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

時間:2022-12-13 18:45: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職業暴露培訓總結,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職業暴露培訓總結

第1篇

關鍵詞:手術室;血源性;職業暴露;管理

隨著經血液傳播疾病的不斷增多,手術室工友面臨著嚴峻的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的危險。他們每天完成大量注射、采血、輸液等治療工作,接觸患者的血液或血制品幾率很高,因而發生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的風險很高[1]。手術室工友每天均要接觸到被體液、血液、分泌物所污染的各類物品,各種有害物質以及銳利器械等,因此手術室工友已經成為全院職業暴露高危群體。本文將我院手術室工友職業暴露的危險因素及控制措施進行回顧性的分析與總結,現匯報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2014年1月~12月,本院上報手術室工友職業暴露事件22起。呈報表由醫院保健科專職人員核實,相關人員人口學資料由醫院人事部門依據人事檔案提供,所有研究對象均取得合法執業資格。

1.2方法 將22起職業暴露資料根據性別、年齡、工作年限、職業暴露類型及職業暴露后處理等項目分類統計,并進行分析?,F狀分析:2014年手術室工友49名,男性44人,女性5人,平均年齡41歲;工作年限1~9年,第一學歷:中專7人,大專3人,初中以上39人;婚姻狀況:已婚43人,未婚6人,發生職業暴露22例,發生率44%。銳器傷暴露14例,發生率63%,其他(噴濺或污染)暴露5例,發生率22%,銳器傷暴露發生在拔針環節11例,占50%;發生在回套針帽3例,占13%。

1.3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的環節 本調查顯示手術室工友血源性職業暴露發生最多的環節是處理醫療垃圾占總比例的49%,在搬運患者時,手上有傷口占總比例的27%,因躁動不配合導致銳器傷的占總比例的15%,其他占總比例的9%。

2 對策

2.1加強標準預防在臨床工作中的實施 標準預防是預防經血液、體液傳播疾病的重要手段,強調患者和醫務人員之間的雙向防護。提高手術室工友標準預防意識,尤其是對接觸患者血液、體液、唾液多的重點人員,要求手術室工友進行相關操作時按要求戴手套、口罩、圍裙及護目鏡。手術室護士長對以上規范進行定期或不定期的監督檢查;同時針對不同崗位、不同工作特點、不同年齡、不同時間段,采取不同方式的培訓與教育,尤其是對低年資手術室工友進行職業防范教育與培訓,并進行書面與口頭考核,不斷提升職業暴露的防護意識,促使防護措施的落實。

2.2嚴格執行各項操作流程 定期或不定期對手術室工友臨床常用操作進行考核,要求手術室工友在工作中嚴格遵守操作規程;結合職業暴露的特點,善于發現、總結避免職業傷害的技巧與操作規范;組織相關人員定期分析職業暴露報告資料,針對發生原因及流程或管理方面的缺陷,提出整改措施并組織落實[2]。

2.3一般發生職業暴露后處理時間在1 h以內,發生職業暴露后基本的處理(沖洗并擠出暴露處污物和傷口處理)仍有25.0%護理人員未做到,職業暴露后采取檢查和使用病毒阻斷藥物措施的護理人員只占到總人數的37.5%和16.7%。在被調查人員中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后仍有27.1%的人不會評估暴露情況。此外,在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后,高達89.6%的護理人員沒有暴露后的隨訪。由此可見,手術室工友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的機會依然較高,但手術室工友發生暴露后處理知識較欠缺,自我防護意識較弱,發生職業暴露后理不到位。正確執行職業暴露后的緊急處理流程手術室在醒目位置張貼職業暴露后緊急處理流程,加深手術室工友對處理流程的重視與記憶,同時配備眼睛黏膜職業暴露后的專用洗眼器,便于應急應用。

3 討論

血源性職業暴露可引起20多種傳染性疾病,其中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是最主要的經血液傳播感染性疾病,此外,梅毒的再度流行,梅毒螺旋體的暴露危險也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手術室作為可以接觸各種傳染性病原體科室,手術室工友職業暴露風險較高,是全院職業暴露高發科室,存在著化學性、物理性、生物性職業暴露危險因素,雖然醫務人員在醫療工作中發生血源性職業暴露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規范操作行為是預防銳器傷的關鍵[3]。Gershon等研究表明,改善醫院工作環境在保障醫務人員安全的同時,也能提高人員工作質量,更有利于減少醫務人員皮膚黏膜暴露、銳器傷的發生,從而保證患者及自身的安全。手術室工友血源性職業暴露有著較高的發生率,可能與其接觸醫療銳器的機會多有著密切的因果關系,是發生針刺傷及感染經血液傳播疾病的高危職業群體。提高人員防護配備,降低工作量是減少血源性職業暴露的有效措施,另外,同事之間的支持和幫助有助于緩解手術室工友工作壓力,管理層的關注使手術室工友有組織歸屬感,有利于減輕焦慮、恐懼等心理因素,使手術室工友能以良好的心態投入工作,從而降低血源性職業暴露的發生率。

4 結論

手術室工友是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但手術室工友職業防護的意識仍淡漠,尤其是對經皮膚暴露的防護措施落實較差,發生職業暴露后上報率低。管理人員應重視職業防護的培訓與安全的職業環境建設,配備足夠的防護用具,最大限度地保障手術室工友的職業安全。

參考文獻:

[1]US Public Health Service.Public health serv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to HBV HCV andHIV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J].MMWRRecommRep,2001,50(RR-11):1-42.

第2篇

【關鍵詞】HIV/AIDS 職業暴露 處置 評估 報告

赤壁市于2002年首次報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隨著對高危人群的主動監測和自愿咨詢檢測工作的開展,HIV感染者和艾滋病(AIDS)患者不斷增加,醫務人員對HIV/AIDS實施診斷護理過程中難免發生職業暴露,在2007年-2009年期間發生二起HIV/AIDS職業暴露,現將處理、評估、監測情況報告如下:

1發生HIV/AIDS職業暴露經過

2007年11月4日9時,一名取得執業護理資格工齡為2年的護士在給一名機會性感染患者作皮試過程中,針頭刺傷左大拇指腹部;2009年4月29日10時,一名取得執業資格工齡為1年的護士,在給一名53歲男性AIDS輸液治療過程中,由于液體外露,重新靜注過程中,針刺左手魚際肌。

2發生HIV/AIDS職業暴露處理過程

HIV/AIDS職業暴露發生后,事故單位立即向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在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指導下,對暴露者傷口旁進行擠壓,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流動水和肥皂進行清洗,再用0.5%碘伏消毒并包扎傷口。

3發生HIV/AIDS職業暴露后評估及預防

根據暴露源性質和暴露類型的不同,對兩名HIV/AIDS暴露者進行職業暴露分級的評估,一起HIV/AIDS職業暴露源為5歲男性HIV陽性機會性感染者,CD4+細胞計數300個/ul,暴露類型為針刺,經評估暴露級別為2級;一起HIV/AIDS職業暴露源為53歲AIDS患者,CD4+細胞計數為5個/ul,暴露類型為針刺,經評估暴露級別為2級。對兩名發生HIV/AIDS職業暴露者給予預防性基本用藥方案,與兩名HIV/AIDS職業暴露者簽定“職業暴露預防用藥知情同意書”,使用齊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常規治療劑量連服28天,服藥前后肝腎功能正常,用藥依從性良好。

4對HIV/AIDS職業暴露者的監測及結果

發生HIV/AIDS職業暴露后,及時抽取暴露者血樣,做艾滋病病毒抗體檢測,確定既往艾滋病病毒感染結果是否陽性,第4周、第8周、第12周、第6月各監測隨訪1次, HIV抗體均陰性,兩名HIV/AIDS職業暴露后未感染HIV。

第3篇

[關鍵詞]艾滋病職業暴露;預防;處理

[中圖分類號]R19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4721(2009)05(b)-138-02

在工作中擔心職業暴露是醫務人員對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有顧慮的主要原因。如何加強醫務人員對艾滋病職業暴露的認識及知道如何預防及處理。掌握自救辦法是醫務人員安全的重要保證,本文結合云南省保山市騰沖縣婦幼保健院自2005年6月~2008年12月開展艾滋病母嬰阻斷以來共收治艾滋病病毒攜帶及艾滋病患者89例,分析醫務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的途徑,暴露后進行應急處理的措施。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2005年6月~2008年12月開展艾滋病母嬰阻斷以來共收治艾滋病病毒攜帶及艾滋病患者89例,其中自然分娩32例,剖宮產33例,胎頭吸引助產1例,引產21例,宮外孕2例,母嬰阻斷66例,母嬰阻斷率100%。嬰兒阻斷成功率100%。保山市騰沖縣婦幼保健院醫護人員通過2年半的時間與艾滋病密切接觸,無重大職業暴露,僅一位護理人員在拔針時被留置針肝素冒上的針頭刺傷,通過及時處理,評估未行服藥。

1.2方法

具體為:①強化培訓、提高技能、提供人力資源保障。②采用普遍防護的原則。③做好自身防護。④做好患者的隔離。⑤孕婦或產婦凡須靜脈輸液者都必須應用靜脈留置針,留置3~5 d,盡量減少與患者的血液接觸,減少職業暴露的危險。

2 預防及處理

2.1緊急處理

2.1.1一般處理

用肥皂水和清水清洗沾污的皮膚。

2.1.2眼部處理

眼睛濺入液體時必須迅速用生理鹽水沖洗,連續沖洗10min,而且避免揉擦眼睛。

2.1.3傷口處理

如有傷口應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

2.1.4消毒

受傷部位的消毒,傷口應用消毒液(如70%酒精,O.2%~O.5%過氧乙酸或0.5%碘伏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被暴露的黏膜應用生理鹽水或清水沖洗干凈。

