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跨境貿易論文

跨境貿易論文

時間:2022-09-14 04:33:15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跨境貿易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跨境貿易論文

第1篇

2013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到10.2萬億元,其中跨境電子商務占比已經達到30%。據商務部統計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跨境電子商務交易額約為1.6萬億元;2012年約為2萬億元;2013年突破3.1萬億元,到2016年將增至6.5萬億元,年均增速接近30%,遠高于一般外貿7.6%的增速。據eBay統計,大中華區跨境零售出口電商交易額最高的三大產品品類依次是電子類產品、時尚類產品、家居園藝類產品,增速最快的是家居園藝、汽配產品和時尚類產品。PayPal最新研究結果顯示,美國、英國、德國、澳大利亞和巴西五大跨境電子商務目標市場五年后對中國商品的網購需求預計將超過1440億元,巴西等新興國家和地區正成為中國在線商品的新主力購買群體。

二、跨境電子商務與傳統國際貿易的區別

跨境電子商務是一種新型的國際貿易形式,借助于互聯網技術促進國際間商品、服務與要素的自由流動。相對于傳統的國際貿易形式而言,跨境電子商務具有獨特的突出優勢。

(一)商品和服務信息獲取更加便利

眾多的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積聚了豐富的、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貿易信息,互聯網技術的支持使其直達全球消費者,信息的獲取不再受時間和地域的限制。因此,相對傳統國際貿易而言,跨境電子商務的市場信息在互聯網上廣泛公開與共享,國外消費者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能夠直接搜索不同商家提供的同類商品的相關信息,進行質量與價格比較,選取最有利的商品和服務。

(二)企業直接面向全球市場

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企業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直接面向全球市場。因此,跨境電子商務降低了對外貿易市場的進入障礙,大量的中小企業積極開拓國際貿易途徑,更多差異化的產品進入國際市場,商品的進出口貿易范圍不斷擴大。相對于傳統國際貿易,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上公開與共享的商品和服務信息使得買賣雙方的交流更加充分與透明,信息不對稱程度大幅降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還提供了買賣雙方直接溝通的渠道,去除了傳統國際貿易中冗余、低效的中間環節,由此,企業的商品和服務質量信息能為全球消費者所熟知,有利于企業品牌向全球推廣。

(三)在線交易更加便捷

現代信息網絡技術的發展,提高了對外貿易信息的傳遞效率,交易信息、單證傳遞、購買支付等通過互聯網瞬間完成。通過跨境電子商務平臺,交易與支付的時空限制逐漸消除,消費者可以隨時查看和購買來自各國的商品和服務,商家迅即響應消費者的需求,通過跨境物流系統,快速配送消費者購買的商品。信息流、商流、資金流和物流的有機融合,使得對外貿易更加高效和便捷。

(四)跨境網上交易批量小、頻率高

跨境電子商務中公開、透明的商品信息增強了對外貿易商品價格的透明度,降低了交易雙方的信息不對稱程度。流通渠道的減少也為在線商品價格的降低提供了空間。因此,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在線對外貿易商品的價格不斷降低并且趨同化。豐富的商品、較低的商品價格、便捷的交易方式促進了大量消費者跨境網購。為滿足消費者的個性化及多樣化需求,跨境網絡零售呈現出單筆交易批量小、交易批次多、頻率高等特征。

三、跨境電子商務推動國際貿易轉型升級

(一)促進多邊貿易發展,優化配置多邊資源

跨境電子商務擁有不斷更新的產品和服務信息,具有快速、高效的信息傳遞方式,幾乎不受時間和地理范圍的限制,因此,全球消費者通過互聯網可以隨時查看和購買來自國外的產品和服務。在跨境電子商務中,國內外供需雙方直接接觸,流通環節減少,市場進入壁壘降低,企業由此可以直接面向更加廣泛的國際市場,從而促進多邊貿易的發展。通過跨境電子商務、社交網絡和物流服務等平臺,國際貿易中的商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有機融合,促進國內外生產者、零售商、物流企業、其他相關服務機構和消費者形成一個整體,以信息流為重點,融商品生產、物流配送、海外倉儲、電子支付和信息服務等于一體,以消費者為中心重構價值鏈,促進了多邊資源的優化配置。

(二)推動對外貿易轉向差異化競爭

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及其他服務平臺積聚了大量的國外消費者信息,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的應用,為收集、整合和處理分散孤立、動態、高維、復雜的消費者數據提供了基礎,而全面的消費者數據為分析消費者偏好提供了依據。因此,跨境電子商務能夠根據消費者的個性化需求,提供個性化和高度差異化的產品和服務,促進對外貿易產品和服務的價值提升。基于跨境電子商務中大量的數據,還能夠預測市場的消費規律,創造與消費者潛在需求相適應的差異化產品和服務,實現新的價值創造,提升貿易質量。因此,發展跨境電子商務能夠加快外貿增長方式轉型,推動對外貿易從數量擴張向貿易質量提升轉變,提高對外貿易企業的價值創造能力和競爭優勢。

(三)促進新型服務貿易發展

目前跨境網絡零售的物流方式主要采用快遞和郵件,云計算、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跨境電子商務中的應用將會推動海外物流倉儲和配送中心的快速發展,提升物流配送的信息化水平,提高物流配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跨境第三方支付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目前,我國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市場主要由PayPal等境外支付公司壟斷,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深入發展和國家相關政策的支持,我國的跨境第三方支付將會迅速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也將帶動軟件、影視、音樂、電子期刊、游戲等數字內容產品貿易的快速發展。數字內容產品是一類特殊的數字化信息產品,與傳統的物質產品有很大差異。第一,數字內容產品存儲方便,內容具有可變性和易復制性,附加值較高。第二,數據內容產品具有使用價值的非排他性,可以反復銷售,從而形成規模經濟、降低交易成本。第三,數字內容產品的技術含量高,從而附加值較高。第四,數字內容產品的數字化特征使其非常適合網絡傳遞。跨境電子商務為數字內容產品提供了對外貿易的運營平臺,消費者可以從平臺上在極短的時間內獲取所需的產品。

(四)提升對外貿易企業的國際化營銷水平

跨境電子商務為企業提供了品牌營銷、精準營銷的新機會。傳統國際貿易因交流渠道的限制,營銷水平較低、成本很高。盡管許多企業的產品和服務質量很好,但因營銷水平和成本的限制,產品的知名度較低,不為外國消費者所熟悉。跨境電子商務提供了生產者與消費者、消費者與消費者直接交流的通道,通過電子商務平臺和社交網絡等平臺,國外消費者能夠直接獲取企業的產品信息和評論信息,為企業提升品牌的知名度提供了有效的途徑。利用跨境電子商務積累的數據,企業還能根據需求方的偏好及潛在需求變化作出快速反應,提供個性化產品和服務,實現精準營銷。跨境電子商務平臺與移動互聯網的結合將推動跨境移動電子商務的發展,使其能夠充分利用消費者的碎片化時間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務,最大程度地促進精準營銷,滿足消費者的多方位需求。

四、發展跨境電子商務亟需解決的關鍵問題

(一)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信用建設

信用風險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的最大瓶頸之一。我國的跨境電子商務剛剛起步,存在信息不對稱、交易行為不夠透明和市場監管不完善等問題,因此失信成本較低,制假售假、侵犯知識產權和售后服務不足等問題頻繁出現。相比信用體系建設及管理相對完備的美國及歐盟國家,中國的信用管理明顯滯后,引發其他國家對我國跨境電子商務網絡交易的嚴重不信任,導致跨境交易平臺的發展比較緩慢。應加強跨境電子商務信用建設,促進信用信息的公開和共享,加強信用信息服務,減少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的信息不對稱,建立獎懲聯動機制,培育企業和消費者的信用意識,規范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秩序。由于各國缺乏統一的信用標示,跨境電子商務的信用建設需要各國政府的密切合作。

(二)加強跨境物流的一體化建設

我國的跨境物流明顯滯后,物流配送的及時性和安全性不足、成本較高。據不完全統計,目前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一半以上的商品是通過郵政體系運輸,物流成本是發達國家的兩倍左右。相較于傳統國際貿易注重庫存管理,跨境電子商務更加注重商品的快速流動,海外倉儲、配送中心和海外退換貨服務的需求快速增加,高效的信息資源整合成為提升跨境物流競爭能力的重要因素。跨境物流配送涉及環節較多,包括國內外的倉儲中心、配送中心、服務中心及海關等,加強跨境物流的一體化建設,集物流的硬件基礎設施與軟件服務于一體,不僅能夠確保物流的效率和服務質量,而且能夠改善物流服務能力。通過互聯網、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及物流管理信息系統,系統整合訂單管理、庫存管理、倉儲管理、配送管理及運輸管理,能夠突破制約跨境物流的各種因素,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

(三)加強快速通關、退稅和結匯

通關、退稅和結匯等問題是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的關鍵問題。通關是跨境電子商務流程中的一個必要環節。傳統貿易通關主要適用于大批量商品,通關的周期長、費用高,難以適應跨境電子商務交易規模小、頻次多、周期短等特點。由于目前跨境電子商務商品的出口普遍以快件郵件方式通關,按當前的通關管理制度退稅非常困難。傳統貿易的結匯方式對于跨境電子商務顯得非常繁瑣,若通過跨境第三方支付企業結匯,銀行又難以掌握買賣雙方的真實交易情況,第三方支付平臺容易成為非法資金的流通渠道。加強企業、海關、工商、稅務和外管等方面的協同運作,為跨境電子商務提供通關、退稅和結匯的一站式服務,將會大大提升跨境電子商務的交易效率和水平。

(四)建立跨境電子商務法律法規

第2篇

【摘  要】會計類《對具有法人資格的保險機構的研究》,對財務管理問題進行分析。

【關鍵詞】法人資格;保險機構;財務研究

各國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博弈過程就形成了一般的貿易規則,體現在保險服務貿易方面就是各國對本國保險市場的開放通常采取的是商業存在的形式,對保險跨境交付很少做出承諾。

這是因為保險產業的特征要求保險提供商對于保險標的要求相對對稱的信息,從而對承保風險、保險費率、準備金比率等保險合同的根本性條款進行會計專業畢業論文有效的評估和衡量,從而降低經營風險和道德風險的產生。

分析基于這樣的原因,保險經營要求具有一定的地域性,在對待海外保險公司的問題上,世界貿易組織成員國通常要求保險公司必須在東道國設立具有法人資格的保險機構才可以開展商業保險業務,并對其企業形式、資本結構、地域和業務范圍做出相應的要求。

如果成員國對跨境交付做出過多的開放承諾,就相當于允許海外保險公司通過東道國境內的人進行保險經營活動,其他市場準入的限制和監管措施就形同虛設。

 

而境外消費由于是東道國居民在東道國國境之外進行的保險活動,分析本國的監管機構沒有管轄權,無法進行過多的直接限制,但是可以通過外匯等其他手段進行間接監管,限制本國被保險人購買海外保險公司的服務,減少資本外流。

自然人流動主要和保險專業性的輔助人員有關,如保險精算、財務、保險指導等專業人員進入東道國進行保險服務活動,這些活動是個人提供自己具有的專業知識和智力性勞動,而且多數是在跨國公司內部進行的,各國通常也沒有過多的限制。

(法律類相關論文或者管理類相關畢業請聯系本站51lunwen.com)

參考文獻:

[1]李若山?法務會計———二十一世紀會計的新領域?會計之友,2000,1:10—11

第3篇

論文關鍵詞:教育服務貿易,GATS,在線學習

教育服務作為一種新興產業,已成為一些發達國家的主要經濟增長點。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是出國留學。這種貿易形式已存在多年,但目前比較新的發展趨勢是,學生在不出國的情況下,另一個國家的教育服務提供者提供廣泛的課程設置和資格認證,此外,互聯網的迅猛發展為這種貿易的繁榮提供了可能。

