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22 12:14: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商務英語學習材料,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關鍵詞:翻轉課堂;高職;商務英語
在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下,一切教學活動都在課堂中進行,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都被嚴格的限制在教室中。這導致商務英語教學形式單一、內容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參與積極性,教學效率低下。而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室提前錄制教學視頻,學生利用課余時間課前觀看學習。課堂則成為知識內化的環節。師生在自由愉悅的環境中合作討論,進而逐漸掌握“消化”。有助于提升學生的協作能力、學習能力和溝通交流能力。所以,近年來,翻轉課堂受到高職院校教育教學的普遍關注和重視。如何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合理運用翻轉課堂,已經成為當前高職院校商務英語教學需要深入思考的重要課題。
一、高職商務英語教學現狀
首先,教學模式單一僵化,在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下,多以教師為中心開展各項教學活動,教師講解相關的知識點,以及商務背景知識、寫作技巧和口語表達技能等。教師講解占據大量的課堂時間,導致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實踐時間較短,這不僅使得學生的實踐能力難以提升,而且不利于教師及時接收學生的反饋意見。其次,高職學生商務英語基礎相對更加薄弱。調查顯示,當前許多高職學生的商務英語學習基礎相對較差,同時,商務英語不僅包括基本的英語知識,還涉及到商務專業知識、商務背景知識等,這就使得商務英語學習難度較大,高職學生在商務英語學習中時常遇到各種困難,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再次,教學內容缺乏實踐性。當前,許多高職院校的商務英語一味的關注基礎理論知識的傳授,甚少涉及實踐教學,導致學生雖然掌握了充足的基礎知識,但在具體的商務環境中,卻很難進行有效的商務溝通,語言應用能力較差。可見,若要從根本上提升高職學生的商務英語運用能力,還需要為他們提供更多的實踐機會和平臺。
二、翻轉課堂在商務英語教學中的作用
1、重新定位師生角色
在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下,教師被視為課堂的中心,學生被動的接受知識。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則是引導者的角色,負責督促、引導和評價學生,這就使得商務英語教學由以往的指令性教學轉變為建設性教學。教師運用新媒體工具制作視頻和音頻,引導學生通過教學視頻自主學習商務英語的重難點知識,且促使學生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自覺發現商務英語學習的規律,探尋新舊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系,構建商務英語知識體系。在翻轉課堂中,教師負責解答學生的各種疑惑,并利用討論、提問等形式,啟發學生思考和理解有關的商務英語知識,在此過程中及時接收學生的反饋意見,進而調整商務英語的教學計劃,提升商務英語教學效率。
2、重新設計教學環節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學生需要利用課余時間在沒有教師指導的情況下,對新知識進行自主預習。然后,教師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知識點講解和習題訓練。課堂學習結束之后教師布置作業,要求學生根據作業自主鞏固課堂所學知識。這種學習模式下,學生在預習階段缺乏必要指導,對許多新知識缺乏系統性理解,導致預習效果不佳。課堂教學期間,教師一味的講解,缺乏師生互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未能充分激發。課后練習階段教師缺乏跟蹤監督,作業質量參差不齊。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要首先設置任務清單。在開展課堂教學之前,教師將有關商務英語的相關知識點錄制成教學視頻。要求學生利用余時間觀看教學視頻,并完成視頻中設置的預習任務,對未能自主解決的問題要及時提交到學習平臺。在課堂教學階段,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預習情況提出相關問題和疑惑,教師進行引導和解答,這可以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進一步鞏固吸收新知識。此外,學生在觀看教學視頻時還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靈活選擇學習進度,對自己已經掌握的知識快進跳過,對自己掌握不扎實的知識反復觀看。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商務英語教學設計更富針對性,有助于實現分層教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不再是單純的講解,而是與學生共同探討學習,這不僅有助于形成融洽的師生關系,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
3、革新教學手段
在以往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中,教師多借助粉筆書本和黑板進行教學,當前,隨著新媒體的普及,一些教師開始在課堂上使用多媒體和PPT,這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商務英語學習的趣味性,但由于課堂容量有限,教師只能對相關知識點進行講解,導致商務英語學習缺乏系統性。而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運用相關的軟件和平臺,將畫面、視頻、文字融入到學習視頻中,系統連貫的講解新知識,能夠更好地幫助學生構建商務英語知識體系。
三、翻轉課堂在高職商務英語教學中的具體應用
1、課前準備階段
在商務英語教學中合理運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教師需要課前準備教學任務設計與教學資料。若要順利完成商務英語教學的目標,教師就必須首先明確教學目的,在此基礎上選擇和準備材料。在翻轉課堂模式下,教師既可以自己錄制教學視頻,也可以通過開放資源選教學視頻作為教學材料。需要注意的是,選取的視頻必須長度適中,重點鮮明,這有助于幫助學生明確學習的重難點。此外,為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還應當采取措施增加教學視頻的趣味性,若一味的關注知識點的講解和展示,就會使教學視頻枯燥無味,學生觀看積極性較低。因此,教師可以將章節知識點分解為若干小視頻,每個小視頻講解一個知識點。例如,針對組織會務、電話溝通確定會議時間、產品介紹、公司業績描述等商務英語常見任務,教師可以制作成小視頻,并在這些視頻中講解相關的句型、單詞、詞組等,同時,還要為學生設置相關的學習任務,幫助學生鞏固視頻學習內容。此外,學生還要根據教學視頻學習情況自主查找相關的學習材料,并針對觀看過程中出現的問題通過在線形式與教師溝通交流。教師除了要準備豐富的商務英語教學資源,還要合理設置教學環節,引導學生完成相應的學習任務,幫助他們鞏固所學知識。顯然,相較于傳統的商務英語教學模式,翻轉課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主要以合作者、幫助者的角色參與教學。商務英語作為一門綜合性語言課程,關注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基本語言知識,還要提升學生運用語言完成工作任務的能力。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設計中選擇多樣化的實踐教學,并采用多元化的教學評價形式,以小組比賽、情景對話、小組展示等形式,提升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
2、課堂學習階段
首先,要提出問題。學生通過課前觀看教學視頻,可以選取一些自己感興趣或有疑問的問題加以探討,在此過程中,教師充當教學活動的協助者。可以依據學生提出的問題類型進行小組劃分。傳統商務英語教學模式,多采取大班教學形式,難以根據每個學生的特點制定相應的教學進度。這就導致學生的相關疑問得不到及時關注和解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逐漸降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鼓勵學生根據自身情況提出問題,這可以充分提高高職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而實現分層教學。其次,要獨立探究。商務英語作為一種實踐性學科,要求學生能夠根據相關的商務情境靈活運用英語知識,順利完成英語交際活動。因此,必須在教學過程中鼓勵學生自主探究,通過獨立思考、小組合作等形式,探討相關問題,并將探究結果加以展示,其他小組成員則負責補充和質疑。這一方面能夠提升學生的參與積極性。另一方面還能夠促使高職學生自主思考相關知識點,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和完善自身的知識體系。
3、課后評價階段
一、研究背景
特定的教育背景及考試文化是進行反撥作用研究的重要因素(Bush,1998;Read,1999)?!叭粢獧z測特定的考試對教學的影響就必須充分理解該考試的教育背景”(Cheng & Curtis,2004:11)。本部分簡要介紹本文的研究對象、適合中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考試類型及質量檢測的基本情況。
(一)中職商務英語學生的基本情況
長期以來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被看作是中學教育的失敗者,他們的自信心與學習能力與同齡高中生相比確實存在差距。中職學校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雖然是英語專業,但英語水平并不高。由于生源的原因,不少學校對讀該專業的學生沒有特別的英語水平要求,因此導致英語水平參差不齊。學生學習的動機也各不相同,有出自內心想學好英語的,也有應父母要求而來,把商務英語專業班當作是英語補習班打發日子的??傮w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也不是特別高。加上沒有目標,沒有努力的方向,不少學生在中專學習的過程中慢慢地失去英語學習的熱情,英語教學成效不高。
(二)適合中等職業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考試類型
目前適合中專英語專業學生水平的考試主要有公共英語一級、二級考試,但該類考試不是職業能力考試,只是一般的英語知識水平考試,對學生今后求職就業的幫助不大。而專門的職業考試如BEC,對于中職學生來說,高不可攀,以學生的英語知識與專業水平,通過的可能性極小。
(三)目標考試
廣州市中職商務英語質量檢測考試始于2006年,由廣州市教育局組織進行。該考試是學業考試也是能力考試,考查的不僅是學生兩年中專業英語學習的情況,還檢測學生在商務場景下英語聽、說、讀、寫綜合運用的能力。考慮到中職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無適合的職業證書可考的情況,2008年廣州市中職商務英語課程教學質量檢測與LCCI認證接軌。接軌后,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如果檢測成績及格,可直接申請LCCI商務英語一級證書,優秀考生可獲得LCCI推薦就業(Deng,2009)。此舉解決了中職商務英語學生無證可考的問題,在一定意義上增強了中職學生學習英語的動力和英語學習和運用的自信心,提高了商務英語的教學效果,拓寬了該專業學生的就業渠道。
二、理論綜述
(一)反撥的定義
