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老年人調查報告

老年人調查報告

時間:2022-08-17 16:34: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老年人調查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為了進一步了解和改善老年人的生活水平情況,讓社會各個階層的人對老年事業有所關注,使老人的生活質量得到提高,健康醫療等方面得到充分保障,我們對連云港市老年人進行了整體生活狀況的抽樣調查分析。

二、調查背景

1、調查對象

連云港市老年人(包括各個街道、小區、路邊、敬老院等)

2、調查方法

大多數情況,我們調查小組自設問卷,但考慮到多數老年人的文化水平有限,無法動手完成問卷調查,因此,在隨機走訪的過程中,我們對能清楚表達自己思想觀點的老年人做一對一的談心調查,即訪談式調查,我們以和老人聊天的方式將問卷中所涉及的問題在此過程中問及,調查員同時記錄下談話的大體內容,回到學校后進行整理歸納。對于那些不能清除表達思想觀點的老人,我們則采取詢問其監護人的方法,例如在走訪敬老院時,我們主要是對敬老院的負責人(院長)詢問,從其口中了解敬老院每位老年人的整體生活狀況。

3、調查樣本分布

此次調查樣本總量35份,匯總顯示:被調查樣本涉及各個階層、各個文化水平老年人,年齡段介于60歲至90歲,其中老爺爺占62.9%,老奶奶占37.1%,

三、發現問題

在老人飲食生活方面,院長告訴我們,工作人員會經常變動飯菜類型,會給老人買水果或其他休閑類食品。過年過節都會做相應的飯菜和他們一起過節,而且平時自己也和老人生活在一起。今年物價上漲對他們的生活質量有很大的影響,飲食方面自然會有所下降,但總體還是保持的很好。

關于老人生活費問題,大部分老人是有兒女供給的,還有部分是靠自己的退休或者離休工資,還有孤寡老人是靠政府補貼和自己的資助來生活的。

其他方面:從院長那我們了解到在這兒的老人凡是有兒女的,兒女都算是孝順的,擁有不同文化水平的老人給人的總體感覺也是不同的,老人們隨人都老了,但有很多時候他們還是在意自己的一些比如形象、生活環境、飲食等方面的東西。老人彼此之間有相互照顧的,也有彼此看不順眼的,就像大家說的像小孩,有時候會很固執的堅持一個想法。

四、 原因分析

對于敬老院里的老人,他們大多數在自己生活上不能自理,而家里人又都忙于工作,沒有時間照顧,而且現在生活條件好的家里都裝修的很精致,怕有老人在家麻煩;另外還有歷史造成的原因,比如來自臺灣的那位老人;最后可能真的猶豫本身已是孤寡老人,只能把敬老院當成自己的家。但住在這家敬老院的老人大多身體或者心智在存在問題,所以他們的業余生活相對而言也比較枯燥無味。

對于住在小區里的老人們,他們的公共娛樂場所就比較多,適合老年人的休閑娛樂健身場所也不少,這些老年人因為生活很富足,空余時間較多,所以他們平時的業余生活也比較豐富,生活很滿足。

最后,對于那些還在勞作的的老人們,他們的子女固然孝順的居多,大多盡了贍養義務,卻僅僅滿足于維持老人生活的溫飽水平,老人們在精神上缺少慰藉,沒有什么心思玩樂,令可在勞作中充實自己。

五、 解決問題的辦法

對于敬老院,我想我們可以呼吁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這個老年群體,引起全社會的關心,使得老齡事業得到較快發展,從而進一步了解和改善敬老院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生活狀況,對養高養老機構服務質量提出建議,進一步實行規范化管理,提出相應管理辦法及改革措施提供科學的依據,使得敬老院的老人們過上更好的生活。

對于那些生活條件相對而言較好的老人群體,我們仍然需要呼吁社會給予更多的關愛,讓他們時時刻刻感受到溫暖,不會覺得孤獨.

對于那些生活在底層的老人們,我們則更需要時時刻刻都關愛他們,在每一個瞬間,在每一個路口,每一個拐角處,哪怕是報以一個微笑.讓他們能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關愛他們的人無處不在。

第2篇

為弘揚社會責任,體驗農村生活,提高個人素質,更好的服務于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展現當代大學生的良好風貌,我們赴新鄉延津縣魏邱鄉“450行動計劃”科技支農服務團就朱寨村農村老年人的生活現狀進行了了解,并結合當地實際探究了一條適合當地的農村養老模式。

一、社會實踐背景

2002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60歲以上的人口已超過1.32億,占目前總人口的10%以上,且以每年3.2%的速度持續增長,按照國際通用標準,我國已完全邁進了老齡社會的門檻。隨著中國的老齡化進程,老年人問題層出不窮,尤其在農村,生活條件不適,醫療疾病困擾,精神文化缺失等問題顯得較為突出。此類的問題嚴重影響到老年人的生活舒適度和滿意度,而農村老年人的問題關系到農村穩定和社會長治久安,關系到新農村建設的好壞。所以及時有效的發現和解決中老年人問題,建立適合當地情況的農村養老模式,逐步改善老年人生活、健康以及社會發展的條件,實現“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是我們國家社會應盡的責任和義務。

二、朱寨村老年人生活現狀

通過對朱寨村近三百戶家庭的走訪,我們對該村的老年人生活條件、醫療健康狀況、文化娛樂休閑狀況等方面有了初步了解。其中有好的方面,但也有些情況不容樂觀。

(一)生活條件

1、居住環境:該村大多數為瓦房,不少家庭條件較好的住上了樓房或平房。而對于老年人,尤其是于子女分居,子女外出務工的老人,他們大多人居住在古老的瓦房中。由于農村人特有的生活習慣,院落中的物品擺放較為雜亂;現在大多數家中電視已經普及,但通過走訪,發現一些老人獨居的家中并沒有電視,所以他們的精神生活可以說還是一片空白。該村實施的“村村通”把水泥路修到了每家每戶(其中每戶出資400元,其余由政府補貼),可使村民免受雨天走泥路的困難,但在走訪中也發現有些偏僻的地方路未修通??偟膩碚f,該村老年人生活條件還行。

2、收入與支出:對于60歲以上的老人來說,其收入主要來自于勞動收入(個人積蓄)。據調查,該村人均耕地1畝左右,玉米和小麥為主要糧食作物,除去口糧、稅糧(現已取消)、牲口食糧外,以市場價出售,年戶均糧食收入約3000元,平均到每個人身上,尤其是老年人身上僅有幾百元,這就是大多數老年人用以養老的資本。對于那些身體尚好或有手藝的人(大多在60-65歲之間)他們還會向年輕人一樣外出務工以增加收入。除勞動收入外,老年人資金來源還有子女供給、政策扶持,然而,這些都是有條件的。如,子女于老年人的關系是否融洽,子女經濟條件,子女是否有尊老愛老意識愿意支出;享受五保、低保、獨生子女計生補助等的要符合一定條件,需要評選過程客觀公正。

目前,農民的花銷相對較少,尤其對于老年人來說,其花銷部分主要用于生活生產消費和醫療保健支出。生活消費支出的主要用于購衣,食品,沼氣,自來水,電費等。用于生產消費的主要是糧種,花費,機械,農藥等的購置。隨著物價的上漲,這些方面的花銷成了他們沉重的負擔。在醫療支出這一塊,據調查發現,村中一家小診所,村民有頭痛發燒小感冒一類的小病一般都去村中這家小診所,有的甚至毫不在意,任其發展。另外農戶家中也有常備藥,因此,小病對村民的負擔影響尚輕。但一旦得了大病,尤其是老年人處于疾病多發期,看病支出在家庭支出中還是占有相當比重。雖然農村新型醫療合作在農村較為普及,但據村民反映,由于體制原因,報銷比例有一定限制,且不同醫院,不同病情報銷比例也不相同,加之藥價虛高,醫患關系緊張等原因,農民從新農合中獲得的實惠并不多。

(二)健康狀況

一個人的健康不僅包括身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飲食健康,生活方式健康等方面,這一點對老年人來說仍然適用。

1、身體健康。血壓是身體健康狀況的一個重要指標。醫療組成員利用隨身攜帶的電子血壓計為村民進行了免費測量。在幾天的測血壓活動中,他們共測量了238人(其中有復測者)。統計數據顯示,隨著年齡的不斷增長,高血壓比率不斷攀升,依次為12.6%(≤50歲)、16.3%(50——60歲)、23.8%(60——70歲)、54.8%(≥70歲)。由此可見,高血壓在老年人群中是易高發的。當然血壓高低受時間、季節、運動、溫度、環境、精神等因素的影響,所以我們盡力確保測量數據的科學性,可靠性。但從這一數據分析中,也能反映一定的問題。此外,通過走訪發現中老年人群中還存在著其他一些慢性病,如頸椎病,腰間盤突出,風濕類風濕等,這些疾病都是影響老年人身體健康不容忽視的問題。當然,隨著生活條件的改善,大多數老年人的身體還是健康的,人的壽命大約在75——80歲(該村有一93歲高齡的老人),但以上所反應的問題仍要引起人們的高度重視。

