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采油工藝論文

采油工藝論文

時間:2022-10-06 03:16: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采油工藝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采油工藝論文

第1篇

1.1儲層物性差,屬中低孔、低滲-特低滲油藏。這類油藏巖石受壓后,其滲透率隨壓力的增加而降低,雖然巖石在卸壓后,滲透率有一定程度的恢復,但不能恢復到初始值。多次圍壓和松弛作用使滲透率不斷下降,在近井地帶形成壓敏低滲區。因此在開發這類油藏時應特別注意保持合理的地層壓力,優化機桿泵設計,以避免生產壓差過大產生壓敏效應,從而降低采液指數。

1.2原油動力粘度大,油品性質較差。該區塊單井產液低,有些生產井在停機一段時間后再啟機時,發生光桿被拉彎。針對區塊原油粘度高的特點,開展井筒加熱降粘工藝研究。

2采油工藝設計

2.1生產壓差的確定

合理的生產壓差應在滿足區塊配產的前提下,避免形成水錐、油層出砂和油藏脫氣。為提高泵效,防止原油在地層中脫氣,根據地層原油飽和壓力,確定井底最小流壓。該塊飽和壓力3.32MPa,Q3塊最小井底流壓3.32MPa。另根據達西滲流公式,在采油指數0.0215m3/d.m.MPa,單井產能4t/d的情況下,區塊生產壓差為11-13MPa。

2.2下泵深度的確定

由于該區塊儲層物性差,壓力傳導慢,易在近井地帶形成一個壓力虧損帶,結合井底最小流壓及生產壓差研究情況,確定區塊常規井下泵深度1800-2300m,水平井下泵深度1600-1800m,單井下泵深度根據實測資料和試油情況確定,并隨注水受效情況及時調整。

2.3工作制度的確定

由于該區塊原油粘度較高、流動阻力大,為降低原油進泵阻力,提高抽油泵充滿系數,應盡可能選擇大泵徑。但同時考慮到隨泵掛深度加大,泵徑越大,沖程損失和懸點載荷的增加幅度越大,在深抽時宜選擇小泵。確定區塊采用¢32mm/¢38mm泵,沖程3-5m,沖次3-6n/min。

2.4抽油桿設計

針對區塊原油粘度大,流動阻力大,開展電熱抽油桿加熱降粘工藝研究。

2.4.1井筒流體變化分析

根據儲層流體特點,預測不同產液量和不同含水時井筒流動溫度剖面。Q3斷塊凝固點35-36度,單井日產液2t左右,含水4.9%,原油流至井口的溫度在30度左右,因此該區的低產井可以采用井筒電加熱工藝降低井口油流阻力。

2.4.2原油熱敏性分析

由室內原油粘溫曲線,可以看出溫度對粘度的影響較大,在40度左右曲線出現拐點,原油粘度開始明顯變大,由40度的344mpa.s升至35度的1902mpa.s。通過對區塊井筒流體溫度和原油熱敏性分析可知,通過加熱油管內的流體,可以達到降低原油粘度、清防蠟的目的

3結語

第2篇

論文摘要:介紹了螺桿泵的結構、工作原理和特點。對其在古城油礦使用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相應的對策

一、 螺桿泵采油工藝簡介

螺桿泵作為一種油田采輸工藝技術,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采輸手段,廣泛應用于采油生產,而且被廣泛應用于油田地面油氣集輸系統。這一切均取決于其對于輸送介質物性有著優越的適應性,尤其是對于氣液混合物的輸送,能很好的解決普通容積泵所面臨的氣蝕、氣鎖、砂卡問題,達到很高的效率。

二、 螺桿泵采油裝置結構及其工作原理

螺桿泵采油裝置是由井下螺桿泵和地面驅動裝置兩部分組成。二者由加強級抽油桿作為繞軸,把井口驅動裝置的動力通過抽油桿的旋轉運動傳遞到井下,從而驅動螺桿泵的轉子工作。螺桿泵結構如圖1所示:井下螺桿泵是由一個單頭轉子和一個雙頭定子組成,在兩件之間形成一個個密閉的空腔,當轉子在定子內轉動時,這些空腔沿軸向由吸入端向排出端方向運動,密封腔在排出端消失,同時在吸入端形成新的密封腔,其中被吸入的液體也隨著運動由吸入端被推擠到排出端。最終這些封閉腔隨轉子旋轉,從泵入口向出口方向移動,并將液體由進口端推向出口端,排入到管線,舉升到地面。

三、 螺桿泵性能特點

1、螺桿泵屬于容積式泵,液體沿輸液元件的軸向均勻、低速流動,是螺桿泵具有獨特的優點。

2、液體的種類多,粘度范圍大,可抽稠油和高含蠟原油。

3、適應產量方面,從幾立方米到高產的幾百立方米均可順利舉升。

4、攜砂能力強,襯套材料對砂粒等固體雜物有容讓性,可抽含砂原油。還具備高氣液比處理能力,不發生氣鎖。

5、運動部件少,沒有閥件和復雜流道,油流擾動小,水力損失低,泵效達70%,系統效率達60%

6、流量調節容易,改變地面驅動裝置的轉速就可實現。

7、整套設備易損件少,井口驅動頭僅有1套需的驅動頭,井下設備也只有1個移動件,維護方便,運行費用低。

8、螺桿泵采油系統的主要缺點是揚程較低。目前,最大清水揚程僅為2600米,不能滿足深井開采要求。

四、螺桿泵采油故障原因分析

應用螺桿泵采油工藝技術,目的是通過螺桿泵采油工藝解決稠油在油井井筒中的流動問題、地層疏松引起的出砂問題,自從在B125區使用螺桿采油工藝以來,這一新工藝、措施的引進及應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使用過程中出現一些問題值得討論。

1、 井口回壓高、負荷重造成燒皮帶頻繁、電機燒毀

原因:

a、因為混合物流體的粘度過高,根據B125區原油粘度為348~7092mPa.s,膠質和瀝青質的含量為21.95~44.4% ,含蠟量為7.42~15.58%.原油膠質和瀝青質的含量較高。原油在井下泵的強烈攪拌作用下,原油和水形成乳化程度很高的油包水型乳狀液,乳狀液的粘度隨著乳化程度的升高(水滴顆粒被攪拌得很細)而大幅度提高,遠遠超出了螺桿泵負荷能力。

轉貼于

b、驅動裝置故障引起機械負荷增大,主要有中間滾軸軸承磨損造成受力不均引起負荷增大,上下兩端的定位扶正滾珠軸承磨損、輸入軸齒面和主錐體齒面嚙合間隙過大造成受力不均引起負荷增大

c、因為原油在舉升過程粘度會升高,所以一些螺桿泵井一旦回壓過高則必須洗井才能恢復生產,同時地面輸油管線需要掃線。因為乳狀液的粘度對于溫度的敏感性低,加溫對于降粘效果不明顯,通常將轉子提出泵筒后采用反洗井。

1、 抽油桿、轉子及油管脫扣

原因:

a、由于螺桿泵井采用φ25mm高強度抽油桿和φ36mm空心抽油桿,由于扭矩大,很容易造成桿斷和防脫器碎裂和過載停機,斷脫位置在上、中、下均有。主要是停機時因為扭力卸載,抽油桿高速反轉,其反轉速度遠遠高于正常開抽時的正轉速度,此時抽油桿非常容易脫扣,甚至造成油管脫扣。

b、目前使用的油管錨為機械式座封,在座封時主要靠給油管加壓使其坐封。加壓使油管在井內嚴重彎曲,抽油桿在油管內工況惡化,坐封力不好控制,故易導致油管脫扣。

3. 驅動裝置的密封性差

現有地面驅動裝置密封有兩處:一是減速器油封密封,二是井口盤根盒密封。尤其井口盤根密封漏油嚴重,因為現在采用的盤根為“O”型聚乙烯四氟,對光桿磨損較大,造成光桿外徑變細,新加盤根后,光桿與盤根之間密封由于盤根的可塑性差造成間隙過大,導致從盤根處漏油。

