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5-12 10:14:5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防治技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1.農業防治 及時摘除病老葉,集中燒毀,徹底清理殘枝病葉,消滅病源。選用抗病品種。定植時去除病苗。進行地膜覆蓋或果實墊草,防治果實與地面接觸,越冬前和越冬后各進行1次去底葉工作,把老葉、枯葉清除干凈,集中燒毀。發病重的地塊在采收后全園割葉,然后中耕除草,施肥,促使及早長出新葉。實行一年一栽制。避免灌水過多,露地草莓注意雨季排水,要起壟栽植,防止土壤濕度過大。適當稀植,控制植株過旺生長,保證通風透光良好。保護地采用高壟滴灌栽培管理技術可降低發病率。
2.生態防治 保護地栽培,可在開花和果實生長期加大放風量,使棚內濕度降至50%以下,將棚室溫度提高到35℃,悶棚2小時,然后放風降溫,連續悶棚2~3次,除了防治灰霉病等病害外,對白粉病也有一定的抑制效果。
3.生物防治 用嘧啶核苷類抗菌素水劑或2%武夷菌素水劑2000倍液防治草莓炭疽病、草莓褐色輪斑病、草莓白粉病等。
4.物理防治 用黃板誘殺蚜蟲、白粉虱。用黑光燈或糖醋液誘殺金龜子、螻蛄、地老虎等害蟲。在田邊、地梗上撒石灰或草木灰防治蛞蝓。
5.主要病蟲害的識別要點與防治方法
①草莓蛇眼病 又稱草莓白斑病、葉斑病,主要為害葉片,多在老葉上發病,葉片受害出現紫紅色小斑點農業論文,以后逐漸擴大為直徑3~5毫米的圓形病斑,中央呈棕色,后變為灰白色,邊緣紫紅色,略有細輪紋,似蛇眼狀。病斑發生多時,常連成大型斑,至葉片枯死小論文。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或選用等量式200倍波爾多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30%堿式硫酸銅懸浮劑400倍液,14%絡氨銅水劑300倍液,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1000倍液等噴霧防治,每10天噴1次,共2~3次。
②草莓灰霉病 對草莓開花后危害最嚴重。病部產生褐色或暗褐色水漬狀病斑,有時病斑略具輪紋,濕潤時葉背出現乳白色絨毛狀菌絲團。花瓣變為暗褐色,病斑常環繞葉柄、果柄,以后蔓延枯死。果實發病,病菌先侵害小果,與土面接觸的果面先發病,后沿果梗蔓延到花序梗,干腐枯死。侵害已轉色的果實時,初期出現油漬狀褐色小斑點,濕度大時迅速擴大,漿果腐爛,果肉變軟,密生灰霉。
防治方法 花序顯露至開花前,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等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液,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500倍液,40%嘧霉胺懸浮劑1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份散粒劑1500倍液,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800倍液,50%腐霉利可濕性粉劑、25%惡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噴霧等噴霧防治,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2~3次。保護地栽培時,每畝用20%腐霉利煙劑80~100克,或45%百菌清煙劑200~250克,分放5~6處,傍晚點燃,閉棚過夜,7天熏1次,連熏2~3次,可起到良好的防治效果。
③草莓白粉病 保護地栽培發病較重。葉片受害,在葉背面長出薄霜狀白粉,隨病情加重,葉緣逐漸向上卷起呈湯匙狀,后期呈紅褐色病斑。嚴重時葉緣萎縮、焦枯。果實受害,果面覆蓋白色粉狀霉層,果實發育停止、硬化、畸形農業論文,著色不良,喪失商品價值,嚴重時果實腐爛干枯。
防治方法 苗期防治要徹底,防治此病以石硫合劑效果最好。大棚覆膜前要細致地噴1次藥,把草莓植株附著的病菌徹底消滅。還可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10%苯醚甲環唑水分散粒劑等噴霧防治,或選用40%多硫懸浮劑300~400倍液,在開花前每隔7~10天噴1次。保護地可采用45%百菌清煙熏劑200~250克/畝或腐霉利煙熏劑滅菌。
④草莓病毒病 主要表現為葉片失綠、畸形、生長量減少、植株矮化、產量下降、品質變劣等現象,嚴重引起毀滅性災害。其主要類型有草莓斑駁病毒、草莓輕型黃邊病毒、草莓皺縮病毒、草莓鑲脈病毒病等。
防治方法 搞好蚜蟲的防治。加強田間栽培管理,提高植株抗病毒能力。在田間如發現病株要立即拔除燒毀,減少侵染源。
⑤草莓炭疽病 主要為害葡匐莖和葉片。為高溫性病害。分為局部病斑和整株萎蔫兩種。葡匐莖、葉柄和葉片發病時,發生近黑色的長圓斑、紡錘形或橢圓形局部病斑,病斑呈潰瘍狀,并向下凹陷,病斑包圍葉柄或葡匐莖一周時,病斑以上部分枯死,濕度大時病斑上產生出肉色霉菌。有時葉和葉柄上產生污斑狀病斑。整株萎蔫的,只有1~2片幼葉白天萎蔫下垂,傍晚恢復,但幾天后即枯死,維管束不變色。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選用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防治。
⑥草莓枯萎病 多在苗期或開花至收獲期發病。心葉變為黃綠色或黃色,有的卷縮呈波狀產生畸形葉,病株葉片失去光澤,植株生長衰弱,在3片小葉中往往有1~2片葉畸形或變狹小硬化,且多發生在一側。老葉呈紫紅色萎蔫,葉片枯黃,最后全株枯死。維管束變褐色至黑褐色。
防治方法 田間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集中燒毀,從6月中旬開始選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600~7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防治小論文。
⑦草莓葉枯病 又稱紫斑病、焦斑病,為常見葉部病害。葉面上產生紫褐色無光澤小斑點,以后逐漸擴大成不規則形病斑。病斑多沿主側葉脈分布,發病重時整個葉面布滿病斑,發病后期全葉黃褐色至暗褐色,直至枯死。
防治方法 在秋、春低溫期,選用25%多菌靈可濕性粉劑300~400倍液,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1200倍液,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防治。
⑧草莓褐色輪斑病 屬世界性草莓病害。被害葉片初發病時出現紅褐色小點,以后不斷擴大呈圓形或橢圓形斑,中央呈褐色圓斑,圓斑外緣為紫褐色,病斑最外緣為紫紅色。發病后期在病斑上分生出褐色分生孢子器,并呈不規則的輪狀排列,多個病斑連在一起使葉片組織壞死。在葉尖、葉脈侵染發病時,葉組織呈“V”字形壞死。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選用70%甲基硫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27%高脂膜乳劑200倍液加70%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噴霧防治。
⑨草莓芽枯病 又叫草莓立枯病,普遍發生。主要為害花蕾、幼芽和幼葉。幼芽呈青枯狀,葉和萼片形成褐色斑點農業論文,逐漸枯萎,葉柄和果柄基部變成黑褐色,葉子失去生機,萎蔫下垂,急性發病時植株猝倒。開花前受害,使花序失去生氣并逐漸枯萎,莖基部受害皮層腐爛,地上部干枯易拔起。
防治方法 發病初期,可選用10%多抗霉素可濕性粉劑500~1000倍液,10%立枯靈水懸浮劑300倍液,從顯蕾期開始,7天左右噴1次,共噴2~3次。設施栽培,可用5%百菌清粉塵劑110~180克,分放5~6處,傍晚點燃,閉棚過夜,7天熏一次,連熏2~3次。