2、心理健康

老年人的心理問題來自于兩個方面。一是社會外部環境,隨著現代社會生活頻率的加快和部分地區社會尊老養老風氣的退化,一些人見到老年人不會主動打招呼,視而不見,這對老年人心理籠罩了陰影使之產生了社會不再尊重老年人的想法,加之自己認為老了無用的心理,更加重了其心理負擔,使其生活相對比較封閉,缺乏與外界交流,這一點尤其表現在80歲以上的身上。二是來之于家庭內部,老人與子女關系不融洽,子女外出武功缺少對老人的關心,子女忙于事務對老人關懷不夠入微等都使老人謝了產生失落感。同時,年輕一代對老年人行為不理解也極易對老年人的心理造成創傷,相對應,老年人對年輕人的行為也存在困惑。

3、飲食健康

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的飲食并不科學,這對老年人的健康或多或少的產生一些影響。對于農村人來說,他們吃的蔬菜大多是自己種的。雖然食品安全上有保證,但基本上是種啥吃啥,而不注重食物的廣泛搭配。肉制品由于物價上漲,物源減少,農民對其望而卻步,加之農民生活較為儉樸,經常改善生活的相對較少。據調查分析,一月改善一次的約占50%,每周一次的約為25%,約14%的人平時很少或根本不改善生活,食品搭配缺乏多樣化,很難保證營養的供應。水果方面,村民平時水果的攝入量比較少,有3.4%的人天天吃,經常吃的占34.4%,偶爾吃的占24.1%,37.9%的人一般不吃,經常補充水果在農村尚未真正實現。另外通過走訪發現,村民尤其是老年人平常吃飯鹽味過重,這長期以往,易形成高血壓,危害身體健康。

4、生活方式

通過走訪發現,該村村民的生活方式相對較為科學,但也有一些不科學的習慣充斥其中,影響著人民的身體健康。從睡眠來看,村民一般都有早睡早起和午睡的習慣,大部分村民能保證每天7個小時的睡眠時間(晚11點——早6點),個別能喲8個小時,睡眠較為充足。其原因一是白天干活較累,二是無事可做。在體育鍛煉方面,有70%的村民能進行體育活動(多為年輕人),而剩下的30%多為老人,他們很少鍛煉或從不鍛煉。在于外界交流方面,村民大多保持著住宅——農田——住宅的生活路線,于外界交流僅限于本組內部,鄰居之間二老年人,尤其是80歲以上的老年人基本在家而不外出。不好的主要表現在飲食不衛生和在飲酒、吸煙上。由于農村生活條件相對有限,蠅蟲較多,很難保證飲食衛生。在走訪的男性人群中,50%的人抽煙,且煙齡較長,抽煙量較大,這在老年人身上表現尤為突出,對身體造成危害。飲酒方面不太嚴重,約60%的人不飲酒,在量上把握適當。這些習慣不利于健康,但由于長期的生活習慣和經濟因素,健康觀念等的制約,健康的生活方式的形成還需要很長時間,需要積極的引導。

(三)文化娛樂條件

由于農村物質生活條件、村民思想觀念、政府組織扶持力度等方面的原因,農村文化娛樂,尤其是老年人文化娛樂精神生活相對枯燥,條件較好的地方尚有能力去改善。朱寨村屬于后者,但仍有許多要改進的地方。

1、現狀

從硬件設施來看,該村建無文化大院和文化舞臺,乒乓球臺,籃球架,體育健身器材等配套設施。從軟件來看,通過村民反映,本村過去有腰鼓隊,舞獅隊等文藝隊伍,從中有一些具有唱戲、扭秧歌等才能的人,但隨著時間的發展,文藝隊處于解散狀態,器械已不知去向,加之無人引導,村里文化活動并不活躍豐富。農閑時,住的較近的人(尤其是老人和婦女)一般會聚集在一起聊天,打麻將,打牌,這些活動雖無大害,但浪費了大量時間,且長時間坐著對身體也不利,另外也不利于形成良好的社會風氣。還有一些人整天呆在家里,不愿參與任何娛樂活動,

這極易造成思想封閉。

2、原因分析

通過分析,該村文藝活動之所以行不起來,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幾點:

①缺少合理引導。作為政府,對村民文化活動這一塊重視相對不夠,在資金、技術、人才開發與培養等方面做的不太好,未能充分調動村民的積極性。據村民反映,文藝隊解散后器材歸個人所有(而其不能調動村民),村民對此意見較大。作為村民,對公益事業的熱情消減,人們顧及經濟利益,加之村民之間的關系發生了微妙的變化,沒有人愿意出面組織出面開展活動,即便有,也是小打小鬧,不成氣候,另外有些時候內容不健康(麻將、紙牌,甚至有封建迷信宗教活動)。

②人才斷層。熱心于公益事業的人多數為老年人。他們有原文藝隊成員,有的會唱戲、扭秧歌。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不能再重現年輕時的輝煌,他們不能再進行腰鼓,舞獅等劇烈活動。而年輕一代對這些傳統活動不感興趣,不愿去學習,且大多數在外務工,很少在家,因而即便有人組織也沒人會參加這些活動。

③精力有限。該村一種植業為主,玉米、花生等種植需要人力精力,農活較多,沒時間和精力去組織參與于學習文藝活動。對于老人,多在家看孩子,也無精力去做。

④認知和條件的限制。生活在農村的人信息相對閉塞,封建的傳統文化道德觀念長期存在,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村民特別是老年人對新事物、新文化的接受和認識程度,或多或少地給農村文娛事業帶來阻力。

三、農村養老模式探析(以朱寨村為例)

(一)理論分析

農村養老是人口老齡化之后中國凸現的問題之一,目前,農村養老的主要模式有:家庭養老和社區養老、社會化養老(農村養老保險養老)等。

家庭養老作為傳統養老的主要形式,是以家族成員對其上一輩老人提供衣、食、住、行、醫直到死后安葬等一系列生活上的照顧和精神上的慰藉行為的養老模式。

社區養老作為由家庭養老向社會化養老過渡的一種形式,是以社區為單位對老人進行集中供養的養老方式。是一種以社會救濟為主要特征的社會保障制度

農村養老保險是社會保險的一個組成部分,它是指我國農村的非城鎮戶口人員(包括鄉鎮企業職工)支付一定的勞動所得,在喪失勞動能力時從國家和社會取得幫助,享受養老金,以保障衣、食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種社會保險制度,是一種社會化的養老模式。

分析這幾種形式的不同與存在的問題,并提出解決方案是大多數學者的共同目標。

由于中國目前大部分農村地區還相對處于落后貧困的狀態下,家庭養老模式的地位很堅固。結合朱寨村實際,我認為家庭養老是適合該村的養老方式。這主要由于現階段,農村養老的人力資源豐富,雖然計劃生育政策制定并且貫徹多年,但由于傳統觀念的限制,在農村,多子女家庭仍是主流。同時,中國農村老人的晚年在精神照顧方面很欠缺,而社會化養老很難實現這一目標,所以,家庭養老成為首選。此外,由于資金的限制,中國農村養老機構大多處于初級階段,很難得到與家庭養老一樣的精細照料。家庭養老仍然是為中國農村老年人提供經濟來源、補償精神空缺的最佳辦法。此外,老年人大多數會選擇在家中養老的原因既有受傳統文化影響,即“家”的觀念,又有在精神慰籍及生活照料方面的追求。所以,在客觀上,家庭養老在中國農村是優于社會化養老的。

當然,家庭養老對有子女家庭是比較合適的,但對于那些孤寡老人,就需要大家的力量,進行社區養老了(即由政府出面給與關懷,如建養老院等)。

(二)實際操作

從理論上找到了答案,在具體操作中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首先作為村兩委,一要加大宣傳,形成氛圍。要通過各種形式的活動,尤其是村民喜聞樂見的戲曲,小品、相聲等形式加大對村民的教育,在全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的良好氛圍,使村民形成一種尊老愛老意識。要加大對尊老愛老典型的宣傳,樹立典型。該村的“好公婆”、“好媳婦”暨“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就是一個很好的形式,要繼續開展下去,但要更加公開公正公平,使其效果真正發揮出來。二要真說實干,做出成效。要加強對關愛老年人這一塊的資金、技術投入,成立老年人組織(如剛剛建立的老年人協會,還可以建立一些其他組織)配置適合老年人特點的器具,書籍,使各種設施充分利用起來,組織老年人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老年人生活。如有可能,繼續把老年人藝術隊扶持下去,培養扭秧歌,銅器,舞獅,旱船,太極拳等民間藝術繼承人,給村民進行培訓。鼓勵村民開展文娛活動。三要有的放矢,突出重點。要加強對孤寡老人,五保戶,低保戶的關愛,幫助解決他們生活上的困難,經常性的走訪慰問,使之感受到社會的溫暖。要對家庭不和諧的進行批評教育。