2.2安全事故的報告、檢測和保密

2.2.1重大事故

事故發生單位及時與有關艾滋病病毒職業暴露安全藥品儲備庫報告,儲備庫負責人聯系當地有關專家根據情況共同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用藥的必要性,預防藥物和用藥程序,并將處理情況同主管行政部門報告,暴露后一年內要定期檢測抗體。即分別在暴露后6周、12周、6個月、12個月檢測。

2.2.2小型事故

可在緊急處理后立即將事故情況及處理措施報告主管領導和有關專家,及時發現處理中的疏漏之處,使處理盡可能完善妥當。不進行暴露后的預防用藥,但也要定期檢測HIV抗體,檢測時間是暴露后6周、12周、6個月、12個月。

2.2.3注意保密

無論重大事故或小型事故,對涉及的職業暴露者在整個處理過程中,均應做好保密工作,每一個得到信息的機構和個人均應嚴守秘密。

2.3暴露后的預防性用藥

2.3.1藥物選擇

AZT是唯一已被證明可減少針頭刺傷后艾滋病病毒感染發生的藥物,但現已證明AZT加3TC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而且3TC耐受性很好,一般不會增加預防用藥的毒副作用,這一組合更具合理性。拉米夫定+齊多夫定(商品名:雙汰芝)就是含有AZT和3TC兩種藥物的聯合制劑。

2.3.2暴露后的預防用藥至少是兩種藥物

如果傷害程度嚴重應使用AZT加3TC,再加蛋白酶抑制劑(PI),這樣具有更強的抗病毒活性,并且可以防止因污染源中的病毒對3TC耐藥而發生治療失敗。在我國因獲準藥品種有限。目前采用基本用藥程序是雙汰芝,常用量是300 mg/次,每日2次,連服28 d。強化用藥程序是雙汰芝加硫酸茚地那韋(商品名佳息患)(PI)常用量300 mg+800mg/次,空腹服用,每日3次,連服28 d。

2.3.3用藥時間及注意事項

2.3.3.1暴露后預防用藥的開始時間越早越好,可降低體內艾滋病病毒復制和消滅活病毒的機會,最好在意外事故發生后1~2 h之內,一般不超過24 h,用藥一般為4周。

2.3.3.2對感染性很高的暴露者,即使已間隔時間很長(如1~2周)也應考慮采用預防性用藥。因為即使不能防止感染,早期治療對艾滋病病毒急性感染也有好處。由于服用藥物4周才能有明顯保護作用,如無很大的副作用,預防性用藥應堅持使用4周。

2.3.3.3育齡婦女使用AZT作為預防用藥期間應避孕或終止妊娠,有報道可有致癌的危險。

2.3.3.4使用預防性藥物,應檢測藥物的毒副作用,包括使用預防性用藥時和服藥2周后的全血檢測,腎功能和肝功能檢測。

3 結果

由于婦產科工作有其特殊性。常常與患者的血液、陰道分泌物、羊水的接觸,而H1V病毒可以通過這些物質污染醫務人員的皮膚、黏膜,醫務人員時時處于被感染的高風險之中,因此,做好自身防護,預防職業暴露必需重視。

4 討論

艾滋病病毒感染或艾滋病患者的血液、體液、羊水、陰道分泌物,含艾滋病病毒的實驗樣本、生物制品、器官等。醫務人員因診斷、治療或護理感染者,接觸并暴露于艾滋病病毒傳染源的機會較多,加之操作中多使用器械,被銳器刺傷的概率高。所以婦產科尤其要高度重視職業暴露,應加強防范。職業暴露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可能性是比較低的,但職業暴露的危險確實存在,感染率與接觸血液量的多少、破損皮膚的面積深度、污染血液中的病毒載量等因素有關。據調查針刺傷感染率為0.33%,而破損黏膜接觸感染率為0.09%。因此。發生職業暴露時要沉著、冷靜處理,不要驚慌失措,造成不利于健康的事情發生。

以往醫院的重點偏重于發揮最大潛力為患者提供最優質服務,而員工的職業安全,職業防護還是個薄弱點。隨著醫學科學的發展和各種診療技術的推廣,醫務工作者常暴露于多種職業性危害因素之中,臨床護理人員由于工作的特殊性,其身心健康更是面臨嚴峻的威脅,成為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

第4篇

【Key words】 Nursing staff; Occupational exposure; Sharp instrument injury; Omission

First-author’s address:Zunyi Medical College,Zunyi 5630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4.25.032

銳器傷所致血液性職業暴露問題是醫務人員工作中最常見的職業性危害之一。有研究發現,81.37%的護士過去1年中至少發生1次銳器傷,可見,護士是最常發生銳器傷的高危群體之一[1]。國內相關研究顯示,王靜[2]和許瑩等[3]報道的護理人員銳器傷漏報率75.9%、77.3%,均略低于劉曉容[4]報道的89.55%。為了解遵義地區護理人員銳器傷漏報現狀,分析區域銳器傷漏報原因,現將遵義市護理人員銳器傷漏報基線調查結果進行總結分析,為今后銳器傷的預防控制工作提供參考依據。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分層隨機抽樣和便利抽樣法確定調查對象。首先采用隨機數字表方法,按照50%比例抽取遵義市所屬區、縣及縣級市,共抽取了1個區、5個縣、1個縣級市;每個區、縣及縣級市各抽取2所醫院(三級醫院和二級醫院各1所,如無三級醫院,則抽取2所二級醫院),共抽取了4所三級醫院和10所二級醫院。隨后,采用便利抽樣法,結合自愿原則于調查當天抽取871名工作滿1年的臨床護士作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法,自行設計“臨床護士銳器傷防護調查問卷表”,調查表包括基本信息,個人防護知識、態度及行為,醫院及科室安全氛圍,銳器傷發生及上報情況四部分。問卷信度分析采用Cronbach’s α系數,測得防護行為量表Cronbach’s α系數為0.832,重測信度系數為0.817,均大于0.800,說明問卷信度較好。

1.3 質量控制 由2名調查員統一發放問卷,解釋填寫要求及注意事項并當場回收問卷。回收問卷后剔除無效問卷,進行問卷編碼,由2名進行數據錄入及核對。

1.4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采用Person線性相關分析,以P

2 結果

2.1 一般資料 共發放問卷871份,回收796份,有效問卷787份,有效回收率90.4%,其中,女750名,男37名,平均年齡(29.6±8.4)歲,具體情況見表1。

2.2 銳器傷報告情況 787名護士在過去1年內有519名發生銳器傷,共1377例次,銳器傷發生率為65.95%,發生密度為1.75次/(人?年)。發生銳器傷后,僅上報203次,上報率僅14.74%,銳器傷漏報率高達85.26%,漏報發生密度為2.26次/(人?年)。其中,二級醫院護士銳器傷發生率明顯低于三級醫院,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字2=0.0001,P

3 討論

護理人員因工作性質特殊,工作量大,直接接觸醫療銳器機會較多,易發生銳器傷暴露事件[5]。本次調查顯示,787名護士在過去1年內有519名發生銳器傷,共1377例次,銳器傷共上報203次,上報率僅14.74%,漏報率高達85.26%,漏報密度為2.26次/(人?年)。因此,加強護理人員職業安全教育培訓,提供安全的醫療環境,配備充足的護患比例,提高自我防護意識,減少銳器傷漏報的發生[6]。

3.1 改善醫院安全文化氛圍,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 本次研究發現,二級醫院護士銳器傷漏報發生率明顯高于三級醫院,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根據以上分析結果,可針對銳器漏報薄弱點,實施不同層級醫院間的交流、互助,改善醫院安全文化氛圍,提供安全的工作環境,減少銳器傷的發生率,根源上減少銳器漏報發生率。有研究顯示,醫院文化對人力資源的管理起著向導、規范、凝聚和激勵的作用[7]。醫院安全文化氛圍與護士安全操作規程遵守程度呈正相關,安全氛圍越濃厚護士越遵守操作規程,并可減少銳器傷的發生率。

護理人員自身安全及心理健康也成為醫院安全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8]。目前職業防護的相關課程尚未在醫學院校普遍開展,為此,建議相關院校加強此方面的改進,加強安全防護意識。據此,醫院管理者可多種途徑加強安全職業防護的宣傳力度,制定有序的安全工作程序,加強安全管理,加強上下級溝通,創造良好的工作環境與氛圍。

3.2 加強職業防護培訓,提高職業防護意識 本次調查表明,銳器傷漏報率與護理人員工齡分布存在負相關,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管理部門在進行培訓教育時,應加強對低年資的護士的培訓力度,規范銳器傷上報流程,并建立相應的鼓勵機制[10]。及時了解和考察臨床護士的切實需求,避免盲目性。針對不同年資護士存在問題,可利用晨會交班、業務學習、護理查房等碎片化時機,對其進行多形式職業防護等強化培訓[11]。

3.3 優化人力資源配置,成立職業防護監管部門 本研究中,護士銳器傷漏報發生率與職稱兩個變量之間呈負相關,具有統計學意義(P

建議優化人力資源配置,合理排班,高層級帶低層級,實現良性循環;成立相關職業防護監管部門,簡化上報流程,建立職業暴露后的反饋、隨訪體系,包括完善職業暴露上報制度,建立便利的上報流程及相應的應急機制[12]。建立職業暴露發生后的心理干預機制和隨訪體系。管理者應負責護理人員職業暴露的后續工作,包括評價、診療、預防用藥指導及隨訪等工作,并予以經濟補助,以緩解護理人員焦慮,提高職業暴露報告意識,保障醫務人員職業健康安全。