⑩蚜蟲 發生初期,可選用50%抗蚜威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3%啶蟲脒可濕性粉劑1000~2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500倍液等噴霧防治。
11白粉虱 發生高峰期,選用12%噻嗪酮乳油1000倍液,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20%甲氰菊酯乳油2500~3000倍液等噴霧防治。
王迪軒,夏正清,湖南省益陽市赫山區蔬菜局,413002
路基工程災害與道路工程的選線設計、施工方法、施工質量、治理措施等有密切關系。
(一)地質條件不良地段的路基選線
某些山區道路路基工程的設計坡度能達到70°以上,設計高度多在15-40m以上,最高可達60m,而且個別地段還有順層高陡路基工程,所以,不穩定的崩塌落石點特別多。山區道路周圍的傾倒崩塌,位于構造破碎的巖層地帶,設計路基工程高度較高,坡度較陡。在構造破碎基巖地段不適宜地設計高陡路基工程是崩塌落石嚴重的原因。所以在山區道路路基工程的設計選線中,這是必須注意的一點。
(二)切坡過多破壞了原有平衡使路基工程災害形成和發展
我國很多山區公路和鐵路沿線的巖石殘積物是以松散堆積物為主體,它們的水穩性差,遇水易崩解。公路切坡過多,破壞了原有的植被及其力學平衡,又設計成高陡路基工程,坡高多在15-30m以上,坡度多在40°以上,使水動力強度增大,是造成坡面沖刷侵蝕、水土流失、坍塌、滑坡的重要原因。
(三)施工方法不當、質量不高、留下后患
山區道路施工中深挖土石方往往很大,施工方法多采用大爆破,使原本存在裂隙發育的巖體發生松動、裂隙張開、寬度擴大。加上施工質量不高,巖質路基工程施工不規范,坡面不平,巖體參差不齊;施工后期對危巖、浮石未進行清理,使大多數高陡路基工程上都殘留大量危巖,給長期行車安全帶來后患。
二、山區道路路基的工程特點
山區由于山區地形、地質等特點和公路路基設計要求特別是高速公路路基設計的更高要求,山區公路路基具有以下幾個方面特點:變異性和不確定性大,道路沿線的地形、地質和水文等自然條件往往變化很大,即便在較短的路段內,路基的填挖情況、巖質和土質以及水文條件都可能有較大差別,從而使路基的物理和力學性能有很大的差異;由于自然地面的起伏不平,路基形式有填方路堤、挖方路塹、半填半挖路基等三種類型,在縱、橫向均存在填挖交界過渡區,容易造成路基不均勻沉降,山區公路路基的不均勻沉降造成路面局部裂紋、沉陷的現象,不但會導致路基本身損壞,還將導致路面結構損壞;由于地形變化復雜,路基邊坡高度和填挖高度相差較大,在路線跨越深溝時常常出現高路堤,且不可避免地存在陡坡、斜坡路基、路塹高邊坡;由于地形限制,山區路基工程往往需要通過設置支擋防護工程以確保路基穩定,同的由于路基寬度大、土石方數量相對較大,有時也需要采用支擋工程以減少土石方數量;路基工程由于填挖造成地表植被損害等,破壞了自然景觀,且容易造成大面積的水土流失,故山區高速公路路基工程設計應重視環境保護和水土保持。從地質構造上講,巖層的結構與構造,對山坡的穩定性、滑動面的形成以及滑坡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影響,如堆積與巖層的接觸面愈陡,則堆積層土地體的重力作用就愈大,極易發生滑坡的危險。
三、山區道路路基災害防治措施
(一)山區道路路基常見災害
1、崩塌現象
崩塌是巨大的巖體與基層失去聯系后,在重力的作用下,瞬時突然從邊坡陡崖上倒塌下來,巖塊被撞碎的破壞形式。崩塌屬于坡體的破壞,其危害程度比較嚴重。對于山區的道路,由于山區地質環境的特殊性,路基橫斷面容易形成路堤路塹形式,加陡了開挖路塹邊坡的坡度,加之雨水天大量涌入路塹的雨水沖刷,使得土質較差、巖性松軟、風化嚴重的的路基段產生破壞,經常斷絕交通,給行人帶來不便。
2、翻漿的發生
潮濕地段的路基在冰凍過程中,土中的水分不斷地向上移動,使路基上部的含水量增大;再加上行車的作用,路面便會發生鼓包、冒泥等現象,人們稱之為翻漿。山區道路翻漿主要暴露在路基潮濕、冰凍作用嚴重、筑路材料缺乏等路段。山區道路翻漿也是山區路基破壞的主要形式之一。
3、水毀的出現
山區公路地形復雜,坡陡彎急,路面較窄,防護工程設置較少。而山溪河流變化幅度較大,洪水來勢兇猛,經常造成水淹路面,導致排水不暢,山洪直沖路面,形成路基缺口,加之雨水滲入,使覆蓋層與山體巖層的粘結面摩擦力減小,而部分覆蓋層失穩,致使深挖路段邊坡滑塌。水毀也是山區道路路基破壞的主要形式之一。
4、泥石流
地山嶺地區,由于瀑雨或大量的融雪水在溝浴中造成突然的短暫的間歇性水流,它挾帶著大量的固體物質(如風化后產物和山坡上的土體上的土粒、碎石、塊等,流動過程中還挾帶砂礫石)而形成泥石流。泥石流的造成,主要是在瀑雨地區很短的時間的大量降水產生集中水流而形成山洪,而當集水落石出區內巖層風化具有大量的松散堆積物,當山坡坡面受到集中水落石出流及溝谷下切產生坍塌、崩塌、滑坡現象以后,成為泥石流固體的來源。泥石流是山區公路常見的一種病害,泥石流發生時,常沖毀路基,破壞橋涵等建筑物,斷絕交通。
(二)高路堤災害防治設計
高路堤土石方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長、占地多、技術要求高、工后出現災害的風險較大。因此,山區高速公路高路堤應與高架橋在工期、水土保持、造價等方面綜合比較,在挖余土石方較少或較為合理(符合環保、水保要求)時,一般不要采用高填土方案。為減少工后剩余沉降和破壞,應適當提高路堤填土的壓實度。對于一般細粒土(含黃土)和粗粒土,當填土高度大于10m時,其下路堤(路床頂面以下150cm以下)的壓實度應控制在93%以上;當填土高度為20-30m時,其上路堤(路床頂面以下—150cm)的壓實度應控制在95%以上,下路堤的壓實度應控制在93%以上3而對于填土高度大于30m的超高路堤,其上、下路堤的壓實度均應控制在95%以上。高路堤土石方數量大,填筑用土料一般來源于多個取土場或多個路塹段的挖余土方、石渣,土性成分比一般路段復雜,最大干密度和最佳含水量變化較大,壓實指標不易控制,常導致路基壓實施工不勻,造成路基不均勻沉降及浸水附加沉陷。因此,路堤填筑必須嚴格按重型標準擊實試驗所得的最佳含水量來進行填筑,并改進檢測方法,加大檢測頻率,嚴格控制填土干密度。對有可能發生公路路基病害的地段,經常進行檢查和觀察,以便根據病害現象和原因,擬定防治措施,根據判斷可能發生的公路路基病害:新開挖的邊坡坡腳有水沖刷;有平行于斜坡的裂縫,斜坡上有不規則的鼓起;坡腳周圍有破裂和損壞現象,并有傾倒的樹木;在地面上有地下水流的地方,構成山坡巖石的層時甚薄并有裂縫或滑動或滑層的走向與路線垂直等;由于設計或施工不良,造成開劈石不徹底或坡度過陡,又受開山炸藥震動,石坡裂縫,故經過風化或雨水沖刷而出現大小不等的塌方。
在工后剩余沉降的處理上,建議在采取分層強夯、沖擊碾壓等各種技術措施盡可能減小工后剩余沉降量的前提下,根據工后沉降主要集中在路堤竣工后較短時間內的特點,利用預壓沉降期再使路堤完成絕大部分剩余沉降;通過沉降觀測,待路堤沉降接近穩定沉降量時再實施路面防護、排水及其它附屬工程。防止坍塌和崩塌的辦法,要根據坍塌的形成的原因,結合具體條件,因地制宜地進行,常用的辦法有:引起表面水流:該法主要有修建起圍護作用的截水溝,把塌方以上斜坡處流下的水落石出截斷,引導到別處去,在塌方體表面上修建排水系統,把水匯集到塌方體以外;調整或改變塌方地區以內人工灌溉設施。截斷地下水流:為了降低地下水位,減少塌方體的重量滲透壓力,采取設置支撐盲溝的辦法把水截斷,使塌方體干燥、聚集和排出斜縫中的地下水。用種植物和鋪砌塊石護坡等方法,增加邊坡防止上沖刷的能力進行加固。設置支撐構造物:設置擋土墻建筑物可增加邊坡的支撐力量,以維持土體的平衡,防止土體塌落下來,同時使路基內側(挖方)坡腳變陡,減少邊坡挖方數量,加強坡腳土體的穩定性。擋土墻結構的選擇,斷面設計按有關的規范進行驗算設計。刷方減載:刷方減載通常在防止塌方中采用,其數量需根據土石的物理力學性質進行驗算,并考慮邊坡的地質條件。改道繞線:當塌方規模較大時,難以根治而路線不可能繞避時,可考慮改線,但應作經濟技術方案的比較后才能確定。高路堤邊坡必須進行穩定性驗算。當穩定系數達不到要求時,需要進行加固處理。為提高高路堤的穩定性,應設置完善的防護和排水系統。地基和路堤可采用土工格柵、土工格室等土工合成材料加固處理;邊坡宜設置骨架(方格、拱形、菱形等)加生物防護;路肩應設攔水帶集中排水。對于壩式路基(高路堤跨越沖溝且溝底無涵),上游有積水可能時,洪水位以下尚應設防滲及護坡工程。
