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工業旅游論文

工業旅游論文

時間:2022-03-11 22:04:4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工業旅游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工業旅游論文

第1篇

關鍵詞:工業旅游旅游資源推進對策濱海新區

隨著近幾年生活水平與消費層次的提高,人們的旅游消費正日益向多元化、多層次方向發展,集休閑性與知識性于一體的工業旅游成為熱點。由此,工業旅游作為一種新興的專項旅游方式,以其內容的新穎性、項目的易行性日益贏得了眾多企業和旅游開發商的青睞。例如,北京首鋼、上海寶鋼、浙江秦山核電站、青島海爾、吉林中國一汽等知名企業紛紛加盟旅游行業,浙江溫嶺還成立了我國第一個工業旅游促進會。

從全國來看,雖然工業旅游項目經營成功的企業不少,但是也有一些企業的工業旅游項目只能勉強維持下去。由此看來,要使工業旅游從一開始就得到規范健康的發展,不走或少走彎路,首先就要對工業旅游有一個全面、科學的認識。

工業旅游的內涵

工業旅游是旅游發展到一定階段后產生的一種新型旅游方式,它以工業企業的廠區、生產線、生產工具、勞動對象和產品等為主要吸引物,活動范圍一般限于工業企業之內。這是旅游行業的一個新領域,是對旅游資源深層次的開發。

目前工業旅游在我國主要是在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名牌企業中開展,旅游內容集中于:參觀企業標志性建筑、企業特有的人文景觀以及廠區美化綠化建設;了解企業生產制造過程,增長知識,拓寬旅游者視野;學習企業先進的管理經驗,感受企業文化;認識該企業或該行業的發展歷史,縱觀企業或行業發展全貌。由此可見,工業旅游作為伴隨工業和旅游產業的發展而發展,是城市品牌的衍生物,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工業旅游資源作為城市的稀缺資源,具有依附性、知識性、多效益型和重游率低等特點。

我國工業旅游發展的問題及對策

我國工業旅游發展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完整的旅游概念尚未形成旅游是一個大概念,包括吃、住、行、游、購、娛。企業要發展好工業旅游,就不能將眼光僅僅放在參觀游覽上,要注意對旅游產品的有機組合。目前工業旅游在旅游產品開發上多表現為自然的、現實的,而少有特色和創意,對游客缺乏吸引力。而企業所在的工業區大都建筑風格單一、環境的綠化水平較低,沒有像樣的賓館飯店、商業設施和休閑活動場所。這與已形成一定規模的傳統觀光旅游景點相比,是一個明顯的缺憾。

宣傳促銷工作不到位由于工業旅游在目標顧客的定位上仍比較側重于企業間的參觀與交流,多屬于商務旅游的性質。面對大眾旅游尚開發不足的現象,因而在營銷上缺乏策劃和宣傳推銷,只是等客上門。

服務質量及管理水平有待提高總體來說,由于多數開展工業旅游的單位都集中在第二產業,在旅游專業化服務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管理上不規范,需要盡快引入質量管理體系;從業人員素質有待改善,其專業知識和文化素質還不能完全適應現代旅游行業的要求等等。這些都是制約工業旅游快速發展的重要因素。

缺乏富有競爭力的工業旅游品牌一般而言,工業旅游擁有品位較高的旅游資源,且旅游資源本身擁有較高的知名度,但與之相對應的旅游項目卻沒有做出自己的特色,一般僅限于對既有資源的陳列與宣傳,缺乏對游客有持久吸引力的旅游產品。青島市是名牌企業最為集中的城市之一,也是工業旅游開展最早也是最為成功的城市之一。但發展至今,各企業各自為政、獨立作戰,缺乏系統運作和整體品牌打造。因此并沒有形成真正富有競爭力的旅游品牌,使得工業旅游資源的利用率尚未達到最佳狀態。

推進我國工業旅游發展的對策

選擇合適的工業旅游目的地工業旅游是以工業企業作為參觀游覽的對象,所以企業的選擇對于工業旅游活動的成敗至關重要。選擇開發工業旅游的企業時,可考慮以下因素:資源的獨特性,如果工業旅游資源具有獨特性,那么開發為旅游產品后將有更強的競爭力;品牌知名度,消費者能夠記憶的工業產品品牌數量有限,所以名牌企業開發工業旅游的優勢十分明顯;吸引力程度,一般來說,消費者對于和自己日常生活相關的產品關注程度高,對于平時接觸不到的產品或領域也有強烈的好奇感,例如前者如家電生產企業,后者如衛星發射基地,而對于中間產品則興趣不大;資源向旅游產品轉換成本,在工業旅游產品的開發中,強調利用原有資源創造增量效益,如果將工業資源開發為旅游產品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就違背了工業旅游發展的本意;區位條件,交通便利對于所有旅游產品的開發都具有重要的意義,所以,工業旅游應選擇位于市區或近郊區的日用品生產企業(如家電企業)、高科技企業(如汽車企業)、軍工企業(如衛星發射基地)和傳統手工業企業(如首飾制作)。

開拓廣闊的市場目前我國工業旅游的市場以學生、教師為主,一般為開展活動集體組團而來。開展工業旅游應首先抓住這一市場,并采取措施穩定和鞏固。當然對于工業旅游來說,僅有學生市場是不夠的。當條件較成熟時,可考慮開發以下幾個市場:首先是中老年市場。中年人對工業旅游有較強的需求,并且是影響青少年參與工業旅游的重要因素;而且老年人閑暇時間多,旅游愿望強烈,對陌生的現代工業有濃厚的興趣,市場潛力大。其次是家庭市場。在國外,工業旅游對家庭有很大的吸引力。比如,在法國,很多家庭利用周末或節假日參觀核電站、啤酒廠、制糖廠或礦山。然而在國內這一市場仍沒有被開發。再次是農村市場。在我國,受經濟條件的影響,旅游的農村市場開發一直未受重視?,F在,富裕起來的農民旅游需求強烈,游覽與他們所處的農村截然不同的現代化城市是很多人的愿望,而工業旅游對他們來說更新奇,參與的積極性更高。最后是外地市場。目前工業旅游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居民,對外地市場開發不足。工業旅游市場開發面向外地游客,不僅可以擴大客源,更可增強當地的旅游吸引力。

豐富旅游產品結構首先,活動安排注意參與性。不少企業為了不影響生產,一般把旅游活動限定在旅游通道內。游客只是走走看看,參與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不利于其發展。如何引入參與性的內容是當前工業旅游開發重點突破之處。國內外的一些企業在這方面已做出了有益嘗試。比如德國斯圖加特奔馳汽車公司,游客可以參觀公司的總裝線、穿上工作服擰幾顆螺絲釘,到工人食堂吃午飯,體驗“奔馳人”的生活。在香港的香水廠,游客可在技術人員指導下自己配制香水??梢越梃b這些成功經驗,根據不同的工業企業特點,采取措施加大游客的參與程度。其次,增設文化、娛樂設施,使整個環境更具吸引力,延長游客逗留和消費時間。

重視工業旅游購物可以把本單位的一些產品轉化為旅游商品并準備一些紀念品和宣傳材料。例如,青啤公司就有銷售專柜,牙簽筒、手電筒、指甲鉗、打火機、照相機、書簽、腰表、玻璃杯等20多種宣傳品,每件都打上“青島啤酒”印記,購物與廣告一舉兩得。但同時要把握產品的商業性宣傳分寸,避免引起游客的反感。

把工業旅游納入企業品牌發展戰略要把工業旅游視為企業品牌戰略的一種創新和延伸。工業旅游是工業生產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建立在企業品牌的基礎上。反過來,工業旅游搞得好又可以強化、優化企業品牌,使企業品牌的知名度、美譽度、忠誠度不斷提高。因為工業旅游是展示企業形象,傳播企業文,提升品牌價值的重要途徑和手段。

此外,在實際工作中還要注意游客的安全、生產技術的保密、參觀部門的選擇、導游人員的培訓等等。

開發天津濱海新區工業旅游項目的思路

天津濱海新區是在一片鹽堿荒灘上發展起來的外向型經濟區域。其總規劃面積2270平方公里,戶籍人口105萬人,已形成七大產業基地,國內生產總值約占天津全市的40%。天津濱海新區經過近17年的開發建設,投資環境逐步完善,經濟實力迅猛發展,已形成初具規模的現代化工業新城區,成為天津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尤其是2003年濱海新區又投資120億元,實施軌道交通、道路、橋梁、港口、市政公用設施及環境綜合治理等方面工程共75項,使新區基礎設施體系更加完善,為工業旅游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機。

濱海新區發展工業旅游的優勢

濱海新區不僅是我國近代北方工業的發祥地和重要的化工、制鹽、海洋石油開采和造船基地,還集中了一大批現代國際一流的外資企業,為工業旅游提供了穩定可靠的載體。截至2000年底,天津開發區累計批準來自64個國家和地區的外商投資企業3000多家。在美國《財富》雜志公布的500強企業中,共有來自境外7個國家的30家跨國公司在天津開發區投資,投資企業達51家。一大批國際著名跨國公司如美國摩托羅拉、可口可樂、百事可樂、朗訊科技、艾默生電氣、霍尼韋爾、日本雅馬哈、瑞士雀巢、韓國三星等已經成為濱海新區的投資主體。

跨國企業在濱海新區形成的聚集效應,構成了其優越的工業旅游資源。此外,為滿足和適應旅游者不同層次的消費需求,濱海新區旅游環境及服務配套設施日趨完善。目前,塘沽有涉外賓館約20家,星級賓館約10家;旅行社約15家;海上旅游船50多艘。另外,大港區還被確立為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為旅游業的深度開發創造了條件。

濱海新區未來工業旅游發展趨勢

筆者認為,對于已有的工業參觀基礎景點應增加配套項目,豐富旅游內容,由此延長游客在景區、景點滯留的時間。

要突出開發區工業旅游品牌,形成具有轟動效應的旅游“拳頭”產品。一是在開發區休閑娛樂區旅游項目的建設中體現高科技特色;二是變分散為集中,建設開發區工業旅游展示中心,模擬設計區內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企業產品的流水生產線,或以先進的生產工藝模式為基礎開發旅游項目,或將企業淘汰的生產模式開發為“古董式”旅游項目,鼓勵游客親身參與,促使工業旅游從傳統的觀賞型向參與型改變,既滿足了游客的好奇心,又避免了周末、節假日等旅游高峰期與企業安排休息相沖突的矛盾,從而將特定產品的生產過程轉化為穩定的旅游資源。

工業和旅游相結合,開發工業旅游新品。按照工業企業不同的類型、性質和游客多樣的旅游需求,開發參觀型、訪問型、參與型、自助型等多種系列,形成一批旅游名牌產品和精品線路,改變旅游項目單一的現狀,增強發展后勁。

形成多空間、開放式旅游產品組合。在開發旅游資源時,應注意其互補性,使游客在觀光的同時,可滿足其一定的求知欲。旅游部門在開發工業旅游新產品時,可將性質、類型不同的企業進行組合,使旅游產品滿足多種消費需求。

天津濱海新區的工業旅游項目從起步以來,城區旅游載體功能日益改善??梢灶A見,在未來幾年里,天津濱海新區的旅游業必將呈現無限生機與活力,工業旅游也將獲得更為廣闊的發展空間。

參考文獻:

1.應月芳.論工業產業旅游.北方經貿[J],2002(2)

2.何振波.工業旅游開發初探.武漢工業學院學報[J],2001(2)

第2篇

泛北部灣是世界港口富集區,其中東盟國家共有各類港口100多個,中國區域港口則涉及廣西、廣東、海南以及香港等地,包括廣西

>> 北部灣經濟區港口整合與廣西貿易結構優化研究 廣西領跑泛北部灣開發 抓住泛北部灣區域經濟合作良機推動縣域經濟發展 泛北部灣區域旅游合作戰略研究 泛北部灣區域生態文明共享的SWOT分析 加強北部灣港口建設 推動區域貿易便利化 北部灣經濟圈下廣西沿海港口的整合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的發展障礙與對策 廣西北部灣經濟區港口物流現狀\問題及對策 廣西北部灣港口物流的SWOT組合戰略分析 廣西北部灣港口應急物流體系構建研究 論述北部灣港口物流的現狀及發展方向 協同物流在北部灣區域物流的應用研究 東盟媒體關注泛北部灣經濟合作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著力點 泛北部灣區域經濟視野下旅游管理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構建 泛北部灣背景下高職院校區域共享型實訓基地建設的探索 泛北部灣經濟合作區物流產業對接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全域旅游視角下北部灣區域旅游發展策略探究 廣西北部灣中小企業物流金融服務探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l.

[3] 中國物流與采購網. 陳文玲:國內物流發展存在四大問題[EB/OL]. http://.cn/xsyj/201203/22/180212.shtml.

[4] 彭汝佳. 我國沿海港口物流水平影響對外貿易實證研究[D]. 湖南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1.

[5] 胡大見. 泛珠三角工業產業結構調整研究[D]. 廣東工業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6] 肖紹平.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物流聯盟的構建與策略研究[J]. 特區經濟. 2011(9):20-22.

