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海外傳播論文

海外傳播論文

時間:2022-06-18 14:01:2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海外傳播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海外傳播論文

第1篇

>> 孔子學院文化傳播的困境與應對 孔子學院的中國文化傳播對策分析 境外孔子學院的創建與發展:基于文化視角 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的價值分析及趨勢初探 試析孔子學院跨文化傳播中的障礙 漢語言文化國際推廣的收益問題及孔子學院等的運作建議 孔子學院在海外的發展困境及改進建議 淺論孔子學院的對外推廣傳播 孔子學院:全球化視野中的中國文化傳播 少數民族文化產業的傳播技術困境及對策 論“華萊塢”類型電影的跨文化傳播困境及應對策略 孔子學院“躺著中槍”的文化昭示 獨立學院建設校園文化的困境與對策 美國孔子學院發展的困境及其消解 孔子學院視角下的中醫傳播與發展 孔子學院的書法教學和傳播活動評析 關于中國文化對外傳播新興策略之“孔子學院大春晚”的思考 論活動營銷的傳播效果及文化困境 農村文化發展的困境及對策 孔子學院在線教育發展問題及對策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孔子學院遍布全球106個國家,年投入過億美元”

②DON STARR,“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 in Europe: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European”Journal of Ed-

ucation,Vol.44,No.1,2009,Part I

③⑥DON STARR,“Chinese Langua-

ge Education in Europe:the Confuci-

us Institutes European”Journal of Education,Vol.44,No.1,2009,Part I

④Guy Healy,“Call to let Conf-

ucius Institutes bid for funding”,Australia,2010 Newspaper Source

⑤⑦Jay Rey,“Confucius Institu-

tes debuts: UB site to become part of worldwide,Chinese-sponsored network” Buffalo News(NY),2010

⑨Carol Bellamy and Adam Weinb*

erg“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Exch-

ange to Restore America’s Image” A-

merica:The Washington Quarterly,2007

⑩⒁,“孔子學院在歐洲生根”

⑾戴蓉,《孔子學院與中國語言文化外交》[J].復旦大學優秀碩士論文,2008

⑿http:///wiki/Fulbright_Program“Fulbright Pro-

gram”

⒀張西平、柳若梅,《研究國外語言推廣政策,做好漢語的對外傳播》[J]. 《語言文字應用》,2006

第2篇

【關鍵詞】對外傳播 英語播音與主持 課程設置 模式

為適應傳播全球化和我國對外傳播事業發展的需要,高校承擔著培養對外傳播人才的重要職責。傳媒院校具有媒體技術的傳播優勢和特色,培養利用外語在媒體開展對外傳播的專門人才,如廣播電視英語節目主持人、電視英語記者等。媒體對外傳播人才要求英語基礎扎實,懂新聞并了解媒體技術的基本知識。近幾年傳媒院校借鑒漢語播音與主持的人才培養模式,開設了旨在培養英語節目主持人的英語播音與主持專業方向。辦學幾年來,在社會上具有較強的吸引力,報考人數逐年增加。本文以英語播音與主持的人才培養為例,探討媒體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模式。

一、對外傳播的內涵

在“對外傳播”之前,我們總是在使用“對外宣傳”?!靶麄鳌?propaganda)最早在西方是個中性詞,不帶任何感彩。但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由于英國的宣傳謀略而使德國受騙上當直至被打敗,從此“宣傳”(propaganda)在西方被賦予“欺騙、騙人”的含義。顯然,“對外宣傳”與“對外傳播”有著本質上的差異。郭可認為,對外傳播“顧名思義是指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針對另一個國家或文化體系所開展的信息交流活動,其目的是要信息接受國了解信息輸出國,培養其友善態度和合作欲望,并創造一個有利于信息輸出國的國際輿論環境,取得最高程度的國際支持和合作?!雹僖虼?,對外傳播還是一個國家外交的重要部分,其主要目的是樹立良好的國家形象和打造新型的跨文化傳播語境,維護中國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電視是當今信息傳播的主渠道,我國電視英語節目承載著對外傳播的主要職責,應實現的自然是對外傳播的目的。

二、媒體對外傳播人才

CNN、BBC的新聞節目報道及時,涉及面廣,對國際社會具有很強的影響力,仍然在很大程度上享有國際話語權。為改變美英在世界的話語壟斷地位,我國正在加快實施對外傳播策略,期望讓全世界聽到中國的聲音。當然,開展對外傳播離不開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一般認為,我國外語院校培養的外語專業畢業生就能擔當起對外傳播的重要職責。其實,僅靠外語能力是不行的。清華大學李希光教授指出,“合格的對外傳播人才首先要具備三個基本技能:新聞寫作、語言和文字的操作;用英語思考、采訪、寫作的能力以及一技之長。”“要做好對外傳播,首先要有一批高水平的中文編輯記者,還要有一大批能用英語或其它外語熟練地進行寫作和翻譯的專門人才。他們既懂政策,又熟悉兩種文化和能熟練地運用兩種文化和文字。對外傳播是一門專門的學問,不是一般外語院校的畢業生能勝任的,而是經過專門的培訓才能擔當重任?!雹诿襟w對外傳播人才除了外語能力強外,還要求懂新聞業務,并掌握媒體的基本技術。從目前我國廣播電臺、電視臺的管理體制看,新聞播音員、主持人應“一專多能”,應具備新聞“采、編、譯”的綜合能力,并具有制片和后期節目制作能力。以英語播音與主持人才培養為例,他們“應具有扎實的英語語言表達能力,了解中外文化,具備廣播電視學、新聞傳播學、語言文學以及藝術、美學等多學科知識和能力,能在廣播電臺、電視臺以及其它傳媒機構和單位從事英語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進行涉外采訪和新聞編譯”③。

三、媒體對外傳播人才培養模式

1、課程設置

美國教育學教授Jerrod Kemp (1998:2)指出,課程設計系統中的基本要素是學生、目標、方法和評價。這四個要素相互交叉,相互相成。具體而言,需要解決的問題是:(1)為什么人設計(學生要素)? (2)想要學生學到什么或展示什么能力(目標)?(3)怎樣才能學到這些東西(方法)? (4)如何測量學生達到的目標(評價)? ④ 英語播音與主持是“播音與主持藝術”的專業方向,他們應最終達到的目標能力是集“采、編、譯、播”為一體的綜合能力,成為記者型的英語節目主持人。因此,除了大學通識教育課程模塊、校級平臺課程等的學習外,結合目標能力要求,在實踐中我們覺得還應有以下幾個主要模塊構成:

(1)英語語言技能課程。該課程模塊主要系統訓練學生的英語讀、聽、說、寫、譯等基本技能,打好扎實的英語語言基礎。主要課程有:綜合英語、語音、口語等;

(2)新聞播音類課程。該課程模塊讓學生了解新聞學、傳播學的基本理論,為開展對外傳播提供理論指導。主要課程有:新聞學概論、播音概論、新聞采寫、現場報道等;

(3)專業課程。該課程模塊主要使學生了解英語新聞播音和英語節目主持的基本理論,并在實踐中掌握“采、編、譯、播”的綜合技能。主要課程有:英語播音與節目主持實踐、英語采寫、英語新聞編譯等。

(4)柔性專業方向課程。該課程模塊主要考慮專業拓展和學生繼續升學的需要,針對他們的專業興趣和個性發展而設置。主要方向可以有:①國際新聞方向,主要課程有:國際新聞、新聞專業英語等;②英語節目主持方向,主要課程有:漢譯英實踐、英語采訪與報道、英語新聞寫作等;③漢語播音與主持方向,主要課程有:播音節目主持作品分析、節目主持人文案寫作等。

(5)實踐性課程。實踐課程圍繞培養目標應構成綜合實踐體系,包括課堂實踐教學、第二課堂實踐、隱性課程、實踐周和寒、署假期實踐等。課堂實踐教學包括實訓和實踐兩部分。主要課程有:廣播電視英語語音語調、英語播音與節目主持、英語采寫、新聞編譯等;第二課堂通常是課堂實踐教學的延伸,主要是組織學生參與校園電臺、電視臺實踐及校園網絡新聞的編譯實踐等;隱性課程是指對學生分類、分層的指導,指導學生讀“百部書”“看百部電影”,寫出讀(觀)后感,參與電臺、電視臺節目編輯或欄目設計等實踐任務;實踐周和假期實踐是為配合課堂實踐教學,根據實踐教學大綱要求為達到培養目標而設立的綜合性實踐,要求學生深入媒體。每次實踐應有詳細的實踐大綱,學生應按大綱要求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實踐任務,上交實踐作品,最后給作品評定成績和學分等。

(6)媒體技術類課程。該課程模塊旨在幫助學生了解電視節目的制作過程,掌握基本的媒體技術。相關的課程有非線性編輯、電視攝像、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等。

(7)選修類課程。選修類課程旨在幫助學生拓寬知識面,提高文化素養,增進跨文化傳播意識。為學生提供的選修類課程可以有文學類、藝術類、時事政治類、跨文化交際類、公共關系類和媒介素養類等課程。

以上幾個課程模塊構成了一個系統的課程體系,即學生應首先打好扎實的英語基礎,并具有較強的英語能力。通過學習新聞學、傳播學理論,進行英語播音與主持技能的系統訓練,熟練掌握英語新聞寫作和新聞編譯技巧,了解電視攝像、電視編輯與節目制作等媒體技術知識。在課堂實踐教學的引導下,在大量的課外實踐中,學生掌握“采、編、譯、播”的綜合能力。英語語言技能課應更具針對性,突出實踐方式和手段。如英語語音語調訓練采用小班(約15人)的實訓教學形式,充分利用錄音、錄像等教學手段,強化英語播音與主持的語音語調。口語課應與英語專業的口語教學不同,在采用小班化系統訓練學生自由表達思想的同時,通過錄音、錄像等手段,采用模擬現場、分組實踐等形式,突出針對英語節目主持、采訪、和現場報道的語言組織和口語表達能力的訓練。翻譯課應突出漢譯英訓練,英語寫作以強化英語新聞寫作訓練為主。課堂教學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特別在小組實踐中,學生正確把握各自的角色,通過完成實踐任務,形成探索、反思、追求,與人合作和解決復雜問題種種能力。教師真正成為“引導者”,“助學者”和“幫助者”。校園廣播電臺、校園電視臺、校園網絡等應真正成為學生的第二課堂實踐場所,并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通過大量的實踐不斷增強媒體意識,提高實際操作能力。

2、培養模式

培養模式應能體現培養過程的階段化、課程設置的模塊化、授課形式的小班化、實踐性課程的體系化。四年的培養可分兩個階段進行,第一階段(一、二年級)的主要教學任務是培養學生的德育、文化素質和新聞法規意識,掌握計算機基本技能,進行英語讀、聽、說、寫、譯等基本技能的系統訓練,打好扎實的英語基礎,強化英語應用能力培養。第二階段 (三、四年級)的主要教學任務是讓學生接受英語播音、英語節目主持、英語新聞采寫和新聞編譯等課程的系統訓練;同時針對各自的興趣和發展方向,學生選擇柔性方向課程模塊學習,參與大量的媒體綜合實踐。

課程設置的模塊化是指英語語言技能課程、新聞類課程、專業方向課程、實踐性課程、柔性方向課程和選修類課程構成復合的課程體系,凸顯出“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型”的人才培養特色。英語語音、英語口語等實行小班化教學,每班不超過15人;新聞采訪、編譯等分成若干個小組,這樣能極大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并推動課外的自主學習和自主實踐。

媒體實踐由課堂實踐、第二課堂實踐、綜合實踐周實踐、寒、暑期實踐和畢業實踐構成完整的綜合實踐體系。課堂實踐可以有語音訓練、主持報道訓練、新聞編譯實踐和配音與解說等。第二課堂實踐是課堂實踐的延伸,學生充分利用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等開展的系列實踐活動。實踐周、寒、暑期實踐是為配合教學內容專門安排時間組織學生到媒體一線開展的實踐,旨在認識媒體,了解媒體的運作規律及發展動態。畢業實踐要求學生在媒體實踐中鍛煉“采、編、譯、播”的綜合能力,為尋求理想工作崗位打好基礎,并獲得論文所需的數據和資料。

人才培養還需解決好的幾個問題:

1、人才培養的定位

媒體對外傳播人才應加強漢語播音與主持能力的訓練,特別應培養學生以跨文化傳播的視閾用漢語開展對外傳播,這也是目前地方媒體對外傳播的發展方向。電視媒體對外傳播人才應包含兩個發展方向:1)以英語節目主持為主,也能用漢語采寫、播報的記者型主持人;2)具有跨文化傳播意識,用漢語開展對外傳播,并能用英語采寫、播報、進行雙語配音與解說的記者型主持人。

2、實施分級、分層教育

鑒于學生在媒體創意和在媒體語言表現力上存在的個體差異,課外應建立導師制,對學生進行分類、分層指導,讓學生選擇自己的發展方向,教師進行具針對性的指導;

3、實踐能力的評價

實踐能力的系統訓練對以電視媒體為主的對外傳播人才的培養是至關重要的。因此,對實踐性課程的考核應制訂針對性的評價標準,建立實踐性作品的評價體系。對上交完成的實踐作品應從策劃選題、編輯思想、語言表達和對外傳播意識等方面進行綜合考核,量化考核指標。對實踐作品還應認真組織評講,實踐課程的成績可以從作品質量、努力程度、調查報告、和筆試等多方面綜合考慮。

4、實踐基地建設

實踐基地是培養對外傳播人才的重要場所,應重點抓好校內實踐基地建設,同時積極開拓校外實踐基地,使校內、校外實踐基地有機相聯。校內基地應充分發揮校園電視臺、校園廣播電臺、校園網絡等的作用,使它們切實成為第二課堂實踐的場所;此外,院、系應廣泛拓展與電視臺、廣播電臺、報社等的聯系,努力建設好學生的校外社會實踐基地。

參考文獻

①郭可:《當代對外傳播》[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

②夏紀梅:《現代外語課程設計理論與實踐》[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2003

③林戊蓀,《弱勢文化條件下的對外傳播》[J].《對外大傳播》,2007(2)

④浙江傳媒學院“播音與主持藝術(英漢雙語)”人才培養方案,2005

第3篇

近年來,隨著我國文化體制改革不斷深入,文化出版產業順應趨勢,穩步推進市場化、集團化建設。期刊業在規模化、專業化、品牌經營上成效顯著。規模化是市場資源優化配置的重要手段。集團化為期刊實現規?;l展提供了一條有效途徑。從我國期刊產業經營情況來看,目前實現集團化經營的期刊基本都發展起來,實力顯著增強。《讀者》、《知音》、《瑞麗》、《時尚》等品牌刊物都已成功實現集團化,形成了各個領域的期刊群。專業類期刊中華醫學會期刊、科學出版集團和北京卓眾期刊成為行業中集團化成功的典型。知音集團通過規?;洜I做大了傳統出版,現已擁有3份發行量超過百萬的報刊。此外,他們拓展新領域,在動漫產業、影視產業、新媒體產業亮點紛呈,教育產業等其他服務產業取得新成效。① 現集團總資產達8億元,2011年實現營業收入5.6億元,同比增長37%,凈利潤1億元。②

轉型的動力在“三化”

國內刊社的集團化建設都呈現了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在實施集團化過程中幾乎無一例外地實現或正在經歷著兩種轉型,即:機構模式轉型和出版形態轉型。機構模式轉型是指這些刊社由原來的事業單位通過轉企改制成為了企業。這一轉型對我國期刊業來講是基礎性的也是根本性的,它使文化出版業真正能成為市場的競爭主體,從而使整個產業具備參與市場競爭的資格和能力。第二種轉型是出版形態的轉型,即由傳統出版到現代(包括技術)出版的轉型。第二種轉型屬于期刊界質的飛躍,它決定了期刊市場競爭能力的提升和核心競爭力的轉化。

通過觀察我們不難發現,除去集團化建設本身政府和政策層面的外部推力外,有幾個內生力量在模式和業態轉型中發揮著作用。它們不但在轉企改制和集團化過程中發力,帶動整個行業轉型升級,還借規?;洜I生成“走出去”的力量,將期刊經營擴張到海外。這幾個力量基本上可以概括為“三化”即: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

