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8-12 21:09:5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地質災害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地質災害;分布規律;發育特征;邢臺縣
中圖分類號:P5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地質災害發育類型
通過實地調查.區內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包括滑坡、崩塌、泥石流、地面塌陷及地裂縫5種,野外調查共發現地質災害點191處,以滑坡災害多發,占到調查點總數的67.01%。
2.1 滑坡
區內滑坡為128處,其中土質滑坡103處,巖質滑坡25處。土質滑坡控滑結構面為覆蓋層與基巖接觸面,滑動面普遍與坡面近乎一致,滑動面產出較為簡單,多具有一級滑動的特點, 在降雨作用下,沿傾斜的基巖面產生滑動,如白岸鄉西就水村南坡滑坡(圖1)。巖質滑坡控滑結構面為層內軟弱面,滑動帶多為云母片巖,泥巖,如將軍墓鎮牛旺村滑坡(圖1)。
滑坡以淺層滑坡為主,滑體厚度一般在1~8m,占滑坡總數的98.5%,中層滑坡2處,分別為白岸鄉南就水村南坡滑坡和路羅鎮桃樹坪村滑坡,滑體平均厚度大于10m。區內中型滑坡4處,小型滑坡133處,分別占地面調查滑坡點數的2.9%和97.1%。滑坡主導因素為降雨。
圖1 白岸鄉西就水南坡覆蓋層-基巖接觸面滑坡剖面圖
圖2將軍墓鎮牛旺村基巖層內軟弱面滑坡剖面圖
2.2 崩塌
崩塌調查點為53處,其中巖質崩塌50處,土質崩塌3處。規模等級均為小型。
2.3 泥石流
調查點為4處,按物質組成劃分,以泥石流為主,泥石流共3處,占75%,水石流有1處,占 25%。規模均為小型。
2.4 地面塌陷
本區的地面塌陷主要是長期大量開采煤炭石膏礦及菱鎂礦資源,形成采空地面塌陷。共調查地面塌陷5處,其中以石膏礦采空區的地面塌陷占2處,煤礦開采塌陷3處,規模等級3中型、2小型。
2.5 地裂縫
區內1處,分布于晏家屯鎮龐馬村東北角,規模為小型。
3地質災害分布規律
3.1空間分布規律
區內地質災害點主要分布在三個區(圖3),三個區分為為西部中低山區、中部丘陵區和東部平原區,地質災害發育點數分別為185處、25處和1處。西部中低山區地形切割強烈,溝谷發育,巖石強烈風化,節理裂隙發育,降水集中,滑坡、崩塌及泥石流地質災害發育;中部丘陵區及東部平原區采礦活動強烈,地面塌陷災害較多,穩定性較差地面塌陷均在該區域內,而其它鄉地質災害較少發生。
3.2時間分布規律
邢臺縣1963年、1996年和2000年是地質災害的多發年,這三年發生的地質災害占地質災害總數的96%,其發生頻次與月平均降雨量呈良好的正比關系,滑坡、 崩塌集中發生在 6~9月份的雨季, 集中降雨是其主要誘發因素之一。
圖3 邢臺縣地質災害多發區分布圖
4 地質災害發育特征
4.1 滑坡
調查區面積1983km2,野外調查共發現滑坡變形點為128處,平均點密度為0.06個/km2,具有災害數量多,密度高,變形模數大的特點。
調查區內絕大多數滑坡屬于前部受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影響,在前部產生臨空和變形。由于覆蓋層結構松散或巖體破碎,受降雨入滲影響,滑體極易飽和,抗剪強度降低,并在松散巖土與基巖接觸面處形成滲流軟弱帶而產生滑坡。牽引式滑坡為110處,占滑坡點數的80.3%,變形破壞表現為前緣局部滑塌或掉塊,前緣變形破壞較后緣明顯;推移式滑坡18處,變形特征表現為后緣拉張裂縫,調查區內只發現白岸鄉西就水村南坡滑坡具有明顯的圈椅狀形態,后緣滑壁保留較完好,滑體滑移特征明顯。
4.2 崩塌
調查的崩塌點數量相對滑坡滑坡要少,占調查災害點數總數的41.4%,威脅公路的崩塌為42處,主要分布在邢左公路、邢和公路、邢昔公路及202省道沿線,威脅居民點崩塌為17處,主要分布在西部中低山區的路羅鎮、漿水鎮、北小莊鄉及城計頭鄉,在中部丘陵區發育2處。崩塌規模雖無大、中型,但是由于瞬間發生,速度快,不易躲避,因此造成的危害很大,尤其是區內威脅居民點崩塌,人為不合理地改變了坡體的形態,致使坡體應力發生變化, 局部應力集中,常常導致崩塌發生,造成較嚴重的災害。土質崩塌變形模式主要為滑移式,基巖崩塌主要存在傾倒式和拉裂式兩種類型。
4.3 泥石流
主要分布在路羅川和宋家莊川上游的中低山區,屬于溝谷型泥石流,主溝縱坡在250‰以下的有2處,介于250‰與450‰之間的有2處。調查區4處泥石流災害均發生于1996年8月,物源以松散殘坡積、崩坡積、洪積為主,其次為人工棄土。據調查,泥石流形成區和流通區區分不明顯,堆積區不顯著,物源呈點狀分布,松散物源儲量不多,但山區多年年平均降水量為684.8mm,全年降水70%以上集中在6~9月,特別是7~8月份,降水多為暴雨,豐富而集中的降雨為泥石流形成提供充足的水源條件。
4.4 地面塌陷
本區的地面塌陷主要是長期大量開采煤炭及石膏資源,形成采空地面塌陷。
采煤引發地面塌陷3處,主要分布在羊范鎮的北部和西部,塌陷總面積2128m2,地面塌陷的范圍、方向、形狀與采空區的范圍、方向、形狀基本一致, 發生時間一般滯后井下采煤3 ~ 4年;石膏礦開采引發地面塌陷5處,本區的石膏礦體賦存于奧陶系中統馬家溝組中部,呈似層狀、透鏡狀產出,礦體厚度大,范圍相對煤礦要小,且石膏易被水軟化等特點,所以石膏礦的地面塌陷具有突發性和不可預見性,危險性大。如2005年11月6日震驚全國的邢臺縣北尚汪礦區塌陷事件,造成37人死亡;2006年6月29日邢臺縣郭村石膏礦發生塌陷,形成深度大于15m,面積約7850m2的塌陷坑。
4.5 地裂縫
區內共1處,目前發現的地裂縫1處,位于晏家屯鎮龐馬村東北角向東北延伸1500m,整體方向西南~東北向,地裂縫可見寬度一般5~25cm,斷續分布,該裂縫為水平拉裂,從而導致房屋裂縫0.5~1.2cm,損壞房屋18間,發現于2010年3月初,目前停止活動,發展趨勢為減弱。根據現有資料的調查,邢盛煤礦和邢北煤礦位于龐馬村西南角,由于采礦會產生采空沉陷以及伴生的地裂縫可能性,同時表層巖性為粉質粘土、中砂,其下為中粗砂,為上細下粗的地層結構,過渡地下水開采也有形成地裂縫的可能性,
5結論
( 1 )本次1:5地質地質災害詳細調查主要工作方法采用資料收集、野外調查并輔以必要的山地工程等,始終重視地質災害及其隱患的形成地質條件, 地質災害發育與分布規律以及形成機理的調查。筆者認為,本次調查所采用的技術方法是可行的, 詳細調查成果必將在邢臺縣地質災害防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 2 ) 降雨和人類不合理工程活動的雙重作用,是誘發調查區地質災害的最積極因素。目前調查區內還有156處重大隱患點,嚴重威脅附近居民生命及財產安全。 當地政府必須引以高度 重視,堅持“以人為本”、“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方針,加強對主要地質災害隱患點防治工作,以達到減災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河北省邢臺地市山區地質災害調查報告》,邢臺縣地質礦產局,1991~1992。
第一條為加強對地質資料的管理,保護地質資料匯交人權益,充分發揮地質資料對資源保護、開發與經濟建設的作用,根據國務院《地質資料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的規定,結合本省實際,制定本辦法。
第二條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地質資料的匯交、保管和利用,適用本辦法。
依照《條例》規定應當向國家匯交的地質資料,其匯交、保管和利用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執行。
第三條本辦法所稱地質資料,是指在地質工作中形成的文字、圖表、聲像、電磁介質等形式的原始地質資料、成果地質資料和巖礦芯、各類標本、光薄片、樣品等實物地質資料。
本辦法所稱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是指為滿足工程建設項目需要,開展地質工作所形成的各類成果地質資料,包括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壓覆礦產資源調查與評價、工程地質勘查(察)、水文地質勘查、工程物探等形成的地質資料。
第四條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對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的領導,督促有關部門依法履行職責,將地質資料管理工作經費納入財政預算。
第五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負責本省地質資料匯交、保管和利用的監督管理。
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所屬的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以下簡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承擔地質資料的保管和提供利用工作,受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的委托承擔地質資料的接收和驗收工作。
發展改革、經貿、建設、交通、水利等部門應當協同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做好地質資料管理工作。
第二章地質資料的匯交
第六條在本省行政區域以及本省管轄的海域內從事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探礦權人或者采礦權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政府出資的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工作項目,承擔有關地質工作的單位為地質資料匯交人。
前二款規定以外的地質工作項目,出資人為地質資料匯交人。匯交人可以委托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直接匯交。有多個出資人的,各出資人共同承擔地質資料匯交義務。
第七條地質資料匯交范圍依照本辦法附件所確定的范圍執行。
除成果地質資料(包括文字報告及附圖、附表、附件等)、國家規定需要匯交的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外,其他原始地質資料和實物地質資料由匯交義務承擔人匯交地質資料目錄。
原始地質資料已在成果地質資料中反映的,可以免交原始地質資料復印件。
依照《條例》第九條規定,應當向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匯交的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將其地質資料目錄同時抄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八條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人應當依照《條例》第十條第(四)項規定的期限匯交地質資料。
工程建設項目地質工作已先行通過驗收或者分階段驗收的,自驗收之日起180日內匯交地質資料。
第九條匯交人應當匯交兩份紙質資料以及相應的電子文檔,紙質資料內容與相應的電子文檔資料內容應當一致。
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地質資料時,應當隨附勘查許可證或者采礦許可證的復印件。
匯交經過評審、鑒定、驗收的地質資料,應當隨附評審、鑒定、驗收的正式文件或者復印件。
第十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應當自收到匯交的地質資料之日起15日內完成驗收,對驗收合格的,出具地質資料匯交憑證;對驗收不合格的,退回匯交人補充、更正后,在60日內重新匯交。
第三章地質資料的保管和利用
第十一條匯交的地質資料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集中保管。
其他不需匯交的地質資料由承擔地質工作的單位自行歸檔保管,其目錄應當于每年3月底前報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十二條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地質資料的整理、保管、保密、利用制度,配置保存、防護、安全等必要設施,配備專業技術人員,保障地質資料的完整和安全。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的館舍建造以及設施配置參照國家有關檔案館設計規范執行。
地質資料檔案工作人員應當忠于職守,維護史實,遵紀守法,具備相應的地質資料檔案管理專業知識。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相應的工作人員管理制度,加強對工作人員的教育、培訓和考核。
第十三條探礦權人、采礦權人匯交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至勘查許可證、采礦許可證有效期屆滿止對資料內容予以保護;有效期屆滿之日起30日內將其資料內容予以公開。
前款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予以公開。對資料內容需要保護的,匯交人應當在匯交時辦理保護登記手續,保護期自辦理保護登記之日起計算,最長不得超過5年;需要延續保護的,匯交人應當在保護期屆滿前30日內,到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延期保護登記手續,延長期限不得超過5年,未辦理延期保護登記手續的,不再予以保護。
第十四條政府出資開展地質工作形成的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自匯交之日起90日內向社會公開,無償提供全社會利用,不得辦理保護登記手續。
前款所稱具有公益性質的地質資料的范圍按照國家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制定的《關于公益性地質資料范圍的公告》執行。
依照本辦法第二十四條的規定補交的地質資料,匯交人補交時未提出保護申請的,不再辦理保護登記手續。
第十五條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只公開資料目錄。但是匯交人書面同意提前公開其匯交的地質資料的,自收到書面同意函件之日起,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予以公開。
第十六條保護期內的地質資料可以有償利用,有償利用的具體事項由利用人與地質資料匯交人協商確定。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因救災需要,查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查閱人應當持同級人民政府或者省級有關部門出具的介紹信、查閱人工作證,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無償提供查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也可以根據相關應急預案的規定,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主動提供查詢服務。
縣級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關部門因規劃、決策、行政管理需要查閱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經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同意后,由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無償提供查閱。
