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一般過去時練習題

一般過去時練習題

時間:2022-10-28 01:03: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一般過去時練習題,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高中 英語 總復習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4810(2012)22-0071-01

近年來,英語高考要求學生掌握的詞匯量越來越大,對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然而學生課業繁重,英語復習時間有限,如何在有限的時間內,做好高效的復習工作成為高三英語教師教學的重點。所以,教師應積極改變傳統應試教育的教學理念,用新的教學理念做好高中英語總復習的工作,提高學生英語高考成績。

一 做好詞匯的整理歸納

增加學生的詞匯量是提高學生英語成績的基礎環節,高中階段,學生已學習了2000多個單詞及大量的詞組和習慣用語等,內容繁多雜亂,學生不能有效地掌握并內化成自己的東西。這就要求教師加強對詞匯的復習,幫助學生系統地歸納和整理所學知識,力求使學生熟練掌握準確運用。教師可以按基本構詞法進行歸納,如單詞前綴dis-,in-,un-等表示否定,(如disadvantage、disappear、unable、undress、inability、injustice等);把一些學生容易混淆的單詞歸類,如whether-weather、adapt-adopt、temper-temple、conversation-conservation、internal-interval等。教師也可以把經常出現的單詞進行精講,深化學生對單詞的理解。例如,單詞suggest,解釋為“表明、暗示”時,可接名詞或that從句,(例如:His expression suggested he was angry);解釋為“建議、推薦”時,后面可接(to sb.)+n、doing、sb.'s(not)+doing sth.,(例如:Sam suggested the plan to Steven等)。此外,教師也可以按詞的語法和特點進行歸類。例如,帶雙賓語的動詞有:tell、promise、send、buy、cost等;接should+動詞原形的動詞有insist、request、require等。做好詞匯的歸納,進行精講多練,加深學生對英語單詞的理解和掌握,增加學生的詞匯量,為學生高考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 加強對英語語法的系統復習

掌握語法可以幫助學生避免盲目應用語言,提高英語的實際應用能力,對學生理解英語文章、進行英語寫作都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因此,在高中總復習中,教師要加強語法的復習,把教材中分散的語法進行整理集中復習,幫助學生理解并掌握各種語法。例如,在復習動詞時態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重新認識所學的各種時態。重新向學生講解各種時態的基本用法,并把時態用法用例子表現出來,方便學生掌握。例如,復習“一般過去時”時,教師要讓學生理解一般過去時代表的是過去已經發生的事或說話人沒有想到、沒有料到的事,可以舉幾個例子讓學生在句子中理解并掌握時態的應用方法。在復習時,教師也可以把用于一般過去時關聯詞總結出來(如but、as soon as、immediately等),方便學生理解。有的學生對一般過去時與現在完成時并不能正確區別,這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正確區分兩者的差異:一般過去時強調的是過去,與現在無聯系,而現在完成時則是強調對“現在”的影響等。教師做好語法復習,掃除學生語法學習中的疑點和難點,幫助學生做好高考的準備。

三 拓展英語學習的知識范圍

近年來,高考英語試題的擬題范圍呈現出更廣的知識面,考查學生對于一些英語國家的文化、藝術等的了解層面。很多學生積累了大量的詞匯,掌握了不同的語法運用,在考試時仍不能正確理解文章的主旨,考試成績不甚理想。為了改變這種狀況,教師應積極增加學生對英語文化背景和基礎知識的了解,有利于培養學生英語的應用能力,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例如,在進行緊張的復習之余,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多閱讀一些介紹國外風俗習慣的原版英文文章或文學作品,如《女勇士》《喜福會》《蝴蝶君》等,讓學生通過閱讀了解國外風土人情、寫作習慣、隱含思想;觀看電視上文化類的節目,如CCTV—9中地道的“talk show”;還可以讓學生觀看英文原版電影,如《Dead Poets Society》 《Pride and Prejudice》《The Sound of Music》等。通過讓學生觀看英語原文的文學作品、電視節目、電影短片等,了解國外與我們在文化背景、語言應用和思想感情等方面的差異,然后經常引導學生寫一寫自己對國外文化的理解或與同學共同討論國外與國內的差異及造成的原因,以此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閱讀理解能力,以及英語應用能力。

四 有針對性地做好高考模擬訓練

第2篇

關鍵詞:多媒體網絡;英語語法;教學模式

語法即規則,任何語言都有自己的獨特的規則,英語語法是我們在運用英語時構建句子的方法。對句子的透徹理解需要掌握語法,表達出優美的句子需要運用語法。掌握高中階段的英語語法是高三學生在高考英語考試中取勝的必要條件,隨著高中英語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高中語法教學也隨之發生改變,從傳統的以英語語法教學為主,轉到淡化語法知識。

相關研究表明,學生的聽說讀寫等能力有所提高,但是語言表達的準確性卻有所降低。中國英語語法的研究專家張道真認為:“學語法是為了掌握語言,不是為學語法而學語法。掌握了語法條文不等于學會了語法。語法的學習不能脫離語言的全面實踐。”從這條標準來看,我們目前的高三英語語法復習教學存在一定的問題。高三教學時間短,任務多,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一般采取題海戰術或者再進行基本的講解后進行標準化習題練習來復習語法,這種教學方法是枯燥的,學生注意力容易分散,不符合學生思維發展的特點,學生容易在題海戰術中精神和身體都陷入一種疲勞狀態,從而產生厭學情緒等負面影響。當代社會多媒體網絡教學系統應用日趨廣泛,這為學生在一個形象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英語語法學習創造了條件,能夠克服傳統英語語法復習教學模式的弊端,使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自主學習,從而提高教和學的效率。

一、高三英語復習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1.語法講解所占比重過大,脫離英語語境

在高三的學習中,一些教師在教學時對語法規則的重要性考慮不合理,在學習基本詞匯后過分重視對規則的講解和練習。在英語語法的學習中,教師給學生灌輸的觀念就是死記相關規則,把語法規則系統地呈現給學生,最后鞏固的方式就是大量的標準化練習,這種教學觀念和教學方式使學生脫離英語語境,在使用英語時容易出現英語不地道的缺點。

2.語法學習以灌輸為主,學生缺乏探索

高三英語學習任務重,時間緊,大多數教師采取灌輸的方法,讓學生跟上教學進度,把各種規則講解給學生聽,實行填鴨式的教學,以教師為中心,以完成教學任務為目標,而不是以學生為主,這種方式直接、快速,但是沒有讓學生在真實的語言環境中進行語言的再創造和語言運用的體驗,缺乏一個探索的過程,這會導致學生學習主體性的喪失,學習的知識不夠牢固。

3.教與學的手段單一,課堂氛圍沉悶

高考的壓力下學生以應試教育為導向,教師把大量的練習題作為復習英語語法的主要途徑,沒有去創設情境,在這種方法的影響下,學生也認為只要經過大量的英語習題練習就可以掌握英語語法,語法復習中教和學的方法單一。語言的學習出現了異化現象,面對大量的習題,有的學生會感到枯燥乏味,學習出現注意力不集中等現象。

二、高三學生語法學習中常見的問題

高三學生學習英語語法進入了一個以復習為主的階段,但是經研究發現,大多數學生在英語語法學習過程中會出現許多常見的錯誤,影響英語語法學習的效率。究其原因,筆者認為主要有以下幾點:

1.語際遷移

語際遷移第二語言學者把從母語中學習到的規則不自覺地運用到第二語言中,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產生了干擾,使得第二語言學習遇到規則的純凈性的問題。如果第二語言與母語的相似程度高,那么母語對第二語言的學習干擾就越強。一些研究發現,母語為漢語的學生在學習英語中所犯的錯誤51%來自于母語干擾(束定芳,1996)。在語言學習中的語際遷移一般有語義遷移、句子結構遷移、文化遷移等。

2.語內遷移

語內遷移是指學生在學習語法規則時,因對規則沒有完全掌握而出現語法錯誤,這種語法錯誤進行遷移,屢次發生的情況。從相關的調查研究來看,英語語法方面容易發生語內遷移的主要有定語從句錯誤、時態錯誤、動詞錯誤等。這些錯誤的遷移一般來說可分為概括過度錯誤、忽視規則的使用范圍、概念假設錯誤等幾個類型。

3.誘導遷移

誘導遷移產生的主要原因是課堂上教師、同學和教材等因素對學生的影響,與教師的教學策略相關。如果教師在課堂上使用相當多的定語從句,那么學生在說和寫時就有可能使用很多的定語從句,甚至在不能使用定語從句的情況下,學生也會出現勉強套用定語從句的情況。

三、語法復習教學的有效模式

高三英語語法的教與學中出現了脫離語境、教學方式單一、效率不高、產生各種負遷移等問題。教學專家梁巍巍指出:“在課堂教學中創設與教學內容相關的情境能夠讓學生較快、較好地融入學習活動。”因此,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筆者通過對創設語境的研究,提出“情境體驗—創造性吸收—運用反饋”的教學模式,通過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滲入目標語法,創設相關語境,激發學生的興趣,在真實的語境中體驗語法,學習語法,運用語法。下面以對易混淆的一般過去時和過去完成時兩種動詞的時態的教學為例,對這種教學模式進行闡述。

1.情境體驗

首先播放當前社會討論的焦點話題“小悅悅事件”的視頻,然后就學生的感受進行簡短的討論。小悅悅的悲慘令人動容,路人的冷漠肯定會激起每一個學生的憤慨,通過觀看視頻,教師把學生引入一個大家都想體驗的情境,把學生引入了思考,為后面的體驗作鋪墊。然后就“小悅悅事件”中的一個撿垃圾的阿姨設置了一個問題進行討論:Can you guess why the garbage collector left the place where she had saved the girl?進行幾分鐘的討論后讓學生繼續討論另一個問題:“Why didn’t the driver stop but escape?”

