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主題式教學

主題式教學

時間:2022-07-05 10:46:2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主題式教學,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主題式教學

第1篇

關鍵詞:公共藝術教育 主題式教學 有機整合

一.現行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的弊端

公共藝術課程作為普通高等學校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在其實施過程中,一直以來延續了美國教育家布魯納(J?S?Bruner)以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的教育思想。[1]公共藝術課程教學基于專業藝術課程的主體架構,結合不同方向的教學目標,形成了三個層次的課程結構:第一個層次是基礎理論課程,包括“大學生審美修養”、“美育學概論”、“美學原理”等,主要講授美學、美育學、藝術史、美學史、藝術評論等方面的基本知識;第二個層次是藝術鑒賞課程,包括“音樂鑒賞”、“美術鑒賞”、“影視鑒賞”、“中國傳統藝術鑒賞”等;第三個層次是藝術實踐課程,包括繪畫、合唱等,通過藝術技法的學習,來增強審美感受和表現能力。[2]在傳統教學模式中,三個層次的課程,根據其不同的科目特質,理論型課程采取教師講授式的教學手法,教師以科目教材內容為基準,傳授給學生相應的學科知識點;而實踐型課程則采取教師示范,學生實操體驗的教學方式,教師基于技法學習的要點,對學生進行循序漸進的實操訓練。

三個層次的科目共同構建的大學公共藝術教學課程結構,看似各司其職,保障了學生從不同層面進行藝術熏陶,從理論到實踐完善了學生的審美能力和藝術表現能力。然而具體到實際操作層面,我們了解到在我國現行以專業教學為本位的大學教育體系下,可供公共藝術教學實施的學時非常有限。基于推動公共藝術教學實施的目的,教育部于2006年出臺《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其中明確規定:“每個學生在校學習期間,至少要在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中選修1門并且通過考核。對于實行學分制的高等學校,每個學生至少要通過藝術限定性選修課程的學習取得2個學分。”[3]由此可見,一門課程,2個學分,正是大學開展公共藝術教學的現實基礎條件,而這個基礎條件,在應對前面所述龐雜的公共藝術課程時,無疑就顯得杯水車薪。多層次公共藝術課程體系的構建只是為學生提供了從不同角度進入藝術領域學習的多樣選擇權,而不代表學生能夠通過某一門課程的學習,獲得從理論到實踐的綜合性審美能力的提升。由此可見,基于科目基本結構為主旨構建的公共藝術課程結構體系,不符合我國高校開展公共藝術教育的現實情況,看似豐富的多元化課程結構對于學生的藝術學習來說卻只是空中樓閣。那么,面對課程學時較少的客觀現實情況,我們應如何來開展大學公共藝術教育,怎么做才能最大程度的實現美育所要求“培養生活的藝術家”[4]這一目標呢?

二.主題式教學模式特征與公共藝術教育目標的互惠性

面對眾多的藝術學科知識領域和有限的學時制約這一對顯著的矛盾,調整公共藝術課程結構和教學模式,無疑是教育工作者能夠去積極應對的唯一良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方式方法。那么,何謂主題式教學?主題式教學是指在現代教學方法論核心――有機整合思維方式主導下,以現代教學概念為基礎,以主題為樞紐,牽引教學系統內諸要素之間相互聯系、相互作用,在整體協調運行的過程中,在師生彼此適應與互惠發展的過程中,在學生自我實現、自我完善、自我超越的過程中,形塑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人”的整體型教學。[5]它具有整體性、靈動性、超越性與開放性等基本特征。

1.有機整合重塑公共藝術課程知識結構

通過對定義的分析可見,“有機整合思維方式”是開展主題式教學的核心,而這也正是解決傳統公共藝術課程知識面過窄、過于專業的弊端的關鍵。傳統公共藝術基于科目基本結構所形成的課程體系,導致學生無論從哪門課程進行藝術教育的學習,都只能偏于一隅,無法構筑整體的藝術審美觀,使得學生在進行課程學習時,一時難以形成明確的學習目的,再加之課程學時短,學生淺嘗輒止,最終導致整個學習過程既無學習激情也無學習目標,成為了雁過無痕似的所謂藝術審美教育。

以主題式教學模式開展的公共藝術課程,強調任何一門課或一個課程單元,都應該以主題的形式來開展,主題式教學能夠整合教學內容,不以某一學科知識體系的獲得為目標。這就打破了以科目知識為限的僵局,為教師跳脫出系統化的學科知識點,以美育大教育觀為目的進行教學打開了思路。正如愛因斯坦所說:學校教育“通過專業知識教育人是不夠的。通過專業教育,他可以成為一種有用的機器,但是不能成為一個和諧發展的人。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那是最基本的。他必須獲得對美和道德上的鮮明的辨別力。否則,他――連同他的專業知識――就更像一只受過很好訓練的狗,而不像一個和諧發展的人。”[6]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模式無法跳出專業知識的窠臼,往往是在以藝術的專業知識去應對非專業的學生,這樣基于課時限制和授課對象的差異,就導致了教育目標和教學實質的不對稱。在此,試以常規公共藝術教育課程“西方美術史”為例來加以說明。在傳統授課模式下,西方美術史課程以西方藝術發展的歷史為線索構建整個課程體系,從原始美術、兩河流域美術一直到印象主義,教師通過講授呈現史實、風格、藝術家及其作品,對于不以藝術專業學習為目標的學生而言,學習過程較為冗長,教學方式比較枯燥,課程內容難以對學生形成長時間的吸引力,即使完成了課程學習也是學過就丟,無法在學生心目中形成對藝術的親近感,對審美文化的追求。因此,甩不開的課程知識結構就成為了教師授課的一大限制,也導致了教學模式的單一,而難以達到“要使學生對價值有所理解并且產生熱烈的感情”的最基本要求。若采取主題式教學模式,則完全可以跳出系統知識學習的傳統思維,在不同課程單元中選取西方美術史中的某一個主題為中心進行課程學習,以該主題為原點,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運用當代社會龐大的信息平臺收集該主題所涉及的藝術史上下文背景、社會學知識背景、藝術家個人經歷背景等知識結構,這樣,學生不勞而獲被動聽講的授課模式就變成了主動追尋探究的研究之路,而這個過程也恰恰是教給了學生如何去學習藝術史、研究藝術史的方法論。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主題式教學法也許無法將所有的學科知識點都傳授給學生,但卻教會了學生如何去看待和理解藝術史,如何去欣賞和品位藝術作品,如何去認知和感悟封存于歷史中的一位位藝術家,這不正是公共藝術教育所要達成的目標嗎?

2.從時間到空間,實現公共藝術教學形式的多樣化

主題式教學的基本設計單位是“主題”,教師與學生圍繞主題的內在邏輯而展開交互作用,這一作用過程中必定突破傳統教學在空間上以“教室”為主要學習場所和在時間上以“課時”為基本教學單位的有限封閉性,向教學時空的“無限開放”性轉化。[7]因此,主題式教學的另一個最大的特質,就是教學形式的靈動性和開放性,而這恰恰是傳統公共藝術教學方式所最欠缺的。主題式教學模式將教師課堂講授、引導與學生課上討論、課下收集資料的方式結合起來,由于學習任務的牽引,課程的學習時間獲得了極大的拓展,學生在下課之后,仍要繼續藝術學習,并學會從多元渠道去挖掘藝術資源,為之后的課堂學習形成基礎。這無疑就突破了傳統授課學時受限的根本問題,解決學生課堂應付聽講,課下拋之腦后的學習方式頑疾。

另一方面,所謂“藝術來源于生活”,拘泥于課本中、課堂上的藝術卻往往與生活脫節,傳統公共藝術教育未能打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之間的隔閡。“知識一旦從它的原初形態、經驗形態上升為抽象的概念、理論的邏輯體系之后,便遠離生動、鮮活的生活本身,日益演變為枯燥,尤其是構成一個嚴謹空洞的文字、術語,過程的知識便隱匿乃至消失在結果的知識之中,僅僅成為一種可有可無的背景資料不必然地內在于知識本身。”[8]由此可見,公共藝術教育教學活動只有實現抽象的藝術理論知識與火熱的現實藝術生活相對應的審美體驗,才能為學生的書本學習找準現實的根基,完善和培育學生鮮活的生命力。主題式教學,圍繞特定主題展開,課程內容跨越了學科知識的時間軸和內容限制,強調多元知識的碰撞和沖突。為了實現主題的深化,在教學過程中就必須走出教室,進入美術館、博物館、民間藝術基地、設計文化機構,借力社會美育力量,通過社會實踐和藝術實踐讓學生深化課堂教學所得。應該認識到,學生在學校公共藝術課程學習中所獲得的知識,并不是其學習的最終目的。公共藝術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要教會學生在生活中去發現美,在生活中去體悟美,成為生活的藝術家。無論是學校美育還是社會美育,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就是要為現代社會塑造能夠感受美,進而能夠去參與美并創造美的身心和諧發展的完整的社會人。因此,大學教育作為一個人生命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階段,公共藝術教學就理應成為溝通學校美育和社會美育的橋梁,主動引導學生學會運用社會美育平臺,幫助學生打開這座能夠為之終生藝術審美提供源源不竭藝術資源的寶庫。

