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人一对一直播,chinese极品人妻videos,青草社区,亚洲影院丰满少妇中文字幕无码

0
首頁 精品范文 會計學學位論文

會計學學位論文

時間:2022-05-01 21:26:47

開篇:寫作不僅是一種記錄,更是一種創造,它讓我們能夠捕捉那些稍縱即逝的靈感,將它們永久地定格在紙上。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12篇會計學學位論文,希望這些內容能成為您創作過程中的良師益友,陪伴您不斷探索和進步。

會計學學位論文

第1篇

1.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的選題、方法與理論:趨勢與國際比較(2002-2006)

2.美中會計學博士教育現狀及比較 

3.中國會計學博士論文研究的趨勢和展望:選題、方法和理論 

4.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林志軍在廈門大學通過論文答辯

5.關于會計學博士研究生培養問題的討論——全國會計學研究生導師聯誼會綜述

6.會計學專業研究生學位論文學術規范遵循情況的調查

7.我國第一個會計學博士研究生林志軍在廈門大學通過論文答辯

8.重慶市第一位攻讀會計學博士學位的薛云奎同志獲得博士學位

9.會計學博士湯云為通過論文答辯

10.潛心治學結碩果 修身勤政展才華——記重慶三峽學院院長、會計學教授孫芳城博士 

11.一個會計學博士的腳印——訪上海財經大學副校長湯云為教授 

12.中國會計學博士點培養方案調查與評價

13.學而有恒 寒梅詠春——記中國最年輕的會計學女博士任詠恒

14.會計博士生培養與會計理論研究

15.我國培養出首位會計學洋博士

16.中國公司財務由誰來管?管什么?——訪北京工商大學會計學教授湯谷良博士

17.安徽財貿學院會計學系領導教授博士風采

18. 會計學本科專業核心課程建設:突圍之路 

19.銳意進取 碩果累累——記中國最年輕的會計博士生導師張為國教授

20.從兩篇“百優”論文多維透視我國會計學博士生的培養質量

21.孜孜不倦,上下求索——記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曲曉輝教授

22.中美會計學博士生培養比較研究  

23.近5年我國會計學研究熱點可視化分析 

24.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考 

25.新建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26.論會計學實踐教學體系的再構建 

27.會計學專業教學理念的探討 

28.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模式下非會計專業會計學差異化教學改革探討 

29.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本科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30.國外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及啟示 

31.高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 

32.會計學實驗課程創新的探討 

33.管理型會計人才培養的實驗教學探索與實踐——以安徽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

34.2001~2010年會計學碩士論文選題內容與方法分析 

35.本科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經驗總結 

36.會計學碩士培養路在何方——我國會計學碩士培養調查報告 

37.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 

38.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研究 

39.高校會計學專業校企“無縫”鏈接的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研究 

40.從會計學總體層面探討會計學的發展 

41.基于通識教育理念的“會計學”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42.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供需差距的實證研究——以天津市為例

43.會計學的學科屬性:管理學還是經濟學? 

44.需求多樣化下非會計專業本科會計學教學改革探索 

45.會計學的倫理訴求:方法論視角 

46.大學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研究 

47.本科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的對策建議 

48.論一般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人才的培養目標 

49.構建環境會計學的理論框架 

50.論會計學與經濟學的關系——兼談會計學科的發展 

51.會計學專業學術梯度建設的策略研究

52.關于高級財務會計學教學內容與教學方法的探討

53.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需求分析

54.“價值”是會計學的邏輯起點

55.高校會計學專業課程改革:挑戰與應對

56.基于CDIO理念的會計學專業教育改革探索

57.會計學的發展趨勢以及面對的問題研究 

58.會計學專業“稅法”課程教學改革思路

59.經管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建設與改革研究——基于管理學院《會計學》平臺課程的教學實踐

60.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的現狀及模式優化

61.會計學國家特色專業實踐教學改革思考——以嘉興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 

62.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的創新

63.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的研究與實踐

64.會計學專業創新人才培養方案和課程體系的構建——基于新建地方應用型本科院校

65.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學現狀分析及改革設想——基于華中農業大學的實證研究

66.關于法學與會計學的跨學科人才培養研究——兼論法務會計人才培養模式的構建

67.會計學本科專業建設思考——基于國家標準與國際認證標準導向

68.案例教學在會計學課程中的運用研究 

69.結構化研討方式在MBA《會計學》教學中的應用 

70.對新形勢下會計學專業碩士研究生培養的思考 

71.稅制改革背景下會計學專業稅法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72.高等院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研究 

73.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若干問題探討 

74.中國會計學博士點培養方案調查與評價

75.財務管理專業特色探討——與會計學、金融學專業的比較

76.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77.高校“會計學”課程實驗教學現狀、問題、對策——基于問卷調查的取證

78.論會計學的雙重學科屬性 

79.經濟管理類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探討

80.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研究與實踐 

81.會計學專業雙學位人才培養的缺陷與對策研究

82.基于職業能力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完善研究

83.成本會計學和管理會計學的未來展望 

84.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與構想——以九江學院會計學院為例 

85.會計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 

86.論會計市場對會計學發展的影響 

87.會計學研究的方法論比較

88.應用型本科院校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建設——以遼寧對外經貿學院會計學專業為例 

89.我國會計學教材建設的優化問題

90.會計發展的和諧:建立廣義會計學的探索

91.應用型民辦本科院校會計學人才培養模式研究——以安徽省三本院校為例 

92.基于多媒體輔助的會計學情境教學法設計

93.《基礎會計學》教學方法探討 

94.非會計學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探討

95.會計學專業學生人格特征分析及教學對策研究——以蘇州理工學院為例 

96.高校教育成本研究的會計學屬性

97.MBA會計學課程建設探討

98.論會計學兩大部類

99.MBA會計學課程教學面臨的六大矛盾分析

100.對高級會計學研究范疇界定的思考

101.經濟類(非會計學)專業會計與財務知識模塊教學改革研究——基于襄樊經濟學院的實踐

102.產權會計學論綱 

103.基于就業能力提升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模式探索

104.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的質量優化 

105.中外會計學碩士研究生培養模式研究

106.基于核心能力的會計學專業課程體系設計與實踐

107.以就業為導向的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問題與對策——以河北農業大學現代科技學院為例

108.工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的思考 

109.潘序倫會計學教材特點初探 

110.基于ERP平臺的會計學實驗設計 

111.會計學與財務管理專業特色教學研究與實踐

112.論會計學的職業特色及高職會計學教師知識結構的優化

113.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教材建設思考

114.強化會計學應用性教學的思考 

115.地方本科院校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  

116.《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與建設的實證研究 

117.會計學本科專業實習實訓課程教學改革研究——以廣西民族大學會計學專業為例

118.會計學創業教育的課程體系設置研究

119.會計學專業創業教育實踐教學研究

120.會計學專業實驗課的“點、線、面”教學法

121.美國會計學教育對我國的啟示——基于布里奇波特大學與銅陵學院的對比 

122.會計學本科專業教學內容與課程設置的探討 

123.會計學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的現狀、目標與質量控制 

124.高校非會計專業會計學課程教學改革和方法研究 

125.獨立學院(本科)會計學專業課雙語教學情況分析與對策研究

第2篇

一、個人簡歷

李常青,廈門大學管理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管理學(會計學)博士,中國注冊會計師,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入選者,廈門大學工商管理教育中心主任,兼任福耀玻璃、廈門建發等多家上市公司獨立董事。1990年畢業于合肥工業大學管理工程系工業會計專業,獲工學學士學位,1993年畢業于廈門大學工商管理教育中心,獲中―加聯合培養經濟學(MBA)碩士學位,1999年畢業于廈門大學會計系,獲管理學(會計學)博士學位。2001年加拿大康克迪亞大學訪問學者,2002年澳大利亞陽光海岸大學進修,2005年美國哈佛商學院進修,2008年美國紐約市立大學訪問學者。

二、研究領域

主要從事會計與公司理財領域的教學研究工作。曾在《經濟研究》、《金融研究》、《審計研究》、《會計研究》、《投資研究》、《中國工業經濟》、《經濟管理》、《財務與會計》等刊物發表學術論文80余篇,公開出版著作(含合作)7部。近年來李常青教授主要圍繞資本市場中的會計與財務問題開展理論與實證研究,具體如下:一是股利政策研究:1996年就借中―加大學產業合作基金的資助開展股利政策的研究,是“我國在這一領域進行研究的先驅者之一”。首次對股利政策理論進行了梳理和綜合性評述,為國內股利政策研究提供了借鑒性理論基礎;并結合中國實際情況,對股利信號內涵進行實證檢驗,為政府保護股東權益、規范股利分配行為和上市公司制訂股利政策提供了實證依據。其中專著《股利政策理論與實證研究》被譽為“挑戰公司財務研究中的理論迷題”,具有“高、新、實”特點,獲得第十三屆中國圖書獎和廈門市第五屆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二是公司治理研究:2002年中標上海證券交易所上證聯合招標課題“我國上市公司董事會效率研究”,以此為契機,對公司治理問題進行了較深入研究,提出董事會影響企業業績的基本模型和研究范式,并以ROE、EPS和EVA度量公司績效,較為全面地研究了董事會對公司績效的影響情況,首次將高管變更的類型分為高管雙向變更、高管離職和高管新任三種類型,對我國公司的高管變更展開研究。最近李常青教授正帶領團隊開展公司治理的新領域媒體治理的研究。三是會計審計問題研究:李常青教授一直關注資本市場的會計審計問題,其認為真金白銀也有瑕疵,現金流量表也可以粉飾,提出了識別現金流量表粉飾的四種方法,并率先在國內開展非經常性損益的實證研究,提出了完善我國非經常性損益披露制度的具體對策,李常青教授還通過實證研究發現,在我國會計師事務所規模與審計質量無關,會計師事務所聲譽也不能影響IPO折價,盲目引進國際四大所對上市公司進行補充審計意義不大。

三、主要論文和著作

《股利政策理論與實證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年(專著);《我國上市公司股利政策現狀及其成因分析》,《中國工業經濟》,1999年第9期;《現金流量表的粉飾與識別》,《財務與會計》,2003年第4期;《會計師事務所聲譽能影響IPO折價關系實踐研究》,《廈門大學學報》,2004年第5期;《董事會特征影響公司績效嗎?》,《金融研究》,2004年第5期;《滬市公司IPO業績效應研究》,《南開管理評論》,2005年第1期;《美國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的審計制度及對我國的借鑒》,《審計研究》,2006年第1期;《應用供應鏈理念發展商業銀行授信業務》,《投資研究》,2007年第3期;《管理層討論與分析研究述評》,《廈門大學學報》,2007年第5期;《上市公司管理層討論與分析披露質量影響因素研究》,《經濟管理》,2008年第4期;《中國上市公司年報重述公告效應研究》,《會計研究》,2009年第8期;《家族控制、審計監督與公司治理――來自年報補充更正公告的經驗證據》,《審計研究》,2009年第6期;《半強制分紅政策的市場反應研究》,《經濟研究》,2010年第3期;“Family Control, Governance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in China”,2010,ISTP檢索;Family control, institutional environment and cash dividend policy :Evidence from China,China Journal of Accounting Research,2011。

四、主持目及榮譽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上市公司定期報告管理層討論與分析信息披露理論與實證研究”(目編號:G0205-70572092)和“媒體治理:轉型國家投資者保護的補充機制研究”課題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目編號:G0206- 71172050);獲得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支持計劃資助(目編號:NCET-06-0565);

獲得教育部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重大目“上市公司財務信息披露質量研究”(目編號:07JJD630009);主持上海證券交易所第八期、第十九期聯合研究計劃招標課題。獲第13屆中國圖書獎、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福建省優秀教學成果獎、全國MBA教育管理突出貢獻獎、全國首屆百篇優秀案例獎、廈門市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中國會計學會優秀研究成果獎等多獎勵。

第3篇

一、個人簡要生平

1886年1月15日,勞埃德?莫爾(Lloyd Morey)出生在密蘇里州(Missouri),母親名海倫(Hiram),父親名叫愛米理?卡特?莫爾(Emily Carter Morey)。1902年,勞埃德?莫爾從Laddonia高中畢業。高中畢業之后的莫爾并沒有直接上大學,他先是在伊利諾伊州(llinois)昆西(Quincy)市的寶石城商業學院(the Gem City Business College of Quincy)呆過一段時間,后來還在銀行任過職。直到1907年,莫爾才進入伊利諾伊大學開始正式的大學學習生活。

莫爾在伊利諾伊大學非常用功和刻苦,抓住一切機會和時間學習。經過四年的努力,于1911年他獲得了雙學士學位,一個是語言學學士學位,另一個則是音樂學學士學位。他還分別于1954年和1955年從南伊利諾伊大學(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的勞倫斯學院(Lawrence College)和密歇根州立大學(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兩所大學獲得名譽法學博士學位。此外,他還于1954年從布拉德利大學(Bradley University)獲得名譽理學學士學位。

莫爾家境不好,但他肯吃苦,在伊利諾伊大學讀書期間,他一邊刻苦學習,一邊在學校管理辦公室做兼職工作。到畢業時他從事過多種工作,當過主計長辦公室的書記員(1911~1913)、審計員(1913~1916)以及主計長(1916~1953)。憑借個人的刻苦學習和豐富的工作經驗,莫爾于1916年通過了伊利諾伊州的注冊會計師考試,成為一名正式的職業注冊會計師,并以其在伊利諾伊州注冊會計師考試中第二名的驕人成績而被授予銀質獎章。

1917年,莫爾除了管理工作以外又開始了教書的生涯。他同時是多所大學的老師,包括南加利福尼亞大學(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1936)、密執安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1956)、肯塔基大學(University of Kentucky,1956、1959)和北伊利諾伊大學(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1959、1960)等。

在不同的場合,莫爾還同時擔任其他大學的商務與財務顧問。他在多年的教學生涯中分別獲得了講師(1917~1919)、助理教授(1919~1921)、教授(1921~1955)、教授委員會執行副主席(1953)和主席(1954~1955)等職,直到1955年才從主席的位子上退下來。他還是第一個在專業性大學任主席的注冊會計師。除了在大學任職以外,他同時還擔任伊利諾伊大學退休部門的主計長(1941~1953),伊利諾伊大學教育基金的財務長(1935~1953)。1956年6月,70歲高齡的勞埃德?莫爾退休之后,還接受了伊利諾伊州長的邀請,擔任伊利諾伊公共財政審計員。

由于勞埃德?莫爾既從事過教育又在各種部門工作過,因此他能夠很好地把理論與實踐經驗結合起來,可以說他是政府會計與學校會計方面的專業權威,他在這些方面有著特殊的才能。他曾擔任過注冊會計師協會伊利諾伊州分會的主任(1941~1942),注冊會計師政府會計委員會的主席(1933~1936、1938~1941),他也是美國會計學會(AAA)的會員,而且還擔任過大學與學院商業教育聯盟的主任(Association of University and College Business Office ,1923~1924),擔任過高等教育機構標準報告全國委員會的主席(National Committee on Standard Reports for Institutions of Higher Education,1930~1935),美國教育財務顧問委員會的主席(Financial Advisory Service American Council on Education,1935~1940),政府會計全國委員會的副主席(National Committee on Governmental Accounting,1934~1951)。另外,莫爾還是學院與大學商務管理全國指導委員會(National Committee on Manual of College and University Business Administration,1942~1952,1963-1965)的成員,伊利諾伊州高等教育問題研究委員會的成員(Commission to Study Problem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Illinois,1954~1957)。