第3篇

王晨所在的村莊位于長三角一個著名的水鄉,這里常住人口以老年人居多,已成為名副其實的“老人村”。鄰村的一位老太太,因為過度想念兒孫已經把眼睛哭瞎;更多的老人并不愿意訴說兒女不孝,怕人笑話。

浙江省老齡科研中心今年公布的一份《2006浙江省城鄉老年人口生活狀況調查報告》,從數字上實證了這一類現象。

根據這份調查報告,浙江省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652.67萬,占總人口的14.14%。其中,城鎮獨居老人戶和只有一對老年夫婦的純老年家庭戶,已經占到被調查家庭總數的67.6%,也就是說,“空巢”老人近七成。城市大多數老人雖然衣食無憂,但子女多忙于工作,無法陪伴和照顧老人。

該報告還稱,在農村,由于子女外出務工經商的比較多,一些村常住人口中老年人超過50%。城鎮有子女的老年人只有26.01%與子女同住。農村有子女的老年人44.51%與子女同住。另外,城鄉分別有1%和2%的二代老人戶,分別有3%的孫子孫女與老年人同住的隔代家庭戶。

孤獨感隨年齡而提高,特別是老年女性。城鎮和農村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感到孤獨的分別占16.28%和18.29%。城鄉老年人產生孤獨感的原因居首位的都是“獨居,沒人做伴”,表明獨居老人有孤獨感的比例較高。

隨著老齡化時代的到來,“421”家庭模式成為現實的擔憂。一般統計分析表明,有35%的家庭要贍養4位老人,49%的城市家庭要贍養二至三位老人;如果獨生子女下一代還是獨生子女,第三代一對年輕夫婦最多要贍養12位老人。同時,獨生子女政策將使得提供養老金的青年人群比例縮小,不少父母將被置于家庭養老危機之下。

來自浙江的上述調查顯示,老年人經濟還呈現一個普遍的“倒貼”現象。其中尤以城鎮家庭為甚,老人中有16.89%給子女錢,年均12509元,有75.35%給孫子孫女錢,年均1652元,最高達到10萬元。但子女反哺的比例僅39.05%,且年均為2970元,相當于父母總額的零頭;而孫輩僅有6.23%給老人錢,年均僅有777元。

比較而言,晚輩給錢構成了農村老人的重要生活來源。因此,農村老人獲得子女反哺的比例為65.59%;孫輩反哺為17.72%,遠高于城鎮。盡管如此,農村老人中倒貼子女及孫輩的比例分別為10.51%和49.55%,年均分別為1267元和395元。

這種“倒貼”呈現多種形式,除現金外,更多是以幫子女看孩子、做家務、看家。城鎮老人幫子女看孩子的比例達38.31%,照看家比例為34.66%,做家務的占25.81%。在農村,老人幫子女照看家的比例高達63.39%,這與農村老年人子女外出務工經商有關。

對于這種倒貼,城鎮和農村老人表示難以承受的比例分別為20.81%和29.34%。尤其是在保障體制缺乏的農村,多數老人都在強忍病痛的折磨,甚至無暇顧及精神上的孤獨與落寞。

無論城鄉,愿意與子女同住的老年人數,都比他們實際能與子女同住的人數多。高齡老人、農村老年人和城鎮女性老年人與子女同住的意愿相對更強。

這種情況并非浙江所特有,據民政部統計,全國有3250萬老人需要長期護理。在北京,49.8%的年輕人認為最大的困難是工作忙,沒有時間照顧老人。統計顯示,北京、上海老年人家庭的“空巢”比例分別達到34%和36.8%。

第4篇

[中圖分類號] R59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迅速發展,由此而引起的各種問題正被人們所重視。而我國老齡人口是世界上絕對數最多的國家,目前已經超過我國人口總數的10%[1]以上,而睡眠與人類的生理、心理功能密切相關,睡眠障礙是老年人中常見的健康問題,蔣平[2]等報道59.4%的老年人有睡眠障礙。為此,本文對老年人常見的睡眠障礙進行及其干預對策綜述如下,旨在為老年人能夠擁有一個良好而安靜的睡眠提供參考。

1 老年人睡眠的特點

老年人由于大腦皮層的調節機能下降,睡眠的質量也隨之下降,在各種不良的情緒及心態下,更易出現失眠、多夢等現象,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其主要特點為:①睡眠時間縮短。②夜間易受內外環境因素的干擾,覺醒頻繁,睡眠變得斷斷續續。③ 容易早醒,睡眠趨向早睡早起。④淺睡眠期增多,而深睡眠期減少,年齡越大,睡眠就越淺.在多導睡眠圖上睡眠紡錘波的完整性和振幅減少[3]。

2 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危害

老年人由于睡眠障礙而引起的危害主要有:①加重各種軀體及精神疾患[4];②白天嗜唾.情緒沮喪、焦躁、焦慮、抑郁;③生活質量、工作能力及社會適應性下降;④腦功能損害:注意力、記憶力等認知功能障礙;(5)誘發多種內科疾病,如高血壓、心臟病、腦血管病、內分泌代謝障礙等疾病[5]。

3 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原因分析

3.1不良的睡眠衛生習慣

楊亞娟[6]等研究報告中提示,不良睡眠衛生習慣和行為是引起老年人睡眠障礙的常見原因之一,不良睡眠衛生習慣和行為會破壞睡眠 - 覺醒節律,形成對睡眠的錯誤概念,引起不必要的睡前興奮,從而導致和加重失眠,既是引起失眠的常見原因,也常常是失眠患者為了改善失眠而采取的不適當行為的后果。許多因素影響老年人的睡眠,李建民[7]等調查報告中顯示44.2%睡前有打掃臥室衛生習慣,71.8%不能堅持睡前喝熱牛奶,不堅持曬太陽者有42.1%,不規律睡眠者有21.1%等。

3.2心理社會因素的影響

李建民[8]等調查報告中顯示擔心難以入睡、睡前想心事等影響睡眠質量;而徐繼梅[9]的研究報告中認為社區老年人的睡眠與心理健康有關,指出抑郁與睡眠不足、焦慮與睡眠不足有關,該研究報告提示抑郁、焦慮等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老年人的睡眠主要原因之一。

3.3藥物因素的影響

隨著年齡的增加,老年人各器官功能普遍減退,易患多種疾病,某些病癥常是干擾睡眠的主要原因,如睡眠呼吸障礙、搔癢癥、咳嗽、喘息、疼痛、尿頻等。上述病癥需服用多種藥物,有些會產生的副作用而影響睡眠,其中包括中樞興奮劑利他林、苯丙胺、茶堿、降壓藥等;長期服用某種藥物驟然停用會出現反跳性失眠,如鎮靜催眠、抗精神藥等。

3.4環境因素的影響

睡覺應該有一個合適的環境,不良的睡眠環境會影響老年人的睡眠質量,如臥室的溫濕度、各東西的擺放及室內墻壁的色調等。

4 老年睡眠障礙的對策

4.1建立良好的睡眠衛生習慣

①遵循生物鐘的變化, 一是要適應生物鐘的變化,早睡早起;二是要調節生物鐘的變化,使睡眠的生物鐘狀態盡量與自然周期同步。此外,還要注意午睡時間不可太長,以免影響晚上的睡眠。②注意睡姿, 睡姿以“臥如弓”為佳,尤以右側臥為好,可有利于肌肉組織松弛,消除疲勞,幫助胃中食物朝十二指腸方向推動,還能避免心臟受壓。右側臥過久,可調換為仰臥。③睡前避免吃不易消化的食物及喝大量水;平時不要在覺醒狀態下長時間躺在床上,睡前可用熱水泡腳,做柔軟操,聽催眠曲等;睡前可適當飲少量熱牛奶。

4.2注意日常飲食

①晚餐應該吃得早一點,宜安排在就寢的兩、三個鐘頭以前,且留意吃一些比較容易消化的食物,如一些豆制品、魚、蛋、肉、炒過的蔬菜等。②煩躁不安時,喝上一杯糖水,因為糖開水能在體內經過一系列化學反應產生大量的血清素,使大腦皮層受抑制而進入安眠狀態。③睡前喝上一杯牛奶或者喝一小碗小米粥,能使人產生睡意。

