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2022-03-02 08:38:02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信息的鑒別與評價,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中圖分類號]R446.12 [文獻標識碼] B[文章編號] 1673-7210(2009)03(c)-110-02
正常人的尿液中沒有紅細胞,如果尿液中進入了血液,經離心沉淀后的尿液,顯微鏡下每高倍視野有2個以上的紅細胞,稱為血尿。主要分為腎小球性與非腎小球性血尿。腎小球疾患導致的血尿,其紅細胞絕大部分是畸形的,形態各異,大小明顯差異;而非腎小球性血尿,其紅細胞絕大多數大小正常,僅少部分為畸形紅細胞。兩類血尿對癥治療原則也是相反的,腎小球性血尿常需抗凝、抗栓、抗血小板聚集或活血化瘀治療,而非腎小球性血尿常須應用止血療法。因此,判斷血尿來源非常重要。
日本Sysmex公司生產的UF-10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以下簡稱UF-100)結合流式細胞技術與電阻抗測定法,通過測定前向散射光,熒光的波幅和強度以及電阻的變化報告12種參數,對尿5種有形成分(紅細胞、白細胞、上皮細胞、管型、細菌)進行分析,同時可將紅細胞分為均一型、不均一型和混合型,對鑒別紅細胞來源(腎小球、腎小管或是下泌尿道)有參考價值。以往這種檢查要用顯微鏡,而且主觀影響較大。為了解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功能,我們對95例腎小球性血尿和15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標本進行檢測,統計紅細胞各項數據,并將儀器紅細胞提示信息與光學普通顯微鏡檢查結果進行比較。
1 材料與方法
1.1 尿標本來源
95例腎小球血尿和153例非腎小球性血尿標本來自我院門診及住院部各科室已確診的患者。醫務人員嚴格按照中段尿采集指南操作,取患者清潔中段尿,立即送檢。
1.2 儀器和材料
UF-100全自動尿液分析儀及配套試劑(包括質控品)為日本Sysmex公司產品。奧林帕斯顯微鏡。
1.3 UF-100使用方法
工作前先作儀器的每日質控,數據正常時開始檢測。將進樣針插入含充分混均樣品的試管,按進樣開關,儀器自動吸取800 μl樣品,分析各種參數,記錄分析數據。
1.4 臨床尿標本檢測
取尿液標本用UF-100尿液分析儀檢測。統計紅細胞各項數據。取尿液標本10 ml于試管內,以每分鐘2 000轉速離心沉淀3~5 min,棄上清,約剩0.2 ml沉渣,鏡檢。所測結果與UF-100尿液儀檢測紅細胞各項數據比較。用Yerushalmy模式評價鏡檢與UF-100判斷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2 結果
UF-100尿液分析儀檢測紅細胞各項數據見表1;鏡檢與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見表2、3。按表2、3內容采用Yerushalmy模式計算,該方法的靈敏度、特異性見表4。
表1 UF-100測定腎小球性血尿與非腎小球血尿中紅細胞各項數據(x±s,ch)
表2 UF-100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例)
表3 鏡檢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例)
表4 鏡檢與UF-100 2種檢測指標鑒別血尿來源的評價(%)
3 討論
血尿是泌尿系統疾病的常見癥狀,血尿來源與尿紅細胞形態變化的關系已得到公認。雖然腎穿刺活檢確認出血病因及病理變化,但常會給患者帶來痛苦。近十余年來國內外相繼使用相差顯微鏡,掃瞄電鏡等觀察尿紅細胞形態來鑒別血尿來源,但因價格或主觀影響太大而未能普及。
尿中紅細胞在鏡檢與UF-100檢測中的表現形式,①腎性紅細胞:鏡下特征為形態多形性大小不規則,環形和部分膨脹;②UF-100圖形在FsC/Fl上分布于Fsc區,RBC/FSC分布于直方圖的左邊,RBC-lnfo顯示腎形RBC,支持鏡下紅細胞不正常形態,在紅細胞存在于許多腎、尿道疾病和出血性疾病;③UF-100圖形在FSC/Fl上RBC出現在典型的RBC分布區,皺縮RBC和體外RBC出現在同一區域。Fsc/Fscw:較小數目的RBC分布于Fscw相當低的區,在這個區,正常RBC和穿刺RBC出現,RBC/FsC直方圖:在左邊出現一個小峰表示沒有出血。
UF-100紅細胞形態分析包括三種信息,①Dysmophic:腎性紅細胞即≥80%的RBC的FSC≤126 ch且<80%的RBC的FSC>84 ch;②Lsomophic:均一性紅細胞即>80%的RBC的FSC>84 ch;③Mixed:混合性紅細胞即(Lsomophic+Dysmophic)。
將已確診的患者作為金標準,將鏡檢和UF-100判斷結果與之比較。UF-100紅細胞提示信息與普通光學顯微鏡檢查結果判斷腎小球性血尿的敏感性分別為94.7%和82.1%,差異有顯著性(P<0.01),特異性分析為84.3%和86.3%,差異無顯著性(P>0.05),誤診率分別為0.16%和0.14%,漏診率分別為0.05%和0.17%。
5 結論
鑒于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鑒別腎小球性血尿的高敏感性(94.7%)和較高特異性(84.3%),筆者認為用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檢測尿紅細胞非均一性和均一性來鑒別血尿來源具有一定的過篩作用。
[參考文獻]
[1]寇麗筠.臨床基礎檢驗學[M].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99.
[2]曹魯寧,吳飛.UF-100全自動尿沉渣分析儀與尿干化學法、顯微鏡鏡檢聯合尿白、紅細胞結果分析[OL]..2008-06-22.
[3]葉應嫵.全國臨床檢驗操作規程[M].3版.南京:東南大學出版社,2006:279.
[4]吳玉寧,馬趙輝,杜惠清.尿紅細胞形態學檢查鑒別血尿來源的探討[J].中國現代醫生,2008,46(11):116-117.
隨著寬帶網絡和用戶規模的不斷增長,用戶對寬帶接入業務的高可用性要求不斷增強,對電信運營商在IP城域、接入網絡和支撐系統提出了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本文從信息安全管理的理念、方法學和相關技術入手,結合電信IP城域網,提出電信IP城域網安全管理、風險評估和加固的實踐方法建議。
關鍵字(Keywords):
安全管理、風險、弱點、評估、城域網、IP、AAA、DNS
1 信息安全管理概述
普遍意義上,對信息安全的定義是“保護信息系統和信息,防止其因為偶然或惡意侵犯而導致信息的破壞、更改和泄漏,保證信息系統能夠連續、可靠、正常的運行”。所以說信息安全應該理解為一個動態的管理過程,通過一系列的安全管理活動來保證信息和信息系統的安全需求得到持續滿足。這些安全需求包括“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防抵賴性”、“可追溯性”和“真實性”等。
信息安全管理的本質,可以看作是動態地對信息安全風險的管理,即要實現對信息和信息系統的風險進行有效管理和控制。標準ISO15408-1(信息安全風險管理和評估規則),給出了一個非常經典的信息安全風險管理模型,如下圖一所示:
既然信息安全是一個管理過程,則對PDCA模型有適用性,結合信息安全管理相關標準BS7799(ISO17799),信息安全管理過程就是PLAN-DO-CHECK-ACT(計劃-實施與部署-監控與評估-維護和改進)的循環過程。
2 建立信息安全管理體系的主要步驟
如圖二所示,在PLAN階段,就需要遵照BS7799等相關標準、結合企業信息系統實際情況,建設適合于自身的ISMS信息安全管理體系,ISMS的構建包含以下主要步驟:
(1) 確定ISMS的范疇和安全邊界
(2) 在范疇內定義信息安全策略、方針和指南
(3) 對范疇內的相關信息和信息系統進行風險評估
a) Planning(規劃)
b) Information Gathering(信息搜集)
c) Risk Analysis(風險分析)
u Assets Identification & valuation(資產鑒別與資產評估)
u Threat Analysis(威脅分析)
u Vulnerability Analysis(弱點分析)
u 資產/威脅/弱點的映射表
u Impact & Likelihood Assessment(影響和可能性評估)
u Risk Result Analysis(風險結果分析)
d) Identifying & Selecting Safeguards(鑒別和選擇防護措施)
e) Monitoring & Implementation(監控和實施)
f) Effect estimation(效果檢查與評估)
(4) 實施和運營初步的ISMS體系
(5) 對ISMS運營的過程和效果進行監控
(6) 在運營中對ISMS進行不斷優化
3 IP寬帶網絡安全風險管理主要實踐步驟
目前,寬帶IP網絡所接入的客戶對網絡可用性和自身信息系統的安全性需求越來越高,且IP寬帶網絡及客戶所處的信息安全環境和所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又在不斷變化。IP寬帶網絡的運營者意識到有必要對IP寬帶網絡進行系統的安全管理,以使得能夠動態的了解、管理和控制各種可能存在的安全風險。
由于網絡運營者目前對于信息安全管理還缺乏相應的管理經驗和人才隊伍,所以一般采用信息安全咨詢外包的方式來建立IP寬帶網絡的信息安全管理體系。此類咨詢項目一般按照以下幾個階段,進行項目實踐:
3.1 項目準備階段。
a) 主要搜集和分析與項目相關的背景信息;
b) 和客戶溝通并明確項目范圍、目標與藍圖;
c) 建議并明確項目成員組成和分工;
d) 對項目約束條件和風險進行聲明;
e) 對客戶領導和項目成員進行意識、知識或工具培訓;
f) 匯報項目進度計劃并獲得客戶領導批準等。
3.2 項目執行階段。
a) 在項目范圍內進行安全域劃分;
b) 分安全域進行資料搜集和訪談,包括用戶規模、用戶分布、網絡結構、路由協議與策略、認證協議與策略、DNS服務策略、相關主機和數據庫配置信息、機房和環境安全條件、已有的安全防護措施、曾經發生過的安全事件信息等;
c) 在各個安全域進行資產鑒別、價值分析、威脅分析、弱點分析、可能性分析和影響分析,形成資產表、威脅評估表、風險評估表和風險關系映射表;
d) 對存在的主要風險進行風險等級綜合評價,并按照重要次序,給出相應的防護措施選擇和風險處置建議。
3.3 項目總結階段
a) 項目中產生的策略、指南等文檔進行審核和批準;
b) 對項目資產鑒別報告、風險分析報告進行審核和批準;
c) 對需要進行的相關風險處置建議進行項目安排;
4 IP寬帶網絡安全風險管理實踐要點分析
運營商IP寬帶網絡和常見的針對以主機為核心的IT系統的安全風險管理不同,其覆蓋的范圍和影響因素有很大差異性。所以不能直接套用通用的風險管理的方法和資料。在項目執行的不同階段,需要特別注意以下要點:
4.1 安全目標
充分保證自身IP寬帶網絡及相關管理支撐系統的安全性、保證客戶的業務可用性和質量。
