制2006屆、2007屆醫學實習生對教師教學工作的評價。回收200張,回收率100%。采用描述性統計的方法。
2結果
五年制醫學實習生在臨床實習中胸懷愛心,愛護患兒,對患兒有同情心,實習態度好,尊敬老師,積極重視查房,病史書寫能力和邏輯思維比較好,外語水平和計算機應用水平比較好,從整體上受到患兒、帶教老師以及實習醫院的高度重視和肯定。但五年制醫學實習生吃苦耐勞精神,互相協作精神尚待提高,應注意多同患兒溝通,主動關心患兒,多實踐,提高基本操作能力。表2中看出廣大教師能愛崗敬業,為人師表,師德好,認真貫徹教學大綱精神,語言表達合理清晰,積極調動學生積極性,服務態度好,主動關心患者,與患者溝通好,但應該更多積極開展新技術,熟練掌握計算機,專業英語,爭取在教學工作方面更大的突破。
3討論
作為一個合格的兒科醫學生,必須具備愛醫學、愛人類、吃苦耐勞、勤奮工作、為患者保守秘密、不斷學習、開拓進取、不斷探索、研究、提高。臨床工作中發揚更多的吃苦耐勞精神,互相協作精神,并注意多同患兒溝通,主動關心患兒,對患兒耐心、細心、愛心。多實踐,提高基本操作能力。必須具備良好的身體素質,具有較寬闊的自然科學基礎、較廣泛的社會科學知識,這是對現代醫學人才的知識結構要求。隨著社會的進步和醫學科學的發展,兒科醫學教育事業面臨著新的挑戰,因此必須不斷完善、充實和發展兒科醫學教育事業,以適應全社會兒童不斷增長的衛生健康需求。我們必須加強醫學理念和職業素質的培養,兒科醫學教師應該以身作則,為人師表,刻苦敬業,關愛生命,救死扶傷,既要有精湛的醫術,又要具備高尚的職業道德,樹立一切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加強自身素質的培養,積極參加研究生深造,積極參加繼續醫學教育培訓。繼續醫學教育是一種高層次的教育,是大學畢業后,接受規范化的畢業后醫學教育之后進行的知識更新教育,是一種知識技能補充,增新、拓寬、提高的追加教育、終身教育,必須掌握兒科的急救知識及專科常見病的診治技術,加強臨床技能培訓,完成結合臨床工作的科研論文。臨床實習是醫學生向臨床醫生過渡的關鍵時期,臨床帶老教師應引導醫學生掌握好兒童生長發育的特點、注重醫學生兒科臨床實踐基本技能的培養,理論與臨床結合能力。對嬰幼兒一定要倍加愛護,防止跌倒、燙傷等。患兒年齡小,病情變化快,一定要多加觀察,除了認真查房以外,經常巡視病房,同患兒家長多交流,掌握患兒的病情。對患兒要有同情心,愛護患兒,尊重患兒的隱私,更多的進行臨床病例的實習,實習操作動作要輕柔。改進教學方法,教師結合患兒更多的床旁講解示范、鑒別診斷,增加討論和實際動手的機會,同時醫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觀點,把理論與實踐更加緊密地結合起來。打破老師只是講,學生只是聽的醫學教育僵化模式,體現醫學教育的靈活性、基礎性、復合性、重要性。可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如啟發式教學法,以病床為中心的臨床教學,問題式教學法、多媒體教學法等。采用啟發式教學,重視教學互動、教學相長,培養兒科實習生臨床思維能力,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實習生的科研思維和創新精神。對實習生進行醫學法制教育,充分認識目前嚴峻的醫療形勢,依法行醫嚴格按照規章制度和操作規程辦事。今后的工作中應增加親情教育,把學生們當做自己的兄弟姐妹、當做自己的孩子來關心愛護,手把手的把技術教給他們,讓他們在學習的過程中感受到大學、醫院、帶教老師的溫暖,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有利于開發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采取好的方法,促進學生將理論聯系實際,把課程學好。總之兒科醫學教育新探索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兒科工作者今后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和完善。
作者:龔紅蕾徐美玉程索桂海單位:南通大學附屬醫藥兒科
作者:吳健珍 陶立堅 單位:公共衛生學院 湘雅醫學院
我國目前只有部分醫學生畢業后進入住院醫師培訓項目,還有部分醫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醫院工作,根據我國衛生部要求,今后所有醫學畢業生都要進行住院醫師培訓。可見,中、美兩國都根據各自的國情,設置不同的醫學教育學制體系,以培養不同層次、不同規格的醫學人才,來滿足社會的多樣化需求。相同的是,均設有8年一貫制和“4+4”學制;不同的是,我國以5年制為主體,輔以其他學制;而美國以“4+4”為主體,還設置了雙學位教育項目。
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課程設置比較