4.3心理行為治療護理

心理社會因素是影響睡眠形態改變的主要原因,分析其原因是:①老年人在家里因年事已高,身體健康狀況欠佳,覺得自己不被家人重視是多余的人。②喪偶,時常懷念過去。③離休后感到前途渺茫,常覺得無事可干,缺乏生活自信心,思想負擔重,導致入睡困難,易醒或睡眠維持時間短。因此,社區醫護人員要針對這些情況,做好老人睡眠的個性護理,積極協助老年人及時疏泄其負性情緒,讓他們知道保持情緒穩定性的重要性以及如何保持自己情緒的穩定性,努力改善老年人的睡眠質量。

4.4維持合適的睡眠環境

①臥室內不要擺放綠色植物、鮮花。睡眠時室內空氣要新鮮、流通,使大腦皮層得到充分的氧氣供應。②臥室內最佳溫度為18-22度。人體在這個溫度內感覺最舒適,所以比較容易入睡。③臥室墻壁的色調以淡色為主。淡綠色,紅色等凝重的色彩容易讓人興奮,無法入睡,對于焦慮型失眠者更是大忌。抑郁型失眠者則應避開藍色、灰色等使人消沉的暗淡顏色。④臥室窗簾選用厚實的面料可以遮光隔音。⑤合適的枕頭。高15~20厘米的枕頭最合適。

參考文獻

[1]殷磊.老年護理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 183.

[2]蔣平,裴應菊.社區老年人失眠原因調查及護理干預[J].當代護士,2005,13(7):47-48.

[3]楊東,馮永平,趙玉萍.老年人的睡眠及睡眠障礙[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0,20(1):58.

[4]林冬巖,韓春姬.老年睡眠及精神健康的研究進展[J].2006,17(1):114-115.

[5]張文莉,壬士雯,李玉峰.不同年齡睡眠呼吸紊亂患者的心臟覺醒反應[J].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2000,4(3):154-156.

[6]楊亞娟,費才蓮,張軍紅.護理干預對老年失眠患者睡眠質量的影響.護理雜志[J].2006,23 (10) :14

[7]李建民,陳長香,等.不良睡眠習慣與老年人睡眠習慣相關[J].第四軍醫大學學報.

[J].2006,27(22).

第5篇

肥胖和體重不足都是應當引起重視的老年營養問題,可人們往往很重視肥胖,而對于體重不足并沒有足夠的認識,缺乏科學的認知態度。

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表明,60歲以上的老年人低體重(BMI<18.5kg/m2)的發生率為17.6%,也就是說有近五分之一的老年人體重不足,其發生率是45歲~59歲人群的2倍。

“有錢難買老來瘦”,這是很多老年人堅信不疑的說法。因為很多老年人認為,老年消瘦是健康的體現,豈不知老年人營養不良最明顯、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體重不足。體重不足是長期膳食能量、蛋白質攝入不足的結果,同時也可能伴有其他微量營養素供給不足。體重不足會對老年人的健康產生一系列危害,如增加疾病的易感性、骨折率上升、損傷及外科傷口愈合緩慢、易出現精神神經癥狀、某些應激狀態者的耐受力低下、對寒冷抵抗力下降、經不起疾病消耗等。

60歲以上的老年人隨著年歲增長,身體各器官可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化,如肌體功能減退、基礎代謝降低和身體成分改變等,容易出現不同程度和不同類別的慢性疾病。由于老人活動量相應減少,生理功能減退,情緒不佳和經濟狀況改變等問題,可能導致食欲減退,必需營養素攝入減少,而造成營養不良。

預防老年人體重不足與營養不良應做到以下幾點:

1.保證充足的食物攝入,提高膳食質量。增加營養豐富、容易消化吸收的食物的攝入量。選擇食物時應兼顧奶類、瘦肉、禽類、魚蝦和大豆制品。制作食物時,應按照飲食習慣烹制合乎口味的膳食,經常變化種類和烹調方式,以保證能量和優質蛋白質的攝入,使體重維持在正常范圍。

2.適當增加進餐次數。老年人除了增加膳食攝入量,同時應避免一次進食較多,導致食物不易消化吸收??刹扇∩倭慷嗖?,每天進餐4次~5次,這樣既可以保證需要的能量和營養素的攝入,又可以使食物得到充分的吸收利用。平日進食量較少、消化機能較差的老年人應注意逐步增加進食量,使消化系統有個適應的過程。

3.使用營養素補充劑。部分老年人由于生理功能下降及疾病等因素不能從膳食中攝取足夠的營養素,特別是維生素和礦物質,此時可酌情適當使用營養素補充劑,但使用過程中最好定期體檢,以便掌握服用量。

4.及時治療原發病。進入老年階段,支氣管炎、肺氣腫、腫瘤、心腦血管疾病、胃腸疾病等發病率增加,這些疾病容易導致營養不良,因此積極治療原發病,從源頭解決問題,是改善老年人營養狀況的重要措施。

5.定期體檢。稱量體重是簡單易行的體檢方式,老年人應定期稱量體重,監測營養不良。體重減輕是老年人營養不良的主要表現,若體重突然急劇下降可能是一些重大疾病發生的前兆,因此,應注意體重的變化。

當然,有些老人看起來較瘦,但實際上其體重處于正常范圍,此時便與營養不良無關了。

第6篇

【關鍵詞】老年人;死亡;進展

0 引言

死亡是人類生命的終點,是人生中必然經歷的過程,是一個不可逃避的話題。隨著世界人口老齡化現象的日益顯著,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同時也是老年人口最多、增長最快的國家之一,但由于傳統觀念的影響,我國大多數老年人及其家屬對待死亡問題多采取回避態度。據國內文獻[1,2]報道,老年人是我國自殺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對死亡的高度恐懼會降低其生活質量。因此,我國老年人的死亡問題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幫助老年人正確面對死亡、接受死亡也是現在的當務之急。

1 對我國老年人死亡態度的研究

1.1 定義

死亡態度是指個體對死亡做出反應時所持的評價性的、較穩定的內部心理傾向,它直接影響個體的人生態度、處世方式和生命質量[3]。

1.2 我國對老年人口死亡態度研究的文獻綜述

在我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香港和臺灣地區[4]才逐漸開展對死亡態度的研究,而大陸地區90年代才開始起步,至今,國內有關死亡態度方面的研究依舊很匱乏[5],尤其是對老年人口死亡態度方面的調查文獻還很少。王雪蓮對社區居家老年人死亡態度的研究結果顯示:居家老年人面對自我死亡有著樂觀對待、無所謂、害怕及拒絕思考四種類型[6]。董佩芳、沈曉如等對杭州市兩所三甲級綜合醫院60周歲以上的216例住院患者進行的調查顯示:對死亡接受態度的人數略高于持排斥態度的人,但絕大多數人對死亡持模糊態度[7]。王葉熙、康紅芹[8]調查分析了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及其應對,結果顯示:目前我國每年至少有十萬55歲以上的老年人自殺身亡,占每年自殺人群的36%,老年人已成為中國自殺率最高的人群。老年人因懼怕死亡而產生了一系列的負面行為,這給老年人自身、家庭及社會造成了嚴重的不良影響。崔靜、張淋淋等對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態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中,死亡逃避維度得分最高,對死亡存在回避和忌諱心理;其次,自然接受維度得分較高,能較坦然地接受死亡,但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他們對死亡的態度存在矛盾心理,同時對死亡采取回避的態度;逃離導向的維度得分居中,可能因為疾病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心理及經濟負擔;死亡恐懼與焦慮的維度得分較低;趨近導向的死亡接受維度得分最低,表明部分老年慢性病患者相信死后有更好的世界存在,可能與其宗教文化密切相關[9]。黃子玲對江西省部分縣城的養老院老人與居家老人死亡態度調查報告顯示:居家老年人和養老院老人在死亡逃避上并無很大差別,但對死亡恐懼或焦慮和死亡接受上卻有明顯的不同,居家老人對死亡更為恐懼或焦慮,而養老院老人相較之則更能接受死亡[10]。

2 對我國老年人死亡態度的影響因素的研究

2.1 文化程度

國內外多數學者一致認為,文化程度與個體死亡態度呈正性相關關系[11],這與董佩芳等[7]、黃子玲[10]的調查結果一致。而劉丹萍、李寧秀等[3]的研究結果則顯示:文化程度對社區中老年人口死亡態度的影響不具有顯著性。

2.2 身心健康狀況

劉丹萍、李寧秀等[3]研究結果顯示: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社區中老年人口對持接受態度的發生比是不患有慢性病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口的1.367倍。董佩芳等[7]研究認為,身體、心理狀況好的患者比身體、心理狀況差的患者能較樂觀地看待死亡問題,這與王雪蓮[6]、Abdel Khalek、Lockhart的研究結果一致。