4、 井下工況判斷不精確

目前尚無有效的螺桿泵工況監測手段,對螺桿泵井的泵況診斷僅有2 種方法。一是觀察運行電流,看電流是否在正常范圍之內;二是井口憋壓測試壓降,通過觀察油、套壓的變化,繪制變化曲線進行分析,對出現的復雜情況難以準確診斷。

5、泵最佳實際排量與油井產能不匹配

五、對策

1、對反向乳化嚴重的油井,采用環空加破乳劑的方式生產,降低產出液粘度,并可提高螺桿泵的吸入能力。

2、采用電動潛油螺桿泵,減少由于抽油桿攪動引起的粘度增加,并可提高油井的流通面積,井下機組運轉產生的熱量還可加熱原油降低井筒流體的入泵粘度。

3、采用傳遞高扭矩的抽油桿,解決抽油桿本體、連接絲扣的抗扭問題,防止抽油桿斷脫。

4、用旋轉式油管錨替代在用的油管錨,減小因為管、桿彎曲造成的管、桿脫扣

5、對盤根密封的泄漏一是采用高塑性盤根,二是使用帶錐度的盤根盒。

6、螺桿泵系統優化設計

第3篇

[論文摘要]:目前,微生物采油技術引起了微生物學界、石油工業界、石油地質界和地球化學界等相關學科的廣泛興趣和關注。詳細介紹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明確分析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機理,并探討其發展方向。

微生物原油采收率技術(microbial enhananced oil recovery,MEOR)

是利用微生物在油藏中的有益活動,微生物代謝作用及代謝產物作用于油藏殘余油,并對原油/巖石/水界面性質的作用,改善原油的流動性,增加低滲透帶的滲透率,提高采收率的一項高新生物技術。該項技術的關鍵是注入的微生物菌種能否在地層條件下生長繁殖和代謝產物能否有效地改善原油的流動性質及液固界面性質。與其它提高采收率技術相比,該技術具有適用范圍廣、操作簡便、投資少、見效快、無污染地層和環境等優點。

一、微生物采油技術概況

1926年,美國科學家Mr.Beckman提出了細菌采油的設想。1946年Zobeu研究了厭氧的硫酸鹽還原菌從砂體中釋放原油的機理,獲得微生物采油第一專利。I.D.shtum(前蘇聯)及其它國家等學者也分別作了大量的創新性工作,奠定了微生物采油的基礎。美國的Coty等人首次進行了微生物采油的礦物試驗。馬來西亞應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在Bokor油田做先導性礦物試驗,采油量增加了47%。2002年至2003年,我國張衛艷等在文明寨油田進行了微生物礦場應用,累計增產原油1695t,累計少產水1943t,有效期達10個月。

美國和俄羅斯在微生物驅油研究和應用方面,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美國有1000多口井正在利用微生物采油技術增加油田產量,微生物采油項目在降低產水量和增加采油量方面取得了成功。1985年至1994年,俄羅斯在韃靼、西西伯利亞、阿塞拜疆油田激活本源微生物,共增產原油13.49x10t,產量增加了10~46%。1988年至1996年,俄羅斯在11個油田44

個注水井組應用本源微生物驅油技術,共增產21x10t。

20世紀60年代我國開始對微生物采油技術進行研究,但發展緩慢。80年代末,大慶油田率先進行了兩口井的微生物地下發酵試驗(30℃)。大港、勝利、長慶、遼河、新疆等油田與美國Micro~Bac公司合作,分別進行了單井吞吐試驗。1994年開始,大港油田與南開大學合作,成功培育了一系列采油微生物,該微生物以原油和無機鹽為營養,具有降低蠟質和膠質含量功能,并在菌種選育與評價、菌劑產品的生產、礦場應用設計施工與檢測等諸方面取得了成績。1996年以來,吉林油田與13本石油公司合作,探究了微生物采油技術在扶余油田東189站的29口井進行的吞吐試驗,21口井見效,見效率達70%。2000年底,大慶油田采油廠引進了美國NPC公司的耐高溫菌種,在Y一16井組進行了耐高溫微生物驅油提高采收率研究和現場試驗,結果表明,采收率達43.41%,增加可采儲量1.81×10t,施工后當年增油615.5t。勝利油田羅801區塊外源微生物驅油技術現場試驗提高采收率2.66%。

二、微生物采油技術機理

(一)微生物采油技術與油田化學劑

在大慶油田開發的各個階段都會使用不同性質的化學劑,現以大慶油田為例。當大量化學劑進入油藏后,將發生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對微生物采油過程可能產生不同的影響。化學劑既可引起微生物生存環境(滲透壓、氧化還原電位、pH值)的改變,又可直接改變生物的生理(呼吸作用、蛋白質、核酸及影響微生物生長的大分子物質的合成)以及影響微生物細胞壁的功能,從而影響微生物的生長,降低采收率。

(二)微生物驅油機理

因為,微生物提高原油采收率作用涉及到復雜的生物、化學和物理過程,除了具有化學驅提高原油采收率的機理外,微生物生命活動本身也具有提高采收率機理。雖然目前的研究不斷深入,但仍然無法對微生物采油技術各個細節進行量化描述,據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原油乳化機理。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表面活性劑、有機酸及其它有機溶劑,能降低巖石一油一水系統的界面張力,形成油一水乳狀液(水包油),并可以改變巖石表面潤濕性、降低原油相對滲透率和粘度,使不可動原油隨注入水一起流動[1引。有機酸能溶解巖石基質,提高孔隙度和滲透率,增加原油的流動性,并與鈣質巖石產生二氧化碳,提高滲透率。其它溶劑能溶解孔隙中的原油,降低原油粘度。

2.微生物調剖增油機理。微生物代謝生成的生物聚合物與菌體一起形成微生物堵塞,堵塞高滲透層,調整吸水剖面,增大水驅掃油效率,降低水油比,起到宏觀和微觀的調剖作用,可以有選擇地進行封堵,改變水的流向,達到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在較大多孔隙中,微生物易增殖,生長繁殖的菌體和代謝物與重金屬形成沉淀物,具有高效堵塞作用。

3.生物氣增油機理。代謝產生的CO、CO2、Nz、H、CH和C3H等氣體,可以提高地層壓力,并有效地融入原油中,形成氣泡膜,降低原油粘度,并使原油膨脹,帶動原油流動,還可以溶解巖石,擠出原油,提高滲透率。

4.中間代謝產物的作用。微生物及中間代謝產物如酶等,可以將石油中長鏈飽和烴分解為短鏈烴,降低原油的粘度,并可裂解石蠟,減少石蠟沉積,增加原油的流動性。脫硫脫氮細菌使原油中的硫、氮脫出,降低油水界面張力,改善原油的流動性。

5.界面效應。微生物粘附到巖石表面上而生成沉積膜,改善巖石孔隙壁面的表面性質,使巖石表面附著的油膜更容易脫落,并有利于細菌在孔隙中成活與延伸,擴大驅油面積,提高采收率。

