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作室調研報告

工作室調研報告

時間:2022-03-28 18:58:5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作室調研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第1篇

【關鍵詞】三維動畫;課程建設

一、三維動畫課程實踐教學現狀

在國外,像三維動畫這類聯合制作類課程,都是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課程的教學方法一般為一個班學生共同完成一個影視動畫作品項目,學生分別擔任其中的三維設計師、模型制作師、材質燈光師、動畫設計師、特效師等職位。原則是競爭上崗,在這個領域誰最強,誰就“上崗”。因為競爭的不僅是崗位,還有教授的個別指導。對學生的主要評價體現在畢業創作中,在國外如果學生家庭的經濟實力雄厚,可以選擇自己當導演,自費制作一部三維動畫作品。也可以選擇尋求贊助資金,擁有資金來源的學生有決策權。不要求每一名學生在每個崗位都很出色,只要在一部畢業作品的不同階段起過主要性作用就可以了。通過對國外實踐教學的研究總結出,國外教育重視學生交流和探討,重視合做學習,以合作激發競爭,促進教學;重視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重視學生之間的個體差異。在三維動畫這類課程中,對國外的教學方法進行過實踐,確實提高了教學效果,提高了人才的專業技能。

二、三維動畫課程教學改革建設方向

(一)提高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師的專業素質,提高實踐教學效果,克服培訓指導教學的滯后性

通過教師在三維動漫公司的“分階段,分部門”的培訓學習,提高動漫設計與制作專業教師的專業素質和職業技能,在學習以后完成調研報告的攥寫,調研報告包括:三維動畫制作市場需求分析報告;高職院校三維動畫制作類課程教學與動漫公司三維動畫制作方式的偏差分析報告;實踐教學改革的方向構想報告,最終達到提高實踐教學效果的目標,使得培訓實踐經驗能夠前期的指導學生,克服原來的滯后性。

(二)通過應用“分層”的實踐教學的方法來教學,達到優化學生在三維動畫學習方面差異巨大的問題

在教學中,分別制定一級學習目標,二級學習目標,三級學習目標,四級學習目標,通過制定四個不同等級的學習目標,提高不同層次的學生對不同方向的掌握。同時體現競爭上崗的原則,能力強的在后繼的工作室教育模式中勝任該崗位。

(三)應用“工作室”形式的實踐教學模式,模擬動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

通過調整實踐教學模式為“工作室”形式,模擬動漫公司的作品制作流程。提高學生適應市場的能力。擬設“三維模型”工作室,“三維材質”,工作室,“三維動畫”工作室,“三維特效”工作室,使學生能夠模擬以三維動畫公司制作團隊的組成為原型的“工作室”模式中的作品制作開發形式,同時結合自身特點制作三維作品,達到學生掌握內容與方法與市場需求一致的目的。

三、具體設計原則

(一)設計并實施“分層”的實踐教學活動,解決因學生間差異巨大而帶來的喪失學習信心和學習主動性等問題。

(二)應用 “工作室”模式的實踐教學方法模擬企業工作流程。

(三)應用能反映“分層”特點和“工作室”特點,并且難易度適合學生的教學實例實施教學實踐活動。

(四)克服實踐教學和理論教學多媒體課件形式相同的問題,制作交互式的、直觀的、集成性好的實踐教學課件。

制作交互式的直觀的、集成性好的教學課件,與以往的簡單的、雜亂的三維理論教學的課件區分開來。在實踐課程的教學中,多媒體的應用也是很關鍵的,從我校大部分的實踐課程教學的多媒體課件來看,大部分的理論課程和實踐課程的電子課件是一樣的。本研究在實踐教學中設計一個交互式的課件,在一個電子課件中實現了設計基本知識模塊、實例模塊、不同工作室工作流程以及要求模塊,實例操作的視頻,以及最終作品實例模塊,也避免了在這類繁雜的實踐課程中給學生講解時課件多樣和內容的雜亂造成的教學效果降低。

四、解決的主要問題

主要是在以往的實踐教學方法的基礎上,分析三維動畫制作實踐教學效果不理想的原因,以教師的市場調研和實際參與學習為主要依據,結合學生反饋的信息,來改革像三維動畫這類以實踐教學為主的課程的實踐教學。

(一)解決三維動畫方向實踐教學中,校內教學方法和三維動漫市場技能需求之間的偏差。

(二)解決三維動畫實踐課程學習中學生之間差異巨大而導致的部分學生喪失學習信心的問題,應用“分層”的實踐教學的構想來教學。

(三)解決三維動畫教學中,存在的制作的作品內容和三維動漫設計公司的作品內容偏差問題

(四)解決授課教材內容單一導致的教學內容偏差和不完善的問題

在三維動畫制作授課過程中,教師結合培訓學習的知識,同時結合專業知識,分類,整理,再應用能反映“分層”特點和“工作室”特點,并且難易度適合學生的教學實例指導實踐教學活動,自己制作一些實例,改善教學效果。

(五)解決三維動畫實踐教學中多媒體課件內容單一,集成性不好,學生課后復習混亂,教師課堂操作難以重現等問題。

第2篇

學生選擇畢業頂崗實習項下的選題,能得到企業的全力支持和指導,或許能解決企業的一些難題,由于學生在企業一線崗位工作,在頂崗實習期間同時進行畢業設計的任務,這樣他們就必須認真對待工作過程中的每個環節,注意調研分析、勤問勤記,親力親為,收集生產實踐中的信息,用于指導自己的畢業設計,否則畢業設計將是無米之炊。選題來自于學生的工作與學習中,那么他們的寫作興趣將大有提高,寫作起來也不會是閉門造車。這樣在完成畢業設計寫作的同時又對企業頂崗實習操作有了理論上的認識和實踐上的促進,既提高了勞動效率,又完成了畢業設計。非畢業頂崗實習項下的選題是根據人才培養目標的要求和人才培養計劃的具體安排,還選擇了必勝客上海運行部寧波餐廳、寧波銀泰、寧波電信、中旅寧波分公司、康輝旅游社、南苑飯店、維多利大酒店等十幾家企業作為不少于3個月的教學頂崗實習,學生在實習階段可以根據本人的興趣愛好,頂崗實習單位的特征、崗位安排等選擇自身適合的選題,可以為企業撰寫企劃方案、某一項目的策劃方案、企業的業務調研等等。

在訂單培養模式下,校企都是人才培養的主體,完成共同的任務。學生選擇了訂單企業需要的畢業設計選題,既為企業解決了一部分難題,同時企業也發現了人才,進一步培養了人才。企業更會以主人翁的責任感進行畢業設計的指導,能真正達到雙贏。項目課程項下選題項目課程是基于工作過程的設計,充分體現的是教學做一體和理論實踐的一體化,項目載體貼近企業實際或利用企業項目進行教學。項目課程教學中,課程授課教師由校外兼職教師和校內教師共同組成,校內外教師團隊引進企業各類真實項目,或把課堂“搬”到“企業”,把課堂延伸到社會或企業,學生學習時的每一個項目本身就是一項好選題。

有學生選擇《寧波缸鴨狗用戶滿意度調研》的畢業設計選題,通過對市場調研方案設計、市場調研問卷與抽樣方案設計、實地市場調研的組織、市場調研數據的整理、市場調研數據的分析,最后完成了寧波缸鴨狗用戶滿意度調研報告。為學生開辟項目課程項下選題的類型,可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項目課程的興趣,并且能學有所用,提高學習的針對性和實踐性。工作室培養體制項下的選題工作室一般是指由個人或多人建立的組織,形式多樣,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雛形。學校將有同一個理想、愿望,有一定能力的學生組合在一起,把學校師生的專業實踐與服務企業結合起來,參與企業的客戶開拓、市場開發,從而做到互惠互利、優勢互補,讓學生在工作室內充分發揮他們的潛力與能力。面前筆者所在學校的電子商務專業已經建立E商工作室,學生從第二學期開始進入E商工作室學習,以5人為一個小組承接企業項目,在每個項目中,按電子商務崗位需求設置相應的崗位,每個學生都有相應的崗位,并定期輪換,通過真實市場的歷煉,提高網頁設計、網站維護和網絡營銷能力,同時培養學生商業意識、增強議價溝通能力和組織能力。

為學生開辟工作室培養機制項下有針對性的選題,可以進一步對專項人才的培養起到明顯的促進作用,或許還能使學生在某一領域獲得創新性的發展的可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個性發展、特長的發揮,充分開發和激活人體自身的各種潛能。帶徒工程項下的選題為了加快高技能人才培養,切實改善技能實踐教師的技術結構,提高教師隊伍的整體素質,聘請一定數量具有精湛技藝、一定專業操作技術理論知識的技師、高級技師或具備絕招絕活、一技之長的技術能手,在生產崗位上以師徒協議的形式將其高超技藝、職業道德和優良作風傳授給徒弟,實行“技術能手帶徒工程”,為學校培養高技能人才。帶徒工程在企業環境中培養學生,帶徒工程的“師傅”是企業首席工人、技術能手等企業專家,因此學生通過與校外師傅結對培養,完成企業的真實項目。為此,筆者所在學校近兩年來特聘企業首席工人、技術能手擔任教授,與學生進行“師徒結對”,為學生提供名師帶徒工程項下的選題,學生通過與校外師傅結對培養,完成企業的真實項目,學生可以得到名師的進一步指導和提高。專業課外實踐項目項下的選題經過多年的建設,筆者所在學校的財經類專業都擁有了專業特色的課外實踐項目,特別是校園商品展銷會、創業園等項目在學生中有非常大的影響力。校園商品展銷會、創業園等項目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既是主辦(創業)者、策劃者、管理者,同時又是交易現場的練攤者,項目實行自負盈虧。學生們以創業者的身份參與其中,需要進行市場機會分析、確定經營商品、了解所選商品行情、采購商品、談判議價以及確定銷售價格、商品陳列、廣告宣傳等環節,學生想成為創業者,需要提交策劃書、創業計劃書,通過答辯取得資格,因為是自負盈虧,學生會自發進行門面設計、撰寫市場(商品)分析報告、進行商品(攤位)促銷策劃等。學生在成為攤主或入駐創業園,需要提交的策劃書、分析報告、促銷策劃書、創業策劃書等,這些都是學生在練攤、創業過程中需要的選題,是學生自己迫切想做的課題,也急切希望得到教師的指導和幫助,是一項學生自主的行動,將此既作為學生的畢業設計,又是學生練攤、創業的項目,學生自然是非常用心,盡力盡責,且希望有一定的利潤回報,因此撰寫的設計是具有很強的可執行性、操作性,有很強的現實意義。這樣的畢業設計是真正的真題真做。

作者:陳玲俐 單位:浙江工商職業技術學院

第3篇

關鍵詞:教師工作室;校企合作;創新研究

中圖分類號:G71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1422(2013)11-0020-03一、校企合作建設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室的意義教師工作室是高等職業教育根植于行業職業化教學背景下的產物,以自由組合、同伴互助、技術合作、校企合作等方式吸納個體,通過承接真實的項目,把教學和實踐融入到項目中,以項目為載體實現教學、科研、實踐一體化的教育模式。教師工作室作為一種開放的組織形式,通過真實項目的載體作用,使教師貼近社會需要,反過來審視教學內容、教學計劃和課程安排,看是否緊跟行業最新發展方向,是否貼近企業實際需求,是否具備足夠的社會服務能力等,在此基礎上不斷調整自身的知識結構,提升教學實踐與科研的能力,促使高職院校教師的專業化發展。教師工作室作為職業化教學背景下的產物,通過把項目融入到實踐教學中,使得學生直接或間接的參與到社會實踐活動,解決知識與技能結合不緊密的問題,培養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

