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13 20:41:1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景觀藝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觀念溯源
1.1公共藝術
公共藝術(PublicArt)一詞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美國,其創作活動在二戰后逐漸興起。經過數十年的探索,西方國家在城市公共藝術建設的理論及實踐上均取得了豐碩的成果。隨著設計者對公共藝術創作的不斷創新以及對城市文脈的深切關注,城市空間中涌現出無數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這些作品為西方城市文化的多元發展注入了活力,讓更多的人意識到公共藝術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傳承歷史文化、表達特定情感、凸顯城市特色,對當今諸多新興城市的發展與建設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和借鑒意義。根據美國公共藝術協會(AssociationforPublicArt)所述,“公共藝術,并不僅是一種藝術形式,鑄作、雕刻、建造、拼裝、繪制出的物體均可為之。公共藝術有別于其他藝術的獨特之處在于它為何而建、建于何處及自身所蘊含的意義。公共藝術能表達社會價值,提升環境質量,改變景觀風貌,強化公眾意識。置于公共場所的公共藝術是一種為了每個人而存在的社會表達形式。”[1]由此觀之,公共藝術并不只是通俗意義上所說的任意一種藝術門類,也不是空間環境中的單純附加物;“公共性”作為公共藝術的最根本屬性之一,不僅使公共藝術承載了特定集體的文化及思想,甚至能夠影響觀賞者的活動與思維,從而將公眾、藝術、文化、社會四者緊密相連。不可否認,廣場、街道、公園、社區甚至城市,這些形態各異的公共空間都蘊含了其過去的歷史,當今的風貌和未來的發展。而優秀的公共藝術作品,恰恰是藝術與空間的良性互動結果。一方面,公共藝術作為載體,使場地的歷史及文脈得以直觀、鮮明的聚現;另一方面,人們以公共藝術為媒介,感受場地所蘊含的信息并融入自身情感,將歷史與文化在心靈中重新演繹,最終通過思想與行為使場所精神得以延續。因此,公共藝術是連接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橋梁,是公眾與空間環境進行互動交流的紐帶。
1.2文化景觀
文化景觀(CulturalLandscape)一詞最早起源于19世紀地理學界,其概念是指人類為了滿足某種需要而利用自然界提供的材料,在自然景觀之上疊加人類活動的結果而形成的景觀[2]。由于不同地域的自然環境不同,不同人群在生活習俗上存在差異,因此文化景觀能夠反映出特定時代、地域的文脈特征。根據世界遺產委員會的《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所述,文化景觀可以是有機進化而成的景觀,它既包含過去某段時間已完結進化過程的遺產景觀(LandscapeFossil),也包含仍處在演變之中的持續性景觀(LandscapeContinuous)。所以,從時間維度上來看,文化景觀可分為已存在的文化景觀和潛在的文化景觀兩類。從廣義上說,有別于歷史遺跡、歷史性鄉土景觀等傳統意義上的文化景觀,城市文化景觀是城市文化發展的忠實記錄者,它通過展現城市獨有的地域文化和美學價值,記錄城市歷史上的事件和人物,承擔著城市文化的傳承及發展功能。從城市文化景觀發展的角度來看,我們既應對其中的物化歷史遺跡進行保護,也應對其中的文化、精神要素進行傳承。因此,如何在城市發展日趨多元化的背景下保持城市特色,延續城市文脈,對于每個城市來說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3隱喻
“隱喻”一詞來源于希臘語metaphora,最早為一種文學語言中的修辭手法。隱喻雖來源于修辭學,但如今卻被人們廣泛的運用于各類設計領域之中。在建筑學領域中,隱喻指人通過建筑本身所顯示出的人的精神或心理,情感態度或某種認知的關系[3];在城市景觀體驗中,隱喻意味著審美的人通過與城市本身或城市藝術現象互動而顯示的某種認知關系或自身精神、心理、情感態度[4]。而從廣義上說,任何人造的實在形態都是某種隱喻觀念的物化,因為“設計”本身就是為了一定的目的,這種目的性即是它的“隱喻意義”[5]。由此觀之,城市中的公共藝術通過自身特性凝練城市文脈,向人們傳達蘊含其身后的思想及情感,便是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景觀中的隱喻表達。