第3篇

關鍵詞:經濟承載力;綜合評價;系統;宜賓市

中圖分類號:F2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3)07-0178-02

引言

進入“十二五”時期,宜賓市面臨新的發展形勢:經濟社會發展處于重要戰略機遇期,但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任務更為緊迫。一方面,資源環境的承載能力對經濟增長的約束越來越明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變得日益緊迫;另一方面,區域發展格局面臨深刻調整,充分發揮區域比較優勢,進一步優化資源配置,發展特色經濟,加大區域分工與協作,促進區域協調發展、一體化發展、互利共贏將成為中國“十二五”期間區域發展主基調?!笆濉睍r期,宜賓市經濟社會發展機遇和挑戰交織,但總體上機遇大于挑戰,仍處于加快發展的戰略機遇期,而且也具備加快發展的基礎和條件。

本文將就宜賓市經濟承載力問題進行研究,就經濟承載力進行探討,本文承載力概念囊括了傳統承載力,綜合考慮環境、資源、人口等因素,運用綜合評價方法研究四川宜賓市的經濟承載力狀況。本文研究可以為有關部門進行科學決策、宏觀管理和政策分析提供技術支撐,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實施提供可操作的建設性方案,具有一定的實踐意義。

一、綜合評價理論

(一)經濟承載能力基本理論

經濟承載能力是一個綜合性概念,是包含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綜合體現,是四個方面的有機組合及其動態合力的結果。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對經濟承載能力的最終影響既不是孤立的,也不是單向的,各系統之間是互相影響、相互作用的,它們之間存在“短板效應”,當某個系統達到承載極限時,其他系統的支撐作用就會驟然下降。此時承載能力水平就會遵循短邊原則,即單一某系統的突出表現并不會導致整個系統的更好的發展,經濟承載能力受條件最差的系統制約和影響。

(二)綜合評價方法

綜合評價方法是把多個描述被評價事物不同方面且量綱不同的指標,轉化無量綱的相對評價值,并綜合這些評價值以得出對該事物一個整體評價的方法系。在多指標綜合評價系統中,不同的評價指標往往具有不同的量綱和量綱單位,這樣,各指標之間存在著不可公度性。要想將它們納入統一的評價體系,應首先將評價指標進行標準化處理,將指標實際值轉化為指標評價值。

二、宜賓市經濟承載力評價與分析

(一)指標的建立

筆者將評價經濟承載力指標進行分層,目標層為單一目標即經濟承載能力評價指標;子系統包括人口系統、資源系統、環境系統、經濟系統4個分項指標。

(二)指標的賦權

層次分析法的需要值得注意的是進行一致性檢驗,以判斷判斷矩陣設置是否合理,本文判斷矩陣經MEC軟件計算驗證發現每個判斷矩陣都通過一致性檢驗。

(三)承載力指數的計算

在上面得到的權重矩陣基礎之上,利用承載力(I)=∑(指標數值x*指標權數w)公式,選用宜賓市2010統計年鑒數據和宜賓市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我們計算得到2006—2010年宜賓市經濟承載力指數(見表1):

三、提升宜賓市經濟承載能力的政策建議

人口方面,堅持計劃生育的基本國策,控制地區內人口的增長速度,消除人口過快增長對經濟發展帶來的負面影響;合理規劃宜賓市的城鄉結構,加大城市容納人口的能力,改進農村落后的生產方式,進而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高宜賓市人口健康素質,完善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管理體制,擴大基本醫療保險覆蓋范圍。

資源方面,控制資源的開采,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如節約用地,大力推進土地整合,適度開發石油天然氣和煤炭等化石資源開發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方針;加大可再生資源的重復利用。

環境方面,要從細節做起,可以監測單位GDP能耗,控制能源消耗;加大對環保產業扶持,爭取環保技術早日轉化為經濟成果;做好重點生態環境和旅游勝地的保護工作,如蜀南竹海、石海侗鄉、長江上游的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等等。

經濟方面,整合經濟資源,建設內生性的經濟增長機制十分必要,宜賓市需堅持工業化道路,堅持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一方面繼續發展傳統工業,如五糧液等,另一方面鼓勵應用高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引導企業通過自主創新掌握更多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促進工業結構升級;擴大對外開放,保持宜賓市出口穩定增長;支持具備條件的企業走出去,設立生產和研發基地,購并高新技術企業和研發機構;大力發展第三產業,繼續大力發展旅游業,打造以蜀南竹海、石海洞鄉等“蜀南四絕”旅游勝地。與旅游產業相配套的飲食、娛樂、賓館等產業也需要大力發展,建設宜賓特色的旅游、飲食、娛樂、住宿一條龍產業鏈。

參考文獻:

[1] 郭志偉.經濟承載力研究——理論、方法與實踐[D].大連:東北財經大學博士論文,2009:6.

[2] 陳靜.社會、經濟、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建模與評價[D].天津:河北工業大學碩士論文,2002:12.

[3] 萬鐵軍.德陽市人口承載力及適度人口研究[D].成都:四川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10:4.

[4] 趙玲.黑河流域人口承載力預測分析研究[D].蘭州:蘭州大學博士論文,2010:4.

[5] 徐其軍.江蘇省環境承載力評價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碩士論文,2008:6.

[6] 朱宇兵.基于區域環境承載力的廣西北部灣經濟區重化工業發展思路[J].廣西社會科學,2009,(8).

[7] 施海燕.區域經濟承載力評價研究[J].新西部,2008,(8).

[8] 周婷,鄧玲.區域資源環境的經濟承載力[J].求索,2008,(1).

第4篇

2018年上半年面向社會開考專業實踐性環節考核時間安排表

專業

考核課程

報名時間

報名方式

考核時間

實施單位

報名聯系電話

通信信息管理(專)

所有實驗

2018年3月

電話或到學校自考辦

(電子科技大學繼續教育學院406室,成都市一環路東一段240號)

2018年5月上旬

電子科技大學

自考辦

028-83202390

uestcedu.com/

電子技術(專)

所有實驗

計算機及應用(專)

所有實驗

機電一體化工程(專)

所有實驗

計算機信息管理(專)

所有實驗

機電一體化工程(本)

所有實驗

計算機及應用(本)

所有實驗

計算機網絡(本)

所有實驗

計算機信息管理(本)

所有實驗

工業工程(本)

所有實驗

機電一體化工程(本)

畢業設計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中上旬

工業工程(本)

畢業設計

計算機及應用(本)

畢業設計

計算機網絡(本)

畢業設計

計算機信息管理(本)

畢業設計

房屋建筑工程(專)

所有實踐課程

2017年12月上、中旬

到學校自考辦(西南交通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5408房間)

2018年3月中旬

西南交通大學自考辦

028-87600449

建筑工程(本)

所有實踐課程

環境藝術設計(本)

所有技術法考試

工程造價管理(本)

所有實踐課程

物流管理(本)

所有實踐課程

工程造價管理(專)

所有實踐課程

環境藝術設計(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上、中旬

2018年3月下旬

建筑工程(本)

畢業論文

文化產業(本)

畢業論文

工程造價管理(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上、中旬

到學校自考辦(西南交通大學遠程與繼續教育學院5408房間)

2018年3月下旬

西南交通大學自考辦

028-87600449

物流管理(本)

畢業論文

電子商務(本)

畢業論文

英語(專)

英語(本)

聽力 、 口語

口譯與聽力

2018年3月1日至3月29日

網上報考

2018年4月21日

西華師大自考辦

內江師院自考辦

四川大學自考辦

西科大自考辦

sc.51100.net

028-82009200

國際貿易(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2018年3月下旬

四川大學

自考辦

51100.net

028-85412537

聯系人:邱老師

法律(本)

畢業論文

公共事業管理(本)

畢業論文

行政管理(本)

畢業論文

英語(本)

畢業論文

新聞學(本)

畢業論文

旅游管理(本)

畢業論文

對外漢語(本)

畢業論文

中英合作商務管理(本)

畢業論文

中英合作金融管理(本)

畢業論文

美術教育(專)

實踐課程

2018年6月

電話報名

2018年7月

護理學(專)

1、生化實驗2、病理實驗3、藥理實驗4、臨床實習5、生理實驗

2017年12月

網上報考

2018年3月至6月

人力資源管理(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5日

2018年3月下旬

漢語言文學(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1月

網上報考

2018年3月

四川師范大學自考辦

crjy.sicnu.edu.cn

028-84760759

數學教育(本)

畢業論文

漢語言文學教育(本)

畢業論文

物業管理(本)

畢業論文

應用化學(本)

畢業論文

學前教育(本)

畢業論文

社會工作與管理(本)

畢業論文

應用化學(本)

微生物學與微生物學檢驗

環境影響與評價

有機化學(二)

信器分析(一)

2018年3月9日

現場報名

2018年3月10日上午

201年3月10日下午

2018年3月11日上午

2018年3月11日下午

四川師范大學自考辦

028-84760802

應用化學(專)

微生物學

無機化學(二)

分析儀器結構與維護

工業分析

食品理化檢驗

2018年3月11日上午

2018年3月11日下午

2018年3月10日下午

2018年3月10日上午

2018年3月10日上午

物業管理(本)

物業管理與實務(實踐)

2018年3月10日上午

028-84760255

學前教育(專)

幼兒教師實習指導(實踐)

028-84760713

學前教育(本)

幼兒教師教研指導(實踐)

教育管理(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30日之前

網上查詢細則,材料郵寄學校自考辦報名

2018年3月

成都師范學院自考辦

028-66054321

cdnu.edu.cn

會計(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1月14日至11月24日

網上報名

Swufe-online.com

2018年3月24日

西南財經大學自考辦

028-87352955

聯系人:尹曉瑾

金融(本)

畢業論文

工商企業管理(本)

畢業論文

財稅(本)

畢業論文

市場營銷(本)

畢業論文

經濟學(本)

畢業論文

營養食品與健康(本)

1、所有實驗

2、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1日至2018年1月15日

電話或到學校自考辦報名,四川理工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四川理工學院匯北校區食堂4樓408辦公室

2018年3月中下旬

四川理工學院自考辦

0813-5505572

聯系人:張老師

電子商務(專)

1、課程考核

2、課程設計

2017年12月

到學校自考辦

1、2018年3月第1周

2、2018年3月上旬

成都信息工程大學自考辦

028-87077790

聯系人:梁老師

小學教育(本)

畢業論文

2017年12月

電話或到學校自考辦

2018年3月

西華師范大學自考辦

0817-2314317

13219131715姚老師

體育教育(本)

畢業論文

2018年1月4日至10日(法定假日除外)

電話或到學校自考辦(成都體育學院繼續教育處306室)

2018年3月14日報到,3月15日考核

成都體育學院自考辦

028-85050130

數字媒體藝術(本)

所有實踐課程、畢業設計(開題、答辯)

2017年12月4日至2018年1月15日

信函或到學校自考辦

2018年3月下旬

西南科技大學自考辦

0816-6089268

zk.swust.net.cn/

信息管理與服務(本)

機械制造與自動化(本)

電子信息技術(本)

建筑經濟管理(本)

物流管理(專)

實踐課程

2018年3月12日

到學校成教院

2018年3月26日

四川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028-85094025

秘書學(本)

畢業設計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30日

到學校自考辦

2018年4月初

成都學院

自考辦

028-84612006

聯系人:李老師

鄉(鎮)村管理(專)

所有實踐

2017年12月

信函、電話或到學校自考辦

2018年3月第2周

四川農業大學自考辦

0835-2885763

林業及園林高新技術與管理(本)

畢業設計

2017年12月

2018年3月第2周

汽車服務工程(本)

汽車電子控制技術(實踐)

汽車檢測診斷技術(實踐)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8日

到學校自考辦

2018年3月下旬

西華大學

自考辦

028-87721841

畢業設計

電氣工程與自動化(本)

電力電子技術(實踐)

單片機原理及應用(實踐)

自動控制原理(一)(實踐)

工業過程與過程控制(實踐)

計算機控制系統(實踐)

畢業設計

工程管理(本)

畢業設計

2017年12月1日至12月10日

網上查詢細則(網址:jjy.pzhu.cn)郵箱報名(郵箱:1277155636@qq.com)、現場報名

2018年3月1日

攀枝花學院

自考辦

0812-3372897

信息技術教育(本)

數據庫Visual Foxpro及學校應用(實踐)

Photoshop圖形處理(實踐)

計算機網絡基本原理(實踐)

畢業論文

2017年11月10日至11月30日

2017年12月2日至12月20日(論文)

到學校自考辦(綿陽師范學院數學與計算機科學學院自學考試辦公室一樓410房間)