從應用語言學的角度,“反撥”指的是“考試對教與學的影響”(Wall,1997:291)。許多研究者對“反撥”都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見解。Hughes認為反撥就是考試對教與學的影響(Hughes,1989:1)。而對于Shohamy而言,反撥作用是因于外部權威性考試而產生的對學校外語學習的影響與推動作用,以及考試對考生生活帶來的巨大影響(Shohamy,1992:513)。Messick則將反撥作用解釋為“考試影響語言教者與習者去做他們原本無需去做之事的程度”(Messick,1996:241)。而Bachman和Palmer指出反撥作用也可被看作是考試對社會及教育系統所產生的作用的一部分(Bachman & Palmer,1996)。Bailey在綜合各研究者對反撥作用定義的基礎上對反撥作用作出了以下的結論(Bailey,1996:259):1)反撥作用通常被看作是考試對教與學的影響;2)該作用被廣泛認為是存在著并且重要的;3)然而對其準確的本質及工作機制的實證研究卻相對較少。
(二)反撥作用的種類
反撥作用可為積極亦可為消極,取決于它對學習者的教育目標完成情況的促進或損害程度(Bailey,1996:268)。積極的反撥作用指考試給考生帶來的好處。如果教師與學生對考試持有肯定的態度并且愿意為之而共同努力,反撥作用則為積極的(Cheng&Curtis,2004:11)。如Buck所言,當考試明確了教育目標要取得的成果時,“它迫使師生專注于這些目標而此時考試對課堂產生的反撥作用就非常有益”(Buck,1988:17)。
對教學產生的負面影響則是消極的反撥作用(Cheng&Curtis,2004:9)。其實對考試的控訴自考試產生以來就沒有停止過。原因在于教師和學生總會自覺或不自覺地被考試所引導,多少都會在教學上強調考試的內容,以及如何通過考試。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忽略對通過考試沒有直接幫助的科目和活動”造成對“課程的扭曲”(Vernon,1956:166)。
三、本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對象是本校08商務英語班的52位學生,他們于今年6月28日參加了市中職商務英語質量檢測。在本文調研進行時他們已經學完了Business Startup,商務英語函電,仍然在學的是商務英語閱讀與寫作及商務英語聽說。
本文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兩種,問卷調查與訪談。數據收集于5月底6月初,收集數據之時學生已經備考了3個月左右,距離考試時間一個月左右。問卷調查在筆者授課的課堂進行,當天發出問卷50份收回50份,無廢卷。筆者詳細介紹了本問卷的目的,并告訴學生問卷的結果僅供研究使用,不會對他們的成績造成任何影響。
訪談在問卷調查之后進行,在自愿報名的前提下,根據學生自述的考試態度及備考情況結合任課教師的評價將學生分成A,B,C共3組,每組2名學生。其中A組為考試動機很明顯的學生,他們表達了要通過考試的強烈愿望,任課教師對他們的評價也為學習認真刻苦。B組的學生表達了要通過考試熱切希望,但據任課教師觀察并沒有付出足夠的努力。C組的學生對通過考試的愿望不是特別強烈。附表二提供了各組學生的自述動機及任課教師的一般評價。除了與學生的訪談之外,筆者還與主要科目的任課教師進行了訪談。
四、研究結果
(一)總體上學生對該考試持有積極的看法
根據表1可見學生非常重視該檢測,多數學生希望能通過考試獲得認證。他們中多數人認為通過考試不僅是英語能力的證明,也是未來工作的敲門磚。在訪談中受訪的學生無一例外地表達了希望能通過考試的愿望,并表示通過考試就是對他們英語能力的證明,對他們今后的求職有幫助。如B2說:“作為一個英語專業的學生,學了那么多年英語,怎么說都要拿個證吧。一個英語證書都拿不到的話也太對不起自己了?!?/p>
盡管每個學生都希望能通過考試,但并不是每個學生都愿意為考而付出努力。在學生的愿望與行動間仍然存在一些的差距。根據任課教師的觀察,仍然有少部分的學生上課不聽講、課后也不練習。理想的反撥作用應如Alderson & Wall所推斷的能對學生的動機與行為產生影響的(1993:119)。但并非所有人都能按其動機行事,畢竟動機與行為之間還存在許多其他的影響因素,如教師怎么教,或者是學生本身對自己未來的看法。如在訪談中C1提到:“我覺得我今后不會從事與英語相關的工作。所以我沒有其他人那么在乎這場考試。當然了,能通過考試拿個證最好,但是如果拿不到我也無所謂。”這也驗證了Alderson and Wall所提出的反撥作用并非對所有學生都有影響的假設。
(二)考試促使學生增加了英語學習的時間
從下表可見與上學期相比,學生本學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顯著增加。不花時間學習英語的比率由20%下降到8%。花半小時到一小時學習英語的比例由12%增加到46%。92%的學生花時間學習英語,較前增長了12%。
本文為全文原貌 未安裝PDF瀏覽器用戶請先下載安裝 原版全文
學生的訪談結果也表明自備考以來,學生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明顯增加。時間主要花在預習和復習上,當然每人所花的時間長短不一。如A1說:“我以前放學后很少摸書的。但是現在每天會花半個小時左右復習一下那天學的內容。然后晚自習的時候我會預習一下第二天要上課的內容,尤其是商務英語閱讀。因為不復習的話我聽不懂老師說什么?!盉2說:“當你看到大家那么認真復習,自己不努力一點會覺得不好意思?!盋2則說:“以前基本不練習口語的?,F在放學后有時就會和舍友練一下簡單的口語。然后我還會背背課后的對話,我以前是不做這些事的。和我自己比,我覺得自從知道要參加這個考試,我花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多了。當然和其他好同學比起來,還是不夠多?!?/p>
在中職英語教學的背景下,對于這些中低等英語水平的學生來說,能促使他們多花些時間在英語學習上是一件好事。正如該班的任課老師說,以前放學后要留下來讀書都很難,現在他們不少人都會自覺留下10到15分鐘練習口語或做作業。哪怕不是為了考試,這也是件好事。這事實上符合了Messick所描述的反撥作用,即能讓學生做他們原本不會去做的事情。
(三)導致學習范圍與學習內容縮小
備考以來,學生英語學習的范圍與內容有一定范圍的縮小。如表3所示,90%的學生將課本作為備考的唯一學習資料。只有10%的學生同時使用其他的學習材料。英語學習成功的關鍵其實不僅僅是在英語考試中取得成功,更重要的是能在今后的工作中成為流利的英語使用者(Cheng,2008:34)。縮小的學習范圍與內容實際上沒有達到聽、說、讀、寫均衡發展的培養目的。在學習中學生的聽與說的訓練被或多或少地忽視了。教師教的和學生學的多是基于課本并以考試為中心。但考慮到中職英語專業學生學習的現狀,在一定范圍內縮小學習內容未必是件壞事。畢竟過猶不及,與其多而泛,不如少而精,把握好重點。
(四)學生學習的目標更加清晰,懂得為自己的學習負責,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
盡管考試給學生帶來了一定的壓力,但不至于大到讓他們無法承受,因此這種壓力其實是動力。它有助于學生更清晰個人學習的目標,明白學習為自己的道理也促進其更加積極主動地投入學習中。表5的數據驗證了Von Elek(1985)的看法,即考試能讓學生對個人的進步以及熟練程度的評價承擔更大的責任;考試促使學生學會判斷不足,對個人總體的能力和技能有更清晰的認識;有助于激發學習的動機明確學習的目標。如訪談中B2說道:“知道通過考試的話拿到一個職業證書,我學習的干勁更足了??赡軇e人不覺得我有很明顯的進步,但是我自己能感受到在學習上發生的變化。比如上課更認真聽講,課后能更加主動地學習。主動性和積極性都有了很大的提高?!痹摪喟嘀魅我脖硎荆詮膫淇家詠戆嗉壍膶W習氣氛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以前晚自習的時候還有不少學生講話或無所事事,現在這種狀況比較少見。學生們要么看書,要么做閱讀或寫作練習,有的練習聽力,有的練習口語。
五、結語與教學啟示
總體上看,與LCCI證書接軌后的中職商務英語質量檢測給學生的英語學習帶來了不少積極的反撥作用。
1)學生的學習動機更為強烈,有了更為明確的學習目標與努力的方向。
2)多數學生能更清晰地意識到個人在學習中該承擔的責任,學習的主動性有所提高。
3)對于不同的語言技能,學生在態度上及學習策略上有所改變。
4)根據考試的內容,學生對某些語言技能的關注度比其他技能高。比如對寫作的關注明顯高于聽說技能。
5)有助于提高學生的語言技能尤其是閱讀與寫作的技能。
6)總體上有利于促進班級的學習氣氛,尤其是晚自習期間的學習氛圍。
但該考試也帶來了一些消極的反撥作用。如縮小的學習范圍及內容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學習的趣味性有所降低,有些有利于提高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課堂活動被忽略了。過于關注考試導致課堂相對枯燥乏味,容易導致一些意志力不夠強的學生失去學習的興趣。單一的學習策略和題海戰術讓學習變得比較枯燥。過于關注考試的內容導致了部分語言技能沒有受到足夠的關注,如聽說技能,影響了學生語言四大技能的均衡發展。通過考試獲得資格證書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獲得真正的語言技能與技巧,并能將之運用到今后的工作與生活中去。所以在今后的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引導學生正確對待考試,正確理解考試的目的與意義,不要為了考試而學習。同時教師也要注意正確看待考試不能因為考試而忽略了某些技能的教學和教法,只有正確理解該考試的目的,才能更有效地利用考試帶來更多積極的反撥作用。
參考文獻:
[1]Alderson,J.C.and Wall,D.Does washback exist?Applied Linguistics,1993,(14):115-29.
[2]Bachman,L.F.Fundamental Considerations in Language Testing,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0.
[3]Buck,G.Testing listening comprehension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inations.JALT Journal,1988,(10):15-42.
[4]Bush,M.A socialcultural view of washback in Japanese university entrance exams.Unpublished manuscript,Ontario Institute for Studies in Education,Toronto,Ontario,Canada,1998.
[5]Cheng,L.The key to success:English language testing in China,Language Testing,2008,25(1),15-37.
[6]Cheng,L.& Curtis,A.Washback or Backwash:A Review of the Impact of Testing on Teaching and Learning.In Cheng,L.,Watanabe,Y.and Curtis,A.,(Eds),2004: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Research contexts and methods.Mahwah,NJ:Lawrence Erlbaum,2004:1-17.
[7]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8]Messick,S.Validity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Language Testing,1996,(13):241-56.
[9]Read,J.The policy context of English testing for immigrants.Paper presented at the Language Testing Research Colloquium,Tsukuba,Japan,1999,July.
[10]Shohamy,E.Beyond proficiency testing:A diagnostic feedback testing model for assessing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The Modern Language Journal,1992,(76):513-21.
[11]Wall,D.Impact and washback in language testing.In:Clapham,C.,Corson,D.(Eds.),Encyclopedia of Language and Education,Volume 7:Language Testing and Assessment.Kluwer,Dordrecht,1997:291-302.
[12]Vernon,P.E.The measurement of abilities(2nd ed.).London:University of London Press,1956.
