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秋冬養生

秋冬養生

時間:2022-09-08 15:19: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秋冬養生,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秋冬養生

第1篇

秋燥 心不燥

秋季氣候變化大,早期的濕熱會在驟然之間轉為后期的寒涼,人的機體活動也會隨著氣候的轉換,處于收斂內養的狀態,所以注重精神的調養是此時保健的重點。而調養精神,首先要做的就是心平氣和。

心放松 病不來

電視節目里曾介紹過這樣一位女士,五十來歲,自退休后就一直崇尚健康飲食方式,但是有點“走火入魔”,到了做飯必用天平、每餐必究熱量的境地。其實她的食譜并無大錯,無非是建議選擇低熱量飲食。但是再健康的內容,經過這種不絕于腦的“碎碎念”,不就成了給精神帶來壓力的“緊箍咒”么?

很多高壽的健康專家在談到養生秘訣時,都提到不同的嗜好,但是都有一個總則:“什么都吃,什么都不多吃”。這句看似簡單的話其實包含了兩層含義:“什么都不多吃”,體現的是飲食的節制、營養的均衡和欲望的約束。“什么都吃”則顯示了一種放松、自然的心態,不糾結于一個細節,即便這個細節關乎健康。試想,一個每天糾結在“今天的鹽是不是吃多了”,“剛吃的蔬菜是不是被輻射了”的念頭之中的人,所產生的精神壓力其危害遠在“沒吃好”之上。

想要放松心態,不妨嘗試這樣的方法。找一個你覺得可以放松的姿勢,讓呼吸保持在肚臍下一寸半和胸口兩個點中間,不要吐出來。同時,腦海里不斷地出現“安”和“靜”這兩個字,然后開始默念,開始是“安靜”,然后是“安--靜”,間隔越來越大。注意!在擴大間隔的時候,不要再在間隔里面插入別的東西,這樣練習到間隔五分鐘左右就可以了。它達到的狀態,就如同每天早上醒來時第一秒鐘的感覺,那時候你的腦子是空的,完全放松的……抓住這個空白,在空白里停留的越長,你得到放松的時間就越長。

要養身 先養心

中國字的“病”字下邊是個“丙”字,“丙”在天干中和“心”相對應。之所以把“丙”而不是把“甲”“乙”放在“病”字下面,就是因為古人很早就知道,疾病的發生和加重與心情關系密切,“身病”源于“心病”,養生必先養心,對于心思很重、心情郁結的人,常常表現為體弱多病,典型代表就是林黛玉,是一種典型的由心及身的“身心疾病”。對于此類情況,最好的養心方式就是忘我。

人的“自我”就像一個容器,心里的不快,甚至身體的不適都承載在這個容器之中,越是強調“自我”,這個容器就越大,里面裝的東西就越多。如此看來,解決不快,減輕不舒服感受的辦法,就是使這個容器縮小或者消失,讓這些負性感受沒有“立錐之地”。

要實現“忘我”,可以因地制宜地去幫助別人,或者全情投入地做一件事情,唱歌、畫畫……學會去關注他人,關注身外。就好像公園里每天用墩布在地上寫字的老人,樂樂呵呵,精神飽滿。無他,只是他們陶醉、“忘我”了。

秋乏 身不乏

有這么一句話:春困、秋乏、夏打盹……所謂“秋乏”,正是因為人們剛剛經歷了酷熱難當的夏天,能量損耗過度,因而急需在這個溫度過渡期好好休息,補充能量,以備另一種極端氣候的挑戰。秋乏可以說是機體內外環境為達到新平衡的過渡現象。所以,不要讓你的身體“獨自戰斗”,也不要放任你的身體“消極怠工”,對待“秋乏”,一方面要注意增加營養,幫助身體積極彌補在夏天消耗的能量;另一方面就要加強體育鍛煉,適應寒來暑往的氣候變化,以提高機體的適應能力。

動得好 睡得香

秋冬季節,與“困倦、乏力、沒精神”相伴而生的卻是很多人“睡不好”,但研究發現,失眠的人多屬勞心者,那些完全靠體力吃飯的人少有失眠的。所以,即便是個長年失眠者,如果這一天你先是滑了雪,之后又泡了一次痛快的溫泉,自己感到體力透支,那么保你睡個安穩覺。

當然,激烈運動不能在臨睡前進行,那樣即便體力消耗了,精神卻興奮了,入睡反而困難。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晚飯之前完成運動,不管什么運動方式,達到適當冒汗的程度即可(當然是在體力允許,沒有嚴重慢性病的前提下)。然后泡個熱水澡以放松身心,就更加有助睡眠了。

吃得精 補得準

秋季溫度降低,人的食欲逐漸增強,消化力也提高,正是彌補由于夏天氣溫炎熱造成營養不足的好季節。同時這個時候又是收獲的季節,各種動物肉肥味美,蔬菜瓜果種類齊全,數量又多,是安排飲食的最好季節。不過,對于“貼秋膘”一說,如果安排不當,也容易由于營養過剩或是食性不當而傷身,所以,秋季營養還需精心進補。

1.防止熱能過剩 對于現代人而言,“長秋膘”并不是一件“好事”。若熱量攝入過剩,就會轉化成脂肪堆積起來,而無益于身體健康。

2.滋陰潤燥 從中醫食療理論上講,秋季氣候干燥,主張飲食以滋陰潤肺、防燥護陰為主,多吃新鮮蔬果和飲水,少吃刺激性強、辛辣、燥熱或煎炸的食物。也可考慮選擇百合、銀耳、蓮子、山藥、藕、梨、枸杞和沙參、茨實、玉竹、麥冬等有助于滋陰潤燥的食材,熬制養生湯水或粥品食用。

第2篇

推薦一生姜

常言道:“家備生姜,小病不慌。”其實,這就是在講生姜防病的功效。生姜性辛溫,有散寒發汗、化痰止咳、和胃、止嘔等保健功效,再配上紅糖、大棗、綠茶等不同輔料,妙用無窮,尤其適用于秋冬養生,是茶療養生的首選。

不過生姜氣味辛烈,有很多人泡飲時可能不喜歡那種口感,可加入一些調味劑,或者用煮飲的方法來加以改善,還可以與一些其他有甜味的飲料共煮。例如我們常喝的姜汁可樂,不僅有防寒去痰的功效,還可以增加熱量、暖胃,最適用于冬季。生姜對防治感冒效果很好,可以祛風散寒,也算是茶療方的一種。不過要注意的是,一般挑選表皮沒有裂口、顏色鮮艷、柔軟、膨脹狀態的新鮮姜,不要選起皺紋、發干發黑的生姜。生姜表皮中有較多營養成分,熬湯時,應該少去皮或不去皮,避免養分流失。