莫爾獲得一些業界殊榮:1955年,被授予注冊會計師金質獎章(the AICPA's Gold Medal Award);1961年,他是阿爾法?卡帕?普希會計獎(the Alpha Kappa Psi Foundation Accounting Award)的獲得者;1956 年,他因在地方與其他政府會計方面所作出的杰出貢獻,而同時被美國和加拿大地方財務官委員會(the Municipal Finance Officers Association of the U.S.and Canada)授予杰出貢獻者稱號。

莫爾不但在政府方面,而且在城市與社區服務方面也表現得非常積極,他曾任美國教育辦公室教育財務專家(1929)、教育政策委員會的顧問(1936~1941)、美國國防部會計政策的顧問(1955~1961)、伊利諾伊州地方同盟的顧問(1920~1928)、伊利諾伊州Fulbright委員會的成員(1953~1956)、佛羅里達州高等教育研究委員會的顧問(1955~1956)、弗吉尼亞州高等教育委員會的顧問(1955~19560),厄巴納商業協會主席(1918~1919),以及厄巴納扶輪社的主席等。

1912年6月8日,莫爾與埃德娜?考克斯(Edna Cox)結婚,他們沒有孩子。工作之余,莫爾喜愛音樂而且是一個積極分子,他還譜寫了許多音樂作品。莫爾曾任亞伯拉威斯理教堂(the church of the Wesley Foundation)的音樂主任(1911~1939),他也是伊利諾伊大學音樂與娛樂委員會(the Concert and Entertainment Board of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1918~1938)的主席。勞埃德?莫爾1965年9月29日逝世,享年79歲。

二、理論與實務的主要貢獻

莫爾不但在實踐工作中大放光彩,在會計理論方面也有一些建樹,不過因為與其工作性質的關系,他的著作和論文主要涉及到政府事業單位會計方面。

莫爾一生發表了150多篇論文和大量的著作。其代表性的作品有:《注冊會計師問題與方法》(C.P.A Problems and Solutions,1918);《政府會計導論》(Introduction to Governmental Accounting,1927);《市政會計手冊》(Manual of Municipal Accounting,1927);《大學與學院會計》(University and College Accounting,1930);《學院與大學財務報告》(Financial Reports for College and University,1935);《市政會計原則與程序》(Municipal Accounting Principles and Procedure with 0.W.Diehl,1942);《政府會計原理》(Fundamentals of Governmental Accounting with R.P.Hackett ,1942);《州立大學》(The State-Supported University,1961)。

莫爾除了寫一些文章外,同時還擔任多種期刊的編輯,曾先后擔任過《教育商業》(Educational Business 1930~1938)的編輯、《會計師手冊》(Accountants’Handbook ,1943)的顧問、《學院與大學》(College and University,1950~1953)的顧問。此外,他還是Alpha Kappa Psi,Beta Alpha Psi,Beta Gamma Sigma,Phi Beta Kappa,and Phi Kappa Phi等榮譽組織的名譽會員。

莫爾的會計格言是:“政府會計信息亦應當適度地公開披露”②。

【主要參考文獻】

第4篇

關鍵詞:職業教育 學位教育 中國啟示

2013年7月筆者參加了中國注冊會計師協會(CICPA)和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聯合舉辦的CPA方向院校師資培訓班,走訪了包括英格蘭及威爾士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倫敦大學學院(UCL)、布魯內爾大學(BRUNEL)、牛津大學(OXFORD)、利茲都會大學(LEEDS METROPOLITAN)、格拉斯哥大學(GLASCOW)等英國高校,以及會計行業協會、會計師事務所等,從各個角度全面了解了英國會計行業、職業及教育的狀況。筆者結合我國會計教育現狀,就如何推動我國會計教育教學改革進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思考。

一、與社會需求相結合的多元化的會計教學目標

英國的大學是自治機構,為自己的學術標準和質量負責。每所大學都有自己的內部質量保證程序,對自己的課程項目進行正規的檢查和周期性的評估。但大學都會在外部的評估和質量保證機構―――高等教育質量保證局(The Quality Assurance Agency for Higher Education)頒布的學科教學大綱的起點標準和學科教學指南框架下,提出自己的教學目標要求,以培養出符合社會需求的畢業生。按照英國高等教育質量委員會對教學目標的(即需要學生掌握的知識以及學會的技能方面的質量要求)規定,開設會計專業的大學都會圍繞著專業知識的構建、認知和智力技能、核心和轉換能力、實務操作能力四個方面對其五個層次的教學階段分解教學目標。在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提升認知和智力技能方面,主要從培養學生分析、綜合、評價和運用能力四個方面提出要求;在通過教學促使學生提升核心和轉換能力方面,主要是從培養學生團隊合作、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管理信息能力、自主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七個子項目分別提出要求。

同時,英國的會計教育也完全融入了終身教育的理念,會計教育不只是年輕人學習專業的開始。無論什么年齡,在工作的哪一個階段,只要有需求,經申請就可以到學校里接受正規的會計教育。同時,在終身教育理念的影響下,強調對學生學習方法和創新能力的培養,要求學生要掌握方法和繼續學習的技能。因此,在任何一個會計教育環節,都體現出素質和能力培養的思想。

二、基于市場需求與職業教育的綜合會計課程設置體系

英國會計課程設置不只局限于會計學科知識的系統性,而是打破傳統的學科知識結構,注重在緊密相關的知識,如經濟學、統計等相關學科的基礎上,與財務等相關學科知識融合,形成新的課程體系,同時非常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職業道德。因此,在英國,不同大學的會計專業課程體系存在很大差異。單純的會計專業學位很少,有的學校將會計專業與經濟學結合在一起,有的與管理學學位結合在一起,且會計專業在不同的大學隸屬于不同的學院。總體而言,英國會計教育的課程設置呈現出以下特點:

(一)重視寬基礎,拓寬學生知識面

英國的會計教育非常重視學生的寬基礎,通過開設自由選修課程,開拓學生知識面。英國大學會計專業一年級的課程都開設有“會計入門或基礎”(prerequisite),主要是為學生介紹選擇會計專業后需要學習什么課程、掌握什么技能,完成什么學習任務以及如何學習、如何選課、如何完成課程作業以及如何獲取學習援助等。在課程設置上也緊跟社會經濟的發展,不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非常鼓勵學生多閱讀權威的雜志、報紙來拓寬知識面,加快知識更新,要求學生在經濟生活、商務活動等背景下認識和了解會計是什么,為解決經濟生活中的諸多問題需要掌握什么會計知識, 同時要求學生廣泛地閱讀相關著作和文章,選修經濟學、管理學、金融學等課程,了解會計在社會經濟活動中的作用以及與相關學科的聯系。

以會計專業數年被泰晤士報排名第一的倫敦政治經濟學院(LSE)為例,第一學年學生可以從人類學、人口統計學、經濟學、地理學、法律、哲學等課程中自由選修一門,另外開設經濟學基礎和財務會計基礎兩門必修課。第二學年學生可以在計量經濟學、管理學、商務統計等課程中自由選修一門,必修課是管理會計和財務管理。第三學年學生必須完成一門自由選修課,同時必修財務分析。

這種課程的設置體現了“會計并不僅是會計”的思想。會計作為一種記錄社會經濟活動的方法或手段,必然與其他學科關系密切,LSE的做法給我們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借鑒,就是將我國會計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重新劃分,要求學生在掌握會計門類課程的基礎之上,多涉獵經濟學、法學等相關課程。

(二)課程科目設計與會計專業機構資格考試科目協調

英國的會計專業機構很發達,擁有英格蘭及威爾斯特許會計師協會(ICAEW)、蘇格蘭特許會計師協會(ICAS)、愛爾蘭特許會計師協會(ICAI)、特許公認會計師協會(ACCA)、特許管理會計師協會(CIMA)、特許公共財務及會計協會(CIPFA)六個會計團體,以及ICAEW、ICAS、ICAI、ACCA、AIA五個公認的考試團體,各大會計師公會各自招收會員,各自組織考試。為了避免與高校會計教育的交叉,六大會計師職業團體共同成立了會計團體咨詢委員會,下設會計教育課程鑒定委員會(BAEC)負責對高校的會計專業課程進行鑒定,通過鑒定的院校的畢業生可以得到豁免考試的權利。許多大學的課程科目與英國當地的特許會計師協會資格考試科目緊密銜接,學生在獲得學位的同時能獲取相關職業資格認證的部分考試豁免。

英國很多高校都與ICAEW、ACCA等職業認證機構有緊密的合作關系,以幫助學生滿足職業發展需要。英國高校會計學專業的本科生畢業之后,如果不是繼續深造,則絕大多數都會去ICAEW實習,花一年時間考取ACA會員資格,然后再找工作,或是工作三年后取得ACCA會員資格,然后謀求更高的職業發展。其中,ICAEW與105所高校或協會組織簽署了戰略合作伙伴協議。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格拉斯哥大學、利物浦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利茲都會大學等高校都與ICAEW、ICAS、ACCA、CIMA等資格認證機構簽訂了免考互認協議,其中,利物浦大學被ICAEW允許免考12門(一共15門),是被免考最多的學校。利茲都會大學在被ACCA允許免考9門(一共14門)的基礎之上,與ACCA合作設置了MSc in Accounting項目,學生讀碩士期間將學習未被免考的5門ACCA課程,畢業時同時獲得碩士學位和ACCA會員資格。

借鑒英國經驗,中注協是否可以允許CPA專業方向學生對某些簡單課程的考試(如經濟法、稅法)享有豁免權,這樣做顯然能夠有效地提高CPA的專業地位,吸引更多的優秀生源加入到會計職業這個團體組織,有利于我國會計事業的更好發展。當然,高等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銜接,是教育理念和教育體制的重大變革,它涉及社會的各行各業、教育的方方面面,是一個系統工程。要順利實現“銜接”,既需要通過宏觀引導與調控,確立高等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相街接的基本構架,又需要通過微觀調整與建設,加強高等教育與職業資格認證的關聯。因此,如何在保證質量的前提下,通過與職業資格認證相銜接來推動高等教育的發展是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需要教育專家和相應的職業資格認證部門的通力協作。

(三)“三明治”課程體系縮小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差距

為了使學生獲得更多的會計實踐經驗,英國會計課程體系中專門安排為期一年的工作實習,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由于實習期間長,企業也普遍歡迎兼職學生,招聘時對專職崗位、兼職崗位會區別明示。“三明治”課程使學生畢業時不但獲得學歷,同時獲得了相關的會計工作經驗,減輕學生就業壓力。

以格拉斯哥大學(GLASCOW)為例,為開展會計學專業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和實踐操作能力訓練,在部分課程中引入職業界人士進行專題講座,把一些企業老總及其管理人員請到課堂上來。這一點也值得我們借鑒和學習。要加強案例分析,多用批判性思維,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公司管理和商業經營上的實際知識貫穿整個教學之中。大學教師應關注公司管理和商業經營的實際情況,了解社會和企業關注的熱點,熟悉實務操作情況,注重和培養自己理論聯系實際的操作能力,善于在實踐操作中總結和升華為思想或理論,能夠運用專業理論來解決實際問題。

三、以培養學生能力為目標的教學與考核機制

(一)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的教學組織模式

英國大學每一學年有三個學期,班級授課和學習一般安排在第一學期和第二學期,但每門課程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課時是課堂授課,其余的時間根據課程性質安排為輔導課、模擬課、實驗課和小組討論課。教學過程中,教師的職責更多的是一個管理者或引路人,是組織學生“學”的組織者。學生的學習過程主要靠個人去探索。教學沒有統一的教材,教師列出與該課程緊密相關的參考書,學生對每門課程的大部分知識點的掌握是通過閱讀教師列出的參考文獻,以及完成課程論文、小組作業過程中獲取的。因此,學生課下需要花大量時間閱讀、查資料和寫論文。課堂上,教師以“課堂圓桌會議”等為主要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僅僅講授專業知識的整體框架以及重點、難點,其余時間都是指導學生重點掌握如何利用各種資源獲取知識和運用知識,掌握繼續學習的技能。

(二)注重能力素質的考核

英國會計課程考試方式注重考察學生的綜合能力和素質,主要通過課程論文(作業)、小組作業以及期末考試來完成。教師對于學生交來的課程論文或小組作業以及考試試卷的評定標準會在課程開始之前告知學生。學生為完成課程論文,不僅要結合所學課程的理論分析并提出觀點,更要有證據(文獻評述、模型以及數據)支持觀點,不僅要熟練掌握一些分析研究的技術方法(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還要系統自學所學課程的基礎理論和知識,并廣泛閱讀與該課程相關的論文、新聞報道等。

課程作業主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個人作業,另一種是小組作業。學生為完成小組作業,不僅要集中在一起討論小組作業的內容和結構、技術方法以及重要結論,還要分工查找資料、制作PPT,然后在課堂上進行演講,在完成小組作業過程中,學生的團隊合作能力、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能力、自主能力、溝通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都有所提升。如在利茲都會大學(LEEDS METROPOLITAN)會計專業一共設置14門課程,其中30%的課程采用作業形式考核,70%的課程采用考試形式考核。考試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如撰寫論文、報告、案例分析和小組討論報告等。許多課程還要求學生上講臺進行演講。對課程成績的考核采用單元制,即分單元學習,單元結束時即時測驗,一般不設期末考試。財務會計課程的考核內容主要是報表的編制,大部分的課程試題都以案例分析為主。

四、營造以凈化學生內心、塑造人格為目的的學習氛圍

學習氛圍是關乎教學方法、教學模式或教學手段能否得到有效貫徹和實施的基石。在蘇格蘭的格拉斯哥大學(GLASCOW),我們感受到了一種不同于倫敦傳統知名學府的學術氛圍。蘇格蘭的浪漫、激情以及可能激發人無限想像力與創造力的空氣,賦予了格拉斯哥大學非凡的氣質,讓人們用心去感受學習、生活的種種樂趣。

我們不禁會思索,如何能實現一種純粹的、持久的和深入人心的教育,如何能讓學生學會終身學習并實現自我的超越?我們應該營造一個以凈化學生內心、塑造學生人格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寬松、自由、和諧的環境中學習,在高校中感受到一種人性的回歸。X

(注:本文系東北財經大學教學改革項目“會計專業雙語教學課程的資源整合與效果評估”的階段性研究成果;項目編號:GZ12004)

第5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 會計學專業 實踐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2.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0)04-132-04

我國會計教育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較為完整的多類型、多層次、多樣化的培養體系,目前會計教育基本上可以分為博士、碩士、學士以及專科、中專和職業技術教育五個層次,不同層次的會計教育對人才培養目標的表述不完全相同,但均將“培養符合社會需要的人才”作為培養目標的重要內容。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校教育大眾化、高校辦學類型多元化的產物,如何辦好會計學專業,應認真分析自己在會計教育體系中的位置,依據國家會計學院對會計人員職業能力認定標準,明確自己學生的培養目標,才能找準位置,有的放矢,為社會培養真正有用的合格人才。