關鍵詞:商務英語;教學方法;教學模式;課程設計
一、商務英語教學與綜合英語教學的不同點
(一)教師角色的差異
教師的角色從傳統語言教學的指導者和示范者轉化為現代語言教學的促進者與協助者。
在很大程度上,無論是綜合英語還是商務英語,在不同教學活動中教師使用的教學方法決定了教師的角色。教師應該能夠識別學習者的語言水平,并根據學習者的語言水平挑選合適的學習材料、教學內容和教學任務,教師還必須制定課程教學目標和教學計劃。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須深入掌握語言的系統功能和語言結構。作為語言教育者,商務英語教師應該掌握語言教育者必需的基本技能:具備組織能力,評估能力,課堂參與能力,課堂調控能力,并且掌握廣博的知識。
(二)課程設計方面的不同點
總體來說,綜合英語的課程設計主要是圍繞文化、英語文學、語言學等進行設計,而商務英語主要是圍繞英語語言在商務環境的應用進行設計。
根據Hutchinson 和Waters的研究,專門用途英語課程設計主要有三種方法,分別稱作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和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以語言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是最簡單也是使用得最廣泛的一種,這種方法強調在目的語境中建立盡可能直接的聯系。這似乎非常符合語言教學的邏輯,然而這種方法又是刻板的,而且僅停留于表面水平。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被許多國家廣泛地應用,特別是在拉美地區的國家,這種教學方法是建立在理論和實踐兩項基本原則上的。以技能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旨在改變注重表層的語言性能為注重能力基礎,相對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而言,這種方法更關注學習者。以語言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完全不考慮學習者,以技能為中心的教學法也沒有完全考慮學習者,不同于以上兩種方法,以學習為中心的教學方法則最關注學習者,因而能最大程度地提高學習效率。
商務英語作為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分支,通過不斷調節課程設計的方法來適應專門用途英語的發展。商務英語學習者通常對商務英語的學習要求非常清楚,一些學習者,特別是有工作經驗的學習者還設定了學習目標,因此,為了能使學習者在課堂中最大程度地獲得知識,應該把學生的實際需求考慮到商務英語教學中。綜上所述,第三種課程設計方法——以學習為中心的課程設計,最關注學習者本身,因此,能最大程度促進商務英語教學活動的開展。
二、教學模式的不同
綜合英語有以下幾種經常應用的教學模式:
(一)PPP 教學模式
PPP 教學模式指的是“presentation-practice-production”。在Presentation階段,教師展示內容豐富的課程內容和新的語法結;在Practice階段,學習者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各種練習任務鞏固已學的知識;在Production階段,學習者逐漸脫離教師的指導,通過完成練習任務,把新學的知識與以前所學的知識聯系起來。在這種教學模式中,教師扮演了主導者的角色。
(二)ESA教學模式
ESA教學模式指的是“engage-study-activate”。在Engage階段,教師盡可能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投入到課堂學習中;在Study階段,通過教學活動,構建語言和知識信息體系;在Activate階段,教師設計一些練習和活動讓學生盡可能在交際環境中使用語言。這種教學模式注重學生的感知,并通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好奇心和注意力等因素來促進教學。
(三)PPT教學模式
根據Ur的研究,外語教學的過程可以分解成三部分:Presentation、Practice和Testing,被稱為PPT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第一和第二階段的功能和PPP教學模式或多或少有些相像。在第三階段,教師通過設計一個測試來檢驗學生已經掌握和還需鞏固的語言知識。
相對綜合英語而言,商務英語教學也有三種常用的教學模式:
第一種教學模式強調專門用途英語教學,是一種為了適應行業用途的英語教學模式。這種教學模式重視學生的需求,培養學生在各種商務環境下的基本語言能力和商務禮儀等能力,如商務審計、商務談判、市場營銷、商務合同等。
第二種教學模式稱為“基于內容的語言教學法”,這種教學模式被許多歐洲的大學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有兩個基本步驟:第一階段,教師教授一些常用的商務英語知識,對學生的商務溝通技能進行訓練,包括如何寫商務信函和商務便簽等。在第二階段主要是國際貿易英語課程的教學,要求學生完成所有課程,并獲得相應的高級商務證書。
第三種教學模式以實際商務環境為背景,教學內容也貼近商務工作的實際,學生通過該模式的學習能獲得用英語進行商務溝通的能力。這種教學模式會在接下來的部分詳細介紹。
三、教學方法的不同
傳統來說,英語學習被認為由聽、說、讀、寫、譯這些部分組成,不同的英語教學方法被應用于不同的部分。商務英語教學有兩種基本的教學方法:
(一)分析講解型教學法
由于分析講解型教學法注重語言和語法功能的講解,這點與綜合英語的教學方法非常相似。但從語言技能和詞匯方面看,又與綜合英語有很大區別。單從掌握詞匯水平的要求上看,商務英語與綜合英語就不一樣。許多綜合英語的詞匯被用在商務英語情境時,詞義就發生了改變,商務英語教師必須花大量時間培養學習者正確掌握商務詞匯的技能。商務英語教師把這些在商務情境下具有特殊意思的詞匯歸納起來并教授給學生,讓學習者區別這些詞匯在商務情境和一般情境下的不同用法。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對專門的商務情境對話進行討論。例如:“minute”這個詞出現在課文中,并在文中具有專門的商務詞義,教學中則可以引出諸如會議前需要準備什么以及會議中或會后學生可以進行的商務活動。學生必須掌握商務會議的流程,在課堂中模擬一個英文商務會議。
(二)情境設計教學法
這種以真實商務情境中使用的英語語言作為教學內容的教學方法被廣泛應用于商務英語教學。我們發現很多商務英語教材都是按這樣的方式編譯的:展示不同商務場景的角色對話。這些場景包括商務融資、國際貿易、商務結賬、商務談判等。情境設計教學法能展示不同商務情境下語言的使用,讓學生最直觀地感受到商務英語語言與綜合英語語言的區別。
基于以上分析,我們認為商務英語的教學對象涵蓋了從事商務職業的人員和將來從事商務英語職業的全日制商務英語專業的學生。商務英語教學主要是培養他們的專業素質,不但要培養語言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養他們的商務專業技能。這就要求商務英語教師熟知專業英語語言,并能敏銳地覺察到商務專業的關注與需求,而且能靈活地對這些需求做出相關反應。
[參考文獻]
[1]Chen Dan et al..Speaking Business English in Different Ways[M].Beijing:China Water and Electricity Press,2007.
[2]李劍萍,魏薇.教育學導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
[3]Hutchinson, T. & 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2.
關鍵詞:國際商務 商務英語
引言
BEC (Business English Certificate)商務英語證書是英國劍橋大學為非母語英語國家的商務人員設計的測試商務英語運用能力的最權威的證書,劍橋商務英語教程是為此而設置的一套學習系統,它覆蓋了商務活動的各個方面,包括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四個方面,突出商務工作中的實用性。隨著國際間商務活動的日益頻繁,劍橋商務英語受到越來越多商務工作者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視。在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工作方針的導下,我校把此門課列入了商務英語專業的核心課程,旨在使學生畢業后能迅速適應商務工作環境。如何讓學生真正掌握商務英語并能在未來的工作場合中靈活運用,就成了商務英語教師必須面對的問題。
1 劍橋商務英語的教學目的
劍橋商務英語考試大綱指出,“BEC考試基本上屬于實用性而非學術性的,其目的是考查學生在具體的商務環境中實際運用英語語言的能力,能否正確地理解、處理及回答各種工作中的問題?!币虼?劍橋商務英語的教學目標應該包括兩個方面:第一,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包括語言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第二,培養學生的專業技能。該課程的最大特點就是將英語語法、詞匯、功能語言、聽說訓練置于真實的商務情景中,從語言點逐漸過渡到商務知識。學生不僅要學會語言的交際功能,更要學會語言的交際技能,不僅要用得正確,還要用得專業。
2 劍橋商務英語教學目前所面臨的困境
在我校的商務英語學習中始終存在下列問題:第一,部分學生本身的英語基礎知識不足,知識面窄,專業詞匯匱乏,商務知識籠統零散,以致教師不得不花時間在查漏補缺上,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第二,我校學生為在讀生,絕大部分沒有任何工作實踐經驗,缺乏對商務英語知識運用環境的了解,還是把劍橋商務英語看作單純的英語語言的學習過程,照搬以前基礎英語的學習方法,因此在學習中常常感到“無的放矢”:教材中沒有常見的文章作為精讀課文,沒有羅列整齊的單詞表和語言點作為記憶素材,只有幾句總結性的功能語言和交流技巧,短時間內看不到自己的學習效果,學習積極性也就逐漸降低,形成惡性循環。
3 劍橋商務英語的教學方法
劍橋商務英語具有實踐性強、應用性強及專業性強的特點,因此對教師的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面對以上困境,教師不僅要有較高的語言教學能力和商務專業知識外,在教學方法上和教學手段上還要注重傳統與現代的有效結合,形成“以跨文化環境下商務交際活動中英語語言基本運用技能為主導,以課堂教授為基礎,以多樣化教學方法為手段,以多環節教學為輔助”的教學模式,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學習效果。
3. 1 情景教學法的運用
情景教學法就是要求教師給學生提供一個明確、模擬真實的語言運用環境。從商務英語教學來說,教師就應該給學生設置使用特定的商務英語來進行特定的商務活動和商務溝通的具體情景,讓學生在此情景中體會語言,掌握語言,運用語言。從教學實踐上看,情景教學改變了以前講授為主,以書本為內容的單一教學模式,強調在真實情景中的實踐教學,給學生最大限度地提供展示和運用語言的機會。劍橋商務英語課程教材每一章都有一個具體的工作環境,如接待客戶、工作安排、產品描述、公司和工廠、售后服務等,還對各類商務通訊(電話、信函、傳真、備忘錄等)及各種商務文件都給出了清晰實用的范例,這就為情景教學提供了很好的操作空間。
比如在“The Place ofWork”這一課時,我把課室分為Reception, Marketing, Sales, After Sales, Advertising等幾個功能區,再把學生分配到各個部門“上崗”。上課時通過角色扮演練習、信息差異練習、討論練習等學習“問路”和“公司職能”這兩個功能語言,取得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3. 2 任務教學法的運用
任務教學就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單位計劃、組織語言教學的途徑,它把語言運用的基本理念轉化為具有實踐意義的課堂教學方式,強調“做中學”,具有互動性、真實性、過程性、經歷性、和相關性的特點。劍橋商務英語的教學理念強調學生要主動地、創造性地參與到課堂活動中,通過學生的實踐活動來形成內心的體驗,自主地建構英語的語言知識。貫穿在劍橋商務英語教程中的就是一個個商務活動,教師在教學中可以按任務組織教學單元,把任務的完成作為教學目標,這樣學生可以做到“用語言做事”,而不會過多關注語言的形式,從而推動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發展。比如在“Product Descrip tion”一課中,我給學生的學習任務是:成功推銷自己的商品,以獲得最多的訂單。由于這是一個常見的買賣活動,具有一定的真實性、互動性,因此從產品調查———準備目錄和搜集實物———產品推介會———貿易溝通———訂單———總結的這樣一個過程中,學生都積極地參與到這種有意義的交際溝通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一個星期的學習,使他們學會了形容詞比較級和最高級這個語言點的表述,還學會了如何使用這些表述來達到自己的目的。
3. 3 其他教學方法的運用
當然,任何課程要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不是單純地運用一兩種教學方法就可以成功的,需要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來綜合運用多種教學手段。劍橋商務英語語言與專業知識相結合的特殊性,在客觀上要求教學方法要具有多樣性和靈活性。在講授語法基本概念和商務基本理論時,教師可以偏重傳統的講授法,向學生清楚正確地輸入基本理論,基本概念,為以后的
運用打下良好的基礎。只有當學生積累了一定的基礎知識和專業知識后,才能順利完成各種教學活動。
劍橋商務英語教材的學習材料多選用真實的案例,教師也可以在教學中運用案例教學法,選取代表性的案例,讓學生進行討論和換位處理,然后進行歸納總結,再進行更深入的探討。這種形式比只要求學生反饋課堂上的知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體現了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和任務教學法一樣,體現了師生之間的交互性和語言知識的生成性。
本人認為劍橋商務英語的教學要強調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上述種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學習,愿意參加教學過程中組織的各項活動,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
3. 4 劍橋商務英語教學應注意的問題
①任務或情景的選擇應該與教學目標有相關性。教師在調動學生的參與性和學習積極性的同時,切勿過分追求語言教學真實化和課堂社會化而偏離了原定的教學目標。
②鼓勵學生在活動過程中勤思考和再創作,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劍橋商務英語教材內容盡管非常豐富,非常全面,但也不可能涵蓋商務活動的已經或將要發生的案例,所以教師應注重“授人以漁”的原則。