2018年1月10日報到及開始實踐性環節考核

2018年1月6日論文答辯

綿陽師范學院自考辦

第5篇

遼寧沿海經濟帶的開發是從2009年確定的,針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研究從近年才開始的。主要的研究如下:①在開發戰略研究方面:王曉玲,闡述了遼寧沿海經濟帶在環渤海經濟區中是連接東北與華北乃至東北亞的紐帶、推進了區域一體化的進程;李靖宇等人對遼寧沿海經濟帶開發的戰略投放體系進行了分析,認為其投放體系應形成由點到線、擴縣成面的對外開放新優勢,并以遼中城市群為腹地起到聯動作用;王雅莉在《對遼寧沿海經濟帶戰略的幾點思考》中提到應當在中央政府指導、城市政府協商、市場中介組織和企業等多個層面上逐步形成制度性區域合作協調機制,以實現既有競爭又有合作的相互協調的共同發展。②產業集群方面研究:何艷等人在《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產業集群研究》中提到制定城市的差異性定位與合理分工體系、建立跨區域協調組織、按產業的空間集聚度進行產業布局、建立網絡化的產業集群;王志等人針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集群發展的問題提出科學規劃,依托工業園區發展產業集群,加強集群間的分工與合作、構建區域產業創新體系的對策;徐曉蘭在《對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園區建設問題的若干思考》中提到從產業集群構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以及低碳發展等三個方面探究了推進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園區建設的方法手段,從優化管理體制機制、創新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模式、加強財政支持以及加強人才引進與培養等五個方面討論了促進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園區快速發展的保障措施;而曹松威等人在遼寧沿海經濟帶產業布局的問題上則認為推進產業結構優化與合理布局,港口與腹地聯動式發展,加強城市間合作和錯位發展,堅持產業集群化的發展戰略,提高產業和企業的創新能力是最優的解決方式。③總體空間布局研究方面,王亞豐等人通過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空間格局演變的城市化影響方式研究,經濟帶的城市化影響方式主要體現在城市化進程推進、城市體系重構、區域空間結構優化和區域生態空間構建四個方面。④縣域經濟角度研究,潘志等人闡述了遼寧沿海各縣市(區)中,研究區兩端的經濟發展明顯好于中間部分;連顯淼等人在《遼寧沿海經濟帶縣域經濟發展水平淺探》中認為遼寧沿海經濟帶縣域經濟發展水平的地區不平衡性和空間差異顯著,大體呈現東中西三大地帶分布格局。⑤在旅游資源的開發利用方面,肖瑜對遼寧沿海經濟帶旅游發展的戰略進行了詳細的研究,認為全面優化旅游服務環境;加強帶內各市之間及與周邊區域的旅游合作;同時李紅波等人在對旅游空間結構進行研究的結果是使其形成一個中心、一條發展主軸、四大旅游區,構建了遼寧沿海地區“點―線―面”的空間結構;莊河―丹東線列為第一個二級發展軸。⑥沿線各城市相應研究,谷春立《遼寧沿海經濟帶與沈陽經濟區的互動發展區》;王延濱《營口沿海經濟帶區域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吳艷娟《關于錦州沿海經濟帶建設問題的研究與思考》等。

在學術論文方面,科研人員也有更為詳細的論述著作來論證,遼寧沿海經濟帶在各個方面應該如何定位發展。2007年―2009年關于遼寧沿海經濟帶的學術研究論文如下:

發表時間 論文名稱 作者 指導教師 專業 論文來源

2007 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產業布局整合研究 華玉介 鐘磊鋼 工商管理 東北大學

2007 遼寧省沿海經濟帶城市化發展研究 鄔冰 楊青山 人文地理 東北師范大學

2008 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戰略研究 張立鵬 戴慎志

邢銘 城市規劃與設計 同濟大學

2008 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產業集群研究 高焱森 李秀敏 公共管理 東北師范大學

2008 遼寧省沿海經濟帶與五點一線開發研究 徐志堅 李靖宇 區域經濟學 遼寧師范大學

2008 遼寧省海洋經濟發展布局及沿海經濟帶構建 張耀光 人文地理 遼寧師范大學

2008 遼寧省沿海經濟帶發展優勢問題研究 陳剛 匡海波 工商管理 大連理工大學

2009 遼寧沿海城市群經濟整合戰略研究 趙宇飛 韓增林 人文地理 遼寧師范大學

2009 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中的長??h域開發開放研究 宋洋 李靖宇 區域經濟學 遼寧師范大學

在我國學者在期刊上發表的對遼寧沿海經濟帶各個方面的研究中,戰略方面從早期在區域定位到近期的具體部分的細致分工,可以看出隨著時間的推移研究的深入和對現實的具體操作的指導性更清晰。在沿海經濟帶的發展中,更多的關注點放在了產業的布局以及區域生產力的分工上,這點直接導致了沿海各個地區的發展的規模是否能達到規劃預期。產業與經濟的密切聯系,使大家對遼寧沿海經濟帶上縣域經濟也有了深入的探索,由于“五點一線”的主要沿線是依靠縣級市或鄉鎮這些行政單元組成,更好的帶動經濟發展必然會更好的發展縣域經濟并使其具有特色。在沿海經濟帶的資源方面,研究廣泛,比如旅游資源的研究、港口資源的研究、海洋資源、農業資源等等。針對重要的幾個城市,對每個城市相應的問題分析得到解決的措施,但核心的思想都是抓住這次機會,快速發展沿線城市與鄉鎮,以此帶動周邊經濟,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在學術論文研究方面,從研究學者背景看出,大多數研究人員是從事經濟地理和管理方面的,而城市規劃專業對其空間分布的研究比較少,一方面是因為該戰略規劃在空間上已經明確了“五點一線”的格局;另一方面是在發展目標的指引下,研究重點放在產業的研究方面。這樣解決了目前的產業開發和投資的問題,但對城市未來的發展沒有前瞻性,容易引起之后城市規模發展不一、經濟不平衡等城市問題,對整個經濟帶的發展起到制約作用。針對經濟帶中某個城鎮的研究比較缺乏,只是從產業上指導個片區發展產業類型,該產業一是從其附近大的城市主導產業定位,另一種新增的產業。在學術論文的研究當中,《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中的長??h域開發開放研究》和《莊河市海洋產業空間布局》兩篇文章,是以“點”為研究對象,根據其歷史、現狀及政策指導對其進行了有針對性的產業布局以及城市空間布局探索。

綜上,在對遼寧沿海經濟帶的研究中存在全面但不精確深入的問題,在沿海經濟帶中有全面的產業布局、空間結構的研究,但更重要的是每個部分詳細規劃設計針對每個地段的不用情況分析其發展得利弊因素,將考慮區域發展得各種因素用于某一地區,對其進行全面的解讀,之后因地制宜的制定發展戰略,指導其未來高效的開發開放。

參考文獻:

1. 宋欣茹、于曉霞,莊河市海洋產業空間布局研究,海洋開發與管理,2007

2. 薛峰,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3. 宋洋,遼寧沿海經濟帶建設中的長??h開放開發研究,遼寧師范大學說是學文論文,2009

4. 薛峰,遼寧沿海經濟帶發展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第6篇

【關鍵詞】慢城 湘西小溪 可行性

人類社會需要發展,到底什么才是“發展”?“發展”和“快”是否存在必然聯系?這應該是需要解決的問題。整個自然的承載量是有限的,在消耗的過程中,我們會不停地找到替代品,但這些替代的資源,又來自于自然界?!翱臁钡陌l展,在某些狀態,意味著資源也在快速的消耗。發展意味著“現在”它是同“過去”相對,發展過快很可能忽視掉“過去”的一些精髓。意味著在發展中適時的慢下來是有必要的。

一、以“慢城”模式為思考,打造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生態旅游道路

慢城作為一個生活狀態,對于我們一個擁有著慢哲學的民族來說又并不陌生,筆者提出小溪慢城式發展并不是討論如何按照慢城章程加入組織,而是作為一種啟示、一種視角、一種借鑒,將旅游業打造成小溪的支柱產業,而這個支柱產業絕非簡單的游玩之地,而是小溪居民和旅游者共同的世外桃源。

二、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慢城式發展的可行性

(一)得天獨厚的先天條件

小溪以原始次生林峽谷、峰林地貌景觀為特色的生態旅游區。負氧離子濃度高,環境宜人,養身條件佳。由于地勢落差,期間飛瀑流泉,奇峰拔地,土家木樓林立石路兩旁又融入木林溪河之中,雞鳴犬吠,民風古樸。最后,小溪地處湘西自治州。依托湘西,張家界旅游輻射,自然條件在整個湖南省都難尋第二。

(二)慢文化融入于生活之中

慢哲學是中國傳統的生活哲學,千百年來已經融入于百姓的生活哲學之中。作為湖南偏遠之地的小溪似乎并沒有被時間快速光顧過,土家族風格的房屋,即便新建房屋也保持本民族特色。景區沒有工業產業,古樹環繞。由于并非城鎮,沒有朝九晚五的工作氛圍,生活節奏緩慢。

(三)養生思想在國民之中的傳播

人們在關心基本物質生活保障的同時也關注生活質量。在緊張的工作之余,希望找到一個徹底放松身心的地方。各大旅行社推出養生游、生態游也廣受歡迎。

三、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問題

(一)景觀方面

除了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人文景觀是旅游區長期發展的動力。小溪位于湘西州,具有濃郁的少數民族氣息。但除了建筑風格保持良性發展,在傳統手工業方面幾乎不見蹤跡,依托自然景觀而缺乏自身標識是目前小溪的問題。

(二)基礎設施方面

衣食住行是需要關切的問題。說到食,小溪位于湘西州,但缺乏表現食物特色的餐飲,選擇余地小。住宿方面,小溪現有的住宿條件比較簡陋,條件差、容納量低是現在的問題。行方面,小溪公共交通缺乏,自駕用戶停車場地也不規范。

(三)推廣方面

目前小溪吸引的顧客群比較窄,基本來自周邊地區。形成這一現象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推廣不到位,換句話說小溪的旅游宣傳推廣還沒有有效啟動。

四、湘西小溪自然保護區旅游業發展策略

旅游開發首先最重要的應該是確立當地的發展核心思想,這個思想要一直貫穿整個開發建設時期。

(一)景觀方面

自然景觀是基礎,但沒有獨特的人文景觀還不足以長期吸引游客的目光。因此,在發展傳統手工業方面小溪可以多集中些力量。此外,傳統節日里,小溪也可以打造自身特色的節目并邀請游客參與其中。

(二)基礎設施方面

旅游對于消費者來說,最基礎的應該是硬件設施,硬件設施到位,游客賓至如歸,旅游地已經打出了一張在競爭中得勝的好牌。首先,在餐飲方面,小溪可以開展規模有機農業,自產自銷形成一條成熟的產業鏈。例如臘味、自制的酒類、天然魚蝦等可以加工成為可以出售的綠色產品。來到小溪的游客現在大多數是湖南本地人,他們居住在城市,向往生態的環境和健康的餐飲,在旅游結束之際由于路途不遠且有部分是自駕游者,所以作為有機農業產物的新鮮蔬菜和純天然家禽也可以進行銷售。在住宿方面,考慮到小溪的地形特征。村外旁邊可以建一家有民族特色與周圍環境相容的大酒店,集住宿、休閑于一體。在交通方面,小溪只有一條可行汽車的主干道,方便管理,從碼頭至小溪村可以使用統一的電瓶車。小溪村口至主要景區入口步行不超過十分鐘,小溪村內完全有可能執行禁止機動車通行條例。為方便游客和提高娛樂性景區還可以提供自行車。

(三)推廣方面

運用媒體尤其是新媒體的效應。首先,是開辦自身的官方網站。除了開辦自身官方網站還可以依托其他瀏覽量高的網站。例如,政府的門戶網站,張家界旅游推廣網站等。其次,微博作為互動性、時效性較強的媒體,其有效的行銷手段不容忽視。財政收入可觀之后還可以在電視媒體上打廣告,取得更多的曝光率。

五、結束

大自然賦予人類的好山好水不應該只是我們這代享有,每一代都應該扮演著合格的傳承人角色。我們所稱之的現代社會,不是一味追求高聳的大樓,寬廣的馬路,人們在內心深處保存著一份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我們應該正視、尊重這個理想。尋找這個理想,保持綠色發展觀,放慢腳步以便我們的靈魂可以追上我們的步伐。小溪自然保護區無疑扮演著這樣一個人間仙境的角色,用它的沉淀、包容等待著來到這里的人們,而我們作為傳承者也應該良性開發小溪。

參考論文:

[1]朱曉清,甄峰.慢城運動對國內城市宜居建設的啟示[J].現代城市研究,2011.