第十七條已經公開的地質資料,任何單位和個人持單位證明或者本人身份證等有效證件,可以查閱、摘錄、復制。復制地質資料的,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可以收取復制工本費。工本費的具體標準由省價格行政主管部門核定。
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應當建立地質資料信息服務網絡系統,公布地質資料目錄,提供查詢服務。
第十八條涉及國家秘密或者著作權的地質資料的保護、公開和利用,按照保守國家秘密法、著作權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第四章法律責任
第十九條對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為,《條例》等法律、法規、規章已有法律責任規定的,從其規定。
第二十條違反本辦法第七條第四款和第十一條第二款規定的,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責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處1000元以上1萬元以下的罰款。
第二十一條匯交的地質資料經驗收不合格,匯交人逾期拒不補充、更正的,視為不匯交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依照《條例》第二十條的規定給予行政處罰。
第二十二條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對其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由有權機關按照管理權限依法給予行政處分;造成損失的,依法予以賠償;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一)違法披露、提供利用保護期內地質資料的;
(二)限制他人查閱、摘錄、復制已經公開的地質資料的;
(三)未按規定保管地質資料,造成地質資料損毀、散失或者保密地質資料泄密的;
(四)超過核定的標準收取復制工本費的;
(五)其他、、的行為。
第五章附則
第二十三條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的原始檔案,由各級城市建設檔案機構按照《*省城市建設檔案管理辦法》的規定接收和管理,匯交人應當將其復制件匯交至省地質資料檔案機構。
第二十四條本辦法實施前,匯交人依法應當匯交而沒有匯交的地質資料,由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組織清查后,按照《條例》和本辦法的規定補充匯交;其他由各承擔地質工作單位自行歸檔保管的地質資料的目錄,于本辦法實施后180日內報送省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自2008年9月1日起施行。
附件:1.*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2.*省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3.*省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細目附件1
*省成果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其地質圖、礦產圖。
二、礦產地質資料
(一)礦產勘查地質資料:各類礦產勘查地質報告、礦產資源儲量報告。
(二)礦產開發地質資料:各類礦山生產的勘探報告、資源儲量報告、閉坑地質報告。
三、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
(一)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
(二)供水能力≥3萬方/日的地下水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報告。
(三)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報告,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報告以及巖溶地質報告。
四、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流行區的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三)建設工程引起地質環境變化專題調查報告,國家級重點工程和國家、省級開發區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
(四)地質災害防治工程勘查報告。
(五)一、二級地質災害危險性評估報告。
五、地震地質工作資料
地震地質調查、考察、研究報告。
六、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區域物探、區域化探調查報告;物探、化探普查、詳查報告;遙感地質報告;國家級重點工程和國家、省級開發區以及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探、化探報告。
七、地質、礦產科學研究及綜合分析資料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科技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報告以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二)礦產產地資料匯編、礦產儲量表、成礦遠景區劃、礦產資源總量預測、礦產資源分析以及地質志、礦產志等綜合資料。
八、其他地質資料
旅游地質、農業地質、深部地質、火山地質、第四紀地質、新構造運動以及土壤、沼澤調查等地質報告。附件2
*省工程建設項目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資料分類資料匯交細目〖3〗指標單位匯交范圍備注水利與漁業水利工程(水庫)庫容量億立方米≥0.1灌溉工程受益面積萬畝≥5標準海塘、江堤保護耕地萬畝≥100水產冷庫儲藏能力噸≥5000漁業港口大中型交通鐵路鐵路干線鐵路隧道長度米≥1000鐵路橋梁長度米≥1000火車站等級級三級以上公路等級級一級以上港口、碼頭大中型獨立公路大橋長度米≥1000獨立公路立交橋型式互通式公路隧道長度米≥1000飛機場飛行區指標4C及以上內河通航建筑通航噸級噸≥300通信電信樞紐、通信調度中心縣(市、區)級以上通信工程電纜長度公里≥500電力核電站所有抽水蓄能電站所有水電站裝機容量萬千瓦≥5火電站單機容量萬千瓦≥5輸變電工程電壓萬伏≥22工業鋼鐵廠年產量萬噸≥100石油化工廠年加工原油萬噸≥50水泥廠年產量萬噸≥100氟化工廠年產單體萬噸≥4其他工業企業占地面積畝≥200非城區50畝以上輸油、氣管線長度公里≥120沉井、沉箱、過江管線、頂管工程及架空索道大中型教科文衛(獨立)學校在校人數人≥3000高教園區占地面積畝≥200體育場(館)座位座≥2000影劇院座位座≥1200會展中心大型醫院、療養院床位張≥500城市建設
基礎設施城市道路長度公里≥3隧道長度米≥250橋梁(含立交、高架)長度米≥100地下鐵道所有城市防洪工程保護人口萬人≥20城市引、供水工程日供水萬噸≥5水廠日供水萬方≥5燃氣廠日供氣萬方≥30城市污水處理廠日處理污水萬方≥5住宅區、商業區和城市改造工程占地面積畝≥200城市垃圾處理場容積萬方≥500人防掘開式工程底層面積平方米≥3000坑地道工程長度米≥1500其它糧食中轉庫及儲庫庫容億斤≥1.5油庫庫容萬方≥5冷庫儲藏能力萬噸≥1火藥庫建筑面積萬平方米≥2其他重點工程地下儲庫、洞(硐)室省級以上一般建筑樓層數層≥20高聳構筑物高度米≥100高邊坡工程高度米≥100礦山(甲類)年產礦石萬噸≥10乙類礦山≥100旅游區、地質公園等建設項目省級以上項目新建村莊人口人≥1000附件3
*省原始地質資料匯交細目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
各種原始測試數據、鑒定結果、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含數據庫),實際材料圖,主干剖面實測和修測剖面圖,物化探、重砂成果圖。
二、礦產地質資料
(一)礦產勘查地質資料:工程布置圖、鉆孔柱狀圖,重要槽探、坑探、井探圖,各種巖礦測試、分析數據匯總表(或數據庫),各類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有關物探、化探原始地質資料。
(二)礦產開發地質資料:各中段采空區平面圖、剖面圖,探采對比資料,各類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
三、水文地質資料
各類工程布置平面圖,所有鉆孔柱狀圖,各類試驗、測試、監測原始數據、測量結果匯總表,有關物探、化探原始資料。
四、工程地質資料
軟土地區鉆進基巖鉆孔柱狀圖、不良地質工點控制性鉆孔柱狀圖、深度超過30米的鉆孔柱狀圖、實際材料圖,各類工程布置圖。
五、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
各類工程布置圖、實際材料圖、鉆孔綜合成果圖,各種調查、測試、監測原始數據及測量結果數據匯總表。
六、物探、化探地質資料
各類測量、分析測試原始數據匯總表,實際材料圖。
二、參加人員:全系統所有正式在編工作人員。
三、選拔賽項目及范圍
根據縣級國土資源行政主管部門工作職責、國土資源所職責和工作人員能力標準,分為局屬各部門、國土資源所兩個層次,按業務分線設置選拔賽項目。
(一)局屬各部門
1、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調整報件制作,建設用地指標申請報件制作。
2、地籍:土地登記調查表審核,土地權屬糾紛調處,建立土地登記發證賬。
3、用地:建設項目預審報件制作,具體建設項目供地報件制作,農村個人建房用地審核,建立具體建設項目供地賬。
4、耕保:農轉用報件制作,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報件制作,建立農轉用賬、土地開發整理復墾賬、征地賬。
5、礦管:采礦權設置程序,建立采礦權年審賬。地質災害防治專業知識。
6、執法監察:制作違法用地現場勘測、詢問筆錄、責令停止違法行為通知書、行政處罰決定書、犯罪案件移送報告、黨政紀處分建議書,建立違法用地案件查處賬。起草調查報告。
7、信息化建設:計算機軟件維護,地籍信息管理系統基本操作,土地利用現狀信息系統基本操作。
(二)國土資源所
1、地籍:填寫土地登記調查表,建立土地登記發證賬。
2、用地:具體建設項目供地基礎材料,填寫農村個人建房用地審批表,建立具體建設項目供地和農村個人建房用地賬。
3、耕保:組織農轉用“一書兩方案”等基礎材料,組織土地開發整理復墾項目立項材料,征地“告知、確認、聽證”實務,建立農轉用、土地開發整理復墾、征地賬。
4、礦管:地質災害巡查賬制作,突發性地質災害應急處置。填寫地質災害防治人員轉移避險統計表。建立采礦權年審賬。
5、執法監察:填寫執法巡查賬,制作違法用地現場勘測、詢問筆錄、行政處罰決定書,建立違法用地案件查處賬。起草調查報告。
四、選拔賽時間、內容、形式
選拔賽時間:11月中旬前完成;
內容:①業務政策必答題:占20分;②實務操作:占80分。
形式:實地或模擬現場,審核相關具體項目申請材料,制作相關報件材料或案件執法文書,建立業務賬。
五、選拔賽具體名額
縣局根據全員參與、擇優選拔的原則,確定縣國土資源系統代表隊參賽成員。
1、局機關:
根據規劃、地籍、用地、耕保(除農轉用外)、執法監察、礦管等具體業務,各選拔2名;
農轉用業務項目涉及多個科室,將選拔3人(作為1組);
信息化建設項目選拔1名。
2、各國土資源所:
根據地籍、用地、耕保、礦管、執法監察等具體業務,各選拔國土資源所工作人員2名參加。
上述參加人員不得兼項。
3、除縣局選拔的參賽選手外,鼓勵干部職工以個人名義參加大比武,自由報名者經市局同意后可參加單項比武。
六、選拔賽業務學習參考范圍
1、省廳年3月編寫的《省國土資源系統干部培訓教材》。
2、市局5月《國土資源政策法規選編》。
3、5月以后國務院、國土資源部、省政府、省廳、市政府頒發的有關政策和文件。
4、土資〔〕60號《市國土資源所規章制度工作流程管理帳》中的46個賬。
七、獎勵辦法
經選拔參加市局大比武活動的人員(包括個人或小組),取得優異成績的,除享受市局獎勵外,縣局將同時給予獎勵。其中第一名各獎1000元,第二名各獎800元,第三名各獎600元,第四至第九名各獎300元。
以個人名義參加大比武的,也參照執行上述獎勵規定。
八、工作步驟
1、制訂下發選拔參加業務大比武活動實施方案。
2、分線舉行業務培訓。
3、11月上中旬,舉行選拔賽,確定參加全市業務比武具體人員。
4、12月上旬,參加全市業務大比武活動。
5、12月下旬,縣局對優勝者進行表彰獎勵。
九、幾點要求
1、本次大比武活動是今年市局組織開展的一項重要活動,是“坐標式”管理的全面深化,是提升隊伍綜合素質的有力舉措。市局屆時將邀請省廳領導現場觀摩,我們要予以高度重視。
第二條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及管轄海域從事地質工作的單位和個人,應當按照本辦法的規定向國家匯交地質資料。
第三條匯交地質資料的單位和個人的合法權益受法律保護。
第四條全國地質資料機構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機構是地質資料匯交的管理機關,負責地質資料的收集、保管和提供使用,并對地方、基層單位的地質資料匯交工作進行檢查、監督和指導。
第五條地質資料匯交范圍按本辦法附件規定辦理。
第六條地質資料從審查批準或者驗收合格之日起,按照下列規定的期限匯交:
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區域物、化探和航空遙感地質報告以及大中型礦區的勘探報告,二年以內匯交。
二、除前款規定外的其他地質資料一年以內匯交。
第七條地質資料的匯交份數規定如下:
一、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一式二份。
二、除前款規定外的其他地質資料一式四份。
第八條匯交地質資料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向所在省、自治區、直轄市地質資料管理機關提交資料。匯交一式四份的地質資料,其中二份由地方地質資料管理機關轉送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機關。
第九條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當符合下列要求:
一、附有礦產儲量委員會或者上級主管機關對地質資料審查批準的正式文件,或者委托單位對地質資料正式驗收的憑據。
二、完整、齊全。經行政、技術負責人和編寫人簽名蓋章,并蓋有匯交單位的印章。
三、資料正文及其附件的規格為:長27厘米,寬19厘米(標準16開本)。附圖按同樣規格進行折疊,圖簽折在外面。
四、文字報告編有頁碼,并印有章節、附圖、附表及附件目錄。附圖、附表、附件編有順序號。附圖順序號依序一張一號。
五、使用膠板紙或者其他利于長期保存的紙張印刷。
六、正文、附表、附件不得用易銹蝕的金屬物裝訂。
第十條匯交的地質資料應當按下列規定印制:
一、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區域物、化探報告等,文字、表格應當鉛印或者膠印,圖件應當膠印。
二、礦區詳查、勘探報告以及石油地質、海洋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地熱地質、環境地質、地震地質、遙感地質和物、化探普查、科研等成果的文字報告,應當鉛印或者膠印;圖件表格應當膠印或用其他利于長期保存的方法印制。
三、其他地質資料,包括計劃外承包項目等地質資料,也要印制清晰,著墨牢固。