③由于各方面的原因,教師僅靠幾節課來培養學生的語言習慣、交際的綜合能力和商務操作的技能是不可能的。因此,我們可以把課堂教學內容擴展到課外活動中去,形成課內外互相補充、互相促進的綜合學習方式。比如在上面提到的任務教學法的例子中,產品調查、制作書面資料,搜集實物樣品等環節必須在推介課以前完成,否則短短的90分鐘是達不到預期效果的。
④先進的教學手段為教師教學提供了方便。作為商務英語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多媒體設備,使授課更生動。比如劍橋商務英語教程的材料都是靜態的圖片,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動態的錄像剪輯,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又比如,教師可以利用網絡,讓學生進行資料收集,作業上交以及實際操作的練習。
4 教學效果及結論
從多年的教學效果看,筆者認為劍橋商務英語的教學要強調學生語言能力的培養,注重發展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的提高。上述種種教學方法,充分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的素質教育的理念,激發了學生的發散性思維,大大增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由原來的被動學習轉變成為主動學習,愿意參加教學過程中組織的各項活動,學習成績都有所提高。
總而言之,劍橋商務英語是一門商務知識和應用語言相結合的學科,因此,教師應該積極參與商務實踐,廣泛收集商務實例,對其進行分類整理,應用到教學中去;教學過程中要活躍課堂氣氛,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既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應用能力,又重視強化學生的商務技能,多創造機會讓學生在真實的商務情境中,運用商務語言進行積極的商務溝通,成為優秀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英語教學;本土文化;跨文化交際
1.引言
LSmith[1]首先提出英語是“國際語言”他明確指出英語作為全球意義上的國際語言,讓各國的英語使用者互相流彼此的觀念和文化是英語的基本功能。但是,在中國的英語教學中“對中國文化極其表達方式的傳授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2]。束定芳
[3]、高一虹[4]、趙賢洲[5]、林汝昌等[6]等都分別從理論或實踐或觀念的層面討論了英美文化的教學問題。本文主要討論如何提升商務英語專業學生的中國文化意識。因為很多英語專業學生“長期模仿和浸透”英美文化,“清空母語文化積淀”,“對英語國家文化的認同超過對自己國家文化的認同”,在一定程度上變成了西方文化的“語言工具”。英語專業學生對母語文化的缺失,隨著文化交流活動的增多日益暴露出來。很多英語專業學習者獨尊英語語言。他們能夠用英語表達英語國家的基本文化概念,卻不能用英語表達本土文化,達不到跨文化交際雙向交流的目的。商務英語專業學生尤其要對本民族文化有深刻的了解,要能夠用英語表述。在全球范圍“漢語熱”的今天更應該如此,只有這樣,才能更加有效地促進商務交流活動。國際知名英語教學專家David crystal
[7]強調作為國際語言的英語應當表達使用者自己的文化和觀點,ESL和 EFL應當考慮學習者需求,在多種層次上將目標語文化和本土文化加以對比。
2.改革的背景和目的
英語國家概況是商務英語專業的一門限選課程。學習該課程的主要目的在于讓學生了解英語國家的政治、經濟、社會、歷史、地理、教育、習俗等方面的基本情況及傳統文化,提高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寬容性和處理文化差異的靈活性,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在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彌漫著濃烈的商業氣息,這本無可厚非,不過文化氛圍的淡薄尤其是本民族文化意識的淡化到了令人擔憂的地步。因此,在教學中對于文化的教學,尤其針對商務英語專業學生中國文化的教學不能忽視。選擇英語國家概況這門課程作為切入點的原因是這門課程要求對英語國家上述幾個方面都進行相對系統的學習。假設能把中國傳統文化也能引伸到教學中,那么這個過程本身就能幫助學生比較系統地學習中國傳統文化及英語表達方式。傳統上,教師只講授英語國家的概況,在此次課程改革中運用對比語言學方法,不僅在英語國家進行對比,更重要的是把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各個方面也與英語國家進行對比,從而引發師生共同思考。使學生在掌握以英語為主要官方語言的國家的基本情況的基礎上,學習用英語表達中國社會與文化的基本情況,使他們也關注本族語文化,認同本族語文化,培養學生的歸屬感,使他們感覺到自己屬于一個團體和一種文化[8]。
3.改革的理論依據
20 世紀中期盛行的行為主義心理學認為, 學習是一種行為形成或習慣養成的過程, 語言行為是由“刺激――反映”才形成的。語言的發展是一系列的習慣的養成。同時期的結構主義語言學認為, 所有人類的語言都是有層次的, 層次性是語言的本質屬性之一, 語言學應著重研究語言的結構和形式。行為主義心理學和結構主義語言學的有機結合, 產生了對比分析學說(contrastive analysis)。該學說在二語習得研究的發展歷史中意義重大, 影響深遠。
4.實施對象
本項目實施對象為本校商務英語專業034851班和034852班,共87名學生,其中男生共16人,女生共71人。
5.實施時間
2006年秋季學期,每班周課時2節,實際授課共17周,各34課時。
6.實施方案
(1)本課程所選教材是孟繼有[9]編著的《英語學習背景知識》(上、下冊)。在項目實施過程中,打亂教材原來的章節編排順序,按照主題或話題對內容進行重組,增加事實性內容,刪減觀點性評述,原則上做到符合 “克拉申自然順序假設”,便于學習和掌握。
(2)把計劃補充的中國方面的內容編成目錄提綱,主要包括中國簡史、政治體制、經濟特色、文學藝術、民俗節日等,添加在重組后每個主題的后面,作為課堂延伸的重點、對比分析的對象。并按重組后內容制定了嚴密的授課計劃書。任課教師、外語系、教務處各執一份以被參考和檢查。同時向學生公布授課計劃書,并在每個主題的后面確定了延伸內容成果展示責任人。
(3)每個主題都以powerpoint 課件形式呈現。
7.實施過程及案例
教師導入學生活動小課題延伸結果展示。教師對內容的導入要自然而有深度。在學生做任務或做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及時的指導、幫助和支持不可缺少。小型課題延伸活動通常都要提前查閱相關資料。學生展示活動結果的形式有小組范圍內展示、整個班級范圍內展示、上交作業等。優秀的課題延伸活動成果張貼在教師后面展示板上共大家學習交流。效果評估包括自我評價、學生評價和教師評價。提倡肯定性評語。
下面以英國的節假日(British Holidays and Festivals)為例說明實施步驟。
在呈現活動中,教師提綱挈領地介紹一下慶賀節日的意義和目的,最主要的是節日產生的社會背景。隨后,教師做了一個示范并給學生布置了以下任務:(1)列出英國的節假日的相關信息,其中包括時間,意義(傳統的和現代的),慶祝形式,文化意味等。(2)學習材料上沒有的要進行補充。(3)同桌或小組成員間相互檢查。教師隨時提供指導和幫助。
從學生的活動結果中可以看出,每個節日的名稱、時間、原始意義、慶祝形式等這些項目是相對穩定的,絕大多數學生能夠按照要求在課堂上完成任務,而需要組織討論的是這些節日的文化意義,慶祝這些節日對現代人有何意義。這時,教師的正確引導顯得尤其重要。每個節日都有它產生的背景,都有不同的故事、傳說、事件。通過學習、查證這些背景資料可以理解文化內涵。那末,英國的這些節日共同體現一個特色,那就是濃郁的基督教文化色彩。圣誕節、復活節、圣帕特里克節、萬靈節(鬼節)無不與基督教有著密切的聯系,就連情人節也要以宗教圣人的名字命名。就其根源,盡管在西方存在著不同的,但是基督教文化影響深刻而廣泛,它是西方文化的基礎。那末,發源于巴勒斯坦,這個亞洲國家的宗教是怎樣傳進英國的呢?原來英國在歷史上也多次受到外來者入侵。公元43年遭受羅馬帝國的入侵后,英格蘭和威爾士被羅馬帝國統治長達將近400年,古代希臘-羅馬文明在英國得到廣泛傳播,基督教宣揚的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以及對來世的承諾、對個人及精神的注重以及對現實世界痛苦的解釋,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中更容易讓人們所接受,所以基督教文化得到廣泛傳播。
在此之后,要求學生把中國民俗節日的相關信息也按照表格的形式列出來。
從活動結果中可以看出,中國的節日除清明節按照陽歷日期外,其余都是按照農歷日期確定的,這說明我國傳統農業文化的發達極其重要性。其次,中國人重視家族血緣關系的傳統文化心理也可從在春節期間和清明節時祭拜祖先掃墓的活動中反映出來。
8.實施效果評價
本項目的目的在于幫助學生在掌握英語國家概況的基礎上提升他們的中國文化意識,而意識的提升很難或不能用考試成績的高低來衡量,所以在評估其效果時采用了定性的問卷訪談法。在期末考試結束后按學業成績和綜合素質評定等級以及男女生比例從兩個班共抽出20名學生(各10名)并對他們進行了訪談。現總結如下:
當問及“整體感受”時,被試一致認為“滿意”,對于不同之處,他們的感受頗深;增加英文的我國概況和小課題是鮮明的特色;對比過后,印象深刻;但小課題活動占課外時間有點多。針對問題“你是否在這門課上學到了你期望學到的東西”的這個問題,被試的略有分歧。有6個同學認為“通過學習這門課程對英語國家方面有了比較多且且深的了解,我國方面得到了進一步鞏固并掌握了很多英語表達。用英語談論我國的情況時比以前自如多了”。另有2位則認為“學到了一些但不夠深入”;
對于“小型課題對能力的提高有無幫助這個問題”,他們一致認為“在與人溝通和網絡檢索方面”有較大提高。
9.結束語
把本民族文化用對比分析法引入英語專業西方文化課程的教學其主要目的是為了提升英語專業學生的本民族文化意識??梢哉f,知識學習的過程也是觀念形成的過程、情感體驗的過程。在教授英語國家概況的同時,注意引導學生思考中國文化――東方文化的源泉之一,幫助學生形成對西方文化和中國文化的正確立場、態度和信念,體驗本民族文化之美,增強本民族文化意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參考文獻:
[1] LSmithEnglish as an International Auxiliary language[J] PELC Journal, 1976
[2] 陳佑林中國高校外語教學中的幾個誤區[J] Sino-US English Teaching, 2003(2)
[3] 束定芳.語言與文化關系以及外語基礎階段教學中的文化導入問題[J].外語界,1996(1)
[4] 高一虹 “文化定型”與 “跨文化交際悖論” [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5(2)
[5] 趙賢洲 文化差異與文化導入論略[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89(1)
[6] 林汝昌 外語教學的三個層次和文化導入的三個層次[J].外語界,1996(4)
[7] David crystal (1997)Crystal D English as a Global Language[M]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97
[8] 張蓓、馬蘭 關于大學生英語教材的文化內容的調查研究[J] 外語界 2004(4)
關鍵詞:網絡;多媒體技術;大學英語;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29-0222-02
引言
從上個世紀以來,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和數字化聲像技術都得到了迅速發展,并已走進了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中,也走進了各學校的教學課堂。教育部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就建議“各高等學校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網絡技術,采用新的教學模式改進原來的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使學生在進行英語學習時,能自主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學習,朝個性化學習、自主式學習方向發展。從此,各高校開始在英語教學中廣泛運用多媒體網絡技術和網絡資源,為英語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豐富多彩的網絡教學資源以及多種生動活潑的學習形式。
多媒體(Multimedia)技術是將計算機、網絡、電視、通訊等技術結合的一門綜合性技術,它能將計算機系統中的數據、圖形、文字、聲音、動畫、圖像等多種信息媒體綜合于一體進行編排處理,構成一種全新的媒體技術。運用圖、文、聲并茂的網絡多媒體教學手段,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縮短教學時數,優化教學內容,從而有效地提高教學質量。
一、網絡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優勢所在
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填鴨式教學,使學生沒有語言訓練的機會,更無自主學習、發揮創造的機會,導致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越來越低。但隨著多媒體網絡技術的迅猛發展,教學改革的實施,越來越多的學校教師開始研究如何提高英語教學質量,如何將網絡多媒體的使用和教學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在真正意義上樹立學生學習信心,激發學習動機和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
從網絡多媒體技術被廣泛運用到英語教學中以來,確實推進了大學英語教學的改革,使大學英語教學上了一個新臺階。
1.網絡多媒體教學使學習情景化
多媒體教學提供了聲畫并茂的教學情景。語言的描繪、文字的表述、圖像的演示、動畫的模擬、音樂的渲染力為學生創設了具有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使學生可以積極地進行思維參與、情感參與及行動參與。聲音、圖像、文字等諸多感官刺激加大了學習的形象化、主體化,加深了學生的感官刺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英語學習興趣,而且還極大地加強了記憶的效率和效果。
2.網絡多媒體教學可提高英語課堂教學效率,開拓學生的文化視野