一、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生源質量

1.獨立學院在我國高校教育體系中的位置。改革開放30年來,會計教育的快速發展為社會提供了大批合格的會計人才,極大地滿足了市場對于會計人才的需求。1995年我國設置會計本科專業的普通高等學校為219所,在校會計專業本科生為45967人,到了2000年分別增加到262所與96232人,在2005年又快速增加到475所與208145人,規模擴大之迅速令人注目。截止2007年,全國共有1089所高校,有508所高校招收會計本科學生,占46%。

然而,每年如此眾多的會計學專業畢業生走向社會,而用人單位的反應卻是“會計專業畢業生不能適應實際用人單位的要求”。分析原因,主要是高校財會教育培養目標定位不明確,比如我國傳統高等會計教育的目標定位在培養能夠勝任會計實務、會計教學和會計科研等工作的高級會計專門人才。換言之,就是立足于培養“社會精英”,將學生當成“天之驕子”,結果重理論輕實踐,重精英教育輕大眾教育,長期以來的應試教育,出現嚴重的高分低能現象自然也就不奇怪了。另外,教育方法與手段缺乏足夠的創新性。

目前,高校教育基本還是重于傳授和吸收知識,而忽視知識的應用,重理論輕實踐,有些內容陳舊過時,學制長、課時多,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幾乎大部分時間都在課堂上,學得不深不透;有些課程重復,有些急需的課程開不出來;過分強調課堂教學環節,忽視了其他教學環節;“重教有余、重學不足;灌輸有余、啟發不足;復制有余、創新不足”的教學方法與手段顯然不能與目前會計教育的環境相適應。

教育部于2004年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一次問卷調查,結果顯示72.4%的教師認為本類專業本科人才培養目標的主流認識是應用復合型人才,有超過一半的用人單位認為會計專業學生最應該加強的是“分析與解決問題能力”。從現實情況來看,本科生畢業后除繼續深造外,基本上都將從事實務工作。就連碩士研究生大部分也都從事實務工作。用人單位非常看重學生的動手能力,這給我們高等教育提出了嚴峻的挑戰。我們必須重新定位培養目標,會計本科教育的培養目標必須定位于培養應用型人才。

2.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學生生源質量分析。根據山西省招生考試管理中心對全省2006-2008年三年招生錄取情況的統計分析,近四年全省三本線低于二本線,分別是:2006年文科78分、理科95分;2007年文科74分、理科100分,2008年文科65分、理科93分,2009年文科70分、理科95分。

在這個分數段的學生一些是高考失常的學生但又不想復讀,選三本是為了讀研做準備,多數是經過復讀上二本也無望且家庭經濟狀況相對較好的學生,一少部分家庭經濟狀況較差。面對如此的生源質量需要我們認真考慮獨立學院學生的培養目標能否與一、二本學校的目標一致。

二、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學生的培養目標

教育目標是由特定的社會領域和特點的社會層次需要所決定的,會計教育也應不例外,應與會計所處的社會、經濟、科技及會計本身的技術手段和方法相一致,并取決于社會發展對會計人才的需求。由于社會對會計專業人才的需求是有層次和差異的,因此,會計教育目標應有一定的層次性。

獨立學院作為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產物,從本世紀初開始到目前已形成一定的規模,2009年納入招生計劃的獨立學院有245所,開設會計學專業的院校有113所,約占46%。

本課題組2009年初主要針對山西省大、中、小型企業的財務人員需求狀況進行了調查,本次調查采取問卷調查形式,共發放問卷120份,收回113份,其中有效問卷105份,有效率達87.5%。

1.調查對象。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分別從企業的性質、類型、行業等各方面做了分類,根據收回的問卷分析,被調查企業涉及到:

制造業占16.83%,建筑、運輸和倉儲業占11.88%,計算機服務和軟件業占17.82%,批發零售業占19.80%,金融業占4.95%,其它行業占28.72%。

國有企業占40.43%,私營企業占57.45%,外商投資企業占2.12%。

國有獨資企業占14.14%,有限責任公司占58.59%,股份公司占20.2%,合伙企業占7.07%。

特大型企業占3.77%,大型企業占16.04%,中型企業占40.57%,小型企業占39.62%。

其中,有64.21%的企業使用會計電算化軟件,12.63%的企業使用其他系統軟件,23.16%的企業沒有使用任何軟件。

以上數據顯示,被調查的企業基本涉及到社會各個方面,但從企業規模看,特大型企業較少,這與我省的經濟狀況是比較吻合的。

2.企業對會計不同崗位人員學歷、學位、職稱等的要求。在本次調查中,我們將會計崗位設置為:財務總監、財務主管、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等,各崗位又分別針對學歷、學位、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等五個方面做了詳細調查。調查結果顯示:

(1)67.14%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研究生學歷、碩士學位、高級會計職稱和企業管理專業知識;32.86%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會計學或財務管理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財務總監應具備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且大多數企業均將學歷、職稱、專業和工作經歷排在靠前的位置。

(2)83.33%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會計師職稱和會計學專業知識,且認為這幾項都很重要;100%的企業認為,財務主管應具備一定的工作經歷。

(3)71.43%的企業認為,主管會計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會計師職稱;85.71%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100%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且在五項中工作經歷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4)83.33%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和學士學位;66.67%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備助理會計師職稱,16.6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師職稱;89.36%的企業認為會計人員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5)71.42%的企業認為出納人員應具備本科學歷、學士學位、和助理會計師職稱;86.17%的企業認為應具備會計學專業知識;73.58%的企業認為應具有相關工作經歷。其中,學歷、職稱和專業要求排名靠前。

從上述調查結果可以得出,企業對處在管理崗位會計人員的素質要求相對較高,對出納和普通會計人員的學歷和職稱要求相對較低,但同樣希望有一定的相關工作經歷。這就對我們的會計教育提出了要求。

3.對不同崗位財務人員綜合素質的要求。在調查表中,我們共設置了19項素質要求,針對我們的研究課題,我們主要對主管會計、會計和出納人員的綜合素質做了統計分析,根據打分情況,排序如下:

(1)對主管會計:排在前三位的素質要求分別是:第一位,職業道德水平;第二位,業務能力、領導能力和獲取新知識能力;第三位,敬業精神、專業知識水平、團隊精神、心理素質和社會責任。

(2)對會計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競爭能力、社會責任、專業知識水平和溝通協調能力。

(3)對出納人員:排在第一位的是敬業精神;第二位的是職業道德水平;第三位的是業務能力、團隊精神和社會責任。

素質要求排名后三位的是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和外語水平,這也與全省的經濟現狀:“開放程度較低,大型、特大型企業相對較少、對財務人員的要求不太高,尤其是外資企業較少,內資企業的對外業務較少,對財務人員的外語水平要求較低”相吻合。

4.對不同崗位人員知識范圍的要求。調查表中,根據工作要求共設置了十種知識類型,被調查單位認為各崗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前三位的排序如下:

(1)主管會計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戰略管理知識和統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審計學知識、經濟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公司治理知識。

(2)會計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經濟法知識和審計學知識;排在第三位的是統計學知識、公司理財知識和戰略管理知識。

(3)出納人員應具備的知識排在第一位的是會計知識;排在第二位的是稅法知識;第三位的是統計學和審計學知識。

從上述調查分析可以看出,專業知識是會計從業人員的基本知識,是完成本職工作的必備知識。

根據調查分析,結合學生素質,以及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服務于地方經濟,培養應用型綜合人才,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目標應定位在“培養具有堅實專業知識,熟練的專業基本技能,良好的職業道德和敬業精神,同時要培養學生具有很強學習能力和不斷創新的精神,以適應社會不斷發展和自身不斷提高的要求”。應與其他地方院校“錯位競爭”。

在明確了辦學定位或培養目標的情況下,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要想在同類院校中站穩腳跟,必須針對社會需求培養人才,要辦出自己的特色,要培養出社會搶手的學生,就要找到辦學的關鍵,解決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能力,從而提高就業率,增強學校的競爭力,確保學院長遠發展。

三、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據統計,一個人所需知識的5%~10%來自于學校,另外的90%~95%是通過工作和繼續教育獲得的。現代科技和信息的日益發展與會計人員接受信息的時間限度之間存在矛盾;知識更新周期的不斷縮短與會計人員受教育時間不斷延長之間同樣存在矛盾。要解決這些矛盾,就必須樹立終身教育思想,“一次教育,終身受用”的時代一去不復返,必將被“傳授知識”轉變為“傳授學習方法”的終身教育所取代。因此,優秀的會計人才必須是終身的學習者。

在目前我國會計學專業知識結構體系基本穩定的大前提下,如何辦出自己的特色,培養出社會搶手的人才,培養出“有一定的工作經歷的”會計人才,實踐教學環節就是一個突破口,如何讓學生在學校學習期間就能夠具有會計工作崗位要求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是獨立學院急需解決的問題,根據多年的教學工作經驗結合社會需求調查,我們認為在傳授給在校生專業知識的同時,抓好校內外實踐教學,注重學生專業實踐技能的培訓、職業素質的培養、職業判斷能力的引導等諸多環節。

1.構建能力型課程體系。傳統的會計課程大都是知識驅動型,教師根據教學大綱和教材講授會計的各專業課程,課程及其內容關心的是專業考試和獲得正確答案,學生所受的教育是記憶性的,而不是能力培養。構建能力型課程體系,強調在會計教育中對學生實際工作能力的培養。這一課程體系應該能夠回答以下幾個問題:知識面:即學生學完這門課程必須掌握哪些知識,會解決什么問題?動手能力:學生會不會應用所學的知識解決實際工作問題?工作環境:即讓學生明確其在什么環境下應用所學的知識?考核評價:即如何評價學生通過學習已經具備的會計實際工作能力,達到預期的學習效果。

2.能力型課程體系的設置。能力型課程體系應該是在滿足學生基本知識面需求的基礎上,重點突出學生學習能力、動手能力、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初步的職業判斷能力。一般應包括:

(1)基礎教育課程(公共基礎課程),這類課程的主要目標是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具有抽象的邏輯思維能力、分析和應用數據的能力、語言文字書寫和表達能力、以及必要的社會人文素質。

(2)一般商業課程(專業基礎課程),這類課程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財政、金融、市場、經營管理、組織行為等一系列課程,使學生了解企業、政府機構和非盈利組織的活動及部門設置特點,理解企業如何整合和應用這些知識。

(3)專業核心課程,這類課程的核心應該體現培養學生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和有效途徑上。而職業能力的具體內容表現在學生的專業知識面,形成專業能力的有效途徑就是實踐教學環節。

3.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為了使學生在畢業時即成為有一定工作經歷的人,要求在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始終堅持對學生動手能力和職業判斷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對會計工作的理論知識和職業技能有較充分的準備,以適應用人單位的需要。為此,對會計學專業的實踐教學進行分析和研究,積極探索實踐教學的新思路,改進實踐教學方法,規范實踐教學管理,從而構建理論聯系實際、由淺入深、形成學生在校四年不斷線、具有一定前瞻性的完善的會計學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1)經濟業務認知實習。學生在學習專業課之前,為了對本專業有所了解而進行必要的企業參觀性實習,讓學生觀摩企業生產經營過程,了解不同企業經濟業務的循環過程,明確經濟業務發生的標志――原始憑證的取得、填制、審核、記錄等。認知實習主要是增加感性知識,是為學習理論課服務的,不強調培養操作技能。(此項實習一般安排在大一的第二學期)。

(2)會計崗位認知實習。在完成基礎課和部分專業課后,讓學生利用假期到校外實習基地或企業進行隨崗或頂崗實際操作。學生親身到企業財務部門參與企業具體的業務處理(或觀摩企業財務人員的實際操作),有利于學生進一步增強感性認識,還可把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工作中,檢驗自己的實際工作能力。或通過感性的認識,分析實踐與理論的區別或差異,以便靈活掌握所學知識,活學活用。更加熟悉企業經營活動的來龍去脈以及工作內容和崗位職責,增強學生會計業務的實際操作技能。(此項實習安排在大二的第二學期)轉貼于中。

(3)企業會計業務模擬實訓。在學生完成中級財務會計學和成本會計學理論學習的基礎上,在校內組織企業財務會計的模擬實訓,模擬實訓的內容應包括企業財務崗位設置及要求、企業財務制度、企業會計核算流程、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應相對突出出納崗位、往來結算、存貨收發及其管理、職工薪酬、固定資產、無形資產、成本核算及其管理、對外投資、銷售收入、銷售成本、期間費用、納稅申報、利潤形成及其結轉、財務報告的形成等各個方面。通過模擬實訓使學生對企業財務會計有一個比較完整的、全面的、感性的認識和把握。這里特別強調提出,在設置模擬企業經濟業務時,應當有意識地設置一些不確定(或需要在了解經濟業務實際發生情況后方可確定)的經濟業務,或出一些錯誤的經濟業務,給學生一些判斷的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所學的知識加以判斷,或參閱國家財經法規、稅收制度加以判斷,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允許學生作出不同的判斷,不要形成標準的財務結果,否則不利于培養學生的職業判斷能力,并且與企業、社會現實也不符,還容易使學生養成依賴老師給出標準答案的習慣。

(4)企業具體業務實踐。在完成學生校內學習任務的基礎上,學校應積極創造條件讓學生到企業參與企業會計實習,或引導學生到企業、金融機構、財務公司、會計師事務所、稅務事務所等機構進行專業實踐,以進一步鞏固所學知識,積累工作經驗,增強崗位工作能力,為走出校門參加工作做好充分的準備。

(5)畢業實習、畢業論文的完成。學生在學完全部課程后,為了培養學生的實際工作能力,縮短學生走上工作崗位的適應期,在畢業前進行的最后一次也是最重要的綜合性實習,即畢業實習。通過畢業實習,可以鞏固、發展學生已獲得的專業知識和實踐技能,使學生進一步明確財務工作在經濟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掌握正確處理經濟業務的能力和技巧,并為做好畢業論文進行必要的準備,如開展調研工作、資料收集等。同時也為學生就業提供選擇的機會,使學生提前對就業形勢、就業要求做到心中有數,真正實現學生就業的零適應期。

畢業論文的完成是大學本科畢業生的必修環節,是對學生四年所學知識的綜合檢驗。但是獨立學院學生的綜合素質相對于二本以上學院的學生的綜合素質有一定的差距,因此在畢業論文的選題、要求等各個方面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而定。要把考察學生的側重點放在學生實際工作能力、解決基本的經濟業務問題的能力,處理中小企業財務、稅務等業務能力上。要求學生必須深入到企事業組織,解決自己了解到的企事業組織的實際問題,使學生務實地理解和完成畢業論文的寫作,真正通過畢業論文的完成培養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4.能力型教學方法初探。要培養對社會有用的復合型應用人才,就必須改變已有的教學觀念,要“開門”辦學,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要放手讓學生去接觸社會,掌握生存規則,讓學生具備一定的免疫能力,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社會。為此我們要改變教學方法,要變“以教師為中心”為“以學生為中心”,從“傳授知識”轉變為“培養能力”,讓學生逐漸養成自我學習與不斷更新知識的習慣和能力。

