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6-18 17:54:04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務英語教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論文關鍵詞:獨立學院,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實踐,探索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作為全國較為有名的獨立學院,本著從學生實際出發,建立實用而高效的教學模式的原則,開設了體現“涉外”特色的商務英語課程。現將我院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一些經驗總結如下,希望與各位同仁共同探討適合獨立學院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
1. 中英文雙語教學
全英教學和雙語教學,這兩種模式都可以用于商務英語課程的講授,但是有一定區別。根據廣東外語外貿大學朱文忠副教授的定義,“全英教學是指所有的教學環節全部使用英語進行教學教育教學論文,包括講授、板書、教學軟件、實驗報告、討論、作業、案例分析、考試、答疑等,但對于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疑難問題、重點術語、重要理論概念等,可以輔之以漢語翻譯或解釋。”在實際教學中,全英教學對于教師和學生英語水平的要求都非常高,即使教師能夠堅持在講授、板書、討論等環節使用英語授課,除少數英語基礎較好的學生外,大部分學生無法聽懂授課內容,只是較為被動的接受知識,教學效果不甚理想。雙語教學采用英語和漢語結合的形式,使用英語講解課文,在分析難的專業術語和補充背景知識的時候采用漢語補充說明,這種簡單、實用的教學模式能夠使學生在提高英語水平的同時,豐富商務方面的知識,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 靈活設置課程
目前我院開設的商務英語課程有商務英語入門、商務英語聽說、商務英語寫作、商務英語閱讀、商務英語談判、商務英語翻譯、公關英語、國際貿易實務等。總的開課原則是,入門、聽說、寫作、閱讀等基礎課程,在低年級階段開設教育教學論文,目的是為學生打下堅實的商務英語基礎,培養他們聽說讀寫的基本能力,為日后的進階課程做準備。談判、翻譯、公關英語和國際貿易實務在高年級階段開設,目的是進一步豐富學生的商務知識,開拓創造性思維,培養他們在商務環境下運用英語的能力。在實際授課中,采用小班上課,40人左右的班級規模是比較合適的,達到了開課成本和教學效果上的平衡。在課時安排方面,每周可以安排4個課時,一是能夠加深印象;二是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三是能夠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學習其他的商務英語課程。
3. 選用合適的教材
在獨立學院的商務英語教學中,教材質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們學習效果的好壞。從教學實踐看,國外原版教材雖然權威性、實效性占優,語言也更地道,但是難度偏大,關注的也大多是外國情況教育教學論文,涉及到中國具體實際的內容很少或幾乎沒有,不適合獨立學院學生使用。中英文對照版本教材提供了課文對應的中文翻譯,有助于更好的理解長句和段落結構,但是其難度過低,英語占的比例偏少,更適合非英語專業學生選用。以英文為主帶有中文注釋的混編教材難度適中,既保留了原汁原味的英語,又對一些較難的術語進行適當注釋,適當降低了難度,受到學生的廣泛青睞。目前我院主要采用外研社拓展系列商務英語教材,包括《商務英語入門》、《商務英語寫作》、《商務英語閱讀》、《商務英語談判》和《商務英語翻譯》,難度適中,既能使學生學習豐富的商務知識,又能讓他們熟悉商務方面的各種英語表達,提高商務英語水平。
4. 優化軟硬件設施
優秀的師資團隊不僅可以改進商務英語的教學質量,也能夠切實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我院在安排教師的過程中充分考慮專業因素教育教學論文,選拔能夠熟練使用漢語和英語兩種語言,并且有一定實際商務工作經驗的教師參與教學。為了加強商務英語教學師資隊伍的建設,每年定期招聘專業過硬、英語突出的復合型教師,同時選派本院優秀教師繼續深造,以適應現代商務英語教學的要求。未來我院計劃投資建設模擬實驗室,通過模擬真實的辦公和貿易環境,讓學生扮演不同的角色,熟悉各種業務流程,從而真正將所學理論用于實踐。相信通過提高軟件和硬件方面的實力,一定能夠打造獨具特色的商務英語精品課程。
[參考文獻]
[1]朱文忠.對商務英語專業全英教學模式的調查與分析[J]. 國際經貿探索,2005,(S1).
[2]林添湖.試論商務英語學科的發展[J]. 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4.