課程設置是根據特定的教育培養目標,組織和編排科目或主題的系統化過程,它受一定的教育目標與教育價值觀的決定和制約[6],它決定了醫學教育產品的最終質量。因此,課程設置改革常常是醫學教育改革的“落腳點”。課程設置模式比較在世界醫學教育百年發展的歷程中,課程設置模式經歷了3個大的階段。1910年的Flexner報告引領醫學教育全面改革,開創了以學科為基礎的課程設置。20世紀60年代,McMaster大學率先突破學科界限,開創了PBL課程設置及教學模式,提倡基于問題的小組學習。而21世紀初,新的課程設置改革模式———器官系統整合模式,它將人體作為一個整體來研究,將各學科有機地融為一體,實現了臨床與基礎的結合[7],目前中、美兩國都在積極探索新的課程設置模式。課程設置改革并非線性進行,至今,中、美兩國的醫學教育課程設置模式有3種類型,即“傳統學科式”、“PBL或CBL模式”、“器官系統整合模式”;不同的是,美國高校主要采用“PBL或CBL模式”,中國高校多采用傳統學科模式。而器官系統整合模式能避免知識增加與時間有限的矛盾,并能使學生學習的知識綜合化、“職業化”,利于學生的臨床實踐。但是由于其實施的難度和需要的支持條件,這種模式在兩國的應用推廣都有待進一步努力。課程體系比較中、美兩國的醫學教育課程體系都包含醫學前教育和醫學教育兩個階段,但是存在差異。因中國醫學教育以5年制為主體,故下面以美國耶魯大學將要采取的醫學教育課程體系和我國中南大學5年制醫學教育課程體系(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本土化試點班)進行比較。美國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美國的醫學教育一般要求學生先取得文、理學士學位,才能攻讀醫學博士學位,因此美國的醫學前教育階段的課程內容因大學本科專業不同而不同,學習時間一般為3~4年。進入醫學教育階段,耶魯大學新的課程設置改革要求,醫學生要完成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臨床技能、縱向整合臨床見習/實習、科研等系列課程[8]。在學習基礎醫學知識前,安排3周左右時間,讓醫學生到醫院,與醫生、住院醫生、護士、3年級醫學生等一起參加教學查房,通過觀察醫生的工作,以期了解如何形成臨床決策及醫療團隊如何照護患者等[8],即HIP(hospitalimmersionprogram)。按照器官整合模式整合基礎醫學課程,對于這類課程的設置及教學內容的選擇,美國部分醫學院校由基礎醫學教師和臨床醫學教師根據學生的“職業能力”、醫學新進展共同制定[10],共同完成該部分課程的教學,即在基礎醫學教學中引入臨床醫學,在臨床醫學教學中回顧基礎醫學,且安排了不少彈性時間,將大量學時用于小組討論、輔導活動。學生早期縱向接觸臨床始于第1學年,每周有半天到臨床學習,持續整個基礎醫學學習階段,臨床技能課程也在這個階段完成[8]。完成這階段的學習需1.5年左右。臨床醫學教育階段始于第2學年1月份,在此之前,醫學生要通過USMLE(The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StepsI考試。在臨床醫學教育階段,耶魯大學醫學生要進行專科輪轉學習/見習/實習(clerkship)、社區醫學實習、臨床綜合課程、某些專科實習。美國耶魯大學一般采取專科輪轉學習/實習模式,約需48周,通常輪轉專科有內科12周(8周內科住院部實習和4周內科門診實習)、外科8周、急診2周、麻醉2周、兒科8周(4周內科住院部實習和4周內科門診實習)、神經病學4周、婦產科6周、精神病學6周;每個專科的理論學習、見習、實習融為一體,每個專科學習完后,要評估學生的學習情況[8]。有的醫學院校采取縱向整合實習模式(longitudinalintegratedclerkships),即安排學生每周上半天門診、1晚急診,其余時間在住院部學習,指定帶教教師,選擇常見病患者,讓學生參與門診、急診的診斷及住院后的治療等[10]。在第4學年,耶魯大學醫學生必須參加4周的社區醫學實習和3周的臨床綜合課程學習,還可根據學生自己的興趣選擇某些專科實習,或進行某些住院醫生課程學習,或學習其他領域知識,如公共衛生等[8,10]。醫學生要在完成該階段學習后通過USMLEStepsⅡ考試才能畢業。至于科研活動,耶魯大學要求醫學生畢業時完成學位論文報告。醫學生通常在第1學年暑假開始進行科學研究,其后的空余時間、第4學年,甚至有些學生需要多花1年時間(第5學年)來完成課題研究及學位論文報告。中國醫學教育課程體系:由于中國的醫學生多為高中起點,且多為理科生,在醫學前教育階段,高等醫學院校5年制醫學生開設了1年左右的公共基礎理論課程,8年制醫學生不同學校設置不同,時間為1~4年不等。我國醫學前教育課程設置中,理科課程比重相對較大;近年來,不少高校也在不斷加強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進入醫學教育階段,我國醫學生要完成基礎醫學課程、臨床醫學課程、臨床實習等系列課程。目前主要由各學科教師根據教學大綱,獨自設置基礎醫學課程及選擇教學內容;這些課程的教學以理論講授、實驗課為主,安排少量的討論課及課外科研活動,其完成約需1.5年。中南大學的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本土化試點班采取器官系統整合課程。中國也有少數學校在嘗試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教師共同設置課程、選擇教學內容;有些學校設置了早期接觸臨床課程,一般安排在第1學年或第2學年,時間約為1周。臨床醫學教育階段始于第3學年下半期,包括臨床“橋梁”課程和臨床課程的理論學習、臨床見習、臨床實習[9]。中南大學的醫學教育國際標準本土化試點班在臨床教學階段也采用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在第5學年則一般安排48周的臨床實習,包括2周的社區醫學實習和46周的通科輪轉實習;輪轉科室包括外科16周(外科住院部14周和外科門急診2周)、內科16周(內科住院部11周、神經內科住院部3周和內科門急診2周)、婦產科6周、兒科4周、傳染科2周、放射科1周、心電圖室1周。中、美兩國的醫學教育課程體系比較:相比較而言,兩國均設置了醫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基礎醫學教育課程體系、臨床醫學教育課程體系。但是,對于醫學前教育課程體系,因兩國醫學生的起點不同,美國的醫學前課程比中國的多,學習時間也更長,其醫學生具有不同的文、理科教育背景。