(1)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實行啟發式教學。傳統的系統知識講授法、演示法等,對學生掌握會計基礎知識、基本技能有一定的成效,但忽略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對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分析思維能力收效甚微;為彌補這些教學手段的不足,會計實踐教學中,應采用啟發式教學。

啟發式教學的關鍵在于啟迪學生的心智,激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啟發式教學是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進行的,并在自學之后對自學成果進行檢驗,使每個學生都在發表見解中得到鍛煉。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應變能力和創新能力。實際應用時,教師根據模擬企業的情況,針對企業發生的經濟業務以及國家企業會計準則、財經法規和稅收制度的要求結合涉及到的會計理論和會計方法,引導學生分析業務的性質,明確確認、計量的屬性和價值,在準則、制度允許的范圍內,可以有不同的處理結果。例如,企業發生的審計人員“差旅費”該如何入賬?這一問題就需要告訴學生要結合企業自身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可以計入“管理費用”,也可以計入“銷售費用”(商品流通企業)。

(2)精心設計財務處理程序圖,采用圖解直觀教學。會計圖解教學方法是教師在會計教學過程中,通過分析與歸納,將會計處理程序、會計憑證傳遞以及會計賬簿之間的關系抽象概括為圖表形式,在此基礎上向學生講解會計知識的一種教學方法。該方法的最大特點就是利用圖解進行會計教學直觀形象。會計賬務處理程序圖解是會計教學的主要內容。它是由兩個以上“T型”賬戶、表示賬戶對應關系的符號、金額以及簡要文字說明所組成,是反映某項經濟業務會計處理程序的圖解。針對《企業財務會計》課程中相關的工業企業主要經濟業務核算內容,把采購儲備、生產過程、產成品入庫及銷售過程的資金運動,采用實賬、實表的方式,把對供、產、銷進行核算的整個過程制作成模擬實際運行的程序圖,使之具有模型化、直觀化、操作化的特點,讓學生手眼腦并用,對會計核算過程取得深刻而直觀的印象,輕松掌握會計的內容和方法。

(3)積極采用現代化的教(下轉第142頁)(上接第134頁)學手段,進行計算機多媒體教學。應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把企業會計實際操作過程直觀地表現在學生面前,教師充分利用投影、幻燈、錄像、多媒體等電化教學手段和相關財會軟件,靈活選擇操作練習、個別輔導、對話、模擬、游戲、問題求解等教學形式,直觀、形象化地組織教學。會計的基本技能訓練也可由計算機模擬來實現。

總之,實踐教學體系是指實踐教學的內容體系。即在制定教學計劃、教學內容時,圍繞專業人才培養目標。通過課程設置和各個實踐教學環節的配置而建立起來的與理論教學體系相輔相成的內容體系,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實驗教學、實訓教學、實習教學和社會實踐。只有從客觀實際出發,加強實踐教學管理,構建完善的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才能真正提高財會類專業實踐教學環節的教學質量,更好地為獨立學院的教學服務,培養出實用型的財會高級應用型人才。

[本文系山西大學商務學院科研基金資助項目《獨立學院會計學特色專業建設探討》(編號2008003)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楊懷珠.山西省高考志愿填報方法與技巧.山西出版集團山西經濟出版社,2009

第6篇

一、個人簡要生平

1908年3月27日,沃恩茨出生于華盛頓,父親名叫威廉?沃倫?沃恩茨(William Warren Werntz),母親名叫麗蓮?格特魯德?威廉?沃恩茨(Lillian Gertrude Welling Werntz)。沃恩茨結束了在俄亥俄州托利多(Toledo,Ohio)的斯科特中學(Scott High School)的三年學習后,1925年,還作為畢業典禮上的班級發言人,從馬薩卡―密歇根高中(Muskegon,Michigan High School)畢業。

1929年,沃恩茨在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獲得會計學學士學位,1931年又在該校獲得法學學位,并開始攻讀經濟學博士學位。1931年至1934年期間,他完成了除學位論文之外的所有博士階段的學習和考試。1930年夏天,沃恩茨在密歇根大學(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學習法律和會計。1929至1935年,沃恩茨在耶魯大學和耶魯大學法學院(Yale Law School)任教,講授會計、公司財務和法律課程。1935年,沃恩茨作為法律事務職員進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簡稱SEC)任職。1938年5月至1947年4月,一直擔任SEC首席會計師。1947年5月辭去SEC的公職,加入塔奇?尼文?貝利?斯馬特會計師事務所(Touche,Niven,Bailey & Smart,簡稱TRB&S)。1964年,沃恩茨當選為TRB&S的高級合伙人,至逝世前一直擔任此職務。與此同時,他還于1942至1943年擔任證券交易委員會價格管理辦公室(the Office of Price Administration)的顧問,1944至1945年擔任美國財政部(the U. S.Treasury Department)的顧問,以及聯邦住宅委員會中央委員會(the Central Authority of the Federal Housing Authority)的主席。1950年,沃恩茨成為美國新澤西州的注冊會計師。1931年,他加入美國康乃狄格州司法界(the Connecticut Bar)。

1947年5月,沃恩茨辭去了SEC的職務之后轉投會計職業界,成為羅斯會計師事務所的成員。有趣的是,沃恩茨還受到過SEC的查處。沃恩茨在該事務所的開始幾年主要負責海濱商業企業(Seaboard Commercial Corporation)的事務。SEC認為,沃恩茨所審計的一項結束于1947年12月31日的1947財產年度報告存有“嚴重誤導性錯誤”,因為沒有計提足夠的準備導致部分賬戶數字可疑,且流動資產被高估。出于對這家新成立的會計師事務所形象的考慮,也因為該項事務中牽涉到沃恩茨,SEC對于沃恩茨在此項事務中應承擔責任的決定并不明確。盡管如此,沃恩茨和羅斯會計師事務所還是受到了停業15天的懲罰。這一事件也成為十多年后新的1號ASR的基礎,1957年3月25日,SEC所的第78號ASR就是針對這一案例的。

沃恩茨一生非常積極地參與職業組織活動。1948年,任美國會計學會(American Accounting Association,簡稱AAA)副主席;1960~1963年,任職于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of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簡稱AICPA)政務會(the AICPA's Council);1961年起,任職于訓練委員會(Trial Board);1962年當選副主席;1950~1959年,擔任會計程序委員會(Committee on Accounting Procedure,簡稱CAP)成員,其中1956~1959年任主席。在沃恩茨的領導下,CAP于1959年將遞延所得稅視作負債或遞延貸項,而不是業益的一部分。該結論讓AICPA招致了一場官司。原告系當時最大的公用事業公司――美國電力公司(American Electric Power)。最高法院以AICPA勝訴的裁決了結了這場官司。沃恩茨還曾任美國注冊會計師協會許多其他委員會的主席,包括大學關系委員會(Relations with Universities,1959~1961年)、會計原則委員會意見特別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Opinions of the 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1964年)。他還曾兼任AICPA特別研究委員會(Special Committee on Research,1957~1959年)的成員,該委員會于1959年設計了會計原則委員會(Accounting Principles Board,簡稱APB)的建立框架。在APB的支持下,沃恩茨還成為一個顧問委員會的成員,該委員會對1961~1962年頒布的假設和會計原則的形成進行了研究。他還曾是AICPA和洛克菲勒基金會(Rockefeller Foundation)發起的企業收益研究組(the study group on business income)的成員。沃恩茨活躍于美國全國會計師聯合會(National Association Of Accountants,簡稱NAA)、新澤西州和紐約的CPA社會團體,以及許多其他的組織。

沃恩茨亦曾在許多大學里任教,包括康乃狄格商業學院(Connecticut College of Commerce)、喬治華盛頓大學(George Washington University)、實務法律學院(Practicing Law Institute)和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他給超過75個職業團體進行過演講,并為美國國內外期刊寫過許多文章。沃恩茨還是哥倫比亞會計研究所會計咨詢委員會(the Accounting Advisory Boards of Columbia Institute of Accounting)、佩斯大學(Pace College)和瑞特格斯大學(Rutgers University)的成員。在耶魯大學三年級時,他就是美國大學生優等生聯誼會(Phi Beta Kappa)和Beta Alpha Psi、Delta Theta Phi等多個團體的成員。

沃恩茨還積極參與他在新澤西州的家鄉格林瑞治(Glen Ridge)的教會、市政及社區事務,曾擔任過社區聯合基金會(Community United Fund Drive)財務主管(1957)、市議員(1958~1964)、格林瑞治公理教會審計委員會(Auditing Committee,Glen Ridge Congregational Church)執事及主席,以及格林瑞治納稅人協會(Glen Ridge Taxpayers Association)的會長等。

1932年7月9日,沃恩茨與珍妮?坎貝爾(Jeanne Darling Campbell)結婚,婚后育有一子。在空閑的時候,沃恩茨喜歡釣魚、集郵、打橋牌和閱讀。沃恩茨于1964年11月19日逝世,享年56歲。

二、理論與實務的主要貢獻

沃恩茨作為SEC首席會計師的重要功績之一,就在于在麥克森?羅賓斯(McKesson & Robbins)欺詐案發生后,建立了基于實務的公認審計準則。其在會計理論與實務發展方面的重要貢獻亦在于主持處理麥克森?羅賓斯公司審計假賬案及建立“公認審計準則”的基礎。

作為當時任職SEC首席會計師,沃恩茨兼任了麥克森?羅賓斯欺詐案調查委員會主席。SEC在調查后公布了一份長達454頁的調查報告。鑒于該案所暴露的問題,沃恩茨認識到建立審計準則的重要性。該調查案結束后,沃恩茨認為當時的審計程序有缺漏,建議注冊會計師協會自行設法改正,以免政府干預。從1941年起,SEC就要求審計師在審計報告中明確其審計是否遵循了“公認審計準則”。而AICPA直到1948年才正式定義“公認審計準則”。顯然,沃恩茨對審計準則的建立發揮了重要作用。可見,由于該案件的妥善處理,不但加速了美國公認審計準則的發展,同時,還為建立起現代美國審計的基本模式、在評價內部控制制度基礎上的抽樣審計奠定了基礎。

在擔任首席會計師期間,沃恩茨還建立了利益沖突的凈價值評估法,并解決了有關獨立性的諸多困難問題,這些問題在先前的第2號ASR中都沒有明確的表述。在第25號ASR中,以獨立性作為決策基礎,沃恩茨規定了股東和會計師間有關會計師與由他的認證帶來的損失及負債無關的協議(如規定會計師免責),將極大地損害會計師的獨立性,以至于總會計師不能對注冊會計師在認證財務報表時的獨立性表示認可。沃恩茨引用了1944年1月頒布的第47號ASR中有關獨立性的諸多案例來擴展獨立性的概念。編撰和考慮這些案例的原則已在幾個月前第44號ASR頒布時提出,當時SEC規定,當會計師與所有者有直接或間接的利益關系、或在被報告期間擔任企業出資者、擔保人、投票受托管理者、領導者、經理或雇員的,將被認定為不具備獨立性。

沃恩茨的會計格言是:“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決定會計原則”。

三、主要論著簡析

沃恩茨在世時,曾先后在會計雜志上共發表過五十多篇文章,其中絕大多數是關于其在SEC任職期間所遇到的會計問題的研究結論與處理結果。在寫作方面,沃恩茨不僅證明了他的學識,也體現了他對法律與會計關系的理解。從以下其關于會計是一種管理工具的引文強有力地說明了這一點:“會計的管理工具論產生于企業,這種觀點的發展必然需要立法界、司法界和管理人員的關注,這是不可避免的。在獲得社會經濟現象數據的有效途徑的研究中,早期的來源應含有會計數據。從那時起,依賴會計過程就成為了一個雖短卻符合邏輯規律的步驟。會計作為一個觀察經濟個體活動的持續方法,一個規定和禁止其各項活動的方法,作為一項管理工具對政府自身監管的有效利用遠遠落后于其作為一項政府監管手段的利用。僅僅在不久之前,企業會計才產生了一些明顯的改進,以加強對政府行為的監管。”沃恩茨發現,1950年之前的半個世紀,管理人員對會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他們加強和擴大了細節資料的收集,還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會計方法的發展。總的來說,管理人員使得會計理論和方法有了更深更快的發展和進步。沃恩茨的論文不僅建議關注會計作為一項管理工具的作用,也建議立法機構和政府機關運用會計信息進行社會監管和經濟規劃的潛力。有關沃恩茨會計思想與理論貢獻,主要體現于以下幾個重要文獻之中,即《威廉?W.沃恩茨的會計思想》(William W.Werntz:His Accounting Thought)、“會計的一些現時問題”(Some Current Problems in Accounting)、“會計教育與福特和卡耐基報告”(Accounting Education and the Ford and Carnegie Reports)、“聯邦會計立法的影響”(The Impact of Federal Legislation upon Accounting)、“財務報表的現時缺陷”(Current Deficiencies in Financial Statements)和“會計的最新發展”(Recent Developments in Accounting)等。

【主要參考文獻】

[1] 任明川.SEC歷史上幾位著名的首席會計師[J].中國注冊會計師,2004(3):62-64.

[2] 文碩.世界審計史(3-3)――不甘落后爭上游.省略/infocenter/show.asp,2005-10-13.

[3] 楊慶英.羅賓斯公司審計案加速美國公認審計準則的發展[N].證券時報,2002-1-9.

[4] Arthur M.Cannon.1957.Standards of Education and Experience for Certified Public Accountants (Book).Accounting Review.Jul,Vol.32 Issue 3:p523,2p.

[5] Barbara D.Merino.1.2,Teddy L.Coe.3.1978.Uniformity in Accounting:A Historic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Accountancy.Aug,Vol.146 Issue 2:p62-69,8p.

[6] Carman G.Blough,Charles T.Zlatkovich.1969.William W.Werntz:His Accounting Thought (Book Review).Journal of Accountancy.Aug,Vol.128 Issue 2:p90-91,2p.

[7] Carman G.Blough,George D.Bailey,Stephen Gilman,William A.Paton,H.T.Chamberlain,A.C.Littleton,C.Rufus Rorem,Robert L.Dixon,1944.Association Reports for the Year 1943.Accounting Review.Apr,Vol.19 Issue 2:p221,9p.

