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

時間:2022-05-24 23:24: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科學實驗報告,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小學科學實驗報告

第1篇

認識各大類巖漿巖的主要代表巖石,學習肉眼鑒定巖漿巖的方法。

了解巖漿巖的結構、構造和它們在地殼中的產出狀態。

學習沉積巖的肉眼鑒定方法,加深對沉積作用的理解。通過鑒定初步認識常見的一些有代表性的沉積巖。

通過實驗了解變質巖的主要特征;認識一些常見變質礦物和變質巖類型,加深對變質作用的理解。

通過對未知巖石標本的鑒定,達到復習和鞏固對三大類巖石特征的認識,了解變質巖、巖漿巖及沉積巖的一些主要區別,進一步掌握肉眼鑒定巖石的步驟和方法。

二、預習要點

巖漿巖的常見造巖礦物如石英、鉀長石、斜長石、白云母、黑云母、角閃石、輝石、橄欖石等。

巖石的結構和構造概念。

巖漿巖的分類依據及其主要代表性巖石。

巖漿巖的主要特征及肉眼鑒定方法。

了解沉積巖的形成過程和分類;巖石的構造與結構;各沉積巖類具代表性巖石的特征。 變質作用的概念;變質礦物;變質巖的結構與構造;變質巖的分類及其代表巖石。

三、實驗用品

標本:

巖漿巖: 花崗巖、偉晶花崗巖、正長巖 、閃長巖、輝長巖 、橄欖巖 、 花崗斑巖、流紋巖 、金伯利巖 、玄武巖、流紋巖、安山巖。

沉積巖:礫巖、粗砂巖、細砂巖、豆狀灰巖、生物灰巖、粉砂巖、頁巖、油頁巖、石灰巖、鮞狀灰巖、竹葉狀灰巖、豆狀灰巖、白云巖、波痕、泥裂、水平層理、波狀層理、交錯層理、結核等。

變質巖:片巖、千枚巖、板巖、片麻巖、石英巖、大理巖、蛇紋巖、矽卡巖、角巖、混合巖。

工具:小刀,放大鏡,稀鹽酸等。

四、實驗內容,方法與注意事項

主要分類及分析

(1)巖漿巖:

主要的造巖礦物有,石英、長石、角閃石、黑云母、輝石、橄欖石。酸性巖漿巖中前幾種礦物居多,而基性巖漿巖中則偏向于后者。也因此,在巖石的顏色上來說由肉紅色--灰白色--黑色變化。

結構上來說,侵入的巖漿巖里面的礦物應該是較均勻的分布,巖石呈現塊狀。而噴出的流紋巖中會呈現一些流動構造;以及噴出的安山巖和玄武巖中會有氣孔和杏仁狀構造,這種特殊的結構構造也是它們的鑒定標志。

(2)沉積巖:

由于組成沉積巖的礦物都是經過了風化和搬運,所以一般來講每種沉積巖在成分上相對較簡單。沉積巖的劃分就是根據成分劃分的,泥巖、碳酸鹽巖、石英(長石)砂巖。所以沉積巖就以某種成分為主(如以泥質、或以石英等)。

構造上沉積巖一般都呈現層狀構造。當然如果手表本很小的話可能見不到層理而是塊狀的。

沉積巖還有一大特點就是生物的出現。尤其在碳酸鹽巖里面貝殼等生物的出現很普遍,這是一大鑒別標志。

(3)變質巖:

第2篇

關鍵詞:科學;觀察;猜想;實驗報告

新課程標準在小學科學課教學目的中提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的要求,創新潛能是人人都具有的,只是如何把它開發出來。科學課應以實驗作為切入點進行探索性的實踐活動,為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提供廣闊的空間。要做到這些我本人任務需要從以下幾點出發:

一、注重科學實驗中的科學猜想

偉大的科學家牛頓有一句名言:“沒有大膽的猜想,就做不出偉大的發明和發現。”太陽系的家族中,冥王星是一位姍姍來遲的小弟弟,它的發現和命名有一個有趣的故事。本世紀初,美國著名天文學家佩西華爾?洛費爾認為,天王星和海王星運行軌道的誤差是由于受到一顆離太陽更遠的未知星體的影響。并用萬有引力定律計算出軌道,最后被年輕的美國天文學家克萊德?湯博通過天文觀測證實。在科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注重學生科學猜想能力的培養。在學生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后,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猜想或假設,要讓學生從各個角度去思考。學生進行猜測后,要求學生說出自己猜測的理由,這樣既可以培養學生的良好思維習慣,又使學生交流了提出假設的思維方法,相互之間受到啟發,并使學生明白提出假設不是憑空亂猜的。

如在教學《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這一課時,讓學生猜一猜豬肉被烤熟會發生哪些變化。讓學生大膽猜測,并用實驗來證實自己的猜測。又如在《金屬熱脹冷縮》實驗中,先讓學生猜測銅球加熱后會通過銅環嗎?為什么?因為有前面《液體的熱脹冷縮》《空氣的熱脹冷縮》兩課做基礎,學生都能正確猜測并說出科學依據。然后用科學實驗證實學生的猜測。看到自己的猜測一個個被證實,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大提高,更加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興趣。

二、注重觀察能力的培養

《科學》課不同于語文、數學,它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主要學習方式的探究性課程,要讓學生產生濃厚的興趣,掌握科學的觀察方法,提高觀察能力,為今后進一步的學習和探究打下堅實的基礎。在教學中教師要豐富學生的觀察手段,使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培養學生觀察的習慣。

三、按照學生情況設計實驗過程

作為科學課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放慢“探究的腳步”。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根據學生探究能力的水平,設計由扶到放的一系列活動。不僅要引領學生經歷探究,更要注重探究活動的效果,讓學生從二在各個方面得到最大的發展。當然,在科學探究能力培養的過程中,仍然需要依賴于學生的自主參與,緊密結合科學知識的學習,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之內形成科學探究的能力,而不是簡單地通過講授教給學生。這才是我們在科學教育中所追求的“科學探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與“科學知識”三維教學目標的系統達成。

四、注重科學實驗中實驗報告真實性與規范性

小學科學課是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這門課程不僅要求學生親歷以觀察、實驗為主的探究過程,而且還要求學生通過實驗報告單將實驗過程、實驗現象和實驗結論記載下來。這一環節是對實驗過程的再現和總結,既有助于學生加深對新的科學概念的理解,又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一個實驗做完之后,教師必需了解學生是怎樣做的,看到了什么現象,有什么發現和疑問,這就有了交流匯報的環節。這一環節既是教師檢驗實驗教學效果的需要,也是學生填寫科學實驗報告單的需要。實驗匯報是學生發現事物本質、科學真諦的必要途徑。實驗匯報力求做到“”。