“校企合作”是發達國家高等教育辦學的成功經驗之一,是利用校企雙方不同的教育資源和環境,采取課堂教學與企業實踐有機結合來培養適合用人單位需求人才的教育模式。這種模式經受了歷史的考驗,被實踐證明是一種運轉靈活、優勢互補的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最佳模式,其實質是通過產學、產教的合作,提升教師的專業化水平,培養出理論與實踐、專業知識與職業技能并重的企業一線高級技術人才。

校企合作模式下的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室通過吸納高職院校教師、行業企業專家、工程師,有利于高職院校教師與企業專家的深度交流,一方面推動高職院校教師參與到企業實踐生產管理中去,促使高職院校教師教學、科研與實踐全面發展,另一方面通過把企業行業專家、工程師引入到學校教學中來,提升企業行業專家、工程師的教學方法、課堂組織等教學技能,實現理論與實踐在教師工作室的完美融合。

二、校企合作模式下高職院校教師工作室的建設實踐――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群為例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位于佛山市三水區樂平工業園區(國家高新區),地處廣佛肇經濟圈核心位置(如圖1所示),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優勢,為開展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提供了巨大的機遇;《佛山市教育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佛府辦〔2011〕60號)明確指出:“加快佛山職業技術教育基地建設,以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基地總部為主導,以禪桂園區、順德園區、三水園區、高明園區為主體,形成“1+4”職業教育組團式的空間格局?!?;“佛山職業技術學院力爭成為全省重要的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和區域科技創新基地”,這些也為校企合作模式下教師工作室的建設帶來強力的政策支持和良好的發展契機。

佛山職業技術學院物流管理專業群以物流管理專業為龍頭,帶動電子商務、工商企業管理專業的發展。專業群教師工作室的建設按照校企合作模式進行建設,基于校企合作、雙元育人辦學理念,以協同創新理論為指導,依托國家工業園區,以提升專業教師科研、社會服務和職教能力為目的,通過企業提供部分設施設備,學校配套運作經費,由學校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組成創新研究團隊,根據各種教學、教研活動以及企業實踐項目的需要,自由組織工作室成員開展教學、科研等活動。

(一)教師工作室的主要目的

1.校企合作、雙元育人

根據高職教育規律和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培養目標,采取學校元素與企業元素共同作用的“雙元”培養模式,充分發揮學校與園區校企協同合作育人聯盟的資源積聚優勢,以專業建設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需求相結合、能力培養與素質教育相結合、頂崗實習與就業崗位相結合為原則,深化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創新和完善多形式、各具特色的“工學結合、項目載體、能力遞進”的人才培養模式,豐富模式內涵。

2.教師教學、科研與實踐一體化

立足“佛山制造”,依托三水工業園區和校企合作聯盟平臺,建立校企合作、工學結合運行機制,以企業的典型制造業物流業務為工作任務的載體,開發工作項目,建成一支素質優良、結構合理的雙師結構教學團隊。進一步完善引企入校、學校入企、引產入教的標準與規范,建立有利于校企雙方發展的管理辦法。按照與專業對接程度高,可提供實訓崗位多、互惠互利的原則,合作共建實踐教學基地,提升基地的育人功能,推進實踐教學改革。

(二)教師工作室的組織機構

依托于工業園區現代服務業設立現代服務業教師工作室,設立工作室的常任理事長負責整個工作室,下轄現代服務業科研創新工作室、中小企業研究咨詢工作室,各專業帶頭人負責,由物流管理團隊教師與企業專家共同組成,其結構如圖2所示:

(三)教師工作室的制度建設

1.運行管理機制建設

完善工作室運行管理,落實教師工作室內企業專家全程參與教學實踐工作,定期召開人才培養工作會議,聯合完成年度專業調研報告與人才合作培養計劃,共同設計、實施、評價人才培養方案,共建共享教學資源。

2.動力機制建設

完善服務平臺,共謀技術開發。依托校企合作教師工作室平臺,形成物流技術服務、物流技術應用等多功能服務平臺,為企業提供服務。制定《校企雙方專業技術人員互兼互派制度》、《兼職教師教學能力提升培訓制度》,《兼職教師評價與獎勵制度》,激勵工作室內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

3.保障機制建設

第4篇

關鍵詞 車輛比賽;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

中圖分類號:G642.42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489X(2015)01-0024-02

1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項目的目的和意義

在比賽過程中,選手常常會遇到一些問題,比如:1)輪胎等很重的物品無法快速搬運,用老的笨重的方法,無法實現快速更換;2)工具多且較重,常常丟失找不到;3)賽場上,隊員之間聯系困難,需要保持隨時溝通聯絡;4)多種用電設備,保證供電也是個問題。

基于此,北京理工大學學生機械創新實踐中心有了做一個集成工具車的構想,其應具備以下功能:無線電聯絡(team radio),設置小功率發射基站,實現單工集群通訊,構建指揮和通訊平臺;快速卸胎,參考國外類似工具,實現同時卸除多個螺母的功能;應急供電平臺,多個電瓶組成電瓶組,以提升輸出功率,通過高效正弦波逆變器提供穩定的220伏電壓,并通過電壓轉換模塊提供多組USB 5伏輸出,必要時可以改為連續可調輸出;設置車載工具箱,隨時提供必備應急工具。

機械創新實踐中心內現常駐三個創新團體,分別是方程式賽車工作室、智能車俱樂部和節能車俱樂部,目的是通過實踐和參加汽車類創新比賽,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他們在各種國內外比賽中取得優異成績。

北京理工大學方程式賽車工作室,是其中成績最優秀的。在汽車類科技創新比賽中,先后在第一屆、第二屆中國大學生方程式大賽中獲得冠軍;其后分別赴日本、德國參加比賽,并取得優秀成績,創造出中國高校參賽同級別比賽的最好記錄。2012年汽油機賽車排名位列世界600余所高校的88名,是唯一進入世界前100名的中國車隊。

北京理工大學智能車隊參與了全國大學生“飛思卡爾”杯智能汽車競賽歷次比賽,在前八屆比賽中,多次獲得各組別的華北賽獎項和全國賽獎項,競賽水平位居全國高校前列?;谲囕v比賽及測試的輔助裝備集成工具項目的實現,將會幫助北京理工大學方程式賽車工作室創下更加優異的成績。

2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項目的特色與創新點

其最大特點就是,將比賽過程中常用維修維護功能集成起來在一起,以提升工作效率。其實用性,在于集成多種功能,這需要進行多次反復的實驗,進行調整和改進。其新穎性,在于以最優化的組合和最人性化的設計,專門針對方程式賽車的研究和維修,可以是獨一無二的。工具車造型現代,集成車隊技術工作、工作指揮平臺、儲存零部件和運送大型裝備等功能,節省人力物力,并且占用空間少,是一個很實用的產品。而且在汽車類創新比賽中,北京理工大學是較早開始研發多功能工具車的。

3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研究內容、進度計劃和研究方法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的研究內容

車輛基體原理:底盤部分采用五輪結構:四個萬向輪;車底部中間安裝第五個輪,為主動輪,負責輔助動力傳輸。制動為自行車碟剎動力傳動采用帶減速器的同步電機,具有可調速功能。

無線通訊原理:以中功率對講機為基礎,安裝小型對講基站,選擇相同頻段,給賽車和隊員都配備發射接收裝置,實現車隊內部無縫溝通。

電動與電路設計:通過電瓶提供能源,用逆變器調節電壓,通過傳動裝置實現車體運動,使用同步電機來限定轉速。逆變器能提供220伏輸出,供給電腦燈設備工作,也可給其他設備充電。

快速卸胎裝置:參考國外類似工具的原理,計算扭矩,運用輪系設計改裝電鉆,使其達到同時卸除多個螺母的目的。

工具儲存:在滿足上述要求后,優化小車結構設計,充分利用空間,使隨賽車的工具盒標準件能在工具車上有更人性化的儲存空間和相應歸類。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的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2012年9月―2013年11月,對工具車車身、結構進行設計,對方案進行修改,每周二下午組內成員進行討論以及分工進行三維建模。

第二階段:2012年11月―2013年1月,布置學生通過走訪五金市場、網上搜索、組內頭腦風暴等,對設計進行創意分析,并得出調研報告和修改紙質方案;布局構建,將多功能所需工具或部件合理設計并分布到三維模型上。

第三階段:2013年1―4月,設計傳動系統,研究“換胎槍”和無線通訊設備的原理以及對電機電瓶的有關知識的掌握,并對計劃進行一定調整;對設計進行一定程度的修改。根據各學生特點,對他們做了分工:陳智舟負責無線電設備原理的研究,葉劍輝負責“換胎槍”的設計,李益民負責傳動系統設計,許堯負責電機,李詩音負責電瓶。最后得出設計或研究報告。同時,建議他們進行深入調研,走訪宜家、朝龍五金等大型市場,對布局和多功能整合性、加工難易程度進行調研,通過及時的調研結論,修改、整合設計,得出最終設計方案。

第四階段:2013年5―6月,將車的整體加工組裝,分為車架加工、車身加工、結構部件填充和最終組裝四大部分;同時對一些細小的地方進行小修改;車的整體加工完成。

第五階段:2013年6月―2014年6月中旬,對科創項目進行實驗,分析并解決存在問題,進行總結。

車架的三維模型如圖1所示。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的研究方法

首先,要求對現有工具車調研后,通過SolidWorks建立模型進行車體的大致鋼架結構設計,對ANSYS車體進行力學結構分析,選取材料,使其承載極限達到100 kg,同時保證車體結構的穩定性,在一些緊急情況下,可以運載輪胎等重物。整車布局如圖2所示。

第二,通過前期網絡創意收集和反復研討,修改鋼架設計,使其兼具加工簡易性、經濟性,并符合美學原理。

第三,重新建立三維模型,將多功能的各部分分部先置于車上,并根據使用情況調整結構布局。

第四,經過對家居市場調研,通過整合設計,修改部件和布局,讓車輛的結構設置兼備美學與簡易多功能的特點。工具車最終模型如圖3所示。

4 輔助裝備集成工具車的最終成果及驗收指標

通過一系列實驗研究和改進,最終實現:

1)制作出一臺多功能工具車,可以實現快速換胎、具有組成團體內的移動小型通訊功能、對移動設備進行充電、提供交流直流電源、實現常用工具的儲存;

2)培養三名學生,使之能夠熟練使用SolidWorks和ANSYS進行三維機械設計,將所學的知識應用于實踐,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和熟練的實際操作能力。

5 結論

第5篇

關鍵詞:創新工作室 實踐 探索

寧夏銀儀電力設備檢修安裝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公司”)是中國鋁業股份寧夏能源集團所屬的全資子公司,是中鋁寧夏能源集團煤電產業鏈上的重要一環。擔負著集團公司馬蓮臺發電廠和六盤山熱電廠所屬4臺×330MW火電機組的日常維護和各級檢修任務,公司下設馬蓮臺、六盤山兩個檢修維護基地,是火電檢修安裝及技術服務的專業公司。

為弘揚工人階級偉大品格和勞模精神,充分發揮勞動模范在企業創新驅動、轉型發展中的示范引領和骨干帶頭作用,加快培養高技能專業人才、高素質創新人才,2013年4月28日,公司以榮獲寧夏回族自治區“五一勞動獎章”、“勞動模范”、全國“勞動模范”、黨的十代表尤天軍為領軍人并命名的“尤天軍創新工作室”掛牌成立,工作室設在公司馬蓮臺基地,占地60m2,這也是集團公司成立的第一家以勞模命名的自治區級“創新工作室”。

