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3-01-15 07:07:2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心理障礙分析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培養集體主義,克服自私心理。
自私心理,指的是言行舉止只考慮自己本人的利益,只以自己的喜好為出發點,而沒有從社會大局和集體利益著想。這類學生中,有些能立志升學深造,希望干一番攀登科學高峰的事業,他們自探能力和自學精神很強,能尊師守紀,勤學苦練,但因經常埋頭學習,往往集體觀念比較薄弱,甚至于對集體工作漠不關心,只為個人的前途、個人的利益著想。
對于這類學生,既要發揮其學習上的積極性,更要抓住尊師守紀聽從教導的特點,培養他們的集體主義精神,使他們能以其優秀的思想品德和學習成績去影響和帶動其他同學,成為關心集體和關心他人的帶頭人,達到既幫助別人又改造自己的目的。為此,我首先在全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使他們認識到集體主義是社會成員之間以及個人和集體、個人和國家關系的基本特征,是人們相互關系、人們對待集體、對待國家的基本行為準則,具有良好集體主義精神的學生,一切言行應以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作為出發點和歸宿點,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相結合。然后我根據他們的特長和意愿,分配適當的工作,讓他們管人,同時受人管,讓他們去處理集體中的人際關系。以逐步培養社會主義責任感,把“自我”融入集體的“大我”之中。小李是班團支部書記,學習成績優良,處事公道,在同學中有影響,班干部愿意傾聽他的意見,但他的思想顧慮較多,不敢與不良現象作斗爭,對一些違紀事件未能大膽制止,事后亦不敢如實反映。我便注意指導他的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布置任務,及時檢查;有了點滴成績,表揚他;出了問題,我為他承擔責任。于是他主動大膽工作,不僅惜時、刻苦拼搏、成績優秀,而且處處關心集體,為建設“團結、友愛、求實、進取”的班集體出點子,還組織團員開展活動,積極協助班主任做后進生的思想工作,把自己的一言一行與班集體榮譽聯系在一起,在他的影響下,全體班團干通力協作,全班同學共同拼搏,在學校舉辦的田徑運動會和藝術節上,大家齊心協力、勇于進取,敢于與強手比高低,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上學期末,該班團支部被評為三水市“先進團支部”,該班被評為年度學?!拔拿鳂吮唷?。小李同學自己也被評為“優秀團干部”。
二、激發學習熱情,克服保守心理。
保守心理,指的是希望維持現狀,不求上進的心理狀態,這類學生仍能尊師守紀,學習成績較好,但缺乏競爭心理,滿足于現狀,學習不肯花大力氣,抱有“完成任務”的觀點,只求“平安畢業”。
對這類學生,應采用以鼓勵和激發教育為主的方法,要堅持以轉變觀念為主的正面教育,要用“三個面向”、“四有”思想和實例開拓他們的視野,尤其是要依據形成其觀念的心理因素,揚長避短,做細致的啟迪工作,學習上不降低要求,在要求他們同尖子一類學生解同樣的綜合題的同時,也盡量為他們創造顯露自己才華的機會,堂上提問時注意照顧他們,將問題設計得稍淺些,使這類學生達到“跳一跳,終于摘到了桃子”的目的和感受。這對于安于現狀的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無疑是一個很大的調動。另外,注意及時表揚。心理學表明,每個人都愿意聽到別人稱贊自己。有位姓林的男同學,頭腦靈活,但數學成績一般,進入高二學習數學勁頭仍不足,一心只求畢業就可以了。有一次測驗,這位同學數學得了65分,雖然在全班同學中屬于中等的成績,但比過去已有了進步。因此,我抓住這一機會,在課堂上表揚了他,并在個別談心時對他的進步,近期的投入給予充分的肯定,從此他學習數學的熱情高了,經常鉆研數學題,不懂的主動去找我弄個明白。于是我又特意贈他一本《高考數學解題方法》,經過一段時間的勤學鉆研,結果成績大有提高,中段考試躍上85分,并且成績一直維持至今,處于尖子生的行列。我知道,他是受到表揚而激發好學熱情所取得的成績??梢姡處熌茉诮虒W中充分利用表揚肯定學生作出的努力,將對學生的進步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而一旦當他們看到自身的能力,就必然會增強競爭意識,使自己的才能得到以充分發揮
三、樹立學習自信心,克服自卑心理。
自卑心理,這里所指的,并不是性格的一般特點,而是過度的怯懦和自卑。例如,怕在別人面前言談、做事總認為別人會恥笑他;自我感覺在一切方面都不如別人,毫無自信心。上述表現容易發生在智力水平較低的學生身上,因為他們無法解決學習中的困難,失敗的情緒體驗較多,加之聽到的更多是訓斥和嘲諷,更使他們與周圍的人關系淡漠。
對于這類學生絕不應拋棄他們,而是要給予他們更多的愛心,這種愛心包括兩個方面,一是引導他們正確對待自己,擺脫自卑的陰影,找回自信。記得有位美國詩人曾經講過:“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訣?!比粢粋€人喪失了自信心,缺乏內在的動力是不可能積極進取的,要發掘他們的閃光點,鼓勵他們向愛迪生、陳景潤、張海迪等人物的事跡學習,排除心理障礙,放下精神包袱,直起腰來,抬起頭來向前走。二是要在學習中“拉”他們一把,耐心為他們補習基礎知識,指導他們解題,按教學大綱和教材的最基本要求給他們布置作業,另外,把基礎好的同學找來,向他們說明我今后的做法,要求他們配合搞好班集體,然后把基礎差的同學分配和成績好的同學共桌,以方便幫助鼓勵基礎差的同學。再者,教學中注意分層次講授,設計不同檔次的問題,使他們從“不懂”轉變為“開始懂”,然后再逐步提高要求,并有意識地選一些題對他們提高,或巡視堂上練習時發現他們做對,就讓他們在黑板上版書演示,使他們也有表現自己的機會,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消除了他們的焦慮和自卑的心理障礙,增強了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他們的學習成績有明顯提高。
以上是筆者多年教學實踐中所得一點體會,在教學教育中取得一定成績,今后還將繼續努力,不斷探索新經驗,爭取更大的成績。
主要參考文獻:
1、《心理學》華南師大教育心理學教研究編寫小組編1983年
消除初中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開題報告范文 由景縣安陵中學馬英申報的課題《消除初中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經衡水市教育科學規劃領導小組批準,被立項為衡水市教育科學研究十一五規劃第二批課題,屬基礎教育研究領域的課題,課題批準號:0904179。
我校在全縣農村初級中學里是條件比較差的,學困生在我校占有較大的比例,學生流失率較高,學生的學習興趣不濃,學習習慣差,嚴重制約著學校的發展,因此消除初中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研究尤為重要。
一、選題的背景、意義和價值 課題研究的背景
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國際競爭日益激烈,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就必須培養高素質的勞動者和數以萬計的專業人才。然而,當前農村中學普遍存在的學困生,已成為制約農村初中教學質量全面提高的瓶頸.對于這些學生,如果教育合理,引導妥當,是完全可以消除它們的學習心理障礙的,從而激發他們的潛能,使他們成為社會的精英。消除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提高教育合格率,是我們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所面臨的重大課題。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意義
教育是一項直面生命和提高生命價值的事業。學生正處在生命健康成長的關鍵時期,
這一階段的教育影響,將遠遠超出本階段而延續到終身。
本課題在探索和實踐的過程中,分析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癥結,有利于構建新的
教育理論,樹立正確的教育價值觀、教育對象觀。通過此項研究,重建教師與學困生之間的關系,讓學困生體驗成功,找回自尊,推進學校教育的整體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應用價值
本課題立足于應用探索,立足于全面實踐。有較強的可操作性,預期取得成果易于推廣,而且能突破學困生教育的瓶頸,讓每個學困生都找回健全的人格和心理,有較強的現實意義。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出一些在理論指導下具有實踐意義的,能消除學困生心理障礙的,行之有效的策略、措施,這對于農村中學來說還是有一定的實踐價值的。
(四)省內外同類問題的研究現狀
在我國,將學困生作為專門的教育研究對象始于80年代初。十多年來,在《教育研究》《心理學報》等專業雜志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和研究報告,并公開出版了近十部有關的專著。雖然在學困生心理障礙方面已有好多研究,但這些研究還存在一些問題。一方面是,對國外有關理論和做法的移植較多,結合我國國情不夠。另一方面是,研究方法以調查和經驗總結法為主,方法和手段比較落后。再有,對學困生教育干預的實驗以個案研究為主,在正常的班級教學中滲透學困生教育的研究還很少。
(五)本課題的創新程度
1、課堂教學中滲透學困生轉化的研究。
2、運用現代教育學、心理學來分析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
3、把緩解、消除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和教師的課堂教學緊密結合。
二、研究內容、目標、思路
(一)研究內容1、主要研究導致學困生學生心理障礙的家庭、社會、學校因素,并
建立不同學科、不同年級的個案研究檔案。 2、研究分析學困生的行為習慣特點,具體針對課堂教學中如何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來研究課堂教學中的轉化措施。
3、學校、社會和家長如何形成合力,研究三者在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中的動態關系。
4、如何開展有效的課外輔導,來消除學困生的學習心理障礙。
(二)研究目標,圍繞教育的培養目標,矯正學困生的學習心理失衡和行為偏差,清除或減輕學困生身上存在的學習心理障礙,重塑他們健全的人格。使盡可能多的學生適應初中的課堂教學,從而達到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的目的。
(三) 研究思路 1、研究視角 ,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形成對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新認識,探索這類學生學習心理的特殊性規律,幫助他們找回善于學習、樂于學習的良好心態。具體任務是,a、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現狀的調查。b、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形成原因的分析。c、消除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的對策研究。
2、研究方法 a、調查研究法:采用開放式調查、問卷調查、訪談調查法,觀察、測試等手段,有
計劃、有目的地了解學困生的心理障礙,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
b、分析法:分析各種情況,找出其中的規律,上升到理論,對癥下藥,充分調動學
困生參與教育教學活動的積極性。
c、測試法:通過小測驗了解學困生的發展情況,檢查轉化成果。
d、經驗總結法:依照事實,研究教育現象和經驗,使從中得到的認識、體會,上升
為教育理論和理性的教育觀念。
我們將在每一階段都寫出實驗計劃和實驗報告,記錄每一階段的實驗成果。
三、研究基礎
近幾年,我們學校對學困生的心理障礙較為關注,也進行了一些研究,積累了一點經
驗,使一部分學生得到了長足的發展,這為課題的研究打下了基礎。
課題負責人馬英,有較強的業務能力和較高的研究能力,有多年的班主任工作經驗,
2007年被評為衡水市優秀教師;2008年被評為衡水市優秀班主任。被聘為衡水市初中數學學科教研核心組成員。曾參與課題數學教學與多媒體技術的整合的研究。
課題組主要成員吳鐵新在全國教師語言文字基本功大賽中獲得一等獎。在省級以上刊
物上多次發表有關教育、教學的論文。
四、完成課題研究的保證條件
學校領導對此課題非常重視,課題組成員敬業精神強,科研水平相對較高,對本課題有自
己的見解,并有一定的寫作能力。其成員中有主管教學的副校長張秀良、教導處主任吳鐵新、有經驗豐富的教研組長馬英、徐紅旗,并且文理學科老師兼備,中、高級職稱都有,課題組成員四十歲左右,均是學校的教學骨干,有能力承擔課題的研究任務。 學校有互聯網、圖書室、閱覽室等可用資源;并有一定的經費做支持;學校將盡最大
努力為課題研究提供各種便利條件,給予充分的時間保障,確保如期完成任務。
五、學困生的界定
學困生是指智力正常但由于某種(些)學習心理、學習方法、習慣等缺陷造成學習困難的學生。具體表現為學習行為不當,學業成績不良。學困生在農村初中存在相當大的比例,嚴重制約著教學質量的全面提高。
六、實施方案
(一)、研究對象
在2009學年,各年級學業成績比較差的學生中,每班隨機抽取2名單科、3名全科學困生作為個案研究對象。
(二)、研究目的與重點
目的:對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實施干預,促使他們變被動學為主動學,變厭學為好學,變苦學為樂學,從而整體提高學困生的學習水平。
研究重點:
1.診斷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及其產生的原因。
2.根據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尋求有效教育干預對策,促進學困生的轉化。
(三)、研究的步驟、內容與方法
第一階段:課題準備階段(2009年12月2010年3月)
a、提出課題,成立中心課題組。
b、以期末考試的學習成績為準,篩選出尾端學生,采用隨機抽取的方法,每班確定5名學生作為研究對象。詳細、準確、全面收集學困生的個案資料,用測試法、分析法、調查研究法對學困生個體進行現狀評定,建立學困生個人檔案。
