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伊索寓言經典故事

伊索寓言經典故事

時間:2022-12-02 00:16:48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伊索寓言經典故事,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伊索寓言經典故事

第1篇

我很愛讀經典童話,每天晚上,媽媽都給我讀兩個故事,像《神筆馬良》、《鯉魚跳龍門》、《哪吒鬧?!?、《田螺姑娘》……。

還有很多外國經典童話,比如《格林童話》、《安徒生童話》、《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

這些書用優美的語言、豐富的想象,講述了一個個喜、怒、哀、樂的動人故事。讓我們看到那些善良、可愛的人,為著他們心中美好的愿望,苦苦追尋,最終一步步走向光明;還看到那些貪婪、虛偽、陰險的人,如何為他們的作惡,得到應有的懲罰。這些故事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要從小做一個正直、善良的人,因為讓別人快樂,我們自己也一定會快樂的。

經典故事語言優美、想象力豐富,充滿了對人性的贊美和對丑惡的痛恨,我喜歡讀經典。

河南省許昌市鄢陵縣實驗小學二年級:粉俠

第2篇

關鍵在子引導

孫顯輝(翻譯,兒子潘博3歲)

從“搠不破的書”到《伊索寓言》

從兒子6個月起家里就開始陸續給他買書,但真正給他讀書還是1歲半以后。2周歲前看的都是動植物的卡片,那種比較大的小手“撕不破的”,他也因此認識了許多動植物,而且上面的字也能認得幾個;接下來給他買的是圖畫比較多的兒歌,主要看的是一本(兒歌300首),因為很短,又朗朗上口,所以他很愛聽,很多也能說出來;2歲以后買的都是有故事情節的圖畫書?,像一套(小兔非非)是比較精致的,故事較短又易于理解,所以很得兒子的厚愛。最近又買了一本配插圖的《伊索寓言》。其中幾個經典故事他都知道了,而且會在你不經意的時候把某段話一字不差地背下來,真讓人吃驚不小。

關鍵是如何去引導

給兒子讀書的過程中才發現,其實孩子的潛能真的是無限的,關鍵是如何去引導。我在給他讀書時就著重培養他的注意力和語言表達能力,邊給他講故事邊問他,“小鴨怎么了?”“然后呢?”……他也成不知不覺地跟著我的思路―路講下去,有時候―個故事講幾遣后,我就只要問“然后呢”,他就都講出來了。

培養“書香寶寶”,

媽媽要多動腦筋

馮敏(IT工程師,兒子賴賴4歲)

選擇孩子感興趣的書

在孩子的不同階段選擇他感興趣的書。比如,在孩子1歲前,給孩子看些簡單的色彩鮮艷的圖畫書;歲后,孩于漸漸會說宇或詞,就可看些認物書,比如常見的動植物、交通工具、日常用品千;2歲以后開始買些童話故事書,邊看書邊講故事。再大點就可以讓孩子看動腦筋和參與動手的書,如涂色、數數等。這時可開始教孩子認些字,這樣在看書的時候他就會找自己認識的字,對看書就更有興趣了。3歲以后我會和孩子反復看一本書,遇到他認識的字就讓他說,或一人說―頁等。

用書作獎品好

我常用書作為兒子的節日禮物或獎品,平時我注意買些好的書收藏著,等兒子表現好的時候拿出來獎勵給他。這樣,不僅可以增強孩子的榮譽感,而且讓孩子對書有種來之不易的感覺,更珍惜書了。

父母做表率

孩子的很多習慣都來源于父母。家長愛書、愛讀書,孩子在耳濡目染下必定也會對書產生襄厚的興趣。有時,我們看自己的書,讓孩子在旁邊靜靜地看他自己的書,營造出一種濃厚的讀書氛圍。

給孩子自

不要強迫孩子,孩子不想看的時候就不看。還要給孩子一定的自,由他自己選擇每天看的書,讓閱讀成為愉快的事情。

寶寶讀書要趁早

施為萍(教師,女兒曉凡5歲)

出生7天開始聽讀書

女兒出生7天后從醫院回到家中,我就開始給她講書上的故事了。―般是選擇她醒著興致較高的時候。我總是把書舉在女兒小床的正上方,她會盯著花花綠綠的畫面看。幾個月后,我就發現女兒真的對書有了興趣,在―堆五花八門的玩具中,她首先會抓住書。

早讀書收獲大

現在女兒的語言發展很好,詞匯量大,說話時常常出人意料地用上故事中的語言。比如她2歲左右時會說:媽媽炒菜五顏六色,真好看!她的記憶力也很好,而且想象力特別豐富,是她們班上“最會蝙故事”的孩子。

第3篇

習語是一種簡練通俗而富于意義的語句。中文和英文中都有大量的習語。這些習語折射出東西方璀璨的文化和瑰麗的語言之美。隨著人們跨國際交流的發展與日益密切,越來越多的人也開始感受到習語翻譯這一課題的重要性。由于東西方文化千差萬別,在、生活習慣、地理環境和歷史各個方面都有聯系,習語翻譯的研究必須從文化著手。本文從文化差異的角度出發,對習語的翻譯做了分析與總結。

關鍵詞:

英語習語;文化差異;習語翻譯策略

引言

翻譯不僅和語言有關,也和文化有關。一個好的譯者不僅應該了解母語的文化,更應該了解譯入語的文化。翻譯一個特定對象時,只有熟知語言背后的文化才能給出最適當的翻譯。因為對同一個事件、現象或原因,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表達,這是由文化差異導致的。不了解習語的兩個人在交流時很難真正地理解彼此的觀點,很容易產生歧義和誤解,因此,系統地學習習語翻譯是很有必要的。

一、習語的含義和特點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習語是語言的精華。習語具有廣泛的含義,通常指那些以特定形式出現的詞組。它的意義不是把單個詞匯含義簡單地疊加。事實上,它所包含的意義絕不僅局限在字面我們所看到的。習語通常包括成語,諺語,俗語,格言,俚語,行話等,它音節優美,音律協調且不乏幽默感。

二、中英習語與文化差異

1、差異

宗教反映了每個國家對信奉和禁忌的不同態度。宗教在國家發展史上有重要的影響。因此,許多習語不可避免地帶有宗教色彩。中國人深受儒家文化和佛教的影響,許多中國習語與其相關。如:“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和“不看僧面看佛面”。而西方國家主要信奉基督教。因此“God”,“devil”,“hell”,“church”等詞成了英語習語中的高頻詞。作為基督教經典教義的《圣經》是信奉者的必讀之物,從中演化出來的習語更是被經常引用。例如“Godhelpsthosewhohelpthemselves”。

2、地理條件差異

許多習語都清楚地反映了國家的地理特征。英國是典型的溫帶海洋性氣候。英國經常下雨,因此許多習語都與雨有關。如“Itneverrainsbutitpours”,意思是禍不單行。再比如,“afterraincomesfairweather”,意思是經歷過挫折與失敗才能收獲成功。而中國也有很多習語是基于地理條件產生的。如“上有天堂,下有蘇杭”,“春雨貴如油”等。中國人的農耕生活歷史悠久。這就能解釋為什么中國有大量的和農業有關的習語。如“斬草除根”等。而英國是一個島上國家,工業革命以前捕撈是其支柱產業,因此許多習語與捕撈和航海相關。如“burnone’sboats”,意思是斷了所有的退路。

3、風俗習慣差異

風俗習慣通常指被社會成員廣泛認可和接受的行為習慣。它是一種社會現象,不是由個別人決定的,而是由社會集體決定的。每個人從出生起就被他所處的生活環境和風俗習慣所影響和塑造著。我們不難發現風俗習慣就隱藏在語言的背后。食物是生活的基礎。面包是英國人的主食,因此它常在英國習語中出現。如“earnone’sbread”意思就是為家里掙錢。但在中國習語中,“面包”這個意象就不存在了,因為中國人是以米和面為主食的,而不是面包。眾所周知,西方人習慣在公共場所勇敢地表達自己的真實情感,但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親密接觸僅限于伴侶之間。因此兩國有關兩性之間禮儀與交往的習語表達是非常不同的。例如,英國習語“Unkissed,unkind”(不親吻,不友善),意思是在西方國家,人們見面時親吻彼此的臉頰和手背以表達友好。但在中國,異性之間不能觸碰對方的手,因此,中國習語中就有“男女授受不親”這樣的表達。盡管這在現在看來有些過時,但依然帶有中國傳統文化的色彩?,F在的中國人在見面時也僅局限在用握手表示友好。

4、歷史與經典故事差異

中英歷史上都有各種各樣的美麗傳說和經典故事,大量的習語也由此而生,而且這些習語都被賦予了獨特的民族特征。例如“掩耳盜鈴”出自中國著名的寓言故事,告訴人們不要自欺欺人,也許一些聰明的外國人還能從字面猜到它的含義。而另一個習語“此地無銀三百兩”同樣是出自寓言故事,不了解故事的人就很難理解它的含義了。類似的,許多英國習語也是由《伊索寓言》、《希臘神話》、《莎士比亞戲劇》等作品中派生出來的?!癇irdsofafeatherflocktogether”就出自《伊索寓言》,意思是物以類聚。再比如“Achilles’hell”代指致命弱點。還有很多習語出自歷史故事。例如,拿破侖在滑鐵盧遭受慘敗,從此威風不再。因此用“tomeetone’sWaterloo”來比喻遭遇致命性的重創或失敗。

5、審美視角差異

不同的文化決定了對一件事情的不同的態度,比如中英對動物的態度。每個國家都有其最喜歡的動物,因此寵物文化有著獨特的區域性和民族性。例如,中英兩國人對狗的態度就大不相同。在中國,狗被認為是低等動物,經常被用來形容品行不好的人,因此,和狗有關的習語通常都是貶義的。如,“狼心狗肺”,“狐朋狗友”等。而在英國,狗是人們最忠實的朋友,在英國習語中經常用狗來代指人。如,“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Everydoghasday”(人人都有得意的日子)。中英對顏色的審美也是不同的。例如,在中國黃色代表著高貴和忠誠,古代皇帝的衣服就是黃色的。而在西方國家,紫色才是權利和忠誠的象征,只有身居高位的統治者才能穿紫色的衣服,因此在英國習語中紫色代表著金錢和權利。比如,“borntopurple”意為出生高貴。再比如,紅色是中國人的幸運色,在婚禮中常常用到紅色,代表著吉祥與幸福。然而在西方國家,紅色有警示和憤怒的含義,如“redflag”一方面暗指危險信號或停止標志,另一方面指使人們生氣的事物。