第十一條匯交的地質資料不符合本辦法第九條、第十條規定的,匯交資料的單位或者個人應當按照資料管理機關的要求在限期內補充、修正、完善后重新辦理匯交手續。
第十二條借閱、使用下列各項地質資料,資料管理機關應當提供資料目錄,按照國家有關規定,提供有償服務:
一、部門、地方政府、企業、事業單位和個人用于國家預算外項目所需的礦產地質、水文地質、工程地質、環境地質、海洋地質等可獲得經濟收益或者避免經濟損失的普查、詳查、勘探資料。
二、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會同計劃部門規定的其他有償使用的地質資料。
第十三條第十二條規定以外的地質資料,由資料管理機關無償提供借閱使用。
第十四條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以任何名義擅自將館藏的資料,或者借閱復制的資料用于轉讓或者營利活動。
第十五條地質資料管理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嚴格執行本辦法,秉公辦事,對各匯交單位和個人一視同仁,做好地質資料的接收、借閱和咨詢等服務工作。
第十六條各有關主管部門不得對地質資料匯交、借閱工作施加任何違反本辦法規定的行政干預。
第十七條對地質資料的匯交、借閱工作產生爭議的,由資料管理機關會同有關單位或者部門協商解決,協商無效的,由國務院或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的計劃主管部門裁決。
第十八條違反本辦法第六條規定不按期匯交資料的,由資料管理機關提出警告、通報,并限期補交;無正當理由不按期補交的,可處以1萬元以下的罰款,并停止其借閱地質資料,直至補交為止。
第十九條違反本辦法第十五條、第十六條規定的,應當給予有關領導和責任人員行政處分。
第二十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資料管理機關可停止其借閱資料1至3年,沒收違法所得,處以5萬元以下的罰款;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應當依法追究刑事責任。資料管理機關的工作人員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的,應當由其上級主管部門或者監察部門予以行政處分或經濟處罰。
第二十一條違反本辦法第十四條規定,使資料匯交單位或者個人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的,該單位或者個人可以向有關部門提出申訴,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
第二十二條第十八條和第二十條規定的行政罰款收入一律上繳國庫。當事人對行政罰款處罰不服的,可以向處罰機關的上一級主管部門提出申訴;對上一級部門處理決定不服的,可以在收到處理決定之日起15日內向人民法院。期滿不又不履行的,由作出處罰決定的機關申請人民法院強制執行。
第二十三條國務院核工業主管部門負責管理放射性礦產地質資料的匯交工作,并接受全國地質資料管理機關的業務指導。
第二十四條中外合資、合作和外國投資項目的地質資料匯交,按照本辦法規定執行。
第二十五條本辦法由國務院地質礦產主管部門負責解釋。
第二十六條本辦法自之日起施行。1963年5月30日國務院批準的《全國地質資料匯交辦法》同時廢止。
附件:
地質資料匯交范圍
一、區域地質調查資料,包括:各種比例尺的區域地質調查報告及圖件。
二、礦產地質資料,包括:礦產普查、詳查、勘探和礦山開發勘探及閉坑地質報告。
三、石油、天然氣地質資料,包括:
(一)石油、天然氣地質普查、詳查、勘探報告,油(氣)田開發階段的地質總結報告及油(氣)資源評價報告。
(二)基準井、參數井、超過工作區探井平均深度1000米的超深井、新區重點探井、日產原油500立方米和天然氣50萬立方米以上高產油、氣井的完井地質報告,以及試油(氣)總結報告。
四、海洋地質資料,包括:海洋(含遠洋)地質礦產調查、地形地貌調查、海底地質調查、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物化探及海洋鉆井(完井)地質報告。
五、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資料,包括:
(一)區域的或國土整治、國土規劃區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和地下水資源評價、地下水動態監測報告。
(二)大中城市、重要能源和工業基地、港口和縣(旗)以上農田(牧區)的重要供水水源地的地質勘察報告。
(三)鐵路干線,大中型水庫、水壩,大型水電站、火電站、核電站,重點工程的地下儲庫、洞室,主要江河的鐵路、公路特大橋,地下鐵道、3公里以上的長隧道,港口碼頭、航道、運河等國家重要工程的初步設計和技術設計階段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四)單獨編寫的礦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報告,地下熱水、礦泉水等專門性水文地質報告以及巖溶地質報告。
(五)重要的小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六、環境地質、災害地質資料,包括:
(一)地下水污染區域、地下水人工補給、地下水環境背景值、地方病區等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二)地面沉降、地面塌陷、地面開裂及滑坡崩塌、泥石流等地質災害調查報告。
(三)建設工程引起的地質環境變化的專題調查報告,重大工程和經濟區的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報告等。
七、地震地質資料,包括:自然地震地質調查、宏觀地震考察、地震烈度考察地質報告等。
八、物、化探和航空遙感地質資料,包括:區域物探、區域化探和物、化探普查、詳查報告;航空遙感地質報告及與重要經濟建設區、重點工程項目和與大中城市的水文、工程、環境地質工作有關的物、化探報告。
九、地質、礦產科學研究成果及綜合分析資料,包括:
(一)經國家和省一級成果登記的各類地質、礦產科研成果報告及各種區域性圖件。
關鍵詞: 地質災害特征; 地質災害形成條件
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包括自然因素或者人為活動引發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財產安全的山體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地裂縫、地面沉降等與地質作用有關的災害。
武定縣位于滇中高原北部,云貴高原西側,云南省中部,山脈、河流的走向受構造控制,縣域內96%的區域為山地,地形陡峻,巖土體結構類型復雜,加之為類工程活動不斷加強,至武定縣成為云南省地質災害危害較為嚴重的縣市之一。地質災害發生的頻次逐年遞增,受地質災害危害所帶來的損失逐年增加,人民生命財產受到一定程度的威脅,其不僅影響了當地受災害威脅群眾的正常生產生活及社會的穩定,還極大地破壞了境內的生態環境,從而制約了當地人民群眾的脫貧致富以及全縣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本文以“武定縣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項目為依托,對武定縣地質特征進行總結,對地質災害的形成機理進行分析。為武定縣工程建設中防災減災和工程防治、地質災害監測預警提供可靠的理論依據,促進地質環境保護與社會經濟協調發展均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際意義。
1. 武定縣地質災害特征
1.1 地質災害類型特征
據調查,武定縣地質災害類型有滑坡、崩塌、泥石流三種害類型共195個地質災害點,滑坡分為崩坡積堆積滑坡、沖洪積堆積滑坡、殘坡積堆積滑坡及巖質順層滑坡;崩塌分為拉裂式崩塌和滑移式崩塌;泥石流分為溝谷型和山坡型。
三種地質災害類型中,以滑坡居多。滑坡155個,占地質災害點總數的78.68%;崩塌18個,占地質災害點總數的8.63%;泥石流22處,占地質災害點總數的11.17%。地質災害規模等級以小型為主,占66.15%;其次為中型,占26.85%,其余所占比例均小于10%。(詳見圖1、圖2)
1.2 地質災害分布特征
(1)空間分布
根據調查統計,武定縣地質災害主要分布于河流沿岸及谷坡地帶,如金沙江、金沙江支流勐果河及各級支溝沿岸狹谷地帶。勐果河及其支溝沿岸谷地地帶是地質災害集中發育的地區之一,該區域分布有地質災害點103處,占全縣地質災害總數的40.08%;金沙江流域沿岸分布有地質災害點30處,占全縣地質災害總數的21.01%。(詳見圖3、圖4)
(2)時間分布
降雨是誘發地質災害的重要因素。武定縣的年平均最大降水量996.9mm,降水量在時間上分配不均,5月~10月為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90%以上,因此,每年的5月~10月成為了武定縣地質災害高發時段。本次調查的地質災害點中,幾乎全部都是發生在5月~10月,尤以發生在6、7、8、10月為多,占全部地質災害的80%以上。(詳見圖5)
2. 武定縣地質災害形成條件分析
2.1 基礎條件
(1)地形地貌與地質災害
由于地殼的抬升作用,武定縣地貌成因以構造作用為主,并遭受長期、強烈的侵蝕和切割作用,縣域內溝壑縱橫,山巒疊嶂,地勢陡峻,多為高、中山溝谷地貌,谷嶺高差300m~1456m。地形陡峻是滑坡產生的重要條件,據統計區內地質災害發育地形坡度31°~40°的最多,為70個,占總數的32.3%;21°~30°坡度之間的有30個,占總數的30.4%;41°~50°坡度之間的有39個,占總數的19.84%;10°~20°坡度之間的有11個,占總數的10.12%;大于50°的發育5個,占滑坡總數的7.4%。對于泥石流而言,陡峻的地形則是必備條件,區內22條泥石流溝平均縱坡降為100‰~300‰,流域內山坡坡度為30°~50°,如此陡峻的地形使降水形成的地表徑流具有很大的勢能和動力。
(2)地層巖性與地質災害
武定縣域內地質災害的發育與地層巖性關系密切,多數地質災害均發育于白堊系上統江底河組(K2j)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泥巖、鈣質頁巖,白堊系上統趙家店組(K2z)泥質粉砂巖、砂質泥巖,白堊系上統馬頭山組(K2m)石英砂巖夾鈣質粉砂巖、泥巖,侏羅系中統張河組(J2z)泥巖、泥灰巖、鈣質泥巖夾細至中粒長石石英砂巖,侏羅系下統馮家河組(J1f)泥巖、泥質粉砂巖、粉砂質泥巖,奧陶系下統紅石崖組(O1h)頁巖夾粉砂巖、泥質粉砂巖中。(詳見圖6)。
從巖性上看,崩塌、滑坡、泥石流主要發育于泥巖、粉砂巖泥巖、鈣質泥巖、泥質粉砂巖和含鹽膏砂泥巖及夾煤線的地層中,這些巖層抗風化能力差,易風化,殘坡積層厚,遇水易軟化甚至崩解,易于崩塌、滑坡、泥石流的形成。
(3)地|構造與地質災害
地質災害的產生是在各種內、外力地質應力作用下,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過程所形成的產物,其影響因素是多種多樣的,而斷裂在本區是最為重要的一個構造影響因素。一個區的構造活動可以表現在地殼的升降、斷裂活動、地震活動等方面。構造活動對滑坡、崩塌地質災害的發育特征、空間展布等有著直接或間接的影響。
武定縣位于元謀―綠汁江深斷裂與普渡河斷裂的夾持區域,武定斷裂穿越縣區,屬抬升區,新構造運動較強烈。一方面,強烈的構造運動使巖體的完整性受到破壞,巖石破碎,巖體風化程度深,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的發育提供了有利條件;另一方面,新構造運動造成的地殼彈性變形,導致武定地震多發,而地震活動又常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發生。
2.2 誘發因素
(1)降雨與地質災害
武定縣的地質災害基本上都是降雨誘發型,降雨為首要影響因素。降雨對地質災害形成條件的影響體現在地表水作用和地下水作用兩個方面。地表水作用是指降雨工況下,由于淺表層巖土體的吸水和水力輸移,使得下滑力增加,抗滑力降低,進而發生失穩。后者是指降雨工況下,下滲的地下水使得坡體內部空隙水壓力發生劇烈的變化,根據有效應力原理,隨著空隙水壓力的增大,有效應力隨之減小,從而引起坡體內部土體顆粒之間或者是結構面上的摩擦力減小,降低斜坡的穩定性。經調查統計,武定縣近年來經歷的多次地質災害群發事件,均與大規模強降雨有關。
通過多次降雨型地質災害事件的資料分析發現,區內地質災害不僅受到降雨強度的影響,而且與有效降雨量有關。地質災害事件可以分成兩種不同的降雨情形:一種是降雨時間持續較短,突發單日暴雨,驟雨量超過150mm,單日降雨量過大成為誘發災害發生的主要因素;另一種是災害發生前3日~5日內有持續強降雨過程,單日雨量大于40mm,累計降雨量大于300mm,有效降雨總量成為誘發災害的主要因素。這與云南省氣象部門對省內降雨型滑坡泥石流事件的統計結果基本一致,即滑坡泥石流發生臨界降雨量包括前期有效降雨量和日降雨量等兩個方面。
綜上所述,無論哪種類型,暴雨都成為誘發武定縣各種地質災害的主導因素。因此,降雨量成為武定縣地質災害預警預報以及群測群防工作開展的一個重要判據。
(2)河流侵蝕作用與地質災害
武定縣沒有天然湖泊,人工水庫也很少且規模較小,水體對地質災害的影響就是河流對地質災害的侵蝕作用。區內主要河流為金沙江、勐果河及眾多支流。勐果是武定縣境內最大的金沙江支流,發源于貓街舊長沖村關天山南麓,向北流經貓街、高橋、插甸、田心、東坡,從白馬口注入金沙江。全長103km,總落差1804m,比降17.5‰;流域面積1736.5km2,平均流量11.36m3/s,平均徑流總量3.776億m3,支流眾多,武定縣地表水多匯入該河。
由于河谷切深大,兩岸坡度陡,植被破壞嚴重,巖體強度低,使勐果河流域成為地質災害密集發育地帶。調查發現勐果河流域地質災害共發育88處,占全縣地質災害總數的40.1%。
(3)人類工程活動與地質災害
武定縣人類工程經濟活動不斷擴大和加速,毀林開荒、城鎮及鄉村建設、修筑公路、開礦采石、興修水利、放牧及粗放式的陡坡開挖耕種(或灌溉用水下滲)等工程建設和經濟活動,促進了工農業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改變了地質環境和生態環境,使武定縣自然環境較脆弱,在降雨、地震等作用下形成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的機率較高,產生了眾多人為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
經統計,主要由人為產生的滑坡達41個,占滑坡總數的26.45%。因此,人類工程經濟活動是地質災害影響因素中重要的不可忽視的因素。
3. 結論與建議
(1)武定縣地質災害總體以滑坡、泥石流居多,規模以小型為主,中型次之。地質災害主要沿河谷沿岸及谷坡地帶分布,多集中于雨季暴發。(2)武定縣地質災害的形成是內動力與外動力相互作用的結果,內動力與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及地質構造密切相關,外動力直接誘發因素為降雨、地震及人類工程活動等。(3)根據武定縣地質災害的類型及分布特點、形成條件分析,武定縣地質災害防災減災工作應結合各區段地質環境條件特點進行規劃,工程措施及搬遷避讓相結合,雨季應做好災前預報工作。尤其應加強地質環境保護意識,避免人類工程活動對地質環境造成大面積破壞,深切割河谷地帶地質環境條件較脆弱的片區應明確為工程禁建區。
參考文獻:
[1] 呂建中, 武定縣1/5萬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R], 2014.
[2] 吳偉, 范柱國, 張紅兵, 馬玲, 云南省山地地質災害及防治對策[J], 甘肅冶金, 2005,27(3):78-81.
[3] 鐘立勛. 中國重大地質災害實例分析[J]. 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螅 1999(3):1-10.