多媒體教學可以實現“快節奏、高密度、寬視野”的目標。教師可以通過對多媒體課件的設計,把所學內容的大量信息,用圖片、影像、音樂、聲音、文字等方式形象化、具體化地向學生展示,節約了課堂板書的時間,大大提高了課堂有效時間的利用。教師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這一龐大的信息庫,引導學生對所學材料背后的文化背景、社會現象以及其他所涉及到的內容進行搜索,了解,學習并運用。這樣既開拓了學生的視野,也增強了他們運用網絡、運用計算機的能力,同時也增強了他們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網絡多媒體教學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大學英語教學面臨著師資不足、大班教學、課時少、內容多、學生水平參差不齊等問題。傳統的以教師為中心的灌輸式的教學方法顯然行不通,也不能滿足學生、社會的需要,如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顯得很重要。自主學習是指學習者能夠管理自己的學習行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學習目標、制定學習計劃、選擇學習方式、監控學習過程、監控學習計劃的實施以及學習技能的運用和發展,自我檢查評估,逐步發展。
網絡多媒體教學最大的優勢在于因材施教,以學生為主,多渠道、多維的教學方式。其主要特點是以學生為中心,通過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以及其他軟件和硬件的幫助,讓學生學會自己學習,自己分析問題情境,尋求與解決問題有關的知識和技能,自己調控認知策略,達到構建各自獨特的認知結構的目的。除課堂進行集體授課和輔導以外,課外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不同水平,選擇適合自己的或喜歡的教學軟件,如《走遍美國》、《商務英語視聽說》等,或選擇一些學習網站進行課后自我學習。也可以根據教師布置的課題進行自我或合作研究學習。如關于美國黑人歷史,學生可以利用網絡資源、影像材料、聲音文件等搜集材料,利用計算機輔助軟件處理軟件自己制作課件,進行匯報或展示。通過此類活動,學生不僅在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等方面得到提高和發展,在其他方面,如計算機網絡的使用、搜尋取證的能力、與人合作、與人交流等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培養和鍛煉。教師利用多媒體技術,創造性地為學生構建多種途徑,多種方式學習知識的開放型教學環境,滿足了學習者的個性需求,兼顧了學生的個別差異,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和認知主體的作用,是真正意義上的個別化教學的具體體現。
4.多媒體技術的靈活性及網絡資源的豐富性保證了英語教學質量
正因為多媒體技術的日漸成熟,在英語教學中對教材內容上的修改、增刪較為方便,大大提高了各種教學信息的存儲、檢索、加工、復制以及傳遞效率,豐富和增強了教材的表現力度和感染力度,且能較徹底地分解知識信息的復雜程度,減少信息在大腦中的加工轉換過程,充分傳達教學意圖,使學生在有限的單位時間里獲取到更多的信息。豐富的網絡資源為學生提供了極為豐富的信息資源,如電子報紙、電子雜志等學習材料,也可獲得VOA、BBC等原聲英文的書面與語言資料,觀看原聲電影等,這些都是提高英語教學質量的保證。
二、網絡多媒體技術在英語教學中的應用
1.在課堂上的運用
基于課時少、內容多、學生數量多的問題,教師可以在課堂上運用多媒體技術進行教學演示。網絡多媒體直觀形象的多重感官刺激,有利于知識的獲取和保持,有利于利用多媒體技術提供的語言、圖像、聲音等有步驟地引導啟發學生進行發現式學習、研究性學習、合作性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生動形象的教學氛圍,提供聲畫并茂的教學情景,會讓學生參與到教學活動中,領悟所學內容。教師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創造性地為學生構建多途徑、多種方式學習知識的開放教學環境,學生借助于網絡多媒體技術主動參與教學過程進行自主學習。
2.課外運用
課堂時間是有限的,大學生的英語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課后的自主學習,網絡多媒體技術能夠很好地輔助學生進行自主學習,其信息量大、交互性強、趣味性強等特點,是其他輔助英語學習手段所無法比擬的。
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使用英語學習網頁,下載一些相關學習課件,登陸一些英語學習論壇、英語聊天室,交一些外國筆友,學會使用網上字典、百科全書、圖書館,利用英特網查詢各方面英語學習的信息,提高聽、說、寫的能力。英特網可以說從空間上拉近了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利用網絡學習英語可彌補其他學習方法的種種不足。
三、網絡多媒體技術在教學中的運用對教師提出了更高要求
1.提高教師應用多媒體技術的能力
網絡多媒體英語教學不僅要求教師具備一定的英語綜合能力,也要求教師掌握一定的計算機網絡技術。教師不能把課堂作為演示廳,用現成的課件從頭放到尾,或根據現成的課件仍然采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網絡與多媒體成了黑板和粉筆的替代品,教師不僅要具備一定的網絡多媒體操作技術,還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制作適合學生具體情況的課件,從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2.轉變教師在教學中的角色
利用網絡多媒體技術進行英語教學,使原有的教學模式得到了一定的改變,是實現從以教師為中心,單純傳授語言知識和技能的教學模式,向以學生為中心,既傳授一般的語言知識與技能,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語言應用能力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教學模式的轉變。現代教學觀認為,教師在教學中肩負著“組織”、“控制”、“檢測”、“敦促”、“參與”和提供幫助等職責,因此,教師在學生整個學習過程中不再是主導者,而是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參與者和促進者。所以,教師必須承擔好自己應有的角色,而不只是課件的播放者。
3.更加注重師生之間的交互性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應避免依賴播放課件而忽視課堂教學的互動性,不組織課堂活動,也不能及時根據學生反應調整授課節奏,因而忽略了英語學習的真正目的。所以,教師在制作多媒體課件時,要考慮到學生實際情況,設計出生動活潑的、既能傳授知識、又能很好地發揮學生主觀能動性的課件,而且,教師在課堂上設計、組織、參與、鼓勵、評價的作用要隨處體現,在師生熱烈的互動中,輕松愉快地完成教學任務。
總之,網絡多媒體教學技術是現代教學技術先進手段。雖然,在具體運用中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問題,但它的運用打破了外語教學的傳統格局,改變了學生學習的模式,將外語教學推向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個別化學習,從而有利于全面提高教學質量。作為一名大學英語教師,一方面要不斷提高自已運用網絡多媒體技術的能力,另一方面要積極扮演好自已在教學中的角色,充分發揮網絡多媒體技術的長處,為社會培養更多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關鍵詞:三本院校;大學英語教學改革;ESP教學
一、三本院校大學英語教學的現狀
目前陜西地區的三本類院校的大學英語教學普遍在不同程度上沿襲了一、二本類院校的教學模式,即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學,學習材料一般涉及西方文化和社會現象,教學方面側重語言技能的培養,以精讀和聽說為重,旨在培養學生英語的聽說讀寫譯的綜合能力。盡管培養目標、教學模式都努力向二本院??拷?,但實際情況是三本院校的學生英語基礎較為薄弱,同樣的教學手段不能達到同等理想的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依然普及的大學英語四六級考試仍能推動和刺激學生學習英語的動機,有的院校甚至將英語四六級的過關率作為學校招生的賣點,在大學的前兩年猛抓英語四級而較忽視其他課程。一般情況下教師都會利用學生的這一心理在課堂補充四級相關練習和講解來提高學生的注意力和加強學習的動力。這種做法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學生對教材沒興趣、學習目的不明確的問題,但也存在一個缺點,即學生通過英語四級之后就不再學習英語了,學生所掌握的只是一些考試技巧和答題經驗。對其日后的工作并不實用,也不能很好的用英語和西方人進行專業交流,達到學習外語的目的?;谶@些問題和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形勢,三本院校也應該借鑒經驗引入專門用途英語教學,使大學英語的教學更可行、更有效。
二、教學改革――ESP教學模式的應用
三本院校大學英語教學存在問題的根源在于對自身認識不足,沒有很好的結合自己的特點開設符合自己學生水平的英語課程。目前三本院校沿用的EGP教學模式雖然應用面廣,但是學生在學完四個學期的課程之后在自己的專業方面還是缺乏相應的知識和交際能力。而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教學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它是按專業開設的英語課程,如商務英語、旅游英語、財經英語、計算機英語等等。早在1996年,劉潤清指出:“將來英語學習的一個重大變化可能是不再單單學習英語,而是與其他學科結合起來。以后的英語教學是越來越多第與某一方面的專業知識相結合,或者說與另一個學科的知識相結合?!盵1]
結合三本院校的特點,ESP教學的開展和實施可以考慮借鑒以下幾方面的研究成果:
(一)課程設置。由于三本院校學生的英語基礎薄弱使得單純的ESP教學難以進展下去。一般在學生開設專業課后才開ESP課程,而ESP課程又涉及大量的專業詞匯、特殊文體和句法,這對于英語基礎較差的三本院校的學生是比較困難的。此外ESP課時有限,僅34課時左右,且開設時間晚,大部分課程于第七學期開設。僅靠一個學期的ESP英語課,學生難以達到學習的效果和運用能力。因此還需要在減少EGP課程比重的前期下保持該門課程,授課方式可以向聽說方向轉變,同時增設ESP基礎課程,“提高學生們專業領域內的英語詞匯量以及對句法、文體的初步理解,為高年級……開設ESP課程打下基礎”。[2]
(二)教師分工合作完成ESP課程。ESP課程專業性強,對教師的要求非常高,不僅要精通英語而且還要具備相關的專業知識。一般教師并不同時具備這兩項能力。戴明忠、涂孝春提出“要采取合作式教學方式。ESP教學對專業和語言能力都有很高的要求。目前,一般的專業教師專業知識扎實,但欠缺純英語教學的能力;基礎英語教師語言過關但不精通相關的專業”,“把兩種教學資源結合起來,實行合作式教學”。從長遠來看,教師還必須加強自己相關學科專業知識的學習,努力成為復合型教師。
(三)ESP教材的選取。在學生已經具有專業知識的前提下,ESP教材應該是連接其專業知識和英語表達的一個媒介。這一本教材不應囊括相關專業的全部內容,而是能“有選擇地體現該專業若干核心領域的知識……相當于用英語編寫的專業導論或概論……在學生的專業學習中起到某種橋梁作用?!?/p>
(四)教學方法的靈活性。ESP是用不同的語言來學習專業中的必須掌握的核心知識,因此對于學生來說有很大的吸引大,學生的學習動機比較明確,愿意配合教師的教學活動,更容易收到明顯的教學效果。ESP課程是從專業知識角度出發考慮到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和職業交際的需要,教師應該改變傳統授課方式,設計真實的語言交際場景,提高學生的實際應用能力。
三、結語
傳統大學英語教學模式是普及多年的基礎英語教學,但是在國民整體英語水平不斷提高的今天,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內容必然失去其生命力。盡管三本類院校學生的英語底子不厚,但是他們也希望能夠將英語學習與專業的需要結合起來,這種做法也更符合三本院校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初衷。ESP教學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一個新的跨越,雖仍處于探索階段但必然成為今后大學英語教學的主流模式。
參考文獻:
關鍵詞:模因;英語教學;有效度
引言
模因是新達爾文主義者Dawkins提出的假設,用來解釋人類文化進化的規律。我們以模因的生命周期理論為支撐,分析模因與大學英語教學的關聯,探討語言模因理論給大學英語口語教學帶來的有益啟示,并就模因論對傳統外語教學方法的運用、語言材料的選擇和輸入、語言環境的創設及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語言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思考。
一、簡述模因論
模因(Meme)是模仿生物傳遞單位基因(Gene)而提出的文化傳遞單位。1976年,牛津大學動物學家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其著作《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中首次提出了meme,以模仿Gene。他將模因看作是大腦里的信息單位,是存在于大腦中的一個復制因子。我們將meme譯成“模因”,是有意讓人們聯想它是一些模仿現象,是一種與基因相似的現象?;蚴峭ㄟ^遺傳而繁衍的,但模因卻通過模仿而傳播,是文化的基本單位。(何自然,2005)布萊克摩爾在《模因機器》(The Meme Machine)一書中指出,模因的生命周期可分為四段。l)同化(assimilation);2)記憶(retention);3)表達(expression);4)傳輸(transmission)。何自然在《語用三論:關聯論.順應論.模因論》中提到,語言模因從三個方面得以體現:教育和知識的傳授、語言本身的運用和通過信息的交際和交流。(何自然,2007)
二、模因周期與口語教學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我們可以遵循模因的生命周期進行教學,在教學中把握模因周期規律,運用規律,實現更有效教學:
第一階段:同化(assimilation)
成功的模因必須能感染新的個體,進入他的記憶。同化有兩個條件:一是個體必須和模因載體有接觸,通過思考,重組現存認知因子,獨立發現模因;二是所呈現的模因必須分別受到注意,被宿主所理解和接受。
在大學英語口語教學中,首先,就是要同化學生,這種同化就需要英語教師能夠選擇有針對性的同化內容,采用有效的同化方法。大學英語教學隨著評價體系的逐步改革,也正在向實用方面發展,就我校大學英語教學來說,教學內容就更加注意與學生的專業結合,比如,針對藝術系、化工系、經管系、動漫系、建筑工程系的學生,在授課時,就要求教師在選擇英語學習材料時,要選擇那些實用性強的,與當今社會生活和學生未來職業緊密相連的,同時,學生有必要、且樂于復制、模仿和傳播的學習內容。此外,為了讓學習者學到真實地道且實用的英語,教師也要保證學習和輸入材料的高質量性。在同化方法上,戴士弘教授指出:課程評價新標準的第三條是能否用恰當的任務進行能力訓練。這是課程能力目標的直接結論。能力不能傳授,只能訓練。用什么訓練?用做事來訓練、用完成任務的過程來訓練。做什么事?做學生未來職業崗位上的事,最好直接解決未來職業崗位上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熟悉學生的職業崗位,知道那里的問題、項目、任務。教師在課上,要帶領學生去完成任務,而不是僅僅講授一本書。一門好的職業教育課程必定有明確的任務。學生興高采烈地跟隨教師完成這些任務,練出辦事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練出自學的能力,學到相關知識,獲得實際成果,產生由衷的成就感和自信。(戴士弘,2007)