一.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和趨勢

(一)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水平

GATS把國際服務貿易分成四種方式:(1)跨境交付,指教育服務本身跨越國界;( 2) 境外消費,指一位自然人到其他國家去學習,即留學;( 3) 商業存在,指教育服務的提供者到國外設立營利性分支機構;( 4) 自然人流動,指一個自然人臨時性地到其他國家提供教育服務等。

對于教育服務貿易的水平,目前的數據很少,也很難進行評估。Kurt Larsen, John P. Martin 和Rosemary Morris根據OECD(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國際教育服務數據庫和OECD的教育體制指標(INES)提供的有關出國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的數據,對教育服務貿易的大致情況進行了粗略估計。不過,由于現有的數據來源存在很多問題,要想得出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可靠規模,很難。這三位學者通過對這些數據進行分析發現,教育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根據幾個標題被分類,而且往往與其他活動混在一起,因此,運用服務貿易的標準統計數據去識別“教育服務貿易”是很不容易的,有時是不可能做到的。

根據OECD/Eurosat分類,教育服務貿易被算在了下面兩個標題之下:

1.242 個人旅行,與教育有關的費用;

2.936 其他商業、專業和技術服務。

第一類包括留學生支付給教育機構的學費及生活費。這與世貿組織對跨境提供商品和服務的方式進行分類的第2種方式(境外消費)是對應的。從留學生學習的國家看來,留學生的學費和生活費是服務“出口”,而在學生的母國看來,這些費用被視為服務“進口”。

第二類包括教育和培訓服務貿易,這種貿易發生的條件是依據合同或者所支付的費用來提供服務。這與世貿組織分類的第1種方式(跨境交付)是對應的。這一類包括外國企業或者機構提供的員工培訓或者教育考試服務,也包括國外客戶為了交付、維修或者安裝商品或服務而購買的生產商提供的培訓服務,而且還包括企業或者教育機構提供的跨境在線學習活動。

就目前的國際貿易統計數據而言,不可能把收入與另一個國家提供培訓服務的大學、其他教育機構和企業分開。這些外國機構的銷售額沒有包括在國際貿易統計數據里,只有他們的所得作為“收入”而不是“服務”被記在國際交易的項目里。這種情況與WTO分類的第3種方式(商業存在)相對應。

此外,也應該注意到,對于WTO分類的第4種方式(自然人流動),除非這種活動的所得被轉移到另一個國家,否則也沒被納到服務貿易統計數據中。這些所得是以“員工的補償費”的名義記在貿易統計數據中的。

由此可見,很難得出準確的國際教育服務貿易的規模。

(二)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趨勢

在OECD(經合組織)和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國際服務貿易統計數據庫里,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國家報告了“個人旅行,與教育有關的活動”數據,其中有澳大利亞、巴西、加拿大、希臘、意大利、墨西哥、新西蘭、波蘭、英國、美國和委內瑞拉。這些國家包括教育服務貿易的五大“出口國”,也就是澳大利亞、加拿大、意大利、英國和美國。其中,美國是這11個國家里最大的教育服務“出口國”,而澳大利亞是1970-2000年間教育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國家。在4種服務貿易的提供方式中GATS,第2種方式也就是境外消費仍是教育服務最主要的提供方式,而這個指標也因此常常被用來估計教育服務貿易的總體水平。不過,由于教育服務貿易的其他形式如在線學習和企業培訓等形式增長迅速,未來,境外消費這個指標會越來越不準確。

隨著電子商務和在線學習的不斷發展,教育提供者也越來越青睞新的信息和通訊技術,傳統上與第2、3種方式相聯系的純粹的跨境教育服務貿易(第1種方式,即跨境交付)會變得越來越重要。跨境在線學習活動的增長速度有可能超過留學生數量的增加速度。同樣,教育機構、出版商以及信息、通訊技術企業正通力合作,設計并傳送各類在線學習課程。此外,跨國企業為了提高員工的技能使之與時俱進,也在開發教育和培訓課程。對于第3種方式商業存在,隨著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越來越在海外尋求創立分校和教學設施,與投資或創辦相關的教育貿易也會在未來進一步發展。

在留學目的國方面,美國、英國、德國、法國和澳大利亞吸引了超過75%的在經合組織成員國學習的留學生。對于留學生來源國,根據2006年的數據,來自經合組織26個富裕國家的亞洲和歐洲學生,在外國留學生中占大多數。其中,日本學生所占比例為2.8%,韓國學生4.3%,接下來是法國和德國學生,各占2.6%。不過,中國是最大的留學生出口國,占留學生總數的15.2%,印度次之,占5.7%,但中國不是經合組織的成員國。此外,接受高等教育的留學生占絕大多數。

二.GATS與教育服務貿易

GATS(《服務貿易總協定》)是烏拉圭回合談判“一攬子”多邊協議的一部分,所以,所有世貿組織成員國都受到GATS規則的制約。它有三個核心部分,即:制定一般義務的原則框架(如透明度原則、最惠國待遇原則),特殊部門的附錄(電訊、金融服務等)以及成員國提交的兌現承諾的時間表。

(一)目前世貿組織成員國對GATS做出的承諾

教育服務涵蓋在GATS分類系統的第五章。它分為五個分部門,即(A)初等教育服務;(B)中等教育服務;(C)高等教育服務;(D) 成人教育服務;(E)其他。教育與能源、視聽部門一樣,是世貿組織成員國最少承諾的部門之一。截至2002年,世界貿易組織144個成員國中只有42個(歐盟12國算作一個整體)至少對其中的一個部門做出了承諾。

國家政策目標往往涉及到特定部門,GATS允許成員國調整自己的承諾以適應那些目標。世貿組織成員國可以對整個部門不做承諾,也可以選擇特定部門給予市場準入并設置限制。市場準入和國民待遇原則只適用于這個國家做出承諾的部門。然而,像透明度原則這樣的一般原則適用于GATS涵蓋的所有服務,不管自由化承諾是否有時間表。通過談判回合,成員國可以選擇時間表包括的部門和服務貿易方式,也可以對市場準入及國民待遇原則設置限制。

對于GATS協定下的教育服務承諾,一份調查顯示,42個做出承諾的成員國中有25個國家對5個教育部門至少承諾了4個。其中,在經合組織中,2/3的國家對4個部門做出了承諾,只有5個國家對服務貿易沒有做出任何承諾。此外,總的情況是,世貿組織成員國對服務貿易第3、4種方式設置的限制比第1、2種方式多,而且對初等和中等教育設置的限制比對高等教育和成人教育多。

(二)GATS后續談判涉及的問題

對于服務領域,烏拉圭回合談判的主要目標是建立起法律框架,通過此框架,后續談判回合可以實現自由化論文服務。但由于大多數成員國做出的承諾都以保持現狀為主,所以那時幾乎沒有實現真正的自由化。故此,在每個回合的談判中,都希望成員國通過拓展和加深自由化承諾,對服務貿易的自由化進程進行磋商。

教育和醫療及其他社會服務一樣,對多邊貿易談判來說,都是政治上比較敏感的部門。幾乎所有國家都把教育視為社會服務,所以,對于教育服務自由化,普遍存在如下兩個關注點:

1.公私立教育服務共存,使得公共服務的地位受到質疑。

按照GATS第一條第三款(b)的規定,此協定適用于“包括任何部門的任何服務,但在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除外”;第三款 (c) 規定“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指“既不依據商業基礎提供,也不與一個或多個服務提供者競爭的任何服務。”提出質疑的成員國認為,在混合教育體制里,私立教育部門與公立部門存在“競爭”。實際上,像醫療和教育這樣的社會服務領域,公私提供者共存的現象是很普遍的。但這種共存并不一定意味著它們跟真正的服務一樣,而且也不一定存在競爭,因此不必自動把公共服務納入GATS的權限里。比如說,一些政府服務可能會收費,如入學報名費,這種情況就不能自動被視為“在商業基礎之上”提供的服務。

一些成員國建議,在當前的GATS談判中,要對教育服務貿易實行進一步自由化。事實上,GATS條款認可政府在教育部門為實現國內目標而擁有的管理權利。

2. GATS威脅了政府管理和追求社會政策目標的自主權。

其實,這種憂慮是不必要的,因為GATS在序文中明確認可了各國政府為實現國家政策目標應該行使的權利。GATS在序文中寫到:“成員國為實現國家政策目標,在本土內有權對服務的提供進行管理,制定新的規章制度。鑒于各國在制定服務領域的規章制度方面存在不平衡的現象,發展中國家尤其需要行使這個權利”。此外,這種擔心也忽視了GATS的靈活性,因為GATS賦予了成員國選擇的充分自由,他們不僅可以選擇愿意做出市場準入承諾的部門和方式,也完全有自由確定承諾的內容和限制的范圍。

三.教育服務貿易出現的政策問題

這里主要涉及到四個主要問題。

(一)缺乏高等教育質量保障和認證的國際體系。至今還沒有一個國際公認的高等教育質量認證體系。因此,留學生對他們所受高等教育的質量沒有信心,也不能確定他們獲得的學歷資格在勞動力市場上是否有價值。對于建立這樣一種體系GATS,人們也曾做過幾次嘗試,但迄今為止,只達成了幾個范圍相當有限的區域性協議,用于定義高等教育提供者的國際標準,同時保護消費者(學生) 利益。

目前,在OECD成員國里,中等教育后的質量保障和認證體系千差萬別。幾乎所有質量保障模式都僅限于國內。隨著新型教育提供者的加入,提供課程的新方式(如在線學習)的出現,留學生流動性的加大,確實需要一個國際性的質量保障體系來更好地保護消費者,提高教育市場的透明度。

(二)在線學習的提供者對現有的高等教育市場的影響

毋容置疑,在線學習具有巨大的市場潛力,但實際上,要想提供能夠吸引大量學生并為提供者帶來效益的高質量的在線學習課程,很難,費用也很高。然而,不管怎么說,跨境的在線學習市場快速增長的潛力是確確實實存在的。

在線學習凸顯了高等教育機構所普遍面臨的問題,也就是如何能及時傳送課程。不過,在線學習遠沒有嚴重威脅到校園教育。

但是,在線學習可能對教育服務貿易的未來發展產生巨大影響。第一,它極有可能增加學習國外課程、但至少把部分時間仍留在國內的學生的數量。第二,它凸顯了質量保證的必要性,因為新的跨國網上教學機構在許多國家只有學生,卻沒有實體, 所以很難服從于當地的質量認證體制。第三,如果那些著名的大學決定大力投資網上教學,它們在勞動力市場上能得到更多的優勢。最后,網上教學可以降低國際間學生流動的增長率。

(三)對國外中等后教育的管理

很多政府希望通過教育實現某些國內目標。它們認為,來自國外提供者的競爭會削弱自己這方面的能力。在國際通用的中等后教育和培訓服務的質量認證體系還沒有建立的情況下,國內對如何管理國外中等后教育提供者肯定會有一些擔心。日益增長的跨境在線學習活動最有可能加重這種擔憂。然而,對于外國提供者的管理又會引發“與國內提供者同等待遇”的問題。不過,要注意到,GATS 明確認可各國政府對教育服務實施管理以達到國家政策目標的主權。此外,該協議本身的靈活性不但允許成員國選擇他們希望給予市場準入的部門和服務提供方式,還允許它們決定市場準入的條件,如果待遇不同,還可提出給予國民待遇所需的條件。

(四)學習材料的知識產權

隨著高等教育服務貿易的發展,大學和其他高等教育機構的國際間競爭也日趨激烈。在這種情況下,各大學都試圖通過知識產權來保護自己的知識、學習材料和名譽。但也有相反的例子。近來,哈佛、麻省理工、耶魯和斯坦福大學的公開課走紅網絡。不過,免費的知識并不等同于免費的學習。將課程資料在網上公開并不能使世界各地的網上學習者得到那些大學在校生所獲取的知識——一門課程的學習摘要豐富得多。

四.結語

高等教育服務貿易近些年來取得了長足發展。借助競爭優勢的力量,OECD國家成為教育服務貿易的凈出口國。以在線學習為標志的技術創新可能會對未來的教育服務貿易產生重大影響。但與此同時,很多國家擔心教育服務貿易自由化對自己的文化價值觀和民族傳統產生潛在威脅。所以,教育服務貿易多邊自由化不太可能涉及到公共初等和中等教育,而高等教育、成人教育和培訓的服務貿易自由化之路也可謂漫漫兮。

參考文獻

[1]靳希斌.國際貿易服務研究[M]. 福建教育出版社,2005年5月.