禁忌:生姜性味辛溫,凡屬陰虛火旺、目赤內熱者,不宜長期食用生姜。

生姜茶療方精選

生姜茶

配方:綠茶5克、生姜8片、蔥白5~8根。

服法:混合后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2劑。

功效:祛風發汗。

適用:風寒感冒。

核桃生姜茶

配方:核桃仁20克、蔥白20克、茶葉15克。

服法:共用水煎沸5分鐘后即可。每日1劑,煎2次服飲。

功效:解表散寒。

適用:感冒發熱,頭痛無汗。

芝麻生姜茶

配方:生芝麻30克、生姜5克、綠茶5克。

服法:混合后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劑。

功效:發汗解表。

適用:外感初起。

生姜紅糖飲

配方:生姜30克,紅糖適量。

服法:生姜加清水適量,煮沸后加入紅糖煮沸即可,少量頻頻飲用。

功效:暖胃止嘔。

適用:妊娠嘔吐或虛寒腹痛。

推薦二黨參

俗話說“冬季進補,開春打虎”,這是我國民族的進補習慣。其實,泡參代茶飲很多見,人參、黨參、太子參、紅參等等,雖然它們補益功效不同、用法稍異,但都可以作為茶療在秋冬進補。秋冬季節天氣寒冷,參類可以起到補氣健脾、益肺生津、增強免疫力的功效,有效地防治疾病,體質虛弱者尤為適宜。一般來說,人參、黨參、太子參都可以用于茶療,但三者藥力有強弱之別。人參為補氣之上品,可大補元氣,挽救虛脫重癥功效顯著,并能安神定志。太子參補氣之力最弱,故不單獨用于氣虛癥,而其性平柔潤,無壅滯之弊,生津作用較黨參好,尤適宜熱病后津傷陽虧之癥。在茶療上,筆者主要推薦黨參,一是黨參主要功能為補中益氣,兼養血,常用作人參的代用品,尤其適合中年人以及青壯年;二是人參和太子參相比較,人參藥力和緩,有利于茶療逐漸發揮藥效;另外,從價格和實用性來說,黨參茶療一般家庭也可以接受。

禁忌:糖尿病病人不宜使用。

黨參茶療方精選

黨參紅棗茶

配方:黨參30克、紅棗10枚洗凈。

服法:入鍋加水適量,煎煮30分鐘,去渣取汁即成。代茶頻頻飲用,當日飲完。

功效:健脾益氣,助運止瀉。

適用:大便溏薄不成形、次數增多等亞健康狀態,對兼有體質虛弱者尤為適宜。

黨參茶

配方:蜜炙黨參10~25克、紅茶1~1.5克。

服法:混合后用沸水沖泡5分鐘即成。每日1劑,分3次溫飲。

功效:健胃祛痰,益氣補血。

適用:氣血虛弱,有慢性病者。

推薦三枸杞

很多人其實都有用枸杞代茶飲的習慣,枸杞茶除了有明目作用外,也是秋冬養生必不可少的。《本草匯言》認為,枸杞能“氣可充,血可補,陽可生,陰可長,風濕可去,有十全之妙焉”。陽生陰長,補益氣血,正適合秋冬養生的原則。枸杞子味甘,性平,入肝、腎、肺經,正應秋冬須補益之臟腑,同時,它有滋補肝腎、益精明目、和血潤燥、澤膚悅顏、培元烏發等功效,代茶飲用口感也不錯,所以,枸杞茶是秋冬養生茶療不可或缺的。由于枸杞溫熱身體的效果相當強,患有高血壓、性情太過急躁,或平日大量攝取肉類導致面泛紅光的人,最好不要食用。同時,感冒發熱、身體有炎癥、腹瀉的人最好也不要飲用。最適合飲用枸杞茶的是體質虛弱、抵抗力差的人。而且,一定要長期堅持每天吃一點,才能見效。還有一點要注意,根據季節的不同,枸杞茶的配方也有所差別。筆者下面推薦的自制茶療方,只適宜秋冬茶療養生保健之用。

枸杞茶療方精選

枸杞桂圓茶

配方:去核紅棗6枚、干桂圓6顆、枸杞10粒、紅糖少許,亦可視個人口味自行增減(脾胃虛弱的可以適當加入一些紅豆)。

做法:一種做法是將紅棗、枸杞洗凈,鍋內放1000毫升水,放入紅棗、枸杞。大火煮滾之后,再加入去殼桂圓,轉小火慢慢煨煮10分鐘左右,加適量紅糖,待紅棗軟爛煮出香甜味,即可飲用。飲茶食渣效果最佳。另一種就是直接沸水泡用,加紅糖或者蜂蜜都可以,不過效力較煨煮的茶飲弱些,適合外出飲用。

功效:補腎明目,益氣補血。

適用:氣血虛弱,有慢性病者,適用于長期在室內工作的亞健康人群。

枸杞三圣茶

配方:枸杞10粒左右、黃芪片10克、黨參3克、蜂蜜少許。

做法:洗凈枸杞、黃芪、黨參后,加水煨煮或直接泡飲均可。蜂蜜是本茶飲必加之配料,一用來調味,二有潤燥制性之功效。

功效:補腎益氣。

適用:體質虛弱者,適用于長期在室內工作的亞健康人群。

其實,適用于秋冬茶療養生的中藥還有很多,筆者推薦的只是一些取材和價格較適合長期飲用的。中藥茶療養生保健也不是越貴越好,需要根據自己的體質加以選擇,最好能和一些中醫中藥師溝通,辨證飲

秋冬養生茶療的小技巧

1.中藥在低于100攝氏度的熱水中浸泡,可部分溶解揮發性成分。同時,沖泡后用杯蓋蓋緊,使隨水蒸氣揮發的成分冷凝在杯蓋上,隨水珠滴落,重入茶湯中,這樣才能提高藥效。

2.中藥的用量因藥物和用途而異,一般而言,鮮品藥用量宜大,干品宜小;養生保健時用量宜小,治療疾病時量宜大。

3.中藥泡茶的時間也要注意,一般需根據藥物的質地而定,通常3~5分鐘即可,但必須用沸水浸泡。此外,秋冬茶療養生,還應聽從醫生的專業指導。

第3篇

寒天進補多吃根類菜

秋冬飲食一般遵循秋冬養陰、養腎防寒的原則,飲食上也以滋陰潛陽、增加熱量為主。做菜時,可多做一些帶根莖的蔬菜佳肴,為家人健康度冬早做準備。

根類蔬菜往往都含有豐富的維生素與微量元素,對人體增強御寒能力有很大幫助。此外,根類蔬菜的食用部分在肉質根部,比起其他蔬菜,農藥殘留低、綠色健康污染少。而且,它們又是價廉易儲藏的蔬菜,是秋冬食用的絕佳養生食物。

根類蔬菜的營養代表

科學研究表明,根類蔬菜較其他蔬菜含有更多木質素。木質素是木材、蔬菜等植物中的粗纖維物質,對防治癌癥有一定功效。根類蔬菜中又以蘿卜、牛蒡含木質素量最高。

蘿卜:民間有“小人參”之稱。秋冬之際,很多人為了補充體力,會習慣吃一些油膩的高熱量食物。而蘿卜具有解膩爽口、舒坦胃腹的作用,具有消化脂肪、減肥的功效。

山藥:是大家都熟悉的根類蔬菜,也是“百米飛人”博爾特的秘密武器。天冷時食用山藥,能增強機體抵抗力、預防感冒、改善心血管機能。

土豆:全身都是寶。它營養價值很高,能和胃調中、健脾益氣,還能預防心血管系統的脂肪沉積,保持血管彈性,是十分適合中老年人的抗衰老佳品。

美食家的根類養生靚湯

天氣越來越冷了,很多人都喜歡飯前先喝一碗濃湯,暖暖身子。“湯品達人”孫悠悠向我們推薦的根類養生湯營養豐富、味道鮮美,不容錯過。

蘿卜天麻豆醬湯 這是一道簡單易做的平肝健胃湯。白蘿卜入湯能促胃液分泌、調整胃腸機能;天麻有平肝熄風、祛風定驚的功效。這樣一款湯品在秋冬食用,既美味、又滋補養生。

做法:準備白蘿卜200克、天麻10克、瘦肉200克、味噌豆醬50克、清水1500克、蔥姜適量;瘦肉在加入姜片的冷水中煮沸、撈出,再加入清水、天麻;加入白蘿卜塊、蔥、姜,大火煮沸;加入味噌豆醬,沸騰后,撇清浮沫,轉文火煲40分鐘即可。