三、習語翻譯

3.1習語翻譯的原則

3.1.1忠實于原文

譯者應使譯文與原文風格保持一致。即若原文本語言正式,那么目標語言也應盡可能選擇正式的詞匯。若原文本的語言風格是輕松隨性的,在翻譯時也要采用活潑明快的風格。例如“這斷子絕孫的阿Q!”(AhQ,mayyoudiesonless!)3.1.2便于理解譯者在翻譯過程中要始終把讀者的反應放到第一位。一些譯者把原文本放在最重要的地位,企圖完全保留文中的語言和文化。但正如莎士比亞的作品對于大部分英語學習者來說是很難理解的,因此讀者的可接受度才是翻譯最應該重視的。例如Pandora’sbox可譯成“潘多拉之盒——災難、麻煩、禍害的根源”。3.2習語翻譯的策略3.2.1直譯法所謂直譯法是指在保留原習語的比喻和形象的基礎上,不破壞原文本的語言規范,以求不產生錯誤聯想的方法。直譯法不僅是習語翻譯最簡單的方法,也是習語翻譯最常用的方法。一方面,它保留了原文本的文化特色。另一反面,它在一定程度上對原語言的文化進行了傳播。如,“Beaslightasfeather”(輕如鴻毛);“Nopain,nogain”(沒有付出就沒有收獲)。

3.2.2意譯法

意譯是指不追求逐個翻譯出原文本中每詞的形象和意義,只譯出實際意義的方法。習語翻譯中我們面臨的最大難題就是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在出現文化空缺現象的時候,譯者若一味地采用直譯法會使讀者非常困惑。這種情況下,我們就應放棄直譯法而選擇意譯法?!巴馍驘艋\——找舅(照舊)”是中國的一句歇后語。在中文中“找舅”和“照舊”發音相似?!熬恕边@個詞對這句話的意思并沒有很大作用,若直譯成“uncle”會使不了解中文發音的外國讀者百思不得其解。這時就應采用意譯法,如,“打開天窗說亮話”(franklyspeaking);“Skeletoninthecupboard”(家丑)。

3.2.3直譯與意譯相結合

具體說來,我們可以先用直譯法展示原語言中的文化,再用意譯法對其做一個解釋。例如,在翻譯“三個臭皮匠,頂一個諸葛亮”時,由于大部分英國人不了解諸葛亮,我們可以把這句話譯成“ThreecobblerswiththeirwitscombinedwouldequalZhugeLiang,themastermind.”。“themastermind”就是為了向讀者介紹諸葛亮而加上的。這樣,既可以傳播中國的文化,也能使讀者明白這個習語的含義。

3.2.4替換法

習語中有大量生動的形象。雖然文化的不同導致對一件事物有不同的態度和描述,但很多習語在不同國家中都有類似的意義。因此當翻譯此類習語時,我們只要將個別意象換成更能被目標語讀者所能接受和理解的意象就可以了。例如,在中國,老鼠被描繪成膽怯的形象。而在西方文化中,兔有類似的象征意義。所以“膽小如鼠”可譯成“astimidashare”。類似的例子還有,“nosmokewithoutfire”(無風不起浪);“killthegoosethatlaysthegoldeneggs”(殺雞取卵)等。

3.2.5注釋法

有些習語翻譯起來非常不容易。一方面,若采用直譯法,由于習語深受文化歷史影響,讀者很難理解。若采用意譯法,又很容易失去原作的精神。注釋法在某些習語翻譯中是非常可取的,可以達到很好的效果。例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可譯成“SimaZhao’sillintentisknowntoall—thevillain’sdesignisobvious”。英國習語譯成中文也可采用注釋法。如,“Achilles’heel”可譯成“阿喀琉斯的腳后跟——致命的弱點”。

四、總結

習語作為語言的獨特形式,既簡潔凝練又生動形象,被廣泛運用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而東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習語的翻譯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翻譯工作中最難的部分。譯者只有熟知兩國文化內涵,結合各種習語翻譯方法與策略,才能給出最恰當的翻譯。

參考文獻:

[3]裘姬新.論習語翻譯中的異化與歸化[J].語言與翻譯,2002(2).

[4]胡文仲.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

第4篇

0. 引言

由于地理、歷史、、生活習俗等方面的差異,英漢成語承載著不同的人類歷史和文化脈息。朱光潛先生在《談翻譯》一文中說:“如果我們不熟悉異國的人情風俗和文化歷史背景,對于文字的這種意義就茫然……”成語恰是異域文化交流的盲點。我們從文化視角品味成語有益于理解其深刻寓意。

1. 溯源品文

1.1 歷史事件映射成語的文化沉淀

一則故事承載一段歷史,記錄大洋兩岸曾經的戰亂。印刻天涯若比鄰的文化遺跡。

相傳古羅馬朱力斯愷撒大軍乘船越過Rubicon后就把船燒了,以此向士兵表明后路已斷,“burn one’s boats”恰似漢語的“破釜沉舟”。出自《史記?項羽本紀》:“項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還心?!北硎隽送瑯拥囊饩?。

1.2傳說使成語寓意增輝

據說公元前447年波斯將軍馬多尼奧斯在希臘的普拉蒂亞兵敗被殺后,留下一大批財寶在軍帳里。底比斯的波利克拉特斯搜尋卻一無所獲,請示德爾斐神后知道要“Leave no stone unturned”(翻轉所有的石頭)最后找到了財寶。相似 “千方百計”。