2.3 家庭經濟情況與醫療支付方式

劉丹萍、李寧秀等[3]研究表明:月收入高(3000元及以上)的城市社區老年人口對死亡持接受態度的可能性大;崔靜、張淋淋等[9]研究分析得出:自費醫療費用的老年患者其死亡恐懼與焦慮得分明顯高于公費和社會醫療保險者。

2.4 和社會意識形態

崔靜、張淋淋等[9]調查顯示:有者其趨近導向死亡接受維度得分高于無者,這與王雪蓮[6]、黃子玲[10]對居家老人和養老院老人的調查結果一致。而董佩芳等[7]、劉丹萍、李寧秀等[3]的研究結果卻顯示:對城市社區中老年人的死亡態度無顯著影響。王葉熙、康紅芹[8]的分析得出:當今社會對死亡持有否認、逃避、拒絕的態度,使死亡遭到了扭曲,很多老年人因此對死亡產生了恐懼感。

2.5 死亡問題的接觸情況

崔靜、張淋淋等調查結果顯示:家中未談論過死亡或會有不舒服氣氛家庭的老年患者的死亡態度多數是焦慮、恐懼或逃避,這與劉丹萍、李寧秀等[3]、董佩芳等[7]的研究結果一致。另外,董佩芳等的調查還顯示:有過重病經歷、接觸過垂?;颊叩睦夏耆嗣鎸λ劳龅膽B度更成熟。

2.6 其他因素

婚姻狀況、配偶是否健在、職業等因素也會對老年人死亡態度產生正面或負面的影響。

3 結論

通過對上述文獻得回顧和總結,目前我國老年人對待死亡問題時,大多數仍然是恐懼和焦慮,不能坦然面對死亡。只有少數老年人能夠認為死亡是生命的終點,“生老病死”是一種自然現象,但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當他們真正面對死亡問題時,還是會采取回避態度,忌諱談論或接觸死亡。介于上述情況,提醒我們,我國老年人的死亡教育已經勢在必行了,經過對老年人進行死亡教育,讓我國老年人能夠科學的認識死亡,樹立正確的死亡觀,從而提高老年人的暮年生活質量?,F在我國的死亡教育還處于探索的邊緣,而且多數開展在學校,針對老年人的死亡教育研究寥寥無幾,因此,系統地對我國老年人進行死亡教育的干預措施,將是我們今后研究的方向。

【參考文獻】

[1]陳金香.試析當代中國老年人生死觀與生死態度之矛盾及其解決途徑[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2008,41(1):36-41.

[2]陳金香.構建老年人和諧生命:關于老年人生死觀的思考[J].景德鎮高專學報,2011,26(1):7-9.

[3]劉丹萍,李寧秀,劉朝杰,裴麗昆.城市社區中老年人口死亡態度影響因素研究[J].西北人口,2012,33(2):41-44.

[4]郭琳.國內外死亡態度研究概況[期刊論文].科教文匯,2010(22).

[5]陳四光,金艷,郭斯萍.西方死亡態度研究綜述[J].國外社會科學,2006(1).

[6]王雪蓮.居家老年人死亡態度的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08,14(24):2571-2574.

[7]董佩芳,沈曉如,金莉莉,陳琴藍,楊燕,吳美蓉.216例老年住院患者死亡態度的調查分析[J].中華護理雜志,2008,1,43(1):84-86.

[8]王葉熙,康紅芹.老年人對死亡的恐懼及其應對[J].湖北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11,6,29(3):57-60.

[9]崔靜,張淋淋,朱海玲,史寶欣.社區老年慢性病患者死亡態度與生活質量的相關性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2,15(25):2896-2901.

第7篇

[中圖分類號] R544.1 [文章標識碼]A[文章編號]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心血管疾病,也是最大的流行病之一,常引起心、腦、腎等臟器的并發癥,嚴重危害著人類的健康。長期以來,由于不少老年患者在對高血壓的防治和認識上存在不少誤區,影響了治療和康復?,F就本轄區60歲以上老年人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健康檢查資料進行整理,了解老年人高血壓患病率以及相關患病因素,現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本轄區2009年60~100周歲老年人,共3490人,平均年齡67.8歲,其中男性1388人,女性2102人。

1.2 方法

(1) 填寫體檢表格:統一使用縣印制的體檢表,內容填寫詳實,包括一般情況(姓名、性別、年齡、民族、職業、文化程度等)。填寫調查表,內容包括飲食狀況、煙酒史、家庭遺傳史、體力活動情況、疾病及防治知識知曉情況等。

(2)健康體檢:有經專門培訓的醫務人員進行。測量血壓、身高、體重及腰圍。

1.3 診斷標準高血壓診斷按WHO/ISH99.2標準中規定執行。

2結果

2.1高血壓患病情況被體檢的3490名對象中,查出高血壓患者1603名,患病率為47.93%,其中男性高血壓患病率為 53.17%,高于女性的高血壓患病率41.1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 7.645,P

2.2 發病因素

本次3490人中,超重及肥胖的有984人,高血壓患病率為51.62%,血脂異常的有1710人,患病率49.00%,均高于高血壓總患病率40.12% (P

3 討論

目前我國高血壓人群防治的根本目標就是盡快控制不斷上升的高血壓患病率,預防和控制高血壓并發癥,降低致殘率和死亡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1]。本次結果表明,老年人群體檢高血壓患病率為45.93%,低于2002年中國營養調查報告中的我國農村≥60歲人群高血壓患病率(47.2%)[2]。本調查顯示女性高血壓的患病率高于男性。結果證實了超重、肥胖、血脂高等是高血壓的危險因素。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居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為以及對高血壓預防知識的缺乏,使高血壓等慢性疾病成為居民健康的主要威脅。控制高血壓是慢性病防治的首要任務[3]。我們應充分發揮農村社區服務機構在防治高血壓中的作用,依托已建立的社區衛生服務網絡,定期舉辦高血壓健康講座并動員人們定時檢測血壓,掌握自身血壓變動情況;同時,還通過健康處方的形式,給出科學化、合理化的治療建議,積極開展對高危人群的高血壓篩查,做到早發現、早診斷和早治療,這對延緩病程發展、改善患者生活質量、提高居民健康水平、減輕醫療負擔,從而保障地區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修訂委員會.中國高血壓防治指南[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5:227.

第8篇

如果有人問您,每天吃幾頓飯好?也許您會不假思考地回答,一日三餐,平平-安安。但如果您上網去查一查,結果可就多了。有的人說,每天吃兩餐有利于延年益壽,有的人說,只吃兩餐的人容易得心血管病,應每天吃5~6餐才合理:而且,似乎都有證據來證明自己的觀點是正確的。這就使人們(尤其是老年人)真有點兒不知自己到底每天吃幾頓飯更有利于健康了。正常人一日三餐最合理2002年,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調查報告之九《行為和生活方式》顯示,我國居民每天只吃一餐的占0.3%,每日兩餐的占8.0%,每日三餐的占91.5%,每日4餐及以上的占013%。由此可以看出,大多數人選擇的是一日三餐。

研究證實,多數人的選擇是有科學依據的。通常,胃排空食物的時間是:高碳水化合物食物為2~3小時,高蛋白質類食物為3~5小時,高脂肪食物為5~6小時,混合食物為4~5小時。當食物排空之后,人就會產生饑餓感,并需要再次進餐。從早6時到晚7時安排三餐,早、午、晚餐的間隔為4~5小時,正好適于胃腸道的活動規律。因此,對絕大多數成年人來說,一日三餐是合理的。

提倡老年人和病人少食多餐

之所以說,老年人和病人應少食多餐,還要先從胰島細胞分泌的胰島素談起。

人體像一臺精密的儀器,在長期的進化中形成了一定的節律。各種器官規律運作,才能維持人體正常的生理功能。那么,維持人體血糖水平的胰島素的分泌規律是怎樣的呢?