[4] 潘懋, 李鐵鋒.地質災害學[M].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detailed investigation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in Yuanmou County, all kinds of geological disasters were analyzed and classified, and with the method of combining qualitative and quantitative evaluation, disaster-prone level division and zoning evaluation of Yuanmou County were conducted,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geologi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control in key areas.
關鍵詞: 元謀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區評價
Key words: Yuanmou County;geological disasters;disaster prone degree;zoning evaluation
中圖分類號:P69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7)11-0167-03
0 引言
元謀縣是地質災害多發縣之一,從2003年到2016年期間的四次區劃調查過程中,地質災害點由83個增長為163個,且災害爆發頻率卒年增高,嚴重威脅著人民群眾的生命和財產安全。為此,筆者對云南省元謀縣地質災害的類型做了詳細統計,并對元謀縣進行了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及分區評價,旨在為該區開展地質災害重點區域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1 地理與地質環境概況
①自然地理:元謀縣位于云南省北部,行政區劃隸屬于云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東倚武定,南接祿豐,西鄰大姚,北接四川省會理縣,西南與牟定接壤,西北與永仁毗連。該縣行政區劃為元馬鎮、黃瓜園鎮、羊街鎮、老城鄉、平田鄉、新華鄉、物茂鄉、江邊鄉、姜驛鄉及涼山鄉等3鎮7鄉。元謀縣屬南亞熱帶干熱季風氣候,5-10月為雨季,雨季降水量占全年的80%以上。境內溝谷縱橫,河網密布,河流多具季節性,具統計常流河16條。
②地形地貌:元謀縣東西寬42km,南北長82km,呈南北向長條形展布。境內四周山巒環抱,東南高,西北低,中部為元謀盆地。根據地貌成因類型、形態及其組合,元謀縣可分為侵蝕構造高中山地貌、構造剝蝕低中山丘陵地貌和斷陷盆地堆積地貌三類。
③地層巖性:元謀縣境內出露地層主要為中生界“滇中紅層”,其次為元古界昆陽群變質巖、震旦系灰巖和少量晉寧期侵入巖,盆地內分布有新生界湖積、沖洪積地層。
④地質構造:元謀縣位于云南山字型構造前弧西翼,構造行跡近南北向,北西向。主要構造有三條,元謀大斷裂:位于元謀盆地以|三臺山山麓地帶,向北越出境進入四川稱昔格達斷裂,向南進入楚雄稱綠汁江大斷裂,總長達數百公里,對區域地質構造起著控制作用。斷裂總體傾向東,元謀盆地傾向西,傾角74~90°。斷裂破碎帶明顯,寬50~150m;羊街向斜:位于羊街壩子西側,向南延至測區外,區內長17km,近南北向,核部地層為K2x,兩翼地層為K2z,東翼地層傾角30°,西翼12°;灰旦向斜:位于灰旦以西,境內長2.5km,核部地層為K2x,兩翼地層為K2z,東側地層傾角較緩,一般6~10°,西側稍陡,傾角30°左右[1]。
2 地質災害類型及統計
在國外,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統計分析是地質災害評價的重要方法[2-3]。地質災害對人們的生產生活產生巨大的威脅,對生命財產有巨大的破壞作用,所以地質災害的統計具有重要的防治和研究意義。
通過本次地質災害詳細調查野外調查結果統計,截止2016年11月,元謀縣累計確認地質災害(隱患)點163個,其中滑坡為76個,泥石流為61個,崩塌為25個,地面塌陷為1個。主要災害分類如下:
2.1 滑坡的類型
滑坡為縣域內最為發育的地質災害,本次調查共計有76處,占地質災害總數的46.63%。
調查區滑坡類型,根據滑體物質組成,可劃分為土質滑坡、碎塊石和巖質滑坡三類;根據滑體厚度,均屬于淺層滑坡;根據滑坡體規模,可劃分為小型和中型兩個等級滑坡。其中,小型滑坡68處,占滑坡總數的89.47%,中型滑坡8處,占滑坡總數的10.53%。
2.2 崩塌的類型
元謀縣構造運動強烈,新構造運動活躍,風化強烈,巖體節理裂隙發育,河谷切深,卸荷裂隙發育,容易形成崩塌。經統計,區內共有崩塌25處。
根據形成機理,區內崩塌類型為拉裂式、滑移式及錯斷式,鼓脹式及傾倒式未見。經統計,區內有拉裂式崩塌13處,錯斷式崩塌10處,滑移式崩塌2處。按斜坡類型劃分,自然巖質為17處,自然土質為8處。依危巖體規模可分為小型、中型和大型崩塌三個級別。其中小型崩塌14處,中型崩塌6處,大型崩塌5處。
2.3 泥石流的類型
泥石流是縣域內較為發育的地質災害(隱患)類型。本次調查共計有61處,占縣域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37.42%。其危害性位居各災害類型之首。調查區泥石流類型根據流域形態,可劃分為溝谷型泥石流和坡面型泥石流兩類。根據規模可分為小型、中型、大性和巨型四個等級,其中小型泥石流31處,占泥石流總數的50.82%;中型泥石流25處占泥石流總數的40.98%,大型泥石流4處,占泥石流總數的6.56%。巨型泥石流1處,占泥石流總數的1.64%。
2.4 地面塌陷類型
地面塌陷在縣境內發育極弱,本次調查僅計1處,占地質災害(隱患)點總數的00.61%。系人工開挖防空洞后未采取充填防護措施導致頂板陷落所致。其危害性小,位居各災種之末。
3 元謀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區劃及分區評價
地質災害易發性是在一定范圍內地質災害發生的容易程度和多發程度,它主要反映的是地質災害發生的歷史和現狀,有一定的預測性。易發程度區劃和分區評價是當前研究的熱點問題[4]。
3.1 地質災害易發區劃分原則
由于地質災害(隱患)的發育形成條件異常復雜,根據元謀縣的具體情況在進行地質災害區劃時應遵循以下六條原則:定性分析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區內相同、區際相異的原則;就高不就低和完整性的原則;主導因素為主和因素可對比性的原則;過去指示未來的原則。
3.2 地質災害易發性定性評價
①地質災害孕育條件分析:地形地貌、地層巖性和地質構造是調查區孕育地質災害的主導因素,尤其以地層巖性及地貌條件最為突出。
h域內地貌類型可劃分為侵蝕構造高中山地貌、構造剝蝕中山丘陵地貌和斷陷盆地堆積地貌三類。縣域內侵蝕構造高中山及構造剝蝕低中山丘陵地貌單元內地形坡度較陡,且溝谷發育,縱坡比降大,支溝發育。為滑坡、崩塌及泥石流發育提供了良好的地形地貌條件。
縣域內分布有七個工程地質巖組,其中砂礫石、砂質粘土、粘土多層土體、薄-中厚層狀軟硬相間泥巖、砂巖及頁巖巖組、中厚層狀較堅硬-堅硬千枚巖、花崗片麻巖巖組廣泛分布,且上述巖組土體結構松散;巖體完整性差,結構面發育,巖體極為破碎,透水性強。上述巖組分布地段極易孕育滑坡、崩塌及誘發溝谷暴發泥石流。
②地質災害誘發因素分析:降雨、人類活動和河流是調查區誘發地質災害的主要因素,尤以降雨最為突出。縣域內雨季由5月至10月,持續時間長,年降雨量583.1mm,且暴雨頻發。河流、溝谷極為發育,此外以道路、礦山、鄉村建設及陡坡耕種等破壞地質環境的人類活動日益加劇。
③地質災害歷史和現狀分析:縣域內累計發育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63處,據不完全統計,共計造成36人死亡與失蹤,造成經濟損失8976.2萬元。縣域內現有地質災害隱患點125處,威脅的人口為49861人(扣除重復人口595人)、財產182204.76萬元(扣除重復統計財產640萬元)。地質災害(隱患)點主要分布縣域內金沙江沿岸及其支溝內、金沙江以南龍川江、元謀斷裂沿線及東側三臺山、縣域西側的白草嶺山脈等三個區域。
④定性分析結論。根據元謀縣地質災害(隱患)的孕育條件、誘發因素及災情、險情,可將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及低易發區三個等級,其中金沙江沿岸及其支溝內、金沙江以南龍川江、元謀斷裂沿線及東側三臺山屬高易發區;縣域西側的白草嶺山脈屬中易發區,其余地區屬低易發區。
3.3 地質災害易發性定量評價
采用地質災害綜合強度指數方法進行地質災害易發性定量評價,即將工作區劃分為若干面積相等的單元,按照統一量化標準,對影響地質災害發育的各要素(地質、地形地貌、氣候及人類工程活動等)進行量化,定量求取每個評價單元的地質災害綜合強度指數,然后進行易發性區域劃分,并以定性分析為基礎對分區界線進行調整和修正。具體方法步驟如下:
①單元網格的劃分。以包含地質背景和地質災害(隱患)資料的1:5萬地形圖為底圖,運用柵格數據處理方法對工作區進行網格剖分,按2×2km2的面積大小,將全縣剖化成605個評價單元格。以此作為評價、劃分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域的基本單元。
②評價因子的選擇。根據區劃原則和元謀縣實情,選擇災點密度、地貌類型、地形坡度、巖土體類型、地質構造、植被覆蓋率及人類活動強度等7個因素作為易發性區劃的評判因子,并按照一定的標準對7個因子進行分級賦值,為地質災害強度指數運算提供數據。
③地質災害綜合強度計算。
1)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指數計算: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指數(Zx)用災點密度求得,表1。
2)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指數計算: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指數(Zq)按以下公示計算。
式中:Ti-評價單元各評判因子的賦值(表2);Ai-各評判因子權值(表3)。
3)地質災害綜合強度指數計算:地質災害綜合強度指數(Z)按以下公式計算。
式中:Z――地質災害綜合危險性指數;Zx――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指數;r1――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權值(取0.4);Zq――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指數;r2――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權值(取0.6)。
地質災害發生以后,存在大量潛在地質災害隱患點的區域,發生地質災害的可能性相應較大,故在地質災害易發性分區評價時,潛在地質災害強度權值取值比現狀地質災害強度權值要高,即現狀取0.4、潛在取0.6。
3.4 地質災害易發性區劃結果及分區評價
采用定性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方式,將元謀縣的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劃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及低易發區三個等級。按照地質災害的地域分布特征,可將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為相應的亞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可分為2個亞區,中易發區分為1個區,低易發區分為2個亞區。見表4,圖1。
3.4.1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Ⅰ)
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分布于縣域北部及東部,面積765.81km2,占縣域面積37.88%。根據環境地質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分為2個亞區。該區域分布主干構造元謀大斷裂,新構造運動強烈,間歇性急劇抬升,地震運動頻繁;主體屬高中山地貌,地形起伏大,深切河谷發育;地層以”滇中紅層”為主,巖體軟硬相間,破碎,結構面發育,風化層發育,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工程特性較差;沖溝發育,坡面完整性較差,植被覆蓋一般到較差;公路建設、鄉村建設等人類活動強烈。區內地質災害發育較密集,以泥石流、滑坡為主,崩塌次之,活動強烈,各類地質災害點有116處,災害點密度0.15個/km2,規模以小-中型為主,部分為大型,歷史災情嚴重,潛在危害程度以中-大為主。
3.4.2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Ⅱ)
地質災害中易發區分布于縣域西南及南部,包括新華鄉、平田鄉、羊街鎮及老城鄉部分地區,面積748.61km2,占縣域面積37.03%。區內屬于構造侵蝕高中山及構造剝蝕中山丘陵地貌,該區域分布主干構造元謀大斷裂以次級斷裂,新構造運動強烈,間歇性急劇抬升,地震運動頻繁;地層巖性為”滇中紅層”及昆陽群變質巖,巖體軟硬相間,破碎,結構面發育,風化層發育,第四系松散堆積層工程特性一般;溝谷較發育,坡面完整性一般,植被覆w一般到較好;公路建設、鄉村建設等人類活動強烈。區內地質災害發育較密集,以滑坡、崩塌為主,少見泥石流,活動較強烈,各類地質災害點有37處,災害點密度0.05個/km2,其中滑坡25處、崩塌7處、泥石流5處。規模以小-中型為主,部分為大型,歷史災情較嚴重,潛在危害程度以中-小為主。危害對象以村寨及道路。
3.4.3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Ⅲ)
地質災害低易發區分布于縣域北部及龍川江以西,面積507.27km2,占縣域面積25.09%。根據環境地質特征及地域分布特征,分為2個亞區。本區域構造不發育;屬以構造剝蝕中山丘陵地貌為主,一般地形坡度
4 結論
①元謀縣地質災害主要有滑坡和泥石流為主,其次為崩塌,地面塌陷也有發育;滑坡和崩塌多發生在松散土體中和地質構造發育部位;泥石流是縣域內較為發育的地質災害類型,其危害性位居各災害類型之首。
②在定性評價和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基礎上,對元謀縣地質災害易發程度進行分區,地質災害易發程度分為高易發區、中易發區及低易發區三個等級。按照地質災害的地域分布特征,可將地質災害易發區分為相應的亞區,地質災害高易發區可分為2個亞區,中易發區分為1個區,低易發區分為2個亞區,對元謀縣進行災害易發程度分區,為區域防治工作提供參考。
參考文獻:
[1],黃杰,等.云南省元謀縣地質災害詳細調查報告[R].中國有色金屬工業昆明勘察設計研究院,2016.
[2]工亮亮.滑坡、泥石流地質災害評價方法國內外研究進展綜述[J].地球,2014(6):37.
1.1水文地質學科涵義與研究對象
地下水即是賦存于地面以下巖石空隙中的水。地下水的功能主要包括:資源、生態環境因子、災害因子、地質營力與信息載體。地下水及賦存地下水的介質還具有一些另外的功能。水文地質學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是與地下水及其賦存介質的功能相聯系的。
1.2水文地質學的定義
地下水這一名詞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地下水是指賦存于地面以下巖土空隙中的水;包氣帶及飽水帶中所有含于巖石空隙中的水均屬之。狹義的地下水僅指賦存于飽水帶巖土空隙中的水。
