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7-26 16:06: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如果就造句二年級,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今天上午聽了一節別開生面的英語課——師曉玉老師的二年級英語課。為什么這么說呢?因為如果當年我的小學英語老師也能夠像她這么上的話,我想我的英語能夠有一個很好的啟蒙。
師老師上課幽默風趣,而且具有生機。上課的內容是“my robot”,教學生認識五官。上課之前,和學生一起唱“五官歌”(我自己覺得的),課堂就在這一片片的歡樂的歌聲中開始了——學生的情緒也被調動提來了,即使是上課懶惰的同學也會被感染而積極起來。這讓我聯想去了以前高一的一個很有激情的語文老師,他不高不帥但卻很自戀,經常上課時放歌曲給我們聽,讓我們不得不“好好”聽課了。所以這樣的課堂“開始方式”我很喜歡,我也經常會用!
一首歌唱完之后就進入了課堂主題“My Robot”,先教會同學們幾個最基本的名字,即身體的若干個部分,然后又教了一些形容詞(正好是反義詞成對的)。學生們就用這些形容詞和名詞進行造句。這么樣一個過程,學生反復練習,學習的興趣比較高,而且也的確在課堂上就學會了!關于這點,在課堂上就學會知識,我覺得是境界比較高的學習。以前初中的時候,就一直突飛猛進地保持在年級前幾名,同學們問我是怎么學的,我就說,課上認真聽講,回家好好玩。還真是如此的,提高課堂效率才是真正的學習。我們應該教會學生這種本領,小學生更是如此。
最后一個讓我驚訝的環節是,準確的是,不但讓我驚訝,還讓所有聽課的老師驚訝的是,一個關于“便便”的游戲,游戲的方式為,有三種類型的題目——連詞成句,漢譯英,英譯漢,分成AB兩個小組,答對了就有獎品——便便,看哪個小組積累的便便最多。這樣的游戲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所有的學生都投入到這場爭奪便便的游戲中了!
一開始我覺得把這種便便游戲搬上高雅的課堂,似乎不太行。但后來我改變了觀念,覺得這種方式更好。因為這種游戲化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堂充滿了歡聲笑語,學生能夠快樂地學習到知識,最好!以后學生在想起最有意思的課堂時,這節課一定會在學生的腦海里留下深刻印象的!
后來我又和我的前輩劉亞梅老師聊如何帶一二年級的學生學習科學課,她跟我說——一年級的孩子主要還是糾正孩子的學習習慣,進行科學啟蒙。一年級和六年級的孩子最難教,六年級的孩子的最難的是準備工作,而一年級的孩子最難的是課中如何管住他們,讓他們聽話。一年級的孩子可能真的不是教會他們什么,而是讓他們對科學產生興趣。
從兩位前輩的身上,我的確學會了一些東西,至少對未來我可能從事教學的一二年級有了一個最基本的認識,相信自己可以在一二年級的科學教學上做出精彩的!
【關鍵詞】英語教學 科學探究 自主 合作
創新探究性學習是新課程標準下英語教學的基本要求。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實驗稿)》“倡導學生的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因此,在英語教學中,科學設計并開展探究學習活動是十分關鍵的環節。
一、激發求知欲望,引導學生樂于探究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說過“喚起興味。學生有了興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所以學和樂是不可分離的。”教師要讓他們去觀察、思考、探究、表達、創造地學習。我經常根據教學內容,適量設計一些靈活性較大的思考題或討論題,讓學生討論和探究。當學生學習興趣被激活后,探究就會更積極主動。如在教學外研版英語初中二年級上冊Module 7的unit3“Language in use”中,我先讓6個學生一組,要求每個人想好一種食品,然后說出類似“It tastes sweet。It is red and round。”的句子,再由其他同學猜是什么食品。學生興趣盎然,課堂氣氛活躍。接著我把燈籠、彩帶、香蕉、飲料等擺放在講臺上,任由學生就這某種物品在規定時間內準、快、多地說出原已略懂的“系表結構”句子,勝者獲獎。學生興趣倍增,認真思考,好強爭勝。事實表明,學生求知欲一旦被激發起來,他們就會從探究學習中得到無窮的樂趣。
現代教學媒體易為學生接受,不可忽視。它能擴充信息量,使課堂教學更精彩、更生動。在外研版英語初中二年級上冊Module 7 unit3“Around the world——Greetings”中,如果慣用傳統方法呆板地講學英國等國家人們相互問候的風俗習慣,效果只能事倍功半。我試用網絡環境教學,讓學生利用網絡查找自己感興趣的國家人們相互問候的風俗習慣,他們不僅掌握了應知應會的內容,而且對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也有了更多的了解。
教學實踐教學實踐讓我深深地感到:只要英語教學設計符合學生的心智發展水平,就能激發他們求知欲,挖掘他們的潛能,提高教學的效果。
二、創設自主學習空間,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強調教師的職責“越來越多的是激勵學生思維。”我在教學設計中,盡可能地給學生創設新奇性和矛盾性的問題情景。例如,在外研版英語初中二年級下冊Module 9 unit1“She missed the final practice so that Kylie could play”中,我課前已布置讓學生談論過“我心目中的英雄”的話題。之后他們分別從科技、歷史、娛樂、運動、環保等資料尋找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上課堂有的出示英雄照片,有的選放視頻,有的展示海報等。這次活動喚醒了學生的主體意識,主動儲備知識信息。
當然提升學生搜集、處理信息和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是需要教師悉心指導幫助的。如在學習外研版英語初中二年級下冊Module 8 unit1“It’s the last day before the new school year begins。”時,我給學生創設了一些情境視頻、圖片等。他們根據我的建議聯系舊知識,對所搜集的材料進行歸納、整理,接著自己設計、制成能體現該節日特色的海報,圖文并茂,在班上展示。不難發現,學生已由被動思維向主動思維、封閉思維向開放思維、靜態思維向動態思維發展了。
三、鼓勵學生抱團合作交流,提高善于探究問題能力
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中明確指出:“鼓勵合作學習,促進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共同發展,促進師生教學相長”。
在外研版英語初中二年級下冊Module10的unit1“I would go to London。”中的Activity7“ work in pairs。Imagine you could go anywhere in the world。Ask and say”教學中,我創設了“談論假設去某一地方度假的情景”一般情況下,學生都能用would按照課本給出的例句組成簡單的對話。如:
A:Where would you go for your holiday ?B:I’d go to……
A:What would you do? B:I’d……
A:How would you go? B:I’d go by ……
后來我把學生分成小組自由交流,取長補短,共同修正設計方案。很快一組內容較充實、頗具條理性且有生活氣息的對話出現了:
A:Where would you go for your holiday ?B: I’d go to……
A:Why would you go there? B:Because I……
A:How would you go there? B:By……
A:When would you go there? B:I’d go to on……
A:What would you do? B:I’d……
A:With whom would you like to go?
B:I would you like to go with……
A:How long would you stay there?
B:I’d stay there for……
這就說明,要提高學生善于探究問題的能力,他們必須扭成一股繩,成為合作交流的主體。
四、加大教學內容的開放性,引導學生創造性地探究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前進的不竭動力。”創新意識應該落實在點滴教學行為之中,使內容的開放性大一點,及時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探究。
在外研版英語初中二年級上冊Module 10的unit1“She wanted to see some Beijing Opera”中的Activity5“Match the sentence in Activity 2 with these sentences ”教學中,我讓學生完成匹配練習后,讓他們將Activity3對話中含有不定式的句子挑出來,他們很快就挑出來并小結如下:agree to do sth; hope to do sth; plan to do sth; offer to do sth; want to do sth; decide to do sth接著讓他們4人一組,分別用這些動詞開展造句比賽,許多新奇有趣、極具創意的句子出現了:
I hope to walk in space one day ;I hope to have a big house
I want to make a plane by myself I want to have a good job now……
接著我讓學生自己創設情境,使用不定式描述生活中發生的事情。不到十分鐘,一段合乎要求的短文如下:
Flying kites
I wanted to fly a kite in the par,I was very glad my parents offered to drive me there,They agreed to spend the whole day with me in the park ,I had a very good time that day,I hope to go to the park and fly kites again one day 。
教學實踐讓我深刻體會到:在教學的探究中往往會涌現出很多預料之外的奇思妙想,教師只要有創新教育理念,采取創新教育方法,為學生營造一種自主、合作、創新學習氛圍,就能讓學生天天向上,成為國家有創新能力的人。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定.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01.