蓮藕番茄奶油湯 這是體弱多病者上好的滋補佳珍。蓮藕含有大量的維生素c和食物纖維,對于肝病、便秘、糖尿病等有虛弱之癥的人都十分有益。在秋冬食用濃香開胃、回味無窮。

做法:準備番茄500克、蓮藕200克、黃油20克、淡奶油40克;番茄去蒂、清洗,將番茄放入鍋中,加適量的開水,煮沸;取出煮沸的番茄,裝入攪拌機打成果泥,再倒入煲中;向煲中加入黃油,再次煮沸后加入淡奶油;最后加入藕片,繼續用旺火煮沸后轉文火煲15分鐘,直到湯汁變濃稠,喝時按需求調入鹽或胡椒粉即可。

甲亢老人少吃這些食品

所謂的甲亢,是指甲狀腺合成甲狀腺素的能力過強且失控帶來的一系列臨床表現。飲食上限制甲亢患者碘的攝入,有利于改善病情,否則可能導致病情加重。中國營養學會推薦:50歲以上的成人或老人每天碘的攝入量為150微克。

許多甲亢老年患者都知道不宜食用海鹽或含碘鹽,但對其他食物的含碘量并不了解。下面為大家提供一些含碘豐富的食物,老年甲亢患者應盡量避免這些食物(單位:微克/每百克食物含量):

第4篇

而一個月、一天的養生,與一年四季的養生是相通的。

結合每個人體質的不同,找到適合自己的調養方法,讓每一刻都變得健康快樂。

四季養生的總原則: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四季養生的總原則就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具體該怎么來養?春夏怎么養陽,秋冬怎么養陰?

歷代的說法都不一樣。有人說“春夏養陽”是春夏要失助陽氣,“秋冬養陰”是秋冬要扶助陰氣;但也有人說“春夏養陽”是指春夏要抑制陽氣,“秋冬養陰”指的是秋冬要抑制陰氣,因為春夏本來陽就多了,秋冬本來陰就多了,所以要抑制一點。那么哪種說法對?我們應該怎么把握這個養生總原則呢?如果理解錯誤,那么結果也不一樣,那是很危險的。

我認為這要根據每個人的身體素質來確定。養陽和養陰實際上就是調陽和調陰,就是調和陰陽,達到中和的狀態。這一點很重要。

如果一個人本身體質主濁偏陰的,是陰性體質,那么在春天、夏天就要去扶助陽氣、生發陽氣。如果一個人本身體質就是偏陽的,是陽性體質,那么在春天、夏天再去升發陽氣,就會帶來毛病。容易上火,就會出現口腔潰瘍、生瘡、牙齦腫痛、口干、皮膚干燥、便秘等癥狀。所以對于這類陽氣盛陰氣虛的人來說,春夏應該抑制陽氣。

具體做法要按照日月的升降、早晚的長短來調整自己的起居。在飲食上要吃一些降火的、抑陽的食物,不能吃扶陽、升發陽氣的食物,不然就會造成陽亢陰虛的毛病。

中醫有一個治療方法叫“熱者寒之、寒者熱之”。這本來是指治病的,同樣也可以用于養生。熱性的人、陽性的人多吃點寒涼的東西;寒性的人、陰性的人多吃點溫熱的東西。這樣才能達到陰陽平和。

如果一個人本身體質就是偏陽的,是陽性體質,那么在秋天、冬天就要去扶助陰氣。如果一個人本身體質就是偏陰的,是陰性體質,那么在秋天、冬天再去扶助陰氣,就會帶來陰盛陽衰的毛病。所以偏陰的人,陰氣太盛,到了秋冬時就要抑制陰氣的生長。

這種道理我們要靈活運用,要按照人體不同的體質來運用養生的原則。所以區分一個人的體質是偏陰還是偏陽或者是陰陽平和,是非常重要的。

四氣,就是四季之氣,四時之氣,就是陰陽之氣,春夏為陽、秋冬為陰。這樣一來,養生就變得非常簡單,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就是四季養生總的原則。要符合天道,順應天時。

“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綱紀,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所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一個總結,是養生的根本。

大家要記住,生命的根是什么?是陰陽。生命的根實際上就是天地之根。

一年養生的關鍵時刻: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在一年當中,我們尤其要注意春分、夏至、秋分、冬至這四個節氣的保養,這四個節氣分別在陽歷的3月、6月、9月和12月,基本上是22日左右,這四個節氣的養生以及這4個月的養生又是一年四季養生的關鍵的時間。在這四個節氣、四個月中,夏至和冬至、6月和12月又更加重要。

為什么?因為春分和秋分,白天和夜晚的時間一樣長,陰陽之氣相等。而夏至和冬至都是陰陽最不對等的時候。夏至白天最長,夜晚最短,就是陽氣最盛,陰氣最弱的時候,陽氣最盛就要消減,陰氣最弱就要增加,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養心陰,克制心陽,不要讓心火太旺。冬至白天最短、夜晚最長,就是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陽氣最弱就要增加,陰氣最盛就要減少,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加倍注意保養腎陽,不要讓腎陰過寒。

在四季養生中,還有一點很重要,就是四季是和五臟配合在一起的。四季和四臟配合,春天是肝,夏天是心,秋天是肺,冬天是腎。

在一個月中應該怎么養生

一個月當中應該怎么來養生呢?同樣,要隨著月亮的變化來養生。古人早就發現一個月有四種月相變化:晦、朔、弦、望。在一個月當中,月初時月亮開始露出月牙,叫“朔”,到期初八左右是上弦月,到十五月亮最圓,接著月亮漸漸缺了,到二十三左右為下弦月,到三十的時候就是“晦”,月亮全虧了。

月亮對人體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比如,女子月經按月而下,其周期跟一個月盈虧的周期幾乎一致,都是在二十八九天。美國有專家研究發現,月經的周期與月亮周期有關聯。但是,女子的月經也因人而異,主要原因就是每個人的體質不同、生物節律不同。

還有人發現月滿的時候,犯罪率很高,人處于最亢奮狀態。《黃帝內經》里有這樣一句話:“月升無泄,月滿無補。”月亮剛剛開始升起的時候不能泄,你要順著它;在月滿的時候,你就不能再補。比如治病,如果月滿的時候做外科手術,失血量是最多的。

養生也是此理。月開的時候,可以適當增加運動量。但到月滿的時候,就不能增加了,否則就太過了,月滿以后漸漸缺了,這時要適當減少運動量。

在一天中應該怎么養生

每一天的養生和每一個月的養生、一年四季的養生是同樣的原理,每一天的養生也有4個最關鍵的時段,在一天的十二時辰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中,最重要的是子、午、卯、酉四個時辰。

子時是晚上11~l點,這個時辰好比是冬天,這個時段是陰氣與陽氣交匯的時候,是陰氣到了極點而陽氣開始出現的時候。這個時候是練功的最佳時期。當然,如果不練功的人,子時一定要熟睡了,要收藏,一般人亥時就是晚上9~11點就應該睡覺,這個時候應該是進入深度睡眠的時候了。練功是一種積極的修行,也可以看成是積極的休息,子時練功,人的陽氣會隨之往上長。

午時是中午的11~1點,這個時候也需要練功的,這個時段也是陰氣與陽氣交匯的時候,是陽氣到了極點而陰氣開始出現的時候,練功的時間要稍微短一點。如果不練功的人,要睡午覺,長短也是一樣的道理,睡覺的時間要短一點。

與子時的睡覺方法結合起來,就是所謂的“子午覺”。子時的睡眠要深度睡眠,而午時的睡眠時間要短一點。

卯時和酉時,就好比是春天和秋天。卯時是上午的5~7點,酉時是下午的5~7點。這兩個時辰的養生與春秋養生是一致的。這兩個時間一般的人都可以鍛煉、練功。

一年四季的養生,一月四種月相的養生,一天四個主要時辰的養生,都有相通之處。總的原則就是順應天時,天人合一,與天時陰陽變化節律同步。宋代那首非常有名的禪詩:“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在心頭,便是人生好時節。”提到四季的氣候、時令特征,實際上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也可以分成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最關鍵的就是要無閑事、無是非,也就是要調神,這就是《黃帝內經?四氣調神大論》的關鍵之處。