對于醫學教育階段的課程設置,美國醫學院校注重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結合,如嘗試由基礎醫學教師和臨床醫學教師共同選擇教學內容;在基礎醫學教育階段,開展了HIP、早期縱向臨床接觸;而在臨床醫學教育階段,進行基礎醫學知識的回顧及臨床綜合課程的學習。而中國也有部分高校在嘗試促進基礎醫學與臨床醫學的融合,但是早期接觸臨床時間較短、討論課較少。兩國對預防醫學教育課程體系均重視不夠[7]。至于臨床醫學教育階段,美國將臨床課程理論學習、見習、實習融為一體,均在醫院進行,并且要求醫學生在該階段學習開始前要通過USMLEStepsⅠ考試,在畢業前,醫學生要通過USMLEStepsⅡ考試;而我國的單科輪轉臨床實習是個單獨的學習階段。此外,由于美國的醫療體系的不同,少數高校采用了縱向整合臨床理論學習/見習/實習模式,讓學生全程參與臨床診斷、治療、康復等過程[10],實現了臨床實踐的連續性、綜合性,以利于學生的“職業化”。
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評價體系比較
教育評價是根據一定的教育價值觀或教育目標,運用可行的科學手段,通過系統地收集信息資料和分析整理,對教育活動、教育過程和教育結果進行價值判斷,為提高教育質量和教育決策提供依據的過程[11]。它作為教育過程的一個重要環節,是保證教育質量可持續提高的重要手段。它主要包括校外評價(院校評價、專業認證)和校內評價(教學評價等)等。下面將從校內、校外角度對美國和中國的評價體系進行比較。校外評價比較校外評價主要包含院校評價和專業認證,其中院校評價是對高校教學工作的全面綜合評估;專業認證是通過對專業建設情況進行全面深入的評估,找到存在的問題,并督促高校不斷改進和完善,能更有效保障專業的人才培養質量,也是院校評價的有效補充。目前中國更加關注專業認證。美國和中國的高等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比較見表2,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兩國的高等醫學教育評價體現了總結性和形成性評價,其目的不在于評價結果優劣排序,而是促進改進,提升質量。兩國均使用醫學院校專業認證專用評價標準及評價指標,有利于評價后的針對性指導。但是,我國開展醫學教育專業認證的時間相對較短,目前大多數醫學院校還未開展醫學教育專業認證。校內評價比較這里所說的校內評價僅限于對學生學習效果的評價。中、美兩國對學生學習效果評價的比較。美國對學生學習效果進行“360°”評價。其主要涉及3大塊內容———理論知識、臨床能力、專業素養;對于理論知識的評價,常采用多項選擇(multiple-choicequestions,MCQ);對于臨床能力的評價,通常采用標準化患者、客觀結構化臨床考核(objectivestructuredclinicalexamination,OSCE)、迷你臨床演練(miniclinicalevaluationexercise,mini-CEX),輔以同行評價、患者滿意度調查、文檔評價等方法;對于專業素養的評價,常采用平時觀察、文檔評價、教師談話等方法[10]。中國的高等醫學院校也主要對學生的理論知識、臨床能力、專業素養進行評價,通常采用書面測試、操作考核、平時表現(考勤、課堂表現等);部分高校也在采用OSCE、標準化患者、mini-CEX、計算機模擬病例考試系統應用、文檔評價等方法。兩國對學習效果評價的目的都在于促進教師更好地教學、學生更好地學習,也都根據醫學生能力要求選擇相應評價內容及評價方法,都結合了總結性評價和形成性評價。不同的是,中國的課程設置以傳統學科模式為主,對于每門課程學習效果的評價,通常使用“理論考核、操作考核、平時表現”的組合進行評價。對于理論知識的書面測試,部分學校采用選擇題、問答題、論述題等,也有部分學校采用選擇題、名詞解釋、填空題、問答題、論述題等題型;對于臨床能力的考核,目前部分高校正在積極嘗試OSCE、標準化患者、mini-CEX、計算機模擬病例考試系統應用、文檔評價等方法。
中美兩國高等醫學教育管理體制比較
管理體制是指管理系統的結構和組成方式,即采用怎樣的組織形式以及如何將這些組織形式結合成為一個合理的有機系統,并以怎樣的手段、方法來實現管理的任務和目的。它是高校“軟環境”的基本要素之一,能影響高校的辦學成效。中、美兩國高校管理多采取“學院制”。由于醫學教育的系統性和實踐性,兩國都在不斷改革醫學中心/醫學部/醫學院的管理體制。在美國,絕大多數醫學院隸屬于綜合性大學,其醫學教育機構的稱謂有醫學中心、衛生科學中心、醫學院,擁有3種類型高等醫學教育管理體制(圖1)[5]。1)集中型:如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其衛生科學中心/醫學中心隸屬于大學,并設置有關的行政管理機構,行使較全面的管理職能,管理各醫學相關學院、附屬醫院、醫學研究中心;2)分散型:如哈佛大學、耶魯大學,它們的醫學院隸屬于大學,但與其他醫學相關院系、醫學研究中心平行,管理附屬醫院;3)部分集中型:如華盛頓大學,其醫學中心隸屬于大學,并設置一些有關的行政管理機構,行使部分管理職能,管理各醫學相關學院、附屬醫院等。而我國自20世紀90年代初期以來,在“共建、調整、合作、合并”的方針政策指導下,截至2011年底,我國已有63所醫學院校合并至綜合性或多科性大學。其稱謂有醫學院、醫學中心、醫學部、臨床醫學系等;存在3種類型管理體制(圖2)[17]。1)實體型:其醫學院/部/中心隸屬于大學,并設置有關的行政管理機構,行使全面的管理職能,管理各醫學相關學院、附屬醫院、醫學研究中心;2)虛體型:與其他醫學相關院系、附屬醫院、醫學研究中心平行;3)部分實體型:其醫學院/部/中心隸屬于大學,并設置一些有關的行政管理機構,行使部分的管理職能,管理各醫學相關學院、附屬醫院、醫學研究中心。由上可見,兩國都存在3種情況:1)所有與醫學有關的院系、附屬醫院等隸屬于醫學院;2)所有與醫學有關的院系、醫學院等相互平行,由大學統管;3)部分與醫學有關的院系、附屬醫院等隸屬于醫學院。不同的是,在“分散型”中,美國的醫學院/醫學中心/醫學部擁有附屬醫院的管理權,而中國的“虛體型”則與附屬醫院平行。對于醫學院的管理,兩國都在不斷調整和改革,為醫學教育開展提供更好的組織和服務。