如在教學《花、果實和種子》這一課時,讓學生解剖油菜花,發現同學們的實驗報告單上雄蕊的數量有的小組填的是6,有的小組填的是5或4,匯報時同學們就雄蕊的數量產生了爭論,我沒有制止學生的爭論,也沒有馬上把正確的數量說出來,而是讓學生再仔細觀察幾朵油菜花,說說有6個雄蕊的油菜花與只有5個或4個雄蕊的油菜花有什么不同?同學們說有6個雄蕊的油菜花開的很好,只有5個或4個雄蕊的油菜花已經開始凋謝了。我又提醒學生觀察這幾朵油菜花的雌蕊有什么不同?同學們仔細觀察后說:“只有5個或4個雄蕊的油菜花的雌蕊要粗一些。”“喔!我知道了,油菜花本來是有6個雄蕊,是后來掉了的。”我聽著同學們的討論最后總結說:“植物的花擔負著產生種子、繁衍新生命的任務。花朵傳粉后,雄蕊的任務已光榮完成,這時花朵枯萎,花瓣、雄蕊凋謝,植物把更多的營養提供給果實,使果實長得更好。”學生很高興,覺得收獲很大。

五、認真做好教學反思,提高科學課堂效率

第3篇

關鍵詞:實驗準備;自主設計;活動延伸

科學在我們身邊無處不在,為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小學科學是自然學科的入門和基礎概括,而實驗是探索自然學科最基本的手段和方法,通過科學實驗活動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在整個科學探究過程的各個步驟中,學會觀察和提高證據意識這一步,最具有普遍意義上的教育價值。因此教學實踐中我們一定要讓教師和家長有意識去培養孩子的科學學習能力,基于此本文提出了科學實驗開展的重要性,總結了小學科學實驗開展的有效措施,保證科學課程教學彰顯實效性。

一、充分的課前實驗準備

小學生年齡較小,在開展實驗活動的過程中必須要保證課前有充分的準備,一方面保證實驗的安全性,另一方面實現了教學過程的完善設計。第一,要準備好學生的情況。開展實驗教學前必須要了解學生的實驗能力,例如:“食鹽在水里溶解”的實驗中,教師明白學生會使用燒杯和玻璃攪拌棒,就不用增添這部分實驗用具用法的講解。反之就要重點強調具體的用法。第二,要準備好教材重點。了解教材內容并在此基礎上根據不同班級、季節靈活處理教材,在教材與學生之間找到恰到好處的結合點。第三,準備材料。材料的準備必須要全面。需要注意的是在準備全材料的同時對于安全性材料也要考慮充分,例如進行“熱傳遞”實驗時要準備一些燙傷膏,在用酒精燈時就要準備滅火裝置等。另外,準備材料的過程中可以鼓勵學生參與實驗準備。讓學生自己動手準備實驗,不僅能彌補教學器材的不足,且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食物的營養”實驗中,老師只負責準備鐵架臺、托盤等器材。而其他食物材料等可以由學生分小組準備。

二、實驗活動的自主設計

科學實驗活動不是學生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最后得出必然的結論,而應該是讓學生自己考慮如何完成實驗,實現科學探索精神的培養。例如:教學教科版小學科學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

溶解第六課“一杯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這節課,教師與同學共同了解教學內容之后,可以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設計實驗方案,制定一杯水50 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的研究計劃。學生的方案設計往往存在不足,教師可以幫助進行完善。具體設計過程如下:

師:請同學們在小組內討論一下如果設計一個實驗,來確定一杯水5 mL水里能溶解多少食鹽。

生討論20分鐘

生匯報:A不能一次放入太多,否則會出現錯誤,我們準備逐步地放入,用天平稱量出來的食鹽。

B我們組認為一勺一勺地放入就可以了,記錄有多少勺,最后再稱重量。

教師補充:我們需要準備什么材料呢?

生:水;燒杯;鹽;筆和紙;天平或彈簧秤。

教師補充:放入的每一勺的多少要盡可能平均,同時要記錄好友多少勺,并仔細觀察是不是達到難以溶解的情況了。

從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學生自主進行設計實驗的教學模式能夠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學生自己設計、自己完成、自己總結實驗結果,學生從中獲得的不僅僅是科學知識,更多的是科學研究的態度和科學探索的精神,這也是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程改革實施要求的。當然,學生自主設計實驗在實際開展的過程中也存在一定的問題,因為計劃制定、小組討論、動手實踐、匯報交流等都需要占用課堂時間,因此教師要設計好環節,重視準備工作的開展,保證能夠節省出更多的時間讓學生進行實驗探究和實驗設計。

三、實驗活動的有效延伸

科學探索不是局限在課堂教學之中的,生活之中處處有科學,因此教師要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延伸實驗活動。例如:教學新版教科版小學科學實驗三年級上冊的“觀察蝸牛的運動”這個過程如果在課堂上進行耗費時間同時效果也不理想,學生往往會有興趣玩弄蝸牛,而不會認真觀察。因此,可以設計課外的實驗觀察活動,組織學習小組在課后觀察蝸牛的運動,然后編寫實驗報告,將自己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并通過繪畫、編寫小故事等形式來豐富實驗內容。實驗活動的有效延伸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為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能夠拓展課堂空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保證學生能夠有持續的科學探索積極性。

上文是筆者總結多年的實踐經驗對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探索與研究。概而述之,科學活動是一種求真活動,科學必須用事實說話;科學結論必須是經得起實踐檢驗的;科學探索離不開實驗活動。小學科學實驗活動的開展要重視實驗前的準備,鼓勵師生共同探索和設計實驗內容,并嘗試延伸實驗活動到生活之中,實現科學實驗對小學生科學素質培養的長期影響。

參考文獻:

[1]李偉臣.提高小學科學觀察實驗實效性的探索[J].中國教師,2012(23).

第4篇

關鍵詞:觀察能力;動手能力;合作探究

《科學課程標準》指出:科學課程教育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愛因斯坦說過:提出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小學科學課程標準中也提出,讓學生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科學教學就在于適應這種需要,讓學生成為科學現象的發現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安排好各種相關的情景,讓學生參與探究活動,組織學生參與其中,親歷過程,自主地、充分地開展活動,才能達到既學會知識與技能,又培養智能。以下是我在科學教學中學生的能力培養的一點體會:

一、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探究科學的興趣

在小學科學教學中,創設問題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并提出問題,繼而自主合作探究,不僅僅是一個學習方式方法的問題,更是一種教育觀念的更新和轉變,它的根本點在于突出了學生為主體的思想,把學習的主動權真正回歸于學生。營造一個積極、寬松、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成為“問題”的主體。讓學生自己去“發現問題”、去“產生問題”。如在教學《哪杯水更熱》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教學情境的:一上課,就為學生準備了兩燒杯同樣多、但溫差很小的熱水(杯子上方還飄著白氣),并提出問題:仔細觀察桌面上的兩杯水,有什么不同?再用手試一試杯子的外壁,感覺到了什么?仔細體會這兩杯水有什么不同?學生一下子從對體驗結果的爭執轉移到尋找問題的辦法上來。有的說用手仔細摸,有的說喝一口感覺一下進行比較,還有的說用溫度計測量……,因為學生尋找了眾多的方法再一次引起了學生的爭論,互相指出對方方法的缺點。大家認為用手摸會有誤差,學生在觀察的過程中產生問題分歧,在爭執的過程中產生解決問題的辦法,從而激發學生研究問題的興趣,引導學生自行探究。

二、培養學生觀察和動手能力培養

在發展學生觀察能力中,首先抓住事物的重要特征和本質特點,更加全面地去感知事物再次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在科學課上,讓學生運用理論作指導,擴大自己的知識領域,邏輯思維能力也得到進一步發展,最后引導學生回到現實中來,在操作過程中都是活生生的事物,使學生看得見,摸得著,嘗得到,用得上,然后轉化成形象生動具體的內容。在科學課中要注意有效地促進學生動手操作技能,教師的實際示范,既可以自己做,也可以利用多媒體現代化的視聽手段結合指導,手把手的教學,把每一件作品的要求講清楚,讓學生親自動手實踐,這有助于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力求富于趣味性,寓樂于教,以陶冶學生審美情趣,開發學生的創造力。

三、培養學生科學探究中的合作能力

在傳統的實驗課教學中,比較普遍采用的是教師講實驗內容學生聽,教師演實驗方法學生看,教師提問實驗結論學生答的“滿堂灌”教學方法。這種教學方法限制了學生的思維和創造,不利于主體精神的培養。針對這一現象,我在小學科學實驗課教學中充分發揮小組合作學習的優勢,讓學生通過閱讀、研討自己設計實驗。具體做法是:把實驗的目的、名稱、器材、步驟、現象、結論等要素設計成空白實驗報告提供給學生。學生在自己的小組中閱讀、思考、研討,共同填寫實驗報告,等于是自己設計實驗,自己進行操作、觀察、分析。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學生帶著這些問題認真閱讀了教材,然后以小組為單位進行了熱烈的討論,他們互相補充,互相幫助共同填寫有關內容。教師巡堂只做啟發和點撥。在確定了實驗步驟后,各小組按照自己確定的方法獨立地操作、記錄和分析。現代教育技術的飛速發展與計算機的普及既為共享資源和合作學習提供了良好的學習環境,但也容易使人進入一個自我封閉的學習環境,這就需要以合作學習進行引導。

四、利用科學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第5篇

【中圖分類號】 G633.8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0463(2015)13―0112―01

小學科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上好科學課有利于激發學生愛科學、學科學的興趣,有利于培養他們的觀察能力、動手動腦能力。科學課也是中學地理、化學、生物的基礎。因而小學階段的科學課教學好壞,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小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活。怎樣才能更好地上好小學科學實驗課呢?根據小學生生理、心理特點和農村小學目前基礎條件相對較差的特點,要開展好農村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應著力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一、做好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探究潛能

教學中有些內容不便于直觀講解,特別是一些抽象的知識,就需要老師一邊演示一邊講解。演示實驗是教師在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根據不同的教材內容,教師運用直觀教具,演示給全體學生的實驗。演示實驗能提高科學教學的實效性,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教三年級下冊第六單元《冷與熱》中的《溫度和溫度計》時,我采用演示實驗教學生怎樣用溫度計測量物體溫度,讀取溫度數。在第四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中《蠶的生命周期》一課中我利用多媒體等現代化手段進行教學,充分發揮了電教手段的作用,圖文并茂,形象直觀地演示了蠶寶寶的生長過程。學生從中受到啟迪和教育,同時也發掘了學生的潛能。

二、創造條件開展分組實驗,培養學生探究能力

學生課堂分組實驗是培養學生實驗技能的重要環節。通過學生實驗,學生能更細致地觀察和研究一些自然現象,驗證一些規律,熟悉一些簡單儀器的使用和性能。為此,在指導學生的分組實驗時,我提出明確的要求,讓學生講清楚實驗的目的和研究的問題、儀器的名稱以及使用方法,并提供“材料超市”供學生自由選材,為學生分組實驗創造良好的條件。例如,在教學《磁鐵》一課時,我把事先準備好的磁鐵和各種材料如銅片、鐵片、木片、塑料、玻璃等,放到“材料超市”,并告訴學生盡可能地多去設計實驗方法,來探究磁鐵的性質。學生開始設計實驗,選取材料,開始實驗。這就極大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經過一階段的實驗,各小組推選代表匯報實驗結果,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完成實驗報告。

三、明確實驗的基本要素

1.明確實驗目的。做實驗前,只有給學生提出做該實驗的目的是什么,任務是什么,才能使他們注意力集中到所要做的事上,才能使他們深入細致地去觀察。因此,明確實驗目的對于學生上好實驗課是至關重要的,它能讓學生明白該實驗是為了研究什么而設置的。

2.明確實驗操作過程。每個學生理解能力不一樣,實驗的成功與否,主要取決于學生對實驗中的重點、難點、操作的把握程度,以及對實驗現象的分析、總結。做實驗每個學生都喜歡,但由于小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學生,觀察事物時常是雜亂無章的,缺乏系統性和目的性,觀察時受興趣和情緒的影響很大,有時常常偏離觀察的主要目標。往往是在好奇心的驅使下盲目亂做,做了這一步不知下一步該做什么,顛倒操作過程,少做漏做,導致實驗失敗,所以在實驗前就要明確操作過程。

3.明確觀察任務。只有明確了實驗的觀察任務,才能在實驗過程中取得良好效果。教師要提醒學生動用一切感覺器官去全面觀察和感知。運用眼、耳、口、鼻、手等感覺器官去觀察和感知實驗過程中形態、特征和聲、光、色、味、溫度等變化情況,時刻提醒學生注意觀察和感知每一個微小的地方,每一個細小的變化。

4.明確實驗結果。從現象到分析比較、得出實驗結論,是一個從具體到抽象的思維過程,是思維從感性到理性的質的飛躍。只有完成了這個飛躍,才算真正得到了知識。

四、讓學生在大自然中獲取知識

第6篇

關鍵詞:小學科學實驗 探究 開放 轉變觀念 體驗樂趣 增長能力

小學科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科學學習要以探究為核心。探究既是科學學習的目標,又是科學學習的方式。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科學課程應向學生提供充分的科學探究機會,使他們在像科學家那樣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中,體驗學習科學的樂趣,增長科學探究的能力,獲取科學知識,形成尊重事實,善于質疑的科學態度,了解科學發展的歷史。探究作為學習方式,它是一種教與學的策略。很多教師在課堂上都很重視讓學生親身經歷探究活動,獲得發展。但是,怎樣的探究活動才是有價值的,這是一個非常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