2.創造性吸收

首先接著之前討論的兩個問題,說明如果司機逃跑被警察逮捕,接下來設置兩個關于審訊的填空讓學生填寫,在填寫的過程中,一組運用一般過去時,另一組運用過去完成時,在運用中講解他們之間的異同。“小悅悅事件”值得深思,然后設置一個問題“Who killed Yue Yue?” 讓學生進行小組討論,然后分組陳述一次觀點。在陳述觀點過程中,學生一般會用到一般過去時和過去完成時。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對一般過去時和過去完成時這個易混淆的時態進行了運用,進行了創造性地吸收。

3.運用鞏固

在討論“小悅悅事件”后,把話題引到中國的交通上來,中國的機動車數量猛增,已經達到2億多,每天面臨交通工具的威脅,請學生運用常見的時態簡要描述“小悅悅事件”的過程,并簡單談談自己的感想。在學生的習作中,不可避免地會使用一般過去時和過去完成時,同時也會使用其他的時態,這就鞏固了知識,從而完成“情境體驗—創造性吸收—運用鞏固”的語法知識復習的一個循環。

四、多媒體網絡環境下英語語法教學模式的優化

1.優化立體交互式課堂教學氛圍

立體交互式的課堂是一種構建立體信息網,綜合利用學生視、聽、嗅、觸、味等五種感官全面高效接受信息的一種教學環境。一方面,多媒體網絡能夠營造立體的環境,展現了一個生動的世界,把抽象變成具體,把枯燥變為有趣。另一方面,多媒體網絡教學可采用界面操作的方式進行人機交互,教學軟件和教學聲像資料使學生接觸視聽一體的交互信息,改善了學生對語法的體驗,能夠使學生加強對語法與語用的理解,自覺運用語法交際。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優化英語語法教學模式,首先要優化立體交互式課堂的教學氛圍,使教學設備和資料服務于學生,讓學生有更深刻的情境體驗,有利于他們創造性地吸收知識,運用聲像資料使學生鞏固學習成果,從根本上改變灌輸和題海戰術為主的英語語法教與學的模式。

2.構建課后自主學習環境

知識的構建是一種社會性的活動,在學習中與周圍環境互動,有利于學生在與略高于自身水平的知識交互中更上一層樓。課后自主學習環境的構建最終會反哺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在多媒體網絡條件下構建課后自主學習環境,一方面,可以讓學生擁有自己的賬號,上網登錄選擇與自己水平相適應的課程進行自主學習。另一方面,教師可以登錄為學生設置的學習網絡,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在此基礎上實現課堂和課外與學生的全面溝通。

3.建立形成性教學評價機制

形成性教學評價是指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擁有的成績、情感、態度和方法等方面的綜合評價,它與終結性評價相對立。在多媒體網絡環境下,形成性評價教學機制把學生在課堂教學模式的情境體驗、創造性吸收和運用鞏固等各個環節納入了考核評價,實現新課標三維目標,把平時成績和終考成績有機結合,由結果轉向過程和結果并重,從而提高英語語法教學的實效性。

傳統英語語法教學存在著語法知識與語法應用能力相脫節的問題,多媒體網絡環境下,構建以學生自主學習為主的教學模式,能給高三英語語法復習教學帶來新的機遇,這種教學模式創造了融合立體交互式和學生自主式于一體的教學方式,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英語語境中掌握語法。但是這種模式離不開多媒體網絡環境,目前個別地區多媒體網絡環境的創設條件還不夠,同時這種模式處于初期探索階段,需要進行優化。

參考文獻:

[1]張道真.實用英語語法[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4.

[2]吳進業,花清亮.中國當代外語教學法[M].鄭州:河南大學出版社,2001.

[3]梁巍巍.高中英語課堂教學情景創設的基本原則和有效方式[J].中小學外語教學(中學篇),2011(9).

第3篇

關鍵詞:情境教學;學生主導;興趣;多媒體

眾所周知,中職英語教學存在學時少,學生重視程度不夠、學生基礎參差不齊的狀況。在這樣的環境下,學生的英語語法學習更是難于上青天一般。其實在中職英語書中,編者也考慮到了學生的基礎,大綱在對語法要求方面,也并沒有像初高中一般,所以只是要求學生掌握常用語法,以及一些語法的常用條目。盡管這樣,學生一聽到要講語法依然高喊:“老師,我們上初中就不會語法…”“老師,語法真的太難了,學不會…”面對這些情景,我有過放棄,但是作為一名職校的英語教師,我知道,這個問題無法回避,因為他一直存在,所以只能選擇解決。因此,我開始積極努力,終于,當我準備了這次被動語態的課程時,就在心中充滿期待,當下課鈴聲響起時,我看到了學生眼中閃現了新的光芒,我也看到了希望。

被動語態是在英語第一冊第一課《長城》之后出現的語法內容,為了讓學生更好的理解,我結合課文,在本節課中,從以下幾個方面努力作了嘗試,收到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 情境導入

首先,課文《長城》中就出現了很多這樣的句子。1.About 1 million people were forced to build the wall. 在學生閱讀并翻譯之后,我給大家看了話劇《修建長城》,講的就是當時勞動人民被迫修建長城的故事。學生看后紛紛都說,那些勞動人民太可憐,以及監工們太暴力…在觀看視頻之后,學生們明確了解了被動語態的第一種情況: 被迫做某事2. The Great Wall was rebuilt during the Ming Dynasty. 3. In 1987, it was listed as a World Heritage Site.這兩個句子我也配合了相應的圖片。讓學生了解了被動語態常用的另外兩種情況:不知道動作的執行者或沒有必要知道以及強調動作的承受者。

綜合上節課課文《長城》的學習,學生們針對其中的被動語態句子的再一次復習,使學生們對于被動語態有了深刻的理解。

二、 學生主導

在學習被動語態構成時,我改變了以往的最常見的語法課講授的風格,教師一言堂講授分析。我給出了以下幾個句子:

1 .The ball is kicked by him . 球被他踢。

2 .The flower is watered by her.花被她澆。

3. The classroom is cleaned by our moniter.班級被班長打掃了。

通過幾個簡單易懂的句子,讓學生自己總結出一般現在時被動語態的構成:主語+be+過去分詞+by + 賓語。學生總結后,我再簡單點撥一下其中的幾個小問題,1.be 動詞的選擇,2.過去分詞的構成。

對于本課的重點部分,讓學生來主導,而我只是在配合著學生來一起完成。這樣讓學生印象更加深刻,而我也更容易找到學生的難點在哪里!

三、 適當取舍

以前講語法時,總是會想是否講解的足夠全面,是否講解的特別完整,以及講解的是否十分明白。卻忘記了一件事,全面了,完整了,自己講明白了,學生就都聽懂,接受了嗎?學生的基礎畢竟有限,英語課的課時更是有限,他如何把一個語法項目面面俱到的都掌握呢?在這次課上,我也進行了我的課改:只講解了兩個時態的被動語態的構成,一般現在時態和一般過去時態。因為一般現在時態被動語態構成是學生自己總結出來的,而我只要簡單說一下過去時只是在be動詞有所變化,學生們就明白了如何構成了。

一般現在時被動語態:主+be(am,is are)+動詞過去分詞+by +賓語+其它。

一般過去時被動語態:主+be(was, were )+動詞過去分詞+by +賓語+其它。

這是兩個在生活中最常用的時態,這也就使這個語法項目的實用性更強。

Eg : The book was stolen yesterday.

I am praised by our teacher today.

The thief was caught by a police yesterday.