水文地質學(hydrogeology)是研究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規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學科。它研究在與巖石圈、水圈、大氣圈、生物圈以及人類活動相互作用下地下水水量和水質的時空變化規律以及如何運用這些規律興利除害。
1.3水文地質學研究的范疇及任務
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科學,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分布、運動和形成規律,地下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地下水資源評價、開發及其合理利用,地下水對工程建設和礦山開采的不利影響及其防治等。在不同環境中,地下水的埋藏、分布、運動和組成成分均不相同。查明上述各方面狀況,可為科學地利用或防治地下水提供根據。水文地質學對地下水的研究,著重自然歷史和地質環境的影響,同主要用水文循環和水量平衡原理研究地下水的地下水水文學關系密切,只是研究的側重點稍有不同。
1.4水文地質學及分支
隨著科學的發展和生產建設的需要,水文地質學又分為區域水文地質學、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球化學、供水水文地質學、礦床水文地質學、土壤改良水文地質學等分支學科。近年來,水文地質學與地熱、地震、環境地質等方面的研究相互滲透,又形成了若干新領域,如環境水文地質學、地下水資源管理、同位素水文地質學等。隨著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人類對生態環境的影響到了舉足輕重的地步,與環境生態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迅速增長。
水文地質學是從尋找和利用地下水源開始發展的,圍繞實際應用,逐漸開展了理論研究,目前已形成了一系列分支。
1.4.1地下水動力學
地下水動力學是研究地下水的運動規律,探討地下水量、水質和溫度傳輸的計算方法,進行水文地質定量模擬。這是水文地質學的重要基礎。
1.4.2水文地球化學
水文地球化學是水文地質學的另一個重要基礎。研究各種元素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和富集規律,利用這些規律探討地下水的形成和起源、地下水污染形成的機制和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遷移和變化、地下水與礦產形成和分布的關系,尋找金屬礦床、放射性礦床、石油和天然氣,研究礦水的形成和分布等。
1.4.3供水水文地質學
供水水文地質學是為了確定供水水源而尋找地下水,通過勘察,查明含水層的分布規律、埋藏條件,進行水質與水量評價。合理開發利用并保護地下水資源,按含水系統進行科學管理。
1.4.4礦床水文地質學
礦床水文地質學是研究采礦時地下水涌入礦坑的條件,預測礦坑涌水量以及其它與采礦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
1.4.5農業水文地質學
農業水文地質學的內容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為農田提供灌溉水源進行水文地質研究;二是為沼澤地和鹽堿地的土壤改良,防治次生土壤鹽堿化等問題進行水文地質論證。
1.4.6水文地熱學
地熱是一種新的能源,如何利用由地下熱水或熱蒸汽攜至地表的地熱能,用來取暖、溫室栽培或地熱發電等,以及地下熱水的形成、分布規律,以及勘察與開發方法等,是水文地熱學的研究內容。
1.4.7區域水文地質學
區域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區域性分布和形成規律,以指導進一步水文地質勘察研究,為各種目的的經濟區劃提供水文地質依據。
1.4.8古水文地質學
古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質歷史時期地下水的形成、埋藏分布、循環和化學成分的變化等。據此,可以分析古代地下水的起源與形成機制,闡明與地下水有關的各種礦產的形成、保存與破壞條件。
地下水的形成和分布與地質環境有密切聯系。水文地質學以地質學為基礎,同時又與巖石學、構造地質學、地史學、地貌學、第四紀地質學、地球化學等學科關系密切。工程地質學是與水文地質學是同時相應發展起來的,因此兩者有不少內容相互交叉。
地下水積極參與水文循環,一個地區水循環的強度與頻率,往往決定著地下水的補給狀況。因此,水文地質學與水文學、氣象學、氣候學有密切關系,水文學的許多方法也可應用于水文地質學。地下水運動的研究,是以水力學、流體力學理論為基礎的,并應用各種數學方法和計算技術。
2 水文地質學演化歷史與發展現狀
2.1水文地質學發展簡史
人們早在遠古時代就已打井取水。中國已知最古老的水井是距今約5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古文化遺址水井。古波斯時期在德黑蘭附近修建了坎兒井,最長達26公里,最深達150米。約公元前250年,在中國四川,為采地下鹵水開鑿了深達百米以上的自流井。中國漢代鑿龍首渠,是一種井、渠結合的取水建筑物。在利用井泉的過程中,人們也探索了地下水的來源。法國帕利西、中國徐光啟和法國馬略特,先后指出了井泉水來源于大氣降水或河水入滲。馬略特還提出了含水層與隔水層的概念。
1855年,法國水力工程師達西,進行了水通過砂的滲透試驗,得出線性滲透定律,即著名的達西定律,奠定了水文地質學的基礎。1863年,法國裘布依以達西定律為基礎,提出計算潛水流的假設和地下水流向井的穩定流公式。1885年。英國的張伯倫確定了自流井出現的地質條件。奧地利福希海默在1885年制出了流網圖并開始應用映射法。
19世紀末20世紀初,對地下水起源又提出了一些新的學說。奧地利修斯于1902年提出了初生說。美國萊恩、戈登和俄國安德魯索夫在1908年分別提出在自然界中存在與沉積巖同時生成的沉積水。1912年,德國凱爾哈克提出地下水和泉的分類,總結了地下水的埋藏特征和排泄條件。美國邁因策爾于1928年提出了承壓含水層的壓縮性和彈性。他們為水文地質學的形成作出了重要貢獻。
泰斯于1935年利用地下水非穩定流與熱傳導的相似性,得出了地下水流向水井的非穩定流公式即泰斯公式,把地下水定量計算推進到了一個新階段。20世紀中葉,蘇聯奧弗琴尼科夫和美國的懷特在水文地球化學方面作出了許多貢獻。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在地下水的賦存、運動、補給、排泄、起源以至化學成分變化、水量評價等方面,均有了較為系統的理論和研究方法。水文地質學已經發展成為一門成熟的學科。
20世紀中葉以來,合理開發、科學管理與保護地下水資源的迫切性和有關的環境問題,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同時,人們對某些地下水運動過程有了新的認識。1946年起,雅可布和漢圖什等論述了孔隙承壓含水層的越流現象。英國博爾頓和美國的紐曼分別導出了潛水完整井非穩定流方程。
由于預測地下水運動過程的需要,促進了水文地質模擬技術的發展,20世紀30年代開展了實驗室物理模擬,40年代末發展起來的電網絡模擬,到50—60年代在解決水文地質問題中得到應用。
由于電子計算機技術的發展,70~80年代,地下水數學模擬成為處理復雜水文地質問題的主要手段。同時,同位素方法在確定地下水平均貯留時間,追蹤地下水流動等研究中得到應用。遙感技術及數學地質方法也被引進,用以解決水文地質問題。對于地下水中污染物的運移和開采地下水引起的環境變化,引起廣泛的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加拿大的托特提出了地下水流動系統理論,為水文地質學的發展開拓了新的發展前景。
2.2國外水文地質學發展現狀
水文地質學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它是基于地下水在地質單元內運移時所發生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而發展起來的,水文地質學是研究地下水的數量和質量隨空間和時間變化的規律,以及合理利用地下水或防治其危害的學科。水文地質學誕生于19世紀中期,在20世紀初,依據法國水文地質學理論原則(A.Hazen,C.Slichter,F.King,O.Mainzer等),美國水文地質科學家發展了實用水文地質學的應用。與此同時,德國和奧地利的水文地質學家(F.Forchheimer,A.Thiem,O.Smreker,J.Kozeny等)詳細解釋了水文地質,尤其是關于地下水流域和水力工程方面調查的方法。俄國人對水文地質學發展有著重大的貢獻(W.Dokutchaev,A.F.Lebedev等)。水文地質學成為地質科學中一門比較完整、系統的獨立學科,是在20世紀30—40年代。水文地質學已被公認為是地球科學的一個分支,是跨越于地質科學和水文學之問的一門獨立科學。水文地質學在二戰以后有了深入的發展,特別是在地下水動力學、水文地質編圖、水文地質采礦、模型和同位素方法、水文地球化學和地下水監控這些領域。人類活動對包括地下水在內的自然環境的改造異常強烈,產生了一系列生態環境問題,當代水文地質學進入了生態環境水文地質學的新階段。
在過去的幾十年中,國際水文地質學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專業期刊的發展中就可以看出。1963年,《地下水》(Ground Water)和《水文學雜志》(Journal of Hydrology)創刊;1965年,開始出版《水資源研究》。此后,陸續創刊的歐美主流學術期刊有:1976年,《水資源進展》(Advances in Water Resources)和《污染水文學雜志》(Joumalof Contaminant Hydrology);1986年,《水文過程》(Hydrologic Processes);1993年,《水文地質學雜志》;1995年,《水文工程學雜志》(Joumalof Hydrologic Engineering)。期刊的數目大幅增加的同時,每種期刊上論文的數量和內容也顯著增加。
國際水文地質大會是公認的比較權威的世界級水文地質會議,至今已經召開了39屆(2011年在泰國舉行)。其中2006年10月9日在我國北京舉行的第34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是繼1988年在廣西桂林舉辦的第21屆國際水文地質大會之后,再次在中國舉辦。此次大會又恰逢國際水文地質學家協會成立50周年慶典,是國際水文地質發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次會議以“地下水的現狀與未來”為主題,圍繞全球地下水問題與需求、中國地下水的現狀與未來等開展交流與研討,展示全球、亞洲和中國水文地質成果及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的水文地質工作進展。
在國際上,美國水文地質調查研究經歷了100多年的發展,在該領域長期居于國際領先地位,影響和引導了國際水文地質學的發展方向。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美國地質調查局啟動了多個項目,開始對有害物質水文過程和地質隔離技術進行深入研究。其水文地質資料有90%向普通大眾公布,實現了水文地質調查成果全國共享;在法國,各種公共管理部門、盆地基金機構和地質調查部門,通過各種媒介向公眾宣傳有關水資源的重要情況,回答提出的特殊技術問題。目的是讓大家了解各種生產活動給自然資源帶來的嚴重影響,提高對地下水和當前共同利益的認識,解釋那些按公眾意愿制定的政策和收費規定。在總體研究結果基礎上對地下水變化情況進行監測和計算,以有利于管理機構的決策。日本的東京灣將地下溫度場應用于研究地下水循環,而這是我國學者地下水循環研究中一直忽視的一個主要因素。在歐洲,生態水文學的研究已經形成一個網絡,各國之間的聯系及對比研究較多。冰島是世界上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率較高的國家之一,地熱發電站裝機容量總計200 MWe,排名世界第8位,87%的家庭使用地熱取暖。由于經濟發展所處的階段不同,國外目前研究礦山水文地質工作的比較少。
總之,目前水文地質在各個不同的領域都有發展,例如地下水文學、土壤力學、經濟地質、石油采鉆工程、構造地質學、地球化學、地球物理學、海洋地質學和生態學。這個領域由于以上所有領域研究人員的杰出貢獻而豐富起來。目前,水文地質處于轉折時期,由發現并最大程度的開發利用新資源轉變為合理地管理它們,這對于人類和其它生物來說是至關重要的。
2.3國內水文地質學發展現狀
我國人民早在4000年前的龍山文化時期就已經鑿井開發利用地下水了,但直到建國前,從事水文地質工作的人員極少,幾乎沒有設備,只零星地進行一些地下水調查工作。直到建國后,水文地質事業才得到了較大發展。
我國水文地質事業的發展經歷了坎坷曲折的道路。20世紀50年代,是我國水文地質事業創建、發展的重要年代,而后的“”,曾使正處在興旺發達的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受到挫折。60年代前期,經過重新調整,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戰線再次出現大好形勢。可1966年開始的10年動亂再次使水文地質工作受到了損害,到70年代前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逐步有了好轉,并組建了基建工程兵水文地質部隊,加強了水文地質普查工作。直到1978年12月黨的以后,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才走向了健康發展的道路,進入了振興開拓的新時期。
解放前,在水文地質方面,地質人員最先介入的是城市供水水文地質勘查。上海、北京、天津等大城市由于需要開鑿深井取用地下水。地質學家謝家榮,曾在《地理雜志》第二卷第一期上發表過《鐘山地質與南京井水供給的關系》一文,這是我國早期的重要水文地質文獻之一。同時。西安、蘭州等城市也相繼完成了部分水文地質調查報告。濟南、福建等地完成了泉水水文地質調查等工作。
解放后,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為水文地質工程地質事業開辟了廣闊的前景。1956年3月,地質部召開了第一屆全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協作會議。50年代的中后期,地質部已在各地區建立了23個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職工已達11000人,包括地質、鉆探、化驗等各個兵種,并開始應用物探手段。在此期間基本完成了我國主要平原地區1:20萬水文地質普查近100×104km2;編制了一些全國性水文地質圖件;進行了30多個城市和工業基地的供水水文地質勘探;建立了40多個地下長期觀測站;在近1000個礦區開展了水文地質工作,并在北京、山東、河北、福建等省市進行了礦泉水勘察。20世紀60年代前期,由于自然災害和“”所造成的后果,使我國國民經濟陷入嚴重困難境地,整個地質工作的發展,也同樣受到嚴重影響。地質部門專業隊伍經過調整,重新組建了個直屬大隊,分別承擔北京市城市建設、上海地面沉降、長江三峽、湖北丹江口、黃河治理、西南鐵路及巖溶研究等方面的任務。但1966年編制出版了黃淮海平原和松遼平原的水文地質圖系,是我國第一批正式出版的跨省圖系,在編圖技術和編圖方法等方面,都有所創新。20世紀70年代,我國水文地質在地熱、農業水文地質等方面都取得了較大進展。70年代后期,在一些重要城市開展了環境水文地質工作。各省廣泛開展區域地下水資源的評價,比較普遍地應用了電子計算機,并推廣數值法建立數學模型。工程地質向定量評價方向發展,逐步采用先進的測試技術,在巖、土體特性,區域穩定性的巖體力學研究等方面,初步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系和技術系統。物探、遙感及同位素技術在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工作中得到了初步應用,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同期舉辦了若干次全國性的水文地質工作會議,且國際交流日益增多。
