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4-02 20:11:40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古希臘神話與傳說,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作為民族文化核心的哲學,和文學一樣靠語言符號表達本意,二者也勢必有著內在的關聯。在中外文學史,尤其是外國文學演變的歷史中,文學的樣式幾經變化,但其探求人、世界的深度、廣度,卻是很多經典作家堅持的永恒主題。語言的不同、修辭的變化、文體的求新求變,似乎都脫離不了一種哲學的思索和人文的終極關懷。盡管文學作品無力在作品中找到一個真正的答案,但不同的作家卻用其獨有的方式試圖接近問題的實質。有的學者提出,哲學是使人快樂的學問。這看似簡單的定義其實暗含深意。再看歐美文學歷史當中的作品,不少其實并不讓人愉快,有的甚至是一種含淚的微笑式作品。但即便這樣,文學和哲學在各自的內心深處似乎都有一些共鳴的內容。本文擬就對古希臘神話和哲學的關系展開探討,以求對文學和哲學關系問題的認識有所助益。
首先,古希臘文學對古希臘哲學是一種直接影響。這個開始反映在古希臘神話以其自身的哲理內涵為古希臘哲學的誕生奠定了文化土壤。雖然,后來的哲學家并不是都贊成神話中的觀點,但這種對人和世界的哲理思考卻啟悟了古希臘人的哲學頭腦。古希臘神話的哲理內涵圍繞著左右人的行動、社會變化的原因可以歸結為三層含義:第一,認為人們對利的追求是歷史發展的動力之一。因此,側重表現英雄人物對自我的肯定、對物質利益的追求。如神話傳說中的阿喀琉斯為一個女俘虜和阿伽門儂爭吵,為了維護自己的尊嚴和“財產”,負氣離開戰場,給希臘軍團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第二,認為另一動力是奧林匹斯諸神的和意志。古希臘神具有同人同性的特征。他們也有人的不足,具有好色、好嫉妒、好復仇等性格特征。神之間的斗爭也是決定人、社會變化的原因之一;第三,認為高于前兩者的決定因素是神秘不可知的“命運”。盡管如此,古希臘人對現實并沒有屈從,而是頑強地反抗。如西西弗是敢于向荒誕世界反抗的荒誕英雄,俄狄浦斯則是一個不向“命運”低頭的英雄。
直接影響的另一種反映,主要是哲學對文學的引用;進行哲學思辨、探索、歸納方面。有的哲學家為了表明自己的理論觀點,直接借用了神話中的語句。如《荷馬史詩》中說道:“理性存在于頭腦,激情存在于胸部,欲望存在于腹部。”古希臘哲學家用《荷馬史詩》中的這一句話來說明了自己的觀點,并用希臘神話中有關宙斯的故事去證明靈魂和身體結合這一墮落的必然。文學藝術作為哲學認識對象中的一類,也沒有逃出哲學家的視野。尼采對古希臘的藝術精神進行了哲理式的歸納,并在《悲劇的誕生》中,用傳說中的酒神和日神來代表希臘人的價值觀:“酒神”象征悲劇和音樂的本質;而“日神”象征光明、限制,希臘悲劇是酒神和日神的綜合。當文學恰當地借助于哲學思辨的力量時,其本身的說服力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加強,甚至文學本身會被研究者提到民族文化精神的核心層面來加以認知,這不能不歸功于哲學的功勞。又如,斯多葛主義的學說主要是有關宇宙論和人類自由的,其代表人物是芝諾。他認為自然的過程是自然律決定的,自然起初只有火,然后才出現其他的元素,但隨著宇宙的重新燃燒,一切又歸結于火。但是,斯多葛主義者也指出,這一過程并不意味著自然界的終結,而僅僅是自然循環過程的一部分。克雷安德是芝諾的繼承人,他的詩歌《宙斯頌》充滿著后世的宗教味道。與此同時,畢達哥拉斯派則認為,所有的星包括地球不是環繞著太陽而是環繞著“中心的火”作圓形運動,他們叫“中心的火”為“宙斯之家”或“眾神之母”。
其次,古希臘神話對現代歐洲哲學的影響主要是間接影響。由于哲學家對古希臘神話采取的是借用、發揮的策略,而這種影響較之直接影響作用并未減弱,甚至因為運用哲學話語充實、完善神話,進而發展出新的哲學理本文由收集整理論。馬克思和恩格斯這兩位的經典作家,在其論著中大量例舉了歐洲的各類神話,既有古希臘的,也有古羅馬和基督教《圣經》中的,而古希臘神話所占比例不在少數。眾所周知,古羅馬神話也是承襲了古羅馬神話的。在哲學、科學社會主義甚至于政治經濟學領域中,古希臘神話常被經典作家們嫻熟地運用,從而使很多艱澀的理論顯得質樸、生動、活潑。有的神話還被他們作為論據充分發掘,如馬克思著名的:“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事實上,也是深深扎根于歐洲文明之中的。無獨有偶,神話被運用于闡發一定的哲學思想在中國也能找到。《莊子》中的寓言、神話不僅使人們對于道家思想有了更好的理解,這部作品還被當成文學作品閱讀,足見其審美價值也是被人們所肯定的。在闡述哲學中的辯證法與歷史唯物主義時,馬克思和恩格斯就曾引用不少關于古希臘神話的例證;此外,馬克思、恩格斯的作品中也常涉及到古希臘神話,這種運用有時是直接的,有時是用引申而來的內容。如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導言》中對現代自然科學進行闡述時,曾這樣寫道:
“古生物學記錄中的空白愈來愈多地填補起來了,甚至迫使最頑固的分子也承認整個有機界的發展史和個別機體的發展史之間存在著令人驚異的類似,承認那條可以把人們從植物學和動物學似乎愈來愈深地陷近去的迷宮中引導出來的阿莉阿德尼線。”
這里的阿莉尼德線就來源于古希臘神話。阿莉阿德尼是克里特王米諾斯的女兒,提修斯之所以能逃出迷宮,就是由于她提供的線團。后人常用“阿莉阿德尼線”來比喻能幫助解決復雜問題的辦法。在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中,作者更是用古希臘神話中的內容來說明當時社會的結構等諸多問題。在談到“一夫一妻制家庭”這個問題時,恩格斯借用了《伊利亞特》中阿基里斯和亞加米農二人爭奪女奴的糾紛事件,以及珈桑德拉被亞加米農作為戰利品帶回家的事件,闡述道:“正是奴隸制與一夫一妻制的并存,正是完全受男子支配的年輕美貌的女奴隸的存在,使一夫一妻制從一開始就具有了它的特殊的性質,使它成了只是對婦女而不是對男子的一夫一妻制。”在談到希臘氏族關于“軍事首長(巴賽勒斯)”的內容時,恩格斯用《伊利亞特》勇士的統帥亞加米農作為圍城盟軍的最高統帥事例,來說明馬克思關于荷馬時代實行的是“軍事民主制”的觀點。馬克思認為:“奧德賽在這里并不是講述統治的形式,而是要求服從戰爭中的最高統帥。對于在特洛伊城下僅僅作為軍隊出現的希臘人說來,人民大會是進行得十分民主的。阿基里斯在說到贈品,即說到分配戰利品時,他總是認為應該由‘亞該亞人的兒子們’即人民來分配,而不是由亞加米農或其他某個巴賽勒斯來分配的。‘宙斯所生的’,‘宙斯所養的’這一類稱號,不能證明任何東西,因為每個氏族都起源于一個神,而部落首長的氏族則起源于一個‘更顯赫’的神,在這里就起源于宙斯。甚至非自由民,如牧豬人優瑪士以及其他人,都是‘神的’,(dioi和theioi)這是在《奧德賽》所描述的情形,即在比《伊利亞特》晚得多的時期中發生的情形;在這本《奧德賽》中,“英雄”的稱號還給與傳令官木利奧斯和盲人歌手德莫多克。”恩格斯在《反杜林論·第三編 社會主義》中引用馬克思《資本論》中的話來解釋關于資本主義的生產方式:“機器這一縮短勞動時間的最有力的手段,變成了使工人及其家屬一生的時間轉化為可以隨意用來增殖資本的勞動時間的最可靠的手段;于是,一部分人的過度勞動造成了另一部分人的失業,而在全世界追逐新消費者的大工業,卻在國內把群眾的消費限制到需要忍饑挨餓這樣一個最低水平,從而破壞了自己的國內市場。‘使相對的過剩人口或產業后備軍同資本積累的規模和能力始終保持平衡的規律把工人釘在資本上,比赫斐斯塔司的楔子把普羅米修斯釘在巖石上釘得更牢。這一規律制約著同資本積累相適應的貧困積累。因此,在一極是財富的積累,同時在另一極,即在把自己的產品作為資本來生產的階級方面,是貧困、勞動折磨、受奴役、無知、粗野和道德墮落的積累。’”
轉貼于
此外,古希臘神話在哲學中的間接影響中,有一類現象值得注意,即在這類情況中,文學對哲學的影響不是單向的,哲學理論被文學促進的同時,還反過來促進了文學批評。文學和哲學所處的這類間接影響的過程類似于一個相互影響的循壞過程。“俄狄浦斯情結”理論和結構主義理論就具有這樣的特點。古希臘神話中關于俄狄浦斯的傳說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中得到了發揮運用,他提出了“俄狄浦斯情結”的觀點,而這些觀點又被人們運用于各種文本的解讀和闡釋中。“俄狄浦斯情結”理論還對西方結構主義理論產生了影響;結構主義理論又被稱為文學批評中的一種重要方法。結構主義者列維斯特勞斯就認為每個神話背后都有一個結構。為此,他把神話中按時間順序敘說歷史的故事之間構成句段關系,而后從句段中發現表現重要隱喻的聯想關系,即他說的“神話素”。而神話背后的結構就是這兩種關系構成的網絡。列維斯特勞斯從俄狄浦斯的傳說中挑選出11個句段:“卡德摩斯尋妹”;“卡德摩斯屠殺毒龍”;“毒龍的牙齒從泥土里長成巨人,他們自相殘殺”;“俄狄浦斯的祖父是跛子”;“俄狄浦斯的父親是左撇子”;“‘俄狄浦斯’名字的原義是‘腫腳’”;“俄狄浦斯殺父”;“俄狄浦斯置怪物斯芬克斯于死地”;“俄狄浦斯娶母”;“俄狄浦斯的兩個兒子自相殘殺”;“安提貢不顧禁令葬兄”。接著,列維斯特勞斯又把這個故事分為“強調血緣關系”;“否定血緣關系”;“否認人起源于大地”;“肯定人起源于大地”四個“神話素”,由此找出了該神話的結構關系。結構主義理論雖然分析的對象是神話,但其運用的范圍卻超出于此,小說、戲劇都可能用這一理論進行分析。該理論也跨出了國界,產生了世界影響。盡管結構主義理論也有自身的局限性,但絲毫不影響這一理論被人們廣泛的接受。另一位學者拉康,則從象征意義的角度重新解釋了俄狄浦斯情結。
可見,古希臘神話以其特有的哲理內涵和作用,影響了古代希臘哲學、早期歐洲哲學和現代歐洲哲學。古希臘神話對古希臘哲學主要是一種直接的影響:它以其自身豐富的哲理內涵啟迪著早期的哲學家,為早期的古希臘哲學提供了文化土壤。不少哲學家直接引用神話詮釋各自的哲學觀點。而間接影響則主要反映在古希臘哲學和現代歐洲哲學的關系上。值得注意的是,這里的間接影響,其作用本身并不比直接影響弱,哲學家們用哲學話語對古老的歐洲神話進行著充實和各種闡釋,有的在此基礎上還形成了新的哲學流派,有的流派理論透過文學理論作用于文學批評;此外,古希臘神話對歐洲哲學的影響又回到歐洲文學本身,兩者形成了互相影響的循環過程。從古希臘哲學產生一直到現代歐洲哲學,古希臘神話從未離開過哲學,雖然不同階段影響的方式、程度各有千秋,但古希臘神話在古希臘哲學中,自始至終發揮著獨特的作用。轉貼于
第一節 古代文學概述
一 古代希臘文學。(歐洲文學的源頭之一)
(一)主要成就:神話、史詩和戲劇,此外還有寓言、抒情詩和文藝理論等
(二)主要特征:
理解后簡答題
希臘神話的主要特征:1 鮮明的人本色彩,命運觀念。從諸神的恣情,到盜火者的狂熱殉情;從阿喀琉斯多憤怒,到美狄亞的殘忍復仇。一切都是世俗,活生生的。絕無宗教恐怖的壓抑和彼岸天國的誘惑。
2 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并存。古希臘文學的許多篇章從不同程度,不同側面反映了當時社會。為后人提供了第一手資料,也有相當一部分作品充滿了神奇的想象、怪誕色彩、表現出濃厚的浪漫主義色彩。
3 種類繁多,且具有開創性。除神話,史詩外還有悲劇,喜劇、 寓言、 故事、 教諭詩、 抒情詩、散文 、小說等
(三)古希臘文學的發展狀況。
分為三個時期:
第一時期(由氏族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時期)史稱“荷馬時代”(英雄時代):
主要成就:神話、史詩
代表作家:赫西俄德
教諭詩《工作與時日》:現存最早一部以現實生活為題材的詩作。
敘事詩《神譜》:最早一部比較系統地敘述宇宙起源和神的譜系的作品。
等二時期(奴隸制社會形成至全盛時期)史稱“古典時期”:
主要成就:戲劇成就最大,另外還有抒情詩、 散文、 寓言、 悲劇、 喜劇、 文藝理論。
抒情詩中琴歌成就重大:
薩福:柏拉圖稱她為“第十位文藝女神”。
獨唱琴歌代表詩人:阿那克瑞翁:創造“阿那克瑞翁體”。
合唱琴歌代表詩人:品達: 代表作《勝利頌》
寓言:《伊索寓言》(散文體)
主要反映奴隸制社會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是勞動人民生活教訓和斗爭經驗的總結(《農夫和蛇》《烏龜和兔子》等。
全盛時期歐洲文學史上著名的三大悲劇詩人:埃斯庫羅斯、 索福克勒斯、 歐里庇得斯
喜劇詩人:阿里斯托芬
幾次著名的戰役后,出現了正式的歷史著作。