對未來醫學教育改革的思考
進入新世紀,美國醫學教育正在醞釀新的改革。下面簡要介紹3個美國醫學教育未來改革方向。首先要建立合作交流系統。醫學教育改革涉及到的各利益方,包括聯邦政府和各州政府的相關機構、醫學專業認證機構、醫學學位頒發機構、醫學執照頒發機構、醫學學術專業機構、各高等醫學院校等,它們能在規劃、設計、經費、管理、實施等環節影響醫學教育及其改革。醫學教育改革的成功離不開這些利益方廣泛交流和傾力合作。這些交流與合作能促使醫學教育體系根據廣大民眾的衛生需求和衛生體系的需求制定培養目標、規模等,并在培養、評價、審核等環節作出相應的變革[7,10]。其次是構建臨床驅動的累積學習模式,以整合理論知識與臨床實踐、醫生多種角色和多種責任[10]。積極探索器官系統整合課程,密切聯系基礎醫學和臨床醫學,如讓學生早期接觸臨床,并在實習期間,回顧基礎醫學知識;多采用“綜合”的評價方式。積極建設不同功能的實習基地,采取縱向整合實習模式,讓學生在社區衛生機構、門診、急診、住院部等基地縱向實習,以整合醫生的不同角色、不同任務。組織跨專業學習,如與護理、藥學等專業學生一起學習,并提供機會讓團隊一起學習解決問題,最后評價學習效果時只給團體分,以加強團隊精神培養[7,10]。最后是設計多種彈性的教育計劃,實現“學習結果標準化”而“學習過程個性化”[10]。擴大生源種類,不限制年齡、性別、種族、專業背景、婚姻情況等。根據學生的特點、醫學教育標準、學科交叉發展趨勢等,設計不同學制的教育項目和雙學位教育項目,供學生選擇學習。由于國情的不同,中、美兩國的衛生體系的需求也存在差異,因此兩國的高等醫學教育既有相同之處,也存在明顯的差異。我們要繼續發揚我們的特色與優勢,借鑒美國醫學教育的發展經驗,結合世界醫學教育的發展趨勢,進行高等醫學教育改革,促進我國高等醫學教育的發展。
關鍵詞:轉化醫學;七年制;臨床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53-0024-02
轉化醫學是近十年來國際生物醫學領域出現的新概念和重點研究方向。轉化醫學(translational medicine)又稱轉化研究,提倡以患者為中心,臨床醫生在臨床工作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并由基礎研究人員進行深入研究;然后再將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向臨床應用,解決問題。通過打破基礎研究與臨床醫學之間的障礙,保持臨床醫生和基礎研究人員的密切合作,服務于患者。“轉化醫學”這一名詞在1996年的Lancet雜志第一次出現,科學家Geraghty指出了轉化醫學的“BtoB”概念,并指出這一概念的含義是雙向的,即“從實驗室到臨床和臨床到實驗室”的過程,也就是“bench to bedside to bench,BtoBtoB”的過程[1]。研究者明確提出,轉化醫學理念是雙向、開放、循環的轉化醫學體系[2],轉化醫學的核心是要將醫學、生物學基礎研究成果,迅速有效轉化為可在臨床實際應用的理論、技術、方法和藥物[3]。而我國著名學者鐘南山教授認為,在我國,轉化醫學的內容既包括基礎研究到臨床應用,還包括從臨床中提煉問題,進行基礎研究,再回到臨床,以及從經驗到循證的過程。
轉化醫學已經成為醫學發展的熱點,直接影響臨床醫療模式的發展和基礎研究方向的確立,并將會逐漸影響醫學生基礎和臨床教育。七年制臨床醫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是造就德才兼備的高素質醫學人才。在七年制醫學生從基礎課向臨床實踐的過程中,逐漸引入轉化醫學的內容,有助于學生由卓越的醫學生成長為卓越醫生。
一、在臨床教學中引入轉化醫學內容的必要性
(一)七年制臨床專業醫學生開始臨床課程遇到的困難
七年制臨床醫學生在臨床理論課學習、臨床實習階段和研究生學習階段會遇到不同的困難,如:基礎課程學習與臨床課程學習間隔時間較長,學生容易將基礎知識淡忘,如何將基礎醫學的學習順利過渡到臨床醫學的學習;臨床理論課的學習如何順利過渡到臨床實習;在研究生學習階段,怎樣將臨床技能培訓和科研能力有機結合。七年制臨床專業醫學生在基礎醫學學習階段的學習方式以課堂講授和實驗室實驗為主,在進入臨床階段理論課學習后,很難有機會接觸基礎實驗。學習內容與之前有較大變化,學習環境也有差別,每次變化均對學生有不同的要求。
(二)現代醫學的發展擺脫了舊有的模式,對醫學生的要求也相應提高。
上世紀70年代,美國醫生恩格爾提出了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強調健康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健康是身體、心理和社會適應良好的完美狀態,體現了醫學的系統整體觀。盡管醫學模式的轉型尚未完成,但已然勢在必行,這就要求醫學教育必須讓醫學生適應新型醫學模式的需要[4]。在我國的醫學院校人才培養模式中,基礎教學和臨床應用被隔離開來,缺少對醫學生的人文教育。這種基礎理論與臨床實際分離的醫學教育,不能適應醫學改革的需要,也不是未來醫學的發展方向。如何突破這種“瓶頸”,是當前醫學教育面臨的重要問題。轉化醫學理念在臨床實踐和臨床教學中的應用,恰好可以幫助醫生、臨床教師和醫學生適應傳統醫學模式到現代醫學模式的轉變。
二、將轉化醫學理念貫穿于內科學的帶教過程中的探索
(一)將轉化醫學的理念逐步運用到見習中