3.過程型評價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參與度

評價是任何教學都必須考慮的基本要素之一,在傳統教學模式中,評價通常被定位于教學流程的最后一個環節,這是傳統教學更多地關注結果評價即終結性評價的應然表現。在主題式教學中,評價不是教學流程中的一個獨立的環節,而是作為一個因素貫穿于主題式教學的基本環節之中。[9]對于大學公共藝術教學來說,過程型評價方式無疑是更加恰當的評價學生學習成果和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考核手法。對于非專業學生來說,公共藝術教育的最大目的和意義不在于掌握了多少具體的藝術知識。當代心理學和腦科學的發展,強化了人們對新型藝術教育的共識:只要擺脫單純追求技能的傾向,藝術教育就能開發人的多種智能――不僅激發人的直覺和想象能力,還能開發包括語言智能、空間智能、數學―邏輯智能、音樂智能、身體―動感智能、交際智能、自我認識智能、環境適應智能在內的多元智能。[10]在主題式教學的開展過程中,學生需要運用的智慧和能力是多元的。在前期課程資料的收集和整理過程中,需要運用文獻研究方法,涉及學生的邏輯能力、文字編輯能力等等;在課中的討論交流中,需要發揮演講、辯論以及溝通合作的能力;在課堂外,從課本知識到藝術實踐的生發過程中,需要具備舉一反三、拓展和創意思維的能力……因此,在學習過程中,通過過程型評價方式從不同角度去評價學生的學業成果,無疑就達到了通過課程評價方式來促進學習動力和學習效果的目的,改變傳統教學考核模式中,學生學習無目標、考試忙應付,教師教學沒激情、考核走形式的弊端。

綜上所述,主題式教學模式通過有機整合的思維模式,打破了傳統公共藝術課程教學中以學科知識為基礎的教學形式,賦予了教師更大的課程知識選擇權和教學形式的拓展可能性。主題式教學模式下的公共藝術教育,以不同“主題”為單位,并以“培養生活的藝術家”為總體目標來開展教學,帶領學生在藝術背景資料的整理中去學習藝術史、美學概論;在討論和交流的過程中去進行藝術評論和演講技巧的學習;在走進藝術機構和進行藝術實踐的過程中去開展藝術鑒賞和藝術技法體驗。原本三個層次的公共藝術課程,在一個主題的藝術教學活動中從不同階段、不同方面得到了體現和運用,由于教學過程學生不得不為的互動和參與,保證了教學效果的及時反饋,從而實現了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良性互動,培養了學生感悟藝術的審美能力、認知藝術的研究能力以及參與藝術創造和藝術活動的創意思維能力。

參考文獻

[1][英]赫伯?里德(著);呂廷和(譯):通過藝術的教育[M].湖南美術出版社,1993:2

[2]張典兵:近十年我國大學美育研究的回顧與反思[J].現代教育科學.2012年第1期.第32頁

[3]教體藝廳[2006]3號:教育部辦公廳關于印發《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公共藝術課程指導方案》的通知

[4]劉軍平:藝術與大眾――洪毅然藝術思想研究[D].中央美術學院博士論文,2013:173

[5]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20

[6]愛因斯坦文集(第3卷)[M].許良英等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9:310.

[7]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29

[8]潘洪建,吳中才:知識價值教育學的視野[J].揚州大學學報(高教研究版),2004,(04):9-12

[9]袁頂國:從兩極取向到有機整合:主題式教學研究[D].西南大學博士論文,2008:161

第2篇

主題式教學即以現實話題和現實問題作為課堂的主要聚焦點,圍繞實際應用展開教學活動,從而讓學生更加深刻地了解所學知識的深層含義以及實際意義。主題式課堂教學主要以項目探究形式和問題解決形式來對書本內容進行探究,并且在掌握書本知識以后再進行實際的擴充,從而使學生對該方面的知識掌握得更加全面且牢固。

1.主題式教學的概念

教學模式是教學理論與教學實踐的中介與橋梁,具有指導教學實踐、豐富教學理論的作用。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人們得出經驗:和諧、平等的課堂氛圍更有利于學生的思維創新和知識拓展。因為主題教學的情境性、反思性、綜合性、多面性等特點有助于完成學科目標和師生信息素養的提高,對學生的全面發展和教師自身專業素質提升起到顯著作用。

2.初中數學主題式教學實驗的內容

一般的主題式教學實驗都是由創設情境、引發問題、解決問題、問題反饋、課外延伸幾個程序組成的,在實際教學中我們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對各個步驟進行適當的調整,教師在進行教學目標分析時,要明確數學知識的主題,對教學的側重點有所掌握。

2.1 現實生活。在我國新課程改革中,對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就是要讓學生在思維層面轉變對數學問題的看法,對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數學的問題要用合理的思維來解決。在教學課堂中運用主題式教學,教師要將一些日常的數學問題作為一個教學主題進行開展,其內容包含了生活場景、日常故事以及趣味游戲等,將此類問題與教學內容有機結合,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地去了解數學知識,并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調動起來,在這種思維形成之后,學生在遇到此類問題時就會主動運用數學思維對遇到的問題進行分析和理解,從而數學知識可以更加容易地被學生吸收和理解。教師在對主題式教學實驗內容進行設定的時候,教師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內容,讓學生增加對數學知識進行研究的興趣。

2.2 問題焦點。如果教師將問題的焦點作為主體時,教師可以圍繞這個焦點進行一定的延伸和擴展,使學生可以學習得更加全面、更加具體。在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將一些抽象的內容用形象的方式給表現出來,將數學的主題通過知識去創造,再用非常形象的方式表現出來。教師在采用問題焦點式主題教學時,要采用一些難度比較大的問題進行探討,如果主題的選擇太簡單,就使主題式教學失去了挑戰的意義。在問題提出后,教師要幫助學生制定相對應的解決措施,將實際問題用知識的問題化方式進行解決。在問題焦點主體式教學中,要將問題作為教學的主題,才可以將教學的精髓展現出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靈活地運用知識,將教學情景合理地創設,巧妙地選擇問題的表現方式,使探究的問題具有更大的意義。

2.3 數學活動。在進行主題式教學活動時,教師不要直接向學生展示主題,而是要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出教學的主題。在組織教學活動時,教師要用數學實驗的方式作為組織形式,要將學生對數學的興趣激發出來,并且鍛煉學生的學習能力,進一步優化課堂的教學環境。主題式教學活動要按照特定的環節來進行,一般都是采用創設情境、引發問題、解決問題、歸納提高、問題反饋、課外延伸的環節來進行。

2.4 歸納演繹。主題式教學要以事實為出發點,我們在教學中將所學的內容進行概括得出的結論方法稱之為歸納,而根據普遍性的原理推理出來的個別結論稱之為演繹。不同的數學知識都有產生的實際背景,在教學中演繹的歸納是通過實際的知識背景還原實現知識的探索,從而讓學生在對整個知識的形成有一個充分的了解。在教師使用歸納演繹主題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運用猜想、觀察、操作、實驗、驗證、演繹推廣來讓學生體驗知識產生的過程。學生在學習數學的過程中并不是要被動地接受數學研究的成果,而是要在根本上了解成果的成因,在最根本上提升學生自主獲取知識的能力。

3.初中數學主題式教學的教學活動設計

3.1 在活動設計時,側重以下幾個方面:①活動的探究性、問題化;②教學目標的整體性,關注高階思維能力的培養;③主題內容的學科綜合性;④為師生實踐留出生成的空間。

3.2 實施的過程:①確定教學內容。教學內容是實施主題式教學的基礎,教學內容的確立,使老師在理解教材和把握新課標的精神方面有明確的方向。②認真了解學生。學生是自己計劃的實踐者,計劃是否能夠順利執行,學生最為關鍵。因為教學對象是實實在在的學生,要了解學生的知識狀況,了解學生之間的能力差異,了解學生的生活背景,總之對學生的情況教師要做到心中有數。③制定教學計劃。老師在對教材、學生和課標要求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教學風格,思考適合學生和老師自己的方法,同時處理好過程中的每一個環節,力求合理與科學,體現一種新的創新,努力讓學生在自己的課堂上收獲知識,提高努力。④確立活動的主題。這是實施主題式教學的關鍵環節,它看似簡單,但是它要通過幾個字,或一個詞、一句話來提煉教學的目的,包含內容的選擇、方法的體現、活動的效果和學生能力的培養。

第3篇

關鍵詞: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實踐

前言

隨著新課程教學體系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教學內容已經得到了本質上的轉變,已經開始由傳統知識教學轉變為能力教學,對學生知識運用更為重視。在上述教學需求下,我國開始對主題式教學方式進行挖掘,在該基礎上構建語文主題式教學體系。主題式教學模塊從主題板塊出發,形成了對應任務結構,有效提升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對學生能力進行了全方位訓練,已經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1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設計

初中語文教育作為當前新課程教學的重要內容,可以明顯改善學生的閱讀能力和文學素養,確保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思想觀,對學生發展具有非常好的促進作用。主題式教學作為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形式,可以通過主題板塊達到教學的改善,形成優化模塊教學結構,已經成為當前初中語文教學的重要內容。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的過程中要對主題式教學模塊進行全方位把握,結合初中語文教學原則,形成應用為主的語文模塊,從而實現能力分析、主題內容、設計目標及主題明確,達到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全面強化。

(1)能力分析。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要對學生能力水平進行全面分析,依照學生特征配置教學資源。如在《世說新語》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對學生文言文水平進行了解,選取古文翻譯作為教學主題,在學生古文翻譯能力基礎上進行《世說新語》講解,課堂效益大大改善。

(2)確定主題。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設計中要對文章內容進行總結和提煉,從教學需求和學生需求出發選取對應主題,從而保證主題與教學相得益彰。如在口語交際訓練的過程中就可以直接選取交際、介紹、朗誦、演講等作為主題,鼓勵學生參與到主題訓練過程中。

(3)設計目標。主題確定后要對學生學習目標進行明確,要確保學生能夠在原有主題基礎上了解學習目的,在明確目標指引下實施學習。這種有目的學習可以明顯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益,減少了學生初中語文學習過程中的彎路。