四、應用研究實例
G316線K1718-K1885段位于漢江階地,該段道路沿線地質條件差,道路技術等級低,經過多次改造、改善,目前基本達到三級標準,但沿線坡面巖石風化嚴重,地質災害時常發生,塌方、滑坡、泥石流遇雨經常發生,為提高道路通行能力,確保道路安全暢通,近年來對路實施了災害治理工程,在實際防治中,根據地質災害成災過程、災情構成及風險分析的基本理論體系,結合當地實際,建立了岸坡穩定性風險評價內容及其體系結構,確定了不同類型岸坡穩定性在不同精度條件下的危險性評價指標,如表1所示。對于各種不同類型岸坡的破壞方式,提出了危險性評價指標體系及其量化方法,并選用影響因素綜合評判法、模糊綜合評判法和拓撲學方法進行風險穩定性分析。并將該方法應用于示范路段,主要是對上坡面實施卸載、刷坡,坡面防護、坡腳支擋,土質坡面進行生物防護,風化破碎石質坡面采取掛網等措施,對滑坡根據不同情況分別采取抗滑樁加擋墻和坡腳抗滑擋墻加護坡加生物防護等措施,均取得了一定效果,對提高國道的抗災害能力和保暢通能力具有重要作用和意義。
1生物技術在防治中的應用
在研究生物技術的工作中,其中有項工程叫作基因工程,它的應用也十分重要,在防治植物病蟲害的過程中應用基因工程主要包括CP基因、RP基因和Sat-RNA等。植物在生長中對病害不是完全主動免疫的,而是需要適當的媒介進行誘導,那么這個起誘導作用的媒介就是CP基因,它能夠有效的增強植物對病蟲害的抵御能力。CP基因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減少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可能會出現的病害,它能增強植物在生長中對病害的免疫功能。RP基因是可以對病毒進行復制的復制酶基因,病害為了能夠對植物產生影響,需要不斷的組合,而復制酶則是利用編碼對病毒進行一個新的組合,統稱為“聚合酶”。它能夠快速的融合病毒的DNA,并且能夠補全植物在生長中所缺失的復制酶基因,因此,病毒復制能出來就會受到影響,使病毒能夠不影響到植物的生長。Sat-RNA是一種低分子,它需要在植物生長中產生了病毒才能實現復制,植物生長中沒產生病毒使其不能實現復制,它在復制的過程中會影響病毒之間的復制,從而降低病毒成長率。Sat-RNA在防治植物病蟲害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積極作用,研究中應當給予重視。
2生物技術在防治蟲害中的應用分析
生物需要維持正常的新陳代謝就需要含有一定的基因,而蛋白酶抑制劑則是大多數生物體會含有的一種基因,它能夠有效的抵御外界各種蛋白水解酶,因此,蛋白酶抑制劑能有較好的能力防治生物體內造成的破壞。近幾年來,國家科學技術不斷提高,生物技術也隨之快速發展,使得更多的學者和研究人員對蛋白酶抑制劑研究越來越廣,尤其是在抵御病蟲害這方面做得更加的突出。在生物的正常情況下,蛋白酶抑制劑能夠有效的破壞病蟲體內的氨基酸,從而使得病蟲因缺少氨基酸而無法進行正常的生長和生活,直至病蟲死亡。這種殺死病蟲害的方式已經得到廣泛的使用。它能夠有效保障農作物的生長,提高農作物抵御病害的能力。
3生物技術在防治草害中的應用分析
植物自身抵抗除草劑的能力很低下,但是生物技術能夠將對除草劑具有良好抗性的基因轉移到植物中,這樣使植物能夠更好的生長。這些對除草劑有良好抗性的基因中包括上面所介紹的酶基因,能夠有效的分解除草劑,通過這些基因之間的作用來達到抗草害的作用。生物技術的應用能夠有效的殺死草害,使得植物能夠健康成長。如今,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也使得人們對環保的意識也不斷增加,因此,在生物技術的研究中應當更注重對環境的保護,不能一味的研究而忽略環保。
4依靠生物技術培養出抗病、抗蟲的新品種
農作物在生長的過程中會出現許多的病狀,比如:病害和蟲害等,最主要的就是病害和蟲害,這2個是導致農作物產量下降的主要因素。近幾年來,使用生物技術來培育抗病、抗蟲的植物是一個新的趨勢,它是按照有關病蟲害的要求,將能夠防治病蟲害的基因,經過生物技術來進行移植,移植到植物中,使得植物能有健康的成長,并且在生長的過程中不斷的繁殖出新的抗體,能夠有效的防治病蟲害的破壞,使產量上升,帶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5總結
科學的快速發展也使得對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得到了提升,生物技術的發展能夠有效的提升學者和研究人員在植物與病菌之間更深一步的研究,更加全面化的了解不同種類的植物對于不同細菌分子的抗性,從而研究出更好的基因,通過不斷地改良和研究來提升生物技術的成長。這也將更加利于提升植物在生長過程中對病蟲害的防治,使得植物健康的生長。本文探討了基因在防治過程中對植物所產生的作用,同時也對現代生物技術防治病蟲害的有效性進行了研究,期待生物技術能有更加發展全面,提升防治病蟲害的防治技術。
作者:竇寶峰 單位:衡水市桃城區農牧局
水泥工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基礎產業,又屬高能耗、重污染行業。據不完全統計,我國水泥工業粉塵排放占全國總排放量的70%以上,氣體污染物如: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硫的排放污染也不可低估,并且對大氣污染有加重趨勢,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排放量也占有相當的比重。目前,我國水泥工業中的新型干法窯水泥生產環保工作做得比較好,但仍有40%左右非新型干法窯水泥生產的污染治理困難依然較大,尚缺乏成熟的技術,急需開發適合我國國情的水泥污染治理技術和設備。但從整個行業來看,企業環境績效的取得主要靠末端治理,環保設備投資和運行成本很高,成了進一步做好水泥工廠環保工作、繼續提高環境績效的阻力,如何有效預防污染、改進污染控制技術裝備提高其性價比、加強污染控制技術裝備應用和管理、提高污染控制技術裝備運行可靠性、降低環保設備投資和運行成本是推進水泥工業環保工作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為確保實現“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目標,加快現有水泥工業污染防治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水泥工業粉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綜合治理,減降二氧化碳的排放,提升技術裝備質量和污染防治技術整體水平,提高污染防治工程技術和設備的國產化程度,加快推動我國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的發展步伐,滿足水泥企業對環保適用技術的迫切需求,使國際先進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及時在國內示范應用,使國產的先進、成熟、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更多地走出國門,為供需雙方提供相互交流、合作的機會,中國環境科學學會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筑材料行業分會定于2009年4月1日-3日在北京中苑賓館召開“2009年全國水泥工業污染預防與控制技術及管理交流會”。由中國水泥協會與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建筑材料行業分會舉辦的“2009中國國際水泥峰會”和“第十屆中國國際水泥技術及裝備展覽會”同期舉行。
本次交流會將重點圍繞水泥企業關注的環保效益與經濟效益、污染物排放標準、清潔生產與污染預防,除塵、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氟化物、二氧化碳治理與減排等應用技術實踐中的熱點、難點問題進行交流研討。