學生剛開始臨床理論課學習時,普遍感到有一定的困難,理論課的教學有嚴格的時間和內容的安排,任課教師介紹轉化醫學的新進展的機會相對較少。而在見習的時候,教學內容的安排相對靈活一些,學生有更多的機會提問、思考,帶課教師也可以有時間和機會結合臨床具體病例將轉化醫學中的成果安排到教學內容中。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掌握教學內容,還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例如:在學習慢性胃炎、胃潰瘍時,將Marshall和Warren發現幽門螺桿菌,提出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病因學的事例穿插其中,加深了學生對慢性胃炎、胃潰瘍病因、發病機制和治療的理解和記憶。兩位醫生對事業孜孜以求的故事引起了同學們的興趣,潛移默化中也使學生了解了基礎醫學的研究成果向臨床實踐應用的典范,不但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課堂學習效率,而且,使學生在學習階段就接受和適應新型醫學模式,增強基礎研究與臨床應用相結合的意識與能力,從較高的起點出發,未來從醫后亦能將轉化醫學的理念用于工作中。
(二)在實習中,鼓勵學生參加轉化醫學相關的學術活動
學生有對臨床工作的好奇、緊張,也會對將來研究生階段學習滿懷憧憬和思考。我們鼓勵實習生參加各種學術活動,拓展多學科不同領域的知識結構。例如:要求實習學生參加醫院舉辦的小講課,部分內容涉及腫瘤的化療和干細胞移植等內容,這些內容與基因組學、后基因組學中的藥物基因組學和個體化用藥密切相關。學生在基礎醫學的學習階段學習了相關的分子生物學和細胞生物學知識,在臨床實習中可以見證基礎科學的重大進展如何在臨床上“大顯身手”,能夠建立轉化醫學的意識,在未來的工作中,擔當起突破基礎醫學成果和臨床應用之間屏障的任務,架起兩者的橋梁。
(三)滲透“轉化”理念,為研究生階段學習做準備
轉化醫學的實質為理論與實際的結合、基礎與臨床的整合,多學科、多層次的交叉與融合;更強調學生的自主性、創新性與合作精神。七年制醫學生研究生階段只有兩年,本科階段有意識的將“轉化”觀念引入教學,引入前沿知識,拓寬國際視野,有利于他們為下階段學習做準備。采用案例式與討論式教學啟發模式,指導他們從實際出發,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充分發揮其主觀能動性;培養他們在新知識不斷涌現的時代具有良好的自我學習與總結的能力,強化其只有不斷主動學習、善于學習才能順利完成研究生階段學習的理念。近年來,我校開展了本科生科研創新活動。進入臨床學習階段的本科生可以在臨床教師的指導下,申報或參與臨床課題的研究。在此過程中,學生初步了解科研的思路和研究方法,從查閱文獻、課題設計,到收集病例、歸納總結、統計分析、撰寫論文,學生參與科研的各個環節,培養了對科研的興趣,鍛煉了思維,又能在臨床見習和實習中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掌握,為研究生階段的學習打下基礎。在此過程中,“轉化”的理念漸漸貫穿在學習中。
(四)轉化醫學與人文精神相輔相成,不可分割
轉化醫學要關注疾病的治療效果,就不能放棄對病人全方位的關懷和照顧。從實驗室到病房,再回到實驗室的全過程都需要病人的參與。人文精神的注入能夠幫助醫學人才在成長過程中具備轉化醫學多因素的研究思路,有利于培養新一代具有轉化醫學理念的全面醫學人才。在帶教見習和實習過程中,我們鼓勵學生多與病人接觸,課堂討論的病例,盡量要求學生親自采集病史。在與病人接觸的過程中,多思考,勤提問,教師幫助學生提煉問題,引導討論向縱深進行,將轉化醫學的理念逐步帶入討論中。將轉化醫學理念貫穿到教學中,會遇到諸如新技術、新方法帶來的倫理觀念上的沖突,還需要慎重引導學生正確對待,避免盲目強調新理論、新技術的應用,忽略病人的感受或帶來倫理上的新問題。
三、轉化醫學在國內外發展現狀及在教學中存在問題
目前,為了促進轉化醫學的發展,世界上各主要的核心期刊都開辟了轉化醫學專欄,同時還出版了國際性專業雜志,如:《Translational Research》、《Science Translational Medicine》和《Journal of Translational Medicine》等。各個國家開始制定實施轉化醫學的發展計劃,轉化醫學的研究和應用受到極大鼓勵。國際知名的醫學院近年來在轉化醫學理念的影響下已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并取得不少業績,起到了引領新的醫學發展的范例作用。
轉化醫學在我國起步較晚,由于傳統醫學教育體制的影響,還存在著基礎理論的學習和臨床技能培養相脫節的現象,缺乏完整的教學體制,教學條件和設備不夠完善,教材中關于轉化醫學的理念強調不夠,教師缺乏主動將轉化醫學理念注入日常教學的意識,也很少有醫學院校開設轉化醫學課程,本科生科研創新的項目不能覆蓋所有學生。但轉化醫學在我國發展迅速。國家級和衛生行業的科技發展計劃,都對轉化醫學研究提供了資金和項目上的支持,為疾病的預防、預測以及個性化藥品研發提供了可能。國內有專門發表轉化醫學內容的期刊《轉化醫學雜志》,特別是七年制內科學教材不斷更新,關于轉化醫學的內容也逐漸增加。
總之,轉化醫學在新時期醫學發展的進程中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對臨床醫療模式的發展與醫學教育有著直接的影響。因此,我們首先應該大力傳播轉化醫學理念,將其滲透到在醫學教育的不同階段,培養具有寬厚、扎實的臨床知識和實踐技能,有一定臨床科學研究能力,思維活躍,具有人文關懷精神,具備創新能力的“高、精、尖”臨床醫學專門人才。
參考文獻:
[1]Geraghty J.Adenomatous polyposis coli and translational medicine.Lancet, 1996, 348(9025): 422.