第7篇

[關鍵詞] 鄉村旅游 產生 發展 研究

鄉村旅游起源于19世紀中葉的歐洲,而大規模的發展是在20世紀的二三十年代。

一、國外鄉村旅游的產生和發展

1.國外鄉村旅游的產生

國外的鄉村旅游產生于法國。1855年,一位名叫歐貝爾的法國參議員帶領一群貴族來到巴黎郊外農村度假,他們品嘗野味,乘坐獨木舟,學習制作肥鵝肝醬餡餅,伐木種樹,清理灌木叢,挖池塘淤泥,欣賞游魚飛鳥,學習養蜂,與當地農民同吃同住。通過這些活動,使他們重新認識了大自然的價值,加強了城鄉居民之間的交往,增強了城鄉居民的友誼。此后,鄉村旅游在歐洲興起并盛行起來,德國、意大利、荷蘭、保加利亞、英國、美國、巴西、日本等國家和地區都開展了豐富多彩的鄉村旅游活動,并取得了明顯的社會、經濟、生態效益。

2.國外鄉村旅游的發展

20世紀30年代,匈牙利就以鄉村旅游聞名世界。20世紀60年代的西班牙的鄉村旅游也在國際旅游上享有盛名,把那里的路邊城堡或大農場進行改造建成鄉村旅游社區,吸引了大量游客前往度假。20世紀70年代以來,法國農莊旅游非常流行,每年鄉村旅游可以給農民帶來相當于法國旅游業收入四分之一的收入。同時日本也興起了“務農”式鄉村旅游,以喚起人們對農業和環保的重視。20世紀80年代,歐美國家的學者對鄉村旅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并指導鄉村旅游實踐,鄉村旅游得以大規模的開展。

二、國內鄉村旅游的產生和發展

1.國內鄉村旅游的產生

隨著中國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人長年生活于高樓林立、擁擠喧囂、空氣污濁、景觀呆板的城市中,城市居民離幽美舒適的自然越來越遠,加之生活節奏緊張、社會競爭激烈,使得城市生活缺乏興趣,讓人感到壓抑。許多人產生了返樸歸真,到靜謐、優美、潔凈開闊的環境中去感悟大自然,提高生活質量的強烈愿望,鄉村旅游作為人們回歸自然的一種重要生態旅游形式便應運而生了。

2.國內鄉村旅游的發展

我國的鄉村旅游是在國內外市場需求的促動下產生的,起步較晚。最初的鄉村旅游萌芽于20世紀50年代,當時為外事接待的需要,在山東省石家莊村率先開展了鄉村旅游活動,隨后不久,各地便紛紛開展鄉村旅游。如廣西的陽朔縣、河北的贊黃縣嶂石景區、安徽的黃山湯口村等。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己由當初的自發階段發展到現在的自覺階段,并己初具規模。據不完全統計,1996年~1997年,我國從南到北涉及觀光農業這一主題的旅游開發項目,累計投資達30億元以上。1998年我國國家旅游局推出的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涉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旅游業和農業的發展,農村條件日益改善,城市居民收入不斷增加,鄉村旅游逐漸成為城市居民休閑消費中的時尚選擇,加之世界各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成功經驗,促使中國鄉村旅游迅速發展。

三、國內外鄉村旅游研究的基本概況

最早的鄉村旅游研究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964年。這一年里,在旅游研究中頗有建樹的Stansfield,他在其著作的《美國旅游研究中的城鄉不平衡》中首次闡述了對鄉村旅游研究的不足。但整個20世紀70年代,乃至80年代初期,旅游學作為一個研究領域,無論國內還是國外,都比較忽視旅游基礎理論的探討。所以關于鄉村旅游的理論研究,并沒有建立起旅游學術界普遍認同的理論基礎和基本概念,導致了研究陷于分散、凌亂的局面。當時絕大部分的研究都只停留在描述鄉村旅游的現象上,從理論、概念上的研究明顯不足。

事實上,鄉村旅游研究真正發展起來是在20世紀80、90年代。而在國外,鄉村旅游在這個時期的大規模發展卻有其深刻的社會和歷史的原因,由于現代化、城市化進程的加快,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追求個性的自由化傾向的流行,導致鄉村旅游的熱潮。Shaw & Williams(1994)從分析鄉村在旅游業中的重要性入手,認為廣大的鄉村在地理上集中了各種景觀與吸引物,布局于最能滿足旅游者與當地居民需要的地點上,并認為鄉村既有相似性,又有獨特性。這在當時是對鄉村旅游的研究十分有意義的探討。

在這個階段,國內旅游界關于鄉村旅游的論文也逐漸多了起來,如賀小榮的《我國鄉村旅游的起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探討》比較全面的探討了鄉村旅游在我國的發展歷程、現狀及原因。王兵的《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發展的未來》,在這篇論文中,他描述了許多國內外鄉村旅游發展的現狀以及中外鄉村旅游發展的差異。此外,楊旭的《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一文,論述了鄉村旅游興起的歷史原因以及鄉村旅游的優勢所在。除此之外,一些傳統的教科書如王連義等著的《旅游學概論》,較為詳細討論了旅游的發展歷史,這對于了解鄉村旅游的產生提供了背景說明。

參考文獻:

[1]賀小榮:我國鄉村旅游的起源、現狀及其發展趨勢探討[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01

[2]王兵:從中外鄉村旅游的現狀對比看我國鄉村旅游的未來[J].旅游學刊,1999

[3]楊曉云:鄉村體驗旅游開發初步研究[EB/OL].中國優秀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省略.2004

[4]楊旭:開發“鄉村旅游”勢在必行[J].旅游學刊,1992, No.2

第8篇

關鍵詞: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經濟效應;CGE模型

中圖分類號: F592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04-0123-06

一、研究背景及意義

與發達國家發展旅游最大的不同是:中國發展旅游業是在經濟尚處于欠發達的背景下,期望通過旅游的經濟效應來帶動社會經濟的發展。然而基礎設施的明顯滯后,成為制約中國旅游業進一步加快發展的“瓶頸”。為此,從2000年開始,國家首次將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國債投資計劃,以完善旅游業發展的硬件條件,為建設旅游經濟強國打好基礎。至2005年末,全國共向30個省(區、市)和5個計劃單列市的617個旅游基礎設施項目安排國債資金68.1億元,項目總投資額累計達238.96億元;累計修建旅游公路約11 000公里,游步道4 000多公里,用于旅游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資金約占國債旅游項目總投資的80%以上。國家利用大量國債資金支持旅游基礎設施建設,對旅游業的發展進而對整個社會經濟的影響如何?這是政府和學術界都極為關心的重大現實問題。對這一問題開展研究,對于未來國家旅游產業發展政策的制定、基礎設施投資項目的合理安排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二、文獻回顧

關于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研究始于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英國發展經濟學家羅森斯坦―羅丹(Rosenstein-Rodem,1998)將基礎設施視為一種“社會先行資本”,認為政府應當大規模地投資于基礎設施,才能沖破發展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基礎設施瓶頸,推動整個社會生產力的進步。羅斯托(Rostow,2001)則將基礎設施看做是社會變革、生產力發展、經濟成長的前提條件,認為任何國家的經濟起飛沒有基礎設施的大規模集中發展和積累都將不可能成功。經過半個多世紀的探索和爭論,目前經濟學者們對于基礎設施與經濟發展的作用基本持一致的積極態度。Nijkamp(1986)將基礎設施對區域發展的促進作用總結為四個方面:(1)基礎設施服務作為生產的中間投入,可減少投入成本導致生產獲利;(2)基礎設施可提高其他生產要素的生產力;(3)基礎設施的存在可以吸引區域外的額外資源,如私人資本的涌入,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4)家庭對基礎設施服務消費也有助于提高福利和真實收入,提高生活質量、節約時間。世界銀行(World Bank)在1994 年的年度發展報告中指出:“基礎設施如果不是經濟發展的引擎,那也是經濟活動的車輪。”

關于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實證研究則集中出現于20世紀80年代末期。特別是自Aschauer(1989)利用生產函數研究公共資本的邊際產出之后,關于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關系的定量研究和爭論越來越多。相關研究內容也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的相關性分析以及基礎設施的相對貢獻分析;二是測定基礎設施投資存量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對于相關性的實證分析,國內外研究中主要使用生產函數法、成本函數和利潤函數以及向量自回歸YAR法等方法:而關于基礎設施投資存量對于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則主要是運用投入產出模型。

在中國,錢家駿、毛立本(1981)最早提出應將基礎設施作為一個獨立研究對象進行研究的問題(劉倫武,2003)。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由于中國基礎設施的滯后對經濟增長的“瓶頸”制約日益嚴重,樊綱(1990)、馬樹才(2001)等經濟學者對基礎設施“瓶頸”產生的原因和對策以及基礎設施與經濟增長之間的關系進行了分析。進入21世紀之后,越來越多的國內學者關注于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的關系,先后從理論上進行了系統分析并進行了實證研究,如婁洪(2002)、高峰(2005)等的研究。而對于國債投資效應的研究則主要集中于國債投資對貨幣需求的影響、擠出效應、財政風險以及乘數效應等方面,大部分研究以理論研究和定性分析為主,只有少量學者對國債與經濟增長的關系進行了實證分析。如李子奈等(2001)運用投入產出投資乘數模型和投資矩陣對國債對GDP增長的拉動,對當年相關產業的拉動進行了分析。

經濟學者們分別對基礎設施投資和國債投資的經濟效應問題開展了大量研究,但是未能將兩者結合起來進行考察:研究基礎設施的學者很少考慮投資的性質和來源,而研究國債問題的學者很少關心國債資金的投向,從而使國債基礎設施投資的效應問題成為雙方研究中的一個空白點。并且,這兩方面的實證研究均局限于經濟增長相關關系問題,很少關注投資流量對于經濟增長的短期效應,也不能全面反映出國債投資或基礎設施投資作為存量在推動全社會消費、就業等方面的具體作用。另一方面,就本文的研究對象而言,由于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去向是旅游業。旅游生產分散化的特點與工業品的生產模式截然不同,因而傳統的基于工業生產模式建立的生產函數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旅游業,必須根據旅游的生產消費特性進行相應的修改和調整。這使得本文所研究的問題更加復雜,必須另外尋求適當的方法進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與數據

本文將利用CGE模型綜合測量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于旅游業以及全社會經濟增長所產生的短期效應問題。CGE模型由于其嚴格的理論基礎、靈活的模型框架、對現實經濟多方面的綜合描述以及價格內生等方面的優勢,目前已經成為經濟政策模擬和分析的標準工具之一(鄭玉歆、樊明太,1999)。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發展CGE模型建模技術,而是在于將現有的CGE模型技術拓展應用于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效應問題研究,重點考慮旅游與工業經濟在生產和消費方面的特殊屬性,并根據本研究的目的對模型方程進行適當調整。

1.旅游生產函數的構建。將CGE模型應用于旅游研究,首要的問題是怎樣將在各類統計資料中沒有專門界定的“旅游業”作為一個單獨的活動部門列入模型中。在這一方面,國外的旅游經濟研究者和旅游CGE模型研究者都沒有進行探索,而是直接沿用各國產業分類法,將旅游業分解為不同的原子部門,如住宿、餐飲等,無法反映出旅游消費(生產)的“綜合”特色。本研究對旅游業的界定和劃分沒有采用“分解”的方法,而是借鑒了貝克爾的“家庭生產”思想,將旅游者視為旅游產品的生產者;將旅游者活動過程中直接消費的各類物品和服務及其提供者如交通、住宿、娛樂等分別作為旅游產品的中間投入品和中間投入品供應商;由于旅行社并不為旅游活動提供任何具體消費對象,它并非中間投入品生產者,而是扮演著促進旅游產品及其中間投入品生產、交換和流通的角色,可以將其視為一種生產“技術”(左冰,2008)。由于每一種旅游中間投入品仍然需要使用最基本的資源,如土地、資本、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生產,因此,旅游生產函數的形式將呈現出三重嵌套形式(如圖1)。

第一層嵌套,反映的是旅游者作為生產者將各類中間投入品相結合用于生產旅游產品的生產方式,即旅游者作為最終旅游產品的生產者;第二層與第三層嵌套,反映的是旅游中間投入品生產商生產其產品所需要的全部稀缺資源和組合這些資源的方式,與一般工業產品的生產相同。假設旅游產品生產函數形式為廣泛使用的Cobb-Douglas函數,同時考慮到中國旅游業年均技術進步速度較低(左冰、保繼剛,2008),則包含旅行社技術進步在內的旅游生產函數形式為:

Z=Aeλt?xα11?xα22…xαnn

pixi=I (1)

其中, xi、I 分別是生產(消費)單位旅游產品Z 需要投入的中間產品向量與總生產成本(總旅游消費支出)。A是效率系數; λ代表旅行社技術進步速度; pi是每單位中間投入品xi 的價格; αi是中間投入品xi的產出彈性。根據中國標準產業分類及其指標解釋,可以將游客消費項目與投入產出表中的產業部門xi進行一一對應組合(共12項),根據公式(1),收集相關數據資料。即可擬合得到旅游生產函數。

2.對旅游市場的劃分。在一個既定國家里,由于游客來源地與旅游目的地的差異,存在著國內旅游(含一日游游客與過夜游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種旅游形式。其中,入境旅游將被視為“出口”,而出境旅游則作為“進口”加以對待。

3.投資的動態化問題。模型將采用遞推動態的形式模擬分期實現的基礎設施投資所形成的資本,以實現模型的動態性。

4.其他產出部門中旅游產值的剝離。游客所消費的住宿、餐飲、游覽、娛樂、購物、交通等中間產品將作為其他產業部門的最終產品從其產值中扣除。

CGE模型的參數來自以下四個方面。一是社會收支矩陣(SAM)的校準數據。二是模型中的替代彈性、資本存量的計算直接引用了前人的研究結果或方法。三是關于旅游業的參數的測算通過收集相關數據采用計量經濟學方法計算而得。四是模型中的轉換參數、分配參數以及比率參數通過對基期SAM數據進行校準的方法反推求得,而關稅、進口商品稅等部分參數直接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結果及分析