現將會議征文及有關事宜通知如下:
一、論文征集的主要內容
(一)污染治理技術與設備
1、國際先進的水泥工業污染物控制技術及在我國的示范和應用;
2、國產先進、成熟、適用的污染防治技術和裝備在國外的示范和應用;
3、水泥工業除塵、脫硫、脫氮、脫氟系統工程典型案例與分析;
4、水泥企業粉塵污染治理現狀與發展趨勢;
5、電、袋復合式除塵器的開發與應用;
6、水泥廠袋收塵器存在的問題及其改進建議;
7、脫硫除塵成套設備關鍵技術的最新研發與應用;
8、水泥工業高濃度煤粉的袋式捕集技術和設備;
9、大風量、長袋、低壓脈沖除塵技術和設備;
10、水泥窯頭、窯尾袋式除塵技術及高爐煤氣袋式除塵技術的研發與應用;
11、在水泥工業除塵工程設計、施工、安裝調試及設備運行中存在的問題和采取的辦法與解決措施;
12、水泥工廠加強除塵系統和設備的維護與管理提高設備運轉率的經驗和教訓;
13、水泥企業實施清潔生產實現預防污染、節能減排的經驗;14、水泥工廠貫徹ISO14000實現減排、提高環境績效的經
驗;
15、水泥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項目CDM實現CO2減排的做法與經驗。
(二)節能減排的新技術與新趨勢
1、水泥工業節能減排新技術展望;
2、水泥企業低品位石灰石資源利用新技術;
3、水泥企業用回轉窯焚燒生活垃圾、固體廢棄物的新技術;
4、水泥企業利用外行業尾礦、工業廢渣、粉煤灰等綜合利用的新技術;
5、水泥企業采用新型多通道燃燒器利用劣質燃料、二次燃料的新技術;
6、水泥企業采用低NOX生成分解爐的預分解新技術;
7、水泥企業采用低NOX生成的燃燒新技術;
8、水泥企業采用除塵、除有害氣體一體化的收塵技術與設備;
9、水泥企業開放場合粉塵控制新技術;
10、全密閉電石爐尾氣治理及綜合利用;
11、水泥企業采用高新技術“留殼改仁”改造低效率收塵設備的經驗;
12、水泥企業采用清潔生產措施預防與控制污染的新技術;
13、新型干法水泥企業提高型清潔生產審核技術與方法;
14、水泥企業開展清潔發展機制CDM項目實現CO2減排新的做法;
15、水泥企業噪聲治理新技術;
16、水泥企業工業廢水治理新技術;
17、水泥企業治理污染物高濃度、高含濕量、腐蝕性、爆炸性、粘性廢氣的新技術;
18、低溫余熱發電、高效節能粉磨(立式磨、輥壓機、高效選粉機等)、高效低壓損預熱器、高效熟料冷卻器、散裝水泥、高效密閉輸送等節能減排型水泥成套技術裝備創新及產業化發展。
希望各有關單位及相關人員,根據征文內容撰寫論文。
二、論文征集
1.本次研討會面向全國征集與主題相關的學術報告、論文、調研成果,將擇優選用并安排會議發言。
2.個人簡介:會議演講者需提供300字左右的個人簡介,供會場主持人向參會代表進行介紹。
3.論文要求:①采用A4紙規格,5號宋體字,每頁42行,每行45字。一般不超過5頁。文責自負。論文摘要在500字左右;②題目下方為作者姓名,單位,郵編;③會議只接收論文的電子版(或軟盤)。;④論文截至日期為2009年3月1日。凡被錄用論文,將匯編到題為《2009年全國水泥工業污染預防與控制技術及管理交流會論文集》中,同時論文作者獲論文證書,參會人員每人一冊。
三、主旨報告
1.環境保護部有關領導介紹我國“十一五”環保規劃及當前環保形勢和任務,國家水泥工業污染治理規劃情況及大型水泥工業項目國家污染治理專項資金申請等內容;
2.國家發改委有關領導領導介紹水泥工業污染防治技術政策和節能減排等環保相關管理規定。
四、特邀報告
1.邀請國內外著名專家介紹水泥行業面臨的環保形勢任務及環保治理技術需求信息;
2.為了吸收與引進國內外的水泥污染控制方面的理念、技術與管理經驗,特邀請國內外一批知名領導、專家參加會議,并做基調發言或重要學術報告;
3.專家就中國水泥工業的除塵發展歷程、現狀以及發展趨勢進行概括分析和總結,介紹已經推廣使用并取得良好效果的水泥清潔生產技術和綜合的解決方案。
五、參會人員
1.管理部門:政府官員、行業協會、污染控制部門管理人員;
2.研究單位:水泥、環保、系統研究單位、設計單位,高校、科研院所、監測機構、環評單位等;
3.企業:水泥生產企業、水泥裝備制造企業、環保工程公司、脫硫除塵治理公司,環保工程施工、安裝單位,工業企業燃煤鍋爐單位技術負責人、科技及管理人員等;
4.其他有意參加研討交流的單位及人員。
六、會議安排
1.會議安排:會期3天,相關政策主題報告、專題報告、案例分析、分組交流2天,考察1天。
2.工作語言:會議期間主要用中文和英文交流,會場配備同聲翻譯。
3.有關會議議程、日程安排等事宜將于會前一個月準時通知報名參會人員。
七、會議聯系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北京市海淀區紅聯南村54號,100082)
聯系人:
電話:
關鍵詞:馬尾松毛蟲 滅幼脲粉劑 防治
馬尾松毛蟲是德慶縣的主要森林害蟲,也是我國南方森林的主要害蟲之一,其分布范圍廣,發生面積大,危害嚴重,世代多遷飛擴散能力強,繁殖量大,防治難度大,給林業生產和松脂生產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七十年代以來我縣大面積推廣應用白僵菌防治,取得了顯著效果,但是白僵菌對環境因子有特殊要求,對溫、濕度的要求也較高;八十年代,大面積連續使用菊脂類農藥防治馬尾松毛蟲,林間自然抑制松毛蟲能力下降,形成惡性循環,導致松毛蟲連年大發生。
滅幼脲是一種仿生合成殺蟲劑,具有生物農藥的特點又具有化學農藥的優點,其粘著力強、不易分解的特點,藥效期特別長,可與具有傳代作用的生物藥物相媲美,能較長期的控制松毛蟲種群的再次發生。科學應用滅幼脲粉劑防治馬尾松尾蟲,總結了應用技術,供應用參考。
1 應用概況
德城、新圩、官圩、馬圩、永豐、播植、高良、莫村、鳳村、九市、回龍等鄉鎮,是我縣松毛蟲危害最嚴重的鄉鎮,低丘陵山地,松毛蟲常發區平均海拔在180m之間。亞熱帶季風性氣候,溫暖濕潤,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21.5℃,年積溫7351℃,年平均降雨量1494mm。防治試驗林地為18-20年的馬尾松林,郁閉度4-5,胸徑10-11cm,樣地設置的調查面積均為1ha。
2 藥劑及應用方式
滅幼脲粉劑(深圳星火化工廠生產),采用地面人工機動噴粉進行防治,根據蟲齡、蟲口密度應用不同用藥量為每公頃450-750克。
3 結果與分析
3.1防治時期選擇:2003年-2008年應用滅幼脲粉劑防治不同齡期的松毛蟲試驗,均有顯著的毒殺作用,但對不同齡期幼蟲用藥量有所不同,死亡高峰期的出現亦不同。一般蟲齡小,用藥量相對少,死亡高峰期出現亦快,死亡率亦高;蟲齡大,用藥量較多,死亡高峰期出現亦慢,死亡率偏低。如:新圩試驗點,防治第一代3-4齡幼蟲,用藥量450 g/ha,噴藥后第10天蟲口減退率達75.5%,死亡高峰出現在l0天之內,第15天蟲口減退率達96.7%,蟲口密度由37.3頭/株下降為1.1頭/株。馬圩試驗點,防治越冬代5-6齡幼蟲,用藥量750g/ha,噴藥后第25天檢查蟲口減退率為70.1%,第30天檢查才出現死亡高峰,較防治3-4齡幼蟲蟲口減退慢,第40天檢查蟲口減退率為91.2%,因此應盡量選擇在低蟲齡時進行防治。
3.2 噴藥方式的選擇:滅幼脲防治馬尾松毛蟲可采用地面人工機動噴粉方法,可有效控制,對于大面積即將暴發危害成災控制效果亦明顯。
3.3 最佳用藥量選擇:滅幼脲粉劑防治馬尾松毛蟲的用藥量與蟲口密度、蟲齡、氣候有密切關系。一般蟲口密度大比密度小的用藥量稍多,蟲齡大比蟲齡小的用藥量稍多;高溫季節松毛蟲幼蟲期較短,食量大,發育快,滅幼脲的殺蟲效果見效就快,用藥量可以適當減少;防治結果表明,4齡前幼蟲采用地面滅幼脲粉劑最佳用藥量為450-525g/ha,在5-6齡幼蟲期用藥量為600-750g/ha,效果為好。
3.4 對不同蟲口密度的馬尾松毛蟲均有顯著效果比較:蟲口密度高區(回龍鎮),滅幼脲(750g/ha)防治一代馬尾松毛蟲,噴藥后第23天蟲口密度由防治前103.4頭/株,下降為9.1頭/株,蟲口減退率為91.2%,針葉保存率達90%以上。蟲口密度低區(莫村鎮),滅幼脲(450g/ha)防治越冬代幼蟲,噴藥后第13天蟲口由防治前10.5頭/株下降為0.3頭/株,蟲口減退率為97.1%。
3.5 試驗結果。
4 結語