(三)理論研究

1.國內外的數學模型。20世界80年代末,國外的Islam、Zhang和Chang等建立了微生物采油的數學模型并開展了相應的數值模擬研究。Zhang模型優于Islam模型在于可描述微生物在地層中的活動,卻難于現場模擬。Chang模型是三維三相五組分,能描述微生物在地層中的行為,不能描述在油藏中的增產機理。

2.物理模擬。物理模擬研究基本上是應用化學驅的物理模型試驗裝置及試驗過程。微生物驅油模型的核心是巖心管部分,其長度影響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應建立大型巖心模型,使微生物充分繁殖,便于分析研究微生物的驅油效果。通過物理模擬研究微生物驅油法,可獲得微生物在巖心中的推進速度及濃度變化,對巖心滲透率的影響等信息。

(四)源微生物的采油工藝

國內油田(大慶等)已進人高含水開發期,是采用內源微生物驅油還是采用外源微生物驅油,要根據具體油藏內的微生物群落進行分析。若具體油藏中內存在有益微生物驅油的微生物群落,宜采用內源微生物驅油工藝,這是目前國內致力于運用最新微生物采油技術。

三、結語

綜上所述,在我國油田中,特別是大慶油田,在微生物采油技術具有提高采收率的效果,對大多數的油藏都能充分發揮微生物采油的優勢。制約微生物采油技術的主要因素在于油藏中微生物群落結構、現場試驗工藝及物理模擬實驗的局限性。外源菌種的選育和評價指標、特性,微生物的研究、菌液的生產和礦場試驗等方面還需深化。

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諧波齒輪傳動;螺桿泵;增速;柔輪

0.前言

目前,世界蘊藏有巨大的稠油資源,據有關專家估計比常規原油資源高數倍至十余倍,具有替代常規石油能源的戰略地位。稠油資源分布廣泛,幾乎所有產油國都有發現。據調研資料,世界上稠油資源豐富的國家有加拿大、委內瑞拉、美國、前蘇聯等,其稠油資源約為4000~6000x108m3(含預測資源量)[1]。中國大部分含油氣盆地稠油多于常規油,有共存和有規律過渡分布的規律,稠油資源非常豐富,約占總石油資源的25%~30%以上。國內老油田大多處于開發后期,排量小,油層較深的稠油、含砂、含氣的難采油井越來越多,并且常規采油工藝投入大、產出低、短期產出與投入比不經濟,制約了各油田后期開采。針對這種情況,可以采用螺桿泵采油技術加以解決。

1.螺桿泵驅動系統設計設計要求

(1)基本參數:諧波齒輪傳動的增速比大于等于20;諧波齒輪傳動的結構外徑小于等于Ф116cm;(2)總體方案分析及設計;(3)諧波齒輪傳動結構方案及結構設計。

由于井下空間狹小,需要所設計的裝置體積較小。油管轉速為6r/min,螺桿泵轉子的轉速為120r/min,在保證增速比大于等于20的條件下,轉速可以調整。油管轉速低可以實現較長的壽命。

在功能方面,要改變原來采用的采油方式。原來的采油系統在工作時動力源的動力通過減速箱首先減速到合適的轉速然后驅動方卡子,再由旋轉的采油桿柱驅動井下采油螺桿泵轉動,從而實現將井下原油通過采油桿住與油管的環形空間舉升到地面。

2.主要功能實現方法

考慮到增速器結構尺寸較小,傳動比大,所以選擇用少齒差行星輪系。少齒差行星輪系具有體積小,傳動比大,重量輕等優點。由此,有三種增速方案:諧波齒輪傳動,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擺線針輪傳動。

2.1諧波齒輪傳動增速

諧波齒輪傳動是一種依靠彈性變形運動來實現傳動的新型傳動,它突破了機械傳動采用剛性構件機構的模式,使用了一個柔性構件機構來實現機械傳動。構成諧波齒輪傳動的3個主要部件有:波發生器,柔輪,剛輪。諧波齒輪傳動對運動的傳遞是在波發生器作用下,迫使柔輪產生變形,并與剛輪相勻作用而達到傳動目的。 在未裝配前,柔輪的原始剖面呈圓形,柔輪和剛輪的周節相同,但兩者的齒數不相等。柔輪的齒數Z1,比剛輪的齒數Z2略少,而波發生器的最大直徑比柔輪的內徑略大。一般情況下為了有確定的輸出,都會有一個固定件,一個主動和一個從動。具體哪個固定,哪個主動,哪個從動,需要根據需要實現的功能要求來決定。當波發生器裝入柔輪后,受到一對方向通過橢圓的曲率中心和它的旋轉中心的力的作用。當輸出軸上承受載荷后,柔輪產生變形,這是柔輪對波發生器的作用力方向仍通過橢圓的曲率中心,但不通過發生器的旋轉中心,這就形成了使波發生器旋轉的旋轉矩。當輸出軸上載荷繼續增加時,柔輪作用在波發生器上的作用力和這時作用力之間的力臂也隨之增加。則作用在發生器上的旋轉矩也隨之增加。當此旋轉矩超過發生器的阻矩時,就產生了增速現象。

2.2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增速

少齒差行星齒輪傳動按傳動型式可分為NN型和N型。以N型為例。這種型式的傳動,通常均是采用輸出機構把行星輪的回轉運動傳給低速軸。N型傳動,其轉臂有單偏心和雙偏心兩種。雙偏心的轉臂,兩個偏心相差180度,裝在其上的兩個行星輪也相差180度,這樣由偏心而產生的離心力相互抵消(但這兩個離心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且不在同一直線上,所以不平衡力偶仍然存在)。單偏心的轉臂只有一個方向的偏心,其中裝一個行星輪,必須在偏心的相反方向加上平衡重才能使離心力得到平衡。

N型常用的輸出機構有五種類型,即銷孔式、浮動盤式、滑塊式、零齒差式和雙曲柄式。以零齒差輸出機構為例。主要特點是用標準刀具在普通機床上就可加工,不需要專門的工藝裝備。零齒差輸出機構可內齒輪輸出,也可外齒輪輸出。兩對齒輪中只有一對是少齒差,起增速作用,另一對則是作為平行軸間聯軸器的零齒差內嚙合。轉臂是單偏心,必須裝設平衡重。

這種傳動增速的特點是傳動比大,體積較小,重量輕,運轉平穩,齒形容易加工,裝拆方便。合理地設計、制造及,可使其傳動效率達0.85-0.91。實踐證明,少齒差傳動最適合于大傳動比、小功率的場合,在我國已經被用到很多機械或者齒輪裝置上。但少齒差要考慮變位問題。由于內嚙合和內齒輪加工中,相嚙合雙方的位置關系、幾何關系與外嚙合不同,在設計內嚙合變位齒輪傳動時,齒數的搭配和變位系數的選擇要受到各種干涉條件的限制。為避免干涉要進行驗算,設計時要考慮齒輪根切問題。提高了加工難度,且剛度不夠高。

2.3擺線針輪行星傳動增速

擺線針輪主要由4部分組成:

(1)行星架H由輸入軸1和雙偏心套2組成,偏心套上的兩個偏心方向互成180°。(2)行星輪C齒形通常為短幅外擺線的內側等距曲線。按運動要求,一個行星輪就可傳動,但為使輸入軸達到靜平衡和提高承載能力,對于一齒差針擺傳動,常采用兩個完全相同的奇數齒的行星輪,裝在雙偏心套上,兩輪位置正好相差180°。行星輪和偏心套之間裝有用以減少摩擦的滾子軸承(稱為轉臂軸承)。(3)太陽輪 又稱針輪,針齒殼上裝有一組針齒銷,通常針齒銷上還裝有針齒套,稱為針齒。(4)輸出機構這種常采用銷軸式輸出機構。

3.結論

本次設計針對螺桿泵采油系統做了改進,由于原來用抽油桿的采油方式轉速高、磨損快、壽命低,改為直接用油管驅動螺桿泵采油。螺桿泵采油系統按驅動方式可劃分為地面驅動和井下驅動兩大類,本次設計采用了地面驅動方式。油管轉速較低,螺桿泵轉速較高,所以要設計一個增速器。

由于所設計的結構尺寸小,且傳動比大,故可選擇的螺桿泵增速有三種方式,諧波齒輪增速,擺線針輪增速,少齒差行星齒輪增速。這三種增速方式各有優缺點,也都廣泛應用。通過對三種傳動采油方案的對比分析,選擇基于諧波齒輪傳動的螺桿泵驅傳動系統。

【參考文獻】

[1]萬仁薄.采油技術手冊(修訂版)第四分冊[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3.