1 資源整合,搭建平臺

在市場形勢并不理想的情況下,只能通過自身變革提升獲得發展的空間,“尤天軍創新工作室”在“提質增效”的大背景下應運而生。工作室人員由來自公司熟悉現場的60余位涉及汽機、鍋爐、電氣、控制等專業的工程師、技師及有經驗的老師傅組成。形成了黨政支持、勞模掛帥、職工參與的創建格局。在工作室的影響力下,越來越多的職工聚集到工作室,汲取營養,尋找動力,他們把創新工作室當作成長進步的平臺、施展才華的舞臺。同時,公司把創建勞模創新工作室納入職工創新創效的大格局中進行評比表彰,對評出的創新成果和創新個人給予表彰獎勵,不斷激發廣大職工的創新熱情。

2 效益為首,競技結合

“尤天軍創新工作室”分成創新、節能降耗和設備疑難問題處理三個小組,有針對性的對設備出現的問題進行及時處理。三個小組不是獨立運行,而是對出現的問題進行集體商討,經篩選過濾,聚集解決方案之精華,聚焦生產中的難點,開展群眾性技術攻關、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活動,最大限度的實現了各專業優勢能量的聚合。創新工作室自成立以來,充分發揮勞模在公司創新中的示范引領和幫、帶、教作用,將個人的先進經驗轉化為群體的技能優勢,把在生產中遇到和解決了的疑難問題進行總結。工作室相關技術人員經常深入生產一線,以機組大小修為主線,緊貼公司生產中的難點,開展群眾性技術攻關、技術革新和技術發明活動,有效地解決了現場生產中的技術難題,為公司創造經濟效益。

3 提質增效,節能降耗

創新是企業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的不竭動力源泉?!坝忍燔妱撔鹿ぷ魇摇背闪⒌某踔允歉痈咝Э茖W地解決生產設備出現的問題,通過技術創新、流程優化,挖掘現有設備潛力,實現設備安全、經濟、高效運行。

工作室成立之前,尤天軍心里已經憋了“一口氣”,之前電廠鍋爐磨煤機磨輥一旦被磨穿就要報廢,堆放在倉庫里面,而購買一個新的磨輥要花七、八萬元,“看了心里很不服氣”。在創新工作室成立后,他專門組成一個攻關小組,率先拿磨輥開刀。發電廠以前也會對沒有磨穿的磨輥進行堆焊再利用,但使用壽命不理想,存在安全隱患,影響鍋爐運行。尤天軍和攻關小組,對換下來的磨穿磨輥進行仔細分析,對受損部位進行打磨、著色,檢查是否有裂紋,并對裂紋的形態進行分析,根據檢驗數據和磨損程度,嘗試不同的焊接點、焊接溫度、焊槍使用方式,但效果始終不理想,原有裂紋消除后又產生新的裂紋。失敗了很多次,但是攻關小組并沒有放棄努力,他們采取變更焊接位置和方式,進行新的嘗試。功夫不負有心人,攻關小組終于尋找到了最佳的焊接溫度和位置,并把三個修復的磨輥安裝在同一臺磨煤機上進行試運行,經過一年零兩個月的試運行后,拆下來檢查并未發現裂紋。而且堆焊后的磨輥使用壽命大幅延長,比新磨輥的使用壽命多了近一倍,重復利用率大大提高,一年下來能少花近百萬元,填補了國內磨輥堆焊領域的技術空白,該項技術已經向國家專利技術服務中心申請專利。

“尤天軍創新工作室”聚集智慧,形成合力、深挖潛能,成果花開滿園。有效解決了長期困擾生產現場的一些技術難題,在安全環保管控、成本節省、人員技能提高等方面取得可觀的效益,36項創新成果創效逾千萬元。公司在2013年優質高效完成馬蓮臺、六盤山機組2次A修中,取得了馬蓮臺#2機A修后鍋爐一、二次系統水壓試驗壓降0.02MPa/5min,發電機氣密性試驗泄漏率為0.1785 m3/d,供電煤耗在滿負荷工況下比修前降低8.88 g/kwh,A修工期提前4天;六盤山#2機組A修后鍋爐一次系統水壓試驗壓降0.02MPa/5min,供電煤耗在滿負荷工況下比修前降低16.61g/kwh,A修工期提前9天等優秀成績,實現2013年設備缺陷較2012年降低52%的目標,為馬蓮臺電廠實現1億多利潤和六盤山電廠扭虧為盈打下了堅實的設備保障基礎,這些成績與創新工作室的作用發揮密不可分。

4 關于“尤天軍創新工作室”發展的思考

按照勞模創新工作室的建設要求,對滿足有人員、有場地、有制度、有課題、有經費、有成果、有獎勵的“七有”方面進行分析總結。第一個有人員:要有領軍人物、有骨干力量、有專業技術人員,而且人員要隨著課題的變換而流動更新,保證課題創新,人員常新。第二個有場地:有必備的固定場所和辦公用品,做到研究課題有地方,保存資料更齊全。第三個有制度:要有人員管理制度、課題立項制度、課題研究創新制度、成果評價驗收制度、獎勵激勵制度、資金使用制度,使工作室工作開展的更加規范有效率。第四個有課題: 創新課題要圍繞著企業的安全、生產、經營、管理中的難題、新開展的工作、領導交辦的工作去開展。第五個有經費:成立時集團公司工會給5萬元的啟動資金,通過自治區總工會驗收的,自治區總工會扶持10萬元的經費支持,本單位的支援。第六個有成果:強調了有成果是工作室長久持續發展的核心關鍵所在,要從經濟、社會、環保、質量等方面提高管理效益,在取得成果的過程中起到“傳、幫、帶”的作用提高人才效益,要通過本單位生產技術部門或者評審委員會對創新成果在創造效益、節約效益、生產能力提高、節能減排等方面來進行客觀、公正的評價和確認。第七個有獎勵:要用工作室的經費對在創新成果過程中做出貢獻的職工給予獎勵,但要做到有計劃、有重點的獎勵,真正激勵更多的優秀職工參加到工作室創新工作中來。結合“七有”的必備條件。“尤天軍創新工作室”工作以下幾方面需完善:

①尤天軍創新工作室受人員分散的影響,對于一些創新課題的研究和溝通只能通過電話、郵件方式,現場交流、溝通形成合力還有一定的難度,影響創新課題的時效性。

②尤天軍創新工作室目前對創新成果獎勵方式比較單一,閉環管控有待改進。

③尤天軍創新工作室目前對一些影響主設備、重要設備的技術難題列入目標攻關,部分影響設備安全經濟運行的頑固性跑冒滴漏治理還未列入目標攻關當中。

④工作室對外宣傳力度不夠深入和持久。

5 政策建議

①明確課題后,公司行政、工會將利用生產會議、協調會等方式來明確對于創新課題的溝通和解決的時間、地點、人員、進度及效果,并納入考核體系。

②公司創新評審委員會應對上報的工作室科技攻關項目進行審核,通過加強過程監督,考核創新課題攻關完成情況。

③公司應明確把治理頑固性跑冒滴漏缺陷納入創新工作室的目標攻關階段性計劃,限時完成。

④公司通過公司網站、報刊、新聞媒體加強工作室的宣傳力度,擴大其影響,同時公司將繼續積極推動創新工作室創新,落實資金及技術,適時按照產生效益的比例對工作室進行資金注入,使工作室在技改項目、創新課題研究開發得到一個持續發展。

勞模創新工作室是一個長期的不斷豐富內含、完善管理機制、展示創新成果的平臺。在這方面,我們還需向身邊典型工作室、優秀人員取經學習,不斷激活廣大職工的創新能力,切實的將創新工作室的能效發揮好。將更多的創新成果的專利申報,讓公司更多的職工在工作室的影響下,轉變創新思路,尋求創新方法,為公司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品牌效益和社會效益。

參考文獻:

[1]謝天白.勞模工作室 創新促發展――鎮江市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工作情況調研報告[J].當代勞模,2012(03).

[2]韋文寧.點燃職工創新激情 釋放職工創業能量[N].工人日報,2013(03).

[3]劉建新.紹興市出臺政策 提高勞模待遇[J].工會信息,2014(09).

第6篇

根據學校工作安排,由本人來負責一、二年級低年級段的語文教研組長工作。現將一年來,本人在擔任一二年段學段組長和一二年級諸位老師一起開展工作的相關情況,向諸位做一個簡要的小結匯報。主要內容如下。

一、積極開展各類調研活動,以活動為抓手促進教學質量的穩步提升。一學年來,我們按照學校工作計劃的要求和步驟,分別組織一二年級師生開展了一年級漢語拼音過關測試、二年級查字典比賽和二年級其中調研測試。這三次活動均做到了活動前有方案、活動中面向了全體師生、活動后性分析調研報告和反饋,得到了全體一二年級師生的大力支持和配合,牢牢把握住低年級段的課程目標要求和學生特點,講求實效,貼近教學實踐,在一定程度上幫助師生找出了一些共性的和個性的問題,促進了師生的教與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如在進行一年級漢語拼音過關測試過程中所發現的一些薄弱班級和薄弱學生,通過有效的檢測和反饋,讓師生們做到了有重點有目的的開展教學補差工作,及時調整教學理念和方法,促進了同年級段班級之間教學質量的均衡發展。二年級期中調研測試后找出的學生書寫質量參差不齊,寫字能力發展高低差距大的問題,也提醒了個別班級加強對學生寫字能力的訓練的意識,并且引導教師積極主動的尋找寫字指導方法上的問題。這些都對于學生基本習慣的養成和基本能力的形成起到了促進作用,同時對調正教師教育教學的正確方向,起到了一個友情提醒的作用。具體的情況,不一一贅述,在調研分析報告中均有所體現。

二、積極融合學校其它教科研工作,統整學校教科研力量。一學年來,一二年級段教研組,積極參加各級各類的校內外的教科研活動,整合校內外其它教科研資源,促進自身教研水平的提升。如配合學校三位一體六不走的教科研新方法新思路,我們利用每一次的同題異夠的集體備課形式,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精心備課,認真反思,有效提升了自身的教學實踐水平和能力;利用每月一次的杏壇成長工作室活動,與學科導師和其它年級段開展有效的問題對話,按照工作成員工作要求,不折不扣地開展教師基本功三字訓練;利用每次學校外派出去聽課的機會,積極尋求不同的理念和思維;卞小燕老師參加全市的寫字教學比賽榮獲三等獎的過程,開闊了我們的眼界,促進了我們的反思,堅定了我們的正確方向等等。這些與校內外的教研力量的有效結合,較好地促進了一二年級段教育教學水平的整體提升。

三、問題與感想。當然,在看到我們所陳述所做工作的同時,在肯定我們在這些工作中所看到或取得的成績的同時,我們也看到了我們身上,存在的一些不足的地方。這需要我們去直面,去正視。如我們的工作對象決定了我們的工作很瑣碎,這樣的情況常常會引起我們對自身工作的疲倦和懈怠,我們該如何面對這樣的事實,學會如何在瑣碎的工作中,在貌似細小微不足道的教育教學問題中,去調整我們的心態,善于去體驗和認同我們自身工作的價值和意義。端正自己的位置,人輕而我自重,人責而我自勉,深刻認識到一萬次的簡單反復就能成就不簡單,把簡單的事情重復做好就是偉大。我們不應該妄自菲薄的說,我們是被壓在五指山下的落魄美猴王,我們是英雄無用武之地的落在平陽的猛虎。相反的,我們應該自豪的認為,我們是根基,是墻腳,是盛放在墻腳的朵朵散發出縷縷幽香的梅花,香遠益清,意義深遠。

最后,我想在此呼吁并請諸位認同我的感受:一二年級的老師最辛苦,一二年級的學生最復雜,一二年級的教學最重要,一二年級好則全校好,一二年級強則學校強。當然,我不是在為自己鼓吹,自己分管的工作多么重要而其他工作不重要,我的本意是,對于一二年級的老師的工作我很欽佩,對于一二年級組的教研工作我還力不從心,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理論水平,和他們一起繼續共同努力!