4.2 項目范疇
應該包含寬帶IP骨干網、IP城域網、IP接入網及接入網關設備、管理支撐系統:如網管系統、AAA平臺、DNS等。
4.3 項目成員
應該得到運營商高層領導的明確支持,項目組長應該具備管理大型安全咨詢項目經驗的人承擔,且項目成員除了包含一些專業安全評估人員之外,還應該包含與寬帶IP相關的“業務與網絡規劃”、“設備與系統維護”、“業務管理”和“相關系統集成商和軟件開發商”人員。
4.4 背景信息搜集:
背景信息搜集之前,應該對信息搜集對象進行分組,即分為IP骨干網小組、IP接入網小組、管理支撐系統小組等。分組搜集的信息應包含:
a) IP寬帶網絡總體架構
b) 城域網結構和配置
c) 接入網結構和配置
d) AAA平臺系統結構和配置
e) DNS系統結構和配置
f) 相關主機和設備的軟硬件信息
g) 相關業務操作規范、流程和接口
h) 相關業務數據的生成、存儲和安全需求信息
i) 已有的安全事故記錄
j) 已有的安全產品和已經部署的安全控制措施
k) 相關機房的物理環境信息
l) 已有的安全管理策略、規定和指南
m) 其它相關
4.5 資產鑒別
資產鑒別應該自頂向下進行鑒別,必須具備層次性。最頂層可以將資產鑒別為城域網、接入網、AAA平臺、DNS平臺、網管系統等一級資產組;然后可以在一級資產組內,按照功能或地域進行劃分二級資產組,如AAA平臺一級資產組可以劃分為RADIUS組、DB組、計費組、網絡通信設備組等二級資產組;進一步可以針對各個二級資產組的每個設備進行更為細致的資產鑒別,鑒別其設備類型、地址配置、軟硬件配置等信息。
4.6 威脅分析
威脅分析應該具有針對性,即按照不同的資產組進行針對性威脅分析。如針對IP城域網,其主要風險可能是:蠕蟲、P2P、路由攻擊、路由設備入侵等;而對于DNS或AAA平臺,其主要風險可能包括:主機病毒、后門程序、應用服務的DOS攻擊、主機入侵、數據庫攻擊、DNS釣魚等。
4.7 威脅影響分析
是指對不同威脅其可能造成的危害進行評定,作為下一步是否采取或采取何種處置措施的參考依據。在威脅影響分析中應該充分參考運營商意見,尤其要充分考慮威脅發生后可能造成的社會影響和信譽影響。
4.8 威脅可能性分析
是指某種威脅可能發生的概率,其發生概率評定非常困難,所以一般情況下都應該采用定性的分析方法,制定出一套評價規則,主要由運營商管理人員按照規則進行評價。
中藥鑒定學是鑒定和研究中藥的品種和質量,制定中藥標準,尋找和擴大新藥源的應用學科。它是中藥專業必修的一門專業課,具有很強的實用性。由于受高等教育課程模式的影響,醫藥類高職高專《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多偏重于理論教學,實驗課時偏少,實驗內容基本以顯微鑒定實驗為主。
中藥調劑員和中藥購銷員是中藥學相關專業學生日后就業比較常見的崗位。兩個崗位的職業能力要求中包括:常見的400種中藥飲片的識別;能運用常見分析儀器對中藥進行初步分析檢驗。
由此可見,現行的教學模式與企業對就業人員的崗位要求是不相符合的。因此,以提高學生的就業適應性為目標,對《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模式進行探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現狀
1.1 理論課上缺少互動性
目前,大部分醫藥院校在上《中藥鑒定技術》課時,都是理論和實驗分開教學,理論課在先,實驗課在后。在理論課上,老師用語言描述或用圖片來介紹藥材的性狀鑒別特點,學生則是不停的做筆記,而不是通過口嘗,手摸,鼻嗅來學習藥材的鑒別要點,這種“注入式”、缺少互動性的教學模式是存在一些弊端。因為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形態學科,需要反復觀察,不斷實踐,加深印象,增強記憶,積累經驗,才能真正掌握好中藥鑒定的知識與技能[1]。中藥鑒定技術的內容繁雜,瑣碎,記憶點多,同一藥材存在一藥多源,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的情況;同一藥材有不同的規格、等級;由于歷史和經濟的原因,同一藥材還存在多種混淆品。因此,如果僅僅用圖片來介紹,而沒有藥材來觀摩的話,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
1.2 實驗課的教學內容單一,不適應崗位需求
實驗課的傳統內容是以顯微鑒定為主。其中,顯微鑒定以“驗證性”實驗為主,課前老師準備實驗材料,課上講授實驗方案和實驗內容,然后學生按照要求去尋找藥材的粉末特征組織,最后畫藥材的顯微特征圖。這種單調,“驗證性”的實驗教學導致學生的學習興趣淡漠,積極性不高。
根據中藥學專業學生今后就業的崗位要求可知,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定工作者必備的基本功之一,理化鑒別也廣泛應用于中藥鑒定的實際工作中,但是性狀鑒別和理化鑒別在實驗課中開展的非常少,就使學生的專業知識結構與實際的工作崗位要求之間,出現知識層次的斷檔。
1.3 實驗材料選用不全面,缺乏完整藥材
性狀鑒別是中藥鑒定學最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鑒定任何藥材的關鍵步驟,學生只有多看、多比較、多學習,才能更好地具備藥材的性狀鑒別能力。因此,實驗課中所選用的材料就非常重要,應選用不同產地,不同品種的完整藥材、不同規格的飲片以及相對應的常見混淆品作為材料。然而,大部分實驗室由于經費,人力,物力等多方面的因素,只選用單一的飲片作為實驗材料,導致很多學生只認識飲片而不認識原藥材,在學習過程中把原藥材和飲片割裂開。最終導致學生畢業后面對市場上不同規格,不同等級的藥材時常常不知所措,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專業優勢。
2 《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改革探討
2.1 重在實踐,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
中藥鑒定技術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應用學科,學習這門課的最終目的是要學生具備藥材的性狀鑒別能
轉貼于
力,并且還能用常規的分析儀器來鑒別藥材的真偽、優劣。我校從下學期開始將選用一個班級,30名學生試行理實一體化教學,該教學方法是將《中藥鑒定技術》的理論教學和實驗教學融于一體,教學場所直接安排在中藥鑒定實驗室。在實踐中教理論,能很好地解決理論教學與實驗教學脫節問題。
在課間,以4人為一組,將課堂上要講的藥材分組發給學生,課堂上老師邊教藥材的性狀鑒別,學生邊根據老師所講的鑒別要點,通過眼觀、手摸、鼻嗅、口嘗等傳統方法,對藥材進行觀摩。在學習過程中如有任何疑問,隨時都可以提問,老師教完后,學生也學會了怎樣鑒別藥材,所學的理論知識得到印證。下課后,以宿舍為單位,學生可以保留一份藥材,從而在課后還能繼續學習。下堂課開始前5分鐘,以宿舍為單位,讓學生根據手中的藥材,講述來源,性狀鑒別特點,以鞏固學習效果。
2.2 重在能力,充分利用中藥標本館資源
我校中藥標本館藏標本共500余種藥材,其中冬蟲夏草,鹿茸,燕窩等貴重藥材約50種。在《中藥鑒定技術》的教學過程中,安排(6~8課時)參觀中藥標本館進行學習,尤其是要學習貴重藥材。由于實驗材料是消耗品,大多數院校從降低實驗成本考慮,大部分貴重藥材就不會作為學生實驗材料。但在實際工作中,很多不法商人為牟取暴利,常用偽品或混淆品來代替正品貴重藥材。通過參觀標本館,樹立學生對混,偽品的警惕意識,既不會增加實驗成本又可以充分利用現有資源,提高鑒別能力。
同時,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我校中藥標本館已將館藏標本以文字、圖像等數字化的形式存儲,建立了中藥學習系統,并由專任老師定期進行維護,充實。中藥學習系統中的每味藥都是圖文并茂,記載全面,包括中藥的四大鑒別方法,功能主治,用法用量,近年來的臨床報道等等。學生在中藥標本館看標本的同時還可以根據自己的需求,通過館內配備的電腦隨時查閱相關信息,從而能夠全面又系統的掌握。在課外,由于中藥學習系統的建立,打破了地域和時間的界限,學生可隨時隨地通過網站進行學習,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可真正實現中藥資源的全面共享。
2.3 重在拓展,深入藥材市場進行現場學習
藥材市場是進行藥材交易的場所,市場里所含的藥材品種繁多,規格齊全,可彌補實驗課上教學品種的不足。此外,市場里交易的藥材良莠不齊,真偽混淆,需要用專業的眼光去鑒別,因此,是學生學習的最佳場所。學校可安排兩周左右的時間,讓學生去當地的藥材市場進行現場學習,要求學生每天至少學習8味藥,掌握藥材的性狀鑒別要點,熟悉藥材的商品規格及劃分依據,熟悉常見混淆品的鑒別要點,了解市場價格,了解日成交量。每天的作業是以實驗報告的形式把在市場上所學的知識,按照藥材的性狀鑒別要點、商品規格、市場價格以及相應混淆品的鑒別要點,分門別類的記載下來。通過零距離的接觸市場,通過用專業的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從而提高學習的積極性。
2.4 重在應用,增加理化鑒定的實驗內容
理化鑒別是利用某些物理的,化學的或儀器分析方法,鑒定中藥的真實性、純度和品質優劣程度的一種鑒定方法。理化鑒別的方法很多,要全部掌握也是有困難的。《中國藥典》是國家藥品標準,是從事鑒定工作的基本依據。筆者認為參照《中國藥典》的標準,掌握最常用的理化鑒別方法:薄層色譜、紫外色譜及高校液相色譜,熟悉這些鑒別方法的原理及操作步驟,這對于今后從事鑒定工作會有一定的幫助。在實驗課的授課過程中可根據《中國藥典》的標準,進行鑒定程序的講解與演示,從藥材的取樣開始,然后根據不同樣品及檢測要求,選擇不同的方法進行鑒定,最后對藥材的真實性、純度、質量進行評價和鑒定。通過模擬情景,使學生認識到鑒定工作的嚴謹性,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序和步驟進行。
2.5 重在創新,中藥鑒定的新技術,新方法
轉貼于
隨著現代分子生物學技術不斷發展,dna分子標記技術也逐漸應用于藥材的真偽鑒別。2010版《中國藥典》第一部中烏梢蛇[2]和蘄蛇[3]都新增了用pcr技術來鑒別藥材的真偽。dna分子作為遺傳信息的直接載體,直接分析生物的基因型而非表現型,其鑒別結果不受觀察者的主觀性,藥材的環境因素,樣品形態(原品,粉末或片狀)和材料來源的影響。因此,對于一些用傳統方法難鑒別,對觀察者經驗要求高的藥材,用分子生物學遺傳標記法來鑒別,其結果更為準確可靠。
2.6 改革考核評價方式
《中藥鑒定技術》課程傳統的考評方式主要包括平時考核(出勤、課堂表現、作業、實驗情況)占總成績的30%,期末考試(理論考試)占總成績的70%。這種考核方式,使學生偏重于應付理論考試,考前死記硬背性狀鑒別特點,考完后不能理論聯系實際。