1.3歷史典故是成語不息的源泉

“Sword Damocles”(達摩克利斯的寶劍)出自古代希臘的一則歷史故事:紀元前4世紀西西里島上狄奧尼修斯一世有個親信叫達摩克利斯,他很羨慕帝王的豪華生活,常說:君王是人世間最幸福的人。狄奧尼修斯為了教訓這個妄想君位者,在一次宴會上,要他坐在國王的寶座上,當他猛然抬頭,只見頭頂上有一把用頭發懸著的寶劍,隨時都有刺到頭頂的危險,嚇得戰戰兢兢,惶惶不安。由此“達摩克利斯的寶劍”被用來比喻臨頭的危險。即“千鈞一發”,出自《漢書?枚乘傳》

1.4古代寓言是孕育英漢成語的溫床

“blow hot and cold”出自《伊索寓言》,講一個人冬夜在山林中迷路,碰到山林小神領他回自己小屋。路上這人不斷向手上哈氣,小神問他干什么,他說手冷麻木了,哈氣取暖。到家后,小神給他端來熱粥,那人端到嘴邊又吹氣。小神問他又干什么,他說粥很燙,想吹涼。小神說:“你嘴里的氣既吹熱又吹冷,這樣的人我不接待,你走吧?!贝嗽⒀栽鳌氨苊馀c性情模棱兩可的人交往”,現意:“動搖不定,反復無?!薄6c之相近的漢語成語――“朝三暮四”出自《列子?黃帝》,描述一個養猴子的人拿橡子喂猴子,告訴他們早上給三個,晚上給四個,猴子很生氣。他又說早上給四個,晚上給三個,猴子就都高興了。原來比喻詐術欺騙,后喻反復無常。

1.5詩文和史書給成語一片沃土

英漢成語浩如煙海,源遠流長。追本溯源,大多數成語與詩文和史書相連:孜孜不倦,有備無患,出自《尚書》;憂心如焚,戰戰兢兢,出自《詩經》;學而不厭,出自《論語》;刻舟求劍,出自《呂氏春秋》;英語許多成語來自《圣經》。如:to fall from grace (墮落犯罪),at the last gasp (奄奄一息), to castle pearls before a swine (明珠暗投),meet one’s waterloo(一敗涂地)等。

由歷史淵源形成的成語眾多,它們結構簡單,意義深遠,往往是不能單從字面意義去理解,倘若知其本源,方可用之自如,解其謎疑。

2. 修辭話義

2.1 喻義相仿

喻體不同,喻義相仿的中西成語比比皆是。如:Love me love my dog“愛屋及烏”; a flash in the pan“曇花一現”;have one foot in the grave“風燭殘年”;at the end of one’s rope“山窮水盡”;spend money like water“揮金如土”。

2.2 異曲同工

英漢語言中都有些成語明明暗暗,遠遠近近,似懂非懂。如:“rain cats and dogs”源于北歐神話故事,是古代人們對自然現象和社會生活的一種天真的解釋和美好向往。據說貓被當做暴雨的象征,狗是伴隨暴雨的強風。即“傾盆大雨”出自唐?杜甫《白帝》詩:“白帝城中云出門,白帝城下雨翻盆?!?/p>

2.3望文生義

同義、同喻、同形的中西成語拉近了異域文化差距。如: an eye for an eye (以眼還眼),a tooth for a tooth (以牙還牙), 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加油), fish in troubled water (渾水摸魚),castles in the air (空中樓閣), go through fire and water (赴湯蹈火),plain sailing( 一帆風順),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 (一箭雙雕)。

2.4 如出一轍

詞匯重疊:欣欣向榮,栩栩如生,津津有味, 生氣勃勃,神采奕奕;neck and neck (并駕齊驅),through and through (徹頭徹尾), shoulder to shoulder (齊心協力)。

聲韻復沓:即輔音或元音的重復現象。疊聲使語音自然、和諧、悅耳鏗鏘;疊韻使語音婉轉、美感如樂。這一現象不失為成語修辭之特色:開天辟地,蜻蜓點水,根深蒂固,從容不迫,未雨綢繆,虛無縹緲,蹉跎歲月;with might and main (全力以赴),black and blue (遍體鱗傷)。

明喻借喻: 明喻、借喻這兩種修辭方法在英漢成語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使語言生動、形象,言簡意明:光陰似箭,膽小如鼠,雖死猶生,浩如煙海;as firm as a rock (堅如磐石),as light as a feather (輕如鴻毛),as gentle as a lamb (馴如羔羊),as free as air (自由自在)。

交錯詞語:兩種語系均有由反正高低互相矛盾的概念組成錯落有致的成語,形成鮮明的對比:轉危為安,反敗為勝,以少勝多,同床異夢;to move heaven and earth (竭盡全力),to blow hot and cold (搖擺不定),to play fast and loose (反復無常)。

3. 異彩紛呈

3.1 意在言外

生活環境是成語滋生的土壤,也是文化相斥的因由。中華大地盛產竹,便出現與竹有關的成語:雨后春筍,勢如破竹,功垂竹帛,揭竿而起,罄竹難書等。英國人善航海,許多成語則與航海有關。如:to sail under false color (欺世盜名),to sail before the wind (獲得成功),to trim the sail to the wind (見風使舵)等。

3.2各有千秋

“胸有成竹”“氣沖牛斗”“刮目相看”“驚弓之鳥”令外國人驚詫不已。all Dutch/Greek to me(一竅不通),hammer and tongs亦非“錘子和鉗子”,而是“精神抖擻”。