如果再講解其他幾個時態的被動語態,暫且不說是否常用,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學生的另外時態的主動語態還不能分析的很好,如果再加上被動,則會讓學生真的是云里霧里一般。不過,其它時態也不是完全不講,而是要在之后的學習中慢慢滲透。當學生把這兩個時態的被動語態運用自如時,再去學習其它時態,也會有事辦功倍的效果。

雖然這樣是否是對的還沒有定論,但我覺得如果像我們上學時一樣,每個語法項目都講解的完整之極,甚至那特殊情況都要背誦的相當流利。這樣的教法對于現在的中職學生來講似乎有些不可能,無論是從學校課程安排,重視程度以及學生的基礎……所以有時真的是有舍才有得!

四、 多媒體輔助教學

優化教學過程,突破難點是組織教學重要的一環。隨著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的引入,化靜為動,化抽象為具體的直觀性教學成為可能。多媒體教學借助其圖文、聲情并茂的情景,直觀地展示某些教材中的難點內容,為學生提供真實自然的語境。教學直觀明了,學生也感興趣。既擴大了語言教學的外部環境,又直觀地培養了學生的交際能力。

本節課從導課的視頻---修建長城,到授課時,為了更好的理解句子的主動與被動:The ball is played by a bird..當學生看到小鳥在玩球的GIF動畫時,他們就主動的來進行學習,來參與回答。但是在本節課中,還有一個環節讓多媒體發揮了更好的作用,應該說把學生更好的調動起來了。那就是在練習環節,首先是選擇題。

1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__ on October 1, 1949. (B)

A. found B. was founded C. is founded D. was found

2. English ____ in Canada.(D)

A. speaks B. are spoken C. is speaking D. is spoken

3 .This English song___ by the girls yesterday. (D)

A. sings B. is sung C. was sang D. was sung

4 .This kind of car ___ last year. (D)

A.makes B. made C. is made D. was made

5 .New computers ___ all over the world. (C)

A. is used B. are using C. are used D. have used

6 .A new house _______ at the corner of the road.(B)

A is building B is being built C are built D be building

雖然每一個題都有正確答案,但無論學生選到哪個選項,都會出現一個不同的QQ表情,只不過正確的是一個鼓掌,或者是做勝利的表情,但錯誤的就不同了,有大哭,有皺眉,各種不快的表情。學生們都喜歡極了。正是因為學生的年齡特點,他們有時也會想看看選錯了是什么表情,那我就會讓他們告訴我這個錯誤的選項錯在了什么地方。這樣,這一個選擇題讓學生們把被動語態得到了充分的練習。這里的第6題是現在進行時的被動語態,在學生選擇時我則先給出了提示,這樣一點點的去了解其它時態的被動語態。

這個練習之后,我趁熱打鐵,出現了第二個練習題,完成句子。但我是用看圖說話的形式出現的,看著一個個GIF動畫,讓學生來做句子。

1 .Football is played (play) all over the world.

2 .Chinese is spoken (speak) by many people now.

3 .Many trees are planted (plant) in North China.

4 .Rice is grown (grow) in South China.

5. This book is being printed (print) now.

6 .I am often asked (ask) to do this work.

7 .Her homework is not finished (not finish) by her.

8 .The classroom is being cleaned (clean) now.

在多媒體課件的輔助下,這節課的練習應該說得到了圓滿的解決。

總之不同的教學風格等待老師們去創造,去共同編織英語教學豐富多彩的圖景,展示英語教學的特殊性。英語課在一直進行著,課改也在一路跟隨著!

參考文獻:

第4篇

一、過渡要自然

要想上好課,必須先備好課;備課是上好課的前提、關鍵。一節課的時間分配,必須經過教師的精心設計、策劃。如果時間安排不當,就會影響整堂課的教學效果。有的教師將時間安排得過緊,或者由于課堂上的偶發事件而耽誤了一些時間,往往造成還沒講完,下課鈴就響了的局面,教師只能給整堂課來一個倉促的結尾,有的甚至沒有作結尾,就下課了。有的時候講課內容太少,或者講授的節奏太快,剩下的時間太多,學生便無事可做,教師只好硬加上一些內容。這兩種情況都不能收到很好的效果。正確的方法是:合理安排時間,在下課前兩三分鐘完成教學內容,然后自然過渡到課堂結尾階段。這樣就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二、對課文內容進行歸納

在一堂課結束的時候,教師往往要總結概括出本課的重點、難點,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比如在教完“What were they doing?”一課之后,教師就可以問學生:“今天我們都學了些什么呢”讓學生開動腦筋,積極回想所學的知識,等師生共同總結歸納出要點后,還可以對這些要點進行鞏固練習。教師先讓學生用What和過去進行時造句,然后,以“What were you doing at eight yesterday?”為例,分組對話,或兩人一組,一問一答,用A問,B答,B問,C答……一個接著一個的形式進行。這樣,能做到學生人人參與,從而在活躍的氣氛中圓滿結束課程。

三、對課文內容進行拓展

教師在結束一堂課的時候,不但要總結歸納所講授的重點、難點或所講授的內容,而且還要給學生留下一些拓展的余地。英語課的教學更是如此。如果學生想學好英語,只依靠課堂上的45分鐘是不夠的,還需要在課外多多練習。教師也可以給學生提供這樣一個機會,啟發引導學生進行課外的英語訓練。

上面討論了課堂結尾的原則。那么,課堂結尾有哪些方式和技巧呢?

(一)首尾呼應式

如果教師使用問題式導入新課,那么,在課堂結尾時,教師最好針對所提問題給學生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從而首尾呼應,給人以一種完美的感覺。比如:“A telephone call”一課,在講授過程中將語言教學融入生活情景,詢問一學生的電話號碼,然后試著讓一位同學給他打電話,引出主要句型:May I speak to…?Would you please tale him a message? 并設置其他情景,要求學生用所學的兩個句型自編對話,也可以讓學生自定內容,編一個電話對話。那么,在上課結束前,教師就可說:“通過這堂課的學習,你們現在知道怎樣用英語打電話了吧。”這時候,教師讓幾組學生上臺表演電話對話。

(二)歸納總結式

這種方式是指教師引導學生對課堂所學知識進行歸納、總結出一些規律和方法。學習賓語從句可采用這種方式。在做了各類型的賓語從句練習題后,教師可啟發學生在實踐的基礎上,進行歸納,總結出5個要點:1、判斷主、從句。2、選擇連接詞。(1)如果充當賓語從句的是陳述句,就用連詞that引導;(2)如果充當賓語從句的是一般疑問句,就用連詞if或whether引導;(3)如果充當賓語從句的是特殊疑問句,不用加連詞,就用原來的疑問詞作為連接代詞或連接副詞引導。3、思考從句的語序變化。賓語從句部分都是用陳述句的語序,即:主語+謂語。4、檢查主、從句的時態。(1)如果主句是現在時,賓語從句可根據實際情況用任何時態;(2)如果主句是過去時,賓語從句要用過去的某種形式,即:一般過去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將來時、過去完成時。(3)如果賓語從句所陳述的是客觀真理或客觀事實,時態不變。5、依據主句選用標點符號。(1)主句是陳述的,用句號“.”;(2)主句是疑問的,用問號“?”。

通過歸納,找到規律,大大提高了學生做題的正確率。在歸納總結的過程中,學生的感知能力和概括能力都得到了提高。

(三)引導觀察式

課堂教學結束前,教師還可以將課堂所講的內容和實際聯系起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和語言應用能力。比如講完colour一詞之后,教師就可以讓學生仔細觀察一下周圍事物的顏色。讓學生用句型:What colour is it? It’…What colour are they? They are…反復操練,這樣,學生可反復練習red, yellow, black, white,grey, green等表示顏色的詞,同時,也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和知識面,激發他們的求知欲。

四、練習鞏固式

這種方法是指講授內容結束后,教師根據所學的內容,通過布置作業來復習鞏固。作業對一學生鞏固課堂上學到的知識,訓練運用能力,對于教師檢查自己的教學效果,修正教學方案,指導學生的學習,都有著很重要的作用。采用這種方法可以擴大學生的詞匯量,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

第5篇

關鍵詞 高中 英語 時態 提高

一、對幾種英語時態用法的介紹

大部分學生進入高中階段后,由于所學的英語時態越來越多,句子結構也變得相對復雜,因此對所學的英語時態有些茫然,有時會混淆時態的用法,為了讓學生理清高中時態的用法及結構,有必要在此處進行說明。高中階段,英語時態的教學已成為英語語言教學過程中不可缺的一部分,若不及時幫助高中學生弄清英語中時態的用法,必會影響到今后英語學習的質量及對英語這一語言的使用情況。詞中各種時態的語態的變化及其復雜,學生也難以駕馭這些時態,在高中教學中教師應該對時態的講解引起足夠的重視。以下主要對動詞過去時的用法,動詞的一般將來時,動詞的現在完成時三種時態的用法做了個簡短的介紹。

