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9-16 20:12:09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小學生學習生活計劃,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一、 寄宿制對小學生社會化的積極影響
社會化是指個體形成適應社會的人格并掌握社會認可的行為方式的過程[2]。小學生社會化是小學生學習社會角色與道德規范的過程,是豐富自己的社會經驗、形成個性的過程。小學生進入寄宿學校后,學習便成了他們的主要活動,這時生活的重心也發生了轉移,從關注、依賴自己的父母轉移到關注、依賴自己的同伴和老師。寄宿制“自立、自理、自律”的發展目標,有助于小學生的社會化。
1.有利于形成自覺運用道德規范的能力
剛入學的寄宿制小學生被迫離開父母,每天和自己的同伴和老師生活在一起,父母的最高權威規則在團體生活中受到了威脅。為了適應團體生活,小學生必須把自己的觀點與他人的觀點進行整合,做出妥協。有研究表明:8歲以后兒童才能明確區分道德規則和社會習俗規則在普遍性和可變性方面的差異,達到對兩種規則的深刻區分和理解[3]。隨著團體生活對小學生道德認知與社會認知的影響,他們開始認識到道德規范的目的性,他們的道德觀念變得比較靈活,容易改變,他們逐漸能從不同的角度觀察行為,也能區分出個人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之間的差別。集體生活促使小學生的道德認識擺脫依附性,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沖突使其彼此的道德原則性得以發展與增強,再加上集體生活的紀律制度約束,使其自覺運用道德規范的能力得以增強,也促進了自覺紀律觀念的形成。
2.有利于自我概念的發展
自我概念(或自我觀念)是指個人心目中對自己的印象,包括對自己存在的認識以及對個人身體能力、性格、態度、思想等方面的認識[4]。寄宿生與走讀生相比,在生活方面參加的實踐活動要多,比如寄宿生要學習如何蒸飯、洗衣、刷牙、洗浴、管理財物、與人交往等一些常識,并在日常的學習生活中學會運用這些常識。集體生活要求寄宿生對自己所做的事情負責,這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他們的生活自理能力。通過參加實踐活動,增加了寄宿生與周圍同學交流溝通的機會,這也使得寄宿生對自己各種能力的認識更加全面,有助于他們自我概念的發展。
3.有利于自我評價能力的提高
寄宿生在校時間長,與父母相處的時間相應減少,到周末和父母相處時,關愛成了生活的主題,他們感受到了父母的關愛,對生活學習也會充滿信心,這種氣氛有助于寄宿生更好地了解自我、認識自我。集體生活使寄宿生的主觀自我與客觀自我間矛盾充分暴露,通過和諧的集體生活以及生活老師合理的指導,寄宿生能對自己行為的優缺點進行評價,從而提高自我評價水平。
4.有利于形成良好的自尊
寄宿生在學校的大家庭中生活,離開了父母,與同伴朝夕相處,孩子們在自主活動空間里能夠放開思維、大膽想象,提高自己的創新能力,這也有助于老師對學生有全方位的認識,增進師生的情感,進而提高寄宿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此外,寄宿生從小開始過集體生活,不僅能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也顯著提高,而且通過集體生活還能幫助他們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生活習慣,這些可喜的進步會博得父母、長輩的贊賞,獲得父母更多的溫情和理解,這也使寄宿生充分感受到他人的喜愛和贊賞,從而提高了自己的自尊心、自信心。
5.有利于提高同伴接納性
寄宿生一周有五天是與同伴學習和生活在同一個環境中,集體生活的磨練使他們學會了與他人交流溝通的方法,學會了寬容與諒解別人、同情與幫助別人、接受別人的指導與建議,最終學會從他人的角度看待問題,漸漸發展了寄宿生的角色轉換技能。角色轉換技能的提高對寄宿生人際關系的發展很有幫助,能幫助他們與他人建立密切關系,發展友誼。榜樣的力量對寄宿生建立親密的同伴關系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榜樣的強化作用中,多數同伴贊賞的某一種行為可能會受到大家的模仿,這在一定程度上增強了寄宿生的相互接納。生活老師及時的、專業的、全面的指導,也會使一些有交往障礙、不受歡迎的寄宿生發生行為轉變,有利于他們增強社會交往能力。一旦寄宿生認識到自己的行為能影響同伴對自己的喜好程度,就會在同伴接納性、受歡迎性等方面表現出更大的進步。