下面就本人多年來在科學課上的一點淺顯的體會與大家分享,希望大家提出寶貴意見。

一、如何在科學實驗中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兒童具有共同的獨立的能力,渴望了解他們生活周圍的更多事物是一種天賦的好奇,他們具有潛在的創造性和天賦,這種能力是可以培養和發展的。互相信任和尊重的氣氛有助于促使他們積極地參與學習過程,從而使獲取知識能力他們的自覺行為。

傳統的科學實驗課,往往是教師先演示實驗,然后由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法去做,按部就班,不僅不能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還鉗制了學生思維的發展。應該讓學生學會學習,把廣闊的空間還給學生,要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把更多的內容還給學生,讓他們自己去探索,去爭辯、去研究、去創造……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的角色應由教學的主角變為教學的組織者、指導者、協作者、學生的合作者、引導者和參與者,使教和學的過程成為師生互教互學。彼此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

如講《摩擦力》一課,我先給學生創設生活情境,讓他們從平時經常玩的“在地上拉著玩”的游戲中理解什么是摩擦力。并適時提出問題:穿什么樣的鞋、在什么樣的地面上比較容易滑?拉著體重不同的同學感覺有什么不同?激發了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在學習“摩擦力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系”時,我給了學生20分鐘的時間,讓他們根據桌上的研究材料合作設計實驗方法,進行實驗,最后小組共同形成實驗報告。在實驗過程中,我不斷地巡視,時而是指導者,時而是參與者,時而是領路者。在實驗方法的采用上,孰優孰劣,我并不表態,而是更進一步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試,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研究問題、解決問題。小組實驗完畢填好實驗報告后,各小組輪流匯報實驗結果,其它組可提問、反駁、贊同,使全體學生在積極濃郁的探究氛圍中達成一致,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名符其實的“小科學家”。

因此,在學科實驗中,強調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創造性,主張學生自主地活動和獨立地獲取知識,是重中之重。因為科學教學是讓全體學生參與以探索為目的的研究活動,教師應為這種活動提供必要的條件和環境,給學生充分發展的時間和空間,只有這樣,才能使我們的“小科學家”把中國推向繁榮富強的巔峰。

二、使課堂成為開放的空間

在科學技術突飛猛進、日新月異的二十一世紀,每一個現代人都必須具備一定的科學素養,而早期的科學啟蒙教育將對一個人科學素養的形成具有決定性作用。因此,我們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實現新的理念,給學生提供充分的發展空間,讓他們充分發掘自己的潛能,動手、動腦,使學生能獨立地、自主地探究科學知識,將知識加以綜合分析,然后用之于實踐活動中,從而培養出適應現代社會發展需要的未來人才。

在課堂教學中的實施過程中,要改進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主動參與、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種學習活動,少一點約束性,多一點開放性,讓學生體會方法的多元性,給學生留下思維的空間,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創新能力。如在《磁鐵》一課的學習中,我設計提出這樣一個問題:“請你用桌上的材料玩一玩,磁鐵有哪些本領,看誰發現的多?”這時學生迫不及待地利用材料做起實驗來。有的同學用磁鐵吸起了許多小鐵釘,而且小鐵釘連著小鐵釘;有的同學把大頭針放進裝有水的燒杯里,用磁鐵隔著玻璃和水把大頭針吸出來;有的學生利用學具中的硬紙板、鐵墊圈、棉線等,設計了“小貓釣魚”“蝴蝶飛舞”的游戲;還有的同學發現兩塊磁鐵能做“推、拉”的游戲。在匯報“發現”時,同學們爭先恐后,他們不僅發現了磁鐵的性質,還發現了磁鐵能隔著物體吸鐵,兩塊磁鐵相互接近時會出現“斥、吸”現象。為學生們創設了思維的空間,促進了學生創新意識的形成。因此,在教學中,要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積極為學生創設自主的學習環境,使學生主動參與、自主學習、自行探究,促進了學生個性的發展、潛能的發展、思維的發展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自由觀察,自行獲取知識

第7篇

一、 挖掘材料內涵,高效開展實驗教學

實驗教學中,老師們都會精心挑選一些實驗材料,精心組織活動等,確保實驗現象的明顯,學生活動有序,以實現預設的教學目標。但是在教學中經常遇到,同樣的材料,卻上出了不同的效果,如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生在實驗中的發現卻大相徑庭,其問題就在于教師對實驗材料的挖掘和理解上。對于實驗材料來說,本身就是一種學問,創造性地對這一資源進行整理、組合,體現一定的層次性和結構性,能夠促進操作活動有序、高效的開展,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發展學生思維,使教學目標更加豐實。

1.用好材料,使問題指向具體、明確

科學探究的問題哪里來,一些實驗現象就是問題的來源,問題是組織實驗教學的重要手段,也是師生情感和信息交流的重要渠道,更是教學環節之間的有效連接,因此教師要根據課堂教學需要精心設計問題,并明確地指向教學目標,使教學的程序緊緊圍繞這個目標展開,靈活使用材料中的資源來引發探究問題不乏為好的舉措。

2.用好材料,使教學目標豐實

在教學《毛細現象》一課中,一位教師給學生提供了紙巾、布條、粉筆、玻璃片四樣材料,學生通過動手觀察,發現了水能沿哪些物體爬升,并用放大鏡觀察了材料的特點,發現紙巾、布條、粉筆上有小孔,而玻璃沒有,并解釋出毛細現象原因,從而教師小結什么是毛細現象,這堂課表面看起來熱鬧,其實比較常規、平淡。

另一位教師則挖掘了材料的內涵,進一步提出問題:水不能沿著玻璃爬升,但你能不能讓水沿著玻璃爬呢?學生通過實驗,找到了很多方法,把兩塊玻璃合在一起的,把布條貼在玻璃上的,等等,學生興趣濃厚,思維活躍,一些創造性的方法出來了,而且還清晰地觀察到其中的縫隙,學生在活動中對毛細現象的概念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可見,用同樣的材料進行實驗教學,卻呈現出不同的教學效果,第二種教法對教材和實驗材料進行了細致的研究,準確找到了材料之間的聯系,加以整合,從而使教學目標的達成更加完善,呈現出一堂精彩的科學實驗課。

二、 捕捉學生資源,凸顯實驗教學魅力

課堂教學是一個一個鮮活生命在特定的情境中的對話與對流,實驗教學也不例外,在整個實驗探究過程中,隨時會有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這就需要教師能及時捕捉,并呈現資源,機智有效地進行處理。

1.善于發現實驗教學中的“亮點”