1. 動詞過去時的用法

英語動詞過去時在書面用語中表示過去時間發生的情況,但在實際應用中,過去時態與自然時間的意義并不相同。過去時不僅表示過去,還可以用來表示現在或將來的發生的事情,而且同有些語氣詞表達各種主觀的猜測、意愿等意思相同。英語過去時主要可以用于以下三種情況中:首先用在時態后移中,即過去時表達現在的概念時主要用在轉述動詞過去時常使所屬從句的動詞的間接引語中,如A:Didyousayyouhadnomoney?其次表達現在時間,即說話人現在詢問聽話人曾經做過某事的感想,但并不是表達過去發生的,這種情況下的動詞多是為了表示人物的心理狀況,如Didyouwanttowatchthismovienow?最后表達假設性過去時,即現在或將來時間某件事不可能發生時,為表示與說話人所期待的相反在某些從句使用中,如IwishIhadsomeflowersofmyown!以上除了第一種用法屬于常規用法外,后面兩種都不符合語言使用邏輯。

2.動詞的一般將來時

英語中一般將來時的最基本的用法是來表示單純的即將發生的事情,一般用will/shall+動詞原形表示將來,如Ithinkshewillbelieveyou.但除了這種基本的表示方法外,常見的有用begoingto+動詞原形,如it’sgoingtorain,這種主要表示意愿,通常begoingto后接動詞go和come時,通常直接改用其進行時態。beto+動詞原形也可以用來表示將來,主要是為表達說話人在計劃中即將發生的動作。beaboutto+動詞原形也表示將發生的,但此種用法與其它不同之處在于它不與具體的時間狀語連用,而且在美國英語中還有打算之意,學生在用此種表達方法表將來時切勿用在具體時間句中。另外bedueto+動詞原形,be+現在分詞,用一般現在時表示將來時分有按時間表將要發生某事,按計劃要發生的事,按規定預計要發生的事。如Sheisleaving,TomorrowisTuesday.

3. 動詞的現在完成時態

現在完成時表與現在有聯系,但在之前已發生或完成的動作與狀態,也可以用在表示持續到現在的動作與狀態,一般用have(has)+過去分詞表示。現在完成時與其它時態不同之處在于強調過去發生的事情對現在的影響,通常與模糊的時間狀語連用,如Shehasfinishedherworknow.它另外一種意思還可以表示持續到現今的動作。現在完成時可以用在特定的語句中,如Itisthefirst/secondtime….That,Thisisthe…That從句中。

二、從教師的角度出發突破時態教學

雖然以上僅簡單的介紹了英語時態中三種時態,并不是為了說明這三種時態很重要,其它的無光緊要。在英語時態學習中還包括現在時、進行時、現在進行時等常用的英語時態,但在高中英語教學中,我們發現教師、學生雖然在英語時態教學方面下了大量功夫,但效果不盡人意。那么如何突破英語時態教學難點,提高教師的教學效率,幫助學生解決英語時態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值得我們認真思考。針對英語時態的特點,以下從漢英同步教學,分布教學,時態匯總教學方面簡要的論述了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如何教學,以幫助學生提高英語成績。

1.漢英同步教學

傳統的英語時態教學中,教師依據教材的內容依次安排備課,此種教法缺乏連貫與系統性,在英語時態教學中所取得的成效不大,學生也不明白英語課堂學習的目的在哪,因此使用漢英教學的方法可以很好的改善以上問題,并引導學生積極的思考。

在課堂上設問當你做同一件事情,在不同時段、狀況下發生該如何用英語表達出,以學生做鍛煉在上周、這周、現在時態下用英語表達即Shewrotehomeworkeverydaylastweek.Shewriteshomeworkeverydayinthisweek.及Sheiswritinghomeworknow.通過以上例子,并把例子相互比較,可以讓學生了解在不同的時間狀語中,句子動詞的形式發生了何種變化,從而輕松的領悟英語時態的含義,在學習中經過教師的指導,學生更易輕松的掌握時態的用法。

2.分布教學

在進行英語時態教學中,可以把各種時態分開來教,并通知學生在課前做好預習。教師首先可從時態的用法開始教授,掌握基本用法后,再對句子結構中其它用法進行相關講解。此種做法讓學生知道如何運用各種時態的同時,不僅可以調節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還可以啟發學生的主動性,牢固掌握各知識點。如就be動詞或write等動詞最基本的形式及其變形被動式、現在進行時、完成時等時態講解后,并在學生充分理解后,把各自用法放在具體語言環境中進行解析,是同學了解的更透徹。 轉貼于

3.時態匯總教學

根據以上漢英同步與分布教學后,對各種時態進行串講,提高學生對英語時態的實際運用能力。此種教法考慮到了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講解,對學生在學習中遇到的難點進行各個擊破,提高學生學習的效率。在進行時態匯總教學中,我們可以首先把不同的時態分配給各個小組,然后派各個小組的成員講解各種時態的用法,及在句中使用等,在成員講解時,小組成員也可以對成員的講解進行補充,完成任務后,教師與學生一同選出優秀小組,并給予獎勵,以鼓勵學生學習的興趣,激發他們學習的積極性。教師在教學中還要積極探索,尋找出適合學生的教學方案,以便取得良好教學效果。

三、從篇章中進行英語時態教學

學生從小就開始接觸英語,在漫長的英語學習過程中,有些學生覺得英語的學習只是時間長短的問題,學起來比較簡單,掌握簡單的動詞時態變形,記住典型的時間狀語就可以學好英語了。可是若從整個文章中來看英語,對時態的運用往往不能很好的把握,句與句之間的關系不易理清,雖然有些時態如現在時、現在完成時單從某個句子看來,用起來沒多大差別,可是運用的環境不同,復雜程度也就不同。出現以上情況主要是由于時態多在單句上運用,它對時態的要求不高,學生只要掌握單詞的基本用法,及特殊的狀況,就可以解決學習中的問題。為了加深學生對英語時態的了解,下面我們從把握文章中與篇章類型保持一致,時態不一致的理解等方面來講解提高英語時態的教學。

1.與篇章類型保持一致

經過研究表明,篇章的類型與時態的選擇間有很大關系。一般在專業的文章中,摘要部分多用過去時,序言主要用現在完成時,但在文章中若引用其他人的觀點時,句子的時態選擇多與作者的觀點有關系,但經過調查表明在所有類型的文章中,現在完成時占據主要的部分。不同的文章類型有著不同的時態用法,所以依據文章來理解時態用法,是學好時態的重要途徑。如在敘事文章中多用一般過去時,但現今也有采用現在時態的,當然,學生可以依據文章的內容猜測,作者用現在時敘事的原因在何處,這樣有目的閱讀,可以展開學生心理活動,更好的理解時態。

2.時態不一致的理解

傳統教學中,教師一直在強調句子時態前后必須一致,可是在大多敘事文章中,存在不一致的現象,如“Inmanyexperiments,peoplewereaskedtositquietly”。若學生沒有結合文章來認識英語時態,在進行閱讀時,必會產生疑問,甚至懷疑之前所學知識。敘事文中句子之所以時態前后不一致的原因在于動詞時態不一致,在文中起著銜接作用。在文章某些實驗分析結果中,由于有些實驗結果具有通用性,因此作為作者觀點直接引用時,一般用現在時,如“Thesearewaysthatpoorselfimagesdevelop.”此種用法表明了學生進行閱讀時,應注意時態的變化,及其在文章中的作用,才能理解作者的觀點。英語各種時態在連句成篇中起著重要的連接作用,它也具有篇章作用。

總而言之,要想學好高中英語的各種時態,學生首先必須對各種時態最基本的用法進行了解并加以區分。除了學生自己花時間努力學好英語各時態,這是遠不夠的,因此教師還需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研究出一套最適合高中學生學習英語時態的方法,并引導高中生通過閱讀文章,領悟時態的功能,以提高學生對時態的運用能力。

參考文獻

【1】王世宇.在英語時態教學中運用“時間坐標表示法”[J].江西教育.1982年11期

【2】美.英語時態、語態、介詞填空練習題[J].中國遠程教育.1983年02期

【3】謝應欽.英語時態綜述[J].六盤水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985年02期

第6篇

在小學英語中,語法知識點的教學是一個重難點。部分學生理解不了或記不住知識要點,如各種時態的用法和變化、情態動詞的用法、名詞復數的變化等,這些知識點的學習對學生來說都是挑戰。下面,筆者就提高小學英語語法題得分率談談自己的三點做法。

一、講練結合

現象:

在聽課的過程中,筆者發現許多英語教師在課堂中重視講解語法知識的結構、變化規則,強調學生模仿造句等,卻不呈現任何練習題供學生操練和思考。如《牛津小學英語》6A Unit 5“On the farm”一課中,老師講解一般過去時的構成和過去式的變化后,要求學生照例句回答:“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 ”學生通過模仿能正確說出 “I watched a film/played football”“washed clothes...last weekend”等句子,卻不明白動詞過去式和表示過去的時間狀語之間的對應關系。等到了做作業時,學生依然會犯“I watch a film last weekend”“I often played football at the weekends”這樣的錯誤。這時,老師不得不又花時間補充講解動詞與時間狀語之間的對應關系。

對策:

教師應該避免語法知識的講解和練習分開,用講練結合的方式加深學生印象。在課堂中,當學生通過模仿能正確說出“I watched a film”“played football”“washed clothes...last weekend”等句子后,教師就應該呈現一些練習,供學生比較動詞與時間狀語之間的對應關系。如下:

1.My sister______(have) many beautiful stamps.