新型的考核機制根據工作崗位對知識、能力的要求,形成兩步考核法,即綜合實踐能力考核+基礎知識考核。綜合實踐能力考核主要包括性狀鑒別、顯微鑒別、理化鑒別和綜合分析這四個方面的內容。基礎知識考核以筆試為主,結合平時成績。兩種考核分別以100分記入學生的學習成績。在綜合實踐能力考核中,如考核學生的性狀鑒別能力,可從常用藥材及常見偽品中隨機抽取60種藥材作為考試內容,讓學生在1h內完成辨認。如考察學生的顯微鑒別能力,分別以3~4種混合成一包未知混合粉末,分發給學生,讓其通過顯微鑒定,鑒定出分別為何種藥材,并繪出每味藥材的主要粉末特征圖或以文字描述其主要鑒別特征。如考核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可通過模擬實際工作情景,選取相關的藥材,讓學生根據2010版《中國藥典》(一部)的檢測程序來鑒別這個藥材的真偽,優劣。通過以上全方位,多層次的考核,不僅對學生的評價更為客觀,同時,通過此類考核機制使教學更貼近企業和社會的需求。
關鍵詞: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應用研究
一、研究性學習的含義
研究性學習既是一門獨立開設的課程,又是一種能夠滲透于其他學科課程的學習方式。研究性學習以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為目的,強調一種主動探究和創新實踐的精神,著眼于培養學生終身受用的學習方式。
二、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應用研究
1.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課題選擇
(1)課題及其類別
中學信息技術的研究性學習課題大致有以下四類:
知識探究類:這是研究課題中的最低層次。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查閱文獻,搜集資料,體驗探究的具體行動,最終形成報告總結。
學術研究類:學生在課題教學的過程中,對某一個知識點或者某一小節感興趣,便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研究題目,最后寫出研究論文。
社會調查類:除了在課堂上進行研究性學習之外,還可以將研究性學習融入社會,對社會生活中的某些現象進行調查,分析總結,然后撰寫調查報告。
創造發明類:在進行研究性學習活動中,最深層次的目標便是創造發明,這也正是新課程教育改革要求學生應該具有的創新能力。
(2)問題的由來
研究性學習的選題多數選取于生活實踐、報紙雜志論文、熱門話題、教參提供的課題。
(3)如何選題
學生在研究性學習活動的過程中,擁有獨立自,選題時也不例外。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根據自身的特長和愛好選擇合適的研究題目。
2.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施過程
研究性學習基本上分為三個階段:進入問題情境階段、完成體驗階段、表達交流和反饋階段。在研究性學習實踐過程中,這三個階段是相互交叉、相互推進的。
(1)進入問題情境階段
這個階段是教師帶領學生參觀訪問,或者組織一些團體活動,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
(2)完成體驗階段
本階段中實踐、體驗的內容包括:搜集和分析信息資料,學生應了解如何有效獲取所需要的信息資料,要學會判斷信息資料的真偽、優劣,識別資料的價值,最后綜合整理信息進行判斷,得出相應的結論。
(3)表達交流和反饋階段
在這一階段,學生要將取得的收獲進行歸納整理、總結提煉,形成書面材料或口頭報告材料。通過各種方式展示成果,從中反饋出有效信息。
3.研究性學習在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中的案例設計
在中學信息技術的課程教學中,課題研究屬于一般的課題研究,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為了拓展學習范圍,自主探索某一方面知識,獲得學習體驗后將其內容轉化為研究課題的形式進行主動的探究,最后形成學習報告。以廣東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必修)教材中《2.3信息的鑒別與評價》一節為例。
(1)創設問題情境
李某上網時無意間進入一個國外網站,該網站介紹說,如果接受它發過來帶有廣告內容的電子郵件,上網就能免費,于是就在網站留下自己的姓名、地址、郵箱等資料。兩天后他收到一封來自國外的航空信件,說他中了26萬元現金大獎,但需電匯250元手續費,且兩天就能將現金送到。李某將信將疑,到銀行咨詢。銀行職員告知他,最近到銀行辦理這種匯款的人特別多,懷疑這有可能是國際詐騙,目的就是騙取一定數量的手續費。于是,李某報了警,公安局通過跟蹤調查,發現所有把錢匯出去的網民,均沒有獲得相應大獎。
(2)任務活動
在信息時代,各種信息目不暇接,撲朔迷離。今天,同學們的任務就是幫助自己和老師鑒別評價信息。通過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分析如何鑒別和評價信息,并且最終形成一份報告向老師和同學介紹你所了解的方法。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研究性學習。
(3)活動過程
分組:5人為一組,自由組合,選出組長并確定相應任務。
階段一:收集并閱讀關于信息的鑒別與評價的相關知識。收集資料是第一步,就是多問幾個為什么。了解相關知識,完成最終的報告需要大量查詢相關資料。
研究指南:①課題背景中出現哪些問題?②為什么會出現大量信息的泛濫?有沒有什么措施可以改善信息泛濫的窘境?③“信息污染”與“環境污染”有何不同?為了防止信息污染,我們可以做些什么?④信息犯罪的構成有哪些渠道?生活中是否遇到過他人利用竊取信息犯罪的情況?如果有,你是如何處理的?
階段二:實施課題研究。在這個階段,學生需要付諸行動,按照之前準備的案例進行分析,以文字、圖片等形式保存信息,并按照一定的邏輯將這些分析結果串聯起來,最后小組選出一個比較擅長做PPT或Word的同學將所有信息制作成一份報告,用事實來證明自己能夠將了解到的鑒別與評價方法展示給同學和老師。
階段三:展示、評價。參照評價標準對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和評價,并以此對學生進行督促。
本文所述的設計已經在教學實踐中加以運用,并已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有效地提高了課堂的教學效率,激發了學生對信息技術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胰腺癌;超聲造影;低增強
胰腺的血供非常豐富,各動脈間眾多的吻合構成立體的血管供應網,超聲造影可顯示胰腺以及腫瘤的微血管,對病灶的定性診斷較普通超聲更具價值。本文主要觀察胰腺癌超聲造影灌注特點,評價超聲造影對胰腺癌診斷價值,并與增強CT對比分析。
1臨床資料
對2010年10月~2012年5月擬于我院手術的胰腺局灶性占位患者行超聲造影檢查,所用超聲診斷儀為LogiQ-9(GE),探頭頻率2~4MHz,機械指數
2結果
本研究共統計病例28例,均病理診斷胰腺癌,其中胰頭癌16例,胰尾癌9例,胰體癌3例,年齡38~80歲,平均(56.2±5.1)歲,病灶大小1.9~7.3cm,平均(3.9±2.03)cm。22例表現為動脈相、靜脈相不均勻低增強,其中與正常胰腺組織同進同退2例,晚進早退18例,同進晚退2例;2例動脈相表現為明顯不均勻高增強,靜脈相低增強,均表現為晚進早退。4例表現為動脈相等增強,靜脈相低增強,同進早退。28例中5例病灶內見不規則無增強區。增強時間(達峰時間-始增時間)統計:病灶增強時間短于正常胰腺組織增強時間,以動脈相低增強作為診斷胰腺腺癌的標準,準確性為78.6%。
3結論
胰腺癌多表現為局限性腫塊,與胰腺其它局限性腫塊二維超聲圖像表現相似,很難鑒別,其治療手段及預后卻截然不同,所以準確的診斷顯得尤為重要。CEUS能夠敏感地評估病灶內血供情況,并以此分析和鑒別病灶的性質。胰腺的血供非常豐富,各動脈間眾多的吻合構成立體的血管供應網,超聲造影可顯示胰腺以及腫瘤的微血管。而新型超聲造影劑Sonove作為一種真正的血池示蹤劑,不會擴散到組織內,可以清晰的顯示組織器官微循環的灌注情況,對病灶的診斷和鑒別診斷方面提供了重要依據[1]。本研究應用新型超聲造影劑SonoVue對28例胰腺癌患者進行超聲造影檢查,觀察其病灶增強特點及時間強度參數,并與增強CT進行對比分析,評價其應用價值。
3.1胰腺癌超聲造影特點 本組28例胰腺癌病灶,動脈相、靜脈相均呈不均勻低增強22例,動脈相等增強、靜脈相低增強4例(圖2,圖3)。動脈相不均勻高增強2例,且均表現為晚進早退。病灶內見不規則無增強區共5例(圖1)。歸納其共有特征為惡性腫瘤表現增強不均,大部分動脈相低增強及增強時間短于胰腺實質,部分病例內見不規則無增強區。惡性病灶峰值強度低于正常胰腺組織,增強時間統計:惡性病灶短于正常胰腺組織。以動脈相低增強作為診斷胰腺腺癌的標準,準確性為78.6%。
腫瘤的造影增強特征與其生物學行為相關,胰腺腺癌為低血供腫瘤,同時正常胰腺組織有豐富的血運供應,病灶造影表現出較正常胰腺組織低增強,Rickes[2]等的研究中也得出結論:胰腺導管腺癌呈低增強,病灶周邊可見腫瘤供血血管。同時由于腫瘤血管扭曲、結構異常以及惡性腫瘤侵襲造成血管瘺等,致使隨血液進入腫瘤內的造影劑分布不均、程度不同[3]。胰腺惡性腫瘤多呈不規則狀生長,與周圍組織界限不清,腫瘤滋養血管常位于腫瘤周邊,距血管近的腫瘤細胞生長活躍[4],造影后呈增強表現,遠離血管的腫瘤細胞容易退化和壞死,表現為不增強或弱增強。腫瘤內壞死、陳舊性出血、囊性變多表現為不規則無增強區。胰腺惡性腫瘤細胞釋放血管內皮生長因子,促發內皮細胞增生,刺激誘發新生毛細血管;腫瘤中有的血管為被腫瘤組織侵犯的殘留血管,血管結構紊亂或易形成動靜脈短路,可能是造成腫瘤內造影劑渡越時間明顯短于腫瘤外相對正常胰腺實質的原因[5]。
3.2超聲造影與增強CT的對比分析 常規超聲檢查是一種安全方便無創的影像學檢查方法,同時因其無輻射性,較CT、MRI經濟等特點,而成為臨床胰腺腫瘤篩查的首選工具,特對已發生血管侵犯、肝轉移的病例診斷正確率高,對于邊界不清或形態規則的病灶以及無明確周圍血管脂肪侵犯、肝轉移或腫大淋巴結的胰腺病灶,常規超聲的定性診斷較為困難。本研究CEUS診斷的正確率為78.6%,較常規超聲有明顯提高[6-8]。CEUS能夠敏感地評估病灶內血供情況,并以此分析和鑒別病灶的性質。超聲造影可較好的反映病變的微循環情況,在胰腺局造性病變鑒別診斷方面較常規超聲提供更多的信息,診斷率與增強CT相似,有較好的臨床應用價值。
參考文獻:
[1]許爾蛟,謝曉燕.超聲造影在胰腺腫物鑒別診斷中的應用價值[J].中華醫學超聲雜志,2006,13(5):303-305.
[2]于曉玲,梁萍.超聲造影診斷胰腺局灶性病變的診斷價值[J].中國醫學影像學雜志,2008,16(3):170-173.
[3]嚴昆,戴瑩.超聲造影對胰腺占位病變的診斷應用價值[J].中華超聲影像學雜志,2006,15(5):361-364.
[4]魏志新,寶榮.胰腺實性假如頭狀瘤的病理特點及診治體會[J].中華普通外科雜志,2007,22(2):96-98.
[5]蘇一巾,杜聯芳,李凡,等.實時超聲造影技術在胰腺癌早期診斷中的應用[J].中華臨床醫師雜志:電子版,2010,4(9):1689-1690.
[6]彭莉晴,周靜,張煜,等.超聲造影與增強CT在診斷胰腺占位性病變的對比研究[J].臨床超聲醫學雜志,2013,15(9):625-627.