3.4 建立個人健康檔案,關注職工身心健康 本次調查中,漏報主要原因為銳器未接觸患者、患者血液檢查結果正常、上報后得不到及時對待、時間緊、上報程序復雜,分別占23.7%、22.6%、15.4%、9.7%、8.7%,累計百分比高達80.1%。原因分析:(1)缺乏警示意識,對職業暴露所致的血源性疾病認識不足,存在僥幸心理;(2)臨床護理工作是一項高風險工作,護理人員同時面臨著工作、家庭等多方面的壓力,從而產生職業倦怠感,最終導致護理工作不能及時有效地完成,以致銳器傷申報環節的忽略[13]。

第5篇

關鍵詞:感染科;護士;自身損傷;高危因素;防護措施

   眾所周知,感染科病房是一個各種傳染病聚集且病死率及感染率高發的科室之一。于感染科內工作的醫護人員經常會接觸患者的體液、血液、分泌物及排泄物等,加之病房內的空氣污染、生物污染及心理危害等危險因素而引起的感染科護理人員的自身損傷逐漸的受到業內及社會的重視[1]?;诟腥究谱o士工作性質的特殊性,不但醫院應重視和預防對感染科護士的自身損傷事件的發生,而且護士也應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現為總結和分析發生感染科護士自身損傷的各種高危因素及預防措施,通過對曾經或正在感染科工作的護士46例進行調查,現將結果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以本院曾經或正在感染科工作的護士46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4例,女42例;年齡22~51歲,平均(32.5±11.2)歲;工齡1.5~27.5年,平均(11.3±6.4)年。其中本科13例,大專28例,中專5例;副主任護師4例,主管護師16例,初級護師18例,初級護士8例。

1.2  危險因素:對于引起感染科護士自身損傷的危險因素主要有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及生理心理危害等因素。其中生物性因素包括各種經呼吸道傳播、消化道傳播、血液傳播及特殊病菌(如細菌、病毒等)等[2];化學性因素主要為工作中因接觸有毒化學物質如戊二醛、甲醛、環氧乙烷、乙醇、甲苯、化療藥物、體溫計水銀及血壓計汞外漏等因素所致咽喉炎、職業性哮喘及細胞突變等傷害;物理性因素包括輻射、觸電、燙傷及噪音等引起的危害;生理心理危害因素主要為因護理訴求高、工作繁重、思維高度集中、精神過度緊張及心理壓力大等引起的失眠、抑郁及精神分裂等神經行疾病。

1.3  研究方法:對曾經或正在我院感染科工作的護士46例進行逐一調查,統計因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及其他等因素引起的自身損傷情況,自身損傷的鑒定以本院及上級醫院的診斷書為準。

1.4  統計學分析:采用SPSS 17.0處理數據,其中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并行χ2檢驗。

2 結果

通過統計學分析,于本院曾經或正在感染科工作的護士46例中發生過自身損傷的例數為35例,占76.09%,其中生物性因素14例(30.43%)、化學性因素15例(32.61%)、物理性因素4例(8.70%)、生理心理危害因素2例(4.35%)。

3 討論

針對引起感染科護士自身損傷的危險因素應采取的預防措施主要包括感染科綜合防護措施和個人防護措施兩大類[3]。

感染科綜合防護措施包含提高護士安全理念及防護意識和創造良好工作環境。安全理念及防護意識的培養主要通過專業的入科培訓消除新入科護士的陌生、緊張及恐懼的心理;應用多形式及多途徑的培訓方法講解感染科相關疾病的臨床表現、傳播途徑、護理、治療及消毒隔離措施等知識;通過管理培訓干預來促進護士的自身職業安全與健康意識,從而加強自身防護以減少自身損傷。良好的工作環境是降低自身損傷事件發生的基礎。病房應劃分清潔區、半污染區及污染區并設置負壓病房或加強空氣消毒,而且布局合理、通風順暢;為避免交叉感染應提供多種防護設施和用具,并采用感應式或腳踏式洗手裝置;病房常規提供隔離衣褲、工作鞋、防護衣、護目鏡、防護面罩、銳器盒、真空采血管及安全型靜脈留置針等[4]。

個人防護措施包括嚴格消毒隔離、射線性危害防護、化學性危害因素防護、職業暴露防護和生理心理危害防護等。嚴格消毒隔離要求護士提高認識、加強理論學習和貫徹落實,采用督促、培講及管理的方法落實嚴格消毒隔離制度,同時還應防止或避免環境污染;對于射線性危害防護應盡量避免或減少暴露于射線和紫外線的時間并使用隔離衣褲、防護面罩及眼鏡等工具;使用化學試劑時掌握并正確使用,同時保證易揮發試劑的密閉性,同時嚴格防護及通風;職業暴露防護的方法為加強教育及應用有效防護措施,如接種相關疫苗、正確使用醫療器材,特別是對利器的使用;生理心理危害防護時,應注重自身修養、自我疏導、自我調控、自我學習及加強溝通,樹立正確的職業信念和職業價值觀,同時還應培養興趣愛好及豐富業余活動,以減少或避免因生理心理因素引起的自身損傷。

    綜上所述,對于引起感染科護士自身損傷是客觀存在的,危險因素主要包括生物性、化學性、物理性及生理心理危害因素等。其引發的職業危害不容忽視,針對危險因素實施有效的防護措施是降低損傷的有效途徑。

4 參考文獻

[1] 李偉英,李雨思,蔣風儀.對感染科病房護士的職業暴露危險因素的分析及防護對策[J].中國實用醫藥,2010,5(35):248.

[2] 滕倩倩.護理職業損傷的風險因素及防護措施[J].護理實踐與研究,2007,4(8):59.

[3] 呂  紅.傳染科護士防護措施探討[J].中國實用醫藥,2007,2(4):120.

第6篇

關鍵詞 急診科 護士 職業暴露 防護對策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5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5.345

臨床護士因與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多,而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重癥患者及參與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主要場所,亦是暴力最常發生的場所,同時又肩負著院前急救的任務各類患者的轉運,屬于高風險科室。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接觸侵入性治療和護理操作,發生職業暴露的機率很高。因此職業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應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

臨床護士因與患者和污染物品直接接觸的機會較多,而急診科是搶救急危重重癥患者及參與處理各種突發事件的主要場所,亦是暴力最常發生的場所,同時又肩負著院前急救的任務各類患者的轉運,屬于高風險科室。在日常工作中每天都會接觸侵入性治療和護理操作,發生職業暴露的機率很高。因此職業安全問題必須引起重視,應采取針對性的防護措施。

現分析總結急診科護士工作性質,護理服務對象,職業暴露的原因,針對該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再次暴露。根據醫院管理要求,急診護士在執行治療和護理操作過程中都應采取標準預防,接觸開放性創傷,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毒物等應采取多重防護措施,以防發生職業暴露。加強自我防范意識,能有效減少或避免職業暴露。

現分析總結急診科護士工作性質,護理服務對象,職業暴露的原因,針對該原因如何采取有效措施預防再次暴露。根據醫院管理要求,急診護士在執行治療和護理操作過程中都應采取標準預防,接觸開放性創傷,患者的排泄物,分泌物,毒物等應采取多重防護措施,以防發生職業暴露。加強自我防范意識,能有效減少或避免職業暴露。

發生職業暴露的常見原因

發生職業暴露的常見原因

急診科屬于高風險科室,長期醫院對急診科不重視,風險大,待遇低,致使護理人員流動性大,新上崗人員多,對工作中發生的職業暴露的防護意識差,防護不到位而被感染。

急診科屬于高風險科室,長期醫院對急診科不重視,風險大,待遇低,致使護理人員流動性大,新上崗人員多,對工作中發生的職業暴露的防護意識差,防護不到位而被感染。

違規操作,個別護理人員怕麻煩,而延續不規范操作習慣,如接觸各種污染物時不戴手套,或手套破了不及時更換,給患者做操作不帶帽子,口罩,使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增加。

違規操作,個別護理人員怕麻煩,而延續不規范操作習慣,如接觸各種污染物時不戴手套,或手套破了不及時更換,給患者做操作不帶帽子,口罩,使職業暴露的危險性增加。

侵入操作多:服毒自殺患者大多清醒,在插胃管的過程中,大多不能配合,同時容易發生嘔吐物噴濺,而引發感染。

侵入操作多:服毒自殺患者大多清醒,在插胃管的過程中,大多不能配合,同時容易發生嘔吐物噴濺,而引發感染。

接觸銳器機會多:急診科護士在出診時患者的病情重,需要在車上輸液,注射,由于車在行駛,護士在操作時有可能被針頭及血液污染的銳器刺傷,還有的護理人員使用后的銳器放置不當,處理使用后注射器及針頭時違規操作,如使用后針頭重新套上針帽,徒手掰安瓶等都是導致銳器傷的常見原因。再則急診科護士在搶救患者時,由于時間緊迫,隨時有可能被污染的針具和銳利器械刺傷。

接觸銳器機會多:急診科護士在出診時患者的病情重,需要在車上輸液,注射,由于車在行駛,護士在操作時有可能被針頭及血液污染的銳器刺傷,還有的護理人員使用后的銳器放置不當,處理使用后注射器及針頭時違規操作,如使用后針頭重新套上針帽,徒手掰安瓶等都是導致銳器傷的常見原因。再則急診科護士在搶救患者時,由于時間緊迫,隨時有可能被污染的針具和銳利器械刺傷。

接觸不明病因的患者多:急診科的患者來時大都比較急,經常在患者未明確診斷之前,即投入搶救和治療,處置工作,做治療時又來不及戴手套,很容易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而許多是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經血液傳染的,醫護人員可因職業暴露受到感染[1]。

接觸不明病因的患者多:急診科的患者來時大都比較急,經常在患者未明確診斷之前,即投入搶救和治療,處置工作,做治療時又來不及戴手套,很容易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分泌物。而許多是乙型肝炎,艾滋病等經血液傳染的,醫護人員可因職業暴露受到感染[1]。