2.We _________________ (have) an English lesson now.

3.My father ________(cook) last night.

通過練習和反饋,學生對該部分知識點有了深刻印象,在接下來的作業和測試中就能大大提高正確率。

二、用兒歌或口訣的方式

現象:

在平時的語法知識教學中,某些知識點教師講了一遍又一遍,但是依然有學生會做錯。如BE動詞的用法,學生從剛學英語時就接觸了,但是到了六年級,學生還是會做錯有關BE動詞的題目。如下題:Where________(be) you from?I________(be )from Shanghai. 學生還會出現“Where is you from? I is from Shanghai ”這樣的錯誤。

對策:

造成上述問題的原因是學生未能深刻理解和記住該知識點的用法,雖然教師重復講解該知識點,但學生沒有認真聽講,或記憶不深刻。這時,教師可以將難理解難記憶的知識點編成通俗易懂、朗朗上口的兒歌或口訣,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語法知識點。如筆者在教學BE動詞時自編的兒歌:Be媽媽有三個娃,am、 is、 are, 我用am, I am;你用are, you are;單數形式用is,he is, she is, it is;復數形式都用are ,we are ,you are, they are。枯燥無味的知識變得生動有趣,通過背誦歌謠并結合適當的練習,BE動詞的用法就給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類練習中就不可能再次出錯了。

三、找出關鍵詞,學會自我檢查

現象:

有些零碎的知識點并不適合編成兒歌,且兒歌多了也會失去新鮮感,學生也記不了太多的兒歌。如like后面可以接名詞,也可以接動名詞形式;would like to do和want to do,都表示“想要做某事”,后面的動詞用原形;情態動詞 can /should/ must/will...后面的動詞也用原形等。

對策:

這些零碎的知識點,數量太多且之間沒有邏輯性,知識點之間容易混淆,可將這些零碎的語法知識點分別總結成幾部分,每次讓學生背誦10條或是20條。如:like doing/would like to do /want to do /talk to sb about sth/be good at doing/do well in doing/as…as 中間用原形/情態動詞+動詞原形/how many+復數形式/助動詞+動詞原形等。

在學生能記住以上知識點后,引導學生圈畫出關鍵詞來檢驗所做試題是否正確。如下題:

( ) Suyang likes______ a walk in the park with her friends on Sunday.

A. take

B. taking

C. took

在這道選擇題中,學生通過圈畫出關鍵詞likes,快速想到知識點like doing ,進而確定選擇B選項taking。

第7篇

一、有“Topic” 就必然有“Discussion”。

當前初、高中學生所使用的教材都是四課一單元,每單元一個話題,每個話題都產生一個語言功能項目,一個語言功能要按四課時漸次完成。兩個相鄰單元往往相關聯系不大,因而造成的遺忘率相當高。例如初中英語第二冊(下),Unit 15 Making telephone calls, Unit 16 是有關Talking about the seasons, 前者關于打電話的話題,后者是談季節的話題,幾乎毫無關聯,學生在學習新的知識時很容易把沒聯系的舊知識忘卻。然而,經過討論的東西是印象深刻的,這大概也是本套教材編寫者們的初衷吧。

二、依據“Topic”設計課堂教學

首先要“吃透“教材,針對話題所涉及的功能備好每一個單元的課。例如:JEFC,SB2.Unit 15 Topic----Thanks for the message! Functional. Item----making telephone calls.據此,教師要設置一些打電話的情景對話,復習曾經學過的一些相關用語,引出新的話題:電話留言,談論去年十月在農場摘蘋果的情節等等。教師把整單元內容融為一體,層層深入、環環相扣,循序漸進地把話題展開,通過電話形式討論,進而得出相關的新知識方法,恰到好處地把語法知識there be結構的一般過去時態及Could……?表示有禮貌請求融入話題中運用、推敲。

其次,教師要把融合好的話題分四課時討論。一課時設計兩個對話復習打電話(師生之間)。然后討論:被call的人在場的情形怎么講話,不在場的接電話人怎么講、怎么做,引出電話留言。緊接著學生之間對話討論以下內容:Kate and her mother are cooking at home. Li Lei calls Jim, but Jim isn ’t in. Kate takes a message. etc.二課時,教師讓學生討論此話題:Can you talk about what Jim will do when he ’s back?學生自由對話、討論、最后公開表演。教師在學生中間幫助、指導。解決生詞和語法困難。三課時,教師給出Topic: Li Lei wants to show a photo to Jim, it’ s about working on a farm, can you talk about that experience?學生討論,教師指導,然后或聽或讀一些相關語言材料。四課時,教師讓學生討論:what’ s the topic of this unit? How do you make it? 然后自設情景對話,并做一些相關的筆頭練習加以鞏固,突出單元重、難點。

三、“Topic”話題討論并不是與聽說讀寫“四會”要求相悖,而是相攜相助的。教師可用聽力材料引出討論話題:可用其復習鞏固所學內容,提高聽說能力和思維能力。話題討論式的說,是啟發思維、摒棄以往“被說”、模仿說、看圖說、套用說等的共同缺點——被動說。它是創造性的、可發揮的、真正能體現語言學習需要的能力訓練。關于讀的能力,教師可用閱讀材料討論話題,可用其加深聽、說中,糾正說法;可用其突出重點,詞匯語法等。學生通過閱讀提高討論能力,擴大知識面,獲取討論材料。關于寫的方面,學生可以筆答討論,可做相關練習題目,做話題討論小結(類似筆記),在討論中也可做討論提綱、搜集相關材料。總之,話題討論的過程即是聽說讀寫“四會”能力提高的過程。

四、“Topic”話題討論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話題討論,首先消除了尖子生與后進生之間的界限,使每一個人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程度和知識水平參與進來,其次,消除了師生之間的拘謹,學生可以輕松地開動思維、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促進學生積極性和主動性,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

五、“Topic”話題討論,教師旨在“傳道、授業、解惑”。

教師在話題討論中是編導的角色,通過教材,定話題、激興趣、講方法、教知識、解疑難等,做好引導工作和調控工作,最終能達到教學目的。“Topic”話題討論授課法,實際上加重了教師的工作難度。在討論中因為定下的話題(Topic)可能涉及很廣的知識面,學生可能會提出一些出乎意料的意想不到的問題,教師要會琴棋書畫、要能說學逗唱,對于這些才藝教師不精,但務必通,才能使課堂生動活躍、變幻無窮;另外,教師必須很好地把握課堂討論方向,否則學生很難掌握知識要點。盡管如此,在提倡創新教育的今天,在英語成為工作和生活的必要工具的今天,同行們定能同意此法。

六、“Topic”話題討論授課并沒有脫離教材,并不忽視新的知識點。

第8篇

關鍵詞:英語教學;語音教學;教學方法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2)12-159-02

隨著教育改革的深入進行,要求我們教師應具備更高的專業素養、教學藝術。教師怎樣組織教學?采取怎樣的教學方法?如何提高教學效率?是我們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通過多年的英語教學實踐,我認為英語教學過程應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創新。

一、注重語音教學

英語是一種語言,教學的基本要求是聽、說、讀、寫。“聽、說、讀”都是語音教學,并且是英語教學的關鍵,也是英語教學的入門。“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所以教師語言必須要清晰、流利、準確。特別是七年級的教師,我們的學生多數來自于農村,這些農牧民的孩子大部分是初學英語者,他們在小學加授藏語,在家說藏話。藏語在語素、語序、語調等方面與英語有相似之處,所以老師清晰的語言,準確的語調、流利的口語會對學生產生英語語言美的感受,會讓學生認識到英語和藏語的相似之處,從而排除對英語學習的恐懼心理,進而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熱情。