1978年,黨的勝利召開,從此我國的水文地質事業發展邁入了一個嶄新的時期。至1996年,我國以1/20萬為主的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工作全面完成。據不完全統計,從1978年以來,中國地質學會、中國建筑學會、中國水利學會、中國地理學會等部門,先后組織召開了“地下水資源概念和評價方法”、“全國地下水資源評價學術會議”、“西北干旱地區地下水資源學術討論會”、“全國水文專業會議”等會議。重點討論了地下水資源的概念、分類、評價方法、開發利用及其它水文地質問題,并出版了相應的學術會議論文集。基巖山區裂隙水與巖溶水的開發利用,也日益受到重視。在全國性的巖溶水和裂隙水學術會議上,著重討論了巖溶地區巖溶發育規律,巖溶水和裂隙水的運移機制及其評價方法。在環境地質方面,召開了全國性的環境水文地質經驗交流會、水文地球化學學術討論會、地質災害研究與防治學術討論會等。探討了我國不同地區地下水污染現狀、評價方法,地質災害的成因、特征及防治措施,出版了相應的學術會議論文集。此外,還召開了地下水人工補給、地面沉降學術研討會。所有這些不僅反映了我國水文地質研究的新方向,同時也可看出水文地質研究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2.4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發展現狀
福建省的水文地質基礎調查資料雖然較全面,但局限于當時的技術方法和條件,調查深度及廣度有限,而且隨著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及人類經濟工程活動的不斷加強,水文地質條件已發生了較大的變化,新的情況未能及時查清。
環境地質調查資料相當欠缺。環境地質調查評價工作,滯后于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需要。如在生態環境保護、城市規劃、土地綜合利用、土壤改良、地質環境的合理開發利用、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有的已開展工作、但還很不全面,有的則剛剛起步。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的技術與思路,基本上仍依托傳統思路和技術為主,在跨學科聚集、綜合和開發研究,在應用高新技術于調查上,同先進省區相比,存在一些差距。如以往水文地質工作重點放在地下水資源較豐富的地區,以找到多少地下水資源儲量為榮,而忽視了貧水地區水文地質調查工作的重要性。
水文地質環境地質調查成果的信息化、網絡化、社會化程度低,不能滿足政府和社會性公益成果的實用性、時效性需求,改變成果表達形式,改革服務方式并提供社會化服務已是一個重要問題。
3 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為國民經濟發展服務的內容及主要成果
3.1背景材料
3.1.1上世紀60年代及以前完成的全省性水文地質方面的工作主要成果
(1)提交1/20萬區域性地質—水文地質綜合測量中間報告及普查報告和農田供水水文地質勘察中間報告;
(2)各地市城鎮供水、水文地質地質勘查報告(上世紀60年代及以前具體項目的工作):1960年1月,福建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童永福、程登科《福建省永安寧洋舊城幅綜合水文地質測量普查報告書》等10余份城市水文地質測量普查報告。
3.1.2上世紀70年代
(1)1970年~1979年提交《福建省沿海地區1/20萬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等;
(2)提交完成了1/20萬福州、福安、三沙、浮鷹島、福清幅、泉州幅、南日島、廈門、漳州、東山等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
(3)各地市城鎮供水、水文地質地質勘查報告(上世紀70年代具體項目的工作):1974年1月,福建省地質局水文工程地質隊《漳州幅、東山幅1/20萬區域地質報告:地貌、第四系地質、水文地質部分》等10余份城市1/20萬區域地質報告(包括水文地質調查部分)。
3.1.3上世紀80年代
(1)1980年一1989年,完成1/50萬福建省水文地質圖、福建省1/50萬農業水文地質區劃圖說明書島嶼水文地質調查項目;
(2)分別完成了福建省多幅1/20萬和1/5萬區域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
(3)各地市城鎮供水、水文地質地質勘查報告:1980年10月,福建省水文工程地質隊童永福《福建省水文地質圖1/50萬》;1980年8月,江西省地質局水文地質大隊萬益民、鄧健如、趙維良等《廣昌幅G-50-9 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完成《連城盆地水文地質勘探報告》;福建省第一水文隊完成《漳州盆地水文地質勘探報告》;1985年9月,福建省第二水文工程地質隊福州綜合地質組李文曲、黃宏灃、趙欽銘等完成《福建省福州市福州盆地水文地質勘探報告》等20余份1/20萬區域水文地質普查報告,尚有單點供水簡報672份。
3.1.4上世紀90年代
(1)1990年一1999年,提交了閩東、閩南沿海缺水地區供水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2)提交1/2.5萬同安縣新店埔園—劉五店規劃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
(3)各地市城鎮供水、水文地質地質勘查報告:1990年8月,福建省廈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公司林恢亮、陳強、鄭英才等《福建省同安縣新店埔園—劉五店規劃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調查報告1/2.5萬》等近30份水文地質調查報告,尚有單點供水簡報495份。
3.1.5 2000年以來地市城鎮供水、水文地質地質勘查
三明地區:2000年3月,閩西地質礦產開發公司林昌威、林昭麗、吳開化等《福建省大田縣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
龍巖地區:2000年8月,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勘察研究院李文祥、鄭藝貞、白振炎《福建省長汀縣區域水文地質調查報告》等各地區均有展開;
廈門地質工程勘察院進行廈門地下熱水調查。
3.2已進行和正在進行為社會服務方面的專門水文地質工作
福建省主要對地熱、礦泉水等資源進行了專項保護和為社會服務工作,并專門發文。如:閩地發[1999]85號《關于委托地(市)、縣地礦主管部門對部分地熱、礦泉水采礦權進行審批、發證的通知》等。
3.2.1福建省礦泉水水源保護
至2004年統計,福建省經省或原地礦部全國儲委評審鑒定和儲量審批的飲用天然礦泉水水源地勘探報告235處,批準允許開采資源量(B級或C級)28990m3/d。礦泉水類型主要為偏硅酸型233處,其中偏硅酸鍶復合型45處,碳酸偏硅酸型4處,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鋰、硒、溴、碘、鋅等類型礦泉水。礦泉水點勘探報告211項,其中,單礦泉水點專項的勘探報告209項。
至2008年,我省現同時具有采礦許可證和注冊登記證的礦泉水水源有40處,包括福州市6處、莆田市1處、泉州市7處、廈門市7處、漳州市7處、龍巖市3處、三明市4處、南平市2處、寧德市3處;僅有注冊登記證的礦泉水水源7處;僅有采礦許可證的礦泉水水源6處。尚有10余處有開采未申報或正在申報等工作。
3.2.2福建省地熱水資源保護
地熱是一種寶貴的能源礦產,開發利用地熱資源首先是從開發溫泉起始的,根據志書記載,福建溫泉利用已有1000多年歷史,進入20世紀70年代以后,福建省開始進入有計劃的勘查開發。在此之前僅對溫泉點進行零星記載和研究。1971年,福建省水文地質工程地質隊開展了南靖湯坑的地熱勘探工作。1982年,童永福等編制1:50萬福建省地熱區劃圖時,統計各類溫泉點190余處(其中包括部分20℃的)。至2000年為止,福建省已查明的地下熱水分布共196處。
由于趨利原因,近些年地熱工作調查和水源地的勘查有了長足的開展,但進行系統研究的極少。
已在多個領域運用地熱資源,如城鎮地下熱水集中供熱、水產養殖與研究、農業利用與研究、溫泉醫療保健、地震觀測等。
3.3福建省礦區水文地質調查工作
礦區水文地質工作始于上世紀50年代,主要是為礦山開采設計提供水文工程地質依據。如:1960年4月,福建省地質局第一地質大隊郭樹春完成《福建邵武楓林硫鐵礦區水文地質初步普查報告》;1959年3月。1962年3月,福建省地質局第五地質大隊五〇七分隊提交了《福建省龍巖馬坑鐵礦地質勘探中間報告》;1971年1月~1976年3月,福建省地質一團三中隊提交了《福建省龍巖馬坑鐵礦詳細勘探報告》;1979年12月,冶金工業部冶金地質會戰指揮部第五地質勘探桂世芳完成《福建省德化縣陽山鐵礦西礦段礦床水文地質勘探報告》等,礦山多數已經或正在進行水文地質調查工作。
3.4福建省地下水水源地工作
全省已探明C級地下水可開采資源量1萬m3/d以上的水源地有:龍巖盆地巖溶水水源地、連城城郊盆地巖溶水水源地、永安市大湖—蝦蛤水源地、長汀盆地巖溶水水源地、東山島松散巖類孔隙水水源地、平潭島松散巖類孔隙水水源地。
4 水文地質學發展趨勢及預測
對于地下水的區域研究,可以擴展到整個流域或完整水文地質單元來研究。進一步研究典型生態環境區域的地下水動力學特征,如荒漠、巖溶和黃土高原區域地下水運動規律,特別是淺層地下水變化的地表生態效應及深層地下水賦存規律,可為地下水合理利用提供新的途徑。并且在已積累大量實際資料基礎上,做好對資料的二次開發,編制相應成果,以供生產部門應用。在我國,由于地域面積較大,生態水文學研究也必需實行區際間的配合與協作,同時也必須與國際研究相同步,謀求更大范圍內的合作。我國應加強地下水的監測,掌握地下水的動態,在已有監測站網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完善地下水監測技術、方法和新的監測網站的建設,提高全國地下水動態變化監測水平和預測能力。
地下水資源評價方面,在地表水、地下水綜合考慮的原則下,按照地下水系統進行評價。
地下水動力學與計算技術方面,要加強基本理論的研究,研究建立在各種復雜條件下的水文地質模型及其相對應的數學模型,研究建立水文地質數據庫及相應的儲存系統,運用計算機技術進行地下水評價、預測、預報等。
對裂隙介質、巖溶介質中地下水系統數值模擬的關鍵技術尚未解決,地下水水質模擬的可靠性問題有待深入分析,地下水系統不同模擬方法的結合應用具有更大的價值。
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的研究、人工補給的理論和方法的研究、遙感技術、同位素技術的應用、裂隙水和巖溶水的研究以及目前所存在的城市供水不足、地面沉降、海水入浸、水質污染等各種復雜的水文地質問題都是水文地質工作者當前或將來所面臨的重要研究課題。
我國礦山研究得較多,油田的水文地質問題僅是泛泛而談,未深入討論,還涉及一些關于隧道、高速公路等的工程地質問題;且國內對工程中的水文地質問題和水巖相互作用造成的地質災害問題研究較少。今后要加強礦山環境問題的研究工作,水文地質專業學者要與采礦人員合作。進行多學科多方法研究;水資源與礦產資源要綜合開發利用,例如把水資源作為伴生的礦產資源,建立煤水雙資源礦井。在涵養、保護地下水資源方面,需要加強與生態建設相協調的應用基礎研究,挖掘潛力,節約用水、探索深層承壓地下水如何科學利用,有關地下水形成、運動等基礎性問題的科學研究也應成為重要的戰略措施。
人類活動對地下水資源的影響亦需要進一步深入探索。土壤水研究理論及檢測技術尚需發展,尤其在溶質運移方面的研究欠缺很多。地熱的研究基本上都屬于區域現狀的評價,目前基本無實際創新性成果,如地熱棄水回灌技術、沉積盆地地熱資源勘探技術、地熱資源綜合利用技術、熱儲工程等的研究。其它特殊類型水,如礦泉水、凝結水、微咸水、咸水、鹵水等亦需進一步研究。
縱觀水文地質學的發展,初期實質上是找水水文地質學,到本世紀70年代,資源成為水文地質學的主要課題,現在與環境生態有關的水文地質問題迅速增多。從某種意義上講,環境水文地質已成為水文地質學研究的核心課題。
5 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科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及研究對策
5.1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科發展中存在的一些問題
歷史的原因,福建省在上世紀90年代后,水文地質學科的發展基本開始處于停滯狀態,一方面,供水多依賴于地表水,僅局部地區是地下水為主(如福建龍巖地區),另一方面,國家投入減少,使得水文地質學科的發展研究也沒有大的進展。2010年后,國家已經開始重視水文地質學科的發展。
工程引發的地下水問題。如:(1)礦山開采過程因為地下水造成礦山涌水、突水;(2)隧道掘進過程造成問題。龍廈鐵路象山隧道;(3)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等。
巖溶塌陷:三明、龍巖等覆蓋型巖溶區。
采空塌陷:主要發生于礦山地下開采范圍大、持續歷史長的區域。
地面沉降:東部沿海港灣河口平原區(福州溫泉開采區)。
突發性、季節性特大雨造成地質災害,地表水和地下水互相溝通、連成一體,水源地成為一項迫切要去解決的問題。
這些問題的出現都會造成人民生命、財產的重大損失,國家也開始進行水文地質學科與相關學科結合的發展。
5.2水文地質學的發展趨勢
由主要研究天然狀態下的地下水,轉向更重視研究人類活動影響下的地下水;由局限于飽水帶的含水層,擴展到包氣帶及“隔水層”;由只研究地殼表層地下水,擴展到地球深層的水。
預計今后的水文地質研究,在下列方面將有突破:裂隙水與巖溶水運動機制和計算方法;地下水中污染物和溫度運移機制和計算方法;粘性土的滲透機制;包氣帶水鹽運移機制;水文地球化學和同位素水文地質學,地下水數學模型;地球深層水文地質。
5.3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科發展趨勢
近年來,水文地質學科迎來了發展契機。2011年6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環境保護標準《環境影響評價技術導則地下水環境》(HJ610-2011)在全國范圍內實施。導則的實施對地下水工作者是一個新的開端,特別是對于一級項目的地下水評價工作有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社會發展環境中開始重視地下水的工作,地下水成為社會發展中環境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福建省在這個大環境下也從2011年開始進行了多流域、地區項目的地下水評價工作。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會開始關注和參與地熱開發租研究工作。一方面,民間投資者的熱情,使得原有地熱資源開發利用不斷提升;另一方面,當前我國正在努力實現節能減排的工作目標,發展低碳經濟。福建省在地熱利用、開發已有逾百年的歷史,開發利用地熱特別是淺層地熱資源不僅對于緩解我省能源緊張的形勢,對實現節能減排的工作目標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依靠科技進步,提高地熱資源勘查開發利用水平;加強地熱資源特別是淺層地熱資源的規劃工作,同時也能提供福建獨特的旅游資源和民生資源。
5.4福建省水文地質學科發展的對策建設