(1)進餐后胰島素分泌狀況。正常人體開始進餐后15分鐘左右,胰島素分泌速率會在2~4分鐘增加到平時水平的3~8倍,在接下來的2~4分鐘再迅速下降到接時的水平。進餐后胰島素分泌的小高峰是由胰腺B細胞儲存的胰島素釋放而形成的。再之后,胰島素分泌速率又緩慢上升,并在1小時左有達到最高峰(約為4~10胰島素國際單位/小時),以后緩慢下降1小時左右恢復到平時的水平。

(2)平時的胰島素分泌。平時,是指每天24小時中除去進餐后胰島素分泌所需時間的剩余時間。正常人體平時胰島素分泌速率一般是穩定的,胰島素的分泌量一般介于0.6~1.0胰島素國際單位/小時,醫學上稱之為基礎量。

正常人胰島素的分泌量是與進食量相匹配的,不會因為偶爾多吃點而引起血糖過高。但是,糖尿病患者和老年人就不同了,伴隨著胰島功能的減退,進餐后胰島素分泌不足,因此,無法將血液里的葡萄糖迅速轉運到細胞里利用。結果使餐后血糖水平過高、時間延長。因此,在總進食量不變的情況下,適當增加進餐次數,減少每餐的食物攝人量,降低餐后胰島素的需要量是非常明智的選擇。

應在睡前3小時進晚餐

晚餐的時間對老年人來說,也很重要。一般應在睡覺前3小時進餐,使胃里的食物基本排空,但還沒有感到饑餓時就寢為好。睡前半小時可以喝一杯熱牛奶,既有安神作用,也不會加重胃腸道的負擔。

第9篇

老年性癡呆大鼠模型建立的研究 李亞明,朱粹青,林水淼,趙偉康

乙酰膽堿酯酶染色法觀察體外培養成骨細胞的凋亡 顧琪,朱漢民,賀恒益,張學軍

核素心血池顯像對58例老年人右室起搏前后左室功能評價 朱毅,陳陽,唐熙,李瑾,宮玲,邱朝暉,蔣茂松,鄭柏生

"血管內皮細胞功能障礙性疾病"的血清NO等改變 嚴慶惠,王文霞,王凱,林樺

關注老年人生活質量的一次成功會議--第二屆華裔老人國際研討會簡報 彭亮

上海地區老年人雌激素受體基因多態性與骨密度關系的研究 繆應新,朱漢民,朱曉穎,甘潔民,陳淑英

老年病房426株葡萄球菌對抗生素的藥敏分析 黃革,董婷,黃愛偉,張燕萍

應激性高血糖對老年急性心肌梗死預后的影響 顧薇,鄭柏生,陳陽,談中茹,尤傳一

氯沙坦對老年高血壓患者血壓及尿酸的影響 邱朝暉,曹奕,鄭安琳,張維,朱毅,焦青萍,李瑾

老年糖尿病并發癥及其治療--附235例分析 葉紅,石鳳英

內鏡下局部注射化療藥物治療老年胃癌療效觀察 陳潔,姚健鳳,于曉峰,夏俊,岑戎,趙尚敏,王根生

上海市中心城區1997年和2001年老年人生存質量抽樣調查的比較 徐大麟,蔣雄萬,王潤平,孫晉福,方梅珍

120例前列腺增生患者國際功能指數-5(ⅡEF-5)調查報告 莊申榕,馬洪銘,潘天明,新

559例老年人胃鏡檢查分析 包劍浩

心動過速誘發的心房心肌病3例報告 王維中

探索農村老年護理醫院的發展 何耀明,孫其明,戚祖望

干細胞技術應用于器官和機體復狀的可能性 傅文慶

健康長壽靠自己(三) 王傳馥

老年貧血淺說 胡允平

哪些食物適合脂肪肝患者 郭振東

冷天生活起居有學問 廖朝金

中華醫學會第四次全國男科學會議簡介 江魚

老年人原發性擴張性心肌病(IDCM) 袁方,鄭更生,馬建偉,吳衛華,沈澤寧,徐應倩

血管緊張素-Ⅰ轉換酶基因多態性與老年人糖尿病及糖尿病腎病的關系 龐小芬,鞏云霞,朱理敏,沈戈,沈倍倍

老年人抗利尿激素異常分泌綜合征的臨床特點 顧芹,尤傳一,顧同進,李文賢,龐仲華,朱惠莉

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48例報告 黃斌

胺碘酮治療老年人心律失常幾種用藥方案的觀察分析 童如鏡,奚菁穎,陳焰,宋鐘娟,鄭慧麗

老年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心律失常 艾華,潘士榮

老年中晚期前列腺癌放射治療的療效探討 付美娜,宋美芳,王國民

老年性顱內腫瘤臨床特點分析 李云峰,李寧,胡秉誠,李國文

80歲以上老年人慢性硬膜下血腫的診治分析 徐垠,陳彥飛,黃峰平

應用三層復合人工網片修復腹壁缺損 胡挺,姚成漢

老年大腸癌急性梗阻的外科治療 李蔚萍,陸琪,唐健雄

老齡期及老齡前期肺囊皰性疾患的外科治療 畢磊,倪國興

陰超檢測用三苯氧胺治療絕經后婦女子宮內膜病變的作用 孔玉屏,盛一芳,李慧林

51例老年鼻咽癌臨床分析 喻紅之,阮盛祥,王沁,朱文娟,魏崴

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36例臨床應用體會 阮圣輝,陳華斌,鐘輝,屠雷鈞

老年性白內障膨脹期繼發青光眼手術治療的臨床觀察 丁怡,王燕,王誠忠,朱力

COPD診治的進展 蔡映云

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在治療老年腹股溝疝中的體會 李秋發

皮膚瘙癢需解脫 何芳德

健康長壽靠自己 王傳馥

血清骨堿性磷酸酶、尿吡啶啉測定的臨床應用 甘潔民,陳淑英,施泓,張月麗,楊儉英

口服靈芝茶保健品誤診中華分支睪吸蟲病一例 楊湘鄂,唐發祥,劉世凱

老年垂體腺瘤的顯微外科治療 占世坤,胡秉誠

老年人肺部感染與血清白蛋白關系的初步探討 保志軍,鄭松柏,戚元琳

前列腺素E1和丹參對老年人血小板聚集率影響的比較 黃勇,任建英

各種人工網片修補腹股溝疝的觀察 吳偉崗,蘇奕斌,黃景華,張祖案,李嘉宏

疝環充填式無張力疝修補術90例臨床分析 黃潤生,張清

老年男性骨質疏松癥與鈣調節激素、骨生化指標的相關分析 徐建純

反應停治療多發性骨髓瘤11例臨床報告 叢燕,劉立根,趙沄,張紅娣

老年急癥膽道手術的麻醉處理 黃一鳴,盧劍衛,阮健,楊旅軍,陳雄斌

綜合性醫院阿爾茨海默病就診情況調查 黃流清,黃樹其,邵福源,趙忠新

城市中老年回族居民常見慢性疾病調查與社區醫療保健 侯本貞,鄒富琴,王峰,蔡璐

大理州8585例肺結核病人流行病學分析及防治對策 周舟

羅哌卡因和布比卡因用于前列腺術后硬膜外鎮痛的效果比較 魏志義,張延均,蔡秋萍

重視老年人的臨床心身疾病 鄭安琳

肥胖癥的若干問題 朱志明,莊永發

老年疾病與微量元素 敖拉哈

某些制劑抗衰老作用研究進展 黃雅曼,許志文,沙寶康

老年性癡呆與微量元素的關系 塞冬

老年糖尿病能預防或根治嗎? 尤傳一

新一代CT為什么能做心臟的檢查? 王鳴鵬

談談老年人的心理衛生保健 辛沈,耿玫姝

醫師成材問題之我見 徐德隆

規范開展老年性疾病的介入治療 胡大一,趙明中

老年人肺部疾病的介入治療 王國民,徐懷玉

老年心血管病介入治療的原理和方法 胡大一,李瑞杰

老年冠心病介入治療的進展 沈衛峰

頸段食管梗阻的金屬支架治療 茅愛武,高中度

老年肝癌的介入治療 王建華,楊正強

胰腺癌的介入治療 傅德良

腦缺血性疾病的介入治療新進展 李明華,方淳

淺析腫瘤介入治療中的幾個誤區 茅愛武

終末期冠心病的干細胞移植治療 葛均波

老年高危冠心病的介入治療 沈衛峰

冠心病的血管重塑及干預措施的研究進展 王一塵

增齡致老年期冠心病危險因素的加重 陸惠華

周圍動脈硬化閉塞病在老年人中的患病率及相關危險因素 李小鷹

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臨床特點及短期預后的影響因素 王箴,葛均波,張峰,錢菊英,樊冰,陳灝珠

1643例中老年人血漿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調查 杜萱,吳暢,鞏云霞,梁偉,林云,王熠華,沈倍倍