滅幼脲粉劑防治馬尾松毛蟲,除能有效控制蟲口外,還有利于天敵的繁衍,該藥本身不直接殺傷天敵。害蟲死亡高峰期過后,剩下的殘活幼蟲死亡速度較慢,有利于天敵的生存,一般滅幼脲中毒而未死的松毛蟲體質弱,易感染病原微生物;使用滅幼脲防治的林間,尤其是越冬代最易引起白僵菌病流行,更加穩定林間控制松毛蟲災害的效果,因此可以作為松毛蟲綜合控制的重要措施之一,結合病原真菌白僵菌的應用可利于長期控制松毛蟲在低蟲口狀態,起到持續控制效果,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
致謝:德慶縣林業局,德慶縣森林病蟲害防治檢疫站。
參考文獻:
[1]陳杰林 害蟲綜合治理 1990
[2]宋玲 25%滅幼脲3號農藥防治楊樹食葉害蟲試驗初報 [期刊論文] -安徽農學通報2008(16)
[3]葉小瑜 阿維滅幼脲對馬尾松毛蟲幼蟲的毒力測定 [期刊論文] -華東昆蟲學報2006(4)
[4]林青蘭.劉際建.黃玲麗.李克恩.陳小雅 滅幼脲3號、阿維菌素林間防治馬尾松毛蟲的藥效試驗 [期刊論文] -防護林科技2004(z1)
1醫學論文的基本要求
1.1創新性醫學論文的創新性是指文章要有新意,要發展醫學成就,破解醫學問題。醫學論文有無創新,選題是關鍵。選題創新是醫學論文寫作的靈魂,是衡量醫學論文價值的重要標準。可體現在:①理論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見解,既要反映作者在某些理論方面的獨創見解,又要提出這些見解的依據;②應用方面的選題應有創新技術等,也就是要寫出新發明、新技術、新產品、新設備的關鍵,或揭示原有技術移植到新的醫學領域中的效果;③創新性還包括研究方法方面的改進或突破。
1.2可行性所謂選題的可行性,是指能夠充分發揮作者的綜合條件和可以勝任及如期完成醫學論文寫作的把握程度。選題切忌好高鶩遠,脫離實際,但也不應過低,影響主客觀的正常發揮,降低了醫學論文的水平。影響選題的可行性因素有:①主觀條件,包括作者知識素質結構、研究能力、技術水平及特長和興趣等;②客觀條件,包括經費、資料、時間、設備等。
1.3實用性撰寫醫學論文的目的是為了交流及應用。要從實際出發,選擇夠指導科研、指導臨床、造福人類的主題,因此,選題的實用性尤為重要。
1.4科學性醫學論文是臨床和醫學科學研究工作的客觀反映,其寫作的具體內容應該是取材客觀真實、主題揭示本質、科研設計合理、論證科學嚴謹、表達邏輯性強、經過實踐檢驗。所以,嚴格遵守選題的科學性原則,是醫學論文寫作的生命。
1.5前瞻性要選擇有研究價值及發展前途的主題,應積極開發研究新領域、新學科和新理論。
2選題的基本方法
2.1根據課題研究的結論來確定主題這是常用的方法,可分為:①以科研的結論或部分結論作為醫學論文的主題;②科研結果與開題時預測不一致,待查出原因后,再尋找主題;③科研達不到預期結果,可總結經驗,從反面挖掘主題。
2.2在科研過程中選題醫學科研的過程中,有時會出現意外的現象或問題,作者如果能夠細心觀察、及時發現,可以在這些偶然中獲得新的選題。
2.3在臨床實踐中選題臨床工作是醫學論文寫作取之不盡的源泉,作者在臨床中會經常遇到許多需要解決的實際應用問題或理論問題,對此,只要從本學科實際出發,用心思考,會從中產生很多好的主題。其包括:①探討發病機制與預后情況;②分析臨床癥狀與表現;③研究診斷方法和治療方法;④疾病的多因素分析等。
2.4從文獻資料中選題醫學文獻是人們長期積累的寶貴財富,是醫學論文選題的重要來源。閱讀最新文獻資料,可以了解當前醫學科學研究的進展情況,開拓思路、激發靈感,從而挖掘提煉出好的醫學論文主題。
3醫學論文的一般體裁
3.1實驗研究一般為病因、病理、生理、生化、藥理、生物、寄生蟲和流行病學等實驗研究。主要包括:①對各種動物進行藥理、毒理實驗,外科手術實驗;②對某種疾病的病原或病因的體外實驗;③某些藥物的抗癌、抗菌、抗寄生蟲實驗;④消毒、殺蟲和滅菌的實驗。
3.2臨床分析對臨床上某種疾病病例(百例以上為佳)的病因、臨床表現、分型、治療方法和療效觀察等進行分析、討論,總結經驗教訓,并提出新建議、新見解,以提高臨床療效。
3.3療效觀察指使用某種新藥、新療法治療某種疾病,對治療的方法、效果、劑量、療程及不良反應等進行觀察、研究,或設立對照組對新舊藥物或療法的療效進行比較,對比療效的高低、療法的優劣、不良反應的種類及程度,并對是否適于推廣應用提出評價意見。
3.4病例報告主要報告罕見病及疑難重癥;雖然曾有少數類似報道但尚有重復驗證或加深認識的必要。
3.5病例(理)討論臨床病例討論主要是對某些疑難、復雜、易于誤診誤治的病例,在診斷和治療方面進行集體討論,以求得正確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臨床病理討論則以對少見或疑難疾病的病理檢查、診斷及相關討論為主。
3.6調查報告在一定范圍的人群里,不施加人工處理因素,對某一疾病(傳染病、流行病、職業病、地方病等)的發病情況、發病因素、病理、防治方法及其效果進行流行病學調查研究,給予評價,并對防治方案等提出建議。
論文參考文獻的撰寫是要有真實的科學依據的,如果參考文獻沒有科學依據,那么就不算是科學論文,我們在論文的寫作過程當中不能忽略了科學的繼承性,這是反映作者科學作風和態度的表現。下面是千里馬網站小編整理的關于煤礦論文參考文獻,供大家閱讀賞析。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徐永忻.《采礦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2]岑傳鴻、竇林名.《采場頂板控制與監測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3]林在康、左秀峰.《礦業信息及計算機應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2
[4]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5]王德明.《礦井通風與安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6]楊夢達.《煤礦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
[6]國家煤礦安全監察局.《礦井水災防治》.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7]劉偉韜、武強.《煤層底板斷裂滯后突水現狀分析》.山東科技大學,2006
[8]董利.《回采工作面平推硬過斷層冒頂事故的技術分析及防范》.煤礦安全,2006
[9]《平頂山礦區煤與瓦斯突出特征及對策》煤炭科學技術.2006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鄒喜正、劉長友.《安全高效礦井開采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7
[2]張寶明、陳炎光:《中國煤炭高產高效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1
[3]錢鳴高、石平五.《礦山壓力及巖層控制》.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3
[4]于海勇.《放頂煤開采的基礎理論》.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5
[5]王省身.《礦井災害防治理論與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89
[6].中國煤炭建設協會。《煤炭工業礦井設計規范》.北京:中國計劃出版社,2005
[7]岑傳鴻、竇林名.《采場頂板控制與監測技術》.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4
[8]蔣國安、呂家立.《采礦工程英語》.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8
[9]李位民.《特大型現代化礦井建設與工程實踐》.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10]綜采設備管理手冊編委會.《綜采設備管理手冊》.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1994