(4)主題模塊。主題模塊設計的過程中要對初中語文教學內容進行合理劃分,圍繞主題對各項劃分后的內容進行合理“放置”,從而形成重組的教學模塊。如口語交際主題式教學過程中筆者就將《聞一多先生的說和做》、《我的空中樓閣》劃分為一個版塊,將其歸類到介紹主題下,形成了介紹主題模塊,對其主題內容進行分析,讓學生依照主題模塊進行記憶和學習,從本質上提升了學生初中語文學習效益。

2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實踐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個性進行全面把握,結合新時期初中語文教學指標構建對應教學體系,將新時期教學內容與學生需求緊密結合在一起,從而實現教學體系的全面改善,達到主題式教學效益的全面提升。

2.1 自主學習,訓練能力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實施的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要確保學生能夠充分認識到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的重要性,主動參與到主題式學習過程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從設計好的學習主題出發進行自主學習,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總結經驗,對主題模塊內容進行理解。如在日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課前預習,讓學生在課前預習過程中了解課文內容,讓學生試著對文章進行理解和學習,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在課外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設置課外閱讀環節,鼓勵學生進行課外內容學習,讓學生利用圖書館、網絡等獲取課外學習資源,讓學生進行課外自主學習,拓展學生知識面。

2.2 精講釋疑,解決問題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針對主題內容配置對應教學資源,圍繞主題對教學體系進行細化和豐富,提升語文教學的深度和廣度。要對主題部分進行細化精講,對該部分內容進行強調,加深學生對初中語文主題模塊的理解。要對學生自主學習及合作探究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進行講解,答疑解難,在解答基礎上對問題進行點評。這樣既可以改善學生語文主題式學習的效益,又可以激發學生主題式學習熱情,雙管齊下,實現了初中語文教學的全面優化。

筆者在《鄒忌諷齊王納諫》中就對文章進行詳細講解,對重點詞句進行翻譯,解釋了文章的主要意義。與此同時,筆者還對學生自主學習中的“朝服衣冠是什么意思?”、“鄒忌為什么要如此向齊王納諫?”等問題進行解答,肯定學生的學習。

2.3 內化反饋,提升質量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狀況進行實施了解,實施教師評價和學生評價,從兩方面評價出發全面把握學生主題式學習進度和效益,提升評價內容的全面性、科學性和有效性。要對學生行為反饋信息、評價反饋信息等進行總結,在該基礎上對主題式教學進行調整,從而全面優化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結構。評價體系構建的過程中教師要保證評價內容的公平性、可靠性和有效性,要注重學習過程,在學習過程基礎上實施動態評價,從而實現激勵與行為的結合,全面改善學生學習效益。

3 總結

初中語文主題式教學中要確保突出學生語文知識和能力,對學生素質進行強化,從而改善初中語文教學效益,為學生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要把握好能力要求、知識內容、模塊內容及整合訓練,從上述四方面對設計進行細化和完善,結合實踐經驗實施對應調整,從而形成系統化、層次化主題式教學結構,全面提升初中語文教學效益。

參考文獻:

[1] 金慶峰. 開放式初中語文課堂教學的探討[J]. 教育教學論壇,2011,31:90-91.

[2] 黃慧. 試論敘事―主題式教學模式――以英語閱讀教學為例[J]. 外國語文,2013,04:138-141.

第4篇

隨著我國經濟的改革和新課標的普及,對于高中教學方式的變革也催生出了一定的要求。主體式的情景教學就是順應新課標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舉措。將場景、主題和教材知識進行有機的融合,就叫做主題式教學。這種教學方式在傳統教學的基礎上,加入了語言、音樂等等現代化的元素,能夠有效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效率。在教師進行教學時,確立一個明確的主題來進行教學工作,為學生的學習創建一個情景。在本文中,將就高中地理的教學模式展開探討,討論主題式教學在高中地理教學中運用的優點和缺點,并針對這些情況提出相關的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

高中地理教學;主題式教學

一、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

新課標的改革也推動著高中地理教學的改革,學生的個性化思維逐漸得到解放,教學的主體不再是教師,學生才是教學的主人公。在進行高中地理教學時,新課標旨在積極的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將地理知識和生活情景相結合,提高學生的地理素養,并知道如何學以致用。雖然高中地理教師在進行課程改革的道路上非常努力,但仍避免不了一些問題的產生,這些問題也突出了現在高中地理教學的現狀。我國的經濟水平和科學技術水平都在迅猛發展,這也為高中地理的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很多的高科技教學手段開始普及。但是,傳統教學模式中的教師為主、教材為主的觀念仍然根深蒂固,對于高中地理的教學方式影響不大,高考的性質仍然是“選拔考試”而不是“綜合素質考試”。我們都知道,高中課程的特點就是“時間緊,任務中”,緊迫的時間和學生面對的高考壓力,也使得教師沒有心思進行地理教學方式的改革,“填鴨式”的教學方式仍然是最為常見的。多媒體技術和計算機的應用,讓教師在課堂上僅僅使用課件或者Word就能完成教學任務,但是另一個方面,學生卻不得不接受儲存在多媒體介質中的大量信息。教師對于計算機的廣泛使用,也使得他們淡化了和學生之間的交流。新的課程目標必然也需要新教材的支持,在新教材中,設置了很多可以讓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或者探索的學習資源,但是地理教師進行教學時,往往忽視了這個方面,對于教材中的活動只是做做表面工作,學生仍然將考試作為學習的主要目標,缺乏實踐活動和動手操作的能力,這是違背新課標和素質教育的理念的。雖然教材發生了改變,很多教師對于新教材增加的可選擇教學的內容視而不見,只是一味的進行重點難點的講解,和傳統的教學方式基本沒有差別。2000年地理就已經恢復了在高考中的地位,相對于舊時代的地理答題方法,隨著時代的發展已經被逐漸取代。但是現今的學生固化了答題模式,在答題時套用模版。模式化的地理學習方式也造成了學生的思維定勢,沒有充實的理論,等同于只是在進行機械式的答題訓練。這種教學方式嚴重阻礙了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學生的內心和情感建設被忽視,“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沒有得到很好的貫徹。

二、高中地理的主題式教學

從上面可以看出,進行高中地理的主題式教學是很有必要的,主題式教學一般有幾個步驟,也就是“創建主體—引發問題—教學—知識運用—相關拓展”,教師可以根據教學環境的不同進行調整,以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高中地理知識中,包含了很多熱點問題,這些熱點也有可能是考試的重點。例如教師在進行“環境保護”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可以結合2009年在哥們哈根開展的全球氣候大會,并且引導學生積極的參與討論,最后可以引入到章節的學習中。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也能拓寬他們的知識層面。地理的知識分布比較分散,將各個知識點進行整合,提高教學和學生學習的效率,是很多高中地理教師都在思索的問題,這個因素在學生進行地理知識的復習時,更加突出。教師要積極的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學習,激發他們的地理思維,能夠學以致用、舉一反三才是教學最大目標。舉例來說,在進行“北海沿岸氣候”這一章節的學習時,學生會產生相當多的問題,例如“氣候對河流的水文特性有何影響”或者“丹麥農業發展和氣候的關系”等等。在地理教師進行教學時,如果能夠將這些方面的問題歸結為一個主題,知識也進行整合,能夠增加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他們對知識的記憶和理解,教師的教學質量和效率也得到了提高,是一舉兩得的事情,可以看出,主題式的地理教學,不僅對教師還是對學生都有很大的益處。對于高中的地理教師來說,如何提高課堂效率,讓學生學習到更多的知識,是一個迫在眉睫的問題。在教學中運用主題式教學,可以幫助教師完善教學的思路和方法,緊跟新課標改革的腳步,幫助學生更好的學習,是實施高中地理主題式教學的最終目標。

作者:劉秀榮 單位:河北省三河市第三中學

參考文獻

[1]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第5篇

【關鍵詞】 高中數學 主題式教學 實踐

【中圖分類號】 G633.6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67X(2014)12-024-01

在國內的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的主題式教學主要包括:數學活動式主題、生活化主題、演繹歸納式主題、問題焦點式主題等,旨在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加強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另外,在高中數學中應用主題式教學,有利于教師更好地把握教學主題,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從而全面促進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1. 主題式教學的內涵

主題式教學是一種開放的模式,根據教學對象和教學目標,確定合適的教學主題,創設主題相關的學習情境,整合主題相關的資源,讓學生接觸到和主題相關的各種領域的相關內容。這與新課標的精神是相契合的,學生在此過程自由選擇、自由探究,能夠獲得、重組經驗。在數學教學中往往體現在基于問題進行學習。

2. 主題式教學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應用的目的

在高中數學課堂中,應用主題式教學的目的主要表現為:

1)通過主題的合理選定,構建與教學內容、目標相適應的課堂環境,進而全面激發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的潛能;2)應用主題式教學有利于促進自主探討與學習的開展,有利于體現學生教學中的主觀能動性,促進教學目標的全面實現;3)應用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師生都可以作為學習情景的組織者或探討者,有利于構建和諧、平等的師生關系;4)教師通過設置具有挑戰性的問題焦點式主題,對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斗志和興趣具有重要的意義;5)主題式教學的方法較為豐富,給予學生更為廣闊的個性發展空間,對于激發學生的數學潛能具有積極的作用。

由此可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應用主題式教學的優勢較多,廣大教師必須牢牢把握住其實際應用目的,從而有效開展各項教學活動。

3. 高中數學主題式教學的實踐分析

在高中數學主題式教學實踐中,教學主題的合理設定是十分重要的,教師所設定的主題必須具有挑戰性、趣味性和可行性,從而才能保證課堂教學的實際效率與質量。在主題式教學實踐中,教師必須準確把握高中數學的特點,并且從學生的實際接受與理解能力的角度出發,對于相關問題進行深入的分析,從而形成一套較為完善的主題式教學體系。結合筆者多年高中數學教學經驗,總結了以下主題式教學實踐中應注意的問題:

3.1加強數學活動式的主題教學

在高中數學的主題式教學實踐中,教師對于教學主題的展示需要掌握一定的技巧,通過課前適當的講解與引導,使學生自覺參與到課堂教學中,這樣不但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且為課堂中合作與探究學習方式的開展奠定了基礎。數學活動式主題教學的應用范圍較廣,在很多高中數學理論知識和應用知識的講解中都可以應用,其主要目的是培養學生數學素質與學習興趣的前提下,不斷優化數學課堂的環境。

3.2問題式主題教學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

筆者近幾年來在工作中一直注重嘗試“問題串”形式的問題情境的構建。在高中數學主題式教學實踐中,問題式主題教學的應用充分體現了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基本思想,并且體現了主題式教學的精髓所在,即讓學生針對具體的問題進行分析與探討,從而得到自己的結論。在問題式主題教學的實際應用中,教師必須認識到其與探究性學習結合的重要性,問題式主題教學是否能夠達到預期的效果,更多的依賴于教師所創設的問題情境,以及問題的具體呈現方式,而學生是否能夠在學習過程中掌握相關知識,則要依賴于學生所具備的學習方式與認知風格。因此,在高中數學主題式教學中,應用問題式主題教學時,教師必須注重與探究性學習相結合的問題,從而實現教與學的有機協調,并且促進學生素質與能力的全面發展。

3.3演繹歸納式主題教學的靈活應用

數學是一門較為抽象、邏輯性強的學科,學生若想在數學學習中取得優異的成績,并且具備較強的數學綜合能力,如:創新能力、歸納能力、演繹能力、分析能力、判斷能力等。因此,在高中數學主題式教學的實踐過程中,教師必須加強對于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積極開展演繹歸納式主題教學,讓學生在不斷的學習過程中,學會歸納和總結所掌握的數學知識,并且做到數學知識應用與現實生活的有機結合,這樣才符合現代數學教育的根本要求。在現階段使用的高中數學教材中,很多知識都有著其形成與發展的特殊背景,如:角的概念的推廣、空間直角坐標系及復數等,都是對于數字理論的抽象概括,學生在數學知識的學習中,極有可能出現概念模糊或理解不清的問題,所以,在演繹歸納式主題教學的應用中,教師要充分利用知識背景的還原,使學生在對其知識背景進行觀察、猜想、實驗、操作、驗證、歸納與演繹等過程中,逐步獲得新的數學知識。

4. 結語

總之,在高中數學教學中,合理應用主題式教學對于提高課堂教學效率與質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廣大教師必須注重對于其實踐中相關問題的深入研究,從而更好地服務于教學工作。

[ 參 考 文 獻 ]

[1] 陳汝平.新課程背景下的有效教學[D].重慶師范大學,2005.

第6篇

關鍵詞:教學模式 主題式教學 精選主題 典型分析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6097(2013)03-0035-02

小學語文閱讀是學生學習的重要內容,它奠定了學生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日后的語文學習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很多學生對閱讀很有抵觸情緒,對此,作為老師的我們更應該把握語文閱讀的方法,引導學生高效閱讀,掌握閱讀方法。主題式教學模式是語文閱讀講解中的一種有效的教學模式,當我們為學生確定并歸納了相關主題的內容時,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一類語文閱讀的解題方法。這一模式,開創了語文教學的有效途徑,在幫助老師高效教學的同時,也加深了學生的理解并提高了相關的運用能力。作為老師,應當在教學過程中逐步推廣這一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本文中,筆者將自己在教學過程中的有關經驗與各位老師分享。

一、通過主題式教學幫助學生提高閱讀能力

很多學生在閱讀文章時有種不知所云的感覺,除了文章的用詞對小學階段的學生而言很生澀外,很大程度上是學生沒能掌握好文章的核心內容,即文章的主題。設想如果你不知道你要干什么就走進超市,你會不會有一種茫然無措的感覺?沒能掌握閱讀主題的學生就是這樣一種狀態。因而,我們要幫助學生抓住文章的主題,這也就是我們提倡主題式閱讀教學模式的目的所在。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中心,掌握了文章的這個中心,解決其他閱讀問題才能得心應手。在進行主題式教學的過程中,筆者提倡為學生選取一些經典的課文進行分析歸納。我們知道,閱讀題目大多源自課文,當我們引導學生認真剖析了課文的主題后,學生自己解決閱讀問題將更加輕車熟路。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就曾對書本上的文章主題刻意進行重點講解。例如,二年級上冊第一單元根據教材內容,可以提煉出“美麗的秋天”這一主題,《再見了,親人》可以提煉出“親人”這一主題,《慈母情深》可以提煉出“母愛”這一主題。筆者對這些文章的主題加以重點剖析,當學生日后碰到類似的問題時,就會以之為引鑒,進行類似的主題分析。這樣,學生閱讀時不知從何做起的困難就被恰當地解決了。同時,筆者認為歸納相似的主題是教學過程中的必要環節,只有這樣,才能幫助學生找到學習的方法,并更好地引導學生在日后自主學習時學會這種主題式的剖析途徑。

二、入情主題,讓學生切身體會閱讀內容

很多時候學生并不是不懂得如何分析文章,而是不知如何理解主題思想。在小學生的概念里,很多東西對他們而言都是抽象難懂的,我們要真正幫助學生學會分析閱讀,就要幫助他們理解主題。為學生引入閱讀情境的方法有很多,比如利用現在課堂上的多媒體等教學資源,或者在課堂上展開分角色朗讀。這些內容不僅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也為學生真實地呈現了文章主題所要表達的內容,讓生澀的文章簡明易懂。為學生引入情境,可以令他們在輕松愉悅的課堂氛圍下理解文章主旨。通過對課文主旨的講解,幫助學生學會閱讀的有效方法,能為學生日后解答閱讀題奠定良好的基礎。這種入情主題的閱讀教學模式,是在趣味課堂中幫助學生更好地學會分析與閱讀的有效方法。

例如,在《雨后》一課里,很多學生不能理解文章中的比喻,因為孩子很少能像成人那樣觀察事物。筆者在課上選擇多媒體細節展示的方法,向學生展現雨后一幕幕生機勃勃的景象。這些生動的圖景,在吸引了學生的注意力的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了文章中所要表達的內容。在閱讀教學中,我們要掌握恰當的方法,幫助學生分析主題,這樣主題式教學模式才能為學生提供便利,同時也幫助學生更好地解決語文閱讀問題。

三、精選閱讀內容,從方法入手抓住文章主題

小學語文教學階段,老師應起到一種引導作用。而在閱讀教學時,我們則應該幫助學生精選閱讀訓練的內容,從典型內容出發,剖析文章主題。在這些閱讀內容中,應該分類突出文章的主題,并重點加以分析總結。當我們引導學生分析了一定數量的文章主旨時,學生自然能掌握有關的主題式閱讀方法,進而在日后解決相關問題時有據可依,掌握有關的閱讀的技巧與方法。其實,語文教學并不是無法可依的。我們要善于幫助學生總結歸納,通過一道題,分析推論一類閱讀問題的技巧性做法,抓住文章主旨,有效地做好小學語文的閱讀題目,而不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講一道題,會一道題,這并不是一種良好的教學方法。我們要幫助學生選取典型內容,從主題出發,總結一定的閱讀規律,以便學生日后進行閱讀與理解。

主題確立后,我們要圍繞主題有目的、有針對性地收集篩選與之相關的范文佳作,作為主題式閱讀的輔助材料,力爭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閱讀更多的與主題相關、相似甚至相對、相反的文章。這樣一個主題、多個文本,閱讀內容密度高、容量大,閱讀綜合性強,學生所學到的知識是多方面的、立體的,既有信息資源的獲得,又有知識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還有價值取向的形成,更有語文素養的逐步形成。輔助材料的應用形式也應盡量豐富:文字、視頻、圖片、漫畫等豐富的材料能營造出逼真的學習情境,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這有利于學生對主題更好地理解,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做出相關的歸納總結。

例如,在講授有關鄉愁的內容時筆者重點講授了《但愿人長久》一課,本課是講述鄉愁內容的典型文章。這篇文章不但形象地為學生展現了鄉愁,同時引用了有關的古詩詞。在學生以后遇到“鄉愁”這一主題的文章時,本文也可以作為分析理解的典型文章。這一類型的精讀文章,讓學生在了解文章的主題的同時,掌握了一類文章的相關閱讀解題方法。所以我們要多多展開這種典型的主題分析教學活動,幫助學生學會分類分析文章主題。另外,當筆者為學生舉例剖析了相似的文章的時候,也時常適當留些總結性作業,讓學生在總結的同時,逐步學會主題式的閱讀方法。這樣,他們日后解題閱讀將變得更為輕車熟路。

主題式教學模式是我們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的一種重要手段,幫助學生剖析了主題后,語文閱讀將變得沒那么生澀。同時,這種教學模式能幫助學生培養一種良好的學習習慣,在抓住文章主旨后,也就抓住了閱讀的鑰匙,解決相關的閱讀問題時也就更為輕松順手。作為老師,我們在課堂中除了扮演講授者的角色外,同樣要逐漸引導學生學會這種閱讀模式。同時,幫助學生在日后閱讀文章中巧妙地使用這種方法,抓住文章主旨。語文教學是一種引導式的教學,我們要引導學生入情,從主題出發分析理解閱讀題目,以一種更快更好的方法解決閱讀中的棘手問題。

參考文獻:

第7篇

1.1確立主題形式

對于高中生而言,周圍的一切都值得他們去探索、去嘗試的,他們既對故事、寓言,詩歌、民謠有一定的了解,也對繪畫、雕塑、陶瓷有所涉獵,這些都可以成為我們教學主題的形式素材。對于主題式教學的設計,第一步就是確立教學主題的形式,教學主題的形式應是大部分學生都接觸過的形式。老師應該認識到只有學生經常接觸的教學主題形式才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應充分利用學生的興趣愛好,把學生的興趣融入到我們的實際教學中。比如,在講解黃土高原的現狀時,可以根據《黃土高坡》這首歌的歌詞來分析黃土高原的現狀,也可以讓學生聽這首歌曲感受歌曲所蘊含感情,這就涉及兩種主題形式,前者是詩歌,調動學生的視覺和理解力;后者是歌曲,引發學生的聽覺和感受力。通常情況下,教學主題是多種形式的集合,單一形式的教學主題不僅會顯得過于枯燥乏味,也不能承載更多的主題內容。確立主題形式的關鍵是老師是否能充分把握學生當前的認知水平,教學主題的形式最好是當下年輕人喜歡的類型,學生不喜歡民謠就盡可能不要用民謠改用歌曲,學生看不懂繪畫就用攝影照片。總之,無論選擇怎樣的教學主題,其形式應該是多樣的,能承載更多的主題內容,其形式應該是學生喜歡的,要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

1.2確立主題內容

主題式教學設計的第二步就是確立教學主題的內容。主題的內容切記不可過于寬泛,要在高中生能接收和理解的范圍內,否者會導致學生無法準確理解教學內容和目的。比如,在講解宇宙、太陽、月球以及地球之間的關系時,為了確立理解他們彼此關系的教育內容和目的,可以向學生講述一些神話故事、古代寓言,在吸引學生注意力的同時,還能把龐大的宇宙關系限定于一個神話故事或古代語言中,既保證了教學主題的確立,又避免了主題的過于弘大。同時,鼓勵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和標準對教學內容進行分類,沒必要一味地依照老師設立的主題內容進行學習。比如,在講解地球與太陽關系時,學生既可以根據夸父逐日的內容來分析兩者之間關系,也可以根據西方世界關于地球中心說與太陽中心說的爭論來進一步認識兩者之間的區別。設計主題式教學的關鍵是老師是否能充分發揮引導作用,既要確保確立的主題內容符合教學的需要,也要引導學生所選擇的主題故事載體契合所確立的主題內容。總之,對于主題式教學的設計,主題內容的確立非常關鍵,合理實用的主題內容能充分發揮學生自身的特點和特性,讓學生在學習方法的選擇上有更多的自主性,摸索出適合自身的學習方式和方法,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確保課堂教學有效性。

1.3確立主題的結構

教學主題的結構指的是形式和內容的構建形式,一個教學主題通常由不同形式和內容構建而成,而只有合理的主題結構才能充分發揮教學主題的渲染性,突出教學的重點和目標,避免主題內容的雜亂堆積和主題形式的無序疊加,使他們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發揮最大的教學效果。比如,在講解海南島的開發與保護時,我們可以通過幻燈片來展示海南島的現狀,由于我國環境的持續惡化,保護極有可能是考試考察的重點,所以,我們在制作幻燈片時可以適當地增加保護所占的比重,并利用一些沖擊力強的照片或音樂來強調保護的重要性,然后通過漫畫或圖表的形式來展示保護的具體舉措。開放可以放到最后,用最簡單的方式羅列出來就行,既讓學生對海南島的開發有所理解,又能讓學生認識到保護海南島才是當前工作的重心。總之,主題結構的構建是設計主題式教學的重點和難點,老師應在保障教學重點和目標實現的基礎上,根據主題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優化組合,使之成為一個完整、豐富的教學主題。

1.4課堂總結

主題式教學的設計是一個不斷發展、不斷演進的過程,我們的教學水平是否能持續性提高關鍵還是課堂總結的設計。筆者認為,課堂總結設計應從以下兩個方面開展:一是關注學生的學習的效果,記錄學生在課堂上表現。組織學生參與學習內容的談論,從中探究學生在主題式教學中的收獲和感悟。建立合適的渠道接收學生對主題式教學的意見和建議。二是關注老師的教學效果。老師應在每一次主題式教學結束后進行總結,記錄自己的不足之處以及從中獲取的靈感和經驗,為今后主題式教學的改進和完善積累經驗和靈感。

2結束語

第8篇

?眼關鍵詞?演 主題式教學法;行動研究;陶瓷英語;文化認知

?眼作者簡介?演吳會芳(1982―),女,景德鎮陶瓷學院人文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教師發展、英語教學法。(江西景德鎮 333000)

一、引言

主題式教學法(Theme-Based Instruction)是基于“語言與內容融合教學”理念的一種外語教學模式,學習者圍繞特定的主題,通過對語言材料內容的探究性理解,在真實的情景中運用語言完成真實任務,從而掌握語言使用技能。主題式教學法作為內容依托教學法(Content-Based Instruction)的模式之一,其研究最早始于加拿大20世紀60年代在幼兒園至初中的二語教學中名為“浸入式語言教學”的嘗試,此教學法隨即流行于美國英國等中小學語言教學。80年代加拿大又將其引入大學二語/外語教學,并在英語國家實驗推廣,英語教師通過主題式教學法提高英語口語與寫作。國內主題式教學法應用于外語教學的研究源于王世先(1994)對內容教學法的基本概念及模式,隨后在外語專業教學和大學英語教學應用的探討逐步展開。其中戴慶寧和呂曄(2004)、袁平華和俞理明(2008)對國外主題式教學作了全面深刻的理論探討。彭金定提出大學英語多維一體的主題教學自主學習模式的構建與意義。

主題式教學法體現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思想,重視學習者對教學全過程的參與。主題式教學法提倡教師選擇學生關心或熟悉的內容主題,并圍繞主題開展形式多樣的語言學習活動。本課題通過主題式教學法,用英語語言講授陶瓷歷史文化、陶瓷生產流程、陶瓷的種類、陶瓷產區、陶瓷銷售等陶瓷相關知識,結合任務型學習與和合作學習等方式,激發學生學習的內部動機,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以期能提高陶瓷英語文化認知水平。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行動研究方法,探討主題式教學法應用于陶瓷英語教學中能否有效提升學生的陶瓷文化認知。行動研究是一種適合于廣大教育實際工作者的研究方法,它既是一種方法技術,也是一種新的科研理念、研究類型。《國際教育百科全書》“行動研究”詞條的撰寫人、澳大利亞學者凱米斯(Kemmis?熏 S. 1985)給行動研究定義為:行動研究是由社會情境(包括教育情境)的參加者,提高對所從事的社會或教育實踐的理性認識,為加深對實踐活動及其依賴的背景的理解,而進行的反思研究。根據鄭金洲(1997)按研究側重點分類,行動研究可以歸納為三個類型。首先,行動者用科學的方法對自己的行動進行研究;第二,行動者為解決自己實踐中的問題而進行的研究;第三,行動者對自己的實踐進行批判性反思。本研究屬于第二種類型,強調行動研究對社會實踐的改進功能,研究的目的是對主題式教學的行動研究有效開展陶瓷英語教學,而不是為了建立理論。

三、主題式教學實踐

主題式教學強調把語言學習和學科知識學習結合,通過把教學重點從教學語言本身轉變到通過學習學科知識來獲得目標語言能力。本研究的以Stroller(1997)提出的“6-T”主題式教學模式為指導,即分別代表主題(themes)、課文?穴texts?雪、話題?穴topics?雪、線索?穴threads?雪、任務(tasks)、過渡(transitions),設計并實踐以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為主題的陶瓷英語教學案例,通過行動研究方法探討以內容依托主題式教學對提升學習者陶瓷文化認知的影響。

步驟一:確定主題?穴themes?雪。確定主題主要是考慮學生的需要和興趣,學生的語言能力是否達到理解的要求。本研究中的學習者來自江西的一所陶瓷本科院校,學校各專業學生的課程設置均與陶瓷的基本知識有所關聯,因此,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這一主題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亦符合提升陶瓷英語文化認知的目標。

步驟二:選擇文本?穴texts?雪。搜集資料,選擇文本,就是選擇適合學生當前語言學習能力的學習內容。其中包括閱讀材料,錄音材料等。

步驟三:設計話題(topics)。話題是主題的子單元,是基于內容且對內容更深層次的探討,話題從不同角度展現主題,幫助學生對內容和語言兩方面的學習。在The History and Culture Jingdezhen Ceramic《景德鎮陶瓷歷史文化》這一主題框架內,教師選擇“景德鎮四大名瓷”;“景德鎮瓷器的四大特征”;“景德鎮官窯”;“China與china”等話題展開學習。教師以中央電視臺中文國際頻道制作的中英文對照節目《快樂中國――學漢語:景德鎮篇》的第三集為切入點導出:“景德鎮瓷器的四大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The four significant feature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 are that it’s as white as jade?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熏 as thin as paper and as sonorous as a bell.”;“景德鎮有四大名瓷。There are four kinds of Jingdezhen porcelain.青花瓷、粉彩瓷、顏色釉和青花玲瓏。Blue-and-white porcelain?熏powder-color porcelain?熏 color-glazed porcelain?熏and blue-and-white rice-pattern decorated porcelain.”