市場化是指在開放的市場中,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競爭的優勝劣汰為手段,實現資源充分合理配制,效率最大化目標的機制?!笆袌龌笔菄鴥绕诳J睫D型的首要推力,它源自轉企改制,發力于集團化建設,最終使期刊的管理模式和運營模式發生了質的變化。期刊通過市場化取得市場主體地位,又借助市場化實現了專業化和規模化運營。

專業化既是市場化的有效手段,又是實現規?;耐緩健J袌鼋洕校挥懈叨葘I化集中的產業才具備比較優勢。“國際化”是規?;洜I的必然結果,體現為全球化資源配置和產品要素國際化流通。目前,中國期刊隨著自身專業化、市場化的羽翼漸趨豐滿,國際化步伐正在提速。目前,國際化主要表現為“走出去”,到海外拓展。走出去的形式多樣,有的是實物直接輸出,有的是版權合作,有的是直接到海外辦刊。③ 《中國新聞周刊》、《讀者》、《中國國家地理》、《浙江大學學報》,以及外文局所屬的幾本外宣期刊等都做出了有益的嘗試。只是,與國際一流的品牌期刊相比,這些期刊的國際化程度仍然較低。

與規?;懿豢煞值摹笆袌龌?、專業化、國際化”三股力量自始至終參與并推動著期刊的集團化進程,成為國內品牌期刊實現兩個轉型、做大做強的根本動力。這也是國際跨國出版傳媒集團近20年的成長歷程反復印證的經驗。

他山之石

在西方發達國家相對成熟的市場經濟體中,期刊出版市場是一個自由競爭、高度細分、相當成熟的市場。④市場化有兩層含義。首先,期刊資源的配置、期刊編輯的運作、期刊產品的營銷完全遵循市場經濟規律。其次,期刊業與市場經濟融為一體,在策劃、制作、營銷、合同、會計、統計、審計、法制、管理等諸多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健全的市場游戲規則,由市場決定效益,決定編輯的內容和出版時機。

市場經濟中,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源自專業化。這里講的專業化主要指出版傳媒業自身的專業化分工。按照一般經濟規律,在相對狹小的市場環境中,企業業務往往傾向于多元;當處于相對大的市場中,必定趨向專業化。過去近20年的歷史表明,越是跨國公司,其核心競爭力越是向更加集中的專業方向壯大。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已經成為全球性企業的出版傳媒集團開始改變多元化經營,越來越趨于專業化。多年前,國際教育和專業出版集團的并購浪潮已經在出版領域揭示出這一產業規律。最近,大眾出版品牌企鵝出版集團和蘭登書屋的合并再次印證這一世界出版業發展的主流趨勢。⑤

在經濟學中,國際化是企業有意識地追逐國際市場的行為體現。它既包括產品國際流動,也包括生產要素的國際流動。自上世紀80年代,歐美傳統區域市場漸趨飽和,出版傳媒集團便開始通過兼并演變為跨國集團,以拓展更為廣闊的全球市場。上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國際出版產業間發生的幾輪整合和兼并,主要是出于這樣一種目的。例如貝塔斯曼和培生集團的兼并行為,就是通過國際化把自己變為一個全球性傳媒集團。⑥

經濟全球化使得現代社會各個領域的成功都可以歸結為“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實現的過程。大凡成功的企業都離不開“專業化、市場化、國際化”。我國期刊集團化改革也正是在借助“三化”實現轉型過程。這一經驗除了被知名國際傳媒集團的成功證明外,也被一般的國際集團(跨國公司)反復驗證。

探索外宣期刊轉型之路

借助集團化建設,國內品牌期刊通過三化帶動模式與業態轉型逐漸發展壯大起來。這為外宣期刊做大做強提供了借鑒。外宣期刊如想發展起來,實現規模化經營并推動兩個轉型勢在必行。因此,在研究轉型過程和特點之后弄清轉型的動力何來異常重要。這對外宣轉型具有現實意義。當前,外宣因所面臨的國際政治環境、國際傳播環境、國家文化軟實力等因素制約,機遇與挑戰并存。外宣期刊作為在國家外宣大局中承擔重要使命的“國家隊”,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是應有之義,也是自身做大做強的需要。因此,借助集團化建設推進規?;\營,依靠“三化”內生動力進行轉型發展應是外宣期刊做大做強的一條途徑。

當然,外宣期刊的轉身之路既需要尊重業界轉型規律,借助“三化”實施完成,還需根據外宣領域自身的特點,在“三化”具體實施的過程中,不斷破解制約自身轉型的許多難題。如果能進行脫胎換骨的轉型突破,外宣也許不難找到一條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第一,傳統的政府機關思維向市場化的思維模式轉型。

外宣期刊無論是模式轉型還是出版形態轉型,都離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經營、品牌經營等相距甚遠,必須借助“三化”重新進行系統思考和改造。觀念改變是一切改變的基礎。外宣轉型首先應是思維模式轉型。外宣期刊多屬于設置在國家部委架構上的參照公務員體系的事業單位。多年來,依靠傳統行政權力管理的模式已使外宣人的思維定式固化,很難與市場化和企業化的運營模式相適應。此外,從傳播業態規律上講,觀念的提升是參與國際話語權競爭的關鍵。要在對外傳播中達到好的宣傳效果,就必須尊重新聞傳播和文化出版規律,轉變傳播理念,堅持國際化視野和專業化至上的原則。⑦ 因此,要用市場化的思維方式和專業化的組織理念、國際化的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對現有的行政管理系統進行徹底改造,改變固化的、狹隘的行政主導市場的意識,真正樹立讀者意識、受眾導向和市場意識。切實推進期刊企業化改革,建立面向市場的體制和機制,向市場要發展,向市場要活力。

第二,由計劃向市場的體制機制及管理模式轉型。

按照市場配置資源的原則,應該是市場需要什么就辦什么期刊,市場需要到哪里辦就到哪里辦。根據專業化要求,現代文化傳媒首先要按現代出版傳媒和出版產業自有規律辦事,媒體管媒體,媒體辦媒體。然而,我國外宣期刊的布局和分工是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目前的出版機構大多是行政促成的,模式比較單一,運行機制缺乏活力。

外宣期刊的模式轉型首先是管理體制的改革。由于外宣期刊的轉企改制落后于我國出版業的改革步伐,面向市場化、專業化的體制和機制改革顯得更為迫切。一是要借助“市場化”將以往傳統僵化的政府管理模式向市場為導向的體制機制轉型。二是利用專業化從靠行政命令運轉的國家“政府出版機構”向外向型、國際化的文化及傳播“商戰機器”轉型。外宣領域的市場化可以分幾步走:首先,改革現行辦刊體制,轉變辦刊觀念,先從圍繞市場入手,逐漸適應市場到完全依靠市場來辦刊;二是,需要將介于政府部門與國企之間性質的事業體系進行市場化和專業化改造,使之具備完全適應全球競爭的市場化、專業化的市場主體地位;三是,依托國家支持的對外文化交流合作等形式的市場行為,通過參加國際展覽,承辦、主辦各種國際活動形成常規機制,將外宣與市場緊密結合起來,最終通過國際間的合作交流機制與全球客戶建立一種事實上的“市場紐帶”。

第三,隊伍的專業化、市場化轉型。

一個戰略規劃從設計到實施,成功與否取決于一支能否適應市場并取勝的專業化團隊,特別是領導決策團隊。立足于市場化、國際化的團隊建設和全球化的人才戰略是轉型的基礎。外宣隊伍轉型首先要從身份上實現轉變,外宣國家隊作為“政府的人”如何轉型為“市場的人”;其次是人力資源管理模式,團隊的組織管理結構和系統思考方式必須轉型。此外還涉及到團隊的市場化、專業化、國際化能力的轉型等。國際傳播能力體現在能否構建外向型國際化的信息采集網絡和全球性覆蓋的傳播渠道的基礎上。只有建立市場化的用人機制,匯聚海內外優秀人才,才能打造一支掌握全球化傳播規律的專業化團隊。只有將專業化的人才戰略與市場化的傳播機制嫁接,才能承擔起整合全球新聞源,構建國際傳播體系的重任。

第四,單一出版向多媒體立體傳播轉型。

當下,信息技術的飛速發展正在重構信息傳播路徑,并重建媒體生態。特別是數字化催生全球傳播形式多樣化,人們接受信息的習慣被徹底改變。數字化出版和新媒體平臺的普及,使傳統落后的期刊傳播形態難以適應輿論的變化和受眾的偏好。據業界分析,數字出版已成為中國出版業發展方式轉變的重要方向,是中國出版產業升級的必由之路,代表著中國出版業發展的未來。⑧

外宣出版業態轉型來自三方面的壓力:一是傳播的內容和產品不夠豐富,無法滿足國際社會對中國信息的極大需求;二是傳播的手段和形式單一,難以體現針對性和有效性;三是數字化、多媒體出版權重小,多數期刊出版形態仍主要是紙質版,數字化程度、技術含量低。

外宣業態轉型方向是數字化和多媒體化。轉型必須實現兩個效果:一是通過以最新信息技術融合傳統媒介,打造多媒體立體傳播,通過提升內容和形式的吸引力提高外宣針對性。二是探索構建市場化、專業化、數字化、多樣化的立體傳播體系,通過設計外宣產品線豐富產品組合,提高附加值,延伸市場產業鏈。以多樣的傳播形態提供豐富的產品來提高外宣的有效性,最大化地滿足不同受眾的需求。

第五,國內業務向海外業務轉型,國際合作向跨國戰略聯盟轉型。

國際出版集團的經驗證明,只有完全掌握并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面向兩個市場的企業才是真正稱得上國際化的企業。一個企業需從管理體制、流程、供應鏈、生產、研發、人力資源等方方面面都實現國際化,形成相互配套、相互適應、彼此支撐的國際化體系,才能最終實現市場的全面國際化。

國際化是期刊實現規?;l展的動力,也是外宣期刊的使命所在。全球影響力關鍵在海外。外宣期刊通過多年實施海外戰略,國際化已有一定的基礎。外文局所屬刊社現在歐美、日本、拉美、中東、俄羅斯等都設立了分支機構,有些期刊的生產和發行已拓展到海外,但是出版結構及經營模式國際化程度仍然不高。借助國際化力量,建立國際化外宣體系是外宣領域轉型的方向。外宣國際化至少有三個方向。第一,在現有海外網點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國家支持擴大走出去領域。將政府外宣與市場外宣相結合,調整產品結構,推動轉型升級,建設面向兩個市場,利用兩類資源的運營體制,從生產經營外宣產品到經營外宣品牌。第二,將國內業務向海外業務轉型,探索建立包括生產、運營、人力資源管理等流程的國際化體系。第三,與海外華文媒體和國際主流媒體進行戰略合作,搭建長期戰略聯盟,形成牢固的“利益互換”、“渠道捆綁”機制。通過對內升級產品結構,豐富產品內容,對外拓展延伸傳播網絡,建設傳播體系,穩步推進國際化,逐步分割世界傳播版圖,最終有效影響國際輿論。

「注釋

①王國慶:《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獲獎期刊綜述》第8頁,中國論文下載中心http://檢索2012-07-07 11:26:00 。

②《出版傳媒企業上市優劣勢分析》,《政策研究與產業動態》2012年11月26日,第17期(總第22期)第8頁。

③王國慶:《第二屆中國出版政府獎期刊獎獲獎期刊綜述》第10頁,中國論文下載中心http://檢索2012-07-07 11:26:00 。

④李杏林、丁麗:《國內外期刊特點分析與我國期刊發展趨勢研究》,《鞍山師范學院學報》,2006年02期。

⑤馮威:《陳昕:專業化是全球書業大趨勢》,《出版人》2012年12期,第36頁。

⑥馮威:《陳昕:專業化是全球書業大趨勢》,《出版人》2012年12期,第35頁。

第4篇

關鍵詞: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國內高校;專業設置;理念創新

中圖分類號:G2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4-0049-02

目前,我國的新聞傳媒教育已從單一的本科教育向多學科、多專業、多層次方向發展。改革開放前,只有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廣播學院等幾家大學設有新聞系本科專業,發展到今天,全國已有新聞專業和傳播學碩士點數十個、新聞博士點十多個,每年培養新聞傳播專業學生上萬人。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快,對外交流合作亟需加強,國際傳播的作用日益明顯,在此背景下,須加大對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力度,而國內部分以培養優秀國際傳播人才為重要辦學目標的高等院校都對人才培養模式作出不同程度的探索。

一、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主要經驗

(一)辦學模式的創新

國際新聞傳播高端后備人才的培養,需要辦學模式的創新。如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這五所院校采用了一種新型辦學模式,有別于我國現行的新聞教育體制,且不同于西方新聞類院校的人才培養方式。這一人才培養模式是在政府主管部門作為主導的前提下,有效調動各方資源投入來培養國家急需人才。為此,國內的諸多主流媒體都參與其中,如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電視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中國日報和中新社等6家媒體直接參與培養方案的制定和實施,從而解決了教育與媒體實際工作相脫節這一長期困擾教育部門的老問題[1]。而這5所院校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特點,制定并實施具體有效的培養計劃。

(二)依托本校資源,發揮“外語”與“新聞”的優勢

國內高校依托本校的教學資源,目前已經形成了三種較為特色的教學模式,分別是“外語(新聞)”,“新聞(外語)”,以及“外語新聞”。其中,“外語(新聞)”模式的典型是上海外國語大學和北京外國語大學,他們偏重外語教學,學生入學后必須進行2年的基礎語言學習,然后采開始接觸各類用漢語或者外語開設的新聞實踐及新聞理論課。在此培養模式下,學生的語言水平能達到較高水平,借助這一優勢,并結合新聞知識,逐漸成長為優秀的新聞工作者。而廈門大學采用的是“新聞(外語)”這一模式,在優秀的本科教學背景下,廈門大學尤其注重新聞專業課程以及人文學科課程的開展,因此,該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具有深刻的人文基礎,該校國際新聞專業畢業生在國內眾多媒體中擔當編輯,記者,以及管理人員,在國際傳播領域作出巨大貢獻。

最后,“外語新聞”模式,即外語與新聞并重,其典型則為中國傳媒大學,學生入學后進行一年的外語學習,然后進入新聞相關課程的學習,高年級則加入國際新聞采訪、編譯、寫作等專業課程的學習中去,這種模式培養出來的學生在語言水平上要比普通的新聞專業學生要高,而新聞素養則比一般的外語專業學生要好,具備這種素質的學生往往深受新華社、國際臺、人民日報社等大型媒體的青睞[2]。

(三)課程體系和評估體系的日益優化

眾所周知,課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礎。高校必須要積極探索如何設置課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而在課程體系方面,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傳媒大學這5所高校針對國際新聞報道的實際需要,在設置國際新聞傳播課程的過程中尤其突出英語新聞采編、國際新聞采編和多媒體采編等課程,將新聞理論、采訪以及英文寫作融于一體,使學生具備從事英語新聞報道的實際動手能力,且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為將來從事英文采訪與報道奠定基礎。

媒介融合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趨勢,傳統的媒介界限日益模糊,新的傳播手段對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國傳媒迫切需要能熟練使用目標語言,國內外環境,以及融合媒介特征和綜合性采編方式的全能新聞人才[3]。為適應這種趨勢,國內部分高校如中國人民大學就設置了媒介融合和融合新聞等專業。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旨在培養通曉新聞傳播理論和方法,掌握媒介融合規律,知識和技能,能夠創造性地解決現實傳播問題,適應傳媒,政府,企業和其他社會機構需求的高級傳播人才,開設《調查性報道》、《人物報道》、《新聞編輯》、《媒介融合與新聞實務》等主干課程。

另外,評估體系的日趨完善是培養國際傳播人才的保證。為此,不少國內高校新聞專業學生畢業論文不再限定為純粹的學術性論文,它的形式也可以是對學生完成的新聞報道和實習實踐成果的研究報告。采用“學術型”與“應用型”相結合的人才培養模式,這樣能使學生的理論素養和專業技能得到全面提高。

(四)師資隊伍向業內延伸

師資隊伍建設是關系教育發展和改革全局的先導性、基礎性工作,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是建立在復合型師資隊伍之上的?!芭c業界銜接、與學界銜接、與技術行業和相關專業領域銜接、與國際專業教育機構科研機構銜接”,是新聞專業師資隊伍建設的重要途徑。在師資隊伍建設方面,除了培養自身優秀的專業教師以外,聘請具有海外和進修經歷、外國專家、資深新聞工作者等為高素質應用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國傳媒大學稱得上是師資隊伍建設方面的典型,聘請新聞業內人士,或有過新聞從業經歷,同時具有較高外語素質的教師。此外,還聘請國內外各大新聞機構的主編,優秀記者,制片人,編導等舉辦各種講座,讓學生真正接觸到新聞界的精英,豐富其閱歷,為未來的新聞從業道路做好鋪墊。