3.3不可思議

有些成語貌似義離:To move heaven and earth,很容易使人聯想到“驚天動地”“翻天覆地”。其實它只是表示“千方百計”“不遺余力”的意思;To wash one’s hand,很容易誤解為“洗手不干”,其實,它卻含有“斷絕關系”“推脫責任”的意思;Bark at (或bay)the moon和“蜀犬吠日”,這兩個成語雖然設喻差不多,但情景和思路大不一樣。前者是狗想嚇唬月亮,而后者指狗見到太陽感到怪異而害怕。前者比喻“空嚷”“做徒勞無益的事”,后者比喻“少見多怪”。

第5篇

關鍵詞:諺語; 動物形象; 文化對比; 語言教學

中圖分類號:H31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3315(2016)03-156-002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諺語作為重要的語言表現形式,是根據人民群眾日常生活、工作和學習中所積累的經驗或得出的教訓而創造出來的總結性與概括性的語言。[1]漢語和希臘語中都有大量包含動物形象的諺語,相同的認知使兩國人民對動物有相同的理解,但不同的自然環境和文化背景又會使人們賦予它們不同的內涵。本文將分析漢語諺語與希臘語諺語中動物形象所代表的文化內涵的異同,并對希臘語的語言學習提出建議。

一、漢希諺語中文化內涵相近的動物形象

雖然中國和希臘相距遙遠,但通過對比分析漢希諺語,我們發現兩國人民賦予了某些動物相同或相似的文化內涵。

(一)馬

自從人類馴化馬以來,它就是人類生活的忠實伙伴和得力幫手,它既能拉車代步,又能馳騁疆場。中希兩國人民都常用馬來喻指各種人類的行為,將馬的特性與忠誠、速度、陽剛、高貴等結合在一起。漢語中馬被用在不同教育意義的諺語里,如交友(馬好不在叫,人美不在貌)、應對問題(馬到懸崖收韁晚,船到江心補漏遲)、為人處世(馬有失蹄,人有失言)、持之以恒(好馬不停蹄,好牛不停耕)。希臘語中借馬傳意的諺語有Ο λ?仵γο?灼 ε'?咨ναι '?琢λογο, που μ'?著ρα ν'?自χτα τρ'?著χει(一言既出駟馬難追)、Το '?琢λογο δεν κουτσα'?咨νει ποτ'?著 απ το?仵 αυτ'?咨(耳朵上的小傷還不至于讓馬跛足)等等。

(二)狐貍

狐貍因其狡猾敏捷的特性,頻繁出現于中希兩國的傳說故事中,如《伊索寓言》中就有許多以狐貍為主角的故事,給人們傳授著各種人生智慧。兩國諺語中狐貍大多喻指“狡猾奸詐”,如漢語中的“豬拾柴,狗燒火,野狐掃地請客坐”、“狐有伙,狗有群”和希臘語中的 (狐貍看雞,越看越少) (狡兔在別處撒網)。

(三)其他文化內涵相近的動物形象

1.豬:代表無能

漢:龍生一子定乾坤,豬生一窩拱墻根。

希: (豬毛成不了絲綢)

2.母雞:代表輕視

漢:母雞打鳴,家宅不寧。

希: (笨母雞自戳眼睛)。

3.羊:代表柔弱

漢:羊入虎口,有去無回。

希: (弱羊易被狼吃)。

4.螞蟻:代表齊心協力

漢:蟻多可以抬象,蝗飛可以蔽天。

希:

(蟻多拉牛走)

二、漢希諺語中文化內涵不同的動物形象

中國和希臘兩國文化的發展也有不同的歷史條件和背景,形成了一些獨有的思維方式和思想觀念,反映在諺語中的動物形象則表現為對同一動物有不同的看法。

(一)狗

狗是我們生活中常見的動物,但在漢語中貶義居多,《漢語大詞典》中對“狗”的釋義還包括“助人作惡之人”。漢語中有不少含有“狗”的諺語,多表達厭惡、鄙視之意,比如“牛眼看人高,狗眼看人低”、“掛羊頭,賣狗肉”、“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狗改不了吃屎”等等。

在希臘狗是人們的忠誠伙伴和勞動幫手,人們對狗的看法較溫和,常用狗來比喻人的普通生活和行為,一般不帶有厭惡和鄙視等感彩,如 (會叫的狗不咬人)、 (被綁住的狗沒法照看羊群)、 (鄰居的狗也是我們的鄰居)。

(二)龍和鳳凰

龍是中國古老傳說中的神異動物,在《漢語大詞典》中龍身長,形如蛇,有麟爪,能興云降雨,為水族之長。[2]中國人自稱龍的傳人,龍雖然不是真實的動物,卻對華夏文化有著深遠影響。在封建社會,龍作為百獸之尊,被視為王權的象征,皇帝是真龍天子,穿龍袍、戴龍冠、坐龍椅、乘龍舟。此外,龍還喻指杰出不凡之士,寓意威嚴、成功、繁榮昌盛等。[3]在諺語中多有表達,如“寧養一條龍,不養十個熊”、“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等。鳳凰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的百鳥之王,雄為鳳雌為凰?!稘h語大詞典》中鳳凰象征祥瑞,比喻地位高貴或德才高尚的人,如“神龍不貪香餌,彩鳳不入雕籠”、“鳥隨鸞鳳飛能遠,人伴賢良品自高”等。