“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希臘波斯戰爭史》
雄辯家:蘇克拉底和狄摩西尼。
文藝理論家 :柏拉圖(西方客觀唯心主義的始祖)反對民主制,創立“理念論”。代表作《對話錄》。亞里斯多德:代表作《詩學》
第三時期(奴隸制衰亡時期)史稱“希臘化時期”:
主要成就:
新喜劇:不談政治,以描寫愛情故事和家庭關系為主要內容。又稱“世態喜劇”。
最著名的新喜劇作家:米南德(雅典人)
田園詩(牧歌):主要作家:忒俄克里托斯
二 古羅馬文學(連接古希臘文學和歐洲近代文學的橋梁)
恩格斯說“沒有希臘文化和羅馬帝國所奠定的基礎,也就沒有現代的歐洲”。
古羅馬文學的發展狀況:(分為三個時期)
孕育時期:繁榮時期:早期:戲劇首先繁榮
代表作家普勞圖斯:多以希臘的故事題材為基礎(代表作《雙生子》《一壇黃金》)
泰倫斯:《婆母》
黃金時代:(代表作家)維吉爾:《牧歌》《農事詩》(主要寫農事活動,模仿赫西俄德《工作與時日》屬“教諭詩”。)代表史詩《埃涅阿斯紀》:學習荷馬史詩,充滿悲天憫人的憂郁基調,是第一部“文人史詩”。史詩中的主人公除了勇猛堅韌的性格外,更具備了敬神、愛國的精神。
術語解釋:
文人史詩:
1 從古羅馬詩人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開始創立了歐洲第一部“文人史詩”。
2 文人史詩不同于民間史詩,它更多的注入了作者強烈的思想感情。在《埃涅阿斯紀》中體現了作者敬神、愛國的思想。
3維吉爾的《埃涅阿斯紀》對后世的文人史詩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賀拉斯:用詩簡形式寫成的《詩藝》提出“寓教于樂”的觀點。
奧維德:代表作《變形記》是古希臘羅馬神話及英雄傳說的匯編,以變形的神話主題作為串聯,賦予古老的神話以新內容。
三 早期基督教文學(是希臘文學和希伯來文學相交而產生的,產生于公元1世紀中葉到2世紀末,羅馬帝國強盛時期。與后來的基督教文學一道構成了歐洲文學的另一個源頭)
早期基督教文學的最高成就:
《新約全書》:共27卷,分為“福音書”“使徒行傳”“書信”“啟示錄”4類。
福音書包括:《馬太福音》《馬可福音》《路加福音》《約翰福音》
基督教精典:《舊約全書》(簡稱《舊約》)
第二節 古希臘神話
神話是原始人用一中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是古代人們通過幻想和想象把自然界和社會形態擬人化或形象化的展示。
產生原因 1、生產力低下 2、人們認識能力低下
希臘神話 英雄的傳說(人神結合); 神的故事
兩大神系:前俄林波斯神系混沌神(哈俄斯) 光明 大地(地母該亞)
黑暗神(厄瑞波斯) 白晝 天空(天神烏拉諾斯) 提坦諸神(六男六女)
克洛諾斯 宙斯 瑞亞 赫拉
俄林波斯神系:阿波羅(太陽神) 三個摩伊拉(命運女神) 赫拉
雅典娜(智慧女神) 宙斯 阿弗洛狄忒(愛神) 阿忒彌斯(月神) 繆斯(文藝女神)
體現了:1 血緣家族、雜交婚姻。2 母權制(該亞、瑞亞)
術語解釋:
俄林波斯神系:
1 相傳俄林波斯山上居住了一個神的大家族。眾神之王掌管天上人間,其它神有太陽神阿波羅、月神阿忒彌斯等。
2 他們和人同形同性,有時還和人間美貌男女戀愛,不同之處他們長生不死。
3 希臘眾神沒有主宰人類的絕對力量,體現了希臘神話的民主性和進步性。
英雄傳說:主要有赫刺克勒斯建立十二大功的故事、伊阿宋率眾英雄取金羊毛的故事等。
希臘神話的特征:
1 希臘神話中的神是高度人格化。
偏重于神人同形同性,他們不但有人的形象和性格,甚至七情六欲等。與人的區別:長生不死,無比的法術和智慧,超人的神力。他們不僅是自然力量的象征,而且也是社會力量的表現。“神的故事”實際基于人的體驗、感受,可以說是“人話”。
2 濃郁的人本主義色彩。
希臘神話“神人合一”神所經歷的生活,實際就是人的社會化的生活。對神的肯定與贊揚,實際也是對人的。他們的冥界也充滿光明、人間氣息,不存在“末日審判”的恐怖與神秘。
3地位和影響無可比擬,思想性和藝術性相當高。
馬克思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是它的土壤”。
理解后簡答題
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也是它的土壤。
1 希臘一切文學藝術作品,大多以神話為題材。
2 希臘文學中沒一部完整的神話。散見于希臘的各種文學作品中,因此希臘的文學作品保留了希臘神話。
論文摘要:本文在探討希臘神話文學性特點的基礎上,分析了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在各個方面所產生的巨大影響。
神話是關于神及神奇的故事,是遠古人類用不自覺的藝術方式對自然和社會所作的擬人化的敘述和想象,是對于事物的起源、遠古生物與神們的行為,以及他們和人類的關系的生動的敘述和記錄。希臘神話則是古希臘人最初的意識活動的成果,是古希臘人關于神的故事英雄傳說的總匯,它藝術地概括了他們自然和社會的認識,集中了他們的經驗和理想。作為西方文學源頭的希臘神話。表現出了難以估量的藝術性意義和深遠的影響,這種影響猶如一顆璀璨的明珠恒久地照耀在文學的星空。浸洗著一代又一代文人的心靈。
一、希臘神話的文學性特征
希臘神話作為一種初始性文學,有著獨具的藝術魅力,在藝術表現、故事情節和審美特征都具有后世文學所無法模仿的特征。正如馬克思所說:“希臘神話不只是希臘藝術的武庫,而且是它的土壤。——希臘藝術的前提是希臘神話。也就是已經通過人民的幻想用一種不自覺的藝術加工過的自然和社會形式本身。這就是希臘藝術的題材。”
1、獨具一格的藝術表現手法
在藝術表現的手法上,希臘神話聚集了很多的浪漫主義元素,比如在奧林帕斯神系中,這些神的形象個性鮮明,甚至具有與人一樣的愛、恨、情、愁的七情六欲。他們充滿著善良友好,也充滿著仇恨、容忍和斗爭,這些形象真實地再現了人間生活的共性。神話中所運用的夸張、想象、浪漫的藝術手法,將每個神都描繪成一個豐富而獨特的人的形象。宙斯是個殘暴和花心的形象:普羅米修斯是個反對專制、堅強不屈為人類謀幸福的勇士:赫拉外表端莊但是充滿嫉妒心;阿伽門農勇猛十足但是剛愎自用;雅典娜則是個美麗且有智慧的英雄美女。希臘神話中的神和其他比較發達的宗教中的神不同,他們和世俗生活很接近。希臘神話里的神很像氏族中的貴族,他們愛享樂,很任性,嫉妒心、虛榮心和復仇心都很強,好爭權奪利,甚至貪圖美色。
2、富于哲理的故事情節
在故事情節上。希臘神話既富于哲理又十分的唯美。這些故事包括了關于開天辟地、神的產生、神的譜系、人類的起源、天上的改朝換代和神的日常活動甚至情感和倫理故事。有的故事充滿了仇恨和暴力,有的故事充滿了正直和善良,有的故事則充滿了忍耐和退讓,這些故事情節生動鮮明,委婉曲折,具有很高的文學藝術水平。動人心弦的故事情節將眾神的巨大情感體驗轉變成栩栩如生的具體形象。
3、和諧統一的審美特征
在審美特征上,希臘人對美有著極大的熱情,以美為重的觀念深入人心。這種熱愛生活、追求藝術的美學觀在神話文學中表露無疑。可以說,希臘神話兼具精神與物質、人與自然、世俗與神圣、感性與理性、幻想與現實的統一所實現的和諧之美。希臘神話不僅向人們展示了眾神混亂、恐怖、兇暴、邪惡的一面,也展示了自然界莊嚴美妙的一面。在民主自由和激烈競爭的環境中希臘人不僅發現、孕育和創造了美,而且也創造了神。在希臘人的心目中最完美的人就是神。因此希臘人尊重人。把人提高到神的高度加以肯定,神和人是同形同性。希臘神話也因此而具備著獨具一格的中和之美,形成了獨特的審美境界,成為人類文化中最為值得珍視的遺產。
二、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
西方人“言必稱希臘”,西方文化的搖籃是希臘的文化,而希臘文化的搖籃就是希臘神話。在文學的歷史長河中。希臘神話絢麗古樸純美的藝術風格猶如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可以說,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尤其是歐洲文學發展的基礎,對英美文學的發展和進步產生過巨大的影響。
1、為英美文學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希臘神話是人類文學發展的源頭之一,也是歐洲文學的發展的根基之一,希臘神話中故事不斷出現在后來的荷馬史詩及古羅馬詩人維吉爾,古希臘三大悲劇作家埃斯庫羅斯、索福克勒斯、歐里庇得斯及戲劇作家阿里斯托芬、中世紀詩人但丁、近代的歐洲的大批著名作家的作品中;赫西奧德的《神譜》是以長詩的形式系統敘述希臘神話的最初嘗試;詩人品達羅斯等人和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他們的作品中也敘述了神話故事。亞歷山大里亞時代以后出現了一批編寫和敘述神話的作家,產生了研究民間創作的興趣。在馬克思、恩格斯等革命偉人的論著中也經常看到希臘神話的影子。
2、為英美文學家提供獨特的思維方式
希臘神話所崇拜的、所贊美的,不是無所不能、嚴以律己的萬能者,而是各具個性的眾神,希臘神話創造出來的神或英雄形象常常包含著深刻的哲理,閃爍著思想的光輝。比如尤利烏斯潛入特洛伊軍營殺死色雷斯國王瑞索斯,他使阿喀琉斯與阿伽門農重新和好。尤其是后來獻計木馬,使希臘聯軍取得了特洛伊戰爭的勝利,在故事中,他的每一個重要行為中都包含著深刻的哲理。希臘神話這種注重個性的寫作手法深深的影響到英美文學的風格。歐洲文學中的熱愛現實生活,積極追求自然和人性美,以人為本,強調人的力量等思想,以及不斷進取的樂觀主義精神,推崇人的感性經驗和理性思維,注重個人情感的渲泄。都能在希臘神話中找到它們的源頭。
3、為英美文學作品提供豐富的故事來源
希臘神話中的人本精神,以動人的故事和深邃的思想內涵,謳歌愛情、稱頌善與惡的斗爭、贊美神奇美麗的大自然。頌揚英雄品質、刻畫個人的痛苦與斗爭,一直以來吸引了廣大讀者,發出驚人的力量,令人百讀不厭,成為英美文學藝術創作提供了豐富的材料源泉。甚至有很多英美文學家們都紛紛用神話故事為創作題材。
三、結語
希臘神話是希臘社會發展早期階段的產物,是因為當時社會歷史條件的限制而未能形成文字的一種口頭文學藝術。對于英美文學而言,自文藝復興以來,希臘神話受到英美文學家的普遍關注,作品中常常會出現希臘神話中的神、英雄和典故,不僅如此,希臘神話更影響甚至滌蕩了一些作家的心靈,激發了他們的靈感,培育了他們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識,從而在作品中得以更奔放的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以豐富的哲理和曲折的劇情在文學史上劃下了絢爛的符號。
作為英語專業的教學人員。筆者發現學生在欣賞英美文學作品時,往往會產生語言和文化障礙。而要真正理解和欣賞英美文學,就需要深刻地了解希臘神話。提高文化素養。因此,在英美文學的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向學生介紹相關的希臘神話背景,從而幫助學生深刻理解英美語言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英語水平。
參考文獻:
[1]鄭敬高,歐洲文化的奧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2]劉城淮,世界神話集[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1999。
關鍵詞: 希臘神話 歷史教學 應用
古老的希臘神話是人類文明史上一顆璀璨的明珠。一方面,它超乎現實,詭譎多姿,是早期希臘人富有詩意的純真編織的一個奇異的夢幻世界。另一方面,希臘神話又高度擬人化,神人同形同性特征(anthropmorphism)異常明顯,高貴的神明也同樣具有俗人的面貌和性情,因此,希臘神話更貼近世俗生活,更親切自然,也更具有審美價值。希臘神話作為世界藝術寶庫中的瑰寶,對西方文化乃至世界文化都產生了悠久而深遠的影響。
希臘神話和早期希臘歷史進程也緊密關聯,它不但傳遞著希臘悠遠的歷史信息和文化信息,而且與文明初期希臘社會的歷史和文化演進軌跡同步并行。所以,希臘神話實際上也包含豐富的歷史和文化內涵。而希臘神話作為一種美妙的傳說和富有詩意的幻想,它深受中小學生甚至成年人的喜愛。正因為如此,如果能將希臘神話適度引入高中相關歷史教學,將是一種非常有益的探索。下面,筆者以《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一課為例,擬作這方面的嘗試。