第4篇

[關鍵詞] 跨貿B2C;第三方平臺;電子商務;因子分析

[中圖分類號] F713.36 [文獻標識碼] A

Factors Affecting the Use of a Third-Party E-Commerce Platform of B2C Companies Engaged in Cross-Border Trades

FENG Fang

Abstract: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and analyzing survey questionnaire and data from SPSS,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main factors that decide the use of a third-party cross border platform by companies relate to both companies' internal factors and the third-party platform. According to influencing degrees, internal factors, the third-party platform, and external factors follow an order from high to low. Therefore, companies should map out plans, set targets, and choose a compatible platform by focusing more on quality rather than price. The third-party platform should increase the security of online trading, and create rules considering all stakeholders. Government should invest more in supporting B2C companies and step up developing cross-border logistics system.

Key words: cross- border trade B2C, the third-party platform, E-commerce, factor analysis method

一、調查背景和數據來源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后,出口跨境電子商務B2C模式迅猛發展,即企業立足本國,面向全球的個人消費者開展B2C外貿出口零售。也有人稱其為電子商務小額外貿,或“外貿B2C”。當前跨貿B2C企業主要依靠出口跨境型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或建立自有平臺兩種途徑來完成交易,通過此次調查筆者發現相較于后者,該類企業更傾向于利用第三方電商平臺來開展業務。

本次調查共發放問卷120份,其中有效問卷共101份,有效問卷數量滿足要求。在這些企業中有66.3%的企業選擇已經在第三方跨境平臺上開展外貿跨境B2C業務。在選取調研企業時,由于調研時間和資金的限制,并結合當前第三方跨境平臺上活躍企業的實際情況,我們主要選取了中小企業作為調研對象。

二、實證分析

(一)指標體系的建立

筆者意圖探究有哪些因素影響了跨貿B2C企業對于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應用?首先應該明確主要影響企業選擇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因素有什么,進而探究使得跨境貿易B2C企業應用第三方跨境平臺效果受限的關鍵因子。筆者結合跨貿B2C企業應用第三方電子商務平臺的業務流程,提出了基于企業內外部和第三方平臺本身三個層面的影響指標。

(二)因子分析

1.信度和效度分析。為了便于對影響被調查企業是否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開展跨境貿易的因素進行分析,筆者將引入賦值法。當被調查者選擇“非常不贊同”時,則賦值為1分;當被調查者選擇“比較不贊同”時,則賦值為2分;當被調查者選擇“一般”時,則賦值為3分;當被調查者選擇“比較贊同”時,則賦值為4分;當被調查者選擇“非常贊同”時,則賦值為5分。那么,被調查者的得分越高,表明其贊同程度越高。

表2 “跨貿B2C企業利用第三方平臺的影響因素”

量表的信度分析結果

由表2可知,在關于“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的信度分析結果中,“企業外部因素”維度的Cronbacha系數為0.795;“企業內部因素”維度的Cronbacha系數為0.782;“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本身”維度的Cronbacha系數為0.821。根據前文所述信度分析判別標準可知,筆者在本論文中設計的“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的信度是可接受的,即調查問卷中的“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通過了信度檢驗。

表3 KMO and Bartlett's Test

由表3可知,“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的KMO值為0.776,表明所得調查數據很適合做因子分析,同時Bartlett球形檢驗近似卡方值為626.037,檢驗對應的概率Sig.值為0.000,小于顯著性水平0.05,可得相關系數矩陣與單位矩陣之間存在顯著性差異,表明所得調查數據之間具有相關性。

由表4可知,通過探索性因子分析及綜合各個檢驗指標的實際表現可得,“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被綜合成了3個主因子,且這3個主因子能夠解釋的方差貢獻率達到了75.754%,表明這3個主因子能夠保留足夠多的原始調查數據的信息。另外,在分析時筆者對“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中的題目進行了最大方差正交旋轉,所得各個題目的因子載旋轉荷較大(均大于0.5),根據上文所述因子載荷的有效性標準可得,“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具有較高的結構效度。

綜上所述,“企業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的影響因素”量表同時通過了信度檢驗和效度檢驗。

由表4可知,主因子1包括:第1、2、3、4、5題,將其命名為:企業外部因素;主因子2包括:第13、14、15、16、17、18題,將其命名為: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本身;主因子3包括:第6、7、8、9、10、11、12題,將其命名為:企業內部因素。

2.描述分析

表5 被調查企業在各個影響因素上的實際表現

由表5可知,在關于被調查企業在各個影響因素上的實際表現的分析中,其中被調查企業在“企業內部因素”維度上的得分均值較高,為3.583分;而被調查企業在“企業外部因素”維度上的得分均值較低,為3.214分,表明大部分被調查企業是否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開展跨境貿易的主要影響因素是:企業內部因素、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本身,且影響被調查企業是否利用第三方跨境平臺開展跨境貿易的因素的影響程度由高到低的排序為:企業內部因素>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本身>企業外部因素。

三、結論和建議

(一)企業層面

1.戰略規劃,明確目標。對于大多數從事跨貿B2C業務的企業而言,由于受規模、資金和管理等方面原因的限制,決定了其借助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是使其以相對較低的成本參與國際競爭的最為有效的途徑。但是企業需要從自身實際情況出發,從整體上規劃平臺的運作,設定一個明確的戰略方向。企業在開始運作平臺時,應該明確其借助平臺想要實現目標是什么,是對外展示的窗口亦或是增加交易的渠道。

2.選取相匹配的平臺。跨貿B2C企業應該在業務中探尋適合本企業、本行業的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因為當前該類平臺眾多,各平臺的準入門檻、特點和對企業的要求大相徑庭。企業在選擇平臺前應該進行詳細的市場調研,了解目標客戶、供應商和競爭對手利用平臺的近況,從而選擇適合自己、質量高且價格合理的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進而規劃自身運用平臺的進程和步驟。

3.從比價格到重質量。從整體上看,我國目前的網絡零售的服務水平相對較低,各商家間主要的競爭形式還是比拼價格。但跨境B2C業務和B2B業務不同,跨境電商們面對的都是境外的個人消費者,據速賣通官網統計,2013年其業務量的一半以上來自俄羅斯、美國、巴西、英國的消費者,這些歐美國家的客戶在瀏覽時不是單純地比較價格,他們非常重視用戶體驗。所以跨境B2C企業需要要向國際一流服務商看齊,不能只靠低價競爭,優質的服務和過硬的商品質量才是比拼的對象。在這些方面,我們的企業和國際一流電商的差距十分懸殊,尚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二)第三方平臺自身

1.強化網上交易的安全性。對于任何第三方平臺而言,其交易的安全性永遠是用戶最為關心的也是平臺最為重視的一個方面。對于跨境B2C交易而言,因為其交易雙方遍布全球各地,如何審核用戶的資信成了平臺安全性的最大障礙,此外平臺應利用相關技術手段維護用戶的信息安全,保證交易支付方式的安全,在企業內部強化網上交易的安全性保障措施。

2.平臺規則需顧及雙方利益,保持平衡。近幾年,我國從事跨境B2C業務的外貿企業在分享該行業快速增長的紅利時,也面臨著許多大型平臺的不平等對待。其中以訂單糾紛引發的退款問題首當其沖,大型平臺為了在他國土地上與當地電商競爭,往往會盡其所能地吸引當地消費者的惠顧,因而在各種交易規則和糾紛處理中會選擇向消費者傾斜。但是平臺這種失衡的態度引發諸多賣家怨聲載道。部分賣家進而選擇自建網站,并開始嘗試與可靠的第三方付款通道合作,將顧客引入自己的獨立站并在站內完成支付交易。長此以往,對于第三方跨境電商平臺而言非常不利。

(三)政府層面

1.加大對跨境B2C企業的扶持。地方政府可以考慮為從事跨境貿易B2C企業設立專項幫扶資金;從政策上給跨境貿易B2C企業相應的稅收優惠。其次,政府應該積極引入國內外同行的成熟經驗,為高校和企業牽線搭橋,使兩者能緊密結合,用高校的理論指導跨貿B2C企業的實踐,同時加強對企業運用第三方跨境電子商務平臺技術知識的培訓和人才的培養。

2.加快跨境物流體系建設。政府需要出臺促進第三方跨境物流發展的相關政策,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從資金、政策、結構等多方面給予扶持和幫助。并從宏觀上整體規劃跨境物流發展的藍圖,兼顧近期運作和長遠發展的需要,地方經濟的特點和我國經濟新常態的匹配并注重硬件建設與軟件管理相結合。

[參 考 文 獻]

[1]楊堅爭,于露.我國外貿企業跨境電子商務的應用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14,36(6):58-63

[2]黃怡園.中國跨境電子商務市場的路徑探索[J].新西部,2013(32):68-76

[3]謝珊珊.中國小額B2C外貿電子商務模式探析[J].企業導報,2013(1):198-199

[4]劉娟.小額跨境外貿電子商務的興起與發展_省略_危機時代的電子商務及物流服務創新[J].對外經貿實務,2012(2):89-92

第5篇

【摘 要】在國家推動“互聯網+”和“一帶一路”戰略背景下,跨境電商出口增長迅速,重慶作為“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和全國首批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跨境電商出口發展遲緩,作為重慶工業產品中比較適合跨境電商出口的摩托車配件真正通過跨境平臺成功出口的案例也并不多見,本文通過對重慶摩托車配件企業跨境電商發展困境的研究,分析了產生的原因并提出了可行的對策。

【關鍵詞】摩托車配件企業;跨境電商出口;困境

作為中國摩托車四大板塊中的重慶板塊經過二十年的發展集中了國家大多數的摩托車企業如力帆,嘉陵,隆鑫等。重慶摩托車產量非常大,2016年重慶摩托車的產能為841.64萬輛,占全國摩托車產量的約33.6%。重慶摩托車出口量一直在全國名列前茅,2015年出口摩托車500萬輛連續多年占全國出口總額的1/3,有著中國“摩托車之都”的美譽[1]。同時重慶摩托車產業充足的資源,原材料,有充足的配套工廠作支持提供了90%的摩托車配件。

一、重慶發展摩配產品跨境出口的可行性

在近年我國出口整體下滑的背景下,作為重慶曾經的支柱產業之一,摩托車及其配件的出口也持續下滑,但是隨著小額多次的訂單逐漸增多,以及個性化需求逐漸增加,利用跨境電商方式出口的可行性逐漸加強。客觀上說,摩托車配件體積較小重量較輕適于跨境電商的B2B和B2C的運輸方式,總價值不高;同時,重慶在20多年中向170多個國家出口大量的摩托車整車,摩托車的使用年限一般實施8-10年,后續維修保養都需要相配套的摩配產品作為后續服務的基礎;這些都為重慶摩托車配件企業發展指出一條新的路徑---也就是搭上跨境電商的快速發展的便車,將摩配產品銷往全世界。

另外,從發展跨境電商的城市特點來看,重慶是全國首批跨境貿易電子商務服務試點城市,也是由海關總署批準的全國唯一具有跨境貿易電商服務四種模式全業務的試點城市,地理位置處于“一帶一路”中絲綢之路經濟戴和長江經濟帶的交匯處,具有水、陸、空綜合物流優勢,這些都使重慶具備了發展跨境電商出口的客觀條件[2]。

二、重慶摩配企業跨境電商發展的困境

目前,也有不少重慶摩配企業認識到通過跨境電商出口摩配產品是一個很好的外銷途徑,但是重慶摩配產品跨境電商發展并不理想,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跨境電商發展模式單一

