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2-12 06:20:01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中東問題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歷史教學;快樂教學;教學質量
素質教育已喊了很多年,現在又提出了新課程改革,可許多地方仍沒有跳出應試教育的模式,學生厭學,師生關系緊張,課余生活單調等一系列問題在中小學隨處可見。
《歷史課程標準》明確指出:“歷史課程改革要以唯物史觀和科學的教育理論為指導,通過精選歷史課內容,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轉變學生被動接受、死記硬背的學習方式,拓展學生學習和探究歷史問題的空間”。[1]為此,在近些年的歷史新課程改革實驗中,筆者積極進行了新課程理念歷史快樂教學的研習與實踐,力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既促進教師教學方式和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又提高了歷史教學的針對性、實效性,從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現將自己在這方面的些許體會予以整理,以與各位同行進行交流、切磋。
一、強化觀念,提高素質
1、老師要熱愛本職工作,強化育人意識。教師的職業是神圣的,教師每天所面對的是可愛、天真、渴求知識的學生,把自己的熱情注入到教學過程中,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做好工作才無愧于“人類靈魂工程師”的美名。投入對工作的熱愛并無怨無悔,甘做紅燭,這樣的工作態度深深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到老師的敬業、負責、親切,從而潛意識地提高學習興趣,認真學習。
2、鉆研教學內容,緊跟課改精神。“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有長流水”。在新課程改革下,教師要認真鉆研教學內容,對所授知識有一個整體的把握,這樣在教學過程中才能游刃有余,才能以自己豐富的知識,聲情并茂地講解去感染學生,激發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3、認識自身作用 發揮主導地位 教師對自己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要有正確的認識,教師的精神面貌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情緒,所以,教師要以飽滿的精神進行教學,充分發揮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導得巧,導得妙,從而讓學生投入到“我要學”的學習氛圍中。 只有學生“樂師”,才能教師“樂教”,才能學生“樂學”,才能“快樂課堂,快樂歷史”。
二、誘發學習動機、激發學習興趣
新課程標準旨在誘導學生對教育過程的主動參與,要確立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的主題地位,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充分發揮自己的特長。因此,歷史課要能吸引學生,成為學生向往的地方,就必須充分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強烈的學習愿望。在課堂中,筆者鼓勵學生充分表達自己,先想方設法讓學生的嘴巴動起來。比如在上《叩響現代文明的大門》這一課時講到有關飛機的發明,同學們的參與熱情高漲,思維活躍,言辭犀利,觀點新穎獨到,有的同學聯系央視熱播劇《鷹隼大隊》中有關我國戰斗機的知識,以及對飛機的隱身方面他們所表現出的想像力和創新意識大大地超出了教師的預料。以前信心不足的學生,現在也競相發言了。這樣的教學相長正是我們所盼望的。同時,筆者還根據教材專門設計一些需動手做一做的活動,用來培養和鍛煉他們在收集和整理素材、設計和繪制圖表、撰寫分析報告以及運用電腦進行多媒體制作等方面的動手能力。在這樣的課堂上,老師只是當一名忠實的聽眾和簡評員。三尺講臺不再是老師一人的天下,也是學生盡顯才華的舞臺。相信學生,讓學生放手去做,你會為他們在活動中迅速地成長起來而驚嘆!他們個個在課堂上積極發言,興趣很高,因此他們的學習動機也被激發出來了。
三、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創設良好的課堂環境
要構建高效的高中歷史課堂,充分利用課堂四十五分鐘的每分每秒,充分的課前準備是至關重要的。這包含了兩層含義:老師的課前準備和學生的課前準備。[2]就老師而言要認真研讀《課程標準》,制定出教學目標。教學目標的定位要難易適中,要明確每節課教學的重點與難點,而不能面面俱到。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要廣泛搜集與教學相關的資料,比如歷史文獻、歷史紀錄片、影視劇、歷史歌曲、圖片等等,充分調動學生的視覺、聽覺、感覺。學生的課前準備主要是各個學習小組根據學案導學預習課本知識,形成對課本知識的基本認識,同時小組內合作探究找出存在的疑問,以便在課上有的放矢地融入課堂。