[2]孫俊峰.螺桿泵采油技術在錦州油田的改進及優化[D].哈爾濱:東北石油大學碩士論文,2009.

[3]周衛東.漸開線諧波齒輪傳動齒廓參數優化及動態仿真[D].大連:大連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8.

第5篇

[關鍵詞]SAGD;抽油桿;優化設計

中圖分類號:TF762.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8-0242-01

1 前言

風城油田超稠油資源豐富,在借鑒國內外稠油開發經驗與技術的基礎上,結合自身油藏特點,創新應用SAGD稠油開采技術。在長期的探索過程中風城油田SAGD技術取得較大突破,效益日益顯著,規模日益凸顯。但是,風城油田SAGD井區抽油桿偏磨情況較為嚴重,下行阻力很大,下沖程經常出現光桿不下而脫抽停機的現象。同時,由于油藏埋深較淺,井下桿柱較短,而抽油機平衡配重箱較重,使得在配重箱空載的情況下,抽油機依然處于過平衡狀態。因此,為了降低抽油機脫抽停機的頻率,解決抽油機過平衡問題,著手進行抽油桿柱的優化設計顯得十分有意義。

2 抽油桿優化設計

2.1 加重桿設計

由于SAGD采用水平井生產,對于水平井來說,下沖程中加重桿的重量在其軸向上的分量應該等于抽油桿柱底端所受到的總阻力。現將加重桿分為n份,則加重桿長度計算式為:

式中:Pw――下沖程中抽油桿柱底端所受總阻力,N;即P0down的最小值的絕對值

ρr――加重桿材料密度,kg/m3;

Lwi――第i段加重桿長度,m;

Aw――加重桿截面積,m2。

2.2 加重桿上部抽油桿柱組合設計

抽油桿柱強度設計方案包括:最輕桿柱方案和完全等強度方案等,本文采用最輕桿柱方案進行桿柱設計。

抽油桿柱許用應力計算公式為:

式中:Sall――每一級抽油桿柱頂端面許用應力,MPa;

σb――抽油桿柱抗張強度,MPa;

σmin――每一級抽油桿柱頂端面最小應力,MPa;

SF――考慮井液腐蝕性等因素的使用系數。

修正Goodman應力圖給出的是許用應力范圍,為了分析抽油桿柱的使用情況,引入了應力范圍PL(――):

式中:σmin――每一級抽油桿柱頂端面最小應力,MPa;

σmax――每一級抽油桿柱頂端面最大應力,MPa;

Sall――每一級抽油桿柱頂端面許用應力,MPa;

PL(――)――應力范圍。

3扶正器間距優化設計

單個測段與整個桿柱相比長度較小,所以在計算測段桿柱正壓力時,提出以下假設,即該測段桿柱自重可以忽略;測段正壓力Fcn是沿桿柱軸線均勻分布的橫向力;桿柱兩端軸向力Fτ近似相等;在單個測段上狗腿角一般較小,所以可用其弧度值代替正弦值。

式中:fmax――間距中點處的彎曲撓度,cm;

E――材料彈性模量,對于鋼材E=21×106;

I――截面慣性矩,對于圓截面I=πd4/64cm4;

Ffn――扶正器間距上的正壓力合力Ffn,N;

Δlf――扶正器間距,cm。

4 實例設計

某蒸汽輔助重力泄油(SAGD)生產井井深622m,下泵處斜深237.43m,垂深202.78m,利用生產井實際井眼數據,對該井抽油桿柱及扶正器間距進行優化設計。采用上文中所提到的抽油桿柱設計方法以及扶正器間距設計方法,得出抽油桿柱組合為:Φ95mm柱塞+Φ38mm拉桿1根+Φ38mm加重桿(136m)+Φ19mm抽油桿(89m)+Φ25mm光桿,扶正器間距為:5m,經重新計算抽油機平衡度為94.2%。

5 結論及認識

(1)經優化設計,抽油桿柱重量更大,使得下沖程中電機做功減少,抽油機平衡度由之前的過平衡狀態變為94.2%,較好的滿足現場生產需要。

(2)加重桿(38mm)和抽油桿(19mm)相比之前的設計來講,直徑更細,在同等井況條件下,發生偏磨的可能性以及偏磨程度會降低。

(3)新設計加重桿的重力在軸向上的分力平衡了下行程中桿柱底端的總阻力,使得桿柱下行更順暢,減小了桿柱的彎曲程度,從而減小了桿柱偏磨。

(4)對偏磨嚴重井段扶正器重新進行配置,通過計算,扶正器間距由之前的6m縮短為5m。使得在同等彎曲力下,桿柱彎曲度會相對減小,一定程度上起到減小偏磨的作用。

參考文獻

[1]李穎川.抽油桿柱設計數值方法[J].西南石油學報,1993,15(2):75~78.

[2]趙洪激,李洪山.斜井抽油桿柱組合設計方法研究[J].石油鉆采工藝,1999,22(1):24~25.

第6篇

關鍵詞:防砂技術;化學防砂;固砂劑;熱采稠油井;技術發展;遼河錦州油田;綜述

錦州油田現生產區塊主要有錦45塊、錦7塊、歡17塊、錦25塊、錦16塊等,在長期的開采過程中,油井出砂一直是制約油田正常生產的一個主要因素。據統計2000年出砂井數873口,2005年上升到1056口。論文這些區塊呈現的特征是出砂的套變油井逐年增多,出砂粒徑逐年變細,出砂量逐年增多。其中錦45塊和錦7塊由于成巖作用差,膠結疏松,油井出砂極為嚴重。機械防砂、壓裂防砂、螺桿泵排砂等防排砂技術受井下工具的限制,均不適用于出細粉砂油井和套變油井防砂,而化學防砂具有其他防砂措施不可替代的優越性,具有固化強度高、有效期長、對地層傷害性小、施工簡便的特點,所建立的人工井壁能有效地阻擋地層出砂,具有普遍性,能很好地解決各種油井防砂問題,是解決套變油井和出細粉砂油井防砂難題的有效方法。

1化學防砂技術的發展歷程

錦州油田已開發15年,油井出砂一直是影響油田開發水平提高的主要因素之一,畢業論文化學防砂技術的應用和發展在油田開發中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1992~2005年期間化學防砂技術的發展可分為四個階段。

(1)1992~1995年,在稀油和稠油區塊分別使用以長效黏土穩定劑為主的FSH2901稀油固砂劑和以無機物為主的BG-1高溫固砂劑。

(2)1996~1997年,稠油井化學防砂技術有了新突破,先后開發并研制了含有有機成分的三氧固砂劑、高溫泡沫樹脂和改性呋喃樹脂溶液防砂劑。

(3)1998~2002年,以具有溶解和溶合作用的氟硼酸綜合防砂技術代替長效黏土穩定劑成為稀油井化學防砂技術的主流,以含有水泥添加劑的有機硅固砂劑代替了三氧固砂劑。