地下水是水資源的組成部分,是生態與環境的重要要素,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水源之一。在我省大部特別是沿海平原和海島地區,地下水在生活飲水、農田灌溉、工業生產、城市發展和維系良好生態與環境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近年來,一些地區由于過量開采地下水,導致地下水水位持續下降,地下含水層被疏干,引發了地面沉降、海水入侵、土地沙化;一些地區由于廢污水過量排放和面源污染的不斷加劇,造成地下水水質惡化,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中存在的諸多問題已嚴重危及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對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安全構成威脅,加強對地下水資源的管理和保護刻不容緩。
水資源屬國家所有,加強水資源的合理分配、管理和保護事關國家經濟安全與公共安全。根據地下水的資源與環境屬性,經濟社會發展以及生態與環境保護對地下水的要求,統籌考慮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公共資源的使用和保護準則,合理劃分地下水功能區,協調地下水不同使用功能之間的關系,是政府加強公共管理和社會服務的重要體現,是履行《水法》賦予水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管理地下水資源職責的客觀要求。
地下水賦存于地質介質中,具有運動緩慢、補給周期長、循環更新慢、自我修復能力差、地下水系統遭到破壞后難以治理和修復等特點,必須采取嚴格的措施加以有效保護。以水文地質單元為基礎、結合區域地下水主導功能劃分地下水功能區,制訂開發利用和保護目標及標準,為地下水合理開發、保護、治理與管理提供科學依據,以保障供水安全、生態與環境安全和地下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針對福建省的上述特點和福建省現狀:最好按區域性(1:50萬、1:20萬、1:5萬)、城鎮供水(如龍巖市、永安市……)、農業供水(如連城)、工礦供水(洪寬工業區、永安造紙廠……)、專題性研究(如福建省地下水污染調查……)、地下水治理(如航站樓工程降水、鐵礦采空區降水)、地方病、地下熱水等。將有地下水可作為供水水源地區,以及沿海半島、島嶼缺水地區,進行多手段、全方位地下水找水的工作;同時應對地下水水源地進行劃分,利于不同層級的保護;將地下水作為福建省水源地的應急水源和儲備資源。
1999年,福建省地表水資源總量1215.39×108m3,多年平均值為1201×108m3。全省水資源總量1216.11×108m3,約占全國水資源總量的4.2%;人均水資源3665m3,高于全國平均水平,但其空間分配不均。缺水地區主要為沿海島嶼、半島岬角區及紅土臺地區。沿海四地市人口和工業產值占全省總量的70%,而水資源只占全省水資源的36%。特別是近年開發港灣島嶼為開發區、投資區,水資源供需矛盾突出。缺水者主要為農灌用水和重點投資開發區用水。這就需要福建省應對沿海半島、島嶼缺水地區進行多手段、全方位地下水找水的工作。
福建省地貌最大特點是平原分散,分水嶺分割面積小,地下水的匯水面積普遍較小。地貌形態受構造控制,分水嶺及主干河谷常以北東、北西及北北東方向為主,海岸線總體方向和主要干河呈交叉狀分布。這就要求按流域進行系統性水文地質、環境污染等綜合調查與研究。同時城市周邊1/5萬區域水文地質調查較欠缺,應盡快完善該部分的工作。
加強地熱資源勘查評價,同時勘查新的地熱水源區、評價不同地區地熱資源開發利用的適宜性、科學統一管理全省地下熱水資源、研究開發新的地熱資源形式等,提供一個成熟的技術流程、堅實的科學基礎和可靠的工作示范。
5.5今后工作建議
(1)開展縣市范圍內的主要地下水供水地域調查,以應對極端氣象條件下的工程取水目標。
(2)開展地下水分散供水的水文地質條件研究,解決廣大分散居住生活工作人員的地下水水源地。
關鍵詞:隧道,涌水,防治
中圖分類號:U45文獻標識碼: A
1、隧道涌水問題現狀
隧道工程是一項技術復雜涉及學科眾多的學科,目前在隧道施工過程中遇到的涌水地質災害問題日趨突出,被勘察設計部門列為隧道修建過程中必須首先考慮的重點問題之一。解決這一問題的關鍵之處在于,做好隧道修建過程中可能的涌水段的識別、涌水原因的分析以及提出行之有效的治理措施。
在隧道掘進施工過程中如果發生涌水,不僅惡化作業環境,影響隧道的正常施工,還會致使掌子面圍巖強度和穩定性降低,給鋼絲網片鋪設、架設拱架、噴射初襯混凝土等施工帶來困難,特別是在涌水量非常大,水頭壓力非常高的情形下,安全事故、質量事故發生的概率成倍的增長。在隧道的施工建設過程中涌水造成的影響集中表現為以下幾個方面:掌子面發生坍塌,危及施工安全;隧道內大面積積水,施工設備被淹沒,無法正常使用;圍巖中的松散物質被涌水帶出,形成突泥或泥石流,埋沒隧道;涌水長時間侵蝕圍巖,降低圍巖強度和穩定性;長時間涌水造成地表水源干枯,影響周圍居民的正常生產、生活;地下水大量流失造成地面塌陷、地表開裂。
自2010年9月21日烏鞘嶺隧道正式到了VI級圍巖施工,由于受到涌水、突泥等地質災害的影響,比較大的暫停工就發生了10余次,掌子面在166天了才掘進了196米,每天掘進平均不到1.2米,工期嚴重延誤,成為各級部門關注的重中之重。為了保證總工期目標的順利實現,必須對涌水、突泥等地質問題做非常深入系統的研究,并且提出為之有效的防治措施,從而在理論和技術方面為烏鞘嶺隧道施工的順利進行提供強有力的支撐。另外,隨著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以及實踐經驗的不斷豐富,我國地層較為復雜的山嶺地區,很多已經規劃好的,但是由于技術條件欠缺而不能修建的隧道工程,也將逐漸啟動實施計劃,因此,此研究結果也會為今后類似地區或者類似條件下的隧道修建提供寶貴的經驗。
2、烏鞘嶺隧道涌水特征
烏鞘嶺隧道地處于祁連山區,該地區海拔高度約為3000m,常年氣候干燥寒冷,風沙很大,日照時間長,紫外線輻射強烈,晝夜溫差很大,熱量損失速度快,降雨量非常少,而且降雨時間分布不均勻,根據《甘肅省武威市祁連山地區森林資源調查報告》 ,烏鞘嶺隧道從祁連山國家自然保護區橫穿而過,祁連山地區以山地草原為主,在烏鞘嶺隧道南邊的山坡上最為明顯,主要以段花針茅和克氏針茅較為常見,除此之外,還包括一小部分的芨芨草和寒地蒿等植物,在局部地區還會發現數量稀少的喬疏木,主要有鬼箭錦雞兒、黃委陵菜等。
烏鞘嶺隧道涌水段Ⅵ級圍巖里程為YK2390+220~YK2389+890 和ZK2389+940~ZK2390+240 ,通過F4斷層及其影響帶(詳見圖2.1)。該斷層是烏鞘嶺斷褶皺帶的南緣斷裂,地表擺動線度較大,斷層明顯控制了第四系地貌,測繪范圍內地表均被第四系堆積層覆蓋,沿斷裂見斷層泉水溢出,是一條早~中更新世斷裂,烏鞘嶺隧道洞身約在馬蓮臺公路里程YK2389+900~YK2390+100附近呈交80°夾角穿過了該擠壓破碎帶。斷層走向85°~120°,傾向55°~70°,斷層破碎帶寬150~500m。
圖2.1 烏鞘嶺隧道圍巖地質縱斷面圖
3、烏鞘嶺隧道涌水原因分析
隧道在掘進過程中,遇到圍巖結構比較松散或者破碎,再加上開挖方式不合理,支護結構閉合不及時,極有可能發生塌方,常會遇到的危險結構有:巖體松散段、軟弱夾層段、斷層破碎段等,如果軟弱破碎圍巖中富含大量地下水,或者圍巖裂隙非常通透,與隧道上部地表水或地下暗河相連通,則在隧道開挖時,地下水或地表水會通過裂隙突然涌進隧道。隧道在掘進過程中,會出現很多不可預見的因素,最終導致隧道周邊圍巖及掌子面坍塌或發生涌水、突泥等地質災害,從工程地質方面分析,這些不確定因素包括:隧道周邊圍巖的性質、巖石的構造、地應力、地表水的補給、地下水的運移規律等,在隧道開挖時,以上諸多因素共同作用,最終導致隧道圍巖失去穩定性,發生坍塌或涌水。
隧道斷層帶發生涌水的原因與隧道開挖區的水文地質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例如隧道周邊的水源補給條件、周邊圍巖的存儲條件、斷層裂隙之間的聯通條件等。
4、結語
(1)烏鞘嶺隧道在通過F4斷層后,掌子面涌水量突然猛增至6000m3/d左右,有時甚至達到8000m3/d,涌水常發生在掌子面靠近拱腰處,出現突然,涌水量大,持續時間長,常帶動散碎圍巖傾瀉而出,形成泥石流現象。
(2)隧道斷層帶涌水與隧道開挖區的水文地質環境有著密切的關系,經分析,烏鞘嶺隧道斷層帶發生涌水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點:
①補給水源
烏鞘嶺隧道周邊無小溪、河流、湖泊、池沼等水源,地下也無暗河存在,地下水的來源主要是大氣降水,隧道所在區域雖然氣候干燥、降雨較少,年平均降雨量僅為400mm左右,但是,涌水塌方段剛好位于山體低洼地帶,形成很大的匯水區,降雨及遠山地表水均可匯集于此。
②存儲條件
斷層段巖體受反復地質運動的影響,地質構造極為復雜,受兩邊巖體擠壓和多次豎向拉伸作用影響,巖石破碎,透水能力強斷,裂隙空間大,地下水在該區域運移通暢,儲存空間廣泛。
③連通條件
隧道涌水段山體中斷層帶及其影響帶內劈理、揉皺等次級構造較發育,透水性強,且山體內這些斷層、相互交接,部分互通向上延伸于地表,向地下延伸極遠,深于隧洞所在部位,形成隧道與地表水之間連通的通道,使地下涌水得到源源不斷的補充。
參 考 文 獻
[1] 毛正君、楊曉華、王曉鐘.2012.烏鞘嶺地區高速公路沿線地質災害發育特征及防治措施[J].水土保持研究.19(1)202~205
[2] 蔣樹屏.我國公路隧道建設技術的現狀及展望[J].國際隧道研討會暨公路.第Z1期
[3] 王偉、苗德海.高水壓富水山嶺隧道設計淺談及工程實例[J].現代隧道技術.第05期
【關鍵詞】唐山南部沿海地區 水資源開發 環境水文工程地質問題 對策
中圖分類號:X8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3)35-313-01
前言
唐山南部沿海地區,處于河北省沿海地區的中心地帶,是唐山經濟發展的前沿,在渤海灣與古灤河沖積扇扇緣的西北岸,該地帶恰好大陸與海洋相交匯,地質環境條件比較脆弱。唐山目前正在大力推進城市化進程,大型工程建設不斷增多,日益加大水資源的消耗,而唐山南部沿海地區,本身咸水資源居多,淡水資源則很少,深層淡水資源大多分布于溯河以西一帶,一直處于過度開發的狀況,引發了很多環境水文工程問題,嚴重制約了經濟成長,不利于該地區水資源和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1 問題現狀及成因
唐山南部沿海地區的水文工程地質條件脆弱,而該地區對水資源的開采一直不合理,導致種種嚴重環境水文地質問題和環境水文工程地質問題相繼發生,唐山沿海城市的建設中應密切關注這兩大類型的問題,對其作出正確客觀的評估,預測其影響及趨勢,提前做好相應的防范措施。
1.1環境水文地質問題
(1)海水入侵,海水入侵由超采地下水引發,直接破壞淡水資源,造成淡水資源和土地資源咸化。灤河沖積扇-三角洲形成了唐山海岸帶獨特的地層結構,該區域蔓延至渤海20米等深線的淺海海域,形成連續分布的整體含水砂層,沒有隔水邊界,是海水順層侵染的內部條件,至今遭遇了4次海水入侵災害,災害程度呈遞增態勢,形勢不容樂觀。
該區域咸水體由西往東,由北往南厚度逐漸增加,西部底界埋深大多在40米到60米,往東到樂亭一帶則高達200米以上,幾乎所有咸水體都是被咸水所吧覆蓋,垂直方向呈現出咸-淡型雙層結構。(2)地下水水位下降漏斗。唐山市工農業用水量日益增加,加大了深層地下水的開采呈增長趨勢,導致唐山市形成多個大型地下水降落漏斗,以寧河-唐海地下水位下降漏斗為例,它為開采型水位下降漏斗,區域內有5個集中開采區,分別以唐海縣城、漢沽農場、豐南尖坨子、樂亭曹莊子和豐南西葛莊等地為中心。利用歷史監測信息,可應用灰色理論中的GM (1,1)模型,預測其發展趨勢,預測結果顯示2015年寧河-唐海漏斗面積將發展至3767.5km2,與2000年相比增加621.7 km2。若依然保持現有的開采量,這些地下水位下降漏斗將繼續惡化,并可能形成新的降落漏斗。(3)水體污染。大清河往西區域分布了大批嚴重污染源,工業污染、農業污染以及漁業污染都非常嚴重,地下水資源的不合理開采更是加劇了水體污染。唐山南部沿海地區地表河流水質污染嚴重,水質普遍偏差,污染因子主要為COD、石油類和磷,來自上游的工礦企業主要通過河流排放了大量工業廢水,加劇地表河流以及排水干渠水質的惡化。深層地下水水質污染嚴重,水質由北往南逐級遞減,氯化物、錳、鐵嚴重超標,林雀、西河、柳贊、堿廠、北堡、嘴東、西林、零點橋以及南堡這些地方水質狀況尤其糟糕。近海海域水質污染嚴重,水質較差或極差,主要是氟嚴重超標,局部區域則是亞硝酸鹽、鐵、COD、錳超標。南堡開發區海域,嚴重超標因子有石油類、COD、鋅在、鉻;冀東油田海域,出現嚴重的無機磷污染,主要污染源為陸源的廢水、污水、徑流,雙龍河口污染情況最厲害;京唐港海域,懸浮物、無機氮、無機磷嚴重超標,海水中的營養鹽類含量過高。
2.2.環境工程地質問題
(1)地面沉降。地面沉降由超采地下水引發,唐山海沿海地區地層呈巖性結構特征,粘性土的巖性、厚度、固結性和滲透性為地面沉降提供了條件,而深層地下水的長期過度開發使得承壓水位處于不斷下降中,繼而形成地面沉降,伴隨著多個大型地下水位降漏斗的持續擴大。唐山南部沿海地區的地面沉降發展非常快,地面沉降速率逐漸加快,每年以3~5mm/a的沉降率逐漸惡化發展,其等值線和地下水的水位下降漏斗界限走向差不多吻合,地面沉降中心則和水位下降漏斗中心保持著基本一致。(2)地面塌陷。在唐山南部沿海區域,地面塌陷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巖溶塌陷,一般都發生于每年的6月到10月間的降雨季節,第四系松散沉積物覆蓋了大部分地表,而地下水非正常的升降運動則導致基巖頂部巖溶發育帶和覆蓋層接觸面發生潛蝕作用,運移覆蓋層的土顆粒到巖溶洞穴或裂隙地方,以致接觸部位容易產生土層空洞,并逐漸往上發展。地下水的過度開采加快了覆蓋層的變形,最終令巖溶地面發生塌陷。
2 對 策
(1)加強水資源的節約使用。提高該區域及其毗鄰地區如塘沽、漢沽等地的節水能力,提倡生活與生產中節約用水。(2)強化雨水資源的使用率。
對于塘壩、水庫和集雨井群,應當增加更多的合理建設,讓雨水資源得到更充分的利用,減少地表水的浪費,加大對自由流失的地表水的利用,從而減小深層地下水的開采壓力。(3)開辟新水源。可利用自然河流、輸水管線或人工干渠等方法進行遠距離調水,向那些水源充足的區域“借水”,人為增加水資源。(4)加大流域管理的立法制度。從法律政策和法律執行上加大流域管理的力度,完善相關的法律體系,健全相應的執法機構,盡快制定和完善與其密切相關的水資源使用的政策。
4 結束語
唐山十一五規劃中,將沿海地區的建設提升到戰略高度,將有越來越多的大型工程在此施工,而唐山南部沿海水文環境地質條件嚴重制約工程建設,因此工程建設中應重視環境水文工程地質災害的影響,深入研究其地質因素對災害的影響作用,繼而實施具有針對性的科學有效的水資源開發利用措施,減少和避免環境水文工程地質問題的出現,讓唐山海岸地區建設實現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左文喆 董軍義 唐山沿海開發應綜合考慮的環境地質問題[J]資源與產業- 2006年第1期
1.1巖土工程的概念
巖土工程是土木工程中涉及到巖石、土壤和地下水的部分,主要的研究對象是巖石和土壤,是一棟建筑物中深入地下的部分。巖土工程是現代一項應用的很廣泛的技術,無論人們在建筑房屋還是水利工程方面,都少不了對巖土工程的調查和研究,設計人員站在巖土工程精準的調查報告基礎上才能正確合理的對施工方案進行設計,使得設計能夠綜合的考慮到施工所在地的自然氣候和人為因素,設計變得更有科學性和針對性。巖土工程不僅僅是對巖石、土壤的收集和調查,還需要對巖石、土壤進行室內實驗得出結論之后才算是對巖土工程進行了完整的調查和研究。
1.2地質勘察的概念
地質勘察是為了滿足建設的要求,對一定區域的巖石土壤、地質地貌進行調查研究,利用一定的技術和設備,如測繪、鉆探等方法去完成調查。主要分為水文地質勘察和工程地質勘察等。地質勘察是一項專業性很強的工作,必須要由專業人員,通過一定的收集方法,然后保管帶回去之后進行實驗研究,才可以稱之為地質勘察。地質勘察也是很有用的,在我國20世紀50年代,那個時候剛剛建國不久,各方面的資源都很缺少,尤其是石油,外國人甚至斷言中國沒有石油儲備。但是在我國地質人員的努力勘察下,在全國范圍內發現了大量的油田,像大慶、中華、遼寧、勝利等,有力的支援了祖國的建設。而地質勘察的作用可不僅僅是發現油田,還可以在地震檢測等地質災害方面發揮出極大的意義。
2巖土工程勘查內容
1)地形地貌等地質特征。不同的地形地貌是由于它們的巖石特性、土壤內部構造和水文條件不同而導致的,所以在進行巖土工程勘察時,要著重對地形地貌的調查和研究。先調查外面的環境,然后由表及里。對巖石和土壤要重點研究,分析研究巖石的種類和成因,巖石的厚度和大小等等一系列地質狀況,土壤的間隙和肥力,土層的分布和厚度等等。