[2]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
[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
【關鍵詞】 單詞學習;解決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4128(2010)09-0085-02
著名語言學家威爾金斯(1972)曾指出: “Without grammar very little can be conveyed, without vocabulary nothing can be conveyed” (沒有語法不能很好地表達,而沒有詞匯則什么也不能表達。)Allen&Valette更是精辟地指出:無論是那種目標語,詞匯在所有語言教學中都是重要因素。詞匯學習當然也是小學階段學生英語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
本文將探討目前小學英語單詞教學中存在的一些問題及相應的改進對策。
1 小學生單詞學習中存在的問題及障礙
1.1 小學一、二年級學生的模仿能力強,但認讀能力較弱,尤其對一些音近,形似的單詞,更是難以區分。筆者還發現在教學過程中孩子們能很快地讀出新教授的單詞,一本英語書,他們甚至能從頭到尾背下來,可是當你把其中的單詞和句子重新列出來,許多孩子就不認識它們了,而且他們對一些細小的差別難以分辨,如他們經常會把read讀成 red,把ride讀成 red。
1.2 小學三、四年級學生單詞的認讀能力明顯強于一、二年級學生,但在英語單詞的拼讀、記憶上能力較弱。
1.3 高年級學生記憶單詞的能力強于低中年級學生,但多數學生不能靈活運用單詞。他們有的能按照單詞表上的順序將單詞一一背出,或是能根據中文說出單詞,但遇到什么時候名詞該加s,什么時候該加es,動詞的一般過去式是什么,這個單詞的固定搭配短語是什么…就會感到很迷惘。在他們的作業中經常會看到這樣的現象,如: She never wash dishes every day. I write homewok at the weekends. There are two book on the desk.
2 解決策略
2.1 單詞教學方法要講究科學性
a. 語言獲得的順序是:聽、說、讀,然后是寫。第一步,口頭呈現語言,即學生聽;第二步,要求學生口頭表達,即孩子說;第三步以書面形式呈現,即孩子讀;最后要孩子以書面形式表達,即孩子寫。(《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 Susan House Richmond publishing)單詞教學也是一樣,應該遵循這樣的規律。在教學中經常看到有的教師將這樣的順序打亂,甚至去掉前面兩個步驟,只剩下讀和寫,結果學生學的枯燥、無味、呆板。而有的教師在教低年級時,往往非常注重前兩步,忽略了讀和寫,這樣勢必會造成許多只會聽、說的英語“小文盲”。對于低年級剛接觸英語的孩子們,教師應準備大量的卡片,可以一面是圖片,另一面是單詞,讓孩子會看著圖說英語,也會認讀單詞。在跟磁帶朗讀課文時,不妨讓孩子們用小手邊指邊讀,做到“耳到、口到、手到、心到”。
b. 我們可以使用不同的方法教給孩子們單詞,用實物、動作、圖片、表情或是翻譯法等等。(王薔)但是就小學生而言,筆者認為實物、動作、圖片、表情等教學方法明顯優于直接翻譯法。小學生的形象思維明顯優于抽象思維,我們在教學單詞時,何不利用學生的形象思維優勢來幫助他們學習呢?例:教學happy, angry, sad時,我們就可以使用表情法來教學;教學full, hungry, thirsty 時,我們就可以使用動作法來教學;教學pen, rubber, pencil case時,我們可以使用孩子們身邊的實物來教學;教學park,zoo, supermarket時我們可以使用圖片來教學。
c. 可以適當教給學生一些語言知識,讓學生輕松學習詞匯。小學高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逐漸在加強,在這個階段,適當教給他們一些簡單的語言知識,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小學牛津英語》(江蘇版)5B unit 4的B部分中有這樣一些詞組: sit quietly,speak loudly , dance beautifully, walk carefully,jump high, run fast在教學中可以適當教給學生構詞法的知識, 告訴學生副詞的構成,大部分在形容詞后加ly,還有少數特例,如fast、high等需要個別記憶。另外,教者可以通過系統的語音教學,幫助中、高年級學生學習單詞中字母和字母組合的發音,使學生找到單詞發音、拼寫的規律,從而達到舉一反三的效果。
2.2 單詞鞏固方法要講究趣味性
a. 單詞的學習,對部分學生來說只是枯燥的記憶,機械的朗讀。日積月累他們覺得學英語毫無樂趣可言,背單詞更是苦不堪言。這是我們英語教學的悲哀。一旦學生明白了所學的單詞的意思后,我們需要設計活動幫助學生鞏固新的單詞,盡可能地多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讓學生看、聽、摸、感覺、聞、讀、寫、演、幫助學生記住它們。如果能堅持這樣做的話,學生鞏固單詞時就不會覺得枯燥,無味,相反他們會覺得很有趣。興趣可增強記憶,興趣是人對事物的積極而持久的認識傾向,它與大腦皮層中思維活動的興奮中心相伴隨。
b. 對于中、高年級學生來說,可以教給他們記憶單詞的策略。如:讓他們嘗試用不同的方式記憶單詞,利用聯想記憶法、分類記憶法和對立記憶法;讓他們根據單詞的意義對單詞歸類;讓他們根據同音詞將單詞歸類;根據反義詞將單詞歸類。
c. 教給學生記憶的規律。
由艾賓浩斯遺忘曲線可知,人腦對于記憶的遺忘是先快后慢的。因此,教師可引導學生采用循環記憶法記單詞,每節新課開始時復習上節課所學的新單詞,再適當穿插一些以前學過的單詞,像這樣每節課都重復,開始復習的間隔時間短,以后間隔時間慢慢加長,達到遺忘之前及時復習,對于中、高年級學生讓他們自己課后也養成這樣的習慣去復習鞏固單詞,這樣孩子們記憶單詞就不會覺得很棘手。
2.3 對學生評價要講究靈活性
a. 有些教師總喜歡以默寫單詞的形式來評價學生的單詞能力。這樣的評價形式太單一,評價的內容太死板。其實對學生單詞掌握能力的評價形式多種多樣,對于小學生來說,把評價滲透于比賽中,效果要優于默寫單詞。如:小組間開展單詞接龍比賽。筆者在教學中經常嘗試這種方式,實踐證明以小組形式展開的競賽能消除個別膽小的學生的焦慮感,調動群體的集體榮譽感,如果能再加上小獎品,就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
b. 有的教師在評價學生的單詞能力時,僅僅是默寫書后的單詞,造成學生有這樣一種錯覺:默單詞就是學英語的全部。曾經有一個孩子問他的英語老師,“我每次默單詞成績很好,怎么考試總考不出理想的成績呢?”這個孩子問出了大部分孩子的心聲。筆者認為,在評價學生的單詞能力時,教師要從評價內容上翻花樣,如:用單詞造句;創設語言環境,用所給的單詞填空;用所給單詞的正確形式完成句子;縱橫字謎;讀句子,猜單詞等。
3 結語
“外語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于學習者本身,這是外語教學的內因;我們所考慮的一切改進外語教學的措施都必須通過內因而起作用”(桂詩春,1988:295)因此,在教學單詞的過程中,科學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教給學生學習方法,引發學生學習英語的內驅力,才是學生學好英語的根本。
參考文獻
[1] 程世祿、張國揚,《ESP的理論與實踐》
[2] 《An introduction to Teaching English to Children》
關鍵詞:小學語文;寫話教學;寫話興趣;寫話訓練
通過調查研究發現,當前小學語文低年級寫話教學存在以下問題:學生對寫話興趣不高,缺乏正確的寫話動機;寫話質量較低,具體表現為語言不通順、錯別字與標點錯誤較多、寫話內容機械單一等,究其原因,除了與學生自身儲備不足導致他們傾吐困難外,還與教師的指導方式方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因此,我們必須積極對寫話教學進行深入分析和研究,通過采取合理指導方法與措施來改變當前低年級寫話教學高付出、低成效的現狀,力圖促進寫話教學的長遠進步與發展。
一、激發學生寫話興趣,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由寫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對小學一二年級寫話的要求是“對寫話有興趣,寫自己想說的話,寫出自己對周圍事物的認識和感想。”由此可見,激發學生對寫話的興趣是我們進行寫話教學的首要任務。小學低年級學生年齡小,自我控制能力差,注意力保持時間短,如果我們不能激發他們對寫話的興趣,那么寫話教學的后續活動就難以有效、順利展開。所以,在寫話教學中,我們要做到以學生的興趣為切入點,鼓勵學生大膽表達自己的觀點和看法,讓學生自由寫話,由此體驗寫話帶來的樂趣。