第二階段:記憶(retention)
模因在宿主的大腦里停留的時間越長,傳播和影響其他個體的可能性就越大。從傳統的角度來說,即背誦,能在大腦中復制出來,用于語言交際。在檢索中國學術期刊網發現幾篇有關依據模因論重拾背誦的文章:《模因論——喚醒傳統的外語教學模式》(杜鵑,2006),《從模因理論重新認識背誦在外語教學中作用》(傅志海,2007),《背誦”——在模因論視角下審視這一傳統語言習得輸入策略》(張敏彥,2009)等文章,說明我國學者已開始關注模因與人的記憶的密切關系,模因的宿主就好比是電腦中的CPU,只有裝有足夠的配置,才能高速、準確、有效地運轉。因此,在教學中,就要不斷地在學生的大腦中安裝模因記憶塊,需要時快速提取。單詞、短語、句型、段落及語篇的背誦不僅可以幫助學生積累英語口語表達所必需的材料,也可以在語言的復制和模仿中習得語言,在英語教學中應繼續大力提倡和使用,特別是對于高職高專的學生。部分高職高專學生的學習基礎比較薄弱,所以在英語教學中,要求學生背誦一定數量的語言材料進行量的積累,進而大量模仿達到質的改變,以便達到可以借助參考資料獨立完成相關職業訓練任務的目標。
第三階段:表達(expression)
在與其他個體交流時,模因必須從記憶儲存中出來,進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質外形,這一過程中,最突出的表達手段就是話語。在利用話語表達時,語言模因的復制和傳播有基因型的“內容相同形式各異”和表現型的“形式相同內容各異”兩種方式。(何自然,2005)根據兩種傳播方式,我們可以有效地引導學生創造性地學習和使用語言,提升語言的實際運用能力。首先,根據“基因型”模因,在語音、語調學習中,可采取直接模仿的形式,多輸入地道的英語,注意揣摩,達到高仿效果,另外,就是基本的詞匯、句型,也可直接拿來,變成今后自己的學習模版。其次,根據“表現型”模因,我們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同音異義嫁接、同形聯想嫁接、同構異義嫁接等傳播形式,在信息和文化交流中掌握對語言的舉一反三能力;同時,教師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依據具體的生活場景和語境來靈活運用語言,體現出語言運用的信息和文化交際性。(郝勇,2009)
第四階段:傳輸(transmission)
在第四個階段“傳輸”中“模因表達需要有形載體或媒體,它們應該具有很強的穩定性,防止信息流失或變形”。模因可以通過縱向的方式在代際之間進行垂直傳播,也可以通過橫向的方式由一個人平行傳播給另一個人,傳播速度快,傳播力強。在大學口語教學中,我們就應注意模因的傳輸性,構造強勢模因塊,比如:藝術英語模因塊,建筑英語模因塊,商務英語模因塊等,并編制教材,制作教學光盤,開拓教學空間,實現有效傳播。
關鍵詞 元認知策略 英語專業四級 聽力實訓平臺
中圖分類號:H319.3 文獻標識碼:A
Design and Research on TEM4 Listening Training Plat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etacognition Policy
LUO Jie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Guang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iuzhou, Guangxi 545006)
Abstract In order to improve students' TEM4 listening results, the establishment of listening training plat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is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EM4 listening development and training platform is actually a platform for interactive digital learning resources for teaching, the content and the integration of English listening skills together to improve students' listening level and the overall level of English practical teaching management content innovation.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and TEM4 listening, analyzed and studied on the construction, advantage and innovation of TEM4 listening training platform under the guidance of metacognitive strategies.
Key words metacognitive theory; TEM4; listening training platform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是對參加考試的學生英語能力的測試,也是對參加考試學校的英語教學水平的測試,是評價學校英語辦學實力和水平的標尺。在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聽力分值占總分值的15%,是對學生理解能力、書寫能力和拼寫熟練程度的考核。目前,高中與大學的英語教學難以銜接、學生對聽寫失去信心、學習效率低等問題,造成了大學生聽力方面能力差。本文將利用英語教學中的有利條件,將元認知與聽力實訓結合起來,在元認知策略指導下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讓學生在在元認知策略的指導之下進行英語聽寫學習,使學生掌握自主學習的方式與策略,提高英語聽寫能力。
1 元認知策略概述
學習者在學習中的自我意識和自我控制就是元認知策略,這種學習策略通過學習者管理學習來保證學習活動的成功。元認知策略的基礎是元認知意識,學習者必須先具備良好的元認知意識,才能夠根據學習任務自主地計劃和安排學習過程,選擇有效的學習策略,并對學習策略不斷地控制、評估,甚至進行修正、調節。
可以將元認知策略概括為計劃策略、監控策略、評估策略三種。計劃策略指的是在學習活動進行之前,學習者在能力與需求的基礎上對學習的目標、過程、步驟等作出規劃。監控策略就是治在學習活動的過程中,以學習目標為依據,對學習的進程、方法、效果、執行等有意識地進行監控。評估策略就是指依據實際情況對自己的學習進程進行評估,并對計劃、進程中所用的策略進行調整。
2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聽力學習中遇到的問題
2.1 高中與大學英語教學方式與內容之間存在差異
高中生對于聽寫其實并不陌生,但是這種聽寫的形式往往只是運用在英語學習中對于新學詞匯的考查。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對于聽寫的要求是要對短文進行聽寫,除了詞匯之外,語法、標點都在考查范圍之內。學生剛剛進入大學并不能夠完全適應這種形式,在英語的學習中往往感到力不從心。
2.2 學生對于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的聽寫沒有信心
對近幾年的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聽寫得分情況進行統計,在總分15分的聽寫部分,考試的得分率普遍較低,甚至都不能夠達到及格分數。由于這種較低的得分情況,學生會對聽寫部分產生較難掌握的感覺,對聽寫的學習沒有信心,在還沒有做題的時候就已經有了先入為主的抵觸心理,甚至有一部分同學放棄這一部分,講精力放在別的考試內容的學習上。
2.3 學生學習方式不當導致學習效率低下
學生在聽力的學習中往往比較迷茫,覺得沒有明確的學習目標,也沒有適當的學習方法;不能自主制定學習計劃或制定之后不能很好地執行;聽力提升周期長,學生在短時間內不見成效就會很難堅持下去。
3 元認知策略指導下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構建
3.1 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構建背景
在學校的英語專業的教學安排中,英語聽力教學往往是在大學的一年級和二年級進行,大學一年級的聽力教學主要是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的,并沒有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專門的聽寫訓練,英語專業四級考試專門的聽寫訓練課在大學二年級才開設。
為了讓大學一年級的學生能夠盡早接受專門的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聽寫訓練,在學生入學之初,教師就應該在日常教學的基礎上加入與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水平、題型相匹配的聽寫材料的學習,幫助學生提高英語的聽寫水平,促進英語綜合能力的提高,為大學專業四級考試打下基礎。
3.2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聽力實訓平臺的功能與構成
3.2.1 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聽力實訓平臺的功能
將信息技術與英語聽力實訓課程進行整合就形成了新型的網絡教學的系統,這就是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在該平臺中包括了英語專業四級考試的所有考試要求,包括了聽力資料、聽力練習、音頻、視頻和練習、答案等等。為學生提供了一個集視聽功能為一體的聽力學習平臺,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使學生能夠更加動態、互動地進行英語聽力學習和訓練,講英語聽力實訓滲透到學日常學習的方方面面,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聽力水平,在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取得滿意的成績。
3.2.2 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構成
英語專業聽力實踐教學的創新模式是將課堂訓練、實訓和課后實踐進行結合,課堂訓練是整個模式進行創新的起點。課堂訓練就是在實訓原則和大綱要求的指導下借助聽力實訓平成的訓練,課堂訓練既能夠使學生儲備理論知識,也能為之后的實訓做鋪墊。教師應該才課堂中通過摸底考試的方式對學生的英語聽寫水平進行了解,在聽力材料的選擇上,一方面要根據學生的英語水平進行選擇,以免聽力材料過難而造成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高;另一方面要結合大學專業四級考試的相關要求來進行選擇,有針對性地對學生的聽寫能力進行培養。實訓的主要任務就是按照實訓任務的模塊逐一完成,使學生能夠對學到的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和吸收,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培養學生的綜合應用能力。
實訓平臺中應該有對學生考核和評價的項目,通過對評價標準的制定和量化來對學生階段性的學習成果進行總結,對學生的學習態度和實踐能力、學習成效進行全面的評價,使學生在通過實訓平臺學習的過程中能夠實時掌握自己的學習情況,在自我評價的過程中發現問題,對自己采取的學習方法和策略進行適當的調整。
4 元認知策略指導下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優勢
教學方面,充實和拓展了四級聽力教學內容,改革了教學方式,在大學英語專業四級考試中看到了學生聽力成績有效地提高;科研方面,將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結合起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使英語聽寫能力培訓教學的質量得到了保證,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從根本是彌補了普通教學在英語專業四級考試聽寫能力培訓方面的缺陷,是對聽寫能力培養的一種創新的嘗試;服務方面,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創建彌補了課堂教學與實踐教學中的不足,有了專門性針對性的教學,使學生能夠更加自主、自由地對學習的內容和方式方法進行選擇,并且能夠進行交流與自我評估。
5 元認知策略指導下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創新性
針對學校中沒有開設專門的聽寫訓練課或者聽寫訓練課課時較少等情況,在元認知策略的指導之下,構建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注重對學生聽寫能力的培養。鼓勵學生自主學習,建立完善的監控評估制度。在聽寫能力提高這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中將元認知策略與自身的努力結合起來,在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中不斷提高學生的聽力理解能力,提高學生大學專業四級考試中的成績。
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為學生有針對性地提供了豐富的學習內容和信息。這些資源滿足了學生對學習材料自由選擇的要求,能夠提高學生英語聽寫訓練的自覺性。該平臺能夠讓學生的英語聽寫訓練擺脫時間和空間的限制,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來選擇學習的內容、制定學習的方式和策略、控制學習的進度,達到最佳的學習效果。平臺中大量存貯的學習資料使學生能夠接觸更多大學專業四級考試中聽力部分涉及到的聽力材料和聽力場景。
6 總結
聽力能力不能夠在短時間內就有很大程度的提高,聽力提高需要循序漸進的過程,因此在短時間內學生很難達到英語實訓大綱的要求。英語聽力實訓實踐教學投入大、周期長、見效慢等情況,使很多學校都面臨著窘境;英語專業聽力實訓教學的課時少、周期短,教學時間得不到保障等問題都使學校的英語聽力實訓課程收效不大。元認知策略指導下英語專業四級聽力實訓平臺的創建,使學生能夠培養自主學習的能力,對四級考試題型的命題規律與解題技巧更加熟悉,提高學生的英語能力和成績。
基金項目:本文作為2013年度廣西科技大學教育教學改革項目:“元認知策略指導下英語專業四級聽寫訓練的研究”的研究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 李萍.元認知寫作策略的使用對專業英語寫作的啟示――以英語專業四級作文為例[J].語文學刊(外語教育教學),2009.3(15):17-23.