>> 中藥鑒定學教學探討 “中藥鑒定學”實驗教學模式創新探討 對《中藥鑒定學》教學改革的思考 對高職中藥專業中藥鑒定學教學方法的探討 顯微鑒定法在《中藥鑒定學》理論教學中的改革初探 《中藥鑒定學》教學探析 中藥鑒定學教學體會 高職中藥學專業中藥鑒定學的實踐教學初探 中藥鑒定學實踐教學中建立實踐基地的探討 應用統計學專業的學科建設與實踐教學的研究 教育統計學中國化進程及學科建設的思考 論應用語言學的研究現狀和學科建設問題 系統論在中藥鑒定學精品課程建設中的應用研究 多種教學法相結合對提高《中藥鑒定學》教學質量的探討 醫學影像學發展方向與學科建設的探討 加強高校畜牧學優勢特色學科建設的探討 數字化技術在工程圖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 醫學免疫學教學中數字化平臺的應用研究 淺談數字化技術在人體解剖學教學中的應用 人體寄生蟲學數字化標本教學平臺的構建與應用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隨著教學改革在高等院校的深入開展,多媒體教學和網絡教學已漸漸顯示出它特有的優勢,并為廣大師生接受與認可。此種教學模式對數字化教材要求很高,需要設計和制作高質量的數字化教材。當前數字化教材已經成為現代信息技術和課程整合的媒介,因此下一步我們將鏈接搜索引擎和各種教育網站、專業網站、主題網站等社會資源,開發具有符合實際、及時可信、可用于多層次探究、可操縱處理、富有創造性等特點的數字化教材。包括數字音頻、教學視頻、多媒體軟件、專業網站、E-mail、在線學習管理系統、計算機模擬、在線討論以及數據庫等等。
2.2.1.3完成自我學習評價軟件-中藥鑒定學在線考試系統,所有考試題型全部由系統自動判分,可以設定是否要進行試題答案解析和分數顯示,考生是否可以查看自己試卷的權限。用于及時發現問題、獲取反饋信息。系統的遠程管理功能非常強大,提供了分類查詢、分類打印、分類刪除、分類試卷查看等功能。
2.2.2《中藥鑒定學》數字化教學方式的構建
筆者利用數字化平臺和數字化資源,在教師與學生之間開展合作學習、協商討論,并通過對教學資源的收集、探究知識、發現知識、創造知識以及展示知識的方式進行學習,具有資源利用、自主發現、協商合作和實踐創造幾種途徑[11-12]。《中藥鑒定學》數字化教學流程見圖1。
力求在教與學數字化環境的建設、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教師課程重建、課程開發、教學過程重建能力、教師信息素養的提高與教師專業化發展等方面的理論和應用上求得突破。
教學素材庫包括了電子教學大綱、電子教材、授課教案、網絡多媒體課件、授課錄相、作業習題、網上測試系統、常見中藥材飲片圖庫、偽品藥材圖庫等,筆者已經完成了電子教學大綱、電子教材、部分授課錄像、大部分網絡多媒體課件、授課教案、作業習題等內容,正在完善常見中藥材飲片圖庫、偽品藥材圖庫。筆者與廣東力拓網絡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開發,正進行虛擬實驗情境的設立,計劃完成顯微測量、中藥材常規檢查、120種重點藥材的性狀鑒別、40種中藥材橫切面組織與粉末的顯微鑒別、2種未知藥材混合粉末的鑒別等內容。
測評系統已經完成題庫建設,初步完成自我學習評價軟件――中藥鑒定學在線考試系統。擬將系統測評結果與學生在課堂上的自我評價相結合,作為考查學生掌握知識程度的最終評價。評價部分占最終課程期末成績的比例為20%~30%。
以中藥鑒定學精品課程網站為平臺載體,綜合教學素材庫、虛擬實驗情境、測評系統、討論交流工具,創立藥材鑒別的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情境,教師指導學生進行思考、實踐,完成每種藥材鑒別知識框架的構建。根據個體的差異性,學生可以提出不同的問題和異議,反饋給教師;教師再根據學習個體的不同,可以逐個地進行不同層次的引導和啟發,也可以通過網絡共享的形式,建立公共分享系統,如微信群,讓學生可以在這種學習氛圍下,發表自己的見解。這種信息教學模式,為學生和教師營造了一個“輕松-開放-趣味性強”的新型教學氛圍,使這種信息教學模式進入一個良性的循環體,創建一個完整的創新教學模式[13-14]。
2.2.2《中藥鑒定學》數字化教學效果的評價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安排3次專題探究:中藥鑒定學的歷史與發展、藥材的經驗鑒別、藥材市場調查。利用湖南邵東廉橋中藥材專業市場和長沙高橋藥材大市場見習環節,或其他社會資源,對學生進行課外分組,以報告或課程論文的方式完成,指導學生進行自我評價和互相評價,完善中藥鑒定學知識體系。
最終建立以“情境探究學習”模式為主,“藥材市場―專題探究―合作交流學習”模式為輔的中藥鑒定學數字化創新性教學模式,達到能使學生熟練掌握中藥材真偽鑒別理論與實踐知識的學習目標。
3小結
在網絡數字化的學環境下,教學模式必須不斷更新,使教學數字化、學習自主化、作業協同化,把培養學生學會學習、培養學生具有終身學習的態度和能力作為教學的培養目標。促進主動式-協作式-研究型的學習,從而形成開放高效的教學新模式,更好地培養大學生創新與實踐能力。縱觀國際上先進的教學模式,都已經通過數字化的信息處理技術,為學習者創造了一個富饒的學習寶庫。這種教學模式,無疑是教會學生如何運用數字化的信息技術成果,為自己終身的學習建立起一個知識資源寶庫。對于學生來說,擁有了主動學習的能力,才是真正學習的開始。
本研究完成后,對中藥及其相關專業學生的學習觀念和學習方式將產生巨大的影響,拓展《中藥鑒定學》教學的時空界限,能大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效率和主觀能動性;使教育資源共享的原則得以貫徹,學習選擇的自由度大大提高,因需學習、因材施教真正成為可能,從而提高中藥專業的教育資源質量,促進優秀教育資源共享。不僅在校學生能受益,而且社會上的中藥從業人員也能受益,對中藥工作者的繼續教育將發揮重大作用。同時,能夠在社會上普及中藥鑒別的科學知識,為人民群眾的醫療保健作出積極貢獻[15-16]。
[參考文獻]
[1]康廷國.中藥鑒定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12:1.
[2]唐科莉.為21世紀的數字化世界做好準備―澳大利亞《2014年國家評估項目:ICT素養報告》分析[J].世界教育信息,2016,(3):50-55.
[3]林亮亮,騰興華.淺談數字化學習[J].Software Guide,2010,9(7):184-186.
[4](美)葛洛蒂,(中)張國治.數字化世界[M].北京:電子工業出版社,1999.
[5]趙蔚,余延冬,張賽男.開放式e-Learning解決方案個性化推薦服務――一種面向終身學習的數字化學習服務模式的探索思路[J].中國電化教育,2010,(11):110-116.
[6]周媛,吳文春.情境學習觀點對數字化學習的啟示[J].電化教育研究,2008,(8):74-76.
[7]劉玲玉.英國高校教研態勢初探[J].學園,2015,(29):8-9.
[8]胡曉虹.美國數字化學習市場正掀起創新風潮[J].中國遠程教育,2008,(2):78.
[9]王功亮.我國數字化學習資源建設的現狀及其對策[J].學周刊,2016,(3):20-21.
[10]祖寧,王運武,李子運,等.數字化學習資源視覺要素設計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5,(14):11-15.
[11]羅莉.高校數字化校園的現狀及發展趨勢[J].企業改革與管理,2016,(6):190.
[12]張金龍.學校數字化學習資源庫的有效利用[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09,(5):135-137.
[13]顏笑健,龔麗華,陳莉鋒.數字化教學模式在婦產科實踐教學中的應用[J].醫學教育研究,2014,34(4):469-470.
[14]劉靜.關于高校數字化教學建設的思考[J].三峽高教研究,2010,5(1):25-27.
目前,交通事故傷害已排名為全球十大傷害的前列,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在各類事故死亡總數中約占3/4的比例,且有不斷上升的趨勢,為此,確定和查明道路交通事故多發點和安全隱患點,并開展安全改造,是預防和減少交通事故的根本手段之一。由于投資的限制,公路管理部門需要快速、準確確定急需要安全改造的路段,以分清輕重緩急,發揮有限資金的最大經濟和社會效益。現階段國內對于事故黑點鑒別、路段安全性評價的研究,要么過分依賴交通事故資料,要么相關方法復雜、所需基礎數據較多。受我國交通管理體制現況制約,這些基礎數據和資料往往分別被公路管理部門、設計單位和交警等部門掌握,安全改造實施路段鑒別所需的數據資料的采集成本相對較高,給基層公路管理部門的公路安全改造工作帶來諸多不便。因此,從公路管理部門自身工作條件和需要出發,提出以公路管理部門易獲得的路政交通事故資料、少量實驗觀測資料為主的兩階段公路安全改造路段鑒別方法。
1現有事故黑點(段)鑒別方法對比分析
現有交通事故黑點的確定方法主要包括:事故數法、事故率法、當量事故率法、事故數質量控制法,以及綜合考慮道路交通中的各種危險因素的交通事故黑點鑒別方法,如安全系數法、綜合評價法等。(1)常見的交通事故黑點確定方法。此類方法主要基于概率統計思想,主要利用歷史道路交通事故方面的資料加以分析,如果分析所得的指標結果顯著高于本地路網、路段、或者某一規定的標準值,則將該路段點作為事故多發的危險點加以初步確定。此類方法在獲得交通事故數據的前提下較簡單、易用。但在實施安全改善工程中我們發現,由于我國交通管理體制的局限性,獲取完整的交通事故資料并非易事,且在道路交通系統中,誘發交通事故的因素是復雜的、多方面的,僅用道路交通事故數據衡量道路的安全性具有一定的局限性。(2)安全系數法。核心是用相鄰路段的速度變化來評價特定地點的危險性,如果與相鄰路段的速度比值小于標準值則認為是危險路段。安全系數法降低了對有關道路條件方面數據的依賴性,很好的從行車速度方面選取了事故黑點路段,但沒有考慮其他通常導致事故的因素對行車安全的影響,且在事故多發段成因分析及改善策略制訂階段,仍然需要大量的有關道路條件、交通狀況、駕駛特征方面的數據,故安全系數法通常應與事故系數法等方法配合使用才有較好效果。(3)綜合指標評價法。基本原理在于考慮到交通事故的發生是多方面不安全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有必要對特定路段、路網的交通要素的安全因子選擇合適的表征指標,進行綜合評價,得出該路段(點)的不安全評價指標值,再將該值與標準值進行比較排序,由此確定道路交通事故黑點。按照所應用計算模型的不同,目前比較典型的有AHP模型、模糊數學模型和粗集理論等。綜上所述可見,各種鑒別方法都有一定的適用條件限制。各種鑒別方法雖然都能從不同的角度出發來鑒別事故多發點段,但在實際應用時容易將一些條件(如道路條件、線形或交通量等)忽略,且采用的基礎數據對于公路管理部門來說有很大的搜集困難,而如果數據采集不全或者數量不夠,又將使鑒別結果的準確性下降。
2兩階段安全改造路段鑒別方法----第一階段