二、加強寫話訓練,豐富寫話指導方式與方法
指導學生寫話,我們要注意運用多樣化的寫話教學方式,讓學生感覺寫話并非機械單調、乏味無趣的,而是始終對寫話持有新鮮、好奇的心態。另外,在寫話指導方式的運用中,我們要注意循序漸進地展開,讓學生在多樣化的寫話指導方式與方法中受到科學鍛煉,從而把學生順利帶入寫話的殿堂。
1.組詞造句,連句成段
小學低年級注重對學生的識字教學,而且語文教材中安排了很多識字教學主題,在這些主題教學中,我們應該有目的、有意識地要求學生用所學過的詞造句,并將多個句子連起來組成一個段落,如此可以幫助學生對遣詞造句的規律進行初步理解,并通過練習對各種句式進行了解與熟悉。如一年級下冊中“語文園地一”需要學生認讀的幾個詞語:春暖花開、春風拂面、萬里無云、五顏六色、百花盛開、歡聲笑語,我們就可以讓學生嘗試用這些詞語造句,并將所寫出的句子連起來組成一個段落,以為學生了解遣詞造句規律和熟悉不同句式打下基礎。
2.看圖寫話
如今小學語文課本的突出特點是圖文并茂,每篇課文都配以與教學內容相符的插圖,而小學生是以形象思維為主,這些精美形象的插圖對他們有著強烈吸引力,總能吸引他們的眼球,所以,我們就可將這些插圖當做訓練他們寫話的素材,指導學生寫出句子通順、句意清楚的語句和段落。例如,《找春天》這篇課文,配了兩幅形象生動的插圖,第一張插圖中,三個小朋友在田野中奔跑,其中一位小朋友停下腳步屈膝觀察一朵盛開的鮮花;第二幅插圖中,兩位小朋友在河邊草地上追逐嬉戲,空中有兩只小鳥自由飛翔,遠處還有一只放飛的風箏……根據這兩幅插圖,我們就可以讓學生通過對插圖中環境、人物的觀察,讓學生嘗試寫一段話,對學生的要求不能太高,只要句意表達清楚、句子通順即可。
3.仿寫和續寫
仿寫,即讓學生對已有文本材料的結構與句式進行模仿。低年級學生缺乏獨立的觀察思維和學習自覺性,而且他們本身有善于模仿的性格特點,通過給學生提供范本讓學生進行模仿練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寫作的難度,培養學生寫話的自信心。續寫,指的是學生通過發揮自身想象力對課文內容進行延伸。讓學生對某篇課文進行續寫,一方面能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思維能力,還能鍛煉學生遣詞造句和書面表達能力。例如,以《坐井觀天》這篇課文為例,課文結尾部分是小鳥要求青蛙跳出井口看一看,我們就可要求學生對課文進行續寫,續寫內容包括:青蛙跳出井口了嗎?如果沒有跳出井口,它過的是什么樣的日子,結局是什么?如果跳出了井口,它會看到什么?會說些什么?這樣,通過要求學生續寫課文,既能充分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想象能力,也能促使學生的遣詞造句能力和書面表達能力獲得發展。
綜上所述,作為小學低年級語文教師,我們要嘗試探索和尋求切之可行的教學策略,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寫話展開訓練與指導,使學生適應寫話教學要求,培養學生的寫話能力,為學生日后邁好寫作這一步奠定扎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詞本義指文獻中反映出來的造字時的字義。漢字因義構形,又據形表義,是為詞本義。現代漢語中雖然有些詞的義項由假借而來,但多數詞的義項是由其本義直接或間接引申演變而來,這就使我們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詞本義成為現實。根據萬藝玲的研究,在2500多個常用漢字中約有73%的字可以通過構形分析來了解其字義,因而我們可以有意識地引導學生了解詞本義,從而提高小學語文詞語教學的質量。具體來說,學生掌握詞本義學習方法的重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有助于閱讀教學的開展
漢字教學與閱讀教學應該是相融的。漢字是記錄語言的書面符號,是有組織、有條理的系統。語素按一定規則組織起來,構成詞;詞和詞按一定語法規則組合成短語;詞和短語又構成句子。由此可見,漢字與書面語有著十分緊密的聯系。古代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語素和詞基本重合,因此在古代漢語里漢字記錄的是詞,成為形、音、義的統一體。古詩文多用詞本義,現代詩文多用詞的引申義。
理解和掌握詞本義,是小學生學好古詩文的基礎。比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宿新市徐公店》中的“兒童急走追黃蝶,飛入菜花無處尋”,一位教師教學時,先讓學生嘗試解釋詩意:兒童奔跑著追逐蝴蝶……然后引導學生思考詩人為什么不用“跑”,而用“走”。
生:走。
生:趕、起、赳……
師:“趕”的本義是獸類翹著尾巴奔跑,“起”表示由坐而立,要跑動須先站起。這些由“走”作意符的字,都與跑、行走及其動作或姿勢等義有關。同學們課后可以去收集一些用“走”做偏旁的字,看看它們的意思與“走”有什么關系。下節課我們一起交流。
當學生了解到“走”的本義是“奔跑”,“步行”是后來的意思,就容易體會出詩中表達的兒童與蝴蝶嬉戲的童真、童趣。同時,由此聯系到其他含有“走”的字,擴大了詞匯量。
對于古今義同詞的古詩文教學,運用詞本義的方法仍顯重要。如《小兒垂釣》“蓬頭稚子學垂綸,側坐莓苔草映身”中,“蓬”從“艸”,逢聲,本義是一種草的名稱――蓬蒿。因蓬蒿凌亂松散,所以引申比喻散亂,古今義同。教學時,教師可以用圖片給學生展示蓬蒿的松散之形,讓學生腦海里自然形成“稚子”可愛的人物外形,進而也可體會到詩中表達的情感。
現代詩文多用詞的引申義。如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火燒云》中有“笑盈盈”一詞。“盈”從“皿”,會意。本義是容器滿,引申泛指充滿,如“充盈”,進而引申為“有余、多余、超過”,如“盈余”“盈利”。課文中的“笑盈盈”即為臉上充滿笑容的樣子。
明確詞本義,使識字教學與詞語教學、閱讀教學結合起來,不僅可以提高識字教學的效率,而且使閱讀教學簡單明了,能有效推進學生對文章的深入理解,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小學生閱讀水平。
二、有助于詞語的積累
將詞本義融入詞語教學,有助于擴大學生的詞匯量。
《語文課程標準》要求小學階段須“累計認識常用漢字3000個左右,其中2500個左右會寫”,識字的目的在于掌握詞語。幾乎每個字都有本義與數項引申義,如果科學地教學漢字,則掌握3000字就等于掌握了大量的詞語。可是多年來的語文教學,隨意解析字形的現象大量存在,這種不顧漢字形、音、義關系的教法,使字形與詞義嚴重脫節,不僅字形難以教好,而且使詞的本義和引申義也都無法同步教學,客觀上嚴重影響了學生大量積累詞語的速度,無形中提高了小學生學習詞語的難度。比如有教師給學生解析“胡”字為“古代的月亮”,這樣的解析就割斷了“胡”字的形、音、義關系。其實,“胡”是形聲字,從“肉(月)”,古聲,本義是獸脖子下的垂肉,因獸多長著長毛,引申指人的胡須。或許因為中國西北地區各少數民族男人多長大胡子,又引申泛指西北地區的少數民族,如“胡人”“胡馬”,漢代以后又泛指外國人。又因胡須散亂,唐代以后引申指隨意亂來,如“胡說”“胡攪蠻纏”。這樣教學,形、音、義結合,本義、引申義聯系,學生理解和掌握詞的效率就高。如果把“胡”解說為“古代的月亮”,就將字詞的系統關系沒有了,學生對字音、字形和諸項詞義也都只能單獨死記了。為了強化學生對詞語的記憶,教師往往只能用多讀、多寫等方法,這樣的教法又導致了學生只會機械運用,待到口頭表達時,詞匯貧乏,囊中羞澀。
用違背漢字科學的方法教偏旁,損害更大。偏旁的構字能力很強,構字時多作意符。講對一部首,方便一大片;講錯一偏旁,損害一大串。比如“宀”,教學中稱為寶蓋頭,“寶蓋”在構字中表示什么意思呢?如何能讓學生正確而有效地掌握含有“宀”的字呢?漢字科學的解釋是:“宀”音mián,甲骨文“■”像房屋側視之形,本義指古代的一種房屋,所以做偏旁的字多與房屋、家室、覆蓋等義有關。如“宅”,從“宀”,從“乇”(zhé,草木向下生根和向上生長形),“乇”兼表聲,表示人在住所長期生活和發展,本義指住所。“災”,從“宀”,從“火”,以火燒房子表示火災、災難,后泛指一切災害。明白此理,其他從“宀”的字,如“牢、守、官、字……”便容易理解多了。學生如能夠由掌握部首而舉一反三,快速掌握部中字和更多詞語,漢字便容易識記多了。
三、有助于多義詞的學習
在識字教學中,我們常見的形式有猜字謎,即根據字“形”以謎語等形式識記字形。這種形式雖然在某些程度上符合兒童的趣味心理,但因不顧字義,使很多字形的解釋違背了漢字科學。長期來看,不僅不利于學生識記字詞,而且也不利于學生學習字義。比如,有位教師教“晶”字時,用“72小時”讓學生猜一字。72小時乃3日,這與“晶”的義有何關系呢?這樣的教學必然會對學生組詞造句造成障礙。雖然學生明白“晶”該這樣寫,但隨著年級的升高,如出現 “晶瑩”一詞,學生又該如何理解呢?