[2]Marincola FM.Translational medicine: A two-way road[J].J Transl Med, 2003, 1(1):1.
【關鍵詞】 臨床生理學;教學方法;研究
生理學是研究生物體功能及其活動規律的科學,在引導醫學生步入醫學領域的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臨床生理學是生理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它以闡明生理學理淪與臨床聯系為主要宗旨,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結合臨床實踐,幫助醫學生建立起系統的醫學學習思維,幫助臨床醫師更準確的對診斷病因做出判斷。由于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特別是分子生物學技術在醫學科研中的廣泛應用,生理學有了長足進展,它正在為臨床工作提供新思路和新啟發,為了提高我院醫學生的綜合素質,適應當今醫學對醫學生的高要求,我們開設了《臨床生理學》這門選修課,并從理論課教學、教學實驗課、教師授課、考試形式等方面進行了全方位的改革,取得了較好的收效。
1《臨床生理學》開設的必要性
隨著醫學科學的飛速發展和高端科研技術在醫學領域的廣泛應用,臨床醫學生和臨床醫師對生理學學科及其相關學科的依賴和需求日益增強,現代醫學要求醫學本科畢業生不僅掌握臨床醫學的基本知識和實驗技能,還要具有為臨床診斷提供基礎醫學合理解釋和提洪臨床綜合診斷信息的能力。但從目前的課程設置和教學模式來看,由于缺乏足夠的臨床醫學理論知識和實踐能力,醫學生臨床學習環境的局限,醫學畢業生在工作崗位上雖然能勝任常規醫師工作,但大多數剛畢業的醫學生缺乏對臨床疾病診斷作出快速的、合理的、正確率較高的基礎理論解釋,而且不能用所學到的生理學知識來解釋臨床現象,這就成為了一種比較令人費解的醫學學習現象即醫學生學習時間較長但工作中適應能力較差,不能很快的進入臨床醫師的角色。為此我們決定針對臨床醫學本科二年級學生第一學期已學習了生理學全部課程,在第二學期開設臨床生理學,不僅鞏固了生理學學到的內容,而且為今后臨床課的學習起到了橋梁作用,為醫學生盡快的適應醫學學習打下基礎。
2轉變理論課教學模式
臨床生理學是近幾十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學科,是生理學的一個分支,它以人體生理學為基礎,闡述臨床疾病發生機制以及疾病與生理功能的關系等[1],此學科主要以促進基礎與臨床結合,提高治療水平,推進醫學與生理學的發展為目的。其內容豐富,與臨床醫學緊密相關,在仔細認真的研究后,我們在理論課教學模式上進行了大膽的改革,現有的教學模式多數是在備課的前期教師以書本為中心,側重點仍然是在理論知識的講授上,在課堂講授的過程中學生學習到的仍然是以書本為中心,現在我們轉變成在教師前期備課過程中,授課教師積極深入到實習醫院,與臨床醫師相溝通,對課本知識的認識與理解上,與臨床相結合,從幫助臨床醫師解決臨床實際問題為備課的切入點,在課堂講授過程中以專題講座為中心采用全新的啟發式教學模式和教學理念,完全轉變教育理念和教學模式,引導學生掌握分析病理情況下人體正常的生理變化的基本思路和方法,掌握生理學指標的意義及評價。強調基礎生理學知識和臨床知識的緊密結合和融會貫通。使學生能夠具備解釋病因和疾病的發展變化規律的能力,為其與臨床溝通、參加臨床咨詢奠定基礎。
3提供完整的實驗教學手段
生理學是一門實驗性科學,臨床生理學也是如此。完整的實驗教學包括在教師帶領下的普通技能操作,和以學生為中心的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比重[2]。即老師先進行試驗帶教的同時讓學生自己來設計試驗,自己解決在試驗中遇到的種種與臨床常見實際問題有關的試驗現象。在普通的實驗操作中,我們要側重實驗操作基本功訓練,強調規范的實驗操作。要求學生掌握各種實驗方法、手段和器械使用等等,而在臨床生理試驗中我們將課堂實驗教學的重點轉移到器官功能的系統評價、方法建立和系統評價、器官功能的系統評價等綜合性和設計性實驗方面。每個實驗完成后,要求以論文的形式寫出實驗報告,在實踐中培養學生的思維和創新能力,學以致用,起到了令人欣喜滿意的效果。
4以課程帶動教師的能力培養
臨床生理學以全新的教學模式進行教學,這對教師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在本門課的授課教師中教授占1/3,副教授占1/3,講師占1/3,開設范圍囊括了臨床生理學的全部內容,在教師授課的過程中,常以某種疾病為基礎,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并提出問題,教師則針對問題以講座的形式進行教學。學生帶著問題聽課,真正做到了教學相長,為此我們教師上課前兩周進行集體備課,揚長避短,并與臨床醫師進行廣泛的交流,了解臨床疾病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現狀,利用現代檢索手段,查閱相關資料,了解國內外相關醫學動態,大大豐富了教學內容,為激發學生對醫學英語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醫學英語的積極性,并能順利閱讀國內外醫學資料,授課過程中有意識的加大英語的講授,部分課程采用了雙語教學,充分調動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傳統的教學模式,使學生的思想受到禁錮,已習慣于被動接受知識,學生是教學改革的主體,我們根據實際情況并針對不同的教學內容,采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樂在其中,主動參與教學,成為教學活動的核心元素,這也是此次教學改革的重中之重。