防護措施

防護措施

醫院加強對急診科的重視,加強對急診科護士進行崗前職業防護的培訓,使護士了解職業暴露的危險性,應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自覺做好預防性的防護措施。

醫院加強對急診科的重視,加強對急診科護士進行崗前職業防護的培訓,使護士了解職業暴露的危險性,應加強自身的防護意識,自覺做好預防性的防護措施。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工作中要嚴格按操作規程的要求去執行,如操作時應儀表端莊,衣帽整齊,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接觸患者前后應洗手,接觸不同患者之間應洗手,有效的洗手嚴格按“七步洗手法”進行。特殊情況時更應加強防護,操作時應戴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如手套破損應立即更換。

要養成良好的習慣:工作中要嚴格按操作規程的要求去執行,如操作時應儀表端莊,衣帽整齊,操作前洗手,戴口罩,接觸患者前后應洗手,接觸不同患者之間應洗手,有效的洗手嚴格按“七步洗手法”進行。特殊情況時更應加強防護,操作時應戴手套,必要時戴雙層手套,如手套破損應立即更換。

急診護士不能因為急而忽視了自身的防護,如在給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洗胃時,護士應戴口罩,圍防水圍裙,戴手套,為防止患者的嘔吐物噴濺還應戴護目鏡,夏天穿短袖工作時應加戴袖筒等,以防嘔吐物污染胳膊。

急診護士不能因為急而忽視了自身的防護,如在給有機磷農藥中毒患者洗胃時,護士應戴口罩,圍防水圍裙,戴手套,為防止患者的嘔吐物噴濺還應戴護目鏡,夏天穿短袖工作時應加戴袖筒等,以防嘔吐物污染胳膊。

銳器損傷的防護:加強急診護士對銳器危害的重視,做好防護性的防護措施。安全使用銳器,搶救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使污染機會明顯減少,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后應禁回套帽針,在配藥時應防刺傷,所有的銳器應及時正確的放入利器盒中,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管,一次性管道,污染的輔料,棉簽等應放在醫療廢物袋中專人收集運走焚燒,防止意外銳器刺傷,因銳器損傷而感染的HIV只需要0.1ml血液,而0.004ml血液足以使受損感染[2]。一旦發生銳器刺傷,應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應立即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破損處的血液,同時用流動的水沖洗,如是黏膜應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后包扎,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卡,上報感控辦,并進行傳染病系列的化驗和相應的疫苗接種,同時還應做好預防用藥和跟蹤監測工作。

銳器損傷的防護:加強急診護士對銳器危害的重視,做好防護性的防護措施。安全使用銳器,搶救時嚴格遵守操作規程,使污染機會明顯減少,使用一次性注射器后應禁回套帽針,在配藥時應防刺傷,所有的銳器應及時正確的放入利器盒中,用過的一次性注射器,輸液管,一次性管道,污染的輔料,棉簽等應放在醫療廢物袋中專人收集運走焚燒,防止意外銳器刺傷,因銳器損傷而感染的HIV只需要0.1ml血液,而0.004ml血液足以使受損感染[2]。一旦發生銳器刺傷,應采取正確的處理方法,應立即在傷口旁輕輕擠壓,盡可能擠出破損處的血液,同時用流動的水沖洗,如是黏膜應用生理鹽水沖洗,然后用75%乙醇或0.5%碘伏消毒后包扎,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卡,上報感控辦,并進行傳染病系列的化驗和相應的疫苗接種,同時還應做好預防用藥和跟蹤監測工作。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是醫院的前哨,急診科的工作繁忙而緊迫,急診科護士的工作是高奉獻,高風險的,只有在保證護理人員健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工作,所以只有提高自我的防護意識,才能減少或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

急診科是醫院的窗口,是醫院的前哨,急診科的工作繁忙而緊迫,急診科護士的工作是高奉獻,高風險的,只有在保證護理人員健康的前提下才能更好的工作,所以只有提高自我的防護意識,才能減少或避免職業暴露的發生。

參考文獻

參考文獻

1 姜玉芳.急診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范措施.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9).

1 姜玉芳.急診科護理人員職業暴露與防范措施.中國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20(9).

2 王志剛,夏嫻,樊林科,等.護士性血源職業暴露與陪護[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9,15(27):2792-2793.

第7篇

關鍵詞:針刺傷 危害 預防 減少 處理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4-7484(2011)16-0225-02

醫務人員在醫院工作期間面臨著多種職業危害,被各種污染的針頭刺傷可導致經血液傳播疾病,并可能產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職業危害的主要種類。因而,醫務人員應該意識到針刺傷的危害性,并加強醫務人員的自身防護與感染管理。

1 針刺傷的危害

現已證實20種病原體可經針刺傷接種傳播,經針刺傷接種發生感染可能發生致命后果的有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較HIV的致病性強,針刺傷發生時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傷者感染HBV,被攜帶HBV的針頭刺傷而發生乙型肝炎的危險性為1/5。另外,病原體經針刺傷口進入體內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針刺傷口都可能有破傷風桿菌的存在。

2 引發針刺傷的因素

醫務人員對針刺傷帶來的后果認識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視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導致針刺傷的發生。可能造成針刺損傷的情況有:(1)丟棄用過的針頭時;(2)給病人注射時(特別是給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時);(3)針頭用完蓋帽時;(4)更換未加帽的針頭時;(5)把已用過的空針擺放在操作臺上,然后做清潔時不慎被針頭刺傷等。

3 如何預防和減少針刺傷意外的發生

3.1 加強職業防護培訓,改變護士不安全行為

醫院對醫務人員應進行經血液傳播疾病職業防護的定期培訓,特別是對新工作人員。對臨床護士的培訓別要強調防護用物如手套的應用、醫療銳器的處理、銳器刺傷后的處理措施等,目的是提高護士的自我防護意識,糾正護士的一些不安全行為,使她們在工作中做好職業防護。

3.2 改善醫療操作環境

國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環境能有效減少醫護人員銳器刺傷的次數,如采用安全針頭注射器、提供便于丟棄尖銳物品的容器、負壓標本試管采血等。醫院應在現有的條件下,應考慮醫護人員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丟棄污染針頭等銳利廢物的容器等設施,減少醫療銳器刺傷的發生。

3.3 規范醫療廢品的處理

醫療垃圾應在衛生主管部門統一規定下在固定的場所進行焚毀。目前許多醫院在注射器、輸液器使用后,要求先將針頭取下,浸泡,收集,再進一步分類處理,在這一系列過程中,勢必增加護士及其他工作人員被刺傷的機會。如管理不嚴,讓醫療垃圾流入社會則會對大眾帶來更大的危害。

3.4 建立醫院職業暴露報告系統

醫護人員在針刺意外或黏膜接觸病人血液等職業暴露后要向有關部門報告,并得到及時的咨詢和處理。同時有關部門在收集這些數據時,可定期進行分析發生職業暴露的原因,從而尋求有效的預防措施,以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感染的危險性。

4 發生針刺傷后的處理

當不慎發生針刺傷時,應盡早報告,由醫院專門組織(如醫院感染控制科)對受傷者進行指導處理。受傷護士應配合進行各項檢測,必要的治療及流行病學跟蹤觀察,為醫院、政府部門制定控制和預防措施提供有效的資料,以減少醫務人員針刺傷的發生。護士在針刺傷后緊急局部處理的方法:盡可能擠出損傷處的血液,用肥皂水或清水沖洗;傷口應用消毒液(如70%酒精、0.2%~0.5%過氧乙酸、0.2%碘酊等)浸泡或涂抹消毒,并包扎傷口。對于HBV污染的針刺傷可接受乙肝免疫球蛋白或乙肝疫苗注射;被HIV污染的針刺傷,應及時向HIV職業暴露安全藥品儲備點報告,進行風險評估,確定用藥的必要性和方案,處理情況向主管行政部門報告,暴露后6周、12周、6個月、12個月定期檢測HIV抗體。

5 總結

在臨床工作中,針刺傷屢有發生,建立一個完整的報告制度及一個系統而全面的診斷治療體系勢在必行。進一步分析注射針刺傷的因素,保證人員配備和各種醫療保健防護用品的供應,提高防護意識,對減少杜絕針刺傷、減少醫護人員的職業性感染具有積極的意義。

參考文獻

[1] 應菊英,徐國英.急診護士對針刺傷的認識及針刺傷后的心理狀態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204-206

第8篇

【關鍵詞】 助產人員;職業危險因素;防護措施

助產人員在日常工作中, 不可避免接觸到血液、羊水, 惡露或其他分泌物, 增加了職業暴露風險, 常見的病原體主要有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淋病及梅毒等, 同時各種切割傷、針刺傷也是助產士常見的一種職業性損傷, 因此助產士一直是院內感染的高發人群, 職業防護顯得尤為重要[1]。本文選取了本市5所醫院產科助產人員40例采用問卷方式展開調查,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將選取的40例助產人員做為觀察組, 均為女性, 年齡21~55歲, 平均38.4歲;選取未及時采取防護措施的40例助產人員為對照組, 均為女性, 年齡20~57歲, 平均39.5歲。兩組助產人員在年齡、性別等基礎資料方面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式對兩組助產人員進行調查, 均由本人填寫, 調查內容包括:姓名、年齡、性別、工作年限、理論知識、防護措施、暴露風險、血源性疾病感染、銳器損傷情況、傷后正確處理情況、慢性疾病等。

