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22 10:36: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關于白露節氣的詩,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寒露,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七個節氣,秋季的第五個節氣,可以說是一個非常特別的節氣,知道今年寒露是什么時候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2021寒露是幾月幾日_寒露的由來是什么,以供大家參考,我們共同閱讀吧!
寒露是幾月幾日陽歷時刻:2021年10月8日9:38:53
陰歷日期:九月(大)初三星期五
開始時刻:2021年10月8日09:38
結束時刻:2021年10月23日12:51
寒露的由來是什么公歷每年10月8日或9日是太陽到達黃經195°時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說:“九月節,露氣寒冷,將凝結也。”寒露的意思是氣溫比白露時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結成霜了。
寒露時節,南嶺及以北的廣大地區均已進入秋季,東北和西北地區已進入或即將進入冬季。首都北京大部分年份這時已可見初霜,除全年飛雪的青藏高原外,東北北部和新疆北部地區一般已開始降雪。
我國將寒露分為三候:“一候鴻雁來賓;二候雀入大水為蛤;三候菊有黃華。”此節氣中鴻雁排成一字或人字形的隊列大舉南遷;深秋天寒,雀鳥都不見了,古人看到海邊突然出現很多蛤蜊,并且貝殼的條紋及顏色與雀鳥很相似,所以便以為是雀鳥變成的;第三候的“菊始黃華”是說在此時已普遍開放。
寒露之后,露水增多,氣溫更低。此時我國有些地區會出現霜凍,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紅葉,偶見早霜,南方也秋意漸濃,蟬噤荷殘。北京人登高習俗更盛,景山公園、處、香山等都是登高的好地方,重九登高節,更會吸引眾多的游人。
我國傳統將寒露作為天氣轉涼變冷的表征。仲秋白露節氣“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時已是“露氣寒冷,將凝結為霜了”。
這時,我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氣溫繼續下降。華南日平均氣溫多不到20℃,即使在長江沿岸地區,水銀柱也很難升到30℃以上,而最低氣溫卻可降至10℃以下。西北高原除了少數河谷低地以外,氣候(5天)平均氣溫普遍低于10℃,用氣候學劃分四季的標準衡量,已是冬季了。千里霜鋪,萬里雪飄,與華南秋色迥然不同。
——杜甫《種萵苣》
2、寒露初寒寒草邊,夜夜孤眠月前。
——鄭光祖《雜劇·醉思鄉王粲登樓》
3、窮巷秋風葉,空庭寒露枝。
——盧照鄰《和王奭秋夜有所思》
4、秋月無云生碧落,素蕖寒露出情瀾。
——李群玉《玉真觀》
5、九江寒露夕,微浪北風生。
——李群玉《桑落洲》
6、寒露應秋杪,清光澄曙空。
——權德輿《奉和圣制豐年多慶九日示懷》
7、素秋寒露重,芳事固應稀。
——唐彥謙《紫薇花》
8、秋桐故葉下,寒露新雁飛。
——孟郊《與韓愈、李翱、張籍話別》
9、寒露衰北阜,夕陽破東山。
——宋之問《初到陸渾山莊》
10、金莖難復見,寒露落空中。
——姚合《文宗皇帝挽詞三首》
11、九月寒露白,六關秋草黃。