第7篇

關鍵詞:網絡 遠程 研修 方式

【中圖分類號】G423 【文獻標識碼】 【文章編號】

網絡遠程研修是在現代信息技術支持下,以虛擬班級為單位,按學科統一編班,每100人編為一個班級,每個班級配備1名班主任、2名指導教師。在專家團隊和班主任、指導教師指導下,通過視頻授課、文本學習、在線研討交流、提交作業、互動評論等方式,集專家引領、同伴互助、自主學習為一體,以解決自己面臨的真實教學問題為目的的教師專業發展方式。

一、研修環境 建立校園網并能實現寬帶上網。45歲以下的教師最好能達到信息技術中級水平,35歲以下的教師最好能達到信息技術高級水平?,F代信息技術設備和良好的網絡環境,為開展遠程研修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健全制度 為加強對遠程研修的管理,最大限度地提高遠程研修的實效性,需制定《遠程研修平臺使用手冊》、《班主任手冊》、《指導教師手冊》、《學員手冊》、《班級制度建設》等,對指導教師、班主任和參訓學員提出了明確要求。

三、研修方式 學員在收看視頻的基礎上,在網上閱讀相關文章,完成相關專題要求的作業,提交自己的學習心得和反思總結,作業由指導教師進行批閱,學員在網上與指導教師及其學員之間進行論壇交流。集中研修階段,安排專家與學員互動,邀請課程專家,在線集中解答學員在學習中所遇到的問題,并與學員進行網絡在線互動交流。

四、研修管理 在研修過程中,班主任把常規班級建設和管理的經驗用于遠程研修學員班級的建設和管理,通過對班級學員的調研,根據每位學員的專業興趣,將學員分成若干學習研討小組。在研修活動中,班主任和指導教師重點抓了視頻學習、文本學習、提交作業、在線研討交流、參與評論等五大環節的管理,通過遠程研修解決學員教學中的現實問題。

在集中研修階段,每個班級每周提交一期學習簡報,在崗實踐研修階段,每3周提交一期學習簡報,由市專家組進行篩選、編輯,對優秀簡報在網上進行交流。

在研修過程中及時提供和反饋各區縣、鄉鎮遠程研修的基本情況,每學習一個模塊總結一次。培訓結束后,對遠程研修的情況進行評比表彰,對在培訓工作中成績突出的區縣、鄉鎮、指導教師、班主任、管理人員和優秀學員,進行表彰獎勵,對遠程研修工作效果較差的區縣、鄉鎮在全市進行通報。

五、研修考核 為確保遠程研修取得實效,建立科學合理的考核機制,促使教師積極主動的研修學習,對學員在研修階段的考核分為五個部分,滿分100分。其中網上觀看視頻20分,作業考核20分,網上與專家互動、交流、發貼評論20分,教學實踐活動(教育敘事研究、論文、教學設計、教學案例提交)20分,個人工作室建設20分。

六、校本研修 參訓學員網上集中研修結束后,由任職學校安排10個月的在崗實踐研修,其主要任務由四項:第一,讀一本有價值的教育理論專著。參訓者選擇一本適合自己教育教學實際的、有價值的教育理論書籍,制定讀書計劃,系統地學習閱讀專著,并做好讀書筆記,寫出讀書心得體會;第二,完成一項教育調研。參訓者就自己教育教學中的某一個問題做一項有價值的調研,對調研材料進行研究、分析、比較和探討,做出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形成調研報告;第三,出示一節示范課。參訓者將現代教育思想、現代教學理念和實踐研修的成果應用于教學中,在任職學校出示一節示范課,由學校負責人組織點評和研討交流,在同行的評價過程中,使參訓者再反思、再提高,通過示范課展示起到相互促進的目的;第四,做好課題結題工作。參訓者根據在集中研修期間申報的課題,結合理論學習和實踐研修成果,以課題研究報告或論文的形式展示出來,通過開展課題研究,達到提高自身科研能力的目的。

第8篇

【關鍵詞】會計工作室 教學模式 專業建設

教學改革的關鍵是人才的培養,而如何有效的培養出適應社會發展需求的高素質會計人才, 這就需要開設有會計專業的高職院校結合當地經濟發展及其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會計專業教育教學模式進行改革和創新。目前,各大城市及至三線城市對會計人才都是有很大需求的,但會計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市場卻不容樂觀,一方面企業招聘不到優秀的會計人員,另一方面畢業生找不到理想的工作而面臨待業或轉行。

那么,通過什么樣的方法解決這一問題,使得會計專業的課程改革和專業建設不流于形式,我認為可采用會計工作室模式來解決這一難題。工作室模式能為教師和學生提供一個開放的教學實踐場所,將理論教學與課程實踐互為融為,并以此為載體,搭建起課堂知識與課外實踐的轉化橋梁。在工作室教學管理運作模式下,直接深入的對學生進行社會性模擬學習,縮短了學生踏入社會的適應期,更加自信的踏上會計工作崗位。

一、國內外會計工作室現狀分析

(一)歐美地區

歐洲的會計教學與企業的聯系是十分緊密的,如德州大學奧斯汀分校的會計系實行校企合作教學,學生可根據企業所給出的項目和自身的專業來學習。在工作室中,教師只進行關鍵性的指導,而學生則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研究。另外,學校在課程設置上注重學科的交叉性,如密歇根大學里設有多種類別的工作室,學生根據自身的興趣,跨系跨專業選修人文知識、商業知識、會計知識等理論性課程。

關于專業教師隊伍的配置,芝加哥大學有著相對完善的體制。學校2000多名教師中有70%為專職教師,其余為課程教師。教師和學生比例保持在1:6以內,先后有89位獲得諾貝爾獎,在實際的教學中,學校的課程內容也是以課題的形式結合社會中的實踐項目進行的。

(二)亞洲地區

新加坡南洋理工學院的現代職業教育理念久負盛名,所提出的“教學工廠”理念將類似工廠運作模式帶到教學中來,形成學校、教學工廠、企業三位一體的綜合教學模式。通過參與企業項目與研發項目,培養了一批富有實踐能力與創造精神的會計人才,同時對教師專業技術水平和實踐生產能力也起到了深入發展的作用。在“教學工廠”的理念下,學生進行真實的學習和訓練,通過模擬(simulation)到模仿(emulation)到融合(integration),最終使理論與實踐完美結合,縮短了企業人才需求與學校教學的距離。

南理工“工作室無界化”理念,倡導團隊意識、資源共享。學院內設有大量專業工作室、實驗室進行教學,不論是培訓、研發還是管理,都可以打破原有的界限進行組合,把優質資源整合起來,將理論學習與項目有機的組合到一個工作室中,通力合作,共同研究,加強不同學科的交流,使教學資源得到充分利用,發揮團隊合作的最大效能。

(三)國內

目前,國內高職院校教學模式,主要采用“校企合作、工學結合”的方式開展。因會計專業職業性的特點,將企業項目引入學校,實現教學實訓和崗位技術服務的零距離對接,工作室無疑是一種有效手段。其中,遼寧農業職業技術學院在這方面開展最早。學校與當地的十余家會計師事務所建立了合作關系,學生在經歷兩年的專業課程學習后,第三年以就業的形式在工作室完成其他課程,學生實現了在學習環境中建立對未來工作過程的整體認識,做到課程教學與公司就業的自然過渡。

二、國內外會計工作室研究的趨勢分析

雖然國內外的會計工作室沒有一個統一的國際教學標準體系,但從會計教學理念分析與專業發展模式的研究來看,會計專業工作室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有利于人才培養目標和會計崗位需求零距離對接的實現。當前就業市場競爭日益激烈,企業往往需要畢業生盡快進入狀態,適應公司的運作節奏,這就要求學校對會計專業的教學與公司對會計人員的崗位要求相一致。工作室的崗位就是實際的會計崗位,而學生的工作任務就來自企業真實的項目,解決了學生畢業后拿到真正會計核算資料一籌莫展的問題。

二是注重實踐教學,提升學生實際操作能力。在工作室中,各類任務由師生共同分析完成,學生通過對項目的完成,加深對會計工作的流程和操作的了解。工作室模式改變專業教師傳統的授課形式,與同學近距離的交流和探討,形成了一種新型的師生關系。

三是重視對工作室資料的收集、整理、歸納,及時進行信息反饋,實施分段性的教學改革。在工作室中,學生一方面學習了專業基礎知識,另一方面提高了專業技能水平。同時也提高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四是將理論教學、技術服務與實踐融為一體。能準確把握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需求的狀況和具體崗位的職業要求,設置合理的專業方向,制定明確的人才培養目標,建立針對性的課程體系,促進會計課程建設和專業改革工作不斷深入。

三、會計工作室及其相關理論

工作室制最早可以追溯到德國的包豪斯(Staatliches Bauhaus),他實行手工藝傳授的師徒制并與技能實訓相融合,并根據這一理念誕生了最早的工作室教學模式――作坊式教學模式。這種作坊的教學形式就是現代工作室的雛形,它對今天工作室教學的推廣和應用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工作室

工作室(Studio)一般是指由幾個人或一個人建立的組織,是一處創意生產和工作的空間,形式多種多樣,大部分具有公司模式的雛形。工作室往往為了同一個理想、愿望、利益等而建立的集體,規模一般不大,成員間的利益平等,大部分無職位之分,有些工作室設有室長職位統領所有人員,平時各自負責各自事務,重大事務由成員一起討論決定。

(二)教學模式

模式(model),即解決某一類問題的方法論,是解決問題形成經驗的高度總結。教學模式(teaching model)是教學活動及理論的具體化,是實踐教學的概括化,教師授課中自覺或不自覺地按照一定的范式進行工作的行為。最早把“模式”引入到教學領域的當推喬伊斯和韋爾,在他們所著的《教學模式》一書中明確指出:“教學模式是構成課程和作業、選擇教材、提示教師活動的一種范式或計劃?!?,綜上所述,教學模式指在一定教學思想或教學理論指導下構建起來的,具有穩定的教學表現和教學活動的程序。

(三)會計工作室教學模式

會計工作室模式的課程教學,更強調學生的參與式學習,將現有的教室教學系統轉變成工作室教學體系,建立與會計行業實際工作場景接軌的工作環境,將工作室作為配合專業教學所必須的實訓場所。教學內容采用真實的工作案例,以會計項目為中心,注重專業技能培養,強調過程實踐活動。其中心和重點放在全面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實現多個崗位的技能訓練,最終達到學生滿意就業、企業滿意用人的目的。

四、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的基本內容與實施方法

(一)基本內容

1.分析高職院校會計專業崗位和職業能力,研究并制訂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人才培養方案。圍繞會計行業發展和職業崗位能力要求,以專業實踐技能、動手技能和操作技能進行崗位分析,以工作任務分解的方式幫助學生掌握真正的專業技能,并構建出具有我校特色的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人才培養方案。

2.探索和創新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的教學與人才培養模式、會計專業工作室的組織架構、形成各工作室的規章制度。探索五年制高職會計類專業工作室的教學方式和方法,圍繞具體工作任務開展的崗位實訓項目教學,實現工作任務與實踐技能培養的有機結合,改革以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并建立學校、學生、企業三方共贏的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

3.開發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的課程體系,加強專業資源庫的建設。以就業為目標,以職業技能為導向,建立工作室人才培養專業課程體系。以具體的任務或崗位要求為主開發和編寫崗位項目教材,加強會計專業的文本素材、圖形圖像、音頻、視頻和動畫、試題、案例、文獻資料等資源庫建設。