人類生活在大自然中,與周圍的氣象因素息息相關。氣象條件對人類的健康與疾病有著明顯的影響,這與祖國醫學“天人合一”的理論是相通的。

氣象對疾病發生發展的影響

人類生活在自然界,對一般的氣象條件具有一定的適應性,所以一般的氣象條件對人體也不會產生很大的影響。但是當氣候條件出現較大的變化,或者是超出人體的適應能力時,就會導致疾病的發生,或者是使原有的疾病加重。祖國傳統醫學認為,人與其所處的環境是一個整體,環境的變化往往對人的健康產生較大的影響。

根據國內外的醫學氣象研究成果表明:大約有40%的死亡病例是在氣象條件不正常的情況下發生的。天氣變化最明顯的變化是溫度變化。統計資料表明,當日最低氣溫從零攝氏度以上降至零度以下,或當日降溫幅度大于8攝氏度時,感冒病人就會顯著增加。另外,氣象條件致病常常呈現一定的規律性和季節性。

呼吸系統疾病,如肺炎、肺結核、流感常常在冬春季節發病,并呈流行趨勢,支氣管炎、支氣管哮喘、肺氣腫、肺心病等容易在秋冬寒冷的季節誘發或者加重。

各種風濕性疾病,如類風濕關節炎、風濕寒性關節痛、骨性關節炎、系統性紅斑狼瘡等則容易在春秋冬季比較寒冷的時間發作或者加重。

心腦血管系統疾病,如冠心病、心絞痛、急性心肌梗死、高血壓、腦出血、腦梗死等疾病在秋末冬初、冬末春初高發,因為此時氣候寒冷或急劇降溫,人體周圍血管收縮,阻力增加,血壓升高,增加心臟負荷,或者容易形成栓子,從而導致以上疾病發作增加。

過高過低的溫度和氣壓刺激,可以誘發偏頭痛、三叉神經痛。寒冷或者強風刺激可以出現面神經麻痹。冬季寒冷季節容易發生凍瘡。潰瘍病多發生在濕熱的夏季和寒冷的冬季。甲狀腺功能亢進癥多在春季暖空氣活躍時發作。急性蕁麻疹在春季花粉飛揚時易發。日曬性皮炎、中暑多在炎熱的夏季發生。

還有很多疾病的發生或者加重都與氣象條件有密切的關系,并且存在著一定的規律性,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這種現象已經越來越引起醫學界和氣象工作者的重視。

氣象對防病治病的指導作用

氣象條件對人體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發生發展有著重要的影響.掌握了這種規律,我們就能夠做到有的放矢,針對不同的氣象條件采取相應的對策來預防疾病。

首先要加強普及醫學氣象學知識,定時收聽氣象預報,根據氣象預報的提示,合理的安排衣食住行,減少氣象因素對人體的不利影響,預先避免對人體有害的氣象條件。

如冬季注意防寒保暖,夏季注意防暑降溫。在寒冷季節或溫度急劇下降時,要注意及時增添衣服,采取御寒保暖措施,盡量減少外出。遇到大風大霧天氣,要注意戴口罩、帽子、系圍巾,避免迎風而行。暑天應減少高溫作業或者是避免日光暴曬。春季呼吸道流行病高發時,應盡量減少到人多的公共場合,加強房間的通風。過敏體質患者如過敏性哮喘、過敏性鼻炎、蕁麻疹等患者在春天花粉較多的時候減少野外活動時間,尤其應當避免有風的天氣外出,減少過敏原的刺激。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季節氣候特點,安排合理的飲食,起到強身健體,預防疾病的效果。如夏天炎熱季節宜飲食清淡,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冬季宜進食羊肉、牛肉等營養豐富的食物,提高防寒抗病能力;秋季濕度較低,空氣干燥,宜進食梨、百合等滋陰的食物,防止“上火”的發生。

對于疾病的治療,氣象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尤其體現在祖國醫學方面。醫學工作者根據不同的氣候條件,針對病人予以辨證施治。如對于因受寒冷刺激而發病或加重的關節疼痛患者,主要運用溫經散寒的藥物,進行治療。中醫學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經驗總結,認為春季多風病,盛夏多暑病,雨夏多濕病,秋季多燥病,冬季多寒病,這一規律至今仍然指導著臨床辨證用藥。中醫學中“用熱遠熱,用寒遠寒”的理論也體現了醫學與氣象的重要關系,認為在夏季炎熱季節,要避免使用過于溫熱的藥物,冬季寒冷季節,要避免使用過于寒涼的藥物。

第5篇

專家認為,“多吃苦”還是“多吃辣”,孰對孰錯不能一概而論,應視個體辨證而定。比如,秋季在高溫酷熱室外工作的人群,可適當“多吃苦”,以清熱瀉火祛暑濕;而長時間待在辦公室空調環境下少出汗者,飲食上適當“增辛”,即吃辣,或有助行氣養陽。

現象直擊:秋冬之交“多吃辣”沖擊傳統觀念

“我一向認為飲食養生是較安全的,我這方面的常識,多是通過媒體或親友的介紹,然后自己去嘗試總結的。”45歲的尚淑娟是一位全職主婦,閑時她經常讀書看報或是上網關注各種養生話題,對飲食養生尤為推崇。

尚淑娟今年發現,不少養生保健專家對長時間待在空調房里的人,提出了保健建議,應“省苦增辛”,即減少苦味瓜果的攝入,多吃一些辛辣食品,其中就包括辣椒。

“以前的秋冬之交時節,我們家里愛吃苦瓜,說是‘夏日吃苦,勝似進補’。”尚淑娟表示,現在提議要“省苦增辛”,她想知道作為在城市里生活的人,到底在秋末冬初季節,是多吃點辛辣的食物,還是苦味的果蔬。

專家說法一:“吃苦”清心火 “增辛”養肺氣

天熱時飲食養生之所以會出現不同的說法,其實是出發點不同造成的。提倡吃苦者,看重的是降心火,而主張“增辛”(辛字這里解作‘辣’)者則重在養肺氣。中醫認為,人體的五臟功能,和自然界的五行及四季消長的變化相對應,其中,夏季屬五行中的“火”,對應五臟中的“心”。而據《黃帝內經》記載,“苦入心”(苦味歸入于心)、“心惡熱”,因此秋季養生,不少觀點都提到要“吃苦”,降“心火”以“養心”。

而與此對應的是:夏天若“心火”過旺,“肺氣”就會受損,而在五行中,“辛入肺”,想養肺氣,在飲食上宜“增辛”。

唐代“藥王”孫思邈就曾在其重要著述《千金要方》中提出“夏七十二日,省苦增辛,以養肺氣。”

中醫師指出,天熱時常喝冷飲或喜歡長時間待在低溫空調下的人,更容易因為寒涼的食物或環境而傷肺。因此有中醫就建議長期待在空調房里的人,多吃些辛辣溫潤的食物,以助宣發、補益肺氣。

專家說法二:“吃苦”或“增辛” 辯證才科學

那么秋冬之交,該如何選擇“吃苦”還是“增辛”?中醫師表示:不能一概而論,應加以辨識。

南方濕氣較盛,適當多吃點苦,有助于化除人體內的濕邪。中醫認為“苦”有三大作用,除了“降火”,還兼能“燥濕”(即祛除暑濕)和“堅陰”(瀉火存陰)的作用,因此兩廣不少地方的民間,盛行著該季節適當多吃點“苦”是有一定道理的。