二、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主要問題

(一)專業設置較為模糊

目前國內不少院校已開設國際傳播專業,而在教育部的培養目錄中并不存在這一專業名稱,有的在英語語言專業名下,有的掛靠在新聞專業名下,還有的則掛靠在中文專業名下[4],這一現狀并不利于國際傳播專業的發展。

(二)課程設置缺乏系統性和專業性

課程設置是復合型人才培養過程中普遍存在的問題。一些新興院校如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傳播類專業,包括播音與主持藝術(英語節目主持)、播音與主持藝術(法語節目主持)、播音與主持藝術(西班牙語節目主持)、英語(國際新聞)等專業,由于專業方向的特殊性,在課程設置上的問題主要體現在:培養方案中的課程設置并沒有將外語與新聞課程實現融合,充其量只是疊加在一起。由于該專業培養掌握本專業相關理論與語言技能,熟悉對外傳播規律,能夠熟練運用外語、漢語兩種語言從事播音與主持及語言文化交流等工作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因此,學生的外語語言技能培養不能忽視。同時,新聞傳播學及相關學科的理論和實踐教學也要加強,但在實際課程設置中,這兩大模塊并沒有有效融合,由于沒有統一的專業導向,在實際操作中給“外語+新聞”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帶來了難題。

(三)師資力量相對匱乏

師資隊伍建設是優化課程體系和專業設置的關鍵,也是一所大學存在的根基所在。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的培養離不開復合型師資隊伍的建設,要求其教師隊伍具備不同的學科及專業背景。從中國傳媒大學南廣學院國際傳播學院所配備的師資隊伍上來看,畢業于綜合性大學外國語學院的英語語言文學專業或者應用語言學專業的博士或碩士仍占據多數,他們的外語水平高,專業知識扎實,但是缺乏新聞傳播理論知識及實踐經歷,而真正具有媒體工作經驗,同時又具備較高外語水平的教師并不多。這不僅導致教育與實踐相脫節,國際傳播實踐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也不能及時充實到課程體系中去,課程的前沿性和實用性受到不同程度的制約。

三、我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路徑

國際傳播人才已被國家廣電總局《廣播影視“十二五”人才發展規劃》列為我國未來廣電行業第三大緊缺人才,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重要性毋庸置疑。

(一)專業設置問題的路徑:樹立“學科專業一體化發展”的理念,提高專業課程內涵和質量

高校應將學科與專業同步發展,“將專業建設的系統工程納入學科建設規劃,并通過政策、制度創新,形成學科建設與專業建設互動機制,促進學科建設的優勢資源有效地為本科專業建設服務,通過學科建設提升專業水平,構建品牌專業,提升專業的社會聲譽與競爭力”(唐紀良,2008)[5]。

(二)課程設置問題的路徑:完善課程體系

課程是高校教育的核心,也是高校培養人才的基礎。高校必須要積極探索如何設置課程以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目前國際傳播專業過于雜亂,需要主管部門統一規定教學大綱,培養體系以及培養目標等,以提高該學科的專業性和層次性。

(三)注重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強調對學生跨文化傳播能力的培養,以及國際視野的提高

此外,要順應媒介融合趨勢,拓寬專業口徑,有效加強課程內容的融合[6]。媒介融合趨勢對國際傳播人才的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不斷提高學生的專業適應性。另外,為順應復合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需要,要加強實踐教學,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綜合素質。

國際傳播人才是建立在扎實的中外文語言文字能力基礎之上的高層次、復合型、應用型人才,中英文口語表達與文字組織能力是決定學生是否具備從事國際傳播業務能力的基礎與根本。同時,高等教育國際化已經成為世界高等教育發展的一個重要趨勢,知識、人員的國際流動,教育的國際合作等等都使得如今的高等教育必須樹立開放辦學的理念。

參考文獻

[1] 胡芳,高曉虹.論新時期國際新聞傳播人才應具備的三種基本能力[J].現代傳播,2009(5).

[2] 張毓強,尚京華,唐艾華.中國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歷史沿革[J].當代傳播,2010(4).

[3] 高鋼.媒介融合趨勢下新聞教育四大基礎元素的構建[J].國際新聞界,2007(7).

[4] 劉笑盈,趙卓倫.關于國際傳播人才培養的思考[J].對外傳播,2012(2).

第5篇

論文內容提要:我國中藥產品難以走出國門的原因眾多,中西藥文化差異是主要原因之一。文章從研究中西藥文化差異入手,闡明中藥文化傳播對解決中西藥文化差異和中藥產品國際化的決定性作用,并分析我國中藥文化對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及其解決的具體對策。中藥文化傳播對中藥產品國際化的重要影響目前尚未引起學術界和實際工作部門的關注,因此本研究內容具有理論創新性價值和實踐意義。

2007年,我國中成藥進出口貿易達到3億美元,但出口和進口各為1.5億美元。作為擁有幾千年中藥文化的大國,相對于中藥材的大量出口,我國中成藥的凈出口居然為零,實在令人驚愕。我國中藥產品難以走出國門的原因眾多,專家學者提出的應對策略也多種多樣,但幾乎沒有人注意到中藥文化傳播在中藥產品國際化進程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西藥文化差異概述

中藥產品國際化過程是一種跨文化的經濟活動,不同國家消費者的消費心理多數受其本國文化的影響。中國有句古話:“人境而問禁,人國而問俗,人門而問諱?!鼻∪缙浞值乇磉_了中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之前了解文化差異的重要性。

中西藥是在各自不同的條件下發展起來的,因此它們之間的差異很大。

首先,我們現在服用的中藥,無論是中成藥還是醫生開的湯劑,絕大部分都是復方,一種中藥往往含有千百個化學成分,而一個化學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這些因素合起來的作用機制十分復雜。若以單一化學成分來說明某一中藥的功效,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十分困難。而西藥則由單一的或有限的幾個化合物單體組成,對于藥物的有效成分要求一清二楚。因此,中藥趨向于經驗治病,而西藥則更注重相關數據和實驗的支持。

其次,中醫藥從整體上看問題,重宏觀,重歸納,辯證論治。這主要表現在中藥“標本兼治”上。中藥文化中的治病不僅僅只是消除病癥,更多時候重視的是人體的整體調理和平衡,如果陰陽、五行等方面失去了平衡的話就會導致人體各種疾病的產生。相對于中藥來說,西藥則著手于消除眼見和實在發生病變的人體部位的疾病,具有相當高的選擇性和轉移性。也就是我們常說的西藥善于“治標”,因為只是治標,因此西藥的療程相對中藥來說比較快。

再次,從哲學體系上說,中醫藥奉行以陰陽五行為基礎的樸素辯證唯物論,而西醫藥則是機械唯物論。如果說西醫西藥是西方人長期以來的哲學和實踐的技術產物的話,那么,中醫中藥則是中國人長期以來的傳統人學的對外仿生思維和實踐的技術產物。

最后,中醫藥講究藥食同源,而西醫藥學則將藥食截然分開。中醫藥學認為人體不平衡即為病,而西醫藥僅承認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的改變才是病。中藥用以調理人體平衡,而西藥用于改變生理、生化、病理等指標。

通過以上闡述,我們已經明確中西藥各自蘊含的文化,那么中藥文化究竟有何優勢呢?

一是深厚的歷史背景。中藥從起源到如今,有著五千年的深厚歷史文化背景。從夏商西周形成雛形,到秦漢、隋唐,兩宋、明清達到發展,一脈相承,綿延數千年且并未曾中斷。這樣的醫藥文化及文明,是世界醫學史上罕見的。中國傳統醫藥學有著強有力的生命力,它隨著時代的前進而發展,經過了與近代醫藥文化的撞擊、對抗到結合,也注意從國外先進文化中吸取營養,遂出現了中西匯通合纂的探索。

二是中醫以整體恒動觀為指導,把“人”、“病”、“癥”統一起來;把生物、心理、社會統一起來,這一思想帶有方向性意義。近年來,多學科研究的發展越來越深刻地揭示出中醫整體恒動觀的科學實質,認為中醫學含有整體性、相關性、有序性、動態性等原則。

二、中西藥文化差異及文化傳播對中藥產品國際化的影響

為何中藥在國外屢遇紅燈?除了中藥本身存在標準缺乏而導致魚龍混雜問題外,近年來的重要原因是西方對中藥文化的理解存在偏差。這種文化差異帶來的誤解和沖突,對中藥產品國際化影響很大。

首先,中藥和中醫一樣,都有著極其濃厚的中國傳統特色和深厚文化,如中醫中就有經絡和穴道,而中藥中就有著“毒藥非毒,只要用法用量合理”等說法。這些都是用現代西方科學無法解釋的問題。因為東西方文化不同,中藥文化中就蘊含有一定程度的東方宗教文化,多少帶有點神秘色彩,但西方文化則注重實證,以可見得到的東西和實驗為準。比如經絡、穴道、毒藥能人藥等等,用西方藥學觀點而言,是根本看不見也行不通的。因此從一開始,西方人就帶著“巫醫巫藥”的有色眼鏡來看待中藥,多數外國人認為中醫藥是一種很玄妙并不能用科學解釋的東西。

其次,中西藥質量標準之間的分歧是中藥進人國際市場障礙之一。西方的藥品標準都是針對西藥的,成分是什么、含量是多少、發生作用的機理是怎樣的,都要求有清楚的數據顯示,這是因為西藥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實證、重視實驗和數據。但這些要求對中藥來說卻很難實現,我國一直采用的是傳統的中醫藥方法,主要靠控制品種來源、產地、生長年期、采收加工、炮制、貯存以及外觀和一些簡單理化鑒定對中藥材進行質量評估。這些都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至今仍是質量控制的主要手段之一。因此,不同國家因其醫藥文化的不同而制定了不同的藥物質量標準,我國中藥產品因為達不到標準而被拒之門外的事情屢見不鮮。

最后,中西藥文化的差異在解說藥物成分方面也造成了不利影響。西藥受西藥文化注重實證與分析的影響,講究藥物有效成分,對于藥物中的有效成分一定要有準確的數據說明或經過無數次的實驗來證明,這些在西藥說明書上可以得到很好的體現。而中藥講究的是藥物與藥物之間的配伍和藥物的炮制,一種中藥往往含有千百個化學成分,而一個化學成分又有多方面的藥理作用,這些因素合起來的作用機制十分復雜。若以單一化學成分來說明某一中藥的功效,無論是單味還是復方,顯然是不合理的,大多數中藥的藥性、功效及藥理作用,并不能以單體化學成分所代表。如廣東著名的地道藥何首烏,生何首烏本身含有蕙釀類成分,長期濫服確實對肝腎功能有一定損傷,但我國通過選用其塊根,用黑豆汁反復燉蒸,經過炮制,其有毒成分已被去除,成為“制首烏”,能補腎固肝、益精烏須,是一種滋補良藥。但這些很難向外國消費者說清楚,并得到他們的認同。

從中藥產品出口的角度看,得不到消費者認同的中藥產品很難走出國門,因此中西藥文化差異帶給中藥對外貿易的影響是極為嚴重的。

在了解文化差異對中藥產品國際化影響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探討文化傳播的積極作用:

廣東中藥出口的一大特點是出口市場集中在香港、日本、美國和東盟等國家和地區。2007年上半年對上述4個國家和地區合計出口5787.8萬美元,占廣東中藥出口總值的85.8%;其中,對香港出口4139.2萬美元,增長34.3%,占出口總值的61.3%。為什么廣東中藥出口的市場主要集中在東南亞和香港等地區呢?究其原因主要是因為東南亞各國和香港受我國中藥文化影響較深,尤其是香港與廣東一衣帶水,文化同源。香港民眾對中藥的認知與接受程度絲毫不比廣東人差。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等國家的醫藥文化與中國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漢藥在這些國家深受歡迎。

由此可見,中藥文化對中藥產品的對外貿易來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如果一個國家的民眾接受了中藥文化,那么就等同于接受了中藥產品,這樣中藥產品進人該國家便不會是一件困難的事情。因為對外貿易是跨越文化、種族、國界的經濟活動,各國消費者的購買行為是由需求決定的,需求是受文化背景制約的。對于中藥這一特殊商品來說,因其蘊含著豐富深厚的中國傳統醫藥文化內涵,因此在讓國外消費者接受中藥之前,首先要讓他們接受中藥文化。換句話說,實現中藥產品國際化,中藥文化首先要國際化。這就需要跨越文化障礙,加強中藥文化的對外交流和傳播。只有通過文化傳播,不斷地增進文化認同,促進相互理解,才能消除文化差異帶給中藥產品國際化的消極影響。

三、我國中藥文化對外傳播的現狀及問題

1.我國中藥文化的傳播現狀

從古自今,我國的中藥文化傳播一直沒有停止過,表現形式多種多樣:

第一,我國各級政府積極參與中藥文化的傳播活動。比如,國家中醫藥管理局、衛生部、科技部2006年7月17日了《中醫藥國際科技合作規劃綱要》,該計劃包括6項優先領域和重點內容,其中的第五項內容是“推進中醫藥知識的傳播”。2006年1月,廣東省率先在全國提出“建設中醫藥強省”,2006年3月制定了廣東省中醫藥發展“十一五”規劃,其中第五項任務是“推進中醫藥文化建設”。這為廣東省的中藥文化傳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中藥文化傳播中學術機構和團體(包括大學)的作用明顯。比如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宣傳中醫藥特色與優勢,促進中醫藥文化的國際傳播。廣州中醫藥大學多次派專家參加東南亞地區的亞細安中醫藥大會,并于1989年發起成立了穗臺港澳中醫中藥界聯誼會,是把廣州、澳門、香港、臺灣的中醫藥界人聯系起來的學術團體。

第三,中藥文化傳播的主渠道是書籍、刊物、媒體。明代的偉大醫藥學家李時珍編成的《本草綱目》1596年首次刊行,17世紀初就流傳中外,曾經多次刻印并被譯成多種文字,對世界醫學作出了偉大的貢獻?,F存最早的中醫藥期刊,是民國11年(1920年)由廣東贊育醫社出版的《贊育月刊》。1955年創刊的《中國中藥雜志》則是我國現存創刊最早的中藥學術性刊物,該刊物與其它學術期刊在傳播現代中藥學術文化方面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中國中醫藥報》等報刊、《時珍國醫國藥》等網站則實時傳播現代中藥文化的最新進展和變化。

第四,中藥企業在中藥文化傳播中發揮獨特的作用。我國眾多的中藥企業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過程中,無論是產品廣告的國際宣傳、還是國內外企業的合資合作,都直接或間接地促進了中藥文化在國際間的傳播。企業內部的文化建設也有利于中藥文化的有效傳播,比如廣州的“陳李濟藥廠中藥歷史博物館”和廣州白云山和黃中藥公司的“神農草堂”等等。

第五,中藥文化傳播中的中外民間交流源遠流長。日本、韓國、東南亞各國和香港的醫藥文化與中國傳統的中醫藥文化有著極其深厚的淵源,中藥在這些國家和地區很受歡迎。

2.我國中藥文化傳播中存在的問題

第一,對中藥文化傳播的重視程度不夠。在發展我國中藥產業問題上,理論界和實際部門的討論大多從中藥產品的技術、質量和標準上做文章,或從綠色貿易壁壘人手,還有的是從中藥產品的現代化、國際化角度討論問題。但唯獨中藥文化傳播問題鮮有人提起,就算是提及,也是在文章中草草帶過,沒有深人的研究。

第二,中藥文化傳播過程中欠缺中西藥文化的結合。中藥是我國的國粹,中國人相信中藥是因為受到中國文化的熏陶;相反,外國消費者、尤其是西方消費者很難接受中藥,因為他們接受的是西方文化。我們應該在中西藥文化中尋找共同點,或合理地彌合它們的差異。一味地對外宣傳中藥的優勢和西藥的劣勢,只會使國外消費者對中藥更加反感。

第三,中藥文化傳播過程中缺乏具有影響力的中藥品牌。產品的品牌對消費者的影響力是巨大的,因為品牌不僅包含產品的質量和服務,還包括產品的文化內涵,好的中藥品牌會在中藥文化傳播中發揮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我國的中藥老字號必須重視塑造強有力的產品品牌,形成具有影響力的中藥文化傳播氛圍,加速我國中藥產品的國際化進程。

第四,中藥文化傳播過程中遇到的技術標準障礙。由于中西文化差異,西方國家要求對中藥的藥理藥性有精確和可信度高的藥理藥性報告,而目前我國大多數中藥企業達不到這一要求。目前我國中藥包含植物、動物、礦物等多種成分,企業很難提交精確的藥檢報告通過歐美等國的審核,進而導致中藥不能作為藥品進人國際市場并合法銷售。

四、推進中藥文化傳播、加快中藥產品國際化的十大措施

1.