步驟四:串聯線索(threads)。串聯線索注重課程內容的連貫性,將課程學習中的各個主題相對抽象的概念有機地連貫起來,將語言學習與內容學習更好地融合在一起。

步驟五:布置任務?穴tasks?雪。任務一:將授課班級按“四大名瓷”分成四組,組員自由選擇感興趣的陶瓷,教師最后按人數協調組員。學生仔細閱讀“四大名瓷”的英文材料,15分鐘后每組派一名組員向同學逐一介紹四大名瓷。任務二:學生將下面文字翻譯成漢語,了解景德鎮陶瓷文化。As the world-famed ceramic capital?熏 Jingdezhen City has a long history of ceramics making and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In ac-cordance with the historical records?熏 "Xinping ?穴as the city was known as then?雪 began to make pottery in Han Dynasty". It is evident that pottery was first made in Jingdezhen in Han Dynasty. In the first year in Jingde Reign of Song Dynasty ?穴1004?雪?熏 the royal court decreed the city made porcelain wares for imperial use with the wording "Made during the Jingde Reign" printed on the bottom of every piece. Hence the city got its name "Jingdezhen". From Yuan Dynasty to Ming and Qing Dynasty?熏 emperors sent their officials to Jingdezhen to supervise the manufacture of royal porcelain. They set up the Porcelain Office and built the royal kiln?熏 which produced many wonderful ceramic articles. Among them were those particularly famous for the four classic decorations?押 blue and white?熏 famille rose?熏 rice-pat-tern and color glaze. The Porcelain Wares for Chairman Mao Zedong?熏 the Wares for the" APEC" and the Wares for tire Stale Hotel ?穴Guesthouse?雪 and other ceramic art works are all greatly appreciated in the world. The porcelain made in Jingdezhen enjoys the praise of "as white as jade?熏 as thin as paper?熏 as sound as a bell?熏 as bright as a mirror". Guo Moruo ?穴the late famous his-torian and scholar?雪 highly praised the brilliant ceramic history and culture in Jingdezhen and the ceramics connected the Jingdezhen to the world closely with the poem that "China is well known by the porcelain?熏 the famous porcelains are made in this city."

步驟六:實現過渡?穴transitions?雪。過渡是指一個主題中話題間與任務的自然轉換。

四、教學反思

本研究教學案例采用主題式教學的六化學習過程論(6T),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六化學習的步驟并非嚴格按照其順序進行,而是交叉開展。六化學習過程在不同的主題中側重點有所不同,但主題單元的內容都是圍繞主題確定的,主題單元的教學是為主題服務的。主題式教學是圍繞著學生感興趣的一些寬泛的學科、社會或生活主題,將言語技能以工具的形式納入到學習過程之中,讓學生通過資料的搜集整理、解決問題、主動探究等途徑,實現對主題的深入理解,實現對學科知識和語言知識的整合、學習與社會的整合、學習與學生自身的整合,培養學生的高級思維能力、問題解決能力,促進學習的遷移。主題式教學法突破傳統教學只見科學世界的符號化的客觀知識的局限,實現科學世界的客觀知識與學生置身于其中的生活世界及個體知識的統一。恰當的主題能創設知識間的網絡連接,調動學習者的興趣,拓寬他們的專業知識面,促進學生的參與,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

?眼參考文獻?演

?眼1?演 Stroller?熏 F. L. & Stryker?熏 S. B. Content- Based In-struction for Foreign Language Classroom ?眼J?演. Foreign Language Annuals?熏 199?穴22?雪?押269-275.

?眼2?演戴慶寧,呂曄. CBI教學理念及其教學模式?眼J?演.國外外語教學,2004,?穴4?雪.

?眼3?演彭金定.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眼J?演.外語界,2002,?穴3?雪.

第9篇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信息技術課程;應用

信息技術課程作為高中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不斷豐富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的實踐能力,所以可以采取主題式教學模式,加強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有效性,進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一、主題式教學模式的應用原則

對主題式教學模式的合理應用,必須遵循以下原則:

1.主題設計新穎

由于每一位高中生都具有不同的性格特點,同時其邏輯思維能力和辯證思維能力也不相同,傳統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不能滿足高中生學習需求,會降低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所以應選擇主題式教學模式,根據學生的特點和思維能力,設計新穎、有趣的教學主題,同時盡量使主題內容貼近學生實際生活,以此提高學生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興趣。

2.主題設計立體化

開展主題式教學模式,必須合理設計教學主題,使主題設計更加立體化。教師在設計主題時,首先應明確教學目標,并且還要明確主題的內容、形式等因素,同時還要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結合學生的性格特點,對教學內容進行整體把控。

3.主體實施的沉浸性

在實施教學主題過程中,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應進行教學情境的創設,讓學生都能夠融入學習中來,可以在愉快的教學氛圍中,快速、有效地完成學習任務,以此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教學的興趣,提升信息技術的水平,因此主題實施的沉浸性原則,對高中信息技術教學具有重要作用。

二、主題式教學模式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的應用策略

1.明確主題教學目標

在設計教學主題過程中,教師首先應了解學生的性格特點,

以此為根據,確定教學目標,并將教學目標進行細化,將其分為情感教學目標、實踐教學目標以及理論教學目標三種,從而能夠更好地實現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目標;其次還要合理確定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難點和重點,并采取有效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使信息技術課程教學更加高效,進而提高學生學習的

效果。

例如,在學習“信息及其特征”這一課時,由于這一課時基本都是理論內容,所以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會感覺非常枯燥,所以教師采用了主題式教學模式,以此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教師為學生制訂教學目標,其中理論教學目標是讓學生能夠列舉生活中以及學習中的信息,并了解信息的特征;實踐教學目標是能夠提高學生歸納信息的能力;情感目標是讓學生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對我們生活的重要影響,并加強學生對信息技術學習的欲望;其次教師確定了教學中的重難點,在“信息及其特征”這一課中,對信息特征的認識是教學重點,關于信息含義是這一課的教學難點,這樣就會提高高中信息技術教學的有效性。

2.布置學習任務

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教師應為學生布置學習任務,并且設置問題任務情境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加教學活動。在設置問題任務情境時,教師應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確定總體學習任務,然后將總體學習任務分解成若干個小任務,并將其合理分配到每節課中,學生通過教師的正確引導,完成每一節課的小任務,進而完成總體學習任務。

例如,在《表格信息的加工與表達》這一課中,由于這一課主要分為三部分進行學習,所以教師首先為學生制訂了總體的學習任務,即學會表格數據處理、學會加工表格信息以及挖掘表格中信息;其次教師將這三部分教學目標,分別在三節課堂上進行了學習,并提出相應的問題,并根據問題,為學生布置了相應的任務,如如何打開文檔?選定文本一共有幾種方法?怎樣刪除字符等等,這樣學生帶著學習任務進行學習,會提高學習效率,同時當學生完成學習任務時,還會增加學生的成就感,促進學生學習的

興趣。

3.創建多元評價體系

教師還應創建多元評價體系,從不同的角度、不同方面對學生在主題教學中的表現進行客觀的評價,以此起到鼓勵學生的作用。在評價過程中,教師應注意評價得當,而且要有針對性地提出問題,避免挫傷學生的自信心。另外對于優秀的作品,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物質獎勵,同時也可以給予一定的精神獎勵,如在班級內展示優秀的作品,或當眾表揚表現好的學生等,從而鼓勵學生能夠不斷地完善自身的不足,提升自己的信息技術能力,進而實現全面發展。

總之,主題式教學模式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信息技術課程教學的效果,因此在主題式教學過程中,必須合理設計教學主題,明確教學目標,同時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及學習能力,結合教學目標,為學生合理布置任務,同時還要充分發揮多元評價體系的作用,以此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能力水平,為以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第10篇

一、教學設計要適應市場需求

裝飾藝術課程教學的過程中,要把握好當前社會中行業的發展形勢和具體需求,在結合相關需求的基礎上,對于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合理的調整,創新設計理念,讓課堂教學緊跟社會需求的發展。針對現階段一些過于陳舊的教學內容,要進行選擇性的處理,并重新設計。與時俱進的發展是保證裝飾藝術教學質量的關鍵,也是保障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必要條件。在教學內容的設計與選擇上,可以針對不同學生的具體學習情況,合理調整課程的重點,對于一些重要性不足的課程,可以采取縮減的方式,突出學以致用的教學理念。總而言之,教學過程如果脫離了市場和社會,那么教學也就失去了其本身的內在意義,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打造應用型復合人才的理念也就成了一紙空談。另外,教師在開展教學工作的過程中,也要培養學生的職業發展理念,讓學生了解裝飾藝術行業,并且認識到這個行業的基本職業特點,逐漸提髙學生的職業學習興趣,堅定學生的職業發展信念。

二、教學過程要劃分層次,引入合理競爭

層次性的教學理念的運用,可以更好地提高裝飾藝術課程教學工作的針對性。教師本身要積極扭轉觀念,將以往的教學理念進行創新,做好自身角色上的轉換。教師可以在教學過程中,通過引入一些具體的競爭理念,讓學生在分層次教學的過程中,逐漸適應外界環境的競爭,從而達到激勵學生自主進步的目的。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不同情況,將學生分為不同層級,并針對不同層級的學生采取針對性的教學策略。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對一些基礎較差的學生,增加理論和基礎教學內容,幫助他們夯實基礎;對一些基礎可以,但學習積極性不足的學生,教師則要給予學生足夠的自我探索的機會,引導學生提高學習自主性;對于一些學習成績較好,能力較強的學生,教師則可以多加入一些實踐性內容,并在適當的時候采取項目化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提前感受到裝飾藝術行業的具體崗位情況。層次化教學理念是近年來教學水平發展中的新方向和新思路,也是當前素質教育工作的一個有效思路。

三、合理協調理論教學與技能教學

理論教學和技能教學是裝飾藝術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兩個重要部分。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和設想的過程中,要對于二者進行合理的協調與搭配,這也是對教師自身教學能力的一項考驗。在進行教學設計與設想的過程中,教師要突出整個教學過程的實踐性,確立正確的教學目標。培養學生理論知識時,要關注對學生基礎藝術理論知識的培養,讓學生掌握相應的藝術設計原理、圖形設計構成、藝術觀察方法、美學理念等多方面的專業理論知識。通過理論教學,讓學生可以運用藝術、理性的眼光來進行設計,提高學生的整體審美能力和藝術創造能力。技能培養上則關注學生造型能力、設計軟件應用能力、工藝制作能力等方面的培養。在進行理論技能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對學生興趣愛好的引導,采取適合課堂教學需求的教學方式來進行教學工作。教師可以積極引入一些實戰教學,結合當堂課堂教學內容,把學生帶領到實際設計現場,讓學生熟悉現場的具體情況。