重慶的摩配產品的跨境電商出口的方式主要是在阿里巴巴國際站、環球資源網和中國制造網等第三方平臺上傳產品和企業介紹,吸引買方詢盤進而通過平臺與客戶進行磋商然后進入傳統線下一般貿易流程來完成產品出口;或者通過與像大龍網這類網站簽約,利用平臺的推廣能力和營銷資源進行產品展示和銷售。以上的跨境電商模式基本都是B2B模式,主要還是傳統的企業之間的交易,也符合目前出口訂單小量多次的特點,讓出口商能夠接觸到更多的小型批發商,提高了交易效率。但是,缺少采用跨境電商的B2C模式,也意味著摩配產品并沒有通過跨境平臺銷售給最終用戶也就是產品的實際使用者,使目前的銷售對象還是局限于當地批發商。

2.摩配生產企業自主開店較少

當前,重慶摩配產品生產企業基本沒有直接利用跨境第三方平臺進行跨境出口的情況,也沒有企業直接在跨境出口平臺上開設企業店鋪進行銷售。跨境平臺上銷售的摩配產品大多是一些利用跨境電商平臺的自主創業者從摩配企業進貨并通過跨境平臺上傳產品進行銷售的。

3.摩配產品跨境出口發展緩慢

雖然重慶具有發展摩配產品跨境電商發展的良好的政策背景和產業優勢,但是一直以來發展非常緩慢,至今沒有成規模的跨境電商出口的成功案例。

三、重慶摩配企業跨境出口發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重慶摩配企業通過跨境電商方式出口發展緩慢、模式也比較單一,究其原因有以下一些方面:

1.缺少開發新產銷模式的動力

大部分重慶摩配企業生產和銷售是圍繞為大摩托車企業零部件配套展開,摩配企業的人力、物力和財力都為這種傳統產銷模式服務,高度依賴大摩托車生產企業的需求。雖然對摩配企業來說單一的產銷模式有很高的風險而且限制了自身發展,但是開發新的產品和包括跨境出口在內的新的銷售渠道需要大量的資金也同樣面臨風險,所以缺乏動力。

2.跨境電商平臺自身宣傳不足

作為跨境電商出口主要窗口的各大平臺在重慶的自身宣傳力度也是比較欠缺的,很多重慶摩配企業由于對國外摩配產品需求和跨境平臺出口方式本身都缺乏了解,從傳統經驗得出摩配產品不同于衣服、電子產品這樣的消費品,只能通過和國外商通過一般貿易的方式進行交易的結論。

3.政府扶持效果有限

重慶市各級政府相關部分非常重視跨境電商發展,專門下發相關管理措施也著力推動跨境電商的發展,各區縣也在建設跨境電商園區,但是缺乏專門匹配摩配產品的扶持政策,實際效果有限。

4.跨境電商出口相關人才匱乏

跨境電商要求人才首先要具有跨境平臺操作、外貿網絡推廣、跨境物流和客服等技能又要了解產品,但目前的高校和培訓單位剛剛開始開設相關課程,而有摩配產品專業知識又具備跨境電商知識的人才更是鳳毛菱角,也成為了制約重慶摩配產品跨境商發展的瓶頸。

四、提升重慶摩配企業跨境電商發展能力的對策

從以上對重慶摩配企業跨境電商發展緩慢的原因分析可以發現,要走出困境除了企業和企業領導要提升對跨境電商認識,更多的是從改善發展環境達到推動重慶摩配企業跨境電商發展的目的。

1.發揮跨境電商服務企業的作用

隨著跨境電商行業的成熟和發展推動行業分工更為細化,跨境電商服務企業應運而生,針對重慶摩配企業自身發展跨境電商動力不足的問題,其原因主要是企業本身缺少具有跨境電商平臺運營的能力,而跨境電商服務企業正好可以通過自身的優勢彌補摩配企業的短板,摩配企業和跨境電商服務企業合作更可以建立起摩配產品通過跨境電商出口的供應鏈,形成互補合作的關系。

2.加大政府扶持的精準度

各級政府應更深入的了解跨境電商行業的發展規律,針對行業需要進行精準扶持,例如對有實際開展跨境電商出口的摩配企業提供補貼、實行減稅等政策;為跨境電商創業企業提供政府服務經費支持;對有開展符合條件的跨境電商培訓的教育機構提供經費支持等,都可以減少企業自身投資跨境電商的成本,推動重慶跨境電商行業發展。

3.建立培養跨境電商人才體系

重慶摩配企業跨境電商的發展困境的根本原因還是缺乏跨境電商人才。一個行業要長期發展需要滿足各種崗位需求的人才,這就需要建立起跨境電商人才的培養體系,持續的提供各崗位的操作人才、跨境電商平臺運營人才、產品開發人才以及能夠進產業戰略規劃的人才等多層次的人才梯隊。要滿足這樣的人才需求,按照跨境電商行業的操作性特別強變化又非常快的特點,僅通過政府、企業和教育機構自身的努力都很難做到,只有通過政府采用政策導向推動,企業和高校等教育機構共同努力才能完成。

重慶是西部唯一的直轄市,是一個有著深厚工業基礎的老工業城市,摩托車配件行業作為重慶傳統優勢產業的重要部分涉及到地方區縣眾多的中小企業,容納了大量的就業人口,而重慶的摩托車配件銷售一直沒有形成比較成熟市場[3],而跨境電商出口興起為其提供了一個新的發展途徑,生產企業和跨境電商企業的聯合成為完整的產業供應鏈也更符合跨境電商成功規律。

參考文獻:

[1]重慶統計年鑒

[2]姜陽. 全球價值鏈下重慶摩托車產業集群升級研究 [D]重慶工商大學碩士論文 (2013)

[3]王喜美,康世瀛.我國專業市場電子商務模式研究-以重慶外灘摩配市場為例[J]電子商務,2009(06)

第6篇

關鍵詞: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風險

一、 引言

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的成立標志著我國金融改革和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根據2013年9月國務院公布的《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總體方案》,“支持試驗區設立外資銀行和中外合資銀行,允許試驗區內符合條件的中資銀行開辦離岸業務”是上海自貿區金融領域開放創新的重要內容,這意味著“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是上海自貿區未來的重要方向之一。2015年4月,國務院出臺《進一步深化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開放方案》,提出“積極研究完善適應境外股權投資和離岸業務發展的稅收政策”。2015年10月,國務院頒布《進一步推進中國(上海)自由貿易試驗區金融開放創新試點加快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方案》,提出“支持具有離岸業務資格的商業銀行在自貿試驗區內擴大離岸業務”。上述舉措意味著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建設問題已經開始付諸于實踐。現階段,如何在總體方案的指導下,做好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建設的路徑規劃和風險防范工作,科學、合理地發展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成為有關機構學者的關注重點。

二、 離岸金融中心概述

目前,學術界對于離岸金融市場的的界定標準分為兩類。第一類界定標準強調交易主體的非居民性以及交易貨幣的離岸性;第二類界定標準突破地域概念,強調金融循環的內部性。20世紀80年代,伴隨著國際銀行設施的建立,離岸金融市場的“岸”不再簡單地被看做是國境,而是指國內金融循環體系。此時,相對寬松的監管體系、稅收制度以及“非居民”成為鑒別離岸市場的關鍵要素。綜合考慮上述因素,本文認為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是指以上海自由貿易區為依托,為非居民提供各種類型的人民幣資金融通活動,并且不受中國境內金融系統監管規則和稅制約束的金融中心。

三、 成立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的必要性

1. 發展離岸金融業務是建設上海國際金融中心的重要任務。“2020年建設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是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要目標。但是,根據英國Z/Yen集團2015年9月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上海從2014年的第16位跌至第21位。與主要國際金融中心相比,上海的優勢在于擁有強健的經濟與金融腹地以及優越的地理位置,劣勢在于金融對外開放度、自由化程度以及業務深度較低。因此,充分利用好上海自貿區在離岸金融領域先行先試的政策紅利,是提升上海作為金融中心競爭力的重中之重。

2. 建立上海人民幣離岸中心有利于推動人民幣國際化進程。境內離岸金融中心建設與本幣國際化之間緊密相關。1986年,日本東京建立JOM離岸金融市場(Japan Offshore Market,簡稱JOM),推動了歐洲日元債券的發行和歐洲日元借貸業務的開展,大幅度提升了日元國際化水平。2009年,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試點率先在上海等地啟動,標志著人民幣國際化的啟動。2015年,上海市跨境人民幣業務結算規模達到2.7萬億元,位居全國第一,這對于推動人民幣成為全球主要的支付貨幣發揮了重要作用。根據中國銀行的離岸人民幣指數(BOC off-shore RMB Index,簡稱ORI),2011年第四季度至2016年第一季度,ORI指數從0.32%提高至1.26%。這反映了我國境外的人民幣存量越來越多,使用渠道趨于豐富。在此背景下發展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將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更加簡捷的渠道。

3. 與香港人民幣離岸中心協調發展,理順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近年來,以香港為核心的人民幣離岸市場呈現出爆發式增長,業務類型不斷豐富,市場規模不斷增大。但是,香港離岸金融中心前期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人民幣單邊升值預期。隨著人民幣貶值預期增強以及離岸人民幣匯率對在岸匯率影響力的提升,近期,香港人民幣存款規模有所下降。這意味著如果沒有好的的流通渠道,境內外的資金價格差異、人民幣貸款利率和債券收益率差異、境內外人民幣匯率差異等因素都有可能容易引發離岸市場人民幣流動性的緊張。上海自貿區境內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一方面能夠對境外資金進入境內予以支持,發揮對境內的帶動作用,另一方面,有利于培育內地資本市場,促進人民幣匯率和利率的價格發現,理順人民幣跨境流動渠道,彌補香港離岸金融中心的不足。

4. 建設上海離岸金融中心能夠提升金融機構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建設自貿區的最直接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吸引外資,提高資金利用效率。實現這一目的的前提條件是較高的金融開放度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毫無疑問,自貿區的建設將使區域內涌現出一批具有“兩頭離岸公司”特點的非居民企業,這些企業在交易過程中會帶來大量離岸資金的進出和沉淀,需要配套的經營離岸結算、保險、投資等業務的金融主體。2015年,我國外商投資企業同比增長11.8%,達到26 575家;實際使用外資規模近8 000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4%。發展離岸金融業務,能夠為更多的國內外企業提供便利的離岸金融服務,為企業發展創造寬松的投融資環境,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

四、 建設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的潛在風險

目前,我國外管局對大額資金的監控主要停留在對在岸公司的出入賬頻率和金額上,相比之下,對離岸賬戶的開立和資金流動的限制和干預較少。這一方面使得離岸賬戶的優勢更加明顯,另一方面為金融監管和經濟穩定埋下了風險因素。

1. 離岸人民幣市場套利與套匯引發短期資本流動風險。在現代信用經濟下,資本流動性的劇烈波動是影響全球金融體系穩定和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從金融危機中資本流動的變化特征可以看出,資本流動過剩與資本流動緊縮之間能夠迅速逆轉,并通過擴散機制和傳染效應在不同的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之間傳導,也可以通過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種渠道在國際間擴散。Kindleberger和Aliber(2014)以17世紀至20世紀數次金融危機為研究樣本,得出結論:資產泡沫,經濟過熱和跨境資本流動之間存在著循環影響機制,當經濟到達明斯基時刻時,經濟下行預期和資產價格下跌預期將會驅動資本流出,引發經濟動蕩。相比于在岸人民幣,離岸市場不受國內監管部門直接管控,因此,投機者很容易利用離岸和在岸價差開展人民幣流動套利,降低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見圖2)。

2. 境內金融機構將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無論是對于銀行、保險、證券等傳統金融機構還是支付、小貸等新型互聯網金融服務主體,都是機遇與挑戰并存。商業銀行作為最主要的離岸金融業務經營主體,將面臨一系列的風險。

(1)市場風險。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給商業銀行帶來的市場風險包括:第一,利潤來源受損風險。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的主要利潤是存貸款利率差,自貿區離岸中心將會大大提高國內的利率和匯率市場化水平,這對于商業銀行而言將是嚴峻挑戰;第二,利率和匯率風險。自貿區因與國際經濟形勢聯系密切,很容易受國際金融市場的影響,加之同時受區內外利率差、國內外匯率差的影響,價格波動難以把握,很容易產生利率風險和匯率風險;第三,業務萎縮和競爭加劇風險。除了中資商業銀行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還將吸引一大批外資金融機構入駐,這將間接造成商業銀行的業務替代和業務萎縮。