1. 3 統計學方法 本次研究患者的臨床資料與數據均采用SPSS18.0統計學軟件處理, 計數資料采用t檢驗, 組間對比采用χ2檢驗, P

2 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措施

2. 1 職業危險因素

2. 1. 1 生物、物理、化學因素[2] 乙型肝炎、艾滋病主要經血液傳播, 我國在這兩種疾病的監控上也有一定局限性, 都加大了助產士的暴露風險, 尤其是一些緊急情況, 如產婦羊水栓塞、新生兒窒息、產后出血、DIC等, 搶救的同時缺乏足夠的時間允許助產士施行自我保護。在接生過程中, 助產士需要進行會陰的切開及縫合, 經常使用刀、剪、針也容易造成損傷。助產士在給孕婦做產前檢查或者接生時, 長期保持前傾前屈姿勢, 也容易造成腰背部疼痛等勞損性疾病。為保證產房無菌環境, 醫院使用各種消毒劑殺滅致病菌, 如“84”消毒液、戊二醛等, 通過揮發也會對助產士的皮膚黏膜產生損傷。產科噪音也相對較大, 造成了助產士心理上的煩躁、緊張。

2. 1. 2 自我保護意識薄弱 一些高年資的助產士, 對自己的業務水平及專業能力有較強的自信心, 認為工作出現差錯的概率極低, 因此在日常工作中, 忽略了防護工具的重要性, 譬如在忽略了工作前后的洗手, 加大了自身感染的幾率, 或者丟棄針頭忽略了套帽或者折斷針頭, 都增加了職業暴露的危險。

2. 1. 3 心理因素[3] 產科的主要工作都與母嬰安全有關, 長期高負荷高壓力的工作環境使助產士處于一種緊張疲憊的心理狀態, 同時助產士還負擔著家庭的重任, 都加重了助產士的心理負擔。隨著醫學的不斷進步, 產科對助產士的要求也日漸提高, 助產士需要不斷的學習, 提升自身專業技術能力, 同時面對醫患關系、晉級評比、人際關系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

2. 2 防護措施

2. 2. 1 提高器具的安全性 在日常工作中宣傳正確操作的重要性, 在器具銳利部分加用保護套, 正確使用盛裝銳器的容器, 容器內的物品不宜過多, 容器標識清楚, 且放置安全;在接生時, 戴手套、穿隔離衣, 必要時可戴護目鏡;行切開、縫合會陰術時, 可由助手在旁協助最好, 接生時嚴格按照醫療操作規范進行。

2. 2. 2 加強個人防護意識 定期培訓及考核, 加強助產士自我保護意識, 嚴肅處理違規者, 在最大范圍內確保助產士的安全。對飛速發展的醫護知識, 督促助產士及時更新專業技術知識, 提高業務水平, 多方面最好個人防護, 如需接觸具有傳染性的醫療廢物時, 采用適合的防護器具, 最大程度地降低風險的發生, 如發生職業暴露時, 應迅速正確處理并評估感染的風險, 采取相對應的措施。

2. 2. 3 成立風險監控部門 成立專門的風險管理部門, 可由醫院內部的醫療質量控制委員會組成, 該部門可以制定風險管理制度、提出風險干預措施、組織相關培訓、收集風險事件等, 轉變助產士的保護觀念, 對工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職業暴露都能及時有效的進行處理。制定醫療廢物分類標準, 規范正確的醫療操作行為。

3 結果

觀察組采用職業防護后的助產人員防護效果(血源性疾病感染率、銳器損傷率、傷后正確處理率)明顯高于對照組未及時采用職業防護的助產人員, 兩組數據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

4 討論

醫護人員的職業暴露與防護一直是醫院感染辦的重要工作之一, 助產士更是職業暴露的高發群體。本文通過對比研究發現, 采取職業防護, 包括:提高器具的安全性、提高器具的安全性、成立風險監控部門, 可以有效降低助產士被感染的風險, 提高其職業安全性, 同時建議與助產士及時溝通, 緩解工作壓力, 杜絕不必要的超負荷工作, 都可以起到有效的防護作用。

參考文獻

[1] 琚金梅.助產人員職業危險因素分析與對策.中國當代醫藥, 2011,18(14):158.

第9篇

【關鍵詞】艾滋病;靜脈輸液;安全管理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7-4821-02

靜脈輸液是臨床中治療、搶救病人的主要措施之一,也是臨床治療手段最基本的操作技能。采取安全管理辦法,可有效提高艾滋病患者的治療效果,減少輸液過程中不良反應的發生,是確保靜脈輸液安全的有效手段。臨床護士是艾滋病職業性暴露的高危人群之一,每天接觸患者的血液或體液污染的針頭、輸液器、輸血器等危險物品,受到感染的危險性較大。實施安全管理不僅提高了護士穿刺安全防護意識,對預防醫務人員因為職業暴露感染艾滋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護士的職業安全。

1 加強靜脈輸液安全管理的必要性

據報道,在國外醫院輸液治療比例一般為45%,在我國使用靜脈輸液途徑給藥的比例高達70%以上[1]。目前,在國內90%~95%的住院患者都需要輸液治療[2]。由于艾滋病患者機體抵抗力低下,常合并多種機會性感染或腫瘤,治療中存在用藥多的問題,長期用藥可造成血管損壞,使靜脈穿刺難度增加[3],如果實施措施不得當,不僅穿刺失敗,嚴重者會發生靜脈輸液外滲等,造成嚴重的后果,還會引起不必要的糾紛。有調查表明[4],住院病人對護理工作的意見投訴54%與輸液有關。劉慶芬等[5]調查臨床護士職業暴露發生率情況顯示:被調查的505人中,曾經發生職業暴露436人,占被調查人數的86.33%,其中針刺傷236人,占46.73%,銳器割傷111人,占21.98%,血液分泌物污染129人,占25.54%,存在很大的職業感染的危險。護士的職業風險會增加護士的壓力,易造成穿刺過程中職業暴露的發生。因此應加強靜脈輸液安全管理,強化護理安全與法律知識教育,不僅更有效保證患者治療,緩和了護患關系,同時也降低了職業風險。

2 存在的安全問題

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人們對醫療護理服務質量的需求也在不斷提高,諸多因素導致護理人力資源短缺越來越嚴重,護士日常工作量相對比較繁瑣,靜脈輸液雖是護士工作中最基本最常用的護理操作技術,但輸液過程中最易忽視其安全問題。常見的安全問題有護士安全風險意識缺乏、法律意識淡薄、院內感染知識缺乏、新藥配伍禁忌不清楚、三查七對不嚴格,靜脈穿刺技術水平有待提高、主動服務意識不強,輸液過程中溝通解釋及健康教育不到位,巡視不認真,消毒隔離不嚴格等[6-10]。這些問題的忽視,極易造成不良后果,例如穿刺不成功,給病人增加痛苦;穿刺部位的滲液,可能發生靜脈炎;使護患關系緊張;極易造成糾紛;在穿刺或拔針時不認真易發生職業暴露等。就以上常見問題,我們感染性疾病科的安全管理辦法大大降低了靜脈輸液過程中的風險,具體實施如下。

3 安全管理辦法

3.1加強法律知識的學習

科室定期組織護理人員學習《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護士條例》等相關法律知識,強化法律意識,規范護理行為,在各項操作過程中嚴格執行操作規程,同時加強護理證據的收集與管理,一旦發生意外和糾紛時,能夠拿出有力證據,懂得用法律保護自身合法權益。

3.2定期感染知識培訓

我院醫院感染管理辦公室定期舉辦醫院感染知識講座,科室每月組織大家認真學習,使全體醫務人員充分認識到醫院感染的危害性,從思想上高度重視,牢固樹立“任何患者的血液及體液或被其污染的物品都存在嚴重潛在感染”的觀念,養成良好的習慣,切實做好消毒隔離工作,避免醫院感染的發生,保障護理和醫療安全。

3.3消毒隔離及查對制度

消毒隔離是控制院內感染的重要措施之一。艾滋病患者免疫力低下,抵抗力較弱,容易發生各種機會性感染,因此保護患者免受醫院感染的威脅,同時做好自我保護,遵守消毒隔離管理制度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關鍵[1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原則,治療室應清潔、明亮,每日紫外線消毒一次,每次一小時,地面采用濕式清掃,用清水或清潔劑拖地每日1-2次,臺面每日用500mg/L含氯消毒劑擦拭;根據使用過的物品種類選擇合適濃度的氯消毒劑浸泡后清水沖洗,晾干備用;病人使用過的一次性診療或護理物品,按醫院感染管理要求進行處理;每天定專人負責檢查無菌物品有效期。接觸病人前后要洗手或用快速手消毒液洗手,手套破損隨時更換,以防交叉感染。

查對制度是在長期的臨床護理實踐中總結出來杜絕差錯發生的有效辦法,需要嚴格執行[12]??剖也扇 叭槠邔σ挥^察”制度,“三查七對”主要是操作前、操作中、操作后針對病人服藥、注射、輸液等治療前后進行查對,減少操作差錯?!耙挥^察”是觀察病人治療前病情狀況及治療后用藥的反應及效果。

3.4操作技能的加強

靜脈穿刺是護理人員最基本操作技能之一。由于我們是感染性疾病科,操作的對象是傳染性疾病患者,在穿刺過程中需要穿隔離衣,戴口罩,戴一次性橡膠手套,要保證穿刺成功,并且在穿刺時最大限度減輕患者疼痛,需提高護理人員的操作技能。科室每月進行技能培訓,主要針對靜脈穿刺的操作技巧和操作手法進行培訓,如進針方式、進針角度,固定方法等并進行考核,加強穿刺技術的練習,交流穿刺經驗。拔針時需推治療車進病房,拔針后現場毀型,醫療廢物分類處理,減少此過程中容易發生的職業暴露。