關鍵詞:個案;商務英語課程;自主學習能力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1894(2006)05-0008-05
自主學習的研究和推廣在國外已有20多年的歷史。我國外語教學界最近幾年也開始重視這一理念。教育部2004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把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擺到相當重要的位置。我國的一批學者也圍繞這一課題展開了調研(王篤勤2002;彭金定2002;魏玉燕2004;高鵬2005),他們的研究或實驗都表明,外語自主學習在我國還未能被“廣泛接受”或者“在中國實行自主學習模式任重而道遠”。既然自主學習的概念和實踐在我國外語教育界還屬起步階段,那么是否有國外的經驗可以借鑒?這其中,國外的教育理念在中國的探索和實踐顯得尤為珍貴,正是從這個角度出發,本文引入上海對外貿易學院中外合作辦學項目作為個案,來分析英國是如何利用一系列商務英語課程,從課程設置、教學理念、課程設計、評估方法以及教學管理等方面來促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形成。
一、個案背景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和英國中蘭開夏大學(University of Central Lancashire,以下簡稱UCLan)于2000年創建了國際商務英語專業合作項目。該項目從最初的計劃外招生(學生在中國學習3年,成績合格者第四年可以赴英完成本科學業),到目前已經拓展至計劃內專科及本科層次的教育,可以說成績斐然,廣受外界好評。項目成功的關鍵在于由英方大學授權引進的10門課程,它們分別是《國際商務英語初級》、《學習與交際》、《英語國家概況》、《商務入門》、《國際營銷》、《國際商務英語中級》、《跨文化交流》、《企業經營》、《管理實踐》和《國際金融》。這10門課程分布在兩個學年,構成一個較完整的課程體系。除中國教師協助完成的少量本土化改進工作,原型均來自UCLan, 全部由英國專家設計,這種近乎原汁原味的課程如果單獨來看也許并不稀奇,但是作為一個完整的課程體系,其在教育理念、教育功能,乃至教育管理方面的經驗和優勢就非常值得研究。筆者在本文中選取該項目在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的做法加以探討,主要原因在于:該項目從成立之初,就一直把培育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放在重要位置。一方面,引進式課程大綱設計本身就蘊涵了西方教育所一貫強調的自主學習的理念;另一方面,項目運作至今已有7年的歷史,無論從老師的觀察還是從項目學生的訪談記錄來看,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確有提高。
二、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的前提優勢
在進行外語自主學習在中國的可行性分析時,魏玉燕等(2004:13-21)將自主學習在中國沒有推廣的原因歸納為:教育環境和課堂環境的嚴重束縛,教師難以改變傳統角色,以及學習者不能適應新的角色。比照這些原因,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在培養學習者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具有以下的前提優勢:
首先,這些課程經授權在中國設置,基本采用英方體系來操作和執行,受我國教育環境和課堂環境的束縛相對較小。換句話說,從課程內容、課程設計、課程評估與測試、乃至教學管理等都基本遵循英方系統,我國教育體制的一些弊端,如應試教育、不按需求的課程設置等都在一定程度上得以避免,這就最大限度地保證了學習者自主學習理念的貫徹和實施。
其次,引進式課程的授課教師由外籍教師和在國外接受過專門商務英語教學法培訓的中國教師承擔。Gardner & Miller(1999)認為,學習者自主學習的態度受4個因素的影響,即教師、教育體制、同學和社會。在學習者向自主外語學習轉變的過程中,教師具有廣泛的角色和多重責任。要培養學生的自主能力首先要改變傳統教師“教”的單一角色,培養具備自主觀念、適應自主教法的教師。在這一點上,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師資培訓的力度很大,有30多位從事該項目教學的教師先后被派遣到英國接受專門的商務英語教學法培訓,從而保證回國后勝任引進的商務英語課程教學。
三、培育自主學習能力的課程實踐
在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中外合作項目的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具有以下5個特點:
1. 以專門的語言學習策略課程培養自主學習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中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設置專門的語言學習策略課程《學習與交際》。該引進課程旨在通過分析學習者的學習風格與認知特點,幫助學生有效地實行時間管理,并掌握閱讀、記筆記、信息檢索、寫小論文、寫報告和進行演示的技能,同時要求學生建立一個包括學習計劃、學習心得、讀書報告、自我評估等材料在內的文件夾。通過兩個學期的訓練,學生的學習策略意識大大增強了,為獨立自主學習方式打下基礎。其實,學者們早就對語言學習策略及其作用進行過研究并予以肯定。O’Malley & Chamot (1990:1) 認為,學習策略是個體“為了理解、學習或留存新信息所采用的特殊思想或行為”。Oxford (1990) 認為學習策略泛指學習者為了促進學習而采取的一切行為。合理使用學習策略不僅能提高學習效率,而且能提高學習興趣,使學習變得有趣。根據Fedderholdt (1997)的研究,語言學習者如果能在學習中靈活正確使用各種學習策略,他們能夠更有效地制定并分配學習時間,能更自覺地投入學習,并且能更加客觀積極地評價自己的學習成果,從而能以更飽滿的態度投入到今后的學習中去。所以,系統的學習策略課程對項目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2. 以語言文化課支持自主學習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文化課占有相當的比重。10門課程中,文化課有兩門,分別是《英語國家概況》和《跨文化交流》。作為相輔相成的兩門課程,《英語國家概況》主要從語言和社會文化兩個層面介紹主要英語國家的情況,包括英語的產生、發展和在全球的傳播,英語在各種商務語境中的文體特點以及英語國家的社會生活基本知識、社會體系和主要社會制度等。《跨文化交流》則介紹世界各種文化的差異,以及國際商務交流中認識文化差異的重要性,并且讓學生親身實踐,通過“做中學”來了解和體驗中外文化的差異。Gardner (1985) 將外語學習動機劃分為融入型動機和工具型動機兩大類。擁有融入型動機的學習者對目的語社會有特殊興趣,熱愛該社會的文化并期望融入或參與該社會的生活;而工具型動機學習者多是出于某一特殊目的而學習外語,如通過一門考試、獲得某一職位、讀懂外語資料、從事科技活動或旅游等。Gardner認為融入型動機學習者與工具型動機學習者都有可能在外語學習上獲得成功,但融入型動機學習者獲得成功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因為他們對目的語社會的文化或對這種語言本身感興趣。設置文化課的好處在于通過學習目的語文化和加強文化意識,使學生學習興趣增強,并促成學習英語動機更接近融入型動機,或由工具型向融入型轉化,融入型動機使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為持久,更有利于自主學習。
3. 以“項目式”課程設計激發自主學習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廣泛采用“項目式”課程大綱設計。項目式大綱設計是以項目為焦點的教與學的模式,目的是讓學生解決問題并完成有意義的任務。這個過程中,要求學生自主性強,學會自我建構學習并積累實際的、自己得到的成果。在課程設計中,項目就如一根紅線,貫穿教、學,以及評估的全過程。項目的內容根據各個具體的課程而定,通常由學生組成小組,共同完成,比如:
(1) 《國際商務英語初級》課程中要求學生在學習了有關TQM(全面質量管理)的理論知識后,分成小組,對某一具體商業組織展開訪談調研,并集體完成一份該組織的TQM報告。
(2) 《商務入門》課程同樣要求學生經過實地調研,完成相關公司的人力資源報告。
(3) 《英語國家概況》課程要求學生選擇一個國家作為研究對象并展開信息檢索和收集,最終為該國設計制作一份旅游小手冊。
(4) 《跨文化交流》與《企業經營》兩門課程更明顯地突出了項目式的教學設計,其中《跨文化交流》有一個學期的課程就是圍繞一個稱之為“國際日”的展演項目來安排的,即學生分成小組,選定某外國文化為研究對象,然后精心準備,在某個時間集體“設場”,展示成果。為了完成這個項目,學生必須在課外調查研究,通常要走出校門,如預約采訪某國使領館,以獲取該國的文化信息和資料。這個過程中學生需用英語進行對外交流和溝通,并運用與人打交道的技巧,如電話、介紹、說服、宣傳等,經過鍛煉,他們逐漸學會個人決策,并掌握信息收集的渠道和策略,自主性學習能力大大提高。《企業經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商務英語課程,它要求學生組成項目組,體驗建立、運營和評估企業的全部過程。在教師的指導下,各項目小組建立各自的經營項目,推銷服務或產品,從中了解企業經營的過程以及習得英語在商務環境中的應用技能。這是一個較真實的模擬操作過程,每個小組得到一定數量的啟動資金,選擇什么樣的產品與服務則全由他們自己做主,且需計算盈虧。每年項目組的同學在校內策劃、實施這一項目時都熱情高漲,甚至成為引起轟動的校園新聞。
4.以形成性評估促進自主學習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的評價測試體系統一稱為評估,而不是單純的考試。每個課程評估的形式多種多樣,合理分布在整個學期進行,且大部分是學生在課外利用自己的時間完成的。這與我國傳統的依靠期中、期末考試等確定學生成績的做法有顯著不同。其特點可以概括為,關注學習的過程而不是結果,有終結性評估,但更注重形成性評估。以兩門引進課程的評估構架為例:
不難看出,這種評估體系合理地設計了學生成績的分項和分值,對學生日常學習過程中的表現、所取得的成績和存在的問題以及所反映出的情感、態度、策略等方面可以進行綜合評估。引進式課程評估體系改變了以往學生在應試教育體制下,到了期末為應付考試而短期“突擊拼命”的學習方式,他們開始重視平時循序漸進的積累,開始學會自我組織、制定并執行自己的學習計劃,有了更合理的時間觀念,課內課外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普遍有成就感與自信心,與他人協調與合作的精神也得到強化。