c、對研究對象實施跟蹤觀察,做好學困生個體觀察筆記。
d、組織課題組教師認真學習課題研究知識和有關理論知識,積極參加課題培訓。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10年3月2011年3月) a、整理分析資料,在初步掌握學困生個體學習心理障礙的基礎上,歸納總結出學困
生一般學習心理障礙。
b、運用各種方式來探究學困生常見學習心理障礙的形成原因,收集整理資料,積極撰寫研究計劃。
c、探求出學困生常見學習心理障礙疏導和轉化的途徑策略及有效方法。制定學困生轉化培養計劃。
d、整理研究資料,撰寫教學個案和教學論文。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11年3月2011年12月)
a、對學困生的學習心理、行為和學習效果進行階段性檢測與評估。對本課題研究的整個過程進行反思,總結出課題的得與失。
b、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形成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研究報告。
c、編輯農村中學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清除研究的教學個案集和論文集。
(四)、研究預期成果
1.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分析研究報告。
2.學困生學習心理障礙干預策略。
3.個案研究報告。
(五)、研究組織管理與措施
1.學校成立課題研究領導小組,組長由馬英擔任,課題研究的主研人員為學科教研組長和班主任,參研人員為有關班級的任課教師。
2.轉變教育觀念,深化對學困生的認識,平等對待每一位學生,發揮學生自我反思與教育主體功能。
3.堅持課題研究的基本方向,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基本原則,從實踐中來,到實踐中去,有效探索學困生學習心理障成因與對策,將課題研究過程落到實處。
4.強化行動反思研究工作,定期召開專題研究會議,及時解決研究過程中存在的困難或問題,將課題研究工作推向深入。
5.增強成果意識,及時總結交流研究心得,物化研究成果。做好階段性成果的驗證與推廣運用工作。 研究時間:兩年 。
資料(主要參考文獻): 1、賴小林,《廣東省汕頭市學習困難兒童生理心理調查研究[J]》,心理探究,2002
2、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所課題組《學習困難學生教育對策探索》,北京語文出版社,1995
3、李正洪、徐學俊主編:《中小學生偏常心理與行為輔導》,武漢出版社,2000
4、《如何幫助學習困難的孩子》,鄭信雄著,九洲圖書出版社
5、《中小學心理素質教育的探索》,沃建中主編,科學出版社
[論文摘要]大學生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是取得成功所必備的素質之一。但是當代大學生的心理世界卻令人擔憂。本文分析了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除了家庭教育方式外,還有現今應試教育的影響。提出了預防和矯治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途徑和方法。
社會學家曾說,良好的心理素質將是未來青年取得成功應必備的要素之一。大學生作為青年優秀群體的代表,他們的心理素質直接關系到未來中國的改革和發展。然而,當代大學生的心理世界卻令人擔憂。
一、當代大學生心理世界的現狀
心理素質百指人的意志力、情緒、情感、自我意識、社會交往與適應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品質。判斷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通常有以下幾個標準:一是要具有正常的認識能力,能夠客觀地反映外界事物,能進行正確的判斷的推理;二是要有穩定樂觀的情緒和積極健康的情感;三是要有正常的行為反應和良好的意志品質,有較強的耐挫折能力;四是要有正確的交往能力,能與周圍的人友好相處,能保持良好的人際關系;五是要有一個正確的自我觀念,能實事求是地進行自我評價,保持適度的自尊與自信。在當代社會中,完全心理健康的人很少,每個人或多或少都面臨著一些心理上的困擾,若不注意排除,就可能形成心理障礙,進而有可能發展成為心理疾病。目前,大學生的心理世界并不完全美妙,他們或多或少存在心理障礙已是一個普遍現象。一項以全國12.6萬多大學生為對象的調查顯示:20.23%的學生有明顯的心理間題。南開大學工處曾連續兩次對人學的新生進行全面的心理測查,結果表明,約有四分之一的學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據權威部門統計,因各種心理障礙引起心理疾病而休退學的大學生人數已經占總休、退學人數的比例近50 %。我國高?!吧倌臧唷睂W員中,約有1/3的學生因各種心理障礙不能完成學業而被淘汰。在石家莊某高校,近幾年休、退學的30幾名學生中,48.65%是由于患某種心理疾病。隨著社會變革和獨生子女的大批涌人高校,近幾年來,大學生患有心理障礙的人數在呈上升趨勢,這不得不引起高校管理者的高度重視。
二、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影響當代大學生心理發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北京醫科大學的一項心理調查顯示:家庭結構、家庭成員的關系、家庭在整個社會環境中的作用、父母的教育方式和家庭環境的因素心及學校教育模式,與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形成有密切的關系。
(一)父母不適當的教育方式是造成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始作傭者
當代大學生大多為獨生子女,從小嬌生慣養,父母對他們經濟上無私奉獻,智力上高度重視,但卻很少關心他們的心理世界。據調查,我國城市家庭獨生子女每天平均勞動時間只有11. 32min,不及美國孩子的1/6,而家庭學習時間平均超過3小時,近乎美國孩子的5倍。在家長對孩子生活上矯寵放縱與教育的嚴厲要求下,孩子的學業有可能很出色。但如果他們一離開父母,自身的那種依賴性、以自我為中心等偏執型心理就暴露無遺,無法獨立面對外面的世界。再加上有些父母對子女有懲罰、歸罪羞辱等不良的養育方式和行為,很容易使子女產生自卑感、無助感和不安全感,使他們在社會交往中害怕失敗的被拒絕。同時表現出較強的逆反心理,對周圍容易產生對立情緒,容易記仇報復。這些子女將來很有可能成為發生心理障礙的高危人群??梢哉f,大學生心理障礙是家庭教育的失誤后遺癥。 (二)家庭環境是導致當代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危險因素
北京醫科大學曾對某一重點理工大學全體一年級2205名新入學的學生進行調查,調查結果表明:父母關系不和睦的家庭子女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5.56%。是和睦家庭的2.5倍;單親家庭人格障礙的患病率為11.76%,為雙親家庭的5.9倍。
父母關系不和睦或父母離婚會使女子有殘缺感,容易導致敏感多疑、自卑、敵意、偏執、焦慮,很難與環境建立有意義的聯系,因此,易于發生心理障礙。家庭收人過低,也可能使女子缺乏良好的成長環境,影響到父母的養育方式,從而成為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危險因素。
三、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預防與矯治
相關專家指出,大學生如不盡快擺脫心理障礙,不僅會妨礙其學業的順利完成,而且還會發展成為心理疾病,嚴重者導致神經失調、精神分裂。這樣,我們辛辛苦苦培養出來的大學生,不僅無法適應未來國家建設的要求,恐怕在社會上爭取生存和發展的權力都會消失。預防和矯治大學生心理障礙,是當前高校乃至社會都應高度重視的一項艱巨而重要的任務。現階段我們應從以下幾方面人手來預防和矯治:
(一)大力開展心理咨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咨詢是指來訪者與咨詢員之間就來訪者提出的心理問題進行一種磋商行為。大學生心理障礙多數是成長過程中的問題,通過相應的心理咨詢和治療完全可以得到改善和矯正。
大學生心理障礙通過心理咨詢得到改善和矯正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高校應加強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讓大學生掌握心理健康的方法和技巧,從根本上預防心理障礙的產生。
(二)倡導正確的家庭教育方式,創造溫馨的家庭環境
父母要克服不正確的養育方式,盡其所能的為孩子創造溫馨、良好的家庭環境;同時應重點培養獨生子女的獨立性,矯正不良的行為習慣,促進他們在成長過程中的心理世界的健康發展,從源頭消除大學生心理障礙的隱患。鑒于父母關系不和睦、單親家庭對孩子心理發展有消極影響,父母、教師和有關社會工作者應關心不和睦家庭和父母離層的家庭的青少年,為他們提供足夠的心理支持和社會關愛。
[論文關鍵詞]心理障礙;授課質量
在體育教學中,常有部分學生或因完不成諸如雙杠、單杠等課目中較為復雜的動作,或因在考核時出現動作失誤而造成情緒緊張,此類情況的嚴重者,甚至會導致手出汗、臉發白、腳發抖,說不出話。究其原因,前者屬于心理素質太差,而后者則屬于心理障礙所致。多年來,我對學生在體育課中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及其消除的辦法進行了一些探討,頗有效果,促進了教學質量的提高。
就心理學來講,心理障礙有多種表現形式,但本文提到的心理障礙是指學生在體育課中產生的恐懼心理、緊張情緒以及由此而起的自信心不足、害羞等。根據體育心理學分析,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很多,如身體狀態、個人性格、環境、天氣等,都會對心理產生影響。如有的運動員雖然平時訓練時表現出的水平很高,但在比賽中卻發揮失常,不能象平時一樣準確地完成動作,此類典型事例不勝枚舉。凡是起消極作用的心理狀態就是心理障礙。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也會在各種條件下產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礙。
1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
1.1較差的心理素質。有些學生由于平時鍛煉的不足而導致身體素質較差,常常懷疑自己完成動作的能力,缺乏或失去自信心。因此,當他面對器械時就會產生恐俱、緊張,造成心理障礙。
1.2情緒緊張。在體育活動中,特別是做器械動作時,要有適度的緊張和精力的集中,否則過度的放松,容易產生外傷。但有些學生卻緊張得過度,這樣會使肌肉用力失調,神經系統反應遲緩,表現為動作變形、失常。如在做雙杠練習時,先做的輔助練習(支撐前后擺動)還正常。但面對完整練習或在教師關注的時候,就過度緊張,產生上不去杠、擺動浪的幅度不大或節奏不好、下法分腳、身體失去控制等現象。
1.3情緒不穩定。情緒的穩定性極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擾和影響。體育課在室外進行,而且動作練習時要輪流練習,前面的練習者做動作失敗,尤其是身體素質好的學生動作失敗,會對后面或身體素質稍差一些的學生造成心理壓力。如果教師動作失敗或不順利,更會使學生情緒不穩定,導致動作練習時信心不足而失敗,這種現象有時會造成連鎖反應。
1.4課堂氣氛。課堂氣氛對學生練習的效果影響很大,輕快、活躍的氣氛可減輕學生的緊張情緒,有利于疲勞的快速消除,提高學生練習的積極性和自覺性。相反,如果課間氣氛沉悶,就會使學生感到心理壓抑,對動作的練習會有厭煩心理,從而產生很大的心理障礙。
1.5恐懼的心理遺留。是指在新動作練習時產生,而在復習中也會存在的恐懼心理遺留。如上次發生過失敗動作,那么下次課中就會有“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的感覺,對這個動作的練習產生消極的影響,再做這個動作時就害怕、哆嗦、肌肉用力失調。
1.6性格的差異。根據個體心理活動的傾向不同,可把性格分為外向型和內向型。外向型的人對外部世界表現為關心、有興趣、開朗、活潑、對周圍事物容易適應;內向型的人不愿生頭露面、沉靜、孤僻、對周圍環境不易適應。在體育課上表現為內向型較外向型的人易產生心理障礙。
2如何幫助學生消除心理障礙
2.1對癥下藥,有的放矢。教師要在課上或課下與學生增加接觸,與其交談,了解他們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做針對性的幫助和說服教育,做到對癥下藥,有的放矢,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思想工作。
2.2提高示范講解能力。示范講解是體育教學中一種最重要的方法,它能啟發學生的學習自覺性,使學生建立起正確的動作概念,正確規范的示范講解要求教師講解的語言要通俗易懂、·簡單精煉、生動形象,示范的動作要規范、標準到位、輕松、優美,應邊示范,邊講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緩解學生可能產生的緊張情緒或恐懼心理,促使學生積極思維,并提高其動作練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使學生產生一種躍躍欲試的感覺。另外,在示范講解過程中,對動作關鍵和難點要重點示范和講解,讓學生有心理準備,練習時減少失誤。如果教師的講解示范不夠通俗易懂,簡易精煉,示范帶有驚險性等,就會對學生產生不良影響。因此,教師要提高講解能力,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2.3針對學生的恐·俱。心理,加強對學的思想工作。鼓勵學生提高自信心.使學生懂得,只要勇敢去努力,都能完成動作。要著重培養學生勇敢頑強、克服困難的意志力和堅韌不拔、排除萬難的精神,使學生以飽滿的精神和積極情緒投人訓練之中。
2.4調整練習順序。根據平時了解,發現和培養班里的體育骨干。要發揮素質好、接受能力強的學生的帶頭作用,可讓這些學生帶頭練習,給其他學生做榜樣,增強其自信心;發揮學生之間幫帶學的作用。
2.5加強幫助與保護。在練習時要加強保護,教師要講清楚幫助保護的方法、作用,讓學生感到即使動作失敗,也是安全的,這樣可以消除學生的恐懼心理,增強信心,在學生不能獨立完成動作時,保護者要幫助完成,提高肌肉感覺,領會正確的動作要領。如在單杠翻身向上時,保護者可托起練習的臀部,幫助其完成,然后逐漸減少力量,直到學生獨立完成為止。
2.6糾正錯誤,個別輔導。在教學過程中,當學生中出現共性錯誤時,要讓全體學生停止練習,然后指出錯誤之產生的原因和糾正的方法。當個別學生出現錯誤動作時,可個別輔導,可以找較好的學生進行幫助,以減輕其緊張感,但此時要注意學生自尊心的調整。