2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景觀中的隱喻表達特征
2.1公共藝術在城市景觀中的表現載體
公共藝術作為由某種媒介或材料構成的藝術表達形式,其本身具有一定的意味和功能,人們可以從視覺上欣賞它,亦可以為達成某種目的而使用它。因此,公共藝術在園林景觀中的表現載體主要有兩種:一種如同室外的展覽品,即安放于已建成的景觀場所中,由藝術家創作的雕塑、裝置等公共藝術作品本身;另一種,則是藝術家介入景觀設計過程并與不同專業的人士共同合作,將公共藝術泛化于景觀場地而特化出的,各具功能的實體形式。
(1)公共藝術作品本身
公共藝術作為跟現代城市關系特別密切的一種藝術形態,具有一切藝術所共有的形象性和可感性特征[6]。公共藝術以審美形式為基礎,通過造型、色彩及材質等要素向人們直觀傳遞各種信息,具有更為豐富的表現內容。因此,園林景觀中諸如雕塑、壁畫、繪畫等傳統認知上的公共藝術門類,往往能夠以獨特、新穎的形式語言傳遞場所精神,彰顯文化內涵(圖1~2)。
(2)公共藝術在景觀中的泛化
除了造型藝術的方式,公共藝術可通過多元的藝術手段泛化于整個園林景觀場地之中。藝術家與建筑師、工程師和景觀設計師共同合作,將建筑構造體、城市公共設施、水景、照明及標識物等場地內的景觀要素進行優化設計,使其在具備一定功能性的基礎上又增添了藝術性,從而創造出在時間上和空間上能夠和公眾發生更廣泛聯系的新的公共藝術形式(圖3~4)。
2.2公共藝術在城市文化景觀中的隱喻表達方式
一般地,公共藝術由于具有獨特的造型及材質,不同公共藝術在園林景觀中的安置方式多樣,因此每一件公共藝術作品其自身所適用的隱喻表達方式也有所不同。掌握公共藝術的不同隱喻表達方式,并在公共藝術的創作及與景觀設計的結合過程中巧妙運用,是提升景觀場地文化內涵的關鍵之一。
(1)通過公共藝術自身的造型實現隱喻表達
優秀的公共藝術是城市文化景觀中富有個性和魅力的文化符號,它以其獨特的空間造型特征,賦予場地特定的藝術氛圍。通過公共藝術的造型來實現隱喻表達,就是利用公共藝術具象或抽象的造型,從功能性、藝術性上對隱喻對象進行形式再創造,進而使公共藝術與之建立聯系,實現意象的聚現及觀賞者情感的投射。在美國德克薩斯州拉斯科林納斯的威廉姆斯廣場(WilliamsSquare),SWA景觀設計公司經過與雕塑家羅伯特•格倫合作,將寫實青銅雕塑作為廣場景觀的視覺中心,從而喚起了人們對于德州獨特自然地理風光的記憶(圖5)。在一條橫貫廣場的奔流水景中,安置著九匹比實物還要大的青銅馬雕像。雕像呈奔騰跳躍態勢,充滿了力量與永恒的意味。如果說,威廉姆斯廣場硬朗開放的形象是對廣闊的德州草原風光的抽象概括,馬匹雕像桀驁不馴的造型則是對德克薩斯州多變氣候的隱喻表現。野性的雕塑與流水、鋪裝、植物一起,將德州大自然的魅力濃縮于此,帶給人們獨特的心靈體驗。
(2)通過不同材質的運用實現隱喻表達
“石令人古,水令人遠”。巖石的厚重,原木的古樸,疊水的歡騰,鋼鐵的冰冷材質的不同特性賦予人豐富的心靈體驗。使用一種或多種材質制作而成的公共藝術,往往因材質本身所固有的感官屬性而表現出不同的情感特質。因此,依托材質賦予公共藝術獨特的感受,借由人的觸覺和視覺來實現公共藝術與人在情感上的呼應,并最終將公共藝術背后所蘊含的信息傳遞給人們,便是以材質的運用來實現公共藝術隱喻表達的本質所在。美籍華裔建筑師林瓔的設計作品時常表現出濃厚的人文關懷與隱喻色彩,她在耶魯大學設計的雕塑作品女子桌(Women'sTable)可以說是運用材質實現公共藝術隱喻表達的典范(圖6)。綠色花崗巖的橢圓形噴泉桌置于黑色花崗巖底座之上,清水順著桌沿靜靜淌下。橢圓桌面上鐫刻著耶魯大學每年招收的女生人數,數字從水池中央按螺旋狀軌跡向外延伸,在流水的映襯下獨具意境。流淌的水面將所有元素完美地整合在一起,仿佛靜靜訴說著過往的歷史;堅毅的花崗巖平靜而穩重,表達了人們捍衛民權的堅定決心。在這里,由石材和水生成的意義賦予雕塑獨特的人文內涵,使得整個場所煥發出了極不平凡的魅力。
(3)通過不同公共藝術在空間中的組合排布實現隱喻表達
除了發揮公共藝術自身特質以實現文化或情感的傳達之外,景觀空間中也可以通過多個公共藝術作品并置的方式來表現一定的隱喻意味。這種方式猶如在講述故事:景觀中的各個公共藝術圍繞同一意向,根據空間、路徑或自身形態等因素安放于不同場所,將隱喻的內容以片段分層次的形式逐步展現,層層遞進地向人們傳遞情感或信息。就青海原子城國家級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景觀設計項目進行分析,設計師巧妙運用公共藝術,以分場景敘事的手段實現了景觀設計對于一個時代精神的隱喻。在“鐘擺型”的游覽路線中,設計師設置了若干具象和抽象的公共藝術作品,每個作品均圍繞同一主題側重表達了不同內容(圖7~8)。當由南向北走完所有路線,人們會對場所發生的歷史事件有所了解;而當人們將途中所“閱讀”的“故事片段“拼接到一起時,則體會到景觀背后所蘊含的深刻意味。正是借助公共藝術,設計師將對歷史文化的思考與評判交付于觀眾,人們才能在過去與現實中不斷來回穿梭,發掘場地更為潛在的內涵。