提高對中藥文化傳播、中藥文化建設重要性的認識是推進中藥文化傳播的首要措施。目前,專家學者、政府部門、企業單位等等都沒有認識到中藥文化傳播對中藥產品國際化的重要作用。如果說中藥產品國際化需要軟硬兩種條件的話,那么中藥文化的海外傳播就是中藥產品走向國際市場的軟條件,缺少這一條件支撐的硬條件本身(如產品質量、成分確定、療效穩定、產品成本等等)很難有所作為。

2.發揮中藥自身優勢,強化中藥文化建設,擴大中藥文化的國際影響力。中藥最大的特點和優勢是除了治病之外,還能起到保健和養生的功效,這與國際上刮起的草藥保健熱不謀而合。既然如此,何不借此機遇強化中藥文化建設呢?我們應該以中藥文化為載體,結合中藥的特點和優勢,挖掘中藥幾千年來的文化精髓,培育國際知名中藥品牌,不斷地傳播和演繹中藥文化,為中藥產品國際化鋪路搭橋。

3.組織中藥和語言學科領域的專家聯合攻關,消除中藥文化傳播的語言障礙。語言是彼此溝通的橋梁,中藥有很多專業名詞如陰陽平衡、歸經等等較難理解。如何用外文通俗易懂地闡釋中藥文化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大難題。對此,可以組織中醫藥專家學者統一進行整理、編寫,然后再讓研究外文的專家們來翻譯,英譯名的選擇應在保持原意的基礎上強調規范、通俗,適合西方思維習慣,以便于交流。

4.合理利用傳媒力最傳播中藥文化。在利用各種媒介(圖書、報刊、雜志、廣播、影視、網絡等)傳播中藥文化時,要注重適度、合理、可信的原則,做好受眾定位、受眾調查和市場預測,了解目標人群的需求,合理使用中外文,力爭中藥文化進人西方主流社會。比如對名藥、名方、名醫、成功的治療病例進行系列介紹等等。

5.建立、發展和完善我國的中醫藥文化信息網,借助網絡技術大力弘揚我國優秀的傳統中藥文化。傳統文化大多處于封閉狀態而獨立發展起來,與外界文化信息較少交流。而有生命力的文化應該是開放的文化。當今互聯網已成為“第四媒體”。作為開放性的媒體,它使全球成為一個共時性的超越國界的整體,網絡環境下的信息傳播面對的是整個世界。

6.積極發揮政府部門在中藥文化傳播中的主導作用。首先,政府主管部門對中藥文化傳播工作要進行總體的策劃、組織和安排。其次,要有組織、有計劃地利用一切機會向各國政府有關機構宣傳介紹我國的中藥管理、生產、中醫考核等各種制度以及各種標準。再次,建立中外政府相關部門定期會話、交流、協商機制。最后,政府還可以成立專項基金,借助國內外的捐助,加速中藥文化的對外傳播。

7.積極開展中藥領域的國際科技合作,推進中藥文化對外傳播。廣泛開展學術交流、合作研究、共同開發等多種形式的合作,一方面有利于宣傳我國中藥傳統理論,普及中藥知識,為中藥走向國際市場創造有利條件;另一方面,也可借鑒國外藥物研究成功經驗,掌握國際社會對天然藥物的規定和要求及發展變化趨勢,進一步豐富中藥文化的科技含量。

8.聯手港澳,構建中藥文化傳播平臺。廣東、香港、澳門一衣帶水,文化同源。廣東與香港不僅在血緣上、歷史文化上有較深的淵源,而且改革開放以來形成了“前店后廠”的經濟合作格局,經濟上唇齒相依的密切關系為兩地在更深層次上的中藥文化傳播合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礎。香港是國際金融、會議、展覽、旅游中心,市場體系健全,法治完善,資訊發達,經濟國際化程度高且熟悉西方文化,為中藥文化的對外傳播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

9.積極推進中西藥文化的結合,提高國外消費者對中藥的認同感。中西藥各有相應的藥學理論體系和各自蘊含的文化,就文化本身而言,并沒有誰對誰錯,有的只是相對的優勢和劣勢。當今世界上大多數國外消費者尤其是西方消費者受西方文化的熏陶,他們看到的多是中藥文化劣勢的一面。因此,我們應該客觀地看待中西藥文化各自的優勢和劣勢,盡量做好彌合兩者差異的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切實實現中藥文化傳播的目的。

第6篇

1利用科技新聞促進科學知識的傳播

科技新聞傳播在前沿科學技術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學術期刊與新聞媒體之間的融合已經成為了科技期刊發揮自身作用的重要方式。對于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而言,他們除了要對一些擬在本刊發表的高質量科技論文進行關注的同時,也需要在科普知識的傳播過程中發揮自身的作用。自2007年1月起,中國科協啟動了“科技期刊與大眾媒體見面”的制度。從科技新聞的選題、組織和撰寫等方面入手,對科技新聞編輯體系進行完善,可以讓科技期刊在科學傳播中的作用得到充分發揮。

1.1在堅持自主創新的基礎上突出科學價值

自主創新是科技期刊在科學知識傳播過程中所要遵循的重要原則。朱倩蓉等[1]以《中國藥理學報》雜志為例,介紹了該刊所采取的創新模式,他們針對中藥領域所關注的一些熱點問題,從中藥現代化、天然藥物的研究開發和模仿性藥物的研究開發工作等多個方面入手,推薦了一批具有研發性的新聞。標準化問題是中藥研究領域的一大關鍵問題。《中國藥理學報》與其他醫學期刊所共同推出的與丹參制劑有關的新聞稿,就在對淡粉酸鹽化合物活性研究問題進行闡釋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規模化、產業化的丹參多酚酸鹽制備技術。該刊倡導自主創新、突出科學價值的舉措十分值得我們科技期刊編輯同行們借鑒。

1.2與知名科研工作者保持良好溝通

對于中國科學家來說,科研有助于研究生畢業、晉升、基金申報與結題,這些不需要過多考慮公眾的因素,因此科學家缺乏向公眾溝通科研成果的意識和動力[1]。同行評議制度是科技期刊新聞素材的原創性、科學性和真實性的保障因素。在對科學新聞的作者進行選擇的過程中,相關人員首先需要對科研論文經由中外同行評審以后所得到的評審結果進行關注,并要對作者相關領域所進行的研究進行關注,科研工作者在科技新聞的傳播體系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為了借助科技新聞對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進行提升,科技新聞的編輯、出版人員也需要對一些有影響力的科研工作人員在中外期刊中發表的論文的數量進行關注。

2對我國學術期刊的傳播體系進行完善

隨著我國科技的不斷發展,國際社會對中國科技期刊的需求也表現出了上升的趨勢。在“十二五”至“十三五”時期,我國科技期刊領域始終把握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在對在意識形態領域的領導地位進行強化的基礎上,我國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行業需要在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的基礎上,對人民群眾的多樣化、多方面的報刊需求進行滿足。在對主流刊物的輿論引導能力進行強化的基礎上,我國科技期刊業還需要借助以下手段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傳播體系進行完善。

2.1對從業人員的核心競爭力進行強化

作為傳媒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科技期刊編輯出版領域在未來一段時間需要對高級采編人才、管理經營策劃人才很多專業化技術人才的培訓工作進行強化。敏銳的學術洞察力是學術期刊編輯出版團隊所要具備的一項重要能力。從市場需求對科技期刊的影響來看,如果編輯人員在論文出版過程中未對市場需求進行充分調查,學術刊物就會出現不符合市場需求、刊物積壓和發行量降低的問題。在對學術刊物的受眾群體進行關注的基礎上,對市場信息和讀者的反饋信息進行有效收集,可以在論文作者、期刊編輯和讀者之間構建一種良好的互動關系,因而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在日常工作中也需要對潛在的市場需求和讀者需求進行充分關注,進而在對科技期刊的對外傳播吸引力進行強化的基礎上,對期刊的科學傳播能力進行強化。科技期刊的編輯出版部門也需要構建一種以“編輯”“策劃”和“經營”為核心的工作模式。

2.2對行業期刊聯盟的運作機制進行完善

中國期刊業的發展,最重要的是得益于中國改革開放的大環境,離不開中國近些年以來在文化出版,當然也包括期刊出版方面所開展的國際國內合作[2]。中國出版集團公司的構建,為出版集團與科技期刊編輯單位之間的戰略合作提供了一定的幫助。集團化建設是出版行業在新時期的主要發展趨勢。科技期刊的科學傳播能力與出版行業之間有著較為密切的聯系。在未來一段時間,集團化的發展趨勢也會成為科技期刊出版、發行機構的主要發展模式。目前中華醫學會已經在對一些醫學學術期刊進行整合的基礎上,構建了一種以協同作戰為主要特點的出版聯合體[3]??萍计诳霭媛摵象w可以在出版、印刷和廣告發行等方面實現資源共享,這就可以為不同科技期刊品牌的健康成長提供了一定的幫助。出版集團與期刊聯盟之間的資源整合,可以讓二者之間在產品生產、物資供應和市場營銷等方面的協同性得到強化。二者之間的融合,可以在對科技期刊的經營成本進行降低的基礎上,對它們的傳播能力進行強化。

2.3利用國際合作加快傳播能力建設

隨著全球化的不斷深入,中國的科技期刊也成為了中國向世界展示我國科研成果的載體。中國科技期刊等國際化可以讓中國學術界的國際地位得到有效的提升。目前我國的學術市場具有相對良好的發展潛力,在一些國外出版商對我國學術市場表示關注以后,我國科技期刊可以在與外國出版商進行合作的基礎上,提升自身的傳播能力。由于目前我國在期刊出版方面的法律制度尚未得到完善,因而我國的科技期刊在未來階段仍然需要堅持自主發展的路線。在此基礎上,我國科技期刊可以與外國出版商進行合作,對海外期刊的辦刊經驗進行吸收借鑒,進而在對自身的辦刊理念進行提升的基礎上,對我國科技期刊的國際發行量進行提升。

3對科技期刊的網絡傳播能力進行優化

3.1對科技期刊的網絡增值服務進行優化

科技期刊網站的構建,是科技期刊經營機構提升期刊傳播能力的重要措施。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發展,科技期刊的受眾群體的信息需求也表現出了多層次性、定制性和差異性的特點??萍计诳峁┑囊钥蒲形墨I的目次、摘要(關鍵詞)、全文等信息為主的基本服務形式已經難以滿足用戶的信息需求。以期刊論文為核心,對服務項目進行拓展,是我國科技期刊網站所面對的一大重要問題?,F階段科技期刊的出版發行單位可以在設置用戶交流社區、內容推介區和文獻資料計量分析統計等模塊進行建構的基礎上,對信息內容的學術性進行強化。在對內容服務的高容量性、新穎性和實效性等特征進行強化的基礎上,科技期刊網站的經營者也可以在對用戶跟蹤學科前沿信息的積極性進行調動,以便在增加用戶體驗的基礎上,對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進行提升。針對知網、萬方等常用的期刊數據庫,相關機構可以對數據庫的使用費用進行降低,也可以為用戶提供一些出論文下載以外的科學化的情報分析信息。

3.2對期刊網站的管理運營能力進行強化

科技期刊的網絡傳播涉及網絡科技新聞的傳播、科技論文在社交網絡中的傳播、移動終端在電子期刊的傳播等各種傳播途徑[4]。對于系統的運營管理人員而言,自身的管理能力的強化,也成為了促進科技期刊傳播能力提升的有效方式。在期刊網站的管理工作的開展過程中,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需要積極參與到網站的內容組織工作之中,也需要對一些重點論文進行點評。在多樣化的文章體裁和多指向性的超鏈接的影響下,科技期刊的編輯人員需要對相關的層級結構關系進行有效處理,并要借助契合的動靜圖像組合對科技期刊的生動性和活潑性進行提升。在相關網頁構建以后,期刊發行機構需要對系統維護、數據維護和網頁維護等問題進行關注。網站服務器和系統程序是系統維護工作中的關鍵內容。對網站服務器和系統程序等內容進行檢查和更新,可以讓這一系統處于安全的工作狀態之中。數據維護涉及到了數據信息的導入、導出和數據信息的后臺維護等多個問題。全面化的數據備份體系和數據恢復計劃的構建,可以為期刊網站在突況下的運轉提供保障。

4對數字化出版模式進行優化

4.1對科技期刊的數字化建設的自覺意識進行強化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科技期刊的出版模式也成為了期刊自身傳播能力的影響因素。數字化出版對傳統出版方式產生了巨大沖擊,它引領著科技期刊的發展方向,并成為了科技期刊的發展主流[5]。科技期刊與多媒體資源的整合,可以在對傳統的出版方式進行轉變的基礎上,對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進行提升。針對數字化出版模式給科技期刊編輯出版工作帶來的影響??萍计诳木庉嫵霭嫒藛T需要在對自身視野進行拓展的基礎上,對利用數字化建設加強科技期刊建設的意識進行提升,以便在對最優化的數字化的傳播模式進行應用的基礎上,對期刊的出版運營方式進行優化。為了讓科技期刊的網絡投稿平臺和編輯交流平臺得到優化,科技期刊的運營機構可以通過與政府部門進行協調的方式,對行業之間和單位之間的合作機制進行強化。隨著數字化出版技術的不斷發展,遠程出版、按需出版和數據庫出版等數字化出版模式會在科技期刊的出版領域得到應用。

4.2構建統一化的科技期刊數字出版平臺

科技期刊出版業務在我國出版業務體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經營規模小、產品結構單一和同質化現象嚴重的問題是現階段我國科技期刊出版領域存在的突出問題?,F階段是我國科技文化領域大發展大繁榮的新時期,在爭取政府的專項資金扶持的基礎上加快資源整合,成為了提升科技期刊傳播能力的重要措施。根據前文論述,對多家科技期刊在資源、設備、技術和人才等方面所具有的優勢進行整合,可以讓相關單位對科技領域的專業化內容進行系統化的挖掘,進而在對出版服務體系進行優化的基礎上,對科技期刊的產業規模進行擴展。在統一化的在線數字產品編輯出版營銷平臺構建以后,科技期刊的發行者可以對期刊的受眾群體進行有效整合,也可以讓文獻資源的使用效率得到有效提升。統一化的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可以讓科技期刊發行單位的整體實力得到強化。

4.3對多種形式的產品服務進行完善

在統一化的科技期刊數字平臺構建以后,產品內容和服務形式已經成為了科技期刊發行機構所關注的一大重要問題。特色服務體系和延伸服務體系的構建,可以讓期刊發行機構從更多的渠道入手,為用戶提供幫助,以便讓讀者借助計算機和數字電視等媒體對一些前沿技術進行了解。

5利用移動傳播對科技期刊的信息服務能力進行強化

5.1利用公眾號增強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

從科技期刊的發展實踐來看,只有不斷提升期刊信息化基礎平臺的服務水平,才能更好地發揮信息化在推動期刊轉型和創新管理與服務模式轉換中的積極作用[6]??萍计诳c自媒體平臺之間的結合,可以讓移動平臺在信息的持續傳播過程中發揮持久效應,從而可以讓科技期刊的傳播能力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一些公眾號中所推送的一些科研論文往往可以表現出閱讀量大的特點。從公眾號的合作形式來看,雜志社、專家與期刊發行機構的微信平臺之間可以發揮出資源共享的作用。在一些實體學術會議中,微信平臺可以通過現場互動、現場直播等方式,對學術會議中的新成果進行展示。

第7篇

【關鍵詞】文化圖式 中醫 翻譯策略

一、引言

中醫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具有厚重的人文因素,作為醫學院校的英語教師,學習研究中醫及其翻譯策略,主動銜接基礎專業教學,對于豐富自身知識結構、提升國學文化素養、拉近師生心理距離,更加生動深入的闡釋文化圖示理論在翻譯中的應用實踐,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二、文化圖式理論簡要