[2] 王冬梅,魯平.高職英語專業學生聽力焦慮、聽力策略與聽力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6(13):27-29.
[3] 孫秋丹,黃芳.多媒體網絡自主學習環境下大學英語四級成績與學習策略的關系研究[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0.10(11):34-38.
[4] 梅明玉,董鑫鑫.高職生英語網絡模擬實訓平臺的構建研究――基于職業能力培養為導向[J].湖州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1.4(12):22-50.
[5] 劉曉敏,王志洪.基于專四題庫的聽力實訓研究――提高TEM-4聽力策略探析 [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2.3(15):17-23.
[6] 肖靜,李冬梅.基于庫伯經驗學習圈理論的商務英語實訓教學探索――以POCIB平臺為例[J].赤峰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2.6(13):27-29.
關鍵詞:影視英語選修課程;計算機輔助教學;電子學習檔案袋
隨著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擴展和深化,大學英語教學的教學要求、課程設置、教學評估和教學管理都面臨著新的變革。而高校的擴招也使得學生間英語水平的差異也越來越大,采用同一內容,同一方式開設的大學綜合英語必修課難以充分調動學習者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主性,也不能滿足不同層次,不同興趣特點的學習者繼續提高英語水平的需要。因此以學生發展為本,充分考慮不同學生的能力傾向和興趣特點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程,作為大學英語綜合課程的必要補充是目前大學英語改革的必然趨勢。
那么如何設置好相關的課程,開好大學英語學修課程,已成為目前擺在許多高校面前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為此,今年5月外研社還特地舉辦了“2007年大學英語選修課程研修班”為高校教師探討大學英語選修課教學模式和方法構建交流平臺。其中重點就語言技能及文化類和商務英語類兩大類選修課程進行了討論,而在語言技能和文化類當中,英語影視資料尤因其自身所具備各種優勢,在許多高校開設大學英語選修課時備受青睞。除了語言地道,場景真實,負載大量文化信息,有助于提高人文素質修養,影視英語課程同時在理論上也有相關二語習得研究成果提供科學支持。
一 影視英語課程開設的語言學理論基礎
首先,其課程的設置有Krashen在第二語言習得理論中提出的語言輸入假說和情感過濾假設為理論支持。Krashen輸入假設提出,教師應該讓學習者接觸到大量具有實際意義,生動而又有所關聯的信息,習得才能順利進行。而Krashen情感過濾假設則要求教師營造一個學習者情感過濾低得學習環境,在此環境中學生就會自然習得語言。影視資料因為其自身所展現的情節的連續性和生動性,必然實現了學習者接觸的是大量有實際意義并相關聯的學習材料,同時有利于學習者放松心情,降低焦慮感,更好地進行語言學習。
其次,心理學的相關研究也為影視英語課程的開設提供了依據。心理學對人類記憶特點進行研究的數據表明:通過聽覺獲取的知識,人能夠記住其中15%,三天的遺忘率高達80%;通過視覺獲取的知識能夠記憶25%,三天遺忘率則為50%;如果同時使用聽覺與視覺兩種感官獲取信息,記憶效率為65%,而并非簡單的兩者相加的40%,同時3天的遺忘率更僅為18%,若口頭再加以不斷重復已獲得的視聽信息,遺忘率將更低①。形象動感的影視資料正是充分調動了學習者的聽覺和視覺兩種感官來獲取信息,幫助學習者最大限度地保留所獲取的知識和信息。同樣學習者學習動機理論以及語境理論等都顯示出如果能正確有效地利用影視資料,利用影視資料學習英語將是學習者的絕佳選擇。教師通過影視資料提供的真實,豐富的語言和文化語境,在多媒體課室開展互動性強,生動有趣的教學活動,將能有效降低學生課堂焦慮感,充分發揮其學習潛能,從而改變學習者既想學好英語,又不愿意在傳統課堂上認真聽課的現狀。
但目前國內影視英語選修課程的開設并不普及,相關的教材也十分缺乏,因此大多數老師都是在獨自摸索,可供參考的教學資料,教學模式及方法少之又少。雖然影視資料是廣大學生都熱衷和喜愛的一種教學資源,但英語影視課程并不會因此就能自動地有效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應用不好,它還是會像傳統的英語課堂那樣得不到學生的認可。如何充分發揮影視資料自身的優勢,避免影視英語選修課變成電影放映課,或變成是僅僅以電影為教材的傳統英語學習課,使學生真正有所收獲,真正提高英語學習興趣,增強學習自主性是許多開設英語影視選修課的老師目前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在經過一個多學期的集體備課準備和近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經驗,就課程授課中遇到的問題以及如何解決這些問題,構建一個可行有效的英語影視教學模式提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設想。
二 影視英語教學的現狀與問題
為順應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趨勢,并在參考了一些已開設影視英語類選修課的學校的模式以及一些看電影學英語的電視節目之后,筆者在所在學校開設了影視英語選修課。經過七位課題小組成員的精心挑選,我們選出六個主題分六個單元進行講授。每個單元圍繞不同的主題,教師除了講解該單元的主講電影外,還挑選了大量與之相關的其他電影和電視視頻作為補充材料,以避免只講一部電影的單調性,增強了課程的新鮮感,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并強化學生對某一主題的深入了解和討論。課程內容包括影視基本知識介紹,優秀影視欣賞與討論,英語語言知識學習,以及西方文化知識學習等。教學方法主要采取教師講課,片斷欣賞,自主學習和小組討論??荚囆问桨谠嚭凸P試兩個部分:口試部分為就某一片段進行角色扮演(40%),筆試部分為ppt形式的電影介紹和語言文化知識點講解(30%);此外,學生平時出勤和課堂表現占30%。課程一開設就受到學生們的歡迎,報名選修的人數大大超過了選修課限定的名額。雖然許多學生要求增加選課名額,但考慮到語言教學的規律及效果,以及相關設備和師資水平等因素仍然維持了五十人一個班的規模,相當大一部分同學未能如愿以償選修到該門課程。不過同學們學習的熱情給我們帶來了一個思考:如何既滿足更多學生繼續學習英語的愿望,又能保證語言教學的效果。
在課堂上,教師主要就精選的電影片段進行教學,而整部電影的欣賞要求學生在學校校園網的教學資源欄目下自行觀看。課堂教學主要包括俚語和語音的講解,文化現象的解釋,相關實用文體的寫作,并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或配音等口語活動,對比分析中國的文化傳統進行分組討論,或開展一些其他任務活動。經過一個學期的授課,影視英語充分發揮了其趣味性強,最佳文化導入形式的優勢,得到了選課學生的認同和好評。網上評教和問卷調查均反映,大多數同學認為該課程有助于他們掌握真實交際中英語發音規律,了解語言的最新用法及文化習俗,提高他們在具體語境中準確,得體地使用語言的能力,同時也極大地提高了他們學習英語的興趣。但是另一方面,在授課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情況,除了學生們對挑選的影片的興趣及認同度反應不一外,最值得我們考慮的問題是一些同學感覺到影視英語選修課只是教學內容更吸引人,但自己還是在被動學英語,還是缺乏自主學習的動力。這一情況讓我們意識到,應該在教學中充分利用影視資料自身的優勢,并采取有效的手段刺激和促進學生學習的自主性。
三 出路:網絡課程教學與電子學習檔案袋(E-portfolio)的整合
綜合一學期以來英語影視課程所遇到的問題,為滿足更多同學提高英語水平的愿望,解決師資培養面臨巨大的壓力的問題,我們在現代教育技術中心的支持下嘗試將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起來。依托校園網建立起一個影視英語選修課程的網站作為網絡課程的教學平臺,網站包括網站通知,網絡課程,學生電子學習檔案袋和工具資源四大板塊。網站通知主要為老師信息,介紹相關影視資源提供一個信息平臺。網絡課程則由包含相關教學課件和視頻資料的網上課堂和測試試題庫兩部分組成。網絡課程與課堂教學相結合的形式為,每單周學生自主進入相應的單元進行兩個學時的學習,并完成網上布置的作業。在兩個學時自主學習后,教師再進行兩個學時的課堂教學,開展各種互動性強的的教學活動,檢查并討論學生的作業情況,結束一個單元的學習。這樣通過計算機輔助教學,一些可以不必要在老師在場的情況下就能完成的任務,如聽力練習,資料閱讀和作業完成等就由學生自己獨立完成。老師則有更多的精力,可以開設另一個平行班,在其中一個班進行自主學習的時候對另一個班進行課堂教學,以便能較好地解決目前師資緊張的問題。
轉貼于
而作為全校性的選修課,選修的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年級學生,教學管理則是另一大難以解決的問題。一星期僅兩個課時的安排也必然導致了師生之間和學生之間難以有較好的交流, 教師也難以對學習者形成客觀的評價來正確指導和鼓勵學生進一步提高英語學習水平。雖然影視資料自身具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生動性,但由于缺乏相應的內在刺激機制,學習者的自主學習積極性也難以提高。這一點已經在去年的教學中反映出來,學生仍有遲到缺課現象,課堂參與討論也不是十分活躍。這曾讓我們感到十分困惑,為何面對如此豐富生動的內容仍有學生不感興趣呢?由此可想僅僅有外部的吸引是不夠的,要真正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必須調動其自身內在的動機機制。如何使學生自覺自愿地參與教學活動,我們想到了使用E-portfolio(電子學習檔案袋)輔助管理教學活動。
Portfolio(學習檔案袋)指的是“對學生作品的一種有目的的搜集,這些作品要能夠展示學生在一個或多個領域中付出的努力、取得的進步或成就。(電子學習檔案袋或電子學檔)是利用計算機數字技術來輔助收集、保存、管理、展示內容(音頻、視頻、圖片、文本)的檔案袋。電子學習檔案袋是利用網絡信息技術的環境,學習者運用信息手段表現和展示其在學習過程中關于學習活動,學習成果,學業進步和學習付出的反思的一種集合體,是紀錄了學生個人信息的,體現學生成長經歷的檔案袋。Portfolio Assessment(檔案袋評價)的作用表現為:能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為自己的學習負責;能激發動機;促使學生參與學習評價過程;學生的自我評價與相互評價能增強學生對評估的責任感;促使學生對學習任務進行反思;使課堂更協作和共享。同樣,它有助于老師更好的了解學生,對學生的作業進行及時地評價,并最終對學生做出客觀的形成性評價,而不是通過一兩次考試來評價學生;也有助于同學之間的互相交流和認識,對彼此陌生來自不同年級不同專業的學生之間增加了解和交流提供了較好的形式。這一形式已在上一學期的教學中實現,學生通過我們在建立的影視英語課程博客的網站上注冊自己的信息,建立一個自己的賬號,就能在自主學習的同時,登陸自己的博客電子學習檔案袋,發表自己的各種信息及學習日志,并將自己滿意的作品上傳與同伴分享交流。首先作為一種比較新穎,流行的方式,這吸引了學生們的踴躍參與,然后通過發表和挑選自己的作品跟同學和教師交流,并從同學和教師那里得到及時的反饋和評價,電子學習檔案袋對學習者語言學習的積極性和自信心有極大的改善和提高作用,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效果也將更顯著。