在操作和交流活動中,會出現一些不容易被人發現的細節行為,同樣的實驗會出現不同的現象,稍有不慎這些資源就會流失,如果能夠及時捕捉這一資源,為教學服務,就能獲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在《加熱和冷卻》做液體的熱脹冷縮實驗時,大部分學生都發現錐形瓶放入熱水中時,液柱出現先下降后上升的情況,而把錐形瓶放入冷水中時,呈現先上升后下降的現象。面對交流過程中出現的新的教學資源,應當充分地尊重學生,尊重事實,并有效地去利用它,于是我及時鼓勵和表揚了學生觀察細致、實是求是的科學態度,接著引導學生討論分析,原來這個實驗除了顯示液體熱脹冷縮的規律外,還隱藏著熱傳遞現象和固體的熱脹冷縮現象,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討論積極,把原有的知識與經驗運用起來,思維能力得到了體現。

2.及時發現處理學生的“錯誤”

實驗教學中往往會出現很多教師意想不到的問題,有時候甚至會出現比較尷尬的問題。如學生實驗中操作中的錯誤、實驗報告中與眾不同的數據……這些學生的問題資源可以把它呈現出來,進行分析與利用,會更加有價值。如研究水的表面張力時,可以讓一位學生演示如何在硬幣上滴水,其余學生觀察操作是否合理,在學生的交流中掌握了操作中應當注意的地方。在擺的研究一課,一組學生在研究擺的快慢與擺的角度是否有關的實驗報告中,角度小的擺,三次分別是18、18、17,角度大的為19、20、21,而擺的快慢與擺的角度無關,這當中顯然有很多問題,全班學生對這一問題資源進行了分析,最后這一組的一個學生說了,我們的組長改數據了,角度大的時候我們第一次也數到18次,組長認為我們肯定數錯了,他認為擺得應快一些。這中間學生表現出為了迎合自己或教師而不尊重事實的情況,利用這一資源,我對學生進行了教育,促進他們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學生錯誤資源的合理利用也是很美妙的。

第8篇

一、在教學設計中就要融入人文教育知識

(1)根據教學目標設置人文教學目標。小學科學教學目標是教學的依據,是教學的出發點,對于科學教學具有指導意義。小學科學要面向學生的全面發展,搞清楚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之間的關系,在目標的制定中要把人文教育與科學教育結合起來,建立科學的目標導向。

(2)以學生為教學的主體。《科學課程標準》強調學生是學習的主體,而教師是小學科學和學的指導者與組織者。所有的教學都是圍繞小學生而展開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和學生進行民主的交流,達到心靈的統一,并做到能尊重學生的學習,對學生的缺點要包容、指導改正。教學過程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教師與學生一起開發課程,共同學習。

(3)鼓勵學生去經歷科學。《新課程標準》要求學生的學習要以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這是學生學習科學的渠道之一,也是最主要的。設計教學就要給學生探究的時間與機會,讓他們面對真正的科學研究,像科學家那樣“真槍實彈”地探究學習,在這個過程中親身經歷科學研究,提高科學能力,從而真正地學會學習。

(4)鼓勵學生尋找身邊的科學。科學并不是高不可攀,科學是為生活服務的,所以科學就在生活中,科學是每個人的事情,包括學生都可以進行科學研究。為了讓學生認識到科學的生活化,我們要引導學生揭開科學的神秘面紗,鼓勵他們在生活中多觀察、多發現,在課堂上把教學生活化。

二、實施課堂教學過程中科學與人文教育的融合

(1)科學教學以身試教。傳統的科學教學是以教師的言教為主,但言傳不如身教,教師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學只是說得天花亂墜是不行的,要以自己的行為舉上來影響學生,做到從自身做起,時刻注意自己的行為要得體,對學生有一個好的示范。如在科學實驗時,有的教師不注意就會把用過的實驗材料亂扔,也有的在實驗時丟三落四,這些都是不好的習慣,在做實驗時可能會因為自己的行為不好而影響了實驗的效果,同時也會給學生造成一種不嚴謹的壞習慣。因此,教師在實驗時要做到有準備、有順序、嚴謹、精細。

(2)教學要打造民主的課堂。《新課程標準》要求教學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的學習,所以在教學時,教師與學生要民主,蹲下來教科學,這是一種新的教學理念。這種民主式的教學方法,可以讓學生都有機會參與,而且教師與學生一起學習,是一種教師與學生的平等的精神交流。如學習影響種子發芽的因素,在做實驗時,有的學生澆水太多,有的同學就提出反對說不能澆水太多,于時兩個學生產生了矛盾,此時教師不要批評他們,可以與他們一起做實驗。教師沒有制止任何一個人,而是用事實說話,用做實驗的方法解決了問題。這時,教師與學生之間是平等的,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

(3)要及時捕捉課堂教學中即時生成的信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總是遇到自己意料之外的事情發生,有時學生的一句話也可能給教師形成一定的啟發,并把這種啟發反饋給學生。所以,在互動教學中教師要充分利用人文精神養育的契機對學生進行人文教學,發現并捕捉這些信息,從而對學生進行因勢利導的教育。

三、對教育評價體系大膽改革

(1)對小學科學基礎知識與技能的評價。不但要沿用以前的評價方法,如測驗、作業、實驗等,也可以采用小發明、學習態度,實驗報告等進行評價。通過多種多樣的評價方法來了解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情況,如科學概念、科學原理等,可以檢測學到的知識是不是能熟練地運用于生活當中。

(2)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評價。小學科學課最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科學意識,如是不是創造性的學習、對科學有沒有創新能力等,這些可以評價學生的探究能力,觀察他在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創新精神,有沒有小小的奇思異想,重點評價學生“做”科學的興趣、技能、思維水平和活動能力。這些都是對學生探究能力的評價。

綜上所述,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把人文教育的融入其中,使學生在在學習中把科學性和人文性兩個方面的素養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我們在教學中要強調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學生有了這種精神才能更好地學習科學知識、形成科學能力,成為合格的人才,從而為社會的發展做出貢獻。

參考文獻:

[1]孫樹紅.“問”活科學課堂[J].山東教育,2009(13).