5. 以導師制度和資源配置保障自主學習強調自主學習就必須給學生自主學習的空間并創造自主學習的條件。引進式商務英語課程為此在教學管理方面上建立了獨特的導師制度。導師均由課程教師擔當,他們熟悉課程內容與評估體系,每周在課外均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給學生解疑釋惑。這種交流通常是小范圍,甚至一對一的交流,充分體現了個性化、人性化的特點。實際上,在提倡學生自主學習的同時,教師的作用不是減弱了,而是有了更高的要求,教師不但要有廣闊的知識面,還應具備豐富的輔導和支持學生學習的技能(華維芬2001)。而傳統上,教師一般上課結束就離開課堂,不能對學生課外自主學習起到有效的支持作用。所以導師制度與其他課程特色形成合力,尤其當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還不強的時候,就從制度上保障了學生自主學習的環境,通過教師啟發性、針對性的引導,學生克服了最初自主學習的不適應,逐漸明確了目標,增強了信心。
除此之外,合作項目在硬件環境上也為自主學習創造條件。如辟出專門的場所,建立項目資源中心,使項目學生可以利用網絡進行信息檢索,資料查詢等,同時資源中心還儲備了大量的工具書和相關課程的學習書籍,以及英語報紙、雜志、光碟、影印資料等,供學生課外自學使用。這也從教學管理和設施上為學生自主性學習提供了物質保障。
四、關于個案的一些后續思考
上海對外貿易學院的中外合作商務英語項目順利運行7年,至今仍然保持著良好的發展態勢。項目引進的商務英語課程在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方面發揮了巨大的作用。作為一個個案,它還帶給我們一些值得思考的問題:
首先,課程以及教師培訓等問題也可以成為研究學習自主能力的課題,而且這可能比建立網絡/語言學習中心等硬件設施更能從根本上培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其次,本文研究的個案具有一定特殊性,比如作為外方授權項目,它受我國教育體制的影響較小,同時外貿學院在師資培訓方面的投資和力度堪稱巨大,這也是課程成功的重要原因。
再次,在項目拓展,學生增多的情況下,要保質保量地實現上述課程特點需付出艱辛努力。比如形成性評估,由于一個學期評估項目眾多,且絕大部分是主觀性任務,所以教師在學生的學習評估方面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繁重的工作量使其大規模推廣的可行性受到影響。
最后,并非所有經歷該項目的學生都在自主學習能力方面得到提高,有的同學覺得由“接納式”學習方式轉型為“自主式”非常痛苦,并且在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方面始終沒有起色。我們認為這可能有非常復雜的原因。而且經歷該項目的很多同學都在第四年遠赴英國學習,是不是到了一個真正真實的英語國家環境,他們的自主能力又有了質的飛躍呢,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課題。
(作者:上海對外貿易學院)
參考文獻:
[1]Dickinson L. Self-instruction in Language Learning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
[2]Gardner D & L Miller. Establishing Self-Access: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9.
[3]Gardner R C. Social Psychology and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M]. London: Edward Arnold Ltd, 1985.
[4]Holec H. Autonomy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M]. Oxford: Pergamon Press, 1981.
[5]Little D. Learner Autonomy: Definitions, Issues and Problems. Dublin: Authentik, 1991.
[6]O’Malley J M & A 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0.
[7]崔嶺. 大學英語教學的新理念、新系統、新模式、新方法[J]. 外語界, 2005, (1):17-23.
[8]高鵬,等. 大學英語課堂中學習者學習自主性的培養[J]. 外語界, 2005, (1): 33-39.
[9]華維芬. 試論外語教師在自主學習模式中的定位[J]. 外語研究, 2001, (3): 76-79.
[10]彭金定. 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學習者自主”問題研究[J]. 外語界, 2002, (3): 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