3公共藝術的隱喻表達
在城市文化景觀中的應用一座城市的文化隨著城市發展而不斷更新,隨之而來的即是城市文化景觀的不斷生長、積聚和延續。在城市文化景觀中,藉由公共藝術實現場地文化的隱喻表達,旨在強化和拓展場地的記憶,引發使用者的情感共鳴。具有隱喻表現力的城市公共藝術,承載著城市過往的歷史和文脈,記錄著城市現今的變化和發展。因此,人們可以憑借它溝通歷史與現代,凝聚對過往歲月的記憶;或者反映城市的變遷,突顯場地獨有的文化內涵;抑或引導人們對場地文化的感知和理解,延續城市文脈。
3.1公共藝術凝聚城市歷史記憶
作為人們在城市中長期生活、活動的歷史結果,城市文化景觀忠實反映了城市空間的變化和發展,城市文化的興衰與更替。發揮公共藝術的隱喻表達手法,能夠以獨特的方式銘記城市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片段,傳達場地的歷史情感。在紐約世貿中心遺址附近,由3位建筑師和2位藝術家設計的燈光裝置藝術——世貿中心紀念光碑(TributeinLight),是借用隱喻手法對城市歷史事件進行紀念及追思的標志性案例(圖9)。紀念光碑依世貿中心遺址分為兩部分,每部分各由44個高強度射燈組成。每當到了特定日期,人們均可以看到兩束藍白色的巨大光束從高樓大廈間升起,直沖天際。簡潔有力的光碑是對世貿中心建筑的高度抽象概括,它不僅暫時延續了曼哈頓上空的城市天際線,而且喚起了居民對于城市過往的記憶。人們可以寧神內斂,回首過去;也可物我兩忘,蕩滌心靈。在這里,設計者借由光營造出平靜而震撼的情感氛圍,為人們開拓了一片希望的凈土。
3.2公共藝術突顯場地文化唯一性
美國社會學家R.E.帕克談及城市時曾說:“城市是一種心理狀態,是各種禮俗和傳統構成的整體,更是這些禮俗中所包含的并隨傳統流傳的統一思想和情感所構成的整體。”[7]隨著城市社會結構轉型,城市文化景觀在公共藝術的作用下逐漸顯露出別樣的風貌。作為承載城市歷史文脈,反映場地情感的公共藝術,可以通過隱喻的手法表達場地文化并使之滲透入每個來者的內心。在意大利都靈工業遺址改建公園項目中,公園的設計者并未將場所全部翻新重建,而是將原址內的金屬冷卻塔、混凝土河槽及工事基礎進行保留,增添植物、長廊、坡道、臺階等要素從而為城市居民夠建了一個嶄新的休憩公園(圖10)。通過藝術生成和二次加工,場地內的歷史工業元素被改造為公共藝術品,使得公園內每個角落都充滿了獨特的工業氛圍。這些工業元素像陳列于美術館一樣留存于場地中,將場地的過往歷史展示在使用者面前,從而保留并強化了周邊居民對于生活環境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3.3公共藝術延續城市歷史文脈
一座城市的歷史、思想、人物、事件及場景均是城市文化景觀的組成部分。在優秀的設計中,公共藝術可以通過自身屬性來與場地景觀相結合,以隱喻的手法將這些內容聚現為實體,讓歷史文脈不僅在物質空間內得以保存,更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得以延續。美國費城與本杰明•富蘭克林之間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城市內多處地點均安放與富蘭克林有關的雕塑以表達民眾對其的紀念和追思之情。而后現代主義建筑大師文丘里在富蘭克林紀念館外制作的公共藝術——幽靈構架(GhostStructure),則無異于是借助隱喻將這種情緒推向巔峰的經典作品之一(圖11)。建筑師保留富蘭克林故居原址的部分地基和墻體,罩上玻璃供來者瞻仰;原址上方則用鋼結構勾勒出故居的簡化輪廓。刷上白漆的鋼體框架簡潔輕盈,整體結構內部與外部似隔非隔。文丘里的設計既樸實又復雜,既理性又感性。隱喻手法使公共藝術與環境實現真正的共鳴,它讓人在想象與情感的驅使下,將場地的時間軸線拉向對過往的回憶和追溯中去,使歷史和文化在記憶中得以延續。不論是對原有場地中的物質進行藝術創造以凝聚對過往文脈的記憶,還是以獨特的手法來強化公眾對于城市歷史的情感,置于文化景觀中的公共藝術,通過隱喻——這種藝術的表達方式——物化并傳遞了情感和文化,讓人以身臨其境的方式體會到城市中那些不能用具體語句和文字所能概括描述的內容。通過公共藝術來表達恰當的隱喻內容,不僅豐富了城市文化的體驗層次,更使得城市文化深入人心。
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