根據《現代希臘語詞典》的釋義,鳳凰 是古埃及的圣獸,每五百年涅重生,代表火和永生;龍 是傳說中類似爬行動物的巨大怪物,有翅有爪,口鼻噴火,代表邪惡力量。龍和鳳凰在希臘有著不同的文化內涵,但在希臘語中鮮少有與之相關的諺語。

(三)虎和獅子

老虎威武勇猛、彪悍強健,主要生活在亞洲,因前額的黑紋頗似漢字中的“王”字,在中國被尊為百獸之王。它的雄威和力量極大地影響著中國人的生活、藝術、宗教等領域?;⒈毁x予了許多或褒或貶的內涵,如權勢、勇猛、大膽、兇殘、狂妄、暴躁等,在諺語中有諸多表現,如“虎父無犬子”、“老虎屁股摸不得”、“虎毒不食子”和“伴君如伴虎”等。中國本土沒有獅子。據歷史記載,公元前138年張騫出西域開通絲綢之路后,“殊方異物”的獅子和獅子文化才正式被中國人所知。[4]此后獅子在中國多作為鎮守辟邪的猛獸,在諺語中偶爾能看到,如“吃人的獅子不露齒”。

在希臘獅子被認為是百獸之王,它在希臘生活的歷史悠久,其兇猛的形象經常出現在希臘神話傳說和文學藝術作品中。獅子象征著尊貴的權勢、勇敢大膽或兇殘狂暴,如

(寧為獅后,不為狐首)等。希臘本土沒有老虎,在《現代希臘語詞典》中老虎被用來比喻力大勇猛的男人或野蠻粗魯的女人,少有與虎相關的諺語。

(四)其他

1.烏龜

漢:寓意長壽或譏稱其妻有外遇的人,如“千年王八萬年龜”。

希:代指速度慢的人,如Στον κατ'?濁φορο κυλι'?著ται κι η χελ'?棕να(慢龜也會滾下坡)。

2.喜鵲

漢:報喜鳥,預示著喜事,如“喜鵲叫,喜事到”。

希:代指小偷小摸的人,如Κλ'?著βει σαν κ'?咨σσα。

3.烏鴉

漢:預示壞事或象征貪婪黑心,如“鵲為喜報,鴉為兇鳴”和“天下烏鴉一般黑”。

希:代指騙子或搬運尸體的人。

4.猴子

漢:寓意活潑機靈和敏捷淘氣,如“一百個猴兒一百條心”。

希臘:代指狡猾奸詐的人或山寨產品,在諺語中少有涉及。

三、漢希諺語中各自獨有的動物形象

中國和希臘很多諺語的產生與本國自然地理環境和物產風貌密切相關。中國地域遼闊,歷史悠久,真實動物與神話動物種類繁多。希臘地處地中海東北部,三面臨海,島嶼眾多,捕魚傳統歷史悠久。[6]在希臘語諺語中出現不少海鳥和海魚。此外,受歷史典故、文化傳統、風俗習慣、思想觀念等的影響,兩國諺語皆有一些特色動物。

(一)漢語諺語中獨有的動物形象

鴻雁:中國常見的候鳥,秋天朝南飛,春天往北返。自古以來人們賦予了鴻雁很多內涵,根據《漢語大詞典》的解釋,鴻雁喻指災亂流離之民或兄弟,又因漢朝蘇武借大雁傳書的典故,也喻指書信。在漢語中有一些借用鴻雁特性的諺語,如“雁飛千里也戀親”、“雁過有聲,蛇過有路”。

鴛鴦:中國的一種野鳥,雌雄多成對生活在水邊,用來比喻忠貞和睦的夫妻。在諺語中我們能看到“鸞鳳自有鸞鳳配,鴛鴦自有鴛鴦對”和“鴛鴦失偶,永不重交”。

麒麟:麒麟與龍鳳同為中國傳說中的瑞獸,它象征祥瑞,在諺語中多比喻才能杰出的人,如“草有靈芝木有椿,禽有鸞鳳獸有麟”。

(二)希臘語諺語中獨有的動物形象

貓頭鷹:希臘神話中貓頭鷹是雅典娜女神的代表動物,有著敏銳的雙眼,象征著智慧和睿智,深受希臘人民喜愛,出現在很多錢幣、故事和藝術品中。希臘語中有一些包含貓頭鷹的諺語,如

(兔眼沒法和貓頭鷹眼比)。

螃蟹:希臘海岸線漫長,各類螃蟹是人們在海邊常見的動物,希臘神話里也有關于巨蟹座的故事。在諺語中人們根據它的特性來表達各種不同的含義,如Τι ε'?咨ναι ο κ'?琢βουρα, τι ε'?咨ναι το ζουμ'?咨 του(螃蟹榨汁白費力,喻指無價值的東西)。

四、結論

通過以上比較可看出,兩國民族的文化制約了動物詞的意義演變,部分漢語和希臘語的動物詞與本民族特定的地域環境、風俗習慣和歷史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差異較大,容易造成理解和表達上的失誤。中希有不少諺語所用動物不同,但表達的含義完全相同,在學習時可以進行對比分析,讓學生更好地了解中希兩國的動物在文化象征上的差異。其次,中希很多諺語來源于神話傳說、寓言故事、文學經典等,因此要加強學生的文化概念,鼓勵學生多讀歷史文化專著和文學著作。只有多了解兩國的歷史文化背景,才能更好地領悟諺語背后的含義。