二、靈活的教學方法

1、分層教學

少數民族地區,山大溝深,自然條件惡劣,教育教學環境相對落后,農村小學加授藏文,縣城小學和部分鄉鎮小學加授英語,所以升入初中后,學生質量層次不齊,學生差異更加懸殊。如果教師采用“一刀切”,“齊步走”的辦法,就會造成優等生“吃不飽”,中等生“提不高”,后進生“吃不了”的局面。無論是采取“低起點、小步子”,還是“抓兩頭、帶中間”的方法,都只能面向一部分學生。因此教師必須從實際出發,針對個體差異區別對待,有針對性的進行教學,既有統一要求,又要因材施教,這樣才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學有所得。要提高整體教學質量,關鍵是正確對待學生的個體差異,進而解決教學要求的整體劃一性與學生實際差異性之間的矛盾。

(1)目標分層

對老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備課前一定要仔細研究學生,鉆研教材內容,提煉出重點和難點,做到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他們可以根據各自對應的目標進行學習與訓練。

(2)分層練習

每節課要設置不同難度的練習題,使認知基礎層次不同的學生都充分展示自己,從中得到收獲,都能嘗試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他們的興趣。

(3)分層提問

每節課都要設置難易程度不同的問題,提出問題由易到難,提問學生由差到好,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提高了差生的自信心。教學既面向了全體學生,又達到了因材施教的教學目的。

(4)分層布置家庭作業

這是我一貫堅持的教學方法,我布置家庭作業從不“一刀切”,根據學生自己的實際,抄寫、背誦或做題,因此我的學生都能保質保量完成家庭作業,三年如一日,學習效果顯著。

2、調整教學內容

人教版Go for it八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重點語法是現在完成進行時,而九單元是現在完成時。如果按部就班教學這兩節內容,就會事倍功半,學生學得稀里糊涂,因為現在完成時對學生來說是一個難點,經常和一般過去式混為一談。我對這兩節的教學是這樣安排的:先用一節課時間復習一般過去時態,重點強調動作發生在過去,通常和某一過去的時間狀語(yesterday\last night\last year\three years ago)等連用。

例: I bought a new bike yesterday.

He went to Shanghai last year.

接著進行第九單元現在完成時的學習:

動作發生在過去與現在有聯系,強調對現在造成的影響或結果,有時無時間狀語,有時和一些表示過去的不確定的時間狀語連用(many times. already. yet. before…)

表示動作從過去某一時間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并有可能持續到將來,用于延續性的動詞。常與段時間連用(since…,for…)其結構是“have\has+過去分詞”

例:I have seen the film.(我已經看過這部電影了)

He has lived here since 1992.(強調他還在這里)

學完本單元后,再用一節課時間復習現在進行時,說話當時正在進行的動作,其結構為“be + v-ing”

例如:We are having an English class now.

然后學習第六單元現在完成進行時,表示動作在過去某一時間開始一直延續到現在,并有可能延續到將來,常與時間狀語(since…,for…)連用,與現在完成時可以互換。其結構“have\has been + v-ing”

例如:He has been sitting here for an hour.

(這句話說明:一小時前他在這兒,現在還在這兒)

The children have been waiting TV since six o’clock.

(這句話說明:孩子們六點開始看電視,現在還在看)

我調整教學內容后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三、以淵博的知識為載體的業務素質

盡管現在不提倡應試教育,但我們目前的教育還離不開考試。社會家庭特別關注的仍是學生的考試成績,那么提高成績,老師首先應當是終身學習者,要以淵博的知識做載體,不斷提高教書育人的素質。

1、課堂用語簡明、準確、生動、邏輯性強,能夠引人入勝。

2、板書工整。版面設計合理,圖文并茂,具有科學性、可變性,能引起學生的好奇心,同時也要能熟練應用現代化的教學設備。

3、駕馭課堂的能力要強。講課時應做到以千變應萬變,教師要讓學生很好的掌握教學內容,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有可變性,要根據他們的實際情況做適當調整。更重要的是要準確分析教學內容中的知識、能力、情感等教學目標,確定恰當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策略的整體設計,準確把握學生的認知情況,從學生已有知識結構入手,不斷形成最近發展區,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由淺入深的學習。

例:我們在七年級學習了“by oneself,單獨、獨立”,八年級下冊中有”I think I’ll live in an apartment with my best friends ,because I don’t like living alone.”

此時經過反復訓練,使學生認識到alone = by oneself.

例:I do my homework alone (by oneself)

同時我會繼續延伸

例:My parents are out ,I’m alone at home.

然后進行比較講解,讓學生總結出:alone 即是adv,又是adj.然后再做一個例子

例:I live in a lonely room ,I’m alone,I feel lonely.

第9篇

一、傳統教學中師生對教材的使用分析

1.教學方式的被動

傳統教學中,知識的傳遞是接受式的,教師單純地“教教材”,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學生被動地聽,將知識納入頭腦中。學生形成的學習方式是被動接受的學習方式,這種學習方式缺乏主動性、積極性和能動性,是單一被動的,這就必然導致教師和學生對課堂教學失去興趣。改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就是要使教學由原來的“授人以魚”轉向“授人以漁”,使學生掌握學習技能和技巧,形成積極主動的學習方式。

2.接受學習的桎梏

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過分突出接受和掌握,忽視和冷落了學習過程中的發現、探究和研究等認知過程。學習的內容沒有以問題形式呈現在學生面前,沒有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沒有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接受學習摧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熱情,扼制了學生的思維和能力。新課改下,我們要轉變教育教學觀念,努力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構建自立、合作、探究為特征的現代學習方式。

3.忽視情感的因素

傳統的課程教學中忽視了“情感”因素。情感指學習興趣、態度、動機、自信心與自主性等影響學生學習過程和學習效果的相關因素。新課程要求我們“傳道”、“授業”、“解惑”,把更多“情”和“愛”注入平日的教育教學中,營造情感交融的良好氛圍。

“為了每一位學生的發展”是新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教育要以人為本,要關注學生、關注過程、關注發展。要體現這一核心理念,教師就要創造性地運用教材。

二、新課改下運用教學資源的概念認識

教教材就是指教教科書。創造性地運用教材,要求教師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課程標準、學科特點、教學目標、教材編寫意圖的基礎上,以教材為載體,靈活有效地組織教學,拓展課堂教學空間,即創造性地運用教科書培養學生素養。

新課程下的教師應做教科書的主人,而不是教科書的奴隸;教材只是一種教學資源;課本不是教學全部內容,教材是可變的、發展的和開放的。教師既要憑借教材,又要跳出教材,創造性地使用教材。

對課程開發、設計和實施,教師是最為重要的課程資源,教師要終身學習,不斷充實自己、超越自我,改變并完善教育教學行為。

三、新課改下教師如何創造性地運用教學資源

1.“調”相關資源

調整認知目標,調整教學內容,調整練習題,調整單元的先后順序,調整的目的是幫助學生有效構建知識體系。可以根據單元內知識的邏輯順序,如人教版Go for it 七年級下冊Unit 9 “How was your weekend?”,本單元要求學生掌握一般過去時的特殊問句及其回答,幫助學生將知識系統化。可以和當前的各種考試相互鏈接,尤其是激發師生教與學的動力的中高考,或者直接地把中高考真題納入學生的教學訓練中,作為教學有效性的反饋練習。

2.“改”學習情境

改變學習情境,諸如問題探究的情境、教學游戲的情境、現實生活活動的情境等,用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學習。改變例題、習題,用以凸顯學習內容的實用性和語言學習工具性的特點。

3.“增”學習活動

增加讓學生探索創造的活動,拓展和補充教學內容,如情境會話活動、生日聚會活動、植樹活動,等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英語語言、運用英語語言,學以致用,學生學習興趣自然高漲,課堂教學自然高效。

4.“組”教學內容

重組教學內容,可以是單元類型的重組,可以是日常用語的重組,也可以是選定短語讓學生創造出各種生活情景的對話重組。根據教學目的、教學計劃組合教學資源,目的是激發師生教學興趣,強化課堂教學效果。

5.“挖”創新思維

挖掘教材中可發展學生創新思維的因素,挖掘教材中的創新思維因素,始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想。

四、案例及分析

筆者結合自己在英語教學中的教學案例,呈現如何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案例:Unit 7 “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1a~2c Section A Go for it! 8A 人教版)教學活動

課程教學任務簡介:①學會描述食物制作過程;②能按照制作指令完成食物制作。具體內容是通過觀察教材中的圖片、現場制作及聽錄音等途徑,熟悉香蕉奶昔和水果沙拉的制作指令及過程,并學會制作。