2.1指標選取目前,我國的公路交通由多家管理的體制現狀,必然會導致一定程度上各自為政的局面。道路安全改造問題,尤其是全面、詳細的獲取公路基礎資料、事故資料往往由于各部門之間的利益及管理上的問題,存在一定的困難。故本文在選取指標時主要采用駕駛員心生理變化及速度差,交通事故資料僅作為參照指標。
2.2評價指標(1)當量事故數。交通事故的損失可分為經濟損失和人員傷亡。設當地交通事故傷、亡人員的平均賠償金額為(公式略)(2)駕駛員心率、血壓變化。道路條件除了直接引發交通事故和通過對車輛的影響致使車輛發生故障而肇事外,更多的是通過向駕駛員傳遞道路環境信息的方式間接地誘發交通事故。在試驗車上安裝八導生物測試儀進行實驗,結果表明,駕駛員的心率、血壓變化隨著道路條件的不同變化較為明顯,行駛在危險路段時,駕駛員的心率、血壓增長率幅度較大,行駛在較安全的路段駕駛員的心率、血壓增長率較小。(3)運行速度差。在試驗車上安裝GPS等速度測量儀器,測量車輛動態車速,從而可計算出路段之間的車輛運行速度差,速度差越大,路段安全性越差。
2.3安全改造路段初步篩選流程初步篩選安全隱患路段及事故黑點(段)的流程,(圖略)(1)如果路段的當量事故數累計頻率小于或等于15%,則直接篩選為初步黑點(段)。(2)如果路段的當量事故數累計頻率大于15%,則進入心生理負荷及運行速度差的檢驗,如果行車過程中駕駛員心率、血壓等指標出現突變點(增幅大于20%)或路段間的車輛運行速度差超過20km/h,則篩選為初步安全隱患路段。
3兩階段安全改造路段鑒別方法
第二階段在道路交通系統中,交通行為與交通安全狀況有密切的關系,是人、車、路、環境四個方面的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交通行為的突變會引起交通事故的發生,而交通行為在直觀上只體現為兩個變量,即車輛的行駛速度和行車軌跡。因此在第二階段,針對初步篩選路段,選取運行速度與軌跡偏移作為評價指標,并建立相應的鑒別模型。
3.1評價指標(1)車輛行車軌跡。車輛行車軌跡為車輛進入彎道路段后車輛左前角經過的路徑,實驗中所測的車輛軌跡點到外側邊緣線距離主要指車輛左前輪碾壓沙帶留下軌跡的最左側距離內側邊緣線的距離。路段測量點布設(圖略)(2)車輛運行速度。采用攝像法對彎道路段關鍵斷面的運行速度進行測量,測量斷面與軌跡測量相同,各斷面間的最大運行速度差,記為Δν。
3.2運行速度-行駛軌跡鑒別模型標定通過對多個路段進行調查與實驗,部分行車軌跡及運行速度差數據(表略)即,當0<Δν<10,0<h<0•4時,屬于危險程度較低路段,危險等級定為四級;當0<Δν<10,h≥0•4時,屬于一般危險路段,危險等級定為三級;當Δν≥10,0<h<0•4時,屬于較危險路段,危險等級定為二級;當Δν≥10,h≥0•4時,屬于高度危險路段,危險等級定為一級。并且根據此模型將路段根據危險程度的高低排序。
3.3安全改造路段二次篩選流程第二階段篩選安全隱患路段及事故黑點(段)的流程(圖略根據危險路段的危險程度分級模型,通過一定量的觀測,即可最終按危險程度從高到低篩選出需要進行安全改造的路段。
超聲、細針穿刺活檢、磁共振成像(MRI)、計算機體層成像(CT)、單光子發射計算機斷層成像(sin-glephotonemissioncomputedtomography,SPECT)和正電子發射斷層顯像(positronemissiontomography,PET)都是診斷唾液腺腫瘤可用的檢查方法。影像學對于診斷、臨床診療、決定是否手術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一些疾病表現可能有重疊,依據不同的表現應選擇不同的最佳影像手段。近年來多模態醫學影像在腫瘤診治中的地位越發重要,SPECT和PET屬于功能成像,從細胞和分子水平動態觀察病灶,但其分辨率低,不能準確定位病變部位,而CT、MRI具有良好的定位功能,將兩者融合的SPECT/CT、PET/CT、PET/MR等設備結合了兩者的優勢,有效解決了單一顯像方法的不足。
二超聲和細針穿刺活檢
在唾液腺腫瘤中的應用超聲鑒別腺體內還是腺體外腫塊的準確率達98%,能證實臨床所懷疑的腫塊。腫瘤組織比正常腺體組織回聲低,是初步評估腮腺淺葉和頜下腺的理想工具。基于多普勒技術的高分辨超聲提供了優異的軟組織形態、多維信息和血流信息,因為便利且提供實時圖像引導,是引導細針穿刺的最理想工具。但超聲的用途僅限于表淺結構,局限性在于不能評價腮腺深部組織(被下頜骨遮擋)、咽后組織、小唾液腺病變、外周神經受累的病變、顱內病變和骨侵蝕,它往往是進一步影像檢查的基礎。超聲引導下細針穿刺可提供組織學診斷和分級,幫助指導治療,然而超聲檢查具有個體差異性,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為88%~93%和60%~75%,特異性不足最主要原因是取材不足造成的假陰性。
三CT和MRI在唾液腺腫瘤中的應用
CT和MRI是顯示腫瘤范圍及區域淋巴結的理想手段。MRI提供了良好的軟組織對比度和空間分辨率,評估肌肉與腫瘤分界面時優于CT,能評價周圍神經擴散和深葉侵犯,也能顯示咽旁間隙。CT能發現惡性病變引起的骨侵蝕,能評價咽、頸部淋巴結異常,增強CT可用于惡性腫瘤分期。最近有研究報道利用CT灌注成像鑒別腮腺良、惡性腫瘤,結果表明其可提供血流灌注信息及組織時間密度變化曲線,有助于鑒別腮腺良、惡性腫瘤。在腺體脂肪的對比下,MRIT1加權成像能識別多數唾液腺病灶,正常腮腺信號介于脂肪和肌肉之間,隨著年齡增大信號越接近脂肪。MRI對腫瘤邊緣及侵犯深度評價較好。多數唾液腺腫瘤的T2圖像較T1亮,含水量高的病變,例如腮腺囊腫、Warthin瘤和囊性黏液表皮樣癌的T2信號更亮。在所有現有影像學手段中,MRI是觀察面神經是否受侵的最佳方法。然而傳統T1和T2加權成像在面神經識別中作用有限,一些新序列例如靜態梯度回調采集、平衡超快速場回波已經逐步發展,這些序列顯示范圍、空間分辨率和信號/噪聲比方面比傳統序列更好。基于舌下腺腫瘤潛在的高度惡性,舌下腺腫物首選MR檢查。
四PET/CT在唾液腺腫瘤中的應用
PET/CT是一種靈敏度高、準確性好、無創的檢查手段,對許多疾病尤其是惡性腫瘤可早期發現。PET/CT檢查可一次性全身成像,是一種很有力的顯像模式,能夠將貫穿全身的生物化學和病生理改變形象化體現。目前最常用的PET顯像劑為18F-FDG,已廣泛用于多種腫瘤包括頭頸部腫瘤初始分期、復發檢測以及治療療效評價。
1PET/CT對診斷和治療的影響
1.1PET/CT診斷唾液腺腫瘤
PET/CT顯像中,腮腺微量至少量的FDG攝取被認為是正常攝取。但在無癥狀的腮腺里常遇到低到中度的攝取或者不對稱性攝取,FDG攝取灶的形態和密度都有重要提示作用,雙側對稱的攝取增高通常是生理性的;不對稱的,尤其是局灶性的,可能需要更多影像檢查和病理檢查來排除惡性。當滿足一條或多條以下標準時,PET/CT被認為是有意義或者說與腫瘤相關:軟組織或淋巴結FDG攝取增高且不能歸因于生理攝取;淋巴結伴有中央壞死;FDG攝取增高或CT提示惡性特點的遠處轉移。可疑病灶的評價一方面基于對圖像的定性視覺判斷,另一方面利用標準化攝取值(standardizedup-takevalue,SUV)。高級別惡性腫瘤比中、低級別腫瘤具有更高的平均SUV值(4.6vs2.8),但SUV鑒別高度和中低度惡性腫瘤意義不明確,因為兩者重疊區域很大。同時,雙時相顯像亦不適合用于鑒別腮腺良、惡性腫瘤,腮腺良性腫瘤常表現為FDG高攝取,延遲顯像其代謝也可進一步增高。
1.2PET/CT影響腫瘤患者
臨床診療研究證明PET/CT診斷唾液腺腫瘤具有74.4%的靈敏度和近100%的特異性,陽性預測值達到100%,陰性預測值為61.5%,識別出其他手段未發現的遠處轉移灶更敏感。在高度和中低度惡性腫瘤中PET/CT沒有表現出顯著性差異。PET/CT對于初始分期、發現頸淋巴結轉移、治療后監測很有意義,可以提示手術必要性以及手術切除范圍。SUV可能對預測組織學分級有幫助,進而為手術計劃提供有用的術前信息。然而和其他頭頸部腫瘤比起來,SUV預測唾液腺惡性腫瘤患者預后方面的作用稍低。PET/CT的主要優勢在于發現遠處轉移灶,對原發位置、復發可能性、淋巴結和遠處轉移這些易改變患者治療決策的方面提供更準確評估。臨床中常見PET/CT發現患者遠處轉移從而將手術治療改為放化療,也有患者因頸部淋巴結無攝取而避免了原計劃的頸淋巴結清掃術。PET/CT在發現疾病復發和遠處轉移方面具有相當高的診斷準確率,可幫助指導臨床治療,決定患者適合接受根治療法還是姑息療法。
2PET/CT較CT的優勢
有研究表明,PET/CT和單獨CT相比較診斷準確性提高,尤其在腫瘤范圍確定、淋巴結轉移和遠處轉移方面,在SUV較高的高度惡性腫瘤中更明顯,但不代表它是發現腫瘤轉移的惟一影像方法。PET/CT特異性較高,但靈敏度稍低,可能是因為唾液腺癌有FDG親和力不一,導致小淋巴結或局部復發灶判定的假陰性。PET/CT診斷淋巴結轉移的準確率高于傳統影像方法,靈敏度和特異性分別提高到90%和94%,而CT是82%和85%,MRI是88%和79%。
3PET/CT較單獨
PET的優勢單獨PET檢測低度唾液腺癌,易發生假陰性,因為其FDG攝取值低于高度惡性腫瘤,不易與其他疾病區分。假陰性也易發生在直徑小于5mm的小腫瘤中,PET顯示和正常組織很類似。唾液腺炎癥病變會造成攝取增高,導致假陽性。但傳統CT有較好的解剖定位功能,也能識別良性和低度惡性腫瘤,所以在診斷腫瘤方面將PET與CT或MR結合起來,能夠消除單獨PET的不足。PET/CT將診斷準確性提高,提供了功能和解剖兩方面的信息,同時也比PET具有更高的空間分辨率。不論PET還是CT,誤差可能和固有顯像模式有關,不論哪種影像手段都不能完全取代病理。
五總結
高效液相色譜(HPLC)是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出現并發展起來的一項分離分析技術,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色譜也不斷的被改進與完善。由于其具有高分離速率,高分離效率,高檢測靈敏度等特點,高效液相成為化學、醫學、工業、農學、商檢和法檢等學科領域中重要的分離分析技術。尤其是藥物,直接關系到人的生命健康,只有對藥品的研制、生產、經營和使用各個環節進行全面的動態的藥物分析研究和監測控制,才能確保藥品使用的安全、有效與合理。因此,高效液相色譜廣泛運用于藥物分析的各個方面。
1高效液相色譜在藥物鑒別中的應用
在H P L C法中,保留時間與組分的結構和性質有關,是定性的參數,可用于藥物的鑒別,中國藥典采用此法進行藥物鑒別。由于西紅花價格昂貴,經常出現假品偽品,常見偽品有紅花、、玉米須、蓮須、紙漿等;其摻偽現象比較復雜,給真偽鑒別和優劣評價帶來難度。安慧景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對西紅花及其偽品的特征成分進行鑒別,確定正品西紅花中沒有綠原酸和羥基紅花黃素A,并建立了HPLC-DAD含量測定方法,通過測定樣品中的綠原酸、HSYA,一次性鑒別西紅花、常見偽品、紅花,并測定摻偽量。此方法不僅能鑒別藥材及提取物是否摻偽,而且能確定所摻偽品的種類并估測摻偽量,是對西紅花摻偽鑒別方法的有益探討和嘗試[1]。隨著高效液相色譜技術的發展和在藥典中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出現了一些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別藥物的新方法。例如,克拉霉素、利福平滴眼液、崗梅等七種冬青屬中草藥以及南北五味子的鑒別等[2-5]。這些新方法的發展無疑為進一步完善、開發藥物鑒別的方法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