第7篇

摘要:歷經近10年的發展,實證會計研究正試圖取代規范研究,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主流范式。然而,其間存在的問題,值得學術界予以重視。筆者就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學術范式的國際化和本土化、會計學術界和實務界的研究分工,以及會計學術研究中的學術批評等五個方面的問題,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并針對部分應用實證研究方法發表的會計學術論文提出了批評性的評論。努力倡導會計學術研究中的人文精神、嚴謹的科學態度、寬松的學術氛圍.自從20世紀90年代初美國著名會計學者瓦茨和齊默爾曼所著的《實證會計理論》被翻譯介紹到中國會計界以來,實證研究這一研究方法及其相關的問題就受到了會計學術界廣泛的重視。近10年來的發展,實證方法已逐步為中國會計學術界所接受并得到了相當的應用。據筆者不完全統計,1999年全年和2000年1~6月,代表中國內地經濟學最高水平的學術雜志《經濟研究》,已經發表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的財務、會計論文(包括財務會計專業研究人員撰寫的微觀經濟類專題的論文)就有20篇。由于學科劃分以及對論文主題所涉及領域方面的認識,這種統計可能不甚精確,但不可否認,作為相當注重研究方法(尤其強調實證研究方法)的國內一流經濟學學術期刊,正在刊登越來越多的實證會計研究論文卻是無可辯駁的事實。同樣,被公認為中國內地會計學最高水平的學術理論刊物《會計研究》,收錄發表的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撰寫的會計論文也越來越多。近年來采用實證研究方法撰寫的會計學博士學位論文也日漸增多。種種跡象表明,實證會計研究正試圖取代規范研究,成為會計學術研究的主流范式。

筆者認為,在實證研究這一方法被引進中國將近10年的今天再討論這個問題,已經不能僅停留在方法的介紹或規范和實證兩種研究范式孰優孰劣的比較評判層次上,而應當將學術研究中,中國會計學者在方法應用上存在的問題揭示出來,并總結消化、吸收西方會計研究中的先進方法。正因為如此,筆者總結了中國學者應用實證方法撰寫會計學術論文時存在的問題,同時,針對性地提出了不同的觀點和看法。筆者希望借助評論同行文章這種特殊的方式,為在會計學術研究中建立并形成良好的學術批評風氣盡一點綿薄之力。

一、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

在中國接受實證會計研究方法近10年的過程中,學術研究的方法論的爭論可謂層出不窮。種新的學術范式之所以能夠得以誕生并進而得到長足的發展,其原因需要認真予以分析和總結。筆者以為,搞清楚包括經濟學、會計學在內的社會科學研究中的價值判斷和事實判斷的關系,是展開討論的基礎。價值判斷是對某種特定事實內容所作的“公正”或“不公正”、“合理”或“不合理”、“好”或“壞”、“好些”或“壞些”等的評價和預言。在日常生活中,特別是在政治、法律、道德的觀念中,價值判斷占有重要的地位,它是表達政治要求、決定合法與非法、罪與非罪、道德高尚還是低下等不可缺少的語言工具,也是進行行為選擇和政治選擇的前提。但是,在作為經驗科學的經濟學研究中,占重要地位的首先是事實判斷,而不是價值判斷。從認識邏輯來看,價值判斷僅僅是一種根據特定的價值標準作出的判斷性評價和立場取向。它既不能排除別人對相同的事實持相反的立場,也不能提供可由其他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信息,因而不具有科學預言能力。相反,事實判斷則包括了可由各個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論斷,即事實是怎么回事,它已經怎樣或將來會如何,因而能夠在經驗上被證實或證偽。不僅如此,價值判斷也不能從事實判斷中推導出來,即事實在邏輯上并不包含它的評價。強調事實判斷在包括經濟學、會計學等在內的社會科學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不意味著在理論研究的整個活動和過程的所有方面都不應有價值判斷。一般來說,在研究對象的選擇、認識目標的確定、研究方法和分析結果的選擇等領域和方面,需要進行價值判斷。因為每個研究者既可以根據個人的興趣和愛好選題,也可以根據政治、道德和信仰選擇實際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此時沒有價值判斷是不可想象的。比如說,當前中國會計實務中會計信息失真現象泛濫,作為會計學界的研究者,展開對這個問題的研究和討論既有理論上的價值,又有現實的意義,同樣也符合社會大眾對消除這種現象的情緒需要。但是,在學術理論研究的內容領域,也就是在認識過程和理論形成過程之中,卻不允許價值判斷插足。如果在內容領域借助于價值判斷,就會使認識過程從一開始就引入“信仰”問題,這只會使認識過程扭曲,得不出科學的結論。再以當前中國會計信息失真現象為例,如果從一開始就建立了會計造假是由于會計人員的法制觀念薄弱,或是由于傳統的會計制度已經無法適應建設市場經濟的改革需要的所謂“先驗信仰”,那么,按照如此的基礎作出的分析必然會在結論上發生偏差。另外,有人強調科學家的價值觀和歷史觀,指出一些偉大的學者都有著鮮明的價值觀和強烈的歷史責任,但沒有說明這樣的價值觀和歷史責任在他們的科學生涯中究竟起了什么作用。仔細加以考察,這樣的價值觀和歷史觀對他們選擇科學課題、堅持科學信仰和從事艱辛的科學探索起了重要的作用,而對其科學認識和理論創造過程本身則起不了什么積極作用。他們正是在拋開了價值判斷而專注事實判斷的情況下,才有了科學的創造。因此,在一些社會學科的研究中,在獲取信息和認識客觀事物內在聯系的范圍內,保持價值自由前提,避免進行價值判斷是必要的。從方法論的角度分析,規范研究是根據“應該如何”提出命題,而實證研究則以“是怎樣的”來提出命題,這兩種命題提出方式上的差異,決定了實證研究從一開始就是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作為經驗科學的會計學研究,以價值自由為前提能夠保證采用實證方法所作的理論探索是一種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研究活動。雖然,研究者在具體從事研究工作的過程中以及結論的形成上,會犯下方法上的錯誤和產生各種邏輯上的漏洞,但這些問題并非是由于實證方法本身產生的,而是屬于方法運用不得當造成的。理論研究中,以價值自由為前提的實證研究方法,是知識累積的重要手段,也正因如此,實證研究才能成為許多社會學科進行學術理論探索的主流方法,才能經受得住時間的考驗并得到學術研究人員的廣泛認可和接受。

二、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

在規范研究還是實證研究的論爭中,引起認識混亂的原因恰恰是對實證研究方法本身了解的不夠深入、認識的不夠清晰。實證分析可以分為理論實證(或邏輯實證、分析性實證)或經驗實證(empirical)兩個相互聯系而又可以獨立進行的部分和階段。前者的任務在于提供一個概括的體系或框架(framework),對現實關系究竟是怎樣的問題,作出理論上和邏輯上的分析和解答;后者的目的在于對理論實證得出的結論和假說進行經驗檢驗,以確定其真理和謬誤所在,亦即證實或證偽。因此,進行實證分析,首先要建立理論模型,提出理論假設,進行抽象的深入的理論分析,然后在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經驗檢驗,證實或者證偽假說,得出帶規律性的結論,亦即達到理論上的解釋能力和預測價值。雖然理論實證和經驗實證可以分別進行,但同時二者又是相互聯系的。因為經驗觀察到的事物總是具體的,各種因素的影響和作用都包括在其中,只有進行抽象的理論分析,從理論上說明了每個因素的作用和相互關系,才能真正理解并把握事物的內在規律性。不僅如此,理論概念和理論范疇并不一定能夠作為實證分析的指標和工具。因為,理論概念必須抽象掉許多次要因素,而經驗研究所定義的指標及其據此獲得的資料和數據往往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因此,在進行經驗實證時,必須注意從理論概念向實證指標的過渡,實證指標的選擇和設計必須盡量與理論概念相接近。這樣,才能保證實證結論的嚴密性。

當前,不少中國會計學者進行的經驗實證分析,都存在一個共性的問題,就是缺乏應有的理論指導和理論分析的框架,尤其是缺乏足夠的微觀經濟學、金融理財學等會計的“基礎學科”的理論分析框架和經過嚴謹理論研究之后得出的切合中國實際情況的理論。缺乏基礎性理論框架,就變成了為實證而實證。盡管這類研究中,作者搜集了數據,構造數學模型并作了回歸分析,但是由于缺乏理論指導,給人一種玩弄數字游戲的印象。因而,其結果的解釋能力和預測價值就值得懷疑。對會計研究而言,由于缺乏經濟學和財務學的理論框架和相應的經驗實證的結果,造成了不少研究要么不加分析地把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相關理論框架作為展開研究的基礎性理論,要么簡單地以“中國特色”為由,籠統含糊地將現實觀察到的現象加以總結描述,即作為被檢驗的假說。如果說,在中國實證會計研究剛剛起步的時候,把西方學者用英語發表的實證研究論文的模型或分析框架拿過來,照著他們撰寫實證論文的典型步驟和程式,加上中國的經驗數據,做一遍練習題,是一種學術革命的先驅行為的話,那么,在經過了起步階段的摸索之后的今天,再繼續這種“照著例題做習題”的方式進行研究,就不得不說這是中國會計學術研究的悲哀了。

針對會計研究缺乏中國的理論經濟學和金融財務學理論支持的問題,筆者建議,一方面,擴大“會計學研究的經濟學視野”。應當看到,經過20年來的改革開放,中國的經濟學研究取得了顯著的進步和飛速的發展。從各種中國經濟學理論成果中汲取豐富的養分,加以整理、總結,綜合利用,可以提煉出具有相當解釋能力的理論供會計學研究參考。另一方面,若沒有現成的或比較現成的經濟和財務理論,會計學者就必須立足自身,加緊研究,補上這一課。

最后需要澄清一個認識上的誤區。許多學生,包括不少已有一定學術地位的專家學者,只要看到研究論文中沒有數理統計的計量分析、數據采樣,便會認為是規范研究。這實際上走入了一個“形式”誤區。實證(positive)是和規范(normative)相對應的概念,兩者從研究方法的命題選擇上相互區別,但由于它們同時都可以進行歸納分析和演繹分析,所以在形式上,特別是在使用自然語言加以理論表述時,并沒有明顯的區別。另外補充一點,在西方,normativeaccounting和positiveaccounting本來的含義是前者是指現值會計(presentvaluebasedaccounting),即符合理想假設前提條件環境下的會計;后者是指現實世界中被各種原則、準則所約束,但同時又具有多種備選方案可供選擇和管理(management)的會計。四、學術范式的國際化和本土化經濟學也好,會計學也好,都是“西學”。在改革開放的初期,誰能先看到國外的研究成果或者誰先翻譯國外的研究成果,誰就能在工作、學術研究上處于領先的地位。不管是否承認,當代學者,都以能用英文在國際一流學術刊物上為榮耀。既然將在國外刊物作為學術研究的激勵之一,那么,作者就不得不遵守西方的學術規范、使用別人可以接受的表述方式,做到無論在自然語言還是理論概念甚至展開分析論證的方式上和西方保持一致,至少是要向西方靠攏。采用實證的方法進行學術理論研究,實際上也成為一個是否能夠融入主流的問題。

所謂融入主流,概括地說,就是要接受、采納和遵從主流的學術規范和學術傳統。主要包括學術的自由主義精神、理性主義前提、經驗主義內容和實證主義方法。融入主流,首先要在上述四個方面接受并且掌握這些思維習慣。同時應當充分地認識到,中國當代的經濟改革過程,無論在實踐中還是在理論上,都是充滿巨大挑戰的,很多問題是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傳統理論無法解釋的,甚至是傳統理論不曾提出的。這就給學者們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機會,來記錄這段無法重復的歷史,發現并提出新的問題、形成新的概念并進行理論的創新。在這方面中國學者具有無法比擬的地域優勢。融入主流不僅意味著要接受和采納,而且主要是創新和發展。會計理論研究中,中國學者還做得不夠。比如,美國FASB提出的財務會計概念框架是以“決策有用觀”為前提的,這是由著名的特魯布拉特報告經過廣泛的實證調查后提出來的。中國如果要采納或不采納這一觀念,同樣也需要以中國的實際情況為前提。如果能夠做一次中國的會計信息用戶的研究,結論將會具有深遠的意義。

科學是沒有國界,也是沒有國別的。自然科學是這樣,社會科學同樣也是這樣。只有科學形成和發展的具體環境以及科學原理的具體應用是有國別特色的,受具體的歷史、社會條件制約的,任何國家的科學家,包括社會科學家,對科學發展作出的貢獻,都具有普遍的意義。因此,筆者不以為存在著東西方兩種經濟科學、會計學,也不相信在基礎理論層次上會有什么“中國特色的會計學”。例如,當今中國會計學研究最大的問題就是“會計信息失真”。這個問題其實在國際上也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但在中國表現得更為顯著和突出。從事這一問題的研究,首先就不得不為“失真”找到或者說界定一個可供研究的概念,來衡量所謂的“失真”的程度。換言之,必須首先解決何為會計信息質量高或低的判斷標準。如果連這個基礎性的理論概念或標準都無法確定的話,進一步的有關“失真”的性質、原因、程度等一系列的問題就缺乏判斷的基礎,理論模型的建立就會存在相當的困難。那么經驗研究所必需的變量的選取一定存在錯誤和偏差,又怎能希冀得出科學、正確的結論,又怎能找到減少“失真”的藥方?

舉這個例子,無非說明兩點:(1)美國財務會計概念框架中用以衡量會計信息質量的相關性、可靠性概念,在研究“中國會計信息失真”問題時,為了保持所謂中國特色,為了給人以本土化的感覺,就要使用真實性概念,那么,是否“失真”問題一定就要使用真實性概念?如果覺得美國的概念和標準存在不足,就應該提出自己的理論主張與之爭辯,但是,筆者至今還沒有看到這方面有獨到見解的學術主張,更沒有看到邏輯嚴密的模型以及有充分證據的經驗驗證研究結果。關于“失真”的會計論文可謂汗牛充棟,但事實上許多研究者對這一問題都未真正地做到深入分析和高度抽象。判斷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是會計基礎理論問題,也是一個人類共同的學術課題,無所謂國界的區別,也是無法也無需本土化的。非要在基本范疇問題上強調所謂特色,只能是走入誤區。(2)當我們有朝一日對判斷會計信息質量高低的標準取得相當的共識后,就必須堅持把眼光聚焦在中國這塊土壤上,對中國會計信息質量是高還是低、會計信息質量差的程度、引起的原因、解決的途徑等問題。

從會計研究的發展史來看,學術界在最初的研究中積極參與規范研究,但是到了20世紀70年代后,逐漸轉為實證研究模式,與規范研究分道揚鑣,把帶著技術開發性質的規范研究留給了實務界和規則制定機構⑤。筆者對上述“分工論”,即學術界主要采用實證會計研究方法進行理論研究,而實務界則主要采用規范研究的方法進行新的會計方法的開拓和對已有實務的規范,給予肯定。這種分工,既具有學理上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又有別國成功的實踐經驗。在學理上,既然說實證方法解決“是什么樣的”這類問題,必然的就把會計系統作為一個自變量,放到了整個社會經濟環境這個“大函數”、“大方程”當中,研究會計系統的變化怎樣影響整個經濟和社會環境的,或者反之,找到社會經濟環境中是什么因素以何種方式影響會計系統的邏輯關系。正是由于實證研究方法,把傳統的會計研究的范圍擴大到了經濟、文化、法律等整個社會。而傳統的規范研究,則更為關注應該使用何種會計確認和計量方法、應該采用何種會計信息的呈報方式等會計系統內部的問題。對于解決會計實務問題,規范研究來得更為直接有效。所以,基于兩種研究方法本身的特點,學術界更多地使用實證方法而實務界更多地使用規范方法是有內在必然性的。對于會計這樣一門實踐性和時效性都很強的應用經濟類學科,實證研究和規范研究從來都是相互補充的研究方法。重實證、輕規范或者重規范、輕實證都是不正確的學術偏見。正如廈門大學教授曲曉輝所言:“實踐證明,規范研究方法雖然存在一定的局限,但仍然不失為一種科學的研究方法,是進行科學研究不可或缺的手段。最近二三十年來,我們的規范會計研究并非太多而是太少,我國現存會計文獻資料中的學術性成果的數量遠遠遜色于介紹、議論類的文字表述。”此外,就中國的現狀來看,學術界仍然需要為政府進行政策性、決策性研究,為實務界的對策性研究提供人力資源和智力資源。值得予以重視的是,學者在身兼數職,既要撰寫學術理論文章,研究基礎理論問題,又要為政府出謀劃策,還要在報刊雜志上撰寫專欄文章為大眾答疑解惑的時候,必須擺正角色的定位。