另外,要想創造最佳的教學效果,離不開好的課堂環境,對于內容比較枯燥的歷史課來說,創設一個生動形象的教學情境尤顯重要。課堂情境的創設者是教師,一堂課上得好與壞,這跟教師所采取的教學步驟、方法以及創設的課堂情境有很大的聯系。 在創設教學情境中,教師要根據學生求知、求動、求趣、求異、求新的心理特點,精心組織和設計課堂講授內容,創設出引人入勝、妙趣橫生的情境。例如,在講到日本明治維新的背景時,我不再用背景、根本原因、直接原因等學生習以為常又絲毫不感興趣的名稱,而是用一部電影的名稱《幕府風云》來取代明治維新的背景這一傳統說法,在這之下的三個子題目分別用:躲進小樓成一統、山雨欲來風滿樓、滿城盡帶黃金甲,來形容明治維新前幕府的閉關鎖國政策、美國入侵日本和日本武士階層掀起的倒幕運動,從而引發學生的興趣與探究的渴望,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性。
四、教學貼近現實,引導學生積極參與
讓歷史貼近現實,聯系實際,一些復雜的問題由老師作專題講座。例如,中東問題是當前國際社會普遍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們結合教材“動蕩的中東地區”作了“關于中東問題的由來與發展”的專題講座,解除了大家在這一問題上的一些疑團,受到學生的歡迎。大家一致認為這樣的課生動活潑,把課本的知識學活了,真切地感覺到歷史貼近了現實。
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是從組織課堂討論開始的。我們組織學生討論“德意日法西斯的異同”、“在1929-1933年經濟危機的打擊下,美國為什么沒有像德、日那樣成為法西斯的國家?”等問題。經過探索和實踐,我們進一步要求學生選擇與課本內容有關的題目,自己看課本,看課外書,找材料,再到課堂上演講。例如,學生講述“亞非會議中的”,使大家深切感受到這位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過人的膽識、博大的胸懷,機智巧妙的斗爭藝術,以及他那高大瀟灑的形象、迷人的魅力和豐采。從根本上講,歷史教育人怎么做人,只有讓學生充分參與教學,才能使之深切地感受歷史的教育意義,上述例子即是證明。
五、采用現代、詼諧的語言重新包裝課堂
在課堂教學中適當運用幽默的語言,既可以吸引學生,調動學習氣氛,又能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其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幽默既要有愉悅性,又要有啟迪性和教育性,以幫助學生理解問題,培養學生的思維,而不單單是調動課堂氣氛。[2]例如《20年代的國際關系》一節,使學生接受德國賠款問題既是戰勝的協約國對德國人民的肆意掠奪,也反映出和平時期帝國主義戰勝國之間對歐洲霸權上的激烈爭奪這一思想教育目標時,教師可設計這樣一個導入活動,學生回答“凡爾賽和約中關于德國賠款問題是怎樣規定的?遺留下哪些懸而不決的問題”后,教師指出:英、法、美、德等有關各方都想使這些問題朝著有利于自己的方向解決,因而使德國賠款問題成為20年代國際關系中最為錯綜復雜的難題,然后導入本課內容。 將教學目標轉化為具體的問題情景,關鍵在于提高問題的質量。例如《秦始皇統一六國》一課的教學目標 之一,“說出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具體內容”可轉化為以下問題群:秦始皇鞏固統一,政治上建立了哪 些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這些制度是如何體現“專制”和“中央集權”的?經濟、文化上又是怎樣統一的? 統一前與統一后有什么不同?思想上進行了哪些強制統一?后果怎樣?學生經過思考,一定會產生疑問。然后讓學生帶著這些疑問去讀書、思考和討論,課文知識就容易被消化吸收并轉化為具體的能力。又如,在講中國古代史中“發達的科學技術”一節時,專門抽出一節課的時間,組織學生圍繞“科技發達的中國為何在近代落后”問題進行了討論。在中國近代史講完后,以“中國為何沒有走資本主義”為題讓學生試寫小論文。
六、積極做好課后反思,落實快樂教學
眾所周知,在每一次教學實踐中都會有一些難以預料的問題或突如其來的插曲,有時學生的一個簡單提問、課堂的一次突發事件,都會對原有的教學設計提出挑戰。[4]因為我們的教學對象是活生生的學生,他們有敏銳的思維、豐富的想象,有一定的觀察力、思考力,喜歡突發奇想妙想,而且我們的教學對象、教學環境及教學體驗總是在不斷的變化。這些都是教師在備課時很難準確預料判斷的。課后的教學反思則在一定程度上會讓你保持可持續性教學效應,并彌補這個遺憾。教師在課后把這些突發事件記錄下來,讓教師及時回顧自己的教學是否適應學生的實際情況,對自己的教學觀念和教學行為、對學生的表現和困惑、對教學的成功與失敗進行理性的分析,通過反思、體會和感悟,就可以對本節課做出正確的評價,可以找到反饋的信息,思考下一節課的教學設計,使下一步教學設計更科學、更合理,從而更積極、更有效地促成教學目標的實現。
同時,筆者還把理性教學思考和感性教學過程結合起來,這樣不但能夠融合成更加完美的方案,使師生雙向完成理念的更新和更高層次的飛躍,而且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中出現類似的問題,從而幫助自己總結教訓和積累經驗,在不斷的反思中揚長避短,形成一套能準確判斷教學變化的、能出色駕馭課堂教學的本領,由一名“經驗型教師”成為“反思型教師”,一名讓自己教的輕松愉快、學生學的輕松愉快的好教師。
總之,在歷史教學中,我們要積極引入快樂教學方法,使學生在學習歷史時能夠感到歷史是一種愉快的求知增能活動,這樣不僅可以減輕學生的學習負擔,也可以使其終身受益。作為一名歷史老師,要緊跟時展,努力探索適合學生心態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效果,使歷史教學煥發生機和活力。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中學歷史課程標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 黃霞.讓學生快樂學歷史.陜西教育.2009 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