論文摘要:本文選用《心理健康診斷量表》和《體育梭煉知行調查問卷》時242名高中生進行問卷調查,結果發現;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在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女生顯著低于男生,高三學生顯著低于高二學生,農村生源學生顯著低于城鎮生源學生;2)有66%的高中生時體育梭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以上的學生不參加體育課外的徽煉:3)高中生體育梭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3)高中生知行程度不同,其心理健康水平也不同,從高到低依次是:運動+認知高組.運動+認知低組、不運動+認知高組、不運動+認知低組。
1前言
高中生處于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青春期快速的生理發育與心理發展的不同步,個性成熟度較低,自我認知能力不足,同時還要面臨高考壓力、學業問題和人際關系問題等,容易造成種種心理沖突,從而影響心理健康狀況。體育鍛煉知行是指對體育鍛煉的認知程度和被試是否為運動群體。本研究旨在對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分析不同群體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和特點,并對其體育鍛煉知行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研究,分析不同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的關系和特點,為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促進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科學依據。
2研究對象與研究方法
2 .1研究對象
研究對象為高中學生,共發放問卷450份,回收問卷430份,有效問卷424份,回收問卷的有效率為98.6%。
2.2研究工具
2.2.1《心理健康診斷量表》
本研究根據高中生心理健康診斷量表的分類標誰將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分為3類,分別為健康、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可能有心理障礙,并賦予分值。
2.2.2《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選用北京師范大學體育與運動學院殷恒蟬教授等2006年編制的《體育鍛煉知行調查問卷》
3結果與分析
3.1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1高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分布情況
在所調查的高中生中,有31.41%的高中生處于健康狀態,有31.89%的高中生處于心理問題應引起關注狀態,有36.7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狀態。
3.1.2不同群體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現狀與特點
3.1.2.1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在男生中,共有36.1%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在女生中,共有81.0%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不同性別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男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女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1.2.2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一與特點
對不同年級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有63.5%的高一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65.2%的高二學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有76.8%的高三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
3.1.2.3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現狀與特點
對城鎮和農村生源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進行調查,結果表明,共有63.3%的來自城鎮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共有76.5%的來自農村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應引起關注狀態。對城鎮和農村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進行檢驗,結果表明,來自城鎮的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得分比來自農村的高中生高,且存在非常顯著性差異。
3.2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關系
3.2.1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的分布情況
對高中生對體育鍛煉對健康重要性的認知程度進行調查,結果發現,3.8%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非常高,17%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高,45.3%的高中生認知程度高,26.9%的高中生認知程度較低,7.1%的高中生認知程度很低。
3.2.2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分布情況
通過對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分布況進行調查,結果發現:1)運動十認知高的高中生占36.3%;2)運動十認知低的高中生占11 . 8%; 3)不運動+認知高的高中生占29.7%;4)不運動+認知低的高中生占22.2%。有66%的高中生對體育鍛煉重要性的認知高,但有一半的高中生由于各種原因不參加運動。
3.2.3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相關分析
本研究中,將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的4組樣本予以賦值,將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進行Pearson相關分析,結果表明,高中生體育鍛煉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水平呈正相關。表明了知行程度與心理健康之間有比較密切的聯系,有必要作進一步的探討。
3.2.4不同知行等級高中生在心理健康水平上的差異性檢驗
通過對不同知行程度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得分進行ANOVA方差分析,結果發現,不同知行程度在高中生心理健康得分上存在顯著性差異(P
4結論與建議
1)有三分之二以上的高中生處于可能有心理障礙或者應引起關注的狀態。學校、家長和有關部門應引起高度重視,在抓學習的同時,也要關注高中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注意創建和拓展維護和促進高中生心理健康的途徑,加強必要的情感和思想交流。
2)高三學生心理健康水平最差,所以在準備高考的同時,學校和家長時刻關注學生的情緒狀態,要注意給他們創造積極穩定的學習生活環境,注意勞逸結合,使他們能保持良好的情緒狀態和身體狀態,從而能夠更好的應對壓力。
[論文摘要]本文“追根溯源”對英語學習過程當中的薄弱環節“說”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5種具體方法來克服英語說當中的心理障礙,以提高會話能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進行,人們對英語四會能力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尤其是對口頭交際能力的要求日顯突出。因為沒有口頭交流,就會產生俗稱的“啞巴式”英語,妨礙人們的正常交往。因此,在當今廣大的英語學習愛好者當中流行起了“瘋狂式英語”及“大嘴巴英語”,它不僅反映了人們迫切希望提高英語口語會話能力的心態,同時也說明了人們學習英語的關鍵是要破除心理障礙,大膽開口講英語。
人一旦有心理障礙,就難以把事做好。學習英語口語也是如此。英語口語學習當中的心理障礙常體現為由心理素質和文化素養所致的兩大類問題。由心理素質所致的心理障礙,一般是由性格內向引起的。克服此類心理障礙簡單易行的辦法,就是要勇于開口,不怕犯錯;難以克服的是由文化素養所致的心理障礙。當人們學英語達到一定水平,有一定的身份和地位后,例如,非英語專業的大學高年級學生及一些工作的科技人員,在開口說英語時?往往有以下顧慮:我這樣講是否有失身份?我講的句子是否有語病?我的措詞是否恰當?我說得是否流暢等等。一旦產生這種心理障礙,就難以與別人溝通,這樣也就一次次失去鍛煉與提高的機會。在實踐中我們如何克服這種由文化素質所致的心理障礙,提高英語口語水平呢?
下面談談我的一點粗淺看法。
1、依據模擬話題,積累句型是提高口語水平有效方法
在英語學習過程中,我們常會碰到這種場面,常聽到一些英語學習愛好者與外國人聊天,說句“Hel-lo!”或是“Where are you from? How do you like China?”以后就不知該如何展開話題。其實這些英語學習愛好者,平時應有意識地找好一些實用性會話書籍如:《English 900》、《Familg Album U.S.A》、《At home in brit-ain》等,分門別類地模擬好話題,把書中的有用句型短語背誦下來,根據具體場景選擇使用。例如:在旅游勝地遇見外國游客,你就可以從諸如:“Hello! Nicemeet you. Are you the first time to Beijing? Where do youlike the best? I have been toGraetwall. I like it verymuch.的句型開始,自然而然話題就圍繞著旅游印象展開了。這樣,由于平時積累模擬話題的基本句型,做好了這方面的充分準備,就可排除臨場發揮時的緊張心理,使得口語能力得到鍛煉和提高,進而有效地提高口語水平。
2、努力學習新知識,拓寬知識面是提高會話能力的重要因素
當然,話題在通過一些準備的句型展開后,擴充知識面便是進行成功會話的重要因素之一。擴充知識面包括多了解英美文化背景知識,了解中西文化背景差異,了解英美國家風俗習慣;另外,還要多獲取一些各類學科的最新信息。知識面廣了,聊起來就不會出現冷場局面,話題展開時就顯得輕松自如。這樣實踐過程當中的心理壓力和障礙克服了,會話技巧無形當中也就提高了。
3、多聽、多說、多揣摩是提高英語會話水平的關鍵
文化素養較高的人,講英語時,常存在這樣的心理障礙,就是對自己所講的話是否中聽,自己的語音語調是否標準存有顧慮,因而不敢開口說。所以平時訓練就應從多聽外語節目訓練語音語調及多揣摩入手,積極主動地多參與英語角的實踐活動,有意識地揣摩他人表達長處,改善自己的不足。通過不斷總結,不中聽的話就會越來越少,自己大膽開口說英語的信心就會增添許多。
語音語調不正常影響自己交談時的勇氣,因此,平時訓練時須多收聽外語節目,并大聲跟讀。實踐多了,效果也就會好起來。
4、廣泛閱讀,博覽群書,大量積累詞匯是提高英語會話水平的基礎和保證
要想提高口語水平,光有前面提到那些方法還是不夠的。還需有足夠的詞匯量作后盾。為此我們應盡量廣泛閱讀,閱讀能幫助我們擴大詞匯量,從而掃除聽說實踐過程當中的障礙。由于閱讀過程是個廣泛涉獵信息量及詞匯量的過程,一些詞匯只能粗略反饋給大腦,要想使用,還須歸納整理。因而在平時閱讀過程中,我們還可以列出一些使用頻率高的單詞、短語進行歸類背誦。例如有關飲食的詞:bread; steam-bread, sandwich, cake, pie等;有關日用品的詞:tow-el、soap、wallet, umbrella pillow等。有的放矢積累詞匯。詞匯量大了,實際運用時就可輕松自如了。
5、閱讀原版英美小說及報刊雜志,是提高口語會話能力的補足措施
講好一種語言,最有效的辦法就是置身到這種語言環境當中去,多聽、多說多實踐,那你一定能掌握好它。然而對我們在國內學英語的人來說,這種語言環境畢竟有限。為了彌補這一缺陷,補救措施就是廣泛閱讀英美小說原著及原版英美報刊雜志,體驗一下他人的表達方式,給自己創造一個最佳語感的機會。例如:
I miss him over and over again. (From God Father)
‘Miss Eyre, are you ill?’said Bessie.
‘What a dreadful noise、I went quite through me!’ex-claimed Abbot.
‘Take me out ! let me go into the nursery! was mycry.
‘What for ? Are you hurt? Have you seen something?’again demanded Bessie.
‘Oh, I saw a light, and I thought a shost wouldcome.’I had nowgot hold of Bessie’s hand, and she didn tsnatch it from me.
She has screamed out on purpose, declared Abbot insome disgust.‘And what a scream! If she hand been ingreat pain one would have excused it, but she onlywanted tobring us all here: I know her naughty tricks!’