三、會計研究中的學術批評學術批評對于學術的進步和理論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以至于無論怎么強調也不過分。它是學術研究和理論探索活動不可或缺的內容之一,是學者相互交往的主要方式。其作用在于:一是通過學術批評可以逐步建立一套嚴格的學術規范,使學者們的行為和學術活動有章可循,有規則可依;二是可以對學術作品進行檢驗,開拓新的研究領域和探索方向;三是可以增進學者之間的友誼和交流,形成健康向上的學術氛圍和研究環境。因此,嚴肅認真的學術批評是理論發展的巨大杠桿,也是繁榮學術的必由之路。反觀會計學術界的學術批評現狀,總感到意猶未盡。學術刊物上的商榷性文章和批評性評論罕見,但“廣告式”、“推銷式”的書評和文評則常常充斥于序言和文獻介紹當中。其實,對學術理論作品的評論,可以存在不同的方法:可以是書面的,如撰寫相關的評論文章在相同的刊物上發表;也可以是口頭的,如在學術研討會上對會議的交流文章做評論、向文章作者指出選題、數據、論證方法等方面的失誤和遺漏所在;還有最常用的和最經濟的方法是在學術機構的內部,主要集中在各大專院校的會計系,在教授、研究人員、博士后、博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中,定期或不定期地舉辦討論會,針對同事、同學發表的、未發表的研究習作展開“毫不留情的”批評。

實證研究方法的應用和推廣,離不開嚴肅、認真甚至是尖銳的學術批評,這是由實證研究方法自身的特性所決定的。正因為以事實判斷為基礎的實證研究方法,包括了可由各個主體進行事后檢驗的有關事實和論斷,所以其研究的前提、路徑和結論,對他人而言都是透明的、可以被重復執行的。因此,運用實證方法進行的研究,更具備了被同行專家“挑刺”的可能,進行學術批評也不會落入“一頭鉆入概念體系”的會計理論爭鳴的老套子當中。但也許正因為會計實證研究需要具備更為廣博而深厚的經濟學、財務學理論功力,付出更多艱辛而扎實的學術勞動,所以目前還很少有“傻瓜”把別人已經完成的研究再重新做一遍的事例,也就無從產生向別人挑戰的勇氣

注釋:

①“POSITIVEACCOUNTINGTHEORY”,PRENTICE2HALL,INC1,ENGLEWWOODCLIFFS,NEWJERSEY,1986。②在此,不得不提到由陳信元、葉鵬飛、薛建峰合作完成的論文———《中國的會計環境———一個分析框架》(載于《會計研究》2000年第8期第8頁)。該文以嚴謹的態度,從會計的角度,采用微觀經濟學的方法,對影響中國會計的諸環境因素的行為方式做了比較全面的分析,為進一步的理論實證工作和在此基礎上的經驗實證研究做出了開創性的工作。③張建偉《:會計學研究的經濟學視野》,載于《會計研究》1999年第5期。④孫錚《: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的會計》,載于《會計研究》2000年第2期。⑤這一觀點最初是由上海財經大學博士研究生薛建峰在學術討論中提出的,筆者深受啟發。⑥曲曉輝《:中國特色的會計解讀》,載于《會計研究》2000年第4期。

第8篇

關鍵詞: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定位;人才培養模式

一、引言

隨著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的不斷發展,獨立學院現已成為我國高等教育事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獨立學院在規范辦學條件下,為國家培養大量合格建設者的同時,也在為如何辦出自己的專業特色進行著積極的探索。作為新機制、新模式的獨立學院首先在專業設置上要找準切入點,要完全以市場為導向,把有限的人力、物力、財力集中在那些專業技術性強、市場需求大的專業上。大部分獨立學院都將市場需求看好的會計學專業鎖定其中。誠然,好的專業是學院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同時好的專業如果沒有準確的專業定位其畢業生也同樣缺乏市場競爭力進而影響學院的生存發展。

二、會計學專業的專業定位

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培養目標的確定難點不僅僅在于理論的取舍和實踐的創新,而且在于學科的系統性和職業的導向性,在于如何將目標具體化。因為這類人才主要在會計工作的第一線,直接將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紛復繁雜的經濟業務通過會計人員的職業判斷,轉化為真實的、有用的、合法的會計信息。因而,會計的職業判斷既需要會計理論的支持,如《會計法》《企業會計準則》《財務管理學》、《管理會計學》《審計學》等;又需要各項經濟法規的支持,如關于會計主體性質的《企業法》《公司法》,關于會計主體與國家間關系的《稅法》《價格法》,關于會計主體間關系的《票據法》《證券法》《合同法》,關于會計主體與其他相關利益人之間關系的《勞動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同時還需將上述職業判斷的結果轉化為對內、對外會計信息的能力,而不是僅僅局限在理論層面。也就是說我們應該將培養目標定位于融會計理論與會計技能于一體且“上手快、后勁足”的“會計師”型。然而,目前大多數獨立學院對學生質量的評價方法主要是以期末閉卷考試成績為主,其特點是“重理論、輕實務”;“重期末、輕平時”;“重記憶、輕理解”。教育理念雖然從“教學計劃”轉變為所謂的“人才培養方案”,但在制訂人才培養方案時卻忽視了用人單位的意見和會計專業團體在會計專業質量評價中的作用。因此,按照該培養方案培養出的畢業生,“上不著天,下不著地”,這里所說的“上”是指高層次的人才,但我們所謂的“高層次”人才,也并不高。下是指那些在基層工作的“熟練工”,也沒有達到企業的要求,而是眼高手低、動手能力較差。其結果導致高不成低不就(2008劉永澤、池國華)。關于我國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方案的解讀有如下幾種觀點:有些學者從課程體系,課程內容與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材建設,教學條件,師資隊伍等方面入手,設計“應用+技能+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張晨民、高靜穎,2006);有些學者提出走主要培養服務于企業的應用型、實用型和技能型人才,或“訂單式”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的(伍自強、吳海云、魏先林,2006)。因此,筆者認為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定位應當描述為:介于學科性(或研究型)和職業技術型(或技能型)的目標之間,說白了獨立學院既不是“二本”的復制品,更不是中專技校的升級版,是介于“二本”和“二專”之間,即: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具備會計學、審計學、公司理財、企業管理、經濟和法律等方面的知識和能力,能在各類企業、會計師事務所、評估機構金融證券機構及政府、行政事業單位從事會計實務工作的復合型、實用型專門人才。應該說定位于學科型和職業技術型之間,重點突出“應用型”是符合社會分工和發展的需要,符合“三本”的自身特點(即與“教育研究型”“教學型”大學的區別),也是我國目前就業市場、高等教育和經濟社會發展賦予獨立學院的光榮使命。

三、會計學專業的培養模式

當然正確確定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是獨立學院人才培養的基礎,但是,必須找到能夠適合實現該目標的人才培養途徑,才能進一步發揮其專業特色的優勢,培養出符合市場需求的具有競爭力的高素質人才。實現上述目標,筆者以為可突出以下幾個環節:

1.重實踐、精專業。實踐性教學與理論教學是相輔相成的,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它對于配合理論性教學,培養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特別是實際操作技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獨立學院“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決定了獨立學院的人才培養方案,不僅要掌握扎實的基本理論和基礎知識,更重要的是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應本著以應用課程為主的原則,壓縮一些理論性強、難度大、深度高的課程,如:《會計前沿理論》《國際會計》《比較會計》等,適當增加會計案例的教學內容,如:《審計案例》《財務管理案例》等。在整個實踐能力培養的教學環節中,應分為校內實訓和校外實大環節,校內實訓在整個課程體系中,可設置課程實訓,即在每門專業課結束時進行(課程實訓以手工操作為主),為此應加大相關專業課程的課時量,如“二本”的《基礎會計學》為72學時,“三本”應增加到90學時(其中:講授72學時,實訓18學時),“二本”的《中級財務會計學》為90學時,“三本”應增加到144學時,且將學期課改為學年課,“二本”的《高級財務會計學》為54學時,“三本”應增加到72學時等;專業實訓,即圍繞整個會計專業進行(專業實訓應以手工操作和會計電算化相結合);綜合實訓,即搭建仿真平臺,針對特定的業務,每個學生模擬不同單位(如企業會計、金融部門、稅務部門等)、企業內部不同部門、不同崗位的工作人員,按具體業務的要求獨立完成相關業務。校內實訓通常采取在實驗室模擬進行,實訓設施的不足是我國高校的軟肋,所以獨立學院要充分利用好舉辦高校的現有資源,同時獨立學院的特點是高價優質,因此,獨立學院應抽出部分財力建設屬于自己的專業實驗室并配備專職實驗員(也可聘請校外退休的老會計師作兼職實驗員)。事實上通過以上各主要專業課程大課時量的磨合及動手能力的訓練,已經做到了精專業。校外實習即指大二學生的社會實踐和大四學生的畢業實習。獨立學院要充分利用自己的辦學優勢,依托社會,以共建、協議等形式建立相對穩定的實習基地,例如,獨立學院的主要投資方、大型企業、會計師事務所等。根據各實踐教學環節的要求,應精心編寫各環節《實訓教材》及《實訓指導》,合理制定各實踐環節的實施方案和具體的實施細則,并科學的安排實踐教學活動,做到實踐教學環節既符合培養目標的要求,又與社會需求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會計實踐課程的的比例應當不低于課程總量的20%。打造一支能勝任培養應用型人才的雙師型師資隊伍,實施“走出去”“請進來”的戰略,堅持開門辦學,例如,《審計案例》課程可聘請會計師事務所注冊會計師主講,《財務管理案例》課程可聘請大型企業的財務主管主講,《會計模擬實習》課程可聘請校外退休的老會計師作兼職實驗員等。

事實上會計學專業廣義的實踐教學體系可包括:基礎實踐教學、專業實踐教學、綜合實踐教學和創新實踐教學四個模塊。基礎實踐教學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珠算、計算機、英語、普通話等基本技能。專業實踐教學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專業實踐技能,其內容包括:課程模擬實訓,即跟隨各門課進行,如《基礎會計學》《中級財務會計》等,每門課程均應安排模擬實訓課時;專題實踐教學,即為《財務案例》《審計案例》等;綜合模擬實訓,分為手工操作實訓、會計電算化操作實訓等。綜合實踐教學模塊主要培養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其內容包括:畢業論文、畢業實習、社會實踐等。創新實踐教學模塊主要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其內容包括:科研訓練、學科競賽、大學生創新課題等。

2.寬基礎、廣視野。我們深刻的意識到會計專業的學生不能就會計論會計,一定意義上說沒有廣度就沒有深度,“廣”是“深” 的基礎,如果用金字塔的形狀來比喻,就是沒有廣度就沒有高度,廣度是高度的基礎,即立足專業,超越專業。因此,學院低年級學生基礎教育主要體現一個“寬”字,力求寬而牢,通過基礎課學習要讓學生知識面寬,基本知識扎實;高年級學生專業課教育主要體現一個“廣”字,使學生具有寬闊的專業眼界。為此,首先應拓寬學科基礎課及專業課領域,如增加《國際貿易學》《金融學》《證券投資學》《人力資源會計》《環境成本概論》《稅務會計》《管理信息系統》等課程;其次應加大文化基礎課及學科基礎課的課時量,如《大學英語》《微積分》《線性代數》《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計量經濟學》《微觀經濟學》《宏觀經濟學》等普遍在“教育研究型”“教學型”大學的基礎上增加18學時。

3.厚人文、高素質。應該說綜合素質是創新能力之源,專業人才的培養對素質的要求是全面的,人文素質是各類專業人才素質的基礎,人的全面發展必須以人文素質的提高為前提。所謂人文素質是一個人的內在品德、學識修養和外在精神氣質的綜合表現,人文素質的提高有助于引導人們去思考人生的目的、意義和價值,陶冶人的情操,豐富人的精神生活,提高人的思想境界。一個人無論從事哪一方面的工作,人文素質越高,思路就越開闊,思維就越活躍,悟性能力就越強,從而創新能力也就越強。換言之,正是由于人文素質的提高,自然而然的顯現出一種“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恢弘氣派。如,20世紀最為輝煌的科學大師愛因斯坦,不僅是一位偉大的物理學家,而且精通音樂,他曾說過:“這個世界可以由音樂的音符組成,也可以由數學公式組成。”“物理學給我知識,藝術給我想象力。知識總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是無限的,它可以概括世界的一切。”這是因為,想象力可以超越時空的局限。做到“思接千載,視通萬里”。它通過對已有的認識進行延伸、擴展,產生新的智慧的火花,因而最具創造性的思想家,往往同時也是最富有想象力的幻想家。我國當代杰出的科學家錢學森也擅長音樂,率先在我國學術界倡導開展跨學科的綜合性學術研究和新學科的原創性研究,并取得了一定成果。錢學森也曾說過:“科學家不是工匠,科學家的知識結構中應的藝術,因為科學中有美學。”可見,人文素質對其科學成就的取得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可在獨立學院的會計學專業開設了《音樂欣賞》《美學概論》《中國古典文學賞析》《中國古詩詞賞析》等有利于提高人文素質的課程。

4.廣渠道、多證書。作為“三本”的獨立學院的出路在于必須從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的格局和學院的自身條件出發,充分考慮市場需求和學生特點,在培養層次方面進行創新,做到因材施教,分類培養,多證書在手,廣渠道出口。本文的獨立學院是特指按照教育部《關于規范并加強普通高校以新機制的模式試辦獨立學院管理的若干意見》,由國有高校作為舉辦方且經教育部予以確認的并規范辦學的獨立學院。因此,獨立學院的招生分數線通常在“二本”分數線下20分左右,應該說對于高考來講10-20分的差別并不能代表學生的智力水平,然而部分學生正是因為這10至20分的《數學》和《英語》差別給其考研等帶來一定的障礙,學院應高度重視《高等數學》和《英語》的“教與學”,并力爭免費為學生提供考研的課外輔導,確保優秀畢業生順利考入研究生;部分學生由于《數學》、《英語》基礎較差,學院可免費為學生提供《申論》《行政職業能力測驗》等公務員考試的課外輔導,爭取使部分畢業生考上公務員;對于少量專業課成績優秀的學生,院方可集中進行為期1個月左右的強化培訓,指導這部分學生報考注冊會計師;此外,學生在大三時由院方統一聯系當地財政部門,經過考試取得《會計從業資格證書》,通過勞動部門取得《理財規劃師》證書等,通過行業管理協會取得《ISO9000》等證書。這樣畢業生在畢業時就可以同時拿到“畢業證書”“學士學位證書”“計算機等級證書”“珠算等級證書”“外語等級證書”“會計從業資格證書”等多種證書,為大部分畢業生順利就業提供基本保證。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獨立學院會計學專業的培養特色可以概括為:強化實踐訓練,嚴管課堂教學,免費考證輔導,豐富課余文化,提高綜合素質。當然,獨立學院這一新生事物,由于起步較晚尚處在成長階段,在會計學專業定位、培養模式等諸多面尚處在摸索過程中。我們深信,在新的辦學機制和新的辦學模式運作下獨立學院的會計專業經過不斷的探索與實踐,一定會辦出自己的特色和優勢,培養出具有強勁市場競爭力的應用型、復合型會計人才,在新的機遇和挑戰面前,只要我們本著以學生為本,以質量求生存的理念,我們的道路一定會愈走愈寬。

參考文獻:

[1] 張晨民,高靜穎.獨立學院“應用+技能+素質”型人才培養模式初探 (J(.現代教育科學,2006(5).