通過與學生簡短交談及一個小活動熱身,與學生一起閱讀一個關于Tommy的故事,很自然地導入新課。

在利用課件幻燈片教學新詞匯和制作指令后,首要任務就是如何讓學生熟悉制作指令并進行制作過程的敘述,即運用目標語言。運用情境教學,引入兩個活動――“Play a PK game”(“PK游戲”),“Miming”(“啞劇表演”),極大地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由“要我學”轉向“我要學”。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體驗自身潛能被發掘的喜悅,形成積極的學習情感,寓學于樂。在學生充分習得目標語言的基礎上,再以課本為載體,乘勝追擊,增加讓學生探索創新的學習資源――“Show your talent”(There are four recipes about making foods.Put each recipe in order.)。通過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動和幫助,每個學生都得到了發展。在順利完成本課時兩項教學任務之后,跳出教材,深挖教材中的德育教學因素,提出Why do we learn to make foods?(我們為什么要學習食物制作?) What did Tommy make a milk shake for his parents to show? 引導學生思考、探究,最終實現本課的情感目標。

第10篇

但是,影響初中英語課堂師生互動的因素仍舊存在:

1.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動機是影響課堂互動的重要因素。課堂互動是教師與學生共同參與的共同體,只有教師的組織意識,而沒有學生的學習動機,無論如何是互動不起來的。不少中學生英語口頭表達能力較差,缺少多讀、多說、多交流的機會。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自愿舉手,也很少自我表現或與他人共同表現。從學生這方面看,沒有交際性,缺乏主動性,表現欲低等現象極大地制約了課堂師生的良性互動。

2.互動對象存在差異性。教師提問成績好的同學人均次數多,而成績較差的同學獲得的機會偏少。教師在選擇互動內容上,對好學生的提問通常稍難一些;而對較差學生提問時傾向選擇簡單的問題,在評價時傾向于給出“正確”或“錯誤”的簡單評價。互動出現障礙時,教師通常較少給予這些學生充分的考慮時間和表達機會,轉而選擇其他學生繼續提問。盡管教師的做法是出于為了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和目的,但上述差異性體現出中學英語課堂互動的不平等和不公正,形成了小范圍的有條件的互動,這對學生的情感發展是不利的。

3. 互動模式單一。目前,在英語課堂中,師個互動和師班互動占到絕大多數,師組互動所占比重較少。“控制―服從”為中學課堂中師生互動的主要模式,相互切磋型的互動較少。同時,絕大多數互動有教師發起,由學生發起的互動較少。如此的弊端在于:雖然課堂上有互動,但互動有教師控制,學生的反饋多數在教師的預期中,低效和無效的師生互動仍然居多。

另外,在教學層面上,師生互動拘泥于“提問―回答―反饋”的模式。教師對于互動的理解存在偏差,未能將互動貫徹到整個教學過程中去。如果教學方案和技巧都比較單一,難以產生氛圍濃厚的良好互動效果。如在英語互動教學中,問答式較多,分組討論式較少,直接影響互動的頻率和幅度。

因此,我們要積極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教學新理念是體現在教師的教育行為中的。孩子們學習興趣的培養、學習習慣的養成、知識的獲得等都依賴于課堂,取決于課堂四十五分鐘的質量。因此,運用互動式教學模式進行英語課堂教學是十分有利而有效的。互動式教學法,是Interaction和Situation的一種結合,是將句型訓練、情景對話及學生的自主活動結合起來,使他們在積極參與交流的同時,創造性地改編對話并充分運用身體語言進行表演,實現對目標語法結構的吸收和內化。它的一個顯著特點是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動性貫穿整個課堂教學,教學過程是師生交往互動的過程。這樣的課堂就成了學生展示自己能力,充分發揮想象力和創造力的舞臺。

首先,要搭建促進對話、互動的課堂教學的平臺。

“互動式教學”的核心思想充分體現了教學過程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學過程中“師”與“生”這兩個重要主體,著重研究如何充分發揮其相互作用,達到優化教學過程,實現最佳教學效果,使得教學過程從原來強調“教”忽視“學”,后來轉向強調“學”又忽視“教”等偏離,最終開始走向“教”與“學”兩個主體的互動整合。廣義的“互動式教學”,是指學校教學一切相關事物的相互作用與影響。狹義的“互動式教學”,則是指師生之間在課內發生的各種形式、各種性質、各種程度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也就是教師和學生這兩類角色相互作用和影響的過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體性作用,科學地完成學習任務,同時也使其教學的互動性不斷發展。互動教學強調師生交往,構建互動的師生關系、教學關系。教學是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的統一,這種統一的實質是交往互動,體現“以人為本”的創新教育教學理念,以學生為中心進行教學,改變單純接受式的學習,強調發現學習、探究學習、互動學習。

第二,增進與學生有效的情感互動,創造寬松愉悅的課堂環境。

重點要做到三點:一要關愛學生。教師要有豐富的表情語言――和藹、可親、大度,說話有禮貌,尊重學生,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用平等的態度對待每個學生,能容忍學生暫時性的、過渡性的錯誤,不呵斥、批評、諷刺、挖苦學生,多給學生以成就感,幫助學生樹立自信心。二要建立師生的互相信任。信任對于學生在課堂互動中所產生的影響是巨大的。它能使互動更生動,更積極。信任的基礎是尊重,在課堂互動中,師生彼此要相互尊重,學生出現差錯要得到老師的理解和尊重;老師出現差錯,也應該得到學生的理解和尊重。三要注重激勵。初中學生正處于自尊心較強的年齡段,而英語課堂的互動過程是容易出差錯的過程。糾正差錯是必要的,但不能批評嘲笑,應關注學生的感覺,要對學生的回應與參與給予積極的評價和肯定,這才是互動的實質所在。

第三,注重學習和實踐,提高課堂教學技巧。

教學技巧是教師實施課堂互動的必要工具,掌握了教學技巧,就等于取得了課堂互動的鑰匙。首先,要善于學習教學技巧。要注重從教法書刊上學習,或從老教師課堂教學中學習。其次,要注重實踐和積累。親身的實踐是掌握教學技巧的最好老師。再次,注重互動方式的創新。互動方式不是單一的,是多樣的。在英語課堂上積極開展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互動方式。在合作學習中,只要教師創設好情境,正確引導學生管好學生,讓學生督促學生,讓接受能力快的學生幫助接受能力慢的學生,讓組長負責協調個體與群體之間關系,就能使每個學生都能在活動中感受到作為小組一員的責任,促進學生互幫互學,激發學生互動學習的責任感和自主性。實現教師教學技巧與學生學習策略的完美結合。

第四,注意引導學生開展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討論要分一定的步驟展開。可建立4至6人的異質小組進行,并給予時間上的充分保證,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相互切磋、取長補短。教師可巡視或參與某個小組的討論,了解情況并有針對性地進行指導。例如,在復習“各種時態”時,有的小組就選用“記者采訪”的形式練習句型的運用,一人充當“記者”,其他人則當作被采訪者,或介紹自己的學生日常生活(一般現在時),或講述過去的經歷(一般過去時),或暢談畢業后的打算(一般將來時)等。當學習了“過去進行時”后,又有的小組設計了“警察調查案件”的情景,在練習中自然地運用了以下句型──

警察:What were you doing at 9 last night?

Where were you doing that?

Did you see him at 9 ?

What was he doing?

嫌疑犯:I was?…ing?…

目擊者:He was?…

I was at?…(in…).

實踐證明,異質小組的活動不僅可增強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而且生生間的互教互學可收到教師講解難以達到的效果,從而促使學生認知、情感和語言表達技能的均衡發展。

第五,重視學習活動的體驗性,促進知識的內化。

活動的體驗性是針對傳統教學忽視教學過程的親歷性和自主性而言。教學中的體驗性包括三個方面:一是生成過程的體驗。再現知識的發生過程和思維展開的過程,使學生親歷知識的“生產過程”,領悟探索發現與經驗積累的樂趣,進行求實態度、探索精神與科學思維方法的教育。二是課程文化的體驗。通過教材內容與實際生活的對接,學生情感與外部世界的對接,原有經驗與新鮮經驗的對接,在小課堂連著大世界的氛圍中吸吮人文思想的乳汁,共享表達與聆聽的愉悅。三是創新性活動的體驗。選擇和組織能引起學生思考與探究的知識內容,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使學生掌握分析、研究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敢于創新的個性傾向和意志品質。

第六,練習評定是課堂教學的必要檢測。

在組際交流后,教師按一定的評價標準對各個學生進行全面、客觀、準確的評價,或恰如其分地給學生頒發最佳拍檔獎、最佳表演獎、最佳口語獎等。課內練習是檢測教學效果的有效手段,教師及時運用預先設計好的練習題,從知識的不同層次、不同側面讓學生練習。讓學生在自練的基礎上,讓其互評、互議、互批、互改,對其中出現的有代表性的問題,教師也不急于講解,而是采取全班講座的形式,通過學生互評、師生互評等手段來解決。教學時采用當堂檢測教學效果的方法,反饋迅速,校正有效,有利于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如在教材的 Unit 3 Why do you like koalas?這一單元的練習中,可以這樣要求學生:根據本單元所學知識內容,描述自己最喜愛的一種動物。要求描述出它的生活習性、生活環境及外形特征等。并要求給出自己喜愛它的理由。學生分工合作,積極思維,大膽創新,每個學生都能運用所學知識,緊扣要求,寫出各種優美篇章來。評價反饋是對課堂教學的升華和教學目標的深化,是學生鞏固知識、進行補救學習的重要環節。