1.仿真情景假設

研究在利用CGE模型進行仿真模擬分析國債基礎投資的經濟效應時,暫不考慮國債的利息因素。假設從2000年開始,在保持政府各項消費支出不變的條件下,政府通過向國內居民借貸投資于旅游基礎設施建設。研究將情景分為兩類。情景A是對現實投資狀況的真實模擬;情景B假設全部國債資金在2000年一次性投入到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可作為情景A的參照,以便于進行對照研究(見表1),分析期為2006年。

2.CGE模型仿真結果及分析

(1)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價格的影響。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生產者價格、資本品價格以及增加值價格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在生產價格方面,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降低了生產價格,對于生產率的提高從而對社會總產出的增加產生著積極影響;在資本品價格變化方面,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直接導致了旅游業以及建筑業資本價格的上漲,由于資本市場收益存在扭曲以及不同行業之間前后向產業關聯強度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價格上漲壓力因行業差異而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在增加值價格方面,由于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投資量相對于整個經濟的投資總量來說非常小,所引起的增加值價格上漲幅度幾乎可以忽略不計。在這一投資總量下,政府不需要考慮價格增長壓力方面的財政政策和財政平衡問題。

(2)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于社會總產出的影響。從總的效應來看,68.1億元的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于國內總產出和GDP增長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國內總產出與GDP在基期的基礎上分別增長了1 287.76和511.63億元,增長率為0.47%,年均增長率0.08%(見表3)。

從結構上看,雖然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去向是旅游業,但這一投資對于產出促進作用最大的并非旅游業,而是特別有助于提高第三產業的產出增長,并且對于農業生產具有輕微的負面影響。這說明,基礎設施投資可以在誘導地區經濟結構由農業經濟向工業經濟和服務業經濟的轉換中發揮很大作用,特別是對于那些進入性很差和以農業經濟為主的區域。

圖2是A、B兩種情景下旅游業總產出的年度增長率。圖中可見,在模擬期末(2006年),情景A與B導致的產出增長額以及增長率雖然相差不大。但從發展的路徑上看,一次性大規模地投資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可以獲得更大的經濟效應。圖中,情景B 的發展路徑OBB*與基準線(benchmark)OC所構成的面積OBB*C是情景A的發展路徑OA與基準線OC所構成的面積OAC的1.71倍。這正是羅森斯坦―羅丹(Rosenstein -rodan,1943)在“大推進”理論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即發展中國家或地區應當對相互補充的產業部門同時進行大規模投資,才能沖破發展中國家工業化過程中最為常見的基礎設施“瓶頸”,推動整個國民經濟的高速增長和全面發展。

(3)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居民收入水平的影響。國債旅游投資帶動的經濟增長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圖3反映了國債旅游投資所帶動的產出增加值(GDP)在勞動者、資本與政府之間以及勞動者報酬在各產業之間的初次分配情況:在全社會增加的511.63億元GDP中,勞動者獲得了268.65億元的勞動報酬,資本獲得利潤164.97億元,政府獲得間接稅收入78.01億元。GDP在勞動者、資本與政府之間的初次分配比例為53 ∶ 32 ∶ 15,勞動者報酬占有較大比重。

在總量為268.65億元的勞動者報酬中,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勞動者報酬占有特別大的份額,這是由于國債旅游投資對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的生產促進作用最大,農業勞動者收入因為農業生產的整體下降而受到了負面影響。但是,農業勞動者這部分下降的收入通過農業勞動力的轉移,從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收入的增長中得到了彌補。表4反映出無論是農村居民還是城市居民,都從國債旅游投資所帶來的經濟增長中獲得了更多的收入。

在國債旅游投資新增的268.65億元國民收入中,農村居民收入與基期收入相比,增長了68.29億元,增長率為0.26%;城鎮居民收入增長了200.36億元,增長率為0.30%。城鎮居民收入增長額是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額的2.93倍;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率也略高于農村居民收入增長率。這說明,通過國債旅游投資新增的國民收入在分配上更加有利于城鎮居民。對于旅游業而言,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單一的大眾旅游發展模式,積極鼓勵自助旅游的發展,將在很大程度上克服這種消極影響。

(4)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社會總需求的影響。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在短期對于社會需求總量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勵作用。國內居民總消費與政府消費分別在基期的水平上增長了164.36億元和57.58億元,增長率分別為0.37%和0.49%,略低于社會總產出增長率。由于旅游需求和其他服務需求的收入彈性較大,因而需求增長(相對比例)最為明顯的是旅游業本身以及第三產業的諸多服務部門,其次是制造業;農業部門由于需求收入彈性較小的緣故,消費增長相對較小(見表5)。

(5)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于就業的影響。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不但促進了全社會總產出和總需求的增加,還帶來了世界各國政府都極為關注的就業機會。2000―2005年六年共計68.1億元的國債旅游投資促進了135萬農村勞動力由農業向第三產業和第二產業轉移,提供了87萬個新的就業機會(見表6);平均每增加一個就業機會需投資7 827.59元。這也許是基礎設施建設發揮減貧作用和推動經濟結構轉換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徑。由于模型并未對農村勞動力與城鎮勞動力進行區分,即假設勞動力完全同質并可以自由流動,因而在分析結果中出現了農業部門新增就業機會較大的負增長。在現實中,由于農村勞動力缺乏知識與技能,勞動力的轉移并沒有模型所假設的那樣可以在不同部門間自由流動,因而實際轉移人數應低于這一理想數值。

(6)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私人部門生產性投資的影響。通過國內舉債的方式進行基礎設施投資對于私人部門投資不但沒有產生擠出效應,反而刺激增加了338.012億元的私人生產性投資,占全社會生產性投資總量的0.74%,略高于社會總產出的增長率(見表6)。如果將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本身視為一種存量資本的積累,那么其激發的生產性資本投入可作為第二重(存量)資本積累。兩次資本積累總額是國債旅游投資額的4.96倍,且一次性大規模地投入所產生的效應也優于長時期分批小規模投資所產生的效應。

五、結論與政策建議

本文在對旅游消費與生產行為的特殊性進行充分描述的基礎上,嘗試將CGE模型拓展應用于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宏觀經濟效應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結論:(1)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于旅游業的發展產生了良好的宏觀經濟效應。2000―2005年累計68.1億元的國債旅游投資推動旅游業總產出和旅游GDP分別增長132.59億元和64.29億元;提供旅游業就業機會21萬個;帶動旅游生產性投資53.87億元;促進居民旅游消費增加4.82億元,基本上實現了政策目標。(2)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具有較強的非旅游經濟外部性,其非旅游經濟影響約4~8倍于對旅游業自身的影響,在促進社會總產出和GDP增長、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積極的影響,而且特別有助于推動產業結構轉換、增加就業機會和促進農村勞動力轉移。(3)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可能會加劇農村―城市經濟的不平衡發展。由于城市“規模報酬遞增”的作用和中國經濟結構中存在部門間要素收益扭曲,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將更多地支持以第二和第三產業為主的城市經濟的增長,新增國民收入在分配上也更加有利于城鎮居民。(4)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居民旅游消費需求增長,但其效果不太明顯。其原因在于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項目普遍較小,所建道路等級低,很難推動大規模的大眾旅游的發展。(5)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極大地助推了旅游資本積累進程,為中國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國債旅游基礎設施投資對于私人部門投資不但沒有產生擠出效應,反而促進旅游生產性投資增長了53.87億元,旅游業累計新增存量資本226.37億元(未包含折舊),必將對于未來旅游業的發展產生積極的推動作用。(6)在投資總額不變情況下,對旅游基礎設施進行一次性大規模地投入所產生的效應優于長時期分批小規模投資所產生的效應。在今后的旅游基礎設施建設中,應當改變小項目小投入的方式,集中性地安排資金用于一些重點項目建設,如此,可進一步提高旅游基礎設施投資的實際經濟效果。

致謝:國家發展與改革委員會社會司生活質量處原處長饒權同志為本研究提供了詳細的資料,特此致謝!

參考文獻:

[1]Aschauer, D.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177-200.

[2]Baron Raymond. Databank: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J].Tourism Economic,1996,(4):370.

[3]Nijkamp P.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analysis[J].Empirical Economics,1986,(11):1-21.

[4]Robinson S; Yu’nez-Naude A.; Hinojosa-Ojeda, R.; Lewis J. D. & Devarajan S. From stylized to applied models: building multisector

CGE models for policy analysis[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5-18.

[5]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W. W.羅斯托.經濟增長的階段[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7]P.羅森斯坦―羅丹.東歐與東南歐的工業化諸問題[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1998.

[8]劉倫武.基礎設施投資對經濟增長推動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3.

[9]婁洪.中國經濟增長中的基礎設施投資問題研究[D].北京:清華大學博士學位論文. 2002.

[10]李子奈,婁洪,王佳.國債投資的宏觀經濟效益分析[C].第五屆中國投入產出學會年會會議論文集,2001.

[11]樊綱.論“基礎瓶頸”[J].財經科學,1990,(5).

[12]繆仕國.基礎設施與江蘇省經濟增長關系研究[D].南京:南京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6.

[13]鄭玉歆,樊明太.中國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9.

[14]馬樹才,等.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拉動經濟增長測算研究[J].統計研究,2001,(10).

[15]高峰.交通基礎設施投資與經濟增長[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5.

[16]左冰,保繼剛.1992―2005中國旅游業全要素生產率及省際差異[J].地理學報,2008,(4).

[17]左冰.旅游國債基礎設施投資效應研究[D].廣州:中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8.

Asses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ational Debts Invested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 Study Based on the CGE Model

ZUO Bing1, BAO Ji-gang2

(1. School of Tourism,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 China;

2. Center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e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第9篇

論文摘要森林旅游是我國目前發展最為迅速的一種旅游形式,旅游事業正在蓬勃發展,隨著旅游規模的逐漸擴大,現階段我國的森林旅游急需在文化上提升品位、深華內涵。森林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指導方向,森林文化對于引導我國森林旅游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森林旅游是利用森林所特有的環境、奇麗的景觀和美學價值為社會提供服務,為人類提供享受,同時為林業部門提供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旅游行為,因追求健康、釋放壓力、緩解疲勞而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近年來,我國森林旅游業迅速崛起,成為最熱門的新興行業之一。但其發展的速度和質量參差不齊,部分森林旅游區的文化內涵貧乏、檔次較低等問題已嚴重影響了我國森林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筆者認為,必須進一步發掘森林旅游中的森林文化,充實森林旅游的科普和文化內涵,進而提高森林旅游的質量和品位,并引導其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1森林文化

1.1我國傳統的森林文化

森林是人類的發源地,森林哺育了人類,千百年來,人類在與森林的接觸中,產生了森林文化與森林旅游。森林文化誕生于人類在森林中進行的實踐,是指人對森林(自然)的敬畏祟拜與認識,是建立在對森林各種恩惠表示感謝的樸素感情基礎上的反映人與森林關系中的文化現象。

森林與人類有著天然的依賴關系。先民們在草莽未開的森林中采“樹木之實”或捕獵森林中的動物為食,或“構木為巢”以棲息,可以說森林是人類的搖籃。進入文明社會之后,人們并未忘記自己的發祥地之一——森林,而把森林美景、山水名勝作為游覽賞視的對象。我國歷朝歷代都有許多旅游家、地理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來到森林跋山涉水、游覽名勝,進行各種性質的森林旅游活動,其中有的專門以賞心悅目、探勝尋幽為目的,欣賞森林之美、追求山水之樂;有的在旅游途中路經森林,抒發所見所聞;有的遭受貶斥,不滿現實,寄情于山水林木。他們陶醉于風景名勝,游山玩水、歌詠自然,或修身養性、著書立說,樂此不疲。他們在森林旅游過程中留下無數描繪美好自然風光的游記、山水詩詞和音樂繪畫,構成了內容豐富的文化遺產和人文景觀。數千年來,在中華民族的傳統文明中,以森林和自然山水為主要對象的旅游活動及其所形成的一系列相關的文化現象,構成了我國傳統森林文化的基本內容。

1.2現代森林文化

自現代工業文明誕生以來,人類的文明得到迅猛的發展,城市化水平越來越高,但也產生了一系列問題。人類與自然的和諧關系被進一步打破,人類掠奪式地向大自然索取資源,肆無忌憚地向大自然排放廢棄物,在人類發展與環境保護相背離的道路上走了近300年。工業文明這把雙刃劍,既給人類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福音,也造就了各種各樣的環境問題,大自然也因此以其獨特的方式警戒人類,如臭氧層空洞、厄爾尼諾現象等。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正在悲劇性地淡化。但同時,人類也開始越來越理解自然對于人類生存與發展的作用和意義。學者們開始對工業文明進行反思,不斷追求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尤其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人類回歸自然的欲望更加強烈,這種普遍的心理追求必然帶來文化上的影響,成為文化的追求,人們在綠色的寧靜中尋求心理的和諧與身體的健康。在現代人看來,森林作為人類生存環境中的重要一環,它的價值不僅僅在于提供林產品。森林的生態作用,森林對于人類的存在與發展的意義進一步為人類所重視,森林的生態意義決定了它的文化意義,而森林的文化意義是森林存在與發展的重要條件。