[2] 伍自強,吳海云,魏先林.獨立學院的辦學定位與發展思考(J(.江西理工大學學報,2006,(2).

[3] 成思危.站在歷史新起點開拓職教新局面[J].教育與職業,2006,(18).

[4] 戴林富,游俊.創新獨立學院人才培養模式芻議[J].中國高教研究,2006,(1).

[5] 唐衛民.高等職業技術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新探索[J].中國大學教學,2005,(12).

[6] 張寶慶.統一思想,提高認識,注重質量,規范管理,努力促進獨立學院健康持續發展[J].中國高等教育,2005,(9).

第9篇

一、國外會計碩士教育實踐概況

會計碩士專業學位最早出現在20世紀40年代美國德克薩斯-奧斯丁大學。資料顯示,美國所有碩士學位中,具有專業應用方向的碩士學位高達85%,僅有15%是學術型。2003-2008年間,英國每年授予的課程型研究生(類似我國專業學位)學位數占授予研究生學位總數的比重平均為75%。以上數據都直接說明了國外對會計碩士教育培養的重視程度。本文主要從培養目標、考核方式、教學方法、教師評價模式四大角度,分析總結國外會計碩士教育的實踐情況。

(一)培養目標 在美國,很多學科以培養應用性人才為目標。美國科學院科學工程與公共政策委員會1995年的《重塑科學家與工程師們的研究生教育》中指出,在很多領域的博士都是從事學術領域以外的商業、政府和非盈利組織,用經濟學中的理論就是市場需求決定供給,因此美國研究生教育特別重視實踐能力的培養。事實上,學術并不能局限在“象牙塔”里進行,它需要與社會實踐緊密結合,才能從中得到滋養。教育學家威廉?比根曾指出,“學術并不會因為其對普通生活的直接關注而貶值,它提供了對于人類生活更為深刻,并且很有希望的是更有條理的洞察。學術與現實世界的聯系意味著理論已基于實踐之上了”。在日本,文部科學省在1999年發表的《關于以科學技術創造國為目標的學術研究綜合推進》報告指出,大學不僅要培養研究者,還要培養高度專業化的職業人,更要培養能夠馬上產生經濟效益的“技術人才”,即“戰力型人才”。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西方教育發達國家針對應用型碩士往往采用多種教學手段以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目的是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到情景中去體會實際工作的真實狀態。

(1)案例教學。案例教學最早起源于哈佛商學院,如今被廣泛地應用于研究生教學,尤其是專業學位的研究生課堂上,會計碩士也不例外。通過著名高校或者本校教師同知名企業間合作編寫出的案例,在課堂上以討論分析的形式交流學習,既能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情況融為一體,又能鍛煉學生思辨、口才、邏輯、演講等作為一名高素質人才必不可少的綜合能力。

(2)“習明納”研討課。羅堯成的《研究生教育課程體系研究》一書表明我國的研究生教學方式仍然是以“講授式”為主。在西方,早已形成了一種稱之為“習明納”的研討式教學模式,每一位研究生必須參加,是一種硬性要求。從課程結構上講,第一部分是教師全面介紹學科的歷史發展脈絡,展示學科的前沿背景,讓學生了解該領域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觀點。第二部分為課程交流的主干,在這一部分學生根據自己的學習興趣,確定某一主題,并成為主講報告人,作充分準備。于此同時,要求報告人提前將自己的發言稿打印分發給每一位課程參與者,參與者和教師可以對不明白的地方提問,讓學生充分體驗實踐式教學。

(3)網絡課程。網絡課程是通過因特網或者其他數字化手段實施的各學科及相關教育、教學活動的總稱。網絡課程不僅能提供十分便捷的學習工具,還能保障學生學習的選擇權利。它具有“超文本”特性,網絡教育的學習者具有“高自主選擇性、高主動性和高速度性”的特點。在西方的課堂中,網絡課程作為一種課下補充的學習方式,被廣泛的運用在研究生教育中。

(4)學術沙龍。 “沙龍”一詞最初發源于17世紀法國的文學沙龍,它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的學術性和思想性、無參與者身份限制、思想和言論自由。主要有“講座式”、“師徒式”、“論文式”、“自由式”四種。“講座式”由知名學者主持并進行學術報告,每次報告有相對固定的主題。“師徒式”由具有較高的學術聲望的學科帶頭人發起和組織,主持者與參與者的關系基本為師生關系。“論文式”主要特征是比較注重沙龍內容的學術性,但沙龍活動并不需要名人的組織或者參與。“自由式”沒有固定的討論內容,無須明確具體的組織者和主持人,參與者的討論主題具有極大自由度。

(三)考核方式 對研究生學習成績和效果的評價是一項至關重要的事。良好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學生全身心投入學習,引導學生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但對于研究生的學習成果是一件較為復雜的事情,單一的評價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這一評價的要求,不能像本科那樣過多的重視期末成績。斯塔克提出的“全貌模式”為研究生的考核評價提供了一個分析的框架。他將影響教育結果的所有因素列出來進行評價,提出了“先在因素”、“實施因素”、和“結果因素”三個概念。“先在因素”是指研究生在學習該課程之前的已有經驗和知識;“實施因素”是指考察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全過程,包括在課堂上的師生、同學間交流,該門課程課外的相關閱讀等;“結果因素”是指教學產生的長遠影響,包括品質、態度、綜合能力等。建立在這樣的評價觀和考核觀下才能全方位的評價一個學生的學習產出。如美國的高校專業碩士研究生學習的最終評定分為3個部分。第一部分是課堂的參與,一般占總成績的20%;第二部分是平時的作業或者其中考試,一般占30%;第三部分是期末考試,一般占總成績的50%。

(四)評價方式 筆者采用斯克里文提出的“教師職責評價模式”來論述對教師評價的內容框架。根據他的研究,教師基本的專業職責包括九個方面:對職責的了解、對學校及社區的了解、對教師的了解、教學設計、學生學習信息的收集、學生學習信息的提供、課堂技能、專業服務、個性特征。

二、國外會計碩士教育對我國的啟示

從國外會計碩士教育的經驗總結,提出以下幾點啟示:

(一)基于市場培養適應企業高層次需求的人才 企業看重學生的綜合素質以及實踐應用能力,包括專業素養、人際溝通、團隊協作、外語交流、組織領導力等,以前高校的教學方法也應作適當調整。全日碩士研究生的定位是培養適應企業需求的高層次會計專門人才,要幫助企業實現國際化、成本領先、質量管理等全方位的財務管理規劃。因此重點應放在加強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上,同時具備與人溝通、領導、組織等多項能力。應該繼續加大對全日制會計碩士在內的專業碩士在研究生人數中的比重,盡快達到能適應我國經濟發展需求的層次。

(二)加大討論課程的比重,縮減傳統的教師主導型課程 現行的案例教學法可以讓學生從企業的實際情景出發去找出解決問題的辦法,筆者建議加強此類課程的比重。前面分析的國外的習明納教學法,是一種體系完整良好的案例教學框架。教師在上課前準備好該課程需探討的主題,根據人數劃分到各組,通過學生自己去專研該課題,查閱資料,搜集信息得出解決問題的辦法。其中最關鍵的環節是任課教師需對每一組講得內容從形式到實質上,從邏輯到細節上一一進行評價,讓學生認識到自己在討論這個話題時沒有注意到的,有失偏頗的地方,這樣的鍛煉能提高學生的團隊組織、協作、溝通以及專業技能,甚至組織研究一個課題的邏輯,是一種綜合素質的鍛煉,能提高學生適應企業實踐工作的能力。

(三)建立雙導師制,構建廣泛的校企合作 對于會計專業碩士的導師制,應改變現在學術型研究生單一導師制,在校內導師指導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還應建立校外導師制度。校外導師不僅擁有豐富的實戰經驗,而且憑借一定的社會職務地位,能為學生找到適合的實習機會。開設全日制MPAcc的單位主要是擁有會計學博士點的重點高校和科研院所,它們有較好的社會聲譽和社會資源。必須將其利用起來,通過學校、教師、校外導師等各種渠道與企業建立廣泛的合作聯系,為本校的學生提供實習、調研的場所。聯系的實習單位最好是涉及多個行業,這樣有利于學生畢業后的就業選擇,因為在前期調查發現,實習經歷對畢業就業選擇是有較大影響的。并且,這種校企合作的方式是一種長期的、穩定的,至少能提供半年以上的實習期,讓學生有充分的時間了解和適應一個崗位。

三、結論

隨著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中國社會正經歷巨大變革,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我國研究生教育也從以前單一的學術型學位結構轉為學術型與專業型學位并重,并逐步擴大了專業型研究生的招生比例。截止2012年,我國共有105家會計碩士(MPAcc)培養單位。同時,鑒于我國企業經濟業務的復雜化和企業及其環境不確定性程度的增加,如何從發展已經成熟的國外會計碩士教育實踐情況中進行反思和借鑒,結合我國的實際情況,推動我國會計碩士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將是一個永恒的議題。

參考文獻:

第10篇

關鍵詞:高等教育 培養模式 實踐技能 定崗就業

近年來,高等教育規模增長過快,高校畢業生就業問題已成為全社會都十分關注的問題。十二年寒霜苦讀進入高等學府,而高校必然面臨著畢業生就業的巨大壓力。如何培養高素質的優秀人才,以滿足社會的需要,使大學生畢業即能實現充分就業,如何破解這一兩難困境仍擺在高校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高等教育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旨在結合筆者幾年的教學實踐,探討實現高等教育的可持續發展應建立一種有效的人才培養模式,力求完成人才培養目標。

1.國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特點

國外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模式與我國有所不同。例如,美國教育的指導思想是本科教育主要是教會學生如何學習,為他們打好終生學習的基礎,而不將教學重點放在職業資格考試上;教學方法學生參與為主,教師授課為輔,不以職業資格考試而設置相關的課程。英國的本科教育實施“三年學制+一年兼職”的特色課程體系。旨在培養學生實務操作能力,使學生能學以致用理論聯系實際,允許學生休學一年或兩個半年到企業兼職,通過各種途徑開拓學生視野,會計資格認證與會計高等教育完美結合。而澳大利亞本科教育以雙學位為主,不同的雙學位專業的差異在于,每一個專業公共課之外開設了不同專業方向的專門課程,只有少數學生學習優異,并準備繼續攻讀碩士學位的優秀學生才需要做畢業論文,專業課程與專業職業資格考試相接軌。

2.我國高校教育現狀調查分析

2.1 高等教育人數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從1977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570萬人,錄取人數27.3萬人,錄取率為4.8%,到2011年全國參加高考人數933萬人,錄取人數675萬名,錄取率為72.3%;參加高考人數增加0.63倍,但錄取人數增加了14倍。通過改革開放三十多年的高等教育人數變化可見,雖然人數增加了,但師資力量及教學規模并未成比例變化,也給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機遇和挑戰。

2.2 高校學生就業現狀

從1999年國家擴大招生以來,高校就業一直壓力未減,且就業率呈下降趨勢。盡管教育部先后出臺了一系列陽光工程建設計劃,大力推進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和大學生自主創業工作就業,加大力度推進高校畢業生入伍預征工作等等,但高等教育不能及時修訂調整教學計劃以適應改革之需.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促進畢業生就業人仍需一個較長時間綠色通道快捷完成。

2.3 高等教育途徑現狀

高等教育的方法與途徑在不斷地改革與創新,現代化的教學手段也在不斷地進步,但傳統的教學思路與手段仍然是高等教育的主力軍,如何與時俱進,與當代教育培養目標接軌,如何開創未來,探索新的路徑,依然任重道遠。為此,根據幾年的教學實踐,筆者認為應從高校人才批養模式入手,以解決根本問題。

3.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

3.1教學理念應與時俱進

教學理念應當科學、合理、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即與時俱進。對于課程教學,應以課程知識平臺與認知平臺的有效性、科學性的構建為核心,將學生認知、創新和科研能力的培養貫穿于課程教學的始終;以一流意識、精品意識、特色意識和科學意識為切入點,將課程內容的綜合性,關聯性與科研成果相結合;注重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主體地位,注重以關注創新性教育的研究型與實踐型等多思路教學取代單一的知識傳授型教學。同時在教學工作中,應善待每一位學生,以良好的職業道德與素養,以先進的教學理念去影響指導每一位學生。

3.2教學方法應有所創新

教學方法沒有固定的模式,但人才培養應有一定的模式。教學有法,但教無定法,不斷創新,卓有成效,才是目的。在教學實踐中,教師所采用的教學方法是否得當,將直接關系到學生自學能力與學習興趣的培養以及實踐能力的提高;教師的責任和任務就是在其教學活動中運用基本的與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來武裝自己,擁有一個教學方法的“小金庫”,從而實現不同的教學目標。研究教學方法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擺脫固定的模式,結合具體的教學實踐創造出更有效的教學方法,達到教學目的。

3.3教學內容應不斷更新

在教學內容體系結構方面,強調突出與我國經濟發展相適應,與國際制度相接軌的主旋律;在教學內容組織方式方面,以教材基本內容為依托,及時地將最新的信息轉化成教學內容,融入教學過程,保持課程內容的先進性;從課程設置總體優化的角度出發,整合教學內容,使課程內容體系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先進性、實用性和啟發性。

總之定崗就業模式提出的依據,是以構建以實踐教學培養目標為主線,以模擬教學與定崗實習雙分線為輔教學模式,充分發揮高校資源的優勢。許多用人單位的管理者認為,大學培養的人才到了企業都要進行兩三年的培訓,才能獨立適應崗位的要求。企業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進行培訓,有的大學生受不了這種磨練,還要流失一部分。一些本應該在學校里完成的教育內容,卻要等到企業再“補課”,這對個人、學校、企業與社會,都是巨大的浪費。因此,通過教學實踐采取雙向選擇,“校內模擬訓練校外基地實習企業定崗考核崗位就業選擇”,使學生能充分就業不失為一種高校人才培養模式的新選擇。