(From Jane Eyre)
論文摘要:在學習、人際關系、情緒、戀愛等方面大學生經常會遇到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從而使他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心理障礙,甚至會造成很嚴重的心理疾病。這種情況的出現不僅由于客觀環境發生變化,同時也包含著個體自身的原因。為此,我們需要家庭、學校以及個人等方面的努力。
隨著高校競爭機制的全面引人,同時由于應試教育的不良影響,大學生惡性事件時有發生,相當一部分大學生心理失調或者存在著心理障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象牙塔里天之嬌子們的心理障礙也亮起了紅燈:筆者將從學習、人際交往、情緒、戀愛等方面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的表現、成因及其調適作一番陳述。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表現及原因分析
(一)學習心理障礙
“不是一番寒徹骨,哪得梅花撲鼻香”。很多大學生都是通過一番拼搏幾番努力才走進了大學的殿堂。長期性情的壓抑使得他們把大學看成了天堂,那里沒有作業,沒有老師的訓導、家長的叮囑,而只有輕松、愉快和歡樂。為此,校園里不時漂來三五成群的逍遙一族:玩撲克、打游戲成了他們的拿手絕活;看錄像、談戀愛成了他們的看家本領;殊不知,學習是一種持續性的活動,一旦你停止學習久了,則會產生倦怠心理。
(二)人際交往障礙
學生的主要活動大多是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進行和實現的。大學生對人際交往有著強烈的渴望和追求,在人的一生中,再也沒有像青年時期那樣渴望被了解的時期。良好的人際關系,使人獲得安全感和歸屬感,得到支持和理解,給以精神上的愉快和滿足,促進身心健康;不良的人際關系,使人感到壓抑和緊張,承受孤獨和寂寞,損害身心健康。人際關系如此重要,反觀我們大學生之間的人際狀況確實讓人不敢恭維。別人遇到困難時袖手旁觀,自己遇到心事時也只是形影相吊,或者到虛擬空間上去尋求安慰
(三)情緒性心理障礙
情緒是個人對重要的機遇或事件做出適應的生物反映傾向。情緒生活是人們一刻都不能缺少的。凡是能滿足或符合人的愿望、觀點的事物,就使人產生愉快、喜愛等肯定的情緒體驗;凡是不符合人的需要或違背人的愿望的客觀事物,就使人產生了煩惱、厭惡等否定的情緒的體驗良好的情緒有利于人的身心健康,不良的情緒對大學生的身心健康有很大危害。為一點小事而過分的情緒反應或情緒反應過于遲鈍、無動于衷、冷漠無情等這些不良情緒往往成為大學生情緒性心理障礙乃至惡性行為的導火索。
(四)戀愛心理障礙
隨著時代的發展,大學生談戀愛越來越普遍。談戀愛已經成了大學生活中的一個組成部分。與之相隨,大學生的婚戀觀也越來越趨于開放,戀愛現象在大學校園里更是司空見慣。不排除有些大學生可能會在大學校園里找到真愛,但是為數不少的情侶由于各種各樣的原因會分手。而有些學生卻因此抑郁成疾、焦慮成癖,最終形成了心理障礙。愛情可以讓人甜蜜,讓人激情四射,但也可能摧毀一個人的意志。而這種由于戀愛失敗而導致的心理障礙已不鮮見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調適
大學生心理障礙的產生受各方面因素的影響,怎樣調適需要學校、家庭以及個人的共同努力
(一)家庭教育應多關注心理健康教育
影響大學生心理發展狀況的家庭方面的因素主要在于父母的教育方式、價值觀、從事的職業、家庭經濟狀況等。為了調適這些因素所造成的心理障礙,我們就必須學會消除它的不利之處二
1、轉變父母的教育方式
美國"L:理學家安妮把家庭的教育方式分為情感關注型、回避型和接受型不良的父母教育方式會造成子女人格偏離,是導致人格障礙、神經癥、吸毒等問題的危險因素。對子女期望過高,過分限制子女和對可能發生的問題過分焦慮或者對子女過分溺愛、遷就,這些養育方式可能會造成孩子自卑、敏感或者以自我為中心等缺陷。因而為人父母應該嚴格要求、關愛并重,應該用語言或姿態表示對子女的喜歡,經常贊揚子女,能夠諒解子女的過錯,尊重子女的意見,參與子女活動。事實證明,情感關注型家庭的子女很少會有心理障礙,很少會做出一些極端的惡性事件
2、營造和諧的家庭環境
家庭的氣氛也是影響人的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因素。那些來自家庭內部比較融洽、和諧的大學生往往性情比較溫和。能夠寬容別人,能夠形成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而不易產生各種心理障礙。而若家庭氣氛比較緊張,孩子往往形成膽小、怕事、自卑等性格缺點,有的逆反心理比較強,甚至會對社會造成某種程度上的危害。
(二)學校在學生心理健康的工作中應起主要作用
大學生的生活有很大部分的時間是在學校度過的。學校不僅要傳授文化知識,同時還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訓練為此,學校應做好如下工作:
1、培養大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
不少大學生對自己存在的價值,對未來的打算都很困惑,只是為了活著而活著,沒有理想,沒有人生目標。這種生活充其量也只能叫做生存而非生活。而在這種無目標、無理想的情況下很容易產生心理失調,很容易造成心理障礙的,甚至很可能做出違法犯罪的事情來的。鑒于此,作為學校要為學生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給予他們一盞正確的指路明燈,這樣在他們迷茫、困惑之時,大學生才會勇往直前。
2、加強心理健康教育
應該在大學的課業任務中安排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大學生心理咨詢、人生心理學、健康心理學、心理衛生等課程,提高他們應對困難的意志力,加強他們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提升他們心理健康水平,增強他們的免疫力。另外還應多請一些資深教授開設一些心理健康專題講座,教給學生調節和控制情緒的方法,掌握突破人際困惑的技巧。
3、提升心理咨詢的水平
我們要提高心理咨詢教師的專業素養,幫助學生解除心理障礙。心理咨詢工作應該主動出擊,而不應該被動的等待學生的來訪,可以定期的給學生的心理健康做個檢查,從而能夠及早發現,及早治療,而不是事發之后再作反省。在心理咨詢工作中,還應密切關注那些經濟困難的大學生,他們經濟拮據、敏感、自尊心較強,若不小心,可能就會受到心理障礙的侵襲。
(三)大學生的自我調適
哲學認為外因通過內因起作用。內因在事物發展過程中起決定性作用。鑒于此,克服心理障礙關鍵在于自我調適。
1、正確的認識自己
自我意識是一個人在社會化過程中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關于我及其周圍環境關系的多方面的認識和評價。正確的自我意識會幫助大學生更好的適應生活,而錯誤的自我意識則使人學生對社會適應不良。大學生必須正確評價自己,擺正自己的位置,以平常人的心態對待自己,對待生活。
2、確定合理的目標
一個人的成長過程只有樹立了遠大的理想,確立了明確的奮斗目標,才回有所收獲。目標是一個人的重要的行動指南,目標可以分為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近期目標的確立必須實事求是,必須符合自身的條件,同時還要考慮到環境的因素,必須要是在經過一番奮斗一番拼搏之后能夠達到的。長遠目標即一個人的理想,是確保大學生能夠勇往直前的一個重要的王牌。在制定目標時除了要擁有比較明確的目標即近期目標,還要確立比較長遠的目標。目標的確立,既不能過高也不能過低,既不能妄自菲薄也不能自命不凡。目標過高往往不能實現,從而易使他們產生沮喪、自卑的心理;目標過低,即使達到目標了也往往感受不到成功的喜悅,畢竟一切盡在意料中
3、掌握合理的學習方法
現在不少人認為大學里學習的很多東西幾乎沒有多少在社會上可以應用其實大學生從大學里學習到的往往不是刻板的知識,而主要的是一種思維模式,一種學習方法這種學習方法不同于以往初中高中的學習方法。大學里學習容量比較大這就需要學生能夠去粗取精,學會自主性學習,這樣才使學生能夠學得輕松愉快而不把學習看成是一種負擔。
4、培養健康的生活方式
科學研究表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對心理健康具有促進作用。健康的生活方式是指生活有規律,勞逸結合,科學用腦,堅持體育訓練,不酗酒不吸煙等。大學生的學習負擔較重,心理壓力較大,為了能長期保持學習的效率,必須科學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鍛煉、休息,使生活有規律健康的生活方式必須勞逸結合,必須豐富多彩。一個人如果封閉自己,除了學習之外不去參加任何文體活動,那么他的大學生活將會單調、乏味,甚至會連正確的學習、生活和人際交往都難以維持下去。不會休閑就不會就不能真正地學習只有積極參加各種活動,才能有效地促進一個人的學習
論文摘要:大學生的心理問題是社會普遍關注的問題,本文從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定義、識別標準與識別方法,以及相應的干預措施方面入手,較為全面的分析了當前大學生存在的心理問題,并提出了相對可行且有效的解決方法。
大學生的心理因各種錯綜復雜的原因而有可能偏離社會發展的方向,出現心理異常。一項面對全國12.6萬大學生的調查顯示,20.3%的受訪大學生有心理問題。如何有效識別并對大學生的心理障礙給予及時干預成為高校心理健康下作者待解決的問題。
一、大學生心理障礙常見的類型
(一)人際關系障礙
當代大學生作為社會的一個特殊群體,正處在探索人生、認知社會、掌握專業知識的階段,其人際交往質量直接影響他們在校的學習、生活和心理健康。當代大學生在人際交往方面的困惑、障礙是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三大問題之一。
大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往往存在認知偏見,情緒沖動,不合群,孤傲,不能從對方角度思考問題等問題,有的學生還存在交際方法不得當,不善于表達等問題,從而導致人際上的沖突或沒有朋友等人際障礙。
(二)學習障礙
由于大學的學習完全不同于中學的學習方式,沒有了老師一天到晚的督促,沒有了大量的習題與作業,許多大學生開始由高三的高度緊張一下轉人了極為放松的環境,部分大學生開始無所適從,從而導致了不同程度的學習心理障礙,嚴重影響了學習質量,影響了教育培養目標的實現。主要表現為:學習動力不足、懶惰、學習動機過強,忽視張弛之道、消極歸因、注意力不集中等學習障礙。
(三)人格障礙
人格障礙是指具有精神疾病的行為或帶有精神疾病發病的傾向而導致人格結構的破壞,形成人格缺陷。各種人格障礙在大學生的身上都有著鮮明、集中的表現,其行為雖然夠不上心理疾病的程度,但同樣嚴重阻礙了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并進而影響到校園文化和社會風尚。當代大學生人格障礙的主要類型有:
偏執型人格,如固執己見;情感型人格,主要表現為情緒變化無常;分裂型人格,主要表現為過分內向,孤僻膽怯;爆發型人格,主要表現為自控能力嚴重不足,對事物的反應帶有強烈的沖動性,微弱刺激??梢疬^強的反應,采取過激行為,不顧后果;強迫型人格,主要表現為固執遷腐,刻板保守,不問客觀情況是否許可與必要,都把大量精力與時間用于反復檢查核對,不允許有半點錯誤;悖德型人格,主要表現為道德意識及道德障礙,感情冷漠,以個人滿足為最高目標,缺乏道德觀念和罪惡感,缺乏自我控制能力,缺乏行為目標和同情心,缺少社會責任感。
人格的成長不是直線發展的,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受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很深刻,這些影響來自于社會、家庭、學校及大學生本人。
二、大學生心理障礙的識別
(一)識別標準
從表面上看,理解心理障礙似乎十分簡單??墒?,實際上要準確掌握心理障礙的標準,卻非常困難。心理學家們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目前比較流行的看法主要有主觀體驗標準、社會規范標準、心理測量標準和統計常模標準。