4.進行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專業師資隊伍建設。開展教學研究,使教師不僅成為會計專業教學的實踐者,更成為教學經驗的總結者、先進教學方法的探索者。建立專業兼職教師資源庫,擇優聘請會計師事務所和企業優秀會計人員為兼職教師。加強教師的師德建設與管理,建立一支高效精干、德才兼備的“雙師型”教師團隊。

5.研究探索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運行及評價機制。探索靈活安排教學和實習時間,落實專業課程中工作室的教學環節,把學生在工作室完成的任務和工作表現折算成學分,實施彈性學制。創新“工作室”人才培養路徑,保障工作室人才培養有序開展,并逐步建立工作室人才培養的運行和保障機制。

(二)實施方法

在圍繞會計專業工作室課程改革和專業建設的進程中,對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會計專業的教學模式進行了實地調查研究,同時借鑒分析了大量國內外會計專業課程改革的文獻資料和書籍著作。

1.文獻研究法。及時了解國家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方針政策,了解當前會計專業工作室改革的最新實踐及研究動態,圍繞高職院校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工作室模式調研報告,通過多種文獻采集方式,分析研究現狀,揭示存在問題,研究解決方案,為本項目提供了理論依據。

2.調查研究法。通過訪談調查、發放問卷等形式了解當前企事業單位會計職業崗位的設置情況及每個崗位的工作職責、工作內容、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另外到一些高職高專院校進行調查,了解當前會計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的現狀(包括教學模式、教學方法、教學設施設備、教學場地、教材資料等)。向參與會計工作室模式的企業實踐專家、教師、學生了解其實施過程中存在的相關問題。

3.專家討論法。有針對性地召開會議,根據會計“工作室”人才培養方案專業指導委員會論證意見,初步執行會計“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落實會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專業課程中工作室教學環節的時間安排和會計專業“工作室”專業師資隊伍的配置。

4.行動研究法。在工作室人才培養模式實踐的研究過程中,將探索研究結果與運用研究成果結合起來,一方面注重學生的技能訓練和能力培養,另一方面加強項目的系統研究,以試驗班級作為研究對象,取得經驗后,再進行面上推廣。

5.綜合調查法。采用談話、問卷、現場觀察等形式,對會計從業人員及會計專業畢業生進行調研,重點了解參與工作室教學模式的學生前后發展狀況及企業的反饋信息,為全面構建五年制高職會計專業工作室人才培養方案提供第一手的資料。

6.經驗總結法。參與研究的教師,對研究進展情況,定期或不定期地開展經驗交流與總結,撰寫有一定價值的經驗文章和學術論文。同時,采取總體規劃,分段推進的策略,做到有計劃,有記錄、有過程,有總結,定期進行定性定量分析,及時匯總各階段研究情況,最終形成整體性研究成果。

五、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運行和管理的可行性分析

(一)師資力量

本項目的研究成員以專業帶頭人與青年優秀教師為核心構建了“雙師型”的專業教師團隊,形成團隊合力,大都是具有中高級職稱,學歷為本科或研究生,有較強的教育科研意識和一定的教育科研能力。

(二)完成研究的保障條件

學校領導向來十分重視教育科研工作,并以科研興校、科研興教作為學校辦學的理念之一。學校的各類多媒體資源豐富,目前已建成《基礎會計》、《成本會計》精品課程網站、3D仿真會計分崗實訓考核平臺及全省協作共建核心課程數字資源等一批課程資源建設成果;還有每年購置的各種會計專業軟件與資源,都為項目的實施提供了保障。

(三)實驗儀器設備

學?,F有會計事務所實訓室、納稅申報實訓室和會計崗位核算實訓室等會計專業校內實訓基地12個,校外實訓基地13家,為研究的順利開展與實施提供了硬件支撐。

六、實施會計專業工作室模式的意義

工作室模式的體制建設深化了課程體系和教學內容的改革,創新了教學方法,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職業能力,使五年制高職教育更好地適應當地經濟的發展需要。

一是以能力為本位,兼顧綜合素質的培養。從會計專業崗位分析入手,進行會計崗位能力分析,以課程論與實踐論為基礎,圍繞所需能力開發課程體系和教材體系。

二是以項目教學為主線,突出實踐應用能力培養,堅持“教、學、做”合一的基本方法。進一步加強會計專業實訓基地的建設,堅持產學研結合的課程改革,組織學生邊實踐邊學習,將教學過程與實踐融為一體。采用“訂單式”、“雙導師制”等校企合作多種培養模式,為企業“量身定做”人才。

三是以服務為宗旨,校企合作為依托,互惠互利。以行業企業會計崗位特點為基本依據,結合現代企業制度和現代財務制度,增加企業方的責任意識,使工作室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具有創新性,從根本上解決校企合作有名無實的狀況。

參考文獻

[1]李娜.“工作室”制教學模式應用于實際教學探討.學苑教育.2015.1.

[2]蔣新革,牛東育.教師工作室教學模式及管理體制創新的探索.教育與職業.2014.03.

[3]郭勁夫,李娜.“工作室”教學模式應用于教學探討.河北能源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01.

[4]蔡軍南.高職院校項目化工作室教學模式的新探索――以惠州經濟職業技術學院文焰工作室實踐教學模式為例輕紡工業與技術,2014.3.

第9篇

關鍵詞:生產性;環境設計專業;工作室制;崗位職業能力

環境設計專業的教育構架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必須緊跟國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戰略,對國內外先進的教學理念進行充分的研究與學習、吸收,在教學實踐驗證中不斷提升環境設計專業的“高層次、多維度、寬口徑、多平臺”的人才培養質量。而且環境設計專業的建設發展應以學科科研建設為根本性引領,以“學科科研驅動專業構建”“教師研究促進專業教學”“科研成果轉化工程實踐”這三大專業建設思路為主旨,強調本專業與其交叉專業的融通式共同建構,從而凸顯其專業建設雄厚而寬廣的學科知識系統。

一、崗位職業能力與課程系統精準對接

環境設計專業的整體構建應體現開放融通的學科特點,強調創新能力培養、對接職業技能標準的環境設計課程知識體系,深化以“理性教學、夯實基礎、鼓勵創新、整體設計”為主題的1~4年級的精細化本科教學改革方案。整合課程、精煉主干、任務驅動、問題導向,即形成以“現代室內設計、城市景觀設計、小型建筑設計”三大設計課程群為主干核心,技術類和人文類課程為兩翼的“一核梢懟繃⑻迨?、研究型、蕦Щ闹R框架體系。其次,須積極探索分階段和多層次的創新實踐教學體系,突出設計實踐教學的主導地位,啟發學生掌握“特殊到一般、具體到抽象”“設計理論鏈接設計案例操作”的專業認識規律,籍此形成由認知實踐、工程實踐到真實項目設計、畢業設計的完整實踐學習過程。另外,還須積極建設制度化的國際聯合教學平臺并開展校內跨專業的課程設計、校企合作交流設計,綜合塑造“景觀設計、室內設計、施工設計”三大職業崗位群,強化學生職業素質和實踐動手能力的內生性培養。通過設計課程教學、設計工作坊課程、企業贊助課程、競賽課題導入課程、校際聯合畢業設計課程等多種形式,加強實踐性教學的力度和厚度。在環境設計專業建設過程中,亦可延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和職業界人士為環境設計專業師生提供最前沿、最實用、最經典的學術講座,以建構濃厚的“學術型、研討型、實戰型”設計教學氛圍與人才培養機制。

在制定專業課程系統、綜合素質培養與多方面能力訓練方案的過程中,可在參考國家重點院校相關課程的基礎上,組織專家進行多輪式深化研討,充分論證與修訂完善環境設計專業吻合社會人才需求要點的動態式培養計劃,以更好地體現“應用型、高素質、重復合、促創新”的人才培養理念,促進人才在知識、能力、素質等方面的綜合提升,推動環境設計專業教學質量與三大崗位群職業能力要求的精準對接(見表1)。具體的建設措施包括推進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全面轉向具有互動特征的、師生開放探討的研究型教學,加強實驗性、主題性課程的建設,深化畢業設計及設計報告的質量管理以及學生設計工作室建設等措施,積極推行“實驗設計工作坊”“設計創新孵化器”等創新拔尖人才的培育機制,開辟第二課堂,培養專業拔尖的學生,且進一步通過教學設施的重構、實踐基地及企業導師的拓展,為學生的自主創新學習營造綜合的工作模擬氛圍,幫助其自主創業。

二、支撐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的條件

(一)構建一支富有“創造力、研究力、實踐力”多元化結構的教師團隊

環境設計專業師資應具有多元化、專業化和職業化的高素質特色,“自強不息、努力拼搏、追求卓越”應是教學團隊成員所共同推舉的大學精神和教學文化,即不僅追求設計理論研究的品性,更加注重設計實踐底蘊的同步操作。而且必須形成一支學歷、職稱和年齡結構較為合理的專業梯隊,專業教師亦應具有較高的教學及學術研究水平、穩定的研究方向和系統的研究成果,能以高度的責任心對每個教學環節進行認真實施,為培養優質的應用型環境設計人才打下良好的基礎。同時,還應持續不斷地培養教師的專業實踐能力,積極鼓勵他們參與社會項目的設計,或采取與企業合作等方式,將其設計實踐的經驗、體會融入課堂,以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的興趣,并積極摸索出環境設計專業的教學平臺國際化、師資隊伍多元化、優秀生卓越培養持續化等一系列教改措施,探索建構出一個科學、合理、系統的環境設計專業課程群。

(二)搭設一個富有成效的“三位一體”式專業發展支持架構與系統平臺

1.教學改革支持

(1)學校層面可通過招生就業渠道、實習渠道調研用人單位和實習單位意見,并召開相關工作研討會,反饋至環境設計專業的職前培養;學校須鼓勵環境設計專業進行深度的行業和社會調研;應適時組織召開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研討會,組織商討人才培養的修訂,邀請學科專家、行業專家參與相關討論,聘請相關專家審定修訂后的人才培養動態方案等等。

(2)積極改革教學內容,加強高水平課程建設。以精品課程、MOOC課程、微視頻課程等教學資源建設為龍頭,鼓勵環境設計專業教師不斷更新教學內容,改革教學方法和手段,不斷加強課程資源數據庫建設,比如展開校級精品課程立項建設,積極鼓勵其申報國家、省級精品課程建設項目并予以資助。

2.裝備條件支持

(1)基礎性設施建設。在實驗中心建設方面,結合設計教育類的特殊性,學校應整合校內資源,創建集教學實訓、教學模擬、教案制作、多媒體課件開發等多個功能于一體的設計基礎實驗中心,該中心由學校統一建設、統一管理,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實踐能力訓練服務。

(2)結合環境設計專業特質的特色性設施建設。根據環境設計專業的特點,學校統一規劃、統一預算,對于重點專業方向(如室內設計方向、建筑設計方向等)特色發展的專業實驗室予以支持并采取優先建設的原則,持續加強環境藝術設計實驗室、建筑材料與結構設計實驗室為主導的設施建設。

3.經費重點支持

對于環境設計專業建設所需的實踐條件、圖書資料、師資引進等費用,學校根據規劃,統一預算,進行資助,對重點專業方向執行優先預算、優先資助的原則。

三、全方位吸引優秀生源的制度和措施

通過加強招生宣傳,提高環境設計專業在考生中的知名度,通過獎、助學金,國內外合作交流等激勵措施增強對學生的吸引力。通過與地方政府、行業主管部門及環境設計企業、建筑設計企業、工程施工企業、創意文化企業、產品設計企業等合作單位采取委托訂單式培養等方式持續吸引與保障優質生源,同時也可為其解決高層次設計與管理人才的緊缺問題。