(4)2003~2005年,改性呋喃樹脂防砂技術由于有效率較高和有效期較長,醫學論文成為化學防砂技術的主流,其余早期的化學防砂技術不再使用,同時LH-1高強度固砂劑防砂技術通過了現場試驗。

2化學防砂技術的應用效果

2.1FSH-901稀油井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FSH-901固砂劑主要成份為線性的高分子陽離子型聚合物N2胺甲基聚丙烯酰胺,這種聚合物中陽離子與黏土晶格中的陽離子發生交換作用,中和黏土表面的靜電荷,消除黏土片層間的排斥力,使黏土呈吸縮狀態,阻止黏土膨脹引起砂粒運移。由于與黏土發生交換的陽離子是連接成鏈狀的,可在黏土顆粒表面形成強大的吸附膜,包裹黏土顆粒,使黏土顆粒與泥砂顆粒牢固地黏結在一起,又可防止其他陽離子的侵入和交換,達到固砂和防止油層出砂的目的。

(2)應用效果1992~1997年,使用FSH-901稀油井固砂劑總計施工136井次,有效107井次,有效率78.7%。

2.2BG-1高溫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該高溫固砂劑是以含鈣的無機化合物為主體,加入有機硅化物及分散劑,經密閉表面噴涂工藝處理制得的白色粉末狀固體顆粒。在快速攪拌下將該劑分散在水介質中,配制成微堿性的懸浮液,在注汽條件下擠入井內,其中的硅化物在井筒近井地帶高溫表面發生脫水反應,將地層砂牢固地結合在一起,從而達到固砂的目的。

(2)應用效果1992~1995年,使用BG-1高溫固砂劑總計施工79井次,有效63井次,有效率79.7%。

2.3三氧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三氧固砂劑由粉狀氫氧化鈣、碳酸鈣、甲基三乙氧基硅烷,二甲基二乙氧基硅烷、分散劑、助乳化劑及其他助劑組成。承載于氫氧化鈣和碳酸鈣上的乙氧基硅烷在高溫條件下遇水分解,乙氧基變為硅醇基,硅醇基與砂粒表面的氫氧基(—OH)之間和硅醇基相互之間發生脫水縮合反應,硅醇基與鈣化合物之間也會發生某些反應,其結果是砂粒和鈣化合物顆粒之間形成網狀結構的有機硅大分子,使松散的砂粒膠結在一起。

(2)應用效果1996~1997年,使用三氧固砂劑總計施工98井次,有效81井次,有效率82.7%。

2.4高溫泡沫樹脂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當高溫可發泡樹脂液擠入地層后,一部分樹脂液在砂粒之間吸附而形成膠結點,樹脂固結后將地層砂固結;進入地層虧空處的另一部分樹脂在發泡劑作用下發泡并形成固體泡沫擋砂層,起人工井壁的作用。這一技術是高溫樹脂固砂與固體泡沫人工井壁防砂的結合。

(2)應用效果1997年,使用高溫泡沫樹脂總計施工4井次,有效2井次,有效率50%。

.5改性呋喃樹脂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改性呋喃樹脂防砂劑由改性呋喃樹脂、固化劑、催化劑及抗高溫老化劑、吸附劑及后處理劑組成,在紊流狀態下易分散于水中,職稱論文不結團、不沉降。防砂劑在清水或污水攜帶下進入油井目的層段,分散并吸附在砂粒表面,在地層條件下固化,在套管外地層中形成不熔化不溶解的阻砂井壁,水則作為增孔劑使其具有一定的滲透率[1]。這種防砂劑形成的人工井壁,抗壓強度為5~15MPa,可阻擋粒徑>0106mm的砂粒通過。

(2)應用效果1997~2005年,使用改性呋喃樹脂防砂劑總計施工99井次,有效94井次,有效率94.9%。

2.6氟硼酸綜合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氟硼酸可水解產生HF[2],即BF4-+H2O=BF3OH-+HFBF3OH-陰離子可進一步依次水解成BF2(OH)2-、BF(OH)3-、H3BO3,同時產生HF。各級水解生成的HF與砂巖中的黏土和地層骨架礦物顆粒的反應為HF+Al2SiO16(OH)2H2SiF6+AlF3+H2O與此同時,羥基氟硼酸和硼酸亦與地層礦物顆粒如高嶺石反應,生成硼硅酸鹽和硼酸鹽。硼硅酸鹽可將小片黏土溶合在一起,阻止其分解和運移,使氫氟酸進一步與地層骨架礦物反應。在這些反應中,黏土中的鋁生成取決于F-的某種氟鋁酸鹽絡離子而溶解在溶液中。在礦物表面富集了硅和硼,在硅酸鹽和硅細粒上則形成非晶質硅和硼硅玻璃的覆蓋層,溶合成骨架,使顆粒運移受阻。

(2)應用效果1998~2002年,使用氟硼酸綜合防砂技術總計施工130井次,有效106井次,有效率81.5%。

2.7YL971有機硅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該固砂劑能改變黏土表面的電荷性質,其中的主體成份聚合物還能與地層中的硅氧結構礦物(包括黏土中的硅氧結構礦物和砂礫中的SiO2)反應,形成牢固的化學鍵;同時在油層條件下固砂劑分子之間相互交聯,形成牢固的網狀結構,既穩定了膠結物,又固結了疏松砂粒。

(2)應用效果1998~2002年,使用YL971有機硅固砂劑總計施工89井次,有效76井次,有效率85.4%。

2.8LH-1高強度固砂劑防砂技術

(1)防砂機理在高溫下該固砂劑中的有機硅化物經水解、表面脫水,以硅氧鍵與地層砂結合,并在各種添加劑的共同作用下將地層砂緊密連接在一起,留學生論文形成具有一定滲透率和高強度的立體蜂窩網狀結構濾砂層,阻止地層砂流入井筒。

(2)應用效果2005年,使用LH21高強度固砂劑總計施工11井次,有效11井次,有效率100%。

3現場施工中出現的問題

以上各種化學防砂技術在錦州油田開發的不同時期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有力地保障了油田生產的正常運行。隨著各個區塊開發力度的加大及上產措施的實施,化學防砂主要面臨以下幾種狀況。

3.1出砂套變井逐年增加

據統計,隨著錦州油田各采油區塊遞減幅度的加大,出砂油井數每年遞增,2000年共有873口,2005年已增加到1056口。其中出砂的套變油井數也逐年上升,2000年為163口,2005年底已上升到316口。出砂的套變油井如不及時采取防砂措施,套管變形將更加嚴重,甚至發生套管損壞、油井報廢。雖然套管嚴重損壞的油井可以采取注灰、補層、側鉆等補救措施,但會大大增加采油成本。對于套變油井,最好在出砂初期便采用化學防砂法防治出砂。

3.2長井段油井化學防砂的難度加大

進入油田開發中后期,錦州油田在布井上采取了井網加密策略,在油層開發上采取了幾套層系合采措施,油井開發層系增多,油層厚度加大,井段加長,也加大了化學防砂的難度。有些油井由于井段長,層間差別大,籠統的化學防砂方式已不再適用,只能根據不同油層的地質狀況、出砂量及出砂粒徑,設計不同濃度、不同組成、不同藥劑用量的合理的分層防砂方案,并利用井下工具來完成分層化學防砂措施。該技術正在逐步完善之中。