人民版《民主政治的搖籃――古代希臘》一課是高中歷史必修一世界史部分的第一課,然而,由于這段歷史距離我們生活的時代較為久遠,加之學生受其知識結構、歷史修養水平等限制,對這一部分的史實較為陌生,理解掌握起來較為困難。因此,在本課的導入方面,筆者選擇了學生相對較為熟悉的兩則神話,以激發學生對世界史尤其是世界古代史的學習興趣。神話一:傳說在地中海東岸的腓尼基,有一位美麗的公主叫歐羅巴(Europa),萬神之神宙斯早就被她的美貌打動。有一天,宙斯趁歐羅巴和女伴在海邊沙灘上玩耍之際,幻化成一頭健壯而溫順的白色公牛來到歐羅巴身邊,示意她騎到它的背上。歐羅巴剛騎上牛背,牛就飛也似地離開了亞洲大陸,馱著公主來到了歐洲的克里特島。這時公牛還原成了天神宙斯,他向歐羅巴求愛,并和她結婚生子。據說,歐羅巴是第一個來到這塊土地上的人,后人為了紀念她,就把這塊土地命名為“歐羅巴”──即今天的歐洲,這就是歐洲名稱的由來。神話二:2008年北京奧運會圣火采集儀式是在位于伯羅奔尼撒半島的古老的奧林匹克運動會(Olympic Games)遺址舉行的,這種神圣的典禮儀式雖歷經滄桑而綿延不息。奧林匹克運動會就誕生在這塊圣地上,它起源于公元前776年,為紀念天神宙斯(Zeus)而設立,每四年舉辦一次。舉辦期間,各城邦通常會達成“神圣休戰”(Sacred Truce)的協議,屆時各城邦停止戰爭,以便通過維護城邦間的暫時和平來保障運動會的順利進行。在古希臘,奧林匹克運動會的召開具有相當重要的意義,它不僅有利于維系希臘社會的內部團結,促進希臘人的民族認同感和城邦歸屬感,同時還是希臘人進行文化交流的一種重要方式和途徑,對整個希臘世界都產生了悠久而深遠的影響。直到今天,歷經了近3000年歷史變遷的奧林匹亞運動會依然在延續,“更快、更高、更強”(拉丁語:Citius、 Altius、Fortius)的奧林匹克精神的光輝依然沐浴著今人。
以上兩則神話可以把學生學習本課的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讓學生開始意識到這是一節興味盎然、生動而有趣的歷史課。在此基礎上,再運用幾組課件圖片向學生展示希臘文明在文學、史學、哲學、雕塑、建筑、科學等方面的典型事例,使學生初步了解希臘歷史概況,激發學生學習本節內容的求知欲。
如果說前面的課堂導入僅是本節課的開幕式的話,那么下面的內容則是本節課內容的主體。
本課第一目的標題是“蔚藍色的希臘”,主要介紹希臘民主政治形成的自然地理條件。在這一目的授課中,需要重點強調的是希臘的海洋性地理特征。圍繞這一重點,筆者設計了這樣兩則神話:神話一:在古希臘神話中影響最廣泛的神靈是奧林匹斯十二主神。而在奧林匹斯十二主神中,地位最為尊貴的是天神宙斯(Zeus)、海神波塞冬(Poseidon)和冥王哈德斯(Hades)三兄弟,傳說他們在了他們的父親克洛諾斯(Cronus)的統治以后,劃分天空、海洋和地下為各自統治的領地,宙斯主掌天空,波塞冬主掌海洋,哈德斯主掌冥府,而大地則為眾神共同的場所。實際上,在神明權力的劃分上,海神波塞冬的威力和權能僅次于天神宙斯,而且還是唯一一位能與天神宙斯相抗衡的神明。傳說,他曾經和宙斯進行了一場惡戰,試圖爭奪神界中的最高統治權。神話二:在古希臘眾多的宗教節日慶典中,最有影響力的當屬奧林匹亞運動會(Olympic Games)、地峽運動會(Isthmian Games)、皮提亞運動會(Pythian Games)和尼米亞運動會(Nemea Games)。這四大宗教節日定期舉辦,在整個希臘世界影響深遠。其中,奧林匹亞運動會和尼米亞運動是為紀念天神宙斯而設立,皮提亞運動會為紀念太陽神阿波羅而設立,而地峽運動會則是為紀念海神波塞冬而設立,它起源于公元前582年,每兩年在科林斯地峽的波塞冬圣地舉行一次。
從這兩則神話中我們可以感受到海神波塞冬在希臘諸神中的尊貴地位。由此可知,海神(代表海洋)受到希臘人普遍而廣泛的崇拜,而在農業文明的國家,如古代中國,權能最大的海神可謂東海龍王,但是他在中國諸神中的地位卻是較低的。意識是物質的反映,這也正是從神話的角度表現出了希臘人的海洋民族意識,凸顯出海洋在希臘人社會生活中的地位和重要性。
第二目的標題是“充滿活力的城市國家”,該目的標題重點介紹了希臘城邦的特征,即這些城邦政治上一般實行民主體制,相互間彼此獨立自治;經濟上普遍注重工商業的發展;思想文化上各城邦保持著基本一致的風俗習慣和語言文字,文化事業較為繁榮。但是“小國寡民”則是希臘城邦最突出的一個特征,圍繞這一特征,筆者選用了這樣一則神話:智慧女神雅典娜(Athena)和海神波塞冬(Poseidon)曾為雅典城的統治權進行過激烈的爭奪。傳說雅典娜在和波塞冬爭奪雅典城的控制權時,包括萬神之神宙斯(Zeus)在內的諸神都被他們請來當裁判。眾神決定讓他們進行一場比賽,評判原則是誰能給這座城市帶來更珍貴的禮物。波塞冬舉起三叉戟往巖石上刺了一下,頓時不毛的山巖上就涌出一股又涼爽又清澈的咸泉。頭戴戰盔、手執盾牌的雅典娜則抖了抖長槍,將其深深地扎進地里,地里瞬間長出一棵橄欖樹。眾神裁定雅典娜得勝,認為她給雅典的禮物更珍貴。從此,雅典娜成為雅典城邦的保護神。事實上,在古希臘,每個城邦都有自己的保護神。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的城邦通常是由不同的神明來保護,而不是由一個共同的或最高的神明來保護,這也從一側面體現出希臘各個城邦的相互獨立性。所以,從神話學的角度來看,這也是希臘城邦為什么始終保持著小國寡民的狀態,一直沒有能夠像東方國家那樣發展成為統一的帝國的重要原因。當然,在課堂授課過程中,關于這一原因應該更多地從希臘獨特的地理環境和希臘歷史發展的特征來闡釋。
關鍵詞:希臘神話;歐洲美術;文藝復興
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覺得兩者并無什么實質上的聯系,但翻閱了一些書籍之后發現,它們的發展也是緊密相聯,息息相關的。文學的發展與演變給予了美術發展一定的力量與源泉,而美術之中運用到的文學素材,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文學的傳播與普及。
古希臘神話是原始氏族社會的精神產物,是古希臘人集體創造的,也是西方世界最早的文學形式,大約產生于公元前8世紀以前。它在希臘原始初民長期口口相傳的基礎上形成基本規模,后在荷馬、赫西俄德等人的作品中得到充分反映。它產生和反映的地理位置是西起希臘半島,東至小亞細亞半島,南到克里特島的廣大愛琴海地區。希臘神話是一個廣闊浩繁的系統,支脈派系龐雜,傳說故事眾多,并不完全一致。但它具有明顯的家族色彩,包孕著一條血緣的紐帶,存在一個基本脈絡,大體可分為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大部分。希臘神話是在漫長的歷史時期內逐漸形成的,神的性格和職責以及故事情節都有發展變化。可以說古希臘神話是整個西方文學的源頭,后世幾乎所有的作家都曾從古老的神話中汲取養分。
而作為文藝復興的起源地――歐洲。無論是對于文學,音樂或是美術的發展,都給予了一個良好的時機與環境。它們相互交融,相互滲透與學習。此時,作為歐洲經典文化代表的古希臘神話也自然而然的融入了這場復興運動之中,與其他藝術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并且不斷向新的方向發展與前進。作為歐洲文藝復興運動發源地的意大利,就為我們很好的詮釋了一個文化與藝術融合發展的過程。它的發展不僅僅有文化背景作為鋪墊,也依賴于一定的地理環境因素。中世紀時期的意大利還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被各國占領,長期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之中。但卻因其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不斷的發展對外貿易,很早就有了資本主義的萌芽。在這個基礎上產生的新興的資產階級十分強調個人的力量,重視科學,蔑視宗教, 崇敬光榮的希臘、偉大的羅馬,以人道主義取代非人道禁欲主義。這也為文藝復興的發展以及之后的一系列運動與革新奠定了思想與社會基礎。文藝復興時期人們的思想從中世紀解放出來,意大利美術的內容、形式和題材也都有別于中世紀唯靈論統治下的美術。古希臘的科學文化源遠流長,其燦爛的文化成就對西方文化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成為近代歐洲科學文化起源的基礎。它也在一定程度上為意大利美術的崛起與發展提供了不可磨滅的作用,無論是從雕塑,繪畫,石刻的藝術表現、藝術形式和藝術內容上來看,都受到了古希臘的深遠影響。
縱觀現今歐洲保留下來的藝術作品我們不難發現,有相當一部分都有希臘神話的影響,它反映著當時社會人們的精神生活以及,反映著當時人們的一個審美傾向。在文藝復興時期也出現了一批非常優秀的作品。比如波提切利的《春》《維納斯的誕生》提香的《竊奪歐羅巴》丁托列托的《銀河起源》等等。它們的創作都是以希臘神話為背景的。而我個人比較偏愛波提切利的《春》這幅作品。這幅作品又被稱為《維納斯的盛世》,講述的是充滿的西風神賽弗尤羅斯正鼓著腮幫飄然而入,追趕著大地之仙女克羅麗絲。因他的到來,最右邊的樹也折彎了腰,仙女克羅麗絲使諾鈉笸及諭鹽鞣縞竦淖犯希最終沒有還是沒有逃過西風神的擁抱。克羅麗絲口中溢出的鮮艷花朵紛紛而落。飄在花神費羅拉的身上,形成一件美麗的外衣,如同大自然一樣,曾經是一片白色的大地,轉眼間已經是鮮花盛開,生機盎然,畫面左端描繪的三美神舞動著春天彩霞般的輕紗,手拉手在翩翩起舞。這在文藝復興時期可以說是女性美的典型,在形象上波提切利將她們描繪的十分相像,又有著微妙的差別。整幅畫面表現了春回大地,歡樂愉快的主題。然而,畫中人物的情態并無歡樂的氣氛,像春天里吹來的西北風,籠罩著一層春寒和哀愁,若有所思的維納斯,旁若無人,進入了自己的內心世界,三美神的舞姿似乎是受命起舞,頗有逢場作戲的感覺,令觀賞者頗為不解。雖然作品展示了充滿著春的歡樂的眾神形象,這種對于人性的贊美,具有非凡的美感。但在那些莊重而自信的形象之中,總不免帶著畫家內心深處所隱藏的一種無名的憂傷。
作為生長于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家來講,應當是十分幸運與幸福的一件事情。他們經歷了一個歷史之中最重要也是最關鍵的變革,享受著最純粹的藝術氛圍與藝術欣賞價值。文藝復興時期也造就了許多偉大的藝術家,他們對后世的影響也是非常重大與深遠的。其間還有畫家魯本斯的《美惠三女神》令我最為印象深刻。她們最初與其他女神一樣,著白色長裙,但在后來的藝術表現中,她們通常呈現為。
她們是宴歡,是消費,是最多彩的生活的人格化,美惠女神的生活是希臘人所追求的生活。希臘人的社會建立在贈禮和回饋的基礎上,在他們看來,所有獲得的都是一種“恩賜”。因而她們不僅僅是生活的理想,更是價值體系的化身。她們物化了人的欲望,是生命的化身,但并非在于死亡。相對的意義上來說的:她們是生命給人帶來的歡愉。所以她們也同時代表游戲,以及所有非理性的行為:婚外的、不餓的時候進餐、舞蹈。然而,只有在一定的秩序下,生命才能綻放出這種層次的美好。她們需要一個力量來掌控。這種控制來自于阿波羅,用他的齊特拉琴指揮她們以規律的節奏和步伐進行舞蹈,這是和崇拜狄俄倪索斯的美娜德的舞蹈完全不同的。美惠女神的神性是司仇恨與復仇的厄里倪厄斯的對稱面,他們構成了秩序的明暗兩部分:在古代社會,復仇是實踐價值的一種途徑;而通過交換禮品可以跳出復仇的循環,祛除生命的矛盾。優雅或魅力是這種神性的外化,可以有不同的種類:如的魅力,由阿佛洛狄特恩惠,能夠引起欲望;又如榮耀是戰士的魅力;再如國王的魅力能夠喚起對律法的尊重。
對于神話與藝術的探究還有很多。優秀的文學作品不僅僅影響著美術領域,也更多的影響著其他或是在不斷的推進其自身的發展與變革。文學對于音樂,詩歌以及其他種種的影響也是深遠而持久的。古希臘文化的源遠流長與生生不息也為當時的人們和后世的我們提供了寶貴的物質與精神財富,為我們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與創作思考,讓我們從另一個側面審視著我們當下的藝術與過往的精髓。它是一條線,更是一個指引。古希臘神話對于美術的影響顯而易見卻也必不可少,就像我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眺望遠方,總能看的比常人更遠些,這些資源也稱為了一個時代的歷史符號。它們是相輔相成,互相依存,相互進步,并在一步一步的向前推進中不斷的完善和發展,既總結了前人的經驗與教訓,也為我們后世美術乃至整個藝術的發展開拓了道路。是我們不可多得的寶貴財富。
參考文獻:
[1](英)貢布里希,《藝術的故事》,廣西美術出版社,2008.