“圖式”的概念最早由德國哲學家康德中提出。英國心理學家巴特勒特發展了圖式理論,1932年他出版了著名的著作《Remembering:a case in experimental and social psychology》,從此,“圖式”成為一個心理學術語。

三、幾種翻譯策略

蘭鳳利認為,“如果一味強調中醫翻譯理所當然地應是科技翻譯,強調譯文要擺脫中醫語言中的文、史、哲影響,那么,在中醫對外傳播和交流的過程中,無疑人為地摒棄了中醫學深厚的文化底蘊。筆者認同此觀點。

中醫包含著豐富的中國傳統文化圖式,對西方來說是外來文化,文化圖式缺失和文化圖式沖突在中醫文化傳播過程中顯現的尤為突出。在文化圖示理論指導下,選用恰當的翻譯策略,對中醫文化圖式的進行精確解碼和重新編碼,幫助目的語讀者新建文化圖式,使其糾正理解偏差,克服文化圖式的缺失,最大程度的理解中醫,促進中醫文化與西方醫學文化交流和共生。

1.音譯。在目的語文化圖式缺失的情況下,往往采用音譯策略。方夢之認為,音譯是不同文字系統中的文字符號的轉寫。1991年,世界衛生組織公布了針灸穴位名詞的國際標準化方案,將針灸穴位名稱統一采取漢語拼音,并全部進行編注了國際代碼。這是中醫音譯的典型范例。同時,中醫中的一些承載文化厚重的基礎理論術語如:氣、陰、陽等用漢語拼音直接音譯。音譯策略簡潔明了,可以維護中醫的民族性,促使“中國英語”融入英語當中,但是,其表意性差,極易影響外籍人士學習中醫的熱情,所以,在我們的外語教學實踐中,除了約定俗成的音譯英語外,不宜自己“創造”音譯詞匯。

國內中醫研究者也反對對音譯法的濫用,較多的意見是應盡量控制其數量,只適用于其他譯法難以表達的術語。

2.直譯。陳宏薇認為,直譯是指在合乎英語文化的基礎上,在譯文中完全保留漢語詞語的指稱意義,使得內容與形式完全相符的策略。

如:“提壺揭蓋”(lifting the lid to pour off water

in the pots“熱結旁流”(fecal inpaction due to heat with watery discharge)“風寒束肺”(wind-cold tightening the lung“風熱犯肺”(invasion of the lung by wind-heat),“熱勝則腫”(excessive heat bringing about swelling)等都是很好的例子。直譯既保留了中醫語言特色,忠實傳達了原文含義,又具有較強的回譯性,可以更加有效地促進文化交流。但是,直譯容易引起歧義,造成誤譯。比如將“賊風”直譯為“thief wind”,將“木舌”直譯為“wood tongue”,都是不可取的。

3.意譯。意譯是指在不得不舍棄字面意義的情況下,通過釋義、添加、還原等方式,以求譯文與原文傳達的含義相似或者相符的翻譯策略。

如將“賊風”意譯為“pathogenic factors-wind”,將“木舌”“stiff tongue”,蘭鳳利將“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四氣調神大論)譯為:The yin and yang and the four seasons are the root of every thing. The sages cultivate yang in spring and summer and conserve yin in autumn and winter in order to follow the basic principle of preserving health,thus according with the universal law“engendering in spring,growing in summer,reaping in autumn,and storing in winter。譯文將“生長”暗含信息詳細的解釋出來,使得譯文更加生動易懂,語境效果更加逼真,充分調動了讀者的已有圖式,很好的傳遞了原文信息。

但是,意譯也有不足:一是回譯性差;二是若無對應詞匯,則造成譯句冗長;三是受譯者主體性影響大,不利于標準化。

4.借用。一是借用等值詞翻譯。中醫術語一般多義,寓意深厚,根據語境,同一中醫詞匯借用不同等值詞匯翻譯。如中醫中“痰”包括有形之痰、無形之痰兩種含義,若是有形之痰,就譯為sputum,若是無形之痰,就可借用西醫phlegm來譯。“惡露”等同于西醫“產褥排泄物”,用lochia翻譯,“無物移睛”等同于西醫“玻璃體混濁”,用vitreous opacity翻譯。二是借用西醫術語中豐富的詞根詞綴,按照其排列組合方式來翻譯中醫詞匯。如“風秘”翻譯成“anemo/genous constipation”,“濕泄”翻譯成“hygro/genous diarrhea”,“外感胃脘痛”翻譯成“exo/genous stomachache”到實質性的推動作用。筆者認為,采取借用策略進行翻譯,不但表意準確,而且簡便易行,值得推廣,但是,對于沒有醫學專業詞匯詞根知識的受眾則不便傳播。

5.加注。即通過添加注釋的方式詳細解釋。如《素問.生氣通天論》“其生五,其氣三”譯為“Life has(the number) five,breath has(the number) three”。此處括號中添加了(the nunber),使譯句通順。結合語境,“五”易理解為五行,而“三”卻不易理解,故又在腳注中注明:“According to the author―Wang Bing the three factors are:the heavenly climate,the subtle spirit of the earth, and good fortune”.又如“虛”“實”在中醫中具有深奧含義,在英文總很難找到與其文化圖式完全對應的詞匯,所以,暫且將其分別對應“asthenia”和“sthenia”,然后,進一步添加腳注,對意譯歸化為英語中的“asthenia”和“sthenia”,然后以腳注的形式將“asthenia”解釋為:symptoms shaving deficiency of vital energy and resistance of disease,將“sthenia” 解釋為:symptoms of high fever or disorders as stasis of blood, constipation,etc.suffered by patients who are physically strong as a result of combating of resistance against evils in the body.

四、結語

我國經過多年來的改革開放、東學西漸,中醫翻譯取得了一定的發展。但中醫的文化概念和認知體系不同于西方文化,其語言的模糊性更是增添了理解的困難,中醫翻譯還有很多工作要做,在我國經濟日益繁榮、軟實力逐步提升的時代背景下,我們醫學院校的語言工作者應當有所作為,為中醫的對外交流和傳播盡心盡力。

參考文獻:

[1]王柳.圖式理論觀照下文化負載詞的漢英口譯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2.

[2]刁驤,胡幼平.淺談詞素翻譯法在中醫翻譯中的應用[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2006(3):266-268.

[3]黃欣賢.中醫基本理論名詞術語英譯探討(四)[J].中國中西醫結合雜志,1993,13(4):240-241.

[4]代建軍.文化圖式理論在大學英語詞匯教學中的作用[J].課程教育研究,2013,17:90-91.

第8篇

關鍵詞: 文化自覺 創造性叛逆 《牡丹亭》譯本 汪榕培

一、 引言

謝天振認為:“創造性叛逆并不為文學翻譯所特有,實際上是文學傳播與接受的基本規律。可以說,如果沒有創造性叛逆,也就沒有文學的傳播與接受?!保ㄖx天振,2000:141-142) 在中國傳統文學作品翻譯實踐中,創造性叛逆的最終目的是巧妙靈活地對原文進行闡釋,最終達到一種更深程度上對原作的忠實,更在對外傳播過程中與目的語文化達到互通互融最大限度的情感和文化的共鳴。這種操作又是建立在充分“文化自覺和自信”的基礎上的。因為文化清洗及隨之而來的令人厭惡的爽快無味,是阻止英語世界了解中國文學作品的主要癥結所在。由此可見, 翻譯過程中,對文化元素的尊重首先源于自覺、自省和自信,只有對傳統文化的自覺、自省和自信才能游刃有余地進行創造性叛逆。

《牡丹亭》創作的根基具有深深的中國傳統文化背景,所以語言運用更凸顯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特色,具有濃重的傳統文化氣質。作品中大段唱詞、詩文大量運用了文化典故和中國傳統文化的圖騰,讓具有同樣文化背景和預設的本族語讀者能最大限度地與作者產生共鳴。對于處于不同語系的讀者來說,想要理解作品中的精髓,仰仗的不僅是譯者的語言功底,更重要的還是從文化底蘊出發的基于文化自覺自信的靈活叛逆。 在Daniel S. Burt2008年出版的《100部戲劇:世界最著名戲劇排行榜》(The Drama 100: A Ranking of the Greatest Plays of All Time)一書中,《牡丹亭》是中國唯一一部入選的作品,排名第32;而其作家湯顯祖,連同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將在201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被隆重紀念。可以說,在傳播中國傳統文化方面, 《牡丹亭》發揮著全方位多模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牡丹亭》和汪氏譯本中的文化自覺

提出了文化自覺概念:“文化自覺指特定文化群體對其文化生態環境要具有自知之明,要充分發揮認知文化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清晰認知文化的起源、發生、發展、交流等過程,明晰文化在不同生態環境下存在的意義和價值; 文化自覺并不是實行文化割據或者文化霸權,而是要增強文化轉型的自主能力,掌控文化發展方向?!?(,2007 :216)也就是說,文化自覺要求譯者進行翻譯實踐時做到深度的“知己知彼”才能“下筆如有神”。 他還指出:“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接觸到的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中的多元文化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各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聯手發展的共處守則?!彼麑⑽幕杂X的歷程歸結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2007:250)這與十以來提出的“文化自信”原則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多個場合談到中國傳統文化,表達自己對傳統文化、傳統思想價值體系的認同與尊崇。文化自信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及一個正當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堅定的信心。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不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中國五千年的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特別經過文化自覺而后的文化自信完全不是空穴來風、系之葦苕;向世界推介中國傳統文化、傳統價值體系不能以犧牲、消解和清洗本身獨特的文化特質和文化現象為代價。英國著名詩人吉卜林(Rudyard Kipling)在《東西方之歌》中曾寫道:“啊,東便是東,西便是西,這兩者永不會相遇,直到在上帝最后審判的寶座前,地和天都靜靜侯立?!保?Rudyard Kipling,1993:75.)由此看出東西方文化差異之顯著,而在翻譯實踐中堅守獨特的文化符號、典故、理念、價值觀,不僅是對自身文化的尊崇和忠實,更是對世界文化的補充和豐富,讓世界了解中國的不僅僅是彼此文化間交匯重疊的部分;更重要的是把中國幾千年來形成的浸潤于心的獨特的文化圖騰和基因進行忠實傳遞。

顯祖的《牡丹亭》、王實甫的《西廂記》、孔尚任的《桃花扇》和洪N的《長生殿》一起被譽為“四大古典名劇”。它們體現了我國古代戲劇作品的最高成就,具有極大的文學藝術欣賞價值。 其中《牡丹亭》是被譽為中國“莎士比亞”的湯顯祖本人最得意的作品,也是中國戲曲史上浪漫主義最杰出的作品之一;作者曾說“一生四夢,得意處唯在牡丹”; 《牡丹亭》以文詞典麗著稱,賓白饒有機趣,曲詞兼用北曲潑辣動蕩及南詞宛轉精麗的長處。明呂天成稱之為“驚心動魄,且巧妙迭出,無境不新,真堪千古矣”。

中國古典戲劇雖然源于古代歌舞、宗教祭祀,民間文化,特別說唱藝術曾給予過它充分的滋養,但元朝以后大量失意落魄卻頗具文才士人的加入,使戲劇慢慢游離勾欄瓦市,具有強烈的案頭化特征。從藝術分類學角度來看,戲劇是與詩歌、小說、散文、報告文學等并列的文學體裁,但它也被稱為“劇詩”――戲劇性的詩,是詩與劇的結合,曲與戲的統一(張庚、郭漢城,1989: 237)。因此,湯顯祖認為 “凡文以意、趣、神、色為主,四者到時,或有麗詞俊音可用,爾時能一一顧九宮四聲否?如必按子模聲,即有窒滯迸拽之苦,恐不能成句矣”。即戲劇作品的意旨、風趣、神情、聲色高于音律。(余秋雨, 1983: 117)此外,古典戲劇也兼容詩、詞、賦、駢、散文、小說等文學體裁中的藝術成分,這些文學藝術手段的綜合運用常常被原作者使用來塑造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或制造跌宕起伏的戲劇沖突。這些元素和特質都給譯者提出了挑戰,汪先生談及《牡丹亭》的翻譯時說:“《牡丹亭》唱詞比整部《詩經》還要多!直譯的話往往會使讀者不知所云,只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再創作。如果說翻譯是‘戴著鐐銬跳舞’,那么翻譯《牡丹亭》時還穿上了‘緊身衣’(要把唐詩跟劇情結合起來)和戴上了‘緊箍咒’(韻譯)?!保ㄍ糸排?,2012:3)

例1:他倚太湖石,立著咱玉禪娟。待把俺玉山推倒,便日暖玉生煙。握過雕闌,轉過秋千,肯著裙花展。

汪譯:He leaned against the rocks and stones:/1 stood beside him with faint groans.

He Pulled me softly to the ground,/Permeated with spring time warmth around.

Above the fence, /Across the swing, /My skirt spread out from hence.

這段唱詞出自第十二出《尋夢》,汪先生的譯文在音韻上充分維護了原文的和諧押韻,原作中的“娟”、“煙”、“千”、“展”都在譯文中分別用stones與 groans;ground和around;fence和hence押韻,進而在音效節奏上保持與原文忠實;后面用了兩個同聲開頭的介詞above, across將“雕欄”和“秋千”兩個突出杜麗娘和柳夢梅在夢中歡會的典型傳統意象詞巧妙地連貫起來,流暢連貫的讀音涵蓋了主人公心情的暢快、歡愉。這樣巧妙的翻譯正是源自對本族文化的“自知之明”,從而使譯者掌握主動權,可以在展示傳統文化魅力上施展拳腳。

例2:俺不似趙飛卿舊有瑕,也不似卓文君新守寡。

汪譯:I’m not Zhao Feiyan who had a bad fate/Nor Zhuo wenjun who lost her mate.

此段出自《幽睛》一出,其中趙飛卿舊有瑕,出自《趙飛燕外傳》,指漢成帝的皇后趙飛燕,相傳貧賤時,曾和射鳥者私通。卓文君是中國古代四大才女之一,17歲守寡在家。汪先生的譯文中將趙飛卿直接譯成趙燕飛,簡潔之中不失典故信息,而其典故中涉及的“私通”、“守寡”等背景故事則用“a bad fate”、“lost her mate”詮釋,明了之中又兼顧委婉含蓄,在和諧韻律的同時將杜麗娘清白之身用趙燕飛和卓文君兩則典故完美呈現。

汪氏的《牡丹亭》譯本無論是在文化意象、詩韻節奏、典故傳說還是在唱詞賓白的翻譯中都做到了以自知之明為基礎而最終達到美美與共。

三、汪氏譯本中的創造性叛逆

“創造性叛逆”(Creative Treason)這一術語是1961 年由法國文學社會學家埃斯卡皮(Robert Escarpit)在著作《文學社會學》中提出的。樂黛云在主編的《中西比較文學教程》中說譯者和讀者的理解總是一種再創造,原作必須經歷這種“創造性叛逆”才能延伸其生命力,擴大被閱讀與接受的范圍。英漢分屬不同的語系,有各自截然不同的語言傳統、表達慣例、思維模式、社會風俗、文化背景和宗教因素。兩種語言基礎下的文學作品翻譯絕不僅僅是一項簡單機械的文字轉換或者語言符號的簡單替換工作,所以簡單的符號之間的所謂“形義”的相似和對等并不能滿足文學作品翻譯過程中某種文化有的文化元素傳達、傳播和交流的目的。 因為翻譯更大程度上是一種對原著創造性的“再生“和“重塑”之過程。帕維斯認為譯文應該是兩種文化的向導,“既能處理文化親近,又能調和文化疏遠”。( Patrice Pavis 1989:, 37-39.)目標語文化范式和語言習慣可能會影響戲劇譯本的生產,但在多文化戲劇中,不同的語言、期待、表演風格與傳統交合在一起形成嶄新的整體,觀眾可以積極參與解碼過程,但不能完全領悟?!按藭r的譯者占據了兩種文化閥限空間,扮演了促進不同文化戲劇傳統以某種形式接觸的色”。( Sussan Bassnett 2001: 106.)這里就需要譯者以原文雕塑者和創造者的身份出現.

例3:原來姹紫嫣紅開遍 ,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 ,賞心樂事誰家院!

汪譯:The flowers glitter brightly in the air ,Around the wells and walls deserted here and there. Where is the“pleasant day and pretty sight”? Who can enjoy “contentment and delight”?