加蘭他敏雙盲治療增齡相關記憶障礙及阿爾茨海默病 謝素珍,馬永興,朱秀英,吳素芬,劉鳳娣,楊儉英,顧躍娣

三維動態增強MRA在下肢動脈病變中的應用 嵇鳴,苗華棟,葉春濤,臧雪如,劉駿,王臣

老年病房與普通病房老年患者醫院感染對比分析 于志臻,曹敏華,萬敏,魯怡

社區老年人健康狀況與信心量相關關系研究 林愛偉,李曉曦,姜敏

451例老年慢阻肺合并2型糖尿病臨床特點 周玉洪,王國忠,嚴德鈞,張高兆,魏烈

麝香保心丸結合消心痛治療老年冠心病心絞痛 梁國才

清熱解毒湯治療老年(熱毒型)銀屑病的臨床研究 吳躍申,周群,徐琴言,水潤英,范雯,何芳德,馬紹堯

急性冠脈綜合征--非ST段抬高型心梗(附一例報道) 顧玉婷,陸惠華,方寧遠

老年中風患者勻漿膳應用體會 張靜,施偉琴

中國百歲老人健康狀況的研究 劉汴生,沈凱,劉浩,樊玲

前列腺癌病理形態學診斷的輔助方法 肖立,陸孝禹

無創機械通氣和醫源性肺炎的關系 施小璐,朱惠莉

第10篇

【摘要】 目的 確認延邊地區朝鮮族與漢族老年人的健康狀況與健康促進行為(HPB)的民族差異及相關因素。方法 采用便利抽樣法對延邊地區492名朝、漢老年人的健康狀況進行問卷調查。結果 朝鮮族與漢族老年人在HPB及情緒上有顯著差異(t=2.363,P=0.019;χ2=3.935,P=0.047);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有文化程度、情緒、健康自評(SRH)及社會活動等。結論 社區衛生服務應充分考慮服務對象的民族、文化、健康促進因素,實施適合的行為干預。

【關鍵詞】 延邊;老年人;朝鮮族;健康促進行為

近些年我國很多研究探討老年人的健康促進行為與健康相關的研究〔1,2〕。健康促進行為隨老年人所擁有的文化和生活習慣的不同表現為多維而獨特。本文根據延邊朝鮮族和漢族老年人的健康狀況及健康促進行為(HPB)比較,以確認朝、漢兩個民族之間的健康自評(SRH)、健康促進行為、情緒差異以及影響健康的相關因素。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設計及對象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擇延吉市65歲以上(含65歲)、溝通無障礙、自愿參與者發放調查問卷500份,收回有效問卷492份,有效率為98.4%。

1.2 研究工具和調查內容 自制調查問卷,其內容包括一般情況、SRH、健康狀況、HPB、情緒五個方面。其中健康狀況滿分為21分,≤16分為不好,>16分為較好;情緒部分滿分為14分,≤10分為抑郁情緒,>10分為情緒良好。健康狀況部分信度為0.96,情緒部分信度為0.92。

1.3 資料收集 3名調查人員經培訓實施講解并協助研究對象填寫。資料收集于2007年11月15~30日,共15 d。

1.4 統計學方法 資料采用χ2檢驗、相關分析、二值Logistics回歸分析等統計學處理。

2 結果

2.1 朝、漢老年人的一般人口學特征與SRH、HPB的差異 兩組在年齡、日常開銷方面有顯著性差異(χ2=10.918,P= 0.001; χ2=23.133,P= 0.000),朝鮮族高于漢族,而SRH無顯著差異。朝鮮族老人的SRH與年齡、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每月生活費以及生活費提供者的不同而有顯著差異,而漢族老人的SRH與性別、婚姻和生活費的提供者不同具有顯著差異,見表1。在HPB方面,兩組在定期體檢、體育活動和保健方面具有顯著差異,朝鮮族老人優于漢族老人,見表2。

2.2 朝、漢老年人的HPB與健康狀況、SRH、情緒的相關關系 朝鮮族老人的HPB與健康狀況和情緒具有顯著相關性,SRH與情緒和健康狀況之間具有顯著相關性。而在漢族老人,其HPB、SRH、情緒以及健康狀況之間具有相關性,見表3。

2.3 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影響因素 健康狀況作為因變量,對文化程度、一起居住的人、月收入等變量進行亞變量處理后,對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的因素進行二值Logistics回歸分析結果可見,文化程度、社會活動、情緒、SRH等變量為影響老年人健康的主要影響因素,見表4。

表1 人口學特征與SRH的差異(略)

表2 朝族與漢族老年人HPB的差異(略)

表3 HPB、情緒、健康狀況和SRH之間的關系(略)

表4 研究變量對健康狀況的影響(略)

1)高中相對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2)大學及以上相對于高中以下文化程度

3 討論

老年人的SRH結果是評估衛生服務需求和利用衛生服務機構程度的綜合指標,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的重要因素之一。個體的SRH與其所擁有不同的文化程度、教育水平、社會經濟與生活習慣等而發生差異。SRH作為自身健康狀況的綜合的主觀感覺,如同Park〔3〕指出的一樣,是促使個體采取定期體檢等就醫行為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今后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對老年人進行健康管理時,提高老年人的SRH水準顯得尤其重要。

很多研究報告,HPB與SRH具有相關關系,指出個體對自己健康的評價是決定個體進行SRH的主要變量。本研究結果與Park〔3〕進行的韓國人與美籍韓人健康行為比較研究的研究結果相似,與Pank〔4〕和Han等〔5〕的研究結果相反,因此,今后有必要對此進行更進一步的研究。另外,本研究中,社會經濟水平高的朝鮮族人群有良好的健康行為,其醫療利用率較高,更積極參與預防性健康活動。這是因為他們有足夠的經濟能力支付生活費用,因此具有相對良好的情緒,愿意參與社會活動和老年體育活動等HPB??梢娊洕蛩卦诶夏耆说男l生保健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開展老年人健康促進工作中有必要考慮政策性的支持老年人經濟能力的問題。

本研究中表明,無論是朝鮮族還是漢族人群,教育程度、活動、情緒及SRH是影響老年人健康狀況的主要因素。老年人要擁有健康就要有健康的行為,而參與各種活動多的老年人其情緒良好,自我認知增強,情緒體驗良好,積極參與各種健康促進活動。朝鮮族老年人參加體育活動、老年站活動及聯誼聚會的為56.0%,而漢族老年人為44.0%,這種民族差異除了與朝鮮族老年人群較高水平的經濟狀況有關,還考慮與朝鮮族開朗、更愿意參與活動的民族文化有關。因此,在社區開展適合民族文化的各種活動,改善老年人的情緒狀態將有助于增強其HPB。

參考文獻

1 張艾莉,延愛錦,李寶俠.老年人生活習慣與健康關系的調查報告〔J〕.現代預防醫學,2006;33(6):97980.

2 張瑞芹,肖 健.老年人健康行為與心理健康關系的調查〔J〕.中國老年學雜志,2007;24(8):7814.

3 Park JS,Oh YJ.A comparative study on health promoting behavior and perceived health status between Koreans and KoreanAmericans〔J〕. Korean Med Database,2002;13(2):399409.

第11篇

【關鍵詞】 牙列缺失; 牙列缺損; 中老年人

中圖分類號 R780.1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805(2015)26-0001-02

An Analysis of Tooth Loss Condition about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in Luzhou Rural Area/REN Kai-ge,GAN Sheng-yuan,WANG Zhong-chao,et al.//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5,13(26):1-2

【Abstract】 Objective:To understand the caries,periodontal disease of elderly in Luzhou,providing baseline information for county health and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ve departments to carry out geriatric oral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Methods:Using stratified random sampling method,in accordance with the WHO oral health survey method and the third national oral health survey to check 505 elderly cases those were above 45 years old from rural areas of Luzhou City.Result: Of all the elderly, there were 19 adults(3.76%) who happened tooth-missing,241 adults(47.72%) who happened defection of dention,245 adults’(48.52%) teeth were well.The sum of tooth loss were 1280,and the mean of tooth loss were 4.01.The number of tooth loss of maxillary and mandible were 698 and 582 respectively.Conclusion:The caries,periodontal disease prevalences of elderly in Luzhou are high,they have poorer oral health status.