(一)制度

1.激勵機制回饋優秀學生

建立與學校招生制度改革相適應的環境設計專業招生工作制度,如進一步完善激勵機制,加大對高分考生的獎勵力度,凡達到省一本線被正常錄取并報到入學的考生,即可獲一學年學費獎勵;亦積極回應考生的關切,發揮新媒體在招生宣傳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2.優質師資吸引高質學生

建立開放、多元、靈活的人才引進機制,從國內外重點引進具有教授職稱和博士學位的學科帶頭人;扶持并創造條件使相關教師晉升職稱;實施學院“特聘教授崗位制度”。保證一支年齡結構、學歷結構、專業結構、師源結構、職稱結構合理的、德才兼備的、富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強的教師隊伍,為吸引全國及本省的高質量優質生源提供師資保障。

3.多元渠道培育有志學生

利用社會資源,拓寬學術交流的渠道,了解學科前沿的研究信息,拓寬知識視野,建立長期與國內外著名院校、同類院校、專家學者的信息聯系和學術交流機制,建立與行業企業緊密的合作交流機制,為學生的個性成長與共性發展提供廣闊舞臺。

4.師生互動關愛就業學生

通過進一步完善合理的學生成長制度機制,開拓創新,團結協作,加快改革與發展步伐,鼓勵教師加入各類專業協會和行業協會,并兼職或擔任專家評委,不僅能夠提升本專業的知名度和社會影響力,更能為學生的就業鋪設通暢的管道路徑。

(二)措施

1.以實踐導向的人才培養方案提高教學質量

在切實保證基本教學要求的同時,結合本科課程體系的改革,大力推進設計實踐教學改革,從以教師為中心轉向以學生為中心,增加提高型和創新研究型的實驗性設計教學項目;在管理運行方面應建立時間、空間、內容“三維”開放的公共運行管理機制,以滿足不同個性、不同水平、不同時間安排的學生需求,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積極性;在完善“1+2+1”人才培養方案的基礎上,通過教學計劃的修訂,優化課程組合,形成獨立完整的專題設計,進行從課堂匯報、設計報告到實踐成果的綜合評定,由此完善環境設計實踐課程的系統性,提高實驗性設計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2.以課程建設為依托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

構建新的課程體系,加大實驗性與主題性教學的力度,增設實驗性藝術綜合設計、時尚設計等教學專題,并逐漸向研究型課程過渡。以現代課程理論為指導,從高等教育學學理的層面進行課程的全面整合,確立課程標準,重組課程結構,擴充教學資源,改革課程設置,凝煉課程內容,注重原創性的課題設計與作業編排。擴大現有任選課的門類,增設講座、報告和交流課程。加強各類設計社團的體系性建設,如景觀設計社團、室內設計社團等,強化學生的集體協作能力。

3.以產教融合作為支點開發設計實踐教育

構建實驗、觀摩、校內實訓、考察、實習、研習相結合,不斷線的實踐教學體系,積極探索定崗實習模式,全面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以培養學生實際操作為主線,以藝術設計實驗、創新和操作能力培養為目標,通過完善、拓展、建設等方式,建立實驗型、創新型和操作型的校內實驗室,以彌補一般課堂教學在某些方面的不足。同時,鼓勵師生帶著專業研究問題和項目深入企業,詳細了解企業的生產、建設、服務、管理和運行規律,掌握企業各工作崗位的能力要求,將環境設計專業的人才培養目標與企業的崗位實際需求相結合,鼓勵師生在實踐過程中形成相關調研報告,收集形成相關教學案例,取得相關專業技能等級證書或行業資格證書。

四、環境設計專業培養實效的評估機制

評估環境設計專業的培養目標能否達成,關鍵在于“三個強化”,即強化環境設計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的中心地位、強化質量保障體系建設、強化專業建設的合理定位,并強調“兩個突出”,即突出專業的內涵建設和突出專業特色發展。同時,構建環境設計專業教育的質量監控體系,以推進本專業設計教育改革,進一步提高設計教育質量;建立與與企業界的聯系機制,依據培養目標以及產學研結合標準、人才培養對設計產業發展的適應性等對本專業辦學狀況進行“評價與診斷”。

本專業評估流程中的自評報告是自評工作的文字表現形式,應對照指標要求,通過舉證的方式,詳細說明為了達成人才培養目標所開展的各類各級評價評估方式與效果,以及教育教學實踐與取得的成效,以闡釋本專業實現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途徑以及目標達成的程度?,F場考查的主要目的是核實本專業《自評報告》的真實性和準確性,以了解《自評報告》未能反映的相關問題,對本專業符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程度做出判斷,并明確指出本專業存在的影響人才培養質量的問題。通過《自評報告》與《現場考察報告》,進而輸入得出本專業的《認證報告》,以全面評價環境設計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即說明定期評價培養目標的達成度以及定期對培養目標進行修訂的制度、機制是否已形成,同時,必須詳細闡明培養目標的制定過程、持續修改過程中行業和企業的介入情況(見圖2)。

第10篇

1、常委會強化對保障和改善民生問題的監督。就全區“三房”建設、平安社區建設、民辦教育發展、食品安全監管、老舊小區物業管理、《殘疾人保障法》實施、道路出新及背街小巷整治等工作,聽取政府專項工作報告,組織人大代表調研視察區政府為民辦12件實事項目進展情況,督促政府強化組織、細化措施,促進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的問題,不斷提升全區的社會和諧度和群眾幸福感。

2、常委會依法決定重大事項,推動文明城市創建成果廣泛、長久地惠及全區人民群眾。作出了動員全區人員實施《區文明城市建設-年行動計劃》的決議,積極深化全國文明城市創建成果,推進文明城市建設常態化、長效化。

3、深入調查研究,為區委、區政府出謀劃策。在每次常委會會議之前,圍繞議題開展調查研究,堅持深入基層和實際開展視察檢查活動,傾聽群眾呼聲,掌握第一手資料,了解群眾實際問題,向區委、區政府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和建議。全年撰寫調研報告不少于8篇。

4、加大常委會監督工作公開力度,維護人民群眾的知情權和監督權。以信息簡報、《人大》刊物、“人大”網站為載體,及時向全社公開公布常委會年度工作要點、議題安排,決議決定、審議意見等,增強常委會工作的透明度,自覺接受群眾監督。

5、暢通民意表達,解決群眾實際困難。突出街道“人大代表之家”和社區“人大代表工作室”的平臺作用,全面推行代表接待選民制度,力爭全年代表人均接待選民達3-4次。認真收集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集中的熱點難點問題,形成代表建議,加強督促辦理,確保民生類建議在全面、定期辦結的前提下,辦成率超過79%。健全人大工作機制,落實專人接訪,強化件的催辦、督辦工作力度,加強與行政、審判與檢察機關的溝通、聯系、協調,維護人民群眾合法權益。

二、服務企業方面

6、落實區委關于四套班子領導掛鉤重點企業的要求。常委會主任、副主任每人至少掛鉤5戶以上重點企業,每季度各走訪1啟遍,以幫助企業排憂解難、促進企業加快發展為核心,為企業解讀相關政策,提供營銷、融資等方面的的信息線索,鼓勵企業迎難而上,堅定企業發展信心,了解掌握企業發展狀況及遇到的困難,及時向區委、區政府反映并積極推進解決。

7、強化對“一府兩院”的工作監督力度。通過履行法定監督職權,加強對“一府兩院”依法行政與公正司法的監督力度,及時發現并糾正行政不作為、行政亂作為及司法不公等行為,在全區著力營造適合企業發展的良性市場環境和法治環境。

8、圍繞企業經營發展中遇到的法律難題,主動送法上門。結合常委會對全區實施《固體廢物污染防治法》、《工會法》情況開展的檢查、視察活動,重點向企業開展環境保護、勞動合同等方面的法律宣講,降低企業違法風險,扶持企業健康發展。

三、服務項目方面

9、落實區委關于四套班子領導分工掛鉤區重點項目的要求。常委會主任、副主任每周至少到掛鉤項目現場1次,掌握項目進展情況,對可能欠進度的項目作出預警提示,督促相關責任人制定切實可行的應對措施,保證項目的序時進度。

10、保障項目平穩運作。圍繞重點建設項目資金需求,聽取政府專項工作報告,了解區國資公司融資平臺作用發揮情況,探索突破項目資金瓶頸的有效渠道。對全區安全生產監管、政府采購、實施《勞動合同法》等情況持續監督,保障各項重點項目順利實施。

11、推進項目有序實施。上半年、下半年各組織一次人大代表集中視察活動,發揮人大代表智囊團、人才庫作用,圍繞全區項目發展不平衡、項目融資跟不上、拆遷工作難度大、報建手續辦理難、施工環境不理想、工程管理難到位等問題,組織代表積極建言獻策,破解難題。

四、服務人才方面

12、大力實施代表能力提升工程。組織代表學習法律法規、科學文化、經濟管理、人大業務等知識,不定時舉辦代表培訓班、講壇,在“人大”網站增設“工作研究”、“代表風采”等版塊,拓展代表學習交流的平臺與內容,提高代表的綜合素質,為代表在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創造條件。

13、發揮代表業務專長。落實常委會領導走訪聯系與接待代表制度及邀請代表列席常委會會議制度,密切常委會領導、各工委負責人與代表之間的聯系,每雙月的10日為常委會領導及相關工委負責人接待代表日,采取年中、年底兩次集中走訪與日常分散走訪相結合的形式,收集代表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建議、意見,組織代表參加常委會專題調研、執法檢查、專項視察等活動,為區委、區政府科學決策提供智力支持。全年列席常委會會議及參加常委會專題調研、視察的代表不少于100人次。

五、服務基層方面

14、突出街道在全區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主戰場作用。建立常委會領導、工委(辦)負責人、責任秘書三位一體的聯系街道工作機制,確保每周至少走訪1個街道,了解街道經濟發展、社會穩定和文明城市建設等各項工作中遇到的問題和困難,積極研究對策措施,協調解決。

15、提升街道人大工委工作水平。全年組織召開街道人大工委工作例會不少于4次,針對不同階段的工作重點確定不同的會議主題,指導街道人大工委切實發揮自身職能作用,積極融入、服務街道科學發展大局。

16、深化機關黨支部與掛鉤社區黨支部結對共建活動。切實轉變機關工作作風,組織機關干部深入社區積極參與社區建設,開展“送溫暖”等幫困撫貧助學活動,竭力協助社區解決工作中遇到的實際困難。全年組織人大機關干部到社區不少于60人次。

第11篇

20*年的基層司法行政工作,在局總支和上級業務部門的正確領導和支持下,按照“抓基層強基礎、抓重點展亮點、抓創新求實效”的工作思路,夯實了司法所規范化建設,拓展了人民調解“四有五無”創建活動,規范了歸正人員幫教安置工作以及社區矯正工作,尤其是在打造平安*構建多元化矛盾糾紛解決機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一、以人為本抓隊伍。我區現有司法所10個,司法所人員52名,大專以上文化的有41人,占總人數的80%。法律專業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有19人,占37.25%。人民調解委員會257個,人民調解員1629人;其中,鎮、街道調委會10個,村居調委會88個,企業調委會96個,事業調委會24個,區域性行業性調委會11個,其他調委會13個。

以中央提出的加強“兩所一庭”建設和省廳、市局提出的加強“基層基礎建設年”活動為契機,認真貫徹落實市局年初召開的司法行政暨基層建設工作會議精神,出臺了《關于開展司法所工作人員崗位練兵活動的意見》(拱司〔20*〕22號),明確了練兵活動的指導思想、目標內容、參加對象、方法步驟和具體要求,變原來程式化的考核為靈活的競賽式的考核方式,促進了司法所工作人員的學習自覺性。20*年10月23日,專門組織了人民調解、社區矯正工作培訓班暨崗位練兵法律知識競賽活動,內容涵蓋了民商、刑事、婚姻家庭、人民調解、社區矯正、歸正安幫等內容,增強了學習培訓的趣味性、靈活性和實效性。積極開展了人民滿意站所創建活動,在區紀委組織的基層滿意站所評比中,半山、米市巷司法所榮獲了“人民滿意基層站所”的稱號??禈虻?個司法所達到市級規范所標準,其中大關等5個司法所被命名為省級示范司法所。此外還組織7個鎮、街道司法所長及5個社區村的調委會主任到四川成都市溫江區天府司法所考察學習。