[2]劉海霞.四步實驗法在小學科學實驗課的運用[J].教育實踐與

第9篇

在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理科方向的教學中,自然科學類課程的實驗教學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但現在卻問題多多。據了解,目前一種通用的做法是選用部分理工科大學本科層次基礎實驗的方式,但問題是現有的針對理工科學生設置的實驗項目并不適合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而有些院校干脆在相關課程中去除了實驗部分,以求教學簡便。因此,探索建設和完善適宜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特點的理科實驗開設方式,是小學教育專業課程教學面臨的一項新課題。考慮到小學教育的特點,具備寬廣、全面、具有整體性特點的基礎知識儲備,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學生而言是必需的。如果將各學科的知識過分專業化,則不符合實際需求。由于學時所限,即使是本科層次的學程長達四年,也無法保障在十分寬泛的知識基礎之上再趨向精深,達到專業程度[1]。因此,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的教學要加強綜合性建設,以各學科專業知識為核心,注重學科知識體系間的聯系,適度拓展學科課程內容,堅持師范性、綜合性與實踐性相結合的原則。要注意的是,這種綜合并不是許多學科課程的大拼盤,必須是各學科課程的內在整合[2]。因此,對于小學教育專業的理科實驗應把目光放寬廣一些,認識到各學科的實驗只不過是自然科學實驗的一個有機構成。可以在小學教育專業中開設一種理科整合型實驗,其特點是:一方面要把各個實驗項目置于自然科學實驗的大背景中,注重學科間知識的綜合運用,一般來說可立足于各學科本體,覆蓋到其他學科,靈活應用各學科內部知識,較大跨度地調度知識以解決問題。另一方面要能充分體現小學教育專業“厚基礎、強能力"的特色,尋求學生最易于理解、最生活化、最靠近已有知識與經驗的內容,借助于一系列的科學實驗與技術制作活動,加深對自然科學的理解,培養他們的基本技能和創新能力[3]。

二、本科小學教育專業理科整合型實驗開設實例介紹

(一)教師設置的實驗課題

實驗題目:測量給定導體的電阻率并分析其化學成分。實驗要求和說明:(1)利用各種信息資源充分收集相關實驗資料(物理和化學方面)。(2)參考實驗室現有實驗器材配備,從實驗儀器、實驗過程、實驗結果等方面全面考慮后制訂出實驗方案。(3)依據實驗方案進行實驗,并根據實驗中的具體情況修正實驗方案。(4)可著重在實驗報告中闡述本小組在實驗中的發現、思考,對實驗的改進要有自身特色。待測導體:一卷漆包線。

(二)一學生小組的簡要實驗過程

1.實驗方案設計。該學生小組認為:最簡便的方法是先測出該導線的電阻率,再從電阻率出發分析其化學成分。依據電阻率計算公式ρ=RS/L,其中的導線長度L可由米尺測出,導線截面積S可由螺旋測微器測出直徑后計算得出。另外,考慮到導線電阻R很小,從實驗的簡便性和誤差方面考慮,可用伏安法(安培表外接)測量。

2.初步物理實驗的結果和發現的問題。該學生小組在實驗室選取相應實驗器材連接好測量電路后,發現通電后安培表無示數,經檢查發現是導線外面涂有絕緣漆。用小刀刮干凈導線兩端后再接入電路,通電后經測量,所得數據如下:L=0.99m,D=0.892mm,U=0.1V(0-3V),I=1A(0-3A)。代入計算公式得ρ=(U/I)π(D/2)2/L=6.31×10-8歐•米。對比電阻率表,沒有發現與之相對應的材料。再經仔細檢查待測導線后,學生小組一致認為這是一條涂有絕緣漆的銅線。但銅的電阻率為1.7×10-8歐•米,與實驗結果相差數倍。經過再次測量,所得數據與以上基本相同;再檢查電壓表和安培表,其讀數也正常。因此,學生小組推測該待測導線的化學成分不是純銅,因為如果摻入別的金屬,對電阻率影響應該很大。

3.初步化學實驗。經學生小組討論,認為可以用化學的方法幫助檢測以上猜測,如果是摻雜有其他金屬的話應該很容易通過化學反應觀察出來。實驗目的:檢測導線的化學成分是否為純銅。實驗原理:用銅和濃硫酸反應Cu+2H2SO4(濃)CuSO4+SO2+2H2O實驗用品:導線(已刮去絕緣漆,切成小段)、濃硫酸、純凈水。實驗現象預測:因為CuSO4溶液為藍色,若只生成藍色溶液和刺鼻的SO2氣體,證明導線為純銅;若還有其它生成物,則導線中應該有其它金屬成分。實驗結論:導線的成分中有銅,但反應后沉淀在下層的黑色小顆粒和灰白色小顆粒的成分有待進一步檢驗。

4.進一步化學實驗。學生小組認為,若導線化學成分為純銅,則沉淀的生成物應該也是銅的化合物,而銅的化合物中為黑色的只有CuO。學生小組查閱相關資料后得知銅與濃硫酸的反應實際上分成兩步:Cu與氧化性強的濃H2SO4接觸,表面部分被氧化為CuO。Cu+H2SO4(濃)CuO+SO2+H2OCuO再與硫酸反應。CuO+H2SO4=CuSO4+H2O綜合兩式為:Cu+2H2SO4(濃)CuSO4+SO2+2H2O因此可以推斷,因反應未徹底進行,所以CuO未能完全與H2SO4反應,則黑色小顆粒最有可能是CuO。經查堿、酸、鹽的溶解表,沉淀的灰白色物質若是銅的化合物,則有可能是因為水少形成結晶的CuSO4晶體。

5.進一步物理實驗。學生小組回過頭再次認真檢查測量電阻率實驗設計,發現問題應該出在選用的銅線電阻太小,經計算其電阻約為0.027歐,若電流為1安培時,電壓只有0.027伏。對此學生小組對測量電阻率實驗設計做了相應的改進:(1)將J0408型直流電壓表換成J0403型直流電壓表,用直流1V檔讀數來減小讀數誤差;(2)增大銅導線的電阻,選用了一條2米長,直徑0.5mm的漆包線;(3)因為銅導線的電阻較小,電路中電流較大,為防止導線發熱產生影響,把電流控制在2A之內和控制好通電時間;(4)為防止接觸電阻的影響,導線兩端和接線柱緊密接觸上。采取以上改進措施后再進行實驗測量,所得數據如下:L=1.96m,D=0.5mm,U=0.32V,I=1.8A,代入計算公式得ρ=1.78×10-8歐•米。至此實驗基本取得成功。

第10篇

實驗室安全自查報告范文(一)

根據上級文件要求,我校對科學實驗室的建設、管理、配置與使用進行了自查。

一、實驗室建設。

1、小學科學實驗室設置與用房。

我校有科學實驗室一間,其內放置了實驗器材與設備,也做保管室用,各班教室也可用作實驗室。(6分)

2、實驗室內部設施。

實驗室內有教師演示臺,學生實驗桌凳18套,供電到室,儀器柜數量合理,內部設施已達標。(6分)

3、安全設施和措施。

實驗室內配有滅火器,具有防潮、防水、防腐、防塵、防盜、等設備。(4分)

二、實驗室配置。

1、教學儀器不齊全,有破損。(4分)

2、實驗人員無實驗員培訓合格證。(3分)

3、學校每年安排實驗教學的專項經費,且占有合理的比例,每學期沒有教學儀器設備及實驗消耗品的補充計劃,所有儀器設備由正規渠道采購,質量可靠,無“三無”。(4分)

4、自制教具達一定比例。(4分)

5、實驗教學儀器不齊全。(4分)

三、實驗室管理。

1、檔案材料不齊全。(2分)