此段出自第十出《驚夢》,首先,原文中湯顯祖一韻到底,摹氨欏薄 “垣” 、“天”和“院”充分押韻,而這在英語中很難做到,汪先生在此創造性地采用了英文詩歌中更常用的aabb的韻式,在深刻了解中國古代詩歌擅用文字制造回環往復的音效特點的基礎上創造性地將其與英美語系中詩歌中的音系習慣相融合、原文與譯文在譯者創造性叛逆的運用下交相輝映。其次, 原文中湯顯祖為了抒發少女杜麗娘感嘆自己的一腔春愁,用姹紫嫣紅和斷井頹垣的強烈對比,睹物思人,暗喻自己春光大好但難覓知音。而譯文中又一次在句式設置上一改原文的感嘆,創造性地使用了以“where”和“who”開頭的兩個特殊疑問句構成排比回應原文中的語氣強烈的“奈何”和“誰”,不但在語氣上與原文產生共振,而且無可奈何的意味躍然紙上。

例4:春心只在眉間鎖,春山翠拖,春煙淡和。

汪譯:Her virgin love is locked between her brows, which curve like verdant hills/ With mists of hair from rills.

此段出自《玩真》一出。 原文中連用三個“春”構詞, “春心”、“春山”和“春煙”獨立并存,原文中的“春山”和“春煙”都是描寫杜麗娘畫像中眉毛的詞語,和物質形態的“山”和“煙”并沒有直接聯系。 而從譯文中的從句中可以有更清晰的理解。這種用同一個字開頭構詞表達不同意義的語言特點在其他語系中難得一見, 而汪先生的譯文則創造性地將句首整齊劃一位移到了句尾,用“brows”、“hills”和“rills” 創造出同樣的詩文整齊的空間感。修復了由于語系構詞差別造成的寓意損失,更通過對原文文化元素的充分闡釋讓目標語讀者一目了然又浮想聯翩。

由此可見,創造性叛逆并不是毫無原則的奔放叛逆,相反,它是在翻譯走向對原文更高層次忠實的一種適度的堅持和嘗試。 這種忠實可以體現在文本的各個層次中間,從而向目標語讀者全方位地呈現中國傳統戲劇的精妙之處。

四、結語

英文版《牡丹亭》作為中國古代戲劇的經典代表在對外傳播中國傳統文化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多元作用;翻譯過程中,汪先生建立在“文化自覺”基礎上的創造性叛逆常常是其翻譯實踐成功的關鍵因素,二者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文化自覺原則保證了創造性叛逆以更深層次的忠實面貌展現原作之美,在中國傳統文化向世界推介的過程中不過分遷就也不過分割據,不全盤他化,不完全批判,進而確立無限接近自身的成熟的、復雜化的獨立地位,重新走上“文化自信”的道路。

參考文獻:

[1].論文化與文化自覺[M].北京:群言出版社,2007.

[2]樂黛云.中西比較文學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172.

[3]羅貝爾?埃斯卡皮.王美華,于沛,譯.文學社會學[M].合肥:安徽文藝出版社,1987:137.

[4]汪榕培.我和中國典籍英譯[J].當代外語研究,2012 (5):3.

[5]謝天振.譯介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141-142.

[6]余秋雨.戲劇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3:117.

[7]張庚、郭漢城.中國戲曲通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89:237.

[8]Rudyard Kipling,Barrack-room Ballads[C]Oxford and New York:Wordstock Books,1993:75.

[9]Patrice Pavis,“Problems of Translation for the Stage:Intercultural and Post-modern Theatre,”[C]in The Play Out of Context:Transferring Plays from Culture to Culture,eds.H.Scolnicov & P.Holland(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37-39.

第9篇

    【論文摘要】: 08年5月12日,在四川省汶川縣發生里氏8級的強烈地震,地震的波及面之廣破壞力之大舉世震驚。地震發生之后,全國各地紛紛出現地震的謠言和地震后次生災害的謠言,相比之前的謠言,在當今時代謠言又具有了新的特點。自然的恣肆我們無法抗衡只能承受,然而研究人類社會中謠言的產生、傳播、平息等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今夏,中國的大地被撕開了一個個口子,這血盆大口口吞噬了近七萬條生命。大地的暴怒讓經歷過的人心有余悸,然而之后的種種謠言對人們的日常生活生產產生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地震過后,水污染的謠言使成都人集中的搶購瓶裝水,蓄水;全國各地多處出現了地震謠言,造成了廣大人民的恐慌——“廣東省地震局澄清廣州近日將發生大地震謠言 ;省地震局:雞西市近期將發生地震純屬謠言; 青島地震局辟謠:全市未發現地震前兆異常 ;對于網上流傳的重慶今晚將發生地震的說法,純屬謠言;地震謠言最早起于5月28日、29日的陜西省地震局網站被黑客攻擊事件,其后陜西省地震局通過省政府網站辟謠;北京市地震局分析認為,近期北京地區不會發生破壞性(5級以上)地震,請廣大市民保持正常的工作生活秩序。 有關北京地區今晚將發生地震的說法,純屬謠言……”

    1. 地震謠言的幾個基本問題

    1.1 地震謠言的定義

    根據《地震預報管理條例》第十四條和第十五條定義“地震謠言是指來自沒有地震預報權的單位或個人,帶有地震預報內容(發震時間、震中和震級),并在社會上較大范圍內傳播,造成居民的心理和行為恐慌,影響社會正常秩序的信息。”

    1.2 地震謠言的分類

    此次汶川地震之后,我對地震謠言產生的客觀原因進行了梳理。之所以按照原因分類是為了理清原因后,才能在應對策略上“對癥下藥”。在社會上傳播的地震謠言主要分為以下幾類:

    (1) 防震減災工作被誤解引起的地震謠言。上世紀八十年代,江蘇省連云港市,由于當地成立抗震機構和對地震知識的集中宣傳,造成群眾的惶恐。

    (2) 個人地震預測意見泄漏引起的地震謠言。1981年廣東省海豐縣,因內部預報意見外泄,人們紛紛出航避震,大吃大喝,影響到當時漁業生產。

    (3) 地震預報意見、地震預報意見評審結果被泄漏引起的地震謠言。1986年5月,陜西省西安市就因為正常的地震工作會議,使得群眾人心惶惶,搶購物資。

    (4) 對自然現象誤解引起的地震謠言。深圳、重慶彭水、青島等地出現大量蟾蜍過街,水井混濁引起民眾擔心,認為這些現象都是地震的前兆。奇特天象出現時,比如地球、月亮、太陽在一條直線上潮汐最大將有地震。

    (5) 異地或海外傳聞引起的地震謠言。中國網上最近也流傳所謂巴西“預言家”朱瑟里諾的“驚天大預言”:“2008年9月13日中國將發生9.1級巨大地震,震源在南寧和海南之間,并引發30米高的海嘯,造成數百萬人死亡,并可能沖擊到日本”。

    (6) 這次比較特殊的是,黑客利用網絡技術侵入到官方的信息網站,惡意散步地震謠言。汶川地震后,有黑客多次入侵了陜西省地震信息網,并在網站上了“23點左右,陜西將發生強烈地震”的消息。這一“官方消息”引起了部分民眾的恐慌。

    2. 地震謠言的傳播方式

    從汶川地震發生后產生的謠言來看,謠言的傳播主要有以下幾種方式:

    一是樹狀傳播,比如通過電話、手機短信和電子郵件,一個人聽到“地震消息”后通過打電話和發短信的方式把消息散播給自己的認識的人。二是放射狀傳播,比如在網絡論壇上,QQ群里散步地震謠言,這樣信息容易地同時被無數人接收,達到極高的傳播效率。此次尤為特殊的是,某黑客攻入陜西省地震局的網站,篡改消息,以“官方”的名義散步將有強震的謠言,給社會造成了一定混亂。三是“漩渦”型復式傳播,現在通常在一場完整的謠言傳播過程中,往往既有人際間的口頭傳播和其他媒體的組合,也有大眾媒體與網絡之間的交叉。這種媒介的交叉組合容易形成謠言信息的“漩渦”型傳播而積累更大的能量。這些方式都是以傳統的鏈狀傳播模式為基礎的,但是鏈狀傳播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了,一般都是口口相傳。[1]

    3. 地震謠言的發展過程與對應的心理狀態

    當前,有人提出一個關于謠言傳播的傳播學方式: 在新舊媒體并行的時代,從眾多的謠言傳播看,其傳播模式大致為:群體傳播大眾傳播組織傳播大眾傳播。當一個謠言沖破把關人的監管,越過群體傳播到大眾傳播后,一旦造成惡劣影響,勢必通過組織傳播內控,再以有組織的大眾傳播而終結。

    地震謠言的傳播有其特殊性,時效性,因為地震謠言不可能是無限期的,預報地震在精確的時間發生或不久后發生。所以在不辟謠的情況下,謠言也會不攻自破。研究平息謠言,是指在謠言發生后的短時間內主動平息。縱向的研究一個地震謠言是經過制造謠言傳播謠言平息謠言三個階段。

    在傳播的過程中,始終存在三類人:信謠的,半信半疑的和不信謠言的。在關心震情階段,地震謠言開始在社會上流傳,半信半疑的群眾并多方求證,包括電話咨詢,親自到有關部門了解情況,同事、親戚、朋友之間互相詢問等。這期間地震專業人員以及各級地震部門是群眾求證的焦點。因此,地震專業人員和地震部門在這段時間做出明確的、負責任的和合理的解釋將會有效地消除群眾的恐懼和不安心理,起到穩定民心的作用。

    如果群眾的恐懼和不安心理得不到解除,反而不斷被強化,到一定階段就會相信謠言而采取避震行為以消除恐懼,使地震謠言的發展進入第二階段。該階段的產生可能有進一步的誘因,比如,謠傳的地震發生時間將要臨近或者有新的謠傳產生,使群眾的恐震心理進一步加劇等。該階段避震行為的發生具有擴散效應,有時在短時間內會有大量的跟隨者??赡懿扇〉谋苷鹦袨榘☉敉獗苷?、人員外流、搶購物品、停工停產等,以及因為倉促“逃生”而造成的跳樓與惡性擁擠事故等。[2]

    4. 地震謠言的控制

    俗話說“眾口鑠金、積毀銷骨”,很多事例表明,較嚴重的地震謠言事件所造成的經濟損失、社會恐慌,不亞于一次中強地震。從這次地震中,謠言的控制與以下幾方面有關:

    第一,謠言止于透明。透明包括政府工作的透明、媒體的透明、群體的透明和個體的透明。這種透明使大家增強了信心,找到了依靠?!胺堑洹币咔橹?國務院各部門加快了建立完善新聞發言人制度的步伐,地震新聞發言人制度應運而生。此次汶川地震后,地震新聞發言人則成為輿論的引導者和意見控制者,他會促使全社會達成共識,以形成最佳的方案,從而在全社會形成強大的號召力和解決突發震情危機的公眾凝聚力,對抑制謠言、避免恐慌發揮了積極作用。[3]

    在Barabasi和Albert提出的BA無標度(scale-free)網絡模型中,聚類系數的增大可以抑制謠言的傳播,聚類系數的提高對應于網絡中三角形的數量增加。三角形結構在實際社會網中代表了一種完全透明的社會關系:我,你和他三個人之間完全互相認識,互相了解。

    換句話說,聚類系數增大,網絡中信息的透明度肯定會增強,人與人之間加強了了解和互信,從而使得欺騙被限制在一定的范圍之內。總之,人與人之間的公開、坦誠和互信,有利于抵御各種虛偽和欺騙。[4]

    第二,謠言止于法治和監管。社會謠言往往是社會擠壓的非體制產物,但這并不是說,社會權威機關對謠言就聽之任之。權威機關要追謠、查謠,要對惡意傳播謠言者予以懲治。但這種懲治必須以體現理性的法律為根據。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第25條1項之規定,對“散步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處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罰款?!碑斎?執法也要體現理性,要把謠言的一般傳播與惡意制造和傳播區分開來。5月12日17時左右,在國內知名網站百度“貼吧”上,網名為“來生還比你快”和“一水間501”的網民了大量關于四川省汶川縣“5·12”地震的有害虛假信息。短時間內,這個名為《具(據)說這次地震是認(人)為的,和美國有關系》的帖子,在后訪問量猛增。獲知情況后,公安部門立即對這一線索展開調查。13日6時,嫌疑人所在地被鎖定在山西省運城市。14日,網上散布地震謠言的嫌疑人張某被公安部門抓獲。網絡,手機等出現的新媒體更要加強監管力度,手機短信的平臺供應商即移動、聯通等運營商,手機的內容服務商即SP,網站論壇版主,都有責任和義務,過濾危害社會經濟正常發展和穩定的非法信息。

    第三,謠言止于科學。古人云:“謠言止于智者”。科學知識、科學精神、科學思想和科學方法是對付謠言的有效武器。及時科學地開展應急宣傳對穩定社會生產生活秩序具有重要作用,媒體應當加大力度進行地震,防震的科學知識普及工作,用科學的眼光看待地震;學校和一些機構應該針對性的對各自群體防震和逃生演習,用科學的方法面對災難。

    第四,謠言止于“對癥下藥”。反謠言的最有效辦法是解決謠言對象所涉及的社會問題,使社會評價活動的方向和內容發生變化。同時,也需要針鋒相對地進行辟謠的斗爭。比如,去年“湛江大暴雨要引發大地震”的謠言在湛江不脛而走,引起了極大的恐慌。當天上午,市民開始陸續收到廣東省氣象局和地震局聯合的辟謠短信,3個多小時內,280萬條短信使謠言迅速平息,制止了因謠言兒引起的混亂。[5]

    就具體的某一則社會謠言而言,既然有產生,也必然有終結。社會謠言的終結是結構性的,是從其一開始產生就注定了的。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規定行政機關應當及時、準確地公開政府信息。行政機關發現影響或者可能影響社會穩定、擾亂社會管理秩序的虛假或者不完整信息的,應當在其職責范圍內準確的政府信息予以澄清。震后,地震權威機構直接與社會公眾對話,介紹當前地震趨勢概況和謠傳的識別方法,揭穿謠傳的虛假性,分析起因和危害,直接回答公眾提出的有關地震問題,也可將地震新聞會通過電視與社會公眾見面,消除群眾的恐震心理,提高公眾對地震謠言與誤傳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盡快平息謠傳,及時根除這類事件造成的不良影響。由于地震謠言與誤傳產生的原因和背景復雜,其類型和傳播形式多樣性,且影響廣,危害大,因此,對這類事件應予足夠重視,平息地段謠言與誤傳總的要求是:計劃周密、決策果斷、措施得力、口徑一致、行動迅速,宜盡快平息地震謠言與誤傳事態的發展,切不可稍事怠慢,喪失時機,給社會帶來更大的危害。

    參考文獻

    [1] 潘相國. 網絡謠言與新聞真實[D]. 華中師范大學, 2002.

    [2] 孫振凱, 苗崇鋼. 近年來我國地震謠言的起因及對策[J]. 國際地震動態,2001,(01).

    [3] 傅敏婷. 論新聞發言人制度在地震工作中的作用[J]. 山西地震,2007,1:42~44.

第10篇

中國智庫如雨后春筍般建立,逐漸呈現產業化趨勢

有人說,“中國智庫已進入‘春天’”

但王文說,真正的中國智庫熱還沒有到來

中國智庫“智”少“庫”多

這是為何?

中國智庫還存在哪些問題,又應該在哪些方面改進?