二、多管齊下抓宣傳。按照市局要求,今年上半年將學習宣傳貫徹執行《杭州市人民調解條例》作為今年司法行政工作的重頭戲,于20*年3月6日下發了《學習宣傳<杭州市人民調解條例>活動月方案》(拱司〔20*〕6號)。確保宣傳活動中思想認識到位、計劃措施到位,經費保障到位,體現出領導重視、部署周密,載體豐富、氛圍熱烈的特點,達到了“以虛促實,推進工作”的目的。

在活動中,各鎮、街道充分發揮工作主動性,創造性地開展了宣傳工作,做到了“規定動作做強,自選動作做新”,營造了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宣傳氛圍。幫助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人民調解制度,主動關心、支持和參與人民調解,提高人民調解的社會公信力。一是印發宣傳資料。在活動期間,全區共印發宣傳資料15000余份。如:通過在《*法苑》刊印《條例》12000份,分發到全區廣大居民手中;二是在區政府大廳、食堂、區人民法院、各鎮、街道主要辦公場所以及各個社區、村,企業事業調委會張貼宣傳畫500多張;三是在全區主要公共場所、政府機關、街道辦事處門口懸掛橫幅60多條;四是發動社區、村制作黑板報90余塊;五是各鎮、街道編印《條例》學習宣傳簡報10余期;六是在《*法苑》、《*通訊》、《錢江晚報》、《杭州日報》刊登了《條例》宣傳活動的文章;七是制作*區宣傳《杭州市人民調解條例》的圖板12塊,其內容包括:前言、概念和原則、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糾紛的申請和受理、不公開調解、簡易調解和庭式調解、案例、協議的法律效力、人民調解的指導、組織網絡以及人民調解的優勢等,圖板突出了知識性、實用性和可操作性,一目了然,通俗易懂,特別是組織網絡和人民調解的指導把《條例》內容與*區的實際融為一體,用圖文并茂的形式回答了什么是人民調解,如何申請人民調解以及人民調解協議的法律約束力等問題,并在各鎮街道主要公共場所巡回展出,虛實結合、方便群眾。其中米市巷街道還以條例宣傳月活動內容專門制作了一套幻燈片;八是組織了《條例》知識153題有獎競猜活動;九是在上塘、米市巷、小河、康橋等地舉辦了多場《條例知識》培訓講座,有的街道還召開了居民代表座談會,對《條例》進行了學習;十是各鎮、街道分別開展了一次疑難糾紛、社會不安定因素排查和疑難糾紛調處研討活動;十一是舉行了《杭州市人民調解條例》宣傳暨人民調解員宣誓儀式,將宣傳活動推向了。4月14日,在運河廣場舉行了《杭州市人民調解條例》宣傳暨人民調解員宣誓儀式,省司法廳基層處副處長陸德興、市司法局副局長錢紅旗、基層處副處長胡燕、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馮國明、區政協副主席陳林海、區人民法院副院長俞銀新以及各有關鎮、街道分管領導等應邀參加儀式。區委常委、常務副區長馮國明在儀式上就加強《條例》的學習、宣傳、貫徹工作提出了要求。市司法局副局長錢紅旗代表杭州市司法局就貫徹《杭州市人民調解條例》提了要求。在儀式上,還為區聯合調委會的調解員頒發了聘書。全區100名調解員代表進行了集體宣誓。鎮、街道、村(社區)、企業的調委會主任代表分別作了表態發言,激發了調解員的光榮感、自豪感和責任感,擴大了居民群眾對人民調解工作的認知度。此外,在宣傳月活動中,10個鎮、街道開展了一次疑難糾紛和社會不安定因素排查活動,共排查各類矛盾糾紛400余起,調處成功390余起。通過系列活動的開展,營造了全方位、立體式、多層次的宣傳氛圍。宣傳活動幫助社會各界和廣大人民群眾進一步了解人民調解制度,主動關心、支持和參與人民調解,提高人民調解的社會公信力。在市局組織的評比中,取得了第二名。

三、調防并舉抓實效。*年12---*年11月份排查民間糾紛2379件;調處民間糾紛2379件;調處民間糾紛成功2324件,成功率97.7%;其中最多為鄰里糾紛1133件,調解成功1122件,成功率99.01%;其次是婚姻家庭糾紛459件,調解成功448件,成功率97.7%;第三是損害賠償糾紛233件,調解成功227件,成功率97.4%;第四是“三養”糾紛55件,調解成功55件,成功率100%;第五是施工擾民糾紛47件,調解成功43件,成功率91.5%;第六是宅基地糾紛42件,調解成功35件,成功率83.33%;第七是繼承糾紛35件,調解成功35件,成功率100%;第八是勞動33件,調解成功33件,成功率100%;第九是債務糾紛15件,成功12件,成功率80%;第十是合同糾紛13件,合同調解成功12件,成功率92.3%;第十一是征地拆遷10件,成功9件,成功率90%;第十二是村務管理3件,調解成功2起。成功率66.67%;其他無名糾紛288件,成功278件,成功率96.53%。防止群體性上訪13件821人,防止群體性械斗6件192人,防止民間糾紛引起自殺3件3人,防止民轉刑案件2件2人。調處重大疑難糾紛222件,成功219起,成功率98.65%;排查社會不穩定因素257,調處254起,成功248起,成功率97.63%。

一是創新機制,積極發揮矛盾糾紛排查的預防功能。下發了《關于做好20*年度人民調解“四季保平安”活動和矛盾糾紛排查調處工作的通知》(拱司〔20*〕34號)。先后推出了以降低村民建房風險為目標的村民建房聯保機制;以服務、維權為重點的流動人口管理、服務、維權“三位一體”工作機制;以鄰里和諧小聚會為形式的城市居民和諧共處機制,以整體聯動、協同作戰為特色的聯防聯調聯處的“三聯”機制等,構建了預防矛盾糾紛激化的第一道防線。

二是規范操作,不斷提高人民調解的規范化程度?!逗贾菔腥嗣裾{解條例》頒布實施以來,按照條例的要求對人民調解的法律化程度進行了探討,一是制作了《人民調解工作格式文書范本》;二是編制了《人民調解格式文書制作的要點及應注意的問題》的幻燈片;三是在小河街道試行了《人民調解員積分計獎考核辦法》,作為創新人民調解工作激勵機制的具體措施,《*通訊》以“小河街道的和事老不好當”為題報道這項激勵措施試行以來所取得的成效。四是在區人民法院設立了人民調解工作室。人民調解工作室作為*區人民法院與區司法局共同推出的便民窗口,既是區人民法院和區司法局聯合開展指導人民調解工作的平臺,也是區聯合調委會調處糾紛的工作機構,又是區人民法院與區司法局聯席會議的常設指導機構,同時也是區人民法院和區司法局聯手培訓人民調解員的基地。工作室設立方便了老百姓,有利于糾紛的徹底解決;降低了訴訟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節約了審判資源,減輕了人民法院的工作負擔,緩解了審判力量的不足矛盾;實現了人民調解與訴訟調解的對接,用人民調解的靈活性彌補了訴訟中法律適用的不足;宣傳了人民調解工作,提高了人民調解的公眾知曉度;建立了長效培訓機制,為培訓人民調解員提供了基地。一年來,10個鎮、街道的人民調解員先后在工作室參與了實習和培訓,發放各類宣傳資料近3000份,共受理和調處民間糾紛121起,涉及標的1500多萬元,解答群眾咨詢300多人次,省高院院長應勇、市司法局局長洪慧萍等領導先后考察后,給予充分肯定,并在全市推廣。五是組織了人民調解優秀案例和調研文章撰寫和編印工作。全區共撰寫調解案例28個,調研文章近20篇。其中,鄔春光、鐘建娟分別制作的兩份人民調解協議書,在首屆全國優秀法律文書評比中分別獲得優秀獎;嚴潔如、鄔春光等撰寫的《對20*年以來*區調處農村非正常死亡糾紛的調查與分析》分別獲得了省法學會省高院省司法廳共同舉辦的人民調解研究會研討成果三等獎,省司法廳組織評選的優秀調研成果優秀獎,市司法局組織評選的優秀調研成果二等獎,杭州市司法局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優秀調研成果一等獎四個獎項;鄔春光等撰寫的《關于人民調解程序和卷宗制作的調研報告》獲得杭州市司法局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優秀調研成果三等獎;上塘街道司法所等撰寫的《完善企業人民調解工作之構想》獲得杭州市司法局組織的人民調解工作優秀調研成果優勝獎??禈蜴偟?個調委會和湖墅街道倉基社區孫國強等6名調解員分別被市司法局評為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

三是安心扶志,充分發揮安置幫教和社區矯正的扶助功能。我區現有歸正人員總數414人,其中刑釋人員5年內有371人,當年回歸56人。解教人員3年內有43人,當年回歸10人。歸正人員五年內重新犯罪8人,當年內無歸正人員重新犯罪。安置歸正人員388人,安置率93.72%。其中城鎮籍人員總數358人,安置農村籍人員總數30人,創建安置基地共14個,共安置歸正人員57人,當年安置歸正人員12人。創辦安置實體1個,安置人員10人;當年得到社會救濟的歸正人員共54人,其中享受最低生活保障的27人,列入五保對象的1人。在冊矯正人員131名。在工作中堅持“安其心,扶其志”的工作思路,為歸正人員和社區矯正人員重新融入社會鋪好路,搭好橋。各司法所普遍開展了“高墻送溫暖”、“送法進監獄”活動,《人民調解》、《東方法苑》、市安置幫教動態等以《小韓和他的群豐果園》報道了我區和睦街道的幫教故事。全區實現了當年無歸正人員重新犯罪和矯正人員再犯新罪的目標。20*年6月21日,我區召開了全區社區矯正工作協調會議,會議就我區社區矯正工作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措施以及今后的努力方向進行了深入細致地探討和分析,進一步明確了我區社區矯正工作的職責分工和社區矯正“三延伸”工作,區人民法院、區公安分局、區司法局的分管領導和相關業務科、庭、室以及10個鎮、街道的司法所、派出所分管領導參加了會議,會議重點解決社區矯正工作中銜接難和管理難等問題,會后,我區的社區矯正工作有明顯的加強,矯正對象從原來的60名左右上升到現在的131名。

第12篇

關鍵詞:數控技術;課程群;整合優化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4)32-0246-03

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是山東省省級示范性高職院校建設單位、山東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項建設單位。數控技術專業作為院級特色專業,緊跟高職教育發展方向,圍繞社會的需要,通過校企合作、工學結合,深化教學改革,經過幾年的探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經過大量的調研和與企業一線技術人員進行研討,確定數控技術專業的培養目標為:具備過硬的機床操作守崗能力,懂工藝、會編程、善維護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過專業調研、行業專家研討會、專家論證會確定聊城職業技術學院數控技術專業有效對接崗位是面向聊城地區中小型制造企業的工藝施工員。數控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群包括:《零件的造型與測繪》、《零件的數控車削加工》、《零件的數控銑削加工》、《零件的數控加工工藝編制》和《零件的計算機輔助制造》。不同課程之間的整合優化體現在課程平臺建設、結構重組及內容整合優化等方面。