2、實驗按用、管、配、建程序,全面確定學校各功能定位,落實設施、設備、裝備不同規格的配套教學儀器,各室做到經常清掃通風。(3分)

3、實驗教學儀器及藥品沒有及時得到補充,有所欠缺,對現有的儀器、器材能做到很好的維護和保養。(2分)

4、實驗教師和實驗技術人員有一定的業務水平,對簡單的儀器有一定的維修能力。(2分)

5、所有儀器均按規定擺放。所有儀器均入柜,大下、小上,重下、輕上,高后、低前等。儀器正放、平放,儀器沒有堆放。而且所放位置是陽光照不到的位置,如照得到,就用窗簾遮住。室內做到一用一掃,保持清潔、干燥、通風,須防潮的做到防潮。存放的儀器,保持了成套性、完整性,同類儀器放在一起,同一儀器的主件、附件、零配件放在一起。(4分)

6、實驗室內,管理制度,學科實驗一覽表上墻。(3分)

四、實驗室的使用。

1、實驗教學普及率均有90%以上。(30分)

2、各種表冊齊全。(5分)

3、實驗教師有參與上級規定的培訓及學習。沒有獲獎記錄。(3分)

在實驗室的建設和管理方面,我們做了一定的工作,但是,實驗教學改革是一項長期性、經常性、系統性的工作,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探索的問題。只有在改革中求得創新,在改革中求得發展,我們將以此次檢查為契機,努力改進我校實驗室的不足之處,同時敬請領導指導。

實驗室安全自查報告范文(二)

實驗室工作是培養學生科學素質的一個重要方面,我校實驗室工作,在上級部門及中心學校領導指導下,全體實驗教師的共同努力,順利地完成了實驗室各項預定的工作目標。自評得分為95.5分,現將自查情況匯報如下:

一、機構健全 責任到位

為使實驗室工作落到實處,學校成立了實驗室工作領導小組,組長:楊建華 楊有國 副組長:徐光成 成員:陳中云及科學教師,同時,分別制定了各自的職責,組長負責實驗室建設工作,副組長負責指導實驗教學及實驗室管理工作,成員負責具體的實驗教學及日常實驗室管理工作。

二、實驗室建設規范達標

去秋,我校在多方爭取下,在上級支持下,建起了一座標準化實驗室,有64座,配套實施齊全,建設經費完全由公用經費支出。實驗室教學儀器配備齊全,其費用及易損易耗品德補充費用均納入公用經費支出范圍。

三、實驗室管理規范有序

1、實驗室工作規范化

學校制定了一整套實驗管理規則。如實驗教師崗位職責、儀器管理制度、安全衛生制度、賠償制度并張貼在墻,實驗教師在實施過程中都能嚴格按以上的制度執行。教學使用時都有進出登記。我們特別注意做好安全防護工作,注意做好危險藥品的保管工作。注意防火、防水、用電安全。保持經常性的清潔衛生,對公用物品進行維護,堅持了勤儉辦學的原則。

2、儀器管理有序化

實驗室管理有序,每個柜都有反映內容的目錄卡,帳物相符、物卡相符、帳物卡相符。期末清點儀器設備數目,檢查損壞程度。

3、教學儀器維護、保養經常化

根據儀器不同的要求做好通風、防塵、防潮、防銹、防腐蝕工作,生物標本采取防潮、防鼠、防蛀等措施,對損壞的儀器及時維修,及時做好損壞維修記錄,使實驗儀器處于可用狀態。經常教育學生要積極實驗,勤儉實驗,保護儀器,盡量不浪費;我們還教育學生規范實驗操作程序,防止不必要的損壞,杜絕實驗事故。

第11篇

誤區一:為什么要做實驗?為了知識的掌握和鞏固去做實驗,為了技能的熟練和應用去做實驗,為了證明教師講解的正確性去做實驗,為了應付考試去做實驗……一句話,僅僅為了達到學科教學目標而進行實驗。教師心中沒有課程意識,沒有把實驗教學與學生的發展需要聯系起來。誤區二:怎樣做實驗?按預先設計好的填充式實驗報告來做實驗,按教材要求事先設定的方案來做實驗,按實驗考查要求來做指定內容的訓練實驗。由于時間和條件上的限制,在黑板上,教師畫圖分析,學生聽著“做實驗”,在講評中,讓學生根據圖示要求,看著“做實驗”。不是基礎教學為實驗教學服務,而是實驗教學為應試教學服務。誤區三:做什么樣的實驗?近年來小學科學進行統考或抽測,但試卷畢竟是書面書寫的,不能全面考查學生的科學素養和運用實驗進行探究的學習方法,因而應付考試式的實驗大量存在。所以,教師學生只做考試能獲高分的實驗,而少做演示實驗、家庭實驗,不做與考試無關的實驗的現象時有發生。

二、改進實驗教學的對策

1.加強學習,提高科學教師自身素質

(1)強化理論學習

首先我們科學教師要轉變觀念,更新教育理念,緊密結合新一輪的課改:明確科學實驗教學是科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應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科學實驗不是要把所有的學生培養成專門人才,而是要把所有的學生培養成適應社會需要的人才,這就要求我們必須面向全體,耐心細致地指導,從最基本的實驗操作做起,促使他們獲得可持續發展所必備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2)加強實驗教學研究,提高科學教師的實驗操作技能

備課組教師應對實驗課抓好備課、上課、評課等各環節,強化教師的研討意識,提高研究能力。備課:在個人備課的基礎上集體討論,整合備課組教師的資源;以現代教育理論為指導,精心備好實驗課,形成濃厚的科研氣氛。

2.改進實驗教學的措施

(1)優化實驗的操作過程,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科學教學的探究性是探究的科學和探究的教學相結合的產物,科學教學過程應當是一種探究過程。科學實驗教學作為科學教學的重要實踐活動方式,其教學過程也應當是一個探究過程。教學中的實驗正是給學生提供感性知識,使他們經過探究形成理性認識的極好手段。因此,必須加強實驗操作過程的探究性。教師可根據教學內容盡量把實驗設計為探究性實驗,通過挖掘教學內容的學術性,創設探究情境,設計富有啟發性、層次性、探索性的實驗問題,激勵探究動機,明確探究目標,引發探究興趣。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始終當好引導者,引導學生全員參與,全程參與實驗過程。與接受學習相比,探索學習具有更強的專題性、實驗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征,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獲得知識、技能、情感態度價值觀等方面的發展。