6.有利于增強同伴間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
寄宿制學校要求寄宿生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按時休息、按時起床。寄宿生在與同伴交往的過程中,必須遵守團體的規則,使其行為符合團體的標準。長期的團體生活也促進了小學生合作意識與集體意識的形成。寄宿生作為學校的一份子,不能離開他人和學校孤立地生存和發展,他們具有交往與歸屬的需要。寄宿生活使得孩子們大多數時間要一起生活學習,在很多事情上需要同伴的相互幫助。一個宿舍就是一個小集體,共同的生活使得孩子們逐漸形成一種集體榮譽感。班級就是一個大集體,教師要充分發揮孩子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讓他們創設一個既富有文化底蘊,又富有特色的班級生活環境,讓孩子們成為班級生活環境的創造者。在這一活動過程中,會無意間增加孩子們的合作精神和集體意識。
7.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
有研究表明:一個人在學生時代與老師相處的時間超過與父母相處時間的兩倍;而教師的人際交往,則有80%是與學生的交往[5]。同一學生在課堂上與課堂外的表現不盡相同,而課堂中的教師與生活中的教師也是不一樣的。寄宿生與教師接觸的機會更多,寄宿生與教師之間的相互了解也會更全面,這有利于形成師生間的良好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離不開雙方的情感交流,教師在學校生活中要以愛心感染學生,只有對寄宿生傾注了真摯的情感,才能獲得他們的信任和尊重,才能建立起融洽的師生關系。
8.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生活計劃能力
現在的小學生大部分是獨生子女,在家中嬌生慣養,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生活計劃能力很差。為滿足孩子的生活學習所需,家長都會給孩子一部分零用錢。寄宿制學校的學生,其生活上的獨立性決定了其必須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尤其要學會理財,合理消費[6]。寄宿生活大大減少了寄宿生對家庭的依賴,這就迫使他們要學會獨立生活,適應學校的環境。寄宿生到校后,教師的一個重要任務就是讓他們盡快消除依賴父母的思想,提高他們的獨立生活能力,教會寄宿生合理安排學習和娛樂、勞動和生活的技能,這些實踐不僅培養了寄宿生的計劃技能,而且幫助他們樹立了正確的時間觀念。
二、 寄宿制對小學生社會化的消極影響及應對措施
寄宿制對小學生社會化有著諸多積極的影響,但也要看到其相對封閉的環境給小學生社會化帶來的不利影響。為消除這些不利影響采取積極的應對措施極為必要。
1.寄宿制不利于小學生對社會角色的理解
小學生社會化的最終目的是培養他們的社會角色意識。影響小學生社會化的因素很多,其中偶像、榜樣在很大程度上會影響到小學生的社會化進程。小學生最常見的偶像、榜樣往往是自己的父母,但由于寄宿生遠離父母,失去了與父母親密接觸的家庭氛圍,導致他們缺乏成年后如何承擔父親或母親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模仿榜樣。社會角色意識的習得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只有經過家庭生活的長期熏陶才能加深小學生對父母角色、丈夫或妻子角色的認識。社會角色的承擔情況,是評價一個人社會化程度的指標。寄宿生缺少了可供模仿的角色榜樣,將來在角色扮演中容易出現偏差,而角色扮演出現偏差,會直接影響其社會化的程度。