【Key words】 Tooth-missing; Dentition defect; Middle-aged and elderly people

First-author’s address:Luzhou Medical College,Luzhou 646000,China

doi:10.14033/ki.cfmr.2015.26.001

牙列缺損是指部分牙齒缺失導致的恒牙牙列不完整。牙列缺損不僅會影響患者咀嚼、發音等功能和頜面部美觀,也可能影響全身系統的健康。臨床上通常采用人工替代材料修復的方法來恢復牙列缺損的形態和生理功能。牙列缺失是指各種原因導致的上頜或(和)下頜牙列全部缺失。牙列缺失患者喪失了牙齒對食物的切割和研磨作用,口腔對食物的初步消化能力減弱,加重胃腸消化負擔,且影響患者的發音功能。由于失去了牙齒對面下1/3高度的維持和對唇頰軟組織的支撐,患者表現為面下1/3高度變短、軟組織塌陷、皺紋加深、口角下垂等。為了解瀘州地區中老年人口腔情況以及為口腔疾病發病情況制定相應的預防措施以提高其口腔健康水平,筆者于2013年6月-2014年3月對瀘州地區505例中老年人的口腔情況進行調查研究,以便為口腔疾病的防控策略提供理論依據。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第4版)的要求,從瀘州農村地區隨機抽取3個調查點,選擇45歲以上的中老年人進行調查??傉{查人數為505例,其中男307例,女198例。

1.2 調查標準

采用世界衛生組織《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及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標準,對每位受檢者的牙列缺損以及缺失和修復情況詳細觀察及記錄,排除第三磨牙[1]。牙列缺損為同牙列中有一個牙齒缺失到只有一個牙齒余留者;牙列缺失為同牙列中無余留牙,包括全口無牙、上頜無牙及下頜無牙;牙列完整為除第三磨牙以外無任何牙齒缺失[2]。

1.3 方法

通過口鏡、鑷子、探針,在充足的光線條件下,對受檢者口腔內各個牙齒的冠、根面情況進行逐一檢查,對牙列缺損、缺失以及義齒修復等情況進行常規問診、視診和探診,檢查并逐項記錄。

1.4 質量控制

對調查項目制作統一表,培訓進行口腔檢查的3名臨床檢查員,統一診斷標準和調查方法,在調查之前和調查之中進行標準一致性檢驗,要求kappa值均達0.8到以上。

1.5 統計學處理

采用SPSS 18.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以率(%)表示,比較采用字2檢驗,P

2 結果

在505名受檢者中,牙列缺損241例(47.72%),牙列缺失19例(3.76%),其中上頜缺失6例(1.19%),下頜缺失3例(0.59%),全口缺失10例(1.98%),牙列完整245例(48.51%)。調查結果顯示中老年人患病率、缺牙率以及缺牙均數都隨著年齡增加呈逐漸增長趨勢。男性與女性牙列缺損的人數及牙列缺損率分別為145例(47.23%)和96例(48.49%),兩者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男性與女性牙列缺失的人數及牙列缺失率分別為17例(5.54%)和2例(1.01%),兩者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 討論

牙列缺損牙列缺失作為口腔常見病和多發病,其病情的嚴重性和口腔醫療的有效性可以通過缺牙的情況反映[3]。隨著年齡增長口腔疾病表現不同,中老年人口腔疾病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老年人口腔內的各個組織器官逐漸發生退行性變化,可以導致牙齒磨損加重、牙齦萎縮、牙槽骨吸收黏膜變薄、牙列缺損和牙齒缺失等,嚴重影響著老年人的生活質量[4-5]。

由本次調查結果顯示,牙齒缺失的發病率隨著年齡的增大逐漸增高,失牙均數也在逐漸升高,此規律與文獻[6-8]報道相同,男性和女性的牙列缺失率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可能與男性吸煙飲酒等生活習慣有關,使得男性更易罹患牙周炎,從而導致牙齒缺失。

通過上述初步調查認為,防治齲病和牙周病是當前開展口腔衛生保健工作的關鍵;應加強中老年人口腔健康教育,今后應加強多種形式的口腔保健知識的宣傳,改善地區口腔衛生條件差的現狀,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以提高中老年人的口腔健康水平;同時加強和提高口腔醫生臨床操作技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口腔內更多健康的牙齒,真正把口腔預防保健工作做好。

參考文獻

[1]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Oral health surveys-basic methods[M].4th ed.Geneva: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1997:1-48.

[2]齊小秋.第三次全國口腔健康流行病學調查報告[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47.

[3]林煥彩,劉建偉,盧展民,等.廣東省老年人失牙、義齒修復狀況和咬合牙對[J].中山醫科大學學報,2000,21(4):310-313.

[4] Afrashtehfar K,Kurtzman G,Mahesh L.Improving qral rehabilitation through the preservation of the tissue through alveolar preservation[J].The journal of advanced postthodontics,2012,4(3):174-178.

[5]孫志榮,趙雯,崔凌云,等.老年患者義齒修復過程中的心理特點及護理對策[J].中國美容醫學,2009,18(11):1685-1686.

[6]邵東升.新昌縣農村老年人口腔健康狀況調查[J].中國鄉村醫醫藥,2006,13(1):512.

[7]李線絨.白樂康.老年缺牙患者口腔健康與牙缺失情況調查分析[J].中華老年口腔醫學雜志,2009,7(5):278-279.

第12篇

關鍵詞老年人慢性病危險因素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27.297

慢性非傳染性疾病(慢性病)是指以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為代表的一組疾病,具有病程長、病因復雜、健康損害和社會危害嚴重等特點[1]。有調查顯示,我國慢性病死亡人數占總死亡人數的比例已由2000年的80.9%上升到2010年的86.5%,數量將近1600萬人[2]。本文的目的就是了解60歲以上老人慢性病危險因素,發現存在的主要問題,為針對老年人慢性病健康促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深入有效開展,提出合理建議。

資料與方法

采用多階段分層系統抽樣的方法,根據本地區的經濟情況將克拉瑪依市分成三個片區市區、白堿灘區、烏爾禾農牧區三類地區;按照三類地區的人口比例將總樣本量分配到三類地區,從中抽取350人納入調查。其中男200例,女150例;年齡60~81歲,平均66.85±12.45歲;學歷:中學及以下文化190人,高中文化100人,大專44人,本科及以上文化16人。

調查方法:采用本院調查表對本組患者進行調查,調查表包括患者性別、年齡、職業、文化程度、婚姻、曾患疾病類型、飲酒行為、吸煙行為、體重等條目。本次調查發放調查問卷350份,收回有效問卷350份,回收有效率100.0%。

統計學處理:采用SPSS19.0建立數據庫并對數據進行分析,單因素采用秩和檢驗等,多因素采用多重線性回歸分析,P<0.05代表差異有顯著性。

結果

慢性病情況:經過調查,350人發現慢性病患者300人,發病率85.7%,其中高血壓182人,糖尿病65人,高血脂40例,其他13人。

單因素分析:本文單因素分析篩選有意義的變量為吸煙、飲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體重。見表1。

多因素分析:以單因素分析有顯著意義的指標為自變量,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飲酒、慢性疾病史與超體重為主要危險因素(P<0.05)。見表2。

討論

隨著我國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和死亡率的不斷上升,慢性病的衛生服務需求和昂貴的醫療費用已成為沉重的家庭和社會負擔[3]。長期不健康的膳食結構,吸煙,缺乏體力活動,過度飲酒等是導致慢性病的主要行為和生活方式危險因素[4]。本地區老年慢性病相關危險因素流行水平較高,主要表現在居民普遍缺乏慢性病防治知識,吸煙飲酒率高,蔬菜水果攝入不足,這就導致了本地區居民超重及肥胖、高血壓、血脂異常、糖尿病的患病率處于較高水平。本文結果顯示,單因素分析篩選危險因素包括吸煙、飲酒、有慢性疾病史和超體重。多重線性回歸分析顯示飲酒、慢性疾病史與超體重為主要危險因素(P<0.05)。

在預防干預中,首先本地區應建立良好的健康保健機制,采取積極有效的防治措施,繼續做好每年一次的健康查體工作,普及健康知識,以病種劃分健康教育人群,系統地進行健康知識宣傳教育,建立完善的跟蹤服務系統,有針對性地進行健康干預[5]。指導和促進居民掌握科學的飲食方法,蔬菜、水果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和膳食纖維,如鉀離子和葉酸等,因此多食蔬菜、水果除了能夠滿足人體的營養需求外,還能夠降低患慢性病的危險因素。

總之,本地區老年人慢性病的發病率比較高,多為高血壓,主要危險因素為飲酒、慢性疾病史與超體重,為此要根據不同上述危險因素進行合理的干預。

參考文獻

1胡建平,饒克勤,錢軍程,等.中國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經濟負擔研究[J].中國慢性病預防與控制,2007,15(3):189-193.

2馬冠生,孔靈芝.中國居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報告之九-2002行為和生活方式[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6:223-224.

3韓永云,孫立文,熊邦潔,等.大連市農村社區健康促進模式探討[J].中國健康教育雜志,2009,15(12):32-3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大同市| 大洼县| 周至县| 上林县| 共和县| 五河县| 长沙县| 恩平市| 团风县| 广东省| 南澳县| 宜丰县| 南城县| 鹿泉市| 新乐市| 雅安市| 比如县| 荣昌县| 翁源县| 丹东市| 通辽市| 于田县| 凤庆县| 云梦县| 余姚市| 鄂尔多斯市| 博客| 宁强县| 钟山县| 民县| 榆社县| 渭源县| 赤壁市| 松桃| 法库县| 宕昌县| 怀宁县| 五家渠市| 郴州市| 娄烦县| 莱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