[11]中國煤礦安全監察局.《煤礦安全規程》.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1
[12]朱真才、韓振鐸.《采掘機械與液壓傳動》.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13]洪曉華.《礦井運輸提升》.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煤礦論文參考文獻:
[1]中國統配煤礦總公司物資供應局.《煤炭工業設備手冊》.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2
[2]章玉華.《技術經濟學》.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1995
[3]鄭西貴、李學華.《采礦AutoCAD2006入門與提高》.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4]王德明.《礦井通風與安全》.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5]楊夢達.《煤礦地質學》.北京:煤炭工業出版社,2000
[6]劉剛.《井巷工程》.徐州: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2005
1 IPM理念
有害生物綜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是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的體系。它從農業生態系統總體出發,根據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充分發揮自然控制因素的作用,因地制宜,協調應用必要的措施。將有害生物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以獲得最佳的經濟、生態、社會效益。如何真正做到有害生物綜合防治,一是要明確有害生物不能徹底消滅,而是要將有害生物的種群數量控制在經濟受害允許水平之下;二是要在生態系統的平衡和穩定的基礎上,掌握防治措施和方法運用。做到這點,最為關鍵的就是對農藥的使用者及技術指導者觀念的轉變,必須向社會輸入具有IMP理念的植物保護人才。《農藥概論》主要講授農用藥劑學概論,其主體是農藥。要培養具有IPM 理念的植物保護人才,應首先從該課程的教學改革上入手。
2 將IPM理念設計于教學大綱、課程設置、教材建設中
根據新的形勢,對農藥學概論課程大綱進行了調整和優化,將傳統課程中的化學部分做了適當精簡和合并,增加了生物、環境、生態等方面的比重,比如增加了生物技術在農藥研發中的進展、農藥抗藥性對生態環境的影響、生物農藥的應用、農藥如何在環境中轉變為友好行為;此外,還針對不同學生的興趣點,為學生提供其他與農藥學概論課程相關的書籍閱讀范圍,諸如基因工程進展、植物生理學、現代生物技術、環境毒理學。拓寬學生知識面,開闊學術視野,更容易產生創新思路,也能更好的將多元化融入農藥學概論課程中,除了科學合理的使用農藥,更能將有害生物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融入到教學中,將IMP理念深深樹立于每個學生的觀念中,使教學效果及學生的學習興趣度得到提高。
3將IPM理念體系于學生的畢業論文中
畢業論文是對一個本科學生4年學習考量的一個綜合體,畢業論文就是讓學生學以致用,分析運用理論知識,總結問題經驗,鍛煉的是“學中用、用中學”的綜合能力。以往的畢業論文在選題時往往是針對生產實際中某一特定問題,確定研究內容、目的和任務。如“防治草莓根腐病的藥劑篩選試驗”,學生和老師在設計試驗方案及實施試驗過程時,更多的關注防治效果,而忽視了對有害生物進行科學管理及環境友好的這一理念。現今在進行畢業論文設計、實施及答辯中,IMP理念已深深植入每個老師及學生心中。學生在設計畢業論文時,已從原來的單一的防治效果,轉變為對如“抗藥性的初步研究、農藥對傳粉昆蟲的影響、除草劑對雜草生物群落的影響等”不但學生可以更加全面了解農藥,而且能更為完備地進行綜合防治。不但使IMP理念貫穿于學生本科學習,更能使其在進入社會工作崗位上把IMP理念帶入到工作中,成為具有IMP理念的植保人才。
4注重師資隊伍專業多樣性建設,強化觀念碰撞
教師的創新能力及教學理念是培養學生的重要保障。因此,對于新型理念學生的培養,就給教師的教育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要加強學習,掌握國內外對于IMP理念的應用,并能將其通過教育行為直接影響學生。教師要營造寬松的教育環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列舉案例如“DDT的興衰歷史、色質聯用在農殘分析的使用、生防菌研發等”活躍課堂氛圍,在教學中將IMP理念融入進農藥概論課程的每節課中。還積極邀請具有影響的學術名師,開設學術前沿講座及學術沙龍。使學生都不出學校即可學習當前本領域的最新理論、最新知識、最新方法和最新進展。
5將IPM理念應用于農藥概論實驗課設計中
采用必選實驗和任選實驗兩種選課方式。《農藥學概論》實驗項目共設有8個,其中4個必選實驗,4個任選實驗。必選實驗是以基礎實驗為主,所有學生必須獨立或協作完成。基礎實驗主要是為了使學生掌握農藥概論課程的基本理論知識和基礎實驗技能,包括:殺蟲劑的內室毒力測定、殺菌劑室內毒力測定(對峙法、抑菌圈法)、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農藥制劑加工配制和質量檢測。以上4個實驗是為基礎實驗,在對學生實驗考核時,加入了IMP理念的考核,如除草劑田間藥效試驗對天敵生物影響的觀察。完成必選實驗的基礎上,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和將來的就業方向,在4個任選實驗中選擇2個實驗,2個實驗老師在設計實驗大綱時,只給出實驗方向,不給出具體內容及步驟,任選實驗的內容具有一定得研究性質,學生主要結合理論所學及在實習中發現的問題,綜合進行實驗。如同學在實習中發現三葉草周圍很少生長其他的雜草,故在任選實驗中,設計對三葉草提取物對雜草的防除效果實驗。這是很好地對IMP理念的理解和研究。將其融合進了實驗中,不但鍛煉了學生的動手能力,也拓寬了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和理解。
6 IPM理念促進教學方式改變
采用多媒體教學,多媒體教學是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它主要通過動畫、表格、視頻、對比等形式把教學中的重難點生動、直觀、形象地表達出來,使學生從原來枯燥的板書及教師說教中更為形象生動對知識的重點難點進行掌握。另外學生也參于了課件制作,實習的時候去農藥廠參觀,學生拍攝了大量的照片,除了對生產設備及農藥制作過程的拍攝,還對農藥廠周邊環境、水體進行了拍攝,這些圖片都在課堂上的多媒體課件上展現,學生除了對農藥加工方法加工劑型的這些知識有了深刻的認識和學習,更對農藥對環境的影響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學生分成2組進行自由辯論,更加深刻的理解農藥是“雙刃劍”這一觀點。提高了學生對農藥概論課程的學習興趣,又加強了學生分析問題,討論問題的能力。更為關鍵的是學生將IPM理念真正的融入了整個理念中。
參考文獻
[1]滕春紅,陶波.農藥學課程教學改革的探討[J].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6(1):62-63.
[2]李海平,李靈芝.關于農業院校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的思考[J].河北農業科學,2010,14(1):158-159
[3]宋寶安,趙德剛,楊松,等.農藥學創新型人才培養體系的構建與實踐[J].貴州大學學報,2014,31(1):130-136.