四、結語

總之,裝飾藝術相較其他專業教學來說,更加重視對學生實踐動手能力的培養,關注學生綜合能力的成長。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不斷發展,裝飾藝術也面臨更多的發展機遇。在新形勢下,教學工作的開展要放眼未來,積極適應巿場競爭環境新需求,不斷提高教學設計水平,力爭培養出更加優秀的專業裝飾藝術人才,為我國的社會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王垚 單位:牡丹江師范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

第11篇

關鍵詞:主題式教學 高中 信息技術課程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2117(2014)04-0159-01

1 主題式的教學模式的基本內涵

以主題為中心,圍繞著一定的教學內容而開展的,在學習的理論、系統的理論與教學的理論這三種理論的共同指導下,利用教學的主題為主要的紐帶,在其中的各個要素間的聯系、作用與協調下所進行的教學模式就是主題式的教學模式。

教師與學生一定要雙方面地進行發展與適應,這樣才能夠完善教學主體的心理結構。我們要在對學科的教學內容進行整合的基礎上,對教學的主題進行設計,設計出靈活的主題形式,選擇適當的主題方法與主題評價,同時還要選擇開放的主題活動,這樣才能夠使片面的知識結構被徹底地打破,從而能夠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建立一個動態的知識圖景,進而才能夠達到主題教學的目標。

2 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主題模式教學應用的重要性

現今我國高中生的思維概括性很強,同時其邏輯思維、理性思維都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高中生的這些特性就要求我們一定要在一種開放的、合作的與探究的環境中來建立自身的知識結構。信息技術教師在課堂中運用主題式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我國的高中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與價值觀。

在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一直以來都存在著一個問題,就是有限的教學資源與有限的教學設備。我國教育發展出現了區域不平衡的特點,造成了教學資源的分布也不夠平衡,特別是在我國經濟落后的地區,有限的教學資源是其存在的最重要的問題,同時對于信息技術課的安排也不夠合理,對于其教學資源的管理也不夠規范,這樣就會造成我國教學資源的緊缺。

在高中的信息技術課程中應用主題式的教學模式能夠有效地使各個地區間不平衡的現象有所縮小,同時還能夠對教學資源與教學設備實行規范化與科學化的管理。

3 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主題式教學的具體應用

3.1 要立體化地對教學的主題進行設計

完整而全面的教學主題包括橫向與縱向兩種形式。主題式的教學模式其內在的運行機制需要一個完整而全面的教學主題。我們要對教學的設計與教學的過程進行重點的關注。立體化的對教學的主題進行設計就是要在橫向的主題進行設計的時候,一定要對在縱向上合理開展的各個元素都進行關注,在開展主題活動的時候一定要使橫向上所運用的主題元素的要求有所體現。

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化的過程,因此我們一定要對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模式進行不斷的改進。

3.2 選擇新穎的主題

以主題為中心與紐帶而開展的教學就是主題式的教學,在這其中教學的主題是整個教學過程中的靈魂。對于主題的選擇我們所要注意的是其是否能夠起到統領全局的作用,同時還要注意它是否能夠使學生學習的欲望被激發出來。因此我們對于主題的選擇主要在于其能夠激發學生的潛能與學習的興趣。

我們在選擇主題時一定要依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來選擇與學生的生活相接近的的主題,要確保所選擇的主題能夠是學生們所了解并感興趣的,同時還要確保學生對所選擇的主題有一定的疑惑,這樣就能夠利用所選擇的主題對學生進行教學活動,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能夠有所提升。

教師要把所選擇的主題應用到教學的情境之中,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興趣與價值取向都得到充分的反應。

3.3 使學生能夠沉浸在教學的過程之中

在高中信息技術的課堂中,最主要的問題就是教師所選取的主題是否能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是當前的很多教師都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理論知識的教學,這樣就使得高中信息技術課堂的教學變得很乏味,就會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對于學習信息技術的積極性減弱,甚至厭倦了學習信息技術這門課程。因此我們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中應用主題式的教學就能夠充分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真正地成為信息技術課堂的主人,充分地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同時教師在課堂中充分地發揮一定的指導作用,再通過主題式的教學模式來使學生融入到其模擬的教學情境中,使學生都能夠沉浸在信息技術的教學過程之中。

使學生沉浸在信息技術的教學之中就一定要教師轉變其教學觀念,同時還要改變以往傳統的教學模式,在課堂上主動與學生進行溝通和交流,這樣才能夠使學生的知識結構得以建立,并且還能夠使學生的個性得到充分的發展。

4 總結

綜上所述,在高中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中采用主題式的教學模式能夠使我國高中生的信息素養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在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采用以統和性的、全面性的、探究性的、聯合性的主題式的教學模式,能夠為高中生提供一個模擬的情境,使學生在良好的課堂氛圍之中轉變其自身的學習方式,這樣能夠對學生進行信息素養的培養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從而為社會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信息技術人才。

(南京市六合區程橋高級中學,江蘇 南京 210000)

參考文獻:

第12篇

關鍵詞:研討式教學;哲學;高校

中D分類號:G642.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4107(2017)03-0004-03

研討式教學法是一種以學生的自主探究和師生之間的討論與交流為基本形式,強調師生之間的主體間性,突出學生主體性的發揮,重視學生綜合素質與能力的培養的教學方法。這一教學法在大學教學實踐中早已得到運用,但在大學哲學教學中卻較少運用或沒有受到重視。我國大學的哲學教學主要運用講解、講授的方法而忽視研討的運用,哲學教學變成了教師單方面的真理獨白和哲學宣講,從而偏離了教學的根本目的,致使哲學教學呈現機械化、知識化的線性傾向,未能顯現哲學的終極意義和實現哲學的真正使命。大學哲學教學忽視研討式教學法的根本原因在于哲學教學思想上的普遍困惑,即哲學研討式教學如何可能?本文試圖從理論與實踐兩個方面,即研討式教學的哲學意蘊和研討式教學法在“哲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來回答這一根本問題。

一、研討式教學的哲學意蘊

研討式教學創導學術自由,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意在通過師生雙方對真實問題的共同探究,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和創新意識。可見,研討式教學是與傳統的灌輸式教學完全相對的教學方式,它不僅注重師生雙方的互動性,更是突出強調學生主體性的發揮。與傳統教學方式相比,研討式教學具有如下深刻的哲學意蘊。

第一,研討式教學促進了個體自由的實現。自由是人的終極價值目標,是人存在的基本特點。教育以個體的自由發展、自我實現為宗旨。研討式教學提倡學生個體的自由選擇,以此保證人的個性發展。它能夠“最大限度激發學生自主選擇的意識,讓學生在進程中能動、自覺地進行判斷、自由決策和評價”[1];能夠在較大程度上使學生突破固定模式的約束,激發自我學習的熱情,從而實現學生在對哲學之“真、善、美”進行追問的學習實踐中的最大自由。

第二,研討式教學凸顯了哲學的主體間性思想。主體間性是指“主體間即‘主體―主體’關系中內在的性質”,“實際上是一種交互主體性”[2],即在交往過程中兩個或多個主體之間的相互理解和達成共識的性質。研討式教學是一種主體間性活動過程,它呈現出師生之間的雙向或多向交往特征。研討式教學實踐以主體間的交往為前提,創造了主體間的共在關系。研討式教學的主體是共在交往的“多主體”,而師生主體的交往構成了研討式教學實踐的前提和形式。

第三,研討式教學反映了哲學的批判性與創造性特征。批判性和創造性是哲學的重要特征。哲學是一種批判性的活動。哲學的批判性就在于哲學從不滿足于對現實的描述和解釋,而是必然包含對現實的質疑、反思和解構,以及對應然的構建,包含批判性的內容。哲學另一鮮明特質在于其內在固有的創造性。哲學的創造性表現為抽象的哲學概念的創造,刨根問底的哲學方法的獨創,以及實踐的生活世界的創造。研討式教學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為目的,是一個學生“自我選擇、自我決策,親身經歷社會實踐,并不斷質疑、審視和批判的過程”。它為學生提供一個學習的實踐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種學習實踐活動,從而塑造品格,體現自我價值,實現人的創造性本質。

二、研討式教學在“哲學”中的應用

研討式教學過程離不開研究和討論,而作為一門價值性和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哲學恰恰注重問題的研究和探討。因此,“哲學”課程教學離不開研討。廣東海洋大學自2010年始設置了創新實驗班,實行“小班化”教學,這為研討式教學的開展創造了有利條件。筆者有幸承擔了人文創新實驗班“哲學”課程的教學任務,并堅持在“哲學”課程教學中開展了研討式教學的應用探索,具體實踐步驟如下。

(一)選取研討主題

研討題目的選擇是研討式教學成功與否的關鍵。在所授課程體系范圍內,題目可以由教師給出,也可以由學生自己擬定。一般來說,研討主題的選定應遵循以下原則:1.探究性。所選主題應難易適度,并具有一定的探究余地,能夠為學生提供思考與討論的空間。2.開放性。所選主題的內容是開放的,其結論可以是非確定性的。3.綜合性。主題的選定應注意強調學科和專業的交叉與融合。

針對人文創新實驗班面向大一新生以及整合各人文專業的特點和現狀,在“哲學”研討式教學實踐中,筆者指導學生確立了若干與學生自身密切相關的理論和現實相結合的研討主題,如:“我是誰”“我從哪里來”“人生有什么意義”“什么是人性”“理想與現實”“愛情與婚姻”等等。這些開放性的哲學主題極具探究性,貼近學生實際,能夠激發學生對人生的反思,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應然關系的思考。