2012年1月20日至5月14日,《西方神話與傳說——盧浮宮珍藏展》在臺北故宮博物院展出,這是繼1995年《盧浮宮博物館珍藏展——16世紀至19世紀西洋風景畫展》后,臺北故宮博物院與盧浮宮博物館二度合作。本展籌備歷時8年,展品共100件(組),主要為盧浮宮、圖爾美術館、迪戎美術館、阿哈斯美術館、安格爾美術館、安德烈?迪利芎藝術暨工業博物館、凡爾賽宮、特里亞儂宮國立博物館等7家博物館館藏。臺北故宮博物院院長周功鑫表示,在展品的選擇方面,半數與繪畫相關,尤其16至19世紀布歇、大衛、安格爾、卡諾瓦等大師作品均有所展出,其他展品則為古希臘時期陶器、龐貝古城壁畫等。此次特展分五大展區,借藝術圖象聚焦古希臘神話,正如盧浮宮博物館長洛瓦賀特所說:“神話塑造了所有西方思想,且滲透深入到人們的語言之中。”世界源起:從宇宙渾沌到奧林匹斯山古希臘人認為,宇宙初始為一片渾沌,直到大地母神蓋婭出現,奠定宇宙秩序、合諧的基礎。接著,代表宇宙生長萌發力量的愛神艾洛斯誕生,經其推動,蓋婭孕育了天空、海洋、山脈,并與穹蒼之神烏拉諾斯生下十二泰坦巨神,后在蓋婭的策動下,時空之神克洛諾斯閹割了父親烏拉諾斯并推翻其統治,從此天地一分為二,空間解禁,生生不息的時代來臨。
烏拉諾斯被克洛諾斯推翻后,憤怒地留下詛咒:“你會為你所做的付出代價。不久,你也將像我一樣被自己的兒子推翻。”于是,克洛諾斯的子女出生后,便將他們吞進自己的肚子,只有宙斯幸免。宙斯成年后,逼迫克洛諾斯吐出自己的兄弟姐妹,并號召手足,與十二泰坦巨神展開大戰,推翻克洛諾斯的統治。自此,一個有組織、有階級制度的宇宙誕生了。此展展出的一名蘇維蘇拉城畫師繪制的《天神與巨人之戰》長頸雙耳尖底甕(通稱“米羅的雙耳尖底甕”),便以這段故事為背景,搭配幾何圖形與卷曲植物紋,紅繪裝飾器身,將這場“巨人之戰”描繪得惟妙惟肖。神話風云榜:奧林匹斯眾神宙斯眾神獲得勝利后,共享榮耀與權力,同住于希臘北邊的奧林匹斯山。奧林匹斯,原指“光之處”,在希臘神話中,其地位相當于基督教意義上的天堂,是眾神、半神及其仆人之居所。眾神往來于圣山和人間,與人類自由相處。宙斯統治下,神只各在其位、各司其職,分掌世界。其中最重要的統治階層,便是十二主神,分別為天后赫拉、海神波塞冬、戰神阿瑞斯、使神赫爾墨斯、火神赫菲斯托斯、美神阿芙洛狄忒、智慧女神雅典娜、太陽神阿波羅、狩獵女神阿爾忒彌斯、酒神狄俄尼索斯、冥王哈迪斯,他們受到宙斯的直接統治。此展一件18世紀青銅雕像《凡爾賽的阿爾忒彌斯》,展現的正是狩獵女神的颯爽英姿,只見她身材修長窈窕,身背弓與箭袋,神情淡然而堅定,牡鹿隨伺一旁。卡拉瓦喬在《勝利的愛神》中所塑造的丘比特,踏著象征戰爭與和平的樂器,神情既精明又傲慢,畫面在冷暖色調缺少過渡間明滅,將丘比特顯得夢幻而虛無。約繪制于公元62至79年的壁畫《龐貝城朱莉亞?菲利克斯宅邸的阿波羅和諸繆斯》,是龐貝古城宅第之作。繆斯為九位藝術女神,她們天生秀美,氣質非凡,分司英雄史詩、歷史、音樂、抒情詩、舞蹈、圣歌、悲劇、喜劇及天文,體現了古希臘人對藝術的完整理解。洛可可畫家布歇在《阿波羅為諸藝術加冕》中,以富有節奏感的筆觸,勾勒出阿波羅與諸繆斯的輕巧與靈動,此作被判斷為布歇為某出戲劇而設計的舞臺帷幕。可以說,在大量描寫希臘神話故事和傳奇的藝術作品中,眾神的外表與常人無異,卻擁有著實際上并不存在的眾神之愛:難抑的希臘神話強調人性,每位神祗個性鮮明,他們被人格化,擁有七情六欲,善良溫柔的光明與貪婪妒怨的黑暗同時存在。
路易十五登基后,使用大量壁畫、雕塑等藝術品裝飾其多座古堡皇宮,而適合于空間裝飾的古希臘神話題材藝術則在此間大放異彩。因此,本次《盧浮宮珍藏展》的展品主要為洛可可風格,少數為新古典主義作品。擔任策展顧問的臺北彰化師范大學美術系教授劉俊蘭認為,“洛可可藝術不少題材聚焦于希臘諸神的,特別是女神們。”是以,第三展區共展出兩個主題——“眾神的愛情”和“綁架與變形”。“眾神的愛情”這一主題所表現的,正是諸神善良溫柔的光明一面,其中最著名的傳說莫過于阿芙洛狄忒和阿多尼斯的死別。名畫《艾赫丘勒與歐法勒》、大理石雕像《愛神與賽姬》、織毯《賽姬凝視熟睡中的愛神》等均是表現眾神之愛的代表作。
“綁架與變形”這一主題則表現諸神貪婪妒怨的黑暗面,更多涉及古希臘神話的劫持綁架情節,以及羅馬詩人奧維德在《變形記》所描述的關于變形的神話故事。馮索瓦?安德烈?凡森的《被波黑劫持的歐希蒂》、布歇的《阿波羅向牧羊女伊賽揭示他的神性》、喬瓦尼?巴堤斯塔?堤耶波洛的《阿波羅與達芙妮》、尚?巴堤斯特?亨利?德黑的《皮格馬利翁目睹他的雕像被賦予生命》、諾埃爾?夸培爾的《半人馬涅索斯劫持得伊阿尼拉》等作品為個中翹楚。《變形記》自首次發行,便成為最受歡迎的神話作品之一,大受中世紀作家與詩人喜愛,對中世紀文學,甚至巴洛克、洛可可藝術均有深遠影響。“綁架與變形”這一主題向人們傳達的是建立在不平等遭遇上的眾神的,其共同點為,受害人均是擁有驚世美貌的凡人,而綁架者無一例外的是處于支配地位的天神。這種綁架與變形的發生,不僅是對天神與凡人之間接觸方式的描繪,更是對眾神喚起四季循環等自然現象的詮釋。英雄史詩:從荷馬到維吉爾第四展區以20件展品,從“不睦女神”未受邀的一場仙凡婚禮為引,談及特洛伊戰爭。一個上書“獻給世上最美麗的女人”的金蘋果,引起阿芙洛狄忒、雅典娜、赫拉三位女神互不相讓的爭奪,在這場爭奪中,特洛伊王子帕里斯成為唯一的裁判,是為著名的“帕里斯的判決”。
路易?德?布隆恩的同名畫作中,拿著金蘋果的帕里斯以美的裁判者形象出現,而獲得金蘋果的阿芙洛狄忒則依約協助帕里斯將斯巴達王后海倫誘拐回特洛伊,斯巴達國王為救王后,聯合希臘聯軍進攻特洛伊。在這場長達十年的戰爭中,眾神分成兩派,各自護衛希臘聯軍與特洛伊主將,從圣山到第一線戰場,偽裝或隱身其中,主導戰局勝負、英雄生死,甚至為護衛的一方正面交鋒。從賈克?路易?大衛在《密涅瓦大戰馬爾斯》中,這場眾神之戰可見一斑。支援希臘聯軍的密涅瓦投出石頭,將支持特洛伊的馬爾斯絆倒在地,摔下戰車的馬爾斯惱羞成怒,請求前來營救的維納斯助他一臂之力,以圖扭轉敗局。特洛伊戰爭是荷馬兩部長篇史詩《伊利亞特》《奧德賽》情節發展的基礎。這場戰爭不僅孕育了古希臘神話,同時與古羅馬開創史息息相關。羅馬詩人維吉爾史詩《埃涅阿斯紀》中,提到了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發現羅馬城的事跡。本展的策展顧問劉俊蘭認為,在新古典主義時期,英雄史詩取代了眾神戀曲,成為當時的重要題材。
此外,第四展區展品還包括陶藝家布里葛斯簽名的“攻占特洛伊城”紅繪高腳酒杯。圓形杯底內部繪畫為被阿奇里斯俘擄的女奴布里塞伊絲奠酒祭神的場面;酒杯外壁則是希臘攻占特洛伊的最后一夜。貝多雷?佛雷馬爾的《伊菲格涅雅的獻祭》描繪的則是阿伽門農犧牲女兒伊菲格涅雅以換取阿爾忒彌斯平息怒火的場面。不息的神話與傳說:從古代到現代在古希臘神話中,直視蛇發女怪美杜莎的人將無一例外地被石化。宙斯和達那亞的兒子珀爾修斯在砍下美杜莎的首級后,遇見了被縛山崖、即將被海怪吃掉的安德洛墨達。珀爾修斯對她一見鐘情,遂以美杜莎的首級殺死海怪,將其救出。尚?馬克?納堤耶的《借雅典娜之助,珀爾修斯將美杜莎的首級轉向菲紐斯及其同伴們,把他們化成石頭》正取材于此,并進一步鋪陳珀爾修斯報復菲紐斯在婚宴上搶奪其妻安德洛墨達之仇的場面。這則快樂圓滿的神話被廣為流傳,轉而成為后世多部經典悲劇之源頭。虛擬杜撰的神話故事幾經流轉,為后世藝術家提供了無數創作靈感。正如劉俊蘭所說:“第五展區雖然作品較少,但古希臘作品與19世紀作品共存,為整個展覽畫下句點,并帶出展覽的主題精神。人們看到的是不同時期不同藝術家重新詮釋的神話,是藝術再創造精神的體現。”神話,是人類啟蒙時期的產物,也是人類企圖探索自然的思維活動之結果。就如同洛瓦賀特所言:“傳承自希臘羅馬的神話或迷人、或可怕,迭起的故事解釋的是世界、自然與宇宙星辰的運轉方式。”借助此次特展,人們得以欣賞歷代藝術家重新詮釋的神話,換言之,此展是以希臘神話與英雄傳說為起點的一次創造性旅程。
[關鍵詞] 典故;宿命情結;《苔絲》
著名語言學家G•Leech在他的專著Semantics中指出:首先,文本體現了其反映內容的概念意義,其中包括“音位表達”“句法表達”和“語義表達”;其次,文本表達了字符、句子、語法結構等的語言結構本身的意義,即搭配意義;再次,文本蘊含著有待于閱讀主體對文本解讀后領悟到的反映意義、內涵意義、主題意義、情感意義和社會意義。[1]顯然,本文所選取的文本是指內涵意義最深的文本。正如大衛•莫利而言,我們不能以為文本有若“一個具有想象意義的購物中心,聽任人自由自在地穿梭其間,任意挑選符合他需要的東西”[2]。把文本(text)放置在情境(context)之下,是把典故作為特殊文本進行重新解讀的首要基礎。在小說《苔絲》中哈代通過引用大量的風格各異的典故來創設不同的場景,其中宿命情結是哈代在《苔絲》中所表達的主題之一。
哈代用典與宿命情結的發生學起源
《辭海》對典故解釋是:“詩文中引用的古代故事和有來歷出處的詞語。”[3]由于用典比較符合中國人的審美習慣,在中國引經據典一度曾成為非常時尚的價值判斷。在東亞封貢體系的文化意境中,典故的內涵是非常龐雜的,古人的名言警句、神話傳說、經典故事等都隸屬于典故的范疇;在拉丁基督教世界,典故主要包括文學典故、《圣經》典故、古希臘羅馬的神化傳說等。哈代在小說《苔絲》中所用的各類典故多達456處,其中與《圣經》有關的典故為112處,這對于一部僅40萬字的作品而言,典故在其中所占的比例是很高的。哈代在《苔絲》中的用典不是為了嘩眾取寵、賣弄文采,而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宿命情結。