論文關鍵詞:互葉白千層,栽培
互葉白千層(Melaleuca alternifolia)是桃金娘科(Myrtaceaca)白千層屬(Melaleuca)的常綠灌木至小喬木樹種,又名茶樹(tea tree)。原產于澳大利亞東部的昆士蘭州和新南威爾斯州的北部,是澳大利亞著名的芳香油樹種,由其枝葉經蒸餾而得的互葉白千層芳香油,商品名為茶樹油(tea tree oil)。
天然互葉白千層芳香油具有獨特的香料及藥用價值。茶樹油氣味芬芳,具有令人愉快的豆寇香氣。對細菌、真菌和病毒具有明顯的殺滅和抑制作用,其殺菌和抑菌作用是苯酚的11-13倍,既能滲入肌膚發揮藥效農業論文,又能同時保養和促進健康肌膚的正常代謝。在醫藥上,白千層芳香油主要作皮膚病表面創傷處理劑使用,效果非常好中國。普遍認為,茶樹油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強有力的天然抗菌劑,也是最具有價值和發展潛力的純天然植物油。已經廣泛應用于香精香料、日化產品、食品及生物農藥等到領域,用途非常廣泛。[1-10]
1.種植地的選擇
根據互葉白千層的生長特性,應選擇在年平均氣溫15-24 ℃,年平均降雨量600-1,200 mm的氣候條件下種植。互葉白千層適宜在華南廣大地區種植發展。
選擇交通便利,地勢平緩,土層深厚,有一定灌溉條件的荒廢果園,采伐跡地,新建果園套種,及荒田荒地,有條件的也可用農田種植。
2.林地準備種植
2.1山地種植
2.1.1種植地準備:對種植的林地應進行全面墾復農業論文,清除雜草,煉山并堆燒干凈。
2.1.2白螞蟻防治:用滅蟻靈誘殺包進行白螞蟻防治,具體方法是將表土鏟開5-6 cm鋪上一層白螞蟻喜食的枯枝雜草,放上1包誘殺包后再用雜草覆蓋,上面蓋一層薄膜和薄土,為提高防治效果,可在雜草上放一些糖水、米湯,每畝設置30-50處。誘殺包市場上可以采購到,每包約0.4元,也可由公司代購。
2.1.3 挖穴:挖明穴,穴規格為40 cm×30 cm×30 cm。穴排列一定要按寬行窄株,株行距為0.65-1.0 m種植密度按15,000株·hm-2。
2.1.4 回表土施基肥:應將穴周圍表土回入穴內等表土回至穴2/3,施入基肥,每穴施入基肥50g鈣鎂磷,施基肥時應與表土充分拌勻。也可施入一定數量的有機肥農業論文,(如豬、牛糞等每畝約800 kg左右),但有機肥一定要經過充分發酵以殺滅細菌,并加入少量復合肥,效果更佳中國。
2.1.5 種植:選擇苗高15-20 cm、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苗木,種植前用驅避劑(1: 100)浸泡后上山種植,種植時應脫袋、深栽、打緊,種植后應澆足定根水。
2.2 農地種植準備工作
2.2.1排水:開挖排水溝排水,具體以能排除農田內積水為準。
2.2.2施基肥:整地起壟前將復合肥每畝按50 kg,也可施入一定數量的有機肥(如豬、牛糞等每畝約800 kg),均勻撒入田中。
2.2.3整畦:起壟整地應充分利用起壟機械盡可能加深耕層至犁底層,壟寬約80 cm、溝寬30 cm、行距110 cm左右,壟高約30 cm左右,盡量使壟體飽滿均勻,土粒細碎疏松,畦面平整。
2.2.4地膜:以黑色地膜為宜農業論文,具體規格根據壟寬自定。覆蓋地膜,采用“拉鏈式”壓膜,充分發揮黑色膜的增溫滅草效果,蓋膜前應噴施丁草胺等除草種的除草劑一次,以抑制雜草生長。若壟體土埌較干燥應適當澆水,以保證膜內土埌適宜的水分含量,促進白千層移栽后的苗木早生快發。
2.2.5種植:選擇苗高15-20 cm、無病蟲害、生長健壯的苗木,采用單行或“馬蹄形”種植,以單行種植為宜。實行寬行窄株、株行距50 cm×110 cm、種植株數16,500-18,000株·hm-2,種植時應脫袋、深栽、打緊,種植后應澆足定根水。
3. 查苗補苗
種植后3-5 d開始查苗補苗。補植的苗木要選擇粗壯苗,補苗前先消除造成缺苗的因素如蟲害或肥害等。對于新補的苗木要進行重點管理,偏施肥水,促進快速生長,保證植株整齊一致中國。
4. 施肥和除草
種植成活一個月后農業論文,可使用含氮高的復合肥進行穴施,用量每株30-50 g,施肥時間應選擇雨前或雨后,穴施一定要離根莖5 cm以上,施肥后要及時覆土。穴施可結合第一次除草時進行,除草時可用百草枯配合除草。第二次追肥時間為每年的6-7月份,苗高60-100 cm左右,用量每株50 g左右。應加強田間管理,發現雜草應當及時撥除,可用百草枯等化學除草劑配合除草。
5. 蟲害防治
若發現甲科的甜菜夜蛾等卷葉蟲及食葉蚜蟲危害時,應及時防治。可噴施高效氯氟氰菊脂2.5%、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5%配合使用效果更佳。具體配制方法:每一噴壺水加30 ml的高效氯氟氰菊脂2.5%、加1包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2.5%,攪拌均勻后噴施,每畝約噴4壺左右。當然也可使用其他農藥,但不得使用劇毒農藥。
小地老虎防治:用糖醋液(糖:醋:紅酒:水為6:3:1:10)盛入小碟中,放于林地內農業論文,每0.133-0.200 hm放置一處誘殺成蟲。也可用10%高效氯氟氰菊脂300 ml、800倍液、每株150 ml的2.5%敵殺乳油250倍液澆根。
6. 打頂壓梢
為提高產量,盡可能使主桿粗壯、側枝豐滿,達到枝繁葉茂的效果,應盡可能避免過度抽高,因此,當苗高長至60-80 cm時,應采取打頂壓梢的措施,可視情況進行二次或多次打頂。打頂時應選擇晴天并在露水干了之后進行,以利于傷口愈合,減少病原細菌侵染機會中國。
7. 水分管理
合理規劃排灌系統,做到干旱壟體不發白,雨后田間不積水,避免田間土壤忽干忽濕狀況,增強植株抗性。
8. 砍伐采收
每年11月份左右可進行砍伐采收,砍伐時應選擇晴天并在露水干了之后進行農業論文,留伐根高度約5-10 cm左右,應注意避免伐根襞裂,否則會影響第二年萌芽。砍伐后用塑料繩綁扎成捆,每捆以15-25 kg為宜,便于裝車。砍伐后應及時裝車運走,保持枝葉新鮮,不可堆放在路邊以免枝葉悶黑,影響枝葉質量。[11-14]
9. 種植成本與經濟效益
福建省森發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在永安市尼葛開發區擁有工業用地3.67 hm,年提取茶樹油300 t、年產1000 t桉葉素生產線已正式投產,采用公司加農戶方式進行生產管理,在永安市西洋、洪田、曹遠等鄉鎮及四個街道辦事處種植互葉白千層生產基地超過200 hm。在福建永安互葉白千層的種植成本與經濟效益估算見表1。從表1可以看出,種植當年利潤為7,950 元·hm-2,次年利潤為26,700 元·hm-2。
表1 種植成本與經濟效益
項目
單 價
種植當年
(元·hm-2)
種植次年
(元·hm-2)
備注
(1)地租
750-4,500元·hm-2
3,000
3,000
平均3,000元·hm-2
(2)種苗
0.4元·株-1
(政府+公司)補助
(3)基肥
1,800元·hm-2
1,800
平均1,800元·hm-2
(4)整地起壟
1,200-1,800元·hm-2
1,500
平均1,500元·hm-2
(5)地膜
900元·hm-2
900
含工資
(6)種植工資
1,500元·hm-2
1,500
含苗木運費
(7)施肥(二次)
2.4元·kg-1
4,500
4,500
(8)撫育工資
200-300元
4,500
4,500
除草施肥,含除草劑
(9)蟲害防治
450元·hm-2
450
450
(含二次)
(10)采收工資
80元·t-1
2,400
3,600
按80元·t-1
(11)運費
50元·t-1
1,500
2,250
按50元·t-1
合計成本
22,050
18,300
產值
1,000元·t-1
30,000
45,000
當年按2 t以后每年按3 t
利潤
論文關鍵詞:北京地區葡萄白腐病的發生規律與防治措施
葡萄白腐病是為害葡萄果穗的最重要病害,我國葡萄各產區、無論是鮮食還是釀酒品種都易發生。從近成熟期至采收期開始發病,脫落的病穗、病粒布滿地面,爛果穗懸掛架面,損失嚴重。北京地區6月下旬田間初見病穗或病粒,以后發生日見增多,從7月下旬至采摘期病穗呈直線上升態勢;籬架栽培葡萄,果穗越近地面,發病越早,以后向架面上部發展;發生嚴重葡萄園產量減少60%~70%。近幾年來,通過對葡萄白腐病調查研究和藥劑防治試驗,明確了該病在北京地區的發生規律,并形成了有效的綜合防治技術,以期能為生產實踐中葡萄白腐病的防治提供依據。