本期“名著訪談”欄目,為您推薦王文新作:《伐謀: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

古今延承:

來自中國智庫發展史的啟示

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的建設迎來了最好的時代。中國“智庫熱”是中國政治民主化、決策透明化的產物,也是國家實力需要更多智力支持的必然結果。中國古代沒有“智庫”或“思想庫”特點的組織團體、制度安排也不斷涌現。此前,有學者對中國智庫的歷史淵源進行初步闡述,我希望更為系統地對中國歷史上傳統智囊進行考察,剖析傳統智庫制度演變,分析現代智庫發展進程,將傳統智庫與現代智庫進行比較研究,提出對當前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的幾點啟示。

古代傳統智囊的歷史考察

智囊,亦稱為“謀士”、“智士”、“策士”、“計臣”、“門客”、“幕僚”、“幕友”、“師爺”、“權變之士”等,特指富有謀略專門出謀劃策的人。智囊一詞在古籍中早有記在,例如戰國時秦國樗里子、西漢時的晁錯、三國時期曹魏的桓范均被當世或后人稱為“智囊”?!妒酚?樗里子甘茂列傳》記在:“樗里子滑稽多智,秦人號曰:‘智囊’?!薄妒酚?袁盎晁錯列傳》有言:“以其辯得幸太子,太子家號曰‘智囊’?!蹦铣崴芍谧ⅰ度龂尽窌r引用的干寶《晉書》中也有“桓范出赴爽,宣王謂蔣濟曰:‘智囊往矣’!”的記載。唐朝的顏師古注釋道:“言其一身所有皆是智算,若囊囊之盛物也?!边@些著述都說明了智囊的內在含義和特點,即“以智輔政、以智啟民”。

在中國歷朝歷代,賢明的帝王身邊總是站著名揚后世的智囊謀士,尤其是在社會發生劇烈動蕩和變革之時,統治者們更加重視發揮智囊的作用。這些輔佐君王、匡時濟世之賢才,活躍在社會變革、軍事斗爭乃至政權更迭之中,為維護國家統治、推動社會發展,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鬃拥陌耸揽柞V曾如此評價:“天下諸侯方欲力爭,競招英雄,以自輔翼。此乃地士則昌,失士則亡之秋也。”(《孔叢子?居衛》)從某種程度上看,中國優秀智囊的此起披伏、代際相傳,是中華民族能夠長期抵御外敵入侵,并使文化在本土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司馬遷曾在《史記》中數次高度評價智囊:“齊桓公以霸,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謀也”(《史記?管晏列傳》);“秦用由余謀伐戎王,益國十二,開地千里,遂霸西戎”(《史記?秦本紀》);“當是時,吳以伍子胥、孫武之謀,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史記?伍子胥列傳》)。隨著人類社會的向前發展和中央集團制度的不斷加強,“作為決策者‘外腦’的智囊集團以不可阻遏的勢頭,日益發展和興盛起來”,而且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當然,君主選擇輔助自己治理國家的智囊也是有標準的?!对印酚性疲骸坝脦熣咄?,用友者霸,用徒者亡?!睅熣?,學無前后,達者為師,意指比自己能力強的人;友者,人以群分,能力相當;徒者,從師學藝,能力弱于師。統治者們往往選用在某些方面比自己能力強的智囊。例如,漢高祖劉邦曾問群臣:“吾何以得天下?”群臣回答皆不得要領。劉邦遂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保ā妒酚?高祖本紀》)

另外,在中國歷史上還有一類特殊的“智囊”,他們幾乎很少依附于或從屬于任何組織機構,而是以個人形式,或堅持“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孟子?公孫丑下》)的宗旨,最具代表性的是孟子、墨子等人,以宣傳自身的政治社會理想或主張為目的,想讓決策者依據自己的理念進行決策;或秉承“安有說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錦繡、取卿相之尊者乎”(劉向《戰國策?秦策一》)的信念,“一言之辯,重于九鼎之寶;三寸之舌,強于百萬之師”(劉勰《文心雕龍》),參與或者影響決策者的重大決策。最知名的莫過于各個時代的縱橫家,比如,戰國的蘇秦、張儀、公孫衍、魯仲連,秦漢之交的蒯通,清末民初的王]、楊度。據《孟子?滕文公》的記載,孟子的弟子景春就曾感嘆:“公孫衍、張儀豈不誠大丈夫哉?一怒而諸侯懼,安居而天下熄?!?/p>

除了古代君王決策者廣泛招募智囊任務組件智囊集團外,許多負擔重大任務的政府要員把試圖組建幕僚群體。清人黃潛有言:“古人凡當一方面者,無不妙選幕僚,其作用有二,一則如今所謂專家治事;一則羅致有聲名氣節能力之才,資其見識以救匡疏失,豐其俸養,勿使去而為患。即論歷代開府用人,其意義何莫非如是?!保ā痘S人圣庵摭憶》)在治世興邦之際,智囊輔佐主官提供參謀咨詢,彌補了主官治理經驗和個人才干的不足;在亂世危難之時,智囊發揮出謀劃策、匡時濟世的作用,成為危難之后治理國家官員的重要來源。典型例子如戰國四公子的門客和晚清名臣的幕府。

中古代智囊憑借自身才干,在群雄爭霸、政權更迭、穩定時局、變法改革之時,為少數統治者以及各級決策者出謀劃策,以實現治國安邦,強兵富民的目的。然而,傳統智囊有其時代局限性,要依附于帝王或延請自己的朝廷要員。古人尤其是讀書人、士大夫都有著“習得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觀念,這也導致古代智囊具有極強的依附性,具有較少的獨立性。同時,匯聚在統治者周圍的智囊,往往不能形成一個有組織的智囊團,只是根據個人生活經驗和推理提供建議,而且影響決策的能力也受到專制制度、決策者素質、個人素質以及與決策者關系的制約。此外,古代“智囊”所參與決策分析的范圍較為局限,通常集中于社會科學領域,尤其是政治軍事領域。

……

《財經界》:我們看到,您的書名為《伐謀》,“伐謀”是什么意思?為什么最終定為《伐謀》?

王文:坦率地講,這本書原來我打算將它命名為《智庫秘籍》,當時出版社也很支持,但是我特別感謝一個朋友。他對我說,“這其實還是一個嚴肅讀物,還是不要太追求發行和銷量”。

《孫子兵法?謀攻篇》言:“故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為不得已。”如同我在這本《伐謀:中國智庫影響世界之道》中第二章寫道,人大重陽在四個方面發力,一是咨政,每年我們都會得到大量高層決策者的批示與反饋;二是啟民,我們平均每天在公開媒體發表3-5篇評論,每年出版20本著作;三是伐謀,在國際社會廣交朋友,開展人文外交,為形塑全球對中國的積極認識作出智庫貢獻;四是孕才,推薦年輕人借調到政府部門工作,為國家與社會培養可用之才。不過,相比咨政、啟民、孕才,中國智庫的“伐謀”能力是相對最弱的,卻又是人大重陽相對領先于多數中國同行的。這正是此書得名的重要原因。

當前,國際競爭日益激烈,一流智庫既要從事社會政策研究,還應廣泛介入到全球事務中,如價值傳播、結交國外精英等公共外交事務,在全球層面研究、設計與推動本國對外戰略,將本國利益鏈條縱深延展至全球各個角落。美國智庫大多具有強大的戰略傳播能力,服務于國家的戰略目標,對內影響決策與輿論,對外傳播美國價值。美國智庫的這種戰略傳播能力是其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構成,為美國以“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方式在冷戰中勝出立下“汗馬功勞”,也為美國軟力量長期領銜于全球提供智慧源泉。這種“伐謀”能力非常值得中國智庫學習。

《財經界》:近年來,中國智庫發展迅速,被認為進入了“春天”。目前,中國智庫發展的現狀究竟如何?為何您認為當前有“智”少“庫”多的現象?

王文:自2013年春季就“中國特色新型智庫”作出重要批示的三年來,中央各部委負責人、各省領導均就“智庫建設”陸續提出落實要求,中央各部委、省區及各大教育機構、研究部門在原有基礎上整合或新創建的智庫數以百計,一些民間組織和社會企業也參與到智庫建設的大潮中。

據不完全統計,這些年中國智庫的增量已超過英、法、德三國的智庫總量。從“量”上看,的確呈現出欣欣向榮的景象,中國特色新型智庫建設也已被公認為“逐漸進入了春天”。但是,“春天”偶爾也有倒春寒。

智庫行業不像GDP或軍力,不能只關注總量。國際之間的單個智庫比拼,不是比大小,也不是比人員多少,而是比研究團隊的生產效率、思想產品的質量高低、日常運營的執行能力和優秀學者的長期培養。

這三四年來,我們很強調智庫的進步,發展的過程中,要向政府負責。從過去三年多的情況看,多數新創建的智庫是在原有基礎上的整合,改革方案的討論者、管理者往往要比改革踐行者、研究者多,對機構設置的重視(如設立理事會、學術委員會等)程度也遠大于對研究力量的扶持。從長遠看,這雖是一種奠定智庫基礎的必要過程,但一些著名智庫機構往往會出現“掛名理事”、“委員”過多的現象。其結果是,智庫機構負責人通常把大量精力花在各類迎來送往的高層行政溝通上,真正執筆干活的往往是經驗不足的年輕人。一位著名智庫負責人曾感嘆道:“現在的名家都忙著開會,討論怎么做,真正去做事的人卻是少數。”

所謂“開會”,就是出席各類研討會、論壇和峰會。有位40歲出頭的著名學者向筆者透露,忙的時候,一天竟要跑六七場活動。更糟糕的是,當下的各類會議很多都是因為參會者的“跑場”,使得會議流于形式,質量大打折扣。參會者做PPT的寥寥無幾,遞交論文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數演講者泛泛而談,觀點與例證相互轉述,從這個會場流入那個會場,很難見到像傳統學者那樣注重實地調研、數理統計、文字總結的扎實學風。久而久之,智庫圈里變得有混濁不清,甚至魚龍混雜。在會場通常能看到許多“院長”、“主任”、“首席專家”等新人物現身,有的甚至還是“沒發表過正式論文,沒有研究偏好,沒有學術專長”的“新三無人員”。還有來自許多獵頭公司、新注冊企業、海外某機構的人士也常在各類會議上勤換名片,積攢人脈,混個臉熟。原本屬于“高大上”的智庫業變得門檻過低。

越來越多“非主流”、“非傳統”研究人員的假如本應對原有智庫界產生有益的補充,并加快傳統智庫機制的改革。然而,“新智庫人”水平的參差不齊,在相當程度上導致了傳統智庫的改革保守花。無論是官方智庫的改革,還是高校智庫的整合,都沒有呈現開放式、包容式的改革成效,既沒有大范圍吸納社會上真正的“高人”,也未能出現在財務、人事、行政、國際交流上的實質性制度變革。

《財經界》:中國智庫存在哪些不足之處?

王文:主要有三個方面,即問題意識不足、傳播意識不足、運營能力不足。

問題意識不足。過多重復性建設,對新問題以及特點問題的關注不夠。原因在于研究路徑不恰當。傳統的學術研究,是遵循“文獻綜述-文獻梳理-問題形成”的方式來進行,但這一方式的問題在于,問題的發現是建立于前人的研究,而非基于顯示出現的問題。當前,很多現實出現的問題是前人沒有研究過的,如果拘泥于前人的文獻,那么很多研究就不具有前瞻性。我每天都會翻看學術刊物,一來是為汲取營養,二來在于看看現在已經研究的議題有哪些,我會避免重復研究。

傳播意識不足。對比來看,國際交流中,很多美國學者都是帶著文章去參與交流和會議,他們積極傳播個人觀點;外國文章的可閱讀性強,通過造詞來促進傳播,如soft power。當前,中國學者很少在國際一流期刊上發表文章,很少有暢銷國際的學術著作。中國智庫對話與塑造能力還存在不足,因此,首先要重視文章的標題,讓文章更易于傳播。此外,要有底氣讓更多讀者看到自己的觀點。

運營能力不足。在美國的智庫中,只有60%的人員是研究人員,另外40%是運營人員,負責會務財務、宣傳、媒體、資金、營銷、排版、網站、聯絡等。我認為,博士學位不是進入智庫的唯一標準。在人大重陽,負責國際智庫網絡的是一位專科生,他只要負責錄入Email,定期發動智庫動態。因此,這樣的工作不需要博士來做。中國智庫至少存在三方面的運營能力不足:第一,專業化能力不足。智庫里沒有專業的人員去負責籌款、媒w、會務、傳播、政府關系等工作,因此很多行政工作要研究員去兼任,導致研究員不專業。一般500-600人的會議,人大重陽只需要5個人來執行。第二,不夠職業化。在歐美,智庫都是采用聘用制,沒有終身制度。他們年薪很高,但如果做得不好,隨時解聘。可在中國,很多學者的待遇都是與官職掛鉤。我遇到一些智庫學者,他的名片上寫著某某智庫機構,括號正局待遇,括號主持工作……為什么智庫學者要以行政級別來劃分?學者為什么要級別?第三,智庫產業運營能力不足。單從科研經費規模來看,美國排名前二十的智庫每年的運營費用大約是4000萬美元,其中蘭德公司每年約3億美元,布魯金斯大約1億美元。但在中國,中國社科院的運營費用(三公經費)是23億人民幣,大約是4億美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每年只有3000萬美元。中國第二大的智庫,從科研經費運營能力來看,連美國的前二十都排不進。

《財經界》:您對中國智庫的發展有哪些建議?

王文:首先要立足全球。站在全球領域來看,要少一些內部掐架,少一些文人相輕,多一些捧舉。我們要有自信與國際頂尖智庫比拼,要站在全球視野看待智庫的發展。

其次,改進文風。加強自身產品的可傳播率。智庫內參,要避免學術報告把結論放在最后的模式,建議把精華結論放在開頭。我們要在英文世界里爭奪話語權,提高國際傳播意識,下一批頂尖智庫學者,一定是能夠在國際上與別人平等對話的學者,現在國內外智庫學者都處于更新換代的r期,但是新一代學者的代表作還比較少。

再次,自我改革。我們的智庫學者需要有家國情懷,不要立足于做大官,要立足于做大事。當看到現實的不足時,應該想著去改變,而非抱怨。相信站在時代的前沿,只要努力,一定會有所回報。

《財經界》:在您的書中這樣寫到:“智庫的‘伐謀’更像一種‘陽謀’,而不是‘陰謀’?!比绾卫斫猓?/p>

王文:智庫“伐謀”比拼的是誰的思想更有說服力、解釋力與傳播力。它不是刀光劍影似的肉搏,卻比刺刀更加殘酷、更加具有破壞力,因為一旦一國智庫的思想占上風,被“伐謀”的對象就會情不自禁地跟隨、聽從、模仿,甚至效忠,令伐謀者不費吹灰之力就能實現征服。

冷戰結束以后,整個世界都沉溺在智庫學者佛蘭西斯?福山的“歷史終結論”的思想倡導中無法自拔,都深信本國的體制改革會沿著西方尤其是美國模式為樣本的“華盛頓共識”的方向發展,紛紛推行經濟私有化、政治選舉化和治理市場化的國家轉型,結果,大多數國家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國家轉型之路并不那么順利,甚至出現社會秩序失控,經濟增長動蕩,政局更替頻仍等現象,原因就在于受到西方智庫思想的誤導。

第11篇

摘 要 運用文獻研究、對比研究和實證研究等方法,探討中國武術近一個世紀與奧林匹克的淵源,作為世界獨有的民族傳統文化曾一度傲立世界文化的巔峰,而今天面對世界體育的現代格局,我們的中國武術奧林匹克面前該如何抉擇是我們民族必須深重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 武術 奧運 奧林匹克 國際化

中國武術歷經歷史滄桑隨中華文化的坎坷沐風瀝雨,曾經的豪邁早已被中國文化的傳統厚厚包裹,面對今日之日趨盛行的世界體壇,這項承載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文化卻尷尬的苦澀,特別是近一個世紀中兩度與世界巔峰盛會奧品匹克的擦肩讓國人心痛,雖然今天中國武術的國際化道路在逐漸拓寬,而融入奧運是十幾億人的文化夢想。

近代奧林匹克的崛起也不過百余年的時間,但依據歐美經濟的特性隨著西方強勢經濟的全球性擴張而不斷得以提升和擴張,尤是近幾十年隨著以文化為載體的現代科技的發展,地球的時空仿佛在不斷濃縮、人類的生存體系在不斷融合――文化全球化、經濟一體化、軍事聯盟化。在這種情況下,人類的運動文化也隨之而動:奧林匹克越來越成為全球不可回避的運動盛會,并毫無疑問的高居于現代人類運動形式之榜首,成為各民族競相展示自己運動魅力與天賦的舞臺,同時,也為各國家和地區顯示其競技實力創造了最好的機會。