什么是宿命?哈代又是怎樣表達自己的宿命情結的呢?在漢語語境下“宿命”即“夙命”,即人要服從命運的安排,因此有人又把它稱為命運。由于文化的繼承性的特點,決定了在“上位”學習的過程中,難以擺脫歷史文化對人的影響,再加上時代局限性,這樣就制約了人在認識上的局限性。在《苔絲》第5版前言中,哈代引用莎士比亞《李爾王》中的名言:“神看待我們,就好像頑童看待蒼蠅;他們為自己開心,便不惜要我們的命。”[4]這個典故是哈代悲觀主義世界觀的集中體現,表現了哈代在哲學上的困惑與不足,他認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當亞克雷玷污了苔絲后,哈代這樣寫道:“……為什么偏要在那上面,描繪上這樣一種粗俗鄙野的花樣,像他命中注定要受的那樣兀俊…不過祖宗的罪惡報應在兒孫的身上……”[5]113基督教所宣揚的犯罪必將受到懲罰并殃及子孫的宿命思想在這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體現。
古希臘的悲劇作家們,或把命運看成是神的安排;或把命運視為神靈與人都逃脫不了的神秘力量。命運是一個從屬于意識形態范疇的概念,它是由當時的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一種價值觀,抑或為由經濟規律所決定的一種世界觀。在哈代的筆下所塑造的悲劇英雄不是受命運擺弄的玩偶,而是與命運抗爭、毫不妥協,生命不息、戰斗不止的斗士。這說明關心人類命運的人道主義者哈代對未來充滿了希望。但是我們不難看出,哈代創作苔絲這個悲劇人物形象絕對不是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內涵。一方面從審美價值角度而言,這樣的創作手法能夠引起讀者的共鳴,增加作品的感染力;另一方面,從文化人類學角度而言,生活在拉丁基督教世界的哈代深受古希臘悲劇意識的熏陶,正是由于這種悲觀主義潛意識的影響,哈代更深地懂得在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從而衍生出一種難以割舍的宿命情結。
哈代用典與宿命情結的思與詩
從解釋或理解的學術指向來看,文本解讀包含強調解釋主體的意向和再現文本“原意”兩種傾向,本文的主要任務不是為了論證哈代用典的文本存在是否具有合理性,而是為了論證哈代用典與其宿命情結之間內在的、本質的聯系。應當把研究問題的主旨放在合理解釋哈代用典的“主體意向”上,而不是過分強調再現典故文本的“原意”上,哈代用典與宿命情結形成的主體意向如下。
(一)古希臘羅馬文化的影響
在《苔絲》中哈代引用了大量的古希臘羅馬的典故。“那種昏暗模糊的光景,使他們變成了一群林神,和一群仙女擁抱;一大群盤恩,和一大群隨林回旋;一些婁提,想躲開一些蒲來,卻永遠辦不到。”[5]97這是小說描述跳舞者的場景,林神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中以在酒神節中亂跳亂舞而聞名的酒神侍從。仙女在古希臘羅馬神話中負責掌管山林、河流、泉源和海洋;盤恩是牧神,經常追逐隨林致使其逃于河畔變成蘆葦以保純潔。哈代通過使用典故一方面生動而形象地再現出舞者的形態,另一方面暗示亞克雷對苔絲的追求和戲弄就像盤恩追逐隨林、婁提想躲開蒲來一樣是永遠辦不到的。在冥冥之中古希臘羅馬的眾神再一次將人類的命運操縱在手。在牛奶場上,安琪“半開玩笑地叫她阿提迷,叫她狄迷特,叫她別的典雅名字;不過她都不愿意,因為她不懂得。”[5]199阿提迷、狄迷特分別是古希臘神話中的獵神和牧神,這種把人比作神的比喻無疑把苔絲置于一個無法達到的“純潔”與“完美”的境地,而這又和悲劇苔絲的命運形成極大的反差。
如果說哈代在他的小說中引用大量的《圣經》典故是受濃郁的基督教文化的影響的話,那么他大量引用古希臘羅馬典故的原因則與他的經歷密不可分。少年時代的哈代在家鄉接受啟蒙教育時,拉丁文是他的主課,因而受到了古希臘羅馬文化的最初熏陶。哈代能夠輕松自如閱讀大量的古希臘羅馬作品,悲劇文學在古希臘羅馬文化中一直占主導地位,因此在文學創作中哈代運用大量的古希臘羅馬典故來表現宿命悲劇的世界觀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在《苔絲》中苔絲殺害了亞克雷后和安琪在一座空房子前停了下來。“克萊把一個大寢室的門閂拉開……床頭上刻著奔馳的人物,顯然是愛蘭特賽跑的故事。”[5]563愛蘭特是古希臘神話中女英雄。相傳想娶她為妻的人必須和她賽跑。勝者娶她為妻,敗者必死無疑。希波墨涅斯在比賽中設計在賽跑途中故意丟棄一個金蘋果以延誤愛蘭特,結果希波墨涅斯成為勝者,實現了娶愛蘭特為妻的夢想。但由于兩人躺在神壇上褻瀆了神靈從而變成了兩只獅子。這一古希臘神話不僅是苔絲和安琪兩人命運的寫照,預示他們之間的愛情不會久遠,同時又巧合般地和后來苔絲躺在異教神壇而必然遭到懲罰的命運不謀而合。又如《苔絲》中結尾處的:“典刑明正了,埃斯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眾神的主宰,對于苔絲的戲弄也完結了。德伯家那些武士和夫人,卻長眠地下,一無所知。”[5]577這個典故寓意深長,此處的埃斯庫羅斯所說的那個眾神的主宰指的就是古希臘神話中為了給人類帶來光明與溫暖而從天堂偷取圣火的普羅米修斯的故事。顯然在古希臘神話傳說里眾神的主宰絕對不是普羅米修斯,而是宙斯(或稱朱庇特)。在古希臘神話里,由于普羅米修斯欺騙宙斯,宙斯決定報復普羅米修斯,他拒絕向人類(在古希臘神話里人類是由普羅米修斯和雅典娜共同創造的)提供生活必需的最后一樣東西――火。哈代此處引用這樣一個典故文本,其用意是非常深遠的,深受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影響的哈代,對古希臘神話必然會有自己的解釋。在他看來,遙遠的宙斯遠沒有創造人類的普羅米修斯更具有親和力,這種世俗化的意向當然不是哈代用典的最終目的,在哈代看來普羅米修斯盡管是出于關愛人類的目的而從宙斯那里偷取火種,這與苔絲為生活所迫而委身于亞克雷二者所犯的錯誤都是一致的,盡管合情但是不合法,這樣苔絲最后命運必然會像普羅米修斯一樣以悲劇而告終。我們可以看到哈代悲劇宿命情結的根源之一就是文化傳統的影響。
(二)對現實生活的反思與無助
哈代的宿命觀師承古希臘羅馬的悲劇文學,在古希臘,宿命論不僅僅作為純外在的一種強大力量,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和人的內心的力量一樣強大。其實古希臘人的命運觀是來自他們對世界和自身的有限認識的,那么在哈代的時代,
情況則有了很大的改觀。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哈代必然會有自己的新突破。當牧師告訴苔絲的父親他們家曾是名門將種之后,而今卻又破落到如此地步時,感嘆到“一世之雄,而今安在”。[5]17在《舊約》中大衛曾說道:“大英雄何競死亡”以悼念索爾和他的兒子喬納森。索爾是以色列的國王,違背上帝的命令而激怒了上帝,于是上帝選大衛為其繼承人。大衛真誠待人,聰明才智深受人們的愛戴,但同時也遭到了索爾的忌妒。索爾幾次想置大衛于死地,但都化險為夷。后來索爾和他的兒子戰死在與腓力斯人戰役中,而大衛不記前仇,仍對索爾表示出尊重,并用此語來對他們的死表示感嘆。又如《苔絲》中的典故:“諾曼的血統,沒有維多利亞王朝的財富做輔助,又算得了什么!”[5]30這個典故反映了維多利亞時代的英國已經從農業社會進入到工業社會,大機器生產創造了高度發達的物質文明。隨著歷史進程的發展,到維多利亞晚期,長期存在于英國民眾心中的樂觀向上的信心開始發生動搖,在高度繁榮的物質文明的進攻下傳統理想走向破滅,人們恐懼于價值觀念的動搖,反思現存的社會秩序。正如哈代所說的是恪守“高貴的血統”還是追求“耀眼的金錢”?從這個層面上講,在現存的無序的世界中,哈代感受到了比古人更難以理解的困境,因此哈代的“宿命觀”有著全新的內涵,它不是蒙昧的產物,而是現代文明所產的畸形兒。哈代盡管看到了人們的苦難,但是他卻沒有找到苦難的根源,缺乏對社會規律的理解,沒有從社會矛盾入手,而是從凌駕宇宙之上的命運――這一神秘力量中去尋求對生命中悲劇因素的解釋,這也是他小說中的缺點。現實中的哈代,既是語言大師,又是一個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的詩人,由于對時代認識的局限性,導致他在小說主人公命運的安排上存在難以言表的二重悖論,一方面表現了自己在哲學上的理性思考,另一方面又難以割舍自己的浪漫主義情懷。所以哈代的用典達到了思與詩的完美結合,這也是哈代重要的寫作特色之一。
[參考文獻]
[1] 薛惠娟.語境分析與文本解讀[J].無錫輕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2(03).
[2] David Morley.電視,觀眾與文化研究[M].臺北:臺灣遠流出版公司,1995:56.
[3] 辭海編輯委員會.辭海(縮印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1989:330.
[4] Hardy Thomas.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 Research Press,1994.