1 為害癥狀
1.1 果穗 穗軸、小穗軸被害后呈淺褐色、水漬狀腐爛,整個果穗或部份小穗最終脫落。果粒被害初呈淡褐色軟腐,4~5天后果粒表面布滿灰白色小粒點(分生孢子器),病粒易脫落。落花后不久的幼穗幼果也可被害、成干枯狀,此種表現出現在大風及雹害后。
1.2 新梢 新梢表面長滿灰白色小點(分生孢子器)長度達20~30cm,或更長。后期病部皮層與木質部分離、縱裂、為亂麻狀,整個枝條死亡。北京地區此種表現多在8~9月份出現。
1.3 葉片 部份或全葉變色,略顯同心環紋,上面散生灰白色粒點(分生孢子器),病葉干枯后破裂。葉片癥狀北京地區在進入8月后可見。
2 病菌
病菌屬半知菌亞門盾殼霉屬,學名為:Coniothyrium diplodiella。果粒表面上的灰白色小點是病菌分生孢子器。此菌腐生能力極強,可在土壤中存活3年以上。
3 侵染循環
3.1 初侵染
散落在地表和土壤中的病菌包括病組織中的分生孢子器、菌絲體及分生孢子均可越冬,是次年的最主要初侵染源。葡萄園土壤從地表至20cm土層的越冬病菌數量占總數量的70%~80%。病枝上的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也可越冬,作為初侵染源,在侵染循環中的作用不可忽視。
3.2 傳播 分生孢子主要經降雨濺散傳播,混在微小土粒上的孢子也能隨風傳到果穗、葉片、新梢上雜志網。
3.3 侵入與發病
病菌經傷口侵入,傷口多為不能辨識的微小傷口,大傷口(雹傷)更易侵入。分生孢子萌發需要營養物質農業論文,果穗進入著色期后,易滿足孢子萌發所需營養。潛育期短,病菌侵入至果粒表現水漬狀淡褐色斑點只需1天左右,3~4天后全果表面長滿分生孢子器(7~8月)。
3.4 再侵染 病部長出的分生孢子器遇降雨條件釋放出大量的分生孢子進行再次侵染,無論小雨、大雨都可完成再侵染,7~8月份再侵染次數多。
4 病害誘發因素
4.1 降雨、風 病菌孢子隨風雨傳播;暴風雨易對果穗、枝梢、葉片造成小傷口,為病菌傳播、侵入提供了條件;
4.2 土質、地勢、雜草、修剪 土質粘重、地勢低洼、雜草多、夏剪不良、雨季排水差造成田間高濕環境,利于病菌侵染;
4.3 霜霉病 霜霉病發生重的葡萄園可加重白腐病發生。
5 病害特點
5.1 致病菌腐生性極強,病菌數量大;
5.2 初侵染源主要是土壤中的越冬病菌,枝條上越冬病菌同樣侵染;
5.3 潛育期短,再侵染次數多;
5.4 從果粒著色期至成熟期大量發生。
6 防治措施
本病害防治有難度,要采取農業栽培措施在內的多種措施聯合控制,單純依靠農藥很難湊效。
6.1 果穗套袋 套袋期間可基本避免病菌傳到果穗,北京地區應在6月15~20日完成。不套袋園在架下覆蓋黑色地膜,植株兩邊各覆膜60~90cm,覆膜能在很大程度上阻止土壤內病菌孢子借風雨上傳。覆膜應在葡萄花后7~10天內完成。
6.2 清除田間菌源 生長季節及時將出現的病穗、病果粒、病葉、病梢清理;秋后將病殘余清理干凈;冬剪時注意將病枝剪除。上述病殘余遠離果園處理。
6.3 改進栽培 春天葡萄出土上架時,枝蔓均勻分布在架面上,對近地面的果枝進行吊綁,提高結果部位;及時夏剪,改善通風透光,控制雜草、雨季加強排水,降低濕度。
6.4 認真防治霜霉病 按防治霜霉病要求,將花前形成的葉片必須保護好,提高植株對白腐病菌的抗性。
6.5 藥劑防治
果穗套袋前對果穗細致噴藥1次,殺滅果穗表面的白腐病菌,此時用藥能能兼治葡萄炭疽病;在果穗解袋后立即噴藥1次,控制白腐病、炭疽病。藥劑選擇:60%百泰1500倍液、50%翠貝4000倍液、10%世高2000倍液、40%福星4000倍液。
英文名稱:Wuyi Science Journal
主管單位:福建省科技廳
主辦單位:福建農業大學;作物病與生物防治研究所
出版周期:年刊
出版地址:福建省福州市
語
種:中文
開
本:16開
國際刊號:1001-4276
國內刊號:35-1104/Z
郵發代號:
發行范圍:國內外統一發行
創刊時間:1981
期刊收錄:
核心期刊:
期刊榮譽:
聯系方式
期刊簡介
論文摘要從播種、田間管理以及收獲等方面介紹了小麥精播半精播栽培技術,以期為小麥生產提供借鑒。
小麥精播半精播高產栽培是一套高產、穩產、低耗、生產效益和生態效益好的栽培技術。它在地力和肥水條件較好的基礎上,比較好的處理了群體與個體矛盾,使麥田群體較小,群體動態比較合理,改善了群體內光照條件;使個體營養好、發育健壯,從而使穗大、穗足、粒重,實現高產。產量一般可達7.5t/hm2以上,最高可達9t/hm2,符合我省小麥生產的發展趨勢。
1播前準備和播種
1.1培肥地力,施足底肥
一般麥田施優質土雜肥45t/hm2,標準氮肥450~750kg/hm2,標準磷肥600~750kg/hm2,鉀肥150~225kg/hm2,鋅肥15kg/hm2。
1.2選擇良種,做好種子處理
選用分蘗成穗率高、單株生產力強、抗倒伏、株型較緊湊、光合能力強、抗病抗逆性強的品種。在山東省可以選用濟麥19、濟麥20,高肥力地塊也可以選擇濟南17。播種前用小麥專用種衣劑拌種,有利于綜合防治地下害蟲和苗期易發生的根腐病、紋枯病等,培育壯苗。
1.3精細整地,保證底墑充足
適當加深耕層,破除犁地層。整地要求地面平整,明暗坷垃少而小,土壤上松下實。對墑情不足的可于前茬作物收獲前7~10d澆水造墑或在收后耕前造墑,使土壤耕作前的含水量在70%左右。
1.4播期、播量、播深
適宜播期為10月5~15日,最晚不遲于20日。播量要求為75.0~112.5kg/hm2。實行機播,要求下種均勻,深淺一致。播深為3~5cm,行距為22~25cm。
1.5播后壓實
隨著秸稈還田面積的不斷增加,使得土壤中空隙加大,種子和土壤無法密接,造成出苗率低,苗弱,不抗低溫。因此,播后必須壓實。
2田間管理
2.1冬前管理要點
2.1.1及時查苗補種。若基本苗較多,播種質量較差,麥苗分布不均勻,在植株分蘗前后,可進行疏苗、勻苗,以培育壯苗。
2.1.2澆好冬水。一般在11月底到12月上旬澆冬水。由于近幾年都是暖冬,因此不施冬肥。澆過冬水后,墑情適宜時要及時劃鋤,以破除板結,促進根系發育,促壯苗。
2.1.3綜合防治病蟲害。小麥主要病蟲害為地下害蟲和以紋枯病為主的根腐型病害等,防治病蟲害以藥劑處理種子為關鍵措施。
2.2春季管理要點
2.2.1返青期中耕。及早進行劃鋤,以松土、保墑,提高地溫,視麥田實際情況確定是否澆返青水。
2.2.2重施起身或拔節肥水。麥田群體適中或偏小的重施起身肥水;群體偏大,重視拔節肥水。一般施標準氮肥450~600kg/hm2,開溝追施。
2.2.3澆挑旗水或揚花水。挑旗期是小麥需水的臨界期,此時灌溉有利于減少小花退花,增加穗粒數,又能保證土壤深層蓄水,供后期吸收利用。如果小麥挑旗期墑情較好,也可以推遲到揚花期澆水。
2.2.4綜合防治病蟲草害。防治紋枯病可用井岡霉素噴麥莖基部,防治麥蜘蛛可用克螨特或克螨克噴霧。返青至起身期,雜草發生較多的地塊,對以闊葉雜草為主的麥田可選用5.8%麥喜乳油或20%使它隆乳油,對禾本科雜草為主的地塊可用3%世瑪乳油,莖葉噴霧防治。闊葉雜草和禾本科雜草混合發生的可用以上藥劑混合使用。近年來,化學除草導致后茬作物藥害的事故屢有發生。因此,應掌握除草劑適用范圍、用藥時間等,以免引起作物藥害(除草劑噴施最晚不遲于4月10日)。
2.3后期管理要點
2.3.1酌情澆好灌漿水。在澆好挑旗水或揚花水的基礎上,不用再灌溉,尤其要避免麥黃水。
2.3.2增施葉面肥,預防干熱風。后期酌情噴施尿素、磷酸二氫鉀,以延緩衰老,提高粒重和籽粒品質。
2.3.3防治病蟲害。此期主要病蟲害有麥芽、粘蟲、銹病、白粉病、全蝕病。防治銹病、白粉病、全蝕病用粉銹寧乳油噴霧;防治麥芽用吡蟲啉或定蟲脒;防治粘蟲用菊酯類藥物噴霧。
3適時收獲
蠟熟末期,籽粒變硬,呈現本品種固有的色澤時為最佳收獲期。
4參考文獻
[1]王德梅,于振文.灌水量對濟麥20籽粒和蛋白質產量及水分利用率的影響[J].山東農業科學,2007(5):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