(二)設計研討內容

筆者根據實際情況將班級分成8個左右的小組,每小組2―3人。各小組圍繞著人生、自然、社會、精神等領域的根本的、重大的哲學問題,確定研討主題,小組共同設計研討內容。小組學生圍繞選定的主題,廣泛閱讀書籍,查找文獻,收集信息。在此過程中,筆者會適時給予指導,給學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參考資料,介紹一些查找文獻的基本途徑,并鼓勵學生盡量按照自己的想法開展研究。具體任務為:搜集材料、撰寫主題報告、制作PPT、確定主題報告人(1―2人)。研討內容的設計需要較長時間,故需提前兩周以上將任務分配至各小組,讓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在此過程中,筆者與學生保持溝通,給予學生適當的指導和幫助,及時解決可能出現的問題。

研討內容的設計是一個小組學生通過合作性探究來創造意義的過程,其目的在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與精神。在主題設計過程中,小組中不同成員可以有對同一問題的相同或不同的理解,但都應當認真對待其他成員對某一問題所表達的不同觀點和做出的不同解釋。每個人的意見都是應當被聽取的、有效的,所有成員都要允許自由發言和不同意見,要尊重少數人的觀點。

(三)小組主題報告

在選定研討主題、設計研討內容的基礎上,一堂課安排1個小組進行主題報告,匯報時間控制在20分鐘。每小組選派1―2名代表發言,他們闡述本小組論題的主要觀點,小組其他成員對報告做出補充、完善或評議。

為了使學生明確如何進行主題報告,在課程教學之初,筆者會做一次必要和適當的報告示范。即以一個主題作為案例介紹自己分析問題和形成觀點的過程,如何分析爭議性問題,如何提出假設性或猜想性問題等。同時,還會向W生提出一些主題報告的具體要求,比如: 報告人要簡要介紹本小組的基本情況、成員分工、主題設計的過程等;報告發言必須有明確的觀點,而且要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據;PPT制作要清晰明了,形式多樣,反映主題的基本觀點;主題報告要列出參考文獻;小組所有成員都要參與到主題報告中來;等等。

(四)課堂交流討論

小組在主題匯報后,接受全班其他學生的提問與質疑,由此而展開課堂交流討論,時間控制在20分鐘。課堂交流討論通常采用兩種形式:一是質詢式討論,二是辯論式交流。質詢式討論是指小組之外的學生,就該小組的主題報告提出質疑或詢問并要求小組成員答復的討論活動。辯論式交流是指圍繞小組主題報告,出現兩種截然相反的觀點的對立,全班學生對各自支持的觀點進行辯護,并對對立觀點展開反駁的交流活動。在辯論式交流過程中,學生自然形成針鋒相對的兩大陣營,兩大陣營圍繞主題報告展開辯論,教師加以適當引導,最終達到教學目的。通過討論和辯論,學生們對研討的主題和內容有了更為全面、客觀和理性的理解與把握。以“人性是什么”的主題為例,通過課堂討論和辯論,在對“人性是永恒不變的還是不斷變化的”“人性是平等的還是差異的”“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屬性”等問題的追問、討論和辯論中,不斷深化對人性主題的認識,共同確認追問人性的哲學意義,這就是一次反思哲學的課堂實踐活動。

為了使課堂交流討論順利而有效地開展,筆者會充分做好準備以應對課堂討論交流時可能出現的復雜情況,如及時化解討論或辯論時可能出現的冷場,為課堂討論交流把握方向,并根據現場情況,靈活機動,見機行事。在課堂討論時,會認真傾聽每一位學生的發言,并適時地給予鼓勵與點評。同時還要求學生在討論和為自己觀點進行辯護時,要做到就事論理,據理力爭,以理服人;在質疑和反駁對方觀點時,要有理有節,具有邏輯思辨力量。小組成員要詳細記錄課堂交流討論的情況,充分吸收交流討論的思想內容,最終形成小組主題研討論文。

(五)教師點評總結

課堂討論交流結束后,筆者會對整個研討課做出點評和總結。首先是對小組主題報告和課堂討論交流中學生們的表現進行點評,時間控制在5分鐘。點評內容包括小組主題報告的內容、小組PPT的制作情況、小組分工協作情況、語言表達和邏輯思維、學生參與討論交流的表現等情況,從形式到內容、從課外準備到課堂表現、從演講者到參與者,做出全面評價。充分肯定學生們良好的表現,及時指出不足或不當之處,并進行補充、引導和完善。其次是對小組學生主題研討成績做出評定。學生研討成績評定的依據包括主題報告的撰寫質量、PPT制作質量、小組合作情況、演講情況、組織和參與討論交流情況等。成績評定以民主方式進行,由授課教師和6名學生代表組成的7人成績評定小組現場給主題研討小組成員評定成績,盡量確保評成績評定客觀、公正、有信服力,避免了教師單方面進行成績評定而可能出現的主觀武斷,保證了學生持續參與研討的積極性。最后是做主題研討式教學的總結。小組主題研討結束后,筆者要求小組學生根據切身體會寫出個人學習報告,總結自己在主題研討中的收獲、存在的問題以及對主題研討式教學的意見和建議,筆者再匯總小組成員的個人總結,撰寫出針對該小組的主題研討教學的總結報告,經過不斷積累,逐步完善基于“哲學”課堂的研討式教學模式。

三、“哲學”研討式教學的實施成效

筆者在“雙百工程”人文創新實驗班“哲學”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堅持運用研討式教學法,已進行了6年的嘗試探索和改進完善。從實施的實際情況來看,學生對“哲學”研討式教學效果的評價整體上要遠高于一般常規教學方法的評價,“哲學”課程學生評教均為優秀,評教得分最高達97分,研討式教學法深受學生歡迎。6年來,研討式教學法在“哲學”課程教學中的應用取得了顯著成效,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哲學”研討式教學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獨立性。哲學問題沒有現成答案,學生必須獨立思考與探索。哲學研討任務的完成需要學生獨立閱讀文本和查找材料,認真準備課堂發言,廣泛參與課堂討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獨立完成學習報告。在查閱中發現問題,在批判中反思問題,在辯論中明晰問題。通過“哲學”研討式教學的訓練,學生普遍感到自己的知識面得以顯著拓展,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調動,學習熱情得到最大程度的激發,獨立思考的能力得以顯著提高,自主學習的意識和能力得以明顯提升。

第二,“哲學”研討式教學培養了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意識。培養和鍛煉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是“哲學”課程教學的重要目標。“哲學”研討式教學培養了學生主動和獨立學習、團結合作研究的能力,這無疑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創新思維,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研究意識。經過“哲學”研討式教學的訓練,學生逐漸開始調整學習方式、轉變學習理念,初步明確如何提出問題和分析問題,初步掌握分析和解決問題的科學方法。在“哲學”研討式教學活動中,筆者會為學生講授選擇研討主題的程序和技巧、文獻檢索和利用的方法和途徑、研討方法的設計和報告撰寫的模式等內容,這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研究意識,部分學生也較早嘗試并開始了創造性的研究工作。在近兩屆人文創新實驗班學生中,大多數學生主持或參與過大學生創新訓練計劃項目、大學生科技創新培育項目等課題的研究,或參加創新創業大賽等競賽活動并獲得省級或校級獎勵。

第三,“哲學”研討式教學提升了學生的人格修養和精神境界。提升學生的人格修養和精神境界是哲學教育的重要使命,“哲學”研討式教學充分踐行了這一使命。“哲學”研討式教學的主要方式是學生分小組完成主題研討,小組成員共同參與、協作完成主題研討,這一過程培養了學生的團隊意識與合作精神。在哲學課堂上,教師、學生都是教學的主體,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平等地研討和交流,每個人都有自由表達的機會,每個學生都要求認真傾聽和大膽發言。這樣的教學模式使學生克服了對傳統灌輸式教學的逆反心理,縮短了師生之間的心理距離,促進了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思想、情感交流和相互之間的理解和溝通,形成了融洽與和諧的師生關系和同學關系,培育了學生的平等自由觀念和探索真理的信念,增加了學生對復雜問題的關心和容忍度,培養了學生專心而有禮貌地傾聽的習慣以及尊重、包容和理解他人的品質,涵養了學生的人格,提升了學生的精神境界。

總之,“哲學”研討式教學法的運用產生了積極的效果,明顯提高了哲學課程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充分體現了研討式教學的哲學意蘊,真正做到了以哲學的方式教授哲學。實踐證明,“哲學”研討式教學法受到了學生的普遍歡迎,絕大多數學生都認同在哲學學習過程中引入研討式教學法,都感到自身的綜合素質和能力得到了有效的鍛煉和提升。然而,仍有部分學生表示難以很快地適應這種新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大膽而準確地表達自己的觀點還存在較大難度,也不太愿意花費很多的時間去進行深入研討。可見,“哲學”研討式教學實踐中還存在一些需要深入探討和解決的問題,如:如何盡快使大一新生完成由被動學習到主動學習的學習模式的轉變,如何將研討式教學法運用到大班教學實踐中,如何找到一種科學合理的研討式教學的評價方法,等等。這些問題的解決是進一步完善研討式教學法、提升研討式教學的應用性和實效性的關鍵。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伊宁市| 鹤壁市| 资源县| 保定市| 民乐县| 庆安县| 长寿区| 乌海市| 扎鲁特旗| 鄄城县| 临朐县| 铅山县| 昌邑市| 寻乌县| 舒城县| 常山县| 新巴尔虎右旗| 克拉玛依市| 江都市| 苏尼特左旗| 乌兰察布市| 托克逊县| 洛浦县| 五指山市| 孟州市| 固镇县| 廊坊市| 合阳县| 怀宁县| 临洮县| 淅川县| 馆陶县| 堆龙德庆县| 青河县| 常山县| 攀枝花市| 白河县| 方城县| 八宿县| 厦门市| 龙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