(2)流動性風險。由于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不受境內監管體系監管,在自貿區內從事金融業務的銀行分支機構對資產負債管理的要求相對靈活,因此,銀行自身做好長期規劃,理清市場供需狀況,控制好資產負債比,否則,盲目的信貸擴張極有可能引發銀行的期限錯配和資金流動風險,引發經營危機。

(3)信用風險。我國商業銀行的客戶多為在境內注冊和生產經營的企業,但自貿區內金融機構的服務對象以注冊地在國外且資產和生產經營活動均不在境內的非居民客戶為主。當非居民客戶成為服務主體時,商業銀行發生信用風險的概率也將隨之增加。銀行不僅會面臨較高的盡調成本,還很難真正掌握這些客戶的信用水平和履約能力,這將會導致銀行呆賬壞賬率的提高,引發信用風險。

(4)法律風險。根據監管部門對于上海自貿區“一線管制,二線放開”的新型監管模式,自貿區內的商業銀行享有較高的經營自,金融業務免受境內監管的約束,這有利于金融創新,提升金融市場活躍度。但是,“放開”并不意味著合規壓力減小,相反,金融機構還會面臨更加復雜多樣的國際習慣、國際慣例和國際條約的束縛,更容易產生法律風險。

3. 投機者利用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進行洗錢犯罪的風險。根據全球金融誠信組織(GFI)的《發展中國家非法資金流動:2001-2010年》顯示,10年內有約5.9萬億美元的非法資金流出至150余個發展中國家,其中中國非法資金流出規模最大,主要流向香港、境外避稅港型離岸金融中心(如英屬維爾京群島和百慕大群島)或發達國家金融機構。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的建立,為犯罪販子利用人民幣離岸金融業務及監管的灰色地帶洗錢提供了便利。從經濟角度而言,這不僅會扭曲資源在境內外的配置,還會提高跨境資金數據統計的難度,干擾中央貨幣政策的制定。

五、 基于風險防范視角的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路徑選擇

1. 離岸金融中心發展路徑。一般而言,離岸金融中心發展路徑可以劃分為內外一體型、內外分離型和避稅港型三種類型(見圖3)。內外一體型模式即離岸市場和國內市場是一個整體,享受同等的國民待遇,資金的出入境不受限制,最為典型的是倫敦和香港;內外分離型模式(嚴格的內外分離型和內外滲透型)即離岸市場與國內市場相分離,離岸交易必須通過離岸市場專門賬戶進行,典型代表為紐約、東京和新加坡;避稅港型離岸金融市場一般位于島國地區,無實際的資金交易,僅提供簿記業務。

2. 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路徑選擇:從內外分離型走向滲透型。通過本文第二部分和第三部的分析可以看出,從長期看建設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收益大于風險,但是短期內,可能會影響到宏觀經濟穩定和金融機構運營。那么,選擇何種發展路徑對于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至關重要。

從紐約BIF和東京JOM等全球主要境內離岸中心建設的國際經驗來看,它們在成立初期均采用內外分離型模式。隨著金融市場化程度的提升、業務體系的完善以及風險監管制度的健全,才逐步向滲透型轉變。因此,鑒于風險防范的視角以及目前的實際狀況,并考慮到根據“一線放開,二線管住”原則已經將自貿區內外相隔離,本文認為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建設初期應選擇內外分離型模式。長期來看,隨著資本項目開放度的提升,國內利率和匯率市場化程度的提高以及相關監管體系的完善,可將上海自貿區離岸中心從內外分離型向滲透型轉型。

六、 總結

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是上海自貿區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對于上海國際金融中心建設、加速人民幣國際化進程、理順境內外人民幣流通渠道以及提高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但是,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的建設也存在著一系列的風險。例如,套利與套匯引發短期資本流動風險,境內金融機構將面臨較大的經營風險,投機者利用自貿區離岸金融業務洗錢風險等。考慮到我國目前經濟金融發展現狀以及便于進行風險隔離,并綜合美國和日本的境內離岸金融市場發展的歷史經驗,本文提出在成立之初上海人民幣離岸金融中心應采取嚴格的內外分離型模式,隨著境內資本項目開放程度的提升,再逐漸向滲透型模式轉變。

參考文獻:

[1] IMF, Concept of Offshore Financial Centers: In Search of an Operational Definition[J].IMF Working Papers,2007,07(07/87):365-99.

[2] 羅國強.離岸金融監管法制構建中的基本原則與模式[J].金融經濟學研究,2010,25(2):107-117.

[3] 馬駿,徐劍剛.人民幣走出國門之路[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2.

[4] 潘麗英.國際金融中心:歷史經驗與未來中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5] 汪川,趙瑾.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建設的模式及制度安排[J].新金融,2014,(7):56-60.

[6] 聞岳春,程天笑.上海自貿區離岸金融中心建設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研究[J].上海金融學院學報,2014,(2):5-18.

[7] 伍戈,嚴仕鋒.跨境資本流動的宏觀審慎管理探索――基于對系統性風險的基本認識[J].新金融, 2015,(10):14-18.

[8] 嚴紅飛,徐兆華.我國離岸金融市場的風險管理研究[D].蘇州:蘇州大學學位論文,2008.

[9] 周新月.國際離岸金融中心形成原因的實證分析[D].北京: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學位論文,2015.

第7篇

關鍵詞:市場采購;金融產品;金融創新

中圖分類號:F83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6)04-0085-02

引言

2011年3月4日,國務院正式發文批復《浙江省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總體方案》(以下簡稱《方案》),批準設立“義烏市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核心是致力于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隨著改革試點的深入推進,義烏市場采購貿易面臨著發展瓶頸,義烏的金融服務難以滿足義烏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的需要,金融機構缺乏針對義烏市場采購主體的資金需求特點和市場采購貿易的獨特性進行整體金融解決方案的設計和創新,金融創新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相匹配的問題日益突出,急需金融業在貿易金融領域率先開展探索和先行先試,進一步創新,以此探索貿易金融新模式。

一、義烏國際貿易改革下的金融產品創新實踐

義烏實行“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以來,金融創新形式多樣。義烏通過創新委托貸款機制緩解小微企業融資難題,2012年5月,國家開發銀行浙江省分行授信中國小商品城集團50億元,并委托工商銀行義烏分行將貸款投向市場。此舉突破以自有資金發放委托貸款的限制,搭建針對市場商戶的新型融資平臺。工行義烏分行在全國首創供應鏈易透融資,為外貿企業的上游供應商提供貸款,推出面向中小企業提供的網絡自助式循環貸款“網貸通”。

通過福費廷、國內國際保理、應收賬款質押等供應鏈融資額度達30億元,開創了義烏貿易金融的新局面。義烏建行以全球網為載體,推出“e商通”網絡貸款擔保業務;浦發銀行針對義烏國際商貿城市中小企業量身定做推出“銀寶通”。中行義烏分行充分發揮自身特色優勢,率先啟動跨境貿易人民幣結算業務,推出“義烏通寶”等創新舉措。此外,各金融機構相繼推出攤位、存貨、股權、商標、專利權、林權、排污權等抵押貸款管理辦法;推出面向市場經營戶和小微企業的貸款產品;發展企業債務融資工具,加強企業債務融資工具的宣傳、推介和培訓,支持當地企業發行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中小企業集合票據等,拓展企業融資理念。總的來說,這些金融創新產品技術含量偏低,品牌特色不明顯,還沒有形成真正的核心競爭力,這些探索創新,還遠遠不能滿足義烏“市場采購”貿易的快速發展以及義烏市場的巨大需求。

二、“市場采購”貿易的金融產品創新中存在的問題

(一)金融產品功能單一,實用性差,影響客戶群體的擴張

市場經濟運作模式,為金融產品創新帶來多樣化創新格局,但也造成重復產品、雷同產品、劣質產品、不成熟產品泛濫,重數量輕質量、重開發輕管理、較多產品存在功能單一、實用性差的問題,影響客戶群體的擴張,阻礙金融服務水平向更高的層次發展。

(二)金融產品技術含量低,效仿嚴重

義烏的金融機構原有的經營管理和技術支持水平還達不到升格為“分行”的水準,加上各銀行之間信息網絡互不兼容,技術性金融產品創新開發缺位現象嚴重,金融服務產品專利和知識產權保護未得到足夠的重視,效仿嚴重,助長了無序競爭和不正當競爭,造成銀行業始終在無差異競爭、低層次競爭。

(三)缺乏與義烏電子商務發展相配套的金融產品

義烏目前有10萬多家電子商務應用企業、電子商務年成交額超過500億元,義烏日用百貨類商品約占全國網絡貨物交易額的40%,75%以上的日用百貨類網貨直接或間接來自義烏批發市場,義烏從事B2B、B2C、C2C的網店近5萬多家,呈現了有形市場與無形市場互促發展的效應。但這些電子商務企業與網店創業時資金缺口較大,自身可供抵押的固定資產不多,融資渠道少,往往得不到銀行的信貸支持。因此,急需進行電子商務領域的金融產品的創新,解決其融資難的問題。

(四)缺乏必要的風險約束

當前,各銀行金融產品創新與金融規范之間具有較長的時間間隔和較大的空間差異。在時間上,一般金融產品創新在前,監管機構規范在后,時間間隔較長。在空間上,各銀行之間進度不一,辦法各異,管理不規范的狀態,使銀行的金融產品創新具有較大的隨機性,帶來較大的風險隱患。

(五)缺乏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金融產品研發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有精通多個行業,多個領域的金融復合型人才作為堅實的后盾。義烏的金融機構本身的層級低、原有的人力資本運用側重于執行上級行的工作指令,不重視創新能力的培育。人力資源管理上缺乏對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的招聘與培養,一定程度上導致銀行創新產品技術含量及質量難以提升,無法為客戶量身定制金融服務。

(六)制度法制建設相對滯后,社會信用觀念淡薄

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國際化的進程與發展,我國的經濟金融環境已發生深刻的變化,但相應的法律法規變革卻沒有進一步的完善。諸多銀行業務不同程度地存在制度規范缺失,法律約束或支持不力的情況。金融產品隱藏著隨觸而發的法律風險。

市場經濟的正常運作以社會信用為基礎,包括政府信用、銀行信用、商業信用等。在義烏,偷稅、漏稅、逃稅、商業欺詐等現象時有發生,社會信用觀念淡薄,信用制度建立落后于經濟的發展程度,從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包括銀行金融產品創新在內的經濟金融活動的開展。

三、“市場采購”貿易的金融產品進一步創新策略

(一)創新物流與供應鏈金融產品,實施差異化競爭戰略

依據“義烏港”和全國性物流節點城市的金融服務需求,各金融機構要加強與專業化倉儲公司、物流公司的合作,完善存貨、倉單、應收賬款等抵質押貸款業務,進一步探索開展標準化倉單質押、存貨浮動質押、動態質押、提貨權質押等創新業務,滿足義烏物流服務體系中倉儲、流通、交易等各個環節的融資需求。盡快成立或引入經營運輸、裝卸工具的融資租賃公司,為物流企業購買大型運輸、裝卸工具提供方便的金融服務。商業銀行要對金融產品創新進行規模質量高品格定位,不斷創新供應鏈金融產品,開展大型客戶上下游中小企業的買方或他方付息商業匯票貼現和國內信用證議付、商品提貨權融資等資產業務。

(二)開發符合國際貿易資金需求特點的跨境人民幣業務的金融產品

金融機構要靈活運用買方信貸、履約保函、信用證、押匯等貿易融資手段,推進跨境貿易人民幣業務發展,滿足外貿企業特別是自主創新、擁有自主品牌的中小外向型企業的貿易資金需求;積極開發綜合運用人民幣期權、遠期等外匯衍生工具的業務品種,適合中小企業的小額外匯保值業務,滿足市場避險保值需求;提供集團公司外匯資金集中管理相關的委托貸款、外幣資金池等業務;加大中間業務開發創新力度,為外貿企業與個體商戶提供理財、財務顧問、現金管理、貿易結算等多樣化和“一站式”金融服務。