(2)設計生活化的小實驗

課程標準的最新要求,教師要突破唯教材的課程觀,從現實生活出發,從學生實際出發,選擇與學生已有或正在進行的與生活密切聯系的教學內容,圍繞學生周圍的自然環境、家庭環境、學校環境為背景開展學習,設計生活化的小實驗。如:生活中用漏斗倒某種液體,一下子倒不進去,很多學生都碰到過類似的事情,但并沒有認真地去思考其中的原因,把它“搬”到課堂上以后,學生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又成為他們關注的焦點:是怎么回事呢?繼而引出空氣占據空間的概念。又如,在“溶解”一課教學中,老師提出:“有個小朋友,很想喝糖水,你們能不能幫他想一個好辦法,讓他快一點喝到這杯糖水啊?”泡糖水對學生來說是再熟悉不過了,學生馬上能聯系自己的生活實際,獻計獻策:“用筷子不停地攪拌能夠使糖快一點溶解在水里。“”用熱水來泡溶解起來也很快的。”“把糖放進水里,然后再用兩個杯子倒來倒去。”……從這樣的生活情景出發然后再引入新課的教學中,學生有了前面生活化情景的引導,并沒有感到科學是那么深不可測而是和他們非常的親近,對實驗設計也就感興趣了。

(3)變演示實驗為學生實驗

課堂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是教師為學生提供感性認識材料的過程。如果把教師的演示實驗改為學生的分組實驗和邊學邊實驗,則既能使學生獲得更加清晰的印象,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性。學生通過自己的設計實驗、選擇儀器、實驗操作、記錄數據、歸納分析、得出結論的方式獲取知識,體驗發現真理的過程會感到其樂無窮。例如,研究擺的快慢與什么有關,鉆木取火,研究磁鐵的磁極,杠桿平衡,點亮小燈泡等等。在實驗過程中,成功者從中獲得喜悅,從而激發其創新的興趣和動機,失敗者從中吸取經驗和教訓,從而激發其認真思考,勇于創新,使教學過程成為以學生學會求知,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過程。

(4)自制儀器開展實驗

第12篇

【關鍵詞】 探究 實驗

【中圖分類號】 G622.0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67X(2014)10-001-01

如何進行探究性學習是當前教育界探討的熱門話題。當今社會己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經濟時代,面對“知識爆炸”,傳統的教學模式已難以適應社會的需要和時代的發展。因此在教學過程中創設一種類似于科學研究的情景和途徑,讓學生通過主動地探索、發現和體驗,學會對信息的收集、分析和處理,從而使思維的創造能力得到發展,即探究性的學習,是很有必要的,本文主要簡述本人在小學科學實驗教學中進行探究性學習所做的一點嘗試。

1. 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方案

過去在實驗教學中往往只重視實驗操作的指導,學生雖有熱烈的情緒,卻缺乏冷靜的思考,從現象直奔結論,思維活動簡單,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加深了學生對實驗目的性的理解,在學生真正經歷了一次創新思維的開發過程,促進了學生的自我發展。

比如對固體熱傳導的本領是不是都一樣這個問題的研究。有的同學用凡士林把火柴梗粘在木棍、筷子、塑料尺、鐵絲、鋁勺的柄上,再放到酒精燈上加熱,看粘在哪種材料上的火柴梗最先掉下來;有的同學把木棍、筷子、鐵絲、鋁勺放在火上燒,看誰最先開始燙手;還有的同學把他們都放到熱水杯了,摸摸另一頭是否發熱等。

在設計實驗的過程中,還有學生提出,所用的材料長度應該一樣長,否則由于熱傳導的距離不同,會影響到實驗的準確性。這樣一來,學生創新的能力就得到了大大的提高,同時也促進了學生科學素養的形成與發展。

教師在指導和審查學生的設計方案時,不要輕易否決學生的設計方案,要鼓勵學生大膽地提出實驗方案,即使是在對學生提出的不全面、不完善甚至錯誤的實驗方案,也要以表揚鼓勵為主,充分肯定學生在提出實驗方案過程中的主動參與精神和創新意識。同時教師應保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允許學生在保證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自己的方案進行探究活動,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經受挫折的磨練,并自己去體會方案中有哪些不足。

2. 自行實施實驗方案

實驗方案的實施過程是實驗教學中最為重要的一個過程,這個過程既是檢驗學生設計的實驗方案的合理性、可行性的過程,又是鍛煉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與合作精神的過程。教師在實驗中應給學生一個寬松、民主、自由的實驗環境,在實驗過程中更應注重學生的態度而不只是實驗結果。要鼓勵學生在實驗過程中互相合作,積極討論,勇于尋根問底。

如對固體熱傳導的能力是否相同這一問題的研究,在實驗方案的實施之前,我向學生們介紹了在當今最前沿的科學領域中,其研究大多是由很多科學家互相合作完成的,比如人類的基因組計劃就是有多個國家的科學家共同承擔的,同學們也應該互相合作。

在實施過程中,小組成員之間的合理分工,有的同學負責組裝器材,有的同學負責實驗操作,有的同學負責記錄,為匯報實驗現象作好了必要的準備,很快就完成了實驗。可有的小組成員之間你爭我搶,分工不明確,反而使的原本能順利完成的實驗受到了耽擱。

另外,由于實驗方案是學生自己設計的,學生在實施過程中很可能會遇到意料不到的事,這時就要求教師能設身處地的和學生共同合作,做學生自行探索的朋友、助手,同學生商量,促進學生思考,而不能向學生“奉送真理”。如進行熱傳導的特征的實驗中,有一個小組的同學發現,粘在鐵絲上離火焰最遠的那根火柴梗是第二個掉下來的,其它的火柴梗都是按照離火焰的遠近,依次掉下來的,他們討論后覺得不正常,產生了疑問,我鼓勵他們討論,并回想設備的組裝過程及實驗過程,最后他們發現是因為粘最后一根火柴的凡士林太少了,輕微的一點震動,它便掉下來了。重新裝配儀器,獲得了正確的結論。如果學生在實驗過程中能及時思考并解決遇到的問題,那么收獲就會比做出正常現象的同學還要多。

3. 匯報實驗現象,設計實驗報告

由于實驗方案的多樣性造成了實驗現象的多樣性,有的現象利用學生現有知識即可解釋,但有的現象需要學生互相探討或查閱資料才能解釋,這就提高了學生獲取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學生的知識面,同時,由于實驗現象的多樣性,也使學生必須自己設計實驗報告,才能全面正確地反映實驗現象,得出正確結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三原县| 裕民县| 横山县| 五华县| 临清市| 花垣县| 中卫市| 元谋县| 金华市| 喀喇沁旗| 澎湖县| 诏安县| 鹤峰县| 观塘区| 漠河县| 南靖县| 剑阁县| 金乡县| 安塞县| 罗平县| 湘潭市| 温州市| 鄂伦春自治旗| 灌云县| 赤峰市| 乌鲁木齐市| 东山县| 黄浦区| 弋阳县| 汽车| 峨眉山市| 定陶县| 唐海县| 上饶县| 那曲县| 太和县| 通渭县| 天长市| 和静县| 贵州省| 霍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