3.3油井出砂粒徑逐年變細

以錦45塊為例,根據463個采集砂樣的篩選分析結果,2000年砂樣平均粒度中值為01243mm,2005年為01156mm,呈現逐年變細的趨勢,出細粉砂油井逐漸增多。另外,在少數油井采集的砂樣中,有大粒砂和近似泥漿的細粉砂,說明油層骨架已遭到破壞,如不及時采取防砂措施,將發生地層虧空嚴重、套管變形、破裂損壞的危險現象。

4開發中后期化學防砂技術發展方向

4.1開發新型常溫固化、耐高溫的化學防砂技術有一些出砂比較嚴重的套變的檢泵油井,由于油層溫度低,不能采用現有的化學防砂技術防砂。曾嘗試使用常溫環氧樹脂防砂技術,由于固化強度低而被淘汰。目前錦州油田使用的改性呋喃樹脂防砂技術和LH21高強度固砂劑防砂技術,所用藥劑都是高溫固化類型的,不適用于常溫檢泵油井,有待開發常溫固化、耐高溫的化學防砂技術。

4.2逐步完善配套分層防砂工藝

針對多層合采,井段加長的出砂油井,籠統防砂方法已不再適用,分層防砂是有效措施之一。目前的分層防砂技術應逐步完善各層系的設計方案、藥劑的選用和施工方式方法,以適應這類油井防砂的需要。

參考文獻:

第7篇

關鍵詞:節能控制器,原理,改造

Abstract: Thelow-carbon energyhas becomeone of the themesof the 21st century, oil explorationcostspower consumptionaccounted for a largeproportion.Therefore,the oilindustry, energy, especiallyworthy of attention.Oil isthe lifeblood ofoureconomy,the moreoilreserves,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moresecure.At the present stage, oilequipment,energy savinghas doneis not in place,pumpinga large amount ofenergyis high,affectingthe costof oilfieldimportant factor inreducingthe cost,energy-savingequipmentmustwork hardand heavyintheheavyis thepumpingenergy saving.This paperdiscusses theadoptionpumpingenergy savingpurposein order to reduceenergy consumption,asChina's oilcareer to makemore contributions.Keywords:energy savingcontroller, principles,reform

中圖分類號:TE324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當今世界,各個國家都為能源和環境展開了爭奪戰,能源不僅是支撐經濟發展的動力,更體現了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但是隨著能源的不斷利用,人口不斷增長節能問題就成為各國關注的焦點。尤其在各個國家的工業生產中節能問題已經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而油田作為耗能大戶其節能受到全世界的關注 ,所有節能必須先從油田開始。加大低能耗舉升工藝及節能配套技術研究,擴大成熟節能配套技術及設備應用規模,兼顧適應低產油田的常規抽油機、電機節能技術改造,充分發揮節能設備優勢,從而在最少的資金投入下,達到最好的節能效果。這樣才能使采油設備的節能發揮到最大的限度,為我國的節能減排做出貢獻。

第一,節能控制器

當今科技不斷發展,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在我們生活中數字化信息化占據了重要的地位。

所以要加強對抽油機的改造實現節能的目標必須使用現代科學技術作指導,符合現代產業發展方向。為了使交流調速系統與信息系統緊密結合,同時也為了提高交流調速系統自身的性能,必須使交流調速系統實現全數字化控制,早在120年之前游梁式抽油機的產生和使用為我們石油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而世界各個產油國仍在大面積的廣泛應用。這說明游梁式抽油機是有它的優勢的,它主要的優勢在于。結構簡單,易損件少,可靠性高,耐久性好,操作維修方便。

當然我們國內的節能控制器也有許多優勢,通過供電端的星角變換,實現高壓啟動、低壓運行,并通過中間抽頭進行電壓補償,實現節能的目標,這里首當其沖的應該是星角轉換節能控制器,但是它也存在缺點與不足,無法實現電壓的連續調節,并且體積大,消耗銅鐵材料,所以只有在負載率非常低的情況下才使用。其他類型的主要有星角變換節能控制器、變頻增產節能控制器、晶閘管調壓式節能控制器、間抽控制器,但是他們都不能很好的在節能方面做出突出貢獻。

在國內外比較流行和實用的常規游梁式抽油機,當然它也不是完美無瑕的,平衡效果差、載荷率低、工作效率低、“大馬拉小車”、能耗高等等都是它的缺點,油田生產經營者和抽油機設備生產廠的動力在追求最大的經濟效益,開發出高效節能的控油設備,所以他們非常注重技術的精湛,而在研發過程中他們認為在技術上和環境等方面都要做到節能減排。

根據上述分析,游梁式抽油機節能技術今后的發展應該滿足以下幾點原則:

1.要以依靠技術, 節能降耗,挖潛增效為目標,以經濟效益為中心。不斷結合新技術,開拓新思維,實現節能減排才是新型控油機的初衷。

2.節能型抽油機的發展,必須使其技術性和經濟性相統一,而且技術性永

遠是第一位的。即必須在保證其正常運行的前提下,才能提高節能效果和整機的

經濟性。過分強調其節能效果和整機價格低廉,將會犧牲整機的安全性和使用壽

命,故障率也高,不利于生產。

3.節能型抽油機的發展,經國內各油田十幾年的探索證明:近期內必須立足于在常規游梁式抽油機的基礎上求發展,繼承其優點,克服其缺點,才能形成適于野外生產的節能新型機。 當然控油機在設計方面也要達到結構簡單,可靠耐用,操作簡便,維護容易,節能效果好,調參方便及整機價格低,是新型抽油機的評價標準,同時結合節能減排才能使我們的新型控油機的目標。

4.節能型抽油機的設計制造必須盡可能的使抽油機平衡曲線和抽油機載荷曲線的變化規律相抵消,而且和不同階段的抽油機載荷相適應。

5.智能化抽油機是節能型抽油機的發展趨勢和方向,朝著自動化、智能化方向發展,朝著節約能耗方向發展,朝著大型化方向發展。

所以在節能控油方面,企業必須研制新型高效的控油機,不僅整體性價比高,設計操作簡單,可靠耐用,安全系數高,而且在節能方面必須有新的特點,以更少的投入來達到最大的經濟效益。新的控油設備要高效率的完成整體的采油計劃,以滿足日益擴大的需求,滿足市場的需要,使得我國石油事業的發展邁上一個新臺階。我們一定要以節能降耗為目標,在技術開發和研制過程中不能犧牲環境來換取經濟效益。

抽油機節能改造的原理及先進性

1.自動調徑變矩節能改造

自動調徑變矩平衡游梁式抽油機是在常規游梁式抽油機的基礎上,取消了曲柄平衡重,增加了游梁長度,增設調徑桿和拉桿及平衡塊,構成一個六桿機構。改造后通過減小匹配減速器輸出扭矩等級和匹配電動機的功率等級來實現節電的目的,同時通過調整調徑桿和拉桿鉸接處的平衡塊平衡力矩隨負荷大小增減的方法,使抽油機達到理想的平衡狀態。該改造方式主要特點是結構設計新穎,運行平穩,維護保養方便,節能效果較好。

下偏杠鈴節能改造

下偏杠鈴節能抽油機是通過偏置變矩技術原理,在常規游梁式抽油機的游梁尾端下部加裝“下偏杠鈴型游梁復合平衡塊”,使曲柄平衡機構與偏置變矩機構有機結合在一起的節能抽油機。通過這種改造,在抽油機運行中,能有效地削減峰值扭矩,改善抽油機的平衡狀況。其特點是變矩范圍大、平衡效果好、抽油機壽命長、電機功率低、節電節能明顯、調參簡便、操作強度低和操作快捷。