(三)加快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創新互聯網金融產品

積極推進支付系統、電子商業匯票系統和網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統等的應用,為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提供現代化的支付清算服務。進一步完善和發展網上銀行、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業務,構建安全高效的支付服務體系。加快第三方支付平臺建設,加大支付產品與服務創新力度,更好地支持義烏電子商務發展,助推義烏建設為“中國電子商務之都”。

(四)加強金融監管,為金融產品創新營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放松金融管制,穩步加強金融監管,監管理念從“法無明文規定即禁止”向“法無禁止皆可為”轉變,為金融機構留下自主創新的空間;監管模式只規定相應的監管標準,金融機構在標準內根據情況自主創新。通過建立合理的績效考評制度,構造金融業良好的競爭環境,保護創新成果。

(五)建立科學的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引進、培養多專多能的復合型人才

盡快改變目前復合型人才招聘、培養通路狹窄的格局,加快人力資源管理運行機制的改革力度,積極實施包括薪酬、子女教育、稅收優惠、住房保障和生活休閑等在內的一系列激勵政策,吸引金融高端人才到義烏就業;挖掘培養內部人才,提高在職人員的業務能力與水平。營造重視人才、使用人才,積極創新、有效激勵的金融產品開發氛圍,為開發金融產品效用的提升夯實基礎。

(六)加快完善金融法律法規,推進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創造公平的市場環境

法制環境是維護市場經濟秩序的基石,完善的法律體系才能為綜合治理金融信用環境、建立金融信用系統提供保障。借鑒發達國家的經驗,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完善現有的法律法規政策體系。取消一些已不再適用當今行業發展的法律法規;制定能夠推動金融產品創新的法律條款,界定金融創新與違規的界限;完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使創新銀行的收益得到保障,避免銀行間惡性競爭,使金融產品在規范、公平的市場環境中得到創新發展。同時,通過推進立法進程,改善社會惡劣的信用環境,加快整個社會信用體系建設,對欺騙市場的機會主義行為進行懲罰,從根本上解決金融秩序混亂、違約失信的問題,為金融產品創新創造良好環境。

參考文獻:

[1] 李楠.供應鏈金融的融資產品設計與優化[D].天津:天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2] 趙敢.中國商業銀行金融產品創新研究[D].北京:北京交通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2.

[3] 張立方.供應鏈金融―――值得關注的金融創新[J].金融縱橫,2007,(20).

[4] 黃志平.義烏:全面推進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J].政策望,2011,(11).

[5] 郭鷹.加快浙江地方金融創新的突破口研究[J].觀察與思考,2013,(4).

[6] 李伊琳.銀行保險企業三角演義 義烏外貿采購供應鏈融資逆勢輸血[N].21世紀經濟報道,2013-05-25.

第8篇

關鍵詞:投資環境;成本;稅收;貨物通關;金融服務

中圖分類號:F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33.033

1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的概況

1.1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發展現狀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有序推進,其所取得成果已然是受到充分的肯定。福建自貿區采取“一區三片”模式,結合了自身的區域特色和整體發展的優勢、并且在選擇性地復制上海自貿區建設經驗的基礎上,已成功的推廣了整車進口一體化快速通關模式、試行分送集報貨物“集中申報、分段擔保”模式,福建省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上線試運行等全國首創創新舉措。自貿區在企業營商、貨物通關、貿易金融等領域上取得了階段性進展。

1.2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發展優勢

福建省自貿區的投資環境良好,加之福建已然成為最具有競爭力和成長性的自貿區之一。福建省自貿區已經設立外商的投資企業有48681家。有接近全世界500強的企業在福建自貿區投資興業。福建省自貿區的交通設施發達,福建有得天獨厚的大型海港、高速公路、高速鐵路、現代空港的交通體系,可以與各省市區和港澳臺地區以及周邊的各個國家相連接。福建省自貿區的產業配套齊備,福建連接著珠江、長江三角洲兩大經濟發達區域。福建省自貿區的產業環境配套,福建省現在有著石油化工、裝備制造、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紡織、林產等優勢產業。

1.3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發展前景

基于深化兩岸經濟合作來推動福建自貿區建設的趨勢已然是日益顯著。與之對臺優惠政策不斷地實施,并結合福建自身的特點,深化對臺經濟合作,將助推閩臺之間投資、貿易、資金往來的便利化進程。此外,作為國務院確認的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的核心區,福建自貿試驗區將服務于“一帶一路”戰略。與此同時,堅持擴大開放和深化改革的自貿區建設理念,這將為推動福建政府職能的轉變,營造國際化、市場化、法制化的自貿區營商環境中發揮著示范帶動作用。

2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面臨的問題

2.1 稅收改革有待提高

福建省自貿試驗區實行了一系列簡化審批制度,但其背后蘊藏著一定的稅收風險。現在自貿區海外購物單次免稅額度是2000元,一年最多可以消費20000萬,只要有超出,那么就要實行全額征收,并非征收所超出的部分。這樣一來勢必會縮減人們購買海外商品的熱情。

2.2 自貿區負面清單有待完善

自貿區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受限范圍直接地影響了進出口商品的通關效率,對未列入《負面清單》的貨物即可實施一體化通關機制、實施出口直放。因而,對于自貿區外商投資的負面清單管理模式上需要實現更大的突破。

2.3 福建自貿區海關監管制度建設還相對滯后

海關管理法制建設不健全,海關通關效率不高。海關對一般進出口貿易的貨物采取的是先繳稅后放行的措施。關于企業申報、貨物征稅、貨物查驗等手續都在口岸現場完成,若是有大量貨物進出口的情況,則會影響口岸通過效率,從而形成了“口岸瓶頸”。

2.4 跨境電子商務的發展需不斷地開創新模式

福建省自貿區跨境電商平臺的發展現狀有待改善。在其平臺的運行過程中存在著低通關率環節、電子支付渠道具有局限性等問題。企業之所以更傾向選擇進入跨境電商領域,其實不單純因為免稅,而且還因為效率。比如很多產品按照一般貿易形式進來,需要辦理相關許可和認證的時間較長,通過跨境電商渠道,只要產品符合跨境電商相關規定,就可以進出。從而能讓企業更省時、提高了通關效率。

2.5 短期套利具有風險

這是由于短期資本快進快出流動的特點造成的。潛在的泡沫經濟經常就是由于匯率的波動擾亂了國內的金融市場,這又是因為自由的金融手段導致了大流量的資本流動。同時,人民幣匯率的不穩定會造成金融市場的動蕩,而投資者為了規避風險,或將資金從新市場重會發達國家。當某國市場金融監管不到位、資金流量突然飆升時,容易加劇證券市場的波動、產生泡沫經濟、沖擊本國金融市場的穩定。

2.6 資本賬戶的開放性不足

目前Y本賬戶開放程度有限。現在已經允許符合條件的銀行機構為境外企業和個人開立新臺幣賬戶,允許在自貿區內允許開放新臺幣賬戶,銀行間可用新臺幣進行交易。福建自貿區作為對臺發展的試驗田,資本賬戶開放程度還不夠自由,這不僅限制了自貿區的發展,更加阻礙了自貿區周圍地區的發展。

3 福建省自貿區建設途徑與對策

3.1 利用網絡對自貿區稅收風險管理

運用網絡來分析風險以及來進行風險防控,將企業可能涉及的稅收風險控制在安全以內,能夠做到實時發現錯誤,讓企業不會粗心漏報、少報、錯報。利用網絡對自貿區稅收進行風險管理,讓一系列的稅收過程結合在一起,實現信息共享,更好對自貿區進行稅收。

3.2 創新海關監管模式

建立多地自貿區海關協作機制,實施“自動審放、重點復核”的監管制度,能使企業申報自動驗放率達到70%以上。實施與多個海關特殊監管區域“區間結轉、自行運輸”制度,可降低30%物流成本,作業時效提高一倍。

3.3 推廣跨境電子商務首創新舉措

“前店后倉”的監管模式對跨境電商產品進行進口通關、通檢流程的優化,更大程度地提高了企業通關、通檢效率、降低了企業進口成本。進出境郵件采用“移動式”的通關模式、建立一體化監管制度。

3.4 簡化海關程序及出入境手續

通過推廣“一站式服務”和“單一窗口通關制度”減少報關報檢數據的重復錄入,提高貨物通關效率。對固體廢物報關單實施集中審批模式,不僅節約行政成本,而且縮短了通關時間。

3.5 大力發展金融服務業

做有秩序、有計劃的自貿區開發計劃,遵循“先試先行”原則,由點及面的發展金融服務貿易。并且做好對異常資金流入的檢測、預警、控制計劃,將風險降到最低。充分發揮自貿區的資金緩沖優勢,并建立自貿區內外相應的配套政策,防止“雙標”的出現,應對潛在的金融風險。

4 結語

本論文通過對自貿區創新建設成果的實地調研,進而研究影響福建自貿區貿易便利化建設的重要因素。對福建省自貿區的發展狀況和推動自貿區通關便利化的相關措施提出相應建議,從而推動福建省貨物的快速通關,提高通關效率及節省企業運營成本,并對自貿區金融服務業提出改善措施,這將對福建省自貿區的發展有一定的參考意義。

參考文獻

[1]喬麗.福建自貿區的特色定位及發展思路初探――基于上海自貿區的經驗總結[J].福州黨校學報,2015,(4).

[2]雷心恬.“海絲”視角下福建省自貿區建設探討[J].現代商貿工業,2015,(13).

[3]史軒亞,陳麗霞,朱斌.福州市自貿區發展方向選擇研究[J].海峽科學,2015,(05).

[4]孫蕾,王芳.中國跨境電子商務發展現狀及對策[J].中國流通經濟,2015,(03).

第9篇

論文關鍵詞 關境措施 GATS 東盟 非成員國

隨著經濟全球化進程的加深,跨國公司遍布世界各地,跨國公司的經營模式傾向于生產、銷售一體化,通過在國外設立分公司和子公司、尋找商進行海外銷售,這些產品的跨國流動既屬于貨物貿易但又不可避免的涉及服務貿易,因此進口國在貨物貿易領域的貿易保護措施不僅對貨物貿易而且對相關的服務貿易也可能產生不利影響,如何進口國的措施進行規制,保護第三國服務提供者的利益就是一個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從歐共體香蕉案切入對這一問題進行探討。

一、案件背景

歐共體香蕉進口、銷售和分銷體制案,其涉及主體主要有四方,一是作為一個整體的歐共體,二是通過《洛美協定》同歐共體保持特惠經貿關系的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地區國家(簡稱“ACP國家”);三是拉丁美洲國家。四是美國,因為拉美香蕉的種植、收購、銷售均依賴美國幾家大的跨國公司的投資,因此歐共體的香蕉進口體制與美國跨國公司的利益息息相關。歐共體香蕉案曾經三次提交到WTO爭端解決機制,歷時十年多,在第三次提交到WTO爭端解決機制后,1997年5月22日專家組做出了如下裁決:歐共體的香蕉進口體制違反了GATT第1條第1款、第3條第4款、第10條第3款以及第13條第1款,違反了《進口許可程序協議》第1條第3款以及GATS的第2條和第17條。1997年6月11日,歐共體就專家組報告提出上訴。上訴機構維持了專家組報告中的大部分結論。

在本案中歐共體提出上訴的主要原因在于香蕉進口本是貨物貿易,適用《關稅與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GATT)及相關貨物貿易的多邊協定無可厚非,但認定歐共體的關境措施違反了《服務貿易總協定》(以下簡稱GATS)是沒有根據的。歐共體的理由是:該案主要是貨物貿易,但是否涉及GATS所認定的服務貿易尚沒有根據;第二,GATS適用的前提是成員國的措施對GATS認定的服務貿易產生了影響,本案中歐共體的關境措施是否已經達到了影響相關服務和提供者的利益需要GATS的規制,這是有疑問的。在香蕉案中美國以及拉美國家能否使用GATS的規定,保護其在歐洲的香蕉經銷商的利益,針對歐共體的抗辯,我們首先要對“服務的提供”、“服務貿易”、“措施”和“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這幾個概念加以界定。