2高效液相色譜在藥物雜質檢查中的應用
隨著H P L C 技術的不斷發展,有不少藥物分析工作者研究和探討了H P L C法在藥物的有關物質檢查方面的應用,并建立了一些新方法。例如,鹽酸噻吩諾啡、奧沙西泮原料藥及其片劑、鹽酸喹那普利原料藥、氟他胺中有關物質的檢查等[6-9]。這些方法簡便、可行且專屬性較強,是藥物雜質檢測的新發展。程磊等通過合成胸腺法新雜質對照品后確證其結構,并進行雜質測定的方法學研究測得各雜質相對于胸腺法新的校正因子,從而建立一種高效液相色譜測定胸腺法新及其制劑中雜質的方法,并可對含量超過0.1%的雜質進行結構鑒定[10]。胡政華等建立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中右旋雜質的HPLC檢查方法,該方法專屬性強,重復性好,結果準確,是手性藥物中雜質分析方法的進步[11]。
3高效液相色譜在藥物含量測定中的應用
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合成藥及其制劑的含量,可以消除藥物中的雜質、制劑中的附加劑及共存藥物的干擾。張美娟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舒心糖漿中阿魏酸的含量,所建立的方法分離效果好、靈敏、準確、簡便[12]。此外,高效液相色譜在復方制劑中藥物含量測試中也有廣泛應用,如月乃湯中甘草的鑒別和甘草酸含量測定[13]以及復方葛斛膠囊中葛根素含量的測定等[14]。
4高效液相色譜在體內藥物分析中的應用
與氣相色譜法相比,高效液相色譜法不受樣品揮發性、熱穩定性及相對分子質量的限制,只需把樣品制成溶液即可測定,非常適用于高沸點、熱穩定性差、相對分子量大的有機合成藥物。張莉等建立了一種快速、準確測定大鼠血清中(E)-3-(3,5-二羥基-4-異丙基苯基)丙烯酸含量的反相HPLC分析方法,該方法準確可靠,重現性好,可用于臨床前藥代動力學研究中血藥濃度的測定[15]。付洪瑜等建立大鼠血漿中卡瓦內酯麻醉椒苦素的液相色譜質譜聯用(LC-MS)定量分析方法,并用于大鼠體內藥物動力學研究,該分析方法特異性好、分析速度快、靈敏度高,可用于臨床前藥物動力學研究[16]。
綜上所述,高效液相色譜法分析速度快、分離效率高、檢測靈敏度高、檢測自動化、適用范圍廣、組分易回收、樣品處理簡單。高效液相色譜法還可以在檢查雜質的同時進行含量測定, 為分析工作節約了時間,同時也降低了分析成本。因此在藥物分析的各個方面都有優勢。該文原載于中國社會科學院文獻信息中心主辦的《環球市場信息導報》雜志http://總第547期2014年第15期-----轉載須注名來源近年來, HPLC 法在儀器、檢測器、固定相等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與其他分析技術的聯用也越來越成熟。如高效液相色譜儀和電感耦合等離子體質譜儀聯用、高效液相色譜與質譜聯用以及高效液相色譜-傅立葉變換紅外吸收光譜聯用等多種技術。高效液相色譜與其他技術的聯用是高效液相色譜今后的主要發展方向,也將是今后質量規范化、國際化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安慧景.西紅花常見偽品的鑒別及摻偽量測定[J].世界科學技術(中醫藥現代化),[D]2012-06-01(4):155-161.
[2]楊娜,張雷.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別克拉霉素[J].山東醫藥工業,2002,21(4):21-22.
[3]王梅娟.利福平滴眼液的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別[J].江蘇藥學與臨床研究,2005,13(1):70-71.
[4]羅集鵬,畢培曦.七種冬青屬中草藥的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別[N].廣東藥學院學報, 1997,13(4): 211-214.
[5]周瑩,程海燕.高效液相色譜法鑒別南北五味子[N].醫藥導報,2005,4(10):951-952.
[6]閻平,謝劍煒.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鹽酸噻吩諾啡藥物有關物質的方法研究[J].分析實驗室,2006,12(25):8-10.
[7]黃東.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氟他胺中有關物質[J].藥學與臨床研究,2007,15(6):453-455.
[8]程東升,陳蕾等.奧沙西泮原料及其片劑中有關物質的檢查[J].藥物分析雜志,2 0 0 8 ,2 8(4):562-566.
[9]沈曉峰,高達敏.鹽酸喹那普利有關物質的檢查[J].中國醫藥工業雜志,2000,31(11):497-499.
[10]程磊;唐洋明; 殷果;畢開順;陳曉輝;王鐵杰.HPLC法對胸腺法新及其制劑中雜質檢查[J].藥物分析雜志,2013-11-30(11):1942-1947.
[11]胡政華;陳靜.苯磺酸左旋氨氯地平片中右旋雜質的檢查[J].西北藥學雜志,2011-04-01(2):98-100.
[12]張美娟.HPLC法測定舒心糖漿中阿魏酸的含量[J].科技創新與應用,2014-02-28(6):19-21.
[13]劉國洪;鐘宇富.月乃湯中甘草的鑒別及甘草酸含量測定[J]食品工業,2014-02-20(2):243-245.
[14]楊麗.高效液相色譜法測定復方葛斛膠囊中葛根素含量[J]內蒙古中醫藥,2014-02-20(5):53-54.
[15] 張莉;李東;肖正華;張夢軍;郭嘉偉;周娟;李濱;張惠靜;RP-HPLC法測定大鼠血清中NI221的含量[J].中國測試,2013-11-30(6):53-56.
PET/CT是將PET和CT進行結合,利用CT可以提供更加準確的解剖位置而彌補PET的不足,使其在臨床的應用更加廣泛。本文就PET/CT在神經系統、心血管系統和腫瘤系統中的臨床應用分別進行闡述。
1 PET/CT在神經系統中的臨床應用
1.1阿爾海默茨病(AD) PET/CT檢查在AD早期診斷和鑒別診斷中較有價值。Engler等發現應用與β-淀粉樣蛋白(β-AP)相結合的化合物PIB標記后可進行腦β-AP顯像,有助于AD的早期診斷、認知功能損害評價、療效評價和危險人群的篩查,且有助于預測輕度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是否發展成AD。
1.2帕金森病(PD) PD病理改變是以黑質紋狀體通路為主的,對于早期癥狀不典型者診斷較困難。而18F-多巴胺PET可對PD高危人群進行早期診斷,可客觀評價病情嚴重程度,在鑒別原發和繼發PD中有很大作用。此外,多巴胺受體顯像在PD早期診斷、繼發性PD的鑒別診斷、左旋多巴替代治療對象的篩選和療效的評定中均有指導作用[2-4]。
1.3癲癇 PET顯像表現主要為發作間期18F-FDG代謝減低,發作期代謝增高。對于顳葉內外的癲癇定位準確率均超過90%。
1.4藥物成癮 在藥物成癮領域,腦顯像主要通過相關神經遞質的受體、轉運體等作為顯像劑,因此利用PET/CT可以較清晰地顯示此區域,有望為研究藥物成癮治療提供新的階層。
1.5精神疾病 PET可提示精神疾病在腦血流、代謝、神經遞質等方面的異常。神經受體顯像發現多種精神疾病表現為5-羥色胺、多巴胺、γ-氨基丁酸等受體系統功能異常。
2 PET/CT在心血管系統中的臨床應用
2.1冠心病 PET/CT通過結合PET心肌灌注顯像和CT冠狀動脈造影對冠心病患者行形態和功能的綜合評價,彌補了冠狀動脈造影診斷冠心病無法顯示功能特征方面的不足。在早期冠心病危險人群中,PET/CT通過冠狀動脈鈣化積分的評價結合心肌血流儲備測量能增加識別早期冠心病危險人群,通過改變他們的生活方式及藥物治療而降低心血管病危險。
2.2心力衰竭 PET的18F-FDG顯像結合心肌灌注顯像既能獲得心功能信息,還能鑒別功能障礙心肌的存活性。利用CT冠狀動脈造影可準確判斷有無冠心病,利用PET心肌灌注可確定心功能障礙心肌是否為可逆性損害,為此PET/CT有助于心力衰竭患者病因診斷、預后評估,且能避免不必要的有創檢查。
3 PET/CT在腫瘤系統中的臨床應用
3.1早期診斷 腫瘤早期時CT檢查容易漏診且難以區別良惡性,但腫瘤由于其代謝水平明顯不同于正常細胞,對18F-FDG的攝取遠遠高于正常組織和良性腫瘤,則結合PET的高18F-FDG聚集生物學特性,有助于早期尚無明顯癥狀的腫瘤小病灶的檢出。
3.2尋找原發灶和轉移 臨床中經常發現一些腫瘤轉移灶,而原發灶和全身情況并不清楚;或體檢中發現腫瘤標志物明顯提高,常規檢查卻未發現病灶;或雖然檢查發現原發灶,但是需要明確有無轉移灶。選擇PET檢查,則可在腫瘤功能、代謝變化,尋找轉移性腫瘤原發灶方面發揮很重要的作用[1]。
3.3良惡性腫瘤的鑒別診斷 FDG標準攝取值(SUV)在惡性腫瘤中明顯增高。有研究表明將SUV值≥2.5作為判斷良惡性腫瘤的相對客觀指標,對結果判斷有很大的指導作用。一般認為惡性程度越高,其SUV值就越高[2]。
3.4臨床分期 腫瘤臨床分期在指導臨床治療策略中起了很重要的作用,18F-FDG檢查既能檢出原發灶又能檢出轉移灶,且能了解全身臟器累積情況,一般隨著腫瘤惡性程度的增高,18F-FDG攝取率也增高,故可利用此特點評估腫瘤的惡性程度,故可提高腫瘤分期的準確性。
3.5監測腫瘤復發、轉移及療效評估 PET/CT可通過監測腫瘤細胞代謝活動的早期改變提示腫瘤復發,同時監測是否有遠處轉移。且可對腫瘤標志物升高而常規解剖影像學正常的病例進行監測。同時PET/CT對放化療早期療效評估有很大優勢。
3.6指導活檢和介入治療。
3.7指導放療計劃 CT結合了PET后能明確顯示腫瘤活性區,更有利于針對性地指導放療計劃。
總之,隨著影像學技術的發展,PET和CT同機結合,相互補充了各自的不足,在多種疾病系統中發揮了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但其仍存在不足之處,盡管如此我們仍相信隨著技術的不斷進步,PET/CT在臨床中的應用會越來越廣泛。
參 考 文 獻
【摘要】 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技術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分子標記技術之一,以PCR反應為基礎,其特點是快速簡便、易操作、成本較低,DNA需要量少、無需放射性分析,也不會污染等。該文簡述了RAPD技術的原理及優缺點以及其在藥用植物遺傳多樣性分析、藥材鑒別和DNA指紋圖譜的構建、親緣關系及系統學研究、藥材的道地性等方面的應用,并展望了其發展前景。
【關鍵詞】 隨機擴增多態性DNA 遺傳多樣性 藥材鑒別 道地性