2森林文化提升森林旅游的質量

在森林旅游過程中,自然景觀或雄偉壯觀、或奇絕靈秀、或嫵媚多姿、或浩渺迷濛,無不給人以美的享受。然而這種自然美若和人類的文化歷史融合在一起,其內涵就更加豐富多姿、絢麗奪目,景觀更能名揚四海、令人神往。這就是所謂的“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或“山借人名”??v觀中國的名山大川,經過幾千年文明的熏染,已經十分緊密地與人文積淀融為一體,誰也無法將它們的自然景觀和文化分離開。不用說中華五岳因帝王封禪而天下為尊、因文人墨客登臨賦詠而神妙無比,也不用說四大佛山因精美的佛殿建筑和神秘的傳說故事而靈光活現,即便是以景色奇絕著稱的黃山、廬山、雁蕩山、天目山、武夷山等天下名山也無不具有悠久的人文歷史和豐厚的文化底蘊。在諸多景觀中,有的因古老的歷史遺跡而讓人膜拜,有的因蘊含著文化精髓和民族魂魄而給人啟迪,有的因飛揚著宗教氣息而名聲遠揚。也許有些山并不高,水也不深,但因與名人賢士或一些文化史實緊密相關而蜚聲于世。正是異彩繽紛的人文內涵提升了自然景觀的審美品位。

自然山水因人而名,因人而勝。古人早就窺見了其中的奧秘。“山水文章各有時運,山水藉文章以顯,文章亦憑山水以傳?!泵鞔膶W家尤侗在《天下名山記鈔序》中說的這句話很符合辯證法,它不僅深刻地說明了山水與文章之間的關系,而且說明了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之間的關系。雖然古人不是以發展旅游事業看問題,但他們精辟的見解,對于今天開發旅游資源卻很有啟示。

森林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不斷認識森林,調整人與森林、自然相互關系的必然產物,是森林人格化的真實體現,是森林生態建設、文明社會建設和實施林業可持續發展中一項十分重要的內容。森林旅游是人們從文化與文明的角度對森林的欣賞、審視經營,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種重要形式。其核心目標是休閑游憩、普及自然科學知識及可持續發展,森林旅游的過程也是森林文化交流的過程。正是由于森林文化始終貫穿在森林旅游過程中,從而促使森林旅游成為一種高品味、高層次的休閑活動。沒有森林,就沒有森林文化,也就沒有森林旅游。森林旅游與森林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3森林文化引導森林旅游向可持續方向發展

森林旅游是旅游者在天然或人工森林環境中從事的,集知識性、參與性、觀賞性及社會責任感于一體的旅游活動。它以生態學理論為指導,以合理利用森林資源、優化森林生態環境為目的。因此,這旅游行為本身就屬于文化的范疇,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的靈魂。獨特的森林文化是森林旅游資源最深層的內涵和最本質的特征,是森林旅游形象設計的基礎和依據,在森林旅游開發理念中起著方向性的指導作用。

可持續的概念源于生態學中森林等可再生資源的經營戰略,如將森林資源的一部分收獲,另一部分留下進一步繁殖生長,使其新增加的部分足以彌補所收獲的數量,即做到“青山常在,永續利用”。目前學術界比較公認的可持續發展的定義是“既要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卑芽沙掷m發展理論引伸到旅游業,則提出了旅游可持續發展或可持續旅游,其核心內容是指平衡保護旅游環境、開發利用旅游資源與經濟增長需要之間的關系。從嚴格意義上講,可持續旅游不是某一種單純的旅游方式,而是一種重要的發展理念。它既是旅游的發展目標,又是指導旅游活動的工作準則,貫穿于旅游業的各個方面和旅游的各環節、全過程。

森林旅游在為游客提供植物或生物資源特色外,還應當作為一種對生態和文化有著特別感受的帶有責任的旅游,傳遞與呈現森林生態的訊息與整體觀念,展現森林與人類存在發展的關系,體現森林的價值。也就是說,森林旅游具有這樣一種文化責任,即引導旅游者關注人類的生存環境,使之為改善目前日益惡化的環境而努力。筆者認為森林文化具有這樣一種人文關懷,即它關注的是人類生命搖籃與生命之源——森林的現在與未來,并為保護與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作最深層的關注,應當說對人類生存未來的關注的文化傾向性是森林文化的最高目標。

森林文化在理念上引導森林旅游向可持續方向發展,同時在指導實踐過程中也發揮著諸多功能和作用。保護功能可以說是森林文化的特征功能。它強調人們必須尊重自然、保護自然,轉變人類自我中心和片面追求經濟效益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環境教育功能是森林文化的另一重大功能。教育對象也不僅是游客,而是包括所有旅游受益者,如開發者、決策者、管理者等。對于廣大旅游者來說,走進森林參觀、體驗和享受自然與文化資源,充分認識它們的價值,受到保護環境的教育,是一件順理成章的事。這種教育效果是學校教育所不能比擬的,而且,從數量上講,游客的人數恐怕比在深奧的學術殿堂攻讀生態學著作的人要多得多。因此,森林旅游是游客接受環境教育的好課堂,也是實施環境教育的好老師。尤其是對于越來越多地出生、成長于城鎮的兒童和青少年來講,森林旅游可以使他們獲得關于植物、動物、生態、文化和歷史、地理等多方面的直觀知識,特別是有助于使他們理解人類社會面臨的環境問題的嚴重性和解決的出路在于走保護環境、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其意義是十分深遠的。

4參考文獻

[1] 徐高福,錢小娟,胡奕鋒.淺議森林文化與森林公園建設[J].林業調查規劃,2006(3):161-163.

[2] 文紅,戴美琪.論中國森林旅游的歷史文化特征[J].求索,2004(12):159-161.

[3] 趙樹利.簡議森林旅游與生態文化[J].華夏文化,2004(4):6.

[4] 文紅.森林旅游資源開發的文脈分析[J].民族論壇,2007(6):15-17.

[5] 胡堅強,張佩成,梅艷.論我國森林旅游的可持續發展[J].浙江林學院學報,2004,21(2):194-197.

[6] 王柳云.森林旅游文化簡論[J].林業經濟問題,2001(5):99-101.

第10篇

關鍵詞:旅游保護更新保護規劃實施管理

中圖分類號: F287 文獻標識碼: A

前言:現代城市的發展大多都是由工業發展帶動的,可以說工業化是城市發展的基礎和前提。但是,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和國際產業分工的快速變化,工業城市已經逐步衰落下來,許多的工業企業從主城區搬離,留下大量的工業遺產。這些工業遺產記錄著城市發展的不同階段,如何保護和利用這些建筑及設施,凝固城市的記憶和文化氣質,成為城市規劃重要的研究領域。

本文希望通過對工業遺產保護內容的梳理,為工業遺產保護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工業遺產的概念及保護意義

1、概念

我國第一部工業遺產的保護性文件《無錫建議》中對工業遺產的定義是:具有歷史價值、社會價值、科技價值、審美價值、獨特性價值和稀缺性價值等的工業文化遺留物。

工業遺產是工業生產和工業文化遺留下來的產物,包括建筑物和機器設備、車間、制造廠、工廠、礦山和處理精煉遺址、倉庫和儲藏室、能源生產、傳送、使用和運輸以及所有的地下構造等等。與工業相聯系的社會活動場所,比如住宅、宗教朝拜地或者是教育機構都包含在工業遺產范疇之內。

2、工業遺產的保護意義

工業遺產是城市特有的內在肌理和特質內涵,沉淀著城市發展的軌跡,是城市一段重要的歷史。工業遺產的保護對于維護城市歷史風貌,改變千城一面的城市面孔,保持城市生機勃勃的地方特色,具有重要意義。

進行遺產保護的同時,開發工業遺產旅游,可以發揮旅游的龍頭作用,發展相關支持產業,促進城市的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保持地區經濟活力,為城市居民提供穩定的就業機會,對促進社會穩定與繁榮進步有重大的意義。

二、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方式

目前世界各國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方式,可以概括為兩大類型:旅游保護型和更新型。

1、旅游保護型

旅游保護是通過工業遺產旅游展現城市的風貌和工業特色。保護的主要方式主要是將工業遺產改建成工業博物館、工業公園等特色公共空間。

(1)工業博物館模式

這是工業遺產利用的最常見做法,一般利用建筑和設施的內部空間永久性展示工業生產過程、工業產品、工業文化、工人生活及工作環境等。

博物館模式能夠表現工業遺產的真實性,更生動地展示工業遺產物,保存原有的工作環境,甚至能夠為參觀者提供過程體驗,使參與者親身感受工業生產的快樂,增加了博物館的活動性和趣味性。

(2)工業公園模式

將工業遺產建筑群改造成為工業景觀公園,供游人休憩游覽也是工業遺產保護和利用的方式。

把工業遺產建筑群進行環境的修復和重新改建,對工業建筑的布局和結構進行合理的整合,重新構建工業景觀,保留原有大面積場地,建設景觀設施等,凸顯工業遺產獨特的機械美學特色,形成鮮明、獨具魅力的公園。

2、更新型

更新是指物質的更新和非物質更新。

物質更新是指工業遺產有新的物質元素的介入或者去除原有陳舊的建筑部分。非物質更新指新的功能的介入,也稱“功能更新”,即改變工業遺產建筑的用途,使其承載新的功能活動。

(1)非物質更新――轉變為創意文化空間

目前的工業遺產大多位于城市發展的核心地區,工業遺產地區的經濟價值十分明顯,充分利用工業遺產的各種設施,挖掘其潛力,并賦予其新的功能,能夠實現場地群體建筑和設施的最高效的利用,減少建設成本。

工業建筑具有大方簡潔的特點,有很強的現代藝術氣息。工業建筑空間既可以作為創意產業和設計產業產品的展示中心,還可以作為創意產業和設計產業的辦公場所。將商業引入工業遺產區,與創意產業相結合,建設成為集畫廊、藝術工作室、設計公司、時尚店鋪等于一體的多元文化空間。

(2)物質更新――新型化工業園區

通過更新工業遺產中的物質空間,如:建筑單體、建筑組合方式、公共空間、道路系統等方面,使工業遺產重新適應現代化高科技生產的需求,實現工業遺產更新,轉變為新型的現代工業園區。

三、工業遺產保護規劃的層次

由于工業遺產規模的不同,工業遺產保護規劃可以分為宏觀區域層面、中觀街區層面和微觀建筑層面三種類型。

1、宏觀區域層面上

宏觀區域層面的保護主要是針對工業城市和工業遺產集中地進行的規劃。規劃中需要結合區域經濟、社會、交通及旅游的發展,制定區域工業遺產的發展戰略和整體框架,將工業遺產保護與區域經濟、產業、環境發展相協調,使工業遺產保護符合區域發展的需要。其中要格外注重改善區域環境改善,更新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系統,促進工業遺產保護和更新利用。

2、中觀街區層面上

中觀街區層面的保護是工業遺產保護規劃的重點,主要通過價值評估,明確遺產保護的方向,制定遺產的具體發展策略,具體進行遺產地改造與更新。

(1)綜合評價工業遺產的價值,從城市發展需求角度確定工業遺產保護和發展的合理方式

目前大量的工業遺產位于城市的中心或近郊,這些地區在快速城市化的進程中已經成為城市的黃金地段。這些地段的建設,必須依據城市的經濟、社會發展及城鄉發展建設相協調。依據城市整體發展的需要,評價工業遺產資源的價值,確定工業遺產保護的合理方式。

(2)提煉工業遺產特色,制定工業遺產街區的發展策略

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工業遺產,具有自身鮮明的特色。這些特色是工業遺產和城市獨有的名片,應進行深入提升,凸顯工業遺產的工業化、機械化特色,發揮其優勢,并依此制定工業遺產發展的策略,發展旅游及相關產業,保持城市經濟的長效穩定增長。

(3)在物質空間上,進行局部改造或建設

工業遺產的保護和利用,需要重新確定其產業發展方向、使用功能,重構和組織工業景觀,整合空間布局結構、修復和重建生態環境、梳理交通系統,營造具有工業文化體驗、休閑、娛樂、體育運動等多重功能的環境氛圍,將工業遺產地活化復興。

3、微觀建筑層面上

微觀建筑層面的遺產保護主要是針對建筑單體和工業景觀進行保護和修復的過程。

對于一些具有特色的工業遺產建筑和工業景觀,綜合評價其建筑內外部空間,空間組合、景觀特色,依據未來的利用方式,確定遺產建筑和景觀的保留和改造的區域。

四、工業遺產保護的實施

工業遺產的保護的實施可以采取多元化及私人開發等方式。

(1)政府、大型地產開發公司、工業企業共同開發的多元化的保護開發模式

為了促進工業遺產保護的可持續性,提高工業遺產保護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采用政府、大型地產開發公司及工業企業等相互結合的多元化的保護開發模式。由政府、大型地產開發公司及工業企業共同組建工業遺產開發組織管理機構,負責對工業遺產保護、開發建設的相關工作,通過相互合作,能夠促進遺產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由于政府的參與,能夠強化工業遺產利用的管理和控制,保證工業遺產的可持續性發展,才能實現工業遺產保護的目標。

(2)租賃或銷售給私人開發

在開發條件不完善的條件下,也可以將工業遺產地區作為開發用地租賃或銷售給私人進行開發,利用社會資金進行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在進行租賃和銷售前,將關于工業遺產保護和開發利用的要求轉變為開發建設的條件,以強化對該地區開發建設的管理,實現工業遺產保護的目的。

小結

工業遺產的保護是一項錯綜復雜的過程,必須依據城市的發展需求和工業遺產的價值特點,確定遺產保護和利用的合理方式,在此基礎上制定不同層面的保護規劃,制定保護的框架和發展策略。在實施管理過程中注重對工業遺產開發利用的管理和控制,才能保證遺產保護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鞠葉辛,梅洪元,費騰. 從舊廠房到博物館――工業遺產保護與再生的新途徑. 建筑科學 2010(06):14-17

[2]王琳.北京市工業遺產旅游“資源――產品”開發研究..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碩士論文2010,3.