二、相關概念的界定

(一)服務與服務的提供

服務和貨物是兩個不同的概念,“服務”根據辭海的解釋是指提供活勞動的形式來滿足他人的某種需要,并取得商業報酬的行為,但是這種解釋并不準確,因為服務也包括不具有營利性質的公共服務,因此另一種定義認為“服務”就是兩個經濟主體之間發生的使人或貨物的狀態發生改變的經濟交易;?GATS第一部分第1條第3款指出,“服務”包括任何部門的任何服務,但在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除外;“行使政府職權時提供的服務”指既不依據商業基礎提供,也不與一個或多個服務提供者競爭的任何服務。“服務”的特征:無形性、不可貯存性、生產和消費時間空間上的同步性,根據GATS最后條款的(b)項規定,“服務的提供”包括服務的生產、分銷、營銷、銷售和交付這幾種形式。

(二)服務貿易

GATS中并沒有條文對服務貿易作精確的解釋,只是將服務貿易定義為以下四種。

1.跨境提供,自一成員領土向任何其他成員領土提供服務,如國際運輸服務、越洋電話等,它不涉及服務提供者和消費者的跨境移動。

2.境外消費,在一成員領土內向任何其他成員的服務消費者提供服務,如境外旅游,留學等,在這種情況下服務的消費國不能對服務和服務的提供者加以管理。

3.商業存在,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在任何其他成員領土內的商業存在提供服務;按照GATS的規定,“商業存在”系指任何類型的商業或專業機構,包括為了提供服務的目的而在另一成員方境內組建、取得或維持的法人,或創辦或維持的分支機構或代表處。商業存在的建立首先要符合其他成員國的國內法律,但同時根據GATS的規定享有不低于其本國國民的優惠待遇。

4.自然人流動,一成員的服務提供者通過在任何其他成員領土內的自然人存在提供服務,多為勞務輸出的形式。

(三)措施

根據GATS第1條第3款的規定“成員的措施”指:(1)中央、地區或地方政府和主管機關所采取的措施;及(2)由中央、地區或地方政府或主管機關授權行使權力的非政府機構所采取的措施。同時根據GATS最后條款(a)項規定:“措施”指一成員的任何措施,無論是以法律、法規、規則、程序、決定、行政行為的形式還是以任何其他形式。可見措施的含義是相當廣泛的,幾乎涵蓋了GATS成員國所有的國內法規和政策,當然也包括出入境法律法規。

(四)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

GATS最后條款(c)規定“各成員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包括關于下列內容的措施:(1)服務的購買、支付或使用;(2)與服務的提供有關的、各成員要求向公眾普遍提供的服務的獲得和使用;(3)一成員的個人為在另一成員領土內提供服務的存在,包括商業存在。

(五)歐共體的關境措施、《洛美協定》與GATS規制

歐共體針對來自拉美國家的香蕉實行關稅配額制和進出口許可證制度,而對非加太國家卻根據《洛美協定》給予了免稅等特殊優惠,在數量和價格上都削弱了來自拉美國家香蕉的市場競爭力,這樣的連鎖反應是給香蕉原產地國家、美國投資商,以及他們在歐洲的經銷商的利益都帶來了巨大的損失。歐共體給予這些發展中國家的特殊優惠促進了這些國家對外貿易的發展,同時也保證了歐洲市場上的原材料供應。

香蕉案中,《洛美協定》給予非加太國家的優惠和進口許可證措施嚴重的違背了WTO多邊貿易體制下的核心原則——非歧視原則,根據《進口許可程序協議》的規定,許可證制度上的各項管理程序和慣例,必須保持其公平的適用和實施。特別是在非自動許可證限制時,對于符合其法律要求的個人、商號、或機構,進口國不能實行歧視待遇,應給予他們申請和獲取許可證的平等的資格。具體表現為GATT中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同時美國的大型跨國公司實行的是香蕉種植、收購、運輸、銷售、分銷的一體化經營,而銷售、分銷很明顯就是上述GATS中所說的服務和服務的提供。且美國的一體化經營主要是通過在歐共體設立商業存在的形式去實現,這意味著這部分經銷商與進口非加太國家香蕉的經銷商應當擁有實質上相同的待遇,但是,歐共體的關境措施使得進口拉美國家香蕉的經銷商與進口非加太國家香蕉的經銷商處于不平等的競爭條件下,嚴重影響了這部分經銷商和零售商的實質利益,雖然這是歐共體的關境措施通過施加于貨物貿易的限制而造成的,但根據GATS第1條第3款的規定“成員的措施”,歐共體的關境措施是在其范疇內的,應該廣義的理解為成員國影響服務貿易的措施,因此歐共體的關境措施應當受到GATS的規制。

三、歐共體香蕉進口、銷售和分銷體制案的啟示

1.隨著跨國公司的出現和經營模式的轉變,很多產品的經營已經是貨物貿易和服務貿易的結合體,貨物貿易的最后環節往往會涉及服務的提供,因此關于貨物貿易的國內法不論其是否違反了GATT有關規定,卻有可能違反了GATS規定,對服務的提供和服務提供者的利益產生影響,我們先不去討論這是否過分的擴大了GATS的適用范圍,但就歐共體香蕉案而言,歐共體的關境措施造成了對拉美香蕉進口商明顯的歧視,違背了GATS的最惠國待遇和國民待遇原則,因此單從貿易的角度,中國東盟自貿區對于關涉貨物和服務貿易的產品領域,有關的貿易法規和政策的制定一定要將其對貨物貿易以及相關服務貿易產生的影響進行綜合評估,以免造成連鎖貿易不良效應,引起貿易爭端。

第10篇

(一)實現創新成果情況

1、2020年已取得授權實用新型xx項,著作權版權xx項;

2、受理中,發明專利xx項,實用新型xx項,著作權版權x項;

3、主編中國公路學會標準x個,參編中國工程建設標準協會標準x個;

4、申報省級工法x項;

(二)科技研發投入情況

**高度重視科技研發資金的投入,逐年加大科研經費投入力度,積極謀劃集團科研基金設置和管理模式,優先用于主業領域涉及核心技術和自主知識產權的重點項目研發。

(四)培養新經濟、新業態、新商業模式情況

當今已來到大數據、云計算、互聯網信息時代,物流商貿發展需要數字化引領,未來在數字化經濟的支撐下,數字商務將達到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下的“大物流、大商貿、大協同和大開放”。

**打造的“xxx”平臺,應用了多平臺大數據、移動互聯和區塊鏈等新技術,打造“xxx”一站式外貿綜合服務平臺基于真實貿易背景的供應鏈金融服務,為外貿企業提供查詢、通關、運輸、保險、退稅、金融、外匯、倉儲、配送等跨境供應鏈一站式服務。2020年,xxx被列為重點防疫保障企業,服務全國外貿企業超xxxx家、物流企業近430xxx,達已實現跨境鐵路100%覆蓋,xxx口岸公路覆蓋xx%。訂閱運蹤xxx條,平臺用戶超過xxxx個。運蹤追溯可跨越xxx個國家。下一步,我們將利用區塊鏈技術,實現銀企對接,有效降低企業的融資成本,預計20xx年營業收入可突破百億元。

二、2020年科技成果轉化總結

(一)開展雙創工作情況

1、借助xx與華為技術有限公司共同舉辦的“xxx”,積極謀劃軟、硬件科技創新孵化體系建設,推行眾創、眾扶、眾籌等創新模式,打造專業化的眾創空間和科技成果孵化平臺。

2、謀劃與xx成立合資公司,共同開展新能源相關產業技術創新及研發。利用集團豐富的土地資源、閑置空地,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站,為xxx新能源服務提供支持,同時依靠自身優勢,謀求創新發展理念,驅動項目穩定落地。

3、在加強專業技術人才科技創新的基礎上,開展崗位創新為主的職工技術創新活動,計劃在核心期刊正刊發表學術論文10篇,在源發期刊發表且被SCI、EI收錄的學術論文3篇,申請發明專利2項。

(二)培育壯大科技型企業模式情況

1、根據**集團整體發展戰略要求和xxx改革發展需求,堅持科技創新,以高新技術驅動企業快速發展,打造xxx多元化發展新的增長點和亮點,計劃引入優秀民營企業合資組建xxx,公司將以特種工程新材料、新技術研發為關鍵技術切入點,服務于我省乃至xx地區的交通建設、養護管理,為智能化交通提質升級,實現特種材料、特種工程技術的產業化推廣應用。

2、xxx公司是xxx省公路勘察設計院的xx企業,其主營業務包括工程咨詢、勘察設計等傳統產業和智能交通等高新技術新興產業。開發以智能壓實系統為代表的智慧交通產品,公司參與了xxx的編制工作,掌握xxx的核心技術,公司也是xxx等地方標準的參編單位,具有較強的科研能力。

3、按照**集團的總體部署,為了推進碎石采石場和砂礫料場的開發建設,根據《黑龍江省自然資源廳2019年第13次會議紀要》,**集團在全省范圍內統籌開展砂石土資源的大規模綠色開發,建立工程建設基礎料石儲備庫,實現資源集中管理。xxx擬成立“工程研究中心環境資源所”,主要負責碎石采石場、砂礫料場、省內具有剩余儲量的廢棄礦山生態修復、開發建設等項目前期工作及后期技術服務跟蹤相關工作.

第11篇

關鍵詞:FDI 非FDI 易變性 資本賬戶開放

中圖分類號:F831.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5)06-027-03

一、引言及文獻綜述

從宏觀層面看,長期穩定的國際資本流入能夠有效地促進一國經濟的穩定和增長,各新興市場利用外資流入來發展本國經濟的例子不在少數;而短期的國際資本如果在一國頻繁地大出大入則極有可能會造成對本國金融市場的動蕩,從而對宏觀經濟環境產生嚴重沖擊,殃及各東南亞國家的金融危機造成的影響至今猶在。從微觀層面分析,一國對外資本流動的穩定與否能夠通過國內金融市場的傳遞,影響國內企業的預期以及居民的儲蓄和消費決策,進而影響到整個經濟體。因此,我們引入國際資本流動易變性這一概念,來反映短時間內國際資本流動規模的變化或者流動方向上發生逆轉的可能。

20世紀90年代,墨西哥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俄羅斯金融危機以及巴西的金融危機等接連爆發,針對國際資本流動易變性的研究開始逐漸受到人們更多的關注。資本收益的不確定性和風險溢價提高等因素會在短期內使得國際資本的流向突然發生改變,出于避險的目的往往在特定時刻從發展中國家回流到發達國家(Lucas,1990)。Claessens etal.(1995)比較了20世紀70到80年代的長期和短期資本流動,發現在易變性上兩者沒有明顯差異。Sarno&Taylor(1999)對1988年至1997年間不同形式的資本流動進行了實際測算,得出證券資本易變性最高的結論。IMF(1999)測算了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凈資本流入的變異系數,認為在易變性上長期和短期資本沒有差別。Levchenko & Mauro(2007)測算了1970年至2003年各新興市場經濟體,證實FDI是最穩定的資本形式,證券資本中的股票資本易變性比較有限,債券資本會在逆轉后迅速反彈,而其它資本大規模逆轉且反彈相對遲緩。Broto(2008)對資本流入的易變性進行了測算和比較,發現不同類型的資本易變性存在明顯差異。

國內近些年來也開始出現對于資本易變性的研究,李澤廣(2003)構建了資本易變性的測度指標,并分析了我國資本易變性的宏觀經濟效應。王維(2007)對資本流動組成部分的易變性分別進行測算,并論述了資本流動易變性與宏觀經濟變量的關系。張文熙(2007)實證分析了非FDI資本流動易變性的影響因素。謝壽瓊(2009)分析了我國國際資本易變性產生的原因及其對我國金融市場穩定性產生的影響。韓劍(2012)對資本流入的易變性及其決定因素進行實證檢驗。