3.5有效的溝通

有資料顯示[13],多數護患糾紛發生的真正原因是由于護患雙方缺乏有效的溝通所致。由于艾滋病患者長期面臨著心理、情感、社會功能、生活方式和家庭關系、經濟條件等諸多原因,造成很多患者產生抵觸心理,不愿繼續治療,加上在治療時護理人員“武裝”的比較全面,會給病人造成心理壓力,因此針對本科室患者更顯示出溝通的重要性。溝通時說話語氣平緩,態度親和,解釋標準預防的重要性,這樣會減少病人的抵觸情緒。首先根據病人心理活動及自身的需要打開溝通話題,然后講述此次輸液的目的,方法,病人如何配合,得到患者信任,一旦操作失敗要懂得道歉,讓患者感覺到被尊重,這樣不僅能拉近護患之間的距離,使治療護理措施很好的實施,而且還可以減少醫療糾紛的發生。

3.6 巡視及健康教育

由于護士工作量較大,往往忽視了巡視的重要性,定時巡視患者,不僅僅是機械的看看病人、換瓶、填寫巡視卡等。要真正認識到巡視的目的,全面觀察患者情況,認真聽取患者主訴,詢問有無不適及輸液后的感覺,觀察滴速、靜脈針的固定情況、穿刺處有無外滲等,全面了解患者病情,并制定詳細的護理計劃。掌握科內常用藥的用法、注意事項和不良反應,及早發現問題,及時處理。巡視過程中給患者及家屬做簡單的健康宣教,使其正確認識疾病的發生發展、積極配合治療,有助于患者康復,減少患者住院日期,不僅提升了護士工作責任心,而且護患關系更加融洽。

4 討論

在醫療護理活動中存在許多已知和未知的安全隱患。平時工作中不僅要加強教育管理力度,而且要提高護士的法律觀念。靜脈輸液技術作為一種最基礎、帶有侵入性護理操作技術,對于加強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降低出現護理差錯的幾率,降低職業暴露風險,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靜脈輸液的治療效果,因此除了加強護理人員的業務培訓外,還要提高護理人員的風險應對能力,規范靜脈輸液操作,提高治療質量,是保證患者安全醫療的重要環節。

參考文獻

[1] 和惠卿,楊靜 128名臨床護士對靜脈輸液反應的認知調查[J].醫療裝備,2011,4:89-90.

[2] 王建榮.輸液治療護理實踐指南與實施細則 [M].北京:人民軍醫出版社,2009:1.

[3] 韋柳迎 風險管理流程在艾滋病患者靜脈輸液中的應用[J].內科, 2012,7 (1) :75-77.

[4] 樂美芬輸液病人的服務過程管理初探[J].護理管理雜志,2003,3(4):56.

[5] 劉慶芬,馮雁,楊順秋,寇建瓊,羅紅英 護理人員艾滋病職業暴露與防護的現狀調查[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1,17(19):2287-2289.

[6] 柯紅,鄧太美 加強護士靜脈輸液的風險管理[J].按摩與康復學,2012,3(10):229-230.

[7] 黃綺華.龔小珍 靜脈輸液存在問題原因分析及對策[J].現代臨床護理,2009,8(11):44-48.

[8] 王金娥 靜脈輸液的護理安全管理[J].臨床誤診誤治,2010,23(3):298-299.

[9] 張莉蓉,劉砂砂 國內靜脈輸液安全管理的研究進展[J].護理研究,2013,27(3):774-776.

[10] 吳宗敏,饒敏 門診靜脈輸液的安全管理[J].中國保健營養,2013,3,3:792-793.

[11] 趙雪顏 消毒隔離與護理管理相關性[J].中華醫院感染學雜志,2010,11(20):1642.

第10篇

【關鍵詞】HIV患者;破宮產;手術防護

【中圖分類號】R4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10―0110―02

艾滋病是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引起的一種傳染病,期主要傳播途徑為血液、性、母嬰,這三種傳播途徑均與產科工作密切相關,因此產科工作者面臨的職業暴露機率大大增加。本院2008年1月~2012年12月供為12例HIV患者實施破宮產手術,均未發生職業暴露和院內感染,現將手術配合及職業防護措施報告如下。

1 臨床資料

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共收治12例確診HIV感染者產婦,年齡為18歲~35歲,平均25歲,妊娠32周~40周,平均37周,12例產婦全部實施破宮產手術。

2 護理

2.1 術前準備

2.1.1 術前訪視 術前1天由巡回護士到病房了解患者病情、治療、心理狀況,向患者講解手術方法、配合要點、手術及注意事項等,實施心理護理。HIV患者多存在較嚴重的心理問題,如焦慮、自卑、多疑等,應多向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取得患者的理解和配合。

2.1.2 工作人員準備 設巡回護士兩名,洗手護士一名。參加手術人員術前應嚴格自檢,無皮膚破潰及傷口,無呼吸道感染,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業務能力。人人遵守普遍防護原則和技術操作規則[1]。

2.1.3 手術間物品準備 安排在近手術室門口位置的感染手術。提前1小時開啟層流系統,并在門口懸掛紅色隔離標識牌,謝絕人員參觀。暫時移走手術間無關物品,減少物品污染。手術間門口放置2000mg/L含氯消毒液腳墊。手術床、平車鋪一次性衛生護理墊,污物桶用黃色垃圾袋雙層包裹套用。準備一次性使用外科剖腹包一套以及一次性無菌手術衣、一次性防護面罩。

2.2 手術配合

2.2.1 巡回護士的配合 接患者至手術間,核對病人,常規建立靜脈通路。靜脈穿刺時戴雙層手套,及時將用過的針頭就近放置到銳器收集器中[2]。 禁止將使用后的針頭回套,避免針刺傷的發生。配合麻醉師實施麻醉,協助洗手護士及手術醫生上臺,協助助產士處理嬰兒。手術中配合麻醉師觀察病人的心率、血壓、呼吸等情況。嚴格限制手術間人數,不安排實習跟臺上臺。進入手術間后不得離開,若需要物品由室外巡回護士負責傳遞。

2.2.2 器械護士的配合 手術敷料采用防滲透性一次性使用外科剖腹包一套,包括手術衣4件,附背膠治療巾6塊,中單2塊,外科剖腹大單一塊,器械臺桌巾一塊,收集袋一個。手術部位采用帶有收集液體功能的手術薄膜,防止術中羊水及血液的順流污染術者及地面。切開子宮后,在羊膜囊處開一小口,吸引管對準開口吸盡大部分羊水,再取胎兒,防止羊水大量涌出造成污染。及時將其余的羊水及血液引流進收集袋中并立即吸盡。術中嚴格遵守無菌操作技術及消毒隔離制度,傳遞動作規范。對縫針、刀等銳利器械傳遞時采用“非接觸技術”,通過中介物-腎形彎盤傳遞,并提醒醫生注意傳遞,減少傳遞器械所致的刺傷危險。胎兒娩出后盡快斷臍,臍帶殘端用無菌巾包裹后將胎兒遞給助產士。胎盤娩出后置于術盆內,禁止立刻松解胎盤上臍帶殘端的血管鉗,避免胎盤內血液飛濺。術中使用的紗布以及縫線先收集在臺上收集袋內,關腹前清點紗布時,再一并傳遞給臺下巡回護士。禁止向臺下垃圾桶直接拋扔紗布縫線等,以免造成地面的污染。

2.3 術后護理

2.3.1 器械的處理 手術器械按消毒-清洗-消毒的原則來處理。由器械護士將器械白面的血液擦凈,打包并注明HIV陽性器械,由專人送往供應室進行首次高壓滅菌消毒,消毒后再有專人清洗,然后再次進行高壓滅菌消毒。

2.3.2 物品的處理 所有一次性物品裝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袋口扎死封緊,貼上HIV標識。污染液體、血液,羊水、尿液等均收集到一次性負壓吸引用收集裝置中,并在收集裝置中加入3000mg/L的含氯消毒劑,將一次性收集裝置瓶口蓋子蓋緊封死后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手術用過的刀片、縫針等銳器裝入銳器盒中,并將銳器盒密封后裝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胎盤視為醫療廢棄物直接棄于雙層黃色垃圾袋中,并在術前與患者及家屬說明,避免不必要的醫療糾紛。所有黃色垃圾袋袋口均需扎死封緊,貼上HIV標識,有專人負責送到醫院的相關部門進行處理.

2.3.3 手術間的處理 手術推床、手術間內所有物品及墻面用2000mg/L的含氯消毒液擦拭,地面用此消毒液拖擦3遍,拖布及抹布為一次性使用,使用后裝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開啟手術間層流系統凈化空氣12小時以上。此期間不得開啟手術間大門及后門。無需再進行特殊的空氣消毒,由保潔員再次常規清潔打掃后方可再次進行其他手術。

2.3.4 人員的處理 手術結束后,參加手術人員脫去手術衣、手套、防護面罩、帽子、口罩、鞋套,放入雙層黃色垃圾袋中。雙手按七步洗手法用消毒液擦洗。出手術間大門更換清潔拖鞋。經沐浴、更衣后方可離開手術室進行其他工作。

3 討論

我院成功完成12例HIV陽性患者剖宮產手術,無一例職業暴露的發生。對醫護人員進行職業防護培訓是必要的,醫護人員形成正確的職業防護意識,對降低AIDS患者的社會歧視,提高AIDS的醫療護理質量,轉換醫學模式,減少由AIDS引發的社會問題有重要的作用[3]。同時,HIV職業防護的知識培訓是手術室管理規范化的重要措施。定期加強學習,即保護醫務人員的健康,又提高了醫務人員的防護意識。嚴格執行無菌操作的規范,熟悉手術配步驟及醫生的習慣,對整個手術過程有充分的預見性。樹立全面預防的觀念,將護理防護措施落到實處,能有效的減少職業暴露和醫源性感染的發生。

參考文獻:

[1] 施加政,李明武,王忠平.HIV/AIDS圍手術期的管理[J].中國艾滋病性病,2007,13⑸:470.