怎樣正確解釋詞語的意義是每個教師在課堂上都要面對的問題。有些詞語的解釋不能照搬漢語詞典,如“晶”,在《現代漢語詞典》里有多個義項,我們不能把詞典里的解釋逐條念給學生聽,否則不但對教學沒有幫助,反而會造成學生學習的負擔。因此,在教學中,教師應看到詞本義在此方面的關鍵作用。
詞本義是派生其他詞義的根源,抓住了本義對一切引申義的學習就有了基礎,學習諸項詞義也就容易找到線索。如上述“晶”字的教學問題,我們不妨溯本求源:“晶”,會意字,本義是星星,甲骨文為“■”,用三個小“日”表示閃耀的群星,是“星”的初文,后來分化為“星”和“晶”二字。“星”表示本義(從日,生聲),“晶”用來形容星光,后引申為光亮,如“晶瑩”“亮晶晶”,也因此作為“水晶”的簡稱。如此教學“晶”字,一字多義的本義與引申義系統清晰地展現出來,使學生既好理解,也好記憶。
四、有助于形近字的區分
詞語教學特別是在低年級的識字教學中,小學生很容易把一些有相同部件的字相混,這也是五、六年級學生錯別字增多的原因之一。教學中教師應發揮詞本義在小學詞語教學中的重要作用,求得字義的科學解釋。漢字是科學的,解釋也應該是科學的。如:二年級學的“免”與“兔”特別相近,差別就是右下的一 “點”。有教師這樣解說:有“點”的為“兔”,無“點”的為“免”。這樣的解釋對于二年級的學生來說未免太過枯燥,也不易記憶。其實,“兔”的甲骨文形■,是一只兔子形,這個“點”乃是兔子的小尾巴。“免”的甲骨文為■,下面是跪坐著的人,上面像人頭上戴的帽形,本義是古代天子、諸侯、卿大夫的禮帽,是“冠冕”之“冕”的本字。后引申為摘掉帽子,如“免冠”;進而引申為去掉,如“免除”;又引申為避免,如“免疫”。兩個形象生動的圖畫文字符合二年級兒童形象思維為主的心理特征,展示它們,可以使學生輕松識記“兔”“免”二字。教師還可以進一步擴展,凡由“兔”構成的漢字大都與“兔”的行為有關,如“逸”“冤”。甲骨文“冤”乃“兔”上有“網”,像一只柔弱的兔子被東西罩住,不能脫身,體現了“屈伸”的本義,即不能舒展逃脫。由不能舒展又引申為屈、枉,如“冤屈”“冤枉”;由冤屈之意又引申為上當,如“花冤枉錢”“走冤枉路”等。
再如“末”“未”二字,因形體極其相似,小學生也極容易混淆。“末”是指事字,指樹木的末梢所在處,本義是樹梢,引申表示不重要、最后、末子等義,如“舍本逐末”“末尾”。“未”的甲骨文■,是象形字,《說文解字》釋為“木重枝葉也”,即像樹一樣將長出新枝的樣子,因此有未來的含義。但新枝現在還沒有長出,因此引申含有否定的意思,如“未必”“未曾”。簡單的本義分析可以讓學生避免混淆而寫錯字,容易識記新字。
五、有助于近義詞的辨析
近義詞是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語。有些近義詞,如果不了解其本義就容易造成混淆,不利于我們透徹地理解文意,也不利于體會文章用詞的準確性。小學語文課堂上,教師常會讓學生對課文中的某些詞進行近義詞的替換,想以此讓學生掌握意義相同或相近的詞,但卻忽略了文章本身用詞的準確性與詞語的差異性,給學生日后的造句、習作造成了隱患。
如,蘇教版四年級上冊《說勤奮》中有一句話是“他還十分注意改進學習方法”,有的教師會用“特別”替換“十分”。雖然“特別”和“十分”均可用來形容事物的程度或某種特征,但二者在表達上存在著輕重的差別。“十”的本義是九加一的和,因從一到十,十是最大、最末的數,故引申為完滿具足,“十分”即取此義;“特別”作為副詞表示達到的程度高,或達到一個相當的范圍。通過考釋,不難發現“十分”含有達到頂點的意思,從程度上講更勝于“特別”。用“特別注意”代替“十分注意”,雖然沒有語法上的錯誤,但替換本身就說明沒有體會到文章中表達的“他”對改進學習方法的認真程度。
詞的本義是我們準確理解詞義的根源,如果局限于現代漢語的意義,許多意義相近的詞的差別不僅不易使小學生分清,更不能體會到因文字的精準而帶來的情感上的美感。所以,對詞本義的探究,有助于學生準確解釋詞義,掌握意義相近的詞的同中之異。
還須提及的是,現在詞語教學多采用隨文識字的方法,也是許多學生在閱讀中學習詞語和積累詞語的方法。但是,這種方法的弊端也比較明顯,就是經常將字形和字義的關系割開,既不利于系統學習詞語,又對詞義的理解比較膚淺,更不利于漢字文化的傳承。學習和積累詞語,還有一個很重要的途徑,就是從漢字中學習詞語。因為漢字本身蘊藏著豐富的社會信息,先民的觀念、風俗等在某些漢字中或多或少地都有所折射。如教師每天都要請學生翻開課本,朗讀課文,“課本”“課文”中的“課”是什么意思?它又為什么是言字旁呢?《說文解字》講:“課,試也。從言,果聲。”科舉制度以前沒有紙張,字寫在竹簡上,竹簡笨重,因此常用口試來考核人才,故“課”字從“言”。“課”本義是指考核,引申為推求研討之義,又由推敲研討之義引申為學習之義。今天所說的課文是指用來學習的文章,課本即學習的書本。《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教師對詞語的解釋固然重要,但若僅在這方面下功夫,忽略漢字文化知識的滲透,不僅使學生對詞的理解過于狹隘,也無法使學生體會到漢字本身的樂趣。因此,從教學方法的角度看,教師也應引進詞本義的教學,追本溯源地講解漢字。
關鍵詞:詞匯附帶習得;強化方式;閱讀
詞匯在語言形成和運用的過程中是充要條件,是日常交流與書寫等各項語言技能的奠基石。因而詞匯的習得自然就成為語言習得中一個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本文將在介紹詞匯附帶習得概念的基礎上,研究基于閱讀后詞匯附帶習得的增強方式,并通過對國內外相關實證研究進行綜述,簡要探討該領域內存在的問題,為今后的研究提出建議。
一、詞匯附帶習得簡述
“詞匯附帶習得”這一概念最早是由Nagy,Herman 和 Anderson(1985)在研究兒童學習母語閱讀的基礎上提出的。他們認為,學習者在從事聽、說、讀、寫等語言活動的過程中,通過理解語篇內容和語言表達,其注意力并非在詞匯上,卻間接習得了詞匯。這一過程即詞匯的附帶習得。在這之后,很多研究者對此做了相關研究,證明這種方法同樣適用于第二語言學習。詞匯附帶習得的概念一直眾說紛紜,大家普遍認同的是Laufer(2001)的定義:詞匯附帶習得是相對于詞匯有意習得而言的。
二、自然閱讀與強化閱讀下的詞匯附帶習得
一般認為,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的訓練都能產生詞匯附帶習得。由于閱讀是增加詞匯量的主要途徑,針對閱讀中詞匯附帶習得的研究最多。
在外語學習中,學習者不外乎通過兩種方式進行閱讀:自然條件下和加強條件下(Rott, 1999)。在自然閱讀中,目標詞匯不做任何特殊處理,閱讀后也不追加任何詞匯練習,學習者以理解文章內容為主要任務。但是這種情境下附帶習得的詞匯可能非常有限。如果生詞沒有阻礙學習者對上下文的理解,就不會得到關注。只有當學習者掌握了3000個詞組,能夠根據語境猜測詞義時,才有可能附帶習得詞匯(Hucking & Coady,1999)。為了彌補自然閱讀中的不足,有學者提出了“強化閱讀”,即在完成閱讀任務之后,追加“聚焦于詞匯”的練習以強化詞匯習得(Paribakht & Wesche, 1997,198)。
三、閱讀后詞匯習得的增強方式
在閱讀后,完成針對目標詞的相關練習有助于加強詞匯的習得。近年來,國內外研究者對影響詞匯習得的增強方式進行了實證研究,這些增強方式可以概括為:目標詞造句、目標詞填空、目標詞寫作。
1.目標詞造句
黃燕(2004)考查了三種閱讀后的練習方式(選擇題、填空題、造句題)對詞匯習得和保持效果的影響。三種練習方式均與目標詞相關。257名大學英語二年級的學生作為受試者參與了本項實驗。根據不同的英語水平,將六個班的學生分成了高水平班和低水平班。受試者在閱讀完文章之后分別完成配有目標詞的練習,并進行及時測試,考查詞匯習得的情況。一周后進行延時測試,考查詞匯的保持效果。
2.目標詞填空
李燕(2008)檢驗了閱讀后選詞填空和查字典填空兩種強化方式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受試者在完成練習后進行詞匯的拼寫測試,以考查目標詞的習得規律。作者認為,查字典選詞填空練習的過程中涉及了需要、搜索、評估(Paribakht & Wesche,1997) 三種因素,其投入量大于單純的選詞填空,因此詞匯習得效果就好。鮑貴,王娟娟(2013)比較了多選題,完形填空以及造句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
3.目標詞寫作
連秀萍(2012)以統一英語水平的183名大學一年級學生為研究對象考查了不同輸出方式對詞匯習得的影響。個人口頭輸出組的同學在閱讀完文章后,利用目標詞口頭重構文章內容,個人書面輸出組的同學則要求使用目標詞寫作概括文章大意。
四、總結與啟示
綜上所述,近些年國內研究者針對閱讀后強化方式對詞匯附帶習得的影響做了大量研究,為今后該領域的發展奠定了基礎。但是,這些研究中依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多數研究以學習者獲得的詞義或者詞形知識作為詞匯習得的標準,眾多周知,詞匯知識是多維度多層次的,不能單憑詞義或者詞形就判斷出學習者掌握了此單詞。
參考文獻:
[1]鮑貴,王娟娟.前詞匯量和時間對任務作用于二語詞匯附帶習得的制約性[J].現代外語,2013(04):395-402.