——韓翃《魯中送魯使君歸鄭州》
12、夕浦離觴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鳴蟲。
——王昌齡《送十五舅》
13、紫葛蔓黃花,娟娟寒露中。
——王昌齡《齋心》
14、寒露濕青苔,別來蓬鬢秋。
——《雜曲歌辭·山鷓鴣》
15、澤雁和寒露,江槎帶遠薪。
——周賀《旅懷》
16、回云隨去雁,寒露滴鳴蛩。
——錢起《晚次宿預館》
17、朔風剪塞草,寒露日夜結。
——獨孤及《海上寄蕭立》
18、春柳南陌態,冷花寒露姿。
——李賀《花游曲》
19、清香晨風遠,溽彩寒露濃。
——柳宗元《巽公院五詠》
20、何似屏星南極里,清如寒露在冰壺。
——劉辰翁《法駕導引·五月五》
21、柳經寒露看蕭索,人改衰容自寂寥。
——李紳《宿瓜州》
22、寒露潤金井,高風飄玉箏。
——許渾《寓崇圣寺懷李校書》
23、寒露潔秋空,遙山紛在矚。
——張九齡《晨坐齋中偶而成詠》
24、風檻夕云散,月軒寒露滋。
——許渾《送魚思別處士歸有懷》
25、數派清泉黃菊盛,一林寒露紫梨繁。
——盧綸《晚次新豐北野老家書事呈贈韓質明府》
26、翠瓜碧李沈玉甃,赤梨葡萄寒露成。
——杜甫《解悶十二首》
27、還期應不遠,寒露濕蕪城。
——韋應物《送槐廣落第歸揚州》
28、孤楫清川泊,征衣寒露滋。
——張九齡《使還都湘東作》
29、舊苑經寒露,殘池問劫灰。
——鄭愔《奉和幸三會寺應制》
30、草色多寒露,蟲聲似故鄉。
——李郢《早發》
31、菊芳寒露洗,杯翠夕陽曛。
——嚴維《九日陪崔郎中北山宴》
32、圣藻垂寒露,仙杯落晚霞。
——沈佺期《幸白鹿觀應制》
33、菊華寒露濃,蘭愁曉霜重。
——李咸用《題友生叢竹》
34、新開寒露叢,遠比水間紅。
——韓愈《木芙蓉》
35、歲晚蟲鳴寒露草,日西蟬噪古槐風。
——劉滄《留別崔澣秀才昆仲》
36、藜杖侵寒露,蓬門啟曙煙。
——杜甫《九月一日過孟十二倉曹、十四主簿兄弟》
37、早鴻聞上苑,寒露下深宮。
——皇甫冉《婕妤怨》
38、凝光悠悠寒露墜,此時立在最高山。
——劉禹錫《八月十五夜桃源玩月》
39、明月照疏林花果,寒露滴空山薜蘿。
——楊景賢《雜劇·西游記·第五本》
40、疏影暗棲寒露重,空城饑噪暮煙多。
“名參十二宿,花入羽毛深。
守信催朝日,能鳴送曉陰。
峨冠裝瑞玉,利爪削黃金。
徒有稻粱感,何由報德音?”
(唐?徐寅《雞》)
雞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是個吉祥的角色,因為“雞”諧音“吉”。所以年夜宴上一定要有雞菜。但古人更重視的是雞報時的吉祥信號。詩中第一句的“參”(shēn)“宿”(xiù)都是古人對星空認識的用語。古人觀測日月星辰的運行是以恒星為背景的,因而,先后選擇了黃道赤道附近的二十八個星宿為坐標,稱謂二十八宿,其中西方白虎七宿就有參宿與昴宿。在《西游記》中,孫大圣遇到了蝎子精,而孫請來降怪的昴日星官,就是一只大雄雞。
那么,什么是十二宿呢?在古天文中,為了說明日月星辰的運行和節氣的變換,把黃道附近一周天按照自西向東的方向分為星紀、玄枵等十二個等份,叫十二星次。而此處則指的是十二時,即宿半、雞鳴、平旦、日出、食時、隅中、日中、日i、晡食、日入、黃昏、人定。(見《左傳》)在沒有鐘表的年代,雞起了鬧鐘的作用,朝廷負責報時的官員被稱為雞人。“雄雞一唱天下白”,每到雞鳴聲起,人們的生活就聞雞而起,開始每日的操勞,迎來陽光燦爛的一天。
雞除了報時,斗雞還為古人提供了娛樂。