一、中國武術的國際化進程

奧林匹克非某一國家、地區,某一種族、民族的運動專利。他在促進和平、友好、慶祝農業豐收反對侵略戰爭等之誕生淵源及近幾十年來完善與發展的情況均昭示其屬于世界各族人民,是全民族運動大集合、是世界各民族運動文化大集會、是世界民族文化大融合。因此他沒有理由將任何一項達其標準的民族運動拒之門外,武術融入奧運也是理所當然。然而需要注意的是文化的融合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可一蹴而就,中國武術在1932年美國洛杉磯十屆奧運會與奧林匹克的第一次接觸直到現在2008的再次擦肩也正是對這一點的證實,跆拳道與柔道雖已入奧但也是經歷了漫長而艱辛的磨合。不過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武術這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已取得了國際化和世界性的顯著成就,誕生于1984年的全國武術比賽應算是較早的全國規模的比賽,而隨之13年后中國武術由國內進軍國際――1987年第一屆亞洲武術錦標賽之鑼在日本橫濱敲響,此后中國武術一系列的國際化組織逐步建立、國際化賽式逐步展開:

目前國際武聯已擁有100多個會員協會,并且協會的成員國和地區正在逐步增多,武術的國際賽式也逐步趨向更加規范和市場化。

1932年的第十屆奧運會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首次接觸,而后歷史的戰亂與建國后經濟復蘇的艱難使得我們的民族傳統文化在國際上的交流與傳播遭遇了極大的冷漠,武術更是毫不例外。政治、經濟、文化在社會發展進步過程中是三位一體的:文化的傳播以經濟為載體受政治左右,同時文化對政治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起著重要的導向作用。在建國初期的三十年左右的時間里,中國的政治經濟處于混沌狀態,在那種情況下政治方面國家對武術無暇顧及,雖然期間在1960年和1974年曾先后以出訪的形式走出國門,但真正把武術向世界推廣是在80年代后期。在80年代后期如上所述一系列的國際組織的建立尤是國際武聯的建立使國家以政府的形式把中國武術向全球推廣、使中國功夫的魅力向世界各族人民展現。在二十年左右的時間里通過類似的國際組織和國際賽式的展開使中國武術的國際化地位提升,并使國際武聯逐步得到了國際體育單項聯合會和奧林匹克運動會的承認。期間,民間傳統武術的傳播也對武術的全球化傳播注入了生機和活力,通過舉辦各種形式的賽事活動及研討活動使得各家門派競相發展,如山西傳統太極拳國際邀請賽、永年國際太極拳年會、鄭州國際少林武術節。這一系列活動對武術的推廣與傳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同時一些有條件的人遠赴海外傳拳授藝對中國武術海外的推廣起到了不可估量的價值。

就在這種官方與民間共同努力下通過二十多年的時間使中國武術向全球迅速推廣、在國際上的影響與日俱增。然而,盡管如此中國武術與奧林匹克的親密融合還需要很長的一段路要走。

二、中國武術本身國際化面臨的文化轉型

千百年來武術的傳承一直沿襲技擊的核心地位,不管其派系如何發展技法如何提高,質的本性未曾動搖。歷代大家沒有誰去追求其外形的漂亮、也沒有那派宗師注重其動作的灑脫。而今天這一切都不同了,中國武術正在經歷著文化轉型,或說文化變遷問題。正如大家所見及所思,現在武術亦非昔日之“國術”,更非歷史之“武藝”與“手搏”。漸進取代的是一種新的文化形態。其實這也不難解釋――任何文化的產生與存在必須是以一定得社會條件為基礎,社會環境的變化必須使相應條件下的文化存在發生變化,如筆者上述所提中國上個世紀初期的社會轉型帶動了一場巨大的文化變革。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廣域國家,這也是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多樣性的構架基礎,無論哪種民族傳統文化都在社會變遷的帶動下悄然的發生著變化,如昔日最便捷的交通方式也只能是快馬加鞭,而今天他早已被現代的交通方式沖淡的無影無蹤,服飾方面,面對西裝革履的流行也沒有誰為失去昔日的寬袍大袖而傷感。從物質到精神各方面的傳統文化都在或都早已發生了變化,并脫胎轉換成一種新的文化形態。武術不能脫離中國民族傳統文化的范疇,更不能拒絕文化轉型的結構重建。其實,無論今天的競技武術、大眾武術的區別,還是套路與散手的分類也正在說明武術本身正經歷著新的文化變遷。武術文化的變遷包括以下幾方面(或歷程);一、傳統武術的轉型,二、新型武術形態的創建,三、新型武術的完善與發展。

文化轉型問題是一個棘手的問題,其轉型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社會必然性,而其轉型的過程不可操之過急、急功近利注入過多的人為因素。如武術入奧問題其條件不成熟也在于武術的文化轉型條件不充分。急功近利的做法會很容易導致中國武術的失范與渾沌,像武術入奧的形態問題上就反應這一點,武術以何種形式入奧曾是爭論無果的問題,其原因就在于武術的文化轉型條件不成熟。如果武術的轉型條件成熟相應的新的武術形態自然會出現,在經歷一段時間的發展與完善后會以順理成章的形式入奧,而再不會為以其何種形式入奧大費腦筋。

三、武術文化轉型的國際化接軌

中國武術的文化轉型已是必然,不可禁、不可擋。而我們所需要慎重的是其轉型的形態的創建與構架,是選擇散手是唯一的出路、還是套路才能體現中國武術的傳統特點,競技武術和大眾武術哪種更有利于武術的發展、我們究竟應不應該借用西方體育的先進發展模式來規范武術的發展、面對西方體育文化對中國武術之傳統的沖擊將如何做出合理的選擇。

作為發展中國家,一方面我們要盡快融入到現代化的國際性文化中,學習西方文明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文化,把其合理的可吸取的文化因素導入我們的傳統文化中為我們傳統文化的轉型注入生機和活力,如引用西方的對運動研究的先進科技成果到武術中,使武術的運用能更大發揮人體潛能、武術技擊能出現節能化的理想效果。在面臨武術的文化轉型時期、在對待武術的文化結構重建問題上我們對西方體育文化所做的是學習、引進、借鑒。中國文化不能甘當西方文化的復制品,武術不管做怎樣的重構與轉型一定不能拋棄原生性的文化之根。在這樣一個過程中我們不僅要注意外部的物質世界還要注意人的內心靈魂,靈魂的荒蕪比自然的荒蕪可怕得多,尤是一個民族的精神荒蕪。

參考文獻:

[1] 辜正坤.中西文化比較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352.

[2] 張耀庭.中國武術史[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1997.

第12篇

一、日本實施知識產權戰略工作的組織構架

為了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日本專門成立了知識產權戰略總部,由首相擔任戰略總部的部長,戰略總部的成員為內閣所有的大臣,此外還專門聘請10位著名的企業家、大學教授和律師作為戰略總部的成員。

知識產權戰略總部下設知識產權戰略事務局。知識產權事務局由25名成員組成,其中17名來自各部門,6名來自產業部門,2名來自大學,主要工作是制定年度“知識產權推進計劃”。事務局還設有研究小組,對“推進計劃”提出咨詢意見。知識產權事務局每年6月出臺當年的“推進計劃”,各相關部門按“推進計劃”的要求落實本部門的相關工作。其中經濟產業省負責落實《專利法》和《商標法》的相關工作;文部科學省負責《著作權法》的相關工作:農林水產省負責《種苗法》的相關工作。企業和大學也按照“推進計劃”開展各自的工作。

知識產權事務局下設3個專門調查會,負責對計劃的實施情況進行檢查,并根據調查的情況提出新的課題,為制定下一年度的推進計劃提出對策建議。其中知識產權強化競爭力專門調查會負責調查研究有關知識產權強化競爭力的課題;日本品牌調查會負責調查研究有關日本品牌振興的課題;數字網絡時代的知識產權制度專門調查會負責調查研究針對近年來數字技術發展和網絡化普及的知識產權制度的課題和對策。

二、日本知識產權戰略的基本方針和主要內容

日本在制定年度知識產權推進計劃的同時還制定中長期推進計劃,提出階段性目標、工作方針和主要措施。從2003年起至2009年,先后推出了三期知識產權推進計劃。

2003年制定的第一期知識產權推進計劃,首次提出了實現知識產權立國的目標,并提出知識創造循環活性化的工作方針。主要措施有:設置知識產權高等法院;設置大學知識產權本部;制定專利審查加速法,修改職務發明的規定;新設關于泄露商業秘密的處罰規定;制定數字內容產業促進法;制定知識產權人才培養綜合戰略。

2006年制定的第二期知識產權推進計劃,提出的目標是實現世界最先端的知識產權立國。重點項目是:深入各地支援中小風險企業;推動大學內部的知識產權創造和產學協作;改革申請制度,加速專利審查;振興日本品牌;確保和培養知識產權人才。主要措施是:啟動“專利審查高速公路”;制定國際標準綜合戰略;引入地區團體商標制度;設置“知識產權避難所”;啟動專利論文信息檢索系統:5年內錄用490名任期制審查官;著手修改著作權法。

2009年制定的第三期知識產權推進計劃,與前兩期知識產權推進計劃突出“知識產權保護”不同,突出的是“擴大和推進運用知識創造的循環”,并正式引進政策評估循環制度。目標是強化知識產權的國際競爭力?;痉结樖菑娀痛龠M創新的知識產權戰略:強化全球性知識產權戰略;推進軟實力產業的成長戰略;確保知識產權的安定性和可預見性;構建針對用戶需求的知識產權體系。主要措施有:綜合評估專利制度的未來方向;大學知識產權本部和TLO的清理和專業化;解決權力濫用的問題:強化知識產權的高層外交;完成防止仿冒盜版商品擴散條約;完善數字內容的交易環境;研究審查運用外部智力資源的方法。

三、日本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的最新動態

2009年,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外部環境發生了新的變化,隨著技術創新、市場變化、規模的飛躍性擴大,以及數字化、網絡化技術運用的快速發展,促使獲得革新的基本專利迅速有效地實用化,并投入世界市場的做法在世界上日益普遍。與此同時,二戰后最大的國際金融危機對全球經濟發展造成了嚴重的影響。這些都給知識產權保護提出了新的課題。

根據2009年制定的第三期知識產權推進計劃,近期要重點研究解決的有三個課題:一是獲得革新的基本專利運用開放型創新迅速實用化的能力還比較薄弱。與歐洲的一些國家相比,日本來自國外的創新開發經費所占比重相對較低,英國國外來源的創新開發經費所占比重為17.2%,法國為8.83%,德國為2.47%,而日本僅為0.32%;其中大學自國外來源的創新開發經費所占比重英國為8.15%,法國為2.67%,德國為3.18%,日本為0.02%。二是在海外的知識產權保護活動落后。與美國和歐洲相比,日本在國外申請專利的比重較低。2007年,日本專利申請人中,在國內申請的占總數的76%,向國外申請(全球申請的)占24%;該兩項數據美國為49%和51%:歐洲為38%和62%。三是尚未發揮軟實力產業的潛在成長力。與美國相比這方面的差距也比較大,2008年日本國內數字內容市場收入約為14萬億日元,美國約為50萬億日元;海外收入日本約為6010億日元,美國約為8.5萬億日元;日本的海外收入約為國內數字內容市場收入的4.3%,美國該數據約為17%。

針對這三個課題,近期要重點做好的工作:一是促進創新。修改先端醫療領域的專利對象,將顯著減輕副作用的新用法、用量的醫藥追加為專利對象。強化綜合制作的機能,完善產業革新機構的制度,改善加速大學創新的知識產權制度,強化革新的知識產權創造基礎和后援機制。完善針對開放型創新的知識產權環境,處理權利濫用問題,采取促進專利使用許可的措施。二是強化全球化知識產權戰略。加強構建世界知識產權體系的工作,積極擴大專利申請高速公路的網絡;強化仿冒品和盜版對策,盡早締結防止仿冒品和盜版擴散條約,強化對發生侵害的國家、地區的推動工作;強化對中小企業海外業務的支援,強化從獲得權利到開拓銷售渠道及仿冒品對策的一系列支援。三是將軟實力產業作為戰略產業推動其發展。振興軟實力產業,構建數字網絡的交易支援系統,為文化資源建立檔案、建立媒體藝術的國際傳播中心、完善年輕創作人才的創作環境。強化對海外開拓的支援,創設數字網絡的海外開拓基金,強化數字網絡節等向海外傳播的活動。強化對數字網絡時代的對應,迅速增加限制權利的一般性規定,通過合同規定等促進流通,強化對網絡上侵權產品流通的對策。

四、日本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經驗及啟示

日本雖然與我國的國情不同,但其在實施知識產權保護戰略方面的一些做法和成功經驗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示和借鑒作用。

(一)高度重視法律的修訂和完善

在推進知識產權戰略過程中,日本政府高度重視相

關法律的修訂和完善。為了加強知識產權保護,日本建立了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法律體系。目前,日本知識產權法律制度以《知識產權基本法》為基礎,輔之以《商標法》、《專利法》、《著作權法》、《版權法》、《實用新型法》、《外觀設計法》以及《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反壟斷法》等多部法律,形成了日本知識產權法律制度的基本框架體系。其中《商標法》、《專利法》等專門性法律與《不正當競爭防止法》、《反壟斷法》互為補充,成為知識產權保護的兩道防線。此外還重視研究新問題、新動向,及時修改和完善法律,日本知識產權相關法律修改非常頻繁,有的法律甚至每年都進行修改,從而提高了法律的應用性、時效性和操作性。日本及時修訂完善法律的做法,對于我國法律修改滯后的問題有著一定的借鑒意義。

(二)大力推進世界知識產權戰略

面對日益增加的國際知識產權糾紛,日本堅持把推進世界知識產權戰略擺在重要地位。一是重視知識產權法律與國際相關法律接軌,力求知識產權立法與國際條約規定的一致性。當國內法律與國際條約出現矛盾時。日本的法院也會運用判例盡量使其與國際條約相一致。二是積極參與國際標準的制定。一方面大力加強國際標準化人才的培養;另一方面積極參與制定國際標準化規則。三是大力支持企業在海外的專利申請,近年來日本企業在海外的專利申請量大幅度提高。四是探索尋求通過締結國際條約的方式推進國際間對假冒產品和盜版的打擊。目前日本正尋求與美國、歐盟等對知識產權保護關注程度較高的國家開展討論,并爭取在2010年內締結《防止仿冒品?盜版擴散條約》(ACTA)。日本的這些做法將會對我國的相關工作產生影響。加強對外貿易中的知識產權保護也將是我們急需研究解決的一個重要課題。

(三)積極發揮政府的引導和服務作用

日本的知識產權與中國的知識產權行政保護和執法有著較大區別,日本側重于引導和服務。例如,經濟產業省在推進知識產權戰略實施過程中,經過調查研究,制定《保護商業秘密指南》、《中小企業知識資產經營手冊》、《中小企業知識資產經營實踐指南》等文件,對企業的知識產權管理、保護和運用進行指導和服務。在政府的積極引導下,許多企業都設置知識產權保護的專門機構或配備專業人員,將保護知識產權工作貫穿于產品研發和營銷的全過程,以加強企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工作。政府這種服務的理念和做法與我們推行的行政指導有著相似之處,在我們建設服務型政府,推動企業提高知識產權運用、管理、保護能力時可供參考。

(四)注重工作措施的實效性

為了解決知識產權保護中的實際問題,政府積極采取有效措施,其特點是:針對性強,力度大,特別是在必要的情況下,集中財力和人力,解決突出問題,取得明顯的成效。為了改變專利審查周期過長的局面,采取了專門措施,充實力量,增加400多名專利審查人員;加大投入,加強專利信息數據庫建設;在此基礎上還設定了專利審查目標。預計到2013年專利審查周期將由目前的26個月縮短為11個月。為了適應知識產權爭端專業性強、科技含量高的特點,建立知識產權爭端快速解決機制,2005年設立了知識產權高等法院,為加速知識產權案件的審理取得了明顯成效。從日本推進知識產權戰略的實踐看,必要的投入就會有相應的產出。不久前,國家工商總局通過增加商標審查和評審輔助人員的辦法,解決商標審查、評審積壓取得了顯著成績。由此可見,解決知識產權保護的難點問題。積極有力的措施是很有必要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登县| 蓝田县| 壶关县| 沾益县| 保德县| 达州市| 芒康县| 灵丘县| 柳林县| 舟山市| 华容县| 武胜县| 兴安县| 洱源县| 思南县| 陇西县| 南宫市| 霍林郭勒市| 南和县| 灵寿县| 清苑县| 聂拉木县| 西宁市| 临夏市| 城口县| 吉首市| 龙门县| 孟津县| 缙云县| 安西县| 武胜县| 甘南县| 保定市| 广安市| 铅山县| 公主岭市| 盖州市| 南开区| 色达县| 磴口县| 宁陕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