分子標記(Molecular marker)是以個體間遺傳物質內核苷酸序列變異為基礎的遺傳標記,是DNA水平遺傳多態性的直接反映,以其快速、準確、所提供的信息量大、不受環境影響等特點,已被廣泛應用于遺傳學評價、目的基因定位和遺傳圖譜的構建等領域。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技術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分子標記技術之一,以PCR反應為基礎,其特點是快速簡便、易操作、成本較低、DNA需要量少、無需放射性分析也不會污染等[1]。
1 RAPD技術的原理
RAPD (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是 1990 年美國杜邦公司科學家 J. G. K. Williams 和加利福尼亞生物研究所 J. Welsh 領導的兩個小組幾乎同時發展起來的一項新的分子標記技術。Williams 稱之為 RAPD,Welsh 稱之為 AP-PCR(arbitrary primer PCR)。 其建立在 PCR 技術基礎上,是以任意序列的寡核苷酸單鏈 ( 通常為10個堿基,AP-PCR 則為20~30個堿基) 為引物,對所研究的基因組 DNA 進行隨機擴增。RAPD 所用的一系列引物的 DNA 序列各不相同,但對于任一引物,它同基因組 DNA 序列有特定的結合位點。這些特定的結合位點在基因組某些區域內的分布如符合 PCR 擴增的反應條件,即在一定范圍內模板 DNA 上有與引物互補的反相重復序列時,就可擴增出此范圍的 DNA 片段。在不同物種基因組 DNA 中,這種反相重復序列的數目和間隔的長短不同,就可導致這些特定的結合位點分布發生相應的變化,而使 PCR 擴增產物增加、減少或發生分子量的變化。 通過對 PCR 產物的檢測和比較,即可識別這些物種基因組 DNA 的多態片段。
2 RAPD技術的優缺點
2.1 RAPD技術的優點分子標記的種類很多,RAPD標記技術能夠成為最廣泛應用的分子標記技術之一,是因為與其它分子標記技術相比,有很多獨特的優點[2]。
①不需DNA探針,設計引物也不需要知道序列信息;②用一個引物就可擴增出許多片段(一般一個引物可擴增6~12條片段,但對某些材料可能不能產生擴增產物),總的來說RAPD在檢測多態性時是一種相當快速的方法;③技術簡單,RAPD分析不涉及Southern雜交、放射自顯影或其它技術;④不象RFLP分析,RAPD分析只需少量DNA樣品;⑤成本較低,因為隨機引物可在公司買到,其價格不高;⑥無需專門設計 RAPD 擴增反應的引物,也無需預知被研究的生物基因組核苷酸順序,引物是隨機合成或是任意選定的[3]。⑦每個RAPD 反應中,僅加單個引物,通過引物和模板 DNA 鏈隨機配對實現擴增,擴增沒有特異性。⑧較之常規 PCR,RAPD 反應易于程序化。利用一套隨機引物,得到大量 DNA 分子標記,可以借助計算機進行系統分析。
2.2 RAPD技術的缺點RAPD技術雖然有很多優點,但是也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缺點:①RAPD標記一般是顯性遺傳(極少數是共顯性遺傳的),這樣對擴增產物的記錄就可記為“有/無”,但這也意味著不能鑒別雜合子和純合子;②RAPD分析中存在的最大問題是重復性不太高,因為在PCR反應中條件的變化會引起一些擴增產物的改變;但是,如果把條件標準化,還是可以獲得重復結果的;③由于存在共遷移問題,在不同個體中出現相同分子量的帶后,并不能保證這些個體擁有同一條(同源)的片段;同時,在膠上看見的一條帶也有可能包含了不同的擴增產物,因為所用的凝膠電泳類型(一般是瓊脂糖凝膠電泳)只能分開不同大小的片段,而不能分開有不同堿基序列但有相同大小的片段。
3 RAPD技術在藥用植物研究中的應用
目前,RAPD技術在藥用植物研究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其主要用于藥用植物遺傳多樣性分析,藥材鑒別和DNA指紋圖譜的構建,親緣關系和系統學研究,藥材的道地性等各個領域。此外,Kitanaka還用RAPD技術對人參和西洋參的雜交一代進行了鑒定。
3.1 遺傳多樣性分析對于任何一個物種來說,其遺傳多樣性越豐富,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就越強,就越容易擴展其分布范圍和開拓新的環境。所以,對遺傳多樣性的研究不僅可以揭示物種或居群的進化歷史,也能為進一步分析其進化潛能和未來的命運提供重要的信息。此外,它還可以幫助我們正確了解不同分類群間的親緣演化關系,為生物的分類和進化研究提供有益的資料,為分類系統的建立提供強有力的佐證。
吳衛(博士學位論文,2002)應用RAPD標記對92份魚腥草種質資源遺傳多樣性進行檢測,結果發現魚腥草種質資源在分子水平上確實存在較大遺傳差異,RAPD標記可作為構建魚腥草DNA指紋圖譜的有效工具,魚腥草藥材道地性與環境因素有關,但更大程度上由其遺傳因素決定。鄒佳寧等[4]對貴州省境內藥用植物天麻的野生和栽培15個樣品的基因組DNA遺傳多態性進行RAPD分析,表明野生與栽培天麻之間的遺傳變異較大,說明地理分布和生長環境的差異是導致天麻形成豐富的遺傳多態性的一個重要的原因。張建清等[5]從DAN分子水平上分析甘肅黨參主要栽培區的9個栽培居群和4個自然居群的遺傳多樣性和遺傳關系,進而探討紋黨參的來源,RAPD分析結果揭示了甘肅栽培的黨參和素花黨參在居群水平上具有豐富的遺傳多樣性。彭銳等[6]利用隨機擴增多態性DNA(RAPD)技術分析了15種石斛屬藥用植物,分析結果表明,RAPD方法能有效鑒別所試石斛屬植物,其多態位點百分率為84.85%,表現出豐富的遺傳多樣性。Pan等[7]對廣藿香的研究表明,應用RAPD隨機引物對廣藿香遺傳多樣性的分析及不同居群的鑒定是可行的。RAPD技術為廣藿香遺傳種質資源的鑒定和分類提供了新的途徑。Rout GR[8]運用RAPD技術對心葉青牛膽進行研究,證明RAPD技術具有檢測藥用植物遺傳變化的潛力。
轉貼于
3.2 藥材鑒別和指紋圖譜的構建長期以來,局限于粗放經營的種植方式,藥材存在種質不清、品種混雜和種質退化嚴重的現象,嚴重影響了我國藥材的出口,現在我國的中藥在國際市場上僅占4%的份額,這與我們中藥大國的身份和地位嚴重不符,運用RAPD技術可以在分子水平上解決我國藥材嚴重混雜的現狀。
王潤玲等[9]采用RAPD技術進行了玉竹及其摻偽品熱河黃精、黃精等藥用植物的鑒別,證明RAPD技術可用作區分玉竹及其摻偽品的依據。胡挺松等[10]用RAPD技術對紅景天屬的大花紅景天、長鞭紅景天、狹葉紅景天和高山紅景天4種藥用植物進行分子水平鑒定,證明了RAPD法能有效地鑒別紅景天類藥材,把大花紅景天、長鞭紅景天、狹葉紅景天和高山紅景天區分開。周曄等[11]采用原植物鑒定、性狀鑒定、顯微鑒定和RAPD手段,對中藥黃精及主要摻偽品長梗黃精進行鑒別,表明RAPD技術為黃精與長梗黃精的區分提供了分子鑒別依據。黃蕓等[12]用RAPD技術對射干類藥材射干及混淆品鳶尾、野鳶尾、蝴蝶花、德國鳶尾等5種藥用植物進行分子水平的鑒定,研究結果表明RAPD法能有效的鑒別射干類藥材,把射干和鳶尾、野鳶尾、蝴蝶花、德國鳶尾等藥用植物區分開。曾明等[13]采用RAPD技術對葛屬6種植物進行分析,利用RAPD及PHYLIP軟件包進行數據處理,結果發現,峨嵋葛與野葛的遺傳距離小,應歸為野葛、野葛與粉葛、山葛間的遺傳距離大,粉葛、山葛應獨立成種。指紋圖譜可用于葛屬植物間的鑒別。沙明等[14]采用RAPD技術對地榆屬的4個品種及其混淆品進行分析, RAPD可提供清晰RAPD指紋譜,表明RAPD技術可以做為4種地榆品種及其混淆品的質量評價方法。Guo WL等[15]對車前的研究表明,RAPD技術能夠很好的鑒別不同地域車前之間的差別。在生藥鑒定方面,該方法在人參及其偽品、甘草、黃連、冬蟲夏草及其偽品、貝母等藥材的鑒定中都有應用。
3.3 親緣關系和系統學研究植物在長期的演化過程中,類群之間存在或遠或近的親緣關系,親緣相近的種類其遺傳上的聯系也必然相近,運用RAPD技術分析藥用植物的親緣關系,可以進一步了解藥用植物的遺傳關系,為優良品種的選育和藥材的分類和鑒定打下堅實的基礎。
李娟等[16]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鑒別8種卷柏屬藥用植物并進行親緣關系分析,并建立了8種卷柏屬植物類群親緣關系的樹系結構圖,該方法顯示了8種卷柏屬植物之間明顯的種間差異,能為這些植物種以及種下的分類鑒定提供遺傳學依據。丁鴿等[17]采用RAPD分子標記技術,對鐵皮石斛8個野生居群的遺傳多樣性、親緣關系以及分子鑒別等進行研究,表明鐵皮石斛居群間遺傳差異明顯,具有較豐富的遺傳多樣性,RAPD可以作為鐵皮石斛野生居群遺傳多樣性、居群親緣關系和分子鑒別研究的有效手段。虞泓等[18]對云南常見的3種6個居群59個紅景天樣品進行了遺傳關系研究,結果表明RAPD分子標記可很好地用于紅景天物種的分子鑒定和遺傳背景研究。傅大煦等[19]從DNA分子水平上分析新疆藥用桑樹資源9個栽培群體的遺傳關系,發現RAPD分析結果與新疆藥用桑樹資源植物的遺傳關系的傳統劃分是基本一致的。Warude等[20]用RAPD技術對余甘子的遺傳特性進行研究,證明RAPD技術可以很好的鑒別余甘子的親緣關系。
3.4 藥材的道地性古人云:“諸藥所生,皆有其界”,可見生態地理因素對中藥材質量具有重要的影響。“地道藥材”是同種異地,是生物學上的“居群”,是一個具有共同基因庫的由和親緣關系聯系起來的同一物種的個體群,它的形成是由基因型與環境飾變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研究中藥資源的生態地理不僅將揭示我國中藥資源的分布規律,為中藥種植區劃研究打下基礎,而且從生態地理的高度研究地道藥材形成的環境原因,并與遺傳基因的研究一起為解釋藥材地道性提供理論基礎,從而打造出我國的“地道藥材”商品基地,使中藥資源中得到持續利用。
顧華等[21]運用隨機擴增多態DNA(RAPD)方法研究了來自山西黎城、長治、平順、壺關、吞留及安澤6個地區11個連翹地方栽培品系的親緣關系,結果顯示運用RAPD分析手段進行藥材道地性研究具有可行性。雷高鵬等[22]對來自四川、湖北、浙江、上海的麥冬的13個居群和兩個沿階草種的RAPD分析,也證明RAPD是一個能有效區分麥冬與其他同屬物種以及麥冬道地性分析的方法。李穎等[23]利用RAPD技術、瓊脂糖電泳等技術研究了廣藿香的道地性,顯示了不同產地廣藿香基因組的多態性,為廣藿香的道地鑒別和引種栽培的質量控制提供一種新方法。
4 展望
隨著生物技術手段的發展,分子標記技術必然會得到廣泛的應用,RAPD技術出現雖然短短幾年的時間,但在其應用過程中顯示了廣泛的前景,特別是在藥用植物方面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筆者認為隨著分子生物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藥用植物分子遺傳特征研究的不斷深入,RAPD技術將在藥用植物研究領域中得到更加廣泛的應用。
參考文獻
[1] Leila Medraoui, Mohammed Ater, Ouafae Benlhabib, et al. Evaluation of genetic variability of sorghum (Sorghum bicolor L. Moench)in northwestern Morocco by ISSR and RAPD markers[J].C.R.Biologies., 2007(330):789.