2)地下水的影響。地下水都是影響建筑施工中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地下水不僅僅是在巖土工程中影響巖土性狀的因素,還制約著建筑物的穩定和使用壽命。所以在巖土工程地質勘察中對地下水進行詳細的調查研究。首先研究地下水的類型、水的長度和厚度及其分布情況;其次必須要對地下水的水位進行持續準確的測量和記錄,調查地下水的歷史最高水位、近幾年的最高水位和歷史最低、近幾年的最低水位,還有當地的降水和氣候特征;再次,對地下水的發源地,流經區域和流往何處進行調查;最后,分析地下水的水質如何,是否會對巖石、土壤或者建筑材料進行腐蝕。
3)對巖石和土壤進行取樣,帶回去之后利用儀器對巖石和土壤進行實驗研究,研究地基所能承受的最大力和重量,還有地下水和地質狀況對地基的不利影響,對實驗結果做出分析,對建筑施工提出具體的辦法和設計方案。
3房屋建筑和構建物巖土工程中的地質勘察
3.1巖石、土壤等實驗材料的收集
房屋和構建物中巖土工程的地質勘察非常復雜,而勘察時氣候、水文等因素會一直發生變化,所以為了采集到同一時間內的不同情況,必須要趕著時間去收集,如若不然就會影響實驗材料的準確性,進而影響到實驗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最后會影響到設計方案和施工質量。所以,在收集實驗材料的時候一定要有計劃、有分組的進行收集。首先,要對勘察地點進行細致劃分,可以根據顏色、深度進行具體的劃分,每一個部分各取其中兩份的實驗材料。就像土壤,可以分為地面的,地下3m,5m,10m等種類,對每個種類進行實驗材料的收集和保管,這屬于野外材料。還有就是室內材料,可以通過國土資源局和水利局檔案的觀看和抄寫,對勘察地點的一些基本情況做出了解和確定。例如勘察地點的氣候和水文的變化,歷史最高和最低水位分別是多少,近幾年的最高、最低水位又是多少,地下水的發源地和流經區域,這些情況如果你自身前去調查的話不僅僅花費大量的時間,還存在著誤差,可以直接去相關部門讀取自己需要的資料,也可以上網去搜集。
3.2室內實驗應該注意的部分
在進行實驗之前,要對實驗的標準、計量和條件進行統一的規定,如果在實驗之前不對這些條件進行統一的規定,那么實驗的科學性和正確性也就無從談起。首先對于實驗材料中土壤的收集和保管掌握一定的方法和技巧。例如,對實驗土壤的防曬防凍工作一定要做好,避免實驗材料因為天氣因素而發生了不同的變化。其次,在開始實驗的時候,要對實驗進行定性分析,要確定其他的條件,然后對那一個沒有確定的條件進行分類實驗。例如溫度對土壤的影響,首先確定除了溫度之外的其他因素不變,包括土壤、地下水、大小、重量等都不發生變化的前提下,測量溫度變化對土壤的影響。還可以通過壓力對土壤的影響,確定氣溫、水文等因素,然后對土壤施加不同的壓力,測試出它最大可以承受的壓力。所以在實驗中要定性分析。
3.3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并撰寫巖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
實驗人員在實驗完畢得出實驗結論時,要根據實驗結論聯系到具體的實際情況中去,向房屋建筑和構建物的設計人員寫一份詳細的巖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實驗的本身目的就是測試實際條件下不同情況對巖土工程的影響,也是地質勘察的必要手段。要對實驗結果詳細了解并合理利用,設計人員不能只考慮到提供的數據而忽略了實驗結果,要知道實驗結果就是在實驗數據和實驗材料的基礎上得到的結論,巖土工程地質勘察報告更是地質勘探人員對于這次地質勘察的綜合性總結。所以設計人員在設計時,一定要根據甲方提出的施工要求,以及巖土工程勘察報告里描述的地質特征、環境氣候等因素,對房屋建筑、構建物的樁基工程、地基工程和基坑工程等施工方面進行方案的設計和畫出施工設計圖。
4結語
關鍵詞:文件報告 煤礦勘探 操作流程
煤礦勘探工作主要由兩部分構成,前期工作以詳細的地質報告為起點,以正式的施工建設為終點。后期自然就是以施工建設為起點,以項目完成為終點。
一、前期工作中的文件報告
在煤礦勘探工作開始前,我們必須要對勘探區進行一個詳細的分析,作出具體的調查報告,備注施工中要注意的問題。這是煤礦勘探工作的一個必要流程,可以有效應對施工中出現的突況。
1、《礦井選擇可行性研究報告》[1]
報告中要包含報送可行性研究報告的請示文件、咨詢設計單位編制的工程可行性研究報告、以及對項目可行性的研究的評審,還要包括建設用地的地質研究報告。這個地質研究報告中要指出勘探區的地質條件,評估隊環境造成的影響,以及如何保護當地的環境,工程中供電系統和地下水的開采的方案介紹,勘探過程中對地質層的破壞,施工中應該注意的問題,還應該有整個勘探地區開采的草圖。另外土地勘測部門要勘測地界,在此基礎上進行壓覆礦產資源和地質災害的評價。
2、《礦井地質勘探報告》
這個報告主要包括兩部分內容,確定首采區的具體范圍,并將這個區域內的礦種以及儲量做一個評估。通常采用的格式為表1。
表1
在進行礦井地質勘測時要考慮礦區范圍的自然地理條件、氣候條件以及經濟概況。
二、后期工作中的操作流程
項目前期準備工作完成以后,就可以準備施工了,首先要制定年度施工網絡、施工計劃; 然后單位工程施工組織設計或 措施;在施工過程中要注意“安全、消防、環保”同時落與“工期、質量、投資”三大控制。施工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做礦產竣工驗收工作。礦產竣工需具備條件有:
① 礦井上下提升、運輸、通風、排水、供電等等主要生產系統已按設計建成完工,安全設施有保證。
②裝備完成具備生產的條件,并能保持正常生產接續進行;
③安全管理機構機制以及安全生產管理制度等完善健全;
④為確保技術問題,礦長需具備安全資格,特種作業人員持證上崗,其他入井人員培訓合格
⑤礦井已建立礦山救護隊或者已經與具有資質的專業礦山救護隊簽訂救護協議書。
⑥作出建井地質報告。
確定工程竣工所需要的條件都具備后,下一步需編制聯合試運轉方案及安全保障措施。確定聯合試運轉的系統、范圍和期限,安排聯合試運轉的測試項目、測試方法、測試機構和人員;制定聯合試運轉的預期目標和效果、應急預案與安全技術措施以及其他規定事項。聯合試運轉方案要實行需要經有關主管部門批準,并報煤礦安全監察機構備案。聯合試運轉的時間應不少于1個月,但最長不得超過6個月。
聯合試運轉結束后需要寫聯合試運轉總結報告,(經煤礦礦長和技術負責人審簽),聯合試運轉總結報告包括:①各主要系統分項運行報告;②主要生產安全設備故障處理記錄與分析;③提升、排水、通風等主要生產安全設施與裝備的檢測、檢驗報告;④聯合試運轉的效果分析;⑤今后有關生產安全的建議;⑥其他應予以說明的事項。
總結報告完成后,下一步需要向有關部門申請安全、環保、消防等專項驗收以及建設項目竣工驗收。然后申請辦理煤炭生產許可證,若項目建設所提供的各種材料與煤炭生產有關的法律、法規規定相符合,此項目便可正式投入生產,進行項目建設審計,舉行投產儀式。
三、對一些特殊地質情況的處理
礦井地質是煤礦生產建設的一項重要技術基礎工作,礦井的一切采掘工程都必須以可靠的地質資料為依據。進行礦井煤礦地質勘探,需要提供礦井生產建設各個階段所需要的地質資料,解決采掘工作中的地質問題。礦井地質條件分類以地質構造復雜程度和煤層穩定程度為主要依據,以其它開采地質條件為輔助依據。[2]
煤層穩定性的評定:薄煤層以可采性指數(Km)為主,煤厚變異系數(γ)為輔;中厚及中厚以上的煤層以煤厚變異系數為主,可采性指數為輔其參照指標見表2。
通過對礦井開采地質條件綜合評價研究(包括 沉積、構造、煤厚、頂底板巖層穩定性、瓦斯等)建立地質條件數據庫,通過對地質異常體 (如斷層、陷落柱、煤層變薄帶、火成巖等)的預測預報研究,建立預測評價軟件系統和地 質信息處理系統[3],為綜采設計、設備選型、預測綜采工作面的生產效率提供地質數據和分析 判斷,采用井上與井下、地面與鉆孔、巷道與巷道、鉆孔與鉆 孔、巷道與鉆孔、上層 與下層的工作方法,充分利用各種地球物理、地質參數,提高探測精 度和綜合解釋能力,查清影響綜采綜放的各種地質異常情況,形成地面、采區、工作面及 巷 道 配套技術,為煤炭的高效安全生產提供可靠的地質保障。[4]
參考文獻
[1]《煤礦地質學》(李增學主編)
[2] 徐紅;;地質工作是煤礦安全的基石[J];西部探礦工程;2006.7
[3]曹代勇,周云霞,魏迎春;礦井地質構造定量評價信息系統的開發及應用[J];煤炭學報;2002.04
眼看就要捱到后半夜了,暴雨卻絲毫不見消停的跡象,天上又開始“扯火閃”。劉成志實在睡不安生,就爬起來,沒有開房間的燈,徑直往窗跟前走。
他住三樓,窗戶對面是街坊鐘遠學家的房子。鐘遠學在鎮上做屠宰生意,所以在房子背后的河坎上圍了幾間露天豬圈,豬圈上方依著房子的外墻吊了一盞長明燈,劉成志借著這點燈火,隱隱約約能看見河坎下面河流的動靜。
已是凌晨近4點的光景,鎮子上的人睡得死寂,只有劉成志目不轉睛地注視著河面。這時候,又扯下來一個“火閃”,閃電把河道閃耀得如同白晝,劉成志的眼前,河水已平地暴漲數丈,河面竟翻過了河坎,躥上鐘遠學家房子的腰墻。
“我腦殼嗡的一下,不敢看第二眼,趕緊跑。”劉成志是“7?13云南巧家縣小河鎮特大洪災泥石流”發生瞬間僅有的兩個目擊者之一,災后第三天,這個年近六旬的農民向《望東方周刊》描述當時的情景,邊說還邊捋自己的胸口。
小河鎮水務站站長黃永先是另一個目擊者,他住在鎮子西頭文化站二樓,處在洪水撲向鎮子的第一個要沖,“我聽見山搖地動的聲音,抓起電筒就往陽臺上跑。”黃永先到了陽臺,打起電筒往上游水來的方向一射,看見洪水就像一條瘋了的龍呼嘯著壓下來,先頭頂到河對岸,啪一下又折到鎮子這邊來,卷起幾丈高的水墻,“街頭那一片房子,一掃就沒了。”
洪水就要吞沒文化站二樓,黃永先翻過陽臺跳進水里游到旁邊的老榕樹跟前,才保了命。就在他逃命的這幾十秒內,第一浪洪峰已經沖過鎮子,破穿房屋,一路連人帶物席卷而去。
截至7月20日本刊記者發稿時,根據巧家縣的最新數據,此次災害已確認有22人遇難,23人下落不明――根據官方對失蹤23人“生還渺茫”的描述,一個小鎮的洪災成了中國今年洪災遇難人數最多的紀錄。
災前兩場洪水
小河鎮坐落在巧家縣城的東北方向,實際是茫茫烏蒙山區一個偏狹的小鄉村。2009年通縣城的柏油路才鋪好:100多公里路貼著陡峭的山壁盤旋,公交車一程要跑6到7個小時。
鎮子跟前,牛欄江由南而北,小河從西往東,鎮街道就頭抵兩條河道交匯處,沿小河兩邊河岸依山而建。小河從山里流到牛欄江口,只有2.7公里,溯小河往山里走,上游分支為一南一北兩條河溝。北面的終年水少,適宜螞蟥生長,所以叫螞蟥溝,南面的叫爐房溝。
小河北岸鎮子東頭,另有一條由北往南的銀廠溝,筆直地穿過街道,小河――所以,整個小河鎮就夾在幾條水道中間,沿小河北岸的街道叫富民街,小河南岸和銀廠溝西而街道還都沒有名字。
6月28日,這個水道環繞的小鎮就迎來了第一場山洪。
這天凌晨兩點左右,富民街上的雜貨店老板王文義就被山呼海嘯的聲音震醒,他趕緊出門,才發現街坊鄰居都來到了街上。那時候暴雨如注,小河正在行洪,只不過小河河道深陷,河面距河坎尚有幾丈高的距離,在河道沒有堵塞墊高的情況下,對街道威脅不大。當天晚上,小河鎮政府派出工作人員下到富民街,組織街上人員全部撤離。
天亮以后,洪水消退,街坊們來到小河橋上,看見了洪水漫過橋面的痕跡,一孔橋洞被石頭塞了個嚴實,“而在洪水前,橋洞有近丈高。”
這次洪水有驚無險。災后第3天,鎮里組織了一輛挖掘機,清空了堵塞的橋洞。
大約一周后,第二場洪水再次向鎮子襲來。“這次洪水聲音跟前次差不多,陣勢也很大,但心想上次那么大水都沒事,也就沒往心里去,沒有起來。”第二次洪水時,王文義和所有街坊都有同樣的心理。
7月13日凌晨4點過,當小河鎮迎來第三場洪水時,街坊鄰居已經沒有了猶豫的機會,“從聽到響動到洪水下來,就是秒秒鐘的事。”
‘實際上,對于這次洪水突襲,小河鎮也有一套預警系統。“我們在上游每個村、組都有地質災害監測人員,洪災前一個月,還把他們叫到鎮上做培訓,叫他們一旦發現上游災情,一是要敲盆敲竹筒,叫醒鄉民,一是要給鎮政府值班室打電話報警。”王文義告訴本刊記者。
爐房溝上游普谷村聯合社(組)村民沈朝鑫就是一位監測員,他家住在爐房溝的一段支流“橋邊溝”畔,“大約3點30分左右,橋邊溝漲了大水,把我家房子跟前一塊地基沖毀了,我趕緊把家人叫醒。”沈告訴本刊記者,他家距小河鎮尚有幾小時路程,“哪里想到會引起下游這么大的災情。”
小鎮的洪災記憶
在2010年的三場洪災以前,小河鎮更早的洪災出現在42年前。
1968年,洪水以“7?13”洪災的規模,襲擊了小河鎮。那時候,小河沿河道兩邊,還沒有建成街道,人們的房子大多都在河岸更靠山腰的老街位置。所以,這一次洪水,盡管沖走了小河上游一座高逾3丈的鐵索橋,但在小河老街下面只掃了一些河岸房屋的地基,沒造成人員傷亡。
64歲的郭正林告訴本刊記者,他家的房屋就是在1968年被洪水沖成危房,后來,在政府安排下,他家才在銀廠溝邊找了一處宅基修了新房。
更多的人搬到了小河南岸王宇廟山堡上。本來,王宇廟跟前只有一家住戶,這次一下搬過去42戶災民,使得王宇廟的人氣漸漸興旺起來。
1968年洪災以后,小河鎮迎來了風調雨順的42年。這個偏安于牛欄江邊的西部鄉村,盡管交通閉塞,卻是烏蒙山區腹地山民往來的一處要沖。解放前,“龍云讓他的兒子到烏蒙山區來發展地盤,兒子就選了小河這個地方,駐了兩個團的兵力,還辦了一所師范學校,可以想象這個鎮子位置的重要。”曾任小河文化站站長的黃永先告訴本刊記者,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小河鎮自然成為附近五個鄉鎮的中心鎮,也承擔著該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龍頭作用,“這也就是鋪通縣城到小河油路的原因。”
改革開放以后,小河鎮像中國大多數鄉村一樣,居民越來越多,窄狹的老街已顯得擁擠。于是,街坊們先夾住銀廠溝兩邊開拓地基,修建房屋。現在的銀廠溝兩岸已經商鋪林立,成為鎮上的重要商貿街道。
2000年左右,小河鎮開始向北岸沿河片區拓展街道,這條街就成為現在的富民街。而河南岸的王宇廟片區,街道也已經拓展到河沿,鎮上的中心小學甚至也建在了牛欄江邊。
不幸的是,7?13洪水瞄準了小河南北兩岸,沿岸新修街道和房屋成為重災區,此次受災遇難的人口也都來自這些片區。
實際上,銀廠溝片區也危在旦夕。“我家搬到銀廠溝后,1984年左右又趕上銀廠溝發山洪,那次山洪從銀廠溝街道沖下去,由于底下一段還沒有建房子,所以只沖毀了些口糧地。”郭正林老人回憶。
本刊記者日前在小河鎮采訪時發現,許多街坊都在后怕,“如果銀廠溝也發了山洪,那鎮上新建的三條街道,就都完蛋了。”
小鎮糾結的未來
7月18日上午,巧家縣國土資源局
局長李再昆引著一批工作人員到銀廠溝邊看地,因為富民街和王宇廟部分區域不能再住人了,搬出來的災民,要重新選址建房,“領導要求,3天之內必須找好地方,春節前,要把房子修好,讓83戶災民住進去。”
李再昆接到任務后,爬坡上坎把小河鎮的幾面山看了個遍,最后只能找到銀廠溝邊上的一片莊稼地,“周圍再沒地方,到處坡都很陡,惟一這一塊地能稍微安全些。”
李再昆指著面前山上一片玉米地,說房屋至少要修到山腰上去,不能建在河邊,而沿河要打一道保坎起來,以保證地基用地片區不滑坡。
同行的國家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環境地質中心朱繼良博士連連搖頭,“太危險了,我們考察過銀廠溝上游,這次是幸運沒有發生山洪,如果發洪水,破壞性會比這次小河洪水更可怕。”
意見不一致,大家只好在現場商量選址界址,盡量躲過可能的災難,商量范圍則包括“開挖地基時,要防止上面滑坡把工人埋了”。
現場討論了整整一個上午,仍沒有結果。中午吃飯時,李再昆還在犯難,“這都是高山深切地形,我們找不到一塊安全的地基還不算啥,老百姓想找一塊安全的土地種莊稼都難。”
據本刊記者調查,小河鎮上村民人均可耕地只有5分左右,而這些耕地大部分都由村民在河道兩邊稍微平整的地方開墾,稍微一靠山,坡度就超過25度,許多農民正在耕種的土地,實際早已超過“退耕還林”的標準,但沒有土地不行,不讓老百姓種也不行,李再昆的感嘆是:“中國別的地方人地矛盾,頂多是吃飯的問題和住房的問題,在我們巧家,如果找不到一塊安全的宅基,牽扯的是活命的問題。”
云南省水文水資源局昭通分局曾派出專家組對小河鎮此次洪災成因進行調查,之后公開的調查報告里,特別提到,“由于流域內人口密度大,農業人口眾多,土地資源過度開發利用,水土流失嚴重,生態環境脆弱,容易發生滑坡泥石流災害;由于小河街道房屋建設受地形條件限制,富民街房屋建設大都分布于爐房溝沿岸,加之河道防洪能力偏低,河道淤積嚴重等原因,同樣是致災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