古人云:“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在我們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應該養成節約的好習慣。比如說紙張如果合理利用它可以用來打草稿,或者再打印一些并不是很重要的工作材料。也許在許多人眼里這些都無足掛齒,但是如果每個人都能夠合理利用身邊的資源,節約一滴水,一度電,我們長年累月的積累會使資源的利用更加合理。同時從另一個角度說這也是一種保護環境愛護森林資源的一種方式。我想我們13億人民如果團結起來,就是一個天文數字,對全國的節能減排工作影響巨大。

在生活中當我們提到節能減排,很多人認為這是企業和有關部門的事兒和我自己沒有什么關系。企業管理者們也無誤讀了節能減排的意義我們的企業管理者認為只要有錢就進行技術改造使設備降低能耗、減少排放,無錢那就只好順其自然了。我們每個人都在把節能減排當成別人的事情,殊不知我們是一個地球村,資源是共享的,浪費一點,就會少一點。所以不管是企業加強技術改進,還是個人提高節能意識,這些都會使我們的資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延長資源的壽命,造福子孫。

參考文獻

[1] 張琪.采油工程原理與設計.山東:石油大學出版社,2000

[2] 機械采油井系統效率測試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石油天然氣行業標準SY/T 5266-1996.

[3] 崔振華,余國安等.有桿抽油系統[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1994.

[4] 李冬平 有桿抽油系統桿柱動特性的預測與計算機仿真,西安理工大學碩士論文,2003.3

[5] 陳濤平;胡靖邦 石油工程 2004

[6] 王守民 油田在現役常規游粱式抽油機的增程與節能改造研究 2001

[7] 李仁光 游梁式抽油機運動與動力學仿真及優化設計 2005

[8] 鐘平、李正平等:抽油機井高效節能技術[J].國外油田工程,2000,(2)

第8篇

1.目標分析。建模過程中首要同時也是最重要的步驟,便是清晰而具體地確定建模目標。首先,確定通過構建能力素質模型所能解決的問題、能獲得的收益。研究核心專業技術人才能力素質模型,對于明確人才管理重點,健全人才選拔培養、考核評價、激勵機制,強化核心專業技術人才管理,推動油田科技創新和核心戰略實施,實現科學發展、持續和諧穩定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其次,考慮如何應用能力素質模型。它可以用于戰略人力資源規劃、員工選拔、職位升遷、績效管理、培訓開發、繼任者計劃、薪酬計劃和職業生涯規劃。

2.建模流程。為提高模型的信效度,在構建素質能力模型時,采用了專家評價法、行為事件法和調查問卷法等多種方法相結合的構建方式。

3.模型構建。(1)訪談對象、內容和方法。根據研究需要,選取勝利油田有代表性核心專業技術人員進行了深入訪談。共訪談15人。訪談對象主要包括三類人員: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專家、國家或集團公司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集團公司學術技術帶頭人;獲國家、集團公司或企業技術發明獎、科技進步獎,或擁有專利,但未獲第一類專家稱號的人員;取得工程技術創新成果并獲企業以上機構鑒定或認定的人員。三類人員各占訪談總量的1/3。調研期間,嚴格按照典型行為事件訪談技術要求,采取2對1的方式,采用“STAR”方法(“STAR”方法:指在行為事件訪談中,既要了解某個事件發生的背景及被訪談人的行為表現,還要了解該行為導致了什么結果。其中:S(situation)指該事件發生的背景,T(Task)指被訪談者在當時的情景下承擔的任務,A(Action)指被訪談者為承擔任務所采取的行動,R(result)指被訪談者的行動帶來的結果。)進行深入訪談,并征求受訪談人同意進行了錄音。訪談的核心內容是通過受訪人對自己幾年工作中最成功、最滿意的3~5個事例進行回憶描述。通過典型事例的挖掘及信息整理,可以揭示核心專業技術人才的典型行為和素質特征。(2)數據分析。根據訪談錄音資料,課題組成員將筆錄與錄音相對照,最大限度地運用被訪談者自身語言,加上情景回憶,逐字逐句地整理出訪談紀錄,訪談記錄平均10000字/人以上,做到及時、準確、全面。本次調研訪談優秀工程科技人才15人,得到合格訪談記錄15份。整理完成訪談記錄后,課題組對訪談記錄進行了主題分析編碼。利用SPSS統計軟件,將15份個體典型行為事件編碼進行了統計分析,共得到25項能力要素對應的有效典型行為編碼2522項,平均為168項/人,76次/每項。按照頻次出現多少統計,以高出頻次平均值25%(具有顯著差異)的能力項為基準,篩選出頻次和頻度排在前10位能力素質,依次為:SU1創新能力、T1忠誠事業、SU17解決問題能力、T8主動性、T3責任心/事業心T7自信心、SU3邏輯思維能力、SU4發散性思維能力、SU2綜合分析能力、SU18調查研究能力,這些要素是構成核心能力模型品格和通用能力要素的基礎。根據訪談的初步結果,可得到核心專業技術人才的初步能力素質包含以下十項內容:創新能力、忠誠企業、解決問題能力、主動性、責任心/事業心、自信心、邏輯思維能力、發散性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調查研究能力。(3)素質能力模型的修正。在完成初步模型之后,對參與訪談的專家進行二次訪談,根據專家的意見,對素質能力模型進行增補和歸納。將邏輯思維能力、綜合分析能力、調查研究能力納入信息收集與分析能力項,將責任心/事業心擴展為自我管理能力項,學習能力、創新能力、忠誠企業綜合歸納為自身素質項。將解決問題能力、主動性歸入行為方式族,并將自信心修訂為堅持性,加入行為方式族,指的是努力創造條件實現目標,表現出持續的熱情,不喪失信心以及主動幫助別人。將發散性思維能力歸入知識儲備族,并增加知識性內容,即核心專業人才需具備的知識能力———工程技術知識。知識儲備族兩項內容合并為一項,即工程技術知識和思維。

二、勝利油田核心人才開發的措施及建議

1.進一步加大核心人才引進力度。(1)暢通高層次人才引進的“綠色通道”。明確需要引進的緊缺人才,通過多種方式和優惠政策,引進高層次人才。擴大與國際科技界的互利合作,采取參與式實踐、訪問交流、協作攻關、講學指導、課題招標、工程招標等多種形式引進高層次人才與先進技術。堅持引才與引智相結合,不斷創新企業對高層次人才吸引的途徑和方式,加大引進力度,改善隊伍結構,提高整體競爭實力。為吸引國內外行業內項尖科技人才,可預留10%左右的高層次科技人才職位作為公開招聘職位。(2)依托創新型人才團隊建設聚集科技領軍人才。發揮勝利油田地質科學研究院、采油工藝研究院、鉆井工藝研究院、設計院等四大院的科研優勢,在核心技術領域和主干專業,組建一批能夠引領和推動技術創新和事業發展、技術水平和創新實力在國際行業領先的高水平技術人才團隊。采取短期兼職、做訪問學者、特聘研究員、借聘等辦法,積極延攬海內外知名專家學者、科技精英和博士后人才加入技術人才團隊。(3)積極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用好國家、山東省和中石化集團公司關于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的政策,科學制定引才計劃,主動走出去,積極延攬能引領油田科技發展所需的優秀人才。(4)充分發揮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人才聚集功能,從高校、社會大力引進油田急需的高層次專業人才。(5)大力引進石油主干專業畢業生,不斷壯大核心人才隊伍基礎。