注:①教改基金項目LSJG20090222。

參考文獻:

[1]劉青等.高校會計學專業人才培養模式新思路―校企聯合構建“實踐技能+定崗就業”人才培養模式的選擇.價值工程,2011,04

[2]王晨.關于我國高等教育現狀的若干思考.大科技,2011,06

[3]萬曉文.美國會計教育研究的回顧及啟示―兼論我國會計教育改革.山西財經大學學報(高等教育版),2009,02

第11篇

論文 關鍵詞:農林 經濟 管理  就業需求  課程體系  改革

論文摘要:從分析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變化入手, 總結 了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設置中存在的問題,得出現行的專業課程體系部分課程已不能適應畢業生就業需要。針對目前課程體系設置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路。

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是我國 發展 高等 教育 進程中較早設置的專業,作為農業經濟和農業 企業 管理相結合的本科專業,為國家農業和 農村 經濟發展輸送了大量的專門人才。從外部條件來看,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一個專業的生存與發展,取決于其培養的人才是否能滿足社會的需求。從專業內部來講,培養目標決定了專業的特色與定位,而培養目標的實現又以專業課程體系為依托。所以,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為專業人才的培養而服務,其合理性最終取決于是否滿足對專業人才的社會需求。基于此,試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需求的變化來探討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的改革。

一、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情況的調查

近幾年來,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以及國家就業體制的根本性變革,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總體形勢日趨嚴峻,以沈陽農業大學經濟管 理學 院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為例,畢業生就業單位、畢業生就業率發生了如下變化:

(一)畢業生就業單位的變化

從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培養目標來看,本專業培養的人才能在各類農(林)企業、教育科研單位和各級政府部門從事經營管理、市場營銷、 金融 財會、政策分析等方面工作。基于此,把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就業單位分為四大類型即企業、教育科研單位、行政事業單位,其他(包括考取研究生、自主創業等)。其近20年就業方向變化情況如表1。

從表1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企業就業的人數呈上升趨勢,而且這種趨勢越來越明顯;在教育科研單位就業和行政事業單位就業的人數呈明顯下降趨勢。這一方面原因在于進入行政事業單位愈加規范,競爭也日趨激烈,行政單位必須參加公務員 考試 ,事業單位也實行統一招考;另一方面,隨著我國研究生招生規模的擴大,畢業生學歷層次日益提高,導致進入教育科研單位的門檻提高,很多用人單位要求必須具有碩士學位甚至是博士學位。而各類企業尤其是規模較小的企業對畢業生學歷、學位的要求不高,所以,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目前更多就業于各類企業。

(二)畢業生就業率的變化

從1996年開始,國家取消了大學畢業生統一分配制度,實行完全市場化的雙向選擇。由于就業政策和就業領域的變化,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形勢日趨嚴峻,表2為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與經管學院近5年就業數據。

從表2可以看出,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的就業率呈一個明顯下降趨勢,尤其是近2年就業率下降明顯。雖然與學校的總體就業率對比處于中游水平,但是對比經管學院平均就業率而言明顯較低。

二、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專業方向及選學課程意愿的調查

學生由于就業壓力的增大,在學習過程中,大多選擇能快速提高就業競爭力、實現畢業就能就業或對就業幫助較大的專業方向和課程。

(一)專業方向的選擇意愿

為了給學生學習和就業更多的自主選擇,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從2003級開始,讓學生在大三實行明確的專業方向選擇,具體方向為農村發展和企業管理,兩個專業方向分別設置了相應的方向課。近4屆學生專業方向選擇情況如表3。

從學生專業方向選擇的情況來看,除04級學生在兩個專業方向選擇基本持平外,其余幾屆學生大部分選擇了企業管理方向。經過調查了解,學生的選擇專業方向更多考慮的是市場就業需要。

(二)專業課程的選擇意愿

為了了解學生對專業課程的選擇意愿,農林 經濟 管理教研室對三、四年級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從調查的結果來看:

“學生最喜歡的專業課程”這一選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管 理學 原理、市場營銷學、人力資源管理、經濟學(包含微觀經濟學和宏觀經濟學)、農產品國際貿易。其中,管理類課程占到60%,而經濟類課程只占20%。

“在對就業最有用的專業課程”這一項中,排前五位的分別是市場營銷學、管理學原理、 會計 類課程、農產品國際貿易、經濟法。管理類課程具有明顯的優勢。雖然學生只是一些感性的認識,但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目前課程設置上的一些漏洞和問題。

三、當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一)經濟類課程與管理類課程的平衡問題

農林經濟管理是涵蓋農業、經濟、管理三大學科的寬口徑專業,授予學生的學位從早期的農學學士到中期的經濟學學士以及現在的管理學學士,體現了 教育 界對這一專業認識的不斷變化過程。最初在專業課程設置上,以農業經濟學為主線,強調對經濟理論的研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實際上成為農業經濟專業。在大學生就業體制改革前,國家更多需要具備較強經濟學知識的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各級政府的農業經濟部門成為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的主要就業單位。但隨著大學生就業體制的變革以及政府職能的轉變, 企業 逐漸成為接納農林經濟管理畢業生就業的主要領域。對于企業而言,需要的是具備較強微觀管理能力的學生。針對這一市場需求變化,近年來,專業在教學計劃中作了一些調整,增加了管理系列的課程,但與一般的管理專業相比,從課程體系來看,無論是廣度還是深度都有較大差距。

(二)“重理論,輕實務”的問題

隨著大學擴招,高等教育由原來的“精英教育”轉變為“大眾化教育”,在人才培養的層面上,也由原來的宏觀型、理論研究型逐步轉變為通用型、復合型和應用型。培養目標的轉變,必然要對原有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在當前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中,“重理論,輕實務”的現象仍然較為嚴重(這也是全國農林經濟管理類專業的一個通病),具體體現在:(1)在教學方式中,專業課程的講授大多依然采用的是“教聽式”,而強調實務操作、學生參與的教學方式較少;(2)在教學計劃中,原有的專業課程實習較少,主要集中在農業經濟學、統計學、管理學原理三門課程;(3)考核方式中也存在一定問題,考核的方式較為傳統,很難從鍛煉提高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出發來進行。

(三)課程體系的“專”和“寬”的問題

由于農林濟管理學科自身的宏觀性和寬泛性,以及為了適應社會經濟形勢的 發展 和對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人才的需求,在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課程設置中,包含了較多其它學科或專業的課程:如會計學基礎、財務管理學、審計學等會計類課程;證券投資學、保險學、農業保險學等 金融 類課程、農產品國際貿易等貿易類課程。這些課程的設置,在一定程度上擴大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學生的學習領域,增加了知識面,拓展了知識結構,但受到學時限制,使得這些“寬”與“專”相互競爭,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核心競爭力在哪里,始終是現行農林經濟管理課程體系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雖然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一直在不斷微調,從上述的分析可以看出,現有的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依然存在一定的問題,要使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畢業生適應市場就業的需要,在課程設置、體系構成等方面必須進行一定程度的改革。

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課程體系改革的思路

(一)課程體系應以學生就業需求為導向

政府對高等教育的目的主要有兩個,一是提高民眾的 科學 文化素質,二是為社會培養人才。學生的目的除上述外還包含著提高自身社會生存能力,社會生存能力中最重要的指標是就業競爭力。如果大學是“工廠”,培養的學生就是“產品”,評價這個“工廠”好壞的重要指標就是“產品”是否受社會歡迎。社會歡迎就意味著學生就業競爭力強,高校培養學生的目的才算完成。因此,在專業課程體系的設置和調整過程中,應時時把握學生就業需求目標,在提高學生科學文化素質的同時,更好的為學生實現就業而服務。

(二)把握好專業的“共性”和“個性”

從“共性”的角度來講,農林經濟管理專業涵蓋經濟和管理兩大學科,目前授予的是管理學學士學位。因此,在課程設置中,經濟、管理通用型課程應是其主體,這是“共性”問題。但同時,農林經濟管理專業又有自己的“個性”問題,需要有一部分專業課程來體現這種“個性”,這也是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所在。

(三)細化專業方向的劃分

為了更好的適應學生就業的需要,全國絕大部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進行了專業方向的劃分,沈陽農業大學農林經濟管理專業也劃分了“ 農村 發展”和“企業管理”兩個方向。前者偏重于經濟理論和政策的研究,是為學生繼續深造服務的方向;后者偏重于實踐,是為學生就業而服務的方向。但這種劃分可以更加細化,如“企業管理”方向可以進一步細分為“農業企業管理”、“涉農企業管理”等。這樣,一方面體現了農林經濟管理專業的特色,另一方面增加與工商管理的差異競爭優勢,增加學生就業的核心競爭力。

第12篇

大家好!首先感謝各位領導班子給了我一個以公平競爭職務的形式向大家剖析自己的機會。下面我來介紹一下自己的基本情況:

本人30歲,會計專業,本科學歷,獲會計學學士學位,是財計科會計工齡僅次于楚總的的一位老會計,有會計師職稱達7年之久。

一、首先,我來介紹一下自己的求學狀況:中學時代曾,年年被評為“三好學生”;畢業后參加了“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于年會計專業畢業;年通過了〈商業經濟管理〉專業自學考試,并取得畢業證;年通過刻苦自學,取得了會計專業本科畢業證,并獲學士學位。

二、職稱方面:年會計人員開始執行“以考代評”制度,本人經過刻苦學習,于當年取得了“會計員資格證書”;按有關文件規定:會計員滿兩年方可報考助理職稱,于是年我報考并通過了助理會計師職稱;助理滿三年后,報考并通過了會計師職稱、英語職稱考試,加試計算機職稱考試后,于當年取得〈計算機應用能力合格證書〉;

三、學術方面:發表4篇省級論文。

四、業績方面:

a、在供銷學校上學期間,代表學校參加全區珠算比賽獲得個人第一名;

b、年因工作突出,被評為“全省供銷系統技術練兵先進工作者”

c、曾參加全區會計人員專業技術比賽,獲“市直團體第二名”;

d、年獲“全省棉麻系統財務會計工作第二名”;

e、年獲市財政局會計決算“先進個人”

f、年至,年年被評為“全省棉麻系統先進工作者”,各項評比第一名,并獲省公司通報表揚。

其次,工作情況:

年參加工作----年11月,負責記帳、跑貸款、辦匯票鐵路共辦費結算等會計業務;年12月楚總調到總公司財務科后,領導安排讓我擔任主管會計一職,負責銀行貸款、回款、匯款及帳務處理、總帳記錄等全面工作;直至年4月1日各庫的總會計統一安排到總公司財務科;當時我被指派分管各種對內、對外會計報表和帳簿以及儲備棉利息、保管費報表,直到現在。本著“干一行,愛一行”的精神,我經手的報表在全省棉麻系統綜合評比中數一數二;報表、帳目清楚,素質高、思路清晰有口皆碑!

9月10日,楚總出于責任心、業務水平、道德品質等多方面考慮,安排我為業務主辦,去參加四公司在故城縣設置收棉網點的結算、付款工作。大家都知道,在所有攤點盯攤的會計人員中惟獨我自己是一位女同志,孩子當時剛剛兩周歲,這一去就是40多天,不可謂:敬業精神不強!結算付款114萬元,無一筆差錯現象發生。白天結算、付款、核算業務人員報銷費用單據,晚上要匯總當天的收購重量、金額,與業務人員核對相符后,再制憑證、入帳,還要盤點庫存現金,忙完后已是深夜,早晨4、5點鐘就有農民開著拖拉機在大門外等著排隊出售棉花,我就住在收購攤點的大門口,這說話聲與拖拉機的嘈雜聲就好比叫起的鬧鐘,中午根本就沒有時間休息,等結算完棉農的棉款后才去吃飯,中午甚至連吃飯的時間都沒有,能夠保證有吃飯時間就已是不錯了,掐指算來每天也不過休息三、四個小時,辛苦自是不必說。

綜上所述,我覺得個人能力并不差:學歷是有的,職稱是有的,學術是有的,業績是有的,敬業精神可謂是相當強的。

今天我來競爭正科一職,只是為了向大家證明自己是有實力的,這首先是對中國歷來奉行的“中庸之道”的一種挑戰!富蘭克林有句名言:“推動你的事業,不要讓你的事業推動你!”今天我正是為推動我的事業而來。我現在競爭的是正科長,我要做一個當代的“毛遂”,自薦一把,今天干部聘任制度改革的春雷正在我們這塊天空上震響,在這場競爭中也許我只是一個匆匆地過客,但我要張開雙臂為春雷的到來而歡呼!

相信大家對《小草歌》不算陌生:“沒有花香,沒有樹高,我是一棵無人知道的小草”,朋友們,當你高喊:“我是一棵小草”的時候,你的內心是何種感受,是覺得自己高大了?還是渺小了?是覺得自豪?還是失落?是覺得有了進取之心?還是覺得只是找到了混日子的借口?你問過自己嗎?為什么我應當是一棵微不足道的小草?為什么我不去爭做一棵參天大樹呢?……難道我們不應該堅絕拋棄這種可悲可憐的小草精神、小草理想,立志做一棵敢擋東西南北風、能為社會做出較大貢獻的參天大樹呢?

由于我個人的工作性質的緣故,與各位領導、同志們接觸并不多,大家可能對我并不十分了解,因此就這點來講:我在這次競爭中處于劣勢地位,競選成功的可能性可能微乎其微,但我認為:伯樂們終究是講求公正的,終究是講求以能力用人而不是以關系用人,同時我更認為:重要的在于“參與”,“參與”意識是成功的先決條件,那種安于現狀、古板拘謹、因循守舊的人在當今社會是沒有市場的,我們應該拋棄陳腐的觀念,投入到火熱的生活中去,實實在在地干點事情,應該知難而進,愈挫愈奮,用自己的實力來證明自身的價值,“這樣即使你得不到繆絲女神的恩賜,起碼也能夠度過正常而和諧的一生!”

這次競爭如果成功,我要帶領本科室職工更加注重抓緊學習,深入實際,踏踏實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尊重領導、團結同志,出色完成領導給的各項任務,準備承受千錘百煉!

如果競爭不成功,我還當我的普通職工,積極配合各級領導和同志們工作,當好自己的“綠葉”,以一顆平常之心來對待這件事,正確認識自己,加強鍛煉,一如既往,任勞任怨、無怨無悔,把個人進退得失看得很淡薄,不管順境、逆境、在朝、在野,始終保持一股奮發進取、百折不回的堅強信念和意志,在平凡的工作崗位上,有一分熱發一分熱,有一分光發一分光!

主站蜘蛛池模板: 庆城县| 城口县| 松阳县| 盐山县| 唐山市| 东源县| 加查县| 南宫市| 惠安县| 惠来县| 会宁县| 恩施市| 晋宁县| 济阳县| 昭平县| 千阳县| 内丘县| 潞西市| 香港 | 岳阳市| 梅河口市| 贵定县| 青海省| 阿坝县| 库车县| 宝坻区| 昌黎县| 巩留县| 新兴县| 松溪县| 建德市| 江山市| 兴隆县| 湘西| 阿坝| 泽库县| 祁阳县| 沂水县| 延寿县| 石泉县| 怀集县|