【關鍵詞】奧德修斯 鯀禹治水 抗爭精神 悲劇命運
古希臘神話主要由神的故事和英雄傳說兩部分組成。
研究古希臘神話可發現其中的“神”,具有神與人的雙重性格,其外部表現更趨于我們印象中的“神”,即力大無窮,智慧超群,具有顯著優越感等等,但精神上更像是普通的“人”,也會有妒忌,自大,多疑等等人性弱點。這些也明顯影響了神話傳說中,對英雄的塑造。
在神話傳說中,英雄人物都是人與神結合的產物,同樣兼具希臘神的特點和一般人的特點,追求自由、有勇氣、力大無窮、不肯屈服、積極抗爭,但由于其人性,導致其具有不可避免的人的悲劇命運。
特洛伊戰爭中,涌現出無數英雄人物,其中在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的人物形象,就有奧德修斯。
奧德修斯是伊大卡島的國王,古希臘著名英雄,智勇雙全,為《伊利亞特》中的主角之一,史詩《奧德賽》的主人公。在特洛伊戰爭開戰前,他的兒子忒勒瑪科斯還是襁褓中的嬰兒,因此他不愿意加入希臘聯軍,阿伽門農來找他時裝瘋,在地里倒著犁地。然而阿伽門農把忒勒瑪科斯放在犁下,為免傷害兒子,奧德修斯只得停下,加入戰爭。
奧德修斯在特洛伊戰爭中有勇有謀,計謀良多且很是受用,受到高傲的戰神雅典娜的寵愛,其中最出彩的木馬計,甚至成為戰爭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木馬計最終毀滅了特洛伊城,結束了十年之久的戰爭。然而奧德修斯得罪了海神波塞冬,遠離家鄉在海上漂流了十年,經歷各種苦難,期間獨留妻兒守在家中,妻子年輕貌美且家中財產豐厚,多人覬覦,甚至賴在他家中不走,可是妻子仍忠心與他,奧德修斯只身一人回到了家中,看到家中狀況,不動聲色,瞞騙妻子,卻暗中在雅典娜女神和兒子的幫助下,殺死了所有的在他離開時賴在他家不走,向他妻子求婚以霸占他家財產的求婚人。雖然重新當上了國王,有美滿的家,但奧德修斯年老時仍重新出海去探索,從此不知所蹤。
奧德修斯是典型的悲劇英雄形象,具有超凡的智慧和過人的勇氣,他敢于抗爭卻又不直接抗爭,他以智謀為武器,甚至是欺騙、陰謀也要達到目的,手段殘忍,這些都是在古希臘神話中,人神共有的弱點,這些弱點就是他悲劇的根源,年老重新出海探索,一方面是反思自己的人生狀態,這是早期人性自我意識的覺醒;另一方面是希臘熱衷于探索海洋世界的本性,他們無法安定與平靜美滿的生活,需要尋求更多的未知世界,正是這些導致了英雄的悲劇命運。
中國古時的神話大致可以分為自然神話、創世神話、英雄神話、傳奇神話。
其中英雄神話多反映先民自我意識的新覺醒,朦朧意識到自身成為世界的中心、宇宙的主人。其英雄形象多是半人半神或受神力支持的“英雄”,都是具有超長的能力,拯救人類的生存環境抗擊自然災害或者探求宇宙認識自身等。
上古征服自然的英雄神話主要包括治水和抗旱兩方面內容,其中治水又可以分為平洪和制溺,而抗旱主要表現為求雨、制日、捉日等,上古我國處于原始農耕和畜牧時期,水旱災害是威脅農業、畜牧業生產發展的最主要威脅,但在治水過程中,人民對洪水泛濫的原因缺乏正確的認識,對治水的經驗不足,方法落后,因而屢遭失敗。為了激勵人民繼續與自然做斗爭,保護生存家園,而塑造了虛擬的英雄形象或者虛擬的故事情節,以表達自己對自然征服的強烈欲望和無畏的精神。在治水神話中,又以“鯀禹治水”的神話故事最為典型,傳世至今,影響深遠。
《山海經?海內經》中有載的“洪水滔天,鯀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命祝融殺鯀于羽郊”,即黃帝曾降大洪于天地之間,萬物淹沒于一片之中,黃帝后代鯀曾懇求黃帝收回洪水,讓下界百姓恢復正常生活,但遭拒。救民心切的鯀只得去偷取黃帝密藏之神土“息壤”——一種能無限生長的土地,以堙塞決堤之洪。人民之痛稍解,卻被黃帝知曉,黃帝勃然大怒,命火神祝融前往懲辦逆己之意的鯀,將鯀殺于羽山之郊。鯀一心為民治水,卻不想遭到天帝的懲罰,滿腔憤怒和冤屈化為一種倔強不屈的精神支持著鯀,使他在被殺于羽山之后,躺于羽山三年不肯瞑目。黃帝怒于鯀不聽從圣意,于是又命祝融用兵器剖開鯀的腹部,開腹只是,鯀腹中竟跳出一個人,即后世名傳千古的“禹”。黃帝感召于鯀之執著,命禹繼承父業,到下界治水,以安定四方,即《山海經?海內經》中所記載的,“鯀腹生禹,帝乃命禹卒布土以定九州”。
禹治洪水,遇到一系列困難,開始是與水神共工的對抗;后又要不斷同各種怪物相斗爭,如大禹殺相柳、擒無支祁等;還有對家庭的責任所在,通過反映大禹戰勝一切困難,放下家庭,一心貢獻于人民,最后終戰勝自然取得勝利,從正面側面多角度體現其偉大的英雄形象。
首先是與水神共工的對抗。《淮南子?本經訓》中有云:“舜之時,共工振滔洪水,以薄空桑,龍門未開,呂梁未發,江涯通流,四流溟涬,民皆上丘陵,赴樹木。”禹治水,共工奉黃帝之意大興洪水懲戒百姓,一興一治自然形成對抗,禹為擊敗共工,治住洪水,在會稽山會集群神,率領他們打敗并驅逐了共工,抑制住下界的洪水后,便開始著手排除洪水,他采取了新的治水方法——疏導為主,堙塞為輔。《拾遺記》和《淮南子?地形訓》分別有記載:“禹盡力溝洫,導以夷岳,黃龍曳尾于前,玄龜負青泥于后”;“禹乃以息土填洪水,以為名山,掘昆侖虛以下地”。大力開掘溝渠,疏導漬水,得到黃龍的幫助,它曳尾于前,成為江河,洪水注入,又令玄龜負著天帝賜予的息壤,平墊洼地,掘昆侖虛以填埋入人居住之地。通力治水,終不負眾望,治水有成。
其中,也有大量描寫大禹在人民與家庭之間的選擇。《吳越春秋?越王無余外傳》有反映大禹娶親的篇章,“禹三十未娶,恐時之暮,失其制度。乃辭云:‘吾娶也,必有應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九尾者,王者之證也。’涂山之歌曰:綏綏白狐,九尾龐龐。我家嘉夷,耒賓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際,于茲則行。‘明矣哉!’禹因娶涂山,謂之女嬌。”大禹娶親,更多的是為了 “不失制度”、“我造彼昌”,將自己的終身婚姻大事都視為為國昌盛,為民和睦的途徑,可見其大無畏的自我犧牲精神。后兩人結為夫婦,雖夫妻關系和睦,但大禹一心只惦記于治水,僅留家四日,便又匆忙外出,《漢書。武帝紀》又有載:“禹治洪水,通轘轅山,化為熊。謂涂山氏曰:‘欲餉,聞鼓聲乃來。’禹跳石誤中鼓,涂山氏往,見禹方作熊,漸而去。至嵩高山下,化為石,方生啟。禹曰:‘歸我子!’石破北方而啟生”,禹令妻女嬌隨丈夫照料飲食,餓了就打鼓,聽到鼓聲便送飯來。禹為通轘轅山通洪水,化而為熊,不想鑿石不慎將石頭踏翻,擊中鼓,女嬌聽到鼓聲便前往送飯,卻驚見禹竟是一頭熊,覺得無顏見人,便逃至嵩山下,化為大石。禹即將生產的妻子變成石頭,便急切高呼:“歸我子!”石頭的北面應聲而開,從中出一子,既“啟”。上蒼為了表彰大禹治水的功勞,“天雨金三日,雨稻三日三夜”《史記?禹本紀》。
“鯀禹治水”的神話故事之所以流傳千古,不僅僅在于對自然的征服,對命運的反抗,同時還在于它集中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如無私無畏,前仆后繼、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刻苦耐勞,公而忘私的優秀品質。人類力所不及的任務,借由英雄完成,但英雄人物身上匯聚了遠古人民所有優良品德,摒棄了人性的一切弱點。這也是上古中國神話中塑造英雄傳說的普遍模式,英雄就是力與美的化身,具有無窮的氣力,同時具有完美的品德和高超的智慧,在面對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選擇時,都是毫不猶豫的選擇后者,放棄個人的所有享樂,上古英雄神話的結局多是完滿的,少有悲劇。
對比上古中國神話傳說和古希臘神話中的英雄形象可以發現,他們有很多共同點,但也存在明顯的差異。
[關鍵詞]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文學教學。
1英美文學與古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
瑞士心理學家榮格認為,文學作品離不開原型,也可以說原型是文學作品的大語境。原型來自于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是人類從祖先那里由遺傳得來并持續到現在[1]。而神話藝術是上古時代社會、文化系統諸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正因為神話參與建構原始人的思維模式和認識世界的方式,千百年來,它成為原型后深藏在人們的深層意識中。古希臘神話,作為希臘最早的意識形態,它是歐美民族的原始先民以特有的幻想和想象方式,對民族發韌期那艱難、悲壯的漫長歷程的藝術記載,是先民在上古嚴酷自然環境、社會環境中為生存而進行拼搏奮斗的藝術表現,這里孕育著人類的智慧,拋灑著人類苦難的淚水[2]。從中可以觸摸到希臘民族那豐滿而活潑的心靈特征,更為重要的是希臘神話作為人類的童年文化,為英美文學的發展提供了若干重要的母題,并由這些原型衍化、滋生出眾多的文學作品。神話所蘊含的內核,理性的光芒,躍動的火種,以集體無意識的形式積淀在歐美民族意識的深層,影響西方作家尤其是英美作家的思維模式和創作模式。希臘神話對歐洲文化有特別大的影響,古羅馬人在用武力征服了希臘后被希臘文化所征服并繼承了希臘神話,于是羅馬神話中的神與希臘神話中的神相混同,都被賦予了同樣的經歷和個性,只是在羅馬神話中諸神有了拉丁文名字,于是希臘、羅馬神話便融為一體,統稱希臘羅馬神話[3]。
英美文學作為英語語言和文化的重要載體,其中滲透著大量的希臘羅馬神話。自文藝復興運動開始,西方的文學家們就經常以希臘羅馬神話為素材進行創作。如在英國文學當中,莎士比亞曾多次運用希臘神話為題材進行創作,彌爾頓、濟慈、雪萊、蕭伯納等許多詩人和劇作家也多次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人物和故事。神話中的神和英雄們以超人的力量和頑強的意志同不公的命運和邪惡勢力進行不屈不撓的斗爭的故事同樣啟迪、激勵了許多美國詩人和作家,如美國詩人朗費羅曾做詩謳歌為人類盜取天火而遭受天罰但仍頑強不屈的普羅米修斯,另外惠特曼、約翰巴斯和約翰厄普代克等都借古代希臘神話來表達自己的思想。
《圣經》是一部宗教經典,也是世界文學寶庫一顆璀璨的明珠,是世界尤其是在英美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文學名著[4],它在世界文學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圣經》的故事和傳說等還是西方文化藝術的重要源泉,英美文學中很多偉大作品,包括詩歌、戲劇和小說都取材于《圣經》故事。英國詩人米爾頓的長詩《失樂園》和《復樂園》,拜倫的神秘劇《該隱》與王爾德的《莎樂美》,惠特曼的《草葉集》中的“亞當的子孫”,艾略特的《賢人朝圣記》等都取自《圣經》題材。有的文學作品連題目都出自《圣經》,有的文學作品更把《圣經》故事的寓意融匯到作品的情節和人物性格里,如美國戲劇家米勒表現現代人社會生存問題的名劇《墮落之后》,斯坦貝克的《伊甸園之東》等都寓意于人間并無樂園之說。海明威《太陽照常升起》的標題取自《舊約傳道書》。在英美文學作品中直接引用《圣經》中的詩行、布道、箴言等的情況更是比比皆是,不了解《圣經》故事背景的人在理解英美文學作品時難免流于表面和膚淺,甚至可以這樣說,不了解《圣經》就不能侈談英美文學。 綜上所述,自文藝復興以來,英美文學作家深受這三大源泉的影響,創作了許多不朽的文學作品。不了解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文化,就很難理解英美文學的本質及其文化語境,目前國內還沒有關于這三大文學文化語境的系統資料,為此筆者構建了一個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的語料庫。
2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語料庫的構建
語料庫可以簡單地看作是用于語言分析的語言語料的集合。英國著名語言學家John Sinclair認為語料庫是一個存儲于計算機的自然語言的集合(包括書面和口頭語言材料),用來反映語言的狀態和變化特征[5]。國內近年來建立了許多語料庫,但大部分是用于語言學研究、語法研究、詞典編纂、教材編寫或某一特定領域的研究等[6]。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與現有的其它語料庫有較大區別。構建語料庫時首先要考慮建庫目標,因為它決定語料庫的類型和規模,決定語料的選擇和整理,其次要考慮語料的來源,另外還要考慮檢索軟件的選用等方面。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目標:本語料庫中要包括比較完整的古代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知識的語料,提供比較全面的背景資料,它的構建不僅要為廣大英美文學教師、學者及英美文學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鑒賞、解讀英美名家名作的語料源,還要為英美文學鑒賞以及研究提供一個科學的平臺,并且還可以用來改進英美文學課的教學,以提高學生的英語水平、文學、語言修養和審美情趣,有助于英語專業學生達到《高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中所提出的“掌握文學評價的基礎知識和方法,開闊思維,拓展知識結構,促進學生語言基本功和人文素質的提高,增強學生對西方文學與文化環境的了解”[7]的目的。