第11篇

關鍵詞:血液凈化中心 護士 危險因素 預防措施

血液透析技術是一種專業性強,風險性較大的特殊治療,是治療急慢性腎功能衰竭的主要方法。血液凈化中心護士每天都要接觸患者的血液、體液等污物,暴露于多種危險中[2],易造成皮損傷和黏膜接觸暴露,有被某些血液傳播疾病的可能,是血源性傳播疾病的高危人群。針對血液透析過程中,可能會發生的主要危險因素和如何作好防護對策介紹如下:

1危險因素分析

1.1機械性損傷因素

銳利器械損傷是血透室護士最常見的職業事故,主要指針刺傷,據報道,全世界每年約有100萬意外的針刺傷,20多種血源性傳播疾病可通過針刺傷而傳播[3]。在血液透析過程中,護士每天要給患者進行動靜脈內瘺的穿刺和注射藥物,留取標本、利器回收等操作,發生針刺傷的幾率很高。手在刺破的情況下,其危害不僅限于針刺損傷的本身,接觸被污染的物品和設備而被傳播疾病,最常見最可怕的是乙肝、丙肝和愛滋病,它們通過血液傳播的效率很高,一次即可感染[4]。資料顯示:因職業引起的感染途徑中,由針刺傷所造成的職業暴露而引發血液感染占80%,可見針刺傷已經成為護士發生血液傳播性疾病最重要的傳播途徑。

1.2化學因素

透析室護士每天都要接觸大量的化學消毒劑,如過氧乙酸,冰醋酸、次氯酸鈉、甲醛,和各種透析機清洗液,消毒液,椐報道甲醛濃度過高接觸者可有食欲不振、頭疼、心悸等不適[5],并可刺激呼吸道黏膜、眼結膜,出現流淚,眼睛干燥,流鼻涕,打噴嚏等癥狀。過氧乙酸也可以通過呼吸道黏膜的接觸對人體造成直接傷害。戊二醛等均對人體皮膚、眼睛、呼吸道黏膜有刺激。

1.3生物因素

在我國,HIV已進入快速增長期,又是HBV和HCV肝炎高發區之一[6]。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的傳播途徑是血液傳播,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員一旦被患有乙肝或丙肝的病人使用過的穿刺針將手刺破,則感染乙肝丙肝的幾率很高。血液凈化中心的護士每天進行血管穿刺、體外循環、回路的沖洗,要接觸患者的血液,存在可能被感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病毒、艾滋病病毒的危險。大多透析室工作人員少,工作量大,即使皮膚完整性受損仍要堅持工作,這樣也大大增加了經皮膚感染病毒的幾率。不停的接觸來自各種原因被血液污染的物品和物品表面,很容易通過血液交叉感染,使血液透析室工作人員成為易受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

1.4物理因素

1.4.1空氣中的有害成分,如紫外線進行空氣消毒,醫護人員經常聞臭氧味。臭氧是一種具有強烈刺激作用的物質,對眼和肺有較強的刺激,長期接觸可致肺氣腫和肺組織纖維化。

1.4.2噪音血液凈化中心的噪音主要來自水處理、透析機、空調、患者的,長期在噪音的環境中工作,易使人疲勞、煩躁、頭痛和聽力下降、注意力分散等。

1.4.3大量的搬運透析粉和透析液使護士發生腰肌勞損和脊背損傷的幾率很大,不對稱的工作姿勢也會造成骨骼的損傷,如在給患者穿刺過程中需要彎腰,遇到穿刺不順利的情況,往往一個姿勢保持較長時間;透析結束拔除動靜脈內瘺針穿刺點局部壓迫止血也需彎腰操作。

1.4.4水處理及透析設備和搶救設備的頻繁使用,使透析室護士在透析過程中觸電危險的可能。

1.4.5在整個患者透析過程中,護士需要隨時觀察機器運轉情況,患者的透析反應,應對機器的報警,處理發生的各種各樣問題,長時間站立使下肢靜脈回流不暢造成下肢靜脈曲張。

1.5心理壓力

維持性透析患者終身須依賴血透維持生命,血液透析是一個特殊的工作崗位,患者每次治療在4.5~5小時之間,血液體外循環隨時有可能出現問題,隨時要分析判斷機器報警及各種檢測系統是否正常,患者不適的原因及故障排除,思想必須高度集中,這樣思想長期處在緊張之中,使人體的生物鐘受到干擾,發生職業應激。這些職業應激的影響不低于物理化學因素,可導致消化道潰瘍等疾病的發生。另血液凈化中心危重患者多、工作量大,血液凈化護士既要監測患者又要注意力高度集中的觀察機器的各項指標,經常加班加點,長時間精神壓力大,工作的超負荷,極易造成身心疲憊,產生煩躁、焦慮、抑郁情緒。

2防護對策

2.1轉變觀念,提高防范意識

目前,對醫護人員進行的教育已被大多數國家認為是減少職業暴露的主要措施[7]。血液凈化室的護士要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明確只有有效的保護自己才能更有效的保護病人,絕大多數護士職業損傷是完全可以避免或降低其損傷結果。醫護人員進入血液凈化中心要更衣,穿工作服,換鞋,戴口罩、帽子,必要時穿隔離衣;護士在進行患者血液、體液的操作時,要戴手套,發現手套破損時及時更換;當預料到血液可能飛濺到操作者的眼、鼻時,則應戴護目鏡,口罩被血液污染時,立即更換,接觸患者前后要嚴格洗手,洗手是最有效的預防感染的措施之一。無菌操作前后,接觸患者后及處理患者用物后必須徹底洗手,使用有抑菌效果的洗手液,按標準分步洗手,每完成一個血透操作,用快速消液消毒手。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應不斷強化護士的安全防護意識,加強工作操作常規、臨床技能、感染知識等培訓,在臨床工作中加強監督檢查,強化落實,并轉變護士不怕臟、不怕累的傳統觀念。

2.2嚴格執行操作流程,注意日常操作安全

護士必須戴手套和使用持物鉗夾取污染針頭、穿刺針和其他尖銳物品,并放于專用的銳器盒內按規定處理。有研究表明,如果一個被血液污染的針頭刺破一層乳膠手套或聚乙烯手套,醫務人員接觸的血量比未戴手套時可能減少50%以上,說明戴手套非常重要。如發生針頭刺傷皮膚,應盡可能擠出血液,徹底用碘伏消毒。

2.3銳器傷的預防措施

銳器傷已經成為感染HBV、HCV、HIV的主要傳播途徑,血液凈化中心護士每天進行穿刺性操作,經常接觸針頭和玻璃碎片等致傷因子。因此護士在工作中必須嚴格執行消毒隔離制度和操作規程,治療中禁止徒手攜帶的針頭等銳器,禁止手對手直接傳遞針頭、刀片等銳器;使用后的注射器針頭等銳器要立即放入銳器盒,避免二次處理。銳器盒外要有醒目警告標志;嚴格按醫療廢棄物的處理規定處理血液凈化中心的醫療廢棄物。如有損傷,應立即立即從傷口近心端向遠心端擠壓擠出血液,用清水或生理鹽水沖洗傷口。如患者為乙肝或病肝,被刺傷人員應于4h內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或在24小時內注射乙肝免疫高價球蛋白,同時進行血液乙型標志物檢查陰性者于1~3月后再檢查。并要及時向醫院有關部門匯報,給予相應的處理和登記并做跟蹤調查,填寫《醫務人員職業暴露登記表》,使護理人員在發生職業損傷后得到及時補救治療和檢查跟蹤,有效地維護職業安全。

2.4化學消毒劑預防措施

嚴格掌握化學消毒的性能、不良反應、使用方法、配制時間、實施規范管理,使用和配制時戴口罩、手套、防護鏡,防止消毒液濺出。定期開窗換氣,加強空氣流通,降低室內化學消毒劑的濃度,減少對人體皮膚、呼吸道的刺激。護士在進行血液透析操作或接觸血液、體液污染的物品時需戴口罩、袖套、手套。接裝管路及穿刺均應做到一人一幅手套。在進行復用透析處理時,需穿袖套,戴雙層手套、防護眼睛,穿防水圍裙。手套、袖套、防護圍裙及防護眼睛一直被認為是減少醫務人員血液暴露的最主要措施之一。如工作服被患者血液或體液污染,應先用1000mg/L含氯消毒液浸泡30min再清洗。如化學試劑或消毒液不慎污染皮膚或濺到眼中,應在流水下反復沖洗。

2.5防止血液傳播

上機、下機、沖洗回路操作過程中戴好手套、帽子、口罩,穿好防護服,防止血液濺到皮膚上,拔針時禁止雙手回套針帽,穿刺不成功時,遞針重新穿刺,戴好針帽傳遞,手持針頭,銳利面不要對著他人,以免刺傷。禁止用手分離污染過的針頭和注射器,配備隨手可得的符合國際標準的銳器物收集器,配備銳器物收集器被認為最理想的減少針刺傷的方法,可降低50%的針刺傷發生率,每年定期對護士查體并建立健康檔案。患者第1次透析前常規查肝功能、肝炎病原學,及時控制血液傳播性疾病的蔓延。加強對患者及其家屬衛生宣教工作,要求其嚴格執行透析室的各項規章制度,盡可能地減少交叉感染的因素。

2.6環境管理

2.6.1血透室布局合理

血透室按功能嚴格劃分為三區: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工作人員和患者均需更衣換鞋后才能進入透析室。保持室內清潔、干燥、限制人員流動,防止交叉感染。

2.6.2定時空氣消毒

透析室每日夜間使用三氧消毒機定時開機4h進行空氣消毒,注意空氣濕化,提高消毒效果。

2.6.3加強通風

每日全部患者離開后,將透析室門窗打開,自然通風30min。對于噪音防范,及時關閉隔音的門窗,及時維護機器;對患者的,對癥處理,減少病痛的折磨,做好心理護理,能安靜地接受治療。同時盡量不用紫外線,必須用時用后勿立即進入室內,待其逐漸分解為氧自行消除,并加強通風或改用循環風空氣消毒機。