[2]蓋淑華.詞匯附帶習得研究概述[J].外國語學院學報,2003(03):73-76.
[3]黃燕.檢驗投入量理論的實證研究:閱讀任務對中國學生詞匯記憶的影響[J].現代外語,2003(04):384-386.
[4]李燕.不同投入量的任務對產出性詞匯知識附帶習得的作用[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02):6-10.
說明:本份試卷為深圳市2010年上年小學語文五年級期末試卷
一、聽記(5分)(先讀兩遍問題,再以中速讀兩遍短文)
1、 短文寫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你通過這件事明白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讀拼音,寫詞語(5分)
dān wù pǔ sù chú fánɡ shèn zhònɡ bá shè qí qū zàn shí chénɡ jī xuàn rǎn yū huí
( ) ( ) ( ) ( ) ( ) ( ) ( ) ( ) ( ) ( )
三、多音字組詞(10分)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落 ______ ( ) 少 ______ ( ) 累 ______ ( ) 彈 ______ ( ) 當 ______ ( )
四、給下面的字加上不同的偏傍,組成新字再組詞 (6分)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夸 ______ ( ) 直 ______ ( ) 欠 ______ ( ) 喬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______ ( )
五、 用“然”字組四個詞,再分別填入句中括號內(8分)
( )然 ( )然 ( )然 ( )然
1、天氣預報說晚上有雨,到晚上( )下起雨來了。 2、你不努力學習,考試( )不能取得好成績。
3、這次考試小紅( )得了一百分。 4、這個方法( )好,但是太費時間。
六、按要求寫詞語(8分)
1、寫出四個帶有顏色的詞語: ( ) ( ) ( ) ( )
2、寫四個帶有“千”和“萬”的詞語 ( ) ( ) ( ) ( )
七、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詞語(4分)
( )的隧道 ( )的住宅 ( )的空氣 ( )的老師
( )地寫 ( )地托起 ( )地哭泣 ( )地讀
八、句子練習(10分)
1、用關聯詞語把兩句話并成一句話。 人們都來這購物。 這家超市的商品貨真價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改成把字句:許多田地和莊稼被海水淹沒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小學語文五年級上冊:期末綜合考試試卷2011-10-27 【字號:大 中 小】【背景色 ■ ■ ■ ■ ■ ■ ■】 【收藏此頁】 【打印】 【投稿】 【關閉】 3、改成比喻句:倉庫里的糧食堆得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改成轉述句:媽媽說:“明天我去你姥姥家一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改病句:大街兩旁擺滿了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根據字的不同意思分別造句(4分)
1、破 (1)碎,不完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揭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起 (1)開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建立 ,建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默寫古詩《暮江吟》(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一、閱讀(16分)
我喜愛生機勃勃的春天,尤其喜愛那春天里那綠油油的小草。
我家門前有一片草坪,上面長著小草。它們是那樣富有生機,春天一到,一下子就鋪開了一片綠色的大地。細看,它們是嫩綠色的,水靈靈的,多么喜人!
一陣春風吹過,小草跳起了歡樂的舞蹈,有時舒展雙臂,有時彎腰觸地,有時左右搖擺,真是婀娜多姿。這時你如果有空來欣賞一下,一定會叫你樂而忘返呢!
你別看小草這樣柔弱,可它永遠不會向暴風雨地頭。有一天,一陣狂風過后,突如其來地下了一場暴雨。風雨過后,我趕緊全看小草,呀!小草好像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了,有的歪歪斜斜,有的身子貼地,但我相信它們是不會在暴風雨下屈服的。果然,小草慢慢地又挺直了腰,盡管臉上還帶著晶瑩的淚珠!它們好像驕傲地說:“你看,我們是多么頑強啊!”是啊,小草沒有鮮花那樣嬌艷,沒有白楊那樣挺拔,沒有松柏那樣長春,可是她的生命力是多么頑強啊!
野火燒不盡 春風吹又生 這句詩寫得多好啊 是的 嚴寒冬天一過 小草又生機勃勃地生長起來了
1、 給本文的最后一個自然段加上標點符號。 (4分)
2、 寫出你在課外學到的兩句古詩。 (4分) , 。
3、 本文的開頭是用什么方法寫的,在正確的答案的括號里打上“√”。 (1)先提出問題(2)開頭接觸中心(3)先點明題意 (2分)
4、 本文畫橫線的句子采用的修辭手法是 和 。 (2分)
5、 根據提供的意思從文中找出成語寫下來。(4分) (1)富有朝氣,充滿活力。( ) (2)高興得不想回去。( )
(3)形容各種輕盈柔美的姿態。( ) (4)只剩下一口氣,形容將要死亡。( )
關鍵詞:認知語言學;原型;意義推斷:對比分析;相關分析
一、引言
原型理論源于維特根斯坦的《哲學研究》和Rosh的意義理論。Kleiber指出原型理論是針對傳統釋義方式的缺陷而提出來的,原型語義學的建立是與傳統的充分必要條件從根本上決裂的。原型理論從認知的角度對詞義的推斷和延伸賦予了新的闡釋:即每一個詞匯均代表了一個語義范疇,在這個特定的范疇中,推斷總是從最典型的成員到非典型成員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來實現。
從原型理論提出之始,就有一些語言學家闡述了將原型理論運用于語義研究的各種設想,把它作為認知語言學或認知語義學的重要部分。尤其是在多義詞的處理方面,原型理論彌補了傳統理論充分必要條件解釋方式的不足,“原型理論在詞義方面的運用為原本混亂的領域建立了秩序”,“心理學的范疇模式,尤其是原型理論……等對于認知語言學的語義和語法范疇分析具有最大的影響”。
意義推斷一直是用原型方法研究語義學的中心議題,根據原型理論,從典型成員向非典型成員的意義推斷模式如圖1所示:
中國語言學研究者對原型理論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發表了大量的文章引進介紹了原型理論及其發展和應用,趙艷芳、周紅通過對兩個中文字“頭”和“在”證實了原型理論,即語義范疇中的成員具有不同的地位,同時也證明了不同語義是通過隱喻和轉喻聯系起來的:黃麗華發現原型詞匯要比非原型詞匯更容易習得等。
Taylor指出,兩個詞可能在所指與使用范圍方面對等,但是它們可能具有不同的原型意義,尤其是當不同語言文化背景的人使用同一詞匯之時更是如此。到底這種概念中心(coneeptulcenter)的不同在多大程度上影響了人們的交流甚至導致了誤解仍然是一個亟待回答的問題。因此,在原型理論用于第二語言教學之前,如下問題需要探討和澄清:首先,二語和母語對于詞的原型意義認識是否一致,這是意義推斷的基礎;其次,如果原型識別一致,學習者在意義推斷過程應重點學習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的不同,如果原型識別不同,則意義推斷的重點應首先在于對原型意義的學習。
二、研究設計
(一)研究問題
本文以動詞break為例,重點調查如下四個問題:
1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對該動詞的原型識別是否一致:
2二者的意義推斷有無顯著差異:
3沖國英語學習者對該動詞的意義推斷是否受到母語原型識別的影響:
4意義推斷的指導機制。
(二)研究對象
本研究對象為某大學110名非英語專業二年級學生和34名不同職業背景的英語本族語成人。
(三)測量工具
Lakoff簡要總結了Rosch的實驗,包括典型性判斷(Di-feetRating),舉例(PreductionofExamples),反應時(ReaectionTime),信息推論的不對稱性(AsymmetryinGeneralization)等,本研究以此為依據設計了如下測量工具:
自由造句測試(FreeElicitationTest):要求被試用break造句,以此調查其對動詞break的原型識別。
典型性判斷測試Crypicality-RatingTest):用五級量表的形式要求被試判斷break語義范疇成員的典型性,或者在多大程度上屬范疇的好的例子,如breakthecup,借以了解被試對該動詞的原型識別以及其推斷意義用法的判斷是否存在顯著差異。
可譯性測試(TranslatabilityRatingTest):用五級量表的形式要求中國學生進行可譯性判斷,如用break來翻譯“杯子破了”中“破”的可能性,以此調查中國英語學習者對該動詞的意義推斷是否受到母語原型識別的影響。
(四)數據統計
對于收集到的數據,進行了如下的處理:對自由造句結果進行頻率描述和對比分析:對中外被試的典型性判斷結果利用SPSS軟件的T測試進行對比,看是否存在顯著差異;對中國學生的典型性判斷結果和可譯性判斷結果進行相關分析。
三、結果
(一)自由造句測試
本研究主要通過動詞的謂賓結構來判斷其原型意義及意義推斷,因此,首先將測試結果分為習語和非習語用法,后者為本次研究的重點。這樣分類的原因在于。Aitehison指出心理語言學研究證明習語“是被人類作為普通的,單獨的詞匯形式對待”。筆者在英語教學實踐中也發現,習語是在不強調單個單詞意義的情況下作為單獨的詞項來教學。如,Thebicyclebrokedownonmywayhome中的短語breakdown。
非習語形式按其動賓搭配分類如下:1、break+有形的實體中hysicalobjects,以下簡稱PHY;2、break+抽象的內容(non-physicalobjects,下文簡稱NPHY);3、break的名詞用法,意為“rest(休息)”(下文簡稱RESF);4、其他(簡稱OTHERS),主要是意義模糊的答案,如breakit,另外NS和NNS分別指的是本族語者和非本族語者即中國英語學習者。
從圖2可以看出中外受試的造句結果呈現出一個顯著的共同點,就是PHY都占了最大的比例,分別達到56%和51%,根據原型理論,被試就某一范疇舉例時,首先想到的并具有較高一致性的項目即該范疇的原型。由此可見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的原型均為break+有形實體,如Don’tbreakyourcup,二者原型判斷一致。
(二)典型性判斷以及可譯性測試結果對比分析
表1對比顯示了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斷測試,該動詞用法的選擇以英語國家語料庫(BritishNadonalCorpus,簡稱BNC)的“簡單檢索(SimpleSearch)”(網址:thetis.bl.uk/lookup.html)和學生作文為基礎隨機選擇。
表1典型性測試結果描述[本族語者(NS)與中國英語學習者(NNS)的對比。
表中描述項目按照平均值的遞減順序展示。通過分值的平均數和眾數來判斷范疇成員的典型性,并將頻率、百分比和累計百分比作為受試在范疇成員典型性認定一致性的參照。
可見,所有受試對break的原型識別具有較大的一致性,眾數都是5而且選擇5(非常典型)和4(典型)的累計百分比分別達到了100%和89.2%:但對于具有爭議的用法和非典型的用法,受試的判斷差異很大,該結果印證了自由造句結果。
(三)獨立樣本T測試
本研究通過獨立樣本T檢驗來對比中國英語學習者和本族語者對動詞break的意義推斷是否存在顯著差異。結果顯,示,顯著性概率值為000(p<0.05),小于,05的顯著水平,同時可信區間值不包含0,可見中國英語學習者的意義推斷與本族語者的意義推斷存在顯著差異,這一結果支持和驗證了自由造句測試以及典型性判斷測試所呈現出的差異。
(四)皮爾遜相關分析
為了判斷中國英語學習者的英語意義推斷與母語思維模式是否相關,對數據結果作了相關分析,如表2所示。
表2典型性測試——可譯性測試相關系數表
**表示該相關系數在a=0.01水平上是顯著的(雙尾檢驗)。
結果顯示,中國英語學習者對于break用法的典型性判斷測試與可譯性判斷呈正相關。可見,雖然兩種語言背景的受試對于多義基本動詞break的原型識別一致,但是二者的意義推斷卻有本質的差異,本研究通過相關分析確認了母語是影響意義推斷的因素之一。這一點也證實了Kellerman的觀點,即:語言學習者的母語意識與可譯性相關。Qi也有類似的闡述:當解釋和使用第二語言時,學習者可能會通過使用同源詞或翻譯對等詞匯來啟動其現有的社會、心理、語言機制。
四、數據統計主要結論
本研究所得到的主要結果歸納如下:
(一)Aithchinson通過對比歐洲的英語學習者對家具、蔬菜等范疇的原型識別與英國本土者的不同,發現在同一文化背景之下,人們對某一范疇原型的識別具有很高的一致性,成人語言學習者,即使其語言水平已經很高,其原型識別仍然受到其文化和語言的影響。
但是本研究發現,對于動詞break的多義范疇而言,中國英語學習者對它的原型識別與本族語者一致。
(二)雖然對于該動詞的范疇原型識別一致,但是中國英語學習者與本族語者對其意義推斷卻存在顯著差異,這一點部分證實了以上所提到的Aitchinson的文化影響原型的觀點,但是凸顯了文化與母語對多義詞匯非原型意義推斷的重要作用,而這一點也被可譯性測試與典型測試結果的正相關證實。
五、啟示與討論
(一)中國學習者的語言推斷特點
一萬多字的某重點大學學生作文和中國學習者語料庫調查(CLEC,ChineseLeamerEnglishCourpus)結果都顯示出以下明顯的特點:
1、中國學習者總是能夠迅速而準確地掌握語言思維與母語絕對對等的用法和搭配,如breakthecup,breaktherecord等,而當詞匯的中英文意義推斷不能完全對等時,學生選擇了錯誤的搭配或者放棄使用,如breakthelink、breakthenews等。
2、英語水平相對較高的學生能夠掌握那些在課本中以詞組或固定搭配反復出現的搭配,雖然這些用法并不符合母語的思維習慣,如breakthelaw,breakthepromise,breaktherule等。對比BNC(BfitishNationalCorpus)的搜索結果,可以看出,中國學習者的意義用法缺乏意義推斷認知機制的激勵,而出現孤立選擇和反復、機械使用的特點,而本族語言中該動詞的使用則更為廣泛和靈活,并且可以看一定的推斷規律,如breakthechains,breaktheprinciple,breakthehabit等。
(二)本族語意義推斷的指導機制
對比BNC和CLEC,可以看出本族語者的意義推斷雖然并非完全能夠預測,但絕對不是完全無規律可循,動詞break的多義范疇是以其接物理名詞為原型,通過隱喻、轉喻等認知機制的激勵而實現的,如從打破有形的杯子到無形的鎖鏈(chains),習慣(habit)等對人構成束縛的東西,從人的身體的受傷(如breakaleg)到人的精神的崩潰(Shebrokedownunderpressure)。
關鍵詞 培養 口語 交際 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7661(2015)08-0108-02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以及社會交際活動的廣泛、活躍和頻繁,口語交際能力已成為每個公民必備的能力要求。“口語交際”在小學語文教學中不但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已成為小學語文教學中一個重要而嶄新的課型。因此,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從學生進入一年級時就要特別注重對他們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使他們在各種交際活動中學會傾聽、表達和交流,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現結合我這些年來的語文教學實踐,簡要談談自己在口語交際教學方面的幾點做法。