即便如此,也不是說南方人一到秋季就應“以苦為補”。中醫師建議,無論“吃苦”還是“增辛”,最好都應在均衡飲食的前提上,根據個體差異辨證做出調整,切莫生搬硬套,以免過度食用傷身。比如,脾胃虛寒者就不宜“多吃苦”,以免引起惡心腹瀉等不良反應;而氣虛者則不宜多吃辛味之物,以免傷正氣。

相關鏈接:最適合吃辣的時間:中午

第6篇

我國古典醫學巨著《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

對于“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觀點,很多人表示不能理解:春夏陽氣旺盛,反倒要“養陽”,而秋冬陰氣漸長,反倒要“養陰”,這似乎有悖陰陽平衡的養生大道。

其實,“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是應用了古漢語當中互辭的修辭方法,需“參互成文,含而見文”,即上下兩句,看似各說兩件事,互不相干,實則前后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理解其含義時,要綜合雙方,不能偏執一面,也不能把它割裂開來。此句即言:擅長養生之人,應當根據四時調理陰陽,春養生,夏養長,秋養收,冬養藏。

春夏之季,天氣由寒轉暖,由暖轉熱,宇宙萬物一片新生繁茂的景象。此時,也正是人體的陽氣生長之時。因此,人們一方面應該適當地晚睡早起,增加室外活動的時間,多進食大蔥、生姜、豆芽、秧苗尖等舒展陽氣的食品,心態上宜開朗外向,以使陽氣能夠順應季節和天氣的變化,從而升發調達。另一方面,按照陰陽互根的原則,陽氣若要生發,必須有陰液的補充才能夠使機體的陽氣、陰津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維持平衡。因此在酷暑炎熱之時,人們應隱居避暑,保護陰津,避免因過汗而損傷津液,同時增加飲水量,多攝入具有滋陰生津功效的蔬菜瓜果,以促進陽氣的生發,為陽氣的生長提供源源不斷的物質基礎。此外,人們在夏季不應恣意貪涼飲冷,以避免體內的陽氣消耗過大。

秋冬之季,天氣由熱轉涼,由涼轉寒,萬物都趨于收藏的狀態。因此,人們應補充,使積蓄,培補腎元,才能骨健髓充,使元神得養。此外,人們更應固護陽氣,養成早睡早起(日出即起)的好習慣,并注意防寒保暖,減少戶外活動,以保護消減的陽氣,使陽氣不至外泄。同時還應多攝入羊肉、韭菜、干姜、肉桂等具有溫陽功效的食品,在心態上應保持恬淡虛無,精神內守,以使陽氣在一個相對較低的水平上與陰液保持平衡。

因此,“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一觀點是中醫養生之道的概括,也是中醫順應四時的陰陽變化,調節陰陽,追求生命平衡之真諦的完美詮釋。

第7篇

【摘 要】內經養生的方法始終貫穿“天人相應”的自然界四時的特點,從起居的適應,精神的調攝上,強調適四時陰陽的養生方法。人們在適應自然變化規律上,既要順應四時之序,又要在一日之內保持機體平衡與協調,這就是“法于陰陽”‘法,是完善和增強機體調節適應能力,提高抵抗力,免疫力的保健方法,是起居行動,精神調攝的準則。古人的這種治學精神,是中醫文化的基礎內涵和思想溯淵的哲學思想的精髓,對指導后人在預防保健產生了深遠的意義。

【中圖分類號】R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3)04-0092-01

1、人與自然界相適應的規律:

《靈樞.邪客》曰:“人與天地響應者也”。《素問.六節臟象論》曰:“天食人以五氣,地食人以五味。“認為人和自然是息息相關的整體。自然界的變化對人有很大的影響,即”天人相應“。如果違反這種天人相應的自然規律現象。《素問生氣。 通天論》所說:”數犯此者,則邪氣傷人,此壽命之本也。“我們的祖先在這種”天人相應“整體觀的基礎上創立了許多適應外界環境的養生方法。 春夏秋冬四時的轉移是陰陽消長變化的過程,萬物的整個發展過程也就是陰陽消長變化的自然規律,所以《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古人在長期實踐中,體驗到自然界的嚴寒或酷熱,都會給人類帶來疾病,為了避免此類自然災害的發生,就要取法于自然界的陰陽變化規律,來調節人體的陰陽,使人體與四時自然的環節相適應,因而提出了“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養生方法,以使人體能夠適應萬物生長發展的自然規律,這是有科學道理的。從人的生理來說:春夏之季,陽氣充沛,但易外泄,表現為皮膚松弛,疏泄多汗,若泄之太過則耗傷正氣,則影響人體的生長。所以,舂夏季節要防止過度活動,避熱就涼,防止過汗傷陰,不過食生冷,以愛惜保養機體的陽氣,為秋冬諸備陽氣 。衛陽充足 則冬季不被嚴寒所傷,從 而 減 少 疾病的發生。秋冬之季陽氣潛藏 ,陰氣轉盛,表現為皮膚致密,少汗多溺 ,應注意保養體內的,防止‘醉入以房 等損傷精氣的反常生活勿使外泄太過,做到《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要求的“陰平陽秘,精神乃治”。

2、適宜四時的變化規律:。 季節四時的反常變化,會是自然界的六氣,成為治病邪氣的六,常于不知不覺中偷裂人體,一切反常氣候和四時不正之氣,都可致人以病,《素問。上古天真論》曰:”虛邪賊風,避之有時,”教導人們應在日常生活中,隨時隨地的注意和防御外邪的侵襲,大寒、大熱、大風、大霧皆不可冒之,春避風,夏避暑,秋避燥,冬避寒。《素問。四氣調神大論》還要求人們在不同的季節,應有不同的養生起居方法,有意識的去適應四季時令的變化,來進行精神的調養,春三月……夜臥早起,廣步于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夏三月……夜臥早起,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秋三月……早臥早起,與雞俱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鑒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三月……早臥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 ,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俱奪“;舂夏由寒轉暖,人們應象萬物一樣有朝氣的生活,早起床在外散步活動;秋冬由暖轉涼,人們應象萬物一樣趨于收藏,注意防寒保暖,適當調節休息時間。這是,《內經》根據自然界四時的特點,從起居的適應,精神的調攝上強調適四時陰陽的養生方法。是完善和增強機體調節適應能力,提高免疫力的保健方法,是起居行動,精神調攝的準則 。人們不但要隨著四時氣候的轉變而變化,既使在一日之內,亦同樣有所變化,【素問生氣通天論】曰;‘陽氣……暮而收拒,無擾筋骨。無見霧露,反此三時,型乃困薄。陽氣白晝型已體表,衛外功能就強,應很好地去應用陽氣;夜間陽氣潛于體表,體表的陽氣虛少,衛外功能減弱,易受陰寒之邪侵襲,所以白晝的一切活動,,到了晚上就該休息,不要再去勞累筋骨,以免擾亂陽氣,也不要接觸霧露,以免為寒濕所侵。因此,人們在適應自然變化上,既要順四時之序,亦要在一日之內保持平 衡與協調,這就是‘法于陰陽’的具體說明。

第8篇

冬季養腎,主要應從精神、飲食、起居以及運動等方面進行調養。

首先,養生當養情、養志。除了重視保持精神上的安靜以外,在精神內斂時還要學會及時調整不良情緒。當心理處于緊張、激動、焦慮、抑郁等狀態時,應盡快恢復心理平靜。同時,在冬季還要防止季節性情感失調癥的發生。所謂季節性情感失調癥,是指一些人在冬季易發生情緒抑郁、懶散嗜睡、昏昏沉沉等現象,并且年復一年地出現。預防的方法是多曬太陽以延長光照時間,這是調養情緒的天然療法。