1.主觀體驗標準。指根據自己的主觀經驗或體驗來判斷自己或他人的心理活動是否發生障礙。這里的主觀經驗和體驗既包括障礙者,也包括咨詢者。咨詢者可以根據自己長期心理咨詢和心理治療的經驗來判斷來訪者是否有心理障礙,咨詢者也可以根據來訪者的主訴體驗來判斷其是否有心理障礙。在一般情況下,心理障礙會引起個體的不適反應,感受到心煩、緊張、不安、苦惱,甚至痛苦的體驗。
2.社會規范標準。指根據個人的心理和行為是否符合一定的社會行為準則、道德規范、價值觀念、民族傳統和風俗習慣來判斷一個人是否有心理障礙。心理障礙者往往缺乏良好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關系不和諧,與周圍的社會文化環境格格不人,因此以通行的社會行為準則為標準來確定心理障礙,應該是極具可操作性的。
3.心理測量標準。指主張以心理測量的客觀數據為標準來確定心理障礙。心理測量運用心理學家通過科學手段編制出來的心理測驗量表來診斷心理問題。常用的心理測驗量表有自陳測驗和投射測驗兩大類,明尼蘇達多相人格調查表(MMPI )、卡特爾16因素測驗(16PF)、貝克抑郁問卷等都是世界上比較著名的測驗量表。
4.統計常模標準。統計常模的立足點是認為人的心理表現在人群中是呈常態分布的,即通常所說的兩頭小、中間大。目前絕大多數心理學家都主張以此為標準來判斷心理障礙。但問題是不少心理現象的兩極端表現中,常常有一個極端是優秀的表現,比如智力常態分布的一個極端就是智力優秀的表現,絕不是智力障礙的表現。
以上判斷標準都有其不足之處,最好結合多種方法聯合判斷,以避誤診。
(二)識別方法
心理障礙的早期表現癥狀輕不典型,往往不易被親人或同事發現,以至耽誤患者的治療,給病人帶來不利的后果?!坝胁≡玑t”是治療疾病的一條基本原則。早期識別心理障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觀察:
生活規律改變。如以前很講究個人衛生、注意清潔的人,突然間變得不知更換衣褥,不愿理發洗澡,甚至滿面污垢,物品隨手亂放,工作拖拉,勞動紀律松懈,經常曠工、遲到;或原來生活節約的人變得揮霍無度。
脾氣改變。脾氣改變是許多心理障礙早期癥狀之一。如原先熱情合群的人變得沉默寡言,孤僻不合群,待親友冷淡,甚至避而不見,與父母、妻子和孩子不談家事,很少關心家人的生活和工作,或原來很有禮貌的人變得出言不遜,對人無禮。
情緒變化。當一個人的情緒突然有較大改變時,就要留意其是否最近有什么重要事情發生,以便及時干預。
記憶力下降,丟三拉四,工作效率降低,‘這種情況如發生在中、青年,應引起高度重視。
家庭突發事件。大學生生活閱歷短,當他們面臨一些突發的生活事件時會出現無助、無措、無望的心理反應,在“危機”面前可能會有出格的反應;些盡管在當時并未出現一些異常反應,但“危機”卻一直隱性地干擾著學生的生活。
以上各種表現是某些心理障礙常見的早期癥狀,如與患者的過去情況不同,又無原因可解釋,或者雖事出有因,但已事過境遷,應想到患心理障礙的可能。但要確定是否患有心理障礙,或屬于哪種類型的心理障礙,尚需到??漆t院作進一步檢查。
三、大學生心理障礙的干預方法
(一)自預
1.挫折應對策略。挫折是人的需要無法滿足時所產生的消極情緒,它是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一個根源。應對挫折的正確方法是,首先要正確面對挫折,要意識到挫折在人的一生中是不可避免的,我們能做的不是逃避挫折,而是在挫折來臨時正確面對挫折。其次,要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并制定恰當的抱負水平,一般來說,經過努力可以實現的目標是比較恰當的目標。年輕人往往容易好高鶩遠、急功近利,所以會經常遇到不必要的挫折。因此,制定不高不低的抱負水平對于應對挫折十分必要。最后,要從以往的挫折中吸取經驗與教訓,不斷總結,不斷認識自己,一個對己對人對事有正確認識的人是一個堅強的人。
2.情緒調控策略。情緒失控是導致心理障礙的又一個重要根源。超越心理障礙,就得掌握調控情緒的策略。首先,保證情緒指向對象正確。任何一種情緒都有二定的對象。有的同學沒有評上一等獎學金就認為是被別的同學搶走矛,將憤怒的情緒指向朋友雇大吵一架而斷終交往。淇憤怒的指向對象顯然是不對的。其次,是維持良好的心境。當消極情緒占優勢的時候,要善于化消極情緒為積極情緒,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問題,任何事情總有兩面,我們不只要看到其消極的么面,更要看到其積極的一面。最后是降低心理壓力。大學生常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壓力,當壓力來臨時,不要選擇將其壓抑到內心深處,而是應該將壓力或挫折體驗宣泄于外。有了心理壓力,要善于利用朋友、日記、電臺熱線和心理咨詢等途訴。
3.讀書療法?!白x書療法怡旨夠治病療傷,主要取決于閱讀過程和圖書的內容。通過閱讀,可以使患者集中注意力,沉浸在書中內容的相矣部分或人物的喜怒哀樂之中,并由此引起對與自己有關問題的思考、對過去的回憶、對相似事件的聯想和對主人公的認同,經過一系列的心理活動,使患者逐步意識到自己的間題所在,實現心理轉變,進而從焦慮和痛苦中解脫出來,達到自我調適、加速病情緩解的目的。另一方面,圖書的內容是引發患者產生共鳴的關鍵,只有那些能夠解答患者的疑問、使患者產生美的享受、喻悅患者身心、陶冶患者情操、激發患者想像·引導患者積極向上的圖書讀物,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4:體育鍛煉療法。
體育對人的影和改造已不僅僅是身體上的生物學意義上的運動,而是始終伴隨著心理活動,并對身都有影響的一個學科。通過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可以渝悅身心,陶冶情操,提高人的生活質量。通過體育鍛煉,能夠磨煉意志,培養良好的個性品質。在體育訓練和比賽中,對學生的自覺性、果斷性、自制力、堅韌性等意志品質的培養,以及在困難中勇于奮斗的堅毅品質的形成和自信心的提高,都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二)社會支持
大學階段是種種人生壓力相對集中的階段,來自學業、人際關系、就業及感情諸多方面的壓力,會誘發大學生心理問題??朔@些心理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來調節,從而維護大學生的心理平衡,達到心理健康的目一的。
1.建立多層次的心理保障體系。學校應成立以院領導牽頭的大學生心理鍵康教育委員會廠以心理咨詢中心為核心,建立一個由學生心理協會、院系心理輔導員、心理咨詢中心組成的三級心理保健網絡。
2.從新生人學教育著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梢酝ㄟ^報告、座談等活動,使大學生了解大學與中學的學習生活環境不同,對可能遇到的困難、出現的問題作好思想準備。如帶學生熟悉校園環境,多組織有益、健康的集體活動,讓學生和教師之間、同學與同學之間在活動中增加了解、增進友誼,以便新生更快適應新環境、消除陌生感和緊張心理,更好地投人到學習生活中。向時,要善于觀察學生的心理動態,了解并幫助有困難的同學。
關鍵詞:體操教學;學生、心理障礙;對策
前言
體操教學動作具有驚險性、獨特性,對于學生的感官有刺激作用。體操教學中,許多學生錯誤動作的產生和消極性練習并非是對動作要領不清或身體能力不及,而是由于各種心理障礙的影響所致,如臨場焦慮不安、動機不足、動作變形等。積極的心理狀態能有助學生學習和掌握動作技能,有利于落實體操教學的任務和要求。而消極的心理狀況則有礙于技術動作的學習和掌握,并伴隨各種錯誤動作的產生,無法完成練習,嚴重影響教學效果,甚至出現課堂傷害事故。
因此,在體操教學中,教師應針對學生因心理障礙而產生的消極因素、錯誤動作、恐懼心理、進行剖析,這對提高體操課堂教學質量、有效的避免傷害事故發生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對象和方法
1.研究對象
學校學生11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150人)
12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170人)
2.研究方法
(1)問卷調查法:事先發給學生進行調查,對學校學生11、12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320人發放擬定問題,問卷回收率98.4%,有效回收率97.4%。
(2)觀察法:對體育課教學進行系統詳細觀察,統計并了解學生在學習動作技能過程中所出現的心理障礙及其影響原因。
(3)文獻資料法:在撰寫過程中查閱了大量體育心理學、體育教學文獻資料及相關論文。
學生產生心理障礙原因分析
1.學校學生對體育課教材具有選擇性
從表2可以看出,學校學生對教材具有選擇性。男、女生普遍對球類運動最為感興趣,而對民族傳統項目較感興趣。學生對球類感興趣的人數遠遠超過對體操、往返跑(50M×8)的人數,而且女生又多于男生人數。學生在學習體操技術動作時具有一定的潛在危險,而往返跑(50M×8)練習既枯燥又需要耐力和意志品質。這就使得學生選擇自己感興趣的項目,而潛意識地拒絕自己不感興趣的項目,對不感興趣的項目有意識的產生消極、排斥的心理。所以有些學生在課堂上盡量找理由拒絕該項目練習。
2.產生心理障礙的原因
(1)客觀原因
客觀原因是形成心理障礙的重要成因。
在體操課教學中,有些項目技術較復雜,具有一定潛在危險性,因而對學生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運動能力等方面都有較高的要求。而有的學生身體素質差,身體過于肥胖,離某些運動項目對身體素質的要求差距較大而產生了恐懼心理。例如雙杠項目,由于器械的高、寬等因素,學生雙腿后擺未過杠面就分叉,或只后擺而不分腿等一系列杠上不規則動作。此時并伴隨著心跳加快,精神過度緊張,從而造成運動的時間與空間知覺失調,動作遲緩、四肢僵硬、保護性反射強烈就會產生焦慮或障礙。另外,教師在教學中沒有講清動作要領,示范失敗,標準過高,不能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情緒過于急躁,這些行為出現便會引起學生上課時的心理;有時因場地設備器材等條件不夠完善,天氣、學生練習氛圍等,這些客觀條件也易使學生在學習時心理負擔過重,神經過于緊張,使技術動作變形而導致失誤。
從客觀上分析,由于產生這些現象的原因和項目本身特有的難度器材條件等因素緊密相聯,故此應屬客觀原因。
(2)主觀原因
經過對學校11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150人);12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170人)學生的調查,了解學生有以下幾點心理障礙,成因所占的比例如表4:
①學生學習動機不足,缺乏自信。
從學生對教材具有選擇性,以及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所見景象來分析。學生的情感對體操活動的認識過低,過低的動機會由于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難于調動,導致機能潛力發揮不足,心理能量得不到充分釋放,造成對體操活動不感興趣。加上實際練習中,一些學生不能正確認識自我,總認為自己身體素質差、技術水平低,造成注意力分散情緒不穩定,難以控制動作導致動作質量下降。
②學生以前失敗經歷的情境再現。
由于體操活動項目本身的潛在危險性或學生本身的因素所造成的受傷,一些學生直接或間接地接受了如跳山羊教學中學生對山羊產生一種恐懼心理或親歷摔倒及同伴摔倒等這樣的事實或經驗。當他們在體操學習中,一旦碰到跳山羊,雙杠,單杠等項目或與以前經歷相類似時,傷害事故的情境就會再現,甚至夸大了危險性,引發甚至加深對該項目的注意、記憶心理障礙。
③學生以前接觸類似項目很少。
從調查了解到,許多學生對體操學科的知識了解掌握不多,加上初中階段體操教學少之又少(學校學生以外地農村偏多,器材不足較為嚴重),使學生對體體操運動的理解簡單、膚淺。因此,一旦碰到跳山羊,雙杠,單杠等項目練習時,學生感官刺激發生作用,引起焦慮,就會產生恐懼感。