一、抓住兒童的好奇心進行訓練
兒童在剛入學時,好奇心特別強烈,他們對身邊的一切都感到特別新鮮、好奇。于是,我就抓住這一心理特點,對他們進行初步的語言訓練。如:讓他們當眾介紹自己的家庭成員和自己的興趣愛好;說說自己認識班里的哪些同學,分別是在什么時間,什么地方認識的;自己跟爸爸、媽媽到過哪些地方。同時還充分利用教材中安排的“入學教育”情境圖對學生進行語言訓練。我按一定的順序引導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主題圖(圖上畫的是什么地方?都有誰?他們在干什么?),讓他們根據主題圖的內容進一步展開討論,想一想:開學的第一天是誰送你來學校的?見到老師和小伙伴時,你和他們說了些什么?老師和小伙伴對你說了些什么?你當時是什么樣的心情?為什么?這樣,老師為學生創設了一個輕松而又富有情趣的對話情境,使學生在情境中對話,在對話中提高口語交際能力。
二、充分利用教材中提供的“口語交際”進行訓練
低年級語文教材編排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在每組課文的后面都安排一次口語交際,并給出內容。在教學這一內容時,我根據學生的性格特點,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展開想象,讓學生把自己看到的、想到的與班上的其他同學交流,在交流過程中進一步規范學生的語言。例如:我在教學一年級上冊語文園地四中的“我會拼”這一內容時,首先安排學生在課前用不同的彩紙剪成大小不同的圓形、半圓(可以請家長或美術老師指導剪圓、半圓)。待上課時,教師出示口語交際的主題圖“大熊貓”“小白兔”“小豬”(如下圖),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說說自己的發現。通過觀察引導學生知道三幅圖都是用圓形、半圓拼成的,由此激發學生的拼圖興趣。其次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形式選擇三個圖形中的一個拼一拼,說說是怎么拼成的。第三,小組匯報拼圖過程及結果。其中有一組學生是這樣匯報的:“我們先用一張不是很大的圓形紙片做小兔的頭,再用一張較大的半圓形紙片做小兔的身子,把兩張紙片貼在一起,然后用小圓片做小兔的眼睛,用小半圓片做耳朵貼在小兔的頭上,再用兩個半圓片貼在小兔身體的下部作為它的腿,最后在小兔的屁股上貼上一個小圓片當作它的尾巴。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兔就拼成了。”聽了這個小組的匯報,我感到很驚訝!當時,我對這個小組的表現給予了充分的肯定,同時我又有意識地把該小組敘述的最后一句話(“這樣,一個可愛的小兔就拼成了。”)復述了一遍,話音剛落,就有幾名同學把手舉得高高的,原來,他們也發現了該小組在敘述中的用詞不當:“一個可愛的小兔就拼成了”應改為“一只可愛的小兔就拼成了”。通過這一活動,進一步啟發學生展開想象,用紙片拼出各種自己喜愛的圖形,并在小組內夸夸自己的拼圖。這樣,不僅鍛煉了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同時也使學生的想象力得到了充分發揮,思維能力和動手能力得到了進一步提高。
三、在識字教學中進行訓練
口語交際課不是一個孤立的教學活動,而是貫穿于整個教育過程的始終。因此,我在平時的教學中除了經常訓練學生說完整話,及時糾正學生說話中的錯誤外,同時抓住一、二年級識字量大這一特點,鼓勵學生靈活運用已掌握的漢字及相關知識,根據自己的學習經驗,用不同的方法來分析、記憶字形并理解字義。例如:在教學“穿”字時,學生在我的鼓勵下,通過認真觀察和小組合作討論,得出了不同的記字方法:有的學生是利用部首加熟字的方法來記,“穿”字上面是穴寶蓋,下面加個“牙”字;有的學生是用換部首的方法來記,把“發芽”的“芽”的草字頭換成穴寶蓋;還有一個學生是這樣記的,上面一個洞口,下面一顆牙齒。當時,我和其他學生都感到很奇怪。他說:“穿”字上面是個穴寶蓋,而“穴”字有“洞”的意思,我就把穴寶蓋說成洞口,下面是一個牙齒的“牙”。在成人看來只是簡簡單單的一個字,可通過那些小精靈的認真觀察、思考之后,卻把它描繪得那么形象、生動、有趣。除此之外,我還利用“一字開花”和“造句”等形式來豐富學生的詞匯和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 漢語拼音
一、大量采用生動,有趣的教具,開發直觀性教學
由于漢語拼音無法進行性實物直觀,所以他的直觀性教學的開發,其實就是開發課堂教具。因為與漢語拼音教學配套的教具不多,所以許多教具都得教師自己來制作。下面我介紹集中聚居制作的方法,以供參考。
(一)依葫蘆畫瓢
這是一種最簡單的教具制作方法。主要用于第一課新聲母,新韻母或整體認讀音節。把與新授拼音相對應的圖片,找教材上的樣子畫下來,貼于黑板即可。這一方法一般都用于拼音卡片代替,但拼音卡片有一個缺陷,它是圖片拼音同事出示的,而且色彩也不夠鮮艷,若教師自制圖片的話,就可避免這些缺陷。不過自制圖片需要一些時間,且較為麻煩,所以這一教學手段主要用于一些在字形或發音上較難掌握的拼音上。如果韻母o,u;聲母b,d;f,t;p,q;復韻母等。
(二)兒歌法
根據字母的字形編出兒童喜愛的順口溜、小兒歌、繞口令來教兒童記憶那一個個干巴巴的抽象的拼音字母,把抽象符號變成活的形象,使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掌握這些字母。無論是說兒歌或繞口令、順口溜,都要結合課本中的每一幅畫面,形象直觀地幫助兒童牢記每個字母的字形與發育以及各種規則。如標調號歌:“標調號有方法,有a不放過,沒a找o e;o e 都不在,就找i和u;i u并列標后邊。”拼寫規則歌:“j q x三兄弟,從不和u做游戲。小小有禮貌,見到j q x就脫帽。小見到j q x,脫帽去點兒行個禮。”為了幫助兒童發準干舌音和翹舌音,這些生動形象的教學方法,不僅激發了兒童學習拼音的興趣,而且使兒童牢固地掌握了拼音字母和各種規則。
二、大力開展趣味教學,營造愉快寬松和諧的課堂氣氛
處于幼童時期的孩子,是十分貪玩好動的,單個圖片和活動教具是遠不能滿足他們的需求的。他們不僅好看,好聽,還好玩,所以上課時讓他們動動手,做做知識性游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極為有效的。
(一)多開展動手練習
動手練習的形式很多,有動筆的,有模仿老師動作的,有擺放學具的等等。在進行擺放練習時,可以同時開展各種各樣的比賽,也可以指名到黑板上進行擺放表演或比賽。擺放練習不僅可以鞏固學生的拼音知識,更可以順練學生的反應速度和動手能力,是一項十分實用有效的綜合性教學手段。
(二)結合游戲,娛樂來進行拼音教學
低年級最常見的游戲就是“找朋友”。不過這個“找朋友”可以找不少名堂。可以復韻母找朋友(如:an,一個學生拿a,另一個學生拿n);可以整體認讀音節找朋友,也可以兩拼,三拼音節找朋友,還可以圖文找朋友(如:“轉筆刀”,一人拿圖片,另一人拿相對的拼音詞語名稱),形式多樣,靈活實用。
除了“找朋友”,還有“摘蘋果”比賽。在“蘋果”后面寫上音節,進行拼讀比賽。
(三)提前讀寫,鞏固拼音,初試寫話
在拼音全部教授完以后,可以試著用拼音來練習組詞,造句的練習。一開始可先用拼音來試著寫詞語,待熟練之后,讓學生用口頭說一句完整的話,再用拼音寫下來。這樣的練習可以布置在周末做,用對老師說的語氣來寫。題為“每周一句話”。這一練習不必過于嚴格要求,帶有一定的隨意性。可以鞏固,運用拼音,也可以訓練學生說一句完整的話。如果開展的比較好。今后還可以成為老師與學生互相溝通的重要渠道。漢語拼音教學是一個基礎內容,拼音學習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雖然其內容枯燥乏味,但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積極合理的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彌補內容的缺陷,同樣能讓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學成為歡樂的海洋。
三、采用多種手段和方法進行教學
(一)采用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輔助教學