再者,冬季養生,飲食要以“藏熱量”為主。正所謂“立冬補冬”,冬季宜多食羊肉、狗肉、鵝肉、鴨肉、蘿卜、核桃、栗子、白薯等高熱量食物。但在“藏熱量”的同時,也要注意“少食咸,多食苦”,并且切忌黏硬、生冷食物,否則將損傷內臟。

在冬季養陰之品中,藥食同源的阿膠為歷代名家首選。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稱,阿膠能補血與液,故能清肺益陰而治諸證。清代黃宮繡《本草求真》記載:阿膠得阿井純陰之濟水,又得純黑補陰之驢皮,氣味俱陰,既入肝經養血,復入腎經滋水。阿膠的養血補虛、扶正、止血、潤肺滋陰、柔肝熄風、養陰回液等功效被記載和收錄進多部中醫名著和名方。

配料:花生50克,蓮子30克,薏米30克,紅小豆50克,桂圓10克,冰糖50克,東阿阿膠15克。

做法:做粥時加入花生、蓮子、薏米、紅小豆、桂圓、冰糖、東阿阿膠(砸碎),水適量,燉90分鐘。

功效:滋陰補血,健腦益智,強身健體,延年益壽。

注:冬天吃火鍋時,根據情況加入適量碎阿膠,可使湯更鮮美,滋補營養更全面。

配料:黑芝麻(黑入腎)25克,粳米50克。

做法:黑芝麻炒熟研末備用,粳米洗凈與黑芝麻入鍋同煮,旺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煮成粥。

功效:補益肝腎,滋養五臟。

第9篇

(一)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素問?生氣通天論》中說:“凡陰陽之要,陽密乃固。兩者不和,若春無秋,若冬無夏。因而和之,是為圣度。故陽強不能密,陰氣乃絕,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失,精氣乃絕。”

意思是說,陰陽調和的關鍵,在于陽氣致密而能護衛于外,陰氣固守于內而不失其位。陰陽二者若不平衡協調,就像一年中有春天而無秋天,有夏天而無冬天,那就不成其為年歲了。因此陰陽二氣必須維持平衡,要防止發生一盛一衰的失衡現象,這樣才算符合養生之道。陽氣過于亢盛,陰氣就會竭絕;陰氣平和,陽氣固密,二者平衡協調,人的精神才會健旺。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又說:“夫四時陰陽者,萬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意即四季陰陽的變化,是萬物生長的根本,所以圣人在春夏季節保養陽氣,在秋冬季節保養陰氣,以便與萬物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根本規律相適應,這樣自然有利于健身延年。在上面論述中,尤以“春夏養陽,秋冬養陰”8個字最為重要。這8個字不但被后世反復引用,而且至今仍然是指導人們進行養生保健的一條重要原則。

(二)飽食無益

《黃帝內經》主張“飲食有節”,反對過于飽食,尤其反對飲食肥甘厚味。《素問?痹論》說“飲食自倍,腸胃乃傷”;《素問?生氣通天論》也說“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為痔”。飽食會損傷腸胃,這是眾所周知的。飲食過飽又會阻礙升降之機,會發生筋脈弛縱、腸(即腹瀉)及痔瘡等病癥。該篇進而指出:“高梁之變,足生大丁。”所謂“高梁”實為“膏粱”之同聲字。膏即肥美的肉類食品,粱即精細的糧食。“大丁”應為“大疔”。肥美的肉類和精細的糧食吃多了容易招病,很可能長疔瘡之類(古代所說的疔瘡相當于現代醫學講癰癤之類的感染性疾病)。現今知道,經常飽食肥甘厚味,最易引發肥胖癥、動脈硬化、糖尿病、心腦血管疾病乃至某些癌癥等,其危害之烈,是顯而易見的。

(作者為湖南中醫藥大學教授)

經絡養生堂

防治感冒,合谷最妙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經常按摩此穴,對于大腸經循行之處組織器官的不適和疾病,如頭痛、發熱、牙痛、關節炎、頸椎病、肩周炎、網球肘等有一定療效。古人經常按摩此穴來治療頭面部的疾病,有“面口合谷收”之說。感冒主要以上呼吸道癥狀為主,如打噴嚏、鼻塞、流鼻涕等,因此按摩合谷穴有減輕感冒癥狀的功效。此外,按摩合谷還有宣通氣血,促使陽氣之升發,扶正祛邪,提高人體免疫力,對預防感冒的發生也有好處。

找合谷穴,可把左手虎口撐開,四指并攏,然后將右手拇指與手掌交接處的橫紋對準左手虎口上,然后大拇指彎曲,大拇指指尖所指的地方就是合谷穴。以指尖下壓會產生酸脹感。按摩可用大拇指垂直往下按,每2秒鐘1下,每次按40下左右,每天2次。(本刊資料庫)

第10篇

三九貼敷可治療的疾病

“三九貼敷”重點治療包括呼吸系統疾病,如體虛易感冒、慢性支氣管炎、哮喘等;消化系統疾病,如胃寒、胃潰瘍、腸炎等;風濕科疾病,如關節痛、骨質增生、風濕性關節炎等。本療法因為能夠有效增強機體抵抗力,起到保健強身、調節亞健康狀態的作用,因此素體陽虛、體寒的人群也可以進行穴位貼敷來糾正機體狀態。

但是,因為涉及到藥物的選用、配制以及穴位的配伍。為了運用安全和治療效果,進行“三九貼敷”應該到正規的醫療單位進行。而不是自己制作或者網上購買成品貼敷。同時應該嚴格遵守醫囑,掌握貼敷時間,尤其是兒童貼敷,家長尤為需要注意。

貼敷期間不宜進食辛辣、腥膻、寒涼之品,以免影響療效。

冬季養生,以“藏”為重

中醫講一年分為五季―春、夏、長夏、秋、冬。冬三月是萬物閉藏的季節,人的陽氣此時也主要潛藏于內。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后天之本。在冬季進行進補,滋養機體是冬季的養生重點。因此,冬季養生的重點在于“藏”。

在精神方面,冬季要注意保持精神的寧靜,避免狂躁和抑郁。在飲食方面,冬季應該多進行溫熱食品,避免寒涼。同時遵循“少食咸,多食苦”的原則。具體的涉及到中醫的五味養生,在此不作贅述。可以膏滋養生,這也是近幾年興起的秋冬養生方式。同時冬天要早睡、晚起。

任何的治療手段和滋補方法都是輔助。只有自己的身體素質好了,才能提高生活的質量。因此,大家在秋冬養生的同時也要加強鍛煉,因為生命在于運動。

起床困難戶的癥狀

中醫多認為起床困難戶和脾虛、濕盛的人有關。這些人都有什么癥狀呢?

1脾虛的人多見腹脹納少,食后脹甚,言語低弱,四肢不溫,因為氣虛無力故多犯困,愛躺著、愛貓著。

2濕盛的人多見面上油乎乎,頭暈暈乎乎,眼睛迷迷糊糊,嘴巴黏黏糊糊,胃脹脹乎乎,大便黏黏糊糊,腳氣。

3脾虛濕盛兩者都有的人以上兩種癥狀都有,是走到哪兒歪倒到哪兒,看見床和椅子喜歡得不得了。

又有人會問,我工作了一天很累很累,賴賴床很正常,但是也要對照以上的癥狀,如果開始出現了癥狀,就要注意了。

起床困難戶的防治

中醫認為脾為濕土,喜燥惡濕。濕盛可以導致脾虛,脾虛也可以生濕,往往互為因果。那么怎么才能不惹“脾虛和濕盛”上身呢?