我們可開展多種活動,增加寄宿生與父母的親子聯系,彌補寄宿生對社會角色的理解。首先,可以嘗試“親情日”制度。學校可以選擇每學期舉行一次“親情日”活動,讓寄宿生的家長與寄宿生一同體驗一天的學校生活,讓家長了解孩子在校的學習、生活狀況,同時也讓孩子感受到家長與學校對他們的關心。其次,學校可以開通“親情電話”,彌補家長與孩子的親情缺失。寄宿生在課下可通過“親情電話”與父母聯系,交流自己學習生活的情況,讓寄宿生感受到來自父母的關愛,增加親子聯系,彌補遠離家庭所帶來的角色體驗不足。
2.寄宿制不利于小學生心理的健康發展
相比于走讀生,寄宿生的心理問題較為突出。在行為問題調查中,寄宿制小學兒童的行為問題檢出率為27.55%, 明顯高于普通小學兒童的17.37%(P< 0.01)[7]。寄宿生長時間遠離父母,缺少有效的親子交流,是導致其產生各種心理問題的主要因素。寄宿生過早地離開家庭獨立生活,這很容易造成他們焦慮情緒的產生。小學生的心理發展要經歷從童年期到少年期的轉變,這一時期他們的心理變化異常復雜,寄宿生活使他們常常要獨立面對各種問題,當他們難以應付有些問題時就需要父母的幫助,但父母又不在身邊,這時他們常常會感到迷茫,缺乏安全感,從而產生焦慮情緒,久而久之子女和父母之間必然會產生心理隔閡,影響他們的社會化。
加強學校與家庭的聯系,引導家長多與寄宿的孩子交流溝通。學校可以定期召開家長會或進行家訪,使家長了解孩子在學校的各種情況,指導家長如何與孩子溝通。另外,家長也要主動去聯系孩子的班主任及任課教師,了解、關心孩子的學校生活。寄宿制學校要針對寄宿小學生常常出現的心理問題開展心理輔導,內容可以涉及情緒調節、人際交往、獨立生活教育等,以幫助寄宿生正確面對學校生活中的各種壓力,及時化解他們心中的困惑,體驗學校生活的快樂與幸福,樹立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
3.寄宿制縮小了小學生的生活圈子
寄宿生的生活環境相對比較封閉,生活的范圍被大大縮小,他們在學校過著相對封閉的集體生活,與外界大環境隔絕,對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每天所面對不是同學就是老師,這就縮小了寄宿小學生人際交往的范圍。由于他們每天都生活在同齡群體中,缺乏與不同年齡、不同角色的人的接觸,缺少與外界社會的聯系,喪失了很多參與社會實踐體驗教育的機會,這就減少了他們社會化的必要條件,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社會化進程。
為彌補寄宿小學生與外界接觸少、參加社會實踐少的弊端,學校應采取積極措施增加他們與外界接觸、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首先,學校應創造條件保證寄宿小學生課外活動的時間與空間,每天要給他們安排一定的時間去參加課外小組活動。其次,寄宿制學校應建立校外教育基地,給寄宿小學生提供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例如,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建立小學生勞動實踐基地,學校蔬果、養殖基地,利用這些基地可以開展許多教育活動,以增加寄宿小學生接觸社會、參與社會實踐的機會,使相對封閉的寄宿教育得到有益的補充。
總而言之,寄宿制從整體上有利于小學生的社會化,但前提必須是學校有一套有利于小學生身體,特別是心理健康發展的管理系統,有一批受過教育學和心理學專門培訓、師德高尚、熱愛教育事業、關心和愛護學生、有奉獻精神、以身作則、對人公平、充滿愛心的高素質教師。學校要告知家長一些關于兒童心理特點、家庭教育藝術之類的知識,使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科學更健康。學校、家庭和社會應利用寄宿制特殊的優勢更好地促進寄宿小學生的社會化。
參考文獻
[1] 2010年全國教育事業發展統計公報[EB/OL].(2012-03-21).教育部網站..
[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修訂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3] 張衛,徐濤,王穗蘋.我國6-14歲兒童對道德規則和社會習俗的區分與認知 [J].心理發展與教育,1998(1).
[4] 沈德立.小學兒童發展與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
[5] 薛貽香.創和諧師生關系,促班級管理健康發展[J].新課程(中學),2010(10).