5改革考試方式
改革考試方式,擬由傳統的應試模式改革為重點考核學生綜合素質能力,以學生結合臨床案例開卷考試或獨立完成論文質量為期末考試成績,不以閉卷考試形式進行考核[3],學生上課時就放松了心情,減輕了壓力,不僅使生理學的內容重現,鞏固而且激發了學生對臨床課的興趣,考試形式要求學生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題目,運用期刊、參考書、互聯網等所有可以接觸到的媒體資料進行收集,并進行資料評價討論分析,以綜述的形式總結一份報告,這樣能大大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綜合分析能力和醫學論文寫作能力,鍛煉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獨立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結果表明,09級臨床醫學學生共8個班350名學生,期末考試平均成績在90分以上的占75%,個別班級的平均分高達80分以上。
總而言之,通過這樣的教學改革,學生表現出對臨床生理學的喜愛之情和對本門課程的教學改革的肯定。課程教學改革是一個要求改革者具有多層次多知識面的系統工程,靈活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可以影響學習者的學習態度和學習思維,作為一名高等醫學院校的教師,為培養具有較高素質和嚴密邏輯思維醫學生,我們應該適時對現有的教學模式針對不同的課程進行合理有效的改革,在醫學生教學過程我們任重而道遠。
參考文獻
1崔存德.臨床生理學\[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4.22.
[關鍵詞] 醫學檢驗;四年制本科;實習帶教;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 G64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7) 06-0094-02
“檢驗醫學”是實驗室技術與臨床醫學的結合,是一門發展迅速,多技術多學科交叉的綜合性、實踐性的應用型學科[1],不同于被動向臨床提供所需檢查結果的輔助科室性質的“醫學檢驗”,所以需求是復合型檢驗醫學人才而不是技師型。10到12個月的檢驗醫學生的臨床實習是醫學檢驗醫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基礎理論向臨床實踐過渡的重要環節。2012年9月,教育部將醫學檢驗(101001)[2]納入新成立的一級學科醫學技術類(1010),改為醫學檢驗技術類、四年制、理學學士學位。這一改變恰恰體現了現代醫學檢驗本科生實踐教育的重要性。“五改四”的這批技術類實習生將于今年暑期進入臨床實習,如何培養四年制醫學檢驗本科學生需要每一位醫學檢驗專業教學工作者考慮探討。
一 科室領導層高度重視,成立專門的教學組,擇優選拔帶教老師;實行專人專崗負責制,進行有序的組織和分級管理
本科室實行科主任負責制、副主任分管,總帶教老師承上啟下進行統一安排。各專業組選一到兩名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主管技師作為專業組帶教老師,具體落實專業指導、密切關心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條件的科室甚至可以實行“一帶一”帶教模式。教師平時工作中的慎密求實、從容熟練潛移默化的教導了學生,同時教師們由于帶教需要,就需不斷提高自身專業水準,對個人及科室都是極為有利的。實習生人數多的科室可以在學生中選出一到兩名實,幫助老師管理的同時培養社會實踐能力。
二 健全制度,規范、程序化管理;注重崗前培訓,特別是要樹立實習生的生物安全意識
“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所以對于進入科室的一批不同層次的實習進修人員,必須進行制度化、規范化的管理。
實習生進入科室的第一天,由科主任監督、總帶教老師負責安排老師對實習生進行各項規章制度的學習。當然包括相關法律知識的學習、側重生物安全培訓[3],提升學生自我保護意識。實驗室生物安全事關工作人員的人身安全, 醫務人員應切實強化生物安全意識,不能“重測輕防”。所以科室有責任在實習生進入實習工作前上一節生物安全培訓課,且在平時工作中時刻提醒學生,確保每一位實習生在整個實習階段保持生物安全意識。
三 結合院校的實綱和科室的實際情況制定分層次的教學計劃,明確各專業組必須掌握、熟悉、了解的內容
實習生并不是學會操作就算完成了實習任務,應該注重結果的分析和解釋。實習生需要學會分析我們得到的結果是不是真正所需要的、合適的、符合臨床癥狀及診斷的結果[4],這就需要深究,牽扯到方方面面。
1 引導學生樹立全面質量意識,重視分析前質量控制
質量是檢驗工作的生命線。每一個結果都直接關系到臨床的診斷和治療,與患者的生命息息相關。因此必須強化學生“質量第一”的觀念[5]。質量控制包括分析前、分析中和分析后的質量控制。為了樹立質量意識、加強理論學習,科室每周的業務學習中專門安排了質量控制方面的專題講座。
2 自動化程度越來越高的前提下,加強學生檢驗基本操作與動手能力的培養
最近幾年,越來越先進的檢驗儀器以及各種完善檢測系統在檢驗科得以普及,無疑提高了檢驗結果的準確度和精密度。但可能會讓實習生不知道如何學習、感覺沒學到知識。所以要求學生熟悉儀器的工作原理及流程,了解儀器的操作過程,提高對檢驗結果隨機應變的判斷能力,同時還加強手工操作和動手能力的培養[6]。