一、課程平臺建設

(一)成立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

在制造類校企合作理事會的指導下,與聊城市政府主導部門、行業、企業聯合,成立了數控技術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完善互利共贏的校企合作機制,使校企合作成為培養有責任感、能做事、會做事、做成事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的有效平臺。充分發揮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作用,深化與山東鑫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迅力特種汽車有限公司、中通客車等地方企業的合作,校企共同開展實訓基地建設、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確定、人才培養方案修訂、課程體系構建、課程標準制訂、師資培養、人才培養質量評價、專業評估和人才培養與就業等工作。明確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的職責,權利、義務以及工作程序,每年組織召開兩次專業建設指導研討會,研討人才需求調研報告、人才培養方案,審議專業發展規劃,提出人才培養方案修改建議等,實現校企共同推進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解決人才共育共管、成果共享等問題,為提高人才培養質量提供體制機制保障。

(二)完善了校企合作運行機制

1.制度建設。在充分調研基礎上,依據理事會章程,制定了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相關制度,對校企合作進行系統設計。在學院相關制度的基礎上,制定了《先進制造實訓中心管理制度》、《企業研修鍛煉管理制度》和《兼職教師聘用制度》等有利于校企協同的管理制度,使企業深度參與學校教學,構筑有利于高端技能型人才培養的制度環境。

2.校企合作運行載體――“雙基地”模式。加強了與企業的合作,實施了“雙基地”的校企合作模式,即企業做學校的教學實踐基地、師資培訓基地;學校做企業的人才培養培訓基地、技術工藝創新基地;構建校企合作長效運行機制;使校內教師承擔企業角色,企業人員肩負培養任務。

(三)創新了人才培養模式

依托山東鑫亞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積極探索和實踐“雙基地融合、雙實境交替”的人才培養模式。為學生打造一個“教學工廠(教學區+生產區)+師生工作室+頂崗實習基地”工學結合的運作平臺,引入企業真實的產品和生產過程,學生通過不斷完成工作項目來提高專業技能、增強崗位適應與遷移能力,形成一個職業人所具備的職業能力。真正實現了三個“零距離”對接,即教學內容與培養目標零距離、課程設置與職業活動零距離、專業設置與用工需求零距離。

二、結構重組、內容整合與優化

結構重組、內容整合與優化的內容主要包括有:課程體系的優化;課程內容的優化;教學團隊的優化;實踐條件的優化及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

(一)課程體系優化――構建了“重能力、強素質、細方向”的課程體系

圍繞“雙基地融合、雙實境交替”人才培養模式,確立動態的課程發展觀,及時調整專業設置與課程內容,從而保持教學內容與社會經濟發展需求的動態一致性。由專業教師、行業企業專家、企業人力資源專家和課程研究專家組建團隊,系統分析面向中小企業崗位群的“工作過程與職業活動”,解剖典型工藝和典型產品加工過程,確定職業崗位技能要求,構建“重能力、強素質、細方向”課程體系;參照行業技術標準和職業資格標準,開發相應的專業教學標準。依據就業崗位對知識、能力、素質的需求構建課程體系,設置公共平臺課和專業平臺課兩個平臺課程,以及專業方向模塊、素質拓展模塊和集中實踐教學模塊三個模塊課程?!爸啬芰?、強素質、細方向”課程體系的內涵如下。

1.重能力――構建“三鏈路”專業平臺課課程體系。圍繞工藝施工員三大核心能力進行分學期、遞進式的能力培養,每個學期對三種能力進行延伸和拓展,按照從學徒到準員工的成長規律逐步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以適應崗位的需求。這樣就形成了以三條鏈路為骨架組織的專業課課程體系,即零件加工與裝配鏈路、工藝編制鏈路、數控維修鏈路。

2.強素質――加強職業素質教育。增設專業教育課程,由行業專家、技術能手和專業教師輪流執教。通過對現代制造業和數控技術職業的系統介紹,組織學生到相關企業典型技術崗位進行工作觀摩,請優秀校友和企業家作報告、講座等各類職業教育活動,使學生在入學伊始就了解畢業后的職業崗位,了解職業課程的對應崗位,認識將來從事工作崗位的職業技術特征與技能知識要求,樹立正確的學習觀和職業觀,制定個人奮斗目標,激發、驅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傳統入學專業教育向崗位職業教育轉化。增設《職業健康安全與規范》模塊,將模塊內容分散在零件的普通機加工、零件的數控加工、頂崗實習等各實踐環節進行教學,畢業前以面試的形式測試,對考試合格的學生給予相應學分。素質教育貫穿在專業課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吃苦耐勞的工作態度,精益求精的質量意識,促進職業素質的提高,最終成為一名高素質的專業人才。在完成專業課程體系及課程開發的同時,重點提高學生的自我學習、信息處理、數字應用、心理調適、創新思維、與人交流、與人合作及解決問題等能力。在先進制造實訓中心中創辦師生工作室,以師生工作室為載體,以工藝創新設計、產品創新設計為研究方向,構建出激發學生創新能力的教育訓練,組織學生參加各級技能大賽,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及創新能力的提升。通過各種科技創新活動達到拓寬學生知識面、鍛煉社交能力、培養團隊與合作意識的目的。

3.細方向――精準與有效對接工藝施工員崗位要求。避免原來培養目標大而全的誤區,采用精準和有效對接工藝施工員的模式。圍繞工藝施工員的崗位要求構建課程體系。

(二)課程內容的優化――項目化教學

課程的教學內容是根據工藝施工員職業崗位所需要求來選取,職業能力階次遞進。課程的設計以工作過程為導向,以真實的產品為載體,對課程的結構和內容進行重構。

按“做中學、所學即為所需”的原則跨科目歸整各項目相關學習內容,通過開放拓展的引導問題進行新知識結構融會貫通性的導向。教師的工作是“化整為零”――將傳統教材歸納后的知識內容結合載體解構到各個項目中實施教學;學生的學習是“零存整取”――將各個項目中學習到的零散知識歸納后提升到系統化認知的高度。

(三)教學團隊的優化――建設了一支“上課堂,進廠房”師資隊伍

根據專業及課程建設的需要,由企業專家、教學管理專家、專業教師共同組建教學團隊,依托團隊做好專業教師的職業生涯規劃,通過技能培訓、掛職鍛煉、職教能力培訓等形式,促使團隊成員在理論、技能和職業教育教學能力等方面得到提升。在師資配置上,每門課程的主講教師都有來自企業一線的兼職教師,形成職稱、年齡、雙師結構合理,專兼結合的教學團隊。在教學上,可把企業應用的新技術更新到教學內容中來,實現教學內容的開放性。每門課程工學結合教學團隊的合作教學不是各司其職的簡單組合形式,是互相交流、共同提高。學校教師積極參與企業職工培訓、技術革新、企業文化建設,實現專業教師與企業技術人員身份互兼,將企業教師納入專業師資建設團隊范疇;專任教師與企業兼職教師,共同開發培訓教材、學習包等,進一步開發體現工學結合的課程體系。

(四)實踐條件的整合優化――對接生產現場、對接關鍵技術、對接典型工藝

為實現實踐條件體系化建設,在原有實訓室基礎上整合、新建先進制造實訓中心已建成并投入使用。該實訓中心有加工中心、數控銑床、數控車床、普通車床、銑床、鉆床、刨床、鉗工工作臺等大中型實訓設備60余臺套,配套設施200多種,可實施加工中心操作工、數控車工、數控銑工、車工、銑工、鉗工、維修電工、制圖員等實訓項目和技能鑒定。通過先進制造實訓中心的建設,逐步實現實踐條件的體系化建設。構建校內教學工廠各分區與校外頂崗實習基地各部門的雙實境對應,教學工廠中教學區與生產區的雙實境對應。

(五)教學方法與手段的改革――能力本位、做學教一體化

改革原則:教學目標以能力培養為本位;教學過程與實際工作過程相一致;教學行動以學生為主體,做學教一體化;教學方法要采用項目任務等多種方法。

1.課堂教學以能力為主線,以學生為主體,形成學教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職業能力為核心,課程整體設計以職業活動為導向,突出能力目標,能力訓練項目精心設計,實踐、知識、理論一體化,課程以行動導向組織教學,學生是課程及其評價的主體,采用多種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課程中進行職業道德、職業素質和職業核心能力的滲透。在專業核心課教學中全面推行項目化教學。在教學中注重工作過程和學生的主體性,要求學生針對某一工作崗位的某一生產任務中的實際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并付諸實施。

2.實施特長生制度,每個班級抽取學習基礎好、有特殊興趣的學生組建特長生小組,由富有教學經驗、實踐經驗和科研特長的老師帶領,在師生工作室對他們進行個性化培養,學生作為老師的科研助手共同進行科學研究,準備科技競賽,共同開發技術服務項目。特長生是班級的學習骨干,帶動更多的學生改善學風。

3.應用信息化手段和多媒體技術,制作電子教案、課件、動畫、視頻等資料,使教學內容生動、豐富、具有立體感,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易于理解和掌握。

4.建設課程群網絡學習資源,方便學生自主學習。為了培養學生的職業核心能力,還開辟了豐富的第二課堂,成立了創業協會、科技協會等學生社團,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和業余活動。每學期邀請企業技術人員與學生一起舉辦技術競賽活動,以賽促學。同時,使學生了解到成為一名企業技術人員應有的技術水平和勞動態度。

三、整合優化后的效果

數控技術專業核心課程群實現了課程體系優化、課程內容、教師隊伍、實踐條件的重組與優化,實現了資源共享,促進了學生綜合職業能力的提高。課程群課程的整合優化,是一種新的課程設計理念與方法,避免了課程內容的重復與遺漏,課程體系更具科學性和實效性;課程內容的整合與優化,更加注重所學內容與工作過程的一致性,解決學生“學什么”、“為什么學”的問題;學生通過完成真實的工作任務,對工作不再迷茫與畏懼,對自己將來從事的工作更加有信心。

1.符合教學認知規律,學生技能培養得到提升。遵循了教學規律和職業成長規律,依托任務驅動、項目導向對教學內容進一步的整合,按照不同工作任務的技能需求以及由簡單到復雜的能力遞進規律,科學設計了基于零件加工過程的課程體系。經過解構和重構之后的課程群課程,總學時下降減輕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同時,課程群課程以典型零件的加工為主線,符合認知規律,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增強了學生對所愛好專業的信心。課程群課程教學增強了職業能力培養,提高了學習效率,學生的零件加工技能得到了較大的提升,體現了1+1+1+1+1>5的課程綜合優化效果。

2.學生職業能力得到提高。整合優化后的課程群課程注重知行合一、學思結合,使得數控技術專業的學生崗位適應能力強,職業道德、職業能力得到全面發展。很多畢業生快速成長,經過幾年的磨煉,逐步成長為班組長、車間主任或技術骨干。

3.利用專業知識開展社會服務。數控技術教學團隊通過深化校企合作,充分發揮校內實訓基地的設備資源和人才資源優勢,開展了多種形式的社會服務和技術服務,增強了專業的社會服務能力。

參考文獻:

[1]戴士弘.職業教育課程教學改革[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2]李興凱.鞠永勝.基于高職機械設計與制造能力為本位的課程群構建[J].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平罗县| 三穗县| 屯昌县| 防城港市| 望奎县| 南昌市| 庆阳市| 普洱| 孟连| 忻州市| 抚宁县| 从江县| 察雅县| 永善县| 澄江县| 孟州市| 乌拉特前旗| 中方县| 象山县| 彩票| 筠连县| 凤台县| 抚松县| 扎鲁特旗| 乌什县| 鹤壁市| 郁南县| 石棉县| 区。| 安新县| 凤城市| 兰坪| 乌兰浩特市| 东方市| 班戈县| 图们市| 河北区| 福清市| 舒城县| 常山县| 缙云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