④教師的單一要求和不自覺的偏愛。
在體育教學中,個別體育教師不論學生的情況如何,都一味地、不分層次地制定同一標準、單一要求,這樣就使部分學習困難的學生長期面臨失敗的困擾,從而學生對新的學習內容產生畏懼情緒;其次,教師往往容易冷落差生,有的甚至讓他們當反面素材,使他們自尊心受到打擊,進而失去了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對學習的厭倦和恐懼也隨之產生。
⑤“列席效應”。
心理學中:“列席效應”就是練習者在練習時,觀眾對練習者的影響。在體育教學中,學生以練習者的影響是雙面的,即可以產生積極因素,同時也會出現負面影響。在教學中經??吹接行W生在練習時,為了展示自我,在練習中表現非?;钴S,積極性很高。也有學生非常注意自己的形象,生怕自己在練習中出現失誤,會使自己出丑,給他人留下笑柄,從而產生恐懼心理。
消除心理障礙主要對策
在體操教學中消除學生心理障礙的方法有很多,筆者對11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150人);12級藥劑專業,機電專業,商貿專業(中專、高職170人)學生的調查,進行了調查(調查結果見表5、6)
1.加強意志品質的培養,使學生樹立自信。
在體操教學中,動作技術的學習和掌握是學生的有意識活動,學生的全部活動都依靠動機的內容以便達到目的,所以要引導學生逐步認識自己和評價自己,樹立自信心,培養學生大膽潑辣、勇敢頑強的優良品質。筆者在教學中,第一、注意培養學生大膽,勇敢頑強的思想品質,激發培養正確的學習動機,發揮體育骨干的作用;第二、從語言激勵上培養學生的自信心。在練習前通過言語的激勵,讓學生自告奮勇的講解動作要領或出列示范,從而可以使學生的自信心在自己的言語和示范中得到肯定;第三、在練習后及時的給學生進行評價,只要學生大膽地去做就是提高,從評價中肯定學生的成功。運動心理學告訴我們:“當某一個人對某事物具有興趣時,他就把注意經常集中和趨向某事物同時對該事物產生積極性的影響?!?/p>
2.充分應用保護與幫助
保護與幫助是體育教學中一種教學重要手段。在保護幫助下練習也是消除心理障礙的有效方法。教師要有責任心,把全部精力集中在保護與幫助上,正確熟練的手法能使學生產生一種安全感,增強精神力量,放開膽子練習。筆者在教學中,第一、做到站位正確,合理地運用保護幫助的措施,保護與幫助交替運用;動作基本定型時,采用自我保護。但在此應指出,過分的保護,卻會造成學生的依賴思想,以至脫保時,使學生無法承受由此造成的心理負擔,從而產生一種更恐懼的情理。所以此時運用保護與幫助要選擇好脫保的時機,為培養學生獨立完成練習做好準備;第二、教會學生掌握自我保護和相互之間的保護方法,使其成為自己的得力助手,增加學生練習時的安全感;第三、提倡語言幫助,特別是對心理素質較差、膽子較小的學生遇到困難時,保護與幫助有所不同,就是在學生沒有產生強烈畏懼感以前,教師必須給學生下一個明確的暗示調節。例如:“剛才我看你完全有可能后擺過去,只是我剛才用的助力小了一點,這次一定幫助你后擺過杠”、“我剛才,只是用了一點助力你就擺過去了,這一次你一定行”。讓學生感到好像有老師的幫助,似乎又沒有,但學生已順利的完成了動作,這樣以至達到脫保的目的。同時又增加了學生學習的信心和興趣,進一步提高教學效果。對學生消除障礙心理能起到不可估量的積極作用。
3.學生自由結合成為練習伙伴
在體操教學中,許多練習可以讓學生自由結合成為練習伙伴,互為指導者,努力做到參與練習的全體性,練習內容的層次性,練習要求的差異性,練習過程的自主性,互相切磋技藝,取長補短,彼此都能為對方較準確地完成動作而由衷的喝彩。當某一方遇到困難時,另一方會真誠地鼓勵其增強完成動作的信心。例如:在學習單杠騎身前回環動作時,當同伴的一方順利完成動作時,另一方會感到興奮和鼓舞,這無疑會增強其完成動作的信心和勇氣。當一方由于有心理障礙,不敢做動作時,同伴齊鼓勵說:“不要怕,要勇敢點兒?!痹谕榈墓膭?、保護、指導下,再加上教師適時地“點撥”,盡管練習者還有懼怕心理,但由于對教師和同伴的依賴,最終學生還是能勇敢地去完成單杠騎身前回環的動作。
4.教師示范優美,更要有目的性
動作示范是體操教學最有效、最常用、最簡便的直觀教學手段之一,能有效地揭示技術動作的內在規律。教師進行示范的目的,除了讓學生看清楚動作結構外,還應具有消除學生的各種心理障礙,激發學生從事學習的熱忱。所以教師示范必須技術正確、動作規范、輕松優美,給學生以完全輕松的感覺,使學生對該動作技術產生興趣,從而大膽地充滿信心地去練習。
在教學中筆者有過這樣的感觸,做山羊分腿騰越的示范,頂肩動作有力,騰空高且身體舒展,落地遠、穩。學生看后會立即產生情感的聯想,從他們嘴里發出“哇塞,這樣的動作我們能做?。 币灾挛叶嗷藥追昼姴欧€定了學生的情緒。學生產生這樣的反映也很正常,在運動心理學中叫“激活障礙”。所以教師的示范更要有明確的目的性,在示范動作過程中要注意:初次示范的動作幅度做的不宜太大,隨著教學的深入和學生掌握動作水平的提高逐步加大示范動作的幅度。這樣可以減少學生恐懼心理產生,達到示范的最佳效果。
5.教師要尊重與信任學生
師生之間的真摯感情,可以促使學生產生積極情緒,使課堂氣氛和諧,生動活潑,并能挖掘學生潛在的能力。前蘇聯教育學家馬卡連柯說:“我的基本原則始終是,盡可能對人提出較多的要求,但同時盡可能提高對人的尊重。”可以說,自尊心是一個積極向上、努力克服缺點的內部動力。因此,教師不要壓制學生,要尊重與信任學生,尤其是對那些基礎差的、膽小的、運動能力較低的學生,更要誠心、耐心。千萬不能嫌棄他們,而應更加關心體諒,熱情幫助和循序善誘。對他們每點微小的進步都要及時表揚和鼓勵,減輕他們的心理壓力從而減輕恐懼心理的目的,讓他們甘愿地去完成練習。
6.合理創設適宜學習環境,維護良好情緒狀態
心理學理論認為,情緒總是帶有情景性的,體育老師應注意為學生創設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為學生保持積極的情緒創設條件。首先,應建立一個和諧協作的集體,這是保持與發展學生積極情緒的土壤。其次,創設一個優美的客觀環境。如良好整潔、有序的場地布置,能防止學生產生保護性抑制。體育教師健美的體魄、得體的服飾、生動的評議等,能最大限度地能影響到學生鍛煉的興趣、感情、信心、意志和運動能力。
7.教師改進教學方法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不斷優化教學,在不斷完善改進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上多采用快樂教學,使跟隨型的教學變成協作型。根據學生的個體差異制定具體的教學目標,充份考慮落后生,適當降低難度,努力做到參與練習的全體性,增強學生的參與意識和目標意識,多方位地調動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表明,在體育教學中,從不會引起心理障礙的輔助練習開始,是消除心理障礙的一種好方法。
結論與建議
1.從以上分析可知,心理障礙的存在阻礙了學生完成其全部潛力的發揮,在體操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和激發學生學習動機、興趣、情感意志是非常必要的。
2.在體操教學中,引起學生心理障礙的因素很多,有客觀原因造成的,也有主觀原因造成的,不同的學生對不同的項目有心理障礙,總的來說,在技術性復雜、潛在危險性較大的體操運動項目中產生心理障礙的比例較大。
論文摘要:護士面對著病痛、折磨乃至死亡的折磨,其工作性質形決定了護士的心理壓力,而護生做為護士的前身,通過實習的過程去認知和接受乃至承受這一壓力,對于引導護生走向工作崗位,為新職護士更好的服務于患者和家屬均有著重要的意義。本研究就是出于對護生的心理壓力研究,對壓力源進行辯別分析,找出主要壓力,將采取措施進行有效預防和排解。
1.引言
護士從事著高風險、高壓力、高強度的工作,內科護士所面對的都是長期患病的患者,工作中經常面臨各種危機,突發及多變的情況涉及到護士與患者、家屬、醫生及其他護士等。面對日益增多的壓力源,她們十分渴望得到心理上的支持。而護生做為護士的前身,在實習的過程中能否承受住各種壓力,并順利的走上工作崗位,為醫護一線輸送新鮮的血液和補充優秀的人才,是對醫護工作的一個支撐,同時,也是對醫護教育的一個考驗,更是對護生的一次自我挑戰。本文能過對護生在內科實習的壓力源和壓力進行辯別探討,以期對護生以及醫護工作提供一些基礎的理論支持。
2.相關理論分析
2.1相關概念
2.1.1壓力源
是指醫護人員在接診、施救過程中應對偶發的特殊情況而產生的心理障礙,泛指醫護人員應對病危病人及患者病情突然惡化及至死亡的心理應對,并由此對醫護人員心理產生的抵觸及排斥。
2.2遇到的壓力因素
2.2.1緊急的工作性質
醫護臨床工作性質所接觸的病患狀況不一而足,無法預知和不可逆料性極強,因此,醫護人員必須及時觀察患者的病情變化,依據病情變化做出應反映和采取具體措施,以能滿足患者的需要為目的,緊急的工作性質給醫護人員造成了較大工作壓力。
2.2.2醫患的目標取向
隨著醫療科技的發展和進步,人們對醫療技術的依賴程度以及對挽救病患的期待程度有所增長,與此同時,病患的患病原因和患病性質也隨之變化且呈增長趨勢,醫護與病患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醫患之間的目標取向不同,往使患者及其家屬遷怒于醫護人員,這對醫護人員也造成了較大的工作壓力。
2.2.3差異的病患狀況
護士所要面對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救治,而是情況各異的患者,患者中有的飽受疾病折磨,有的突發危急疾病,他們的心理狀態和教育層次存在較大的差異性,帶給護士的就是頻繁的應對患者及其家屬憤怒、恐懼、悲傷、喜悅等快速的情緒變化,患者的差異性對護士的心理也能造成直接的壓力。
2.2.4高危的醫護風險
護士不同于其他職業,有緩和的余地,在治病救人的過程中,微末的失誤都可能造成高危的風險,責任完全由護士承擔,護士雖然只是醫生的助手,但患者卻把護士當做救命的直接人,工作的高危性對護士的心理造成了更大的壓力。
2.3壓力綜合表現
由于護理工作任務繁重,技術操作多,責任大,工作不規律等諸多壓力的影響,使護理人員心理狀況不容樂觀。長期過度緊張和高強度壓力使她們對工作產生疲憊感,甚至出現心身耗竭綜合征(burnout syndrome, BS),表現為情緒低落、焦慮、煩躁或抑郁不良心理反應。 轉貼于
3.心理素質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住院患者對護士的關愛行為較為不滿意的方面涉及護士的心理素質、情感能力、創造力,以及在工作中表現的主動靈活和獨立性等?;颊叩倪@些憂慮又正是護士心理失衡的具體表現?;诖耍瑢τ谧o生的內科實習壓力源的判別和壓力研究應從壓力因素的成因入手,有針對性的加以解決,幫助護生在內科實習過程中消解心理壓力,培養心理素質。
3.1搭建承受緩臺
所謂的承受緩臺,是指在護生內科實習前留有準備階段,通過全方位的護理理論分析和護理實踐指導,強化護生對護理工作的認知,對復雜的護理工作有一個初步和完整的了解,并預先在思想和心理上產生承受的抗體,提高護理心理障礙的免疫能力。
3.2做到循序漸進
護生實生是學業的規定科目,也是對護生能否適應崗位的一次檢驗,因此,在實習前要充分征求護生的意見,可采取分批次、分層次的操作實踐培訓形式,讓護生循序的進入實習場景,接受實習內容,并在護生間適時開展討論和座談活動,分批次的組織護生對護生進行指導和幫教,最終實現全體護生實習科目的完成。
3.3加強后續疏導
護生實習過程是一個認知的過程,也是一個適應的過程,因此,要對護生的實習心得和體會以及產生的心理障礙加強后續的疏導,幫助他們做好實習過程中的心理壓力化解工作,不能讓護生無止境的承受超負荷的壓力,而打消他們承受的信心。
4.結語
護生是醫護的后備力量,而護生在內科實習過程中成功的規避壓力源,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將直接關系到護理質量。因此,減輕護生的內科實習壓力,幫助他們克服心理障礙,為醫護工作輸送優秀的人才,對于提高醫護質量,提高醫護水平,升級醫護隊伍將發揮重要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吳亞軍,陸文,張培生,等.護士對患者關愛需要的認識及關愛行為的探討[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04, 20: 60-61.