除了上述問題,在開設英語影視欣賞課程時,教師還要考慮到作為全校性的選修課程,學生英語水平參差不齊,要保證良好的教學效果,根據Krashen的“i+1”理論,可以考慮分級教學,分別開設英文影視初級學習班和提高級學習班。因為只有學習者所接觸的語言和學習者的水平持一定的距離時,即大部分的內容可以理解(該部分為“i+1”中的i),但仍然有對他們來講是具有挑戰性的(該部分為“i+1”中1),才最能激發學生學習的欲望,增強其外語學習的自信心,減少或消除學習者的焦慮感。選修課程面向全校各個年級開課必然導致學習者之間的“i”層次不齊,因此初級班可以主要學習流行俚語,相關文化知識和進行語音模仿,而提高級的學習主要側重于欣賞和寫作。另外,我們還就學生喜歡怎樣主題的影片,以及課堂上要講解的片斷長度等進行了問卷調查。根據學生的反饋,雖然各人興趣愛好不一,但大部分學生都傾向于討論兩類題材的電影:一類是與校園生活相關的影片,如我們挑選的《死亡詩社》,《春風化雨》,《蒙娜麗莎的微笑》以及《美國大學生》等,因為此類影片能很容易引起他們的共鳴;另一類受大多數學生們是勵志類題材的影片,如《律政俏佳人》,《當幸福來敲門》和《風雨哈佛路》等。而大多數學生對片斷播放時間的長度不是有很多要求,部分學生希望時間控制在五到十分鐘內,根據我們具體上課的實踐,片斷的長度不易過長,5分鐘以內的片斷比較便于教師講解和學生學習。
四 結語
大學英語選修課程已經越來越受到大學英語教育的重視,經過兩個學期的教學實踐,就影視英語課程在教學中遇到的師資緊張,管理困難和學生評價方面的問題,我們進行了一系列的摸索與探討,最終提出了網絡課程和電子學習檔案袋相結合進行輔助教學的方案。通過這種模式,一方面選修課程的每個小班就能得以維持現在規模不變,但選課人數則可以擴大一倍,為實現大學英語學習四年不斷線提供了可行的方案;另一方面學生語言學習的自信心和積極性也能得到極大提高,語言學習的效果也將更顯著。這種形式將既有助于能滿足廣大學生學習英語的愿望,加強教學管理,又有助于緩解師資力量及師資培養面臨的壓力;同時多元的評價系統對學生進行形成性評價提供了可靠信息,也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促進了個人的成長。
注釋:
①出自《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5年第四期第363 頁“淺談利用英語影視資料輔助英語教學”。
參考文獻
[1] Krashen,S.D.The Input Hypothesis Issues and Implications[M]London:Longman Inc,1985
[2] 蔡蔚,張文霞以人為本:英語提高階段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J]清華大學學報,2004,(1)
[3] 鄧小紅,楊朝燕英語專業視聽說課課堂活動模式探討[J]華中農業大學學報,2003,(3)
[4] 符瑩淺談利用英語影視資料輔助英語教學[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2005,(12)
[5] 胡素芬On Teaching Non-English Majors Listening and Speaking Through Videos[J]中國英語教學,2006,(2).
[6] 李月林英語電影教學新探[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 2003,(2)
[7] 汪世蓉對大學英語分級教學的思考[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 2006,(5)
[8] 吳耘電影視聽英語教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9] 姚普光影視地道英語[M]廣州:廣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01
關鍵詞:自主學習;干預策略;大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1580(2013)11―0093―02
自主學習是教育心理學的一個重要課題。Zimmerman認為,當學生在元認知、動機、行為三方面都是一個積極的參與者時,其學習就是自主的。但是“很多學生,甚至大學生或者成年人都沒有成為自主學習者,我們對自主學習的自然發展過程和干預機制所知甚少”。
在針對自主學習干預策略的實驗中,有的是短期的或者說針對一個特定的學習策略進行研究,比如說Weinstein & Mayor (1986)研究用“排練”、“詳述”和“組織策略”的學習方法來提高學習的記憶力和學習成績;有的是全面和長期的,Hattie et al 就指出“比起對特定的策略進行訓練來說,多種策略的綜合效果并不能立竿見影,但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表現是有成效的”。
一、大學生網上自主學習的特點
大學生的自我意識相對于較小年齡段的學生來說具備更高的認知能力,也就是說在學習和思考中有更多的語言、概念和經驗,他們更容易理解有關認知和元認知的討論。可是比起年齡小的學生來說,他們卻更難改變他們原有的策略,因為年齡小的學生還沒有形成固定的學習策略。這就意味著我們在實施這種全面的、長期的學習策略干預時,追求明顯的實驗效果的想法顯然是不科學的。從經驗來說亦是如此,短期的策略方面的培訓雖然可能收到效果,但是我們不確定學生在實驗結束后是否能堅持繼續使用這些策略,或者說完成這些較優的學習策略的內化。
因此在促進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干預策略應當以全面的、長期的、與現有課程相結合的嵌入式方法進行,這種綜合策略有助于較優學習策略通過在不同領域的不同任務的實施低路徑遷移傳遞。這種綜合策略意味著針對網絡環境下大學生自主學習方式,我們應制定一套系統科學的、與現有課程相互融通銜接的干預制度。這套制度應包括硬件和軟件的設置原則、學習過程中的援助策略與制度、評價方式等等,而不是只是把硬件和軟件準備好,我們的工作就完成了,實際上我們的工作才剛剛開始。
二、大學生網上自主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1.大學生網絡行為的娛樂性
何向陽指出:“大學生網絡行為具有明顯的娛樂性……大學生的上網時間主要花費在網絡娛樂上,學習和收集資料只占到大學生上網時間的一小部分?!睆埑肌堅疯〉榷嫉贸隽讼嗨频慕Y論。因此在教育者歡呼網絡的普及給教育帶來巨大便利時,他們卻發現我們的學生似乎更注重網絡的娛樂功能,而非學習功能。
2.英語成為網絡環境中自主學習的短板
85%以上的電子出版物都是以英語為使用語言的,而學生卻沒有使用英語查找信息的習慣。我們在一次調查中發現,當學生被問及當你精通英語之后,你更傾向于如何使用英語時,在被調查的不同本科生中,有72%的學生表示他們會看英語電影和學習英文歌曲;只有35%的被調查的本科生表示他們會用英語獲得相關資訊。而且我們在這里是假設學生在精通英語之后,那么在英語不夠精通的時候,使用網絡時,語言的障礙是很大的問題。
3.網絡學習資源的建設不完善
互聯網是信息的海洋,可是信息質量難免良莠不齊。由于數量眾多,學生更覺得無所適從。此外,在網上學習資源建設的過程中,決不僅僅只是把紙質的資源變成電子資源那么簡單。有些學習平臺給學生提供了很多教程,但由于學習過程的枯燥,或是難度不適合學生等原因,并沒有發揮應有的作用。雖然互聯網提供了巨大的存儲空間,但到一個具體的自主過程,還應系統科學地研究學習者的學習目的和具體要求,提供有效的學習資源供學習者選擇,而不是簡單地把許多學習資源提供給學習者。由于在自主學習中教師不能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所以對學習者學習目的和學習能力的研究就顯得格外重要。
4.自主學習過程的援助機制不完善
在倡導自主學習的過程中,應提供完善的監督和援助機制,而我們往往只注重監督機制,而忽略了給學生提供有效的幫助。由于師資不足等原因,這種援助程序往往被忽略。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完全不管,而是在提供盡可能的完備學習資源的前提下,在學習者自主學習的過程中,在他們需要幫助的時候給他們提供有效的幫助。在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中,教師的援助是學習者建構知識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的援助應該是專業的,要分清學生求助的類型。Nadler 把學生求助分為自主型、實施型和回避型三種類型,教師應當根據不同類型,采用不同的援助策略。
5.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評價體系不夠完善
網絡的評價體系有網絡學習的特殊性,比如說訪問的頻率;參與電子討論的話題、訪問的時間段、經常使用的工具;訪問課件的內容、時間、已瀏覽過的教案頁面、己完成的練習和階段測試,各知識點的學習成績;使用的交流工具及使用次數,提問、回答問題的次數、正確回答問題的次數等。但是網絡提供的數據只是評價的一個方面,有些軟件由于設計不完善,學生通過粘貼等手段也能“完成”練習。所以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評價體系應注重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所表現的思考和探索、與他人合作的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知識的廣度和針對學習目標的管理能力等等多元智力因素。
三、對網絡環境下自主學習的干預策略的幾點思考
1.應根據學生的水平和學習需求選擇學習軟件。在學習軟件投入使用后,要定期調查學生對學習軟件的反饋,判斷學生對學習資源的主觀感受,對學習資料做出及時調整。此外,學生的學習時間有限,所以在提供學習軟件時,要注意其學習內容和課堂學習以及各個學科之間的協調融通和銜接。
2.網絡環境下的學習應該是課程學習的延伸,應注重研究性學習,而不是面對機器機械性地重復課堂的內容。學生應該有一個平臺分享學習的感受,促進學生合作學習,鼓勵思想的交流、碰撞。
3.通過分階段的評測,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使學生體會到這種學習方式的優勢;也可以通過學分、課題研究等方式,鼓勵學生參與到這種學習、評價方式中。評價時可以通過互評、自評、他評等手段,注重對學習過程的形成性評價,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表現出的創造力、克服困難的能力和鉆研精神。學習時間或是軟件所給的分數應該只是觀察評價的一個側面。
4.在網絡環境的學習中,應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譬如說英語學習,所提供的學習材料難度應該有所差異,訓練的技能也可以有所偏重。此外所涉及的題材也可以不同,文學、科普、歷史、商務英語類、財經英語類、新聞英語等等,分類提供給學生,學生可以按照自己的興趣和發展方向有選擇地學習。
網絡環境下的自主學習,并不意味著把學生交給機器,由機器來做教學的工作。甚至有人預測,有了計算機,教師的工作從此可以由機器來代替。機器無論多么先進也缺乏人的創造力,教師在指導網上自主學習中,應該比課堂上更有機會觀察學生的個體學習情況,給予專業化、個性化的指導。
[參考文獻]
[1]何向陽.大學生網絡聊天現狀調研[J].中國電化教育,2010(06).
[2]周朝霞.大學生網絡傳播行為嬗變的實證研究[J].復旦學報,2006(06).
[3]高翔.A survey on English Learning Resource outside Classroom to Learners of College English Curriculum in China [J].現代閱讀,201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