斗雞是古老的博戲。《左傳》記述了魯國大夫斗爭,雞斗發展到人斗引起的魯國內戰。那時候已經發明了斗雞的基本武器,貍膏和金距,還有一種更神秘的芥羽。芥是鎧甲,在雞頭或脖子上穿上保護的甲。也有人說芥羽是在雞的羽毛上涂上膠水,粘上沙子,膠結成殼,猶如甲胄一樣。金距是裝在雞爪上金屬刺,是求勝之法。斗雞到了唐代,可謂空前絕后,唐高宗的幾個兒子都是斗雞之徒。唐人杜淹曾描述斗雞場面:“花冠初照日,芥羽正生風。顧敵知心勇,先鳴覺氣雄。”經過了一千多年的繁榮,斗雞在唐代達到全盛。宋以后,別開生面地流行起斗蟋蟀,到了明清,斗雞戲漸稀,除了個別地方,今遂絕跡。
雞是古今中國人的重要肉食資源。
雞同豬一樣是現代中國烹飪使用最廣的動物性食品。過去火車站總是有人挎籃拎著燒雞到窗口兜售。中國各地都有燒雞制作,德州雞、符離集雞、叫花雞……各具特色。還有一種藥用雞如烏骨雞。烏骨雞毛白骨黑,是治療婦女病的中成藥“烏雞白鳳丸”的主要原料。
為了提高雞的肉質,中國人很早就知道將公雞去勢。經過去勢的雞稱做閹雞,據說此技是名醫華佗受中國宦官去勢的啟發。關于此事《后漢書?華佗傳》及《三國演義》均有記載。
雞是《周禮》中的六畜之一。中國什么時候食用飼養鳥類,目前尚無定論。但是在大約7000年前的河北武安的磁山遺址曾出土過大量的豬骨與雞骨化石。春秋時代的遺址中出土過繪有雞、鴨圖案的陶器。《詩經》記錄有公元前100年到公元600年間的民間生活習俗,其中就有不少描述雞、鴨的詩句。古文獻中出現的有關雞作為家畜飼養的記載比其他家畜要晚,公元540年的《齊民要術》始見記載。書中將雞、鵝放在一起介紹,提到了雞可年產蛋100枚,還介紹了雞蛋的烹調方法。
雞在飛禽中對人類的貢獻最大,其一是容易飼養,適用面廣,生長快;其二是作為飛禽,雞肉較走獸的肉質要嫩很多,營養也更加豐富,味道更鮮美;其三是雞的產蛋率高,雞蛋中蛋白質的含量很豐富。
正因如此,我國食雞的歷史悠久。早在《楚辭?招魂》中便記有“露雞”,即鹵雞。鹵雞之法,最早在楚地盛行,今揚州仍傳之。
兩漢南北朝有“雞羹”“蒸雞”“炒雞子”等菜肴。隋唐宋有“黃金雞”等菜。元代有“川炒雞”“攢雞兒”“生地黃雞”等菜。明代有“烹雞”“燒雞”“藏雞(八寶雞)”等菜。清代食珍有“荷葉包雞”“芙蓉雞”“白片雞”“瓶兒雞”“松仁雞”“雞圓”“叉燒雞”“蔣雞”“唐雞”“宮保雞丁”等名菜。
在現代,我國各地的著名雞菜更多,如北京的“白露雞”,上海的“貴妃雞”,河北的“芙蓉雞片”,陜西的“葫蘆雞”,甘肅的“百合雞絲”,青海的“蟲草雞”,魯菜的“黃燜雞塊”,蘇菜的“三套雞”,徽菜的“符離集雞”,浙菜的“叫花童雞”,贛菜的“三杯雞”,閩菜的“醉糟雞”,豫菜的“道口雞”,海南的“白切文昌雞”,臺灣的“東門當歸雞”,鄂菜的“瓦罐雞”,湘菜的“東安雞”,粵菜的“白斬雞”“東江鹽h雞”,桂菜的“紙包雞”,川菜的“棒棒雞”“宮保雞丁”,滇菜的“汽鍋雞”等。天津津菜有“干酥雞”“雞絲銀針”“雞茸花配”“燒蒸雞”,還有清真“同興成柴家燒雞”等。
民間一直認為雞湯是滋補佳品,現在問題來了,是吃雞肉有營養,還是喝雞湯有營養呢?我們來比較一下燉雞肉和燉雞湯。
在燉雞肉的過程中,脂肪、維生素和骨頭中的鈣比較容易溶解到湯中。脂溶性的香味物質自然容易進入湯中,這是為什么湯好喝的原因。但是,湯好喝并不意味著我們關心的營養成分蛋白質也能進入到湯里。雞肉中的蛋白質種類很多,在燉制的過程中,雞肉中的蛋白質受到鹽的濃度與煮湯時間的影響很大,只有10%的蛋白質會溶解到湯中。也就是說,只喝雞湯不吃雞肉的吃法等于扔掉了90%的蛋白質。
還有個問題,就是燉湯時要不要加鹽?有人說加鹽會促進蛋白質的溶解,也有人說加鹽會導致雞肉中蛋白質變性凝固。其實,在燉雞過程中,加不加鹽,蛋白質都會變性。有一點可以肯定,鹽的加入增加了湯的滲透壓而導致雞肉脫水,使得雞肉變“柴”。
總之一句話:要美味,喝雞湯;要營養,吃雞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