本文為上海市教委教學科研資助項目“2015年上海高校青年教師培養資助計劃”(項目編號:YQ15WQ00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曹曦穎.試論英漢諺語中動物比喻形象的文化差異[J]西華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3)

[2]羅竹風.漢語大詞典[M]漢語大詞典出版社,1993

[3]顧雪梁.十二生肖寓意詳解[M]國防工業出版社,2008:129

[4]汪德華.中國與英美國家習俗文化比較[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2:214

第6篇

[關鍵詞]英漢互譯 文化差異 文化理解

著名翻譯家王佐良先生在他的《翻譯:思考與筆記》中曾經指出:“翻譯不僅涉及語言問題,也涉及文化問題。譯者不僅要了解外國的文化,還要深入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庇纱丝梢?文化因素在翻譯中的重要作用。文化因素的差異導致人們對同一事物的不同理解和解釋,有時甚至會引起誤解。因此,文化差異是翻譯中的障礙和難題。要在兩種語言之間進行翻譯,除了要通曉兩種語言之外,更重要的是了解兩種文化之間的差異。

從哲學的層面上講,漢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物我交融”、“和諧”、“悟性”,對事物不講究分析,而重視個人的感受和心領神會。西方則不然。他們主張“人物分立”,更重視形式論證和邏輯推理。這種思維方式的不同最終導致了英漢語言形態的不同。英語句子的成分多借助于各種連詞、介詞等連接,句式復雜;而漢語組詞造句,完全通過語義邏輯或者語序,間接地顯示出來。例如:China was not, is not, and will never be a superpower.(中國過去不是,現在不是,將來也不會是超級大國。)

She was puzzled that little George didn't want to be get what other children at his age want to get toys and snack.(其他與小喬治同歲的孩子都想得到玩具和零食,可是小喬治卻不想得到這些東西,她對此很是不解。)

中國是個農業大國,受到地理環境的影響,牛耕是主要的耕作方式,因此漢語中有很多詞和“?!庇嘘P。英國雖然是一個島國,但古時主要以馬為耕作工具。牛和馬在兩國生產中的重要作用在各自的語言表達上很清楚地表現出來。例如漢語中說“吹?!?翻譯成英語就成了“talk horse”,漢語中的“牛飲”,到了英語中就變成“drink like a horse”。由于我國西依高山、東臨大海的地理環境,故素有“東風送暖”、“西風凜冽”之辭。如明代藍茂的詩句“東風破早梅……春從天上來。”馬致遠在《天凈沙》中寫到“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迸c此相反,在英國,“east wind”是指從歐洲大陸北部襲來的寒冷的風,給英國人帶來的是不愉快的感覺。英國西臨大西洋,在春天,涼爽愜意,西風從海上徐徐吹來,帶來萬物復蘇,恰似我國的東風使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如英國桂冠詩人John Mansfield的"The West Wind”中有這樣的描述:“It's a warm wind, the west wind, full of birds' cries ...And April's in the westwind.”(西風送暖,萬鳥爭鳴……春天就在西風中到來)從這一點上,可以看出在西方文化中,西風是和春天、生命緊緊聯系在一起的,而不是東方文化中的東風。

西方人多信仰基督教,認為上帝創造了世界;而在中國人心目中,只有主宰一切的“老天爺”,上帝和老天爺的含義并不相同。另外,在英語中,dragon是一種長有翅膀、身上長鱗、有爪子的能夠噴火沒有地位的爬行動物,它常常跟邪惡聯系在一起,在西方人心目中是兇惡而丑陋的象征。而“龍”對中國文化有著深遠的影響,是民族文化的一部分?!褒垺弊怨乓詠砭褪恰吧袷?、高貴、吉樣”的象征,是我們民族精神的象征。因此,在古代,皇帝被稱為“真龍天子”,子孫被稱作“龍子龍孫”,還有“龍袍”、“龍床”等詞。我們中國的父母“望子成龍”,但是翻譯成英語應說成to hope that one's son will become an excellent person,并沒有出現dragon這個詞。漢語中的亞洲四小龍到了英語中則譯成“four Asian tigers”。

同一客觀事物,在不同文化里有不同的文化象征,引起不同的聯想。如在阿拉伯文化里,駱駝是大多數人的重要交通工具,駱駝是耐力的象征;英語中把bat看成是邪惡的象征,因為它外形古怪丑陋,居住在陰暗的角落,而且還有吸人血的vampire bat,提起來就令人恐俱。因此,英語中有as crazy as a bat, as blind as a bat等。然而,漢語中“蝙蝠”形象與英語中完全不同:“蝠”與“?!蓖?蝙蝠被認為是幸福的象征。蝙蝠作為一個吉祥物,經常出現在民間的許多圖上。紅蝠的“紅蝠”與“洪福”同音。因此更是象征著大吉大利。歷史文化是特定歷史發展進程和社會遺產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各民族的歷史發展不同,因而各自都有含有特定的人物和事件的語詞來體現本民族鮮明的歷史文化色彩。例如,英語中“to meet one’s Waterloo” (遭遇滑鐵盧)是源于十九世紀拿破侖在比利時小城滑鐵盧慘敗一事,漢語中“敗走麥城”是指古時三國的蜀國名將關羽被打敗退兵麥城一事,兩個語詞分別來源于不同的歷史事件,但喻義相同,都是指慘遭失敗。因此這類語詞的翻譯需要了解各民族歷史文化才能使譯文更具文化個性。

同一顏色的詞在東西方的文化中也有大的差異。如在英語社會中,白色被看作圣潔的顏色,用于婚禮儀式;紅色象征危險,用于火等等場合。而在漢語里,白色是悲痛的色彩,用于喪葬儀式;紅色象證幸福,用于喜慶場合。再如漢語中,黃表示“”等含義,故有黃色書刊(書刊)。而在英語中,“yellow”并沒有“”的含義,表示“”意思時常用obscene, filthy, vulgar等詞.