[2] 丁群英,張 顯. 分子標記技術在西瓜甜瓜上的應用[J].果樹學報, 2005,22(3):271.
[3] 王和勇, 羅 恒, 孫 敏. RAPD在中藥材鑒別中的穩定性和可靠性[J].中藥材, 2004, 27(1):63.
[4] 鄒佳寧, 宋聚先, 常楚瑞,等. 貴州天麻種質資源的RAPD分析[J].中藥材, 2006,29(9): 881.
[5] 張建清, 蘇 雪, 吳 瓊, 等. 藥用植物黨參的 RAPD 分析[J].中藥材, 2006, 29(5):417.
[6] 彭 銳,李泉森,李隆云. 石斛的分子生物學鑒定—基于RAPD分析[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4,26(4):437.
[7] 潘超美,李 薇,賀 紅,等.不同栽培居群廣藿香的種內遺傳多樣性研究[J].中國中藥雜志,2006,31(9):723.
[8] Rout GR. Identification of Tinospora cordifolia(Wild.)Miers ex Hook or Thomas using RAPD markers[J].Z Naturforsch, 2006,61(1~2):118.
[9] 王潤玲,唐 鋮,周 曄,等.玉竹及其摻偽品的 RAPD鑒定[J].中草藥,2006,37(11):1727.
[10] 胡挺松, 陸一鳴, 馬蘭青,等. 紅景天屬4種植物RAPD分析與分類鑒定[J].中草藥. 2004, 35(11): 1286.
[11] 周 曄,王潤玲,唐 鋮,等. RAPD標記法鑒定中藥黃精及長梗黃精的研究[J].時珍國醫國藥, 2007, 18(9):2149.
[12] 黃 蕓,秦民堅,楊 光,等. RAPD 法鑒定射干類中藥[J].中草藥,2002,33(10):935.
[13] 曾 明, 嚴繼舟, 張漢明, 等. RAPD技術在葛屬藥用植物分類和鑒定中的應用[J].中草藥,2001,31(8):620.
[14] 沙 明,張東方,孟憲生,等. DNA指紋譜與HPLC指紋譜對中藥地榆質量評價研究[J].中國藥學雜志, 2002, 37(11):815.
[15] Guo WL, Gong L, Ding ZF, et al. Genomic instability in phenotypically normal regenerants of medicinal plant Codonopsis lancelolata Benth. Et Hook.f. as revealed by ISSR and RAPD markers[J].Plant cell Rep. 2006, 25(9): 896.
[16] 李 娟,萬定榮,陳科力. 8種卷柏屬藥用植物的RAPD分析[J].中藥材,2007,30(4): 403.
[17] 丁 鴿,丁小余,沈 潔,等. 鐵皮石斛野生居群遺傳多樣性的RAPD分析與鑒別[J].藥學學報, 2005,40(11): 1028.
[18] 虞 泓,朱榮勛,李永誼, 等. 云南常見藥用紅景天的RAPD 分析[J].中草藥,2005,36(1):96.
[19] 傅大煦, 張 輝, 陳 紋. 新疆藥用桑樹9個栽培群體的RAPD 分析[J].中草藥, 2004,35(9):1053.
[20] Warude,Chavan,Joshi, et al.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RAPD-SCAR marker for identification of Phyllanthus emblica LINN[J].Biol.Pharm.Bull.,2006,29(11): 2313.
[21] 顧 華, 蓋 玲, 周銅水, 等. 中藥材連翹道地性的分子生物學探討[J].復旦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2,6:664.
1在食品水分分析與檢測中的應用
低分辨核磁共振儀及其技術在水分分析與檢測中應用尤為廣泛。水分是構成食品的主要元素之一,它的遷移、變化影響著食品的品質與風味,因此,檢測食品中水分對食品加工、儲藏以及食品質量安全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導意義。傳統的食品水分檢測方法采用干燥法、蒸餾法、卡爾·費休法,在檢測過程中可能會導致一些蛋白質變化或淀粉糊化等物理或化學變化,破壞了被檢樣品的完整性以及成分結構,不能反映食品中水分的物理狀態的直接信息;新的技術如紅外、近紅外分析技術等來測定食品水分,只反映的是被檢樣品中水分的部分信息,其應用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無損檢測,能夠有效獲取水分分布的全部信息,當水與底物結合穩固時,T2值降低;當水流動性好時,T2值較高。氫核的弛豫時間會隨著食品的組成成分、保存溫度、儲藏時間、水分流動性等因素的變化而變化,這個參數能夠提供與水分子的結合力和移動相關的重要信息,應用于食品水分檢測具有明顯的優勢。近年來,科研工作者利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對肉質水分分析作了大量的研究。韓劍眾基于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了不同品種(中國金華豬和杜長大豬)生鮮豬肉的水分存在狀態和變化規律,得到了宰后生鮮豬肉中水的存在狀態及分布情況,為低場核磁共振技術在評價宰后肉質的持水性能及變化方面的應用奠定了基礎。戚軍等通過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研究肌肉中水T2的變化,考察了凍融過程中羊肉持水力的變化規律,指出肌肉中不易流動水的弛豫時間可以作為考察凍融后肉品質持水力的一個重要指標,為快速無損檢測肉類水分提供了一種新方法。姜曉文也利用LF-NMR技術對豬肉持水性進行了研究,通過T2的積分面積反映宰后豬肉水分含量的變化,特別是國內注水豬肉問題嚴重的情況下,為食品安全豬肉的檢測與監管提供了一種切實可行有效的方法與手段。
2在食品摻假鑒別中的應用
由于核磁共振技術無損檢測的特點,使得其在食品摻假識別、鑒定中得到應用。牛乳的摻假、摻雜現象成為嚴重的食品安全問題。LF-NMR通過對乳制品中脂固液比、脂肪結晶溫度、持水量、水分結合狀態、蛋白質變性、蛋白質聚集狀態等方面進行分析測試,能達到鑒別真偽的效果。姜潮等人以摻假牛乳樣品(摻入水、食鹽、尿素、豆漿等)復原乳以及純牛乳樣品為低場核磁共振檢測對象,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CA)分析處理Carr-Purcell-Meiboom-Gill(CPMG)序列的檢測數據,在主成分得分圖上很好地區分出純牛乳和摻入不同物質的摻假牛乳,純牛乳、復原乳及其混合乳也得到有效的辨識,同時各種摻假牛乳樣品隨摻假物質的摻加比例在圖中呈規律性分布,通過低分辨核磁共振結合PCA法得到一種快速檢測與監控牛乳品質的有效分析方法。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另具吸引力的一點是它能夠進行油品中的油份進行檢測。利用核磁共振技術能夠檢測到食用油脂(肉、黃油、棕櫚油、牛奶、巧克力等)中固體脂肪的含量,因此,LF-NMR還可以用于鑒定食用油的摻偽。王永巍等應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測定了煎炸油分別摻有3種食用植物油(橄欖油、花生油、芝麻油)油樣的橫向弛豫時間T2弛豫圖譜,發現煎炸油在10ms處出現了一個特征峰,而其他三種純品油中并未檢出。隨著摻偽量的增加,該峰的峰面積比例逐漸增大,而峰開始時間則逐漸縮短。通過測定該特征峰面積比例和峰開始時間可定量測出煎炸油,提供了一種煎炸油摻偽食用植物油的快速鑒別方法。ZhangQing等通過LFNMR分析玉米油、花生油、油菜籽油、和大豆油與兩種煎炸油的T2峰值,建立了線性方程用以檢測摻假食用油。其實,鑒別油品的研究在很早就開始了,欽理力[30]用脈沖核磁共振鑒別法檢測餐飲廢油脂中的地溝油、泔水油及三種食用油在10℃和0℃下的SFC值,實驗結果表明地溝油和泔水油的固體脂肪含量遠遠大于食用油,在0℃下固脂含量為0的食用油,只要其摻偽了1%以上的餐飲廢油脂,就可以鑒別出來。花生油在10℃下SFC值雖達到了1.52%,但當其僅僅摻入1%的地溝油或泔水油時,SFC值明顯變高,可認為只要花生油中摻入了1%以上的餐飲廢油脂,即可檢測出來。此外,如果煎炸老油曾煎炸過動物食品,也可用本法檢出。此法操作簡單,快速準確,靈敏度高,實驗過程中不需要用任何化學藥品,只要稍加指導一般工作人員即可完成。另外,有研究表明,正常食用油脂與地溝油的弛豫反演譜有顯著區別,有明顯的特征峰出現。而且這種區別穩定性很高,對于同一種地溝油,這種明顯特征不會隨著地溝油的過濾、脫膠、脫嗅、脫色等加工過程而消失。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在食用油摻假鑒別檢測中表現出了突出的技術優勢,衛生部公布核磁共振技術成為食用油摻假識假檢測的四種儀器方法之一。
3在食品微生物檢測中的應用
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在檢測微生物方面也嶄露頭角。食品微生物檢測是食品檢測中常規、必檢項目。針對食品中的病原微生物(如細菌、真菌和病毒等)以及其他有害生物(如寄生蟲),傳統而有效的檢測方法為分離培養法。分離培養需要增菌、生化鑒定或血清學鑒定,整個過程需要2~3d甚至5~6d的時間才能完成,勞動強度大,耗時,不能及時、快速評價食品中微生物的安全性。目前,微生物快速檢測方法主要有紙片法、膠體金檢測法、微孔濾膜法、光電檢測法、酶底物法、酶聯免疫吸附法、免疫層析法、PCR法、分子雜交法等,各種技術在食品微生物快速篩查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以其獨特的檢測原理被作為一項新型快速檢測技術得到研究。J.ManuelPere等人通過將抗皰疹病毒多克隆抗體與直徑為46nm左右的Fe3O4納米磁珠連接制成納米傳感器,然后與病毒分子孵育,在1.5T(60MHz)核磁共振儀上檢測到了病毒顆粒,檢測限為5個病毒顆粒/10μL。該方法不需要生化鑒定或血清學鑒定,檢測靈敏度高、特異性強、快速便捷,磁性Fe3O4納米晶體在磁場中影響周圍水分子中氫原子的弛豫時間,核磁共振技術能非常精確地記錄水分子中氫原子內的原子核的行動,病原菌造成水量的1%的變動,都能被核磁共振檢測到。基于相同的技術原理,建立了牛奶中分支桿菌的快速檢測方法,檢測限達15.5CFUs,核磁共振技術檢測微生物不需要增菌,整個檢測時間不到1h,快速、靈敏,方法新穎,在病原微生物分析檢測中表現出良好的應用前景。
4展望
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是一種非常有潛力并具有優勢的快速檢測技術,它在食品安全領域的研究正處于萌動發展時期。隨著低場核磁共振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低場核磁共振設備的不斷成熟,隨著對食品安全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會吸引越來越多的科研工作者開發更多的技術與方法應用于食品安全領域,推動低分辨核磁共振技術的蓬勃發展。
作者:杜美紅孫永軍單位:北京市理化分析測試中心北京市食品安全分析測試工程技術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