最后,交際互動結果的評價。

第11篇

關鍵詞:初中英語 核心素養 培養策略

當前,“核心素養”一詞正高頻率地出現在各種教學專題研討會、教育專家交流會上,迅速成為教育界的又一個熱詞。那么,英語核心素養具體指的又是什么呢?素養,首先應當建立在能力之上,它需要學生掌握最基礎的英語知識與能力;其次,在認知的基礎上,延伸出基于個人理解與判斷趨向的一種審美與觀點;最后,深化并升華為一個大方向,即宏觀角度上的態度。因此,基于初中生核心素養培養的英語教學,教師應當從基礎知識、方法技能、文化認知、情感道德、價值審美這五個方面來開展教學活動。

一、基礎知識――以教材為核心

基礎知識是學生英語素養的最根本所在。因此,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時,首先應當扎實學生的基礎知識,而這就需要以教材為核心。以牛津初中英語為例,每一個單元的前半部分都設置了三個基礎模塊,分別是“Welcome to the unit”“Reading”“Grammar”,它們分別從單元主題、情境對話、詞匯學習、語法學習來展開整個單元的學習。因此,學生要掌握的內容是:文化主題、口語交際、單詞詞組、句式表達、語言語法,教師應對此逐一開展教學。比如,牛津初中英語7A第一單元This is me!,學生要掌握:用英語和別人打招呼、用英語介紹自己、學習描述人的方式、用英語介紹自己或他人、name是可數名詞、名字與姓氏的英語表達方式、詞組“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good evening”“be good at”“over there”,自我介紹的句型、形容詞性物主代詞my、固定詞組be born、一般現在時的含義、一般現在時中謂語動詞的形式等內容。這些零散又細碎的知識點分布于教材的方方面面,教師要逐一挑出來為學生講解,然后幫助學生整合并完成整個單元的最后模塊Task,用英語短文進行自我介紹。因此,在幫助學生掌握英語核心素養中的基礎知識時,教師要緊緊以教材為核心。為此,教師在備課過程中應認真參考教學要求和大綱,梳理出每一個單元、每一個模塊中的知識點。

二、方法技能――以解題為手段

方法技能是指學生在接觸英語、學習英語、運用英語、實踐英語過程中的一種思維模式和方式方法,更直白地講,方法技能是指學生在以教材為核心的學習基礎上,掌握諸多英語知識后,如何將其合理地應用。這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方面,而這就需要教師通過傳統教學方式中的“解題”來強化訓練學生了。從牛津初中英語教學內容來看,基本語法包括:名詞、代詞、數詞、介詞、介詞短語、連詞、形容詞(比較級、最高級)、副詞(比較級、最高級)、冠詞、動詞(情態動詞)、一般現在時、一般過去時、一般將來時、過去進行時、過去將來時、現在完成時、被動語態、非謂語動詞、動詞不定式、賓語從句、狀語從句、定語從句等,這些知識點都會在學生的日常練習題及考試卷中以各種題型出現,而是否采用了科學合理的解題方法就成為學生解題效率高低的關鍵。比如英文寫作,學生是否懂得通過靈活轉變句型可使文章不局限于單一簡單的陳述句上。比如閱讀理解,學生是否懂得通過抓住關鍵詞來快速地捕捉到閱讀文章的主題思想等,這些都是學生英語方法技能的表現。

三、文化認知――以宣講為方式

文化認知是指英語核心素養中對以美國和英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文化的一種認識與了解,這屬于滲透于教材內容選擇之中的“軟技能”,因此,教師要以宣講方式培養學生的認知能力。比如,在“住”這個領域里,牛津初中英語中的7A Unit 5 Going Shopping、7B Unit 1 Dream Homes、7B Unit 2 Welcome to Sunshine Town、8B Unit 1 Past and present,這幾個單元分別從西方國家的街區環境、城市設施、購物環境、商店名稱、城市變化、房間名稱與功能、家具名稱等來說明“居住”這個話題,如在講到街區的表達方式時,我們習慣由大到小地按照省份城市區域街道門牌號這種方式來表達,而西方國家則習慣由小到大地按照門牌號街道區域城市州名/省會這種方式來表達,這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常常通過文章中的表達方式來呈現,教師要將它們點出來,以宣講方式對學生進行普及教育。比如“旅游”這個話題,牛津初中英語中的8A Unit 3 A Day Out、8B Unit 2 Travelling、9B Unit 3 Asia,這幾個單元分別介紹了西方國家名稱、首都、重要景點、旅游相關活動、世界公園、主題公園等,這些都是豐富學生外國文化認知、開拓眼界的素材,教師可以通過舉一反三、同理論推、同題延伸等方式給學生介紹更多的知識,這也是學生英語核心素養中的一項非常重要的內容。

四、情感道德――以情境為背景

情感道德是指英語核心素養中學生對西方文化等意識流層面的一種感情,比如認同、贊同、接受、否定、抵制、反對、中立等,教師在培養學生的情感道德時可以以情境為背景來設定。以牛津初中英語9A第三單元Teenage problems為例,這個單元介紹了青少年中比較普遍且容易出現的問題,在Reading里講到:主人公Millie抱怨每天都要完成非常多的家庭作業,希望有更多的閑暇時間能夠投放于自己的愛好上;另一位主人公Simon是一個足球的狂熱分子,每天都會在足球上花費大量時間,他目前對自己的這種熱愛產生了一點懷疑與猶豫。很顯然,這兩位主人公的做法都是比較“極端”的,一個過度學習,一個過度娛樂,他們沒有平衡好學習與放松的關系。因此,教師可以邀請不同的學生進行情境模擬,分別扮演兩位主人公及其父母,還有專家,就這兩種情況分別從中式教育與西式教育的兩種不同理念來討論。如果是中式教育,教育家會提出什么建議;如果是西式教育,教育家會提出什么建議,等等。情感道德是一種比較“虛”的東西,教師要觸碰到學生的心理,從而進行正確地引導與點撥,而不是僵化教條式的教育。因此,以情境為背景的情感道德教育是比較合理的做法。

五、價值審美――以話題為探究

價值審美與情感道德一樣,同屬于英語核心素養中學生對西方文化等意識層面的一種感情,它與情感道德對比起來,更多了一些自己的價值判斷,比如認同的原因是審美,反對的理由又是審美,等等,它不是讓學生單純地表達態度,而是讓學生擁有自己相對獨立的想法,因此,教師要以話題探究方式對學生進行培養與引導。以牛津初中英語8A第二單元Travelling為例,這個單元講的是“旅游”這一話題。我們所知道的現狀是:中國人出游一般都會在法定節假日時,因此在特定節假日里,各種景區總是人滿為患。西方人出游時間則不固定,類似于中國人的這種情況較少。再者,中國人出游多是拍照并發朋友圈,西方人則強調出游時與親人、朋友的相聚感,等等。在這個話題下,中西方有很多不同,教師可以拋出各種話題讓學生討論,并在討論中關注中西方的差異,鼓勵學生大膽提出自己對“旅游”的看法。當學生敢于說出自己的想法時,就是價值審美的一個積累與培養過程,學生不再停留在“聽說”,而是朝著“我認為”的方向發展。由此可見,價值審美的培養,并不是虛無空泛的,它體現在具體的事件和話題之中,教師要以此為契機來“拋磚引玉”。

如果給英語學科的核心素養一個大方向的說辭,那就是學生的語言能力、學習能力、文化品格、思維品質,它貫穿并表現于學生學習生活的方方面面,是行為的一種意識指導與責任趨向。在教學中,教師應將核心素養的培養落實到每一個教學環節,從初中英語的基礎知識、方法技能、文化認知、情感道德、價值審美這五個方面加強培養,幫助學生提高語言能力和學習能力,讓其內心受到觸動與熏陶,從而在促進學生心智成熟的過程中進一步提升思維品質和文化品格,達到提高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曲阜市| 义马市| 西乌珠穆沁旗| 余江县| 台南市| 汉中市| 沂源县| 会泽县| 吐鲁番市| 贵港市| 乐至县| 聂荣县| 赤城县| 北票市| 东辽县| 常州市| 长岭县| 乌审旗| 清苑县| 鹿泉市| 滦南县| 楚雄市| 勐海县| 蓬莱市| 利辛县| 本溪市| 卓资县| 广汉市| 古丈县| 望奎县| 定南县| 固安县| 江川县| 金溪县| 咸阳市| 苍溪县| 大丰市| 拜城县| 鹤壁市| 保德县| 安顺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