兒童心理學的研究表明,直觀,形象,生動,色彩鮮明的事物,特別容易引起兒童的興趣,根據兒童的著一心理特點,我們利用錄音,錄像,投影等現代媒體,以活動的畫面,鮮艷的色彩,動聽的音樂旋律等參與拼音教學,從而大大激發了學生拼音學習興趣一對于中年級學生,我們可以采用聲像引路,反復朗讀的步驟進行教學。
(二)社會生活實踐
關鍵詞:高效課堂 識字教學
一、教學前的準備
1.對班內學生進行重新分組
我在教學中打破了常規的學生分組方式,根據本班的實際情況,遵循好中差學生搭配的原則,將全班學生按每組4人平均分成若干個小組。然后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由好到差,予以每個學生的職務,如組長、副組長、語文科長、數學科長。而且組內的四個成員對桌圍坐,這樣便于優生對差生的幫扶。
2.組長、班長各司其職
每組的組長、副組長除了幫扶差生外,還負責每周六回家讓家長幫著用酒盒子紙剪5個星星、5個月亮、5個太陽,每周一交予班長;班長收齊后交予老師,便于老師課堂上使用。使用時,老師簽上識字大王的字樣。班長除了負責收圖形外,還負責課前將每組的代號寫在黑板的一端,便于老師在課堂上給每個小組加分。
3.頒布加分評星激勵要求
課堂上,我把講臺讓出來,讓學生當小老師,盡情展示自己的收獲。展示時,由我抽撲克牌決定小組,然后由組長確定展示的人員。我提前告訴學生:組長、副組長展示加1分,科長展示加2分。這樣能促使優生對差生的幫扶。我將抽到的撲克牌悄悄地放在一邊,再從剩下的撲克牌中抽取其他小組,盡量讓多個學生展示。每節課下來,得分最高的兩個小組定為識字大王小組,組內成員被稱為“識字大王”,每人得一顆識字大王星,并叮囑學生好好保存,保存到10個識字大王星時,就改發識字大王月亮;保存到10個識字大王月亮時,就改發識字大王太陽;保存到10個識字大王太陽時,就改發識字大王獎狀,并且和老師合影貼在班里的墻報上。這樣就為學生課下用心準備預習,認真搞好知識拓展,優生積極幫扶差生做好了鋪墊。
4.點撥指導課前預習
課前預習對低年級學生來說很難辦到,尤其是差生無法做到獨立進行預習。于是,我就采用教師、家長、優生三者密切配合的方式帶領學生慢慢進行預習。
為了讓學生有目的地預習,家長、優生可有針對性地進行幫扶。教師可根據每課的具體內容,課前制成預習卡片發給學生,人手一張,讓學生想法完成。下面,我以二年級上冊《淺水洼里的小魚》為例,說一說預習卡的擬定。
(1)一邊讀課文一邊圈出帶有生字的新詞,試著讀正確,進而讀熟,然后完成下列練習:在正確的音節下面畫“――”:甚(shèn shèng)至;不久(jiǚ juǐ);被(bèi pí)子;繼(jì duàn)續。
(2)用最巧妙的辦法記憶本課的每一個字,并想一想在哪兒見過其中的生字?下面的題目會做嗎?試試看。辨字組詞:被( ),波( );叨( ),刀( );撿( ),臉( )。
(3)讀熟下列生詞,并完成拓展練習。(可查字典,也可讓別人幫扶。)①多音字組詞:干( )。②找朋友(寫出近義詞):嘮叨( );繼續( );在乎( )。③我會填:甚至的意思是( ),造句為( )。
(4)把課文讀熟,想一想本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開始實行的時候,教師要帶領學生結合預習卡在課堂上進行預習,點撥、指導學生完成此卡。當學生真正領會了卡片上的內容,學會預習后,回家后可讓家長憑借此卡幫著預習,在學校里可讓優生借助此卡幫著預習。學生對預習的興趣及效果與課堂展示中的特殊激勵是分不開的。
二、各環節的具體操作
1.檢查生字認讀情況
在這一環節中讓組長輪流去檢查,給每個學生隨機抽取5個生字進行拼讀組詞,全對者加1分,只要其中一生有誤該組不加分。待檢查完后讓組長報分,教師便把分數加在每個小組的后面。這種方式有利于優生對差生的幫扶。
2.交流識字方法
先讓學生在組內交流一下巧妙的識字方法,并說說在哪兒見過這些字,達到一人會組內學生都會。2分鐘后,教師抽出小組,組長確定展示人員,展示正確后,教師在黑板上給本組加上相應的分數。一般小組長為了讓本組加倍加分,在課下或交流時就努力幫扶差生,差
生為了當小老師,為了不脫后腿會拼命去學,這樣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3.進行拓展
教師先投影出示生詞,然后讓學生在組內進行交流,力求組長、副組長將自己的預習所得交給科長,或預習不到位的學生。然后,教師抽簽讓學生展示,展示正確后為相應的組加上相應的分數。
4.教師精講
教師點撥學生展示不到位的重點或難點,教給學生解決重難點的方法。
5.評選識字大王
新課臨結束時,教師應將每組的總分算出來寫在黑板上公布給大家,并宣布分數最高的兩個小組成為這節課的識字大王小組,組內的同學為識字大王。然后,教師給他們頒發識字大王星。
閱讀障礙是怎么回事
閱讀障礙是一種心理發育障礙,指的是兒童從發育早期起,閱讀技能的發展受到損害,以致閱讀和與閱讀有關的功課成績低于同齡兒童。據國外報道,閱讀障礙在學齡期兒童中患病率為4%,多見于男孩,常有家族史。
閱讀障礙常在上學后才被發現,可表現在兩個方面:①認讀準確性:分不清形似字,如未與末,部與陪,拆與折;同音字替換,如分不清再與在;朗讀時不流暢,速度慢,斷句不合理,漏字、加字或改換成別的字,跳過一行或重復同一行。②閱讀理解困難: 閱讀后不能講出所讀的大致內容,抓不住中心;造句常常不通順;作文詞匯貧乏,言之無物;由于數學的應用題需要理解題意,數學成績也受影響。
閱讀障礙對兒童的直接影響是學習成績不佳,還常常合并自我行為控制、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患兒常因學習失敗而使學習動機受損,學習期間常訴說有軀體不適,還可能有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成年后常有就業、婚姻、社會適應等方面的問題,生活質量低下。
判斷是否有閱讀障礙
閱讀障礙越早發現越好。我們常通過以下情況綜合分析:有童年早期言語發育延遲史,常有發育性言語表達障礙,說話的年齡較一般兒童稍遲,說話句子簡短,不會向家長描繪幼兒園發生的事情。到學齡初期表現出語文學習困難,閱讀水平比同齡兒落后1~2年,語文成績在班上總是處于倒數五名之列。
家長如果懷疑孩子有這方面的問題,可求助于兒童心理醫生。如果是閱讀障礙,醫生通過韋氏兒童智力測驗,會發現其總智商在正常水平,但言語智商低于操作智商。神經心理測驗可發現患兒存在腦認知缺陷。此外,還要排除兒童多動癥、精神發育遲滯、其他原因引起的學習困難(發育性計算障礙、學習動機受損或心理功能障礙)等,當然這主要是醫生需要注意的問題。
幫助孩子戰勝困難
積極的心理支持 當發現孩子有閱讀障礙時,最重要的是要保護孩子的自尊心。由于學習成績差,他們常常感到自己笨,學習太難,對學習采取無所謂的態度,出現自卑、逆反等一系列情緒和行為問題,且自尊心低下。父母要正視并積極面對孩子的問題,既不能用對待正常兒童的標準苛求孩子,也不要隨便放棄。要接納孩子的長處,并給予積極的反饋,使他肯定自己,培養學習興趣;要接納孩子的“缺陷”并幫助他克服,增強其自信心和學習動機。當孩子因困難而編造借口、逃避、退縮、放棄時,要鼓勵他們堅持。
教育訓練 在醫生的指導下,根據患兒神經心理缺陷的類型,與學校配合,制定個體化教育計劃,并由家長循序漸進地進行訓練、矯正。以下介紹兩種方法。
如果患兒能輕松自如地說話而不善于閱讀,問題可能存在于視覺、聽覺信息加工過程中,應采用多感官并用法,通過聽覺、視覺和運動加工來加強記憶和學習。具體做法是:①制作識字卡片,用手指著卡片,讀給孩子聽;②讓孩子看著卡片大聲讀;③讓孩子用手指描摹幾次并念筆順;④用手指著字再讀一次;⑤拿走卡片,要孩子憑記憶寫出該字,并再讀一遍;⑥當孩子在不提示的情況下能正確寫出三次,則把這個字按拼音收入“字庫“中,以后再反復練習。對于視覺通路困難的患兒,可讓他通過聽覺通路(讀時注意語音方面的體驗)和運動覺(描摹時的手指運動和讀時的口唇運動)來彌補視覺的缺陷。
如果患兒閱讀良好,但不能理解閱讀的內容,或不能很好地表達意思,問題可能出在思維技能方面。可用故事預測法幫助患兒發展判斷性閱讀的技能,通過預測和修正,培養患兒的思考能力。具體做法是:①根據孩子的閱讀水平,選擇一個故事讓孩子讀標題,然后預測內容,和他討論這個故事可能是講什么的,有幾種可能;②讓孩子讀一段,讀完合上書,問:你對題目的預測正確嗎?哪些地方說明你是正確的?你認為接下去會發生什么?③在閱讀中停下來兩三次,對新的預測提出類似的問題。
父母要正視并積極面對孩子的問題、既不能用對待正常兒童的標準苛求孩子、也不要隨便放棄。
特別提醒:
1.不管用什么方法,行為技術的運用都是必不可少的,在訓練的每一步,要用陽性強化法(鼓勵、獎賞)鞏固已取得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