2.6.4透析液和透析粉的搬運盡量使用低平車,減少工作人員的搬運,從而減少肌肉和脊柱的損傷幾率。工作中應正確運用力學原理,注意節力技巧。

2.7提高心理素質

進入血液凈化中心的護士必須經過血液凈化知識培訓,考試合格后方可上崗,同時,加強??萍寄芘嘤?提高??谱o理技能和各種異常情況的處理能力,熟悉透析器報警信息,并能及時排除。工作中,采取新老搭配,在保證患者治療的前提下盡可能減少加班、拖班,保證護士的休息,減少生理疲勞。平常加強身體鍛煉,堅持戶外鍛煉,多做有氧運動,提高身體素質,增強抵制各種損傷的能力。實行人性化管理,合理安排休息,提高護士待遇,緩解精神壓力,加強文化修養,保持樂觀向上的良好心態,心胸開闊,提高心理素質,加強心理承受壓力的能力,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服務觀。營造寬松、愉悅、團結奮進的工作氛圍,培養縝密、熱情頑強、幽默的工作團隊,將心理壓力降到最低。

3結束語

血液透析是一門技術性、專業性、責任性很強的工作,我們只要不斷提高自身理論水平和風險意識,不斷總結血液透析管理的經驗,降低血液透析中常見的護理風險,探索出更好的防范對策,為病人提供優質、高效、安全的醫療衛生服務。

參考文獻:

[1]葉任高,沈清瑞主編.腎臟病診斷與治療[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1994:602.

[2]王會.透析室護士的職業危險因素與防護[J].齊魯護理雜志,2005,11(10):1530.

[3]葉志軍,張小娟,吳峰,等,骨外科醫師,血源性病原體職業暴露風險與對策[J],實用全科醫學,2007,5(9);816-817.

[4]倪傳英,袁曉華,張敏,手術室護士職業性損傷的原因及防護措施[J],現代醫藥衛生,2004,20(18):1911.

[5]唐躍華.供應室護士職業損傷的主要危險因素及防護對策[J].當代護士,2006,8:112-113

第12篇

【關鍵詞】心理問題;心理干預;護患溝通;人性化管理

【中圖分類號】R19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7484(2012)14-0476-01

俗話講,“金眼科、銀外科,又臟又累婦產科”。產科護士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已經成為一類特殊的職業群體,她們的工作關系到母子的性命安危,她們每天都承受較大的心理壓力,既影響對孕產婦的護理,同時也會影響護士本人的身心健康,甚至直接影響著護理工作質量。因此婦產科護士的心理問題不容忽視,及時正確地進行心理干預就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作者通過分析產科護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相應的干預對策,使產科護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現將工作經驗總結如下:

1 影響產科護士常見心理健康問題

1.1 由于產科護理工作繁雜,導致護理人員內分泌紊亂

產科護理工作由于節奏快,工作繁雜、瑣碎,同樣的治療和護理工作,產科護士的勞動強度往往要比其它科室的護士高出幾倍。由于護理人員編制不足,輪班、夜班頻繁,三班倒生活無規律,生物鐘節奏被打亂,容易使人體內分泌紊亂,易造成情緒激動及不良心理狀態,嚴重地影響產科護理人員的日常工作和生活,長期下來特別容易導致心理問題。產科護士每天聽到的是嬰兒的哭鬧聲和孕婦痛苦的聲、看到的是血腥、零亂、嘈雜的環境,加上每一個產婦經常有多個家人陪伴,產科很多治療和護理工作都在家屬的監督下進行,增加了產科護士的心理負擔。特別是新上崗護士,初期面對工作總是感到信心不足,精神緊張,在危重孕產婦和新生兒急救技術、應急能力等方面欠缺,往往影響護理操作技術的正常發揮,工作不順利時就會產生焦慮、緊張、缺乏自信等心理問題,從而影響個人心理素質和臨床護理操作的發揮。

1.2 產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危險性,成為職業暴露的高風險人群

由于產科護理服務的直接服務對象為是身處分娩特殊時期的女性,并且在產科護理工作中存在許多不安全因素。另外產科日常工作中接觸患者和進行侵入性操作較多,在觀察產程、進行陰道檢查、接產時及進行產前、產后各項護理時,經常要接觸產婦的血液、羊水、陰道分泌物。另外,在對產婦進行接產、會陰切開及縫合、注射縮宮素、靜脈輸液等操作環節中,極易發生銳器傷,上述情況使產科護理人員,成為職業暴露的高危人群[1],無形中也增加了產科病房護士的心理負擔。

1.3 對產科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

面對分娩,眾多產婦的心情是復雜的,一方面為新生命的來臨感到興奮激動,另一方面又對分娩感到恐懼不安。許多產婦把分娩視為痛苦而又危險的人生關口,大多數人容易產生緊張、焦慮、恐懼擔憂等心理。隨著人們的自我保護意識、法制觀念日益增強,對產科護理工作的要求越來越高。產科護士須密切觀察產程前后和新生嬰兒的變化,不能放過每一個細節,并根據病情變化及時采取相應的治療護理措施,所以產科護士常處于高度緊張的應激狀態。另外孕婦到醫院生孩子時,有些家屬因為醫學知識缺乏,所以對我們產科護理工作人員工作的期望越來越高。

2 心理問題的干預措施

2.1 加強婦產科護理人員的培訓

通過開展崗前培訓,使低年資護士真正深刻體會增強工作責任心是保證護理工作質量的首要前提,護理人員應具有科學嚴謹的工作態度,在工作中本著對病人高度負責的精神,嚴格執行各項操作規程,認真巡察病人。能夠認識到護理工作的重要性,激發其工作的主觀能動性,學會換位思考,假如我是患者是什么感覺,這樣就減少不必要的矛盾和沖突。

2.2 良好的護患溝通

作為一名產科護理人員,只有正確地運用護理溝通技巧,可更好地促進醫患良好溝通。同時良好的護患溝通是建立護患和諧關系的橋梁,作為產科護士要在治療護理前后要向患者及家屬作好解釋及注意事項,在暴露病人隱私部位時注意遮擋,顧及病人的心理感受。盡量少用專業術語,少用命令式的口氣。每一位懷胎十月的孕婦,都是盼望自己能夠順利度過分娩關口。在分娩的時刻,她們特別希望得到護理人員的心理上的支持。因此,護理人員應創造安靜、舒適的住院環境,使孕產婦入院就感到溫馨如家。護理人員在進行護理操作要認真、細致、規范,運用恰當的形體語言,可使病人消除顧慮,增加信任感。護理人員鼓勵孕產婦消除緊張與焦慮的心情,樹立信心,從而順利分娩。

2.3 提高婦產科護士的心理素質

過大的心理壓力能使人過度疲勞,當護士面對各種工作壓力而出現心理問題時,作為管理者應為護士的心理健康提供幫助,體現以人為本,應盡可能減輕護理人員的工作強度,采取科學的方法合理分配人員,以緩解因工作緊張而導致的心理壓力,應盡量為護士提供一個心理上感到安全、寬松、積極的工作氛圍;為減少產科護理人員銳器傷的發生,使用后的銳器直接放入防滲漏、耐刺的收集盒,減少銳器暴露,配備必要的防護隔離措施[2],做好護士的職業防護;對新來的護士做好心理疏導.讓他們及早認識特殊的工作環境應盡快適應,使環境因素的不良影響降到最低。通過對產科護理人員實施相應的心理干預,結合婦產科護理工作的特殊性,有的放矢的對產科護理人員進行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另外開展培訓,使婦產科護士通過不斷提高專業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術水平,在工作中善于平衡自己的心態,學會駕馭自己的情緒,通過各種積極的方式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我激勵的能力[3];巧妙交替腦力與體力勞動,盡可能提高自己的心理耐受力,一旦在工作或生活中受阻,及時調節,提高適應能力,遇到病人家屬情緒激動時要學會忍耐、避免與家長爭吵。

3 討論

護士是護理工作的核心,也是直接進行護理的醫院成員[4]。產科作為醫院的重要科室,產科護理工作量較大,擁有較高心理及業務素質的產科護理人員隊伍更是開展優質護理服務的前提。本文作者通過分析產科護士在工作中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采取相應的干預對策,使產科護士保持健康的心理狀態,以豐富的專業理論知識、嫻熟的操作技術、良好的溝通技巧,為廣大孕產婦創造一個寬松的休養環境,最大可能地取得患者和孕產婦的信任和配合,從而進一步了提高婦產科護理質量。

參考文獻

[1] 甘明霞,產科護士潛在職業危險因素及防護 [J] 實用醫技雜志,2007.14.:20.

[2] 張秀娟,齊繼紅,助產士職業暴露的原因分析及管理對策[J],中國誤診學雜志,2008,29(8):7139-7140

免责声明以上文章内容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或网友上传,不代表本站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仅供学习和参考。本站不是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出版社。

在线客服 发表咨询 加急见刊 文秘咨询 期刊咨询
主站蜘蛛池模板: 稷山县| 通海县| 若羌县| 曲松县| 安新县| 光泽县| 中方县| 临漳县| 肥乡县| 曲阳县| 宁城县| 鱼台县| 五华县| 湘潭市| 大悟县| 赣州市| 建德市| 满洲里市| 伊金霍洛旗| 社旗县| 兰溪市| 扎赉特旗| 同心县| 扶绥县| 余江县| 民勤县| 化州市| 淮安市| 鸡东县| 顺平县| 舞阳县| 巴彦淖尔市| 视频| 古蔺县| 丹阳市| 武山县| 永登县| 婺源县| 佛教| 襄城县| 韩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