[3]王雪.城市工業遺產研究.遼寧師范大學碩士論文2009,5.

第11篇

關鍵詞:城市休閑旅游,揚州,休閑空間,轉型期

 

休閑旅游,是區別于傳統觀光旅游的以休閑為目的的旅游,其重要特征是休閑性,是當今世界旅游市場的主流發展趨勢,受到了學術界和產業界的廣泛關注。城市,歷來都是世界各國旅游業發展的主體,它在旅游活動中扮演客源地、目的地和集散地三重角色,是旅游發展的重要環節。同時,又是相當一部分旅游資源和產品、大多數旅游基礎設施的集中地。城市休閑旅游,是依托城市優勢發展休閑旅游的一種重要的旅游類型,是當前世界旅游業發展的新動向。

一、城市休閑旅游概念的界定

目前對城市休閑旅游還沒有一個明確的定義。王冬萍(2007)在其課題研究中對城市休閑旅游定義為:指城市居民利用閑暇時間在城市及其周邊地區通過各種度假、健身、娛樂、游憩等活動,以滿足恢復身心、開闊視野、自我實現等需求的旅游形式。王琳、杜小平(2007)認為城市休閑旅游要素主要包括城市休閑旅游資源要素、休閑城市環境要素、休閑旅游服務要素和城市休閑旅游管理要素。楊美景(2008)認為城市休閑旅游是以城市旅游資源為依托,以城市旅游設施為條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觀和服務項目為內容,在某一城市作一定時期的游覽、娛樂、觀光和休息。免費論文,休閑空間。城市休閑旅游與城市觀光旅游的最大區別在于其具有明顯的休閑特征。

本文認為,城市休閑旅游是以城市為目的地以休閑為目的的旅游活動。這種旅游形式突出強調城市的主體角色和旅游的休閑特征。因此,城市休閑旅游的開發與營銷是圍繞城市整體而不是單個景區或僅僅旅游資源進行的,城市休閑旅游的要素包括城市休閑旅游吸引物、城市休閑空間與設施、城市休閑服務與管理、城市休閑旅游可進入性四個方面。

二、揚州旅游業向城市休閑旅游轉型的必要性

揚州被認為是江蘇旅游第二方陣的領頭羊,但其旅游業發展速度、城市知名度與其豐富的旅游資源還不匹配。長期以來,揚州旅游業的重點是開發以旅游資源為主的觀光旅游,由于旅游活動單一、導致旅游者在揚州停留的時間短、旅游消費水平低,制約了旅游經濟效益的提高。要實現旅游業的更快發展,需要深入挖掘揚州旅游業的發展潛力和新的增長點。積極發展城市休閑旅游,將是揚州旅游業轉型升級,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發展城市休閑旅游順應旅游市場需求

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和社會的不斷進步,以及人們擁有的閑暇時間的逐步增加,休閑旅游活動日益成為人們生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國內外金融危機的嚴峻形式下,全國許多省份更是紛紛推出了全民休閑旅游計劃。休閑旅游需求逐漸旺盛,休閑旅游市場也隨之日益龐大。近年來人們的旅游也已經開始從觀光游覽型向休閑度假型發展,發展城市休閑旅游成為我國旅游業發展的一項新興的事業。

(二)發展城市休閑旅游符合揚州城市特征

揚州已有2500年的建城史,長期的歷史積淀成就了揚州深厚的人文底蘊和絢麗多彩的藝術文化,為發展城市休閑旅游營造了良好的文化背景。揚州旅游資源豐富且具特色,旅游資源地域組合有種類多樣、相對集中等優點,為發展城市休閑旅游提供了良好的資源基礎。揚州擁有良好的區位條件、交通條件、基礎設施,具備發展城市休閑旅游的保障要素。揚州是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級園林城市、榮獲“全國最佳人居環境獎”和“聯合國人居獎”,具備發展城市休閑旅游的良好的環境條件。揚州自古繁華,有較繁榮的餐飲業、休閑娛樂業,城市生活節奏舒緩,休閑氛圍良好,具備發展城市休閑旅游的城市氣質和形象。

(三)發展城市休閑旅游促成經濟新增長極形成

揚州作為二線城市,旅游業的發展也長期處于二線城市的地位,往往成為人們的間接旅游目的地或旅游中轉站,而非直接旅游目的地,這是揚州旅游業還未能突破的瓶頸,直接制約了揚州旅游業更好更快地發展。

城市休閑旅游是以城市為目的地以休閑為目的的旅游形態,休閑旅游游客對目的地往往具有持久的興趣和較穩定的忠誠度,復游率較高,具有可持續性。免費論文,休閑空間。又因此類旅游的休閑特征,旅游者往往在目的地停留較長時間,消費水平大大提升。休閑旅游綜合性強,包容度大,涉及到城市生活的方方面面,對相關產業及目的地城市周圍地區都有很大的輻射帶動作用,隨著休閑旅游產業自身規模的逐漸擴大,自然而然形成了城市新的經濟增長極。如世界著名城市巴黎,其旅游業占GDP的比重超過20%,巴黎就是城市休閑旅游的典型代表。

(四)發展城市休閑旅游促進旅游與城市和諧發展

城市休閑旅游的開展依托于良好的生態環境、市容市貌,發展城市休閑旅游有利于改造城市環境。城市休閑旅游強調旅游者行為的休閑性,依托于良好的休閑環境和空間,因此,發展城市休閑旅游有利于改良城市功能,將城市的生活生存功能提升為生活、休閑、文化審美等高層次功能,提升城市的品質,提高旅游者的旅游品質,還有利于提高當地居民的生活質量和生活品質,創造更好的人居環境。同時,城市休閑旅游注重城市中心與城市遠近郊區的聯合發展,城市中心的發展對城市遠近郊區有較大的聯動作用,對城市各區域均衡發展起到良好的作用。總之,休閑旅游與城市的良好整合是旅游與城市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格局。

三、揚州發展城市休閑旅游的對策研究

(一)形象定位要準確,主題鮮明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無形資產,是城市價值的重要組成部分。發展城市休閑旅游,要把城市整體作為營銷的主體,潛力挖掘揚州城市的特色,塑造準確且特色鮮明的揚州休閑旅游形象。揚州目前還缺乏主題鮮明、市場認可度較高的城市形象。揚州從區位條件上來看,也處于不慍不火的中等水平,一方面緊依長三角經濟發達區域,具有較好的發展潛力;另一方面,上海、浙江、山東等地均距揚州3OO公里以外,從雙休日的旅游半徑來分析,相對較遠,處于長三角旅游“金三角”、“銀三角”之外,如蘇州、無錫卻恰好處于長三角旅游“金三角”、“銀三角”之內,這兩地的旅游業發展也明顯強于揚州。鑒于此,揚州可以另辟蹊徑,打造“長三角文化休閑后花園”的城市形象,“后花園”的定位,將揚州的區位劣勢轉化成其特色之一。免費論文,休閑空間。一個城市可以同時有多種形象定位,擁有多張城市名片,起到突出不同特色與主題,相互補充的作用。所以“精致揚州”、“運河名城”、“煙花三月”、“宜居城,休閑游”等具體意象作為揚州“長三角文化休閑后花園”的形象補充。

(二)加強區塊統籌,構建大揚州休閑旅游圈

發展城市休閑旅游,要跳出旅游就是建設景區的誤區,把整個揚州大市作為一個大“景區”來建設。要合理地規劃城市休閑空間和休閑形態。按照到城市中心的距離劃分,城市休閑旅游可分為四個休閑旅游功能區:城市中心、近城區、近郊區和遠郊區。揚州城市休閑旅游的規劃,也應從這四個區塊著手,突出各自特色,加強市縣一體化和區塊統籌規劃,發揮城市中心的輻射帶動功能,形成大揚州休閑旅游圈。

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一是將城市休閑空間布局納入城市規劃,實現城市建設與休閑旅游發展一體化戰略。增加休閑設施設備的投入,在大型建設項目的規劃設計中融入休閑功能,使其除了自身功能外還兼有休閑空間,增強整個城市的休閑功能。二是加快基礎設施建設。揚州城市中心的基礎設施相對比較完善,要形成大揚州休閑旅游圈,特別要加強近城區、近郊區、遠郊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完善休閑旅游的接待條件,在各區域內外創造良好的通達條件,增強可進入性。三是要突出各個區塊的特色,切忌雷同。城市中心以湖上園林、鹽商園林、商業休閑街區、餐飲沐浴休閑、娛樂休憩區、特色街區、城市公園、城市廣場等為特色;近城區以寺觀、陵寢、濱江休閑區等為特色;近郊區、遠郊區以農業休閑游、湖光田園生態游為主題,并結合各鄉鎮的知名企業,建設工業園區游憩區。

(三)辦好標志性節事,建設標志性場館街區

標志性節事是一種在長期或短期內提升目的地形象、提高吸引力和利潤,一般重復舉辦、持續一定時期的重大活動。標志性節事可以促進旅游市場區域的地理拓展,強化了主辦地作為旅游目的地的標識性。同時,主辦地旅游形象、旅游服務能力的提升,是城市休閑旅游發展的持續動力。揚州的“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揚州的夏日”、“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等節事活動,對發展揚州城市休閑旅游有積極的影響,但要將它辦成揚州的標志性節事,在全國甚至世界范圍內有較高的知名度和較大的影響力,還需要注意以下幾點:一是避免雷同?,F在全國各地的節事活動很多,活動形式大多是交易會、論壇、觀光游覽、文藝演出等,缺乏創意、普遍雷同,揚州的幾個節事活動也是如此。二是避免有“牌”無“品”。免費論文,休閑空間。揚州的“煙花三月”國際經貿旅游節、“揚州的夏日”、“世界運河名城博覽會”都是揚州比較好的節事名片,但缺乏相應的旅游產品來支撐,導致其有“牌”無“ 品”。對此,需要開發出豐富且有特色旅游產品。三是突出揚州特色,在節事活動中要突出“我有你無”。比如大連的“時裝節”、濰坊的“風箏節”成一這個城市區別于其它城市的標志之一。揚州可以舉辦以沐浴文化為底蘊的“沐浴節”,輔之以“三把刀”休閑文化,突出保健美容休閑文化。還可以舉辦以名揚天下的淮揚菜為主題的“美食文化節”,重振淮揚菜的歷史聲譽。

一個城市需要打造若干具有競爭力的旅游吸引物,比如悉尼歌劇院,以一個歌劇院,以藝術欣賞吸引著世界各地眾多的游客,帶動了整個城市的旅游經濟繁榮和文化昌盛。發展揚州的城市休閑旅游,需要建設一些標志性的場館。比如,依托于以鹽商文化為特色的揚州園林,建設鹽商園林博物館,輔之以展示揚州繁盛的清代文化;已建的揚州文化藝術中心,要舉辦具有影響力的活動,將揚州的地方曲藝、琴箏文化推向全國乃至世界;一些城市著名的商業街區如巴黎的香榭麗舍大道、北京的王府井大街,都是促進商業與休閑良性發展的典范,揚州可以將東關街、古運河濱河區、京杭大運河濱河區、京華城、美食街打造成在全國具有較高知名度的揚州標志性的特色休閑街區。

(四)加大宣傳營銷力度,積極開拓市場

旅游經濟是知名度經濟、注意力經濟,大手筆、多元化的宣傳促銷是不可缺少的“催化劑”。免費論文,休閑空間。與杭州相比,揚州的旅游資源更為豐富更具特色,但揚州的旅游業遠遠滯后于杭州,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不善于推銷自己,缺乏一種強烈的市場開拓意識。免費論文,休閑空間。要拓寬揚州的城市休閑旅游市場,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一是充分發揮電視臺、報刊、網絡、推介會、交易會等媒介作用,全方位推介和展示揚州城市休閑旅游特色,擴大人們對現代揚州特色的知名度和美譽度。二是積極主動地參與周邊地區的區域合作,積極參與到與合作地區的整體營銷中去,擴大營銷面??梢耘c同為中小型城市的鎮江合作,利用各自的資源優勢,一江兩岸的地緣關系,形成“1+1﹥2”的效應;也可以與蘇錫常或上海等城市合作,利用這些發達旅游城市的市場影響力、較強的營銷能力和輻射作用,提升揚州休閑旅游產品檔次,打造城市休閑旅游品牌。三是加強與各地旅行社的旅游合作。旅行社具有設計旅游線路、營銷旅游產品的功能,對消費者選擇旅游目的地起著指導、牽引作用,與旅行社合作挖掘旅游市場,往往能起到較好的效果。四是加大人力財力的投入。特別是需要引進或培養一些高水平的旅游市場營銷人才。