不同民族的神話傳說與經典作品中產生了許許多多的習語與典故,反映了民族風味、社會世態,使各民族的語言充滿了情趣與活力,具有獨特的表現力。如英語中:“Think with the wise,but talk with the vulgar”(與智者同思,與俗子同詢。)出自古希臘的格言“swan song”,是根據西方傳說swan(天鵝)臨死時發出美妙的歌聲,用來比喻“詩人、音樂家等的最后的作品”。又如“sour grapes”(酸葡萄)出自《伊索寓言》,比喻“想要但要不到的東西”。漢語中有“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逼上梁山”、“葉公好龍”等。這些說明在民族各自豐富的文化遺產中產生的語詞包含著豐富的民族文化意味,構成了各民族語言表達方式的鮮明獨特性是其他語言文化所不能替代的。

口語交際中文化差異更為明顯。在中國,較為熟悉的人見面相互打招呼“吃了嗎?”、“上哪兒去?”等諸如此類的話語,就如同英語中的“Hello "或“Hi”一樣,很正常普通,沒什么不妥之處,但若譯成漢化式英語“Have you eaten your meal?”“where are you going?”就有可能引起誤解:你要請我吃飯嗎?你想了解我的私事?也很可能會對第二句給予反感的回答:It's none of your business.這種差異可能與中國人舊時所居高墻大院而外國人大都是單門獨戶所居而產生的不同文化習俗有關。又如,告別語如用上“Walk carefully(走好)或Walk slowly(慢走)”也會顯得十分別扭,很可能使外國人感到迷惑不解,合適的說法應是“Take care. /Good bye. /So long. /See you later.”等等。對英國人來說,以談論天氣或就近就事論事打開話匣子較為妥當。如:“It's extremely cold today, isn't it?”,如在車站等車,可以說“Excuse me. Does this bus go to the railway station ?”等較為自然和妥當。此外,在口語交際中我們還應該注意到禁忌語的文化差異。西方人不愿意被問及關于年齡、婚否、收人、親友關系、、政治立場以及病情等屬于隱私之列的問題。除上述之外,口語交際的語用場合很多,比如:稱呼語、感謝語、道歉語、祝賀語、恭維語、請求語、允許語、請客語、電話語…等等,在英語教材中隨處可見,不一而足。

語言來源于生活,生活習俗與人情世故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語言的表達系統。例如,數詞“8”在漢語中是現今最受人們喜愛的數字,因為其發音與“發”諧音,迎合人們發財致富的心理;而英語中“eight”則沒有這種意義。在英文中數字5(five )和13(thirteen)也有不同的含義,星期五加13歷來被認為是非常不吉利的日子,這是從神話、圣經故事、風俗習慣產生的一些不好的聯想而來的。

由此可見,翻譯既是對語言的翻譯,更是對文化的理解。在翻譯過程中應尊重各民族文化詞語的特點與個性,保留語言存在和表現的形式,采取直譯、意譯、注釋等多種方法,才能真正做到譯文的準確、生動,且符合漢語表述習慣。

參考文獻:

[1]王佐良.翻譯:思考與筆[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2]傅雷.翻譯經驗點滴談[A].翻譯研究論文集[C].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

[3]季紹斌.論習語翻譯及其譯語中的文化缺失現象[J].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社科版), 2004 (3): 99-101.

[4]金惠康.跨文化交際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 2003.

[5]焦志明,支寧.習語翻譯中的文化信息處理[J].牡丹江師范學院學報(哲社版), 2006, (2): 58-59.

[6]申小龍.語言與文化的現代思考[M].鄭州:河南人民出版社,2000.

[7]楊建華.新理念英漢互譯[M].天津:天津大學出版社,2001.

[8]楊耀.從跨文化角度看習語翻譯[J].聊城大學學報(社科版),2006,(3):90-92.

[9]周方珠.翻譯多元論[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4.

[10]周紅輝.英漢諺語跨文化翻譯的失誤及解決策略[J].湛江師范學院學報,2004,(4):94-9.

[11]張順生.諺語翻譯之忌:望文生義和人云亦云[J].上海翻譯,2006,(4):68-70.

主站蜘蛛池模板: 当阳市| 鹿泉市| 苍溪县| 裕民县| 庐江县| 永昌县| 广宗县| 仁化县| 沙湾县| 英吉沙县| 资溪县| 临高县| 贡觉县| 黔南| 突泉县| 来安县| 龙岩市| 德州市| 谷城县| 安徽省| 海安县| 拜泉县| 奉化市| 松江区| 东宁县| 长白| 新营市| 阜康市| 澄江县| 双流县| 重庆市| 梧州市| 麻城市| 莆田市| 武山县| 两当县| 龙州县| 保靖县| 桐城市| 绍兴市| 龙游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