堅持鍛煉很重要

古代醫書《內經》上說:脾主四肢。就是說脾虛的話就可以造成四肢無力等的疾病。

反之,通過活動四肢,使得人體適當的運動,可以反過來刺激脾胃從而使其功能正常。

遠離煙酒

有人會說,那我少喝點可以嗎?少量的白酒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但是過多就不行,啤酒對于脾虛濕盛的人來說是絕對禁止的,否則就會加重。

居住寒溫適宜

有些人居住于地下室,工作于潮濕之地或者冷庫當中,都是很不利于疾病的恢復,并且還會加重病情變化。

第11篇

摘 要:《黃帝內經》的問世奠定了中醫養生學的基礎。參考近10年國內醫學期刊中關于《黃帝內經》養生思想與現代養生關系的理論研究,對《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理論進行了概述,內容包括養生理論淵源、養生原則與養生方法等。

關鍵詞:《內經》;養生;綜述

中圖分類號:R28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3-2197(2009)01-0109-03

《內經》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較為系統和完整的醫學典籍,它較系統地闡述了養生防病的原則與方法,其中的養生理念,為中醫養生學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筆者對近10年國內醫學期刊中關于《內經》養生思想理論的研究成果,作如下綜述。

1 《內經》養生理論的哲學淵源

1.1 《周易》哲學思想對《內經》養生理論的影響

劉霞[1]認為《內經》參照和汲取《周易》陰陽對立統一學說,探討人體及其生理活動和病理變化,得出結論:人體是由許多陰陽對立的方面構成的一個復雜系統。人體必須保持相對的陰陽動態平衡,調理陰陽平衡,應作為養生的總原則。另外,《周易》的“防患于未然”的預防觀,“天人合一”的整體觀在《內經》中也可尋到蹤跡。《周易》與《內經》的共同特征,都充分體現著唯物辯證法思想,是我們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2]。

1.2 老莊思想對《內經》養生理論的影響

尹亞東等[3]比較《道德經》和《內經》的文字及意蘊,認為以“天人相應”為指導,以順應自然為原則,重視“養神”和“養氣”的《內經》養生思想是老子《道德經》養生思想的延續和發展。陳力[4]認為順應天道、無為不爭、見素抱樸、致虛守靜是《老子》的基本哲學思想,而順應四時陰陽、節制嗜欲、清虛養神是《內經》所述養生的基本原則。

2 《內經》養生原則

2.1 綜合調攝,順時為先

雖然《內經》作者并沒有直接提出整體觀念,但以“天人合一”的思想涵蓋了其綜合調攝的養生主旨。孫松輝[5]認為順時養生就是按照自然界陰陽消長的時間性、規律性變化,采用與之相應的養生方法。周章玲等[6]認為《內經》以四時五臟陰陽為理論基礎,從環境的四時、晝夜等節律和體內生物鐘角度闡述了因時養生防病的思想。其實,順時養生既是原則又是方法,如《內經》中“服天氣而通神明”,“順四時而適寒暑”,“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等為中醫養生學的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2.2 形神兼養,調神第一

黨炳林[7]認為形指形體,神指精神情志。形統于神,神明則形安,養神以統形,神旺可通過清靜寧神、積精養神、四氣調神、修性怡神等來達到。形神兼養,神為首務,神明則形安,神為生命的主宰,所以中醫養生觀以調神為第一。另外,《內經》在認識到形神

統一、形神共養的基礎上,又十分強調神在人體的重要作用[8]

3 《內經》養生方法

《內經》作者不僅確立了養生的基本原則,而且還全面論述了養生方法。這些方法涉及到四時環境、飲食起居、精神情志、運動鍛煉、等方面。

3.1 法于陰陽,順應四時

順應自然界四時不同季節氣候變化,進行養生調攝,對預防疾病,保持健康,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故“順時養生”為養生方法之首[9]。

3.1.1 春夏養陽,秋冬養陰

《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以從其根,故與萬物沉浮于生長之門。”后世對此語理解多有發揮,但公認其為順時攝養所必須遵循的基本原則。任占敏等[10]認為“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根本思想是提示人們要順應四時陰陽,陰陽四時不僅是自然界萬事萬物變化的綱要,也是人類生命活動、養生防病的根本。

3.1.2 虛邪賊風,避之有時

《內經》提出要適時避邪,即使正氣充盛,對外界的致病因素亦是避之為妥,正如《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言:“虛邪賊風,避之有時。”這種積極防御外邪的防病保健思想,對后世“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醫療方針有指導意義[11]。

3.2 食飲有節,謹和五味

胡靜[12]認為飲食養生在《內經》中有多篇專題論述,占有很大篇幅,是《內經》養生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內經》指出飲食“量”和“味”要適宜,不論是飲食保養,還是病后調養,飲食都要“以味為核心,以養為目的”,提倡平衡的膳食結構;再如《素問•藏氣法時論》所言:“五谷為養,五果為助,五畜為益,五菜為充。”謹和五味,以食(味)養生,即《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陰之所生,本在五味。”以食(味)養疾,如病后飲食調養等。

3.3 起居有常,不安作勞

《素問•生氣通天論》所言:“故陽氣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氣生,日中而陽氣隆,日西而陽氣已虛,氣門乃閉。”《素問•宣明五氣篇》指出:“久視傷血,久臥傷氣,久坐傷肉,久立傷骨,久行傷筋。”正常的勞動和體育活動,有助于氣血流通,增強體質。勞力過度則傷氣,勞神過度則傷心脾,房勞過度則傷腎,過度安逸則易致氣血不暢,脾胃功能減退,體質虛弱[13]。

3.4 調攝精神,和調情志

《內經》養生理論強調精神的調攝,認為必須保持身體和心理兩方面的健康,達到“形與神俱”,才能“盡終天年”。這種神形統一的整體觀,是精神養生和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且已經被現代醫學心理學所肯定[14]。

3.4.1 順時調神

《內經》養生理論認為,人體的神志變化應與四時之氣保持一致。《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提出:“春三月,……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夏三月,……無厭于日,使志無怒,使華英成秀,使氣得泄,若所愛在外……秋三月,……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冬三月,……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溫,無泄皮膚,使氣亟奪…”充分體現《內經》順時調神的養生方法。

3.4.2 恬談虛無

《素問•上古天真論》所說的“恬淡虛無”,是指思想安閑清靜而無雜念的狀態。清靜神養生思想始于老莊,雖然思想消極,但就養生而言,卻是大有益處。于睿等[15]認為主要是調和情緒,保持心態的安閑清靜,排除雜念,防止情緒的劇烈波動,干擾氣機的正常運動,維護體內氣化活動的良好環境。

3.4.3 調和七情

《素問•陰陽應象大論》指出:“人有五臟化五氣,以生喜怒悲憂恐。”人之七情,在正常情況下是人體對外界事物和現象所做出的反應。過度的情志可導致臟腑功能紊亂,氣機失調,從而發生多種疾病[16]。所以對于養生而言,重視情志的調養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關鍵環節。

3.5 和于術數,勤于鍛煉

“和于術數”即指《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中“養生、養長、養收、養藏之道”,《素問•生氣通天論》中“陰平陽秘”之法,或《素問•陰陽應象大淪》中“七損八益”,《靈樞•本神》中“長生久視”之類。《內經》養生理論強調在重視精神修養的同時,也注重形體的鍛煉,主張通過鍛煉形體來增強體質,預防疾病,促進健康[17]。

3.5.1 導引按

彭旭明[18]認為《內經》雖沒有記載導引的具體動作及呼吸吐納的方法,但強調了一年四季有規律性的起居及調神、調志在導引養生中的重要性。如《素問•異法方宜論》指出:“中央者,……其治宜導引按。”

3.5.2 呼吸吐納

劉小華[19]提出吐納服氣經歷了由外丹到內丹的演變過程,《內經》提倡“采身心并練、內外兼修之長”,通過精氣神之內練,達到練精化氣,練氣化神,煉神還虛的功效,將人體生殖之精中的元陽與生命中樞中的元陰互相置換,返還媾胎之初的原始生命狀態,從而使衰老機制得到逆轉,生生之化不絕,達到益壽延年的目的。