語料庫的語料來源:本語料庫的語料來源多種多樣,有的來自國內外公開出版的有關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典故的書刊、雜志,有的來自市場上公開出售的數據光盤,有的來自互聯網上的相關資源,有的來自國外大學圖書館,有的來自中國知網數據庫等。筆者按照建庫的目標和要求對語料進行了嚴格的篩選和整理,構建起較為完整的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知識體系的語料庫。
語料庫的結構:構建的“三源泉”語料庫主要由以下部分組成:①希臘、羅馬神話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Greek and Roman Ghost Stories,Myths and Legends from Greek and Roman Sources,Old Greek Stories,Stories from Greek Tragedians,Roman Stories等,漢語語料《古希臘羅馬神話與傳說》、《希臘羅馬神話》、《希臘羅馬神話故事》、《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故事》;②《圣經》故事語料庫,其中包括英文語料Bible Stories and Religious Classics,The Wonder Book of Bible Stories,Wee One's Bible Stories,The Holy Bible(King James Version),Bible Stories from Norton Anthology of World Masterpieces等,漢語語料《圣經的故事》、《圣經事典》、《圣經故事賞析》、《基督教與圣經》、《圣經文學》、《圣經全傳》等;③學術期刊語料庫,主要包括近幾年來國內專家學者發表的希臘、羅馬神話和《圣經》對西方文學,尤其是對英美文學影響的論文幾十篇,如“論希臘神話對英美文學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對西方文化的影響”、“希臘羅馬神話與歐美文化”、“圣經與西方文學”、“圣經:英美文學的創作母題”等;④網絡資源庫,本語料庫還利用Internet網的優勢資源,建立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背景、文學知識及文學評論的超級鏈接,這些鏈接除文字資料外,還提供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等有關資料,如online-mythology.com;greekmyt hology.com;blueletter bible.org;geocities.com/Athens/Delphi/8991/roman.html等網站上有豐富的網絡資源。“三源泉”語料庫的具體結構如圖1所示。 語料庫檢索軟件的選用:目前,功能強大、使用簡單的計算機檢索定位軟件可以從網上免費下載,如英國利物浦大學Mike Scott與Tim Jones聯合開發的MicroConcord軟件,可以支持多文件多關鍵詞的同時檢索,支持通配符檢索等,運行速度快,操作簡單。而Wordsmith軟件功能更加強大,不但具有詞語檢索、共現上下文等常用功能,還可以計算出檢索詞語的統計值及統計分布規律,能識別文體中出現頻率較高的詞和詞組等,它們都是語料庫的常用檢索軟件。
“三源泉”語料庫的構建完成之后,啟動上述的定位檢索軟件就可以通過輸入關鍵詞進行檢索等獲得大量相關的文學語言實例和豐富的文化語境,同時發揮文本庫的功能,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操作方便、快捷、準確。
3英美文學“三源泉”語料庫的應用
該英美文學文化“三源泉”語料庫可以應用到以下方面:
1)“三源泉”背景知識查詢。由于本語料庫包括了與古代希臘神話、羅馬神話和《圣經》有關的大量文本、圖片、音頻、視頻資料、較為豐富的網絡資源鏈接和相關學術評論文章,英美文學專業學生和愛好者可以比較容易地查詢到他們在英美文學學習中遇到的與“三源泉”有關的文學文化背景知識,了解有關文學人物、原型、典故等的來源、背景和使用語境等。
2)文學課程教學。語料庫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語言意識和學習能力并有助于提高學習者的研究能力[8]。語料庫中除提供了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的背景知識外,還包含一些圖片、音頻、視頻片斷,評論文章和鏈接網站等,可以為英美文學專業學生提供足夠豐富的學習和欣賞資料,大大豐富了文學課教學內容。比如,在講授英國著名劇作家蕭伯納的劇本《賣花女》時,許多教材上只有幾段節選。學生在讀完節選段落時,仍覺得意猶未盡,想了解得更多。利用該“三源泉”語料庫,學生不但可以觀看根據該劇本改編的電影片段,可以閱讀作品中的人物評論及相關的學術論文,還可以從語料庫中找到古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Pygmalion) 原型的動人故事,從而進行拓展閱讀。這樣的文學語料庫在大大豐富教學內容的同時,還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另外,學生還會根據語料庫中的介紹,進一步利用網絡鏈接搜索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其它感興趣的文學文化知識,在拓展文學課教學內容的同時使學生的學習形式豐富多彩。學生在課堂學習和課外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方便地到語料庫中去尋找、探究答案,有助于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這種基于語料庫的文學教學不但能為語言、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模式,并且計算機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以及軟件的強大功能也更便于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深層次的學習和進一步研究。
3)英美文學研究與分析。利用文學語言語料庫對文學語言進行定量與定性的分析是比較方便的。語料庫為文學研究提供定量分析的基礎,學生和研究者可以利用語料庫進行詞匯、語句、典故等統計,發現語言規律、特征,可以利用語料庫研究和分析一些典型的文學模式,提高學生對文學作品的鑒賞能力。學生和語料庫使用者可以到語料庫查詢,利用計算機特有的檢索和統計技術對相關資料進行檢索,對英美著名作家在其作品中使用希臘、羅馬神話、《圣經》典故、箴言的體裁(小說、詩歌、散文、劇本等)、人物(希臘神話、羅馬神話或者《圣經》中的神、英雄或普通人物等)、場合語境(具體的使用語境及與上下文的關系)和寓意(取自“三源泉”中的最初意義還是作家進行隱喻、引申、指代等)等進行具體統計和分析,以反映作家的寫作風格及其受“三源泉”的影響等,大大拓展了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
在構建英美文學文化語境“三源泉”語料庫的過程中,將語料庫語言學知識、先進的計算機及信息技術運用到英美文學的研究和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中去,拓展了國內英美文學研究的視角和范圍,為英美文學愛好者和英語專業學生提供了有效的學習資源和研究平臺,能為層次較高的文學學習者提供豐富而真實的語言基本模式,體現多媒體技術的多維性、集成性和交互性[9]。但是,筆者構建的這一文學語料庫還有一些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信息量及檢索手段尚須擴大與更新,要想使它成為一個比較成熟的教學工具和研究平臺,還需要做進一步的努力和不斷的探索,筆者會在今后的教學科研實踐中使之逐步豐富和完善。
參考文獻
1 Jung C G.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M].London:Routledge,1968:119.
2古斯塔夫施瓦布.希臘古典神話[M].曹乃云譯.南京:譯林出版社,1996.
3陶潔.希臘羅馬神話一百篇[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9.
4劉叢如,吳向軍.《圣經》對英美文學的影響——以莎士比亞、海明威為例[J].中國宗教,2006,79(6):45-47.
5 John Sinclair.Corpus,Concordance,Colloca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
6文渤燕.語料庫及其作用[J].國外外語教學,2001,94(2):32-35.
7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英語組.高等學校英語專 業英語教學大綱[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關鍵詞:原型理論 古希臘神話傳說 怪物
古希臘神話與傳說中的怪物奇形怪狀,而在外形的背后隱藏著西方文化思維的根。對于怪物所折射出來的文化象征內涵問題的研究卻很少,而這方面的研究又是至關重要的。首先,能讓我們從新的角度審視古代西方人、自然與社會的微妙關系;其次,可以探索西方文化原型,了解西方人思維觀念和文化根源。
一、怪物本質的探究
神話傳說反映的是人類童年時代的思維方式。它把古代人對于自然社會的原始理解象征性的表達出來。《牛津雙語詞典》對“怪物”是這樣解釋的:a monster means an imaginary creature that is very large,ugly and frighting.它強調的是包含丑陋、危險、怪異等等有悖于西方人審美標準的一系列特征。具體來說西方神話怪物與中國一樣都經歷了“萬物有靈―自然崇拜―人本主義”這三個過程。而西方更加注重人本主義,積極認識改造事物,卻受到了大自然等外界的阻撓。而美丑主要是由事物與人的關系決定的,于是,在表達人類共同的情感、意志和愿望的基礎上就出現了對自然物的丑化現象。從原型理論角度來看,文本中猙獰的怪物本質是人類對于自然等阻礙“人”的發展的事物的集體認知和情感丑化的具象化意象。
在揭示怪物的本質后,我們從怪物的形象建構和譜系系統來探求其背后的文化原型。
二、怪物的形態組合性
怪物最初起源于不同部落融合而產生的的圖騰符號。由于對自然態度的變化,人們運用審丑標準在圖騰的基礎上完成對怪物形象的構建。其基本的組合方式包括雜合、夸張和異化等形式。
雜合即將幾種形態組合形成一個奇形怪狀的物體的方式。其主要形式是“人+動物”和“動物+動物”。蛇、獅、龍的身體部位出現的頻率很大。而龍本身也是很多動物的雜合。如喀邁拉是獅頭羊身蛇尾,斯庫拉全身是海蛇和怪物。這證明了它們是在當時環境中人類征服大自然時遇到的強敵。這些映射的原型是自然界中超出人們自身理解的未知的事物。
夸張指代的是西方先民通過設計數量多少、形狀大小的方式來制造奇異的效果的方式。該方法使怪物更為怪異可怖。數目有夸多和夸少兩種。水蛇許德拉有9個蛇頭。提豐有100個會噴火的龍頭。格賴埃三人一體,共用一眼一嘴。形體一般都是巨大的。如:涅墨亞獅子、許德拉都是體形很大。這些都給讀者構建了一個有別于人類和熟知動物特征的奇特怪物。從本質上來說,它們都藝術地反應了自然的強大和人類征服自然的艱巨性。
異化是事物改變本身的特點和功能而呈現出另一種特征的方式。而異能是進過異化異于人類的能力。怪物都有一項過人的本領,而且普通人類很難抵抗。有的是刀槍不入、長生不死、聰明過人或歌聲優美。還有一種是它們具有的奇特的異能。如格萊埃能預知未來,看到墨杜薩會變成石頭。這些無法用邏輯去解釋的怪物反映的是對自然變幻莫測和當時西方還仍未達成戰勝自然的境況。
三、怪物譜系的系統性
怪物譜系以地母蓋亞為起點,由蓋亞子女再與神、人、物結合派生出怪物系統。它可將80%的怪物都歸納到該系統中。還有幾個怪物游離于蓋亞氏系統之外,但它們仍然可以歸宿到“神人物”的結構系統中。庫克羅普斯、哈爾庇埃和哈爾戈斯都是受神派遣完成他們的意志。牛人是神牛和克里特王后的后代。相對于中國神話中的怪物,其譜系系統性遠超過中國神話。
怪物系統發源于地母蓋亞,在作品創作和傳播的父系氏族社會時期,新神譜系得到了普遍心理認可,而先前的體系中的事物因有異于他們思想則受到丑化。人神物的結合產生了新的怪物,且怪物不是受神的派遣,就是被英雄所殺。這些都體現了愿望人對自然既依賴又征服的心理和遠古人類的理想。另外,神居住在天上,它代表的是人類的理想,怪物生長在地上,代表人們在征服自然的過程中受到了挫折,因而受到了丑化。總之,神和英雄是古西方人的理想、意志和愿望,是一種征服自然的“本我”,而當時環境下的古人則因受到自然的制約處在“自我”的生存狀態,怪物則是他們受到挫折和阻撓的具象化外顯。