(五)完善經營管理制度,創新旅游發展機制

城市休閑功能是城市功能的一個部分,所以城市休閑旅游規劃必須與城市規劃相一致,而城市規劃也必須考慮城市休閑旅游的需要。首先,要從制度上進一步明確休閑旅游業的產業地位及其重要意義。第二要改變多頭領導,各自為政的管理體制,建立由政府牽頭、相關部門配合的協調機制,形成既有專業分工,又有綜合的分層分類管理模式,建立一個統籌有力、功能明確、結構合理、運轉有效的旅游行政管理部門。三是要有一定的城市休閑旅游發展資金保證,這是成功實施揚州旅游業向城市休閑旅游轉型的關鍵。同時,支持休閑相關產業進行資產的并購、整合,加速產業結構的調整。

參考文獻

[1]李秋月,由亞男.國內城市休閑旅游研究綜述[J].旅游經濟,2010(6)

[2]王琳,杜小平.論城市休閑旅游的理論要素及運行機制[J].天津行政學院學報,2007(8)

[3]侯兵,陳肖靜,許俊.城市旅游與休閑服務業協調發展研究——以揚州為例[J].華東經濟管理,2009(3)

[4]田金霞.對西部地區城市休閑旅游發展的思考[J].區域經濟,2009(3)

[5]楊美景.城市休閑旅游制度供給機制研究[J].中國經濟問題,2008(4)

[6]劉巍.運用SWOT分析法分析桂林城市旅游的發展[J].經濟研究導刊,2010(19)

[7]徐沁.第三產業結構調整的戰略選擇——揚州休閑旅游到休閑產業[J].產業經濟,2009(1)

[8]孫萍.揚州創建最佳綠色旅游城市探析[J].經濟研究導刊,2008(17)

[9]孫萍.城市旅游產業競爭力及揚州旅游發展透視[J].江蘇商論,2007(8)

第12篇

[摘要]當今,服務貿易以高于商品貿易的速度增長,全球經濟一體化發展和競爭的重點也從商品貿易轉向服務貿易。本文從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出發,結合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現狀,分析了我國服務貿易存在的問題,并對此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服務貿易現狀問題發展思路

一、國際服務貿易的內涵

隨著服務業在全球的崛起,1986年9月開始的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談判,首次將服務貿易列入談判議題,從而引發了全球服務貿易研究大熱潮。此次談判的重要結果是產生了《服務貿易總協定》,根據關貿總協定(GATT)1994年烏拉圭回合達成的《服務貿易總協定》(GATS),將服務貿易歸納為商業、銷售服務、金融服務、娛樂服務、通訊服務、教育服務、衛生服務、運輸服務、建筑服務、環境服務、旅游服務和其他服務12大類。同時,根據GATS的定義,服務貿易有以下四種方式:

1.過境交付(Cross-borderSupply)——指從一成員國境內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

2.境外消費(ConsumptionAbroad)——指在一成員國增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

3.商業存在(CommercialPresence)——指通過一成員國的服務實體而向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包括通過設立分支機構或機構提供服務。

4.自然人流動(MovementofNaturalPersonnel)——指一成員國的自然人在任何其他成員國境內提供的服務。說得確切些,就是允許其他國家的人員進入本國提供服務。

二、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現狀

近年來,我國服務業實現了持續、穩定、健康發展,服務業的發展促進了服務貿易的增長。過去10年中,我國服務出口年增長速度均保持在9%以上,超過世界平均水平。據統計,2007年,我國服務貿易(按國際收支口徑統計,不含政府服務)進出口增長迅速,逆差規模顯著下降,進出口總額達2509.1美元,比2006年增長31%,增幅提升8.8個百分點。其中,出口1216.5美元,增長33%;進口1292.6美元,增長29%;出口和進口分別居世界第七位和第五位,比2006年分別提升1位和2位。服務貿易逆差為76.1美元,比2006年下降15%。從地區看,中國香港地區、美國、日本和韓國為我國前四大服務貿易伙伴。

據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專家分析,雖然增幅較大,但服務貿易在我國對外貿易中的比重依然較低。以2007年為例,我國進出口總額為21738美元,服務貿易占比不足12%。而據WTO統計,2007年,全球范圍內服務貿易占國際貿易的比重已超過23%。按照“十一五”規劃,到2010年,我國服務貿易進出口總額要達到4000億美元。

三、我國服務貿易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1.服務貿易長期逆差,國際競爭力差。自1992年中國服務貿易首次出現貿易逆差,除個別年份(1994年)外,中國服務貿易一直處于逆差狀態,尤其是近年來,貿易逆差呈現逐步擴大趨勢。服務業落后使我國服務貿易的發展受到很大的制約。從總體上看,我國服務業的競爭力不如工業,除旅游等少數行業外,多數服務貿易領域處于逆差狀態。2000年我國服務貿易總額為660億美元,占全球服務貿易總額28700億美元的2.3%。而同期美國服務貿易總額達4735億美元,占全球的16.5%,是我國的7倍多。加入WTO后進一步開放服務市場,服務貿易逆差有可能進一步擴大。

這說明,我國服務貿易整體上國際競爭力弱;目前比較優勢仍主要集中于勞動和資源密集型服務,而在知識、技術密集型的服務貿易方面劣勢明顯。

2.服務貿易結構不合理。我國服務貿易不僅發展滯后,而且結構也欠合理。世界服務貿易結構已經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進步,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朝著技術、知識密集型方向發展,與科技有關的服務業和以高科技為手段的服務貿易所占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而目前,我國服務貿易主要集中于遠洋運輸、旅游、建筑等傳統產業和部門,而在全球服務貿易量最大的金融、保險、通信、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行業,盡管其出口增速高于全國服務貿易出口的年均增速,但目前這些行業規模偏小,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由下表可以看出2006年我國服務貿易的行業構成。

3.服務業整體開放程度較低。我國服務貿易的開放程度遠遠落后于制造業,許多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都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才開始試點的。銀行、保險、電信、民航、鐵路、教育衛生、新聞出版、廣播電視等,至今仍保持著十分嚴格的市場準入限制,其他一些行業對外資也沒有完全開放。從整體上看,中國的服務業在跨境交付、境外消費和自然人流動方面開放程度較高,然而于商業性存在方面在外資準入資格、進入形式、股權比例和業務范圍等方面還存在較多的限制。

4.服務貿易專業人才缺乏、分布不均衡?,F代服務業的產業屬性是一種人力資本密集型。在全世界范圍內,服務產業的發展正處于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人力密集型轉變過程。而我國服務貿易方面的人才奇缺,尤其是新興服務業和知識型服務業所需的外向型高級人才更是缺乏。一部分地區的教育普及程度仍然不高,很大一部分的勞動力不能很好地轉化為人力資本,這是一種潛在的人力資本的浪費,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該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而我國的人力資本往往聚集在經濟水平較高,教育水平較發達的地區。在一些經濟相對落后,教育水平還較低的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就會受到嚴重阻礙,因此出現了服務貿易發展不均衡的狀況。

四、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思路和對策

1.立足比較優勢,提升我國服務貿易的國際競爭力。我國服務貿易在旅游、運輸、國外工程承包及勞務輸出等勞動密集型、資源密集型行業存在著比較優勢。發展我國服務貿易,首先應充分發揮我國的比較優勢。國內政策可以適當向旅游、運輸等優勢行業傾斜,使之產生規模經濟效益從而進一步增強國際競爭力。也可以通過改善旅游環境,提高勞務輸出素質,使我們更好地發揮比較優勢。一國要確定自身的對外貿易優勢,僅僅靠比較優勢是遠遠不夠的,起決定作用的是其競爭優勢。創造新的競爭優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企業要有創新精神,通過對服務的需求的分析,以及對服務市場的細分,努力開拓新市場,在新市場中形成競爭優勢。第二,企業要主動與競爭者競爭,通過競爭換取效率與進步。第三,引進國外的先進的服務技術和經營理念,提高現有的技術和管理水平,加強國際間服務部門的合作和交流。第四,加強對人力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加大對教育培訓的投入,提高服務人員的專業水平和個方面的素質,從而提高服務產業的整體素質。

2.保持和促進原有優勢產業,同時優化產業結構,促進服務產業升級。我國的優勢服務產業主要集中在勞務和旅游這兩大方面。這兩方面總的來說都屬于勞動密集型行業,科技含量比較低。但是對我國來說,他們卻有著重要的意義。我國的服務貿易應實現由粗放型,外延型到集約型,內涵型的轉變,使服務貿易的發展,服務貿易的出口收入的增長真正建立在提高勞動生產率的基礎上,而不是靠一般勞動力的大量投入。同時在服務貿易出口方面,在發揮優勢,進一步擴大勞動密集型服務的出口時,也要對那些尚處于“幼稚”狀態的知識密集型服務產業加以適當的保護,使其盡快發展并漸進對外開放。

3.有步驟、分層次的放開國內服務貿易市場,推進服務貿易自由化。我國服務貿易與發達國家比,起步晚,總體發展水平低,許多行業仍處于幼稚時期。同時服務市場發育不完全,服務企業競爭力弱,再加上服務業本身具有綜合性,復雜性和廣泛性等特征,不可激進的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而是有步驟的逐漸推進服務貿易的自由化。在既考慮國際慣例、又考慮國情的基礎上來確定服務業的開放度和保留度。一是分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小柯通過網絡搜集,并由本站工作人員整理后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是篇質量較高的學術論文,供本站訪問者學習和學術交流參考之用,不可用于其他商業目的,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與思路研究的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因網絡整理,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敬請諒解,如需轉摘,請注明出處小柯,如果此論文無法滿足您的論文要求,您可以申請本站幫您論文,以下是正文。行業有選擇地進行開放。積極推進旅游、水上運輸等領域利用外資試點;擴大國內商業、外貿、會計、法律咨詢的開放試點范圍;有步驟、有控制地進行開放金融和通訊領域的試點。二是分地區有選擇地開放。我國各地服務業發展并不均衡,東南沿海地區尤其上海、深圳,服務業占GDP的比重比其他地區較大,應在開放服務貿易市場方面先行一步;在后進地區,可通過試點試驗,減少開放服務貿易市場的風險。同時,要適當加快對國外第三產業的投資,通過設立服務行業的海外機構,拓寬服務貿易發展的渠道。論文來源于小柯

4.努力構筑科學高效運行的管理體制。服務貿易涉及金融、保險、電信等諸多服務業部門,這就需要建立中央、地方、部門、企業之間統籌協調,相互聯動的管理體制。目前,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服務貿易管理體制主要有三種類型,即核心管理型、分工協調型和服務推進型。核心管理型是指服務貿易的管理權限相對集中于某一政府部門。美國為這種類型的典型代表。分工協調型以日本為代表。日本具體分為立法機構、政策制定和執行機構、統計機構及咨詢和促進機構四大部分。這種類型設多個管理部門,加強機構之間的協調配合很重要。服務促進型是以服務貿易促進為主、服務管理為輔的管理模式。根據我國目前服務貿易管理的實際,借鑒世界各國管理服務貿易的成功經驗,建立以服務貿易管理主管部門為核心、各部門密切配合、中央和地方互動、政府和企業緊密聯系的服務貿易協調管理體制。通過加強宏觀規劃、調查統計、市場促進、政策協調、對外談判等工作,使服務貿易管理工作更加務實、高效。

五、我國服務貿易發展的展望

我國發展服務貿易潛力是巨大的。潛力1:服務業發展前景廣闊。服務業是服務貿易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中國服務業發展嚴重滯后影響了服務貿易的發展。2007年,中國服務業占GDP的比重為39%,遠低于發達國家72%的水平,甚至低于發展中國家52%的平均水平。隨著近年來中國政府重視發展服務業,中國服務業快速發展,年平均增速為15.4%,遠遠高于中國經濟的平均增速,服務業在GDP中的比重呈上升趨勢。論文來源于小柯

潛力2:服務貿易領域開放還有很大的空間。中國服務貿易領域還不是外商投資的主要領域。2007年,中國服務貿易領域新批設立外商投資企業實際使用外資金額僅占全國的19.4%。而外資服務企業占有的中國市場份額一般僅為百分之幾。比如在金融領域,截至2007年12月末,在華外資銀行占中國銀行業不到3%的市場份額。隨著服務業進一步對外開放,中國服務業領域的外商投資比重將逐步增加。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台县| 铁岭市| 徐水县| 偏关县| 中牟县| 车险| 新蔡县| 宾川县| 沈丘县| 从江县| 桃园县| 上虞市| 普兰县| 宜兰县| 新晃| 绥化市| 灯塔市| 蓬莱市| 凤山县| 姚安县| 丽江市| 区。| 五台县| 尖扎县| 堆龙德庆县| 金川县| 天柱县| 海丰县| 灵宝市| 沾化县| 休宁县| 东山县| 桐庐县| 克什克腾旗| 土默特右旗| 额敏县| 泸西县| 惠州市| 乐安县| 舒兰市| 盐池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