3.6 男女有別,養血固精

《素問•上古天真論》提示女子“…五七陽明脈衰,面始焦,發始墮。六七三陽脈衰于上,面皆焦,發始白。七七任脈虛,太沖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而男子“五八腎氣衰,發墮齒槁。六八陽氣衰竭于上,面焦,發鬢頒白。七八肝氣衰,筋不能動,天癸竭,精少,腎臟衰,形體皆極”。所以在老年人的養生過程中,女子主要以養血為主,而男子則應該注意調理肝腎的功能,盡量避免腎精過早的枯竭[20]。

4 結語

《內經》養生理論有著較完善的理論體系,很強的實踐指導意義和深厚的群眾基礎,該理論把影響人體健康長壽的各種因素反過來作為手段,將目的與手段相統一起來,體現了中醫養生的獨到之處。隨著《內經》養生理論日漸受到重視,應在認識這種趨勢的基礎上,制定相應的指導方針,發揮中醫特色優勢,以其固有的“返璞歸真”的特點使之在現代社會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劉霞.《內經》養生理論與《周易》內在關系初探[J].中國中醫基礎醫學雜志,1999,5(1):56.

[2] 崔勿驕.從《周易》與《內經》看養生學思想淵源[J].內蒙占中醫藥,2002,(6):36.

[3] 尹亞東,劉書紅.《黃帝內經》與《道德經》養生思想初探[J].河南中醫,2002,22(3):71.

[4] 陳力.略論《老子》對《內經》養生理論的影響[J].湖南中醫學院學報,1998,18(1):23.

[5] 孫松輝.《黃帝內經》順時養生觀考釋[J].中醫藥學刊,2003,21(7):1133.

[6] 周章玲,趙紅.《內經》時間養生思想探析[J].安徽中醫學院學報,1999,18(6):6.

[7] 黨炳林.簡論《黃帝內經》的養生原則[J].陜西中醫,2003,24(10):948.

[8] 王玉芳.淺析《黃帝內經》養生觀的指導原則[J].河南中醫,2005,25(1):15-16.

[9] 周少林,林漢芳.從《黃帝內經》談順應四時養生[J]. 甘肅中醫,2006,19(12):1.

[10] 任占敏,常淑華.《黃帝內經》養生、康復思想探析[J]. 北京聯合大學學報,1999,13(4):53.

[11] 陳靜.《黃帝內經》養生學說淺析[J].黑龍江中醫藥,2000(6):5.

[12] 胡靜.《黃帝內經》養生觀探析[J].中醫藥學刊,2004,22(6):1085.

[13] 孫守信,石淑慧.《黃帝內經》養生學思想探析[J].甘肅中醫學院學報,2002,19(2):7.

[14] 胡西美.淺談中醫學的養生觀[J].甘肅中醫,2003,16(3):1-3.

[15] 于睿,成澤東.《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淺析[J].中醫藥學刊,2004,22(10):1877.

[16] 吳靜,周永蓮.《黃帝內經》中養生思想對現代生活的指導[J].湖北函授大學學報,2005,18(4):51.

[17] 李海權,孫文罡.《黃帝內經》養生思想探識[J].遼寧中醫學院學報,2003,5(4):333.

[18] 彭旭明.《黃帝內經》中按摩與導引探微[J].按摩與導引,2005,21(8):2.

第12篇

中醫認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說明隨著自然界氣候的變化,人體的陰陽氣血也在悄悄地進行著相應的調節。《素問?四氣調神大論》曰:“夏三月,此謂蕃秀,天地之交,萬物華實,夜臥早起,無厭于日。”古人認為夏季是自然界陽氣最盛的季節,陽光日照時間長,晝長夜短。由于熱氣蒸騰,天氣下降,地氣上升,天地之氣相交,萬物都開花結果了。人們生活在這種環境里,可以晚些睡覺,早些起床。人們不要厭惡日光,而應適當接受陽光的煦照,使體內陽氣正常散布。人們習慣在空調房間內吃著冷飲,這樣容易損傷人體的陽氣。中醫的季節調養自古便受到中醫重視。

中醫有古訓叫做“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為什么春夏氣候炎熱,反要養陽,秋冬氣候寒冷反要養陰呢?春夏季節氣溫高,人們往往貪圖涼快,喜歡吃冰喝涼,且孵冷空調房間,這樣傷了脾胃,損傷了陽氣。秋冬季氣溫低,助溫食物吃得多,容易發生牙齦腫脹、口舌潰瘍,所以應該注意養陰。

古代中醫養生家孫思邈認為夏季養生最難,因為人體陽氣趨于體表肌腠,體內尤其是腹部陽氣偏虛、陰氣潛伏。在熱浪滾滾的盛夏季節里,人們往往喜愛寒涼的環境和食物――孵空調和吃冷飲。但是如果稍不謹慎,過于寒涼則很易使體內的陽氣更加虛損,而導致腹痛、泄瀉等疾病。恰如養生歌訣中所言:“四時惟夏難養息,伏陰在內腹懼冷”。

古人將整個夏季分為孟夏、仲夏和季夏。孟夏是公歷5月,仲夏是公歷6月,季夏是公歷7月。《遵重八箋》曰:“季夏之月,發生重濁,養四時,萬物生榮。” 季夏時陽氣開始下降,濕氣較盛,濕熱交蒸,所以季夏是最悶熱的時候,夏末初秋8~9月間也稱長夏,我國南方此時濕熱最盛,氣候特點是高溫、低壓和高濕度。所以除了氣候炎熱,還有不當的飲食,如果酷愛冷飲會產生寒濕之邪,暑濕兼寒的病證。即所謂暑多挾濕,此時適當吃一些楊梅是合適的。

楊梅又稱“珠紅”。果實按色澤可分為紅、白兩種,尤以深紅或紫紅為佳。楊梅汁液豐富,入口酸甜可口,于6~7月成熟。楊梅含有豐富的維生素C 、果糖、葡萄糖、檸檬酸、蘋果酸和乳酸等,楊梅葉中含有揮發性油和鞣質酸。楊梅性溫,味甘酸。具有生津解渴,和胃消食,止吐止痢功用。適用于津少口渴、食積腹脹、吐瀉、腹痛、痢疾之人。《本草綱目》曰:“楊梅止渴,和五臟,能滌腸胃,除煩潰惡氣。燒灰服,斷下痢,甚驗。”有人以為楊梅味酸,吃了會胃痛,其實它屬堿性食物,有助于平抑肝火,潤肝臟,又助脾胃消化。它含有較多枸櫞酸有利于驅除血管老化物質。它還含有維生素B17,可以抗癌。

人們常以50~60度白酒浸泡楊梅,加入適量佛手片,泡后15天即可食取。腹脹腹痛,或非細菌性腹瀉均可食用。每次3只,每日2~3次。但要注意,楊梅性溫,味酸,不宜多食。多食令人發熱、發瘡,孕婦及大便秘結者免食。

主站蜘蛛池模板: 沿河| 楚雄市| 西充县| 长汀县| 金堂县| 太仆寺旗| 榕江县| 石林| 和龙市| 夹江县| 民乐县| 宜黄县| 高安市| 南郑县| 云林县| 德格县| 都江堰市| 华坪县| 嵩明县| 宜宾县| 林州市| 祁阳县| 卫辉市| 红桥区| 高邑县| 高阳县| 康定县| 桃源县| 五大连池市| 苍山县| 凌源市| 会宁县| 遂溪县| 昆山市| 隆子县| 诸城市| 涿鹿县| 兴宁市| 西丰县| 扶绥县| 牡丹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