關鍵詞:身體鍛煉;大學女生;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圖分類號:G804.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4-4590(2011)05-0095-05
Abstract: In order to explore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exercise to promote mental health intermediary role, using research methods of natural experiments, psychological measurement and statistics, the author has 207 of female college students for aerobics exercise intervention. Results: exercise on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has a direct effect. Coping style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ommon intermediary effects are not significantly. The path model of Physical exercise through subjective well-being affecting mental health is relatively significant. Conclusion: exercise is a positive coping style. Exercise duration can directly reduc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anxiety,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The intensity of exercise can directly reduce the mental health dimensions of social attack, sexual and psychological barriers. Intensity and duration of exercise are produced the indirect effect through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Key words: exercise; female college student; coping styles; subjective well-being; mental health
1 引 言
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涉及到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自尊、自我效能感[1-3]等主觀因素和生活事件、家庭背景、社會支持[4-6]等客觀因素。其中應對方式是一種緩解情緒緊張、維持心理平衡、調節行為表現使之符合外界要求的方法和手段,影響著應激反應的性質與強度,并進而調節應激與身心健康的關系,是影響個體環境適應性和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7,8]。主觀幸福感是個體對自己生活的整體評價與感受,是衡量個體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的綜合性心理指標,也是影響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9],越來越多的研究者把主觀幸福感作為衡量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標[10]。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水平[11-13]、應對方式[14-16]和主觀幸福感的某些維度[17-19]有積極作用。
但是,已有探討身體鍛煉、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及其之間關系的研究,多是描述性的和單因素的分析,且研究中主要存在以下有待探索的方面:第一,缺乏身體鍛煉改善心理健康心理機制的深入探討。目前大量的調查結果僅可表明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存在相關關系,但尚無充分的證據說明二者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而涉及其之間的中介變量或調節變量的探討更少,因此尚需嚴格控制混淆變量、科學嚴謹設計的實驗研究確立因果關系。第二,心理健康測量工具的可靠性有待提高。目前國內以SCL-90作為心理健康的測量工具似乎占據了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主流地位,但癥狀自評量表(SCL-90)是用于醫學臨床的診斷性工具,是專門用于判別精神病人、神經癥患者的[20]。然而大學生是充滿活力、思維活躍的群體,他們所遇到的問題大多是發展性的問題,而不是精神疾病,所以用這些測量工具來測量大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是十分不準確的。依據SCL-90所測量的心理健康,實際上是“心理不健康”的狀況,它的致命缺陷是無法測量“心理健康”的程度,而對身體活動或身體鍛煉能否使“心理健康”的大學生提高心理健康水平的問題,是無法回答的。這也使得研究結果的可靠性受到質疑。第三,研究對象性別差異未引起重視。研究男女不同性別在心理上的差異及其性別差異造成的男女在不同領域所擁有的優勢和弱點,一直都是心理學研究工作的關注點。如果能揭示不同性別之間的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差異,并針對不同性別給予適當的教育和引導,對其心理健康水平的不斷提高具有深遠的意義。
建立在已有的研究結果和實踐基礎上,本研究提出如下假設:身體鍛煉可以直接影響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也可以通過應對方式和主觀幸福感這兩個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
2 實驗方法
2.1 實驗對象
抽取大學公共體育課一年級健美操選修班志愿者作為實驗對象。分為小強度實驗組35人、中等強度實驗組37人和大強度實驗組35人。
2.2 實驗程序
被試在相同的時間、地點由同一教師指導。鍛煉持續12周,每周2次,每次鍛煉時間為45分鐘(不包括準備活動和放松活動)。鍛煉強度通過心率指標進行控制,每次鍛煉選取4名學生佩戴Polar心率遙控儀。小強度鍛煉干預心率控制在105-120次/min,中等強度鍛煉干預心率控制在130-150次/min,大強度鍛煉干預心率控制在155次/min以上[21]。要求各組在其他時間不參加身體鍛煉。
在相同的時間、地點采用團體心理測量。實驗前測量被試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項指標,在健美操運動干預6周和12周后分別采用相同量表再次測試被試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和心理健康3項指標。
2.3 測量工具
2.3.1 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
該量表由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鄭日昌等教授編制[22]。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共有104個問題,包括軀體化、焦慮、抑郁、自卑、社會退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偏執、強迫、依賴、沖動、精神病傾向12個維度。各分量表內部一致性信度在0.7330-0.8552之間,各個分量表間相關系數在0.320-0.672之間。
2.3.2 大學生應對方式量表
該量表由我國學者劉鳳娥編制[23]。采用李克特自評式5點量表記分,有64個問題,由問題解決、求助、轉移、忍耐、逃避、幻想、抱怨、壓抑、退縮等9個因素構成,其中將問題解決、求助和忍耐歸為問題取向途徑,抱怨和轉移歸為情緒取向途徑,逃避、壓抑、幻想和退縮歸為回避途徑。該量表重測信度為0.872,各因素與問卷總分的相關系數在0.343-0.610之間。
2.3.3 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
該量表由天津師范大學吉楠編寫[24]。采用李克特5點計分,共41個題目,由自我滿意、家庭滿意、消極情緒、積極情緒、精力、生活滿意、社會和人際關系8個維度構成。該量表的重測信度為0.864。
2.4 數據處理
使用SPSS17.0對回收的相關心理量表的測量結果進行統計,采用依次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對中介作用假設模型進行驗證分析。統計顯著性為P < 0. 05。
3 結果
3.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我們呈現顯著性的維度利用依次檢驗回歸系數的方法檢驗大學女生應對方式、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的中介效應。假設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強度影響心理健康及各維度,同時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強度也可以通過影響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心理健康及各維度,則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是中介變量。根據溫忠麟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25],本研究將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和強度作為自變量,鍛煉持續時間編碼用C表示,強度編碼用Q1、Q2表示(均采用虛擬變量表示)。心理健康及各維度作為因變量,主觀幸福感(M1)、應對方式的問題取向(M21)、情緒取向(M22)和回避(M23)作為中介變量,依次進行回歸分析(這里不考慮自變量、中介變量的交互作用)。
因為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維度較多,為了便于表述,僅將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及各維度回歸呈現顯著性的列出。結果發現,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焦慮(Y1)、社會攻擊(Y2)、性心理健康(Y3)等維度的三個回歸方程存在顯著性(PY1=0.046,PY2=0.017,PY3=0.001)。
3.1.1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
根據溫忠麟中介效應的檢驗程序,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焦慮的回歸系數顯著(t=-2.431)。但是由于依次檢驗中的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焦慮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101,ZM22=-0.197,ZM23=-0.182,ZM1=0.04;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不顯著(tQ1=-0.276,tQ2=-1.519),檢驗終止。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強度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3.1.2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的回歸系數不顯著(t=-0.670),終止檢驗。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顯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社會攻擊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43,ZM22=0.035,ZM23=-0.014,ZM1=0.0195;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強度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3.1.3 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03,ZM22=0.079,ZM23=-0.185,ZM1=0.039;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第三步中M1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不顯著,必須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15,ZM22=-0.092,ZM23=-0.028,ZM1=-0.129; pM21>0.05,pM22>0.05,pM23>0.05,pM1>0.05,表明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在身體鍛煉強度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不顯著。
3.2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3.2.1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焦慮的回歸系數顯著(t=-2.431)。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 0504,ZM22=-0.1026,ZM23=-0.0354;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焦慮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不顯著(tQ1=-0.276,tQ2=-1.519),檢驗終止。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強度對焦慮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3.2.2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的回歸系數不顯著(t=-0.670),終止檢驗。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回歸系數顯著(t=-2.607),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433,ZM22=0.0349,ZM23=0.0141;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強度對社會攻擊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3.2.3 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性心理障礙的中介效應檢驗
第一步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3.150),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C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 0504,ZM22=0.1017,ZM23=0.0353;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性心理障礙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第一步身體鍛煉強度對性心理障礙的回歸系數顯著(t=2.478),但是由于第二步M21、M22、M23對Q的回歸系數不顯著,進行Sobel檢驗,計算得ZM21=0.0149,ZM22=-0.0921,ZM23=-0.0278; pM21>0.05,pM22>0.05,pM23>0.05,表明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強度對性心理障礙影響中不具中介作用。
3.3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
3.3.1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
主觀幸福感影響焦慮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1。假設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會影響大學女生的焦慮程度,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焦慮水平,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其中的結果是標準化解,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M1的回歸系數也顯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應,主觀幸福感影響焦慮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26×0.229/0.183=28.28%。
身體鍛煉強度對焦慮的影響不顯著,終止檢驗。
3.3.2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社會支持的中介效應檢驗
主觀幸福感影響社會攻擊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2。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社會攻擊的影響不顯著,所以終止檢驗。
假設身體鍛煉的強度會影響大學女生的社會攻擊,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社會攻擊,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表2中的結果是標準化解。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Q2、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Q2的回歸系數也顯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應,主觀幸福感影響社會攻擊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044×0.234/0.224=4.6%。
3.3.3 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性心理障礙的中介效應檢驗
主觀幸福感影響性心理健康的中介效應檢驗結果見表3。假設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會影響大學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表3中的結果是標準化解。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C、第二步中的C、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是顯著的,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C的回歸系數也是顯著,表明是部分中介效應,主觀幸福感影響性心理障礙中介效應占總效應的比例為0.226×0.166/0.231=16.24%。
假設身體鍛煉的強度會影響大學女生的性心理健康,同時又可以通過影響她們的主觀幸福感來影響其性心理健康,那么主觀幸福感就是中介變量。由于依次檢驗(指第一步中的Q1、第二步中的Q1、第三步中的M1的回歸系數)都顯著,表明主觀幸福感的中介效應顯著。由于第三步中Q1的回歸系數不顯著,表明是完全中介效應。
本研究結果顯示: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和鍛煉強度對焦慮、性心理障礙、社會攻擊影響的路徑如下:
從圖1可見,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可以直接降低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焦慮、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降低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強度和持續時間還可分別通過主觀幸福感對大學女生心理健康的焦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產生間接作用。
研究結果驗證了部分實驗假設:身體鍛煉可以直接改善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如降低焦慮、社會攻擊和性心理障礙等,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改善大學女生的心理健康。
4 討 論
本研究發現,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總體不能起到預測作用,但是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對心理健康的焦慮和性心理障礙起到很好的預測作用,身體鍛煉強度對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和性心理障礙起到很好的預測作用。也就是說,持續堅持身體鍛煉可以降低焦慮和性心理障礙,增加身體鍛煉強度可以降低社會攻擊行為和性心理障礙。這與已有的研究結果存在差異[26],其主要原因可能有:第一,心理測量工具不同。以往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研究,一般是以SCL-90作為測量工具,由于測量工具不同,所以測量結果存在一定差異,且SCL-90量表實際上是測量 “心理不健康”狀況。其二,本研究雖嚴格控制了實驗額外變量,但是由于條件的限制,沒能進行更長時間的實驗研究,所以還不能更具體的說明身體鍛煉的長期心理效益。但也有研究表明,身體鍛煉可以有效的改善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焦慮、敵對等維度[27,28]。雖然本研究結果沒有顯示身體鍛煉能對心理健康總體有預測作用,但在不同維度上有一定的預測作用。所以,探討身體鍛煉的心理健康效益還需要持續更長時間的實驗研究。
在身體鍛煉影響心理健康的路徑分析中,當把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兩因素進行中介變量(指實驗的自變量對因變量發生影響的中介,是自變量對因變量產生影響的實質性的、內在的原因。通俗地講,就是自變量通過中介變量對因變量產生作用)檢驗時,發現應對方式與主觀幸福感的共同中介效應不顯著,也就是說身體鍛煉提高心理健康不是通過主觀幸福感和應對方式兩個變量共同作用實現的??赡苌眢w鍛煉只是通過其中一個變量來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所以本研究又嘗試單個中介變量的分析。在進行應對方式的中介變量檢驗時發現,應對方式在身體鍛煉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中不具中介作用,但其同時提示:身體鍛煉本身可能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因為體育鍛煉不僅是以神經興奮為特點的一項活動,而且體育活動能夠增強自我效能、自尊等心理資源[29,30]。進行身體鍛煉可以使個體變得放松,注意力得到轉移或心境得以改善,為應對應激提供了一種情緒調節或生理對抗,因此,有理由推斷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我國學者畢業的研究發現,[31]身體鍛煉作為應對策略,有助于學生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緩解應激對人體的損害。本結果也證實了Failth等人提出的“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的觀點[32,33]。
在進行主觀幸福感的中介變量檢驗時發現,主觀幸福感在身體鍛煉影響大學女生心理健康中具有中介作用。研究結果還顯示身體鍛煉對心理健康的焦慮、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有直接效應,而且身體鍛煉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對其產生間接的效應。具體表現為身體鍛煉的持續時間可以直接預測心理健康的焦慮、性心理障礙,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的焦慮、性心理障礙。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預測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也可以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影響心理健康的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
5 結 論
5.1 身體鍛煉是一種積極的應對方式。
5.2 身體鍛煉持續時間可以直接或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降低焦慮、性心理障礙,進而改善大學女生心理健康。
5.3 身體鍛煉的強度可以直接或通過主觀幸福感這一中介變量間接降低社會攻擊、性心理障礙,進而改善大學女生心理健康。
參考文獻:
[1] 江巧瑜.大學生應對方式、社會適應對心理健康影響的路徑分析[J].中國衛生統計,2010,27(1):25-26.
[2] 王小新.初中生自尊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心理健康關系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9,30(8):744-746.
[3] 王洪禮.貴州省高師本科大學生學業自我效能感與心理健康水平的研究[J].心理科學,2005,28(3):675-677.
[4] 金政國,熊英環,方今女.漢族和朝鮮族醫學生心理健康狀況及其與生活事件的關系[J].中國學校衛生,2010,31(9):1082-1084.
[5] 阮碧輝.家庭背景特征對高校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12):1116-1117.
[6] 王雁飛.社會支持與身心健康關系研究述評[J].心理科學, 2004,27(5): 1175-1177
[7] Edwards JR, Cooper CL. Research in Stress, Coping and Hea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J]. Psychological Medicine, 1988,(18):15-20.
[8] Ebata AT, Moos RH. Coping and Adjustment in Distressed and Healthy Adolescents. Journal Appl[J]. Develop Psychol,1991,17:33-54.
[9] 方紅麗.醫學碩士研究生人格特征、應對方式對其主觀幸福感影響的研究[D].石河子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7.
[10]趙淑媛.高中生主觀幸福感及其與心理健康的關系[D].湖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6.
[11]付奕.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與體育鍛煉的相關研究[J].中國體育科技,2006,42(5):120-122.
[12]斯圖爾特·比德爾.心理學在鍛煉及與健康相關的身體活動中的應用[J].體育科學,2000,20(4):71-74
[13]葉景山.體育鍛煉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J].中國學校衛生,2004,25(5):595-596.
[14]崔冬雪.高師女大學生身體鍛煉與社會支持、應對方式、抑郁傾向的相關研究[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5,19(4):66-68.
[15]林德明.體育專業大學生壓力應對方式的特點[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09,21(1):92-94.
[16]成航宇.不同專業、不同性別大學生心理防御方式比較[J].中國運動醫學雜志,2006,25(1):112-113.
[17]Rayro, Gissal M L, Smith E L. The Effect of Exercise on Morale of Older Adults [J].Physical Occupational Therapy Geriatrics,1982,2(2):53-62.
[18]Coleman M, Washington M A,Pice S. Physical Exercise, Social Background, and the Well-being of Older Adult Woman[J].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1985,(60):737-738.
[19]Gauvina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ular Physical Activity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 Sport Behavior, 1989,12(2):107-114.
[20]王金道.SCL-90量表使用的現狀及檢測心理健康的異議[J].中國心理衛生雜志,2004,18(1):51-52.
[21]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s Medicine. 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 7th ed. New York: 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2006.
[22]鄭日昌.《中國大學生心理健康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心理與行為研究,2005,3(2):102-108.
[23]劉鳳娥.大學生應對方式問卷的初步編制[D].重慶:西南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2.
[24]吉楠.《大學生主觀幸福感量表》的編制[J].心理與行為研究,2006,4(1):49-54.