2.完善核心人才發揮作用機制。(1)充分發揮專家技術攻關作用。對重點工程項目及立項攻關課題,優先聘請專家擔任技術首席,由專家帶頭開展科技攻關,并負責技術把關。油田處室和二級單位可根據業務技術工作需要,優先聘請專家擔任技術顧問,為日常決策提供技術咨詢,進行技術把關。在技術評比、開題論證、專業技術任職資格評審等工作中,聘請專家擔任評委。對專家提出的科研立項課題,業務主管部門對論證計劃要優先安排,并在研究經費、人員配置、實驗設備等方面給予保證。鼓勵專家組織開展本領域或跨領域學術技術交流活動,每人每年應組織或參與組織1~2次。支持專家加強與高校、科研機構交流合作。(2)充分發揮專家參謀咨詢作用。油田成立專家委員會,為油田決策提供參謀和咨詢服務。專家負責油田技術發展戰略研究,編制油田技術發展規劃,研究攻關重大技術難題,參與油田重大項目投資、工程設計、技改方案、科研課題等前期技術評估論證。組織開展“勝利專家行”、“勝利專家論壇”等創新實踐和技術交流活動。(3)充分發揮專家培育人才作用。發揮專家專業素養、創新思路、科技攻關、解疑釋惑等方面的專業特長及優勢,聘請專家擔任油田培訓機構兼職培訓師,首席高級專家主要承擔本專業前沿技術培訓任務,高級專家主要承擔專題技術培訓任務,首席專家主要承擔本單位培訓主管部門分配的專題技術及基礎技術知識培訓任務。依托專家研究領域和攻關項目,組建人才團隊,有效發揮專家的引領和傳幫帶作用。聘請專家擔任“名師帶高徒”的名師,有針對性地培養專業技術梯隊人才,力爭帶出一批“高徒”。同時,根據專業及工作需要,選聘青年核心技術人才擔任專家技術助手,聘期2~3年,拓展“導師帶徒”形式。

3.完善核心技術人才的評價使用機制。建立以能力和業績為導向、科學合理的核心人才評價和考核機制。完善人才評價標準,克服人才評價中重學歷、資歷,輕能力、業績的傾向,注重通過實踐檢驗人才。根據不同單位、不同層級核心人才的特點,運用核心人才素質能力模型,構建完善以學識水平、能力指標、業績指標、道德指標為基準,建立橫向基于專業分類、縱向基于職位和能力分級的評價指標體系。區分不同評價目的、不同業務領域、不同職位層級,完善市場評價、專家評價、360度評價、人才測評等立體多元的評價手段。完善核心人才定期考核和跟蹤考核制度、評價公示制度、責任追究制度,確保評價結果客觀、公正、準確。

4.建立多層次、立體化的人本激勵機制。(1)加大物質激勵力度。在明確專家待遇的基礎上,探索知識、技術等生產要素參與收益分配的制度和辦法,研究人才資本產權分配相關政策,完善知識、技術、成果、專利、管理等要素參與收益分配機制。對技術創新、轉化、推廣和保護做出貢獻的科技人員,可以發放一定數額的技術獎酬金。對科技成果在本單位內轉化投產并產生效益的,可以從新增利潤中提取一定比例獎金,重點獎勵科技成果開發、實施轉化的主要貢獻人。對專利、專有技術、等創新技術的發明者,依據技術的先進性、重要性和對公司市場競爭力的影響程度,可以分級給予一次性獎勵。(2)強化職業發展激勵。一是對于品德優良、能力突出、業績顯著的專家,及時選拔到上級管理和專業技術崗位上來,促使其發揮更大作用。二是探索設立資深專家,對連續干滿三個聘期,連年考核優秀,在本專業領域內實現重大技術創新、革新突破,業績突出的專家,經組織考核推薦,可聘任為資深專家,不占單位專家崗位職數,激發專家從事技術工作的熱情,穩定專家隊伍。三是根據油田實際需要,適度擴大設崗規模,在技術密集、任務繁重的生產一線單位、名牌基層隊,高設、多設主任師、工程師等技術崗位,發揮在基層工作的核心人才對生產工作的支撐作用。(3)加大榮譽表彰力度。對在解決生產、科研現場重大技術難題、科技攻關及創新理論實現重大突破等方面做出突出成績的專家,油田和二級單位給予表彰獎勵。推行以專家名字命名重大科技成果、專利技術、實驗室等工作,增強專家榮譽感。并利用網絡、報紙、電視等媒介,大力開展宣傳,營造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氛圍,形成崇尚創新事業、追求科技成就的價值導向。(4)實施人本化管理。建立專家柔性流動機制,油田根據技術研究、課題攻關、項目建設等工作需要,充分尊重專家意愿,可跨單位交流使用專家。對于科研單位的專家技術人員,可探索實行彈性工作制,強調自主管理。

5.采取多種形式和渠道做好核心人才培訓工作。(1)實施針對性培訓。素質能力模型體現了勝利油田發展對專業技術人才的能力素質的根本要求,勝利油田專業技術人才的培訓,就是要滿足這一要求。因此,培訓課程設計可以以核心專業技術人才勝任能力模型為依據,在課程設置、課程目標、課程內容等方面體現這種依存關系。在具體操作時可以通過對專業技術人才素質能力狀況進行評價,找出其素質能力薄弱項和素質短板,據此制定針對性培訓方案,設計個性化培訓課程,真正實現“缺什么補什么”,提高培訓效益。(2)加大培訓投入力度。整合現有培訓資源,搭建符合核心人才培訓需求特點的學習平臺。探索實施核心人才自主培訓,核心人才可根據實際工作需要,自主選擇培訓內容和培訓方式,在培訓費用上油田給予一定的補貼。(3)學習培訓與工作研討有機結合。積極推進知識管理體系建設,大力提倡結合生產科研,開展經常性課題研修、專業研討交流、論文評比等活動,使知識共享成為核心人才素質提升的重要渠道。積極支持核心人才開展國內外學術交流活動,創造條件支持核心人才參加本專業重要國際學術會議,參與重要國際業務談判,始終掌握國內外科技發展動態,不斷提高學術技術水平。鼓勵和支持核心人才按程序參與本單位、油田的決策咨詢活動,發揮其在技術創新、產業發展、重大工程立項等方面的決策咨詢作用。(4)加強實踐鍛煉環節。通過輪崗交流和掛職鍛煉,選拔優秀的核心技術人才到重點工程項目、對外合作項目、關鍵技術職位工作,或參與相關技術攻關課題研究,使其在實踐中不斷提高創新能力和業務水平。協調安排生產企業和科研、設計單位的核心人才進行崗位交流,制定輪崗交流制度,不斷拓展科技人員的知識領域、增加實踐經驗。(5)加強創新理論和創新方法培訓。通過舉辦創新理論和創新方法專題講座、培訓班、研討會、論壇等形式,不斷拓展核心技術人才的專業視野,轉變核心專業技術人才的思維方式和學習方式,持續提升創新觀念和思維能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定县| 阆中市| 通江县| 商洛市| 龙井市| 琼海市| 奈曼旗| 海宁市| 濮阳市| 绥宁县| 长治县| 榆树市| 东乌珠穆沁旗| 福州市| 滨海县| 拜泉县| 沈阳市| 龙陵县| 岑溪市| 祁门县| 奈曼旗| 新田县| 池州市| 运城市| 叶城县| 衡阳市| 灵璧县| 长宁县| 福州市| 象州县| 江华| 阆中市| 兴隆县| 简阳市| 花莲县| 阳西县| 珲春市| 大足县| 巨野县| 岫岩| 林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