3 注重報告單的審核與簽發能力培養
實習生沒有權限發放檢驗報告,但作為一年后的檢驗工作者,實習期間需要學習報告單的審核與簽發。本科室安排每位實習生在各專業組的最后階段觀摩老師發放、審核檢驗報告。具體包括結果的前后對比、異常結果復查及登記、急診結果優先處理,危急值處理流程,檢測后標本的保存,等等。
4 培養學生對檢驗結果的分析處理能力,注重與臨床方面的溝通
檢驗醫學已經進入了“標準化”和“臨床化”的時代[7]。規范學生標準化操作的同時,注重培養臨床診斷綜合分析的思維能力。遇到某些特殊、矛盾的檢驗結果時,首先要自查,保證自己的檢測結果準確無誤。然后主動與臨床溝通,如實反映,與臨床醫生共同分析其標本采集是否有誤、結果與臨床治療和用藥情況是否相符等,做到對每一份標本負責。
四 重視學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做好本科生的論文帶教工作
根據各院校大綱要求,也為了讓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能夠獨立的撰寫論文,本科室一直重視實習生的科研能力的培養。①選拔優秀的論文指導老師。②保證充足的論文寫作時間。當然還需要學生利用好平時工作的空余時間。③提早落實畢業論文,改變以往不少同學因實習后期忙于考研究生、公務員、忙于尋找工作或轉實習等導致無法靜心寫作的狀況。④科室舉行實習生論文預答辯,以便學生回校后答辯更加順利。
五 應用先進的教學方法,以學生為主導進行業務學習
必須重視實習生的業務學習,每月至少安排2次理論講課,讓學生的實際操作與理論知R有機結合起來,提高實習質量,跟上最新發展狀況。實習生已經學習了大學所有課程,具備一定的知識儲備,不適合再應用傳統教學法進行業務講座,注重“教”而忽視“學”。科室要求年輕教師與時俱進,學習并應用目前較流行的PBL教學法[8],就是在實際工作中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后作出回答,最后由教師點評,給予補充糾正并適時對實習學生的一些大膽的思路給予肯定,再由教師即時延伸和擴展更多的臨床實踐經驗。
六 制定量化考核標準,通過考核找出學生的薄弱點,實施個體化教學,注重考核實效
檢驗醫學的實習相當重要,可以通過PDCA循環的實習教學模式保證質量。PDCA循環[9]就是按照Plan(計劃)、Do(執行)、Check(檢查)、Action(處理)的順序且循環不止地進行下去。找出每位實習生薄弱點,個性化教學,循環改進,提高教學質量。實習生的考核很重要,科室制定了量化的考核俗跡實行千分制管理。力求公平客觀地評價每一位同學,總分1000分。比如:①各專業組業務考核滿分100分(共六個專業組,滿分600分);②畢業論文考核滿分100 分;③業務學習考核滿分100分;④醫德醫風考評, 滿分100 分;⑤實習生出勤管理, 滿分100 分。積分在800分以上者評為優秀, 701~799 分為良好, 積分在600~ 700分者為合格, 低于600分者為不合格。
七 根據學生愛好,側重某亞學科的教育,培養專長學生,增加就業機會
醫學院校擴招、醫院招聘標準提高等因素導致如今的檢驗畢業生就業困難。所以無論是學生還是醫學檢驗教育工作者都不能將目光只瞄準醫院檢驗科。中心血站、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甚至第三方獨立檢測機構及醫療公司應該得到更多的青睞。科室敏銳的發現了這個問題,在實習安排時可以根據學生愛好及當前用人單位的需求,個性化的安排實習輪轉。比如:對血庫工作感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血庫輪轉時間加倍安排;對去醫療公司感興趣,側重培養學生計算機水平和英語應用能力,甚至可以安排一定的時間去公司輪換學習。
綜上,醫學檢驗科早已不是簡單的輔助科室,作為當今醫學領域中一門獨立的技能應用型學科需要不斷提高檢驗醫學的水平,為臨床提供準確及時的檢測報告。這就需要培養一批理論知識全面,實驗操作規范、動手能力強、能和臨床醫生平等交流的檢驗醫學人才。所以本科室成立專門的教學組,制定嚴格的規章制度、實綱、注重量化考核,利用先進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質量控制意識、基本檢驗操作、報告單審核及臨床溝通能力的培養,考慮側重亞學科的教育,同時不忘科研能力的培養。當然我們還需要不斷地在實踐中積極探索醫學檢驗實習帶教的培養模式及新思路,以適應社會需求。
參考文獻
[1]成永平,余水花,何興興,等.檢驗醫學實習生的帶教體會[J].北方藥學,2013,10(7):177.
[2]謝圣高,寧勇,姚群峰, 等.四年制本科醫學檢驗專業課程體系設置建議[J].中國高等醫學教育, 2011(12):93-94.
[3]何偉業,藍紅云,楊平英, 等.檢驗科臨床實習帶教的幾點認識[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0,7(23): 2666.
[4]喬姝,雷紅華,王云華.檢驗專業醫學生實習教學探索[J].包頭醫學院學報,2013(29):88-89.
[5]徐禮杭.臨床生化室實習帶教體會[J].檢驗醫學與臨床,2012,9(23):3030.
[6]陳鍵,趙潔.醫學檢驗臨床實習教學模式的探討[J].醫學教育,2012,50(22):106-108.
[7]賀軍濤,張彥平,尹佳鋒,等.CBE教學模式在檢驗醫學專業實習生實習中的應用[J].西北醫學教育,2014,22(4):824-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