希臘神話傳說中的怪物就很好詮釋了西方文化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對立、征服自然的基本特點。而且怪物一直影響著西方文化,也根深于現當代的影視、文學的審美活動。怪物的原型的開掘對于理解古代西方人和西方文化特征提供了一個有效的渠道。
參考文獻:
[1]吳愛紅.永不枯竭的源泉――試論希臘神話原型及其對西方文學的影響[J] .內蒙古電大學刊. 2008,(09):60-62
[2]魏光奇:《天人之際:中西文化觀念比較》,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
[3]張 巖:《〈山海經〉與古代社會》,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9。
由于外形以及多卵的特性,蛇被世界上很多地區的人民視為生命、能量和精力的源泉。比如,古埃及神話中很多女神都是蛇身;南非布須曼神話認為人是由蛇變化而來。此外,蛇喜歡生活在近水處,而下雨時的雷電以及雨后彩虹的形狀與蛇類似,因此,蛇也被遠古人當作雨神、水神來崇拜。印第安人在宗教日中喜歡跳蛇舞,祈望族人繁盛、大地豐收;古希臘神話中的大地母神手持長蛇,寓意蛇能為人們帶來豐收。
在古代社會,長生不老一直是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而蛇的冬眠、蛻皮、銜尾等行為對先民來講相當神奇,也被賦予了死亡與新生的意味。因此,在不同文化中,蛇也有長生不老之意。日本神話中,蛇是統治冥府的祖神,人從冥府而來,最后回到冥府去,生命的誕生便是從蛇到人,再從人到蛇的經歷。在古人看來,蛇周期性的蛻皮似乎是一種返老還童的過程,所以傳說中便有了蛇能掌握長生不老的秘密。巴比倫神話中,蛇盜走了吉爾伽美什辛苦找到的不死仙草,通過蛻皮獲得再生的神力,而人類卻永遠失去了這種本領。古代琉球的傳說中,月亮將不死之水賜予人類,而狡猾的蛇先于人跳入水中,人類從此無法逃避死亡,蛇卻得到永生。
隨著文明的進化,蛇的靈敏、狡黠,甚至毒性漸漸被人賦予一種神圣的意味,在世界上某些地區,它成了一種智慧、神力的化身,蛇的形象往往與神、法術、咒語有關。許多民族文化中,神與蛇密不可分,蛇杖也因此成了權力的象征。希臘帕提農神廟曾經是蛇神殿,而且神廟中的雅典娜雕像右手持蛇身杖,衣服下擺也裝飾了很多蛇頭。在古埃及,人們把蛇看作法老的保護神。為了顯示法老的絕對權威和尊嚴,他的皇冠上用黃金和寶石塑出眼鏡蛇的形象。
當然,在西方一些傳說中,蛇也有不太光彩的一面,它有時象征了狡猾、邪惡、陰險毒辣。在基督教的創世神話中,蛇是引誘女人犯罪,導致人類先祖被驅逐出伊甸園的元兇。蛇潛入伊甸園,蠱惑夏娃偷吃禁果,使得她違反了上帝的禁律,最后被趕出伊甸園,并被罰永受懷孕、生育之苦。蛇因此被描寫成為“比田野一切的活物更狡猾”的生物。古希臘神話中,與宙斯作對,趕走眾神,力大無窮的堤豐就是一個腰部以下群蛇亂舞的怪物。宙斯的妻子赫拉為了殺死宙斯的私生子赫拉克勒斯所派出的復仇天使就是一對劇毒無比的蟒蛇。女妖美杜莎的頭發是一條條恐怖的毒蛇,任何人看見她的頭就會變成石頭。《伊索寓言》中農夫與蛇的故事更把蛇塑造成陰險毒辣、恩將仇報的角色。
關鍵詞: 中西神話 神女 女神 地母形象 愛情故事
雖然“神女”和“女神”在英語中都可以譯為“goddess”,但“神女”是中國文學對神話中神祇女性的一向稱謂。“女神”出現在上世紀的中及以后的翻譯作品中,用以區別“神女”,意指西方文學對神話中神祇女性的稱謂。“神”和“女”的主體更易顯示出女性神格的差異。這可以從中西神話中的地母形象及女性在愛情中地位的差異方面得到論證。
一、“神女”與“女神”
中國文學對神話中神祇女性有兩種稱謂,一是“神女”,二是“女神”,二者使用的時間不同。“神女”多見于古籍,《辭源》稱戰國楚宋玉的《神女賦》即有:“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可見該詞在戰國已經出現。
“女神”一詞,《辭源》未收入。“女神”一詞的時髦,是在上世紀初的中。出版于1921年的郭沫若的《女神》可謂這一稱謂的高峰,于是在新文學作品特別是翻譯作品中,“女神”迅速取代了“神女”。
“神女”被“女神”取代,可視為是時代進步的折射。從詞法上看,“神女”為偏正結構,“神”為修飾,“女”為主體,所謂“神之女”,如娥皇、女英—堯之女;女娃—炎帝之女;龍女—龍王之女;宓妃—伏羲之女……她們或為尋夫溺死江中,或因育一子神而聞名。她們的神格核心是對男神的依附。就連發誓“以堙東海”的女娃,也在幻化為精衛之后被說成是“偶海燕而生子”,即以攀附上男神為歸宿。
誠然,上古神話中有過女性崇拜和女性性器崇拜的輝煌,而且,由于女性成為生命的賦予者,從而導致遍布世界各地的“地母”。正如一位西方學者所說:“作為地母神,她生育了一切創造物。”[1](38)但是,母系繼嗣關系的存在并不意味著女權統治。正如英國著名的學者喬治·湯姆森在他的《史前愛琴》一書中所說:“在我們已知的許多——也許是大多數——母系制部落中,實際的統治權都掌握在男性手中。繼嗣法則本身常常被明顯的權宜之計所超過……”[2](35)
男權統治雖是世界的普遍現象,但在中西方是有差異的。“神女”的神格核心是對男神的依附,而“女神”其神格核心是對男神的不依附。郭沫若對“神女”意識的悖逆絕不是孤立的現象,而是“求新聲于異邦”,即受益于翻譯介紹西方作品。其中古希臘文學,特別是其神話深邃空靈的哲理性與博大明晰的民主精神為一代新青年所推崇,而反映民主精神較為集中的則是西方的女性意識。古希臘與中國傳統迥然不同的女性觀念使譯者選取“女神”一詞而摒棄“神女”,從而造成在中國文學中由過去稱“神女”而在新文學中稱“女神”的現象。這就是說我們有必要探討古希臘神話中神籍女性的神格要素究竟如何,并由此比較古希臘神話的女性意識與中國上古神話的差異。
二、地母形象及女性在愛情中的地位
中國與古希臘同屬世界有悠遠歷史的古國,但兩國流傳至今的神話卻難以頡頏相類。古希臘神話有完整的《神譜》和《荷馬史詩》傳世,而中國的神話散見于各種典籍諸,如《國語》、《山海經》、《呂氏春秋》、《楚辭》、《詩經》之中。現在,我們從天地起源入手。
(一)地母形象的差異
地母是在宇宙之初的黑暗與混沌中出現的。古希臘赫西奧德的《神譜》把混沌之中最先出現的宇宙物象,即最先產生的神—大地,說成女神,一方面說明在認識能力低下的條件下,人們只能按目睹的生育現象詮釋自然,另一方面顯示了女性在古希臘人心目中的地位:先于一切。
在北歐神話中,人類婚姻與是由兩個女神分別掌管的。主宰婚姻的女神佛利茄(Frigg)是婚姻的楷模,她被視為眾神之后,常年住在芬薩利爾宮操作織機。她在宮內邀請世上忠實的丈夫和妻子去共享歡樂,這些忠貞夫妻因此可以雖死而不分離。
掌管美與戀愛的女神佛利夏(Freyia)從身份和職能上看均與維納斯相當。“在日耳曼,她和佛利茄混為一人,在挪威、瑞典、丹麥及冰島,她是獨立的神”,[3](295)傳說夏天的太陽奧度爾是她的丈夫。所有的神包括巨人、侏儒都渴望要佛利夏為妻。值得注意的是,北歐的愛與美之神也與地母神有相互認同的關系,也正是茅盾先生所說:“佛利夏也被視為大地之人格化。”[4](296)這一事實表明,司婚姻生育之神和司戀情之神都是從地母神信仰中派生出來的,她們的功能也是地母原有功能在神話中的分化。
地母是最受崇敬的,而那些頭戴皇冠的皇天之父雖高踞于大地之上,但卻是大地所生,全靠大地的負載和承擔才得以生存。因此,輕浮飄悠的男神天父還需要依附堅實的女神大地。
中國神話中地母的情形又是如何呢?可惜的是,這方面的資料現已隱沒,我們只好在天父地母不是純粹的神話形象的《周易·說卦》和其他古籍中尋覓蛛絲馬跡。《周易·說卦》云:“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淮南子·精神訓》云:“圣人……以天為父,以地為母。陰陽為綱,四時為紀。”
《春秋感精符》云:“人主與日月同明,四時合信,故父天母地,兄日姊月。”
在所有這些將天父與地母并列、先天而后地的措辭背后,潛藏著早已被父權制文化所吞沒的推崇女神——地母的信仰和觀念,因而《周易》鮮明地體現著象征天父的乾卦凌駕于象征地母的坤卦之上。
方俊吉先生說:先儒以天先而地后,天尊地卑,因而時以單稱“天”以概“地”,而不見稱“地”以概“天”,蓋明乎尊足以概卑,上足以概下也。[5](57)意識形態中的“以天概地”現象,恰恰是以社會關系中“以男概女”現象為背景的。二十五史完全是男人編寫的給男人看的歷史,女性只有作為帝王的后妃,作為男子所贊賞的父權制道德的殉葬者——烈女,才能在歷史上留下名字。確切地說,她們是作為男人的附庸而留下名字的。因為“在中國古代,女子是沒有名字的……或以字配姓(伯姬、仲子、孟姜、季嬴之類),或以姓搭夫氏上(衛孔姬、晉趙姬之類),或以姓連在夫爵上(楚息媯、齊棠姜、魯秦姬之類),或以姓與子連(陳夏姬、宋景曹之類)。這些情況都可以看做是女子沒有自己的人格,只是依靠男子才獲得人格的證據”[6](15)。
“以天概地”的現象從《禮記·郊特牲》的郊祭禮儀及其郊祭的陪襯社祭中可以看出。社(祭)崇拜作為地母生養功能崇拜的形態,多少還保留著某些原始痕跡,顯示出了我國第一個地母崇拜的活標本。但是它的社祀遺址與葬地的造型表現了地母崇拜與太陽崇拜相融合所產生的擬人化天地觀和天父地母交合的神秘思想,即地母作為陰性的神需從陽性天神受孕方可生育萬物,確保大自然生命的無限循環,而充當使地母受精的陽性角色的天神就是太陽神。太陽代表了天,也代表宇宙間一切陽性力量。于是天陽、地陰和天父地母則成其為關系的準則。對此,《周易·說卦》的“乾,天也,故稱乎父。坤,地也,故稱乎母”已做出精辟的概括。我們也可以解釋為“以陽概陰”或“以父概母”,這與西方的男神天父要依附堅實的女神地母是有區別的。
(二)女性在愛情生活中的地位
愛情故事本來是包括神話小說在內的永恒的文學主題,但是中西方的情況并不一樣:在西方,愛情故事尤其是古希臘神話的重要內容,但在中國神話中幾近空白狀態,或只有神女的艷麗嬌媚,而少有兩情相悅的。
宋玉《神女賦》云:“夫何神女之姣麗兮,含陰陽之渥飾。”說楚襄王與宋玉游于云夢,夢見一神女,嬌媚得奪天地造化之工。此女神緣何嬌媚如許?從《山海經·中次七經》可覓其源頭:“又東二百里,曰姑媱之山。帝女死焉,其名曰女尸,化為草,其葉胥成,其華黃,其實如菟丘,服之媚于人。”死后所化之草,服之能媚于人,想來她生前定有艷念未果,只好托精誠于所化之草,以償未了之愿。但值得注意的是,她生前是否有艷念,皆系非神的后人所推測。至于襄王一見神女之艷麗便想入非非,也是由于襄王不是神而是人。
而且,即便是人,也少有不軌之舉。《楚辭·天問》里有句反問:“禹之力獻功,降省下土方。焉得彼涂山女,而通之于臺桑?”看來對“布土以定九州”[7]的日理萬機的禹,群眾中也流傳有“通之于”某處的議論,但這“通”卻光明正大。他雖與涂山女合而終離,但“合”為嗣胤,“離”為事業,無任何不譽之隙。在女性,人為的“多媚”便有誘“通”之嫌,“通”則萬惡,而中國上古神女,卻罕見這一作媚之“通”。男性王者雖然有“通”,但在他們則為王者之政,當然也是男權之政。
古希臘神話中的情況則不是這樣。眾神之王,風流天神宙斯與風流女神阿佛洛狄忒的風火戀情一度被其配偶妒恨。以善妒為個性特點的赫拉“永不約束自己的憤怒”,一有機會就施行報復,且手段狡詐歹毒——阿佛洛狄忒的丈夫赫菲斯托斯僅使對方難堪,而赫拉則多迫害所妒女子以迫使宙斯斷念。而所妒女子仍是我行我素,并不就范。因而男神比女神并不更有特權,即使輿論上也不占優勢。
宙斯是放蕩不羈的,擁有七位妻子,還常有外遇:伊俄、卡里斯托、歐羅巴、邁亞等。不像中國只有男性可以這樣,西方神話中的女子亦有如此的“多遇”種子。例如風流女神阿佛洛狄忒,除有老公赫菲斯托斯外,還有戰神阿瑞斯、神使赫爾墨斯、英雄安客墨斯、獵手阿爾多尼等“編外”。看見“編內”“編外”相互遭遇,眾神十分超脫。當她與阿瑞斯被赫菲斯托斯罩以鐵網后,男神中有波塞冬費盡口舌動員放走他們,女神則幫她沐浴,并“涂上永生天神們整容的神膏,使其光彩動人”。[8](96)作為對照,懷著忿忿然情緒上場的瘸腿赫菲斯托斯,在“鬧”劇結束時,居然變成小肚雞腸的“妒夫”,真是不可思議。
中國男神在婚姻上的地位遠比女神優越。帝俊(亦帝嚳)有妻四位:姜原、簡狄、慶都、常儀,舜、羿等至少有妻三位。但在神女中,女媧、精衛、魃、西王母等,均為一身獨居。而登比氏、娥皇、女英、羲和等卻為眾妻之一,與眾姐妹共同侍候一位夫君。還有嫘祖、女登、女樞、女祿等更是從一而終的妻子。這表明后來被視為婦女大節的守貞觀念這時已經萌生。
對于希臘和中國神話中女性的這一差異,茅盾先生極有感觸。他十分欣羨希臘羅馬神話中的美麗女神都有她們雅致或粗俗的愛情故事,例如阿佛洛狄忒即是愛與美的女神。而中國神話卻相形見絀,于是他只有聯想了,即在他有關《九歌》、《離騷》的神話敘述中,只能發出即有美麗女神必有愛情的聯想,更有“中部的神話一定有許多戀愛故事”的推論。[9](75-78)他還把這一聯想移植到自己的小說之中,即將美麗女性置于似可用愛情概括的兩性關系之中。
參考文獻:
[1]卡莫迪(D.L.Carmody)著.徐鈞堯等譯.婦女與世界宗教[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38.
[2]轉引自葉舒憲.唐高神女與維納斯[M].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7:35.
[3][4]茅盾.神話研究[M].白花文藝出版社,1981:295,296.
[5]方俊吉.禮記之天地鬼神觀探究[M].臺北文史哲出版社,1985:57.
[6]山川麗.中國女性史[M].高大倫等譯,三秦出版社,1987:15.
[7]見《山海經·海內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