通過對小學《品德與生活(社會)》教學的調研顯示,新課程背景下的品德課教學整體上成績突出,但局部問題逐漸顯露,特別是大多數的品德教師都是兼職教師,在精力和時間得不到保證的情況下,如何深化新課程改革,怎樣改進自己的教學,提高德育教學的實效性,值得我們思考和探索。筆者認為提高品德課堂教學實效要做到“四多”。
一、多了解
了解生活、了解學生、了解社會是提高品德教學效果的前提,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活”的源泉。教師應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認知基礎,多作生活調查,讓學生通過已有的道德經驗,為學習鋪路搭橋。如執教蘇教版二年級下冊《品德與生活》第十四課《我會安排一天的生活》這一課時,可在課前導入環節,作三個層次的情況調查:(1)你每天的生活是如何安排的?(2)你家人的一天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你是如何看待他們的安排的?(3)你的小伙伴的一天生活是如何安排的,你有什么好建議?通過循序漸進的生活經驗調查,不僅了解了學生一天的生活習慣,為課堂教學奠定基礎,而且通過學生對他們生活習慣的評價,提出科學、合理的一天生活計劃,為學生進入主體教材的學習,提供較豐富的感性認識。
二、多體驗
在傳統的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只是進行簡單化的灌輸和傳授,以學生多知為目的。然而,一些社會現象已經表露出知多未必行多,也就是說:道德認識只是道德的一部分,光有道德知識的人不一定是一個道德的人。小學生的思想品德是接受外部影響并通過自己本身的內化形成的過程,內外相互作用的中間介體,正是主體活動中所參與的各式各樣的體驗。也就是說,學生有目的的主體性體驗是促進道德內化,提高其思想素質的關鍵。只有源于學生現實生活的體驗活動,才能引發他們內心而非表面的道德情感,真實而非虛假的道德體驗和道德認識。讓學生在進行行為體驗的過程中體會道德觀點和道德情感,從而逐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如教學蘇教版四年級《品德與社會》上冊第九課《逛商場》時,先讓學生到學校附近的集市、超市,親身體驗購物的學問。讓學生在真實的生活世界中感受、體驗、領悟,培養他們對生活的積極態度,促進他們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的發展。
三、多討論
討論是品德教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既可以是小組的,也可以是全班的;既可以是隨機的,也可以是專門安排的。討論活動能使學生有機會運用多種方法表達自己的感受、想法,展示自己的成果,分享交流,鍛煉表達能力。在品德與社會課上,教師可以找到許多讓學生參與討論的切入點,有計劃、有目的地組織,讓學生在討論中學會交流,掌握學習方法。如在教學蘇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品德與社會》第六課《抄襲害了誰》一課時,我聯系學生實際,設計了以下問題讓學生討論:你看到過哪些抄襲的現象?接著讓學生分析這些同學抄襲的原因,讓學生在討論中明辨是非。然后又拋出下面幾個問題讓學生再次深入交流:(1)當抄襲不被人告發時,可以這樣做嗎?(2)當功課不會做時,可以抄襲嗎?應該怎么做,說說你的理由。(3)如果你很想去玩可作業又沒寫完,你會怎么做?是不是會抄別人的作業?(4)為了集體的成績,可以抄襲嗎?如果你是組長,你會怎么做?最后,我讓學生分組辯論:有人說抄襲是欺騙自己,有人說抄襲是欺騙別人,你的觀點呢?讓學生獨自充分思考、交流,強化他們不能抄襲別人的意識。
四、多評價
大教育家夸美紐斯曾說過:“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涌出知識的溪流。”可見,在新課程理念的指引下,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是何等的重要。而在琳瑯滿目的評價形式中,最直接、最快捷、使用頻率最高、對學生影響最大的莫過于課堂教學中的教師即時評價。當學生某種良好的行為出現之后,如能及時得到認可,他就會產生某種心理滿足,形成愉悅的心境,并使同類行為繼續向更高層次邁進。
思品課教材提供的道德素材都是編者進行了認真篩選和適當加工處理后的人和事,是典型的、高境界的甚至是較為理想化的教育材料。為了讓學生明理更深刻,行為取向更具有生活意義和社會效應,我們應讓學生多列舉和評析生活中的實例,多質疑生活中的“兩難”問題,從中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及時調整教學活動。日常教學中,每次課堂上學生的發言、口頭回答問題,其實就是很好的評價機會。課堂上,由教師引出某一觀點,學生發表看法或按照要求表演和操作。通過這樣的形式,既了解了學生的道德認識水平,也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這種隨堂進行的評價應該成為對學生全面進行道德認識評價的重要方式。我們隨堂進行的評價形式要不拘一格,生動活潑。如可以采用說一說:看誰做得對,誰做得不對;夸一夸:聯系班級實際,讓孩子夸夸自己班級里的好人好事;講一講:讓學生將書本上印象最深刻的或者是自己日常生活中聽到的、看到的故事講給同學聽,并說說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唱一唱:老師讓全班同學一起唱課文中學到的兒歌;演一演:根據課文內容,老師設置一些情景,要求學生表演。所以,品德課堂中教師評價應是豐富多彩的,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課而異。要淡化橫向比較,不孤立地看學生,注重個體自身的提高,注意發展學生的潛能。
思想品德課是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的主要陣地,是學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途徑。如何充分發揮思品課的教育功能,提升品德教育實效,讓思品課堂成為學生良好道德形成的搖籃,永遠是教師研究的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