[25]溫忠麟,張雷.中介效應檢驗程序及其應用[J].心理學報,2004,36(5):614-620.
[26]邱遠.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初步研究[J],北京體育大學學報2004,27(12):1637,1638,1641.
[27]章巨煥.體育鍛煉與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相關分析[J],中國學校衛生2007,28(8):757,758.
[28]邱新宇,王麟.大學生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關系的研究[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6,30(1):122-124.
[29]D.Shaw,T.Gorely & R.Corban. Sport & Exercise Psychlogy[M]. Blos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7.:192-198.
[30]McAuley E,Mihalko SL. Measuring exercise-related self-efficacy[M]. In: Duda J L. Adva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Psychology Measurement. Morgantown, WV: Fitness Information Technology, 1998.317-390.
[31]畢業.運動處方鍛煉對中考前學生應對方式的影響研究[J].浙江體育科學,2006,28(2):64-67.
【關鍵詞】 癌癥; 臨床心理; 治療; 護理
癌癥又稱惡性腫瘤,是目前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病種之一。癌癥作為一種應激因素可能導致焦慮、抑郁反應,而焦慮、抑郁又會促進或加速腫瘤的惡化。癌癥患者的心理過程主要經歷震驚、否認、憂郁、對抗治療、適應5個階段[1]。滿足病人的生理、心理及社會等各方面的需要是現代醫學越來越重視的方面。對癌癥患者進行有效的心理護理可以提高癌癥患者的生存質量并促進康復。調查表明,約66%的腫瘤患者伴有焦慮抑郁情緒,經心理和藥物的綜合治療后情緒明顯好轉的達93.2%。約25%的癌癥患者因精崩潰導致治療后復發轉移。本論文針對癌癥患者臨床上的各種心理障礙,分析其產生的相關因素,并根據臨床患者的實際心理障礙提出相應的護理措施,為維護癌癥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一定的參考。
1 癌癥患者的臨床心理
當被確診為癌癥時,對患者的打擊是很沉重的。此時,癌癥患者普遍存在較嚴重的心理障礙,研究表明焦慮、抑郁、恐懼、悲觀、厭食、強迫、神經衰落等是患者最常見的心理問題。郭慶云、吳燕萍等[2-3]通過臨床實踐對癌癥患者進行心理活動調查分析后,結果表明,癌癥患者會因性別、年齡、病情嚴重程度、文化水平、癌癥種類等不同表現出不同的心理問題。男性患者的適應性比女性弱,同時悲觀絕望、孤獨感都多于女性;而恐懼、焦慮、敏感多疑等心理反應,女性又多于男性。30~50歲患者恐懼、焦慮、否認有病、多疑等心理反應比較多見,同時病愈信心和期待反應較強;而50歲以上的患者悲觀絕望和不遵從等心理反應較常見。另外,早、中期及病程較短的患者否認患癌癥、角色不適應和期待感較多見;而晚期及病程較長的患者悲觀、絕望、甚至自殺心理較為多見。
2 影響癌癥患者臨床心理的因素
癌癥患者的各種臨床心理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其中主要因素有性別、年齡、經濟收入、職業、文化水平、病情嚴重程度、癌癥種類等。根據這些因素的歸屬關系,又可將這些因素進一步劃歸為與癌癥本身有關的因素、與治療有關的因素、個性自身因素、經濟收入因素和社會因素等[4]。
2.1 與癌癥本身有關的因素 癌癥種類對患者的臨床心理有不同影響。乳腺癌患者對術后體形的變化引起的焦慮心理較為嚴重,研究表明97.5%的患者都有不同程度的焦慮心理[3]。程志虹等[5-6]用漢密頓焦慮量表測定子宮有病癌患者的焦慮值,表明50%的患者有嚴重焦慮癥。郭慶云[2]研究表明早、中期及病程較短的病人否認患癌癥、角色不適應和期待感較多;而晚期病程較長的患者悲觀、絕望、不遵從感較多見。病人病情嚴重,治療時間長,病情惡化,容易使病人出現悲觀絕望的情緒,甚至對治療效果產生懷疑,消極等待生命結束或產生自殺心理[7]。另外,疼痛患者的抑郁程度又明顯高于非疼痛患者,因疼痛使患者情緒低落,喪失意志,抑郁程度增加。
2.2 與治療有關的因素 癌癥治療多數為損傷性治療,藥物、放療、化療或手術治療的副作用會對癌癥患者造成暫時或持續的心理沖擊。因癌癥截肢、器官切除、內臟造瘺等均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心理創傷;而一些特殊功能器官切除或功能喪失都會增加患者的自卑心理或其他特殊心理問題。
2.3 個性自身因素 癌癥患者的心理過程非常復雜,一般都會經歷震驚、否認、抑郁、對抗治療、適應5個階段[1]。性別、年齡、婚姻、個性特征、經濟收入、職業、文化水平、患病經歷等都是影響癌癥患者心理的重要因素。年輕患者易表現出恐怖、抑郁和焦慮心理,而老年患者易表現為孤獨和偏執[8];離婚和分居者心理障礙越明顯;性格內向、孤僻、壓抑、不容易與其他人溝通的患者,更容易產生心理障礙;文化水平、職業、收入不同的患者,對腫瘤的發生、發展和治療狀況等有不同的認識程度,對醫生治療方案有不同的接受程度,對治療的信心程度不同[9];一直健康的人反應會較強烈,而經?;疾〉娜擞休^好的忍受能力,心理壓力小。
2.4 經濟收入因素 癌癥是一種病程較長、治療手段復雜、治療費用昂貴的疾病,而目前又還未納入醫保范圍之內,因此經濟條件一般的患者必然承擔不起昂貴的醫療費用,負擔大,心理壓力相對經濟條件優越的患病家庭大。
2.5 社會因素 家人對腫瘤的認識和接受態度,親人、鄰居、同事關系的好壞及對患者的支持程度都會明顯影響患者的心理感受;在對癌癥患者的研究中,社會支持與癌癥患者的心身癥狀(除軀體化)呈一定的關系,社會支持雖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癥狀,但可顯著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10];另有研究表明,負性生活事件與癌癥患者發生抑郁呈正相關,過多的負性事件會影響患者的心理承受水平,使患者容易產生悲觀絕望的抑郁情緒。
3 護理對策
3.1 提高對癌癥的認知 當患者被確定為癌癥時,首先要進行心理疏導,使患者了解癌癥并非為“不治之癥”,讓患者樂觀的面對現實,正確認識對待癌癥,消除患者的恐懼心理;其次通過醫生護士講解及抗癌明星的成功分享,使患者對治療和戰勝癌癥充滿信心,保持樂觀的心態;做好患者家屬、親人、鄰居、同事的癌癥知識普及工作,使相關人員特別是家屬保持積極樂觀向上的精神,共同幫忙患者豎立必勝的信心和決心。
3.2 合理治療 正確合理的評估患者的病情,在不影響患者生存期的情況下盡量采取合理的藥物、手術、化療、放療或生物治療的方式,減少患者的疼痛或器官摘除。癌痛是影響癌癥患者生存質量的一個重要因素。由于疼痛,患者常常喪失希望,認為病情惡化,從而產生焦慮、抑郁的情緒,使痛苦加重。外科治療中,郭衛剛[11]報告,進行結腸造口術的腸癌患者中有23%的患者發生了中度或嚴重的心理障礙,尤其是抑郁,而外科保守治療者的發生率僅2%;癌癥化療患者比手術治療患者的抑郁程度高;放療后的疲乏感是患者心理問題持續存在的因素[12]。
3.3 心理干預 心理治療可以改善患者心理狀態,而心理狀態的好壞直接影響著癌癥治療的各個階段[13]。Fawzu等[14]認為合理的心理治療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心理治療可以幫助患者克服恐懼心理,并建立良好心態和樹立治病信念。馬紅霞等[15]研究表明,癌癥患者在常規治療的同時配合綜合性心理干預,有助于提高治療效果和生活質量。護士對患者進行有意識或無意識的心理護理,可以實現對患者的心理調控、心理支持或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患者與醫護人員建立起良好的醫患關系,使患者對醫護人員有很好的信心。有專家指出對癌癥患者及時進行危機心理干預,可以避免不必要悲劇的發生。他認為心理危機干預的做法通常采取六步法:(1)確定問題;(2)保證求助者安全;(3)給予支持,主要是傾聽而非采取行動;(4)提出并驗證可變通的應對方式;(5)制定計劃;(6)得到承諾,采取積極的應對方式。其中,檢查評估需貫穿于整個心理危機干預過程中,保證心理危機干預的作用。
3.4 社會支持 首先是了解患者的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建立在社會網絡機構上的社會關系對患者的主觀或客觀的影響力,它包括客觀的、實際的支持和主觀的、情感上的支持。社會支持雖不能改善患者患病狀況,但也能明顯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家庭支持是社會支持的主要內容,有50%以上的患者認為自己成為了家庭的累贅,從而容易產生悲觀情緒。另外,癌癥的不同階段需要不同側重點的支持,如患者在診斷時,需要有關疾病預后、治療方面的信息支持;住院期間則需要物質上的支持;晚期和臨終階段更需要情感上的支持。
3.5 創造良好環境 主要包括良好的生活環境和心理環境。舒適、安靜的生活可以陶冶患者的情操,改善患者的憂郁的心理,使患者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積極配合治療;再是創造良好的心理環境,事實表明,不健康情緒是癌細胞的“活化劑”[16]。另有專家指出,目前死亡的癌癥患者中有三成時被“嚇”死的。影響患者心理環境有醫患、護患關系,家庭關系和社會環境三個因素。給患者創造一個良好的心理環境,是防止病情惡化和延長壽命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可以增強患者戰勝疾病的信心。
3.6 其他 國外應用于臨床心理護理的心理療法有:音樂療法、松弛訓練法、認知行為療法、森田療法等。音樂療法通過讓患者聆聽、欣賞樂曲,引起人體心理生理狀態改變,產生興奮或異質的情緒反應,從而可以達到治療作用[17]。圓桌診療法讓所有患者--新的和老的,圍著大圓桌讓新老患者交流心得,促進患者之間的相互溝通與了解,彼此安慰并從抗癌明星中獲取信心,使新患者增加治病的信心。
4 小結
癌癥是當代威脅人類生命的主要病種之一,癌癥對患者是一個嚴重的心理應激,會因患者的各種不同因素導致不同的心理障礙,如抑郁、焦慮、恐懼、多疑等。在患者的醫治及康復過程中實施積極的心理護理,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況,提高患者的治療依從性,促進患者的康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和延長生命周期。
參考文獻
[1]曾瑩.癌癥患者心理障礙分析與護理干預[J].護理學雜志,2000,15(10):619.
[2]郭慶云,王秀英,商玉萍,等.75例腫瘤病人臨床心理活動分析[J].航空航天醫藥,1995,6(1):56-57.
[3]吳燕萍.123例乳腺癌患者的心理及護理對策[J].南方護理雜志,1996,3(5):20-22.
[4]田德茂,周啟東.癌癥病人的心理健康[J].山東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0,32(1):147-149.
[5]程志虹.子宮腫瘤患者臨床心理護理[J].中國民族民間醫藥,2012,21(14):150-151.
[6]周洪光,劉素貞,孫宏偉.乳腺癌患者的抑郁情緒、心理控制源和認知態度的關系研究[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8):1149-1150.
[7]李紅英,王瑞文,楊莉榮,等.長期住院精神分裂癥患者吸煙行為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6):818.
[8]唐鳳琳,呂靖怡.中青年癌癥患者的心理特點[J].山東醫藥,2002,42(34):81-82.
[9]徐永平,紀國慶.對腫瘤患者心理障礙及康復的探討[J].實用醫技雜志,2006,13(3):423.
[10]李彩云.癌癥病人發生抑郁的相關因素及護理對策[J].護理研究,2004,18(7A):1140-1142.
[11]郭衛剛.癌癥病人伴發心理障礙的預測[J].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7,24(3):166.
[12]虞漢梅.癌癥病人治療期的抑郁情緒評定[J].中國行為醫學科學,1997,6(4):305.
[13]曹維彬,李萍.心理干預對腫瘤患者情緒狀態的影響[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1,19(12):1433-1434.
[14] Fawzu F T,Fawzy N W,Hyun C S,et a.l Malignant melanoma effects of an early structured osychiatric in terventiion coping and affective state on recunence and survival 6 years later[J].Arch Gen Psyching,1993,50(9):681-689.
[15]馬紅霞,劉艷,羅紅格,等.癌癥患者生命質量狀況調查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健康心理學雜志,2012,20(5):667-669.
[16]舒耀榮.腫瘤預防與護理[M].上海:上??茖W技術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