我們對2001-2013年間我國FDI和非FDI資本以及非FDI的各組成部分分別進行易變性實際測算,并根據不同類型的資本的易變性,進一步論證我國資本賬戶開放的順序,同時強調在逐步開放的過程中對短期投機資本的跨境異常流動進行動態監測和完善預警機制的必要性。

二、我國不同形式資本的易變性

根據國際收支平衡表,非FDI為儲備變動額(ΔFER)扣減貿易項差額和FDI后的余額。具體來看,非FDI包括了以下幾部分:經常賬戶中的收益和經常轉移項的差額、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一國在外直接投資、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證券投資項差額、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其他類投資、凈誤差與遺漏項。采用公式CV =STDEV(各類型資本凈流入/GDP),CV(Capital Volatility)代表資本易變性,即不同形式資本的易變性為其凈流入值與當年GDP比值的標準差,測算值越小,該類型資本流入越穩定。

(一)非FDI資本相對于FDI資本表現出更為明顯的易變性

從圖1可以看出,除了2009年由于金融危機以及2012年歐元危機等國際市場不穩定因素使我國FDI的數據稍有所回落之外,其他年份流入我國的FDI基本呈現較為穩定地增長,而非FDI則有起有落,近兩年流出的數據還有猛增的趨勢。如果不考慮統計中的其他因素,可得出結論:相對FDI較為穩定的增長而言,非FDI呈現更為明顯的易變性。

按照上述測算公式及2001-2013年的相關數據:CVFDI= STDEV(FDI/GDP)=0.006885,CVNFDI=STDEV(NFDI/GDP)=0.020034,非FDI的易變性測算值遠遠大于FDI,這也從數據上進一步證明,相對于FDI來說,非FDI流入極不穩定。

(二)非FDI各組成部分的易變性有明顯差異

根據表3中相關數據與GDP歷年數據,可得出我國非FDI資本中各組成部分與GDP分別的比值(表4)。

依前述公式CV=STDEV(各類型資本凈流入/GDP),按照表4中的數據計算出非FDI各組成部分的易變性測算值,結果顯示如下:

1.經常項目下的非貿易項易變性近年來有所增加。經常項目下的非貿易項數據中,政府間轉移支付相對穩定,而居民和非居民之間的轉移收支變動主要是源于其主體的避險和套利動機,尤其是其中的投資收益部分。因此,國內外金融市場狀況以及投資者心理預期對這一項有較明顯的影響。2008年開始的金融危機引發國內外金融市場的動蕩以及投資者心理預期不穩定,這一數據顯現下滑趨勢(如圖3所示)。此外,當前我國對資本項目仍實行管制,很多不能直接進出我國的國際游資則想盡辦法借道,例如以個人外匯、職工報酬和贍家款、捐贈等名義出入,不少短期資本就是通過這種渠道進入我國的股市和樓市,當市場上出現不穩定因素時它們又迅速抽身避險,這一部分就體現在經常項目下的經常轉移。

2.我國的對外直接投資相對較為穩定地增長。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一國在外直接投資數據,即該國對外進行的FDI投資。這部分資金流動主要是股本的形式,因此國內外的企業投資環境是主要影響因素。如圖4所示,2001年,我國對外直接投資差額為-69億美元(即對外投資凈額為69億美元),2013年這一數據達到-732億美元(即對外投資凈額為732億美元),雖然中間的年份出現過上下波動,但從圖4中2001-2013年的整體趨勢看,對外直接投資相對穩定增長。同時,隨著我國資本“走出去”戰略的進一步實施,以及我國作為投資母國地位的逐年上升,這一項數據應該還會延續穩定增長的大趨勢。當然,這部分資本中也不排除通過虛假注資進行資金轉移的可能。

3.證券投資易變性較強。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證券投資項差額涵蓋了貨幣市場工具、短期、中長期債券和股本證券等幾大類,其中短期債券和證券類項目與短期資本流動關系密切。投資者對中長期類證券的投資一般是為了獲取利息和紅利收入,因此經濟增長率和利率水平是影響其變動的最主要因素;而短期類證券投資的變化則與持有者的套利動機有關,具有較強的投機性,而其套利往往是投機者基于對一國匯率變化、國內外短期利率變化以及資產價格變化等因素所作出的心理預期。圖5顯示,我國近年來證券投資項差額在2006年前后出現了明顯的大進大出現象。

4.其他投資易變性近年來大大增加。資本和金融賬戶中的其他類投資,主要由外匯存貸款和貿易信貸組成。一般來說,一國貿易信貸和外匯存貸款的變化主要是基于國內經濟增長的基本面,如果這項數據中有異常資金的流動,則這部分資金應該屬于投機性資本流動。因此,外匯貸款和貿易信貸若出現了非正常變動,則可能是由于國內外利差、匯率變動以及國內資產價格波動等套利因素所引起的。我國自2000年以來經濟穩步增長,連續多年維持較高的經濟增長率,但如圖6所示,其他投資項數據從2006年以來不穩定的現象越來越明顯,這就表名其中隱藏了不少的投機性資本流動并且頻繁出入。

5.誤差與遺漏項近年來易變性增強。國際收支平衡表中的凈誤差與遺漏項,反映的是官方控制之外難以解釋的外匯儲備變動,這也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官方控制之外的資本流動規模,也因此有部分學者用這一數據來考察熱錢流動的規模。圖7顯示,近年來我國的誤差與遺漏項波動有所增加,在多個年份出現拐點,這說明存在著大量無法解釋的資本出入而且有波動增強的趨勢。如2008年到2010年間及2011-2012年間的數據下滑現象,這可能與金融危機及歐元危機后資本迅速回撤發達國家有很大關系。

三、從易變性來看資本賬戶的開放順序

從前面2001-2013年間我國FDI和非FDI資本以及非FDI各組成部分的易變性測算結果來看,各類型資本流動的易變性有較大的差異。這也為我們推進資本賬戶開放的順序進一步提供了實證依據。

首先,放松有真實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資管制,同時,積極鼓勵企業走出去。從前文進行的易變性測算結果來看,我國多年來FDI呈相對穩定增長的趨勢,FDI的易變性遠小于非FDI,同時,我國對外直接投資的數據在非FDI各組成部分中易變性也最小。因此,對于有真實交易背景的直接投資,可適當放松管制,并積極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適時走出去。

其次,放松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信貸管制。如前所述,資本與金融賬戶中的其他投資,從其組成來看本應具有一定的穩定性,但近年國內經濟穩步增長的事實卻與其他投資易變性最強的測算結果不相吻合,這說明有大量投機性資本流動暗含其中。因此,需要對這部分進行嚴格甄別,如果是有真實貿易背景的商業信貸,要逐步放松管制,同時,加強對其他投資中疑似投機性資本流動的管制。

最后,審慎開放股票及債券交易。影響一國中長期證券投資變動的主要因素是其經濟增長率和利率水平,而短期類證券投資的變化則與持有者的套利動機有關,因此投機性相對較強。就債券和股票兩者相比較的話,債券的影響力更大,因此,短期債券應該最后放開。

同時,在資本賬戶逐步開放的過程中進行短期跨境資本動態監控,合理引導官方控制之外的資本流動。如前文分析,經常項目下的非貿易項易變性近年來有所增加,這和國際游資暗藏其中有很大關系;誤差與遺漏項的易變性近年來也在增加,即有大量無法解釋的資本出入且波動性在逐漸增強。因此,在推動資本賬戶開放的進程中,要進一步加強和完善短期跨境資本的動態監控,完善預警機制,同時合理有效地引導市場預期,從而引導官方控制之外的資本流動。

參考文獻:

[1] 李澤廣.資本流動易變性及其經濟效應分析[J].財經研究,2003(12)

[2] 王維.國際資本流動的易變性:測算、效應及管理[D].碩士學位論文,廈門大學,2007

[3] 余珊萍,張文熙.中國非FDI資本流入的易變性測度[J].東南大學學報,2008(9)

[4] 丁志杰,楊偉,黃昊.境外匯款是熱錢嗎――基于中國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8(12)

[5] 謝壽瓊.國際資本易變性對中國金融市場穩定性的影響[J].發展研究,2009(5)

[6] .我國熱錢流入規模及影響因素的分析與思考[J].金融發展評論,2011(5)

[7] 韓劍.國際資本流入的易變性及其對策研究[J].國際金融研究,2012(5)

[8] 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課題組.我國加快資本賬戶開放的條件基本成熟[J].中國金融,2012(5)

[9] Gabriele, Boratav &Parikh. Instability and Volatility of Capital Flows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World Economy,2000

[10] Ozan Sula &Thomas D. Willett. The Reversibility of Different Types of Capital Flows to Emerging Markets. Emerging Markets Review, 2009

[11] 董芳.近年來我國非FDI流動的特點分析.中國外資,2012(5)

[12] 辛佳臨.我國資本流動易變性測算及影響因素分析.財會通訊,2011(8)

(作者單位:南華工商學院 廣東廣州 510507)

第12篇

摘要: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與格爾木市旅游發展之間具有內在的、緊密的邏輯聯系。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為格爾木市旅游發展創造了歷

>>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背景下的通渭縣鄉村旅游發展模式研究 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吉木乃口岸發展分析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新疆旅游業發展研究 搶抓建設絲綢之路經濟帶戰略機遇推進渭南向西融合發展 新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女性發展交流合作探析 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全面開放與融合發展的路徑分析 咸陽市旅游產業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視域下彬縣旅游發展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中國與中亞貿易發展合作探析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新疆跨境電子商務發展路徑 文明融合視角下的山西融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構想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視角下總部經濟發展環境評價 “絲綢之路經濟帶”下的西咸鄉村旅游優勢探析 向西開放背景下絲綢之路經濟帶甘肅黃金段建設的路徑選擇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的英語文化教學思考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新疆外向型工業發展的重大機遇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新疆克拉瑪依的發展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背景下內蒙古的戰略定位與發展路徑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下新疆的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絲綢之路經濟帶”建設戰略下新疆的區域經濟發展研究 常見問題解答 當前所在位置:.

[2]王卓怡.全面解讀“絲綢之路經濟帶”[EB/OL].(2015-01-09).http://.cn/eco/caijingzhuanti/special/sichouzhilu.

[3]絲綢之路經濟帶[EB/OL].[2014-10-27].http:///view/10896802.htm.

[4]格爾木[EB/OL].[2014-12-23].http:///view/63117.htm.

[5]王瑜,吳殿廷,朱桃杏.論旅游開發中的“和而不同”――以絲綢之路為例[J].人文地理,2011,(2):128-132.

[6]李新海,李進良.對發展格爾木市旅游業的思考[J].攀登,2007,(4):102-104.

[7]趙峰,楊畬.努力打造“大昆侖文化旅游圈”――兼論文化旅游的內涵[J].柴達木開發研究,2007,(4):25-27.

[8]趙國忠,姜劍超,張志收.加快推進區域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從齊河借勢發展的實踐看[J].山東經濟戰略研究,2013,(5):94-102.

[9]何建文.我國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形式、動因、路徑、障礙及機制[J].旅游學刊,2011,(4):8-9.

[10]占耀宗,金穎若.旅游與文化產業融合發展的幾點思考[J].樂山師范學院學報,2011,(9):96-99.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区。| 晋城| 密山市| 珠海市| 昌黎县| 延边| 北海市| 来宾市| 达孜县| 三都| 宕昌县| 平江县| 都江堰市| 依兰县| 高清| 信丰县| 寿宁县| 平泉县| 余姚市| 前郭尔| 公安县| 抚顺县| 永善县| 永丰县| 留坝县| 景德镇市| 苏尼特左旗| 墨竹工卡县| 丰顺县| 霍山县| 台南市| 忻城县| 彰化县| 鄄城县| 长阳| 榆树市| 元阳县| 顺昌县| 江川县| 镇赉县| 韶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